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7 03:34: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社区工作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生态系统理论形成了“人在环境中”的联合交流系统的观点,而环境指的是人类生存活动的范围。对于社区居民而言,社区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与家园。居民在社区中的行为与其在社区中对环境的意识决定了社区的发展并且是社区问题的来源。而社会工作者则运用专业的社区工作方法,通过科学的工作过程对社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并推动社区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 社区工作 行为 环境意识
一、生B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分为一般生态理论和系统理论,梅叶将生态论和系统论统称为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把人类的发展看做是不间断的适应环境并且与环境的很多层面进行系统交换的过程。人类与生俱来的拥有与环境进行交互沟通的能力,不仅可以从环境当中取得对自己相对有价值的信息,而且可以向环境表达自己的某些信息。而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要想设身处地的去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就要了解其成长环境,因为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是长期受环境影响并且影响环境的结果。
二、社区工作
当今社会,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当遇到困境时社工理论体系会根据新的发展研究点,去摸索、促进相关体制的完善,进一步深化理论的内容,完善社会工作体系、充实社会工作实务内容。而社区居民的各种社区服务需求的出现促进了社区社会工作的诞生于发展。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活动。社区工作与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统称为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而社区工作不仅仅只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工作方法,同时它也是一项社会服务。
(一)社区工作的特征。社区工作以整个社区为服务对象而不仅仅局限或者等同于其他社会工作服务方法。社区中的任何居民无论他们的特征有什么不同,只要生活在此社区中就可以共享社区所有设施与福利,并对社区环境进行保护,有良好的社区环境意识。社区工作的目标是鼓励居民一起参与社区建设,集众力解决社区问题,为社区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尤为重要的是社区环境的保护,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居民没有好的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怎么会有一个和谐向上的社区。
(二)社区工作的目标。社区工作可以促进社区居民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并且参与解决自己所出现的问题。出现问题或受社区问题影响的居民通过社工的鼓励可以主动的向社区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进而使社区资源权利分配到达一个相对合理的状况。社区居民应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为营造社区安全美丽环保的社区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应有的权利。
三、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对环境和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存最关键的问题之一。社区工作中的环境问题也尤为重要,没有一个好的环境,怎么能建设出拥有良好素质与文化的社区呢?
(一)环境行为。这一专有名词被提出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对于这一的定义也至今没有一个标准性的定义,但无论定义是否标准化,他们的内在含义几乎是一致的,对各种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动进行解决或预防此类问题的发生。社区中各业主对社区的环境行为有好有坏,当然,良好的环境行为也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环境意识。所谓环境意识,这一名词至今也同样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结合众家对环境意识的理解,笔者认为环境意识即人与环境的交互认识与影响和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总和。人与环境是互相影响的,在社区中,一个好的社区环境会起到帮助居民往好的方向发展的作用,而良好的居民环境意识也会促进社区环境更加美好。
四、社区工作对居民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的影响
社会工作者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对社区居民进行社区工作,让社区居民懂得人与环境是交互影响的,人类做了哪些破坏自然、破坏环境的事情,自己本身也终将会受到影响。相反的,人类要懂得顺应环境,爱护环境,不对环境进行大肆破坏,环境终将有利于民。在社区工作中,要让居民领会到好的环境行为与良好的环境意识会对社区环境产生好的影响,以便居民可以更加自觉地、有意识的保护社区环境,让社区环境不受到破坏。
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社区工作的同时要让居民深刻的了解到居民的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何为环境行为?何为环境意识?懂得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的意义有哪些?懂得这些知识对居民本身有什么帮助或影响?是否会促进社区环境与居民生活更加和谐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社会工作者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在社区工作的过程中进行解决,以培养社区居民好的环境意识与行为,同时让居民懂得他们良好的行为与意识会帮助他们所在的社区更好更快的发展。
社区社会工作应对居民的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有着正向的影响,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有正确的环保观念,以身作则,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最终为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带动居民群体参与环保,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作者简介:赵宇洲,工程硕士,单位:沈阳建筑大学,职称:中级,研究方向:环境。)
摘 要:社区工作负担繁重、工作日益难以开展一直是基层社区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以江苏省江阴市为样本,对江阴市的36个“村居合一”型社区中67名社区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充分了解城市社区工作人员的基本现状和社区工作负担的基本情况,详细剖析了社区工作负担过重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区;社区工作;社区工作负担
随着农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开始享受到城里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村居合一”这一个新的社区形态应运而生。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村居合一”型社区的管理模式也有着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村居合一”社区不仅要承担传统的社区的任务,如维护治安,推行户口登记,组织社区居民发展生产等相对单一的方面;社区工作的内容也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延伸获得了极大地拓展,社区的责任变的更大。因此,“村居合一”社区普遍存在社区工作负担过重等问题,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能纷纷转移到社区,社区出现了责任与权利不匹配,任务与条件不协调等现象。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方法
在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地区,“村居合一”社区已经成为一种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的重要过渡型社区。这一过渡型社区发展模式不仅要为居住在社区里的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丰富的社区生活;同时还要帮助大量居住在“村居合一”社区中的大量被征地农民解决就业、收入等实际问题;还要帮助被征地农民转变旧有的思想观念,转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帮助被征地农民的顺利实现向城市居民过渡,适应城市生活。
这些任务的重担往往都有“村居合一”社区所承担,因此“村居合一”社区工作负担重、难度大一直是基层反映强烈的问题。2014年上半年,中共江阴市委党校专题调研组实地走访了民政局、农工办、澄江街道、徐霞客镇、城东街道、祝塘镇共6个部门和乡镇(街道),通过座谈会的方式对“村居合一”社区的社区治理和社区建设情况进行调查。本课题是和谐社区课题研究的子课题,主要研究“村居合一”社区的社区工作负担问题。本课题对江阴市36个“村居合一”社区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对江阴市“村居合一”型社区的主要工作进行全面的了解,并深入剖析社区负担逐步增多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法,本课题设计了两份问卷,分别对社区负责人、社区普通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其中问卷一(调查社区负责人)回收20份、问卷二(调查社区普通工作人员)回收47份。本次调查采用了社会研究中的分段抽样调查方法。因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村居合一”型社区,所以笔者首先从江阴民政局获得江阴36个“村居合一”社区的全部名单。并把这些“村居合一”社区的名单进行编号,采取抽签的方式抽取了10个社区。选定好了调查抽样的社区名单后,具体和每一个社区进行联系,获得社区工作人员的第一手资料,对访谈对象进行抽样。因本次调研的问卷采取了AB卷形式,因此笔者把所选取的调查对象分成两类分别进行调查,一类为社区负责人,本文从每个社区从抽取2位社区干部进行问卷调查。10个社区共发放20份问卷,回收率达100%。第二类调查对象为普通社区工作人员,从每个社区从抽取5位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50份,最后回收47份问卷,问卷回收率达到94%。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问卷调查本文对江阴村居合一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负担的基本情况。
(一)城市社区工作人员的基本概况
参与本次调查的67名社区工作人员中,绝大多数为女性,10个社区负责人中仅1人是男性,普通工作人员中女性占90.5%;年龄方面,社区负责人最小年龄为23岁,最大是54岁,平均39岁,社区普通工作人员平均34岁;学历方面,社区负责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87.6%;任职时间方面,社区负责人任职时间最短为半年,最长17年,平均为6年多,普通工作人员任职时间从半年至26年不等,平均为6年。社区的居民户数从1278户至4321户不等。
(二)社区工作负担的基本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社区的工作负担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村居合一”社区事务繁多
随着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各职能部门都在推行“工作进社区”,可跟踪指导服务却没跟上,几乎把所有工作任务都推给了居委会。每个社区仅牌子就挂了7、8个,还常有人口普查、创卫等活动任务。越来越多的“进社区”项目,加大了社区工作量,使得社区大多存在超编和长期加班现象:36个社区中有19个社区聘用了临时工,其中8个社区有5个临时工,他们与在编社区工作人员共同承担各种工作。87.5%的社区负责人经常加班,普通工作人员中经常加班的占56.1%。在工作日里,社区工作人员加班也很普遍――社区负责人每天工作8~9小时的占56.5%,9~10小时的占23%,还有7.3%的人工作超过10个小时;普通工作人员每天工作8~9小时的占57.9%,9~10小时的占14.3%,只有24%的人是每天工作8小时及以内。
2. “村居合一”社区考核检查多
“进社区”工作不断增加导致了考核、检查非常频繁:平均社区每月有1~2次调查活动,每年迎接检查、考评活动更是有17次之多;每个社区均有十多类台帐,每类台帐又有十几本之多;每年填报的表格有50多份。有些部门要求月月达标,自查互查,社区迎检工作有时达到了1、2个月的时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制作台帐、汇报材料和新闻宣传内容。考核优秀的社区在这方面负担尤为沉重,不光考核、迎检次数更多,且接待费支出也较多。
3. “村居合一”社区硬性指派任务多
市区、街道开展各种活动往往要求社区配合做宣传,并有明确的检查、考核要求。部门的各种活动和民兵练武、群团等活动也都要社区参加,占用了他们的工作时间。社区负责人每月要开会3-15次,平均每人每月要参加6~8次会议,其中只有一半的会议是社区本级的工作会议。一些会议要求社区准备发言交流材料,会后还要写工作总结。献血、报刊订阅等任务都搞硬性摊派:有些社区凑不到足够的人去献血,只好花钱雇人献血凑数。
4. 村居合一社区工作经费不足
社区各种活动较多,如慰问活动,每个社区都有几十家困难户,每年至少慰问2次,拥军、七一、全民K歌赛、春节联欢会等活动都需要经费支出。对于平安楼长、居民小组长等义务骨干也要给予一些物质奖励。2013年每个城市社区的财政拨款4万元,可平均支出要128835元,差额近8万元。为了工作正常进行,社区负责人要花大量时间去向结对单位、辖区内机关或企业讨要工作经费。经费不足使得社区负责人普遍压力较大,选择“压力很大”、“压力较大”的两项总和高达96.1%,甚至64.5%的社区负责人有过离职念头。
(三)社区负担重的原因
造成社区工作负担沉重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工作目标不清晰
社区建设的目标是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实现社区、社会和谐发展。但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着以社区服务代替社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倾向,导致本应通过完善社区组织体系,促进卫生(计生)、教育、救助、治安等各项服务,本未倒置。部分职能部门、街道(乡镇)视居委会为自己的“腿”和“脚”,把工作进社区当作时髦,把本应由自己承担的工作职责转嫁到社区身上。另一方面,费随事转的机制没有严格执行,导致工作下派,可却没有相应的经费,加重了社区人员、经费短缺问题。
2. 职能定位不明确
“村居合一”型社区实行的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但许多村居合一社区在管理上依然沿袭着农村村委会的传统管理模式。特别是一些原来集体资产比较雄厚的村向城市社区转变过程中,经济职能还不能完全剥离。“村居合一”型社区还需花费大量的经历放在村级集体资产的管理、增值上面。特别是一些社区正在进行村级资产量化的工作,希望在村级资产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分配方式上实现从村委会向居委会的转变。
3. 管理体制不畅顺
撤镇建街道工作的完成,不仅是一种体制改革,更应该是工作重心的转移和管理理念的跟进。但事实上街道的机构设置、工作模式与原来的镇机关没有明显差异,仍然以行政管理为主,大部分的服务内容则下放到了社区层面。另一方面,由于财政拨款是层层划拨,街道掌控了社区的财权甚至部分人事权,社区工作丧失了居民自治的地位,只能依附在街道指挥下,从而社区的职责也从对居民服务向对上服务偏移,材料、会议等活动占据了为居民服务的时间。
4. 相关政策不匹配
“村居合一”型社区是一种过渡型社区,不仅仅是名称上的转变。更要在深层次的制度和政策设计方面有所转变。如户籍制度、管理体制、土地性质、集体资产等方面有村级管理向社区治理转变。目前有一些社区因集体资产处置等问题,对户籍安排有着刚性的规定,影响着一些市民化人口的户籍转变。
5. 社区组织不健全
目前,社区居委会过多承接了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从社区居委会的人员素质、资源等现状来看,实现上述目标显然困难很大。而定海本地的公益、慈善等民间组织和专业中介服务机构较少,力量薄弱,短时间内也难以有效弥补社区服务的空白和薄弱环节,导致社区工作负担越背越重。
三、减轻社区工作负担的对策建议
为顺利实现“村居合一”型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首先要从切实减轻社区工作负担入手。
(一)建立社区准入制度
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清理目前职能部门进社区的所有事项,明确各单位如需将工作、台帐、组织、评比考核活动等进驻社区的,要向市政府提出申请批准。对于确实需要进社区的工作,职能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和服务,不断创新服务途径和方式,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严格执行“费随事转、权随责移”的运行机制,解决社区在协助、协调服务管理工作中经费不足的矛盾。
(二)深入推进社区居委会自治管理体制改革
强化社区居委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功能定位,使居委会切实组织好居民开展“三自”、“四民”自治活动。按照社区居委会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职能定位,给居委会以相应的职权,比如对社区自治管理中有关事项的决策权、日常事项管理权、经费使用权、工作建议权,以及对有关部门服务管理工作的监督评议权等。
(三)建立完善评议机制
建立党委、政府目标考核、群众评议和社会评议相结合的社区建设绩效评估机制,加大群众评议、社会评议的比重,以此促进社区工作真正以居民服务为主,职能部门工作进社区取得实效。定期组织社区居委会对有关条线、社区服务组织以及街道(乡镇)各个职能科室的工作情况进行评议,并赋予他们有建议权,对不合理的工作项目及时进行调整,把减负工作列入长效管理工作范畴。
(四)加大对社区扶持力度
社区办公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服务质量,加大了社区工作难度,甚至导致社区干部普遍有离职倾向。因此,必须要加大社区的扶持力度。今年初,我区出台了《关于建立城乡统筹的基层组织经费保障体系的实施意见》,将社区工作经费从2万提至5万,还提高了社区干部工资和社会保障,加大了对社区扶持力度。但36个城市社区中仅有10个社区经费支出低于5万,与城市社区目前每年近12万元的支出相比,现有财政拨款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目前普遍存在单位向社区支援共建经费的状况,可考虑将社区共建经费明确纳入各单位的财政预算,保障社区工作经费。
(五)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以现有社区工作人员7、8个人的队伍,要为辖区内平均居民近3000户, 6000余人提供服务,难度非常大。因此,要加快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引导它们去承接那些政府做不了、又做不好,社区居委会没时间、也没精力做的服务。如居家养老、家政服务等,不仅能提升社会服务质量,同时还能解决部分就业难题。
【摘 要】城市社区开展党建工作对于城市的转型和建设以及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影响力都有不可磨灭的作用。本篇文章以本人所在的山东省东营市东营街道辽河社区为例,结合社区党建工作的现状探索出加强社区的党建工作对于加强共产党执政的必要性,具体的党建工作措施以及目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目前的问题提出未来相应的对策,“三支一扶”政策下大学生在基层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为以后社区的党建工作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区党建;大学生;问题;对策
党的工作的基础以及战斗力的所在就是党的基层建设,关乎于党执政的效果以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我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以来就重视加强党的基层建设,加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经过这么多年的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深深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喜爱,也极大地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城市社区成为了基层工作的主体,对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建设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目前我国的党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此外,我国三支一扶政策的开展为社区党建工作注入了新的青春动力,“三支一扶”指的是大学生在毕业后去往基层从事相关的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也包括刚毕业的大学生去往社区从事基层的党建工作,为夯实党的城市基层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社区党建问题
(一)社区的概念
社区这一词产生于19世纪末期,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将社会这一词解释为由同质人口组成的互帮互助、关系密切、观念一致的社会群体。
(二)社区的组成
1.地域。地域指的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在社区的众多构成要素中占有重要的比重。每个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以及风俗习惯都是不同的,所以每个地域以及社区都是不尽相同的,地域的稳定性决定着社区的稳定性,所以地域也是一个社区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人口。社区的构成离不开一定数量的人口,也是社区进行基本的生产生活活动的前提。此外,社区人口的数量、构成、以及人员的文化素质将决定着一个社区的素质以及社区未来的建设与发展。
3.公共设施。社区要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就需要有一定的公共设施作为支撑,公共设施就是指生活、医疗卫生、交通、通讯以及文化教育设施等等,一个社区的公共设施越是完善,人民的生活就更加的丰富,社区就更加的稳定,为顺利开展党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组织形式。一个社区形成有序的、良好的组织是开展其他活动的重要保障。所以,每个社区都需要有独立的组织机构来促进日常事务的管理。我国目前社区的组织管理机构属于党组织、政府组织或者是群众性自治组织,不管是属于哪个组织,只要发挥出自己的优势,相互帮助与配合就会更好的进行社会管理。
(三)社区党建
学者们对于社区党建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基本认为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街道以及下属的机关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的建设工作;第二是社区的党建工作;第三是由街道党组织、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以及社区内的党员所共同组成以及参与的党建工作。
