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英语文学论文

英语文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14 09:15: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英语文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英语文学论文

英语文学论文:英语文学语言艺术论文

一、英语文学语言艺术的意象性特征

与普通的语言不同,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一定的使命特征。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为文学作品服务的,文学作品往往会根据作者的思想,构建一个想象中的文学世界。在这个文学情境当中,也许能想象到的一切行为都是可以出现的,而作者则需要利用一定的英语语言艺术对文学作品里面的情境进行相应的描述。在这种具体的描述过程中,作者利用一定的语言艺术对主人公的情绪进行描写,有时候还需要对主人公的思想进行渲染,通过一定的语言艺术对主人公进行塑造,并且通过一定的语言艺术承担起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或者是寄托作者的哀思,并且给读者分享自己的欢笑。因此,在文学作品的描写当中,英语文学的意象性特征是最明显的特征。纵观英语文学发展的历史,在漫长的19世纪当中,说到意象派的代表人物,最有名的意象派大师就要数庞德了。对于意象派来说,意象描写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塑造一种意象,进而对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传递,这种思想感情可以是作者的忧思,也可以是作者的喜悦,抑或者是作者的批判。在意象派的诗歌创作当中,意象派诗歌作品主要坚持三个原则:首先是在诗歌创作中的单一的意象原则;其次是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诗歌的用词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简洁的原则;最后,在诗歌创作过程中,需要使诗歌具有音乐感,而不是强烈的韵律感。在这意象派诗歌的三种原则当中,每一个原则都是与语言艺术息息相关的。以庞德的两句诗为例进行分析———人群中出现的鬼影/正如盛开在潮湿漆黑枝丫上的花。在现实的环境当中,诗人描写的显然是火车站当中人来人往的场景,可是到了诗人那里,这么平淡的场景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树枝上盛开的花朵。诗人通过语言艺术将枯燥的场景描写的异常美丽,给生活赋予意象性特征,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二、英语文学语言的生动性特征

在英语文学作品当中,生动性也是英语文学的语言特征。生动性具体是指作者通过用语言艺术进行描写,使所描写的画面塑造出具有生命性的特征,使所表达的思想以及画面具有灵动性,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使所要描写的场景就像真实的一样,让读者通过作者的描述,具有一种在现场的感觉。在生动性方面的描述中,最著名的文学大家就是英国的狄更斯。狄更斯的作品《雾都孤儿》就很好地展现了狄更斯语言生动性的一面。如在《雾都孤儿》当中,狄更斯通过自己的语言艺术,成功地为读者勾画出了以下几个生动的主人公,在所有的角色塑造当中,最著名的要数有着凄苦悲情色彩的孤儿奥利弗以及心肠善良的梅丽太太,除此之外还有窃贼团伙费金。在《雾都孤儿》的具体描写当中,首先,狄更斯通过对各个角色的穿着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使我们就很容易想象出各个角色的身份特点。除此之外,狄更斯还通过对《雾都孤儿》里面各个角色的语言进行描写,使各个角色的形象更加真实,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主人公,并且通过各个角色的衣着进行描写,可以使读者对当时社会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场景进行展示,能够使读者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并且通过小说中各个角色的语言,传递出作者对整个社会的基本的思想感情和看法。因此,在英国文学作品当中,作者通过运用一定的语言艺术方法,使文学作品能够真实地再现作者想要描写的社会环境,能够让读者通过作者的文学作品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除此之外,作者在文学作品当中通过刻画一定的人物,当然作者的刻画可以是衣着方面的描写,也可以是故事人物的语言、情感和心灵的描写,使书中的主人公仿佛就在读者面前,让主人公更加生动形象。最后,在文学作品中,作者的一切语言艺术都是为了传递作者的感情,和作者对社会的看法。

三、英语文学语言的情感性艺术特征

对于读者来说,读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了解作者刻画出的画面或者情感,有时读者还会对文学作品中传递的作者的感情进行揣摩,并感受作者想要说出的话。从作者的角度来讲,作者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表达一些观点,而在观点的传递过程当中,作者往往是通过对一定的感情表达来进行的,当然,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不尽相同,可以是一种喜悦的感情,也可以是一种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亦或是一种对岁月看淡后的恬然和哲理。总而言之,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在文学作品中,不存在没有感情的枯燥描述,因此,对于英语文学作品来说,情感性是英国文学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例如:在托马斯格雷的《乡村教堂内的挽歌》当中,这位伟大的伤感主义诗人很自然地向我们传递了一种对古代的怀念和淡淡的忧伤感,但是诗人所传递的当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追忆,而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不满情绪,作者通过作品传递出了诗人自己的感情。提到英语诗歌当中的情感性艺术特征,就不得不提英国诗人济慈,在济慈的《夜莺颂》当中,诗人通过语言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在诗歌当中,很显然,诗人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夜莺歌声的赞美,更多的是传递着诗人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追求。因此,在英语文学作品的描写当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也许是普通人所无法理解的,因此,诗人只能通过文学作品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结语

总之,在英语文学作品当中,作者通过各种各样的语言艺术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艺术可以是一种意象性的特征,也可以是一种生动性的语言特征,抑或者是一种富有感情的语言特征。这些语言特征都是为作者的感情服务的。

作者:吕程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英语文学论文:文化差异英语文学论文

一、正确处理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分析

英语文学的翻译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翻译过程,其中英语与汉语存在着诸多文化方面的差异,如果在英语文学的翻译过程中,对彼此的文化差异重视程度不够,就会给英语文学作品的正确翻译带来障碍,直接的影响到了英语文学翻译的实效性发挥,那么反之,只有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充分的关注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并根据存在的差异巧妙的在翻译过程中,加以恰当的翻译处理,英语文学的翻译才能更具实效性,所以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能否采用正确的翻译方法处理英语文学翻译中出现的两种语言文化所带来的差异,对于英语文学翻译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只有在翻译的过程中正确的把握彼此的文化差异,并且恰当的处理好由于这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翻译障碍,那么其所翻译的文学作品的准确性才值得信赖。文化因素应是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翻译中只用语言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即使翻译的没问题,在忽略了英汉文化差异情况下,也很难让人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其直接理解语言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其理解语言背后具有迥异文化元素的内在含义,只有突破这种文化的障碍才能真正的翻译出好的英语文学作品。

二、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正确处理文化差异的策略

1.认识作品的体裁,正确处理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英语文学的翻译与其文学体裁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文学体裁所具有的特点也是不相同的,针对不同体裁的独有特点,根据源语言与翻译目的语言特点之间的差异性特征,熟练的运用这些语言存在的特征,才能真正把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更加完美,体现出不同体裁作品的不同风格。但是,我们也要明确文学体裁的差异不等于其文化内涵与文化元素也存在着多大的差别,如针对科技内容英语文章的翻译,其蕴含的文化元素就相对较少,因此,对这一类文章的翻译,就很少考虑文化的差异,而针对小说、话剧的英语文学体裁文章的翻译,则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果不考虑其文化的元素而进行翻译,其作品翻译出来一定让人感到枯燥和乏味,而失去了作品独有的文化魅力。因此,在英语文学的翻译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其文体的差异,根据不同文体所具有的自身文化差异,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正确翻译方法来进行翻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翻译出好的文学作品。

2.运用动态对等的方式来正确处理其文化间的差异在英语文学的翻译中,要把整篇的文章完整的翻译出来,使这个文章的内容全面、具体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把原有的英文内容用汉语的内容完整的表达出来,使英文所表达的含义运用汉语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但是,我们要看到英语的语言与汉语的语言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尤其是在文化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充分的了解,翻译时还要学会运用动态对等的方式来处理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对等翻译是指将英语原文中不同的单词或者词组翻译出与之对等的汉语的表达意思,而在实际的英语文学的翻译过程中,单纯的运用僵化的对等翻译方式来对等翻译彼此相应的意思,则其翻译的意思就可能出现严重的偏差,翻译的结果往往不正确。动态对等翻译的含义则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将词语的翻译进行对等翻译,也要将语法的翻译进行对等翻译,并且在其翻译的过程中,其体裁的特征也要彼此的对等相应,在翻译中,我们要充分的考虑这几方面的问题,让所翻译的作品尽量的保持原文的文化内涵与风格。

3.学会运用创造性叛逆的翻译手法来正确处理文化差异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我们会不时的遇到这样令我们困惑的问题,即在翻译的时候,我们是一丝不苟的按照原文的意思不差毫厘的进行翻译呢,还是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加进自己的理解呢。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由于体裁的不同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也不同,对于科技类的文章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基本可以不用加进自己的理解,也不需要有什么再创造,忠实原文将其准确的翻译出来就可以了,而针对诗歌、小说以及散文的翻译,就要另当别论了,因为这些体裁的英语文学作品本身就是英语语言的再创造,如果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是简单的复制似的进行翻译,其文章所透射出来的文化内涵与思想底蕴就很难被读者所理解,同时其所翻译出来的文章则显得枯燥、乏味而缺乏新意。正是这种文化上的差异要求翻译者在具体的英语文学的翻译中,要学会运用创造性叛逆的翻译手法来进行翻译,只有这样翻译出来的作品才能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的高于原文,在消除了文化差异的同时翻译出充满创意的文学作品。结论: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之间存在许多的文化差异,这就决定了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必须要消除这种实际存在的文化差异,才能翻译出更好的英语文学作品,因此,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运用有效的策略开展翻译工作对推动英语文学翻译工作的更好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申艳单位:新余学院

英语文学论文:创意写作英语文学论文

一、文学想象力的培养

文学想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的性,即一种有目标有方向的想象。因为“艺术想象严格来说只是一种在艺术目的引导和控制下的自由想象”。二是形象性,即要利用一定的形象、表象和意象因素进行构造活动。但文学想象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仅运用和依赖形象,最终还要以创造一种形象或形式,一种意境或情景为归宿。文学想象特别重视典型意象、形象组合,塑造后创造,并以此集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对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有积极辅助作用。因此,在英语文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对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至关重要。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表现力

语言表现力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英语从事写作实践活动的过程。写作实践是把理论和文学创作相结合的最佳途径。一方面,写作实践的灵活性很大,不论是形式,篇幅,体裁等都具有多样化特点;另一方面,写作是一种体验性学习,语言表现力展示了体验的功效,能够帮助学生有效习得英语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引入创意写作,如诗歌、故事、短剧的创意写作,要求学生使用语言准确、得体,思想表达清晰连贯,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多锻炼,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三、开展创作研讨班

英语文学创作课程的写作研讨教学模式使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成为一种系统的、持续的、自然而然的智力互惠活动。将创意写作引入英语文学课堂教学,开展创作研讨班,建立一个激励学生发挥创造力的新机制,能够使学生在练笔过程中获得创造愉悦感和成就感,激发思维活力和创作热情。按照写作的规律,课堂教学可围绕教学计划展开,由项目或活动带动。鼓励学生精读、多思、勤写,尝试用英语写诗歌和小说,增强阅读理解能力、文学想象力和语言表现力。课内外的活动板块(包括专项技巧训练)还包括作品完成之后的润色和修改。为使作品尽善尽美,作品修改技巧和训练还可应用于任何一个写作环节(包括素材搜集、主题提炼、意象培育、情节设置、场景描写、人物刻画、人称转换等)。引入投稿机制,让完成后的作品在公共出版物(如校报)或网站(如校园网站)等处发表,这些活动既是创意活动的延伸,又是写作活动的转换。总之,把写作研讨班教学法引入到英语文学课堂,通过课内的“听”“说”“评”,课外的“读”“写”“改”等活动环节和形式,引导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学生既是读者,又是作者,同时还是听者,三者之间的角色不断转换,使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得以融合,整体提升每个写作研讨班成员的英语思维水平。

四、结语

将创意写作引入英语文学课堂教学,必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文学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并开展相应的创作研讨班。从引导学生理解自然和人生,汲取思想资源,陶冶情操,获取灵感,到引导学生培养和运用想象力透过现象看本质,借助已知探寻未知世界,再到最后引导学生动手创作,展现个人作品。这一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英语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当然,英语创意写作课程与传统写作课程在理念、方法、单位及训练方法上有何不同等问题,仍需要英语教学工作者在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深入探讨。

