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语言文学论文

语言文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14 09:15: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语言文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言文学论文

语言文学论文:培养师范生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导致师范特色不明显汉语言文学专业向来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能力培养,始终未改变“满堂灌”与“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缺乏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师范生的培养,突出的是“师范”,在整个培养模式的制定与运用上,都应有师范特色。但在目前的师范生培养中,师范特色并不明显。笔者认为造成的主要原因,一是很多学生抱着及格的心态去学习,教师为了教学考核而把考试作为目标,这就造成了“教为考”现象。老师照本宣科的教学,学生学习不思考,能力水平不能提高,只是为了考试。这就使得老师和学生不能很好地配合,老师和学生的兴趣都不高,更何谈特色。二是在课程设置上即便开设有关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也大都是重理论而轻实践,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不够紧密,没有操作性。即便有些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实习,但是形式较为单一,时间很短,次数也少,往往取得的成效很差。对于这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以及“理论重于实践”的方式,师范生的培养必然很难凸显出自身特色。

2.忽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求知精神与学习能力、求实精神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现代人才素质的优秀。我们要在现代素质教育新的时代背景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目的。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注重实践体验,突出创业能力训练,其实质是以“能力为本”的综合素质教育。但许多地方高校的教育理念、教学管理体制、考试及评价体系等较为陈旧落后,忽视了学生这一方面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独特个性和独立思想的养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地方高校师范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1.重新定位当代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高校师范类专业一方面要延续深厚的人文底蕴,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从整体上实行现代转型。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培养目标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型。从现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国际交流更加频繁,各部门各领域之间的融合协作也越来越多,单一传统的汉语言专业人员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除了在保证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要广泛涉及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应用能力,并根据不同行业或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对专业进行调整,形成“基础+特色”、“专业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例如,汉语言文字专业分流为语文教育方向、文秘方向、对外汉语方向和新闻传播等方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从传统型向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的转型。应用型人才应以“能力为本”,地方师范类高校应该大胆突破学科体制的限制,在文化素质和语言文字功底传授的基础上,适当降低传统本科教育中基础理论课程的比重和难度,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应用能力,增加应用型知识和实践技能,熟练运用现代媒体,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与社会的结合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代转型。

2.构建科学的师范专业课程与评价体系优化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具有学术性和系统性,但地方性师范高校不能像研究型大学来要求学生的理论知识既深又厚,而是应面向基础教育,根据自身条件,在厚基础、多方向、宽口径的现代育人模式下,必须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形成符合实际、科学的良好课程体系。如精简课程内容,强化优秀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与社会相结合。强化师范生技能。师范生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事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科研的能力。要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就要精心设计实际应用性课程,多开设教育系列课程,如课件制作、试讲、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微格教学、演讲与口才等课程。注重学生对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评论与鉴赏等专业能力,以保证学生在校四年能够获得从事教师工作的应用能力。开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选修课程。地方师范高校应以基本专业能力为中心,为当地社会发展服务。依托本土丰富的文化资源及其研究成果,增开地方文化系列课程,使学生既能感受到悠久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了解地方文化资源。制定和完善测评方案。如何科学评价本专业不同学生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和素质状况,一直缺乏明晰、具体的标准。从而使这项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始终难以“硬实”起来。学校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专业阅读、口语、写作水平能力等级测评方案、基本能力综合等级测评方案。分项分级测评,树立导向标杆,使学生能力的培训落到实处。形成多方位全面的评价系统:一是每门课程的常规考试和考查;二是专业技能过关考核;三是专业实习鉴定考核;四是教学实习考核。把单纯的知识评价转变为能力评价、过程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的考核。形成理论评价、社会评价、学生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立体化评价体系。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当今大学生存在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大学生实践能力水平普遍较差,毕业之后就业难的状况严重,所以在理论的指导下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应把职业岗位能力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分配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避免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也为实践点提供优质人才,从而达到学校、学生、实践有机统一,实现双赢。例如,陕西理工学院组织汉语言文学专业实验班学生走访汉中当地的重点中学,走进课堂,听取一线优秀教师示范课,班级同学进行交流,取得巨大的收获。同时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授课,并经常组织并指导学生举办课件制作大赛、师范生技能讲课大赛等大型比赛,效果非常明显。

4.搭建师范生教育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校方面要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校地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整合教育资源,请中小学教师来“言传身教”,让学生在跨出校门前接受比较系统的职业模拟训练。将职业岗位能力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分配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避免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也为实践点提供优质人才,从而达到学校、学生、实践有机统一,实现双赢。

5.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支梯队合理、业务过硬、师德纯正的师资队伍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就高校教师情况看,任课教师大多缺乏高中教学的实践经历,不了解实际教学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所以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学习新知识,尽快实现教师的知识转型和更新。学校应鼓励教师深入当地中小学了解教育动态、教学内容的改革,弥补与基础教育存在隔膜的缺陷。

作者:蒋丽单位: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语言文学论文:实践能力培养下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

做好汉语言文学课程与其后续课程的衔接工作,充分梳理学科的知识内容,整合教学内容,避免出现课程内容的重复。结合语言研究的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在现代社会环境的适用性。教师安排课程教学内容时,将“够用”和“必须”作为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的标准,突出强调教学的重点,有效精简课程内容,同扩大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深度及广度,及时参照社会发展相关能力的实践能力以及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尽可能地安排具有较强应用性的技能课程,提高教学的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综合运用并写作各种通用性较强文体的能力、语言应用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调研提取能力等综合能力,在夯实学生的语言感知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度、语言文字功底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运用能力,促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学校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充分利用地域性的文化资源,加强教学课程中与之相关的内容,使结合地域性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成为基础课程的有力补充,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挖掘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汉语言文学教学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切实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并推陈出新,改进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手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在充分领悟并运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生活经验以及学习述求等实际情况出发,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态度,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使学生从被动听讲记笔记向主动探究的学习模式转变。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释疑,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其创新精神。教师还可以整合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成果并向学生展示,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自主选择他们认为有用的内容,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将所学知识固化为专业内容,将语言文化与教育有机融合起来,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化能力及修养。选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有效性。当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后,教师还可以采用问题中心教学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对实际性的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并通过论证,寻得解决的办法,以此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增强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

汉语言文学教师侧重知识传授而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调整培养目标,增强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践,切实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重视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对接,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相关业务能力要求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及业务能力。

二、总结

利用多媒体网络优势,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训练,引导学生在网上创立汉语言培训基地及实践平台,作为传统教学课堂的有益补充。教师还可邀请汉语言文学领域的专家来实施授课,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相关知识内容,发动学生参与教师专业建设及相关的课题研究,在刊物上发表作品,组织学生参与诸如书法、朗诵、征文、演讲等各类汉语言知识竞赛,不仅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有效提升了学生对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见习的机会,使学生的汉语言原理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升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并在实际工作中提升汉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

作者:王尹华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语言文学论文:研究性教学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黑龙江省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性教学的类型研究性教学的类型

主要有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第一课堂教学指的是专业教学计划之内的教学过程,而第二课堂教学是正规教学计划之外的教学过程。第一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是主体,第二教学课堂更强调应用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为密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性教学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主,但也要充分考虑第二课堂的教学,即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研究性的作业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际调查,更深入地理解第一课堂所学知识。

