发布时间:2022-03-09 10:29: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特殊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当前的特殊教育学校校园现状
1.社会的认识还存在不足。
看过这样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文章中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在和朋友交往的时候,朋友说了这么一句话,不就是教几个聋子和哑巴憨头学生吗,至于把自己搞得那么忙吗?敢情还能把他们教成国之栋梁?这样的观念认识注定是不成熟的。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们都会耐心地和身边的人努力解释什么是特殊教育,但是很多时候得到的结果还是别人不理解的表情。这是因为社会各方面还是存在着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度不够和对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了解不足。其实,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还是不一样的,它在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封闭的环境中,老师和学生一样很难和外界社会融合。甚至在很多大众的人观念里,觉得特殊教育学校只要能保证学生的安全就好了,领导视察的时候关注最多的也是安全问题,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根本不去考虑。
2.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差异。
物质文化是可以看得见的,也很容易被人们接受,而精神文化是一种隐形的看不见的财富。这就造成了部分领导者只注重教学硬件设施的完善美观,只看重金钱的投资带来的效果,忽视了办学理念“爱”教学效果的教育等精神层次的建设。
3.校园文化整体性欠缺,特色不明显。
校园文化建设只一味地注重物质文化的建设,目光短浅地办文化节,看重短期的效果,不重视精神层面的打造和内涵的发展。这会造成校园文化建设失衡,整体性失调。现在很多学校模仿性特别强,很多时候特殊教育学校照搬照抄普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这样对学生来说,根本起不到文化熏陶的作用。没有尊重学校的个性,没有特色。
二、对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1.以人为本的管理。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付出,因此管理者要学会尊重师生的个性,平等待人,关爱关怀,合作帮助,感恩宽容,热爱生命。在特殊教育学校管理者要关怀员工,尽量满足员工需求,关心每一个员工的辛勤付出。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调动师生的积极创造性,按照新课程的实施要求,进一步鼓励师生的观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保证全面和谐地发展。
2.创新特色。
特殊教育学校要在特色两字上下工夫。在尊重老师辛苦的工作中,倡导好的学风、校风和班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残疾人融入社会的能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尊自强一样都不能少;鼓励发扬老师的爱心教育,为残疾人打造一片蔚蓝天空;结合实际建设不同的校园文化,促进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自信心为主,发扬个性,建立相应的文化设施,一切以关爱为前提,一切为了残疾孩子,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特点。实行爱的教育,营造一个特殊教育、特别奉献的良好氛围。根据不同类型的残疾学生身心特点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在制度上保证学生学习上得到指导,在生活上得到关心,在活动中全面积极参与,在心理上得到有效的疏导。
3.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打造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要创造一种让学生和老师都能感受到的幸福感,以人为本。所以,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尊重广大师生文化需求的丰富性,加强对各种新型文化表现方式和研究;尊重和满足广大师生文化需求的增长,对文化事业的发展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尊重和包容广大师生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在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承方面给予更多的资源支撑。每学年可以组织一次为学校建设献计献言的活动,征求大家的建议意见,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其中,树立主人翁的意识。关注教师生活,尊重教师,积极开展一些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的活动等等。学校要做好服务,建设学习型的文化组织,转变意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打算着想,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备至。比如说,图书馆的建设,冬天为学生安装热水器,夏天为学生安装空调,购置教学设备,把宿舍和教室装扮的像家一样温馨,窗帘门窗都可以暖一点,做好一系列的完善设施建设,提高食堂的饭菜质量,努力改善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举办有趣的活动,运动会,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三、结语
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要站在学生和老师的角度,关心老师,爱护学生,服务学生,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特点。要认识到位,理念先行,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思想。
作者:王佐喜 单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特殊教育学校
1“医教结合”背景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探索
1.1教育目标
目前,有学者提出在医教结合的背景下,应培养出“双师型”教师。即了解教育以及医学相关康复理论;熟练掌握必要的康复实践技能;具备快速判断特殊儿童障碍特点,独立承担个别化训练的能力;具备个别化康复教学与集体教学相融合的能力。⑦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既具备相关医学基础,又具备丰富扎实的特殊教育相关理论。其中,医学基础包括生物学、解剖学以及康复学的基础理论。
1.2课程的建设
为了满足教育目标的需求,在课程的设置上也需做适当的调整来应对教育目标的变化。首先,要设置相关的医学基础课程,例如解剖学、生物学基础、康复基础理论等。特殊教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既涉及医学内容,又需要以教育的手段来进行干预,并且特殊教育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对待听力障碍的儿童时,需要听力障碍儿童的分贝损失程度,以及障碍原因,听力损失的年龄,是否具备人工耳蜗安装的条件等,所有这些相关的材料的收集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另外,目前对于孤独症的治疗,存在许多药物上的滥用,这需要了解基础简单的生物学知识。所以,在医教结合的背景下,课程设置上需要设置相关的医学基础课程。其次,针对不同障碍的干预课程。随着特殊教育在我国近几年在我国的蓬勃发展,针对不同障碍的干预模式越来越多样化,为了能更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各种干预的模式手段,有必要针对不同的障碍来开设一定的课程,使高校学生掌握每种障碍的基础干预手段,并且了解国际上前沿干预模式。
1.3实践课程的建设
首先,与地方特殊学校合作,使学生每学期定期去特殊学校见习,让学生了解对于特殊儿童的“教”。目前,四川文理学院就采取这样的做法,在大学期间,每学期都会让学生去特殊学校见习一周。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见习期间的任务是不同的,在大一阶段主要是观摩学习,进行一定的个案跟踪等;在第二学年主要是尝试自己设计教学过程;在第三学年主要是进行一定的实践应用,并由特殊学校老师和高校任课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在第四学年,主要是将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内容学以致用,系统科学地进行课程的设计应用。其次,与地方医疗康复机构合作,使学生了解特殊儿童的相关“医”的知识。医疗康复机构不同于特殊学校,特殊学校主要是从“教”的角度来对特殊儿童进行干预,而康复机构主要从“医”的角度对特殊儿童进行一定的帮助。所以,对于高校特殊专业的学生,非常有必要了解医疗康复机构对于不同儿童所采取的医疗措施。例如目前,四川文理学院的特殊教育专业与地方残联合作,与残联下的听力障碍儿童康复中心和脑瘫儿童康复中心都已建立合作关系,在第二第三学年中,学生都会去听力障碍儿童康复中心和脑瘫儿童康复中心进行见习,了解对于听障儿童和脑瘫儿童的医疗康复手段。
1.4师资对伍的建设
“医教结合”这一理念,在近十年提得比较多,所以能够适应这一理念下的队伍的建设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对于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主要采取的是两种途径。首先,加强教师的职后培训,使其更快地具备“医教结合”背景下的知识,更快适应“医教结合”背景下的专业化发展。目前,许多特殊学校对于“医教结合”下的课程体系构建都比较成熟。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可以定期去特殊学校进行学习探讨,来更好地理解基层学校对于“医教结合”理念的践行,并且多参加研讨会,来掌握医教结合的前沿动态。其次,聘请医疗康复机构的专业人员。对于“医教结合”这一理念,高校教师多是从“教”的角度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对于与“医”相关的课程,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则由专业的医疗康复机构的人员担任,对学生更为有利。例如:四川文理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开设了康复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理论部分可由学校教师担任,对于实践部分,可以聘请医疗康复机构的专职人员,这样不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理论,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现实的实践环节。
2“医教结合”背景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困境
2.1正确把握“医”在特殊教育中的定位
几十年来,高校特殊教育专业都是以“教”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随着“医教结合”理念的兴起,才在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目标上有所调整,但是如何把握“医”相关的课程或知识,是目前较少探索的内容,该设置多少与“医”相关的知识,设置哪些与“医”相关的知识,如何定位“医”的范围,国外目前采取什么样的“医教结合”的方式,都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2.2特殊学校与医疗康复机构对于“医”的需求与高校对于“医”的教授的衔接
目前高校对于特殊教育的本科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能满足特殊学校对于教师的要求,满足医疗康复机构对于康复干预人员的要求。然而,高校对于这些大学生的培养能否适应未来的职业需要,这是首要问题。在高校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特殊学校与医疗康复机构对于“医”的知识的需求,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所以,若想让高校更好地培养出“医教结合”下的未来从业人员,高校必须与特殊学校和医疗康复机构密切合作,来掌握其需求的动向,做好衔接。
2.3“医教结合”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教结合工作的开展,对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他们不仅需要有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具备相关医疗康复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保障医疗康复与教育的有效结合。这便对高校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学习更多的相关的医疗康复知识,与相关医疗康复机构人员多沟通交流。
3结语
“医教结合”不但是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理念,也是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尽管我国在“医教结合”中取得不少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医学与教育的分配与结合,是后期研究的努力方向。
作者:赵蕴楠 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1体育课程在实现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目标中的重要地位
1.1课程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实际上就是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科目和主题,根据一套预定准则有机结合在一起,意在恰当地涵盖整个学习领域.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靠合理的课程编排.本研究所系的课程主要指一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各教学科目及系统.山东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普通和特殊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组织与管理,残疾人康复治疗等相关知识与方法,能够在特殊教育机构、民政、康复机构、社区等部门组织并指导残疾人进行体育锻炼和功能恢复,胜任残疾人体育教学和训练,以及残疾人体育竞赛组织、管理工作等方面的高级专门型人才.
1.2体育课程在实现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目标的作用
要研究特殊体育师资培养中课程设置的具体问题,首先应该明确体育课程在培养特殊体育师资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残疾人体育工作者,不仅要对残疾人的病理和心理有精深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要全面掌握体育基础理论、技术技能及对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从事特殊学校体育教学,需要掌握学校体育课开展方式、适应性体育的教学方法、及IEP中体育内容的选择制定等.进行残疾人体育训练需要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种训练原则,训练方法和手段,制定有效的训练计划;进行残疾人课外体育康复锻炼指导,同样要熟悉各项适合开展的体育项目及体育康复手段.特殊体育师资培养要求掌握培养学生尊重、自信、公平、关怀的品质及社会适应的能力,也需要通过体育课程的实施来实现,这也是凸显特色师资的本质所在.
2特殊体育师资培养课程设置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各体育院校普遍采用学科课程(即体育课程)加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和技术课程来设置培养课程.课程设置围绕目标进行,培养目标是社会需要在专业上的具体表现,针对本专业开设的体育课程为29项,必修课20项,选修课9项,选修课全部为限选课程;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共1470学时,学分79分,分别占总数的57%和51%;专项选修理论与实践课开设三项,选择一项学习;实习课程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后十二周.
