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全科医学论文

全科医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21 03:32: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全科医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全科医学论文

全科医学论文: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论文

一、我国当前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现状

我国在全科医师的培养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滞后性,其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培养人数的严重不足。根据国际医学研究统计,在目前高达6亿的城镇人口中,全科医师的数量应该不低于18万。但是,目前我国的注册全科医师的数量还差很远。在整个医师的比例中,还不到10%。这一点与美国的40%,德国的50%相比差距是非常悬殊的。除了在全科医师培养数量方面的严重不足之外,我们在医师的培养规格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前,我国的医师培养大多通过各类医疗机构和医学专科学校,由于在培养的师资等方面存在着水平的差异,因此,医师的培养规格和标准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沿海地区的医师从业技能与内地及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医师在职业技能发展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发展差距。这种反映在培养规格方面的层次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全科医师的整体发展水平低的提升。因此,如何从现有的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出发,探究一条符合我国医学发展特色的培养之路,已经成为当前要迫切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关于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探究,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做了很大的尝试和突破,有很大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二、国外全科医学培养模式的特点

在欧美国家,全科医学培养模式的改革发源于上个世纪的60年代,在通过数十年的发展后,目前欧美国家的全科医学培养模式已经呈现出了很好的发展前景。其主要特点是重视全科医师的临床技能的考核,在接受的系统的医学专业的教育之后,全科医学生可以进行申请。再获得专业审核部门的批准之后,全科医学生要参加家庭医师的资格考试,经过考核通过后,获得相应的证书。在这个过程当中,全科医学生还要进行各种学分的认证,再修满了150学分之后才可以进行上岗临床操作。这一制度,目前在德国、英国、法国、新西兰等地都进行了很好的实施。从整体上来看,这一制度,在全科医师的理论和实践等方面都进行了突出和强调。其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其培养模式中将学校教育和医疗机构进行了很好的对接。这一对接将全科医师的职业性和实践能力放到了一个比较突出的地位。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由于采取了相对比较严密的医师培养标准和定期审核制度,这就从源头上为医师资质的认定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外在保障机制。从这一培养模式实施以来,欧美等西方国家无论是从全科医师的培养数量上,还是从培养的质量和标准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效果。这一模式为医学教育培养范式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也为世界上其它国家全科医师俄培养开辟的新的培养思路。

三、国外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全科医学培养模式的发展为我们当下的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思路。从目前我国的全科医师培养的现状来看,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借鉴。首先,完善学科设置。在目前的我国医学高校全科医学的设置中,全科医学系的设置数量还比较少。因此,在今后的医学学科设置中,应该从学院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进一步完善全科医学系的设置比例的增加,从而更好地满足大众对全科医师的需求。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在进行设置的过程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校自身的科学研究水平和教师的配备水平,要从数量上和规格上将全科医师的培养纳入一个规范化的发展路径上来。其次,要加强全科医师的培训与考核。与其它项目的医师不同,全科医师所肩负的执业考验是比较多的。这是职业道路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我们要从资质审核上,建立严格的标准为全科医师的培养提供统一的考核标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重视通过临床操作时间来对全科医师的操作水平进行审验。因为,作为一个临床性要求比较高的医师,将医师的操作熟练程度的考核纳入一个常规的考核要求是当前,也是未来医师职业化道路发展的必然要求。最后,重视医师的岗位培训。全科医学岗位培训是指对从事或即将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临床执业医师进行全科医学转型培训,是我国接受全科医学教育人数最多的教育方式,它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为确保转型医生符合全科医生的质量要求,如何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作者:路雁惠 单位: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路山大二院

全科医学论文:比较中美全科医学教育论文

一、国内全科医学教育在PBL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引入全科医学模式近20年,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题,尤其在探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全科教学模式方面仍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传统教学模式束缚

基于国内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影响,缺乏对全科思维的重视和培训。全科医学概论虽已纳入本科必修课,但课程多由专科医师传授,缺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地亲身体验。全科医师进入规范化培训临床基地后,仍以专科轮转为主;在社区基地培训中,缺乏具体细化的培训内容和标准。国内虽已开始尝试全科PBL教学,但师资无法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中国学生比较约束,不能积极参与课堂互动,部分学生甚至对于课堂布置任务也无法积极配合完成。

2.全科教学资源限制

PBL教学师资需要有较高的医学综合知识水平,又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同时PBL多以小组课为主,也需要一定数量高水平的专项指导老师。全科培训教材也处于建设阶段,而教材质量直接影响到问题式学习的实施效果,因此,合适的病例和题库建设也是全面推行PBL教学模式的瓶颈之一。对于开展PBLI,需要一定的模拟教学硬件设施,但目前临床和实践基地缺乏对实训教学器材的基本投入和实际使用,缺乏专人指导和系统化管理,标准化病人的资源也严重不足,无法充分满足PBL教学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全科医学师资是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保障,高质量针对性的全科教材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全科医学教育发展提供不可低估的软、硬件支持。

3.社区临床实践不足

国内传统医学教育采用“先基础、后临床、再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实践能力的提高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全科医师在大学期间的全科医学概论基本是纯理论内容,缺乏对社区工作的感性认识。而规范化培训安排社区实践的时间仅为7个月,专科轮训也以处理接诊住院病患为主,缺乏社区实践和门诊实践,这种培训安排仍未摆脱重专科轻全科的意识,培训出站学员难以充分发挥健康“守门人”作用。

二、运用PBL的双重含义,发展国内全科医学教育的建议

结合国内现状,运用PBL的双重含义,创建“以问题为中心,以实践为手段,以师资为保障”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

1.改革传统授课模式,充分发挥和利用PBL教育手段

在全科医师培训方式中,全面加强PBL教学。明确教学目的是锻炼全科医师自主终身学习的技能,最终提高学生掌握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加强PBL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全科理念的运用,重点放在社区常见病的诊治,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早期判断;以操作技能和应急能力提高为主;加强全科医学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服务特色,注重医患关系和健康管理的教育,为居民提供从生命孕育到终结全过程的健康服务,将PBL教学方法贯穿于医学本科教育、实习以及规范化培训的各个阶段。

2.加强社区临床实践,体现“能力本位教育”

PBLI作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育理念,强调以社区为基础的学习。按照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标准,由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结果,决定设计适宜且有效的方法。规范化培训后的全科医师主要从事社区服务,以门诊为医疗活动主体,因此尤其需要加强门诊实践培训。在培养过程中,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先导、能力培养为主线、岗位实用为重点”的指导思想,从大学本科阶段到医院实习过程中,通过不断渗透全科思维和增加社区示教,使得医学生在早期就能得到全科医学的教育。在坚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基本专科轮转学习的基础上,可通过长期穿插性社区学习模式增加社区门诊实践,使社区实践贯穿于全科规范化培养的各个阶段,增加学员在社区实践基地的实习时间,强化“六位一体”的多种常用技能培养。加强社区实践基地的规范化建设,包括硬件教学设施建设和临床模拟实训中心的建设以及社区师资带教能力的软性支撑。在临床基地培训阶段,增加全科医学科的门诊实践,对于没有全科医学门诊的基地,可通过加强专科门诊见习实践,培养全科医师独立思维和行医能力,树立年轻医生为社区服务的自信心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打下基础。

3.加强全科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全科教学资源投入

全科师资建设是提高全科教学质量的保障。需要加强专科带教老师的全科基本理论的培训,使之带教中增加全科思维,为全科学员提供专项的指导,同时对于本学科技能的综合提高也多有益处。对于社区带教师资,需要提高理论知识和学科进展的补充,进行一定的教学方法和带教技能培训。可以通过持续性、菜单式的专项培训,定期组织专家授课、临床带教和业务指导,组织急救演练,开展病例讨论等方式提高业务水平,部分优秀师资可派遣出国进修学习。在全科规范化社区培训中可采取导师制,临床基地专职导师为主导,指导学员系统安排培训工作,社区专职导师负责加强学员社区能力培养及跟师学习。需要加强全科教材和培训资料的建设,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PBL题库建设,为全面推进临床全科素质教育提供充分的病例资源和合适的教学案例。在加强全科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增加对临床和社区全科师资的综合管理和有效考核,建议对于全科师资的教学工作给予一定的补偿措施,优秀的全科师资可优先入选晋升或参加附属大学副教授或教授的评审。通过以上对全科师资队伍的专项培训和全科教材的建设,最终全面构建科学合理的全科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陆媛 于德华 张斌 梁兴伦 张含之 王明虹 单位: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

全科医学论文:全科医生临床医学论文

一、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全科医学方向的必要性

1.老龄化社会和养老方式的改变需要大量全科医生

目前中国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老龄化已成为社会问题。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应向社会养老转变,当前社会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只有满足老年人对卫生服务的需要,才能全面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

2.民众对医疗保健要求提高的需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医疗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民众对医疗机构诊疗、服务水平的期望值愈来愈高,同时也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有了较高的要求。全科医学的发展,还承担起社区教育的功能,为人们提供健康教育、预防疾病和保健康复等具体服务,可以促进社区整体的发展。

3.减轻民众“看病贵、看病难”压力的需要

在农村实行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途径,让80%的病人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得以解决,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是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能担当起医疗服务、康复任务的全科医生。鼓励大医院医生向基层医院流动,吸引病人在基层医院社区门诊就医,从而减轻“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压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具体措施

1.研究制订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生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开展全科医学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的调研,听取有关专家和教师的意见,形成了调研报告,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在临床专科学生中确定全科医生方向学生,组建试点班,采用“前期趋同、后期分流、分段培养”的方法,创新“夯实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应用、提高素质”的“3+2”全科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全科医学教育,使之适应基层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双向转诊、预防保健、卫生宣教等工作岗位需求,培养新一代具有全科医生素养的临床医学人才,为后二年进入培训基地奠定了基础,储备和输送了人才。

2.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立通识教育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课四大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发全科医生方向课程模块,将全科医学概论、临床诊疗与护理基本技术、社区康复、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预防与保健5门课程融入课程体系中,集医疗、康复和公共卫生为一体,努力培养学生的全科医学素养。在教学内容方面以农村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为切入点,在基础医学教学中融入临床、全科医学的相关内容,早期接触临床,删减部分与基层医疗实际需要脱节或挂钩不紧密的课程、章节和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预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保障全科医生课程的理论讲授。

3.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大实训平台,强化实践教学

校内以模拟场景、模拟病房、模拟病人为主,进行情景式教学。校外加强附属医院和6所临床教学见习基地建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做一体化。在毕业实习期间,安排一个半月到乡村卫生机构实习,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走村串户,开展卫生宣教、计划免疫、义诊咨询、健康查体、帮助建立健康档案等,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机会,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能力,增强社区医疗和大卫生观念。

4.校院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制订专兼职教师任职标准,由校院共同聘任临床医学专业任课教师,对聘任的教师实行双向培训,每年选派青年教师到临床第一线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保证专业教师每四年有半年时间到医院挂职锻炼,弥补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同时,学校定期不定期指派校内专家教授到各教学基地进行专题报告和学术讲座,提高医院教师的理论授课和临床带教水平。

5.持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从入学开始就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讲清楚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趋势,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状况,教育他们审视度势,主客观结合,主动适应人才需求变化,到基层去为广大群众防病治病。三年内医德、医风教育不断线,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誓言的引领下,培养医学生“诚信、责任、坚守”的职业道德信念,促进职业素养的形成,为临床医学生“下得去、留得住”奠定思想基础。

三、取得的成效

1.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全科医学课程成绩优良

由于以就业为导向,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到课率高,课堂互动热烈,全科医学方向课程考试成绩优良,学生全部通过毕业考试。

2.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就业率高,用人单位满意

经过实践,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极大提升,2014年毕业生就业率为80.87%,其中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占76.4%,受到用人单位好评。2014年在共青团中央、财政部开展的“西部志愿计划”实施中,我校临床毕业生占山东省支援人数的55%,我校是我省民办高校唯一荣获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项目办”称号的高校。