(二)研究性教学的方式

1.案例式教学

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就是由教师或学生提供案例作为教学对象。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学习、借鉴案例提供的策略,吸收案例讨论中有价值的观点、方法,内化为自己所学知识,增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专题式教学

就是教师或学生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上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教学。基于提出的具体问题,师生间可以充分地互动,相互探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最后,针对提出的具体问题,教师总结归纳,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三)研究性教学的手段

1.课题牵引,以研促教

现在,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授课教师,手里都有立项的课题,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把课题相关的内容带入课堂教学之中,把自己的一些研究性的观点或方法传授给学生,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一方面说明学生的注意力被教师吸引,提升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师对研究的课题认识得更为深入,可谓一举两得。

2.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为研究性教学提供了设施条件上的保证,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它比传统板书式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使课程内容由无趣地灌输变为图文并茂的动态传播,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量,也使课堂气氛变得既紧张又活跃,需要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有助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的能力。

二、黑龙江省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成果与收获

(一)形成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科研———教学”一体的专业特色

“研究性教学”不需要固定不变的教学形式,而是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方式的灵活变通。学生从问题出发,在教师引导下自由探究,既获取知识,又产生问题意识,形成研究习惯,增强研究与创新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汉语言文学这一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专业,逐步发展成“科研———教学”一体的专业,既保持了该专业原有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加入了应用性、社会性、研究性的要素,这也是时展的需要。

(二)推进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10来门课程,我们应将课程进行科学的优化,将课程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精简,每门课程内容的设计都要综合考虑最新的知识结构,结合社会发展和新知识结构,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内容;将课程结构合理优化,考虑学科的基础,科学设计内容体系;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减少或避免内容的重复。另外,为了提升该专业学生的能力,还要将课程内容设计得具有一定的应用性,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读、写、说能力。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研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知识、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原有的知识权威优势不复存在。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都提出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同时,研究性教学也给师生间提供了更多接触的机会,这有助于拉近师生间的关系,这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也使得教学在相互配合的良性氛围内有序地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四)培养了大批研究型教师

黑龙江省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最大成果或是收获,就是培养了大批研究型教师。教学上,教师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多新的想法,会不断思考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上不再仅仅是简单地备课授课,而是经常思考应该怎么备课和授课。科研上,教师把自己的研究课题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并让学生参与其中,这种以研促教、以教促研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教师形成更多的问题意识,并会转化成更多的研究成果。

作者:史维国单位:黑龙江大学

语言文学论文:影视文学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要因材施教

影视文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影视作品本身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影视理论却相对枯燥,这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产生态度方面的两面性——即看影视艺术作品积极而听作品理论分析消极。这两方面的矛盾是影响学生深入学习影视文学课程的主要障碍。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如果一味迁就学生的兴趣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形成。如果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设计。

第一,对于经典影片,尤其是距离现在年代较远的影片,如经典好莱坞电影,新好莱坞电影等要采取先讲后看的方法。如经典好莱坞电影《马耳他之鹰》如果让学生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观看电影,那么多数学生都会对影片的理解产生障碍,进而对影片的观看也会失去兴趣。这种情况下,学生看完影视作品后所获得的信息量一定非常有限。因此,需要在学生观看该影片之前,向学生介绍这部影片的背景、导演、演员以及它的总体风格和故事梗概。与此同时引入黑色电影的概念,并与中国大陆的同样具有黑色电影风格的影片《疯狂的石头》进行比较讲解之后,再让学生去观看影片,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二,对于一些学生比较好理解的影视作品,如日韩影视作品、印度影视作品、港台影视作品以及中国大陆的经典影视作品,可以采取先看后讲的方式。这类影片的片源比较容易获得,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先观看影视作品,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解。这类影视作品一般是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是特点也比较突出。这样我们可以选取几个有特点的片段在课堂上重复播放,以唤起学生的记忆。这样可以有效的节省课堂时间。同时也可以照顾到个别在课下没有看到作品的学生。

第三,对于一些学生们都耳熟能详的作品,我们可以采取边看边讲的方式,因为这样的作品学生们已经非常了解,在观看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解读和分析,不会打断学生观看影片的进度。这样,可以在学生对影视作品比较幼稚理解的基础上,给予专业和理论的指导,使学生看待影视作品的眼光更加专业。

第四,影视艺术发展史部分是影视文学课程教学的难点。首先,影视艺术发展史的内容庞杂时间跨度较大;其次,学生对影视艺术早期的一些作品不感兴趣。要解决这个授课难题,我们需要为影视艺术发展史找到一个基本坐标,如时间和国别。在上课之前,我们挑选好具有不同时代和国别特征的默片、黑白有声片、彩色片、高科技制作影片各一部,并各自截取一个经典片段,让学生逐一观摩,并在每一次观摩后进行背景资料说明并对影片进行具体的分析讲解,由点及面地让学生了解影视史。这样的讲授方式即形象又直观,可以让学生在有限课时的基础之上有效了解影视艺术的发展史。

第五,影视艺术批评理论和影视语言是影视文学课程讲授的重点。这些内容理论性强,与影视作品的鉴赏和影视艺术发展史相比相对较为枯燥。作为专业必选课的影视文学课程中,学生很容易因为其晦涩难懂而放弃对其系统的学习。因此在这一部分的讲授中,可以让学生在经典影视艺术鉴赏后,向学生提问进而引出将要讲解的问题。如在讲解仰视镜头时,可以选取一个影视片段,俯视镜头选取《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全景俯视镜头,让学生去感受,然后表述在观看这个镜头时的感觉。在学生思考后,可以引出,俯视镜头除了能够鸟瞰全貌,表现视野开阔的全景以外,还常常用来表现人物品格的卑下或境遇的悲惨,具有一种阴郁、压抑的感情色彩。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回忆曾经看过的影视作品中有哪些镜头是通过俯视的方式来表达感情色彩的。此外还可以为某个理论问题选择一段有代表性片断作为观点的印证。这样的方法不仅增加了抽象理论的形象性,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在观影的过程中积极地接受理论知识,锻炼他们寻找感受和分析影视艺术作品的切入点。如在讲到开放性构图时,可以拿出日本影片《典子的故事》中典子跑回家的镜头。来向学生说明,一个简单的画面可以反映出很多内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的发散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要提高

