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小学教师论文

小学教师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20 09:06: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小学教师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教师论文

小学教师论文:浅谈如何提升小学教师内涵

【摘要】教师的内涵决定了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一个学校师资力量的程度。要想把握好教师质量的提升,作为小学校长、领导者应该将内涵作为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和追求。那么,如何来提升小学教师的内涵呢? 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培养三种精神;二是打造两种意识;三是小课题研究,立足学生主体。

【关键词】提升内涵 三种精神 两种意识 小学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 分)+教材(2 分)+社会环境(4 分)+教法(3 分)]×教师素质。在该公式中,教师的分值越大,乘积就越大,教学质量也就越高。教师的内涵决定了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一个学校师资力量的程度。教师内涵的发展建设应该作为基础建设抓起,作为学校发展的前提保证。因此,学校的管理者、决策者应该将内涵作为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和追求。

1.培养三种精神

1.1 人生追求——积极进取。

我们的教师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没有很好的创造机遇。每个人都有理想,有追求,有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愿望,作为学校管理者,需要认识到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是环环相扣的,引导教师的内涵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学校的精神内涵。现在,小学教师是一个紧缺人才的职业,在职教师容易产生压力不大、安于现状的自我满足,不仅仅影响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更是影响祖国下一代的发展。要让教师不断地自我寻求进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同时,还应该引导他们在学校的大方向中设置目标。设置目标时,不能盲目:首先要注意,个人目标与学校集体目标的统一。其次,设置的目标要适中,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目标过高,教师可能会因为目标遥不可及,自动放弃;目标过低,容易引起教师自负自满的心理,同样达不到激励的效果。因此,只有目标设置的合理且有吸引力,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1.2 牺牲精神——先公后己。

教师在工作中追求人格的尊严,追求教育教学工作的完美,对学校有强烈的认同感,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的教学关系,对教学规律有深刻的理解,工作积极向上,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3 奉献品质——吃苦耐劳。

“用艺术提高小学生素质”是大多数农牧区小学的难点、弱点,主要困难在于经费紧张、人才短缺。如何缩小与城市小学生在才艺发展上的差距,我校选择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即“多方面多层次引领,多交流多帮助培养”。“多方面多层次引导”是指利用课余时间或在自由学习课程当中,引领小学生参加学习和观看音乐欣赏、电影欣赏、舞蹈排练等等,让他们了解艺术、欣赏艺术,从中选择性地培养小学生的才艺发展;“多交流多帮助培养”是指定期组织开展家长交流活动,建议或督促家长培养小学生的才艺。这样不仅开阔了小学生的视野,还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

我们应把特色教育装在心中,落到实处,让不同层次的教师发挥不同的作用,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教育中敢于独树创新,敢于挑战现况,不断刷新的现有成绩,创造在小学教育上昂首翘楚的成绩。

2.打造两种意识

2.1 打造质量意识。

去除浮在教育表面的种种乱象,埋头读书修炼内功,教育才能实现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深情呼唤。教师读书不能是盲目的,要有选择。尤其是年轻教师,存在对儿童教育认识不足的缺陷,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应多读《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教育》《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韩国小学教育考察》等包括人文类、实践类等多方面书籍,以丰富自身阅历。同时,老教师应该不断适应新文化的发展,紧跟小学教育发展的步伐。

2.2 打造改革意识。

另类阅读,不仅仅是读书本,一位优秀的教育骨干、一堂丰富的教学案例、一个知名的教育团队以及一个春天的小学校园都可以成为我们阅读的对象。首先应该让教师认识到,我们为什么要读,即“读他人,钻学问”。所谓“读他人”就是选择一个优秀的阅读对象,通过寻找他、阅读他、学习他和探讨他的步骤,深究其先进的文化思想、教学思路、办学理念,发掘其文化与自己的改革关联, 探讨其不足和可以进一步完善的方法。“钻学问”就是要在整个群体中进行交流和研讨,把读到的理念和方法进行探讨,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意识文化,形成自己的内涵思路,并且能够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用实践来证实理论的合理性和创新性。读的多了,读的深了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教学质量,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什么样的教师才能称之为优秀的小学教师呢?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渊博的知识和优秀的沟通能力,做到引领小学教育发展方向,与各个性格和年龄阶段的学生交友。我们教师都应该朝着这个方面努力。

3.小课题研究,立足学生主体

小课题是一种新型的课题研究方式,是广大一线教师和教科研员对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反思、探究的结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智慧的结晶。小课题研究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立足学生本体。我们求创新、不重复、不停步,使师生生活在幸福中。

学校要围绕办学宗旨,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紧追先进的教育体系,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小学生未来成长为中心,创教师内涵为手段,闯出一条高效之路。

总之,内涵建设的根本是提升师生的素质,中心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目标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这重中之重就是提升教师的内涵。

小学教师论文:中西部小学教师如何有效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摘 要】中西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教材和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等变革方面,给一线教师带来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更加明显。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提升教师队伍管理和建设,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瓶颈,教师专业发展就是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成功。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校园文化、教育风格等都是对教师专业成长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西部教育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在教育理念、专业素养、专业技术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从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在中西部课改形势下,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育理论界和基层学校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叶澜教授指出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理念、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结构等方面。顾泠沅教授把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借力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课例研究等“行动教育研究”。然而,教育不是产品的生产,是一种人的培养和管理,受地域文化和管理制度的影响,中西部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是带有明显的差异性的。中西部小学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必须立足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校园文化、教育风格等,才能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一、以人为本,加强学校教师管理制度的完善和修订,为教师专业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文化

在学校管理中,要以人为本,用人文精神管理学校,关心学校师生,实现制度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变。学校的制度建设要找到与人本管理的最佳结合点,使各种教育元素有效结合组合,如师生关系的调整、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发展及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相互协调,形成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包括学生来源质量与学校毕业生质量的良性循环机制,教师合理流动的良性循环机制,学校特色的形成与社会声誉提高的良性循环机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间的良性循环机制。学校民主氛围的营造程度取决于校长的办学理念,取决于校长能否创设互相尊重的工作环境。作为一校之长,工作范围不能仅仅是检查、督促、更换人员等行政干预,而是要营造一个其乐融融的工作氛围,把尊重教师人格,尊重教师工作,尊重教师需要作为管理立足点,立足于教师的发展,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制度上做到公平公正,以人为本。在教育体制创新过程中,要坚持实行民主管理,促进学校民主建设,时时关注教职工的思想动态、工作情况、生活现状,真心实意地替教职工排忧解难,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对在政治、业务上要求进步的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尽量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让每位教师都有成就感,使学校内部机制运行快速高效。

二、大力营造校园文化,以良好的文化氛围陶冶人的情操,培养教师积极向上的工作意识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具有引导、约束、凝聚和激励功能,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校园文化以特有的文化气氛,潜移默化地形成老师和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世界观。“中国的教育需要好老师,但不一定是名师,因为教育是全体事业,不是一个人事业。”教师是学校教育实践的主人,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人,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主人,我们必须树立校园文化建设引领教师和谐发展的新思路,通过校园文家化建设提高师德水平,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智慧的生成,实现自主意识的觉醒和教育思维转换,体验教育幸福。

三、巧借各种社会教育资源,跟新教师教育思想体系,在理念冲突和重组中,实现教师的自我教育和专业发展

学校千方百计利用各种资源,与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级专家建立长期联系,不定期邀请专家来校讲学,或者进行教育教学与管理的专业指导,学校的一些教师与省内外专家建立了长期的联系,在专家指导下获得专业发展。教师培训关系教师素质的提高,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首都教育改革和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在新时期,必须从首都教育现代化的高度来把握教师培训工作,必须要以系统的思想来规划教师培训工作。以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实施教师培训,以科学的绩效评价教师培训。

四、鼓励教师争做名师,以名师效应打造名校风采,潜移默化,共同成长

在教师工作负担越来越繁重、工作压力越来越严重、职业倦怠越来越明显的今天,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可能越来越消减。学校在立足校本、创生智慧、培植文化的历程中,以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为载体,致力于加强人文化管理,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分享、激活、行动和支撑,有效地将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植根于教师专业发展日常生活中,有计划地将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与学校的发展远景、教师个人的发展愿望等有机结合起来,带动名师,发展名校,整体推进。

近来,全国各地掀起了“教育家办学”的热潮,土生土长的专家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我们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素养,走专业化成长的路子,我们学校一线就会出现许许多多从课堂中成长起来的教育家,我们中西部的小学教育也会出现伟大的转变。

小学教师论文:如何提高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育的现代化要求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包括现代教育观念、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整合能力。因此,建立一支素质优良、师德高尚、具有驾驭现代教育手段和教育信息能力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中,我认为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通过校本培训,培养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学校可以采取校本培训等形式。短期培训是学校组织的有计划、大规模、短期集中进行的有关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活动。通过校本培训,就能转变小学教师的认识,不断提高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从而提高小学教师的综合素养。

学校开展教师基本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活动,制定的培训内容应该是最基础而实用的知识,使教师学有所得。开展办公自动化方面的培训,使教师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打印机及一些常用运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掌握几何画板等应用性平台软件,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学生考试成绩、编写测验试题等。只有具备了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校在培训方法和考核策略上,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利用活动促进方法,结合培训目标,布置具体任务,把考核与培训结合起来。另外,学校还可以进行作品展示等交流形式,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针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软件的设计、编制的培训,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制作简易网页和简易Flash动画的培训,以便青年教师尽量学会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和Flash等应用软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教师自发研修,自觉提高自身信息技术能力

学校应倡导教师通过自学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在课后查阅资料、电子备课、出题测试、编制课件和课堂运用多媒体授课,小学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能力。小学教师只有不断获取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策略,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经常处于“否定之否定”的状态,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因此,制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计划,是小学教师自觉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质的良好开端。这里强调的是长期的学习计划,不是为了一次的公开课,一次的比赛,一次的评比……不是东一榔头西一凿子的临时抱佛脚,忙成一团的短期行为。例如,开展CAI教学课件的制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只是为了应付公开课,应付评比,临时凑一出个课件来,只是就课论课,事先没有准备,课后没有总结,公开课过后,什么都丢到脑后,没有什么有益的东西留下,更谈不上培养技能,提高素质了。反之,如果我们确立目标制订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在过程中发现问题,结果就大不一样了。

教和学都是长期的行为,一种素质和技能的养成需要长期和细致的劳动和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制订学习计划,确立各阶段的目标,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才可能得心应手。所以,我们鼓励教师利用我们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以及丰富的资源库,自学计算机知识,并适时开展学习讲座,为教师自学指引方向。

三、强调课程整合,提高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教师应该主动更新教育观念,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的整体优化。有人把信息技术单纯理解为课件制作或是多媒体演示,我们要避免走进这个误区,要把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的重心放到引导教师在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上。

信息技术能力的最高层次是信息应用,运用信息解决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小学教师的高级思维能力,尤其是运用信息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训练学生的信息技能,从而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鼓励小学教师尽可能多地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一方面能将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能,另一方面小学教师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加深了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和理解。

新课改要求小学教师转变角色,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小学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优化教学过程,这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传统的教学系统只有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在现代化的教学系统中,多了一个要素——教学媒体。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这四个要素不是孤立、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因此,广大小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应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技术能力。

总之,经济全球化要求教育全球化,而教育全球化必将依赖一定的信息技术和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小学教师论文:浅谈小学教师要写好“三笔字”

摘 要:传统基本技能——普通话、“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被称为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的“看家本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普通话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三笔字”基本功训练却逐渐被淡化。教师没有过硬的写字基本功,不仅无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而且也不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及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三笔字”的训练。

关键词:小学教师;基本技能;“三笔字”

21世纪,教师除了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传授知识的能力

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汉字书写能力。规范、端正、整洁的汉字书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的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写好一手漂亮的字,也是培养审美情操、提高文化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天天和学生打文字交道,如果我们能把课堂板书、作业批语等写得正确、工整、美观,久而久之,必然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有助于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如果我们自己写字丢笔少画、潦潦草草,不但有碍于学生养成好的书写习惯,而且还会影响学生正确书写和使用汉字。这一点对于小学教师尤为重要。

