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护理安全论文

护理安全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15 04:36: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护理安全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护理安全论文

护理安全论文:管道标识下安全护理管理论文

1管道标识

1.1管道标识材料的选择

管道标识材料的选择一定要慎重,符合实际应用中的要求,标识纸的选择一定要韧性高、防水效果好等特点,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易被撕破,揭下后能继续使用,用记号笔在上面进行标注后,字迹要清晰可见,而且记号笔的选择也很重要,其写出的字迹能够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掉色,使得字迹消失或模糊不清。

1.2管道的种类

医学上,一般根据管道的作用将管道分为出路管道和入路管道两大类,出路管道有脑室引流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各类空腔腔器引流管等,入路管道有PICC及其他部位静脉留置针管、锁骨下静脉穿刺留置管、经鼻饲管、胃肠营养管、吸氧管、尿管、气道湿化管、各种冲洗管道等。

1.3管道标识的颜色

管道标识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颜色要与管道相对应,色彩鲜明,对不同功能的管道进行不同的标记,这样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比较容易辨识。一般来说,中心静脉置管和外周静脉留置针管的管道标识颜色为红色;鼻饲管及胃肠营养管的管道标识颜色为绿色;持续吸氧管的管道标识颜色为白色;尿管及各种外壳引流管的管道标识颜色为黄色;气道湿化管的管道标识颜色为蓝色等。

1.4管道标识的使用要求

管道标识大多适用于护理重病患者多管道的管理;在护理中,护士长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正确的使用管道标识,加强管道安全标识的管理;管道标识要统一设计、制作,护理单元要按需领取;管道标识使用说明要落实到位,确保每个护理人员手中有一份详细的管道标识说明文件,并要求护理人员掌握好管道标识的使用方法。

2管道标识在管道安全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管道标识不清

有些医院在管道标志使用的时候使用白色的胶布进行区分不同的管道,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标识不清楚、重复使用、字迹模糊的问题。

2.2管道标识杂乱

当重病患者带有多种管道的时候,管道交错,管道标识采用多种不同样式的标识,十分的杂乱使得护理人员在反复牵拉确认管道的时候,容易混淆。

2.3管道标识遗失

由于管道标识在使用的时候粘度不够,护理人员贴上的管道标识滑落,造成标识的遗失,当发现后又得重新进行粘贴,耗时耗力。

2.4管道标识填写不规范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带有的管道贴标识并且要填写相关的内容,但是在填写的时候,不按照规范来填写,并且使用的记号笔颜色多种,看起来十分的费力。

2.5管道标识位置不统一

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的习惯有所不同,在进行管道标识粘贴时,其粘贴的位置很随意,使得管道标识粘贴位置得不到统一,在进行管道确认的时候费时费力。

3管道标识在管道安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3.1进行统一管理

对重病患者的管道管理要使用统一、规范的管道标识。医院的护理部门要对管道标识进行统一的设计,包括其材料的选择、样式的制定、粘贴的位置、内容的标注等,各个护理单元要按需领取,同时下发管道标识使用说明文件,确保每位护理人员能够熟练的掌握其使用方法,正确的标注管道名称、置管人名、置管日期等。在粘贴管道标识前,要向患者的家属说明管道标识的作用,让其在日常照顾患者的时候,要注意保护,避免管道标识受到污损、破坏。管道标识的统一管理有利于护理人员在繁忙的工作中快速识别各种管道,尤其是带有多种管道的重病患者的管道安全护理,避免了反复牵拉确认管道的现象,既准确、迅速又安全。

3.2管道标识管理制度化

要制定完善的管道标识管理制度,明确责任。护士长要监督护理人员对管道标识的使用情况,对其进行指导,对于发现的使用不规范或者管道标识存在问题等情况,要及时的进行纠正,确保管道的安全。安全护理管理部门要定期的对管道安全护理工作进行检查,采纳多方面的意见,结合实际情况们不断地完善管道标识管理制度。

3.3加强管道安全护理管理

医院的护士长要同护理人员进行交流,对于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同时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检查,查看患者带有的管道上的管道标识粘贴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对其护理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进行强化,提高护理能力,正确的使用管道标识,提高管道安全护理的质量。

3.4使用一次性管道标识

管道是临床上治疗患者疾病的重要工具,其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重病患者的治疗中。管道可以作为主要的治疗工具,也可以作为辅助工具,其类型十分的多,管道应用与护理是医护人员工作中重要的内容。在管道安全护理中使用一次性管道标识可以让护理人员更加快速的判断各种管道的名称及作用,有利于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其护理质量,同时通过及时、准确的对管道进行观察可以为医生的诊断提供依据。

3.5规避护理风险,树立风险意识

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的不安全因素,例如责任性因素,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不按日常制度执行;技术性因素,护理人员水平低,缺乏经验等。在管道安全护理管理中,要加强护理人员管道标识的有效使用,让护理人员树立风险意识,使护理人员在管道护理工作中可以遵循一定的原则,规范化护理,从而从源头上有效的规避管道护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4小结

管道安全护理管理对整体的护理质量和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影响,其中管道标识的正确使用更使得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可以有效地开展,特别是重症患者带有多种管道,对其进行管道护理的时候要反复牵拉辨识管道,一旦操作中出现失误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要做好管道标识应用工作,张贴醒目的管道标识,方便护理人员对管道进行确认,观察情况,为医生治疗患者的病情提供依据,同时做好护理安全工作,提高管道护理质量,为患者更好的服务。

作者:刘娟 单位: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护理部

护理安全论文:安全管理下基层医院护理论文

1护理部管理

1.1建立健全的护理部—科室安全管理组织

由护理部-科室安全管理组织负责对护理安全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和建立科学的差错报告系统,保证不良事件处置有序有效。定期讨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并将改进措施书面反馈到各科室。执行非惩罚性不良事件管理,鼓励上报身边的各种不良事件。

1.2编制危险因素名录

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包含法律法规、制度不掌握或执行不到位,医院环境设施、急救药品、物品不全或损坏未能及时维修补充可能导致的安全问题;汇总医嘱执行、药品使用、治疗护理操作过程和环节、器械物品管理,患者期望值、依从性、自理能力,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护患关系等存在的风险因素及来自各方面不良事件的讨论、分析,然后编制护理危险因素名录,供护士学习和培训用。提醒护士时刻关注影响护理安全的风险点,并注意规避。

1.3制定安全管理规范性文书,并结合患者实际加以应用

护理规范性文书的使用可以纠正护士素质差异带来的工作偏差。如:“新技术和侵入性操作知情告知书”、“入院患者评估表”、“患者风险评估表”、“难免压疮申报表”、“压疮报告表”、“不良事件上报表”等。管理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文书记录的规范性,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追踪解决。

1.4加强护士培训

对护士进行法律法规、制度职责、理论知识及技能、人文、伦理、护理工作风险识别与处置等知识培训,丰富和提高护士的理论知识及技能,为防范护理风险提供智力保障。

1.5建立护理人力资源库

护理人力资源库由2~5年工作经验的护士组成。自然灾害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致科室护理工作量短期急剧增加,护理部应根据患者增减动态调整护士数,使之达到床护比1∶0.4的要求。并加大后勤保障力度,除危重症患者外出检查外,做到一般事务护士不出科,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保障患者安全。

2科室管理

2.1建立健全的科内护理安全管理组织

科内建立由护士长和1~2名经验丰富年资较高的护士组成的护理安全管理小组,负责督促护士严格执行医院相关管理制度及护理优秀制度、个人职责和岗位职责。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督促护理风险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估,提出改进措施。做到依法依规执业,实习生进修生专人带教,严禁无证上岗。

2.2护士分层次培训,多途径提升护士综合素质

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制度职责,危险因素启示录,急救技能、护理理论及技术规范,新进物品器械使用方法、性能、适用范围、故障识别,新到药品适应证、毒副作用,新引进技术等内容。分层次培训主要以逐级负责为主,即副主任护师负责主管护师培训,主管护师负责护师培训,依次类推,护士长定期考核。还可利用护理查房、护理会诊、案例分析等形式,对护理疑难问题,急、危、重症病例,死亡病例进行讨论分析,提高护士的综合分析能力、判断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2.3工作模式

2.3.1采用APN排班及夜间双班制

保障医嘱执行双人核对的有效落实,护士长根据护士能级与患者护理难易程度对应分配护理人员工作,有变异因素及时调整。

2.3.2护士执行床边工作制

即每位护士负责6~8个患者所需的治疗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等工作;促进护患沟通,增进护患间感情,有利于患者的依从性培养。改变功能制护理中所有的护士都负责,患者却找不到真正关心他的人。这样的工作模式更有利于护理管理者发现问题时查找责任人,改进力度得到加强,护理质量更优。

2.3.3加强重点环节和薄弱时段管理

夜班、节假日,实习生、进修生、新入科人员在岗时,有带病工作、家庭突遇变故人员在岗时,存在护理力量薄弱、人员经验缺乏、心理不稳定、体力下降等不利因素,护士长应做到心中有数,给予必要的提醒和监管。遇突发事件患者剧增时,利用科内人力资源调整上班人数,使之与工作量相适应,必要时上报护理部取得医院护理人力资源库资源的支持。

2.3.4警钟常鸣,适时干预

常进行科内不良事件、新闻事件等的讨论分析,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在危重患者多、护理薄弱时段和进行高风险操作前(如:输血、抢救、侵入性操作),管理人员及时预警,提醒护士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指出存在的突出危险因素及应对办法。护士遭遇家庭变故及情绪剧烈变动时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必要的精神或物质上的鼓励与支持,减轻其心理负担,提示其保持清醒头脑,全心投入工作。及时的预警让护士提高安全意识,适时的干预有效地规避风险从而达到护理安全。

2.4患者的管理

患者身份确认是杜绝发错药、输错液等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保障。因此,强调治疗护理必须通过询问式、反问式,核对床头卡、手腕带及待接液体与前一瓶液体的患者信息,选择其中两种以上方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要求清醒患者用反问式核查,昏迷患者必须核准手腕带内容。重点患者管理,对列入重点管理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及床头标识,严格交接,防止自伤、自残、自杀、走失、伤人、脱管等的发生。生活不能自理者注意防范压疮、坠积性肺炎、下肢静脉栓塞、关节功能退化和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同时加强护患沟通,努力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对情绪激动不配合治疗护理者安排科内权威人员解释与处置,尽可能用爱心和耐心去感化患者及家属。对仍有纠纷倾向的患者及家属除耐心做好知情告知及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外,应注意取得患者或家属签字。必要时逐级上报,取得多方支持,多管齐下消除患者的疑虑。