作者:刘诺亚单位:荆楚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英语文学论文:大学生英语文学论文

一、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培养的现状

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然而在大学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视不够,并且学生自身没有较强的意识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大学的英语教学,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主要是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第一,大学英语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语言技巧为主,以英语词汇、知识点、语法等为主要讲授内容,教师很少讲授到英美文学的知识,也较少布置有关文学阅读的任务,对于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培养非常不利。第二,英语四级、六级考试,作为部级考试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也主要为英语语言自身的应用,但是对于英语文学方面没有很多的要求,影响着全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从学生角度来说,大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兴趣不高,很少学生去阅读英语文学的相关资料,或者有兴趣但是英语能力不足,慢慢失去了对于英语文学的喜爱

二、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培养的策略

1.针对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现状,我们必须注重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从多方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英语课堂上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对于英语文学的兴趣。大学的英语课,多是大学英语的课程,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不感兴趣,对于英语文学的兴趣就更小。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注意学生文学的兴趣培养。在讲授教学内容时,继续增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喜爱,恰当地为学生介绍文学作品,联系更多的文学信息,将教学内容与英美的文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引起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兴趣。教学内容多介绍英语文学的相关知识,带领学生学会文学赏析、评论等。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教师讲授教学内容时比较偏重与英语语言的应用,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文学作品的赏析进行地很少。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教师可以讲课时注意突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学知识,在为学生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带领学生去学习如何赏析文学作品,对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论,为学生推荐适合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也获得更多的关于世界、人生的思考。

2.课上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英语文学的熏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引导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文学的敏感度,促进学生的文学积累。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文学学习与电影结合起来。很多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的文学作品都被后人拍成电影或者电视,而电影、电视是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而且对于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在电影中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有所了解,对于英语语言的应用也更清晰。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英语文学知识和作品。在当今时代,接触文学不仅靠书籍,还可以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在信息飞速的时代,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文学阅读和文学思考。布置课下文学的延伸任务,定期检验学生的完成情况。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布置恰当的文学阅读任务和文学赏析作业。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英语文学作品,要求学生完成文学作品的相关任务,鼓励学生在进行文学阅读和赏析的任务过程中,进行思考分析,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思考。对于布置的文学任务,可以定期进行检查,通过写阅读反思、影评等来检验学生对于文学作业的完成情况。第五,学生自身要转变观念,变被动培养为主动提高。大学生为了就业,更多的人都选择学习实用性强的课程,对于短期内实用效果较小的文学学习却很忽略。要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学生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以前的观念,意识到文学学习和提高文学素养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重视自身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其次在课堂上和课下主动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学习,配合教师的文学学习的教学,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文学相关作业将文学素养的培养当成一项长期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从多方面注重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大学生也要积极进行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文学素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作者:陈晓琳刘佳单位:衡水学院分院

英语文学论文:语言艺术英语文学论文

1.英语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1.1语言都是这个国家文化的代表

语言是文化的精髓,要想掌握这个国家的语言,就必须连接这个国家的文化历史。每一个时代都有象征这个时代的语言。因此,一个合格的译者,在进行英语转换翻译的时候,就必须先要熟知这个国家当时的时代背景。将英语翻译成汉语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文化视角转换的过程,因而英语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它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的转换。

1.2每一部文学作品,有它诞生的特殊的时代背景

从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影子,有人说文学作品是时代的精华。文学作品将这个时代最有特色最深刻的思想以文字的形式展现给世人。读者在读的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且是那个时代。因此在进行文学作品英语翻译是,我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作品中的话直白的翻译过来,真正的译者需要做到的是把这部文学作品的文化翻译过来。我们翻译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为了翻译而翻译,而是为了这部文学作品的文化,因此我们翻译的不仅仅是文学作品而是这部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翻译就是为了学习他国的优秀的文化。汉语文学和英语文学都是国家的文化象征,他们从不同的视角来诠释文化。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将英语转化成汉语,他所需要的是译者透视英语文学的文化内涵进行文学的视角转换。

2.中外文学作品背后文化存在的差异文化的差异

首先体现在一个国家的语言艺术上,语言的不同见证了文化的差异。文学作品是语言的精髓,是时代的缩影。文化差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地域文化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地域文化影响着语言的表达方式,中外文化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写照,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认知。比如在进行汉语翻译成英语的时候在诗词方面就显得太过于直白,中国诗词的精髓是英语远远无法超越的境界,当然在进行讲英语翻译成汉语的时候我们也要关注其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更深层次的透视文学作品的延伸力。其次引起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不同国家的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社会发展历程,因此文学作品的发展程度也不一样。受特殊的社会因素的影响文学作品呈现不同的时代性,这种时代性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最为突出。中外文学作品都有其精彩之处,再将英语的文学作品翻译成汉语的时候需要注意英语的表达习惯。比如在汉语中我们大多使用第一人称,以“人”做主语,而英语中主要是物做主语,因此在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主语的转换才能体会到语言的延伸力。有些汉语是直白的将英语翻译了过来。如,可乐,汉堡。这也是考虑到英语的文化色彩。

3.透视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语言艺术文化

对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首先体现在语言艺术方面,语言翻译的实质就是文化的之间的交流借鉴和促进学习。文学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国家的文化内涵,借鉴他国先进的优秀的文化艺术。语言是一门艺术,翻译也是一门艺术。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它的文化角度转换的技巧,将英语的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通过翻译传达出来,因此要注意的是要把这部文学作品的精髓也就是它的神传达出来。文学作品的翻译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广义的是指将他的整部作品的内容整体概括出来,侠义的是透过作品中人物行为动作的细节将作品的精神传达出来,不管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在翻译中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将文学作品的精神烘托刻画出来。每部文学作品都有它的语言特色,它所代表的是这个时代的风格,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透视这个时代的整体艺术风格。

4.结语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色彩不容忽视。文学作品是时代的写照,它体现的是当代文化特色和文化面貌。因此在进行英语翻译时,要聚焦在文学作品的文化上。只有充分的了解了文学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我们才能将这部文学作品的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表达出来,每部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的灵魂,译者不仅仅是将语言直白的翻译过来,更需要透视文学语言的真正的思想内涵。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英语语言艺术的特点,学会实现文学作品中语言角度的翻译。

作者:宋佳玲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英语文学论文:人文素养英语文学论文

一、通过对英语文学教学规律创新来培养

学生的人文素养对英语文学教学规律做出创新应当建立在教师引导学生对人文内涵所具有的丰富性做出了解的前提之下。人文内涵所具有的丰富性是十分广泛的,并且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着明显的作用与影响。显然,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每位学生对人文内涵所作出的掌握与了解也存在差异,并且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也并非一蹴而就的,这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英语文学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在英语文学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选取并渗透人文素质以及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来让学生对人文内涵形成独特了解。创新英语文学教学规律的路径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如教师可以通过强化英语文学教学的实践性来对英语文学的教学规律做出创新,这要求教师在英语文学的教学中不仅需要重视对课本的讲解以及考试,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阅读、写作以及交流等活动。在英语文学知识的系统性方面,教师不能围绕教学考核目标的实践来要求学生开展这些实践活动,而应当围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来推动学生对英语文学内容的理解,从而使学生主动的对英语文学中蕴含的人文内涵进行挖掘与吸收。英语作为世界上重要的语言门类,它本身是一种交流工具,所以在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所具备的英语知识应用能力也能够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当利用英语文学教学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与优势,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具备丰富的英语文学资源以及英语文学学习机会,从而推动学生英语文学阅读量的增加,使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受到英语文学人文内涵的影响和渗透,并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二、在对英语文学教材做出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挖掘人文思想

在英语文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好传道授业工作,同时要做好解惑工作,即在英语文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学专业素养,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英语文学教材本身具有很多人物与事迹,这些人物与事迹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能够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换而言之,英语文学教材不仅具有很多的英语文学知识,同时也蕴含着许多的人文精神与社会道德,而这些人文精神与社会道德在经过教师的角度与分析后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与学习。这要求教师在英语文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教材知识作出掌握,同时要求教师能够对每一个英语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文意义作出深入理解,同时在向学生传授英语文学知识的同时将这些人文意义渗透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化与熏陶来促使学生形成独立健康的人格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在此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中任务所具有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做出深刻的理解,如在对托尼•莫里森的作品讲授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作品中任务的个性以及形象特点做出讲述,同时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托尼•莫里森的每部作品都对母爱做出了讲述,虽然有些母爱是扭曲的甚至是缺失的,但是这种与众不同的母爱同样能够震撼人心,并能够令人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来找出讲述母亲形象以及母爱的片段,并结合自身经历来叙述一下对母亲形象的认知,从而让学生对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作出深刻的体会,并让学生具备孝敬父母的优秀品德。

三、在英语文学教学过程中塑造人文氛围

在英语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实现角色的转变,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对课堂教学作出创新,同时教师需要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对英语文学做出自主的探索与挖掘。在此过程中,一是英语文学教学应当重视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主动质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某个问题作出分组讨论,并鼓励学生提出具有个性化的解答,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够在英语文学的学习中进行主动的思考与学习,同时这种突出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环境也可以彰显出浓厚的人文气息;二是在英语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情感的贯穿。英语文学教学中的所有文学作品都蕴含着感情与思想,在围绕这些内容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投入感情的基础上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感情与思想做出体验,从而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真正深入理解英语文学作品本身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道德修养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

作者:吴楠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民族职业学院教师

英语文学论文:文学作品下的英语文学论文

一、英语文学中的人物形象

生动丰富国外英语文学作品的题材多种多样,譬如《百年孤独》属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墙上的斑点》属于意识流小说,《甲壳虫》属于荒诞派小说,小说取材的广泛性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要有所突破,不能拘泥于单一的具有英雄主义特征人物形象的限制,而要以现实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为范本,加以想象,塑造出符合小说情景的人物形象。

二、注重对文中人物心灵的描写

中国小说往往塑造的正面人物都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不仅美丽漂亮,而且富有,身世外貌基本没有一丝让人不满的地方,然而英语文学中对人物描写是全面多层次的,即使是正面的人物也可以有缺点,譬如不漂亮。下面我就以夏洛蒂的《简•爱》中的女主角Jane为例来说明英语文学的这一特征。Jane身世可怜,没有钱也没有社会地位,长的也不美丽,在成长的道路上经历了很多坎坷,感情路上也遭受了很多挫折,但是她却有坚强、勇敢的心,对于人生遇到的种种挫折乐观以对,这种韧性是很多人所不具备的,心灵的美使得女主角更让人印象深刻。

三、注重语言文字的推敲运用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场景的再现等都是借助“语言”这一工具完成的。英语文学的作者能够通过简洁的语言来展现丰富的内容,向读者反映现实的生活情景,让读者处在一种形象具体的氛围中,给其以感同身受的视觉享受。语言除了要形象表现作者所写的人物形象和场景外,还应注重对其情感性的运用,英语文学作品中运用语言、标点等来表达小说当时情景下的情感,让读者在语言中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四、英语文学具有模糊性美感

英语文学中语言和非物质形态的模糊性都促成了英语文学模糊性美感的特点。语义的复杂性、集合性和语义范围的重叠性都导致了文学语言中语义的模糊性。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意境、情感、基调等都属于非表象要素,它们代表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让读者虽然有感觉,但又难以琢磨。这种模糊感也增加了文学作品的神秘感,能够极大程度地吸引读者眼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学作品具有模糊性美感。

五、小结

英语文学作品涉及内容广阔,并且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题材多种多样,选取的材料比较丰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学特点,尤其是既尊重反映了历史,又把作者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传输到每个读者大脑里,使读者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历史、理解这些文学作品中所内在的含义。并且,国外的英语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提供了见证,对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对历史发展历程有重大的意义。

