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互联网教育论文

互联网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27 11:04: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互联网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互联网教育论文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下学校体育教育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把“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互联网+”迅速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它不仅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带来很多机遇,而且对学校体育教育也带来一定的挑战。该文在阐述“互联网+”内涵的基础上将传统体育教育模式与“互联网+”体育教育模式进行对照,分析了传统体育教育模式实施过程的不足,探索“互联网+”体育教育模式存在的优势与实施的可行性,有效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为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提供新举措。

关键词:“互联网+”;学校体育;改革

2015年12月,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我国浙江乌镇召开,在会上指出:“目前,中国有6.7亿网民、413万多家网站,互联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断融合,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大力施行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及‘互联网+’行动计划,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1]。”此项计划被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后,“互联网+”成为当前热门话题,各行各业都结合自身情况在剖析“互联网+”的内容涵义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我国学校教育系统是一个保守的行业,体育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必然会受到互联网应用与发展带来的影响。因此,本着以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的理念,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索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期为未来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1什么是“互联网+”

“互联网+”指的是一种信息能源,一种能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能力并且在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所有应用经济社会管理的信息资源整合、及时共享,以实现各生产要素发挥其积极作用,让创新应用更为便捷,让管理更高效化[2]。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曾指出,“互联网+”不是简单地把“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相结合,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及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发展生态。“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主要特征,把不同层次的、不同内容的人和事物连接在一起,消除信息的孤岛,形成了新的生态模式,产生新的社会价值。“互联网+”的提出与教育部提出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开启了崭新的体育教育改革[3]。学校体育教育是公共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热情、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进入社会后的体育健身理念。“互联网+”体育教育,开启了以学生为优秀,让体育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时代。

2传统体育教育模式和“互联网+”体育教育模式的优缺点

体育教育模式指的是能体现某种教学思想或规律的教学活动方式和策略,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教材及教学对象、相对独特的教学过程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4]。在传统体育教育模式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一般以班集体的形式组织教学,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循序渐进地讲授教学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系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5]:(1)学生不能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其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2)教材内容陈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对学生要求过于统一,学生的个性、潜力和特长得不到充分培养,无益于实现因材施教;(4)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教学效果起到关键作用,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不够创新并缺乏时代感,会带来诸多问题。“互联网+”体育教育模式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体育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它还对传统体育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重塑了一个开放创新的教育新生态[6]:(1)“互联网+”让体育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基于互联网平台人人能够创造知识、共享知识、获取和使用知识,知识的获取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2)“互联网+体育教育”让师生之间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教师不再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随时随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步骤,体育教师由原来只注重动作技术传授的“填鸭式”教学的领导者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化地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伙伴与引导者。

从本质上看,“互联网+”体育教育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互联网不仅发挥了优质资源的作用和价值,还通过其“连接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时间和跨行业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很大程度上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然而,“互联网+”体育教育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面临一些挑战:(1)在开放教育生态中,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面临被弱化的危险。学生不能充分体会到教师的言传身教、美德艺术以及人格魅力等层面的熏陶感染;(2)碎片化的学习让学生的专注度和学习深度下降。人们虽然可以涉猎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各领域知识,但是学习的碎片化会导致学习者养成懒于思考和知识加工的坏习惯,对大量碎片化知识和信息不加以思考,呈现出很多零散的点,难以建立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个人的知识网络;(3)在海量信息和知识面前,学生的学习能力面临巨大挑战。由于互联网下的体育教育与各行业的知识不断融合,知识复杂度加强,信息以指数增长,可用资源虽丰富但也鱼龙混杂,因此学习者不但需要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力和独立学习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信息加工、筛选和处理的能力,这对学习能力不足者将是一个巨大挑战。

3“互联网+”背景下的体育教育革新与举措

“十年种树,百年育人”,学校体育教育的优秀对象是人,面对“互联网+”时代给学校体育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工作者应扬长避短,冷静面对。

(1)首先坚持“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无论技术如何快速发展,应始终牢记教育是优秀,互联网只是用来变革和提升教育的技术手段。体育教育,本质在于育人,“互联网+”时代加快了学校体育教育本质回归的节奏,即对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教育,也就是以人为本。在“互联网+”体育教育的浪潮中,需“找准定位、建设目标、统一标准、顶层设计、应用集成、数据共享、一站式服务”,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扎实建立基础数据平台。

(2)数字校园的网络体系。充分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建立无线WiFi和移动网络环境、物联专用和优秀宽带网络环境等基础设施,以满足高接入、高带宽的移动教学要求;继而构建云数据中心,集成各应用系统,实现数据融合与应用协同,打造基于流程管理的网上办事大厅,为师生提供网上教学、生活等云服务。当前,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新型网络课程资源的“微课”和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教育平台的“慕课”就是在此基础上诞生的。

(3)体育教育模式的个性化。为避免重形式,轻内容,互联网教育应因材施教,支持个性化教学。“互联网+传统体育教育”模式要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安排课程,学生凭借自己的兴趣学习,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优化,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比如,对某些运动项目的学习,授课老师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或微信群,能够方便快捷、随时随地传递教学信息,解答学生疑问。

(4)体育教育方式的娱乐化。探索游戏学习法,通过让学生积极游戏的方式,增加学习兴趣,同时在互联网模式下获得相应知识。基于互联网平台实现娱乐化教育,对更新刻板的学习方式及体育教育方式起到较为明显的作用。比如,对健美操课程,课下任务让学生将自我录制的视频通过微信等通信软件,直接发送到老师的公众号或微信群里查阅,这体现了“互联网+”方便快捷和易操作性的优点。

4结语

“互联网+”与学校体育教育的融合势在必行。在“十三五”时期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之际,我们需要积极倡导、整合资源,从体育教育改革的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实现“互联网+”与学校体育的跨越式发展。

作者:邹园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下高等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摘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产生了很大变化。不可忽视的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重重阻碍,如公众对高等教育资源出现选择性困难、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作用被削弱和高校教师面临本领恐慌和知识转型。“互联网+”环境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要逐步实现在教学内容、学习体验、校园管理、双向评价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创新。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教育评价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和普及,高等教育站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前沿,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借助“互联网+”平台,依托网络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有助于改变高等教育面对面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增强高等教育活力,促进高等教育水平提高,促进高等教育信息化变革。

一、“互联网+”对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影响

(一)教学从传统模式向MOOC再向SPOC转变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正式引入互联网是从1994年开始的,但在教学领域大规模运用“互联网+”技术还是2012年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的全面普及。“互联网+”的发展彻底打破了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边界,增强了师生互动和教学评价。这种分散、协同的教育方式比面对面居高临下的填充式教学更具有吸引力,能够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借助互联网广泛覆盖功能和便捷社交软件,学生可以在学习中进行信息共享和观点讨论,也可以与教授进行课堂互动。移动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推动了移动互联网教育蓬勃发展。[1]以MOOC为代表的新兴教学方式使高等教育不再高不可攀,打破了高校的物理围墙,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互通共享。MOOC教学更侧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和体验,因此师生关系更融洽。随着MOOC专业平台的出现,在线课程和学生注册数量都呈现出了井喷式增长,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对教师的课件设计、互动应变和沟通表达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由于不便于对学生的管理,教师对是否为代替学习、学习成果是否为原创都难以准确及时判断。此外,MOOC的学员注册条件较为宽松,学员的文化起点参差不齐,学习过程多凭自觉,缺乏约束性,导致实际完成MOOC学业的比例较低。国外一些知名高校在借鉴MOOC模式的同时推出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教学模式。同MOOC相比,SPOC设置了学员的准入条件限制,在固定的范围内注册学员通常只有几百人,只有符合要求的学员才能进行学习。SPOC是重点针对高校内学生进行的在线教学改革,通过课堂与网络相结合的方式,严格审核在线时间,加强互动讨论环节管理,安排布置一定的学习作业,并组织考试和颁发学习证书,以此增加在线课程学习的过程监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同传统课堂教学和MOOC相比,除了更具有吸引力、学生的参与热情高,SPOC有更规范的管理,能保障学习的进度和成果。SPOC是传统课堂和MOOC的整合,是“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

(二)高校科研领域创新向协同开放转变

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是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并设置相关专业,甚至细化成专业院所。各学科之间泾渭分明,科研创新相对集中在各自封闭的领域。这种学科化的科研创新曾经促进了专业化发展,但已经不适应“互联网+”的时代需要,制约了科研创新向产业化纵深发展。传统的高校科研一直是以技术发展为驱动,依靠科研人员这个主体在实验室内进行创新。而“互联网+”下,高校科研更多地是服务用户、服务社会,以协同、开放的共同创新为基础,能够打破地域和国别限制,创新网络化协作方式。接入互联网的每个高校科研机构都是创新的组成部分。通过知识共享和信息分享,研究者不再是封闭的,视野更加开阔,各学科相互融合促进,高校科研逐渐向跨领域、跨行业转变。教育部于2012年确立了14个高校科研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中国科技大学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和中科院半导体所等单位,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互联网带来的开放和协同成为高等教育创新的新趋势。

(三)高等教育在服务社会中更加注重科研成果转化

范•海斯(威斯康辛大学校长)从实用主义角度指出,高等教育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以往高等教育院校的科技成果多采取技术转让或校企合作的方式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产业效益较低,与市场需求脱节。进入“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院校科研成果应用能够借助互联网与生产生活紧密联接,更加注重与市场需求对接,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成为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直接通道。一方面,借助互联网,高等院校能够实现科技成果同市场需求对接。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给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信用评价服务。网上高校科研究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对交易双方的信用评价等进行打分和评级,交易双方相互评价,逐渐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保障后续和长期服务的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伴随智能手机普及,智能终端APP拉近了高等教育院校同公众的距离。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高校要不断创造社会价值。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APP推广。同传统营销不同,借助智能终端APP进行营销,具有成本低廉,用户体验好,交互便捷等优势。APP营销模式能够及时收集用户信息,实现科技成果信息的精准投放,加强双向互动,提供技术支持和跟踪服务,实现科技成果服务社会的效益最大化。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等教育发展制约因素

(一)公众对高等教育资源出现选择性困难

互联网时代,信息共享和资源分享变得异常容易,高等教育资源不再陌生和遥不可及,但也给公众出了道选择题,许多学生和家长为高考志愿填报、专业选择犯难。我国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多注重学生的综合培养,因此学生很难专注某个领域或学科,知识的广度限制了钻研的深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人喜好更容易被就业等现实压力所改变。特别是随着MOOC和SPOC等线上教育的出现,一些优质的教育资源借助互联网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学生虽然丰富了学习内容,开阔了视野,但也因为知识的大量增长,更难以专注到学习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教育资源、怎样开展连续性学习成了他们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作用被削弱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过程中,师生可以面对面地交流,贯穿于教育过程中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还有对学生人格和品德的培养。一方面,通过沟通和交流,教师能够更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中的不当行为,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专注的学习习惯。在互联网教学中,受空间阻隔,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只有知识,很难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缺少学习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格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培养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在传统的高等教育过程中建立起的导师制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教师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引导,覆盖了学习和生活多方面。对待不同的学生,教师会采取不同的方法。互联网下,教师传授和讲解知识,缺乏针对性,也没有情感上的交流。高等教育是教和育的结合,教授是方法,培育是目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进行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递,还包括心理学、道德教育和艺术感染等,有助于学生塑造完整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基于互联网络的教育学习显然缺失这一功能。

(三)高校教师面临本领恐慌和知识转型

在传统的高校教学中,教师只需要熟悉自身专业领域的知识,具备教学经验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而“互联网+”环境对教师的职业素质和知识掌握程度提出了新要求。无论是网络教学还是课后指导,都需要高校教师熟练使用互联网,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我国的教育发展先后经历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阶段。古代儒家教育多是学生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由教师自主决定;新民主主义革命后,国民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更加突出,高等教育被划分为诸多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变成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信息快速传播的互联网时代,知识的传播范围广、传播渠道更宽,高等教育已经不能简单地局限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学生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专业知识有了更多自由,更加注重学习体验和学习感受,这给高校教师带来了本领恐慌。高校教师已经不仅仅需要传递知识,还要熟练使用互联网来加强同学生的沟通,改变知识的传授过程,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创新