1.社区党建工作的现状。城市社区的党建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本人所在的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东城街道辽河社区在近几年还是存在一些独特的特点和问题的。
2.大学生投入到党建工作。随着国家“三支一扶”工作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投入到了城市社区的党建工作中去。辽河社区近年来大学生为社区的党建工作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大学生专业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勤奋踏实肯吃苦,极大了促进了社区党建工作的发展,大学生们工作认真刻苦,对待人民的问题很耐心、很热心,因此赢得了社区人民群众的喜爱。
3.思想认识不到位。社区内的党员没有能够充分意识到社区党建工作是基层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举措,所以并没有将社区党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来抓,体现在工作上就是对于社区、社区党建的概念、社区党建怎样开展以及开展的意义没有明确,具体的工作开展没有做好明确的规划以及具体操作的步骤,长此以往导致社区党员不能够积极参加社区党建工作,从而影响到为人民服务的质量。
二、未来的改善建议
(一)加强社区党员的素质
毕业大学生加入社区党员的队伍中去为社区党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目前社区的大部分党员还属于年纪比较大的,虽然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思想观念的陈旧以及工作年限的长久使得工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工作上的效率就远远不如应届的毕业生强。
(二)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可以改进管理的手段,实施更加科学化与规范化的管理,将流动党员的管理与传统的管理相区别开来。其次,还需要创新管理的方式,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使得在社区的党建活动中发挥出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
(三)完善党建工作的参与力度
加大党建工作的参与力度需要将社区内的党员全部团结到一起,扩大党建工作的参与力度。动员社区内的党员群众共同参与到社区的日常活动中来,同心戮力把社区的事都当成自己的事来处理,这样不仅能提高工作的效率还能最大程度上的扩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三、总结
社区的党建工作作为共产党执政的基层政治基础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所以不需要对其加以重视。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党员加入到社区党建工作中来为社区党建注入了让新鲜的血液,所以今后还要不断加强年轻党员的选拔,改善社区目前存在的问题促进更好的发展。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以《社区工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为切入点,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实现社区工作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社区工作;教学改革
引言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的人才已经出现了矛盾,即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不相适应。这就迫使高等教育从精英培育走向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育。
为了更好地培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文以《社区工作》课程为例,以课程的教学过程为切入点,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如何实现社区工作的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创新不仅迫使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社区工作》课程的性质和设置目的
《社区工作》是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它主要涉及公共事业管理这一领域中的很多内容,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当前的社区改革密切相关。该课程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社区现实问题和管理现状出发,注重案例研究,对于社区的管理主体、社区管理模式、社区管理方法、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内容展开深入的分析探讨、总结归纳,形成社区工作的相关理论。在课程知识体系编排上,也有着很多富有新意的地方,如在理论探讨上,着重体现公共管理基础;在管理主体上,突出强化社区自治管理;在内容设计上,细化社区服务项目;在材料选取上,紧密结合社区改革实效经验等。总而言之,本课程不仅是“社区工作”这一新兴学科的系统理论阐述,也是现阶段社区建设与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于加强我国社区现代化建设,突显社区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深入理解和掌握“社区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掌握我国社区建设的新进展,能够综合运用社区工作理论知识和方法,借鉴先进的社区管理经验,开展社区管理相关业务。
二、当前《社区工作》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我国的社区工作开展得相对滞后,导致各高校在该课程开设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在教学内容上,重国外,轻本土
中国的社区工作理论源于西方国家的理论基础,因此,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仅仅是把握好西方国家相对完善的理论,没有跳出理论了解中国社区工作的具体情况,往往脱离中国社区的实际。
尽管西方国家社区工作的价值取向与中国社区工作的价值取向一致,但是在不同的国度,政治制度、文化环境、居民意识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导致社区工作的本质不同,这就要求我国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即要能够掌握有关社区工作的基本理论,又要结合当前我国社区工作的实际情况形成本土理论,才能更好地诠释我国社区工作这门课程。
(二)在教学方法上,重讲授,轻实践
社区工作理论是对社区工作经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若不重视实践,对社区工作不熟悉,怎能讲好相关理论?更别说能指导学生实践了。据统计,地方性高等院校大部分同学来自农村。农村主要的行政区划是乡或镇,很多同学对“社区”即熟悉又陌生。熟悉主要是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体会到,陌生是没有好好进入到社区,对社区的工作一无所知,对于教师的授课内容很抽象。社区工作课程要求授课教师多带学生进入社区,了解社区,然而,多数教师在上完该课程后没有一次进入社区。教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只以书本为主,对社区缺乏足够的了解,更是缺乏实务指导的经验。教师本人对社区都没有充分的了解,不清楚当前社区的主要工作及管理模式,就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门课,更不能对学生进行实务操作的指导。若不勤于进入社区,了解社区,那么该课程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为了修得学分,对实践技能帮助不大,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相悖。
(三)在考评方式上,重分数,轻能力
目前,我院校《社区工作》课程的开设,其培养目标已经明确,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则截然不同。首先,按照安顺学院教务处规定,课程的考核形式一般是期末考试占70%,其他如出勤、作业、提问等平时成绩占30%,考核的结果主要是以期末考核为主。因此,部分老师侧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视学生实际技能的操作。其次,社区工作这门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够具体。再次,基于以期末卷面成绩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学生已经磨练出应付期末考试的技巧,只要期末死记硬背相关的知识就行,抱着上课听与不听都无所谓的态度。即便学生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互动,对于所教授的内容也仅仅停留在记忆知识的层面,学生无法合理地运用知识,也不能在适当的时机巧妙地运用它们。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按照当前学院开设的《社区工作》课程现状和之前笔者的两年基层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在《社区工作》教学改革中,应以知识为中心,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力求贴切社区工作实际情况;以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以知识为中心,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
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管理理论与公共经济理论及其技术与方法,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沟通和策划能力;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人才”。要求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既要体现知识的培养,又要体现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以知识为中心,以课程体系为主线的能力培养模式,主要体现为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大纲。
摘 要: 以J社区环境治理为利,分析了社工成功介入并顺利开展实务工作的理论依据和方法。结果表明:原本被用于企业管理领域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够很好地指导社区社会工作的开展,而且在建立与协调社区工作关系方面能够突显其优越性;社区工作方法之“伯顿二分法”需要依据中国社区的特性有区分地加以利用。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理论;伯顿二分法;社区工作关系;环境治理
一、相关理论回顾
1.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经常被用于企业管理领域,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Ansolft是最早正式使用“利益相关者”一词的经济学家,他认为要制定理想的企业目标,必须综合平衡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互相冲突的索取权,他们可能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顾客。[1]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2]社区管理与企业管理虽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在关注一个组织整体目标实现和平衡各个相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特征方面存在相似点。
依据Freeman提出的概念框架,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利益相关者指“那些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狭义概念是基于企业的立场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企业为了生存必须依赖的群体和个人”。[2]在社区治理问题上,那些影响社区发展目标实现的个人和群体可谓广义上的利益相关者。而社区发展所依赖的群体和个人可谓狭义上的利益相关者。
Mitchell和Wood将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相结合,形成了米切尔评分法,他们认为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必须具备3个属性中至少1个,即合法性、权利性以及紧迫性,并以此评分,而后根据分值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3个类型:(1)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同时拥有合法性、权力性和紧迫性;(2)预期型利益相关者,拥有3个属性中任意2个;(3)潜在型利益相关者,具备3个属性中的其中1个。[3]米切尔评分法能够用于判断和界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一大进步。
国内一些学者根据中国国情,从利益相关者的其他属性对其进行了界定和划分。李心合从合作性与威胁性两方面入手,将利益相关者分为支持型、混合型、不支持型以及边缘型四类。[4]陈宏辉从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三方面,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优秀、蛰伏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种类型。[5]以上分类方法都着眼于企业管理方面。
而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对社区问题进行分析的研究也不少见,陈伟东、王梅、胡建勇等人从明确利益相关者角色与社区治理主体出发探讨社区治理的有效模式。[6-8]徐延辉则根据米切尔评分法,按照确定型、预期型、潜在型三种类型对中国城市社区利益相关者的内涵、角色与功能等进行了分析。[9]但如何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建立有效的社区社会工作关系、解决社区问题,目前尚未有相关实践研究,这也是本文试图通过实证研究对该问题进行探讨的意图所在。
2.社区社会工作实务方法之“伯顿二分法”
社区社会工作实务理论包括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对社区社会问题的假设、工作目标、工作原则、工作手法等内容。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社区社会工作中的指导效果,同时检验“伯顿二分法”这一社区社会工作方法在J社区环境治理工作中的适用性。
“伯顿二分法”是指通过直接干预和非直接干预的方法开展社区社会工作。直接干预法是指由社区工作人员直接去界定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要;直接教导、帮助社区居民设法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干预法的基本前提是社区社会工作者对社区问题有充分了解,所提出的目标切合实际,所采取的方法是最有效的。非直接干预法是指在社区工作者的协助下,社区居民认识和发掘自己的潜能,自主决定事情的缓急,自主解决问题,满足社区需要;社区工作者和居民共同寻找需要的资源和支持,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10]在社区居民行动的过程中,社区社会工作者只起到协助和辅助的作用,他们只提供资料、联络其他组织和团体、对居民的方案提出修改建议等,并不直接干预社区问题的解决。比较两种方法可以发现,直接干预法的最大特点是高效率,诊断社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速度快,但是缺乏民主;非直接干预法的优点是民主合作性强,但工作效率低,需要把很多时间和精力用在讨论、协商的过程中。在西方社会,社区社会工作开展的主体是社区居民,所以伯顿的这两种工作方法被认为是相对立的,或者说需要分阶段结合使用。
在中国社会情景之下,这两种工作方法是存在并用可能性的。首先,中国城市社区是自上而下建构起来的,是实施城市基层行政管理和社会控制的社会治理单元,社区主体组织(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在社区工作中发挥着领导优秀的作用。其次,中国物业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服务标准,社区的类型以及物业公司之间的差异都会使物业在社区中的服务效果有所不同。那么,可以通过直接干预社区主体组织和物业公司,与其共同诊断社区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最后,对社区居民采取间接干预的方法,促成居民参与解决社区问题,发挥其参与者、监督者的角色。这样既可以发挥直接干预工作方法的效率性,又可以体现社区工作的民主性,不失为探讨中国本土社区社会工作方法的重要尝试。
二、J社区环境问题分析
J社区于2001年经南京市计经委批准立项,2002年由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发展中心分4期开工建设。每一期都由不同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承建,该社区在2006年12月全部建成。J社区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城市安置社区,与一般城市化拆迁安置性质的社区不同的是,该社区收容了南京市13个区人均住房面积在8平米以下的贫困家庭,社区人口中60%以上为低保户,60岁以上人口超过社区总人口的半数以上。此外残疾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和吸毒人员所占人口比例也远远超过一般社区。近些年,在房地产市场交易的作用之下J社区的居民结构发生了变化,另外在该社区租住房屋的外地流动人口也在不断增加,目前该社区居住人口已经超过2万人。①
以上分析一方面证实“J社区不良的工作关系是其环境问题持续存在的重要原因”这一假设;另一方面尝试使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J社区工作关系进行了有效分析。
2.“伯顿二分法”在协调社区工作关系中的运用
良好的社区社会工作关系非常重要,其建立与协调过程,比个案工作或小组工作更复杂。社会工作者不得不分别与多方建立工作关系,并在他们之间进行协商和调节,进而为实现共同利益目标搭建协作平台。本研究所涉及社区社会工作关系建立有两层意义:第一,社工分别与社区环境问题利益相关者建立工作关系;第二,在社工的协调之下使J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居民建立相互协作的工作关系。虽然“伯顿二分法”即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的工作方法一般用于社会工作实务的介入实施阶段,但是就J社区案例来说,社区工作关系建立阶段就不可避免的需要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直接或间接干预。这与在中国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社工机构作为第三方介入解决社区问题的认知程度有很大关系。在与各方建立工作关系的过程中充分证明:建立关系阶段与介入实施阶段的区分不是非常明显,在建立社区工作关系阶段便需要区分使用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的方法。
依据“伯顿二分法”,基于对J社区环境问题有较为全面和充分的了解,并对利益相关者与利益制衡关系进行了分析,因此,可以针对责任程度和压力较大的居委会、物业公司采用直接干预法,以便充分利用居委会与物业公司之间较强的利益制衡关系和缓解矛盾的需求。如果二者达成协作关系,对社区环境的治理效果会比较明显,而且能够增强其共同协作解决社区其他问题的信心。对于社区居民来说,采取间接干预法更加有效。原因在于,采取直接干预法将会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而通过间接干预法不仅节时省力,还可以通过倡导和宣传选出居民代表,自主参与到居委会和物业公司的工作机制当中,进而增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与社区归属意识。在与居民建立工作关系的过程中,社工侧重于引导居民如何与居委会、物业公司进行有效沟通与协作。
既然确定不良社区工作关系是J社区环境问题持续存在的重要原因,那么社工就需要分别向三方利益相关者澄清自己协助各方解决社区环境问题的立场,并帮助各方分析其在社区环境问题中的职责与角色。社工能够为三方提供的协助内容有:(1)帮助三方就社区环境问题进行沟通与调节,缓解矛盾,协助建立三方协作工作机制;(2)协助居委会理清社区环境问题具体成因,制定治理方案;(3)促进物业公司与居委会和居民之间沟通,主动接受居委会与居民监督;(4)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环境治理,指导居民招募成立社区环境治理志愿者组织。
社工在与各方建立工作关系的过程中,尤其要强调各方达成 “改善社区环境”这一共同利益目标与达成他们自身根本利益目标之间的关系。即,只有通过协作,居委会才能实现良好管理效果、物业才能实现企业利润、居民才能获得较好社区服务并拥有较好社区生活环境。社工在介入J社区环境治理工作中成功运用了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分析,并依据该理论澄清三方利益制衡点、协调社区工作关系,为居委会、物业公司、居民三方共同改善社区环境构建了良好的工作机制。目前J社区的经验已经被作为社区工作的成功模式在其他社区进行试用与推广。
实践证明了“伯顿二分法”不仅可以用于社会工作开展介入阶段,也可以用于社会工作关系建立阶段。此外,其在中国社会社区管理模式下的应用,与其理论的内涵并非完全一致。“伯顿二分法”社区工作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居民作为社区工作对象主体的背景,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的方法不能并用。而在中国情境下,以J社区为例的社区工作主体不一定只是社区居民,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行政组织往往成为社区工作的主体,而在社区环境问题上物业公司也是主体之一。所以在中国社区工作中,“伯顿二分法”的理念虽然可以借鉴和参考,但由于社区工作主体不同,所以可以针对不同的主体同时采用不同的干预方式。
四、结论与思考
通过对社工介入J社区环境问题进行研究,证实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建立社区工作关系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企业和社区都存在整体目标与多方利益相关者这两个要素,这为在社区工作中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提供了条件。不仅如此,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具体利益多表现为经济利益相比,社区利益相关者的具体利益更加多元。协调企业多个经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时,难免会出现此消彼长、难顾周全的问题。而社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需求存在异质性,如居委会需要管理绩效、物业公司需要获得经营利润、社区居民需要良好生活环境并提升生活品质。所以相对企业而言,社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加容易协调,进而达成社区发展优秀目标。总之,利益相关者理论完全可以用于开展社区社会工作,并且具有良好的适宜性。
开展社区社会工作除了需要适合的理论支持外,还需要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社工在介入J社区环境工作的过程中,基于对社区环境问题的了解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制衡关系的分析,依据“伯顿二分法”分别对居委会和物业公司采用了直接干预方法,对社区居民采取了间接干预方法,在关注介入效果和效率的同时充分顾及社区社会工作重视社区民主和居民参与的专业理念。在西方社会情境下,社区社会工作对象主体为居民,所以“伯顿二分法”认为一般不可能对同一主体同时使用两种干预方法。但是在中国社会情景下,由于存在基层社区组织的主导性作用、物业行业服务标准的不一致性等因素,为针对不同工作对象同时使用“伯顿二分法”提供了可能性。在该种意义上,本研究可谓是探索本土社区社会工作方法的一次有益尝试。