2.5环境及物品管理

保持护理工作环境布局合理、固定、规范,药品物品分类放置并做好标识;容易致伤的物品、器械要妥善安放;损坏的物品及器械及时维修;科室物资按基数配置,使用后及时补充,尤其是急救物品使用后应及时补充完善;同时要加强相关科室之间的协作,做好物资配送和环境的维护工作。

3护士自我管理

激励护士主动通过不同方式学习法制、专业知识与技能,不断提升个人优秀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困难要及时请教,不能因为面子问题而置患者的安危于不顾,更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同时加强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不能因为个人或患者不配合等因素而带情绪工作。此外,还应加强医德修养,学会尊重患者,敬畏生命,珍惜和爱护生命,工作做到“四心”、“四轻”“、四勤”。

作者:黄慧英 单位:广西马山县人民医院

护理安全论文:安全管理视角下手术室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12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试验组患者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24~49岁,平均33岁;手术类型:行普外科手术者19例,行骨外科手术者16例,行妇产科手术者11例,行其他科手术者1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23~48岁,平均32岁;手术类型:行普外科手术者18例,行骨外科手术者18例,行妇产科手术者11例,行其他科手术者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管理措施

患者均于术前完善常规检查,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同时,根据分组给予不同的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而试验组患者将安全管理应用于常规护理中,具体措施如下:(1)改善工作环境:合理分配工作,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缓解其高度紧张的情绪。降低各种设备应用中的危害,如减少X线辐射对人体的损害,出现被器械误伤的情况应及时处理,如迅速挤出足够多的血液后用流水冲洗,再应用碘伏消毒伤口,必要时注射相应疫苗,以降低感染率。(2)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培养其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减少护理工作中出现差错的概率。(3)认真制定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对于年轻的新进护士加强培训,同时由高年资护师领导、监督,保证手术室护理工作可以安全开展。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护理差错率、护理纠纷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同时进行护理质量评分观察应用安全管理后的护理效果。

1.4满意度评定

本研究满意度调查问卷选用本院护理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由相关责任护士发放,并向患者说明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在问卷填写完毕后按时收回交予护理部相关负责人员进行统计。调查问卷共22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4项,赋予1~4分,总分≥80分为非常满意,70~79分为满意,55~69分为基本满意,<55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为非常满意率、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之和。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差错率比较

试验组患者中出现护理差错2例,护理差错率为3.6%;对照组患者出现护理差错8例,护理差错率为14.3%。两组患者护理差错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纠纷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患者发生护理纠纷1例,护理纠纷发生率为1.8%;对照组患者发生护理纠纷7例,护理纠纷发生率为12.5%。两组患者护理纠纷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P<0.05)。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中非常满意者25例,满意者18例,基本满意者9例,不满意者4例,总满意度为92.9%;对照组中非常满意者8例,满意者15例,基本满意者21例,不满意者12例,总满意度为78.6%。两组患者总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29,P<0.05)。

2.4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试验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为(98.1±2.0)分,对照组为(94.8±2.3)分;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1,P<0.05)。

3讨论

随着外科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手术室逐渐成为临床医疗治疗的重要场所,有研究显示安全有效的手术室护理对于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和促进患者的术后良好恢复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手术室护理逐渐成为手术室护理人员不断追求的目标。手术室护理进程中由于环境因素、人为因素和管理疏忽等会出现多种安全问题。环境因素主要是由于手术时间长,手术过程复杂,为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护士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往往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因而在术中可能会发生被刀剪等手术器械所伤事件,而增加多种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率;同时由于腔镜、监护仪等的使用也增加了手术室内的辐射剂量,这些直接损伤、超负荷的工作、长期的心理压力都会增加手术室护理风险。另外由于部分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差,缺乏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因而工作中常出错。而近年来由于手术量增加,护理人员相对缺乏,大部分新进护士对于各项管理制度的熟悉度不够,使得多项管理制度未能彻底落实,从而出现手术室护理安全问题,降低了护理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护理差错率和护理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表明安全管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可有效改善手术室护理效果,降低护理差错率和护理纠纷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张艳红 单位:山西省屯留县人民医院

护理安全论文:安全管理下的手术室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安全管理完善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86例即将进行手术的患者,设为观察组,男39例,女47例;年龄17~77岁,平均(43±4)岁;护士:男2名,女7名,年龄22~40岁,平均(35.1±1.7)岁;工作时间1~20年,平均(11.6±2.3)年。同时随机选取安全管理完善前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6例,设为对照组,男37例,女49例;年龄16~74岁,平均(43±4)岁;护士:男1名,女8名,年龄21~40岁,平均(35.1±1.7)岁;工作时间1~19年,平均(11.5±2.3)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护士人数、工作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术室基础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其基础上给予安全管理措施。具体内容主要包括:①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对各种医疗器械数量、用途、具体操作等进行科学管理。特别是新手术技术、医疗器械的应用,需及时更新信息储备,科学规范。②采用年轻、勤奋积极的护理人员,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热情,耐心、仔细与患者交流,给予患者最佳的护理措施,特别要保证手术台的护理人员始终处于最佳状态,确保患者安全。③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应对突发现象,沉着冷静;记录相关信息,严谨认真;遇紧急情况,能随机应变。通过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患者充分感受到全面、系统、周到的护理服务。特别是要加强护患沟通能力,建立和谐、良好的护患关系是降低护患纠纷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从患者自身安全角度出发,给予患者温暖、安心的服务,使其充分相信与依赖,进而提高治疗配合度,保证患者的安全。④加强安全教育。针对护理小组,应定时召开安全会议,通过结合重大医疗事故,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同时制订完善的考核制度,严格要求每名护理人员做好消毒隔离、急救药品摆放等安全工作。⑤落实手术室基础护理措施,认真核对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手术部位、术式,并做好术后并发症感染预防工作,对患者病历标本进行妥善管理。

1.3观察指标

对安全管理实施前后护理缺陷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综合管理质量达标率(包括医疗器械管理、消毒隔离、急救药品管理、信息单据填写、专业技能考核)等进行统计与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安全管理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护理缺陷、患者满意度、综合管理质量达标率进行分析与比较,观察组护理缺陷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综合管理质量达标率远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护理安全是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关键所在,不断寻找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工作缺陷,并及时采取对应措施进行完善,是保证手术室护理安全、减少护理缺血、提高患者满意度、避免医患纠纷的重要举措。针对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安全隐患,我院对手术室安全管理进行不断完善,使之更为科学、合理,更具操作性。通过对手术室进行手术的患者实施相关护理措施,研究结果证明,该安全管理措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护理缺陷,提高综合管理质量。虽然,完善的安全管理措施在手术室护理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只有对手术室护理工作安全管理实施动态监测,对发展中陆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才能促进安全管理真正发挥实效。

作者:何春艳 屠晓微 李佳育 单位:吉林省肿瘤医院

护理安全论文:安全文化中的手术室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共有10个洁净手术间,手术室是全层流洁净手术室。年手术量5500左右,共有手术室护士28名,全部为女性,年龄19~52岁,工作年限1~30年,学历:中专6名,大专13名,本科9名。职称:护士10名,护师6名,主管护师10名,副主任护师2名。笔者选取2012年每季度30名手术医生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表(全年共120名手术医生)及全年总手术量5250台次中的手术室护理缺陷总数525次作为对照组;2013年在手术室进行积极提倡与实施安全文化,创建安全文化氛围的安全与质量管理,同样选取2013年的每季度30名手术医生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表(全年共120名手术医生)和全年总手术量5600台次中的手术室护理缺陷总数112次作为研究组进行研究比较。

1.2安全文化实施方法

1.2.1加强法律法规的教育,识别并制订护理风险措施

根据现代管理思想,安全管理不应是“救火式”的事后补救,而应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理念。护士对法律法规掌握的程度和对安全护理的重要性认识及对常见手术室主要风险相关知识的掌握是将安全护理工作做好的前提,护士长要回顾以往的问题和教训,并组织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认真对照《手术病人安全目标》《手术部(室)管理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查找安全隐患,确认并识别手术室存在的主要护理风险,制订防范措施,分析常见原因。针对原因,例如:器械清洁灭菌措施的落实过程、手术患者的身份确认、手术部位的核查、手术标本的正确处理、手术体位的正确摆放等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制订了手术室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1.2.2营造安全文化氛围,重视安全教育

安全目标和安全措施的实现,需要管理和技术,更需要每个人态度的转变和安全意识。因此,定期的教育培训非常重要。根据护士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职称和工作年限分阶段、分层次制订培训计划,并多样的开展培训方式。(1)着眼于管理能力的培养,拓展管理思路,着重于更新管理理念,对质量控制人员采用开放式教学;(2)高年资护士着重于有效的教育对策和敏锐的观察力,主要采用个性化教学;(3)对低年资护士着重于安全知识的教育,安全技能和安全态度,主要采用传授式教学。通过教育培训,使各级护士都明确尊重人的健康和尊严、关注安全、珍视生命是护士的天职。在日常护理技术操作工作中,时刻牢记“安全第一”的理念,倡导爱心、细心、耐心、关心、责任心的工作态度,从我做起,从保障每一位手术病人的安全出发,每一个操作入手,从每一台手术配合,意识到事关手术患者的生命,自己的角色行为,从而在日常工作中营造一种积极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1.2.3建立非惩罚性的护理差错报告制度

危险在没有差错报告反馈系统下就会处于“失控状态”,唯有建立一个从错误中学习,勤于发现错误的分享制度,才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非惩罚性的护理差错报告制度能提供一个将错误发现并且从错误中进行学习的机制,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的安全文化氛围。不仅确保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也可以让全科护士都自觉地将安全护理的观念树立起来,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主动报告手术室不良事件制度的流程如下:(1)当事人在发生不良事件后及时报告护士长处理不良事件,将后果减少到最轻程度;(2)当事人事后及时记录事件发生的过程、地点、具体时间、采取的措施等内容。护士长定期深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组织全科护士讨论,制定改进措施及触决方案;(3)保护不良事件责任人,对待问题的态度不是惩罚个人,而是着眼于改进系统,并引以为鉴,真正起到分享错误的作用。提高不良事件的上报率。