2015年3月,“互联网+”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部级发展战略,BAT等互联网巨头都开始涉足高等教育领域,一时间“互联网+高等教育”呈现出千帆竞渡的局面。但是,当我们冷静地观察“互联网+”环境下的高等教育时,不难发现,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模式还没有形成,“互联网+”带来的转变仍然局限在套用西方发达国家案例方面,“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亟待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互联网+高等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在线教育”上,而应该贯穿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对高等教育的每个环节都带来改变,塑造共享、开放的高等教育环境。

(一)“互联网+高等教育”内容创新

为了克服公众对资源出现选择性困难的问题,必须要实现“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内容创新。“互联网+高等教育”的优秀是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丰富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扩大高等教育覆盖面。MOOC给“互联网+高等教育”提供了创新实践成果。借鉴发达国家的MOOC平台发展经验,我国MOOC发展应当更加注重提高学习内容的社会认可度和教学实效。MOOC的课程要积极发挥公共服务作用,确立服务公众、促进全民素质提高的功能定位,打破地理和学校之间的物理界限,整合各高校的教学资源,形成在线选课和学习成绩相互确认的开放共享模式。MOOC是对传统的依赖“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系统”———基于课堂的“教与学行为链”———的“解构”,以及在“人与人依赖互联网相互交流系统”———互联网上———的“重构”。[2]从MOOC的快速发展可以看出,我国未来“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学习内容设计是关键,只有深度整合各大高等院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才能构建起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互联网+高等教育”网络教育平台。另外,学生对网络教学的知识点的理解和内化还是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基于MOOC基础上的翻转课堂的产生也是对网上教学最好的补充与完善。

(二)“互联网+高等教育”学习体验创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在选择教育产品时更加注重体验的效果。高校教师面临本领恐慌和知识转型的困境,开展网络高等教育既要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又要保障学生的学习体验效果。“互联网+高等教育”可以借助大数据或云计算平台,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目标等进行分析,科学制定“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学习计划,简化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便捷、趣味的学习体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具体可以借助教育类游戏等实现这一目标。我国许多大型网游公司都已经加大了教育教学类网络游戏的开发,试着通过游戏实现娱乐和学习的有机结合,给学生提供交互、生动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知识的积累,同时游戏的奖励机制也能够充分调动其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三)“互联网+高等教育”管理创新

互联网可以实现远程教学,还能够实施有效的校园管理,减少管理的环节和成本,实现学员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如,我国现阶段积极推广的“智慧校园”建设就是借助互联网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提高管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打造现代化的新型高校。随着智能设备和智能终端的发展,许多小型监测设备可以保障随时获取需要的信息,使智慧高校建设成为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校园管理将变为以监测为主,其基础数据成为高校决策的重要依据,在互联网覆盖下形成的虚拟校园、社交平台和后勤服务体系等将给校园管理创新提供广阔空间。

(四)“互联网+高等教育”评价创新教育评价

在互联网时代迎来了新的变化:一方面,评价的依据更加丰富。互联网解决了传统高等教育评价信息结构单一的问题,无论是MOOC还是SPOC过程都可以完整地保存教学数据,及时收集和储存学员信息、学习状态等,从而实现系统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对评价的运用更为便捷。借助互联网平台,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评价,高校和教育部门能够远程调用评价结果,学生家长可以及时跟踪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在“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双向评价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参与到评价中来,既是被评价对象,也是评价者。现阶段,我国一些“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先行者已经尝试通过收集教学的基础数据,建立学生成长模型,形成对学生的长期学习评价。

(五)“互联网+高等教育”成果转化创新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作用被削弱。实际上,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人才培养实现科技创新,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互联网平台下,享受高等教育的不再只是少数人。一些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开始把“互联网+高等教育”作为开展员工培训、提高员工技能的重要方式。“互联网+高等教育”已经从学历教育向专业技能培训转变,培训机构和高校在开展高等教育过程中达到一致,面向特定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学习不再是单纯地获取文凭,而是掌握专业技能。这种方式更有利于教育成果的转化,正在被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

作者:钟鑫;肖金岑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时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分析

《IT时代周刊》2015年第12期

摘要:“互联网+冶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互联网+教育”的有效融合促进了MOOC的产生,MOOC的出现和发展给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MOOC的视角入手,结合目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借助MOOC平台及其资源,提出了一系列改进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冶;MOOC;信息素养教育

1“互联网+”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尧云计算尧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尧工作和学习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也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就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利用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创造一种新的发展生态。2015年总理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不久国务:印发了叶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曳,推动互联网和各个传统行业的全面融合[1]。在“互联网+冶趋势的影响下,高校也在积极探索与互联网的紧密联系。

2“互联网+”时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挑战和机遇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增长和更新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的学习能力,所以懂得如何快速有效的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已经超过了掌握知识本身。随着现代社会日益信息化和网络化,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如新生入馆教育尧专题讲座尧文献信息检索课等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新的机遇。

2.1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弊端

2.1.1信息素养教育重视不足

学生信息能力较弱一方面大多数高校没有意识到信息素养教育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更没有从宏观上构建层次性尧普及性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目前,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形式是文献信息检索课,但是这门课大多数是选修课,课时较短,也没有统一的考核体系。现在很多高校只是片面的强调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却忽视了对学生综合利用信息能力的考察。另一方面,学生自身对信息素养教育也不重视。很多学生信息意识薄弱,也不注重信息能力的提高,对于学校组织的各种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众多因素导致很多学生信息能力较弱,连基本的馆藏资源都不能充分的利用,更谈不上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再创造了。

2.1.2信息检索课内容枯燥,教学效果不佳

很多高校的文献信息检索课存在着课时较短的情况,为了在有限的课时中多讲解一些知识点,教师不得不压缩对某些知识点的扩展,减少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这样就影响了整体的课堂效果。另外,这门课大多数是由图书馆馆员兼任,他们平时既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又要抽出时间上课,容易导致精力不足,力不从心。而且有些馆员本身信息素养水平也不高,所以很难保证这门课的教学质量。同时,由于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认识不高,而且这门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枯燥,与学生的专业联系也不太密切,从而致使学生对这门课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很多学生即使上过了文献信息检索课,课后仍然不能有效地利用一些常用数据库,面对一些专业的检索课题,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操作。

2.1.3信息资源空前丰富,信息获取途径多元化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网络化时代,信息资源空前丰富,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更加多元化。面对日常生活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习惯于借助百度尧搜狗等搜索引擎。从网络获取资源的便利性,使现在的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检索能力盲目乐观,轻视学校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事实上,现在的学生对搜索引擎缺乏足够的了解,使用的情况和效果也并不理想。大多数人只会利用搜索引擎的简单检索,对于高级检索尧布尔逻辑检索等一无所知。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提取检索词,不会限定所需的信息类型,更不知道如何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各类学术数据库进行专业搜索。如何有效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是目前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

2.2MOOC的兴起与发展

MOOC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鄄lineCourse的英文缩写。它主要是借助互联网平台汇聚全球名校名师的优质资源,为在线学习者打造了通过视频学习尧在线讨论尧随堂测试等新的网络在线教育技术。学习者只要注册,就可以在任何网络终端进行学习和讨论,它是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一种新的尝试,也是互联网+教育的必然趋势。MOOC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加拿大学者戴夫窑克莱尔渊DaveCormier冤和布莱恩窑亚历山大提出的。2012年1月和3月,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特龙和另外两位教授安德鲁窑吴和达芙妮窑科勒先后创建了Udacity和Coursera,同年5月麻省理工学:和哈佛大学联手创建了Edx,这三大平台被称为网络在线教育的“三驾马车冶,因此这一年也被称为世界的“MOOC元年冶。从2013年开始,其它世界名校纷纷效仿创建自己的MOOC平台,中国的MOOC也开始崭露头角。国内知名大学纷纷建立自己的MOOC平台,为了加强全国高校MOOC课程建设和应用,“爱课程”网开通了“中国大学MOOC”平台。同时果壳网旗下的“MOOC学:冶,收录了Coursera尧Udacity尧Edx的所有课程,并将大部分课程简介翻译成中文。MOOC的开放性和优质性吸引了众多的学习者,它的迅猛发展给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有效的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已经成为各高校不容忽视的问题。

3MOOC视角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创新

3.1从宏观上构建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开展多种形式信息素养教育活动

3.1.1根据不同的专业开展不同内容的信息素养教育高校管理者应该从宏观上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将信息素养教育贯穿于整个培养计划和教学管理当中。根据不同的专业开展不同内容的信息素养教育,注重信息素养教育与课程目标相结合,开展嵌入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如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侧重于软件体系结构尧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算法设计与分析等;广告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搜索关于广告策划尧广告心理学尧传播学等方面的信息。把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不同专业的课程中,有利于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3.1.2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形式

信息素养教育不同教育层次如专科生尧本科生尧硕士生等,其信息素养需求也是不同的。结合南京邮电大学以本科生为主的实际情况,大一学生主要通过发放入馆手册尧开展入馆教育,向新生介绍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尧借阅规则等,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和利用图书馆。大二尧大三学生主要通过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尧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尧让学生试用新的学习库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信息检索的基本技巧尧常用数据库考试库使用规则等,培养学生信息检索和利用的能力。大四学生主要是通过协助和指导毕业生毕业设计尧毕业论文等资料的搜集,提高学生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

3.1.3创新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

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已经脱离了时代的发展要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学手段的创新,人们可以将这些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进行创新。如新生入馆教育可以采用游戏程序的形式,学生要想获得借书证的相关权限,必须达到相应的游戏等级。还可以借鉴MOOC的碎片化和交互性等元素,将一些专题讲座做成MOOC的形式,放在图书馆的主页,供需要的学生自行学习和使用。这些新颖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了解和利用图书馆,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图书馆馆员的工作压力,避免重复劳动。

3.2利用MOOC平台和资源,创新文献信息检索课

3.2.1引进优秀的MOOC课程

MOOC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利用MOOC平台和资源,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罗昭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创建的叶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曳。此外,还有武汉大学黄如花教授在同一平台开设的叶信息检索曳课程。这两门课程的开设,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积极参与并受到了广大学子的好评。这两门课程的成功开设,使高校图书馆馆员意识到将MOOC课程引入到信息素养教育是完全有可能,并且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完全可以引进和借鉴这些优秀的MOOC课程,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而且南京邮电大学目前已经在积极推进学生选修某些学科的MOOC课程,课程结束成绩合格者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这一举措为南京邮电大学信息素养教育MOOC课程的引进,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3.2.2创建MOOC课程,组建

MOOC团队国外学者KatyMahraj指出,在MOOC环境下图书馆最直接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就是开设自己的MOOC课程,例如维克森林大学图书馆就于2013年陆续开设了包括信息素养教育在内的一系列终身教育课程。国内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并创建了一些优秀的信息素养教育MOOC课程。高校图书馆馆员可以学习尧借鉴这些优秀的课程,并根据南京邮电大学的实际情况,利用MOOC平台及资源创建属于南京邮电大学的MOOC课程。为了推动图书馆MOOC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爱课程”网发起成立了图书馆在线课程联盟,并专门为图书馆在线课程开辟了一个平台。此外,创建MOOC课程,不仅需要一个教学水平较高的主讲,还需要有制作MOOC的技术支持尧设备支持和人员支持等,所以需要组建MOOC团队,为MOOC课程的创建,提供有力支持。

3.2.3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和教学方式,MOOC有众多优势,如学习资源丰富尧大部分课程免费尧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MOOC同样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对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要求较高尧学生课程通过率较低等。“翻转课堂”的出现给传统的文献信息检索课和MOOC化的文献信息检索课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它结合了上述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图书馆馆员完全可以尝试“翻转课堂冶的教学方法,将文献信息检索课采用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图书馆馆员将要讲的内容按照知识点做成MOOC课程,让学生利用课下的闲暇时间自学MOOC课程,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课堂上主要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