J社区环境问题所呈现的利益相关者较为清晰,为在社区社会工作中尝试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提供了案例素材。值得思考的是:第一,针对除社区环境以外的社区问题,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导社工实践的可行性仍需验证;第二,J社区的情况具有特殊性,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否可以广泛运用于分析和解决社区问题仍有待研究;第三,探讨本土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是否可以依据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更加广泛地引入“非社工的理论与方法”。
①2015年9月下旬,在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J社区,通过与社区书记及其他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座谈,并对社区物业公司的主任进行访谈获得文中有关J社区的相关信息。
摘 要:维护稳定,是各级党组织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也是各级政府、各单位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区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单元,是政府的神经末梢。没有社区的稳定,就没有企业的稳定,更没有全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社区工作;一方稳定;基石
如何做好社区工作?笔者从一个社区工作者的视角,特作如下探讨:
一、抓好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是维护稳定的关键因素
党组织和党员是才是做好社区工作的主体力量。只有发挥好主体力量的作用,才能把握好工作的主动权。
一是要着力提升党员整体素质。通过党支部把党的理论知识培训、党章的学习融入党员活动之中,做到常抓不懈,让先进的思想武装党员头脑,用党章和党纪约束党员言行,全面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甚至文化素质。只有素质提高了,才能透彻了解党的政策方针,才能站稳立场,不被表象左右,不当群众的尾巴。在做群众工作时,做到理直气壮,入情入理。这几年,我们抓党的先进性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法律知识等,让党员更自觉地掌握政治理论和政策法律,党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做好群众工作增添了底气。
二是要着力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党员分散在社区各个地方,他们是星星,是火种,是播种机。我们应充分发挥党员在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让他们平时能看出来,关键时刻能站出来,在引导群众、处理矛盾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有意地多按排他们出来做工作。象我们社区有几百名离退休的党员,许多党员在群众中有威信,会做工作,也热心社区事务,那么我们要多鼓励他们出来为社区居民服务,排忧解难。我们多年来聘用多名退休党员当生活区片长,治安信息员、和谐宣讲队员,在社区内对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先后有多名同志在公司、在街道办被评为优秀党员、和谐之星、综治工作先进个人。
三是要着力发挥党组织集体威力。作为分管社区的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退休党员为社区建设、社区和谐多做一些工作,处处起模范作用,否则再多的党员在社区,也是一盘散沙,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混同于一般的老百姓。廉政与否,是群众最在意的事情,每一位党员都可能影响组织的形象和威信,所以还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把党组织的形象维护好,同时,办事要公开公平公正,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树立党组织的正面形象,让群众信服党组织,愿意听从党组织的管理和指挥。
二、加强舆情正面宣传引导,是维护稳定的不二法宝
维护稳定,必须重视居民舆情的正面宣传引导。现在是网络时代,信息时代,各种舆情泛滥,好的坏的,几小时就可传遍全中国,一旦负面的言论波及全社区,不明真向的群众就会人云亦云,并被舆情左右,又万一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有意去发酵,就会影响大局的稳定。所以要加强舆情宣传,以政策理论、法律法规、事实依据为原则,对居民的舆情加强引导和控制。特别是对本公司和本市等周边的各种新闻,涉及大家切身利益的新闻,要保持高度敏感和警觉,及时进行甄别,快速跟进,加强引导,控制事态。平时多做正面宣传,多宣传上级政策和公司惠民措施,多宣传好人好事,树正气,传递正能量,最大限度内确保不被谣言和负面新闻所牵制。
三、坚持扶危济困办好实事,是维护稳定的有效途经
维稳不是出现了不稳定的事才来抓稳定,而是要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从日常着眼,细处入手,把群众的思想引导好,群众的冷暖关注好,群众的需要解决好,群众的问题公正地处理好,做到润物细无声,让群众高兴、满意、幸福,不让群众有添堵的机会,这才是维护稳定的最高境界。
一是关口前移,认真落实惠民政策。作为维护稳定的各级组织领导,抓稳定的工作重心必须放低到社区,放低到一人一事上。我们常说,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若把群众的事要当作大事来抓,把事关他们切身利益的事办好,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要经常提醒社区工作人员,利用好国家的爱民惠民政策为大家办实事,尽可能对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给予关心和照顾,比如对社区老弱病残的困难居民,我们要主动为其申请低保或者困难补助;对下岗再就业的,及时办理就业、失业登记,为他们争取政府的养保、医保等“两金”返还,同时还要加强就业培训,为他们再就业创造条件,提供便利;利用政策,及时为年老的无业居民办理城镇居民养老金,解决好他们老有所养的问题;为65岁以上老年同志办理老年优待证等等。
二是力所能及,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对一些政策外的困难人员,或者偶尔遭遇特殊情况需要救援的人员,更要主动关注,关心,积极作为。比如,春节期间,为社区困难人员争取政府的特殊补助;为低保独生子女升大学,争取金秋助学补助;为大病住院职工向民政部门争取大病救助,为受灾户争取补助金等等,关键时刻送出的温暖,更让人感动。我所在的社区,有几栋居民楼地势较低,原先周边没其他的楼房,从没遭遇过水灾,后来开发商在这几栋楼的四周建起其他小区,将这几栋楼围在中间,形成一个盆地,大中暴雨没事,但是遇到特大暴雨,这几栋房子的一楼就遭水灾。出现水灾后,受灾居民就出来找建房单位和开发商扯皮,同时准备集体到政府上访。为了平息事态,保持稳定,社区工作迅速跟进,一边找居民登记灾情,征求意见,选出代表,一边找政府及有关部门协调,多次召开协调会,综合居民的意见,帮他们递交报告到有关部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取得了有关部门的支持。社区的工作,也得到了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大家反映问题,客观、心态平和,避免了群体性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是积极主动,化解矛盾纠纷。有人的地方,就免不了会有矛盾纠纷。社区里家长里短的矛盾,一些特殊的诉求,处理得及时,到位,就不会引起大的问题。其一要及时发现,掌握动态。其二要高度重视,妥善处理,其三,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做准绳。其四,方法多样,及时处理但不能操之过急,不讲究方式方法。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找准钥匙不盲动,讲究方法不蛮干,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凡此种种,大事认真做,小事细心做,好事诚心做,矛盾耐心解。把日常这些实事做到位了,居民生活也就安稳了,心也就顺了。
四、坚持疏堵打防相结合,是维护稳定的重要举措
综合治理,永远是社区维稳的一项重要举措,必须坚持疏、堵、打、防并重,不可偏废。
加强法制宣传,营造遵纪守法的氛围,是前提。要选取一些适用于居民的法律进行宣传,如婚姻法、财产继承法、物权法、合同法、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等等,以宣传栏,普法讲座、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灌输,增强大家遵纪守法的观念,在社区内形成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氛围。法律是大家应该遵守的准绳,只有法制观念深入人心了,才能学会依法办事,居民间遇到不平事,也能学会依法维权,不会蛮干。
建立控制网络,形成群防群治的态势,是基础。维护稳定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用群众教育群众,群众来管理群众。社区必须建立一支群防群治、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这是做好维稳的基础。一般配由职能人员――党员骨干――居民组长――在居民中有威望人组成,形成了覆盖全社区的群防群治工作网络。平时,多召开综合治理通报会,让他们了解工作的要点和形势。这支队伍分布在全社区,既是信息员,又是治安巡逻员、还是义务联防队员,一旦发现不稳定的事件,信息就能在第一时间传递上来,而且第一时间,也有人就开展工作,控制事态的恶化。
关注特殊人群,形成内紧外松的环境,是重点。每个社区,必须建立吸贩毒人员、两劳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精神病人等等特殊人群资料台账,这类人,是影响社区稳定的重点人物,必须尽可能了解并掌握他们的情况及动向,一旦出现不稳定的苗头,我们的工作团队就及时跟进;对工伤人员、越战老兵、企业退伍军官、麻将馆主及其他一些上访户、流动人员的特点及动向,做到心中有数,掌握他们的特殊诉求,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打击违法犯罪,形成重拳出击的高压态势。社区必须主动配合公安部门、社区民警、综合治理部门,依法依规,及时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比如,地下六合彩、传销活动,社区在摸清情况、掌握准确信息的同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打击。
五、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维护稳定的特殊手段
维护企业稳定,必须创造和谐欢乐的社区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一是组织各种文体、艺术兴趣组织。把居民组织起来,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组成各种文体社团,如书法绘画、文学创作、乐器表演、戏剧表演、模特表演、歌舞表演、摄影、腰鼓表演、健身操等等兴趣小组,每个小组都设队长组长,实行自主管理为主,社区引导协调。聘请一些有特长的人士,定期给兴趣组上上课,或者进行专业指导,把大家的兴趣培养起来,水平提升上来。
二是有计划地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作为社区,要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一些表演、竞赛之类的活动,让兴趣组的人在赛中学,在赛中乐。同时,有条件的,水平高的兴趣组,还要组织他们走出去,与其他同行切磋技艺,增进友谊,开阔视野,提高水平。
三是为兴趣组争取费用和支持。文艺社团、兴趣小组开展活动,是需要经费的,按三点进行解决,即兴趣组创收或者自筹一点,社区内的企业单位拨付一点;到政府部门争取一点。通过这三点,解决他们的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政府和企业还要加大投入,为各社区提供活动场地,增加娱乐健身设施。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能有效地把职工群众吸引到健康的文化生活中来,从而远离买六合彩、赌博、扯是非,既娱乐了身心,锻炼了身体,又能使社区和谐稳定,减少矛盾和问题,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是花小钱,出社会效益大好事。无论是企业还是社区,都应就把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作为维护稳定的特殊手段,用活用好,用出效益来。
社区是社会的基石,更是维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政府,各单位、包括社区居委会,都要重视社区工作,认真扎实地做好社区工作,维护社区的稳定。基础牢固了,大厦才会永固,屹立千年而不倒。
摘要:随着财政管理改革推进,社区工作站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影响到了社区基层管理效率。为适应新形势下的财政管理改革要求,社区工作站财务管理模式和内容亟须改革。本文通过社区工作站财务管理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研究如何有效推进社区工作站财务管理工作,助力提升社区管理水平,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关键词:社区工作站;财务管理模式;预算管理;监管
社区工作站作为办事处事处派出机构,承担政府交办的社区管理任务,充分发挥了其在基层治理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随着财政管理改革推进,社区工作站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财政改革要求,进而影响到社区工作站社区基层治理工作有效开展。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工作站财务管理模式与财政管理改革不相适应
自社区工作站设立以来,为有序开展社区基层管理工作,社区工作站专职工作人员同时兼任社区居委会干部及社区股份合作公司“两委”成员。因此,社区工作站与社区居委会、股份合作公司都采取统一的财务管理模式,由办事处事处会计核算中心统一记账,保持社区工作站决策权、财务审批权独立,该模式一直沿用至今。然而,社区工作站作为办事处派出机构,一直保持独立的资金的使用权和审批权;上级财政部门未明确要求社区工作站执行预算管理制度,也未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2014年度,深圳市原特区外的宝安、龙岗两区全面推动“政企分开”改革,推动社区工作站与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的人、财、物、事分离。至此,社区工作站所有的经费都来源于办事处或市区政府部门财政拨款。特别是政府严禁“以拨代支”,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以来,办事处或市区政府部门不能直接向社区工作站拨付经费,给社区带来诸多不便,导致社区工作站资金管理不顺畅,甚至影响到社区工作站正常运作和工作开展。另外,社区工作站作为办事处事处的派出机构,由财政拨款全额补助,仍游离于财政监督管理之外,与现行财政资金管理规定不相符。
(二)专项经费管理不规范
办事处事处或者市区政府部门向社区工作站拨入专项经费,以保障社区工作站协助办事处事处或承办市区政府部门交办的临时性、非常规性的工作。但是相关部门疏于监管,社区工作站在专项经费管理方面存在不规范现象,比如专项经费超支、专项经费被挤占或挪用等。
专项经费管理不规范,存在多方面原因:1.拨款部门未明确专项经费使用规定,没有明确或者规定资金使用范围和审核要求,导致社区报账员不明确使用范围,核算会计没有审核依据和标准;2.基本经费预算不足;3.拨款部门疏于监管专项经费使用;4.社区工作站财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缺乏责任意识,费用列支随意性大。
(三)专项资金结余沉淀
社区工作站协助或承办政府部门临时性、非常规性的工作,根据“费随事转”原则,办事处事处或市区政府部门向社区工作站拨款,所有未列支的资金,不区分情况,一律全额结转下年使用,管理比较粗放,长期积累出现沉淀。
一是原有规定对结余资金管理比较粗放;二是预算单位在编制部门项目预算时做大预算,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未能统筹考虑上年结余资金,仍按本年度预算拨付资金,造成结转结余资金长年滚存;三是拨款部门事后疏于检查专项经费使用情况,清理结余资金。
(四)无预算管理意识
由于社区工作站的性质和定位,其经费全部来源于财政拨款,致使社区工作站的领导经济意识和理财意识较差,缺乏对资金开支的控制观念,更无预算观念,出现资金不足向办事处申请,长期以往形成了要、等、靠的习惯。
(五)财务制度不完善
基于社区工作站保持决策权、财务审批权独立,办事处事处针对社区工作站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但由于制度具有宏观指导性,个别管理制度过于粗放或不适用于社区工作站,而社区工作站也未能制定适用自身管理需要的财务制度。因而,社区工作站的财务管理不够细化、相对粗放,比如误餐费、车辆使用管理费用等方面。
(六)财务监督机制不健全
一是社区工作站作为办事处事处派出机构,日常运作相对独立,办事处事处疏于对社区工作站监管;二是办事处审计职能撤销,无专业能力开展财务审计;三是财务监督乏力,办事处事处会计核算中心作为记账机构,财务监督力量太弱,反馈的问题不一定能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四是办事处事处对社区工作站监督缺位;五是社区工作站承担政府交办的社区组织、卫生、环境、治安、文化和计生等工作,在基层社区管理作用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致使办事处事处放松监督。
二、对策建议
(一)优化财务管理模式
积极推进社区工作站财务管理模式优化,实现财政资金集中管理,既要解决“以拨代支”的问题,也要从源头规范财政资金管理。有以下两个方案可供参考:
方案一、社区工作站纳入内设机构管理,推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
由于社区工作站为非法人单位,无法在银行开设零余额账户,建议将社区工作站纳入内设机构管理,在办事处的零余额账户为社区工作站下设虚拟零余额账户,推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因而,该模式保持社区工作站相对独立,不影响其正常运作,但是需上级财政部门同意在办事处零余额账户下开设虚拟零余额账户,并授予办事处的调剂预算指标权限,且需要信息系统和零余额账户开户银行配合等配套措施。
方案二、社区工作站财务职能收回办事处,采取报账模式
对于基本经费,纳入办事处预算安排;对于专项经费,禁止办事处向社区工作站直接拨款,而是由社区工作站的所有费用向办事处相关的各部门和所属单位报账,经各部门和单位审核通过的项目经费,由办事处各部门和所属单位的零余额账户支付。该模式有效实现财政预算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要求,有利于办事处各部门和单位有效监管社区工作站财务行为和开支,但是同时也影响了社区工作站工作积极性,也增加了办事处各部门和所属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量。
(二)清理专项经费结余资金,盘活财政资金存量
对结余资金的管理,各地的财政部门的处理方法不尽相同。为了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效益,在不违反相关规定的情况下,办事处预算管理部门在技术上指导社区工作站查找原因,分类清理存量资金,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是清理专项经费超支项目,调整不符合项目费用列支费用;二是筛选预算安排结转期超过一年的预算结转项目,向办事处申请将其累计结余资金调整到其他同类项目,或统一上缴;三是对当年预算安排形成的结余资金区分不同情况予以压缩,抵下年项目预算。
(三)推行预算管理
由于社区工作站为非法人单位,其作为办事处事处内设机构管理,划为预算部门。鉴于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及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建议由办事处代为编制。按基本经费和项目经费划分,基本经费由办事处财务管理部门代编;项目经费由办事处各部门和所属单位代为编制。待财政部门预算批复后,办事处预算管理部门通过内部预算指标调剂方式,将相关预算指标调剂到社区工作站,供其使用。要实现预算管理的前提:一是办事处代社区工作站编制部门预算,使预算的编制全面、科学完整,具有可执行性;二是组织社区工作站报账员开展有关预算管理及国库集中支付的培训;三是将社区工作站预算执行情况纳入预算支出进度考核,督促其重视预算执行工作。
(四)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社区工作站要全面梳理办事处事处管理制度,查漏补缺、相互衔接,理顺人员薪酬、车辆管理、物资采购等办理流程,使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完善财务行为约束,杜绝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五)强化财务管理监督
1.领导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重点培养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其他技能,实现有效事前、事中监督,及时纠正社区工作站财务管理活动中不合理、不合规的行为,对拒不整改的,及时或定期向相关部门反馈;
2.严格执行财务公开,定期公布财务收支情况,接受财政、纪检、审计及办事处事处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严肃处理违反财务规定的行为和个人。
(作者单位: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办事处财务管理中心)
写作背景:适逢201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借以辽宁省社会科学调查组在重摘1997年业已对中国社会史第四届学术会议后的编著,回顾其中主要教授的教导和育人品质,同炳武先生在关于社会学史方向经常与教员和学士经常有趣地进行企业管理谈论,在其教学专注和爱护学生成长的影响之下,回忆着前贤同其一道共专研的为人风格。面向知识创新对学者的励勉,杜撰续作,为沈阳师范以成人模式下出人才,精娴技术,促进沈阳兴盛,国富民强。
关键词:社区 继续教育 成人模式 “关中模式”
1992年9月在沈阳召开了中国社会史第四届学术研讨会,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与学术委员会文件响应和支持,校园文化面对人才面貌和多层次化生活得以鼓舞人,再现沈阳北部中央学城,闪现史论结合的方法,在社会经过曲折漫延的生命征程,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地探求成人教学方法的研究,顾名思义,对强化管理,敬业服务,明确教育对象的身份和成绩入网,是将来揭开人力资源,结合家庭和多民族历史事变的过程。虽然已迈入毗邻桥水之年,可欣喜碧波、童颜不改韶关。
一、澄清封建社会的“关中模式”与封建社会形态变化的主体
1950年4月9日,中共渭南地委就问题给省委的一文指出:“本区地富数量很大。除极个别的地主外,其占有土地一般超过中农之数量也不大。尤其是富农,在一些地区平均有地几乎与中农相等”,从秦晖的有关社会学资料中,发现“据我们了解,除临潼外,其他各县地主很少。二华当地包括的是“华县与华阴”。许多乡坤和改革,是很需要研究这一问题的。
宝鸡专区十四县市土地分配统计,“就整上关中的三个专区来说,分入土地的农户人口占农民人口的31.6% ,占乡村总人口的28.8%(共202万人)”。如果说在确定“地主”成份的标准问题上是有人为或政策上的宽严问题的话,那么土地分布的具体数字是很严格的,有所谓宽严的。
地主,租佃的长工是个自耕作的改造封建社会形态和经济成份的主体,田地和山野以至劳工关系可能是客体了。租佃关系虽然也是不多年的事,但第一呢,它是全国土地租佃率最低的地区之一,租佃关系的规模大概可以说地无足轻重。
二、从悖论商品货币现象与战国搏斗现象透析软文化的清山绿水
是普遍的人群,运用抽象的观念,创造了莫大的机会和有限时间内的供应,这是高尚人格付出的代价,齐国马便征上,燕国未雨先谋。辽国不使劲学习,却也速该出走。这段话是教育未来的成人能够但不要怪债历史唯物主义创立者马克思,也是从埃及循游到间接的费尔巴哈,又正在欣赏熏陶着黑格尔的唯心学说。
在封建统治的华夏九洲,东海地区是其王朝统治的传代,消灭人间特性恶性质,独恋龙纹砖瓦,文人防范从快语上说,写文章图表真心赎人身,但有点悠然自得,而品质却随之,瞩目其域,夺取胜利的理念是离不开精神支柱的。视访至《史记.循史列传》 :“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幕入,强乎耕嫁艺!多聚升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
保卫地富秦先生,守住关东虞化龙。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条例可是视“食禄者不得与民争利”;《管子.轻重丁》“(齐)西方之氓者,带济负河,萌泽菹是也。渔猎新蒸而食;而尤思后患无穷”。
“强必暖,不强必寒,故不敢怠倦”;“曰彼以强必富,不强必贫”等预示着家军有多强,应符计,耐实战,这怎可虎大意呢?
