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14 03:55: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体育与健康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人际关系
相对于中小学而言,大学环境具有更强的社会性,人际关系也较之以前更为复杂。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每个人个性、经历上的不同,使得交际这件看似平常的事情对于部分性格内向、自我审视心态不正确或者处于特殊时期的年轻来说要显得相对更加困难一些。
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还有一些学生,自小成绩较为优秀,专注于学习这件本身,因而在进入大学之前整体的学习历程较为顺利。这类学生,往往有着较高的自我定位,之所以会进入高职院校多数是因为高考发挥的失常。在这样的经历背景下,这些学生带着复杂的而矛盾的心情进入到高职生活,常常需要很长的缓冲时间才能够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中。
3、学习压力
现代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大使得很多高职学历的学生不得不背负起相对更大的学习压力。他们当中的有些人不但需要保证平时的课业学习质量,更需要花时间专注其它类型的诸如资格证考试、学历考试,其紧张程度可见一斑。但是大多高职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强大的学习需求与现实考试的需要冲突也容易让他们产生沮丧、悲观的情绪。
二、体育教育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增强体格,培养高职大学生良好的品格和意志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多数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体育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加强锻炼,在繁重课业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所谓身心健康,先有身体上的健康,才能达到心情的愉悦,因此拥有一个健康的体格,是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条件。体育运动是一项考验人体的耐力和体力的运动,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往往会激发高职大学生抗疲劳、紧张、竞争力及意志上的磨练,通过完成体力上的任务,从而使得大学生的内心获得放松和成就感,从而能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2、放松身心,缓解课业压力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受到了来自于多方面的竞争压力,尤其是高职大学生,其学习的对应面往往更加接近现实社会,紧张的学习和竞争的压力对于年纪尚轻的高职大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心理负担,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长期的学业落后会使得学生产生深度的自卑感,部分学生甚至会出现厌学厌世的不良心态。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可以通过其日常的生活状态和肢体语言中表现出来的,通过体育运动,也是大学生情感的一种体验,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消除学业的疲惫感和紧张感,通过体育运动也能够获得一定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在缓解压力的同时也消除了高职大学生的不良情绪。
3、促进交流,提高高职大学生社交能力
体育教育是一种互动式的教育形式,通过集体的学习、练习和比赛,从而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人际交往。在平时的课堂上,大学生往往只关注于自身的学习,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上课和做题当中,非常缺乏人际交往,这种情况也使得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难以适应现实社会的交流模式。体育教育是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让大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满足了大学生内在的情感的需求,也丰富了生活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可以有效的避免心理抑郁等健康问题的产生。
三、心理健康角度下的高职大学体育教学建议
1、体育课程添加心理健康内容,促进高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体育教育对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然而在许多高职院校当中都没有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培养了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这才是国家所需要的真正人才。因此在了解到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紧密关系后,可以在体育教育的课程中贯穿一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体育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发挥得更好,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显得较为枯燥,学生往往都对此类课程提不起兴趣,这样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而将两者结合起来,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身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提高体育课程的灵活性,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力度
体育教育其实不单单是体育运动,其还应该包括健美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将这些知识结合起来,形成生动的体育课程,从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课程应该是一门多元化的户外课程,学生在参与其中时能获得身体的锻炼和心理的放松,因此学生需要对这门课产生积极的兴趣,要能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课程中去,体育课程的内容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堂好的体育课,既能够起到锻炼身体、学习体育技能的作用,又能够使得学生获得心情上的愉悦、心理上的舒缓,因此体育教育应该脱离枯燥古板的模式化教育,推进体育教育改革,发展多元化人性化的轻松体育教育方式。
3、加强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体育心理健康专职教育队伍
除了有体育课程上的改革以外,对于课程的引导者,也应该灌输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相结合的理论知识,对于体育教师而言,也应该长期的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保持自身身心健康的同时,才能将积极向上的心态带给学生。在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之后对于体育教师的要求也更加的严格,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培养一批专职于心理健康的体育老师,让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作者:沙登阁 王玲玲 单位: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日照职业技术学
作者:顾丽燕 刘晓军 单位:首都体育学院人体运动科学系 渭南师范学院体育系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是实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法规性指导文件。它明确提出了学校体育教育和学校卫生教育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所以,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是影响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陕西省地处祖国西部,是首批进入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省份,也是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一级检测网点。研究陕西省中小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与学生健康现状,不仅能反映我国西部省市地区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的变化规律,而且能为西部大开发和陕西经济建设提供合格的人才储备,为体质与健康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陕西省参加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的好、中、差代表片的30所中小学校。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1.2研究内容为了揭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与学生健康状况变化的内在规律,将研究内容分为健康状况研究指标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研究指标。
1.2.1健康状况研究指标视力不良率、龋齿率、肥胖率和贫血率。
1.2.2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研究指标学校体育工作、学校卫生工作、课外体育卫生开展状况。
1.3研究方法
1.3.1问卷调查法为研究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中存在问题对学生健康状况的影响,设计问卷三套,包括学生问卷(针对中学生)、家长问卷(回答问卷学生的家长)和体育教师问卷(调查学校)。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经过6名学校体育学专家鉴定。2002年2月向西安、汉中、延安三地市参加2000年陕西省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调查的普通中学、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学生家长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454份,总回收率94.6%,总有效率86.7%。其中向西安市区城乡体育教师、中学生和相应学生家长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74份,回收率96.7%;向汉中市区城乡教师、学生和相应学生家长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2份,回收率94.7%;向延安市区城乡教师、学生和相应学生家长分别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8份,回收率92%。2002年4月,抽取调查对象的10%,用“测验———再测验”的方法进行重复调查,两次调查的可靠性系数为0.92。
1.3.2访谈法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作者走访了西安、汉中、延安三地市的中小学校,共30所,与中小学体育教师共30余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有关人士10余人,就有关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中存在问题和影响学生健康的问题进行了访谈。
1.3.3文献资料法查阅陕西省1995年和2000年学生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获取学生健康状况变化的相关数据。
1.3.4数理统计法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中有关统计推断的方法对所有数据做了常规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分析1995年和2000年陕西省学生健康调查资料(表2):中小学生近视眼患病率仍居高不下,城市学生近视率仍然明显高于农村学生,但城乡差距比1995年有所缩小。肥胖学生的人数明显增多,已成为影响城市青少年健康的重要问题。学生营养状况明显改善,龋齿、贫血等常见疾病的发生率呈现下降趋势。这些数据充分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儿童青少年学生的营养及保健水平得到普遍提高。
2.2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现状
2.2.1体育师资队伍的结构当前,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改革。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师队伍的素质问题,日益凸现其关系改革成败的作用。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体育师资是保证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师资本身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见表3)。从表3结果分析,陕西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师资结构城乡差异显著,应引起足够重视;职称结构偏低,学术水平薄弱,对教学质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学历结构不达标,是制约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又一重要因素。
2.2.2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与建设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是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则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根本。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城乡差异显著存在。城市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80%以上,且基本都毕业于体育教育专业。乡村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人数只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0~60%,毕业于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数在专职教师中也只占60~70%(见表4)。在访谈和调查中,发现在许多乡村小学中,基本无专职体育教师,这一现象也值得我们注意。此外,城市中小学被调查的体育教师,只有10~15%的人获得了进修或学习的机会,而乡村教师获得机会的人数则在5%以下。这种情况,势必造成陕西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影响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影响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
2.2.3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体育教学达到实际效果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是贯彻《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的基石。从表5分析,目前陕西省中小学中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存在模糊的概念,没有统一正确的指导思想,大多是按照教师本人的意愿确定。只有正确、健康的指导思想,才能发挥体育教学的真正作用,使德、智、体、美诸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的根本改善。
2.2.4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再次提出应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到学校体育工作中去。要求学校开展以健康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开设学校健康教育课。在调查中发现城市中小学校健康教育课能按计划开设的占80%以上,多数乡村中小学校只配发了教材而未按计划开课。无论城乡,能做到定期进行健康知识讲座和卫生知识宣传的学校只占很小的比例。在乡村中小学校中,有36%的学校不能保证对学生进行定期体检。
2.2.5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场地设施和器材是体育教学的基本保证。目前,陕西省城市中小学场地器材状况较好,而乡村中小学场地器材则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场地设施和器材的不足使乡村中小学的正常体育教学很难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开展,势必对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产生负面影响。
2.2.6体育经费投入陕西省中小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直接导致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费出现不同程度的缺乏(见表6),有的农村中小学只能勉强维持一般的教学活动。#p#分页标题#e#
2.2.7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在目前陕西省中小学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成效普遍偏低的情形下(表7),研究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感程度,对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科学管理,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有深远影响。此项调查表明,陕西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基本上能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有较强的集体观念,能较好地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但工作满意感水平普遍较低,成为教师队伍稳定性的隐患。其主要影响因素有:缺乏工作成就感、劳动报酬低、职称评定因素、学校政策制度和学校领导因素等五方面,且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在访问调查中还发现,任职年限越长,担任职务越重要,职称越高,对工作的满意感也越高。
2.3学校社区关系现状
2.3.1家庭对体育的关注程度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如果学校不能保证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得到充分的改善,家庭则应义不容辞地成为第二战线。调查结果表明(见表8),陕西省城乡中小学生家庭对学生健康的关注程度都较高,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追求上升有关。而家庭对体育的关注程度明显偏低,大多数家庭认为体育是学校的工作,家庭主要是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这种观念上的错误,使学生无形中也形成学习第一的偏差认识。要根除观念上的错误,就必须进一步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为更多学生创造学习机会,尤其是能让更多的初中学生走进高中校门。调查中还注意到,家庭对体育的关注程度与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家庭收入以及生活环境有关。