3.3提高图书馆馆员综合素质,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图书馆馆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信息素养教育能否有效的开展。为了适应MOOC课程的发展,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一方面图书馆馆员应该积极主动的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应该提供各种支持加强对图书馆馆员的培训。首先图书馆馆员应该主动了解和学习什么是MOOC,MOOC课程有哪些特点,把握自身在MOOC中的角色定位。此外,图书馆馆员还可以学习和借鉴一些优秀的MOOC课程,把这些课程作为继续教育的手段,丰富自己的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其次,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大对图书馆馆员关于信息技术尧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培训,同时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对创新能力强的图书馆馆员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

4结语

“互联网+”时代,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互联网+”时展的必然趋势。MOOC的出现,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契机。面对新的环境,高校图书馆应该转变传统思维方式,深化信息素养教育的服务内容,积极思考并采取有利措施推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MOOC化。

作者:黄亚平;蒲德彦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摘要:

“互联网+”模式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高校必须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直面“互联网+”带来的挑战,通过制度创新、理念创新、内容创新、课程创新、方法创新和评估创新,构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有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

在互联网应用最为活跃的高等学校,“互联网+”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促使其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充实和丰富高校教育资源以供大学生群体随时随地使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形成既有积极影响,同时也有消极影响。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将其上升成为国家战略。“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不仅深刻影响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更意味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全新变革。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现实背景下,“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互联网平台对人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互联网为教育载体,以互联网的客观本质和内在影响为教育前提,促使大学生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包括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包括针对在校大学生出现的各种思想道德问题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的新途径,并且迅速发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生态。

(一)方式变革推进理念更新

“互联网+”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的变革,更是从根本上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更新。“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将互联网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思维这一全新思维方式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改革创新。“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都必须体现出互联网思维,注重利用互联网平台不断拓展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走在时代的前端。

(二)倾向主体意识

高校大学生在“互联网+”常态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从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凸显出学生强烈的主体性地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的高校大学生进一步摆脱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自身所处的客体地位,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凸显其主体性意识,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工作必须深刻认识并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

(三)跨界融合形成新的合力

“互联网+”就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将互联网和社会各个行业进行跨界融合,协同发展,从而产生全新的发展合力。“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大变革,青年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弥补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和盲区。思想政治教育跨界融合不仅需要用互联网思维改革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同时也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其他行业中去,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新合力。

(四)师生联系趋向紧密合作

“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破界限,使得师生之间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开展联系和互动,方便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并帮助他们妥善解决。同时,在“互联网+”平台的支持下,青年大学生可以方便的和教师进行实时交流和互动,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摆脱困境。

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其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为庞大的信息资源库,网络资源日益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到政治活动、经济发展、教育信息、宗教哲学、文化娱乐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为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和实时性可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互联网及时获取更加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及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互联网资源数据库中找出丰富的信息以佐证自己的观点。而大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和兴趣爱好自主浏览各种最新资讯和和下载相关教育资源。“互联网+”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最新的、优质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极大的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而为互联网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尊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提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法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以“填鸭式”、“灌输式”教育工作方法为主,这种僵硬的教育方法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引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在“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本身的交互性和平等性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向双向互动交流转变,进而改变了传统单向灌输的教育方法。首先,互联网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进一步淡化了师生的身份特征,从而使双方可以进行平等交流、合作探讨,从而使受教育者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接受教育和影响。其次,互联网的媒介性和直观性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更加形象化、立体化和现代化,从而进一步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辐射力和吸引力。

(三)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效果

“互联网+”环境下,青年大学生群体对于互联网的依赖度不断提高,开放且包容的互联网正逐步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围墙。首先,“互联网+”信息的即时性特征,可以帮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以及生活情况,并且在第一时间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开展针对性的实时交流、沟通和引导,真正提高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其次,“互联网+”环境的虚拟性特征,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彼此之间可以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进行平等交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全面客观的掌握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和思想动态,进而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进一步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最后,“互联网+”传播的交互性特征,可以帮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一对多”的交流互动,从而进一步强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动性。

(四)加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融合

大学生已经完全融入“互联网+”环境中的一部分,主动地接受“互联网+”传播的各种最新资讯,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于社会时事热点没有做到了如指掌的话,则难以和大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与此同时,“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变化的反应速度和应对强度,更加注重将各种社会时事热点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同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教育相互结合,不断拓宽“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导致大学生行为上的“任性”

“互联网+”在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在深刻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首先,“互联网+”的开放性一方面有利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在思想观念上进行共享和交融,同时也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传播平台,从而给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高校大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各种“任性”行为。其次,“互联网+”的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容易引发自控力较弱的青年大学生在道德上的各种“任性”行为。最后,“互联网+”时代是一个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许多青年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投入到创业浪潮中,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最终都以失败收场。面对残酷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巨大落差,许多创业失败的大学生极容易产生心灰意冷、自暴自弃的颓废心理,从而引发心理上的各种“任性”行为。

(二)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一方面,伴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普及,“互联网+”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快捷的服务和多彩的娱乐,如引人入胜的网络小说、荡气回肠的网络游戏、方便快捷的购物体验等等。然而,由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难以有效满足青年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甚至还会使部分青年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使得原本就不受青年大学生青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雪上加霜。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青年大学生虚拟化生活趋势不断加深,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办理各种服务、交友和购物,使得青年大学生开展面对面沟通的机会不断减少,使得师生之间原本“面对面”的情感交流逐渐被“键对键”的虚拟交流所替代,进一步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三)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

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受到教学时间、教育资源的限制,使得教师成为知识传授的主要来源,高校思政教育者在大学生心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而“互联网+”促使开放性的全球知识库不断加速形成,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得到不断的充实和丰富,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破时空限制,从封闭走向开放,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冲击。与此同时,“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对于任何人包括高校思政教育者而言都是陌生的。由于高校思政教育者本身很少涉猎各种先进“互联网+”技术,使得他们如何在海量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如何通过“互联网+”平台和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制约其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

(四)新思维要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首先,“互联网+”本质上而言是知识社会创新2.0时代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其给当今社会带来的不只是简单的改进或者升级,而是一种极具颠覆性的创新。“互联网+”这一国家新战略的顺利实现,需要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支持,而大学生群体不仅最具创新创业潜力,而且也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重要力量。因此,如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更具创新创业精神的大学生优秀人才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其次,在“互联网+”时代面对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对大学生的辨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提出全新的要求,如何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学生,教育和引导青年大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增强的教育内容。最后,“互联网+”在为教育者提供了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很容易使其产生依赖性,实现互联网教育与课堂教育联动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研究课题。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一)形成强大合力,构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机制

创新“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具备良好的顶层设计和科学的长远谋划,必须明确思想、统一认识,建立健全“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机制。第一,必须尽快建立协调组织机构,负责协调学校“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个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领导管理体制,负责协调全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从制度保障、人员配置、技术指导以及经费支持等方面不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聚合,更好的发挥“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第二,应该协调教育内容,更好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占领“互联网+”教育阵地。其次,必须合理协调心理健康、法律法规、道德观念等教育内容,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互联网道德情操,增强对不良网络信息的辨别和抵制能力。最后,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鲜活化、生活化、现代化,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呆板形象,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以积极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动占领“互联网+”教育新阵地。

(二)主动占领平台,构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机制

“互联网+”背景下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不仅仅是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高校和谐稳定发展的内在需求。首先,应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强化“互联网+”教育引导。必须从大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建设具有鲜明主题、对青年大学生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德育教育主题网站,主动占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用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抵制网络不良文化,大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正能量,宣传科学真理,切实发挥“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作用。其次,加强“互联网+”大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自律意识。高校应该鼓励大学生建立网络自律会以及各类学生网络社团组织,引导青年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在“互联网+”背景下做到“文明建网、文明上网、文明用网”。再次,应重视并加强“互联网+”交流平台建设,强化思政工作者的教育引导作用。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应积极打造鲜活生动的“互联网+”交流学习平台,充分利用博客、微博、微信等“互联网+”阵地,开展点对点的网络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释疑解惑,从而使“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最后,高校还应加强校园“互联网+”文化建设,增强校园文化育人效果。应建设积极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将校园文化和“互联网+”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两种文化的互补作用,提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三)以预防为抓手,构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监管机制

“互联网+”作为青年大学生学习交流讨论的重要平台,校园网络舆情可以反映大学生群体思想动态及真实想法,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舆情可以营造良好的“互联网+”环境。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的监督和管理,可以及时疏导大学生的不良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应不断完善“互联网+”信息管理机制。在认真学习贯彻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校园网管理规章制度。同时,还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开设《网络伦理学》、《国家网络安全》、《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等课程,全面系统的对青年大学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其次,应该建立“互联网+”信息监管机制。对“互联网+”信息进行严格筛选和及时净化,从信息传播源头上防止各种不良信息在“互联网+”平台上的传播,为青年大学生营造出良好的“互联网+”环境。最后,应建立健全“互联网+”信息预警机制。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潜在的大数据优势,探索建立学校各个部门共同组成的协调联动预警中心,通过调查、收集、鉴别和分析相关的网络数据,及时掌握大学生的网上思想状态,及早研判各种潜在隐患,进而制定出有效的预警方案和应对措施,提前开展针对性的思想干预和行为预防,努力将各种问题和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以教育为主线,构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切实加强对“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领导和科学规划,从而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二是加强队伍建设,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高校应统筹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爱岗敬业、综合素质高且结构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三是创新课程形式,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优质的教育课程保障。在“互联网+”时代,一方面仍然应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地位,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战场,积极创建“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而实现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双线课堂教学的有效对接,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o2o模式,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四是整合社会资源,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互联网+”时代作为一个跨界融合的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顺应时展潮流,充分挖掘、整合和优化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完善教学评价,构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

对“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客观而准确的评估不仅可以有效监测受教育者对“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理解水平以及应用效果,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目标存在的不足。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是制定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学校应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公正合理且便于操作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从而对本校开展“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成绩及问题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针对不同教育主体和受众客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应设立一个阶梯性的教学评价标准,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而应实现量化的科学性。二是组建评估专家队伍,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学校应该重视并建立学校分管领导牵头、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校内外评估专家相结合的“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专家队伍,以保证教学评估工作的科学性。三是重视运用评估结果,发挥激励促进作用。学校应该重视并合理运用“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结果,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奖惩,并在根据相关评估结果所暴露出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严格落实整改措施,使得“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现长期开展、健康发展。国家“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将其上升成为国家战略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社会发展潮流,通过制度创新、理念创新、内容创新、课程创新、方法创新和评估创新,让大学生认可、理解和接受“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为党和国家事业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潘曦 单位:福州大学学生工作处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教育

摘要:

创业教育成为了高校普遍开设的课程,但是由于授课教师普遍没有创业经验,创业教育课程存在案例挖掘不够深入、创业导师教学效果不确定和授课教师课程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可以通过开发创业教育的慕课课程,设计翻转课堂等方式来提升创业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互联网+;创业教育;慕课

在经济结构新常态下,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56万,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国家要求,当前高校都开设了创业教育基础课程,但是授课教师多数都没有创业经验,创业教育课程收效甚微。随着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被教育部首次提出来,加强高校慕课建设也首次出现在教育部2015年度工作计划中。如何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有效利用慕课提升创业教育的课程质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的教学现状与问题

由于授课教师缺少创业经验,创业教育的授课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讲理论,缺乏实践指导,学生学习兴趣也不高。有的高校针对创业教育自身的教学内容特点,采取企业家进课堂的教学形式,邀请高校所在地的一些小型企业的创业者,采用聘请其为创业导师进课堂的方式,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有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师资的欠缺,创业教育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1.案例挖掘不够深入

现阶段各所学校开设的创业课程,在案例挖掘上还不够深入,这也和教师自身缺少创业经验,难以深入理解创业的相关问题有很大关系。虽然很多高校采用了视频案例教学的形式,弥补教师创业经验不足的缺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创业,但是难以把视频素材和教学的知识点紧密结合,导致学生视频看热闹,理论与实践之间融合度不够。不同的授课教师选择的教学案例不一样,对案例的理解程度不同,这都使得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创业导师教学效果不确定