3.促进了专业建设的全面发展

成立了由兄弟院校知名教授、校内教师、行业专家组成的第二届临床专业指导委员会,有效地指导和督促专业建设的开展。先后建成了以“人体机能学”为代表的省级精品课程7门,以“诊断学”为代表的校级精品课程14门;主编和参编省级以上教材33部,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临床医学专业“5+3”教学改革五年制教材《全科医学概论》定稿会在我院召开,课题组成员刘西常担任副主编,专业建设的发展也培育了教师队伍的成长,一大批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4.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临床专科学生大部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相当一部分做了全科医生,为全科医生方向人才培养打通了渠道,为基层群众服务的队伍中增添了有生力量。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提供场地和指导,累计23场次,受训人员198人;有6名教师参与培训营养师、按摩师等计1000人/天,为淄博市乡镇医生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300人次。大力开展卫生扶贫。扶持临沭县玉山镇村级卫生室8个,针对性地对乡村医生进行全科医学培训,为玉山镇提供规划设计,对村卫生室进行了改造和完善。

作者:刘纯景 徐媛媛 单位:山东万杰医学院

全科医学论文:全科医学教育实践探索

1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历程与现状

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初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1997年,根据全国卫生改革发展形势和山东省医疗卫生工作现状,山东省教育厅和山东省卫生厅决定将我校作为省内全科医学教育试点单位,探索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当年,我校在省内率先设立了三年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大专生。根据全科医学的培养目标和全科医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技能,在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我校制订了三年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不断根据实施情况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调整与优化,使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基本满足了地区性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对全科医生的基本要求[1-2]。为了达到全科医学教育的预期目的,我校建立健全了全科医学教育组织和机构,成立了“滨州医学院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该中心下设一室三部,即办公室、教学部、科研部、实践训练部,整体负责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制定、教材讲义编写、师资培养及全科医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为保证全科医学教育质量与水平,同期我校还成立了“滨州医学院全科医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以监督指导全科医学教学工作。1998年,山东省卫生厅在我校成立了“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根据上级要求,我校以“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为依托开始探索尝试全科医生在职岗位培训工作,制定出了全科医生在岗培训短训班、专业证书班所需要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并将其付诸实施[3]。1998年与1999年2年间我校连续举办全科医生与全科医学管理干部培训班3期,共有163人结业,这些学员学成后返回原单位,现已成为滨州、东营、潍坊等地区全科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骨干力量。2000年,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当时,全日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三年制)在校学生已达362名。至2002年,已先后有5届专科毕业生毕业,共计808名。自2003年开始我校又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学制为5年,其中3年基础课,1年临床课与全科医学方向专业课,1年实习课,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主要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部门等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医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全科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学生所学的课程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总论及各论、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共计近50余门。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我国大中城市正在蓬勃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及全科医疗工作,也可以在综合医院从事专科医疗或在科研机构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工作[4]。为适应全科医学教育教学需要,我校于2003年组建了全科医学教研室。该教研室主要担负本科生和成人培训的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工作;2004年7月,我校又成立了全科医学系,以推动全科医学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此后,我校又陆续组建了社区医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相关教研室,以发展壮大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力量。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以教授、博士为学科带头人,硕士为主体,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这支师资队伍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基本满足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要求,保证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质量。2008年我校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了《全科医学概论》选修课程,学生选修率几近100%。许多临床、预防、口腔、麻醉等专业的学生选修《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后对全科医学与全科医生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表现出全科医生职业认同及从业选择意向。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了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点。迄今为止,我校已形成了在校学生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学历教育、在职培训、转岗培训、研究生教育等多种形式并存的较为完善的立体化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2认识与体会

2.1“提高认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前提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扭转“看病难,看病贵”困难局面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卫生服务环境恶劣的社会策略。推行实施全科医疗,就必须培养高质量的、居民们信得过的全科医生,就必须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各级政府与组织,尤其是高等医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医药院校,应该深刻认识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这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思想前提[5]。

2.2“领导重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保障在各级政府和组织以及高等医药院校内部,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就很难能够真正开展或进一步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因为全科医学教育需要各种资源,没有领导的重视就不能获得这些资源,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为了引起各级领导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者、全科医生及其他相关人员要积极向领导者们建言献策,向各级领导宣传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启发各级领导决策层对于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识与积极性,主动做好领导的参谋,帮助各级领导设计、规划和组织实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6]。我校历届各级领导均十分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校党委、校长班子多次研究商讨全科医学教育事项,为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策划布置、排忧解难。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2.3“科学组织与实施”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关键科学合理的筹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借鉴学习美、英、加拿大等国家的先进经验,把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我国医疗卫生实际相结合,对于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十分重要[7-8]。对外国的全科医学理论与技术要合理的学习、消化、吸收并结合国内实际进行再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要不断地总结全科医学教育经验规律,科学的组织实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按照教育规律尤其是按照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全科医生,才能培养出符合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的、受到城乡老百姓欢迎的全科医生[9]。

2.4“师资队伍”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基础发展全科医学必须要有一只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各门课程的教学、学生的教育以及各项技术技能的训练均离不开教师[10-11]。我校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策略,建立起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学历、年龄、知识、学缘等各方面结构均较合理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为我校全科医学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赵拥军 丛建妮 胡西厚 盖立起 工作单位:滨州医学院社会医学与全科医学教研室 滨州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

全科医学论文:全科医学教育实践探析

1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历程与现状

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初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1997年,根据全国卫生改革发展形势和山东省医疗卫生工作现状,山东省教育厅和山东省卫生厅决定将我校作为省内全科医学教育试点单位,探索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当年,我校在省内率先设立了三年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大专生。根据全科医学的培养目标和全科医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技能,在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我校制订了三年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不断根据实施情况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调整与优化,使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基本满足了地区性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对全科医生的基本要求[1-2]。为了达到全科医学教育的预期目的,我校建立健全了全科医学教育组织和机构,成立了“滨州医学院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该中心下设一室三部,即办公室、教学部、科研部、实践训练部,整体负责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制定、教材讲义编写、师资培养及全科医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为保证全科医学教育质量与水平,同期我校还成立了“滨州医学院全科医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以监督指导全科医学教学工作。1998年,山东省卫生厅在我校成立了“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根据上级要求,我校以“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为依托开始探索尝试全科医生在职岗位培训工作,制定出了全科医生在岗培训短训班、专业证书班所需要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并将其付诸实施[3]。1998年与1999年2年间我校连续举办全科医生与全科医学管理干部培训班3期,共有163人结业,这些学员学成后返回原单位,现已成为滨州、东营、潍坊等地区全科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骨干力量。2000年,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当时,全日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三年制)在校学生已达362名。至2002年,已先后有5届专科毕业生毕业,共计808名。自2003年开始我校又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学制为5年,其中3年基础课,1年临床课与全科医学方向专业课,1年实习课,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主要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部门等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医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全科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学生所学的课程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总论及各论、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共计近50余门。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我国大中城市正在蓬勃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及全科医疗工作,也可以在综合医院从事专科医疗或在科研机构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工作[4]。为适应全科医学教育教学需要,我校于2003年组建了全科医学教研室。该教研室主要担负本科生和成人培训的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工作;2004年7月,我校又成立了全科医学系,以推动全科医学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此后,我校又陆续组建了社区医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相关教研室,以发展壮大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力量。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以教授、博士为学科带头人,硕士为主体,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这支师资队伍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基本满足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要求,保证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质量。2008年我校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了《全科医学概论》选修课程,学生选修率几近100%。许多临床、预防、口腔、麻醉等专业的学生选修《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后对全科医学与全科医生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表现出全科医生职业认同及从业选择意向。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了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点。迄今为止,我校已形成了在校学生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学历教育、在职培训、转岗培训、研究生教育等多种形式并存的较为完善的立体化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2认识与体会

2.1“提高认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前提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扭转“看病难,看病贵”困难局面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卫生服务环境恶劣的社会策略。推行实施全科医疗,就必须培养高质量的、居民们信得过的全科医生,就必须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各级政府与组织,尤其是高等医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医药院校,应该深刻认识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这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思想前提[5]。2.2“领导重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保障在各级政府和组织以及高等医药院校内部,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就很难能够真正开展或进一步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因为全科医学教育需要各种资源,没有领导的重视就不能获得这些资源,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为了引起各级领导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者、全科医生及其他相关人员要积极向领导者们建言献策,向各级领导宣传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启发各级领导决策层对于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识与积极性,主动做好领导的参谋,帮助各级领导设计、规划和组织实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6]。我校历届各级领导均十分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校党委、校长班子多次研究商讨全科医学教育事项,为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策划布置、排忧解难。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2.3“科学组织与实施”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关键科学合理的筹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借鉴学习美、英、加拿大等国家的先进经验,把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我国医疗卫生实际相结合,对于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十分重要[7-8]。对外国的全科医学理论与技术要合理的学习、消化、吸收并结合国内实际进行再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要不断地总结全科医学教育经验规律,科学的组织实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按照教育规律尤其是按照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全科医生,才能培养出符合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的、受到城乡老百姓欢迎的全科医生[9]。2.4“师资队伍”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基础发展全科医学必须要有一只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各门课程的教学、学生的教育以及各项技术技能的训练均离不开教师[10-11]。我校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策略,建立起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学历、年龄、知识、学缘等各方面结构均较合理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为我校全科医学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赵拥军 丛建妮 胡西厚 盖立起 工作单位:滨州医学院社会医学与全科医学教研室 滨州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

全科医学论文:探析全科医学课程教育实践性

1教育历程与现状

1998年,山东省卫生厅在我校成立了“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根据上级要求,我校以“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为依托开始探索尝试全科医生在职岗位培训工作,制定出了全科医生在岗培训短训班、专业证书班所需要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并将其付诸实施[3]。1998年与1999年2年间我校连续举办全科医生与全科医学管理干部培训班3期,共有163人结业,这些学员学成后返回原单位,现已成为滨州、东营、潍坊等地区全科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骨干力量。

2000年,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当时,全日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三年制)在校学生已达362名。至2002年,已先后有5届专科毕业生毕业,共计808名。自2003年开始我校又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学制为5年,其中3年基础课,1年临床课与全科医学方向专业课,1年实习课,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主要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部门等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医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全科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学生所学的课程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总论及各论、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共计近50余门。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我国大中城市正在蓬勃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及全科医疗工作,也可以在综合医院从事专科医疗或在科研机构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工作[4]。

为适应全科医学教育教学需要,我校于2003年组建了全科医学教研室。该教研室主要担负本科生和成人培训的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工作;2004年7月,我校又成立了全科医学系,以推动全科医学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此后,我校又陆续组建了社区医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相关教研室,以发展壮大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力量。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以教授、博士为学科带头人,硕士为主体,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这支师资队伍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基本满足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要求,保证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质量。

2008年我校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了《全科医学概论》选修课程,学生选修率几近100%。许多临床、预防、口腔、麻醉等专业的学生选修《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后对全科医学与全科医生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表现出全科医生职业认同及从业选择意向。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了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点。迄今为止,我校已形成了在校学生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学历教育、在职培训、转岗培训、研究生教育等多种形式并存的较为完善的立体化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2认识与体会

2.1“提高认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前提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扭转“看病难,看病贵”困难局面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卫生服务环境恶劣的社会策略。推行实施全科医疗,就必须培养高质量的、居民们信得过的全科医生,就必须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各级政府与组织,尤其是高等医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医药院校,应该深刻认识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这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思想前提[5]。

