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10 09:42: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西方经济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当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较为单调在讲解
西方经济学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只是向学生们单纯的传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内容,对于实践方面训练很少,这样就导致西方经济学教学理论和教学理论严重脱节。同时,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安排的课时相对较少,导致教师往往都需要抢时间、赶进度,教师能够讲解完这些理论知识已经很不错了,并没有过多的时间用来分析、深入实践现实中出现的经济问题。因此,很多学生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真正的学习兴趣并不大,很难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也不能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式相对落后
现阶段西方经济学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停留于过去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一般教师都是照本宣科的念课本上的知识,很少会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引导性的问题,组织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而且,教师基本上没有故意引导学生们做一些基础、简单的社会调查。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只是被动学习,很少主动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进而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低下。
二项目学习模式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
所谓项目学习(PBL)模式,实际上属于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更突出,这种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协作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PBL模式主要是围绕和相关相关的活动、内容、成果以及情景开展,需要学生以及教师的共同参与。具体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拟定项目主题。教师应该确定一个或者几个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活动,关于学习活动应该具备一定的引导性、鼓励性以及驱动性。同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如何灵活应用各种途径利用自己学习、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目前掌握的实践技能总结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2)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对方展示,这样可能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然后学生们再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三PBL模式应用于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具体分析
下面笔者主要选择西方经济学的宏观部分内容进行项目实训,具体步骤如下。
1选定项目在项目学习模式下,选定项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西方经济学的宏观部分,应该严格根据以下几点基本原则选定题目:
(1)对项目可行性进行评估。主要是从客观的角度上评估学生是不是可以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完成这个项目。
(2)选定的项目一定要有一定的学习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
(3)项目应该具有一定的应用性,该项目应该针对某一项具体的经济实践活动进行指导,这样才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分析具体经济问题的实际能力。
(4)该项目应该具有引导性以及明确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项目,教师和学生都有权利选定,根据课程内容笔者自己拟定了以下几个项目以供大家选择,如失业的影响、GDP核算方法、货币政策与经济风向、财政政策与经济风向、国民收入与幸福感以及通货膨胀的好处和坏处等。当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他的项目进行研究,但是应该由教师进行审定才可以通过。
2制定项目的具体实施
计划最开始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学习者自己选定一个项目,然后应该确定项目小组,每个小组大概4-6个人,由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这项项目任务,小组成员应该推选出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全权负责整个项目学习小组内的一切相关工作。而且,为了保证这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开展,每一个项目小组成员应该相互探讨,共同研究、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关于项目计划方案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预期学习目标、学习项目的研究步骤、成果的展示方式、成果形式等。项目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具有明确的时间要求,确保能够在规定时间内按时完成项目。
3开展项目阶段
在整个项目学习模式中,项目开展阶段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项目学习小组的每一个组员应该按照项目设计要求认真、仔细查阅一些和选定项目有关的文献资料,然后确定一些这个项目的初步分析方案。而且应该将整个项目任务进行合理分解,务必将项目任务合理分担给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身上。另外,作为小组组内成员,应该根据事先确定的项目研究目标对项目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调查,同时收集、查阅相关的信息资料后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最后做出总结。最后,小组各成员应该和其他成员相互交流、讨论自己的项目成果,一旦有什么问题应该咨询指导教师。
4成果交流项目学习模式中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也就是成果交流
关于成果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根据项目实际性质的差异,教师可以选择最佳的一种形式进行成果交流。角色扮演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成果交流形式,项目组的每一个成员扮演一个角色模拟真实的情境。经过成果交流后,可以使师生们共同分享、交流在项目学习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得失,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成功完成项目的喜悦。其次,每一个成员在成果交流过程中发表的见解都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应该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展现出来。实施项目学习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自己树立强烈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项目组每一个学生的内在创造潜能,使学生们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5评价项目,不断提高
学习成果项目学习模式中能够科学、合理评价项目学习小组中每一位成员的学习成果,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专家、学生、同伴等都可以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不单单是指项目成果,同时还指学习过程的个人表现、学习态度等。
四.总结
综上所述,项目学习模式在很多方面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转变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制造更多学习机会,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可以尝试用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
作者:陈美兰单位: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厦门大学经济系
一、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金融危机理论的不同之处
(一)研究的方法不同
马克思对金融危机理论分析中,采用科学的唯物辩证观,运用科学的抽象,在复杂的金融危机现象中,排除那些次要的、偶然的、表现事物外部特征的一切联系,一步一步地深入考察和分析,运用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危机所发生的本质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马克思经济学在金融危机分析中侧重于制度分析,通过人与人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关系的考察来解释金融危机产生的本质问题。早期西方经济学中对金融危机形成理论大都从宏观层面分析,运用历史类比和简单的实证描述分析方法。近年来由于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们侧重于对金融市场中微观行为的理论分析并加以模型化,产生了四代货币危机模型,并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严格的理论推理分析和数理化、模型化分析。虽然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和完善,但缺乏科学唯物史观,导致各学派在分析中往往侧重于各自不同的方面,过于强调个别因素,其结论往往只能解释金融危机的形成的部分机制或某一类型的金融危机,缺乏全面和系统性的研究。
(二)研究金融危机的目的不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从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去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和性质,认为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过剩及经济周期危机问题。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历史现象,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的表现,运用政策手段去解决金融危机只是暂时的现象,并且金融危机的克服是以经济萧条为代价,这必然不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必然会被共产主义制度多替代。马克思经济学研究金融危机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缺陷性,要想克服金融危机问题势必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西方经济学对金融危机的现象和机制的研究大都是对已发生的危机进行总结,他们主要研究金融危机出现的原因和传导机制。虽然西方经济学家也指出金融危机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和实体经济运行结合在一起的,但他们并未敢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而是从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及政府调控手段来寻找解决金融危机的手段。
(三)对金融不稳定性的分析不同
马克思关于金融不稳定的思想更丰富,从信用制度与银行制度、股票市场的波动、金融的传导机制上详细解释金融不稳定的原因。信用制度与银行制度具有融资功能,使银行只需要保持较少的存款准备金就能实现资本的借贷,但由于金融环境稍微变化有可能就会导致银行的挤兑现象,助长了金融的不稳定性。信用制度的发展导致金融衍生品的大量产生形成虚拟资本,虚拟资本容易产生泡沫经济,这是虚拟金融的不稳定性。在资本主义市场中,商品和劳务的关系都是通过货币金融联系起来。当商品和劳务市场中出现异常时像支付链条中断会通过关联效应向金融市场传导,使金融市场均衡发生波动产生不稳定性。马克思也指出,由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使人和人之间存在契约关系,但这也隐含着道德风险问题。若一方违约就会使整个债务链条断开,导致信用关系异常,最终会体现在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后凯恩斯主义金融不稳定性假说最初来自于明斯基20世纪50年表的论著。经济中实际获取利润的时机与债务负担的不协调的发展是金融不稳定的根源,经济高度繁荣时期,实体经济中赢利的前景较乐观,但实际赢利的机会受生产规模扩张的影响,但虚拟经济却不是进而导致信用的扩张。在信用扩张促使下货币越多的流向投机性和抵补性项目而不是用于实体经济中投资项目的融资。债务融资范围和债务链条越长越造成金融体系愈发不稳定,经济周期的累积又导致下滑的债务紧缩。后凯恩斯主义对金融不稳定的分析仅仅强调了债务执行的风险是导致金融不稳定的原因。
(四)对金融危机的政府干预的观点不同
马克思指出,央行在金融危机时可以通过调整准备金来应对危机。按照马克思的解释是指为了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持最低限额的金属贮藏。当出现金融危机,货币市场出现过多的货币流通即通货膨胀趋势时,央行提高准备金储备;相反,货币市场上出现货币不足时,央行降低准备金储备。同时,中央银行具有调节市场利率的功能。马克思说:“英格兰银行的权力,在它对市场利息率的调节上显示出来。”金融危机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息率来对利率控制。以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金融约束论”。其优秀观点是: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完全导致市场失灵,致使金融市场交易制度难以有效运行,必须由政府供给有正式约束力的权威制度来保证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弗里德曼的货币政策失误理论认为,货币供求失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货币需求方面,而在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失误,因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相对稳定性。更甚,政策的失误通过心理效应加剧银行恐慌,使不严重的局部金融问题演变为不可收拾的全范围的金融危机。麦金农—肖理论主张应当尽可能减少政府对金融的干预。
二、二者金融危机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二者金融危机理论相似和不同点的比较可知,二者的金融危机思想对于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避免金融危机风险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二者关于金融体系不稳定的思想
对于我国稳定金融体系具有启示作用把二者金融体系不稳定思想综合在可以一起看到,引起金融体系不稳定的因素在于银行制度、金融传导机制以及债务执行等方面,从这些角度完善和预防可以稳定我国金融体系。我国的金融体系具有典型的“银行主导型”特征,社会融资渠道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客观上导致了单一的融资结构,增加了银行体系的风险承载量,并且缺乏完善、有效的银行监督和惩罚机制,从而导致更大的金融风险和金融脆弱性。因此,借鉴二者金融不稳定思想进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发展保险、投资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体系的融资体系,达到完善金融制度进而分散融资带来债务危机的风险。其次,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监管和惩罚机制。信用制度的快速发展和外国资本大量流入对我国金融监管带来较大的冲击,因此,金融监管部门应随所面临的国内和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其监管职能和灵活性,多种监管工具并用增加金融风险预警能力,同时针对违反金融条例的行为给予严惩使监管机制真正有效可行。
(二)二者关于生产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思想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具有启示作用
二者都提出经济危机是产生金融危机的一个原因,因此,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可减少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提出经济结构性战略性调整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目标,这意味着我国在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上都要进行调整。国内:我国需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建立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把发展实体经济仍作为最坚实的基础。对外贸易:我们应坚持出口和进口比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优秀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增加企业国际化竞争能力,加强多边区域贸易合作抵抗国际经济风险。
(三)二者对金融危机中的汇率思想对我国汇率改革提供了启示
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言,西方经济学的四代货币危机模型中关于汇率思想的描述较为详细,尤其关于固定和浮动汇率制度选择的观点对我国有较大的启示。人民币升值导致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呈现流失迹象以及净出口减少,并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性和净出口也有很大影响。在当前全球汇率大战和贸易大战环境下,如何实现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保值和对外贸易平衡已成为我国目前和以后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由于中国是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相对稳定,因此,当境内外利率出现差异时,会导致单边套利机会的出现。套利成本虽在我国资本项目管制下会增加,但当赢利机会出现时仍会有非法逃套的情况,这使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难度加大,容易导致资本市场危机。为了避免固定汇率带来的负影响,我国人民币汇率应由盯住美元转向参照货币一篮子浮动,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
(四)二者关于政府干预金融体系的理论
为我国制定货币政策提供指导作用马克思主张政府应在金融危机时从存款准备金和利率调整来干预。西方经济学中,一方面,赞成政府应采取灵活的货币政策调控金融危机;另一方面,认为政府不应该加以干预,因为货币政策常常具有失误性和滞后性。在二者思想的基础上,借鉴其调控手段来加强我国政府货币政策干预金融危机的有效性。201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在稳健性货币政策的同时,应注重松紧适度,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因此,我国政府结构性货币政策要随环境变化及时调整,且重点防范资本市场泡沫、生产过剩和金融体系风险等问题。马克思经济学从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和性质上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研究,西方经济学的金融危机理论则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对金融危机现象进行模型化分析,二者都为我国预防和规避金融风险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对我国金融行业、汇率体制等方面的调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贾倩张志敏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中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难题
1创新能力培养与教材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教材是学校进行理论教学的基本工具,在高校教育不断进行改革深化的今天,各级各类的学校出于各种目的,总是在想方设法地订购所谓最佳教材,选购的依据大多是各专业名师或教育部规划的所谓权威教材,以满足教学计划中教学任务的要求。但许多教材在实际设计上往往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设计,由于经济学专业的特殊性,要求教育素材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自身的内容,而实际的教材并有没根据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进专业知识及案例素材。
2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实践教学,是为了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实践教学模式近期在我国的高校教学中不断地发展起来,同时也在用此方法进行招生及解决就业问题。但在实际中,实践教学的操作效果不得而知,在整个过程中是否达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进步,似乎收获的效果并没有投入的资金比例大,所以如何在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中开展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是现阶段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创新能力培养与考试改革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教育问题已经被探讨了若干年,关于其中的考试改革的讨论也一直没有停息,目前大多数的观点都认为,现行的各类考试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育现状的情况下,如何完善高校的考试制度,采取灵活的形式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考察成为教学改革的难点,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考试内容来锻炼自身的各项能力,有侧重点的进行教学跟进是考试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
4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学模式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型的教育方式,创新型教育方式的践行则需依托于创新型的教师,高校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渊博的学识素养及创新的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手段,才能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教育活动中,教学模式往往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制定培训内容,没有做到够帮助学生理解及消化所学知识,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误入歧途。