一门成熟的课程,至少从备课、教学、评价,多方面是可以预期和评估的。但是,由于创业导师往往时间很紧,讲授内容一般与高校沟通得并不详细,教学效果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创业导师自身是企业家,一方面,创业导师在课堂上,确实能够帮助学生全方位、立体理解创业;另一方面,创业导师不是专业教师,没有明确的授课目标,授课内容上一般为自身创业经历梳理和对自己企业的介绍,也有的创业导师讲授的是自己总结的一套创业理论。当然,深刻的经验是宝贵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理解上的偏差。

3.授课教师课程定位不明确

创业基础这门课程,国家已有教学大纲,教学目的等也很明确,但在实际教授过程中,授课教师还是难以明确课程定位,难以确定知识点的深度和案例所占比重。案例教学的视频播放往往占用了一定数量的教学时间,有的授课教师又希望把理论的全部内容都介绍给学生,这样课程学时往往不足。部分教师选择了减少理论讲授,一部分教师选择减少视频播放。多数教师并不明确学生对理论知识和视频案例的理解应该到什么程度。

二、利用慕课促进创业教育的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面临新调整,创业教育内容也要随之有新的改变。创业活动本身丰富了创业教育案例的素材库,增加了创业教育的形象性,因此,“互联网+”背景下,创业教育案例需要更加深入的挖掘。高校可以考虑联合开发有关创业教育的慕课资源,来提升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1.开发创业教育的慕课资源

慕课,英文为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翻译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1]慕课是集合了教育教学者的集体智慧而专门打造的精品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当前创业课程讲授内容和形式的差异较大的问题。各大高校可以通过精选案例,深入挖掘,联合开发有关创业教育的慕课资源,对授课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师授课水平,确保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2.整合慕课资源,设计翻转课堂

面授的生动性和互动性,往往是慕课所不能比拟的,因此,针对不同学生做好课堂面授设计更为重要。授课教师可以借助慕课资源,而不拘泥于慕课资源,在课时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更好地设计翻转课堂教学内容。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学生在家通过教师的视频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则变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2]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回到课堂,授课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引发学生深层次的讨论,如何在讨论过程中引导讨论和适时总结。这样的课堂教学针对性强,教学效果得以保证。

3.结合学生年龄和专业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在学习和整合慕课资源之后,教师要发挥教学积极性,做好学生能力水平的调研,设计适合学生年龄和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做到精准教学,以取得较好的创业教育教学效果。教师授课选择的教学案例要接地气,能够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而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高校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从课程设计、评价体系、教学资源等方面,采用“互联网+”的教学思维模式,应用微课教学等互联网教育方式、积极培养“互联网+”型创新创业人才。[3]“创新创业”在总理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被强调,如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新阶段开展工作的一个方向。“互联网+”背景下,采用慕课方式可以相对有效解决创业知识学习问题。创业教育采用慕课方式,可以实现人人可以学、处处可以学、时时可以学。因此,有必要开展基于慕课的创业教育,建设有价值的精品创业类慕课资源。

作者:张贺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内容、方式,成为高校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创新互联网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最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0引言我国自1994年3月加入国际互联网组织以来,互联网便逐渐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引起了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伴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不断渗透与融合,人们提出了新概念“互联网+”。高校作为互联网思维进一步实践的前沿阵地,“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必定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丰富多元的教育内容、新颖生动的教育环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优秀内容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更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思考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创新发展的工具,顺应“互联网+”的时展趋势,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不断创新。

1“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大学生不仅是互联网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也是互联网环境的创造者。“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应用更加放大了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多样性等特征,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全新的教育环境、多元丰富的教育内容、活泼生动的教育方式,最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改善教育的实际效果。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及运用其自身的虚拟性和信息的庞杂性势必会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强烈冲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政治倾向和思想道德观念等,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难题。概括来说,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能体现出矛盾的特殊性。以互联网为首的众多新兴媒体的出现及发展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变得方便快捷,但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碰撞使得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产生巨大差异。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形式、内容、目标等方面并没有实现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实行“因材施教”,教育内容及形式趋同现象严重且单调乏味。另外,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尚不能跳出“权威式”教育模式的圈子,失去了亲切感和吸引力,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产生抵触情绪。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实现现实教育与互联网虚拟教育的有机结合。当前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师讲授方式为主,现有技术条件未被充分利用。整体上呈现出现实教育与互联网虚拟教育各自为战的现象,没有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的有效配合,最终影响教育的效果[2]。

3)学校、社会、家庭及学生的自我教育没有形成一个有机体系。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主要由学校承担,但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时间及空间方面的限制,教育资源也较为紧缺,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起的作用相对有限。与此相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其他密不可分的主体,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学生自我教育却未能被积极调动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与学校教育产生脱节的现象。

2“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

随着互联网向社会各领域不断推广,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创新滞后的问题将愈发凸显,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现状,厘清创新工作可以借鉴利用的资源,积极探寻适合当前“互联网+”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1建立互联网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要实现两种教育形式的有效结合,必须要做到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层面的统一互补。

1)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方面,毋庸置疑的是两者的根本目标都是通过各自的教育形式及特点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接班人。但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现实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性人格,而互联网虚拟教育则不仅仅要求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形成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理性人格,而且还注重通过多种渠道及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指导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3]。

2)在教育内容上还应实现互联网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的融合促进。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指导,无论是互联网虚拟教育还是现实教育,都应该以“三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为基本内容。同时还应结合“互联网+”的时代特点及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滞后于经济发展及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这一突出问题,重点加强互联网法制、互联网道德规范、互联网生态文明、互联网安全等方面的教育。着力于提高大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选择判断能力,培育大学生“互联网+”环境下的健全人格。

3)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应实现互联网虚拟教育和现实教育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现实教育多运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如灌输法、情理交融法、说服教育法、互动讨论法等。但“互联网+”背景下则可以积极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情景化的新模式,使现实的、抽象的、概念化的教学转变为具体的情景化的教学。尤其是随着当今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各类智能手机通讯APP的广泛运用,更是推动了信息传播的爆炸式发展。从技术层面来讲,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可以实现个性化。比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设计成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利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在线论坛等)达到资源共享,大学生可以参照不同的情境来扮演个性化角色,在虚拟平台感受真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

2.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从教育的主体出发,教育大致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学生的自我教育。不同教育主体的特点及在学生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也各不一样。从整体与部分的哲学关系的方法论意义来看,办事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才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当前“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各教育主体逐渐融合,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界限,为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更多途径,但也造成了各教育主体边界变得模糊,各自功能不能完全发挥的问题。因此需要迫切整合社会各教育主体的力量,推动协同化作业的立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4]。

1)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但需结合“互联网+”的时代特点做到与时俱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仍主要集中在“两课”及辅导员的指导教育层面。有些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脱节,内容单调,缺乏针对性;辅导员则由于日常事务较多,未能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形势下学校应让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合,结合互联网的优势,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判断力和道德自制力,以确保学生在更加庞杂的信息空间中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此外,创新并不等于否定,对好的传统方法还应继续发扬。

2)应积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从社会各层面来看,政府应当承担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加大互联网技术手段的运用,不断强化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服务职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上给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合发展的空间[5]。同时,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意识形态的教育,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能涉及人的思想认识问题。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做到群策群力,依靠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完成。如发挥新闻界、艺术界、理论界、出版界等思想战线的作用。互联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各界应通过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便捷性,更多地传播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多元信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家庭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目前家庭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当中比较薄弱的环节。由于各种限制因素,家长也未能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保持长期沟通的有效机制,可以考虑建立“家校信息共享中心”,实现家庭和学校信息的及时共享,沟通反馈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政治意识状态,以便及时采取卓有成效的措施制止学生思想中存在的不良观念和倾向,把学生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道路。最终通过“互联网+”实现家庭与学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4)学生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人翁。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促进自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倡导要充分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教育过程当中的主体性,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与自尊性变为空谈。“互联网+”背景下必须摒弃传统的受教育者被动、服从的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3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是互联网与社会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互联网的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与平等性也将在“互联网+”时代表现得更加突出,并将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及生活方式。《吕氏春秋•察今》曾言:“世易时移,变法宜矣”,面对“互联网+”创设的虚拟与现实共存、多元化的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通过建立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结合,学校、社会、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立体教育模式,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作者:滕苏苏 单位:江苏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讨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即互联网技术,并在国际市场的推动下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如今,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了大多数研究领域所必备的工具和渠道,社会环境亦随之产生变化。互联网技术特点为信息传播与交流的互动性和即时性,[1]其强大的查询功能也深刻地影响着信息的传播,改变了社会传统的生活模式和沟通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即使互联网技术给我们创造了生活上的便利条件,但其依然存在着技术弊端和缺陷,甚至引发社会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模式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一方面,高校以互联网背景为契机,在信息处理体系、教育媒介等方面,逐步实现了教育方法和体制的交互影响,高等教育方式在互联网背景下日渐丰富;教师不必恪守成规,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学生也不必单方面被动接受知识。另一方面,目前高校的教育方式还是比较保守,[2]多数沿用传统的模式,管理机制、教学环境等“软、硬件”依然没有合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背景,易产生教育效果不显著、教育时效性和成效性减弱等问题。上述问题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并不罕见,在涉及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互联网技术的影响则更加突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这期间,高校的教育模式呈现系统化趋势,教育媒介技术化进程加快,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日趋完备,教师队伍素质和经验在实践中得以积累。到21世纪,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更加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因此,研究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动态,获得良好的教育时效性和教育效果就成了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课题,如何科学利用互联网背景进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则成为必然。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对思想政治教师的标准和要求显著提升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仔细过滤和甄别课程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要求、授课模式也经过预先规划,传统教师的优势在于对教育资源的优先掌握和教学信息的全面调控。但是,互联网背景作用下却有可能打破这些“优势”,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已经使信息资源的交流互换成为现实,不再受限教育信息逐级传达的形式。学生既可以是被动教育的对象,亦可能是教育信息与资源的主动传播源;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资源传送的开放化和实时化,利于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并更易使其获得主体意识。在高职教育发展的初期,高职院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一般由学生辅导员或者其他教师兼任。到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后期,国家、高校都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身份开始由兼职向专职转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素质也相应有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专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的另一显著特征为有些教师缺乏必要的处理现代网络信息的技术和能力。教师和学生相比,能够掌握基本的处理信息技能,但对于更高级的信息处理技术如甄别、筛选、整理、传播则相形见绌,致使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难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性上得以有效地发挥。部分专职教师日常工作繁忙,除了承担必要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担负必要的管理工作和科研任务,无法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识和学习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这就要求教师成为兼具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教育者,才能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中自由发挥。

2、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程度不够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面临严峻挑战,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有机融合的问题便凸显出来。首先,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首先在观念上普遍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两种独立的事物,并没有深入地探讨两者的联系,缺乏针对性的分析互联网技术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和变革;其次,教育部门在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准备不够充分,互联网教育基础薄弱,缺乏构建互联网教育模式的资金、技术、人员投入;然后,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的培养程度不足,既缺乏教师进修、培训、实践、晋升的制度保证,又没有长效机制帮助专职教师提高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此外,互联网时代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出台总是滞后于技术的发展速度,导致相关部门缺乏完善的章程制度保护互联网技术的有效运转与实施,使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容易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延缓了二者融合的速度。

二、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方法

1、开展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化建设时至今日,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化是开创教育模式创新思路的新方法。构成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块主要有三部分,其一是“教学资源”模块,高职院校可以组建教学资源信息中心,该中心主要为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教师服务,教师可利用信息中心作为处理信息的终端,增加教学资源的开放程度,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搭建互联网教学平台,该平台的服务对象主要针对于学生,学生可通过平台及时下载需要的教学资料,提前获知教学内容,并可以登陆平台积极参与话题讨论和研究。其二是“管理体制”模块,高职院校可以设置联动的互联网管理机制,组织学校有关部门共同作用,如建立院校特色导航系统、普及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云端技术控制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其三是“文化建设”模块,通过建设“数字文化走廊”,明确信息传递方向,增加学生和教师间的信息传递速度,最终实现“共享教育、快捷教育、实时教育”的目标。

