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12 10:25: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医药管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掌握环节标准,严把质量关
1.1掌握环节标准:让质量第一的观念全方位地渗透到我们的工作中去,切实落实到各个环节中,达到对工作质量全面控制的目的。对消毒供应工作的各项环节标准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严格贯彻执行。
1.2严把质量关:把好供应室工作质量关,掌握并养成洗手8步法的好习惯,操作前彻底清洗双手。
1.2.1严格下收下送的管理:无菌物品与污染物品分别使用密闭式专车运送,定时由专人负责,下收和下送,2人不交叉,洁污分开,下收下送工作结束后,车辆分别消毒处理,分区放置。对特殊感染物品装入防污染扩散的装置内,做好标注说明。
1.2.2严把清洗质量关:首先,做好污染器械的预处理,防止血迹、污物得不到彻底清洗,影响到灭菌质量。其次,将所有器械的关节充分打开,使清洗时更彻底,装筐数量要适宜。再者,根据物品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清洗方法。最后,整个过程必须经过清洗-超声-漂洗-烘干4个环节。对不合格的物品应返回重新清洗处理。
1.2.3严把包装关:目测或借助放大镜检查,确保无污迹破埙后才可使用。物品包装正规齐全,包不宜过紧或过松。灭菌包的体积小于30cm×30cm×25cm,以免影响灭菌效果。外贴3m化学指示胶带,并标明品名、打包者、灭菌日期、失效日期、锅号、锅次、消毒员,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卡,出现问题便于查找原因,责任到人。
1.2.4灭菌质量关:灭菌是供应室工作的重中之重,质量好坏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正确装载灭菌物品,金属器械包放下层,敷料包放上层,物品垂直竖放,开口向下,包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装载容积不能超过80%,以达到彻底灭菌效果。消毒员必须持证上岗。
1.3落实监测和质量追溯工作:抓好供应室的监测工作,是加强科学管理的前提。消毒与灭菌效果的监测是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的有力检验。为做好供应室的质量监测和质量追溯工作。我科制订了详细的各种质量监测和质量追溯台帐,对各种监测结果做好记录并归类存档,有专人负责。如监测中发现问题,立即停止使用,及时追回已发物品查找原因,重新处理。
2加强业务学习,树立良好医德
2.1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加强人员培训:强化所有科室人员对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理论联系实际。我科每月开展2次科内业务学习,分析和讨论工作中发现及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训练,使大家熟练掌握各种机器的操作流程,能严格执行和落实各项规范化操作规程,以不断提高消毒供应中心专业人员理论水平和职业责任感。定期进行人员技术考核,同时医院有机会就组织供应室人员外出学习取经,不断的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
2.2注重职业道德:供应室工作虽然不面对面服务患者,却关系到全院的医疗质量好坏,是临床一线的重要保障部门。因此,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至关重要。工作人员要有一颗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爱心。每位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已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优秀,提高医疗和护理质量是我们工作中恒久不变的主题。
作者:朱逸芳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中医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当前,我国医药机械设备的相关机制与设备的管理水平难以匹配,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制药企业还处于传统的管理水平,机器出事就维修一下,不出事就致之不理。在早期,我国绝大多数制药企业在进行生产线设计时,没有考虑医药机械设备的维护及管理,从而缩短了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使固定资产成本增加。而在新的形势下,机械设备管理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着制药设备能够发挥出最大潜能,企业生产效率能否切实提高。我国制药企业在管理医药机械设备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制药企业对医药机械设备不够重视,致使无法呈现机械设备的历史故障、设备诊断维修的记录,以及维修检验设备的各种累积数据,由于缺失各种技术资料,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就无法对设备进行事前管理和事中维护。随着各个行业普遍应用计算机技术,制药企业的计算机系统必须跟上科学化管理的步伐,坚持整理积累机械设备的故障以及维修经验,以利于今后的管理运行实践。
1制药企业科学管理医药设备必须坚持的原则
(1)必须立足于现实。制药企业科学管理机械设备是一个推进的过程,短时间不可能就成,必须与制药企业管理现状有机结合,根据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确定设备的管理程序。
(2)必须积累遵循设备管理经验。科学管理企业的机械设备,必须在企业原有的内部设备管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完善和创新,以确保顺利施行科学的管理方法。制药企业科学管理医药设备,就是要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实现规范化管理,从而使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充分的显现出来。在我国制药的企业设备管理中,必须对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进行完善,通过可操作性强的设备管理手段,结合实际情况,避免形式化或格式化倾向,同时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过具体的实践,来不断完善企业设备科学化的管理体系。
2坚持以预防为主,将事后维修转变为事前维修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的制药企业往往在设备出现问题后,才临时抱佛脚进行设备维修,也就是以事后维修为主。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内越来越广泛地应用GMP管理,事后维修已经不能适应制药企业的发展和GMP的相关要求,而必须要转变为事前维修。所谓事前维修,是指设备在故障发生之前,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监测设备的各部位,对故障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进行预测,并利用各种手段予以及时有效排除。可以说,坚持以预防为主,将事后维修转变为事前维修,这是制药企业科学管理医药机械设备的必然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在设备发生故障以后,实施事后维修,其补救方法是被动的、滞后的,而且在事后维修的设备管理方式下,机械设备如果出现故障,就会中断整个设备生产线的运行,进而导致报废大批药品,或使药品的质量下降,从而使企业产生无法弥补的损失。而事前维修不同于事后维修,它是主动、提前的在设备发生故障前实施预防手段,这一管理方式可以大大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的概率,有效减少设备的停机时间,使药品的顺利生产得到保证,进而降低企业的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使经济效益得到持续提高。在实际应用事后维修时,设备管理部门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监测主要设备,并在所有设备的各个部位上逐渐推广。
3加强员工的培训考核,提高设备的综合使用效率
在实际的生产中,只有使设备的损失及能耗得以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彻底减少,维修费用得到有效控制,设备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得到有效提高,设备的综合使用效率才能够提高。因此,必须规范化管理设备。一般情况下,设备损失主要包括设备故障导致的停机减产损失、设备空转和闲置导致的损失、产品质量产量导致的损失等,因此,我们必须针对以上各方面切实提高设备的管理水平,实现制药企业医药机械设备的科学化管理。而实现医药机械设备的科学化管理,要靠员工、靠员工素质和业务能力等持续提高。而加强管理培训制药企业人员,强化工作考核制度,无疑是提升医药机械设备管理水平重要手段,加强培训有助于全体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能够有效减少在生产过程中违规操作引起的机械故障,使机械损坏率降到最低。因此,加强对制药企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建立一支具有过硬的技术素质的维修队伍,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机械设备管理体系的关键因素,加强管理考核,能够切实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促进设备管理业务水平的持续提高。
4切实加强对设备的信息化管理
21世纪,人类进入了全面的信息化时代。对于制药企业来说,利用计算机存储功能可以获得大量实际的基层维修经验,这是企业宝贵的财富,它往往在制药企业的生产决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制药企业要坚持以信息化手段处理日常事务,分析整理储存日常生产活动中的数据,建立日常事务数据库。同时,坚持全面分析加工设备故障以及维修等方面数据,进而形成故障数据库。形成的这两个数据库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其不仅能促进制药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在日常维护、管理机械设备方面,可以促使机械设备的故障处理率和事前事中维护水平得以大大提高。
作者:王建滨单位:哈药集团制药六厂
随着我国医药管理体制改革,国家大力推进医药企业结构调整,推动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兼并、重组,药品经营企业正在向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但是仅仅依靠单纯的扩大规模是不够的,如果没有与规模相适应的快捷灵敏、安全的物流体系,则规模效应难以体现,甚至相反,出现大而不强,大而低效的结果。药品现代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物流观念模糊。至今,还有相当一部分药品从业人员不知道现代物流的准确含义,也不清楚它所创造的价值,其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物流阶段,把现代物流简单理解为运输货物,把配送中心理解为仓库。
药品物流网点布局不合理。已构成的物流中心和零售药店大多分布于城市,在农村地区则极为稀少。
认为物流是药品流通企业的职能,与生产企业无关。传统企业中的物流活动被分散到采购、生产、储存、销售等各个部门中,相互协调性不佳。
药品物流信息化技术水平落后。由于信息技术落后,不能发挥对物流的指导作用,导致现代物流的高效性包括因特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订单管理系统、运输控制系统、条形码和无线电设备的自动化运作设施等,无法发挥。
医药流通企业运行机制不灵活。药品流通领域虽然通过了药品经营管理规范(GSP)认证,淘汰了一批不符合GSP规范的企业。但对于结构调整、兼并、重组,产权改革明显滞后,很多都是个人合伙型或个人独资型企业,还有不少未经产权重组的传统型国有企业。无法适应医药市场的激烈竞争形式,如药品批发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行业的集中度不够,由于企业规模小,缺乏优秀竞争力的物流中心。
药品物流服务意识不强。北美第一大综合物流与服务提供商(Mckesson公司)通过遍布全美的分销网络和配送中心、运输渠道和相应的物流技术为顾客服务,以保证在正确的时间得到正确的药品,公司通过31个配送中心向遍布全美的客户日夜配送药品。快递的时间标准以小时来计算,我国则停留在以天为单位的水平,而且节假日往往无配送服务。对我国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建议
在药品流通领域推进体制改革。推行股份合作制和公司制,组建物流企业集团,吸收一定比例的民营资本和外资人股,一方面可以解决困扰企业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融入了新的技术与管理方式,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目前,根据国家实行的医药采购集中招投标的政策,其结果必然是医药采购电子商务化。据国际惯例,医药批发的出路在于经营医药物流,提供各种服务。国家在这方面政策导向应该是在进行药品招标采购时,一并进行物流配送的招标,可以以城市为单位,中标的物流企业要负责一个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配送。由于我国没有单独的第三方医药物流配送公司,医药配送都是由药品批发企业完成的。这样会引起新一轮的兼并、重组,达到要求的医药批发企业必然是既有市场又有物流中心的大企业。
加强医药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应组织专家制定药品物流行业统一的规范标准,并且用政策引导物流企业向农村地区推进。一方面,企业应高度重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设备升级;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公路、铁路、航空、海运及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人,使药品物流发展逐步走上规范化、规模化道路。
大力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为现代物流服务。目前,我国医药行业很多大型药品批发商建立过自己的医药销售网,但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解决自身或者某一利益集团的采购和销售问题,根本没有成为其他医药企业的销售媒介。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的高效性,是创造物流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基础,它使物流企业能随时随地掌握最新物流信息,进行科学决策、快速准确配送,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实施最优化物流方案,并通过开展电子商务,使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同步运作、相互配合、共同发展。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不但企业要加大投人,而且政府也要努力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和智能化交通指挥系统,使之发挥广泛的带动作用,促进全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对现代物流的宣传力度和人才培养。加强对现代物流的宣传力度,首先从观念上进行变革,除了在各种媒体上宣传外,相关部门还应当与药学会配合协作,组织现代物流的基本知识讲座、专题研讨会等,通过多种方式,提高社会公众对现代物流的认识。目前,我国药品物流业人才缺乏,一方面,建议高等医药院校,可增设药品物流管理课程,培养既懂药学知识,又精通物流技术的人才。另外,对现有的医药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现代物流知识的培训教育,使他们更多的了解信息系统、技术和管理,以至对本企业进行高效的管理。
[摘要]:本文阐述了目前医药流通企业的特点、信息化现状、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建设的步骤、信息化建设的切身体会、误区等,同时将自己在某企业的实际安例进行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步骤/误区
企业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化化的关键环节。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使企业生存和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信息化已成为企业获取优秀竞争力的最佳选择。我国医药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了10多年的历史,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发展过程中,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从总体上来看,随着医药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信息化发展的势头良好,但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药企业信息化规模、层次和水平都存在很大差距。认识不足和操作乏力是制约我国医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两大难点。因此,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各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符合与本企业经营目标相一致信息化发展规划,响应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增强经营机制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全面提升医药企业加入WTO后的竞争力,是摆在医药企业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我国医药流通企业特点及信息化现状
(一)医药流通企业的特点:
