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幼儿园德育论文

幼儿园德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30 09:01: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幼儿园德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幼儿园德育论文

幼儿园德育论文:日常生活中幼儿园德育论文

一、在日常生活中把握机会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

所谓“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幼儿园的日常生活重复琐碎,但却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例如,每天幼儿来园与离园时,他们都会跟老师说:“老师,早上好!”“老师,再见。”等。玩玩具时,我们教会幼儿谦让,好玩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成功完成图画时,教会了幼儿懂得欣赏和赞扬别人的成果。每天的早操结束后,孩子们在喝水的时候,我们教育幼儿要排好队,不推挤。又如同伴生病了、捡到了别人丢的东西、无意间碰撞到别人等等,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充满了诸如此类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加以特别关注,随时了解和掌握幼儿行为品德的各种动态,并不失时机地开展随机教育。

二、将德育渗透于游戏活动中

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得到真正的发挥,他们在玩耍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如,在体育游戏的竞赛活动中,让幼儿明白自己一个人是不能完成游戏的,需要大家的团结协作才能取得胜利,充分激发幼儿的团队意识;在自由活动时,有人不小心摔倒了,孩子们就会上前去扶起他等等。同时要引导幼儿从游戏中发现哪些是应该学习的,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去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真正把德育要求落实到每个幼儿。

三、将德育渗透于各学科领域教学中

德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学看作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优秀。他认为一个人虽然能够从周围环境、从与人交往中获得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但是这些知识不是系统的,必须通过教学来给予补充。因此在幼儿园语言、社会、艺术等领域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德育效率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语言领域中的故事是幼儿最喜欢的。《谁要我帮忙》的故事,使幼儿了解了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及时帮助别人,自己也会同时获得快乐;《花儿好看我不摘》的故事,说明了要爱护花草的道理等等。幼儿听故事时最易于调动他们的情感积极性。音乐课《蚂蚁搬豆》也是教育幼儿团结起来力量大的好题材。

四、利用节日对幼儿进行德育

节日具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可以根据节日的不同对幼儿进行育。如,在“母亲节”活动中,我们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同时请幼儿回家为妈妈捶捶背,捏捏腿,对妈妈说句“妈妈,您辛苦了,我爱你!”并且帮助妈妈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还在国庆节进行了爱祖国的活动,幼儿感受到了祖国的地大物博,多民族的融洽相处,激发了他们爱祖国的积极情感。通过在诸如此类的节日活动中渗透德育,在孩子们的心中掀起了爱的波澜,促进了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与升华。

五、家园配合,共建德育

在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时,首先要从家长的意识入手,利用家长会、家园联系栏等途径帮助家长提高素质,加强家庭道德教育,帮助家长摆脱“学习第一”的观念,请他们积极地关注孩子的品德发展,并且注重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在尊重老人,热心帮助他人,爱护环境等方面做好孩子的榜样。我们还应充分利用各种契机,及时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园的情况,对幼儿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让幼儿有成功感和喜悦感,把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持续下去。

幼儿的品德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对幼儿的德育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在环境无声的影响下,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及教学、游戏等各项活动都是实施幼儿德育的主要途径,同时做好家园共育,保证幼儿“5+2>7”的德育效果。

作者:王园园单位: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岳阳镇幼儿园

幼儿园德育论文:幼儿园幼儿德育论文

一、当前幼儿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家长对德育不重视

在传统教育观念及升学、就业压力影响下,家长普遍存在“重知识,轻德育”的思想,幼儿德育观念淡薄忽视对幼儿的品德教育。

(二)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

绝大多数幼儿园和家庭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甚至个别家庭与幼儿园在幼儿的管教问题上存在矛盾。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沟通、协调、配合不足,使得幼儿德育工作缺乏连续性。

(三)社会消极心理因素负面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社会对幼儿德育工作缺乏广泛的支持,社会幼儿德育氛围不够浓厚,社会群体对幼儿德育态度淡漠等。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以创造良好的幼儿德育环境为切入点,着力构建社家园联动“三位一体”幼儿德育体系,形成园内教育主导、家庭积极配合、家园密切联系、社会广泛支持的幼儿德育新格局。

(一)加强幼教队伍建设,创新幼儿德育方法,强化幼儿品德教育

要合理调整幼教队伍的结构设置,加快提高幼教队伍内在素质。严格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刚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对幼儿教师所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以园本教育为主,开展多元化、有针对性的幼儿教师培训,强化幼儿德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提升业务素养,促进幼教队伍专业化成长。要以幼儿社会化培养为切入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幼儿品德教育。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日常教育与情景体验相结合,耐心细致说教与合理强制管教相结合的原则,创新幼儿德育载体,注重幼儿良好品格行为的养成,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要建立健全幼儿品德教育奖励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幼教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广大幼教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幼儿品德教育工作,激发幼儿德育工作内动力。

(二)紧密家园沟通配合,增强家长德育观念,保持德育连续性

要建立健全家园沟通协调长效机制。新《纲要》中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应重视并充分利用家长会、定期家访、开展家园活动周等工作措施,增强幼儿园同家庭之间的沟通,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主动与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并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幼儿德育任务。要将园内教育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杜绝出现幼儿只在园内受教育,在家里放任自流的现象,使幼儿在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得到连续的、同步的品德教育。

(三)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营造幼儿德育氛围,创造德育大环境

要大力宣传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使幼儿德育工作真正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德智并重,以德为先”的幼儿教育理念,重视社会价值取向对幼儿成长的影响。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消除社会上对幼儿德育的消极心理因素,营造良好的幼儿德育氛围,努力开创幼儿德育工作新局面,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总结

众所周知,环境对幼儿教育的影响举足轻重。随着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都在时时刻刻的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构建并完善社会、幼儿园和家庭联动的“三位一体”幼儿德育体系,强化幼儿德育基础,创造幼儿德育大环境,是提高幼儿德育质量、确保幼儿德育效果的根本性工作和必然要求。

作者:杨秀坤 单位:河北省迁安市迁安镇毛洼幼儿园

幼儿园德育论文:素质教育下的幼儿园德育论文

一、环境创设中的熏陶教育

环境的教育功能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式的教育,对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和影响,进而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例如,布置“我爱我家”“我最棒”“美丽的家乡”“环保能手”“爱护图书”等互动墙饰;在幼儿园走廊间布置有关道德教育的挂图或小图片:不乱丢纸屑,不随地吐痰,与同伴友好相处,关心动物,保护地球等,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辅助着教师进行幼儿园爱家乡、爱家人等道德情感教育,让他们感受这种环境氛围的熏陶,不知不觉地受到启发,迸发出每个幼儿内心潜在的积极向上的情感,将抽象的行为规范具体化、生动化、趣味化,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陶冶自身的情操。

二、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多渠道、全方位、有机渗透的“隐形教育”,把德育自然、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使道德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行举止等各个环节,引导幼儿去关注、感受、学习与体验,突出活动与渗透,随时随地随机进行教育。如用餐时,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讲究卫生的道德教育;幼儿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抓住时机随机表扬;组织幼儿轮流做小值日生,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以及为他人服务的良好品德。此外,利用传统的节日或时事新闻,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例如,教师节、母亲节等重大节日,让幼儿接受感恩教育,了解教师、妈妈的辛苦,从而萌发热爱教师、热爱妈妈的情感;奥运会、残奥会、“神舟”七号载入航天的重大新闻,让幼儿萌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三、集体教育与游戏中的渗透教育

集体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活动,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贯穿于幼儿德育的始终。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各领域教学和游戏的有利时机进行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内容贯穿于各领域教学当中,组织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德育活动和游戏,如设计活动《朋友的脸》,让幼儿在轻松活泼的游戏活动中,了解朋友间要友好相处,愿意帮别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语言活动《孔融让梨》,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体验谦让的美德,形成初步的道德标准;在社会活动中鼓励幼儿乐于助人、与人交往、合作和分享的良好品质。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在不断的体验中,感受自立、自信和成功的欢乐,养成独立、乐观、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促进了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在幼儿园德育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主体地位,让德育贯穿于幼儿园教育教学与游戏当中,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玩玩乐乐的同时,从情感、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四、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共同教育

家庭是进行幼儿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可见,幼儿园德育要与家庭教育整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形成合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教师利用家长座谈会、家长园地、家园宣传栏等不同形式,向家长介绍实施德育教育的意义,使家长认识到品德教育与幼儿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积极配合,共同参与幼儿德育教育,让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走进幼儿的生活中,并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巩固和强化,使幼儿园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社区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合作伙伴,应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全面实施品德教育,让幼儿感受德育教育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各处,例如,与社区的敬老院联系,让幼儿与老人们共同联欢,表演节目,进行尊老、敬老的教育。因此,幼儿园、家庭、社区要相互联系,保持一致,教师、家长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共同努力,让幼儿感受良好的德育教育。

五、结语

幼儿期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只有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师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幼儿德育教育工作,让幼儿健康向上全面发展。

作者:高圣爱单位:河北省迁安市光彩幼儿园

幼儿园德育论文:幼儿园德育研究论文

长期以来,在幼儿园经常使用的德育方法不外乎说服、榜样、行为练习、奖惩法。它们往往是自上而下、由外而内地把一定的思想、认识或观念赋予幼儿,而不是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实践而得到正确的观念,更不是让幼儿运用智慧和经验与环境相互作用后产生正确的认识。因此,这样培养出来的道德观念,不容易牢固,稍有变化,便会出现动摇。

为此,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引进国外行之有效的德育技术,再通过实验应用完善我国现有的德育方法。现选择介绍几种经实验证明应用有效的德育方法。