三、《九章算术》对继续教学方法的尝试经验交流
唯美是艺术者对生活具有色彩和感动群众的一种完美倾向。从传统继承上看,艺术应来自各层次人们的生活,适应着大众色彩和艺术讨论者的品味与参与,是有战斗性、艺术性和战术措施的,因此具有物质决定着的老印象。这是抵制文化衰落的关键。培训硕士的兄弟姐妹的即为师说,又有独自专长,个个都想“顶天立地”,这是封建秀才心中是豁然开朗,自然选定了的事项。师说六艺教术:女子初学纺织,五日上即可成布2.58尺。熟练女每日织布米(计量长度单位)以上,织布既有22.4匹,6口之家以二女纺织计,产布不少于4.5米.汉布幅狭,朝约定折合先秦制约送40匹。这是对人们生产和能源存储和利用的一种正常观点。就譬如说,三角形等腰不等边还采用分割线的办法来选得到相对正确答案。直接点说,海战我们都有较降优势,陆战也是以少胜多,但是考试结论不等于胜利就是上前线在练兵。
勤劳善良的中国人,诚恳地把从封建时代的思维以串线方法在辽鲁大地上寻找,终身教育的立体面,以学国文,见长识,基础的根基坚持真理的步履,倡导着在学吃苦,有益可补,公正法办,又何尝得以自强而创业乐乎矣!
例如治军遵遗训,惯以行之知励而行之。多信而不际其身,创始先史,读社会辨史,内外事态和夷以治家正身而教,治己惧而不思框费一片好心机。群众是近缘而易近,可益久常。子墨子为楚攻宋城出造云梯之计,以助战图人胜非不多也。城非不牢固,城非铁迪也,攻城不易守城难,攻书不易读书难。人生不惑载货而非以鞅民,人生信念不仅是个人在集体活动中后来习得养成的,有一些可以是从外边拿来的,笔者实在情理知行先乎于远程,,合理利用物品遇入梅之季,对创建好的社区内环境,象管自家进行美化,还是有时间有条件的,这都是在做善事。条框与朴素,当需要的时候给大家带些帮助。面对自然风景萧萧,马达轰轰,一阵神兵几欲留后梦多存异国,电视“三.八线”血泪守卫的高地,生存和胜利,对社会的进步贡献巨大。
兵爱国,民富强,学无止境。
四、自编入门教育与发表之中的网络体会与感受,也是培养品德与同志关系和谐的环节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由沈阳师范学院主办,来自上海、山西、湖北、西北、四川等高等教育专家和学者,他们对9月22日研讨的前年中国社会史述评作者在新里程中的黄浦教育会深有感触,张教授面对《社会学研究急需共识的几个问题》,一从法国年鉴派和西方新史学的影响着眼。二是认为社会学史的理论和方法有自然科学及其概念和研究方法的精力投入。以对应互补关系,克罗茨纳赫的学术研究也证实了从理论到唯物史观再进入学术研究的有关范围。
随着社会保险的家喻户晓,经济管理学和关键时期对留学考试的不同阶段思维,人才资源是办学网络中的不能缺少的物质供应,也是赋历史所有具有的神韵,还人类高尚情愫,在路学士承继院士史中的一次刀光剑影,血溅恩筹的碰撞。“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范围得大治在乎得失”这贴近朱熹的官学和教育家思想。
人类社会结构图从低层次促进生产劳动,中层次改善生活,从需要满足到总结以往,社会转型和模式也就有一定的改善,理念作用则说明在一段时间内人的内部矛盾逐步提高和符合规化,在循序发展的经济基础上发现的一种信仰的表现形式及其过程,这种过程将在每个人的脑袋里经久持续下去。我们要记住成长中的坎坷,有利于人才的价值特征,不要苛求完美,个性不能越过党性。
生活的意义是生命精彩的付出与连串的记忆,才能更加团结,文化才能存在,社会等级方可富庶、精神会聚永远不老。
乐业精人,崇尚风格,爱护人才,振兴教育,前贤之作不惧无谏所作,家的感觉不可遗忘,在边陲一角记下自己的奋斗经历,也同时抱负着与学界一同研究和求索。
资政,为执政者提供治理国家和地方的经验借鉴。史志资政,就是发挥资政作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资政育人,方能传千秋。如实编史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东湖社区工作站一直把做好史志工作当作我们推动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常抓不懈,收到明显效果。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精品意识,突出修志、办鉴、拓展社会服务三大重点,强化措施,扎实工作,全面发展我们通过卓有成效的史志工作,已在东湖社区工作站形成了尊重历史、以史为鉴、以志资政、以史励志的良好氛围,强化史志资政功能提升其在社区工作中现实服务能力。
一、发挥地方志的作用,提升为领导科学决策服务能力
志书具有“横排门类,纵述史实”的特点,同时,史志人员善于在历史经验与现实需要的结合上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能够针对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度研究,撰写出高水平的调研文章,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历史借鉴和重要依据。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记载了一个地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自然到社会,从政治到经济,从历史到现实,从人物到风貌,是一部全面、系统的地区社会大观的综录,是重要的地方文献,储存着大量的地情信息。阅读地方志、利用社区志有利于干部认识城市及社区,管理城市及社区。我认为地方志不仅应被长期列入干部的阅读书目中,而且应把读志、用志纳入干部的成长工作中。社区干部的所专业都有局限性、专业知识水平虽然普遍很高,但是社区工作干部需要的是复合性人才,这就有别于其他干部的群体,学习也就具有了更加特殊的重要性。鼓励干部读志、用志主要因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志、用志是治国、治军的优良传统。历史上南宋理学家朱熹到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去当郡守时,当地属官们轿前相迎,他下轿开口就问,《南康志》带来没有?“下车伊始问志书”千百年来传为美谈,不仅反映古时官员就懂得了解地情的重要,更反映了地方志“资治”的重要作用。自此,“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就成了后人“以志呈阅”的惯例。同志也非常重视地方志的阅读、研究和使用。在战争年代,每解放一个县城,总是要找当地的县志来看。在1958年3月成都会议期间,不仅自己阅读了大量的四川方志,还辑选了部分方志,推荐给到会的领导同志,提倡利用地方志提高领导水平。年轻干部应读志、用志继承我国治国、治军的优良传统,发挥地方志“资治”的重要作用。
(二)读志、用志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任何地区要稳定发展必须要有历史来支撑。现在,我们来看地方志,由于它的全面性、系统性,地方志在地区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起着无法替代的历史支撑作用。地方志具有很强的史料性和地域性,不仅是地情资料的汇编,它更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在东湖社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道路中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中,要想让硬实力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在软实力建设当中,重视地方志这一宝贵资源,加强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对地方志的阅读和使用。
(三)读志、用志是干部成长的有效途径。有的干部不是本区人,有的居委会干部赶上换届选举,又走上了新的领导岗位,对工作所在地区的地情和历史并没有多少了解,知识的储备和积淀就会相对较少,工作中就会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对地方志资料有强烈的需求,在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需要查阅地方志来找到更为合理的依据和可鉴的经验。所以,读志、用志是干部快速融入社区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也是干部成长的有效途径。
二、修志用志结合,促进史志事业可持续发展
地方志工作是为群众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强化服务意识,牢固树立修志为用的观念,把人民群众读志用志的需求作为地方志工作的“第一要务”,在服务社会中检验地方志工作,扩大地方志影响,发展地方志事业。
(一)读志用志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前由于历史条件和工作环境的局限,编修地方志书是主要任务,读志用志处于从属地位,具有自发性的特点,成果不成系统。现在我们首先对修志和读志用志的情况进行认真的总结,并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对读志用志与史志事业的长远发展进行了系统思考和规划。我们把读志用志作为史志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史志、年鉴、市情资料、地方志的重要性。其次,加强了读志用志的机制建设和工作创新。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每年确定和下达读志用志的具体任务,促进东湖社区工作站和东湖各居委会读志用志活动的开展。再次,推动了读志用志工作的三个转变,即由自发的读志用志向自觉的读志用志转变,由单一型用志向多形式用志转变,由学习型用志向推广型用志转变,实现了修志用志的有机结合,促进了读志用志水平的提高。
(二)读志用志是信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是修志工作新的闪光点。地方志工作实质是资料工作,也是信息处理工作。在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载体多、传播快、覆盖面广,对修志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修志工作必须主动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自觉进行观念更新,改变“一本书”、“几本书”包打天下的思维模式,对地方志成果的表现形式进行改革创新,为读志用志提供新的载体和手段。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地方志成果的数字化建设,利用网络、社区广播电视、社区公告栏等信息传媒,服务社会读志用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读志用志是充分发挥志书功能的客观需要,是新一轮修志工作的新的拓展点。地方志读者有不同的需求层次,一本志书不可能满足社会方方面面读者对地情资料各种各样的需求。例如,志书在存史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是专家、学者、社区领进行各项决策的重要参考,但由于志书的部头厚重,决策者往往难以统揽,使其资政作用大打折扣。另外,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地情资料和领导者决策中参考的地情资料也有很大的不同,领导决策需要的参考资料,老百姓要求的是身边发生的重要事件被真实有效的记录,让后人记的,并以备查证。
三、做好史志工作的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史志工作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繁荣、社会日益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盛世修志”千年不遇的黄金机遇期。乘势而上、审时度势、谋后而动,开创出社区史志工作新局面。
(二)领导重视是做好史志工作的关键性因素。领导重视就能加深干部队伍对史志工作重大意义的理解;就能把史志工作放置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就能为史志工作提供各方面的保障。社区领导提出的五个到位(思想意识到位、组织推动到位、编纂人员到位、物质保障到位和激励机制到位)为我们开展读志用志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做好史志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目的。社会主义方志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唯物史观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和总结历史,而客观规律为人们科学地认识过去和现在、科学地预见未来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也只有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教训,才能科学地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四)必要的物质保障是做好读志用志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东湖社区工作站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为党政办公室专门安排一间办公室,配备了台式电脑、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电话、外网、桌椅等办公设备,而且抽调1名同志专职从事人行志的编纂工作,购置书刊资料等方面给予经费保障。
(五)组织推动是提高史志工作效率的必要手段。一是通过动员大会等形式使主要领导和主要撰稿人深入理解史志工作重大意义。二是为修志工作提供必要工具。三是利用通报形式通报进度、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四是通过分片督导会形式督导工作进度和交流工作经验。五是制定科学的量化的考核办法,增强参编单位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和重要性。
(六)发挥专家顾问作用是保障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一。由于我们及时聘请熟悉人行业务的辖区内的企业领导和编志方面的专业人员担任修志顾问,我们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少走许多弯路,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及时指导和帮助,我们才节省了大量时间,并为修出精品佳志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推动读志用工作更好发展。
四、以史资政,意义重大而深远
史志工作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史志工作者只有坚持为党委政府服务、为科学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指导思想,努力做好服务当今与服务未来相结合,服务政治与服务经济相结合,服务领导与服务群众相结合这三篇文章;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扎实工作,才能让史志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征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凸显其重要价值。
以史资政,是记录执政过程的基本手段。中国有着最悠久、最丰富、最连续、最完整的历史记录。从《周礼》、《史记》、《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史料中,我们后人知晓了王朝的更替兴衰,皇帝的言行作为,政治家的文治武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都非常重视党史和地方志工作,各个时期的理论研究,各类党史专题著作,都是我们党执政过程的基本记录和忠实体现,而且比以往历朝历代更加注重传承和延续。
以史资政,是提高执政水平的现实需要。提高执政水平和能力,优秀在于深刻认识和掌握执政的内在规律,而这种规律从哪里来,重要的途径是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来。历史永远是当代史,是活着的思想。这本思想之书需要时常翻阅,而且常读常新。现在的领导干部工作精力和能力都很强,但往往缺乏历史人文素养,因而没有形成以史资政的历史自觉,在工作过程中时常出现一些偏差,脱离自身历史条件,违背历史规律,执政过程中不懂得依法办事、依法行政。这些执政行为的“无畏”都是由于对历史的“无知”而造成的。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多读一读历史,读一读地方志,读一读地方史志,了解自己所执政一方的历史沿革和传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执政理念和方法,才能不断提升执政能力和水平。
以史资政,是凝聚执政合力的重要举措。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以史资政的力量是强大的、凝聚人心的,只有不忘历史,牢记使命,才能增强党的凝聚力,永葆党的生命力。近年来,我们各项工作之所以进展比较顺利,经济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认真总结历史、正确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是分不开的,历史对于我们做好现实工作有着很大的借鉴价值和开发价值。由此看来,以史资政,意义重大而深远。
总之,从时代潮流的前进方向看,史志工作越来越重要的阵地,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更好地经营它。在纸质媒体时代,志类产品有其固有的局限性,难以普及。在网络时代,在多媒体时代,我们同其他传统媒体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并拥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这是发展的大好机遇。我们必须挑战自我,把握机遇,作好史志工作以志为鉴为再铸辉煌。
【摘 要】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属于新兴学科,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广东省凭借着毗邻香港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基础的支持,发展的很快,形成了主要以政府购买服务,机构进行操作的运行模式,做出了不少的成绩。江西作为内陆不发达省份,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观念还较为落后,社会工作在江西的运用还不是非常普及和深入人心,其中也存在着诸多阻碍社工发展的不利因素。对江西城市社区服务进行研究探讨,分析社会工作在江西城市社区服务中的运用情况,发现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这对于加强社会工作在城市服务中的运用,提高服务的质量,从而促进社工队伍在江西的发展壮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工作;城市社区服务;社工介入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随着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的一部分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的职能逐步剥离并转交给社区,我国社区建设和社区工作在社区发展与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日渐突出。社会工作在社区服务中坚持助人自助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其专业的服务技巧,为社区中的居民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为建立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对社区的认同感,为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贡献着一份力量。
政府主管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来支持社工的发展,如财政部、民政部在2013年11月15日《关于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意见》,明确了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并强调加强对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组织领导。在中国大陆,社工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社工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但是,面对着经济高速发展导致的社会转型期涌现出的诸多社会问题,面对着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社区服务需要,作为舶来品的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不同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经费不足,社工工资低导致社工队伍人才流失十分严重,关于社工的各项制度发展不完善等问题。
江西作为内陆不发达省份,受经济发展水平因素的制约,社工发展较晚。2007年江西开展社会工作试点,以探索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模式为长远目标,参考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经验,在学习、借鉴和自我创新理念的过程中,实现与地方性知识和文化的互构,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江西社会工作的发展水平在稳步提高。目前全省已有1812名社工、50余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工作者们也在社区中开展了许多有益于社区居民的实践活动,但这些活动都缺少系统的研究。
二、江西社区服务应用社会工作的困境
(一)社工人才队伍薄弱,社工需求量大。社区工作者是社区服务的实践者,工作者的质量也决定着社区服务的质量。自2002年南昌航空大学招收首批招收社会工作的学生以来,目前,江西省共有6所高校开办了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毕业生近200名。但是目前江西省社工专业人才仅2000余人,其中南昌900余人。相对于500万人口的南昌来说,比例为1.8:10000。而2014年6月3日江西省下发《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社工与总人口比例要达到6.5:10000,江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将达到4.76万人。这就意味着在以后的六年时间里,江西每年大概需要吸纳七千余名社工到社工人才队伍中来,依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是很难实现的。这也说明目前江西亟需大量社工才加强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提高服务质量。
(二)社工服务获得资金支持少,社工薪资低,生活得不到保障。据了解,江西省近两年用来购买社工服务的资金只有280万,而这280万全部来自福彩公益金。而根据相关规定,福彩公益金不能被用于发放工作人员工资。这就导致在江西从事社工服务没有稳定的工资收入,生活得不到保障。这也成为之前江西社工人才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青云谱民政局作为南昌市社工服务试点单位,在社工服务方面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但是由于社工项目资金90%用于服务对象,做项目的工作人员往往是临时聘用,只有一些补贴费,没有正式工资,所以留不住人才。而在深圳等社工服务较发达的地区,社工项目资金的60%用于给社工发工资,所以社工的收入有保障。这也是为什么深圳能吸引大批社工人才前去服务的关键。
