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9 09:50: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中国林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以沪深两市17家林业上市公司2011年的年报数据为样本,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具体分析了中国林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最终得出结论:企业规模、获利能力、成长能力、有形担保资产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所得税税率与资本结构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资产营运能力、资产变现能力与资本结构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线性相关关系。
关键词:林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
一、样本的选取和数据的来源
文章以201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披露的17家林业上市公司的年报财务数据为样本,对中国林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二、指标的选取
(一)资本结构指标的选取
资本结构是企业不同形式的资本来源(如贷款、债券、普通股、优先股、公积金等)在资本总额中的分布比例,其中最重要的是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的比例。资本结构直接影响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所承担的风险和取得的收益。最常见的表示资本结构比率关系的方法,一种是资产负债率;另一种是产权比率。文章在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选取产权比率作为衡量资本结构的指标。
(二)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
文章综合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加以分析,认为以下八大因素可能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
假设1:企业规模与产权比率正相关。一般而言,大企业具有较稳定的现金流量,抗风险能力较强,不易受财务困境的影响。因此,与那些中小企业相比,更容易取得借款来解决资金需求,所以产权比率一般较高。
假设2:获利能力与产权比率负相关。在不对称信息下,企业的融资顺序一般是:内部资金、债务、可转换债券、股票。因此,获利能力强的公司拥有较多的保留盈余来满足公司的资金需求,从而可以减少债务融资的需求,因此,获利能力与产权比率负相关。
假设3:成长能力与产权比率正相关。企业成长能力强,从而所需融通的资本就越多。对于这些企业,即使获利水平不低,但由于投资速度快于利润增长速度,所以仅仅依赖保留盈余是不够的。此外,成长能力强的公司一般发展前景良好,通过股权融资会稀释老股东的每股收益,并分散其控制权,所以老股东倾向于债权融资。因此,成长能力与产权比率正相关。
假设4:有形担保资产比率与产权比率正相关。从资本结构破产观来看,固定资产比例较高的公司,破产成本较低,在其资本结构中保持较高的负债比例,可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获取更大的预期收益。同时固定资产比例较高的公司,信用较强,也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负债。
假设5:资产营运能力与产权比率负相关。资产的周转速度越快,资金的回收速度就越快,对周转性负债资金的需求就越少,负债就较少。因此,资产营运能力与产权比率负相关。
假设6:资产变现能力与产权比率负相关。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越能满足企业资金周转的需求,所以对外部资金的依赖性越小;并且企业资产变现能力越强,越容易取得借款。因此,资产变现能力与产权比率负相关。
假设7: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产权比率负相关。根据优序融资理论,公司拥有大量的现金流,则依赖外部资金可能性减少,所以现金流量因素与公司产权比率负相关。
假设8:所得税税率与产权比率正相关。中国企业正常的所得税税率为25%,但许多上市公司的部分或全部业务可以获得优惠税率。因此,文章用企业实际所得税税率作为所得税因素的衡量指标。一般来说,所得税税率越高,利息的抵税效果越明显,企业举债的愿望就越强。因此,所得税税率与产权比率正相关。
对于上述八大因素,文章分别选取资产总额的对数、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比率、经营净现金比率、所得税税率八个指标对这些因素进行量化。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中国林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结论:
1.中国林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企业规模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虽然假设1中提及规模较大的企业更容易取得借款来解决资金需求,但容易取得借款并不代表企业就一定会优先选择借款来筹集资金,企业管理者在选择筹资渠道时会有多方面的考虑,假设1中提及的缘由只是管理者需要考虑的众多因素中的一种,仅仅依靠假设1的推测不足以决定企业的筹资决策。
2.中国林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获利能力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假设2是依靠企业融资的一般顺序推测出来的,但企业融资的一般顺序是针对所有的企业提出的,这个理论并不适用与所有企业或者行业,中国林业上市公司处于林业这样一个特殊行业,林业行业本身具有弱质性,因此林业上市公司也有别于其他上市公司。所以假设2不成立。
3.中国林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成长能力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成长潜力大的企业一般都是一些新兴企业,这些企业大都不为人所熟悉,因此虽然老股东倾向于债权筹资,但是正如前面所讲,有些投资者由于对这些企业不熟悉,不敢向这些企业进行债权投资,因此管理者不得不通过其他途径解决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资金需求。
4.中国林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有形担保资产比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假设4是基于固定资产比率高,企业破产风险小,容易取得借款这一点提出的,但正如结论1中所讲,容易取得借款并不代表企业就一定优先选择借款筹资,这不是决定资本结构的唯一因素。
5.中国林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资产营运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的线性相关关系。表明企业的营运能力会影响到企业的资本结构,资产营运能力强,款项回收速度快,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资金需求,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不会轻易出现很大的缺口,因此企业一般不需要借款来筹集资金。
6.中国林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资产变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的线性相关关系。企业的资产的变现能力强,一旦出现资金缺口,企业可以通过处置变现能力强的资产获得资金,解决生产经营困难。
7.中国林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在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中,不仅有经营活动,还有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因此,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不会与企业的资本结构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8.中国林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所得税税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中国企业一般的所得税税率为25%,在上述分析中,我们是通过计算企业的实际所得税税率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但在实务中,企业在结束一个会计年度之前一般不会计算自己的实际税率,因此一般也不会考虑到利息的抵税作用。所以二者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摘要:中国林业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着多元化经营的现象,为了弄清多元化经营是否能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以沪深两市17家林业上市公司2009—2011年的年报数据为样本,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采用Herfindahl指数衡量多元化经营程度,选取盈利性、风险性和成长性三个方面的指标衡量经营绩效,具体分析了企业多元化经营与其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林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程度与经营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的结论。
关键词:林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经营绩效
目前中国学术界已有许多学者对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过研究,然而专门针对林业上市公司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林业上市公司作为中国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因此,对中国林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与经营绩效关系进行探究从而为中国林业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是很有必要的。
一、样本的选取和数据的来源
本文以2009—201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披露的17家林业上市公司的年报财务数据为样本,对中国林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分析。
二、指标的选取
(一)经营绩效指标的选取
本文在对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分析时,认为经营绩效指标应包含三类财务指标,分别是盈利性、风险性和成长性的指标。
盈利性指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表示。该指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可以反映出企业的获利能力、资产利用能力以及借入资金利用的能力,是评价企业经营绩效的关键的优秀指标。
风险性指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异系数(V)来表示,V越大就意味着企业的盈利能力越不稳定。变异系数V可以消除单位或平均数不同对两个或多个资料变异程度比较的影响,因而很适合于比较分析。
成长性指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的年增长率来表示。由于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指标,能够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和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因此,该指标的年增长率能够很好的体现一个企业的成长性。
上述,ROE和ROE的增长率指标采用三年数据的算术平均数。ROE的变异系数V是由三年ROE的标准差除以ROE的期望值计算得出。
(二)多元化指标的选取
目前,最易操作的衡量企业多元化的方法是企业涉足的产业类别数量,企业所跨行业数越多就表明其多元化的程度越高。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反映出多元化经营的主要特征,缺点是不够精确,不能反映企业所涉足的每个行业的相对重要性。
Berry(1971)和Mcvey(1972)提出运用Herfindahl指数。这种方法弥补了上述方法的不足,不仅能够对每个企业的多元化程度精确计算,还能反映企业不同经营项目的相对重要性。运用这种方法计算出的Herfindahl指数数值的大小与企业多元化程度的高低是负相关的。当企业只涉足一个行业时H值等于1,此时企业为专业化经营,其多元化程度最低;当企业涉足的行业越多,并且各个行业的分布越均匀时,H值越小,企业的多元化程度也就越高。
本文以Herfindahl指数为基础测度企业的多元化程度。其中Pi表示各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比例。
(三)控制变量的选取
除了多元化经营程度,一个企业的规模和资本结构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因此,本文选取企业规模和企业的资本结构作为研究的控制变量。
企业的规模与经营绩效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规模大,不仅会增加多元化经营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会产生规模经济,影响公司绩效。所以本文选择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以更好的反映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其中,企业规模以2009—2011连续三年年末总资产平均数的自然对数反映。
企业的资本结构也是影响经营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资本结构反映的是企业债务与股权的比例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偿债和再融资能力,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是企业财务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合理的融资结构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发挥财务杠杆的调节作用,使企业获得更大的自有资金收益率。由此可见,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本文选择资本结构作为第二个控制变量。本文中资本结构用资产负债率表示,这一指标采用三年产权比率的算术平均数来表示。
三、研究方法
(一)模型的建立
为了检验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我们设定以下模型:
Y=b0+b1H+b2Assets+b3CS
其中Y表示企业的绩效,由三类指标组成,分别是ROE、ROE的变异系数V和ROE的增长率;H表示企业的多元化程度,Assets表示企业的规模,Cs(Capital Structure)表示资本结构。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笔者利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17家林业上市公司2009—2011年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指标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从中找出其中的变化规律。
首先是对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见表1)。
由2009—2011年连续三年的H值可以看出,林业上市公司在这三年内多元化程度并未发生重大变化。企业的产权比率在这三年内呈现上升的趋势,2010年相比2009年虽有小幅度上升,但基本是合理的资本结构,2011年产权比率高达143%,就这一点而言林业企业总体将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从这三年的数据来看,样本企业的总资产是呈现递增趋势的,说明企业的规模是在不断扩大的。
林业的发展始终是生态建设的重点,也是是保持社会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目前我们还要在如何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林业的现代化管理,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等方面积极思考、分析、探究,实现我国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1.我国林业发展现状
1.1林业发展总体成绩显著,发展迅猛,势头强劲
我国林业经过近60多年来的发展,总体成绩相当显著。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0.36%,森林面积1.95亿hm2,同时森林面积还在逐年增加,现在每年大约以200万hm2的速度递增。因此不难看出,目前我国林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市场的需求的背景下,发展迅猛,势头强劲。
1.2新兴林业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林业发展的亮点
近几以年,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新兴林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比如竹产业、森林食品与药材、野生动植物的繁育利用、苗圃花卉以及森林公园旅游等。通过围绕林业的一种资源进行产品开发,然后发展成大产业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目前杨树、银杏和桉树等的发展已日渐成熟,经济林产品也是种以两位数速度增长。
1.3城市林业发展备受关注,成绩显著
城市林业属于林业的单独分支,它主要研究的是城市潜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主要目标是城市树木绿化的种植以及管理,主要任务是设计城市栽培的树木。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问题显得越来越严峻,严重影响着城市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当前其发展也逐步被人们关注。同时,像一些高新技术在城市林业的建设应用中也有所体现,比如运用“3S”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城市林业规划设计。
1.4林业发展的社会贡献日渐显著
林业具有经济、生态、社会3大效益。目前林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农民的就业增收,充分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约有近1.70亿hm2的集体林地,如果每户经营3.3hm2,那么可以为农民提供2.5亿个稳定的就业岗位。林业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缓解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2.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几个问题
2.1重视不够,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生态效益主要是指林业能够发挥调节空气质量、保持水土流失、防止沙漠化等功能所体现的效益。社会效益的重点是指林业可以为广大群众与社会提供优良的工作,生活环境,提供美好的休闲、旅游条件与环境,为国家发展提供一系列的林业产品等里所体现出来的效益。虽然国家始终强调林业要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也出台了很多了相关的政策,但是到了林区就表现监管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乱砍滥伐现象仍然常常发生。同时森林质量不高,低效防护林占有比重较大,森林的人均占有面积低,还有因为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低价值的残次林区,林木稀疏。这些都严重地遏制了林业的社会与生态效益。
2.2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的林业产业面临着科技含量比较低,成果转化很慢的问题。我国从事林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据统计,从事林业工作领域里的专门性人才只占到职工总数的1/4,而且大多都是初级技术人员,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更落后于发达国家的近50%水平。同时林业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力不够,没有对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开发利用,在林业产业上的科技贡献率只有20%,远低于其他行业。而且因为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在本行业的资本密集型与科技型产品生产上受到外国企业的严重排挤,不少企业仅仅是原料与初级产品的简单生产商,无法走向国外的大市场。所以,总的来说经济效益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2.3林业的信息化的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虽然我国林业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经过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发达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网络的覆盖面较窄,服务体系不完全;第二,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体系还未形成;第三,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造成农村信息服务不到位;第四;当前的林业信息管理平台与社会对林业信息的需求还不相融合。
