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教师论文范文

教师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03-09 03:01: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教师论文范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论文范文

教师论文范文:民族地区幼儿教师论文

一、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现状及原因分析的目的、意图及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和手段

分析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现状,以调查研究法为主。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四川省也有同样的特点,其给调查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于是,笔者主要选择问卷调查研究方法。依据所要调查的主要问题,设计了“四川省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同时,还对白玛藏族、羌簇和彝簇等民族的幼儿教育进行了访谈调查,以此来加强和检测问卷调查的结果,也弥补了问卷调查的不足。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已有的相关调查进行比较研究,对现有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与四川省幼儿教师的现状进行比较,并找出所存在的共同问题。这就是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为了顺利完成调查研究,笔者采用通讯手段和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同时进行。通过与幼儿园紧密联系这一优质资源,我们根据有意抽样方法,先联系所要调查的幼儿园,然后再寄问卷,这样可以确保问卷的质量,从而进行有效回收,并提高问卷调查的可信度,对收回的问卷用Excel数据分析手段进行处理。

2.研究成果的现实意义

为培养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的教师提供实践依据。通过调查,可以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对幼儿教师素质都有哪些要求,这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教育机构提供参考,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以满足不同地区对幼儿教师的需求,为传统文化在幼儿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提供现实依据。传统文化在民族地区包括民族文化传统和区域文化传统两个方面,通过调查,了解幼儿教师所需的知识结构,为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体系以及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提供实践依据。专业建设的依据之一就是教育现状。目前,民族地区幼儿教师既是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专业建设的依据,也是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依据。这主要是指在高等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有志于为民族地区幼儿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他们在学分选择过程中,可以选择与未来择业相应的民族文化课程,加强适合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知识。在择业时,就可选择相关民族地区,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和正确的专业态度,又可以提高就业率。

二、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现状及原因分析

体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现状的内容很多,笔者主要从幼儿教师基本情况、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与能力、福利待遇四个方面来表述。其中,重点调查了幼儿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民族地区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师资,也为专业发展和完善提供现实依据。

1.幼儿教师在幼儿园的基本情况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1)在教龄现状调查结果是:1年以内占16.8%,2~5年占49.5%,6~10年占12.9%,11年以上占20.8%。这说明幼儿教师的稳定性较差,不利于教育质量提高。幼儿教师的基本情况是教龄主要集中在5年以内,教龄短是普遍现象,而民族地区更短。首先,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工资低。她们的工资一般在1000~2000元/月,远低于其他行业,市场的杠杆作用,使大量优秀的幼儿教师流向收入高的行业,这是很多幼儿教师改行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条件艰苦。虽然近年来民族地区幼儿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但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这从某种意义上就限制了部分经济较发达地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也有部分当地生源不愿意回去。其三,行业特征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幼儿教育对教师的仪表、性格、气质等要求较高。其四,几乎是女性。从业者以前全是女性,近年来虽也有男性,但数量很少。在其工作4~5年后,由于哺育小孩或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和转行等,加速了幼儿教师年轻化的速度,因此,“老少边贫困地区需求本地生源”。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地生源,他们从小在此生活,适应能力强,是解决幼儿教师教龄短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2)幼儿教师资格证的调查结果是,77.2%的人有教师资格证,22.8%没有。这一现象表明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结构调整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提高合格教师比例的步伐,实现教育公平,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合格率低(77.2%)的主要原因:一是集中在民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近年发展快,虽然社会上有大量合格的幼儿师资,但其不愿意去,学校也只能招非专业人员。二是文化(如语言等)差异的影响。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应该懂得当地民族文化传统(如语言等),这是基本要求。三是公立幼儿园有少数小学教师。虽然这部分教师学历达标,但没有幼儿教师资格证,幼儿教育机构要通过教育管理手段,让这些教师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

2.幼儿教师专业态度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1)当初为什么选择幼儿教师职业。父母安排占7.9%,喜欢孩子占61.4%,受老师影响占18.8%,未能考上理想学校2.0%,急于找工作9.9%。从幼儿教师职业选择上看,喜欢孩子的占61.4%,这一情况较好。经过高考的专业选择和高校毕业择业两次选择后,大多数幼儿教师是喜欢孩子的。喜欢孩子是热爱幼儿教师职业、教书育人的前提,这部分人是幼儿教师的骨干,是重点培养的对象。调查中有近39%的幼儿教师因其他原因被迫从事此工作,也是影响民族地区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幼儿师资职前培训要注重提高从业教师的工作兴趣,加强其工作热情,同时,在幼儿教师招聘过程中也要注重考察择业者的工作热情。(2)至今还从事幼教工作的原因。为了谋生占17.9%,使生活充实占15.8%,实现人生价值占6.9%,无奈的选择1.0%,喜欢幼教工作占46.5%,舍不得离开占6.9%,没有更好的工作占5.0%。喜欢幼儿教师这份工作仅占46.5%,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主要靠这部分人。但与“喜欢孩子”的数量相比,大幅降低。降低的原因:一是喜欢孩子是喜欢幼儿教育工作的前提,但不等于喜欢幼儿教育工作。二是由于工资待遇低而不安心从教,因此,她们虽然喜欢孩子,但不喜欢幼儿教师这份工作。为了谋生和使生活充实而择业在各行业中都有较高的比例,但如果这种比例在教育系统中过高则会影响教育质量。(3)是否还会再次选择幼儿教师工作。一定会占32.7%,还会占36.6%,说不清楚占19.8%,不会占9.9%,绝不会占1.0%。32.7%的教师选择一定会,说明其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有志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可惜这部分教师的比例太低,不利于民族地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而36.6%的教师选择还会,所占比例最高,主要原因:一是对其他行业不熟悉,改行有一定的难度;二是家庭原因,如照顾孩子、父母等。说不清楚的这部分人比例较高,她们仅是暂时从教,只要出现其他有利因素,他们随时都会离开幼儿教育行业。选择不会和绝不会的是完全不爱幼儿教师职业的,这部分教师需要教育机构给调配其他工作。(4)主动变更职业。偶尔占26.7%,很少占23.8%,从不占49.5%。这一指标考察幼儿教师的稳定性,从结果中可以看出,稳定性较好。主要原因:有利因素是幼儿教师一般不愿意主动去改变职业。不利因素,一是公务员的诱惑;二是工资待遇低;三是民族地区一般环境相对较差。(5)寻找相同性质的工作。经常占4.0%,偶尔占28.7%,很少占19.8%,从不占47.5%。该问题主要是想了解民族地区幼儿教师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情况。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基本一致,也较正常。(6)如果要离开幼儿教师岗位,最主要的原因。单位的前景不乐观占5.3%,工作条件不如意占5.9%,健康原因占11.0%,报酬太低占19.9%,寻求其他发展占11.2%,家庭原因占15.2%,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占3.0%,工作风险高占15.0%,其他个人原因占13.5%。这一指标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目前幼儿教师的工资太低,要进一步提高其工资待遇,使他们能安心进行幼儿教育工作。(7)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前景的看法。很乐观占26.7%,较乐观占29.7%,一般占40.6%,很悲观占3.0%。这一问题,主要与国家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目前,国家重视学前教育事业,所以,多数人也对自己所从事行业的未来发展充满希望。

3.幼儿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1)专业能力由重到轻排序:教学组织能力占17.5%,科研能力占14.2%,活动设计能力占13.4%,观察幼儿能力占13.2%,语言表达能力占11.2%,反思能力占10.4%,人沟通能力占10.1%,获取信息能力占10.0%。从专业能力由重到轻排序的结果可见,将教学组织能力放在首位,主要原因:一是幼儿教师群体的教龄短(多数在5年以内)。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时间短,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认识能力。二是对儿童的了解不够。了解儿童是幼儿教师的基本能力,也是有效进行组织教学的前提,可是新教师对儿童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入到儿童的心理。其三,知识运用不熟练。目前的幼儿教师学历一般没有问题,知识的深度也没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书本知识上。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语句、数字等太抽象了,要将知识(教学内容)与周围环境结合起来,运用直观教学进行。科研能力排在第二位,这是幼儿教师的共同特征,主要原因:首先是工作强度较大,时间长(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其次,问题意识较差。虽然在工作中能发现很多问题,但哪些问题有研究的价值不清楚。其三,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对在教育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如何克服困难。教师只停留在教研层面上,没有深入思考和行动,没有上升到科研的高度。其四,畏惧心理的影响。教师总认为搞科研是科研人员的事,自己缺乏相应的能力。另外,语言表达能力、反思能力、人沟通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虽然排序在后,但所占比例较高。主要原因:一是幼儿教师教育机构要加强专业建设。尤其是教学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教学专业能力是教师的能力优秀,包括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两个方面,其中教育能力由班级管理能力,沟通与咨询能力以及与家长和社区的协调沟通能力构成;教学能力由备课能力、说课能力、上课能力、评议课能力构成。”二是幼儿园也要加强幼儿教师的岗位培训,主要是园内培训。三是幼儿教师要加强自身教师教育专业能力修养。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专业学习是基础,园内培训是手段,自身修养是根本。(2)能胜任的活动领域。语言占27.4%,健康占25.1%,科学占16.7%,社会占16.4%,艺术占14.4%。(3)最擅长的教学领域。健康占11.9%,语言占52.5%,社会占8.9%,科学占3.0%,艺术占21.7%,无占2.0%。从能胜任的活动领域和最擅长的教学领域来看,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存在问题,主要是专业分的太细(如学前教育英语方向等),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如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学前方向的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仅学一学期,2课时/周),而忽略综合知识、综合能力的培养。民族地区(包括一般地方)幼儿教育的现状是包班制,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4)对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了解情况。很了解占41.6%,了解一点占49.5%,不知道占8.9%。这几个文件作为幼儿教师来说十分重要,要求都必须掌握,调查结果却出乎预料。主要原因:一是客观因素,即在上班期间,工作忙;在生活中,家务事多、处理个人情感问题等。二是主观因素,认为这些文件内容都知道,没有必要去学习,即使学习也是园长的事。

4.福利待遇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1)月收入。1000元以下有3.0%,1000~1500元占27.7%,1500~2000元占28.7%,2000~2500元占20.8%,2500~3000元占5.9%,3000元以上占13.9%。(2)更迫切的事项。提高工资待遇占49.5%,加强教师培训占34.7%,纳入教师编制占6.9%,完善退休保障制度占3.0%,其他占5.9%。从幼儿教师的月收入和更迫切的事项两个方面说明一个问题,即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都比较差。可见,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明显低于其他行业,这是幼儿教师流动性大的主要原因,希望政府及股份制、私立幼儿教育机构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稳定教师队伍,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公平的目的。

三、讨论

民族地区公立幼儿园教师数量相对较好,私立幼儿园教师不足,但其教学质量普遍较低,一方面,高校如何针对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特点,培养相应师资,以满足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教龄短是民族地区幼儿教师质量低的主要表现,怎样才能增长教龄。只有通过地方政府改善地方政策,使幼儿教师自愿长期从事幼儿教育事业,才是根本出路。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较差,主要是民族地区本身就落后于经济较发展地区,要改善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就要从思想、情感和经济等方面给予实质性的帮助,使她们安心献身于民族地区幼儿教育事业。笔者在此仅提供了一些设想,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四、结束语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当下问题(数量、质量和生存状态)多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因此,逐步改善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数量、质量和生存状态是促进民族地区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幼儿教师达到一定的比例,其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思维敏锐、心情舒畅、精力充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只有在足够数量和基本生存状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才能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实现自我反思、创新和完善的目的,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以实现幼儿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只有在相对优越的生存状态下,才能去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幼儿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促进民族地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目的。

作者:唐之斌 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师论文范文:欠发达地区高职高专青年教师论文

一、高职高专青年教师成长现状

(一)周课时量大,教学任务重。高职高专青年教师基本上担任两门以上的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周课时量都在12节以上,一部分青年教师每周课时量达到18节以上,周课时量大,备课压力也大。刚毕业的青年教师还必须担任学生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部分青年教师要参与课外辅导、带学生见习或实习等。因此,备课、授课和课外辅导占用了青年教师的大部分时间。

(二)学术科研缺乏时间和机会。由于教学任务繁重,青年教师参与科研的时间和精力也就严重不足。申报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不仅需要与资历和经验挂钩,而且竞争非常激烈,成功概率小。尤其是没有硕士以上学位的青年教师,申报课题时只能挂靠在其他职称高、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课题上(打打下手),甚至是研究与自己的学科专业毫不相关的课题,独立获取科研发展的机会太少。而职称晋升又必须与教师的科研成果挂钩,因此青年教师为了晋升几乎都盲目地。这种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倾向,明显与科研要求的严谨态度背道而驰。而尽管如此,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都认为做课题写论文比上课重要,因为职称评定基本上只与科研挂钩,与上课质量关系不大。

(三)学历偏高,职称与工资收入偏低。近年,由于受就业压力的影响,高职高专新进青年教师都要求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按照江西省人社厅的要求,新进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其专业技术职称须从助教任起,因此其工资水平也可能处于学校教师岗位的底层,只能靠增加周课时量来提高收入。繁重的教学工作却不能换来等值的经济报酬,如果学校不加重视,不给予精神鼓励,那么青年教师很难有心理上的稳定感。因此,有11.3%的青年教师急于谋求兼职,以增加个人经济收入,而这势必影响他们完成本职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

(四)经济基础普遍薄弱。青年教师尤其是近年引进的硕士研究生,不仅从就读大学到攻读硕士学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费用,而且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存在很大的人际关系压力和经济压力。部分青年教师是从中小学教学岗位考取硕士研究生而来的,一切得重新开始,家庭和经济压力很明显不是个小问题。至于前些年上岗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他们除了搞好本职教学工作外,还得为自己的职称晋升和学历提升而忙碌分神。而面对地方物价攀升、房价上涨,如果他们尚未解决婚姻,不能拥有自己的一处房产,那就更是“白天愁上班,晚上愁对象”,十分苦恼。