一、教师写好字是继承中华文明的需要,是对社会负责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化的精

髓;是中华民族的国宝和骄傲,写好字是继承我国书法艺术传统的表现。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产生的图形文字,到殷商甲骨文、金文、以及毛笔创造的秦篆、汉隶、唐楷、晋行、无不光彩夺目。涌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苏东坡等伟大的书法家,流传了感人的《兰亭序》《自书告身》《自叙帖》等千古不朽的珍贵遗产。谢稚柳先生说“学书法、识国宝,当有益于爱国之心”。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尤其应该写好字。如果他们的字写不好,直接影响着子孙后代,对信息交流和社会都会造成负担。《人民日报》1986年9月28日发表《促进汉字规范化,清除社会用字混乱》的社论指出:“当前社会上乱用繁体字、乱造简化字、随便写错别字的现象相当普遍,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写好字是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二、教师写好字可以提高自身素质,陶冶审美情操

好字是练出来的,要把字写好就必须经常练习。练字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书法为人们提供了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指导,在享受书法美的同时内心世界也得到关爱与呵护,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性和心灵的塑造。人们在提到书法学习的时候,常常说是为了“修身养性”。这种认识极为朴素地说明了多数人学习书法并非为了成为书法家,而是为了愉悦自己,从

书法学习中得到审美快乐,关注的是精神因素。书法之审美,千变万化,或雄浑、或精致,或奔放、或沉郁,观之心旷神怡,书写愉悦流畅。练习书法于咫尺方寸之间,展现布局、笔法、章法。习字须心平气和,益于身心健康。学生的学习每天接触大量的枯燥知识,使学生习惯于抽象思维,久而久之想象力、灵活性等形象思维退化。通过一定训练,配以名句、赋、诗、词、散文的练习,对我们单调的学习气氛中,融入人文精神,生活哲理、审美心理等有较好作用。

三、教师写好字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可提高教学效率

写字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写字教学就是要把字写得正确、端正、美观、大方,横平竖直,提撇分明,结构匀称,教师只有掌握用笔和写字的基本规律,具有较强的写字基本功,才能得心应手地教学生写好字。

师者,生之表率。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如果教师写一手好字,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的形象动作,亲眼看到教师起笔、行笔和收笔的全过程,直观地感受运笔的轻重缓急和间架结构的平衡、协调,领略到书写汉字的韵律美和汉字的结构美,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终身受益,这就是所谓的“润物细无声”。学高为师,教师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应该不折不扣地练好“三笔字”,以身示范,切实起到表率作用。

教师写一手漂亮的字,能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这是因为教师的外表、形象,课堂中的言谈举止,字的好坏,常常被作为学生评价一个教师优劣的标准之一。教师若能在第一堂课中板书写出漂亮的字体,定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能让学生产生钦佩之情,有助于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年第一次给北大学生上课时,面对那些不把他放在眼里、交头接耳的学生,反手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静”字,学生一见这龙飞凤舞的字,佩服有加,再看其义,立时安静下来了。

总之,教师能够用一手好字为自己的人生增添许多色彩,更

可以给成功增添许多自信。因此,我呼吁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学教师,为了自己能桃李满天下,一定要坚持不懈练好字。不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作者单位 辽宁省大石桥市官屯镇中心小学)

小学教师论文:基于Moodle的职前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作为未来小学教师的主体要素必须接受非传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基于Moodle的问题解决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是促进职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益探索。文章以杜威的“做中学”和“教学五步法”理论为基础,设计了基于Moodle的、采用模块化架构的问题解决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指出基于课堂问题的项目开发、基于项目实践活动的系统反思、基于项目的汇报总结、基于项目的协作与交流是该模式中促进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发展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Moodle;小学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一、引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启动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近期的研究表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上进入“瓶颈期”和“高原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更多呈现出一种技术中介的课程内容陈述与传递。教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体要素。教师教育研究的理论早已证明,大多数教师是按照他们入职前所接受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的。因此,要想突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瓶颈”,将整合的实践引向深入,必须首先加强师范生的教育和培养,探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整合的有效职前教师教育模式。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宗旨是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本文将探索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小学教师教育模式。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教育模式的系统设计

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局限于识记教师传授的基本知识,而是要学会创造性地开发和应用知识。开展高效深入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了满足基础教育由“知识传授型”向“知识创造型”的转换,教师首先要具备职业转换的能力与素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以培养和提升教师适应这种变革过程的能力为指归。也即教师本身就绝不能仅仅是作为一个学科知识的单纯“传授者”而存在,而是要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因此,必须要探索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教育模式。一般而言,教师教育模式系指在教师教育基本理论指导下,与教师培养直接相关的制度策略以及具体实践措施,该模式应具有明确的思想指引性与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可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以及实践者开展教师教育与培训研究和实践的基本参照。

(一)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

小学教育专业定向在小学,定位在教师。作为未来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中坚力量,必须要具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层整合的能力,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使职业发展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个体体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谈到主动作业在教育上的地位时,指出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能力出发。使学校在游戏和工作中采用与儿童和青年在校外所从事的活动类似的活动形式。游戏和工作可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使知识的获得是从事有目的的活动的结果,而不是应付学校功课的结果。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日后绝大多数要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的今天,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有效整合也必将是其工作中面临的首要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中,应首先以小学学科课程实际教学中需要整合的项目为优秀,项目应能提供给学习者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真实的情境体验。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项目应来源于小学课堂教学情境中,突出情境化学习,从而满足作为未来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那种脱离课堂教学实践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只能是非情境化的、纯计算机技能的习得。最终结果只能是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更多呈现出一种技术中介的课程内容陈述与传递,而并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整合。

杜威还十分强调学校必须培养学生反思性思维的习惯,并从思维过程出发提出了作为问题解决法的“教学五步法”。“教学五步法”在西方教育界被看作问题解决法的标志。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在学习中主要关注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学习,缺乏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程设计的深入思考,将来在工作一线,难免不会出现严重的局限。事实上,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市属小学的实习过程中,发现许多小学一线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入整合有着迫切愿望,诸多实际问题期望实习生们能够为其解决。在杜威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基于各学科的实际问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可就各学科的实际问题形成多个项目小组。各小组从实际问题出发,共同确定在线解决模式,而不是仅限于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各小组在探究中选择合适的课程模块的结构与实施方法,并根据计划对此进行设计、开发与评价。

(二)基于Moodle的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设计

本研究重在探究基于Moodle的有效培养和提升职前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教育模式。吸收上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并且鉴于Moo—dle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和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本模式在设计中遵循以下原则:教育活动定位于课堂教学情景,问题解决式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教学方法注重以建构主义学习方法为主的混合学习。小组成员应积极主动地开展针对教学对象、学习理论、相关技术以及如何改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的对话和反思。各小组要确实开发出能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整合技术的课程单元。要注重开展对实践活动的行动研究以及系统地反思。Moodle的模块化特征,决定了系统模型采用模块化架构,如图1。

基于Moodle的教学模式并不是将其他教学方法完全排除在外,实质上是一种基于问题的混合学习模式。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再辅之以Moodle在线学习,可使学习者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有机结合。Moodle提供的各种在线学习体验活动可以为面对面课堂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1.问题模块提供的问题是项目小组成员共同关注的来自于真实教学一线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问题。Trentin(2001)认为,通常学习通过诸如失败和错误,问题分享和解决,以及非正式的同辈交流等机制,作为内生增长过程的一部分而发生。以问题为中心的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解决问题成为一种责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了学生问题解决和概念技能的发展与应用,促进自我导向的学习进入课程相关的学习领域当中。

2.资源模块是由教师事先选定的学习材料。教师可将相关的重要文章与报告放置在数字图书馆中。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推进,小组成员会挖掘出一些值得同伴分享的资源,资源数量也变得更加丰富。De Boer和Collis认为在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成员分享的资源成为其他学习者学习资源的一部分,是参与学习更直接的一种途径。

3.讨论模块是为小组成员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有效机制。特定的通信渠道,如聊天室、电子邮件等可以为小组的活动过程提供重要支撑。异步的电子布告牌与同步的聊天室有助于项目小组成员共同探讨真实的问题。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满意度,降低孤独感,为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

4.信息模块提供课程相关的教学进度、教师、学生、交互评价等信息。小组成员的个人信息向整个群体开放。学生之家为每一成员在线介绍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特长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无形中提升了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要对每一成员提交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品以及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教师要对最终的作品及评价标准做出评判。

(三)职前小学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能力的发展与培育,不可能仅仅指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门课程的开设而完成。至少应该在一个学年内开展基于实践的问题解决式在线教育与培训,以辅助课堂教学。之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参与过市属小学的教学实习至少一个月以上。当他们开展基于Moolde的实践时,能将自身实习中形成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观点和看法,通过实践与反思发展成为实践性知识。美国心理学家波纳斯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反思+经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实习,获得一线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问题与困惑,然后以问题为牵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反思性实践研究,不断加深自己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最终在将来的职业岗位上必能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向深入。促进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发展的关键要素如下:

1.基于课堂问题的项目开发。基于课堂教学实际问题,特别是传统课堂教学中没有进行技术整合的问题,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项目,并开展行动研究是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优秀与关键。由于是针对小学课堂教学一线的实际问题开发的项目,所以学生可以获得真实的体验。在基于问题的项目开发实践中,学生可以将自身的教育理念整合在内,教师并不更多地干预应该怎么做或不做。当然,小组成员和教师可以就某一整合项目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项目开发中提倡和重视个体以及小组之间的协作。通过专题讨论会,在线讨论,以及其他“教学实践”,可以营造一种协作、团队精神的氛围。责任、同伴与教师的反馈是成员完成项目的重要动因。

2.基于项目实践活动的系统反思。在项目实践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开展行动研究,及其后开展的系统反思可以对小学教育本科生的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实践的反思活动是职前教师教育的重要工具。在行动研究过程中,项目开发者可以收集他人对课程整合项目的评价和反馈意见。通过反思,学生也在进行自我评价。这些最终可以作为正式项目年度实习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基于项目的汇报总结。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在项目实践活动结束后要开展关于对专业发展反思活动的正式汇报总结。小组每一成员要在组内汇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模式与成功经验,以供成员共享。报告为自己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同时也为其他学生提供了吸收和借鉴的机会。在报告会或讨论会上,学生们不可避免地要对共性问题开展头脑风暴和讨论,总结成功的要素,以及超越或重复的有效途径。头脑风暴对于作为未来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取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就以及开展同行协作极具价值。这种体验对于促进职前教师专业成长和培养自信十分重要,可以促使小学教育学生与未来教师职业岗位需求实现顺利对接。

4.基于项目的协作与交流。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与教育过程中,在线的与面对面的协作都十分重要。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区域教师在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大纲的指导下,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专业发展展开群组协作,开发和分享课程与技术整合的计划与案例,对于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未来的教师,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不仅要能在面对面的课堂教育环境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合作学习与交流,而且要能在网络环境(比如Moodle)中开展实时和非实时的协作与创新。通过在线交流,可以使具有相似经验与兴趣的学生开展交互与支持活动。网上交流的项目报告帖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建构非预期的社会和情感支持的作用。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整合是基础教育信息化乃至新课改顺利推进的动力源。小学教育专业作为小学教师培养的主渠道,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整合作为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才能顺利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为日后在教学一线开展技术支持下的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基于Moodle的问题解决式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模式,作为面对面教学模式的有力支持,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为在线协作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可作为职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有益探索。

[赵兵川: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师教育、职业教育研究。付丽萍: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研究]

小学教师论文:以人为本 创新小学教师管理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和教育管理现代化步伐的加快,随着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日益走向成熟和专业化,学校教师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在小学教育中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来发展小学教育,要认清教学管理与“以人为本”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以及管理者的能力和作用。多年来,我把“以人为本,不断创新”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理念,把“追求教师的满意”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法宝。因为只有教师对学校管理的认同和满意,才有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有学生的发展和家长的满意。

