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林业专业论文

林业专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29 08:49: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林业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林业专业论文

林业专业论文:实践教学探索林业专业论文

1影响园林专业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1.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问题。学生动手实习机会少,不能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操作要求。

1.2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不够。园林专业的许多实训需要在户外进行,更多考验的是学生的耐受力。

1.3学习成绩与就业脱节。毕业生将来就业岗位不一定是相关专业,与学习成绩没有必然联系,因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研究目的和意义

2.1研究目的。探索园林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及模式。

2.2研究意义。培养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意识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将有价值的结论应用于今后的教学,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实现科研、教学、行业三方的有机结合。

3研究内容与目标

3.1研究内容。探索园林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途径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强化师生的实践教学意识,实行任务驱动;通过调整教学时间,增加实训机会;压缩课堂知识,开发技能动手项目;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计算机辅助制图设备和园林植物资源,提高学生的插花、标本、园林图纸等制作能力及园林植物养护管理能力。

3.2研究目标。筛选有效的园林教学方法和措施;调查教学中的现存问题;探索实践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

4研究思路与方法

4.1研究思路。针对园林教学存在的问题,采用实人普查、个案分析、现场考核、常规考试、专家考评等方法,统筹各种教学环节,调整教学计划、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改革方式、实行“毕业顶岗实习”制度等,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时间、创建工作室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综合评价教学效果,以此对实践教学改革措施进行探讨。

4.2研究方法

4.2.1普查法。以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在校生为主要调研对象,实施各种实践教学,并调查记录学生学习效果。

4.2.2成绩统计。采集相关学生的期末各科专业课试卷成绩、国家技能鉴定机构鉴定成绩、实训成绩、河北省第一届、第二届大学生插花技能大赛成绩及风景园林设计大赛等成绩,比对各类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4.2.3归纳总结。对试验数据分析整理,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

5讨论

5.1提高园林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是,开拓师生专业视野,增加动手机会。我们的经验是:多看长见识,多练长本事。经过调查,比较理想的实践教学比例应该不低于60%。

5.2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唯一和绝对的。经研究,动手练习结合相应的考核,能够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的教学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知识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以常规教学为基础,任何教学效果的取得都是各项措施及各学科潜移默化、相辅相成的结果。协调参观、实训、室内练习、参赛等不同实践形式之间的关系,并将其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参观识别是前提,规划设计、插花制作是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展览是对学习成果的显现形式。参观识别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修养;通过实训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展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5.3良好教学效果的受益者应该是学生群体。园林职业教育的优秀是为社会培养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普及园林知识和技能是该专业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参赛是一种激励策略,少数人获奖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

6课题研究价值

6.1提升了教师的职业素养。通过对课题的参与,教师收获的不只是显性成果,重要的是理念更新了,思路更加活跃,教学创新意识和参与科研的意识更加强烈。通过研究积累的工作经验,为今后在相关方面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思考、在反思中提升已成为教师研究的轨迹,通过研究,锻炼了教师的毅力、观察力、思考力、组织力、写作力等诸多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在日渐提高。

6.2提高了教学质量。以该课题研究为契机,促进了实践教学的开展,积累了大量教学植物标本,为园林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从而充实了教学内容。另外,开展一项课题,多门课程受益。课题试验地成为《花卉栽培》、《园林苗圃》、《园林植物保护》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场所,并为今后相关的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课题组老师结合所授课程,及时更新完善了相关的课件,实现了成果和经验的共享;成立学生兴趣小组和工作室,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建立了新型互动式教学模式,师生共同体验参与,实现了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了教学效果。

6.3服务于行业。通过开展此项研究,促进了学校、科研和行业部门的有效交流。

6.4美化环境。存活在校园内的试验材料正在生长开花,并将在今后校园绿化中继续发挥作用。

作者:马淑玲廖智慧单位:衡水职业技术学院

林业专业论文:林业专业合作社科技创新论文

1林业专业合作社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功能

1.1融资功能

从融资的角度来说,为了吸收更多的民间融资,资金互动活动是重要的办法,在林业专业合作社内部实行此办法,有助于农村金融问题的有效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合作金融的发展。而且,同个体的林农相比较,合作社的优势更加明显,能够获得更多的贷款,在金融机构的信任度也较高,能够提供较强的金融服务。

1.2信息传递功能

因为林业专业合作社是联系林农、林企等各方林业机构的重要纽带,保持着与科研院校之间的合作,也和林业技术部门的联系比较密切,通过与其它范围的联系合作,能够达到林业信息的有效收集和筛选,在给林农的信息传递上就显得更为便利。而且,在各个地区有了林业专业合作社,就能够更加方便进行林业信息的相互交流,有效分享林业经营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林业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林业经济的更好发展。

1.3多元化推广功能

在新形势的市场发展背景下,对于林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林农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了多次的产业结构调整,林业行业的整体经营水平也在逐渐提升。林业专业合作社是联系林农的重要纽带,可以在发展创新中充分将自身的组织优势利用起来,建立专项林农培训机制,多方推广林业的科技创新,达到林业产品的更大范围推广效果。

1.4规模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

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成员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在林业公共活动的开展中也能够获得更大的便利和支持。而且,林农通过林业专业合作社,可以接受技术上的培训,及时掌握先进的林业抚育技术,引进先进的农业产品,实现林业发展规模化的成果转化。

1.5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

在组织制度上,林业专业合作社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可以将这一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在合作社内部制定科学合理的林产品生产标准,定期开展林农技术培训,促进林农之间的技术交流,以此达到推广林业新技术的目的。同时,通过在合作社进行采购供应,可以有效促进品牌的建设,对于开拓林业发展市场有很大积极作用。

2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人才结构不合理

在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在管理人员设置上一般没有较高的学历,缺乏专业的管理理论和业务技能。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林农对于林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合作社现有的技术人员不能很好地适应林业技术发展的新变化,对于使用新技术需要面对的市场风险,不能做到有效防范,长久下去,对合作社的继续发展有着很大的不利影响。

2.2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

从整体的发展来看,现阶段的林业专业合作社还处在初步发展时期,在日常运营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规范现象存在,在合作社内部管理上没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虽然合作社设立了监事会等必要机构,但是在实际的运营中,这些机构的实效性发挥不强。而且,在现阶段合作社的服务运营中,大多停留在组织销售的层面,虽然对林农提供了必要性的技术指导,但是想要加强林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合作社还没有达到制度化的管理标准。

2.3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网络亟待建立

在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由于受到地理条件、市场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有效的市场发展平台并没有建立起来,合作社对于林业经营发展的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做出专业判断,在林业发展的技术和销售等方面,不能为林农提供有效信息。虽然随着林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这种情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就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来看,根本没有能力为建立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提供较强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3推动林业专业合作社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工作措施

3.1加强合作社的人才培养

应对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必须加强专业人才的技术培训,提升其管理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在培训的形式上,可以开展现场培训或是网络培训等多方面的培训形式,根据不同的合作社人员工作需要,制定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以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升[4]。同时,也要在合作社的发展中继续吸纳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为合作社储备充足的人才资源。

3.2加强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建设

对于合作社现行的运行机制要不断进行完善,在内部管理中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合作社的重大决策中加入民主的参与,实行投票机制,通过一人一票的公平决策,有效提升合作社的民主意识,提升合作社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要在合作社的日常运营中设立必要的监督机制,有效监督合作社内部管理人员的行为,避免出现以权谋私的情况。

3.3建立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在新形势的发展背景下,合作社应该着手建立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以便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让更多的林业企业全面了解合作社的服务。同时,合作社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外进行科技信息的,推动林农生产的标准化。而且,对于自上而下的传统林业技术推广方式也要做一定的改变,通过实施合作社和林农之间双向沟通的推广模式,引导林农积极参与到推广活动中,更好地实现林业发展的技术推广。

4结语

林业专业合作社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中,不但要有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实现有效的资本运作,还需要具备专业化的技术创新人才实现技术上的创新。同时还要加强合作社内部的组织结构建设,逐步建立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实现林业经营的科技创新,推动成果的转化应用,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

作者:王莉 单位:遵义县苟江镇林业站

林业专业论文:生产性实训的林业专业技术论文

一、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通过1~2个月的林业生产性(综合)实训,让学生实际参加林木种苗生产、森林资源调查等工作过程,使学生掌握从事林业生产的主要技术,巩固和加深对“必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提高其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养成“爱林、护林、兴林”的职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加深对林区、林业以及林业生产技术的了解。

2.课程设计:中职二年级利用4~5月份,集中派遣学生到相关校企合作企业实训1~2个月。以小组为单位,安排一名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根据企业要求完成种苗生产、森林资源调查、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相关工作任务,学生在学校委派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全面参与林业实际工作,利用山区下雨时间由企业技术人员讲授林业生产的技术要点和相关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专业与行业的对接。

3.成绩考核:实训结束后,由学生填写《实习指导手册》,独立撰写2000字以内的实训总结。由本人、小组、校内委派的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考核评价。以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并重的原则,注重过程考核,侧重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态度和技能各占55%和45%,其中,每项中考勤占10%,自我评分、小组评分各占5%,实习报告、教师评分各占10%,企业评分占15%,综合后最终形成学生的生产(综合)实习成绩。

二、调查样本和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分别对2012级现代林业生产专业、实施实训的区内林业企业进行抽样问卷调查。2012级共3个班100人、企业共11个110人,分别回收有效问卷共100份(2012级)、110份(林业企业)。调查分为学生版和企业版,问卷的项目也有所区别。项目包括:“开展生产(综合)实习的季节”、“生产(综合)实习的内容”、“是否有收获、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对学校委派的教师评价”等20个项目。

三、结果分析

1.企业对我专业参加实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能力的满意程度。就企业而言,通过实习,对我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给出的选择分别为:“满意”64%、“基本满意”36%“、满意”73%“、基本满意”27%、“满意”64%、“基本满意”36%(见图1)。企业对我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都表示满意,说明我专业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对职业能力在专业、专业基础课的渗透教学比较成功。

2.企业对我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学生是否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选择。就企业而言“,对我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的选项,认为“是”、“还可以”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0%、10%;“学生是否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选项,认为“是”、“还可以”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0%、20%(见图2)。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认为我专业教学内容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同时,也认为我专业学生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

3.学生对我专业选择的生产(综合)实习企业、企业对我专业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的满意程度。就学生而言,“对我专业选择的生产(综合)实习企业是否能满足实习需要”的选项,认为“能满足”、“基本满足”、“不满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1%、24%、5%;就企业而言,对“我专业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是否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选项,认为“能满足”、“基本满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3%、27%(见图3)。

4.学生、企业对我专业生产性(综合)实习整体的满意程度。学生对“我专业生产性(综合)实习整体是否满意”的选项,认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为99%、1%,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开展生产性(综合)的认同度较高;企业对该选项认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为82%、18%,说明我专业安排的生产(综合)实习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校内实践操作与现场实训的差距,学校、企业对学生期望值过高与学生本身存在问题的差距等。