(五)心理压力大,自认为社会地位低。“高校青年教师实际成为一线工作的主力,但所得无法与资历、职称、行政职务高者相比。科研、教学和经济压力被他们视为‘三座大山’。”这在全国是普遍现象,在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更是如此。青年教师在教学任务繁重的同时,职称评定和科研任务又是他们最大的压力源。在赣州市,有超过90%的高职高专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中下层,甚至认为自己处于“底层”,而认为自己处于“中上层”或“上层”的却不到10%。无论从知识水平还是从职业类型来说,青年教师都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因为他们工作稳定,拥有高学历、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寒暑假还照常领取基本工资收入,本应属于中产阶级群体;然而他们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中下层,与他们的工资收入和经济压力不无关系。因此,多数青年教师希望参与学校行政工作,那样可以减少课时量,而且有可能获得仕途发展,从而提高自己的待遇和地位。

二、高职高专青年教师成长障碍的原因

(一)学校及相关部门存在问题。一方面,教师课务重,周课时量大,反映了学校的师资配置与在校学生数量的搭配不合理。教师的课时量往往是与在校学生人数成正比而与任课教师人数成反比的,如果在校学生多、任课教师少,教师的课务明显会繁重。而市属高职高专在校教职员工的人均年绩效收入在报批时有限制,在教职员工的工资总量有上限的前提下,虽然在校人数增加了、任课教师的课务加重了,但其个人的工资收入不能得到应有的提高,这就显得不合理了。虽然青年教师是授课一线教师的主体,他们课时量大,但因为职称低,他们单节课的课时费也自然是最低的,而他们又主要靠领取课时费来获取劳动收入,如果课时量大他们反而不能享受“多劳多得”,那么其工作积极性也将难以保持。另一方面,许多高职高专院校,行政化倾向严重,职称评审的衡量标准严重向科研成果倾斜,教学成果也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没有相关的衡量标准,这样的考核评价机制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青年教师学历高却职称低,他们为了提高自己的职称和岗位津贴,也就自然随机应变地迎合了这样的评价机制,往往表现为学术浮躁,急功近利,任务式地完成教学计划。经过一番努力,青年教师似乎没有什么损失,反倒是加快了职称晋升和收入提高的步伐,最终受害的却是处于弱势群体的众多莘莘学子。这一切不仅阻碍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还严重影响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健康发展。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而学校培养人才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不注重教学的学校不是一所合格的学校,其后果的严重性是长远而不可预测的。

(二)社会存在问题。由廉思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广州5个城市,对5138名青年教师进行了调查,完成了《工蜂———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认为,这个人群的自我认知在“下行”,因为“整个社会的价值系统变了,权力和金钱取代知识与道德成为评价优秀指标,这是令高校‘工蜂’族感到压抑的重要背景。知识分子的整体地位下降,‘工蜂’族地位更加被边缘化。"毕业前雄心壮志,而毕业后受就业形势所迫,部分青年教师因职业理想错位,开始怀疑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价值;面对社会新的价值系统,不能顺利进行“自我调控”和“角色转换”,开始有失落的心理。“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已在众多高职高专青年教师内心扎根。当自我实现的需要与现实相冲突尤其是在面对多种冲突无法理顺时,他们就会出现焦虑和抑郁,教学热情不高,工作效率降低,对前途感到迷茫和彷徨,严重者甚至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多种复杂的因素导致高职高专青年教师的认知产生了偏移。

(三)青年教师自身存在问题。新上岗的高职高专青年教师,要面对陌生的环境、全新的生活方式、繁重的工作任务以及沉重的生活压力。他们自身主观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职业思想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偏移。在现时代,年轻人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付出往往讲究回报。而青年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如果一味追求劳动报酬,则难免失去教师本具有的教育奉献精神,或者缺乏传统的吃苦耐劳精神,甚至失去教育教学的耐心。第二,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不扎实或不够均衡。高职高专院校往往重视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教学,少数青年教师自身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不扎实,因此不能很好地胜任学科教学;多数青年教师则不具备应有的科研能力,不能及时地了解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也就不能为教学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也有少数青年教师其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不扎实又缺乏应有的科研能力,两者都亟待提高。第三,心理品质不够健康或不够积极。虽然高职高专院校的青年教师其学习成长一般比较顺利,但是在面对教学、科研、职称、待遇、婚姻和家庭等一系列问题时却年轻气盛,容易表现出满腹牢骚,甚至自暴自弃,缺乏坚强的毅力和应有的耐心去克服这些问题。尤其是当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所得到的回报不成比例时,青年教师往往容易产生失落感。目前,社会对高职高专院校的认可度还不够,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还保留着严重轻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认为自己的小孩得上一流的大学才有出息,因此认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不是真正的大学教师。面对社会主观偏见的困惑,青年教师心理容易产生落差,对自我价值认识不清,使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这样,他们面对的问题就重复叠加或者心存侥幸心理而简单处理了事,造成恶性循环,更对自己产生不必要的心理困扰。

三、欠发达地区高职高专青年教师培养策略

(一)青年教师自我提高。青年教师要实现健康良好的成长,重要的是要调控好自己的情绪,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把握好自我内在心理环境这一主观因素。

1.塑造良好的教师道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为人师表,都是通过示范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教师的思想和言行是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榜样,因此教师自身道德、学识和人格形象的力量不可估量,高职高专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具有优秀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教学是一件辛苦的事情,高职高专青年教师还应具有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需要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课外辅导等各个环节上体现耐心,做到一丝不苟,以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学生传道、授业与解惑。

2.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专业和学科更着重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或操作能力,因此青年教师从走上教学岗位之日起就应坚持继续学习,真正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要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高职高专青年教师还应该同时具备教学与科研的能力和水平。科研为教学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通过参与科研,青年教师可以了解学科前沿的最新突破,学习探究学科前沿的最新命题;反过来,教学又能为科研提供广阔的实践基地,通过参与教学,青年教师能够及时发现科研上的问题,唤起研究的灵感。

3.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面对教学、科研、职称和收入等一系列问题,需要高职高专青年教师有更坚定的决心和更坚强的毅力去逐一克服,而不能只是一味地满腹牢骚。在日常生活中,青年教师应努力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增加自己的生活接触面,尽可能多与外界沟通,这样有利于缓解工作和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而面对社会上质疑高职高专教师地位的主观偏见,青年教师应避免出现好高骛远或攀比名利的心态。人生难免有许多转折点,而教师犹如一盏蜡烛,如果踏踏实实,则能于所到之处照亮一方。高职高专青年教师养成了积极、乐观的心态,方能全面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确保自己健康正常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二)高职高专院校自己培养。外部环境等因素不是青年教师能够改变的,地方高职高专院校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激励青年教师成长。

1.重视岗前教育培训,加强教师道德建设。为了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在高职高专院校新进教师岗前培训中,主要培训内容为教育教学法规、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这尤其可以弥补那些因职业理想错位而在教育岗位的部分青年教师的先天不足),同时辅之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方法教育。学校应组织青年教师认真学习教师道德和教师职业规范等知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德是教师之魂,高职高专院校应紧紧围绕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制订师德教育具体实施办法,使青年教师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学识态度上真正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营造和谐的教师文化,创建人性的工作环境。校园文化的好坏影响在校学生,而教师文化的好坏则影响到学校教师的工作心情、教学效果和生活态度。因此,营造和谐的教师文化,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有利于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要在评聘职称和职务晋升上打破传统的论资排辈思想观念的束缚。学校可以尝试改变陈旧的聘用制度,采取低职高聘的用人方式,定期使各方面考核评价满足高一级职称任职条件的优秀青年教师受到高一级聘用,并在学校行政管理中及时发现真正出类拔萃、德才兼备的青年教师,提拔他们到学校行政队伍中参与学校管理工作。

3.完善学校收入分配制度。高职高专院校应当努力完善学校的收入分配制度,教师工资收入应当由比重较低的基本工资加上比重较高的课时费组成,在制定教学工作量和职称评聘标准时建立向青年教师适度倾斜的绩效工资考核制度,这样有利于加强收入分配的激励功能,使处于一线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享受“多劳多得”的公平待遇。在采集意见、讨论制度时应尽量给予青年教师参与的机会,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对制度的认可和接受程度。

4.努力解决和改善学校住房条件。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最低层次必须实现的是生存方面的需要。作为一名主要靠课时费获得收入来维持生计的大学青年教师,当面对物价上涨、房价飙升、囊中羞涩时,买房安居将是他们的首要难题。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而住房困难或购置昂贵的房产后成为负担沉重的房奴,使青年教师在生活和心理上都难于承受。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青年教师成长,高职高专院校可结合青年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实际,在校内建设周转房或单身房,努力为他们创造住房条件,这其实也是为校园学生安全管理创造有利的条件。

5.努力开展教学比赛,完善教学评估机制。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高职高专院校可以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公开课教学比赛,努力夯实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学校应重视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和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通过建立合理健全的教学评估机制,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工作业绩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估。对部分青年骨干教师的突出成效进行奖励,以鼓励他们不断超越自我,同时在全校组织观摩,借助实际工作中榜样的力量对其他青年教师加以激励,以传递正能量。

6.采用导师制,创设浓厚的教学科研环境。高职高专院校可以为刚毕业的青年教师选择优秀的老教师作为其导师,并使之制度化,这是很值得推广的一种青年教师培养方法。导师身体力行的模范带头作用可以带动青年教师养成良好的教师道德行为;导师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优化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导师的自身教学和科研业绩,是青年教师学习的目标或榜样;导师在学生管理方面的独到见解也可以作为青年教师不可多得的间接经验。导师和青年教师之间也相互学习,可共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7.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在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其教育教学水平更多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团结协作精神,因此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不仅关系到教师的个人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应从本校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师资建设目标,适度向青年教师倾斜,以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为目的,弱化评价对教师的考核判断功能,制定有利于青年教师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建议改变传统的奖惩性教师评价方式,采用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它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促进发展,不以奖惩为目的,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更侧重于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实现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学校制定的评价内容可根据自身特点有所侧重,欠发达地区高职高专院校的工作重点是教育和培养各专业相关实用人才,因此对青年教师的评价应该在考虑他们的师德素养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评价他们的教学技能,然后再参考其科研潜能,而不能盲目地采用目前高校以科研为主的评价方式。

作者:赖福聪 单位: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师论文范文:民办职业学校青年教师论文

一、民办职业学校青年教师的心理特征

总体说来,民办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具有良好的素质特征:思维发展快,思想敏锐,不保守,精力旺盛,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有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展,青年教师的自我意识、独立性、自尊心、事业心、责任感、社会归宿感等也都得到了发展和增强。他们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基本定型,但仍然有很强的可塑性。由于年轻,具有活力,知识新颖,所以容易与学生交流思想,深受学生的欢迎,在教学中易于取得成果。从社会背景来看,青年教师多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社会大背景分析,他们在个人经历上不曾遇到过大风大浪,面临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国内商品经济大潮不断高涨,物资丰富的社会环境,导致青年教师身上表现出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相互交织的现象。比如,他们办事效率高,专业技能强,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些青年教师自信心强,集体荣誉感强,但缺乏服从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而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教育的发展靠的就是苦干与协作);有个别教师甚至形成“金钱万能”的错误认识。一次,在心理学沙龙中,笔者认识了一位外语教师,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在介绍自己的履历时,她说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外企做翻译,因为和同事处不好关系,一气之下辞职;第二份工作在一所培训机构任教,因为和学生家长吵架,被辞退;目前在合肥一所有名的民办院校任职,8月中旬才进的学校,很多人羡慕她这份工作,她说正在考虑辞职,为何?“新生开学报到那天,老师们忙到晚上7点才下班,却没有加班费,太抠!”从她的谈吐看出她是一个很有才情的女教师,但是思想激进,缺乏服务意识,担心吃亏。这种现象在很多青年教师身上都有所体现,对此,学校应加以重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完成自己的专业发展。

二、民办职业学校青年教师的心理类型及其表现

在民办职业学校的教师成分中,青年教师占大多数,因各自的教育背景、择业观念、就业期望等不同,他们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也各不相同。

1.观望型。此类青年教师既有个人追求,又能做好本职工作。例如,有些教师在执教的同时刻苦攻读,考研、考博、考编,他们好学上进又能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认真工作,尽职尽责,但一旦能继续深造或考编成功,他们就会离开民办学校,这部分员工占10%左右。在民办学校任职,是他们磨练自己,提升业务能力的良好机会,但是他们的付出与钻研成果积累了民办学校的校园文化。

2.敬业型。此类青年教师能把本职工作放在首位,他们对学生有耐心,也有爱心,对学校的政策大力支持,同时又积极进取,不断给自身“充电”,以新的知识为工作补充能量,以“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来要求自己,尊重自己。随着政府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市场经济政策的合理化,全国多所民办学校的发展态势良好,加上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部分教师的比例逐年提高,通过对合肥5所不同层次民办学校的不记名问卷调查,发现70%以上的年轻教师愿意坚守民办学校的执教岗位。他们是民办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言行理念以及教学成果将会形成一个学校良好的隐形课堂,是一个学校人文环境的坚实基础,对学生和学校发展都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动摇型。此类青年教师受近几年来全国范围内的普高热和高职大幅扩招影响,有的青年教师对职业教育或民办教育能否持续发展失去了信心。他们基本上能够完成工作任务,但是不关心学校的发展,教书是暂时的职业,为了“混口饭吃”,对学生的热情不够,对工作持敷衍态度,这类教师占10%左右。4.跳板型。此类青年教师思想活跃,但纪律松弛,没有把民办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而是把民办学校当作进入社会的一块跳板,在工作中我行我素,不服从管理,稍有不如意,便立即辞职,这部分教师占10%的比例。由于第一种和第四种青年教师的存在,导致民办学校教职工流动性较大,也给学生心理留下不少阴影,严重时甚至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学校失去信任。马斯洛把人的社会心理需要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价值实现需要。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了,才会产生高层次需要。根据对青年教师心理特征以及现实表现的分析,我们必须认识到青年教师的心理需要。民办学校的人力资源部不能仅仅盯着年轻人的业绩,还应把对青年教师的心理管理当作民办学校一项十分重要的管理工作来对待,以便更好地发挥当代青年教师在民办教育事业中的“领头羊”作用。

三、加强民办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心理疏导的着力点

1.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正当、有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民办学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满足青年人的广泛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活力,丰富和活跃他们的课余生活;更可以使他们旺盛的精力得以释放,满足他们的交际需要。校团委、工会不仅仅应组织开展各项学生活动,同时也要组织教师开展各类球赛、棋赛等文体活动,在节假日或周末组织青年教师就近郊游,组织室外拓展活动,让年轻人在活动中醒悟道理,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上的依赖感和安全感。

