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体育教育论文

体育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14 10:48: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体育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教育论文

体育教育论文:专业术科教学改革下体育教育论文

一、“单元探究式”教学模式概念

术科“单元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基于体育专业“术科”的特点,将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基本单元,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各单元确定的主题知识点为学习目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带着问题积极而主动地参与教学实践,学习掌握知识、技术和技能,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目标,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后便进入到下个单元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好实现教育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教学操作程序及理论化的教学结构.它完整地展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和桥梁.科学研究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是这样表述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通过研究所获的证据而进一步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同时科学探究也指学生构建知识、构建科学观念、体会理解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事实上,在本质上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探究式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发展自身的探究能力及意识。

二、“单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1.体育教育术科“单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鉴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逐步转轨,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的高素质的体育与健康型中小学体育人员。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达到理论与技能并重,并能胜任教学中小学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亟需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体育方面的专门人才。体育方法学主要包括教学方法、训练方法、锻炼方法、保健方法、测量与评价的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方面的知识密切关系实践活动,这也侧面反映了以前体育教育专业知识教学与实践的脱离,学生在应对实际问题上缺乏所需的知识、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法。教育旨在培养人的活动,教师是专门传递文明的人员,是实施学校教育的主要人员.在当今学习化的社会中,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而最有用的能力可谓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样就要求教师把之前“讲课就是灌输知识”的观点转变为“学习教学方法”的观点.作为体育教育的实施者,体育教师的劳动行业又有着独特的特点,必须把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健身的方法作为重点,而不是所谓的增强学生体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单元探究式教学模式中,重视体育教学的方法,并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及自由去探索课程所具备的的知识,从而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较多的方法学知识,养成终生学习无止尽的习惯。

2.术科的单位探究教学模式符合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发展趋势。

教育行业最大的区别在于,本身是一种科学活动,培养具有研究能力的教师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培训老师具有教育科研能力必然趋势,也将教师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后,老师不仅要提高教学能力,也需要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教学与研究本身存在着内在联系,研究的确可以促进教学,也可以通过研究得到最新的知识,及时掌握所教科目的第一线,提高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教师从教学工作以前的“经验型”向“教学和研究模型。”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研发能力,科研意识强,教学不断反思研究,努力探索规律的体育教育。体育教育专业“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研究探讨,符合体育教育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体育教育专业学校“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需要继续提高,同时也注重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注重学生的能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不仅适应了体育教育专业术科,但也能适应其他的专业和学科。以适应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校教学改革来创新人才是不可避免的。

3.体育专业的术科教育课程教学时间缩短,提供了客观条件为术科“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发展。

知识的海洋没有边际,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的不断变化,人们都在不断学习。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体育专业术科教学课时显著降低。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可以不再使用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再完全按照竞技体育模式继续教学和培养学生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没有那么多时间,使我们更难能够做到这一点。改变的实际情况,迫使我们对老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事情就是讲学习方法,如何应用理论和体育健身项目的嘴,让学生在具体的技术训练方法对学生的课堂经验进行自我比喻,使课内和课外的整合,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教育的连续性,以弥补减少的时间。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以适应人才培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不可避免的。为了满足我们的体育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由“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是证明了可行的。

三、结语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而且以适应人才培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不可避免的。为了满足我们的体育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由“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是证明了可行的。体育教育专业学校“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需要继续提高,同时也注重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注重学生的能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不仅适应了体育教育专业术科,但也能适应其他的专业和学科。以适应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校教学改革来创新人才是不可避免的。本文通过对术科教学模式分析和研究,建立了体育专业术科的“单元探究”教学模式。体育术科“单元探究”教学模式符合中国的教育改革和体育发展以及满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的需要;体育专业“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不但适应体育教育专业术科,但也能适应高校其他的专业和学科教学改革和培养社会主义市场创新人才。

作者:刘蒙 王杨 杨生东 单位:张家口学院体育系

体育教育论文:毕业生就业体育教育论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取向。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宿州学院阅览室,进入中国知网,查阅近年来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文献资料,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本文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对宿州学院体育学院大四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20份,其中有效问卷回收率100%。分析并总结其就业方向,最后进行分类,为本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结论。

1.2.3数理统计法

对所统计到的数据资料在电脑上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9.0和Excel2003的数据分析功能,将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类型调查与分析

有超过一半学生没有把自己的就业方向放在教师这一领域,当然,体育教师仍是一部分体育教育学生的主要目标。而企业、教练、考研、公务员等这些行业或者单位,也成为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选择。现在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不知局限于体育教师这一行列,其中体育教师只占总人数的47.2%,体育类人才的发展方向,慢慢趋向于公务员、健身教练、企业等。还有部分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趋向饱和。学生的多方面选择也缓解了毕业生及各行业的压力。而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由于与其他专业的不同特点,其就业压力也出现了其特殊性。首先,体育生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影响其就业。拿教师这一行业而言,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表达能力,教师的适应能力等都会影响起就业。其次,毕业生专业知识太过单一,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体育学院的专业设置基本都是以体育教育为主,是以培养体育教师为目的的。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需求人才要求要面面俱到,这就大大限制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2.2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地域调查结果与分析

有23.2%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30.5%的毕业生选择在中城市就业,小城市的也有23.7%的毕业生选择,而县镇及乡村加一起才不到23%的毕业生选择。这说明了,发达城市对人才的吸引比较大,地域影响着毕业生的去向。大多数毕业生都想要去发达地区,不愿去偏远或者贫穷地区就业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经从原来的统包分配的就业模式转变为毕业生凭借个人能力与关系网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这样的就业方式,可以使很多毕业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选择就业单位。从调查结果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追求去发达城市的发展期望明显,而选择区乡村发展的学生少之又少。正因为此追求,导致城市资源过于饱和而基层又紧缺资源的现象。注:大城市是指市区及郊区非农业人口大于50万的城市,中城市是指市区及郊区非农业人口大于20万小于50万的城市,小城市是指市区及郊区非农业人口少于20万的城市,一般指县级市。现在大学生都集中与县镇及中小城市,不愿意到基层,这就导致乡村极度缺乏人才,而县镇以上地域人才过多从而出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人才过于集中,使得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失业率提高,就业率下降,人才出现了浪费现象。

2.3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对学校培养方案满意度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学生对学校培养方案的满意度,可以看出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单位中能否适应,这主要是其专业知识技能的体现。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学院的培养方案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占92.4%,只有7.6%学生因为某些原因而不满意和不清楚。学院能够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保持着学生的一致好评,说明了学院的培养方案的准确性与正确性。同时也说明学生在毕业后面临就业没有什么大压力。所以,在培养学生时,除了加强学生的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文化修养及思想教育,让每一位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都具备“思想健康,学习优良,体育突出”的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学生对学校培养方案满意度的表现好评颇高,120人中超过92%的学生认为学校培养方案很适合,这不仅是学校方案顺利实施的体现,也代表着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工作时能够胜任工作的体现。学院应该保持这一良好风气,积极与学生与社会沟通,创建具有时代意义的与社会同行的教学培养方案。

2.4对已择业学生的工作情况调研

本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学生在面对就业和择业时,其中有23.3%的学生专业对口,有55.1%的学生专业基本对口,而只有21.6%的学生没有找到对口专业。作者通过多种调查方式,对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已择业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并分析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各个就业的因素,去了解体育生择业时存在的问题。宿州学院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对口情况比较乐观,大部分已择业学生都找到了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一方面表现出,学生在找工作时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去选择工作,说明学生对未来已经有了较准确的定位,没有盲目的去追求不切合实际的工作。另外一方面也说明,学院在对学生培养时,有个很好的培养方案。

2.5学生实习单位的评价调查与分析

通过用人单位对实习学生的评价,能够了解学生工作能力的大致情况,这对学院如何去制定教学方案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了解毕业生实习工作表现情况,我院每年都对实习学生的工作的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分为工作态度和能力两方面。用人单位反映,宿州学院体育学院培养的学生有较高的敬业精神,其中敬业精神好的占63.5%,较好的占35.0%,只有极个别表现不积极。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知识比较扎实,专业能力好的占51.0%,较好的占47.2%,基本都能够很好的胜任工作。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实践方面表现突出,表达能力较强,有69.0%的学生表现好,31.0%的学生表现较好。他们也乐于帮助他人,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能够与他人很好的相处,有利于工作的进行。用人单位对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总体评价很高,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占总人数的98%之多。用人单位也反馈,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够强,希望学院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全方位的人才,同时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等。

2.6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理想月薪调查结果与分析

说到高薪,每个大学生都想毕业后能够有一份好工作,高薪水,好环境。但是,毕业生却没有考虑到,现在社会的激烈竞争,往往会因为对薪水的要求太高而与一份理想中的好工作失之交臂。从调查结果看,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普遍理想月薪为2500-3500元(见表7),占总人数的27.3%,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偏高,不利于找到理想工作。从调查的结果看,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普遍理想月薪为1500-2500元和2500-3500元,分别占64.5%和27.3%,说明了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基本有明确的就业思路,没有过度盲目的追求高薪,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工薪要求偏高,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工薪要求偏高,不利于找到理想工作。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由于人才的过于集中,社会人才需求量出现局部饱和现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不断增加,致使体育教育类人才供大于求。(2)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对就业信息把握不够,往往因为就业信息来源不够广泛,而局限其就业方向。并且,用人单位在选取人才时也提高了对人才能力的要求。(3)部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对社会人际交往、工作环境等方面的适应能力较差,没有准确把握当今社会就业环境及就业压力。(4)大多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对薪水要求过高,并且要求长假期等待遇,不利于在工作竞争中取得良好的收益。

3.2建议

3.2.1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训,让学生适应社会多方面就业要求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的制度是“双向选择,自由择业”。这就决定了,只要你有才,只要你能干,这个职位就是你的。所以,这就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严格的要求。为了能使学生毕业后可以没有太大压力的实现就业,学院在日常课程中,不应只局限于文化科目,还应扩展学生的其他能力,做到不要最好,只要更好。而作为学生,也不能只局限于本专业的学习,在业余时间也应去积极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例如,开去双学位等。“作为体育院、系的大学生,不但要掌握体育专业的技能和知识,还应掌握或了解相关相近的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为择业的成功增加法码。”

3.2.2毕业生应根据社会现实去就业

首先,地域观念。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要能吃苦,要乐观,要有奉献的精神,把眼光从城市中放到偏远的山区、乡村或西部支教等,要坚持是个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不管外表被什么遮盖。同时要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其次是就业顺序的改变,毕业生在就业,择业和创业上进行分析,看自己适应哪一方面,一般还是建议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这是一个比较稳妥的建议。第三是待遇要求的转变,学生毕业后,没有几页经历和就业经验,所以,毕业生刚开始不应该要求太高,在工作单位开导自己的能力以后,再进行待遇要求。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就业环境,还可以展现个人能力,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

3.2.3鼓励学生考研,提高学生毕业后的竞争力

当代社会就业艰难,大多数就业单位都有明确的学历要求,有的是根据学历给相应工薪,这就提醒了广大本科毕业生,应该在能力许可的情况下继续深造。考研就是不错的选择。在研究生的环境下,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巩固与深化学生知识技能,加大自己的就业筹码,从而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

3.2.4学院为领军,把握现代社会就业趋势,为学生未雨稠缪

为了使体育学院毕业生不为工作事情烦恼,学院应做到早推荐、早培训、早实践。学院应积极与外界联系,各种招聘会引入学院,让学生未毕业就可有择业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扩大高校知名度,让更多用人单位知道与了解自己,还可以吸引用人单位提前与学生接触,发现可用人才。

作者:徐宁 单位: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体育教育论文:体育教师安全教育论文

一、学校应加强对体育课安全的管理与落实

1.确保运动场所、器材的安全,做好积极预防

学校要保证运动场地、运动器材的安全,每个学期初要对所有的场地、器材进行一次彻底的检查,每个月也要例行检查,对不合乎安全标准的、超期使用的、老化的器材及时维修、更换或报废处理。体育教师在上课前要认真检查体育器械,严禁不合格的、有安全隐患的器材进入体育课堂。体育活动的所有环节尽可能考虑周全,做好积极预防工作。

2.健全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

学校安全措施严格落实到位,形成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体育安全的管理要落实到每一个人,健全安全监督机制,让每一个体育教师都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1.利用体育理论课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学生对体育课存在一些误区,认为体育课就是室外课,就是蹦蹦跳跳,忽视了有关体育的理论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理论课,让学生学习掌握运动损伤的预防、急救处理方法、运动处方等理论知识,通过系统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安全知识,掌握应急自救、紧急处理、救人方法等。学校也应通过橱窗展示、校园广播、校报展览等向学生做好安全教育宣传工作。

2.让学生学会应急救人和应急逃生技能

应急救人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不能盲目,否则会导致不必要的损伤。例如,在实践课上要让学生熟练、正确地掌握脱臼和骨折的处理办法、心肺复苏方法、心脏按压人工呼吸、休克处理、大出血的紧急处理等。另外,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做逃生练习,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让学生掌握逃生的技能。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在教学楼演练火灾逃生;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锻炼上肢力量,提高攀爬能力,掌握攀爬逃生自救技能;在进行武术教学时,让学生掌握防身格斗技巧,为正当防卫提供必要的技能;在游泳课上,指导学生掌握游泳技能等。这些都是应急逃生必需的技能,掌握这些技能将使学生终身受用。

