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科学教学论文

科学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23 04:12: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科学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学教学论文

科学教学论文:创新意识下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一、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在我国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教学已经得到了各地小学的重视。目前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已经陆续在很多的学校得到了开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收到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小学科学教学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小学科学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实验室、实验器材、教学用书以及多媒体资源等尚没有到达教学所需要的标准水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资源条件的现实,学生无法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实践活动验证,导致学生的思维认知和实践活动之间失去平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老师充分地把握好教学的度,才能够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达到教学的真正目标。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只有针对教学工作的具体现状,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营造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良好环境。

二、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所谓的创新性思维就是在已经有的敬仰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重新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问题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是新时期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要求学生扎实的掌握相关的基础上科学扎实,在此基础上通过头脑风暴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打大胆地设想,用新的思路设想新的问题解决方案。同时,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具体的实例或是事件,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的动力。在实际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可能不会严格的按照老师的指示,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验证,可能会对各种实验器材充满了兴趣,不停地进行各种不相关的操作和摆弄。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应该对学生进行批评,应该采用诱导或者是点拨的方式,鼓励学生正确的完成实验,同时进行其他方法的探究和创新。老师对于学生犯的错误不能够一味地批评,应该容许学生犯错,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尝试。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主动力,相对于其他的课程,小学科学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发现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构建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课本知识的质疑,并且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问题验证。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应该意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在课堂上不断地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时大胆的提问。对于发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此激发其他学生发现问题的动力,不断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三)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小学科学是一个典型的交叉性基础学科,其知识涉及到物理、化学、自然环境、天文地理等,其中很多知识都是充满探究性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例如针对铁能生锈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铁生锈的条件进行探究,让学生分别取三颗新的没有生锈的铁钉,一个铁钉放在空气中,一根铁钉放在水中,另一根铁钉一半放在水中一半放在空气中。过几天之后,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探究导致铁生锈的条件,最终相应的结论。再例如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说的可乐会腐蚀牙齿,导致蛀牙。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做如下实验,进行相关结论探究性验证。首先,让学生选取三颗大小和形状具有可比性的三颗同种动物的牙齿作为实验材料,将其中的一个牙齿浸泡在可乐中,一个牙齿在可乐中浸泡一段时间后用清水冲洗干净之后浸泡在与人体唾液成分类似的溶液中,另一个牙齿直接浸泡在水中。然后,一段时间之后观察三颗牙齿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最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结果情况,探究可乐是否能够腐蚀牙齿,日常生活中引用可乐是否是牙齿腐蚀的主要原因。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自古就有“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说法,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通过合作学生可以通过了解他人的想法,来扩张自己的思维领域,随着各种思维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摒弃传统教学思想的限制,不断地通过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探究性学习能力、合作意识以及发现问题意识等,逐渐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张瑛 单位:张掖市三立小学

科学教学论文:学生科学语言化学教学论文

一、化学语言特点

化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汉语文字,它是一种科学语言,遵循严密的逻辑体系,有独特的表达方式与特点含义,力求规范、精确、简便、恰当、严谨,比如:离子、分子和原子,有关联也有区别;组成和构成适用不同需要时的表达;“硫酸”是化学名称,“H2SO4”是化学符号,分别是文字和符号的表达;“一种元素、一个原子”是正确的表述,不能将二者对调成“一个元素、一种原子”。如:化学式、化学反应式与化学方程式三者中,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表示了一种物质的组成元素以及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化学反应式用于表示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反映了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而化学方程式则是在化学反应式的基础上,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个数不变。学生必须能够正确理解这些名词的意义及相互的区别。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主线,没有正确的化学语言的运用,是无法学习化学的。化学语言建立在汉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可以在中学生现有的汉语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去学习化学用语,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是学习化学及科学语言的基础,同时也利于促进科学语言素质的提高。

二、中学生化学语言的学习过程

掌握化学语言起步是在初中阶段,一些诸如化合物、化学变化、元素、分子等化学名词正式在课堂上听到,这一阶段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适当重复、结合实际生活,切不可强行灌输。如果出现学生对基本概念不理解或理解错误,要及时纠正,并适当鼓励,以免学生错误领会概念影响后续学习或者失去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需要理解化学知识主要有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这个时期对于正确运用与掌握化学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从原理、从根本上认识化学、学习化学是在高中阶段,高中化学中出现的信息,从质量、时效、难度看都远远超过初中阶段,语言要求更加精准,文字描述限定条件更多,符号更加国际化,外语作用更加突出。在高中阶段,学生之间容易出现不同层次的分化。语言在学习中的作用更为关键,如果能够正确理解概念、运用语言,对于内容的学习是事半功倍的;反之,则会感觉晦涩难懂,甚至听课不知所云,自学不知应该学哪里,对现实的成绩以及今后的学习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深入理解内容,并自觉运用于解题和生活实践中,以科学语言不断提出问题,以科学思维研究分析问题,将有利于科学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三、化学语言学习的途径

1.教师的言传身教。

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学生学习化学语言的主要途径。教师的化学语言风格特点将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对象。对于初中学生,结合他们的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教师要想尽办法让课堂上基础理论与生活实例相结合、直观与抽象描述相结合、具体实物与化学名词相结合。尤其是与实验有关的内容,学生的一致反映是难、散,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同时用语言描述过程,动手动嘴必须同时进行。老师课堂讲授的专业化学名词、化学用语要准确,不能模糊,不可随意发挥。而在讲解、讲通的过程语言要丰富幽默、善用比喻、善于联系实际的、用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予以讲解。对于高中生,他们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所加强,学习风格逐渐转化,接受知识受教师风格与语言特征的影响弱化。教师在对理论深度广度的准确把握、恰如其分的讲解课程的基础上,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提问,多表达,让学生学会概括总结自己的解题思路,强化科学语言素质,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2.学生的以教代学。

教学是一个知识再建构的过程,教师教学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的吸收效率。在现代教育理论中,有一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可以借鉴,老师想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某项知识,最好的办法不是教师反复多次的教,而是让学生先“学”,学生来“教”,老师再总结性地“教”。“教”是“学”最好的途径,学生先“自学”后在教师指导下“教”,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检验他们的知识能力状况,特别是化学用语的应用,在他们讲授和描述的过程中充分得到强化,使存在的问题能及时发现以便修正。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弱化了教师的地位,反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因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使得教师的知识储备大大提高,备课范围加大。

3.语文知识的运用。

尝试运用语文易混字的学习方式可以理解化学概念。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不清楚将会直接影响化学知识的学习。应用字词的区别可以帮助学生准确识记化学概念,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对字词说不清楚,写不清楚,对概念不能准确理解。如,把“氨”“、胺”和“铵”三个字混淆。“氨”“、胺”和“铵”有关联又有区别,氨是NH3,包括了氨气、氨分子、氨水、液氨、联氨;胺是氨的烃基衍生物,氨分子的一个、二个、三个氢原子被烃基取代生成的化合物;铵是NH4+,通常与盐连接在一起,称为铵盐,是氨与酸作用得到的,相当于一种金属离子(如:K+),但在加热后很容易分解为NH3。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一定要咬文嚼字,重点强调关键字词的准确。运用语文句子成分分析理解化学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如: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对溶解度的理解必须把范围界定清楚,即一定温度,因为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溶剂的量是固定的100g;溶剂与溶液要区别,溶液包括了溶剂与溶质;达到饱和状态是溶解度定义的特定状态,溶解度定义的不是任意的情况,而是一个特定的状态,即此时所溶解的溶质最多量的状态,与非饱和溶液所溶解的溶质的量要相互区别。把溶解度定义按语文语句成分的划分作为限定条件来理解并加以明确,溶解度的要点即可一目了然。运用语言文字的词语辨析来理解物质性质和理论知识,如:氧化剂和还原剂是相对关系,在一个氧化还原化学反应中必须是共存的,如影随形;还原剂被氧化和氧化剂被还原是同时进行的,体现的是物质在某个化学反应中表现出的得失电子的能力,一定要具体到反应。比如:KMnO4是常用的氧化剂,它可以氧化H2O2,此时H2O2是还原剂,这个反应是临床医学上制备医用氧气的方法,在H2O2与I-生成I2的反应中,H2O2无疑就是具备抢夺电子能力的氧化剂了。在原子结构内容中,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和径相分布是并列关系,是对电子空间运动状态的共同描述,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之所以分开研究,因为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运动方式存在根本区别,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波函数的角度分布,研究了原子轨道的形状和伸展方向,波函数的径相分布讨论了电子出现的几率与离核远近的关系,是将复杂的问题分解简化,力求更好地讨论问题。

四、语言理解能力与化学成绩的关系

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程度与对化学语言理解能力的相关性是显著的,因为只有精确地理解了化学语言,才能运用化学知识去听课和做题,曾经有一个极致的例子,某个中学生把一切液体的东西都叫做水,他的语言能力决定了他的化学学习效率很低、成绩很差。本项目组采用IBMSPSS20软件,双变量相关分析法将某市初三学生化学成绩与语文成绩进行了相关性计算,得到不同层次学生化学成绩与语文成绩的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为显著正相关,即化学成绩好的语文成绩也好,化学成绩差的语文成绩也差。有文献从化学成绩与单独的语言能力各个维度:如语言识别、语言转换、语言表达、语言应用进行相关发现,按分数划定的不同化学学习能力组别之间的语言能力差别非常显著。语言识别与语言应用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尤其重要。

五、结语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能力、体验情感、全面发展的场所,也是教师学有所用、体现个体价值的舞台。中学化学课,是培养学生化学语言能力,进而培养科学语言素质,提高科学素质的基础平台;语言素质是一个复合型人才必备的技能,科学语言水平的高低对人们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实践能力、精神领域的影响都是深广的,科学的语言是深入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有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科学语言素质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作者:郑兴 单位:延边大学理学院

科学教学论文:强化记忆PBL科学教学论文

1强调课前预习主动记忆

在UCLA,授课教师要求至少提前1周就把上课的课件及相关资料上传至电脑系统里。UCLA医学院有一套先进的网上管理系统(Angel),所有的PBL教案、大课讲义、通知安排、学生作业等都是通过An-gel系统操作,并有专门的教学助手协助完成。所有学生在上课以前都能在Angel系统预览到ppt进行预习,针对不明白的地方主动查找资料。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美国学生经常在课堂上提出大量有创新性的问题,这是和国内的最大不同点。笔者见过最精彩的一堂关于血脂代谢紊乱的课,由PeterEdwards教授讲述,期间不断有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课,连续提了20多个高质量问题。相比之下,国内通常大多数情况学生都是被动式的接受知识,未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难以提出原创性的问题。

2每周进行多次回顾强化记忆

DavidGeffen医学院课程的设置,每周星期一和星期五会各有一次PBL课程,周一让学生学习一个临床案例,根据案例提出本周学习内容(Learningis-sue),然后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整理分析、得到结论。到了周五PBL课再进行小组讨论,明确答案。周五还会进行一次本周复习(Review),通常是Blockchair把本周讲的内容再串讲一遍,结合本周PBL案例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Block3的消化系统为例,就由BlockchairDr.PreglerWayne对消化系统的生理和代谢过程进行了详细而生动的复习,获得学生的好评。