2、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科学引导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并不统一,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是:依据思想政治的教育规律和内涵、政治发展需求,利用互联网在信息传播及文化环境方面的特征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这一概念的阐述充分解释了思想政治教育和互联网背景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共同遵循特定的规律。因此,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技术进步的衍生品,更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构成。站在国民教育的角度上思考,应该合理利用各种传媒渠道提升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高度,对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行科学引导。通过正确的宣传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清楚其意义和内涵所在,以审视并开放的态度对待它,关注传统的教育模式与互联网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上的兼容性。在高职院校层面,应该认真研究互联网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影响的科学规律,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充实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配合上级部门做好新教育模式的宣传和实施工作,引领大学生逐渐接受并体会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三、结语

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是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不仅需要高校、师生间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更需要相关国家机构对社会各方力量的筹划整合,形成互联网背景下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凝聚力。

作者:李荣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食品工程系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论文

一、继续教育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背景

1.职业能力拓展与终身学习。互联网时代,终生从事单一职业的传统理念被彻底打破。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知识体系、新的科技工艺层出不穷,对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首席专家路易斯•罗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像鲜牛奶,纸盒上贴着有效日期。有效期到了你的职业生涯将很快腐烂。”无边界职业生涯颠覆了人们“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忙工作”的两段式模式,“活到老、学到老”不再停留于理念层次。为了让自己的职业生涯不致停顿,专业人才要不断规划、审视、选择他们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的变化与工作岗位的升级,要求专业人才必须不断接受再教育、再培训,只有保持自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有机会寻求到更好的职业发展。为适应职业生涯的无边界变化,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成为常态,终身学习是每个社会成员所必需的。继续教育正以独具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我国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的人力资本积累的有效途径。发达国家以继续教育作为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我国教育界也致力于重新构建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从综合提高国力、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的战略高度,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建立适应我国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时代要求的教育体制,为职业能力拓展和终身学习模式的建立创造条件。

2.互联网时代新型的学习方式。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智能手机终端的持有量位于全球首位。国内的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均在开通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就突破了1亿用户。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扩展了职业生涯的边界,更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与交往方式。信息技术在传播信息、创新形式、即时互动等方面存在天然优势,为人们提供了不受时空、地域限制的E-Learning的新型学习方式。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手段,课堂得到了无限的扩展,人们可以通过智能终端实时地学习和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知识。学习过程的人性化能够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继续教育的学习者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学习途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传统的教育体系、教育方式,挑战了传统的继续教育理念,打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改变着教学的内容与方式。经济发展的进程已证明,互联网时代,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学习方式必将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继续教育的组织与运行方式。

二、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困境

继续教育是广大劳动者,特别是专业人才,实现知识技能更新、拓展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互联网时代,客观地分析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仍然面临着不少现实问题亟待解决,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立法乏力。继续教育的发展涉及所有社会成员。教育立法是教育优先发展的保证,我国1999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但在促进劳动者职业技能持续发展和提高的继续教育领域,立法乏力。我国在继续教育立法方面虽然已经起步,但仍处于初级阶段,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中虽然对继续教育的办学做出了不少规定,但有关继续教育的相关规定,尚未能够实现科学化、体系化。目前,我国还未能制定专门的继续教育法,没有系统、配套的继续教育政策法规体系,这与我国蓬勃兴起的继续教育需求相悖。

2.质量监控缺失。教育是人力资源投资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础,是提升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我国继续教育虽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继续教育质量低下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继续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的研究相对滞后。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建成完整的、宏观的继续教育监控与评估指标体系。在微观实施层面,继续教育的自我监控、自我评估几乎是处于自由发展态势,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名不副实的现象,甚至以钱换证的情况偶有发生。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继续教育健康发展,有必要建立一套国家层面的、强制或半强制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3.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各界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有些高校甚至没有将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中。继续教育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高校重视普通教育,轻视继续教育的现象十分多见。无论是地方普通高校还是行业部属的重点院校,都没有将继续教育的工作量作为教师的整体工作量进行要求和考核。在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上,很少有教师愿意主动研究继续教育。相反,国际上许多著名的高等学校却十分重视继续教育的发展,将其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等就是如此。

三、互联网时代完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的建议

1.加快法制建设,明确继续教育的重要地位。法制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国家管理和规范国民教育的重要途径、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方式。随着继续教育快速发展,借鉴教育强国的经验,制定继续教育法规,使继续教育管理朝着法制化的方向发展是必经之路。因此,要从法律上明确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系,构建终身学习模式的主体责任,为继续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逐步建立以解决从业人员工学矛盾为目的的“带薪继续教育假”制度,鼓励企业与对应专业的高校形成合作联盟,定期安排员工接受教育;进一步完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全面推进继续教育统计制度和继续教育登记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推动社会全体成员参加继续教育。完善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切实把继续教育摆到重要的位置上,逐步建立学历文凭与技术登记证书、岗位资格证书并重的宏观制度环境。

2.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开放式运行体制。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要求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继续教育稳步发展的助推器,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其宏观调控职能,采用适度开放的运行体制,扩大继续教育的自主权,充分激发办学活力,形成自主办学、政府监督、质量为本的有序竞争机制,突出继续教育与市场接轨的办学特色,这样既可以减轻国家对继续教育管理所肩负的压力,又能充分调动办学主体的积极性。互联网时代的继续教育具有社会性与包容性,办学主体必须根据继续教育为业余教育的特点,建立开放式的运行体制。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开放,有效的管理方略包括:在入学制度方面,将传统的、竞争式、选拔式的教育模式转变为认定式的素质考核。重新界定入学考试的作用,将重点放在认定学习者现有的学习能力上,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结合兴趣、需求,选择适合的专业课程、学习方法与学习形式,确定切合实际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在学分制度方面,可以逐渐突破传统学年制中统一入学时间、统一上课时间、统一毕业时间的规定,逐步建立以学分制为主线、以选课制与指导制为基础的素质教育模式,积极探索继续教育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层次与类别的继续教育之间的横纵沟通与衔接,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

3.健全约束机制,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在满足给予学习自由度的同时,为保障继续教育质量就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要结合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结合社会对职业技能的需求,在终身学习社会构建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继续教育评估体系,最终促进协调发展。具有约束机制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当是分层设计的: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针对高校继续教育的特点建立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框架;省级(直辖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在充分体现对区域内继续教育发展整体布局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细化评价标准,甚至可以构建以行业分类为依据的分专业的质量标准;县市(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各高校的继续教育进行质量监管,通过与审批权挂钩,建立对失职者的责任追究制度。高等继续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应当建立在质量认证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学习成果与职业能力评价制度,确保高等继续教育体系能够与人才市场需求相互衔接,充分发挥质量标准评价机制在推动继续教育质量稳定提高中所起的作用。

4.打造特色品牌,构建教育网络平台。坚持布局合理、突出特色、管理规范的原则,打造信息化的高水平的继续教育基地。要在统一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加快继续教育组织体系的建设。要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职业技能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建立继续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要建立网络平台的学分互认制度,为学生在合适时间、合适地点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以拓展继续教育的整体覆盖面。教育品牌是最具优秀竞争力的无形资产。实施品牌战略是继续教育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构建继续教育网络平台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的需求,以及劳动者自愿进行职业转移的客观需求,在优化和整合现有师资的基础上,围绕学科优势与师资优势等独特的资源,加大力度提炼办学特色,制定自身继续教育特色发展的品牌战略。快速推动继续教育市场化、产业化的进程,最终形成符合互联网时代需要的继续教育产业。

继续教育事业在人力资源强国的大战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将极大地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有效推动继续教育事业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在不断提高,劳动者基于自身的考虑会不断要求社会能够提供更多的继续教育服务,这就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创新的观念来思考继续教育管理体制问题,在加快法制建设、明确继续教育重要地位的基础上,建立开放式的激励运行体制,打造特色品牌,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要充分发挥质量标准评价机制在推动继续教育质量稳定提高中的作用。发挥整体优势,整合系统资源,使继续教育朝着信息化、多元化、个性化的路径向纵深发展。

作者:罗新东单位:北京物资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教育论文

1缺陷

智能网络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大学生年龄性格等特点决定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优势,也有不足,这个同样给高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网络时代的到来严重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甚至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南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尚不足,缺乏一定的人生阅历,头脑中也尚未彤成全面的科学理论,那么他们对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也必然缺少一定的认识,所以,如果过长时间接触网络,很容易被网络表面现象所误导,所迷惑,在思想和意识方面也会出现一定的混乱。首先,智能网络时代的到来,彻底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也严重冲击着我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大学生作为一个思想正在逐渐成熟,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的阶段,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对未来认知不太清晰,同时网络上知识庞杂混乱,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思想的干扰,从而在人格形成阶段带来不良后果,从而形成十分不当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其次,大学生一般年纪尚小,进入大学很多学生由于刚刚离开家庭,独立生活,此时自制力和控制力都略微不强,而网络的丰富有趣则容易使得他们沉溺其中,不去融入真实的生活,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从而大学几年一无所获。再次,智能化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更加便捷快速的沟通方式,我们可以通过qq、短信、微信等媒体进行沟通交流,是传统沟通方式的一个极大进步,但是大学生自控性不强的特点容易使得他们过度依赖网上交流,从而忽略现实中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从而不利于同学之间感情的交流和培养,影响他们现实中的交往能力,长此以往,甚至会带来一些心理疾病。最后,网络的存在造成了一大批复制粘贴的抄袭型“人才”,过度依赖网络,不去实践和思考,会使得学生智力禁锢,能力退化,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智能网络时代提高大学生教育方法的研究

智能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优势和机遇,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地挑战,那么如何正确对待网络的双面性,引导大学生有效的利用其优势提高自己,自觉隔离不良信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我们当前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1)创新教育模式,有效利用网络的优势。针对网络知识丰富,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的优势,在大学生知识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更加形象生动的课件或者视频,丰富课堂内容,增加最新前沿技术,扩充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相对自由,他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而面对网络中各种有利和不利信息,高校教育工作可以开展多种讲座或者讨论组,引导大家自己论述网络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得出网络的有效利用方式,以及规避不良信息干扰的方法,让大家参与其中,深刻认识到沉迷网络的危害,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更好的认识到网络的风险和优势,更好的学习和提高。

3)加强网络的管理和监督。针对大学生自制能力差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学校主要网络,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从根源上避免学生受不良网站,不良信息的影响,净化学校的校园环境。

4)开展多种形式的班级群体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营造更好的班风和人际交往环境,提高大家的现实交往能力。为了更好的防止学生沉迷网络交流沟通,通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大家交流的机会,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等组织,丰富课余生活,同时也可更贴近真实的生活,避免网络的侵袭。

5)加强学生自制力的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大家提高自制力,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网络视频的形式,开展网上学术讲座或思想道德辩论,从视频中观察学生的言行和举止,通过各种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况,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对待网络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远大目标,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能够为之不断地努力。

3结束语

智能时代已经来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来临,我们不能阻止其前行的步伐,只能紧跟其脚步,培养出更加适合这个时代的未来人才。高校教育工作也应紧随时代的步伐,有效的利用其优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正确认识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的问题,不断地总结教育方法,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更好的方法,来应对网络带来的侵袭和危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社会高科技人才,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作者:杨玲玲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远程教育

一、Web3.0在数字化远程教育中应用的优势

在Web3.0时代,远程教育无疑将走向数字化的改革道路。不同于其他的全日制专业教育,远程教育有其特殊性———教学时空分离,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无法当面求教。在知识更新异常迅速的今天,学生在网上学习中多是被动接受大量知识,因循守旧而无创新。Web3.0时代的数字化教育模式则通过电子书、远程教学、虚拟实验、模拟实习、电子教室等方式带给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感受,提高非全日制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数字化的应用也会改变传统远程教育师生的教与学的观念,不断促进教学相长。