作者:王怡菲单位:九江学院

英语文学论文:文化赏析英语文学论文

一、大学与当下大学生的观念

认识问题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英语文学被长期拒之门外。究其原因还是英语文学语言晦涩与同现代生活中使用语言相差太大造成的,因此,外语教育界也存在着重科学轻人文、重实用轻素质的问题。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文学实际上是语言艺术的一个分类,是一种必要的理想的语言输入系统。文学语言是文学家们通过汲取大众化的语言经过筛选、加工与提炼完成的,因此并未脱离大众也没有发生所谓的异化。事实上,文学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丰富与多样的语言资源,是现实生活的语言学习场景与文化知识宝典,了解相关的文学作品不光是学习语言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语言学习的自然延伸,因此文学语言的输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输入方式。一方面,当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无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在如今的大学课堂上,教师如果还是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就不能充分地将学生不理解的内容传输给学生。填鸭式的授课模式必然无法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如果教师能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入英语文学的赏析就能够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沉淀。在当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即便是教师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分析,也大多还是从遣词造句技巧的角度来阅读与理解文学作品,很多教师的英语课还仅仅是将教学停留在句子的翻译与句子的成分分析上,并没有对相关的文化背景,协作创新技巧与遣词造句方式进行分析,如此一来,造成了很多大学的英语课堂必然是枯燥乏味的。另一方面,学校要关注英语教学的师资培养问题。教师在英语文学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下的高等院校中,绝大多数的中青年教师都拥有硕士以上的学位,但让这些教师得心应手的教授英语文学还是具有一定困难的。因为英语文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仅仅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考试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此外,在绝大多数院校中,中青年教师也很少有参加国外学术交流的机会,这样一来也就大大的制约了中青年教师的发展。要想让中青年教师教好英语课,就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素质,学校一方面应该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另一方也要尽可能大的加大投入,为教师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

二、英语文学学习的重要性

首先,赏析英语文学文化赏析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能在轻松的学习中获得好成绩。因此,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教育者一定要打破传统英语教学记单词学语法的方法,尽最大可能的不要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文学是人类文化的高级体现,其语言工具能够形象的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与表达思想。读者可以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元素与思维方式,这样学生内心深处的美感才能被有效的引发,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具体到大学英语课堂上也是一样,学生会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中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其次,赏析英语文学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赏析英语文学作品,不光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常识,且文本中的词义、意象、情感、意境、主题、思想与社会意义也都能够在赏析的过程中实现重新建构。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英语文学文化赏析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运用英语文学技巧的机会,这样既能够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具体事实,也能够进一步理解作品中抽象的概念。学生的理解,包含对字面意思的理解也包含对英语文学文化赏析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英国文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领会作者的态度,意图与某段某句中的逻辑关系,最终根据所分析出的结论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判断。这样不光能够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与锻炼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最终也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践到所学到的语言知识。此外,赏析英语文学文化赏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是培养一个人人文素质的摇篮,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很多大学的英语教育还在过分强调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很多教师引导学生考取这样那样的证书,结果让学生疏于思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从乏味的说教中走出来。将人文教育有效的引入大学英语课堂。学生一定要阅读,赏析与评论一定量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才能掌握正确的语言使用方法,最终成章成为有情怀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与此同时,在学生不断阅读英语文学的过程中,还能感悟历史与感悟人生,在潜移默化中完善整体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教师如何将英语文学文化赏析融入到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从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渠道接触与学习英语,并亲身感受与体验到真实的英语语言魅力。在当前的发展状态下,教师要突破教科书的使用,努力开发英语资源,将英语文学有效地引入大学英语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学习与使用英语。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英语文学的过程中获取更多信息与掌握更多的技巧,这样才能够阅读与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教师应该推荐大量的英语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学生只有经历了广泛的涉猎才能做到胸中有丘壑,学中有收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这就尤其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在英语文学文化赏析的过程中,文章中很多细枝末节的问题可能会阻碍阅读速度的提高,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所阅读的英语文学文字作品,从扩大阅读的视距入手,对学生加强训练。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抓住文章的主题以及小说中的戏剧性冲突。第二,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首先一定要理解作者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益的提点。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适当地插入英美文学知识,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大学英语的阅读教材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每个单元都会围绕着一个优秀展开,如果教师能够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找到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作品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其必将成为大学课堂内容的有益补充。教师一开始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看一些英文的简易读本,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学习兴趣之后,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作家的其他作品与背景知识,主题思想与基本情结,并进一步了解作家的相关作品。比如,教师在让学生阅读《威尼斯的商人》时,也应该让学生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与其他作品。另外,让学生阅读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时,也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哈代的生平,再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与女主人公如何悲剧的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如戏剧社活动)的时候进行角色扮演并表演,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此外,大量英语文学作品已经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作品虽然与原著并不完全一致,但是通过对影视的欣赏,也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另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与建筑,让学生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在电影艺术中感受到作品的熏陶,同时感受到英语丰富的语调与词汇。在阅读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撰写阅读总结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技能,也能够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正确的表达方式,最终改善英语水平。

作者:赵雪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

英语文学论文:文学翻译英语文学论文

一、英语文学翻译中所体现的美学价值

(一)我们都知道,不论是英语文学作品还是其他的文学作品,都有各自的不同的风格和独具一格的闪光点,都会形成自己的一种美学价值在英语文学翻译中,体现的最明显的就是文学体裁的翻译上,有的给人一种清新明亮的美感,有的英语文学作品给人一种细腻温柔的美感,不同的英语文学作品给人以不一样的美感价值。在英语文学翻译中,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文学意境,在翻译过来之后具有极其深刻的美学价值。这种美学价值是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是作者在写着篇文学著作的时候像读者传递的自己心目中的一种具体的文学情感,用优美的语言所表达出来。这就是英语文学翻译中美学价值体现的一个方面的表现。

(二)英语文学翻译中所体现出来的美学价值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就是文章的整体韵律方面在许多的文学作品当中,特别是在英语文学做品当中的诗歌翻译者一方面,韵律可以保持是个的整体节奏感,给人一种美德感受,从而在英语文学翻译中体现出美学价值。同时我们也应该了解,英语文学作品也和我们国家的文学作品一样,所给人们呈现出来也是丰富多彩,题材形式多样,风格迥然不同。要判断一篇英语文学翻译作品是否有美学价值,首先就得看,英语文学作品是否在翻译过来之后还与原文相吻合,翻译的内容是否准确到位。

二、英语文学翻译中所体现的艺术特性

(一)在英语文学翻译中惯用的艺术特性就是表现手法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经常会用到的艺术手法有渲染、比喻、抒情、双关等,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都是建立在对原文的彻底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英语本来就是一种多理解的语言,为了在英语翻译中体现美学价值就必须用各种艺术手法来进行翻译,从而达到所要求的效果。英语文学翻译中的这种活动不仅具有艺术性而且还具有科学性。文学翻译的艺术特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文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通过文学作品来反应客观现实,这就需要在英语文学翻译中满足审美的需要,突出形象的传达。还有就是把握住语言的美丽,处理两种语言之间的变化。最后在英语文学翻译中表现艺术特征的一点就是发挥原文的特色,传达原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艺术风格。

(二)在英语文学翻译当中追求艺术特征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随着世界全球化的趋势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并且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的方式也不再是局限于其中的一种,交流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文学翻译是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其中的一种方式,这种交流方式也是最直接的一种文化交流方式。通过这种文化交流的方式,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这其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特征在以后的文学作品翻译中会有很多值得借鉴的艺术手法。文化翻译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再深层次地延伸到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文化翻译在文化交流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要想使各国文化更好的交流就得做好翻译工作,做好翻译工作,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各国之间文化背景和异域风土民情。我们要积极地利用各种艺术手法去表现翻译作品的原汁原味,体现出它原来的特色和本真的内容,准确地把握好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促进文化交流。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把握在作品翻译中应该注意哪几个方面的因素,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中的艺术风格,来尽情体现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

三、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各个国家的文化差异和文化背景就决定了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反而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情。由于美学是在客观事物本身原貌上进行评价的,因而在英语文学翻译中要巧妙地体现美学价值就是一项非常不容易的任务。并且美学价值不是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是经过很长的时间逐渐演变而来的,人们对美学形成的一种具有标准性的认识,因此在文学翻译中追求美学价值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要想让英语文学翻译中体现出美学价值,这就必然要求到英语温煦俄翻译者要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合理地运用艺术特征,而且还要结合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文化背景来了解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文章从几个方面来探究英语文学翻译中所体现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征,对文学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发展意义和对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刘志伟单位:长春财经学院

英语文学论文:翻译艺术语言英语文学论文

一、英语文学翻译的艺术语言

文学语言是区别于其他艺术语言的一种特殊艺术语言,对人们的审美意识起到传达的作用。英国文学语言通过描绘某国家(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生活来呈现人们的想法、感情和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通过学习英国文学的翻译,将对我们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各方面有所帮助。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如同中国的文学作品,是内容丰富、文字华丽的艺术语言,要求翻译人员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需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第二,对作者的文学作品有深度的了解;第三,不能随意的改动文章自身的特点(具有个性之处和写作风格);第四,确保语言通顺、流利、句子的完整性。中国近代,最早从事翻译的是严复,他对西方学术做过系统的介绍,并制定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和原则。信指的是依据原文,不能随意的改动;达指的是译出的文章需保证流畅通顺;雅指的是语言优雅即语言的美学。翻译的标准和原则流传至今,仍被翻译者使用。在翻译文学时,对于原作者的创作意念,翻译者运用抽象符号进行梳理,并以此重现原著作的艺术语言。因此,翻译者需重视语言艺术,为了能够完整的呈现原文的艺术语言,需充分了解原文、掌握原文中语言的规范性和文字的艺术语言特点。

二、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原则

作为翻译人员,不仅需要有丰厚的专业知识,还需了解作品所处的社会环境。所翻译的作品需要译者加工语言、准确用词和保证结构完整。对于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原则,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忠实原文原则(对内容、功能和问题的忠实);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文学作品本身的时代性;翻译流畅性,流利、富有美感的原则和合理规划原则。

(一)忠实原文原则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随意改动原著作的含义即忠实于原文,对作者的写作目的和需要表达的意思予以尊重。很多人认为:忠实于原文是一字一句的翻译,实际上并非如此。翻译者只是充当一座桥梁的角色,链接原文和读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任意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改动作品中的艺术语言。为了忠实于原文,有两种表达方式:直译与意译。直译指的是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保持一致。意译指的是与原文内容保持一致,但形式不同。英语文学翻译并非是一项简单容易的工作。一名翻译人员不仅需要扎实的英语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语言的感性认知能力。译者需将作者的价值观充分表现出来,有助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若想成为如同严复那样的译者,我们应充分利用汉英字典,虽然它的解释也不是很全面,但它是译者最得力的助手。对于一些解释不完整的词汇,我们应自己去研究探索著作中隐含的意思。对于一篇著作的翻译,就如同画一幅画,如果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的添加修饰语,达到了自己的要求,但违背了作者,失去了原文的本质,扭曲了作者的本意,这样的翻译不存在任何的意义。因此,处理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最关键的原则是忠实于原文。语言具有六种功能: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美感功能、应酬功能和原语音功能。在翻译英语文学时,需要理清语言所用的功能,尽可能将译文的语言功能与原著作保持一致。

(二)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文学作品本身的时代性英语为母语国家同中国一样,也历经不同的历史时代。依据不同历史时代的特殊社会和文化背景,都有很多的作品诞生,每一个文学作品都体现一定的社会背景,具有时代性。翻译作品之前,翻译人员需跟作者沟通或者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在翻译《傲慢与偏见》时,王科恰到好处的把握了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做到了依据不同的背景翻译来不同的英语文学作品。在现代的词汇中,王科采用了能反映当时时代背景(上层社会)的合适词汇,比如赏脸。所用到的词汇生动形象表达当时社会人们生活的状态和人物性格特点,正确地表达了原作者所处时代的语言艺术,反映了与当时有关的语言艺术特征。王科所翻译的作品《傲慢与偏见》至今仍然很少有人能够超越,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由此可见,翻译文学作品不能忽略当时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否则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语言都无法翻译出当时的历史意境。

(三)翻译流畅性原则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为避免将原著作者的原始理念和风格丢失,要求翻译工作人员无论是从句子成分、结构和形式上,不应完全照搬书面上所学的内容,应开拓自己的理念,并能够自如的使用句子,但不能过于标新立异,做到这一点需要有较好的翻译功底。翻译时,译者应依据中国的语法重新排列句子的结构,使句子变得更通顺流畅。遇到比较复杂、难理解的语段时,译者可以通过拆分句子,变成几个简单、短小和精干的句子,便于理解。对于含有不同含义的语言,译者应及时的备注,避免读者产生异议。比如:在翻译“furiously”时,一般会依据汉英词典,译为“狂怒地”,但在作品中,译者应依据当时的情况将该单词译为各种不同的含义,比如:勃然大怒、怒发冲冠等等,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为所译的作品增添文学色彩。