一、确立以人为本、用心服务的管理理念

如果说校长是一种职务,那么职务的真正含义是责任;如果说校长是一种权力,那么权力的真正作用是服务。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校。不仅校长如此,学校其他管理人员也应如此。课改启动以来,我们树立了六个字的管理宗旨,即发现、用人、服务,并突出以人为本。我们始终把发现当作现代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把管理的最大价值定位在“不在于你做了些什么事,而在于你发现了多少人才和培养了多少人才”,我们尊重和欣赏每一位教师,并极力地发现他的闪光点,用其所长,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同时,要求管理者放下架子,到被管理者中间去做到“四深入”(按统一的工作要求,深入班级了解情况,强化班级管理;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学情况,强化教学管理;深入办公室谈心,了解教师思想动态,做好思想工作;深入年段及各部门,了解工作困难,及时帮助解决)。只有把我们管理者定位在服务上,才真正谈得上是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才能真正取得教师的认同,从而激发他们高度的工作热情。

二、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学校办学理念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倡导的优秀价值观念,它统率着学校一切观念和行为。我们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努力在国家、社会、家长的共同需求中寻找平衡点和结合点,使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源于家长和社会需求,又高于家长和社会需求,进而引领学校的发展。我校确立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打造市区窗口式学校,创办省一级学校”为办学目标,把“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质量强校”定为办学思路,全力打造优质学校。以人为本理念的树立是人本管理的根本,一切管理制度和一切管理行为都是管理者管理理念的产物。学校领导和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全面认识人本管理。由于学校领导和教师缺乏对人本管理的全面正确认识,因而领导和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要把握人本管理的内涵和主要表现。在把握人本管理主要表现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关心人和依靠人,更要强调尊重人和发展人,了解人本管理的丰富的内容和要求。另一方面是加强学校领导与教师在管理上的沟通与协调。由于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人本管理存在不一致的看法,因而要加强沟通与协调。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的内涵是,要把老师看做是管理的优秀,要把人本思想作为管理的基本思想,以以人本思想来进行管理,同时,老师也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力量,他们不但是管理的主力军也是管理的对象,老师的目标和学校的目标要是一致的,共同发展教育,充分发挥老师的内在潜能,真正让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深入发展。教育管理是个大体系,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但是事实上,“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有其发展的目标,学校和老师也有自己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不同的目标之间寻找平衡,让这种管理模式达到预期的效果。学校和老师之间的目标不是完全一致的,有时甚至冲突。这要求双发可以协调好,确保管理活动能够成功开展。

要制定新的管理方针和制度,制度是协调学校中各个主体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是学校管理结构的主要部分,会直接影响学校的管理水平。规章制度要依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就是增强老师管理能力的过程。它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潜力,让人和社会体系完美的结合,昀终实现学校,老师,学生共同发展的三赢局面。

“以人为本”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建造一个完善的创新管理制度。老师是教育的主体,要想做到“以人为本”,就要利用这中管理方式不断增强教师管理教育水平,让老师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信息和满足感。上级领导作为管理者应该老师多一些温暖和关心。制定新的教育管理制度。让老师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思维的创造力,在集提备课的前提下,让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方式修改,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授课。“以人为本”是有长远目标的,看重的是老师的长远发展。这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社会,教育作为我国的根本大业,就需要老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所以,我们应该考虑的是怎样把老师的教育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档次,为教育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以人为本”以人本的思想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在对小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多关心学生,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和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培养他们的信心和动力。小学生天性好动,老师应该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去包含他们的错误,教导他们正确的做人道理。要尊重学生,做到一视同仁,不偏私。“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另外一个关键点就是要注重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在教育管理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它是管理工作的中心,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其次,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老师应该注意的问题,小学生正在身心发展的巩固阶段,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正在慢慢的形成当中,要有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这个阶段是昀重要的。

三、“以师为本”,打造优秀教师队伍

教师是推进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师自身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未来发展,所以坚持“以师为本”,打造一支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爱岗敬业、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优秀教师队伍,是校长抓好学校管理的首要任务。一是注重联系交流,切实把握教师的思想动态。年轻教师有活力、干劲足、领悟能力强但缺乏经验,一遇到问题,很多年轻教师就找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甚至于把原来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比较良好的师生关系转入被动局面。这就需要我们行政班子、老教师、党员同志不断加大联系交流力度,密切关注教师的思想动态,及时把握师生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二是注重培训指导,促进教师尽快走向专业化成长。“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终极目标!朱永新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我想“用心”其实就是负责任。所以,一直以来,我们始终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作为我们培养负责任教师的一个要件。

小学教师论文:小学教师自我调整心理的思考

2003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抽样检测,发现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在多方面,如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焦虑水平偏高等。其中较典型的是69%的被测试教师比同期毕业的同学有较强的自卑感。国外调查同样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压力远高于其他行业,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职业。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调养身心、正确地疏导可能产生的问题、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呢?

一、正确地认识压力

当今社会,人们对教师充满着期望,在他们的眼中,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的人”等,这无形之中会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压力。其中的缘由,一方面,在现今的社会里,家长不希望独生子女输在学校教育的起跑线上,对教师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处在全体社会成员的监督之下的教师,要时刻加强自身能力来适应标准。另一方面,教育职业的神圣感使得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非常注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刻意关注自身言行的细节,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压抑自己的情绪表达来适应职业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因压力导致心理问题就不足为怪了,但作为教师,不能排斥压力,选择逃避或忍受而把问题激化,而是要正确地认识压力,增强自身的“适应力”,把压力弱化于萌芽之中。

1.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当今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家长因孩子的成长关注而波及对教师的过高要求,其实是整个社会的竞争带来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学术知识、专业修养、教学技艺、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求会越来越高。作为社会一分子的教师,要及时调整思维,改变观念,适应社会的竞争,在波涛汹涌的竞争中荡起自己的小舟,迎着风,破着浪,勇敢地前进。

2.要放眼社会,开阔心胸

职业选择了教师,就要承受职业所带来的压力,有时可站得高一些,高瞻远瞩,有时可退一步,海阔天空,要以社会人的身份看待这个充满竞争挑战的社会中的成败得失,此起彼伏。放开眼,关注其他职场所受的压力,比较之下就会感到平衡,就会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压力,在岗位上就会体验到人生的快乐。

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缓解压力

社会的压力,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业务水平,一个拥有高水平业务能力的人会在自己的岗位上游刃有余。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来迎接挑战。首先,要有一颗学习的心,教师的工作是繁杂的,每天要应对上课、批改作业、开会等一系列的事务,但我们还要合理地分配时间,抓住自己继续学习的时间。如在上班时间,多听一些老教师的课,汲取课中的精华,为己所用;课间多接触学生,从学生的动态中分析自己的不足,逐步积累经验;业余时间多看一些教学案例、教学论文及新的教学思想的文章,创新自己的思维,把新的思想融入教学,享受“新”带来的美。其次,要有一份善思的情,教师的工作是累的,但苦中却又有许多乐等待我们去体会。心理学者林崇德先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作为一个教师一生工作也许会有30年,假如他从不进行反思,那么他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30次重复。但如果他坚持反思,30年后他可能会成为一名专家。为此,我们要学会反思,既要课前思,又要课后思;既要动脑思,又要动手记,把自己的点点滴滴心得记录成案,应用于教学,跃然于论文。这样,即使不能成为专家,也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自由驰骋于课堂,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才华,提高课堂效率,成为学生喜爱的好教师,自己的心理也就会有许多的安慰,压力自然就会得到缓解。

三、调整心态,释放压力

分析教师的压力,大部分来自于工作,如何把压力释放出去,调整好心态是关键。

1.要有一颗平常心

只要是工作都会有烦恼,只不过教师的烦恼涉及的方面比较繁杂而已,如有来自社会地位的自卑心态、有评价机制引发的嫉妒情绪、有学生学业成绩好坏刺激的焦虑水平偏高等诸多的“不公平”,这些必然会引起教师心理的变化,但这些又是现有教育体制无法改变的。因此,需要教师自我调整,要拥有一颗平常心,正确地判断教育工作的复杂性,正视工作中责任感与自我实现的冲突,看淡各种名利与非议,树立正确、稳定的自我概念,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既不自高狂妄,也不妄自菲薄。这样就会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从每一节好课中体检成功,就会从每个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中体验到成功,就会从学生天真可爱中获取其他工作无法享受到的乐趣。

2.建立乐观向上的心态

教师的工作是平淡的,尤其是小学教师,无法取得一时的成就感,也无法获得社会高度的重视,更无法在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上享有优越感。但“既来之,则安之”,社会赋予了我们工作,我们就要接受,保持乐观的心态,从中寻找快乐。就会积极地善待每一个人,向他们传递积极的心态,以开放的豁达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让自己那颗快乐的充满活力的心去感染每一个人,怀着“任劳任怨的铺路石”“默默奉献的人梯和渡船”的心态去生活,真挚地用“良心”去抚摸自己的工作,我们的心必将是平静而欢乐的。

3.借助资源,调整心态

教师面对的是人,快乐的资源自然是学生。为此,我们借助学生,从他们那里发掘快乐的源泉。小学生是调皮的却又是可爱的、天真的,他们的一举一动充满着无邪与活力,他们的一言一行都透露出善良与真诚。作为一名教师就要“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从学生的爱里找寻自己爱的归宿;在学生一声声“老师好”中享受其他职业无法得到的安慰;从一个个学生的成长中感悟自己的成就;从学生由“差”转“好”里增强自己的信心,发自内心的微笑。正如有人所说:“整天与孩子在一起,你将永远有一颗童心。”

四、融入生活,调适情绪

与其他劳动者相比,教师属于一个比较孤立、比较封闭的群体,他们的许多行为被约束在一定的框架之内,生活定格在一个儿童的世界里,与亲朋好友交流的机会很少,合群需要和获得支持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和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隔离感。为此教师要积极地改变自己的生活世界,丰富自己的情感生活,多做一些有益身心的事情。例如可以和学生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强壮自己的身体;和同事多交流,分解自己的不愉快;当自己感觉焦虑、紧张、抑郁时,向心理学教师了解心理学知识,调节自己的心态,学会宣泄自己的情绪,如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声大哭或大笑,对亲近和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倾诉衷肠,给自己写信或写日记;也可纵情高歌,逛逛街,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等,以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各类文体活动,如唱歌、跳舞、郊游、聚会等,释放教学过程形成的心理压力,丰富业余生活,陶冶性情。

总之,社会需要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也需要教师积极、乐观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只要我们有“心”、有“情”、有“爱”,快乐的心理会伴随我们抒写完美的教学生涯的。

(作者单位:嘉峪关市和诚路小学,甘肃 嘉峪关,735100)

小学教师论文:浅议小学教师成长力现状及对策

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可以提高教师的素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可以推动学校的发展,可以实现教育的均衡,可以为提升国民素质奠基。笔者认为“教师成长力”可以定义为: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不断地内化占有前人和他人的文化成果以保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变得有力量;同时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将自己的力量外化,在外化中获得人的意义感和尊严感,最终能将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工作实践的一股向上力量。然而,在现实中,教师成长力现状不容乐观,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探究其良性发展之道。

一、教师成长力现状分析

(一)成长动机多样化

教师成长动机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呈现出多样性:有的为评职称,有的为科研追求,有的为顺应教师专业发展趋势,有的为提升素质修养等。当下小学教师为自身职称评定而成长的相对占的比重会大些,因为评定职称需要这样的成果、那样的证书,同时还得有学生辅导奖和规定级别的优质课,所以需要评职称的老师学习、讲课、写论文也就自然会主动些。

(二)职业倦怠心理凸显

教师是最不应该出现职业倦怠的,因为教育是心灵的事业,责任重大,创造力强;教师也是最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因为教育工作琐碎、繁杂、漫长。现实是小学教师存在着一定的职业倦怠现象,据某学校对在职老师进行调查发现:下班后感到很疲惫不愿再想学校里事情的有41.9 %,下班后有31.25%的教师感到工作完成了,较轻松,仅有 26.56% 的人感到有成就感。这主要是多数教师的教学长期处于简单机械的重复状态,致使教师的专业意识不强,专业精神匮乏,部分教师满足于做“教书匠”,缺乏专业归属感和成就感。学科之间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平衡,多年来的传统应试教育对小学科不重视,导致小学科教师的敬业精神差,责任感不强,大学科老师也因班额大、任务重、压力大而不堪重负。

