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货币银行学论文

货币银行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30 03:16: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货币银行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货币银行学论文

货币银行学论文:案例教学法的货币银行学论文

一、案例教学法在《货币银行学》授课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案例选取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任何课程授课都要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善于用辩证和动态视角来学习,而不是一味死记硬背,这对于《货币银行学》课程更是如此。案例选取、设计一定要根据学生既有知识结构来进行,要按照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运行,案例最好多选取跟学生未来生活或工作紧密相关,这样学生才会迸发出更多激情,才会更多感觉情同深受,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才会踊跃发言,道出自己想法并与其它学生开展争论。比如当讲授到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就可以假设学生们是储户是如何看待并改革存款保险制度,这样可以深化学生们对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知识的掌握。从学生实际出发,选取乃至设计案例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二)案例要能够和理论知识相融通

理论是案例的灵魂,案例是理论知识的形象载体,决不能脱离教材理论而人为瞎编乱选案例。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案例是否和理论相匹配,要就教材每一个理论章节都要准备一个案例,几个有密切关联的章节也要准备一个阶段性案例,比如当讲授到金融机构理论时,我们应该准备一个包括商业银行类金融机构、非存款类金融机构、中央银行机构知识点在内的案例,虽然商业银行类金融机构、非存款类金融机构、中央银行类金融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它们之间却是紧密联系,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因此也应该要选择一个包括具有密切关系的数个章节的案例,这样是非常有助于学生对《货币银行学》每一体系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改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观点。当《货币银行学》课程全部讲完以后,应该要准备数个能够综合教程每个章节理论知识的案例,这样做虽然工作量很大很复杂,但是很能提高学生们的综合分析能力,有利于他们从全局把握整个课程理论知识点,更有利于开阔学生们的宏观理论视野。

(三)案例教学要注意和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

传统的案例教学老师在课堂上大声朗读案例,学生边听边记,然后再讨论分析,这种教学方法只适合知识点浅薄、篇幅小、内容简单的案例,但对于稍微复杂、理论知识较为综合的案例就很不合适了。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引入多媒体技术进入案例教学将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因为多媒体能够蕴含多种信息,比如声音、图像、动作、字体效果好等优点,案例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给学生非常形象而逼真的感觉,一改传统老师读案例学生听案例的那种索然无味感。所以,多媒体技术进入案例教学,既能够增加信息输送量,又能够强烈吸引学生听取案例和讨论案例,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四)案例教学应注意课前课中课后相互衔接

课前要指导学生预习,课中要让学生们主动发言并开展辩论,老师要掌控时间,并作出点评,课后要让学生们总结本次案例教学经验,并反思未来发展方向。纵观国内有些高校在讲授《货币银行学》案例之时,老师到课堂上才给学生案例,学生看完之后马上就进行讨论之后再点评,然后就算结束了,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案例教学的过程控制。案例教学绝不仅仅是课堂上的论战,更是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机衔接。传统案例教学重中间轻两头,使得案例教学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当然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二、教师在《货币银行学》案例教学法中要完成的工作

(一)角色转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是讲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双方是单项交流,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度强调教师的权

威角色。而案例教学中老师将学生引入特定事件进行感同身受分析,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以达到解决问题和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综合能力、运用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可以说,案例教学已经使传统教学模式重心重点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应该由以前的讲授者变为引导者,由理论知识的灌输者变为知识的兴趣激发者,由“权威者”变为“教练员”和“裁判员”,更由传授知识的媒介者转变为学生创造力的激发者和引导者,由过去单纯的语言讲述者转变为讲授、表演、示范、引导等多行为者,使得课堂由单向传输转变为双向互动,案例教学下的课堂不再是沉默、乏味、枯燥和单调,相反却是活泼、愉悦、多彩和丰富,所以说要想将案例教学成功引入课堂,教师角色转换是前提。