(四)合理规划原则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合理规划原则指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将让读者感到陌生的事物即文化因素或者是文化成分转变为比较通俗易懂和比较熟悉的中国文化,目的是:无论是中文读者还是英文读者,都能够对英语文学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并能够亲身体会到英语文学的艺术成就,译文的表达更能符合读者的习惯。我国著名的英语文学翻译家傅东华在翻译《飘》时,使用过合理规划的原则,将文中的主人公翻译为“郝思嘉”、“白瑞德”等,赋予了中国语言的色彩,加深了中国语言气息。钱钟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家。他也认为合理规划原则是英语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利用合理规划的原则,对于原文来说,增加了趣味,但是仍能将原著作的风味完全的保留下来。

三、在处理原则的基础上,研究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方法

依据上面所研究的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原则,本文从语音手段、词汇手段、语法手段、修辞手段和综合手段五个方面简要分析处理方法。艺术语言满足了语言系统的需求,以作品为基础,这个系统中的元素将会重新进行排列、选择和配置。语音手段指的是在翻译英语文学时,为将原著作的内容和意境完美的展现出来,译者需要注意文字的声、韵、音,同时还需注意如拟声词、首尾的韵律等方面的排布。词汇手段包括增词法、删词法和阐述法。增词法指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词语或句子,使文章变得更流利通畅或有利于读者对著作的理解。删词法主要指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删掉一些重复的词语,使文章变得精炼。阐述法指的是对某些难理解的词语或者有异议的词语,译者可以适当的加一些备注,有利于读者对原著的理解语法指的是有关语言结构的制度。语法手段指的是适当的变换语法。对于修辞比较多的著作,修辞手段是翻译的必要手段,对修辞最常用的是保留、更换、取消和增加。综合手段包括移动法和切割法。移动法指的是改变语序。切割法指的是按照中文语言中的表达方式,将英语中含有的从句翻译成句子,便于读者阅读。

综上所述,英语文学翻译对译者有很高的要求,需精通两个语言艺术:原著和翻译。在翻译时,应遵守忠实原文原则、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文学作品本身的时代性、翻译流畅性原则和合理规划原则。在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处理原则的基础上,英语翻译中需采用适当的语音手段、词汇手段、语法手段、修辞手段和综合手段等艺术语言处理手段,使所翻译出来的作品受到欢迎,得到成功。

作者:刘志伟单位:长春财经学院

英语文学论文:大学英语文学论文

一、英语文学在大学的学习途径

英语文学的培养对于广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它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拥有多种途径,不同的途径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效果和影响,以下介绍几种英语学习途径。

1、英语文学中作品阅读文学作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类文学表现形式,其自身有着普及性的宣传作用。学生们对阅读文学作品更加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在英美国家中,很多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都被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并且收获了颇高的评价和大众化的影响效果。比如在了解奥尼尔的戏剧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感受得到奥尼尔作品中的哲学思想性和悲剧情节。在英语文学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在学习一部作品之前有选择性的播放本部作品的影视片段,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接下来的文学作品。影视文学作品使书面化的文学更加具体化、真实化、生动化,使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文学作品中更好的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英语文学中多媒体应用书本中的英语文学过于枯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进行文学学习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多媒体的出现给这项学习带来了福音。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应用,教师可以为英语文学内容提供相关的图文讲解以及配乐,从而变枯燥的文学学习为生动有趣的图文讲解,更加加深了文学作品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为后续学习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学生可以在不经意间记住文学作品中的关键事件、人物、情节发展等相关文学信息,避免了死记硬背的枯燥学习方法。

3、英语文学中的角色表演在英语文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情节等方面因素进行选择片段,指导学生进行角色表演,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选择片段,结合自身喜好进行适当的改编,但不可以背离原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图,使文学作品生动的展示在其他同学的眼前。

二、英语文学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中,英语文学的学习地位在英语学习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英语学习的拓展内容,也是英语学习中的所要了解文化生活背景知识的源泉。对于大学生来说其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增强语言内容的积累在英语文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了解到了文学内容的表达,同时也使自身的语言学习变得更加感性、充实。像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亚以及奥尼尔的作品中,无不流露出语言丰富的感染力,让人在阅读中体会到来自语言的神奇魅力。同时,有相关研究表明英语文学的学习可以增强所有其他语言的技能。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学生积累了作者在作品中所运用的广泛的、特殊性的词汇。在作品中同时包含了语言上的暗示、比喻、典故以及象征等写作手法,为学生在以后语言的运用方面提供了素材,也提高了学生对英语文学的领悟和运用能力。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英语文学作品的内容、故事情节有着令人无尽的遐想,每个人在看同一部作品时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领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部作品引起了不同的共鸣。学生思维能力因此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延伸。

3、培养审美能力在学习英语文学的过程中也是欣赏美、得到美的过程。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使学生对生活、对人生、对他人有了一个重新的更好的认识,使自身的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趋向于更加高雅、文明的方向。审美能力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而英语文学的学习则恰好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实践机会。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对作品中的用词美、内容精、韵律协调、结构完美得以很好的掌握,会使学生在文学作品中享受美,提升自己对以后生活的审美能力。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及品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提升,为以后进一步在生活中感受美、创造美铺垫基础。

三、结语

大学生是学习英语文学的最好时间年龄,因为此时的大学生已经有了自身完整的思想体系,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实践能力,所以,此时学习英语文学可以更好的掌握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传递的情感。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锻炼自身的思维创新和拓展,以达到作品所要阐述的内容拓展精神和领会意义。大学时代的学习会为以后在英语领域的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持。

作者:朱妍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英语文学论文:多元文化语境下的英语文学论文

一、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英语文学作品

纵观20世纪以来的世界英语文学成就,英语文学的创作呈现出多元拓展的趋势,这一趋势不断冲击着英美文学的主流地位,学者们也逐渐以开放式的视角和胸襟透视弱势文化对主流文化建构的影响。英语文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可总结如下:首先,从传统的英美文学逐渐拓展到加、澳、南非、新西兰等国及前英属殖民地的英语文学;其次,愈来愈多的少数族裔作家步入世界英语文坛,开始与处于主流地位的白人英语作家展开抗衡。20世纪伊始,来自澳、加、新西兰、南非等国的后殖民英语文学纷纷在世界英语文坛中登台亮相。正如《世界英语文学》一书中曾记载的,在当代世界英语文学领域,最经典的英语文学作品未必来自英美,最优秀的英语作家往往来自英美以外的前英殖民地国家,这些作者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身份创作出了大批令世人瞩目的以英语语言为载体的文学作品。比如,作为一个文化迁徙者,出生于加勒比地区后又移民英国的印度裔英国文学家维•苏•奈保尔以一种独特的文化视角审视着英国社会和文化现象并进行英语文学创作,1971年,他的作品荣获英国权威奖项“布克图书奖”,并于2001年获得举世闻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对英语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两年后,南非英语作家约翰•库切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而又一次确立了英美以外的英语国家文学成就所取得的国际地位,标志着当今世界其他英语国家文学的声音渐强,英语文学的文化边界正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20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中的族裔英语文学以其不同的交互感知,尽显异质文化间强劲的对话活力。英籍印度裔作家萨曼•拉什迪,出身于他者民族文化传统的拉什迪在作品中所描述的并不只是英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在阐释着他者的文化,其中的文学形象与英语的传统文化疆界已然不同。印裔英国作家哈里•昆兹鲁(HariKunzru)以小说《传输》(Transmis-sion)赢得2005年戴西贝尔奖。在美国,以托尼•莫里森(ToniMorrison)、艾丽斯•沃克(AliceWalker)等非洲裔作家和以谭恩美、汤婷婷等亚裔作家为代表的少数族裔作家所创作的英语文学作品所彰显出的无尽魅力吸引着学者们从不同观察视角和研究视角对美国文学与文化进行研究。正如著名批评家杰伊所言,“美国文学已经终结,即单一的、始终反映美国民族文化传统观念的文学已被多元文化的创作所取代,而多元文化的美国文学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后殖民英语文学作家及族裔英语文学作家都是以英语为创作语言,但又都是具有他者文化背景的英语文学作家,他们的文学作品深受英美主流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带着自己民族文化的烙印,传递着民族文化呐喊的声音。这些非主流文学或后殖民文学已经对英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将他们置于同一批评范畴势在必行。

二、多元文化语境中英语文学批评的建构回顾

英国文学史与发展现状,英国文学的继承与发展中的“文化混杂性”显而易见。如此一来,无论从历史与传统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发展的眼光来讲,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真的成为某种有待解决的“问题”,当代英语文学批评突破传统的英美文学边界,对英美文学批评的主流地位进行解构,将传统的英美主流文学与非主流英语文学置于同一批评范畴,运用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批评、对话批评等理论,建立起针对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繁荣、融合并存的英语文学的批评行为已迫在眉睫。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当今英语文学研究与批评也正逐步走向向多元化。后殖民英语文学研究作为研究生课程早已进人教授及学生的视野;在欧美一些国际知名大学,如美国哈佛大学所开设的“全球想象中的文学”等课程体现出世界文学百花齐放对于文学界的影响;非裔、华裔、犹太裔、印度裔等少数族裔文学研究正彰显出强劲的活力,成为众多研究生论文的研究对象;由美国著名教授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与杰尔斯•格恩(GilesGunn)主编的权威性知名著述《重划疆界:英美文学研究的变革》在历经了历史与时间的考验后,成为一部研究英美文学时必读的经典性著作,其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在如今的文学理论界影响颇深。[4]他提出的将传统的英美主流文学与非主流英语文学置于同一批评范畴,运用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批评、对话批评等理论,建立起针对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繁荣、融合并存的英语文学的批评行为已经成为此领域研究的共识。在当代英语文学批评的重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批评理论显得尤为重要。跨界研究的方法在当代英语文学批评中是必不可少的,其方法论对于研究世界各国民族的文学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若要研究后殖民文学,必须敢于突破大国中心主义,立足民族文化,从自身被殖民的历史出发为人们提供特有立场去阅读和审视一切曾经受殖民过程影响的文学。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将民族国家、文化霸权等纳入批评视野,开创了文化研究的新纪元,推动了世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后殖民英语文学研究。而另一种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主张文学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强调文学隶属于文化。在批评实践上,新历史主义认为文学应超越它本身的自治领域,参与到与各种文化文本的不断对话与循环之中。至于对话批评理论,其倡导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对话批评的参与者在相互的对话与冲锋中,不断引发对彼此的思考与评价,最终产生出更科学的思想。

三、结语

英语文学及其批评理论已渐渐步入了一个全球化多元拓展的新时代,在不久的将来,英语文学批评即将步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共生的时代,一个没有主流的时代,一个多种话语相互竞争并显示出某种杂糅共生之特征和彼此沟通与对话的时代。在日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对多元文化语境中英语文学批评范式的建构,探讨英语文学批评的新视角、新方法和新内容,不仅开拓了英语文学研究的新视野,而且为新的文学思想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平台。与此同时,多元文化语境中英语文学批评的建构将为英语文学研究及教学工作提供范本与借鉴作用,将有利于进一步开展针对英语国家文学的批评实践,深化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时为当下的多元文化建设产生积极作用。