一、移情训练法

1991年,韩兰、琚贻桐在参考美国“学会关心:移情训练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幼儿的具体情况编制了一套“幼儿移情——亲社会行为系列教育活动”方案。该方案强调认知——情绪系统的交互作用,综合运用认知提示、情绪追忆、情感换位、巩固深化和情境表演等移情训练技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展开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教育,训练技术简便易学,教育活动实用性强,具有较强的推广和运用价值。

采用移情训练法的教育活动一般可分为三步,现结合《关心生病的小朋友》这一教育活动作一说明。第一步,主要是运用认知提示和情绪追忆技术,组织幼儿回忆、联想、讨论自己在过去的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过的情绪、情感体验,并鼓励其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如上述活动中首先要求幼儿先想一想:自己生病时是什么样子的?心情怎么样?会想些什么?引导幼儿追忆自己的体验,从而为下一步理解他人心情打下认知和情感上的基础。第二步,主要是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深化、情境表演等基本训练技术,促进幼儿设想他人观点、进入他人角色能力的发展。上述活动中要求幼儿进一步考虑:××小朋友生病在家会怎么样?会怎么想?等等,从而促使幼儿设身处地地替“生病的小朋友”着想,并鼓励幼儿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第三步,向幼儿展示假设的社会性情感情境,让幼儿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特定的社会性情感和事件并产生移情,同时,教师运用巩固深化的技术,让幼儿把想法付诸实践,强化行为练习,使幼儿正确对待情境中他人的情绪反应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移情训练法共包括认知提示、情绪追忆、情感换位、巩固深化、情境表演等子方法,其主要作用和心理效果如下:

认知提示是通过成人的言语提示,组织幼儿讨论、绘画、唱歌、游戏、表演等形式,帮助幼儿辨别各种不同的情感及其面部表情,理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的想法、观点和情感,促进幼儿辨别他人情感、设想他人观点及进入他人角色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幼儿认知水平和社会理解水平的提高,为产生移情奠定认知基础。

情绪追忆是运用言语提示唤醒幼儿在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体验,引起他们对情绪体验产生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联想,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社会情境之间建立的联系。

情感换位是提供一系列由近及远的社会情境(家庭——父母——老人——邻居,幼儿园——同伴——老师等),让幼儿进行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从而使幼儿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某种情绪、情感状态,并促进其角色转换能力的发展。

通过情绪追忆和情感换位,幼儿得以把过去的情绪、情感体验迁移到相应的社会情境之中,使自己置身于其中,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验或设想他人正在体验的情绪、情感,从而产生移情。

巩固深化是对上述活动的延伸,它引出“人不应只想到自己,还应考虑到别人,应该给别人带来幸福、高兴和快乐”的概括性主题,其作用在于把幼儿引向更高的层次,使之不再拘泥于具体的情境,而是掌握普遍性的行为规范。

情境表演包括事例分析和行为练习,即先举出假设的各种典型的社会情境或事例,让幼儿分析出在该种情形下怎样做才能给别人带来欢乐,并根据幼儿的提议,让大家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从中体会不同的情感;或通过欣赏、表演儿歌等,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情感,并鼓励情感反应。其作用在于强化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使之正确地把握积极的行为方式,并进一步促进促儿设想他人观点和进入他人角色能力的发展。

通过巩固深化和情境表演,可以使幼儿从更高的社会认知层次上去把握积极的行为方式,强化其正确的行为技能,从而使幼儿在遇到类似的真实情境时,更容易产生移情,并作出亲社会行为。

二、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

“社会认知冲突理论”认为,幼儿在相互作用时由于动作或观点不同而争论,导致社会认知上的冲突。在解决冲突时,幼儿不仅要考虑自己,而且还得考虑其同伴的动作、观点。这样,冲突解决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导致幼儿认知结构改变的过程,也是使幼儿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1992年,徐彩华、李辉设计了“有教师指导的社会认知冲突训练”这种旨在使幼儿在活动中发生认知上的冲突的教育模式,并将它们与传统的教师说教分析法进行实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这种模式的教育训练能使幼儿正确而牢固地掌握社会概念,而说教分析法则做不到这一点。这一方法若和角色扮演法等常见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则效果会更佳。如《小羊过桥》教育活动,就是通过讲故事创设一个冲突的情境——“两只小羊同时都要过桥”,然后通过角色扮演(情境表演)和讨论等活动,让幼儿寻求正确的解决“冲突”的办法,并付诸实践。

有教师指导的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这一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努力创设能够诱发社会认知冲突的客观情境,并且不急于向幼儿陈述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要求。这样可以使幼儿在争论、辩解和表演(即社会认知冲突)中去主动探索,并寻求解决办法。在经历了冲突和解决冲突之后,教师的总结概括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取得良好效果。

我们可以让孩子考虑一些常见的社会认知冲突情境:只有一个苹果时是给爷爷吃还是给自己吃?车上只有一个空座,是自己坐呢还是给抱孩子的阿姨坐?只有一台电视机,自己想看动画片,爸爸想看足球,到底该怎么办?等等,让孩子们来演一演、扮一扮,促使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等孩子得出正确的结论后,再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让他们付诸行动,使之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指角色承担者在特定的情境中,遵循社会对该角色的要求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角色行为,即模仿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境,让幼儿扮演其中的角色,从他人的立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道德规范。角色扮演训练能显著提高幼儿的角色承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水平。幼儿通过角色扮演而实现其角色转换过程,进入他人角色并体验他人情感和行为经验,从而相应地习得该角色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我们周围的每一个社会角色都具有相应的社会责任、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角色扮演法就是让幼儿扮演某一个社会角色,从而掌握该角色所应具有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例如,幼儿普遍活泼好动、缺乏耐心、怕吃苦、畏难,老师就可以让孩子扮一扮哨兵,而且可以跟他比赛,“看看谁是个好哨兵”。当然,一定要强调好哨兵的标准,即保持固定动作越久越好。一开始,老师最好故意“输”给孩子几次,以激发其兴趣和勇气,等孩子接受了,习惯了玩这个游戏以后,就可以把这种要求迁移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去,鼓励孩子时刻以哨兵自居。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于无意中习得哨兵所具有的良好的行为规范(如坚守岗位、一丝不苟)和道德要求(如坚韧不拔、不怕吃苦、不畏艰难等)。这是固定模式的角色扮演训练。另外还有一种开放模式的角色扮演训练。它一般是给幼儿提供一个故事情境,这故事没有结尾,是让幼儿扮演情境中的主人公并尝试以自己的行为给故事一个完美的结局。如“早晨,小朋友在排队做操,小明往后退时不小心踩了小海一脚。做操结束了,小海趁小明不注意,也狠狠地踩了他一脚,并转身就跑。小明愣了愣,赶紧去追小海”。老师可以让孩子扮演故事中的“小明”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然后把结局表演出来。老师可以协助扮演,并启发幼儿想出一个好的结尾。幼儿亲自“表演”出来,才不易忘记,而且以后可以落实到行动上。

四、价值澄清法

价值澄清法是让幼儿在活动中直接思考一些价值选择的途径,使他们对社会活动和周围人产生积极的态度。其实质就是让幼儿利用“理性思考”和情绪体验来“审查”自己的行动,“分析”并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念,揭露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和别人进行价值观念的交流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行事。该方法结合幼儿道德发展的阶段特征,具有简单、灵活、生动有趣的特点。

1995年,冯根据价值澄清法的基本原理设计了一套适合我国幼儿特点的“幼儿价值澄清训练方案”,实验研究证实,该方案能够明显提高幼儿价值观的认知——情感水平,改善幼儿道德行为,提高其道德认知——情感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性。该方案围绕《幼儿园品德教育大纲》,确定了“一是帮助幼儿澄清价值观;二是帮助幼儿建立起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价值观”等两个活动目标。根据这两个活动目标,每一主题教育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诱发幼儿的态度和价值陈述。教师就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或班里常出现的问题向幼儿提问,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充分陈述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充分参与到教育活动之中。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使用一些价值澄清策略,如价值表决、公开提问、愿望表达、自我展示等等。

第二阶段:从认知、情感、行为上对幼儿进行价值观的澄清教育。根据价值观形成所经历的四个步骤的标准,对幼儿实施价值澄清训练。教师利用故事、图片、幻灯、电影片断或情境表演等形式向幼儿提供一些生活中常遇到而又感到困惑的较为典型的道德情境,引发幼儿的思考,组织他们对此进行讨论和评价。活动按以下步骤进行:①列举选择途径。针对所提供的情境提问:“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鼓励幼儿充分思考,尽可能多地列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也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注意强调各种不同的意见,而且要让幼儿意识到这种种不同,但教师对所有答案并不作出或“好”或“坏”的判断。②想象后果。提问:“这样做最后会怎样呢?”“那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呢?”让幼儿充分考虑到每一种途径可能会引起的后果,然后加以比较。比如有的方法可能会顺利地解决问题;有的方法虽然解决了问题却会引起冲突;有的方法不但没有解决问题还会造成不良后果。③自由选择。在引导幼儿对每一种途径及其后果进行分析比较后,提问:“现在你是怎么看的?愿意怎样去做?”让幼儿自由地作出选择。然后问“为什么”,让幼儿阐明选择理由以对其认知进行强化。④情感体验。让幼儿从多方位去体验某种情境中不同角色的情绪或情感状态,引导幼儿对情境中不同人物的角色地位进行分析,从而进入他人角色,从他人的立场上去感受或认识有关问题。如让幼儿想自己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的心理,设想别的小朋友遇到困难而非常焦虑时的感受,想象帮助小朋友之后自己会不会高兴、小朋友会不会高兴等。然后再想一想对自己所作的选择是否满意、愿不愿意告诉爸爸妈妈,使幼儿对所作的正确选择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⑤行为强化。鼓励幼儿把自己的选择在生活中表现出来,还可让幼儿把自己做过的有关事情讲述出来,并鼓励幼儿坚持下去,无论在哪里都要保持一致的行为。如有的幼儿在幼儿园经常帮老师做事情,教师就鼓励他在家也要爱劳动,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幼儿园德育论文:幼儿园德育研究发展论文