(二)构建团队学习组织

案例教学模式下,并非要让每位学生都要发言表明观点,毕竟现在的课堂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上百人,如果让每位学生都发言讨论,那时间紧张程度可想而知,而且效率低效果差,所以,需要一种新型学习组织与案例教学相匹配。根据我国的高等教育现状,可将一个班级学生根据学号随机编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七到八人,这些小组成员应该固定化,以便能够长期在一起互动、交流。每个学生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课堂讨论,发言时,推选小组代表围绕案例讲述看法,而其他小组成员则为代表献言献策,充当智囊库,合理分工,杜绝“搭便车”。每进行一次案例讨论,就要更换小组代表,也即小组代表不可固定化,目的让每位小组成员都能有机会发言,都能有机会倾听其他小组观点,让每位学生都能有主人翁感,每一次案例谈论结束,小组要形成讨论小结,总结优点和缺点。另外,教师要充分让小组与小组之间产开激烈争辩,掌握好节奏,注意调动现场气氛,以求实现百花齐放、百花争鸣。

(三)合理安排好教学进度

《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理论知识较为深刻的课程,案例的安排要注意好难度,比如在初始章节中,主要学习货币、信用等知识,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分析货币政策、金融宏观调控,效果可想而知。教师要首先把理论讲深讲透彻,遵循由浅入难,循序渐进,案例的准备也应该先简单后复杂,先零散后综合,特别是初始上课,最好要选择学生能够直接从教材上找到结果的案例,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和恒心,到后续深奥章节再准备较难较综合的案例,以此锻炼学生理解材料、加工材料和运用材料的目标,甚至还可以反馈教材理论知识的完善。总之,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安排好教学进度,引导学生慢慢步入案例教学情境,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积跬步致千里。

三、案例教学法在《货币银行学》授课中应用的步骤

(一)精编案例

案例质量优劣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第一步。案例选择和整理首先要满足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学目的来设计和选择,为此这就需要吃透《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第二步,要选择能在教师掌握能力范围内的案例,这些案例教师绝对能够理解;第三步,尽量选择与国内外热点焦点相关的案例,这就需要教师多关心时事,比如世界经济最新动态、我国经济发展规划、政府工作包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其他重要事项,这样能够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让学生感觉到案例是活生生的,不是认为捏造出来的。

(二)学生前期准备

在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将课程案例基本情况给学生,以便学生提前预习,提前到图书馆、报刊室搜集并整理材料,找出案例中的相关知识点,并深刻剖析其原因和完善对策,写好发言提纲,明确自己看法,也可以做好PPT,到上课时可以按照这个阐明立场和见解,这些都是为上课小组与小组之间讨论提供铺垫。

(三)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应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生分组,每组学生选出一名代表发言阐明本小组基本观点、基本看法,发言完毕还接受其他小组代表的质询,如有不同看法,组与组之间展开激烈辩论,其他小组如果不同意该小组看法,就应该站出来阐明本小组观点,如果同意就应该进一步佐证该组立场,经过这样过程可以实现集思广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二阶段,教师参与案例讨论,就每个小组观点进行点评,并指出不足,凝练症结进一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这个过程教师要做好气氛调动者和启发者,让学生继续围绕案例探索真谛,对案例的再挖掘是教师上课的重要职责之一。

(四)总结归纳阶段

课堂讨论结束以后,教师应该就学生们对此案例的准备情况、讨论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并进行评价,评价不应该过度强度分数高低,而应该侧重学生提出方案的合理性、论证的严密性、语言流畅性、思考方式的科学性、团队合作水平等方面展开,比如说在谈到中国应该是否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时,就不能一味强调建立的重要性,对持反对意见的学生注意倾听他们的理由和论证过程,有时候结果不是第一位,而过程和方式应该是第一位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货币银行学》课程中,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提升,因为《货币银行学》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偏理论偏基础,所以需要新型教学方法使之新颖、生动,毫无疑问案例教学法非常能够适应《货币银行学》教学所需,案例教学法是培养高等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教学手段。