3.我国林业发展的趋势。
3.1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将推动快速发展
我国当前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逐渐增长的社会需求将进一步推动林业发展。随着国家各方面的大力建设,林业产品的市场将会呈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木材消费量的大量增加。在这个重大时期,生活水准的提高将促使人们的消费重点由以前的吃与穿转向住与行上来,对住房面积需求的加大、对装修标准与家具标准的提高等都必将极大地提高对木材消费量。第二,绿色林产品的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林业市场中那些源于自然、无污染的绿色林产品会不断增加,主要包括森林食品、苗圃花卉、经济林产品以及竹产品等。关于林业的健康食品的需求会随着保健观念的提高进一步加强。第三,森林旅游市场前景广阔。精神生活的提高,促使更多的人想回归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因此森林旅游绝对是最佳的选择之一。
3.2加强林业的信息化管理,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
在21世纪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信息化,我们的世界开始了一个信息化的新时代。目前信息化已作为了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实力的重大标志。我国林业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从粗放型到集约型再到现代化的三大阶段,因此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是我国林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3.3进行科技创新,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但从生态系统完整性、生物的多样性、良好的环境以及林业产品的持续生产等方面,体现了现代林业发展的价值观,而且对我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的改善与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经济效益与生态、社会效益往往有冲突。所以,必须进行科技创新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林业的科技创新,要加大对林业科研经费投入,要建立长久研究的机制。企业每年可以从盈利中按一定的比例作为研究资金,提高产品的科技创新能力。科研单位需要大力合作,注意在合作育种以及新品种引进上强强联手,实现科技创新。
4.结语
林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因此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不得不对我国林业的发展现状做深入的探讨,想出新的思路和方法,运行各种手段,加强宏观调控,最终实现我国林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摘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 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 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 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 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就如何实现中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讨论。
关键字:林业 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我们说,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由经济能力、社会合力、生态支持力这三个方面决定的。说到经济能力,就是资源、资金、能源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资源储量、人均收入和资本可替代性等;说到社会合力,就是公共意识、文化道德、人口容量、人口素质、生活方式等;说到生态支持力,就是资源承载力、资源环境、生态自我调节能力等。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森林生态系统在自然、社会系统中的功能维护为中心的,它从森林生态系统在生命支持系统中的整体作用出发。这种作用不仅仅是提供某种物质产品,而是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管理,向社会提供可持续的服务。同时,这种功能的维护也不单单是获取森林使用价值的基础,而且是由使用价值所表现出的经济获益持续的保障,更是人类持续生存所依赖于生命支持系统的根本,这也是森林价值的本质所在。
二、如何实现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
2.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规划我国林业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规划我国林业发展,主要可以从几个一个方面入手:
2.1.1首先,要提高对林业科持续发展的认识、统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营造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良好氛围;
2.1.2其次,要认真掌握我国当前林业发展的总趋势,进一步加深对林业作用和地位的认识,要在新农村建设中给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乡建设中给予林业以首要地位, 以此对林业地位给予肯定;
2.1.3增大林业建设资金投入
建议根据每年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增大对林业建设的资金投入,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林业建设,加大我国林业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保证林业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2.1.4加大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力度
可将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宣传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 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林业发展意识,努力打造一个全社会关注、重视、支持、参与林业建设的良好氛围;
2.2加快林业科技创新
一是加快林业科技攻关,攻克现代林业重大关键技术,重点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森林经营和保护、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林业生物产业、林业碳汇、木本粮油、林业生物能源、林业装备等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二是提升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实施《“百县千村万户”林业科技示范行动实施方案》,建立林业科技示范体系,到2015年,力争实现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三是完善林业标准化与质量监督体系,加快现代林业标准化进程,建立标准实施的检查、评估和信息反馈机制,建立健全林产品和林木种苗质量监督体系,推进林产品数量计量评价体系建设,加强对涉及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产品的质量检测和安全评估。四是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林业生物安全和遗传资源管理,强化林业知识产权管理,推进林业认证体系建设。
2.3注重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近几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关注。各地区在林业发展综合评价实践中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对策,取得了明显成效。下面就这些对策进行简单探讨:
2.3.1形成规模化造林
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林、速生丰产林为主;以提高景观效果、生态效应、经济效益为出发点,成片造林,形成造林规模化;
2.3.2造林多样化
要形成造林多样化的格局,建议可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朋友还可采取林苗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林禽结合等方式,以提高林地产出,增加经济效益;
2.3.3建立林业可持续经营机制
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开展森林的分类经营和生态系统经营,实行森林资产化管理,建立林业可持续经营机制,在经营模式和技术体系上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2.4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2.5加大森林法制建设力度
中国新世纪林业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就是依法治林。如何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2.5.1加快林业立法工作
1)首先,修改现在实行《森林法》的第5条 关于“永续利用”的规定,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取而代之;
2)其次,遵循林业保护的市场规则,修改现行《森林法》规定的限额采伐制度和采伐许可证制度。对于属国家所有的林木可由具体的代表者根据林业发展规划和市场规律行使所有权,无须通过行政许可,可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经营国有、集体所有的林木依法按照合同行使林木所有权; 对于具有生态价值的林地,政府可以通过整理济手段如给予补偿收购归国家所有;对于属集体、个人所有的林木实行自主采伐制;
3)再次,修改现行《刑法》对偷盗、砍伐林木罪的规定,使其与盗窃罪的处罚相同;
4)最后,制定或修改有关林业建设资金使用管理、林业工程质量监管、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2.5.2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和公安、司法机关要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严格、依法、及时地查处林业犯罪案件,认真解决有案不查、查而不判、重罪轻判、以罚代刑等问题, 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林业法律法规得到切实的执行,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三、结束语
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 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 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 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 要】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林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和宏伟目标。通过林业科技创新、优化林业经济结构、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和加大资金投入等措施走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我国当前林业发展的正确之路。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经济;生态;社会
1.中国林业现状
改革开发30余年来,中国林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根据最近2008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显示,中国林地面积43亿亩,比1978年多8亿亩,增长了44%;森林覆盖率18.21%,比1950年的8.6%多10%;活林蓄积量136亿立方米,比1978年增长了1/3;人工林8亿亩(5300万公顷),为世界第一,占全球的1/3。但是,截止2008年中国人均森林面积0.22公顷,居全球134位;人均森林覆盖率均0.13公顷,居世界130位。为保证林业的健康发展,我国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 “三北”重点防护林工程等一系列林业工程使森林面积逐年增加,进而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林业总量不断增长,人均排名依然很落后,同时我国依然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物种减少等诸多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和频繁的水、旱、风等自然灾害,可以说我国林业任重而道远。
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意义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林业可持续发展从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反映了现代林业的多重价值观[1]。
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为人类生存提供自然环境,也为人类社会提供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林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生态优先,三者兼顾。
随着对林业可持续理论的深化和认识,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林业可持续发展才是林业的正确发展方式。自2000年以来,中国积极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促进绿色增长,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当前我国林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国林业经济以传统的粗放式发展为主,多以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3.1造林模式老化,缺乏科技创新
近年来通过义务植树、工程造林等措施增加了部分森林面积,但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造林科技含量低; “科技兴林”、“发展立体林业”等口号喊得响,实际实施的少。
3.2为发展经济,过度砍伐
近年来我国在建筑业、室内装饰、家具等方面以及对纸产品的需求增加迅速,为满足这一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长期陷入过度砍伐与利用之中,造成了我国林业资源的短缺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3森林经营粗放,没有科学管理
我国大部分森林为粗放经营,集约经营水平低,致使林木单位产量低、生长量不高、材质差、利用率低。我国森林残次林相较大,生产处于低产值、微效益的状态。
4.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通过林业科技进步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可持续发展包括对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环境再发展能力的保护。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资源与环境,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只有科技的发展才能改变传统的以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只有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科技含量才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林业科技发展要作好三点:一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优秀、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进而提高林业生产力,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二要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三要培养多层次、各专业的林业建设人才,全面提高林业生产水平和整体素质[2]。
4.2通过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3]。
4.3通过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农村土地承包之后中国土地使用制度上的又一重大改革。这次改革是消除林业发展体制障碍的根本手段,是体现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效措施,是保护和改改善生态的强大动力,是促进山区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激发了林农造林、营林的积极性,激活了林农的创造性在体制上了林业可持续发展。
4.4通过加强法制建设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制环境
通过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依法保护森林环境,进一步健全与保护生态环境有关的法律队伍。不断提高全民法制观念,依法打击各种破坏水土资源与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林业经济、林业环境不受破坏。
4.5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体机制。对重点项目加大投资力度,集中使用资金,实行集约化经营管理,最大限度提高效益[4]。
5.结束语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林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和宏伟目标。通过林业科技创新、优化林业经济结构、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和加大资金投入等措施走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我国当前林业发展的正确之路。
摘要:生态文明是目前缓和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所提出的目标,因此本文对生态文明与林业可持续发展之间进行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提出对策,以期得到大家的关注。
关键词:生态文明;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建议
一、 生态文明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1、概念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生态文明”的科学概念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它的建设目标是:“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我国于上世纪将林业可持续发展列为中国林业发展的长远规。可持续林业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从而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木质、非木质林产品和良好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