三、教师要注意教学中的安全

1.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在教授一些有危险性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适当降低难度,让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教学内容,但是也不能因为潜在的危险性而舍弃这些教学内容。另外,为了教学安全,可适当改变教学方法。比如,掷铅球时,可以用实心球代替铅球,大大降低了危险系数;越野跑可以在操场上进行,不必到校外,以消除校外道路交通带来的安全隐患。

2.体育教学中做好分组练习

学生的身体素质千差万别,运动技术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器材,这样可以降低运动危险系数。比如,在“跳山羊”教学中,高个子的、弹跳性好的学生可以选择高一点的“山羊”,反之选择矮一点的“山羊”,避免学生出现恐惧心理和摔倒的危险。

3.严格体育教学

首先,体育教师要认真准备好每节课,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认真检查器材、场地,排除安全隐患,认真了解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其次,高度重视准备活动,不走过场,在运动中做好对学生的保护与帮助。再次,杜绝“放羊式”教学,杜绝教师擅自离开课堂的情况。教师要熟练掌握运动伤害的应急处理,一旦发生意外伤害应做出紧急正确处理。最后,课堂教学结束后一定要进行放松活动,这样可以有效缓解疲劳、平缓心率,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体育教师、学生三方都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要严格管理,教师在教学中严格要求、认真组织、科学指导,学生提高认识、认真对待,由此即可减少和避免体育课上安全事故的发生。

作者:常化洁 单位:山东省菏泽信息工程学校

体育教育论文:体育运动过程中运动安全教育论文

一、充分准备,提高安全意识

丰富的运动安全知识是体育老师的基本要求。体育老师在体育学院已经学到体育专业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育运动安全知识的储备同样是体育老师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必要条件和要求。体育教师要同其他老师一样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教案,在本节体育教学课堂内容中可能出现的运动安全因素和防范措施也应大体写出来(这也是体育教案与其他老师做上课准备不同之处);在每一堂课上课之前一定要检查运动场地、运动器械等安全事项,把安全隐患消除在上课之前;了解本次上课班级学生的基本体质状况和天气变化造成的学生身体体质变化等,以备学生发生意外。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也是防备运动安全事故的有效措施。

二、尽心上课,保证安全运动

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全方位做好学生运动安全教育,保证高质量地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体育课是一门以运动为主的特殊课程,老师需要防止和尽可能减少运动中出现受伤等意外事件。老师应当传授给学生体育运动安全知识和简单科学施救方法,并且做到易懂详尽,以防为主。首先,全面了解所教授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其次,开学时的第一堂体育课就应当全面地讲解体育课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和简单处理方式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摔倒、扭脚、磕碰、出血、刮擦、碰撞、器械伤害及过度疲劳等意外现象。再次,严格组织课堂,检查学生穿戴特别是鞋子是否符合体育课要求等安全状况。每一堂课前要讲解在练习和训练过程中出现的由于专项运动不规范造成的不适,如篮球是许多学生的爱好,但是篮球课中运球之手臂动作有运球时五指要张开,用手指及指根以上部位与手掌的外缘触球,掌心不触球的要求,如果不规范如整个手掌都触球则易造成运球坚持时间不长且易劳累,跑步中岔气等问题。还有,在体育课中分组对抗或比赛中出现的由于身体过度接触造成的意外更需要老师及时化解和制止,否则会出现如打架等意想不到的矛盾和后果;有女生的班级更需要老师注意有特殊情况的学生,不要一概而论强制要求去练习或训练;在上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活动,让学生做到肌肉放松及心理放松;同时在练习和训练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身体状况,如是否有不适应和病痛等现象。最后,教育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具有自我保护意识。这是老师必须做好的一点,如哪些运动或动作可以独立做、可以协作运动或保护运动等。老师不仅要告诉学生知晓一些体育运动不安全事项,还要教会学生有自我保护意识、懂得简单、科学合理的救护知识,告诉学生不科学、不规范的动作和方法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出现一些意外时理智科学处理的方法和技巧,不要人为地造成二次伤害,留下遗憾。同时及时表扬严格规范、有效防范、合理运用安全知识的同学。总之,体育课上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防不胜防,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在让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时,对体育运动愈加有兴趣。但这必须以保证学生的运动安全为前提。

三、及时总结,服务教学

45分钟的课堂并不是体育教学的结束。每一堂课后,体育老师要将本次课上出现的运动安全事故或意外记录下来,以备今后课堂教学时参考和应用,避免出现类似的运动安全意外和失误,也为出现的意外提供有效资料和指导。四、上下求索,责任升级体育老师在体育课实践中对运动安全知识的学习不应停滞。时代在发展,体育运动在发展,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也应不断更新和进步。在运动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安全因素的不确定性也会变化,因此老师对安全知识的学习也要顺应教育发展和体育运动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样不断学习和充实完善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视频等技术把先进的体育运动方法和技巧、预防安全新知识利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安全高效地提升自己的运动水平。

作者:徐计梅 单位:邹城市技工学校

体育教育论文:城乡一体化体育教育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

主要以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村体育教育为研究对象。

1.2方法选择

通过查阅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村学校体育、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农村群众体育健身、农村体育人口等相关资料,获取文献资料基础数据;根据研究内容实地调研绥化地区所辖各农村、相关政府网站,了解掌握农村体育发展的基本状况,并运用比较归纳、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各种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统计,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2结果分析

2.1绥化地区农村体育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首先,人的因素:绥化市正在努力改善农村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的缺失问题。但是,相对于百万人口的农村来说,目前培养的体育人力资源在质量和数量上并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制约了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水平。此外,绥化市农村人口分布格局也存在着差异,在距离城镇边缘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普遍良好,农村的体育参与意识也比较高。与城市人口的体育参与意识差距较小,而相对于距离城镇较远且是贫困县(例如明水、望奎、青冈)的乡村,由于经济状况、资源环境、场地设施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农村人口体育参与意识相对淡薄,体育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与城镇之间的差距明显较大。其次,物的因素:根据2014年4月下旬,绥化市体育局对全市10个县(市、区)开展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的反馈数据可知,目前各市县部分乡村存在场地器械面积不准确、数量不足、质量较差,不能满足当前农村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群众健身的实际需要等问题,并已经成为农村体育教育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大部分乡村也存在体育场地设施缺乏专业维护人员、维修保养不及时、部分器械存在安全隐患、不能科学合理使用等问题,与城镇存在较大差距,使农村体育教育环境不容乐观,严重影响了农村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再次,财的因素:资金投入是制约农村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绥化市各市县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改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但是从整体上看,资金用途比较单一,用于改善体育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明显较多。而用于培训体育人力资源、改善体育教师待遇、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建设体育文化活动站和乡村体育俱乐部、开展体育扶持共建等专项经费较少,这就使全面开展农村体育教育活动受到了限制。最后,制的因素:目前,绥化市农村体育组织管理力度相对薄弱,大部分乡村没有体育管理机构,而组织机构比较健全的主要存在于乡村中小学,这使农村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缺乏必要的组织与管理,教育活动缺乏科学性,存在盲目性。也给国家体育政策的学习、宣传与实施带来了困难,使农村人口对于国家体育政策导向不了解,逐渐形成边缘化的趋势。

2.2绥化地区农村体育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策略

2.2.1人才培养

绥化市各级乡镇政府应积极注重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管理员、体育教师等方面的农村体育教育人力资源的引进、培训与开发,使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与城镇均衡协调发展。特别是要针对贫困县农村体育教育的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出专门政策,采用专人负责的态度,对人力资源教育能力、管理能力、指导能力、组织能力和宣传能力进行专门培训,这能够提高贫困地区农村体育教育的水平和质量,缩短城乡之间体育人力资源的差距,实现均衡一体化发展。

2.2.2健身俱乐部

在农村构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目的就是根据目前农村体育人口分布及类别,改善教育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规范管理,引入、传授与普及体育健身项目,转变观念,增强健身意识。

2.2.3社会支撑

目前,体育教育资源最丰富、最先进的主要集中在各级各类学校。因此,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资源优势,农村体育教育可以依托地方学校丰富的教学、训练、科研、人力等资源,在农村体育场地设计开发、高校体育社团服务农村体育、农民体育知识技能培训、农村体育竞赛训练、体育社会指导员等方面为农村体育教育发展提供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与此同时,也可以利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支撑,例如体育健身机构、体育职业技能机构、科研机构、体育企业等力量,为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咨询、募捐和筹划等服务,提高农村体育教育发展宣传面和支撑面,拉动城乡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速度。

2.2.4少数民族体育

目前,绥化市农村可以根据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体育资源,挖掘、整理、继承与发展农村现存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利用传统节假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实施民族体育文化教育,使农村成为少数民族体育教育的实践基地。这不仅继承发扬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而且也使广大农村人深入了解民族体育文化的历史渊源,进行民族文化教育。

2.2.5扶持共建

绥化市体育行政部门应该积极走出去,利用省外发达的乡村与绥化市乡村进行联合扶持共建,实行优势互补,互相借鉴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经验,在体育人才、教育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健身指导、体育产品,基本经验与管理模式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对接扶持共建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绥化市农村体育教育水平和质量,缩短城乡差距,而且还能够使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2.2.6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教育

绥化市欠发达地区主要指所辖范围内的贫困县(包括明水、青冈、望奎、兰西)内的乡村,由于各种因素的困扰,使其体育教育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其他县市的农村发展水平。因此,必须加快绥化市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步伐,实现农村网络信息化,利用网络媒体开展体育法制、价值观、欣赏、保健等体育知识教育。在资源、环境、人才、资金等领域推动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速度,缩短城乡体育教育差距。

2.2.7体育经费

资金是推动农村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在面对当前农村体育教育发展资金短缺的现实情况下,绥化市乡村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采用政府投入与社会融资的方式,也可以积极联络社会名流、企业、公司等实行募捐,拓展体育教育经费渠道,聚集社会各界闲散资金,为发展农村体育教育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作者:王晓林 门彦阁 王宏宇 冯其斌 单位:绥化学院

体育教育论文:学生武术教学体育教育论文

1学习武术的必要性

武术是中国重要的传统体育项目,其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与智慧,它不仅可以锻炼人良好的意志品质,更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在国际上每一个提到中国的人都知道中国功夫,同时也代表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彰显了我国的文化实力与影响力。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国际文化发展的状况。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自古都有教育需从“娃娃抓起”的观念,作为我国魁宝的武术文化更应首先在中小学中开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1.1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

自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52年把武术列为推广项目以来,武术开始逐步进入中小学体育课堂,这一决定的提出让武术在中小学的传播得到迅速发展。经过将60多年的发展武术在推广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学校武术教育整体现状依然不容乐观。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在中小学发展武术,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不断地通过简化传统武术套路的繁琐、降低技术动作的难度,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推广与教学,以便于武术在中小学中开展。另外以操化的形式出现如:《雏鹰展翅》、《英雄少年》和《旭日阳刚》等武术操的创编。但是,根据调查发现:武术师资的短缺与现有师资力量的薄弱,也是武术在中小学开展出现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

1.2中小学对武术教师的需求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之一。同时,教师所具有的专业水平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然而,现在中小学体育课中的武术教学基本由体育教师所担任,又因大多数体育教师并非科班出身,武术功底都很薄弱,加上对武术认识的浅薄导致武术在中小学中的开展出现形式单一、内容空乏的现状,甚至有的小学老师因为不具备武术功底而把体育中的武术部分忽略,这与当初推广和普及武术的理念要求差之甚远。因此,想要在中小学中普及武术,使学生能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就要加强体育教师的武术综合教学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填补中小学对武术教师需求的空缺。然而,体育教育专业作为未来体育教育的领军群体,我院如何将武术这一既具有技术性,又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有限的学时内规范而又准确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尽可能较全面地掌握规范、系统的武术技能,成为现今武术普修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武术普修课目前开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1课上练习强度

俗谚有“拳打千遍,其理自现”,武术作为一项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运动技能,学生课上的练习强度关系到对运动技能的正确掌握和基本功练习的扎实程度是正确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充分利用课上时间进行技术练习是重要环节,同时还可以增强项目体能。

2.2技术动作示范能力培养

教学示范能力作为一名教育教学者的基本能力,必须始终贯穿于武术普修课教学过程的始终。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会进行动作练习;还要掌握武术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项目的区别以及不同拳种的演练风格;学会并掌握对不同的技术动作进行动作分解、演练与讲解,选择正确的示范方法、运用简明的语言讲述动作的要点和难点。