四、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学生生产性(综合)实训对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大多数学生对现代林业专业实施的生产性(综合)实训感到满意。但是,对有些选项,如:“学生认为生产(综合)实习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否合适”的选项,有选择“不合适”的学生;“企业认为生产(综合)实习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否合适”的选项,有27%的企业选择了“基本合适”,说明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生产性(综合)实训在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总结和完善。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林业实训。林业行业属于艰苦行业,掌握林业技术离不开实践经验和时间的累积,这是林业的特性所决定的。现在的中职学生,虽然绝大多数来自林场或林区,他们很少有从事林业劳动的经历,对他们来说,高质量地完成林业实训,积累“实践性知识”就更有必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林业生产性(综合)实训除了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等现代职业能力。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安排的指导教师的总体评价较高,但是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企业技术指导缺乏教学经验,其所讲授的实践操作与校内指导教师之间有些差异。使学生认为“技术含量低”,甚至认为是“劳动课”或者不知道是按照技术指导还是按照老师的讲授去操作。由于林业行业标准的不同,必须有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下过企业锻炼的、熟悉企业业务的教师作保障。一是加强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指导能力;二是提高下派企业实践锻炼教师的数量,以满足校内和企业的对接,满足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要求,不仅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还要知道“怎么样会做的更好”。

3.加强配套保障条件建设。现代林业技术生产性(综合)实训是在“三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其优秀理念是:教学过程围绕林业生产季节安排,教学内容围绕林业岗位设计,教学场地围绕林场布置。要实现这一教学改革,必须有相应的配套保障条件作支撑。一是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逐渐向行动导向法、引导文教学法等过渡,把课堂搬到林场、林区。二是打破“学期制”的教学管理体制,根据林业生产特点安排教学活动,改变终结性评价方式。三是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训基地教学、生活条件,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提高实训质量。

作者:韩燕燕任伟单位:新疆林业学校

林业专业论文:基层林业专业技术论文

一、基层林业技术推广问题

a.基层林业的技术推广方式仍待改进由于是基层的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所以必须将国家的相关政策作为主要依据,并且针对已经完成的基层林业技术任务,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尤为重要。但是因为一些林农对此认识欠缺,总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把个人利益作为重点,从而忽视了其他问题。当然这种想法和认识都对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不断制约着它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林农对林业技术的学习积极性,有的甚至会达到无视抑或对政府的政策有所抵触,使得推广工作无法继续进行。

b.农村劳动力不断欠缺且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由于城市建设在不断的加快行进速度,使得农村的剩余人口多为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或儿童,往往老人们体质虚弱,劳动能力欠缺,有一些老人甚至已经到达行动不便的地步,更别提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了。故而,使得新技术推广工作在实行过程中,虽然会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并且有的也愿意参加,但是却难以真正做到具体的实,继而往往工作的进展十分缓慢,并且没有什么收效。

c.资金短缺一直制约着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由于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站都是一些事业性单位,其大部分的费用都是政府财政的专项拨款,一部分基层林业的技术推广站,它们的经费都和实际开支的需求有很大差距,因为在基层里开展技术推广和对技术进行指导这些工作,必需要有充足的经费来支持,这些经费的缺少使得大多数基层的林业技术推广站,其对工作缺乏动力,十分懈怠。

d.工作的队伍不太稳定、不够完善目前,因为基层林业的技术推广队伍总是不太稳定,使得技术人员的作用得不到发挥,故而有不少的基层技术人员往往都会被调去做其他的非专业性的工作,如此,技术人员就缺乏时间去对技术工作进行调研,而且他们的业务技能又不能得到锻炼,导致了严重的人才流失。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工作人员缺乏对工作的热情,往往都是在十分被动地进行他们的工作,这更加影响到基层林业的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

二、加强对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战略方法

a.积极地开展宣传组织培训活动最初,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站的领导要加强自己对“科技兴林”的认知,并且要积极的召开专门的会议,加强对工作的部署,做好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由于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十分重要,故而要使用各种不同的宣传方式,例如媒体的讲座、培训班、宣传车辆等途径,进入乡里进入村中开展宣传工作。技术人员必须亲自直接地指导农民,让他们能够真正地感受到新技术的福利,使得以后参与新项目的意愿更加强大,当地政府的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可以在贷款方面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为群众提供一些补贴都比较好,其次要吸引群众不断参与,同时如果有更多的青年能够参与其中将会更好。

b.基层林业科技推广的队伍要不断建设基层的林业科技的推广工作中,一般人数偏少,其知识的结构也比较老化,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故而要不断进行林业科技队伍的建设工作,不断优化队伍的结构,保证工作队伍比较年轻,有知识开始必须改革用人机制,需要取用聘任制,遵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再则进行公开的招聘或者竞聘上岗的形式,选取卓越的技术人员,一起在基层林业队伍当中不断进取,其次仍旧要对在岗人员不断开展培训,保证他们的知识结构可以有所优化,能够掌握到更加多的新技术,使得自身的工作队伍整体的素质不断提高,同时要经常组织一些科技下乡的活动,确保技术人员和林农知识可以有效的对接起来,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最后在管理的层面上,也要渐渐的培养资格认证、拿证上岗工作的机制,使得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水平,整体都能够不断的提升,必须使用一套十分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把工作人员业绩和群众的评价一起放到考核范围之内,并且要将考核的结果同薪资的收入水平、职务的评定以及奖惩等相互挂钩,便于使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有所加强。

C.工作的开展要与农村的实际相结合之前的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一般主要是靠政府的主导再去实施,现在必须将这一局面彻底的改变,要做到充分的与农村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实际需求相挂钩,把技术的推广加强同企业、高等院校和相关的研究所等不同的单位相联系起来,做到保证林业的技术推广工作可以把有偿与无偿服务都结合到一起。因为农村群众的思想觉悟都有所提高,林农更加需要得到一些利益回报,不然他们不会再有兴趣去参加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所以,当地的政府必须充分的把公益性和利益性结合起来,把每个推广项目的科学论证实行起来,保证可以深入的了解林农和市场的需求技术,再去推广这种技术,同时,要把市场和林农想不不到的技术和林业技术推广站考虑到里面,以便能够提供更好地技术服务。

d.把实用技术的推广作为重点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的关键和主要方式是把开展有关的实用技术培训作为重点对象。同时,要把培养出林业科技示范的带头人当作能够使林业新技术推广更好的切入点,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必须通过农民才能够实现。故而,必须做好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并且要靠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实用技术的培训活动可以使农民得到更为有用的生产技术,同时可以指导他们使用新技术实行科学的生产。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加强市场的竞争力作为首要目标。其次林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更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实行,同时要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具有有针对性。同时,更要依据新形势的进展,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实践,以求能够探索出更为适合林业技术的培训工作的新方法,要不断的利用培训和示范效果,使得林农的科技意识有所提高,为形成科技的重要质量和效益的观念做贡献,继而把科技致富的思路深深的植入到广大林农的心中

E.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对于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体制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必须大量投入资金,使得林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可以更为有确定性。在资金的来源上,不仅仅只靠政府财政的补贴划拨,还要想依托对加强技术合作、技术示范以及技术的培训等,将专家请进家中,使得林农可以拥有更为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不断的提高林业的经营水平,使得经济效应能够上升。同时要对其进行补贴,使得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一直在提高的同时,还能更进一步。因为政策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增加,种植的补贴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林农的意识得到了精心照料,这对于实现林业产业发展是一种最基本的动力。

三、结语

就目前而言,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不仅是基层的林业创新体系的主要组成,也是将我国林业的科技研究理论成果和生产力结合起来的主要枢纽。故而,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将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作为重点。

作者:马会阳单位:南召县辛荑产业办公室

林业专业论文:林业专业课教学方式分析

作者:李景文李俊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在进行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并开展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而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是国内外一流研究型大学教学的普遍作法[1-2]。为适应高校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需要,作为教师如何针对自己所承担的课程进行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是目前很多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研究内容。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的,是指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教学体系[1]。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林业高等学校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如何进行专业课的研究型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3]。本文结合“保护生物学”课程,对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一、研究型教学改革所针对的问题

研究型教学是针对研究型大学建设对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需求。研究型大学突出科研成果产出和高质量的学生培养。在研究型大学中,教学过程必须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潜力的开发,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因此,研究型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有很高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目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虽然有很好的理论基础,但缺乏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能力。而出现这种现象与本科阶段的培养模式有很大的关系。

改变传统的灌输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和课堂的优秀。当前,学生因就业等压力的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学生经常逃课。而研究型教学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督促这部分学生的学习。

研究型教学是建设和谐课堂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的和谐在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为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同时,高校良好学术氛围的营造在于学校科研水平和校园文化的传承,而学生则是校园文化舞台上最直接的和最活跃的部分。½研究型教学是对教师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强化科研素质的一种鞭策。

二、研究型教学对课程理论体系的要求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一种综合的教学模式[4],它要求在教学中有一个适应研究型教学总体的设计:包括课程的整体理论体系、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自我实践能力的模式等[5],并能达到培养学生具有全面而扎实的基础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的目的。而在上述问题中,课程整体思路和理论体系是研究型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研究型教学应具有严格而科学的课程思路,需要设计一个具有研究型思路的课程理论体系。以“保护生物学”的教学为例,该课程的优秀内容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动态规律与保护。因此,教学必须结合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相关工程建设对人才的需要。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很快,缺乏从事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以及动植物保护的专业人才。在这个前提下,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从理论层面上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生物多样性规律与形成机制,并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进行物种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等实践层面的实际问题。而且两个层面之间又是相辅相成的,理论层面是科技支撑,而应用层面上则不断为理论的发展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教学中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把理论与保护实践结合起来,并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和实习进行实际应用,这就是该课程整体的理论体系,见图1。所要实现的教学目的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和思考,掌握基础理论,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前沿和动态,并进行相关技术的具体操作。对于教材每章内容,也要有一个具体设计。例如,物种多样性这一章的教学内容,我们要从维持和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前提出发,通过引入具体的案例,加深学生对物种多样性含义和特点的认识和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讲解需要列举很多具体的研究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认识和理解影响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使学生注意未来研究与应用的关键科学问题,从而掌握从那些方面入手,对特定区域的物种多样性状况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方法。

三、研究型教学的理念

正确的教学理念是研究型教学的灵魂,而师生角色转变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是研究型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师在研究型教学中的角色

研究型教学应该突出学习方法、学术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不是简单地“教”,而更重要的是“导”。这里,“导”的含义首先是引导学生改变以往学习中一些被动的习惯,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其次是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再次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大学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学到知识是教学所追求的根本,但在班级里培养出一些精英学生更为重要。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如何来“导”呢?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是重要的,包括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个人修养等诸多方面。在教学中,突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课下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去思考和解决。这样,不但能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也能提升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突出前沿性,以科研促教学

研究型教学的内容一定要具有前沿性,这也是学生的兴趣点所在。“保护生物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新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不断涌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查阅相关科学期刊和著作,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在科研过程中,对收集的材料和科研成果进行整理,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案例或新的教学内容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同时,也可把一些自己科研中相关的研究内容安排给学生去完成。例如,我们在做特定区域生物多样性分析时,很多外业调查、数据分析和整理都是安排学生来完成的。学生感觉收获很大,一些学生因此就选择这些研究方向做相关毕业设计和继续深造。此外,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查阅资料,给学生指定必要的课外阅读资料,解决课时相对少、很多内容无法展开讲解的问题。为督促学生查阅学术期刊和专著,在教学中注重提出一些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以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来完成。通过这种方式,不但使学生学到更多更系统的知识,而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拓展院校资源共享的途径

一个教师的科研领域和能力是有限的,为了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更新的知识,开放式教学模式是可以尝试的。我们具体的作法是:成立课程教学组,一门课教学可以由2名以上的教师来完成;鼓励学生到附近的科研院所去听学术报告;邀请该课程所涉及领域的专家来作报告。例如,在教学和实习中,我们曾邀请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国家林业局保护司的领导以及保护区工作人员为学生讲解相关保护与管理的问题,效果很好。

