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09 11:51: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家庭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幼儿的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教育观念上的问题;二是教育方法上的问题;三是教育环境方面的问题。
(一)幼儿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经常出现一些错误理念,比如说认知错误、虚荣心和情绪心理等。首先,家长在认知方面经常将孩子把孩子“听话与否”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实际上这并不科学;其次,家长对教育孩子有虚荣心,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吃穿的问题上的无限制的给予,这也是欠妥当的;最后,家长在教养孩子时有情绪心理,殊不知家长对待孩子的情绪化是导致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幼儿家长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
据调查当前比较多的家庭教育方法集中在两端,即溺爱和专制。一方面,家长有补偿心理,想将自己童年时代的缺憾,用完整的享用来对自己加以补偿;另一方面,家长自己父辈教育的影响,认为孩子不管不成才,因此时刻管制孩子,使其不能放开自己的手脚。前者容易导致孩子的骄横心理;后者容易导致孩子的懦弱心理。实践证明这两种教育方法都是不科学的。
(三)幼儿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从孩子的身上能找到父母的影子,这不仅指长相及外形,更重要的是行为和心理上,这就是父母烙在孩子心理的痕迹。没有父母愿意让的孩子从的父母的生活中学不好的东西,但不好的东西往往被孩子学的最彻底,且给他们今后的人生带来重大影响。特别是父母关系不和且经常争吵对孩子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因此,作为父母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心理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二.解决幼儿家庭教育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家庭教育中应该有规则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幼儿教育中之所以会出现“5+2=0”的现象,从很多程度上说明家庭教育2天的教育,没能为5天的幼儿园教育提供很好的辅助条件。因此幼儿在家也应该制定、执行一个符合科学生活常规或制度,培养幼儿有规律、有规矩的生活,避免其在集体生活中出现问题。
(二)家庭教育中应该体现正面教育
一个人的人格、性格定性就是在其人生的前10年内,而幼儿家庭教育就是这10年的中间阶段。在这个时段中,特别是在饭桌上,父母尽量不要谈论工作带给自己的辛苦、无奈和悲惨的人生,因为这会不经意的刻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直至难以抹去。作为父母要谈就要谈论工作带给我们的成绩感和幸福感,或者要以正面的心态、积极地看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领导对自己的不公正。注意,这不是让家长跟孩子撒谎,而是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坚持正面教育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但这跟孩子一生的影响来比,还不算什么。
(三)家庭教育中应该教育方式一致
家庭能给孩子带来人生中最初的安全感,这句话蕴涵着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夫妻相处的方式,这一点会让孩子体会到家的最初温度;第二是夫妻对待孩子的态度,这一点会影响着孩子的生活立场。夫妻相处是一门学问,夫妻为孩子更好的相处是另一个更重要的学问。爱孩子,不仅要给孩子我们的爱,还要为孩子爱这个家,为他创造一个和谐的有爱的家庭生活环境,带给孩子人生中最初的安全感;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一定要保持一致,表现在两方面:
(1)家庭成员间教育孩子时要观点一致;
(2)当出现矛盾时,应背着孩子协调。最后,笔者想用网络上一段写给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家长的话来结尾:幼儿的家庭教育是幼儿一生幸福的奠基,幼儿园教师有责任让家长获得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父母有义务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无论是幼儿教师还是孩子的父母都应该记住:教育就在当事时,教育不能等待,因为孩子过去的人生不能被重写。这个时代我们只做一次父母,所以必须全力以赴。
作者:刘淑霞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迎宾幼儿园分园九原区花园幼儿园
一、我国学前教育办学格局的突出问题
透过庞大的数字背后,遍览当今我国学前教育存在的各种表象问题发现:学前教育需求与社会学前教育供给之间的严重失衡,入园难、入园贵、教育不公,儿童个性缺失,个体生存、自理能力下降,幼儿园教学小学化久治不愈等问题急需解决。继续思考之下不难发现:需求与供给失衡不过是教育资源不足的学校教育领域问题在学前社会教育领域的一种延伸,本质上来讲就是社会集体化供给与个体需求的矛盾;儿童的个性缺失,个体生存、自理能力下降则是家庭教育缺失和被忽视的直接结果(家长把原本在家庭中进行教育的责任交给社会,社会进行的学前教育却是学校教育式的集体化的教学,集体化教学追求的是效率最大化,从而导致对个体的忽视,以致儿童个性缺失和磨灭);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则是学前社会教育在追求最大化效率的目的驱使下,以超过儿童现实年龄和接受水平的目的和内容(社会式的集体生活式的内容)以及形式来教育儿童。
(一)学前社会教育作用夸大,而学前家庭教育缺失
学前家庭教育和学前社会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现有办学格局的两种基本成分,二者在教育目标任务上是趋同的,各有其优缺点:家庭教育,家长没受过专业训练,“无证上岗”,虽然没有既定的内容、教育计划和固定的时间、地点,但基础性、感染性、随机性、一贯性等特点对学前儿童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幼儿园教育,教师“持证上岗”,有统一规定的内容、科学的教育计划和固定的时间、地点,便于制度化、集约化、科学化。可见,二者各有其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教育科学(尤其是学校教育科学)的发展,国家的重视和社会意识的引导,学前教育在“科学化”道路上越走越远,人们对学前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日益夸大,与之同步的则是对学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冷淡的事实。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普遍认为在对孩子的习惯养成、社会化、健康等基本素质和知识能力方面,家庭的影响要大于社会和幼儿教育机构的影响。更有调查表明,中高收入家长对儿童的发展影响权重要高于幼儿园。对学前社会教育功能的夸大导致了家长及社会对学前家庭教育功能的严重低估,甚至忽视。一定要将孩子送入幼儿园,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切为了孩子等等,客观上导致了家长对学前社会教育的需求增多,并引起学前社会教育的入园难、入园贵以及教育不公,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对学前家庭教育的忽视甚至缺失。
(二)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忽略了儿童个性发展的个体需求
早在发展初期,学前社会教育目的是以保育功能为主的,其教育功能、补偿功能、甄选功能等等都是随工业化生产发展而出现的。那时的幼儿教育福利性色彩浓厚。世界范围的大工业生产使得社会对人力的批量化需求增多,学前教育才从家庭中转型到社会学前教育机构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强,其社会性价值取向也随之日益增强,教育社会工具功能的增强使得近现代教育越发的科学化、制度化,学前教育也随之完成了科学化和近代化的发展。虽然制度化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也是科学化和效率化的体现,正由于其社会本位的思想,教育的社会工具功能得以发展,但这从本质上是不适于个体发展的。对于以0-6岁儿童为教育对象的学前教育而言,其本质无疑应该是促进个体发展的。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共识是处于0-6岁学前阶段的儿童是其个性初具雏形的时期,对于教育的社会本位论与个体本位论目的取向之争而言,学前儿童毫无疑问是倾向于后者。就学前教育而言,教育应该是为了儿童本身,而不是其他的任何目的。正是这种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使得制度化了的学前社会教育谋求最大的教育效率,应和社会需求的同时,忽略了对儿童个体的个性教育。
(三)学校式的集体化学前教育教学思维与学前教育自身发展迷失
随着社会本位的学校教育的发展,制度化、效率化的教学成为最优化的教学,伴随终身教育思想下的教育年龄明显下延的发展趋势,加之人们对学前教育的现实需求直接导致了学校思维下的学前社会教育的出现:面对汹涌的社会需求与没有深厚理论研究的实情,现成的学校教育制度就成了最好的示范选择。于是,学校教育式的学前教育发展思维和道路就出现了,学前教育自身的地位与发展迷失。各种教育教学方法,仅仅在考虑儿童对象的年龄特点之后就被从学校教育中拖出来施放在学前教育中,学前教育自身的独立地位、学科定位迷失。这也导致了学前教育学科的社会地位、科研地位不被广泛尊重的事实。也正是由于这种学校教育式的学前教育发展思维导致了幼儿园教育集体化教学思维,进而与学前儿童教育个体化本质之间产生了认识的错位,最终导致了今天学前教育的种种不堪。
(四)学习中儿童主体地位与主动性保障不力
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初步形成的阶段,也是各种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的初始养成阶段。此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学习的特点是以直接经验为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兴趣性、主动性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基本守则,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就是基于此种认识提出的。然而,集体化的学前社会教育却满足不了这种要求:首先,集体化的教育始终要考虑到其基本的教育教学,这其中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导向,教师为了保证其教育目标的完成,就会有意或无意地忽略甚至回避儿童自发的个体需要;其次,集体化的教学总是在谋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势必无法真正关注某一个具体的儿童;再次,集体化教学下的师幼比问题也使得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儿童。可见,所有问题表面看起来是各方各面的,但是细细思量之下,均是由学校教育思维下的学前教育理念,以及由其所造就的现有的学前社会教育格局下的集体化班级授课制式的学校教育式学前教育格局造成的。若要解决这一切问题,就必须要解决这一办学格局模式。而避开集体化教学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前家庭教育。
二、以家庭教育为中心的学前教育办学格局构想
要想彻底解决目前格局的弊端,就需要对当前的学前教育格局进行改革,一种新的格局应要求而出现。以家庭教育为中心的学前教育可以使儿童回到真实水平,真正实现个体化教学。家长在了解自己孩子的基础上,对儿童的发展实施最合理的教育,减少盲目比拼而导致的超前教育,真正做到以每个儿童为中心,合理化教育,最优化教学。实施家庭学前教育可以节省或者合理化国家和社会在学前教育事业方面的投入。将原本对幼儿园的投入改在对家长福利政策改善等方面,家庭原本投在幼儿园的资金可以对冲基本的家庭教育投入(家庭个体化的教育可以大大节省教具材料等物化的教育成本,方便就地取材),使资金投入更合理、有效地发挥作用。实施学前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家庭的稳定与和谐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孩子是家庭关系的纽带,独生子女政策以及社会发展压力之下导致的人们传统生育观的改变使得家庭结构越来越简单,家庭关系越来越脆弱,以学前家庭教育为中心,无疑会加强亲子关系进而促进家庭内部关系亲密,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实施家庭教育还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问题,父母中至少一方在家庭中与子女常伴,考虑到传统观念问题,母亲无疑是最佳人选,这样,就会有一批适龄母亲得到政府的亲职假,从而提供一批五、六年社会就业岗位的循环。
(一)转变当前的学前教育格局的优秀思想
1.转移重心,改革原有家庭教育并以其为主体。
转变当前学前教育格局,优秀即在加强家庭和家长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改革原有的学前家庭教育,并以之为主阵地,辅以一定规模的小范围的集体教育。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表明,学前家庭教育与学前社会教育是学前教育发展的两大基础支柱,在不同时期,各有其适宜的发展环境,学前家庭教育思想也一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然而从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一直到今天的瑞吉欧教育体系,均未曾像我国当今这样地忽略本不该被忽略的家庭教育。现在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转移重心,把家庭作为学前教育的主阵地。对家庭教育进行改革,重新厘定家庭教育的观念,规范家庭教育目的,明确家庭教育内容,科学家庭教育方法,改革家庭教育课程活动组织,提高家长的教育技能,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补足其弱项。
2.发展小规模的集体教育,弥补儿童社会性发展。
作为个体的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个性与社会性的全面发展,是从一个基础自然人向一个初步成熟自然人、一个基础社会人转化的过程,只有全面和谐的发展才是适合的、成功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阵地加重了儿童个体化的教育,其集体化性质会受到削弱。所以要设定一些基础的集体化性质的教育,加入儿童早期的社会关系及同伴关系的教育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家庭之间形成联合,建立小规模的教育活动集体,就显得很重要了,非正规的社区教育可以是一条新路。
(二)一种以家庭为中心的学前教育格局模型设置构想
1.以改革后的家庭作为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主阵地。
实施家庭教育为主的学前教育,由家长在家庭中对儿童进行教育,家长需要改变角色,从传统的提供保育为主转变为全面地教育儿童,做好原有推给幼儿园的教育方面的补足工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将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在家庭中实施,以改革后的适合的游戏活动来代替幼儿园中的课程。
2.建立适当的非正规的社区学前教育组织。
在社区中组织游戏小组,由家长轮流组织儿童进行小组性游戏活动,用以完善儿童的社会性技能基础。此小组可大可小,由社区中的家长自发按照儿童的年龄、发展水平以及儿童间的亲密关系等进行组织。采取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集体活动,发展儿童社会性交往的基本技能。活动的内容与主题可由家长组成的家长小组核定,参考社区中学前教育监管部门的意见来组织,原则上以让儿童在真实的环境和情境中发展和学习。活动内容与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建议以室外活动为主。
3.现有幼儿园转变教育对象,实施家长教育。
现有的优质幼儿园转型,转向对家长的教育活动,促进家长的教师角色入职。向家长传授学前教育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最新的科研教研成果,以保障家庭教育质量;同时可以对孕期父母、准妈妈以及“在职”父母进行定期培训学习。转型后的幼儿园主要倾向于对学前家庭教育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研究,以培养家长的“教师”角色为己任。机构设置定位上可以偏向于现有的教育科研机构。
4.健全与完善社区中的监管和指导部门。
在社区中设立学前教育指导部门,作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一线指导和监管,负责对辖区学前家庭教育的指导与监管,同时负责收集和整理家庭学前教育的事实资料用以科研和教研,并做好基础的研究和指导。
5.在高校中开设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课程作为公共课对学生实行初步教育。
在高等教育趋向普及的今天,向适龄人群以及“准”父母进行学前家庭教育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准备。
(三)新格局实施的注意事项
1.家庭教育的革新。
家庭教育作为新格局的优秀,是新办学格局的真正中心和关键所在,传统家庭教育的革新必须要有充分保障。进行家长教育,促进家长角色的改变。家长教育是指把家长作为教育培训对象,由幼儿园等专业机构对家长实施的学前教育方面专业和职业的教育。家长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家长的素质,更取决于幼儿园等专门机构及专业人员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及合作共育的效果与水平,这直接决定家庭教育革新的成败。开发家庭教育的课程。家庭教育的课程是实现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家庭教育区别于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要使家庭教育课程真正适合儿童个体,符合每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儿童而非面向大多数儿童,需要家长们能够把科研成果具体化为自身的家庭教育教学活动。家庭学前教育的另一大优势也在于在家庭中可以真正地把教育教学游戏化和个体化,而这些都要求完成家庭教育课程的开发。家庭教育课程的开发在于课程的游戏化,优势也在于课程的游戏化,课程开发是实施学前家庭教育的一大要点。鼓励家庭教育科研。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缺点在于缺少专业化、职业化的技能技巧,这就要求各类学前教育研究部门加大力度进行家庭教育的科研工作,为家长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2.政府的政策支持。
因为学前家庭教育的实施必须由父母一方全职进行教育工作,所以需要政府提供足够的福利性政策,保证家长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比如延长亲职假期,给予学前儿童母亲以至儿童6岁入学为止的亲职假,并适当予以一定程度的财政补贴。在此方面,美国部分州郡的“在家上学”政策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北欧儿童社会福利政策也可部分为我们所借鉴。
3.弱化进入小学的甄选门槛。
幼小衔接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学前家庭教育成败的信念,考虑到学前家庭教育的游戏性课程影响,必须弱化小学入学的甄选问题,从而避免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时的课程实施导向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特长班、补习班问题。
4.学前教育监管部门的健全。
学前家庭教育的实施相比于学前社会教育更不易受到国家和政府的注视,因而要充分发挥社区监管部门以及学前教育监管部门的作用。由此,学前教育监管部门机构要健全,人员要专业,监管和指导要科学。
5.关于偏远地区及教育极不发达地区可以适当允许其机构的多样性,进行幼儿园式的小集体式教育,徐图缓进。
虽然,以上只是一种构想,但这未必不是一种将来的发展趋势。若论从根本上改变学前教育的办学格局,还需要时机的成熟,假若不看时机,盲目实施,其结果可能更糟。
作者:常亮 曾彬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一、颜之推和《颜氏家训》
1.辉煌下的落寞:颜之推门第之哀。
颜之推,我国著名教育家。南北朝至隋朝初年的世家大族,官至黄门侍郎。在诗歌创作以及散文创作上均有着极高的文学造诣。此人字子介,家世显赫,自幼便有机会接受当时最为严格、正统的入学教育,这为其在成年后拥有优秀的文学修养奠定了十分坚实的思想基础,并为其一生倾心于儒学精神传递打好了早期良好的教育基础。在思想取向上,颜之推与普通士大夫出身者并没有明显的不同,他们都是深受儒家思想:忠孝仁义的熏陶,天下大同是所有孔孟学派沿袭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然而现实却并不像儒家所宣扬的那样美好、和谐,在颜之推生活的历史时期,封建社会的主要力量门阀士族正处于整体实力逐步下降的阶段,再加上军阀割据、长期混战,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也一步步地采取相关政策打击其他影响皇帝权威的政治力量。在各方势力不断博弈下,南北两方长期分裂已经逐步走向了尽头,统一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的潮流。在这种政治环境的直接影响下,社会上拥有较大影响力的显贵门阀、世族的优势正一点点地被剥离,他们只能够凭借着昔日显贵的门第、婚媾在社会上装点出令人仰望的虚荣。皇家天子为了制约世族力量,越来越倾向于联合新崛起的寒门势力将政权牢牢地把控在自己手中,士族门阀以前可以和天子共同掌握最高统治权的优势不复存在之外,还面临着无处不在的危机。例如,在最高统治者将统治方针确定为消除门阀势力之后,先后有数家世家大族仅仅因为一点点小事情就被皇帝毫不留情面地灭门,广大世族人心惶惶,往日的辉煌再难重现,颜之推有一次曾经亲眼看到自己的好友王氏因为说错一句话,就落得满门抄斩,这使得他不愿再在官场上“混迹”,产生了隐退之心。
2.消极世风下颜之推专注于家教的钻研。
外部环境不安定,人心惶惶怎样才能够找到内心的救赎之路?中国人向来讲究修身养性,在颜之推的生活年代,同样不免这样的避世思想。佛、道二教在南北朝时期成为众人膜拜、忠心信奉的精神依托,士族为了为自己找到一个可以让灵魂得以安稳的信仰,也纷纷将佛教、道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士族出身的颜之推不可避免地将避世“、独善其身”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导致颜之推不热衷于政治,只寄希望于人品修养、学术研究的因素还有很多,最直接的便是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作为一名历经梁、周、齐、隋四朝的知识分子,他先后成为了三朝的亡国之人,这让他感受到世人看他眼光异样的同时,充分认识到了世事无常,要想在乱世中求得一席生存之地,最应当做得就是少一些欲望,待人要谦逊、要知足。因此,尽管历史资料记载颜之推本人天赋极高、拥有善辩的才能,然而在严峻客观环境影响下,颜之推最终收敛了其直接、坚硬的处世态度,而是变得圆滑、思想缜密。这是其在历经劫数之后,经过不断反思,为保证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迁,最终能使家门不至于灰飞烟灭的深刻体验。他有责任将自己的认知与感悟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让子孙后代能够深刻理解为人处事的道理,基于这种认知,他正式决定撰写《颜氏家训》。
二、《颜氏家训》中的家庭教育观
1《.颜氏家训》中早教观念的确定。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了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幼儿时期就需要重视的教育观念,他坚信,幼儿时期的教育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一个人最终能否成才。纵观一个人接受不同时期教育的成效,婴幼儿时期的教育效果是最好的,因此家长以及教师等其他进行教育的人都应当充分认识到该阶段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早教的意识,越早越好,最晚不应当超越儿童可以感悟到现实世界的婴幼儿阶段。他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发现两岁对儿子进行启蒙,效果远比三岁半要好,因此在他所创作的《教子》一章中就明确的提及“: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由此可见,他对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此外,在《勉学》一章中,颜之推还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要大力推广婴幼儿时期的教育,他解释道:人在年龄尚小的阶段,对于事情考虑的并不多,这样的优势使得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可以更加专心致志地进行知识研读,一旦年纪不断增长,那么他们的精神便十分容易分散、考虑的事情就会多很多,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相应降低,因此必须注重早教,切勿“失机”。作为我国教育的先行者,他还十分赞同胎教的重要性,在教学重要性总结中,他曾经说道:“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贤明的君主让妃子怀孕三个月后就要“出居别宫”,对于任何可能干扰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都会一一避让,以免孩子受到不健康的因素干扰。