作者:刘燕牛蓓蓓单位:滨州医学院

英语文学论文:解构主义中英语文学论文

一、从同构到解构

作为学术思潮的解构主义可以说不再是新鲜的东西,但它在大众文化领域却刚刚发展到登峰造极,尤其在网络时代从根本上影响到人们的审美趣味与思维方式,甚至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阅读概念。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是一种从文字中取得意义的过程。结合学校阅读教学的通常做法以及大众阅读指导的主流观念,传统的阅读概念至少有下述两个特点:一是阅读的对象为文字,最典型的是印刷出版物;二是阅读过程基本上是对文本的同构,即以学校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上的基本任务,是扮演作者的角色或猜测作者的意图,通过预先设定的教学步骤调动学生“积极”“配合”,完成对文本回归到原作者的意义解读。这种以作者为权威、以文本为优秀,片面强调阅读过程中获得知识和道德教育的功能,其实质上是对学生个性与求知欲的忽视。“这种教学模式可能导致学生的理解力强了,但对文学的疑惑性和惊奇性弱了;解答性强了,发现性和感受性弱了;逻辑性强了,创造性弱了。久而久之,思维反而变得机械和平庸,失去了对文学的向往和信任”(谢琼2007:96)。进入网络时代,阅读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上述两个特点而言,一、阅读的对象不再单纯是纸质出版物,即不再单纯是文字符号和静止的图像,从媒介而言扩展到互联网世界,其符号也由静态变成了动态———就文字而言,就是一个意义单位的文字组成随时会发生变化:多人参与的网络随时在对某个概念进行更新;二、阅读过程不再是跟随作者与文本,甚至跨越了阅读教学改革者所提出的研究性阅读、批判性阅读概念,阅读及其结果本身也加入了文本或创作的构成,使阅读愈来愈成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行为。在这样一种观照之下,从阅读本身出发,对阅读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或许是阅读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解构式阅读逐渐被重视。在此之际,已经有一些教学工作者试图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模式,认识到解构式阅读对语言、文学教学的意义。解构可促进学生的主动阅读,“让学生亲自参与整个的阅读过程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学生的鉴赏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姚倩,孙晓燕2012:117)。解构还可促进学生的创新学习,“解构式阅读强调意义多样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处置文本,文本意义因不同学生而不同。因而,学生可以用一种批判性的眼光,赋予课文新的意义,使课文内容具有更加丰富的现实意义”(张红玲2009:31)。也就是说,学生对于作品纯粹个人的独特感受成为“创新”的基础。如果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我们很难理解对于绝大多数不会从事文学专业的人来说文学理论有什么用;即使站在狭隘的“学以致知”的立场上,也难于理解文学理论这样的“知识”能有多大意义。这与学术界的一些倾向有关,学术界一直在追求理论本身的“新”、“奇”,而忽视其对文学创作与阅读的实际意义,忽视阅读对读者生活感受能力的影响。这种倾向在网络时代受到了来自大众的冲击,大众文化使解构主义“庸俗化”、“实用化”。

如果说接受美学“是从以作者、作品为中心转移到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转向”,“解构主义的阅读则实质上与传统的文学理论彻底决裂,所谓作者、作品以及作品的历史背景之于读者阅读没有任何意义,真正的阅读就在于读者反复地拆解文本的语言游戏之中”(李新亮2011:128)。解构主义理论本身以对“意义的消解”为优秀,但对于读者而言,这个“消解”的过程其实是突破“中心”权威、建立自我权威的过程,是读者自己的“同构”。解构主义在学术界逐渐不再“新”“奇”,但是其影响下的“误读”原则在大众文化中却成为一种迄今流行不衰的方式:对历史与经典的“戏说”式“解构”。在今天,尽管主流的意识形态基本上还是对“解构”传统名著持否定态度,但是它却能够让那么多人趋之若鹜而获得空前的商业成功。国内大众文化层次上对传统名著的疯狂解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起始于《大话西游》系列电影的巨大成功,人们从这一事件中发现了古典名著本身魅力背后还蕴藏着更多的东西,古典名著的话语结构可以顺利输入当代内容,包括新的思想情感、生活方式、价值观。周星驰因此被影迷称为后现代“解构主义大师”。本质上,对古典名著的解构可视为一种阅读的延伸。古典文学名著作为一种文本,它的价值必须通过阅读实现;读者对文字符号的解读,则建立在他自身经验与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因此,当代读者阅读古典文学作品,与古人的阅读体验必然不同。实际上,在解构古典名著的风潮之前,古典名著的话语结构就被广泛应用,比如常常见诸报刊的“梁山好汉评职称”之类话题。由于其文本本身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优秀的文学作品对生活高度概括、对语言高度提炼的特点,使古典名著的话语结构可以被轻易应用到当代社会的任何题材之中,这就为成功解构提供了基础。而网络文化的发展更对这种解构风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前网络文化的一些特征,比如网络上相对更要“言论自由”的媒体空间,使得现实生活中所受到的压力更容易在网上发泄;网络是一种动态媒体,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而不是简单“阅读”这个媒体,让阅读演变为一种自主行为,并且由“阅读”向“创作”方向延伸;网络文化缺乏原创而充满模仿,但从“阅读”的立场出发,模仿或许是一种更高级的阅读方式……网络文化不但产生了新的阅读概念,尤其是培养了新一代“读者”,他们的行为方式与传统读者大相径庭。显然,如果继续机械地采用传统阅读教学方式,对今天的学生来说,阅读课将会变得难以想象的枯燥乏味———而这正是他们极力抗拒的,今天的学生除了更迫切地追求成就感、更迫切地希望被承认,他们还毫不遮掩地追求过程的快乐。从阅读行为方面,他们在解构古典名著的过程中找到了发泄自我情感、树立自我观点、彰显自我个性的渠道,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针对他们这一行为特点使阅读教学深入学生人心呢?

二、自主阅读

人们在很多事情上都有这样的心态,如果这件事情是他自己想要做的,他就能够高高兴兴地去做;同一件事情,如果他觉得他是被逼迫的,就会很不开心,做了也很勉强,当然谈不上什么效率。可想而知,如果让学生做到自主阅读,让他怀有强烈的阅读欲望,自己要求学校、教师满足他的阅读需要,那么,阅读教学的效率就会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不少教师已经有过这方面的实践,将英美文学教学和网络时代的表面特征相结合,“利用英美文学这个取之不尽的活的语言源泉,结合网络多媒体这个便利的平台所创建的自主学习给学生以自主权,就有可能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会取得良好学习的效果”(李爱云2012:89)。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阅读,我们还有必要弄清楚学生普遍的阅读对象、阅读动机与阅读方式。目前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大多数学生学习外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习语言,为学习外语载体的专业知识甚至出国做好准备。这一点我们当然不能忽略,语言技能的训练必须一直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与此同时,或许自古以来的学生都有这么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对课本都比较厌恶,喜欢“课外阅读”,而“课外书”中占相当比例的则是小说之类文学名著。这或许说明,学生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学不那么感兴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对作品的选择,另一方面则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据我们了解,一些学生喜欢读名著,主要立足于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它提供给读者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或不能够或暂时没有机会体验的东西,比如成仙得道(不存在)、杀人(不可能)、谈恋爱(大多数时候没有机会)等等,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体验———这是所谓审美的实质:它体验,但不是真实,是“虚拟现实”;以及从审美体验延伸而来的实用功能,比如看了几次《红楼梦》,有可能就学会了怎样谈恋爱,也就是所谓指导生活;娱乐功能,同样由审美功能延伸而来,名著提供的心理体验,甚至让读者直接得到心理快感。由此可见,阅读在大多数时候可以看作是读者使用自己的经验对作品进行“解构”。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个虚拟现实,在这个虚拟世界,读者要进行思维活动,获得心理、情感体验。这或许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在研读《圣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但西方许多重要的学科比如阐释学就直接发端于《圣经》阅读,而且阅读《圣经》是基督教世界中许多人训练自己思维与情感的基本方式。因此,一般情况下,读名著是一种“快乐”阅读,阅读过程提供给读者的快乐包括:第一、身体与心理的快乐。比如文学名著中比较细节的爱情描写对读者心理的挑逗所带来的快感,阅读恐怖故事对心理与身体的刺激等。第二、智慧与思想的快乐。

因循名著的情节,为古人担忧(出谋划策),岂不是对我们自身智慧的一种训练?第三、行动的快乐。名著是一种语言产物,语言最突出的特点是自我克隆(所以它能够一代代传播下来),语言的这种特点势必会对人的阅读行为发生作用:写。写作是阅读的自然延伸,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写作也是解构主义阅读思路的必然结果,它使阅读过程的审美体验与语言学习向深度和广度延伸。可以说,有写作成分参与的阅读,才是真正“完成”的阅读。这一过程也会提升学习语言的效率,给学生更强大的阅读动机。那么,我们能不能把阅读的这些特点引入英语文学阅读教学?回答是肯定的。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材。事实上,以前就有学者提出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的模式,倡导“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英美文学课程”,强调“读完整的作品”、“讲欣赏作品的方法”、“写阅读心得”,使英美文学课成为“一门素质培养课”(王守仁2002:10)。我们在组织英美短篇小说赏析、英美文学等课程的教材教学时,基本遵循了这些原则。在选择作品的时候,除了考虑作品的经典性,则更重视所选作品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审美趣味,与学生的经验水平、体验性解构阅读的模式相适应。除了文学专业课,其他专业的英语语言教学也可适当加强文学阅读,以促进学生语言水平及人文素质的提高。美国中小学的英语教学往往采用经典或流行的文学作品为读本,我认为,国内大学英语专业的本科阅读教学在阅读材料的选用上也可以参考美国中学的这种做法。其次,就是以学生的阅读兴趣、行为模式为优秀来组织教学,并且使阅读教学向写作、行动延伸。充分注意到学生生活于网络时代这一事实,“利用网络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具有高效性、灵活性、启发性和交互性等显著特点,促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地探求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温静2006:52)。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据网络时代学生的阅读与学习特点、采用“解构主义”思路,总结出一个“微”模式,在下一节专门探讨。与此同时,我们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进一步扩展,比如在美国文学教学中,尝试通过戏剧表演———由学生选择甚至改编文学作品来进行话剧表演———对学生在学习中语言、思维、文学体验等方面的收获进行综合考核。这使得文学教学变得更为灵活,也让学生获得了更大的成就感。

三、“微”模式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的体会是,除了教学各环节要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特点,采用“解构主义”的思路进行阅读教学,还必须提供更先进的理论指导,使学生的“解构”阅读进入比较高的水平。“阅读是一个将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相结合的理解过程。正如更多的已知信息能促进理解一样,具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样有助于读者对阅读材料的正确理解”(张美娟2006:88)。与张美娟不同的是,我们并不特别强调所谓“对阅读材料的正确理解”。另一方面,我们对学生“解构”阅读的指导是很细致的。在英美文学阅读教学中,主要是从以下三方面出发指导学生进行“解构”阅读:首先,把解构的基础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中心上,视文学作品为延伸到当今的活的经典而不是过去时代死的文字,学生的阅读与生活体验均可成为重构文本的根据;其次,提供给学生用以解构的武器,主要是文学理论上各种流派、各个侧面的观点,作家作品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文学作品可供解析的各种元素,让学生的解构阅读有径可循;再就是针对具体作品,带领学生直接由“解构”进入阅读,由作品解析出一系列话题和故事,解析作品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强项选择各自的话题进入阅读,这样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就必须有针对性的重点寻找特定文本并进行一些比较成熟的思考,再搜寻相关材料把阅读结果整理成文。当不同话题组的学生向全班做阅读报告和进行讨论后,大家就会对作品有更全面、更深入的感受(不是了解),并且把作品中的优秀语言带入现实生活。

按照这个思路,我为自己开设的“美国文学选读”编选了新的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在文章选用方面,主要依据文学描写上更具有感染读者心理的特点,题材上更探索人性的共同特点因此对今天的生活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以及语言的经典性,让学生在乐于阅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阅读达到熟练运用英语语言的目的。每一篇课文前面,均根据所选篇章的具体情况介绍一些文学理论、文学欣赏的知识,后面则布置具有引导阅读功能的思考与练习,帮助学生获得深入阅读的起点与思路,从阅读体验、方法而不是文学体系上构成一个完整的“美国文学读本”。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当代学生的生活节奏、注意力特点和阅读方式,克服学生对大部头文学史、高深文学理论的畏惧,依据网络流行的“微”概念越来越深入当今年轻人生活的事实,借鉴新兴的“微课程”,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微”模式。在教师方面,将提供给学生的文学理论等相关知识拆解为“微理论”、“微历史”、“微观点”,将文学作品拆解为“微故事”、“微描写”、“微问题”等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穿插。这种类似“发微博”的教学方式将解构主义进行到底,也是一种学生比较喜欢的“碎片式”学习方式。对于学生和教学过程,则进行“微辩论”、“微演示”、“微论文”写作等多种方式,基本切合了学生的生活方式与文学体验模式。教学实践显示,这个建立在解构式阅读基础上的“微”模式,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思维是有成效的。当然,这个解构已经离开了“解构主义”理论本身,然而,“解构的可贵之处在于提供了一个剖析文本的思维和角度,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操作程序”。灵活应用这一思路,可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解放。