标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多个层面的,不仅要培养学生对影视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学生的影视批评和影视评论的写作能力,更要要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升综合审美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不仅要形成看的能力更要学会看的表达——也就是对影视艺术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论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通过观片实践、影评写作和阅读相结合来实现。因此在影视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撰写鉴赏文章和影视评论是实现学生深入了解影视艺术基本规律形成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在这一方面学生存在的问题较多。例如学生在撰写批评或评论文章时切入点基本都是从故事内容入手,分析主题思想受网络影评以及先验或流行观念的影响较大,这样就让学生的影视批评和影视评论更类似于中学时期所写的读后感,缺乏专业理论的诉求。那么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影视作品的鉴赏与评论写作时,不仅要注重鉴赏与评论的区分,更要注重理论性和主观性的区分。美国电影教育家沃伦.巴克兰指出:“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参照专家的观点摆脱自己幼稚的见解。同时,不进行任何指导就期待他们判断、评价和选取有用的知识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境况,在影视评论的写作方面对其进行指导教学。第一,有步骤地规范学生的影视评论写作。首先要教会学生写观摩笔记,即运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选择影片中值得分析的细节,对影片某一特点或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观察。树立以影视艺术作品中的事实作为分析电影的基础的思想,从而克服先验和流行思路的影响。而且每看一部作品都要写一篇观影笔记,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开始写评论文章。其次,鼓励学生研读知名影视批评家的优秀文章。让学生模仿,同时对学生的写作要求逐步提高。第二,为学生提供多元的观影角度。影视艺术作品属于艺术学和大众文化传播领域。其突出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因此研究影视艺术作品势必要涉及诸多学科。写作评论也可以从多个视角来进行写作。例如从美学、文本角度、技术角度、电影产业、经济角度、社会文化角度、历史学角度等等。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审视影视作品,就可以矫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容易从文本单一的角度去分析影视作品的弊端。

三、总结

以上是在现有的影视文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的一些教学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课程知识的延伸性,并与其他课程产生交叉。同时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环境和教学培养对象的变化,我们也会不断地会探索出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作者:徐颖涛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

语言文学论文:应用性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应用性上的提高不但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就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特点来说,其应用性的提高,也具有较高的可行性:首先汉语言文学学科其出现及发展本身就有着较强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的人类社会发展理论及相关语言学理论均能够为其发展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持;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应用性方面提高具备充足的实现条件,当前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已经经历很长时间的发展,在这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无疑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对于提高汉语言文学应用性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最后社会需求是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提高,就前文所述,汉语言文学在长期的发展中曾经做过很多尝试,如开设文秘专业、涉外汉语等应用专业无疑均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这更进一步说明了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提高有着很好的社会需求。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一些策略

1以市场为导向对学科体系

进行优化改革在今后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过程中,各个高校必须要积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体系的优化改革,及时扩充教学科目、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汉语言文学学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并通过对课程的优化设置,进一步对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结构进行优化重组,最终加强对学生知识体系结构的完善,提高他们语言应用能力,最终做到学生在学科专业领域的应用性不断提高。

2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教学工作来说,课堂教学往往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主要渠道,而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对教学方式的优化,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并尽可能避免过去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而是积极应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对教学质量的提高。

3加强学生实际语言知识应用能力的锻炼

高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实际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视,并优化考核方式,不能在单纯的将写作能力作为考核学生语言知识能力掌握的唯一定律,而是应该综合对学生阅读能力、语言表达、书写及一些实际应用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测评,进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及对文学素养的掌握。

三结语

总之,对于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提高来说,在深入剖析该门学科特点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对汉语言文学学科应用性的提高,切实培养市场需求的人才。

作者:贺冬冬单位:陕西榆林市卫生学校

语言文学论文: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对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

各大院校的语文教育还停留在此基础上,缺乏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没有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有效对接。各大院校由于长时间受到教育观念的影响,特别注重对语文理论基础的学习,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应该加强在文学素养方面对学生的培养。因而没有把汉语言文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点,更无法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良好对接。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

少汉语言文学主要是通过实践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与运用,而各大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比较少,课程安排比语文教学的其他内容少很多,实践内容也少之又少。本身汉语言文学是开发性的学科,不同于语文教学中的理论学科,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花时间探讨。比如一些诗词歌赋的创作,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通过长时间对文学素养的培养,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少,是制约汉语言文学开展的关键。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普及范围不广

汉语言文学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分支,是语文教学的实践内容。大学阶段对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会比中小学的多些,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普及范围很有限,而且会出现脱节的现象。在中小学阶段只是对汉语言文学有初步的了解,只是重视对语文方面的学习,步入大学才会对汉语言文学有进一步的了解,但是中间很多时间,没有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学习,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断层。

二、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的策略

(一)加大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力度

语文教育不能与汉语言文学教育更好地对接,一部分原因是学校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不够。为了实现二者之间的对接,必须加大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力度。首先是增加汉语言文学课程,加大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力度,重新学习汉语言在断层阶段的知识,而且注重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加大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力度,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对接。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快发展,多媒体教学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多媒体,搜集更多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通过汉语言文学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对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开展是建立在语文基础知识之上的。如果没有基础知识做铺垫,汉语言文学教育就无法深入展开。以古代文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汉语文文学中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有哪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这些代表作都属于哪个风格,文章的寓意是什么。尤其是古代一些词语的含义,需要学生学习。这些古代文学作品的创造格式有什么区别,又有哪些相同点,这些基础性的知识都需要掌握。只有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才能多角度地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

(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育很大程度上缺乏学生自主实践。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课程环节的合理设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不拘泥于理论教学,而是理论结合实际,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养。可以采用戏剧性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多开展诗歌朗诵等活动,同时在校园内学习优秀学生的文学作品,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教育的对接。语文是实现人类交流的工具,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尤其是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教育的升华,其独特性,对语文教育发挥作用有一定的意义。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出具有实践、综合应用能力的人才,以语文基础知识为前提,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完善学生的人文品格。

作者:白杨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语言文学论文: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黑龙江省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性教学的类型

研究性教学的类型主要有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第一课堂教学指的是专业教学计划之内的教学过程,而第二课堂教学是正规教学计划之外的教学过程。第一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是主体,第二教学课堂更强调应用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为密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性教学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主,但也要充分考虑第二课堂的教学,即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研究性的作业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际调查,更深入地理解第一课堂所学知识。

(二)研究性教学的方式

1.案例式教学

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就是由教师或学生提供案例作为教学对象。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学习、借鉴案例提供的策略,吸收案例讨论中有价值的观点、方法,内化为自己所学知识,增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专题式教学

就是教师或学生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上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教学。基于提出的具体问题,师生间可以充分地互动,相互探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最后,针对提出的具体问题,教师总结归纳,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三)研究性教学的手段

1.课题牵引,以研促教

现在,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授课教师,手里都有立项的课题,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把课题相关的内容带入课堂教学之中,把自己的一些研究性的观点或方法传授给学生,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一方面说明学生的注意力被教师吸引,提升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师对研究的课题认识得更为深入,可谓一举两得。

2.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为研究性教学提供了设施条件上的保证,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它比传统板书式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使课程内容由无趣地灌输变为图文并茂的动态传播,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量,也使课堂气氛变得既紧张又活跃,需要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有助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的能力。

二、黑龙江省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成果与收获

(一)形成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

“科研———教学”一体的专业特色“研究性教学”不需要固定不变的教学形式,而是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方式的灵活变通。学生从问题出发,在教师引导下自由探究,既获取知识,又产生问题意识,形成研究习惯,增强研究与创新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汉语言文学这一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专业,逐步发展成“科研———教学”一体的专业,既保持了该专业原有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加入了应用性、社会性、研究性的要素,这也是时展的需要。

(二)推进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10来门课程,我们应将课程进行科学的优化,将课程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精简,每门课程内容的设计都要综合考虑最新的知识结构,结合社会发展和新知识结构,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内容;将课程结构合理优化,考虑学科的基础,科学设计内容体系;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减少或避免内容的重复。另外,为了提升该专业学生的能力,还要将课程内容设计得具有一定的应用性,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读、写、说能力。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研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知识、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原有的知识权威优势不复存在。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都提出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同时,研究性教学也给师生间提供了更多接触的机会,这有助于拉近师生间的关系,这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也使得教学在相互配合的良性氛围内有序地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四)培养了大批研究型教师