2、生态文明与林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生态文明发展内涵要求林业发展必须摆脱单纯追求木材生产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而是要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多目标的发展,因而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为建设生态文明服务。 只有大规模造林,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强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从而保持林地资源的平衡,才能够为生态文明创造物质条件。同时林业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目标,因为林业承担着保护生态发展的重要职责。
二、 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生态文明的指导下,中国林业在经过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有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指导,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森林资源的不足,与当前国民发展的需求矛盾日益增长
从总量上来看,中国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13 hm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量9.42 m3,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居世界第122位。从质量上来看,全国林分的平均蓄积量只有84.73 m3/hm2,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居世界第84位。4由于我国是个对纸张需求旺盛的国家,面对这种现状,更是加剧了我国森林资源的危机。而且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从国外进口量逐年增加。
2、林业科技整体水平低
林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一直很迅猛,但是在面对当前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的要求下,尤其是在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比较的时候,林业的科技整体呈现出水平低下的缺陷:
由于林业发展筹措资金的渠道单一,主要依赖各级财政的支持与投入,市场因素介入并不明显,导致社会化筹资机制仍然为形成,谁投入谁受益的制度未得到落实。因而科技投入低,林业科技投入的整体水平低,在国家投入比重非常低。另外,缺失大量技术人员,有关统计数据的显示,在我国林业系统专业职工只占到总人数的15%左右,明显低予其他行业的同类型职工比例。最重要就是科技贡献少,无法做到林业的集约化发展,从而影响生态文明的发展。
3、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管理系统落后。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管理系统并不是十分成熟,存在着诸多漏洞,主要表现在:首先,投资前缺乏科学的决策程序,国家投资计划指令下达晚,投资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且地方配套资金部分没有相应的落实,严重挫伤了实施工程的积极性;其次,林业工程投资基本都有多个部门管理,各个部门的协调能力差,工程资金和质量管理严重脱节,而在林业工程建设推行的“报账制”和“监理制”等一些管理制度,在实施运行中效果并不好。
三、对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针对以上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研究,先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增强林业建设,保证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
我国目前的国情就是森林覆盖率低,地形复杂,造林难度大,因此要坚持发展林业,并且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有效进程,增加森林资源总量。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森林对生态环境的这种外部性作用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无法的到实现,因而要积极推动绿色化的税收制度,加强财政资金转移支付,积极推行绿色GDP核算。
2、快速发展林业经济,形成发达的林业产业链
林业发展必须要以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为首要任务,把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放到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同等重要的位置来部署,由于目前林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单一化,林业朝着单一的方向发展,因而产业链变得简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甚理想,因此,现在就是不断丰富林业内涵,拓展拓宽单一的产业链,推动森林资源的有偿转让,加深产权制度变革,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
3、加强林业工程建设的管理。
林业生态建设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因此林业生态建设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运作。采取以下具体措施:逐步完善林业项目咨询市场,加强对资金运转的监控,推行项目全方位监理,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
随着六大工程的相继实施,林业已全面开始了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中国林业的最新实践。实施六大工程,实现跨越式发展,推进五大转变,是新世纪中国林业建设的新思路、新突破、新局面、新举措。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所作的报告,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民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结合学习十六大精神,用十六大最新的理论成果分析研究中国林业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实践,我认为:中国林业的最新实践同样已回答了中国林业在新世纪新阶段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奋斗目标、采用什么举措的问题。
一、中国林业工作的旗帜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定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我们一切行动的指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也是中国林业建设必须始终不渝坚持高举的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同样也是我们研究和解决一切林业建设问题的总的指导思想,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二、中国林业建设的目标中国林业建设需要什么样的目标?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战略目标。建立中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林业在本世纪努力实现的长远目标。但是,中国林业现在还不具备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物质基础、技术基础、环境基础、经济基础等。跨越式发展是国家林业局总结中国林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根据中国林业现阶段的具体实际所确定的近期奋斗目标,是由中国林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中国林业当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是国家建设的薄弱环节,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低下,林区社会发育程度不高,人的思想观念陈旧,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远远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需要,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与社会发展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之间的矛盾正逐步成为林业的主要矛盾。为了使我国森林资源快速发展,实现“五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成效”的目标,国家林业局审时度势,高展远瞻,确定用较短的时间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使林业建设的步伐上一个新的台阶、新阶段,实现林业建设速度的跨越、技术的跨越、观念的跨越和阶段的跨越。同时,根据世界林业的发展经验,林业的发展历程经历四个阶段:森林采伐利用阶段,边建设边破坏阶段,森林多功能利用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中国的林业发展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一直处于采伐利用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开始了边建设边破坏阶段,一直到80年代末才出现了森林资源的双增长,但速度非常缓慢,基本上是每10年森林覆被率才增长1%,而且,林业建设的主导思想仍然是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森林资源永续利用思想。根据世界其他国家林业实践的经验,这一阶段的跨度非常大,经历的时期也非常长。为了缩短这一进程,确定中国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跨越这一较长的边建设边破坏阶段,直接到森林资源的多功能利用阶段,而不是跨越森林资源的多功能利用到可持续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林业需要有能指导林业可持续发展经营的理论,而且在林业实践中取得了成功的范例,来源于实践,经得起实践考验的。
三、中国林业的建设道路中国林业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林业走什么样的建设道路?中国过去林业实践主要以木材生产为中心,而森林多功能利用阶段就要求充分利用资源的各种效益为社会服务,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森林是农业和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这是中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对林业的新的要求。林业的新的社会地位就决定了林业实践必须走由过去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以生态建设为主的道路。国外林业实践走生态建设的道路已经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走生态建设的道路是中国林业跨越边建设边破坏阶段到森林多功能利用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符合中国“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四、中国林业建设的举措中国林业建设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生态建设?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用重点工程建设带动林业生态建设的大发展,使中国林业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林业事业的复兴,适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升国家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林业建设的必然需求。六大工程是林业建设的具体实践,是林业跨越式发展的载体,是林业向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坚定步伐。天然林保护、风沙源治理、防护林建设、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林建设等六大工程建设的内容,都是促进森林资源的增长,降低森林资源的消耗,发挥森林资源的多种效益,已经脱离了过去边建设边破坏的轨道,也正是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过程,由以发挥森林资源的木材效益为主向以发挥森林资源的多种效益为主的多功能林业的开始。六大工程就是林业建设的六大战役,决定了林业战略目标能不能实现,能不能按时实现或提前实现,决定了林业生态建设道路的发展方向,决定了林业的前途和命运。林业六大工程、五大转变和跨越式发展是一个紧密联系、有机结合的整体。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是中国林业新阶段建设的近期目标,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林业将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五大转变是林业建设的发展方向、前进道路,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林业建设实践的回顾和总结,包含了对世界林业发展规律及趋势的认识,是从思想上和理论上对我国林业发展方向、前进方向的深刻总结。六大工程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具体举措,是林业走生态建设道路的具体实践,行动步伐,是实现中国林业跨越式发展的载体。只有以五大转变为方向,才能保证六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实现跨越式发展。六大工程、跨越式发展、五大转变是新世纪中国林业的历史性任务,它们的有机结合,构建了新世纪林业发展理论的基本框架,标志着中国林业进入了在明晰思路指导下,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即: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满足新世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的新需求为目标,坚定不移地把林业建设的重点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以六大工程为载体带动林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发展的进程中全力推进林业的历史性转变。这种历史性转变,是新世纪中国林业的基本走向,是新世纪中国林业建设道路的转变,以推动我国林业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 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新型文明形态,影响着国民经济各行 业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 生产观、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规模巨大的循环 经济体,是可再生、可降解的绿色能源,是生态文化的主要源泉和重要阵地,林业在生态文 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文明的本质决定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回顾 了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促进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建议:①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补偿体系;②建立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③繁荣具有创意的森 林文化体系;④完善先进实用的林业科技支撑体系;⑤建立科学的林业法规、政策制定与评 估体系;⑥强化林业工程建设的管理、监督与参与体系。
关键词 生态文明;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 质与 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 化伦理形态。它是对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 的总结和升华。其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 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 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 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 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 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 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 是 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 的规范。
1 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的作用
1.1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必须为实现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发挥重 要作用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 体” 。这是因为,森林是陆地上面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生物量最大、初级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 统,其特殊功能决定了森林在维持生态安全、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中起着决定性和 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储库,具有缓 解温室效应的功能;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蓄水库,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 是阻挡风沙的生态屏障,具有防治土地沙漠化的功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 加快林业发展,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
1.2 林业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必须为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发 挥重要作用
林业以森林资源为主要经营管理对象,是规模最大的循环经济体。据全国第六次森林资 源清 查显示,中国现有林业用地43亿亩,可利用沙地8亿多亩;全国有木本植物8 000多种、陆生 野生动物2 400多种、野生植物30 000多种。森林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其本身就 是 一个开放式的内部物质循环和外部物质能量交换系统,其循环过程为“森林―利用―培育― 森林”。在森林资源的利用上,人类完全可以实现对其林木的全树利用和对其多功能、多效 益的循环高效利用。因此,大力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和合理利用,进行多功能、多效 益的循环高效利用,可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林产品和生态产品的需求,扩大循环经济规模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1.3 林业生物质能源是可再生、可降解的绿色能源,必须为显著提升 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到201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年 利用量要达到3亿t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要达到 6亿 t标准煤 ,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5%。生物质能源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可再生、可降解 的优势。而林木生物质能源是生物质能源的重要构成。我国现有森林资源中,能用于工业能 源原料的生物量有3亿多t,可替代2亿 t 标准煤;利用现有林地,还可培育能源林1 333.3万 hm2,每年可提供生物柴油500多万t,木质燃料近4亿t,折合标准煤约2.7 亿t。大力开 发研制林业生物质能源,可以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促进节能减排降耗 。
1.4 林业是生态文化的主要源泉和重要阵地,必须为全社会牢固树立生 态文明观发挥重要作用