2.3.2社会对体育的关注程度体育运动作为人类的高级文明活动,已演进成为人类的一种具有独立体系的文化形态,而确立在社会生活中,它渗进社会的每一个细胞,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与此相适应,社会对体育的关注程度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体育的大众化与平民化发展提高。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目前陕西省体育社会化的程度仍然很低,社区体育和家庭休闲体育还处在起始阶段。人民群众空有满腔锻炼热情,却没有锻炼的场地和设施,也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合适的评价标准,进而影响其锻炼的持久和热情以及信心。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的根本改善也就缺乏必要的社会土壤。
2.3.3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状况调查结果表明,陕西省城乡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明显不足。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压力过早地压在学生的肩上。没有休息时间,学习、学习、再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直到考上重点大学,找到舒适的工作。所有的家长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任何可能的条件,但就是不能允许他们每天将一个小时的时间“浪费”在体育锻炼中。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在家庭和社会面前已苍白得没有任何说服力。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学生的健康水平整体上有所提高,但存在问题依然严峻。(2)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总体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但城乡间的差异仍然显著存在。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没有明确指导思想;领导不重视;体育经费和场地器材缺乏;体育教师队伍培养不能满足新时期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要求;体育教师工作满意感水平较低等是目前陕西省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3)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严重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发展,继而影响了学生健康状况的进一步改善。
3.2建议
(1)必须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保证教育经费投入,全面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者应树立科学的体育健康观,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使体育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3)加大社会体育经费投入,改善公用体育场地和设施,推进社区体育和体育服务产业发展。
摘要:拥有健康的身体素质,是高职学生将来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基础条件,因此在高职的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对于学生的体育锻炼。最近几年,高职学校开始在体育课中加入健美操的教学课程,因其特有的魅力与价值深受广大高职学生的喜欢,老师在开展健美操教学时,要根据这项运动的特点,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寻找到适合本校的有效开展方式。
关键词:健美操;高职体育;健康教育;舒缓情绪
国民的整体素质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所以加强国民的身体素质,促进提升国民的锻炼意识与体育运动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职学校近些年来也加强了对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一直在寻找全面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的方法。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加入健美操运动,可以将体育和身心健康教学相融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一定的助益。
一、健美操的概念和特色
健美操是一种身体随着音乐节奏变换的进行有氧运动项目,具有塑体健身和娱乐的功能。健美操自传入我国以来,一直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发展,已经成为一项普及率极高的运动形式。现在我国高职教育更加追求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体育教学也随之进行着改革,将培养学生身体素质与良好的心理状态作为日常主要的教学目标,于是高职院校开始尝试将健美操加入到体育的教学之中。一般健美操教学都是以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运动技巧、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为主的,老师在教学时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掌握基本的运动组合,之后再由老师启发使学生渐渐掌握动作要领,提升学生动作的美感与协调感。
二、在体育教学中加入健美操的作用
(一)对学生的心理健身有一定的帮助
根据调查发现在高职学生中,长期进行健美操锻炼运动的学生要比没有进行锻炼的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要强很多,而且这些学生不仅是身体,而且心理也有着极大的改善,他们无论是在性格上、还是在人际关系上都有所好转。而且在经过健美操的运动之后,他们明显感觉自己因学习或人际关系带来的焦虑、抑郁的情绪得到了缓解和减少。这证明健美操具有一定的心理疏导的作用。健美操是集体运动的项目,学生参加锻炼时必然要与其他同学接触,因此健美操运动也成为了学生们的一种社交方式。在运动时,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学生们必须要动用集体的智慧,间接的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帮助其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提高锻炼学生的交流水平。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社会生存的能力,让他们通过运动过程,学会与人交流和沟通的方式,掌握减少不良人际交流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能力。因此这项运动为高职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锻炼平台,为他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有效的进行沟通,增加他们与人交际的经验,使他们能够在毕业之后迅速融入到社会之中。而且健美操的配套音乐很多都是节奏感较强且旋律优美,可以帮助学生有效转换自己的不良情绪,让其进行自我疏导,减缓不安、焦躁的心理,在运动中充分释放自己的压力。
(二)激发学生的潜能
就教育意识的角度而言,健美操可以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两者有效融合在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知健康和健身以及美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健美操来达到对自身身体的控制和调整目的。老师在教学时要采用健美的视角来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增加其健身锻炼的次数,加快体育与健康结合的脚步,把学生拥有的体育潜能和心理自我疏导的潜能充分发掘出来,让其能够对达到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高职的学生基本年龄都在18到23岁左右,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学生的身体骨骼还在生长,这时如果长时间坚持健美操的运动,可以帮助促进学生的骺软骨发展,促进其身体生长,帮助他们形成致密、结实的骨质。经常进行健美操运动的学生,他们的运动神经更为灵活和均衡,而且学生的动作记忆力与再现能力都比较发达。健美操运动姿势较为优美且节奏较快,而且跳跃的姿势过多,对力度和幅度的要求很高,较大的运动量可以帮助消耗多余脂肪并形成肌肉,帮助身体塑形。而且其中大多数的动作都是不对称,且很多较为复杂、难度较大,长期进行这种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度,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力量感与柔韧性。除此之外,因为健美操的活动时间较长,所以锻炼者需要不断克服身体疲劳感和不适感,这样就使其耐力与意志力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很多的高职学校都认为健美操更加适合女生进行锻炼,导致男生很少加入到这项运动之中。一般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广大师生对于健美操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根据上述介绍使我们了解到,这项运动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着极大的益处,因此老师和学生要摒弃以往对健美操性别的错误认识,不要让健美操成为女生的专属,根据健美操健、力、美的特点,结合男、女生的身心特征进行设计,提高学生对于健美操的学习兴趣,进而加强健美操的教学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加入健美操教学对学生的身体形态以及心理健康都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这种锻炼方式因其修身养性的优势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受到了师生们的喜爱。随着健美操在高职教学中的不断开展,它带给学生们的益处也越来越明显,希望各高职学校能够不断对本校的教学方式进行完善,提升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使其能够在日后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作者:李霖 单位: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体育艺术部
摘要: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初中体育与健康在教学的实践中一直是处于被冷落的地位。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应该从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内容与现状进行分析,剖析造成其不受重视的因素所在,并且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探寻出一套合理的解决措施,以提高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现状;提高策略
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的改革,初中体育和健康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目前,初中体育教学过程还存在许多问题。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只有在坚持新课改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特点,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内容
初中阶段是学生强身健体的关键阶段。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在教学方式上更具自由性,而且教学也大都在室外进行,学习的是相关的体育技能和健康知识。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在体育价值的认识上有很大的引导作用,而且对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运动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现状
通过上文对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内容的认识,可以知道在教学过程中是需要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达到课堂活动有效性的实现。但是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的。
(一)对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
当前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活动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深刻影响,教学所采取的方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主,以教材内容的使用为中心进行的。因此,在中学体育课堂中,主导者只是教师,学生是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的。在这种教学状态下,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也大都是教师安排好的,没有做到因人而异、因需所学,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也就阻碍了教学有效性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不够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初中体育的教学是非常简单的,体育教师的职业也是非常轻松的。这种错误的思想也就导致了很多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做不到认真备课,在教学过程中也仅仅是一些简单的活动,造成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欠缺,单调而且无趣。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功能就会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降低,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质量更是因此会下降。
(三)落后的教学手段与方式
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最普遍的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操场教学模式,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体育教学却还没有在教学中采用新的教学方式。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体育教师的片面教学理念造成的,认为多媒体教学只对理论学科有效果不适合体育专业的使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够无法熟练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导致了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方式和手段的落后。
三、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提高策略
(一)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针
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活动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针,就是采取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再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的操作,当然这种自主学习是需要依靠教师的指导来完成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正确指导是尤为重要的。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并且获得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改变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是要实现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有效性提高。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控制者,是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因此,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有效性,转变传统老旧教学理念,建立更适合社会发展和教育需要的新理念,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目标。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要想实现中学体育课堂的有效性,是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的,这就需要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研究学生的学习爱好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当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时,才会充分地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这就需要教师对旧有的教学方式不断创新,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适当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应该在对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充分考虑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其教学内容。要注意避免安排难度过大的教学内容,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但是也不能安排过于简单的教学内容,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减少。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使其安排的教学内容符合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比如在尊重男女生生理差异的基础上,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行差异化的教学方式,不再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要求,更好地实现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五)进行教学器材场地的创新
基于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可知,场地和器材的运用在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的也是有明显作用的。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就要通过对体育器材和场地的不断创新来实现。比如可以不时地引进新的教学器材,像飞盘轮滑等。或是开辟新的教学场地,不再只是局限于学校内部的操场。只有学生对使用的器材和场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在目前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中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式,就能寻找到有效合理的解决措施逐渐消灭这些存在的问题。在实现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
作者:陈华西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第二中学
一、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
1.体育课程的统一性的片面性