2《.颜氏家训》中父母行为对子女会产生直接影响的教育观念分析。
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承担着最初启蒙者的重要角色,这一点,颜之推很早就意识到了:有一次,家中幼子不小心将颜之推收藏的一幅画给弄破了,他本来可以趁颜之推没发现这件事就偷偷隐瞒过去,但是小儿子还是十分坦然地承认了这件事,颜之推在批评完儿子后,说你为什么没有瞒下来呢,幼子回答“:父亲您曾经告诉过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颜之推深深受到启发,在他的作品《颜氏家训》中的《教子》一章中,就有专门论述家长在教育中所承担相应责任的部分,他将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认为“素为整密”的家庭教育下,子孙后代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社会上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的赞扬。他认为家长要能够保证孩子可以收到高质量的教育,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第一,父母应当对孩子平等看待,不应当重此薄彼。颜之推认为人们爱子之心是都有的,然而家长在教育中并不是平等地看待孩子,大都会偏重个别孩子“,自古及今,此弊多矣。”第二,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应当对孩子严加要求,不应该过分宠爱孩子。在孩子小的时候严加要求,能够保障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与生活习惯,一旦要求放松孩子到了成年,为祸更加严重,到时候想要管理也来不及了。第三,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应当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最为恰当的教学方法,不应当脱离实际进行教育,他在《序致》一章中就强调自己的父母在教育自己时,就“问所好向,励短引长”,认为这种教育模式可以让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扬长处,对于自己的缺点可以有效地避免,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3《.颜氏家训》中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观点分析。
在对子女的教育中,颜之推认为引导子女学习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习到的知识最终能够找到用武之地,而不应当空谈,脱离实际让孩子成为口头上的巨人。为了证实他这种思想的重要性,他选择了许多口若悬河却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处理事务能力的“空谈家”,认为这是教育的失败。在《颜氏家训》的“涉务”一章中,颜之推明确地说道“: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他坚信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是教育成功的必要支撑。世事变幻无常,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可以在任何的环境下获得生存的机会。
三、颜之推及《颜氏家训》的影响
颜之推作为我国早期的教育学家,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初步尝试,对于我国家庭教育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具体来说分为以下三点:第一,重视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孩子教育从小抓起已经成为了我国父母在培养孩子时的一项基本方针。无论是魏晋南北朝之后的各个朝代,还是今天令家长们“趋之若鹜”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这种近乎疯狂的追求,早教已经成为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一大特色,这与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相关理论论证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第二,引导家长依据孩子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颜之推肯定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长应当在对孩子进行“一视同仁”的教育前提下,仔细研读孩子的特长与缺点,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而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应当在鼓励的基础上督促孩子进行改正,提高教育的质量。第三,学习培养目的应当多元化。传统的教育培训目标只是为了让孩子登科及第,走向仕途之路,然而传统的儒家理论注重的只是为了培养孩子思想上的修养,而不注重实用知识普及,在一技之长培养上更是不屑一顾。这对于孩子适应复杂的社会,获得立足之地是十分不利的。颜之推注重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论,在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上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条件下,缓解就业压力、构建多元化社会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发展目标,更应当注重针对实际情况对孩子进行培养教育。颜之推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他的家庭教育理念尽管在当时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自家门第能够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谋取长盛不衰的社会地位,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到对于整个社会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随着文化的不断普及与口耳相传,他的教育理念在我国家庭教育史上为促进家庭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依然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值得今人不断研究、探索。
作者:张欣 盛翠菊 单位: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
一、不和谐的夫妇关系,变异的亲情导致了儿童心理的不健康成长
1.良好的夫妇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托尔斯泰曾经说:“夫妇的和睦关系是成功地教育孩子的首要条件。”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夫妻间的互尊互助是具有伟大教育力量的道德财富。”文章开篇提到:“Shemarriedforlove,andtheloveturnedtodust.”夫妻间存在问题,爱情已化为乌有,让读者顿时感受到冷冰冰的家庭氛围。伴随保罗成长的是妈妈对爸爸不断的抱怨,妈妈对爸爸的失望,妈妈对爸爸的鄙视。因此保罗逐渐与父亲产生隔阂,同时偏离于对母亲的崇拜有佳,也推进保罗对母爱的渴望。在内心深处萌发出变异的俄狄浦斯恋母情结。
2.朴实、善良、和谐的亲情有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导致儿童心理的亚健康发展。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给“心理健康”作了这样一个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从小说的原文描述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虚伪、变异、带有欺骗色彩的亲情。(她有几个很好的孩子,然而她觉得这些孩子是强加在她头上的,她无法爱她们。他们冷冷地看着她,好像在找她的茬。她很快觉得必须掩饰自己身上的缺点。)首先母亲的心理不健康,用虚伪的外表来掩饰她对孩子们的感情。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的情感。孩子在母亲这种单纯的爱的教导下,身心得以健康发展。而此文中的母亲内心是矛盾的,认为孩子是硬塞给她的包袱,她不爱他们,并且觉得孩子们也察觉到了异常的母爱,她认为孩子们正在窥视她的狭隘和自私。(“喂,小骑马师!正在骑一匹赢马?”他舅舅说。)保罗骑马的鞭子是舅舅提供的,保罗的第一笔赌金也是舅舅给的,舅舅又带保罗去参加林肯马赛,(舅舅发现小外甥对赛马的新闻了如指掌,感到很高兴。)通过保罗与园丁谈论赛马的过程中,舅舅欣喜的发现保罗对赛马的事非常熟悉。舅舅了解了保罗参与赛马的内幕后,试图验证保罗赛马的信息是否准确。此时他并没有制止保罗更进一步的涉入赌坛,也没有担心保罗的身心健康问题,而是答应帮他保守秘密。但是内心深处油然而生出一种不安,良心受到谴责,但在金钱的诱惑下,逐步将情亲抛之脑后。甚至后来,一步一步将没有判断力的保罗引入更多的赌马中。在全国大赛中保罗输了100镑,林肯马赛中又输了50镑,此时的保罗精神承受能力已经到了极限。两眼发直,眼神奇怪,好像什么东西要在他的内心爆炸。失去了原本应该拥有的快乐和童真并且导致性格自卑、偏激、固执。发展至最后无法自拔。作者多处运用了反讽,更加生动反映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二、父母的修养对孩子健康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1.母亲坚信:运气主宰生活的一切。
这种人生观牵引着保罗的人生观。文章开篇提到:(有位美妇人,本来具有各种优势,然而她运气不好。)后文母子的对话,(她慢慢地,伤心地说,“是因为你父亲运气不好。”小男孩沉思了一会。)母亲给儿子灌输了好运气可以带来无穷的利益。好运气可以让父亲赚得足够的金钱,好运气可以停止母亲对父亲的抱怨,好运气可以扭转家庭的经济困境,好运气可以让孩子们过上正常的生活,不用整日煎熬在怪异的家庭氛围中。母亲的信仰推动了儿子后来通过赌马赢钱来证明自己拥有父亲没有的好运气,如果他有了好运气可以消除妈妈整日的囔囔,减小妈妈对金钱的向往。以此想填补母亲心里上的缺失,满足母亲对生活的不满。保罗为了实现这个生活的目标,倍受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折磨。
2.母亲的价值观确定了保罗的价值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小说中母亲是个爱慕虚荣、贪得无厌、贪图享受的女人,她不考虑家庭的财政收支平衡,也不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消费状况,只是按自己的愿望去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品质。小说中说他们住在一幢带花园的舒适的房子里,有体贴的仆人,有可心的儿女,丈夫在城里工作。但收入远不抵支出,家里不断地回荡着要有更多的钱,有更多的钱的囔囔声。这个声音源于母亲的内心。保罗感受到的是母亲对金钱的欲望,母亲对生活已经失望,只对有更多的钱感兴趣。家的每个角落都在呼唤着有更多的钱。在保罗的思想里也是充满了对金钱的欲望。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身教重于言传。
三、结语
从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角度分析《木马赢家》,保罗在面对虚伪、自私和异化的亲情时,混乱了亲情的真谛,误以为亲情是金钱的代名词,这是保罗亚健康心理的根源。通过对这个小说的诠释,给我们的启示是:同时扮演教育工作者和父母亲双重角色的我们,该深思:父母是儿童道德教育的活典范,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王艳丽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一、我国学前教育办学格局的突出问题
自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以后,以社会力量办幼儿园为主的政策正式形成并开始实施。截至2013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9.86万所,在园幼儿达到3895万人。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7.5%①。由此可知,我国现有学前教育办学格局是由以学前社会教育(以幼儿园为代表的幼教机构)为主体,辅以学前家庭教育以及其他形式的教育组成的。透过庞大的数字背后,遍览当今我国学前教育存在的各种表象问题发现:学前教育需求与社会学前教育供给之间的严重失衡,入园难、入园贵、教育不公,儿童个性缺失,个体生存、自理能力下降,幼儿园教学小学化久治不愈等问题急需解决。继续思考之下不难发现:需求与供给失衡不过是教育资源不足的学校教育领域问题在学前社会教育领域的一种延伸,本质上来讲就是社会集体化供给与个体需求的矛盾;儿童的个性缺失,个体生存、自理能力下降则是家庭教育缺失和被忽视的直接结果(家长把原本在家庭中进行教育的责任交给社会,社会进行的学前教育却是学校教育式的集体化的教学,集体化教学追求的是效率最大化,从而导致对个体的忽视,以致儿童个性缺失和磨灭);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则是学前社会教育在追求最大化效率的目的驱使下,以超过儿童现实年龄和接受水平的目的和内容(社会式的集体生活式的内容)以及形式来教育儿童。
(一)学前社会教育作用夸大,而学前家庭教育缺失
学前家庭教育和学前社会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现有办学格局的两种基本成分,二者在教育目标任务上是趋同的,各有其优缺点:家庭教育,家长没受过专业训练,“无证上岗”,虽然没有既定的内容、教育计划和固定的时间、地点,但基础性、感染性、随机性、一贯性等特点对学前儿童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幼儿园教育,教师“持证上岗”,有统一规定的内容、科学的教育计划和固定的时间、地点,便于制度化、集约化、科学化。可见,二者各有其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教育科学(尤其是学校教育科学)的发展,国家的重视和社会意识的引导,学前教育在“科学化”道路上越走越远,人们对学前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日益夸大,与之同步的则是对学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冷淡的事实。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普遍认为在对孩子的习惯养成、社会化、健康等基本素质和知识能力方面,家庭的影响要大于社会和幼儿教育机构的影响。更有调查表明,中高收入家长对儿童的发展影响权重要高于幼儿园。对学前社会教育功能的夸大导致了家长及社会对学前家庭教育功能的严重低估,甚至忽视。一定要将孩子送入幼儿园,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切为了孩子等等,客观上导致了家长对学前社会教育的需求增多,并引起学前社会教育的入园难、入园贵以及教育不公,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对学前家庭教育的忽视甚至缺失。
(二)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忽略了儿童个性发展的个体需求
早在发展初期,学前社会教育目的是以保育功能为主的,其教育功能、补偿功能、甄选功能等等都是随工业化生产发展而出现的。那时的幼儿教育福利性色彩浓厚。世界范围的大工业生产使得社会对人力的批量化需求增多,学前教育才从家庭中转型到社会学前教育机构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强,其社会性价值取向也随之日益增强,教育社会工具功能的增强使得近现代教育越发的科学化、制度化,学前教育也随之完成了科学化和近代化的发展。虽然制度化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也是科学化和效率化的体现,正由于其社会本位的思想,教育的社会工具功能得以发展,但这从本质上是不适于个体发展的。对于以0-6岁儿童为教育对象的学前教育而言,其本质无疑应该是促进个体发展的。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共识是处于0-6岁学前阶段的儿童是其个性初具雏形的时期,对于教育的社会本位论与个体本位论目的取向之争而言,学前儿童毫无疑问是倾向于后者。就学前教育而言,教育应该是为了儿童本身,而不是其他的任何目的。正是这种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使得制度化了的学前社会教育谋求最大的教育效率,应和社会需求的同时,忽略了对儿童个体的个性教育。
(三)学校式的集体化学前教育教学思维与学前教育自身发展迷失
随着社会本位的学校教育的发展,制度化、效率化的教学成为最优化的教学,伴随终身教育思想下的教育年龄明显下延的发展趋势,加之人们对学前教育的现实需求直接导致了学校思维下的学前社会教育的出现:面对汹涌的社会需求与没有深厚理论研究的实情,现成的学校教育制度就成了最好的示范选择。于是,学校教育式的学前教育发展思维和道路就出现了,学前教育自身的地位与发展迷失。各种教育教学方法,仅仅在考虑儿童对象的年龄特点之后就被从学校教育中拖出来施放在学前教育中,学前教育自身的独立地位、学科定位迷失。这也导致了学前教育学科的社会地位、科研地位不被广泛尊重的事实。也正是由于这种学校教育式的学前教育发展思维导致了幼儿园教育集体化教学思维,进而与学前儿童教育个体化本质之间产生了认识的错位,最终导致了今天学前教育的种种不堪。
(四)学习中儿童主体地位与主动性保障不力
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初步形成的阶段,也是各种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的初始养成阶段。此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学习的特点是以直接经验为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兴趣性、主动性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基本守则,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就是基于此种认识提出的。然而,集体化的学前社会教育却满足不了这种要求:首先,集体化的教育始终要考虑到其基本的教育教学,这其中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导向,教师为了保证其教育目标的完成,就会有意或无意地忽略甚至回避儿童自发的个体需要;其次,集体化的教学总是在谋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势必无法真正关注某一个具体的儿童;再次,集体化教学下的师幼比问题也使得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儿童。可见,所有问题表面看起来是各方各面的,但是细细思量之下,均是由学校教育思维下的学前教育理念,以及由其所造就的现有的学前社会教育格局下的集体化班级授课制式的学校教育式学前教育格局造成的。若要解决这一切问题,就必须要解决这一办学格局模式。而避开集体化教学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前家庭教育。
二、以家庭教育为中心的学前教育办学格局构想
要想彻底解决目前格局的弊端,就需要对当前的学前教育格局进行改革,一种新的格局应要求而出现。以家庭教育为中心的学前教育可以使儿童回到真实水平,真正实现个体化教学。家长在了解自己孩子的基础上,对儿童的发展实施最合理的教育,减少盲目比拼而导致的超前教育,真正做到以每个儿童为中心,合理化教育,最优化教学。实施家庭学前教育可以节省或者合理化国家和社会在学前教育事业方面的投入。将原本对幼儿园的投入改在对家长福利政策改善等方面,家庭原本投在幼儿园的资金可以对冲基本的家庭教育投入(家庭个体化的教育可以大大节省教具材料等物化的教育成本,方便就地取材),使资金投入更合理、有效地发挥作用。实施学前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家庭的稳定与和谐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孩子是家庭关系的纽带,独生子女政策以及社会发展压力之下导致的人们传统生育观的改变使得家庭结构越来越简单,家庭关系越来越脆弱,以学前家庭教育为中心,无疑会加强亲子关系进而促进家庭内部关系亲密,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实施家庭教育还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问题,父母中至少一方在家庭中与子女常伴,考虑到传统观念问题,母亲无疑是最佳人选,这样,就会有一批适龄母亲得到政府的亲职假,从而提供一批五、六年社会就业岗位的循环。
(一)转变当前的学前教育格局的优秀思想
1.转移重心,改革原有家庭教育并以其为主体。
转变当前学前教育格局,优秀即在加强家庭和家长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改革原有的学前家庭教育,并以之为主阵地,辅以一定规模的小范围的集体教育。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表明,学前家庭教育与学前社会教育是学前教育发展的两大基础支柱,在不同时期,各有其适宜的发展环境,学前家庭教育思想也一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然而从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一直到今天的瑞吉欧教育体系,均未曾像我国当今这样地忽略本不该被忽略的家庭教育。现在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转移重心,把家庭作为学前教育的主阵地。对家庭教育进行改革,重新厘定家庭教育的观念,规范家庭教育目的,明确家庭教育内容,科学家庭教育方法,改革家庭教育课程活动组织,提高家长的教育技能,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补足其弱项。
2.发展小规模的集体教育,弥补儿童社会性发展。
作为个体的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个性与社会性的全面发展,是从一个基础自然人向一个初步成熟自然人、一个基础社会人转化的过程,只有全面和谐的发展才是适合的、成功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阵地加重了儿童个体化的教育,其集体化性质会受到削弱。所以要设定一些基础的集体化性质的教育,加入儿童早期的社会关系及同伴关系的教育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家庭之间形成联合,建立小规模的教育活动集体,就显得很重要了,非正规的社区教育可以是一条新路。
(二)一种以家庭为中心的学前教育格局模型设置构想
1.以改革后的家庭作为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主阵地。
实施家庭教育为主的学前教育,由家长在家庭中对儿童进行教育,家长需要改变角色,从传统的提供保育为主转变为全面地教育儿童,做好原有推给幼儿园的教育方面的补足工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将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在家庭中实施,以改革后的适合的游戏活动来代替幼儿园中的课程。
2.建立适当的非正规的社区学前教育组织。
在社区中组织游戏小组,由家长轮流组织儿童进行小组性游戏活动,用以完善儿童的社会性技能基础。此小组可大可小,由社区中的家长自发按照儿童的年龄、发展水平以及儿童间的亲密关系等进行组织。采取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集体活动,发展儿童社会性交往的基本技能。活动的内容与主题可由家长组成的家长小组核定,参考社区中学前教育监管部门的意见来组织,原则上以让儿童在真实的环境和情境中发展和学习。活动内容与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建议以室外活动为主。
3.现有幼儿园转变教育对象,实施家长教育。
现有的优质幼儿园转型,转向对家长的教育活动,促进家长的教师角色入职。向家长传授学前教育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最新的科研教研成果,以保障家庭教育质量;同时可以对孕期父母、准妈妈以及“在职”父母进行定期培训学习。转型后的幼儿园主要倾向于对学前家庭教育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研究,以培养家长的“教师”角色为己任。机构设置定位上可以偏向于现有的教育科研机构。
4.健全与完善社区中的监管和指导部门。
在社区中设立学前教育指导部门,作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一线指导和监管,负责对辖区学前家庭教育的指导与监管,同时负责收集和整理家庭学前教育的事实资料用以科研和教研,并做好基础的研究和指导。
5.在高校中开设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课程作为公共课对学生实行初步教育。
在高等教育趋向普及的今天,向适龄人群以及“准”父母进行学前家庭教育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准备。
(三)新格局实施的注意事项
1.家庭教育的革新。
家庭教育作为新格局的优秀,是新办学格局的真正中心和关键所在,传统家庭教育的革新必须要有充分保障。进行家长教育,促进家长角色的改变。家长教育是指把家长作为教育培训对象,由幼儿园等专业机构对家长实施的学前教育方面专业和职业的教育。家长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家长的素质,更取决于幼儿园等专门机构及专业人员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及合作共育的效果与水平,这直接决定家庭教育革新的成败。开发家庭教育的课程。家庭教育的课程是实现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家庭教育区别于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要使家庭教育课程真正适合儿童个体,符合每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儿童而非面向大多数儿童,需要家长们能够把科研成果具体化为自身的家庭教育教学活动。家庭学前教育的另一大优势也在于在家庭中可以真正地把教育教学游戏化和个体化,而这些都要求完成家庭教育课程的开发。家庭教育课程的开发在于课程的游戏化,优势也在于课程的游戏化,课程开发是实施学前家庭教育的一大要点。鼓励家庭教育科研。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缺点在于缺少专业化、职业化的技能技巧,这就要求各类学前教育研究部门加大力度进行家庭教育的科研工作,为家长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2.政府的政策支持。