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区分全国一级医药采购供应站、地区二级药品批发企业县(市)三级批发单位及各药品零售单位。改革开放以后,这一逐级调拨供应体系被冲垮,被多渠道、少环节的药品购销体系所代替,且竞争激烈。到目前为止我国现有药品批发企业1.2万家,零售企业11.5万家,但覆盖全国性的公司极少,各自为政,分散经营,规模化不够,网络化不够,呈现”多、小、散、乱”的格局。具体表现在:
1、医药流通组织结构不合理。由于药品经营企业多,企业规模一般较小,据统计最大的药品批发企业年销售额为60多亿元,年销售售额达到5亿元的批发企业不到100家。而且,网点分布在城乡之间以及经济发达与落后地区间也很不合理。
2、医药市场流通秩序较为混乱,无序竞争、过渡竞争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违规经营,一些地方开办或变相开办药品集贸市场,药品交易行为不规范,医药市场存在着地区封锁等等。
3、多数企业市场开发能力和市场服务能力较弱。企业经营成本高,信息化水平低,流通效率低,导致经济效益差。据统计,全国平均流通费用率为12.56%,销售利润率小于1%。而国外大的医药公司一般年销售金额均在于20亿美元以上,美国的医药零售企业通过不断兼并,历经洗礼,形成了RiteAid、Walgreen、CVS三寡头垄断的状况,这3个公司的零售额占全美的医药零售总额的60%;批发企业业务则主要由Mckesson和CardinalHealth两大公司主导。全美批发商平均毛利率4.5%,平均费用率只有2.9%,由于采用配送制,实行统一的科学管理,效率高,整体实力强。
(二)药品经营的特点:
医药行业商品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中西药品、医疗器械、中成药、中药材和原料药等。每一大类下又有若干小类。其主要特点有:
1、由于药品的品种较多,国家对其又没有统一编码,要想从上万种商品中查找某一种产品所费的时间和精力极大。
2、药品有效期须进行严格控制: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时效性强。需要严格控制其有效期,对批次号的管理要求严格,而手工管理很难做到及时、准确。
3、销售模式特殊:医药产品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其销售模式也较特殊,即通常所说的"三角账"。销售顺序是:厂家将医药产品发货给批发站;批发站又将医药产品发货给医院。相应的资金流动方向相反:医院将产品全部或部分卖出后与批发站结款;批发站收款后再与厂家结算。退货又是与此相反的过程。这种复杂的处理流程是手工操作很难胜任的。
4、业务量大:由于药品品种多、客户数量多,造成业务量很大。同时,随着货物数量的增加及出入库频率的剧增,手工管理模式会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运行工作效率,致使仓储管理准确率和效率极低,同时财务及管理部门所需的各种经营数据及经营分析报表无法及时得到。
然而医药行业企业的业务管理以及相应的财务处理、信息处理,长期以来一直采用手工操作。90年初,医药行业以药医分离、连锁经营、GSP达标为标志,逐步封闭了近50年的药品流通四级批发制被完全打破。政策放开,但企业的现有商业模式无法跟上市场发展的大潮,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企业大规模运作,面临一个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势必要启用新的营销模式。而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和运营效率已经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所在,手工管理方式的弊端已毕现无疑。因此,从根本上改革管理手段已经刻不容缓,经营和管理必须依托于一套完善的信息系统来开展。目前,医药管理系统成为医药企业规模经营管理的优秀工具。
而国外医药集团的营运,信息化程度是非常高的,公司的客户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等都是通过计算机完成,这样为公司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和准确、快速运行的保证,从而提高了公司的经营效益。同时能更好地为生产企业、消费者提供服务。可见我们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是有悬殊的!
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涉及到医药行业的承诺有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护药品知识产权;二是进口药品的平均关税逐步降至6%以下;三是2001年取消进口大型医疗器械的管制;四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加入WTO市场的开放是逐步进行的。根据分销服务承诺减让表规定,我国将不迟于2003年1月1日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从事药品批发和零售;同时规定,不迟于2003年1月1日取消地域、数量、股权或企业设立形式限制,不迟于2005年1月1日除面积超过2万平米的百货商店和超过30家的连锁店不允许外资控股外,其它没有限制。
药品流通的开放涵盖了从采购、运输、仓储、、配送、批发、零售到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原来没有分销权的外企没有了自已的销售网络,也不直接掌握终端市场,一旦掌握了分销能力,那将如虎添翼,竞争的天平可能出现更大的倾斜。加入WTO,开放药品分销服务,从近期来说对国内医药流通企业将带来巨大压力。
当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国政府坚持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开放是渐进式的,是按一个时间表来进行的。企业只有抓住机遇,加快改革步伐,学习先进的营销方式和组织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我们就能在未来的挑战中争取主动的地位。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医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企业的生存和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互联网络的全球化,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医药流通领域的巨大变革,为我国医药企业走向国际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手段。要与国际接轨就必须运用信息技术。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抓信息化是一条出路。绝不能再沿着传统的模式发展企业,要占领制高点来发展企业,也就是应用最新的技术即信息化技术来发展我们的企业。
“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体,我国要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方针。今天企业的传统管理方式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转变观念、改革体制、认识知识经济、思考创造并获取价值,已经被企业家们所接受并得以体验”。企业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体,又是支撑力量。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实质上是与物流、资金流紧密结合的各种数据、信息的生成、处理、传输和使用过程,产品和资金是这些数据和信息的具体体现。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不仅是信息技术专家的事情,实际上是需要管理专家、经济学家等各界专家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有机结合,才能成功地推进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对于我国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企业信息化的工作要配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服务于增强企业优秀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企业信息化不是在现行的业务流程中增加一套并行的信息流程,而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适应市场竞争的外部环境,对工作流程进行改革和优化,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以支撑运用。
(2)世界各国企业信息化的实践表明,信息化对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可以极大地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各种信息化工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都以降低物质资源消耗为基本前提,在降低库存、减少废品率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化使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的时间缩短,从而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
----提高质量,促进销售。一方面,信息化强调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可以减少甚至替代大量不必要的手工操作,最大限度地消除不确定因素,使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和提高。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将使企业服务的潜在客户市场不断扩大,销售渠道和手段进一步多样化,并使企业从以事务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换成为可能,不断增进用户满意度。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通过减少消耗、提高效率、扩大市场销售份额,大幅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使管理者对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的掌握更加完备、及时、准确,并藉以实现企业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内外部之间的实时沟通,使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的管理实现对物流、资金流的更有效管理。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使企业通过更加快速地了解市场需求和科技动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另一方面使企业自身的科研开发能力和效率大大提高。没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企业将失去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资格。
----提高决策水平。正确决策是企业谋求长久生命力的保证。信息是决策的基础,信息化使决策者及时获得决策所需国内外、企业内外的完备信息成为可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化可以帮助决策者排除不良信息的干扰,以正确信息制定出正确决策;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业务智能系统可以帮助企业更加科学、高效地进行决策。
(3)当前,大力推进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正处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化时期,信息化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实现手段。可以说,没有企业的信息化就没有企业的现代化。
----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的制高点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许多已经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发达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地规划自己的信息化蓝图,我国也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战略任务。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细胞,既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体又是支撑力量,没有企业信息化,就谈不上国民经济信息化。
----信息化建设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信息化建设既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反过来也要求企业在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深层次上进行完善和创新,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信息化建设是我国企业缩短与世界先进企业水平差距难得的机遇。发达国家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在工业化任务基本完成以后进行的,而我国企业是在工业化进程中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信息技术的特性使企业超越某一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后来居上成为可能。信息化建设可以使一般企业与先进企业使用同等水平的信息技术,从而大大缩短工业化过程。
三、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步骤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大多数企业和企业家都已经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意味着什么。
然而,医药企业如何进行的信息化建设?由于企业处于的发展阶段和业务规模不同,每个企业在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期望和需求也不尽相同。
结合几年在湖北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实现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并进行总结,认为企业信息化都会经过三个典型的发展阶段。即:基础管理阶段、企业资源整合阶段和电子商务协作阶段。
(一)基础管理阶段:
在基础管理阶段,企业客户希望优先的解决一些局部但非常关键的管理问题,主要包括:基础数据管理、基本业务流程设计、内部控制设计、员工业务规范的管理等方面;企业通过建立基本资源体系的信息化,建立和改善企业的管理基础。以湖北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为例说明。湖北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各类医药产品、保健品、医疗器械、中药材及饮片批发经营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公司总部位于华中重镇--湖北省武汉市,商业气氛浓厚,交通便利。公司现拥有15000平方米的符合国家GSP标准的大型医药物流中心,配备现代化的经营办公设施和先进的药品质量检测设备。逐步形成了以武汉总公司为中心,以北京、郑州、上海、广东、重庆等分公司为结点,并与全国15000多家医药生产厂家、经销商、医院和政府采购团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往来关系和合作关系。本公司是九四年与北京科情新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在同行业率先在业务方面使用由北京科情开发的进销存系统,该进销存系统应用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实现企业的产、供、销、存、人、财、物的规范化管理,辅助进行经营决策分析。“进销存”信息清晰准确,帐流信息简洁明了。主要包括采购业务管理、批发业务管理、物流配送管理、库存管理、价格管理、商品会计管理、业务查询管理、帐簿管理、决策支持管理、资料管理、质量管理、票据管理、经营决策查询等功能模块。与技术人员一起,结合公司实际运作模式,设计了一整套业务的进、销、存、盘、报等管理的流程,同时甩掉手工开票、手工管理库存帐的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准确率和工作效率,当年销售额比同期增长80%左右。在总部实施成功后,并分别在其它分公司实施。多年来,不断与软件公司探讨,医药企业发展的新问题、新情况,并进行改进和完善,形成了现在正运行的集业务处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等一体的信息化平台。九九年,又与金算盘公司合作在财务方面实现电算化管理,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制定了相关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会计数据的安全维护制度等,保证了会计电算化顺利进行。二00一年,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办公,公司又实施内部办公系统,使公司朝规范化、流程化迈进。同时为了方便员工了解医药行情和医药动态,并实现网上培训,又实施了信息采集系统,即将互联网上有用的信息采集到局域网,方便员工学习和浏览等。今年,将在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物流配送管理等方面实现信息化建设。总之,现阶段,随着公司的发展和需要会逐步在某些关键管理和部门实现计算机管理。(见九州通集团信息化建设蓝图)