我国的体育课程经过50多年的发展,形成的最大特点就是统一性和规范性,表现为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课程实施方案,统一的评价管理模式。体育课程的严格统一,需要保持学生学习进程的步调一致,因此老师无需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就编订出可供循环使用的教学计划和方案。这种把所有学生放在一个体育课程模子里锻炼,导致了学生的畸形发展,循规蹈矩却完全没有个性和创新精神。
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缺乏文化
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按成人的目光把一项完整的运动分成若干个技术进行教学,教学实践紧紧地盯在运动技术的细节的传授上,“用技术教技术”和“为技术教技术”,一叶障目,舍本求末。教学很少从多种价值上整体关注教材,从多种角度去整体研究运动教材。另一方面,把提高学生生理机能指标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目标指向存在单一化的偏误,缺乏“变通性”和“直觉性”,课堂教学程序化、模式化,学生在教师的统一调度下进行教学活动,教与学的双方围绕窄小的机械分割了的技术苦苦追寻。教学活动统得太死,学生成了承接教材的奴隶。教学活动难有创意,缺乏活力。
3.对健康知识的理论教学的缺乏
我们对体育课的认识就是纯粹的Sport,就是身体练习,除此之外还有健康教育,它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健康的愿望,促使人们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消除或降低危险的因素的影响,创建健康的环境,并学会在必要时求得适当的帮助,从而达到保护和健康的目的,但是我们现行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对这方面比较忽视。
二、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改进的探讨
1.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其中多向性,即丰富的想象能力;变通性,即能根据问题的不同层面变换思维角度或思维路径的能力;批判性,即敢于怀疑或批判约定俗成的东西的能力;直觉性,即自由创造的能力。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是确保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康是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流上保持健全的状态。体育与健康课不仅要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应的水平目标做好文章,选择教材内容、组织教学形式,使之适应学生、适应于社会发展的大形势。同时在教学中要留有时间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大胆实践、反复思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进行求异式思维的探索。或者说,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动体验和领会。要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走有价值的弯道。一堂课上,不应追求教学生多少东西,而是注重让学生体会如何去获取知识、如何运用知识和技能。
2.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如以高中足球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足球的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又如,我们在耐久跑教学时,除了教学生跑的技术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掌握间歇时间,如何缓解“极点”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劳、补充营养等,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习知识,并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形成他们自己的锻炼能力。
3.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4.充分利用双休日,开展课外体育竞赛
这种体育竞赛,变以前的“选手竞赛”为现在的群体竞赛,扩大竞赛参赛人员,让所有俱乐部成员都能参加。选择有组织才能、活动能力和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学生担任竞赛的组织工作,由学生自己担任裁判工作,对待学生裁判应先培训后上岗。体育与健康素质教育实施目前还处于起始阶段,许多理论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随着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不断发展。中日两国都进行了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教学。各国在方向上的认识及其起源、内容、实施途径、师资来源和效果均有各自的特点。
一、认识及起源的比较
二次大战后,日本受美国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健康教育思想的影响,日本人认识到:“身体教育主要是促进身体发育的系统教育,而健康教育是关于身体保养的系统教育,两者在以身体当对象上是共同的,都是为了保持健康。因此,应该同时作为体育科学的内容”[1],出于这种认识,日本战后第一部《学习指导纲确》明确把学校体育的名称从战前的“体育”、“教练”改成“保健体育”。
在以后的历次《学习指导纲要》中也一直非常重视健康教育。
在我国,虽然党和政府非常关心青少年的健康。但我因学校体育始终十分强调体育的培养。重视主动锻炼身体而轻视对身体的合理保养及健康指导。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体育”就是“身体训练”加道德教育。健康教育被认为是医药卫生部门的事,这种认识和状况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未。一种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追求综合教学效果的新体育教育思想形成以后,[2],人们才认识到:“体育锻炼主要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健康教育主要是维护健康,保护体能发展。”[3],中日两国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认识不同,在两国提出的体育目标中得到最好的证明。中国在1985年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特别强调运动技术的掌握;而日本在1977年的体育目标中则注重学生运动兴趣,学习运动的方法,提高运动和活动能力,对运动技术的要求很少提出,同时重视学生对健康生活的理解和保护指导。
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内容的比较
日本学校保健体育中的体育部分同中国学校体育的内容大致相同。??日本在1990年实行的《学习指导纲要》中确立了小学体育以游戏和基本运动能力为主要内容。而中国学校体育以运动技术和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由于日本40年代就把健康教育作为体育科学必要的组成部分,几十年来,他们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我国是在1988年才开始在天津、湛江地区部分中、小学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实验。所以,在1993年新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强调了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的内容上,中国比日本要丰富些,实用些。
三、实施途径的比较
日本在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上,有两个特点:①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学互动;②重视课外的教育和活动。而在我国学校健康教育主要是课堂传授知识。
四、师资来源的比较
日本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来源主要由体育科学专业、健康专业、体育教师专业、社会教育督导、体育娱乐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生产体育专业、运动医师专业培养。而中国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由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培养。但起步很晚,全国仅几所高等院校开办了上述专业,远不能满足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健康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目前,主要由校医、保健教师、班主任、大队辅导员、培训后的体育教师、体育卫生专业毕业生担任。
从两国师资来源比较看,中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明显低于日本。特别是学校健康师资有待进一步加强,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五、字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效果的比较:
四十年来,日本坚持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使日本孩子懂得了健康的意义,学会了保健的方法,形成了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促进了学生身心同步健康发展,也培养了学生具有社会需要的生存能力,竞争意识和本领。而中国学校体育正是由于缺乏了应有的健康教育才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许多不爱体育,不会运动,不懂得保健的体育盲加健康盲。但值得可喜的是中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已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据对天津、湛江八所实验小学的三干多名学生的调查,表示喜欢本课程,学习后锻炼的主动性有提高,对养成卫生习惯有帮助,能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行动的学生分别占调查人数的97.7%、95.5%、97.5%、90.5%。八所实验中学四千多名学生的调查结果也大致相同。”[4]可以预见在1993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指导下,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将有明显的改观。
六、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日本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等。
2.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能明显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能提高教学效果。
3.我国在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同时,?应搞好师资培养,科研工作,以理论指导实践,使之具有中国特色。
4.改革我国高校体育专业不适应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现状。
(二)建议:
中国在进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过程中,健康教育问题最为突出。许多学校没有对开设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引起高度重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认识长期局限于智育教育的圈子里,忽视了身体素质教育是智育和德育的基矗为此,笔者建议:
1.转变学校教育观念。学校教育应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把重智轻体真正落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上来,搞好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
2.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做到有专人分管,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同时,上级教育部门应对学校健康教育状况进行检查评估,并将其列入教学质检和学校规范化建设达标,考核的内容之一,提高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3.认真总结分析我国各地的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经验教训。?加强各国教育和体育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之路
4.加强师资培养和培训。一方面高校体育专业和课程安排要面向社会实际,开设课程针对性要强,目标明确,专业范围要大,课程辐射面广。培养目标应根据社会的需求而变化,注意实用性。改变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培养方向长期不变或变动不大,开设课程面较窄,内容陈旧、培养出的师资不适应社会需要等现状。
同时,应鼓励高等师范院校开办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另一方面,抓好在职教育,定期培训、提高中学和小学体育教师与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有利于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总之,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是关系到我们民族这座大厦是否高高耸立的基础工程,?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全面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大好时机,积极创造条件切实搞好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为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而努力。
[摘要]目前我国许多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教育应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的状态,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健康。
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我国学生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教育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一、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表现
1.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2.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3.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4.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二、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体育锻炼的实践性、进展性、竞争性、广阔性、系统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
1.体育锻炼有益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健康、稳定的情绪能使人对现实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地从事学习和工作。体育锻炼内容的多样性与吸引力,能诱发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体育锻炼内容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又能激发人们的应变行为与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既能很快激发起强烈的情感,保持乐观、稳重、健康的情感,又能控制、克服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标志,也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
2.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意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鲜明的心理特征,其内涵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等。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育活动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构成的,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因此,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3.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为了相互传达信息、交换意见、表达情感、需要等目的,运用言语、行为等方式而实现的沟通过程。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运动能把人们聚在一起平等、友好、和谐地练习和比赛,使他们之间产生亲切感。在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中。他们不用言语,只需一个手势。几个动作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信息,交流心声,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由此可见,体育运动能使人们结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融洽关系。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令人心情舒畅、振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超级秘书网
三、结语
无论是从我国学校教育的现状,还是从国外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体育对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发展非智力因素、提高思维水平、进行美育教育、拓展和完善个性等心理素质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可从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加强理论课教学、保障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完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等多条途径,促进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也应是学校体育未来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摘要: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敲响了国人警钟,体育课没有充分发挥课改的目的,学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体系受到影响,没能达到增强体质学生应承戟的合理的运动负荷和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学校体育是导致学校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直接原因,因此,建议切实改革体育课程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为基础来设汁课程方案,加强课外体育锻炼,认真贯彻执行中央7号文件精神,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使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尽快好起来。
关键词:学校体育改革;学生;体质健康
一、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状况