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生态文化是人类实现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 时代 的呼唤和要求。生态文化的建设要求人们从精神形态上转变思维方式,在全民全社会树立生 态价值观、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从物质形态上 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开发、利用和保护三者统一起来;从制度形 态上强化生态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建设,规范、约束人们和社会团体的行为,实现人与自然 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文明的本质,而发展林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 ,是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成为中国现代林业建设的三大体系 之一。
2 生态文明对林业发展模式的要求
纵观世界林业发展历史,主要经历了森林的原始利用阶段(19世纪70年代之前)、森林的工 业利用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和森林的可持续利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不同的森林利用阶段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不同的社会文明形态。有别于 传统的农业文明以及工业文明的单一目标诉求,生态文明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多重目标,侧重 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产业生态化以及代际公平。生态文明的内涵决定了林业必须摆脱单纯 追求木材生产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到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多重目标的可持续发展 模式,即实现林业的可持续经营。
林业可持续经营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 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 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 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 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 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
3 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3.1 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成效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林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以全社会共同参与为基础,以重 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骨干,以生态脆弱区的治理为突破口,强调对现有森林资源和生物多 样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通过造林绿化工作,增加了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得 到了较大的改善;坚持多林种、多树种、多形式、多层次造林,加快国土绿化进程,提高森 林覆盖率;实施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加快生态工程和防护林体系建设,实施了三北防护林、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绿化、防沙治沙及黄河中游、珠江流域防护林等十几 个林业生态工程项目;林业产业发展迅速,在人造板、家具、造纸等产品上成为世界林产品 生产大国等。
3.2 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林业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长期处于以木材生 产利 用为主的粗放式经营状态,问题依然突出,与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
3.2.1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
从总量上来看,中国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 位。人均森 林面积0.13 hm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量9.42 m 3,不到 世界平均水平的1/6,居世界第122位。从质量上来看,全国林分的平均蓄积量只有84.73
m 3/hm2,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居世界第84位。林分平均胸径只有13.80 cm ,林木龄 组结构不尽合理。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树种结构单一,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比较脆弱 。
3.2.2 林业投资渠道单一
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基本上依赖各级财政的投入,社会化的筹资机制仍未形成,谁受益谁投 入的制度未得到落实。1979-2005年林业重点工程总投资1 822.48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 47 8. 21亿元,所占比例高达81.11%。虽然政府投资规模巨大,但是距离林业重点工程所需资金依 然有一定差距,并且部分资金尚不能及时到位,这严重影响了林业生态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3.2.3 森林资源增长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矛盾日益突 出
由于我国人均的森林资源不足,我国人均木材、纸制品的消费量只占世界平均水平 的17.6 %和35.5%,同国民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要求极为不适应。随着国民经济和社 会的快速发展,对木材及以木材为原料的林产品的需求El益增加。我国目前木材的总需求量 为1.5亿m3左右,而每年国内采伐的总量平均为1亿m3左右,需求缺口巨大。这种状况加 剧了 我国森林资源的危机,使得森立资源增长缓慢;同时,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产 品的需求,我国每年外汇进口的木材及木制品支出总额高达100亿美元以上,并呈现出逐年 递增的趋势。
3.2.4 林业科技水平低下
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相比,林业技术水平低,表现在:①科技投入低。林业科技投入的 整体水平低,林业科技投入占国家投入的比重不足1%。②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全国林业 系统各类专门人才仅占职工总数的13.6%,远低于其它行业,更低于发达国家同行业30%以上 的水平。③科技贡献少。林业科技贡献率仅有27.3%。林业科技发展的滞后难以为林业的 可持续发展提供应有的技术支持。
3.2.5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管理体制落后
林业生态建设在管理上并不成熟,存在诸多漏洞,具体表现在:①投资前缺乏科学 的决策程序;②现行林业工程投资由多个部门管理、彼此协调能力差,工程资金和质量管理 发生脱节;③国家投资计划下达晚,投资不能及时到位,挫伤了实施工程的积极性;④地方 配套资金部分没有得到充分落实;⑤林业工程建设中积极推行的“报账制”和“ 监理制”等管理制度,在实施运行中大打折扣,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资金管理“报账制 ”和质量管理“监理制”。
4 促进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 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补偿体系
森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的生态效益无法得 以实现,因此森林资源的供给量远远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量,阻碍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 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则是将森林的生态效益市场化的有益尝试,必将对林业生态建设产生深远 的影响。为此,应该采取以下措施:①完善管理体制,积极试行绿色GDP核算;②完 善绿色税收制;③建立生态补偿转移支付专项基金;④强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⑤ 争取国际补偿。因此,应该积极构建全方位的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促进区域间生态环境 价值的交易,促进持续发展。
4.2 建立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除了生态公益林之外,商品林的生态效益也较为明显。由于商品林的经营是在市场 经济中进 行的,发展商品林可以减轻政府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投资压力,提高林业的综合效益,促进林 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商品林应该成为中国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林 业生产周期长、投资规模大、市场风险高等因素,商品林的投资环境较为恶劣。所以,改善 商品林的投资环境是促进中国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为此,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 作:①深化产权制度改革;②加强林业基础设施的建设;③完善森林资源流转机 制,推进森林资源的有偿转让;④减轻林业的各项税费,加大对林业投资的金融扶持力 度。
4.3 繁荣具有创意的森林文化体系
森林文化体系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人与森林之间产生的有关物质或意识的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是人与森林各种关系的总和。森林文化体系是人们在不断实践中对 林业和生态建设认识上的一次升华,是林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 态环境, 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和世界林业发展的潮流。关注森林文化,发展森林文化 ,建设富有创意的先进森林文化体系,是实现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全面 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①组织并推动森林文化领 域的学术研究和交流;②开展生态理念、生态科学知识的普及活动;③推进森林文化 的物质载体工程建设;④加强森林文化人才的培养。
4.4 完善先进实用的林业科技支撑体系
为了确保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全面提高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把科学技术贯穿 到林业生态建设的全过程,做到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科学实施、科学管理和科学验收;要 加大对林业科技的投入,在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投资中,安排不少于3%比例的科技经费专项用 于林业重点建设工程的科技支撑;结合实际需要,围绕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组织各级科研部门 进行科技攻关和专项研究,尽快突破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关键技术,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建立健全各级科技推广体系,建立技术指导和科技服务网络,加强科技推广和服务工作。
4.5 建立科学的林业法规、政策制定与评估体系
为实现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监测和评价,需建立公共平台的框架,采用公共技术平 台与国家重 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工作共建的原则,按照工程管理要求,选择省、地区和县,对其建设进 程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将技术开发、集成、关键技术的攻关和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制定各 种特征信息的采集、处理标准和规范,建立和林业重点省份多级比例尺、分布式数据库的林 业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管理网络系统,为国家宏观决策部门和决策层、林业建设者、生产单位 、科研部门及公众提供林业生态建设信息服务。
4.6 强化林业工程建设的管理、监督与参与体系
林业生态建设是提供公共物品的社会公益事业,应以政府投资为主,但是单纯由政府生产公 共物品会导致效率低下。因此,林业生态建设应以政府投入为主,但是具体实施可以通过市 场机制来运作。因此,在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中建立项目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具体措施有:① 建立项目可行性研究、评估制度和决策制度;②建立项目业主制,开展招标投标制, 引进竞争机制;③完善林业项目咨询市场,逐步推行项目全方位监理制;④形成健全 的项目资金管理体系;⑤坚持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⑥建 立项目成本管理制度;⑦实行严格的政府采购制度;⑧建立完善的项目监测评价和管 理信息系统;⑨加强项目风险管理;⑩建立项目后评价制度。
一、 中国林业吸引国外直接投资概况
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我国林业利用外资的主要渠道。我国林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规模上利用外资数量呈增长趋势,但各年有所波动;在资金投向上主要集中在华南等地区的造速生丰产林和木材加工行业。
从规模上来看,目前,中国林业利用外资项目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是规模有所波动,除政府间和国际组织林业投资合作以外,许多知名的国际林业企业也纷纷在中国进行项目投资。截止到2003年,中国林业利用外资规模达到31.3亿美元,林业利用外资规模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2006 年,我国林业利用外资项目个数为646个,比2005 年增加157 个,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达到7.81 亿美元,比2005 年减少32.41%,占全国利用外资总水平的1.12%。其中国外借款1.22 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6.43 亿美元,无偿援助0.16 亿美元,分别占林业实际利用外资总规模15.67%、82.31%和2.02%。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林业利用外资的主要渠道。
从资金投向上来看, 2006 年,林业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集中投向了营造速生丰产林、木竹材加工、花卉种苗等竞争性行业,并且这些资金主要集中在福建、湖南、广东等南方地区。一方面,营造林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个数较多,但投资规模不大。2006 年营造林利用外资项目共为402 个,比2005 年增加138 个,利用外资金额为1.83 亿美元。林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以木竹材加工项目为主,全年木竹材加工利用外资项目112 个,利用外资金额为3.85 亿美元,占全部林业利用外资的49.23%。另一方面,东南沿海省份依然是林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排头兵。全年利用外资规模超过2000 万美元的省区有8个,分别是福建、浙江、湖北、广西、江西、江苏、内蒙古和广东,8 省利用外资总金额占全国利用外资总水平的91.68%。
从使用效果上看,根据顾署生在《WTO与中国林业投资》一文中的研究,我国林业吸引跨国直接投资不仅能够丰富我国吸引外资的渠道,提高我国林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且还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企业优势项目的再投资:(1)外资流入增幅加大,与外商在林业领域的合作将会加强;(2)促进林业企业优势项目的发展,出口创汇,进而增加厂商的再投资;(3)加入WTO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使林业产业有合理定位,形成与市场经济机制和要求相符合的林业产业规模和产业素质。
二、中国林业吸引国外直接投资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一)我国林业吸引国外直接投资中的利益相关者需求分析
根据美国学者米切尔提出的“三要素评分法”,本文界定了在本土林业企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当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并围绕这些群体,即国家、当地政府、本土被投资林业企业、本土被投资林业企业职工/林农、当地群众和外商投资者进行主要分析。而对预期的利益相关者和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只做一般分析。(见表1)
利益相关者需求确定的利益相关者国家促使我国林业产业的升级,发挥外资的溢出效应当地政府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当地就业岗位本土被投资林业企业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方法,取得利润本土被投资林业企业职工/林农收入增加,可获得技能方面的培训和提升当地群众获得新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外商投资者获得较低廉的生产要素,进入或扩展中国市场,获得政策上的优惠,取得利润预期的和潜在的利益相关者获得有利的投资机会,生产环境得到提高,获得研究的可能性,树立良好的社会声誉,扩大社会影响通过表3的分析可知,从国家的角度来看,作为宏观经济的协调者,希望通过引导外商的直接投资,通过生态建设和技术革新,促使我国林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将之从资源盲目输出、低效高耗型的产业,升级为资源合理利用、高效低耗型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从当地政府的角度来看,它更着眼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扶持当地企业,提高居民的就业率。从本土被投资林业企业和本土被投资林业企业职工/林农的角度来看,本土的合作企业在过去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管理能力低下,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随着林区资源的逐渐减少,企业自身和内部职工/林农成为效益相对落后的集体和个体。为了获取发展所需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为了提高收入,获得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和提升,他们产生了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急切需求。从接受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当地群众的角度来看,希望能够在引进投资后,企业扩大生产,从而给自己提供更多、收入更高的就业机会。从作为投资方的外商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考虑到中国有低廉丰富的劳动力,相对较为完整的产业基础,再加之政府在税收等政策上的优惠,外商认为进入中国不仅能够从成本上获得发展的机会,还能开发中国广大的消费市场,获取利润。
(二)我国林业吸引国外直接投资中的利益相关者供给分析
根据英国著名的跨国公司问题专家、里丁大学国际投资和国际企业教授约翰・邓宁( John H1 Dunning,1977)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本文逐个分析了各个利益相关者所能提供的优势(见表2)。首先,从各利益相关者所能提供的所有权优势来看,本土被投资林业企业,他们拥有建国以来建立起来的完善的产业基础,并且在长期的市场经营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销售渠道网络;本土企业内部的职工和林农,他们多长期、甚至是家族几代在林业行业内生产工作,已具备基本的技能素质,并且劳动力成本很低;当地其他群众,虽然不具备林业产业的基本技能素质,但是数量较大,劳动力成本很低廉;外商投资者,特别是跨国公司,他们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并且可以借鉴其在全球跨国经营经验和专业人才进入中国。其次,从内部化效应角度来看,外商直接投资者能够通过它在全球各子公司和分公司等分支机构,将设备、技术和人员低成本并高效率地传递到中国国内,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国外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向中国逐渐转移。最后,从区位优势角度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级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林业也不例外,在税费等环节上都有许多优惠外商的政策出台;而本土被投资的林业企业由于对当地市场非常熟悉,并且与政府等机构关系良好,所以能够为外商直接投资者提供一个与中国政府和媒体机构沟通的桥梁。