作者:钱龙单位:安徽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货币银行学论文: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货币银行学论文

一、现有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语言数学化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数理逻辑逐步融入经济分析中,经济学不断数学化。对学生而言,当鲜活生动的经济现实被描述为复杂而抽象的数学符号时,例如货币供求函数,尤其对于那些文科学生而言,《货币银行学》便变成了一门冰冷的课程,学习愈发枯燥乏味。且教师总在教学中板书许多公式,进一步削弱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理论化

《货币银行学》主要研究货币流通和金融体系运行一般规律,以及两者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一些教师由于缺乏该领域的实践经验,教学内容主要基于自身对理论的理解和研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照本宣科,或者照搬发达国家市场的经典案例,与我国实际市场情况脱节,从而无法达到使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的目的,当然也就难以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机械化

现在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绝大多数教师都比较偏重教材内容的教学,平铺直叙地讲解理论知识。就算进行案例分析,也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忽略案例中问题的实际性和复杂性。这一方面会使学生对理论学习的价值产生困惑,从而导致部分同学失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其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四)考核方式单一化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货币银行学》的考核方式主要为期末考试。然而,其是一门经济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课程,金融经济现象的情况负责多变,答案也千变万化。因此,该课程需要通过考核评定学生理论基础的扎实程度和对金融经济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不是如数学等学科那样通过单纯的计算题的唯一标准答案直观获得学习成绩,从而评判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由于《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特征,因此在现代教学设计中,应该以坚持以“应用能力”为培养目的,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进行实践教学,使教学内容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力求教学中充满趣味性、教育性、针对性、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的目的。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构建《货币银行学》的实践教学模式。第一,教学内容应该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大量的各类实训模拟课程,并将实训成果在专题讨论课上进行分析点评。第二,通过互动性和双向性的教学活动,力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除案例教学外,增加视频教学、实地教学和项目教学,以丰富的形式吸引学生。第三,本课程在考核过程中避免期末一张试卷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现象,坚持学期初到学期末的过程化考核体系。通过“复合式、全程型、多元化”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和真实学习过程的考核。

(一)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首先,在选择合适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征有侧重地教学。目前,国内各高校货币银行学选用的教材大多在重点内容和理论体系上如出一辙。然而,不同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本课程的定位存在一些偏差,因此,如果简单地采用引进版或者名校版,然后单一地照本宣科,就忽视了专业的特殊性。例如国际贸易专业,其货币银行教材应该在基本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外汇,国际货币体系,以及国际资本等方面的内容;而财务管理专业则可忽略这块内容,重视利率、贴现等内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几个板块,不断强调课程体系,使学生明白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达到知识体系完整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对于关键概念和优秀理论等,需要就知识的难易程度设计分层次的、逐步深入的问题,引导积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理解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在原有的基本的教学内容中,结合专业特征,开设一系列实训模拟课程,包括书面训练和实地训练。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进行以《货币银行学》为理论基础,以Excel为操作平台,以外贸业务为主线的实训模拟。又或者由教师提供材料和问题,要求学生到银行实地学习,促使其通过实地学习和分析,读懂汇率牌价表,了解外汇汇兑业务,达到把知识转化为实际分析能力的目的。最后,将实训模拟课程的分析报告在专题讨论课上进行分析和讨论。专题讨论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培养学生探究与发现金融问题的能力、思辨金融政策合理性能力及金融决策能力。这种课程在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将助于提高学生的辨析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1.案例教学