3周末通过学生自测巩固记忆

每周UCLA都给学生安排了一套自测试题(Self-assessment),由学生在Angel系统自行完成,大概有20道题,均为美国执业医师考试(USMLE)的模拟题,通过自测,帮助学生发现本周学习中尚未掌握的知识点,差缺补漏。下周星期一早上Blockchair会对自测题目进行讲评,以做到让学生真正弄懂、真正掌握。国内高校普遍尚未建立起类似的自测系统,学生大多是到了期末考试以前才一次性背诵全部知识点,考试后容易发生大面积遗忘。

4通过每个Block后期的多系统回顾深化记忆

以UCLABlock9为例,Block9包括了心脏、肺、肾脏3个系统,总共授课时间为8周,其中心脏系统讲授时间为3周,肺、肾各2周。最后1周是多系统融会贯通(MeltdownofCardio-Pulmonary-RenalSys-tems),由Block9chairJasonNapolitano把3个系统的重点内容再串讲一遍,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再进行详细解释。通过这一个星期的消化、整理,学生们能及时发现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及时进行补救。学生能从更为宏观的角度看待自己所学的知识,把各个系统的知识更好地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微观的角度看,对细枝末节的知识点更深入地领会和记忆,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从上可以看到,UCLA在PBL教学法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其并未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事实上在LuAnnWilkerson教授的推动下,UCLA实施PBL教学改革20余年来,已经大幅删减理论课时的时间达50%以上,留出了大量时间让学生自学。并且融合了病例讨论、病理阅片分析、标准化病人病史采集、模拟人技能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以全方位地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生。不过,至今传统的理论大课讲授的时间还是要略多于PBL课程的课时。对内科学教学中大量需要记忆的基础知识点,UCLA实施的是多阶段反复强化记忆的策略,不断地给学生复习和巩固已学的知识,有效地弥补了PBL法的不足。在此过程中老师的引导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并未过分依赖于学生的自觉性。

5结语

我国PBL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发现不同的问题,例如:学生无法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学生参与程度的不均衡现象、学习过程中出现倦怠心理现象、未能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等。我国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地追求考试分数,容易忽略对学生其它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部分学生初、高中欠缺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到了大学如果一下子转变成纯PBL教学往往很难适应。另外,国内医学生基数大,师资普遍缺乏,实施PBL小班教学难度很大。因此,笔者认为单纯的实施PBL的方式在我国医学教育走不通,走PBL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路才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而PBL在总授课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取决于各个医学院校生源的具体优劣情况,生源较好的学校因为学生能力较强,可以适当多增加PBL的比例。UCLA的多阶段反复强化记忆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其弥补了PBL教学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学生掌握医学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作者:陈向辉 刘跃平 李自成 单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科学教学论文:新时期初中科学教学论文

一、新时期初中科学分组实验课程的现状

一是准备不足。大部分新时期初中科学教师都没有重视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这个教学环节,忽视了实验课前的准备,没有进行仔细备课。

二是课堂纪律没有保障。分组实验课有着独有的课堂特性,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课堂大部分时间是交给学生自己的,尽管在分组实验中有一定的纪律条款进行适当的约束,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分组实验课比常规课堂教学难度更大,而教师本身对于分组实验课堂的纪律要求又比较宽松,而且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难以预知的情况,像实验成功或失败带来的喜悦感和失落感等等不同的情绪的爆发对课堂的影响。由于各种原因综合在一起,学生分组实验课往往是在一个吵吵闹闹的环境中完成的,很少能看到平静的实验环境,这样自然很难达到分组实验的预期目标。例如: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中,学生刚进实验室还没有坐下,就拿起显微镜,一会转目镜,一会转物镜,一会有拿起玻片标本看,由于不规范的操作,一不小心则损坏显微镜或摔碎玻片,使整个实验无法正常进行。据跟踪调查和提问,发现有近30%的学生回答不出刚才所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实验步骤怎样?出现了哪些异常现象等问题。如洋葱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程序如何?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什么?相当多的学生答不出或答非所问,更谈不上去分析“上表皮还是下表皮细胞”等深层次的问题。这样的实验只能算是走过场,无大的收获。

三是分组实验开出率特别是探究性实验开出率不够高。在实验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对科学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验证,因此就出现多了验证性实验而少了探究性实验,多了教师演示实验而少了学生分组实验。

四是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低下。在学生的分组实验中,往往先由教师演示,学生“看热闹”后,再去实验室“照方抓药”地做实验,学生只是简单机械地重复,动手不动脑,很多教师进行实验教学只是为了实验而实验,未能很好地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大大影响了分组实验教学价值的发挥。

五是盲目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准备”是指学生进行分组操作实验前,指导学生做好相关知识整理与复习,组织学生开展实验问题讨论,帮助学生克服对实验的畏惧感等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准备”既有知识上的准备,还有心理上的情感辅导。通过准备不但可以使学生对即将开始的实验有所把握,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处于跃跃欲试的积极状态。因此,它是科学分组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在很多实验时,学生往往没有预习,进入实验室后一无所知无从下手,要么坐在一边袖手旁观,要么模仿同学,要么看着实验报告“照方抓药”,边看边做。结果就导致了顾此失彼,不但不能实现实验目的,反而损坏了实验仪器,制造了实验事故。

那么,如何在预定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学生的分组实验,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呢?

二、提高分组实验教学质量的对策

只有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的实现新时期初中科学分组实验教学的目标。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才能提高分组实验教学的质量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加强。

(一)改变观念

分组实验课程必然和理论教学课程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对于学生来讲都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科学能力和文化素养,它们都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两者需要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因此,初中科学教师要改变观念,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分组实验课程,多进行分组实验的分析、研究、设计和反思,多进行在同一备课组间的关于分组实验的讨论与交流,另外对于分组实验设计或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还要多寻求校外老师和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要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和创造能力,多给他们提供部分自主探究,完全自主探究的分组实验,让他们更多的利用实验小组的集体力量而不是依靠老师的指导来完成实验。

(二)充分准备

1.做好内容的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的内容往往与教材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或是对定理原理的验证;或是对某一规律的探究;或是对定理原理的运用等。所以,从内容上看,决不能把学生分组实验与课堂理论教学人为割裂。认真备课,不仅要备实验内容也要备教材理论,要备二者的联系。只有把二者充分结合,才能充分去理解和完成教材所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要求。

2.明确目的

实验的前一天组织学生预习《实验实习册》中的有关内容,并布置自编的实验预习题,当天完成,经教师批改后,第二天一早发还到学生手中,并令各实验小组长帮助有关同学进行纠正。如在《伏安法测导体的电阻》的分组实验中,设计下列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回答:

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是什么?实验需要的器材有哪些?规格怎样?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什么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应放在什么位置上?根据你连接的电路图,在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应移到哪一端?为了提高实验精确度,减小实验误差,该实验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通过对测定导体电阻的实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程序性问题和开放型的讨论回答,不仅使学生加深对伏安法测电阻的理解,而且还掌握了测定导体电阻的基本方法和特殊方法。

课上检查预习情况,采用恰当手段指导学生实验操作。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采用抽查提问的方式回顾重要实验操作内容及步骤。回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真正养成课前充分预习的习惯。实验操作的示范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未学过的操作由教师自己示范,已学过的重要操作改由学生示范,并对示范结果由教师或同学给予点评及时反馈。这样做的依据是麦卡拉与凯尔德的一个研究发现:对于新手,观察专家完美无缺的示范,其效果不如观察同类伙伴的示范并得到执行结果的效果好。这样一来,学生们会在课前思考操作的步骤与准确性,课堂上其关注程度也会大大增加。

3.做好器材准备

实验必然要关系到实验器材,而实验器材是否完整就关系到是否能顺利完成实验目标。因此,教师要多了解实验内容,掌握相关实验器材的情况,不断与实验员联系交流,通过配备或自制分组实验用具来不断更新实验器材。下面列举几个实验室值得准备的实验用具及其使用方法:1、收集几十个带橡皮塞的废葡萄糖瓶,可用于研究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将瓶子用沸水预热后迅速装入半瓶沸水,盖紧盖子后把瓶子倒立过来,再向瓶底浇冷水,水会重新沸腾起来。注意:①学生要带一副防烫伤的手套来做②冬天时要浇温水,以防瓶子破裂。2、收集带盖的密封性好的空矿泉水瓶,可用来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瓶内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马上拧紧瓶塞,稍加振荡就看到瓶子被严重压扁了。3、准备500mL左右的小食品袋,用于做氢气爆炸实验:袋内充入空气,使它完全鼓起来,再插入导管并压出一半空气后用橡皮筋系紧袋口,通入氢气待食品袋再次完全膨胀后抽出导管,拿到操场或附近空旷处用燃着一木条碰捅食品袋,随着会听到“砰”的一声,袋子被炸得粉碎,这样会使实验更易操作,更安全。

4.优化设计

在分组实验中,教师经常需要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以及实验仪器使用的注意事项,又要留出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实验,也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率地完成分组实验的目标,这就需要充分优化实验设计,尽可能地构建一种理想的实验教学环境,以达到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和生生多重交互、合作创新等多方面要求。例如利用砂纸(砂去氧化层,有利于焊接)、松香(助焊剂)、焊锡和电烙铁,将两节新干电池串联焊接起来,并在两端各焊上一根导线作为电源(按班级人数一人一个),在小灯泡的螺旋和尾部也各引出一根导线作为用电器(每人两个),再加上实验室里的开关、电压表、电流表、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等就可以进行一系列的电学分组实验。我是在本系列实验课前选出8位平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作为焊接小组长,在课前让他们在我的指导下把较难焊接的大部分小灯泡先焊接好(每人焊接15个左右后都会成为焊接熟练工,能做到1~2分钟焊接好一个),并各留给他们一个作上课时示范焊接用。实验课时我先集中介绍焊接的注意事项,然后由8位小组长带领和指导他们的组员每人自己制作好自己的简易测通器(约需15分钟)。接下来还可以用简易测通器探究我提供的和学生自带的一些导体与绝缘体的导电能力,时间充裕的小组还可以合作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际操作判断出一米长硬塑料管内导线的“首尾”,来不及的小组课后完成。接下来把测通器中连接电池和小灯泡的那条导线中间处剪断,上面制作完成的电源和用电器接下来还可以用在连接串并联电路,练习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练习根据实际电路画出电路图,研究欧姆定律,探究变阻器的作用等十几个实验,每一次实验都可以让每一位学生节省3-5分钟的电路连接时间,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设计和交流评价等环节,同时,让上面两组器材由每位学生自己保管,这样就很方便将原来要在实验室完成的实验带到教室甚至家里完成了,从而大大提高了分组实验的灵活性和效率。

(三)做好示范

由于新教材中没有专门对试管加热、药品取用、酒精灯的使用、试管的清洗等实验仪器的基本操作进行单独的学习,而是在课堂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中零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演示实验中一定要规范,在平时的学习中进行渗透,并反复强调。这样,在分组探究实验中,教师可以减少讲解仪器使用的时间,从而提高实验效率。