2.3教学组织能力培养

教学组织能力贯穿于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是体育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之一,也是评价一个教育教学者职业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培养学生教学组织能力并能根据武术项目的特点,借鉴同项群优秀项目的组织方法,学习选择适宜武术技术教学的组织方法是武术普修课必须提高和重视的一个方面。在调查中发现,63%的学生支持课上师生以进行“角色互换”的方式培养学生教学组织能力,说明学生对参与武术课堂是非常感兴趣的,并且勇于用实践证明自己组织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要完成对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在平时的教学目标和过程中,坚持优化武术普修课的教育模式;发展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老师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根据学生的性别特点和个性发扬学生的长处,并建立互帮小组进行分组练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力,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2.4理论课的学习情况

通过理论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并且可以了解其中所包涵的文化。其中,教学法和裁判法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技术动作的规格要求,指导学生实际的技术动作学习。而武德作为武术理论课学习的重要内容,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对武德的正确理解,应当是武术伦理规范与习武者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他始终应贯穿于习武者整个的练武、授武、比武等一系列的武术社会活动之中。伍绍祖曾说过“:武术不仅是一个技艺问题,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武术理论课不仅是武术运动的辅助教材,更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对武术理论课的态度以及学习情况的好坏关系到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掌握与传承。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武术普修课的课堂运动量相对较小,课堂不能保证学生的练习强度,以及学会后的强化练习。(2)对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培养不够,没有强化关于教学中的组织、示范、讲授等能力的运用与培养。

(3)对课后的练习要求不够,没有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对学生学习的帮助。

(4)对武德以及传统文化的讲授不够深刻,没有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武德对习武的作用;同时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不够,不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2建议

(1)要加大学生课上练习密度和强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上时间快速掌握运动技能、学会学习方法,养成课下练习的态度、兴趣、爱好和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在课的开始部分或是复习课上应适当地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设计课堂方案进行组织教学,并让学生相互借鉴、交流武术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主体地位,从而增强学生课上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促进学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通过网上视频教学学习新动作或复习旧动作。激发学生课下练习武术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

(4)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时结合技术,让学生通过具体动作理解它所涵盖的传统文化;讲解繁杂的理论时还应多穿插历史故事,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强调“武德”在武术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把这种良好的品质保质保量的传授给祖国的下一代。

作者:杜聪丽 单位:天津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论文:田径学生教学能力体育教育论文

1.研究结果及分析

1.1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学生教学能力培养方法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改变以前单纯的只重视基础知识和技术掌握,现在更加重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我院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如下:在每节课教学过程中,抽出30分钟给予学生独立从事田径专项技术教学,一堂课(90分钟)后60分钟再由教师进行的技术教学。在学生所自主进行的体验中,由学生独自完成体育教学的30分钟的内容设计(每次由1名同学担任教师的角色,其余同学为学生角色),首先由教师提前一课次让试教的学生了解下次课教学的任务与要求。担任主持教学的学生,根据教师所给出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并根据中学体育课教学特点,认真做好课案设计,内容包括准备部分、基本部分教学内容、手段、方法运用,以及教学组织要求等。同时要求针对中学体育素质教育娱乐性、趣味性的需要,设计安排一些与课堂田径技术有关的游戏内容,并按照规定写好详细的教案。30分钟体验教学结束后,要求其余同学对其课的设计、教学手段运用、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根据各方意见和自己的看法进行综合性的评价。通过30分钟体验教学情况活动的设计,让学生体验现实中体育教学情境,通过体验当教师角色来获得对未来当教师的真实感受,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多轮的体验教学,也提高了学生从事体育教学的能力。

1.2教案的编写能力

教案又称教学计划,是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体育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文件,也是每位教师的授课的教学依据。在调查中体育教育专业田径学生在教案编排上内容完整格式准确,在内容的创新、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和环节衔接的合理性上都非常优秀。但值得提出的是大多数同学所用的教案都是电子版。电子版的略势就是格式确定直接填写内容就可以,这样时间长了久而久之就会遗忘格式的细节。应更改为手写版,这样使学生不单对课程的编排有合理创新的能力,并且对教案标准合理的格式的完全掌握和对格式的创新创造了前提。

1.3技术动作表现能力和技术动作表现的标准程度

对于教师来说技术动作的表现能力和示范动作的标准程度对于一名体育教师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教师的技术动作的示范可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了解和体会到动作的做法,通过模仿学习动作。标准的动作示范和优秀的动作表现能力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本体感受(例:双臂侧平举时,会出现双臂略向上的情况。培养学生对双臂平举的本体感受),及时的纠正错误的动作。现在大四田径专修的学生技术表现能力及技术动作示范标准,有教学示范的能力。也就是说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对学生的动作表现能力的培养是成功的。

1.4对见习生的要求

见习生一般都是生病或者受伤的学生,无法正常的参与上课,坐在一旁观看学习的同学。在调查中发现,上课时在对见习生的任务安排上不够明确严格,只要求学生对本堂课的教学体验和上课的流程做下记录,有的甚至没有要求并没有要求见习生对每个环节记录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做课后总结。只通过观察而不进行总结,是不能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和对整个上课过程中每个环节关键性的认识。

1.5对完整技术的讲解能力

田径运动中项目的完整技术的讲解能力和教学能力是田径学生必须掌握的“手艺”。在调查中田径学生通过教学体验中的徒手操讲解和对专门性练习的安排中对专门性练习的讲解,已经不断的提高了对动作的讲解能力,可以说现在学生的对动作的讲解清晰、准确,可以说对动作的讲解能力非常优秀。

2.结论

经过调查,体育教育田径学生通过教学体验,对教案的编排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动作技术表现能力和自创能力都有了全面的提高。可以说我院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完整、细致的。

作者:陈昊 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论文:公共体育素质教育论文

一、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体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

合理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改善大脑的机能状态,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有效地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为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打下良好的基础。

2.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体育运动中优美的动作、高难度的技巧、多变的队形等,在一定时间、空间上使健、力、美和谐统一,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运动之美,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姿势,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爱好,可以使大学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一名优秀的大学体育教师,应该认清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把公共体育课教学作为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充分利用特有的方式,把素质教育直接融入体育教学之中,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学生的现状分析

1.重学分、轻实践。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是只注重体育课考试内容的学习,为了挣学分,“只要不挂科就好了”,而忽视体育课内容的锻炼、实践和应用。表现在一些学生为了拿到“高绩点”,在练习时只强调考试内容,对老师教授的介绍内容和普及内容置之不理;另外一些学生提前“考察”到哪些项目容易及格、不会太累,在选课的时候就报哪个项目。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对体育的重要性及体育锻炼的目的、方法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使得自我锻炼能力低下,导致他们轻视体育课,漠视体育锻炼。

2.意志品质薄弱。

当代大学生在体育课教学中经常出现以下现象:第一,怕苦怕累。在测试身体素质练习前,总会讲“保存实力”,不认真做准备活动,稍加剧烈运动就能躲就躲,或者应付了事,只有在老师的“逼迫”之下才会勉强跟着做。一些量大的复习内容,也是能偷懒就偷懒,找不同借口休息。第二,团结协作意识较差,集体观念淡薄。在体育课上,即使老师让同学们分组练习,经常也可以看见有些同学独自一人练习,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练习;在集体项目活动中,一些学生更多的重视个人技术的“展示”,缺乏协作配合的战术;在比赛中一旦本队其他同学失误,便大加指责,怨声载道,缺乏鼓励的言语和激励的肢体语言。第三,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技术水平比较低的学生不敢跟水平高的人一齐练习、比赛;学习新动作的时候一些学生明明没有学会也不敢向老师请教,怕老师说他“笨”,其他同学取笑自己;对待比赛的输赢认识不足,常有“输不起”的现象,不是在技术上找原因,总会找各种各样的其他理由掩盖自己做得不足,很少能冷静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三、在体育课教学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1.利用体育课的理论教学,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体育之中。

体育课的理论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既要讲大纲规定的内容,又要有针对性地选好有关素质教育的专题进行讲授。第一,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体育运动员们成功的事例,以及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树立勇敢顽强、热爱祖国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战胜自我的能力。第二,通过体育生理、心理的理论分析,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课和体育运动中的酸甜苦辣,让学生明白不亲身体验体育运动中的“苦”,自己不付出,是永远无法体验到运动所带给自己的“甜”,强调在体育运动中不仅能够培养出不畏艰险的思想品质和坚强毅力,更能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满足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经过自己的刻苦锻炼,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长此坚持下去将会终身受益。

2.改革公共体育课中的准备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意识。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堂体育课的开始,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通过准备活动的教学组织,一方面可充分热身,避免受伤;另一方面也可为学生适应课程基本部分作好生理、心理的准备,使学生尽快投入到体育课教学中。一般的准备活动是由体育教师或体育委员带做,这样的教学活动比较容易统一,动作也规范、到位,但每节课都如此进行,学生会日渐乏味,对体育课提不起兴趣。为此,可在每学期2~3节课之后将准备活动全部交给学生来做,具体是这样,每个班约42人分成7组,老师提前将基本要求(如时间、运动量、参与度等)交代给小组长,各小组长根据要求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在规定的时间里带领全班做准备活动,规定时间一到,教师便点评(以表扬优点、鼓励创新为主,出现的问题共同学习),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既丰富了准备活动的形式,避免枯燥无味的常规热身,又给了学生展示个人才能的机会,同时,也为他们敢于竞争、勇于创新提供了条件,为他们今后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3.发挥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

高校体育教学班一般是由同年级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的一个新集体,如何在这个新集体中组织好教学,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这就需要通过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实施。体育课比起其他课程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让学生们面对面、最直接地交流,在学期开始上课之初,组织学生彼此介绍、相互认识、明确纪律、提出要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良好风尚。体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运动项目繁多,且具有群众性、集体性和竞争性,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学活动中的练习部分,进行灵活多样的安排,多组织学生们集体练习,如在学习羽毛球高远球练习时,可以以组为单位每人接一次球的接力赛;在健美操复习动作的时候可以以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创编队形,再进行表演,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与体育课教学,每位同学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学生在完成教学活动的学习任务时,也使同学之间的关系更近一些,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们明白只有一个团结合作的集体,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实施教学相长的原则,提倡能者为师,让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切磋,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改正。老师也应该及时表扬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注意发现进步学生,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通过实践证明,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所有任课班级,都已经初步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们明白只有在好的合作的集体中,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学习成绩。

4.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是一种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开发智慧潜能、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大学生活是我们人生发展的重要期间,这期间的教学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牵引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良好个性(如吃苦、守时、遵纪、自主、创新等),及时矫正大学生的不良个性(如怕累、孤立、自私、娇气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他人合作精神、协调融洽精神、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优良个性。目前,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正处在探索阶段,应给予老师和学生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也要注意适度地控制自由。在大学生个性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扬长避短,主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和增强团结合作的自我意识。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框架指导下,通过自我能力的培养,创造出一个主动、快乐、身体和精神愿意接受、主动反省自我、教育自我的学习环境。

作者:朱性民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体育部

体育教育论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人文教育论文

1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人文教育中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教育中领悟人文精神。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心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实行人文教育的目标。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优秀,它要求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升人性境界,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人文教育通过课堂教学、环境熏陶、学生实践等多种方式,将文化知识、智慧精神和道德品质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思想、情感认知和意志。促进学生的个人心理和谐发展,帮助并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对人生产生一定的认知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关爱生命的思想,促进个人与他人以及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2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2.1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就是将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对学生的个体潜能和个性发展的培养和引导过程。体育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有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能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还会对学生的体育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体育教学不仅仅要完成学生体育知识、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工作,也是对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学生在领会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同时,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个性特点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都在跟着变化。素质教育要求教育不仅是要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培养还要培养学生的精神境界,人格魅力以及良好的道德思想水平和正确的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因此,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思想的培养和推广,对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十分必要。

2.2树立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

高职院校体育中的人文教育,要以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为中心,并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学重于教师的教,将学习内容分化成较小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特点进行自主学习和锻炼。

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3.1体育理论课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相互结合

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教学时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适当融入人文知识、人文思想,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在教学中运用“讨论”、“对话”、“反省”等人文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观点,促使学生进行交流,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启发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培养学生求知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教师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发展状况出发,结合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任务和特点,将育人的任务融入到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素质。例如,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加入一些体育项目的发展过程的知识,增加使学生对体育项目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观念。在教学中列举一些优秀运动员的事迹,倡导学生学习他们克服困难坚持锻炼的运动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受到生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受到精神上和道德情感上的熏陶。此外,教师在课前应了解学生的体育知识和运动能力,了解学生对人文教育的看法,价值观以及兴趣爱好等,并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在备课时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教学过程,在讲课中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3.2体育实践课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相互结合

体育教师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体育基本技术技能的传授还要重视人文教育思想的传播,使学生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在实践课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贯彻人文主义教学理念,实现人本思想的价值。学生的体质是学生体育课学习和锻炼的基础,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体质情况,了解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个性特征,在备课中编制合理的教学任务、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认知特点、体育知识、技能的原有水平以及学生的兴趣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将教学任务划分成较小的课程目标,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小目标,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提高。在实践课教学中可以通过竞赛或做游戏的方式进行一些体育活动,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学会与人的协作与互助,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人文精神,可以实现体育教学和人文教育的相互结合。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增强体质,陶冶了情操,并且自身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得到了培养。