2.对青年教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加以积极引导。民办教育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来发展学校,教职工的任务和责任相对较重,各种纷繁复杂的事务容易让教师产生疲惫、消极情绪,所以民办学校的管理者要鼓励青年教师加强自我意识,正确理解和评价自身能力。在《教育法》和《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对学生的教育及班级管理工作可以不盲目顺从老教师的经验说教,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创新思维,尊重青年教师独立性的发展,鼓励他们形成别具一格的工作方法与风格,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维护青年教师的自尊心。自尊心是推动青年教师积极向上的动力,青年人自尊心都很强,民办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注重培养、激发和保护青年教师的自尊心,这也是培养青年教师不可缺少的内容。青年人往往社会经验不足,对人毫无防备之心,说话真诚直率,神采飞扬,这样往往遭到中老员工微妙地反感。于是“高调”一词如同一道紧箍咒扣在年轻人的头顶,慢慢消耗了年轻人的激情,扼杀了年轻人的创造性。在工作中,如果青年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导致工作失误,不要一味地加以责罚、处分,否则必然会制造对立情绪,使工作难以开展。对于已经意识到错误并且情绪沮丧的青年教师,要从其它工作或角度肯定他们的成绩,鼓励他们,开导他们,协助他们走出消极状态。事实上,青年教师大都刚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不久,便担负起教育学生的责任,他们自身也需要教导和关心,他们的积极情绪不仅在学校对学生是一个榜样,也是当今社会需要的正能量。

4.正确引导青年教师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点对于提高年轻人的精神文明与心理健康有指导意义,学校领导理应对青年教师的爱美之心进行具体的外表审美教育,如女教师的外在形体应该整洁、大方;也可以用艺术形式,如文学、音乐、电影、绘画等对教师进行具体的审美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对学生、学校及教育事业的热爱,并且将优良的文化传承给学生,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5.关心、指导青年教师的恋爱、婚姻心理。恋爱是青年人生活中不容忽视的大事,是青年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如今物质膨胀的社会环境下,民办学校的教师收入相对微薄,这增加了不少年轻男教师的恋爱压力。青年人具备良好的恋爱婚姻心理,对自身工作、学习、家庭生活都将起到积极作用。民办学校在加强学习《教师法》中严禁师生恋的同时,还要引导和教育他们正确把握恋爱时机,纯正恋爱动机,正确处理好双方的情感关系,注意心理相容程度,以促进他们的事业、爱情、家庭得到和谐、协调发展。有极少民办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要求新员工在2年之内不能结婚,要求年青女教师3年之内不能生育小孩,这都是极其荒谬的规定,这严重违背了我国的《婚姻法》,从学校单方利益来约束员工是不道德的做法,将会失去学校的良好发展环境。民办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也是解决青年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宽敞渠道,民办学校在积极寻求发展的同时,应对青年教师进行合理、科学的心理管理,这是民办学校稳定师资队伍的重要措施之一,一种科学合理、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体系也必然会促进民办学校的持续发展。

作者:陶荣华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教师论文范文: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下青年教师论文

一、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典型的工科专业,从知识的传承性考虑,工程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就是工程实践。青年教师只有自身具备工程实践能力,才能用工程的视野去指导教学和研究,才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将实际工程知识与理论知识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及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在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工业行业里,具有工程能力的合格的水处理工程师是至关重要的,这也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理念还未完全转变。目前一些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认为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一个辅助环节,是理论课程的补充。忽视了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这种教育理念违背了工程教育的特点,致使青年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之青年教师的角色基本都是直接由学生转化而来,缺乏必要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导致他们无论是在学生时期,还是在从事专业教师的工作中,重理论,轻实践,虽然在学术研究方面表现较为突出,但却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等专业工程素质。目前这种传统培养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致使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仍旧重视传授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

2.青年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内驱性不强。现阶段由于高校的考评体系不太完善,造成绝大部分高校只注重学术研究,追求论文数量,专业培养方案重理论轻实践,不太看重青年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的建设。因而这也导致各高校在制定考核和考评政策时,重视科研成果,而非教学质量和工程实践。而对于青年教师来讲,工程实践能力不足,教学效果不佳,并不会影响其职称晋升,这一机制加深了青年教师对工程实践的忽视。并且青年教师为了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在这样的考评和考核机制下,也自然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科研上面。

三、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高低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也是密切相关的。要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毕业后能胜任所从事的实践性很强的工程技术工作,对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青年教师除掌握过硬的理论知识外,自身还需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极参与企业实践。通过各种校企合作方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工程训练和实践锻炼。通过分批安排青年教师进入给水厂、污水厂、设计院、研究所和环保公司等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使他们尽快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通过工程实践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完善其知识和素质结构。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要切实注意不能仅仅只是作为一名实习者进行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学习,而是要真正地参与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让青年教师在工程实践中快速成长,并丰富其工程实践经验。青年教师通过积极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和技术改造等活动,能使他们迅速深入到本学科工程实践领域的最前沿,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从中探索专业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性问题,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教学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政策引导加强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政策,比如在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审方面,重视教师工程实践水平与成果的评价。从而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使广大专业教师对提高个人工程实践能力的必要性、紧迫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教师的工程实践意识,使参加工程实践锻炼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成为每一个青年教师的自觉行为和长期行动。比如我院要求,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具有6个月以上的企业实践经历,以此引导青年教师走入企业,主动进行工程实践。

3.强化青年教师入职培训。学校的新教师入职培训一般只是针对教育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知识进行,没有涉及到相关专业知识。对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青年教师而言,可能很多都是毕业于环境工程或化学工程等相近专业,因此可在其入职培训中增加给排水工程方面的教育环节,安排给排水相关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授课;组织新进青年教师去给水厂、污水处理厂了解水的取用、输配及净化过程及污水的处理和回用过程,为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打下一定的基础。另外学校在聘任新教师时,除了注重他们的理论层次和教学技能以外,还应充分考虑他们是否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若有在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更好。若是刚毕业不久的应聘者,则可考虑先采用师资博士后形式,在此期间,可在获得企业实践1年的工作经历后,再考虑其正式聘用问题。

4.外聘企业导师。建立企业导师制度。各高校可定期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和高级工程师来校对专业青年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或开设专题讲座。企业导师在工程实践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充分发挥他们经验多的优势,为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和指导,逐步增强青年教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5.参加注册考试。目前大多数工科行业已实行了注册工程师制度,这是一种执业资格制度。注册工程师制度涉及专业教育的优秀内容就是加强工程训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虽然通过注册考试并不意味着工程实践能力就得到了飞跃。但是由于注册考试的很多内容都是和工程实践紧密相关的,因而通过注册执业资格考试的学习,可使青年教师进一步厘清专业知识体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青年教师可以报考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或注册环保工程师的执业资格考试来进一步梳理自己的知识储备,进一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四、结语

这项工作的落实和推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层面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为青年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创造积极条件。各相关方也要进一步积极探索适应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的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发展的途径和模式。

作者:王弘宇杨开邵青单位:武汉大学

教师论文范文:我国高校青年教师论文

一、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是许多年轻学子毕业后向往的工作岗位,但正如光明日报在2013年8月13日报道的“关于青椒们(“青椒”,是网络上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戏称)的困惑”文中所描述的那样:“当科研经费、职称晋升、学术成果、教学评估、结婚生子、赚钱养家……这些没有太多关系的词语,在现实中发生了复杂的因果联系之后,种种欲说还休的困顿让他们中的不少人脚步趔趄、心生乏意”。这段描述真实地体现了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所面临的种种困境,科研、教学、生活的各方面压力让他们有点不堪重负。

1.科研资源缺乏。当前高校之间生存与发展竞争加剧,在影响高校竞争力的各因素中,科研实力成为其中最重要的砝码。获批科研项目数、科研到款数、高水平文章等各项指标成为考核教师业绩的重要指标。教师的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工资收入等各项考核都直接与上述科研成果挂钩。青年教师由于刚走出校门不久,在实验室用房、科研项目、指导学生等各方面的经验存在不足,从而导致青年教师在短时间内很难在科研成果方面有所突破。但就目前国内高校的考核体系来看,没有科研成果,获取科研资源的机会就很小;没有科研资源,要想取得科研成绩就会更加困难。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对于一些青年教师而言,所承受的科研压力是不言而喻的。

2.教学经验不足。高校承担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而稳定过硬的教学质量是一所高校长久发展的关键。作为高校教师的主力军,青年教师也正逐步代替老教师,勇挑教学重担。目前高校青年教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学历层次高,普遍具有博士学位;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专业基础扎实,均接受正规系统的学科培养;创新能力强,大部分青年教师具有国外留学经历,在教学工作中能提出很多创新的想法和建议。但其自身所存在的劣势也很明显:很多青年教师博士刚毕业马上留校,直接由学生身份转为教师身份,多数情况下未经过基本的教学培训及助教阶段的锻炼就开始自己的教学生涯,因此在教学方法、教案准备及教学现场等各个环节较为生疏,经验不足,即使课前花费力气备课,但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3.生活压力较大。高校青年教师所承受的生活压力也不容忽视。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时已接近而立之年,生活上正处于“上有父母需要赡养,下有子女需要抚育”的特殊阶段,而工资收入低、消费水平高,尤其国内高昂的房价,都会造成青年教师生活负担沉重、心理压力大,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二、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培育的实践探索

青年教师的能力与素质将直接决定着高校的未来发展。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培育工作应该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培育与建设的重要环节。

1.完善机制,提升科研能力。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高校做好计划、发展规划和相关联的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机制才能保障培育计划的顺利实施。第一,高校应该规范明确激励制度,建立起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并以个性服务为基础的激励机制,在考核、聘任等各环节中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量身制定标准,给予青年教师适当的成长期,不搞一刀切。第二,面对青年教师科研资源缺乏、难出成果等现实问题,可以在引进之初就根据团队需要遴选合适人员,引进后可由团队统一安排实验用房,协助团队负责人指导学生。第三,鼓励、引导青年教师积极申报项目,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其指导申请书的撰写。第四,鼓励、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老教师的科研项目,在项目中学习、进步。第五,学校、学院搭建平台,多组织学术交流会,以方便青年教师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学术水平。我们学院举行过多场院内交流会,教师们都对自己最新的研究进行交流,会后学院教师纷纷表示收获很多,发现很多的院内合作可能性,学术交流会效果很好。

2.多方举措,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作为高校教师的主力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将决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完善各类培训、进修制度,提高培训质量。高校要为青年教师提供充足的培训渠道。我校对所有新进教工开展岗前培训,培训课程包含了高等教育学概论、高等教育法规案例分析、高校教师职业素养等专业课程,还开设思想政治、文化修养等提升教师科学人文素质等辅助课程。入职后,学校、学院还经常组织教学观摩及教学比赛等活动,鼓励青年教师要多参加教学交流会、培训研讨会等,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我院制药工程系就对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培训会及学术交流会给予了一定资助。第二,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等多种方式为青年教师增加学习的机会。以我院制药工程系为例,由于其专业有工程背景要求,所以系领导长期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专家到校兼职授课,要求青年教师随堂跟课学习,同时也积极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基地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并形成制度坚持执行。这种做法使得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反馈在课堂上,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第三,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高校应根据教师的专业及时安排老教师进行指导,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日常教学工作。制药工程系为每位新入职的青年教师配备一名导师。青年教师可从导师助教做起,以跟课、帮助导师批改作业及试卷、与导师共同备课等多种形式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遇到问题由导师为其答疑解惑。同时,系领导还鼓励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四,建立完善的教学激励机制,除了考核教学“量”之外,更应注重对青年教师教学“质”的考核。可适度将青年教师的授课质量与津贴等挂钩,激励青年教师讲好课;经常举办教学大赛的等业务比赛,并对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起到示范作用。

3.悉心关怀,解决日常困难。青年教师正处于事业发展期和生活重压期,高校在做好其科研、教学培育工作之外,更应该在生活上给予切实帮助,这样有利于青年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工作中去。首先,应尽量提高青年教师的收入。我校已经连续几年对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发放人才培养津贴,资助期为三年;对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还发放博士学位津贴三年;并对新进教工发放住房补贴六年。这些举措,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青年教工的收入压力。其次,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实际生活困难。譬如,我院工会每年都就青年教师的子女入托、入学问题,尤其是有特殊情况出现时,积极与相关幼儿园、中小学沟通,尽量为青年教师免除后顾之忧,使青年教师产生组织认同感,从而在更大程度上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高校青年教师的培育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如何更好地完成青年教师的培育任务还有待我们去更深层次的探索实践。因此,我们要秉承开拓创新的宗旨,认真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规范、科学的青年教师培养措施,以有利于我国高校教育取得长足的发展,早日实现科教强国的伟大目标。

作者:牛婧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教师论文范文:医卫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论文

1青年教师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才能有效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1.1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要紧扣医卫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来定位

医卫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青年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即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较强的教学和指导实践的能力、育人能力、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

1.2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要围绕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发展方向来定位

作为与医药行业、企业紧密相连的医卫类高职院校,其教师培养必须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和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1.3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要按照医卫类高职院校教师分类来确定

医卫类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分为医药专业课教师、医药基础课教师、公共课教师三种类型。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要根据各类教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来确定。

2采用“三分”培养模式,提高青年教师培养质量

“三分”培养模式,即分类培养、分阶段培养、分层次培养。

2.1分类培养

根据医药专业课教师、医药基础课教师、公共课教师三种类型教师的来源及其在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制订培养方案。

2.1.1医药专业课教师

医药专业课青年教师多数毕业于医学院校,而且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时间较短,既缺乏医药行业、企业工作的经历和和经验,又缺乏教育理论培训和教学经历,对教育方法和教育规律认识不足,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应通过培养使其熟悉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教育方法,具备指导实践的能力,最终成为“双师型”教师。

2.1.2医药基础课教师

医药基础课青年教师多数毕业于医学院校,虽然掌握了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未接受过教育理论培训对教育方法和教育规律认识不足,缺乏教学经历。因此,应通过培养使其熟悉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教育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2.1.3公共课教师