四、研究型教学授课与考评模式

(一)研究型授课模式

如何体现研究型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呢?我们经过多年的尝试,总结出了典型案例法教学:在理论讲解中,以一个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例,由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并进行思考;而后组织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学生可以单独发言,也可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再把实际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对照,发现学生的创新点以及认识的局限性,结合这些问题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精讲。具体概括为:结合实际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教师讲解问题+内容的总结和延伸等“4步曲模式”。例如,在讲解重点内容小种群保护问题时,我们采用了图2所示的课程设计。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实践表明,这种方式使课堂氛围很活跃,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我们查阅了近3年来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见表1),教学评价分数稳步提高。作者本人也获得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的二等奖。

(二)考评模式

评定学生的成绩,一般的作法是根据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的成绩进行评定,而平时成绩主要为学生的考勤结果。为了增强改革后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成绩评定中,我们采用了“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课程论文”的方式。平时成绩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如课程论文和设计作业得到A+的成绩,在期末考试中可获得一定的加分。改变以往单纯地以期末成绩为主的评定模式,从多角度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成绩反映不仅是期末考试的情况,而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表现,评定结果更客观。目的是使学生把精力用在课堂中,不是简单为期末考试而学习。教学改革前后成绩评定方法比较见表2。

五、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是研究型教学的根本目标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只有课堂的教学是不够的,必须给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的机会。以“保护生物学”为例,该课程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和防治外来物种侵入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我们利用科研与实习基地的条件,吸收学生参与相关教师的科研工作。例如,我们曾先后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多个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和保护区规划与管理的研究工作,包括外业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保护与规划方案设计、制图等。通过参加调研,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学生的研究成果已在科技期刊上发表,并在学校的学术论文和实践设计评比中获奖。

研究型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同时要引导学生了解该学科国内外发展状况、代表的事件和人物、重要的出版物、重要的网络资料、国内外重要的保护工程、未来就业和深造可供选择的国内外相关单位和组织等。这些背景知识的学习对未来就业是很必要的。

六、研究型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经过近3年的研究型教学探索,我们建立和完善了适合研究型教学的课程理论体系,并出版了教材。同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保护生物学”课程已成为一门受到各专业学生欢迎的课程,学生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是,在教学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和继续研究的问题。

如何把课程融入到教学团队的研究型教学体系中,是专业课研究型教学要注意的问题,毕竟学生的专业教育不是单纯的一门课。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对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全面提升,所以需要不同专业课之间的相互配合。

研究型教学还需要配套的条件,如实验室、网络资源、研究与实习基地等条件的支持。也就是说,研究型教学突出主动性和创新性培养,不仅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理论体系与方法,还需要一个完整的教学服务体系。

开展研究型教学对教师的科研素质和教学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很好的科研积累,把握研究领域的动态。如果教师不能灵活把握课堂气氛,有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研究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比一般的教学模式会更差。

林业专业论文:林业技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育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林业技术专业是我国林业职业院校的传统专业,近年来,随着“3S”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林业生产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就为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深深地体会到:培养高素质林业职业技术人才,对于提高林业行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林业行业人才队伍结构,激发林业行业人才队伍活力,推动林业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打赢林业生态建设攻坚战,为我国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探索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以及培养其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林业技术专业教学值得探讨的课题。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涉及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结构、专业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实践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因此如何加强这些方面的建设,是强化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

1社会对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随着“3S”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社会对林业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要具备林业生产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林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资源调查、林业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短,需要接触或掌握的技术和设备却越来越多;许多在林业生产中已广泛使用或正在普及的新技术,学生在学校很难接触到。不同的岗位可能对实践能力有不同要求,但总的来说,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合格人才应具备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资源调查等方面的能力。

2提高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途径

2.1提高职业素质的途径

2.1.1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充分利用社会大环境,努力营造校园小环境,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首先,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或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发激情,形式要灵活多样。其次,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社团文化建设,多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己有场地和资源,从各个方面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2.1.2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在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中,文化课学习成绩与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职业发展潜力相比,更着重后者。因此,我们通过大型校园文化活动来锻炼学生的上述能力,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例如:通过主题演讲、征文活动、读书汇报系列活动来牵引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学习兴趣,提高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和读书习惯;通过举办主题讲座、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

2.1.3培养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从业者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就是要求林业技术学生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树立爱林、造林、护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林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和敬业意识是在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指导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是进行我国林业建设、发展林业科技教育、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方面,都会表现出的对林业事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义务感、荣誉感。

2.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与其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其优秀,好奇心、想象力、冒险性、挑战性、自信心、独立性等个性心理品质是它的非智力因素。高等职业学校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内涵。实践能力主要指知识转化为能力,即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它的实质就是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2.2.1变封闭式教学为培养实践能力教学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为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在课堂的基本结构中,重学生学习过程,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培养能力的过程。开展情境教学,创设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逐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多向思考、科学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发现信息、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发展其创造力,同时教给学生发现的方法,包括观察发现、模型发现、相似发现等发现方法。这样,学生就能更有目的地、更自觉地进行发现活动并取得发现成果。显然,伴随着这一学习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便得到发展提高。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技能及实现创造目标的手段和桥梁,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森林调查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亲自实践,搜集数据,整理、加工和应用所取得的各种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锻炼了科学思维,培养了不断创新的实践能力。

2.2.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习、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我系以项目为纽带,开展“项目教学”,积极为林业行业基层单位和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有效地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工作。例如,林业技术专业的教师结合教学实习,大力开展对外科技服务,先后承担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等项目。例如:2010年以来,林业技术专业的师生完成了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面积有一百多万亩。现在林业技术专业师生正在进行甘肃省陇南市成县二类调查,面积一百多万亩,参加教师6人次,参加学生50多人次。“项目教学”既锻炼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又大力支持了地方的林业建设。同时“,项目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实用的专业技能,而且能使学生耐心细致、吃苦耐劳等工作作风得到有效的培养。林业技术专业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实现了与用人单位零距离的接触,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实践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2.2.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老师将所承担的科研课题从中选出子课题,部分同学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老师将科研课题的内容和方法介绍给学生,并向他们讲授科研资料的积累、设计及论文的写作、撰稿、发表等,让他们直接参与到科研课题中,这样不仅使同学们亲历了一次科研活动,也较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研究潜力和学习欲望。林业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思想素质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通过深入农村,使不少同学真正认识到我国广大农村的落后状况和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到林业建设在生态建设中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学们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于实际,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

3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各类项目较少,能参与的学生数量较少,绝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机会得到锻炼。今后,我系准备增加开放的项目,使更多的学生能有机会参与到实训室中来,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促进我系的科研工作,争取多出成果。但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研究和探索。只要我们坚定改革的信念,认真研究和探索,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指导下,一定能摸索出一套科学管理的机制,促进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推进。

林业专业论文:探求林业经济专业建设路径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林业中的普遍应用,林业发展方式发生了明显转变,林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功能得到全社会更为深入的认识。这都推动林业进入到现代林业发展阶段。为了建设好现代林业,应推动进入林业领域的生产要素数量不断增长以及促使不同要素的利用和组织效率不断提升,从而提高林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开展理论创新及其对林业实践的指导,培养适合林业实际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对现代林业建设的含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现代林业建设的特殊性,以及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性质和基本属性;并针对现代林业建设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提出的挑战和带来的机遇,提出了推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现代林业建设的含义

早在1996年,著名林业经济学家张建国先生就将现代林业界定为“在现代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用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管理方法经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林业”[1]。随着林业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深入,现代林业的定义又拓展为“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为前提,实现林业资源、环境和产业协调发展以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林业”[2]。在近10余年中,屡有学者对现代林业进行再定义,有的侧重于现代林业的功能,有的侧重于以生产力水平和发展方式来界定,有的侧重于以生态理念为指导[3]。

基于上述关于现代林业的界定,并结合林业发展的长期性和不均衡性等特点,笔者将现代林业定义为:随着社会对森林演进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基于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广泛采用现代科技保护、生产、经营利用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以显著提升林地的生产力水平,促进社会公众的参与以及提升社会公众的森林生态文明认知;并建立科学的林业发展政策保障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追求通过森林多功能利用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

与传统林业相比较,在现代林业的建设中,物质产出、社会支撑和环境服务等多重利益交织在一起,从而使现代林业具有特殊性[4],具体表现为林业的功能和地位、林业的经营思想、林业发展的驱动力、林业的发展环境等都发生了变化。

第一,林业功能和地位的变化。森林在维护人类生存环境、提供生态服务、解决生态危机、保障木材供给、促进区域发展和减少贫困等方面的功能得到广泛认知,现代林业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第二,林业经营思想的变化。现代林业经营思想以尊重林业发展的自然规律为基础,将森林资源的经营利用主体从资源所有者拓展到社会各层面,促使经营目标更加多元化和社会化、经营手段更加现代化、经营客体更加多样化和系统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更加公平化。

第三,林业发展驱动力的变化。科技发展已成为现代林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成为解决现代社会发展中森林多功能需求间矛盾的最重要手段,成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进而使得林业科技发展水平已成为现代林业发展水平最重要的判定标准之一[5]。

第四,现代林业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随着人类社会全面进入工业化文明时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严峻。同时,森林对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开始真正得到认识,林业已从资源、产业等物质形态上升到文化、文明等精神层面。林业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对林业认识的发展,都使现代林业的发展得到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支持,也使现代林业的建设更容易汇集社会资源。与此同时,现代林业的发展也更需要创建新的社会参与机制,更加注重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实现。

当前,现代林业建设在国家决策中已得到体现,并成为调整我国林业工作基本思路的指导思想[6]。基于此,我国将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促进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属性

在我国的学科分类中,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属于管理学门类,是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在科学研究领域方面,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是以林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系列相关科学所组成的科学体系,主要涵盖了林业经济、林业管理和林业政策3大领域。其中,林业经济学是林业经济管理科学体系中的优秀内容,是从一般经济理论的角度解释林业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中发挥着基础作用。

由于历史的原因,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一直被划为林学学科或管理学科,这导致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理论基础、方法体系、知识结构等方面的构建存在不足,影响了学科的人才培养,也制约了学科服务林业实践的成效。

现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属性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其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为经济问题,或是具有经济属性的问题,已经从林业资源配置拓展为林业经济发展规律与问题的探索以及林业发展政策研究,且研究命题多着眼于探寻经济规律。

第二,其学科领域中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源于经济学科的相关科学,如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第三,近年来,一些国家把林业经济研究归类为资源经济学研究的特定领域,从而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定位为应用经济学科的范畴。第四,就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实践而言,主要命题大多属于应用经济学研究领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以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为研究对象或出发点[7]。

综上所述,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定位为应用经济学科,在微观上主要研究林业的市场经济行为、资源在市场价格或价值杠杆作用下的最佳配置问题;在宏观上主要研究林业发展中利益分配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以探寻现代林业建设中的经济规律,并指导现代林业建设的顺利推进。由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不仅涵盖科研工作,还涉及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等,所以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着眼于培养能运用经济学和林学等基础理论和方法解释林业经济活动现状背后的经济规律并对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指导以提高林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推动林业多重功能完好实现的专门人才。因此,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定位为应用经济学学科的范畴符合学科规律,也符合国际和我国的林业实践。