二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1教学模式的目标改
革强调能力目标和拓展目标教学目标应从过去仅注重知识目标调整到重视能力目标和拓展目标上来,鼓励和引导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能力。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模式应该突破过去较为僵化的刚性理念及方式方法,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及经济环境的需求空间进行分类培养,注重学生自身的个体特征及专业爱好,从而进行多样化的教学目标设定,以适应不同教学模式的发展。
2进行教学组织的改革
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招收学生也有文理科差异,应当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和特点,对授课内容与方式做出相应调整,开展分专业、分层次教学。以灵活的课堂形式将授课对象分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将基础知识与实践教学分开授课,根据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来分配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要缩减教学内容中陈旧过时的理论,更新补充新的理论和实际案例,使教学内容反映现代经济学的新思想和新成果;其次,摈弃与相关课程重复的内容,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交叉学科的知识反映到教学中来,给学生留出自由思考的余地。教学内容的更新改革,是保证学生在第一时间学到最新经济信息的途径,从而能够培养学生根据经济的发展来完善自身的创新思维。
4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师要积极开辟课外教学领域,采用多种方式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互补,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目标,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模式的制定过程中,根据市场的需求及学生自身的需求来设计教学理念及目标,并根据这些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全面的改革创新手段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三结语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模式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使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保证其在步入社会的过程中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
作者:李迪刘永芝单位:哈尔滨华德学院
一、教学改革方向
1.注重教材选择
明确教学目的目前我国的教材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教材是西方经济学原版引进的,另一类教材是国内学者编写的。原版教材体现了西方经济学者的思维方式,经济理论,但由于语言、翻译、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以及学生素质能力等的差异,在我们地方高校并不适用。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对我国财经类学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育状况,思维方式分析把握清晰,大量直观的、中国的案例安排,使学生能学懂经济学中的原理,真正提升学生经济学素养,告别懵懂的经济学认知。
2.课时安排合理
重点突出西方经济学教材的容量比较大,课堂教学时间珍贵,,而我们的课时有限,所以,我们不可能全部讲解到,因此,在学习的时候,对于一些重要的章节,经济学中的优秀内容,问题,我们花很多的时间,详细重点讲解,而对于比较好理解的简单的章节,问题,就讲的简单点,少花点精力。例如消费者行为理论是微观经济学部分的难点;产品—货币市场均衡与劳动市场均衡是宏观经济学部分的难点我,我们会多花时间,把知识讲透,繁杂的难于理解删掉,简单的内容留给学生自主学习。
3.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1)情景教学法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组织学生开展社会经济调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经济情景,使学生体会到概念原理以外的西方经济学。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例如海尔品牌的战略,海尔成立几十年,相对其他家电产品曾多次易主,而海尔冰箱却一直占据销量第一的位置。通过分析案例,海尔的价格一直高于市场上的其他品牌,在价格上没有优势,但是为什么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呢?原因就是通过广告,改变消费者的偏好。这就很生动的解释了经济学中需求的影响因素-偏好。案例教学法可是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堂教学。
(3)课堂实验法
课堂实验是一种专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的互动、简短的游戏,得利于实验经济学近年来的不断发展,今天才能将课堂实验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来,教师通过简便易操作的实验,深入浅出的情景设计,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
4.考核方式的改革现
在西方经济学的考核方式主要还是通过试卷考核,考核方式单一,成绩不能体现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改革后的成绩评定方式注重平时成绩,不论是作业、演讲、回答问题还是课堂笔记、出勤等这些平时的学成绩的40%,期末考试的的60%也会减少对死概念和原理分数比例,倾向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建立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教学的过程不只是教师教和学生学,还包括教师间的听课,评课,互评,教师的评学,以及学生的评教,只有各个环节组合给力,才能促进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1.教师提高个人教学水平,关键在于听水平高的老师上课,不断的学习、丰富、构建教师的知识体系,理清知识脉络,运用好教学技巧,熟练使用教学方法。
2.建立教师考评制度,奖罚分明严格执行教学资料考评制度和和教学事故处理制度;把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纳入到职称评聘,绩效工资的发放上了,利用机制倒逼教师工作质量。
三、改革效果
自2009年各地方院校开始进行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并采取以上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主要表现为:第一,教师的授课水平提高了,学生评课的满意度提高了;第二,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参与度明显上升;第三,学生考试成绩提高了,培养了经济学素养。
作者:弓炎李晨单位:张家口学院
一加强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应遵守的原则
(1)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的能力拓展为中心来开展实践教学和以学生的专业需要为中心来设计教学进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最重要的主体,如何为其提供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最丰富的学习内容是我们教师上课之前就应该充分考虑和设计的。不但要使学生喜欢并学好这门课,而且要传递重要的学习方法,这是学生走向社会后更需要的能力。
(2)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原则
我们培养的学生最终是要面向社会,为社会服务的。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在上课中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逐步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现实的能力。例如在讲解乘数理论时,要结合我国近年的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政策,让学生明白这些经济政策的目的是通过乘数作用带动国民收入成倍地增加。
二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模式应用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自己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找到合适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或进行发言、讨论,这有利于增进学生间的交流,自然而然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其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使经济学原理与实际结合的良好途径,在课堂就可以进行,会很好地提升课堂气氛。
2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法是让学生走向社会,从单纯的理论学习到了解实际情况的最直接的实践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对现实中的经济现象进行实践考察,充满乐趣,将所学的书本知识与实际状况相联系,进行分析,收获颇多。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有很多章节都适合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调查,如讲完供求理论后,组织学生进行房地产价格调查,对影响房地产的需求与供给的因素进行问卷走访。最后整理、分析,并形成最后的调查实践报告。实地考察可以使学生更加关心经济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辩论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理论知识学习后,老师留论题给学生,学生准备好论题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同时围绕主题搜集资料。例如:春运期间火车票是否应该涨价?这个论题就是一个不错的题目。教师在讨论前布置好任务,在讨论中掌握好流程,在讨论后做好总结点评,也为自己今后的实践教学不断积累经验。经过一次充分准备、思考、发言、总结材料会让学生收益很多,这也是通过课后作业来巩固书本知识的好方法。
4专家讲座法
经济学是一门与现实经济密切联系的课程,如果可以定期邀请到一些有实践经验的相关专家来给同学们做专题讲座,这对学生的启发和开阔视野是非常有效的。如在讲授不同需求价格弹性与企业收益关系时,可邀请企业相关人员,给学生讲授在实际企业运营中是如何进行定价、调价而使企业获得更多收益的,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动力。
三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部分主要环节设计
1供求理论实地考察
进入超市等场所考查哪些商品在“薄利多销”?总结分类,再与教材原理进行比对。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与房地产市场,深刻理解供求原理。“纽约市的房租管制”——最高限价例证,让学生理解限制价格的优点、缺点和现实应用。小组讨论:公共交通应不应该免费?禁毒是增加还是减少了与的相关犯罪?
2消费者行为理论角色扮演
现场进行喝酸奶或者吃巧克力等体验,验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设计一个买卖现场,让学生扮演买卖双方,以便生动地理解消费者剩余。
3市场理论实地考察
到现实中去调查、分析、总结各个市场类型。案例讨论:为什么菜场卖菜人员的收入仅够维持他们的基本生存?最后给出答案:行业壁垒低。鼓励大家努力提高自己能力,提高自己将来的工作行业壁垒。“优惠券和回扣的经济学”深刻理解价格歧视在现实经济中的普遍应用。
4生产要素市场案例讨论
近年来民工工资为何提高?深刻理解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小组讨论:是房价带动力地价,还是地价推高了房价?就国土资源部与住建部之争进行讨论、剖析,得出正确结论。
5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实地考察
对市场失灵的原因,即垄断、外部影响、公共产品、信息不对称任一个进行实地调查,然后让学生通俗解释这些原因是如何导致市场失灵的。能够激发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连接,变抽象为具体。案例分析:“癌症村地图”“淮河殇情”“雾霾”等触目惊心的污染案例,选择精炼视频,一目了然,引出学生们对污染的深层次经济学原因的探讨,并提出解决对策。
6国民收入核算多媒体视频展示
观看关于我国物价统计的纪录片,使学生熟悉GDP缩减指数、CPI、PPI等价格指数的测算过程。专题调查:搜集近年来世界各国GDP,人均GDP的排名,来鼓励大家肯定成绩,承认不足。案例分析:“蝴蝶效应”来解释乘数原理,进而分析“破窗经济”、“蜜蜂的寓言”、“节约悖论”等蕴含的经济学原理,生动而深刻。
7财政政策专题调查
对我国近些年来刺激消费的主要财政政策进行梳理,如大学扩招,大修公路、铁路、农田水利等。专题讨论:我国现阶段应采取何种财政政策调控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8失业和通货膨胀案例分析
阿根廷的通货膨胀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程度之高,让学生感受到通胀的影响之大。小组讨论:我国失业率和通胀率明显低于人们实际生活中体会到的水平,从统计方法上给予解释。
作者:史晓红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一、现代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在基本理论视角下的异质性
(一)在理论内涵方面存在差异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一开始就是以现实为基础构建出来的,实现对认识论、逻辑学及辩证法的统一;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实质上描述现象的,只重视体现一系列经济事件及现象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备的线性关系,对于隐藏在经济事件及现象背后的深层次规律并没能揭示出来。西方经济学认为人仅仅是一台机器,他们精于计算,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利益最大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论是客观存在于现实中的,它统一了理论跟现实,不仅具备完整的逻辑性,还为理论基础的建立提供客观经济世界的规律,把人的本质规律深刻揭示出来;现代西方经济学大胆提出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目的仅仅是为构建理论体系提供条件,忽略了逻辑的现实性这一前提,是资本主义实现无线增值逻辑链条的必要组成之一。
(二)在理论诉求方面存在差异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论的根本理论诉求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最初的社会形态就是完全自然发生的,是人的依赖关系。如此,人只能在孤立的地点、狭窄的范围发展自己的生产能力。人拥有的第二大形态就是在依赖物的基础之上变得独立,并逐渐形成物质交换关系、多方需求关系、全面关系,且越来越普遍,构成了能力和体系。人具备的第三大形态是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产生跟人共同的社会生产关系能力,是人们获取社会财富的基础。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抽象出一个理性经济人的概念,仅仅为构建经济学的逻辑体系提供一个假设性的前提,是非现实性的。
二、现代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在中国的视界交融
(一)必要性前提—中国现实社会的时空结构
中国现实社会时空结构的发展状态呈现出多维性、不均衡性,为找寻经济分析范式提供切入点。我国改革开放持续三十多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之出现的还有一些结构性的社会问题,并越来越严峻,包括各地区经济发展失衡、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环境污染严重等。这一系列问题并不是照搬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论就能解决的,也不是照搬现代西方经济的方法论能解决的,只有批判性地结合两者的优点,形成一个凌驾于两者之上的经济理论,突破现有理论的束缚,才能有效解决这些结构性的社会问题。于是,不管是现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都为它们的方法论在中国的视界交融创造必要性的前提。
(二)现实性基础—中国现实社会时空结构下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
在当下社会时空结构里,中国拥有的所有社会形态纬度均被压缩在同一个时空结构中,包括传统性、现代性、未来性等,致使中国发展表现出内部结构一定程度的失衡。这种时空结构上的失衡、多维、压缩,导致众多经济学现象也呈现出多维特征,它们不再单纯,它是一种只要离开整体性的社会就无法完整把握的时空结构元素。中国创新的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不仅要考虑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跨越的问题,同时要考虑在跨越成功实现之后可能面临的问题,以便为中国在未来发展战略的制定上提供政策支持、理论解释。因此,中国现实社会纷繁复杂的时空结构下的变化莫测的经济现象为两者的视界交融创造出现实性基础。
(三)可能性路径—中国现实社会时空结构的动态发展性各种思潮
在中国竞争融合,得到的结果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它是一个过程,是各种经济流派和理论在时空维度的碰撞,并持续实现动态均衡。最终,经受住历史严峻考验的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它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意识形态的主流,并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时空结构里的两对历史向度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推动中国社会在动态演化中构件时空结构,为现代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融合、对话构建起一个必要的语境,为两个方法论的视界交融创造可性能的路径。
三、中国实现现代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论视界交融的具体途径
(一)中国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总体性的经济学理
论将来,中国社会不得不面对的实际发展问题之一就是有限的资源与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既有的行政制度结构与市场改革要求的制度结构、市场效率的促进与缺失社会公平良性互动的社会制度、公民利益团体精英化与宪法治理等矛盾。在整个社会科学理论中,经济理论所处的是基础性地位,其立足点、落脚点都应是中国社会发展必须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它是多方面的、综合的。因此,中国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构建一个总体性的经济学理论,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学科领域,应重视融合法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哲学及其他自然学科。
(二)中国应构建不同于现代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新政治经济学
未来,中国新的政治经济学制度是中国社会综合发展的基础,应不同于现代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应融入各方面要素,包括制度要素、环境要素、知识技术要素、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等,这些是中国社会综合发展函数的内生变量,目标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级阶段,目的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诉求是构建和谐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都要实现和谐发展。同时,这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发展目的、发展诉求等拥有很强的、很具体的历史性特征,需要我们充分认识这一点,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生产方式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均衡的结构体系。
(三)中国未来的新政治经济学在方法论上应具备三大特征第
一,中国未来的新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理论优秀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思维方式和逻辑,对社会经济结构中实践理性的总体地位进行重塑。换言之,中国未来的新政治经济学的客观依据是人的现实规律与实践的统一,其实践理性的总体性应包含人的利己心和主观心理欲望,从而通过新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实践理性的总体性来影响中国未来的社会经济结构。
第二,中国未来的新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支撑是实践唯物论、实践历史观、时间辩证法。人是实践的主体,人的双重对象化的物质统一是构建中国未来的新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科学的认识论基础;人的本质是对立统一的,拥有很强的理想性与现实性、偶然性与必然性、应然性与突然性等,这是构建中国新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不可或缺的逻辑结构;人进行的跟规律及目的相符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维度为中国新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构建提供了极广泛的、张力极强理论话语。
第三,中国未来的新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构建应将科学主义里隐含的合理性元素大胆吸收进来,对知识增长诉求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这对中国新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实现科学主义具备重要现实意义。在经济世界的现实里面,很多经济现象都是以数字量化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的,对其规律进行检验也离不开数字量化依据,所以实证主义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当然,中国新的政治经济学不能以一个独立的学派存在,它需要一个相对统一的范式,才能促进积累和发展整个学派知识。因此,在构建中国未来的新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时应积极引自然科学的分析范式和工具,如数学、物理学等。
四、结语
中国经济学理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既要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同时也要坚持并不断吸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精华。因此,中国只有从经济学的方法论出发,客观对待两者的理论内容,各自取长补短,最终形成具备中国主体地位的新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以真正迎来中国经济学的春天。