(四)合理安排课堂结构

分组实验作为一堂课,教师需要做到有效管理,需要对课堂进行紧凑安排,使学生处于适度紧张的实验气氛当中。将合理安排课堂结构和让学生都能动手实验结合起来。通过教材分组实验内容安排偏少的特点和两人一组的实验现状,需要教师将时间节点抠得更准更细一些,尽量在一堂课完成两轮实验。每一轮实验由一个学生进行单独操作:第一轮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另外的学生进行观察,第二轮需要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就不再进行指导。此时,鼓励第一轮操作的学生担当指导的重任,帮助第二轮的学生完成实验,从而让课堂结构更加紧凑,实现每一位学生都能动手做实验。

科学教学论文:新课程理念下科学教学论文

一、利用生活课程资源进行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生活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小学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要想学好科学知识,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利用生活课程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技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树立合作学习意识,学会在问题探究中实现自我提升,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比如,在进行“根和茎”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内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了利用生活课程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我们学校的种植园里有很多本节课的课程资源,我在上课时将学生带到种植园,让学生自己拔出某种植物,观察其根的特点,并让小组通过谈论形成一致意见。在课堂上交流时拿着刚才自己拔出的植物的根,边展示边讲解其特点,使学生轻松理解了根的分类。尤其是对香菜的直根,大葱的须根等进行深层次的实验,得知根具有吸收营养、防止水土流失等功能。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知识面,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查询,对生活中植物的根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尤其是对那些特殊的根,如气生根、储藏根、寄生根等,通过网络查询,弄清了它们的特点和功能。这样教学,有效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提高了科学教学质量。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综合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效率

我们知道,很多科学现象和实验过程不是短时间能看得见的,有的实验内容需要几天或者是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这样,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一课时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为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看到实验现象或者是实验的全过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辅助实验教学。课前对全程实验进行录制,实验过程可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操作。通过专用软件进行编辑形成科学课件,辅助课堂教学,大大节省了课堂上实验过程的等待时间,具有很强的实效性,能够全面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比如,在进行“小苗的诞生”的教学中,一般种子萌发的时间都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完成,如大豆、小麦、水稻等。还有一些多种子的萌发需要更长时间,如猪笼草、栗子等种子等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节课要做完“小苗的诞生”全过程是不可能的。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家庭DV摄制每个环节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小苗诞生的过程,每一天的情况都用视频记录下来,上课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每一阶段的情况。这样教学大大优化了课堂时间,将课内外的知识进行了有机的融合,综合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再如,在进行“动物的食物”的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喜欢看电影的特点,课上为学生出示动物世界的视频画面。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察,了解了很多身边没有的动物的进食特点。在丰富知识视野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系统、更全面,能综合提高科学教学效率。

三、为学生搭建自主创新学习平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评价青少年综合素养的关键因素。这就说明科学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十分重要。我们科学教师应从学生发展的大局出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大胆放手,为学生创设尽可能多的自主创新学习平台。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索,掌握相应的实验操作技能,从中发现问题,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综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比如,在进行“传热比赛”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利用教材上的几种方法进行实验探究,还要动员学生在家进行实验探索,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探究性学习。很多学生在课上汇报时,说出了自己的创新做法。有的学生自制了“传热比赛”学具,利用身边的金属、豆子等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收到很好的实验效果。这样教学,教师为学生搭建很好的自主创新学习平台,将教材上的知识搬到生活中来,将课堂进行有效延伸,使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知识,创新实验思维方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结语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离不开新课程理念的指导,需要教师加强课程研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媒体进行模式创新,方法创新,思路创新,力求打造务实高效的科学课堂,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实现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从而综合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技能,全面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作者:李宝 单位:河北省迁安市野鸡坨镇丁庄子完全小学

科学教学论文:医学整合课程神经科学教学论文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武汉大学医学院2009级、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教改实验班149名学生。

1.2教学实践

整合课程学时数为108学时,其中理论课76学时,实验课及小组讨论(包括临床病例讨论和临床见习)32学时。课程内容的安排以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为主线,遵循“从结构到功能”、“从生理到病理”的原则,分别介绍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的正常生理功能及相关疾病,并通过临床病例讨论和临床见习强化所学知识。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建立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整体知识框架、以利于学生系统、整合学习神经科学相关知识,并通过病案导入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整合课程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基础与临床教师担任授课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和课件共享,促进教师之间进行授课内容的沟通和整合。除理论授课外,整合课程加强了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临床病案小组讨论以及临床见习。病案讨论在每个阶段课程结束后进行,以小班(20-24人)为单位开展,以小组报告和讨论问题的形式进行。病案讨论时,学生应用本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病例,最后由教师总结讨论中存在的问题。临床见习安排在课程最后阶段,以利于学生对临床病例的综合分析与理解。

1.3教学效果评估

针对课程内容的整合以及整合学习方式设计学生问卷调查表,以了解学生对整合课程的评价。调查问卷中设置“赞同”、“中立”、“不赞同”3个不同程度的选项。

2研究结果

对于课程内容的整合,大多数学生持肯定态度。80%的学生认为整合课程内容设置合理,前后内容具有较好的连贯性。对于授课过程中内容整合的评价,78%的学生认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同学科授课老师了解彼此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重复少,在教学内容上具有连贯性。但是,也有8%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以及授课过程中内容的整合和连贯性不佳,主要反映在难以理解行为医学与基础医学的联系。神经科学将多门传统的基础和临床学科整合,78%的学生认为整合课程加强了基础和临床的联系,有利于理解和系统掌握神经科学知识,86%的学生认为课程中的神经生理、解剖等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及病案讨论等密切相关。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课程有效地整合了各门学科,避免了各学科间的内容重复;内容设置强化了基础与临床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系统性学习。对于整合课程学习方式的满意度,80%的学生认为整合课程提供了完善而系统的医学知识框架,82%-85%的学生认为这种基础与临床结合的学习方式,既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另外,90%的学生认为这种从结构到功能、从生理到病理、从基础到临床的学习方式,可提高学生对临床病案的分析能力。由此表明神经科学将基础与临床有机整合,更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以及运用神经科学相关知识。

3讨论

3.1课程系统、有效地整合了多门学科,内容设置合理

由于整合课程涉及多门传统学科,各学科教师均参与讨论和制定教学大纲,明确各部分的授课内容,并通过课件共享,最大程度地避免授课内容重复。此外,基础医学教师授课时也注重加强与临床实践的联系。调查结果也显示,学生普遍认为教学过程中各学科老师间的重复内容少,并且神经生理、解剖等基础知识与临床理论与病案等密切相关,表明学生认识到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并能在临床病例中强化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认为基础医学难懂、基础理论脱离临床实践的现象。整合课程首次融合了精神病学、医学行为学内容,使学生对神经科学领域有了新的认识。调查结果中也显示80%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设置合理,具备连贯性,表明课程有效地整合了多门学科。但调查结果也显示,少部分(8%)学生不认同课程设置的连贯性及不同学科教师授课过程中内容的连贯性。这也表明各学科的授课教师应积极拓展知识结构,尤其是对精神病学相关理论及行为医学的学习,并注重授课过程中的整合,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3.2课程整合基础与临床医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合学习能力

整合课程的目的不仅是简单的学科内容整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系统、整合学习的能力。整合课程首先讲授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辅以生理功能,然后讲授相关疾病,最后通过临床病例讨论和临床见习巩固所学知识。这种从结构到功能、从生理到病理、从基础到临床、从具体的神经结构变化到抽象的精神行为改变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和认识神经系统各部分的生理功能和相关疾病,既巩固了基础医学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临床疾病的认识和理解。病案讨论让学生对疾病有初步的认识,临床见习让学生面对面接触患者,使学生对疾病有更直观的认识,当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真实的临床诊疗服务紧密结合后,学生就会产生“学有所用”的感受,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整合学习的能力。

4结语

课程整合是医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神经科学有效整合了基础与临床学科,不仅有利于医学生的系统性学习,也促进了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对推动我国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整合课程涉及学科广,教师应积极扩展医学知识结构,加强课程内容的连贯性,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

作者:王泽芬 张先荣 尹君 单位: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系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系

科学教学论文:我国PBL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一、PBL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新课革的教学理念有四点:学生主体、体验过程、生活经验和合作探究。PBL教学模式是新课改以来渐渐受到教师青睐的学习方式,基于问题的学习,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基本思路,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展开,把问题融入生活中,创设情境,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这样的教学法才顺应当今社会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潮流,得到越来越多教学工作者的认可。

二、PBL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过程

下面以苏教教版四年级上册《我们的食物安全吗》一课为例,阐述PBL展开的具体步骤及内容。

(一)提出问题,组建小组。

目的:学生能根据策划的活动主题设计相关子课题,制定活动方案。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些年食品安全事件接连发生,直至2008年三鹿奶粉引发的三聚氰胺事件,把食品安全问题推向了一个顶峰,可喜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高票通过了《食品安全法》,但食品安全问题仍然任重而道远。那么今天我们也以食品安全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实践活动”。这是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因此,这样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形成活动主题。

学生可以围绕活动主题从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领域入手,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策划,设计相关子课题。如:食品与健康、假冒食品的危害、食品安全法律知识、绿色食品等。

3、组成活动小组。

将学生分成六个大组,每组选择一个问题,每个组要有一个记录员、一个发言者,记录员记录组内的活动流程,发言者上课时代表本组向教师和同学汇报本组成果。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要先认真做好本组的作业题。

4、制定活动方案。

在制定活动方案之前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撰写活动方案的具体要求:(1)内容要清楚、详实:在活动计划中要写清楚活动的具体内容有那些,也可以分步骤把活动的各个环节写出来。(2)分工要细致、具体。(3)目标要明确、全面:学生在确定活动目标时考虑的不一定全面,教师在巡视时应及时点拨指导。各小组活动方案形成后在班内交流,其余小组给予补充。在各小组交流过程中针对方案的制定及学生在小组内的表现及时评价,给予肯定或指出不足。各小组重新完善活动方案。

(二)形成共识,展示成果。

在实践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各小组成员再次集中,讨论交流学习活动的认识和体会,在小组内达成问题解决的共识,制定一份集体的成果结晶。目的:通过这个阶段的成果展示,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后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评价总结,拓展创新。

根据各小组的展示情况及时评价,评价包括学生的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多个维度。评价不仅注重对学习成果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性、主动性等方面的考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收集和分析利用信息能力;(2)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3)合作与交往能力;(4)创新能力等。使评价更趋于科学、合理、立体。在展示过程中,教师不应打断学生的发言,如过分拖沓,则提示一下时间,尽量不要拖堂。对于错误结论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点拨。

三、PBL教学模式有效应用的注意事项

PBL教学模式的应用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教学进度,二是注意小组内人员的构成情况。要保证不会因为新颖的教学模式而耽误该有的教学课程,课后不要拖堂,不要布置过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在小组成员的分配上,要遵循不重复的原则,每个小组成员都要轮流充当不同角色。一学期下来,每个人都要上台发言演示一次。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久而久之,学生的能力和教学效率一定会得到提高。总之,只要积极性调动的好,并给予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机会,科学教育就更能生活化,生活处处有科学,生活处处用科学。