2.1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更新过慢
体育课程的内容反映到学生方面应该是学生通过学习所应掌握的知识技能,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社会、学生和学科三方面因素.分析得知:体育课程内容与专业培养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在培养要求中提出培养残疾人体育竞赛组织、管理、裁判规则的能力和残疾人社区体育活动开展项目,在体育课程内容中没有涉及到;从重视特殊体育师资综合素质的培养角度看,缺乏培养人文关怀的教育内容,不利于人文教育观和职业道德的养成,这恰恰是特殊体育师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以竞技性内容为主线,课程内容少有更新,仅是由于场地或师资的限制对个别项目进行过调整,而非考虑培养对象和就业的需要.
2.2课程结构方面的情况分析
2.2.1专业基础课开设相对偏少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首要条件,对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更广的职业选择有较大帮助.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偏少,未考虑学生基础水平,本专业的生源为体育考生,文化课水平相比普通考生要低,以2006级为例,文化课分数线为408分,低于430分的学生占53%.专业课过于追求全而广,缺乏针对性,有拼凑学分之嫌,造成课时和教学资源浪费.
2.2.2选修课程所占比重小,缺少任选课程必修课程为必须掌握的基础性或重要性的课程知识技能,体现在体育课程上就是基本的体育理论和普及范围广的项目技术.这样的课程因其基础作用往往被过分重视,导致设置比例较大,本专业体育课程中必修课与限选课的数量比例为20:9;选修课程中没有设置任选课程,有限的选修课程限制了特殊体育师资能力的掌握,进而影响培养对象的就业“口径”.
2.2.3课程开设顺序有待调整课程开设顺序对教学效果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存在很大影响.体育课程的开设基本上能做到与其他主干优秀(非体育)课程的融合,但也存在开设顺序不合理的现象:部分课程未能很好的考虑与其他主干(非体育)课程的相互影响;同一项群的项目没有做到系统的开设,造成学习困难.
2.2.4实践性课程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实践目的是把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技能运用教育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巩固,同时促进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及课程设置的调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课程设置的很多环节在课程中没有明确指出,如教学观摩和见习,不仅在课时量上不能得到保证,在具体实施中也因缺乏明确的目的性而导致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实践课程课时偏短,导致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能力变得困难.
2.2.5专项选修理论与实践课程选择范围狭窄为体现“一专”的指导思想,从运动技能培养及整体课程设计角度考虑,开设专项选修理论与实践课程,开设时间为四个学期,目的是培养特殊体育师资掌握某一项体育运动技能来开展的教学和训练.但本课程的开设受师资和选择人数等因素影响,最终可供培养对象选择的体育项目太少,选择课程与就业需求相关不大,造成设置的专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目的难以实现.
2.3特色体育课程建设有待完善
特色是专业发展的优秀动力,也是培养的专业人才的优秀竞争力.分析发现:创建专业特色的目标不够明确,缺少体现特色的体育课程,只是体育理论技能课程与残疾人的心理、病理课程的相加,导致培养对象在体育教学进行指导时不能体现专业的教学指导能力,这与培养要求有一定差距.专业课程的设置也不尽人意,没有涉及适应性体育教学,体育教育中的融合教育,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专业课程.
3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的课程整合
在特殊体育师资短缺的情况下,保证培养师资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基础.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特殊体育师资培养课程体系,同时结合新兴交叉专业人才培养中体育课程的设置方式,在学校师资、课程资源允许的前提下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求培养水平本质上的提高.
3.1细化培养目标,明确能力需要
社会对特殊体育师资的能力提出了多方面要求,在设置课程时要多元考虑,也决定课程设置的调整方向.高等体育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作为培养特殊体育师资的主要形式,其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直接影响着我国特殊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分析,明晰培养不同方向的特殊体育师资所要具备的体育能力,对体育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促进特殊学校体育教学、残疾人竞技体育训练和残疾人课外体育活动指导三者的共同发展,是体院开设特殊教育体育专业的最根本目的.根据我国残疾人体育发展现状,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有所倾向,把握“重点培养,全面提高”的原则,根据分化目标构建体育课程体系,达到“少而精,专而准”的效果,从而更好的实现宽口径就业.我们还应该考虑特殊体育教育的长远发展,逐步将培养目标以就业方向为目标导向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导向转变.
3.2调整课程内容,充分挖掘资源
对开设的体育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根据培养对象的需要,同时体现人文关怀理念,课程中增加人文内容课程,培养特殊体育师资的人文教育观.增加与特殊体育关系密切的课程内容,如气功、有氧健身操、舞蹈.金梅指出舞蹈教学在对听力失聪学生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而且可以陶冶高尚的情操,锻炼坚毅的性格.考虑删减一些技术要求高、动作复杂、在短期内难以掌握的体育内容,如跨栏跑,散打.考虑补充新的课程内容,减小知识滞后性的影响.
3.3优化课程结构,重视融合学科
3.3.1加大选修比例的同时创建限选模块,增设任选课程,调整开设顺序.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就业灵活性的提高,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把握基础必修课程前提下适度加大选修课程的比重,保持课程适应性的同时提高针对性;根据细化的培养目标创建“残疾人体育教学”、“残疾人体育康复指导”和“残疾人训练竞赛组织”三个方向的限选课程模块,要求任选两个模块进行学习,缺少学分通过自选课程补充.
3.3.2“多能一专”课程的合理调整.体育课程的设置要考虑生源的实际水平,注重基础类课程建设.“多能”的培养要依据学生的基础水平来做出起点定位,基础课程的开设还要做到专业性和实用性的结合,专业性:考虑残疾人运动项目,田径、盲人门球、举重、射击项目重点开设;实用性:选择适合特殊群体开展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打好“多能”的基础.专项选修课程因其重要性要创造好的选择条件,做到:一方面积极做好与其他院系教师的沟通,增加课程开设项目,为满足学生不同的课程需求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采取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同时授课的方式,避免出现因选择人数太少而无法开设的情况.
3.3.3加大实践性环节课程比例,重视知识的运用.特殊教育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基地的建立非常重要,体现在特殊体育师资培养方面上更是如此.加大实习课程的比例,利用学校与实习基地假期的时间差延长实习时间,同时注重实践课程内容质量的提高.在实习时间安排上,可以考虑进行实习前的初步了解,把握专业发展动态,防止毕业实习时适应时间过长.
3.4彰显专业特色,创新特色体育课程
体育教学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当前特殊体育师资培养课程的建设,还必须要突出“体育”特色.特色课程的建设是培养特色特殊体育师资的前提,坚持大特教视野培养特殊体育师资,突出师资培养特色.明确培养人才的优秀能力,在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中,“体育”会使我们在开展教学、指导和康复中体现出独特效果,体现更专业的教学能力.为更好的提高这一优秀竞争力,在同类院校中依然体现学校专业特色,创新特色课程:①利用特色教师开发新课程;②借助听力残疾教师在田径项目上较高的运动水平,开设聋人田径教学课程,实现体育教学与手语训练的结合;③依托全运会场馆,开设特色竞技运动项目.在已开设本专业的体育院校中尚没有开设,体现人无我有特色,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试脚石.
4结语
特殊体育师资培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社会的发展决定社会对特殊体育人才的要求永远是前进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培养过程中的目标、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实施、评价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存在课程设置的问题,探讨解决特殊体育师资培养过程中其他的具体问题,也是我们在研究特殊体育师资培养中应该面对的问题。
作者:蒲世红 肖本松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辽宁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绥化学院4所学校听障生的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到本学院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并利用各类著名的数据库搜索相关文献和优秀的,查阅近15年以来的相关文献,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持。
1.2.2调查访谈法
通过对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辽宁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绥化学院4所学校听障生及其体育教师进行了考察,同时对残联相关部门的领导、专家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对影响东北特殊教育高校听障生体育教学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随后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剖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2.3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经验总结、思考、分析,并逐步上升为合理的理论知识,以指导实践。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因素分析
体育基础较差。控制人平衡的三个系统为本体感觉系统、视觉系统、前庭系统。听障生为前庭系统障碍人群,因此在日常生活及体育教学中其平衡能力远低于正常人。他们生理上表现为运动能力差,即使想做好某些体育动作,往往很难达到常人标准;在心理上他们会出现自卑、多虑、畏惧、恐慌等症状,不愿和别人交流,同时体育锻炼意识薄弱,很多学生不愿进行体育锻炼。导致听障生由于自身原因参加体育锻炼很少,使得其体育基础较差。
2.2教师因素分析
2.2.1体育教师师源不足且听障教育经验缺乏
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有教师、学生、教学媒介等,其中每个因素都非常重要。笔者通过访谈得知: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通过其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因此体育教师本身的专业性对教学水平和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黑龙江绥化学院体育师资质量较其他3所学校略微有优势,2名专职体育教师都毕业于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接受过半年的特殊教育培训;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有15名兼职体育教师;辽宁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有2名体育教师(1名为专职教师);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有6名兼职体育教师。以上4所学校听障生体育教师都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但是他们所学的不是特殊体育教育专业,并且他们绝大部分为青年教师,还处在体育教学生涯的探索前进阶段,基本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特殊的听障教育经验都比较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无疑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此外,这4所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也比较大,不但负责听障生的正常体育课程,还负责正常大学生的公共体育课,一周最少也要上12次课以上,如此大的工作量难免引起身心疲劳,以致对教学效果有一定影响。目前,体育师资队伍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未达到高校特殊教育的实际要求,对于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程度上的阻碍。
2.2.2体育教学各方面的投入不足
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投入的各方面因素有很大关系。其中不论是体育教师自身的基础性课程准备还是专业性知识技能增值来看,对教学质量都有着很大影响。通过与这4所学校体育教师的交谈发现,大部分教师并没有精心准备每一堂课,而且也并未按照国家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让体育教学失去它最初的愿景。
2.3客观环境因素分析
2.3.1体育教材是否科学、合理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是教学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其重要性不亚于教学过程中的其他几个影响因素。现有的体育教材是否符合当下体育教学的发展,是否真的能达到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对于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否起着积极的作用,以上这些问题都十分重要。经笔者调查得知,对于现有的体育教学用书,在4所学校表现出了不同看法。辽宁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和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体育教师认为:此本教材教学内容虽丰富,但是有些运动过难且体育手语词汇偏少,不适合体育教师的教授表达和学生学习,有的体育教师甚至都不知道此教材的存在,平时授课时根据自身体育经验编订教学内容;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体育教师认为:虽然此教材有些运动过难且手语词汇较少但是里边的个别教学内容还是可作为日常的教学,尤其足、篮、排运动适合教学;黑龙江绥化学院体育教师认为:没有统一的合适教程,大部分体育教师只有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经验式的教程不免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2.3.2体育经费不足
体育经费是开展学校体育活动的基本保障。经实地调查发现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体育场地相对而言较好,有一小部分的体育课可以在体育馆里上课,但其他3所学校所有体育课都不能进馆里上课,一旦遇上天气不好就会影响教学效果;辽宁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和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都没有滑冰场,冬季学期不开设东北特色的滑冰课,体育课大约停课6周;黑龙江省绥化学院体育课目前只开设篮球和排球课,但是篮排球场地为水泥场地很多地方开裂,已经不适合体育教学。综上所述,4所学校场地不仅不足还损坏严重,而且不符合听障学生特点,因为器材绝大多数都是建校时购买的,特别是“大众化”“竞技化”特点较为突出,这对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2.3.3大部分校方领导的重视程度不高