作者:乌兰夫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
一、改革传统的IT人才开发培养模式
将西方经济学应用于现代IT人才培养中的实际意义IT人才缺乏会成为阻碍IT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针对软件产业来说,情况更是如此,所以,培养符合现代企业的要求的IT人才,已成为当前推动我国IT产业发展、实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在我们国家中,IT人才的培养工作主要在高校进行,当然也有一些IT产业也会对自己的员工进行教育培训。在高校培养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的影响,所培养出的IT人员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这会使得IT人才层次与知识结构产生严重的缺陷,进而造成IT人才的大量浪费。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IT人才培养存在着几个重大的问题,第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专业定位不清,在我国,不论是一些重点高等院校还是其它普通的高等院校,在进行IT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不论是培养方式还是教学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存在着大同小异的现象,这些院校的教学目标也存在着很高的一致性。再者就是一些高职学院在培养IT人才的过程中,总是极力向普通高校看齐,这会使得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定位不准确,培养出的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较差,无法在工作中突出自己的特色。第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落后,就目前的情况来看,IT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大量的软件人才,这些软件人才在工作中必须具备较强的工程意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应用能力,他们必须熟练地掌握与IT行业相关的最新技术,这就对IT人才培养中的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我国的人才培养在这些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许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会使得所培养出的学生在参加工作后不具备最新IT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IT技术每天都在更新,相比之下,大部分高校的教材更新速度则显得过于缓慢,这就使得在校学生无法及时地接受国际上最新的IT技术,以至于在实际工作中无法达到工作的要求。还有一些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无法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企业中必须再接受几个月甚至是一年的工作培训才可以正式上岗,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实际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IT产业的发展。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有效配置资源的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严谨、深刻、逻辑结构严密的理论体系。西方经济学理论可以指导市场实现有效地资源配置,将西方经济学融入到现代IT人才培养中,可以有效地规避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使得人才培养时刻跟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才培养方向随着行业发展方向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将西方经济学教学应用于IT人才的开发培养中,有利于IT人才的高效利用,有利于我国IT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IT人才开发培养中的西方经济学应用
将西方经济学应用于IT人才的开发培养中,这是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实践教学将学生掌握的知识加以具体运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对西方经济学应用型教学首先要有准确的目标定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按照应用教学型的要求,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
1.在IT人才培养过程中
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西方经济学。要想在IT人才培养中,发挥出西方经济学的最大功效,我们首先就要对西方经济学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通常情况下,西方经济学是财经专业的优秀课程,将其应用于IT人才教学培养中,会使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思想混乱。西方经济学是西方资产阶级所创立的一门学科,最初其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经济现象的学科,IT行业的发展以及IT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影响。西方经济学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西方经济学所包含的理论体系不会因地域的改变而改变,虽然其理论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我不能因此而将其全盘否定,我们应该秉持审慎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人才培养中,要以科学的态度,大胆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所包含的理论和方法,当然,在运用西方经济学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2.案例教学和数学化
相对其它学科而言,西方经济学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这一课程时,会遇到许多数学公式、数学图表图形以及数学推到理论,长期教学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和枯燥的情绪,所以,在将西方经济学应用于IT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案例教学和数学化的教学方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依然推行的是市场经济,在教授学生有关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知识时,可以通过实际的例子来让学生加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案例来刨析经济学原理,然后通过相关经济原理来促进学生对IT技术的学习,这样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促进我国的IT人才培养工作。学习数学的严密逻辑可以帮助学生对经济现象的理解和分析,所以在进行西方经济学教学时可以加入对数学的教学和应用,通过此种培训方式,有助于学生将经济现象抽象为数学语言,然后再将数学理论演变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提高IT人员的专业素养。当然,教学案例本身就具有生动性,在加之数学理论的指导,这样就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
3.在IT人才培养过程中
结合我国国情以及行业情况分析经济问题。在IT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习者经济学思想的培养,使学习者能够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IT行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西方经济学内容教学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中所包含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外,还让学生具备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通常情况下,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之上的,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如果对相关的理论掌握不熟练就会导致理论和实际无法有效结合的后果,这样必然会导致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不理想的效果。而且,西方经济学主要是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改进而发展来的,所以,我们在学习时不能全套照搬,要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将一些必要的理论对学生进行灌输,而且在教授过程中,要根据IT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让学生通过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学习,实际掌握一些必要的技能。这样可以有效地推动我国IT人才培养工作的进行。
4.适当增加非主流学派的理论和经济学前言理论介绍
经济学是一门发展比较快的学科,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应有重点的补充介绍当前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如博弈论、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通过向学生介绍不同流派和经济学发展前沿理论,不但能够使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有一个比较完整和动态的了解,开拓他们的视野,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研究和应用能力。
5.加强对教学团队建设
高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建立起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师既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善于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熟悉教育学;二是勇于改革,善于创新;三是关心和了解与教学有关的行业发展情况,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四是掌握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学校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应制定一套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的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学校应根据需要,将选派骨干教师去学习、进修或去同类高校进行交流,以便获取信息,随时更新教学内容,更好为应用型教学服务。
6.探究新的课堂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是经管专业的重点主干课程,具有独特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目前西方经济学应用型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提问式和案例教学法等方法。为了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除上述几种教学法外,还可以采取因果式、启发式、探究式、推论式和对比式等其他教学法相辅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往往不同。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还应视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应用型能力的培养。
7.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应用型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实践教学基地能够给老师和学生的教和学提供必要的实际操作的条件,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以此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让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践,可以让这些很少参加实践,对国内外经济生活了解较少、对企事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接触的很少和主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能够使他们能达到对某一实际问题的新认识、使他们具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主动实践热情。
三、结语
将西方经济学应用于IT人才的开发培养中,任重而道远,尽管在此过程中存在着种种困难,但是不论是普通高校还是IT企业单位或者是其它培训机构,都应该正确认识到这一培养工作的重要性,不断为我国培养出大量的合格IT人才。
作者:苏炎单位:NTTDATA(中国)有限公司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及教学效果的研究
ZHAIRen-xiang、HANShu-Ping指出,教学方法改革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基于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缺陷,建立了基于问卷调查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程序得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在实施了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后,综合地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明显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不断地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要适当地处理关注教学的中国经济实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水平。指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并证实了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效果。朱学君指出,西方经济学在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提高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在高等财经专业的教学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强调了提高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意义。郭艳基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其教学改革思路与具体措施,以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变化的综合型经管人才。韩红莲、张红程针对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提出,可以通过课程铺垫、对比学习、运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这些研究根据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思路及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关于教改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等方面。赵栋强认为,现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实践偏重于教,而对于学的方面强调不强,指出以考风建设来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提高,结合学生学习动力的状况和培养目标来选择教材以及对数学家工具的重视程度。特别强调从学的方面来进行教学改革。彭东在分析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实施案例教学法、实施讨论教学法、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方式并举等改革措施。陆玉霞基于目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方式等改进措施。这些针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进行了具体研究。刘越分析了本科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及其问题,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路径来提高其教学效果。张学春认为,对西方经济学要有科学的态度,要加强实践教学并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专题教学法和角色互换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并利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对于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出了诸多方法与措施。此外,对西方经济学考核方式改革等也有相关研究。张双娜针对传统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以及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办法,并指出这些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些关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及提高教学效果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打下了相应的基础,但还可进行更深入具体的分析。
二、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
饶龙先指出,案例教学是一种灵活且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穿插式、讨论式、组织专题辩论和讲座等方式的案例教学,使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和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能运用所学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强调了案例教学的作用与意义。孙晓华、刘元胜运用举例法阐述了《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功能、教学案例的特点、来源以及案例教学中需注意教学案例避免常规化、案例教学中避免老师唱主角、问比答更重要等问题。对案例教学的必要性、特点及要注意事项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为案例教学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重要基础。魏静在探讨其案例教学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种具体的实施形式,进而指出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探讨了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形式等,具有参考、启发价值。姜鑫认为,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但在这方面还存在误区且缺乏系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提出应正确处理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根据实际及时编写恰当的案例并准确有效地使用以提高该课程整体教学效果。王兆萍指出,当前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偏差、案例教学主要停留在举例教学层面、案例教学组织实施过程名不符实等误区并加以反思。分析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与反思。王文霞指出,案例教学法有描述型案例介绍、师生共同讨论案例、经常组织课外活动等几种方法,需结合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和其他必要的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其独特作用与效果。介绍了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法及发挥效果的条件等。杨国才、张支南指出目前教学中存在重讲授教学、轻案例教学,重举例、轻案例,重经典案例、轻本土案例问题,认为要从经济学教育本土化的高度认识案例教学本土化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发本案例资源并精心组织本土化案例教学。黄乐在分析了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本土化及课程案例本土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本土化视角下《西方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这些从本土化角度对西方经济学的案例教学进行了具体研究,颇具启发。国外也有关于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如YuAimeeZhang通过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和外国学生的调查和考察得出,不同学生对不同的学习方法有偏好,但是实践案例研究是这两类学生共同的喜欢的方法。研究中采用的动漫得到了经济学老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这些资源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加强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与效率,并且该研究结果也适用于任何经济学课程及经济学学生的自学等方面。主要研究了动漫实践案例教学的作用与效果。Cameron,MichaelP.对运用于经济学入门课程的教学和评估中的博客任务进行了描述和评估。通过收集学生在过去的四个学期里参与博客的数据发现,学生的成绩与他们参与博客的质量及程度等成正向关系,表明学生专注于博客的参与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分析了学生学习效果等与博客参与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博客教学的积极作用与效果。此外,还有关于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这些研究为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打开了思路。
三、以高职高专等院校为例进行的研究