作者:史柏良 单位:常州市朝阳新村第二小学

科学教学论文:PBL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一、小学科学PBL教学设计流程

1.对学生现有能力和需要的综合分析

通过对参与PBL的学生的能力和需要的综合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科学素养基础,学习能力,能够完成PBL所需要的情景问题的难易程度。从而能够客观和准确的提出的学习目标,准备合理的PBL讨论的情景内容、设计、多媒体的选择和相关图书资料。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分析,例如:学习者为xxx学校xxx年级学生(请客户自己修改黄色部分):全班共有x人,男生x人,女生x人。男生女生混合分为x组,每组5人。学习能力,学生均能够自行阅读小学科学相关的文章资料,经过老师前期培训,学生可以借助电脑,图书等查阅相关资料。对于小学科学的基础课程中涉及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总结学生对哪方面的小学科学问题感兴趣,或者对于那种情景方式更易于接受(比如小学生对图画或者小故事更易于接受)。

2.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

依据我国专家研究成果,PBL学习方法实施的优秀目标是使学生:搭建扎实并且灵活的知识基础;提高并且开发高层次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开展自主学习;能够在PBL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要对本学科的特点有良好的掌握,在本案例中,如讨论小学科学中的动物单元,讨论与蜗牛相关的问题。笔者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获得方面,通过观察蜗牛的生活环境,身体形态,运动和了解饲养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在获得动物共同特征的同时,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2)PBL的过程和方法方面:通过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碎片的唤醒,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观点,通过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观点。提出问题后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总结能力。(3)合作精神等品质的培养:在PBL的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增强把生活知识运用到书本中的能力。同时小组讨论合作的交流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自信的表达观点的能力,交流能力。(4)通过对蜗牛的观察分析,饲养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发现课本之外没有的知识,如蜗牛的食物、排泄、生长、繁殖等,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同时又养成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3.学习环境设计

(1)问题情境设计。

通过图片来展示身边的小动物,如小学科学课本中动物单元提到的,蚯蚓,蜗牛,蚂蚁,金鱼等。让学生注意到身边的小动物,了解这些生命体的特征。让学生想办法、动脑筋尝试调查、观察获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的小动物的信息。感受动物和自然、人类的关系和动物的多样性。

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如,秋天里有哪些小动物,怎样观察获得小动物,还以蜗牛为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蜗牛的生活习性是什么?蜗牛用什么呼吸?蜗牛睡觉吗?然后是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进行提出问题阶段,每组的成员记住自己提出的问题。

(2)学习资源设计

老师可以将班级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收集到一起,以ppt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动物的教学视频,向学生展示蜗牛的一些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给出一些相关的动物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去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同时给出相关的图书资料,让学生有平台去查找相关资料。

(3)学习过程设计

为了培养学生条理清晰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再现学生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后能够知道自己的正确或者错误之处,同时也可以作为认知档案留存,使得学生能够在发散思维的前提之下,又能有章可循,不至于使得PBL教学,成为没有边际的空想和学生无根据的遐想。

4.学习评价设计

本案例PBL评价的方式有3种,即教师评价、组内成员互相评价、自我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成果评价两个方面;学习过程价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参与PBL的合作程度、主动性、积极性、在组内起到的作用,以及是否有效地分享小组其他成员的经验。学习成果的评价注重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此过程中的查找资料的能力。得出结论的正确与否。

二、PBL教学的实施思考

从小学科学动物单元蜗牛案例的设计思路和实施效果总结得出,PBL的教学模式对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此外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在学生知识获得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不再是灌输式的应试教育下的死板,不再是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使得学生没有思考的理由和空间,也没有的绝对的错误和正确,使得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挖掘找出问题的答案。这一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扎实的科学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PBL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生的体会是,以前的小学科学课,都是老师直接讲解书本的知识,他们没有过多的去思考相关的问题,也没有去想自己哪里不懂,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记住相关知识。课堂效率低,对于太多要记忆的东西产生厌恶情绪。但是PBL的讨论过程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同学之间不仅加强了沟通,虽然回因为会不同意对方观点而争执,但是又可以努力查找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查找资料过程中学到了许多课本没有的知识。同时经过资料的总结还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使得简单的蜗牛一课特别丰富多彩。同时还能认识到其他动物的相关知识。PBL使得学生成长了很多。对于参与PBL之中的老师也深有体会,他们说: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学生的表现机会,只有个别同学在课堂上比较活跃,但是PBL中一些不常发言的学生提出的观点也令我惊讶于他们潜在的能力。虽然PBL教学有诸多优点,也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推崇,但是在大面积和广泛的推行过程中还有许多挑战。需要在接下来的PBL教学探索中去解决。主要有以下方面:

1.教师角色

在PBL模式下小学科学的课程中,教师的身份只是一个引导员,辅助者。引导学生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并且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在学生讨论偏离主题或者有明显错误的时候进行纠正。并记录每一个学生的表现,以及相关问题。同时,为学生提供书籍等相关资料,为学生创造亲历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进行知识建构的时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当然,教师还要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在学生小组讨论学习过程中,教师负责调控小组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团队协作意识。

2.学生角色

在PBL模式下小学科学的课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在整个PBL过程中,都要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认真的准备,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倾听小组成员的意见,也要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还有竞争意识的融入,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的同时,还提高了交际合作能力。

3.师生角色的转变需要逐步适应的过程

有上述分析的教师和学生在学习知识的主动和被动关系的转变可以看出,如果达到PBL的要求还需要一些时间。老师的转变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习惯自主学习的模式。

4.教学课时延长

教师备课(设计教学设计,问题引导,教学资源等方面)所准备的时间比旧的课堂教学多,因为你不知道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在PBL过程中老师也处于一个学习者的角色,要不断的对自己不熟知的知识进行补充学习。同样,在PBL教学中,学生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查找资料,准备问题,讨论,分析结果等,有时课堂的时间不够,会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这样有可能降低学生的兴趣。同时对于课时的控制有一定的难度。

5.成本比较高

硬件上:相对传统教学,PBL模式需要准备多媒体教室,有条件的甚至需要网络教室,对于讨论中的相关表格,资料的开销都增大。软件上:对于老师的需要增多,每一个小组都需要一名老师指导,监控。这样人力的需要加大,同时也增加了实施难度,老师虽然不在是知识的主要讲解者,但是他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6.对学生的评价客观比较难

PBL模式下对于学生的评价比较困难,因为学生的表现可以是学生表现可以是,发言的积极程度,资料的查找能力,分析问题的准确性,创新能力,问题解决的报告等等,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很难说学生的表现是好还是不好。同时还有组内互评和自我评价,都存在很大的人为因素和主观因素,对于学生真实能力的反应很难评价的客观。对于具体的评价项目很难确定,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之后来逐渐完善。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和教学经验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对于教师来讲,首先要对课程的设计有良好的把握,对于角色的认知要坚定,留给学生更多自我学习的空间。对于硬件和软件资源的要求,可以将PBL设置为一门课程,同样也可以让学生自发组织PBL小组,在课下进行讨论学习,对于一些资料可以重复利用。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对于教师资源的要求,可以由一些有相当文化水平的家长在课下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结语

PBL的教学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依旧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各界,学校的推行,老师的正确引导来使它发挥更好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PBL中受益,在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使小学科学真正能够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科学素养从小养成。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直观只要的意义。

科学教学论文:我国小学科学案例教学论文

一、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环节对于《科学》教学来说是一个基础性的环节,做好课前准备才能在有限的课时中直接进入主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才能够把握知识要点,在施教过程中达到师生协调配合的目的。课前准备不但要求老师要收集关于授课知识相关的大量信息资料,同时学生也要从自己的条件和能力方面出发,完成课前准备的相关作业。例如在《各种各样的石头》一节的课前准备中,提前让学生寻找不同形状、颜色、结构的岩石标本。教师也要充分筹备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笔者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充分运用观察器官通过对岩石的观察和思索来认识岩石的形成、构成,通过对岩石认知的过程增强学生了解事物的能力。其目的既不是单纯地了解岩石的种类,也不是只为了学习岩石的构成,而是通过对岩石观察、了解、认知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和素质。明确这样的教学目标,对于开展科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其次要选编合适教案,要求案例必须从现实角度出发,贴近现实生活。要对收集到的相关数据或资料进行梳理分类,甄选出符合学生心理和教学现状的有用材料,将材料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形成自己完整的教学案例。在确定教案上,可以适当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但切忌死搬硬套、照本宣科。这样就容易导致教学模式的程序化,缺乏新鲜感而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制作教案上要以新悦人、以奇取胜。学生在课前准备中要根据自己对自然的认知经验,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通过在不同地域、不同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标本采集,妥善做好标本的收集、存储。教案设置笔者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1.确定难点。

将重点放在学生观察方法、观察记录和标准分类上,即学生各自采取怎样的观察岩石的方法来填写观察记录,能否将观察心得准确详实地记录下来,并以记录为依据将岩石进行分类,难点确定下来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侧重给予学生正确引导。

2.教具准备。

在学生搜集标本的基础上,教师也要准备一些岩石标本,并准备一些放大镜、显微镜之类的观察用具,根据教学目标制作观察记录表和岩石标记以备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设置来做好记录。

3.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采取分组方式,将必要的教具和记录图表发放给学生后,将自己收集标本或图片影像资料向学生做一简单介绍,引入教学课题。然后引导学生各自观察手头的岩石标本,观察后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这样一种表象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诸如“岩石来自哪里”、“看到过什么样的岩石”、“岩石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增加认识、加深理解。选择有典型特征的标本,让学生对标本进行个体描述,广泛征求其他同学对于描述的认同和异议,并进一步引申到岩石结构、形成等认知层面。随着认知的深入给岩石进行分类,完成记录表填写任务。

二、课后反思

以往的实践教学经验表明,在《科学》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涉及到许多物理现象或化学现象,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单凭课堂理论教学是无法让学生全面接受的,但是通过实践动手操作,学生便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动手操作也充分符合青少年好动的心理特性,往往在轻松快乐的实际操作中将一些抽象的理论原理转化成实践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理解的更加深刻,进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施教老师要在教学教研方法上进行细致深入地研究和改进,要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将生活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将生活中的精彩引入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把课堂教育作为一种手段来延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科学教学论文:学生科学素养视角下物理教学论文

一、何为科学素养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与表述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形成统一、广泛的认可的表述。国际经合组织(OECD)的观点是:科学素养是一种能力,是人们运用科学知识来对问题进行确定并得出有证据的结论,从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界进行改变和做出决定的能力。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PISA)中提出,科学素养的测试应该有三个方面组成:科学基本观念、科学实践过程与科学场景,而在测试范围上则是由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的过程与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所构成。总的来说,人们普遍将科学素养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是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能够达到了解的程度;第二是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能够产生的影响有基本的了解程度。