公共课教师大多数是师范院校毕业,虽然接受过教育理论培训,对教育方法和教育规律较熟悉,又有教学实习经历,但缺乏医药专业知识和医药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不能更好地为医药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因此,应通过培养使其熟悉医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更好的为学生的专业需要服务。

2.2分阶段培养

即把青年教师的培养分为“角色适应”、“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三个阶段。

(1)角色适应阶段,用2年时间,主要是通过听课、备课、说课、担任少部分课程的讲课、实验带教等方法,使青年教师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完成角色转换。

(2)合格教师阶段,用3年时间,通过讲课、实验带教、学生管理、参与教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使青年教师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理论教学、实验带教、学生管理等技能,并具备一定的教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

(3)骨千教师阶段,用3年时间,通过参加教改、参加教学竞赛、承担教科研任务,外出学习培训,使其成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紧密结合,具有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

2.3分层次培养

即将青年教师的培养分为院校、系部、学科和教师个人等4个层次进行培养。其中,院校、系部两个层面主要是对青年教师进行“共性培养”,学科层面则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和专长,对其进行“个性培养”,教师个人则结合自己的需求进行“自我培养”。“共性培养”是基础,“个性培养”是重点,“自我培养”是根本,它们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2.3.1院校层面

由学校领导、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师德师风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校情校史教育、教改形势分析、教学常规介绍、教育技术运用等。

2.3.2系部层面

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教学督导制、实施专业课教师行业与企业实践制、请优秀教师为青年教师上“示范课”、召开新老教师交流会、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活动、选拔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外出学习,严格执行考核制度。

2.3.3学科层面

(1)针对青年教师的现状和教学、科研方面所面临的难题,为青年教师精选导师,由带教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上课、说课、评课、教研,提高青年教师处理教材、驾驭课堂、实施教学、进行教研的能力,并通过带教考核来保证导师带教的质量。

(2)组织学科集体备课、组织学术研讨、安排青年教师听课说课评课、将青年教师纳入学科相应的课题组,引导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以提高其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成长。

2.3.4教师个人层面

青年教师要注重自我培养,要根据院校、系部、专业、学科的定位与人才培养方向,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并刻苦钻研、勤奋学习、主动锻炼、虚心请教、认真总结,使自己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

3完善青年教师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

3.1管理机制

青年教师的管理可分为院校、系部两个层次。院校层面由相关校领导和教务、教科、人事处、教学督导部门的领导组成,主要研究制定青年教师管理制度,制定青年教师培养和考评方案,安排青年教师的工作,考评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等。系部层面由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带教导师组成,主要是具体落实学校的培养计划,对青年教师的业务工作进行指导,负责青年教师的日常管理。

3.2考评机制

对青年教师,每学期进行1次考评,考核内容包括师德师风表现、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基本工作能力、实践能力、教师和学生评价等。

3.3激励机制

对在教学考核、教学竞赛、教科研工作中表现出色的青年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并在评优、晋升、职称评审、外出参加业务学习和培训、行业进修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总之,采用科学的符合学校发展需要和切合青年教师实际的培养模式,青年教师才能早日脱颖而出,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作者:何钢陆晓梅单位:红河卫生职业学院

教师论文范文:课题研究下青年教师论文

1.建立青年教师协作组,抓好教学基本功

首先,成立各部门参与的青年教师协作组,制定培训方案,使青年教师在最短时间里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第二,组织青年教师全员参与的板书、教学设计、教案书写比赛以及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语言、板书设计“教学五项”竞赛活动,以赛促练,快速提升教师基本功。第三,聘请教学骨干及有经验的教师做“如何备好课”和“如何进行考试质量分析”的专题讲座。同时,学校根据教学工作的每一环节,及时对新教师进行考前复习、考后质量分析、教学经验交流等相应的指导,使青年教师受益匪浅。

2.以学科课题研究活动为基础,提升教师适应能力

学校采取“听、说、读、写”的方式,全方位引导青年教师开展教与学的研究,通过研究课、说课、听课、评课,使新教师尽快驾驭课堂;学校通过各种途径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选择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以师徒结对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通过设定“教学示范岗”“义务辅导岗”等岗位使青年党员教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3.分层管理,从解决身边具体问题入手

具有研究意识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基础。但是,青年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对他们的培养也需要分层实施。我们打破教龄的界限,将青年教师按能力划分三类,即优秀教师、一般教师和薄弱教师。吸收优秀教师参与教学科研,确定个人的科研专题;一般教师以具体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材使用研究为主,确定自己的课题研究专题;薄弱教师不承担课题,以备课组活动和学校青年教师培训活动为主,促进基础能力提升。

4.以科研课题为导向,引领课题研究活动

以科研为导向,以课题研究为基础,是学校教学研究工作所遵循的原则。注重校本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研究工作的总体思路。学校倡导青年教师树立“我的问题,我面对,我解决”的理念,注重过程,注重成效,在研究课题中把申请的大课题具体细化为方便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小课题,切实突出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在校本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注意抓好三方面工作。首先,引导教师关注日常教学实践,经常与自我对话,促成自我反思的经常化。第二,引导教师关注案例与课例的研究,在研究分析过程中,读懂别人,弄清自己;在借鉴别人时,生成教育智慧,发展自己。第三,引导教师开展系列化的专题研究,提炼实践研究中的问题,形成有价值的课题,开展系列研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快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学校提升办学水平的优秀。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中,学校将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为教师实现自己的专业理想铺路搭桥,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锐意进取的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

作者:武长亭单位:北京市通州区玉桥中学

教师论文范文:广泛阅读下青年教师论文

一、广泛阅读

没有广泛阅读,就没有研究方向;没有广泛阅读,就没有真正的课题研究。广泛阅读,是课题研究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一旦课题研究的内容确定下来后,那么,广泛阅读也就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进行课题研究的第一要义和必经环节。就笔者来说,因为当时研究的课题任务是莎士比亚及其悲剧(跟教材的结合点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中《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这是跟中学生阅读实际距离较远并且非常陌生的外国文学。为此,我首先必须要做的就是广泛阅读。为了准确深入地了解作者,我从莎士比亚人物传记读起。在这方面,我阅读了童一秋主编的《世界十大文豪———莎士比亚》,李政主编的《与名人有约》(莎士比亚部分),张可、元华翻译的《读莎士比亚》等。为了精准把握整个莎士比亚悲剧的魅力,我在对比了两三个翻译版本后,选取了相对最能保持原著特色的朱生豪译本《莎士比亚戏剧集》。为了研究戏剧语言尤其莎翁“莎化语言”的独特魅力,我还广泛地阅读了谢伦浩主编的《世界著名台词鉴赏》,刘孝通主编的《外国文学艺术发展史》等。有了广泛阅读,我对莎士比亚及其“四大悲剧”就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为做这个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文学视野有了一定的拓展。青年教师做课题研究,最有意义的地方,就在于阅读范围的扩展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广泛阅读会使青年教师从阅读中汲取养分和智慧,从阅读中完善知识结构、延伸阅历、开阔视野。

二、课堂实践

如果说,广泛阅读是青年教师做课题研究的基础,那么做课题研究的另外一个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青年教师能够把其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即课堂实践中。笔者从自己开设选修讲堂的课堂实践过程中,得到启示:课题研究对于一个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锻炼了青年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选修讲堂的开设针对的对象跟平时课堂教学有所不同,所以,我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掌握他们对外国文学、对莎士比亚、对悲剧的已有认知程度等情况。经过对参加这门选修课的学生实际情况的真实了解,我才能根据他们的所需和我所掌握的资源进行梳理、归类、整合。找出跟学生实际相结合比较紧密的地方进行讲解。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让课堂既能扣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让学生最大限度掌握我的课题研究的精髓所在。二是锻炼了青年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课前的精心筛选和准备,并对课题研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提炼,这正好能提高自己搜集材料、组织材料、应用材料的能力。从而让自己的各种零散的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完备。对于教学设计,也能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提炼出最精准最恰当的素材,整个的教学流程当然也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通过课堂实践这个环节,青年教师必将能在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驾驭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教研提升

教研是青年教师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说能教书只是“匠”的话,那么,做研究就是从“匠”走向“家”最好途径了。因为有了广泛的阅读作为积淀,有了课堂的实践作为实战。就具备了使青年教师从“匠”走向“家”的重要条件了。如果对课题研究中某一个问题产生困惑,抑或产生兴趣,千万不要放手,多个心眼、多点思考,勤于动手、善于总结,就有可能会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如果能尽量形成文字的形式,这也就将会成为以后教研论文的基本雏形了。就笔者自身而言,我对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进行了重点分析与思考,已经形成了近四千字的单独小论文。

总之,经过广泛阅读,这就会让青年教师积淀丰富、视野开阔。经过课堂实践,会让其信心倍增、才华大展。经过教学研究,会让其思维敏捷、见解深邃。经历过课题研究的青年教师会成熟得比较快。做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课题研究会让青年教师在“读”“讲”“写”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青年教师的来说,笔者认为做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也就在此。

作者:程红祥单位:云南曲靖市第一中学

教师论文范文:农科高校青年教师论文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选取研究对象,在山西省某农科高校发放调查问卷总计200份,收回176份,其中有效问卷174份,回收率达到87%.

(二)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农科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该量表由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编制于1975年,包括10个因素(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强迫、恐怖、偏执、敌对、精神病性和其他),共90个题目。被试结合自身实际,将每个题目进行对照,选择符合程度从1到5不等的选项。该量表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在国内已经建立常模[8],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研究步骤

第一,选取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并回收。第二,整理调查问卷,剔除数据有缺漏的无效问卷,并将有效问卷录入数据库。第三,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频数分析结果

1.总分及总均分

农科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总分的平均值为147.75,标准差为44.96,总均分的均值为1.64,标准差为0.50。按照总均分的分布情况来看,73.6%的青年教师处于正常的心理健康水平,有26.4%的青年教师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21.8%出现轻到中度的心理问题,4.6%则出现中到重度的心理问题.2.各因子分农科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各因子分布的总体趋势和总均分的分布趋势一致,但其分散程度上又存在不同(见图1)。从结果看,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这两种因子的分布相对分散,出现问题的人员比例均超过30%,其中表现出轻度以上人际关系敏感问题的为32%,表现出轻度以上强迫症状的则达到48.9%。其他有问题的因子比例按降序排列依次为抑郁28%,躯体化24.7%,敌对24%,焦虑21.7%,偏执17.7%,精神病性14.3%和恐怖13.2%。在这九个因子中,被检测出存在中度到严重心理问题的前三个因子是强迫10.9%,抑郁6.9%和焦虑5.7%。

(二)差异分析结果

1.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及专业差异

农科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年龄、学历和专业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样本在婚姻状况中的“其他(离异或丧偶)”类别人数仅为1,无法代表该类别的总体情况,因此研究仅就已婚和未婚两种类别进行差异比较,结果发现两者也不存在显著差异。

2.工作岗位差异

农科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在躯体化、强迫、偏执、敌对、总均分和总分这六个项目上随着工作岗位的不同而呈现明显的差异。其中,强迫和敌对两个项目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躯体化、偏执、总均分和总分则是在0.05的水平上差异显著。进一步检验发现教师岗和管理岗的青年教师在以上六个项目均有明显的差异,且管理岗位教师的得分明显偏高,而教辅岗和教师、管理岗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则没有明显的差别.

3.职称状况差异

不同职称的青年教师在抑郁和敌对两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0.05的水平),但在其他项目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差异分数为:抑郁因子的F值为3.289,P值为0.040,敌对因子的F值为3.229,P值为0.042。中级职称的教师在抑郁和敌对两个因子上得分明显比副高级的得分多,而初级和副高级仅在抑郁这个因子上存在明显差别,且初级大于副高级的得分。

(三)常模比较结果

研究将各维度因子分与1986年的全国常模和2006年的大样本分别进行差异比较,发现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在调查样本与1986年常模之间没有出现差别,但却与2006年的大样本出现了显著差异,而其他的因子及总分在两次比较时均出现了显著的差别,且显著性水平达到了0.01。

三、结果的讨论

(一)频数分析结果的讨论

1.总分及总均分的结果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农科高校的青年教师群体中大多数人(73.6%)心理健康水平良好,但仍有26.4%的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进行疏导和调整。这一研究结果与张才安(2012)对湖南省多所高校青年教师的研究结果(超过1/3的青年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基本一致。这说明农科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高校教师一样不容乐观。根据了解,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日常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担负着科研和职称晋升的压力。82.65%的高校教师平均每天工作超过8个小时,有时甚至会持续到晚上12点,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往往会感觉疲累,日积月累就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2.各因子分的结果讨论

当前农科高校青年教师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多集中在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而中到重度心理问题的表症则更多的是强迫、抑郁和焦虑。这与张才安的研究结果(更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三个方面)基本一致[4]29,但又略有差异。研究发现农科高校青年教师在强迫问题上有突出表现,例如,超过50%的人表现出“忘性大”、“担心自己的衣饰整齐及仪态的端正”,而将近40%的人都会“感到难以完成任务”,或者“做事必须反复检查”。这种突出表现说明在农科高校中将近1/2的青年教师可能具有过于追求完美、谨小慎微等不良个性,也可能正承担着较大的工作压力,感受到长期的思想紧张和身心疲劳。众所周知,农科高校的学科覆盖门类较少、各学科之间的实力发展并不均衡,其享有的关注和资源也有所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学科之间甚至学科内部都会存在激烈的竞争。青年教师们往往为追求卓越的表现而严格要求自己,最终出现强迫症状以及抑郁、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等其他心理问题。

(二)差异分析结果的讨论

1.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及专业差异结果讨论

在本次调查中,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与婚姻状况方面的差异分析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不同[3]307,[4]31,[11]212,在年龄方面的差异分析结果也与张虎祥(2008)的结果不同。以往的研究者在这些变量上都调查出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本次调查却并未有所表现。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研究选取样本的数量较少、分布比例不均。在本次调查中,女性被试远远多于男性被试,年龄31~35岁的人数大于另外两个年龄段的人数总和,已婚人士也远远多于未婚者。这一分布情况虽然能直接反应被调查农科高校青年教师的人员构成,但同时也可能对数据结果产生影响。另外,农科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不存在专业与学历方面的差异。这有可能是因为学历、专业等因素对农科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综合性的影响。在调查样本中,44.4%的博士学历教师集中在农科类专业(如农学、动物科学专业等)中,剩余的分散在其他专业里。虽然高学历者承担着较重的工作压力,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但他们同样享有自身的专业优势(如丰厚的财力支持、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优秀的人力资源),两个因素综合作用下,高学历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低学历者便没有了差别。