3.3理论联系实际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是实现体育教学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理论课的教学是为了给实践课教学打好基础,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要与实际相联系。但是目前很多高职体育教学都是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实践教学当中,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很少,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机械的练习多,理论知识学习较少。这样的体育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体育课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适量增加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将人文教育知识有机地融入体育理论知识中,并且联系实际情况进行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对人文知识的了解和运用,体现人文思想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促进学生体育知识、身体素质、运动能力、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和人文教育相融合时的注意事项

4.1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应以学生为主体

当高职院校将人文主义教育融于体育教学中的时候,必须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争取对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分析,然后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学习氛围,并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来完成相关知识的传授工作,只有这样,融于体育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最终实现人文主义教育的价值。

4.2必须要尽量提高人文主义教学内容的充实程度

在向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主义教育的时候,为了充分提高两者融合的效果,高职院校必须要对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评价,然后综合考虑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教学的特点,以此来制定人文主义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开展人文主义教学的主要方法,从而丰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人文主义教学内容的充实程度。

4.3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来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主义教育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和人文主义教育的融合程度,体育教师必须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学生自身的偏好来制定体育教学和人文主义教育的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4.4力求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全面开展人文主义教育

要想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和人文主义教育的有效融合,高职院校必须要聘请综合素质较高的体育教师,然后督促教师按照人文主义教育的要求来向学生传授需要掌握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进而让学生熟练掌握体育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尽量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全面开展人文主义教育。

5小结

高职体育教师加强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改革和创新,将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融入到高职体育教学当中,实现人文教育与高职体育教学的有机结合,对增强高职学生的体质,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实现高职体育教学的目的,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郭海君 单位: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教育论文:中职院校体育课程素质教育论文

1创造加强中职体育课程素质教育教育教学环境

中职体育课程实现素质教育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很多方面,有国家对体育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各个中职院校体育设施的配备,同时各个院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创造加强中职体育课程素质教育教学环境是加强中职体育课程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创造加强中职体育课程素质教育教学环境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2提高中职院校体育教师素质

体育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具备较高素质的老师才能从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受“快乐”学习,而不是一味填鸭式学习。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应该从思想上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陈旧观念,积极思考如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体育教师应该重视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在进行动作讲解时如何能够做到准确示范和讲解会让学生更快领悟动作要领,同时教师身体力行地融入课堂也会让学生增进与体育教师的情感交流。此外,体育教师还应该在备课方面,仪表方面,语言表达方面认真思考并提高,从各个方面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和榜样的作用。

3加强中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

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充分以学生“以学为主”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不管,相反教师更要动脑花费心思去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素质,从而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3.1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一个人具备什么样的思想品德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决定着人的行为。通常的体育课程注重的是如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应该把体育和德育两门学科结合起来。教师可以设计多种体育情景活动,将需要讲授的体育内容融入情境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不怕吃苦,敢于拼搏的优秀品质。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拥有一颗爱心并有耐心,让学生有亲近感,同时对学生多加鼓励,肯定他们的进步以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3.2身体素质教育

身体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开设体育课的最初目的也是要使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健身的意识,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主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目的。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以加分奖励,也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体育活动,可以开展各类比赛,例如各种球类比赛、马拉松长跑等等,并设立一些奖项,让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乐趣,并能在乐趣当中同时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3.3心理素质教育

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不仅在学校表现优秀,而且收益终身。体育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案例,让学生能够从真实的生活例子中感受到运动员刻苦锻炼、坚韧不拔的毅力。教师选取恰当的事例可以对学生起到鼓励的作用,并对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产生积极正面的认识。体育教师在组织课堂体育活动和平时的活动当中要注意给学生打造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的平台,树立友谊第一的思想信念,重视集体利益,培养自身敢于拼搏、敢于创新的意志品质。学生通过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会形成自我的感受,对于平时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都能够正确认识并且采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3.4其他方面质教育

学生素质教育包含的方面很多,除了上面提到的思想、身体、心理素质之外,作为体育教师还应该注重其他品质的培养。比如在课堂上要适度渗透有关体育基础知识和理论常识,另外国家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也要向学生予以介绍,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在进行体育器材的搬运以及使用过程中,要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及动手操作能力。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肢体活动教学的时候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协调能力,让学生通过体育课堂的学习和锻炼提高自身在生活当中的思维能力,懂得思考,从而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工作。

4结语

总的来说,在中职体育课程加强素质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素质,起到身正示范的作用。其次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经验的积累。在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社会飞速发展,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社会需求的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出较高思想品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人才不仅在生活中充满活力,而且在各种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共同健康发展,同时结合各个中职院校具体实际情况,探索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新型素质教育模式。这项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任重而道远。

作者:刘汉勋 单位:黑龙江省林业卫生学校

体育教育论文:以文育人理念下大学体育教育论文

一、体育与教育中间缺座桥,文化底蕴是根本

由于深受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体育课程几乎形同虚设。在大部分人的思想观念里单纯地认为体育只是一种强身壮体、增强体质、活动筋骨的一种社会活动,而不会把它当作一种教育来看待,因此体育在教育面前,常常显得脆弱而毫无生命力;而教育在体育面前呢?人们只会思考前者,而往往忽略后者,因此常常给人一种“头重脚轻”错觉,体育与教育之间似乎缺少一种支撑彼此之间相互平衡的介质。而造成这个问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体育与教育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和体育家袁敦礼先生率先提出了体育是普及教育的一种形式或方式。他指出“:体育虽不能尽一切教育之能事,然如无体育则不成其为教育,……体育为其不可缺之一种方法”。显而易见,人们常规的思想意识形态并不能真正的显现出体育的本质含义。随着时代教育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家认为体育是发展教育之本质,是造就人格之完全,是文化底蕴之根本。因此教育与体育同步发展才是真正的以文铸魂,以文育人,以文塑形的体育教育理念。

二、大学体育教育文化解析

体育是文化的一种显现,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是自然学科的一种反映,同时也是传承大学文化之本质。现如今,现代大学的文化本质是在传承和积淀传统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之上并创造、融合以及创新集为一体的具有其自身独特且高深学问的高等学府。对于人才的培养、科学的深入研究和社会的服务这三大社会基本功能都是建立在对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基础之上。大学之“大”,并非指大学的物质空间之大,而是特指大学的精神空间之大。思想的独立与自由、文化的交流与碰撞、钻研学术探索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对教育来说,大学的价值更在于大学文化对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的塑造和改善创新高深学问的高等学府。早在1917年,在《体育之研究》中就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当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是为数不多的能让人们走出家门、和谐交流的手段之一。它并非只是强壮身体,还塑造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同时满足身体和情感的双重需要。事实证明,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烈的感染力,它不仅仅是我们现代体育教育的重要课程,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政治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交流也从国家外交步入到公共外交的时代,体育作为全人类永远共通的“语言”,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上更占优势。

三、大学体育“文体兼育”的思想解读

“以文化人”是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质特性“;以文育人”是大学体育教育的优秀思想“,以文载道”是大学体育教育的属性体现;我们不能单一的被“体育”的表面层意而束缚它的真正内涵。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文化体现。从文学角度来看待体育,它包含了太多的文化要素,从一个符号,一种语言,一项技术,一个行为,一个制度,一种文明到最具特色的奥运匹克五环,而在奥林匹克运动中仍然具有一系列独特而鲜明的象征性标志,深刻地表明了体育是文化的显现。如奥林匹克标志、格言、奥运会会旗、会歌、会徽、吉祥物等。这些标志富含了丰富的文化含义,形象地体现了奥林匹克理想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而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大学体育的健康蓬勃发展必须以“体育文化”为优秀的思想基础之上,弘扬并继承这一体育文化精神,从而使大学体育的“文化”内涵全面的升华在每个大学体育健儿身上,并使大学生在认同和尊重现代大学文化本质的基础之上实现“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每个大学生都真正的领悟到体育文化的重要性。

四、结语

体育文化是体育发展的主题,是体育进步的灵魂,是体育在大学生活里得以张扬的优秀体现。我们在追求至高无上的价值观的同时,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体育教师,更应该传承和弘扬“体育文化”,并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体兼育”的大学体育教育理念,从而使大学体育教育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崔玉婷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体育系

体育教育论文: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论文

1新社会环境下高校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生存危机

1.1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环境的持续恶化

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师资培养为主的专业,就业环境的良莠是决定其生死存亡的关键。然而随着师范院校的不断扩招,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市场变得越发拥挤。而相比于四年制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处于低端的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则更为沉重。首先国内基础教育学校体育师资的供需矛盾突出,中小学对于专职体育教师的需求相对饱和。以四川省为例,通过分析2014年四川省特岗教师需求岗位表发现,四川省公办基础教育学校对于体育教师的需求不仅远远少于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类学科,而且亦不如音乐等其他技能类学科。究其原因,国内中小学受升学压力及学生运动伤害事故频发等因素的影响,不敢大力开展体育活动。体育课时不足与被挪占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对体育师资的需求。其次传统就业市场被挤占。在以往,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市场主要面向基础教育学校(初中、小学)的体育师资岗位,然而近年来受高校本科体育专业扩招及中小学对教师学历要求不断升高的影响,国内基础教育学校给予体育教育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目前除部分落后地区外,国内中小学对于体育教师招聘均要求应聘者具备本科学历,而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甚至出现体育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毕业生竞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现象。总之,由于国内中小学对于体育师资的需求力不足与传统就业市场的被挤占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环境严重恶化,使得体育教育专科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远远低于本科毕业生,就业门槛高、就业难等矛盾异常突出。

1.2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办学困难的日益增加

1.2.1生源质量较差

生源质量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先天因素,而教学质量的优劣又是高校所办专业能否获得社会认可的关键。自2008年以来我国高考考生总数开始逐年下降,高校录取比率持续提高,到2012年我国高校的平均录取比率已达到75%,从而造成高校生源质量的严重下降。而这一问题在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中显现的尤为突出。由上表可以看出,该校在2014年录取的80名体育教育专业大专生中,入学前训练时间仅为半年以内的学生频数为49人,比率高达61%,而高考体育成绩在65-69分,专项技能成绩在24-27分的生源比率也分别高达53%与56%。说明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存在着,训练时间短、身体素质较差、专项技能不突出等问题。这一现状严重束缚了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加了该专业的办学难度。

1.2.2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培养方向模糊

教育部于1980年第一次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并在以后三十多年时间里对该课程方案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修订,从而使四年制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有了明确的规定,而教育部对于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却没有清楚说明。使得各高校在制定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时,缺乏相应的参考依据,造成专业课程设置过分雷同本科体系、毕业生专业技术不强,综合能力偏低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使得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较为模糊,部分高校往往会将体育教育专业的专科与本科毕业生培养成相同的就业方向,更加剧了该专业的就业难度。综上所述,就业环境的恶化、办学困难的日益增加,严重制约了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其影响全国各体育学院及师范类高校纷纷减少甚至停止招收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使得该专业面临着被“淘汰”的尴尬局面。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国内许多方面仍然难以找到合适的体育师资,国家依然需要大批优秀的专科体育人才。因此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远未到被时代淘汰的境地,为该专业寻找到一个适宜于当代的新型培养模式,使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重新焕发青春显得尤为急迫。

2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新型培养模式的探索

2.1新型培养目标的树立

以往高校对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主要是参考四年制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然而受制于生源质量较差及入学时间较短等现状的影响,在现实的培养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专业教学效果不理想、毕业生专业技能较差,教学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因此根据培养任务、学情现状与社会需要,确立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新型培养目标显得尤为关键。首先为学校提供合格的体育师资,是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主要的培养任务。该专业培养目标应重点强化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以适应现实教学的需要。其次针对学生基础差、入学时间短的学情现实,不苛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与“一专多能”技术实践能力。而应结合社会的不同需要,多方向、多层次培养各类体育师资人才,保证学生在所选方向上学有所用,学有所长。最后还应考虑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使其具备适当的教育与综合知识。由此可见对于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新型培养目标可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多层次多方向的,具有相应专业理论与技术的教学实践型体育人才。

2.2建立多元化的就业渠道

就业环境日益恶化,使得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面临严重生存危机。就业渠道的单一与就业需求的相对饱和,是造成这一恶果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寻找多元化的就业渠道,是使该专业起死回生的关键。

2.2.1重视学前体育师资需求

自2010年国家颁布《国务院关于发展学前教育若干意见》以来,全国兴起了培养学前师资与兴办幼教机构的浪潮。且随着“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逐渐深入,幼儿园对于引进专职体育师资的呼声和需求越来越大。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应当把握住这一巨大的机遇,适时调整培养目标与课程方案,为我国提供优秀的学前体育师资人才。

2.2.2着眼于社会非传统的体育师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体育师资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各类公共机构也逐渐出现对不同体育师资的需要,这无疑为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市场的开拓提供了良好条件。首先是敬老院与老年学校对于体育师资的大量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众多老年人选择进入敬老院或者老年学校来度过晚年。然而由于身体的衰老与生活的枯燥,老年人意外伤害事故与心理问题时常发生。因此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与锻炼项目,适当提高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显得非常必要。因此敬老院与老年学校等公共机构对于体育师资的需求日益增加。结合这一需求适量培养相应的体育人才,无疑是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解决就业困难的一条途径。其次是特殊教育学校对体育师资需求增加。随着《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的,残障儿童的特殊体育教育受到了国家重视。该专业如能顺应国家政策,结合特体教育特点培养一批适宜从事特殊体育教育的师资,将有力地支持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2.2.3不放弃传统就业市场的拓展