1.2.4加强与各协作部门的交流及沟通

手术过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常涉及病理科、血库、器械科、后勤、消毒供应中心、外科等众多人员、众多科室的合作。因此,加强与各协作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在提供更安全的患者照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身份的确认必须姓名与手腕带的两种方法核对;手术部位的确认还增加了由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巡回护士三方共同核查外的手术开始前的Timout环节,安全性明显增强;程序化的标本处理管理制度,使标本丢失的安全隐患得以消除;为了保证器械的完整与到位,还不断与消毒供应中心密切联系,帮助我们加强安全防范。

1.2.5应用前馈控制,达到护理安全管理目的,构建安全文化氛围

在管理工作之前对管理活动所产生的后果进行预测并采取预防措施称为前馈控制。护理安全管理是尽可能地在护士执业过程中提高护理质量,有效地控制风险,控制、减少、消灭一切不安全因素,达到安全护理的目标。应用前馈控制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可以把各种不安全的因素消灭在本次护理过程中,控制在下一次护理过程之前,控制在实施护理措施之前,从而达到护理安全的目的。为有效实施前馈控制管理,科室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对工作中的不安全隐患做到纠正和及时发现,提出一些潜在的问题,每周进行安全质量大检查,使全科护士了解科室安全质量状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明白哪些方面已经存在问题需要及时进行整改,哪些方面容易发生问题要加强预防,达到事前预防的目的,使安全防范更有针对性,创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1.3观察指标

对比2组的外科医生对手术室护理满意度、手术室护理缺陷发生率等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安全文化构建前后手术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比

安全文化构建后的研究组中有120位外科医生参与满意度调查,有114位医生表示满意,满意度为95.00%,安全文化构建前的对照组中同样有120位外科医生参与满意度调查,有106位医生表示满意,满意度为88.33%,研究组的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72,P<0.05)。

2.2安全文化构建前后护理缺陷发生率对比

安全文化构建后的研究组共有5600台次手术,共有112台次发生护理缺陷,发生率为2.00%,安全文化构建前的对照组共有5250台次手术,共有525台次发生护理缺陷,发生率为10.00%,研究组的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25,P<0.05)。

3讨论

3.1安全文化的构建,有助于提高手术医生的满意度营造,良好的手术氛围

协作科室间交流与合作参与手术的人数多且流动性大,良好的协作能直接影响医护人员的团队士气和情绪,能保障手术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影响手术患者。安全文化的构建避免工作出现偏差或漏洞,特别是不同科室出现工作交叉时应遵守的规程,明确各个人员的工作职责,保证了手术室工作的良性运转,共同为手术患者营造一个安全的手术氛围,因而提高了手术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安全文化构建有助于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提高护理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提高护理安全与质量护理安全文化是护理管理的新概念,只有依靠安全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将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到文化的高度去认识,促使护理安全行为的养成,培养护士对护理安全的意识和态度,实现由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识别并确定手术室主要风险、常见原因、预防措施,通过加强法律法规教育,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并在工作中督促护士们认真落实,从而提高护士的识别风险的能力和防患能力,提高了护理安全与质量。结果显示,实施后护理缺陷的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朱林萍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手术室

护理安全论文:医疗护理安全隐患下妇产科论文

1妇产科护理中现存安全隐患分析

1.1安全意识不强

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常存在侥幸心理,对不安全隐患因素认知不足,并对规章制度不认真执行,极易在疲劳状态超负荷工作下发生疏漏等,这都是护理人员在平常工作中最常犯的错误。另外,少数护理人员还存在缺少法律意识、思念观念陈旧、规范意识不强、对患者权益不够尊重,缺乏对患者心理及生理的感受与体验等,这就极易激发与患者或患者家属的矛盾与纠纷。

1.2护理制度及相关规范执行不严

少数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没有严格按照医嘱执行,违反常规操作、不严于职守。急救药品和护理单元药品的摆放和管理混乱,没有进行四查八对。对患者疼痛、发热、阴道出血等症状观察不够仔细;对病人疾病的判断、发展趋向和转归等都不能做出准确判断。甚至出现隐瞒或不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拒收危重病人等,这些都是引发医患纠纷的主要因素。

1.3医疗信息及专业技术素质不对称

有些护理中的安全隐患源自于护理工作技术上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意见分歧。患者及家属自身相关专业知识相对有限,不能正确认识相应医疗护理中出现的问题,对临床治疗技术及护理工作产生误解,往往就出现会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产生不应有的质疑态度。如果护理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与患者及其家属未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则无法进一步消除患方的不满情绪、疑虑等,就会导致矛盾激化,产生不必要的医患问题。因此,需加强对病患以及病患家属的相关专业知识科普和健康教育扫盲;提升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沟通技巧和防范差错意识,才能够有效避免护理中安全隐患、差错事故的发生,减少医患之间的矛盾纠纷,从而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2安全隐患具体防范措施

2.1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强化对护理人员进行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以及相关诊疗护理规范等各方面规章制度的教育工作;医院应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常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经常组织普法教育及医疗行政法规的专题讲座与坐谈交流,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当前,护理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通过自学相关专业知识,树立依法行医意识,规范自身护理工作行为。

2.2强化护理人员职业素养教育

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人文素养。规范行为举止,积极树立其敬业精神,如着装整齐、发型符合要求;表情谦和、面带微笑;佩戴胸牌;尊重患者的信仰、饮食习惯。对病人及其家属热情接待、礼貌待人、仔细倾听、耐心解答。并且要具备良好的交流技巧;言谈举止间体现出优秀、专业的护士形象。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以及护理工作的实效性,护理部还要客观的对不同岗位和不同工作性质的护理人员,制定出相对应的教育与培训计划;并对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加以制定和完善。另外,为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如用药错误、压疮、药物外渗、非计划拔管、坠床等,还须制定相关的防范制度。为了进一步强化护理工作的规范化管理,还应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护理规范评价制度,最大程度地避免或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通过对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培训与教育,要求相关人员必须热爱本职工作,服从工作安排,态度积极主动;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下,护理人员应主动询问、发现病患及其家属的要求,最大程度的帮助解决;同时,在尊重病人及家属的前提下,确保病人隐私。护理人员应具有较强的组织沟通能力,善于与其他科室医护人员进行沟通、合作;学会换位思考,积极为病人着想,遵循伦理法律原则,全面维护科室及医院的公众形象。护理人员还必须善于判断、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问题,积极做好预见性护理;秉承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态度、规范化护理的原则,全面确保医护质量和医护安全。

2.3建立医院护理安全制度,健全质量管理机制

护理部门应加强在护理质量、技术及制度方面的管理;建立一整套合理、有效的质量管理机制,明确各级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如护理例会制度;护士、护士长考核制度;奖惩制度;护理管理制度;护理制度;护理质量检查及质量控制制度等等。同时,还应对护理会诊、抢救工作、护理单元药品管理、处理突发事件预案、标本采集、送检以及护理人员安全培训等工作均应健全其相应的管理制度。另外,还应加强对质量的控制,培养护理人员养成主动参与检查、监控以及管理的积极性以及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健全妇产科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护流程;建立有效的护理安全事件上报系统;建立护理部以及病区护理安全自查、自检制度等等。并对以上规章制度予以严格执行,彻底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

2.4加强护患沟通,融洽护患关系

妇产科护理过程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全面增强护理人员自主服务意识以及工作态度,实现与患者之间的“无距离”沟通,为防范扩理纠纷奠定基础。由于,妇产科病患在住院期间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导致其产生一些负面情绪;此时,病患往往希望得到更多的心理安慰、人格上的尊重以及相关健康知识、疾病知识的了解。这就需要护理人员须以谦和、热情的工作态度,主动而耐心地做好病患的心理护理、健康护理、膳食护理、用药护理等工作,主动巡视、主动关心病患,视其为自己的姐妹,耐心帮助其解除忧虑、不安、疑虑等问题,避免与病患及其家属发生冲突。并通过理解、宽容的态度,谦和、理智地对待病患及其家属所表现出的疑虑、误会、不配合,甚至是一些不礼貌的行为,才能最大程度地预防发生护患矛盾。

3结语

妇产科护理工作具有专业性强、任务多等特点,其护理安全隐患也相对较其他科室较高。这就需要相关的护理工作人员熟练掌握、运用专业的护理知识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在遵守护理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操作规范的前提之下来为患者进行全面的、细致的护理工作。但是,由于绝大多数医疗缺陷并非是孤立出现的,而是在诸多环节因素之中的一个或是几个发生改变而导致的。因此,我们在妇产科护理工作之中欲达到预防和消除安全隐患的目的,就必须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制,全面强化、提高相关护理人员的自主安全意识,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爱岗、敬业精神的基础之上,方能促使妇产科的护理工作更为安全、有序地进行。

作者:张乃芬 单位:浙江省余姚市第四人民医院妇产科

护理安全论文:神经内科患者安全及护理论文

一、影响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的因素

1、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1月—2009年12月XX医院护理业务查房病历65份。将65份护理查房病历中出现的护理诊断进行有针对性的统计。

2、影响因素

2.1法律意识淡薄

护理人员对安全管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错误认识,由于繁忙的护理工作,忽略了对安全管理的认识,护理人员对于安全隐患的判断与处理不够,缺少法律意识,不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2.2环境因素

影响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地面滑、床脚移动和病房扶栏三个方面。病房地面滑是引起病人摔伤的因素之一[3]。由于神经科病人存在肢体偏瘫、无力,在清扫地面后,如地面潮湿、过滑,病人行走易出现摔伤。为给病人创造舒适安全的治疗、休养环境,病房走廊的扶栏、浴室卫生间的扶栏安装很重要。尤其对于神经科病人,可以找到支撑点,防止摔伤、跌倒。

2.3用药与设备因素

由于医学技术的发展,新药与设备不断更新,神经科所用药物大部分为高渗性,对血管刺激性大,再加之病人年龄、血管因素,因此临床药物外渗静脉炎发生率很高。加之药物配伍、给药途径、设备使用不当等方面原因给病人造成不安全后果[4]。医疗设备本身的安全、患者的安全及操作者的安全。仪器设备的使用不当、故障、老化、种类不齐、性能不良、规格不配套或护理人员对仪器操作不熟练等问题,都可能给患者造成危害。使用中常见的危险因素是测值不准确;仪器设备消毒不彻底,也常成为神经内科患者的感染源[5]。