黑龙江省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最大成果或是收获,就是培养了大批研究型教师。教学上,教师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多新的想法,会不断思考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上不再仅仅是简单地备课授课,而是经常思考应该怎么备课和授课。科研上,教师把自己的研究课题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并让学生参与其中,这种以研促教、以教促研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教师形成更多的问题意识,并会转化成更多的研究成果。

作者:史维国单位:黑龙江大学

语言文学论文: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高等职业院校汉语言文学等选修课程的建设现状

(一)课程性质认识不清,目标定位模糊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以就业为导向,并没有在培养学生素质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角度来开设相关课程,以至于课程建设会缺乏深入的剖析,而且处于表面层次,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实践。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建设不够科学

在现在的高职院校中,主要开设中外名著欣赏、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训练等课程,但由于该类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多为院级公选课,课时较少,教师开课只为凑足课时数,学生选课也仅仅只为学分,不是根据本身喜好进行选择,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导致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不高,教学内容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与实际需求相脱节。

(三)教学模式单调,教材与考试缺陷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材知识较为固定死板,跟社会热点联系不够紧密,不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教师讲解难以实现理想的效果,考试模式单调,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能力的提高。

二、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发展战略为“实施育人为本,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我们要努力提升人才质量,有效促进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可持续发展。汉语言文学选修课成为重要的一环,这门课程主要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自身素养及品位,所以,汉语文学选修课在高职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高等职业院校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建设思路

(一)建立健全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

在高职院校中,要充分认识到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要对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注重教学内容的思想性,融育人于教书。无论在设计课堂教学,还是在汉语言文学课程建设上,教师用心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取舍。本着对学生负责,对课程负责的太度,要选择那些思想性强且有较高文学价值的作品,让学生受到心灵和艺术的感染。教师应选取新的课程标准,努力提高授课内容的丰富性。注重教学内容方面的实用性,创建新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喜爱的课程,这样就可以减少选课的盲目以及随意性,提高学生选课的准确性。总之,课程建设需注意细节,并依据学生职业生涯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让教学的内容随着所需专业知识与自身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更新,调动师生积极性,鼓励教师多开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建立便捷畅通的选修课开设渠道。

(二)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高职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往的文学类课程往往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容易束缚学生思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应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要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丰富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想象,比如莫言的文学作品时就可以适时结合《红高粱》等优秀的影视作品,通过相关作者来解析文本的关系。在课堂教学和课堂以外教学同时进行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增加课外拓展培养活动,开展读书报告、演讲等实践环节活动,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陶冶情感。

(三)重视实用性

教学以及公正考核学习相关情况重视改革教材,优化教学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运用汉语文学课程,最终实现学生自身语言应用能力。考核是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教师开展多样性、全方位的考核,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采取“五五计分”考核,就是期末的考查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五十,平时的学习表现好要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五十,加大了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考核的公正性、客观性,能够公正的考查出学生上课的情况。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的开设对于落实以人为本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这门课程,在满足学生各种知识需求的同时,更能够完善他们自身的知识体系,以满足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自我教育能力。虽然目前在一些或多或少的方面仍然存在各种问题,但是,学校如果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教学质量的监管力度,就一定能使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教学向健康方向发展,最大化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作者:张婷凯单位: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教师

语言文学论文:师范技能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技能的提升途径

(一)立足专业性、构建学生专业学科基础

毕业生就业宽口径是现如今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学生培养的关键点,但是不能忽视学科特色的专业性,学生不能在学习中什么课程都学、什么课程都选,这样只能产生没有专业感没有学科性的无用学生与毕业生。社会上的“万金油”是无用的产物。我们在培养就业“宽口径”的学生时需要思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性,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课,设置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供学生必修,扎实打好基础课,帮助学生有效提升文学理论与汉语言素养。突出学生专业方向,让汉语言专业更具应用型,扩大学生专业深度,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与专业水平。

(二)注重课程实践、改革实践实习模式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最大的落后就是实践与实习机会不多、时间不够,在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曾体现,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水平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不深不浅的学科尴尬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学生不能及时明白理论又掌握实践。注重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协调统一,需要教师职工在教学环节中灵活添加,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及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本领,每堂理论课程中都应加入实践要求与技巧,例如在学生学习应用写作课程后安排学生制作选题写调查报告。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师范平台、建设高水平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培养力量源自三方面:学校、企业单位、社会。通过这三者的良好协调,我们能够构建起一个三位一体的师范教学平台。以此来约束学生,增强师范技能。在教学平台中,学校应营造教师教学良好风气并完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社会应完善教学复制政策,提供有效快捷的扶植手段与资金支持。企业单位应用人需求,以供学校了解用人需求,并经常性的实习岗位,帮助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升能力。通过建立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技能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方式。名师培养高徒,一批提高一届来实现师范技能培养的提高与改进。

二、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一)“构建结构法”帮助学生培养兴趣

在专业学科上,低年级学生的认识少于高年级学生,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普及教育,学生才能对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有一个系统成型的认识。我们需要对在校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应用技能,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人文素养与社会素养。在学生的培养阶段对学生进行认知同化来吸引学生关注课堂,增加学习乐趣。

(二)“指导探究”法,帮助学生培养创新精神

在专业学生学习进入一定阶段时,应逐步深入课堂授课内容,从使学生“接受性”的学习知识向“指导探究”师生互动性学习转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授课内容,教师指导问题,集中解决。在动态的师生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在这种学习方法中,教师为学生服务并组织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三)“问题中心”解决法,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高年级的汉语言文学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广的知识水平,能够参加深入的只是探讨活动,并发表自己正确的观点。教师在这些学生中应广泛为他们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并鼓励他们进行创作。为学生提供平台供其发表观点与论文,将学生的问题拿出来集中解决,积极展开“第二课堂”为学生创造教学环境,成立文学社团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及学习问题。以此培养汉语言文学学生的师范技能。

三、构建科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与评价体系

(一)夯基础、精学技、出特色、改模式

创建综合教学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为文学类课程、语言类课程与写作类训练。学生获得理论知识与通晓理论素养就是通过基础知识,因此学校应该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精化学生师范技能,着重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与应用能力。在课程模式上还应有所突破,凸显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色,结合地方教育文化设置不同的专业内容,整合特色专业,着重培养学生专业师范技能。鼓励学生修多门专业,形成知识广,文化精,功底扎实的复合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职业争夺中脱颖而出,获得就业单位青睐。

(二)制定完善的教师测评方案

一个完善的测评方案体现了教学体系是师范类院校教学体系的中心,应在征求教师与学生的基础之上,对教师测评方案进行重新制定,其中应该包括教师能力水平的测试,例如专业能力、口语阅读、写作能力等基本综合素质能力。完善教师“实习鉴定”与“实习考核细则”,对实习教师进行分项全面测评与考核。使学生能够成为能力强不做假的实际培训。在专业测评上要包含这几个方面:一是平时成绩常专业课考察,二是实习情况专业考察,三是专业机能考察测评,四是实习成果与实习报告的考察。将考察知识转变为考查能力,进行多面体的全方位考察。