因为学前家庭教育的实施必须由父母一方全职进行教育工作,所以需要政府提供足够的福利性政策,保证家长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比如延长亲职假期,给予学前儿童母亲以至儿童6岁入学为止的亲职假,并适当予以一定程度的财政补贴。在此方面,美国部分州郡的“在家上学”政策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北欧儿童社会福利政策也可部分为我们所借鉴。
3.弱化进入小学的甄选门槛。
幼小衔接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学前家庭教育成败的信念,考虑到学前家庭教育的游戏性课程影响,必须弱化小学入学的甄选问题,从而避免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时的课程实施导向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特长班、补习班问题。
4.学前教育监管部门的健全。
学前家庭教育的实施相比于学前社会教育更不易受到国家和政府的注视,因而要充分发挥社区监管部门以及学前教育监管部门的作用。由此,学前教育监管部门机构要健全,人员要专业,监管和指导要科学。
5.关于偏远地区及教育极不发达地区可以适当允许其机构的多样性,进行幼儿园式的小集体式教育,徐图缓进。
虽然,以上只是一种构想,但这未必不是一种将来的发展趋势。若论从根本上改变学前教育的办学格局,还需要时机的成熟,假若不看时机,盲目实施,其结果可能更糟。
作者:常亮 曾彬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1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1.1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培养的影响和作用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至关重要的,不同家庭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所产生的教育效果也不同。在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中,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家长由于自身教育素质的局限性等各种原因,未能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引导示范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错误价值观往往是青少年不良习惯形成的重要诱因,这就要求父母应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1.2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和作用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成为他们心中的楷模。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仍然处在“摇摆不定”的阶段,他们在面对一些现象和问题时仍不能做出客观和恰当的评价和分析。而在一些家庭中,父母本身存在着不良的癖好,如酗酒、赌博等行为习惯,甚至有些家长在子女面前毫不避讳,这些不良的行为举止被子女看在眼里,很容易效仿。
1.3家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
家庭周边环境也是父母对子女教育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良好的周边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家庭周边开设的娱乐场所会给未成年人带来消极的影响。例如,个别青少年由于沉迷于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逐渐变得萎靡不振、意志消沉,这种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不利于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2家庭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家长仅重视青少年智力能力的培养却忽视其道德素质的提高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教育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学校和家庭无不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角度来评定学生,这就使得家庭在很大程度上仅重视和关注青少年的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其道德等其他素质的培育和提高。青少年教育,只有文化素质、身体素质、艺术素质等方面综合发展,才称得上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提高和发展,这种教育才算是合格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也不应忽视了德育在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地位。
2.2家庭中物质生活丰富多样,但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
当代青少年的物质生活状况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衣食无忧。这种生活状况下的学生追求的仅仅是对现有物质生活的享受和占有。但是在精神生活中,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和一些新的优秀思想潮流毫无兴趣。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受社会的整体氛围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家庭单纯重视青少年物质生活保障所致。在物质生活丰腴和浮夸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们已经不再重视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发展,注重物质的占有和享受,不思奋斗,追求奢侈,嘲笑简朴等“去崇高化”的错误言行大行其道,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与家庭生活中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及其满足有关。
2.3家长因自身素质的限制忽视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
家长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其一言一行都对子女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部分家长未能及时跟上前进的步伐去提高充实自身素质和能力,从而对子女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3在家庭教育中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3.1引导青少年的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自觉性
部分家长认为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仅仅是学校一方的任务和责任,忽视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和影响。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不仅是家庭内部的私事,同时也是社会赋予家庭的职责。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因此,要增强广大家长为国育才的大局意识,树立正确的理念,以保证家庭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2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其教育子女的能力
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的,但是我们要善于教育他们———这都需要才能和广博的生活知识。”在家庭教育实例中,很多父母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技能,不注重了解子女成长的规律和内心需要,因此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力不从心。在对家庭教育进行调查和研究中,多数家长表达出其对于子女教育的困惑和担忧,时展和社会进步需要家长与时俱进。家长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发展现状,采用正确且适当的教育方法,以达到教育目的。
3.3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发挥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家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由于其处于模仿性极强的阶段,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的举止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模仿他人而来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重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通过正确的言谈举止来树立良好的榜样,为教育子女做出表率作用。这就要求家长要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最佳的行为方式,通过明断是非的能力,以正面力量影响和教育子女,以德树人,以德树威。
3.4重点把握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对其进行教育和培养时,家长应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他们各阶段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思想道德教育,应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做人的教育、习惯的教育、理想的教育、抗挫折的教育。
3.4.1做人的教育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应试教育下,我们不能仅仅追求青少年文化课分数的高低,而忽视了对他们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无数实践和实例证明,仅仅在文化课上取得优异成绩而不注重自身道德品质培养的青少年未必能在成长路上一帆风顺,如留日学生机场杀母案等实例,暴露了在家庭教育中忽视道德培养的恶果。在对青少年教育过程中,如家长注重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等做人教育会帮助子女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3.4.2习惯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无数实例表明,成功人士均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长也要注重对青少年良好习惯的培养。一些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表达了其教育的难度和力不从心。结合子女成长历程可以看出,早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取决于父母教育的及时有效。在家庭早期教育中,如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为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埋下有利的伏笔,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会因此受益终身。而如果不重视早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今后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困难重重,同时也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3.4.3理想的教育
理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并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以及对未来充满向往的追求。崇高的理想犹如一盏前进路上的指明灯,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人们才能找到前进的方向。远大理想的树立不仅为青少年奋斗过程树立了重要目标,同时也是他们前进的不竭动力。家庭教育中,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激发他们生活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前进的动力,从而保障其健康成长。
3.4.4抗挫折的教育
家庭教育中的抗挫折教育也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上,必然会面对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困难。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居多,他们多是在父母长辈的精心呵护下长大,一些家长甚至为子女成长全程“买单”,使得子女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无能为力,不能自理,甚至采取消极的措施和手段处理问题。这就需要在家庭教育中,要积极培养青少年战胜挫折的能力。首先,要培养青少年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正确的心态,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战胜困难,克服问题,以培养战胜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应培养青少年在战胜困难和挫折时适当的方式和方法,以提高其应对挫折的能力。最后,应教育青少年在克服困难后及时作出总结和反思,以积累生活经验。
4结语
总之,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应重视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培养方面的地位,发挥其积极作用,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程莎莎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育教育
现代社会很多父母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影响,以考试分数为判定标准,片面地认为学习成绩好就会有好的前途。还有的父母把子女当做自己理想的继承者,完全不顾及子女的兴趣爱好,只想让他们完成自己年轻时的夙愿。不少朝鲜族父母也不例外,总想着将来孩子至少要读大学,最好再能念个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他们觉得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读书、考试得高分。学生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或周末还要去进行各种各样的再教育,属于他们的美好童年被毫不留情地抹杀了。大多数朝鲜族家庭除了要求孩子读书、写作业、上辅导班或请家教复习功课,对孩子别无他求。而对孩子没有规矩、任性、不爱干活、不懂礼貌等等缺点都不在意。因此孩子表现出了很多道德品质的缺欠,例如:崇拜金钱,流行享受、追求高档名牌,自私自利、唯我独尊。有调查表明,延边朝鲜族学生半数以上可以自主支配零花钱,上下学坐出租车,有些学生是穿讲名牌、吃讲时尚、用讲高档。还有一些朝鲜族学生在学校学习好,表现乖巧懂事,可是一回到家里就成了家中的小霸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私、虚荣心强、冷漠、心理承受能力差。
二、重视经济支持,轻视亲身教育
现在很多延边朝鲜族的家庭缺少亲情和学习的氛围,家长整天忙于挣钱,严重忽视了对孩子的亲身教育。采访中家长会说:“想教育孩子但是没有足够的知识,也没有科学的方法”,要不就是没有时间。还有的父母不上进,生活不规律,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整天沉迷于享乐,却又严格要求孩子要按时起居,讲究卫生,好好学习,如果不听自己的话,就对孩子动手打骂。在这种家庭中孩子容易脾气暴躁、性格偏激。还有很多朝鲜族家长出外打工挣钱,使孩子缺失了父母的管教,缺少现实的约束力,没有父母日夜深情的滋润,这已经导致留守学生在心理健康即性格、情绪、意志品质、情感理想、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偏差。由于所处的特殊环境,有些留守儿童逐渐形成了胆小、孤独、抑郁的性格,他们一遇挫折就会情绪低沉悲观。但强烈的自尊心又往往与自卑感相伴,他们自尊心极强,极具反抗性,会马上反抗对自己不利的言行,对别人的建议不会采纳,并且表现出强烈的嫉妒心理和猜疑心理。儿童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家庭教育监管基本丧失的情况下,无法在学习与娱乐上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且由于在韩国人们即使文化不高也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致使留守儿童对学习没有多大兴趣,对知识并无渴求。更有甚者认为即使不用读书也可以像父母一样出国赚钱,比国内收入要高很多,因此这些学生并不去认真接受学校教育。
三、重视物质奖励,轻视精神鼓励
一些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竭力满足孩子要求的同时,觉得只要成绩好,考上重点高中,能上重点大学,一切就万事大吉。他们不惜用金钱来鼓励和刺激孩子努力学习,许诺孩子只要考到多少分就怎样,经常用给钱、买玩具等来刺激孩子,以此达到目的,而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却一概不问。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形成一种消极的思维定势,从而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都要提一个要求,或者用假成绩哄骗家长的奖励,从小形成好逸恶劳,弄虚作假,金钱至上等观念。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成人社会中的某些道德问题,都会给儿童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目前在延边地区的朝鲜族,家庭教育渐渐地被家教、课后辅导机构所取代。而辅导仅仅是对文化课的补习,它既不涵盖德育、体育和美育教育,也不包括劳动技术教育。这些辅导机构缺少教导学生社会规范、训练社会行为的功能。但家庭教育则不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手势、姿势、情绪的自然流露或是说话语调的变化都会对子女的教养行为、态度和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父母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在教育内容上力求丰富全面,重视孩子智力、能力和价值观的正确培养,重视亲身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父母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导子女积极健康的成长。
作者:姜丁瑄 单位:延边大学师范学院
一、家长文化程度的影响
城市新移民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自身的文化程度和素质不高,对子女的学习不够重视,特别是他们认识不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语文其实是各种知识联接的桥梁,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其他知识的必需技能。此外,语文还是衡量人才知识与素质的标准。语文学习如此重要,但有的家长依然既不出席家长会,又不主动向语文老师了解子女学习情况。在这些家长中,有的家长是因工作辛苦,早出晚归,造成精力不足,因此只能满足子女物质方面的需求,而无暇顾及子女的精神需求。而少部分的家长仍然坚持“教育无用论”,对语文的学习嗤之以鼻,认为学习语文就像外国人学说中国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对自己所教的60位来自城市新移民家庭的学生的家长进行了走访、座谈。从以上两则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一般来说,家长的文化程度较低,对子女的学习情况不够重视,导致学生自由散漫,学习成绩不理想;家长文化程度偏高,对子女学习情况比较重视,学生的成绩相对比较优秀。
二、家长性格嗜好的影响
家长的性格嗜好也是影响子女学习的重要因素。性格沉稳、善于引导子女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家长,能在子女学习较顺利时给予警告,在子女处逆境时给予鼓励和信心,这样必能使子女学习成绩稳步提升。家长有良好的爱好也能给子女良好的影响。酷爱书籍的家长,其子女大都能养成喜爱读书的好习惯,其作文水平和语文修养相对较高。反之则不然。走访中笔者发现,有的家长由于性格暴戾,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要打要骂由自己做主,久而久之,孩子感受不到来自家庭的关心,怨恨之心便积郁在心里。有的家长对孩子“武力”虽然不多,但责骂声连续不断,这其实是对孩子精神和心理的一种折磨,同样会给孩子带来心灵的创伤。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不打不骂,看似是对孩子的说服教育,有时也称得上是“苦口婆心”,但家长对孩子的管教太多,做什么都不行,终日唠唠叨叨,同样会使得孩子生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以上几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学生学习不专心,成绩下降,进而放弃学习。另外,有些家长的不良嗜好对子女的影响甚大。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俊利说:“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们心灵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在家访中笔者发现有这样一位母亲,她酷爱打牌,儿子“耳濡目染”,时间长了,母亲的牌友竟邀他“参战”。久而久之,这种不良苗头在家长的默许下便形成一种恶习导致他常常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更不用说多阅读文学作品了。后来,他甚至逃课打牌,学习成绩日趋下降。
三、家庭氛围的影响
古人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酝酿一种愉快和睦,对子女身心的健康发育成长相当重要。和睦、愉快、温馨的家庭氛围是子女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需要营造一个良好而又充满活力的家庭环境。在走访中笔者发现,在语文学习成绩(亦包括其他学科成绩)优良的学生中,有90%以上学生的家庭气氛和谐,学习环境良好。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家庭氛围不好,父母之间关系紧张。常见的情况有:父母不在家,子女无人管束;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父母认为学习的好坏不重要,不重视给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等等。在这种不好的家庭气氛的影响下,孩子率真的天性会受到压制,健康的身心会受到摧残,学习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另外,城市新移民中有些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也是造成学生学习不好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独生子女居多,不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往往以溺爱为主。法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那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过分溺爱孩子往往会使孩子养成骄傲、任性、自私、虚荣等缺点,他们在学校受到批评后,不是虚心接受,而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更有甚者会破罐子破摔,学习成绩自然无法提高,语文学习又从何而谈。
作者:黄泓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虹桥二中
一、尊重孩子,民主平等