2.工作岗位差异结果讨论

在高校中,教师岗位和管理岗位有截然不同的工作职责,农科高校亦然。调查涉及的管理人员以分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为主。这个岗位需要每天处理大量的、与学生相关的事宜,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除此之外,其他的管理人员也需要处理日常的琐碎事务,甚至还要应对某些突发事件。相比较而言,专任教师的工作就比较自由和分散,而且有更大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这种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上的差别导致管理岗位的青年教师在部分因子上得分明显偏高,表现出身体各部分的不适、做事反复检查与确认、经常烦恼、想摔东西,甚至责怪他人制造麻烦等症状。对此,农科高校应当积极关注管理人员的心理状况,采取适当的措施为他们排除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职称状况差异结果讨论

在农科高校中,副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在抑郁和敌对两个因子方面优于初、中级职称教师,这个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截止到2012年,在全国普通高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副高级别的占据14.75%,中级的占52.79%,初级的为23.15%。按照这个人员比例,能够在40岁以内取得副高级别的职称(职务)的教师已经走在了同龄人的前列,心理压力较小。这一类人不会过多感受到“孤独”、“苦闷”、“担忧”和“前途没有希望”,更加不会“容易烦恼和激动”、“不能控制地大发脾气”,甚至产生“想打人或伤害他人的冲动”。相比较而言,初、中级职别的青年教师则要承担更多的压力、在这些心理问题上表现得也更加明显。因此,这就需要有关部门适当多关注初、中级职别的教师,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地疏解。

(三)常模比较结果的讨论

SCL-90量表于1984年引入中国、1986年建立国内的首个正常人常模。此后近30年的心理健康研究中,部分研究者曾经做过一些合并常模或者新的全国常模,这些常模或者来自往年的文献资料,或者来自某个特殊地域、特殊群体,有较强的针对性,却不具备足够的代表性,很少被后续的研究所采纳。到2006年,有研究者从全国21个省市抽取1890人的大样本进行调查并得到了相关数据,发现当时的样本与20年前有明显的差异,表现为强迫、恐怖、躯体化、精神病性以及总分等方面显著增高,焦虑、人际敏感却显著降低。这说明全国人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是本次研究发现,无论与哪个年代的常模相比,农科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因子得分均普遍增高,对应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普遍下降。这个结果又一次验证农科高校内部的竞争正变得日益激烈,许多青年教师在教学评估、项目申报、成果发表、职称晋升等工作压力和结婚生子、养家糊口等生活压力的双重挤压下正变得身心俱疲。社会各界以及高校管理者应当深切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及时做好应对准备,设置或引进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来疏导、排解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问题,调整其心理健康状态,使其恢复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上来。另一方面,高校的心理健康研究者们也应当尽快编制一份关于高校教师的标准化常模,以更加客观的数字作为农科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科学依据。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多数农科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良好,少数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强迫、抑郁、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第二,农科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年龄、学历、专业及婚姻状况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管理岗位的教师在躯体化、强迫、偏执和敌对四个因子上显著高于专任教师;中级职别教师在抑郁、敌对两个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副高级职别,初级职别教师在敌对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副高级。第三,农科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表征明显:除人际关系敏感外的其他因子分及总分均比1986年全国常模有显著增加;全部因子分及总分比2006年大样本显著增高。

(二)建议

第一,农科高校应关注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强迫、抑郁、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第二,农科高校应关注管理岗位教师和初、中级别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第三,农科高校可设置或引进针对教师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其心理问题。第四,心理学工作者应当尽快编制一份适用于高校教师的SCL-90的标准化常模,以提高心理健康分析的有效性。

作者:冯敏星秀丽张丽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教师论文范文:体验式教育与青年教师论文

一、革命圣地红色教育获得成功的启示

革命圣地培训时间虽然有限,但从井冈山等培训基地反馈情况可知,几乎所有参与革命圣地红色教育培训的青年教师,均获得了较为深刻的体会。红色教育培训进一步坚定了青年教师,特别是一大批党员教师的理想信念,增强了本职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青年思想引领的策略与途径方面有所思考和收获。井冈山等革命圣地的红色教育已在当下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体系,体验式培训处处流淌着令人感动的故事和国家对青年人思想引领、教育的重视,培训进一步激发了青年人对信仰的坚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豪情。大部分培训都能让青年教师深深地思考:如今的共产党人、青年人是否能接好这个班,继续做好下一代人幸福的筑造者,去实现前辈未曾实现的梦想。如今的红色培训与以往有的“轰轰烈烈搞形式,热热闹闹走过场”的培训不同的是,更加关注人心,充满人情味,情景教学、现场教学、人物访谈、实践体验等。让新时期的青年教师体会到历史的“真”、人民的“善”和先辈对国家“美”的追求。无论是老区人民质朴的感情,还是红军后代现身说法,亦或是对革命先辈无私忘我的真情流露,都给人内心极大的震撼。青年有多高理想,国家就有多大梦想。中华民族梦想的高度由中华民族青年人的理想决定。革命圣地红色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就是使受训者得到了体验式的教育。体验式教育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强调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学习是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结构与机能,这种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而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这种高级心理机能最初形成于人的外部活动中,并在活动中逐渐内化,成为人的内部各种复杂心理过程和结构。缔造红色幸福、实现革命梦想的故事,都是由无数怀揣梦想的青年前辈用牺牲和奉献所累积成的。因此,作为高等艺术院校的青年教育工作者,身上更寄托着中国青年教育,特别是青年艺术教育的梦想和使命。善于和大学生讲关于先辈实现梦想的主题故事,讲好身边青年人追逐梦想的故事,是做好体验式教育在思想引领教育中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培养好有梦想、能讲出自己的故事的青年教师应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在和平年代不懈的追求与梦想。

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引领的实际探索

思想引领的内容既然已经确定,那么体验形式设计背后的理念思想就特别重要。挖掘一所高校的灵魂或是文脉、传统,不仅是这所高校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能使青年教师获得体验感受的最佳途径。高校能否运用好高校自身的宝贵资源,是能否成功引领青年教师思想的关键所在。以中国的高等艺术院校为例,艺术院校青年的思维往往很难统一,但如何从特殊性中找到普适的共性,是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利用好校史等资源,也就是上文所述的文脉、传统,或是一个较好的切入口。例如,2013年,中国美术学院恰逢85周年校庆,该校选择将“青春,85,我的中国梦”作为校庆年“故事”的主题,开展师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代表着85年前,以林风眠等先师为代表的一批年轻艺术家怀揣艺术抱负于1928年创立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在西湖的湖山之间,演绎着追求美育、洗涤心灵的梦想;代表着以夏朋等人为代表的我院第一批共青团员,从1930年起在鲁迅先生的直接教育下,以木刻为武器,揭露旧社会黑暗,歌颂劳苦大众,在经历人生数次抉择后,追求社会改造与进步的梦想;代表着肖峰等一批新中国艺术家,在1950年代留学到苏联,在打开视野、穿越文化边界的旅程中借鉴、吸取世界艺术的悠长,建立起充分的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梦想;代表着当代以许江等人为代表的艺术教育家实现持续建设世界一流特色大学,营造大学的望境,将大学建成“中国梦”的摇篮的梦想;代表着以创作《5.12我有一个理想》获得全国美展金奖的浙江省首届“十佳大学生”杨毅弘;千里走单骑,不为名,不图利,救助侗族妇女的全国道德模范毛陈冰等,以及携艺赴西藏从戎,荣获二等功、三等功,连续两年获评“优秀士兵”的浙江省第三届“十佳大学生”孙国虎等80、90后的新一代青年学子。关注社会、关怀生命、不懈努力、追求艺术成就,为“强国梦”献出青春的的梦想……85年来,中国美术学院的这些梦想故事都生动的诠释了个人的“中国梦”与民族的“中国梦”之间相应相和,彼此的交融,这其间就很好地将高校的“发展史”与人才的“培育史”有机结合起来,使身边的人让广大的青年教师获得了更加直观的也更易得到的“亲身”体验。此外,“青春,85,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中国美术学院“名家、名师、名作”资源优势,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典藏展”、“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留学到苏联”、“先生回来”、“八五•85”献给中国美术学院八十五周年等展览,使青年教师从老一辈教育工作者身上吸取追寻梦想的力量;通过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优秀团干、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等系列评比,引导高校青年教师向身边的先进典型学习,将“中国梦”教育与身边的事情和切身感受相结合;通过“千村千生基层服务计划”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教师们主动带学生走向“最前线”,指导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服务农村。近年来,中国美术学院制定的服务农村的重点是帮助农村提升、美化农村文化大礼堂工作,使农村文化大礼堂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在学生带队指导方面,青年教师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学校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使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中与广大青年学生共同理解“中国梦”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

三、高校成功开展青年教师思想引领的几个特点

高校活动的安排和机制设计受到青年教师认可和响应,也体现了和大多数革命圣地红色教育同样的特点:关注人心,充满人情味的体验式教育。从上文所述案例看,高校成功开展育人工作,基本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1.突出校园、学术高端,用理想信念教育筑梦。一所能够成功引领师生理想信念的高校往往具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气质,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环境并不仅仅指的是校园实体,更重要的是高校在社会中的软环境,如它的学术水平、优良传统等。如中国美术学院,一所具有光荣传统和85年历史的学校,在这取得世界普利兹克建筑大奖的山水校园中的丰厚的校史资源,是培养青年教师家园情怀,树立坚定理想信念,争做德艺双馨的教育工作者的最好教材。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做法外,中国美术学院还开展了“艺苑寻踪——校史地图行”主题撰稿活动,举办“时代画卷——重大历史题材作品”的展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构筑学院生生不息之梦。

2.突出生活、实践作风,滋养敬业态度逐梦。一所高校除了教学,其所倡导的柔性氛围,更加值得关注。如中国美术学院大力倡导“珍惜生命,强身健体,艺术长青”的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师生“像哲人一样思考、像工匠一样劳作”等等理念。中国美术学院十分注重“身教”,即亲自实践指导教学,院长认为,由于有了“身教”,才真正体现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该校85周年校庆展览中,青年教师指导近百位同学采访了学院85位85年的亲历者,每个人大概有10分钟,有的20分钟的片子,当中大部分都谈到了的教学,许多青年教师在前辈的声像前驻足聆听,听听前辈们谈先前老先生们的实践教学,而这种活动也势必会成为一种身教的历史典范。诸如此类与一所大学文脉、传统一以贯之的活动,都从侧面促进了理想信念教育,滋养了青年教师的敬业的态度。

3.突出情感、认知理性,用务实共识圆梦。青年人往往在体验式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热情高涨,并对成果的实际收效承诺很高,但离开活动平台或情境后,青年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又会有所松懈,有的甚至恢复了原状,大大影响了思想引领的效果,效果持续很短时间,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一种理性的认知。按照库伯的学习圈理论,在通过学习感悟之后,要将学习成果应用到真实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真正起到培训的效果。因此,高校应倡导青年教师树立理性的受教育观,并提供更多的带领学生共同服务社会及专业成果的实践性转化的机会,帮助青年教师把体验到的朴素的情感和认知及得到的收获、成果以务实的精神运用到实践中去,运用到社会需求中去。体验的传导、实践,又是一次新的体验。这或许是使得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得以不断强化,直至坚固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作者:徐增鎏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教师论文范文:幼儿园青年教师论文

一、要明确幼儿园教研活动的目的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就注重一些资料的积累,如:优秀教学活动光盘;获奖教育活动教案;外出听课笔记;园内教师公开课记录。在园内组织的青年教师汇报课中,我努力开发出一个个适合本园特点和资源优势的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并提升为符合《纲要》精神的教育策略,不断实现具体教育活动和行为与《纲要》的对接,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虽然有很多的不足,但我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和教育实践的驾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做好参与前的准备

青年教师要通过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以及全市的开放课、比赛课这些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和积极参与。做到参与活动前有充分的准备。

1.首先要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一般都有一个活动计划。参与教研活动之前对要研究的问题一定有所了解:这是哪一类的问题,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有没有遇到过,能不能分析,能解释其中的哪一点,还有那些疑虑。对这一切都要作到心中有数。活动前,我先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音乐领域。如何有计划、有目的、有新意的设计本次活动,我仔细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活动过程:(1)听听玩玩引出古筝;(2)倾听乐曲感受意境;(3)分段欣赏理解乐曲;(4)倾听乐曲讲述故事;(5)理解乐曲表现乐曲。

2.寻求理论支持。不论对要研究的问题还是在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要先学会寻求理论支持。学习相关理论后,要尝试分析问题,并在实践中进行活动设计,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如果教学实践不成功,也要找出问题所在,捋一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并及时地把问题记录下来,再去寻找理论,再实践。活动环节设计完成后,我进行了第一次试教。在试教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古筝的声音及旋律非常感兴趣。可是由于平时接触的比较少,在分段欣赏这一环节中,所有的孩子都不能清晰分析出古筝曲的意境。在表现乐曲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动作也比较单调。于是我反反复复地学习、分析、实践,让孩子们在平时多接触各种不同的乐器,让他们静下心来欣赏。作为教师的我,及时捕捉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切有价值的行为,多写观察记录,多思考。在一系列的调整中,自身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的锻炼和提高。

3.整理记录。对于经过反复实践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我认真进行整理、记录,等待园内有经验教师的共同商讨、切磋。记录时,仔细斟酌自己的言辞,对所提的问题是什么,疑惑在哪里,表述清楚,这样便于大家讨论。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文字处理能力。

三、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是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个人的困惑,教师们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每个人的发言,看似在帮助他人,其实也是对自身教育观念和行为的一次提高。在教研活动中,不同思想观点的相互碰撞,常常会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有时还会迸发出奇妙的灵感。这对教师开拓思路、转变观念很有帮助。作为青年教师一定要抓住这样的机会,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

1.认真参加教研组活动。教研组是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活动中通过同伴互助合作、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总结才能共同提高,因此有效的教研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