2.2“领导重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保障在各级政府和组织以及高等医药院校内部,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就很难能够真正开展或进一步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因为全科医学教育需要各种资源,没有领导的重视就不能获得这些资源,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为了引起各级领导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者、全科医生及其他相关人员要积极向领导者们建言献策,向各级领导宣传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启发各级领导决策层对于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识与积极性,主动做好领导的参谋,帮助各级领导设计、规划和组织实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6]。我校历届各级领导均十分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校党委、校长班子多次研究商讨全科医学教育事项,为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策划布置、排忧解难。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2.3“科学组织与实施”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关键科学合理的筹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借鉴学习美、英、加拿大等国家的先进经验,把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我国医疗卫生实际相结合,对于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十分重要。对外国的全科医学理论与技术要合理的学习、消化、吸收并结合国内实际进行再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要不断地总结全科医学教育经验规律,科学的组织实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按照教育规律尤其是按照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全科医生,才能培养出符合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的、受到城乡老百姓欢迎的全科医生。

2.4“师资队伍”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基础发展全科医学必须要有一只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各门课程的教学、学生的教育以及各项技术技能的训练均离不开教师。我校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策略,建立起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学历、年龄、知识、学缘等各方面结构均较合理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为我校全科医学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赵拥军 丛建妮 胡西厚 盖立起 单位:滨州医学院社会医学与全科医学教研室 滨州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

全科医学论文:医学本科生全科医学实践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0年11月选取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五年制)在校本科四年级医学生为调查对象,共118人。

1.2研究方法

1.2.1课间实习安排中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概论》必修课共24课时,其中课间实习4课时。

1.2.1.1制定实习课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紧紧围绕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的教育目标,结合目前本教研室所采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即“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社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Case-centered,Problem-based,Community-orientedTeachingMode,简称CPC教学模式)[1]制定了《全科医学概论》课间实习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全科医学概论》课间实习教学大纲:掌握全科医疗服务模式;熟悉全科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内容和方式;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现状。教学内容:介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概况;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介绍全科医疗服务模式。参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2.1.2授课教师集体备课全科医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及社区带教教师集体备课。结合社区实际情况,确定介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点及难点。仔细研究角色扮演的案例,确定剧本,以及确定参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路线。

1.2.1.3预讲在课间实习课正式开始之前,由教研室组织全科医学相关专家,安排社区带教教师进行预讲。在预讲后由专家提出建议和意见。

1.2.1.4正式上课利用课间实习4课时的时间,将学生以班为单位带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先由社区的带教教师介绍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现状。然后由教师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一名全科医生与患者的对话,向同学展示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最后再由社区带教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社区的参观。

1.2.2问卷调查在课间实习的课后进行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学生对参加课间实习的反馈情况。共发放问卷118份。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11.5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

2结果

社区介绍、角色扮演以及参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实习过程中气氛活跃,讨论热烈,并主动地参与到全科医生的日常工作中去。课后发放调查问卷118份,回收118份,回收率100%。主要调查对《全科医学概论》的反馈情况。

3讨论

近年来,全科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全科医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全科医学教育[2]。从2009年教育部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课程建设规划以来,医学本科生全科医学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尚存在理论脱离实践,全科医学师资缺乏;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教学内容与社区卫生服务实际相脱节等问题[3-6]。2010年,我教研室开始采用“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社区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Case-centered,Problem-based,Community-orientedTeachingMode,简称CPC教学模式)。其在社区实践方面提出:采用角色扮演、参观和实习等方法,使学生通过感觉-思维-知识的认识过程和感受-情感-意志的行为过程,将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在课后的问卷调查中,有59.3%和34.7%的医学生非常赞同或赞同通过实习,加深对前期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有70.3%和28.0%的医学生非常赞同或赞同通过此次社区实习,理论和实践联系地更紧密了。相对其他学科,全科医学教育起步较晚,目前所报道的全科医学社区实习的模式大多针对本科生毕业社区实习[7-8],而少有针对课间实习的报道。课间实习是学生消化理论课的重要辅助手段,是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之间的一架重要桥梁,是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全科医学,建立正确的专业思想的第一个环节。其区别于医学生最后一年的生产实习,旨在建立本科生对全科医学的初步印象与兴趣。课间实习效果的直接影响着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兴趣发展与精力投入,影响着其进入生产实习的实习效果。谢庆文等研究发现,在当前绝大多数学生对全科医师不了解,所以毕业后也不愿意成为全科医师,更不愿意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科医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9]。

针对医学本科生全科医学教育的特定目标,结合采用CPC教学模式,我教研室制定了全科医学的课间实习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学生对了解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及通过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体现全科医生的工作方式和内容表示非常赞同和赞同。师资是实施CPC教学模式,提高课间实习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先前研究中也多次提到过师资不足等问题[10-12],由于社区首次承担全科医学本科生的课间实习工作,加上教研室课间实习带教教师多为年轻教师,固存在缺乏教学经验,不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缺点。因此,在课间实习前,由教研室组织对带教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探讨角色扮演剧本等工作,并对带教教师安排预讲。这对增强带教教师的自信心,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本次调查中也发现了不足。由于此次课间实习属于CPC教学模式改革的初始阶段,介绍社区卫生服务现状采用多媒体方式,角色扮演由带教教师进行,学生仍处于相对被动的接受,所以仅有55.9%及58.5%的医学生对通过实习提高了后续学习效果及激发学生兴趣表示非常赞同。因此,今后课间实习应考虑提供给学生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比如角色扮演可由学生担当,剧本亦可由学生编写等等。

全科医学论文:临床全科医学课间实习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0年11月选取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五年制)在校本科四年级医学生为调查对象,共118人。

1.2研究方法

1.2.1课间实习安排中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概论》必修课共24课时,其中课间实习4课时。

1.2.1.1制定实习课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紧紧围绕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的教育目标,结合目前本教研室所采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即“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社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Case-centered,Problem-based,Community-orientedTeachingMode,简称CPC教学模式)[1]制定了《全科医学概论》课间实习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全科医学概论》课间实习教学大纲:掌握全科医疗服务模式;熟悉全科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内容和方式;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现状。教学内容:介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概况;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介绍全科医疗服务模式。参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2.1.2授课教师集体备课全科医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及社区带教教师集体备课。结合社区实际情况,确定介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点及难点。仔细研究角色扮演的案例,确定剧本,以及确定参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路线。

1.2.1.3预讲在课间实习课正式开始之前,由教研室组织全科医学相关专家,安排社区带教教师进行预讲。在预讲后由专家提出建议和意见。

1.2.1.4正式上课利用课间实习4课时的时间,将学生以班为单位带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先由社区的带教教师介绍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现状。然后由教师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一名全科医生与患者的对话,向同学展示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最后再由社区带教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社区的参观。

1.2.2问卷调查在课间实习的课后进行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学生对参加课间实习的反馈情况。共发放问卷118份。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11.5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

2结果

社区介绍、角色扮演以及参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实习过程中气氛活跃,讨论热烈,并主动地参与到全科医生的日常工作中去。课后发放调查问卷118份,回收118份,回收率100%。主要调查对《全科医学概论》的反馈情况。

3讨论

近年来,全科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全科医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全科医学教育[2]。从2009年教育部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课程建设规划以来,医学本科生全科医学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尚存在理论脱离实践,全科医学师资缺乏;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教学内容与社区卫生服务实际相脱节等问题[3-6]。2010年,我教研室开始采用“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社区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Case-centered,Problem-based,Community-orientedTeachingMode,简称CPC教学模式)。其在社区实践方面提出:采用角色扮演、参观和实习等方法,使学生通过感觉-思维-知识的认识过程和感受-情感-意志的行为过程,将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在课后的问卷调查中,有59.3%和34.7%的医学生非常赞同或赞同通过实习,加深对前期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有70.3%和28.0%的医学生非常赞同或赞同通过此次社区实习,理论和实践联系地更紧密了。相对其他学科,全科医学教育起步较晚,目前所报道的全科医学社区实习的模式大多针对本科生毕业社区实习[7-8],而少有针对课间实习的报道。课间实习是学生消化理论课的重要辅助手段,是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之间的一架重要桥梁,是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全科医学,建立正确的专业思想的第一个环节。其区别于医学生最后一年的生产实习,旨在建立本科生对全科医学的初步印象与兴趣。课间实习效果的直接影响着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兴趣发展与精力投入,影响着其进入生产实习的实习效果。谢庆文等研究发现,在当前绝大多数学生对全科医师不了解,所以毕业后也不愿意成为全科医师,更不愿意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科医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9]。

针对医学本科生全科医学教育的特定目标,结合采用CPC教学模式,我教研室制定了全科医学的课间实习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学生对了解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及通过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体现全科医生的工作方式和内容表示非常赞同和赞同。师资是实施CPC教学模式,提高课间实习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先前研究中也多次提到过师资不足等问题[10-12],由于社区首次承担全科医学本科生的课间实习工作,加上教研室课间实习带教教师多为年轻教师,固存在缺乏教学经验,不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缺点。因此,在课间实习前,由教研室组织对带教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探讨角色扮演剧本等工作,并对带教教师安排预讲。这对增强带教教师的自信心,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本次调查中也发现了不足。由于此次课间实习属于CPC教学模式改革的初始阶段,介绍社区卫生服务现状采用多媒体方式,角色扮演由带教教师进行,学生仍处于相对被动的接受,所以仅有55.9%及58.5%的医学生对通过实习提高了后续学习效果及激发学生兴趣表示非常赞同。因此,今后课间实习应考虑提供给学生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比如角色扮演可由学生担当,剧本亦可由学生编写等等。

全科医学论文:医学生全科医学认知

1对象和方法

2011年12月,调查组对广东某高等医学院校2010级临床本科学生,采取随机抽样法抽取300人,对其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96份。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分析

2.1临床医学生毕业打算和就业意向

2.1.1临床本科毕业后的打算

被调查者在“本科毕业后你的打算”问题上,选择“考研或出国”、“考公务员”、“去城市工作”、“到基层工作”、“其他选择”的分别占28.4%、8.1%、40.5%、10.1%、12.8%,去城市工作占最大比例,其次是出国或考研。

2.1.2临床本科毕业后的就业单位选择

在被调查“如果当医生,你愿意在什么单位工作”时,大部分学生选择城市单位,城市各级医疗机构中,按医疗机构的级别分类,级别越高的所占的比例也越高,愿意到乡镇卫生院的仅仅占被调查者的1.4%,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比例也只有12.2%。

2.1.3临床本科毕业后的期望收入

对毕业后的每月期望收入,46.6%的人期望达到5000元以上;24.3%的人期望达到4001~5000元的收入;20.3%的人期望达到3001~4000元;仅有8.8%的人期望工资为2001~3000元;1001~2000元收入没有一人选择。

2.2临床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知

被调查者中高达27%的医学生不知道“全科医生”,可见医学生对全科医学及全科医生的认知情况不高。在问及“你认为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应该开始《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吗”时,有87.8%的被调查者选择“应该”,有12.2%的被调查者认为“不需要”,可见绝大部分临床医学生还是希望获得全科医学相关的信息和知识。

2.3临床医学生对成为全科医生的接受性

针对“如果有需要你愿意毕业后通过转岗培训或者接受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成为全科医生吗”问题,被调查者中75.7%的人表示愿意,24.3%的人不愿意。调查愿意做全科医生的原因时,64.2%的人认为全科医生将来发展空间大,26.6%的人认为是对全科医学的兴趣,6.4%的人认为由于大医院医患关系紧张,只有2.8%选择喜欢在基层工作作为原因。对不愿意做全科医生的原因进行调查时,“发展前景不好”、“得不到社会认可”、“不愿意在基层工作”、“收入低”分别占34.5%、32.7%、19.2%、14.5%。与临床医学生对全科医学认知不足不同的是,临床医学生对全科医生的接受性较好,相当高比例的临床医学生对成为全科医生并不存在抵触,愿意成为全科医生的医学生中认为发展空间大的比例较高,不愿意成为全科医生的原因主要担心全科医生发展前景不好和得不到社会认可,其次是收入因素。