长期以来,在幼儿园经常使用的德育方法不外乎说服、榜样、行为练习、奖惩法。它们往往是自上而下、由外而内地把一定的思想、认识或观念赋予幼儿,而不是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实践而得到正确的观念,更不是让幼儿运用智慧和经验与环境相互作用后产生正确的认识。因此,这样培养出来的道德观念,不容易牢固,稍有变化,便会出现动摇。

为此,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引进国外行之有效的德育技术,再通过实验应用完善我国现有的德育方法。现选择介绍几种经实验证明应用有效的德育方法。

一、移情训练法

1991年,韩兰、琚贻桐在参考美国“学会关心:移情训练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幼儿的具体情况编制了一套“幼儿移情——亲社会行为系列教育活动”方案。该方案强调认知——情绪系统的交互作用,综合运用认知提示、情绪追忆、情感换位、巩固深化和情境表演等移情训练技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展开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教育,训练技术简便易学,教育活动实用性强,具有较强的推广和运用价值。

采用移情训练法的教育活动一般可分为三步,现结合《关心生病的小朋友》这一教育活动作一说明。第一步,主要是运用认知提示和情绪追忆技术,组织幼儿回忆、联想、讨论自己在过去的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过的情绪、情感体验,并鼓励其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如上述活动中首先要求幼儿先想一想:自己生病时是什么样子的?心情怎么样?会想些什么?引导幼儿追忆自己的体验,从而为下一步理解他人心情打下认知和情感上的基础。第二步,主要是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深化、情境表演等基本训练技术,促进幼儿设想他人观点、进入他人角色能力的发展。上述活动中要求幼儿进一步考虑:××小朋友生病在家会怎么样?会怎么想?等等,从而促使幼儿设身处地地替“生病的小朋友”着想,并鼓励幼儿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第三步,向幼儿展示假设的社会性情感情境,让幼儿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特定的社会性情感和事件并产生移情,同时,教师运用巩固深化的技术,让幼儿把想法付诸实践,强化行为练习,使幼儿正确对待情境中他人的情绪反应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移情训练法共包括认知提示、情绪追忆、情感换位、巩固深化、情境表演等子方法,其主要作用和心理效果如下:

认知提示是通过成人的言语提示,组织幼儿讨论、绘画、唱歌、游戏、表演等形式,帮助幼儿辨别各种不同的情感及其面部表情,理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的想法、观点和情感,促进幼儿辨别他人情感、设想他人观点及进入他人角色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幼儿认知水平和社会理解水平的提高,为产生移情奠定认知基础。

情绪追忆是运用言语提示唤醒幼儿在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体验,引起他们对情绪体验产生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联想,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社会情境之间建立的联系。

情感换位是提供一系列由近及远的社会情境(家庭——父母——老人——邻居,幼儿园——同伴——老师等),让幼儿进行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从而使幼儿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某种情绪、情感状态,并促进其角色转换能力的发展。

通过情绪追忆和情感换位,幼儿得以把过去的情绪、情感体验迁移到相应的社会情境之中,使自己置身于其中,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验或设想他人正在体验的情绪、情感,从而产生移情。

巩固深化是对上述活动的延伸,它引出“人不应只想到自己,还应考虑到别人,应该给别人带来幸福、高兴和快乐”的概括性主题,其作用在于把幼儿引向更高的层次,使之不再拘泥于具体的情境,而是掌握普遍性的行为规范。

情境表演包括事例分析和行为练习,即先举出假设的各种典型的社会情境或事例,让幼儿分析出在该种情形下怎样做才能给别人带来欢乐,并根据幼儿的提议,让大家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从中体会不同的情感;或通过欣赏、表演儿歌等,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情感,并鼓励情感反应。其作用在于强化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使之正确地把握积极的行为方式,并进一步促进促儿设想他人观点和进入他人角色能力的发展。

通过巩固深化和情境表演,可以使幼儿从更高的社会认知层次上去把握积极的行为方式,强化其正确的行为技能,从而使幼儿在遇到类似的真实情境时,更容易产生移情,并作出亲社会行为。

二、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

“社会认知冲突理论”认为,幼儿在相互作用时由于动作或观点不同而争论,导致社会认知上的冲突。在解决冲突时,幼儿不仅要考虑自己,而且还得考虑其同伴的动作、观点。这样,冲突解决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导致幼儿认知结构改变的过程,也是使幼儿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1992年,徐彩华、李辉设计了“有教师指导的社会认知冲突训练”这种旨在使幼儿在活动中发生认知上的冲突的教育模式,并将它们与传统的教师说教分析法进行实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这种模式的教育训练能使幼儿正确而牢固地掌握社会概念,而说教分析法则做不到这一点。这一方法若和角色扮演法等常见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则效果会更佳。如《小羊过桥》教育活动,就是通过讲故事创设一个冲突的情境——“两只小羊同时都要过桥”,然后通过角色扮演(情境表演)和讨论等活动,让幼儿寻求正确的解决“冲突”的办法,并付诸实践。

有教师指导的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这一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努力创设能够诱发社会认知冲突的客观情境,并且不急于向幼儿陈述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要求。这样可以使幼儿在争论、辩解和表演(即社会认知冲突)中去主动探索,并寻求解决办法。在经历了冲突和解决冲突之后,教师的总结概括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取得良好效果。

我们可以让孩子考虑一些常见的社会认知冲突情境:只有一个苹果时是给爷爷吃还是给自己吃?车上只有一个空座,是自己坐呢还是给抱孩子的阿姨坐?只有一台电视机,自己想看动画片,爸爸想看足球,到底该怎么办?等等,让孩子们来演一演、扮一扮,促使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等孩子得出正确的结论后,再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让他们付诸行动,使之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指角色承担者在特定的情境中,遵循社会对该角色的要求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角色行为,即模仿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境,让幼儿扮演其中的角色,从他人的立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道德规范。角色扮演训练能显著提高幼儿的角色承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水平。幼儿通过角色扮演而实现其角色转换过程,进入他人角色并体验他人情感和行为经验,从而相应地习得该角色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我们周围的每一个社会角色都具有相应的社会责任、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角色扮演法就是让幼儿扮演某一个社会角色,从而掌握该角色所应具有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例如,幼儿普遍活泼好动、缺乏耐心、怕吃苦、畏难,老师就可以让孩子扮一扮哨兵,而且可以跟他比赛,“看看谁是个好哨兵”。当然,一定要强调好哨兵的标准,即保持固定动作越久越好。一开始,老师最好故意“输”给孩子几次,以激发其兴趣和勇气,等孩子接受了,习惯了玩这个游戏以后,就可以把这种要求迁移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去,鼓励孩子时刻以哨兵自居。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于无意中习得哨兵所具有的良好的行为规范(如坚守岗位、一丝不苟)和道德要求(如坚韧不拔、不怕吃苦、不畏艰难等)。这是固定模式的角色扮演训练。另外还有一种开放模式的角色扮演训练。它一般是给幼儿提供一个故事情境,这故事没有结尾,是让幼儿扮演情境中的主人公并尝试以自己的行为给故事一个完美的结局。如“早晨,小朋友在排队做操,小明往后退时不小心踩了小海一脚。做操结束了,小海趁小明不注意,也狠狠地踩了他一脚,并转身就跑。小明愣了愣,赶紧去追小海”。老师可以让孩子扮演故事中的“小明”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然后把结局表演出来。老师可以协助扮演,并启发幼儿想出一个好的结尾。幼儿亲自“表演”出来,才不易忘记,而且以后可以落实到行动上。

四、价值澄清法

价值澄清法是让幼儿在活动中直接思考一些价值选择的途径,使他们对社会活动和周围人产生积极的态度。其实质就是让幼儿利用“理性思考”和情绪体验来“审查”自己的行动,“分析”并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念,揭露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和别人进行价值观念的交流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行事。该方法结合幼儿道德发展的阶段特征,具有简单、灵活、生动有趣的特点。

1995年,冯根据价值澄清法的基本原理设计了一套适合我国幼儿特点的“幼儿价值澄清训练方案”,实验研究证实,该方案能够明显提高幼儿价值观的认知——情感水平,改善幼儿道德行为,提高其道德认知——情感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性。该方案围绕《幼儿园品德教育大纲》,确定了“一是帮助幼儿澄清价值观;二是帮助幼儿建立起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价值观”等两个活动目标。根据这两个活动目标,每一主题教育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诱发幼儿的态度和价值陈述。教师就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或班里常出现的问题向幼儿提问,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充分陈述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充分参与到教育活动之中。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使用一些价值澄清策略,如价值表决、公开提问、愿望表达、自我展示等等。