2.4人员与技术因素

护士评估患者的知识水平不只是看其文化程度,主要是评估其对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统计结果显示,不论文化程度高低,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均属于缺乏之列,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用药常识等缺乏了解,若卫生宣教不到位,很可能导致许多风险和纠纷的发生,例如进展性卒中的患者往往对住院以后病情还继续加重不理解。人员方面因素主要指由于护理人员素质或数量方面的原因不能保证满足工作基本要求而给病人造成的不安全影响或隐患;技术因素主要指由于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或协作能力不强等原因对病人安全构成的威胁。特别是随着新技术、新项目大量引进与开发,护理工作中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的内容日益增多,不仅对护理人员形成较大的工作压力,而且致护理工作中技术方面风险加大,影响护理安全。

2.5疾病因素

(1)偏瘫

神经科病人大多年老体弱,同时存在视力减退,神经疾病导致瘫痪、步态不稳、起立与迈步艰难等,常突发抽搐及晕厥。病人对病床高度不适应时易致坠床。

(2)感觉障碍

神经科病人存在感觉障碍的占大多数,病人对痛温觉感觉障碍,病人家属未掌握热水袋、局部热敷的温度及使用方法。如使用热水袋不当导致烫伤。病人长时间一个卧位,导致皮肤出现压疮等。

(3)抽搐

癫痫病人抽搐发作时,常发生舌咬伤、骨折、坠床等意外。抽搐间隙期病人疏于带牙套、置牙垫防护,如突发抽搐易致舌咬伤,按压肢体易致骨折等。

(4)精神异常

神经内科病人,发生大面积的额叶、颞叶等部位损害后,出现精神异常、躁动。肢体忽略病人,危险性增加,病人有自伤危险,出现他伤、自伤等。老年痴呆病人出现定向力、记忆力等缺失,如防护措施不到位,未做到24h连续看护,特别是外出进行辅助检查时,人员较杂,稍有疏忽容易走失。

(5)呼吸困难

神经肌肉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周围神经病变等,病变累及呼吸肌后即可出现呼吸困难、窒息等。神经系统多种疾病均可出现吞咽困难,咳嗽反射减弱,如进食呛咳引起食物误吸,鼻饲不当引起误吸,牙齿松动脱落导致窒息,痰液黏稠导致气道受阻。此类风险多易发生于吞咽障碍、需要鼻饲饮食的患者。

(6)感染

各种监测、诊疗技术的应用,使接受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无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其中机械通气患者相关性呼吸道感染者为85.0%,气管切开感染者为50.5%[6]。80%的医院内泌尿系统感染与导尿有关,且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7]。病人住院期间有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工作量大,护士编制相对不足,护士整日忙于治疗和处理医嘱,长期超负荷工作,都是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护理人员业务及技术水平与护理安全有一定关系。临床实践表明,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往往有直接联系,近年由于低年资护士增多,导致技术操作熟练程度欠缺,经验不足,工作责任心不强,护理不到位等,极易产生各种外伤及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给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特别是随着新的医疗技术大量引进与开展,对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护理管理者工作中预见性欠缺,基础质量工作监管不到位,给患者造成不安全的后果。护理人员卫生宣教不到位,护患沟通欠缺。卫生员工作监管不够,给患者造成不安全的后果。

二、安全策略

1、善抢救仪器的管理

制度,仪器设备专人管理,做好培训、考核、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等工作。每班检查,每周大检查,原则上不外借。配备一定量的零配件和必要的配置替换设备,以备应急。将仪器报警声音调至最低,工作人员的动作轻,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碰到抢救或特殊情况时,拉上床位之间的布帘,减少对患者的干扰和影响。

2、加强健康教育

加强健康教育,增进医患沟通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有力配合,需要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增进医患之间的沟通。为此,每月应召开1-2次的健康教育讲座,由责任护士着重讲解神经内科的基础知识,及诸如脑中风等病症的预防、治疗、预后、康复等知识,让家属明了患者的检查治疗情况、用药情况、医疗费用情况、预后及康复情况,使之更好地配合各项治疗、护理。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应同时将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告知患者及家属。如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家属,应告知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大多是由动脉瘤或血管畸形造成的,在没有去除病因之前,排便过于用力、情绪激动都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3、加强法律、法规的教育

护理风险与法律法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而发生的护理缺陷或纠纷时有发生。因此,应该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理》、《医院护理管理条例》、《护理差错的分类及评定标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等与护理风险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从职业道德和法律的高度规范护士的护理行为,聘请法律顾问为护士上法制课,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护理人员的自律能力和守法的自觉性,在全面认识理解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订的有关实施细则、规范[8]。提高安全意识,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科内制定安全日,责任班负责评估病人安全隐患,定期召开护理安全会议,对于其他科室和本科室出现的护理安全问题,进行组内讨论,制定整改措施。科内制定相关预案流程,相关规章制度,使护士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在尊重和维护病人权益的同时,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加强感染控制

神经内科病人大多是年老体弱、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肢体肌力差的病人。首先护理人员要做好入院宣教,入院当天向患者详细介绍住院环境、住院须知、呼叫系统使用方法。护士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评估,包括肌力、肌张力、视力、步态及步行时的平衡力,足部有无变形或痛楚等。根据评估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健康宣教;3天内护士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的宣教,护士长及时进行健康教育知晓情况的检查,检查结果与护士工作考核挂勾。给患者加用床档保护,指导患者及家属活动时有人陪同,不穿拖鞋,以免摔伤、坠床等意外发生;使用热水袋时要指导使用温度及使用方法,以免烫伤;长期卧床要经常变换体位,以防出现压疮及坠积性肺炎;鼻饲时要将床头抬高,并保持床头抬高体位,鼻饲后30min尽量不给患者翻身,以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总之,掌握各种危险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病人安全的威胁。进入病区的所有人员戴口罩、戴鞋套,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限制探视时间和人员进入。严格掌握侵入性诊疗手段的运用指征,加强各种导管的护理。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从而延缓细菌产生耐药,提高临床治愈率[9]。做好环境的消毒,加强空气的清洁和消毒。患者转出后做好终末消毒,使用后的仪器、设备和各种管道应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5、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是确保护理安全和实现自我保护的基础。神经内科病人病情变化快,需要护士利用专业知识,充分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协助医生做出正确的处理。如果护士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就不能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掌握主动,甚至有时因解释不清、处理不及时而使患者和家属不满意,产生不良后果。在抢救时,若护士技术娴熟,就能给患者和家属以安慰,得到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减少纠纷的发生。加强护士专科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护士风险防范的能力,在注重护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的同时,有针对性的进行专科业务知识、操作技能的训练,请科主任作专科理论知识讲课。对护士进行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操作的培训考试,做到人人过关。创造一个安全的病房环境,如地面材料防滑、干燥,卫生员拖地应设警示牌,提示病人防滑,厕所、洗漱间增设防滑垫;坐凳带扶手。病房、走廊安装横向扶手,厕所安装竖向扶手,便于站起时借力;病床、轮椅的制动闸性能良好,其次应加强巡视,主动给予帮助。在提高护士业务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风险防范的能力。通过学习,使护士明确了护患双方的责任和权利,认识到虽然护理风险不能完全避免,但通过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是可以化解护理风险,减少护理纠纷和差错事故的发生,从而加强护士的法律意识和护理风险防范意识,认真的处理好病人从入院到出院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三、小结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护士是护理质量的主体,其自觉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到质量和安全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实。医院的发展必须在病人安全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护理风险应该受到每个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医疗护理安全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护理人员必须加强预见性安全护理意识,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正确评估病人,防患于未然。法律意识淡薄,护理文书仍没有统一的范例等问题,有待护理人员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改进,切实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护理安全论文:关于职业安全的医院护理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某妇产医院的200名护理人员,随机抽取,均为女性;年龄21~52岁,平均年龄(32.4±4.9)岁;学历方面,中专及以下54人,大专139人,本科7人;职称方面,护士及助产士69人,护师107人,主管护师24人。

1.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调查。问卷自拟,内容包括是否接受过职业防护培训、工作中有无防护措施、是否接触过传染病患者、是否在工作中受到过器械损伤、是否接触过化疗药物等。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200分,收回率100%,有效率100%。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χ±S表示,组间用t检验,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职业防护培训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7名护理人员接受过系统的职业防护培训,占3.5%;未接受过职业防护培训的护士占96.5%(P<0.05)。

2.2工作中的防护措施

职业防护措施包括操作前后洗手、戴手套、戴口罩等。结果显示,处理患者排泄物时采取防护措施的共172人,占86%;进行终末处理时会采取防护措施的91人,占45.5%;而进行患者生活护理时采取防护措施的49人,仅占24.5%。三者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传染病接触状况

调查显示,接触过传染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的占88%,其中采取防护措施的仅23人,仅占总数的13.1%。

2.4工作中器械损伤情况

有过被针头等医疗器械刺伤、划伤的198人,占99%。其中被无菌针头刺伤的132人,占66.7%;被污染针头刺伤的162人,占81.8%。2.5化疗药物接触情况接触过化疗药物的112人,占56%,其中,采取正确防护措施的仅43人,占38.4%。

3职业安全防护分析与对策

职业危害问题已经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在医疗卫生行业中,职业危害往往涉及的范围更大,危害因素也更加复杂。对于工作在临床的一线人员而言,每天必须面对大量的患者,在进行各种医疗活动时都存在职业暴露的危险。但是由于职业危害相关知识的缺乏,许多医护人员并没有意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在护理工作中,一些导致护理人员产生职业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曾有过被针刺伤或划伤的护理人员占总数的99.0%,这说明护理人员器械损伤发生率极高,加上防护意识淡薄,风险性较大。有文献报道指出,患有血液性传染病的医护人员有85%以上均是由于针刺损伤所造成,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临床护理人员。有关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被污染针头或医疗器械刺伤感染乙型肝炎的概率为6.0%~30.%,丙型肝炎的概率为0.4%~6.0%,艾滋病的概率为0.25%~0.40%。这些数据使我们认识到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存在很大的职业危害风险,必须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才能够防止职业性感染发生。对于妇产医院护士而言,由于缺乏必要的职业防护培训,护士们的职业防护意识十分淡薄,在工作中处理前置胎盘、子宫出血、产后出血等问题时往往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和体液,这些都是造成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的因素。从本文调查结果来看,接触传染病或病毒携带者的护士占总数的88%,而护士们由于缺乏必要的防护知识,只是根据自身的判断来进行防护措施,导致在处理患者排泄物、终末处理、生活护理时采取防护措施的比例分别为86%、45.5%、24.5%。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妇产医院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淡薄,不能够正确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美国疾控中心对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接触感染提出的两个预防标准中提到,医护人员都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在工作中必须严格按照防护操作规程来进行,这不但是对于医护人员的保护,同时也是对患者健康的一种负责。标准中提到在整个医疗活动中医护人员不用考虑患者的疾病种类和诊断结果,而是一视同仁地进行微生物传播的预防。对于妇产科护理人员而言,应当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戴手套,接触前后进行洗手,接触需要隔离的传染病患者时穿隔离衣,被医疗器械损伤后迅速挤压出血再进行清洗和消毒,要有血液是潜在危险物品的意识,及时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减少接触可能。本次调查结果显示56.0%的护理人员都有过化疗药物接触史,而在工作时会采取正确防护措施的仅38.4%。临床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化疗药物对于操作人员存在十分严重的危害,这些药物能够通过皮肤、呼吸以及经口吞入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即使低剂量的药物也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具有致癌、导致脏器功能衰竭等危害。因此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接触此类药物时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一般而言接触化疗药物主要通过配置药物、执行化疗、处理药物溢出状况以及处理患者排泄物等途径,因此医院应当针对这些途径设立必要的管理措施,为接触化疗药物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体检,安排合理的休息时间,避免药物对护理人员造成明显影响。本次调查共200名护理人员,其中仅7名护理人员接受过职业防护培训。这说明,绝大多数护理人员缺乏相关的职业防护知识。为此,必须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广泛设立培训平台,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可采取讲座、发放资料等,增强护理人员的知识获取量,也可在院内建立防护机制,定期进行相关知识考核,进一步加强护理人员对职业防护的重视。