中小学对于体育教育的轻视,是造成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对体育师资缺乏需求力的重要原因。然而自全国学校体育座谈会的召开及《中小学体育评估工作办法》颁布实施以来,中小学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度与课时量均有大幅度的提高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内中小学对于体育师资的需求必然大幅增加。为此高校必须结合中小体育教育的实际需要,提高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特色,加大对中小学体育师资这一传统就业市场的拓展,以争取在这场即将到来的就业大潮中分得一杯羹。

2.3构建模块化的特色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色,毕业生竞争力较弱是造成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面临生存危机的内在因素。高校在拓展该专业的多元化就业渠道的同时,应根据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性、专向性和通融性原则,使用模块化的形式建设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以保障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首先在技术实践模块上(见表3),所设的实践科目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如学前体育师资方向,结合幼儿园体育活动以游戏和韵律运动为主的特点,技术实践课可设置幼儿体育游戏、幼儿操等科目。而老年体育师资方向,则开设门球、太极柔力球等老年人喜闻乐见的运动课程。以此保障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学到实用的技术课程。其次教育理论模块,开设专向性的教育与心理课程。如在特殊体育师资方向,选择的教育理论课程应与残疾人的教育与心理知识相关。最后针对学生未来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需要,适当开设相关的非专业拓展课程,以增强专业课程体系的通融性。如老年体育师资方向,行业需求模块可增加老年护理与康复理疗技术等科目。而特殊教育体育师资方向,学生则要学习中国手语和盲文等课程。以确保学生具有从事该方向教学、管理与服务的综合能力。总之,通过模块化的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使学生掌握到与其就业方向密切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技能,确保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夺得一席之地。

3结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及就业率的持续下降,使得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面临越来越沉重的生存危机。单一化的就业渠道、缺乏特色的课程设置,是造成这一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根据时代的需求,为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构建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型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根据专业所面临的客观现实,树立新型的教学目标。高校应根据培养任务与学情现实,改变不切实际的办学追求。将三年制大专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多层次、多方向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复合体育人才。其次要建立多元化的就业渠道,改变就业方向只面向中小学的现实。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拓展到幼儿园、社会公共机构与中小学等多个方面。最后以模块化的形式构建与多元化就业渠道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体系,从而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作者:董旭 李腊梅 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教育论文:体操教学与体育教育论文

1新课标对中小学体操项目的设置和要求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践,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体育教师应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选用合理的教学内容去实现教学目标。下表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良好五个方面对体操项目的设置和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中等学校体育教师。体操教学内容不仅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和业余训练的活动内容,在中小学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高师应加大体操教学的比重,探索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培养。

2高校体操教学与《新课标》存在的衔接问题

(1)体操课程忽视了新课标课程理念的培养

高校体操课程要以新课标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面做适当的调整,使体育专业的学生对新课标思想、理念等有所了解,不能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难度动作为目的,在高难度动作上下工夫、花力气,而忽略了新课标理念的培养和灌输,而有关“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体操教学应该教会学生基础动作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新课标的理解,让他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很好地适应中小学的教学和对新课标的把握,而我们现在的体操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与中学教学内容的衔接,相对中学课程,体操教学过于注重难度技术。

(2)体操课程拓展内容不足,应优化课程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以及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的加强,体操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对高校体操课程教学提出了深刻反思。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陈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体育教学事故风险责任等一系列问题和高校体操教学内容、开设项目发生了很大冲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反映这一现象,很多学校体操教学内容仅有广播操、健美操,跳马、单杠、双杠、技巧体操基本没有涉及,这就出现了高校培养的技能在中小学无法得到运用。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方面要侧重于中小学普及的内容和其他新兴项目的内容,教授内容不但适用于中小学的学生,还要考虑场地设施等的因素。

(3)对保护与帮助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在体操项目的特殊之处就是需要保护与帮助,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保护与帮助的能力是体操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体操教学、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脱手滑落、摔倒等情况,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复杂性,在体操动作的教学和练习中是离不开保护与帮助的。所以,在高校体操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掌握体操各种动作的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熟练掌握体操动作保护与帮助的技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合理的运用。

(4)体操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传统的体操教学中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可以了,却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不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没有突出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导致部分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反而更加依赖老师,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标中强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

(5)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体操课程教学时数变得越来越少,要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实践教学实践就减少了,除了老师在课前的准备活动和教育实习中能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机会,其他实践教学平台是空白的。学生在设计教法、开发课程资源、创设教学情景等诸方面能力的实践环节缺乏锻炼,这样就很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无法接触中学体育的真正需求。

3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对策

(1)提高学生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认识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推广,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和标准也不断的提高,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有了新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体操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新课标理念的灌输和培养,让学生了解中小学体操教学的概况,掌握中小学体操教学的方法。高校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不能一味的专注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较强体操基本理论的学习,让学生运用体操科学知识与理论指导体操教学实践的本领。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相互指导,角色互换,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是教学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为学生将来从事体育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规范技能教学,创新教学方法

在体操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特点、课程资源等方面教会学生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让学生应针对中小学不同水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身体素质、体操水平,进行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法与学法创新,以调动学生学习体操的积极性。技能教学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合理的调动队伍、指导练习者练习、运动强度的控制以及保护与帮助和错误动作的发现与纠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与安排,让学生有适度的试教机会;在教学顺序上,严格按教学设计要求的同时,又让学生自由发挥,以提高学生的教学应变能力。教师在课后评定时把握好尺度,多表扬少批评,合情合理地提出建议和意见,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长期训练,学生的教学能力必会出现质的飞跃。

(3)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学生实习机会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掌握基本技能还要运用到实践当中,承担教师这一角色,所以在体操教学当中,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多设计一些锻炼学生教学能力的教学内容。每节体操课都应有实践的时间,可以让一到两位同学带准备活动,实习基本体操能力,再让一到两位同学讲解示范上一节所学的体操内容,并且给别的同学做保护与帮助。这样就能使学生讲解、示范、保护与帮助的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掌握与巩固。教会学生去组织课堂教学,合理运动量和练习密度,分析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掌握的情况,有效的控制课堂的气氛。在初步掌握组织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学会教授技术技能的方法,学会组织与指挥五十人以上的队伍,通过不断的锻炼提高使得教学能力有所提升。同时在集中教育实习阶段,组织学生进入不同的中小学,通过指导教师的随堂指导,体验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实习转换成自己的一种教学能力。所以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习机会可以是学生等到更好的发展。

(4)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

考核本身具有评价,反馈,激励等功能,通过对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考核,可以评价学校教学的综合水平,让学生和教师看到存在的不足,找出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改革体操的考试内容,完善考试系统,建立健全的体操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使学生在思想上意识到体操教学能力的重要性,更多的掌握体操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所以我们要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将体操的各项内容及能力进行单独的考核,考核的内容为:体操理论知识考核;徒手体操动作考核;单杠、双杠、技巧、跳马等技术动作考核;教案编写、准备活动、讲解示范、保护与帮助、课后总结与评价等能力的考核。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就是未来的体育教师,所以应该提高体操教学能力考核比例,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操教师做铺垫。

作者:邹学亮 熊振强 赵木桥 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体育学系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论文:乒乓球体育大学教育论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乒乓球专项课教学现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的关于乒乓球教学现状有关的文献资料。

1.2.2专家访谈法

通过电话、座谈等形式访问了北京体育大学乒乓球教师(屈子圆老师)获得了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乒乓球课程及乒乓球课的教学改革设想。

1.2.3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征求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笔者编出问卷的初稿,经过反复修改,形成了学生问卷2份。在所有发放的问卷中,学生问卷共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其中男生共154人,女生共46人。

1.2.4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和访谈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并将整理所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归纳和概括,以便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理清和把握乒乓球教学的改革的脉络。

2结果与分析

2.1教学组织形式

调查分析,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从大一开始就开设了乒乓球专项课,从大一到大三共3年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乒乓球专项的分班首先按男女分班,其次是按人数平均分成几个班教学,并没有根据学生对乒乓球的掌握情况进行差别分班,学生的运动水平差异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教学进度。乒乓球专项教学是由同一个教师从大一到大三连续教学3年,在技术的提高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该适当地考虑学生的专项技术水平,根据学生的技术水平分班。理论课的讲解是由乒乓球教研室几位老师轮流上课,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

2.2课时

根据北京体育大学教学大纲得知,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的乒乓球专项课,专项课时数安排总数为576课时,理论课时数安排总数为128课时。专项课主要集中在前3年,理论课只在大一、大二开设。教育学院乒乓球专项的学生通过专项课训练掌握乒乓球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运动技术达到部级二级水平,使学生能教学、能训练、能组织竞赛。根据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教学大纲得知,运动训练系乒乓球专项学生专项课在大一、大二比较多,能够达到每周5节课。原因是他们体能和技术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基础,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具备一定的乒乓球水平,所以前两年主要是加强乒乓球专项的训练,提高乒乓球专项的个人实际水平,掌握一定的战术方法,并通过理论课的指导,能独立完成乒乓球竞赛以及担任临场裁判。通过数据对比发现,从课时的数量上来说运动训练系比教育学院稍多,可是从课时的安排上看,因为运动训练系具备一定的乒乓球技术,所以主要是在前两年训练的比较多;而教育学院乒乓球专项学生的乒乓球技术水平稍差或者是零基础,所以课时的安排均匀分在3年,使技术水平能够逐步提高。从课程目标来看,教育学院的乒乓球专项的学生主要是提高乒乓球基本理论,基本技术,使学生做到能训练、能教学、能裁判。运动训练系的学生的课程目标是学生能够通过系统的技战术训练提高个人实际水平通过组织竞赛实践,能独立组织乒乓球竞赛和独立担任临场裁判。

2.3教学内容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乒乓球专项的学生总体来说掌握情况比较好,基本技术从大一到大三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大三有95%的学生掌握得比较好;基本战术也是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大三约有92%的学生掌握得比较好;在比赛和身体素质训练方面都最终达到了80%。表明乒乓球专项的学生对专项技术的掌握程度总体来说比较好,教学内容的设计比较合理。理论课主要是乒乓球战术理论和乒乓球竞赛组织及裁判的学习,这是学习乒乓球竞赛组织和技术动作及实战比赛的理论基础,能够全面地了解和学习乒乓球。调查得知,同学们希望加大比赛部分以及裁判方面的教学。

2.4教学方法

调查得知,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总体来说是比较满意的,但是仍有少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是很满意,主要原因是学生个体差异无法顾全。从调查问卷上来,北京体育大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技术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从零基础慢慢发展不断提高乒乓球的技战术,掌握乒乓球的基本技能。教学方法较为新颖,学生始终处在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觉得枯燥,教练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入多球训练,单多球结合训练,身体素质训练等教学内容,进行了游戏辅助,学生主动参与,分层次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手段上,采取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

2.5场地、器材

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现器材的统计得知乒乓球馆共有乒乓球球台37台,其中大彩虹共有21台,红双喜共16台,场地用脚步测量法统计长约50m,宽约30m。屋顶高5m,灯光明亮。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乒乓球场地的设施和球台数量比较满意,体育场馆的设施建设对乒乓球专项课的需要基本上能够满足;场地设施和球台都能够满足乒乓球专项班的学生训练。能够使乒乓球专项班的学生教学顺利进行。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北京体育大学乒乓球专项课,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对教学效果带来一定影响。教学课时应该安排合理,适应学生需要。教育学院的乒乓球专项课教学内容以基本技术为主,注重基本功的练习。比赛和乒乓球裁判知识方面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方法能满足大部分学生对于乒乓球专项技术学习的要求。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的乒乓球专项班的场地器材资源基本满足学生的训练,灯光明亮,场地管理需要更加人性化,给乒乓球专项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2建议

教学组织形式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因材施教。教学内容上,以基础教育为主,提高乒乓球技能;多培养学生教学和比赛能力,对于乒乓球裁判的知识加大比例。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场地管理上,加强场地管理制度,使之更加的人性化、灵活多样化,在充分考虑学生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实行有偿的训练,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训练需求。

作者:王颖辉 黄习梅 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体育教育论文:初中体育教学中赏识教育论文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赏识教育延伸和发展的重要性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体育课堂教学改革走了一段弯路。运用各种教学规律,体育课上得精彩纷呈,但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在不断下降。追溯根源,体育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观察、记忆、想象等诸多能力显著提高,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在增强,但还不成熟,容易固执和偏激。由于身心的急剧变化,他们感到自己已长大成人,自主意识增强,并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要求成人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这句教育名言与赏识教育遥相呼应。在体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赏识教育,能够满足中学生内心深处被认可的需求,从而增强自信,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体育课身体练习中出现的个体差异,扬长补短,培养能力,增强体质。