3讨论

3.1转变医学生的就业观点

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学生到基层工作的意愿较低,毕业打算到城市工作以及出国或考研这样的传统所占比例相对高,对于具体工作单位的选择可以看出,临床医学生更向往城市级别较高的医疗机构。此次调查结果与赵露、任成所作的研究结果“临床医学生对到城市大中型医疗机构工作选择高达84.9%,而对乡镇医疗机构的选择仅有1.6%”非常接近[1]。学生的就业观点并没有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改革政策以及社会需求而发生转变,作为非一流医学院校的学生,就业观点与一流医学院校学生的就业选择没有差别,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必将有部分学生会在就业过程中受挫。因此,医学院校需要对学生开展入校专业教育和卫生政策宣教,同时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专业教育、卫生政策宣传和就业指导一定要紧密联系我国卫生改革现状和社会的卫生人才需求实际。很多学校都有开展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但是针对性不强,而且教学内容没有随医改政策而做出调整,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对学生的指导性不强。这需要学校重视这项工作,就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分析[2],指导学生了解医疗卫生就业市场的形势需求[3],选择专业人员适时调整完善相关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并优化课程设置[4],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改变学生的传统就业观适应社会需求。

3.2积极宣传医改政策和全科医学制度

临床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知度不高,与笔者的另一份调查结果“27.7%的临床医学生不知道我国近几年有进行医疗卫生改革”吻合,说明医学生关注专业课程学习,对卫生政策和卫生改革了解甚少。但临床医学生对全科医生的接受性较好,并不抵触成为全科医生。医学院校通过对医学生普遍开设《全科医学概论》课程,以普及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识,提高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知度,也同样起到引导学习兴趣和正确就业知识的作用。与此同时借助《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对我国新医改政策导向和全科医学制度开展宣传。比如学习全科医学时,有必要首先向其介绍全科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学科地位与作用,密切结合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和工作实际,要让学生首先对全科医学有一个较高的认知水平[5]。同时,学校多提供与宏观卫生政策相关的选修课程,比如《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社会医学》等,鼓励医学生多选修相关课程,以扩充医学生的视野和增强对国家卫生政策的了解,使本科阶段的医学专业学习与社会卫生人才需求和就业挂钩。

3.3制定倾斜于基层的卫生政策,吸引人才到基层

调查显示,虽然临床医学生的就业观点固化,对毕业收入期望较高,但是并不排斥成为全科医生。由于我国优质卫生资源多集中大中城市和大医院,医学生就业意识和流向也随之迁移,致使基层卫生人才匮乏[6]。因此除通过学校的教育影响和改变就业观点以外,政府需要加大对基层卫生资源的投入,制定倾向基层的卫生政策,吸引医学生基层就业。首先,保障基层医务工作者收入能上台阶,达到甚至超过临床医学生对毕业后期望收入值,以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其次,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卫生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方面给予适当倾斜[7],使基层卫生人员能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满足基层卫生人才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为当代大学生追求自我成就感和渴望社会价值的实现,需要基层机构与城市大机构一样能为其提供相应的条件[8]。只有全方位吸引卫生人才,才能真正解决基层卫生人才缺乏的现状,实现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宏伟目标。

全科医学论文:全科医学的全与专

全科医学在国外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称为家庭医学(Familymedicine),在我国港澳台地区亦称为家庭医学。中华医学会1993年成立全科医学分会时选择了如英国、加拿大等国习用的Generalpractice,意译为全科医学。在国际上这两个名词並用,並无争纷。我倒觉得这两个名词恰好反映了全科医学的两个侧面,“全”与“专”的问题。全科医学是一门很全面的医学学科General一词作“总的”、“全面的”解,practice一词有趣了,原本的解释是“实践”,因为医学是给人治病的学问,是要付诸实践的学问,所以它也作医生的业务解。所以Generalpractice一词便是:对于各种疾病实施治疗的业务,我国将其译为“全科医学”,突出一个“全”字是很适合的。

全科医学不是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而是包括了内、外、妇、儿各科临床学科的医学。全科医学实践即全科医疗,以预防为先导,包括了公共卫生学;全科医疗对病人实施持续性医疗照顾,还包括了康复医学。全科医学的服务以家庭为单位、以社会为范畴,除了服务于病人外,还需服务于病人的家庭与社区里的健康人。全科医学不仅是生物学的医学,还是集合了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也就是说全科医学除了关注生物学的人之外,还包括关注人的行为学以及社会给予人的影响。医学模式从生物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全科医学应运而生。这些都足以证明全科医学确实是一个很“全面”的医学学科。全科医生有其特定的专业技能一个医学生在医科学校里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皮肤、神经各科都学了。当他毕业之时他是不是一个全科医生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只是一个通科的医生。

犹如细胞学里的干细胞,依需要和可能分化为各种功能细胞。医科学校毕业的医生要经过各科的专业培训,才能成为一位心脏内科医生、泌尿外科医生、耳鼻喉科医生,同样也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才能成为一个全科医生。可见全科医生并不是“什么病都会看”的通科医生。两者的差别在于:全科医生有其特定的专业技能。我以为这个“特定的专业技能”应包括两大类:一是应以尽可能简单的方法,尽可能地解决疾病的诊疗问题。医生可以进入病人家庭中实施医疗服务。所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是将全科医学称之为“家庭医学”。家庭医学的医生即家庭医生。他们固然可以在医院里、甚至在医学中心工作,但更多的是到病人家庭中服务。病人家中有CT机吗?病人家中有手术室吗?自然没有。这就要求家庭医生们有特定的能力,化繁为简,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当然也有简易的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

那么家庭医生会主动转诊给适合的专科医生。另一个特定的专业技能叫做“可亲性的医疗照顾”。简易的方法自然比复杂的可亲,但更重要的是医生与病人之间感情上的可亲。医生理解他所服务的对象是人,一个生了病的或是并未生病的人,而且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是一个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有其特定社会背景的人。而绝不只是一个患病的器官或是一台待修理的机器。而病人或其家庭则是将医生看成是他们的朋友。由于家庭医学有这样鲜明的特点,所以家庭医学确实是一个特定的医学“专科”。政府和民众对全科医学的不同理解全科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全科医学的方法、全科医生的技能适于第一线的医疗卫生服务。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非发展全科医学莫属。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关键也在于发展全科医学。

全科医生都进入病人的家庭了,何来看病难?全科医生尽可能应用相对简易的方法解决问题,看病自然不贵。世界各国欲建立惠及全民的医疗保险的,无不需要控制医疗费用的盲目、无限地增长,医保局、保险公司固可做出硬性的规定,但生命是宝贵的、疾病是复杂的,要能控制得恰到好处,则非以全科医生作“守门人”不可。我国政府对此十分理解,故十余年来大力提倡,使全科医学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民众对于全科医学、全科医生并不十分理解。提到全科医生,往往即刻联想到“赤脚医生”。在南方亦有称之为“万金油医生”或“红药水医生”的。反正认为这些医生看不了大病。其实,人一生中真正生大病的机会并不多,民众之所以有此等理解,我以为恐怕还是与我国现在对基层医疗卫生部门服务的医务人员缺少培训有关。我国过去的医学教育,基本上是生物医学教育。

我们教学生细胞、病毒、炎症机制、药物浓度但很少甚至没教学生人的心理活动、社会影响。既使学生毕业分配在基层医疗卫生部门工作,他所向往的依然是高科技的生物医学,因为我们的社会舆论重视的是高科技的生物医学。晋升需要分子生物学的医学论文、获奖要看他研究的课题、报上介绍的是切除了一个多大多大的肿瘤。所以事实上他们也很茫然,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全科医生需要全科医学的专科培训当然现在情况有了变化。各项国家的卫生工作指导文件都明确指出“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虽说百年树人,培养一个优秀的全科医生的难度绝不亚于培养一个任何一科的专科医生。不过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努力,若干年后,我国必定会有一批优秀的全科医生活跃在基层医疗卫生部门,他们的医术、医德也必将为广大民众所乐于接受。我国各地的全科医学的发展很不平衡。其中固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但人才的匮乏仍是重要原因之一。

故全科医师的培训仍需大力推进,此外还需注意培训的方向。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学历较低,通过培训提高学历固然重要,但如果内、外、妇、儿复训一遍,不过使他们成了高一级学历的通科医生而已。所以我以为全科医生的培训实在是应该強调全科医学的“专科”培训。一是要培养他们用尽可能简单的办法,在基层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的能力。二是要让他们理解,医生不是修机噐的,医学是为促进人的健康服务的。医学应该是一门充满人文关怀的学问,这在全科医学服务中更显得重要。生了肿瘤的病人要求肿瘤外科医生的可能只是:“务望能尽可能地将肿瘤切除”、冠心病人指望心脏内科医生的也许只是:“务请将支架放得准确”。但全科医师处理的是尚未分化明确的疾病、心理层面或社会因素引发的健康问题或是慢性康复期的疾病,病人要求医生的自然是全面的身心照顾。所以医学的人文关怀在全科医学中更应该有充分的体现。

全科医学论文:全科医学及全科医生的展望

全科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新生力量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而不断进步,特别是在2011年我国卫生部提出的新医改方案中提出,将向全国人民广泛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科医学,进一步为全科医学在全国的发展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全科医学及全科医生的概念

全科医学是临床二级学科的综合性医学学科专业,面向社区与家庭,融合了各学科的综合知识,覆盖范围广,强调以人为中心,是将个体与群体健康融为一体的社区服务的长久、整体的维护。全科医生又称家庭医生,是专门接受过全科医学训练的新型医生,能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全方位负责管理生命、健康与疾病。

2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历程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正式地提出了全科医学的概念。1989年11月第一届国际全科医学学术会议召开并成立了北京全科医学会,首都医科大学成为首家全科医生培训中心,并于2000年7月成为卫生部直属的第一个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广泛覆盖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培训网络。与此同时,各职能部门协调运作共同制定了全科医生任职资格和晋升条例,至此,我国的全科医学步入正规渠道。总理于2011年6月22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会议要求在2012年使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个合格的全科医生。

3全科医学的特点

“以人为中心”是全科医学的服务理念,其特点包括以下几方面:(1)对病人要进行综合、持续并具有个体化的照顾,最大化的协调、利用一切有利于病人康复的资源。(2)强调早期发现并处理疾患;强调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3)增强全科医生的责任感,加强对被服务者的长期照顾。由此可见,全科医生必须具备综合性的知识,包括医学及医学以外的行为科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文学、艺术学等,以及高尚道德及情操、丰富的生活经验、卓越的管理才能、执着的科学精神,进而更好的服务于患者,更加体现医学的公益性。

4我区全科医学的展望

内蒙古自治区全科医学的发展历程较为曲折,即便是医学专业人士也对全科医学及全科医生的概念比较模糊;不知道全科医生应该培养到什么程度,全科医生应该承担什么及如何开展工作等等。此外,由于我区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速度等相关条件的制约,卫生医疗条件相对较为落后,老年病、慢性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日益增多,尤其是近年来的SARS、甲型流感的出现再次敲响了人们健康意识的警钟,从而逐步提高对卫生服务的要求。而全科医生缺乏必要的职业认同、难以从基础医疗中获得荣誉、收入低;有大部分群众认为全科医生不是专科医生,不是对某一专科精通,看不了大病,从而不愿意相信全科医生,这些直接导致目前我区全科医生人数较少,与医疗的快速发展严重不相符。为此,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明确到2020年,通过各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逐步形成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基层医疗队伍。总之,在这个日新月异变革的大时代,我区努力顺应时展的大趋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加强全科医学的建设,吸引大批高素质人才,投身于自治区全科医学事业的建设中,促其蓬勃发展;此外,建立健全医疗网络覆盖范围,实施精准的全科医疗和专科医疗间的双向转诊制度,确保被服务的对象得到最满意的服务;加强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临床联系,特别是在信息收集、病情监测、疾病系统管理等各方面业务的积极合作,从而全面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与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做到“大病去医院、小病在基层”。让全科医学真正的走到百姓身边,惠及百姓,让百姓对全科医学的认可度和信任度大大增加。与此同时,加大经济投入的力度,给予相关的扶持政策,增加劳动报酬,提高社会地位,最大程度地激发全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完善健全全科医学的迅速发展。