体育教学除了与教师、学生、教程以及各方面器械资源有关外,与校方领导的重视程度还有着很大的关联。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领导对听障生学校体育教学最为重视,不仅亲临课堂检查教学情况,还鼓励支持听障生组建篮球队参加全校篮球联赛和吉林省残疾人篮球比赛;黑龙江绥化学院校领导对听障生体育教学较为重视,为了保证学生上好冬季学期滑冰课,不仅免费为学生提供冰刀还免费为其磨刀;其他两所校领导考虑到学校自身经济条件和学生安全因素,本着安全第一的思想,略微弱化了体育课,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教学的发展。
2.3.4体育教师培养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
从调查中发现,4所学校都希望能够培养出这样的体育教师:一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能够独立带队进行听障生运动项目训练;二要较高的职业素养,能有良好的职业态度,根据教学过程中的特殊性进行分析改进;三要具有较高的课程研究能力,能够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研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丰富体育教学经验,并将其上升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较强的理论知识。
3结论与对策
3.1结论
(1)东北特殊教育高校听障生作为教学对象,其听力损失程度直接影响其自身平衡能力,这对教学内容的合适性提出了挑战。教学内容是否能引起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是否能让学生基本接受等都至关重要。
(2)东北特殊教育高校体育教师在思想上的准备不足和在专业知识技能上的准备不足,还有在特殊教育能力上的不足,这也是对体育教学发展有着很大影响的一个因素。
(3)东北特殊教育高校体育教材不适合实际教学需求,并无统一合适指导用书,体育经费不足,校领导对体育教学重视程度不一,都阻碍了体育教学良性发展。
3.2对策
(1)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特殊教育高校的支持工作,加强对特殊教育的各项扶持,可以从体育经费的拨付和招入高校专业教师的政策扶持上入手,修建或增加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学校自身应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影响力,争取多方面吸收社会资金,提高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度,增加本校的体育经费投入。
(2)学校对外应引进青年特教体育教师,为体育师资增加新鲜血液,对内进行体育教师特殊教育的知识技能培训。在引进师资方面,可以从专门培养特殊教育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体院引进,譬如天津体院、山东体院、西安体院等;对内对于新上岗和在岗的体育教师要进行系统的特殊教育知识培训,特别是手语培训尤为重要,因为手语是教师和听障学生之间交流的主要语言,只有掌握好手语才能更好地和学生交流,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3)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与体育专业高校交流和合作,吸收最新教学理念。例如可以根据各自学校的优势开发课程,互相吸取教学经验。
(4)特殊教育高校领导应加强重视,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在特教中的地位和作用。特殊教育是国家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特殊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校体育在特殊教育中有重要地位。特殊教育高校应全面建设维修体育运动场地,配齐各类体育康复器材,改善体育教学外部条件,重视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解决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营造学校体育健身的良好氛围。
作者:冯其斌 鞠明海 王晓林 单位:绥化学院体育系
一、加强管理,提升教师队伍现代化水平
随着计算机进入学校,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受到了很大冲击,教学中原本需要花费几课时才能解决的难点,在计算机辅助下,几分钟就可以解决。于是,我们设法筹措资金,为部分一线教师配备了在当时尚比较昂贵、稀少的笔记本电脑,同时定期聘请计算机专家来校进行专业辅导,为教师使用计算机提供技术帮助。在这样的形势下,全体教职员工都争先恐后地学习信息技术。一时间,认真练习打字、相互探讨和研究课件制作中遇到的问题蔚然成风,校园处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人人爱学习、个个争上游的喜人景象。在此基础上,学校强化了管理措施。
首先,确立符合教师实际的目标。为了使每一位教师都投身教育现代化,我们作出硬性规定:45岁以下的教师要学会做电子课件,35岁以下教师必须学习最新的软件技术,即使是老教师也必须掌握打字技术。为此,校长在全体教师会上郑重承诺,要求教师做到的,校长带头做好。
其次,建立应用和检查机制。我们把信息技术应用引入到课堂检查之中,日常开课听课、班级教学视导都必须以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每年进行的青年教师技能赛更是将其作为重要内容。这样,既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又促进了日常教学多语言平台的创设。
第三,完善激励机制。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引导和检查督促,并建立与之配套的激励机制,对于推进学校信息技术建设十分必要。我们划出专门资金,为愿意使用计算机的教师配置笔记本电脑,以使不多的投入产生更大的价值;对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效果突出的教师,我们又从不多的奖金中列出专项,给予奖励;对于应用信息技术在各类竞赛中获奖的教师,还另外给予奖励。于是,信息技术很快进入了日常教学之中,多元化教育平台也就水到渠成地架设起来,并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二、全纳教育,引领“无锡特色”现代化发展之路
全纳教育理念提示我们,特殊教育担负着架设无障碍通道的重要任务。一方面,要为残障学生提供能够融入社会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又要向社会宣传接纳、优待残障人士的重要意义。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渠道是最有价值的无障碍通道之一,应该进一步加大投入。根据教育部提出的“让动漫走进特校”的要求,我们从实验课题出发,进行了动漫专业的探索和实践。起步阶段,没有专业教师,我们就把课程分解为两部分,由信息技术教师和美术教师分别担负专业授课任务。一段时间下来,我们发现,由于缺少必要的专门知识,教师只是凭着从书本上习得的一知半解和自己对动漫的理解组织教学,枯燥的说教影响了学生对动漫专业的兴趣。于是,我们有目的地组织研讨,多渠道、有侧重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并对课程进行系统化设计,使信息技术与美术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动漫有了兴趣,学习积极性开始高涨起来。如今,毕业生在单位招聘和特殊教育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中,都获得了较好的评价。
在全纳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现代化在我校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为了使每一个听障孩子都能学会聆听、读唇和说话,我们每年都投入几十万专项资金,为新生配置调频语训系统;为了帮助学生尽早全面融入主流社群,我们把校园网建设作为架设无障碍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渠道,先后投入近百万元,优化网络空间和硬件设备;为了让每一个残障学生都能感受信息技术的便捷,我们为每个班级配备了电子白板系统,并将校园网通到班级,使学生能在课后及时理解、解决课堂上遇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校内部管理,我们在校园网上专门开辟管理网页,便于纵向沟通、横向交流……就这样,融康复、教学于一体的现代化教育逐渐成为我校办学特色。
三、上下求索,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现代化教育服务
教育的现代化,最终得益的应是学生。随着信息技术广泛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也在考虑教育的社会性和听障学生将来工作的实际,不断调整课程和专业课的课时占比,力求使信息技术更贴近学生实际需求。我们将与江南大学教授合作开发的“汉字工具箱”引入小学低年级,让孩子们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识别汉字、学习汉字的规范书写;在电子白板的基础上,逐步实施新一轮的教学手段现代化推进工程———平板电脑进课堂,真正让课堂充满趣味、师生互动成为一种常态,让学习成为学生自主行为,也使教育教学与生活场景更好地融合;还在尝试借助鸿钟码进行更为简便的计算机教学……在大力建设现代化校园的基础上,我们还主动与无锡市残联携手,利用现有资源,为已经就业或行将失业的残障人士提供信息技术培训服务,使他们能够在时代进步的大潮中驾驭自身命运。
四、总结
信息技术和数字校园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支持下,我们已经创设了一个适合听障学生的无障碍学习平台。今后,我们还要从残障学生就业的实际出发,认真调研社会经济发展动态,仔细谋划、摸索和创设更多的适合听障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路径,为他们成长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人才提供最好的教育服务。
作者:谢骏 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特殊教育学校
1前言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育已经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全过程中,并且其作用越来越明显。虽然在语文教学方面应用多媒体技术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问题,严重阻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增强。笔者在此谈谈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特殊教育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特殊教育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和信息量,为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以及信息的运用能力。在当今社会中,信息对于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竞争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掌握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多媒体课件技术种类多,丰富多彩,信息量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传输知识和信息,学生除了对书本知识进行学习,还可以学习到很多书本外的知识和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处理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其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激发。由于语文教学的内容多、任务重,语文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再加上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学生不同,他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学生本身对学习的兴趣便不高,对语文学习更是容易丧失兴趣。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播放一些符合文章内容的背景音乐,搭配背景音乐为学生有感情朗读;还可以运用视频等更为直接的手段来对上课内容进行展示,对学生注意力进行吸引,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后,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语文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印象和掌握。在运用多媒体技术之前,学生只是通过书本教材来掌握基础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后,学生便多了很多渠道来掌握知识,拥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通过适合自己的渠道来对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除此之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视频、声音、图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受,学生感情更加丰富,思维也越来越活跃。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视频来进行教学,画面形象,声音动听,会加深学生印象,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3利用多媒体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结合实际情况
在特殊教育学校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应该坚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与众不同,有些学生存在智力方面的障碍,有些学生听力受阻,有些学生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对多媒体技术与实际教学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避免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迎合风尚,抛弃学生感受,一味实施灌输学习。教师要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实处,要杜绝个人的喜好,一切活动以学生的喜好为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比如,有些教师喜欢使用幻灯片来展示课堂的中心和内容,但是学生往往喜欢通过音像资料来学习,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意愿,为学生寻找一些与文章相关、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帮助的影音资料。影音资料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更直观、具体、生动地学习语文知识。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正视多媒体地位
近些年来,学校都已普及多媒体技术和设备,但是很多学生和教师都没有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的实际地位,导致在应用多媒体的时候产生问题。多媒体仅仅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种工具和教学方法,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水平。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将多媒体优势发挥出来,以语文教材为依据。如在为学生教授课文的时候,教师要与学生一起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结合作者的人生遭遇,来探索文章的主旨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并且通过计算机播放照片的形式来为学生展示作者生活环境、人物关系以及与文章内容符合的情境。计算机的运用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媒介,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和文章。