二、利用赏识教育造就阳光心态,激发中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

青春发育期,初中学生性格开始内敛,体育课上部分女生扭捏、放不开,尤其是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更是不敢当众练习,缩手缩脚,对老师的督促,表现得不情愿;部分男生觉得学动作没意思,缺乏学习的动机和热情。体育教学的主线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这个过程如果是师生之间的单项传递,体育教师以教材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者自居,无视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忽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那么即使运用游戏法、竞赛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中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尤其是批评指责、贬低体罚,更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对体育课产生厌恶和逆叛的心理。采用何种方式才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其热情呢?我认为改进学习的关键是改进教学方法和观念。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校体育已建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体育观,体育教师应该从竞技体育框框中走出来,体育课不是教师的表演秀,而是学生的舞台。围绕一个教学内容,学生是主体参与者和表现者,体育教师的任务是根据知识点,因人、因地、因时地安排适宜强度和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身体活动,并分析这节课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精心设计课的流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内容单一、有难度的内容,积极引导,师生共同讨论练习形式和方法,使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行为赞赏鼓励和语言赞赏鼓励同样重要。语言赞赏鼓励在各类教学中运用得最广泛,体育课也不例外,学生较好地完成某个动作时,教师应该用“太好了、非常漂亮、进步真大”这类激励性语言。学生的练习信心不足时,教师应用“加油、坚持住、你能行”这类鼓舞性语言。体育教学在操场上进行,以身体练习为主,空间大,经常分组分项。这时,一个赞许的手势和眼神比语言表扬更具有张力。针对一些初中生内敛、害怕的心理,体育教师可辅助其完成动作,并顺势做出成功或加油的手势,对学生继续完成动作起着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三、初中体育教学中赏识教育应体现年龄特征

正确的赏罚能激励学生自立自强,培养上进精神,而不当的赏罚只能破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一旦受挫,就会失去信心,无所作为,空洞的说教只能使学生乏味、麻木。因此,赏识教育必须因学生的不同特点而有所改变,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采取不一样的赞赏方式。

1.初一年级学生需要具体的赞赏

初一年级学生刚进入青春期,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仍占优势,直观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在体育课中好学、好动,有很强的表现欲,体育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应用多样化的练习方式,运用游戏和竞赛,为他们提供各种参与机会,并把赏识教育细节化,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小组之间相互找优点,形成自我肯定和相互欣赏的意识,老师针对具体情况,激励之余,引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能自信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培养适应能力。

2.制造赞赏初二年级学生的机会

初二学生已形成一定的自律性,但普遍较敏感,个别学生做动作放不开,完全是应付式的。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教师的赞赏对其同样有效,但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不会像教师所期望的那样理想,特别像健美操这类教材在初二年级的开展尤为困难。女生难为情、怕动;男生协调性差,不愿做。对于这种情况,我教了学生一套趣味棍操,学生很快接受了。一根体操棒在手,大家很感兴趣,熟练之后,我加快练习节奏,并逐渐用音乐代替口令,效果不错。再把学生学习棍操动作和态度中的优点大加赞赏,分析趣味棍操和韵律操的异同点,提出韵律操的律动性,用棍操体会身体感觉。这样,一套别有情趣的持棍健美操就水到渠成。对于一些学生不感兴趣的教材,同样可以设计成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让他们主动探索、发展。教师只需把关爱和欣赏及时传达给学生,为他们引路、护航。

3.诚恳地赞赏学生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通常都已形成个性,在赞赏之前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先了解学生的个性与想法,他们的思想丰富而敏锐,是非观较强。过度的赞赏并不适合,教师不诚恳或带有命令式的口吻,他们不易被接受,甚至产生逆反现象。他们需要肯定的而有建设性的鼓励。在体育课上,一道赞赏的目光、一种认同的语气,都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而语言赞赏则以个别交流为主,次数不用多,只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初三学生自然就会由心而发地认可你。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承认差异,给予学生肯定的教育,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变得更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作者:蒋明林 单位:扬州市江都区丁伙中学

体育教育论文:高校可持续发展体育教育论文

1高校体育社团的积极作用

1.1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学生体育社团其集体观念的磨和、精神文明的陶冶、内容的健康性、道德规范的养成等,无不包容了思想教育的内涵。大学生体育社团的教育功能是通过体验社团文化,使大学生能从本民族素质的角度与本国文明程度,做到人伦并处,晓事理、知法律,使之气度恢弘,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恪守操行。高校体育社团所体现出的教育功能并不是通过硬性灌输,如规章、制度、条例、纪律等外部力量来实现的,而是通过社团活动以及其形成的环境氛围、成员之间的互相作用潜移默化于教育之中。由于活动选择的自主性、目标的指向性和行为的自觉性,没有感到来自外部的强制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更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对社团成员的心理品质、道德素养、文明行为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2有利于大学生之间的健康交往

由于学生体育社团具有能够满足成员某一方面共同目标需要的特点,有着为学生乐意接受的灵活、多样、生动的活动方式和依靠成员之间的友谊、信任、推崇而建立的组织形式,体育社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奋斗是体育社团成员间产生一种亲密、健康的关系。

1.3有利于大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21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人才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多种综合能力,其中善于交往、关心社会和他人、较强的社会适应性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体育社团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桥梁和沟通的渠道,将社会要求与社会规范作用于大学生,为大学生与社会之间搭起一个平台,找到结合点。大学生通过社团文化这个舞台,学习与社会相适应的各种规范、知识、技能和生活方式,使自己在各方面得到发展并与社会达成一种动态平衡与协调,促进自身的社会化[3]。

1.4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育家们普遍认为,大学培养的学生具有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全方位的素质。大学生体育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4];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和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不同项目的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可以起到不同的心理效应,如体育舞蹈项目能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愉悦身心和增加审美情操,引导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流和发展友谊,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等;球类项目对集体主义精神、组织纪律性和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具有显著作用;体操、武术项目有利于培养人沉着、果断、自控力和坚持等品质;健身健美运动具有健体、审美、成就、移情与宣泄效应,体现大学生追求形体健美的同时注重心理健康的发展。

1.5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素质教育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因此,素质教育也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因为体育社团活动主要是课外体育,其主要特点有:(1)灵活性——课外可不拘一格,灵活生动,丰富多彩,讲求实效;(2)开放性——课外体育不受教学计划和学校围墙的限制,其内容和形式更接近生活;(3)综合性——“课内”教学是按学科进行的,而“课外”活动则是以活动为中心进行的,它可为学生提供同时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方面智力与才能的机会;(4)兴趣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时,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其活动内容、形式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5)自主性——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有更大的自主性,他们是活动的主人,教师只起辅导帮助作用。体育社团的这些特点都能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

2制约当前大学生体育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2.1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机制松散

首先,管理缺乏科学性。学生社团队伍庞大,人员复杂,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加之有些社团组建程序不规范,没有严格按照学生社团管理制度进行申请,没有健全的工作制度,出现了社团内部管理混乱,人心不齐,特别是经费乱用、印章乱刻等现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社团成立的办法涉及到三个环节的问题:一是社团成立的条件是否有限制,比如有多少人发起,是否有明确的章程等等;二是社团审批或备案程序是否规范。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学生社团是需要校方审批的,那么谁审批,如何审批,必须有一定的规范;三是审批后,学生社团拥有怎样的资质凭证,比如有的学校发放《学生社团登记证》,一年登记一次,类似于营业执照,而有的学校则是一旦审批在案就不再需要其它手续,也不需要年检[5]。其次,监督机制松散。目前对体育社团的监督机制是非常不健全的,从学校的监督来说,高校体育社团的专门管理机构力量薄弱,对社团管理的专门机构是团委,辅助管理机构是学校体育教学部门。由于管理机构人手少,很难满足大量涌现的体育社团的监督管理需要;高校体育社团的双重管理机制有可能造成责任不清,导致监督的缺位。总体来看,目前高校体育社团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

2.2体育社团发展的物质条件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经费缺乏是目前制约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许多社团都把它列为影响社团发展的第一位因素[6]。大学生体育社团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使社团活动的强度有限,活动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成为制约社团发展的一个瓶颈。根据学生社团联合会的规定:社团向会员收费有一定的限制;由于活动层次不高,开展活动的影响面有限,外来社会赞助极少,造成活动经费短缺,所以活动质量得不到保证。总的来说,一方面是学校对学生体育社团的总体财政支持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学生社团自筹资金的能力和渠道有限,使体育社团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2.3体育社团活动缺乏文化艺术的底蕴

体育社团活动形式的选择和内容的品质的高低对社团成员的思想素质、心理发展倾向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也丰富多彩,但有很大的随意性,品位不高,缺乏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和文化内涵。一是社团缺乏整体策划,具体活动缺乏计划性、有序性、规范性,所以质量高、层次高的活动不多。二是社团活动缺乏专业教师的科学指导。各高校体育社团的教师指导力量主要来自体育部﹙系﹚。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有专业人士介入的社团,还是由团委教师一力包揽的社团,其指导力量都显得薄弱。由于目前存在多方面的原因,辅导师资在体育社团中是比较缺乏的,辅导师资主要出现在体育学术类社团中,如裁判学习、裁判过级、运动康复等。三是联合活动在目前高校体育社团中也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学校内部的社团之间、不同学校的社团之间得不到互动,不能充分的发挥体育社团间应有的互动作用,学生的体育兴趣不能够有效的形成。同时还有一个机制性的原因,即现在的学生社团工作一般是义务从事的,担任指导教师并没有固定的劳动报酬,这也是导致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的关键所在,使得一些社团活动一直在低水平徘徊。

2.4社团内部组织建设和机制建设不完善,继承与发展不够

很多学生大一加入社团,大二成为社团负责人,到了大三,因面临毕业、就业等问题而“功成身退”。人员流动大,导致了社团“一年兴、二年旺、三年衰”的发展规。许多体育社团不注重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由于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社团的团员档案、活动资料的留存无法得到保障。换届的社团负责人缺乏思想上的沟通,新上任的负责人多数推翻前任负责人制定的计划、目标和管理办法,造成社团发展和内部管理的低层次重复进行,甚至停滞不前,缺乏必要的连续性、可持续性。结果是社团一直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状态。成员流动太快是学生社团的一大特点,特别是优秀成员流动太快增大了社团目标的变化性和随机性。如何通过通讯联系、互联网沟通和组织新老会员联谊等形式加强在校会员和已毕业会员之间的沟通?如何有意识地把体育社团宗旨、积累的活动经验和各种人际关系有效地传承下去?这是当前大学生体育社团内部管理的优秀问题。

2.5对学生体育社团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目前,很多高校党政对学生体育社团的关注和重视更多地是由于被动地接受了社团自身日益活跃和壮大的事实,而不是主动、正确、充分地认识了学生体育社团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7]。因此,充分认识学生社团的作用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事实上学生体育社团既是共青团育人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的阵地,对于形成学校的特色传统,创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目前在高校中的体育竞赛活动,尤其是普通大学生的体育竞赛活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所以体育社团担负的活跃学校体育气氛、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传播体育文化及培养学校体育人才等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8]。因此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都应当提高对体育社团积极作用的认识,把它放到一个重要位置看待。

3.当前大学生体育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完善体育社团的管理制度、监督制度和品和评价体系

创建一系列科学的高校体育社团运作的内部管理制度、监督制度,是高校体育社团发展走向成熟的必然选择。从外部管理来看,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种类繁多内容庞杂,而高校对这方面管理的制度都还很不健全,应该明确管理部门,从制度上创造有利于体育社团发展的外部环境,减少管理中的任意性和人为因素,建立、健全体育社团的监督机制,防患于未然。增强体质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需求,在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目标中,要相对地高于体育求知和全面发展需要,更利于其兴趣、爱好与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由于目前社团的评价主要是由学校社团联合会一手操办,具有很大的人为性和不公正性,社团之间的相互评价根本就不存在,会员没有参与到对社团的评价当中去,评价体系还不是很完整,因此完善社团的评价体系对社团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2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现阶段高校体育社团经费匮乏是个不争的事实。拓宽体育社团经费来源渠道需要学校各个管理部门密切合作,各司其责,在不断扩大体育社团社会影响的同时,吸收和利用社会经费来源。随着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群众体育意识不断增强,各社区纷纷建立了自己的体育团体。高校体育社团应与社区体育社团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社会体育社团的人力、物力、财力,扬长避短促进自身的发展,进一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的发展,是未来高校体育活动与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也是突破我国传统的以“课程”为中心的重要教育手段和途径。由于现有的学生体育社团在管理制度、发展目标、组织结构与活动内容与形式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尤其是在财务运作方面尚需进一步的开发与培育,因此,高校体育应在符合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目标与规律的同时,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和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需求,给于足够的扶持与帮助指导,以努力开发校园体育文化与体育产业相接合的区域性体育市场,形成社会、学校和学生共办校园体育的新局面。