(一)教育资源开源化更多的开源代码、软件开放给学院、教师和学生,学院可以应用这些开源软件快速、简单地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库,与国内外兄弟院校进行资源共享和交流。同时,这也有利于远程教育的深入发展与普及,让更多的学习者能够接受教育,实现平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

(二)移动学习自由化在基于因特网的远程教育中,技术支持服务平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场所,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学生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安装客户端后,即可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到远程教育平台,实现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它使得学生学习场所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场所,学生可自由安排学习进度,学习者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意愿,下载电子教材和课件资源到移动手机、平板电脑上,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浏览学习。如欧盟的“FromE-learningtoM-learning”和“Mobilearn行动”以及英国的“M-learning”等项目的框架指引下,移动学习引入学校已有不少成功案例。

(三)信息联合社会化近年来,随着国外一些知名高校加入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即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信息的高度聚合让大量的资料能在线上不同网站传播,然后再将各种资讯集结成通讯报导或网页,以方便参与者读取。学习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书本之中,Web3.0时代的互联网是一个信息库,容量无限。

(四)学习过程个性化Web3.0时代的任何一个远程学生都可以非常方便地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络学习数字王国,收藏并整理自己感兴趣的网络教育资源,可自由分享,邀请同学积极互动。Web3.0时代的远程教育知识传播具有建档便捷、成本低廉、辐射面广、多向交流等特点,对加强师生互动,拉近师生关系,优化教学资源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Web3.0在数字化教育时代对远程学习者的要求

(一)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一种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的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学生通过独立分析、探索、实践以实现学习目标。在自主学习中,学生要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自身为主体不受时间空间及教学环境限制,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计划。Web3.0时代的学习环境突破了原有的教室与课堂,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和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要求学生不能过分依赖老师和教科书,而需要自己判断、自己选择。在网络资源环境下,学生应带着一种积极要求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与心情,用探究的方法,自主参与学习,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掌握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目的。

(二)团队学习能力团队学习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团队目标一致。二是知识共享。首先,受教育者的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要基本一致,这是团队学习的基本要件。另外,知识共享实质上是内部交易的过程。只有通过知识共享,才能互通有无,共同提高。在Web3.0的数字化远程教育学习过程中,要求学习者注重团队精神,既要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也要重视网络学习的社会化优势,学会主动寻求学习伙伴,共同探讨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创新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是善于运用前人经验并以新的内容和形式来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Web3.0的数字化远程教育不仅为成人学习者提供了自由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空间,也有利于发挥教师、助教与教学管理人员在引导、监控、督促、考核、评价等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创新学习能力是在学习者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不仅包含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设想,而且与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品质、情感、意志特征等有密切关系。

三、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在Web3.0时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伴随移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类移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大屏触控移动终端的流行,在教育领域中正在促成新的学习型态———“移动学习”。对于选择远程教育的学生来说,浏览课件、查阅资料、在线交流讨论显得非常便利。以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为例,丰富的教学资源、强大的师资队伍、先进齐全的教学设备都成为学校远程教育改革的有力支持。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和相关规定,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坚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优秀,不断优化结构,提升内涵,实现远程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同时对教育模式进行创新。

从2012年5月开始,学院经过需求分析、技术方案确定、iOS移动学习平台系统服务端设计、iPhone/iPad客户端UI设计、系统编码和系统测试等过程,已成功开发基于Android客户端、iOS客户端的移动学习平台,其功能包含版本更新提醒、用户登录验证、学院通知、学习中心通知、课程通知、各类已修课程成绩查询、在修课程与已修课程中的课程导学、视频课件在线点播、课件下载(支持断点续传)和离线播放学习、常用信息查询等,使用者在Android手机上安装此客户端后,即可通过无线或3G网络连接到浙大远程教育平台,实现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iPhone客户端(浙大远程)和i-Pad客户端(浙大远程HD)分别于2012年10月9日和10月18日在苹果应用商店通过审核并。学院基于Web问卷调查系统面向2011年和2012年春秋批次学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移动学习的认知度在不断提高,不少同学积极肯定了使用iPhone/iPad终端程序的便利性。对于拥有几万名远程学生,以网络自主学习为主的浙大远程教育而言“,移动学习”的建设内涵显得更为丰富,更具有实践意义。当然,在Web3.0数字化时代,浙江大学远程教育要继续做好先锋模范作用,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学习内容定制个性化Web3.0时代对学生最重要的不是具体的知识条目,而是如何从众多的资源中获得对自己最有用的信息,如何设计自己的知识框架,如何深入挖掘、自我突破。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应多做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借助Web3.0技术,通过Blog、BBS、E-mail,尤其是随着Web3.0到来应运而生的个人门户,构建新的移动学习平台,如增加在线作业或离线作业下载上传、统考和学位考试的信息、讨论版块等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在未来的Web3.0学习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需求,从知识库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并能从互联网上聚合其他信息,就像给每位同学提供了一个私人顾问,形成各自的具有独特内容的个性化学习门户。

(二)构建虚拟社区实时交互常态化模块远程教育平台学习过程应实现虚拟社区的群体参与。互动学习平台中学生通过标签、收藏、评论等基本行为痕迹,根据各自需要建立组群。组群用户通过小型讨论版进行在线即时交流,或通过互动系统相互推荐信息资源,或通过组群获取共通资源等方式。互动提问系统是互动学习平台中关键的功能部分之一,旨在调动学生学习、获取信息的积极性,促进学习者与教学管理人员、学习者与辅导教师、学习者相互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重视辅导教师,加强学习支持服务我校学科齐全、师资丰富,然而多数教授忙于科研、管理等,在远程教学中的时间精力投入相对不足。如果能充分利用辅导教师进行数字化辅导,让助教参与学生小组悉心指导学生探索与讨论,通过对学生数据库的定期研究,归纳不同的细分群体的用户行为轨迹来因材施教,那么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效率也将相应地得到提高。

作者:万光龙单位:浙江大学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环境下思政教育的互动研究

一、思政教育与情理互动机制概述

国内外关于思政教育的情理互动机制引起了相当的重视。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实际应用机制。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新一代的学生越来越多地接触到社会,沟通与交流的方式也有着根本性的改变。作为个人主体越来越强调个体个性的突出与发展,一般的说教与灌输的思政教育方式难有实效。情理互动机制所强调的正是深入学生生活,主张以学生为主体,依靠主体调动自身的价值观和认知,充分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情理互动机制扮演的往往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通过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设置情景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政教育的目标很广泛,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建立、世界观构建、人际关系处理、理想目标培养、情怀素养的引导等都在其范畴之内。教育的内化效应是情理互动机制的立足点,国外在实际的互动机制应用上有着很好的实效。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在机制建设与探索上都更为成熟。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提供了一个信息环境。对于教育体系而言,学校不再是知识信息的唯一的、主要的来源。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网络环境之下,学生交流沟通的方式都习惯以互联网媒介为基础,以至于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都与互联网相契合。但是对于正在成长阶段的学生,各种观念、价值取向等都没有稳定成型,容易受到影响与引导。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虽然能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信息资源但同时也容易对学生形成不完全正确的诱导。这对于思政教育就有着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都习惯于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与感情交流,这正好成为思政教育工作的突破口与着力点。情理互动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网络互动开展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这种机制的实现必然符合学生的情感。当下,QQ、人人网、校园BBS、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等,都成为学生交流的主要阵地。多元的交流平台与交流环境,既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手段,也充分实现了个体自主价值实现。基于互联网建立情理互动机制,可以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主动与被动的转换,增强教育效果。受教育者在思想、思维、行为方式、道德、审美、意志等方面都能在这类的机制下得到深刻的引导与转变。

二、互联网环境对思政教育互动机制探索的积极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对以往的思政互动机制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无论是从教育资源的掌握,还是从学生适应的有效互动机制角度来看,都对思政教育的改变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首先,互联网环境为互动机制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互联网因其新奇的形式与丰富的资源而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网络媒介的形式也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形式,声音、文字、图片、视频等,QQ、BBS、人人、微博等平台都是学生活跃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课堂以及学校的教育形式中,这些平台都能够被思政教育充分利用成为主要的思政教育阵地。思政教育融入互联网业必须改头换面,一改严肃认真的说教形象,形式不一而足,但是要符合互联网特征。可以采用当下互联网上流行的图片、视频、焦点人物与事件。内容丰富多样、形式活泼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取得认同,教育才能直达学生心底。其次,互联网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除了学生对互联网有浓厚的兴趣外,互联网的虚拟特性为教育者与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可互换的、民主的交流平台。当前,众多高校、中小学都在网络上开设有专门的校园论坛、留言板等,学生可以在上面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以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都大有裨益。通过网络沟通更容易使学生接受,沟通交流的效果当然更加有效。

三、互联网环境下情理互动具体机制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定的社会群体用一些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影响力,使其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都符合该群体的行为规范、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提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并且能够在自身客观世界得到改造的同时,也改造好主观世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者将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给学生,进而对他们产生影响,从而提高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过程。

(一)整合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建立思政教育机制各阶段的教育单位手中都拥有者丰富的教育资源,这其中就包括互联网信息设备。可以说,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已经具备基础设施条件。不同教育阶段的学校拥有的网络规模与平台可能数量与质量有所不同,但是这不影响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针对性地利用资源优势建立互动平台与互动机制。当前,绝大部分学校都拥有自己的网站,其中包含各类BBS、论坛、留言板以及各个下级单位的网站、群、论坛等,这些都是学生较为集中活跃的平台。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思政工作是容易实现的。在新媒体出现之前,思政工作队伍当然已经有了相当的工作经验累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首要要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环境是一个外部条件,对于任何系统来说都是这样,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也不例外,这种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既是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也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可以说创造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思政互动机制的工作思路、工作条件、流程以及措施和教育环境都有相对成熟的认识以后,就可以知道,思政工作在互联网中的开展只是在形式上的创新,工作目的与工作思路仍然是没有改变。那么如何整合网络资源为思政工作所用、如何提高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如何在网络的基础上创建契合学生心理的互动机制就是思政工作人员要重点考虑的。

(二)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情理互动网络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原有的QQ、MSN、飞信、人人网等等都成为主流的学生交流平台与交流手段,而近来微信、米聊、微视频等又成为学生的网络新宠。思政教育要搭上网络平台的快车,不断与时俱进。具体的网络互动机制的开展需要依赖这些平台与手段展开。当代各年龄阶段的学生更习惯于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观点。这种论坛与热点事件帖子都逐渐走入学生的视野成为学生吸纳观点态度、表达自我的一种形式与手段。基于此,思政教育的互动机制开展大有可为。思政教育也可以开设论坛、建立讨论群、设置留言板等形式开展与学生的情理互动。通过这些形式,发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思想政治讨论,充分表达自身的观点与想法,在讨论与互动中实现对学生的观点与态度的影响。再加以适当的引导与干预,达到正确影响学生的目的。当然,这一机制的实现并非简单的一成不变的,对于形式的创新与平台的跟进是十分重要的。思政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微电影、视频剪辑、视频配音等形式。平台的跟进要紧跟时代,网络新产品的推出应十分迅速,选取学生最为喜爱的、学生较为集中的平台作为思政教育开展的阵地。

(三)结合网络热点话题作为素材,开展情理互动思政教育选取的题材并不一定要拘泥于党国大计这些过于宏观的事情。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热点集中的、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事物都可以成为思政教育的题材。学生身边有好的坏的事情都可以选取到网络上,发动学生进行讨论,当然题材的选取与加工要通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审核,叙述的方式与角度要利于学生教育。对于网络上较为热点的话题与人物,通过论坛帖子、BBS等都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通过讨论,一方面可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可以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判断。通过这种模式与机制的多次实施,形成相对固定的讨论机制。思政教育工作人员要主体定调与营造氛围,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网络讨论自由,把握住大致的讨论方向。同时结合个别学生针对性地指正与交流,力求达到全面而深刻的教育效果。