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遵循应用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必须要遵循适度原则、适时原则以及适宜原则。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必须要有时间规定。有些教师重多媒体轻教材,整堂课都在用多媒体,将语文教材彻底抛弃。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要将教材作为基础,坚持适度原则,运用多媒体不能太频繁,否则学生会感觉厌倦,进而反感多媒体教学,更反感初中语文。而适宜是针对多媒体运用度来说的,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最终提升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4)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在课前储备资源
任何一节课程是否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发挥,还与教师备课情况息息相关。在传统意义上,教师使用最多的就是录音、卡片、实物、挂图等,这些资源具有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课堂教学创新。当今社会,互联网的不断兴起,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解决了教具单调、局限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在互联网上轻松找到教学资料,观看其他教师的教案,学习其他教师的长处。对别人的教材分析、课堂资源、拓展知识等内容进行借鉴,不仅可以打开初中语文教师的备课思路,更可以开阔学生和教师的视野,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塑造出适合特殊教育学校初中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本质上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如在备课过程中,笔者往往会到互联网上寻找将要为学生讲授的知识点,对其进行扩展,并且观看其他学校教师的教学视频,吸取其他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优点。在为学生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对知识点进行拓展,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渐渗透到特殊教育初中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中,并且取得突出的成绩。多媒体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有利于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应对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对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实施策略进行探讨,为进一步发展语文多媒体教学提供参考以及借鉴。
作者:魏然 单位:秦皇岛市特殊教育学校
一、0-3岁高危幼儿需要早期教育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高危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但与此同时,存活高危儿后遗症发生率也相应增加,给后期的干预带来挑战。0-3岁是人的一生中体格、智能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期。早期干预是指以发育性认知、社交或感情功能障碍的儿童为对象,旨在减轻障碍程度,促进身心发展的干预手段。近几年来,早期干预越来越强调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中心,注重儿童及家长的参与度。
二、基础教育阶段特殊学生需要多样化安置
20世纪60年代末发起的回归主流运动,主张残疾儿童教育安置形式的非隔离性和最少限制性,揭开了融合教育的序幕。美国学者德诺(Deno)提出了多种形式安置残疾儿童受教育的“倒瀑布体系”,强调尽可能地使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从隔离的环境向主流环境过渡,通过一系列安置环境的变换,走向主流环境,从而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实现交融。我国随班就读的广泛开展促进了社会对特殊儿童的了解、理解和接纳。在实现了形式上的融合之后,伴随着对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探讨,融合教育从“理解接纳”阶段发展到“有效学习”阶段。上海市长宁区充分发挥区特教中心和特教学校的推动作用和专业优势,为基础教育阶段特殊学生提供多样化安置与支持。积极发展特殊幼儿学前融合教育,通过幼儿园特教班、普通班等多种方式接纳特殊幼儿就近入学,基于评估开展学前特殊幼儿公益性康复训练。家、医、校协同编制并实施针对性强的康复训练方案,加强特殊幼儿的家庭康复指导。根据随班就读中小学生的需要,提供普通班级、资源教室到特教学校康复训练的多样化安置与支持的融合教育安置与特殊教育支持。通过委托服务,发挥特教学校师资优势,推进随班就读,形成区域管理、课堂研究和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特色做法。为不能到校学习的特殊学生提供“满足家庭需求”的送教服务。
三、成年和老年残障人士需要持续的教育
有研究显示,大多数残疾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只能留守家中,依靠自己的基本助残补助和家人的收入维持生活。而一小部分获得了工作机会的残疾学生,也常常因为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障碍而失去工作。而且,由于学校之后的教育和康复训练不足,这些残疾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呈现退化趋势,被隔离于正常的社会生活之外,生活质量堪忧。终身教育强调,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要根据特殊学生学习需求、特点、能力和学习背景等具体因素,提供多样化的特殊教育支持。如开设成人高考复习班,丰富智障人士高等教育学习体验,增强就业能力;与家长合作挖掘特殊学生潜能,开展职业教育之后残疾学生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等。对老年残障人士,可邀请医学、艺术等各方面专家开展医学保健与闲暇系列讲座,提供个性化特殊教育服务,满足老年残障人士的终身教育需求,提高老年残障人士的生活质量。
四、残障学生需要终身转衔服务
从出生到入学直至步入社会,面对各阶段的新环境、新角色,相对弱势的特殊人群总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如果预见不够或干预不足,这些困难会增加他们问题行为的发生概率,延误最佳治疗、康复时机,给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或行为管理造成困扰。针对特殊学生各阶段的转衔困难,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可与区域特教学校、机构合作,围绕转衔开展课题研究、学科带头人项目研究和转衔中心组建设。根据早期干预到幼儿园、幼儿园至小学、小学至初中、初中至初职以及初职之后5个阶段智障学生的转衔服务需求,开发相应的转衔项目,并进行项目的实施,确保学生在学龄阶段接受的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做好准备,以应对成人生活中多方面的挑战和机遇。从社会隔离走向社会融合,残疾学生的生涯发展需要贯穿终身的教育服务。从理念到实践,完善0-3岁直至老年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任重而道远。
作者:徐玉珍 单位: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
一、特殊教育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与普通院校不同,特殊教育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相比其他普通院校的学生而言,特殊教育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认为自己有更大的择业空间,如从事特殊教育方面类的英语教育,或者从事与外国友人交流沟通的手语翻译员等。二是此类院校学生包括用人单位认为特殊院校英语专业处于学院的边缘化,择业时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因此,特殊教育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何去何从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本文将展开调查、分析和研究。
二、关于问题的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近三年来江苏某特殊教育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188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0份。调查问卷共30道题,分为三大板块,包括个人基本情况、专业的认知和态度、就业现状的认知和态度。
2.行动研究法
凯米斯(Kemmis)认为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发展的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都包括了四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本次行动调查中,通过走访江苏省内的几所特殊教育中小学校,了解了此类特殊学校对英语教师的需求并观察英语教师的工作状况,展开小组讨论,并将调查内容及范围拓展,再次以访谈形式进一步地询问了学校相关的工作人员,根据几次访查结果作出总结和进一步分析。
三、特殊教育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1.关于就业单位的调查
调查显示,除3.1%的学生继续升学、1.3%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外,其他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不再只是语言类工作岗位,就业岗位各不相同,其中3%就职于政府机关;2%从事特殊教育行业;40%从事普通教育行业;0.6%选择自主创业;50%在三资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工作。
2.关于能力的调查
数据显示,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所开课程不十分认同,认为学校所学知识和社会需要存在一定偏差,学校里学的技能不能适应职场需要,所以希望开设更多实务型课程;80%的学生意识到自身就业竞争力不强,存在知识结构缺陷和实际能力不足,与本科专业学生竞争存在很大的压力;20%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就业形势和未来职业定位不明确的问题。
3.关于未来就业前景的调查
应届毕业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未来就业将受到巨大的挑战,约80%的被调查对象对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缺乏信心,很大程度上对能否顺利就业表示担忧。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我国逐渐走向国际,需要越来越多的英语人才,而当时精通英语的人才却少之又少,因此,国家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英语人才的培养,其中就包括加大对英语类专业学生的招生幅度。这项政策导致近年来各大高校英语专业招生过热,英语类毕业生总体上趋于饱和状态,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大量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
4.关于专业就业状况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中只有40%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各学校的英语教师需求量接近饱和,教师编制考试难度逐年增加,对英语教师要求日益严苛。特殊教育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只有2%选择特殊教育行业,90%以上的学生从来没有想过利用身在特殊院校的优势进入特校工作,而且很多学生认为只有不够优秀的师范生才会去特殊学校工作,由此可见,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四、影响特殊教育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1.毕业生缺乏就业能力,专业水平不高
由于受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学校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和课程设置一直偏重语言、文学等理论知识的教授,忽略了市场的需求,不能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也没有真正满足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学生除英语以外的职业技能的需求,最终导致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不够明显,使得在这个急需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里,特殊教育院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2.毕业生对自我能力的认识不正确,对就业的期待值过高
根据调查,50%的学生对留在大城市工作抱有极大兴趣,7%的学生会选择留在小城市或乡镇工作。很大一部分毕业生被大城市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经济收入、发展机会以及信息资源丰富等优越的条件所吸引,不愿意到英语人才缺乏的落后的中小城市就业。面对各种诱惑和选择时无所适从,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对自身正确的认识和定位,甚至觉得不用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获得待遇不错的工作,却忽视了自己没有能力去胜任一个好的工作岗位,眼高手低,宁愿在家里待业也不愿意从事待遇较低的职业。
3.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加入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有些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甚至已超过了英语专业的学生。因此,熟练掌握英语,又有自身专业的学生更加受到就业单位的青睐。
五、提高特殊教育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
针对特殊教育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应该从多个角度考虑、分析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当然,最重要的是毕业生应该正确地进行自我定位,转变传统的就业求职观念,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去适应社会,迎接就业的挑战。
1.社会需要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
建立健全就业制度,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中之重。因此,政府要加强相关就业政策及制度的建设,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或去贫困偏远地区就业,政府也应出台相应的扶持奖励政策,引导他们正确就业,拓宽其就业渠道。
2.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
(1)提供就业指导,树立正确就业观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应把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咨询有机结合起来,设立专门的就业咨询机构,定期向毕业生就业信息,做好就业指导,使毕业生在求职期间能够保持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更好地帮助他们顺利就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一定要鼓励和引导英语专业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合理的就业目标,积极参与竞争,努力抓住机遇,降低职业期望值,珍惜就业机会。
(2)以就业为导向,对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学校应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英语人才,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不断改革课程设置,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进行组合,整个教学过程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一齐抓,夯实基础专业知识。学生在大学初期教育阶段,可以注重培养其基础英语学习能力,进入高年级后,要细分出更适合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专业方向,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学习。