(二)企业资源整合阶段:企业经过基础管理建设阶段,对集成的企业资源管理自然提出了进一步信息化的需求.其内涵是追求企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此在管理上,对整个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更加强调和加强了对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企业通过集成处理系统,实现资源共享,集中管理,进一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如湖北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现在基础阶段,一方面实施业务、财务、人事、OA等信息系统,而各个系统基本上都是单独的,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如何整合,实现资源最大化的利用,这也是即将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九州通公司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公司,各分公司之间的信息沟通,资源利用,这个问题正在解决。现在利用APN技术将各公司的局域网连结在一起,并实现免费内部电话通话。VPN技术是采用隧道技术以及加密、身份认证等方法,在INTERNET上构建专用网络的技术,数据通过安全的“加密通道”在公众网络传播。基础通道已建立起来,以后会逐步拓展其应用。
(三)电子商务协作阶段
在电子商务协作阶段,企业将积极参与整个供应链的竞争,最大限度利用外部资源,利用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实现最大的增值。
“电子商务”是一种建立于广泛应用的国际互联网之上新的商务运作模式,也是一种新的市场竞争手段和有力“武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涉足市场竞争和企业管理领域。“电子商务”通过国际互联网提供的连接着全世界的计算机网络,随时随地为人们提供各种信息和信息服务。同时,以internet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正在改变企业和部门的内部结构。Internet通过降低通信成本来影响公司的纵向组织结构。公司为了提高效率,必须适应这种变化而采取新的结构重组。通过电子商务,企业可以轻松的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跨地区分支机构之间的协同工作和信息沟通。其次,电子商务缩短了生产厂商与最终用户之间的供应链,同时改变了传统市场的结构,减少交易成本。再次,电子商务改变了以往的市场准入条件,使小公司与大公司在较为公平的基础上开展竞争。我们国家现在对医药电子商务是试点阶段,在网上交易允许的方式是企业对企业的交易,通常称为BTOB方式,这类交易发生在药厂与药厂,药厂、医药公司与医院,药厂与医药公司或零售店之间。医药电子商务作为新技术革命的一部分,我们要不断地通过实践积极探索,稳步前进,总结经验,适应加入WTO的需要,迎接外国分销商进入后给我们带来的新挑战。湖北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于二000年在北京投资创建了九州通医药批发网。本网站已于2001年8月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首批获得依法从事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的资格。本网站依托北京丰科城医药有限公司、湖北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新疆亚心医药有限公司、河南华北制药销售有限公司、广东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上海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等医药批发企业以及相应的物流中心,利用多年医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经验,通过提供医药信息服务和电子交易工具,充当医药批发企业零售连锁药店、医院、政府采购团以及医药生产厂家相互之间的桥梁。本网站的特点是:
1、本网站可以为买方和卖方直接提供洽商谈判平台。
2、本网站实行会员制管理。
3、本网站可以实现广域网和局域网的相对结合。
4、本网站可以为上游供应商整合信息资源。
5、本网站具有完善的物流系统。
虽然本网站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致使网上成交量较少,远没有达到盈利的能力,但它对传统医药经营模式是一种补充,同时,对探索中国医药电子商务之路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我们坚信,电子商务一定是未来医药企业增加优秀竞争的手段之一。
四、信息化建设的几点体会
(一)一把手工程。企业实现信息化,并非一个简单的计算机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这样势必会与多年的传统观念发生冲突,甚至影响某些人的利益,引发抵触情绪,甚至阻挠,这些足以让意志不坚的人半途而废。因此,一个企业能否成功实施信息化,关键看一把手是否有决心,班子是否形成合力。我公司领导班子多年来一直把企业信息化建设视为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各单位、各部门、任何人员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挠信息化建设,所有人员必须全力配合,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有一把手的决心,加上全体员工的努力,信息化建设才得以顺利实施。
(二)优选软件服务商。企业实施信息化前,要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要认真制定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实施方案,并慎重选择一个合适的软件开发企业。我们在实施信息化中选择了有丰富实施经验的,并对医药流通商业流程理解比较透彻的北京科情新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实现计算机管理。在实施中,收到时间最短、价格最低、服务最优的良好效果。
(三)医药药行业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一批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各类专门人才,尤其需要一批既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又有信息处理分析和服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力度,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模式和运作管理经验,把世界先进的技术与中国医药行业的现状紧密结合,从事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子商务的开发研究工作,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特别是适合医药行业发展的电子商务网络。
五、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几个误区
在企业的实现信息化建设时,多半是由国内外信息技术(IT)厂商提供的,尽管厂商征求了企业有关人员的意见或吸收企业信息部门参加,但往往对企业的业务流程理解停留在表面。因此,虽然解决方案的技术是先进的,但同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实际相脱节,达不到“管理简单、安全可靠、便于扩展、易于使用”的要求,如果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及时修正、完善,其成效则可想而知。归纳起来,企业信息化工作在认识上往往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一是误认为企业信息化是一次性投入,因而对于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持续性投入产感兴趣,然而,维持一个有效率的信息系统后就能够据此获得永久的竞争优势,事实上,任何信息系统都不可能给企业带来永久的竞争优势;根据国外90年代中期的一些调查,企业信息化的平均投资额大约是其销售额的1%左右。注意这一数字根据企业的规模、投资的时期不同等也有所差异,日本企业1996年的平均信息化投资与销售额的比为1.5%,而300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中,80%的投资比例小于1%。这一数字是否可以作为一个企业信息化投资的标准呢?实际上,这仅仅是一个参考数字而已。如美国的沃尔玛公司的创始人山姆·沃顿一直将低成本经营作为企业最高的目标。为了实现此目标,在70年代就开始试验所有的连锁商店联网。但是后来发现网络速度太慢,不能满足商品信息传送的需要。因此在80年代初花费2400万美元造了一颗卫星,解决了通信这个大问题,使得该公司顺利发展。
二是过份强调信息系统投资效益,而没有意识到企业信息系统需要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才会对企业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和管理产生巨大的后动效应;企业信息化需要大量的投资、先进技术支持和对人员进行大量培训,企业信息化只是过程而不是目标;
三是误认为铺设网络、购买电脑和打印机等信息设备就实现了企业信息化,因而当网络缺乏信息资源就失去开展信息化的动力和兴趣。企业信息化的优秀在于提高企业素质,从而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关键不在于信息多少而在于获取什么样的信息,时刻保持拥有多种商业机会的能力,是创造和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前提;
四是误认为建立信息系统是大企业的事情,没有意识到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只要开展国际竞争,就不能离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使企业规模对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限制变得相对不重要;
五是误认为企业信息化只是信息技术专家的事,这种误解没有看到企业信息化本质上讲是企业管理专家的课题,管理专家和经济家才是策划企业信息化的主角,尽管信息技术专家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但总体上仅仅起到技术咨询和服务支持的作用。信息化建设常称为“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所以要想做好企业信息化,就必须把管理体系改造和信息技术应用有效地结合起来,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往往是企业家、管理专家、经济学家与信息技术专家之间形成有机的合作。
六是误认为网上交易就是电子商务。真正的电子商务绝不仅仅是企业前台的商务电子化,更重要的是包括后台在内的整个运作体系的全面信息化,以及企业整体经营流程的优化和重组。也就是说,建立在企业全面信息化基础上,通过电子手段对上游厂商、本企业和下游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提高效益,节约成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
国家经贸委早在2000年底时就提出要在中国扶持建立5家至10家面向国内外市场、多元化经营、年销售额达50亿元左右、具有现代营销水平和高度文化内涵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所以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向"大集团、大市场"战略方向靠拢。而药品流通现代化(集团化、连锁化)经营模式正成为医药流通企业掌握未来的有效手段,信息化又是无法绕过的必经之路,要通过信息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本、技术、信息和知识,为企业赢得信誉,确立竞争优势,并走向国内外市场,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医药物流及行业现状;我国医药物流模式的探析;物流模式选择的因素分析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医药行业缺乏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医药物流有待建立行业标准、医药物流政策法制环境有待改进、医药物流发展的信息系统不完善、缺乏运作经验丰富的大型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医药行业缺乏先进的物流理念,政策、法规、行业标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建设亟待加强。我国医药物流有四种模式可供选择,即自营、外包、自营与外包相结合的混合模式、自营与对外承接物流业务相结合的混合模式,企业可根据情况自主选择。
[关键词]医药物流模式自营物流外包物流模式选择
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行,人们对医药的需求不断增加。2010年我国的医药市场将达到600亿美元,2020年将接近1200亿美元。如何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物流模式,或对现有医药物流资源进行整合,提升企业优秀竞争力,已成为医药企业不可回避的抉择。
一、医药物流及行业现状
医药物流是指通过原料采购、加工、储存、运输、分配流通及物流信息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有效地沟通原料供应商、生产厂商、批发商、零售商及最终用户,促使药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从而提升药品的空间和时间价值。
国家为确保药品安全,对药品的生产和流通分别有GMP和GSP的规定,对药品供应链进行全程质量跟踪。医药公司必须对药品的采购、运输、存储、拣选、配货、发运等一系列物流运作严格按照GMP和GSP的规定操作,并在全程实行批号的严格管理及监控。然而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解决:
1.医药行业缺乏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
作为完整的医药供应链,产供销是一个整体,但是从医药现在的网建工作和对物流的投入建设可以看出,主要集中在中下游的药品销售阶段,而对供应链上游的药品生产和原材料采购等并没有实现物流管理,因此有必要对整个行业物流进行集成,使上下游通过物流成为完整的整体。同行业之间基本上没有物流合作,即使合作,也只是为了缓解短时期内的物流资源不足,而不是抱着持续改进,降本增效的目的。
2.医药物流有待建立行业标准
标准化是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鉴于医药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物流的许多标准有别于一般的物流行业,因此必须有医药行业自己的行业标准。从目前来看,整个医药行业的物流体系刚刚起步,根本谈不上行业标准化,而且由于物流未进行标准化所带来的货物流通和信息交换不畅、流通环节多、速度慢、费用增加,减低了物流系统的效率和效益,已经日益成为制约医药物流发展的一个因素。急需解决的是:不健全的物流规范实施制度;没有统一规范的货物运输基本设备、商品信息标准化滞后、部门之间缺乏统一、集中的管理体制等。因此鉴于医药行业标准化研究和管理工作,加大宣传标准化对医药物流的重要性,同时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沟通,制定统一的相关运作机制。
3.医药物流政策法制环境有待改进
我国的医药物流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订滞后,跟不上医药物流发展的步伐。GSP、GMP及其“实施细则”有关条款的设置应该与企业规模、活动类型、生产经营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相吻合,与企业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相一致。
4.医药物流发展的信息系统不完善
医药行业作为一个平均日需求量巨大的行业来说,其医药物流的高效、准确、健康地运作离不开信息系统。而医药行业缺乏公共的物流信息平台和实时的过程控制系统,造成了各区域之间的信息不能及时传递。
5.缺乏运作经验丰富的大型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
目前尽管一些大型的物流企业看好医药物流市场,如中邮物流,邦达物流等少数可以提供综合的医药物流服务,但大部分医药物流服务都是由医药企业所属物流公司承担的,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水平偏低,运输和仓储等传统性业务还占相当大的比重。
二、我国医药物流模式的探析
总体来说,医药物流可以分为自营模式、外包物流模式、自营与外包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和自营与对外承接物流业务相结合的混合模式。
1.自营模式
自营是指医药企业自己建立起网络化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自主完成物流相关流程。自营模式的优点是保证医药企业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对物流活动的具体内容进行直接控制并通过合理规划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减少流通费用,并且树立企业良好的经营形象;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能建立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自主掌握住产品的分销渠道,有利于同行业间的竞争;减少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泄露等方面的风险。但它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即重整企业物流势必对公司的组织结构做较大变动,它要求企业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同时,高昂的建设费用需要占用大量的固定资金,为企业的正常运转会带来一定障碍;容易造成物流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物流各环节割裂,长期来看不能形成优秀竞争力。
国药物流以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四大物流中心为基础,各地物流仓库连锁化,形成主要以医药产品为主导资源,服务范围覆盖全国的综合物流运营网络系统,提供一体化的物流网络保障。构建中的国药物流全国信息系统,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物流网点联结起来,依托网络使物流企业与药品制造商、供应商、下游客户及相关单位联结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并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地控制物流活动的全过程,提升和整合物流的服务能力。
2.外包物流模式