以高职高专为例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研究的主要有:王鲁针对传统教学中教学方法不当等问题,指出需要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办法思路和专业设置从多个角度来探寻解决方法。贺媛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提出,依据“以学定教”的基本教学模式,树立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网络交互式多媒体技术教学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王素仙根据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新闻联播法、小组讨论法、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以及教师个人博客、QQ、学生网上开店等方式手段方面的改革。郭娅娟剖析了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实现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以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杰、王桂兰和刘应洪等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为例提出综合运用“案例法”、“问题法”、“讨论法”、“角色互换法”、“头脑风暴法”、“课堂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研究对高职高专院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独立院校、财经院校等为例进行的研究主要有:王国娜针对独立学院教学过程及考核手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启发式教学、阶梯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以及探索西方经济学试题库建设等考核方式的完善。对独立院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樊士德和张维通过对特色财经院校、综合性大学、普通财经院校三种不同类型高校经济类专业学生所进行的问卷调查得出:经济类课程教学方法与效果评价方式的选择应跳出以往单一的教师供给视角,要同时考察学生的现实需求,实现教师供给层面与学生需求层面的有效匹配;不同类型高校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受众的不同偏好,选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与效果评价体系,并进行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对财经类、综合类等院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均具有启发、参考价值。SalehizadehandBehin等通过在伊斯兰阿萨德大学进行的比较实验研究表明,在每个工作组中,运用合作学习和探究法在学生数更少的班级学生学习和行为态度同时得到了提高。表明了合作学习法和探究法在此类院校学生人数少的班级中的作用。此外,从一般意义而非专门针对某类院校进行的研究主要有:韩可卫认为,《西方经济学》教学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案例教学、形象导读、提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崔木花指出,西方经济学除了讲授法、讨论法、提问式和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外,还应有因果式、启发式、动态式、推论式和对比式等其他教学法相辅之。刘海军提出了“分明别类,注重主次,降低成本,五法兼施”的西方经济学“四位一体”教学法。樊士德指出,“换位思考教学法”、“批判式与创新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体系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兴趣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抑或以上这一系列方法的综合运用可能构成西方经济学教学新方法的备选子集。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我国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四、启示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术界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及改革等已有相当多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及启发意义,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西方经济学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高校里很重要的一门课程,学好和教好这门课程都具有不一般的意义,尤其是教学方面。因此,进行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与改革也就势所必然。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既有从一般意义上或者涉及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又有从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及教学效果方面进行的研究,还有以案例研究等某一种教学方式方法为例或以高职高专院校等某一类院校进行的研究。这些研究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但研究还可进一步深入,而且这些已有研究中缺乏关于二本类院校或师范类院校的研究。而二本类院校或师范类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不同于其它类型院校,非常需要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进行指导。此外,已有研究还缺乏有针对性的问卷调研,也缺乏比较新的研究方法。因此,采用有针对性的问卷调研以及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二本师范类院校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将是一个迫切需要开展的课题。
作者:刘旺霞夏力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西方经济学课程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课程教学特点如下。
1.理论性强
在西方经济学中会涉及到很多较为抽象的、理论性强的经济学原理。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开篇便提到经济学有十大基本原理。而在后续的微观经济学中会涉及到供求定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等;在宏观经济学中教学重点有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及其相关模型,等等。这些抽象性的理论知识如果纯粹使用文本案例口头讲授,可能会显得比较枯燥乏味,便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与实际经济生活联系密切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很多原理就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经验和经济现象的总结和升华。比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是从消费者的心理出发,总结归纳得出:随着消费者消费某一商品的数量的增加,其从每一单位该商品上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再比如宏观经济学重点阐述了通货膨胀、失业及经济衰退这三大经济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而这些宏观经济政策在现实经济调控中正在被广泛应用。这说明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运用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国内外教材风格迥异
目前,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通常将国外教材和国内教材结合使用。国外教材的特点是行文通俗易懂,案例丰富多彩,易于为学生接受。但国外教材所引用的生活案例或经济现象通常是国外的事例,与中国的国情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别。国内本土化的教材则通常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行文的规范,但往往不阐述经济理论与日常生活及经济现象的联系,因而显得与现实生活有些脱节。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若能吸收国内外教材的优点,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视频案例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因而若能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视频案例,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经济理论更加通俗易懂、更贴合中国国情。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视频案例的应用类型
从上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特点来看,视频案例的选择应尽量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其一是日常的生活事件或者身边的经济现象;其二是契合中国国情的经济问题;其三是能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掌握较为枯燥的经济学原理。唯有如此,才能发挥视频案例的优势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应用以下三类视频案例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影视作品类视频案例
影视作品类视频案例可以是电影、电视剧、相声、小品、动画片、歌曲等。这类经典视频本身就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因而若能透过这些作品反映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则更易为学生所接受。比如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事实上可以用陈佩斯和朱时茂表演的小品《吃面》这一视频案例来展现。在小品中,陈佩斯吃面条时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生动地表现出了每一碗面条的边际效用是如何递减的。
2.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
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具有时效性强、简洁明了、事件真实的特点,是对日常生活或者经济问题的真实报道,因而贴合中国国情。若能结合这类视频讲解西方经济学理论,则会让学生觉得很亲切,并能体会到经济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如此密切。首先,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在微观经济学中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在微观经济学中决定均衡价格的“供求定理”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理论。如果上课只是口头向学生讲解该定理,则学生感受到的是一堆枯燥的文字和供求曲线。如果能在讲解中巧妙地运用跟供求有关的新闻视频案例。其次,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更为密切。宏观经济学在重点阐述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同时,也分析了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问题的影响。而时事新闻中对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报道不胜枚举,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比较典型地反映政府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手段的视频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并利用宏观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
3.知识科普类视频
影视作品类和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相对比较丰富,能综合反映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及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与之相比,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在教师讲解经济学单个定义或者概念时,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比如,电视台为了向大众普及经济常识,会有一些解释经济学概念的科普类小节目。这些视频案例会通过实际生活事例或者动画生动地诠释一些较为晦涩的经济学概念。教师可以在讲述经济学定义或概念时适当借助该类视频案例。
三、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
视频案例的注意事项若教师期望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收放自如地运用上述视频案例,则可能有以下几点事项需要予以特别关注。
1.遴选视频案例时的注意事项
在选择视频案例时不仅要关注其类型以及是否适用,同时还需考虑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是视频案例的时长。通常认为视频案例应以简洁明了、不影响整个授课进度为最佳。教师应根据该项教学内容在本节课中的授课地位适当地匹配视频案例的时间。若该项内容为本次课重点,则视频案例及其相关讨论分析时间可稍长一些。否则的话,尽可能地将视频时长控制在几分钟以内。从上述视频案例的类型来看,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主要针对某一个概念,因而时长可控制在5分钟左右。时事新闻类视频主要展现日常生活或者经济现象,本身也比较简明扼要,可以考虑将时长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影视作品类视频案例主要用于说明西方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时长可适当放宽至15~20分钟左右。其次应考虑的问题是视频案例的时效性。对于经典影视作品及知识科普类视频案例而言,时效性可适当放宽;但对于时事新闻类视频案例,教师在选择时应尽量考虑时效性强且是近期发生的案例,并注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随时更新,这样才不会与现实生活脱节。再次,应注意视频案例的知识产权或版权问题,在尊重视频制作者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适当地选择视频案例。
2.视频案例的切入时机
适当的切入时机对视频案例而言也很重要。视频案例通常有两个切入点。其一是先入法,在讲解西方经济学概念或者原理之前引入视频案例。学生通过欣赏、讨论、分析视频案例,自己对概念或者原理有一个抽象的理解。然后教师再推出重点的概念或者原理。其二是后入法。教师先给出定义或者原理,然后切入视频案例。学生根据案例去理解概念或者原理,并分析其应用条件、过程和结论,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在之后的学习中,一想起该视频就会联想到相关的概念或原理。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教师可根据西方经济学原理或者概念的难易程度、实际应用效果等考虑使用何种切入方式。
3.视频案例应用过程中的教学活动组织
在使用视频案例时,教师应注意围绕该视频案例组织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步骤:首先,在视频案例切入前做好铺垫工作,可以是前期概念或者原理的讲解,也可以是提出几个关键问题让学生边观看视频,边留心思考。其次,在案例视频播放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陈述观点,或者教师直接提问。第三,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得出结论。根据该概念或原理在本次课中的地位,讨论和总结过程可适当简化或者延长。最后,当然还可以结合该视频案例给学生设计作业题,让其在课后完成,从而起到复习概念或原理的作用。
4.其他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用视频案例不仅需关注视频案例本身的质量、时长、切入时机以及如何围绕案例组织教学等事项,同时还应认识到视频案例本身也可能存在局限性。西方经济学作为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应注意授课过程中内容的连贯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视频案例只是针对特定的知识点起到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比如某一概念或者原理等。因而在西方经济学授课过程中应注意视频案例与其他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综上,西方经济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强、与生活联系密切等特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借助影视作品、时事新闻、知识科普等视频案例,结合现实生活深入浅出地讲解相关概念及原理,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作者:王洁单位:北京服装学院
一、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价值立场
马克思经济学是无产阶级为适应挣脱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压迫而不断斗争的需要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任务是揭示生产规律,具有鲜明的价值立场。原因是:经济规律是人们在长期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对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历史规律的经验性总结,而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不仅受到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还要受人们的利益关系、价值立场的限制。基于此,马克思毫不隐瞒自己的价值立场,公开表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二、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在价值立场上的不同点
(一)关于承认与不承认
价值立场的问题西方经济学是排斥价值立场的,他们一直企图将经济学变成一门像物理学一样的“硬科学”。他们热忱于对科学性的无限追求,为此把大量运用数学当做促进经济学科学化的一个有力手段,从而导致数学在经济学中的滥用,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嫌,同时他们希望通过“数理建模化”、“计量实证化”等具体手段使经济学摆脱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人文因素,从而过滤掉其隐含的价值立场,这反过来也说明西方经济学在价值立场与科学性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而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的最终奋斗目标就是消灭剥削,摆脱资本对人的束缚,建立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实现共产主义,实质是追求人类的彻底解放。在这一过程中,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私利,能够以大公无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经济学研究,因此,作为无产阶级的经济学的马克思经济学敢于光明正大地公开自己的价值立场。
(二)二者究竟是“物学”还是“人学”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不是幸福之学而仅仅是处理财富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科学,是理财之学。在西方经济学中,人被当成了资本的工具,成为一种经济要素,承担着资本增值的载体的功能,人被物所绑架,劳动者反而成为机器、资本的附属物。因此,西方经济学本质上是物本经济学,他们忘记了人,忘记了社会,单纯追求财富的积累和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经济效益本身成了目的,而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人自身的发展却退居其次,致使西方经济学主次颠倒,充满了拜物教气息。而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一开始就是明确的、唯一的,即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也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因此,与西方经济学撇开人的发展问题而只专注于如何借助于数理分析方法研究物质财富增长不同,马克思经济学从终极性价值判断出发,借助于历史维度的宏观分析,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所导致的劳动的异化以及人的异化,进而对资本主义制度及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反人性提出了强烈的批判,为追求人类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说,马克思经济学在人的发展层面上比西方经济学站得更高,是充满了人情味的真正的“人学”。
(三)他们究竟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
还是站在劳动人民立场上西方经济学以资本主义制度是自然合理的制度为其理论前提,从而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与资本主义制度天然地绑在一起这本身就是在为资本主义制度作辩护,体现了其学说强烈的价值判断性,不难看出,西方经济学正是以所谓的“价值中立”来掩盖其所包含的深刻的维护资产阶级的价值立场。而马克思经济学作为无产阶级对人类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总结,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为无产阶级反抗资本主义的压迫的斗争而服务的经济学,马克思在其创立之初就鲜明地、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
三、总结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在价值立场层面上存在着深刻的、根本性的区别,我们必须以清醒的头脑在价值层面上区分开二者,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经济学,才能真正客观公正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和借鉴西方经济学,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为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作者:马欣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一、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一)对储蓄等于投资的批判古典学者认为
在均衡利率下,储蓄等于投资。一方面,古典学者将利率看做节制或节约的实际回报。利率越高,人们越愿意以储蓄形式持有资产,储蓄与利率正相关(S=S(r)),而储蓄的流动在资本市场上代表着可贷资金的供给。另一方面,投资与利率负相关(I=I(r))。利率越高,意味着资金成本越高。厂商的投资支出取决于利率和预期收益率,只有在预期收益率大于或至少等于资金成本(利率)时,厂商才愿意投资。投资支出代表在资本市场上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利率会达到均衡水平,从而储蓄会等于投资,即S(r)=I(r)。以上述假定为前提,并且由于一方面居民的全部收入不是用于消费支出就是用于储蓄,即Y=C(r)+S(r),另一方面总支出包括两部分:来自厂商的投资支出I和来自家庭的消费支出C,即E=C(r)+I(r)。所以总支出必定等于总产出,从而总需求永远不会不足。凯恩斯对上述观点持反对意见。在凯恩斯看来,国民收入取决于总需求,总需求取决于总支出,总支出由消费支出(C)、投资支出(I)构成,Y=AD=E=C(Y)+I(r)。这里,凯恩斯认为消费支出取决于收入,消费函数可以写成C=a+bY,式中b指边际消费倾向(0<b<1)。如果消费是收入的函数,那么储蓄相应的是收入的函数。投资是个不确定的量,投资除了与利息率有关系外,还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有关。凯恩斯认为,储蓄和投资是分离的,利率的调整不必然使储蓄等于投资。