(四)全面创新思政教育情理互动机制载体传统思政教育方法如同确定了初始条件就可以按公理一步步地推理和预测出来的“拉普拉斯妖”一般,容易脱离实践生活而自我封闭。在互联网时代,因为多元化思想的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都已经认识到思政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或训练,也不是数学公式,而其实更加类似于一种生成和发展,所以以对不可逆性的全面认识为前提,正视曾被视为“噪声”的不确定性,采用开放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实效和活力。除了上述的MSN、email等交流讨论形式,学校网站、校园BBS、各级QQ群等都应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一方面,在现有的网络平台上积极创新交流模式与交流平台。部分学校已经实现了诸多网络栏目的创办,成为思政教育的主要形式。“校长信箱”“回音壁”等网络栏目都已经取得不俗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原有平台之外,开创一系列的栏目与平台,诸如网络时政事件收集,系列网络评选活动、校园网络文化节等都可以在这些载体中,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潜移默化地完成思政教育。

(五)提升学生网络素养,提高学生互动参与的积极性思政教育最为根本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自身的价值观体系。所谓网络素养就是使学生具有独立甄别网络信息,判断信息价值,规范网络行为的个人能力与修养。思政教育的情理互动机制的主体是学生,同时学生也是参与主体,互动机制实现的基础。互动机制的实际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参与积极性。从这个角度来讲,创新互动形式、选取互动题材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从情理出发,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否在互联网背景下,紧密贴合网络,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成为能否激发兴趣从而接受思政教育的关键。

总之,互联网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对学生而言,在带来各种信息、拓宽接触领域与知识面的同时,也带来了学生思想与价值取向偏斜的风险。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在带来了原有教育模式与渠道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全新的思路与平台。情理互动模式下的思政教育依托互联网的开展势在必行,其机制的探索就显得尤为迫切。具体的机制实施与实施效果只能是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网络互动机制的建立与创新,调动学生来完成学生思政教育。

作者:徐俊单位:丽水学院思政部

互联网教育论文:小议教育培训行业互联网营销状况

互联网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显著不同在于对数字媒体的运用,互联网与其他数字媒体(如移动电话和数字电视)共同实现了信息交流过程中的新形式和新模式,互动性、情报、个性化、整合、行业重组、场所的独立性六个词语可形象的描述互联网营销。自1994年互联网营销概念形成以来,短短十余年间,互联网营销方式已由最初单一的电子邮件营销开始,发展出了众多新的营销方式,这些营销方式之间相互渗透,并与传统营销方式充分整合,形成了今天互联网营销的现状。主要的互联网营销方式有电子邮件营销、站点营销、搜索引擎营销、即时文本工具营销、问答营销、论坛(BBS)营销、博客营销、微博营销、电子商务平台营销。教育培训行业互联网营销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教育培训行业现状

有需求才会有供给,随着人们对自身能力提升需求的增加,各种培训行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加之,教育培训行业的入行门槛很低,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充满暴力的行业,因此近年来,中国教育培训行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局数据统计,我国的教育培训机构每年以30%的速度增加,主要针对群体是学生,比如考研培训、中小学同步班培训、管理培训、IT培训和英语培训等。根据行业粗略统计,目前全国教育培训机构大概有10000余家,其中,北京有2000余家,上海有1500余家,广州有1000余家。培训企业规模不等,开展的教育培训项目也不一样,其中,知名且能独立进行认证的培训机构有30余家,如,北大青鸟教育培训中心、新东方教育、中科院软件所培训中心等。

二、教育培训行业互联网营销现状

我国教育培训行业可以说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个行业,因此,互联网营销在我国教育培训行业中拥有相当高的普及程度。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大部分院校和机构都拥有自己的网站,虽然普及程度很高,但是网站建设质量却严重不过关,根本起不到营销作用。因此,教育培训行业互联网营销的现状可以用“普及程度广,发展程度低”来概括。目前大部分培训机构仍热衷于传统的宣传方式,一般都选择覆盖面最广的平面媒体作为开路先锋,打造品牌知名度,再辅之以密集的地面活动和被动的口碑宣传。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要想在品牌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学生的青睐,有远见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把互联网作为营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营销工具。

三、教育培训行业互联网营销存在的问题

营销的成功与否决定了这个培训机构的生命周期长短,相对于传统的营销方式,互联网营销拥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营销是完美的,与传统营销相比,互联网营销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法覆盖全部细分市场。虽然互联网是一种覆盖面广的媒介,但仍有其无法覆盖到的细分市场,出现这种市场空缺的时候就需要互联网营销与传统的营销方式相互补充。并且,互联网营销方式的使用要求较高的营销团队和技术职称,这是目前很多小型教育培训机构无法达到的。

(2)互联网营销从业人员不专业。由于教育培训行业规模不一,实力存在差距,因此从事互联网营销的人员素质也良莠不齐,而互联网营销行业对从业人员对市场及营销创意的要求比较高,这就给业内的从业人员造成了比较大的生存压力。

(3)互联网营销的实施缺乏具体理论的指导。由于互联网营销还处于新生阶段,很多教育培训机构对于其认识和运用还不全面,不熟练,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全面考虑,阻碍了互联网营销的顺畅实施。(本文作者:张华单位:贵州财经大学MBA中心)

互联网教育论文:网络教育论文:互联网下的网络教程优化探索

作者:韩勇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西区计算机信息管理学院’

实现社会化合作学习

Web2.0的一个最重要特性是社会性,Web2.0下的网络教育新模式也被看作成一种社会进程,它注重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在社会化学习进程中,它将学习过程与网络社会进行整合,利用Blog、Wiki、SNS等工具,将学习过程置于一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不同用户参与创造贡献的信息资源,支持学习者个人和其他用户、群体的合作学习与资源共享,这种参与式信息交互,使得彼此间信息资源不断沟通和协调,从而来完成独立学习或者共同合作完成某项任务,以集思广益达到成果共享。

突出人性化导向

传统的网络教育模式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学习资源更多的是一种主要集中在系统内部的单向传输。而在Web2.0环境下诞生的网络教育新模式更加强调人性化和个性化。它以Web2.0的应用为平台,综合运用AJAX、AdobeAIR等技术,构建了一个功能完善的网络交互式学习环境,在新技术支持下学习者本身就是资源的创建者、信息的生产者,每个学习者都能建立个体的学习路径和知识领域,提高了学习者的自我识别度和自我导向性。

注意事项

Web2.0环境下构建的网络教育新模式,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用户间彼此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联系、合作,信息共享、参与贡献,无边界地为学习者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素材,但同时也对学习者提出了一定要求。

(1)熟练掌握学习工具

随着网络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技术工具应用而生,只有熟练掌握各种软件并将其真正作为工具应用于学习过程中才能提高我们的实际学习效果,这样我们才能做到自由掌控网络,而非被动接受网络。

(2)学会处理网络信息

网络教育新模式讲究的是用户广泛参与,即任何个人都可以通过博客、播客等信息,供他人浏览、参与讨论等。这样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接受来自不同层面的海量信息。如何在众多信息中分辨良莠、筛选出适合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既考验一个学习者的信息判断能力,又考验他的网络道德规范水平。因此,学习者必须要把持有度,学会理性分辨,学会主动处理信息,而非被动接受信息。

(3)积极参与分享互动

Web2.0时代倡导用户积极参与分享的精神和能力。从Web1.0到Web2.0,人们的学习方式和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闭门造车式的学习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愿意参与集体讨论、不愿意贡献个人智慧、不愿意与人分享信息资源的学习者必不能与时俱进。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习者必须学会主动参与分享、注重在网络世界里的与人协作精神,才能正确驾驭网络教育新模式。

结语

Web2.0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它的出现,使得网络教育模式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将来随着Web3.0、Web4.0的出现,未来的信息化教育必定大放异彩,因此我们必须紧随网络变化脚步调整我们自身的学习能力,将Web的应用更加广泛深入和富有成效。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对教育统计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及教育的发展,教育统计信息需求日益旺盛.因此宣传教育统计、改进教育统计、搞活教育统计,使大众理解它、接受它、并且学会利用它,使教育统计深人人心,为大众在教育方面提供指导已成当务之急.然而,我们所沿用的教育统计体制虽然在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阻碍了教育统计的社会化、普及化.教育统计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目前社会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平衡,投入其中的人力、物力、精力不够,因此,把统计工作看成例行公事的状况经常可以见到,同时,好多统计工作者对统计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认识不够,因此存在着一些弊端.

1教育统计中的一些不足

首先,教育统计指标更新滞后.尽管教育部每年都对相关统计指标系统进行补充和完善,但这些更新的指标多是事后指标,难以及时反映社会变革特别是知识经济、科技革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以及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的互动关系仁’〕.其次,统计制度不健全.教育统计工作缺乏统一标准.教育统计系统中,好多部门都有自己的业务报表,而且大多数报表运用的统计指标和统计方式都有所差异,经常会出现数出各部门、各不相同的情况,这样就给统计人员进行统计工作增加了许多的难度,同时又降低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再次,统计信息产品相对单一在教育统计方面,大多数只是一些收集来的数据的堆砌,没有更进一步的分析、综合、凝练,即对宏观情况描述的多,而对微观情况分析的少;零碎的数据图表罗列的多,而缺乏系统的整理,汇总.还有一明显的不足就是:好多教育统计只是对自己或自己的周边进行了调查,而一些相对偏远的地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就很少涉及,因此,这样的统计缺乏广泛性和说服力,同时由于统计信息流通和网络的利用不够成熟,统计数字的效益也未得到真正体现,统计功能有待于强化.另外,教育统计队伍有待加强.与经济行业的统计相比,教育统计与直接经济效益的联系似乎不是很紧密,教育统计似乎不如经济统计那么有吸引力.然而,教育统计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指针,具有信息、咨询、监督三大功能,其潜在的功能不可忽视.所以,教育统计工作的发展应该得到重视,参与统计的队伍自身素质应得到提高和加强.这些不足,使教育统计在付出了相应的努力之后得不到较好的效果,使教育工作的发展受到牵绊.令人欣喜的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日益普及,网络化的浪潮正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教育统计也正顺应潮流开始不断发展,统计的速度、精度及统计方法逐步更新,网络调查、传输给教育统计带来了新的血液.

2互联网促使教育统计网络化

在信息时代,信息当之无愧是重中之重.然而,原始的、粗糙的、杂乱的数字或文字用处是不大的,人们需要的是一个分析的结果或是一个有用的结论,这些可以作为他们决策的参考,同时通过这些结论人们可以获得新的认识.数据信息只有经过分析、处理和研究,才能发掘可用的信息,才能转化为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统计所做的正是把这些原始的、纷乱的、繁杂的信息进行提炼、加工、分析,从而揭示出其中的内在规律和由它们获得有用的新信息.统计往往是使用普查、抽查等各种调查方法来搜集数据,然后用一些统计或数学的方法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和分析推断得到所需的统计信息,把一些属于感性层次的东西演变成具有内涵的理性的东西.互联网对统计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提高了统计的速度和精度,推进了统计方法的计算机实现.许多新的调查方法应运而生,扩展了人们的视野.同时,统计自身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融人到计算机网络中.