二、重视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作为科学素养中的实体,科学知识与技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容易把握。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等也可以在学生学的过程中进行培养。然而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这些观念性的东西则需要更多的精力去关心。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因此必须关注学生学习物理的整个过程,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重视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新课改的过程中,说的最多的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养成认真观察演示实验、认真思考,并能够不断的自我提问的良好习惯。要能够让物理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就必须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各种物理问题则是起到这种作用的有效媒介。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的对物理实质进行理解,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研究物理的能力。例:一个原长为L的轻质弹簧竖直悬挂着。今将一质量为m的物体挂在弹簧的下端,用手托住物体将它缓慢放下,并使物体最终静止在平衡位置。问在此过程中,系统的机械能如何变化?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不容易入手。对此,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进行讨论,让学生从讨论中进一步的体会功和能的关系,什么力做功改变动能,什么力做功改变机械能。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理顺?该用什么方法?这些都涉及到了学生学习中的认知过程、反思过程与总结提高的过程。我们应该重视这个过程,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思维障碍及成因,并解决这些问题帮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重视物理问题分析的过程,加强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是他们提高物理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因此必须重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他们学会利用物理内在规律,选取最合理的有效手段解决问题。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与物理思想,在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明白要解决一个物理问题就必须对物理过程与物理情景有清晰的认识,然后通过分析确定出应该用什么物理规律来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学会科学的方法十分的重要。例:质量为m的小球被系在轻绳一端,在竖直平面内做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运动过程中小球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设某一时刻小球通过轨道的最低点,此时绳子的张力为7mg,此后小球继续做圆周运动,经过半个圆周恰能通过最高点,则在此过程中小球克服空气阻力所做的功为多大?这个题中包含了两个状态一个过程,根据两个物理状态的受力情况可以列出两个合力等于向心力方程,再根据动能定理列一个物理过程的方程,三个方程联立即可。关注学生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了解学生学习物理时的困惑,引导学生高效而规范地分析物理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有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重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模仿和经历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中体会科学家探究自然规律时的思想和方法,让这些思想和方法转化为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方法。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1)重视学生提出物理问题、从猜想到假设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问题意识;(2)重视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3)重视学生实施物理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小结

总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尽我们高中物理教师的全力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争取从高中阶段走出去的学生能够具有更高的科学素养。

科学教学论文:轻负高质初中科学教学论文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个轻松、和谐、宽裕的教学环境,不仅能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还能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地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初中科学知识以具有趣味性的实验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其操作简单、方便,现象也是生动、具体的,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根据我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初中科学教材中的酸、碱、盐等内容之所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因为在教学中具有较多形象化的实验演示,提升了学生的新鲜感、有趣感,激发较强的求知欲望。通常情况下,设计具有趣味性实验的方法有以下三个途径:第一,对书本上的演示实验进行简化或者是重组,或者是要求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第二,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多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实验进行教学;第三,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学“重力”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在教学前先让学生了解宇航员的一些事情:宇航员在睡觉的时候床板形同虚设,站着和躺着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差别、在洗澡的时候倒在身上的水不会流失等。当同学们在听到这些“奇怪”的现象之后,就会兴趣盎然,同时也会打开自己的思维,进行想象。此时,教师要求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宇航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那么,在地球上这些现象也有可能发生吗?经过学生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恍然大悟。接着,教师需要乘热打铁,对学生的引导再次进行引导:“若是我们的生活中都失去了重力,那么,我们的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学生就带着这些问题一步一步的走进该堂内容的学习中去,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想象,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2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掌握教学过程中的步伐

在有效地时间范围内,适当的加快教学步伐,这样有助于刺激学生的学习头脑,同时还能振奋学生的精神,促使在课堂上集中精神,并且还能有效的延长学习时间。轻负高质的教学要求,就是要求我们在轻负的前提下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过程中,高质量的课堂要达到高密度、大容量,这就要求加快教师的教学步伐。课堂节奏加快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增多了,自然会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教学中要想实现高密度、大容量,必然要求所教内容要精湛,要突出该堂内容的重难点,避免出现以往的“灌输式、机械式的教学以及题海战术”,在有效的45min内完成有效的教学内容。适当的、科学的加快教学步伐就是现实这种轻负高质教学的措施之一。例如,在教学“元素化合物”这章节内容时,首先要以物质作为教学优秀,接着联系“结构-性质-用法”以及“性质-存在-制法”这两中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最终逐渐提升初中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

3教学中实施问题式的教学模式

问题式的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法而言的,它以“问题”为纽带,使学生在问题的提出、思考和解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开拓思维和提高能力。

例如,在教学“浮力”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以下这几种方法来开展问题式的教学:

3.1情境的创设

漫画之一,国王将皇冠交给阿基米德,设法验证其真假。漫画之二,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水溢出,人变轻了。教师在出示这两幅漫画的时候,采用故事的形式进行对其进行叙述,再通过这些漫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进入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去。

3.2为引发思维提出问题

教师在提出了问题之后,要求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唤起注意力,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些问题:“这堂课我们也来研究一下该现象,阿基米德进入浴缸所涉及的物体有哪些?那么,我们所要研究的是什么呢?我们是要研究谁与谁之间的关系呢?”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分析、回答,最终引出浮力的概念,从而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知识框架,促使学生在上课之前明确其所学的方向。

3.3自主、探究、合作,加强自我的纠错、完善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将相关的器材分发给每个小组,并让小组亲自动手实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探究、讨论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生生之间互帮互忙、优生带动差生、锻炼学生的胆子、积极开发学生的思维等。此外,教师要主要对小组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指出不足之处,促使学生及时的改正、完善自己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以及阿基米德定律的完整结论。

4结语

总之,要想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实现真正的“轻负高质”教学,就必须不断研究教育科学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构建和谐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创新。

作者:王祖侠 单位:浙江省临海市东塍中学

科学教学论文:素质教育视角下科学教学论文

一、课前准备为教学主题夯实基础。

课前准备环节对于《科学》教学来说是一个基础性的环节,做好课前准备才能在有限的课时中直接进入主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才能够把握知识要点,在施教过程中达到师生协调配合的目的。课前准备不但要求老师要收集关于授课知识相关的大量信息资料,同时学生也要从自己的条件和能力方面出发,完成课前准备的相关作业。例如在“观察蜗牛”一节的课前准备中,老师要选编合适的教学案例,要求案例必须从现实角度出发,贴近现实生活。要对收集到的相关数据或资料进行梳理分类,甄选出符合学生心理和教学现状的有用材料,将材料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形成自己完整的教学案例。在确定教案上,可以适当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但切忌死搬硬套、照本宣科。这样就容易导致教学模式的程序化,缺乏新鲜感而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制作教案上要以新悦人、以奇取胜。学生在课前准备中要根据自己对自然的认知经验,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通过查阅介绍蜗牛生存环境的书籍,确定标本采集的范围和目标,可以在不同地域、不同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标本采集,妥善做好标本的收集、存储。在采集存储的同时认真思考蜗牛的生活习性和生存规律,做好与老师的互动交流,将采集存储过程全程记录下来,加入自己的心理思考。这样师生的课前准备由平面式课堂理论教育转化为立体式自然实践教育,契合青少年好动的天性,使学生在主动的现实操作中完成了课时教育主题的接触和了解过程,为进一步进行主题知识的研究和主要知识点的把握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二、学习提示为教学主题明确方向。

由于青少年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大多数是表象的,教师做好学习课程中各个环节的引导对于学生掌握知识非常重要,在具备了完整蜗牛标本的条件下,具体怎样去观察,主要观察蜗牛哪些重点活动,能从观察中发现什么,这些需要教师对学生作出细致的引导。在这一教学环节,要求教师所提问题要符合学生课程的进度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大而不当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过于简单的问题往往对学生的思维又起不到启发效果。所以教师的提示问题尽量做到问题间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有衔接性和连贯性,能够做到层层深入,抓住施教知识主线有效引导学生按自己的教学方向逐步深入递进。比如提出蜗牛是怎样前进的?蜗牛如何觅食和感知外部环境?在教师提出问题提示后,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观察思考,借助放大镜等辅助工具认真观察并具体描述蜗牛的各项外部特征。边观察边讨论蜗牛的活动、感觉、觅食、呼吸等问题。这样就引导学生逐步由观察蜗牛的外部形态入手,逐渐深入观察和思考蜗牛的动态结构、活动特征和身体构造等。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施教过程避免了学生由于对事物一无所知而失去学习思考兴趣,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层层深入激发了学生不断求知的强烈欲望,进而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增长了知识。学习提示在施教中起到了旗帜性的引领作用,对于学生明确学习主题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或努力方向都是十分必要的。

三、分类指导为巩固理论提供保障。

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程度导致了学生成绩不可能处于一个相同的水平,在《科学》教学中,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尤其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长时间落课就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滋生。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教案时做到统筹考虑,既要针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针对成绩差的学生,使其能够充分参与进来。针对理论知识上掌握的不统一,适时作出分类指导,尽量达到平衡或尽量缩短对知识掌握的差距。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已准备好的教案给予个别相应的提示帮助,及时引导学生进入主题知识的学习和思考。对于理论基础较好的学生,老师可以适当加深提示难度或拓展知识领域,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例如对蜗牛的观察从表面的动作等表象认识逐步加深到对蜗牛的内部结构、生理特征和组织构造的认识上,同时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良好空间和氛围,通过观察和实验用自己的理解撰写实验报告,体现自己对主题知识的认知程度。运用分类指导和自主学习为学生创造了增进理论学习和巩固理论知识的空间,将平面式的灌输教育变换为立体式接受教育,促进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保障。

四、充分讨论为拓展思维搭建平台。

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充分讨论是一个互动环节,也是为得出实验结论进行强化理解不可或缺的过程。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尽量开拓学生思维,充分做到教案和实验高度结合,使学生在争论中得出正确结论。这一环节,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尤其重要,一方面要围绕主题和学生的实验结论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思维空前活跃起来,进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讨论中。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施教知识主题,引导学生不偏离,同时对错误观点不急于批判,使学生能够尽情开动脑筋,无所顾忌地投入到讨论中。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关键问题、重点难点问题展开集中讨论,教师在对问题讨论节点的掌握上一定要灵活,当一个问题讨论清晰明了后,教师要做适当的补充来进一步拓展知识面,并适时引入另一问题,问题引入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例如从蜗牛的生理特征和外部结构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它适宜生存的环境,其外部特征与生存环境的内在联系等。这样就使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大大开阔了思维空间,加深了对知识重点的了解和记忆。所以说,讨论环节在《科学》课程施教上是一个关键环节,既为学生对科学知识初步理解和记忆打下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平台,利用好这一环节,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系统评析为应用科学创造依据。

教师对实验结论和教案组织学生进行系统地归纳和评析,就是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认知的实践操作过程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动力。这种系统评析可以分两种形式进行,这要根据实际情况由教师确定。一种是由教师对实验过程和教案进行总结评析,条理清晰地作出概括,使学生对案例和问题形成完整的理解,从经验的表象认知深化到理论理解的层面。另一种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探讨的余地,引导学生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例如,教师提出“蚯蚓有哪些外部结构适合阴暗潮湿的环境?内部的结构也适合吗?”这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观察讨论。然后采用听取分组汇报的形式,听取学生对整个过程的综合描述。可以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意见划分为几个小组,各自对蜗牛的视觉听觉结构、身体内部结构、环境适应结构作详细阐述,使学生在协作配合上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经过系统分析,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点,进而对自然和科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学科学、用科学提供了依据。以往的实践教学经验表明,对有些知识点的理解,单凭课堂理论教学是无法让学生全面接受的,但是通过实践动手操作,学生便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动手操作也充分符合青少年好动的心理特性,往往在轻松快乐的实际操作中将一些抽象的理论原理转化成实践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理解得更加深刻,进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于《科学》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加重学生负担为代价这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施教老师在教学教研方法上进行细致深入地研究和改进,就能够实现学生“轻松学、夺高分”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们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将生活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将生活中的精彩引入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从发扬“轻负高效”的施教精神做起,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科学教学论文:学生科学能力培养的物理教学论文