四、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并能够互相促进的。“固本”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课程继续保持,而且对于经典学科的教学和演练需要加强,比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小说、古今汉语等,这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因此加强务实固本对于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十分重要。“实用”是指固本的基础上,课程设计兼顾实用化、创意化、现代化。因此加强“实用”,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和优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高等学校来说,特别是对于以“教学型”为主的普通高校,应当将本科教育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有条件的高校可适当担负研究生培养任务,并且要始终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根本教学目标,努力培养出岗位型、技能型的高等复合人才。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重视实践教学的规划和落实,必须考虑学校能力和学生实际水平这一根本情况,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读书工具”。而是要加强实践教学,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发展观念。在具体实施中,要坚持以理论课程学习为依托,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始终贯穿“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开发,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综合技能水平。结语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技能进行考察与调研,我们能在现今的师范专业设置与教学方法中找到许多不合理的现象与非进步的因素,结合当今社会发展与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通过教师改进教学方案、设置实践课程、完成教学管理任务等多个方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进行培养,改进教学方案来完善教学质量,是我们今后共同的追求。

作者:陈洁单位:渤海大学渤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本科生

语言文学论文:学生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用心品读,挖掘作品的情感因素

老师在课堂上如果总是用干涩的形容词和句子,学生体会不出任何的情感,怎能让学生感动呢?因此,这就需要汉语言文学老师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作者的心,用心品志,用心感受,如此传递出来的情感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当学生发现老师是如此喜爱这篇诗文时,他们也会不自觉地受到感染而喜欢它。我在初次上《虞美人》这首词时效果很不理想,尽管自己在备课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无论是对李煜还是对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艺术手法都熟记于心。但是在上课时,我就感到自己的语言再优美,学生仍是无动于衷。课后我深刻反思我的问题就在于没有投入感情。是的,对这首词授课者都无法感动自己,又如何能让听课者感动?那天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开始一遍遍地反复吟诵“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开始真正感受到诗人那颗孤独的心,作为亡国之君的痛苦,悔恨乃至绝望。在第二次课上,我用自己的心来告诉学生我对李煜的感受:“这是一个让我很想心疼的词人,他的词,让我为之感动,我总觉得这是个纯真的孩子,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们他的伤,他的痛。他的词,每个字每个词都是用血和泪凝结而成的,最绝望的诗歌也是最美丽的诗歌。”最后,真情的交流让在座的学生也为之动容。

二、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

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是一首富有浓厚田园生活气息的诗歌,可学生在读了两遍之后,却只能看懂这些表面的文字,感受不到其中蕴藏的诗情画意。为此,我试着让他们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受这首诗。如体会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东辎”,我就带着学生一起想象山林中雨后的情景:接连下了几天的雨,山林空蒙蒙的,异常宁静,空气潮湿,柴火点了许久终于开始袅袅生烟,雨天里男人们去东边田头耕作,女人们则在家里烧火做饭。在联想和想象中,学生们开始露出会意的笑容,这一幅幅的画面是多么熟悉啊,家里农忙的时候不就是这样一番景象吗?领悟诗境后,学生又开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为此画面增添上富有生活情趣的镜头:女人在青砖砌成的土灶上捣米做饭,小孩在一旁烧火,烤红薯,画面里甚至还能闻到锅盖中透出的饭菜香,兴许还会夹杂着轻微的烧焦味……在老师的适时适度的引导下,学生的记忆被唤醒了,原来抽象的文字顿时鲜活了面容,诗情画意不言而喻。汉语言文学和生活从来都是血与水的关系。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语文教学不是为了把学生放进课本,而是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让生活的阳光照进去,在吸收与体悟中明白,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也是今天的青春飞扬。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作品的情感表达

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并利用好课堂教学资源,是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首先可借助音乐传情达意的功能。音乐本身有着能诱发情愫的特殊力量,使人陶醉其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在《史记》的讲析课堂上,涉及到鸿门宴的章节时,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播放了屠洪刚那首经典曲目《霸王别姬》,感人的旋律,豪迈的英雄气概和穷途末路四面楚歌的悲怆旋律,很快让学生融入这份浓厚的历史事件的氛围当中。其次可借助Flash等多媒体资料。Flash图文乐兼容,更容易将学生带入意境中。比如上到柳永的婉约词《雨霖铃》的Flash,画面中的冷雨,寒蝉,兰舟,杨柳,残月,情侣分别时的对饮,执手相看泪眼,无不令人揪心。这种凄凉久久地萦绕在每个学生的心头。教学资源的适当运用无疑使整堂课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注重教学中的语言魅力

教师生动的语言更能提高情感效果讲课不是发表演说,但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领会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得到更好的发挥,教师的语言应与文学作品的基调一致,就要注意用词和句式,具有比较强烈的感情色彩,使自己的爱憎、好恶,通过语言的抒发而得到呈现,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讲授的内容。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使教学活动赋予生机,才真正达到了教学目的,在授课过程中完成了育人的任务。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教师的生动语言具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要多给学生制造情景,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积极地、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学习应用新知识。教师形象地复述作品的故事,联系学生的实际感受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情境,恰当地联系自然社会、生活的实例以及讲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成语典故等都会增加讲课的生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但是,如果教师没有好的口才,语言缺乏生动,也会把生动有趣的内容讲得干干巴巴,索然无味。对语文教师的语言比其他课教师要求更高,讲课时注意选词、句式和语言的感情色彩,应适时地引入新词。有时仅是一两句笑语和诙谐话也极活跃学生听课情绪,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疲劳,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杨丽君单位:福建广播电视大学莆田分校

语言文学论文:审美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汉语言文学的特性

汉语言文学,一直都是一门人文学科,可以说是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直接体现出人文精神,承载着文化素质以及全民语言得以顺利传承的职责。汉语言文学的相关课程中,主要是指研究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与文学作品,优秀内容是一种对人们生存的价值以及生存的具体意义的分析,也可以说是对国家、甚至是全人类的一种使命感。正是由于汉语言文学的温暖情怀,才使得汉语言文学拥有着独特的文学魅力,在教授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汉语言文学中蕴含的语境,帮助学生提高对汉语言的认知能力。汉语言文学主要是由汉民族文学、中国文学以及世界华文文学这三个方面构成的。汉民族文学主要是指我国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一种文学,它能深刻的体现出我国的民族文化的特色;中国文学则是指我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学以及一些地方特有的文学的总称;而最后的内容世界华文文学,就是我国的文化在国际上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正是由于我国的汉语言文学设计的各个领域,致使各国的学者都想研究我国的汉语言文学,因此,国际上的许多国家都设立了孔子学院,方便自己国家的文学作家以及学者前来研究汉语言文学,这也使得我国的汉语言文学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的欢迎与学习研究。