(三)我国林业吸引国外直接投资中的利益相关者供需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外商投资我国林业的过程中,各个利益相关者一方面各有需求,另一方面也都能为跨国合作的实施提供相应的供给。首先,作为国家和当地政府,为了实现我国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当地经济的目标,有意愿提供吸引外资的优惠条件。其次,作为本土被投资林业企业和本土被投资林业企业职工和当地群众,为了获取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并提高收入,有意愿把自己所拥有的工业基础、销售渠道、社会关系以及自己的劳动力与外商共享。最后,作为外商投资者,为了获得低廉的生产要素,进入或扩展中国市场,有意愿对中国的林业进行直接投资,并把它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与中国企业分享。有了上述需求和供给作为基础,我们可以看出,国内林业企业吸引国外直接投资是可行的。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虽然上述利益相关者各自既有需求又提供相应的供给,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存在冲突和矛盾,即供给和需求的不一致。首先,作为国家和当地政府,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当地经济的目标,它所提供的吸引外资的优惠条件有可能是不适宜的,如果优惠过度,可能反而损害本国产业的发展,如果优惠不足,又会造成外商投资动力的缺失。因此一个合适的政策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其次,作为本土被投资林业企业,一方面要取得资金、技术,另一方面在与外商分享工业基础和已有销售渠道过程中又容易造成国内企业和外商投资者之间利益关系的不平衡和矛盾。因此构建外商投资者和本土企业关系的协调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是合作成功的基础。再次,作为本土被投资林业企业职工和当地群众,在希望提高收入的同时,有可能由于其他方面的需求如希望参与管理等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劳资纠纷,因此构建企业和员工、企业和群众关系的协调机制也是非常必要的。最后,作为外商投资者,虽然希望进入中国市场,取得利润,但是又在把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与中国企业分享上有所保留。因此对外商投资者一定的约束机制同样是必要的。
这些从需求和供给体现出来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系列矛盾,如若不能得到恰当的调和,将为林业产业的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如果能通过政府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则将能为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和难得的机遇。
三、中国林业吸引国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规定林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和入股的审批程序,加快林地林木产权评估组织和制度建设
目前,外商直接投资我国造林的主要的形式就是通过与我国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合作成立中外合资公司。在具体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外商、国内合作者以及当地林农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外商提供资金,希望中方合资者能够高效地将林地和林木折股投资,而不顾及中国的实际国情;一些中方合资者在没有征得农民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将农民委托他们经营的林地与外商合资,有的则通过政府部门简单地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强制执行,从而为公司随后的生产与经营埋下了隐患。
为此,一方面,中方在引进外资合作时,应当通过座谈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外商了解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当地的实际情况,与之协商恰当的合作方式和时间期限,而不应当一味担保最终的林地、林木折股率;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及林业有关部门要通过制订有关的规章,明确规定林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和入股的审批程序,科学分级估价,在转让林地时广泛征求当地林农的意见,不能采取行政命令式的强制执行,更不能搞一刀切,林农应有自己的选择权。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外商投资造林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的同时,避免与林地林农的利益纠纷,将三方的利益最大化。
(二)落实公共保障机能,保障外商直接投资者利益
在外商直接投资造林的过程中,许多外商认为,政府在合作公司的财产保护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部门征收了林业建设保护费,但在公司的财产受到危害时,如林木被盗砍、盗伐以及遭受森林火灾时,政府应组织有关力量及时给予保护和解决。对于这些合理的要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将收取的有关费用投入到林地防护的队伍建设中去,切实有效地保护外商投资者的利益。
(三)支持林农工会类型的组织建立,保护林农利益
在外商直接投资造林的过程中,投资者及政府有关部门是积极的倡导者和推进者,但这一过程中有可能忽略林农的作用。 林农是合作重要的参与者,但现实情况却是林农在整个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属于弱势主体,在我国大多数外商投资造林公司的构建及随后的经营过程中,单个的林农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所拥有的权力是非常有限的,在公司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作为要素投入者的林农的利益,他们往往难以取得应得的平均收益。建议有关各方应充分尊重林农的权益,由政府牵头建立林农工会类型的组织,以集体形式增强在公事运营过程中的议事和谈判能力。
(四)建立外资进入的考察机制,合理引导外资流向
合理引导外资流向,建立外资进入的考察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应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针对其进入的产业和入股及利益分配方式进行招商选资,鼓励外资以高新技术等入股林木及林产品加工产业,并以优惠政策激励外商投资者将利益所得在我国林业进行再投资。
(五)统一内外资税费,规范监控外商投资企业针对国内林业企业的并购行为
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改变长期以来外商投资者所获利益盛丰,而国内合作者无论是从利润还是技术上都所获较少的情况是十分必要的。规范外商投资企业针对国内企业的并购行为,对其在国内的并购行为进行跟踪监控,以防中方在被并购的过程中资产低估流失,同时也给反垄断法的制定和实施留出充足的缓冲时间。
(六)建立健全林业引资中环境的监测和评估体系
建立健全环境的监测和评估体系,严格引资项目事前和事后的环境评估是十分必要的。建立外资安全评估体系,明确外商投资者的在环境方面的义务,在环境损失发生时,外商投资者与国内合作者应该根据其各自的占股份额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而不应当将环境的损失全部由国内投资者甚至是国家和当地群众来承担。
摘要:21世纪的中国林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发展机遇。中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人口大国,又是一个自然生态环境先天脆弱、人类活动强度大、开发历史久远的文明古国。我国的森林资源在总量、结构、分布以及现有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态和环境服务功能等诸多方面,都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林业发展的相对落后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林业社会化;制度创新;森林资源
1 林业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不仅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着巨大的物质产品和环境服务功能,而且在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支持人类生命系统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基础作用。进入到新的世纪,伴随着全球森林的持续减少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全面退化且不断加剧的严重现实,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广泛传播,森林与林业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空前重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林业实践活动的必然选择。因此,当前许多国际机构、国家和地区的非政府组织、学术团体及个体对与森林可持续经营、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都在进行着广泛地研究和深入地探讨。
2 中国林业社会化制度创新模式架构
社会变革的根本在于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并不是一个毫无内在规则约束的发散数列,它有自己的法则,它最终必须向一个较为稳定而又有效率的制度数列收敛。中国林业社会化变革必须以林业的社会化制度创新为载体。
2.1 建立有效的林地利用及其管理制度
在社会化林业生产条件下,对土地资源实行“地类规划、资源定位、法律约束”的制度路径,旨在通过对稀缺的土地资源进行较严格的控制,从而实现并加强对社会营林生产和森林资源资产的宏观控制,使基层林业管理部门管理目标明确化、规范化、制度化,减少盲目性,从而提高林业行政管理的效率。“地类规划、资源定位、法律约束”这一制度路径设计主要是针对社会化林、比生产经营条件下土地资源利用的不确定性来进行的。在社会化林业牛产经营条件下必须对土地资源进行较严格的控制。出于我国土地资源十分短缺,林业问题必须放在大农业系统中进行统筹规划,不能因强调林业就忽视农业,也不能因强调农业就忽视林业,从宏观上保障提高国土资源的配置效率。
2.2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主要是生态营林基金制度改进。“生态营林基金”的征收途径,主要可以采取税收和收获两种形式。
2.2.1 税收形式 征收生态补偿税有利于扩大收入范围,更容易规范管理。生态补偿税的征收又可依据应税方式不同,选择开征征税或附加税。生态征税依据关联程度设计,即根据产品或服务消费项目与森林资源关系的远近确定征税对象,对那些依赖森林资源的存在或森林产品的经济活动征收所得税或消费税,例如水库、水力发电站、城市自来水公司、风景旅游区等经营性单位按营业额的一定比例征收;还可以采取环境损益法确定征税对象,对那些对森林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或产品征收生态税,如开矿、采油、采煤、大型基础工程、排污和垃圾处理等。
2.2.2 收费形式 全国范围内开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可以参照林业基金征收模式,扩大原有基金收费范围或者提高收费标准。扩大原有基金征收范围会遭遇与征收育林基金同样的困难,提高征费标难将会导致林产品系列价格的增长。现实中,两种收费模式与当前正在推行的“费改税”的政策相违背,加上林业收费预算外管理中经常出现挤占、挪用等混乱现象,社会对林业基金已经失上了信心,再提出收费政策,社会阻力将会很大。实践证明,这种所谓的“以林养林”的资金老套路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
3 建立社会化的林业宏观调控体系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制度。目前我国林业的投(融)资制度存在许多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国家掏钱、群众造林的政策,加上资金有限、投入不足等原因,常常是“轰轰烈烈造声势,形形色色走过场”,结果形成“年年造林不见林”的怪现象。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制度,就是要彻底改变部门化经营模式的林业投资管理体制,通过利益保障和利益驱动,调动全社会经济主体投资造林的积极性,吸引国内外社会力量投资林业建设,解决长期以来林业投资不足的难题。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林业投(融)资激励制度,必将极大地拓宽林业的投(融)资市场,提高林业的资金及其他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为林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
4 林业的产业化发展
林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经济组织或龙头企业为依托,以提高林区广大营林者经营收益为目标,以科技与信息服务为手段,建立起来的包括林业科研开发、教育培训、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和商业贸易等第一、二、三产业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林工商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集团的生产经营体系;它是以提高林业比较效益为中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按照互惠互利原则进行组合、形成集经科教、产供销、林工商于一体,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林业产业化是林业系统内的“互助合作”与系统外的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是林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基本经营方式和建立在各参与主体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经济共同体。
长远来看,无论是商品林业还是生态林业,都必须确立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产业化是社会化发展的运动载体。通过政策倾向,培植一批规模适度、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正面影响力强、经济效益高的林业产业骨干项目和龙头企业,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产、供、销一条龙、贸、工、林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对于纯公益性的生态林业,也要通过生态营林“效用产权购买”的形式逐步实现其产业化的规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以超常规的方式实现我国林业的跨越式发展目标,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在较短的时期内得到明显的改善。
摘要: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的新型文明形态,在中国的各种经济、政治及文化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的发展。生态文明的提出,完全打破了人们传统的生存方式及价值追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态这个概念更是趋之若鹜,更加地崇拜和向往。其中林业的发展也是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走的。文章着重研究了生态文明与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当前时期下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0 引言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观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生态文明的概念就这样产生了。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推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全面和持续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生产观、最大满足自身需求又不对自然损害的消费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现代生态文明的提出,要求林业的发展要建立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 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现代社会对生态文明提出的口号非常响亮,在对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赋予了生态建设为主体的要求。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典型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森林覆盖率以及人均森林占有率低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林业已经发展了61年,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以全社会共同参与为基础,以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工作重心,以生态脆弱区的治理为主要突破口。在这60余年中,我国的林业在大好政策环境下茁壮成长,无论在有形的还是类似林业服务类等无形的方面,均取得了较快速地发展。然而,虽然取得了较快速地发展,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及意识低下,导致森林覆盖率不高,仅仅排在世界130名之后,而人均森林面积仅为0.13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也排在130名之后。这种情况是令人担忧的,亟需加以解决。
1.2 林业资金筹措及投入途径单一
当前时期下,我国林业的资金投入的渠道相当单一,仅仅是依靠政府各级财政部门及各级林业部门进行资金的投入,而社会化的、具有集体性质的投资机制尚未形成,而且最大受益者并非为投资最多的。资金投入的渠道单一,也就使林业朝着扭曲、畸形、单一的方向发展。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政府在2009年度对林业的投入的金额为2100亿元,虽然这一数字较大,但是这个数字却与林业重点工程所需资金仍旧有一段距离,且资金在发放时往往会出现不到位的情况。
1.3 林业科技及专业水平低下
虽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林业取得了较迅速地发展,但是与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相比,林业科技及专业水平极为低下。这主要表现在:
1.3.1 科技投入低 林业科技投入的整体水平低下,仅占国家投入比重的1%左右。
1.3.2 林业技术人员不够专业 据统计数据显示,林业系统专业职工仅占总人数的15%左右,低于其他行业。
2 加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对策
针对以上对于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现提出如下几点解决对策:
2.1 建立符合现代林业发展趋势的森林生态补偿体系
森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的生态效益无法得以实现。于是,森林的供给量远远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量,这样就阻碍了森林的生态建设。这就需要加强森林生态补偿体系的建立,因为它可以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直接的市场化,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实现:积极实行绿色GDP核算;税收制度的绿色化;强化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
2.2 积极建立发达的林业产业链
由于现代林业的资金投入较为单一,因此林业也朝着单一的方向发展,产业链也就变得简单,林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太理想,不能很好地为国民经济贡献自己应有的价值。因此,亟待需要要做的工作就是积极地拓宽单一的产业链,使其朝着发达的方向进行。主要对策为: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森林资源的有偿转让;减免林业方面的征税。
2.3 丰富森林服务内容