第二阶段:从认知、情感、行为上对幼儿进行价值观的澄清教育。根据价值观形成所经历的四个步骤的标准,对幼儿实施价值澄清训练。教师利用故事、图片、幻灯、电影片断或情境表演等形式向幼儿提供一些生活中常遇到而又感到困惑的较为典型的道德情境,引发幼儿的思考,组织他们对此进行讨论和评价。活动按以下步骤进行:①列举选择途径。针对所提供的情境提问:“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鼓励幼儿充分思考,尽可能多地列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也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注意强调各种不同的意见,而且要让幼儿意识到这种种不同,但教师对所有答案并不作出或“好”或“坏”的判断。②想象后果。提问:“这样做最后会怎样呢?”“那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呢?”让幼儿充分考虑到每一种途径可能会引起的后果,然后加以比较。比如有的方法可能会顺利地解决问题;有的方法虽然解决了问题却会引起冲突;有的方法不但没有解决问题还会造成不良后果。③自由选择。在引导幼儿对每一种途径及其后果进行分析比较后,提问:“现在你是怎么看的?愿意怎样去做?”让幼儿自由地作出选择。然后问“为什么”,让幼儿阐明选择理由以对其认知进行强化。④情感体验。让幼儿从多方位去体验某种情境中不同角色的情绪或情感状态,引导幼儿对情境中不同人物的角色地位进行分析,从而进入他人角色,从他人的立场上去感受或认识有关问题。如让幼儿想自己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的心理,设想别的小朋友遇到困难而非常焦虑时的感受,想象帮助小朋友之后自己会不会高兴、小朋友会不会高兴等。然后再想一想对自己所作的选择是否满意、愿不愿意告诉爸爸妈妈,使幼儿对所作的正确选择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⑤行为强化。鼓励幼儿把自己的选择在生活中表现出来,还可让幼儿把自己做过的有关事情讲述出来,并鼓励幼儿坚持下去,无论在哪里都要保持一致的行为。如有的幼儿在幼儿园经常帮老师做事情,教师就鼓励他在家也要爱劳动,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幼儿园德育论文:幼儿园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化认识确立"以德治园"、"以法治园"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常规管理,深化德育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为把幼儿园建成高质量、现代化的一流园而努力。

二、工作重点:

(一)抓好队伍建设,强化德育意识

要适应新形势,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必须真正做到全员育人,而队伍建设又是做到全员育人的关键。

1、完善管理网络。

德育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继续建立完善校内"一点三线"的德育管理网络格局,实行园长总负责,教研组长具体负责,全园密切配合的德育管理机制。根据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优化骨干队伍。

本学期还将推行优秀班主任一日工作展示活动,为年轻班主任和新班主任创造近距离的学习机会,不断提高班主任的整体素质。建立稳定、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激励措施,在建立班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严格考核的同时,建立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并建立文明班集体、优秀班主任奖励基金,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向优秀班主任倾斜。

3、建立育人体系。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园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幼儿园将利用政治学习时间进行法规、德育文件等的专题学习和讨论,开展"爱岗敬业""正师风、扬师德、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主题的教育系列活动,要使全体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教育的新形势,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基础教育,培养文明幼儿

1、深化爱国教育。

充分发挥网络宣传作用,对幼儿及家长进行教育。充分利用主题教育、节日教育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充分发挥班级组织作用,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德育实效。

2、狠抓养成教育。

抓好幼儿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是加强园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养成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深入实施,体验教育,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对各班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早操等情况进行抽查、比赛,每月进行小结,优胜班级获流动红旗。对这二项制度的实施情况加强指导、考核,确保常规工作持之以恒、抓细抓实。使全校形成班班争先、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本学年将开展“说文明话,做文明事,争当文明小使者”主题教育活动,从站好队、做好操、讲卫生、有礼貌等基础行为入手,狠抓成规管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三)加强阵地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1、班级环境美化。

班级环境要做到美化、教育化,本学期将进行1---2次的"洁齐美"活动室评比活动。让幼儿全体参与,主题要突出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幼儿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动手能力。

2、区域设计个性化。

继续精心设计幼儿园区域,体现幼儿园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家园互动的信息交流。

(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根据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并根据每个月的工作重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月份开展“庆教师节、中秋节”活动,*月份开展“爱祖国”活动,*月份开展“爱家乡”活动,*月份开展“庆元旦,迎新年”等活动,在活动中寓教于乐。同时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增长幼儿艺术才能、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幼儿持之以恒、坚忍不拔、善于合作的力争上游的进取精神,并力争在一些比赛或活动中取得可喜成绩!

幼儿园德育论文:幼儿园德育工作计划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秀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指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而幼儿时期是人的基本道德品质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品德如何,将影响人的道德品质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应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度的德育教育,创造优良环境,

给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幼儿形成、发展、巩固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

品德教育是多方面的,比如,培养幼儿爱的情感;让幼儿逐步形成对周围人、事、物的正确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他们团结、友爱、诚实、勇敢、守纪律、有礼貌、爱劳动等优良品德的形成;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及与人友好交往的能力;培养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等等,而新时期的“八荣八耻”又将道德品质富于了一些新的内涵。幼儿园德育工作计划不可能涵盖方方面面,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因年龄不同又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这儿只强调四个方面的德育工作,各位教师还要结合本班实际对幼儿实施适宜的品德教育。

一、培养幼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情感。

一个懂得爱的人才能懂得工作、生活与学习。对幼儿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教育能帮助幼儿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从小胸怀大局,有集体意识,能培养幼儿强烈的责任感和爱的意识,激发他们长大了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愿望。

1、教育幼儿热爱自己的父母、老师、小伙伴,逐步扩大到爱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尊敬、热爱他们。

2、培养幼儿从爱家庭、爱幼儿园,逐步扩大到爱家乡、爱祖国。

3、让幼儿知道我们的国家是中国,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国家很大,人口很多。认识国旗、国徽,了解国歌、首都等。

4、培养幼儿向英雄学习的情感。

5、根据我国和当地民族传统习惯,有选择地认识一些节日,以增进幼儿对劳动者的尊敬,激发活泼愉快的情绪和爱祖国的情感。

7、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国际主义教育,教育幼儿爱不同的国家,不同种族的人民和小朋友。

8、引导幼儿学会关心别人,关心集体,愿意为集体做好事。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好习惯终身受益,我们应注重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贯穿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从小班开始,老师们就应该教孩子怎样讲清洁、爱卫生,教他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样做,并在实际的生活中指导他们来做。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保持衣服和手脸的干净,勤洗头、洗澡,会刷牙。

2、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和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壳,不在墙上乱画。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不吃不干净的食物,学习保护自己。

4、坐、立、行、看书、写字能保持正确的姿势,知道用眼卫生,会保护眼睛。

5、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培养幼儿有礼貌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讲礼貌和守纪律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体现出来的文明行为,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每一个公民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从小对幼儿进行讲礼貌和守纪律的教育。

1、对老师、小朋友、家里人、客人有礼貌,知道有礼貌是好孩子。

2、会使用礼貌用语:请、您、早、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

3、学会倾听,别人说话时不随便打断,不乱插嘴。

4、不需成人更多的提醒,能较主动地遵守本班和幼儿园的各项规则。

5、能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

6、未经别人允许,不随便动别人的东西。

四、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自信心、同情心。

儿童的个性是他自己的生活史的产物,起源于儿童同周围世界的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根据皮亚杰的心理学发现,儿童的意识产生于他们对自身动作的反思;儿童因为动作而认识世界,儿童也因为动作而意识到那个发出动作的“我”。儿童是社会的人,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在一日生活中,教师们要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让孩子们在互动中学会互助、合作与分享,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情心。

1、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培养幼儿诚实、勇敢、正直、谦虚、宽厚、活泼开朗、有毅力、负责任的品质。

4、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出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丰富的,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及幼儿当时的品德提出教育要求,确定内容,选择教育方法,使幼儿依靠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去掌握新的品德行为要求。要坚持正面引导,做到爱与严相结合。要热爱幼儿,尊重、关怀和信任幼儿,这是教育好幼儿的前提。切忌偏爱某些幼儿,而冷淡了另一些幼儿,更不能体罚幼儿。但要严格要求幼儿。要在幼儿原有基础上,提出合理、明确、具体的要求,并积极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品德行为标准,激发幼儿的上进心。教师要建立良好的集体环境,充分发挥集体在教育幼儿中的激励与约束作用。

教师要把品德教育寓于幼儿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对幼儿的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反复实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成为幼儿的表率,在情绪上感染幼儿。同班的几位教师还要协调配合,对幼儿提出一致的要求,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加强家园联系,将孩子的情况及时告知家长,共同努力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幼儿园德育论文:幼儿园德育工作方案

“德”的塑造和形成,是培养21世纪接班人的首要任务。新学期里,我园德育工作将以上级的指示精神为指导,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方式,千方百计地把我园德育工作抓紧、抓实、抓成效。

现将我园本学期德育方案拟定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状况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师德建设工作是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保证。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2004年8号文和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教育观念。让教师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使全体教师能够严以律已、为人师表、以德施教,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用高尚的情操、渊博的学识、崇高的人格引导和影响幼儿。

二、家园合力,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充分挖掘利用、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增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工作合力,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1、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

A、结合各种传统节日、开展各项有益的教育活动。如:植树节组织幼儿为小树苗浇水,劳动节组织幼儿参加义务劳动,国庆节组织幼儿庆祝等;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B、教育生活化,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如:在游戏中要求幼儿学会谦让、有序;生活活动中要求幼儿节约用水、不浪费粮食等

C、循序渐近对幼儿进行教育。由于幼儿的年龄小,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不能操之过急,应讲究方式方法,让幼儿从关心自己的父母、亲人开始,关心身边的人,关心集体,关心国家强盛和民族兴旺,关心人类的前途;继续发扬中华民族优良,勤奋诚实,自强不息,富有责任感;

2、重视家园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A、家长与教师及时沟通,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B、家长言行一致,做好幼儿的表率。

3、鼓励和带领幼儿参与各项有益的社会活动,增长幼儿的见识,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

幼儿园德育论文:幼儿园实施德育教育的方法策略研究

摘 要:我国将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教育方针,并且将德放在最前面,可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幼儿阶段是个体品性、道德观念及行为意识养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有责任承担幼儿的德育教育启蒙工作。幼儿园实施德育教育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德育教育;策略

在幼儿园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未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幼儿园需要将德育教育作为幼儿培养的重要内容,不断探索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策略,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德育教育体系。