二、古汉语言文学的审美

在孔老夫子的眼中,语言的评价尺度不仅取决于语言的美感,同时还要注重观察语言的“善”。他曾说过,“韶乐美善皆尺,武乐独有美,却失味于善。”孔老夫子根据这一句话,在文学的审美方面也主张尽善尽美,就是指在实际的审美方面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文学中包含的思想与体现的艺术形式之间的和谐与统一。然而,在实际的文学创作过程中,要把尽善尽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在我国的古时候,两者分开来的现象很容易出现,经常会出现对其中的一方面非常重视,而却忽视另一方面,这种方式非常极端。前者主要是倾向于重视文学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忽视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例如法家及墨家的作品都是为人民群众将一些做人的道理,主要注重内容的客观实用性,但是这些文学作品无法为众人带来美感,使人很容易感觉到枯燥乏味,不能为人们带来欢快的感觉,就显得毫无味道,就像是现今的政治科目,总是以说教的形式为学生将一些知识与道理,根本不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后者主要是倾向于重视文学美感的表现形式,不能重视文学的思想内涵,例如南朝的骈体文与宫体文,这些都是注重文字上的美感,用一些华丽的文字来进行修饰,但是却不能值得人们深刻挖掘,没有令人深思的内容,很容易让人认为这类文章华而无实。

(一)古汉语言源于生活

在汉语言文学的审美中,往往会分析汉语言文学中所要表现出来的意境,而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但是这些博大精深的背后,往往就是从生活中获取的一些意境,而后经过不同的引用者而表现出不同的意境与效果。就以古诗词中所表现出的意境为例,古代作家在作诗的时候,一般都是经过自己对事物的认真观察并能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在创造出独特的意境。这种创作方式,不仅能够使文章更加富有美感,使古诗词中的所描写的事物要比现实当中所展示的还要更加具有感染力,同时,这样的诗词中也会体现出更深层次的含义,让人们深刻体会古汉语言中所要体现的真正道理。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就是通过作者营造了不同的意境,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庐山,正是由于作者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互结合到一起,才使得这首诗更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读者想要更深层次的研究与了解诗中所描述的景物,同时,这种意境还产生了一定的哲学道理,让读者深刻的的体会到文中所要表达的意义,可以说是尽善尽美的完美体现,让读者有如亲眼看到庐山的真面目一样。古汉语言文学正是如此,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影像,通过一些意境旳突破,来表现出更深层次的道理,可谓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二)古汉语言可以侧面表现

内心世界古汉语言的审美注重尽善尽美,而古代的诗歌当中总会侧面的烘托出作者或者诗人的心境,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来侧面体现出自己的内心,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同我国一直以来的“诗言志”相呼应,就是指一些诗人或者学者作家通过书写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志向。由此可见,古汉语言可以充分的表达出作者的内心世界,侧面烘托出是人的内心所想。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中,所创作的三吏三别中,塑造了很多的人物,但是这是由于作者细致认真的描绘,才使得读者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并不会感到陌生,能够深刻的了解每一个人物的特点,读者犹如身历其境,感受着诗中的人物所感,观望着诗中人物所看,同时更是会深刻的体会到是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所要抒发的志向。同样,在郑燮大诗人笔下的“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为整首诗营造出了一份危机的气氛,用“粉骨碎身”来描写当时情况的惨烈,但是同时又在后一句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只要能够将自己的清白留在人世当中,什么达官贵族,什么生生死死,都是不足畏惧的。由此可见,古汉语言的美感还在于能够侧面言志,在营造氛围的过程中,不仅通过景物来美化整篇文章,还能够侧面的表达出自己的意向。

三、传媒时代汉语言文学的审美

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致使文学的表现形式也迥然不同,虽然可以将文学看作是作家对生活中的景象的独特的观察与思考,但是,正是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就会使对于文学的审美会有所不同。在一九八零年代,对文学的审美可以说是沉思的审美,对历史进行沉思,对人性进行沉思,对思想意识形态进行沉思,同时还对文学本身进行了深刻的沉思与研究反省。通过对创作角度的分析,对于历史的沉思,以及对于政治上的拨乱反正都能够赋予文学新的形势与启发。在那个时代,作家与诗人都深刻的反思了历史,深刻的揭露了的伤痕,响应者拯救的口号。在一九八零年代,出现了不同的文学思潮,但是,从文学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对于文学的沉思审美已经言传了很多年,就像黑暗中的一盏灯一样,不但为理想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同时也为汉语言文学的审美积累了很多经验。在创作过程中,作家与诗人不但对历史进行了沉思,对现实进行了沉思,并且为了使文学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又通过理论的角度对当代的社会,社会中的人们进行了深思,进而对文学本身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沉思。从宏观的审美角度上不难发现,那个时代的文学主要是向五四时期的目标进行靠近,同时还要结合群众,考虑到群众的心声,一定要运用讲真话、抒发真实感情的方式来与群众达到心意相通,充分表达群众的思想。文学一直都处于思想意识形态的优秀地位,每每出现一次文学新潮,理论界都会出现激烈的竞争,诗文并不是作家与读者真正感兴趣的中心,而只是体现出了教化功能以及政治功能。举一个例子,卢新华的著作《伤痕》,以及高晓声所谱写的《陈奂生上城》和《李顺大造屋》,柯云路的《新星》等文章,读者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总会与作家心意相通,因此,一九八零年代对于文学的审美,继承了五四年代的文学特点,同时还体现出了思想意识形态的文学形式。因此,在那个年代对于文学的审美,可以将沉思当作主题,那个时代人们向往于追求人生的解放,面对复杂的人生,总是会进行深刻的沉思,这样才会使一九八零年代的文学呈现出一定的特性,而这些特性中,最重要的就是拥有一定的理性,审美的色彩,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这样才会使作家将自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审美

(一)汉语口语的审美

汉语文学中最重要的还要数语言的审美,因为不同的地区的汉语拥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正是由于汉语言文学的学科属性,致使学习汉语言的学生的文学能力以及文学素养都会拥有很高的造诣。在汉语言的应用过程中,语言的运用拥有很强的规律性。正是由于我国的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少数民族之间的语言有所不同,不同地方的语言也是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普通话是所有国学语言的标准,汉语的审美要与普通话靠拢,但是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南方区域很难分清卷舌,就会分不清许多读音,讲很多的读音都说成一个;而与之不同的是,北方区域的普通话虽然较之南方较强一些,但是由于北方人们对于卷舌不是特别敏感,也使发音不够标准,就不能准确的说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所以,在口语方面的审美,就存在着地方差异。

(二)汉语书面语的审美

汉语言文学中的代表就是古代的诗歌,因为这些诗歌一般都是朗朗上口、对仗工整,并且还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感情。往往是人都会采用一些华丽的语言来描写景物,或者是运用白描的方式,来真实的描绘景物,有的诗词则是用词鲜活,不会随波逐流,有的诗词则是简单明了的表达含义,一语中的,道出重点,有的诗词则是在其中蕴含深刻的道理,通过正面描写景物,或是通过侧面的描写,来衬托出自己的心中所想。举一个例子,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用“孤”来描写帆船,用“远影”来烘托出整首诗的意境,映射出作者的浓厚情感。表达出了缠缠绵绵的令人向往的深刻友情。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这种以诗言志的现象,借物育人,等等,都是汉语诗歌的审美标准。汉语诗歌的审美还能够通过喜剧的描写和悲剧的描写来完成。有些古诗中的悲剧描写并不是真正的悲剧,而是会为读者带来更深的震撼,而非悲伤;而有些古诗中的喜剧则不尽然是读者的趣味所在,而这种戏剧往往是一种反讽,来揭露一些现象,挖掘事物的本质。举一个例子,在伟大诗人郑燮的笔下的“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看似描述的是一个悲剧,但是细细品味后就会发现,这首诗并不会让人感觉到悲伤,而是会为读者带来更深的震撼,体会到作者认为只要能够将自己的清白留在人世当中,什么都是不足畏惧的。这就充分体现出了诗歌的审美的另一种形式,帮助一些汉语言文化的研究者们更深层次的领悟到汉语文学的真谛,能够审查到汉语文学中的美感,弄清楚汉语言文学的审美标准。

