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启蒙教育论文

启蒙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28 10:18: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启蒙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启蒙教育论文

启蒙教育论文: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论文

一、通过“三个结合”,增强大学生业余党校

开展入党启蒙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大学生业余党校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入党启蒙教育的主阵地,目前,很多高校设有院、校两级大学生业余党校,大学生业余党校已经形成了分层次系列教育和组织发展工作的完备体系,入党启蒙教育是大学生业余党校分层次系列教育的第一层次。实践中,我们通过“三个结合”,增强大学生业余党校的教育效果。一是把学生讲党课和老师讲党课结合起来,既加深了学生党员对党的知识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党建知识的学习兴趣,学生党员为有入党愿望的学生讲授党课,容易找到思想和心理的切入点,容易获得教育双方心理的共鸣,教育效果显著;二是把启蒙教育理论传授与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结合起来,安排好必要的自学、讨论、座谈、调研、实践等环节,提高学生对党课的接纳程度;三是把网络平台建设和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对于“90后”大学生来讲,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网络不仅是娱乐的平台,也可以成为思想和学习的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设入党启蒙教育相关的网络课程,使党的启蒙知识在大学生中得到普及,也能通过网络了解大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及时引导和纠正大学生的不良思想,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

二、建构“内化——外化”的双向机制,提高

大学生对入党启蒙教育的心理接受程度入党启蒙教育能否被大学生接受,取决于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既是情感信仰性的接受,也是知识性的接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接受的本意是指“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体现了作为主体的人对自身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的基本态度。价值观的认同是接受的主要特征,接受与否的关键取决于“接受”是否能满足接受者的某种主客观需要。在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的心理接受既是这项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也是实现教育内容向教育对象思想行为转化的中介,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心理接受是以大学生作为接受主体,以入党启蒙教育内容为接受客体,体现为大学生对党的情感、思想认识和行为行动“内化—外化”的双向构建。

1.坚持主导性与主动性的统一

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是一项内容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在价值取向、内容选择、教育要求等诸多方面具有其特殊性,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坚持教育的主导性,合理选择教育内容体系开展教育活动。大学生是接受入党启蒙教育的主体,教育者要基于大学生思想发展的需要,在接受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应答、主动选择、主动思考,激发大学生对入党启蒙知识建构的主导性和主动性。

2.坚持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统一

大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有较高的认同,但思想认识不够深刻,政治素养有待提升,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对入党启蒙教育的接受需要一个从低到高、从部分到整体、从外表到内心的时间维度。特别是在大学生情绪起伏波动较大的时期,热情奔放、情感浓烈、情绪低落、抑郁消沉都会影响大学生对教育的心理接受程度,入党启蒙教育也是一种具有激励功能的教育,能够鼓励处于情绪低谷的大学生积极奋进,能够鞭策处于骄傲喜悦的大学生不要自满,继续前行。因此,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需要长期不断、多次重复,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影响大学生,感染大学生。

3.坚持传承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真理也都有其时代特征。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入党启蒙教育也应保持与时俱进,在内容上充分尊重其时代性的特点,不断丰富教育内容,不断融入新时代元素,在方法和载体上,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增进教育者与大学生的教育交流,建立平等对话的教育关系,在融洽的教育氛围中使大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教育内容,使入党启蒙教育触及学生思想深处,激活学生入党意愿,转变学生认知。

4.坚持内化性和外化性的统一

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是对大学生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内化性的教育活动,是一种以指导思想和行为为目的教育,大学生是这项教育的接受主体,入党启蒙教育是通过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内化,进而表现出一定的外化行为,并将这种心理内化的思想和知识具体实践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不是教育内容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身理想、信念和思想行为的过程,并且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授”与“受”的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形成双向机制。对入党启蒙教育的探索和改进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大学生思想状态与精神面貌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的今天,入党启蒙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途径和方式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育内容和大学生思想实际,又要充分考虑如何发挥和利用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和条件;既要有整体的教育设计,又要有组织机制的创新和特色。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指导和改进教育实践,凸现教育效果,最终实现入党启蒙教育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目标。

作者:马其南

启蒙教育论文:幼儿舞蹈与启蒙教育论文

一、启蒙教育视角下的幼儿舞蹈创编过程

1.感悟过程

在启蒙教育的视角下,对儿童舞蹈教育应从身体感悟开始,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应该首先令学生们认识身体到各个关节。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配合节奏鲜明的音乐,通过儿歌或童谣,加以生动的形象将自身各个部位进行协调与配合。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们要向学生灌输“直”的概念。即在进行舞蹈表演过程中,令身体和四肢一直保持在“直”的状态。身体在这种原始状态下,依照表演的需求,做出符合标准的动作。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幼儿在真正意义上将身体关节发力方式加以全面掌握。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儿童对自己身体的感悟。

2.体现过程

3到7岁的儿童有着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模仿能力高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舞蹈创作与编排的时候,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们模仿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并引导他们将看到、听到以及感悟到的事物利用自己的身体表达出来,促进少年儿童将自己的身体和思想融为一体,再对其进行身体训练的时候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该项工作。

3.再创造过程

上文说道3到7岁儿童有着想象力创造力强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可以结合儿童的自身特点来进行具体工作。即兴舞蹈是一种激发少年儿童对舞蹈再创作的有效方式。儿童通过即兴舞蹈的方式,可以将对音乐的理解用肢体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即兴舞蹈表演中,儿童可以在特定的音乐环境下,对舞蹈进行自我创作,通过这种方式儿童可以在优美的旋律中表演出自己对舞蹈的认识。

二、启蒙教育视角下的幼儿舞蹈教学方式

1.教学中加入故事情节

儿童对于情节丰富的故事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师们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这个特点,将舞蹈教学中加入一定的故事情节,对学生们展开具体教学。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丰富舞蹈本身的趣味性,还能够在根本上增加学生们对舞蹈的兴趣。在创作和编排幼儿舞蹈作品的时候,舞蹈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角度去重新审度自己的作品,如果将一套舞蹈动作机械的教授给幼儿,是没有任何教学意义的行为,同时还会令儿童对舞蹈学习产生强烈的厌烦心理。因此,教师在进行舞蹈创作与编排的时候,要暂时忘记自己教师的角色,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通过舞蹈语言的方式,将故事情节加以生动的展现,而不能将其看成一个机械的动作叠加。

2.游戏和教学的完美结合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游戏和舞蹈教学内容进行完美结合,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令原本枯燥的教学变得趣味横生。内容变得有趣,自然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渴望在游戏中学习到舞蹈动作。教师可以通过模仿动作等方式,增强学生们的表现能力,利用该种方式对儿童进行教学,在满足了儿童表演欲望的同时,还能够增强教学效果,可谓一举两得。另外,当教学进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们一些自我发挥的空间,让学生们尝试着自我编排舞蹈,在根本上提高学生们对舞蹈的激情。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相关教育专家和教师对幼儿舞蹈创作和编排教学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一线教师们要想在根本上将幼儿舞蹈表现能力加以提高,就要一改以往的教学方式,并将现有教学观“纯净化”重视对幼儿心理培养。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增强幼儿对舞蹈的兴趣,令他们喜欢上舞蹈。

作者:唐为萍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沟墩镇实验幼儿园

启蒙教育论文:小学低段作文启蒙教育论文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教师着重指导“怎么写”,而忽略“写什么”。如果学生平日没有写作材料的积累,就会因为没有可写的内容而不知如何下笔。所以新课程标准才会强调:低段写话就是要“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使他们认识自己的生活、了解、认识自己要写的内容,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可写,从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观察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指对日常接触的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直接见闻;间接观察指通过阅读教材、报刊、观看声像画面等对客观事物的间接认识。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从一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

1.善用教材中的插图、彩图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如在一年级下册《春雨的色彩》教学时,根据书上的插图,教师让学生观察:你从图上可以看出春雨像什么?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得出:春雨像一根根头发、像一根根针、像线、像我们身上的毛,细细的。学生由观察认识到春雨的外形特征,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在引导学生感悟春雨的色彩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文中彩图思考: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并请学生说说他们眼中的春雨的色彩。让学生感悟平时所见到的春天色彩的美丽。学生表达后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所说的写下来。这样既结合实际让学生掌握了春雨的特征,孩子也通过对教材插图的观察,再运用想象使表达不再成为难事。