(三)社区中专业社工少。从2008年全国启动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以来,青云谱区共有500多人次参加考试,已经有102人(助理社工师93人,社工师9人)取得专业资格证书,其中只有4人是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2]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校四年接受了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和专业的实践活动指导,在社区服务中秉持以人为本的专业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技巧,来为社区居民服务。但从前面的数据统计得知,目前在社区服务的工作者中专业社工人才十分缺乏。非专业社工人士在社区服务中就存在中价值理念缺失和专业知识薄弱的问题,这些都将影响到社区工作人员在社区服务中为居民解决问题的效果,也很难满足其各种需求。这些反过来也将影响社区居民对社会工作者在社区服务中服务质量的评价,降低居民对社会工作者的认同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整个江西社工队伍的发展与壮大。
(四)社工独立性不足,社区服务中行政化问题严重。在江西社工的发展轨迹中,社工一直是一种“嵌入式‘发展模式,在社区服务中,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社工作为政府雇员来参与社区服务的实践活动的。以2007年被国家确立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的青云谱区为例,青云谱区建立了一个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这个队伍中,由区长担任组长,区委副书记担任常务副组长,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和区政府分管副区长担任副组长,组织、宣传、政法、人事、民政、财政、残联、文化、卫生、计生、教育以及各街办、镇等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3]这样一来,就导致社工开展的活动大多经过领导批准后进行的,受领导的干预过多,社工在社区服务事务中缺乏自主权。
三、对于提升江西城市社区服务水平的建议
(一)组织志愿服务支持社区服务
志愿者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资源,社会工作者需要在志愿者的广泛支持下,为有需要的社会成员提供专业社会服务。以英国伦敦儿童城为例,62名正式员工,90名志愿者为其提供服务。[4]目前江西专业社工人才不是很多,可以发动志愿者协助其进行社区服务。如每个高校都有志愿者性质的协会,可以让他们长期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时间去社区帮助志愿者进行社区服务,这既节约了资金,又解决了社工不足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二)加强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投入,提高社工薪酬,留住社工人才
一项高质量的社区服务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据欧美发达国家的社工发展经验,强大的综合国力为社会工作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发达国家每年用于社会福利服务的开支都非常巨大。瑞士仅有36万人口的卢塞恩州一年1.3年瑞郎(约折合8.9亿元人民币)用于社会福利服务开支。[4]目前江西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2013年江西GDP总量达14000多亿,经济实力不弱。在社会转型时期,江西应加强社会福利服务的投入,让老百姓享受到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在社区服务这方面,政府应该拿出一笔钱来购买社工服务,从而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
专业社工人才是高质量社区服务的实践者,也是保证。目前在江西从事社区服务的专业社工人员普遍存在着工资偏低的情况,导致大量江西本土高校培养的社工人才流失外省的状况。为此,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全面提升社工的工资,让社工们安心长久地在江西做社工,为江西的社会工作事业做贡献。
(三)形成高校创办民间机构的模式,由机构来提供社区服务
深圳广州等发达地区社工发展一般是“政府购买服务,民间机构来运作”,而江西作为内陆不发达地区在社区服务中存在着行政化问题严重的问题,致使社区服务效率低下,社区居民也享受不到更多更好的社区服务。为使社区服务更少的受到政府行政领导影响,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鉴于江西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特点,有必要探索出一个通过高校来创办并运作民间社工机构的模式,如江西师范大学社工专业师生创办的江西洪宇社工服务社和南昌航空大学社工专业的师生创办的心航事务所。相对于个人创办社工机构,由高校来运作社工机构存在资金花费多,场地多,硬件设施齐全,专业社工人才队伍基础雄厚,社工督导免费的优势。[5]
(四)抓紧建立健全专业社会工作管理的体制、法规和制度
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体制、法规和制度,是把社会工作专业引入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轨道的必要前提。[4]一个行业要想健康发展,需要监督,既要有政府对社会工作的行政管理,也有社会工作者的行业自律管理,此外,还需要接受社区居民和社会团体的监督。还要逐步建立规范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建立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薪酬和激励制度。
摘 要: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我国的社区建设是以行政型为主导,社区建设主要集中在安全管理和卫生保洁服务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着,居民的需求由原来的满足温饱的基本需求朝着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及追求高质量的生活领域拓展,当前的社区建设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社区落后的管理同居民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建设服务型社区成我国社区建设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社区工作;服务型社区;对策和建议
一、社区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社区是居民群众生产活动的场所,是社会服务管理的基本单元,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以社区的和谐为基础的。随着我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社区治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社区人口情况复杂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退休人员、下岗待业人员和流动人口使得社区的人口机构发生了变化,众多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交织,形成了一个兼具不同文化风俗的多元化人口格局,出租房屋多、商铺多、流动人口多、人员密集场所多,人口流动量大,人员信息复杂,为社区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重重的困难。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很多老城区由于环境差,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导致很多居民搬离社区,导致老社区空心化问题日益突显,社区凝聚力不足,为社区的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二)社区服务理念滞后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居民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居民服务需求更加多样化,对于养老、托幼、娱乐、家政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实是居民事业发展明显滞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难以满足居民的需要。各种社会团体、中介机构及物流企业涌入社区,为社区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社区在对这些团体的管理中存在不足,使得团体与社区居民之间频频发生矛盾。
(三)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
社区是与居民生活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最全面的地域,社区真正的主人是生活在此的居民,原则上来说居民有权对影响自己生活的公共决策表达意见,现实是广大社区居民对社区治理参与积极性不高,大多是老年人或者是退休人员对社区治理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年轻人对社区认同感不强,对社区上的事情很少关心,即使发现社区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愿意参与去解决问题。我国社区的工作方法仍以行政方法为主,居民一直是作为管理客体被动地接受着来自政府的行政管理,对于社区规划等重大问题多由社区领导直接下达指令,很少邀请社区居民来参与社区规划建设,居民没有条件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居民对社区管理的参与只限于社区卫生建设等具体活动上。除此之外,社区定员不断减少、社区服务场所不足、社区组织职能不匹配,运行机制不顺畅等,都是现行社区治理的诸多问题。
除此之外社区管理和服务方式相对落后,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社区工作人员配置不足、素质不高,服务意识淡薄,都导致社区无法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二、建设服务型社区的意义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承担着维护社区治安、发展社区文化教育事业、促进就业等方面的重任。随着时代的变迁,社区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行政职能,在社会各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行政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机制逐步瓦解,“街居制”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多元化的精神需求,建设服务型社区成为深化社区管理改革的必然选择。所谓服务型社区就是指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下,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的以服务居民为优秀的社区治理模式。我国民政部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社区服务”的概念,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社区服务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服务型社区建设初具规模。
服务型社区的建设有助于改善民生,满足社区居民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要,推动居民之间的和谐相处,有利于促进政府行政管理、公共服务与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更好地衔接互动,有利于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提高居民的满意度,促进社区工作有序、完整、规范发展;及时处理社区中的矛盾纠纷,缓解社会治安压力,化解社会矛盾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为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社区工作参与服务性社区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增强社区的服务意识,急居民所急,想居民所想
服务型社区建设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因此社区工作者要把服务居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服务居民的理念和意识时刻烙印在心中,正视现有社区服务能力与社区居民需求之间的差距。社区要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规范社区工作行为,建立职能清晰的社区网站并在网站上公示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内容和工作电话,为居民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方便居民遇到问题时及时向社区工作人员咨询和求助。社区可以实行网格化管理,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配备相应的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要深入网格,广泛听取居民的需求及建议,切实解决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为居民打造方便快捷的服务生活圈,及时快速的化解社区居民的矛盾与纠纷。社区工作人员要想居民之所想,急居民之所急,针对社区不同的服务对象,通过上门服务、网络和电话预约等方式,主动为群众服务,尽可能方便群众办事,提高办事效率,增进居民感情,实现与居民的零距离接触。建立健全社区工作人员的考评机制,对社区工作人员定时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岗位直接挂钩,激发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积极性,增强社区活力,提升服务质量。
(二)提高居民的参与度
服务型社区的建设离不开居民的参与。社区要充分认识到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作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激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鼓励居民参与服务型社区建设,挑选责任心强、居民信任、热心肠的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安、卫生、民调等与居民密切相关的管理工作,协助社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促进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社区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定期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发动社区群众参与到创建工作中,联合司法、消防等单位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现场为居民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普及消防知识,推动各类服务资源进社区,让服务理念深入人心。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秀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动员党员参与社区建设,招募社区居民、大学生、退休人员加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让志愿者服务自己的社区,发现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建立志愿者项目的申报机制、实施责任机制,发现、培养和用好具备突出奉献精神和活动能力的志愿者;引入激励机制,组织开展优秀志愿者评比表彰活动,有效的激发居民服务社区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大对志愿者工作的正面宣传力度,发动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志愿者队伍;将社会组织力量引入社区公共服务当中,丰富社区公共治理的内容,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当中;打造一支热情友善、服务专业、素质过硬的社区志愿者队伍,根据志愿者的自身行业和专业特长,对居民生活和社区建设中的诸多问题进行认领,并通过联系单位协调、提供合理化建议、专业技术帮扶等方式,适时、适宜、适度地参与社区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维修、咨询等特色志愿者服务,使志愿者的知识和技能在社区得到充分发挥,帮助社区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努力。
(三)拓宽社区服务领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着,居民的需求由原来的满足温饱的基本需求朝着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及追求高质量的生活领域拓展,社区作为城市的基层组织,要将居民的需要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拓宽服务领域,
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增强和改善社区服务功能,丰富社区精神文化生活内涵。要立足社区,以广大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开展社区群众需要的服务活动,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区的每个角落,使社区服务看得见、摸得着;设置群众投诉意见登记薄,对前来反映问题的居民要热情接待,认真听取群众反映的问题并做好记录,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重点问题。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服务型社区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如何通过信息化来带动社会服务管理的现代化成为了社区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社区工作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加强社区信息网络的建设,利用QQ、微博、微信等构建社区网络服务信息平台,为居民及时提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城管、计生、民政和就业等信息查询服务,全方位服务居民;以推进社区信息化为抓手,全面整合社区力量,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倾向性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和解答;社区工作者要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及时将社区动态向居民公布,通过专题讲座、集中辅导、专家授课等形式,开展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业务知识、法律法规、文化活动开展、电脑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努力实现信息系统价值的最大化;加强社区间的交流与沟通,互相探讨社区管理方法和心得,围绕社区建设中的重点、难点、热点、困惑、疑问等,设计讨论交流主题,邀请社区建设专家和学者,进行集中研讨交流,答疑解惑,实现社区管理更加高效、服务更加优良、居民更加满意,从根本上推动社区服务管理工作质的提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型社区是我国社区建设的必然选择。服务型社区的建设需要完善、更新管理模式,调动社会各方的服务资源,挖掘居民自治的管理能量,提高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努力建构社区的社会生活服务系统。在新经济常态下,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将社区建设从行政型向服务型转变。(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摘 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社区工作发展的重要路径,是现阶段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我国从1980年代开始的社区建设,以国家治理为中心,强调社区行政建设。而社区工作发展更强调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共建,政府购买服务即强调合作关系。在政府与社区组织合作的过程中,要注重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加大资金投入,着重社区发展。
关键词:政府购买服务;社区工作;非营利组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基层社区的管理体制亦从原先的单位制转向社区制,社区所承担的功能越来越多。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的纵深发展带来的城市化加速、市场化覆盖范围扩大等宏观环境的结构性变化更加导致了基层问题频发、整合弱化等影响城市社区居民的重要状况,在社区邻里中,传统邻里在城市化下逐渐消失,人情淡漠,居民社区参与率亦偏低,这将我国如何整合都市社区的议题提上了日程。
在1989年民政部将“社区建设”的概念运用到民政工作之后,我国的社区重建事业亦蒸蒸日上,推动社区建设的社区工作成为解决我国从计划转向市场这个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在10多年期间,我国主要推行的是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作范式,主要任务在于居委会的发展,强调在政府的领导及控制之下居委会推行的行政工作。这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与居民的参与和互动,但却使社区成为政府的治理单元,而非居民共同参与的场所。这与社区工作强调居民共同参与的理念是不一致的,在这种政策背景下,社区问题虽得到了缓解,却未得到根本改善。
在社区中,社会工作被认为是解决社区问题的关键职业,在10多年的社区建设实践遭遇挫折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则被认为是解决社会病痛的一剂良药。为了应对这种职业化和专业化的需求,社会工作专业开始在高校大规模扩招,为我国进一步改革社区工作奠定了人才基础,同时进一步推动了社区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在实践操作中,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积极推行政府购买社区服务试点,通过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方式,更有效地开展社区服务,逐步改变以往社区建设以政府为绝对主导的局面。在上述条件的推动下,我国正在逐步走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政府购买服务下的社区工作道路。