外包物流模式是指医药企业将物流体系设计、维护、调货、库存管理、装卸和配送等全部物流业务委托于专业的物流公司运作。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布了加强监管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允许具有现代物流条件的批发企业接受已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药品企业委托的药品的储存、配送业务,同时也允许有实力并具有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的企业为已持有许可证的药品企业开展第三方药品现代物流配送。第三方物流模式的优点是不占用大量固定资金,可以更自由的协调生产运作,加强了企业的柔性管理,使企业可以集中力量提高优秀竞争力;大幅度降低本企业的流通费用;它的缺点在于企业不能直接控制掌握物流职能,不能保证到货的及时和顾客服务的优良品质;第三方物流商对医药产品的仓储、养护、运输等了解甚少,不了解国家对医药行业的政策规定,在运作中服务难以满足企业要求。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国家明文规定,无论是药品的仓储还是运输,企业都必须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低温、冷藏条件操作,即实现GMP和GSP管理。除此之外,企业还要承担选择低效率物流公司的风险。
康恩贝销售公司主要经销集团成员企业生产的药品,品种、数量少,单个客户需求量也相对较少。经过十几年的稳步拓展,公司建立了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不仅覆盖全国各大城市,也涉及不少中小城市。相应的销售物流配送路程也遍及大江南北,最近的有杭州市区,最远的有新疆、黑龙江、广西、云南等。药品配送难度不断加大。如果还按照以往的运输方式,无法满足业务不断向各中小城市辐射的发展需要。而如果设立区域配送中心,则会导致医药企业的管理成本、经营风险上升。物流管理的弊端日益凸显。在2001年就开始选择从物流理念、服务理念都比较超前的杭州邦达快运公司作为其独家物流公司,从每周的信息交流到每月的沟通例会,从首批重点客户“门到门”配送到全部客户“门到门”配送的完成,从路途时间承诺、网上到货查询到手机短信通知,销售公司提出的一个个合理的需求,邦达都尽其所得满足,这一安全、快捷的物流模式迅速在集团系统得到了认同。如今,集团的物流配送业务基本上都交给邦达,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3.自营与外包相结合的混合模式
自营与外包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是指将物流环节中的某一部分或几部分外包出去,其余的物流环节依然自己来做。这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医药企业采取的物流模式。例如,他们有的利用自己的车队来做运输而把销售物流外包出去,有的只是单纯的将废弃物回收这个物流环节外包。哪个环节需要外包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软硬件能力和社会的物流服务能力。相应地,它也集合了自营和外包的种种优点和缺点。
在现阶段,企业可以选择将非优秀的物流业务首先分包出去,使企业专注于自己的优秀业务,避免企业在物流环节浪费太多的资金和精力。很多大型医药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时,或是为了保留优秀业务,或是为了安抚员工,或是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也不太放心让陌生的物流企业经营自己的全部物流业务,考虑到企业的安全一般将次要业务和农村等偏远地区的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以考察该企业的运作能力,通过不断地磨合增加双方信任度,对医药企业而言,进可攻,退可守。
北京金象大药房医药连锁有限公司金象大药房在上海、天津、成都、内蒙古、江苏、河北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20个城市拥有直营店、加盟店200多家,15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全面的微机管理,科学规范的运作程序,为各连锁店提供高质量的、安全稳定的商品服务。金象大药房配送中心的主要配送流程是医药生产厂商把货发到大型批发企业如国药集团的物流中心,国药集团接到金象大药房的订单后把货发到金象大药房的配送中心。金象大药房在物流外包方面,改革后原有的运输车队解散,将运输部分外包出去,由中铁物流公司负责药品运输服务。他们和中铁物流签好协议,在协议中规范好双方的权利义务,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将货物准确送达到各连锁店,可以支付相应的运费。
4.自营与对外承接物流业务相结合的混合模式
自营与对外承接物流业务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是指除了满足本公司的物流业务外,同时利用自生的优势对外承接物流业务的模式。它的优点是不仅能有效减低物流成本,促成整个医药供应链的形成和协作,确保药品的质量,而且将物流转化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在医药行业中较早认识到物流的重要并对物流进行革新。公司所有医药物流业务整合到其全资子公司上海医药物流中心,以自建物流实施为主,客户订单通过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ERP系统下载到上海医药物流中心的仓库管理系统(WMS),实物物流、信息流的控制不仅延伸到公司的决策、采购、生产、销售、财务核算等各个领域中,而且与外部的客户如医院进行信息流的交流,使公司的管理步入透明化、科学化的轨道。上海医药物流中心所属各大库区共拥有近46000平方米的库房,108辆运输车辆,2007年货运价值超过100多亿,承担上海地区各大医院及零售业的配送,建立覆盖华东地区的医药商业和制造业配送网络,通过联运承运构筑辐射全国的运输网络。2006年获得第三方物流经营资质,现除满足自营业务外,还对外承接业务。其客户有德国拜耳集团、唯美血液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和上海三共制药有限公司等。
三、物流模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许多医药企业非常重视生产渠道、商流渠道的畅通,却对物流渠道较少问津。这也大大制约了医药企业的发展规模。医药企业在选择物流模式的时候,关键是要适合自己、适用优势、适应时势。
首先,物流在企业中的地位。自营物流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员支持,如果物流在企业中不是处于战略优秀地位,就没有必要自给物流,搁置大量的资金在物流方面,应该将自己的主要资源和精力专注于优秀竞争力的打造。
其次,考虑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实力。现代医药物流有着严格的技术规范要求,近几年政府加强对医药行业的GMP、GSP认证的监管,医药物流需要对设备、技术和人才等进行很高的投入来确保流通过程的质量安全,如对疫苗要进行冷藏运输和仓储。物流对于企业有着非凡的战略意义,如果没有合适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就只能自营物流。
再次,考虑企业的规模。大企业实力雄厚,可建立自己的物流系统,制定合适的物流需求计划,保证物流服务质量。小企业受人员资金限制,适宜把物流管理交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管理。
最后,考虑物流成本。当企业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时,就需要企业重新定位物流并且考虑流程再造,可以选择一家高品质,能提供物流一体化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让它为企业量身打造物流服务并且进行专业化的流程再造。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依托集群发展是医药企业创新成长的有效途径;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结构;基于集群的河北省医药企业创新成长对策等进行讲述,包括了集群内聚集了许多同质和关联度很高的企业群体、在知识经济时代,医药产业要获得长足的发展、集群内企业已初步形成交错型的产业价值体系、企业依托产业集群创新成长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产业集群化已成为产业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趋势,依托集群发展应是医药企业创新成长的有效途径。目前河北省医药产业已成为河北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河北省医药产业的发展特点,构建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结构模型,然而虽集群企业内已形成价值体系,但企业依托集群成长的潜力尚未发挥,因此应基于集群的企业创新成长制定若干对策。
关键词:河北省医药企业;集群模型;创新成长
产业集群化已成为产业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重要的趋势,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同处于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形成产业集合模式。产业集群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近年来,在美国的波士顿、旧金山湾、华盛顿、圣地亚哥和北卡罗莱纳研究三角园等五大生物技术集群,已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欧洲莱茵河上游谷地的跨国生物谷,已成为欧洲生物技术的中心。我国国内的一些医药企业也呈现出集聚发展的现象,如吉林通化医药城、上海张江“药谷”、北京北大生物城、广州国际生物岛等。医药是河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历史悠久,企业众多,各项经济指标在国内名列前茅。目前,既迎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领域的激烈挑战。河北省的医药企业如果能够依托集群,充分利用集群的优势效应,将有利地促进企业的创新成长,达到单个企业所不能及的成长速度。
一、依托集群发展是医药企业创新成长的有效途径
集群内聚集了许多同质和关联度很高的企业群体,集群中实践活动的“面对面交流”的有利条件支持着知识、人际关系在不同机构之间的顺畅流动;集群具有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企业的经济行为往往根植于共同的圈内语言、背景知识和交易规则;集群的网络特征则有利于知识外溢,也有利于集群内的知识开发和创造。集群内垂直联系的企业、水平竞争的企业、中介机构、教育与研究部门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使新观念、新技术、新知识相互扩散,有利于企业通过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在集群内可以促进企业和大学、研究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并能够在知识和信息的积累过程中充分地开发企业的智力资源,提高知识构建和组织竞争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医药产业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创新是不可或缺的竞争优势来源。事实证明,创新始终是国际制药巨头们的战略发展重点,也是其立足的根本。比如新药的研发,一大特点就是周期长、技术环节多、风险大,新药开发所需的各个技术平台在创新过程中存在逻辑关系,组成产业的创新链。在集群内部,创新链中企业和相关机构的集中和协作将发挥出增值效应、加速效应、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因此,依托集群发展是医药企业创新成长的有效途径。
二、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结构
河北省是一个传统的医药大省,化学原料药和中药材加工及中成药的生产有一定优势,具有建设主导产业的基础和条件。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成药与中药饮片、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生物制药、医药批发、连锁药店、零售、流通,具备良好条件、产业链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医药产业体系,成为我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末拥有规模以上入统企业158家,其中大型企业3家、中型企业28家、小型企业127家。根据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我们可以构建医药产业集群结构模型,
(一)集群内企业已初步形成交错型的产业价值体系
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主要制药生产厂家发展历史较长,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实力。从图1可以看出,这些企业之间联系密切,竞争与协作同时存在。集群企业带动了上游的化工原料、包装材料、药材种植业和下游的药品批零企业、药房等相关支持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交错型的产业价值体系。地处环渤海区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给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带来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支持系统和技术力量雄厚的研发支持系统,医药物流系统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将为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助推器作用。
(二)企业依托产业集群创新成长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从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结构模型中可以看出,存在供应系统、生产系统、物流系统、流通系统、研发支持系统等较为完善的集群构成体系,但是缺乏良好的资源规划而尚未发挥最大的效率。许多企业之间关联度不大,在产业链上形不成上下游关系,在行业技术或产品原料、市场方面也形不成竞争关系,它们之间在技术创新、获取市场信息方面缺少交流,缺少竞争,每个企业面对市场都是孤立的,在信息交流、市场营销、物流服务等方面形不成共享网络。每个企业的运行成本和交易费用都高,企业活力受到限制,创新效率不高。
三、基于集群的河北省医药企业创新成长对策
(一)明确定位,实施资源整合创新
越来越多的国际医药集团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外部的优势资源,重新定位、配置企业的内部资源。比如,为了节省药品研发支出,提高效率,降低风险,推动本土化发展,跨国制药企业将研发网络进一步扩大到临床资源丰富、科研基础较好的发展中国家,研发外包比重不断提高。据估计,2005年全球制药业研发外包(CRO)市场达到163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3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3%。
南方一些成功的产业集群,例如浙江的很多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很快,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产业链的培育,在一条产业链上,有最终产品,有半成品,有原料,如果把一个产业链构筑起来,可以为另一条产业链提供配套和服务。如果能把产业链做好做大,产业集群的优势就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地区吸引了很多大型的跨国公司,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产业链,有这样的配套能力。河北省的医药企业应当根据集群的供需状况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对自身的资源进行规划整合,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将优秀资源集中于某一领域,既形成自身的优秀竞争力,又为集群优秀竞争力的形成做有效的支撑。比如石家庄市政府规划要发展医药物流和医药金融体系,未来发展潜力很大,企业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着重于利用集群的优势资源,培育自己的优秀竞争力。
(二)利用集群的优势效应进行技术创新
医药企业是河北省的重点发展产业,多项经济指标在国内名列前茅。要保持在医药这个“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竞争地位,就必须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集群的发展尤其是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产生和扩散的。技术创新的产生离不开企业所拥有的创新资源和知识存量,产业集群中存在着社会资本,使得在产业集群各主体之间的知识产生溢出效应和共享。正是基于集群网络的结构根植性和文化根植性,一旦有新产品或工艺技术在集群内出现,很快就会在群内传播、溢出和渗透,从而则将一个创新活动发展成一群创新活动。
因此,企业应发挥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利用集群的学习和创新效应,有效整合科研院所、工程和医学临床机构等资源,加强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扩大在集群内的技术合作和信息交流,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根据国家十一五医药行业发展规划和河北省未来的医药产业发展方向,首先应加快建设高新生物制药工业园区,进行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产业化水平;其次应把握住国际医药市场一批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药品专利到期的大好机遇,加快产品、产业化技术研发,加快创新药物和特色非专利药的研制;三是结合传统中药优势发展现代中药,加大药材的规模化生产和中药现代化技术开发,研发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可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品种,努力在国际市场上增强河北品牌影响力。
战略成本管理是战略管理与成本管理的有机结合,其目的在于降低成本、提升企业战略位置。自库伯和斯拉莫得提出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后,该领域研究的脚步从未停止。本文以某医药上市公司(简称DS公司)调研资料作为基础,使用价值链分析法对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以期能提出若干改进建议。