(三)职业态度不容乐观

因教师工作压力较大,缺乏相应的关注,个别教师心态浮躁,学风教风不扎实,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个别教师职业态度相对消极,缺乏为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不能静心做学问,安心搞教研,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据有关资料显示,小学教师职业态度满意度一般,教师仅是自己谋生的一种手段。对自己教师工作满意的仅有7.81%,较满意的占3.7%,认为一般的占42.1。身为教师可内心却不愿意做这个工作的占6.2%。教师如果不把教育当职业,而是当成事业,换个角度来看待教育现象,就会发现教育生活原来不那么枯燥;换个角度来看待“后进生”的行为和表现,就会发现他们除了学习成绩略差些,在他们身上也有很多可贵之处。换个角度这样想时,我们的心情就好了很多。

(四)成长欲望与年龄成反比

教师成长欲望与其年龄成反比,意思是说教师的年龄越大,越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从而丧失了进取心和工作热情,得过且过,成长自觉性越来越弱。

二、破解成长密码,探寻成长力策略

(一)激发教师成长欲,消除职业倦怠

首先,政府既要舍得在教师培训上投资,还要舍得在激发教师成长欲乃至持续成长欲上投入人力,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师成长制度,包括培训制度、监督评价制度、奖惩制度等。

其次,教师个人要自觉自律。教育更多地意味着责任,即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自觉提高”则意味着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要求和行动。教师这个职业绝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职业,工作服务对象是孩子,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寄托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梦想。老师玩忽职守应付工作,就等于亲手毁灭了一个个家庭的梦想。因此,作为教师既然选择了教育这个行业,就要具备最起码的职业道德。

(二)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端正教师职业态度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时给予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使教师每节课都能怀着阳光的心态,持健康的情绪,经营自己的教育万花园。在这方面学校责无旁贷,要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团体辅导;可设立不良情绪宣泄室,让老师的情绪垃圾能及时倒掉。

(三)提供有效成长方法,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1.校本研修:它不仅有利于学校发展,更有助于教师成长,常用的方法主要有集体备课、成长报告、校本教研等等。集体备课要事先对备课内容分工合作,教师个人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涵盖教学目标设计、重难点、教学模式、主要环节、作业布置和单元检测等内容的备课框架,并经备课组讨论确认,形成凝聚着众人智慧的可供每个教师参考的“朴素教参”。分工为深度备课创造了条件,合作整合了集体智慧,伴随着成果共享,形成了高品质的“鲜活教参”,不仅缩小了教师备课的水平差异,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教学质量整体提升,也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有效地发挥了集体备课功能。成长报告主要体现的是同伴互助。让成绩领先的老师交流经验,以他们潜心钻研、提升自我的动人事迹去感染全体教师,能提升青年教师的成长内驱力。

2.阅读积累:一个教师要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就必须不断地阅读。当今网络时代我们要读三类书:一是“看家的书”,即为本行打基础、定规矩的书;二是“经典的书”,即各种学问的经典之作;三是有思想、有知识含量的“磨脑子的书”,这种书不下一些功夫还真读不懂,但这种书可以锻炼思维能力。除此之外,阅读还有坚持三原则:静下心来,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不离不弃;形成专业化思维的自觉。

3.课堂实践:培训、教研、读书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的效果,最终要在课堂实践来检验并得以展示。它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推门课、预约课、研讨课、选拔课等;层次有年级组、学科组、校级、学区级、区级、市级、省级、部级。教师要自觉将自己的学习所得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

4.撰写反思: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建立在教师感悟的基础上,只有学会思考,才不至于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以一个研究者的姿态去思考日常教学,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活动实现超越。上课后要及时总结本节课教学得失,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有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打算如何解决?每次听别人课时要思考:如果我讲会怎么设计?难点在哪儿?怎么突破?要经常思考对策,不断完善。通过反思不断点燃追求教育理想的激情,升华对教育的理解,引领思考教育的本质,促使高效教学。

(四)政府搭台创设环境,谱写教师生命灿烂篇章

政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搭建平台,如设教育权威论坛、进行规模型的教师培训,专家主题宣讲,还有教师校际间定期交流,定期海选骨干教师并分别发挥其辐射作用,为各层次的教师提供展示平台,同时让骨干级名师享受应有的尊重和待遇,最终激发教师教学潜质和发展动力。

(作者单位:郑州市第75中学小学部)

小学教师论文:小学教师教学反思

【摘要】教学反思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对教师专业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从中总结教学经验,在教学-反思-再教学的过程中开展教学。形成一种反思意识,把这种意识不断强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教学品质。

【关键词】小学教师 教学反思 策略

从古至今我们人类就有自我反省,有自己认识自己的一种意识,也就是一种反思的写照。而作为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教学反思是极其重要的,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教师的教学反思是一个常提不衰的观点,在各种期刊和硕博论文上每年都会出现有关教师教学反思的文章。美国的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从这个公式中不难看出,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作用。

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思更是不可或缺的,作为小学教师如何开展教学,如何进行班级管理,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都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是比较快的,是成长的重要时期。教师只有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

一、有关反思的相关概念

(一)反思。通过查阅新华字典得知:反思是思考过去的经验,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笔者认为反思就是思考过去的事件,自己当时的表现,是一种思维活动,在这种思维活动中总结经验,批判错误,得出新的解决方案的过程。

(二)教学反思。关于教学反思,我国学者给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通过对学者观点的总结。笔者认为教学反思是大脑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作为思考的对象,审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课堂教学实施的情况,学生在教师组织的教学中的反应,以及对教学评价等整体性的回顾,并从中总结自己的经验与不足,在下一次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提升的循环往复的一种行为。

二、小学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意识里不接受反思。有些教师对反思的认识不足,少数教师认为反思没有必要性,只要教学取得相应的效果,反思对于教师来说并不是很重要。在教学设计关于反思的部分有些是应付检查,寥寥写上几笔,有些甚至检查时才会补写,在实习过程中就听见有教师说“最不愿意写的就是反思,课还没教‘热乎’,就开始反思”等一些不愿反思的类似话语,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对反思的认识非常淡薄,存在不愿意反思的教学情绪。反思对于小学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组成部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教师对反思的认识不清晰,思想上没有达到一种认同,没有形成反思意识。

(二)教师不会反思,反思层面浅显。反思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没有对为什么要反思,如何进行反思,反思将要达到什么效果形成清醒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都有反思活动,只是有些教师对自己行为和反思没有一定的意识,没有发现反思这种隐性资源。反思方式比较单一浅显,虽对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但是没有改进的意见;对学生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纠正,但是没有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在尝试解决无果的情况下,从而放弃某些促使学生改进的行为出现,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反思。

(三)被动反思,缺少自我提升的意识。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与进步是心理内在的一种需要,具备这种自我要求进步的内在驱力才能使自己具有不断发展的动力。小学教师的成长,应该是自身要有发展的意识。在教学中会出现一些有悖于自己教学初衷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抓住反思的良好契机。有些教师认为小学教师无非是备好课,组织好课堂教学,年复一年的重复着机械的劳动,这种思想上不求进步的现象,自然会影响到反思意识的形成。而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课改的要求,进行的反思势必会流于形式,从而降低教师教学反思的实效性。

三、小学教师教学反思改进策略

(一)自觉养成反思意识,不断强化。小学教师应该具有反思的意识,在心理上应该对反思形成一种认同,进而自觉养成反思意识,并且将这种反思意识内化为一种教学素养。在教学行为发生前,教学行为进行时,教学行为结束后时刻有一种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心理意识。

1.认识反思的重要性。教师自我不断进行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成长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思考,不是为完成某项教学规定,某种教学的任务,而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有了心理上的认同,在开展的反思活动中,才能更有效。反思是自己站在一个比原来更高的层次上反观自己教学中的某些行为,能对自己所发生的教学活动有新的认识。

2.将反思行为深化。教师在上课时或课后写反思随笔,在有这种行为的基础上,把随笔誊写在一个固定的反思本子上,并对一个或者几个问题进行持续的反思,将多次反思的结果整合深化,并且在相关学科,例如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的理论支撑下进行整合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达到一种深层次的反思。

(二)多读书,间接经验的运用。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书籍对于教师来说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小学教师多读书,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其一生都是有益处的。在读书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有经验人的一些关于教学经验的总结,教师读书之后,会不自觉地反观自己教学中类似的情况,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和书中作者的观点进行对比,无形中促进反思意识的形成。

(三) 教师教学反思应学会合作借鉴。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会反思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学习他人优点、勇于接受他人批评、心胸豁达的人,我们要有开阔的胸襟向专家、其他同行的人开放自己的课堂。听取专家的指导,同行的意见,走进同行的课堂,用旁观者的眼睛去审视一节课,从而迁移到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接受别人走进自己的课堂,不应固步自封地将自己的教室关的紧紧的,能够及时地向同行请教自己教学的优点与不足,并且用平和批判的心情去看待他人提出的建议,做到更好的改进。教师的教学反思要形成一种反思意思,内化为自己的教学品质。

作者简介:

邵保芬(1988-)女,研究生,小学教育专业。

王淑娟(1961-)女,硕士,教授,研究生导师。

小学教师论文:浅议80后小学教师的发展性评价

“80后”小学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弱,传统的管理理念,更偏重于“管”。而针对这一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年轻教师群体,易“疏”不易“堵”。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的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完善发展时,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针对教育者而言,引导成长与进步,在促动发展中来强化、提升自我监控能力。为此提出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

所谓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以促进发展为目的,是一种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促进教师发展的形成性评价。它没有将教师评价制度作为奖励和惩罚的机制。其目的是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其功能是激励、发展。在教师工作过程中开展形成性评价,往往是通过诊断教学方案、过程、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及时改进,调控、矫正以达到提高工作质量的目的。

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关键要建立全方位的动态评价体系:

一.确定发展目标

确定发展目标是建立全方位动态评价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评价环节。目标是一面号召和指引人们前进的旗帜,“没有目标信念的人是经不起风浪的”。发展目标是教师希望实现的结果和努力的方向,也是学校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学校在有效地评价教师之前,必须要求全体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以便提供一些有系统的活动和机会,发展教师及学校,使其更有效达到预期的学校目标及发展未来的新目标。

二.制定发展目标落实的行动策略

发展目标是重要的,但它仅仅是显示教师的发展方向。制定落实措施是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评价双方在确立发展目标的同时,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有效的落实措施。例如: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校内的和校外的、同事之间互相交流观摩、交流教学经验、课堂实地研究、合作教学、分科会议、教师研讨会等。其优点是:提供更多选择以适应教师发展的不同需要;丰富教师发展活动内容;加快传播成功的经验、理念及技巧。究竟应该制定多少落实措施没有一定的限制。重要的是,在于措施是否切合实际,是否得力。制定落实措施要层次分明,获得教师们的认可。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地配合外在情境因素做适当地调整和修正。

三.制定监控措施

在实现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应该确保一定的监控措施。监控措施不能流于形式或走过场,应该列入议事日程,定期举行复查会议,这不是对评价对象缺乏信任,而是使领导和同事获得机会,定期地肯定教师己经取得的成绩,并且给予教师必要的帮助,克服阻碍实现目标的困难。

四.建立有效的评价信息反馈机制

如果把发展理解为个人有意义的发现,那么教师就应意识到他们在哪里,又要去哪里。这就要求建立信息反馈网。不向评价对象提供反馈信息的教师评价是不完全的评价制度,也就失去了教师评价的部分意义。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一般向两个方向提供反馈信息。第一,通过评价,学校领导能了解教师的各方面的需要,学校应该提供哪些帮助等有关信息;第二,通过评价,向教师提供有关其工作表现方面的信息,从而使教师全面反思自己的工作,改善自己的工作表现。

五.评价发展计划

发展活动陆续展开、完成和信息得到及时反馈后,评价各方可以通过面谈等有效方式共同商讨、评价教师发展计划。其目的是为了了解教师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在发展过程中是否有不理想、欠周到的地方。然后,可以针对问题和不足加以反思,并设法改善与补救。通过对每一个步骤与目标实现状况进行相关评价,可以对发展计划进行及时审视,不时加以调整和修正。这样才能获得最适合的发展,使发展目标更有效率地达成。