2006年9月18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公布了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初中生上升幅度最大,较2000年增加了8.7个百分点,7至22岁的学生中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仍在增加,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学生的肺活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素质水平均呈继续下降趋势,值得欣喜的是我国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身高体重和胸围的生长水平继续增长,学生的营养状况继续改善,重度营养不良基本消灭[1]。这一结果公布在社会上反响很大,有人在惊诧,有人在质疑。笔者认为,虽然引起这种现象是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然而,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学生体质下降与学校体育工作之间的关系。在学生体质的各项指标中,下降幅度有所不同,在解剖形态类指标里,围径下降的幅度高于长度;而生理机能又高于解剖结构;运动能力下降的幅度又高于生理机能,下降最严重的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耐力和反映运动系统能力的肌肉力量,而这两项恰恰是影响学生健康最重要的身体素质。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体质下降的总体规律是受遗传影响较大的指标下降的较少,而受体育运动影响的指标下降最为严重。可以说,学校体育工作是难辞其咎的。
二、学校体育改革的现状
(一)理想课程与实际课程的落差
2002年我国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饺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一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后开始了新一轮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浪潮。有学者指出,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同步标准化,其表现在统一的课程,大纲和教材,统一的考试评分标准,将不同的学生限制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样千人一面缺乏个性,致使他们的智慧和潜力得不到全面的发展和挖掘。经过多年努力,高校和一些中学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点选项上体育课,提高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使体育课成了学校诸多基础课当中内容最丰富多彩和气氛最生动活泼的课程。但是,著名课程理论家迈克.富兰说:“改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深层次,全方位的改革总是渐进地,动态地按一些步骤进行的。有时并不能完全符合设计者预期的目标,在体育课改的6年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由此可以看出。
1、本次体育课改革指出了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观,即新的体育教学应从强调标准化共性的教育向个性化教育发展,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和人尽其才,以适应每个学生的体育要求。在教学中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兴趣、娱乐、休闲和舒适”及其“三自主”教学,即学生自己选择授课教师,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时间,表面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际上失去了作为教学活动所应该具有的基本属性和特点,体育课变成了几乎是松散的自由的玩耍“天堂”。如有的学生选择室内项目是为了避免风吹日晒,有的选择运动量较小的项目是因为害怕病劳或担心影响学习,他们在体育选项课上仍然表现为消极、被动、困惑、迟缓。
2、体育课改提出了淡化运动技能教学,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思想,一时间学校体育教学以快乐体育为中心,对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重视程度降到了最低点,有些学校甚至删除了如田径、体操等传统项目,其理由是这些项目过于成人化和专业化,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然而这种偏激的行为几乎忘记了人的认知活动的规律与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那就是遵循问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辨证统一规律],笔者认为,一些竞技项目是经过前人千百年的提炼,凝聚了无数体育工作者心血总结的技术技能和方法手段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3、体育课改放松了对体育教材的要求,因而有些体育教师直接把运动素材搬到了体育课堂,认为运动素材就是体育教材,没有对运动素材进行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等改造。体育教材是在体育课中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精选的有组织的身体活动的内容体系,运动素材是体育教材的基础,运动素材经过加工可以转化为体育教材,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合理选择教材,卓有成效地把运动素材从文化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创造性的角度整合转化为体育教材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4、课改强调教师的主体性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个别教学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但这种方法虽然提高了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却降低了班级教学的整体效率,目前大学扩招,中小学班级容量又都在60人以上,无论师资和场地器材都无法满足个别教学要求,由于主观上解决不了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矛盾,造成当前很多学校体育教学流于形式,客观上严重阻滞对学生的指导、知识的强化训练和某些良好习惯的培养。
以上几点都是近来体育课中最普遍的现象,由于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个性张扬,过分注重学生心理感受和兴趣.忽视了一个最为优秀的体育教学应该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即身体感受,那就是科学的身体锻炼。身体锻炼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与运用是要有其科学的要求的,并且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才能达到有效的增强体质。
6年的体育教学改革正是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较大的6年,并还有愈演愈烈之趋势,无论是巧合还是有相关因素,学校体育应负有直接的原因,本次课改的指导思想是不错的,但在实践过程中没有充分得到实施,具有不彻底性。课改实施是一个互动调适的过程,是一个由课程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共同对课程进行使用、反思、调整和改进的过程,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具体条件,对课程的某些方面加以调整、完善、改造和创新来不断提高实施水平的r7],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法不转变,课改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二)课外体育锻炼只是口号
由于课改在某些方面落实不到位,直接影响到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体系,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兴趣而被那种过于“满足学生兴趣”的思想所代替,因而课外活动只是说说而已。教育部在1999年发出《关于假期、公休日党校体育场地向学生开放的通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决定从2001年起,在全国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生课处文体活动工程”,《学校工作条例》要求中小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通过科学的身体锻炼增强体质也被社会普遍承认。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在被调查的38万多名学生中,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其中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而且与5年前相比,学生的肺活量、耐力等素质水平是呈继续下降趋势。
(三)学校体育管理方面
学校管理层的教育理念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方向,所以领导重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关不关心学生的身体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但是学校领导在明了国家教育政策的前提下,面对现实社会时,在落实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就显得苍白无力,中小学要的是升学率,大学扩招后成陪增长的生源导致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加之社会和学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于是学校置国家有关课程规定于不顾.随意占用不安排或少安排体育课、体育活动,学生学业负担明显加重,学习时间延长,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减少,学生体质健康别说增强.不被彻底损害就好了。
三、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抑制措施
(一)以《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上好学校体育课
首先:要保证体育课开足,不被挤占。各级各学校应制定相关的制度法规,严格执行,保证体育课的正常进行,不能以任何名义挤占体育课时,其次,上好体育课,提高体育课质量和效果。体育教师应不断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和方法,构建以素质教育为优秀的体育教学模式。
1、重实效.而不拘泥于课的形式。结合本地实际与时俱进,地制宜,伞面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构建适合本饺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2、注重发展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3、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的职业信念,不仅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好的能力和素质结构,坚持终身学习,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参与教学交流活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已,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者和领路人。
4、通过健康与体育、健康与营养、卫生保健知识等,培养学生科学健身的意识,教育学生如何以体育手段调节日常生活,改善由于饮食、营养、体重、休息等长期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调节学生身心、行为的健康。
(二)加强课外体育锻炼
各级学校管理部门,都应充分认识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将其当作学校体育的中心工作来抓。校长要亲自动员和号召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大学辅导员,学生家长,中小学班主任、体育教师要做体育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推动者,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生龙活虎,生气勃勃的校园体育氛围。超级秘书网
1、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全校工作计划,进行统筹安排。
2、加强课外活动的计划性,建立课外锻炼及检查、评优等制度,保持课外运动竞赛的经常性和群众性。
3、改善学校体育的场地和设施,激发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热情。针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不足、设施陈旧的状况,通过拓宽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加大体育经费投入的力度,加强体育场地的管理和维修,鼓励班和学生自购某些体育器材,寻求企事业单位(个人)赞助等,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吸引学生参与,提高学校体育俱乐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体育活动。
(三)深入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因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问题。引发我国高层关注,从而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意见表明中央非常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并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问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生没施和师资队伍建没.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嗣,通过5年左右的时问,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育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应该说此文件是一个专为详细指导今后学校体育工作的文件,其中要做的事情多达60余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用务实、求真、求实的态度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要牢固树立、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与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尽快扭转学生体质健康的不利局面。
课题:怎样科学的健身
一、教学目标
使全体学生知道科学健身的新理论,明确现代健身的新观念,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激情,能自觉认真的上好体育课,有目的的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保持有健康的身体,现在能担负起繁重的学习任务,毕业以后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重点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理论上讲清科学健身的新概念。
三、教学难点
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来说明科学健身的新概念,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提问与讨论式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讲授与展示图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五、板书设计
(一)题目用红色笔写出
(二)小标题用白色笔写出
(三)板书要写清楚
六、教学内容与程序
(一)课的导入
21世纪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年代,政治经济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的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根本,国民素质的高低将决定一个国家的实力和进步。参与健身运动,加强身体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不仅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而且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体育锻炼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保持健康的体魄是现代人追求的重要生活目标之一,但如何科学地达到这个目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掌握的,我们大家都要认真的学习。
养身是潮流、锻炼成时尚、运动讲科学、健身出效果。这是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科学健身观
1、引言
一个人的身体构造和功能生来就是为运动而设计的,人类学家指出:人之所以要运动是出于一种“搏斗或逃跑”的本能反应。为了寻找食物,原始人有时不得不同其它食肉动物进行搏斗或为了生命安全而奔逃,在上述情况下人的反应通常是快速激烈的,离我们比较近的人类祖先,运动占据比重大。到了近代由生产自动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现代文明时代劳动强度大幅度地下降。
统计资料显示近100年来世界每年的人均工作天数在不断地下降,余暇时间增加,如果说以往过大的劳动强度及其它自然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导致人的健康受损和寿命较短外,那么现代社会中运动的减少给人的健康同样带来了新的问题,科学研究表明缺少经常运动导致人的身体适应能力下降,运动缺乏症,健康的生活方式较之任何单一的因素将更加有助于保持人的最佳状态。这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应加强学习,下决心改变自身的不良生活方式,以积极的态度和努力的实践保持身心的健康。
2、关键的概念
要掌握现代科学健身的理论知识,首先必须了解几个关键的科学概念,经常温习这些词汇,使其牢牢地扎根于个人的意识之中才能自觉地进行科学锻炼和生活。
①身体运动:一般都是指人身体大肌肉群的活动(包括高度专门化的相对不那么费力的小肌肉群的活动。指人的正规或不正规的一切身体活动)
②运动缺乏症:指由于缺乏运动而引发的病症,如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症、腰背痛等。
③健康:是指在人的遗传和个体能力所限的范围内,人的身体智力、道德、情绪和精神等方面所达到的和谐状态。健康是高质量生活的保证,尽管不患疾病是健康的重要标志,但健康却不仅仅是不患疾病。(三维健康观)
④最佳健康状态:是健康和身体适应力等各种要素(包括智力、道德、情绪、和精神等)高度整合时的表现。这种状态有助于发挥人的潜能,以高效地生活和工作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往往反映人对生活的感受(幸福感)以及人有效发挥功能的能力,最佳状态是与疾病状态相对应的是健康的最高境界。
⑤疾病状态:人体的正常机能遭到损害时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有时也指身体不适的感受。
⑥生活方式:是指人的生活行为模式或个体典型的生活习惯。
⑦身体适应能力:是指人体充分和有效地发挥功能的能力,包括与健康相关的适应能力和技能相关的适应能力两大类。最佳身体适应能力的获得离不开经常性的身体锻炼。
3、现代健身观
俗话说:“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健康,人类最宝贵的就是健康。社会调查显示99%的人认为,保持健康是最为关注的社会价值之一。
①最佳健康状态远不是身体没有疾病。(三维健康观)健康状态与高质量生活是最佳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常运动是形成良好身体适应力和最佳健康状态的重要手段,既有助于预防运动缺乏症,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最佳健康状态的实质就是高质量的生活,鼓励更多的人有规律的参加健身活动是世界各国努力追求的目标。