林业除了能够提供木材这样有形的价值外,还有能够提供服务的无形价值。对于森林无形价值方面,还没有真正地进行开发。因此,需要对森林服务内容进行丰富、完备,以使林业能够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价值。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繁荣创意度高的森林文化体系;加强森林开发理念的灌输;加强森林服务的宣传。
3 结论
综上所述,加强生态文明与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相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使生态建设逐渐融入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之中,这样就可以使我国的林业能够健康、和谐、又好又快地发展。
摘要: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已确立21世纪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和任务,但面临的问题突出,形势严峻。如何早日实现中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需要国家实施“依法治林”的方针,用法制予以保障。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法制
新世纪上半叶中国林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思想,即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由于中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征程上还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为此,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艰巨,需要我们遵从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探索现代林业发展的有效法制对策。
一、中国林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索历程
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林业发展大会通过的《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确立的。在1997年土耳其安塔利亚召开的第十一届世界林业大会上,会议主题确定为“森林可持续发展――迈向21世纪”。从此,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和追求。
中国林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上溯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就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提出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合理利用”的方针。20世纪60年代,中国又提出了“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造管并举,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的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国民经济工作重点的转移,林业经营方针做了适当的调整,简称为“一下一稳三上”,即原木产量要下降并稳定在一定水平上,更新造林和抚育要上,综合利用要上,新林区的开发要上。由于该方针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1984年又提出了新的经营方针,即认真贯彻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继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林业发展大会之后,中国于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1995年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至此,正式确立了中国林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
可见,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和实施是林业历史演绎的结果,是林业自身发展的选择,也是与国际社会接轨的需要。
二、中国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难题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林业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林业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三北”、长江中上游、沿海等防护林建设工程进程加快,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得到加强。各类商品林基地建设方兴未艾,林产工业发展迅速。森林资源的培育、管理、保护和利用等方面的政策法律制度也在逐步地完善。
但是,中国林业现状不容乐观,形势依然严峻,同新世纪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建设的要求相比,尚存很大的差距。目前,中国林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林业发展的自身困境
1.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有数据表明,中国森林覆盖率16.55%,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27%当中的61%;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为0.128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0.6公顷的21.3%;人均森林蓄积9.048立方米,仅占世界人均蓄积72立方米的1/8[1]。而且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东部11省(区、市)平均森林覆盖率达30.9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倍;西部12省(区、市)平均森林覆盖率仅为11.9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7%。
2.森林质量差,结构不合理。中国森林的生产力水平低,如以单位面积蓄积量和生物量计,只及世界水平的2/3,比林业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1~2倍;如以单位面积生长量计,也只有3 m3/h m2.a多一点,大大低于林业发达国家5~7 m3/h m2.a的水平。现在的林业结构也相当的不合理,如林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林业用地有效利用率只有52%,在林业用地中,无林地占22%,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占16%;林种结构不合理,用材林面积占77%,薪炭林面积只占3%;林龄结构不合理,幼龄林和中龄林居多,两者面积达71.12%,可利用的成过熟林资源趋于枯竭[2]。
3.乱砍滥伐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中国每年都规定一定的林木采伐限额,但并没能有效控制森林采伐幅度。每年的超限额采伐量达到8 000多万立方米,超过限额的1/3[3]。目前,中国生态状况局部有所改善,但整体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土地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仍、病虫鼠害严重等。有资料表明,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国土面积的27%,并且每年以2 460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积达17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85%[4];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且强度不断增加,年均增加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5];1998年的全国性洪灾不同程度地涉及到29个省(区、市),受灾人口达2.23亿,直接经济损失达3 072亿元[4];全国年发生森林病虫害1.2亿亩,减少年林木生长量1 700万平方米,经济损失达50多亿元,远超过森林火灾损失[4]。
(二)林业政策法制建设的滞后
1.林业发展的体制不顺。林业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等领域,需要有综合的协调决策体系,由一个综合部门来牵头、协调各部门的行动,从发展决策、发展规范、发展实施方案上进行协调,实现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目前,中国从中央到地方虽已意识到这一问题,但困难不小。一是各有关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关系,更谈不上建立通畅的协作运行机制;二是部门和地方条块分割使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决策往往缺乏综合、长远的考虑;三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主体责、权、利关系不明确,作为市场主体的个人、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往往破坏了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而政府管理部门往往为了经济政绩不惜牺牲林业发展的长期投入和生态效益。
2.退耕还林政策得不到切实执行。现在实行的退耕还林政策是由政府操作的政府行为,各级政府官员由下而上上报退耕还林面积,再自上而下下拨粮食。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基层政府出于地方利益、个人利益,往往会发生基层官员与农民合谋欺骗上级的事情。一方面,农民虚报退出的耕地面积,拿到补助。另一方面,他们还林积极性不大,加上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种植林木效率不高,成活率低。
3.林业权属制度不完善。中国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但使用森林资源的权利一般由国有林工局和林场享有。这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看似适合林业的发展和保护的需要,其实不然。国家、集体享有森林资源的所有权,但经营权一般是由集体、集体组织成员或其他私人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享有。由于经营者都是市场主体经济人,他们经营森林资源需要支付成本,有权收回投资乃至获利,这是市场机制运行正常化的必然要求。但是,经营者一方面可能担心国家政策的变动影响利益而伤失经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因林业经营周期长而急功近利,不愿从长远考虑,过早过多采伐,甚至是乱砍滥伐。
4.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性制度尚未确立。《森林法》规定,“国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这是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性制度的法律依据,但中国并未建立具体的生态效益补偿性制度。由于生态林业存在外部性问题,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但生态效益巨大,对维持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政府通过法律手段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补偿林业经营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5.规范林业建设的《森林法》及其相关法律不够健全。一是中国林业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对现行《森林法》第5条规定的“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进行修改;二是现行《森林法》规定的限额采伐制度和采伐许可证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其弊端已日益明显。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对自己经营的林木应当享有完全的处分权,而现行限额采伐制度和采伐许可证制度却限制或剥夺了经营主体对自己经营林木的处置权利;三是《森林法》第18条“恢复森林植被,植树造林面积不得少于因占有、征用林地而减少的森林植被面积”和第35条“采伐林木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按采伐许可证规定的面积、株数、树种、期限完成更新造林任务,更新造林面积和株数不得少于采伐的面积和株数”规定的不够全面,因为这两条规定仅考虑森林植被数量的恢复,没有考虑森林质量即生态效益的丧失;四是新《刑法》对破坏森林资源的犯罪行为处罚偏轻。新《刑法》对盗伐林木罪的最高处刑是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但对盗窃罪的最高处刑是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
6.林业执法力度亟待加强。中国之所以出现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且屡禁不止,与有案不查、查而不判、以罚代刑、重罪轻判等执法不严不无关系,急需执法部门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惩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中国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对策
实现中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力加强林业法制建设,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确保森林保护、造林绿化、结构调整、经营管理等林业工作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
1.提高全民对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认识。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要充分认识到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认识到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保持生态平衡、维护生态环境的最重要物质载体,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物种、调节气候、庇护农田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通过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大力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杜绝人为破坏,积极投入和支持国家林业建设和生态建设,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2.建立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体制。这需要对中国现有的林业管理关系进行深化改革和创新。(1)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职责。由于受过去政企不分的影响,林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尚存在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作为经济实体参与的情况,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双重角色造成林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及分配关系复杂化,给林业健康发展埋下不少隐患。需要合理界定各级政府部门在制定和执行林业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指导和协调解决本辖区的林业和生态建设问题、检查和监督管理林业和环境建设工作等方面的职权和责任。(2)发挥政府在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地位。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组织协调职能,加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的纵向联系与合作,实现由单一的林业部门抓,转变为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林业、土地、环境等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努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施机制。(3)转变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施手段。由原来的主要靠行政手段转变为以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为主,采用必要的行政手段。运用科技手段,推行科教兴林,发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生态科学等现代高科技的优势,提高森林生产力水平。
3.现行退耕还林政策法制化。中国现行退耕还林政策完全是政府行为,实施的是行政手段,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为了克服退耕还林行政政策的弊端,可以通过行政政策法制化,激励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约束农民的欺骗行为。可以参照外国的一些做法,放权于社会中介组织,建立对政府、中介组织和农民的法律制度约束机制,遏制政府与农民因直接接触产生的合谋欺骗和腐败现象。例如,国家用合同方式把用于退耕还林的粮食或资金贷放给某种中介机构,再由中介机构与农民签订退耕还林的商业合同,通过合同约束双方行为,如果以虚报退耕面积欺骗对方的要承担违约者任。同时,对退耕还林成活面积的评估办法、守法经营的奖励、违法经营的制裁要形成法律规范。
4.大胆进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这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造林积极性,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由于,中国现行林业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与林业产权制度不完善有关,因此,要严格依法保护林权所有者的财产权,维护其合法权益。(1)进一步落实国家、集体和个人林业所有权。对权属明确并已核发林权证的,要切实维护林权证的法律效力;对权属不清或有争议的,要抓紧明晰或调处,并尽快核发权属证明。(2)推动产权结构多元化。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林业企业,可以通过部分资产或全部资产的出售、租赁、兼并、拍卖、破产,采取诸如独资个体经营、租赁经营、托管经营等多种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也可以改制为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
5.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目前,国家已着手进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设的研究和试点,对补偿的对象、标准及资金来源尚在进一步探讨之中。例如,台湾《森林法》规定,把公有林或私有林收归国有并给予补偿金的情形有两种:(1)国土保安上或国有林经营上有收归国有必要的;(2)关系不限于所在地省区之间的河流、湖泊、水源和其他公益者。主管机关限制采伐的情形有三种:1)林地陡峻或土层浅薄恢复造林困难者;2)伐木后土地易被冲蚀或影响公益者;3)位于水库集水区、溪流水源地带、河岸冲失地带、沙丘区地带者。台湾《森林法》还规定,禁止砍伐竹木之保安林其土地所有人或竹木所有人依其所受直接之损失为限请求补偿。中国要建立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可以参考台湾《森林法》的有关规定,确定禁伐和限伐的情形及补偿的对象和标准。补偿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或退耕还林的专项资金。对有显著生态功能的集体、私人经营的林木可以进行收购,对禁伐或限伐的林木经营者依其直接损失给予补偿。