六.建立教师发展档案袋

当前的教师档案主要是为了管理部门奖惩教师而设立的。它缺少对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教师事后只知道评定的结果是优秀、称职、基本称职,还是不称职,至于工作、教学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则根本不是很明确,而且自己的档案是不能随意翻阅的。而我们要建立的档案袋是为了教师的进一步反思与发展而设立的。它是对教师进步的连续考察,而不是对教师工作阶段性的审计。其建立的过程,涵盖了一项任务从起始阶段到完成阶段的整个跨度。它不仅可以为事后回顾、反思自己的发展历程提供基本的素材,而且叙述过程本身就是对自己过去的教学经历予以归纳、概括、反思、评价和再理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会更为清晰的看到自我成长的轨迹和内在专业结构的发展过程,进而为能够更好的实现专业发展的自控和调节奠定基础。

黄许洪,教师,现居广东紫金。

小学教师论文: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现状调查研究

摘要:教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通过对千余名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现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需要进一步强化职业情意、加强专业修养和保障身心健康,以促使农村教师的职业道德得到提升、知识与能力素质结构更合理、身心更加健康。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素质;调查

国家命运系于教育,教育重任系于学校,学校质量系于教师,教师质量基于教师素质。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甚至决定着国家的未来。正如邓小平所讲,“一个学校能不能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农村教师素质的提升对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农村教师素质在国家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鉴于此,通过调查、访谈,了解目前我国农村教师素质的现状,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就成了当务之急。为了了解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现状,课题组以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对他们的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决策参考。

一、调查对象、方法与问卷的指标体系

1.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以湖南省各县及县级以下各校的在职农村小学教师为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和进行个别访谈的形式展开。调查范围涉及湖南省永州市的东安、江永两县,湘西自治州的凤凰、龙山两县,邵阳市的绥宁、邵东、城步三县,郴州市的永兴、桂阳两县,株洲的茶陵、攸县、炎陵三县,常德的安乡、临澧、津市三县,岳阳的汨罗、临湘、湘阴三县,怀化的新化、辰溪两县,覆盖了湖南省绝大部分县(市)。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94份,有效回收1082份,有效回收率为90.6%。1082名调查对象中,男性272人,占25.1%,女性810人,占74.9%;年龄最大的为52岁,年龄最小的为20岁;县级以下所在地教师占80.1%。从学历上看,第一学历为中专的占52.6%,大专的占29.8%,本科的占14.7%,高中的占2.9%;最高学历为本科的占53.4%,大专的占40.6%,研究生的占5.0%,中专的占1%。从职称结构看,具有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占45.3%,小学一级教师职称的占42.1%,小学二级教师职称的占6.3%,其他为无职称人员。从教龄上看,具有教龄10年以上的教师占59.7%,教龄在10年以下的教师占40.3%。

2.问卷的指标体系

“教师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结构,每个范畴各自的基本内涵分别相对独立地构成一个多方面、多层面的结 构”[3]。课题组将教师素质具体化为三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之下又划分若干具体项目。问卷指标体系的结构是:1)职业道德素质,包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团结协作、具有奉献精神等。2)专业素质,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知识素质,包括通识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学科知识四个方面;另一方面是能力素质,包括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科研能力三个方面。3)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大方面。调查问卷的所 有题目按照选项的顺序赋值,选A记1分,选B记2分,选 C记3分,选D记4分,选E记5分,无多项选择题,采用SPSS17.0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小学教师对目前工作的总体满意程度

对职业的热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职业热爱与否与其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讲,教师只有在对所从事的工作满意和热爱的前提下,才可能在工作的同时感受到快乐。总体上看,绝大多数接受调查的教师对现在的工作满意,其中很满意的占11.3%,比较满意的占65.4%。这说明,目前农村小学教师的总体情况较为平稳,大多数农村教师热爱教师职业,这一点值得充分肯定。但同时也有19.4%和2.9%的教师对目前的工作不太满意和不满意。我们通过同这部分教师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到,边远农村地区的教师薪资待遇较低、晋升渠道较窄,是导致部分教师对目前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在工作满意程度上,男女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p=0.03<0.05),女性(均值为2.078)的总体满意度高于男性(均值为2.323)。这一调查结果与社会对男女职业期望的偏向是吻合的。因为男性面临着更大的生活压力,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和家庭责任,因此,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相较女性而言要偏低一些。但是,在工作满意度上不存在地域(p=0.615>0.05)和职称(p=0.184>0.05)间的显著差异。不同地域和职称的教师之间的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调查范围有关。由于调查范围主要集中在湖南省县城及其以下的农村小学,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大,教学硬件条件和软件水平大体相当。

(2)农村小学教师对教师社会地位的认可度

作为一名教师,对自身职业的社会认可度是其职业道德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从调查结果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教师的社会地位一般,比例占到51.8%,认为地位较低的占35.3%,认为地位很低的占9.2%,认为地位很高的仅占3.4%。总体来看,教师这一职业在教师个人心中的社会地位并不太高。其中男性(均值为2.652)的社会地位认可度略低于女性(均值为2.454)。但是,社会地位认可度在性别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18>0.05)。也就是说,不论是男性教师还是女性教师,对教师的社会地位认可度较为一致。教师在社会地位认可度上也不存在职称之间的差异(p=0.241>0.05)。这说明,不论是职称高的教师还是职称低的教师,对于教师社会地位认可度的评价大体一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普遍的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从当前一些教师招聘中上百名师范院校毕业生激烈地竞争一个教师岗位的情景,就能看出教师职业的高吸引力。但是,在我国广大的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广大的偏远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依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只有广大农村教师对教师的社会地位认可度提高了,才会使其产生更加强烈的职业认同感与自豪感,才会更加愿意主动留在农村并积极推动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农村小学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情况

调查主要通过教师自我判断所需要提升的方面来了解教师的知识结构情况。在回答“您认为自己最需要加强的方面有哪些,并对这些方面进行排序”时,有37.8%的教师选择了“教学技能”,有35.3%的教师选择了“科研能力”,另外有14.5%的教师选择了“学科知识”,有11.3%的教师选择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1%的教师选择了“其他”。可见,接受调查的教师大都把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放在首位。从调查结果可以推断:1)小学教师对教学技能的提升特别关注,这与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实际相吻合;他们尤其希望加强自己的教学技能,这也凸显了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技能相对较弱的现状。2)农村小学教师对于提升科研能力也有较为迫切。研究能力相对较弱是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的“硬伤”。3)教师对于提升学科专业知识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并不十分迫切,他们在这些方面显得较为自信。这些问题都是今后对农村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情况

关于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情况及其教学能力,我们首先了解了教师任教过的课程数量。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50.9%的人先后任教过三门以上课程,有18.4%的教师先后任教过三门课程,有20.9%的教师先后任教过两门课程,仅任教过一门课程的教师只占8.0%。由此看来,农村小学教师执教学科“广度”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主教一门课程、兼教多门课程”是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在探讨教师本人认为自己能胜任的课程数量时,仅有24.6%的教师认为自己能胜任三门以上的课程,有16.2%的教师认为自己能胜任三门课程,有55.8%的教师认为自己只能胜任一门或两门课程(见表1)。由此可见,在教师能胜任的课程数量和教师实际承担的课程数量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矛盾。这说明,目前农村小学教师所承担的课程数量与实际胜任的课程数量不完全吻合。深入到农村小学课堂后,课题组发现,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和提高,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与处理、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方面的能力亟待提升。可以说,培养综合素质高、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综合型教师应当成为提高当前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主要着力点。

(3)农村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情况

教育的发展需要研究型的教师,教学与研究必须要进行良性的互动。那么,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研究能力究竟如何呢?我们首先了解了农村小学教师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接受调查的教师中,仅有9.7%的教师表示“系统地学习过并基本能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19.3%的教师表示“系统地学过但掌握不多”,有46.6%的教师表示“只接触过但掌握很少”,有21.8%的教师表示“从未学习过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见表2)。其次是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情况。课题组主要通过对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和撰写教学论文(包括调研报告、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等)的情况进行了解。接受调查的教师中,从来没有参与过课题研究和撰写过教学论文的占39.2%,很少的占45.9%,较多及很多的仅占12.4%(见表3)。均值结果表明,最高学历为研究生的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情况最好(均值为2.588),最高学历为中专的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情况最差(均值为3.333)。通过数据对比发现,有近68.4%的教师基本没有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薄弱。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小学教师在科研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在今后的教师培训中应该重点加强。

3.农村小学教师的身心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关于教师的身体健康,仅有31.2%的教师认为自己“身体健康”,有48.7%的教师认为“比较健康”,另外有16%的教师认为“不太健康”。身体健康状况的自我认知与教龄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p=0.001<0.05)。教龄越长的教师越趋向于认为自己身体不健康。相比较而言,认为自己身体状况最差的是拥有16~20年教龄的教师(均值为2.0),认为自己身体状况相对较好的是拥有1~5年教龄的教师(均值为1.531)。通过访谈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小学教师的咽炎、颈椎病等“职业病”逐渐增多,亚健康情况也越来严重,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身体健康方面的指标还包括了教师参加体检及工作压力情况的了解。调查发现,近两年来参加过两次以上体检的教师仅占14.9%,参加过两次体检的教师占28.5%,29.3%的教师仅参加过一次体检,还有24.6%的教师在两年内没有参加过体检。由此可见,农村小学教师参加体检的范围不大、频率不高。关于教师的工作压力,接受调查的教师绝大部分认为目前的工作压力较大,这一比例占到78.5%(认为压力比较大的占53.1%,认为压力很大的占23.3%),仅有18.3%的教师认为压力不大,有2.6%的教师认为没什么压力。通过T检验得知,在工作压力的认知方面不存在性别差异(p=0.396>0.05);通过方差分析得知,在工作压力的认知方面不存在职称差异(p=0.834>0.05)。总之,当前小学教师的总体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工作压力普遍较大。各级领导应对农村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课题组认为:1)目前我国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总体上普遍较高,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但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认可度需进一步提升;2)目前我国农村小学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素质相对有些欠缺,尤其是在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方面,有迫切的提升意愿;3)目前农村小学教师身心素质普遍较好,但有部分教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一些教师的工作任务较重、压力较大,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2.建议

(1)强化职业情意,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4]。教师的道德素质是衡量教师作为合格育人者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小学教师总体的职业道德素质较高,多数教师敬业爱岗、热爱教育、乐于奉献,但也有一部分教师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方面做得不够。因此,要加强对这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引导,使其积极地投身到农村小学教育事业中来。农村小学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热爱上。热爱农村小学生是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优秀,是教好农村小学生的前提。要鼓励农村小学教师融入到乡村环境和乡土文化之中,充分理解农村小学生及其家长的期望和渴求,积极地参与乡村文化活动和建设农村文化行动,将自身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对农村小学的热情投入到农村教育之中。另外,工资收入作为农村小学教师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基础,是强化农村小学教师职业情感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到其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中来。“要提高我国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关键在于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待遇,让他们摆脱长期的贫困状态,让他们尽快地从繁重的教学事务中解脱出来,有闲暇时间学习充电”[5]。调查发现,当前小学教师的收入普遍不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收入更低。这使得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不能安心扎根农村、献身农村教育事业。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财政部门应想方设法地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增加他们的工资,提高他们的福利,消除他们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

(2)加强专业修养,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曾指出,“教育意味着教学,教学意味着知识”[6]。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能力提升方面有迫切的愿望,需要我们积极地搭建农村小学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提升的平台。从科研水平提升方面看,应改革传统的教师培训制度,尽可能多地为农村小学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并鼓励他们提升学历层次。学校应积极鼓励他们参与校本教研活动,为他们提供参与各类科研项目的机会和条件,尤其要为他们提供进行校本研修的机会。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抓好新任教师的职前培训,从源头上保证农村教师的质量。从教学水平提升方面看,可以通过教学技能培训、参加教学竞赛和开展教研活动等方式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例如,可以围绕提高教学技能这一目的开展说课、上课、评课等系列教研活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快我国城市支援农村教育的步伐,尽早建立和完善更具人性化和可操作性的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小学支教的制度,加强城乡教师的交流。在选拔农村青年骨干教师进城、进镇研修的同时,选派城镇优秀青年教师下乡支教,把新思想、新方法带到农村小学,形成城乡教师资源良性流动、优势互补的局面。