从20世纪末开始,美国有22位研究人类健康问题的专家,经过集体讨论,提出了30多条人类21世纪健康的目标,这些目标集中反映了当今健康科学的研究成果对我们全面认识自身的健康问题和努力从事健身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将32条向同学们作一简单的介绍:第一,延长健康生活的时间。第二,提高人们身体活动的水平。第三,增加经常做健身运动的人口比例。第四,降低余暇时间不运动者的人口比例。第五,遏止人类过度肥胖的趋势,提高身体超重人群的身体活动量。第六,减少因冠心病死亡的人数。第七,降低胆固醇水平。第八,减少肥胖症的发生率。第九,减少高血压的发病率。第十,降低脑血管意外致死的发生率。第十一,缩小糖尿病的发病人群和死亡率。第十二,缩小慢性腰背痛的发病人群。第十三,遏止并降低癌病的死亡率。第十四,减少精神失常的发病率。第十五,减少生活压力导致的不健康因素。第十六,降低自杀率。第十七,降低老年人骨盆骨折发生率。第十八,减少哮喘病住院治疗率。第十九,减少心脏冠状动脉疾病死亡人数。第二十,增加从事运动锻炼、改善心血管适应能力的人口比例。第二十一,增加从事运动,增强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柔韧性的人口比例。第二十二,减少运用类固醇合成代谢药物的人口比例。第二十三,将20岁左右人群过度肥胖的比例控制在20%以下。第二十四,肥胖人群中能够经常参加运动,摄取合理营养,达到适宜脂肪的人口比例增加到50%。第二十五,增加工作场所的健身活动。第二十六,减少由于长期腰背痛而造成的活动限制。第二十七,增加参与终身活动的人口比率、每天运动人口比率。第二十八,增加传播健康信息的渠道。第二十九,减少压力给人带来的负面效应,减轻控制压力。第三十,增加使用减肥运动和经常练习,达到正常体重的肥胖者比例。第三十一,减少脂肪摄入,特别是饱和脂肪的摄入,适度增加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第三十二,增加钙吸收,减少盐成分、铁情况,增加使用食物标签的人的比例。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全民体育理念的深入推广,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与学生体质健康的关系日趋紧密,如何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基于学生体质健康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如何通过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体质健康;研究效果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和制约,一直遵循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1]。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综合素质教育已然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统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已然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全面型人才成为我国未来教育的重点目标。
1.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体育教学思想单一
我国在体育教学中的指导思想以增强体质和学习技能为主,内涵显得比较单一。多数情况下,我们的体育课也并没能体现出其本质的功能,缺乏以学生为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2]。
1.2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体现在:大多数地区的体育课程内容还是以传统的几个体育项目为主,不能体现现代学生对体育内容的需求以及学校自身对学生的培育特色;课程设置缺乏考虑,在项目选择上很多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的身体特质和基本技能,使得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水平参差不齐,最终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1.3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学生个性化
我国现阶段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还是继承以往的传统式教学方法,即一味的传授技能和强化训练,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这样的教学方法显得比较枯燥无味、没有趣味性可言。现在的学生由于个性化比较明显,有自己的独特兴趣和爱好,所以往往对于传统式的体育教学方法不能接受,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4体育课程评价效果不佳
目前很多高校在对体育课程的评价机制、标准和手段上有点不尽如人意,这样的现状往往很容易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达不到客观和公平性[3]。而对一门学科的评价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检测手段,课程评价做得不够好,也就不能相应的反映事实,从而做到更好的促进教学反思和教学改正。
2.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2.1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紧迫性要求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十多年以来对于全国范围内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中,数据分析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发育水平、营养水平在不断提高,青少年身高、体重相较于过去有明显得提升,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但是身体素质指标却呈现逐渐下滑的趋势,青少年体能测试中100米、200米、800米、跳高、跳远、引体向上等项目成绩都在下降,速度和耐力均下滑明显[4]。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必须要针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现状,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发展。
2.2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支持和鼓励作用
国家实施有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来,方案标准、组织实施、管理约束等方面都得到有效保障,但是在高校实际教育过程中具体实施和贯彻执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高校体育课程在社会、教师、学生之间往往被当作为一门副课,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考试和测评成绩也只是作为参考依据不作为奖学金评定依据,这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形成高校体育课程不重要的观念,无法发挥出成绩记录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作用[5]。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也需要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通过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和锻炼活动中。
2.3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方向和指导作用
当前,有部分高校试点推进体育课程改革选择自主选项教学,以学生个体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体现学生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价值。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高校体育课程多数采取的是选修某些项目作为考试和测评成绩,学生更多时候是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或者是难易程度选择相应体育课程项目,大部分学生对于选择项目认识不够充分,没有考虑自身身体素质,在学习过程进行中会逐渐丧失兴趣,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也无从说起[6]。那么,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势必要通过改革,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3.1深化体育课程指导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主动锻炼意识,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并且整合以往的思想体系,将突出特色和优势的地方进行深化,从而建立更加全面、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3.2合理设置体育课程
不合理的课程体系,往往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教学质量低的结果。合理设置体育课程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拓展体育课程内容,鉴于目前我国学生的体育课程内容基本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为主,可以借鉴国际上一些比较流行的项目,比如瑜伽、健美操等等;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结合学校自身的地理位置、人才培养目标、体育教师专长等等因素设置更加适合本校的体育课程;层次化课程设置,针对身体素质和技能有差异的学生群体,设置不同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尽可能地避免因学生自身特性而导致的教学质量不佳。
3.3个性化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个性化的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兴趣所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性。教学过程中,适当性地运用趣味幽默的讲解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完善体育课程评价
完善课程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点入手:建立以学生体质健康指数为依据的课程评价机制,通过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学期前后的对比,及时有效的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完善课程评价标准,区别于以往的以学生技能学习效果为主的评价标准,加入学生身体素质、运动参与度、表现程度等等内容;综合考虑学生学习前后的差异以及因学生体质差异可能带来的进步空间,注重对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观察。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十分有必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还要以体育锻炼为基础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实现现代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新发展。
作者:刘鑫
摘要:现代的中职学校,已然不再是只是传授学生技能的场所。它要培养的是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便是其重要课程中的一门。本文结合中职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试述了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使体育锻炼成为对中职学生有益的心理健康的辅助。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教学
职校的学生们,从初中而来,学习的环境和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以后要面对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复杂的社会竞争。这些焦虑的情绪使他们往往在心理上产生诸多心理阴影,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十分不利。结合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们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更是摆在我们这些教育者们眼前的一项新型的课题。
1、心理健康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
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是在积极、快乐中进行的。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同时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改变自我的形体,提高在高压工作下的心理自调能力,这样可以更好的适应现代化高强度的劳动。同时,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公还可以达到降低应激水平和摆脱轻度烦恼的目的,以达到宣泄情感的目的。适当的体育锻炼,是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方法之一,因为体育课是一个群体性活动,通过这样的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社会有能力。因此,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心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众多学科中不可代替。
2、中职学校学生面临着同年龄段中更多的心理困扰
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困扰主要来自于社会、家庭、以及以往自身的经历。来到中职学校的学生。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往往是技能工作或是体力工作,这样就形成了人们的思维定论,中职学校培养的仅仅是劳动工具,这样的想法通过社会无形的反射到了学生的身上,让学生觉得前途渺茫。同时,家庭教育中,往往也缺乏一定的关爱和认同感,在学生们看来,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以往在初中时,这些学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不热爱学习,因此,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甚至往往是以恶语相加,这使他们在自身当中找不到闪光点,失去了应有的朝气和活力。
3、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3.1帮助学生形成乐观的性格
体育教学并不是单纯的我们看到的跑步等一系列简单的活动,它是在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包括基本知识和技术技能。通过这些技能的传授,达到让学生能够在体育锻炼中使学生的协调能力提高,同时提高身体各项力量、耐力等素质,从而使学生的身体健康正常的发展,这样,对学生的心理正常的成长便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换句话说,运动不仅是体质得到了提高,还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情绪的平稳。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往往是锻炼身体的人,其心理调节能力非常强,其心态也积极乐观,做事也具有韧劲,较为常人更具有拼搏和上取心。体育锻炼同时还可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对人生价值取向的态度。在体育课上,设置较为艰难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体验和尝试模拟情境下的失败与成功,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力,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动力。举个实际的例子来说,长跑,是我们一般人所畏惧的,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这样的比赛中,有许多人会找若干个理由选择放弃。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长跑是最能磨练人的毅力的了,也是培养学生意志力最好的手段,当然,前提是学生的身体健康的情况下。
3.2陶冶情操,调节情绪
人在繁忙之时,如果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例如男生所钟爱的篮球、足球或是羽毛球,能够释放学习中的压力。女生所喜欢的有体操和舞蹈,体操和舞蹈,是在美妙的音乐中渡过的,在这样美妙的旋律中,女生的情绪自己会高涨起来,也不增加了人的喜悦度。通过这样的体育锻炼,能够使学生的情绪得到放松、情操得到提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4、应适当调整体育教学的内容,以达到辅助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我们不应拘泥于教材,因为教材永远具有滞后性和局限性,不要过分为了追求心理健康教学的效果而教学。要重视中职学生的个体化,因材施教,并在此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所在,细化教学过程中的环节。同时,对于男女生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对待,因为男女生对待困难的抗压性不相同,在设置情境时,要把这一方面问题考虑进去。特别是要考虑到来到中职学校的学生的心理特点,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异特点,进行分类别的教学设定。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学其实也不是人们想的动动做做,更多的则是细小环节对学生心理的关注,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辅助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5、结论
当代社会中,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家长和用人单位的重视。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其心理问题更为突出。我们要不断深化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辅导作用,从而真正实现体育教学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有益促进。体育教学,并不是只是人们看到的跑跑步、做做操,它的深度可以让一个学生受益终身;它的广度可以让一个学生通过体育锻炼,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
作者:王雷 单位:长春水利电力学校