当前,我国把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归于管理门类的农林经济一级学科,主要着眼于学科管理;而在进行具体的学科建设时,应从基于应用经济学科的角度出发系统地构建学科的理论体系。

三、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

正确地认识林业对把握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非常重要[7]。建设现代林业不仅拓展了林业经济活动的范畴,也转变了林业经济活动的方式,使林业经济发展的内涵不断深化,进而也推动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

(一)林业经济研究领域的拓展

现代林业经济活动边界的延伸赋予了林业经济研究更广阔的空间。现代林业经济活动已从传统的以木材等森林资源为主的营林和加工制造活动不断拓展至非木材林产品经济、森林生态经济、森林资源与环境经济、林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生态文明等新领域;相关研究呈现出国际合作不断加强的趋势,并深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政府行为的重要领域。这就要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寻求视角选择的创新,实现学科领域的拓展。

不仅如此,从价值形式和利益分配机制的角度而言,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特征还体现在森林和林业价值内涵的拓展以及价值实现形式的变化上。当前,森林及林业的价值形态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公益价值上,基于市场的价值实现形式和非市场的价值实现形式成为林业资源配置的双重机制,从而导致林业收益分配机制的变化。这就要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现代林业利益分配中,从生态补偿、政策性利益倾斜、资源权属及权益的制度性改革和调整等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二)林业经济研究视角的丰富

现代林业经济活动主体和客体的多元化使得林业经济研究的视角更加丰富,并要求跨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加速融合。现代林业经济活动的主体已从资源的所有者、生产经营者等“经济人”主体,拓展到林业的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和国际行为。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林业经济活动主体范围的延伸及性质的多元化使现代林业的发展更具整体性、系统性、社会性,并促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将研究视角进一步拓展到森林资源的价值属性、经济资源配置方式、林业利益分配机制以及政府和社会在林业发展中的责任等方面。

与此同时,现代林业的发展使林业经济活动的客体从森林资源及其他林业生产资料拓展到森林生态系统、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层面,并延伸到生态文化产品供给和生态文明发展的层面。林业经济活动客体的拓展和变化,特别是公益性经济活动的增加和政府行为的广泛介入,使林业经济学对林业经济活动规律及问题的研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从客观上要求林业经济学理论体系应更多地引入相关的经济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使公共管理学、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社会学与传统林业经济学的交叉和融合进一步加快。

(三)林业经济研究命题的多样化

林业经济活动组织形式的创新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命题更为多样化。林业经济活动传统的组织形式是以生产经营者为主体,以不同类型的企业组织形式为基础,诸如国有林业企业(国有森林工业企业)、国有林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集体林业经营组织、以林农为主体的私有林经营组织、基于各类承包和股份合作的经营组织等。随着现代林业的发展,林业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以产权清晰、经营主体明确为特征的林业企业组织形式更加完善,而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林业管理事业部门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经济活动组织的属性。此外,越来越多的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参与到林业经济活动中,进一步丰富了林业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林业经济活动组织形式的变化,既体现了社会林业责任体系和利益体系的变化,也必然对林业经济发展管理体制及相关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出要求。因此,从林业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必须加强林业管理体制、林业经济活动参与机制的研究,并发展其相关理论。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对学科本身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学科需要寻求理论创新,为在新领域开展研究工作提供支撑;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对新领域的持续关注和研究,推动学科理论体系和框架的完善。此外,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对教学、人才培养等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重点及其保障体系的建设

现代林业的发展和变化势必导致林业经济活动的内涵、形式和过程发生变化,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更具紧迫性。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工作应具有侧重点,并通过体系建设为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一)学科建设的重点

为了促使学科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林业建设,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重点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加强教学和人才培养

根据林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以培养研究生为主,本科人才的培养主要为培养研究生奠定基础。因此,要对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模式重新进行确定;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应更加注重经济学及方法论知识的传授,并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2.加强理论研究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注重将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林业进行关联和结合,构建起以林业经济学为基础,以林业管理学、林业政策学、森林资源经济学、林区社会学、林业区域经济学、森林生态经济学等为分支的学科理论体系;并积极引入和导入经济学方法在林业经济理论研究中的应用性研究案例,为今后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8]。

3.加强实证研究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结合国家现代林业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并注意研究的持续性和系统性;同时,可根据各高等院校的优势和地域特点,形成既各有特色又整体协调的研究格局。

4.加强队伍建设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增加经济学类人才的引入,并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注重现有学科人才科研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培养一批在国内和国际层面有一定影响力的林业经济学家。

5.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国内层面,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加强与农业经济、生态环境等领域相关学科的交流,寻求跨学科的科研合作;在国际层面,应重视引入国际林业经济前沿理论知识,并与国外同领域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提高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二)保障体系的建设

在开展上述重点建设的同时,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还应加强现代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为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就现代教学体系的建设而言,应注重人才培养方法的创新,将教学内容与现代林业建设紧密结合,培养符合现代林业建设需求、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就现代科研体系的建设而言,应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的结合,提高研究人员服务林业实践的能力,并使其通过参与实践提高理论研究水平的能力[9]。

当前,现代林业的建设步伐不断加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得到了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学科被列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建设方面也得到了有力的支持。然而,就林业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而言,目前只有北京林业大学一所林业高等院校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被列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不仅如此,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系建设所面临的困难,例如学科分类的问题,可能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解决。因此,作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应继续致力于学科建设,推动学科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林业建设。

林业专业论文: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素质培养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一种针对职业岗位的专门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林业职业技术人才,对于提高林业行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林业行业人才队伍结构,激发林业行业人才队伍活力,推动林业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打赢林业生态建设攻坚战,为我国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探索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以及培养其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培养出高素质的林业高技能专门人才,以便能更好地为林业建设和生态建设服务。

1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从素质与培养目标指向性相关度而言,职业素质一般可分为专业性职业素质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两大类。专业性职业素质通常是指与从事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所特有的知识和技能等;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一般是指除专业性的知识、技能之外的职业文化知识、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必备人格等。

2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2.1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从业者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作为林业高职生应具备以下职业意识。

2.1.1敬业意识

爱岗敬业就是要求林业技术学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树立爱林、造林、护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1.2奉献意识

奉献,是一种只有付出不求任何回报、不计个人得失的一种精神和理念,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岗位敬业奉献,就是对于本职岗位,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忠于职守。干林,爱林,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创造社会价值,为林业建设和生态建设做出贡献。

2.1.3艰苦创业意识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同时,林业也是艰苦行业,对林业高职学生来说,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成就一番事业,尤其要具备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

总之,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林业行业精神,此处,还需具备竞争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等。

2.2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林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在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指导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是进行我国林业建设、发展林业科技教育、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方面,都会表现出的对林业事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义务感、荣誉感和职业良心的总体规范纲领。

2.2.1保护森林,热爱自然,维护生态环境

森林就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森林能否得到保护,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人民生活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保护和利用好现有森林资源,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为子孙后代造福,是林业从业人员的道德职责。

2.2.2秉公事林,艰苦奋斗,献身林业事业

林业从业人员以林为业,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来履行对社会和国家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秉公办事,坚持原则,以林为公,不谋私利,把自己的一切与林业事业融为一体,是林业从业人员应遵循的重要道德规范。

2.2.3尊重科学,规范管理,按客观规律办事

是否掌握林业科学文化知识,既代表一个林业工作者的素质,还涉及到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关系问题。林业劳动者应立足于林业的特殊性去寻找其客观规律,林业劳动者从事的是一个多学科的、知识密集型的综合性行业,必须具备严谨、求实、刻苦的科学态度。

2.3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由力包括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创新能力三方面,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2.3.1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林业技术学生的专业能力是指具有林业专业所必需的单项和综合的知识与技能,能分析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能力:具有熟练识别常见森林植物和采集制作植物标本的能力;具有森林植物调查及森林土壤调查与速测的能力;具有种苗生产经营的能力;具有森林营造和森林抚育经营的能力;具有森林保护的能力;具有森林资源设计调查的能力;具有运用林业政策与法规的等能力。

2.3.2通用能力

指专业能力之外,对现代生产和劳动者个人未来发展始终起作用的能力。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策划管理能力、组织实施能力等。

2.3.3创新能力

是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树立新观念、开发新产品、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局面的能力。是在学校获得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的迁移和发展。刨新能力与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工作能力等。

3培养和提高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3.1加强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熏陶,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3.1.1加强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新生入学后,要多渠道,多形式做好学生的专业教育,让他们很好地了解林业行业的特点,明确要从事林业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的林业职业意识。比如:我们主要是以专业教师作讲座、聘请校友作报告、实地参观等形式做好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工作,以培养学生职业意识。3.1.2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中,文化课学习成绩与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职业发展潜力相比,更着重后者。因此,我们通过大型校园文化活动来锻炼学生的上述能力,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例如:通过主题演讲、征文活动、读书汇报系列活动来牵引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学习兴趣,提高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和读书习惯;通过举办主题讲座、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

3.1.3聘请企业领导到学校举办企业文化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

为了让学生了解林业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增强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使学生及时掌握企业需求与学生现有水平的差距。激发他们自觉参与综合素质养成的各项训练,我们邀请广西金桂林业公司等林业公司领导到学校作专题讲座,让学生和公司的领导们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让学生了解到了企业的要求,从而激发了学生自我寻找差距、自觉制定个人学习目标的积极性。

3.2搭建多种平台,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3.2.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提供有力的保证

高职林业院校教师应具备多种能力,体现在教学研究、实践动手、社会交往、开拓创新等方面。以教学为研究对象,科学地组织、设计、管理、选择教法,优化教学过程;以专业为研究对象,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活动,推动生产的发展。专业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前提和保证。

3.2.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性职业素质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习、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我系以项目为纽带,开展“项目教学”,积极为林业行业基层单位和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有效地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工作。例如,林业技术专业的老师以具有广西林业行业调查规划设计“乙级”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室”为依托,结合教学实习,大力开展对外科技服务,承担广西各市、县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等项目。2003年以来,完成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任务113项,参加教师656多人次,参加学生1600多人次。“项目教学”既锻炼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又大力支持了地方的林业建设。同时,“项目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实用的专业技能,而且能使学生的耐心细致、吃苦耐劳等工作作风得到有效的培养。林业技术专业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实现了与用人单位零距离的接触,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职业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

3.2.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林业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思想素质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通过深入农村,使不少同学真正认识到我国广大农村的落后状况和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到林业建设在生态建设中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了展中的重要作用。同学们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于实际,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4探索合理的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具有指导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的结果应该得到学校的认可、学生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可,评价的结果应该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我们在对林业局、林场、林业公司等用人单位的调查中,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单位对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其实是大同小异的,都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即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所以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应当建立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并重的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中专业能力可以用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办法来认定,职业素质、通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靠职业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和环境条件来培养。总之,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林业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林业专业论文: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

当前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分山到户后,商品林林地细碎化经营的问题成为阻碍农民增收、资源增长、林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而积极引导林农成立林业合作社,或将自家细碎的林地向林业合作社集中流转或托管,不失为一种提高林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的有效措施。本文试着综合分析当前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建议对策。

一、制约当前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因素

1、合作社能人缺乏。目前,农村缺乏懂技术、有一定的销售网络、组织能力强、信息灵通、乐于奉献的能人来发起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另外,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低,难以吸纳人才,造成“有能力的人留不住,没能力的人担不起大任”。