第一,设专门的案例分析课。绝大多数的教师都将案例分析穿插在某些理论之后,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实证。然而,这样的案例分析都是简单地生强硬套理论,草草地将案例中的某个问题进行分析,学生只能依葫芦画瓢,无法使学生达到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目的。专门的案例分析课是将案例通过前面课堂上的一系列理论综合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全面地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第二,选择本土化的案例。首先,案例教学一定要选择与现实贴近、学生能直观认识的真实案例,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其次,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发达国家的案例与我国情况相差甚远。最后,要在本国的案例中尽可能选择典型的案例,即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的案例,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第三,坚持案例分析的应用性。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该案例的主题,全方位启发学生思索、探讨,借助多元表征加深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进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过程中,首先应阅读案例并归纳出案例的要点,然后根据教师设计的各种问题进行质疑、讨论,形成不同观点、见解和解决方案,最后从这些备选方案中选出最合适或最佳方案。

2.视频教学

视频教学法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形象的画面、文字和声音等视听信息,将理论形象化、生动化。第一,视频所包含的信息远比教师在同样时间内传递的信息多,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第二,视频所展示的画面、文字和声音等视听信息,比教师单纯用语言表达更易使学生记忆、掌握,有利于让学生接受地理知识。第三,视频可以穿越时空,向学生展现更加真实和直观的信息,从而更容易阐述概念。视频的教学效果有时要好于教师的语言,尤其在新知识的引入这一环节使用视频教学,通过感性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完成良好的感知任务。以《中央银行》章节为例,在新课一开始,播放CCTV拍摄的大型纪录片“货币”,从1825年英国的经济危机开始讲述中央银行的起源,从视频中一一找出中央银行产生的四个客观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导演”的角色,学生通过教师的指令进行活动,从而自然地进入到新的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因此,视频教学的关键是悬念导入。“疑”是学习的起点,当学生面临问题需要新知识寻找答案时,才会进行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在视频播放之前,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使学生积极地揭开“谜底”。这不但能吸引学生积极投入课堂,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3.实地教学

实地教学法是一种现场教学法和自主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以现场为中心,以现场实物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但能吸引学生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要求学生去某家银行,借以换汇的机会理解外汇牌价表上现汇买入价和现钞买入价的差异。

4.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是一种综合模拟训练,即将课堂的理论知识综合应用于一个虚拟课题,要求学生组队完成。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课题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重新回顾一遍,并简单介绍其中将会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在课题的完成过程中,学生需要从设计到实验,再调整,最后得出结论并撰写课题报告。本文提到的实训模拟中所举的“以Excel为操作平台,以外贸业务为主线进行实训模拟”,即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考核方式多元性

多元化的考核就是以过程考核为主,结合期末笔试得到综合的、合理的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多元化的考核中,教师可以将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和专题讨论三者合而为一,即在理论教学中通过课堂笔记、课后习题及期末笔试等方式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在实训教学和专题讨论中,通过报告和课堂发言来考查学生是否理解。这些方式不仅体现学生参与结果,而且充分反映学生整个参与的过程。在学期结束时,可以采取小组成员互相打分的形式,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三、结语

尽管货币银行学是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由于其理论的晦涩难懂、教学方式方法的机械化,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实践教学法打破传统思维,从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手段的开放性和考核方式的多元性三方面构建货币银行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因此,《货币银行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作者:宋丹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货币银行学论文:高职类货币银行学论文

一、教“材”环境是教改的出发点

(一)学生状况。

与学生学习极具关联的自身因素可从两方面去分析。

1、基础水平。

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成效。考察途径主要有:第一,高考成绩。以高职类经济管理专业近三年学生为例说明。2009年招收21人,最高分为428,最低分为376,均分约394.6;2010年招收23人,最高分为420,最低分为350,均分约388.3;2011年招收35人,最高分为408,最低分为360,均分约377.6。高职生三年均分比同期师范生均分相应低约26.3、27.6、29.6。第二,观察交流。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听讲、查阅笔记、课堂训练,以及师生交流等普通方式掌握学生水平。了解到学生基础水平相对薄弱,与同期师范生有一定差距,并且伴随高校扩招,整体水平呈不断下降趋势。