1、科学探究能力概述

科学探究是一种系统的调查研究活动,其特点是采用有秩序的和可重复的过程;简化调查研究对象的规模和形式;运用逻辑框架作解释和预测。其目的在于发现并描述物体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探究的操作活动包括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及其它活动。科学探究在本质上是用来解决自然领域或科学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追求知识的确凿性。科学探究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共七个方面。而科学探究能力就是指这七个方面的能力。如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能力就是指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认识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重要性。初中物理学科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包括以上七个方面。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从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意义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不断改革中,对学生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的精神和态度。所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当前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的优秀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意义主要在于将探究方法引入课堂,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科学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思想观念,体验科学探究乐趣,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在物理科学的世界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个过称是一个重过程、重收集数据,而非计算的能力培养的过程。

3、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目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本身也会提出很多问题。这种课堂教学环境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同时会出现以下问题:有的教师因回答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导致被学生“牵着走”,不知如何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探究活动的优秀;有的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知所措,从而采用置之不理的态度;有的教师对在学生探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不懂得如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来逐步发展学生对科学问题的理解。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来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本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在初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进行探讨。

3.1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逐步改革,教育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要求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改变以往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要向重视学生能力培养转变,使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既掌握了科学知识,又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进步。教学是“教”与“学”两个方面。老师和学生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体,所以他们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树立新型师生观,教师不能把自己当做绝对的权威,要让学生绝对服从,这样很容易把教师和学生对立起来,不利课堂教学的开展,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同时要敢于让学生亲自动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从而主动积极的去探究、去实践。例如:在学惯性时提出“生活中那些方面存在着惯性原理?”,在学摩擦力时提出“说说你身边存在的摩擦力”,这些开放式的问题,需要学生多体验生活,多观察生活,并能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中抽象出一些物理原理。而不是这些问题全部由教师们自己“唱了主角”,而学生则成了“观众”。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转变,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培养出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

3.2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它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3.2.1培养学生的兴趣要注意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是一门情感丰富、极具个性、易于激发人们想象力和探究能力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但传统的教学注重物理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技巧的学习,而缺乏对物理过程和各种物理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对科学的热爱。这样的教学方法是物理学显得呆板和枯燥,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将课本中理论抽象的知识、问题还原为鲜活的现实生活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在“凸透镜成像”这一节中,可以要求每位学生弄一个凸透镜,动手找出成像规律,并自制望远镜;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可以事先安排学生带一些常见乐器,让学生观察乐器发声时出现的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发声的变化;在摩擦力学习中,让学生通过骑自行车自己体会摩擦力的存在和方向。让学生亲自到日常生活中探索和实践,唤醒学生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2.2培养学生的兴趣要注意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信息表现形式多样,对于抽象的概念、原理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动画模拟现实过程,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如在讲重力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的演示跳伞员在空中降落,苹果从树上落下等自然想象,来激起学生的兴趣。

3.2.3培养学生的兴趣要注意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

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是一种积极的感觉,它是每个人达到自己理想之后一种自信的状态和一种满足的感觉。它能使学生产好好学习的愿望。所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也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的一种方法。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表扬。当学生正确回答出问题时,教师给予表扬;当学生不敢发言时,教师应给予鼓励;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委婉指出错误,并肯定其成绩。

3.3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3.1从自然现象中提问

物理现象大量存在于自然中,引导学生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从自然现象中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如在学习比热容时,可以先讲述自然现象:夏天小刘和小董到海滩去玩,白天他们光脚走在沙滩上,觉得烫脚,所以他们到海里游泳,觉得海水很凉;而到晚上他们发现沙滩变凉了而海水却很暖和。根据这一现象学生提出:为什么白天海水温度低而沙子温度高?晚上海水温度高而沙子温度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加以引导,指出白天变热是吸热引起的,晚上变凉是放热引起的。这时学生又提出:白天都是在吸热,为什么沙子的温度比海水的温度高?晚上都是在放热,为什么沙子温度比海水温度低?从而引出比热容。这样步步引导学生在一个个连续问题中进行科学探究。

3.3.2从生活实践中提问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是一门情感丰富、极具个性、易于激发人们想象力和探究能力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与人们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从生活实践中提问可以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把学到的物理知识与亲身体验到的事物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如为什么赛跑中裁判不以听到枪声计时?为什么百米运动员到终点不能立即停下来?等。从生活实践中提问,让学生观察生活,探究生活实践中蕴藏的物理道理,从而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3.3.3从物理实验中提问

物理实验中隐含着许多实验现象可以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借助于现象明显的实验进行引导。如在研究导体产生的热量跟什么因素有关时,学生提出:电流越大产生热量越多。这时教师选择电炉子做实验,学生已经知道电炉丝的电阻比导线大,通过试验学生观察到连接的导线却不怎么发热,而电炉丝热得发红。从而学生提出: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提问积极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加以合理的引导,使其一步步深入到问题的优秀和本质。

3.3.4重视引导学生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科学的探究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重要方法。它有利于使人获得更多的信息,延伸人的感官,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挖掘和培养。如类比方法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类比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在物理教学中运用类比思维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较复杂的实验、知识和物理现象,具有强大的探索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功能。通过静电势能与重力能类比、电力与重力类比、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结构类比等等,帮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进行推测等的方向,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表象,从而实现知识或经验的有效迁移。如比热容德概念是: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理。在教学中可以将比热容比喻为人的饭量,吸收的热量比喻为吃饭的多少,升高相同的温度比喻为都吃饱了。让饭量不同的两人都吃饱,饭量小的吃得少。而让他们吃同样多的饭,饭量大的后吃饱。从而引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比热小的物质吸收的热量少,而它们吸收相等的热量时,则比热容大的物质温度升高的少。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过程中,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环节。其次教师应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再次让学生围绕科学探究目标来培养科学探究的定向性和培养学生观察的有序性和灵敏性,以及改善科学探究条件提高培养学生多方位的观察能力。现代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创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和终身学习愿望的培养,而这些与探究能力密切相关。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初中学生物理学科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明白各种物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创新思维习惯及科学精神,使他们促使他们自觉主动的探究物理知识,从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效益和质量。

科学教学论文:我国开放式科学教学论文

一、开放教材内容

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在教学中应在认真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例如《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太阳和影子》等与天气有密切关系,应在天气相适应的时候,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科学环境里探究科学现象,效果会更好一些。

二、开放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牵着学生齐步走。开放式教学摒弃了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沉闷乏味的说教,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生成状态。开放式科学教学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优秀,积极采用“探究研讨”式,教师主要做好“引”和“导”的工作。应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能讲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具体说就是努力做到以下几个“尽量”:

1.尽量让学生自学

讲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必须的,但是依靠讲解得到的“高效率”是以牺牲学生的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和发明创新为代价。例如《能源》一课教学中,教者课前布置学生自学,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通过讨论、去图书室查阅资料,甚至上网,掌握了大量的资料,课堂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2.尽量让学生提问

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问是汲取知识的原动力,有疑惑就有探求,就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疑惑营造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思考,并驱使他们通过实验等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例如我在教学《登月之旅》一课时,教师补充介绍月球上有关环形山的知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个个激情高昂,纷纷举手提问:①月球上有多少环形山?②环形山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的教学如羚羊挂角,不着形迹,水到渠成。

3.尽量让学生探究

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学生是有个性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自我发展主体。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学生动手、教师参谋”。不要害怕失败,学生从失败中得到纠正就是发展,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4.尽量让学生巩固

通过课后调查,学生探究完成后,留在孩子记忆中的东西未必真的深刻,有的甚至犹如蜻蜓点水、雁过无痕。尤其是探究活动中得到的有关实验记录数据,那是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尽可能让学生表达,一个学生说不好,可以让别的学生补充,别的学生也说不到位,还可以让大家讨论(大组讨论、小组讨论、两人讨论),发表见解的时间一定要有,而且要足够,要让学生充分讨论,为学生积极思维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后,还要尽可能去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另一方面学生为战胜困难调动一切因素,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开放式教学是一种“活”的教学,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储存大量的有关信息,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欲“导”而不能。同时,教师还要有较高的信息变换和输出能力,要善于重组信息、调控信息。

三、开放教学场地

大科学是个天然的实验室。科学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中,应深入科学,深入社会。例如《太阳和影子》《照镜子》等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开放场地,让学生在实际的场地探究科学,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四、开放问题情境

大多数教师喜欢按教案设计一步一步提问或让学生回答问题,对教案设计之外的学生质疑或不置可否,或粗暴制止,这些做法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开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怀疑书本、教师、他人的问题,回答问题有新思路、新观点。例如我在教学《能源》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诸如“矿产资源会用光吗?”“怎样开采石油?”“能不能人工制造石油呢?”等看似乱七八糟、脱离书本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傻问题”、“怪想法”,甚至“荒诞不经”,要通过这些“幼稚”看到其背后无穷的创新潜力。鲁迅曾说过:“即使是天才,他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也并不是一首诗。”小时候曾被教师认为是“傻瓜”的爱迪生,最后不也成为一个大发明家吗?课堂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创设出让学生自由、自主、独立的活动空间,使科学的课堂真正充满轻松快乐,焕发出创新活力。

作者:姚久峰 单位:扬中市油坊中心校

科学教学论文:教学技巧视角下科学教学论文

一、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有限,需要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水平,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在教学中有层次的引导学生,努力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如《土壤中有什么》一课的教学,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自然环境的主要构成有水、空气和土壤等等,根据科学结论,水的成分主要由氢气和氧气构成,空气中则有氧气、二氧化碳、灰尘、颗粒、尘埃等成分,那么土壤中究竟有什么呢?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就会推断:可能有水分,有空气,还有一些无机物。接下来,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水分,应该如何用实验证明出水分的存在?并要求学生们独立思考,思考结束后即兴小组的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再做出小组的汇报。汇报的可能实验程序如:将土壤放在密封塑料袋里并置于阳光下观察,如果出现了水汽则表明土壤中有水;又或者是取一定量的土称重,然后摊开晒干以后再次进行称重,对比前后的质量变化等等。当学生的看法发表结束以后,教师进行点评,首先要肯定学生们的想法是有一定意义的,接着开始增加难度,并将学生往事先设定好的教学思路上引导:这些方法一定程度上都是可行的,但是我们有条件限制,现在只有烧杯、酒精灯和玻璃片这三样器材,如果只能应用这三个材料,应该怎么进行实验?请同学们再次思考并讨论。这样,就让学生的思维上了一个台阶,利用有限的工具,进行思维的发散。第二轮讨论结束后,学生的观点就比较统一,都是对土壤进行加热,观察是否有水分出现,只是具体的操作过程不一样罢了。这样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进行讨论,一方面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解了本课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增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在小组讨论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这就满足了学生的个体需求,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在实验室前就进行设想,无形中教会了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二、分组合作,布置任务