(3)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农村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提出,“健康乃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是仅仅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7]。可见,身心健康是一个综合考量的指标体系。“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包括六项指标:具有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教育具有独创性;抗焦虑程度较高;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接受新事物和新理念;能够不断地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环境等”[8]。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教师的身心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教师要学会自我身心调适,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环境和不断提升教育要求。“没有健康心理素质的教师,是培养不出有健康人格的学生的,这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的共识”[9]。因此,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有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职业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加之农村小学的教学环境相对较差,如许多偏远农村小学施行“包班制”,即一名教师负责一个班甚至几个班的所有课程教学,更进一步加重了农村小学教师的劳动强度。同时,调查也发现,有53.9%的农村小学教师每年一次的体检得不到保证。因此,学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教师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注,要采取相应措施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让教师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工作。还要切实保障农村小学教师能够定期进行体检。为了帮助农村小学教师有效地调节心理平衡,应指导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以便让他们能够运用相应的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调适自己的情绪。总之,要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切实保障农村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

小学教师论文:农村小学教师如何进行说话训练

摘要:说话训练是一项长期持久的训练,只要我们教师积极的创设环境,耐心的引导,那么,我们农村的孩子也会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成为一个充满阳光和朝气的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说话训练

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农村孩子显得呆板,胆小,害怕说话,不敢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村孩子很难进行有效沟通,增大了今后融入社会的难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叶老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我一直在不断尝试,试图通过激发欲望即想说——勇于表达即敢说——讲究艺术即会说这三个过程,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1)多说少写,不拘一格。低年级的写话训练应走由说到写、说写结合的路子。我认为写话训练重点不在写而在说,说的有条理,富于想象,表达了真情童趣,基本上就成功了一半。要让学生把所说的话都写下来,对于低年龄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的,所以主张多说少写的原则,但不封顶。如何引导学生把说话的内容写下来,还要有一个过渡过程,那就是让学生讨论一下怎么写。有人会说,不是主张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吗?为什么还讨论呢?这和过去的做法不一样,过去是教师规定的,不顾学生的实际,有基本的框框。而现在是从学生的主观出发的,他们自己商讨怎么写好。例如,学生说:"我想先写那天找冬天时的天气和我的心情,再写我看到的树木、花草、河流、小鸟,最后写我的感受。又如学生说:“我想把冬天编成童话故事,想象她来到人间都给大地带来了什么?”等等,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作文形式。

(2)消除顾虑使学生敢说有些学生开始有一肚子的话,但因为缺乏勇气,最终还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自尊心和上进心强,因此对小学生的表扬鼓励应多于批评指责,就可以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动机。对一些不敢表达的学生,只要求其当众说一句话或一件事,让其克服胆怯的心理,并加以鼓励和表扬,增强其信心然后逐步增加难度。初练口语表达时,学生往往语无伦次。但无论学生会说或不会说,我都多予鼓励,并耐心地引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踊跃发言、无所顾虑地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习惯,课堂便日趋活跃。

(3)加强训练使学生会说学生在说话过程中,需要边听、边想、边说,逐步才能做到耳灵、脑活、嘴快。为此要让学生会说,把话说好,首先要训练学生把话说得正确、流利、有条理;然后进一步要求他们说话时神情自若,落落大方,或坐或站,或颦或笑,动作表情切合说话内容;进而再要求他们根据听话对象和不同环境,注意礼貌,说得得体。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就要结合教学过程,加强对学生的听说训练,注意纠正方言的不良影响,并经常指导他们掌握一些说话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可把讲读课文和说话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先进行词语搭配训练,然后练习用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再结合课文内容说一段话。进而再引导学生把话说具体、说形象、说生动。这样逐步增加难度,学生不但能够接受,而且兴趣倍增、效果良好。

(4)运用绘画,诱导学生想象力。由于图片能展示一定的生活场景,比较容易激发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因此利用图片对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我经常给孩子们搜集一些图片,如《思品与生活》中有一些图片,再让学生自己找一些图片等让他们进行说话训练。如,学习了11课《我多想去看看》一文,我让学生收集有关北京的图片,我就把学生收集到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并让他们练习说话,还让学生自己画画让他们随心所欲的说。写文章和绘画有很多相似之处,绘画要一笔一笔的画,一部分一部分的描,有点、线到面,有面到体。写文章要一句一句地写,有句到段,有段到篇,经常让学生按照画画的顺序练习说和写,学生说话的语序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训练。如教学《秋天》一文,让学生按课文的段落层次划分解图:a、画蓝天、白云;b、画天底下一望无际的稻田;c、画稻田旁边的池塘;d、画池塘边上的梧桐树和树上的落叶,落叶有的落到池塘里、有的落到岸边;e、画小鱼在落叶下游泳,蚂蚁趴在落叶上;f、画两只燕子飞来了。画完后让学生按画的顺序看图说话,而且要加上自己的的想象,唤起学生在画画时留在大脑中的表象,课文所描写的事物伴着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会象电影一样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样运用绘画,融观察、思维、想象、表达为一体,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5)在练习教学中加强训练。在练习中主要是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进行说话训练。"口语交际"是一个系统的说话训练项目,教师先布置学生做好准备,课堂上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说,都愿意说。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练习说话,学会交际。在教学第十册语文练习七的“口语交际”《七嘴八舌话环保》时,我设计播放一段农村夏收后农民严重焚烧稻秆的录像,然后让同学们针对这件事发表各自的看法。由于班里的同学有的来自农民家庭,有的是住在镇上的居民,站在各自的立场,大家神情激动地抒发自己和各自生活群体的看法。一些农家孩子觉得很委屈,认为城里人不理解农民的辛苦,要不是稻秆焚烧后产生钾肥,对改善农田土质有帮助,而且抢时间赶秋种,他们也不会自找苦吃;而住在镇上的同学则认为村民自私,素质差,为了自己的方便而损人利己。此时,我让他们学会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为这件事出出主意。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我为环保献良策"几个大字。我让同学们分角色扮演,想想他们应该怎样妥善处理这件事?话音一落,大家由敌意的争辩,变成了目标一致的讨论。于是“农民”陈述自己的苦衷,“居民”表示理解,“村长”叙述自己的无奈,“环卫局领导”表示联系企业家,让稻杆变废为宝做成其他产品……同学们则不断提出自己的疑问,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训练,我看到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在生活中如何交际。

小学教师论文:“2+2”综合培养小学教师模式的构建

[摘要]文章介绍了“2+2”综合培养模式的内涵,并且在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提出了构建“2+2”综合培养模式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 培养模式 “2+2”综合培养

[作者简介]龚晓泉(1965- ),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学科教育;左光霞(1953- ),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份开设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大多是采用分科培养模式。目前,江西省小学教育专业有“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和“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大专两种,均采用分科培养模式。从江西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来看,提高小学教师培养层次已是大势所趋,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势在必行。根据江西省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模式确定为“2+2”综合培养模式比较恰当。

一、“2+2”综合培养模式介绍

“2+2”综合培养模式是指招收高中起点四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小学教师,前两年不分科教育,主要进行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和全科式培养,后两年进行分科培养和实践培训。这样使小学教师既具备扎实的教师教学基本功和多学科教学能力,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在本专业学科教学方面达到“专”的水平。这种培养模式能更符合江西省小学对师资多样性的需求。

采用综合培养,是因为现在培养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不可能和培养中学教师一样,只以单一的一门主干学科为支撑,必须通过多门学科综合作用才能完成。一方面,学科与学科之间需要综合,同一学科的各部分内容之间需要综合;另一方面,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需要综合培养,课堂内的学习和课堂外的学习需要综合培养。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对学生的任教学科能力方面,我们就不能简单地定位为培养“小学某一学科”的教师,如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英语教师、小学数学教师等,而是要通过综合培养真正地把培养目标从“小学某科教师”的培养转化为“小学教师”的培养。综合培养所体现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它把小学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转化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来,把对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上升到教师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来。

二、构建“2+2”综合培养模式的途径

(一)培养目标的定位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必须体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专业特点。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必须将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社会需求与职前教育相结合。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至少应涵盖三个方面:一是思想和心理品质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应该既有其个性,即专业素养,又应该有其共性,即社会对职业普适的要求。因此,作为小学教师,应具备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将自己的职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和心理品质以及稳固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二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具备扎实的教师教学基本功。三是学科任教能力。学科任教能力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培养模式的选择,不同办学条件的学校对教师的学科任教能力需求不同,结合本地实际如何定位教师的学科任教能力尤为重要。我们认为根据目前江西省基础教育的实际,小学教师在学科教学上应“一专多能”,在自身专业学科上做到“专”,同时,具备任教其他两三门学科的能力,做到“多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各类小学对教师的不同需求。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界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需的综合素养和扎实的教师教学基本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能胜任多门课程教学的小学师资。毕业后能够胜任小学教育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和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等。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2+2”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总体上可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公共基础课程 (亦称通识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学科专业课程,是本学科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三是教育专业课程,是为各专业学生开设的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技巧等培养教师专业内涵的课程,这类课程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特点,是教师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重要标志。如何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关系到师资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1.要拓宽基础课程,加大基础课程的比例,减少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世界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重视吸取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最新成果,加强基础课的作用与地位。教育部在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十分强调课程的综合性、课程功能的发展性和课程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其中课程的综合性就是要求教师改变过去那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学生经验的整合。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要有较宽的文化基础,有综合扎实的教学素养。所以我们在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设置课程体系时,应充分体现这一思想。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前两年不宜分专业培养,应实行综合培养,开设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通识课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发展跨科目的综合课程学习,通识课程的比例应达到总学时的40%左右。从三年级开始再分专业学习,开设学科专业课程。专业课程的比例应控制在20%左右,这样,学生的专业就是建立在综合基础之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扎实的教学素养。

2.要强化教育专业课程。国外的师范院校十分重视教育类课程在高师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据统计,大多数师范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类课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不低于25%。如前苏联和英国均为25%,德国为30%,美国为33%。在建立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时,我们要高度重视教育类课程的建设,这是由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表明:相对于中学教材来说,小学教材中的文化知识本身难度并不大,难的是怎样把知识传授给接受能力还比较低的小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从这种意义上看,小学教育专业应比中学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更强。小学教师应具有更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艺术。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类课程与学科类课程实质上是相融的,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中不管是什么学科,都得与“教育”二字联系在一起,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了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只知道“教什么”还不够,还必须掌握教育专业知识,知道“如何教”。因此,笔者认为,教育专业课程的比例应达到总学时的25%以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教育理念和从教素养,在一、二年级对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和开设教育理论基础课程,学科教育课程主要在后两年开设,并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摒弃过去将教育类课程归属为“公共课”的观念,强化教育类课程在专业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同时,改变教育类课程与学科类课程分离的现状,加快建设学科教育课程。

3.增设辅修专业课程,拓展学科任教能力。为了达到学生具备多门课程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从三年级开始在分专业模块开设专业课程。具体做法是:以小学科目为单元,设置专业课程模块,学生应选择两个模块才能完成学分。这既促进了培养目标的达成,拓展了学生的学科视野,又充分尊重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可选择性,因而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发展需求。