作者:齐红霞 单位:内蒙古包钢医院

全科医学论文:全科医学专业新生思想教育研究

摘要独立学院全科医学专业新生由于自身特点,加之医学专业定向培养方式的不同,在新生思想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动力如何提升和职业认同感如何增强2个问题。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个体诉求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冲突。个体诉求表现为娱乐诉求与发展诉求2个方面,培养目标可分为奉献基层和医术精湛2个方面,其中娱乐诉求与医术精湛、发展诉求与奉献基层之间的冲突尤甚。为使上述冲突实现统一,新生思想教育应力促独立学院全科医学生的成长由“自发”向“自觉”转变,从行为规范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2方面入手,使其对于大学规章与培养目标有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助力全科医学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全科医学生;独立学院;新生;思想教育

2011年7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由此,全科医生的培养制度逐步建立,本科教育逐步规范,医药类独立学院亦相应承担了部分全科医学生的培养任务。独立学院的全科医学生作为新生事物,既表现出独立学院学生的共性,又表现出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个性。在新生思想教育方面,独立院校中的全科医学生亦具有其特点。

1新生思想教育及其对独立学院全科医学生的作用

1.1新生思想教育的含义

新生思想教育,是高校基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和发展问题,针对当届大学新生的身心特点及培养目标,为帮助其实现中学到大学的平稳过渡,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大一学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系列思想教育活动的总称[1]。新生思想教育对于每一位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实现全面发展皆具有重要意义,对独立学院中的全科医学生亦是如此。

1.2新生思想教育对独立学院全科医学生的作用

新生思想教育的定义,说明其作用旨在解决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的学习与发展问题。独立学院全科医学生具有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特点,加之医学专业定向培养方式的不同,形成个体诉求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冲突,并主要表现为下述两类问题形式,亟需新生思想教育的有效开展。1.2.1学习动力提升问题。跨入大学校园,完成了考上大学的学习目标,告别了高中时代的严格管理,理想与发展的困惑由是而生。思而不学则殆,这些困惑容易造成新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同时,全科医学生的定向培养方式,缺乏退出机制的约束,又没有就业压力,易使部分学生学习动力相对不足[2]。加之独立学院新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自控能力相对较差,使得独立学院中全科医学新生学习动力尤为不足[3]。面对学习目标困惑、就业压力消除所造成的学习动力不足,新生思想教育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1.2.2职业认同感增强问题。全科医学生的定向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其未来职业。与其他专业学生相区别,全科医学生的职业生涯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确定性。但是,独立学院全科医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人生目标定位较高的特点,却往往使其不愿被束缚于扎根基层的全科医生职业[4]。因此,通过新生思想教育及早建立职业认同感,一方面对于明确其发展目标,提升其学习动力具有意义;另一方面,对于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扎根基层、奉献基层、服务基层的职业目标具有意义。

2独立学院全科医学新生个体诉求与培养目标

2.1个体诉求

独立学院全科医学新生自高中进入大学,完成了教育平台的转换,其外部环境由之前的严格管理,转变为相对的自由自主。在这一崭新的教育平台之上,独立学院学生家庭境况较好、自我意识较强的特点,促使其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实现个体诉求。这一个体诉求,往往是作为大学生个体自发形成的,突出表现为2个方面的需求,即娱乐诉求与发展诉求。2.1.1娱乐诉求。独立学院全科医学新生在新进大学之初,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娱乐需求。首先,这是由其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大学新生在这一阶段,由于脱离了高中时期的原有压力系统和生活价值体系,且不必受生活所迫,并得到了社会尊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5]。同时,相较而言,其学习自律性较差,因而学习目标并不明确[4];其就业压力消除,因而学习动力相对缺乏[2]。当他们在新环境中未能及时形成新的价值目标时,娱乐活动便能取代学习工作,成为其充实生活、自我实现的方式。其次,这是由大学的外部环境所影响的。大学对新生而言新鲜感十足,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提供了娱乐所需的社会条件,使其娱乐需求不断产生。而独立学院的全科医学生,一方面因家庭境况较好,另一方面因政府补助较多,普遍有相当的经济能力开展活动,满足诉求[3]。此外,商家以新生群体为目标的商业行为,增加了新生的外界诱惑,也助推了此种诉求。2.1.2发展诉求。每一位独立学院的全科医学新生皆是带着对职业的憧憬,对未来的理想进入大学的,但是其发展诉求却尚需引导。一方面,他们因较好的家境而接受了全面的素质教育,综合素质较高,人生目标定位较高;另一方面,他们却因父母家人的娇宠、学习能力的不足而缺乏耐力、眼高手低[4]。其发展目标往往暴露出2方面的不足。①理想发展目标的制定与现实相脱离。他们的理想发展目标,往往并不立足于其全科医学的专业特点,而是常常表现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倾向,同全科医学生的培养目标相抵触。②理想发展目标与现实发展目标不相统一。他们的理想发展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在阐述理想的同时,不去思考达到目标的阶梯。现实发展目标的缺乏,往往导致思而不学的现象,从而致使其理想发展目标无法实现,未能达到专业要求。

2.2培养目标

《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这一定义,为全科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作出了规定,可简要概括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即奉献基层和医术精湛。新生思想教育恰恰需要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而开展。2.2.1奉献基层。关于全科医生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就其工作场所做了规定,即“基层”。全科医学生培养目标“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之中,其实便将奉献基层作为首要目标与题中之义。奉献基层,既要求全科医学生服务基层,又要求全科医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需要全科医学生按照培养目标规划自身发展,在毕业之后愿意到基层,为公众服务。扎根基层,需要全科医学生在服务基层的基础之上,树立起无私奉献的精神。服务基层,进而扎根基层,便是全科医学生奉献基层这一培养目标的要求。2.2.2医术精湛。全科医学生“下得去,留得住”,其最关键之处在于“用得好”。如若要“用得好”,则必要求全科医学生医术精湛,能力突出,而这恰恰建立于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之上。由此,全科医学生在大学阶段,学好理论知识,获得实践经验,为其将来迈上全科医生工作岗位提供砝码,显得尤为重要。在理论学习方面,全科医学生应当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并能对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学习方面,全科医学生应当积极通过实验、见习、实习等多种形式,提高动手能力,积累从医经验,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

2.3个体诉求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冲突

2.3.1娱乐诉求与医术精湛的冲突。医术精湛作为全科医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要求其通过在校学习,达到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标准。若要达到如此标准,则必要求全科医学生付出相当大的努力。但是,刚进入大学的独立学院全科医学生娱乐需求相当强烈。因此,娱乐需求所引起的行为便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医学学习的时间,造成学习时间不足。同时,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加之医学学习的艰巨性,难以达到医术精湛的要求[3]。由此,娱乐需求同医术精湛的冲突便表现出来。这一冲突的现实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课程不及格率的高企是这一冲突最激烈的表现形式之一。2.3.2发展诉求与奉献基层的冲突。奉献基层作为全科医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要求其树立起奉献精神,从而服务基层,扎根基层。但是,这一目标也令全科医学生感到困惑与迷惘。就目前情况而言,全科医学生大致可分为3类。一类学生,其发展需求相对较弱,满足于毕业后从事全科医生工作的状况,加之独立学院学生普遍自律性不强,学习基础薄弱,从而思想上轻视、学习上懈怠,以顺利毕业为目标。另一类学生,因其较好的家庭条件,较强的个人素质,发展需求相对较强,不满足于毕业后从事全科医生工作,企图通过考研等途径脱离就业合同的束缚,但苦于毁约的巨大代价而不知所措。此外,还有一类学生,既满足于毕业后从事全科医生工作的状况,又对此职业兴趣盎然,志愿奉献基层,但是所占比重不高[6]。

3新生思想教育力促全科医学生的成长由“自发”向“自觉”转变

3.1行为规范教育促进医术精湛

行为规范教育对独立学院的全科医学生而言,即是围绕大学规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大学规章的价值一定意义上在于为学生确立行为的尺度,告诉他们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什么行为是不可以接受的[7]。由此,围绕大学规章的行为规范教育,即是规定了学生在学校里的行为底线与行为导向,具有现实意义。从行为底线的角度而言,大学规章即是告诉学生什么行为是不可以接受的。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学规章,了解大学中所不能为,有利于促进新生改变大学管理松散,可任性而为的想法。行为底线教育能够对新生形成有效的外在约束,避免违纪行为,在限制之内行动。从行为导向的角度而言,大学规章即是告诉学生什么行为是应当为之努力的。针对新生进入大学的迷茫与困惑,大学规章行为导向功能的有效发挥,将极大地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确定发展目标。大学为学生提供了教育平台,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但是,与此同时,学生在这一平台上亦容易迷失方向,需要大学规章为其确定原则性的发展方向,引导其发展。行为规范教育从底线教育和导向教育入手,能够有效促进独立学院全科医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防止旷课、逃课等违纪行为。由此,使新生把精力相对集中于学习之中,实现娱乐需求与医术精湛的统一。

3.2专业思想教育推进奉献基层

基于行为规范教育,对独立学院全科医学新生开展专业思想教育,能够让学生在认识全科医学专业的同时,弘扬主体精神,自我立法,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8]。专业思想教育,一方面在于向学生明确全科医生的职责所在,另一方面在于用医学生誓言增加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结合专业知识宣讲,能够让全科医学新生明确全科医生的职责所在[9]。独立学院全科医学新生在入校之初,普遍难以意识到自身在今后所承担的责任。通过职业介绍、医疗事故分析、职业前景描绘,有利于学生明了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摆脱满足现状、不求甚解的情况。凭借医学生誓言仪式教育,能够有效引发全科医学新生的情感共鸣,增加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以典礼形式开展医学生宣誓活动,一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精神境界,营造特殊教育氛围;二是能够表达医学生誓言中内隐的教育内容和观念,让学生树立扎根基层、奉献基层、当好全科医生的信念。行为规范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的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独立学院全科医学新生成长的“自发”状态,使其对大学规章与培养目标有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在此基础之上,促使他们达到发展需求与奉献基层的统一,发展由“自发”向“自觉”转变,从而在入学之初就将“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培养目标深植心中。

作者:季子正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

全科医学论文: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现况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开展情况,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全科医学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法对60所高等医学院校进行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60所院校中,有41所(68.3%)院校建立了全科医学教学机构,有58所(96.7%)开展了全科医学相关课程,有31所院校设立了全科医学研究生培养点。结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有了较大发展,但也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坚持把全科医学教育纳入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从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高校;全科医学;医学教育;师资队伍

全科医学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引入我国,至今在我国有了较大的发展,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基本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正在逐步完善。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作为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医学生早期的全科医学教育,其教育目的是使医学生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其对常见健康问题和疾病的防治能力,达到全科医生岗位基本要求[1-2]。为了解我国高校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教育部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首都医科大学于2015年5月对我国不同地区60所招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60所招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不包括独立学院和中医药学院,愿意参与本调查,能主动完成调查内容。

1.2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法,通过邮寄、电子邮件等形式发放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院校的基本信息、全科医学教学机构设置情况、开设全科医学课程的情况、全科医学研究生学位点的设置情况以及对全科医学教育的建议等。1.3统计学方法对问卷中的封闭式问题采用EXCEL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60所学校中13所为教育部所属高校,47所为地方院校。有13所为985院校;18所为211院校(13所同时是985院校);有7所院校开展八年制教育,9所院校开展7年制教育。