在对上海、广州、深圳的社区工作实践总结过程中,我们认为,政府购买服务的拓展是社区工作发展的可行路径,但我国现阶段采取的社区工作模式主要借鉴西方及港台的经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本土化不足问题。社会、经济、文化等制度的不同意味着我们必须考虑与本土相结合的社区工作模式。所以,本文主要先回顾西方背景下政府购买服务的情况,在此基础上以广州、深圳等地的实践为例,讨论现阶段政府购买服务下的社区工作开展情况。
一、西方政府购买服务下的社区工作开展
社区工作是指一个以社区为依托解决社区问题的社会过程,它也是一种综合运用的社会工作手法,强调专业技术的运用,并企图达成满足社区需要、整合社区资源的、提高居民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改善居民与外在的社区、政府之间的关系的目标。在西方社区工作的发展中,政府购买服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社区工作的起点要追溯到19世纪晚期。当时,欧美发达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城市社会问题频发,英国、美国政府纷纷成立慈善组织和会社救济社区中的穷人,在城市的贫民窟建立安置所,社区工作开始萌芽。
1930年代,社会工作开始专业化,但主要以个案工作为主体,社区工作只是停留在资源的整合、资源的协调等角色上,并未大规模发展。
1950年代,政府购买服务逐步加大,社区工作开始走向前台。主要是由于原先的殖民地国家解放后,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贫困、落后问题。社区工作作为一种提倡公民互助合作、通过社区教育等手段提升居民素质的工作方法受到重视。
1960年代是社区工作发展的黄金时期。政府为了解决经济停滞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全面推行政府购买社区工作服务,大幅度地推动了社区工作的发展,促进了本身专业化的进程。1962年社区工作被正式认可为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之一。
1960年代之后政府购买社区服务逐步制度化。英、美等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府购买社区工作服务的规章制度。英国政府在1989年颁布的《为病人服务》和《公共照顾》白皮书中鼓励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承包政府服务,在实施过程中就包含了社区工作中重要的模式――社区照顾。1970年代以后,美国采取政府与私营机构、非营利组织之间“购买服务合同”的方式进行一系列的政府购买社区养老服务,由联邦卫生部资助社区服务项目,向有需要的家庭提供。该项目由15个社区NGO承包。除此之外,美国购买服务还涉及医疗服务、民事纠纷调解、青少年服务、解决社区问题的“点子服务”等社区工作的主要内容。香港政府在1979年发表了“进入八十年代的社会福利”白皮书稳固了社会福利的基础,政府购买社区服务逐步成了常识,而1991年发表的《跨越九十年代香港社会福利白皮书》更是将这种模式推广开来。英、美和香港三地的政府购买社区工作服务成为我国开展政府购买社区工作服务可以借鉴的重要经验。
二、中国社区工作的发展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区工作状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社区工作主要从社区规划、社区组织等观点来看待社区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社区工作被视为社区治理的一种手段,强调国家对社区基层的管理,社区建设主要是在居委会的层面上加强政府对基层的控制能力,以及促进居民的社会参与。在这种方法模式中,上海模式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模式,但是是以政府在社区中的组织架构为主体分析的。
其二,强调居民组织自治的兴起以及街道政治、政府的逐步放权,这反映了以居委会等组织为主体的社区建设活动的开展步骤,是1990年代以来社区建设的主要特征。
这两个方面概述了我国国家主导下的社区建设运动的开展,以培育居委会为重要内容,使其发展壮大,成为国家为居民提供服务的直接主体。这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及2000年代初期政府主导下的社区工作模式或政府本身在社区推行的社区建设活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组织模式,由政府推动社区工作的发展,政府为社区建设与发展、社区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与服务者,而非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培育者与社区服务的监督者与评估者。在这种社区组织模式中,社区组织并没有完成增强个人参与、提高社会整合力的任务,社区工作者沦落为简单的行政工作者,未能发挥其社区组织模式中社区工作者、倡导者、协调者的重要角色。
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居委会作为社区组织的主体,扮演着社区工作服务主导者的角色,实质上成为政府的代言人,从事大量的行政工作,而未能提供充分的社区服务,使政府最终深陷社区问题的泥潭中,不能抽身扮演执法者、监督者的角色。因此,最近几年来政府开始通过购买社区服务的形式展开社区工作,整合社区居民自身的力量解决社区问题。
(二)政府购买服务下的社区工作:效果及问题
所谓的政府购买服务是指一种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新方式,通过政府委托、签订合同、评估管理等阶段引入社会力量进行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这改变了以往政府一担挑的状况。政府成为公共服务的购买者,民间组织是服务的提供者,而公民则是服务的接受者。
在政府购买服务下社区工作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府购买社区服务意味着政府逐步从社区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转化为间接提供者,政府作为购买者,主要起监督作用,而不直接参与,这就有利于政府逐步从基层社区中退出,缓解政府在基层的压力;其次,政府购买社区服务使政府不需直接面对社区居民,这就在政府与居民之间建设一道缓冲带,使社区矛盾不直接指向政府;第三,社区组织成为提供服务的主体,合法化的地位和资金的注入使其快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原先以居委会为主体的社区组织结构体系,逐步从单元化组织格局转变为多元组织格局。政府购买社区服务是政府从基层统治向基层治理转变的要求,充分发挥了民间组织的优势,能够较好克服政府失灵、市场失灵,从而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在社区工作模式方面,最为直接的转变是从自上而下的社区组织模式转化为自下而上、与政府平行的社区组织模式,社区照顾模式亦从以政府为主体转化为以民间组织为主体。
这种模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区工作立足于社区的理念,其意图在于培育社区、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参与,而非原先社区建设模式所导致的将社区作为治理单元。在中国,近年来虽然积极向西方学习,积极打造“小政府、大社会”,努力推进政府购买社区服务,但由于经济、政治及文化体制的不同,却出现了与西方不同的社区工作模式,如上海模式主要是上海市政府办NGO以购买社区服务,NGO隶属于政府,这严重消解了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的优势;而深圳模式虽然在形式上政府与NGO合作,但社区工作者还是摆脱不了烦琐的行政事务。这说明上海、深圳两地的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并没有完全从原先的社区建设的视角中脱离开来,虽有一定成就,但也遇到很多阻碍,如政府的干预、社工专业化发展不顺利等。
与上述社区工作实践相比较,广州虽与上海、深圳有共同的宏观社会结构背景,但在这两年来走出了不同的道路。2009年,广州市委、市政府《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学习借鉴香港先进经验推进社会管理改革先行先试的意见》,将家庭及儿童、老年、青少年、残疾人服务、社区发展、社区矫正、劳动关系协调、就业培训等八大类社会服务项目进行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大力推广香港经验,在这过程中民间运作得到了充分肯定。近年来,广州社区工作的发展亦激起了学界的讨论和认可,“广州社工”作为一个品牌被提炼了出来。《“5.12”汶川大地震社工介入灾后重建的调研报告――以映秀为例》、《社会工作者在灾后重建中的行动策略和角色定位:以汶川县映秀镇广州社会工作站为例》、《社会工作:通向能力建设的助人自助――以广州社工参与灾后恢复重建的行动为例》等文章为我们展示了在支援汶川灾区中广州社工开创了具有广州特色的社区工作路线,体现了高校与政府的平行合作模式,其中社区工作者发挥了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在城市社区实践中,政府购买的农村社区建设项目、海珠区“青年地带”项目、北京街社区居家养老项目、荔湾区社区矫治项目、逢源街青年项目、展能项目等如火如荼地开展,社区工作实践经验有了相当多的积累。
经验总结是重要的,但在社区工作过程中,亦出现了诸多问题。首先,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行社区建设过程中,街道、居委会等成为社区服务提供的主体,而广州市政府购买服务则要求通过民间组织提供服务,这就出现了街道、居委会和民间组织等提供服务的冲突,某些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并不配合民间组织的运作需求,使民间组织很难较好整合社区资源。其次,政府购买服务过程中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不稳定,项目的运作不具有较为明确的持续性,政府购买服务,意味着政府是买家,在传统意义上的政府治理下,民间组织得服从政府的安排,但政府购买服务的理念则要求二者的平行关系,这在广州本土实践中还不确定。再次,政府购买服务下的社区工作服务评估指标有差异,尚未有一套比较明确的评估指标体系,对民间组织运作的评估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如社区居民认为某组织的运作较为规范,为居民提供了专业的社区服务,但政府却认为其所提供的服务不合格,直接导致该组织运作出现了困难。
三、讨论:借鉴经验、转变思维、加大投入,推进社区工作建设
前面我们描述了中国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表现出了与西方社会的强烈不同。在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即中国的转型背景,将问题的解决思路落到社区身上,这就要政府推行社区建设,培育社区,在基层建立起矛盾的缓冲带,这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
但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国家的强控制并没有消失,社区建设最终成为国家治理的工具,而非立足于培育社区,导致了社区组织行政化、社区参与弱化等问题的产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地政府纷纷发出向发达国家、地区学习社区工作经验的通知,并进行试点。但在尝试过程中,我们发现,行政干预、社区工作异化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还没有调整过来,政府仍然维持着原先强控制的理念。民间组织的发育不力是现在社区问题频发的另一重要原因。
鉴于此,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合理调整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这是社区工作良性发展的重要结构性条件。政府必须放宽对居委会、非营利组织等社区组织的管治,建立一种平行合作的关系,政府不再是社区的统治者,而是社区治理中的一个行动主体,与社区组织、居民等其他主体一道,做好社区发展工作。
其次,必须对西方社区工作理论有批判性地借鉴。这些理论是在西方语境下发展出来的,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中国情境,所以在引入的时候要考虑更多本土社会关系的促进和制约,这才是社区工作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再次,归根到底,政府对于社区工作的投入是社区工作发展的保证,但不是唯一的。在政府购买服务的同时,必须引入多元化的社会力量进行社区治理,尽量摆脱政府在社区中独大的局面。
摘要:本文结合十年来沈阳市开展绿色社区创建的实际情况,对绿色社区创建中的管理模式、软硬件建设以及创建指标体系做了分析,对目前制约绿色社区创建的主要问题作了简要分析,对下一步全面创建与提升绿色社区工作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绿色社区 ;创建 ;问题 ;对策 ;公众参与 ;思考
绿色社区创建是、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教育部《2001-2005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辽宁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辽宁”的目标要求。近年来,沈阳市环保局认真贯彻《纲要》精神,积极借鉴深圳、江苏等地开展绿色社区创建工作的经验,结合沈阳市实际,在创建绿色社区工作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自2003年以来,沈阳市按照国家环保部的要求,结合社区建设实际,在全市开展了创建绿色社区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了部级绿色社区2个、省级绿色社区21个、市级的绿色社区463个。
1、对创建绿色社区工作的思考
随着绿色社区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客观形势要求绿色社区创建工作思路需要不断创新,其内涵需要不断地丰富,平台需要不断地拓宽,因此笔者对绿色社区创建过程中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思考分析。
1.1、对创建绿色社区的管理模式的分析
目前沈阳市存在着由基层社区直接管理和物业管理的两种管理模式,所以在创建绿色社区的工作中,我们将重视两方面的发展建设,互补优势,更快更好地开展创建工作。
在基层社区直接管理的社区中,我们要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社区通过组织环保志愿者、民间环保组开展各种环保活动,倡导居民选择绿色生活方式,来实现绿色社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公众参与的目标;在有物业管理的社区中,我们要重视以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为主的社区环境管理,充分发挥物业公司的环保参与意识和环境管理能力。
随着绿色社区的推广,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程度越来越高,会有更多的组织机构、单位参与到绿色社区的创建工作中,因此,管理主体的形式可以多样,关键是要建立起社区层面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民参与机制。
1.2对绿色社区硬件建设的分析
由绿色建筑、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节能和新能源等设施以及社区绿化等组成的绿色社区硬件系统,其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对生态平衡的保护以及对环境污染的降低。根据我市现有的社区建设状况,新建小区应在建设初期就按照绿色社区的硬件条件进行规划。从开发伊始,开发公司就将绿色环保建筑的理念贯穿于设计、施工、管理的全过程,使社区建设伊始就具备较高水平的环保设施,在业主入住后,物业公司和社区、环保组织合作,共同建设绿色社区的软件体系,这样就会事半功倍;对于老旧社区、环境基础相对薄弱的小区,应该结合城市社区改造,从硬件设施上多投入,增加绿地、改造水电暖、进行垃圾分类处理等设施,最大程度向绿色社区发展,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
1.3对绿色社区软件建设的分析
由社区组织机构、社区环境管理制度、绿色环保志愿者队伍,、普及环保科学知识的宣传阵地、环保活动及绿色环保家庭建设组成的绿色社区软件系统,其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将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生态生活方式在居民中播种与传播,培养公民良好的环境伦理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的社会风尚形成。几年的创建工作实践感受到,公众参与、舆论宣传及政府主导是创建绿色社区软件建设中重要工作。
1.3.1 公众参与
创建绿色社区旨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让环境保护走进社区,走进每个家庭,走入每个人的生活,从而实现人人参与环保,共建美好家园的目的。在创建工作中,公众参与是创建的基础。
1.3.2宣传活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和环保实践活动,达到人们自愿实施绿色生活方式,自觉规范绿色环保行为,养成环保习惯,在创建工作中,宣传活动是创建的载体。
1.3.3政府主导
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环保、城建、民政、房产、妇联以及街道办事处等必须在创建工作中发挥其作用,各尽其职,有效地协调组织创建工作的开展。在创建工作中,政府主导是创建的关键。
在绿色社区软件管理方式上,我们也可以考虑用ISO14000的理念管理绿色社区,提升社区环境管理水平。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主要解决是否符合环境保护法规,是否和承诺一致的问题,所以,无论是什么性质的单位,都可以实施ISO14000环境系列标准。虽然目前多数社区尚不具备施行这一体系的条件,但其基本原则和理念对于绿色社区的创建却是普遍适用的。
1.4、对绿色社区指标体系的分析
国家、省及各市都分别制定了绿色社区建设标准及考评细则,标准不完全相同,但内容大致相像。基本上是对绿色社区建设标准进行了量化、具体化。建设标准一般都是分组织机构、污染防治、环境卫生、环境建设、环境教育和附加项等6部分内容、数十个量化评分标准,提供了可供检查考核的硬指标。考评标准采用基础分100分制、附加分10分,逐条打分,总分达到规定限值,授予“绿色社区”称号。
随着整个创建工作的深入和社区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和完善,笔者认为建设标准和考评细则也应该不断修进,应该适当加大公众参与、环保宣传等软件建设指标的分值比重,为绿色社区的合理与科学性保驾护航。
2、目前制约我市绿色社区创建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十年的努力,我市创建绿色社区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市级绿色社区已达到全市社区总数的75%,省级以上绿色社区占全市社区总数的3.7%;但从2010年开始绿色社区创建速度明显缓慢,特别是一些社区在创建中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成为目前制约绿色社区创建的主要问题。
2.1.一些老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社区绿化率较低,社区管辖内的小区物业管理率较低,这些硬件条件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制约了绿色社区的创建工作。
2.2有的社区主要由一个或几个新建小区组成,社区硬件条件非常好。但社区内居民多数是年轻的上班族。由于环保理念和工作压力等因素,他们对社区组织的各项创建活动参与度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社区的创建工作。
2.3省级以上绿色社区的创建更注重社区的生态环境系统元素,这要求社区在建设或改造伊始,就要遵循生态设计的原则,体现出绿色社区对能源和资源实行充分利用、无污染、可循环。注重特色绿化建设、太阳能的利用、环保装饰材料的使用、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等,这需要开发商、社区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2.4区县环保部门是绿色社区创建的推动者,在创建技术指导以及对已建成绿色社区的成功经验交流和推广上,还需加大力度。
3、全面创建与提升绿色社区工作的对策
创建绿色社区是提升公众环保意识、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有效途径,对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全面推进和提升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已势在必行。
3.1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创建绿色社区良好氛围。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环保部门应以此为契机,全面推动绿色社区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群众对创建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3.2建立投入机制,保证创建工作持续有效进行。
各级环保部门应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建议政府应将绿色社区创建工作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中,保证创建工作的持续性。政府对于硬件设施相对落后的老旧社区,要进行重点扶持、加大硬件投入,要通过政策引导,促使街道、社区以及城建、民政等职能部门投入一定资金,还要充分利用驻区企事业单位联建等办法,全力支持绿色社区创建工作的开展。
3.3 通过区域规划,提升绿色社区建设水平
把建设绿色社区的理念引入区域规划及小区建设规划中,开发建设中充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和条件,使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协调和谐。将太阳能利用、中水回用、雨水回收等生态环保项目纳入社区、小区建设中,通过区域规划引入生态环境元素,提升绿色社区建设水平。
3.4加强指导培训,提高社区环境管理水平。
环保部门要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交流活动,普及绿色社区知识;加强对绿色社区创建工作的技术指导,提高社区的环境管理水平。重点要指导各地有针对性的解决社区环境管理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于高起点规划建设的硬件设施较好的新建社区,要注重营造绿色文化,倡导绿色生活,提高民众环境素质等软件建设,调动居民参与创建绿色社区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文化氛围。
3.5抓好措施落实,促进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绿色社区创建要走长效机制路子,必须在完善规范评价指标体系的同时,还要研究落实到位的有效措施。要确保领导重视,组织落实,责任到位;组织学习,制定计划,培训到位;宣传教育,形式多样,内容到位;加强协调,共同努力,配合到位;注意特色,软硬兼备,活动到位;组织交流,考核命名,管理到位。这样才能保证绿色社区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持续健康发展。