一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模型及其特点
战略是关于一个组织长远全局目标及组织为实现目标在不同阶段实施的不同方针和政策。目前国际上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SCM)理论研究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克兰菲尔德模式。其特点是把战略成本管理作为一种工具来分析企业的竞争地位,通过发挥各部门人员共同协作优势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二是罗宾•库珀模型。它以作业成本法为主导,建议从企业内部、外部、竞争对手等方面,以准确的成本核算资料,向不同部门人员展示一幅广阔的企业成本竞争地位的图景;三是桑克管理模型。其主要利用一系列的战略分析工具,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战略透视;四是日本的成本策划管理模式。其关键的目标是目标成本。上述模式中,桑克管理模型由于充分考虑了产生产品成本的全部价值活动,故受到我国管理学界的推崇。
笔者认为,战略成本的特点就是其区别于传统成本之处。在战略思想指导下,该种成本管理方式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避免了以前成本管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缺陷,没有陷入“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片面思想误区。也正是因为战略成本管理以创造企业竞争优势为宗旨,具备上述所提及的长期性、全局性、外延性、竞争性等优势,从而能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成本管理的束缚,将踯躅不前的传统成本管理带出困境。
二价值链的相关概念以及应用
价值链的概念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波特认为,公司通过完成一系列作业而产生价值,每一个企业都是通过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产品生产等种种活动系统地连接成的链状集合体。价值链的各项业务活动间的联系不仅存在于企业价值链内部,而且存在于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和渠道之间。简而言之,价值链是从供应商开始直到顾客价值实现的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的业务流程。
国内学者纷纷撰文介绍价值链的概念以及优点,一些学者也在文章中对价值链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何存花,姚晓民(2003)认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关注成本驱动因素,运用价值链分析工具,明确成本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功能定位。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战略定位分析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框架。聂晶(2002)认为价值链分析是决定顾客价值能否提升或成本能否降低的优秀,是从战略性相关角度对企业成本空间的合理分摊与有机联接。刘彦(2001)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出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创造和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价值链分析主要分析从原材料供应商至最终产品的消费者相关作业的整合,包括与外部供应商和顾客的整合,按其分析范围又可分为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行业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分析的一般步骤为:(1)识别价值链,判断价值作业的内容;(2)判定每种价值作业的成本动因及它们的相互作用;(3)通过控制成本动因重构价值链,制定降低成本的战略;(4)检验成本削减战略的持久性。本文的后续研究中,就是部分地参考了上述步骤。
三战略成本管理在DS公司的实施
通过回顾文献,笔者认为国内研究大部分停留在介绍方法的层面上,没有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缺少难以让人信服的案例研究。即使在一些结合企业实际的文章中,也很难看到战略成本管理在企业中全面整体的规划。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支持下,本文利用对DS公司调研的资料进行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分析。希望通过这次尝试,可以解决一些现有文献缺乏直观性的弱点,增强价值链的运用价值。
DS公司现有主要业务为各类医药产品的生产、批发、零售及新药研制,目前其战略思想是以高增长带动高利润,一定程度上缺乏对战略成本管理的全面认识。针对以上情况,本人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思想进行系统改善:(1)利用优势提高医药研发;(2)与供应商、销售商之间要诚信合作;(3)放弃低效或无效的供应、销售渠道;(4)原有产品和新产品的战略成本管理。
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分为“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两大类,材料供应、产品开发、生产运行可以被称为“上游环节”;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可以被称为“下游环节”,二者同属企业外部价值链。除此之外便是企业内部价值链。下面就DS公司内、外部价值链分别进行具体规划。
(一)DS公司外部价值链分析
(1)DS公司与原材料供应商
一个企业首先需要供应商为它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服务等各种投入,这是整个价值链的开端。优秀的供应商供应不仅提高产品质量,也降低产品成本。药品生产过程复杂,即便最普通的常见药也需要经过多重提炼与加工。特别对于以中药为原料药的药品,其药效更会因原料产地和采摘时节不同而不同。为保证药效,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减少供应商数量;②降低采购费用;③提高采购质量;④同供应商建立诚信的合作伙伴关系。
(2)DS公司与药品研发
我国化学制药行业中,重原料药、轻制剂药的思想根深蒂固,从而导致医药企业创新能力普遍较低,许多企业根本没有能力进行研发。当市场上需要新药时,这些企业自然就会失去大好的市场契机。面对这一局势,许多专业研发机构相继产生,特别是大专院校中的研究机构,更是深受企业信赖。一般对于生产能力较强,产量较大的企业来说,采取与研发机构合作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收益;而对于小企业,就适宜选择与大专院校的科研机构合作,不仅可以在技术、质量上得以保证,其较低的收费标准更是降低了企业的整体成本。DS公司有自己的医药研发队伍,研发能力比较突出。但考虑到一般药品从研发到正式生产会经历一段很长的时期,所以仅仅依靠企业内部药品研发是绝对不够的。DS公司应在建立好内部研发队伍的过程中,不断加强与专业研发机构的合作,比如与研发商或大专院校研发机构达成协议,双方各出部分研发人员合作研发,产品生产权归DS公司;或者采用最接近于消费者的方式:与医疗机构合作研发,这样一来研发出来的药品更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其结果不仅降低成本,更能增强企业产品占有率。
(3)DS公司与下游销售商
在医药企业的下游价值链活动中,由于大多数企业采取直接向医院、地级批发商销售产品,造成了恶性竞争,其结果是使整个行业用于这一环节的成本大幅提高,要改变这一现状,建议DS公司从以下几方面做起:①舍弃无收益的销售渠道;②与下游经销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4)DS公司与其终端市场
药品流通终端市场是指药品离开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的交易环节,其严格意义的终端市场单位主要包括药品零售企业、医疗单位和其他医疗网点(如门诊、个体诊所、医务室、卫生室等),而不包括直接向消费者供应药品的药品生产企业、批发企业及其他非法经营药品的单位。
近年来,经过医药纠风,药品的价格不断下降。但是总体来说,医疗单位及乡村药品市场药价仍然居高难下,一部分药品零售企业和基层医疗网点的药品质量令人担忧。DS公司作为一家大型制药集团企业,应该狠抓这一市场漏洞,实施下列措施:(1)自建销售网点。如果DS公司在城市中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点,有内部直接供应药品,不但使销售价格大幅降低,更会增加销量,间接实现低成本。(2)设立医院。为建立一个从产品研发到最终消费者使用的更加完整的价值链体系,DS还应利用自己的优势建立下属医疗网点,除达到降低售价扩大销售的目标之外,还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建立竞争优势。
(二)DS公司内部价值链分析
(1)DS企业集团内部研发
好的研发机构可以使企业迅速占领市场。DS也于2004年建立了“博士后科研站”,从内部价值链角度来看,省去了与商业研发机构合作环节,节省时间和资金。
(2)内部产品设计
①面向不同需求的产品设计
不同群体对头医药品的满意程度是不同的,目前DS公司的某些药品已经成为国内名牌,但还应继续细分产品,以达到最优的产品定位,从战略层上降低成本。可以适当考虑易于儿童服用的产品以及适合出门旅行的人使用的不需要水吞服的药片等。
②企业对现有产品和未来产品的成本管理
企业对现有产品进行成本管理,着重在于运用作业成本法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建立责任中心,进行差异分析,不断完善自己的成本计划。对未来产品的成本管理,可以采用目标成本法保证投产后的低成本,运用价值工程以保证未来的产品质量、性能和成本配比。最后,还要确定现有产品与未来产品的合适组合。
(3)产品生产作业工序
在产品生产作业方面,可以运用价值工程方法,将每项作业或工序的功能、成本分成细目,找出降低每一环节成本的因素;可以运用工业工程改造和重组流程提高效率;可以运用质量工程保证各环节的产出在进入下一环节之前符合质量要求,从而大大提高各项作业或工序的价值。
(4)产品包装
精美的包装往往深得人心,但过于精致的包装必然增加产品成本,为了达到成本低又增加销量的目的,建议采取如下方式:①包装特色化;②产品包装的回收再利用;③包装材料多用途。
四结论
降低成本、获取成本优势需要不同的战略以及战略之间的相互匹配,从战略的角度来认识成本管理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战略成本管理思路。成本不会自动降低,降低成本需要艰苦工作和不断探索,成本也不会偶然降低,成本降低是企业始终如一重视成本的结果,要改善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从而获取竞争优势,不仅需要管理人员更多的重视,更需要在战略上做出重大改变。DS公司采取的战略成本措施已使其在生产运营中获得了明显的利益,应该继续在战略成本管理的道路上前行。
当今的医药市场变化非常快,医药企业要想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赢得一席之地,就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而这些改革创新项目完成的质量将与企业的生存状况息息相关。项目管理作为医药企业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手段,关系到医药企业的良性发展。成功的项目管理,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程序化、系统化的立项审批体系
首先要对项目进行合理的事先评估。项目的目标应同企业的发展方向一致,而且企业可以用于项目的资金是有限的,企业应选择那些有发展潜力且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
接下来,对于初步选定的项目应编制一份详细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报告中应详细描述项目的立项依据、实施方案、投入预算以及预期收益,提请高层管理者审批。
在可行性分析报告通过审批以后,应编制一份详尽的项目实施计划书,列出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对项目所做的支持、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以及将达到的目标、具体的支出预算,详细的经济效益分析、项目完成后对企业的意义、检验项目是否成功完成的具体方法和指标,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经过立项审批程序被确定下来以后,应按照项目计划书开始着手进行项目的实施。医药企业要成功地对项目进行管理,还应建立一套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控的程序,以保证项目的实施始终同企业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信息”与“人”:项目管理两要素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项目的实施进度应每月进行回顾总结,每年应组织专家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以保证企业投资的项目健康、有序地发展,始终同企业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要实施一个项目,应明确该项目的带头人(项目经理),由他来全面负责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问题,他应该成为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项信息传递的枢纽,全面掌握项目的进程,在组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确定了项目负责人以后,还应该组建一个团队来协助他。在计算这个团队人数时应以每个人标准工作时间的80%来计算工作量。人数过少,肯定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进程,如果加薪,又会增加人工成本。这个团队还应该是团结的,只要整个创作团队是团结一心的,那么面对任何难题都将是无坚不摧的。
做好以上工作,可以帮助医药企业降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让好的项目为医药企业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摘要:医药、医疗广告泛滥,而其中则更是有大量的虚假广告。由于消费者的盲从心理,医药广告在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身心危害的同时,也严重的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负担。面对如此情景,除了寄望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外,笔者还引出了对待医药广告的五项有益的忠告,忠告广大消费者不要被误导。
关键字:医药广告,消费弊端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的医药广告已经不得不用“泛滥”二字来形容了。打开电视(1),黄金时段里充斥着的是大量的医药广告;翻开报纸,各类药品保健品广告通常是以整版、半版的篇幅出现;而晚间的广播节目,则基本上被各种“医学专家讲座”、“健康咨询热线”给占据了。
医药,医疗广告真可谓是铺天盖地而来,但随之却带来了一系列的消费弊端:一方面,消费者盲目听信医药广告的宣传,随意服药物,这样非但不能治愈疾病,反而会因为错误用药致使病情恶化;另一方面,巨额的医药品广告费用使医药品价格连连攀升,严重的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更让人们心疼的是虚假医药广告的泛滥,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综上所述,本文总引其它相关文章如下:
一、虚假医药广告泛滥
虚假医药广告泛滥成灾已经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测显示,2004年前9个月药品电视广告违法率达62%,其中6月至8月全国98份报纸刊登的7315例药品广告的违法率高达95%,尤其多见的是法律所禁止的处方药广告。而电视上、广播里许多常见的肝病、糖尿病、心脏病等蓄意诱导的所谓专家讲座,实际目的只是向患者推销医院和药品。报纸上则更存在大量的违规广告,其中出现的“除根”、“治愈”、“治愈率”、“不复发”、“第一药”等都是法规所不允许的。此外,还有许多保健品也夸大地打出治疗作用的幌子误导消费者。而中国消费者协会去年在全国开展的旨在揭露虚假广告、提高辨别识谎能力为内容的“慧眼识广告”活动也披露(3):在收到的7240封举报信中,其中对虚假医药广告举报数占到了31.3%。而据统计(2),我国每年大约有250万人因听信虚假医药广告用药不合理。这些虚假医药广告不但贻误了患者的病情,加重了患者的痛苦,而且还给患者造成了经济和精神上的损失。
因此,泛滥的虚假医药广告已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
二、消费者盲目听信医药广告的危害
很多人都知道,从药品广告开始正式现身于媒体到现在的短短的二十几年间(4),医药广告的投放额正以极其惊人的速度递增。有数据显示,自2002年起,医药广告一直占据了我国各行业广告投放额的前五名。药品广告铺天盖地带来的结果是,超过一半的消费者靠广告选药。据统计,44.3%的消费者在到达药店之前,就已经决定了要购买药品的品牌。甚至有很多消费者直接把广告当成了医生,在医院里,直接点名开药,而置医生的专业指导于不顾。可以说,药品广告的频繁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消费者的盲从心态。
而正是由于消费者的这种盲从心态,使得患者极易受医药广告的误导,轻者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重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新疆日报》就有报道(5):家住乌鲁木齐市医学院的郭女士的父亲上了虚假医药广告的当,吃“苦乐康”不但没有治愈糖尿病,反而加重病情。郭女士说,一种叫“苦乐康胶囊”的保健品在某些媒体上宣传包治多型糖尿病,结果一些上了年纪的糖尿病患者,买药花了几千元钱,却差点把性命都搭进去,他们医院就已抢救了四五位买这种药上当受骗的病人。她的父亲也是受害者,相信这种虚假广告,购买了“苦乐康胶囊”。但结果服用一个月后,全身浮肿,去医院检查的结果是肾衰竭。她父亲的其他几个病友服用“苦乐康”后,也都出现类似症状。
像此类报道在各家刊物上都有报到,特别是2002年发生在湖南的“梅花K”假药案就是患者听信了违法广告购药(4),造成70多人严重中毒,虽经及时抢救,但仍有一人成为植物人。
悲叹呀!盲目的听信那些医药广告,这是消费者在拿着自己的生命当儿戏呀!