2.2全科医学教学机构设置情况

在被调查的60所院校中,有41所院校建立了全科医学教学机构,占比68.3%。最早成立全科医学教学机构的是首都医科大学,于1994年在预防医学系下成立了全科医学教研室。目前有4家院校成立了独立的全科医学学院,其余为学系或教研室。详见表1。

2.3开设全科医学课程情况

在60所院校中有58(96.7%)所院校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其中有16所学校为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52所学校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29所学校为免费订单定向培养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30所院校所用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祝墡珠教授主编的《全科医学概论》。开设课程情况及课程性质详见表2、表3。

2.4开设全科医学相关课程情况

被调查的60所院校共为学生开设29门全科医学相关课程,开设同类课程排在前五位的见表4。

2.5开展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情况

调查显示60所院校中有31所院校建立了全科医学研究生学位点,其中6所具有博士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资格,共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7人。最早开始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学校是:复旦大学于2004年开始招收全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首都医科大学2006年开始招收全科医学学术型博士学位研究生。2012—2015年各高校共招收全科博士研究生16人,硕士研究生412人。在31所院校中有24所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硕士学位实现了接轨。

2.6全科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60所院校指出了全科医学教育存在的不足,多认为目前社区带教师资的临床水平和教学水平对于满足全科学社区实践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社区教学基地的水平直接影响教育培训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学生全科医学专业观念的建立和树立专业信心;全科医师社会认识度较低,收入较低,普遍不愿从事全科医师工作;全科师资岗位和工作在三甲综合医院中吸引力不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程安排学期在临床课程之前,不利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缺少社区见习、实习;体制、机制未理顺,相关院系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等。而在发展建议,教务处负责人多希望学院或学校领导及时把握国家医改的方向,重视全科医学建设,做好顶层设计;重视师资队伍培养,包括社区优秀师资的培养和三甲医院全科医学师资培养;加强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各个培训基地的医院必须成立全科医学科和教研室;必须开设全科医学概论课程等。

3讨论

全科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经历了起步和发展阶段,2011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指导意见》出台加快了全科医学的发展。

3.1全科医学教育体系逐步建立

高校承担着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中的在校教育、毕业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此次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60所院校中已经有41所(63.8%)建立的独立的全科医学教学机构,有的为学校的二级学院,有的为学院下设的学系或教研室,这些教学机构的建立推动了在校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有31所院校建立了全科医学研究生培养点,不仅招收了全科医学学术、专业型研究生,还与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为基层培养合格的、高水平的全科医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当前的教育还是以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知识教育为主。为此需要注重全科医学对教育体系带来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形式的变革,从根本上认识课程教学和医学实践早结合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体现全科医学重责任、重医德修养、重动性服务、重知识能力的要求[3]。

3.2在校生全科医学教育有了较大发展但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近97%的被调查院校为在校医学生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使医学生在校期间对全科医学、全科医生和全科医疗有所了解,为他们在毕业后教育阶段参加全科住院医培训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也为其选择全科医生作为终身执业奠定了基础。各校还开设了不同内容的全科医学相关课程,主要集中在医患沟通、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预防保健等方面,这些课程可以使医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熟悉基层卫生服务的功能,对于培养医学生在社区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好的帮助。但调查显示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学校仍把全科医学概论作为选修课程,这样只有部分在校医学生接受全科医学教育,并不能使所有医学生在校期间均接受全科医学教育;有的学校只开设理论课,没有社区实践教学环节,不利于学生直观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疗;并且社区教学基地大多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作为教学基地的中心发展也不平衡,而目前社区带教师资的临床水平和教学水平对于满足全科学社区实习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社区教学基地的水平直接影响培训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学员全科医学专业观念的建立和树立专业信心[4-5];全科医学相关课程不统一,课程名称不规范、有的针对性不强等。在全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博士学位授权点少,即使有博士点的院校也未能每年招生,导致博士招生数有限。一些院校尚将住院医师规范培训与学位接轨,这些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3建议

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建立独立的全科医学教学机构,跟随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改革高校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坚持全科医学教育长远发展与当前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制定适宜的培训目标、内容和方法[6];建议所有高等医学院校将全科医学概论设为必修课,面向临床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开设;建议加强全科医学专职师资队伍建设,设立全科医学教学职称,鼓励临床医院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申请成为全科医学师资,加强师资培养提高全科医学教育质量;加强全科医学及其相关课程教学资料库的建立[7]。总之,我国高校全科医学教育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也还存在许多不足,我们需要坚持把全科医学教育纳入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马峥 黄亚芳 赵亚利 郭爱民

全科医学论文:乡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现状研究

1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团体深度访谈、试卷分析等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现有学历、现有职称、工作年限、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资格、农村常见病的处理和院前急救知识、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内容和项目、全科医学教育的需求调查、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形式、影响乡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的原因和阻碍乡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的因素等。被调查者当场填写问卷,当场回收,统计有效回收率,并对调查内容进行综合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被调查的乡村医生共356人,其中男181人(50.84%)、女175人(49.16%),平均工龄18.86年,平均年龄40.56岁。本科27人(7.58%),大专147人(41.29%),中专139人(39.04%),其他(高中或初中)43人(12.08%)。有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201人(56.46%),无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155人(43.54%)。中级职称37人(10.39%),初级职称136人(38.20%),无职称183人(51.40%)。

2.2乡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培训项目必要性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乡村医生能清楚地认识到参加全科医学教育的必要性,接受全科医学教育的态度是积极的结果显示在全科医学教育培训项目必须性上,认为学历培训、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和治疗、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常见急病的处理和院前急救知识、临床用药、专题讲座、职业院护很必要的比例较高,认为各项很有必要的为61.52%~91.01%,仅有0~19.10%认为全科医学教育没有必要。

2.3乡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需求调查由调查结果可见,乡村医生中赞成短期培训学习占73.88%(263人),半脱产学习者占12.92%(46人),赞成脱产学习和业余自学的人数较少,仅占总人数的0.84%(3人)和12.36%(44人)。赞成在高等医学院校学习者占69.38%(247人),在市级以上医院学习者占30.62%(109人)。2.4影响乡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的原因356人中有217人不同程度存在妨碍因素,139人无妨碍因素,在存在妨碍因素的人中,结果显示无时间和精力及缺乏规范化要求(26人,11.98%)、缺乏适宜全科医学教育形式(86人,39.63%)和医务繁忙(63人,29.03%)是阻碍乡村医生参全科医学教育的主要因素。

3讨论

乡村医生是农村三级医疗网点最基础的环节,其职能与全科医生十分相似,他们直接担负着我国亿万农民的基本医疗和大部分的农村卫生保健工作。调查显示我校在岗培训乡村医生多数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大专和本科学历较以往培训人员有较大提高,但是相当一部分乡村医生没有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大部分乡村医生仅有初级职称称或者没有职称,这表明乡村医生的整体水平较低、工作环境较分散、难以统一管理,这给全科医学教育集体培训带来困难。因此,提高全科医生素质,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功实行的关键[7]。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我校在岗培训乡村医生多数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大专和本科学历较以往培训人员有较大提高,乡村医生继续教育的范围也较广,但培训内容和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培训需求方面,认为学历培训、常见病诊治与急救、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合理用药、知识讲座等很必要的比例较高。356名乡村医生中,约69.38%的学员希望在高等医学院校院进行培训;73.88%的乡村医生更倾向于短期培训。乡村医生进行全科教育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新技能、扩展理论新知识、提高临床技能,其次是提升学历、岗位聘任和职称晋升需要。由此可见,在设置乡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培训课程时,不仅要注重职业资格和学历提高的培训,还要注重新知识的教育、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调查显示,乡村医生的学历、职称水平和职业资格都较低,而且由于工作环境较分散,使乡村医生参加全科医学教育的时间难以统一。因此乡村医生的培训可以采用以函授和短期培训为主的全科医学教育方式。在乡村医生的全科医学教育中,应针对性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学员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教学手段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教学内容应以实际应用为主,加强临床实践操作的培训,除课堂授课、床旁教学外,可以采用讲座结合案例讨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标准化病人等多种方式教学,以改变全科医生业务水平较低、工作热情不高的现状[8]。应规范教学过程和考核机制,加强对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和管理,这对落实卫生下乡、推动新农村建设及促进新型合作医疗的进一步完善意义重大。

作者:常景芝 陈剑 胡灵卫 单位: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院

全科医学论文:浅谈全科医学概论教学的体会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医疗费用的不断增长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目前的医疗保健现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医疗改革正向着全科医疗服务的方向发展,而全科医学概论正是介绍全科医学理论及方法的一门学科,他区别于生物医学模式下的临床医学,有着自己独特的医学观及系统的学科理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掌握好要领,避免理解上的偏差,并很好地把它运用到实践当 中。在此,笔者根据该学科的特点提出几点看法 。

关键词:全科医学概论;教学;体会

一、要牢固掌握全科医学的概念

全科医学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有别于过往的临床医疗,是一种新的医学理念与医疗服务模式,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传人我国。是指“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全科医学的定义是全科医学概论的精髓所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会它的真实内涵,避免走进以往的诊疗误区。比如要充分比要充认识到全科医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它与临床医学有何区别,它的范围、特点又是什么。

二、注重与专科医疗的区别

目前,专科医疗的过度分化,以疾病为中心的健康照顾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多的健康需求,必需要有一种新的医疗类型来补充甚至是替代。那么,学习全科医学概论的第二大任务就是要明白全科医疗区别于专科医疗的优越性。全科医疗中“防、治、保、康、计、健教六位一体”的全面服务内容以及“人性化照顾、可及行服务、持续性照顾”等服务特征是我们课堂上要讲解清楚,学生要充分理解融会贯通的。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医学模式也要随之相应的转变,由专科医学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存在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之中,人的健康状态不仅仅是包括躯体的,还包括心因性疾病及社会特征因素导致的疾病,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思考疾病的同时要关注家庭,社区和社会背景。

三、着重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强调疾病预防在整个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是全科医学概论的又一突出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一些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并发症也逐渐增多。从过往的生物医学模式上讲,患了高血压后就用药物来控制血压。但全科医学强调以预防为主,不仅给予药物治疗,还指导人们改变个体行为和生活方式,比如:高血压病人要控制体重,避免肥胖;避免{盐饮食;戒烟限酒;避免发怒;注意心理调节等等,并嘱咐患者落到实处和定期复耍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四、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全科医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内容枯燥,概念繁多。传统的学方法采用“填鸭式”或“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学,缺乏主动探索知识的环节,造成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要将全科医学概论相关知识讲解清楚,教师授课时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让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接纳。可以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 引用典型的、有针对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章节的知识点进行讨论分析,加深学生理解。例如:李某,7岁,四个月来多次因突发腹痛皆由父母亲陪同要求全科医生予以急诊处理,然而所有检查均正常,经医生与父母交谈,该儿童腹痛均发生于父母激烈争吵之时,而该儿童的腹痛突发使其父母的争吵暂时停止。这个案例的讨论就可以帮助同学理解“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照顾”的意义。

2.利用多媒体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依照教案讲述,这种教学方式不易将全科医学抽象的理论概念表述清楚,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将教案做成PPT课件,插入一些具有说服能力的临床病例图片、对照分析表、统计表等,直观明了的展现给学生,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能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后老师也可以将PPT以及教案等资料上传至校园网或是资源共享,以便学生随时下载使用。

3.采用CPC教学模式“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社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简称CPC教学模式。CPC教学模式采用课堂讲授与临床病例相结合的方法,引入了PBL(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社区实践活动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形式。他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加深学生对全科医学及社区服务精神的理解。

总之,在全科医学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先进的手段辅助教学,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全科医学的主要理论体系有重点的、简单明了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掌握,为培养出优秀的全科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科医学论文: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分析