1小学体育教育在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1.1小学体育教育先进理念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转变传统体育教育观念,从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角度有效开展素质教育是目前教育改革提出的主要要求,也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小学体育教育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过分重视智育,忽视身体和心理健康,反而会适得其反,两者应当是相辅相成,不能忽视任何一个。随着我国对教育重视程度的逐步加深,转变教育观念,提升青少年整体素质已经成为小学体育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各个小学纷纷转变传统体育教育思想,接受适应我国教育体制的先进教育理念,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奠定了基础。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尽管还深深影响着目前的小学体育教育,但是在改革思想的推动下,我国小学体育教育必将转变思路,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为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较高体质健康水平的人才奠定基础。健康的身心是知识和能力得以发挥的重要载体,而小学体育先进教育理念的引入恰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了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1.2多样化小学体育教学方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是目前小学体育教育的重点,在新课改要求下,小学体育教育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更多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同时要求教师能够采用多样化的体育教育方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小学体育教育应当强调对学生体育锻炼方式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多样化小学体育教育方式下要求师生之间和谐相处,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快乐的运动氛围,保障学生能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体育运动,同时为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形成有利影响。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保留了体育课中体育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增加了体育健康知识传授的内容,要求能够在体育教育中让青少年掌握更多的身体健康知识与科学健身方法,促进他们身体健康。此外,小学体育还应用了一些相关游戏来培养学生对某项体能的兴趣,这不仅能够吸引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还有利于青少年养成体育健身习惯,为他们长久的体质健康奠定思想基础。
1.3积极开展课余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若想真正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单纯依靠每周两节的体育课是行不通的,体育课程更多的是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的相关技能技巧,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但是不一定能让学生长久地坚持下来。然而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恰恰要求他们在长期坚持的基础上进行培养。因此,注重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并将其列为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针对近年来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中存在的不足,教育部已经着手在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增加课余体育活动内容,争取保障青少年每天都能坚持1小时的体育活动。具体来讲,小学体育教育开展课余活动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在学生的课间活动中增加一些游戏性体育运动,缓解青少年的学习压力,也让他们认识到体育运动在调节他们自身心情状态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定期举办校园运动会,将不同年级的学生按照不同标准设置比赛项目,比赛以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让学生领悟体育运动精神为主,从而让青少年在正确认识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增加体育锻炼次数与时间,进而促进他们体质健康发展。
1.4创新小学体育教学评价标准,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标准是衡量体质健康状况的量化手段,评价指标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育的未来发展情况,也必将对学生的体质健康形成影响。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50m跑和立定跳远,大多数小学体育教育都只是从速度与距离上来衡量和考核学生体质达标情况,而缺少对其灵敏协调等身体能力的考核指标,但是青少年正处于灵敏协调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若缺少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必然会在教育中忽视对青少年这方面素质的培养,这十分不利于学生以后运动技能发展,不利于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因此,小学体育教育也在逐步创新教学评价标准,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指标的倾向性和操作性,以此来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1.5合理规划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调查显示,青少年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较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学校体育教育相对落后,不符合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要求,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应结合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体育教育内容,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者直接观察询问等方式来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尽量在体育教学中能够更多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及体质健康发展要求。此外,小学体育教育还应重视对抗性运动项目,不能因为这些项目较强的对抗性特征而不开展这部分教学内容,比如户外拓展运动项目等。在课程设置方面要避免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单一性,注意体育教育教学与学校校园文化的结合,科学合理地规划小学体育教育内容,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选择性,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教师则为学生提供运动中的运动技能指导,并记录好不同学生在体育课中经常会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多次的总结与分析中制定适合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发现青少年身体健康存在的问题,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1.6优化小学体育教学方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首先,坚持以学生兴趣的形成为目标点,以课程的结构为逻辑起点,以课程评价为基本出发点开展小学体育教育。课程是保障青少年体质健康体质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的最基本条件,所以优化小学体育教学评价方式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同时也是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次,以教学模式为实践创新点开展小学体育教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理论研究逐渐深入的条件下,传统枯燥的教育方式亟待改变,各个学校也纷纷开展了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情感式、范例式等新的教学模式开始出现在不同的小学体育教学课程中,这为新时期的小学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想与出路。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安排课程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内容与课时,从而为教师教学提供依据,让青少年能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乐趣,并能够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在这种乐趣的激励下逐渐形成规律性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最后,小学体育教育通过建立科学的分析框架来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青少年健康体质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其实践体验才能达到体质健康的目标。但是,这一过程是相对较为复杂的,小学体育教育通过建立科学的分析框架来对这个过程进行监控与监督,并及时改进整个过程中的不足。在这种科学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开展小学体育教育,使得小学体育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更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2结语
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与小学体育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教育方式及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因素都影响着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在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过程中,学校体育必须占主导地位,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从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角度,学校体育应树立生命教育,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教育,让小学体育教育成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小学体育教育与课外体育锻炼,从而有效提升其体质健康。
作者:刘元翠 王盼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留下小学
1结果与分析
1.1心理拓展训练课堂教学实践分析
根据《体育与健康水平三(义务教育教师用书)》教学内容中的选用教材或地域性体育活动的部分安排拓展训练项目。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场地及水平三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学校拓展训练中的12个拓展项目分布在2个学期进行实验,分别是团队建设、“同起同坐”“站圈”“3min地震逃生”“电网”“雷阵”“蜈蚣”翻身、“信任后倒”“车轮滚滚”“突破重围”“救落水者”、三人角力,每个项目两课次。采用爱克心理检测法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实验前人际交往能力测试和意志力测试,人际交往能力测试平均分为40.5分,交往能力一般,意志力测试平均分36.2分,意志力较薄弱,通过检测量表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十分担忧。经过一年的心理拓展训练教学实践,对实验组学生进行试验后人际交往能力测试和意志力测试,进行分析评估。虽然意志力测试平均分提高了4.9分,但学生总体意志品质还不够理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意志力测试和人际交往能力测验来看,教学实验后得分均高于实验前水平,显示出实验前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实验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说明心理拓展训练在学生心理健康上起到了一定影响。量表调查显示,心理拓展训练对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作用。通过笔者的实地观察和实践,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一些在最初参加心理拓展训练时较自闭、极端自我、不易沟通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改善。
1.2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的可行性分析
1.2.1心理拓展训练课程深受喜爱在被调查的学生中,选择非常喜欢心理拓展训练的学生占63.3%,选择喜欢的学生占26.7%,选择基本认可的占8.9%,而选择不太喜欢的占1.1%,占的比例微乎其微。通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心理拓展训练的内容,少数学生态度为基本认可或不太喜欢,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对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抱有很高的热情。表明心理拓展训练给学生带来了新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对心理拓展训练感到新鲜和喜爱。心理拓展训练的很多项目多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感悟人生的道理。心理拓展训练不仅让学生接受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1.2.2与体育教学密切联系心理拓展训练的目的与体育教学的目的基本一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相容性,将其融入体育课教学,可利用心理拓展训练的一些模式来补充和延伸体育教育的功能。
(1)心理拓展训练的内容与体育游戏相似。心理拓展训练的很多项目都是以一些体育游戏或者一些运动项目为基础演变过来的,寓教于乐,同样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对小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因感到似曾相识而乐意接受。他们乐意在游戏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感悟并学到知识。
(2)心理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目标基本一致。心理拓展训练以提高学员综合素质、实现“超越自我,熔炼团队”为目的,而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二者对培养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这一目标是一致的。两者都是通过锻炼活动的安排,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同时,心理拓展训练中所需要的综合素质也是体育教学所追求的,两者的目的也是相一致的。
(3)心理拓展训练与体育课教学环节相似。体育课的准备活动相当于拓展训练的团队热身;体育课上的个人与集体项目相当于心理拓展训练的个人项目与团体项目;体育课的课后小结相当于心理拓展训练的回顾与总结。
(4)心理拓展训练与体育课教学策略相似。心理拓展训练采用体验式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心理拓展训练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培训内容都由学生亲自体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组织学生体验活动,在课后的总结中,教师也只是点到为止,主要让学生自己来总结,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其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先行而后知。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参与和体验。体育教学中的“小群体学习法”是通过体育教学中的集体因素和学生间的互帮互学,教师起指导和参谋作用,以小组的学习形式为主,共同思考,总结提高,达到对学生社会性培养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与“体验式学习”有相似之处。此外,心理拓展训练通过特定设计的场景让学生发现自己平时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得到一种体验,这种方式与体育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法”类似。
1.2.3场地器材有保障心理拓展训练的一些项目对场地设施有一定的要求,学校可以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开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适当降低难度,力求简单而实用。一些需要简单器械的项目可以利用现有的体育器材来代替,例如球类、绳子、体操棒、呼啦圈、体操垫等。另外还可以自制器材,例如用废旧绳子自制“电网”,用废旧木板做木屐,用废旧广告布、废旧轮胎、废旧饮料瓶等做道具,充分发挥想象力开发现有资源。
1.2.4安全风险能控制心理拓展训练课程的每一个项目都是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实验的,而且在小学开展的心理拓展训练项目内容选择可以适当降低某些项目的难度和要求,并提前进行周密安排。因此只要严格按照要求去操作,组织合理,正确地利用保护装置和措施,认真操作杜绝不安全行为,控制不安全的因素,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一定能保证心理拓展训练的顺利开展,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
1.2.5体育教师能实施目前各学校体育教师的配备较齐全,综合素质普遍较高,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十分了解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体育教师组织、监控、引导等能力较强,只要接受简单的培训和学习完全有能力胜任心理拓展训练的教学指导工作。
1.2.6课时安排可结合
(1)可以根据《体育与健康水平三(义务教育教师用书)》教学内容中的选用教材部分或游戏部分或地域性体育活动安排心理拓展训练项目,课时分配为每学期6学时,12课次。
(2)利用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时间,统一组织开展一些有一定运动负荷的心理拓展训练项目。
(3)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活动。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2.1.1心理拓展训练能为体育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内容,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2.1.2有效地将心理拓展训练与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相结合,能更好地完成《课程标准》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学习领域的目标。
2.1.3通过1年的教学实践,对学生进行《小学生拓展训练课堂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得出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具有可行性。
2.2建议
2.2.1要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拓展训练项目,难度不宜过大,否则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心,造成心理障碍。
2.2.2建议以《人教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师参考用书)》中自选项目的课时比例,安排拓展训练内容作为体育教材的补充,或者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展。
2.2.3在拓展训练内容的学习前,要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2.2.4开展拓展训练方面的师资培训,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
作者:詹秋华 单位:厦门市梧村小学