(二)对工资价格弹性的批判古典学者认为
经济中的工资和价格具有可伸缩性。可伸缩的工资和价格将保证市场能迅速做出调整。比如,由于总需求不足,货币工资和价格将下降,这样就会恢复充分就业。工人总是愿意接受较低的货币工资,企业家愿意降低商品价格以扩大商品销售量。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可以使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所以造成失业和产量减少的任何扰动必然是暂时的。凯恩斯对上述观点表示反对。在凯恩斯看来,垄断和工会这样的刚性力量会阻碍工资和价格的调整。他相信工人处于“货币幻觉”中,即他们的行为与货币工资(W)而不是与实际工资(W/P)相关。工人会拒绝接受货币工资的削减。而这是对古典的工资率调节机制的直接否定。
(三)对古典货币数量论的批判古典学者认为
供给自动创制自己的需求而不考虑价格水平,绝对价格总是与货币量同比例变化。假如货币市场最初是均衡的,那么货币供给的增加就会引起不均衡,货币市场的新均衡只有在价格水平上升时才能得以恢复。传统货币数量论“价格上升仅仅是货币数量增加的结果”的说法,支持古典学派的货币面纱观点。凯恩斯对上述观点持反对态度。在凯恩斯看来,人们对货币的需求(Md)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取决于三种心理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有关。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利率有关。可以把货币需求表示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货币供给(Ms)是一个外生变量,它由中央银行决定。在存在大规模失业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能够降低利率,这样投资就会增加,进而通过乘数效应刺激总支出,就业量与国民收入也会增加。
二、比较与评价
(一)分析危机的可能性在分析危机的可能性方面
马克思与凯恩斯有相似的地方。马克思解释了为何资本家希望保留货币,增加货币贮藏量。答案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赚钱,当其预期无利可图时,他们就持有货币,而这会导致生产过剩和工人失业。正是在这一点上,在马克思和凯恩斯关于消费不足的危机爆发可能性的观点之间,出现了重叠。凯恩斯认为,资本家投资的多少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及对未来的预期。“资本边际效率已经崩溃到如此彻底的程度,以至于利息率下降到现实上可能做到的水平都无济于事……要想恢复资本边际效率并不那样容易,因为,资本边际效率在目前系由无法控制和不听控制的工商业界的心理状态所决定。用普通语言来说,在个人行为自己做主的资本主义经济中,信心的恢复远非控制所能奏效”。
(二)批判萨伊定律马克思和凯恩斯都对萨伊定律进行了批判
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自身需求”,产生于物物交换的经济中。持有这种信念的古典学者认为,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的调节机制会有一种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趋势。这意味着总需求和总供给会一直保持相等,从而劳动力市场是均衡的,而货币只是掩盖经济中潜在的实际力量的面纱而已。马克思从批判李嘉图开始,李嘉图认为普遍商品过剩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萨伊定律成立。李嘉图将交换行为简单地看做物物交换行为,因此,每一个销售都对应着一个购买,所以生产和投资不受有效需求不足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只是便利交换的手段。货币和交换“在他的经济学中只表现为纯粹形式上的要素,他从未研究过中介形式”。马克思认为,货币不仅是交换的媒介,“而且是使产品同产品的交换分解为两个彼此独立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分离的行为的媒介”,这一分离表现为货币和交换行为分离,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同样可以发挥价值贮藏和支付手段的作用。建立在买卖分离基础上的商品形式,以及由于价值获得一种独立于交换行为之外的具体形式而使买卖分离得以发展的货币形式,揭示了危机的可能性,并且规定了危机必然采取的形式。现代危机不但与商品和货币形式联系在一起,而且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批判不是基于物物交换经济,而是基于对古典利率理论的反对。在凯恩斯那里,产出和就业由有效需求决定,劳动力市场的运作不能确保充分就业。利率是由货币市场决定的,而不是靠储蓄和投资决定。投资边际效率的变化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实际产出的变化,而且最终通过收入变化,储蓄适应投资。因此,储蓄不会全部自动转化为投资。在消极的需求冲击下,工资和物价水平存在刚性,其调整不能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通过这一论证,凯恩斯有效地反驳了萨伊定律。在凯恩斯就业不足的均衡世界中,需求创造供给。
作者:燕安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一、独立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有效性现状分析
1.重理论知识、轻创造性思维
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教学目标为学校的培养目标服务。基于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教师教学过程中虽然采取了、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侧重于书本理论知识的运用介绍,根据理论举案例,让案例去服从与理论,而不是一种由经济现象去检验理论的思路,缺少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缺乏学法、实践指导
许多老师在授课时对经济学的知识点关注很多,也能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何让学生了解理论的形成,以及理论的发展,以及针对我国的市场经济的特性,用经济学思维的视角观察经济问题,把经济学作为一种方法论的经济学讲解不足,其结果是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着重熏陶经济思维习惯,不是在运用中把握经济学知识点,而是在老师描述后去强行记忆知识点。另外,对于课下如何去学指导也不充分,使得一些学生缺乏学法指导课前不预习,课后不进行练习,其应用能力差,缺乏专业素养就在所难免了。
3.忽视定量分析
能力培养目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提问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以及因果式、启发式、“动态式”教学法、推论式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多种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只限于定性分析方面,独立学院学生,多数人的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而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不习惯接受。定性分析一定程度上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却忽视了锻炼学生对抽象复杂经济问题的理性分析和研究能力。
4.缺乏互动
缺少沟通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而在独立院校,师生在教学上的互动情况却不让人乐观。教师和学生交流仅限于课堂之上和课间10分钟,业余时间沟通较少。另外,出于一些隐私考虑,一些老师只公布自己的电子邮箱,使学生缺少沟通渠道。而学生方面,独立院校学生性格上虽然积极开朗,但只是表现于学生活动方面,对于和教师沟通方面,由于学习积极性方面弱、基础知识差、一定的自卑心理和畏难情绪,以及面子问题,很少与教师沟通,一定程度上使一些教学问题不能够很好及时解决,这也是造成教学效果差的一个原因。
二、提升独立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建议
(一)立足基础、培养创造性思维
提升独立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有效性,创造性思维、创造性的活动一定要立足于扎实的理论基础。首先,要有准确的课程定位,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功能应定位于服从培养应用本科人才的“厚基础”,并围绕这一目标来组织教学的各项工作。应充分把基础课程的学科导向与专业课程的就业导向结合起来,把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现实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严谨和科学。其次,培养学生洞察最新的经济学视角。应该充分体现西方经济学的时代特征,紧紧围绕西方理论界的研究动态,介绍经济学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如机制设计理论、博弈论、有限理性、不对称信息、逆向选择、内部人控制等,有利于鼓励学生关注本学拓展学生的思路和视野。
(二)加强学生学法、实践指导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不是消极和被动的过程,而主观能动性需要教师启发和引导。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提供资料,就学生的推理过程进行引导、启发和点拨,对学生的认知做出经常性反馈,鼓励学生对信息进行批判性评价,帮助学生在问题的交流和讨论中协调、整合基本知识与实际技能。针对每一节课的基础理论部分,教师重视课堂教法的同时,也应该注重课余学法指导。理论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下学法方面,可以指导学生浏览相关的经济学人博客,相关的报纸,期刊杂志,关注经济动态,以及经济学者、专家的一些分析观点,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实践方面,一方面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市场调研,或数据搜集,去验证一些理论的结论;另一方面发挥企业的社会关系的优势,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学习企业的真实运行情况,以及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而不仅仅把理论停留在书本层面上。
(三)注重定量分析
教学教师一定程度上照顾学生的数学基础,侧重于定性分析,但是一些必要的定量分析方法也要让学生掌握,不能规避学生弱点,要注重短板效应。把一些必须的数学推导公式通过板书的形式,给学生逐步推导,使其务必掌握。此外,结合上述第三点建议,加强实践学法中的用基础的相关学科的统计,调研分析实践,也是提高他们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经济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多渠道沟通、教学相长
除了传统的课后面对面交流外,电话交流、网络交流的方便、及时的特点却被一些教师忽略。这些平台都为加强师生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便利,教师应该打消一些顾虑,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或QQ号,或自己的博客,利用相关平台加强与学生沟通,实现良好互动。学生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不见面方式解决,而教师方面有时也在这种动力和压力之下去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自身的学识水平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互动的结果就是实现学生问题解决,老师教学效果提高的双重效果,实现教学相长。
作者:梁海军单位:商丘学院
一、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科角度而言
据我们对多所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查发展,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以及管理学是作为其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开设,我院自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开设以来也一直是这样开设的。就经济学本身而言,经济学理论不仅直接产生于现实经济生活,而且指导反作用于现实经济生活。学习的目的首先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懂得从多角度、多范围、多层面来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能从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把握经济问题的本质。而现有的微观经济学内容主要是需求、供给、均衡价格、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等以个体为研究对象展开阐述。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国民收入的相关内容、失业、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增长等。主要着眼于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了解国家的总体经济运行以及政府相关政策对这种经济运行的影响。从而达到提高经济资源整体运用效率的目的。通过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更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增强学生运用基本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基本经济理论和模型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管理学的主要内容是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活动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课程,是一门实用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管理学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企业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这课程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从西方经济学中学到货币政策,利率政策,才能在后面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中深刻了解到其对我们的企业的融资成本是有影响的。而且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里面也要求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内容。但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只是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而不是专业课程。
2.应用型本科专业基础课程的定位
专业基础课程是指某一专业的学生学习该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其作用是为学生掌握后续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及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应用型本科的特点是以应用能力为主,因此其专业基础课程也应该是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互融合,以用能力为主。因此专业基础课程应该由由专业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理论课程两类构成。而现有的财务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程将经济学分成理论性很强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来进行开设和讲解。以及仅将就涉及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管理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开设。我院的财务管理专业自2009年设立以来也一直是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而对应用型本科的学生而言,仅掌握其管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是不够的,更需要去了解企业运行的一些管理知识。
3.从应用型本科的学生角度而言
应用型本科学生的特点由于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大多数是三本院校分数录取的学生,其文化素养本身低于一本,二本分数线录取的学生。并且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一般是录取的是文科出生的学生,其数学基本功底比较薄弱,综合抽象能力也不如一本、二本等院校的学生。但是现有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材,一般多是复杂和模型的推理和深奥的理论分析,并且在理论的分析和阐述中,大多是将理论逻辑分析与数学推理相结合,即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研究。同时还有抽象的概念和形象的图标,贾县民,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民办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甚至有些还涉及到复杂的概率统计等数学方面的知识。而管理学但是该课程市面上已经出版的教材里面,大多是抽象的语言阐述和一些形象的图表进行论述。
二、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的方法以及整合的内容
1.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的方法
专业基础课程体系设置的首要原则,笔者认为所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就是结合专业设置的原则,构成对专业的知识基础内容体系。因此所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必须符合几个基本要求:一是所设置的某一通识课程必须能够给予学生最必备的某一方面专业基础知识或专业基本训练:二是所设置的某一通识课程必须是内容覆盖面较广的,能够大致体现某个专业知识体系的课程;三是所设置的所有通识课程必须能够构该专业学生最基本的,同时又相对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框架。而对于专业基础课程的每一门课程的课程内容的确定对于应用型的本科学生而言,作为其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只需要掌握经济学当中的一些基本结论,懂得如何去应用这些基本结论就行即可,知道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去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同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对那些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一个基础。因此需要将较为抽象的基础理论和理解较具体的形象的专业理论知识,按照应用型本科的“以应用能力”为优秀的要求来进行.要针对课程整合的功能、结构和内容综合程度、课程整合方案的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虑将多门学科整合成一门专业基础课。既要考虑学生对专业技能课学习的特殊性又要能体现促进学生发展.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从而渗透到各个相关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
根据上述基本要求,我院在2014级级的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专业基础课程按照上述原则进行了修订,取消了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将线性代数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放回学校统一经管类开设的公共课程;将原来作为专业课程的财务管理概论和基础会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课程开设,取消原来的统计学,改成经济统计学,增加34课时的EXCEL在财会中的应用,保留原来的经济法课程,课时由原来的68课时变为51课时。将管理学改为企业管理学,将国家税收作为专业课程开设。对于各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的确定中,根据上述的原则和要求,我院重点对经济学和管理学做了很大的调整。以下就这两门课程进行阐我院对2014级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的改革。
2.1取消管理课程
将管理学和企业管理学内容整合在企业管理学课程中开设。根据应用型本科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定位可知,对于管理学,学生不仅需要了解管理学的一般理论,更需要了解企业经营的管理活动。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建立相应的知识框架,以便学生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逐渐把握企业管理的内在规律。因此需要将管理的基本原理、企业管理实务和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融会到一起。目的是通过计划、组织、领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理论学习,了解企业的资源如何进行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以便顺利实现企业的目标。因此我院在2014级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管理学课程改为企业管理学,课程内容即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管理学原理和企业管理学,其中管理学原理占40%,企业管理学内容占60%。另外,我们还开设了企业设立和运行这门选修课程进行强化对企业运行的相关的知识进行强化。
2.2取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程
将其内容整合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进行开设。经济学不仅需要考核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要评判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是否能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否理解当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特别是认识政府各项经济政策的理论背景,提高预见这些政策的现实影响的能力,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工作打好基础。而在有限的68课时,要完全掌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些的理论和应用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我院在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整合成一门西方经济学。其课时也由原来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68课时改成西方经济学的共计68课时。其课程内容即教学大纲内容是将微光经济学内容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融合在一块,前半部分是微观经济学,后半部分是宏观经济学。整合之后的西方经济学和原来单独开设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最大的区别在于重点不再是大量公式、数学模型的推导,而是在于这些公式的应用。
作者:汤炎非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一、西方经济学中的价值立场