创建绿色社区工作对城市建设和倡导现代绿色生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启迪作用,是一条具有远景性与前瞻性的生态环保发展道路。绿色社区将突破传统社区的单一居住功能,强调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高效节能和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必将成为社会、经济与自然三者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居住地。
摘要:做好新形势下社区党建工作,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紧迫而全新的课题,也是实现社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本文分析了加强社区党建的重要意义和问题,提出了加强社区党建、推进社区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转型升级;基层党建;社区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区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社区党建工作已成为社区各项工作的龙头,做好新形势下社区党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社区党建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是密切联系党群关系的重要桥梁。 社区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居民群众的“连心桥”、为民办实事的“服务站”、做好基层工作的“稳定器”。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打牢党的工作基础,扩大党的组织优势,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是实现全面转型的重要抓手。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很多地区逐步由初级工业和小城镇相结合的城镇化初级阶段向现代工业与现代城市相结合的工业现代化和城市化阶段转变。在这一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社区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结构体系,在统筹城乡、新民居建设、园区建设、民生事业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再次,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区身处基层第一线,社区环境、社区服务、社区治安、人际关系、精神文明建设都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有利于推动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使社区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当前社区党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经济社会转型的要求相比,社区党建工作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需到位。 基层干部群众的观念与社区建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概念模糊,认识存在偏差,对社区的概念和主要功能比较模糊。
(二)发展思路需清晰。 部分社区干部对经济社会转型的认知度不够高,对怎样利用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机遇,促进本社区各项事业发展的政策研究不透,对怎样提升社区财富积累、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的途径与方法认识模糊。
(三)工作方法需改变。 部分社区依然应用以前行政村的工作方式,在发展社区文化、创建社区环境、搞好社区服务、扩大工作覆盖面方面缺乏工作方法,找不到抓手、摸不到门路,引起群众的不满,直接影响社区稳定和发展。
(四)队伍素质需提高。 当前,社区管理由原来的单一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多元型过渡,社区的居民养老、就业、医保、新民居建设等大量繁重的工作应运而生,而社区党务工作者来源比较单一,多数是从村干部过渡而来,存在着传统农村党建的思维定势,不能适应社区党组织职能向服务和管理职能的转变,难以实现从农村党建领域向社区党建领域的跨越。
(五)干部作风需改变。 部分社区干部的工作作风与优化发展环境的要求有着较大差距,集中表现在对上级的工作部署执行力不够高,精神状态不饱满,缺乏工作热情和责任心,遇到问题绕道走。
三、加强社区党建、推进社区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对策
(一)抓学习,强党性,在发展和执政理念上实现转型升级
要按照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顺应形势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以科学理论指导基层党的建设,使基层党的建设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一是加强党性学习,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作为最基层的社区党组织,要加强党性学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保证党的纯洁性;要加强优良传统学习,牢记两个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加强党风党纪学习,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廉洁操守和政治本色,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二是要加强时政理论学习,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目前,社区党组织要加强科学发展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的理论学习,掌握国家改革发展的态势,要加强学习国家产业政策和全面转型的方针政策,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提高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提高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本领;加强学习国际经济政治形势,树立先进发展理念,提高用发展的眼光、开放的思维去抓住热点、破解难点的水平,创造社区党建工作的亮点。
三是要加强社区实情学习,树立转型理念。社区党组织要牢牢把握本地实际情况,树立转型理念,真正弄清楚哪些是转型发展的有利因素,哪些是转型发展的不利因素,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把握发展的整体规划,把握转型的途径,只要这样,才能把社区党建与实情有机结合起来,推进社区各项工作健康发展。
(二)抓认识,强责任,在社区功能定位上实现转型升级
一是整合组织资源功能。社区党组织应统领社区各类组织,以组织整合的方式实施指导、协调、管理和监督,开展各类共建活动。重点是团结、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完成社区各项任务;正确处理与辖区自治组织、群众组织和各类服务组织的关系,支持和保证其依法行使职权,有序开展工作。
二是推动经济发展功能。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发展经济、强区富民始终是社区党组织的中心任务。谋划社区党建工作,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经济转型全面升级的新思路,组织谋划改造提升原有经济结构的新途径,着力组织开发适合发展的新项目,从而增强社区经济发展实力。
三是联系服务群众功能。要把实现群众愿望、满足群众要求、维护群众利益,作为搞好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从解决居民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开展面向广大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服务,面向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流动人员的维权服务,拓展居民养老、医疗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服务。
(三)抓机制,强保障,在社区工作方式上实现转型
一是要创新党内民主决策机制。要创新社区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决策评估和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党内民主制度,从而保证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健全。
二是要创新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的体制。
严格社区党内组织生活,完善基层党组织向党员大会报告工作制度,强化社区党组织自我监督功能。通过“四议两公开”使党建工作做到公共议事、民主决策,增强党员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广大党员参与民主管理、自觉践行党员先进性的热情。
三是要创新选人用人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在社区干部组成上,既要做到结合实际,以原村干部为基础,充分发挥原村干部熟悉人员、熟悉情况的长处,维护社区干部队伍的总体平稳;又要通过“选”“派”“招”等渠道,吸收“新鲜血液”,发挥“杂交”有事,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的活力。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入,原有的街居制下的居委会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的发展。随着社区的发展,社区工作站出现了。这种新的社区管理体制,不但还原了社区自治,而且也贯彻了“议行分设”的原则,协调了政府机构与居民的关系。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社区工作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引入相关的论点,分析探讨了社区工作站的具体应用,从而为当前的社区体制改革提供方法。
关键词:社区工作站 社区管理 体制改革
1.目前社居体制、机制和工作中存在问题
1.1体制、机制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为了加强社区管理,政府许多职能部门把大量的行政的工作交由社区居委会完成,这些工作往往是时间紧、任务重、弹性小,如:人、财、物都非常依赖政府的情况下,必须加班加点的完成工作,久而久之,社居委演变成行政工作为主的机构,不善于使用引导、协商、服务的工作手段和方法,不停的围绕行政事务公转,而居民资自转业务却只能经常和突击进行。部分社居委工作人员行政化倾向严重。
(2)在发展基层民主的过程中,直接选举的比例在不断的扩大,直接选举更能体现民意,完全按照上级意图进行选举的难度越来越大。社区居委会可以通过自荐或群众推荐,经选举成为社居委主任,这使得选举结果难以控制,一旦当选者素质不理想,地方政府面临两难的境地,简单的承认选举结果,将会影响基层管理水平,如果试图改变,只要程序合法,也无法改变。所以,在换届选举中,上级组织总是希望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难度越来越大。
1.2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任务繁重复杂、疲于应付。
社区承担的工作主要有党建、群团、民政、计生、城管、卫生、综治、经济及其他临时性工作等九大类。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作的要求标准不断提高规范,大量的工作任务需要社区居委会去落实,去完成、可以说,“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繁重而复杂的工作,使得社居委只能应付各级上级机构下派的工作任务和参加各种会议,有的同志是身兼数职,工作繁忙,工作质量大打折扣,主动与群众联系的时间很少。
(2)社区工作经费不足,工作人员待遇偏低
主要原因是承担的任务与日剧增,工作费用开支大,随着城市的发展,社区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工作任务要求严、标准高。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目标考核机制,适当提高社区工作者工作待遇,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激情,也是当前社区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3)社区设置范围、规模不够合理,关系不顺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批新的小区不断涌现,随着小区入住人员的增加,原来设置的社居委已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服务的要求,需要重新合理划分成新的社居委,或者通过设立工作站来达到更好的服务群众的目的。要按照建设“大社区”的思路,进一步整合社区工作资源,推动社区向大社区、多职能转变。新建社区平均规模应保持在2500户至3000户。
2.工作站设立的建议
2.1社区工作站设置的主要模式
(1)分设模式。在社区居委会之外独立设置社区工作站,实行“工作站与居委会并行”的管理模式, 分别担负不同职能。在这种模式下,社区工作站的主要职责是在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承办政府职能部门在社区开展的工作,以及其他由各区政府确定需要进入社区的工作事项;社区工作站的工作人员由各区政府配备,实行公开招考制度,逐步推行社区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社区工作人员考核、评议由街道办事处进行。这一新的社区管理模式,还原了社区自治的本来含义,贯彻了“议行分设”的原则,协调了居民自治和政府机构的关系,代表了社区改革的方向。
(2)隶属模式。厦门社区工作站是党委、政府设在社区的工作平台,在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接受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业务指导,实行“一块牌子对外、一体化管理、一站式服务”。社区对外除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外,加挂“社区工作站”的牌子,在社区工作站内设立服务窗口。
2.2社区工作站产生的原因及两种模式的利弊
(1)产生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在经济改革这一动力催生下,原来不少由政府和企业包办的事务,政府和企业不再包办了,都推给了社会,从而导致大量社会事务都沉淀到社区中来,导致现行社区居委会不堪重负,社区工作对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人少而事情多这一矛盾,社区工作站模式是地方和基层政府领导人给社区增加工作力量的一种选择。
(2)利弊分析:关于分设模式。这种模式虽然能减轻居委会的工作负担,较好地应对社区面临的越来越多的工作任务,迅速提升社区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和知识化水平,但存在的问题是: 一是社区工作站是将行政性权力下沉到社区的表现,这与城市居委会组织法的制度有不尽相符之处,在法理上得不到保证;二是社居委渐渐被边缘化,不从事具体事务,法律规定的居委会要协助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关的工作任务也难以完成;三是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工作站在工作上容易产生扯皮推诿,对增强社区服务功能不利;四是在社区单独设立工作站势必会增加政府的运作成本。街道办事处本是基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其职能就是直接担负起城市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再另行设置社区工作站作为其派出机构,既增加了行政层次,又使现有的社区居委会的资源被大大的浪费。 关于隶属模式。这种模式较好地体现了立法精神。社区工作站是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机构,两者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社区工作站的主要职责是落实社区居委会提出的工作计划,协助政府实施工作计划和落实具体事务性工作;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种社会资源为居民办实事,积极做好社区内群众性、公益性、社会性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接受政府、社区居委会和居民群众的监督、考评。社区工作站的办公经费和场所由街道办事处提供,工资及福利待遇等由街道拨付,时间一长,人员思想上会出现不听社居委指挥现象。
2.3工作思路及模式建议
(1)按照“议行分设”的原则设立。
“议”指由居委会代表社区居民意见和利益进行议事、决策,不再承担政府行政工作。“行”指执行,社区工作站从居委会中剥离,执行社区管委会交办的行政工作;把不属于社区居委会工作范畴的政府部门下派的行政性事务分离出来,形成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治相结合、功能互补的新型社区运行机制,优化社居内部结构,加强基层工作力量,简化居民办事程序。采取“一站一居”或者“一站多居”“一居多站”的模式。
(2)关于工作机构和职责建议
每个社区工作站按照300户人口标准配备一名人员,其中站长一名、副站长一名(可视情况设置),暂设五个综合岗位,分别是综合(工会、共青团、妇联、武装、统战、应急、民防、人防等工作)、劳动(就业、社保、企业服务、农业)、计生、民政(包括民政事务、文教卫体)、建设(拆迁安置、征地补偿、施工环境保障、防汛、城市管理和文明创建)。网格员和协理员纳入社区工作站管理。社区工作站的主要职责,承担社区的征地拆迁、经济发展、文明创建、信访维稳以及其他行政性事务工作,做好与服务居民有关的社会治安、社区矫正、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社区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住房保障、文化体育、消费维权以及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等工作,完成街道交办的其他工作。
(3)站长及工作人员的建议
工作站站长关系到基层各项工作有效落实,选择能力强的站长对基层工作有推动作用,因此,笔者认为,为了能开拓用人视野,可以采取如下模式: 站长通过公开竞聘方式,(a)竞聘范围:辖区户籍人员或者该区在职在岗的工作人员。(b)竞聘条件:①学历:具有初中及以上学历。②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和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③年龄在60周岁以下,对因个人工作特别优秀的社居委主任或书记具备担任社区工作站条件的,经党委研究同意可适当放宽。④身体健康。(c)竞争上岗程序:公布岗位资格条件、报名及资格审查、竞聘演讲、投票推荐、社区党委研究决定。①报名和资格审查。符合条件的人员自愿报名,每人限报一个职位。根据竞聘资格条件,由社区党委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审查。②竞聘演讲。参加竞聘人员需进行竞职演讲,重点阐述对所聘职位的认识、自身优势、被聘后的工作目标、思路及举措,时间不超过10分钟。③民主评议。竞聘演讲后进行民主评议。民主评议实行百分制。民主评议参评人员范围为社区管委会领导班子成员、社区管委会各部门正副职及居民代表。参评人员的评分权重为: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占50%;街道各部门正副职占40%;社居委两委成员及居民代表占10%。④组织考察。由街道党工委按干部考察程序到每个职位得分前3名人员所在单位(部门)进行考察,考察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进行。⑤集体决定。对进入街道党工委会议研究环节的竞聘人员,在提交街道党工委会议讨论前,先听取街道纪委意见。街道党工委根据竞聘者的民主评议情况、组织考察情况,集体研究决定拟聘人选。对拟聘人选进行任前公示,并按有关规定办理聘任手续,聘期3年。为了给站长找个副手,建议社区工作站副职岗位:由社区工作站长提名,社区党委研究同意,对拟聘人选进行任前公示,并按有关规定办理聘任手续,聘期3年。考虑到社居委人员的分流,笔者认为,社区工作站专职工作者岗位:(a)招聘条件: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没有受过党纪、政纪、治安和刑事处分;③被聘用后服从工作安排;④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50周岁(1962年1月1日后出生)以下;⑤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b)招聘上岗程序:公布岗位资格条件、报名及资格审查、站长实名推荐,街道党工委研究决定。在征求街道纪委意见后,对拟聘用人员进行任前公示,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聘任手续。这样能够形成社区工作站是一个团队,更好的服务群众和工作的有效落实。
2.4工资待遇及保障的建议
社区工作站实行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工资标准和工作人员由人事部门核定后纳入财政预算予以安排。社区工作站工作经费定额公用经费按照实际户数配备人员,标准为5800元每人每年配备,其他需由社区工作站完成的专项或临时性事务经费,按照“费随事走”的原则,所需经费纳入社区财政预算专项安排。社区工作站的办公用房街道统一安排,原则上社区工作站和社居委实行合署办公,涉及房屋租赁费用由区财政承担,办公服务用房面积应当不低于300平方米。街道与工作站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对站长进行岗位管理和绩效管理,考核结果作为续签、评先推优的依据。
3.关于社区工作站考核的建议
管理是人们进行的一项实践活动,是人们的一项实际工作,一种行动。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并对每一个职能都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讨论。管理的优秀是控制,考核便是重要内容,为了能够加强工作的执行力,我们建议站长给予六项权利(一)绩效考评是以各社区工作站责、权、利相对清晰为前提。在执行绩效考评过程中,原则上赋予站长以下六项权利:(一)工作站工作安排权;(二)工作站副职的建议权;(三)工作站工作人员的提名权;(四)工作站奖励性资金的分配权;(五)工作站工作人员选择权;(六)工作站工作人员岗位调配权。
3.1工作人员的待遇建议
工作人员的待遇关系到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建议同岗同酬,实行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及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由街道纳入财政预算。社区工作站在岗人员,工资待遇为社区工作站在职期间享受,一经离任,待遇自行终止。社区工作站站长每月基础工资1500元标准进行发放。社区工作站副站长每月基础工资1200元标准进行发放。社区工作者每月基础工资1100元标准进行发放。社区工作站站长、副站长和工作人员绩效工资按季度考核进行发放。