6.大力加强森林法制建设。依法治林是中国新世纪林业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为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加快林业立法工作。一是修改现行《森林法》的第5条 “永续利用”的规定,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取而代之;二是遵循林业保护的市场规则,修改现行《森林法》规定的限额采伐制度和采伐许可证制度。集体、个人所有的林木实行自主采伐制;国家所有的林木可由具体的代表者根据林业发展规划和市场规律行使所有权,无须行政许可;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经营国有、集体所有的林木依法按照合同行使林木所有权;对于具有生态价值的林地,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如给予补偿收购归国家所有;三是参照国外有关禁止乱砍滥伐的规定,如砍1棵,要种3棵,从注重生态效益的角度完善现行《森林法》的第18条和35条;四是修改现行《刑法》对盗伐林木罪的规定,使之与盗窃罪处罚相同;五是制定或修改有关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林业建设资金使用管理、林业工程质量监管、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2)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和公安、司法机关要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严格、及时地查处林业案件,认真解决有案不查、查而不判、以罚代刑、重罪轻判等问题,确保林业法律法规得到切实的执行。
摘要:林I是我国五大产业之一,也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林业也被纳入其中。从林业经济不断发展的速度来看,市场化进程对林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对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来说,意义非常重大。虽然林业经济的发展历史悠久,但是依然会受到传统经济的限制,也会受到市场经济的挑战和冲击,这会影响中国林业市场化的总体进程,所以说林业市场化的进程在以后的前进道路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中国林业市场化进程对林业所产生的经济增长的效应。
关键词:林业市场化;林业;经济增长效应
一、中国林业市场化进程的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林业市场化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林业市场化已经开始有一定的发展规模,虽然发展的步伐很大,但是在发展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分析一下林业市场化进程的发展现状。
(一)忽视长期经济发展策略,过于注重短期经济利益
林业在过去的时代,资源丰富,人们在发现林业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的时候,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人们为了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没有进行过多地考虑,就加快了对林业的砍伐,因此林场的建设速度加快,这样的做法促进了林业市场化的进程,同时也给林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盲目的砍伐林业的做法,没有受到限制,无规矩可言。由于林木的生长周期较长,人们在砍伐林木的时候没有合理的规划,这就造成了林业发展中出现了经济链断裂的现象,这种只注重短期效益,而不做长期发展规划的工作,这不仅不利于林木的生长,也对林业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林业的市场化进程受到阻碍。
(二)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导致林业市场化进程较低
中国林业市场化的进程虽然已经发展了有30年有余,但是一直受到传统的林业的发展模式的影响,虽然林业市场化也经历了改革开放,同时林业资源对于中国经济的生产建设很重要,它不仅提供的是能源,还提供建筑、劳动工具以及各类生活必须频道建设,这对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但是林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林业经济市场化进程依然很低,它的开放程度也是远远不如其他的经济发展类型。原因在于中国林业经济的市场化进程还是采取的是传统的经营模式,发展单一产业,没有紧跟时展的步伐打开思路,资源整合,这就导致了林业经营没有走复合型的发展道路,一味地采取单一的模式,就会造成虽然林业的市场化进程在发展,但是开放程度不够,林业市场化的体制也不健全,自然发展思路也不成熟,林业市场化进程就会很低,很慢。
二、加大林业市场化对于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的意义
林业属于我国的基础性的产业,其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农村小康生活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发挥着作用。在林业发展的初期,林业发展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着。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林业也由家庭承包责任制度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在长期的探索中,效果也是很明显的。林业市场化进程首先为国家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苦难的问题,改善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这人力资源就为林业经济提供人力的基础;其次林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此促进林业经济向生态经济的模式发展,促进生态平衡,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最后林业市场化进程,能够及时发现市场动态,调整林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更加有利于林业经济的科学发展。所以说在现实情况下,加大林业市场化进程对于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林业市场化的林业经济增长效应及其措施
(一)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效应
林业工程属于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和时间的工程,在种植林木期间,需要耗费的时间很多,面临的风险也很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虽然很多,但是一旦树木长成,变成一片林木,那么它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是中国长期发展林木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利益的现实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林业经济在2002年的总产值为4601.829亿元,而到2011年之后,这一数字就增加到了30312.821亿元,并仍旧持不断增长的态势。同时,受林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解决了,人力资本增长趋势显著;其他要素的投入也在不断地增长,如生产要素的投入,林业人才教育的投入等,在林业市场化进程的带动下,林业经济呈现了较好的增长效应。
(二)促进林业经济增长效应的措施
1.继续对林业市场进行“改革开放”,促进市场化进程
改革开放的主要含义就是改变传统的观念,因此在林业市场化的发展中,我们也要采取“改革开放”策略,认识到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林业发展也要利用这一优势,引进外资,加强林业发展的融资水平,并加大引导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现代林业发展的转变。同时,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提升林业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水平,使得其市场化程度更高。
2.转变思想,跳出传统的林业经营模式
我们要转变思想,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促使林业发展向集约型转变,积极配合改变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因地制宜,注重林业发展的客观实际情况,做好分析,促使林业经济的发展合理化,使林业经济的发展更加有动力,并且创造条件,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结束语
通过论述,我们了解了林业市场化以及林业经济增长效益,并且针对林业增长效益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虽然现实情况是中国的林业市场化进程的速度虽然快,但是效果不明显,还存在一些问题。伴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以及国家的重视,林业市场化进程也会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为林业经济的增长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摘要:在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潮中,中国的林业逐步实现产业化和现代化,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林业产业化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因为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中国的林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林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分析林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入手,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林业产业化 问题 解决策略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的林业已完成了基本的转型,实现了现代化,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林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对林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完善林业相关产业的布局,科学构建林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产业结构转换,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和优质经营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完成林业的市场化经营,实现林业产业化发展的稳定性和计划性,提高林业资源的生产效率,保障林业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中国林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
(一)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
林业产业化的优秀是森林资源,但我国人口众多,森林资源的占有率却很低,仅占世界森林资源的5%,而且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乱砍乱伐的现象,由于过度的砍伐使我国的森林资源更加匮乏。由于制度以及人力物力的因素影响,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远远不够,而且我国的树木品种比较单一,在种植和培育方面投入不足,造成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种植保护出现脱节,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林业规模无法满足我国的经济建设的需要。
(二)林业管理体制不够科学完善
我国由于体制的因素,林业属于国家所有,地方政府实施管理,企业和林场负责经营,各级组织机构与经营管理者没有明确的责、权、利的主体和所有权的划分,从林业的用地、生产经营以及产权的分配和使用没有法律意义上的界定和科学的划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甚至部分企业无偿进行经营,过度开发国家森林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集体所有的林业用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开始分离,农户承包了林地后为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放弃对林业的种植与保护,因此无法达到林业长期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这些都制约了林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林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无法达到优化
目前我国林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主体是集体所有制的林业企业,从企业的组织结构到经营管理都不具备健全的组织功能,从生产到市场营销缺乏竞争和创新意识,在林业技术、开发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都无法真正的发挥效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时期,落后的管理和经营方式影响了中国林业企业的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使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水平无法达到最优化。
(四)林业科技水平还比较落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守旧的思维模式都制约了现代科技在林业产业中的应用和发展,林业技术人员不足,综合技术水平落后,无法适应现代科技的要求。同时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企业设施设备落后,科技水平明显不足,对林业产业化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二、解决林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的策略
(一)树立科学发展林业产业化的意识
对林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和优势进行扩大宣传,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树立科学发展林业产业化的意识,使人们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对林业产品的深度加工和流通环节进行优化,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为农民增收,为企业增效,为可再生资源增值,以适应现代市场的发展需求,使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的增长。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好政策调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必然要适应市场的需求,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研,及时了解市场变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掌握市场对林业产品的需求,利用科研成果挖掘林业产品的创新潜力,以此做为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同时政府做好扶持政策的调控,从宏观角度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合理配置林业资源,打破传统林业企业经营的局限性,建立健全林业产业化组织结构,完善制度和服务体系,制定林业产品深加工的管理政策,使林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不仅实现生态保护和节约资源,而且能够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
(三)增强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培育
在林业产业化发展中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工作是重中之重,为了林业产业化的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必然要对有限的林业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污染。在保护林业资源的同时要进行树木的种植与培育,利用先进的林业科技扩大林业的种植面积,培育林业新品种,建立林业资源种植和培育基地,广泛开展植树造林的活动,积极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强化对林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以此提高我国森林资源占有率,保证林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林业产业化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林业向现代化和产业化转型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林业产业化发展为社会主x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因为管理体制、经营理念、生产技术以及有限的资源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了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只有进一步调整林业产业化结构,提高林业科技水平,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使中国林业产业化逐步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
(作者简介:张亮,学历:本科,单位名称:北票市林业局公益林管理办公室,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林学。)
[摘要]我国森林保险缺乏法律规范,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森林保险的法律法规,对森林保险的性质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森林保险的组织机构、业务经营方式和会计核算制度等都按照《保险法》中对商业保险的规范来实施,森林保险始终被包容在商业性保险体制中,但由于林业保险的特殊性,其和商业保险有着很大的林业竞争力薄弱、林业保险技术不高林业的弱质性及林业保险技术的薄弱不利于林业保险发展。
[关键词]林业保险
一、我国林业保险的发展现状
(一)林业对保险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
林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其对保险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林木在漫长的生产周期里,既易受到火、风、雪、水、病虫害等自然灾害袭击,又易遭到乱砍乱伐、毁林开荒等人为破坏。从调查可以看出林业自身具有巨大的风险性,且有增大的趋势。林业灾害给林业发展造成的巨大损失是林业经营无法承受的。
(二)林业保险发展滞后对林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林业保险出现较早,但发展十分缓慢。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森林保险却一直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业务萎缩的现象。随着林业市场经济的到来,林业保险越来越重要,尤其是一些较为注重效益的商品林。一方面,林农的收入偏低、保险意识薄弱,投保率过低。另一方面,林业保险经营效率较差,亏损严重,供给主体严重不足。这就使得保险公司提高保险费率或限制责任范围,从而加大了投保人的经济负担,抑制了投保需求,进一步限制了承保面的扩大,形成恶性循环,我国的林业保险一直处于这样一种“两难困境”。
二、当前我国林业保险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一)林业保险供需双向不足
1.投保人收入低下,保险意识薄弱
林业本身的高风险性,决定了林业发展对保险存在巨大的潜在需求,然而,林业经营者在林业经营过程中对林业保险需求不足,投保率低下,存在这一矛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营林者的收益低下,森林投保增加了林农经济负担,他们心存侥幸。二是,营林者的保险意识薄弱。虽然林业保险对林业生产尤其是木材资源培育的积极作用已为政府、营林者所认可,在经济较发达的林区,已被一部分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林农所认识和接受,但是在更多的林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林区,森林保险的意义还没有为林农所接受。
2.经营效益低下,供给严重不足
林业保险公司有着巨大的潜在林业保险市场,而林业保险公司没有积极地开拓这个市场,增加林业保险供给,相反表现出林业保险供给不足,这一矛盾主要原因在于林业保险的特殊性;因其与商业保险不同,使林业保险公司效益低下。
(二)林权制度不完善制约林业保险发展
林业保险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林权不清,林业产权人的权、责、利界定模糊,这种制度上的弊端更加阻碍了林业保险业务的开展。一方面林区的产权主体不明,往往签保险合同找不到对象。另一方面,产权不明使得一些林业部门根本就没有森林投保的意识,责任相互推诿。
(三)林业保险政策不明,法律法规不健全回