4.深化教育实践课程(仅指教育见习和实习)。教育实践是提高师范生实践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整合。目前,高师教育实践课程由教育见习、实习两种形式。见习时间一般在两周左右,只是到小学集体听课,形式单一;实习一般安排在第四年的最后一个学期,实习的时间刚好面临毕业、找工作,很多高校并没有统一安排、有序管理,更没有科学的考核方式。因此,在教育实践课程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教育见习、实习制度。一是增加实践教学时间,扩展实践教学的范围。结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接触小学,了解小学。见习应成为一种常态化,让师范生班级与小学班级结对子,每周设置规定的时间听小学教师上课,参与班级活动组织,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分段实习。第三年上学期安排两至三周“体验性实习”,使学生对小学教育教学有一个初步体验,第四年下学期再安排一学期的“提高性实习”。三是建立与小学的伙伴关系,真正建构符合学生专业发展的实习学校、实习基地,逐步形成由大学教师和小学一线教师共同培养师范生的格局,让大学的教师和小学教师一起对师范生进行培养。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优秀地位已是教育界的普遍共识。课程资源是重要的培养载体,是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可言,因此,要特别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而应该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材的编写要遵循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注重综合性,及时体现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同时,要遵循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事实上,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使学校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学校课程以及课程内容的载体(特别是教材)已经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课程与教材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变化。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巴班斯基将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归结为六条:必须符合教学原则;符合教学目的和任务;符合该专题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符合现有条件和所规定的教学时间;符合教师本身的可能性。因此,如果我们进行了诸如以上情况的推敲,就可以有根据地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鼓励教师大胆改革,根据学生的身心差异因材施教,采用启发、讨论、探究、评议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情绪,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营造激发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创新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运用这些方法手段时,要注重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注重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一切教学方式、方法、手段都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我们特别强调,在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中推广“研究性学习”,一方面,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研究性学习”在小学已全面展开,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在大学学习中亲身经历“研究性学习”,对于日后指导小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将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师范生通过在大学的研究性学习,对于自己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小学教师论文:小学教师激励策略探析

【摘 要】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如何实施对小学教师队伍的有效激励是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优秀内容之一,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却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主要问题在于激励缺乏针对性。本文通过对司德菲教师生涯发展模式的深入分析,正确认识小学教师各阶段的需求特点,探析与其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激励策略,这对于推进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管理改革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激励;教师激励;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一、问题提出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要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健全教师管理制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育质量以及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素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建设好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才能提升教育质量,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学校教育。因此,要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2. 教师激励是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优秀内容之一。随着时展,传统的教师人事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采用科学的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把教师作为管理的优秀,把教师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管理的重要资源,尊重教师的价值,全面开发教师的潜能,以谋求教师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的。作为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优秀内容之一,教师激励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校组织发展的动力系统。有效的激励是教师努力工作的动力源泉,能使他们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能自觉地从学校的利益考虑问题,更主动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领导者一起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为发展目标或任务做贡献。作为学校管理者,建立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在学校管理中至关重要。要想建立起一个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必须建立合理的教师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

3. 教师需求的发展变化对教师激励提出不同要求。在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中,不是所有的激励策略都能产生激励作用,主要的问题在于激励缺乏针对性。教师的需求是动态的,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师的心理特点不同,需求亦不同。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这种发展变化,就不能正确认识教师需要的特殊性,从而使采取的激励措施缺乏针对性,不能合理地、恰当地满足教师的需要,给予的往往不是教师需要的,更不是教师想要的。作为学校管理者,要了解不同阶段的教师具有不同的专业能力、心态和目标。只有在正确认识各阶段教师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运用适当的激励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潜能,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师激励

1. 激励。组织行为学认为,激励即激发人的行为动机,以促使个体有效地完成行为目标。或者说,激励是激发、引导、保持、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使其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而组织成员的努力以能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前提条件。

作为心理学术语,“激励”一词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心理动机的过程。通过激励,使人在某种内外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中。

多数管理学家都认为:激励就是主体通过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手段或方式,使激励客体的心理处于紧张或兴奋状态,积极行动起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实现所期望的目标。

2. 教师激励。教师激励,是指为了达到学校组织目标,管理者以激励理论为指导,根据教师自身的职业特点,通过对教师需要的特点、层次进行综合分析,寻求激发教师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从而达到组织目标的策略、途径和方式。

3. 教师激励的方法。

(1)报酬激励法。报酬激励就是通过提高报酬的方式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报酬激励的具体方法很多,如提薪、发奖金、福利待遇等。

(2)荣誉激励法。荣誉激励就是给优秀的教师以表彰、光荣称号和各种荣誉,来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达到激励的目的。

(3)榜样激励法。榜样激励就是为教师树立正面积极的典范,促进教师模仿学习,引导教师向组织目标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4)目标激励法。目标激励是通过设置适当的工作目标来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以调动其积极性。目标既要明确可行,也要有一定的难度,使教师的工作具有挑战性。

(5)群体激励法。群体激励就是通过对某个群体进行整体激励,从而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通过群体间的对比,树立先进群体,奖励先进群体,给更多的自主权。

(6)情感激励法。情感激励以感情联系为手段的激励方式。其方式很多,如沟通思想、排忧解难、慰问家访、交往娱乐、批评帮助、共同合作、民主协商等。

(7)参与激励法。参与激励是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组织的管理工作中,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献计献策,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参与激励可采取教代会、岗位责任制、共同决策制、教师提案制等形式。

三、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1.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就是指教师的职业素养、能力、成就、职称等随时间轨迹而发生的变化过程及其相应的心理体验与心理发展历程。包括内隐性和外显性两大层面:内隐性发展是指教师职业素养与能力的发展,其发展的实质是不断趋于职业专业化;外显性发展是指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事业发展和成就发展。

2. 司德菲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美国学者斯德菲以人文心理学派的自我实现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阶段性发展规律,将教师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1)预备生涯阶段。这一阶段,教师情感复杂。一方面,初为人师,热情积极、努力向上、有理想、有活力。另一方面,面对新工作无所适从,急切地希望获得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想尽快步入正轨。

在教学的第一年,教师要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首先,需要尽快地了解所教的内容,做好课程与单元计划及组织好教学材料,做好教学工作。其次,还要学习班级管理、学科教学,改进教学技巧、教具的使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慢慢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差距,会感觉自己不能胜任,或者感到对教师这一角色尚未准备好。在这一时期,教师最需要理解、鼓励和安慰,给予信心、支持和辅导。此外,更需要教学现场的支援与各种教学技能方面的协助。因此,用情感激励和榜样激励的相关策略更有效。

在进入教学的第二年直至第四年,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已心有余力,有精力开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寻求新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以满足各种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这时最需要得到有关因材施教的各种信息。教师管理者必须鼓励教师加入教师专业组织,参加各种进修活动等,使教师接触专家,从交流中学习到新的经验、技巧和方法。

(2)专家生涯阶段。这一时期教师逐渐适应了自己的工作,已经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与技巧,能比较自如的驾驭课堂教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能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同时,由于入职时的压力和不适已经消失,教师们此时要求自己在教学技能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改进与提高,希望能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断地激发自我潜能,达成自我实现的目的。所以,对这一阶段的教师实施目标激励、参与激励等相关的激励策略会更有效。

(3)退缩生涯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师比较平庸,表现不好不坏。应对教育教学工作,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但在专业发展方面却失去了热情和动力,没有更高的追求,没有积极向上的状态,工作也变得较为保守。他们很少关注教育教学改革,信念固执,不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所用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年复一年,不求新求异。此时的教师多半都默默无闻,不主张不反对,做事情态度消极。因此,教师管理者不能忽视这一教师群体,应该适时给予适当的支持与鼓励,帮助这些教师恢复到专家生涯阶段。

持续的退缩。在这一阶段,教师面对单调乏味的教学轮回,产生了职业倦怠感,终身从教的信念开始动摇,并且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很多不满情绪。经常批评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反感家长和学生,有时也指责其他老师。除此之外,这些教师对学校的改革措施非常抗拒,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妨碍学校的发展。处在这一阶段的教师,要么我行我素,要么行为偏执,要么抱怨不止,人际关系出现危机,甚至家庭生活有时也会出现问题。因此,教师管理者要给予这一时期的教师帮助。

深度的退缩。这一阶段的教师对教育教学力不从心,表现出无力感,甚至会出现极端行为,给学生造成伤害。此时的教师内心很敏感,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能客观地面对自己缺点。对待这些教师,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让其暂时转岗或转业。

(4)更新生涯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师在出现职业倦怠的苗头时,就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调节,如进修课程、参加研讨,或加入教师组织等。因此,在此阶段的教师又会出现积极热情、朝气蓬勃的状态,有活力,有动力,有追求。并且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教师开始关注学校发展,对学校组织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积极参与学校工作改革,并进行一定的教改实验,喜欢不断地挑战自我。在此阶段的教师,仍需要外在的支持,更需要学校行政部门的支持与协助。

(5)退出生涯阶段。教师到了退休年龄,或由于其它原因而离开教育岗位。一些教师开始安度晚年,而一些教师则可能继续追求生涯的第二春天。

四、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相适应的激励策略

教师的整个发展历程,这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过程,有高潮,也有低谷。不同阶段的教师具有不同的专业能力、心态和目标,自然有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运用适当的激励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潜能,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根据司德菲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对处在预备生涯阶段的教师,应多采用情感激励和榜样激励等相关的激励策略;对处在专家生涯阶段的教师,应多采用荣誉激励、群体激励等相关的激励策略;对处在退缩生涯阶段的教师,应综合采用情感激励、群体激励等相关的激励策略;对处在更新生涯的教师,应多采用目标激励、参与激励等相关的激励策略;对处在退出生涯阶段的教师,应采用情感激励的激励策略。

当然,各种激励方法不是绝对分开的,在实际教师管理中,往往同时结合使用多种激励方法,形成一定的激励机制。但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在具体激励策略的使用上应该有所不同,只有有针对性的激励策略,才是真正有效地发挥激励作用。

小学教师论文:小学教师与家长人际冲突根源探析

一、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人际冲突的定义

尽管学界对人际冲突(Interpersonal Conflict)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共同之处基本可概括为三点:首先,冲突必须是双方都感知的,如果人们没有意识到冲突,则认为冲突不存在。其次,人际冲突是意见的对立或不一致,以及有一定程度的相互作用。最后,人际冲突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可以涵盖所有的冲突水平,从意见不一致直至升级到暴力冲突。

当教师与学生家长成为人际冲突的主体时,便产生了教师与家长的人际冲突,对于这种冲突,笔者认为可以定义为:教师与家长间彼此主观察觉到在意见、思想、行动、价值观等不同或相抵触,而产生的思想、语言、行动等外显或内隐的对立反应的互动过程。

二、研究小学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人际冲突的意义

1.教师与家长的人际关系冲突日渐凸显

在解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期间除外),我国小学的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是由教师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家长在处于配合和被动的地位,当时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形象比较好,教师与家长的人际关系中冲突的成分较少。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儿童本位的教育观点日益普及,家长行使父母亲权的意识日渐浓厚,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日益重视,投注的精力更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而另一方面,小学教师的学历背景、业务素质、经济收入等长期提高较慢,其社会地位及评价也就相应地得不到提高,原先的平衡关系容易被打破。加之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手段日益发达,这就必然导致家长与教师的人际互动机会增多,而冲突也随之增多。

此外,公共媒体中教师的社会形象,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形象,在某些时间和地区呈现负面化趋势。对于教师一边倒的负面报道急剧增多,使得社会上对教师的总体印象出现偏差,某些小学教师和家长间的关系也由此出现了对立的倾向。

2.教师与家长的人际冲突既具有破坏性也具有建设性

这种人际冲突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比如一些学生如果在这样的冲突关系中调适不良,将会成为教师与家长认知冲突的无辜受害者;教师本身的情绪和心理也会受到人际关系冲突的影响,使教师的精神处于紧张状态,倾向非理性思考,并降低教师的工作意愿及效率,是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一大诱因。而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人际冲突一旦扩散开来,对社会的教育环境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但是冲突并非只有破坏性,某些冲突的存在有利于提供双方反向思考的空间,有利于学校的建设和教育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开辟解决教育问题的新途径,鼓舞教师和家长的信心和进取心,对于冲突如果加以有效的管理,将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但是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如何正确地认识冲突,并通过有效的冲突管理促进其建设性,限制其破坏性。

三、小学教师与学生家长人际冲突探源

(一)从心理学的角度探源

人际冲突是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从冲突双方的个体角度,揭示出隐含在冲突主体内部的冲突发生的驱动力,从而找到亲师人际冲突的内在根源。

1.亲师之间动机与期待的冲突。心理学的动机期望理论,可以解释亲师冲突的部分发源,因为双方如果有一方的期望不能得到满足,就有可能产生冲突。比如教师对幼儿期望往往比较笼统、客观,他们期望每个学生每日能有所进步,对家长的期望则是保持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而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往往是比较具体的,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提出较高甚至不切实际的期望等。