三、高价医药费严重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湖北一家地级电视台广告部的张小姐讲述(6),现在医药、医疗广告在地方媒体的广告份额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2004年她所在的电视台全年广告收入大约在1350万元,这其中医药、医疗的广告占到900多万元,所占比重将近70%,这还是地级电视台,如果是在县级电视台,这个比例就更高。
而事实上,“羊毛出在羊身上”,巨额的医药广告费用使医药品价格连连攀升已经是世人不争的事实。药价普遍上涨,百姓买不起药、看不起病,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
就卫生部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7):近年来医疗费用的增幅大于居民收入的增长,三成贫困人口因病致贫。与城市人口相比,农村人口因病致贫现象更加严重,而且陷入了因贫致病又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当中。有很多人由于支付不起药价而错过了治病的时机导致病情恶化。
四、对待医药广告的五项有益的忠告
面对这铺天盖地而来的医药广告,消费者又应该如何来决择呢?在此笔者推荐美国霍普金斯的五项有益的忠告(3):1、世界上并无十全十美的疗法,如果说一项科研成果完美得令人难以相信的话,那你最好真的不要相信它,因为所有的药物都有毒副作用。2、世界上没有不被公开报道的科研成果,只要某项科研一有成效,必定先有权威的专业期刊披露,继之是电视、报纸等媒介的传播。而一经报道,有关科学家就会对新药或新方法提出各种意见,进行新的验证。如果有人向你推荐的是未经公开报道的新疗法,你最好不要轻易相信。3、对当今公认的疑难症,没有简便、快速和无痛苦的疗法和药物。如果有人向你推销有对付这些病的特效药或疗法,你还是把钱留在自己口袋里为好。4.世界上没有什么“密而不宣”的疗法。任何人只要发现了治愈癌症、艾滋病等绝症的方法,他一定会名震四海,各大报刊也会争先报道。如果有人告诉你:医学界会因为他的成就而迫害他,而他只好悄悄地、暗地里施展自己的才能。实际上,他极可能正在编织谎言或圈套欺骗你。5、有人证也不足全信。有人用过的药品有效,如果仅是一二例或多则十来例,而且无科学的记录和统计,这在医学上是不被承认的。因为这种“真的有效”可能是偶然的。更不容忽视的是,商家收买个别医生和病人作伪证的事也时有发生。
五、总结
随着现代医药广告的泛滥,除了寄望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外,留给我们消费者的就只剩下无奈了。但是面对这铺天盖地而来的医药广告,笔者还是真诚的希望广大的消费者能够擦亮自己的眼睛——至少让我们敢去怀疑!广告做得再好,它也不过是危言耸听、信中雌黄,不足以我们为信。因为如果它真的有广告中说的如此有效的话,那它又何必要自己出钱来做广告呢?
内容摘要:医药制造业作为我国发展较为迅速的产业,在现阶段仍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等缺陷,呈现出行政性进入壁垒较高、行业集中度低、竞争方式单一、子行业间发展不均衡等竞争态势,因此我国应采取加大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和销售、完善知识产权立法、推进医药企业重组、将中药推向国际市场等举措,以促进我国医药制造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竞争态势战略选择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在整个制造业中的比重较大幅度上升。据统计,制造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1993年的84.6%下降为2001年的78.6%,降低了6个百分点,而医药制造业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由2.1%上升为3.2%,提高了1.1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医药制造业在我国整个制造业中的地位正在逐步提高。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医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制药企业总体创新能力有限。创新是医药行业的命脉。医药行业的创新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健康不断面临着各种新疾病的威胁,医药行业必须不断拓展自身开发的领域;二是细菌和病毒的变异使传统药物的疗效降低,这就促使人类加快药品升级换代的步伐。医药行业又是一个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产业。由于医药行业一直面临着不断创新的巨大压力,因此医药企业就必须得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发达国家医药业将销售额的10%~20%用于新药研究与开发,其研制成功一种新的化学合成药耗资2-3亿美元以上。而我国2003年的医药产业的总产值是1200亿人民币,不如国际制药巨头默沙东公司一年的产值,而我国整个医药工业的研发投入,几年来都只能在总销售额的1%左右徘徊。
医药产品以普药为主且技术含量低。普药,是指较为普通的药物,具有临床应用普遍、疗效确切、用量较大、价格较低的特点,并且大都为国家基本药物,普药的生产厂家大多为缺乏资金实力、研发力量、营销网络等基础的中小企业,所以,与新药、特药相比,其技术含量低,由此导致附加值也很低。从总体上看,我国制药水平还明显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制剂附加值与原料药的比值是3:1,仅是美国同类比值的十几分之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普药生产企业的经营效益普遍较差。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我国制剂生产落后,以仿制国外新药为主,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由于我国医药行业的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在我国市场上流通着的国产药品基本都不是原创新药,生产非专利药(仿制药)一直是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支点。事实上,除中药之外,我国目前的药品中几乎没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
医药制造业的竞争态势
由于我国医药事业起步较晚,相比国外同业来说,其较低的创新能力和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欠缺使得我国制药行业现阶段呈现出特有的竞争态势:
(一)行政性进入壁垒较高,垄断势力较强
众所周知,医药行业的生产要受到国家行业部门的严格控制,其行业内企业均要进行资格审核和获取许可证。因此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行业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早已宣布,在2004年6月30日以前,我国所有药品和原料药生产企业必须符合GMP要求,并取得证书。自2004年7月1日起,凡未取得相应类别GMP证书的企业,一律停止生产。特别是新药的生产,由于存在一定的行政保护,其垄断势力凸显。我国有关管理部门对“新药”的界定有两种标准:一是从未在我国批准生产的药品,二是未被批准在我国上市的药品。由此可见,我国的“新药”概念既包括专利药,也包括我国从国外引进的超过专利保护期的非专利药。正因为如此,我国对新药主要实行特殊的行政保护,即“对通过审批的新药,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发给新药证书。”这种行政性进入壁垒使在位制药企业拥有较强的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制定较高的价格获取垄断利润。
(二)企业经济规模小,行业集中度较低
企业经济规模是工业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基础,医药制造业总体上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规模经济要求不是很高,但企业的经济规模对于企业的研发投入、国际竞争力和长期发展都有重大影响。我国过去由于实行地方审批,受地方利益的趋使,各行政区分别审批建立医药生产企业,造成全国的医药企业数量众多,但每个企业的生产规模相对都较小,不能形成规模经济。这种情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为明显。虽然近几年我国企业的平均规模较大幅度上升,但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平均生产规模仅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企业平均规模的5.6%~28.2%。较低的生产规模和众多的企业数目导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非常低。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医药制造企业CR4为6.85%,CR8为8%,20强的国内市场集中度也仅为42%,而世界医药市场上20强却占据了世界市场66%的市场份额。可以推断,随着我国今后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医药制造业面临的国外同业的竞争压力会日益加大。
(三)竞争方式主要依靠价格手段,技术创新和服务等非价格手段使用较少
因为受到国内用药水平低、难以进入国外市场、国内医药基础研发薄弱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新药研究的预期回报率较低,导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不足。美国医药制造业的R&D强度是我国的7倍。2001年,我国投入的医药研发经费仅为14.1亿元人民币,而国外平均一个新药的研发投入为8亿美元。另外,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健全也是导致创新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国外普遍实行的专利保护制度相比,我国对新药的保护程度存在明显的差距。而国外医药生产企业之所以能获得较高的利润回报,是与其因知识产权保护而带来的垄断地位分不开的。
(四)子行业间竞争不均衡,优势部门的优势不突出
制药行业如果按照制药的方法和原料分,主要可以分为化学制药行业、生物制药行业和中成药制药行业三个子行业,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高度综合和相互渗透的新兴产业,其所需的高投入、高技术及其所具有的高风险特性使该行业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我国生物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但从一开始就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生物技术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年销售额223亿元,占医药制造业8%。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生物制药在资金投入、新药开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上都远远落后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生物制药的产业化水平很低。化学制药行业在我国是相对成熟的,是我国制药行业中的主力军,但是由于我国化学制药主要以普药为主,技术含量低,其优势尚未张显。中成药作为我国的瑰宝,目前我国中成药年销售额578亿元,占医药制造业的21%。三个子行业中,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的利润率达11%,超出行业利润率2个百分点,化学药利润率较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化学制药行业的重复建设较为严重,导致行业内竞争激烈,药厂之间竞相压价导致企业利润率降低;相对而言,生物制药由于其资本投入要求高形成一定的进入壁垒,中成药往往由于其配方多为专有技术,也形成了一定的进入壁垒,所以生物制药和中成药具有相对较高的利润率。
医药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战略
(一)加大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和销售
化学制药行业目前是我国制药业中的主力军,由于我国新药研发能力比较薄弱,所以仿制药和原料药成为主导产品,特别是原料药,在我国药品出口中占到了90%以上。尽管当前我国医药业亟待提升创新能力,但研制新药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及较高的风险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无法承担的,这一点与国外著名的医药企业是无法比拟的。但是我国可以集中发挥在原料药生产中所具有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原料药的制造,等到我国原料药的输出在全球制药产业链中占到举足轻重的地位时,就可以反过来影响国际医药产业,而国内产业规模的升级也会给研发带来更多资金。
(二)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立法
从国外医药企业的发展来看,一个国家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是促使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如上所述,一种新药从研制到上市常常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周期,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而且要面对研制失败的风险,因此医药行业较高的利润回报与该行业所承担的高风险是相联的,而为确保医药企业在创新成功的同时能获得较高的利润,给予医药企业必要的垄断特权是必要的,所以许多国家对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非常大,这一方面表现在药品具有较长的专利保护期,西方发达国家大公司开发新药的产品专利保护期一般为18年,工艺技术类专利保护期限另外新增15年;另一方面表现在专利期内的新药价格不予限制,完全听凭市场决定。这样就保证了专利新药可以获得应有的高利润,在利润的刺激下,企业具有了进一步创新的动力,企业之间的竞争促使市场上新药不断涌现,整体医药水平不断提高,医药产业健康发展。我国已是世贸组织的成员,要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就应与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度接轨,为专利新药创造一个宽松的市场环境,以鼓励和支持制药企业不断研制专利新药,增强国内医药行业的研发能力和经济实力,确保我国医药企业能够从容应对国外制药企业的竞争压力。
(三)推进企业重组和兼并
发达国家的发展已经证明,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是当今各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进入21世纪后,这种趋势日益明显。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主要是基于市场的并购和重组,这一点可以从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金融业和汽车业的大合并中得到说明。但从我国实际状况来看,在规模达100亿美元的我国医药市场上分散着3000多家本地企业,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占据领先地位。分散的格局和重复的建设带给企业的只能是无序的竞争和低廉的价格。因此在国际医药巨头的竞争压力下,我国医药企业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整合,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生产
目前国际上中成药销售市场中,日本企业占据了90%的份额,我国中药业之所以未能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中药缺乏制作的标准化规则,与西药的制作相比,缺乏完善的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导致传统的中药没有专利,无法在国外市场上获得认可。国家医药产业“十五”计划鼓励中药现代化,我国医药企业应积极利用政策的支持,不断改良中药的生产方法,推进中药生产的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在此基础上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申报药品专利,甚至可以采取“以医带药”的做法,通过在境外开办中医诊所将中药带出国门。
总之,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制药业只有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积极应对国际挑战,才能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在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今天,安全生产已成为了一个社会关注焦点。我国医药化工的安全生产管理也不能故步自封,应当不断提升其安全管理质量,才能够促进医药化工行业的健康长久发展。为此,对我国医药化工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医药化工安全生产管理的策略,希望能对广大同行有所助益。