1中小学生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
1.1中小学生最易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
在中小学生中,遇到最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就是过期问题,其次是以次充好的食品质量问题,最后是虚假或错误标识问题。
1.2中小学生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在对中小学生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显示:他们最担心食物中毒,然后依次是食品中的违规添加剂、农药残留、不合格食品、地沟油制作食品等。
1.3中小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需求度
进一步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生在对食品安全知识的需求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食品选购知识、食品加工处理知识、食物中毒处理办法、事物储藏知识和食品安全事件维权问题。
2各年级食品安全知识的安排设想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小学选择教育内容应遵循3项基本原则:
(1)教育内容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即选用系统的经科学检验为正确的知识;
(2)普及性,精炼现有的材料,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尽量达到形象化、通俗化;
(3)体现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及学生最常碰到的食品安全问题,结合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认知能力,
3融入到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具体食品安全知识
3.1食品的辨认、选购知识
3.1.1安全食品的标识中小学生购买食品首先要学会如何辨认安全食品,那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就必须要加入的就是食品的相关辨认知识,首先是安全食品的标识,低年级的小学生还应识得食品包装上的几种食品标识:
(1)该标志指由农业部门认证,标志的使用期为3年。这类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允许限用量、限种类、限时间地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鱼药、肥料、兽药、饲料添加剂等,保证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最基本的需要。
(2)该标志由农垦部门评定,标志的使用期为3年。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环境保护的有利性和产品自身的无污染与安全性要求较高,分为A级和AA级称号。
(3)QS制度由国家质监总局在2002年推出,即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凡进入该制度范围内的食品生产企业,都要拿到食品生产许可证并在销售产品上贴上QS标志才允许进入市场。
(4)这是有机农产品的标识。有机农产品是指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它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管理。有机农业是指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中小学生在购买散装食品时要仔细查看标签。首先看食品标签内容是否齐全,按照国家的规定,食品标签必须标注的内容有: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物及固形物含量、制造者、经销者的名称和地址、生产日期及保质期、贮藏方法、质量等级和特殊标注内容。然后再看食品标签是否完整。食品标签不得与包装容器分开,若发现标签的内容变得模糊甚至脱落,不易于辨认和识读,要谨慎购买。最后要看散装食品有无防尘遮盖和禁止消费者触摸设施、标识以及销售人员是否按规定统一配戴口罩、手套、帽子等。
3.1.2水果的选购知识对于水果的选购知识应该选择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进行教授,比如香蕉、橙子、西瓜、荔枝等。
(1)香蕉的选购方法:催熟的香蕉表皮一般不会有香蕉熟透的标志—“梅花点”,因此在挑选香蕉时,有“梅花点”的香蕉相对安全。用化学药品催熟的香蕉闻起来有化学药品的味道。自然熟的香蕉熟得均匀,不仅表皮变黄,而且中间是软的;而催熟香蕉,中间则是硬的。
(2)橙子的选购方法:进口橙子表皮的皮孔比较多,摸起来较为粗糙,而假冒进口橙子表面的皮孔比较少,摸起来相对光滑些。假冒的进口橙子用纸擦,纸的颜色会变红,是因为假冒进口橙子在处理的过程中加入了色素。
(3)西瓜的选购方法:可以从外观上辨别,使用过膨大剂的西瓜,由于吸收不均匀容易出现“歪瓜畸果”,如两头不对称、中间凹陷、头尾膨大等,这种“歪瓜畸果”不要买,正常的西瓜的外形应是球形或椭圆形的,且表面平整光滑;自然熟的西瓜籽是黑色的,很饱满,注入色素的西瓜籽一般小且白。
3.1.3蔬菜的选购知识
(1)选购要点。蔬菜的种类繁多,在选购时应注意7个基本要点:新鲜程度;壮老或嫩脆程度;大小均匀、形块完整与否;有否病变;有否虫害;色泽正常与否;有否农药残留可能。
(2)还应挑选形状、颜色正常的蔬菜购买。例如,番茄:底部四周呈现绿色且果实硬挺的才是新鲜的。黄瓜:刚采摘下来的小黄瓜颜色浓绿且有光泽,表面上会有疣状突起,一摸有刺的才是新鲜的,此外还要注意前端的茎部切口,感觉颜色漂亮,呈嫩绿色的是比较新鲜的。洋白菜:用手掂起来具有重量感且叶子带有光泽绿色的才新鲜。切开后,切口白嫩则表示其新鲜度是良好的,如果切口会呈现茶色,说明切开时间已经很久了。茄子:呈现有光泽的深黑紫色,蒂头带有硬刺的最新鲜,反之带褐色或有伤口的茄子不宜选购。如果茄子的蒂头盖住了果实,表示尚未成熟。茄子切口容易变色,要泡在水中可保持鲜嫩。
3.1.4有害食品的鉴别方法针对目前对人们身体危害较大的几种食品,鉴别方法如下:
(1)瘦肉精肉的鉴别:
(1)看猪肉皮下脂肪层的厚度(猪油)。正常猪在皮层和瘦肉之间会有一层脂肪,肥膘约为1cm—2cm。而含瘦肉精的猪肉皮下脂肪层非常薄,通常不足1cm;
(2)看猪肉的颜色和形态。健康的瘦猪肉一般是淡红色的,肉质弹性好,瘦肉与脂肪间不会有任何液体流出。而喂过瘦肉精的猪瘦肉肉色颜色看起来特别的鲜红,纤维比较疏松,被切成二三指宽后就比较软,不能立于案板上。还会有黄色液体从瘦肉与脂肪间流出。
(3)用PH值试纸检测。正常新鲜肉多呈中性和弱碱性,宰杀后1h后PH值为6.2-6.3;自然条件下冷却6h以上的PH值为5.6-6.0,而含有瘦肉精的猪肉则呈现偏酸性,PH值明显小于正常范围。
(2)染色馒头的鉴别:天然的面粉中含有微量的胡萝卜素,越靠进外层颜色越重,烹饪之后会有淡淡的黄色。但由于消费者往往喜欢又白又大的馒头,商家就往往迎合这种需求给面食进行“添加剂美容”。除了白面馒头,还有紫米馒头、玉米馒头等杂粮馒头,都是极易掺杂色素的。在鉴别染色馒头时,首先要看面粉里是否有颗粒,如果整个馒头黄得很干净、很鲜艳,那多半是添加了柠檬黄为主的色素。其次是尝。比如玉米馒头,可能是精白面粉掺杂黄色素做成的,由于玉米是粗粮,玉米粉制作的食品吃在嘴里,有些糙,如果吃起来非常细腻,则说明玉米粉加得不多或者是加色素的馒头。
(3)避开或减少塑化剂危害的方法:少吃泡泡糖;慎用保鲜膜;少用塑料杯喝水;少用塑料瓶装油。
(4)地沟油的鉴别:看透明度、色泽以及沉淀物等。质量好的植物油呈透明状,地沟油在生产运输过程中由于混入了大量杂质,会出现混浊现象,很容易判断,而且地沟油一般会产生很多沉淀物。闻,植物油有一种特别的香味,但地沟油一般都经过特殊处理,没有味道或者会有异味。尝,用相关工具蘸一下,口感带酸味的油一般是不合格产品,有焦苦味的油已发生酸败,有异味的油可能是“地沟油”。听,在油层底部取油一两滴,将其涂在易燃纸片上,点燃后听其响声,合格产品燃烧正常且无响声;不合格的产品会由于水分超标而发出“吱吱”声音;燃烧时会发出“噼叭”爆炸声的,就说明油中含水量超标,很有可能是假冒产品,建议不要购买。问,询问商家相关商品情况,包括场地,进货,或者是否有相关卫生许可等内容。
3.2食品的加工、处理知识
(1)蔬菜的洗涤技巧:冷水洗涤。这是洗涤蔬菜最常用的方法,蔬菜上一放带有泥土污物需用干净的冷水将其洗掉,保持蔬菜新鲜洁净,常用于一般叶菜类,如青菜、白菜等。这些蔬菜应先在清水中泡会再洗;若叶片上面有细绒毛的,要多洗几次;根茎类蔬菜如萝卜、甘薯等带有较多泥土的,可在流水中边冲边洗,直到洗净为止。热水洗涤:为了除去某些蔬菜异味或剥去外皮,如番茄、豆腐干等,需用热水洗涤,甚至像豆腐干之类的需要用热水泡才能除去豆腥味。盐水洗涤。盐水浓度不可过大,以小于29%的溶解度为宜,起杀菌和去污秽的作用,盐水洗涤方法主要适用于叶菜上带有小虫和虫卵,用盐水洗很易清除掉,而用清水则不易洗净。碱水洗涤:在温水中加一些碱可解异味和去皮,但要注意用碱水洗后要再用清水漂洗干净。
(2)食品安全制作守则。世界卫生组织(WHO)还推荐了食品安全制作5大“黄金守则”:保持清洁。勤洗手,取食品前要洗手、准备和加工食品期间经常洗手、便后洗手;清洗和消毒用于准备食品的所有场所、设备和餐饮具;避免虫、鼠及其他动物进入厨房和接近食物;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熟食要保存在冰箱里,也不能长时间存放;熟食和凉菜做好后在室温下存放不得超过2h,冷冻食品不要在室温下化冻;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食品用水要安全;选择卫生安全的餐饮具,选择卫生安全的纸巾;水果和蔬菜要清洗干净,生吃要消毒,螃蟹、甲鱼、黄鳝要吃鲜活的。生熟分开。生的肉、禽、蛋和海产品要与其他食物分开;生和熟食品的餐饮具、工具、用具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彻底做熟。食物要烧熟、煮透,中心温度得到85℃以上,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品;熟食再次加热要彻底。
3.3食品的储藏方面的知识
(1)水果的保存方法:水果的保存,分为4类:
(1)不要放入冰箱,否则会被冻伤的水果有:香蕉、枇杷、杨桃等;
(2)一定要先催熟后才可以放进冰箱的(不成熟的水果不可放入冰箱内)如:酪梨、榴莲、芒果、木瓜、百香果、奇异果、柿子、西红柿等;
(3)必须放入冰箱,才能久存的有:红毛丹、龙眼、樱桃、桃子、桑椹、莲雾、李子、板栗、番石榴、葡萄、梨、草莓、荔枝、火龙果、甜瓜、柚子;
(4)常温保存或冰箱冷藏均可,这些水果如下:青枣、苹果、西瓜、橘子、椰子、金桔、柠檬、菠萝、葡萄、葡萄柚、甘蔗、柳橙、橄榄。
(2)蔬菜的贮存:由于蔬菜种类繁多,其生长特性不尽相同,其贮存要求也各不相同。青菜、黄瓜可洗净后放入保鲜袋贮在冰箱,大白菜放在垫稻草的干燥处,花菜放在通风处还可在菜上洒些水,莴笋可刨去皮浸在淡盐水中,萝卜和胡萝卜放入保鲜袋扎紧袋口置于干燥处,短期保存鲜蘑菇则应用清水浸泡。因此对于各类蔬菜的贮存,均应按其生长特性采取相应的贮存方法,但是原则上应该买新鲜的,吃新鲜的,而不应当贮存1次吃1周。
(3)家禽的储藏方法:家禽肉质嫩,含水量多且变质速度也较快,对于新购的禽,一般是采用低温保藏法,置于0℃以下的环境中存放。宰杀后的家禽,若放在-4℃环境中,可存放35天;若放在-12℃环境中,可保存半年;若在-14℃环境中冈保存1年以上,一般是在-8℃左右保存,也不宜长时间保管,因为存放时间过长会影响禽肉的质量。如果购进的是冻禽要立即放入冰箱。
(4)鱼类的储存方法:活养法,主要适用于用地呼吸的鱼类,常见清水活养的鱼类有鲤鱼、黑鱼、青鱼、草鱼等,以淡水鱼为主。饲养活鱼的水池内要安装喷水管,应向鱼池内不断喷入新水,并通有氧气,水温一般维持在4-6℃,鱼池要清洁,最好选用河水,一般多用清水,不得使油脂、碱等异物进入鱼池内,不要用外物搅动清水,要尽量减少鱼的活动。刚刚从池塘、河流内网捕的鱼经过2-3天的清水活养,可使鱼肉结实,还能促使某些鱼类吐出消化系统的污物,减轻其泥土味。对于此类鱼在清水活养时一定要注意适时换水。部分海产鱼也可采用海水活养,但因受地域限制,对海水鱼进行活养的较少,一般只用于暂时保鲜。冷藏法,冷藏前先把鱼体洗净,还要除去内脏、刮鳞、去鳃,清洗干净,在-2℃的低温下冷藏,此法储存期短,但对鱼类的质量影响较少,一般只用于暂时保鲜。冷冻法,将鱼在低温(即结冰)状态下保藏,常见于将鱼肉加工成鱼片,再用快速冷冻法对原料进行冻结,一般选择的是冰箱或冷库中保存。保存环境的温度越低,保存时间越长,冰箱以-4℃以下为宜,冷库以抑制在-15℃—20℃为宜。另外对于冷冻鱼肉切不可解冻后再结冻,再冻鱼的鱼肉组织会更多地被破坏掉,鱼体内部水分会丧失,导致肉质松散,营养价值降低。
3.4食物中毒预防及处理知识
(1)中小学生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不喝生水,不喝过了保质期的桶装水;不要饮用未经煮沸的生活饮用水;不吃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不吃霉变或有馊味的食品。煮熟后放置2h以上的食品,重新加热到70℃以上再食用。隔夜食品在食用前必须加热煮透后方可食用;养成卫生习惯,进食前要洗手,瓜果之类的可生食的食品必须在洗净后才可以食用;不接受陌生人赠送的食品,不采摘、捡拾、购买、加工来历不明的食物、死因不明的畜禽或水产品以及不认识的野生菌类、野菜和野果;购买和食用定型包装食品时,要查看有无生产日期、保质期和生产单位,不买无证摊贩的任何食物,不买不吃无生产厂商、无生产地址、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加工、贮存食物时要做到生、熟分开,不食用没有烧熟的海鲜类食品;不吃明知添加了防腐剂或色素的食品以及那些无法确定其添加量是否符合食品卫生安全标准的食品。
(2)中小学生食物中毒处理措施:一旦发生食物中毒,最好马上到医院就诊,不要自行服药,若无法尽快就医,可采取以下急救措施:催吐:若食物吃下去的时间在1-2h内可取20g食盐,加200ml开水,等冷却后一次性喝下以促呕吐。或者也可以用100g新鲜生姜捣碎取汁后,用200ml温水冲服催吐。还可用筷子、手指等刺激舌根部引吐。呕吐时,不要让中毒者喝水或进食,但在呕吐停止后应马上补充水分。导泻:如果中毒者进食受污染食物的时间已超过2h,但精神尚好,则可服用些泻药,以尽快排出已吃进的有毒食物。一般用30g大黄,一次煎服,老年患者可选用20g元明粉,用开水冲服即可缓泻;老年体质较好者,则可采用15g番泻叶,一次煎服,或用开水冲服,亦能达成导泻的目的。解毒:如果是吃了变质的鱼类、虾、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取100ml食醋加200ml水稀释后一次服下。此外,还可以采用30g紫苏、10g生甘草一次煎服以解毒。如果是误食了变质饮料或防腐剂,用鲜牛奶或其他含蛋白质的饮料灌服就是最好的急救方法。3.5食物中毒维权方面的知识中小学生要及时了解相关维权知识,熟悉防护中毒措施,如国家颁布的《食物中毒维权》第十七条明确规定了受害人因食物中毒引起的各种损失,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当中小学生发生食物中毒之后,一定要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方法如下:收集就餐证据(如发票等)或者证人以证实受害者曾在场就餐;收集就餐证物并及时监测,以证明其食品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避免错过检测时间无法取样(必要时将需要证人来证明受害者曾在场就餐),证据足够之后应及时向就近的工商所或直接拨打12315投诉电话进行投诉,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结束语
食品安全是一个攸关青少年学生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重要问题,对此无论予以怎样地高度关注都是理所当然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与学生身心健康有密切关系的课程之一,把食品安全纳入其中,并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进行实施,是课程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对青少年成长关怀的体现。建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食品安全教育的具体内容,只是工作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工作是如何实施食品安全知识的有效教学,并能在学生健康成长中发挥促进作用,这也将是本研究下一步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作者:杨小帆 徐亚男
一、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1.体育教育资源限制了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
我国的许多农村中学缺少基本的体育教学条件。从体育师资力量来看,农村的一些中学都是一师担多职,缺少专业的体育教师。从场地器材条件来看,农村中学缺少较先进的体育器材,操场的大小不足以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从经费角度来看,农村学校没有充足资金加强设备的更新以及人才引进。
2.缺少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政策与领导的引导
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在我国的开发起步较晚,加之缺少充分的计划以及组织,许多农村中学的管理者对校本课程的认识较少。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升学率无太大关系,这使得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缺少政策上的引导,在实施中会遇到没有方向的困难。
二、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1.改革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条件
教育部门要重视农村教育改革,给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农村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走进农村。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待遇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地位,让体育教师感受到体育学科的重要性。更要重视农村中学体育器材的优化升级,让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许多项目得以实施,给课程开发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从经费上来讲,除了政府的支持,农村学校要做好资金的自主引入,利用各项社会资金建立体育专项费用,从而保障创新型体育活动的开展。
2.要做好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引导工作
学校管理者要重视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引导,让全体体育教师认识到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重要性。组织全体体育教师共同探究体育学科中的教学重点,设置正确的教学目标,秉承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学校的体育教学条件设计校本课程。除此之外,教育部门要加大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呼吁力度,以文件形式给学校布置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任务,指明方向,促进课程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综上所述,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多种教育资源的优化分配,能够提升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农村中学体育课程改革,需要校本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强,更需要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创新。只有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得以创新,才能让农村中学体育焕然一新。
作者:叶高盛 单位: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大崀学校
一、体育运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目前,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由父母精心照顾,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是当宝贝一样哄着,社会经验不多,心理较为脆弱,很多大学生自私、狭隘,缺乏毅力,情绪容易波动,除了家庭方面的原因,学校教育方面的缺失也是不容忽视的。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更看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课程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体育教师注重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在认识上,体育运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在体育运动中,无论是田径,还是篮球,都需要学生对外界事物迅速做出判断并做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经验来协调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久而久之,运动也就促进了学生的知觉能力的发展,让人变得更加灵敏;二是通过体育运动,学生在运动中将不良情绪发泄,在享受成功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从而提升情绪体验;三是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为更好地完成运动任务,会不断调整对自我的认识;四是体育运动一般以群体运动为主,在群体活动中,学生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合作才能完成任务,这就自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最后,体育运动中机体组织得到收缩和扩张,机体技能得到增强,这对预防和治疗疾病都有积极意义。