一、实施情感教育,提高教师的技能技巧

幼儿园实施德育教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幼旱乃嘉主要是形象思维,通过恰当的情感引导,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并取得较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1.充分调动幼儿的情感,通过情感教育保障幼儿德育教育的效果

幼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日活动,将德育教育融入一日活动中。如在喝水、吃饭的时候,教师可以强化幼儿的秩序性,让幼儿养成自觉排队的习惯和意识;在上学和放学的时候,让幼儿礼貌用语,养成主动向他人打招呼的好习惯。

2.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借助现代化手段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

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融入一些游戏和故事中,使幼儿沉浸于故事情节中,同时有效启发幼儿的思维。在讲完故事后,教师对幼儿进行道德启蒙。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故事情节的播放,更加形象直观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教师要注意保持幼儿的主体性,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尽可能地让幼儿建立正确的认知。

二、积极实施引导,建立激励评价机制

1.加强教师的行为示范引导,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教师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模仿对象,在与幼儿的日常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言行示范,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持之以恒地将品德教育渗透到教育过程中。

2.建立标准规范的评价机制,对幼儿德育教育进行有效激励

在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巩固德育教育的效果,教师需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幼儿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所以教师需要加强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自我认可,不断强化和巩固德育教育效果。所谓激励机制,就是通过教师的言语、表情等,对幼儿正确的行为进行肯定和赞扬。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小红花等奖励形式,对幼儿进行行为激励。

三、加强家园联系,充分挖掘各种资源

在幼儿园进行德育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支持。幼儿园也需要加强德育教育环境的创设,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带给幼儿更直接的现实引导。

1.加强家园联系,保证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同步

家庭是幼儿获得经验认知的重要场所,也是对其行为产生直接影响的关键诱导因素。德育教育效果的实现,是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的目标。很多情况下,家长会向幼儿园教师反映,幼儿在幼儿园比较乖巧懂事,一回到家里就完全变了样,包括一些品行方面的行为举动。这就说明,幼儿园通过环境创设,对幼儿的德育行为产生了影响,而家庭没有与幼儿园和德育教育保持同步。或者说,家庭给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提供了条件,如过于纵容孩子的无理要求等。因此,加强家园衔接,如家园联系手册、家长会等,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的近期表现,以便及时引导。另外,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讲座等形式,对家长的德育教育技能技巧提供帮助。家长在掌握德育目标的基础上,对幼儿实施有效策略。

2.利用社区资源,创设幼儿德育教育的大环境

借助社区的丰富资源,幼儿园可以开展主题性活动,让幼儿更加直接地体验和认知。比如,开展幼儿园情感关爱的活动,组织幼儿去敬老院帮着打扫卫生、表演节目等,在与敬老院老人的互动中,幼儿会产生关爱他人,自己也可以从中获得快乐的认知;举办“变废为宝――争做环保小卫士”的活动,让幼儿将纸盒、瓶罐等废弃品转化为点缀品,感知公民意识和环保意识,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之,德育教育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构成要素,需要从幼儿园开始抓起。德育教育不能停留在简单粗暴的说教或形式化上,需要从一点一滴抓起,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努力挖掘各种资源。德育教育工作离不开良好德育环境的创设,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投入和言行示范,离不开家长和社会的资源支持及配合。为了顺利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教师要从具体问题着手,不断探索德育的有效策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幼儿园德育论文:浅析如何提升幼儿园小朋友的德育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德育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德育现状的需要。将幼儿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有利于两者优势互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实现教育关心人的目的。德育教学在各方面都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幼儿教育;德育;课堂引导

幼涸敖锥握是对小朋友进行教育启蒙的阶段,所以,在孩子处于幼儿期时,学校就应该多开设一些德育课程,教给幼儿一些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让小朋友成为一名品德好、思想棒的好孩子,将来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来提升小朋友的德育素质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

一、在实践中进行教学,让孩子们“实践出真知”

转变课堂的教学方式。以往的授课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总怕讲得不够透彻、不够深入,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学生听到的知识只是碎片化的和书面化的,根本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和发挥,无法将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新课改的逐渐完善下,我们越来越注重学生在课堂的表现,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只是作为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构建综合性的教学课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爱好和特长,教师要改变课堂中枯燥的、单一的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实践为主。教师为了充分集思广益,可以在备课时搜集学生的意见,并加入教学设计中;现在的一些教育模式,很多时候都是“纸上谈兵”,学生只是单纯地学习了课本上的知识,并没有真正领悟到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去运用这一门课程。德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很贴近我们生活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用一些贴近生活的案例向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让他们知道如何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并且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身边的人,在学生提升自己的素养的同时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比如,“孔融让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这一节课中教师可以问问小朋友们面对这些梨时该怎么分,逐渐地引入“孔融让梨”这个小故事,并且鼓励他们做一名像孔融一样的好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

二、教师应注重课堂引导,激发学生思考

小学阶段的学生因思维极其活跃,对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喜欢用一些天马行空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当代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让他们收集一些和第二天上课相关的知识,让他们在生活中留意一些问题,在课堂上分享。而在课堂中,教师要试着让学生讲课,让学生以他们的思维方式对所讲的知识点进行阐述,这样,不仅能提高主讲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让他对这一知识点有深刻的认识。而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因为是通过同龄人的讲解所了解到的知识,他们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质疑,并试着去解决。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每个学生都融入课堂教学当中,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视、听双向并举

因幼儿阶段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被其他因素所吸引,所以教师应针对幼儿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的兴趣。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可播放具有德育意义的动画视频,在播放前,教师要提出观看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如,视频中有谁?在干什么?等等,教师与学生都要同时进入“视觉盛宴”的状态,其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视频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观看结束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回顾视频中的人、物、事,让学生熟知整个过程。最后让学生谈谈对视频的总体感受。通过初看,学生对整个视频所要表达的德育意义有了一个总体的印象,为了进一步看懂视频表达的意思,再进行后面的逐段赏析和重点模仿,目的是让学生从德育的基本要素上理解德育所要表达的道理,同时要有生活中的联想。看、悟的结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德育的理解。然而幼儿阶段的教学不宜深,教师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感悟。

德育的开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对学生的品德做出严格的要求,不让他们撒谎,不让他们说脏话,让他们从小养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幼儿园德育论文:浅谈幼儿园跳绳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摘 要:德育不是一项独立存在于真空中的工作,它与每个学科都分不开。也可以说,在每科教育教学中,都应当渗透德育。体育与德育,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不代替的。

关键词:幼儿园;跳绳;德育渗透

跳绳是一种体育锻炼,也是一种很适合儿童的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属于健康领域。但是在这个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用心地挖掘其德育素材,掌握德育契机,让“蒙以养正”得以充分的体现。

一、坚强的意志,在“从不会到会”的进步过程中得到磨砺

跳绳是一种需要上下肢体共同配合的游戏,它既可以锻炼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增强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深受广大幼儿的喜爱。同时,跳绳比玩球困难得多,要学会,对于幼儿来说并不容易。有部分幼儿尝试几次不会,就容易放弃。老师就要抓住这个时机,鼓励他们坚持不懈地练习、再练习,除了教给一定的方法外,对其适时地引导“不放弃”,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正确的方法,在“从随意到科学”的态度转变中得到锻炼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要想学会跳绳,要学会正确的方法。首先要选择一根合适的跳绳,要让孩子们了解目前市面上各种各样的跳绳,还要让孩子学会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跳绳:一是因为幼儿两臂力量不够大,所以要选择容易摇起来的绳子;二是因为孩子在不断长高,所以要选择可以调节长短的绳子,为了经济实惠,可以选择不带摇把的;其次,要教孩子学会。如何判断绳子的长短是否合适:将绳子对折,其长度要从腋下到达地面,才算标准。

三、要让孩子树立“方法正确,事半功倍”的意识,并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

一是观察与感知:先看看老师怎么跳,会的小朋友怎么跳,感受其动作的协调、节奏的配合等。二是徒手模仿:手脚配合,速度不宜过快。三是持绳实践:跳绳两端要握在两手掌心,双臂前平举与身体形成90度夹角,绳的中段勒在腿窝处,将绳绷直……四是反复练习:先让幼儿边拍手边跳,然后随着节奏跳。继而空着双手,按照已熟悉的节奏,双臂和双脚模仿跳绳的动作。然后,引导幼儿学习甩绳。先把绳子的两个柄都握在右手里,开始由后往前挥动绕圈,要求绳落地时双脚跳动,左右手轮流,依次反复练习。接着,练习先甩绳,后起跳。先将绳子从身后向上举起,往前甩到地上后,再将绳子往自己的脚下拖动,当拖到双脚前面时,双脚一起向上跳,双手将绳子往后拖到身后。整个过程,老师的指导语言要简洁而准确,让孩子感受到正确方法的重要性。

四、协作的意识,在“从自我到分享”的变化中得到增强

当孩子学会单人跳绳后,老师、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尝试更多的跳法。比如双人跳绳、多人跳,由成人摇绳,孩子和成人一起跳,也可以让一些人跳,一些孩子来数数,还可以由两个人一起摇大绳,其他孩子在中间跳,另一些孩子来数数。这更要求三者之间配合默契。再者,同伴的互助给老师减轻许多负担。请“小老师”是运用同伴互助力量的好方法。在学习过程的一开始或结束时我们经常请一些领会较快的孩子当“小老师”来谈谈自己的W习经验,充当示范。“小老师”不光有面向集体的,还有个别“一对一”的。在跳绳学习的过程中个别幼儿由于学习进度慢往往会缺乏信心、缺乏动力,老师就为他找“一对一”的小老师,而且固定,每天督促练习,效果也非常明显。