2、林农合作积极性有待提高。主要是因为林业生产经营周期长,见效慢,大部分农民未尝到经营林地的甜头,青壮劳力大量外出进城务工,在家从事林业生产者多为“九九”、“三八”部队(老人、妇女),他们的合作和创新意识淡薄。且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刚起步,规模小,数量少,林农的参社积极性不高,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有的仅仅登记注册一下,只是为了套取上级扶持资金,根本没有开展实质性的经营。

3、合作社资金紧缺。植树造林、抚育管理、防火、防治病虫害等各项经营生产都需要资金。对林地进行集约化经营林农缺少的就是资金。但是当前对于一般规模的林业合作社,由于其大多自身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承担债权债务的能力弱,很难获得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

4、监管机制不健全。监管部门不明确或多头管理。目前林业专业合作社到底归林业部门还是工商部门监管尚未明确,林业专业合作社成立和注册未到林业部门备案,合作社了解上级政策和外界信息不畅通,得到的政策和资金等扶持力度不足,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配套扶持政策,但难以落实。由于缺少项目、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造成合作社凝聚力弱。

5、合作社的示范效应远未发挥。我市参加林业合作社的农户数量不多,社员年龄偏大,区域跨度小,多数合作社与林农是松散的供应或契约关系,经营品种较单一,农民仅把目光盯在经营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上,还属于初期的起步阶段,其效果还未显现。连基本的解决本地农林产品卖难和生产资料买难以及服务难的问题的作用还未充分显现,因此其示范性及辐射性在当地都很小,更别说带动跨村或跨乡镇的区域性合作联盟的发展了。林业合作社普遍存在缺资金、少技术,经济总量不高的问题,难以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

6、合作社基础建设薄弱。大多数林业合作社的办公场所基本为合作社成员提供的房屋,办公条件简易,运转不畅;合作社建设标准化水平低。

二、改进林业合作社的建议对策

针对当前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上述制约因素,笔者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希望对今后各地林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参考。

1、积极宣传引导

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对林农以及合作社管理者进行政策宣传和技术培训,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提高他们经的营管理水平,从而解放思想,成为带领林农致富、建设新农村的骨干力量。同时,通过大力宣传发动,使林农认识到成立林业合作社既可提高林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又可为社会资金投入林业建设疏通渠道,提供平台,加速造林育林步伐,实现林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效增加林农收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多丰收。是生态和民生共赢的共同体。二是培育典型示范。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一批在当地优势明显、运行流畅、操作规范、影响较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合作社,树立典型样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群众看到成功的合作社的经营模版,向榜样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经营水平。三是开展评先争优活动,政府搭建平台,让林业专业合作社有自我展示、自我宣传、自我服务机会,促进合作社与政府、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林农之间的交流。使林业专业合作社成为“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的新型经营主体。

2、制定各项优惠政策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国家林业局关于促进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中央相关文件等法律政策,从根本上加大对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建议政府部门对具备一定条件的合作社,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开办资金、管理设备以及基础设施项目上的无偿支持:林业部门在工程建设、科技推广等林业项目方面,给予扶持:在林木种苗补贴、造林抚育补贴、贷款贴息补贴、政策性森林保险补贴、农林机具补贴、科技推广项目等方面优先立项安排,帮助其自主编制森林经营方案以满足其对采伐指标的需要,支持其开展林产品商标注册、品牌创建、质量标准与认证等活动;财税部门整合涉农项目倾斜支持林业专业合作社开展科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农林产品加工开发等活动,对符合条件的林业专业合作社,减免税费,扶持林业合作社做大做强。

3、规范内部运作机制

运行机制是林业专业合作社的优秀和灵魂。俗话说:“打铁还得靠自身硬”,只有自身机制健全、管理规范,才有持久稳定的发展保障。要建立健全合作社章程,以林地量化或作价入股形成利益共同体,由合作社组织经营或统一对外发包、出租,所得收益按股份进行分配,建立“林地变股权、林农当股东、收益有分红”机制。鼓励以村(组)为单位组建林地股份合作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开展联合与合作,形成着眼市场需求、面向市场生产、适应市场竞争、充满内在活力的新型林业合作社。

4、明确监管职能

当前林业合作社存在“那个部门都可以管,又那个部门都管不着”的现象。建议明确监管部门,涉及那个部门的专业合作社注册前应到相应部门备案,建立林业合作示范社定期监测、动态管理制度,以便使上下信息贯通,有利于上级政策及时传达,项目扶持及时到位。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包括管理、政策宣传、技术等多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合作社成员的整体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充分发挥合作社带动农民发家致富的作用。

5、加强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改善合作社办公条件,建议充分利用乡、村公用的闲置房屋,作为合作社的办公场所,既解决合作社的办公条件,也可以增加合作社与乡、村的相互联系。总之,当前林业专业合作社还在起步阶段,还存在规模小、实力弱、效益差、运作不够规范、示范带动作用还远未发挥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切实加强领导,各方通力协作,强化措施,扶持推动林业专业合作社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聂荣涛 单位:伊春管理局营林局

林业专业论文: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机遇

过去和现在是未来发展的基础: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是根植于计划经济时代,以前苏联为模本而建立起来的,从而注定了它的先天不足。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及发达国家林学和林业发展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借鉴,我们也探索着改革。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给学科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方向,并随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学科的规范,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铺平了道路。

1.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面临的问题

1.1理论体系建设滞后

当前,学科边界更加模糊,涵盖了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与林业相关的大多数命题。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更为鲜明。不仅如此,针对宏观和政策层面问题的关注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的要求也更高。具体而言,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主导下,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上的林业经济模型存在严重缺陷,而需综合运用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经济理论对理论体系进行重构。相对于学科领域中的林业经济实践,学科体系理论体系构建工作存在滞后,导致相关研究工作开展和人才培养缺乏系统的理论作为支撑。

1.2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当前,受到理论界关注的林业经济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碳汇等方面,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而言。多数研究忽视了改革的目的与本质,从而忽略了改革对集体林经营方式和效率的影响等关键命题,使得研究成果难以成为政策优化和决策选择的科学依据。

1.3人才培养工作与实践脱节

事实表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同学对专业认同度低,不愿意在学科领域中进行就业。如果学不致用,导致学科建设耗费的人力和财力等资源配置低效,也使得学科长期发展缺乏持续动力。上述问题的存在表明现行的教学等人才培养工作与实践存在脱节。在林业实践中,学科毕业生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综合能力与以往可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而要求教学活动应与时俱进。诸如,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是当前林业实践中较为活跃的一项经济活动,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不仅应需要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更需要通过参与林业实践来固化理论学习的成果。

2.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面临的机遇

2.1森林资源多种效益共同实现的发展机遇

森林资源既是经济资源,又是生态资源,在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具有双重功能,决定了林业在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地位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根据《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我国森林经营将延续分类经营模式,将森林继续按用途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体系。就此,公益林和商品林的比重应如何设定,商品林经营收益如何分配,公益林管理权、责、利如何对应,都为学科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2.2森林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创造的发展机遇森林资源经营理论与模式是林业经济学

发展早期就关注的问题,也是研究和积累最多的领域,但森林资源经营具有较大的动态发展性,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条件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需求变化,在限定资源及生态环境下经营理论及模式都应作出适当调整。我国森林资源相对贫乏,单位森林质量不高。森林面积的增加而言,需在明确土地边际替代率的基础上,理顺现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经济关系。就森林蓄积量的增加而言,则需在明确不同经营模式效率的基础上,需求最佳的森林资源经营模式。

2.3森林资源权属结构优化创造的发展机遇森林资源等是林业经济研究的基本范畴。

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森林资源价值属性、产权结构、产权制度安排以及基于产权的生产组织和经济活动资源配置是林业经济重要基础理论。我国林业经济改革与发展涉及越来越多资源产权制度层面的问题。有待学科进一步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以更好的服务于国家林业改革需要。在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集体林地、林木权属得到了进一步清晰。与此同时,森林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加,而单位主体生产经营规模快速下降,与林业生产经营活动需要的规模经济不相符。不仅如此,此次改革后,集体林资源经营产生的经济收益是否增长,经济收益的分配是否更为合理,尚缺乏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也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契机。

2.4林业行业弱质性创造的发展机遇

由于林业兼具产业和公益双重属性,林业经济发展受非市场因素影响和制约较多,导致林业经济活动具有特殊性。此外,林业还具有生产的长周期性,效益及收益实现的多样性,自然力与经济力共同起作用,外部性普遍存在,林木资源多元所有制结构,森林资源既是生产经营对象又是林业基本生产资料等特点,使得林业行业具有弱质性。在林业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林业投入、要素配置、生产者经营行为、产品价格、不同类型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均衡、贸易及贸易壁垒,以及林业经济宏观发展政策有别于其他行业。

3.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对策建议

3.1加强教学和人才培养。根据实践需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本科人才培养主要为研究生培养奠定基础,对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模式重新进行确定。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应更加注重经济学及方法性知识的传授,并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3.2加强理论研究方面。注重将现代经济学、管理学与政策等学科的理论与林业进行关联和结合,构建起以林业经济学为基础,林业管理学、林业政策学、森林资源经济学、林区社会学、林业区域经济学、森林生态经济学等为分支的学科理论体系,并积极引入和导入经济学方法在林业经济理论研究中的应用性研究案例,为今后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3.3加强实证研究方面。结合国家现代林业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并注意研究的持续性和系统性,与此同时,可根据不同院校的优势和地域特点,形成各有特色和整体协调的格局。

3.4加强队伍建设。增加经济学类人才引入,并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注重现有学科人才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以产生一些在国家和国际层面有影响力的林业经济学家。

3.5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国内层面,应加强与农业经济及生态环境领域等相关学科的交流,寻求跨学科的科研合作。在国际层面,应加强导入国际林业经济前沿理论知识,并与国外同领域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提高国内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结语

面对飞速发展的改革形势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我们林业经济管理学,必须以全新的视角,建设与发展我们的学科。应注意的是,专业是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而变化的,而学科则与林业生产的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要求相适应,我们必须夯实基础,以制度创新为出发点,全面建设与发展我们的学科。

林业专业论文:中高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优秀课程精准衔接探索

【摘 要】本文分析中高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优秀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从开发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培养专业教学标准、教材内容精准衔接、实训基地共享、加强教研活动等方面探索中高职现代林业专业优秀课程精准衔接问题。

【关键词】中职 高职 现代林业技术专业 优秀课程 衔接

2014 年,教育部办公厅公布首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目录,规定中等职业学校现代林业技术专业 8 门专业优秀课程,高职高专林业技术专业 9 门专业优秀课程。中高职专业优秀课程教学内容的精准衔接是中高职专业衔接的优秀,本文通过分析中高职专业优秀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提出中高职专业优秀课程教学内容精准衔接原则及措施。

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

(一)现代林业技术专业衔接现状。从 2007 年开始,桂林林业学校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可以对口升学到广西生态职业技术学院,从对口考试、5 年一贯制、“3+2”模式,到如今的“2+3”模式都是与广西生态职业技术学院衔接办学。2007 年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对口升学率为 46% ,如今是100%,2007 年至 2015 年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对口升学率详见图 1。

(二)中高职合作现状。2014 年 3 月桂林林业学校与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向广西教育厅申报了“中高职衔接园林、林业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课题,2014 年 9 月 12 日被正式批准为“广西 2014 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一级立项。根据项目要求,桂林林业学校现代林业技术专业与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制定了《现代林业技术专业(“2+3”五年制)教学标准》。2015 年 7 月 18 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召开了中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工作研讨会。会议就“2+3”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衔接专业招生、教学队伍能力提升与共享等进行了研讨。2015 年 11 月 3 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按照广西教育厅关于做好我区高等职业院校对口帮扶中等职业学校工作的有关要求,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合作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实训基地的有关事项。