2.主动投入教研活动。活动之中大家的谈话还没有解开自己的疑惑,就要适时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其实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教师们在观摩、分析、研讨甚至在闲聊中获得一个又一个金点子,得到一个又一个启示。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就是给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引导教师们有目的有计划地与同行商讨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研活动研讨会上,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主动与老师们交谈,向大家请教,同事之间面对面地讨论辨析,你一言我一语使问题越辩越明。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谈出来,如果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对自己也是一次很大鼓舞,更重要的是使自己有价值的内隐思想外化和明朗。这样参与研究的每个成员之间相互帮助、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通过真诚地对话与交流,集体的互动,每个人都能从多角度多层面看问题。再说个人智慧相对于集体智慧而言终究是狭隘的。因此,任何一位幼儿教师无论自己多么勤奋,倘若缺乏与同事的交流切磋,缺乏专家的指导,都不可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有效发展。

3.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作为幼儿园教研活动的教育活动设计、实践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花儿朵朵》活动中,大家帮我讨论出一种新的思路:带领幼儿欣赏古筝曲、感受古筝曲。欣赏环节,我布置好花园的场景,采用自己弹奏的方式,让幼儿“身临其境”,感受乐曲的意境。在分段欣赏时,我设计了边欣赏乐曲边出示图谱的方式,让幼儿更为形象的理解乐曲。表现乐曲时,我让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并给予适当的鼓励。我想:这样的教育活动设计是大家共同研究的结果,执教的教师要付诸实践。摆脱旧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把大家研究的新成果与孩子们的兴趣和实际经验结合在一起,来促进孩子们的发展。而且特别要注意观察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反应,看看这种设计哪些地方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发展,还有哪些地方有待调整和改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磨课,我从自己的实践中再反思、再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最适合孩子们发展需要的教育方案,也只有这样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升。

四、活动后的思考

古筝赏析《花儿朵朵》让我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活动环节的把握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作为青年教师,更要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反思,努力追求教育实践的合理化、最优化。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幼儿教育的发展,根据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才能在幼儿获益、教育质量提升的同时,自己获得切实有效的发展。另外,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总结能力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还有专家或骨干教师的引领,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在研究过程中比较容易地达到研究目的,还能使教师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不懈地学习,艰苦的实践,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迅速成长。

作者:袁慧单位:海门市海南幼儿园

教师论文范文: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论文

1对青年教师优秀价值观的内涵进行深刻地剖析

要明确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的优秀价值观的内涵,首先,必须清楚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才能更好的理解青年教师的优秀价值观内涵,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大会上提出了24字的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是对某一事物进行评判的依据,因而,教师的价值观中,青年教师的优秀价值观具有支配作用并占有统治地位,因此,教师的优秀价值观是高校青年教师必须要培育形成的。由社会主义的优秀价值观的内涵可以看出高校新青年教师的优秀价值观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甘于奉献、为人师表、忠诚教育、教书育人。其中,甘于奉献是教师优秀价值观的根本要求,是道德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集中体现;“为人师表”,是要求教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是教师职业道德、能力、操守、学识等的优秀要求,同时也是教师道德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忠诚教育”,要求教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它是教师政治价值观的本质体现,也是爱国主义的根本体现;“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对青年教师的优秀价值观内涵进行了深刻剖析过后,那么就面临着如何培育教师的优秀价值观,以下将浅谈一下如何培育教师的优秀价值观,以及在培育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问题。

2培养教师优秀价值观所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在现今情况下,高校都很重视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对大学生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设,同时也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建设,从而忽视了教师这一重要角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道德价值观建设。另一方面,高校把主要的工作重心放在了教学方面,因此,它们把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现在的首要任务。为此,高校应建立起严格的教育教学水平的考核指标,同时也要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着重于人才的学历以及职称等方面从而忽视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的考核,诚然,高校对引进人才方面非常重视人才的学历学识以及相关能力方面无可厚非,但是却在客观上忽略了更重要的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关注和重视,忽视了高校青年教师优秀价值观的培育。高校青年教师优秀价值观培育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青年教师在职称和收入方面的标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一些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但是职称较低,工资待遇也不高。二是一些青年教师面临家庭、婚姻、生活上的一系列问题,例如、老人的赡养费,小孩的各种开支等。青年教师能在高校工作,说明他们都是很优秀的,但是他们的理想往往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从而使高校青年教师可能对高校有一定的不满,同时对自己的职业前途感到迷茫,从而在职业方面显得消极被动。三是高校青年教师还面临着一些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同时还有学校教务的各种考核和评估,又由于青年教师的职位低,因此得承担起更多的差事然而得到的报酬却和工作又不成正比。因此,个别的青年教师急功近利会不择手段,例如为了更快从而抄袭论文,伪造学术等,高校这一系列不合理的机制体制使青年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扭曲。当前,一部分高校做出了许多相应的措施来培育教师的优秀价值观,同时也有一些成效,部分高校教师能坚守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但是,随着社会的经济、文化等的发展,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等各方面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特别是随着社会越来越信息化,传统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的进行改进以适应新时期的时代要求

。因此,这也是高校现在面临的重中之重的任务之一。

3培育高校青年教师优秀价值观的措施

对于如何建设高校青年教师优秀价值观我们应该做出认真的探讨,下面就提出了青年教师优秀价值观培育的几点措施和意见。第一,高校应该认识到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的后备力量,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和科研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取向,同时也关乎祖国的未来。因此,应重视和加强青年教师的优秀价值观的培养。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建设的新目标和具体的要求,制定一些有利于建设青年教师优秀价值观的措施,从而达到切实的效果。第二,创造良好的条件,是培育青年教师优秀价值观的必要准备。依据目前的形势,为使青年教师形成正确的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应给予他们适当的压力,因为压力过大反而会适得其反,同时,在课程的安排上,应适当的减轻教师的课时,给他们留有足够的时间从事一些科研方面的工作,从而做到工作、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第三,统筹兼顾,寻求更好的方法来培育青年教师的优秀价值观。首先可以建立规范的制度,将培育教师优秀价值观的工作摆在一个中心环节,制定一些优秀价值观建设的规范的文件,建立优秀价值观建设的长效的机制,通过制度明确相应的任务。其次,建立好了相关的规章制度,然后就要从行动上开始落实,为青年教师优秀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一个学习平台,从而更加迅速的推动青年教师优秀价值观的培育。

4结论

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培育青年教师优秀价值观的过程中所要面临的一些问题,并且对于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来解决。通过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得到了以下几个结论:首先是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优秀价值观培育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主要是高校青年教师价值观取向偏向于务实方向、高校青年教师优秀价值观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以及高校青年教师存在利己倾向。其次是要把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作为培育青年教师优秀价值观的指导,同时要增强建设的针对性,增强建设的实效性,发挥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最后是青年教师优秀价值观的培育是趋于一种多元化、动态化、主题化的发展趋势。本文只是笔者对于新时期培育高校青年教师优秀价值观的初步探索,还并不成熟和完善,需要在今后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地深化和完善。

作者:张虹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教师论文范文:新升本科院校青年教师论文

1青年教师要能够渡过科研“断奶期”

新升本科院校的多数青年教师毕业于知名的科研机构或老牌的本科院校,习惯于工作在“不差钱”的实验室,习惯于有问题时可以得到导师、同门的帮助。来新升本科院校工作后,许多人心理会产生落差,对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缺乏经验和信心,往往找不到事情可做,显得无所适从。一些人会机械照搬导师实验室的做法和研究方向,但由于经费,仪器设备缺乏等原因,短时间内研究工作难以有突破。其实,没有必要的实验条件,还是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比如还可以写综诉,综诉写烦了,还可以搞模拟研究,不想搞模拟研究了,还可以做数据挖掘。不要固步自封,谁也没告诉过我们科研一定要搞些瓶瓶罐罐的东西,一定要有先进的仪器。总之,青年教师不能坐以待毙,要积极寻求一种短时间内使科研工作有所突破的可能性,不要固守研究生时代的东西,导师不会帮我们一辈子,要有“另立门户”的决心,培养“自我造血”能力,从小项目做起,迅速形成科研成果,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开局面。人生最难的事之一莫过于能随遇而安。更希望青年教师不要因为新升本科院校的条件差一点,就此沉沦,我们平庸一生,却总会骗自己说平淡是真。

2青年教师应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科研与教学是高校的“两架马车”,两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教学让我们立足,科研却关乎我们的发展。其实,教学工作也可以促进科研工作。调查显示:多数诺贝尔奖得主都有从事教学工作的经历。为学生上课可以梳理专业知识,加深理解,从而夯实科研基础。从某种意义讲,任何科研拼到最后都是在拼基础。希望青年教师能够认真的准备教学材料,因为许多教学材料,比如教案,可以轻松的变为教材、教辅材料等著作。既然学校要求教师必须得写教案,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教案写成一本书?

3重视课题申报和申报书撰写

选什么课题,从原理上讲,选什么课题都可以,没有不值得做的课题。但特定时期,某一研究领域具有相对稳定的科研范式和比较集中的热点研究问题。青年教师要形成明确稳定的科研方向,对自己选定的研究方向要“长相守”,不轻易改变方向,不朝三暮四,尤其是不轻易大尺度的转换研究方向,在不同学科间跳来跳去。坚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应注意从生产实践中提炼第一流的科学问题。在学术空白点和观点矛盾处寻找切入点,小题大做,而不是大题小做,避免浅尝辄止,要区别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课题要因地制宜,与研究经费匹配。一些经费较少的课题,研究内容却显得过于广阔,估计只有砸锅卖铁,才能完成研究内容。避免老生常谈、精华摘抄、新瓶装旧酒和改头换面的申报书,避免追捧新技术的“技术潮人”申报书,别人的成功往往不可复制,避免盲目模仿、生搬硬套的申报书。科研就是要用最经济的手段证明一个第一流的科学问题。好的申报书要求逻辑的严密性,技术路线的可行性,问题的先进性,并要有一定研究基础。应学会如何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鉴别重要的问题,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研究策略。课题申报要坚持“有枣没枣先打一竿子”。

4要有紧迫感

罗伯特在其《如何撰写和发表科学论文》一书中指出:“对一个科学家的评价,从研究生阶段开始,主要不是看他在实验室操作的机敏,不是看他对或宽或窄的研究领域固有知识,更不是他的智能或魅力,而是看他的著述。他们因此而出名,或依然默默无闻”。从写申报书、研究之初就应该考虑要出什么样的论文,要证明什么样的科学问题。第一流的科研工作者主要做三件事:看文献、分析数据、写文章。判断好论文的标准是看文章能不能综合各种证据将结论办成“铁案”。不要纠缠在“写文章有没有用”这种无聊的问题中,不要轻易挑战这样的行业规范,做人不能太刚烈。一个课题如果没有发表任何论文,就宛如重来都没有发生过。

5学术团队建立的原则

新升本科院校教师往往毕业于不同的院校,即便是同一专业,学术“流派”也不尽不同,学术合作需要较长的磨合期。团队成员应该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学术团队的规模要大小适中,按需定制,避免人浮于事,搭便车。其实个人研究最有效率,团队研究最有能量。既不能搞得门可罗雀,断了香火;也不盲目铺摊子,搞得人很多的,我们是做科研又不是去打架、干体力活,人海战术不见得有效。以科研经费的多少,科研项目的规模决定团队成员数量、人员构成。科研经费越多越好,但科研工作不是只要有钱就能解决的问题。有些先进的科研仪器,价格昂贵,利用率却不高,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目前,研究者和实验有分离的倾向,实验外包是趋势。

6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自我提升办法

要未雨绸缪,为自己的未来研究留有出口,经常关注1~2个科研问题的动态,“养闲题”,为未来申报课题做准备。要知道科研不等于实验,不是教学实验课内容的简单扩展。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一个人要自我膨胀到何种程度,才会连别人正确的意见都听不进去。要乐于帮助别人,不要怕被别人利用,被别人利用至少说明我们还有用。帮助别人可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这一点学术界和娱乐圈一样,大家都靠知名度生活。科研上要有优秀竞争力,要占领某个领域的制高点。要主动融入主流学术圈子,中国很大,特定学术圈子却很小。其次,科研贵在创新,但创新却不是科研工作的常态,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是不可强求的事情。因为,我们不是处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我们平时的绝大多数科研工作,首要的是要求我们做成一件事情。我们要注意区分书籍和论文的不同用途,书是用来系统学习的,论文是用来查新的。经常看一些权威杂志;经常要关注科学类网站;学术讲座要有所选择得听;把看英文文献当做做功课,天天都要做这项功课。我们选择科研工作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小众生活”,科研工作出点成绩需要时间的付出。一项研究表明,要想在科研上出成绩,每天用在科研工作上的时间至少要十个小时。作息不规律是经常的事。有句话讲:“没有熬夜做过学问的人,不足以谈科研”,但我们要注意保持身心健康。

7青年教师要高效务实,有成果意识

遵循珍惜时间,不无事忙,不自我安慰式的忙,不做无意义或微意义事的做事原则。现行体制下,高校是事业单位,但业务型单位的特点也很明显。青年教师要有成果意识,杜绝做没有明确目的实验,不做不产生学术界公认成果的科研。宝剑既然已经出鞘,就不能无功而返。这个时代,努力的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新升本科院校的青年教师,需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锐意进取的精神,为新升本科院校科研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作者:梅步俊王志华单位:河套学院农学系河套学院土木工程系