2.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自然和社会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知识百分之八十以上是通过视觉感知而获得的。由此可见,学生只有细心的有目的地感知事物、观察事物,才能发现生活中的大量写话材料。所以老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在教学一年级的《树叶》时,教师让孩子走出教室,去收集自己最喜欢的树叶。学生把它们带回教室后,教师引导孩子观察交流:你捡到的树叶像你熟悉的那些东西。学生踊跃发言:像手掌、像金鱼、像扇子、像蝌蚪……教师再让学生画一画自己最喜欢的树叶,并为树叶画配上几句话。而在教学《和春天交朋友》时,教师带领孩子们一起去大自然“找春天”,学生可以唱一首春天的歌,为春天画一幅画……大自然常常令学生好奇、惊讶、兴奋,同时也可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写话兴趣。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感受美,学生向老师说“:老师,那儿真的好美!“”老师,春天太神奇了!”让他们在一声声的赞叹中,在愉悦的氛围中,倾诉对那美丽地方的描述,从而自然完成写话。另外,在二年级的日记起步阶段可让家长利用周末带学生到田野、公园、动物园玩耍或带领孩子进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同时,教师要引导孩子: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干什么,都要带上耳朵听,带上眼睛仔细看,带上脑袋认真想,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每个小细节都会成为写话的素材。

3.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多做设计,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善于分析生活的好习惯。从一年级开始,每天的语文课抽出五分钟时间,做“课前演讲”,每天指导学生轮流上台交流昨天的见闻,使学生增长见识,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天长日久,学生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团结进步的集体中而自豪,并感到自己知道的国内外大事挺多的。这样,他们才更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才会更加注意观察,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并从观察中获得写作材料。

二、契合孩子的想象力,创编童话引领写话

过去作文基本上是写实作文,缺少想象作文。而小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景,想到花卉的作用,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学生的想象之鸟,一旦高飞,脑海中就会浮现新颖、生动的意向。学生每经过这样一次作文,想象力便得到一次提升,生命体验便得到一次拓展,创作的萌芽便会又一次破土而出。所以,低年级儿童好幻想,他们是借助想象和幻想来理解、研究、解释他们生活的世界的。而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幻想。这契合了低年级学生的精神世界。而创编童话故事能使小学生在他们能理解、感兴趣的那个水平上随便写、随便编,让学生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而引导学生在写话中学会编故事、学会编人物、学会编情节,这也是小学生作文的最基本的能力。对此,教师可采取以下形式让学生创编童话。

1.教师创编童话,孩子接着写话。如在让孩子们创编“水果王国选美大赛”童话故事时,教师是这样引入的:得知你们今天要当童话大王啊,我们可爱的小苹果可兴奋了,它急急忙忙地就要往我们这儿赶呢,可是真不巧,水果王国选美活动就要开始了,小苹果说它要参加比赛呢,可是它希望我们能成为它的“亲友团”啊,为了当好“亲友团”,同学们课前查找了许多小苹果的资料,让我们多了解一下,待会儿为小苹果说几句好话。再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水果图片,学生积极创编,老师在学生创编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把水果的外形、特点说清楚。在师生的合作下,一篇篇精彩的童话诞生了。

2.看图编童话。如在进行一年级语文看图写话《小花狗帮助老山羊过河》时,教师引导学生综合观察全图,看图上画的有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不要遗漏画面内容。要抓住图中的主要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可以使学生的写话充满灵气和活力。

3.结合课文内容续编童话。小学低段课本中有好多以童话为题材的故事,教师可利用这些教材,让学生续编故事的结尾。通过续编故事,让学生在童话世界里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如一年级时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世界多美呀》、《小蝌蚪找妈妈》等课文后,教师均让孩子续编童话,学生在原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这样不仅是对于原文作延伸。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联想力和想象力,使原文更加深刻动人。

三、多种活动,激发学生写话欲望

新课标规定:第一学段的“写话”,相关表述是“对写话有兴趣”,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认知与自我需要紧密联系,只有当这种“需要”转化为愿望时,才能迸发出强烈的内驱火花,形成积极的追求。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常常喜欢在墙壁上,教室的黑板上写写画画。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种“自我表白”的早期行为。这种“自我中心”、“自我放纵”又是儿童时早期作文的一条心理规律。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尊重低年级儿童作文的这一心理特点,了解他们作文的心理效应,科学地进行早期作文教学,注意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写话兴趣。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一定的情境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写作动力的源泉。所以,在对低年段学生进行写话指导时,教师根据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依据教学内容,尽量模拟社会生活实践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形成良好的作文教学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自由表达。1.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在进行《小小读书会》的写话教学时,教师和学生都带上自己最喜欢的书到学校里来,师生围坐一起进行交流。教师先让学生说说看过什么样的书籍,最喜欢那本书,哪些地方很有趣以及喜欢这本书的原因。2.创设学生生活情境。教师创设多种多样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调动学生生活感知,生活积累,学生在写话是会写得真实,具体而有趣。如在进行《过年了》的写话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有关过年的课件,并布置教室,在教室张贴对联、年画,放置有年味的一些物品。这就勾起学生关于过年的回忆,体会浓浓的年味。生活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的写话铺设了平台,时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五、采取赏识、激励的作文评改机制

对低年段学生的写话作品不能要求太高,要应该尽量从他们作品的字、词、句中寻找值得表扬、肯定之处。讲评写话时教师要本着让作文充满快乐,使学生愿意写乐意写的原则,抓住重点,抓住每次作文训练中全班学生共同的主要的问题来讲评。讲评时要做到:少讲多听、少讲多练、少批评多鼓励、多批少改。尤其对写话水平较低的学生更要看到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的进步,哪怕是点滴的进步,也应找机会适当的当众加以表扬,使他们增强自信心,愿意进一步努力。这样每次写话学生都能有所提高,写话训练就容易见实效。因此,教师只有学会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特点,利用孩子生活中各种丰富的素材,才能唤醒孩子们的表达、创造激情,激励他们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来表达这个多彩的世界。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写话过程中需要加以适当的点拨和鼓励,充分抓住各种契机,为学生的写话搭建平台,使学生写话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作者:李翠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启蒙教育论文:母亲启蒙教育论文

一、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理念的滞留

传统教育方式方法失当。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重要执行方法之一是“打”。从出发点来看,打是因为犯了错。从目的性来看,打是为了改变。然而,犯错是人之常情,何况孩子。根据犯错不同的程度选择宽容、提醒、教导可能会有更好效果。“打”的错误性还在于其引导性弱,因为其本身不具有教育性,甚至具有严重误导性,不讲道理只是单纯的暴力会造成子女的反叛心理,敌对父母并走上极端道路而犯罪。“打”还会对子女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奴性心理、自卑心理等的产生跟父母的“棍棒教育方式”有直接关系。

二、女权意识下的责任意识缺失

随着女性解放,女权意识的加强,我国女性地位得到大幅提升。与此同时,由于对权利意识的不正确把握,有相当一部分女性未婚先孕。根据对烟台市200名市民做的问卷调查显示,有高达24%的人认为未婚先孕可以理解,有6%的人认为未婚先孕是正确的。未婚先孕对启蒙教育的危害,一方面表现在,她们没有成为母亲的思想准备,同时背负着家庭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压力之下,很多人做出了不利于自己子女的决定,比如将婴儿卖掉,有的甚至结束自己子女的生命。另一方面,她们也不具备教育子女的能力,她们给不了子女一个充分的生存条件,因而错过了子女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另外,女权意识下,女性开始追求良好的教育背景,但同时,不难发现的是,在高学历的教育背景下,现代母亲在育儿教育方面的知识严重不足。从现今教育发展来看,义务教育下女性的教育水平差距不大,并和以往历史时期比相对较高。但调查研究后,却发现学历的差距对做母亲水平的影响并不明显。由于大部分的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受到过如何做母亲的专门教育,在如何养育子女方面又没有经验,她们对子女的教育是实验型教育。这样,子女就成了母亲教育过程中的试验品,母亲教育的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启蒙教育下的母亲教育意识缺失

启蒙教育现状下,母亲教育意识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母亲个体意识缺失。女性在成为母亲后,会有一定的母亲角色意识,这种角色的代入,使其能以母亲的身份来对待自己的子女。但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的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根深蒂固,由于个人意识过强,适应不了从子女到母亲这种身份的转换。当身份突然转换的时候,并不能很容易的接受这一生活的改变,而对子女的教育就被对自己的关注度而挤占。另一方面,相关教育机制不完善。我国母亲专业教育问题没有一个比较贴合实际的规章制度进行维护,缺乏最直接相关的政策制度保障。在没有相当实力的外力帮助下的母教组织运行具有较大难度,发展不成熟。以烟台母亲教育中心为例,组织活动内容主要以宣传为主,大多活动也只是停留在母亲和母亲教育的宣传层面上,而对母亲培育子女的实践教育由于各种局限并没有很好的得以实现。其他的类似组织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问题背后是没有政策的支持,没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没有直接学术研究等多方面因素所共同制约的。其中,国家政策对其投入的有限是最重要的原因。加强相关政策制定,加大投入力度,相关的人才培养,教育结构,企业支持都会有相应的转变。