2.1网络对教育统计的推进网络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统计,我国的上网人数以10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田5年中国Intemet用户可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教育统计要想跟上时代,就必须把教育统计工作和网络紧密结合起来,在网络上对数据进行实时更新,掌握最新的资讯动向,这样才可以给咨询者较为全面的提示.传统的调查方式已经不合乎现代社会网络化和信息化的需求,教育统计调查的信息搜集将受到社会逐步网络化的冲击,引起统计调查方式的重大转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催生了一种效率更高的调查方式,即网上调查[z].典型的网上调查方式[sJ主要包括:电子邮件法、视讯会议法、站点法.从调查间卷的设计、发送到问卷的收回、分析,都基于网络.电子邮件法是指调查者根据所掌握的用户E一阳11地址清单,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框,然后对样本框的每一个电子邮件地址发放E一Inail调查表,被调查者收到调查表后填写信息.这种方式速度快,花费低.视讯会议法是基于峨飞b的计算机辅助访问,将分散在不同地区的被调查者通过互联网视讯会议功能虚拟地组织起来,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讨论调查问题的调查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某项专题进行深人细致的研究.站点法是指在访问率较高的站点上设置调查专项,访问者按照个人兴趣和意愿选择是否参与有关调查;或者在某些网页设计好问卷调查的题目,每天互联网上的过客感兴趣的就可以自己在线参与.这种参与是基于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比起拿一些图表,挨个找人让他们画个勾叉号之类显然方便的多,且更加可靠.问卷收回之后,计算机直接汇总、编辑,省却了人工录人环节,也减少了由于录人而产生的遗漏和错误,同时配合统计软件直接进行仿真分析,提高了效率和质量.同时它的成本也相当低,不必去电视台交涉,也不必到报社谈版面.此外,对于一些敏感性间题的调查,受调查者不必面对任何人,只需轻点鼠标,心理比较轻松,回答的真实率大大增强.显然,网上调查不仅高效、准确、简单、广泛、接触效果好,费用低,调查主体还可以对调查内容方便的进行及时的调整.由此可见,网络使教育统计工作的实时性增强,推动教育统计信息不断细分化、个性化,切实满足社会的需要.

2.2教育统计融入网络教育统计融人网络是时代对教育统计提出的要求.计算机是现代统计生产信息不可缺少的工具,网络则是统计信息共享不可缺少的通道.计算机辅助调查、计算机数据处理、分析、自动生成报表、网络传输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统计融人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产生的交集.例如,我省高校统计系统正在运用的KeyCOM数据校园基础数据平台就是将教育统计融人网络.它分为电子台帐系统、数据转换系统、服务系统、管理系统,电子台帐系统用于各类信息(学生信息、教职工信息、学校信息)的录人、修改、删除、查询和报表输出;数据转换用于将学校现有Mls系统中的基础数据转换到KeyCOM数字校园基础数据平台中;服务系统用于数据库的建立和初始化;管理系统用于责任人信息及权限管理、责任查询,数据库的导人导出、常年结转,数据上传,服务器资源监控,实时监控等.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了教育管理信息从基础数据录人、管理、查询、统计、分析、上报整个过程的计算机化、网络化.

3互联网环境下教育统计功能的强化

教育统计是运用知识又生产知识的过程,需要高效的发挥知识的作用、及时的售出知识产品.信息网络化将成为提高统计生产效率、增进统计信息产品质量的最佳途径.从统计投人的原料即原始数据的获得,到利用计算机分析的统计生产过程,再到统计产品的或销售,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网络技术.网络技术不仅拓宽了开发和利用统计信息资源的传输手段,而且增加了教育统计的时代色彩和技术含量,从而也就能提高教育统计信息产品的附加值.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增强教育统计的功能.

3.1信息功能的强化教育统计的信息功能在教育统计整体功能中所发挥的作用,是表现得最活跃、最突出、最广泛和最富有成效的,它体现的是统计对教育事业的认识.本世纪将是教育发展迅猛的时代,统计报表、统计图形、统计数字向人们揭示的就是教育事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态势.要充分发挥信息功能,首先就要在统计质量上下功夫,建好统计电子台帐,实时更新统计记录,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快速性”;其次要建立畅通的统计信息网络,以便及时向社会和公众最新的信息;最后要提高统计数字的透明度,改变社会和公众对统计数字的不信任,让他们觉得教育统计数字可以信赖,可以成为他们在教育上投资的指南.

3.2咨询功能的强化教育统计咨询功能体现的是对教育的导向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世贸组织的加人,各种现代教育模式如远程教育、留学教育、联合培养的兴起,国外教育机构陆续涌人,越来越多的受教育方式丰富了人们的选择,同时也给决策者增加了压力和干扰,许多的困惑随之而来.教育统计人员要充分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运用系统思想[’J把教育子系统置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中进行数量调查和定量分析,为教育管理者和大众进行决策提供更加精确的数量依据.

3.3监督功能的强化如前所述,教育统计信息能为教育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但是,如果由于主客观因素,有些管理者对统计的认识不够确切,就做出决策方案,这就可能出现偏颇.例如,现代高等教育是以高速的信息技术为支持的,尤其中国加人世贸后,它面对的是更加开放和竞争的大环境,国内外各种体制的教育模式并存且发挥着作用,显然高教管理者在决策中将面临更多的矛盾,高校统计人员要增强监督职能,建立安全预警监测指标,为高校发展提供优质服务[5].高教统计人员在网络环境下应变压力为动力,把握高校统计的发展方向,自觉提高自身素质,除掌握扎实的统计业务知识外,还要掌握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等知识,主动肩负起统计监督的责任,密切关注周边大环境的发展和动态,实时地从总体上把握高等教育的运行状态,及时预警,对决策执行中的偏差提出矫正意见,供管理者参谋,在必要时修正决策,保证高教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4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相信在广大教育统计工作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教育统计将依托互联网技术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教育统计的职能会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为社会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服务.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时代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根据中国互联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网民规模为3.84亿人,而10岁以下的小小网民却超过了420万。互联网急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正日益成为年轻一代的亲密伙伴。据通过问卷调查与口头调查方法显示,约八成小学生八九岁时就已经开始接触互联网,更有部分小学生在学龄前甚至1岁就已经接触互联网。不仅如此,互联网已经成为小学生最喜欢媒介中的第二选择,仅次于电视。在被问及上网目的时,近半小学生选择“看动漫、电影、玩游戏”等,“学习”的选择率达到四成。互联网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也为他们创造了精彩的娱乐时空,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拓宽了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但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给现实德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和强力冲击。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面对这些外部信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互联网时代,利用网络开展小学生德育工作,具有传统政治思想工作所没有的优势,对小学生个人道德观的形成、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改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德育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信息化的高度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方法及方式变革,而且为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提供更了灵活的平台。丰富的信息获取,也让现在的小学生眼界大为开阔,个性发展张扬,思想极易受到冲击。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改革传统德育模式,对学生进行与时俱进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第一要务。

小学语文课本,从内容选择上就能看出,丰富的德育题材贯穿始终。可是如何利用这些丰富的德育题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很明显,仅仅依靠传统教育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语言表达和运用,更重要的是要借助语文,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在语文教学重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文字,锻炼语言文字的组织运用能力,又有利于给学生灌输道德思想。“文以载道”,小学语文精挑细选的课文,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句话。简短易懂的文字,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思想教育的因素。将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代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在蕴含传统道德思想的课文讲解中,融入从互联网海量信息中精挑细选的现实生活举例,不啻为一种新的德育教育的选择。《爷爷和小树》这篇课文以孩子的口吻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故事。通过课文,学生们了解到人与自然之间亲密、和谐地共处,让他们潜移默化地被爷爷爱护小树的行为所感染,从小养成爱护大自然的好习惯,在心里种下“爱护动植物爱护自然”的种子。笔者在为一年级学生讲解这篇文章时,在课件中插播了从互联网上下载的一段公益广告:小朋友将笼子中没有精神的小松鼠送回树林,小松鼠很高兴地爬上了大树。区别于传统书本干巴巴的说教举例,简单的视频让学生们一下子就知道了什么叫“爱护大自然”。

在《太空生活趣事多》的课文讲解中,笔者更是利用动画、视频以及模型演示,将课本上文字描述的将太空生活鲜活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对于语文学科来讲,使用多媒体手段来化难为易、解释疑点很重要,它可以呈现精美画面(包括文字),播放悦耳音乐,提高学生欣赏美和享受美的能力,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情感,展示电脑的奇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欲望。集文字、声音、图象、三维动画及影视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为网上课堂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说到底,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生动的课件代替了传统教育中苍白的文字、枯燥的说教,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不知不觉接受了教育。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德育模式。教育者可以很容易地将传统德育的不同内容设计为虚拟情景,使学生不必亲身实践就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道德思想。教育者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互动,与学生、家长共同创建交流平台,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学生的心理负担会减轻,更容易说出内心真正的思想观点,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心理,因地制宜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传统的德育工作多局限于课堂上,校园内,优点是可控性比较强,缺点是与社会脱节,不容易让学生明白思想品德与实现自身价值的关系,体验不到德育成果的快乐。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的传播逐步脱离了学校、教师、家长的控制,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明白社会的需求,对个人道德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容易了解,但与此同时,互联网的不可控也对教育工作者实施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时代,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各种信息,而部分教育工作者反而因为年龄问题,没有受到系统的计算机教育,因而导致德育工作者时时处于信息劣势。面对互联网环境下德育工作的新挑战,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会受到冲击,枯燥的说教将影响学生对德育思想的接受。现行的德育工作存在着许多弊端。简单粗暴的灌输式的德育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将德育活动“拒之门外”。

在德育活动中,不提倡个性教育,不能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因材施教,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没有各抒己见的机会,压抑了个性发展。同时,德育材料来源落后于迅速发展变化的现实社会,难免引起学生的排斥。如此种种,都昭示着现在小学语文所承担的德育工作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需要我们认真重新作出科学的思考和研究。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的优秀是道德知识的识见、道德规范的训练、榜样典型的诱导,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比较单调和枯燥。面临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交互性、创新性,这种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已不太适应。笔者经过两年的适应性语文教学试验之后,发现“因势利导,变堵为疏”应该是时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的适应性策略。在此,笔者建议:将传统德育融合现代网络时代特点,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不管什么形势下的的德育教育,都要注重教育环境的建设。(1)我们要重视建设校园网。把学校网络资源利用起来,设定合适时间段向学生开放,由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合理利用网络,可以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是管理好小学生上网的一个好方法。笔者所带的二年级学生,在教师、家长指导帮助下,不仅学会了利用网络学习课文知识,还将平时的作文练习搬到了网络中进行沟通、交流学习。据了解,我国在1000多所中小学已建成简单的以局域网为基础的电子教室,500多所学校拥有校园网。北京海淀区十一学校,被称为“网络教育试验田”。该所学校对多种形式的网络德育活动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利用网络资源构建成立网络德育基地,创建了“红旗飘飘”校园网站;设置了班级网页、个人网页;建立了学生电子档案;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评选“十佳”、网上讨论“热门话题”等多种活动。在实现网络德育与传统德育有效结合,形成有效育人载体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2)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熟练地掌握和使用网络,才能运用网络来开展德育工作,利用互联网更快更好地提供育人的平台,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和育人的工具,寻找信息化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佳结合点。通过互联网促进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使口头说教转化为精神沟通,增强德育的情境性、情感性,拓展网络时代的德育模式。(3)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作为自己文化学习的“良师益友”。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网上书店、网上图书馆、网上学校相继出现。其中大多数网校的主要功能是补习辅导,设有教师教案、备课笔记、教学重点、难点、例题分析、试题、疑难介绍等内容,当然其中也有一些网校在栏目的设置上进行了科学的构想和创新,有学习方法指导,难题攻擂、在线答疑、智力开发训练等普遍受欢迎栏目,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培养自觉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4)网络也可以成为学生创造研究的“健康舞台”。在一个开放性的无限延伸的环境中,从浩瀚的信息海洋里寻找、分析并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利用,可能将成为新一代小学生学习和生存的本领之一。研究性学习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和亮点,我们可以借此东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培养自己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网络的大信息量、存取的方便性以及交互的及时性进行学习和研究,让孩子们学会一种研究方法,一种运用网络提供的全新手段去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以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21世纪将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在这个世界多极化、思潮多元化、人的发展多向化的时代,学校围墙再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也没有必要去阻隔。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的学校德育应主动迎接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及时更新德育观念,调整德育内容,优化德育环境,拓展德育模式,构筑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的学校德育框架。小学语文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该主动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熏陶学生,用文明、道德、优良的教学环境规范学生,用新鲜、趣味、生动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绩效。

21世纪将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在这个世界多极化、思潮多元化、人的发展多向化的时代,学校围墙再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也没有必要去阻隔。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的学校德育应主动迎接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及时更新德育观念,调整德育内容,优化德育环境,拓展德育模式,构筑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的学校德育框架。小学语文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该主动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熏陶学生,用文明、道德、优良的教学环境规范学生,用新鲜、趣味、生动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