作者:金文宁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英语文学论文:西方英语文学论文

一、中西方文学抒情的差异

在文学的方面,抒情是文学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因而首先从抒情的角度进行分析中西方文学的差异。文学上的抒情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文学者在很多不同的情况下,往往需要用到抒情这种表达方式,以期抒发学者自己内心的情感。首先从东西方的抒情原则看,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抒情的原则主要是从理性出发,一切的抒情方式都强调有“理性”概念,并不会太过感性,因而西方的抒情语句也就显得比较的直白,而不会有太多的修饰与比喻。在西方人的文学理念里,人类的情感里,不应该有太过得感性,而是由一定的限度,保持有一定的理性观念,在人类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时,保持一定的限度,不会过分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以一种理性地抒发。另外,西方的英语文学比较注重有感而发,对发生的事情、体验、认识有所感悟才会运用文字书写下来,抒发自己内心真切的感动,有感而发这一特点与中国的文学抒情相同,运用抒情的手法之前,都需要有对事物、人物有些许感触。在东方的文学作品中,中国的文学以抒情为主要抒写方式的作品当属“诗词”了,中国的诗歌文学中,大多数都是用以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因而在中国史上的诗词大多数都是抒情诗。中国文学的抒情方式比较浪漫、感性,以宣泄诗人内心的许多不同种类的情感,用大量的感性词语构成句子,相对西方的抒情文学作品,中国的抒情文学作品比较容易打动读者的心弦,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文学的用词比较的多样,宣泄情感的词语有许多形式的用法,中国的文字成千上万,构成的词语也是多式多样的。且相对西方文学的抒情,中国文学比较感性,没有一定的理性概念,宣泄内心的情感比较自由。

二、中西方文学的鉴赏角度差异

在西方的文学中,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主要是读者们对于作品的评论,他们认为,鉴赏一部文学著作,就是评论该文学作品,西方文学者比较注重人类的评论。由于在文学的词语当中,“评论”与“鉴赏”有着很大的差异,“评论”的发出者往往是社会中的大众,评论可以使很随意的一句话,或者是看完这部著作后的一句感叹句,而“鉴赏”的发出者往往是比较专业的文学者,鉴赏需要有比较专业的术语组成,鉴赏会是一段长长的专业的话语,鉴赏的构成需要有专业人士组织话语,不能只是随意的几句话。另外,再继续从文学作品中的鉴赏角度进行探究中西方的文学差异,西方人鉴赏文学,运用的是大众的评论话语对文学进行鉴赏,且西方人们的评论主要是对文学内容的评论,评论的语句运用的是简单陈述,评论得比较简单。而中国文学中的鉴赏则是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心理活动故事情节的艺术特点等的描述,中国文学的鉴赏大多以此种形式进行鉴赏,相对西方的文学鉴赏,会更显得有内涵、透彻。从这两者的分析,西方的学者比较注重“真实性”,善于剖析文学作品的真正主旨,而中国文学学者则是比较注重文学作品的“意境”,学者主要体会的是文学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中国文学的学者比较善于发现文学作品里面的修饰、修辞手法、表达特点。对于中西方的文学鉴赏方面的差异,中西方的文学都是各有千秋,西方的学者注重的是文学作品的精华与文学作品中的深层的哲理意义,注重体会文学的深层含义;而中国文学学者则是注重体会文学作品中的语句,善于学习文学作品的表达手法,更注重文学中的优美词句的体会。

三、中西方文学的语句构成差异

在众多的中西文学的著作看来,从中西方文学的语句构成的角度分析,西方文学的著作主要有小说、戏剧,而中国的文学著作则主要是诗词、小说。首先从小说的著作进行探究中西方的文学差异,西方的小说的语句构成简单、直白,没有太多的修辞手法,西方的小说拙作非常注重的是小说的情节描述,在西方学者认为,小说的情节是小说的主要构造,因而在西方的小说当中,都不难发现,西方的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得很快,而且西方的小说的情节发展会有许多出人意料的地方,这种猜不透的故事情节是西方文学的一大魅力,吸引着众多读者阅读,因此西方的小说运用的最多的手法是环境的铺垫、烘托,而且西方的小说中的结局往往是令人深刻而具有深层含义的一个结局,需要读者用心再回想小说的情节,让读者从中悟出该小说所要表达的深层次的含义。而中国的小说的语句成分相对较复杂,运用较多的修辞手法,注重语句的优美,在中国的学者认为,文学的优美,在于文学作品中的语句之中,因此中国的小说也就偏向于注重对小说故事中的人物、环境描写,描写得生动形象,在中国的小说中,情节的发展较为简单,没有太多复杂的情节,相对于西方的小说,中国的小说的情节描述较为简单,小说索要表达的含义、主旨相对较为简单。当然,小说的背景也是非常重要,小说的描写背景与小说所要表达的真正主旨有着很大的联系,要体会小说的旨意同时也要深切了解小说当时描写的写作背景,能够真正体会到小说的主旨是很难的,往往都有着很深层的含义,这里的中西方文学中的小说中隐藏的深层含义差别不大,只是在小说的刻画方面有所不同,西方的小说注重对情节的刻画,中国的小说则是注重对人物、环境的刻画。另外,西方比较著名的文学著作就是戏剧,西方的戏剧相当于一个剧本,因而也就更体现了西方文学更加注重情节描述的特点,致使西方的戏剧在文学坛上比较著名。中国的文学另外比较著名的则是诗词,诗词的描述主要是作者抒发情感的媒介,诗词注重修辞的使用,突显了中国文学注重修辞手法的使用特点。

四、小结

为了更进一步探索中西方文学的异同,见以从文学的表达、语句构成、鉴赏等方向分别阐述与分析中西方文学的异同,帮助人们对中西方文学作品的赏析,利于人们对文学著作的阅读与欣赏,推广不同的文学的发展,以利于人类内心的文学修养,欣赏不同类型的文学著作,拓宽人类的文学涵养。

作者:邹舒远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英语文学论文:中医院校的英语文学论文

1研究背景

医学与文学的密切关系以及文学对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国外很多医学院的注意。当前,国外医学界正在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来创造学习文学的机会。文学的各种方法已渗透到医学的教学、研究和医疗保健工作的各个方面,文学参考书和文学创作技巧已被引进部分医学课程,包括医学交谈课程、精神病学课程、临床医学见论等,描述性和定性方法已用于成果研究,并发展了临床场合的语言。各种杂志上有医生和医学生写作的,反映他们生活经历的诗歌、记叙文和有关某种文学作品的学术论文。此外,病人也在写有关他们对疾病和卫生保健感受的作品,以此来向医生们提供以医学界为中心的基本教材。但是,目前这一领域在我国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尚属空白,国内只是有学者介绍过国外文学与医学课程的实践。在我国医学教育改革浪潮的大环境下,医学生对医学与英语文学的关系如何认识,对国外已认可的文学与医学课程在中国背景下是否真正需要,尚无可依据的文献,为此我们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试图了解医学院校学生英语文学作品阅读情况,分析医学院校学生对含有医学内容(如疾病,痛苦,衰老,死亡)的英语文学作品的态度及认识,以期在医学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能够根据医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大学英语教学。

2调查概述

在此次调查问卷中,调查对象包括湖北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中药、中西医临床、针骨等多个医学专业,共238人。调查问卷涉及到医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了解情况、熟知度、英语课堂上教师对文学作品的介绍程度、医学与文学的关系以及希望如何加强对英语文学作品的了解等多方面的问题。在关于“希望英语老师对英语文学作品的哪些方面进行介绍”的调查中,有65%的医学生选择介绍英语国家相关文化;当问及“作为一名医学生,你特别期待读到或老师在课堂上介绍到哪(些)部英语文学作品”时,学生希望能阅读与医学伦理学相关的文学作品,还有一些英文畅销书籍的阅读。

3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文学教学有效模式

通过对湖北中医药大学在校全日制医学生的调查问卷,可以探索医学院校学生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情况,以及他们对含有医学内容的文学作品的态度及认识,以期为医学院校英语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依据,建立起大学英语有效学习模块-医学院校的英语文学教学。

3.1精选英美文学作品,注入英语教学中

在医学院校讲授文学的首先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教学生阅读”。“教学生阅读,在充分意义上阅读,就是帮助医学训练他或她。”在充分意义上阅读乃是教人宽容资料的模糊性、教人具有一种在资料不全时得出结论以及对资料作多种阐释的能力。这种方式最近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现在认为,教医学生阅读就是教他们阐释文本所需要的技巧,那些诊断一个病人所需的技巧。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意识的精选一些文学作品的介绍,尤其是与医学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由医生写作的文学作品,或与病人疾病或保健相关的写实小说。传统的医学与文学的方式中有3种可采用以达到这一目的:“治疗者形象以及他们的伦理两难”;“医生-作家们的作品”;“患病与苦难的主题”,特别是从病人立场出发的各种叙述。医学院校讲授文学的目的是例证医学中的特殊体验,诸如衰老、伤残和死亡,因为对年轻和健康的青年人来说,对这些方面也许不很了解,在英语教学中通过选择这些相关文学作品进行讲授,可以让医学生们对这些有所认知,在这一领域渐趋成熟。给医学生讲授文学的目的或目标是使他们成为更好的医生,即文学能帮助未来医生更好地顾料他们的病人,也更好地照料自己。

3.2提供有效素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写作是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文学课程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探索病人的故事和医患相互影响过程中,可以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将注意力置身于亲身的经历和情感,并经常地记录在日志里,有助于释放情感的消极影响,使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种种问题和冲突,让写作具有治疗价值。这类由医生写作的关于医学院、见实习经历的作品被称为“医学教育小说”,可以给患者提供心理治疗。《纽约时报》曾刊登过一篇题为“文字可以治疗”的文章,建议文字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影响治疗。该文作者问询了10位从事医学又写过有关医学的文学作品的人们,他们觉得“若读过他们的作品,病人会以一种更平等的心态来找他们,一般说来,病人阅读医生的书可以改善患者-医生之间的相遇,恢复患-医之间的权力平衡。”当医生或医学生被允许写“现病史”以外的临床体验时,他们就会发现在语言的选择和叙述中,病人的形象,以及反映他们对病人所作出的反应和作出临床上的各种假设。医学写作杂志上所刊登的经验证明,写作课对医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按照他们所接触到的病人写出有关各种疾病的作品,以此作为医学文学课的一部分,同时医学写作还可以扩大到包括一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的见习课。

3.3善导学生自学,塑造医学生的人文风范

由于医学院的英语文学课堂时间限制,医学院文学教育的终极目标需要学生主动地自学才可能实现。除了课堂教学之外,策划组织多样性活动,启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课外组织医学院学生参加各类文学活动、邀请各类嘉宾与学生讲座和交流,引导、鼓励学生创作,多渠道宣传学生原创的文学作品等。老师还可以教授学生自学的方法和途径。如分批提供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目录、网络在线阅读的网址、原创文学作品免费网站的目录,网络电子资料通借通还功能等。

4结语

医学院校的文学教学在医学人文学和其他人文学科中的潜在作用已被人们喻为“不可丧失的机遇”。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上,要有载体,而“文学作品似乎可以充当载体的作用”,因为文学作品的阅读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性修养,进一步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提高自身处理身心矛盾,内心冲突的能力。能够弥补医学教育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的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素质发展的不足,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医学生感受能力低、情感平庸、想象贫乏的教育后果。通过文学课程能够完善医学生和医学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提高素养,优化气质,从而有利于立体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作者:刘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文学论文: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论文

一、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培养的现状

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然而在大学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视不够,并且学生自身没有较强的意识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大学的英语教学,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主要是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第一,大学英语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语言技巧为主,以英语词汇、知识点、语法等为主要讲授内容,教师很少讲授到英美文学的知识,也较少布置有关文学阅读的任务,对于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培养非常不利。第二,英语四级、六级考试,作为部级考试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也主要为英语语言自身的应用,但是对于英语文学方面没有很多的要求,影响着全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从学生角度来说,大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兴趣不高,很少学生去阅读英语文学的相关资料,或者有兴趣但是英语能力不足,慢慢失去了对于英语文学的喜爱