四、结语

当今社会,启蒙教育和母亲教育存在着方向感弱、发展缓慢等现实情况。这些情况跟中国国民思想中滞留的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新时代女权意识急速膨胀下的女性思想的极端主义,以及在启蒙思想发展背后的母亲教育意识的缺失和母亲教育制度和相关机制的不完善息息相关。只有进一步认识母亲启蒙教育的现状,革新国民思想,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女性意识觉悟,加强母亲教育机制建设,中国的启蒙教育和母亲教育才能得到根本的转变和长足的发展。

作者:纪树忠 单位:烟台大学

启蒙教育论文:培训市场下的厦门启蒙教育论文

一、当前厦门市启蒙教育培训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1.启蒙教育培训机构监管力度较差,造成收费现象混乱

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厦门市多数家长在选择启蒙教育培训机构时,都比较看重启蒙教育机构中课程的费用,但是目前厦门市启蒙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较为不足,一些私营或者民营启蒙教育培训机构中多数存在乱收费现象,有的启蒙教育培训机构中,一节课的费用甚至高达80元,这种“贵族式”消费使很多家长表示难以承受,这种乱收费的情况造成启蒙教育培训机构市场的混乱化现象。

2.启蒙教育培训机构师资力量薄弱,儿童学习效果缓慢

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每一位儿童家长都比较重视启蒙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这一点也是当前厦门市家长在为儿童选择培训机构时的关键性因素。但是由于当前厦门市启蒙教育培训机构缺乏一定的检查和管理力度,而且一些商家较为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在厦门市很多启蒙教育培训机构中,都存在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学设备老旧等问题,十分不利于儿童的快速成长和发展。一些培训机构中,甚至任用刚从中专毕业的学生担任任课教师,这类教师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自身的专业技能较差,无法更好的引导儿童认识生活,灵活学习。而还有一些启蒙教育机构中,虽然有几位学历较高、水平较强的教师,但是他们的授课时间有限,在接受学习的儿童较多时,就需要其他教师进行授课,同样也不利于儿童的启蒙教育。

二、厦门市启蒙教育培训市场的具体管理措施分析

厦门市启蒙教育培训机构要加强对内部经营制度的管理,不断完善内部发展结构,提供高质量、正规化的启蒙教育服务。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厦门市启蒙教育培训市场的监察和管理,严格取缔不良商家,促进厦门市启蒙教育培训市场的健康、长远发展。

1.加强对启蒙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促进启蒙教育机构的正规发展

当前厦门市的启蒙教育培训机构参差不齐,这种启蒙教育繁荣的背后也逐渐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具体对培训教育进行制约和规范的法律规定,培训行业开办手续简单,开办条件要求低,导致了目前市场中大量培训机构的涌现,造成了培训市场的混乱现象。很多机构都存在乱收费等现象。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启蒙教育培训机构的检查和管理力度,制定严格的培训机构管理规范,并对培训课程的资费标准做出一定的明细。政府相关部门要进行不定期的抽查活动,主要检查培训机构中教师的个人水平是否符合教学标准、培训机构中的办学条件如何、收费情况等因素,并每一年都要进行年审,年审不合格或者在日常抽查中不合格的培训机构轻者给予警告和处理,重者给予取缔,严格规范厦门市的各类培训机构,避免出现恶性竞争实践,保证厦门市培训机构的良性循环。以“质优”“价优”获得消费者的热爱,提升教育机构内部经济效益,避免一些不法商家通过夸大教育培训效果,利用群众的心理进行欺骗性质的经济收益,切实维护消费者的个人权益,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2.学习其他启蒙教育培训机构优秀经验,提升自身教育机构的品牌效应

优秀的教育培训机构离不开一个完善的经营管理平台,很多不断发展壮大的教育培训机构都是因为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经营和管理力度,才能保证培训机构的不断发展。厦门市的启蒙教育培训机构也要加强对这一点的认识和重视。很多培训机构比较重视经济效益的回收而忽视了机构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效益,这种做法十分不利于启蒙教育培训机构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只看得见眼前的小利益而忽视了未来的巨大发展空间。厦门市的启蒙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学习和借鉴一些较为优秀的连锁型教育培训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加强对培训机构内部的制度要求和师资力量提升,加强社会公众对培训机构的认可程度,使教育培训机构成为一个品牌,带来无限的品牌效应,促进教育培训机构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例如厦门市的启蒙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借鉴和学习新东方教育培训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新东方教育培训机构成立于1993年,当时和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一样,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培训场所,但是他与其他培训机构所不同的是,新东方较为重视机构内部对学员所带来的积极影响,重在为学生的未来提供更多的机遇,提升学生的终身竞争力,而将经济效益置于底层,树立了严格的教学使命。越多越多的学员感受到了新东方的价值和意义,并介绍身边的人都来新东方进行学习,新东方也随之不断变大、变强,但是新东方在不断壮大之后,并没有松懈内部管理机制,制定了严格的教师行为准则,并对所任课的教师有明确的要求。随着人们口口相传力度的不断扩大,新东方也逐渐成为一种品牌,它的优异性和对学生的积极改变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教学范围不断扩大,深入到我国每一个城市当中,业务涵盖早教、学前、小学、四六级考试等等英语教学活动,帮助亿万人实现他们的英语梦想,累计学员超过1600万人,成为了当下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教育培训机构之一。厦门市的启蒙教育培训机构也要加强对自身内部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当前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比当初新东方的市场发展前景更为突出,启蒙教育培训机构也借助这一良机,不断提升机构内部竞争实力,提升自身教育机构的品牌效益,为厦门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份力量。

3.不断改革和创新启蒙教育的教学方式,提升启蒙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力

在不断提升启蒙教育机构内部经营管理结构的同时,启蒙教育机构内部的培训教师也要不断丰富教学的手段,改革和创新启蒙教育的教学方式。儿童的心理特点通常是比较爱玩,喜欢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或者活动内容。启蒙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可以利用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培训。目前主要的新型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导入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合作教学法等等。在利用游戏教学法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目的性、趣味性、竞技性的游戏活动,在充分提升儿童参与热情的同时,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娱乐氛围中,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并能够灵活的运用知识。在利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组织儿童进行童话故事中角色人物扮演的方式进行趣味教学,在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通过儿童之间的协作和配合,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展现启蒙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进行教学,加深儿童对教学内容的直观理解和深刻记忆。

三、厦门市启蒙教育培训市场的未来发展前景

当前厦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厦门市启蒙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一些列正规化的启蒙教育培训机构正规化管理和经营,未来的厦门市启蒙教育培训机构一定会不断的繁荣发展,为厦门市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重要的转变。

1.逐渐向教育机构品牌化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教育产业逐渐展现出了它的重要发展潜力,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加速了启蒙教育市场的逐渐正规化、科学化管理。虽然目前厦门市的启蒙教育机构数量繁多,但是通过不断的时间检验,一些内在实力较差或者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的培训机构逐渐衰落,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要求培训机构要逐渐实现品牌化发展趋势,而品牌化发展趋势未来必然会成为教育培训机构的必然发展需求。教育培训市场正朝着品牌经营、市场细分和连锁经营的方向发展,培训市场的重新洗牌将不可避免。厦门市的启蒙教育培训机构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发挥机构内部的竞争优势,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经济收益,必须采用科学而合理的发展战略,不断丰富机构内部教师能力、内部教学器材等等,通过前期的不断努力,实现后期的社会效益,逐渐在市民的口口相传中,获得更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实现教育机构的品牌化发展。

2.逐渐成为经济重点发展项目

在过去,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工业制作业,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思想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我国正逐渐向服务型经济发展。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教育行业也作为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脱颖而出。特别是最近几年来,独身子女政策的全面落实,每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拥有美好的未来,纷纷送孩子到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学习,教育培训机构市场逐渐呈现不断的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一匹迅速奔跑的黑马,成为创业投资中比较热门的词汇,大量教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根据我国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显示,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中,我国的教育培训市场的实际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特别是针对幼儿、小学、中学的教育培训机构,将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份额。不仅如此,并会不断呈现迅速的发展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参加各类培训的少儿、青少年达到了1.5亿人,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城市中,70%以上的学生都在教育培训机构中进行教学辅助活动。由此可见,我国的教育培训机构将是一个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行业,将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重点发展项目,为我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经济收益。

四、结语

厦门市的启蒙教育培训机构要加强对机构内部的师资力量结构调整和经营管理模式的制约,使教育培训机构能够拥有巨大的竞争实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并长期利于不败之地。厦门市的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厦门市启蒙教育培新机构的监察和管理,促进厦门市教育培训机构的健康、长远发展,为厦门市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机遇。