西方经济学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从16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末期的重商主义学说,到17世纪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体系——古典经济学,再到19世纪70年代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转变时产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逐步发展到1929—1933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第三次重大变革——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再到后来的新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流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有“社会科学之王”之称。从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努力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来改造经济学的做法不断升级,而到20世纪末,西方经济学家甚至认为经济学是同力学一样的物理数学科学,并且立志要把经济学改造成社会物理学。为此他们从理性和实用主义出发,理所当然地以“自然形成”的资本主义制度是最适合促进物质财富增长的制度,是最合理、永恒的制度为其理论前提,从而他们的经济学是只研究资源配置和物质财富增长而与价值立场无涉的“纯经济学”。
二、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价值立场
马克思经济学是无产阶级为适应挣脱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压迫而不断斗争的需要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任务是揭示生产规律,具有鲜明的价值立场。原因是:经济规律是人们在长期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对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历史规律的经验性总结,而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不仅受到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还要受人们的利益关系、价值立场的限制。基于此,马克思毫不隐瞒自己的价值立场,公开表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三、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在价值立场上的不同点
(一)关于承认与不承认价值立场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是排斥价值立场的,他们一直企图将经济学变成一门像物理学一样的“硬科学”。他们热忱于对科学性的无限追求,为此把大量运用数学当做促进经济学科学化的一个有力手段,从而导致数学在经济学中的滥用,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嫌,同时他们希望通过“数理建模化”、“计量实证化”等具体手段使经济学摆脱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人文因素,从而过滤掉其隐含的价值立场,这反过来也说明西方经济学在价值立场与科学性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而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的最终奋斗目标就是消灭剥削,摆脱资本对人的束缚,建立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实现共产主义,实质是追求人类的彻底解放。在这一过程中,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私利,能够以大公无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经济学研究,因此,作为无产阶级的经济学的马克思经济学敢于光明正大地公开自己的价值立场。
(二)二者究竟是“物学”还是“人学”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不是幸福之学而仅仅是处理财富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科学,是理财之学。在西方经济学中,人被当成了资本的工具,成为一种经济要素,承担着资本增值的载体的功能,人被物所绑架,劳动者反而成为机器、资本的附属物。因此,西方经济学本质上是物本经济学,他们忘记了人,忘记了社会,单纯追求财富的积累和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经济效益本身成了目的,而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人自身的发展却退居其次,致使西方经济学主次颠倒,充满了拜物教气息。而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一开始就是明确的、唯一的,即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也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因此,与西方经济学撇开人的发展问题而只专注于如何借助于数理分析方法研究物质财富增长不同,马克思经济学从终极性价值判断出发,借助于历史维度的宏观分析,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所导致的劳动的异化以及人的异化,进而对资本主义制度及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反人性提出了强烈的批判,为追求人类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说,马克思经济学在人的发展层面上比西方经济学站得更高,是充满了人情味的真正的“人学”。
(三)他们究竟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还是站在劳动人民立场上
西方经济学以资本主义制度是自然合理的制度为其理论前提,从而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与资本主义制度天然地绑在一起这本身就是在为资本主义制度作辩护,体现了其学说强烈的价值判断性,不难看出,西方经济学正是以所谓的“价值中立”来掩盖其所包含的深刻的维护资产阶级的价值立场。而马克思经济学作为无产阶级对人类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总结,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为无产阶级反抗资本主义的压迫的斗争而服务的经济学,马克思在其创立之初就鲜明地、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五、总结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在价值立场层面上存在着深刻的、根本性的区别,我们必须以清醒的头脑在价值层面上区分开二者,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经济学,才能真正客观公正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和借鉴西方经济学,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为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作者:马欣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一坚持一分为二地看待西方经济学
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我一贯坚持以一分为二的治学态度,看待和运用西方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研究,并思考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当代西方经济学,是高度发达市场经济的产物,体现着西方经济学家对高度发达市场经济的种种问题的观察、研究并由此而作出的总结。1978年后,中国开始了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如何借鉴西方经济学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面对国内一些对西方经济学囫囵吞枣、不加辨别盲目照搬,甚至极度崇拜的现象,我认为应该正确看待西方经济学、合理运用西方经济学。1995年,我在《经济学动态》第4期发表《准确地理解西方经济学正确地运用西方经济学》一文,指出:我国国情无论从历史或现状看都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异,在学习和引进西方经济学时,必须做到鉴别取舍,避免片面理解和盲目照搬。西方经济学中的各种学说、理论,是应经济情况的变化和经济思潮的起伏而出现的,它们或更替,或消长,或属于一时性的对策,或较持久而又有变化,众说纷纭,真伪杂存。我们在引进西方经济学时,应当准确完整地理解,在运用时应当结合实际。随后不久,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再次《怎样对待西方经济学》,该文从四个方面剖析了西方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一是应当理解、研究西方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总结,熟悉西方经济学可以对西方国家的经济运行和活动方式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便于了解国际市场的规律、规章、惯例和内情,在交易往来中,做到知己知彼争取主动。二是应当看清西方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性。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当代西方经济学中大部分理论属于资产阶级思想意识范畴,西方经济学家对于视为异己的理论从来都是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或轻蔑地不屑一顾的,而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授予更是突出地反映了西方世界意识形态的偏好。三是应当肯定多年来了解、研究西方经济学的成果。这些成果虽然不是很大,还不很成熟,有些观点还值得商榷,但是他们(指中青年学者)既非对西方经济学顶礼膜拜,更非对社会主义有意攻击。对他们努力钻研、积极思考的精神和取得的初步成果,应当肯定和支持,要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引导他们继续进行探讨”。四是应当准确地理解西方经济学,正确地运用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新理论在不断出现,不作及时而全面的了解,就会不明是非。我认为,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经济特点来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提出了不少反映现代社会大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其中不乏合理的、有益的成分,可以为我们有鉴别地加以利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服务,但西方经济学是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它不同于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对此严格区别。常常有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某些理论存有疑惑,对这些理论背后的意识形态把握不清,因此,我常常对学生讲:“西方经济学有合理借鉴之处,但不能盲目照搬”,并不是每个理论都适用于中国,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西方经济学既可以帮助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便于我们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有充分的了解,掌握应变技巧。对于国内经济学界在引进西方经济学所作的各种努力,我们应当给予充分肯定。我认为,我国经济学界对了解西方经济学已作出了很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不能无视西方经济学含有的价值标准,同时,要注意我国经济社会的特点,准确地理解并正确地应用西方经济学。
二逐步根据中国实践完善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被引进到中国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基本是同步的,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中日益涌现的新问题加深了人们对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思索。虽然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但最初主要是由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创立起来的,这些经济学家受西方正统经济学的影响,常常把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这使发展经济学存在着内在的缺陷和不足。首先,西方发展经济学若明若暗地显现出殖民经济学的痕迹。一些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在其所写的论著中,或者比较明显地,或者比较隐晦地粉饰发展中国家继续处于不平等地位和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情况,为旧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辩护,如淡化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波动幅度大且长期趋于恶化的趋势,等等。其次,西方发展经济学受到新古典主义的强大影响,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有其内在缺陷的。如新古典主义渐进的、和谐的发展观不仅在理论上存在缺陷,而且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也不相符合。再次,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往往以发达国家往昔的经验来规范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选择,从而使他们的一些主张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凿枘不入。因此,在大量介绍国外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发展经济学、用发展经济学有价值的理论观点指导中国的改革实践,一直都是我追求的目标。为了避免发展经济学在理论上的混沌和在政策建议上误导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我先后发表《发展经济学的两面观》、《论发展经济学的发展》、《怎样认识发展经济学》等论文,剖析了发达国家发展初期的经济发展思想与当展经济学的关系,对发展经济学三个阶段的理论特色和弊端进行了比较和总结,同时,也就发展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存或亡”议题作出理论解答,对发展经济学的两面性做了比较客观的评价。一方面,发展经济学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适用性和贴切性,贯穿于发展理论中的几种不同思路均具有可借鉴的价值。比如,结构主义重视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特殊性,激进主义对穷国和富国之间不平等地位和利益冲突的描述,新古典主义强调对外开放、人力资源开发等。另一方面,发展经济学具有与西方经济学一样的庸俗性,具有明显的殖民经济学痕迹,而新古典主义所谓自由的市场—价格机制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存在很大距离,就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而言,自由的市场—价格机制并没有把增长的利益扩散到广大贫困群体,而发展中国家往往成为国际自由贸易的受害者。我认为,发展经济学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新兴分支,但它又与其他分支不同,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应当对发展经济学坚持两面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启发并完善对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事实上,亚洲金融危机、“华盛顿共识”的失败以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就印证了我的部分观点。
三以可持续发展观探讨
中国经济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是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我一直比较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并把它视为发展经济学的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战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可持续增长研究是人类认真总结自己的历史进程,着眼于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要求实现当前与未来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这不仅对于发达国家,而且对于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我对可持续发展研究与新古典主义思路进行了比较分析:较之新古典主义思路,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考虑的资源最佳配置是长期而非短期的。这超出了单纯的经济分析,还涉及社会观点、伦理、制度安排等非经济因素。1983年,我发表了《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为实现新的发展战略目标而奋斗》一文。该文认为,在制定经济计划时,要把生产、人口、资源和环境四个因素作统一的考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注意资源节约,并做好环境保护。正确的经济计划,必须按照经济增长、人口变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这四个影响全面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作出正确、合理的考虑。可利用的资源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这是不可辩驳的客观事实,我国生产结构的不合理与生产技术的落后,是造成资源和能源严重浪费的首要原因,要实现经济增长、人口、资源和环境诸因素的完美协调发展,除了控制人口增长之外,节约资源和能源并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基本战略和国策。这些研究成为国内文献资料中有关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较早著述。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常常不加区分地混同使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这两个概念,无视它们内在的本质差异,从而出现经济战略上的误导或误用。1982年,我在《武汉大学学报》(社会学科版)第3期发表《从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史看经济发展理论的源流》一文,区分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差异:经济增长意味着国民经济有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加,还意味着随着产出数量增加,而出现的产出与投入的结构上的变化以及一般经济条件的变化。换言之,经济增长的意义比较狭窄,是纯粹意义的生产增长,而经济发展的意义较广,包括经济结构、甚至某些制度上的进步。但是,促成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增长。20世纪90年代后,我再次撰文强调“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而经济发展指随着经济增长而产生的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人民生活和分配状况的变换,卫生健康状况的变化,文化教育状况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决不能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战略,或者把经济战略简单化为经济增长指标。”快速的经济增长使我国的国民经济生活质量总体上出现了很大的提升,但建立在对资源掠夺和环境破坏基础上的高速经济增长和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违背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的,这样的增长速度和增长方式是我坚决反对的。我认为,为了迅速改变落后面貌,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我国需要保持高经济增长速度,但增长速度必须合理,不能超过实际经济状况的承受力,不能置一些重要约束条件不顾。合理的增长速度有两重含义:其一,增长速度是适合国情并能保证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适宜速度。其二,增长速度应当保持稳定,而不是断断续续,大起大落。适度的增长既不造成过热或过紧的经济运行环境,能够使资源和生产潜力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并能达到长远的和整体的社会福利最大化。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必须吸取教训,防止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过快,防止经济增长速度大起大落。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统筹兼顾,把满足全体国民的全面需求和促进每个公民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995年,面对改革开放10多年来所取得的显著成就,我观察到改革中暴露出深层次的、需要引起长期关注的两个突出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这两个问题正是当代科学发展观的优秀所在。在1996年发表于《经济评论》第5期的一篇文章中,我论证了这两个问题的重要性,特别是收入分配问题。我认为,中国的社会发展目标是共同富裕,决不能以牺牲公平分配为代价去追求高增长速度。分配不公的状况不能旷日持久,更不能继续恶化,也不必像西方国家那样走倒U型的轨迹。应当在高速增长中采取适当的分配政策,以既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又保证合理的分配。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我建议,第一,保持工农业适当地平衡发展,在工业比重不断上升、农业比重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仍然高度重视农业。第二,既要保持大企业的发展,也不忽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现人力资本的均等分配,普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建立基本的医疗保健制度。第四,确立并不断健全促成合理再分配的税收制度。事实上,当前国民经济中的优秀工作之一,就是农业发展问题、农村社会进步问题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问题,是发展基础教育和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健制度问题,是保障低收入阶层安居乐业的问题。
四关注社会最底层民众疾苦