4结语

综上所述,妇产医院的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防护意识,大多没接受过专门的职业培训,而在工作中造成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的因素依然存在,因此应加强对妇产医院护理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的培训,以提高其职业防护意识。

作者:陈明霞 单位:浙江省舟山市妇幼保健医院

护理安全论文:关于安全核查的手术室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3月手术病例306例,其中,产科78例,骨科101例,普外科127例;择期手术177例,急诊手术129例。按照手术室安全核查记录表内容对所有病例进行详细检查。

1.2方法

安全核查由主治医师、麻醉师及护士三方协作完成,并逐项仔细填写《手术室安全核查记录表》。

1.2.1术前核查

手术当天由巡回护士持手术通知单往住院病房接患者,并与住院护士仔细核对病历。将患者安全移送手术室。实施麻醉前,由主治医师、麻醉师及护士三方严格对照《手术室安全核查记录表》中的内容详细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药物过敏史、临床诊断结果、手术方式、手术部位,评价麻醉安全度,检查临床症状及静脉通路畅通情况等。确认完毕后开始麻醉。麻醉成功后,开始手术前三方应再次核对患者的手术方法、手术部位及标识等。巡回护士于术前认真核对手术所需要器材,检查各类无菌器械的合格证及外包装是否完整,如有异常应立即更换,避免术中污染。重复清点各类器械的数量并详细记录。

1.2.2术中核查

器械护士复杂随时整理手术台面上的器械、缝合线、纱布等。对递交给手术医生的纱布数量要准确记录,并时刻观察器械的完整性,尤其应对术中额外添加的切线及纱布数量及完整性进行严格检查。对于遗落在手术室地面的缝合线、纱布等要及时清理并摆放在显眼的位置,以便术后清理。对于术中医生口头医嘱应与手术医生重复确定后方可执行,手术中的特殊用药应由两位手术医生核对后方可使用。对于术中确需输血的患者,应立即检查病历中患者的血型等基本资料,再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后仔细核对血袋标识,确定血液种类,检查有无破损及溶血等,确认无异常后方可输注血液。对于术中需行病理组织切片者,应具体表明切片信息,尤其应注明患者姓名、疾病、住院号及切片来源等。关闭手术切口前应有应由巡回护士及器械护士共同核对器械数量,确认无误后方可关闭手术切口。

1.2.3术后核查

患者手术完毕离开手术室前,主治医师、麻醉师及护士三方应严格核查术中用药情况、输血情况、实际手术方式等,再次检查患者皮肤的完整性,静脉通路的畅通情况及各类引流管的标识等。检查完毕后由主治医师、麻醉师及护士三方共同在《手术室安全核查记录表》上签名。将患者送入住院病房,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有异常立即告知主治医师。

2结果

经严格的术前、术中及术后安全核查,306例患者围术期均未见护理差错发生。

3讨论

为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指导并规范医疗机构手术安全核查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卫生部于2010年组织制定了《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我院结合实际也制定了《手术室安全核查记录表》,为手术质量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手术室是医院的重点科室,是外科及急诊抢救的重要场所,也是院内高危科室。手术室内人员复杂,工作强度较大,发生各种差错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其他科室。其中,手术室的护理差错发生率最高,且差错类型多种多样,如手术部位差错、输液/血差错、手术标本收集及保管差错等,严重影响了手术质量,部分差错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必须杜绝出现。为避免手术室差错的发生,加强手术室护理差错的防范,引入安全核查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结语

本组资料中,对306例不同病症及不同手术方式的患者实施手术室安全核查护理制度。其主要内容均围绕术前设计的《手术室安全核查记录表》展开,主要执行者为主治医师、麻醉师及护士三方,通过三方的密切配合提高手术质量,降低手术室护理差错的发生率。经严格的术前、术中及术后安全核查,306例患者围术期均未见护理差错发生。表明安全核查在防范手术室护理差错的应用价值较大,值得在手术室广泛推广。

作者:成杏林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

护理安全论文:安全管理下的护理管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2年1月开始将安全管理应用于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同时选取实施安全管理期间的54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45例,女295例,患者年龄最小17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59.4岁。

1.2方法

对我院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以分析结果为依据制订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同时对安全管理期间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定。护理满意度以我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共包含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1.2.1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①烫伤。由于部分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伴有感觉障碍,特别是对于伴有局部知觉障碍及昏迷症状的患者,其对疼痛的感知敏锐性下降;加之医护人员缺乏宣教,家属使用热水袋方式不正确等都可能导致患者发生烫伤现象。②误吸。脑卒中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意识障碍、神经肌肉损伤等症状,若患者家属或护理人员喂食不当则极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发生。③跌倒。由于神经内科患者多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步态不稳等症状,在进行肢体锻炼时患者缺乏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评估,过量运动等都可能导致患者发生跌倒现象。④坠床。老年患者缺乏陪护,病床无床栏,加之患者意识模糊、情绪躁动等都可能导致坠床现象发生。⑤压疮。由于部分神经内科患者出现瘫痪症状,需长期卧床,从而导致局部因长时间受压而出现压疮现象;同时患者长时间取半卧位引起的剪切力,也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进而引起压疮现象;另外,患者床单不平整、未及时进行清洁更换,尿管及其他杂物未拿出等也可造成局部皮肤受压,从而引起压疮。

1.2.2安全管理措施

①全面评估。

医疗机构应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且要强化医护人员以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对其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并且应建立相应的评估表,明确高危人群,从而加强对其安全管理的重视;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动态追踪评估不同恢复阶段的高危因素,并及时调整护理措施,严格落实各项防护措施,确保安全管理落实到位。

②安全宣教。

医护人员应加强对安全宣教的重视,将安全宣教融入护理管理的各个阶段。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耐心、详细地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特别是对于体质虚弱,但尚可进行活动的老年患者,应加强对其坠床、跌倒等宣教的重视,并且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病房内的高危患者,严格落实交接班,同时还应以护理评估情况为依据为患者制订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措施。

③制定提示牌。

护理人员应以患者需求为依据制定较易理解、易摆放且外形美观的提示牌,比如小心跌倒、防止压疮、防跌倒、防烫伤等,同时应将提示牌置于床头较为醒目的部位,从而引起医护人员及陪护人员的注意及重视。

④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由于神经内科患者具有病情严重、病情发展快等特点,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抢救器具的使用方法及相关专业技能。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加强对护理人员法律、法规教育的重视,组织医护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及安全防患意识。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耐心地倾听患者诉说,并且要认真解答患者的各项疑问,从而逐渐取得患者信任,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另外,护理人员还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比如在冬季,对于需使用热水袋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其家属健康教育的重视,使其掌握相关注意事项,且要加强巡视,认真对患者皮肤颜色进行观察,以防发生烫伤;对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定时协助其翻身,确保床单干净平整,避免患者发生压疮现象;对于伴有躁动不安症状的患者,应在其病床上增设床挡,且要禁止患者家属上床休息,从而避免患者坠床。

2结果

2.1患者意外事件发生情况

本组540例患者中仅2例患者发生意外事件,其中加错药液1例,跌倒1例,意外事件发生率为0.37%。

2.2患者护理满意度

本组540例患者中非常满意240例,满意233例,不满意67例,其护理总满意度为87.59%。

3小结

综上所述,将安全管理应用于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后540例患者中仅2例患者发生意外事件,意外事件发生率为0.37%;患者满意度为87.59%。充分证明将安全管理应用于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有助于减少意外事件发生,且可提高患者满意度,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任玉香 单位:延津县人民医院

护理安全论文:不安全因素新生儿优质护理论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新生儿78例,其中男46例,女32例;出生时间0~8d,平均年龄(4.6±0.5)d;体重2.3~4.1kg,平均体重(3.3±0.4)kg。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

给予所有新生儿优质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给予添加辅食、喂养及预防注射等常规护理方法,给予新生儿的喂养方式主要为母乳,能显著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力。同时也可给在辅食中添加适量葡萄胎,防止新生儿缺少母乳而发生低血糖;(2)创造一个优质护理的环境,按照新生儿的需求,挑选护理操作熟练、责任心强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并按照弹性排班制度,严密观察新生儿的情况,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健康,避免由于护理人员的疏忽而发生差错;(3)在新生儿进食1h后,护理人员需给予新生儿抚摸护理,通常以指揉法对新生儿的头部及背部进行按摩,再以挤捏法对新生儿四肢进行按摩。在给予新生儿抚摸护理时,可让家长从旁学习,护理人员需指导家长熟练掌握手法,便于以后自行给予新生儿护理;(4)新生儿的病房及沐浴室等每天要进行清洁及消毒操作,并将湿度及温度控制在适度范围内,防止发生感染。

1.2.2研究方法

仔细观察并记录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异常情况,将新生儿家属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按照调查结果进行护理满意度的评价。

1.3观察指标

选择我院自制护理质量评分表评价新生儿护理质量,按照评分的高低情况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比较满意及不满意四个等级,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我院采用SPSS17.0软件来进行统计学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用率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于78例新生儿护理工作,家属非常满意26例,基本满意28例,比较满意22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为97.4%。新生儿中出现啼哭不止2例,发热2例,喂食延误1例,护理出错率为6.4%。