作者:吴卉连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启蒙教育论文:烟台母亲教育启蒙教育论文

一、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理念的滞留

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重要执行方法之一是“打”。从出发点来看,打是因为犯了错。从目的性来看,打是为了改变。然而,犯错是人之常情,何况孩子。根据犯错不同的程度选择宽容、提醒、教导可能会有更好效果。“打”的错误性还在于其引导性弱,因为其本身不具有教育性,甚至具有严重误导性,不讲道理只是单纯的暴力会造成子女的反叛心理,敌对父母并走上极端道路而犯罪。“打”还会对子女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奴性心理、自卑心理等的产生跟父母的“棍棒教育方式”有直接关系。

二、女权意识下的责任意识缺失

随着女性解放,女权意识的加强,我国女性地位得到大幅提升。与此同时,由于对权利意识的不正确把握,有相当一部分女性未婚先孕。根据对烟台市200名市民做的问卷调查显示,有高达24%的人认为未婚先孕可以理解,有6%的人认为未婚先孕是正确的。未婚先孕对启蒙教育的危害,一方面表现在,她们没有成为母亲的思想准备,同时背负着家庭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压力之下,很多人做出了不利于自己子女的决定,比如将婴儿卖掉,有的甚至结束自己子女的生命。另一方面,她们也不具备教育子女的能力,她们给不了子女一个充分的生存条件,因而错过了子女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另外,女权意识下,女性开始追求良好的教育背景,但同时,不难发现的是,在高学历的教育背景下,现代母亲在育儿教育方面的知识严重不足。从现今教育发展来看,义务教育下女性的教育水平差距不大,并和以往历史时期比相对较高。但调查研究后,却发现学历的差距对做母亲水平的影响并不明显。由于大部分的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受到过如何做母亲的专门教育,在如何养育子女方面又没有经验,她们对子女的教育是实验型教育。这样,子女就成了母亲教育过程中的试验品,母亲教育的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启蒙教育下的母亲教育意识缺失

启蒙教育现状下,母亲教育意识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母亲个体意识缺失。女性在成为母亲后,会有一定的母亲角色意识,这种角色的代入,使其能以母亲的身份来对待自己的子女。但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的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根深蒂固,由于个人意识过强,适应不了从子女到母亲这种身份的转换。当身份突然转换的时候,并不能很容易的接受这一生活的改变,而对子女的教育就被对自己的关注度而挤占。另一方面,相关教育机制不完善。我国母亲专业教育问题没有一个比较贴合实际的规章制度进行维护,缺乏最直接相关的政策制度保障。在没有相当实力的外力帮助下的母教组织运行具有较大难度,发展不成熟。以烟台母亲教育中心为例,组织活动内容主要以宣传为主,大多活动也只是停留在母亲和母亲教育的宣传层面上,而对母亲培育子女的实践教育由于各种局限并没有很好的得以实现。其他的类似组织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问题背后是没有政策的支持,没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没有直接学术研究等多方面因素所共同制约的。其中,国家政策对其投入的有限是最重要的原因。加强相关政策制定,加大投入力度,相关的人才培养,教育结构,企业支持都会有相应的转变。

四、结语

当今社会,启蒙教育和母亲教育存在着方向感弱、发展缓慢等现实情况。这些情况跟中国国民思想中滞留的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新时代女权意识急速膨胀下的女性思想的极端主义,以及在启蒙思想发展背后的母亲教育意识的缺失和母亲教育制度和相关机制的不完善息息相关。只有进一步认识母亲启蒙教育的现状,革新国民思想,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女性意识觉悟,加强母亲教育机制建设,中国的启蒙教育和母亲教育才能得到根本的转变和长足的发展。

作者:纪树忠 单位:烟台大学

启蒙教育论文:幼儿舞蹈启蒙教育论文

一、由于幼儿时期各方面都处在萌芽时期

我们应该应根据幼儿的趣味和能力加以自然的引导,我们只需要多关心他们身体是否发展的健全,更重要的是不要强迫他去做自己不愿做的活动,而是要在身心两方面对他引导,他的身体就会变得像精神一样,能以动作表达思想感情,她年幼的心灵花朵会向着光明,向着美和永恒的爱而纵情开放。但由于幼儿时期身心特点的限制,很难达到很高的教育目的。幼儿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展,提高身体素质是人体活动的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发展其他诸素质的物质基础。对于正处于身体慢慢发育的幼儿来说,身体素质的培养是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认知过程也是一种产生兴趣的过程,在对舞蹈的认识中要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幼儿舞蹈教育中,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

二、民族民间舞蕴含着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族精神等丰富的内涵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幼儿的启蒙教育中就应该加入民族舞的元素,增强家乡的情感在幼儿启蒙教育中,舞蹈是最让幼儿接受的活动。要是传统民族民间舞给予儿童一种文化认同感,就必须培养幼儿对民族民间舞的兴趣,让幼儿逐步感受到舞蹈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比如民族民间舞教材一级组合中《小小手》中,舞蹈动作采用东北秧歌绕手绢花的手腕动作,训练的是手腕的灵活性,也为今后东北秧歌的学习打下了基础,音乐节奏欢快,清晰,富有趣味性。最后有鼓励孩子自己发挥想象做出不同的造型,特别注意舞蹈动作中做手腕动作时手腕放松手指自然伸直,眼随手动,这也是民间舞的特色。主要是夸张的表现事物的特点。在学习民间舞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对老师的模仿尽管孩子们的手刚开始不够灵活,自己也还是做出美的充满童稚气的手型动作。

三、伟大的现代舞之母邓肯在她的自传中谈到

教孩子把自己的身体置身与理智的严格控制之下也就是在扼杀他们的热情和灵感,这无疑是一种罪行!这也说明了在舞蹈教育工作中培养孩子创造力的重要地位,能成功地保障孩子身体健康发展的唯一力量就是生机勃勃的灵魂,决不能教孩子硬做动作,而是要靠他的心灵,当心灵趋于成熟时,那才给予指导和引导,换句话说,必须教会他们用合乎他们身体特点的动作,除非她自己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一动作,这样,孩子才会熟练地运用姿势这一单纯的表达方式。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多鼓励启发孩子。

1、应改革教学方法

多鼓励孩子自我创作。幼儿的世界是充满天真无邪的世界,赵国纬老师的《舞蹈心理学》中提到在舞蹈创造思维的培养问题研究,舞蹈学习离不开模仿,但不是单纯的模仿,必须在模仿过程中启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力。同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技能的积累,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占重要地位,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教育思想观点的重大变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孩子多模仿,而模仿的前提是多观察,比如让孩子观察猴子戏耍,大象走路,兔子跳跃,长颈鹿吃树叶等动态比较明显的情景,从而锻炼学生视知觉和自由运用身体传情达意的基本手段。

2、音乐从刻板的芭蕾钢琴曲到悦耳的儿歌童谣

3、4岁的幼童对优美动听的音乐有着敏锐的反应能力,要注意她们的年龄特征和可接受水平,针对幼儿对欢快,节奏感强的音乐比较敏感的特点进行舞蹈教学。

3、力避成人化倾向

幼儿教育要结合其自身特点,因材施教,比如在做跳跃的动作是,3岁左右的孩子只需要她们感受跳跃的感觉即可,不要求做很标准的跳踢步,而5到6岁的孩子则可以完成小跳中跳之类的简单跳跃练习。要让孩子在舞蹈中保持童趣,童真,童稚童幻,童乐的协调发展。

4、增强孩子自我表现

多注重兴趣的培养,只有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才能收效,教学过程中要富有趣味性,激发她们的兴趣,多鼓励赞扬,同时把握孩子的个别差异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幼儿的注意力程度较分散,因此要关注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结合,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李卓翰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启蒙教育论文:传统文化下的儿童启蒙教育论文

一、《弟子规》对儿童启蒙教育的意义

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个体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良好的道德品行,而且需要掌握较高的专业知识。古人言:“德才兼备,圣人也。”《弟子规》作为蒙学教材,在“余力学文”篇中对于怎样学习知识做出明确的规定。“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非圣书,屏勿视”等,告诉孩子学习知识,要用心听、用心看、用心问、用心写,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下,持之以恒就能取得成绩。读书要学会选择,对于不良书籍坚决不读,正如用流行的网络语编写的儿童读物会直接影响孩子对字、词、句的正确掌握,有效利用“学文”规范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对其成长影响深远。自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来,《弟子规》也被重新接受,学者们开始著述演说,地方学校也以各种形式开展《弟子规》学习活动,可以说全国展开了《弟子规》学习热。在这样的背景下,现阶段《弟子规》的学习现状到底怎样,其价值是否实现,这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二、《弟子规》儿童启蒙教育现状