五、自护的理念,在“从盲目到清晰”的认识中得到提升

跳绳虽然是一种极安全的运动,极少发生运动伤害,但老师也应该把安全意识与自护理念贯穿始终。一是要选择适当的场地,最好选择有弹性的地面;二是穿着适当的服装,不要穿有流苏或钉饰的鞋,最好穿运动服或轻便服装,穿软底布鞋或运动鞋,三是跳绳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特别是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和脚踝处。

六、规范的习惯,在“从零乱到整齐”的收纳中得到培养

跳绳的收纳,比起其他的运动器材,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收纳不好,下次使用时会因相互缠绕、打结而产生许多麻烦。所以,老师要引导小朋友正确收纳跳绳:把两端合并,留出10公分,其余部分折回来在这10公分上缠绕,最后剩余的圈,用力套上去,然后整整齐齐地放回箱子里。经过长期的训练,孩子们就会养成一种整齐有序的规范行为方式。

总而言之,跳绳作为幼儿园的一项常规性体育活动,我们可以尝试,让一根小小的跳绳,通过我们的指导,通过我们的用心,孩子们不仅能够学会跳绳,还能用绳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投弹过河、抬轿子、包围敌人……通过系列的活动使孩子们无论是体质还是智力、交往、分享、意志、安全意识、规范意识等方面,都得到更好的发展,使一项体育与健康活动,成为德育渗透的好载体。

幼儿园德育论文:论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指导

(胜利油田胜中社区科技新村幼儿园,山东 东营 257000)

摘 要:本文在系统概括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基础上,深入发掘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指导当前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可行性,以期为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真正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幼儿园;教育活动

陶行知毕生致力于中国学前教育现代化事业,鞠躬尽瘁,爱满天下,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刻的教育理论、丰富的教育实践为中国早期幼儿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观点,不仅强调了幼儿教育的现实功能,而且始终关注幼儿教育的终极目的。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历久弥新,对我国现阶段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深刻的启发与指导意义。

一、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概述

“生活即教育”理论的形成不仅来源于陶行知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也蕴含了陶行知对西方先进教育理论的思考感悟,在矛盾冲突与思想碰撞中,陶行知融合了抗日救亡、教育救国、教人做人等爱国教育思想,最终形成了生活德育理论,实现了道德情感修养与知行合一教育原则的共融共享。

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离不开生活与德育的结合,即以生活为中心展开幼儿道德教育,引导并鼓励幼儿亲自参与、体验德育过程,以期塑造具有真善美人格的幼儿,将德育要求内化为幼儿自觉主动的认知认同,进而外化为做事求真、做人求善、人生求美的原则要求。

在不断修正与超越中,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日趋完善,确立了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人格与身体塑造的原则,并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幼儿园教育为重点,以社会教育为约束,以美育教育为补充的生活德育教育途径,使其具有实践性、大众性、发展性与适宜性等典型特征。

二、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指导

1.从幼儿园教育活动主体看,面向生活,关注幼儿

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中心是幼儿,并将幼儿视为具有独特价值的存在,明确了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面向生活,力求使全体幼儿都能获得关注,享受发展机会。只有尊重幼儿,了解差异,给予每位幼儿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才能真正实现幼儿园教育活动面向全体幼儿的目标。

2.从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看,立足生活,科学设计

课程是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的载体,幼儿园教育的课程设置关系到幼儿教育质量。以生活世界的回归为主旨的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要求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课程设置必须立足生活,科学设计。一方面,改变传统课程目标服务未来的价值取向,以幼儿当前实际生活需求为指向。以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尝试从日常生活着手,使美术活动中的取材、构思、创作等均贯穿生活元素,实现美术教育与生活教育的完美融合。另一方面,依据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优化并改进现有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陶行知重视学前教育现实问题的解决,反对笼统的、泛泛而谈的幼儿教育形式。

3.挠锥园教育活动内容看,源于生活,精心选择

生活德育思想这一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应源于生活,精心选择符合幼儿生活需求的内容进行设计与构建。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必须符合当地、当时的生活实际。例如,西北干旱地区的幼儿园不适宜开展“大米的由来”教育课程,而应开设符合干旱地区实际的相应农作物生长的教育课程。同时,幼儿园教育活动还应符合当时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蕴藏的幼儿教育契机,立足幼儿当时的生活。例如,随着季节变化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内容,展开幼儿园自然与科学教育,将教育融入幼儿生活之中。

4.从幼儿园教育活动环境看,利用生活,拓展场所

陶行知认为,生活与社会是开展幼儿教育的良好媒介与场所。拓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环境,利用生活资源,打破幼儿园与社会的界限,能够改变传统禁锢的教育模式,开拓幼儿视野。这要求:一要实现幼儿园教育活动与社会生活的结合;二要实现幼儿园教育活动与家庭生活的结合,鼓励幼儿与家长配合共同探究自然奥秘,促进幼儿成长;三要更新观念,打破界限,创设与生活结合的幼儿园教育活动环境。

5.从幼儿园教育活动方法看,依托生活,激发兴趣

陶行知在其生活德育思想中倡导灵活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方式方法,强调教师应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在实践中提升幼儿教育质量。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方法要立足实践,实事求是。这要求幼儿教师应在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以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为依据,采取幼儿喜爱的“玩”的方式设计教育活动,鼓励全体幼儿积极尝试,探索新知。

三、结语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我们应积极尝试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作为教育理论依据,鼓励幼儿以敏锐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内容,去探究、去思考、去发现更为广阔的天地,从而构建幼儿园教育活动与幼儿实际生活的最佳结合模式,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幼儿园德育论文:幼儿园隐性德育与显性德育的结合方法之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要求具备专业的技能,更注重人才的道德品质以及自身的素质,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中要注重对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德育工作的展开,在幼儿阶段就要开始教育。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工作以灌输式教学方式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重理论而忽略实践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幼儿形成完善的人格,因此,对幼儿展开的德育工作不能仅限于隐性德育或是仅限于显性德育,要将隐性德育与显性德育进行有机的结合。

【关键词】幼儿园;隐性德育;显性德育;结合方法

德育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机构比较欠缺的环节,将所有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上,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做好德育工作,就要在学生的幼儿阶段抓起,幼儿没有一定的思想意识,对一切事物都有较强的好奇心,所以,对幼儿的德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下文将对幼儿园中德育工作进行研究,分析隐性德育与显性德育的结合方法,使幼儿园有效的开展德育工作。

一、德育优秀概念

(一)德育

德育就是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倡导的德育教育的简称。德育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要求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规划的、科学合理的对受教育者进行身心的教育工作,而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德育教育相比较于其他教育,更具有价值,德育教育能否达到更好的效果或是取得何等的进步是由受教育者接受程度的多少决定。

(二)隐性德育

传教者在具有一定社会目的与要求的基础上,利用隐形的教育性因素对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进行间接的影响、塑造等活动,隐性德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通过隐蔽的形式使学生理解抽象的道德观念,使其达到应有的得到品质。

(三)显性德育

传教者是利用直接、正面的方式,在公共场合对受教者的思想进行德育教育。使其将教育的目的更加明确,并且其教育手段合理化、规范化,这样的教育方式效果更加显著。显性德育方式,使受教育可以快速的掌握相关的信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值。

二、幼儿园隐性德育与显性德育结合的方法

(一)德育工作与幼儿活动相结合

幼儿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度过,每天会有很多活动来记录幼儿的生活点滴。做好德育工作一定要与幼儿园的活动相结合。一方面,幼儿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必须要依据显性德育中融合的隐性德育原则。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显性的活动对幼儿有目的、计划的传授相关的德育内容,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品质等直观的传授给幼儿,以此丰富幼儿的知识。在显性活动中,教师要适当的利用隐性的德育方式,通过相关的教学设备以及信息,为幼儿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坚持隐性德育中融合显性德育。

(二)注重幼儿教师的人格魅力

德育教育工作一定要依靠幼儿教师的人格魅力,开展德育工作是教师与幼儿进行道德观念交流的过程。幼儿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思想意识,会对身边人的行为进行不自觉的模仿。对于幼儿的学习方式最主要的就是模仿。因此,幼儿教师要做好模范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感染力。所以,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个人感染力,以身作则,要求幼儿做好的事情保证自己先做好,履行自己自己要求幼儿的价值观念。

幼儿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要不断的去学习现代化的知识。幼儿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德育工作中是具有典型的隐性德育教育,各个幼儿园要利用好这一隐性德育,这对于显性德育的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进而促进了幼儿园德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因此,幼儿园要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与学习,并对教师制定考核制度,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考核标准根据教师日常的表现行为,言语规范以及教师掌握的相关德育知识,都作为考核的内容。成绩优秀的教师要有所奖励,保证教师平时的言行举止,做好模范作用。

(三)积极开展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德育工作并不会在某个阶段终止,对幼儿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是对一个人德育的开始,幼儿阶段对一切的事物都是空白的,所以,幼儿园要做好良好的开端。幼儿日常生活最主要的两个场所就是幼儿园和家庭,想要更好的建设德育,就要积极的开展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家长可以组织一些适合在家庭开展的活动,如亲自教育或是感恩教育等德育教育活动,家庭与幼儿园合作可以家庭采用显性德育方式,幼儿园则运用隐性德育方式。