3讨论

3.1不安全因素分析

环境因素: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不断发展,医疗安全意识也越来越高。同时广泛开展的医疗保险及农村合作医疗等项目,使在医院分娩的产妇越来越多。但临床病区不够集中,提高了管理难度,导致发生很多严重医疗事故,如丢失新生儿等。院内感染:(1)新生儿容易发生医院感染,尤其是早产儿及体征过低的新生儿,主要原因是新生儿免疫力较低。而感染的发生主要是人为的侵入性操作,若不采取正确的方法对新生儿的呼吸道进行清理,会增加新生儿感染的机会;(2)医院内也容易发生交叉感染,若护理人员不重视洗手及对手进行清洁和消毒,也会增加感染机会。执行护理制度不到位:护理人员仅在巡视病房时观察新生儿的呼吸、面色及精神状态,若在夜间家属休息时新生儿发生异常情况,可能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家属便会推卸责任,造成严重医患纠纷。

3.2防护对策

院方需要加强对病房的巡视工作,确保病区安全。同时经常对病区进行清洁和消毒,管理好新生儿物品,在护理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并给予适量的抗生素,保证医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还需严格按照消毒隔离制度,禁止探视人员在病区随意进出,避免发生院内感染。护理人员需做好自身工作,并提高自身责任心及综合素质,严格按照医院规章制度进行对新生儿的护理操作。院方需要定期培训护理人员的技术能力及专业知识,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及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应对新生儿的基本疾病知识及临床症状详细了解,并熟练的掌握常规急救技术及操作技能,重视护理记录的重要意义。经常与新生儿家属积极交流沟通,做好对产妇及家属的教育,促进医患和谐,以便共同护理新生儿。综上所述,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存在很多复杂、特殊的不安全因素,通过分析能发现护理工作中的缺陷环节,并制定相应的改进对策,有助于减少安全隐患,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医患和谐。

作者:张洁 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护理安全论文:不安全因素儿科护理论文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120例2014年1月-2014年6月来我院进行儿科护理的患儿。其中男性患儿为69例,女性患儿为51例,年龄分布在1-9岁,平均年龄为(5.31±1.14)岁。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有36例,循环系统疾病患儿有25例,消化系统疾病患儿有21例,血液系统疾病患儿有19例,外科疾病患儿有16例,其他疾病患儿有3例。

1.2方法

通过回顾性的方法,对120例儿科护理中所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研究与总结,分析不安全因素产生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在本次的分析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3.0数据包进行处理分析,计量数资料以真实原始数据及平均数据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以P<0.05差异为存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中所出现的不安全因素中,服务的态度原因占36.67%(44例)责任意识原因占30%(36例)业务水平原因占12.5%(15例)其他原因占10.83%(13例)素质问题原因占10%(12例)。

3.讨论

现如今,很多的家长因为忙于长时间的工作,往往会忽略了孩子的生活习惯。不洁净的饮食,生活的坏习惯等都有可能导致孩子的健康状况下降。此外,现在随处可见的垃圾食品,以期特有的诱惑力,致使孩子摄入更多的不健康食品,环境的污染,不注重日常的体制锻炼等,都可能会导致孩子感染疾病。作为医院来讲,很多医院的儿科护理人员,通常都会处于一个非常忙碌的状态,而儿童患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很多孩子在就医时会出现哭闹,不愿意打针或者吃药等问题。这就会需要护理人员,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来进行患儿的护理。每天面对着很多儿童护理中的问题,可能会导致一些护理人员出现厌倦,产生了服务态度差的问题。长时间的不注重自身的服务态度,将使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慢慢淡化,而责任意识的淡化又会加剧服务态度差的问题,从而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致使服务态度因素与责任意识因素,成为了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中的重要原因。通过对于问题的分析,医院应加强儿科护理人员责任意识的培养,责任意识是护理人员能否端正服务态度、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没有责任意识的护理人员,其往往不能更好的实现患儿的护理,甚至有可能会与患儿家长产生纠纷,激化没有必要的矛盾。所以将强护理人员责任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其次要端正服务态度,服务态度一般情况下,会直接影响到患儿及家长对于医院的态度与看法,好的服务态度能够使患儿在痛苦难受的时候,感觉医院像家一样的温暖,从而会更容易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对于儿科护理中120例不安全因素的分析中,我们能够了解到,除了服务态度与责任意识外,业务水平与素质问题因素也是占有一定比例的。在加强责任意识与端正服务态度的同时,也应进行儿科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的培养,并重视个人素质。对于问题的解决,我们不能够只解决主要因素,在解决主要因素的同时,要对其他的影响因素也要加以改善与控制。所以护理人员业务水平的培养与个人素质的重视也是必不可少的,全面的对问题进行解决才能使分析更有意义,使得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得以遏制与改善。

作者:李惠玲 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护理安全论文:精神病安全隐患下精神科护理论文

1研究方法

对80例精神科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率,研究护理安全隐患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1.1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本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

2结果

在该组病例中,精神病患者护理安全隐患类型有自伤自杀、冲动伤人、外出潜逃、例割腕、坠床、噎食等,其中,外出潜逃36例,占45.0%;冲动杀人18例,占22.5%;自伤自杀10例,占12.5%;跌倒9例,占11.25%;坠床3例,占3.8%;割腕2例,占2.5%;噎食2例,占2.5%。

3讨论

3.1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类型及发生原因分析和普通病区患者相比

精神科患者比较特殊,不仅病情复杂,且多数丧失自制力,具体表现为认知功能异常、行为及思维异常、情感紊乱等,因此极易出现各种护理安全隐患。该研究结果显示,12.5%的患者发生自伤自杀现象,22.5%的患者发生冲动杀人现象,45.0%的患者发生外出潜逃现象,2.5%的患者发生割腕现象,3.8%的患者发生坠床现象,2.5%的患者发生噎食现象,11.25%的患者发生跌倒现象。其中,外出潜逃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冲动伤人、自伤自杀。精神科患者之所以会发生上述护理安全隐患,笔者认为与以下几点有直接关联,具体:①通常精神病患者病状复杂,在护理活动的开展中,随时有可能发生安全事件。加之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与风险预见能力较弱,无法做到周密的处理,极易造成不良后果。例如,在该组的病例中,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不配合治疗及护理,因此对其实施了约束性保护,某夜晚该患者谎称如厕,而临床护士并未给予严密的监管,结果导致患者自杀,抢救无效死亡。②由于患者多,且环境空间小,护士未做好分级护理工作,将未约束病人与约束病人安排到同一个病房内,结果导致患者间发生矛盾,并出现互相殴打、人身伤害等安全事件。③由于受疾病本身的影响,患者多有妄想、悲观消极及抑郁等表现,因此而出现割腕、自缢等自杀行为。④在护送患者进行相关检查时,因护送护士缺乏警惕性或护送人力不足而导致的意外事件;在病人沐浴、进食、入厕时,因看护不力而诱发的意外事件;在组织户外活动时,因病人寻隙潜逃或借故掉队而诱发的意外事件;在临床治疗中,因责任意识不强而造成的意外事件;因过分依赖患者家属,而掉以轻心、忽视监护,从而导致病人潜逃、伤害他人等意外事件。

3.2针对风险原因,落实风险管理对策

3.2.1规范操作,加强对患者的监测

在临床中,患者之所以会出现安全事件,和护士操作不规范密切相关。部分护士工作懈怠、简化程序,最终导致患者在某一个疏漏的环节中发生意外,如自伤自杀等。因此,在护理工作的开展中,要做到规范操作,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护理,不可随意、懈怠或简化手续,加强对患者的监测,时刻留意患者的动态,以最大限度地规避意外事件的发生。

3.2.2时刻保持警惕性,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目前,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法律意识也逐步增强。精神科护理工作是一项高风险、高责任的工作。作为精神科护理人员,要充分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从而使患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能够在医院中安全、顺利的接受治疗。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多反思护理服务中的不足之处,吸取经验教训,完善对患者的护理服务,时刻保持警惕性,以防患者出现伤害他人等侵犯他人权益的意外事件。

3.2.3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降低护理风险

护理工作与患者疾病康复息息相关,同时也对护理风险的防范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面对精神病患者时,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做好分级护理工作,不要将未约束病人与约束病人安排到同一个病房内,以避免互相殴打、人身伤害等安全事件的发生。②精神病患者多有妄想、悲观消极及抑郁等表现,针对此种情况,护理人员当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积极与患者沟通,掌握其思想动态,对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的不良情绪、意识功能、情感功能及认知功能得到改善,从而从源头上控制护理风险;③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对存在潜逃、自伤自杀及伤害他人等倾向的患者要加强防范;④严格履行工作职责,仔细观察每一位患者的动态,增强风险意识,争取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积极进行处理;⑤对于有潜在风险的患者,要做好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工作,使家属知情,从而积极配合护理风险防范工作,以杜绝安全隐患。⑥在面对患者时,要细心、耐心,有责任心与爱心,做到“五声”,即关怀声、问候声、服务不周有道歉声及为患者办事有回声、患者出院时有送别声,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不仅对患者的康复十分有利,也间接地降低了护理风险。

3.2.4加强风险管理,确保患者人身安全

护理安全不仅是风险管理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构成医院专科护理的重要内容。陪护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病区管理及保护制度等均属于护理安全的范畴。为了降低护理风险,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必须加强安全管理,具体为:①根据精神科护理工作内容,制订相应的风险处理及防范预案,同时对院内各科室进行风险规避及处理策略教育,以使护士在面对应急事件时能够及时、有效处理。②积极落实安全管理制度,严禁患者及家属等任何人员将危险物品带入精神科病区,每日定时定点进行安全检查,如发现可疑情况,当仔细检查,并加强风险防范力度。③医院当制订风险管理质量标准,并使相关管理人员根据标准定期进行护理安全检查,可1周1次,也可结合本院情况确定具体检查时间及次数,如检查中发现安全隐患,当做到积极应对、及时处理,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杜绝安全隐患。④在患者沐浴、进食或对患者实施辅助检查、组织外出活动时,当加强看护、护送力量,以防发生自杀、伤害他人及外出潜逃等安全事件。⑤加强对护理优秀制度、下班前巡视及夜查房制度、国家节假日弹性排班、交接班制度的执行力度。⑥对于新入院的精神病患者及陪护人员,当给予安全告知,并严格实施入院安全检查,使其了解院内安全管理制度,并积极配合安全管理。⑦加强对危险物品的管理,以防患者随意触摸,而引发安全事件,同时还要完善对患者及家属等人员的外出请假登记表,做到处处抓安全。