森林保险业务带有明显的公益性,其发展必须依靠政府立法保护、政策支持和各项措施的配套建设。然而;我国森林保险到底实行什么样的政策,是单独成立农业保险公司,还是由商业保险公司兼营,是由政府参与实行补贴,还是由保险公司自负盈亏?这些政策方向多年来一直有人提出看法,但到如今,仍没有得到解决。林业的弱质性和保险公司的盈利性,使得两者完善结合较困难,需要政府的介入。
三、加快发展林业保险的对策
(一)加大林业保险投入
应从供需两方面加大对林业保险的投入,提高林业投保者、承保者的积极性。
1.提高林业保险意识、加大投保补偿,刺激林业保险需求。一方面要对林业经营者普及林业保险知识,加强林业保险意识,鼓励其积极投保;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实行林业保险的补偿机制,对营林者投入的保费按一定的比例给予补贴,补贴的形式可以多样,依据林农的需要,可以直接补贴资金,也可以是营林投资品、技术指导、税收优惠等方式。
2.提高保险公司的林保收益,促进其进行林业保险供给的积极性。政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促进保险公司林业保险的供给:一方面对于大型的林场,由于其风险巨大;保险公司对其风险的承受能力有限。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巨险证券化的措施来分散风险。
(二)完善我国的林权制度
完善的林权制度能促进林业保险业务的开展。林业保险牵涉到林业产权关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林权制度,建立明晰的林业产权关系,是林业保险业务开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加快林权改革,建立明晰的林权结构体系以及规范林业产权流转体系,使得林业产权主体明确,林业经营者的权、责、利对等,这样使得林业保险的主体明晰,且投保的责任和利益关系明确,能有效促进营林者的投保积极性。
(三)加强林业保险的政策法规建设
积极出台林业保险相关政策,加强林业保险的法制.建设,是加快发展林业保险的保障。当前,我国开办林业保险的仅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其实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建立专门从事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这样可以简化操作,提高效率,也便于政府出台林业保险相关政策。
(四)加强林业和保险业的自身建设
加强林业自身的建设是促进林业保险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林业的弱质性制约了林业与保险业亲密接触。因此,要加快林业保险的发展,首先要加快林业自身的发展,提高林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使其对保险有吸引力。保险公司的林业保险业务能力和技术能力直接关系到保险公司的成本和收益,提高林业保险公司的林业保险技术,有利于促进林业和保险业的结合。要加强保险公司在开办林业保险的技术能力一是,加强林业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林业保险研究者和保险业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探索和创新最适合我国林业建设的保险;二是,通过现实林业建设的调查研究,提高林业资源价值评估的水平,科学合理地评估林业资源的价值,采用合理的林业保险赔付率,使得林业保险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最后,要依据市场的需要,开拓多元化的保险险种,使林业保险灵活化经营,提高其经营效益。
关键词:林业
摘要:我国林业产业不断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林业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去年,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860亿元;松香年产44万吨,出口量居世界首位;出口家具13亿件,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经济林产品年产量也已达7000多万吨。林业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据统计,中国目前林业产业的发展每年可解决4500多万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大约占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37.5%。在南方集体林区158个林业重点县,农民收入的40%以上来自于林业产业。但是和国外林业相比,我国林业既有一定的优势,也有多方面的劣势,优势与劣势并存。所以我们还要重视营林建设,本文同时提出了一些整地、造林的方法,把我国林业溶入了国际林业体系中,与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广泛。因此,我们要提高认识,学会运用整地、造林的方法,尽快使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
一、我国林业资源发展的现状
1.1森林资源发展空间大。我国森林资源总的变化趋势是: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每年以200万hm2速度递增,林木生长量开始大于消耗量,森林资源的发展在数量上开始走出“低谷”,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资源下降的局面,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的“双增长”。森林资源是决定林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WTO后冲击的重点虽然是林产工业,但竞争的焦点却在于林业产品,而林产品的关键原料在于森林资源。
1.2竹资源丰富我国是世界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类栽培和加工利用最为悠久的国家。其竹林面积达700万hm2,约占世界竹林面积的1/3、用材竹林总蓄积量约9700万t。竹材和竹制品,无论在品种还是在产量方面,在世界上我国均为首位。竹林中的竹笋和竹荪是天然保健食品,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资源。
1.3盛产松香和林副特产品我国松香每年产量在40万t左右,居世界首位。除供应国内市场外,也是大宗出口商品。我国脂松香在国际市场上有很高的声誉,占据重要地位。近几年出口量均在20万t左右,年创汇均在1亿美元以上。我国芳香油年产量2~3万t,其中桉树芳香油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我国林副特产品资源丰富,其中不少是名特优产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信誉,具有较强劲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基本垄断了港澳市场,在东南亚、日本、德国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
1.4国内市场需求旺盛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对林产品市场的需求十分旺盛。由于近年来我国在建筑业、室内装饰、家具等方面以及对纸产品的需求增加迅速,其木材、人造板、纸产品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这就为我国林产工业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1.5森林资源存量小、质量低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其特点是存量小、分布不均、森林质量下降、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水平低,林木生长量不高。
二、整地、造林的一些程序、方法
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还可以改变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或减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层的温度要比有植被覆盖时上升得快,整地后改变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温度状况发生变化。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长情况显著改善。整地还能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同时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2.1造林地的清理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垦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竹类以及采伐迹地上的枝丫、梢头、站秆、倒木、伐根等清除掉。分为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3种方式。
清理的方法可分为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用化学药剂清理。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也可以用机具,如推土机、割灌机、切碎机等机具。清理后归堆和平铺,并用火烧方法清除。也可以采用喷洒化学除草剂,杀死灌木和草类植物。
2.2整地方式和方法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
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带状整地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沟、带状、高垄等。
块状整地是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鱼鳞坑;平原应用的方法有:坑状、块状、高台等。
2.3造林方法播种造林法: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如橡栎类、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种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
播种造林的方法有:块状播种、穴播、缝插、条播和撒播等。播种前的种子处理包括消毒、浸种和催芽等措施,对保证春播,早出芽,增强幼苗抗旱能力,减少鸟兽等危害极为重要。
植苗造林法:又称栽植造林、植树造林,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生长稳定,因此,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相对地说不那么严格。但是,在造林时苗木根系有可能受损伤或挤压变形和失水,栽植技术要求高,必须先育苗,却也节省种子。总之,植苗造林法受树种和造林地立地条件的限制较少,是应用最广泛的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应用的苗木,主要是播种苗(又称原生苗)、营养繁殖苗和移植苗。有时在采伐迹地上进行人工更新时,可以利用野生苗。近年来,有些地区发展营养器苗造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植苗造林后,苗木能否成活,关键是苗木本身能否维持水分平衡,所以在造林过程中,从苗圃起苗、选苗、分级、包装到运输、假植、造林前修剪,直至定植全过程都要保护苗木不致失水过多。最好是随起苗随栽植,尽量缩短时间,各环节要保持苗根湿润。
分殖造林法: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干、枝、根等)及竹子的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造林技术简单,操作容易,成活率较高,幼树初期生长较快,而且在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但要求有立地条件较高的造林地,同时分殖造林材料来源,受母树的数量与分布状况的限制,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适用营养繁殖的树种,如松树、杨树、柳树、泡桐和竹类等。
关键词: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实践;理念
摘要:提高我国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益,对于又好又快地搞好我国林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结合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设理念。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国家对林业的投资逐年加大,林业工程项目推进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林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如何尽快转变观念、提高林业生态项目建设成效,以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林业生态建设的紧迫问题。因此,做好国林业生态建设理念研究,为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一套建设理念,对于迅速地、整体地提高我国林业生态建设质量,又好又快地搞好我国林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林业生态项目建设要多目标发展
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系统有序协调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业项目要搞成以林业建设为载体的综合发展项目,不仅应该关注林业建设,还要注重农村社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方面的综合发展及项目的可持续性,其建设目标应该具有多元化特征。项目不仅应该获得林业专业上的预期效果,如造多少林,覆盖率增加多少,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推动项目地区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注重培育农民自愿参与、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观念和能力,激励农民通过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严格执行项目合同,既顺利通过项目验收,取得项目劳务报酬和营林收入,改善生活状况,又能提高长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和跨越。
三、引入参与式发展理念
参与式发展包括参与式研究,参与式推广培训和参与式发展操作。参与不是简单的参加。参与式发展要求农民及其他角色和群体能参与到项目实施的全部循环过程中去,如项目确立、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实施及项目监评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需求得到考虑和满足。通过参与,使得参与者获得了在发展决策、发展计划和发展实施中的权力份额。
参与式发展的优秀是赋权,而赋权的优秀则是对参与和决策发展援助活动全过程的权力再分配,简言之,即增加社区中穷人与妇女在发展活动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在项目中,要强调项目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除部门合作之外,要强调农民的参与。要明确农民是林业建设的受益群体和主体,是规划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单元,也是林业建设的主要承担者。不仅要注重农民参与造林劳动,还要包含更广泛的农民参与的内涵,要包含“给予与获取”的双向过程。
要相信农民最知道森林对他们的价值,相信农民懂得造林和善于造林,相信农民能管好树木。要彻底改变目前林业项目设计中惯用的主管部门下达任务,设计部门承包设计,自上而下、设计人员说了算、农民被动参与的设计方法。要采用自下而上的参与式方法,从项目准备、执行计划的编制到项目施工管理,从整体到每一个过程都要有农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意愿,注重项目建设地区人们对项目的决策和选择,让他们尽可能地对社区林业做出自己的努力,使他们对项目的发展具有责任感,并对项目的成功做出一定的承诺。通过对资源的利用和控制来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项目活动,让他们在实施过程中分享到利益,形成一种利益引导下的自愿参与过程。要加大对项目设计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学习国际上先进的设计方法,与国际接轨。
参与式研究的优秀体现在:基于对农民生活、生产体系复杂性认同的基础上,倡导农民参与所要研究问题的发现、确认、研究和认证过程,其内容包括混农林业、新技术示范等。采用的方法包括小组讨论、问题发现、确认、研究和认证过程、农民的评价、农民的记录和观察等等。参与式推广与培训的优秀体现在:强调双向的交流,以用户为导向和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推广和培训。其思想基础是推广员并不是什么都知道,而农民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采用的方法包括问题分析、研讨会、培训分性、直观展示、农民访问等。参与式发展实践的优秀体现在:发展角色和群体充分参与发展过程的每一循环过程。其领域包括参与式农村评估和调查、参与式发展设计、参与式发展实施及管理、参与式监测评估等。参与式监测评估是提高农村发展项目成效的主要步骤。
四、引入社区林业理念
社区林业,是指在农村社区中,以林业为对象,以农民为主体,能够有效引导当地社区群众参与林业的多种形式,群众承担一定的责任,并通过努力得到直接的利益。
要以农村社区为单元,打破传统林业中“就林论林”的狭隘性,重视人与森林的协调关系和农户的积极参与,并把林业纳入当地整个社会发展计划,从而寻求一种人类与森林的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社区林业的本质特征是由当地群众真正自主和直接参与造林和管理、经营森林资源,以实现林业发展目标。与自上而下的传统林业相区别,自主与参与是社区林业发展机制的优秀和基本原则。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自我意识、自主决定和自主管理。在项目建设中,所有外部的信息、技术及资金方面的支持都是外部干预,其只能对社区发展起到辅助的帮助性的作用,而要真正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所有的外部干预变成农民内援的发展动力,即农民要充分认识和接受外部干预的选择,并把外部干预当成是自己的承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农民对其社区发展的拥有感。内源发展是社区发展的动力,是自主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如果没有源动力,在外源发展的影响下,农民也许会把项目建设看成是所有外来人的事,看成是与己无干的事,并且这种发展也不可能具有可持续性。
参与是社区林业活动的基础,贯穿于社区林业活动的始终,包括社区林业计划的实地调查、规划设计、树种选择、造林方式、管护、采伐、销售、分配方案等事项的决策和对项目的评估,并享受利益的分配。社区林业发展机制特别强调林区或山区社区群众的自主与参与,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常常被贫困所困扰,而他们又与林业密不可分,只有让他们在林业建设自主参与过程中获利,才能更好地实现保护与发展森林资源的整体战略目标,维护或恢复生态平衡。
五、体现农民的利益分配
生态建设的确是功在千秋的伟业,但也必须要利在当代。我们不能要求那些尚未完全摆脱贫困的农民紧衣缩食来从事生态建设。过去和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一直提倡“谁造谁有”,有林是有了绿色,有了生态效益,但有林不等于有财富,对老百姓来说,过去和现在的现实情况恰恰是有些地方有林不仅没有财富,而是带来贫穷。劳模石光银虽然有很多林,但却负债累累。关键是没有处理好农民和国家的利益关系。长期以来,在造林工程中,如果是在老百姓自己承包地上造林,具体情况是,老百姓自己花钱整地、造林,自己掏钱管护、管理,为社会产生了生态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他们自己却没有得到或很少得到经济效益,当林地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时,还不能采伐,这样还要负债累累地继续看管、经营,虽然目前国家给他们每亩地补助了5元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但这点仍然不足以弥补他们的经济付出,不能很好地调动他们在幼林期林地经营的积极性,领到这点钱后,他们将承担着重点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全部责任。生态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国家,如果国家要老百姓承担这个责任,那么,就应该给与他们更大的优惠和补贴。
因此,必须尽快扭转这种局面,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商品化,使资源的拥有者可以向他人输出生态系统服务,受益者将其所获得的利益与拥有者分享,从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和公正,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了持续利用生态资源,应该大力鼓励当地居民以经营生态系统服务为主要手段来发展经济,让农民能够从他们对生态和系统的保护和培育中获得经济收益,生态系统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与培育。通过建设生态系统服务基地,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生态业。届时,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当地居民就必须更好地保护和培育生态系统。这样,生态和经济效益就可以统一起来,将调动起农民极大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