例如,针对幼儿园开展的德育教育主题活动,家庭也要有目的、有对性的展开相关活动,以便来检验和加深幼儿对道德观念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的程度,并且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幼儿园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对幼儿进行爱国的思想教育、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的思想观念,合作方式可以选择家庭采取隐性德育,幼儿园采取显性德育。组织活动幼儿园与家庭都可以应用统一的道德观念的主题,应用不同的角度对幼儿进行引导教育。幼儿园侧重于实际的操作,家庭则是侧重于对幼儿传授理论知识,不断丰富幼儿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相关概念,辅助幼儿园开展工作。所以,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中,隐性德育与显性德育相结合要重视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制定好相应的活动主题,家庭与幼儿园共同做好德育工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在展开德育教育工作时,不能仅仅采用隐性德育或是采用显性德育的教育方式,各个幼儿园要注重将隐性德育与显性德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明确的目标,使幼儿能够更好的理解思想道德的观念的内容。幼儿德育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符合幼儿的发展需求,德育教育工作是十分复杂的一项活动。所以,幼儿园在开展德育工作中,要做好相关的工作,保证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做好有效的合作,为幼儿提供最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作者简介:任洁(1987-),女,四川成都人,民族:汉,职称:小学一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幼儿园德育。

幼儿园德育论文: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的途径

【摘 要】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在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幼儿;德育;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早期教育愈来愈被人们重视,但很多人片面认为,早期教育就是开发智力,即是让幼儿学读、写、画、唱、跳等等,忽视了幼儿的早期品德教育。事实上,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其行为习惯各不相同且并不尽善尽美,幼儿期又是可塑性很强的时期,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在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地引导、培养、强化。

1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德育教育

我们认准“将德育渗透于一日活动之中”的途径,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如:每周一各班老带幼儿参加升国旗仪式,大家面向国旗,行注目礼,高唱国歌,随后由老师作国旗下的讲话,让幼儿在升旗仪式中受到爱国教育;教育幼儿见到老师和同伴要懂得问好,离园时懂得与老师和同伴说“再见!”,人家给你东西或帮助你时,要学会说“谢谢!”,会用“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让幼儿在平时交往中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又如:教师运用奖励和表扬的方法要求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吃饭不依赖老师喂,饭后要漱口及用自己的小毛巾擦嘴巴,自己穿脱衣服、鞋袜,叠被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良好的习惯慢慢养成了。另外在游戏时,要求幼儿不争抢积木玩具,不争抢角色,学会合作及分享,游戏后要求幼儿帮老师把场地收拾整理好、把玩具放回原处等,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失时机对幼儿进行教育,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我们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感情丰富易激动等特点,注意从情感教育入手,同时贯彻“学一点、懂一点、做一点”,力求使教育落到实处。

2在不同领域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领域教学是幼儿园开展教学的主要渠道,我们要利用领域教学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语言领域中的故事是幼儿最喜闻乐见的,它是最能够也是最容易吸引并让幼儿受之影响的文学载体。如给幼儿讲《诚实的列宁》的故事,引导幼儿明白做人做事要诚实守信;《拔萝卜》的故事,说明了大家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听故事时,幼儿会全神贯注的,此时是最易于调动幼儿情感积极性的时候,他们时常会将自己引入童话故事的情节之中,从而通过故事引发了幼儿潜在的道德共鸣。

3在节日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可以利用节日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如在“三八”节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爱奶奶、爱妈妈、爱阿姨教育,以及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教师节对幼儿进行尊师教育,“五一”节爱劳动活动,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争做老师、妈妈的好帮手;“十一”国庆节爱祖国活动,给孩子们讲了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为祖国妈妈争光的小故事,使幼儿懂得了祖国妈妈和小朋友一样有生日,爱祖国就象爱妈妈一样。通过各个节日活动无一不在孩子心中掀起爱的波澜。

4在参观游览中进行德育教育

带幼儿外出参观名胜古迹,组织幼儿观赏家乡的秀丽山河,丰富幼儿对家乡的感性认识,激发幼儿从小爱家乡、爱劳动、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感。我们利用春秋游组织幼儿到三影塔广场、雄州公园、珠玑古巷名胜古迹等参观游览,告诉幼儿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到处乱扔果皮纸屑及乱大小便,爱护花草树木等;带幼儿到博物馆参观摄影展,从照片中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这些活动都给幼儿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他们难以忘怀,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劳动人民的伟大,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5在家园共育中进行德育教育

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最关键的教育。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同时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的配合。现在的独生子女,一些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迁就,家庭中又缺乏小伙伴,幼儿都以“我”为中心。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从而变得任性、骄蛮、无礼、自私、冷漠。有些孩子不愿意与他人共同分享,是因为他们觉得分享就是使他们失去所得到的东西。我们可以利用《家园园地》向家长宣传关于家庭对幼儿品德形成的重要性,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在培养幼儿爱劳动方面,家长应大胆放手让幼儿自己动手尝试,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事事为幼儿代办,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动手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变得事事依赖他人。建议家长可以利用过生日等机会,让孩子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并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起分享自己心爱的玩具、图书、食物,让他体验与别人一起玩的快乐。在家里,父母要教育孩子给家人分东西应先分给爷爷奶奶,再分给爸爸妈妈,最后才是孩子自己的,培养孩子尊敬长辈的好品质。

6发挥榜样作用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是幼儿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同伴群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幼儿园中,幼儿间交往最多,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同伴群体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同伴的亲身体验,使幼儿自我发展。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也是孩子认识世界,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积极活动。礼貌教育可以尝试着让孩子在无压抑的游戏环境中进行。如创造性游戏中让幼儿去尝试如何礼貌待客。通过评比竞赛的形式,更可以激发幼儿不断进步,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不断强化行为习惯。例如:在班中我们设置了小动物摘果子的比赛墙面。根据幼儿运用礼貌用语次数的多少为小动物增加果子数量,从而评选出文明之星。

幼儿的德育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的德育教育更离不开幼儿园和教师。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把握德育的时机,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多用正面引导、积极鼓励的方法,正确地加以教育引导,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把幼儿培养成健康活泼、好奇探究、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儿童。

幼儿园德育论文:浅谈幼儿园的德育教育

(南雄市机关幼儿园 广东 韶关 512400)

摘要: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初始期,这一时期是幼儿个性塑造的基础阶段,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将为幼儿形成,发展、巩固良好个性奠定基础,这一时期对幼儿以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幼儿积极的心态,是幼儿形成正确的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修养的关键。

关键词:幼儿;德育;教育

我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历来注重文明礼貌教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我们国家民族文明、进步的表现。现在,文明礼貌不仅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友好关系,而且也反映了人们自身文化修养水平。文明礼貌是良好的道德行为,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文明礼貌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心理学研究发现,整个幼儿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句话足以体现德育工作在幼儿时期的重要地位。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有下面几点:

一、一日活动有机渗透

我们认准“将德育渗透于一日活动之中”的途径,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同时,我们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感情丰富易激动等特点,注意从情感教育入手,同时贯彻“学一点、懂一点、做一点”,力求使教育落到实处。我们每周都要求幼儿用湿毛巾抹自己的小椅子,抹桌子、窗台,给自然角的种植物浇水,给小金鱼、小乌龟喂食,记录气象日记,以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关心集体的行为。每天做早操、逢周一奏国歌、升国旗,全园幼儿立正、行注目礼,并唱起国歌,结束时对着国旗敬个礼,幼儿道德认识和情感深化了。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对幼儿进行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碍他人,爱护公物的教育。午餐要求做到“三净”: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午睡起床要求幼儿自己整理床铺,中、大班幼儿自己学叠被子,照着镜子,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我们教育孩子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 我们在设计教育活动时,从知识、智能及品德三方面去考虑,抓住各科特点,深挖教材中德育因素,进行有机渗透。在一日生活活动中我们建立合理、必要的生活常规,促使幼儿从实际出发,坚持一惯性,形成独立性及自制、自律的品质。在生活活动中渗透德育,侧重培养幼儿独立自主性、自信心、劳动观点及态度、勤俭节约、合作谦让、轮流分享等品质。

在游戏活动中,我们根据教育目标,创设各种动态的活动区、活动角,在幼儿开展游戏活动时,具体做到:引导幼儿与人交往,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真实的品德行为表现,抓住苗头随机教育,自身言行示范。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勇于探索,正确对待输赢、诚实勇敢的教育。

在运动会、庆祝会、毕业典礼、各种比赛等集体大活动中,帮助幼儿掌握集体活动规则,学会与人交往。在幼儿入园、离园时进行礼貌用语和不依恋亲人、爱上幼儿园的教育。在观察、散步、参观、春游、秋游等活动中进行爱护公物的教育。在活动中教育幼儿是具体实在的、可见的,并且幼儿可从活动中获得行为练习、巩固、易于培养和养成。

二、发挥榜样作用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是幼儿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同伴群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幼儿园中,幼儿间交往最多,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同伴群体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同伴的亲身体验,使幼儿自我发展。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也是孩子认识世界,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积极活动。礼貌教育可以尝试着让孩子在无压抑的游戏环境中进行。如创造性游戏中让幼儿去尝试如何礼貌待客。通过评比竞赛的形式,更可以激发幼儿不断进步,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不断强化行为习惯。例如:在班中我们设置了小动物摘果子的比赛墙面。根据幼儿运用礼貌用语次数的多少为小动物增加果子数量,从而评选出文明之星。