2、心理特质。

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第一,兴趣爱好。通过问卷调查、交流等方式,发现高职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对专业课程缺乏浓厚兴趣”,到弱校上学,无非是高考分数太低,抱着只要混到一张文凭就行的消极态度而做出的被动选择。第二“,自悟”程度。禅宗有语,叫做“自渡(度)自悟”,反映的是学习者的自省程度。高职生普遍缺乏理想追求和明晰定位,不知如何奋斗进取,不知在新的教育阶段学什么,怎么学,是比较“迷茫、困惑的一个群体”。

(二)教师状况。

定西师专自建校以来一直从事师范教育,教师在学校转型过程中,他们的弱势就暴露出来“,会动口不会动手”,知识领域显得偏狭。引进的高职专业理论与技能并重的人才较少。目前,现有教师只有依据发展形势及个人兴趣,通过短期培训、自学等渠道实现转型,承担高职教学任务,但是还未完全摆脱偏重理论传授的教学模式,因而难以完全胜任高职教学突出专业技能训练的任务。

(三)学校状况。

学校在高职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最大局限是实训资源不足。如《银行学》,由于缺乏实训资源,特别是校内模拟实验室处于空白,实际操作无法开展。一般采取的外向型实践方法,却受金融机构安全性的制约,几乎没有可能,操作技能的培养很欠缺。实训资源的建设还有一定的滞后性。

(四)社会状况。

目前的社会现象对教育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冲击。首先,社会氛围。追逐功利却又轻视诚实劳动,不公正、不公平等负面现象严重地冲击学校教育对学生价值观念的正向引导,不学习,不上进,却要求享受奖励成果的气氛在弥漫。其次,就业形势。整个国家就业形势很严峻,招考几乎吸引了所有学生。招考脱离本专业,强调公共基础,导致学生早早在二年级时就基本放弃对专业课学习,几乎人手一本各种版本的辅导书。

二、教改的关键是创新

教改就是革弊推新,化困促学。《银行学》教改应该做到:

(一)明确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指引教改方向。首先,明确目标。课程目标就是培养从事金融服务的德才兼备技能型人才。其次,科学定位。一是普及金融知识,高职层次的理论传授,如总理指出的“普及金融知识”就行,做到简洁明了,浅显易懂;二是突出技能训练,它是课程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内容,要加大实训课时比例,加大实训资源建设和加大实训强度。总之,教学定位要做到简说强练。

(二)创新教学。

要将培养目标切实渗透到课程教学中,成为教改的重心。

1、选择适宜的课本,并不断更新。

课本是学习的主要依据与参考,为此教师要做好:第一,选择适宜的课本。首先要熟知各种版本的教材体系、特点、内容、新旧状况、适合对象,对其全面把握;其次,进行选择。目前所选用曹毅主编的《货币银行学》,相对其它版本比较适合高职生学习水平。该教材的特点和优势是:内容简洁常识化,适合“普及型”理论教学;按照国际体系编写,使教学有方向、有针对;金融理论与经济生活联系密切,操作性、实践性强。第二,适时地更新补充。《银行学》讲解货币及货币运行的基本知识,而金融业务的创新很快,使得课程的更新特色更加明显。课本的编撰往往有一定的时滞性,不能够完全满足学习之需,如电子银行、网上交易、理财产品等先进内容在课本中缺失,而这些金融现象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已很普遍,所以教师还要关注现实生活,进行资料搜集,适时的补充更新。

2、创新教法。

教学要顺应形势,新颖的教法是体现教改的重大举措。

(1)前提条件。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作为《银行学》课程教师应该做到:第一,培养职业习惯,密切关注社会财经,及时通过各种传媒手段了解货币与经济运行动态,这样才真正符合学科特点,在授课时能够做到说理有案、以案说理、案理结合,同时,还能丰富教学内容。第二,搜集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各种业务资料,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加强教学的真实、直观和丰富。