五、结语

总之,通过对汉语言文学在不同时代中,不同的审美分析,以及汉语言文学主要特点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学者正不断的试图采用更新的探索方式,因此,在实际的审美探索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错误,这些错误又是在所难免的。所以,为了使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继续发扬光大,在国际上获得更高的声望,就需要广大学术界的朋友们加入到对汉语言文学的探索行列中,这样,才会使我国的汉语言文学审美越来越成熟,是汉语言文学未来的发展空间更加开阔,逐渐被世界各国人民所知所晓。

作者:朱家宝单位: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

语言文学论文: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明确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意义

正如前面所说的,汉语言文学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之一,我们应该更加深化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庞大系统的载体,承载着我们的整个华夏文明,就当前的相关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的完善和发展,都离不开这个载体的支持。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注重将这方面的思想传授给学生,让中学阶段的学生能够了解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能够在他们的内心留下一些清晰的印象,这对于他们下一步学习都会有着积极的作用的。我们都知道,观念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可谓是十分重大的,观念直接影响着行动,所以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根植这样的重要观念,明确汉语言文学的重要的意义。学习好汉语言文学在大的方面来说就是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就对于学生自身来说是提高自身能力的需要,所以我们应该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激发学生的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中学阶段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兴趣是激发中学生学习的主要的动力,对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性格是比较活泼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只有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之后,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有了兴趣,才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来,这样的情况下学习的效果才能更加的良好。对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措施来说,这样的方式是比较多样的,我们有着很多的选择,比如在上课之前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讲一讲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理解,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书是需要一定的准备的,学生能够自主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特点,这对于他们兴趣的激发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同时也可以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了一定的学习之后,展开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应的活动可以有,展开辩论赛,设置一个合乎于这个年龄阶段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不同的观点,进行观点的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体味汉语言文化的博大;展开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古诗词的韵味中体会汉语言文学的悠长。通过各种积极活动的展开,学生乐意参与其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对我们的教学过程来说将会有着极大的帮助,劳逸结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最终有益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

三、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对策

在传统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守旧,教学方法单调以及教师的专业的素质有待提高。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中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对于教学模式守旧的现象,在实际的教学规程中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上课的方式单点,往往只是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自己一个人在教师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缺乏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学生的节奏完由教师来掌控,这样的情况产生的问题就是随着课堂的继续,学生往往会产生比较厌烦的心态,他们对学习过程中掌握新知识的乐趣也逐渐丧失,自主的学习意识不能够得到激发,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习效率低下,难以使自己更加符合社会的要求。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改观这样的现象,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对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才能够得到提升,学生愿意学,愿意主动学,学习的效果就有了保证。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教师是来帮助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一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发挥出学习主体的重要作用,保证课堂的良好的氛围,这样长此以往的坚持下去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一定是有着积极的重要作用的。教学方式的单一问题一直是影响教学成果的一个关键,能否采取好积极的措施来改变这样的问题就决定着能否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中对于课文的讲解多是每句进行讲解,这样的话不免显得冗长耗费时间,所以我们应该改变这样的状况。新课程的改革理念在不断地渗透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来,我们在结合自身的教学资源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合适的措施来改观这样的现状,汉语的博大精深更加适合于各种各样的教学,我们可以采取各样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比如让学生进行讲课,学生讲我们进行相应补充,甚至于采用各种各样的故事来生动的教学工作。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也进入到了现代化的教学过程。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在课堂上起到积极的效果,因为多媒体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它可以将课本上文字性的描述以一种直观的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来展示出来,通过这种直观的展示往往可以让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使他们能够将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改观教学方式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对于我们的社会的发展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作为中学的教师,我们应该履行好自身的职责,教好学生,传承好五千年的中华文化,这是我们每个教师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跟随着新的教学思想,不断改变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好汉语言文学,为我们的民族的复兴作出自己应该做的贡献,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好需要我们每个教师不断研究和探索,孜孜不断地努力。

作者:陈晓茹单位:河北省卢龙县刘家营乡中学

语言文学论文:多媒体技术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从实践能力方面去思考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

这两个大学科内容的对接,其中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对于那些有智障的孩子们,我们每一个老师要格外地关注他们。更加能够改变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对于塑造自我方面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从实践能力方面来说,我们应当找到他们之间的相似点,尽管语文同汉语言文学有着很多不一样,但是,从最本质上来说,语言教育是一个大的方面,他包含着汉语言文学,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具有着相同的地方,在实践方面,教师要将这些相似的地方重点找到,以教学实践的方式,来给学生掌握,对于聋哑学生,更应该加强实践方面的锻炼,让他们仔细品读文学,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诗词歌赋,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这对学好文学和语文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写作方面,可以多学几种文体表现形式,培养他们自己写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适当的加大汉语言文学的实践性活动,对于学生对文学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文学对一些孩子来说,是神秘而又陌生的。他们总觉的文学披着一层面纱,保持神秘感,所以,有着了解它的欲望。急切地想要去探索,去了解,去认识,所以将这两个方面进行对接,是有好处的。

二、实现多媒体技术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对接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校都引入了计算机技术,各种各样的新型教学形式出现在每个学校,更加广泛的教学活动也逐渐出现了,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语文教育提上了日程,实现计算机技术的对接,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将汉语言文学中的一些好的素材应用到语文教育中,或者是从汉语言文学中寻找更多语文知识,内容上涉及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地方非常少,而在高等学府这方面的内容则是重点,很显然,在这2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汉语言文学出现了一个断层的现象,这是极为不好的,所以,文学教育应该从小学就让孩子们认识,并去不断了解,文学要从娃娃抓起,而不是,等孩子长大了,才涉及这些方面。那样,确实是有些晚了。每个阶段都有学生该做的事情,教育应该不分年龄,不分时间,比如我们采用信息技术的时候,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为老师提供一个更加便利的教学模式,增强课本的科学性。老师在课前将一些重要的政治新闻进行搜集整理,用于课堂中的内容扩展。课后师生之间还可以进行交流,这些都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在这个整体的过程里,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包括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三、实现人文关怀方面的对接