小学生一般指年龄在6~12岁之间处于小学阶段的未成年人,他们的心智不成熟,处于心理与生理的发育阶段,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需要成年人的监管与教育。但是很多家长却把“监管”片面地理解为“监禁”,认为孩子是我的,我要他做什么他就必须做什么。事实上,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社会都无权剥夺小学生的天性与自主权。家长和教师都要改变传统而落后的教育观念,要成为孩子学习生活的主导者、监护者而不是操控者。尊重孩子并不等于放纵孩子,小学生处于成长的阶段,需要成年人为其创设健康的成长环境,为孩子成长铺路搭桥。但是什么样的环境才是孩子需要的?这就要求家长与孩子更多的沟通与了解,而不能简单地用家长自己的意志来为孩子做选择。在我的教师工作中,家长们常常向我抱怨给孩子买了很多阅读、写作之类的书,可是孩子就是不爱看,钱浪费了,却没有一点成效。我告诉家长,我们要尝试“蹲下来”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带上孩子去选购书目,让孩子挑自己喜欢的,而不是我们来代替他选择。书本只要是内容健康的,孩子都可以读,都对孩子有益。这样不但防止了不健康的阅读内容,也提高了孩子的阅读兴趣。说到底,尊重孩子更多的就是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多一点“蹲”下来,多一点民主与平等,在道德伦理允许的范围内,让孩子多为自己做决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样既尊重了孩子,也培养了孩子的选择与判断能力。这也正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二、关注生活,开阔视野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6~12岁的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孩子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生本教育理论体系不仅仅着眼于条条框框的文字和句子学习,更在乎学生知识的灵活贯通与自我建构,发展感悟才是学生学习的优秀部分。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开阔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现实教学中,学生最怕的就是写作文,并不是作文难写,而是孩子们不知道素材从何而来,更不知道素材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成语、名人名言或者古诗固然是孩子要积累的内容,可是在我看来比这些更重要的是生活的观察与见解。作文源于生活,学生对生活缺乏观察,缺乏对美的欣赏,胸中没有素材,就算有再优美的词语句子,也写不出真情实感。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观察自己身边的点点滴滴,从小积累素材,让孩子写作的时候有事可叙,有话好说,有感而发!生本教育鼓励学生用生动活泼、主动自然的本性进行积累和感悟,从而取得优秀的学业考试成绩。但是这种积累与感悟并非单单停留在一个学科,而是多个学科相互整合所得。曾经有一位家长向我投诉,说我布置的书面作业太少了,学生晚上没事做。我反复思量,还是认为不应该让抄抄写写的作业占据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书面作业之外,更多的是需要家长通过家庭旅行、观看影片、亲子游戏等多种途径尽可能地开阔孩子视野。游山玩水固然可以增长孩子的见识,丰富孩子的感悟,但是吃完饭逛逛超市、散散步也是一种生活的积累与感悟。没有尝试就没有感悟,这样的生活视野比待在家里对着书本把《桂林山水》课文读数次,把《生活中的小趣事——逛超市》的优秀范文抄数遍来得真情实意,有利于孩子从多方面的视角产生问题与联想,更有利于孩子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情感,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三、构建平台,合作成长
生本教育倡导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对学习的内容通过课前搜索课外资料和关联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在一定认识的前提下,通过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的合作探究最终形成自己的感悟和认识。正因如此,生本教育为建立新型的亲子关系打造了一个现成的平台。孩子要做到先学,就必须运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时候无形中给了家长一个亲近孩子,树立威望的好机会。与其端着架子让孩子反复地诵读课文和签名,倒不如和孩子一起查找课文的相关资料,让孩子通过课文这个载体,与家长一起发掘课文背后的各方面知识,这样孩子既对课文产生了新的认识,也拓展了知识面。在教授四年级语文的《秦兵马俑》一课时,孩子只是关注到课文中兵马俑的种类和特点,很快他们就会把课文忘记得一干二净。但是如果孩子课前自学的时候,家长能引导孩子搜索兵马俑的历史,给学生讲讲秦始皇的故事,陪伴孩子自学,和孩子一起增长见识,那么家长就能更加亲近孩子,树立起威望,也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兵马俑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依靠学校教育建立亲子平台,我们还需要把握时机与火候,事前给予学生鼓励和动力,事后及时让学生感悟人生的道理,这样的家校教育相结合才能把教育的效果推到极致。仅仅靠学校教育建立的平台远远不能满足生本教育的知识需求。家长应该多抽空余时间,自己构建家庭平台,与亲友一起组织家庭辩论赛、百科知识比赛、才艺小晚会等活动,寄学习于娱乐,手把手地对孩子言传身教,让孩子在平台中充分地展现自我,发挥个性,收获知识,这样的“财富”能让孩子终身受用。
四、结语
在课改实验的大队伍中,生本教育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让我们懂得了教育要回归自然。生本教育不仅仅存在于学校教育的层面,更需要家庭教育甚至社会教育的支持,只有从观念上改变,把生本教育融合于学校与家庭教育之中,它才能得以持续深层地壮大与发展。
作者:江海 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北岭小学
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一级级的学生来了,一级级的学生又走了。学生中总有让你生气的,有时甚至有些恨,恨铁不成钢。初一,你对每个学生都充满期望和爱心,虽有些调皮捣蛋的家伙,但每个人都在努力;初二,有些学生看着学起来有些吃力了,有些应付的家伙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应付的人开始放弃,你不止一次的鼓励他们,别轻言放弃,很高兴有悔过的,可那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他们反反复复的犯着那些你一次次提醒的坏习惯,可他们总是伤你的心,真是恨铁不成钢。你的好心却换来他们嗤之以鼻的冷笑,你对他好,他也不会领你情。后来我才渐渐的明白,如果我们仅用成绩去衡量他们,他们永远只会成为我们眼中的可恨之人:上课睡觉,不写作业,打架抽烟之徒。也许自己的功力尚浅吧,作为一名普通老师,有时觉得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我越来越觉得家庭教育的重要。仅靠老师和学校一方的力量是不能让他们有什么大的变化的。有些东西是学生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状况如何,往往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对父母天生有着特殊的信赖,他们往往把父母看成自己感情上的挚友、行为上的榜样、学习上的蒙师、生活上的参谋。父母对孩子教养的态度、观念、期望和教育方式等对孩子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常听到有老师这样说:这孩子真聪明,可惜呀!中国的家庭教育,尤其农村家庭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留守孩子现象极为突出。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孩子越来越多,留守家庭成为当前农村的普遍现象。在这些家庭中,或是祖辈监护型、或是单亲监护型、或是亲朋监护型,甚至家庭离异,家庭的教育功能不断被弱化,这就给他们的身心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使孩子养成情感冷漠、品行不端、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差的坏行为。
(2)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少沟通。
农村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多数家长只重视和给予物质上的关心,缺少精神上的鼓励。打骂争吵的棍棒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主要方式。“棍棒底下出孝子”等思想普遍存在,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殊不知这样一来,既伤害了孩子的身体,也伤害了孩子那幼小的心灵。打架现象频频出现,这也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3)重成绩轻做人。
许多家长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培养,然而在如何教育子女成才的问题上,却存在着不少认识和行为上的偏颇。一讲到家庭教育,就自然想到学习成绩,认为只要盯住孩子的学习,保证孩子的学习就可以了,而忽略对于孩子做人的教育。纵然天资聪颖,也会被不良品性和习惯所埋没。的确,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行为品德方面有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4)过分依赖学校。
很多农村家庭认为,孩子送到学校了,学校和老师就得全权负责,教好教坏都是你们的责任,把自己这个做父母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撇的一干二净。社会上也有很多这样的理解:”你老师怎么教的?”这种教育思想本身就是错误的。综合这些问题,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农村的孩子,家庭教育的落后,家庭环境的落后,真真实实误了一些孩子,不单单是学业,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品质。假如你能感化一个学生,你怎么去改变他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环境,你如何用自己单薄的身躯并凭借什么去感化你身边的每一个问题学生?老师不是万能的神,雷夫说过:“我们给过他们改正的机会,只是他们自己不争取。”一切还要靠他们自己,老师不需要过多的自卑和自责,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可是那些可气的学生真的让人觉得可怜,更确切点是让人怜惜。聪明的孩子有很多,可惜糊涂的家长也不少。
3.农村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影响
姑且撇开成绩,用心去看看每一位学生,初三时,你会猛然发现他们都长大了。尤其那些我们曾经可恨可气的学生,静听他们的心声,不觉有些酸楚。真是应了那句“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渴望被关注,他们尤其渴望,他们也希望自己学习能赶上。初中仅仅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阶段,人生的一瞬间,有些不好的习惯也许从小就养成,基础的知识积累也许小就没打牢过,所以当紧张忙碌的初中生活压向他们时,他们也想努力,只是毅力不够,落下的功课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他们也越来越不愿意学习,这种恶性循环就像滚雪球一样,直到有一天辍学,另谋他路。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我为我们老师自己找的借口,但我相信每一个有良知的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学习好,做好人。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包括那些曾让你恨的牙痒痒的所谓的坏学生。那些缺少父母疼爱或被父母惯坏的孩子,别让自己的怒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用心去看他们,能帮的我们还是要帮的。可是父母们,我们需要和你们共同努力。
4.结语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由这句话引发了我对目前农村家庭教育的关注。多年教学工作中,面对那些恨铁不成钢的学生,除了生气还有更多的无奈和怜惜。家长责任的推卸,留守儿童的增多,只提供物质服务,从不与孩子精神交流的的忙碌父母,怎样才是真正为孩子好?请停下急匆的脚步,听听孩子的心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期待社会和企业更多地关注农村的家庭教育,在农民工父母为社会和企业付出汗水和做出贡献的同时,告诉他们别忘了在家的孩子。
作者:邵婷婷 单位:惠民县石庙镇第一中学
1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家庭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依据
1.1现有家庭教育资源平台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家庭教育的数字化进程逐步加快,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已有的为数不多的家庭教育资源平台都存在缺陷,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①家庭教育内容偏重在认知领域。基本上以家庭教育知识普及作为其优秀任务,因而主要模块无非是将一些家庭教育著作和文本照搬照抄到网站上,应用信息技术来复制和移植其它网站的内容,未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等层面有效创新;
②家庭教育资源比重失调,与传统家庭教育中“重知识传授轻智能养成”的现象有相似之处;
③分类教育指导不足,使家长、学生的不同需求无法充分地得到满足;
④缺乏互动性,家长与学生往往是运用平台独自接受教育,缺少家长与学生、家长与家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1.2多元智能理论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当代著名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其《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智能是智力和才能的综合,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和发展性特点,每个人都具备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应该改变重知识传授轻智能陪养的现状,应着重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多元智能理论无疑是对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家长在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家长应该掌握学生的智能发展情况,为孩子的智能发展创设相应的家庭教育环境,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多元智能。
2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家庭教育资源平台建设方案
2.1平台建设指导思想
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以服务家庭为宗旨,突出教育性、指导性、有效性和易用性;采用先进实用的技术平台,发挥互联网、移动网络等多媒体网络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实时性、开放性、互动性、超链接、多媒体、大容量、易检索等特性,辅助家长及学生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多种智力潜能,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平台建设原则
平台建设需遵循如下原则:
(1)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
多元智能理论是对传统教育的革新,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家庭教育资源平台旨在激发家长和学生对智能发展的重视,鼓励和指导家长体验并发现培养孩子智能的良好途径,有针对性地激起家长对孩子智能培养的意识,探索培养孩子多元智能的方法。
(2)以家长和学生为中心。
平台建设应该突出家长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家长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家长进行相应的知识补充,以保证其掌握多元智能的理论内涵;选取新颖、生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多元智能教育内容;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导航、技术支持等。
(3)教师在线参与并指导。
教师不仅要进行资源建设,而且要全程跟踪学员的学习过程,随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在必要时提供支持,对不能跟上学习进度的学员进行个别化指导。
(4)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
平台建设要考虑有效发挥网络平台提供的多种活动和资源功能,依据网络超越时空限制的特征进行家庭教育。
(5)以参与者的多向互动为特点。
平台建设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交往、信息反馈,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相互协调,构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最佳辅助环境。平台建设包含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多对多的引导、交流、学习等活动,为参与者提供了方便。
2.3平台系统架构
资源平台采用模块化、分层的设计理念,将数据、业务逻辑处理、资源展现分成3层来实现。资源层用以存储各种系统数据和资源。基于平台安全性和扩展灵活性考虑,将系统数据与资源数据分开,既保证了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又方便灵活选择数据库系统进行资源库存储。应用层实现与资源相关,管理相关的业务应用处理逻辑,向下访问数据层,对下层的数据进行处理,将结果反馈给上层展示层进行展示;应用层上与展示层相连,接收从展示层传递过来的服务请求,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应用层实现的应用逻辑包括:用户管理、资源管理、资源应用服务、检索服务、系统管理。展示层将资源平台中的资源及相关信息展示出来,并提供服务及管理接口。主要包括资源客户端、平台管理门户、资源应用门户。资源客户端通过桌面客户端提供资源浏览、下载、检索等服务;平台管理门户方便管理员对平台和资源进行管理;资源应用门户面向资源最终用户提供资源展示、目录、检索、下载等服务。
2.4资源库内容建设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家庭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多元智能介绍、多元智能学习、多元智能游戏、多元智能测试等。用户在资源平台上可以按类别、专题等进行查看,提供强大的检索功能,可下载、上传、评价资源。平台管理者可以审核、、修改资源。资源获取有以下两种途径:
(1)整合网上资源。
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教育资源,如多媒体素材、文献等,整合网上的优质教育资源是获取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对网上下载的教育资源进行整理、筛选,经过相关专家和教师审查后充实到资源库中。
(2)自主开发特色资源。
鼓励广大优秀教师成为资源建设的主力军,建设具有多元智能理论特色的家庭教育资源,充实家庭教育资源库。
2.5资源平台应用功能
采用B/S模式的资源平台具有如下应用功能:
(1)用户管理。
资源平台提供用户管理功能,如注册、登录、修改信息、分配角色权限等。管理员、教师、家长用户有权限上传资源,学生用户不具有上传权限;普通浏览者不能发表评论,只有注册用户才具有发表评论权限;管理员具有教育资源及用户评论的审核、修改、删除等权限。
(2)资源管理。
为管理平台中的资源及资源专题等提供资源应用服务,通过帐号登录资源平台即可执行资源编录、入库等操作,非管理员入库的资源还需等待管理员审核,审核后进入正式库,后即可实现资源的浏览、查询、使用,还可以下载、收藏、管理本地资源等。
(3)评论管理。
该平台是一个教师、家长、学生多向互动的平台,注册用户可以就学习内容进行交流、讨论,发表的评论由管理员进行审核等。
3结语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家庭教育资源平台概念的提出,是对传统教育的革新,是顺应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目前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家庭教育中的相关研究较少,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进行家庭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的研究尚处于空白。文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对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平台的建设思想、建设原则、系统架构、资源库内容建设、资源平台主要应用功能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该平台实际建设提供了依据。
作者:蒋然 孙华峰 单位:扬州市职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1农村家庭教育力缺失的主要表现
1.1显性教育力缺失和偏离
显性教育力,主要指长辈、父母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影响的能力,包括在教育孩子过程当中,所持的教育思想和观念,采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式、交流沟通能力等等。
1.1.1教养方式和方法偏颇
农村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一般呈现两种极端的方式。一种是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所以对于孩子的教养一般采取放养式,任由孩子自然发展,不注重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另一种主流的教育方式便是“棍棒教育”。农村家长普遍认同不打不成才。在家庭生活中,只要子女出现过失或错误,家长不懂得如何理解孩子的错误并加以正确的引导,而较为普遍地采用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家庭教育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积极作用力,反而产生了偏离,形成教育的负作用力。
1.1.2交流沟通力低下
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经达到数千万之多,对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庭来说,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不能经常陪在孩子身边,直接导致这类家庭亲子沟通的减少,客观上使家长的沟通力的发挥受到限制,导致亲子关系疏离。对于流动儿童或随迁儿童而言,尽管他们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父母几乎是从早到晚在外工作,工作量大,生活压力大,回到家里几乎没精力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而且大部分父母缺乏与孩子的沟通技巧与能力。
1.2隐性教育力的缺失
1.2.1身教的影响力缺失
天才儿童卡尔•威特的父亲曾说过:“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家长应该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诸多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身教重于言教,孩子的素质就是反应父母素质的一面镜子。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大都没能意识到身教的重要性,忽略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不少农村父母在孩子面前有酗酒、赌博、不务正业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严重的还会导致父母身上的缺点在孩子身上得到继承和放大,从而导致子女走上歧途。
1.2.2梦想力缺失
一个精神世界强大的人,会敢于做梦,敢于接受挑战,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农村家长个人的思想相对闭塞,大多数农村家长普遍认为自己没有文化、读书少,这辈子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永远都走不出脚下的这片土地,没有机会摆脱这种命运。农村父母大多丧失了做梦的能力,不敢去拥有自己的梦想,梦想对于他们而言也许就是天方夜谭。作为父母都没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没有去追逐梦想的能力,安于现状选择听从命运的安排,那孩子又何来勇气与激情去大胆做梦,为了梦想去拼搏、努力奋斗呢?