(2)创新教学方式

第一,把握语言特性。语言是信息传递工具,它的特性不容忽视;课程内容就是源自真实生活,所以要把握语言特征,力求通俗形象,富有时代气息。如讲解通货膨胀概念时,就可用日常菜品的上涨为例,使用“逗你玩”、“辣翻天”、“算你狠”、“唐高宗”、“将你军”、“向前冲”“,直升机”等网络词语和大众化语言,说明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及程度。第二,教法新颖可行。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方法有:其一“,沙场点兵法”。就是在学生已有一定水平基础上,首先让学生自学,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己有;然后,确定一到二位学生向全班同学将自己的知识展示演练;最后,在部分学生各陈己见评价后,教师总结评价,指出得失,这样学习更有实战性和针对性,是理论与技能的并重训练。其二“,周立波音乐总结法”。海派清口的一大特色就是将所讲的内容,在最后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配以新词演唱。如课本第二章“信用与利息”,在学习结束后,突破课本“要素总结法”,采用流行歌曲《黄土高坡》,改为货币版,词唱为“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市场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讲信用,还是算利息,都是为了钱,为了钱……”在轻松诙谐中去加强记忆。其三,“情境模拟法”。这是为克服实训基地与条件的局限而弥补的一种方法。如在讲到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种类时,以结算业务为例,找出几个学生分别扮演业务往来的银行和客户关系方,进行实际结算操作,训练事项包括单据的准确填写、账务的划拨等流程,强化操作技能。其四“,外向型”学习法。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实践最佳场所,但会拒绝学生实践,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学生要利用自己经常到银行存取小额款项之便,善于搜集出具在柜台上的单据;观察营业员的业务操作;询问一些业务知识,因为银行大力加强金融创新,纷纷推出各种理财产品,打出各种广告,介绍业务,急于促销,所以利用这种便捷,获取信息,这是个很好的学习渠道。

3、揭示本质,培养兴趣。

通过内容挖掘,揭示出课程本质,就是如何赚钱,可谓“生财之道”,符合现代学生的价值观,能够激发学习的持久兴趣。

4、构建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教改也有着极强的助推作用,也需要教师用心经营。

(1)融洽教学关系。

高校普遍存在的师生关系状况就是互不了解,双方仅是教与学的机械组合。对此,教师,尤其是对于转型的教师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与学生交流,最有效的方法是以身说“法”,教师的历史就是学生的现状,师生走过基本相同的道路,学习心理大致相似,一般存在该学的时候不爱学,爱学的时候不知怎么学等一系列成长中的困惑。交流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心智特征与需求,更有针对性地教学;让学生消除对“外行”教师的排斥感,同时也树立自信、自强,明确奋斗目标。融洽关系使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营造外界人脉关系。

每个教师都要充分利用同学、朋友等人际网络,建立与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良好关系,他们大都具备实践经验丰富,操作技能很强,能够把握行业发展动态,深刻理解金融与市场关系,务实性很强等优势,是个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型的教师务必抓住机遇,一旦遇到自己不能完全理解,甚至空白的知识时,可以随时向他们请教,会大有收益,诸如计算利息日期时“算头不算尾”,单据填写“十万”大写为“壹拾万”等等这些课本中空白的业务常识;甚至,建立校企合作,邀请他们进入课堂,辅助教学,弥补教师缺陷。

三、教改评价是归宿

一切教改的成败得失应该有其检验标准与方法,应该形成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一)正确认识评价意义。

评价是对教改工作效果的一种检查机制,通过它可以明确认识到已取得的进步,还需改善之处,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的性。同时又起到督促与监管的作用。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学关涉到各方利益,因而评价的主体应该多元化,由学生、同业、社会及其教师组成,每个评价主体有自己的评价体系,每个评价子系统从不同角度反映评价结果,共同形成评价的总体结论。在设计时,考虑评价主体认知的差异性,学生评价主要由在校学生构成,突出学生的满意度,同业评价要突出教改的特色与创新,社会评价突出就业人员岗位技能的强弱,教师的自我评价更具综合性。