2.亲师之间权威与影响力的冲突。教师是专业教育人员,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论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时,有一个简洁而鲜明的观点,那就是学校在教育上应当领导家庭,这个观点目前仍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所以教师通常扮演“权威者”的角色,家长一般要服从教师的要求,扮演“接受者”的角色。但是家长与孩子原生的亲子关系,也决定了家长作为孩子天然的教育者,同样具有教育的权利、权威和影响力。当两者发生不一致的情况,就可能导致亲师之间的人际冲突。

3.亲师双方不同需求的冲突。人际交流当中,为了可以更有效沟通,并得到回应,首先需要做到的是让对方的需求,包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从根本上讲,如果没有任何的需求,亲师之间极少会有互动。教师对于家长有配合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需求,体现出教育者对于社会的要求;而家长从自我需求出发作出的选择,从某些角度体现出了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但是由于某些自我需求,比如家长对孩子在班级的座位的要求,对孩子在班级担任班干部的需求等,不尽合理或因条件所限一时无法满足,而家长却不了解或不愿理解这种情况,就会引发亲师冲突。

4.亲师之间沟通误解的冲突。沟通的冲突,多由于教师或者家长在交流过程中不注重沟通技巧,未能有效沟通而造成,产生误解的原因在于亲师在沟通过程中可能会经由感觉、态度、经验的渗入,使得传达和接收的语言及非语言信息遭到歪曲,有时所使用的和接收的字句也会加深误会,这其中还包括信息经由学生、以及祖辈监护人等第三者转达所造成的误解。小学生本身表达理解能力未臻完善,加之儿童多交托祖辈照管接送,这方面尤其容易产生误解。

5.亲师双方个人自主性受挫的冲突。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当一个人的自我实现不能满足,就会产生挫折感。有些教师排斥家长介入学校教育,认为家长侵犯了教师的教学专业和教学自主权;而与教师沟通的过程中,家长除了希望自己能与教师真诚对话,同时也有被赞赏、被发现和被承认的内在心理需求。亲师的冲突常出现在教师或家长感到被否定时,此时会几乎不知不觉的陷入情绪之中,因而产生自我防卫行为,从而开始对立。

(二)从当前的社会因素探源

1.小学教育阶段的自身特点。首先小学的亲师人际冲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多发性,因为小学生年龄多在6—12岁之间,自我意识和表达能力相对不强,家长便成了自然的代言人,因此与教师的人际接触机会比较多,产生冲突的机率也相对高一些。其次在学校教育的转型期,尤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亲师人际冲突有产生的土壤。多数家长对于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着重于社会性发展方面,但是到了小学则转移到了学业与技能,一般认为小学一年级是真正学校教育的开始,因此强调课业学习;而家长对“好老师”的界定,在幼儿园阶段偏重于爱心、关心、照顾,以及了解和尊重孩子等人格特征等方面,而对于小学教师则明显着重于教学热忱、教学常规、指导课业等相关的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一旦教师的能力没有达到,或者被认为没有达到要求,便容易产生不信任,从而引发人际冲突。

2.学校教师评价的社会化。现在上海很多小学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当中都包含了家长评价,采取问卷、电访甚至教学开放等多种形式,家长对于教师也就握有了一定的评判权,从而家长也就介入了学校教育中的教师评价,其中必然有好或不好的评价。而目前我国小学教师评价大多为终结性评价或者奖惩性评价,心理学家霍斯曼从操作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认为假如一个人受到意料之外的惩罚或没有获得意料之中的回报,就有可能发生冲突。

3.小学教师与家长社会角色定位的变化。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的社会角色日益多元化,担负着教学、德育、生活辅导、教育咨询、行政事物、社区服务等多重任务,而且由于应试教育的环境,造成一方面学生要提高学业,考试过关,达到升学目的,必须求助于教师;另一方面,学校越来越高的收费,对学生分数的苛求,又使学生和家长迁怒于教师。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和家长表面上尊重教师,而实际上看不起教师,并且易于发生师生之间和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

4.社会教育环境的变化。一方面,家长们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参与子女教育的意识增强,独生子女现象的普遍存在, 家长对孩子在校的教育权益格外关注。尤其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如小学一年级,另一方面,教育理念的普及和个人维权意识的增强,随着文化层次的提高,家长的自我实现需要意识正逐渐增强,他们渴望与人交流教育经验,希望自己的想法被人承认。而小学教师则处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夹缝中腹背受敌,很容易成为受攻击的目标。

四、亲师人际冲突的应对策略

管理心理学的观点认为,管理冲突的基本原则并不在于如何避免冲突,而是如何面对与管理冲突,在动态平衡中不断达成“变化 冲突 适应 新的变化 冲突 新的适应”这样的过程。虽然人际冲突是双向的,亲师关系是一个互动的历程,而不是由单一方面决定的,家长也是其中的主体之一,但是从教育研究者的角度考量,教师和学校应首先掌握亲师冲突管理的策略与方法,所以下文基本上都以教师和学校的角度进行亲师人际冲突管理的讨论。

(一)教师的冲突应对方法

1.进行正确定位。在澄清并界定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亲师之间是朋友而非敌人,是协作者而非雇佣者,是教育共担而不是互相推诿。

2.抱主动积极的态度。亲师沟通重在时效与需求,教师应主动积极的与家长沟通以主动代替被动,显示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与投入,保持正向的积极沟通有助于亲师关系的和谐。

3.建立真诚互信的关系。真诚和共情十分重要,要学会做一个有效的倾听者。

4.提高人际交流技能。这是需要一定技术的应对方法,可以注意以下技巧的运用:

讲话准确直接

增加语言的词汇量,避免重复某些引发防御的词汇

对事不对人,在沟通过程中始终坚守正确的沟通目标

选择对方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避免使对方产生防御

不让第三者传话,间接的沟通常常会因为沟通的失误而产生冲突

在一次交流过程中避免信息超载,过多的信息传递反而降低沟通效果

运用我-你方式,尽可能以第一人称“我”来表达要说的内容。

善用情绪管理,自我的情绪管理

(二)学校行政管理的冲突管理方法

1.制度改善。学校应依法合理地制定亲师交流的制度,以及亲师关系处理的规程。比如校方应制定规范化的亲师联系制度,还可以制订亲师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争议问题的参考处理流程和应对要点等,并让教师与家长知晓。

2.渠道拓展。学校应不断探索,丰富家校联系的途径和方法,畅通家校交流的渠道。像家长学校、网上家校互动、教学开放日,甚至国外的家长委员会等形式都可以探索并拓展。

3.培训教师。规划教师进修活动,充实教师人际沟通和情绪管理的技能能:学校管理者应妥善规划在职进修活动,安排情绪管理课程,提供教师完善的培训。

4.扩大资源。资源的扩大可以解决很多冲突。对于亲师冲突,学校可以采取增加资源的办法,比如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尽量实行小班化教育,使亲师沟通的条件更加优化;比如学校应有专门的心理专家,不仅针对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而且对亲师人际交流中出现的冲突情况加以指导和协调;再比如学校可以将一些知识、培训资源的提供向家长延展。

5.寻求介入。第三者的介入指的是教师(包括教师所属的学校)、家长以外的第三方,包括催化者与仲裁者。催化者是能帮助你们进行合作性讨论的公正第三者,仲裁者也是公正的第三者。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中,教育主管部门一般担任这样的第三者,对争议或纠纷进行调解或仲裁。

小学教师论文:小学教师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②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③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3.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优秀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

4.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5.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小学教师论文:西藏地区小学教师素质教育研究

【摘要】西藏地区小学教师素质教育研究,要想提高西藏教师素质教育,要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已经成为西藏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在新形势之下,一个高水平的教师 ,特别是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素质:高尚的人格素质;过硬的专业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人格;心理;专业;素质

培养西藏教师教学素质,首先要从西藏的基础教育设施做起,培养高效的素质教育人才。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思想、道德风尚的传递者,是继承和发扬人类文明的桥梁,是后一代的培养者。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教师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他(她)们的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往往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教师;而这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常常感受到职业带给自己的快乐和崇高感。教师的人格渗透于教师劳动的全过程,作用于学生的心灵,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往往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并为学生终身受益。

1 专业素质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合理的知识结构、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完成工作的基础,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笔者认为,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下列三个组成部分。

1.1 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教师所教的学科和专业是其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的基础。教师必须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有比较系统而透彻的理解,其中不仅仅是对知识本身的理解与占有,还应该对本学科的边缘知识加以了解,如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学者的事迹等等,这也是一个教师对本专业拥有爱的基础和表现形式。

1.2 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必须是全面的。教师要获得向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手段和才能,必须在通晓一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拥有比较广泛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包括一定的“文史哲”“数理化”“天地生”“体音美”等学科的知识和一些相应的技能。如写作、计算、唱歌、绘画、体育活动、社交、演讲、管理等方面的技能。

1.3 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能否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和运用教育规律,是教师能否提高教育效益的一个重要条件。正确、合理利用规律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仅仅有了广博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善于根据各种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实施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个性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实施有效的教育。事实也证明,越懂得和利用规律,教学效益越好。

经过教师加工设计过的各种方案,要使之付诸实施并作用于学生还必须经过一个传导.施加影响的过程。这种传导.施加影响的能力,也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教育机智等内容。

(1)言语表达能力。言语,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最经常、最重要的形式。言语表达能力是教师教育才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每个教师都应该自觉地注重自己的言语能力的训练,以使自己的言语达做到:准确通俗,在遣词造句上,教师选用的词语应该能够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做到既合乎语言规范,又通俗易懂;逻辑性强,教师所教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概念、定律和论证的体系,是一个前后连贯的整体,教师的语言必须做到概念明确,判断准确,推理和论证严密。

教师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并非生而有之,也非一朝一夕可得。它要求教师在拥有丰富词汇储备、掌握语法的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地训练,不断地发展。

(2)组织管理能力。教师所面临的对象不仅是单个的学生个体,同时也是一个集体的班级,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是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是使教育影响发生作用的组织保证,是教师的能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

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除了表现为于教学工作的组织之外,最突出的表现是对良好班集体的组织建设。

教师组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充分地运用学生集体的力量去推动各项工作,尽量避免“单枪匹马作战”。实践证明,通过小组以及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帮助去解决某些棘手的问题,往往比教师亲自处理的效果要好得多。

(3)教育智力。教育智力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非正常情况做出正确而迅速地判断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师善于观察、熟悉情况、敏捷果断和丰富经验的产物,是教师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的结晶,它集中表现了教师的教育才能,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

2 心理素质

社会急剧变化,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之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教师难做、学生难教、心态难好已成为如今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因此,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所要具备的特征之一。有研究也表明,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教学效果的好坏。

那么教师如何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呢?教师心理问题是在外界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互动下形成的。外界原因是客观性的,普遍性的,或不可控的;自身原因是主观性的,是可控的。因此,良好心理状态主要是在自我调节中形成的。

首先,教师要建立自我心理保健的主体意识,积极调节职业态度。教师要建立和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的认识,要善待自己,关心和帮助自己,主动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积极地进行自我调节,培养工作兴趣,改善工作态度。照本宣科,必然枯燥乏味,我们只有为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钻研教育教学工作,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益,而且也会充分体验到事业的成功和乐趣。

其次,建立情绪预报系统。情绪预报系统可帮助我们随时了解自我情绪状态,避免破坏性心理和行为产生。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找出自己出现负面情绪时身体、思想和行为三方面常伴随出现的信号,如心烦,注意力不集中,不想工作等;

第二步为自己选定一个信号标志,如一个茶杯,一本书等,尝试在内心视、听、感觉这一信号标志的存在,练习数次直到能轻易在头脑中提取;

第三步通过想象逐一出现自己产生负面情绪时的各种信号,再将之一一与选定的信号标志联系,练习数次使这种联系固定下来。

再次,准确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包括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工作能力及所扮演的角色,从而为自己准备定位。不少教师在工作中感受到巨大压力的主要原因就是对自己缺乏了解,教学工作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得太高或者过于理想化。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在工作中扬长避短。

最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常常使人感到快乐与幸福,产生鼓舞人的斗志、振奋人的精神,使之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积极作用,这正是工作顺利的重要保证之一。相反,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友情,没有了团结,没有了合作,没有了相互帮助,只能使人的思想颓废,意志消沉、精神麻木,甚至行为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