4总结

综上所述,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较多,为了有效防范护理安全隐患,当加强对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严格质量控制,提升护士的风险预见能力及防范能力。

作者:程俊张瑜李彦田长亮单位:北京军区解放军261医院

护理安全论文:不安全因素中心血管内科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

2011年8月到2013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59例,男性27例,女性26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6.9±4.5)岁,包括29例心肌梗死患者、21例高血压性冠心病患者。分析依据为患者的临床资料。问卷调查结果。

1.2统计学处理所有的统计学数据均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纳入的50例患者,发生护理意外的有17例之多,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患者方面,占比为47.1%,二是护理人员,占比为35.3%,三是医院环境,占比为17.6%。三方面因素,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潜在不安全因素,包括患者、护理人员和医院三个方面。

2.1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因素

在导致不安全因素方面,占比为35.3%,仅次于患者本身,这主要是因为部分护理人员护理技能不足,安全、服务和法律意识较差,与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期望不相适应。这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比如无法与患者有效沟通,没有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同时也没有及时进行健康教育。这也是护患纠纷的原因所在。由于心血管内科患者的病情大都不稳定,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大,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由于身心疲惫,容易滋生厌烦心理,出现服务态度差、频繁出错。另外,加上心血管内科的诊疗技术更新较快,一些护理人员的经验不足,未能及时掌握新的方法、技能,不能熟练操作监护仪、除颤仪等,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掌握不足,导致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联合用药不当,可造成心脏负担增加、血压波动过大等,情况严重,可诱发心力衰竭;而护理记录不当,缺乏真实性,则可能导致诊治缺乏可靠性的依据,导致误诊等,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不良的影响。

2.2患者方面患者方面,主要包括

一是心血管内科疾病特征,由于大都比较严重,如果在某些疾病发病初期,不给予及时的治疗,就可能导致抢救困难,危及患者的生命,比如急性心肌梗死,如不及时抢救,就无法保证抢救的成功率。二是患者的期望值过高,由于患者对自身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恢复存在过高的期望,则在康复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则极有可能归咎于医护人员。同时,患者可能一时之间无法使用医院环境,情绪波动比较大,护理人员的表述不当等,可能导致其不信任情绪增加。三是治疗依从性较低,对于该引起的疾病特征,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未能遵照医嘱用药,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恶化。

2.3医院方面医院环境因素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医疗配套设施比较差,治疗技术差,无法快速、准确诊断出患者的病情程度;二是住院管理不善,比如病房的隔音效果差,通风差,温度及湿度控制不合理等,消毒不彻底等,均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加重患者的病情。

3讨论

心血管内科疾病是一组非常复杂的疾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多种不安全因素,可对患者的病情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探讨和明确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护理工作中潜在不安全因素,包括患者本身、护理人员和医院环境三个方面。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护理人员应认真学习护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比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发生纠纷时,可采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用法律规范约束护理行文。通过对纠纷案件的学习,提高对护理工作的认识,提高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和处理能力。

3.2强化护理人员护理技能的培训

随着护理工作的深入发展,也需要重视护理人员情商的培养。为尽可能减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护理水平。护士长根据护理人员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可行的培训计划,特别是对新护士的培训。制定严格的岗前培训计划,加强对护理人员知识、技能的考核。为了更好服务医生,应进行专门的培训。

3.3规范护理记录书写

护理文书具有法律效力,是反映患者住院期间护理全过程的说明性文件。因此,护理记录的客观性、及时性,是管理的重点所在。所以,这就要求从法律角度,高度重视护理文书的规范性、客观性和真实性,不能出现漏记、错记和涂改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给主治医生,防止医护记录出现矛盾。

3.4提高护患沟通交流的有效性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通过合理应用语言技巧,提高护患沟通交流的有效性。对于某些素质差的患者,应避免使用过激的语言,也不能敷衍了事,而应耐心劝慰,平复其心情。同时,对治疗方法、药物用法进行详细解释说明,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关系,以实际行动赢得患者的信赖。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对患者、对护理人员和医院,均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为了切实减少甚至杜绝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同时,护理人员应提高规范护理的自觉性,客观进行护理记录,提高护理质量,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作者:钟会琼单位:云南省普洱市中医医院

护理安全论文:安全隐患下骨科护理论文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从2011年10月-2012年10月这一期间内因骨科疾病而被收入我院骨外科接受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年龄最小的22岁,年龄最大的82岁,平均年龄(46.3±5.4)岁,其中,男性患者92例,女性患者68例。患者骨折部位如下:上肢骨折患者22例,下肢骨折患者122例,盆骨骨折10例,腰椎骨折6例。治疗方法如下:行手术治疗的有106例,行保守治疗的54例。

2.方法

对上述160例患者的病例、病程及护理记录进行回顾,分析其在住院期间安全隐患发生的情况。

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准P<0.05。

二、结果

1.安全隐患发生原因

160例患者发生安全隐患问题的原因,骨科患者发生安全隐患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医护人员操作不当引起的,与患者自身因素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安全隐患问题类型

发生安全隐患问题的26例观察对象的安全问题的类型及发生率,患者常出现的安全隐患是坠床及跌倒,与其他安全问题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降低骨科患者安全隐患发生率的护理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避免患者发生坠床、跌倒等风险。对骨科长期卧床的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或者下床活动时,护理人员必须加强护理管理,完善安全措施,对随时有跌倒风险的患者加强护理照顾,并在患者的床头床位挂上醒目的“防跌倒”标志,保持地面的干净整洁。告知患者家属在陪护中应预防患者因躁动等原因导致的坠床危险,使用床栏,必要时进行肢体约束。同时,应告知患者家属不要随意取下患者的肢体约束带,以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坠床和跌伤。第二,压疮的预防。防止骨科患者压疮生成的主要原则是防止局部组织长期受压,改善患者的血流情况和营养状况。加强对该类患者的巡视,通过观察患者局部皮肤的颜色、触摸皮肤的质地、感觉患者局部皮肤弹性来对压疮进行评估。骨科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因此护理人员需高度警惕压疮的出现。可通过勤翻身、多按摩、放松夹板固定、保持患者的卫生清洁度等护理方法来促进卧床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预防压疮的危险。第三,防止下肢深静脉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患者的长期卧床有很大的关系,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则是及时发现病情。可通过定时翻身、穿下肢弹力袜、使用下肢空气泵仪器治疗等方法改进患者下肢血液循环情况来进行预防。第四,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多数骨科疾病需要通过手术治疗,并辅以长期的物理治疗,大多数患者在术后都会感到疼痛,且术后疼痛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某些患者对疼痛的耐受不强,因此可能随之产生焦虑、恐惧以及无助的心理,长期处在不良情绪中,对患者的治疗护理进程大打折扣,甚至会延误病情。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提高护患关系的和谐度,同时结合患者的特点,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并对患者进行心理教育,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使其找到归属感。

作者:孟应单位:丽水市中心医院

护理安全论文:老年患者护理安全管理论文

一、老年住院患者现状

人口老龄化已逐步成为当今世界的关注热点,而我国也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1]在人口学概念中,年龄在60岁以上即可称之为老年人,作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器官逐年退化、适应能力反应能力衰退、免疫力也随之下降的社会弱势群体,在住院期间的安全隐患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独生子女较多,工作压力较大,很少有子女自愿陪伴老年者,从而对医院的护理水平要求也与日俱增。但由于患者疾病的特殊性及医院管理编制的相对不足,老年患者走失、跌倒、撞伤等一些安全隐患不能得以有效解决。

二、安全风险分析

安全风险分析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的系统调查和分析。[2]经调查分析显示,老年住院患者在院期间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有跌倒、走失、误食、坠床、皮肤损伤等。其中,走失与跌倒撞伤是安全隐患问题中最重要因素。下面仅就此两点产生原因及所存在的风险展开探讨:

2.1走失:老年人走失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患者患有精神方面疾病,另一点是患者已患有潜在病症,而尚未发现。走失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对于患者本身来说,因离开病房:耽误治疗时间,造成病情的加重;在走失过程中,患者还有可能发生一些如车祸、撞伤等不良事件,危及生命;对医院而言,患者走失将打乱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加重医务人员、护理人员工作量及心理负担,干扰正常工作。

2.2跌倒:跌倒是由环境、病理、生理及心理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常因生理和病理双重因素影响,加重跌倒率。经调查显示,影响老年人跌倒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患者生理因素。老年人的视敏度较低,立体影响知觉退化,走路步态不稳,大脑感知和自身感知应激反应缓慢,立体感减弱,加之身体协调能力较弱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年患者跌倒的机率。

2)院方环境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是老年患者跌倒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患者服装羁绊、地面湿滑及病房采光度等都可能导致老年患者的跌倒。

3)其他因素。在饮酒过后也易引起老年人跌倒。另外,老年人长时间热水泡澡、较长时间卧床后突然改变体位,易引起大脑短暂性缺血,这些都是导致老年患者跌倒的影响因素。

三、管理及对策

3.1对患者走失的护理重在预防。院方必须针对患者所存在的风险因素(包括患者是否有外出习惯、外出形式和程度等)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促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处于主动地位,这对进一步实施具有护理措施具有积极的意义。

1)入院时管理:患者入院时,由护士正确评估患者有走失风险的可能性,并向其家属或患者陪同人员交代其走失的危险性,要求患者24小时有人陪同,如若家属不配合院方要求,需签字确定;评估后根据要求给患者随身携带“身份卡片”,标明患者姓名、所在医院、家庭住址及联系方式,患者一旦走失,此卡有助于警方或他人帮助其找回医院或家属。

2)针对性护理:对于脑受损或有精神问题的患者,应要求其家属或请专人24小时陪同,不能让患者独自离开病房,值班护士重点巡视;在患者走失的高发时段,护士应加强巡视,加强注意有外出习惯的患者,使其在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内。一旦发生走失,应及时汇报,通知家属。对走失找回的患者,不能一味埋怨,应做好心理护理,同时还要及时的了解患者外出的原因,以便做好下一步的防范措施。