二、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培养的策略

针对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现状,我们必须注重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从多方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英语课堂上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对于英语文学的兴趣。大学的英语课,多是大学英语的课程,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不感兴趣,对于英语文学的兴趣就更小。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注意学生文学的兴趣培养。在讲授教学内容时,继续增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喜爱,恰当地为学生介绍文学作品,联系更多的文学信息,将教学内容与英美的文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引起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兴趣。

第二,教学内容多介绍英语文学的相关知识,带领学生学会文学赏析、评论等。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教师讲授教学内容时比较偏重与英语语言的应用,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文学作品的赏析进行地很少。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教师可以讲课时注意突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学知识,在为学生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带领学生去学习如何赏析文学作品,对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论,为学生推荐适合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也获得更多的关于世界、人生的思考。

第三,课上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英语文学的熏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引导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文学的敏感度,促进学生的文学积累。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文学学习与电影结合起来。很多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的文学作品都被后人拍成电影或者电视,而电影、电视是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而且对于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在电影中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有所了解,对于英语语言的应用也更清晰。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英语文学知识和作品。在当今时代,接触文学不仅靠书籍,还可以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在信息飞速的时代,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文学阅读和文学思考。

第四,布置课下文学的延伸任务,定期检验学生的完成情况。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布置恰当的文学阅读任务和文学赏析作业。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英语文学作品,要求学生完成文学作品的相关任务,鼓励学生在进行文学阅读和赏析的任务过程中,进行思考分析,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思考。对于布置的文学任务,可以定期进行检查,通过写阅读反思、影评等来检验学生对于文学作业的完成情况。

第五,学生自身要转变观念,变被动培养为主动提高。大学生为了就业,更多的人都选择学习实用性强的课程,对于短期内实用效果较小的文学学习却很忽略。要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学生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以前的观念,意识到文学学习和提高文学素养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重视自身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其次在课堂上和课下主动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学习,配合教师的文学学习的教学,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文学相关作业将文学素养的培养当成一项长期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从多方面注重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大学生也要积极进行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文学素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作者:陈晓琳 刘佳 单位:衡水学院分院

英语文学论文:大学英语文学课程的通识教育论文

一、大学英语文学课程现状分析

随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及教学手段工具的日益多样化,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较以往有着明显的提高;高校教师的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理论及实践,教学方法及应用,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出版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文学教育基本处于缺失状态。造成其现状的主要原因有:

1、社会功利主义风行重理轻文,文科无用论等观点盛行令不少人认为文学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大学生就业没有明显的联系。文学教育不能在短期内为学生们赢得较高的市场回报。这种极强的实用主义观念,使学生们倾向于选择实用的、专门的、专业的,能够立竿见影的学科,如:商务英语、职场英语、口译、实用英语写作等。

2、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大学英语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和教学要求以语言教学为重,更多地强调英语语言的基础性与技巧性、工具性和实用性。记单词、讲语法、练听力、做阅读、写作文就是课堂的全部内容。对于学生英语水平高低的测评标准为是否通过各项英语等级考试。学生们忙于各种外语考级测试的复习准备,外语课成了纯粹的考试技能培训课程。

3、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就文学作品本身来说,词汇量大,句法结构复杂,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自身英语语言基础相对薄弱,学生们担心是否有时间也极少能够抽出时间来研读艰难晦涩的文学名著;教师们也存在着担心学生的水平不足以使他们理解外国文学原著这一心理,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去讲解一些高深莫测的作品,加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核所带给学生和教师的压力,倒不如利用这些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出于实用性的目的及对文学作品的畏难情绪,学生也乐意参与这样的语言训练当中。

4、课程设置及教师自身原因文学课程的教学对教师文学素质提出较高要求。除了对作品必要的语言讲解,教师还要对其进行内容上的讲解,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写作特点等;帮助学生分析作品,如人物性格、社会影响等,或运用理论进行文学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文学素养、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而大学英语教师自身也存在着专业性问题,自身文学素养的不足;以及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如何从纷繁复杂的文学资料中选取适合学生的内容;相关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时间的安排等诸多因素,使文学教育的推广成为难题,增加了教学的难度系数。

二、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文学课程的开展

通识教育旨在向全体大学生提供一种广泛的文化教育,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等各个领域,使文理渗透,从而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进行创新性活动提供广博的知识基础。在大学英语基础性课程学习阶段,授课内容偏向语言技能的巩固和提高;课程设置为“大学英语”、“综合英语”或“基础英语”等公共必修课。课程类型由听说课程及读写课程构成。

在大学英语提高性课程学习阶段,国内部分高校开设文学公共选修课。如北京大学针对文学课程开设的选修课为:英语名著与电影,文艺复兴艺术作品与圣经故事,英语传统诗歌精华,美国短篇小说与电影,美国20世纪小说选读、莎士比亚戏剧名篇赏析、传记文学等。借此,学生可掌握英美文学基础知识,了解其发展概况和脉络,以及重要的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学会用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作品,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和思辨能力及人文综合素质。而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再关注语言点的教学,而是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针对作品提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等问题,结合当下实际,剖析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帮助学生提高文学文化的感悟力,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学习外语的动力。

此外,通过举办专题学术讲座,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也能达到通识教育目的。举办专题文学讲座,完善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英语知识竞赛的机制体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通过各项活动,将通识教育的知识与理念贯穿其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综合素质。

三、结语

任何语言的产生、习得和发展都同其文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外语的学习能够达到传承中外优秀文化,增加人文和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王守仁教授明确表示“大学英语教学应增强英美文学意识,将英美文学导入英语教学,适当介绍当代英美著名作家的文学创作,向有能力的学生推荐优秀作品。加强英美文学教学,有助于改进我国英语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学生在文学语言的世界里能够相应地提高语言的基本技能,并且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提高人文素质,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作者:黄懿 杨丽华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文学论文: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论文

[摘要]英语文学阅读以其有效的思维培养特点而成为高中英语教育的热点。本文拟研究如何形成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教学构架,从高中英语文学思维型阅读特点出发,在多层次的思维训练中,发展学生英语思维,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认知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教学构架

根据高中英语教学的新课标导向,英语教育越来越突出学生思维的培养。而英语文学阅读正好迎合高中英语教育的思维培养需求,二者的结合更加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认知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1英语文学型思维阅读的特点

(1)英语文学名著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独具特色的风格、精致诙谐的语言吸引着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英语文学名著,可以使学生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拓展思维、开阔眼界、增加阅历的同时,提高英语阅读能力。(2)阅读是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有效渠道。名著阅读则是集中代表了某个时期某种文化历史的精华。英语文学名著阅读为高中生建立了了解英国历史、文化、风俗、社会的桥梁,并且文学名著经过岁月的打磨,其中的词句值得品味及学习。(3)英语文学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积累词汇、研习语法,对于高中英语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与此同时,英语阅读中,逻辑思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复杂的语法、陌生的词汇都是学生阅读的障碍。文学名著的书写蕴含着逻辑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优秀素养。

2高中英语思维型文学阅读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了解文本信息。英语文学阅读学习的首要任务是了解文本,理解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情感。陌生词汇是阅读的一大障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单词构词法猜测词义,帮助文本的理解,并且注意平时阅读的词汇积累。例如,阅读文章AnUncomfortableBed时,生词较多,如:princely,distrust,restless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游戏的方式猜测单词词义,鼓励学生讨论对文章的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思维导图,如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人物性格及隐藏信息,并且让学生模仿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以学生为主,对英语文学阅读加以深入分析。例如,在学习OliverWantsMore时,文中涉及workhouse的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workhouse进行了解,进而丰富主人公Oliver的生活时代背景,也更加容易理解其PleaseSir,Iwantsomemore情感状态,了解到workhouse并非想象中那样美好,其影射的是更加悲惨的世界。另外,小说的标题值得品味,以EarlyAutumn为例,这个标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英语阅读仅仅靠课堂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适宜的英语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并且注重读写结合,让学生模仿写一些小的片段或者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激励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思维。推荐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者推荐学生阅读类似的文学作品,亦或是在阅读完篇章节选推荐学生阅读原著。例如阅读完TheOpenWindow后,可以阅读萨基的其他文学作品;学习EarlyAutumn后,推荐学生阅读曼斯菲尔德的Adillpickle;阅读KingLear后,推荐学生阅读李尔王的原著。

3高中英语思维型文学阅读的构架

(1)英语阅读课堂设计渗透文化与文学英语文学阅读的精髓在于品味异域文化,拓展视野,增加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应注重文化的渗透,不应单纯专注于阅读能力的提高,英语语法、词句的学习,还应该通过有效的课堂设计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2)以学生为本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思维型英语文学阅读也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充分揣摩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思维,提高阅读效率。教师在课堂中引用不同风格、题材的文学作品,增加学生的阅读储备。(3)培养阅读习惯,制定阅读计划,增加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课堂知识为英语阅读打开大门,而良好的阅读计划、阅读习惯才是通向阅读的道路。教师应设置有针对性、个体化的阅读计划,使得阅读成为一种乐趣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让学生主动地参加到英语阅读中来。可以定期举办阅读竞赛活动,以督促学生坚持阅读。(4)鼓励创新,建立思维认知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持有不同的观点,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建立及发展,鼓励学生创新,积极拓展思维空间,建立有效的思维认知体系。关注阅读不仅仅是阅读,是跟随文学作品思维的过程,不断完善学生思维的过程。

4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文学阅读与思维型的结合对于高中英语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英语语言学习融合文化学习为语言学习及阅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高中英语思维型文学阅读的构架使得学生的阅读及思维实现了双重提高。

作者:孙志英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州五中

英语文学论文: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1英语文学语言的意象性

文学作品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在其创设出的虚构的世界中,任何戏剧性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并且通过英语语言艺术进行背景叙述、情绪渲染、形象塑造、思想鼓动,以满足人们的虚无、快乐、悲伤以及想象。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而是通过文字承载起作者对于时事政治的批判、寄托哀思、分享欢笑、实现自我等等。所以,文学语言的意象性是最基本的特征。在十九世纪出现的意象派主义中,庞德当属领军人物。意象派所研究的是一种意象,并且通过简单平凡的意象来进行感情的寄托,或者单纯的是传达一种美。正如意象派大家庞德最出名的一首诗歌“在地铁站内”中所描述的一样:“人群中出现的鬼影/正如盛开在潮湿漆黑枝桠上的花。”寥寥数字,表现出一种决绝的美丽。意象派的诗歌创作原则有三,第一是单一意象,第二是用词简洁有力,第三是用音乐感取代传统的韵律节奏。这三种原则都与语言艺术相关。我们可以从以上那简单的两句诗充分体会到语言的形象性,即通过单一的意象———在人头攒动的地铁站内,这么单一的背景之中,这样平淡无奇的一个生活中的场景,而在庞德的眼中,却像是看到了漆黑而湿漉漉的枝干上盛开的花。英国诗人雪莱的著名诗歌“西风颂”中有两句话至今仍然广为流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身处黑暗的人们:“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其实这首“西风颂”是一首长诗,分了五个小节来完成。在这首诗中,雪莱通过描写西风吹过平原山川、掠过大海、划过大西洋上空,之后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这首诗中,作者用非常激昂的文字来描写西风过境时万物的模样,落叶凋零,冬夜幽深冰凉像是坟茔,西风像是狂暴的精灵来扫荡万物生灵,连天空都在颤抖,大地也随着西风的愤怒而露出绝望的面容,海浪翻涌,惊涛巨响,雷雨倾盆。读到这首诗,就能感受到作者对于不羁和自由的向往,而他对于西风的艳羡全部都寄托在他所用的语言之中。在这首诗中,西风这一意象是一种自由的化身,它不仅摧毁了腐朽的过往,也同时将带来光明的未来。所以在诗歌的最后,诗人才会发自肺腑地呐喊出“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样的诗句,诗人使用非常形象的语言来描述一切,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让人充满力量。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2英语文学语言的生动性