(3)准确定位,发展学校特色特殊教育院校应当发挥其特色,引导学生在学习英语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特殊教育知识的学习,包括手语学习,使自己掌握一技之长。特殊教育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接受过特殊教育知识和教学技能训练,具有专业素养,所以应该利用特殊教育院校的特点,让毕业生更有就业优势。
六、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特殊教育院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的考验也越来越多。因此,只有立足于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结合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各类就业岗位的需求,采取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材体系,才能解决特殊教育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只有多元化、多层次地培养创新型英语专业人才,才能不断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从而顺利就业。
作者:吴伟花 汪梦琪 时元茹 姚慧 周洁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1.盲童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表现
1.1盲童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
盲童学生作为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他们也有心理和交往等方面的需要。正常人的健康标准主要是要有健康的身体,心理比较完整没有其他的大缺陷,他们的生理情况和社会交往沟通能力并没有出现任何大的问题,能够处理好一些负面情绪。盲童的心理健康的表现主要是盲童拥有乐观积极向上的个性,不受自卑心理的影响,智力发展良好,能够与一般人正常交往,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心理特征与一般儿童的心理发展趋势无异。
1.2盲童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大部分盲童学生会因为周边人的评论歧视,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家长因为盲童先天性缺陷,对盲童过度溺爱或者是辱骂两种极端态度,都会导致盲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盲童学生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言语影响,认为未来就业面狭窄,没有发展前途,心灰意冷,观念消极。盲童学生出现自我嘲笑、失眠多梦、乱丢物品、孤独自卑等不良情绪和不正常动作,都是其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开展盲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2.1关爱盲童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爱是特殊教育学校对盲童学生进行所有教育工作的首要前提,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教育工作者要多关注盲童学生的心理需要,对盲童学生多一些关爱,用关爱的方式来抚平盲童学生的不良情绪,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敞开心扉,接受外界,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因为爱,盲童学生的世界不会感到孤独,能够有效地避免自卑心理的产生。
2.2了解盲童学生的心理,并对其心理档案加强管理
盲童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不同和生活环境不同,以及致盲原因的不同,都会引发或大或小的负面情绪,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盲童学生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以及致盲原因进行了解,从侧面了解盲童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好对症下药对盲童的心理问题进行大化小,小化无的纠正治疗,保证盲童学生的健康成长。对盲童的心理档案加强管理和了解是特殊教育学校对盲童学生开展所有心理教育工作的前提基础,也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
2.3教育盲童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每个盲童学生的性格不同,有些盲童学生比较活泼,善于对他人敞开心扉,能够及时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因此不会有多大的心理问题。但是,有些盲童学生比较内向,不爱向他人诉说自己心里的不悦,往往这些不悦容易堆积起来,久而久之酿成盲童心理问题。特殊教育学校要加强盲童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有效手段,尽最大的努力驱逐盲童学生心理的不悦和郁闷,从源头上扫除心理健康问题。
2.4加强与盲童学生家庭联系
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加强与盲童学生的家庭联系,能够有效地掌握盲童学生在校与在家的心理转变,能够迅速地发现盲童的心理问题,并通过与家长的沟通配合,帮助盲童扫除心理问题,健康成长。还有利于盲童学生家长认识到养成乐观精神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时刻为孩子传递健康快乐的正能量,让盲童对未来充满信心。
3.结语
盲童学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等方面的原因,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特殊教育学校工作者必须要有积极乐观的个性,对盲童学生要有博爱之心,站在盲童的角度为盲童思考问题,做到将心比心,从而带动盲童形成健康心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李丽 单位:吉林省四平盲童学校
1.动物辅助在特殊教育课程中的有效介入
1.1动物辅助在当前特殊教育中的情景介入
在当前的科学研究当中,第一,动物作为一种社会联接性的物体,可以更多地利用动物的特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和动物之间的接触。实验证明,宠物狗在和人进行沟通时,可以很好地帮助人解决各种不安的情绪,在和宠物狗的接触中,可以帮助幼儿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角色,当幼儿进入到这一社会角色中,就可以很好地改变他们的行为,符合角色上的期待。在AAT中,可以将来访者设想成为教师或者是管理者,通过让幼儿照顾或者是训练动物,就可以改变其行为,同样可以通过动物的接触,进而减少幼儿与伙伴交流中的不便。第二,现在很多的儿童都喜欢动物,而且对动物的关注度非常高,所以,在特殊教育课程中,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一治疗方法加以利用,从而不断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在和动物的直接接触过程中,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就能够引导学生关注一定的教学任务,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做好相应的学习动机上的准备,但是,从某种程度上看,在动物辅助治疗的情况下,幼儿的心情会变得更加开放,相应的戒备心理将会降低,所以工作人员就比较容易和幼儿之间进行相应的沟通教学。同时,在对于工作人员携带动物和儿童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可以尽量获得工作人员的信任,并帮助其进行相应的指导,这样儿童就可以很好地顺从教学者的教育,不断提升课程的成效,不断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
1.2动物辅助性教学方法在特殊教学课程内容上的创新利用
现阶段,从当前的动物辅助运用中,可以很好地运用到特殊教育过程实践中,例如,“爪子”可以通过课程中来进行相应的辅助,从而可以儿童对社会、情感和学术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通过阅读教育来辅助相应的项目,利用动物的相关性能力来逐步提升特殊课程中的儿童阅读能力水平。在当前的课程教育实施过程中,可以设计一系列的生动形象的课程单元,以动物和儿童的互动性作为内容,有效地将其动作和语言的训练完全融入到课程实践中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有效地采用相应的开放性课程情景,例如是户外运动项目,以及生活场所的实施教学,通过科学合理地方法来促进各种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在认识的新伙伴课程中,通过特殊儿童与动物的之间交流来挖掘儿童的潜力,或者是可以制作相应的视频,告诉儿童这是他的新伙伴,可以让儿童近距离地接触,从而可以有效地锻炼儿童的胆量,降低儿童对陌生事物所产生的恐惧。进而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此同时,通过游戏的相应环节,促进儿童在游戏过程中的教育者和训练者的角色,从而有助于帮助儿童矫正情绪,有效地解决行为障碍儿童的异常行为。
1.3动物辅助疗法中访问和辅助治疗在特殊教育课程的有效设置
在当前的动物辅助疗法中,对特殊教育管理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而且动物辅助疗法具有很强实践性,但是,我们也应该要看到动物辅助访问和辅助治疗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一般来说,前者主要是简单将动物在指定的地点和患者进行接触,其主要的目标就是为了尽量减少访问的焦虑感,并增加患者的触觉接触,这样就能够有效增加患者的自尊和得到相应的锻炼,而在辅助性治疗方面的目标就是切实通过动物来帮助患者进行训练,例如,对于一些偏瘫人员,可以通过梳理动物毛发或者是可以抛球类活动来加强上升的力量,这样就能够改进相应的姿势和提高其自身的平衡能力,在针对抑郁性的病人,则可以通过对有关身体和部位名称来进行训练,或者是可以利用吹动物身上的毛发来锻炼其面部肌肉。同时,在进行动物辅助治疗过程中,我们就必须要预防在治疗过程中造成疾病的传播,管理人员在进行相应的训练过程中,必须要对患者进行洗手,动物必须要进行清洁,这样就严格防止各种动物身上的疾病带给患者。
2.结语
总的来说,动物辅助治疗作为全新的治疗手段,在特殊教育课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为教学课程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情景教学,不断丰富和拓展课程教学的内容,使得各种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有效。并进而帮助儿童对动物辅助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幼儿的学习和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悦 单位: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特殊教育中微课的应用对策研究
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应用微课,会大大提高残疾学生学习的新鲜感,让残疾学生更多地认识到外面世界的精彩。下面,我们就来对特殊教育中微课的应用对策进行研究。
1.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
首先,特殊教育学校需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教学资源库。信息库的建设,是促进微课落实的前提,也是特殊教育活动能够走向信息化的关键。资源库的建立需要从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学科方面等现实条件做起,利用学校已经具备的资源开发网络教学资源,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加充实。特殊教育与普通的教育不同,为残疾学生建立一个教学资源库,会让残疾学生的世界丰富起来,也能让教师的教学活动更有意义。其次,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利用信息化的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微课活动。有了充足的信息资源,教师要利用沟通功能良好的特殊教育服务平台,让资源成为师生共用的资源。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残疾类别进行不同服务平台的打造。对于盲生,教师要将教学平台打造成声控体系;对于聋生,教师要将教学平台打造成视化体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网络学习服务平台上享受微课,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微课进行学习。
2.加强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
在加强微课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当关注教师素质的提高。其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培训来提高教师的信息水平,促进传统特殊教育理念的转变,让特殊教育工作者认可微课这种教学形式。其二,要提高教师信息化处理处理能力的重要性。将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与他们的业绩联系起来,从而激励更多的教师对微课这种教学形式进行研究,加强教师对微课的重视。
3.加强微课主题的丰富性
在特殊教育中,教师面临着许多教学问题。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了解残疾学生的真正学习需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性格,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残疾学生也渴望进步,渴望外面的世界,渴望了解这个精彩的社会。在应用微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主题教学的形式,通过信息教学资源的传递,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
二、总结
综上所述,微课,是教学方式的一种创新。将微课植入到特殊教育活动中,能够让残疾学生更多地享受教育的快乐,感受学习的魅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微课在特殊教育活动中出现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当代特殊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微课的积极意义,利用正确的方法将微课融入到特殊教学实践中,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
作者:廉洁宋扬单位:广西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一、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学的对策
1.改进管理模式和教学理念
近些年来,我国特殊教育院校开展的音乐教学大多以娱乐为目的,虽然音乐教学可以给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带来快乐,但是这样的音乐教学并不等于高质量的音乐学习。所以,地方政府以及相关的管理部门都要对特殊教育中音乐教学的意义进行重新的认识,要重视音乐教育对于特殊教育学生心理康复以及生理恢复的作用。因此,要加大财力投入以及人力投入,改善特殊教育的音乐教学环境,鼓励学校的音乐教师对课程所有内容进行自觉学习,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把音乐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升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对学生认知不足进行有效的弥补,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为特殊教育音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音乐课堂要走出教室人们都对课外活动的意义了如指掌
在课外活动中,学生能够展现出真实的自我,陶冶自身的情操,音乐教学同样如此。在特殊教育学校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在环境优美的公园里播放优雅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还可以让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发掘学生的特长和优点,方便教师以后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与此同时,课外活动是对校园文化生活的补充,因此要加强与其他学校的沟通、合作及交流,发现其他学校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本质上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3.结合音乐治疗开展教学