(一)教育途径单一,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

现阶段,《弟子规》的学习途径主要可划分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大模块。社会教育主要表现为媒体宣传,一般表现为以《弟子规》为内容的公益性广告、动画视频和墙体横幅宣传。学校教育主要呈现为学前教育和低年级教育,学前教育指的是幼儿园、学前班教育;低年级教育指的是小学一二三年级教育。家庭教育指孩子的长辈,主要是父母对其进行的《弟子规》相关教育。可见,儿童能够接受《弟子规》教育的途径比较单一。

(二)教育群体狭窄,造成教育断层

《弟子规》学习的接收群体在我国主要是低龄儿童,即9周岁以下的孩子,而小学高段即四年级以后,大多数学校将不再进行系统的《弟子规》学习。高中、大学也很少普及性地系统开展《弟子规》的学习。

(三)教育内容单一,不能很好地发挥《弟子规》的时效性

目前,国家教委未编制统一的《弟子规》教材。地方学校一般自主采用各种版本不一的单行本《弟子规》,且大多为本校自己编订的小册子。而市面上比较有影响力的仅有《钱文忠解读弟子规》、钟茂森的《细读弟子规》和蔡礼旭的《细讲弟子规》。因此,可供学习的优秀书籍较少。而学校即使开展《弟子规》学习,但大多也只是以诵读为主;家庭长辈教育也仅是购买一两本书教会孩子背诵而已。教育内容的单一,直接影响儿童对《弟子规》学习的时效性。

(四)教育时间过少,不能保证教育质量,弱化教育成效

社会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时间,比较随意;学校教育一般是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朗读和背诵《弟子规》;家庭教育更是随心所欲,想起来教,想不起来不教。综观之,儿童在《弟子规》学习中没有系统的时间安排,接受教育的时间过少,根本不能真正学好《弟子规》。因此,要使《弟子规》真正发挥作用,就要改变现有教育模式,从关注到践行,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体系,全力推进,提升其教育时效性。

三、《弟子规》儿童启蒙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转变教育模式

中国现阶段的应试教育导致如若不将《弟子规》的学习纳入幼儿园及小学学纲,不成为考试内容,学校就只能是利用晨读时间背背而已。只有将《弟子规》的学习纳入教学大纲,成为考核内容,学校才会真正将其融入课堂讲授,赋予更多的教学时间,培养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实现从低段到高段一脉相承的教学,这样才能提升《弟子规》对儿童启蒙教育的时效性。

(二)拓展教育途径

单一的课堂教学并不能完全推进《弟子规》学习的时效性,信息时代可以依据时代特征大力开发网络游戏,采用国家支持、扶助网络开发团体政策,鼓励积极开发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网络游戏,利用孩子爱玩游戏的特点,通过游戏学习掌握《弟子规》的基本知识,并且可以在游戏中设计情景使其践行具体规范要求,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法培养儿童树立优秀的道德品格。积极开发优秀的动画视频和系统的电化教育课程。如,目前北京妙音动漫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制作的120集动画片《中华弟子规》,通过优秀动画视频和电化教育课程的反复播放,实现宣传教育的目的。

(三)优化教育内容

《弟子规》成书于清代,随着社会变革,书中的部分内容已不合时宜。时代的变迁,要求教育内容同样要与时俱进。中国文化之所以没有中断,就是因为几千年来它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完成自身的转化,具有强大的延续力,在继承中变革。因此,国家应积极组织一部分专家学者通过对《弟子规》的编写、解释、整理、注释研究,编制较多适宜当代被教育者和时代要求的高质量教育书籍,以加强《弟子规》学习的时效性。

(四)加强教育实践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心里知道该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弟子规》学习不仅是规范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践行于生活。让儿童在掌握了基本规范要求之后,通过践行来检验学习。要积极利用社区开展“孝亲好儿童”、“和谐小天使”等评比活动。学校不仅要有效利用课堂时间,传授《弟子规》的规范要求,更要积极利用第二课堂,通过案例讨论、学生辩论、情景模拟等多元化的活动方式,开展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活动;要和家长形成团队,通过双方的交流沟通及时检验儿童的学习实效,真正将《弟子规》学习落到实处。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教育中,教师队伍建设是《弟子规》学习时效性的有力保障。教育者认知、掌握《弟子规》的精髓,才能更好地为受教育者进行传授。学校可以设立《弟子规》教学研究室,通过教师之间的讨论研究,提升教学水平;可以聘请校外《弟子规》研究专家来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可以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弟子规》研究方面的学术会议;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推动《弟子规》对儿童启蒙教育的时效性。

作者:罗瑞 单位:宁夏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启蒙教育论文:绘本教学中幼儿传统文化启蒙教育论文

1.动静结合,感受民族文化的意境

幼儿对生动、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这是幼儿年龄特征的充分体现。一些静态的、比较抽象的、离幼儿生活经验较远的民族绘本可以采取动态的教学形式,将幼儿真正地带入民族文化的世界中来。课例:绘本《元宵节的故事》讲述的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由来,以及一些流传下来的习俗,绘本中图文并茂地描绘了舞龙灯、踩高跷、猜灯谜等节日里热闹的场景,但仅凭幼儿的想象力或借一幅静态的画面,很难对这个传统的节日有深刻的感受,从而达不到最佳的效果。在元宵节到来之际,在家长互动中带他们真正地到生活中去体验,去赏灯、猜灯谜、做元宵,幼儿倍感新奇与兴奋,幼儿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幼儿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在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中,感受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这种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活动形式不仅使幼儿直接地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情景美,同时也使幼儿身临其境地体验到绘本中所表达出的传统文化的意境,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萌发民族自豪感。

2.声情演绎,理解民族文化的艺术

绘本中的语言生动、优美又富有童趣,教师在演绎之前要用心去感受作品的情绪情感,是明快开朗、活泼有趣,是娓娓道来、令人回味,还是轻松愉快、诙谐风趣。教师对绘本的演绎是对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状态,这种真实的投入,是帮助幼儿有效接受、理解作品的一种重要方法。课例:《团圆》讲的是过年时发生的故事。年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是一个团圆的日子。要过年了,爸爸从远方回家来,他为家人带来了快乐和温暖,可是,很快爸爸就要离开了,短暂的团聚之后又是长长的离别,期盼着下一次的团圆。温情而朴实的语言洋溢着幸福的气息。当我们被各种缤纷的词汇环绕着,争先把最华丽的语言倾诉出来的时候,这一种发自内心的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最能打动人。故事中小女孩的情绪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我在教学中抓住这根情感主线,把过年时与爸爸幸福的团聚和离别后想念与期盼的心情用内心情感的语言传递给幼儿,使幼儿深刻地理解年对中国人的深远意义。

3.创设空间,体验民族文化的乐趣

角色扮演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幼儿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在表演游戏中,幼儿扮演文学作品的角色,通过对话、动作、表情等表现故事情节,发挥想象,从而再现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课例:《老鼠娶新娘》故事中村长女儿抛绣球选新郎与勇敢的小老鼠阿强娶亲的画面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他们对这种中国传统的民俗十分好奇与兴奋。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开放的空间,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与幼儿一起玩抛绣球的游戏,幼儿扮演老鼠新娘与新郎,再现作品画面中娶亲的场景,幼儿在角色的演绎中、吹吹打打的音乐声中体验着这种民间传统婚礼的喜庆。此情此景,每位幼儿都兴奋不已,如同身临其境。幼儿在扮演角色中充分体验故事中情绪、情感的变化,体验着这种传统文化所带来的乐趣。总之,作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悠久的民族文化保存、发扬和传承下去,帮助幼儿了解中国文化,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课题,在绘本教学中实施民族文化启蒙教育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总结、积累出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作者:姜海君 单位:上海嘉定区新源幼儿园

启蒙教育论文:建筑设计类专业的空间启蒙教育论文

1课程思路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提出了课程的三大思路:

(1)以“名作复原”与为基础提升学生对空间的理解;

(2)以“名作解读”为突破口,剖析空间设计理念;

(3)强调动手能力,以模型来推敲和展示空间设计的手法和效果整个课程分成了五大模块:

(l)初步认识空间;

(2)名作解读与名作复原;

(3)空间设计原理;

(4)建筑空间与建筑外部形态的关系;

(5)空间设计实践。

2教学成果

为了配合前面四大模块的学习我设置了“湖滨咖啡厅”专题设计作业。经过引导大部分同学的课程作业成果令人满意.这些优秀作业都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空间设计理念,并掌握了一定的空间设计手法不仅有一定的创新性,而且能较好地解决了功能、环境、结构等空间设计的优秀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我强调了四点:

(l)建筑和环境的呼应关系;

(2)外部形体与内部空间密不可分;

(3)光影和虚实在建筑中的的重要作用;

(4)加法和减法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运用。经过一步一步的引导掌生们开始领略到空间设计的真意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空间思考。同学们开始自觉地构建自己的设计理念,并通过运用各种设计手法将构思进行到底。

3总结

在设计过程中我一直坚持个别辅导的原则感励和强调个性与原创,因此学生的作品无论成熟与否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构思各具特色,从上面的例子也可见一斑。动手与动脑并重促进了学生对建筑空间的理解与体会在短暂的72课时学习与实践中掌生们基本达到了空间启蒙教育的要求,初步懂得了判断、思考与设计空间,并为日后的空间设计类学习或相关学科的专业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空间与造型基础。

作者:周彝馨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启蒙教育论文:音乐教学下的启蒙教育论文

一、音乐教育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启发幼儿的创造力

音乐知识技能不是静态的、结论式的,而是试探性的,不断发展的,音乐教学过程不应该是教师将现成的音乐知识技能传授给孩子,而是启发引导幼儿像音乐家一样主动参与与创造的过程,是幼儿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去发现,创造,并从中进行创造想象和创造表现的过程。幼儿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去体验、尝试、改造,因为经验都是由“做”得来的。布鲁纳认为,发现法的实质是让学生借助教师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去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的结论或是规律性的知识,并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这种方法的基本模式为: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创造表现自由探索阶段,是指教师提供充分的探索材料与空间,让幼儿在其中自由地探索、发现;引导探索阶段,是教师在幼儿自由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探索材料的音乐表现方式,体验音乐的节奏、音高、速度、力度、曲势等音乐表现手段;创造表现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自由地伴随音乐进行创造性的表现。比如在教《小乐队》的时候,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第一,带幼儿参观预先准备的各种材料;各式小盆、小桶;用苹果、胡萝卜、黄瓜等雕刻成的吹奏乐器;铁汤勺等,提示幼儿这些是小乐队的乐器,激发幼儿探索创造的欲望。第二,幼儿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探索创造的乐器,教师提示幼儿探索各种乐器的演奏方式,倾听演奏的音响。第三,各类乐队向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分享探索创造的看了,教师进行引导。第四,进一步明确探索创造的任务,引导幼儿深入探索。第五,教师即兴指挥,小乐队初步进行合奏,教师引导幼儿倾听整体音响效果。第六,在总结改进的基础上,小小乐队再次完整演奏,注意整体音响的和谐。

二、启发引导的方式来进行音乐教学

人的能力不会凭空产生,只有在环境刺激与教育的作用下才能逐渐发展。幼儿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如果我们从他们初生时就开始实施适宜的教育和影响,给予他们一个良好的开端,就可能促进他们的最佳发展。古代西方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因此,音乐教育比其它教育都重要得多。亚里斯多德认为,音乐有净化、教育、精神享受等作用,音乐对人的性格有显著影响。适当地给幼儿音乐刺激,使之兴奋,对于他们的智力的增长、精神和情绪的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学的活动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给幼儿一个良好的开端,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发挥作用。在实施音乐教育时,我们应避免把音乐教育等同于早期音乐定向培养,避免为音乐教育而教育,音乐教育过程中还应包含有品德,社会性、性格、情感,审美能力的发展教育。这正如许多音乐教科书所说:音乐教育只是教育手段,而不是目的。《盲人摸象》:有个小村庄,来了一头象,四个盲人长得啥模样。这大象啊它长得好稀奇,怎么就像家里的大簸箕,这大象啊,它怎么长得真逗人,就像一根长长的萝卜根。盲人摸大象啊,每人都不一样,争来争去老半天,不知大象啥模样,看待事物不全面,留下笑话一大筐。这首歌曲,将生活中的一则小故事用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将幼儿喜闻乐见的大象到底是什么模样采用歌曲的形式形象地告诉幼儿。这歌唱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现实中大象的具体模样来教育幼儿,要学会全面地看待事物,还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事物,不能以偏概全,不可贻笑大方。幼儿在歌唱的时候就会无形接受这些信息,对培养他们看待事物的能力,创新全面地看待周围的事物的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的。《牧羊童》:星期六去放羊,书包挂在羊角上,青草嫩,羊儿肥。我把大地当课堂,养儿吃草,我读书,我和羊儿一起长,我和羊儿一起长。哎,羊儿吃草我读书,我和羊儿一起长,我和羊儿一起长。这首《牧羊童》展现了一幅维吾尔族孩子边放羊边读书,与大自然自然融合的动人画面。由于歌曲比较欢快,节奏感比较强,可以让幼儿的歌唱的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与自然接触的品行,能让他们感觉到大自然就进在身边,能让他们在歌唱的时候感受到音乐带来的自然情怀。

三、音乐寓于游戏中,启发幼儿的创造力

想象、创造能力是思维活跃的创造性人才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音乐活动离不开创造,而创造更是学前幼儿从音乐活动中获取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他们能自觉自愿地在这种活动中锻炼和发展其创造力。在教学中,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让他们运用在游戏中。比如,“传球”游戏要求少儿们的内心里默唱,目的是为了发展少儿的音乐记忆力。让少儿们围成一个圆圈,身体间隔一米左右,老师站在圆圈的中间,用手或用某种打击乐打着拍子。从一个少儿开始,边唱边用双手向他右边的同学抛球,右边的同学接过球后,继续往下传。轮到谁传球,谁就把歌唱出声来,没有轮到传球的同学只在心里默唱。歌声一直随着正确的节奏,传球的动作一直伴随着正确的节奏,传球的动作一直伴随着歌声。如果哪个少儿不能按正确的节奏演唱并传球,就把球抛向老师,老师再代替这个少儿按正确节奏演唱并传球。在游戏中即兴创作,对幼儿们来说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之一。它能为幼儿们的音乐创作提供广阔的天地。实际中的做法形式各样:第一,听音乐、即兴创造出不同节奏组合来伴奏(可用形体动作如拍手、拍腿、跺脚等,也可用打击乐器)。通常选择幼儿熟悉的歌谣、童谣河以很快提高其识谱能力,掌握音高的正确概念,感觉音与音之间走动、连接的过程,同时感受曲调旋律的美感,使他们有感情地歌唱,从而用内在歌唱调动手指的歌唱,使乐曲真正从内心唱出来而不是机械地弹出来。第二,给幼儿一些短小的歌谣、儿歌或幼儿们自编的词句让其创作歌曲,并自己创造记谱方法把曲子记下来自编自唱。为短小的歌曲或熟悉的曲调编写新的歌词;旋律填空,由学生把空缺的小结填上;出示几个音符,请学生自由组合来编写几个音乐小节;发展乐句,由学生自由发展。教师在培养学生音乐创造能力时还要多鼓励。儿童的音乐创作毕竟是幼稚的,教师应很好地保护这些创造的最初火花,让学生明白音乐创造并不是高深莫测的。第三,编故事。每一个少儿起一个鱼的名字,一个少儿扮演钓鱼者,唱道:“我是钓鱼的,鱼儿在哪里,张开我的网,就要捕捉你。”大家唱道:“我们在海底,藏在海草里,鱼网是破的,我们不怕你。”钓鱼者唱道:“鱼网己修好,撤开在海底,你们要注意,我要捉鲤鱼。”少儿们呼喊鲤鱼,扮演鲤鱼的小孩必须赶快从人群中跑开。如果他能安全脱险,钓鱼者没有捉住他,就再开始唱这首歌,直到没有鱼可钓。朗诵时节奏可不断创新,钓鱼者与鱼朗诵的节奏不可一样。培养即兴创编节奏能力。

启蒙教育论文:幼儿语言启蒙教育论文

一、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育观念

幼儿教师,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现代学前儿童语言观、语言发展观、语言教育观,把发展幼儿的言语态度、言语能力放在首位,总体上提高幼儿的语言素质,提高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日后学会学习打下基础。在进行幼儿语言教育时,要注意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将单纯的知识传授转人到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主动性,重视语言教育既要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又要专门组织相应活动使之落实到所有的幼儿身上,从而提高语言教育效益。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要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使幼儿不仅从中获得愉快体验,而且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二、将语言教育渗透到各个教育领城中