所谓语言的生动性,通俗点说是让整个文学作品更加“活灵活现”、“生动传神”,再通俗一点来讲,就是作者能把他的文学作品中所涉及到的一切虚构的世界内的东西写活了,让读者真正做到身临其境,亲身经历,如见其人。说到生动性就不由得要提起一些刻画形象十分出众的作家。比如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他所有的小说最著名的一点就是出众的形象刻画。比如,在狄更斯的名著《雾都孤儿》中,他成功的刻画了以下几个人物:凄苦悲情的孤儿奥利弗,唯利是图的窃贼团伙费金,谦谦君子布朗洛,好心的夫人梅丽。狄更斯通过使用非常出众的个性化的语言赋予他笔下每个角色不同的活力,孤儿奥利弗使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流氓使用行业黑话,好心人使用敬语。连他们的衣着打扮、面貌形象以及出现的场合都经过缜密细致的安排,已达到完美塑造人物的目的,使整个小说更富有张力。而最使人惊艳的是,狄更斯完全是使用文学语言来达到这一切目的的。他的语言朴实无华,充满意境,但又不容小觑,因为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哲理。可以说,在他的文章中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话都是为他的人物塑造埋下伏笔。在他的小说中,读者可以从生动传神的文学语言中感知到各种不同性格、不同职业的人物,以及他们所映射出来的,当时整个伦敦社会的风貌。除去刻画人物形象,使用生动的文学语言进行背景刻画的美国作家福克纳也是不得不提一个人物。在他漫长的写作生涯中,福克纳创设出一个小城,叫做Yoknapatawpha。在这个小城之中,有一个首都叫做杰佛逊镇,还住了几家非常有名望的贵族,甚至连贵族的邻居都会有相应的描写。很多故事都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样的人物中进行展开。有人说福克纳笔下创设出来的Yoknapatawpha是对于旧时代美国南方的缅怀,也有人说是基于福克纳的家乡而进行的构想,无论如何,在这样一片沃野之上,福克纳创作出了《喧嚣与骚动》、《献给艾米丽小姐的玫瑰》等一系列名著,而所有的故事都是发生在这样的小城。福克纳用他的语言艺术将整个小城的地理特征、城镇风貌、风俗习惯、甚至是小城人民的日常生活琐事都描绘的细致入微,仿若它真的存在于世界的某地。这也类似于马克吐温所倡导的“本土主义”和“地方色彩性小说”,最出名的无疑是《哈克历险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而其实这两本小说的背景是相关的,并且人物也有一定的关联性。在马克吐温的小说作品中,虽然说讽刺是一大特点,但是最出名的还是地方色彩主义的应用。所谓地方色彩主义,就是在小说的初始阶段描绘出一座别样的小城,这座小城拥有自己的特色,不同的人文习俗、社会风貌、穿衣打扮、甚至是建筑构造,都让这座小城成为作者和读者心目中的唯一。马克吐温的这两部小说也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展开。使用这样生动的语言进行背景的刻画,不仅利于整个文学作品的发展,也利于读者更深的融入整个作品之中。这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3英语文学语言的情感性

不得不说,文学作品的出现就是为了寄托作者的思绪,无论是悲情、愁苦、空洞、虚无,还是快乐、狂喜、兴奋、激昂,这一切都是被寓于文学作品之中,并且通过文学语言代为表达。所以,没有任何一种文学语言是不带有感情色彩的,没有任何一篇英语文学作品是不寄托作者意图的。可以说,文学语言的情感性是对于语言艺术研究的重点。在这里不能不提到荒诞派作品以及诗歌。荒诞的作品,比如在感伤主义先驱托马斯格雷的作品《乡村教堂内的挽歌》中,读者只能读到苍白无力的怀古伤今的文字,仿佛那些文字是没有意义的。其实不然。这些文字一样寄托着诗人的情感,即虚无和空洞,这种虚无和空洞只能通过这种苍白的文字来体现。还有比如美国作家安德森的小说《小镇畸人》,作者在其中大胆通过精神病人的视角来观察整个小镇的生活,并且结合凌乱的文字,不区分大小写、甚至连标点都懒得使用的手法来表现整个小城镇的混乱和无助。而这篇小说正是通过这些文字进行讽刺,最终表达出小镇人们对于爱与被爱的向往和渴望。说到诗歌,弥尔顿所著的《失乐园》是为了表达诗人对于上帝的质疑,斯宾塞所著的婚姻颂歌《Areopagetica》是寄托诗人对于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沃兹华斯的名诗《独自云端漫步游》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济慈的《夜莺颂》揭示了诗人对于真善美的向往。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寄托在文学语言中的感情流露。丁尼生用一首《拍吧,拍吧,拍吧》寄托了对自己死去的挚友的思念,用一首《过沙洲》表明了自己对于生死的无畏;女诗人迪金森用《这是我给全世界的一封信》来表达自己无法与他人交流的焦虑感,通过在诗歌《我死去时听见苍蝇的嗡嗡声》中描述自己死去的场景来阐释自己对于生存的渴望;美国诗歌之父惠特曼用整整一本诗集《草叶集》来歌颂自我、歌颂自由平等、歌颂美国;新英格兰诗人佛罗斯特用一首《未选择的路》清晰地表明了自己坚定的信念,以及一首《雪夜林边驻足》来表明自己在死前的雄心壮志。这些诗人也许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平凡和普通,甚至无法与常人交流,无法对别人敞开心扉,但是在文学的海洋里,语言文字就是他们的挚友,是他们最亲密的伙伴。他们将自身的情感全部寄托在文学语言中,通过富有情感的文学语言来表达他们自己想要说出的话。

4总结

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会为整个篇章增添更多的色彩,追求语言艺术的作家作品一般都会成为名著瑰宝。语言艺术承载着文学的太多方面,所有的英语文学名著中优美的语言都是对作者感情的充分体现,也是语言艺术的充分体现。本文通过对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的相关研究,力求对真正的欣赏英语文学提供一些帮助。

作者:沈海英工作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英语文学论文:大学英语语文学科分析论文

一、语文概念及其教育功能

我国各种典籍对“语”、“言”、“文”等语词皆有释义,例如《说文》:“语,论也。”段注认为,“一人辩论是非谓之语”,“与人相答问辩难谓之语”。《辞源》将“语”与“言”界定为:“自言为言,与人谈论为语。”据此可知,语与言的内涵皆指口头的语言,即言语。“言”常指自言;“语”,常谓之与他人的口头交流。《说文》曰:“文,错画也。”据段注,“错”,当作“(辶昔)”。(辶昔)画者,交(辶昔)之画也。《辞源》将“文”界定为:①彩色交错。引伸为文雅。②纹理、花纹。③文字、文辞……,又作动词用,指撰述。由此推知,“文”的初始意义乃指色彩,通“纹”,是纹的通假,并以此引申为文雅,即cultured。可见,此义中、西相通,故“文”的意义在汉语中与“语”和“言”一样十分丰富。语,指口语;文,指书面语。

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将“语”与“文”界定为:“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1]叶老的这番话是基于我国历代的学校教育“言"、“文"不分家,且倚重“文"的传统,做出的系统总结。

综上所述,语文之概念可概括为:①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基础应用性较强、交际性较强的学科或课程;②语文的语篇选材既有古代的、文言的,也有现代的、白话的;③语文的语篇内容既有口语的,也有书面的;④语文的语体既有文学的,也有应用或实用的;⑤任何国家的语文课程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并具备一定的教化、教养作用,即人文性。

根据前文所知,我国对语文的界定是非常模糊的,国外亦如此,philology往往与linguistics混为一谈。笔者认为,在教育与教学领域,不能只是推介、研究语言学而语言学,必须扩大其辖域,改英语为英语语文。其根据和理由如下:

第一,我国各级英语课程的设置,无论是教学大纲对教学的性质和目标、学习者所具备的英语能力的规划和要求、教材内容的编排,还是从各级考试的侧重点来看,强调并突出的还是其听、说等交际功能。然而,英语在我国毕竟只是外语,而且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所拥有的教学资源也极为不平衡,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都有差距,而且,如果只强调学习的一个方面,势必会影响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二,正由于语文概念的模糊性,才会对英语语文教育的复杂性、系统性、连贯性等认识不够,误以为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就是英语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的单一性,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经常出现语用失误。

日常教学中,我们既要充分理解语文的外显与内隐意义,还要真正理解“交际”的语域。正如《教学要求》所言,“交际”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3]其实质也就是“语”和“文”的统一与同构。束定芳也认为,“除了口头的方式以外,如今更重要、更常见的方式是书面的,即阅读与写作”[4]。董亚芬则强调,“在培养听、说、读、写“四”会能力的过程中,写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作不仅有助于巩固经由读和听输入的语言材料,促使语言知识的内在化,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而且还能为实质性的口语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5]。并且,随着人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本身也体现出多元化特质。对此,Kachru提出了著名的同心圆说(concentriccircle)——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处于内圈(innercircle);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处于外圈(outercircle);以英语为外语的国家处于扩展圈(expandingcircle)。处于同心圆不同位置的英语形式,其形态仍以同一个共核(commoncore)为基准,但它们会有各自的变体,这些变体还会拥有各自独立的特点。显然,英语要在中国保持鲜活的生命特征,也必须适应中国文学发展的特点,在教材中适当补充涉及到英、美等国文学、文化的篇章,满足学生对异质文化的好奇心,并通过对两种文化形态的比照,达到成功交际之目的。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蕴含有德育和教化功能。德实际上也属于文化的精神范畴。关于文化,《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故语文教育所负载的文化功能还具有社会化与社会制度化的一面,它是以“人文"来进行人格教养与教化。文化即“人化"、“化人"。关键词“化"曰之内化、融合、升华与超越。从语词的起源来看:文化是“人化"、人的主体性的对象化;从功能上来看:文化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6]。因此,笔者所力陈的语文学科教育,旨在说明:①语言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原型与母本。②作为人文学科的次范畴与下义项,语文这一定义不仅是对受教育者习得语言、文学等外显知识的观照,还通过语言文化的世界图景性,整合、超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哲学观念等,使受教育者学习如何做人、化人,因此英语语文教育比英语教育的概念域要大,它即属于教育这一个大范畴,同时也包含有语言、文化、文学、哲学、宗教、伦理学、美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成分,甚至也包括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成分。

二、大学英语语文学科:理论与实践意义

与汉语中“学科”相对应的英语语词为discipline,《牛津英语大词典》定义为:Abranchoflearningorscholarlyinstruction。《辞海》定义为:①学术的分类。②“教学科目"的简称,亦即“科目"。秦秀白认为:“学科是按门类划分的,相对独立的知识系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下位概念……学科的分类过程就是对科学系统的逐渐认识并形成一个个具有独自研究对象的知识系统的过程。"[7]显然,学科领域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教养在其中居主导地位,通过教学活动过程,展开人格教育。

“课程”在汉语中始见于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奕奕寝庙,君子作之"所作的注疏,“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其语义可理解为分担工作的程度,学习的范围、时限、进程或教学与研究的专门领域。在英语中的对应词curriculum,源于拉丁语currer,译为跑马道;在现代英语辞典中转义为教育类的术语acourseofstudy或asetofcourses。由此可知,课程体现学科知识的教育形态,为学科的下义项。

由上可知,课程的辖域比学科要窄。因此,在《教学要求》中所提到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混淆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大脑发育状况,言语学能的培养阶段最好是在青春期前期,而在青春期的中、后期,大学生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得到了加强,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不能滞留在字、词、句的浅表性教学上,导致其思维在具象性和直观性上的固化,缺乏对英语的整体把握。我国的英语教学之所以“费时、低效”,其主要原因就在于:

①没有自上而下建立英语语文学科,并在这一学科的统筹下,根据学生认知心理、语言认知水平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大脑发育状况,突出大、中、小学各自的教学要求与目标及侧重点。②没有实施大、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衔接与对接。③没有实行与中国语文教育的衔接与对接,在缺少真正的“双语文”环境下,学习者不可能对两种不同质的语言做到准确地解码与二次编码,不可能通过移情实现对两种语文融会贯通。④没有明确界定语文的定义,使得一部分中国学生只把英语当作交际、特别是听说的交际工具,因而学习英语的功利性过强。在这种状况下,学生不可能全面地习得第二语文的知识与技能,也不可能主动吸纳英语语篇中所提供的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同时积极地将这些理念与中国的国情融合,真正实现英语语文的教育功能。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语文”概念的不明确性,使得我国大、中、小学的英语课程标准或要求在教育目标的设定和课堂内容教学上,都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内容重复现象,过分强调英语学习的工具性,加速了人们对其功利效益的追求,伤害了学生的学习情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成就归因。同时,“语文”概念的不明确性,实际上导源于英语学科建设的不科学性,以至于在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英语语文学科。因此,我国十分有必要及时将“英语学科”改称“英语语文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