(三)中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现状。中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学生数学、语文基础较差,普遍对文化基础课程不感兴趣,在林业专项设计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只能完成一些林业基层生产单位的伐区设计、造林设计和抚育采伐设计项目。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动机,在自我学习上存在较大的困难,有的班落后层次的学生数甚至达三分之二以上。

二、中高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优秀课程衔接问题

(一)中高职优秀课程名称重叠。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目前是“2+3”中高职衔接模式,其优秀课程的培养计划还是沿袭分段式课程结构,中高职专业优秀课程名称完全相同的有 4 门,课程名称相近相似有 3 门,只有中职“森林资源管理”对应高职 2 门课程,具体设置比较见表 1。

中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 8 门专业优秀课程,分别为“森林植物识别”“森林植物生长与环境”“森林调查技术”“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林木栽培与经营技术”“森林资源管理”“林业政策与法规”。高职高专林业技术专业 9 门专业优秀课程,分别为“森林植物”“森林环境”“森林调查技术”“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森林营造技术”“森林经营技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法规与执法实务”。中高职教材专业优秀课程名称重叠,不可避免地产生专业课程教学重复的现象。这不仅会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而且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中高职优秀课程教学内容重叠。中职教材建设相对滞后,部分中职优秀课程采用高职教材,课程教学内容出现重复现象,而且课程设置本身重复性较高,造成了教育资源与学习的双重浪费。林业类中高职优秀课程设置重复率达到 90% 以上,比如“森林调查技术”“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政策与法规”等课程,中和高职都开设了这些课程。

林业类中高职课程的授课内容也有很多重叠的,例如“森林调查技术”课程,中职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是:掌握测量学的基本知识;会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会识别地形图;掌握树木及林分材积(或蓄积)、生长量、材种出材量;能进行林分调查。高职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是:本课程是由数理统计、测量学、测树学三部分内容所组成,阐述了对林业试验、林业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小区域平面图测绘和地形图应用;有关林木的数量测算、质量评定和生长动态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方法,是一门内容广泛、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较系统的、必需的林木测算、统计分析和地形图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在林场、林业站、勘察设计院等林业系统从事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规划设计调查和作业设计调查工作。对比以上“森林调查技术”课程可知,中高职授课的内容中林木测量、林地测量、林分测量的内容很多都是重复的。高职主要多一些统计分析,林木、林地、林分的测量内容与中职基本相同。

三、中高职精准衔接的探讨

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投入数额庞大,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技术专业是国家林业局确认的重点专业、广西高等学校优质专业、广西“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可以通过中高职衔接课题的研究来实现中职、高职院校资源的互补,最终达到“2+3”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应统筹安排教学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吸引优秀初中毕业生通过职业教育走上成才之路。

(一)开发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培养专业教学标准。结合 2014年度“中高职衔接园林、林业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织开发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现代林业技术专业(“2+3”五年制)教学标准》,为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提供基本教学规范。以现代林业技术专业为例,在一体化培养过程中,学生能从森林培育、苗木生产与经营、森林病虫害防治、林政管理、森林生态旅游岗位提升到规划、调试、管理、职业经理岗位,进一步提升到研发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复杂度和难度不断提高。

(二)教材内容精准衔接。如何实现优秀课程内容精准衔接,需合理解决中高职之间教学单元划分、科学确定中职与高职相关能力领域,分层确立课程目标,鼓励中职与高职联合开发校本教材指导书。根据林业生产要求将课程设置为若干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单元;将数理统计知识、林业规划设计、植物生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分类经营区划、监测评价等内容列入高职教育阶段,让中职学生毕业后继续接受高职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本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过程,涉及部分专业软件课的调整,比如 ArcGIS 中职课程标准降低,中高职部分都保留这门课程,高职标准提高,从专业方面要求学生对林业空间数据投影变换及与其他 GIS 软件数据互换等适用方面的掌握和操作,让高职的专业特点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实训基地共享。林业技术专业是广西高校优质专业、特色专业、国家林业局重点专业。林业技术实训基地为部级示范性实训基地,主要培养为现代林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应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林业技术实训基地,在满足院内学生实训的基础上开放基地,以资源共享理念,服务中职学校,最大限度发挥社会效益,实现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共享型运行和管理机制研究。例如,高职院校林业技术实训基地主要有湿地松母树林、法正林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地面气象观测场、森林病虫害监测防治技术实训基地、植物吮驹暗龋实训基地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可以实现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双方共赢,为实现科学、有效、规范的中高职衔接积累有益经验。

(四)加强教研活动。中高职林业专业应加强交流沟通,联办教研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每学期开学由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合作召开课程衔接的教研活动,确定教学计划、课程表、教材选用目录,交流心得。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每学期中高职专业优秀课教师定期开展一次教学质量活动月检查,进一步提高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提升中职学校专业优秀课教师教学质量。每学期末组织所有参与“2+3”教学的教师进行讨论,分析学生特点,并对既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选取和现实生活较为贴近的部分,设计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互动环节。

林业专业论文:林业院校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 要]实践教学是生态学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加强实践教学是生态学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关键途径。通过分析生态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和建议,旨在为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生态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生态学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新兴学科,其知识体系涉及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与人类和生物生存、现代工业发展、城市建设息息相关。[1]目前,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国家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最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2年)》中,将生态学由原来隶属于生物学的二级学科提升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这说明了国家对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培养高素质生态学专业人才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而实践教学是完成高素质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优秀环节。[2][3][4]开展实践教学是将生态学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耦合的重要步骤,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挖掘学生潜力的重要试验场。[5][6][7]林业院校具有深厚的林学背景,如何更好地发挥林业院校特色,推动林业院校生态学的实践教学水平,是提高林业院校生态学整体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分析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实践教学这一薄弱环节,提出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旨在为学生创新培养和生态学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一、生态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生态学是以生物学、地学等为基础的综合性、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问题。

(一)教师和管理人员主观上不重视实践教学

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普遍存在重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学的倾向。应试教育体系下培养的年青教师实践教学经验欠缺,一些骨干教师也因科研任务繁重,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的时间不足,尤其是实验和实习教学,这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不够系统,知识理解留于表面,甚至存在盲区。许多学校教学质量检验标准不科学,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检查也只针对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而实验及野外实践教学的质量好坏则很少关注。此外,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人员偏少,一位任课教师要承担1个甚至多个班级的实习教学,实践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这种教学思维不可避免地导致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如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实验仪器设备严重短缺,实践教学队伍人员偏少,实践教学过程敷衍化和形式化。这是大学生态学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内容综合性和系统性较差

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内容以单一课程为依托,自成体系。这种单科的实验实习模式把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割裂开来,导致学生知识掌握的连贯性、系统性较差,学生缺乏宏观、综合的思维训练。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无法将其他学科的实践内容与生态学实践内容有效结合。同时,以单一课程为依托的实验实习模式还存在实习地点和实习内容重复的现象,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由于实践课隶属于不同的专业课程,再加上生态学的交叉学科发展较快,各门课程都制定了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内容,这造成了各课程的实践内容与操作方法的重复,以及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如普通生态学、气象学、林学概论和地学基础等课程都设置了生态因子的测定实验,但多数高年级学生在完成多门相关课程后仍无法将生态学与相关基础学科的知识有效耦合。

(三)学生主动意识不强,缺乏学兴趣

教学是“教”与“学”相结合的过程,仅仅依靠教师的 “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要改变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的窘境,学生必须参与到教学中来,去感受实践学习中的乐趣,这恰恰是实践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但由于我们整w上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考核体系及标准不科学、实践内容走马观花、与实际生产管理活动相关性较差,造成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学习兴趣。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组织性、纪律性散漫,对学多采取应付的方式。加之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产生抵触情绪。学生对提出的科学问题不能做深入研究,教学实习更像是一次科学研究的“演习”或者“旅游参观”。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该环节往往与学生的择业产生严重的冲突。按过去的教学组织模式,毕业生产实习和论文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此时,大多数学生都在为就业而奔波,频繁参加各种招聘会和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甚至参加试用单位的各类培训,学生无法安心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这导致其毕业论文质量大打折扣。

二、生态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及对策

(一)整合、优化野外实习内容,重组实践教学师资力量

应对生态学野外实习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撤销或合并专业相近、实习内容重复或类似的野外实习内容, 充实实践内容, 突出实习内容的相互衔接性。笔者所在学校生态学专业新编教学大纲中新增设了一门独立的生态学综合实践课。其目的是解决实践教学内容相互脱节的问题,解决各课程的实验内容与操作方法重复,以及时间、资源浪费的问题。将普通生态学、树木学、气象学、土壤学、城市生态学、湿地生态学等相关课程的主要实践内容进行综合,实践内容以科学问题及生态系统管理为主导,设置若干实践内容,将多门课程内容串联起来,其中涉及野外实习与室内实验,这样做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当然,就生态学综合实践课而言,如果整合仅局限在生态学专业教师范围内,尚不能满足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的需要。笔者认为,应当进行多学科师资力量的整合,在实践教学的授课上以生态学专业教师为主,辅以树木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土壤学等专业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充实管理队伍。这种措施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宏观的、综合的、系统的科学思维,有利于学生对生态学及众多辅助学科的知识融合,增强学生对生态学专业多学科交叉的本质内容的理解。

林业专业论文: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体系探讨

摘 要:本文针对林业工程类专业构建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进行论述,提出选择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独立评价机构、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毕业生信息化管理系统、统计汇总数据实施评价等四个步骤进行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林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

1.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优秀任务”,“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2015年5月4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5]5号),明确部署构建“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格局。按照文件精神,到 2020 年,我国将基本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2. 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第三方评价体系的构建,能有效加大高职院校办学的透明度,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使高职院校及时准确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关注毕业生职业岗位中需要的技术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而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客观认识人才培养结果,把办学置于社会监督之下,进一步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同时,构建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也是与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接轨的需要。

3. 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

以林业工程类专业木材加工技术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方面还处于真空状态,还未构建和制定科学、公认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方法、途径、体制与机制等缺乏。传统的职业院校人才评价体系主要以卷面考试作为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准,这种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为了更好地促进技能人才培养,国内学者提出了构建以“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发展档案”为载体的综合评价体系;以项目为主导的“多样化评价”体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能力或决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理论。其中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建立是站在全新视阈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具有公开、透明、全面、真实的特点。

4. 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的实施

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也可以称为社会评价,其实施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4.1 选择具有良好社会公信力的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

第三方评价的参与层面可以包括高职院校、政府、行业企业、教师、毕业生、家长、社会舆论等,那么由谁作为评价的主体是需要首先确定的问题,借鉴国内不少高校的经验,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可以交由第三方独立评价机构进行。目前最为知名且比较具有社会公信力的第三方评价机构为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已与国内近700余所高校建立了研究合作关系,是中国首家提供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解决方案的专业公司,也是高校、社会大众、用人单位和政府公认的第三方权威数据机构。