3.2考核申报的程序建议
考核关系到社区工作站有效落实,所以,公正透明原则。全面公开考评内容和标准,考评过程公开化、制度化。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坚持突出重点、促进一般的原则;最主要是谁签字、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坚持奖惩分明的原则。考评结果与绩效奖金发放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采取申报和审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我们可以尝试按照一下程序申报:
(1)常规及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对于各社区本职工作范畴内的其他常规工作,按月上报,并履行如下程序:(a)申报。社区工作站长须于次月10日前将《社区工作站考评表》及加、减分事由站长审核同意签字后报至考核组,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纸质和电子版)。(b)初审。考核组根据站长报送的表格信息和材料进行初核、汇总,经考核副组长签批后于12日前将考核结果进行通报。 (c)申诉。各社区工作站对加、减分或考核结果有异议的,须在考核结果通报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考核组书面申请复核,并提供证明材料。异议由考核组反馈至相关部门,所涉部门须在2个工作日内提出复核意见,考核组5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被复核对象。(d)审定。每月18日前考核组将各社区工作站上月的考核汇总表?、加减分事项及异议材料提交社区工作站考核小组研究审定,审定后予以公示。(e)存档。考核组建立社区工作站站长绩效考评备案制度,将考评结果存入社区专门档案,做到有规可依,有据可查。
(2)特色和创新工作情况。对于建言献策、特殊贡献和创新等特色工作需要上报加分的事项,随时上报,并履行如下程序。(a)申报。社区工作站以签报形式上报待考评事项。(b)签批。由街道主要负责人签批意见。(c)初核。由考核小组办公室逐项提出初步建议。(d)公示。在街道网站公示一周。(e)复核。由考核小组办公室在公示基础上进行汇总、核实、评定。(f)核准。由考核小组组长对复核结果进行上会签批。(g)决定。报街道党工委研究决定。
3.3考核分值与对应等级。考核采取百分制的形式进行,各岗位工作全面考核,共100分。参照社区工作站重点工作完成情况。每月对社区工作站履行情况进行考评,共分“优秀”(95分以上)、“良好”(85-94分)、“合格” (65-84分)和“不合格”(65分以下)四个等级,并以此作为奖惩依据。优秀的计发100%绩效奖励,良好的发90%年终绩效奖励,合格的计发70%绩效奖励,不合格的绩效奖励不进行发放。绩效奖金由社区工作站长自主分配。社区工作站应按照人员贡献大小和责任大小对绩效奖励或处罚的资金进行安排,体现差别,杜绝平均主义。对因个人因素使所在社区工作站获得加分或被扣分的,必须对当事人给予较高的奖励或较重的处罚。
3.4考核纪律。考核组考核采取谁签字、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客观如实地评价工作站的运转情况,确保考核结果的公信力;一旦出现考核结果和客观事实不符合将会追究申报人的责任,审核人将承担连带责任。一次申报与事实不符合的将视为一次考核不合格;二次申报与事实不符合的将扣除周期内绩效工资。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解除聘用合同,每年考核三次申报与事实不符合的;两年内累计申报三次与事实不符合的,三年内累计申报四次与事实不符合的。
4.结束语
当前,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会点、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加强社会管理的重心在社区,改善民生的依托在社区,维护稳定的根基在社区。随着经济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在创新管理机制、培育基层民主、完善服务体系、繁荣社区文化以及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在实践中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对进一步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区工作站是政府在社区设立的工作点和服务平台,由政府负责聘请人员,提供经费和工作条件,完成政府在社区开展的行政性工作。由于社区工作站承接了原来由居委会承担的行政性工作,较好地解决了居委会的居民自治与承担政府行政职能之间的矛盾,提高了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水平。社区工作站的设置,如果说在社会转型期,因为种种原因社区居委会负担过重设立有其合理性,但也必须多方面积极解决社区负担过重问题。解决社区居委会负担过重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精心谋划,上下联动。 居委会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收集民情,反映民意,开展群众性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有利于居委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群众自治组织。同时,设立社区工作站后,由于不必过于担心选举的结果是否与组织的意图一致,在推进居委会直接选举的过程中,可以实行直选,能极大地调动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在推进基层民主的过程中社会的稳定和管理得到加强,也从体制上保证了社区管理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真正起到“固本强基”的作用。
摘 要:随着北川新县城的建成,政府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了北川新县城的城市规划上,由此灾后异地重建城市社区工作如何开展也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虽然国家及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帮助灾区人民走出困境、度过难关,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能够真正帮助灾区人民开始新生活不仅仅是拔地而起的高楼,更是高楼里温暖的家。该作品通过实地调研,在结合北川新县城建设及北川居民现有经济、心理、精神面貌的基础上,提出了北川新县城社区工作的科学构想。
关键词:异地重建;社区工作;经济;心理;精神面貌
城市社区工作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居民的很多常规活动都必须依赖于社区工作的开展;社区作为基层组织,也是协调政府与居民关系的重要桥梁,政府许多政策都需要依靠社区践行。北川新县城是目前全国灾后异地重建的第一个城市,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恢复北川居民的生产、生活,调节北川居民的心理,重塑北川居民的精神面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北川社区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深刻透彻地了解北川现有社区的状况对北川新县城的社区工作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对北川现有的社区现状做了初步调查并对其存在问题做了简单的分析。
地震后三个月,国家统一对北川居民进行了临时性补助,保障其最基本的生活。同时灾后社区也及时组织人民自救并且协调外来救援人员进行大规模的救援行动,及时统计死伤人员及生活状况,并给予特殊关注与救助,同时对大量的救灾物资进行分配与发放,其后又进行不同层次的低保户进行审定。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了北川居民的情绪,保障了北川居民最基本的生活。然而,由于北川现有社区建设不完善,社区工作机制不健全,使其未形成系统、完善的救助及补助机制。致使北川居民生活日益困难,不满情绪日益增加。
地震后,众多的心理辅导团队随着救援队进入北川,对北川居民进行心理辅导与心理创伤的抚慰,及时的帮助北川居民做了地震后的心理疏导。但是随着抗震救灾的结束与灾后重建的开展大量的心理辅导团队陆续撤回,在此期间省局组织心理专家到北川进行多次讲座,作用非常明显,可是由于其并未建立长效心理疏导机制体制,只靠抗震救灾时集中的心理疏导与灾后重建中零星专题讲座难以达到对北川居民的心理问题的彻底根除,随着重建工作的结束很多利益问题的显现(例如灾后社区分房问题),促使北川居民再次产生一些心理负担。所以社区目前心理疏导工作仍然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灾害发生后,社区迅速领导广大的北川居民开展自救行动,并没有被灾难吓倒,也没沉浸在悲伤中而不能自拔。在山东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北川居民以积进取、不畏艰难的精神面貌自力更生、重建家园。但由于灾后重建尚未完成,现有社区工作机制不健全,现并未对北川居民民的精神面貌的塑造提出具体要求,北川现有公共健身设施陈旧,也并未有固定的文化交流场所如图书馆等,北川居民获取信息渠道单一,业余文化活动也非常的贫乏。
二、北川新县城社区工作的基本构想
北川新县城已经基本建成,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与三十多公里外的废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能够真正帮助北川居民走出困境的,不仅是那一幢幢高楼,而是高楼里温暖的家。而让北川居民拥有一个温暖的家,社区工作就显的尤为重要,鉴此,我们对北川新县城的社区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构想。
良好的经济生活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物质保障,而良好的心理状况是一个城市重建的动力,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更能表现灾后重建的信心,所以北川新县城社区工作的开展必然地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
(一) 经济生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决定一切活动的前提及基础。而据调查发现,北川居民现在生活普遍较为贫困。为此,社区工作应围绕着保障北川居民最基本的生活,解决北川居民就业问题展开,具体措施如下:
1、职业培训
据调查统计49.2%的北川居民现处于待业状态,为解决其就业问题,帮助其自力更生的开始自己的新生活。社区应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坚持针对性、适应性和有效性相结合的原则,着力解决就业问题。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培训阵地前移。针对帐篷、板房安置点举办帐篷、板房培训班,为受灾群众重新就业创造条件。第二,注重技能培训。针对重建中技术人才缺乏和总体需求量剧增的矛盾,举办各种培训班,解决灾后重建中技能人才紧缺的问题。 第三,围绕重建培训。针对全县企业损毁严重的现状,对符合政策规定的失业预登记人员开设各种技能培训班,既稳定了失业人员的思想,又为企业恢复重建和生产经营储备了骨干力量。第四,开展特色培训。针对妇女就业难问题,依托认定的学校和羌绣公司,采取“职能部门+培训学校+居民”的模式,将技能培训、就业安置和收益分配、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有效促进因灾失业人员就业。
2、引导部分人创业
据调查统计56.5%的北川居民有创业计划,针对此现象社区应积极鼓励居民自助创业,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原则,为其创业提供帮助。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政策引导。加强对创业人员的创业资金扶持,加强对创业后援技术的支持,为创业人员提供准确有效地信息,帮助他们选好项目,大胆投资。第二,利用现有教育基础设施和科技人员,抓好对创业人员的思想建设、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拓宽生产经营门路,提高其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 第三,以创业带动就业,抓好创业示范工作,对部分带动他人就业的创业人进行鼓励。
(二)心理疏导
地震使北川居民的心理受到了巨大的伤害,虽然两年过去了,这种心理创伤依旧是他们的身心备受煎熬。只有彻底治愈北川居民心中的这个伤口,北川才会真正的站起来。自灾难发生后,对于北川的心理援助从未停止过,而这其中大部分是灾后临时性心理抚慰,而灾后心理疏导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所以建立健全长期性的、适时性的心理疏导机制就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社区应当建立更加全面、系统的心理疏导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1、定期进行心理疏导
定期的心理疏导对北川居民的心理重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社区设立心理援助中心,负责定期对社区内居民进行灾后心理疏导,帮助居民消除恐惧,重树信心。
2、特殊心理疏导
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对于有特殊心理伤害的居民应进行特殊的心理疏导,具体措施如下:(1)对于家庭成员有死亡、伤残或自身伤残的居民进行重点心理救助,派遣由心理专家组成的救助小组,定期对其进行慰问和救助,积极引导其参加集体活动,帮助其融入社会摆脱痛苦,战胜困难,重塑生活的信心;(2)建立针对对残障人员的心理疏导。针对在地震中因伤致残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摆脱心理阴影的同时对其进行各种康复训练,并针对其不同特点进行不同方向的引导,使其在不断的成功中重树信心,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融入集体中。
(三)重塑精神面貌
“新北川、新面貌”,精神面貌的建设是社区工作的重要环节。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是新北川的旗帜。自灾难发生后北川就牵动了每一个中华儿女和全世界人的心,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倾力援助北川,国际友人们也给予了北川以大力支持。如今,北川新县城业已竣工,其市政生活设施堪称一流,北川的灾后重建也被誉为世界典范。然而居住在这一流城镇中的人是否也能一流,我们倾力援助的北川是否真正站起来了,新北川的精神面貌就是一个最重要的指示。所以,社区应着力加强北川居民的精神面貌的塑造,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文明督导
各社区应设立专门的文明劝导员对居民进行良好文明劝导:加强关于文明市民的各项宣传工作,使居民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居民道德修养的提高。
2、着力加强居民文化修养建设
为提升居民文化修养,在各社区设立可供全社区居民阅览的图书馆,举办各种文化讲座、报告会、展览会等文化活动,并通过电视、收音机、网络等传播优秀文化,提高居民文化修养。
3、丰富居民业余生活
针对北川文化的特色,大力弘扬北川羌文化和大禹文化,举办各种羌文化和大禹文化活动,增强居民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加强宣传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使居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特殊社区
虽然北川新县城社区工作需要凸显灾后异地重建中居民生活、心理和精神状态方面的重点,但也需要照顾到县城居民中特殊人群的需求。例如需要更多关注的弱势群体(地震致残人士、妇女、儿童、老人等)聚居地,县城发展中的重点区域(工厂、商业、娱乐等集中地)。所以针对灾后北川居民的不同状况及需求,应设立一些特殊的社区,帮助北川居民更好的生活。
1、经济社区
经济社区主要承担北川新县城经济发展的重任,需要致力于推动经济的良好运转。第一,对于商业服务区,加强工商局对商业行为的管理,培养商家诚信意识,做到文明经商,诚信营业。第二,对于工业区,协调好工厂利益与社会利益以及居民利益,注意环境的保护,更要维护好职工的个人利益。同时搞好社区交通,为工业发展建立良好条件,以工业的发展带动居民就业同时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2、爱心社区
爱心社区主要涉及对弱势群体聚居地社区工作的开展,要更多地倾向于爱心传递、人文关怀。第一,地震使很多的老年人失去了儿女,对于这些没有亲人,没有工作能力的老人,在老人休闲区,社区内加强环境建设,培养居民素质,增强居民爱老的意思和观念,可适当安排学生对老人给予生活上的帮助让老人们感觉到这个世界对他们的关注。并建立老人心里辅导室,让老人心里的健康能得到保障。第二,对于在地震中致残的残疾人,在残疾人康复中心区,基础设施要充分的考虑到残疾人的活动,和日常生活。设立专职心里辅导,保证他们正常的生活。更要充分挖掘它们的潜力,在其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技能培训,让残疾人能在这个新县城里找到他们的归属感。第三,对于地震中失去父母,尚无独自生存能力的孤儿,在儿童康复发展区,培养居民爱心,设立心里辅导,安排孤儿认养,解决他们生活和心里上的问题,设立专门学校,进行心里辅导和教育,保证他们的身心能健康成长。
高血压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长期血压升高可损害心、脑、肾、血管等重要器官,导致脑血管意外,冠心病,肾功能衰减等疾患,而由其造成的致死率,致残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治疗高血压病的目的不仅使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更主要的是预防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做为社区医师,高血压病的三级预防是十分关键的环节。本文重点讨论高血压病三级预防在社区工作中的作用。
1 高血压的一级预防即消除高血压的病因或易患因素
社区医师对高血压的一级预防措施是:
1.1 建立健康档案 社区医师首先要进行入户走访,筛查高危人群,建立健康档案,对高危人群进行规范化管理。
1.2 开展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肥胖、不合理饮食:过量饮酒、精神紧张、运动少等)和高危人群,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媒体和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提高群众的知晓率。
1.3 进行行为和心理干预 通过改变高危人群的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实现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控制。帮助患高危人群建立合理的膳食模式,进行生活起居指导,心理干预等,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说明一级预防能够提高了人们自我保健意识,他们无病防病,及时主动测血压和称体重以控制肥胖,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益。
2 高血压病的二级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存在三高(患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高)、三低(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低)的不正常现象。为改善这种局面,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模式,社区医生要更新知识,转变单纯依赖药物的观念。二级预防具体措施是:
2.1 对35岁以上就医者(不知自己血压水平的人)首诊医生必须测量其血压并记录之,以便高血压病患者的早期发现。
2.2 对35岁以上人群每年查体测血压1次。
2.3 固定责任医生建立高血压门诊、实行档案制,预防、随访跟踪服务,早期检出的高血压病患者每周测血压2次,治疗稳定后每周测血压1次,坚持每月测血压至少1次,以便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持续性服务。
这种在社区中相对固定的责任医生和以患者为中心的良好医患关系,极大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使高血压的控制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3 高血压病的三级预防即减少病残或死亡,促使其恢复劳动能力或生活能力
社区高血压病防治的三级预防措施,以治疗为主。目前高血压治疗提倡的是首选非药物治疗,当血压控制无效时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进行药物治疗。
3.1 非药物治疗既是对社区人群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血压病患者必须遵循的基础治疗,其内容包括:①减轻体重。有报道称,肥胖患者四年内减重4.5 kg,可维持血压正常,并能撤掉抗高血压药物;②减少饮酒量每日摄酒精少于15.30 g;③有规律的适当运动每日步行或慢跑3 km;④合理膳食减少钠盐的摄入量;⑤戒烟;⑥学会减轻心理压力掌握放松心情的技巧。
3.2 药物治疗 若经过上述改善生活方式的非药物治疗,舒张压仍>90 mm Hg者,应考虑药物治疗。
治疗原则①根据指南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要求进行药物治疗。参考JNC.7和欧洲最新指南;②药物的选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物种类为以下几类:利尿剂、B受体阻滞剂(BB)、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Q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③小剂量开始,绝大多数患者应从小剂量开始,循序渐进,在数周内使血压达标;④联合用药有助于干预高血压的各种病理生理机制,增加和补充药理作用,抵消药物的不良反应,防止单一用药是血压下降触发的代偿性反应,降低单一药物剂量和副作用;⑤个体化用药根据个体状况,如基础血压、合并症、靶器官受损情况及其他危险因素,同时考虑药物作用、代谢、不良反应、相互作用。降低心血管危险的证据多少及患者的经济能力和药物供应状况;⑥平稳降压尽可能使用长效药,减少血压的波动,保护靶器官,防止清晨血压突然升高而导致猝死,脑卒中和心脏病发作。推荐长效抗高血压的血压谷峰比值>50%;⑦血压达标:a.一般人群
社区医生有责任和义务协助患者做出经济有效的选择,开处方时还要详细告知患者所用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了其对副作用的顾虑。只有在全科医疗基础上的三级预防才能使高血压病患者得到及时医治,降低并发症和致死率提高健康水平。
4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如果没有正确的治疗和干预,会导致心脑肾等器官结构、功能的改变和损害,进而引起相关疾病和严重并发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高血压三级预防目的在于通过药物和非药物手段把血压降到理想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从而促进社区居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通过在社区开展高血压的三级预防社区,能够帮助社区居民及高血压病患者掌握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对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