前面的自主谈及已经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以后,课堂气氛也就开始活跃了,但是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还只停留在设想上,也许很多设想看起来都是合理的,如果没有经过实际操作,即使教师指出了学生的错误,学生一时也很难改正过来。因此,第二阶段就要让学生开始合作进行实验验证。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在克服器材设备不足问题的情况下,也可以再次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有效地达到合作教学的目标。通过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学生在实际的动手中就会纠正原有的错误,向着正确的方法前进,而实验的结果也能够证明事先的设想正确与否。实验动手的过程,也易激发学生的热情。如上文我们提到对土壤中是否存在水的验证,这应该是土壤中的成分里最好验证的部分了,但是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不一定就容易实施。如有的学生会将土壤放在烧杯中,并在烧杯上盖上玻璃盖,将烧杯加热,观察玻璃盖上是否有水珠出现。也会有学生反过来,将土壤放在玻璃片上,盖上烧杯,加热玻璃片。显然,光设想时觉得都是可行的,而且两个方法的原理其实一样,都是利用加热挥发土壤中的水汽,使之形成水珠。但是后一种方法操作起来就很吃力,因为玻璃片承受的质量太大,增加了加热过程的难度。而直接加热烧杯,由于烧杯的体积较大,玻璃片较轻,操作起来就会比较容易。这些都是在实验中才可以体会到的。动手的过程是让学生自己体会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自由的过程,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可以利用简单的器皿,进行简单的实验。总是,要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小组总结,得出结论

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再次进行讨论,根据记录的结果和看到的实验现象,对实验做出总结并且要提出在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这样又让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合作学习的方法再次应用。同时实验结束后的讨论,是对学生思路的整理,有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承接上文讲到的土壤实验,根据实验的现象,学生一致得出了土壤里面确实含有水的结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或者说应该如何加快玻璃盖上水珠的形成?学生就会再次思考实验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总结,如加热时可以在玻璃盖上面滴些冷水,这样可以加快升腾起来的蒸汽变成水珠等。对实验结果的反思总结和延伸,是科学学科必须做好的收尾工作,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细致的态度与精神。验证完土壤中是否含有水以后,学生的热情已经完全调动了,这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进一步询问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土壤中含有空气并思考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这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是极为有影响的。

四、结语

总之,科学学科的教学需要自由活跃的课堂气氛,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并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真正实现科学教学的目标。

作者:郑慧衍 单位:浙江省永嘉县瓯北第五中学

科学教学论文:农村中学生活味科学教学论文

一、关心周围的事物,观察事物的细微之处———科学教学生活味的基础

新的科学教材贴近生活,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生活味,使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更好的结合,那么学生生活知识的积累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知识的得来往往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初中学生由于其特定的特征,往往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观察不够细致而认知水平又有限,所以要让学生独立的观察和思索事物、寻找事物特征难度很大,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他们都不能清楚的加以表现,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加以引导,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日常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从而积累生活的素材,观察的方式不一定要统一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方式、方法,让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

1.一个生活情节展开的观察。这种观察指的是由教学生活所发生的事情而即时展开的观察。日常教学中老师也可以作适当的安排,以创造一种学生即时观察的条件。例如:阳光照进教室,由于桌子上透明小杯的作用从而出现了彩色,很多同学会因此而影响听课效率,教师完全可以捕捉这一情节,去引导学生的观察、提出他们可能一直都没有思索过的问题,从而把学生的思路无边的遐想回归有针对性的观察———思考———再观察的模式中,让学生体会到的乐趣,正因为这种观察是学生觉得没有事先的准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观察就必须首先是一位有心人,能顺势加以引导,使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变成教学契机。

2.指定事物,事先安排的观察。生活中尽管有很多现象值得我们作即时的观察,便很多现象往往生活中难得一见,有些可能转瞬即逝,不便于观察。那么教师就该创设情景,以便学生作认真细致的观察。例如我在教压强跟流速之间的关系时,除了做好课本中出现的这些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外,还给学生布置任务,观察坐在中巴车前排的吸烟者,呼出的烟是否会飘向外面,骑摩托车骑的快的人的衣服是否会飘向上面。这些现象假如不给学生做任务布置,尽管生活中很常见,学生也不会注意,而且农村中学的学生可能乘车外出的机会都很少,我在班里作过调查,没有乘过公交车的同学都还有几个,所以老师事先的布置就显得很重要。而一旦老师给了这样的观察任务,学生反馈的观察信息就非常的多,也很仔细。通过这样的观察练习,从而增强学生深入观察生活的兴趣。他们觉得身边确实有很多他们平时不会去注意的现象,观察也更有了针对性。

3.分工合作,长期观察。前面所说的观察往往观察的任务较为简单,生活中很多事物的变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样我们在给定观察任务时要求学生进行长期的观察。例如:月相变化,生活中晚上抬头看天往往可以见到月亮,阴晴圆缺不断的变化着,但很少有同学会去注意这些变化的规律性,更不用说去注意亮面朝向与时间的关系了。所以像这样的事物可以给学生一个观察的周期,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把学生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以图象的形式张贴在教室里。同时老师也要做好监督工作,在学生松懈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鼓励,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一个人难于坚持的事情往往一个小组能办到。小组内的同学之间也会相互监督、相互比赛。正因为学生对月相的变化做了深入观察、自己找寻到了其中的一些规律,所以教师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的听课效果特别的好,而且他们更易于接受该知识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会让那些缺乏观察意识,缺少观察热情的同学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从而丰富我们的教学素材。学生从自己的观察过程中体会到了教材中的生活元素,而且这样观察的开展在农村中学的学生中实施并不难。

二、反馈生活、影响生活的质量———科学教学生活味的动力

要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老师就需要让他们感觉到他们今天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能贴近生活实际并能帮他们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并提升生活质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与学生周围事物进行联系,使知识点能够很好的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1.课本知识帮学生认清周围事物。很多的生活现象尽管我们常见,但其内在的实质我们往往不是很清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米饭在嘴里咀嚼较长时间会有甜味?为什么给植物施加了很多肥料,植物还不一定长得很好?村中的小河不知是什么原因发黑发臭。这些问题的引入往往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可以帮助身边的人解释类似的生活问题,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认识也可以进一步深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生活中的事例,并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慢慢去分析,使学生对这些常见的生活现象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养成用科学的知识认清生活现象,解释生活现象,从而增加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枯燥的,空洞的知识点的说教往往起不到这样的效果。现在的科学课本中也有这方面内容的体现如:让学生统计家长的脚长和身高的关系。学了人体消化系统后让学生认真去看看大型动物被屠夫剖开后的具体结构,这都是学生所乐意接受的任务。

2.课本知识改变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生活中学生有很多的生活习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把他们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认识。如:起床先叠被,自从上学开始老师就会要求学生早上起床后就要做的事,我们在学习了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这部分内容后可以拿这个问题作为话题,学生往往会表现的非常吃惊:我都这样做了好几年了,这难道还会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就会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会特别留心,当我们讲完该内容后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解释:人体本身是一个污染源。在一夜的睡眠中,人体的皮肤会排出大量的水蒸气,使被子不同程度地受潮。人的呼吸和分布全身的毛孔所排出的化学物质有145种,从汗液中蒸发的化学物质有151种。被子吸收或吸附水分和气体,如不让其散发出去,就立即叠被,易使被子受潮及受化学物质污染,同时,在适合的环境下,大量的微生物会不断的繁殖生长,其中会有大量的对人体不利的生物包括其中,常洗常晒会减少这样的危害,所以起床先叠被,我们要改变,并不是说被子我们不用叠了,而是要改变叠的方式,如:把被子反过来叠,就能很好的避免污染的发生,同时也可以让我们保持这样的良好生活习惯。这些生活习惯在教学中的引入可以极大的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去寻找和深究生活中的习惯是否科学,把学生的思路加以拓展。

三、留贴近生活的科学作业———科学教学生活味的巩固

现阶段大部分教师都后对常规的作业给予高度重视,认为只有认真完成作业本才能巩固课本知识,其实教师课后除了布置适量常规的作业外有必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以观察表述为主的作业如:家中是如何孕育南瓜幼苗的,蚕房中的温度计与教室里老师带来的有什么结构上的不一样,家长平时是如何使用的?家中的蚕是如何渡过它的一生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就可以以撰写科普论文、书写观察记录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其他同学交流互补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搜集并整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同时也锻炼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观点的能力。在听取里其他同学的论文后学生往往会有观察的愿望。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的布置一些操作实践型作业.主要有实验探究、小制作、小成果展示等形式,学生不仅在认真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同时要动手实践与操作,当学生自豪的带来自己动手嫁接成功的树苗,当学生在校园的空地上栽下培育的南瓜苗时,看着自己培育的植物开花结果时,科学教学生活气息油然而生。而一旦这样的学习动手氛围形成,很多的课本中相对抽象的知识点就能通过学生自己的作品直接展示出来。生活是我们科学教学内容的源泉,我们科学教学的内容只有从生活中来并能服务于生活,那么学生就会感觉学习科学是件有意义的事,他们也会积极给予配合,我们的学科教学也会更胜利。农村中学的学生他们聪明,勤劳,朴实,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素材,有朴实的成就感,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激发,而把课本知识与他们的生活更紧密的融合,并不断的把这些知识反馈给他们的生活,我觉得这是我们所有科学教师该进一步思考的课题。

作者:沈根良 单位:桐乡市凤鸣同福中学

科学教学论文:小学信息技术科学教学论文

一、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知识的积累,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古人云:不积圭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道出了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因此,我认为科学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大课堂的信息量,开阔学生的眼界,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提供必要的条件。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的好坏影响到教学效果的高低。播放一段与课文有关的视频或图片,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地投入到所学的课文中。例如:在教学植物的叶一课时,我用相机把家乡植物园里形态各异的植物的叶拍摄下来,配上优美的音乐,做成一段视频。学生欣赏着优美图片,听着动听的音乐,好像亲身处在景色秀丽的植物园中,自己犹如变成一片美丽的绿叶在微风中翩翩起舞。通过导入创设了美好的意境,学生的心情会无比的愉悦,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产生了兴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主动去学习,就极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使教学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模拟多种多样的社会自然环境和生活场景,形成一种情境场,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运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超越时空,认识到许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接触到的、包罗万象的知识和现象,如教学观察蜗牛这篇课文时,老师不但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知识,更应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电子白板上,让蜗牛像人一样介绍自己的特点,学生仿佛处在童话世界,整个课堂教学变得活跃起来,学生通过观察、听觉、感觉等多角度进行感受,自然地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可以感受大自然神奇,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了学习内容,又让体现了科学与语文的联系,体现科学的综合性。在教学中,还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展示两种图片进行对比。

三、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因材施教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因人而异是有差别的,教材的编写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新课程理念要求,不能放弃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应考虑要做到因材施教。比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声音时,我让学生在预习时,通过网络搜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声音,概括一下大体有几种,并做好记录,学生找到了大量资料,有的对小鸟的叫声感兴趣,有的对海浪的声音感兴趣,有的对火山喷发的声音感兴趣。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学生的个性化得到了发展。利用电脑播放科学小故事,汇报时让学生自由汇报,展示自己的才华,对表现好的进行鼓励。为学生树立一个真正的探究习惯的榜样。在做实验时,填好实验报告单,把学生的实验报告单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观察不同的自我。