1.2.3学习力缺失
当今社会强调的是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社会在迅速地发展,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那就必须将上进心和学习转化成一种本能。农村父母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和精力通过学习去丰富自己的闲暇生活,甚至有很多家长沉溺于赌博中,不愿意也完全没有意识去学习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久之,学习力便会越来越低下。
1.3物质环境推动力缺失
人是环境的产物,影响家庭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家庭的物质文化环境。农村家庭里的图书量少得可怜,几乎是空白的,其他的文化摆设,例如字画、文房四宝等这些对于贫困的农村家庭来说更是天方夜谭。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家长们也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物质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力。很多农村家庭经济富裕,但家里一片狼藉,更谈不上文化氛围。自然而然,家庭物质环境对儿童成长的推动力就显得非常苍白。
2农村家庭教育力缺失的归因分析
2.1农村生活传统中教育意识和观念的先天性不足
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观念是形成家庭教育力的前提性因素。受经济、文化、环境和历史等因素影响,农村大多数父母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和教育所负有的不可替代的责任,父母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养大,把孩子“教育成人”自然就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因而当前我国的农村家庭教育出现一种“养教失衡”的状态。这直接导致父母先天性缺失对孩子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能力。
2.2农村家长受教育水平较低
通常来说,家长的文化素养与家庭教育质量是成正比的。家长的文化素养越高,掌握的科学教育理念与知识就越多,更加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就越有利于帮助家长选择正确、合理、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能力就越强。这也正如马克思与恩格斯曾指出的那样:“子女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农村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自身文化素质有限,缺乏基本的教育知识和文化知识,没有能力很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家庭教育力的缺失。
2.3农村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落后
我国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普遍比较落后。在大多数农村家庭里,家长必须为生计和改善家庭条件而奔波,根本没精力和时间来教育子女,家庭教育力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农村家庭的父母也没有多余的资金去购买相关的教育书籍开展自我学习或者参加家长培训班来提升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教育力。也没有多余的金钱来给子女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家长不能给子女购买必要的课外书籍来满足孩子对课外知识的需求与渴望,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2.4农村家庭结构不利于教育力发挥
在农村,大多数都是以大家庭的模式生活,例如同宗家庭、主干家庭等。在这些大家庭里,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活动的时候,由于祖父母过于疼爱孩子,直接导致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教育力受阻。同时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很多进城务工的父母把孩子托付给子女的祖父母、其他亲戚,或者父母单方一个人来抚育,甚至有些把子女单独留在农村,这都导致了农村家庭结构的改变。在这些特殊家庭里,直接限制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教育主体缺失,也有些祖父母教育力匮乏,对孩子没有基本的管教能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力的缺失是农村家庭教育中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大问题。
2.5社会转型导致农村家庭教育力弱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长的观念也朝多元化方向发展。父母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对孩子产生的教育影响力会有不同的效果与作用。父母观念、观点不一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这就会出现父母双方教育力相互冲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双方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不仅会大打折扣,甚至不同的教育力会相互抵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不了积极的作用,相反有的孩子会在两种相对的教育力的作用下,感到迷茫,无所适从,迷失自我。著名的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不同地位群体之间通过长期的权力关系,在各种不同的领域形成了特定的社会资源与机会的分配原则。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分层也出现多元化趋势,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与机会也不同。农村家长大多从事体力劳动,处于社会底层,因而他们所掌握的社会资源与机会都比较少,缺少足够的资源与机会来提升自身的教育力。
2.6农村社区文化的稀缺
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的、相对狭隘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对农村社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无法给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文化环境。农村家长由于农村枯燥、单一的文化环境,其娱乐方式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很多农村家长的娱乐方式主要就是看电视、打牌,那么他们的子女受其父母的影响,回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有些家长喜欢打牌,其子女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迷恋上赌博,同时由于父母喜欢打牌,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想干什么就让他们干什么,甚至为了不让孩子影响自己打牌,就让孩子没有节制地看电视、玩手机或者上网。
3提升农村家庭教育力的策略
改善农村家庭教育力缺失的现状,首先得提升农村家长的教育能力与素质,也需要改善农村环境,为农村家庭教育力的提高提供保障和支持,从而真正地提升农村家庭教育力,为农村孩子创造能够全面、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大环境。
3.1提升家长素质,更新教育观念
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学习型社会。农村家长由于先天与后天的双重不足,更加迫切地需要学习新的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与文化涵养。家长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思想观念和教育观念都会得到改进。家长只有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有意识地去培养教育孩子,从根本上改变家庭教育力缺失的现状,为子女提供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子女各方面健康发展。
3.2学校加强指导,增进家校联系
孩子的教育只有学校与家庭良好合作,才能发挥最佳的教育效果。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让家长了解到学校教育的内容与责任,并向家长宣传当前最新的教育理念,给家长提供教育孩子的技巧和方法。学校和老师应定期和家长保持各种形式的联系,让家长随时了解子女的在校情况,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共同解决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而家长也可以及时向学校和老师沟通交流孩子在家的日常表现,遇到孩子教育上的问题,可以和学校、老师共同探讨。通过家校合作,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力的重要性,并在学校的指导帮助下提高家庭教育力。
3.3加大农村资源投入,增强物质推动力
政府应当进一步落实各种惠农政策,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环境,加大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各级政府要为农村的家庭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弥补农村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外在环境、物质推动力的不足。当地政府可在农村建设小型图书馆,满足孩子对课外书籍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减轻农村父母在这方面的经济负担。另外,农村不像城市里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可供父母选择,因此当地政府可以和学校共同开办各类免费兴趣班,满足孩子的全面发展,同时弥补父母在这方面教育能力的不足。
3.4优化农村家庭教育的外部文化氛围
农村的文化环境是影响农村家庭教育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导致城乡教育不公平的重要根源。只有营造良好的“村风”、“民风”,才能更好地提升农村家庭的教育力,促进农村家庭教育的发展,从源头上促进城乡的教育公平。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开设农村文化活动中心,为各类文化活动的展开提供必要的场地,同时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并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定期举办各类活动的比赛,提高农村父母参与的积极性,帮助农民改掉不良的娱乐方式,抵制腐朽的文化,提高村民的自身修养。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为孩子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文化环境。
作者:傅定涛 林姗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农村教育与改革发展研究基地
1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背景
北京市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口大多选择居住在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城郊村内,受经济、工作性质等条件的制约,他们只能远离繁华、便利的高楼大厦,租住在市郊脏、乱、差的低矮平房里。
1.1家庭居住环境
笔者所开展田野调查的两个学生家庭租住的房屋均属于租金便宜、设施简陋、面积窄小(不足10平米)的低矮民房或地下室。对此小辉曾说过“外面白天,里面黑天。外面黑天,里面还是黑天。反正你想什么时候白天就能什么时候白天,只要你开灯就行呗。”家庭周边的居住环境里除了以流动人口为主的人口聚集区外,还有网吧、游戏厅以及色情交易的“理发店”。村内曾发生过强奸、砍手、殴打致死等恶性事件。
1.2父母职业等相关背景
开展田野调查的两个家庭中的父母来自河南、黑龙江省份,均已来京打工多年,靠回收废品、从事体力劳动为生,工作内容不稳定,家庭收入低薄。父母均为小学毕业,学历较低。小辉父母曾感叹:“没文化,干什么也不行,给咱别的咱也不会干啊,要不说学习得像你们一样,有出息,最起码给咱自己(工作)的时候咱能干。哎,没办法,只能干点出力的活。”
2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家庭教育的环境
农民工家庭多租住在环境较差的流动人口聚集区,除了自身家庭的生活条件无法为子女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安静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外,还要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学生常常要帮助家长做家务、料理生意,有时还要在“干活”过程中受到人身伤害,从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吃完午饭休息时,小帅弟弟伸过手来让笔者看,手红肿着,上面还有一些血迹,原来放假后他们被爸妈叫去干活,干活的内容与机器有关,家长则忙别的。结果弟弟不小心把手指绞在了机器里,当时他们被吓坏了,赶紧跑去叫人,他妈过来后,先切断了闸,但是手已经卡在里面了,妈妈直接就把手从机器里硬拽了出来,听小帅弟弟说:“当时把我疼的啊,疼死我了。”流了很多血,但他妈妈没有送他去医院消毒、检查,只是用白酒给他洗了洗。“当时疼得我……”小帅弟弟又重复了一遍。笔者问:“那后来呢?”小帅弟弟说:“我妈就告诉我别沾水。”“已经几天了?现在还疼吗?”“疼啊,有几天了吧,就是上周末的时候弄得。”小帅说:“这下他弄伤手了,就剩我一个人干活了。”小帅弟弟说:“对,现在全让他干了。”他还有点庆幸自己的手被挤伤了,因祸得福,窃喜。
2.2家庭教育的方式
在笔者开展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在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家庭中,父母多采取的是暴力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多打”,打的越狠越管用,否则孩子就不会有出息。跟踪调查的两个家庭的子女均没有逃脱被打的教育经历,在笔者前往学生家庭开展田野调查期间曾亲眼目睹了小帅挨打的过程,让笔者触目惊心。小帅妈妈无意中看到了小帅的作文本,说:“你这就是你的作业?写的字乱的能看?这么多错字……”小帅不理会。他妈急了:“你看看,还不让说。给我把电脑关了,开始学习。”(音调变高,表情开始严肃)说着就把他的作文本扔到了面前,说:“这就是你写的字?就这么乱……给我把电脑关了!赶紧学习,我说话你听到没?快点!写字写那么乱,成天还玩电脑,你就别学习,回来你爸问你还是什么都不会,到时候你就等着吧!哼……你爸走的时候跟你说了什么了?……”正说着,小帅关了电脑,起身撕掉了作文本,一页不剩,一脚踢开了凳子。这可气坏了本来就有点生气的妈妈,她抬头看到门上的铁晾衣架,直接拿下来,快步向小帅走过去,见妈妈气势汹汹的拿着“工具”过来了,直接躲到床上,缩到被子里。他妈根本不饶恕,直接“啪、啪……”一边敲一边说着:“我让你脾气大,脾气这么大,我抽不死你,抽不死你,你脾气怎这么大?撕吧!我敲死你,我让你脾气还大。让你爸回来把你吃了,我让你还脾气大不大。你下次还敢不敢了?我就说了你两句,你就把本子撕完?”小帅在挨打的过程中一直抱着头哭,蜷缩着身体,往被子里躲。他妈妈吼道:“全部撕完,数学书、语文书全部撕完,别上了。拿火烧了,你不是脾气大吗?你说他脾气大不大?我就说了他一句,你爸晚上回来看你写的,就全部撕了。你撕吧,你说你脾气是不是太大了?”说着嗓门就又吼起来了,开始喊:“你还是不起来是吧?快点!还作呐!”又喊了几遍见小帅没有反应,她的脾气又上来了,气势汹汹地拿起衣架向床那边走去,笔者下意识地拦了一下,希望她别打了,但她说:“你别管了,我让你学(习)跟死一样,我今个儿(今天)非得……抽不死你!我叫你厉害!”等小帅起身转过脸来,笔者看到他鼻子上全是血,他妈妈说:“他的鼻子爱(容易)流血,习惯性的。”事后了解得知,小帅的习惯性流鼻血是由于其爸爸的一次暴打留下的病根。
2.3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
进入城市生活后,“赚钱”成为众多农民工家长们工作的第一目的。家长工作的忙碌让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关键期的子女们受了忽视。家长通常将子女交给学校后就不再过问,除非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家长接到学校老师的通知后才会抽时间到校。到校后除了告诉老师要严厉该打就打,就是让老师多给子女留点作业。这让出发点原本是好意的学校老师无奈,本想在家校之间搭建一条沟通的桥梁,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意外的是家长对此却并不理解。小洁怂恿班级的男女生5人放学后前往小公园喝酒,此事被班主任得知后要求其家长来校。…………老师说:“女孩现在大了,进入到青春期开始变得敏感,对异性有好感,喜欢和异性待在一起,这都是正常的现象,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家长必须重视,不能让孩子晚上那么晚了还不回家,和男生待在一起。她又是留级的学生,之前的同学都上初中了,那天就有一个初中的男生和他们待在一起,到时候,如果真出了什么事,吃亏的是女生啊。”家长说:“嗯,是,是……我也感觉到她这一年复读学习不是很扎实努力了,我还总觉得是不是让她复读错了。”老师说:“她在学校学习上还可以,但现在社会这么乱,诱惑这么多,不能一天只顾忙自己的生意,把孩子耽误了。”……老师说:“我今天叫你来就是让你知道,没别的意思,不是让你回去打她,你回去也别打她了,和孩子多沟通沟通,现在女孩子到了特殊的生理期了,妈妈就多和孩子聊聊,对孩子好。”家长说:“我感觉她一天上学,交给学校老师就行了,哪想过那么多啊。你们老师说的他们也听,她也不和我说什么事,她怕我,我们家孩子都怕我,都不敢怎么样。她还是闲工夫太多了,你就给她多布置点作业,让她没时间出去。”老师不好意思说:“多布置作业,那也不能就给她一个人多布置啊,那样她更反叛了。按理说做父母的就应该和孩子多沟通沟通,别一有事就打孩子,把孩子都打傻了。……没别的事,回去别再为这事打她了。”就这样家长离开了学校。
3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通过以上详实、具体的一手田野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家庭的家庭教育问题亟需解决,本文试图从政府、社区与学校、农民工自身三个角度对改善和提升农民工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农民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性建议。第一,政府积极推进和完善农民工相应的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民工生存和居住环境,为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农民工大多在没有劳动保障下频繁更换工作内容及场所,租住地随工作而变是农民工家庭常常要面对的问题。因而,建立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推行流入地政府对农民工们给予社会保障专项补贴,同时企业也为农民工们缴纳部分社会保障款项,保证农民工们在城市的工作、生活有全方位的保障,以此成为流入地与企业吸引、稳定农民工的一项福利,减少流动。第二,充分发挥家庭所在社区的帮扶作用,通过与学校建立有效的连结,创设家长学校、举办家长课堂、家长经验交流会等,帮助农民工父母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因此,在家庭所在的社区建立相应的帮扶救助体系,并将体系与学校建立有效连结,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农民工家庭教育知识的辅导。第三,农民工家长自身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努力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积极与学校进行沟通和交流,为子女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对农民工来说,注重自身素质提高,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是取得子女家庭教育成功的最明智选择。?所以,农民工家长要积极参与到家长学校、课堂学习中来,多与学校、老师沟通。同时,注重与子女沟通,学会保持冷静的心态,用“嘴”和“心”与子女交流,认真倾听子女的心声,了解他们成长中的内心世界,避免教育过程中无节制的打骂现象,给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作者:王慧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一、相关研究评述
(一)家庭收入
在影响家庭教育投资决策的多种因素中,家庭收入是最为直接的。Schultz(1993)认为低收入家庭由于回避风险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就会减少,即使教育能够促进低收入家庭在未来增加收入。PhilipH.Brown,AlbertPark(2001)认为贫穷是影响教育投资的重要因素,越是贫穷的家庭其子女的辍学率越高。EricMaurin(2002)的结论是在对子女学习成绩的影响中,贫穷比父母受教育程度影响更大[2]。Schultz(1993)等人还对家庭经济条件变化对子女教育的性别差异影响做了实证研究。研究认为,随着父母收入的增加,他们会更加平等地在儿子和女儿的教育上分配资源,贫困家庭教育资源分配的性别不平等程度大于富裕家庭[3]。ParishandWills(1993)研究发现,一旦家庭收入水平提高,儿子和女儿的教育机会将更加平等,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女性入学率的提高,从而减小了性别差异[4]。
(二)家庭结构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教育获得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即使在贫困和教育发展落后的地区也是如此(Mukhopadhyay,1994)[5]。在父亲决策型家庭和母亲决策型家庭,其影响程度也不同。在母亲决策型家庭中,母亲通常比父亲花费更多的家庭预算在子女教育身上,而且对子女教育投资的性别差异程度要比由父亲做主的家庭更小些(LloydandBlanc1996)[6]。Lloyd和Blbnc(1996)认为,除了收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儿童的入学率、教育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并且,一般母亲在家庭预算中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意愿比父亲强得多[7]。美国劳工部表示,对2000名居民受教育水平做调查,显示受教育水平越高,对教育开支影响越大。Becker(1981)较早注意到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之间的合作与冲突,他认为,孩子数量和质量相互影响,多子女家庭在分配家庭稀缺资源时,子女之间的利益是冲突的[8]。而后来众多学者的研究并没有较为一致的结论。在性别差异上,Glick等人(2000)的研究认为,家庭中年幼孩子的数目对女孩的教育有负影响,而对男孩的教育没有影响[9]。
(三)子女自身学习状况
在影响家庭教育投资决策的因素中,子女自身的学习情况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Sawada等人(2000)用“入学的条件概率”分析了巴基斯坦的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结果发现,在较高的教育阶段(指初中及以后),男孩和女孩的升学率变得具有可比性,一个突出的现象是父母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会把更多的资源分配给“优胜者”,而不是考虑他们的性别。李旻(2006)对我国河北省承德市家庭教育投资的研究认为,子女自身学习情况是决定父母对子女教育投资的最重要因素。
二、样本描述性分析