3.3高校体育社团与高校体育教学有机结合

据有关专家指出,高校体育社团教学模式将是将来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9]。现在高校体育社团与体育教学脱钩,体育社团的工作还没有纳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去。如果把高校体育社团纳入进高校体育教学中去的话,缺乏专业的指导老师、场地器材与体育社团管理不到位等老大难问题都将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果能实现高校体育社团与教学有机结合,体育社团组织成员中,因“兴趣、爱好、亲和”型逐步向“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就会增多,希望掌握更多体育知识的参与者数量就会不断增大,为普通高校成立运动俱乐部、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及实施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可能。

3.4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虽然教育部了《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的指示,但是有的高校主管部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社团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对体育社团支持与关注的力度还不够。因此,高校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从物力、财力、人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与扶助。另一方面,体育社团也要积极开展工作,以工作实绩来赢得学校的认可,争取学校各个部门的支持。同时还要加强学校的管理与引导。在提倡社团学生的主导性和学校的宏观指导性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的行政管理职能,由团委和体委协作,对体育社团统一管理,使社团管理逐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实现体育社团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社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团发展的保证。

4结语

总之,只有高度重视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和建设,充分认识其教育功能和积极作用,在政策上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在管理上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规范,完善其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才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作者:杨平川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体育教育论文:技工学校合作性学习体育教育论文

一、合作性学习的概念

合作性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Koonts首先倡导并实施的,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使学生之间建立了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合作性学习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1]。根据合作时间的长短,合作学习分为非正式合作学习、正式合作学习和基层合作学习。合作性学习的方式分为同位交流方法、小组研究方法和师生共同讨论方法。

二、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

九十年代末,国家对技校的招生全部放开后,职教类学校的生源大战异常激烈,在此过程中招生规模无限制膨胀,招生质量的无限制放宽,在一些成绩优秀学生选择报考技工学校的同时,有一些生源质量出现问题。

(一)成绩不理想但品行良好的学生

很多人认为到技校是来混日子的,技校学生普遍素质都比较差,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其实很多技校生有爱心、有正气、有凝聚力。他们尊敬老师,待人处世稳重,班级工作认真负责。虽然他们成绩不理想,但心态成熟,明白自己的不足与优点。他们目标很明确,就是好好学一门技术,以便将来在社会有立足之地。

(二)来自特殊家庭的特殊生

特殊家庭,指的就是因各种原因导致家庭变故,成为孤儿,或成为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一般由奶奶爷爷或亲戚照顾。他们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关爱,在缺失爱的环境中生活,所以他们往往会变得倔强、暴躁、自卑,不相信别人,独来独往。

(三)成绩、品行都欠缺的学生

这类学生往往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他们通过违反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与老师对着干的方式去吸引大家的关注。很多学生还存在抽烟、赌博、打架等不良行为。

在进行体育合作性学习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比如一部分技工学校学生动手能力普遍比较强,但不乐于接收枯燥的动作要领讲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灵活多变的动作要领讲解方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和参加的积极性;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过分地强调自我而忽视了他人,缺乏合作意识,所以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他们合作意识,注意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

三、技工学校体育合作性学习的教学程序

以“三步上篮”为实例的合作性学习教学程序

(一)明确教学目的

合作学习必须以个体学习为基础,而且它的合作效果必须通过个体学习而起作用。怎样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充分的发挥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明确目的可以提高学习、工作效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用很短的时间,协调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完成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的目的就是三步上篮。

(二)老师示范,激发兴趣

老师要讲解三步上篮的动作要领、技巧及在实际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可以结合亲身示范或通过观看三步上篮教学图及分解动作,边示范(观看),边讲解,让学生了解篮球运动的竞技性与美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分组

合作小组要求小组的成员要具有异质性,所以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学生性别、兴趣爱好、能力、身体素质等综合因素,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时选好小组长。

(四)进行活动与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徒手三步练习、接同伴球三步上篮练习、自己运一次球三步上篮练习和从三分线外自己运球三步上篮练习。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讨论练习的动作要领及技巧,可以讲自己的体会。练的好的,掌握快的学生可以指导差的学生,共同进步,分享成功。活动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效果展示。在合作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1)怎样倾听: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自己的判断,丰富自己的见解;(2)怎样发言: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表达完整,语言简炼且突出重点;(3)怎样交流: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体会他人情感。小组内成员之间友好、互助、协调,共同感受在合作学习中的进步和乐趣。

(五)评价与交流

效果展示完后,先小组内部进行自我评价,最后老师做统一评价,而作为成长中的群体,适当的评价肯定,可以增强其情感体验,促使他们更加愉悦地参与学习。之后学生根据老师的评价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成功,弥补自己的不足。

在体育教学中采用这种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兴趣高,积极性强,掌握动作要领快,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在合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强调团结协作,分享成功,培养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意见,学会了团结协作,学会了从别人的经验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

技工学校体育合作性学习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不断监控小组活动,做观察记录,及时对小组活动进行反馈,针对学生争持不下或思维受阻不能深入时,老师必须介入,及时点拨,排除思维障碍;同时要教育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有礼貌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

四、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合作性学习的优点与不足

(一)合作性学习的优点

1、有利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影响学生思维技巧获得的主要因素有:学生讨论、明确强调解决问题的步骤、把方法和策略语言化以鼓励后天认知的发展。尤其是小组讨论,比讲座更有效地促进思维和问题的解决。学生参与、老师鼓励和学生间的相互作用都与促进批判性思维有积极联系。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对于那些讲授的学生,为了能够讲得更清楚、透彻,必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其它学生也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因此他们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学能力也提高了。

2、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对学科积极态度的形成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强调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且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从而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合作性学习比竞争和个人化学习更能促进对学科领域和教学经验的积极态度,以及对所学学科更持久的热情。

3、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形成凝聚力

在组织对话和操练中,小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谁先谁后、谁问谁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水平,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小组成员之间还要相互合作,才能很好的完成课程目标。合作学习中同学间积极地关系会产生以下效果:减少旷课;增加学习的承诺;加强承担困难任务的意愿;增强学习的动机和毅力;增强满意度和士气;增加忍受痛苦的意愿与成功的迫切感;增强学员之间合作能力形成较强的团体凝聚力.

4、加深对同伴重要性的认识及对老师更为积极地评价

在与同伴相互作用时,可以从对方身上直接学到一些从成人身上学不到的态度、价值观、技巧及信息,学会以正确的观点,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和问题。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性学习的手段时,他们能更好地了解学生。观察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然后继而讨论。这样比讲授和全班讨论能产生更多的个人的、非正式的师生间的相互作用。

5、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心理调节和心理状况

合作精神与大量的心理健康指标有正相关。如情感的成熟、调节良好的社会关系、强烈的个人身份、对人的基本信任和乐观精神。

(二)合作性学习的不足

(1)在小组活动合作学习中,有时因为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意见,大家都不想让,最后导致意见不一致、分歧太多而争论不休,造成内耗。

(2)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发生在小组成员之间,这样容易忽略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不利于各组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各小组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竞争,这种竞争有时会产生较大的摩擦,影响学生之间的感情。

(3)合作性学习把不同学生组织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以此来提高小组的学习效率。但在实践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优秀的学生在小组中处于主要地位,他们成为小组中最活跃的分子,从而导致其他成员处在从属地位,失去交流学习的表现机会。

五、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实际运用合作性学习

(一)做好课前设计与分组

老师在课前要根据上课要教授的知识与动作技巧,要进行合理的课前设计。要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相应的方案,同时应征求学生的意见,然后确定出合理的方案。同时也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组内成员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二)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单位,利用教学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完成自己知识建构的一种学习形式。因此,要让学生明确运用合作学习时,必须确定合理的合作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不同成员之间团结合作,承担不同的责任,才能很好的完成小组任务。

(三)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

加强指导与引导,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有组织、有秩序、有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开展教学之前,要讲清合作学习的要求与方法,如小组负责人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小组不同成员应该承担哪些不同的责任,成员之间如何交流等。因此,体育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在合作学习中,体育教师既是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体育教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平等对话。

(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与技能

教师要在教学中把合作性学习的理念传授给学生,使之首先树立起合作学习的意识。帮助学生认识到掌握合作技能的重要性,训练学生接受他人见解和接受他人帮助的技能,培养学生帮助他人的技巧和能力。使他们具有实现合作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小组成员也会发生变化,体育教师要利用学生合作的机会,教育和引导他们,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使学生通过体育课教学,既掌握了体育的知识和技术,又从中得到了与人合作的教育与启示。

(五)把握好集中与自主

教学时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老师统一、集中教学的同时,也要充分给学生自主开放的学习主动权,让学生有学习空间和分配时间的自由[6]。通过合作性学习培养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合作学习教学中老师要把握好集中与自主。

(六)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发展

小组成员之间因为性别、认知、心理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不同成员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有的人总是抢先发言,争着表现,而有的同学却总是默默地坐着。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轮流当组长,对合作的任务提出每个参与者的具体要求。合作学习有助于思维共振,在合作中集思广益,克服片面,互相启发。合作学习有利于因材施教,学生间客观上存在着差异,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关注小组每个成员的发展。

体育教育论文: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论文

1阳光体育运动

1.1“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

2007年4月29日上午10时许,李长春在北京主会场朝阳公园宣布“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从“国人身体素质直线下降、学生身体被应试教育严重戕害”的讨论中“起而行”,引领亿万青年实现“动起来”;这一浩大的系统工程,这不仅关系到都市里几个虚弱的“小胖子”,也是让越来越多的人远离医院,有高质量的生活,为民族的强大储备更强有力的力量。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

1.2阳光体育运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

1.2.1推广阳光体育运动

加强民族体育,强身健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青少年的健康是国家的财富,是国家复兴希望所在。“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我们要把青春体育运动的阳光洒遍校园,把“运动丰富人生”的理念植根于每一位学生心中。把规范学校体育工作当作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抓实抓好。开齐开足体育课程,普及眼保健操、广播操和课外活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以科学的管理制度保证学生得到充足的锻炼,提高他们体育健身的意识,增强体育健身的技能。

1.2.2激活氛围、活力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利用快乐体育园地、大课间活动、传统体育项目训练等,开展喜闻乐见、特色明显的体育竞赛和群体活动,形成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生龙活虎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学校应积极响应号召,全面启动“阳光体育运动”,把活动组织好、落实好。要求体育教师创新体育活动形式。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每一位教师、学生和家长,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认真动员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能在课间走出教室,走到操场上来,走到阳光中去,呼吸清新的空气,沐浴和煦的春光,踊跃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运动中领略体育的魅力,感受体育的美丽,体会运动的快乐。

2民族传统体育

2.1特征

2.1.1地城特色浓郁

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及其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很大程度上是在地理环境差异作用下形成的。所以必然反映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如北方游牧民族的骑马、射箭等活动,就充分展示出北方各民族纯朴粗犷、热烈豪放的性格特征;而南方水乡各族的跳竹竿、抛绣球等活动,却充分展示出水乡各民族的细腻、活泼的性格特征。

2.1.2文化内涵深刻鲜明

各民族具有自己的制度、风俗、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然而民族传统体育,其文化内涵既与民族思维方式有关,又与特定的文化氛围相联系。如武术,是我国多民族共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在武术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体系为:“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而“刚健有为”在武术对抗性和套路练习之中,成为中华武术魂。还有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骑马,均蕴含“刚健有为”精神,中华民族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推动下不断发展;所以,清华大学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不无道理。

2.1.3纪念意义突出

中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都会有一些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人物出现,人们为表达对他们由衷的敬仰和热爱,往往自发创造出某些体育活动以表纪念之情,如中国汉族的赛龙舟活动,最初就是为纪念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而创造的。再如摔跤,据说,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由黄帝与蛋尤角抵的故事而产生的角抵戏,就是摔跤的萌芽。

2.1.4适应性普及性强

民族传统娱乐体育活动,一直是各民族最基本的体育活动形式。从外形看极接近自然,或就是劳动动作的再现或是动作技术的升华,而且大多数活动自由随意、很少有规则约束,且许多活动动作形式、器材简单,不受场地、人数限制。正是由于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更贴近生产、生活、自由随意,所以具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适应性普及性极强。

2.2价值

2.2.1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和精神

文化的传承需要一定模式和载体不断地去强化。民族体育本身就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一定模式。在体育课程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通过开展与学生身体素质、心理感受、民族情感相吻合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到同一种源源流传的思想、意识、精神,潜意识中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得到加强,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从而得以传承,同时也对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起到积极的作用。

2.2.2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也将成为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思想。将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诸如抖空竹、跳竹竿舞、长拳、太极拳、初级剑等引入校园,让学生陶醉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之中,重温与父辈曾经玩过的“把戏”,少了些规矩,多了些想象,少了些束缚,多了些自由,使学校正规教育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有机的结合,教学结构进一步优化。

3阳光运动----民族传统

3.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简单,可实现“人人参与”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多达977种,每一种项目都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由于与他们的生活、生产密切联系,符合本民族的活动规则与方式,也就越能被各族人民所接受。丰富的内容,人们可以根据年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锻炼,从而逐步实现“人人参与”阳光体育运动。

3.2简单----便于开展运动

踢毽子、跳房子、抓羊拐、斗鸡、打弹弓、推铁环、弹球、抖空竹、跳皮筋、投沙包、抽陀螺、踩高跷、丢手绢、找朋友、捉迷藏、拍洋画、拔河等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竞技体育相比几乎不花钱,但是却能带给我们心灵上的放松和身体上的健康。