关键词:医药化工;安全生产;管理
1医药化工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
1.1先天设计不足,设施设备落后
我国大多数医药化工企业建厂时间都较早,因为当时相关法律法规都不够健全,加上安全意识不高,所以导致大部分医药化工厂都具有许多先天设计不足,如没有合理进行防火分区、防火间距过近、设施设备敞开式作业等。但是近几年来我国环保部门与药品GMP管理部门均逐步提高对作业环境及其周围环境的要求,这使得企业不得不进行局部整改,开展密封作业、密闭操作,且不能随意排放气体与通风。然而因为先天设计不足,因此难以从根本上进行全面整改,常常致使达到了相关质量以及环保的要求,但新的安全问题又随之而来,因此务必要采用有效的措施来进行解决。
1.2使用危险化学品多,工艺风险大
当前,我国大多数医药化工行业都存在规模小、品种多的情况,不少医药都需要有机合成其原料药以及中间体,而在此过程中必定会大量使用到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危险化学品。如若在使用该类化学品过程中存在操作不当的情况,极易会引发泄露、爆炸、火灾等安全事故。尤其是这几年,随着发达国家主要行业产业链的转移,我国大部分医药化工行业都开始合同订制国外制药,其中所采用到的许多中间体与原材料都是新的化学物质,且工艺也是新的合成路线,随之而带来的风险性是无法预知的。加上相关人员安全意识不强,资源有限,我国医药化工企业没有能够全面了解工艺的安全信息,这就使得相关的安全控制变得不可控。
1.3安全管理意识有待提高
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对医药化工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尤其是我国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重大安全事故,让不少企业越来越重视安全生产问题,但对安全的重视不代表安全意识的提升。仍有不少企业采用运动式、被动式的安全管理方式,没有在企业日常运作中真正融入安全生产工作,其常常误以为安全生产管理是安全部门的责任,如若出现安全事故,则是由他们负责。大部分企业的安全工作往往只是为了应对政府以及客户的检查,并非出于自身情况进行实际考虑,这均是安全管理意识不足的表现。
2医药化工的安全生产管理策略
2.1重视安全本质化研究
在医药化工行业中,本质安全尤为已久,然而在以往其着重点在于设备,对于工艺以及物质则缺乏基础数据的支持,直接导致了设备的本质安全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设备是服务于工艺,因此,必须要全面掌握工艺安全信息与物质信息,方能够将安全工艺流程正确设计出来,以便于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能够及时处理,并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设备与安全连锁装置。如若要运用到新工艺、新物质则需要对其安全数据以及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全面了解,并要找专业机构或是专业的检测设备来开展测试工作。
2.2强化设计要求,加快装置设备改造
我国有关部门应当要积极完善与医药化工行业相关的指导原则与设计规范,避免出现朝令夕改的情况。医药化工企业在设计新车间新项目时,必须要将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并综合考虑生产、质量、环保以及职工健康等要求,聘请专业的设计公司,运用国内外先进的理念来开展设计工作。不仅如此,还应当设备设计最低要求要达到国家相关规范,将安全连锁装置、惰性保护系统、密闭进料装置以及紧急释放系统等装置构成标准设计模板,并将其运用到普通车间设计当中。不仅如此还应当采用专业的风险分析工具来辨识一些特殊的反应与物质所存在的风险,且开展专业性的设计。对于以往达不到安全标准的设备以及生产线,则需要编制合理的整改计划表,并逐渐进行置换与改造。
2.3提高全体企业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医药化工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负责人员应当要积极转变安全意识,并充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并动员企业全体人员共同参与安全生产。此外,要加大宣传安全知识的力度,一一细化安全生产的要求,并将其分解到日常每个工作环节以及操作规程当中。不仅如此,还应当构建起完善的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定期开展不同类型的安全宣传与活动,并让每位企业员工都充分认识安全生产,了解安全生产,认识到哪些内容是必须要遵守的,哪些是不能做的,久而久之便能够在企业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安全氛围,并将安全文化彻底融入企业的骨髓。安全工作必然能够取得长效的进展。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做好医药化工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我国大多数医药化工企业均已逐步改进其安全管理方式,提升安全标准,然各类安全事故的反复发生也为生产敲响了警钟,就算没有安全事故发展的情况下,医药化工企业也不能对安全生产掉以轻心,而是应当积极分析与总结经验,将潜在安全隐患找出,并加以控制与防治,以切实提高医药化工的安全生产效率与质量。
作者:唐碧银 单位: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卫生管理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加。中医卫生管理事业的发展,要求培养出创新综合全面的中医卫生管理人才,既要有深厚的中医药学背景,又具备精准的卫生管理知识,这样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未来中医药公共事业。本文重点研究中医院校公共事业(卫生管理)人才培养及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安排,期许能对中医院校创新综合人才培养带来实质性帮助。
关键词:中医院校;卫生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人们开始更加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卫生管理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新医改体系的构建,促使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一定要紧扣时代脉搏和卫生体制改革发展需求,立足服务人们健康生活的基本原则,以创新、健康、科学、专业为落脚点,推动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和优化,同时,要对中医药院校现有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适应卫生体制改革的全新要求和新时期卫生管理人才的具体需求。我国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大部分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程度较浅,底蕴不足,在优秀人才培养方面有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在培养方案上,在专业的方向选择、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的具体设置、教学的形式、内容和方式方法都有着传统医学教育的明显痕迹,严重脱离社会实际,同时缺乏创新改变,不能有效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公共卫生管理创新人才。面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对卫生管理人才的巨大需求,中医药院校必须要在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和改变,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在彰显特色的同时,突出人才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向社会的需求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培养更加专业的应用型综合创新人才。
1中医药院校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教学需要进一步整合
新时期中医药卫生管理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卫生管理基础知识,也要具备一定的中医药学知识。但目前,中医药院校卫生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知识结构体系单一,开设课程有一定的局限性,未能涵盖人才所需的全新知识体系和结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合理性。教材建设相对落后,且局限在卫生管理的专业范围领域内。课程设置简单,学时较少,考试内容也只是针对本专业进行考核,导致学生不能有效重视中医药学其他知识的学习和获取。
1.2人才培养内容不能满足时展需要
目前,我国中医药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具备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实用知识储备基础,与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求严重脱节。我国现如今卫生医药体制方面的改革日新月异,卫生管理方面的实际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化和实际化,但是我国中医院校人才培养的课程教材却没有很好的适应中医事业的发展速度,有严重的滞后性和脱节性,对于新政策形势下卫生管理方面的新的发展方向、改革思路、教学方法、内容形式和人才要求都没有融入教材之中,这样学生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和了解新的要求,造成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时展的具体要求。1.3中医院校卫生管理方面师资力量不足由于中医药院校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底蕴基础比较薄弱,许多专业课程教师并非科班出身,大多是从别的院系或专业调剂过来,如此,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实践过程都会带有原有的习惯,不能很好地适应卫生管理专业的具体需求。这样的结构和队伍,缺乏具有卫生管理实践教学经验和专业卫生管理知识基础的师资,课堂教学内容传授缺乏实践的理论基础和实务的工作经验,专业方面的重点和难点也不能讲解得清晰明了,学生们就不能很好地获得具体的卫生管理专业知识基础和实践了解。1.4实践的教学环节相对不完善目前,大部分中医药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都相对重视知识传授而缺乏相应的实践锻炼和培养,对于学生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实际工作中能力的培养,没有很好的教学环节来对应。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实际工作素质不高,整体综合能力偏弱,缺乏实际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实务经验,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这是由于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所产生的一些不利影响。
2中医药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变化,中医药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有全新的要求和方向。他们既要掌握中医药学及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适应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具体实际工作要求,具备相应的实践工作能力和一定的工作经验,还要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成为可以胜任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创新综合高效的管理人才。我们认为,新时期中医药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应实现以下三大目标:(1)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要求知识技能的专业和熟练,思想道德和良好的职业操守是各行各业的重要基础。作为服务人们生活健康的卫生管理事业,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我们要注重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教育和引导他们热爱卫生健康管理事业,愿意为祖国的卫生事业发展和人们的身心健康贡献自己的光和热。要使他们明白,作为中医药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储备力量,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能够真正地用心学习知识和技能,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2)相关知识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仅满足于卫生管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获取,学习管理学原理和实践原则、卫生管理、卫生经济以及卫生法规等专业知识,只是知识培养的基础目标,在这些基础上,还要学习医学的基本知识,了解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以及健康促进的有关知识,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原则以及卫生统计、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还要对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方法以及我国卫生管理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相关制度有一定了解,并适当掌握一些与管理学相关的心理学、经济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3)相关技能的培养目标。知识只是人才培养的运用基础,获得技能的锻炼和提高才是真正服务社会和人民的重要手段。要增加社会卫生管理工作的实践锻炼,深入综合医疗服务机构、基层医疗服务中心进行卫生管理的实际锻炼,培养与医生、护士和其他、服务人员合作的能力,使自己的管理思维、表达沟通能力获得实际提高。具备卫生管理部门、医院、社区、医药企业日常业务的基本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成为适应社会医药卫生管理需求的综合应用型专业人才。
3中医药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
中医药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思路是,以社会需求为主要导向,注意结合新时期卫生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注意在课程实现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职业素质、知识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将实践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置中。要以社会职业实践能力为主要考量标准,同时还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具有医药管理市场的竞争力,更好服务于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和服务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应分为四个大方面,职业素养教育类、学科基础知识类、科学方法教育类以及专业能力拓展类。其中学科基础知识类要涉及很多知识层面,因为全新的综合素质人才,不能仅仅只是擅长专业知识,还要对工作实践的知识层面都有所涉猎和掌握,除公共管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等专业学科外,还要对医学的基础知识模块,知识运用的专业模块和一些与管理有关的经济、心理和行为学等知识有所了解。其中,专业能力拓展方面的课程设置,是整个人才培养方案最关键和优秀的设计,要以更加全面和丰富的形式,设计专业技能拓展方面的课程。而且对不同课程的重要程度要以学分、学时、课程性质和考核形式来区别和体现。具体的课程方案设计如表1所示。
4结语