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音乐治疗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不是每所特殊教育学校在音乐治疗中都会取得显著的效果。但是身为音乐教师,必须要对音乐治疗理念进行学习和掌握,灵活运用音乐治疗的方法,将音乐治疗与音乐教学相结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结合实践经验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反思,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案,及时掌握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情绪变化,走进学生的心灵中去,将学生身体和心理特征作为出发点,满足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需求,从本质上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结语
音乐教育不仅能够让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萌发兴趣和爱好,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素质,教师在开展特殊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及艺术素养。因此,教师必须发挥音乐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将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将音乐教材多元化内涵挖掘出来,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作者:费华鑫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特殊教育中心
一、特殊教育课堂中实施参与式教学的理论
依据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普教领域已倡导多年,但在特殊教育课堂中实践这一理念,推行参与式教学有没有理论依据?笔者认为,多元智能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可以为其提供支持。
(一)多元智能理论
现代认知科学和神经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和智力发展具有可塑性和可替代性,研究者们对患有癫痫症的儿童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发现这些儿童在整个半脑被切除后,他们剩下的半脑基本可以承担普通人整个大脑所拥有的功能。另外,在智力与脑组织之间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虽然人类的智力存在着共同特质与共同区域,但人的智力并非单一构成,而是由许多相当特殊、相当独立的智力形式而组成,即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并且不同的人其智力的构成结构和构成方式是不一样的”。美国学者加德纳(Gardner,1983)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sTheory),他提出了语言、逻辑数学、空间、肢体动觉、音乐、人际、内省、自然观察等八项主要智能,并认为这些智能以不同的结构和方式同时存在于每个个体身上。多元智能理论可以作为在特殊教育课堂中实践参与式教学的理论支持。首先,依据该理论,每位学生的智力构成的多元而丰富的。尽管在传统的智力理论视角下,特殊儿童的语言和逻辑智能或许有所不足,但他们的其他领域的智能仍然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其次,加德纳主张教学的过程是生成性的,即通过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高质量的互动来达成教学成果。参与式教学正是一种高互动性、高体验性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知识的生成,也能帮助其开发人际、内省等智能。另外,加德纳提出“,增强‘多元智能’的看法本身并不是教育的最佳目的,它应该被视为有助于达到好的教育的助手”,即多元智能理论的落脚点应该是通过对学生的全面认识,开发优势智能,帮助其建立良好的自我认同。这也是参与式教学的目的所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其意义并不仅仅是提高学生某方面的能力,更在于通过这一方式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
(二)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Theo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1975)提出的,他认为自我决定是“个体在内在动机的驱使下,自主选择个人生活的能力”,另外,“自我决定不仅是个体的一种能力,它还是个体的一种需要。人们拥有一种基本的内在的自我决定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助于能力发展的行为,以便形成与社会环境的灵活适应”。对特殊儿童而言,自我决定不仅有助于其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更能提高他们的适应行为,进而改善生活质量。而在传统式课堂中特殊儿童自我决定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相应地,其自我决定潜能也没有很好的开发。参与式教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我决定、获得成功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自我决定能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这恰好能弥补传统式课堂的不足。
(三)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CollaborativeLearning)是20世纪60~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其强调积极人际互动关系的培养和训练,并认为这有助于学生在认知、情意与技能等各方面的成长。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有:积极地相互依存关系(positiveinterdependence)、个人责任(individualaccountability)、面对面的正向互动(face-to-facepromotiveinteraction)、社交技能(socialskills)、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目标设计和结果评价(groupprocessing)。参与式教学最大限度地实践了合作学习的理念和原则,其通过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来培养学生积极的人际互动关系,促进知情意行各方面的进步。另外,参与式教学也提倡分组活动,主张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共同合作、携手进步。
二、特殊教育课堂中实施参与式教学的主要原则
(一)学生为本原则
参与式教学是对学生为主体理念的实践,在特殊教育课程中实施这一教学方式,也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首先,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要肯定特殊儿童的能动性和发展潜能,为他们提供发挥能力的机会;其次,要尊重特殊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并以此为起点进行教学设计,避免“虚假性主体”的现象;再次,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赋权于特殊儿童,培养他们的自我决定能力;另外,在教学评价上,要鼓励特殊需要儿童进行自我比较,将学生的参与度纳入评价标准。
(二)个别差异原则
特殊教育的精髓在于差异化教学,实施参与式教学也要坚持尊重个别差异的原则,即要依据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EP),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要以个别化教育计划为基础,既尊重特殊儿童的个别需求,又保证全员参与教学的顺利实施。具体而言,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分层式教学等方法,下文将会有详细介绍。
(三)整体性原则
参与式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有两层含义。第一是,特殊儿童参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即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强调特殊儿童的参与;第二是,特殊儿童整个人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践参与式教学不仅仅是为了“看到”学生的参与,而是要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认识、情意和技能的全面发展,因而参与式教学要做到特殊儿童行为参与和心理投入的有机统一。
(四)开放性原则
参与式教学主张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并不是通过机械式的“复制”,而在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建构。因而,参与式教学的目标、过程和结果均是开放的,教师可依经验设定教学纲要,但并不受限于此,所有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事件”都有教育意义。
三、特殊教育课堂中实施参与式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教学设计
如前所述,在特殊教育课堂中实践参与式教学要建立在特殊儿童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的基础之上,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应引导每位学生明确自己的能力现况和学习需求,进而结合教学环境、教学条件,为自己确立长短期目标。另外,教师可以协助特殊儿童设计“自我需求检核表”,以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意识。而在操作层面,将这一理念应用于特殊教育的教学设计之中有较大的难度,笔者建议应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首先,在基础类课程中,如实用语文、实用数学,应将关注点放在教师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材教法选用上,即教师以学生参与为目的设计教学,如选用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教材、制作学生熟悉的教具等。另外,在职业类课程中,如园艺技术、手工制作,应强调教师与学生共同协商,选择学生感兴趣、社会有需要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执行
综合普教领域参与式教学的文献发现,在教学实施环节教师一般注重学生行为方面的参与,而忽视了心理方面的投入。特殊儿童认知或社交能力有所欠缺,因而,在特殊课堂实践该方法更要注意这一问题,避免“虚假主体性”现象的出现。另外,在具体策略上,教师可尽量组织一些游戏类和动手操作型的活动,如角色扮演、制作卡片等。还有,为充分关注每位学生,笔者建议进行分层式教学。如教学活动为榨苹果汁,因应学生的能力和需求设定个别目标,分别为:甲生可依沟通图卡表示“要”“不要”;乙生可指认方位──左边、右边;丙生可数出正确1-4之数量;丁生可用眼神追视物品十秒。教学活动的开展即为:教师介绍时,在丁生前面,拿苹果缓缓由左到右,使之以眼神追视苹果;发材料时,双手拿相同物品,请乙生依指令选择左边或右边的东西;并请丙生协助拿四个杯子,发给同学;榨完苹果汁,在享用前,请甲生以沟通图卡表示要不要喝苹果汁。
(三)教学评价
特殊儿童个体间的异质性高,能力和需求差异大,因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侧重引导学生进行相互合作与自我比较。针对特殊儿童的教学评价则需以个体的起点行为及个别需求为基础,教师关心的不应是全班或者全校的学生有没有达到既定的“及格线”,而是每位学生有没有得到适当的教育,有没有真正的成长。另外,在教学评价上要简化程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比如利用分别表示学生对这一段时间学习表现的满意与否。再者,学校应组织教师设计“学生参与度检核表”(内容应包括行为参与和心理参与),将学生参与度纳入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参与式教学是对以学生为主体之教育思想的实践,是对整个教学流程的再造,将其应用于特殊教育领域,不仅有利于培养身心障碍学生的自我决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而且可以增进其群体归属感和自我成就感。但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教学策略都有其弊端,参与式教学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因而,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学校、班级实际的路子。
作者:胡伟斌赵斌赵吉昌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系天水市特殊教育学校
一、高校特教专业教师素养结构
新视角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突出的是特殊教育的本质问题,突出了将特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和建构特殊教育课程,突出了特殊教育的特点,使得特殊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在特殊教育的基础上统一。也就可以认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应该具备特殊教育素养和教育素养。从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字面意思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首先是教师,所以其应该具备一般教师最基本的素养;然而,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求其具备特殊教育的基本素养。从教育素养和特殊教育素养两个层次去建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系统,是一个比较新的视角。高校特殊教育素养主要包括特殊教育知识、特殊教育能力、特殊教育情意、特殊教育教理念。
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
(一)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知识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所具备的特殊教育知识,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特殊教育领域的知识,而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通识知识体系。即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目前已经开设的传统关于特殊教育的通识课程主要有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特殊教育基本理论等,这些是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的通识课程。但由于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的教师是面对有特殊需要的群体,所以作为一线特教教师培养人的高校教师除了具备上述基本知识外,必须建构一个完整的跨学科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一方面要了解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相关理论;另一方面还要对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结构,不断吸收新的知识。这样才能既考虑特殊教育学科自身的逻辑化知识,又能与多学科建立横向的综合化知识结构,丰富和完善已有的通识知识体系。这种有机联系的立体化交叉建构的特殊教育通识知识体系才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必备的知识,也是适应新时代对特殊教育要求的基本保证。
(二)特殊儿童知识