4.2 建立切实可行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要考虑其专业特点,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建立人才需求、人才质量、专业人才的适应性等信息收集反馈系统,以形成人才培养与生产需求之间的主动适应,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机制。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凸显林业工程类专业的特点,突出人才培养的绩效评价,兼顾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具体实施林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时,第三方评价机构应针对专业特点设计行业协会、用人单位和学生三套问卷,问卷应按照指标体系,同时体现专业特点,设计第三方评价指标权重时,要充分体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双主体地位,尤其是学生问卷对应人才培养内容指标的设计,林业工程类专业的优秀课程均应涉及。

4.3 建立毕业生信息化管理系统

第三方评价实践中,各评价主体相对分散、独立,各具特点,因此,采用开放性、便利性的渠道与方式,能够让大多数利益相关者都能充分参与评价。当前现实而可靠的做法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评价,即设计评价问卷,开发评价软件,然后引导、组织评价者参与网络评价。网络评价相对便利,没有确切的时间限定,有利于参评者深入了解和分析问题,提出改进问题的策略和建议;十分易于组织,运行成本较低,也便于统计数据、分析原因、归纳结论。建立毕业生几页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实现毕业生和就业单位的信息录入,就业信息,信息资料检索和在线咨询等功能,从而实现就业信息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4.4实施第三方评价,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

在第三方评价实施过程中,应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建立校企互信机制,针对毕业生的信息采集,可以尝试“情报员”机制,每个顶岗实习或毕业班级选取1-2名责任心和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班级情报员,负责统计班级同学相关信息,并每月向学校信息管理员汇报,以确保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更新。学校可向班级信息情报员支付相应经济报酬。

第三方评价机构要完成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工作,进行问卷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对应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给出结论,并反馈给相关高职院校,院校责成相关林业工程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依据评价结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完善实训条件、创新教学方法,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促进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5. 结语

第三方评价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育行政评估和学校的自我内部评估的教育新评价方式,既是简政放权的具体举措,又是推动我国教育评价方式改革的有力措施。构建第三方人才培B质量的评价体系对林业工程类专业真实有效、科学、客观、全面地进行评价,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重要手段。

林业专业论文:析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 要:介绍了张三营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促进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关键词:林业专业合作社;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能大力提高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能降低成本,增加收益。自2007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以来,我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在2年多的时间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现就东港市林业产业合作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1 张三营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截至2012年末,张三营林场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涉林专业合作社共有49家,入社成员1091人,注册资金1755.39万元,基地规模达6546 hm2。其发展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二是产业覆盖面广。其中板栗专业合作社10个,经营规模5200hm2;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5个,经营规模126.7hm2;中药材专业合作社9个,经营规模898hm2;水果专业合作社10个,经营规模86hm2;黄菇娘专业合作社1个,经营规模10hm2;食用菌专业合作社12个,经营规模77.3hm2;柞蚕专业合作社1个,经营规模33.3hm2;养貂专业合作社1个,经营规模2600头。三是组织形式多样化。有:“经营大户+农户”的户户合作形式;“经纪人+农户”的产销合作形式;“公司+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合作形式。

2 存在的问题

2.1 宣传不够,认识不到位,品牌意识不强

由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力度小,群众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认识不到位[3]。据调查,有农民对合作社知之甚少,并对其存在误解,认为合作社不能自主经营。在经历了2~3年尝到甜头之后,才逐渐认识到合作社是为农户服务的机构,能组织农户以低于市场价格集体采购化肥、农药、种子等。组织订单生产,使销路畅通,价格高于零散销售,真正做到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但目前东港市只有少数合作社组织有了自己的产品品牌,大多数对申办专利,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知之甚少,直接影响到产品的知名度、销路和价格。

2.2 政策扶持不够,缺乏人才,水平低下

目前虽然有些地方成立了农民合作专业组织,但是扶持力度不大,没有充分发挥合作社组织的作用。虽然相关部门为农民合作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但还不够全面和完善,税收优惠和财政扶持十分艰难。比如在生产的贷款上没有优惠,农民贷款发展生产很难。在税收上也没有给予优惠。现在的合作社基本都是当地的种植大户、“能人”或者村干部等牵头,这些人大多有一定的经营理念,但是作为带领农户共同致富的合作社带头人,水平和经验明显不够,对市场的调研、判断、决策能力不足,直接影响到合作社成员的收益。

3 对策

3.1 开展宣传和培训,树立典型,确保发展方向

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地宣传和多种形式有步骤地辅导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对社员的法律法规、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等方面进行教育培训,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促进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愿组建的互助性合作组织,它是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突破社区界限组合起来的。政府应当正确引导和支持,不能干预、行政捏合,而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典型示范推动其发展,并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带动更多的合作组织发展。

3.2 提高合作社人员素质,落实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基本素质。鼓励合作社人员继续学习,主动向专家咨询,提高社员专业生产技术。培养一批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和优秀的财会人员,以提高合作社管理能力。建立和完善市县、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指导服务体系,建立一支优秀的合作社人才队伍。加强道德宣传,在进行各种知识、技术培训的同时,必须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以利于合作社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各基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配合好、扶持好、引导好,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在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力度的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农村能人大户投资或入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其发展能力;切实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各相关部门应尽快落实;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贷支持,妥善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资金贷款难的问题,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更高层次健康地发展。

林业专业论文:林业技术专业“两区三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探析

摘要:林业技术专业是森林培育与利用系的重点优秀专业。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即进行“两区三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该模式将林区作业进教室,课堂教学延伸到林区,实训环境真实化,服务功能多元化和设施设备生产化作为提高森林培育能力、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能力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能力三大职业优秀能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林业技术;两区三化;实训基地;职业教育;模式构建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要求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切实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将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这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围绕这一改革方向,我院森林培育与利用系林业技术专业积极探索学生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培养的方法,秉承“山川有我,绿树成荫”的育人理念,积极尝试实训环境真实化,服务功能多元化和设施设备生产化,创设“林区作业进教室,课堂教学延伸到林区”,即“两区三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对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技能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实训环境真实化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其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与实训环境真实化密不可分。

实训环境是实践教学的载体。实践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践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为实现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及发展,强调实训环境的真实化,无疑是林业技术人才与行业接轨的最佳途径。

为打造实训环境的真实化,我院林业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多次深入林业基层单位进行走访和调研,与林业专家座谈、访谈,与产业、行业和企业交换思想,对体现森林培育能力、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能力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能力三大职业优秀能力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岗位进行了分析(具体详见表1)。

针对职业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林业技术专业构建了森林植物、森林环境、生物应用技术、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管理等7个校内专业实训室;建立了具有生产经营功能的生物技术、组培、育苗、种苗生产、食用菌栽培、经济林繁殖、林木育苗大棚等真实化的实训教学场所及“植物引种繁育实验中心”和“温室育苗中心”等4个校内综合实训基地。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如德宏州林科所、德宏州林业局中心苗圃、红河州国营芷村林场、红河州林科所、红河州林业调查规划队、梁河县林业局等9个校外综合实训基地。实训环境的真实化,不仅使学生森林培育能力、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能力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能力三大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使学生非技术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得到了发展,为进一步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实训环境的真实化不仅仅表现在实训场所真实化,其课程的理论知识、实验实训的内容、项目、任务等均须贴近生产实际,力求把项目教学真实化、现场教学真实化等真实化教学思想贯穿始终。林业技术专业创新了“林区作业进教室、课堂教学延伸到林区”的“边教—边学—边练”的专业教学方式。例如,近些年,积极参与到林业生产或行业生产单位组织的项目、课题实践中,开展了生产性实训。2005年参加文山富宁县森林资源调查工作;2006年参与云南省罗平县的森林资源调查;2007~2009年参与我省永平县、华坪县、潞西市等多个县的林权制度改革工作;2008年参与广西大新县、凭祥市、上思县等县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实现了实训环境的真实化。借助真实化的实训环境,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培养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做到了“学做合一”,“工学结合”。

实训环境的真实化让学生的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技能之外诸如为人处事、社会交往等非专业能力也得到了锻炼。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在同一实训环境完成所有的实训内容。为此,在没有生产性实训的情况下,为达到实训环境的真实化,林业技术专业以仿真性实训作为技能训练的主要途径。仿真性实训是一种高度的模拟现实社会的运行情景,其优越性在于开展的实习内容不受地域、环境、时间等条件的限制,迎合了林业生产活动具有典型灵活性的特点。在整个仿真实训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充分了解行业、岗位群运作过程,运用所学知识现实操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林业技术专业自始至终对实训环境真实化的规划给予高度重视,不论校内还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布局和建设,从内容、项目、层次、规模、地域、设施等按照“从低级单一到高级复杂、从专业基础到专业综合”将仿真与实物有机结合起来,力求体现生产现场的特点,把“林区作业进教室、课堂教学延伸到林区”的“边教—边学—边练”的专业教学方式贯穿于实践教学中,把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联系起来,创设了四个“一致”,即课堂教学情境与林区环境相一致,基地即教室,教室即林区;实训设备与林业生产设备一致;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实训的工作情境、运作和管理模式与基层生产一致。例如,针对林木生长物候规律,不同季节生产任务不同,实行“模块菜单,循环实训”。模块菜单即以岗位群职业能力为基本模块,以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为菜单,以工作过程任务引领导向,布设不同内容、方向、领域和层次的实训学习情境,具体布局见表2。

学习领域围绕四个“一致”力求使学习情境与学习领域有机结合。不同的学习情境丰富了职业能力的内涵,不同的学习领域扩充了职业群的范围。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努力,实训环境的真实化对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林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服务功能多元化

实训基地是学生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培养、科技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各项任务实施的场所。实训基地服务功能的多元化思想,将有利于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合理利用,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以实训环境真实化为基础,围绕森林培育、森林调查技术和森林经营三大优秀能力培养的主线,在有限或同一实训基地上开发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和不同类别的实训内容或多个实训项目,实现实训基地服务功能多元化。例如,在校内实训基地,提供了苗木培育从选种、制种、育苗、营养土配置,到栽种、移植等苗木生长过程的场所;针对林木生长的物候期,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进度与物候节律相适应,开展嫁接、修剪、整地、施肥等实训项目。又如,学院后山405亩实训基地,近些年相继开展了土壤调查、植被调查、病虫害调查、森林抚育调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等森林规划调查等项目,其资料和数据为森林培育、森林调查技术和森林经营等课程实训提供了依据,实训基地实现了全天候、全方位、专业课程全开放的格局。良好的实训环境,较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基地服务功能的多元化使实践教学的开展更为实际和便利。

诚然,校内实训基地的全真性、仿真性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受地域条件的限制,个别实训项目的条件不能满足。系部经过调研,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校外不同类型(采伐林场、育苗造林单位、森林经营单位、苗圃等)、不同层次(林业科研、林业经营公司、个体经营等)、不同地域(省内东、西、南、北)实训基地,如德宏州林科所、德宏州林业局中心苗圃、红河州国营芷村林场、红河州林科所、红河州林业调查规划队、梁河县林业局等9个校外综合实训基地。其中,“德宏州林科所林业技术推广应用实训基地”被评为省级高职示范实训基地。

基地类型的多样化,同一基地服务功能的多元化,为林业技术“两区三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奠定了基石,为林业技术专业理解“山川有我,绿树成荫”的育人理念注入了新的内容,也为林业技术专业“林区作业进教室、课堂教学延伸到林区”的专业教学模式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设施设备生产化