【摘要】全科医学的提出对我国医学发展历程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全科医学虽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在发展过程中还是面临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的匮乏。由于我国高校招生就业的市场化,很多医学院校适应社会发展开展了全科医学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全科医学人才,教育的成果和教育模式之间存在很大的关系,我国全科医学教育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成果。本文总结了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希望对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的建立提供有效的建议。

【关键字】全科医学 教育模式 问题 建议

全科医学是一门研究病人、服务病人、理解病人、满足病人的学科,也是最具有人性化的临床医学学科。全科医学的培养目标是高质量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的培养离不开全科医学的教育模式和体系。

一、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对全科医学教育观念有待改变。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医疗卫生条件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所以人们缺乏对全科医学的认识,认为全科医学可有可无。并且生病去医院找专业医生的想法已经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全科医生的作用和重要性。并且随着医疗的改革,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有望在近些年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这样的话就可以实现大病去医院,小病进社区的目标。但是当前人们对于医疗相关的观念还是非常传统,认为生病应该去专门门诊看专门医生,对全科医生还不是特别认可,对于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当前由于开设全科医学教育的学校并不是太多,所以对于全科医学教育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来进行教学模式的制定。这样以来,每个学校的培养模式以及教学目标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许多医学学生对于全科医生的定位都不够准确,学生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不够了解。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许多全科医生不愿意去基层社区进行医疗服务工作,一方面造成全科医学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

3.教学偏离实际。由于理论与实践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当前的教育往往都是停留在理论阶段,与实践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造成了全科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偏离实际。通过实习就可以发现,在医学教学过程中教授的内容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实际操作以及实际可能遇到的问题分析的则较少。许多学校的教学手段也过于单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科医学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的建议

1.建立一个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想要建立一个有效地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就要先建立一个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因为全科医学教育不单单是某一个方面的教育,而是全面系统的对整个医学体系的教育,要求被教育者能够有效地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所有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社区服务的根本目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建设,必须要尊重医学教育的本质,遵循医学教育的规律,按部就班的通过知识脉络的积累和搭建,来建立一个完整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这个体系要包括学习、实习、考核、反馈等多个环节,将与全科医学教育相关的内容全部都纳入这个体系当中。

2.改变全科医学的观念,加大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要加大宣传了力度,争取从最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对全科医学的观念。要让人们明确全科医学的重要性,同时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全科医疗,通过对全科医学观念的改变来增强对全科医学的重视。政府各部门和相关教育机构也要加大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通过师资力量的提高来增加全科医学教育的产出。

3.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给学生指出学习与努力的方向。当前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社区医疗服务的水平,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整体的医疗水平,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谋福利。对学生的教育一定要从长远的目光出发,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的设立来为学生指明方向。

4.理论联系实际。任何理论都是需要实践的检验的,同时任何理论也都是从实践中来的。这就需要在全科医学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全科医学的学生不仅仅能够牢固的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全科医疗进行服务。

总之,在医学院校中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要求,也是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高校应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解决当前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培养出更多的全科医学人才,让他们在社会需要的地方发挥光和热。

全科医学论文:PBL教学方法在全科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由于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医学教学也逐渐在改变。如今也将PBL教学引进全科医学教学中来,PBL教学方法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其优秀就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的能力。本文从PBL的实施方法、实施内容以及设立问题的原则、教学中教师及学生角色的转变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其应用。

关键词:PBL教学方法;全科医学教学;应用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教学也在不断完善,全科医学理论体系也随之诞生。

一、PBL的实施方法

在以能力为导向教育的前提下,临床能力的培养成为医学中的重中之重。当下,医学人才朝着全能型人才培养方面转化,对课程结构的优化、教学内容的拓宽、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相关手段已成为当今医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PBL将学习锁定在某个具体而典型的问题中,将问题场景化,根据一些事情来引发学生自主思考,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及获取的相关信息去解决相关问题。这是一种把学生当做主体的教学方式。其意图并不是完美解决案例问题,而是要从这个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在交际、合作方面的信心。最终的结果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的能力。

二、实施内容及设立问题的原则

PBL教学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学习和问题有关的基础与临床知识,以及培养学生临床思维、人际交往等各种能力。所以,在设计问题时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设计的问题应该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一致。

(2)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可适用于应用的分析过程。

(4)需把学生定位在一个或更多教师的教育目标上。

三、PBL教学中教师及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实施PBL教学时,可进行临床情境的创设,以此来使学生解决临床问题,学生可更好地、更真实地体验真实的情境,可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且记忆也更牢固,也有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指导者、观察者、评定者,是帮助学生形成思想的帮助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则主要扮演着“给予者”的角色,对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角色应该进行适当改变。①教学观念: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组织者、参与者与指导者的角色,是保证整个教学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②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当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丰富的临床学科方面的有关知识;另外,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不断增强其全科医学理论知识水平,且不可一味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时也应熟练掌握PBL教学方法及操作过程。③能够准确选取病例和合适的问题:依据全科医学的特点、学习目标及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并设置出适合的问题情境,以此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得以更好地激发及维持。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通过选取适当的案例或者选择学生已经接触到并提出的案例,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⑤应具有激情和组织能力:教师要积极创设出师生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⑥熟悉指导方法:教师应该在适当时候给学生进行指导,使其更快地进入状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学生在PBL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也不同于以往教学中的角色,他们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其角色也需发生较多的变化。①角色意识的转变:需要由以往的“接受式”向“自主学习转变”,由简单的记忆及重复向发现、总结和展现转变,由倾听向相互交流转变。②职能的转变:首先在获得知识的方法方面,学生应该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查阅资料、相互交流和总结来获取知识;然后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掌握知识,并且积极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这样才会逐步建立起自身的知识库;最后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应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还应发挥小组的社会性,同时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还应该共同承担责任与义务,所以在知识构建过程中两者是密切相关以及相互作用的。

全科医学论文:从英国的医疗和医学教育体系谈全科医师的培养

摘要:对英国以全科医师为优秀的公费医疗体系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介绍,还从招生、学制和学位等几方面详述了英国的医学教育体系及全科医师的培养,并就中英两国全科医师的教育培养及实际需求进行比较,指出我国全科医师的不足。建议取消医学专科,增强全科医师的素质及被信任度。

关键词:英国;全科医师;医学教育;学制;学位

全科医师应该是一个国家医疗的中坚力量,然而在中国,以医院为主体的医疗体系中几乎没有全科医师的位置,即使遍布全国的社区医院或卫生院,多数也配备简单的分科,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师大都仅存在于学校等单位的医务室。

我国以专科医师为主体的诊疗体系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便并造成重复就医的局面。老年患者由于罹患多种疾病,往往在医院一次挂几个科的号才能配到足够的药物;而重症患者,也往往因为多器官受损而被相关科室推来推去,不知道该往何处就医;另外,缺乏医学常识的患者,生病后甚至连该看哪个科都搞不清,经常挂错号。中国医师的专科化极大地提高了医疗成本,也使看病变得越来越复杂,给几乎所有患者带来“看病难”的就医体验。

一方面是分科越来越细,专科医师越来越专;另一方面现有的全科医师层次较低。我国的全科医师大都是专科毕业,个人综合素质及受教育程度先天不足,造成全科与专科医师的专业素养差距过大,也使患者越来越依赖大医院的专科,导致大医院忙死,小医院闲死这种不正常的情况。而全科医师缺乏病人,没有足够的临床磨砺,临床水平也难以提高,以致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我们需不需要全科医师?如何培养值得信赖的全科医师?这是我国医教改革的重头戏,这里介绍一下英国的经验,看看他们的全科医师是如果运作的。

一、英国以全科医师为优秀的公费医疗体系

1.全科医师控制医疗经费。英国的医疗主体是全科医师(General practitioner,GP),每个英国人只能申请一名GP,一旦医患关系确立,这个人的医疗配额就转移给这名医生。在英国,医疗经费由政府支出,每个人的医疗配额都是一样的。因此,一名GP如果接受的病人(或健康人)越多,他可支配的医疗经费就越多。GP的收入由底薪加奖金组成,底薪是固定的,而奖金视他的开销而定,管理的人数越多,花的钱越少,结余越多,奖金就越高。

2.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的关系。当病人罹患重症或需要手术等,GP处理不了,会为这个病人预约专科医生,该患者的档案也会转到专科医生的诊所。到就诊的时候,专科医生看完病史,了解病情后再接诊患者,决定下一步的诊疗方案,一切结束后,患者和档案会再次回到GP的管理下,而专科医生向GP收取诊疗费用。注意,所有英国人的医疗费用都掌握在GP手中,因此,专科医生是向该患者的GP而非患者本人或政府收费。从以上流程也能看出,为何英国的专科医生叫Consultant,事实上,专科医生就相当于GP的顾问,在GP请求时,解决他们力所未逮的难题[1]。

英国这一GP控制一切的医疗体系产生了许多中国人难以想象的结果。首先是医患关系,患者的医疗经费掌握在医生手中,是否花怎么花全赖医生说了算,是否转给专科医生也由GP决定,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完全依靠医生,这样就保证了医患矛盾的最小化。同时医患关系固定,GP对患者的健康状况或病情极为了解,也减少了误诊或延误诊治的机会。再者,英国的考核指标是少花钱而非中国产业化的医院管理,如果手下的患者能少生病或不生病,GP会获得奖励,于是逼着GP主动担负起患者的保健工作。如果患者生病,GP也会想办法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佳的疗效。而固定的医患关系也防止了中国特有的患者四处就医,重复检查过度治疗的问题[2]。

另外,本着少花钱的原则,GP尽量避免把患者转诊至专科医生。于是,英国的临床专家们工作量都不大,英国医院里永远不会见到中国医院特有的熙熙攘攘像电影院那样拥挤的盛况。而专科医生接到转诊患者也要想着为GP省钱,同样希望以最简单的诊疗获得最佳的效果,如果花费太高又解决不了问题,GP就会把患者转诊给其他的专家,这将是件让人难堪的事情。

3.英国医师的薪酬。GP与非手术类的专科医生薪水相当,都是约十万英镑一年,区别在于GP的薪水是浮动的,如果管理得当,拿的奖金较多,年薪可高达15万英镑。而专科医生的薪水是固定的,与工作量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专科医生完成好本职工作就行,不需要通融GP,让他们多转病人过来。专科医生不搞多劳多得,自然也不会想着法子乱收费,过度医疗。

这样的薪酬体系保证了大多数医学生都将短平快的GP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只有那些不想管理病人,或者对某个专业有特别兴趣的医生才会进一步深造,成为一名专科医生。当然,如果年薪十万满足不了,也可以为了更高的薪水而向外科医生奋斗。

4.英国医师的独立性。英国医生像绝大多数国家那样没有中国特色的职称体系,GP与GP是平等的,Consultant与Consultant也是平等的,除非你还在接受培训,否则每个医生的诊疗都是独立的。英国的全科医师不隶属于医院,都是自己开业,一个GP相当于一个私营小企业。GP没有评职称的要求,自然也不需要搞科研,写SCI文章之类的。对于没兴趣搞科研的医生而言,GP是最好的选择。

二、英国的医学教育

英国医学院算得上老牌的医学教育殿堂,是世界上最早最成熟的医学教育体系之一,世界其他国家的医学教育或多或少都受到英国的影响,尤其英联邦国家和地区,很多都照搬英国的教育模式。即便受英国影响较小的我国,最常见的五年制也是英国模式的一个翻版。