3)加强安全意识:院方需制定合理的、健全的安全防范制度,及时排除不安全的因素,强化护士安全管理意识及预见性,护士也应向家属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3.2对患者跌倒摔伤亦应重视预防管理,[3]可对病房环境进行改造,使室内布局合理,活动空间充裕,清除障碍物和积水,活动范围内使地毯或地面平整。同时,要帮助老人熟悉室内布局情况,加深对室内摆设的记忆。注意嘱咐老年人在改变体位时,避免猛回头和急转身等动作;服装穿着以宽松舒适为主;对行动迟缓的老人,最好穿布鞋而不穿拖鞋;更衣、穿袜时取坐姿,防止晕倒。

3.3对于其他存在安全隐患的因素,需要护士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细节加强注意,及时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勤与沟通,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

总而言之,老年患者实施风险管理非常必要,通过管理实施,能增强了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了护士业务素质培训,使护士不断完善和更新护理知识,提高护理质量,并能及时发现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积极主动的排除安全隐患,减少了风险事件的发生,降低了风险系数,为老年患者提供了优质的安全的护理服务。

护理安全论文:医院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论文

安全作为医院管理的首要要务,对医院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医院手术室作为一个重要部门,因其专业性比较强、工作流程所涉科室较多且操作流程也比较复杂,因此手术配合难度以及管理难度也相应的比较大,很容易引起安全问题,一旦发生安全问题,除了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外,还会使医院遭受巨大的负面影响[2]。本文就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的阻碍因素以及处理对策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在2010年2月~2013年2月共发生60件手术室护理安全事件,其中有40件为一般安全事件,有20件为中度安全事件,其中一般安全事件属于医疗差错,中度安全事件属于3级医疗事故。

1.2方法

详细调查翻阅全部安全事件发展过程以及处理记录,根据医护工作人员专业知识薄弱和法律意识淡薄、管理制度缺位、制定执行力度较低以及医护工作人员自身责任心不是很强等来对安全管理事件实施归类统计,分类统计每一种因素所引起的安全事件等级。同时对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3,4]。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来实施统计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的对比采用的是t检验,而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的是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的阻碍因素,医护工作人员自身责任心不强与管理制度缺位为主要阻碍因素,与其他因素对比所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处理对策

基于上述阻碍因素的分析,建议可采取以下处理对策:①构建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增强护理工作人员责任心,将其工资收入、个人评选、晋升机会以及奖金等与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相挂钩。②制定并完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和当前社会形势予以修订,确保护理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可遵章行事,系统且全面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应包含术前确认制度、各物品器械和药品管理制度、复核管理制度、患者交接制度、手术标本安全管理制度、防感染制度等。在管理期间,因手术室随时都有可能增加各种诊疗项目,且设备仪器也在相应的改进,医护人员也在更替,对此,在实施管理时,应对有关管理制度进行及时地完善以及合理地修订,以保证手术的质量以及安全。③增强医护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等方面内容的培训,按照岗位需求,定期将手术室护理人员组织起来进行学习,强化其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加强手术室有关设备仪器操作的训练,使其能够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④加强非医疗安全方面的管理,结合易耗品来实施分类管理,对于成本较高的这些材料,可实施班班交接,且做好详细地使用记录,强化医护工作人员的火警意识,设立手术室配送组,由该小组每天对手术室一次性无菌物品的使用情况实施检查,确保手术室各种物资供应及时,保证手术使用。除此之外,手术室附近环境必须要确保安静,以此提高手术成功率。

4讨论

在医院管理工作中,手术室安全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其安全管理质量和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关系着医院的发展以及形象。在医院质量管理工作中,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其工作质量直接反映了医院整体管理质量水平。在本次研究中,作者就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的阻碍因素以及处理对策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从研究结果来看,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阻碍因素主要包含有医护工作人员自身责任心不强、管理制度执行力度较低、管理措施缺位以及医护工作人员自身欠缺相关专业知识、法律知识。为确保患者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安全,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应将患者作为优秀,于思想上重视患者安全,落实岗位职责以及规章制度,增强科学管理,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及协作,定期检查和分析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的阻碍因素,且针对具体的安全管理阻碍因素对安全管理措施进行改进,采取相应的处理对策,以此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质量,获得最大化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作者:王超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

护理安全论文:安全管理骨科护理论文

1护理安全管理工作

建立责任制度,成立专门的骨科安全护理小组,设置安全护理小组长,形成三级安全管理控制网络,可大大降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每名安全管理小组成员要负责对病区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维护,消除不安全隐患,及时召开安全管理分析会,对所谓的疑难杂症进行集中分析处理,通过讨论提出合理的整改意见,积极地推进管理工作的落实。

安全教育,老年患者的知识面较窄,骨科疾病会使患者产生焦虑等许多负面的情绪,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安全教育,输导他们的不良情绪,使其积极地配合治疗,另外,还要对家属进行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加深他们对危险因素的了解程度,从而使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注重专业知识培训,强化法律意识。

2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研究表明,实验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概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本次试验结果表明,按照安全管理规定进行护理的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通过对各类安全隐患的预见、排查和防范,能够更加有效地保证患者的住院安全。

实验组在实验的过程中首先进行了以往安全问题的总结分析,针对各类安全事件制定了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从管理方案的制定到落实,每一步都有专人负责,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于医护人员进行相关护理知识的培训,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安全知识普及教育,使家属配合医护人员共同负责患者的安全护理工作,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预见性思维,摒弃教条主义,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实施相应的措施,注重患者的良好情绪的培养,使患者保持舒畅的心情,从而积极地配合治疗,使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地有声有色,患者的病情也好转迅速,治疗满意度大大优于对照组。

作者:苏霞单位:新疆额敏县人民医院

护理安全论文:不安全因素的手术室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方法:①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主要内容包括:术前一天由巡回护士到病房进行术前访视,给患者及家属讲述手术的配合要点。手术当天护理人员应严格核对患者、病历资料,协助医生摆放正确、舒适安全的手术体位防压伤神经、皮肤,术中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做好保暖工作。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集中精神配合手术医生、麻醉师,关闭切口前后清点手术纱布及器械、缝针等数量必须与术前相符,正确及时书术护理记录单。②干预组:给予常规外科护理基础上,成立手术室不安全因素分析小组,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不安全因素知识宣教指导,加强护理工作人员对手术护理管理工作的认知程度,定期进行护理知识及相关操作技术培训,术中配合医师工作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要求能独立认真完成护理记录书写与整理,能积极配合人力资源分配,与患者经常进行沟通,增加患者及家属对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3]。并建立监督小组,对护理人员工作进行有效评估。

1.2研究指标:两组护理工作人员对手术室护理管理认识程度、不安全因素意识、工作责任心和自身行为意向差异及患者护理满意度通过自制问卷调查表形式进行评估,问卷内容根据观察内容设5大项,每项包含4条目,共100分。

1.3统计学分析:数据分析运用软件SPSS17.0,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理工作人员手术室护理分析:干预组护理工作人员对手术室护理管理认识程度、不安全因素意识、工作责任心、自身行为意向及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手术室为外科治疗的主要场所,外科手术往往进行时间长,患者需要接受开放性手术治疗,若手术室护理中存在不安全因素,不但影响手术效果,也会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分析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十分重要[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护理工作人员管理认识程度、不安全因素意识、工作责任心、自身行为意向及护理满意度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认为,提高护理工作人员手术室管理认识程度,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增加护理工作人员的不安全因素意识,减少不规范操作,加强自身的工作责任心和行为意向,都可减少不安全因素的产生,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

综上所述,明确手术室护理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能够减少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矛盾的发生,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

作者:朱晓燕单位: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医院

护理安全论文:手术室护理的安全文化论文

1安全文化实施方法

1.1通过安全文化宣传、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护士素质是维护安全护理最重要的基础,手术室护士不仅是手术安全的保护者,安全隐患的排查者,更是患者心灵的慰藉者。自2013年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以来,按二甲评审标准制定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如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安全用药制度,制订和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定期举行安全文化知识的相关讲座,促进护理人员对安全文化的交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对低年资、理论及操作水平差的护理人员进行重点培训。护士长在日常工作安排中注意护理人员新老搭配和优势互补,合理安排护理工作。

1.2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对手术中常见的安全隐患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提出安全文化的靶向目标,设定目标管理。护理部每月进行“三基”考试,并归入个人档案,科室每周组织业务学习,建立自愿性的报告系统,缺陷分享,采用非惩罚性的奖惩制度,当月兑现,增强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团队凝聚力的作用,营造安全、高效的手术室,同时建立不良事件上报系统。

1.3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在手术室成立质控小组,根据职称、职务分成护理文书组、消毒隔离组、贵重仪器使用组、护理安全检查组4个小组,每组设组长1名、组员2名,护士长全面负责。各小组每月至少活动1~2次,活动由组长主持、护士长和组员参加,活动内容记录在“护理质量控制检查表”中。每月初召开全体护理人员质控会,汇总上个月检查出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确保质控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结果

2.1手术室护士安全护理意识全面增强通过制度建设和有效的教育督促,在手术室形成了浓厚的职业安全氛围,全体护士树立了安全护理意识,对工作中出现的错误,敢于认识,敢于承担,及时分析,主动报告,主动承担起传递信息、防治错误的职责,对减少差错产生了积极、长效的影响。

2.2提高了护士识别护理风险的能力经过反复研究和实际操作,全体护士对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风险有了系统的认识,并提出可操作性的预防措施,人人提建议,人人遵守规定,提高了护士的抗击护理风险的能力,有效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同时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有效、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对于医患、护患矛盾的缓解和减少起到了促进作用。安全文化实施2年来,手术室共完成手术5919台,一般护理差错从2013年的5%起下降到2014年的2%。

2.3手术室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综合能力提高通过共同参与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全科护士对护理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提升了工作自豪感,护士之间的配合度提升,对于工作的目标设定、实际执行、监督反馈的管理模式也产生了认同感和责任感,手术室的工作综合能力有了提升。

3讨论

安全文化对手术室的护理工作具有很好的覆盖性,对易出现护理风险的环节以及危急患者的安全抢救尤为重要,将安全文化渗透到护理的各个方面,并注意提高护理细节的安全性,从而更利于护理管理工作的开展[2]。安全文化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鉴于手术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且手术室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实施安全文化后对于降低意外情况发生率,提高治疗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术前访视和术后回访制度的制定,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了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手术安全核查表和手术风险评估表的建立,主治医师、麻醉师、巡回护士三方共同核查、签字,将手术中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通过手术室安全文化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制订了优质的手术室护理目标,提高了手术效率。安全文化实施前后比较,医生、患者满意度和危急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护理差错以及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安全文化对手术室工作有很好促进作用,值得临床科室实施使用。

作者:郭辉单位:寿阳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