三、加强家园联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对孩子启蒙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父母与孩子亲情关系的影响,他们往往对来自家庭中的教育因素的影响接受的更快些,更多些。所以要培养孩子优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作为教师要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和表现,掌握幼儿在家庭中思想品德变化的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时教师也应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内的各方面的表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对孩子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才能使德育工作产生实效。如我班一个这学期新入园的孩子,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奶奶一个人既要做农活、做家务,还要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起居以及身患绝症的爷爷。由于没有人管教,他成了我们班的“五脏娃娃”:头发脏、脸脏、手脏、衣服脏、语言脏。该幼儿不仅“脏” ,他还爱打人,不合群,喜欢偷偷拿其他小朋友的东西。教育多次都没有明显转变。期末,听说他的父母从外地回来了。我立即联系他们。开始,家长觉得孩子在幼儿园这样子是丢了他们的脸,不愿意到幼儿园来。经过多次联系,家长总算来了。我们讲明了情况,家长“恨铁不成钢”,回家对孩子罚跪、打屁股。但是,接近放假时期,又发现他拿了别人的东西。于是我们将家长又请到了幼儿园,向他们讲了孩子的情况,并提了一些教育建议,家长也很配合,不再打骂体罚孩子,而是耐心引导。在幼儿园,我们也抓住他变成了整洁干净这一进步夸奖他,并且让孩子们和他一起玩,让丢东西的孩子主动去找他,表示原谅他。并且告诉他,我们大家都喜欢他,只要他把以前那些小缺点改了,一定更讨人喜欢。在家长与幼儿园的共同努力下,不久,他便变得不仅干干净净、开朗易处,也没有再拿别人的东西,孩子们也都愿意和他一起玩耍了。看来,孩子的德育工作,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只有家园合作,才会取得相应的德育效果。

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家庭教育是幼儿园德育教育的关键。总之,德育教育从幼儿抓起,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幼儿培养成健康活泼、好奇探究、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儿童。

幼儿园德育论文:新时期幼儿园学生的德育教育

【摘要】幼儿园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优秀品质对提高整个国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起着巨大的奠基作用。德育教育应从幼儿抓起,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幼儿培养成健康活泼、好奇探究、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好儿童。

【关键词】幼儿园;学生;德育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幼儿园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优秀品质对提高整个国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起着巨大的奠基作用。

一、幼儿园德育教育的现状

1.家庭与幼儿园德育教育不一致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应具备一致性。大部分孩子在学校受到了一定的德育教育,养成了一定的良好品质,比如尊敬师长、爱惜粮食、爱护公物、珍爱别人的劳动成果等,可是在家庭中这种教育却被淡化了,甚至有的爷爷奶奶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孙子、孙女过分溺爱,即使孩子做了错事,也觉得年龄小可以原谅,放任他们自由。这样导致学校花费了三分之二时间获得的教育成果,在家庭中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就流失了,真是事倍功半。

2.德育教育只在特殊的环境下进行

德育教育要贯穿在幼儿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和一日常规之中,可是在幼儿园的活动与教学中,我们却发现教师只是在具体的语言课中通过讲孩子喜欢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什么是良好品质,在音乐课中通过吟唱爱国、爱家、爱伙伴的歌曲来熏陶学生,在劳动、科学课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而在日常行为中很少有教师有意无意地贯穿德育教育的内容。

二、重视德育树立全员德育思想

当前社会和学校视德育为“工作”,另设专门的部门或干部具体领导和管理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了一部分人的德育工作就相对弱化了其他人的德育工作。德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不是学校的某一项具体工作,而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目的。

幼儿园与中小学不同,没有专设德育处或德育负责人,这样从某种程度上说反而有利于幼儿的德育教育。幼儿园的每位教职工在日常工作中都能多多少少地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教育目标与内容要求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学前期是一个人最早产生道德规范、形成道德准则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开始建立对世界、对社会、对自己乃至身边一切事物的基本概念。可见,幼儿德育是何等重要。因此,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幼儿德育教育,特别要进一步加强保育员等后勤人员的德育意识,形成幼儿园“处处有德育、人人抓德育”的环境氛围,为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三、加强师德修养,确立幼儿德育内容

幼儿园德育工作体系中明确提出了幼儿德育总目标: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教师本身的品质是养成幼儿品格的重要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只有品质优良的教师才能培养优良品德的人才。我们结合幼儿园工作实际情况,加强师德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学习,规范教师们的言行,使教师起到榜样的作用。

四、树立渗透意识,德育教育深入骨髓

孔子曰:“少成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 一人小时侯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到作用。幼儿园一日生活及各个环节都要实施德育教育,“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 教师们在掌握本学科教育要求的同时,还应理解德育大纲的精神实质,使德育教育实施到具体计划中去,并根据这些要求来设计活动,布置环境,使之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

五、幼儿园学生德育教育的策略

1.培养集体荣誉感

幼儿园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如学校开展的“六项竞赛”,让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能努力在为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通过少先队组织

幼儿园学生对于能成为少先队员感到很骄傲,我们正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幼儿园的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

3.通过课堂教学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如在体育课上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

4.设立校外德育基地

如带领学生参观民兵营,让他们在跟军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去看望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

5.加强家庭德育教育

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了家校距离,密切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德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素质。

六、加强管理合力,提升德育实效

在幼儿园德育教育中一定要注意教育的一致性。这个“一致”,首先是教师要一致,其次是幼儿园、家庭、社会也要一致。通过家长会、宣传橱窗、网站等途径进一步加强家园联系,多开展“小手拉大手”等专题活动走进家庭、社区,建立幼儿园、家庭、社区活动的有机统一、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合力对幼儿施加影响,这一点在幼儿园的德育教育中尤其重要。只有多方携手,持之以恒,才能有助于幼儿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早日形成。

总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依据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主要特点,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实施教育。德育教育应从幼儿抓起,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幼儿培养成健康活泼、好奇探究、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好儿童。

幼儿园德育论文:幼儿园德育教育

摘要:“德”是指人道德品质行为的一种表现。幼儿德育就是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征,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幼儿进行思想、道德及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通过幼儿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社会与环境所需的品德、行为的教育。简单的说,它以社会公德、生活习惯、文明礼貌等规范为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幼儿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坚强勇敢的道德品质;培养幼儿热爱祖国、关爱生命的道德情感;使其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的习惯。

关键词:幼儿;德育教育;正面教育

G611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这句话足以体现出德育工作在幼儿时期的重要地位。幼儿时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抓好幼儿时期的思想教育是必要的,可以为幼儿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是我国的花朵,是我国未来的希望,从小对幼儿进行道德启蒙教育,有利于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明白事理、明辨善恶。使其喜欢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运动,爱父母 ,爱老师,爱同伴,爱祖国,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一、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新课程改革不仅强调了幼儿德育的重要性,还扩充了德育的主题,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等。为了贯彻新时期的新主题,我们必须要改革幼儿德育的内容,克服脱离社会实际、背离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情况,重视幼儿德育知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一致。我们选择教育方法时要注意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使之既能引起幼儿对美好理想世界的追求,又能让幼儿学会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道德问题,要根幼儿思想品德和行为发展特点,做到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侧重点。

二、关于幼教德育教育的方法

1.要有新颖的渗透教育的方法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就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需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教师在环境的创设中,应充分利用空间、活动材料等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教师可以利用教室或走廊的空白墙,布置“祖国山河”、“爱护环境”等主题环境墙。通过图片的收集与展览,不仅使幼儿培养了动手交流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幼儿爱祖国、爱集体的真实情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启蒙教育;在幼儿园举行升旗仪式后,幼儿对国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就可以跟他们讲有关爱国旗方面的知识,并让幼儿去观察红旗的颜色,以及星星的数目方向和设计意义。

2.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感

陶行之曾说:“德高为范,学高为师”。教师的道德情感与幼儿的道德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的接人待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的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幼儿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能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对幼儿施加良好的教育影响。

3.要重视用艺术美来陶冶熏陶

3-6岁的幼儿,其道德意识正处于一种他律阶段,他们时时刻刻都是模仿行为,而且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简单,对抽象的道理会不容易理解,所以我们在教育中可利用幼儿喜欢的故事、歌曲中的艺术形象来教育孩子。如给孩子们听歌曲《尊老爱幼歌》,教育幼儿要尊老爱幼;领孩子们做体育游戏《送衣服》,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分享帮助别人后的快乐;给孩子们讲故事《孔融让梨》,让孩子懂得谦让和尊重长辈;当然也可以利用生活的具体的事实来教育孩子。例如组织全班幼儿去摘豆角,教育孩子不浪费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带领学生打扫卫生,教育孩子讲究卫生,爱护卫生。总之,教师应充分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4.家长和幼儿园要同步做好德育工作

现今的家长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给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但却往往忽视了对幼儿的品德教育部分。他们对幼儿的行为过度的迁就和放任,致使孩子们并没有拥有良好的道德意识。因此,家长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感,用自己的行为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家长应为幼儿提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机会。如:孩子的玩具乱了,鼓励他自己去收拾,锻炼他们的生活本能;孩子做错了事要让他明辨是非,知道错在哪里,以后该怎么改正。家长要本着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态度,重视培养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的、琐碎的。幼儿的思想品德便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日常生活所表现出来的。老师应该用细心、耐心、虚心和爱心去竭力培育,认真负责,爱岗敬业,同时也需要家庭、社会一起协助,逐步培养幼儿良好思想品德。

三、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必须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学前教育德育工作的一个根本任务,是要使道德在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特别是在调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中发挥特殊的作用,使学前教育机构正确处理享受个人正当权利与承担和履行社会义务的关系。其次要在评价方法上讲求创新性。学前教育群体是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群体,他们受教育多,知识面广,接触当今科学技术前沿,对德育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手段的技术化程度都有着极高的感知度,对德育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要求也高。因此幼儿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适应时代的要求。最后要坚持品德教育家校社合一。家长是幼儿的直接教育人,教师是引领人,而社会教育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效地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整合作用,来完成育人的任务。

综上所以,幼儿是一种对外界事物懵懂的状态,各种观念能力才开始发育,是塑造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刻。可以说幼儿教师教学是一项十分“操心”的工作,需要操心学生的学习,操心孩子的生活,操心子的身体健康,操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操心孩子的人际交往等等。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思想,有不同的想法。教师要管理好每一个孩子,必须在平日里做个有心人,观察学生行为,用爱来温暖他们,用爱来感化他们,用爱来打动他们,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