(三)评价内容合理化。

目前,一般的评价体系由教学态度、授课内容、教学效果等多项一级指标组成,每个一级指标之下又设二级指标,虽然比较全面,但显得过于笼统。课程评价体系遵循一般课程体系以外,还应有不同课程特点的指标,不应该一个评价体系全部使用,而是做到一般与特殊的结合,高职类的评价更应突出技能训练指标。

(四)评价方法灵活性。

只有科学的评价方法,才能够全面反映教改质量。克服以前评价模式单一呆板,预先通知评价对象等弊端,可实行文本与网络相结合;实名和无记名相结合;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直接考核与间接考核相结合;理论讲解与技能操作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问卷相结合等广泛形式与渠道,灵活实施,并将其设立为一种长效机制。

(五)评价结果真实性。

评价结果要实事求是,特别是面对问题或不足时,应该抱着指出缺点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人发展,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的正确态度进行。坚决革除把评价流于形式,照顾情面,担心指出被评价者太多问题或严重问题,对其以后的考核、晋升不利,从而出现秘而不宣或评价空泛的陋习。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评价对象,问题要解决,优点要继续发挥。

(六)评价管理档案化。

每次评价的情况应该记录在案,有电子和文本形式,将材料整理归档,由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档案化的材料也是教改工作的成绩与见证,它可便利以后的资料查阅,同时,它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

作者:霍夏梅杨继业单位: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货币银行学论文:货币银行学授课方式方法工商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货币银行学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了解并熟悉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理解利率与汇率、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国际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等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货币银行学教学方法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学生来讲,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本文将探讨如何对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使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其相关知识并在将来的工商企业管理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货币银行学的教学目的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工商企业产、供、销及人、财、物等方面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而要从事这些管理工作就需要学生熟悉货币金融的相关知识。试想不懂得信用工具的使用怎样对企业产供销进行管理,你甚至不懂得怎样付款,怎样收款;不懂得金融机构的运作你怎样跟金融机构交流?不懂得利率与汇率的变动对宏观经济意味着什么,你甚至可能看不懂报章杂志的报道。而看不懂宏观经济局势将会对企业管理带来致命的打击——看一看97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房地产投资者们的惨状吧。

而这些知识我们都可以在货币银行学课程中学到。通过货币银行学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能熟悉金融工具的操作方法和流程并初步学会操作一些主要的金融工具。

2.能熟悉金融机构的运作。

3.能运用金融知识分析媒体对宏观经济的看法,能读懂报章杂志的主要观点及其分析。

4.能运用金融知识分析政府的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走向的可能影响,并进而分析对企业的可能影响。

以上这些目标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是很难实现的。

二、《货币银行学》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

传统的货币银行学课程的课堂讲授方法很很多缺陷,这些缺陷直接导致以上目标很难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的缺陷。目前国内的货币银行学教材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翻译的国外学者的教材,这类教材在理论体系上通常比较完善,而且生动性,实践性都比较好。但是这些教材的例子几乎全部是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和西欧的。很多情况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学生很难理解。另一类教材是中国国内的学者编写的教材,这一类教材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国学者介绍西方货币银行理论的,书中所使用的例子跟翻译版教材没有太大的区别;另一种就是中国学者有自己的思考,然后编写的教材,这一类教材所使用的数据和资料多数都是国内的,介绍的也是国内的金融机构,对很多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但目前这些教材的主要缺点就在于(1)过于理论化,对实践不够重视。譬如,每本教材都会谈到金融工具,介绍主要的金融工具。但所有的这些介绍都仅仅局限于文字。学生学习了汇票、本票、股票等等却不知道他们什么样子。学生知道了汇票有三个当事人:出票人、付款人和收款人,却搞不清楚企业什么时候需要申请汇票,企业收到汇票后应怎样办理结算?中间需要注意一些什么?而这些才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最需要掌握的。现在来看看我们的教学对象——本科学生的情况,他们都是直接从中学上来的,之前很少接触到企业和社会经济的运作,对汇票这些工具有些同学可能根本从未听说!简单的几行文字留给学生的只能是一片空白。针对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货币银行学》