(一)在音乐活动中渗透

音乐是陶冶人的情操的一种艺术,幼儿普遍对音乐有浓厚兴趣,可在大班开展听音乐、学语言的活动。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更能使幼儿根据不同音乐性质用相应的语言来表达。幼儿歌曲中优美的歌词,动听的旋律,能使幼儿积累许多精练、优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汇,产生自编自唱的冲动,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使幼儿体会到运用语言(创编)的快乐,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有粉积极的推动作用。总的来说,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获得的语言既丰富又牢固,是单纯的语言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二)在观察活动中,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语言是以词汇为建筑材料的,幼儿容易掌握的是那些熟悉、经常接触的词汇,而幼儿周围的生活及环境恰恰是他们最了解、最热爱的,因此要指导幼儿细心观察,以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让幼儿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组织幼儿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让幼儿在对周围环境认识的前提下掌握语言、理解词意、积累词汇。外出郊游、日常散步、科学观察等都是发展口语的良好活动。教师应注意发现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对事物的最感兴趣的时机,用富有诱发力的语言启发孩子去探索、思考、交流,为他们多多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使得口语能力不断提高。

三、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语言教育活动

正规、专门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语言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要精心创设语言学习情景,根据语言发展总目标,制定出相应的、科学有序的教学计划,以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一)通过儿歌,训练幼儿的语音

教会幼儿正确的发音,是发展幼儿口语的第一步,儿歌教学是练习幼儿语音的较好方式,它具有优美的节奏和韵律,幼儿容易接受,学习积极性高,经常性地朗诵儿歌,对于纠正幼儿的语音见效较快。朗诵诗歌、念绕口令、猜谜语等都能较好地训练幼儿准确地发出一些困难的较容易发错的音。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讲述”活动

讲述活动是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新的教育观念中,讲述活动是以促进幼儿语言表述行为的发展为主,注意幼儿参与进述实践,逐步获得独立构思和表述的语言经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在幼儿园语言教学讲述活动中,较常用的方法有看图讲述、生活经验讲述、情景讲述、图画书讲述等观察讲述。此外,还应该注意听声音讲述,即听各种声音后的讲述,听任务对话后的讲述、听音乐讲述等,以及操作讲述,即操作玩具、用具等所进行的讲述如排图讲述、拼图讲述等。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讲述活动,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将以前过多的注重幼儿的语言知识转变到当今的注重技能教育上来。四、开展区域活动,为幼儿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在区域创设中,注意材料的多样性、操作性及丰富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做中说”—边做边说。借助说,推动游戏情节的展开,既训练了口语,又发展了想像力、创造力;“做后说”—活动结束后,让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通过丰富的词汇、连贯的语言对自己的活动作简单评价;“做前说”—先说说自己的计划,打算玩什么、怎样玩,然后按自己的构想去做。同时幼儿在游戏中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地模仿成人的活动,学习运用简单的交流语言。区域材料的不断增加,幼儿的游戏内容会由浅人深,情节不断变化,角色不断复杂,幼儿置身于这样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情景中,既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

启蒙教育论文:家长参与下国际象棋启蒙教育论文

一、开设家长课堂,让家长先学起来

要让家长在家中辅导幼儿练习国际象棋,前提条件是家长能够了解国际象棋,并且能够对弈。因此,我们在对幼儿开课之前,先要对家长“开课”。

1.请国际象棋老师对家长进行知识讲座,使家长了解幼儿学习国际象棋的好处;学校实施国际象棋教育的方式、方法;国际象棋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国际象棋教学的时间、地点等;以及需要家长在幼儿国际象棋启蒙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要发挥的作用。

2.给家长上课。对家长进行国际象棋普及,使家长参与到国际象棋的学习中。并且提前把要给幼儿讲述的知识点讲述给家长,让家长可以在家辅导幼儿的国际象棋学习。

3.将此方法保持下去,在每一批幼儿学习之前,对家长进行知识讲座和上课活动,使国际象棋教育真正做到家园共育。

二、让家长进入课堂,与幼儿共同学习

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进入到课堂中。

(1)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

(2)可以同幼儿共同学习,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3)还可以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教学活动汇报和特色活动展示,把我们一个阶段的教学成果展示给家长,接受家长的检验。

三、把“作业”带回家,引导家长在家辅导幼儿学习

每一次课结束之后,都要通过短信或者纸条的方式,及时告知本次课幼儿所学的内容,以及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和幼儿的学习效果。然后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内容,给家长布置“作业”,让家长辅导幼儿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

四、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幼儿实战对弈

当幼儿学习一个阶段后,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时幼儿需要找更多的对手进行实战对弈,从而可以加强幼儿对国际象棋运动的理解以及自身的实战能力。幼儿一直和伙伴、老师对弈、同家长下棋,久而久之会使幼儿对下棋失去兴趣。由于面对熟悉的伙伴、老师或家长,幼儿可能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这时,家长可以很好地利用互联网平台,让幼儿能够和更多的人进行切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首先要控制幼儿的下棋时间,这有利于保护幼儿的眼睛。同时无论输赢,对幼儿要以鼓励为主,不要打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五、及时沟通,阶段总结,反馈幼儿学习情况

每天幼儿来园或者离园时,可以合理利用这些时间,与家长就幼儿国际象棋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沟通。老师将幼儿在学校里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家长,包括幼儿的学习状态、是否感兴趣、学习的效果、学习水平等。家长也可以将幼儿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告诉老师,如,在家中学习的时间长短、是否主动去学习等。这样老师和家长通过及时沟通,可以就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国际象棋启蒙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许多方法,需要付出许多努力,同时更加需要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我相信,通过家园共育,幼儿学习国际象棋会对自己以后的身心发展有巨大的帮助。

作者:姚龙妹 单位: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附属幼儿园

启蒙教育论文:学生性方面启蒙教育论文

一、学生在性启蒙教育以及心理困惑的原因

1.我国没有对性教育进行普及,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和约束

使得学生对性方面是一片空白。学生在成长阶段由于本能的原因对性充满了好奇,但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教育,使得学生在这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犯罪情况的发生。

2.成人的挑逗和强制性压迫

学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在本能上就对性充满了好奇,在与成人的接触过程中,很多成人并没有考虑正处于生理期的小孩,做出了一些具有性暗示等的挑逗性行为和动作,这就大大增强了孩子的性好奇。另一方面,很多的成人和家长对孩子的性问题和性好奇是一种强制性的压制,完全不准孩子去提。这种强制的压制反而会增强孩子的好奇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疑惑和好奇会不断加重,最后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3.成人的引导方式错误或者方法的不恰当

当孩子处于生理和心理特殊时期的时候,有些家长和老师虽然给了一些引导,但由于自身能力的有限,给予的这些引导是错误的,反而会把孩子带向另外一个更加严重的困境当中。这种错误的引导在本质上是一种负面的引导,在对学生进行性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避免。

二、如何完善小学高段性教育以及心理问题

1.作为政府,需要开设性教育专门性课程

让学生在性问题刚萌芽的时候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引导。还要积极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性教育氛围,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更好地成长。在开设性教育课程中,需要具有专业心理知识的老师来担任。

2.要引导学生不专注性

通俗简单地说就是在学生开始意识到性问题的时候,用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去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不要专注于性。虽然学生在性问题上有一定的好奇,但是为了帮助他们具有健康的认识性,就应该避免他们过度专注于这个问题。

3.真实回答,不回避

教育和引导学生最科学有效的方式就是真实地回答学生,而不是去欺骗。用最科学的知识加上最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去引导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既满足于自己的好奇心,又能避免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困惑。

三、结语

总之,对学生的性教育问题一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的背景和体制下,更需要充分正视这个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手段去解决,帮助学生更好地健康成长。

作者:林孝状 单位:浙江省苍南县龙港七小

启蒙教育论文:中华文化启蒙教育论文

一、中华文化启蒙教育的概述和价值

中华文化启蒙教育是通过对幼儿这一群体生命与成长的关注来实现诠释现实中的教育品格;在培养精神层面的发展以及深化文化内涵的同时,提出发展与创新文化的可能。实现文化的发展创新,优势与目标更多的蕴藏在幼儿这一群体中,中华文化启蒙教育融汇了中华节日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中华艺术与游戏文化启蒙教育、中华礼仪与民俗文化启蒙教育、中华人物与发明创造文化启蒙教育等多种形式与类型的教育领域。

(一)丰富中华文化的课程资源

在当今社会转型期,开展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有着其他教育模式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也能够为保护和传承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找到更适合的途径和新生力量。我国传统文化只有依靠民族、社会和家庭的力量,才能实现不断延续、代代相传。将中华文化的优秀元素融入课程设计环节,从不同领域丰富幼儿日常的学习氛围,为幼儿成长增添更多的活力与动力,作为受教育者既可体验中华文化教育层面的意义,又为自身的成长发展吸收多元化的文化气息。