本文以经济理论为基本框架,从家庭教育投资主体出发,探讨影响宁夏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家庭投资决策的因素,并且试图验证家庭教育投资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宁夏灵武市农村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由于语言、交流方式的不同,为了保证调查情况的真实与完整,我们采取一对一的细致调查,并对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讨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我们共发出问卷400份,收回394份,其中,有效问卷387份,有效率为98.2%。
(一)样本家庭基本情况
1.样本家庭民族分类
由于本调查地区处于民族地区,样本中少数民族比例占到了78%,为301户;而汉族家庭为22%,为86户。
2.样本家庭父母的基本特征
父母的年龄多集中在36岁至50岁之间,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父亲的年收入多在1万到3万之间,母亲的年收入集中在5千元以下及1万元至3万元两个区间。
3.家庭子女基本情况
样本家庭中拥有两个子女的家庭超过总家庭数量的一半,为216户,占有56%比例;只有一个子女的家庭数为39户,比例为10%;拥有子女数量为3个、4个和4个以上的家庭数比例分别为18%、3%和13%,可见,样本地区农户家庭仍然拥有较多的子女。在这些家庭中,有一个子女正在上学的家庭数为178户,占总数的46%;有两个子女正在上学的家庭数为182户,占总数的47%,由此可见,样本地区农户家庭中93%的上学子女家中只有一个或两个就读学生;3个子女同时就读的家庭、4个子女同时就读的家庭比例分别为6%和1%;超过4个子女一起上学的家庭数为零。
(二)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现状
1.家庭教育投资动机
通常来说,能够引发农户家庭教育投资动机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了家庭的荣誉、子女或者家庭自我价值的实现、身份地位的改变以及生活更加稳定等。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农户在进行家庭教育投资的所有动机中,认为子女上学读书是为了多学知识,以后可以多赚钱的农户家庭数量最多,占总数的41%;认为是为了子女以后在城里找一份好工作的农户家庭数量占30%,位列第二;而认为是因为子女自己愿意上学的农户家庭数量只占7%,说明农户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并不是主要凭借子女的上学读书欲望;作为家庭教育投资动机的其他选项:国家政策好、可以免费上学,子女年龄小、不上学没有事情做和其他的理由的家庭数量所占比例分别为9%、12%和1%。农户家庭教育投资动机的次序情况,265户被调查家庭进行教育投资的第一动机是:子女多学知识,为了以后可以多赚钱;312户调查家庭中有145户家庭的教育投资第二动机则认为子女上学的理由是以后在城里找一份好工作;而农户家庭因国家政策好,可以免费上学,从而支持子女读书的投资动机并不显著。
2.家庭教育投资需求
农户的家庭教育投资需求与农村家庭经济收入以及农村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农户认为子女至少受到的教育水平和希望孩子受到的教育水平两项指标来比较家庭的教育投资需求。统计数据显示,认为子女至少受到教育水平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生以上的农户家庭数量分别为3户、52户、177户、146户和9户,而期望子女受到的教育程度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生以上的农户家庭数量分别为5户、5户、20户、162户和195户。显而易见,大部分农户家庭认为子女至少应该受到高中、大学的教育,并且期望子女能够受到大学、研究生及以上的教育。
3.家庭教育投资负担
我们调查了农户家庭中目前用于子女教育的费用占家庭总收入的情况。在被调查的农户家庭中,66%的家庭认为家庭教育投资只占家庭总收入的一小部分;20%的家庭认为家庭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一半;13%的家庭认为家庭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一大部分;1%的家庭则认为家庭教育投资已经超过了家庭总收入。总体上看,除了个别家庭以外,样本地区农户家庭所承受的家庭教育投资压力不是很大,究其原因则是由于国家与地区的民族扶持政策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4.家庭教育投资承受能力
在国家与地区的扶持政策下,农户家庭子女的基础教育负担并不显著,而随着子女进入大学等高等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投资负担则将不断加大。那么,农户家庭所能承受的子女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情况怎么样呢?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农户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承受的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分布较为均匀,其中,25%的农户家庭认为自己能够承受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20%以内,30%的农户家庭认为自己能够承受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20%~30%,28%的农户家庭认为自己能够承受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30%~50%,17%的农户家庭认为自己能够承受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50%~70%,可见,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承担的教育投资支出总体水平较高。由上可知,目前家庭所承担的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情况远远低于农户家庭所能承受的教育投资支出,说明样本地区农户家庭目前仍具有较高的家庭教育投资期望。
5.家庭教育筹资途径
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农户家庭都是凭借家庭收入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那么当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支付子女的学习费用时,农户家庭会选择什么途径来筹集孩子的学习费用呢?调查数据显示,77%的家庭会选择向银行贷款或者向亲戚朋友们借款,1%农户选择借高利贷来筹集子女的上学费用,4%的农户家庭为了筹集子女的上学费用会变卖家里的房子以及土地等资产,而18%的家庭选择其他途径来筹集孩子的上学费用。由于选择向银行贷款或者向亲戚朋友们借款的人数众多,我们继续调查了家庭的贷款能力,其中,只有26%的农户家庭能够向银行进行贷款,而74%的农户家庭并没有向银行贷款的能力,那么,就只能向亲戚朋友们借款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在能够向银行贷款的家庭中,67%的农户家庭认为自己能够向银行贷到5万元以内的贷款,19%的农户家庭认为自己能够向银行贷到5万~10万元的贷款,13%的农户家庭认为自己能够向银行贷到10万~50万元的贷款,仅有1%的农户家庭能够向银行贷款50万元以上。在依靠其他途径来筹集孩子上学费用的家庭中,父母表现出了极强的支付意愿,主要的方式是“宁愿自己出去打工,尽量多赚钱,努力承担子女教育责任”。
三、家庭教育投资模型
本研究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假定:家庭做出教育投资决策是为了收益最大化,即在家庭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教育投资的多少或与否主要取决于未来对于家庭贡献的大小。我们将家庭教育投资分为向学校缴纳的费用(学费、生活费、住宿费等)和在校外所花费的费用(文具费、课外书、课外辅导费等);假定影响家庭教育投资的因素包括:民族因素、家庭收入、教育成本、父母受教育程度、子女数量、子女性别、子女自身状况等。
四、家庭教育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本研究的假设,我们将家庭教育投资作为因变量,将影响家庭教育投资的各因素作为自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家庭教育因素与教育投资的关系进行分析。由于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预测观测量相对于某一事件的发生概率,要求建立的模型必须保证因变量的取值为1或0,即当家庭有投资意愿时用1表示,否则为0。因此本研究选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即:log(IE)=b0+b1IF+b2LF+b3(1/CE×N)+b4HP+b5EF+b6EP+b7R+b8PP+μ通过分析可见,在各项变量中,只有子女的教育成本与教育投资存在负相关,说明子女的教育成本越高,家长的教育投资就会相应的降低。另外,家庭借贷能力、父亲健康状况、母亲受教育程度、子女教育成本、子女学习成绩等5个变量在0.1水平值上均呈显著特征,其他变量未呈显著特征;从影响家庭教育投资的重要程度看,依次是母亲受教育程度、子女学习成绩、父亲健康状况、子女教育成本、家庭借贷能力,其中母亲受教育程度、子女学习成绩、父亲健康状况、子女教育成本4项的Exp(B)值都大于1,说明当这些变量变化时,家庭教育投资发生的几率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一)家庭因素对教育投资的影响
从分析结果看,家庭收入、民族因素对家庭教育投资决策的影响很小,这与以往诸多学者认为家庭收入与教育投入呈正相关关系的研究经验不同。造成此结果可能缘于以下因素。第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这些地区的投入越来越多,在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的收入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家庭经济差距也越来越小;第二,本研究所调查的地区靠近黄河岸边,农业、水利资源、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地区经济实力较强。在家庭收入较高的情况下,家庭的借贷能力就成为家庭教育投资决策的一个因素。从表3可以看出,家庭借贷能力与家庭教育投资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说明当一个家庭预测如果在将来为了子女教育能够承担借贷压力时,这个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就会相应地增加,即认为在将来子女教育的收益上会很乐观。
(二)父母因素对教育投资的影响
由于在农村地区家庭教育投资的决策者多为父母,因此父母因素对子女的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表3中可以看出父亲的健康状况与家庭教育投资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母亲的健康状况对教育投资的影响不大。这主要是由于在农村地区,父亲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其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为家庭带来较高的家庭收入,即父亲的身体越是健康,其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就会相应地增加;而母亲作为家庭收入的替代者,对家庭的贡献只起到补充作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也有明显的相关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对子女接受教育重要性的觉悟就会越高,从而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就会越大。其中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影响更为明显,如果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她在家中所承担的角色就会越重要,对家庭教育投资的主动性就越强,对子女的影响就会越大,甚至会超过父亲;反之,母亲受教育程度越低,对家庭教育投资越不利,也就是说,如果具有高学历的母亲在一个家庭中具有主要的决策地位,就会提高在子女教育上的投资。
(三)子女因素对教育投资的影响
目前,在家庭教育投资决策中承担主要角色的还是子女,因为子女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如果子女本身对教育不感兴趣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导致厌学、辍学,父母的教育投资就会相应地减少。子女的教育成本与父母的教育投资成负相关关系,教育成本过高会增加父母教育投资的压力,如果家庭不能得到预期的高回报,会使父母减少教育投资,甚至使子女无学可上。子女的性别与教育投资已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在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已没有明显的教育性别歧视。从以上的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子女的学习成绩对家庭教育投资决策的影响最明显。目前在农村地区,虽然家庭的生活不是特别富裕,但是大多数家庭已基本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需要。如果子女的学习成绩较优秀,父母都会不遗余力地为子女的教育进行投资,甚至不惜借贷,这也是子女的学习状况与家庭教育投资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的主要原因。
五、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宁夏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子女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家庭借贷能力、父母健康状况、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教育成本及子女的学习状况等,另外,家庭收入、民族及子女的性别等因素与教育投资之间的关系不是非常明显。但笔者认为,家庭收入会影响家庭的借贷能力,从而影响父母的教育投资决策,因此,家庭收入会间接影响教育投资决策。子女自身学习情况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是父母对子女教育投资的最重要因素。子女的学习成绩越好,家长就会认为教育投资预期收益会越高,从而会提高子女教育投资的力度;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越高,在家庭的决策权力就会越大,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就会产生积极促进作用。根据本文研究结论,笔者建议,1.完善劳动力市场,保障农村劳动力的收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仍是国家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2.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进一步为农村家庭子女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并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质量;3.增加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提高农村妇女的社会和家庭地位,这对于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马微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1.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的规模和范围逐年上升,其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成为城市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流动人口中,父母是主体,孩子是随从,这是不以孩子意志为转移的基本规律,孩子是无法控制和改变的,也是无奈的、被动的,然而,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种社会潮流,对外来工子女成长的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子女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头等大事”。许多外来工也认识到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但怎样去更好地教育子女,发展他们的知识和潜能,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道德修养,常感到束手无策。由于对家庭教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不了解,对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职责、任务和目标不明确,以及家庭教育是极其个性化的行为,很难用几种程序化的模式来概括它。从我校调研的情况来看,外来工子女家庭教育有以下特点:
1.1外来人口的基本现状
外来工家庭多是多子女家庭,一般都是2-4个孩子,超龄上学问题十分严重,特别是女童。由于家长流动性大,孩子生活学习不稳定。外来工子女就读的学校多半是离城市边远的学校。外来工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差、贫困生多。外来工子女家长中除极少数部分是“大款”外,大多数是小商贩和“打工族”,只能从事一些脏、乱、苦低层次工作,而这些工作往往是被城市人所轻视的;虽然收入低,但与流动前在农村相比,家庭收入还是有所提高,而与城市居民相比,收入依然偏低,部分家庭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每人月均生活标准不足300元。
1.2外来人口的教养态度
在外来人口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教育期望有理想的一面,处于对自己文化水平、职业现状、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不满意,多数家长对子女将来期望高,职业理想化,希望孩子学历达大专以上,能给自己“争口气”出人头地,有较稳定、声望高的职业,以改变自身较低的阶层地位;有部分人对自己孩子在这方面没有想法,让孩子自然成长,还有少部分人认为只要人身体好,能挣钱就行。从我们摸底调查的情况来看,外来工子女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基本只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家庭教育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以学校教育代替家庭教育,有的外来工子女的家长,因找不到工作或失业,对子女不管不问,放任自流。
1.3外来人口的人际关系
一是夫妻关系失和,由于流动家庭的经济状况相对窘迫,住房面积狭小拥挤,往往造成家庭成员心理失衡,特别容易发生夫妻的矛盾冲突,导致夫妻关系紧张恶化,常常当着孩子面吵架或打架的比例高于当地居民家庭,这种现象给孩子造成伤害往往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和发展;二是亲子关系淡漠,父母由于忙于生计或夫妻关系失和,对子女教育力不从心,相互推诿,互相指责,不愿承担子女的教育责任,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家庭中难以形成和睦温暖、交流沟通的和谐人际关系。调研中我们也发现,近2/3的家长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超过半数的家庭月收入在2500元以下;90%以上的家长文化程度不高。以上种种情况说明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较大问题,需要加以帮助和指导。由于受家庭教育经济状况的约束和流动生活模式的影响,外来工子女,他们懂事、勤俭朴素、勇敢谦让、关心他人、团结合作,具有良好的品质和行为。很多孩子兄弟姐妹间互相照顾,经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有时承担一些家长所经营的小贩生意,具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2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放纵型
部分外来民工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偏低。外来民工在外打工,生活的艰辛、经济的拮据,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也没有对教育有个清楚的认识,因为本身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过于疏忽,没有对孩子设置目标,比如说教育子女努力学习,树立远大崇高理想;要求他们对人有礼貌,珍惜时间与生命等。他们认为自己只有养育孩子的责任,只要让他们吃好、穿好、住好就行了,而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树大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原则,对子女的学习、品德等方面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对孩子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无原则地原谅孩子的过错。这样容易助长孩子的歪风邪气,使孩子常犯小错误,养成许多不良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很少有时间对孩子进行管理,孩子出现不良的习惯,没有及时的制止,就会导致孩子以后犯错误越来越严重。例如:有的学生由于家长给的零花钱过少,首先想到的是偷家里的钱,家长对此也没有加以制止或惩罚,最后导致不满足于钱少,开始抢钱,最后得到法律的制裁。
2.2、压抑型
由于外来工生活不稳定,收入低下,导致家庭的变动要大于一般的城镇家庭,家庭是一个学生温暖的港湾,如果家庭的不幸福,就会极大的影响子女的精神状态、世界观、人生观,家庭的变故和破裂,造成青少年性格内向、早熟,思想负担重,对社会和人生观扭曲的理解。由于父母的原因,家庭对于孩子来说并不能感到温暖,反而出现由于家庭的原因,对于整个社会产生一种不信任感,思想极为压抑,这样的学生很难融于学校班集体之中。
2.3、过激型
由于外来工的文化素质不高,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面过粗暴,而且有的缺乏人性化,不是用讲理来说服孩子,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情绪化严重,根本不尊重孩子的思想和人格,方法简单化,手段严厉过激,非打即骂。这种教育方法容易造成孩子反叛心里和欺骗习惯,甚至造成孩子出走、自杀等恶果。如:男生李某,父亲开车,母亲摆摊,平时家中少有耐心教育,养成了撒谎、抽烟、逃学、偷窃等许多不良习惯,父母发现孩子有问题后,常用的教育方法就是“毒打”,但最终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3外来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我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氛围与孩子的态度、情感和个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家庭教育不仅存在于孩子青少年时期,可以一直延伸到孩子成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德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超过了学校教育。因为家庭教育是启蒙性、个别性、终身性的,而学校教育是发展性、共同性、阶段性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有直观性、渗透性(家庭氛围、家长思想意识、评议行为、文化素养、娱乐爱好等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学生的心理又刚好处于独立与依赖、理想与现实、自负与自卑、沟通与封闭之间的重重矛盾之中。这些问题是学校教育难以全面解决的。必须依靠家庭的长期教育得以逐步解决。
3.1引导外来工子女正确评价自己