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主要对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然,还要考虑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是对接的主要体现者。人文关怀是汉语言文学同语文教育的重点,这属于文学化的东西,文学一旦走入智障学生的心灵世界,将会让他们感受到人文的关怀,是上帝眷顾的孩子们。应该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被关怀,在这里,健康快乐的成长。教师要多一份关爱,给这些需要被关怀的孩子们。带有一定的情感的语文和汉语言文学能够陶冶孩子们的心理,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通过一些方法增加教学的人文化,活跃课堂气氛,教学上的互动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主动去学习知识,主动去探求知识。在教学中运用游戏,学生在游戏中,身心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释放,展开丰富的想象,缓解紧张的情绪。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不断学习新知识,这样的环境下,能够使学习效果加倍。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中学地理课堂的安排,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让中学生在玩中获得了快乐的感受,学习情绪也逐步在提高,课堂教学成绩稳步提升。教师在课上也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智障名人的先进事迹,比如体操运动员桑兰,她在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上,在跳马项目的比赛中,不幸受到了伤害,造成了造成颈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瘫,虽然遭遇很悲惨,她可能再也不能进人比赛了,不过,她并不气馁,凭着自己的那股顽强意志,继续读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进入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特约记者。同学们,桑兰之所有有这么大的动力,有那么坚强的意志,就是因为她有着远大的理想,为了那个理想,她不断地努力奋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作为你们,要比桑兰幸运好几倍,没有什么理由让你们放弃学习,放弃对未来的向往,所以,你们要用正常人的心理来对待自己,不能觉得自己和普通人有差距,就不去拼搏。相反地,你们更应该赶超那些人,做一个让世人发现你是最强的强者。战胜一切遇到的困难,成就最好的自己。

四、总结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对接能够给我们的语文教育带来一片大好的新天地,尤其是对于智障孩子们,这是一个体现人文化的时代,多给予他们温暖和关怀,将会促进他们更好的学习。为社会多做一份贡献,只有齐心协力将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努力研究重视,都能够顺利的解决,也不是什么很困难的事情。

作者:张树成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特殊教育学校

语言文学论文:汉语言文学特殊教育论文

一、从实践能力方面去思考

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从实践能力方面来说,我们应当找到他们之间的相似点,尽管语文同汉语言文学有着很多不一样,但是,从最本质上来说,语言教育是一个大的方面,他包含着汉语言文学,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具有着相同的地方,在实践方面,教师要将这些相似的地方重点找到,以教学实践的方式,来给学生掌握,对于聋哑学生,更应该加强实践方面的锻炼,让他们仔细品读文学,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诗词歌赋,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这对学好文学和语文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写作方面,可以多学几种文体表现形式,培养他们自己写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适当的加大汉语言文学的实践性活动,对于学生对文学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文学对一些孩子来说,是神秘而又陌生的。他们总觉的文学披着一层面纱,保持神秘感,所以,有着了解它的欲望。急切地想要去探索,去了解,去认识,所以将这两个方面进行对接,是有好处的。

二、实现多媒体技术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对接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校都引入了计算机技术,各种各样的新型教学形式出现在每个学校,更加广泛的教学活动也逐渐出现了,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语文教育提上了日程,实现计算机技术的对接,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将汉语言文学中的一些好的素材应用到语文教育中,或者是从汉语言文学中寻找更多语文知识,内容上涉及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地方非常少,而在高等学府这方面的内容则是重点,很显然,在这2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汉语言文学出现了一个断层的现象,这是极为不好的,所以,文学教育应该从小学就让孩子们认识,并去不断了解,文学要从娃娃抓起,而不是,等孩子长大了,才涉及这些方面。那样,确实是有些晚了。每个阶段都有学生该做的事情,教育应该不分年龄,不分时间,比如我们采用信息技术的时候,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为老师提供一个更加便利的教学模式,增强课本的科学性。老师在课前将一些重要的政治新闻进行搜集整理,用于课堂中的内容扩展。课后师生之间还可以进行交流,这些都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在这个整体的过程里,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包括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三、实现人文关怀方面的对接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

主要对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然,还要考虑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是对接的主要体现者。人文关怀是汉语言文学同语文教育的重点,这属于文学化的东西,文学一旦走入智障学生的心灵世界,将会让他们感受到人文的关怀,是上帝眷顾的孩子们。应该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被关怀,在这里,健康快乐的成长。教师要多一份关爱,给这些需要被关怀的孩子们。带有一定的情感的语文和汉语言文学能够陶冶孩子们的心理,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通过一些方法增加教学的人文化,活跃课堂气氛,教学上的互动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主动去学习知识,主动去探求知识。在教学中运用游戏,学生在游戏中,身心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释放,展开丰富的想象,缓解紧张的情绪。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不断学习新知识,这样的环境下,能够使学习效果加倍。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中学地理课堂的安排,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让中学生在玩中获得了快乐的感受,学习情绪也逐步在提高,课堂教学成绩稳步提升。教师在课上也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智障名人的先进事迹,比如体操运动员桑兰,她在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上,在跳马项目的比赛中,不幸受到了伤害,造成了造成颈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瘫,虽然遭遇很悲惨,她可能再也不能进人比赛了,不过,她并不气馁,凭着自己的那股顽强意志,继续读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进入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特约记者。同学们,桑兰之所有有这么大的动力,有那么坚强的意志,就是因为她有着远大的理想,为了那个理想,她不断地努力奋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作为你们,要比桑兰幸运好几倍,没有什么理由让你们放弃学习,放弃对未来的向往,所以,你们要用正常人的心理来对待自己,不能觉得自己和普通人有差距,就不去拼搏。相反地,你们更应该赶超那些人,做一个让世人发现你是最强的强者。战胜一切遇到的困难,成就最好的自己。

四、总结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对接能够给我们的语文教育带来一片大好的新天地,尤其是对于智障孩子们,这是一个体现人文化的时代,多给予他们温暖和关怀,将会促进他们更好的学习。为社会多做一份贡献,只有齐心协力将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努力研究重视,都能够顺利的解决,也不是什么很困难的事情。

作者:张树成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语言文学论文: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

一、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高职教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缺乏对教学方案进行科学的研究。大部分教师依然采用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给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弊端,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些理论的教学课堂,学生往往会因枯燥的课堂内容而产生厌学的情绪。

2.汉语言文学课程的结构体系不合理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创建经济实用的课程结构体系,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但是,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汉语言文学课程的结构体系还存在很大的缺陷,课程内部的要素结合很不合理。这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影响,无法充分提高学生的专业和知识水平,无法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3.课程教学的理念模糊在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注重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技能,忽略了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的提高。了解和领悟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理念,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际意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师当中,绝大多数教师对汉语言文学的教育的优秀理念存在理解上的误区,不能准确地把握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培养方向,无法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上培养学生的文学知识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解决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1.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观念,重视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积极探索新的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课堂上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比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分组去研究自己喜爱的现当代文学作品,然后在课堂可以通过话剧表演,多媒体课件演示,以及小论文等方式,展示合作研究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研究结果做出评价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知识内容。

2.建立完善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中,教师树立科学的课程结构观念,建立起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从大的角度思考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积极优化课程的教学设计,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的整体效应。在建立完善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课程结构体系的重心,通过为学生预留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实践探究,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能够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深入领会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的要求中,高职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培养学生文学素养,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创建活跃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许多教师过分注重对汉语言文学课程专业技能知识教学,这和汉语言文学重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很大的冲突。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理念出现错误,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师要深入去领会汉语言文学在当今社会的教学理念,把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认识到汉语言文学是由语言、文学等元素组成的一门课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工具的应用,更是培养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运用汉语言文学的知识能力。

三、结语

高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技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通过新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建立起完善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作者:王颖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