在我的文章《经济快速增长与“丰裕中贫困”》、《开发人力资本构建社会资本———解决农民贫困、农村落后问题的必由之路》、《扩大需求重在何处》、《从三个基本点深入认识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的两种理论与中国现实的再思考》中,弱势群体、贫困、农民工和“三农”等是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当中国整体国民经济日益富足起来,告别物资短缺走向丰裕时,我注意到我国存在的“丰裕中贫困”问题。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在短短十年中,从广大人民生计看,确确实实已由物资稀缺转变为丰裕,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表现为需求不足、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的存在,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较严重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如果借用凯恩斯的概念,可以说,我国经济现状也确确实实发生了“丰裕中贫困”。这种贫困虽然在表象上与凯恩斯所讲的“丰裕中的贫困”相似,但在本质上却完全不同:在经济高速增长、财富迅速积累的同时,不仅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和显性失业,有大量的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者,而且还存在发展中国家特有的经济结构失衡,相对贫困程度不断上升,贫富差距继续扩大等,而农民恰恰是这种贫困的主要群体。我认为“丰裕中贫困”的首要问题是农业问题,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通畅渠道转移的问题,如何弥补因“入世”而造成农业的重大经济损失,如何彻底解决农民沉重负担、如何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如何基本改变农村经济的凋敝落后的面貌,是需要举国上下全力以赴求得解决的问题。为此,我的观点和建议是:中国扩大内需的途径,不仅是强调刺激消费需求,而且应当把目光转向投资需求,民间投资很重要。在民间投资受到种种限制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兴办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但是必须同时依靠稳健的货币政策防止出现通货膨胀等。研究消除“丰裕中贫困”的发展战略,是我在发展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丰裕社会中最贫困的群体是农民,为了解决农民贫困、农村落后面貌,我认为,不仅要大力开发农民的人力资本,更重要的是要为农民构建社会资本,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把农民工固有的天赋智力和体力形成价值创造能力更高的人力资本,这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必要条件,但还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为农民工提供社会资本。广大农民工凭着青壮年的体力和尚未得到启迪的智慧离乡进城,干着粗放的、低级的、繁重的、附加价值不高的劳动,只能赚得微薄的工资,难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状况。随着岁月流失,年龄老大,劳动能力逐渐下降,他们只能沉淀在城市生活的底层,或者带着老病之躯回到家乡,勉强作一些力所能及的田间劳动,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最脆弱的群体。对于那些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农民工的生活状况,我们也应当重点关注,进城务工的农民,虽然一时有工可做,但很不稳定,随时有失业的风险,医疗卫生毫无保障,加上户籍制度的种种限制,农民工及其配偶和子女在城市中都得不到与城市市民平等的待遇,他们不能融入社区生活。我认为,农民工的这种生存状况是社会资本严重供给不足的表现,因此,要改变这一规模巨大的群体的生存状态,解决农民贫困、农村落后问题,必须为农民工开发人力资本,构建农民工的社会资本。缩小城乡差距、发展农业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根本之根本,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之路。我曾先后发表多篇论文,如《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西方发展经济学对农业重要性的再认识及借鉴意义》、《十年来我国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从发展经济学看我国农业问题》等,从不同侧面论证了农业的重要但依然薄弱的特征,同时在各类教学、座谈、会议中,我也依然强调农业问题的重要性。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缓慢、人口爆炸、失业和就业不足、收入分配不均、绝对贫困等问题,都是和农业不发达有联系的。持久的普遍的贫困是低收入国家农业地区的常见现象。如果置农业于不顾,收入分配不均的情况也会加重,因此,只有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收入,才能从一个方面改善分配不均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有些长期存在的问题,比如惯有的重工轻农思想、农业政策的不协调性和不连续性等。面对这些长期未能足够解决的问题,我借鉴了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关于农业重要性的一些新认识和新思维,综合中国国情和现实,对振兴与发展我国农业提出了一些原则与政策建议: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中牢固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充分认识农业在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地位和关键作用;对农产品实行正确的价格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农业科技,重视对农业的投入,进行必要的农业金融改革;积极而有秩序地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去等。相隔多年后,我发现,尽管经过政策上的一再调整和各方面的种种努力,农业中的问题部分地得到了解决,但是诸如农村剩余劳动力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迁移到城市,为城市与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但也造成城市失业问题的加重、城市资源供给短缺等社会问题。针对这些矛盾,我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这股洪潮,只能疏导,不可阻挡。把农民拒于城镇之外,从经济上看,既不利于农村,也不利于城市,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是不明智的举措。同时,还要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预防农业外来风险,保护并发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停滞和徘徊现象,其直接原因,从深层次上看,它们反映了在我国发展理论上依旧存在着重工轻农的思想。
五、总结
2014年,我已经95岁高龄了,但我仍然关注着经济学的教学及其新进展,时常教导学生:一定要科学严谨地做学问,要立足于中国实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人们生活富裕作出贡献;一定要踏踏实实地、本分、谦虚地做人,取得了一点成绩不能骄傲,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盲区;一定要认真努力地做好本职工作,中国的经济问题很多也很复杂,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付出。这三条人生准则既是我对后辈学人的期望,也是我以德育人的治学思想。
作者:谭崇台单位: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一、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科角度而言。据我们对多所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查发展,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以及管理学是作为其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开设,我院自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开设以来也一直是这样开设的。就经济学本身而言,经济学理论不仅直接产生于现实经济生活,而且指导反作用于现实经济生活。学习的目的首先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懂得从多角度、多范围、多层面来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能从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把握经济问题的本质。而现有的微观经济学内容主要是需求、供给、均衡价格、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等以个体为研究对象展开阐述。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国民收入的相关内容、失业、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增长等。主要着眼于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了解国家的总体经济运行以及政府相关政策对这种经济运行的影响。从而达到提高经济资源整体运用效率的目的。通过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更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增强学生运用基本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基本经济理论和模型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管理学的主要内容是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活动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课程,是一门实用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管理学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企业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这课程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从西方经济学中学到货币政策,利率政策,才能在后面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中深刻了解到其对我们的企业的融资成本是有影响的。而且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里面也要求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内容。但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只是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而不是专业课程。
2.应用型本科专业基础课程的定位。专业基础课程是指某一专业的学生学习该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其作用是为学生掌握后续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及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应用型本科的特点是以应用能力为主,因此其专业基础课程也应该是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互融合,以用能力为主。因此专业基础课程应该由由专业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理论课程两类构成。而现有的财务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程将经济学分成理论性很强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来进行开设和讲解。以及仅将就涉及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管理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开设。我院的财务管理专业自2009年设立以来也一直是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而对应用型本科的学生而言,仅掌握其管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是不够的,更需要去了解企业运行的一些管理知识。
3.从应用型本科的学生角度而言。应用型本科学生的特点由于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大多数是三本院校分数录取的学生,其文化素养本身低于一本,二本分数线录取的学生。并且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一般是录取的是文科出生的学生,其数学基本功底比较薄弱,综合抽象能力也不如一本、二本等院校的学生。但是现有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材,一般多是复杂和模型的推理和深奥的理论分析,并且在理论的分析和阐述中,大多是将理论逻辑分析与数学推理相结合,即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研究。同时还有抽象的概念和形象的图标,[贾县民,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民办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甚至有些还涉及到复杂的概率统计等数学方面的知识。而管理学但是该课程市面上已经出版的教材里面,大多是抽象的语言阐述和一些形象的图表进行论述。
二、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的方法以及整合的内容
1.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的方法。专业基础课程体系设置的首要原则,笔者认为所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就是结合专业设置的原则,构成对专业的知识基础内容体系。因此所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必须符合几个基本要求:一是所设置的某一通识课程必须能够给予学生最必备的某一方面专业基础知识或专业基本训练:二是所设置的某一通识课程必须是内容覆盖面较广的,能够大致体现某个专业知识体系的课程;三是所设置的所有通识课程必须能够构该专业学生最基本的,同时又相对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框架。而对于专业基础课程的每一门课程的课程内容的确定对于应用型的本科学生而言,作为其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只需要掌握经济学当中的一些基本结论,懂得如何去应用这些基本结论就行即可,知道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去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同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对那些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一个基础。因此需要将较为抽象的基础理论和理解较具体的形象的专业理论知识,按照应用型本科的“以应用能力”为优秀的要求来进行.要针对课程整合的功能、结构和内容综合程度、课程整合方案的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虑将多门学科整合成一门专业基础课。既要考虑学生对专业技能课学习的特殊性又要能体现促进学生发展.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从而渗透到各个相关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根据上述基本要求,我院在2014级级的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专业基础课程按照上述原则进行了修订,取消了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将线性代数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放回学校统一经管类开设的公共课程;将原来作为专业课程的财务管理概论和基础会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课程开设,取消原来的统计学,改成经济统计学,增加34课时的EXCEL在财会中的应用,保留原来的经济法课程,课时由原来的68课时变为51课时。将管理学改为企业管理学,将国家税收作为专业课程开设。对于各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的确定中,根据上述的原则和要求,我院重点对经济学和管理学做了很大的调整。以下就这两门课程进行阐我院对2014级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的改革。
2.1取消管理课程,将管理学和企业管理学内容整合在企业管理学课程中开设。根据应用型本科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定位可知,对于管理学,学生不仅需要了解管理学的一般理论,更需要了解企业经营的管理活动。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建立相应的知识框架,以便学生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逐渐把握企业管理的内在规律。因此需要将管理的基本原理、企业管理实务和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融会到一起。目的是通过计划、组织、领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理论学习,了解企业的资源如何进行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以便顺利实现企业的目标。因此我院在2014级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管理学课程改为企业管理学,课程内容即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管理学原理和企业管理学,其中管理学原理占40%,企业管理学内容占60%。另外,我们还开设了企业设立和运行这门选修课程进行强化对企业运行的相关的知识进行强化。
2.2取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程,将其内容整合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进行开设。经济学不仅需要考核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要评判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是否能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否理解当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特别是认识政府各项经济政策的理论背景,提高预见这些政策的现实影响的能力,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工作打好基础。而在有限的68课时,要完全掌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些的理论和应用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我院在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整合成一门西方经济学。其课时也由原来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68课时改成西方经济学的共计68课时。其课程内容即教学大纲内容是将微光经济学内容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融合在一块,前半部分是微观经济学,后半部分是宏观经济学。整合之后的西方经济学和原来单独开设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最大的区别在于重点不再是大量公式、数学模型的推导,而是在于这些公式的应用。
作者:汤炎非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一、经济学中的价值立场
经济学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一方面,经济学是科学,这是因为从科学的判断标准来看,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客观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并且能够有效改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实践活动,因此说经济学是科学;另一方面,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角度看,经济学中充满了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具有强烈的伦理性或人文性,因此,真正的经济学是充满了人文性的科学,其中必然蕴含着一定的价值立场。然而,一部分西方经济学家从科学主义的角度出发仅仅将经济学视为科学,是摆脱了价值立场从而实现了价值中立的“纯科学”,他们大多不愿意公开承认甚至强烈排斥西方经济学中的价值立场。与此相反,马克思则光明正大地公开其经济理论中的价值立场,并自觉地站在受剥削、受压迫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立场上研究经济理论。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价值立
场西方经济学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从16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末期的重商主义学说,到17世纪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体系——古典经济学,再到19世纪70年代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转变时产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逐步发展到1929—1933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第三次重大变革——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再到后来的新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流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有“社会科学之王”之称。从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努力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来改造经济学的做法不断升级,而到20世纪末,西方经济学家甚至认为经济学是同力学一样的物理数学科学,并且立志要把经济学改造成社会物理学。为此他们从理性和实用主义出发,理所当然地以“自然形成”的资本主义制度是最适合促进物质财富增长的制度,是最合理、永恒的制度为其理论前提,从而他们的经济学是只研究资源配置和物质财富增长而与价值立场无涉的“纯经济学”。
三、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价值立场
马克思经济学是无产阶级为适应挣脱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压迫而不断斗争的需要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任务是揭示生产规律,具有鲜明的价值立场。原因是:经济规律是人们在长期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对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历史规律的经验性总结,而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不仅受到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还要受人们的利益关系、价值立场的限制。基于此,马克思毫不隐瞒自己的价值立场,公开表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四、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在价值立场上的不同点