首先,对于一些外来工子女来说,虽然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非常必要,但如果总是给予他们消极的强化,利用惩罚以期待改变他们的行为,反而收效甚微。如果能使学习任务变得有趣并能使那些学习较差的外来工子女由此而获得成功体验,他们就会乐于完成这种任务。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些孩子的特点,让他们在正式自己与别人的差距的同时也感受到“我很能干”,从而通过逐步的自我认可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找回自信。其次,外来工子女父母也要自觉改变自身权力型的家长形象,努力建立父母子女之间温暖、关爱、信任的关系。他们要尽量帮助孩子消除其自卑心理,使他们能正确对待生活中所遭遇的不快。再次,他们尤其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当孩子犯错误时,进行必要的谈话,而不是简单的用暴力解决,帮助孩子积极排解日常生活事件及社会压力对其道德发展和健康个性形成的消极影响。在这些方面,由于特有的亲情关联,通常父母对孩子的一句安慰和鼓励的话所起到的教育作用往往是他人无法替代的。
3.2搞好外来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以此帮助外来工子女形塑健全人格、保持良好心态及增强心理承受力。学校也要注重发挥教师在教学育人中的人格魅力和表率作用。对一些心理问题表现得较为突出的外来工子女,有关教师要主动而又耐心地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并且要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排解心理烦恼和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例如:当学生家里出现情况时,首先影响的是学生的行为,教师很容易观察到学生与以往的表现不一样,这样,教师可以亲自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如果实在无法对其进行调节,可以寻求学校心理小组或者专业的心理医生,防止学生一味的消沉下去。
3.3制定家校联系制度
班主任每学期至少两次与家长进行书面沟通,平时用电话、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保持联系。班主任和任科教师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家访。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以及将学生的情况反映给家长,实现学校和家庭双方共同管理学生,这样可以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监督,保障学生学习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例如:有的学生放学回家比较晚,或者没有回家,这就可以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进而能够采取相应的办法。在寒暑假期间,都要发放《告家长书》,要求家长加强对孩子的安全、学习、生活健康、品德教育。开学时由学生带回回执。在学校开展重大活动或流行性疾病爆发前、学生安全预警时,也统一发放《告家长书》,预告家长作好预防工作。
3.4每学期按班级或年级举行家长集会
向家长汇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对于家长进行必要的教育,要求他们对于孩子教育要有科学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打骂,因为好多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对于孩子的教育认识不到位,只认为棍棒下出孝子这样传统的思想,这样会极大影响孩子的情绪,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在对孩子的教育时,教师不仅可以亲自用科学的方法向家长进行宣传,如:《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怎样了解孩子》、《教育子女十个最佳时机》,还可以让家长之间互相讨论如何教育孩子,做到优劣互补,家长之间互相吸取经验或教训。如:孩子在学习上落后时,一般的家长可能就是简单的打骂,这样起不到明显的效果,还可能使孩子出现厌学情绪,经过家长之间的沟通、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可以采取谈话的方式,进而能够找出原因,最后才能解决问题。
3.5对部分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予以帮助和照顾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并不是所有家庭都非常富裕,有一部分学生家庭非常困难,这不利于学生能够安心进行学习,教师可以与社区、慈善机构和政府主管部门一起做好帮困资助工作,解决家长困难,使学生安心学习。例如:我校有位学生家庭非常困难,上学经常迟到,经过了解发现,她是单亲家庭,家里有两个弟弟,父亲在当送奶工,每天她负责两个弟弟的早饭,以及穿衣,然后还要帮助其父送牛奶,因而早上经常的迟到,了解情况后,我校对于该生进行学费减免,而且每月进行一定的补贴,使他能够安心的学习。
4总结
加强外来工子女家庭教育与管理工作,关系到成千上万外来工家庭的切身利益,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外来工子女的教育管理,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同心协力,齐抓共管。我校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各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积极工作,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使我校外来工子女家庭教育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要想让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就得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形式。为了促进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就要邀请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在学期开始,可以通过各班主任把学校的有关规定、班级教学计划及学校的活动安排通过网络或书面材料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征求家长的意见,这样不仅可以使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活动有所了解,还可以抽出时间协助和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学校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召开家长会、主题教育活动、亲子活动,也可定期组织家长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参与学生特长展示评比活动等。这样不仅使家长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孩子,还可以使家长们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受家校教育的协作力量,多数家长都会乐于参加。通过这种教育活动,家长们会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学校、家庭、教师、家长共同的责任,只有在思想观念上与学校保持一致,在行动上支持和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孩子才会有全面的发展。
二、建立家长学校,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在孩子的一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也会通过书籍、网络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理论。因此,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学校,请专家来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
(一)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
要有好的家庭教育,就要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一个完美的家庭,一种和睦的家庭气氛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父母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对孩子要有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关怀,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有利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家长和孩子可以像朋友一样将自己的工作趣事和学习经验与孩子交流,加以正确引导,可以达到激励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谈谈自己在学习上的成功和困惑,相互鼓励,得到孩子的理解、信任与配合,让他们感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使他们健康成长。社会生活需要新一代人具有民主平等、自立自强的意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二)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家长既要为孩子提供生活必需的物质条件,为孩子创造良好家庭环境,又得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如有的家长热情好客,兴趣广泛,经常请朋友在家中小聚,但为了孩子,应适量为孩子着想,安排次数不应太密或换一个场所,时间不宜过久,特别是有的家长经常和朋友聚在家中打牌、打麻将,对孩子的学习影响特别大,此类家长应注意留给孩子一些学习、休息的时间和空间。再有父母是孩子最为依赖、最为信任的人,如果父母之间经常吵架不和,势必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和影响;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把握正确的教育观点和策略
家长要增强自身道德修养,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为孩子作表率。一味的关心、爱护孩子并不等于会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家长不仅要有广泛的知识,还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引导一定要抓住正确的时机,把握正确的方向。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能掌握更多的本领不惜重金聘请家庭教师或者送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可谓是用心良苦,但这些是不是孩子所需要和喜欢的,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指导,根据孩子的特点而选择,使之真正做到学习有用的,能发挥自己特长的知识。教育孩子还要善于运用鼓励和表扬,灵活运用批评。家长要避免打骂孩子,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给予他自信,给予他一点成就感。让孩子愿意学习、想学习,学得开心、学得轻松。如:一次我在辅导自己在上小学的孩子完成生字练习时,发现他写字不专心,动作慢,且字写得也不工整。我就耐心地教给他如何写,当他再写完一个字时,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写得好看多了,有进步,接着再激励他要是能写得快些就更好,果然小家伙很快地把练习写完了。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家校结合的作用,我们在教育中要加强家校之间的密切配合,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势互补,架起家庭和学校沟通的桥梁,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提供有利条件,使我们的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作者:刘建文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上庄镇上庄小学
一、运营模式和特点
(一)运营模式
一是早教连锁机构或家庭教育品牌机构的相对成熟运营模式。这两类机构的共性特点是有统一的管理模式、相对成熟的品牌推广、一定的专家资源、多样可选的经营项目、后续的师资培训服务等,租用较好路段、较大面积的场所,统一研发的各类可选的课程、项目和服务基本满足大部分前来学习家庭的需求。在资金保障方面,主营家庭教育业务的,前来寻求服务的家长是接受家庭教育业务收费的;兼营家庭教育业务的,自筹资金或就部分业务收费以开展公益家庭教育服务,对主营业务起到了宣传作用。二是本土萌生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的多头并进运营模式。这类机构执着于家庭教育理念、知识的宣传推广,他们通过印发宣传资料、组织讲师讲座、开办热线、组织亲子活动和家长沙龙、创办网站、开发微信公共平台等多种方式服务广大家庭。优质机构可以做到网站、微信两三天内即更新,讲座、报纸、沙龙等常年坚持运行,也坚持探索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在资金保障方面,除了自筹资金、以其他业务供养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业务外,鹤岗耀世金德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还通过爱心企业联盟赞助的方式解决资金难题。
(二)共性特点
一是业务形式较为多样。专场讲座为各机构必备的指导服务方式,四分之三的机构能提供个案咨询服务,网校、网站、Q群、微信等现代网络指导方式因其便捷而被越来越多的机构使用,与报刊与热线之和持平,机构采用率均超过五分之二。二是覆盖一定目标人群。各机构主要因其业务范围内的儿童群体而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覆盖到其家长,早教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是0~6岁儿童家长,幼儿园多是3~6岁儿童家长,其他机构则以中小学生为主。有的民间机构开展经常性的家庭教育讲座、家长学堂,每月2~4期,许多家长成为机构的常客。有的机构负责人在省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年均在各地讲座至少十余场,突破地域限制,服务了更大范围的家长。三是较好满足家长个性需求。因该类机构服务的儿童多处于一个年龄区间段,重点问题相对较为集中,讲座一般具有较强针对性,也较多的使用当面咨询、热线答疑的方式帮助个体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微信群采用了根据家长提出问题相关内容文章的做法,家长的需求一般都能够较好地满足,问卷显示,95%的家长对机构的服务评价为好或非常好,近50%的家长认为机构具备课程内容丰富可选、尊重家长和孩子的个性的优势,66%的家长认为需求能得到满足,31%的家长认为有所收获,55%以上的家长表示会继续在机构学习并向其他人推荐该机构。四是公益指导服务占主流。这些机构的创办人对家庭教育事业有深厚的感情,除了家庭教育品牌和部分与家庭教育相关的早教课程,95%机构的家庭教育指导是纯公益的,为了达到宣传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识的最佳效果,即使场地、师资产生费用时,也另寻办法而避免由家长来承担。收取费用的机构也只是视情况部分业务收取较低费用,在公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上仍会投放大量时间和精力。
二、民间家庭教育机构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发展环境问题
社会关注有待提高。从家庭教育发展大的环境看,家庭教育没有专门法律法规,专项政策较少,机构配置不尽完善,政府部门对家庭教育工作重视和扶持力度不够,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理想格局未能很好的实现,多家负责家庭教育业务导致部分功能重复,也导致一些领域无人涉足、功能不足,比如家庭教育作为一种专业学科发展相对落后,从业人员的全国统一资格认证方面仍是空白。政府对民间机构的管理制约存在一定困难,指导扶持力度也是有限的,对民间家庭教育机构的扶持力量更是单薄。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些家长更是只重视学校教育,没有真正从家庭教育的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上认识其价值。牵头部门有心无力。作为牵头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部门,妇联组织在家庭教育工作方面的经费很有限,能给予的扶持帮助多以宣传、合作为主,机构提出的高层次免费培训、提供办学场所、出台相关政策等建议都难以在短期内很好地解决,久而久之就可能会失去影响力和感召力。教育部门的家庭教育工作具备贯穿于学生成长全过程的便利条件,本应是家庭教育工作推进的重要领域,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教育部门的家庭教育工作功能相对弱化,基本没有可能被列为硬性考核指标,基层工作推进随意性较强,家长学校多有名无实,家庭教育指导往往被列为家长会的附属品,一小部分有意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还都处于各自为战阶段。
(二)自身发展问题
公信力低。调研表明,公信力程度最高的民政部门注册的组织只有3家,有7家采取了工商注册方式,8家采取了民办教育(研究)注册方式,还有6家因注册条件受限等原因而没有注册,机构的特殊身份令受众疑惑,会影响其公信力。民间家庭教育机构特别是兼营业务的机构针对家长的教育培训普遍没有专业教材,除几家连锁机构有部分总部统一的课程内容,各机构多借鉴知名专家课程或自行开发研究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有一定的随意性,且缺少相关部门的专业指导和管理,质量无法保证。有的机构与妇联组织、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合作,进入学校或者社区讲座,让家长了解民间家庭教育机构的服务项目,但提升公信力效果并不明显。在同等条件下,受众还是更愿意接受占有较多专家资源的妇联、教育、卫生等部门提供的公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资金困难。调查表明,三分之二的机构家庭教育工作资金来源方式为自筹,也有几家机构用其他业务供养,他们开展的讲座、印发报刊、个案咨询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都是公益性的,存在一定资金困难。连锁早期教育机构和家庭教育品牌机构因教学场地、教学设施、员工支出、品牌推广等成本无法快速收回也易造成资金困难,家长在服务效果达不到期望或经济压力大也会对收费标准表示异议。机构举办人一方面能考虑到家庭教育业务对其他收费业务的宣传引带或提升功能,一方面也是因为热爱家庭教育工作,甘愿为之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以家庭教育为主营业务的耀世金德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因其资金依靠当地企业家赞助,业务的发展与企业家的赞助额度和连续性密切相关。师资匮乏。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需要面向家庭成员,对工作人员的亲和力、沟通能力、儿童身心发展和保育教育知识都有较高的要求。而民间家庭教育机构并不具备留住很多专业优秀人才的优势。根据调查,只有四个机构人员全部为专职人员,其他机构往往有较大比例的兼职人员和志愿者。即便是主营家庭教育的机构还有3位负责人为兼职,机构的工作人员接受系统的学习的人员达不到100%。虽然90%以上的机构表示有相当的家庭教育指导师持证人员,但是认证机构的权威性存疑。家长问卷也显示,认为机构存在“师资数量和水平有限”问题的占到三分之一。场地有限。各民间机构在家庭教育业务方面几乎不能提供较好的教学场所。他们经营用的场所往住都是临时租用,拿出较大面积来开展家庭教育业务不太现实。有的民间机构本身租用的地方就很有限,所有业务都是在重复使用可用空间。有的不在一楼门市,或以个人居家为阵地,办学规模不够,没有条件容纳更多的家长。早教机构的场所多适合亲子或孩子使用,成人座椅很少,开辟适合成人讲座的空间存在困难。由于基本没有相当的教学场所,在本阵地只能开展几十人的讲座,开展大型讲座往往由受众组织方提供场地,虽然缓解了临时性的场地难题,但是长久来看,没有固定的阵地会限制其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一)创设民间机构发展规范的外部政策环境
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革进程中,要将发展规范社会组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纳入工作日程,借鉴成型经验,加快去行政化、去垄断化改革步伐,为民间机构创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一是降低登记门槛,简化登记程序,对民间机构登记放开不必要的限制,创造一定的方便条件,避免其因不注册或寻求工商注册等方式而产生身份及其他问题。对已经进行工商注册的民间机构建议实行税收惠免政策。二是为民间机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服务,如开展组织管理、政策引导、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培训、服务,提供与国内外基金组织、企业进行交流合作的机遇和平台,建立起民间机构开拓社会管理服务项目、财政预算资金承接成熟项目的机制,促其在社会管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妇联组织也要会同教育部门合力履行好家庭教育工作牵头职责,提高社会和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整合好各类资源,在发放指导材料、培训和项目实施等工作中为民间机构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三是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和必要监管制度,使民间家庭教育服务进入社会有标准、从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者有资格,以民间机构行业的规范发展提升其生命力和成长空间。
(二)民间机构要提高自身发展竞争力
一是业务精良,提供特色服务。在家庭教育普遍性理论与本土化实践的结合研究上下功夫,创新服务理念、内容、模式,研发的课程、提供的服务与家庭个性的家庭教育需求契合度要高。还要因地制宜做家庭教育发展动态趋势和政策研究,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二是管理有序,注重科学规范。在注册年检、规章制度建设、人财物管理使用、募资收费、项目研发与活动开展等方面都能保证科学性和规范性,合法、合规、合理,让员工和服务对象安心、放心。三是善用机遇,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公信力和美誉度,建议在注册合法身份的基础上,借助公共机构平台和媒体开展普惠性的公益活动,多种途径与家长群体保持经常性沟通。解决资金难题,建议认真研究相关政策,可以考虑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等项目支持,也可考虑借助爱心人士力量,如果收费可参考家长问卷结果,36.5%的家长表示如果家庭教育服务确有价值可以收费,可接受的价格一节课最高不超过100,一次咨询最高不超过200,其他家长则持反对或观望态度。提高专业化水平,可考虑机构内部在岗培训、网上学习培训、教材辅导和外出学习交流等多方式相结合来促进员工专业化发展。解决场地难题,建议与妇联等组织的社区服务阵地建设工作找结合点,争取资源共享,或是作为临时性、流动性的活动开展场地以拓展业务范围。
作者:白锦婵 常伟 郭惠慧 单位:黑龙江省妇女联合会
一、家庭教育隐性因素的作用及现状