1.艰难的入学。虽然中英两国医学教育都以五年制为主,看上去差不多,实际上的入学难度及地位却千差万别。中国由于教育产业化的原因,医科招生完全失控,2010年我国连专科在内共招收医学生111.7万人,而英国同年招生7530人;我国的人口是英国的21倍,医学生的数量却为英国的148倍,远远供大于求[3]。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不仅医学院招生人数少,而且还在人口增长的同时逆势小幅减少招生(见附表):2008年,英国招收医学生7560人,至2014年减少为6820人,使得申请者的录取率从2008年的11%降到2014年的8%。如此之高的淘汰率,能考取英国的医学院,对每个医学生而言都是极为幸运的一件事情。

英国之所以招收如此少的医学生,是因为招生名额由卫生系统的实际需求而定。英国是公费医疗,如果像中国一样滥招,导致医生过量,势必大幅提高医疗费用,政府根本无法承担。因此英国从医学院招生这个源头上就限制规模,保证医疗费用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与其他专业一样,申请者首先要通过英国的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UCAS)填写申请材料,每个学生可填5个志愿,其中医学院最多为4个。然而,为优中选优,英国医学院为申请者额外设置了重重“障碍”:26所大学要求申请者参加英国临床天赋测试(UKCAT),5所大学要求申请者参加生物医学入学考试(BMAT);另外,UCAS要求每位申请者写一份个人陈述,申请者会在陈述中重点突出“我为什么适合从医”。只有那些成绩优异并且个人陈述精彩的申请者才有面试的机会。

传统的面试由2~4名考官花15~30分钟的时间轮流对一名申请者提问并对申请者的回答打分,问题主要围绕医生应该具备的素质。而新型的“多次迷你面试”则将申请者置于一站站的面试中,每一站都聚焦于医生所需的一个特殊技能,由1~2名考官对申请者进行评估。可想而知,要取悦考官通过面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2.英国医学院的学制与学位。英国医学院的学制一般为五年,先基础后临床,与我们的五年制极为相似。医学生毕业时会获得一个奇怪的学位:医学学士、外科学士(Bachelor of Medicine,Bachelor of Surgery),缩写为MBBS或MBChB。原因在于英国的外科医生源自理发师,早期并未接受过正规的医学教育,曾被认为是一种“下贱”的工作,因此和医学算两门学科。虽然外科早已成为医学中的顶尖领域,但这个传统却保留下来,因此医学学位中Medicine和Surgery并列,像个双学位。这个学位目前依然流行于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香港和新加坡等受英国影响较大的国家和地区中。

五年是英国的基本学制,如果学生希望未来从事科研或掌握一些其他技能,会选择多花一年(或两年)时间获得第二学位,如理学士或文学士。当然,这样的学生在多数医学院都属少数。然而在诺丁汉大学,所有医学生都要求完成一项研究课题并写成学位论文,学生因此会在大学三年级获得医学科学学士学位(BMedSci degree);诺丁汉的医学生为了既完成早期的临床培训,又完成科研,只能延长大学三四年级的学习时间,最长会多出48周。

英国有五所大学的医学院实施六年制,分别为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圣安德鲁斯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完成前三年的临床前课程,牛津和剑桥的学生获得文学士(或文科硕士),其他学院的学生获得理学士。完成后三年的临床课程后,学生获得医学学位。

总之,英国的医学学位只有一种,即MBBS,学制为五年。超过五年的学制,学生除MBBS外会获得其他的学位。极端的例子如剑桥,还为学生提供九年制,毕业时除了六年制惯常的MBBS和文学士外,另授予理学博士(PhD),与之相对应,科研是九年制的重头戏。

三、全科医师的培训

上世纪60年代以前,英国医师培训的主要目标为专科医师,只有那些无法成为专科医师的失败者才不得已成为全科医师。如今时过境迁,越来越多的医学生选择成为GP。

获得MBBS后,英国所有的医生都要以“Foundation Doctor”的身份在医院轮转两年,这两年主要接受大内科和大外科的培训,当然也可以选择急诊、儿科和妇产科等学科轮转。两年结束后,所有医师开始选择未来的专业,如果选择GP,将以“Specialty Registrar”的身份培训三年。前18个月依然在医院的各科轮转,后18个月将专门作为一名GP进行培训。如果选择专科医师,同样以“Specialty Registrar”的身份接受至少6年的专科培训。

由此可知,要成为GP,毕业后需接受5年的培训,而欲成为专科医师,则至少需接受8年的培训,要求高的专业甚至需要10年以上的培训。考虑到GP与非手术类的专科医师薪酬相当,如果经营得当,甚至会超出部分专科医师的薪水,而且没有科研方面的压力,这样就使GP对医学生而言相当具有吸引力[6]。

四、英国的GP给我们的启示

1.建立实际需求。英国的医疗体系以GP为中心,每人必须也只能选择一名GP,医疗经费由该GP管理,GP全权负责手下病人医疗上的一切,包括转诊给专科医师,而专科医师反过来依赖GP转诊的患者。英国的GP拥有中国医师无法想象的权力,从制度上保证了GP强劲的需求。

而中国实施自由就医的制度,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竞争,小医院与大医院竞争,甚至小城镇的医院与大城市的医院竞争,前者如何能竞争过后者?笔者在门诊,每天都会接到来自外省市的患者,大多数的疾病在当地完全能够诊治,可他们情愿自费也要到大城市来看病。另外,因为中国就医没有英国GP式的管理,为一点点小病流连于各大医院之间反复就诊的数不胜数,这样不但加重了大医院的负荷,给病人本身也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因此我们同样迫切需要英国GP式的管理,这样全科医师才有用武之地。

2.取消医学专科。英国的临床医学只有一种学制(五年)和一种学位(MBBS),其他的六年制、七年制甚至九年制多出来的年数均学习临床以外的课程或搞科研,因此除MBBS外会获得临床以外的其他学位。GP与专科医师同样乃优中选优考取医学院,并接受完全相同的医学教育,区别仅仅在于毕业后的专业方向,GP比专科医师少培训几年。因此对患者而言,GP与专科医师同属精英阶层,具有同样的可信赖度,是可以交托生命的对象。

而中国的全科医师多数为专科毕业,不仅受教育程度较低,甚至连正规的学位都没有。在如今大学生满街跑的背景下,医专毕业的全科医师与时代完全脱节,患者如何能信任一个连大学都没考取的医生?除中国外,世界各国的医学院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实力加运气爆棚才能考进去的,因此医生无论在哪个国家均属精英阶层,唯独中国是个例外。没人愿意将性命交托给一个连自己都不如的人,因此中国的全科医师存在天然的信任危机。只有取消医专,所有医师接受同样的高等教育,全科医师才有可能获得患者的信赖。

全科医学论文: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及模式探讨

摘要: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在我国才兴起不久,所以,对于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和模式还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还没有很多相关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总结性资料。因此,本文特为此而展开论述,以全面了解中医全科医学教育的各项重点内容,并对其教学模式进行可行性探讨。在文中,笔者主要强调了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应侧重于几点优秀内容,如预防保健、基础性疾病诊疗、慢性疾病管理、康复与日常养生等,并详细陈述了教育时可采取的可行性模式,以期本文能具有值得相关研究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及模式探讨的工作者参考和借鉴的价值。

关键词:中医全科医学 教育内容 模式探讨

全科医学是一门重点服务于社区、家庭,其有效整合了预防学、临床学、康复学及人文社会学的优秀内容,是属于一门综合性的医学专科。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加强全科医疗体系的建设,以解决医疗用的快速上涨与大众对优质且廉价的卫生保健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分化。而相对其他国家,我国全科医学建设的起步较晚。我国中医医学具有群众广泛的应用性基础,中医医学具有整体角度的治疗理念,其治疗过程简便、效果安全可靠、成本低廉、耐时间检验等典型特点,而且极为符合“低耗高效”的医疗策略,因此,对中医全科医学的大力发展是很符合目前的国情,故笔者深入且全面的探讨了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及模式,巨细如下:

一、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

回顾中医学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很容易发现中医全科医学在医疗服务的理念上始终保持着一定的高度且内容极为丰富。其主导“预、疗、养”的中医学方面思想,通过应用个性化的中医诊疗原则,同时还融合了西医临床中各个专科的典型特点,而且也基本符合了全科医学的基本要求,所以,中医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中会涉及很多方面。针对这些个性特点,本文分析整理的关于中医全科医学教育的优秀内容会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一)预防保健

在近些年来,预防医学已得到迅速的应用发展,尤其在大量严重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后,政府和社会持续在不断地加大经济和精力的投入,以期努力构建出完善的疾病预防机制,以保障公众的卫生健康。中医学上有大量的临床实践性试验,指导普通群众要以预防疾病为优秀基础观念,而且建立的预防体系已在我国临床卫生医学中发挥着显著的功能。中医学往往更加注重个体卫生疾病的预防。中医学预防保健较易被理解、被接受,因此,在学校中开展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应高效融合现代及西医预防医学方面的医学理念及关键性内容,使之形成一门极具中医学特色的保健预防学科。

(二)基础性疾病诊疗

中医医疗服务时的基本对象是普通病患。在中医全科医生诊疗时,其会以患者的家庭、社区背景、地位等多角度去察看并解决其个人卫生健康和所患疾病等相关性问题,同时,还会积极给予个体化的中医服务。中医学上往往会根据病症实施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等形式的辨证性施治手段。中医全科医学对于慢性病症、老年病症、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临床治疗都具有鲜明疗效,可大范围普及开展非药物疗法。故在中医全科医学教育中要涉及基础性疾病诊疗的教学内容。

(三)慢性疾病管理

慢性疾病包括一系列不传染他人却也不能自行治愈、还需长期接受综合性干预及施治的疾病。中医全科医学可为患者提供一些列综合性、持续性的特色医疗服务。中医主要的学术思想是防患于未然,这一思想会贯穿防治病的全过程,从而彰显出其独特的优势和意义。中医学在治疗慢性的疾病过程中,多采用防护保健、全面诊疗、促进康复、预后养生等干预管理措施,进而提高群众生存质量。所以,在中医全科医学教育中要对慢性疾病管理的内容进行全面教学。

(四)康复与养生

中医康复是指在理论指导下,通过给予职业化按摩、针灸、推拿、火罐及中药调理等康复技能,积极组织需要进行康复的对象与其家属及社区一同参加,改善身心健康,恢复精神面貌,改善并逐步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相对专业康复,中医康复多为非药物或自然疗法,且具有方法众多、费用低廉、简便易行及服务广泛等优势,最关键的是康复与养生的效果好、群众基础大,极易得到推广应用,所以,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应适应这些社区性医疗服务工作的优势特点,有机结合现代及西医康复医学的理论基础,给予互相渗透,坚持发展中医康复的优势特色,这将是中医康复与养生教育的未来趋势。

二、中医全科医学教育模式

我国目前的中医全科医学教学模式上存在很多误区和不足。中医全科医师和助理的人员数量偏少,实践实验性教学模式的开展相对较匮乏,以及在中医全科医学教育质量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现针对这些问题对中医全科医学教育模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改善教育模式

建议院校多开设中医全科医学,设立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广泛招收对中医全科医学感兴趣的学生。院校培养的中医全科优秀医师,可促进医疗人员的学历结构提高改善,以为可续化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医全科医教育中确立临床实践的教学体系,教学体系中主要改善的地方有:规范梳理教学内容、完善实践课程的大纲;建立实践化教学平台、组建远程网络化教学平台、规范实践操作中基本及特殊性技能;建立实验教学基地;完善技术手段、改革传统方法;制定新型教学制度、管理完善综合测评体系。

(二)培训教学规范化

培训主要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为其能更快更适应中医全科医疗工作而举办的。在接触实践工作前,必须严格通过规范化的专业培训,从而获得合格证书,取得从业资格。这些都是中医全科医学教育的优秀体系。

三、讨论

顺应当今医学发展的主潮流,中医全科医学的教育内容及模式不断吸收融合传统医学的优势特点。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中医学院校或培训机构应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给予学生更加专业的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知识点,并有重点地进行吸收,以满足日后中医学科的发展及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