构建中医药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时期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必须要具有综合全面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作者:江泽慧 张俊 曾文雪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四医院
摘要:医药制造型企业拥有医药行业和制造型企业的双重特征,其总部层面的运营管理也具有相应的特点。文章介绍了运营管理的涵义和作用,列举了当前医药制造型企业运营管理的现象,并从分析医药制造型企业的特征属性入手,提出了对运营管理定位、运营体系建设以及相关人才能力构建的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医药制造;运营管理;思考;实践
运营管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体量和成熟度以后的必要管理手段。企业的运营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运营管理是指生产运营管理,致力于生产管理的精细化、系统化、专业化。广义的运营管理指企业各个系统的统筹、协调、指导、监督,实现对上支持决策、对下考核跟踪的目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一是推动公司层的决策落地,避免决策被曲解和逐层弱化,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过程跟踪和评估。二是为公司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支撑,通过对外部与内部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对各类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使公司领导能够科学、快速地做出决策。因此,运营管理的两大优秀作用是对领导层决策的推动与支撑。
一、目前医药制造型企业运营管理的现状
目前医药制造型企业(特别是总部定位为投资管理型的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两个极端:一是没有运营管理意识,企业仍处于拍脑袋决策、拍桌子管理的业务导向型管理模式;二是具备运营管理意识,但运营管理部成了行政部、总经办、信息部的杂交体,运营管理部名不符实。
二、对医药制造型企业总部层面运营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一)医药制造型企业的两个属性
医药制造型企业主要包括两个属性:首先是制造业属性,优秀是围绕效益与效率的过程管理,关键信息应包括产品质量、生产成本、产品毛利、产销平衡、现金流等。其次是医药行业属性,其中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医药行业属于政策敏感性行业,医药企业必须时刻关注政策环境的变化和对企业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二是药品生产经营具有较高的认证门槛,必须严格遵守GMP和GSP管理规范,特殊管制类药品还要遵守更为严格的管制要求;三是制药企业(特别是制剂企业)一般生产品种较多,必须关注品种结构组合的影响;四是制药行业为对科技创新要求较高的行业,对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管理也是企业关注的重点。
(二)对医药制造型企业总部层面运营管理的思考和实践
结合上述医药制造型企业的属性特征,为了切实能够充分发挥运营管理在医药制造型企业总部层面的作用,避免使管理流于形式,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1.准确定位。根据运营管理的作用和各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总部层面运营管理定位于信息整合、计划跟踪与决策参谋。信息整合,就是要立足于公司层面,关注动态过程,打破信息孤岛,统筹、整合、分析公司层面与经营管理相关的各个方面的信息。计划跟踪,就是要依据战略规划、年度经营计划和决策层布置的阶段工作,动态跟踪、评估落地情况。决策参谋,就是要随时关注外部与内部环境变化,对外关注行业的新趋势、先进企业的经营模式、竞争对手的新动态,对内关注企业的战略方向、结构问题、效益问题和效率问题等。2.构建体系。构建一个标准化的企业运营管理体系,是使运营管理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杜绝管理真空区的重要保障。(1)构建基于关键指标群的报表体系和报告体系。按照时间节点划分,可以设立月度、季度和年度三个层次;按照分析维度划分,可以设立运营效益、运营效率、运营结构、运营风险、其他重要事项五个维度,在每个维度中建立关键指标群。本文对月度报告关键指标群进行列示如下:通过对以上关键指标的预算与实际对比、同比、环比、与行业和对标企业对比等分析,评价企业当前的运营状况,找出存在的运营问题,并分析问题的外部与内部原因。(2)构建与所属全资及控股企业、总部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体系。与所属全资及控股企业之间建立起公司运营管理的组织架构,规模较大的或较为重要的所属企业应设立运营管理部门,其他所属企业应设置运营管理岗位。参照前述报表体系和报告体系,设计符合所属企业的报表和报告模板,同时组织召开月度运营分析会,针对运营问题发函沟通。由于运营管理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只有掌握充分的企业各方面管理信息,才能做出全面、正确的决策。因此,总部运营管理部除与所属企业建立沟通机制以外,也必须与总部其他职能部门(包括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科研部、质量部、总经办、安全环保部等)之间建立起快速、有效的互动沟通机制。具体可以通过运营例会、运营信息报告、ERP等形式建立沟通。3.提升能力。通过上述所知,运营管理部是掌握企业综合信息融合与应用的重要平台和枢纽,为充分发挥其职能,运营管理部门的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主要有以下几项:执行能力,能够对公司决策进行快速、有效跟踪,不拖不推;沟通能力,能够与各专业部门、各企业进行高频率顺畅沟通,不卑不亢;专业能力,能够熟悉公司运行状况和生态环境,具备必要的行业、工业制造、财务、管理学等知识;分析能力,能够在大量数据信息中筛选关键信息并从中找到关联或规律,并能够准确确定调研分析课题;敏感度,能够及时感知外部及内部环境的变化,提早应对;忠诚度,对所掌握的公司内部各类信息要进行高度保密。
作者:张春晖
1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现状
医药电子商务是通过Internet网络应用平台,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开放并易于维护的医药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当然,电子商务繁荣的同时,伴随着不良信用的恶劣负面影响,同时由于竞争与营销的需求,信用信息管理成为了各大电商平台的重要管理与发展手段。目前,我国医药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有:过多的网上交易风险,药品质量没保证,为吸引消费者,有些网站的一些不真实的药品信息,假冒伪劣的药品给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网上支付问题存在一定困难,目前电子虚拟市场尚不完善,存在如信用和安全等问题,一些问题都是由商家的信用引起的,只要客户能相信商家,这些问题就能解决了。总之,目前医药行业电子商务网站,采用比传统洽谈更方便快捷的方式,是通过信息服务、交易订单管理来实现为交易双方提供中介服务,促进买卖双方的交易达成。
2医药电子商务信用信息管理的问题
电子商务平台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来分配流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信用积累额度的检索优先级。当前医药电子商务信用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电商平台依据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分配流量,很多商家都在信用信息上做文章;交易量,交易评价这两者直接影响着信用等级的积累,一些商家私底下采取虚假交易,“刷交易量”、“刷评价”、“刷信誉”。所以,要发展医药电子商务,信用是首要问题。建议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建立完整的数据库系统和网上买卖双方资格审核制度;保证证书的完整化及药品的质量保证;在支付方式方面,可以结合传统支付方式的使用,如采用货到付款的结算方式,这样能去除顾客的担忧,顾客能当面检查商品质量,提高商家的信用,还可以采用在线电子支付和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完善、完整的服务体系,要取得顾客的信任,质量保证是前提,良好的服务也是关键。
3提高医药电子商务信用的对策
3.1建立关于医药电子商务目标的建议
建立医药行业电子商务多种模式的门户网站,打造医药行业以市场为导向的第三终端渠道分账式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优质低价的药品零售平台。
3.2研究有利于提高药品电子商务服务的战略
可以尝试采用多种模式的服务,如提供第三终端市场渠道、品牌推广渠道等;为医药行业企业提供全面的电子商务资讯;提供医药行业政策宣传;为消费者提供价格低廉药品;同时为了完善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电子商务服务流程。
3.3探讨有利于适应于药品电子商务的营销模式
可以通过整合线下第三终端渠道资源的方式,积极开展第三终端渠道营销活动;为医药行业提供低价销售渠道、低价购药渠道,可以采用优选产品品类、价格,整合产业链的方法;加强网站宣传,快速丰富网站数据库。
4总结
医药行业作为国家重点技术创新产业之一,它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开展医药电子商务,只要商家能保证药品的质量,能为患者治疗疾病,并能提供良好的服务保证,就能获得新的发展机会。总之,医药行业依靠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它的作用在与传统的药品零售业的关系中,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必将给百姓带来便利,当然,医药电子商务,也会带来一些安全性、法律性、经济性等方面的问题,只有企业、政府、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医药电子商务才能健康地发展。
作者:李湘娟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一、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数据显示,中国国内药企间并购涉及交易金额从2012年的284亿元增加至2013年的350亿元以上,被百强企业纳入合并范围的下属子公司数量从2012年的434家增加至2013年的541家,中国医药产业步入整合时代,如中国医药吸收合并河南天方药业,国药集团盈天医药收购同济堂药业,济川药业“借壳”洪城股份上市,华润三九收购桂林天和等。很多优势企业将兼并重组作为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借助资本市场融资功能,通过并购实现快速增长。但并非所有的并购都能够获得成功,医药行业的并购成功率仅46%。在企业并购重组的时候,人力资源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对并购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选择恰当的人力资源管理控制策略,才能使双方在制度、管理和文化上协同运作,增强企业的优秀能力,实现并购重组的既定目标。
二、改进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
1.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完成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对医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切实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以战略为导向,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建立人才甄选、培训和管理的一整套机制,保证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实现最优绩效。2.加强企业激励机制建设。现代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建立应从发展的战略考虑,从人才内在需求的角度为医药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进而达到人才和企业双方共赢的理想局面。在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以绩效考核为中心,加大对技术含量高、风险责任大、工作强度大、工作业绩明显的员工分配力度,形成员工的收入随医药企业效益高低和个人业绩好坏上下浮动的机制,激发广大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创新管理。2009年1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制定了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简称“千人计划”,主要是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之后各省市也陆续出台了配套政策。医药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关键岗位,可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引进海外高新技术人才。在引进海外人才之后,需要用切实有效的制度来保障人尽其才,为其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如弹性工作时间、解决子女就学等,使其能够安心工作,发挥所长。另一方面,还应设立监督和退出机制,如果引进的人才和岗位不匹配,或发现人才的实际能力与岗位要求有差距,需要进行必要的人事调整和辞退。4.建立留住人才的机制。首先,要重视对员工的培养,从进入公司的第一天就开展一系列的岗前培训,进入具体部门后,加强技能操作和管理知识方面的培训,鼓励他们参加继续教育,鼓励他们进行外派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企业内训,提高企业的人才质量。其次,要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提供不同类别的上升通道,满足不同类型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满足企业发展对不同人才的需要。浙江普洛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基于员工技能和工作绩效,设立了管理、专业技术和专业事务三个晋升通道,各个岗位的人才均有相对应的晋升通道,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构建凝聚人心的企业文化,凝聚着企业员工的工作理想和信念,体现企业的方向和目标。大力弘扬团队精神,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让员工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统一起来,增强员工对企业发展规划的认同,增强归属感。尤其在并购重组企业中,新的高层管理者在构筑新的优秀价值观时必须尽量避免与两个企业优秀价值观发生矛盾,从高层面上捕捉不同企业员工的价值理念,求同存异,结合新的企业目标,借助培训、激励等手段一步步建成新的企业文化。6.持续改进。21世纪是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世纪,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一方面要重视内部的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管理方面的调整;另一方面应重视对外部环境的考察,避免“闭门造车”,不仅要充分了解行业内的薪酬水平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方式,还要积极将信息化等高新科技手段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三、结语
医药企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目前又处于转型升级、兼并重组的大潮中,“人”作为第一资产成为各企业抢夺的热点。随着医药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人力资源管理必将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至战略高度,建立以业绩考核为基础的激励机制,在关键岗位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建立科学合理的留人机制,以企业文化增强员工认同感,提升医药企业的优秀竞争力,并根据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不断改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杜锦 单位:浙江普洛医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