教师论文范文:产业转型高职教师论文

一、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内涵

(一)教育学能力是高职教师职教能力首要的基本能力

高职教师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直接承担者,其受教育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高职教师的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过程,更是受教育者接受知识、技能和加工知识、技能从而将其内化的过程。高职教师具备相应的教育学能力不仅有利于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有利于受教育者将知识、技能内化,从而获得更快更好地发展。1.教育学知识、原理是提高高职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前提。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无论是其教学对象学生,还是其教学内容即具体知识、技能均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就其作用对象学生而言,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其接受知识、技能不仅与其年龄段有关还与其成长环境、经历等有关,根据学生年龄段、成长经历等采用适当的方法教授适当的内容,即“因材施材”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高职教育跟其他教育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就是我们所学的教育学知识、原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应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科学设计、灵活安排。简而言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高职教育教学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高职教师只有具有较丰富的教育学知识、原理,才能掌握并遵循高职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提高教学质量。2.教育学技能、技巧是提高高职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关键。知识、原理的真正价值在于应用。如果说教育学知识、原理是条件、环境,那么教育学技能、技巧则是加工工具、手段。从生产管理的角度看,条件、环境是提高生产质量的前提,工具、手段则是提高生产质量的关键。高职教师具有较丰富的教育学知识、原理为高职教育教学顺利而有效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高职教师熟练的教育学技能、技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实践表明,同样的学生、同样的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不同,教学效果和效率也不尽相同。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与选择问题也就是教育学技能、技巧问题;因此,提高高职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其关键在于提高高职教师的教育学技能、技巧。3.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是提高高职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保障。传授知识、技能是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高职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然而,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高职教师作为专业的知识、技能传授者,不仅是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否则,根本无法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其传授知识、技能的基本职责。也就是说,面对浩瀚的知识、技能,高职教师只能选择性地进行传授。高职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及学生毕业后就业及进一步发展所需,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技能进行传授。选择什么知识、技能来传授及怎么选,这不仅决定了高职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效果,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为了保证和提高高职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高职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及其毕业后就业岗位的实际,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改革。

(二)专业理论知识、原理是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根基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三大职能,高职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直接承担者,其专业理论知识、原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高职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程度。1.专业理论知识、原理是高职教师教学的根本。高职院校的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职前教育,是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教学。高职教师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职业人员,当然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原理,否则,“隔行如隔山”,离开了专业理论知识、原理,高职院校教育的职前教育性将无从谈起,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也就失去了其应有之义。2.专业理论知识、原理是高职教师科研的前提和基础。高职教育跟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一样,不仅要传播专业知识、原理,更要不断创新专业知识、原理,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并不断地创新知识、原理,从而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职教师如果没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原理,创新专业知识、原理则更是无从谈起,科研自然也就无能为力。3.专业理论知识、原理是高职教师社会服务的保障。高职教师履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责的形式包括通过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其现实问题、将科研成果应用到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之中等方式。对高职教师提供社会服务的各种形式进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任何一种服务形式最终都离不开高职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原理,否则,其社会服务将是一句空话。

(三)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

技能是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保障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的根本所在。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教师不仅要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原理,还应掌握一定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办学宗旨落到实处,高职教师才能真正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科学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教学,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毕业即失业,企业无人可用”的问题。1.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是高职教师理论教学的依据。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不断发展,其所涉及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原理也在不断创新发展。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性决定了专业理论知识、原理的教学是其应有之义,但高职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原理教学以“能用、够用”为原则,因此,高职教师只有掌握一定的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才能真正遵守“能用、够用”的原则,科学而合理地选择专业理论知识、原理进行有效教学,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2.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是高职教师实践教学的实现。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高职学生区别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学生的根本。所谓实际操作能力也就是较好地掌握了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能够较好较快地胜任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需要的能力。高职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直接承担者,是高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示范者和培养者,因此,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不仅是胜任其理论教学工作的需要,更是胜任其实践教学的需要。

二、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途径

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也不断发展变化,加强高职专业教师职教能力培养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下,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加强校内培养

为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其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使命,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下,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技术技能不断更新发展,其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实践表明,高职教师原有的培养模式,由于其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等原因,已不能很好地满足高职教师教育教学的需要。在高职院校内以帮助高职教师发展,提高高职教师职教能力,进而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成立专业的高职教师培养机构即教师发展中心,以便从本校教师的具体实际出发,结合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对高职教师开展系统而全面的极具针对性的培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二)协同创新,校企合作落实校外培养

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高职教师的职教能力,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以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更有利于高职院校为行业、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劳动力,从而方便行业、企业走出“无人可用”的困境。近年来,在校企合作加强高职教师培养上已开始了一些尝试,采取选派高职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到企业调研等途径,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效果还不太理想。在校企合作培养高职教师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出现顶岗锻炼难落实、形式主义等现象。然而,国外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师培养的实践表明,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师培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通过多方努力,与企业协同创新,不断加强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为行业、企业提供其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从而充分满足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完善机制,鼓励创新

大量事实表明,无论是高职院校内对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还是校外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都存在着一个共同性的问题,就是机制不完善,各方参与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难于落到实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外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不仅有法律作保障,更有一套完善的机制。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下,国内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应从相关机制着手,以保证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让各方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的实践中来,提高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的效率。

三、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各高职院校所在地区不同,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企业不同,其教育教学也不尽相同。否则,“千校一面”的现象仍将继续,“企业无人可用”的困境也将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各高职院校对其教师职教能力培养应坚持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宗旨,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培养之路。

(一)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因校而异

产业升级环境下,各高职院校所处地区不同,其服务的行业、企业也不尽相同;就是同一地区,由于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企业不尽相同,其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各高职院校应从本校所在地区的行业、企业尤其是其毕业生主要就业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出发,科学而合理地安排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实践,以加强其教师职教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提高培养效率。

(二)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要因人而异

调查表明,不仅不同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水平、培养内容、培养条件等不尽相同,就是同一高职院校其教师职教能力水平、培养内容、培养条件等也不尽相同。为了提高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的效率,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应立足高职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高职教师个人的实际,灵活安排高职教师参与职教能力培养,提高高职教师参与职教能力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切实提高高职教师的职教能力。

(三)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是长期而持续的过程

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下,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所需的技术技能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因此,高职教师只有不断深入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才能及时把握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所需技术技能动向,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不断更新发展,从而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目的;否则,“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将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作者:袁年英董汝萍张启强单位: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论文范文:教育生态学下高职教师论文

一、民办高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的教育生态学分析

1、薪酬和付出不匹配,待遇相对偏低,成为民办高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限制因子”工资待遇是民办高职教师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客观存在的限制因子。教育生态学认为,“限制因子会从自然因素延伸到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这个限制因子的作用十分明显.工资待遇相对偏低,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物质报酬,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很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上进心,限制民办高职教师个体的专业提升以及整个民办高职教师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2、民办高职教师工作强度大,超出其所能承受的“耐度”和“最适度”民办高职教师较之公办教师需承担更加繁重的授课任务,同时还需承担许多与教学无关、教师非自愿的工作,并且疲于应付各种名目繁多的验收、总结、检查。在学校教育生态学中,教师作为生态个体,对工作的承受力和耐受度都是有限度的,超出了这个承受范围,直接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职业幸福感也明显受到不利影响。

3、社会地位偏低,而工作要求过高,民办高职教师处于不恰当的“生态位”生态位是指每个个体或种群在种群或群落中的时空位置及功能关系。这个概念可引申为:“适当的位置和称心的职务,适合于人的兴趣、能力、环境、活动以及生活中的定位等。”社会对民办高职教师所处的“生态位”也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民办高职教师是无法进入公办学校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对其没有给予充分对等的尊重,民办高职教师较之公办教师的社会地位要低得多,同时学生素质较低,家长期望又过高,教师的工作要求更高,众目睽睽之下,教师受到家长、社会各方的评价关注,却没有获得对等的社会肯定,因而没有足够的工作积极性,产生很多的消极情绪。

4、没有形成良好的人才流循环机制,民办高职教师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感现在民办高职没有形成良好的人才流循环机制,民办高职教师跳槽现象非常严重,大量高质量人才的严重流失,而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从而形成了民办高职教师群体在高职教育生态学系统的恶性循环,在岗的教师会受离岗教师的影响,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感,对自己的未来更加迷茫。

5、“花盆效应”和科研资金缺乏,民办高职教师科研意识和学习意识淡薄民办高职教师组成队伍中,绝大部分都是应届高校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适应性较差,同时民办高职院校没有财政支持的科研经费,科研支持力度不够,教师无法很好的展开科研活动,学术氛围不浓厚,不能很好的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有效交流,导致教师发展受阻,生态环境因子失和,从而会抑制教师的工作创造性。不重视科研,使得教师在教学上不自信,自我肯定受到影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民办高职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建议与对策

民办高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高有赖于民办高职教师生态系统的完善,因此创建适合民办高职教师生态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保持教师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提高民办高职教师职业幸福感关键。创建适合民办高职教师的生态环境主要在于:首先,给予合适的物质激励,建立和谐的物质环境。主要通过改善教师的物质条件和工作条件,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加强尊重与民主,创建和谐的心理环境。在教师心中,“尊重”的位置与分量甚至高于“物质待遇”,民办高职院校教育生态学管理要实现从科学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变。同时通过构建科学公正的管理与评价机制,营造有益于教师心理健康的内在环境。

再次,加大宣传和政策倾斜,建立合理的社会环境。通过政策倾斜,借助媒体和各种会议,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民办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营造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提升教师的高度自尊感。

最后,加强培训,加大投入,营造合理的科研环境。民办高职院校要加强培训,在培训内容上,要注重多样化和实效性,针对高职教师需要,开设具有实际意义的培训项目,提高民办高职教师对限制因子的适应机制,提高他们对环境的耐度等;要加强学校领导对科研的重视,并将科研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使科研活动得到充分的经费保障,鼓励科研,在民办高职院校营造优良的科研氛围,加强教师间的交流、沟通,通过专家引导,搭建适于教师学习和创造的科研平台。

作者:胡蓉蓉单位:湖南都市职业学院

教师论文范文:职业语言素养下高职教师论文

一、高职教师职业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教师在职业语言的使用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职业语言素养还需要进一步地提高。在教学和管理中,有的教师语言使用生硬蛮横,缺乏人文情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好感,进而导致学生与教师产生对立情绪,使得教学和管理的实效不尽如人意。实际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的对立、误解的产生,很多时候都源于没有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也忽视了沟通凭借的语言的重要作用。总体来说,当前高职教师职业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对普通话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职院校都明文规定了在教学时应该使用普通话。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大江南北。教师在教学时,若只是为了自己的方便和顺口,就不分时间和场合随意使用自己所熟悉的方言的话,那么对于方言区外的那部分学生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一方面,他们很可能会因为听不懂教师的方言,而失去对某门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有的学生也会认为这是教师对他们的不重视,从而在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所以,高职教师一定要顾及全体学生的需求和感受,使用好普通话,有意识地纠正自己不准确的发音,使学生都能听得懂自己所传达的内容。

(二)语言上对学生的尊重不够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对教师只能服从,这也就造成了师生地位上的不平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对学生颐指气使,反映在语言中则是很少使用礼貌用语,并且命令性指示语的使用较多。这常常让学生感到自己不被教师所尊重,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大,给教学和管理都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三)对体态语言的漠视体态语言是人际交往中信息传递的一种副载体,它在使用中不需要凭借有声语言,但却对有声语言的理解起着强化作用。体态语言主要包括动作和表情两个方面。就动作而言,有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散漫地靠坐在椅子上,使学生觉得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压迫感,心理上会产生紧张的情绪;有的教师在与学生交谈时东张西望、左顾右盼,使得学生对教师的诚意产生疑问,导致其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和沟通的兴趣。就面部表情而言,有的教师在与学生谈心时,经常会皱眉和撇嘴,这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心理暗示,觉得教师对他们是不认可的,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师的谈心也不再积极配合;有的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时候,没有以殷切的目光注视学生,而显得目光散漫,这也会让学生觉得教师心不在焉。因此,应改变教师对体态语言的漠视态度,让他们意识到体态语言是有声语言的有效延伸,运用得当可以显著提高教育效果。

(四)正面语言使用不够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往往较差,平时听到的多为教师和家长的抱怨与批评,在进入高职学习时已经积累了很多负面的情绪。然而,一部分高职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教学时还是常常使用负面语言,经常粗暴地用“不能”“不行”“不可以”等话语来回答学生;不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仍然以批评教育为主,忽视正面的肯定与鼓励。这些都容易激起学生的负面情绪,使他们对今后的学习感到痛苦和绝望,对教师的教学和管理也持抵触态度。所以,高职教师要正视自身在职业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多种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和消除,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语言素养。毕竟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他们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他们对教师的情感往往是建立在有效的语言沟通基础之上的。

二、提升高职教师职业语言素养的措施

针对上述高职教师职业语言使用中的种种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以期对提升高职教师的职业语言素养有所裨益。

(一)准确使用普通话为了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避免因方言的原因听不懂某门课程,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使用标准的普通话。首先,在发音上,教师应努力做到口齿清晰、发音准确,要让学生听得明白、听得确切。其次,在遣词造句上,教师应摒弃粗鄙的方言俚语,使用通用的词语和说法,让学生准确理解教师的意思,避免因词不达意造成的师生误解。

(二)在语言表达上尊重学生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和学生地位的平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在语言上应该充分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使学生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习得知识和技能。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锤炼自己的语言,表现对学生的尊重]。

1.称谓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记住学生的名字,在课堂上教师若能准确地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往往会认为这是教师对其的重视,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对于叫不出名字的学生,教师也切不可简单地以“哎”“喂”呼来唤去,可以使用“同学”称谓。对于记住姓氏的学生,教师可在其姓之前加上“小”字用于称呼,这样的称呼使学生感到很亲切,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尊重的个体,从而在教学中更加愿意配合,也很好地化解了教师叫不出学生全名的尴尬。

2.问候教师和学生在校园里是“低头不见抬头见”,打照面的时候很多,这就涉及打招呼的问题。有的教师在学生进行问候以后,仍然板着一张脸,严肃地点点头,这种教师学生就觉得不容易亲近,自然就拉大了两者的心理距离。因此,在学生向教师打招呼以后,教师也要热情地予以回应,可以面带微笑回答“你好”,对于正好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也可以有一些关心式的回应,例如“最近学习怎样”“上次给你指出的问题有没有注意”等。

3.指示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常常会需要使用一些指示性的语言,在使用这些语言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句式的选择,多使用祈使语气的句式而不是命令语气的句式,多用引导式的语句而不是用语气强烈的反问语句。适当的句式可以使学生乐于接受,心理上也较为放松,进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而不恰当的句式会使学生心里紧张或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给教育教学带来障碍。