四、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教师需要增加自己的知识量,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知识。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与自己的专业有关知识学会、学精,其他方面的知识要广泛地涉猎,做到博览群书、博采众长。信息技术能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形成信息化教学能力。在科学教学的不同环节运用课件、图片、视频等不同的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运用多种器官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能掌握多种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可以提供教师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教师迅速地掌握大量的材料,减轻日常工作负担。教师更容易获得成功,有成就感,更有利于为自己献身于教育事业。总之,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成为教师在教学中较为高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适应新世纪的更多有用人才,必将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作者:刘鹏立 单位:曲阜市时庄街道代庄小学

科学教学论文:学生实验教学科学教学论文

一、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课的实验、观察,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表现自然现象、自然过程和手段。它可以省去一些不重要的无关的自然过程,突出我们所要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实验的最主要特点是它的客观性和直观性。小学生的心理活动正处于发展变化的时期,形象思维在他们的心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如三年级《科学》中《蚯蚓》一课,让学生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实验教学能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会打开知识的宝库。良好的学习方法对未来有积极的影响,终生受益。所以科学课单靠着教师讲学生听的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可见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会获取知识的本领有着重要作用。

三、实验教学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它包括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观察力、思维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态度等。素质是可以培养的,而且应从小培养。良好的素质会使人终生受益,是无价之宝。良好的素质不仅对学生将来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从事工作,学习及社会生活都不可缺少。显然,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的。所以,实验教学对全面提高素质以致全民族素质都有重要作用。

四、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诸多能力

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记录、整理资料等),这些能力是学生在相应的科学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培养实验能力。通过实验还可发展培养诸多能力。如观察、想像、分析、逻辑思维、归纳概括和创造力等能力。在实践操作中,还可以学生的组织能力、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所以,实验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诸多能力。

五、实验教学能使学生有效掌握知识

运用理论与实践,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教学原则,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实践,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也是使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而且对提高多方面技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爱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有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科学实验教学运用得好,将会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作者:肖树江 单位:河北省隆化县漠河沟中心小学

科学教学论文:小学实验操作科学教学论文

一、小学实验操作的作用与科学教学实验室的建立

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动手,学会探究的重要手段和教学环节。通过实验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自主学习和探究小学科学实验中要充分发挥科学实验室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利用实验室现有的物质条件和现代化教学设备,把现代化教学实验和实物科学实验结合起来,更好地去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科学是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上好科学课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和对科学追求的梦想。在科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好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更好地喜欢科学的学习。科学实验室是做好科学教学实验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深入发展,小学科学实验室得到了加强和完善,多数小学都配备了小学科学实验室。实验室是小学科学实验的基本条件和要求,小学科学实验室要严格按照相关教学大纲的标准配备,对于30个班级中等规模的小学,起码要有两个专用实验室和一口仪器室,每口实验室的实验桌凳24套以上,保证2人一桌,一人一凳;仪器室要有16个仪器柜以上。对实验的设备和物品也应该按教学实验要求去配备,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在实验室和仪器室完备的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还要有一个实验准备台。

配备专职的实验室管理人员,也是建立规范实验室的一个重要条件,由于小学科学在许多学生家长和老师的观念上认为是一门副科,所以实验室建立起来后,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摆上了实验设备后就没有人去管理,老师在做实验前,要自己找实验用品,自己去准备各种实验用具。老师自己用完实验用品后没有规范摆放,导致下一节课的老师到处找不到自己要用的实验用品,时间长了,许多老师就不去做实验了,小学科学的实验在很多时候流于形式。高兴就去做,不想做也就不做了。有了专职的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提前按照实验计划,为老师准备好实验器材和用品,老师上课时不用自己去准备,做起实验就很方便了。

二、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科学实验效果

小学科学教学中叙述最欢迎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小学科学教学中有许多地方必须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去创设教学情景。在科学实验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做好实验。现代教育技术在呈现方法和效果上,比原始教育技术的实物实验要更生动,更形象,也更容易吸引学生。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要依赖于现代教育技术。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曾宝俊老师执教的一节课《力》。当时听得很迷糊,因为导入部分就一个实验活动:用弹弓击倒一堆纸杯。其实我一直在思索,何必花上25分钟去用弹弓击倒?一节课就40分钟,接下来怎么办?后面15分钟做什么?怎么来得及?课上完了,仔细一反思,不由得笑了,原来在这25分钟内,学生通过玩弹弓,已经认识到了力有大小,有方向性这两个最重要的知识点,而且是在不露痕迹的时候,玩得最开心的时候,曾特就像和他们聊天一样,随口让他们得出了结论,这个环节真如他的讲座所言———“我的课,眼里只有学生,没有后面的听课老师”,是啊,课堂是为了谁?当然是学生,不是说说而已,曾特说到了也做到了。有了这个巧妙的开端,后来的生活应用,学生简直就成了一群科学天才,无论以何种形式去考他们,他们总是能够把力的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做到位,甚至可以做到极致,还有部分学生要不是下课铃声响了,他们也许会自己就开始设计验证一些奇思妙想了……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不仅学生意犹未尽,我也一样。想想吧,如果是用视频播放,那还会有这样的效果吗?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好科学实验,要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把视频、音像、录像,图片等各种手段结合起来,几种现代化手段可以“各取其长,融为一体”。例如,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研究透镜》教学的实验教学中,有位教师结合现代化的科普知识的《潜望镜的秘密》,从潜望镜的秘密开始导入课文:先观看一段视频,潜艇中的士兵通过潜望镜观察水面的敌情,然后画面在潜望镜上定格,让学生对潜望镜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组织学生进行研究透镜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利用潜望镜去观察事物的变化和效果。在学生自主实验以后,再组织学生集体进行潜望镜的观察实验。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让各小组分别使用潜望镜,通过观察实验,自己归纳总结潜望镜的秘密,教师在巡视之后,使用课件对学生学习略作提示,学生立刻想到了潜望镜可能还隐藏着其他秘密,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老师切换到了另一张幻灯片,原来上面是刚才学生能想到的一些方案的示意图,也有个别没有想到的,学生们一看都很感兴趣,立即在后面的实验中接着进行探究。本节课在这部分教学环节中,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教学结合得恰如其分,既不束缚学生的思维,又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小学实验操作要重视教学引导

小学科学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尊重科学的态度,引导学生在科学的海洋里去探索和追求,实现科学的梦想。在实验过程中,老师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引导,做好实验的指导。在实验过程中不是老师的包办代替,整个过程中要以探究活动为主体的前提下进行,教师只是略加点拨,主要是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和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和探索,学生自主的、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就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边做边玩,边玩边学。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老师要及时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及时加以指导,要求学生按规定做实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两个方面,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同样是现代化的设备、技术,也不一定什么时候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固然有优点,但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能被我们所用,运用合理的情况下,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反之,可能起到消极作用。对此,还是应该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从长远角度想,结合实际情况,多考虑现代教育技术自身的两面性,然后在实验教学中作出合理的选择。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去做好科学实验,不能因为现代化设备就可以放弃真实现象的观察和实物的利用。

科学课堂的实验教学,有多种方案,可以使用录像视频,这样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有些不易准备材料的实验,使用视频效果也不错,课堂小结、练习等也都可以用课件来有效地进行。而对于一节课来说,可能相关资料、实验录像会有很多种,但我想,在某些环节,尤其是大部分实验探究环节,看再多的实验录像也比不上学生自己亲手做一次实验。科学课中,学生的亲手探究过程还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一张光盘可以解决一学期的课,完成对学生探究、动手、思考等能力的培养,那我们就不必带着学生去动手做什么实验了,很显然,这是不可取的。

作者:薛明星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实验小学

科学教学论文:学生创造能力科学教学论文

一、实施民主型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根本前提

所谓民主型课堂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以"我"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看成能动发展的个体,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均以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为出发点。与民主型课堂教学相对的是专制型课堂教学,在这类课堂教学中教师表面上是以"学生"为中心,而实际上是以"我"为中心,教师的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均以如何顺利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为出发点,学生稍有不顺便产加斥责。总而言之,把学生视为一个能溶纳知识的"活容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思维的活跃性与所处的环境氛围紧密相关,当人在一种宽松自由的、心情舒畅的氛围中时其思维相当活跃,想象力也很丰富,所思考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而这些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所需要的。这种自由的、活跃的、愉快的课堂氛围只有在民主型课堂教学中才能实现。很难想象一个学生能在专制型课堂教学中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他们的思维活跃性往往是被教师"专制"的严厉形象压抑下去,他们提出的一些奇怪的问题往往被老师一棒子打死,学生便变得越来越没问题可提,对周围事物越来越缺乏好奇心与思考。其结果是所有学生"唯书唯师,干人一面",还谈什么创造能力呢?

二、激发学生好奇心,开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

任何一项发明创造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思维的闪光点,一切思维总是由问题引发的。能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源泉在哪里呢?那就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观察与实验中敢于提出问题,正如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所说,"好奇心很重要,有了好奇心才能敢于提出问题。"怎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呢?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他们对一个问题的思考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认识开始的。诸如对实验器材、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等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假如¨¨¨会怎样¨,¨.?"一类的问题。如当学生走进实验室见到桌上摆设的仪器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好奇心:这些仪器是什么?将会做什么实验?有的学生还经常请教科学老师,为什么天会下雨?为什么冬天冷夏天热?学生的这些好奇心促使他们动脑去思考、关心周围的事物,便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因此,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能具体感知的物"为出发点,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多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如准备实验教材应与教学紧密相关,具有典型性、趣味性;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多进行启发性提问。另外,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设置悬念也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一种好方法。

三、通过类比观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类比观察,就是把同一类事物中的相似事物或不同类事物中的相似事物混在一块让学生观察、判断、分析、比较。透过事物表象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其实质是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找出所观察事物的"不同"与"相同";然后"求同","求导",找出每类事物的本质规律。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一种"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训练。而这种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方法采恩考问题的思维实质上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叶》时,书上列出枫叶、玉米叶、银杏叶等六种树叶,并要求学生从形状上比较有什么不同。当做完这道训练后,教师应进一步启发学生,它们还有哪些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以顺利进行,他们会从叶子的颜色、叶脉及叶缘等方面作出比较判断,并把发现的结果兴奋地告诉老师。如有的学生发现有的叶子的叶脉是平行的,有的却是网状的;学生还发现有的时缘很光滑,有的却有剧齿等等。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从"叶的形状"这单一的角度来比较叶的不同的,而是从叶的形状、颜色、叶脉、叶缘等方面来分析比较叶的不同与相同之处的,因而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四、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性行为

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不行,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便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成为一个整体。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行为最好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多做对比实验。所谓对比实验,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似的实验组成,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有效控制进行单一因素比较,分析某种因素存在与否是不是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教学《大气压力》一课时,书中的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一般是教师组织几个学生进行演示,每个学生很难亲自体会大气压力的大小。这时,教师可启发学生运用类比观察发现每个方便挂钩(用大气压力原理制成的)像一个铜半球。学生在此基础上作出创造性行为:把两个方便挂钩合在一起做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通过对比,发现用方便挂钩比用铜半球做实验更方便,且能亲自感受大气压力的大小。这其实就是创造法中的"替一替"方法的运用。其实,对比实验中的"增加某一因素"、"减少某一因素"实际上也是创造思路中"加一加"、"减一减"、"重组"等创造方法的真实体现。

总之,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只有实施民主型教学,时时激发学生好奇心,通过类比观察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性行为,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作者:倪勇 单位:昆山市开发区第三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