特殊儿童是特殊教育的对象,作为特殊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而作为一线教师的培养者,高校教师就应该具备更广泛的关于特殊儿童的知识。除了一些基本的特殊儿童知识,特殊儿童的环境与适应知识,特殊儿童相关的法律知识,特殊儿童一般心理特点等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基本知识,如传统的盲、聋、哑儿童的基本知识,现在社会新型的智力障碍、自闭症等孩子方面知识。具体来说,盲童的盲文;聋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手语知识;自闭症、智力障碍、脑瘫孩子的康复知识等。只有充分地掌握特殊儿童的相关知识,才能有效地培养职前特殊教育教师,使这些教师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快速地进入角色。
(三)特殊教育方法论知识
高校特殊教育方法论一直以来主要借鉴的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为特殊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手段、方法和工具。在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的体系中,既有定性层面的研究方法,又有定量的研究方法。我国传统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很重视定性的研究方法,尤其是个案法、观察法和田野法的广泛运用,主要停留在哲学层面的研究,这是其主要的优点,也是其主要的突出缺点,缺乏切实可靠的定量研究。一般的个案法、观察法可以有效地搜集第一手的材料,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但是其不能代替特殊教育中的定量研究。高校特殊教育的一般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和定性研究两类。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掌握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个案法、访谈法、调查法。利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搜集事实材料和相应的数据。从思辨的角度主要是演绎、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其主要是处理已经搜集的感性材料,将这些感性材料进行梳理,使其上升为理性材料。特殊教育方法是特殊教育知识和能力的中介桥梁,将其纳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特殊教育史知识
特殊教育史记录了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其向我们展示了特殊教育的产生、发展和规律,这些内容对我们的特殊教育学习活动有重大的意义。特殊教育史为人们提供各种有效的经验,指引着人们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有效地激励人们不断地探索追求真知。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一方面应该掌握广泛的特殊教育史料,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地将这些历史资料运用到特殊教育实践中,产生积极的意义。特殊教育史的主要意义在于,其一方面为特殊教育课程增加人文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特殊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其历史文化,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性;此外,特殊教育中有了特殊教育史,学生就更能有效地把握特殊教育的本质,懂得特殊教育究竟是什么,特殊教育知识是怎样产生的,特殊教育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特殊教育和特殊教育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目前,高校特殊教育专业也十分重视特殊教育史的教育。高校特殊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特殊教育史能为特殊教育学科课提供重要的历史背景、原理、概念和现实的来源等,显示出特殊教育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发展的过程,是特殊教育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特殊教育史相关内容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既要有西方的,也要有中国的,同时要筛选一些对培养学生的特殊教育素养有重要现实价值的史料。内容可以有多种呈现形式,在特殊教育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史料作为新知识的背景材料,或者单独的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教学。
三、特殊教育能力
(一)特殊教育教学能力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必要的教学能力。其必须具备特殊教育教材的剖析、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与反思、个别化教学方案设计能力。首先是教材剖析能力,由于相当一部分的教学材料都是针对普通教育的。所以在对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上要对已有的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其次是教学设计能力,其主要是对教学过程、步骤等的具体规划能力。在高校特殊教育中主要体现为根据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是整个设计的优秀,也是关系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素养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所以高校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设计能力;再次是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好的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评价和反思。所谓教学评价是指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教学反思则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情况的评价,这对刚入职不久的教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快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最后是个别化教学方案设计能力,在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教学中不能忽视对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个别化教育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所以作为培养者也应该具备制定个别教学计划的能力。具体要求培养学生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现实状况的能力,培训学生具备制定年度或短期目标的能力,然后是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服务的能力,以及特殊需要孩子的个别化服务的起止日期和整个过程测量标准的制定能力。特殊教育教学能力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能力
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能力。“诊断”一词属于医学用语,意为“了解病情后对病人的病症及其发展状况作出判断”。教育诊断则是指分析判断影响儿童学习结果的生理、心理或者行为表现及其原因,以便为教学计划的制定及辅导治疗提供依据。诊断包括身体状况的一般诊断,也包括心理诊断。在对身体进行诊断时,主要考察特殊儿童的体重、身高、呼吸和脉搏、血压、感觉和神经系统;对心理方面的诊断主要涉及人格测验、能力测验、智力测验等方面。一般而言,针对特殊儿童的诊断主要从认知、语言、智力、情绪、社会能力、身体运动能力等方面进行。不同的测验都有可靠的测量工具和专业人员进行测验。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才能有效的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诊断评估,才能为他们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辅导治疗。所以为了培养出能适应社会需要,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就应该具备对特殊儿童的诊断和评估能力,这也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特殊儿童康复训练能力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能力是现代社会对特殊教育教师的新要求。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如听力障碍、脑瘫、自闭症患者对康复训练有着较高的要求。作为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者就应该具备相应的针对不同类别的特殊孩子的康复训练技能。首先,针对听力障碍的康复技能主要是语言训练,语言训练包括呼吸训练、构音、语畅、语言发育迟滞、口吃等方面的训练,针对不同的障碍又有不同的训练方法。这些技能对听力障碍儿童的康复训练有着重要的作用,脑瘫孩子、智力障碍孩子在语言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这些方法也适合脑瘫孩子的康复训练;同时脑瘫和自闭症孩子因为身体各方面的原因存在感觉统合失调,所以在康复训练中又必须配合感觉统合训练,对其平衡觉、触觉、前庭觉进行有效的训练,针对不同的器官的失衡情况,又会有相应器材的选择。这些都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在新形势下必须具备的康复技能,只有具备了这些针对不同特殊儿童的康复技能,才能有效指导大学生学习相应的康复技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所以具备特殊儿童康复训练能力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能力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李燕张明平赵斌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湖北师范学院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一、特殊教育视角下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相对较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个是形成期,分为体系形成和调整(1949-1965)、特殊教育发展的混乱期(1966-1976)、特殊教育的恢复期(1977-1985);另一个是发展期,从1985年至今,从两个发展阶段来看形成期主要是儿童、成人技能等的教育,发展期后才陆续建立高等特殊教育学院,我国第一所面向全国专门招收盲、聋哑残疾学生的高等特殊教育学院是1987年由中国残联和吉林省人民政府联合创办的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截至2007年,我国有14个高等特殊教育学院(专业、班),分别为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三年制大专并本科)、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本科)、南京中医药大学推拿学专业(三年制大专)、南京特教学院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五年制大专并三年制大专)、金陵科技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计算机(特教)专业(三年制大专并本科)、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三年制大专并本科)、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三年制大专)、广州大学聋人大专班、长沙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并三年制高职)、中州大学聋人艺术设计学院(三年制大专)、重庆师范大学特教学院信息与资源方向(本科)、西安美院特教学院(三年制大专)、滨州医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其中设置特殊音乐教育专业的学校仅有三四所,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经过28年的发展在设立的6个专业中将音乐表演专业作为特殊音乐教育的代表,但其发展的特点和普通音乐教育的发展差异较小,特殊高等音乐教育体系并未完全形成,高等特殊音乐教育如何发展,发展的目标都是值得研究人员开拓的。从特殊教育视角看高等音乐教育,就不难发现在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的状态。
(一)从教人员和研究人员较少
这里指出的人员较少,一个是指本身从事与特殊音乐相关的人员本身数量就比较稀少,按照最近的相关数据显示,以黑龙江为例,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底,黑龙江省共有特殊教育学校73所,其中盲校1所,聋校40所,弱智学校5所,其他特殊教育学校27所。到2010年底,全省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为1873人;从事特殊教育的师资,不单看特殊音乐教育,就比较少。另外一层较少,是如果进行细致划分,就会发现没有完全的分开,或是专业从事二者中某一项研究人员较少。2012年,沈阳市的10个区、县(市)共有14所特教学校,其中培智学校5所,聋哑学校3所,盲校一所,培智和聋哑合校5所;于洪区、东陵区和沈北新区三个区还没有设立特教学校。沈阳市特殊学校在校生共有1380人,教职工534人,其中专任教师416人。两个省市的数据显示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数量,远远不够特殊教育的师生比,从事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师数量相应的比例更低。截止到2014年底,根据中国知网提供的研究数据显示,精确检索“特殊音乐教育”或“特殊音乐”主题研究的论文共18篇,其中博士1篇,硕士1篇,期刊16篇;“残疾人音乐”主题研究的论文3篇。在显示的研究中发现,把中国特殊音乐教育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人员仅一人,从音乐治疗角度对特殊音乐教育进行研究的研究人员也较少,各省、市对特殊音乐或特殊音乐教育进行研究,截止到目前为止,仅有湖南、浙江、广西、黑龙江、西安、武汉等省市对其所在省市的特殊音乐教育现状进行过调查研究。
(二)研究机构较少
截止到2013年,黑龙江研究特殊教育的专门机构中,高等学校仅有1所,其中专门从事高等特殊研究的教师不足20人,而从事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师多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兼职人员。
(三)研究水平滞后,相对水平较低
从全国范围看,通过中国知网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用精确筛选方式检索出含有特殊音乐教育的论文仅为16篇,博硕研究生毕业论文2篇,文章多数以各个省市以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为主要研究内容,而有些省市目前对特殊音乐教育的研究还尚未起步。导致特殊音乐教育的总体研究水平,都仅限于调查、分析的初级阶段,并没有完全进入对特殊音乐教育本身、本质内容的研究,导致高等特殊音乐教育的研究更处于滞后状态。
(四)社会关注度较低,起步较晚
虽然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关注从1985年就开始,但是由于特殊人群的受众面限制,及一些有需要特殊教育的当事人家长人为地不愿意扩大其影响,致使特殊教育往往成为被人们偶尔从广播电视中才能感受的事物。我国从1985年就开始通过立法制定残疾人读书、就业等一系列的政策,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对较晚。
二、总结
基于以上的调查分析,在特殊教育视角下高等音乐教育发展晚于我国其他特殊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所以,高等音乐教育在特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作者:钱雪莲单位:绥化学院音乐学院
一、区域联动:推动随班就读工作均衡、优质发展