家庭,是生命个体最先接触到的成长环境。针对单个人来讲,家庭的影响几乎可以伴其一生。家庭中的德育多数情况下是以隐性方式而存在。它并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固定不变的现成模式。它的整个过程很大程度上隐匿于生活的琐碎细节当中:父母的言行、子女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以及“餐桌文化”等。个体成长过程中实际接收到铸成思想观念的讯号,多数并不是家长过多有意而为的教诲,更多的是他们自己成长时因循着自身的感觉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模仿。皮亚杰说:“暗示和模仿是最有力量的。”成长个体对家人言行的模仿,尤其是成年以前的模仿几乎构筑了他们整个道德大厦的轮廓。这种现象类似于生理学上的遗传,可以看作是人类“德性遗传”的具体化。家庭生活对儿童方方面面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因为血缘关系的特殊性,这种影响渗透到个体内心,由内而外发挥作用。所以这种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甚至可以说带有先天的“遗传性”。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家庭德育教育不容乐观。社会的变革让人们在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种思想转变不经意的会在家庭教育中表现得最为真实和深刻。社会风气往往是家庭教育的指向,当下道德失范事件时有发生,由此家庭教育也因此出现了种种不和谐甚至有悖常理的现象。有学者就指出现在家庭德育存在诸多问题:家长重言教轻身教、忽视子女需求、忽视子女潜能开发、家庭教育环境封闭等。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家庭教育已经沿着“实利主义”的方向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家庭教育是比学校教育更带有实利主义性质的教育,它带有相当程度的强制性。”“自然,父母很关心自己的小孩,但这种关心往往是对儿童未来命运的关心,而不是儿童当下的感受,家长更加关心儿童的前途,比如成年后的工作类别和工作收入。”“家长作为成年人所感受的生活压力越大,他对自己孩子的未来命运就越关心,就越强制自己的孩子更快更充分的满足当前社会对一个成人的要求,而不得不牺牲孩子当下的幸福。”所以针对目前这种状况,有必要对家庭中具有品德隐性影响的主要因素做一番讨论和研究,使得家庭隐性德育理论体系更为系统和完备。
二、家庭教育中隐性德育的重要因素
(一)物质环境
个体所处的物质环境对其自身发展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物质环境除了能给个体提供足够的生理需求供给,在其精神成长尤其是品德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亦是举足轻重。家庭物质环境与家庭经济结构息息相关,也可以说不同的家庭经济结构决定了不同的物质环境。家庭经济结构是指家庭经济来源、家庭向社会获取消费品的方式,经济支配方式以及由此所决定的经济生活方式等。很显然家庭经济的优越能为个体的良好成长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经济状况好的家庭,成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这对一个在各方面都需要“营养”的成长个体而言是良好的外在环境。所以家庭经济条件的状况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可视的“衣、食、住、行”上,而且对儿童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在精神生活上也完全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加优越的环境,而且父母的理解和关爱与经济收入几乎是呈正相关的趋势。陈鹤琴先生认为,家庭教育应向儿童提供一个游戏、艺术、阅读的环境。因为整洁雅致的环境与脏乱无序的环境相比,总能让身处其中的人更加快乐健康,而且好的环境对促成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个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表现得更自信,并富有远见和抱负。家庭环境中诸多因素都与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经济状况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家庭偏好,如:家长的言行举止、“餐桌话题”的内容、家庭交往人群的种类以及社区环境的好坏等等。因此,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风格,每个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必然也都带有其家庭风格的烙印。注重身体健康的家庭,其孩子就非常讲究饮食的品质;注重外在形象的家庭,其孩子对言行举止以及服饰穿戴就格外留心;注重精神享受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则更愿意在文化领域进行消费等。家庭生活的“文化”风格,对耳濡目染的成长个体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这种深刻影响极有可能会伴其一生,不仅会成为他们自己的内在行为规定,而且也会成为他们审视外在事物的主观依据。可见,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仅能够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且对进一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具有助推作用。
(二)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繁衍过程中逐步形成并通过家庭成员表现出来的。家风是家庭教育的综合“教材”或无书“典籍”,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根深蒂固的先导作用,对全体家庭成员起感染、约束、控制和同化作用,直接左右他们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总体来讲,家风是一种类文化的传承,而这种传承又极大的体现了精神传承的内隐性、长期性、深刻性。所以,家风侧重的不是父母外显地要求孩子们怎么做,即主动教育。这并不是说完全抹杀主动教育,而是指家风的传承体现在父母通过自己长期的自我行动来潜在地对孩子施加影响。与外在的直观教育相比较而言,这种影响和对象(孩子)之间有明显的被动性,显然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受影响个体对这个影响的消化吸收。不过,就事实而言,家长的主动教育与其名副其实的外在行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会强化这个影响,身体力行往往收获的效果最大。对于模仿能力极强的成长个体而言,对实际行动的模仿要易于对口头说教的理解。所以,家长的行为举止会在无形中渗透到子女心中,并深刻地影响着孩子言行举止。家风的遗传性持久且强大,纵横的双向影响能波及到很多人。国外曾有研究者对此做过调查研究:美国康乃狄克州爱德华家族,讲究道德注重修养的家风,使得其家族在长达200年的时间里,八代人没有被关、被捕、被判刑的;同一时期,纽约州朱安家族,由于家风败坏,八代人中出现了300多乞丐,400多人因酗酒死亡,63人被判徒刑,七人被判死刑。由此可见,家风的传承性不容小觑,其恶劣影响可以波及到几代人。家风作为一种类文化传承,其沿袭的方式大致是家长主动的教育以及自身言行的潜在影响。主动的教育多体现为灌输性和强制性,而后者则不同,它往往更能激起成长个体效仿的意愿,就产生的效果而言,无处不在的潜在影响实效更佳。所以良好的家风的传承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一方,更多的也在考验施教的长辈能否做到言行一致,能否把自身塑造成良好的榜样。就内容而言,家风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其所依照的理论价值体系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风也在舍弃陈旧的内容,不停地被加入新的元素。所以良好的家风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在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它的与时俱进是它发展改良的动力,同时也让它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三)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但是家对于某些儿童来说是温馨的,对某些儿童来说却是牢笼和战场。专制权威性父母,把一切管得过死过严,严格限制儿童的行为与自由,要求孩子绝对服从,稍有不满,则严加惩罚,这种背景下成长的孩子,对周围人事缺乏信任感,行为举止畏首畏尾,成就动机不强,性格存在着很大缺陷;民主式父母,尊重儿童的想法和行为,注重亲子间的沟通,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给予指导性建议,孩子容易成长为有自信、有主见、性格健全、热爱探索并富有创造力。看似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并未有意而为地夹杂着诸多人格教育的内容,但其实这种种方式就已经潜在的对孩子的某些观念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一旦积久成深就会继而形成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很难再发生改变。家庭成员之间享有平等的权利,履行平等的义务,所以对待家庭内外大事,要通过家务会议平等协商,妥善解决。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家庭成员之间应秉持相同的教育理念,同时还要做到征求并尊重成长个体自身的意见和发展需要。使得青少年在文明、民主的家庭环境中,自然、积极、健康的成长。
(四)家庭人际关系
家庭人际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尤其是感情关系。理想的家庭成员关系应是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姊妹之间,互相尊重友爱,整个家庭和谐有序。良好的家庭关系对孩子个性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苏联心理学家说:“个性特点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与人们相互关系的产物。”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既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还会对他们的情绪机能、个性发展、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产生巨大影响。所以,融洽亲密的人际关系会使孩子形成积极愉快的情绪,有助于他们增强生命活力和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家庭成员之间沟通良好,相互理解,彼此信赖和尊重,能够使成长个体精神振奋,形成良好健康的心态。家庭人际交往是成长个体和家庭以外成员进行交往的摹本和参照,所以良好的家庭成员相处方式不仅提供给孩子优良的成长环境而且为他们在家庭以外进行为人处事时树立了典范,同时也增强他们自主自动形成良好性格和品质的能力。不良的家庭成员关系对家庭成员尤其是成长中的个体具有非常恶劣的影响,在类似环境里成长的儿童性格往往有很多缺陷,偏执、孤僻、冷漠、甚至往往还带有暴力倾向。格鲁克指出犯罪青少年家庭的共同特点是“这些家庭的父母,对待孩子可能是敌视的或冷漠的,而很少是有感情的,他们不是打孩子就是忽视孩子,少有给孩子指导。”孩子的成长在后天往往会因为环境的差异而变得千差万别,模仿的本能会因为自身的深切感受而得到千万倍的加强,所以从最初的模仿开始,家庭成员的关系就成了他们对外进行交往的第一手教材。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遇好则好、遇坏则坏是一种不容置疑的明显的倾向。虽然在这样一个长期的成长过程中,尚会有不确定性,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和谐美好家庭成员关系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儿童人格上会更健全,在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上更具有可塑性。
(五)家庭成员言行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其《父母必读》中提到:“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时,才是进行教育,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教育儿童。你们的举止、谈吐,你们怎么对待先进人物、敌人和朋友,怎样欢乐和忧愁等等这一切都对儿童具有重要的意义”。父母的言行是子女天然的模仿样板,而这一切的发生都在悄无声息中进行。儿童未成年以前模仿能力是赋予其获得技能和习惯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在不需要耗费力气就可以习得的小习惯上。例如,言谈举止、一言一行。而又由于父母和其他长辈在孩子心中的权威性以及朝夕相处的缘故,他们的行为举止对儿童而言具有无可辩驳的正确性,所以依照他们所做的去做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就是对父母言行可以对孩子造成重大影响的鲜明写照。所以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在不讲究语言文明,相互出言不逊,骂声不绝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污言秽语早早就成为孩子语言的一部分;而在一个注意文明用语、互相尊重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文质彬彬,守规矩,懂礼貌。这仅仅是个体成长的一小部分的举例,而更深刻的有关人格形成的影响也包含在其中。
作者:丰帅 吴晓博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一、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不懂教育和不去教育导向。研究中发现,当今有很多家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双方由于不懂教育,互相指责,互相推诿,互相埋怨,导致孩子进步缓慢甚至出现种种不良状况。还有许多家庭,父母只顾自己的生活,认为孩子是不需要教育和管理的,树大自然直,于是,出现了不去教育、放任自流的现象。
二、巧妙运用心理智慧,做智慧型的家长
1.孩子听从家长教育的三个条件。首先,孩子佩服家长的为人,家长在孩子心目中有威信。其次,家长教育孩子的内容,正是孩子发展所需要的,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实际。再次,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孩子喜欢的,至少是适合孩子的。中国的父母往往不善于表达情感,尤其不会表达对自己孩子的鼓励、支持和爱。父母对孩子的爱能表达出来,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而自信就像植物,只要浇灌它就能成长,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和帮助。
2.洞察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当孩子出现各种状况时,家长很容易只看见孩子的问题,却看不见背后的需求,事实上,“问题行为”是孩子表达需求的另类方式,孩子借“问题行为”释放出被压抑的心理需求。因此,出问题的永远是隐藏在表面背后的“需求”,而不是行为本身。当你只注意孩子的行为时,你就没有看见孩子;当你关注孩子行为后面的意图时,你就开始看孩子了;当你关心孩子意图背面的需要和感受时,你就真的看见孩子了;透过我们的心看见了孩子的心,这是你的生命和孩子生命的相遇,爱就发生并开始在亲子间流动。
3.避免亲子沟通中的无效重复。青春期孩子,内心里常常有许多无解的不满甚至愤怒。这些负面情绪,很多来自于亲人的嘲讽、否定、怀疑、挫败和伤害,尤其是爸爸妈妈对他的贬低。心理学家认为,单纯从满足父母主观愿望出发的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只会激化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转型的过程中,自己没有随着孩子慢慢的成长来改变跟孩子沟通交往的方式,还是按照孩子小时候的方式在教育他。孩子长大了,作为父母,把他们当成和我们一样的成人来平等对待,给予理解,给予尊重,给予帮助,给予包容的爱,孩子们会给父母意想不到的“回报”。
4.提高情绪的自控力,让孩子不受干扰。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良事件,都是正常的。家长若有紧张焦虑暴怒抱怨的情绪,它就会传染给孩子,而且会在孩子的潜意识中留下印痕。在多年青少年心理咨询的问题中,关于情绪方面居多,而其诱因有近一半来自于父母。所以,要想做一个成熟、智慧的家长,就要拿出一些毅力来控制自己。
5.让孩子的正确行为成为家庭关注的主体。如果我们过多地将孩子的不当言行当作主体,孩子优良的表现成为了知觉的背景,那么教师和家长的连续不断的负面评价,就会严重损害学生的自我概念,引发自我否定。孩子学业的低成就,引发怀有高期待的教师、家长的不满和焦虑,进而导致对学生的反复性负面评价,学生自我概念持续遭损,继而导致学生的低自尊感、低价值感、无归属感和不安全感,自我否定成为了常态,导致孩子本能地退缩、逃避,甚至导致厌学或者更严重的后果。
6.遵循手表定律。手表效应在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运用在于:每个孩子,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否则他的学习和生活必将陷入混乱。因此要做到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保持一致;家长与学校的要求保持一致;家长与各科老师的要求保持一致;家里家外对孩子的要求保持一致;家长在家里家外表现一致;家长在现在和未来对孩子的要求保持一致;家长的成长与孩子的心理品质发展特点保持一致。
7.孩子需要爱和被爱,需要被接纳。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父母和孩子都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按照自己的解读和标准来讨论对错。但实际上,很多时候,真正使亲子之间有交流障碍的并不是事件的对错,更主要的是理解的错位和沟通的不良。因此,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更需要我们父母用无条件的爱接纳、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如果我们能付出无条件的爱,多给予孩子鼓励、支持、认可、自由,让他们拥有选择的权利、犯错误的权利和失败的权利,允许他们从错误和失败中成长,他们就能在体验和经历过程中积累智慧和经验,学会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8.让孩子讲给父母听。家长多倾听,益处多多,可以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自我成就感;学会分享,增强成人感和平等感;在家庭中创造共同话题,享受共同时间,密切共同情感;角色冲突降低,角色融合提升。
9.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青少年教育。有效的批评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只针对事件本身,而不是人本身;只针对当下,而不是曾经糟糕的过往;多运用我向信息,少运用你向信息;不使用绝对化的不合理信念;对孩子建立起原则和界线;在批评过程中将问题外化、具体化、明确化;共同商议事件发生的其他合理解决方式等等。
作者:张亚红 单位:兰州铁路第四中
一、家庭教育学会向他人寻求帮助
除了黄磊,在这五位爸爸中,还有一位的教育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吴镇宇。吴镇宇的教育方式在五位爸爸中可以说是最严格的,他对教育的理解就是:爱与教育要并存。而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在外面受了伤,不要怕被骂,要第一时间回家。吴镇宇的孩子费曼是个内向、不爱说话、内心却十分坚强的孩子。有一次在船上玩,不小心落水导致眼角受伤,他害怕被爸爸责骂,于是不敢回家。而此时的吴镇宇却在一旁偷偷地看,他想借此机会告诉他的孩子:受了伤,不要害怕,要学会回家寻求帮助。看到这,我不禁想到,在学校里,我们的孩子不也应该学会向老师寻求帮助吗?记得不久前,班上的小林和小程发生了一些小摩擦,动起了手,经过我的询问才知道,原来是小林嘲笑小程考试成绩不好,于是小程气不过,就打了小林一下,于是两人发生了矛盾。当时,我是这样教育小程的,如果你刚才没有动手,而是来告诉我,那么这件事就是小林的错,可是你没有告诉我,而是动手了,那么即使你受到了伤害,你也变成了有错的一方。我之所以这么说,就是想让他们明白,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学会寻求帮助,而不是草率行事。遇到事情,要学会第一时间告诉老师,这样老师才能帮助他们,教会他们一些做事的方法。当然,走出了学校,也要学会向第三方寻求帮助。就像如果与人发生严重的争执或摩擦,要学会向警察寻求帮助,而不是大打出手,因为在这个和平年代,暴力永远不能解决任何事情。因此,我们应该教育我们的孩子有这样的意识,学会向他人寻求帮助,学会利用规则来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学会感受这个世界的爱与秩序。
二、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最后,在这六个孩子中,我还想来说说杨阳洋。杨阳洋是奥运冠军杨威的孩子,作为世界冠军的孩子,我们能够感受到杨阳洋小小的身上背负着的那种对胜利的渴望。为什么要说“背负”,因为我觉得,对于一个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这是个不小的包袱。好多次,杨威在游戏中表现不佳,杨阳洋会有点不高兴,特别是在杨阳洋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时,他更是会嘟起小嘴,跟自己较劲。其实我们都明白,他太要强了,而在我看来,他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一个5岁的孩子,本该是自由嬉戏、玩耍的年纪,而他对于胜利的执着,让他少了不少的欢乐。在我看来,童年是一个人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段时光,在这段时光里做最真的自己,做最快乐的自己。我们一直说,要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可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又有多少?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社会、家长追求更多的是分数,是名次。虽然已明令禁止将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可是在家长的心里,早已默默地有了一张名次表。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这无可厚非,可是如果仅仅看分数,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样,无疑会加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这就像是压在心头的一个包袱,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当然,除了家长,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成绩,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是想尽办法,却忘记了教育的初衷。就这样,在本该欢笑的年龄,我们的孩子活得有点累,他们太辛苦了。有不少像杨阳洋那样要强的孩子,他们承受的压力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所以,杨威教育儿子,游戏的胜负并不那么重要。而作为教师,我们要教育我们的孩子,成绩有时也并不那么重要。在小学阶段,孩子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对学习的兴趣,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并不是掌握越多的知识越好。知识是永远也学不完的,而只有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我们才有可能探索出更多的知识。
三、结语
当然,其他几位爸爸身上也有着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在这三类教育中,也有不少相通之处。虽说《爸爸去哪儿2》展现给我们的是家庭教育的不同方式,但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着几十个不同的孩子,我们的学校教育又何尝不可以借鉴家庭教育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呢?所以,在各位爸爸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也会将其中一些好的教育方法运用到将来的教育中去。这就是我由《爸爸去哪儿》想到的。
作者 :李燕 单位:无锡市新区硕放南星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