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的前提下,森林培育能力、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能力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能力三大职业优秀能力的培养,已走出过去实践教学在教室里纸上谈兵或是局限于验证理论的传统形式,走出了理论与生产脱离,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相悖,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等脱离实际的模式,进而注重的是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得到了极力推崇和推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和学以致用的目标培养得到了贯彻执行,基地类型走向多样化已形成规模,基地服务功能多元化已成事实。我院升格为高职以后,学院抓住高职高专发展的契机,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积极加快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在明确办学宗旨(服务学生、服务产业、服务地方、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办学定位(三立足、三面向、三针对——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针对目标育人才;立足林业,面向林业,针对市场和产业办专业;立足县、乡和社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针对岗位设课程,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熟练掌握职业岗位技能的林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上,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和投资的力度,相继对不适应高职高专建设和发展的实验实训室进行改造和更新,对实训基地资源进行整合,把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基地建设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软件和硬件建设有了一个较大飞跃。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互惠共赢的原则,建立起实现校企共建和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通过校企、校政、校校合作等多种途径,采取资金引进、融资、世行贷款等多种形式,实现基地建设先进化,设施设备生产化。

随着实训环境真实化、服务功能多元化和设施设备生产化的实施和完善建设,“林区作业进教室,课堂教学延伸到林区”的教学理念已深入教师心里。课堂与林区、理论与实践找到了最适合的结合点。由于林业技术专业特色优势明显,实训基地及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近几年,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两区三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学院层面上需高度认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是推进学院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工程和基本保障,学院应将其作为重要的基本建设来抓,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使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实训设备先进并不等于花大价钱购买国际领先的高精尖设备。实训要以生产过程为导向,其设备就要与目前生产一线使用的设备基本一致,尽量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因此,实训设备应该是产业或行业已经开始使用、能够代表本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未来三五年内能体现本行业较先进技术水平的设备。在实训内容方面,既要强调高新技术的含量,又须兼顾常规技术;既要适当考虑超前性,又要结合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避免出现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两区三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在林业技术专业建设和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坚持了“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实践育人”的观念,使学院办学方向更加紧密结合云南林业发展方向,使学院育才兴林的特点更加鲜明。林业技术专业将在学院各方面建设发展的推力作用下,把“两区三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工作推向新的高潮。

作者简介:

李建滇(1963—),男,云南德宏人,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森林调查和培育。

林业专业论文: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形式与作用探析

摘要: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适时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不但满足了林农对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需求,而且有效地解决了产品销售和市场对接中的难题。文章通过对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形式与作用的分析,表明合作社为稳定林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林业;合作社 ;形式 ;作用;分析

1 基本情况

1.1 确立原则目标 通化县委、县政府在集体林改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新形势下,抓住创建全国首批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的契机,把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作为深化林改的重要措施,以自愿联合、利益同享、风险共担为基础,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原则,以自由进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前提,以林业增效、林农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行合作社模式,在形式上做到不拘一格,在作用上得到充分发挥,加快了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进程。

1.2 加强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把培育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纳入重要的工作日程,成立了由主管林业副县长任组长,林业局、农业局、农经局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林业合作经济创新领导小组。县政府出台了专门文件,明确林业局为主管部门;林业局落实产业发展指导科和综合服务中心共同负责林业合作社的组建包点、综合指导和协调服务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指定专人负责,落实包保人员,明确任务,解决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提供了有力保障。

1.3 突出思想引导 在林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思想引导,提高干部群众联合发展应对市场和抵御风险的意识,使农民树立起合作共赢的理念,打消观望情绪,积极加入林业合作社,为推进林业专业合作社组建和培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1.4 优化服务指导 由县林业局牵头,组建专门服务队,为合作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严格规范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依法登记的同时,相关部门指导、帮助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完成合作社章程、发展计划和目标、经营分配实施方案、社员入社协议、产品经营分配细则等文件的起草;指导合作社成立组织机构、置办场所、注册登记等工作;帮助合作社研究解决组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组织聘请省、市、县相关部门的多位知名专家为各乡镇合作社带头人、村干部、专业能人、合作社社员和农民群众进行培训,提高了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升了全县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

2 多种实现形式

在组织引导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中,以多样化的形式,承载了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大力推动,林业部门悉心服务指导,林农的创造性、主动性不断增强。

2.1 组织形式 林业专业合作社有林业企业领办、林业大户领办、专业人员领办、乡镇林业站领办、林业经纪人领办、村场干部领办等多种发展模式,因地、因人制宜,实现最佳组合,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证。

2.2 经营形式 随着林业合作社经营能力的增强和经营范围的扩大,出现了企业+农户、基地+农户、林农联营、种植+养殖、种植+加工等多种经营形式的综合性合作社,优势互补,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经营效益。

2.3 合作形式 在合作形式上,有的地方还探索出成员内部资金互助、生态旅游、信用担保以及在园区建设、公益林管护、林果基地、工业原料林等林业工程建设项目中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扩大了合作社经营范围和效能。

3 发挥功能作用

农民林业专业合作以新形式、新机制、新活力带动入社农户增收致富,有效地提高了合作社的组织程度、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发挥了特有的功能作用。

3.1 在市场化运作中发挥主体作用 合作社上接市场下联农民,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矛盾的最佳组织形式。通化县朝阳林场与兴林镇朝阳村联合组建返魂草专业合作社,依托通化医药城的市场优势,实行订单种植,打造本市最大的返魂草基地,规划发展面积7000亩。目前朝阳林场返魂草基地已达2000亩;朝阳村返魂草基地1200亩,108户农民以林地、资金、劳动力入社,壮大了合作社的力量和规模,为林农发展市场经济搭建了平台,使林农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保护和提升。

3.2 在产业化经营中发挥龙头作用 通化县光华镇吉康蓝莓种植加工合作社,对外是公司,栽植蓝莓面积达375亩,年产值2867万元,利润782万元,入社农民160户,社员240人,形成林业产业龙头企业+林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公司带动农户,回收蓝莓产品。入社农户在蓝莓项目上平均年收入3500元。他们以产业经营,综合性利用、主体性开发的有效方式,把公司与林农利益联结起来,龙头企业带动林业合作社产、加、销一条龙发展,增加林业投入融资渠道,有效地保证了林业生产再投入,促进林业产业大发展。

3.3 在集约化管理中发挥互助作用 该县食用菌种植合作社、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各有十几家,合作社不仅搞好专业技术指导,而且着重为社员解决社会服务跟不上、农民自己办不好的事情。在培植、采摘食用菌、药材种苗栽植等繁忙季节,合作社组织社员开展互助活动,既帮助社员解决单户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显示出合作社的优越性。

3.4 在专业化组织中发挥引领作用 通化县茂林综合养殖合作社发展人参、林蛙、梅花鹿等养殖项目,技术含量较高,他们充分利用林业合作社的组织化和专业化优势,开展技术交流、服务、培训等活动,使林业实用新技术迅速传播和运用,加快了林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创造了条件。

3.5 在规模化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该县已经有工商依法注册林业专业合作社47家,入社农户1125户,带动农户5330户,建特色产业基地11935亩。2011年全县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已实现总销售额4365万元,合作社平均收入为98.16万元,农户共增收600万元。人均10260元,比入社前收入增加了20%,农民参加合作社尝到了甜头。通过合作社示范带动,吸引更多农民加入到林业专业合作社组织中来,共同走兴林致富之路。

作者简介:董志金(1972-),男,吉林通化人,本科学历,通化县石湖林场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产业发展。

林业专业论文:浅谈灵宝市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介绍了灵宝市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促进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关键词:林业专业合作社;现状;问题;对;灵宝市

1 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截止目前,依法在灵宝市工商局登记注册的林业专业合作社116家,分布在全市15个乡镇,涉及果品(65家)、食用菌(15家)、林产品(18家)、果蔬(18家)等4个行业,其中,香菇种植已形成专业合作社15个,涉及农户1000户,吸引就业人数8000余人。主要经营形式有:“经营大户+农户”的户户合作形式、“公司+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合作形式。

2 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经验

2.1 广泛宣传

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林业合作社,吸引有志从事林业综合开发且经济实力较强的投资人组建专业合作社,对已经入社的林农采取多种形式有步骤地辅导培训,广泛学习,提高认识。

2.2 群众积极性高

近年来,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带动下,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较早的,已取得良好效益,全市林农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积极性普遍高涨,如2012年新成立的灵宝市鑫茂林业合作社,位于豫灵镇寺庄村,该合作社主要以生产核桃林产品为主,合作社现有成员28人,干果栽植面积133.4hm2,年产值500万元。另外,还带动了灵宝市博辉核桃专业合社的成立。

2.3 机制创新

灵宝市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已由过去的小而散,转变成了现在的集约模式化发展,专业合作社、涉林公司企业纷纷涌现,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模式已实现规范化运作,初见成效。如灵宝市远山公司的核桃加工,金色庄园的黄桃加工,通过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让林农得到了极大的收益;灵宝市祥和菌业合作社,也都逐年吸引了大量的农户不断加入扩大。

2.4 发挥地域优势

全市在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各乡镇、各区域有着显明的特色,除经济林生产区外,已逐渐形成了以焦村、西闫、阳平3个乡镇为主的林下香菇发展区,寺河、朱阳以连翘为主的山药采摘区,灵宝市区的果品加工企业区等。通过发挥地域特色,形成规模效应,充分利用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吸引更多的农户积极参与到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中。

3 林业专业合作社存在问题

3.1 管理水平不高,专业化程度低

合作社管理欠规范,凝聚力不强,辐射带动力不足,大部分林业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狭窄,与农户利益联结不够紧密。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信息不完整,无法及时准确进行成本核算,难以为决策管理提供依据。

3.2 市场开拓能力不强,销售渠道不畅

入社农户知识结构普遍较低,科技知识应用能力不强,导致合作社无法准确捕捉市场信息,销售产品只能坐等外地经销商上门收购或在本地市场零售,经济效益较低。

3.3 融资渠道单一,发展后劲不足

目前,本市大部分林业合作社自有资金不足,仅靠入社社员的少量股金及牵头单位的一些固定资产维持,经济实力薄弱,盈利能力不足。融资时又遇到担保难和抵押物缺乏的问题,导致融资渠道堵塞,缺乏流动资金,发展后劲不足。

3.4 品牌意识不强,政策扶持不够

多数林业专业合作社尚未拥有自主注册商标,没有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原产地认证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相关认证。另外,政府部门对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具体扶持政策还没有具体化、详细化。

4 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4.1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制度建设

坚持“民管、民办、民受益”,最大限度地增加入社成员收入,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鼓励合作社人员继续学习,提高社员专业生产技术水平,培养一批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和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以提升合作社市场运作能力;完善合作社的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约束人,向管理要效益。

4.2 紧跟市场步伐,创新发展模式

市场信息是合作社发展的“路标”,提示合作社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也决定了合作社的预期收益。林业专业合作社应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农民增收为重点,紧跟市场步伐,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逐步探索“以地造林、以林蓄水、以工生财、以财补林”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4.3 开展多渠道融资和森林保险业务

鼓励发展具有担保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联合增信方式,为成员贷款提供担保。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借助担保公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相关农村市场主体,扩大成员融资的担保范围和融资渠道。保险机构要将专业合作社纳入保险范围,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提供保险服务。

4.4 用好政策机遇,树立品牌意识

林业专业合作社应充分利用国家在增值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营业税以及企业所得税等给予的诸多政策扶持,从而降低投入成本,力争效益最大化。充分利用国家对于申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及注册商标的有关优惠政策,同时也增加了产品的附加价值;增加科技投入,开发名优新特产品,促使专业合作社“壮骨强身”,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要逐步走上依靠品牌增效益、求发展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