(一)关于承认与不承认价值立场的问题西方经济学是排斥价值立场的,他们一直企图将经济学变成一门像物理学一样的“硬科学”。他们热忱于对科学性的无限追求,为此把大量运用数学当做促进经济学科学化的一个有力手段,从而导致数学在经济学中的滥用,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嫌,同时他们希望通过“数理建模化”、“计量实证化”等具体手段使经济学摆脱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人文因素,从而过滤掉其隐含的价值立场,这反过来也说明西方经济学在价值立场与科学性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而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的最终奋斗目标就是消灭剥削,摆脱资本对人的束缚,建立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实现共产主义。实质是追求人类的彻底解放。在这一过程中,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私利,能够以大公无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经济学研究,因此,作为无产阶级的经济学的马克思经济学敢于光明正大地公开自己的价值立场。
(二)二者究竟是“物学”还是“人学”的问题西方经济学不是幸福之学而仅仅是处理财富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科学,是理财之学。在西方经济学中,人被当成了资本的工具,成为一种经济要素,承担着资本增值的载体的功能,人被物所绑架,劳动者反而成为机器、资本的附属物。因此,西方经济学本质上是物本经济学,他们忘记了人,忘记了社会,单纯追求财富的积累和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经济效益本身成了目的,而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人自身的发展却退居其次,致使西方经济学主次颠倒,充满了拜物教气息。而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一开始就是明确的、唯一的,即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也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因此,与西方经济学撇开人的发展问题而只专注于如何借助于数理分析方法研究物质财富增长不同,马克思经济学从终极性价值判断出发,借助于历史维度的宏观分析,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所导致的劳动的异化以及人的异化,进而对资本主义制度及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反人性提出了强烈的批判,为追求人类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说,马克思经济学在人的发展层面上比西方经济学站得更高,是充满了人情味的真正的“人学”。
五、总结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在价值立场层面上存在着深刻的、根本性的区别,我们必须以清醒的头脑在价值层面上区分开二者,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经济学,才能真正客观公正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和借鉴西方经济学,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为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作者:马欣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一、构建民办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必要性
民办高校现有网站主要是针对教学行政管理和学生管理,缺乏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在21世纪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将先进的网络技术理念与现实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网络资源共享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对推动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改革有着重要作用。第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有助于同行教师相互借鉴。很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教学方法与经验,因为种种原因该老师离开现在的教学岗位而没有将其宝贵的教学资料保留下来,很是令人感到遗憾。通过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将前辈先进的教学经验及时的保留下来,避免对人力资源的浪费;更有利于支持西方经济学新进教师的学习和提高教学水平。该平台能够提供给教师强大的在线备课环境,有助于教师在备课时进行教学探讨与交流,进行课堂教学环节的讨论与设计,拓展教师教学思路。第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西方经济学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讲授经济学的原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实际经济生活的经验不足,造成学生对某些基础知识与技术难于接受,通过合适的课件,可以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经济学的知识,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第三,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极大地拓宽了课程教学空间。借助网络在线资源与人机交互系统的支持,使学生得到及时、充分的个别辅导。尤其是对上合班课的大课堂,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同学的情况,该平台可以在课后弥补对于课堂上没有照顾到的群体,利用网络平台提升个体的学习效果。
二、构建民办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探索
西方经济学教学平台资源主要由文本、幻灯片、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七种媒体类型组成,资源划分纵向以课程、章、节、知识点为主线组织;横向教学视频、教学课件、讲义、案例库、试题库,师生互动、经济学学科前沿动态、经济学阅读推荐的资源为主线组织。西方经济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一方面支持资源的查找、链接、更新、上传、下载,另一方面支持教师在线管理功能,学生在线学习及动态资源调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分为基础部分和扩展部分。
1.基础软件部分:基础软件包括教学视频、教学课件、讲义、案例库、试题库共五个子模型。分述如下:教学视频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形势也是当代教育的重要资源。视频类素材使用四种存储格式:AVI格式、QuickTime格式、MPEG格式和流式媒体格式。在PC平台上要使用AVI格式,Apple系列使用QuickTime格式,单独欣赏较大视频素材用MPEG格式,在网上实时传输供实时教学使用的视频类素材使用流式媒体格式。视频数据以Sql数据库存储视频文件属性和路径。在数据库之外独立设置视频服务器,存放视频文件,提供视频流媒体服务。教学课件库包括教材、习题点评、讲座、学习专题分析、网络课程等,主要以Word文件、幻灯片、网页、动画等媒体表现形式,一般根据教学知识点设计存储于数据库中供使用。电子讲义以数据库形式存放经济学教学使用需要的定义、定理、公式、教学用表格、教辅材料、经济学家信息等;每一个教学讲义的内容都有如下几个部份: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练习题、测试题、参考的教学资源。讲义时间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说明等。案例库和试题库用以存储教学案例、实验案例和应用案例的资源;教学过程测评需要的资源,包括试题、试卷、试题答案等。
2.扩展软件部分:扩展软件包括用E-Mail或BBS实现师生互动功能和在线学习系统。用E-Mail或BBS实现师生互动功能对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回答,对于典型问题教师可以决定是否审核、和共享该问题。在线学习系统提供全部共享的学习资源的访问入口点,学习者通过安全登录后,可以访问自己定制或者系统共享提供的学习内容,为各二级学院的教师和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途径。提供各种经济学课外资源,如经济学学科前沿动态介绍经济学前沿的文章和链接网址;经济学阅读推荐部分经济学经典电子书籍和阅读链接网址,教研论文等。西方经济学学习资源将按照所学不同专业进行分类发送,跟踪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智能推荐学习资料、学习伙伴、学习社区等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使用与发展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并不是抛弃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而是把网络教学方法和传统教育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积极促进各种先进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作用。通过这个平台使得专兼职教师之间共享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在时间和空间范围扩展学生学习西方经济课程的延展性,以促进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整体协调发展,从而达到教育资源的有效优化。
作者:赵嘉薇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一、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定位
《西方经济学》通过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的原理来解释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即如何选择的问题。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这门课绝不是为了单纯掌握理论,而是要利用原理去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指导经济工作。教学内容也应该更加直接和容易切入问题实质。所以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经济理念和经济思维素养的培养和锻炼。
二、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现状
1.很多高校选择的教材理论性强,难度较大,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经济学的很多教材配有很高深的数学模型和公式,高职高专的学生数学基础都比较差,自身的学习动力也不足,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模型让他们顿时产生厌恶,老师讲解得津津有味,学生却昏昏欲睡,感觉枯燥乏味,毫无教学效果可言。
2.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容易“审美疲劳”。我搜集了一些院校的课件和教案,也听过一些老师的授课,发现有些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呆板,学生很容易感觉枯燥。我们的学生大多数都属于思维活跃、专注力持续时间较短的学生,如果手段单一,很容易让他们厌倦和懈怠。
3.教学方法欠灵活,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学习很被动。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大多采取主讲的方式,滔滔不绝地讲理论、讲案例、讲习题,很少有机会让学生参与进来。学生被动地听,思维不够活跃,主动性较差。
4.对该课程的认识不足,导致教学侧重点不正确。很多教师认为《西方经济学》是纯理论课程,只要把课本讲清楚了就达到目的了。照本宣科地教学只能使学生死学理论而不会灵活运用,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一旦遇到实际问题时没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个人的见解,更不要说能够学以致用。
三、对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和建设的几点建议
1.教材和参考教材的选择。目前各个出版社的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教材可谓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教材还得视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定。就笔者而言,我认为单纯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我在反复研读高鸿业先生的《西方经济学》同时,会借鉴一些经典的经济学案例,并通读经济学的入门小品文,最终为学生们选定的大多都是高职高专规划《经济学基础》等基础教材。我认为这样做的教学效果还是很好的。作为教师必须具备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因此我用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来夯实自己的基础理论,并且借鉴国内外的经济学名著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其次,在扎实理论的基础上为课程准备些入门的常识小品以便能够用最有趣、最容易理解的小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较深奥、较难接受的经济学原理。
2.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学生们在听课过程中也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如果同一位教师一学期16周的教学,用同样一种方式讲解,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保证仪表整洁。除此,教学手段也要灵活,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经常加入课堂讨论、户外实践、撰写调研报告、组织小组间比赛等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地动脑筋参与和思考。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有条件应该多媒体和板书结合使用,避免单纯板书或单纯多媒体。如果用多媒体授课,课件的版面风格尽量善于变化,尽量做得生动活泼,如插进一些动画演示、一些视频、一些时效性较强的图片、新闻、财经论坛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站信息,这些都是作为改变教学方式的好方法。
3.教学侧重点放在重点理论和实践应用上。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往往有大量的数学模型为理论做支撑,而高职高专的学生数学基础大多都很薄弱,他们不喜欢有障碍的教学方法,所以,我改用“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教学原则,将基础知识讲解清楚,接下来就是想一切办法怎么“理论联系实际”,举身边的案例、让学生讨论、出去调研,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时政新闻、国五条、国家领导人讲话等等。采用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一双富有洞察力的经济学的眼光,用这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去观察、去思考、去探讨。
4.学院应给与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学院可以经常创造一些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让老师们到教改效果良好的学校听课学习;也可以尽量多为教师提供条件去组织一些有关教改的说课比赛、讲课比赛、课件比赛等活动,给老师们提供快速成长的条件。教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体教职员工以及学生们的共同努力。转变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前提,高校和教师对教学和对学生的热爱是基础,教师们的辛勤努力和孜孜不倦地学习是条件,学校对教改的大力支持是保障。
作者:赵燕闫贺平董彦霞单位: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
一、进行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自身的特点西方经济学理论系统较庞大且相对复杂。其中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重要的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针对解决资源的配置问题,包含需求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国家微观经济调控政策等;宏观经济学主要解决资源的回收利用问题,以及对国民收入的宏观调控、对经济上出现的通货膨胀等问题进行监控和调整。西方经济学包含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在市场经济下确定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现在社会面临的经济问题,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例如国家在应对近些年过快发展的房价问题、国民供需比例失调、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等现象,进行合理化分析,促进国家政府实行适当的宏观整合。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广大院校缺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教程,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应用能力理论知识的培养。缺少专业的西方经济学教务人员,教务人员一般都是对于理论知识掌握较强,但是缺乏具体的实践经验,就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要求。加之西方经济学教材系统性较强,学生难以进行通俗的理解,其中包含的案例较多,相对于中国案例的分析较少,缺少针对于中国国情的案例。西方经济学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考核评估系统不完善,主要采用试卷的考核方式,难以综合的进行评估和判断。国内各大院校在教学方法上存在漏洞。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严重到影响教学效果,加上学生一味的对权威认可,缺乏自主分析判断的能力,使难以得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学习产生兴趣,学习过程身心疲惫,学习效率降低,最终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失去信心。
二、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的西方经济学的改革和调整
(一)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在课程教学中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务人员适当插入当今社会出现的经济热点问题,运用多种途径的教学方法,增添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提高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的兴趣,最大程度的运用高科技教学,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对西方经济学的运用,注重人才的实际应用。改变传统授课方式适当的进行启发式教学,适当的运用案例教学法,科学的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性,确立良好的西方经济学学习氛围,课堂对于繁琐的西方经济学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后,通过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进行呈现,对注重多种的教学方式综合。
(二)改革西方经济学教育考核体系确定新的西方经济学教育考核评估方案,深入开展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改革单纯以测试的分数作为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鉴别方法,从一张试卷中难以判断学生学习的能力以及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评的目的是确认学生是否已经掌握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尤其是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新型改革的考核体系应该具有能逐步体现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倡考核体系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除了运用试卷成绩进行评估,还要具有实践操作的成绩和平时课堂表现的评分,更多的在试卷中增加实际分析题以及实验题,这样的考核体系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更加综合的评估,更好地解决出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三)对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要通过全面研究国内各大院校经济管理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并做好前续课程和后期课程的衔接,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好基础。西方经济学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来看,课程学习的中心要放在人才实践上的培养。合理的安排课时,要求教务人员在进行课程讲解的同时做好课时内容的分配,在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保证好教学质量。
(四)注重多种学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宏观并且抽象的经济学概论,在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的时候要注意与数学知识的相结合,例如对进行微积分的深入的剖析就会很好地帮助理解西方经济学,为了确保学习效果,教务人员可以在进行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讲解前,抽出适当时间带领学生对经济学中常用到的高等数学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复习。西方经济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要充分做好西方经济学与个学科之间的衔接,例如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所讲到的价值决定购买能力,而在西方经济学中则是供需决定价格,因为两者所占在市场分析的角度不同所以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也会不同,掌握好两者的相结合点进行简单的分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热情。
为了确保西方经济学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要在实施好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基础下,平行发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和学术性本科,着重于培养高科技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不论是在教学方式还是教学内容上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才能为我国培养好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作者:施淑蓉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