4结语

总之,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根基。正如美国有篮球,日本有空手道,中国人应当为有这样多功能的传统体育而引以为自豪。在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体育锻炼的热潮,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探索适应其阳光体育运动的形式,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作者:张爱玲 胡建昌 单位:淮海工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所

体育教育论文: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下的体育教育论文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美国和中国期刊、政府文件、会议资料、数据库、以及国外体坛新闻,网络等各类媒介方式,了解美国与中国教育领域、高等教育领域、体育教育领域、高等体育教育领域中关于教师职前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方法措施、内容要求、研究现状、发展趋势、文化差别、结构区别和存在问题等。

1.2逻辑推理法

通过分类比较、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方法,认清美国与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师在职前教育过程中的区别,规律,在深刻理解其本质特征及变化规律的前提下,力争对其发展的趋势与变化的方向进行准确的预测与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保证我国高院体育教师的事业健康发展的相关对策。

2.结果与分析

2.1美国体育教师培养模式

2.1.1培养体制

美国体育师资的培养一般都在综合性大学之中,它们没有专门的师范院校培养师资但是有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不需要体育加试也没有身高、体重的限制,入学时可以选“体育教育专业”也可“待选”。体育师资培养的学制采取“4+0”模式(学士学位)、“3+1”模式(专业课程+教育课程)、“3+2”模式(双学士学位)、“4+1”模式(双学士学位)或“4+2”模式(专业课程+教育硕士),其中教育课程或教育硕士课程则分别由大学设置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系承担。这种开放式培养模式的优点是培养目标多样灵活,课程设置广泛机动,设施和设备等条件较为优越,学生学术水平和学科程度较高,知识面宽,工作适应能力强,学生来源和职业出路宽但不论何时选专业,此时并未正式进入该专业,而是需要先满足进入该专业条件。以滑石大学为例,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必须修完指定的48个学分;(2)提供无犯罪记录和无虐待的记录证明;(3)肺结核检查呈阴性证明;(4)通过教师资格证书的一般知识统一考试(包括阅读、写作、数学);(5)成绩不低于2.8,平均成绩在0~4分之间,成绩为字母等级A(90),B(80),C(70),D(60),F<60,字母转化为平均成绩时A为4分,B为3分,C为2分,D为1分,F为0分,这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

2.1.2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在体育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中占主导地位。美国实行的是非定向型培养体制。美国的体育系培养目标趋向多向性,专业方向要求不够严格,属通才型培养,为学生提供多种职业的培养和要求,突出较强的适应社会需求的特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要获得体育教师毕业证书,除了要学习教育基础课外,还要具备从事水上运动,舞蹈和一般体育项目教学的能力,许多学校鼓励学生在完成主要专业的同时,加修一门健康、安全、娱乐、运动训练、驾驶员教育或其他领域的内容作为第二专业,这不仅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而且增强了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生存力和竞争力。美国学者对预备教师提出了十条要求1)能识别基本运动技能的关键要素,并予以适当发展;2)有能力决定基本运动技能、节奏和体育运动(运动和游戏、终身休闲运动以及舞蹈;3)能描述和示范与技能活动和体育运动有关的概念和技巧;4)能综合各种训练的学习实践,让学习者掌握从多种学科领域中归纳总结知识和运动技能要点的能力;5)能阐述和应用训练的概念和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各类技巧活动、学校体育活动和健身康复活动中去;6)依据历史学、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分析近期的体育运动问题;7)能描述人体器官、骨髂、神经肌肉结构,识别这些系统是如何适应技能性活动、体育运动和健身康复活动的,并分析他们在运动中的表现和作用;8)能将概念、假设和辩论等方法应用于对体育学习的探究过程中;9)创造和使用适当的教育指导方式去教授运动技能节奏和体育运动;10)支持并鼓励学习者通过运动来表达自身。如俄亥俄州立大学对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初级体育教师、中学体育教师、体育教师、体育卫生指导、舞蹈教师、残疾人体育教师。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中,只有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体育教师。

2.1.3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在体育师资职前培养模式中居优秀地位。美国的教育体系是高度分权的,教育的政策及教育课程设置等均由各州与地方政府决定。全美国共有1400所本科院校,其中700所设有体育学院或体育系,美国285所大学设体育硕士课程,85所大学设体育博士课程。美国体育本科专业学生要求在4年内修满120-140个学分。通常开设的课程有:①教育科学课程:教育基础理论(教育基础、教育导论、教育史、中等教育原理)、教育方法与技能(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评价与测量、教材教法和视听教育等)、教育实践活动(占总学分的11%)、教育实习平均为11学分。②学科科学课程:如春田学院健康体育与娱乐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有:运动培养、运动知识、教学策略、小学体育设计、中学体育设计、残障人体育、运动概念与应用、运动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解剖学、个人健康概论、动作和运动评价、动作和运动传统与价值及体育社会学。学科科学课程占总课时的25%-45%。③专业技术实践课:体育、保健与健康的范畴,具体内容为:急救〔获取红十字证书〕;美国社会的健康与康复;患心肺病病人恢复精力的技能;供观众欣赏的运动;户外运动教育课程;户外追逐运动;足球;垒球;壁球;游泳与潜水;跳水;人生保险与水上安全;水球;乒乓球;网球;排球;瑜枷;大专院校体育运动代表队;竞技俱乐部运动等。专业技术实践课一般要修满20-25个学分。有的学校还为未来教师开设社会文化类课程,包括英语、文学、美术、音乐、戏剧、外语、生物、数学、物理、化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遗传学、地质学、空间学等等。从以上美国体育教师课程设置可以看到,美国高等体育院系本科课程设置的覆盖面广的特点。美国的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一向把理论课程作为课程设置的重点,其用意为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竞争实力。即使是技术类课程,也着重强调技能形成和发展的理论知识而不是运动技术的本身,体现了明显的重视理论研究的培养思想。

2.1.4教师资格认定

在美国想成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要经过资格认证,它们有一套完整的教师资格认定体系。比如美国宾州滑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要修完所规定的120学分,并且平均成绩不低于2.8分,而且要提供无犯罪和虐待儿童的记录证明才能毕业,甚至即使毕业也并不代表你就可以是一名体育教师,而要获得宾州条件才行。而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条件如下:(1)平均成绩不低于3.0分;(2)获得心跳恢复和急救方面的证书;(3)通过教师资格证书专业(体育和健康专业)统一考试;(4)每5年修2门大学必修课,180个小时基层教育业务学生活动。教师证书分为初级和高级。获初级证书6年后并修完24个研究生学分、获州教育局推荐信即可申请高级。在美国体育教师职业任职资格并非永久性的,每年所在学区的董事会会对体育教师能力进行考核,如果未能通过考核则不能继续进行教学。另外,各州的教师资格认定不相互承认,各州的标准也不同,如果你要到另一个州去任教必须参加另一个州的资格认定考试。

3.2中国体育教师培养模式

2.2.1培养体制

在我国,进入大学要选体育教育专业必须通过全国统一的体育考试,同时参加全国文化统一考试,并且一旦录取就不能自动调配专业,而且所学习的课程大部分是在专业内进行的。建国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师范体制来培养体育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弊端明显表现出来。小学、初中、高中体育教师分别由中师、师专、师院培养,这种学历与学段对应的固定培养模式,缺乏科学根据。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多采用“4+0”模式。在本科4年中普通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育类课三者穿插结合进行教育。这种封闭式的师范培养体制造成了教育功能狭窄,师范与非师范专业难以相互渗透,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2.2.2培养目标

在我国体育类高校有两种,一种是师范类体育系,一种是体育学院运动系。体育系以培养学校体育师资为主,运动系以培养教练员和管理人员为主,两系兼顾培养其他专业人才。传统的体育教师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专业型”的体育教师,而合格的标准只是学历达标,目标单一。目前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外部环境已发生变化,社会转型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人才要求。教育部[2000]7号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对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能胜任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从这个方案可以看出,我国体育教师的培养目标已从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化,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范围也由小变大。

2.2.3课程设置

在我国的体育类高校中,课程的开设根据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课程,概括起来分为普通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育类课三大类,

2.2.4教师资格认定

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类学生,必须修完规定的学分,毕业时在校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普通话、三笔),就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就可从事教育行业,而且证书是能够获得全国承认,地区之间可以通行的。

在我国体育教师职前培训除了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外,还有其他形式的培训作为补充:师徒式培训;教学现场培训;观察考试培训;先进典型培训与优秀教案展览参观考察;教育教学专题培训;校园文化培训;读书制度培训;调研式培训等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美国的体育教师的知识要求是宽厚的,对于职前的要求是稠密的,专业覆盖面大,一般都要跳出体育的范畴,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它涉及到专业知识、历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和成长等诸多方面的知识,把体育教育融入人类整体文化背景中加以认识和理解,同时强调教师在实践中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因此,体育教师的培养已经不仅仅是某方面运动项目的专长者,而是究、创设、组织和指导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专家,是引导体育文化发展和倡导全民体育运动的专门人才。这一要求对我们的体育师资职前培养是有益的。

3.4.2美国学者认为,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多元化特征在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中逐渐显现出来,作为体育教师的职前教育学者来说,该如何调整自己、提高自己、认识这些变化是很重要的。由于信息社会的新特征、新变化,必然使未来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学校丧失了很大一部分原先已固有的教育经验和优势,一些学校和教师茫然不知所措。因此,如果一名新的体育教师不及时认识到更新自己的观念和知识结构,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要求,那么,必将被时代淘汰。

3.4.3在教师资格认定上,美国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更为严格,对于入职的体育教师要求更高的能力,这样会促使体育教师注重职前的自我要求,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有利于提高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相对而言,我国的一证终身制度不够合理。

3.2建议

3.2.1在我国传统的体育师资职前培养中,应转变“重专业、轻基础”,“重技能、轻理论”的培养模式,从整体上提高基础体育教师的质量。

3.2.2因为不同的国情,我们不能盲目的要求我国的体育师资的职位培养一定和美国的趋同,而应该根据国情制定符合国情的方针政策。

3.4.3我国体育教师入职教育应采取集中脱产职前培训和日常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3.4.4制定强有力的规章制度,把体育教师的职前培训作为研究的章程,制定自我评定,职前模拟课训练,职前考核,学习结论,方向定位等。

3.4.5由高院的管理部门配合体育系加强职前的培训的要求,指定专人,专管的条件,严厉打击对于疏忽职前培训问题的把关。

4.4.6要求体育部门的新教师不断的提交新的改革方案,在实践和学习中共同找到解决职前培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更有效的使制度适合国情,省情和地方的需要。

体育教育论文:我国学生体育素质教育论文

一、新世纪素质教育内涵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国民身心基本质量的教育。它的真义在于:①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全体性;②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全面性;③主张合理的个性发展--主体性;④保证人最基本的身心质量--基础性。沙连香教授认为[1],国民的素质结构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国民素质可分为基本素质和深层素质,基本素质由身体素质与智力素质构成,深层素质可进一步划分为人格素质、道德素质及角色素质等。依照素质教育的实质与社会对国民的素质要求,在体育学科中可解读为:身体素质+深层素质的可能领域=体育素养。如果对素质教育的指令,在体育课程与教学中仅仅解读为发展身体素质,以为体育课就是锻炼课,那么,就违背了主体性与全面性;如果以人格、道德、角色等深层素质作为体育课追求的主要目标,那么,就背离了基础性。因此,只有用“体育素养”才能包括素质教育思想的真实内涵。

二、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促进了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能使学生通过运动,从而促进他们在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的比拼;提升他们在思想、作风、团队的合作与竞争;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全局观念;培养其坚忍不拔、勇于拼搏的良好品质;同时还能培养其谦虚谨慎的品格,保持谦虚谨慎、循序渐进的求学精神,通过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不断进行思考、学习,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为其在今后在进入社会能较快适应社会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提升了学生文化素养

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战术的学习和运用,是一个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在体育活动中,为了提高技能战术水平,学生需要开动脑筋,发挥想像力,这间接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其次还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体育教学,学生可以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和原则,提高其运动技能,促进大脑的发育,调节大脑中枢神经,为学生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再次,体育运动的战术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可以促使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对提高学生神经中枢的灵活性及协调支配各器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均有良好的作用。

(三)增强了身心素质教育

体育运动对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通过体育活动的开展,学生身体的各个系统得到锻炼,在提高运动能力的同时,内脏器官的机能得以改善,体质得以增强。其次,体育也使学生对自理、自护能力有了一定了解,增强了其保护意识和受伤后的自护能力。再次,体育还对心理健康有一定调节作用,通过运动释放压力,放松情绪,能有效地使学生在压力前保持心理控制的最佳状态,从而不断提高适应能力。

(四)窥现了审美艺术教育

审美艺术教育是近年兴起的教育系别,如芭蕾,健美操,自由滑冰等,体育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高超技艺和优美的姿态动作,使学生受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和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提高自身鉴赏能力以及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