(三)重视体态语言的使用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培特通过实验证明:口头语言的效果=7%的内容+38%的声调+55%的表情。由此可以看出,体态语言的使用在信息沟通和交流就动作姿势而言,教师和学生谈心时,身体应自然前倾,不可懒散地靠在椅背上;当学生向教师讲述问题时,教师应耐心倾听,并频频点头加以回应;当学生说到困难和伤心之处时,教师可以适时地拍一拍他们的肩膀加以宽慰和鼓励,让他们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当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时,教师应保持和学生的目光接触,用专注、坚定、温暖的目光向学生传递真诚的情感和平等的态度。就面部表情而言,无论学生在向教师倾诉什么内容的时候,教师都应该认真倾听,切不可经常皱眉、撇嘴或露出鄙夷的神色。当学生向教师表达成功的喜悦时,教师应该和颜悦色、面带微笑,为学生的进步感到骄傲;当学生向教师倾诉苦难时,教师应该面色凝重,为学生的不幸感到同情,表现出心有戚戚、感同身受。

(四)多使用正面语言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信心减弱的现状,高职教师在教学中应多使用安慰性、鼓励性的语言,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三、结语

一名优秀的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超的教学本领,还需要拥有善于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职业语言素养。然而,我们在师资建设中,往往比较重视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以及教学能力的提升,对教师职业语言素养的重视程度却不够。因此,应该将教师职业语言素养的提升作为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增强教师的语言沟通能力,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提升育人效果。

作者:王炜徐春梅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教师论文范文:校园文化下高职教师论文

一、校园文化职业性建设是职教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

1.物质文化职业环境建设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具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共性之外,更重要的是突出“职”的特征,融入更多的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人文素质等。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以校园内的基础设施为表现形式,比如建筑物、雕塑、广场、路灯等。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废弃的工业齿轮、淘汰下来的火车、飞机等重新粉刷作为校园的特色工业雕塑。利用遗弃的树桩、陈旧的桌椅,通过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的创意再造,变成了新颖奇特的校园景观。实现了学院的职业特色,充盈了校园的职业环境建设,丰富了校园文化的物质条件。

2.引入企业文化,突出职业教育特征。职教教育应把校企结合制度和就业教育贯穿在三年的课堂文化中,这就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引入企业文化,突出职业教育特征。教育部制定的国培计划,使大量的职业教师有机会深入到优秀的国家示范校和骨干校进行参观,校园文化建设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为了突出职业教育特征,这些院校会把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和校园文化活动中来,同时选派相关专业教师下场挂职锻炼,亲身感受企业文化,并引进企业工程师和资深技术人员,开展各种技能大赛和技能活动,给校园文化带来企业新气象。

二、“三性”教育的不断加强是职教教育良好发展的有力保障

职教教师不同于普教教师,还要具备职业性、技术性和师范性的特征,我们把它称为“三性”教育。“职业性”是高职教育存在的基础,也是其优秀价值和优势所在;“技术性”是高职教育的优秀目标,培养具有综合知识和高级技术技能的劳动者;“师范性”即是教师的教育专业性。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为导向,以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为目标。在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道德素养,解决他们的技术难题,培养出适应其工作岗位的良好道德素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是“职业性”和“技术性”相结合。通过职业培训,教师们相互走出来、融进去,增强了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和其它优秀院校沟通学习的同时,增强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新了教育理念,掌握新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了教师基本的“师范性”;通过培训,完善教师培训培养体系,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发展;通过学术交流等途径,提高其知识创新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专业带头人行业影响力。

三、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引入是高职教育未来发展方向

“双元制”教育模式所倡导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的高职教育,在德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对比我国的国情,德国“双元制”高职教育模式的发展经验可供我们参考,但照搬显然不能适应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部分高职院校在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学习并借鉴“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办学特点,均取得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良好效果。例如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根据模具制造专业特点,常年与大无缝钢管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在系统的专业理论培训后,学生深入企业,在实际的大生产中了解技术、掌握技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北京师范大学基地采用“名校+名企”的方式,与神州数码、中软国际、幸星国际影视动漫学院、美国Autodesk软件(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与协作关系,让学员走进企业,感受企业文化,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把基地培训的内容与企业实践项目有机结合,保证了企业实践的实效性。

通过培训,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推广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相互交替的模式,更新知识体系,制定符合学院特征的培养方案。还可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行业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应用情况,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其实通过这种创新模式,也充分调动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使高职教育的知名度扩大,拓宽了办学渠道,保证了学生的学以致用。职教培训工作在高职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阐述的以上观点只是教育中九牛一毛,窥一斑而看全豹,职教培训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创新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更高层次的职业学校需要的,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一体化师资,使职教师资发挥出骨干和示范作用,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成琨单位: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论文范文:科学发展观高职教师论文

1科学发展观概述

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创新。从上述论断看出,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方法论,是用来具体指导人们“怎么办”的理论。

2高职教师参与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高职教师参与科研工作主要是两大类问题,一类是主观方面的问题,即自身能力的不足和观念的落后;一类是客观方面的问题,即科研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科研经费的投入不足等。2.1主观方面。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而非科研,没有认识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和相互促进作用。有些教师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对科研工作有畏难情绪。有些教师缺乏竞争意识,不思进取,科研动力不足。还有些教师由于自身知识面相对狭窄,不能及时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科研方向不清。高职教师参与科研工作大多是被动的,主要是为了职称和完成任务;目前对于高职教师的绩效考核主要集中在教学方面,教师在教学上获得的报酬要远大于科研带来的报酬,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高职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2.2客观方面。高职教师对于科研工作有需要,有兴趣,但是缺乏有利于参与科研的客观环境。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科研管理缺乏经验,尚没有形成一套科学、规范、有序的科研管理办法,严重削弱了高职科研管理的效果。大多数高校虽然出台了一些科研管理制度,但缺乏系统性和指导性;只注重对个人的奖励,忽视对团队整体绩效的评估和奖励。没有看到高职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特殊性,脱离了高职院校的实际,高职教师较普通本科院校教师教学任务重,没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科研,不能很好的兼顾教学与科研;有的高职院校虽然成立了科研处,但是职能仅限于课题信息的收集、,科研成果的审核、统计,科研经费的管理等。科研经费的投入主要在科研奖励方面,实质性的科研投入比较少,对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当前高职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职教师参与科研工作首先要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打开想象力,拓宽视野,增强自信心,爆发出参与或从事某项事务的积极性。高职教师应改变过去对于科研工作的负面看法,即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要认识到科研工作对于学校和自己的重要性。其次,要实事求是,对困难要有充分的估计。许多高职院校从中专改制或升格而成,办学历史短,办学经验不足,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不强。在大多数情况下,高职教师是被动的参与到科研工作中,科研立项意识不强,研究方向不明,申报经验不足。许多高职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也想在科研方面有所作为,但是没有经过科研知识培训,缺乏从事科研工作的经验和基础。在提升科研能力的过程中,高职教师可以组成类似于学术沙龙性质的非正式组织。教师在非正式组织中,较少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在人际交往中会感到比较轻松;同时,不同的专业背景也有利于学术交流和灵感的激发。第三,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各种校内外学术资源。随着高职院校基础设施的加强和完善,高职教师可利用的资源已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以中国知网为代表的大型专业学术数据库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门类,并且提供了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不仅能搜索到大量相关学术期刊论文,而且还能对学术热点和研究趋势进行科学分析。当前高职教育科研的热点集中在高职院校、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科研工作、优秀竞争力、战略管理、产学研、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办学特色、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高职教育发展、创新教育、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等方面。第四,要求真务实,端正学术思想,把握研究方向。高职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立身处世的本领。高职教师可以通过严谨的科学精神,敏锐的科学触觉教会学生学习的本领,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4结语

科学发展观为高职教师参与科研工作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思想解放是前提,实事求是是基础,与时俱进是保障,求真务实是目的。

作者:何冲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论文范文:人文素质高职教师论文

1.创造性的文化因素

一般来说,人的文化因素与其所受的教育程度有关。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文化因素也就越高。高职教师的文化因素不仅应该具备专业知识,还应当具备广泛的人文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即应当具有基础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创造性知识。所谓基础性知识是指包括一般性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科的专业知识及其相关领域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反映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保证工作获得成功的教育理论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以及学习方法、技能形成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不仅仅从书本或其它渠道上获得的,更主要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学的反思而获得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实际工作情境中形成的各种经验的整合。创造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记忆、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的知识,是教师如何运用基础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创造性地去处理和解决好教学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具体问题的知识。高职教师应当具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尤其是应该具有创造性的知识,这是教师知识的最高层次,是高职教师文化产生的不竭之源。

2.良好的专业技能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越来越高,这对我们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能教理论,更要掌握技术;不仅是“教育家”,更应该是“技术专家”;不仅需要一般化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因此,“双师型”教师已经越来越受到高职生的欢迎。所以,我们高职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外,还要学会具有现代信息技术和实践技能,不仅要有专业操作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更应该成为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师,形成“知识型”、“技能型”、“创造型”的三型统一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高职生。这是现代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显明的趋势。

3.健康的心理因素

教师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心理健康与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有助于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会使人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对工作、生活和学习充满了热情,还会有助于克服职业倦怠和个人疾病的康复。高职教师面对繁重工作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对困难时若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就容易产生激动、不稳定的情绪,或者产生焦虑不安、抑郁等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和控制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长期以往就容易导致心理障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因此,高职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因素是现代高职教师素质的优秀内容之一。

4.诚信的道德因素

一个人的道德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所形成的,也是一个人文化和精神的内在品质。一个人的道德表现在能够自觉履行道德义务、能按照社会规范标准来约束、支配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良好道德与习惯给他人带来快乐或幸福。教师的道德是教师职业的第一要素,是教师品格的展现,更是教师自身影响力的巨大能源。诚信是教师道德的基石,也是做人的原则。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化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和诚信。诚实可信的人才会受到人的尊重。尤其作为一个高等教育者,高职教师首先应该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才会真正作一个为人师表者,才会得到学生们的热爱,才能胜任教师的职业。

5.健全的审美因素

审美因素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随着自身的知识、思想、心理、道德的教育与积累、升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对美的感受、鉴赏、创造能力和对美的追求。它包括了审美态度、审美情趣、审美经验、审美爱好、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人格等。它是教师心理情感的需要,更是自我修养空间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提升。高职教师的审美能力的提高是自己对事业的热爱与专业发展的价值提升的体现,更是高职教师自我发展的一种高级阶段。

6.崇高的精神因素

精神因素是教师人文素质的优秀和最高层次。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注重构建人的内在品质,保持人性的特质,促进人性的完善与和谐发展。教师的职业需要具有崇高的精神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因为他所从事的职业是培养人的工作。他只有深刻地理解他所从事的这项伟大事业的真义——促进学生“成人”,才能将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到无限的教育人、培养人的事业之中,才会在工作中真正地去“爱生”。这是教师精神力量的展现和对事业的忠诚以及职业道德的遵守。综合上述,高职教师的人文素质主要包括文化因素、技术因素、心理因素、道德因素、审美因素、精神因素等六个基本要素。它们彼此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统一的高职教师人文素质的整体结构(如图所示)。高职教师人文素质结构层次图从上述层次结构中我们可看到:文化因素、技能因素是高职教师人文素质的“物质”基础,特别是文化因素是其它五种因素的基石,而技能因素是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必备条件。心理因素和道德因素是高职教师人文素质处于半“物质”和半“精神”的状态,是高职教师心理学健康与文化素质的中坚力量,它决定了高职教师应有的职业品德,对高职教师人文素质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审美因素和精神因素作为高职教师的人文素质的更高层,对高职教师人文素质的其它方面起着统率作用,是高职教师人文素质的最高境界,也是高职教师自我发展的所要不断追求的目标。

作者:王林毅于巧娥单位: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教师论文范文:心理资本高职教师论文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医学类高职院校教师350人作为研究对象,并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06份,有效问卷率为87.43%。

2.方法

第一,中国版工作倦怠问卷(CMBI)。该问卷在参考Maslach研究编制的工作倦怠问卷(MBI)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改良,包括情绪耗竭、失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为5个条目。采用Likert-7计分,“1”为“完全不符合”,“7”为“完全符合”,代表符合程度由低到高。其中,成就感降低维度全部反向计分。相关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第二,心理资本问卷(PCQ-24)。由Luthans编制,李超平翻译,有自我效能感、希望、坚韧性、乐观四个维度,共24个条目,采用Likert-6计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含3个反向计分条目。相关研究证明了PCQ-24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区分效度、聚合效度和校标效度。

3.统计学分析

整理问卷后,使用Epidata对问卷编码、建立数据库,进行双录入检验,以降低录入的误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高职教师工作倦怠检出情况

根据CMBI关于工作倦怠的诊断标准,高职教师在各个维度上的检出情况见表1、表2。

2.高职教师心理资本分布

PCQ-24采用Likert-6计分,本研究中样本的心理资本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均分都超过了理论值(3.5分),整体来看心理资本属于中等偏上水平,见表3。

3.心理资本与工作倦怠的相关分析

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倦怠的三个维度和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均存在负相关(P﹤0.001),见表4。

三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职教师的工作倦怠检出率为68.95%,说明该群体工作倦怠发生较为普遍。三个维度的分量表检出率均超过半数,说明高职教师由于过度的工作环境导致了情绪和生理资源过度消耗,成就感也相应降低。这与职业教育社会评价低、生源质量低、教师胜任要求高等特点有关,高职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心理资源和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无论是从关心教师还是从重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相关部门都应积极关注工作倦怠这一日益普遍的现象,为教师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高职教师的心理资本整体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和工作倦怠的三个维度均存在负相关,与骆宏、赵简、周秋蓉等研究结果相似,即高职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越高,工作倦怠水平越低。基于上述结果以及心理资本可开发和投入的特点,在高职教师管理工作中可将心理资本作为预测和干预工作倦怠的工具,通过提升高职教师的心理资本以降低工作倦怠的水平。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也能发现,若教师对工作充满希望,态度乐观,并有坚韧的人格,那么他们在遭遇应激时能很快振作,在身体、情感及心理方面消耗减少,相应地不易产生工作倦怠。高职院校在教师管理工作中可引入员工帮助计划(employeeassistanceprogram,EAP),为其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以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并使其在工作中感到希望,训练提高其处理应激源的能力,保持乐观,进一步降低工作倦怠水平。同时,教师个人也应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投资与开发,主动调整以适应工作性质的需要。

作者:李龙飞周立超张振双单位: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