近年来,中山市随班就读工作区域联动得到进一步发展,建立了多级联动机制,成立了“市、镇(区)、校”三级随班就读工作体系,在开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市教育局———镇(区)文体教育局———中山特校与普校”的组织保障联动体系,不断完善“中山特校———镇(区) 随班就读中心校———随班就读学校”的具体实施 联动体系,不断完善“特教专家———特 教 专 业 教 师———随 班就 读骨干教师———随班就读教师———普校教师”的师资建设联动体系等多元多级联动机制。中山特校在区域联动实践中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工作伊始就从本校优选了 10 多位特殊教育骨干教师作为随班就读指导中心成员,对中山市 24 个镇(区)分片区实施包干,落实责任分工,做到每个中心成员都负责 2 至 3 个镇(区),每个镇(区)都有 2 至 3 个联系人,实现了特校与镇(区)间协作的无缝覆盖。紧接着建立了镇(区)随班就读通讯本和全市随班就读工作群、开通了随班就读工作热线和空中家校特教专栏,加强了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特校骨干教师、镇(区)特教专干、随班就读学校各级行政与教师师间的联动。又通过实地调研,甄选出各镇(区)随班就读中心校,以点带面地开展各项工作,促进中山地区随班就读教师培训、教学教研、检测评估、专业支持服务等工作实施。为促进中山地区随班就读教师由单一发展模式逐步迈向多元综合发展模式,推动随班就读工作均衡、优质发展,中山特校实施了一揽子区域联动工作计划。先后邀请肖非、邓猛、刘全礼、盛永进、王辉、许家成、李晓庆等专家教授进行全市随班就读培训,开设“中山特教讲堂”定期举行特殊教育知识、技能的培训;组织编写《认识与帮助特殊儿童》系列丛书、随班就读文集,作为随班就读等学习材料;组织随班就读学校调研;组织撰写随班就读教育信息简报,协调各随班就读学校的经验推广;开展各随班就读学校间主题班会、学科教学、教育故事等研讨、评比活动;组织建设中山市特殊教育和随班就读资源库,协调各种随班就读资源服务随班就读工作。
二、普特融合:为残疾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服务
随班就读是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一种融合形式,要提高随班就读的质量,就必须发挥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双方的优势,加强普特融合。中山特校和普校的学生交流频繁。中山特校的招生咨询十分重视评估转介工作,努力推荐适宜随班就读的轻度残疾儿童入读普校,中重度残疾儿童在中山特校教育康复效果较好的也经常被转介到普校随班试读。转介不是终点,而是促进普特共融的开始。中山特校经常根据随班就读学校的工作反馈前往调研,协助教师加强对随班就读学生评估、制定个别化教育支持计划、探索有效教学方法,指导随班就读中心校资源教室的建设和资源教师的培养。对于休学的残疾儿童,中山特校不断探索、实践送教上门服务的新途径。随班就读学生有特别需要的也可以来到中山特校接受专业支持服务。中山特校一方面加强对此类儿童的巡回指导,另外对需要进入中山特校接受言语训练、运动康复、情绪行为调节、社会交往引导等专门服务的随班就读学生,中山特校优选专业骨干教师为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训练,并对随班就读学生采用双学籍管理办法,记录学生的个别教育经历。通过校际合作与普特融合,近两年有多所学校的随班就读学生到中山特校接受专门的教育康复训练,其中有 3 名自闭症儿童坚持了几个学期,每周 2 小时接受沟通康复和社交技能干预。除此之外,中山特校每学年还接待超过 200 位特殊需要儿童来校咨询。当遇到适宜到普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时,学校通过评估检测与耐心细致的沟通,推荐并积极跟进适宜儿童随班就读,为随班就读学生接受适宜服务提供持续支持。为了保障随班就读学生接受到最适宜的教育服务,中山特校结合本校校本课程研发工作,编写了《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辅助教材》以及生活适应、生活语文、生活数学、语言训练、运动康复、认知沟通、心理健康等学科或领域的校本教材,赠送给有需要的随班就读学校,并与普校教师探讨最适宜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将中山特校教育的成功经验与随班就读学校教育工作有机融合。
三、综合服务:多管齐下提升随班就读工作质量
中山特校注重打造特殊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常年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义务的监测评估与转介服务,让残疾儿童入学有路;组建随班就读巡回指导教师队伍,对全市随班就读工作进行业务管理、专业指导和师资培训,帮助随班就读教师工作有法;整合资源,为随班就读儿童提供专业的特殊教育支持、康复训练服务,使随班就读工作后顾无忧;引领基层随班就读学校教科研,探索随班就读先进理论,传递随班就读学校先进经验,推动全市随班就读工作科学发展;广泛开展特教宣导活动,令全市随班就读工作环境和谐悦纳。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推进区域随班就读工作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样的综合服务模式也将中山特校逐渐打造成中山市随班就读工作的咨询中心、管理中心、指导中心、培训中心、研究中心、资源中心、德育中心与服务中心。中山特校的家委会作为“2012感动中山年度人物特别奖”获得者(该项活动为中山市首次举行,仅 2个团体获得特别奖),积极参与中山特校重大事务的决策,对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多年来特校家委会筹措善款逾百万元,全部用于资助校内外病困学生及其亲属。家委会在中山特校领导下,向随班就读家庭提供心理疏导、传递家庭教育经验,利用节假日组织特殊儿童亲子活动,努力宣传呼吁社会关心特殊儿童,为随班就读工作的铺开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在随班就读工作过程中,中山特校选择市随班就读指导中心成员和师德先进人物进入随班就读学校进行德育宣导活动。如,指导随班就读学生所在班级结合“修身行动”和“学雷锋”等活动开展主题班队会活动;指导随班就读学校改善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环境,为随班就读学生创设更加悦纳的氛围。随班就读学校在此过程中推广了“伙伴助学”“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认识与帮助特殊需要儿童”等先进的做法、经验。中山特校推进随班就读工作逐渐形成的综合服务体系,既帮到了本校师生家长,又促进了随班就读工作质量的提升,还促进社会环境不断向更加包容和谐发展。中山特校通过区域联动、普特融合、综合服务以及和谐发展等工作方式,有效推进区域随班就读工作健康发展,促进了区域随班就读工作质量的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中山市的随班就读工作将不断取得新的进步,残疾儿童将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服务。
作者:汤剑文 林昌 单位 :广东省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
一、研究的内容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1)建立特殊体育教育课程新体系;(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3)加大经费投入力度;(4)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朱卫东(2005)对江苏省残疾人体育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得出教材不适应、学生喜欢体育课、教师敬业、设施陈旧等结论。张梦娣(2007)硕士毕业论文对河北省特教学校体育现状与对策开展了研究。张志刚(2008)对长春市特教学校体育教学进行了现状及对策研究。王亮(2012)对鲁西南地区特教学校体育教学环境进行了现状与对策研究。王世芳(2013)对云南省特教学校体育教育现状与对策进行了研究。欧佩(2013)对湖南省特教学校学生体育行为进行了研究。这期间分省市的调查研究较多,基本全部以问卷的方式开展调查,包括刘美奋(2005)《山东省特教学校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何敏学(2008)《特殊教育的学校体育现状与对策》、王洲(2007)硕士毕业论文《陕西省特教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等等。以区域性为调查范围的包括周艳茹(2005)《京、津、沪地区盲校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丁剑翘(2005)《晋北地区特教学校聋哑学生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张秀玲(2008)《中原城市群特教学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等。调查显示,全国大部分县市以上基本都建立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也基本都得以开展,但其中也同时存在颇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关于特殊学校体育的教学研究,包括师资队伍、课程、教学现状的研究
赵志荣(2005)以问卷形式调查了河南省53所特教学校,得出了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中级职称是主导力量的结论。陈丹(2007)通过对中美特殊教育体育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认为我国应当加强融合教育,增添实践课程。王保军(2008)分析了我国特教学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提出了特教学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应当走专业化策略,即政府重视、岗前培训、拓宽渠道、双证书制等策略。吴艳丹(2013)以福建省为例对我国特教学校体育师资现状与人才培养路径进行了探析。在课程研究方面,罗巧娣(2007)以慈溪市的实践为例认为在新课程标准下聋哑学生的体育教育模式及方法可进行双重选择。兰继军(2008)对在特教学校体育课程中增加奥林匹克内容开展了讨论。赵国武(2013)认为在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中开设残疾人体育课程是有必要性的,并且对设置方式进行了研究。在教学现状方面,谭丽清(2005)通过对湖南省学校体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得出师资人数少、科研水平低、场地简陋、器材匮乏等结论。何敏学(2007)对特教学校体育的特点进行了探讨,认为身心缺陷的补偿是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个别指导是教学组织的重要原则。
(三)关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改革以及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所涉及的其他方面内容
何敏学(2005)围绕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发展,就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研究、体育课程、体育师资培养、物资条件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建议。洪邦辉(2010)以“阳光体育”为背景,以贵州民族地区特教学校体育为研究对象,从观念、融资、纲要、法律等方面剖析了改革路向。其他主题的研究涉及特教学校学生通过体育进行运动康复,如张京华(2000)分析了几种运动康复方法对不同残疾类型学生的积极作用;赛事效应的研究,如杨军(2008)探讨了北京残奥会“超越、融合、共享”对中国特教学校体育发展的启迪;支持系统的研究,如吴燕丹(2008)讨论了在和谐视野下进行学校特殊体育教育支持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社会适应的研究,如孙涛(2012)以鲁西南地区聋哑学生为例,研究了体育锻炼与聋哑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间的关系。总体而言,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研究成果偏向于理论研究和现状调查,尤以分省市的问卷调查居多,实验性研究匮乏,不能为不同残疾人学生制定适合他们的锻炼方式,无法提供有操作价值的实际经验。因此,研究的空间还很大。
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研究方法上,近30年的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的居多,数据分析中,多数采用频数与百分比等简单统计工具,而在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中广泛得以应用的深度测量和构建模型等工具在特教学校体育文献中很少,由于对调查数据的挖掘深度不足,大大制约了研究的深入。残疾人在生活中存在身体康复的需要以及易于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在特教学校体育研究中开展与医学界、心理学界的横向研究是有必要的。
作者:姚道迪 周坤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一、社会对伤残人员的了解和态度的转变人
1.对于残疾人捐款捐物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以尊重人们地位和包容人们生活差异性的行动,为一些弱势群体送去温暖,使他们面对困难的生活并不放弃,对未来充满希望。根据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逐渐提高,对于残疾人的关注日益增加,政府对于残疾人也实行了相关的有效措施。同时,残疾人还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捐助,大大的改善了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但是,有一些错误的思想仍然在社会中流传,很多人认为残疾人是弱势群体,只能通过社会的资助才能改善生活质量。虽然,残疾人通过人们的捐助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2.对于残疾人的包容与融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特殊教育的重视,对于接受特殊教育的群体,人们不仅仅关注其物质生活,对于他们的精神层面的关注也比较多。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帮助从捐款捐物的物质层面向人权和尊重等精神层面进行转变。
二、特殊教育的转变方式
1.特殊教育给了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身为中国的公民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当自己不能进行教育的时候,可以要求政府和社会给予一定的帮助,并且国家和社会有一定的义务帮助一些残疾儿童接受教育。为了能够让更多的残疾儿童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号召政府和社会给予残疾儿童一定的照顾,确保残疾儿童能够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我国的特殊教育已经具有了相当丰富的层次,他们和正常人一样接受相同水平和层次的教育,形成了一个具有特殊教育体系的学校。
2.融合能够让残疾儿童接受平等的教育。为了让残疾儿童接受平等的教育,必须将过去的教育模式和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要将他们融入到正常的教育人群之中,这样既能保证教育的公平又能让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教育机会。融合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班就读就是为了给残疾儿童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而设立的一项制度。在进行特殊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体制,还要结合自身的环境进行制定相应的措施。随班就读,就目前各地的反映情况来看,这项制度对于推进特殊教育的进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时特殊教育的教育质量得到了提升。
三、建立新型特殊教育系统
1.发扬人道主义,为特殊教育营造良好环境。我国有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的优良传统,对于残疾人进行人文关怀,为他们送去温暖,并且尊重他们的意愿和人格,这些精神层面的尊重对他们的生活更加有益。特殊教育为残疾人能够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了一个和好的平台,可以将关爱和教育同步进行,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接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人文关怀。根据人文主义的角度去考虑,通过对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的了解,去发自内心的帮助他们,给他们送去温暖,还应该让国民认识到特殊教育也是这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人们应该为特殊教育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
2.制定相关法律。虽然特殊教育在我国进行了全面的展开,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任然,残疾儿童没有得到更好的教育,为了特殊教育的进行,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去保证它的顺利实施。这种制度的实行,必然会推动特殊教育的持续发展,弥补特殊教育的不足。为了特殊教育的进行社会为其后盾,发挥主要作用。同时还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规定为特殊教育的顺利实现保驾护航,建立完善的监察机制,使残疾儿童接受同等的教育机会。国家应该大力宣传人文关怀,给接受特殊教育的人群一个和谐的环境。
作者:钟雄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