二、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作用
体育运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活动。在传统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更多看到的是体育运动对学生机体发展的作用,而忽视了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其实,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只有充分分析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从田径来看,其对学生的意志力有着较好的培养效果。以速跑为例,学生在速跑中首先要掌握速跑的技巧,这个过程是较为艰难的,需要通过不断的训练才能完成。当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后,需要在速跑中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这对学生意志力的磨砺有着积极的意义。其次,球类运动对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以篮球为例,更多地需要学生通过合作在攻防中获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发挥自己的特长,还要懂得和同伴合作才能取胜,这也就自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再者,以游泳、滑冰、跳马及双杠等既具有表演风格又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为例,这类活动不仅要求学生克服怕摔跤和怕担风险等胆怯心理,还需要学生能去战胜困难、克服心理障碍,这对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大有作用。
三、在体育运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结合大学体育教学实践来看,一直以来,大学体育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都是“师范生练”的模式,即在教学中教师示范后让学生进行练习,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只是被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得到渗透。其实,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合作,以情境、游戏、角色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训练,可更好地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增强学生的心理调试能力。首先,要注重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提倡以合作方式来组织学生完成高中体育运动项目。小组合作的运动方式可使学生在合作中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分析并解决问题,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责任感、协同意识、合作精神自然就会得到培养。其次,要注重在训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再次,要注重引入竞赛机制,以竞赛方式来提高学生心理的抗干扰能力和生存能力。最后,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运动情况进行反思,从而让学生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健康并不仅仅局限于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大学生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他们是否健康发展,势必影响着社会能否良性运转。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认知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结合教学分析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具体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获得健康而全面的发展。
作者:周建雯 熊伟 单位: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1健康行为及影响因素
1.1健康信念。涉及到健康方面的信念与健康信念,它是人们接受保健指导,改变行为的关键。在知识--信念--行为的演变过程中,建立健康信念是重要的中间环节。没有信念,知识就很难变成行为,无论在从事体育锻炼、戒烟、纠正偏食、疾病防治,还是正确对待胜利或失败挫折的精神压力,建立健康信念都是至关重要的。患了重病而无健康信念,后果也多不好。
1.2传统文化背景。每个民族都有传统文化与习俗,并强烈地影响人们道德观念、信仰和健康行为。人们的饮食、生活起居、嗜好、服饰等传统文化习俗,强烈影响到人们的健康行为。其中有些对健康有利,有些对健康不利。如有的民族喜爱体育运动,就对体质和健康产生良好影响。
1.3群体因素。个人健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与家庭、学校、伙伴、教师的影响密切相关,其中包括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家庭教育中以父母、兄长影响最深。所以子女的生活习惯、爱好、个性等常常同父母相似。在学校学生以老师为榜样,教师由于经常同学生接触交往,所以对学生影响较深。为人师表的教师,言谈举止、仪表、饮食起居等行为对学生都会有直接的影响。
1.4卫生资源因素。健康行为要建立在一定资源基础上,每个人在考虑其健康问题并作出行为选择时,都可能受到卫生资源的制约。在缺医少药的贫困边远地区,由于条件的不同,要求其居民与大城市完全一样,显然是不够现实的。但是,这种条件的影响,也不是绝对的。
2促进健康行为
2.1类型。一是欧美三高型(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二是日本为代表的动植物食品混食;三是东方型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食品不多,蛋白质及脂肪较少。中国的食物结构也是长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营养质量不高,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民生活改善,我国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西方三高型膳食结构,容易导致冠心病、糖尿病、肠癌等疾病,在美国,大肠癌仅次肺癌,居死亡率第二位。其实,就是饮食不当造成的,天天吃肉、鱼……在大块牛排中有时摆几叶青菜作样子,经常吃这样的饭菜为大肠癌大开方便之门。因为这种饮食植物纤维不足,从而造成便秘,人一便秘,食物在肠中滞留时间长,于是就容易产生致癌物质。饮食结构不合理,摄入脂肪过高、营养过剩,是形成人肥胖的主要原因。
2.2积极休息与睡眠。人们在从事了各种活动后常会发生疲劳。体力和脑力劳动速度越快,强度越大,持续越长,越易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充沛精力,保持健康就需要积极休息,注意劳逸结合。即使在没有明显疲劳的情况下,人体各器官也需要一定休息时间,以促进其互相协调,保持其正常生理功能。休息有积极性和消极性。所谓消极休息和积极休息方式是比较而言。消极休息方式是以静为主,或坐或卧。睡眠被视为最彻底的体息。睡眠是神经系统高级司令部———大脑皮质全面抑制过程,大脑皮质消除了疲劳,恢复了正常机能。这样,人就能重新高效率投入学习或工作,只有这样身体才能恢复灵敏、准确性。睡眠,是生理活动所必须的、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如果把动物置于喧闹的刺激环境中,一睡着就把它弄醒,不让它正常睡眠。这样,动物不仅失去正常生理活动能力,对疾病抵抗力也大大减低。如果剥夺睡眠超过了一定限度,动物甚至会死亡。睡眠的时间因人而异,差别很大,通常与年龄、性别、习惯、季节、环境、神经类型、生活条件、劳动条件以及疾病情况有关。年龄越小每天所需的睡眠时间越长。睡眠对于人的健康十分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不少人会有这样的经验,只右手提一桶水,提久了就会觉得手发酸,这时如果换用左手去提,右手就可以休息。神经中枢的疲劳也可以用同样方式进行调节。比如说,在课堂上学习一个小时以后,进行十分钟课间操,就觉得神清目明,精神焕然一新,学习效率也显著提高。一定意义上说,会休息的人也就是善于安排生活的人。会休息的人善于将工作、学习、劳动交替进行,将工作或学习内容经常交换,使脑在经常交换工作、学习内容时得到休息。这是一种节约时间的休息方式。大脑皮层是指挥人体各器官系统进行一切活动的“最高司令部”,不过这个司令部分工很细,分为许多区域,各区域就好像分工不同的“办公室”,但各“办公室”不同时工作,在同一时间里有的兴奋(即活动),有的抑制(即休息),到了晚上各办公室都休息(即睡眠)。各办公室轮流值班交替工作,这是大脑的兴奋与抑制相互诱导的基本规律。
3体育锻炼———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方式已不满足于长期存在的定势格局。在人们的生活中已将运动锻炼如同牛奶面包,它是现代文明生活方式重要组成部分。它愈来愈成为人类完善自我和向疾病斗争的有力武器。如果以前人们在早晨起床后不刷牙,看成是一种不文明,而今天,如果不经常进行身体锻炼,那就是一种不文明。体育锻炼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内容。这是体育锻炼在新时代的特征。在未来社会,人们已不只是将运动级炼作为健身手段,而是将运动锻炼作为享受的目的来对待。是争取使生命更高尚、更丰富所具备的条件,人们追求的是延长黄金时代,常保青春,为人类做更多贡献。人类有一种在宽敞空间舒展肢体的生理需要,心理上也有“寻求新异刺激”的追求。人类生活中从事体育锻炼会给人多么大的活动空间。体育活动是促进健康的主要手段之一。促进人的健康行为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包括身心两个方面的自我保健,其中最重要最积极的手段是体育锻炼。人类运用体育运动手段进行防治疾病的历史非常悠久。古希腊人很早就在石崖上写着“你想强壮吗?跑步,你想健美吗?跑步,你想聪明吗?跑步”。古代印度、罗马等国均有采用体操和按摩等方法治疗疾病和养生。早在公元前771年我国名医扁鹊就引用导引、按摩健身防治疾病。精神压力引起的心理反应有焦虑情绪反应和自我防御反应。焦虑是由内心冲突而造成的持久痛苦的心理状态。过度焦虑使人不能准确观察现实,也不能做出适当判断和决定,从而导致适应和应付的失败,致使消极情绪反应表现出来。正因为这样,人们在锻炼中最能表现天真烂漫的本性,从而消除焦虑和心理紧张并获得其乐无穷的欣慰和欢乐。人们在新的空间每迈出一步时,都要向自己身体提出新的要求。无疑在未来,体育锻炼会在这方面施展自己才能,会在扩展人类活动空间,增强自信、勇敢和超越自我精神方面做出贡献。
作者:吴慧超 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1抚慰学生心理的作用
学生通过交流舞蹈的心得体会,分享快乐,使生活变得温暖,为浮躁迷茫的学生再次找到心灵的宁静。
2促进学生审美的作用
舞蹈与音乐同时最古老纯真的艺术门类,它具有独特的美感。通过风格化韵律化的舞姿,舞蹈塑造了直观的动态的舞蹈形象,创造了诗情画意的意境,凭借饱满的人生激情来带给舞者以审美享受,同时改善其气质、陶冶其情操。舞蹈是生命的律动,直接用肉体来表现灵魂。这使舞蹈天然具备了生命的单纯性与原始性,更容易达到心灵和自然的和谐,唤起人们内心的童真童趣,获得深层次的审美享受。体育舞蹈自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它既有赏心悦目的形体美,还可通过对表象的反映来表现更加深刻的内涵,为人们提供极大的审美情趣与享受,在人们心中就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体育舞蹈的参与者包括各个年龄段的不同性别的人们,其吸引力是别的艺术难以相比的。现代大部分舞蹈的参与者大都具备一定的文艺特长或舞蹈基础,据此,体育集体舞蹈的编导就要尝试摆脱地域与地区的限制,借鉴不同地区在内容与形式上的舞蹈精华,博采众家之长,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要通过除了举办各种形式的舞蹈培训班、讲习班、组织文艺晚会和组织调研等传统方式以外,还可提倡单位、企业等举办各种竞赛,乃至举办家庭小单位的自娱性舞蹈类比赛,通过多种途径来开展舞蹈活动。同时,为了体育集体舞蹈美好的明天,一定要注重舞蹈文化教育的普及,为学生传授相关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培养自觉的舞蹈意识,努力提高其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3教育作用
体育舞蹈充满了对快乐执着的追求与对生命真诚的赞美,传承了人类凝聚的艺术精神。这种对于美的热爱乃至追求的乐观精神,贯穿古今,虽然每个时代的体育舞蹈在表现形式、舞姿和场地设施等不断发生着变迁,但优秀的精神却一直没变。所以,现代社会不断经济发展多块、物质生活多丰富,这种体育舞蹈均凭借其强大的适应性持续了下去。当然,它也紧随时代的脚步,大量流行歌曲的不断更新,舞者根据新的舞曲不断变换出新的舞姿,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群众集体舞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元素,使它能够永葆生机活力,为参与者在舞蹈中体会到时代变化所带来的活力。
4帮助学生情感宣泄的作用
舞蹈重要的本质功能就是对情感的尽情宣泄,各类舞蹈的出险原因就是为了抒发不同的情感。体育舞蹈者舞动于节奏欢快的舞曲中,心中集聚的或消极或积极的情绪随着肢体有规律的运动顺利抒发出来,净化了精神,平静了心灵。这使舞者在舞蹈中发现、展示和肯定自己,在娱乐中获得归宿感与社会认同感。同时,体育舞蹈通过创造性的舞蹈活动充实了参与者的心理,提供了参与者交流的机会,使参与者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促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5体育舞蹈队学生起着健身与自娱作用
健身功效,体育舞蹈这一功效是由其本体特征决定的。舞蹈是所有艺术门类之中唯一把自身身体作为创造美的载体的艺术。且无论何种风格的舞蹈都是一种心灵化了的全身协调运动,具有充分的运用量。因此,舞蹈和体育同样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由此人们认为原始舞蹈是原始人类宣泄剩余体力与精力的活动,这个观点是有一定的可取性的。若是长期按照科学的训练方法来训练,既能够矫正身体、美化身体和塑造身体,还能够强健身体。舞蹈艺术心灵化的全身协调运动,能够锻炼全身器官、保养内脏。增强身心活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自娱功效,陶冶情操是体育舞蹈的重要功效之一。在舞动中因注意的转移而使身体各部分机能获得了调整与充分的自由,能有效消除紧张的情绪与缓解压力。动人的舞曲,优美的舞姿,完美的动作,这些无不潜移默化的给人一种艺术的熏陶渐染,舞者的审美素养与艺术气质均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6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舞蹈运动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是体育与舞蹈的结合,具有运动与艺术的双重性。如今,在众多高中院校中大都开设了体育舞蹈这一课程,学生也对该课程有着很大的兴趣,因为他们觉得不仅可以从中学到一些舞蹈知识,还可以强身健体,这就是体育舞蹈的独特作用。今后,体育舞蹈还需要更好地探索,希望能对高中生的成长带来更多的好处。
作者:刘强 单位:山东省泰安市第一中学
1.中学体育与生命教育理念的衔接
1.1中学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缺乏及其存在的问题
1.2.1中学体育教育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中学学校体育没有与时俱进,很多的体育教师没能认识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与教育生涯的价值,过多的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却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体育课堂习惯性用“军事化”口令教学,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参与意识,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1.2.2“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学校体育教育内容忽视“生活资源”。体育课程受到国家竞技体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体育内容过于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的操练,忽视体育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生命存在”,造成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现脱节与滞后现象。
1.2.3学校体育应转变机械传授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学采用传统的三段式,整个教学过程对体育课的三大部分限制过死,教师的讲解、示范成为最主要的传授方法。
1.2中学体育教学要渗透整合生命意识
在教育中需要完成对学生的运动教育、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人。体育与健康标准强调学生应具有终身体育学习的能力,具备基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标准在选择和编制体育课程内容时,突显了时代性和生活实效性,只有融入学生生活的教育,才是真正有魅力的生命教育。
2.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整合模式路径
2.1体育教学目标之中要适时渗透生命教育理念
体育课程应从个体的发展需求出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新课标强调,教学目标要根据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构建生命教育的体育课程理念不但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还需要树立“全面育人”的课程理念。
2.2体育教学内容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应植根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和现实世界,贴近学生生活,关注激活学生经验,体育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健康的发展,让体育教学服务于学生,有益于改善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为避免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与滞后,在具体选择教材时,应考虑选择娱乐、休闲并存,趣味性强且有意义的教材,有益于终身体育价值实现的教材;能够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教材;现代社会生活中新兴的运动项目等应综合考虑。
2.3优化教学方法,提高生命质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体育教学要根据目标,针对教师、学生、内容等具体状况,设计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基本结构、方法和手段。课堂上,教师应突显主体教育观,营造乐学氛围、活跃的教学气氛,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切实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尽可能的寻找适合学生主体,以促进生命教育为目的的教学方式方法。
2.4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是动态的、发展的,是师生共同开发的过程。体育教师角色发生很大转变,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组织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传递者。其次,倡导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师生之间要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增强,自主性得到体现。这样,在体育生命化教育的指导下,学校体育教育将会真正体现其价值。
作者:梁丽珍单位:咸阳师范学院体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