(二)促进幼儿民族情感的形成

许多人对传统文化往往存在误解,认为是封建落后的一套,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让孩子花时间和传统文化接触有些落伍,不如把时间精力花在学习外语等方面更务实。对传统文化的误解造成了目前幼儿教育在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方面出现了偏差和缺憾。其实,中华文化中乐观辩证地看待周围事物的哲学思想,对于教育孩子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看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民间谚语“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将心比心”、“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与目前的知识时代提倡的终生学习观、换位思考、坚守诚信等不谋而合。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眼界,同时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导幼儿切实感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二、中华文化启蒙教育对幼儿民族道德感形成的影响

幼儿的道德情感不是天生就存在的,而是经过不断地社会实践逐步产生发展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对一些行为产生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感受,从而认识到自己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尝试着采用一些道德方式去接触周围环境,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道德结构。中华文化启蒙教育的展开,进一步为幼儿提供了道德情感体验的社会性刺激,使幼儿在成长中获得具体的情感感知,使得个体道德要求与社会道德要求一致,丰富与提升幼儿的道德情感。

(一)丰富幼儿民族道德情感认知

中华文化在华夏民族传承发展中,始终保持着一脉相承的文化气息。中国地域辽阔,民族文化具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性与象征性,通过认识雄浑奔放的黄河,了解北方的中原文化;认识清奇秀丽的长江,了解南方的楚文化;认识广阔的大草原,了解西部的游牧文化。同时,幼儿对民间故事、民间艺术等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可借此来进行道德感教育,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与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传统作品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对幼儿来说,贴近生活,更贴近他们自身的道德需求,使幼儿在领略中华文化的同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实现幼儿在成长中拥有自身的道德情感经历。根据幼儿道德发展水平与特点,将中华文化中的道德知识以容易被幼儿理解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提升幼儿对道德知识的获取。在成人的道德评价和各种榜样作用的影响下,幼儿自身的民族道德情感逐步形成,对于道德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从初步区分好坏的标准开始的。从最初只有同情感与怕羞等道德情感的萌芽,到集体生活中各种行为规范的掌握,是幼儿道德情感认知结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传统文化要素在幼儿成长经历中的渗透,对于幼儿道德认识的深化具有重要作用,以传统道德精神的存在影响幼儿民族道德认知的形成。

(二)帮助幼儿民族道德感行为的养成

中华文化启蒙教育可以培养和熏陶人们的社会规范行为,也可以理解成对良好社会行为培养的影响。改善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如在家庭生活环境日益优越的情况下,幼儿与家长、伙伴交流的话语越来越少;独生子女家庭中幼儿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缺乏与他人分享、关心他人、主动去服务他人的意识。以上现象中的幼儿社会行为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孔融让梨》的古典故事、《三字经》中“父子恩、夫妇从。兄刚友,弟刚恭,长幼序,友与明,君则敬,匡则忠,此十义,人所同”等都体现了文化精神中的友爱与谦让、忠孝思想,有助于提前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相关的为人处事的方式,懂得相关的礼仪,尊敬父母,更易于其认识如何表达关爱,最终帮助幼儿逐步养成关爱他人与生活的良好行为。同时,在现实生活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观念中,从幼儿阶段着手进行感恩教育的想法较少,从而导致幼儿只知索取不懂回报等不良现象的出现。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让幼儿学会尊敬老人、体谅父母、为家庭分忧解难,培养幼儿感恩意识并实现幼儿感恩行为的强化。

(三)促使幼儿民族道德情感提升

中华文化具有丰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内涵,不仅能使幼儿获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尊敬长辈的道德观念,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伴随道德观念所带来的愉悦情感。可通过情感环境提高自身的情感素质,实现民族情感的培养与表达。在新年吃年夜饭、拜年、走亲访友中,幼儿能感受到亲友邻里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家庭生活的和谐安定,从而学会处理与父母长辈间的关系,实现与他人的情感对话与表达。在团圆的人伦精神影响下,体验节日中的真实情感,在意识到被爱的同时,学会如何更好的爱他人。

三、中华文化启蒙教育对幼儿民族理智感形成的影响

(一)激发幼儿民族智慧潜能

引导幼儿开展古诗吟诵、童谣吟唱、绕口令、歇后语活动,进行创编儿童诗、顺口溜、相声,听成语故事、说成语活动,感受语言产生的魅力,对认知中华传统文化、开发幼儿智慧有重要作用,以不同的视听效果及传统文化气息感染幼儿的艺术表现力,激发幼儿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对传统艺术好奇与热爱的基础上,主动吸收与模仿好玩的情节,开阔眼界,同时领略中华民族地方特色语言的丰富化,并根据自身兴趣深层次接触这些文化,产生对家乡对民族语言文化的热爱,并进一步深入了解有关民间艺术的发展历史与价值,从语言、思维及艺术方面实现智慧的发展。民间游戏同样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有利于幼儿体能、认知、情感与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民间游戏成为幼儿快乐成长的关键内容,为幼儿提供更充沛的探寻机会,为幼儿智慧的拓展提供更多的条件。例如,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幼儿借助游戏去进行好与坏、善与恶的道德认知,了解危险及安全的常识,已达到提升自身机敏灵活、判断能力的目标。

(二)促使幼儿民族理智感行为的养成

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因为环境与游戏的需要,幼儿会一起制作相关民俗事物。在端午节时,幼儿可通过参与包粽子、品尝粽子、做粽子形状的艺术品,去体验传统节日活动的丰富性。在此过程中,幼儿需要仔细倾听,观看教师操作时的动作,并在自己操作时锻炼动作的灵活协调性。这一过程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具有较强的兴趣性、游戏性,使其顺利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操作认知活动。通过融入活动并体验活动的乐趣,充分利用民俗文化产生的影响,进一步实现理智行为的养成。幼儿在认知基础上实现自己理智思维活动的形成,再协调动作综合完成活动的进行。更多的传统民俗活动倡导尊老爱幼、惩恶扬善、文明礼貌等传统美德,同时会体现人们对祥和乐利等方面的美好的愿望。在中华节日启蒙教育实施过程中,成人积极的情感态度对幼儿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同时促进幼儿的认知活动。幼儿在学习与接触过程中,不但认识中华文化,而且满足理智情感方面的需要,诱发探究与学习热情。

四、中华文化启蒙教育对幼儿民族认同感形成的影响

(一)促使幼儿形成民族归属感

中华文化启蒙教育根据年龄分期使幼儿体验不同类型的中华文化,为幼儿自身创新与创作思维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源泉。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融入中华文化的优秀元素,可使幼儿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并深入了解自己的民族特色。可以丰富幼儿园园本课程,注入代表本地域鲜明特征的传统文化色彩,通过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打开幼儿教育领域的文化发展空间,实现幼儿群体的文化交流、传承和发展,使中华文化具有更广泛的包容性。以启蒙教育的形式传承传统文化,目的在于拒绝文化的中断与消失,通过优秀文化的渗透和有目的的创作实践实现传承。例如在幼儿认知自己民族的艺术作品时,通过动手制作简单的作品、展览与点评作品来增强民族意识,深刻感受自我创作所蕴含的民族情意。

(二)帮助幼儿增强民族使命感

中华文化中的审美教育培养人们欣赏美的能力,提升审美创造力,人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营造美的世界、生活及作品。对于中华民族来讲,创新是更高意义的能力与精神,可以充分落实到实践层面。在已有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将具有自身特点的创造思维运用到各种活动中,实现创新实践与创新思维的结合,对于幼儿心智的发展会产生很大影响,从而使他们发挥更多的主动性去完善自身的成长,为民族发展增添创新的元素与思维,从而逐步培养对国家、社会及自身的责任意识,了解作为中华民族一员所应负的责任与义务。

(三)促使幼儿体验民族自豪感

不同民族在交流互动时,通过对语言、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异同程度的观察、比较会形成不同程度不同意义的认同,进一步形成了民族自我意识。在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各民族会在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上形成自己固有的特征,形成容易辨别的民族属性,赋予强烈的民族情感,从而内化为民族的象征、民族个性。幼儿正是在逐步感知民族特征的过程中,形成了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与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意识及民族自豪感。将生活与艺术结合起来,并把民族文化象征深化为自我创造的资源,提升创新思维能力,使幼儿主动认识并选择民族文化中感兴趣的方面,围绕兴趣点去进行探究与创新,从实际操作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体验参与过程的真实性与趣味性,从而更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启蒙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资源,不仅能丰富幼儿自身的成长历程,在幼儿精神层面发展中更能起到其他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将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幼儿发展融会在一起,结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为保护和传承我国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找到更适合的途径和新生力量,实现中华文化启蒙教育的崭新发展。

作者:张玮 王冰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