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杨波宜宾学院管理系这种知识背景状况,我们必须加强教材的直观性和教学的实践性。

(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传统的教材几乎全是按章节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理论等相关内容一一论述,使学生接受知识总是支离破碎的,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金融知识整体。而这是不利于学生对宏观经济的整体把握的。

2.授课方式的缺陷:传统的授课方式基本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但是如前所述,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极端缺乏,对课程内容缺乏感性认识,课堂讲授的理性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理性认识,因为它缺少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过程。所以在授课方式上我们必须首先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3.考核方式的缺陷:传统的笔试加出勤加作业的考核方式,只能使那些善于死学的同学得到好的成绩。正如前面所讲,一个能够准确回答出汇票的定义的人不一定清楚汇票对企业究竟有什么用处。前者可以体现在文字上,而后者更多地体现在实践中。所以由于货币银行学课程对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意义,需要在考核上体现学生的金融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对货币银行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我们提出如下改革框架。

三、教学模式改革框架设计

1.教材模式改革。界于案例的重要性,我们在改革方案中将强调案例的使用。一般来讲,案例教学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用案例说明理论,二是用理论解释案例所提供的现象。如前所述,传统教材以理论为章节的编排方式使得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我们采用第二种案例使用的方式。我们使用一个完整的金融案例,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金融话题——97亚洲金融危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随着教学的进程,学生将逐渐运用理论来解释这一事件,也可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我们的教材采用如下编排形式:开篇引入两篇文章,在文章中将学生不能理解的部分勾画出来,并在旁提示:链接到某页某章某节——仿网页的浏览方式符合现代学生的信息获取习惯。在后面的章节中按照说明某个现象的要求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并针对文章中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最后,将两篇文章改写,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

2.授课方式改革:在授课方式上,我们在讲授的基础上大量采用其他参与式、亲验式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讨论。在不容易理解的环节,主要通过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弄清楚问题,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2)实验。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某些环节的实验。(3)实践。对金融工具要求学生实际进行操作;对某些金融市场,如股市要求学生到证券公司实地感受等等。

3.考核方式改革:考核方式在闭卷考试的基础上,加大其他方面的比重。主要有:(1)要求学生对相关文章写出阅读报告以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阅读报章杂志的能力。(2)学生的实践报告和实践评价。(3)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本科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兴趣,参与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学生对其“一门枯燥的课程”的评价,并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提高未来企业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

货币银行学论文:货币银行学教学方法应用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通过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掌握必要的金融知识。文章总结了作者在《货币银行学》教学工作方面的经验和体会.通过分析教材选择的原则、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为提高教学质量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金融业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必要掌握基础性的金融理论知识,而《货币银行学》作为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就是向学生讲授有关货币、信用、银行理论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为后续各专业课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此课程具有专业性较强、涉及知识面广、与现实经济生活密切联系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注重各个教学环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尽快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确实不易。通过这五年的摸索与实践,得到一些经验和体会,诚与同龄人共勉。

一、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选用教材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选择一定要合适,因此,在选择教材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教材内容的先进性

教材内容应当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的发展现状,对于经济学类教材更是如此。随着西方金融理论研究的不断深人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货币银行学》教材应尽可能选择最新出版的教材,将新的、先进的金融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教材内容体系的合理性

由于我国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在有关经济理论的教材编写方面,一般是将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分开编著。例如,《货币银行学》只讲述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理论,而《社会主义金融理论》则介绍我国情况。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以及银行业逐渐与国际接轨,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理论截然分开的教材体系显然已不适应当前教学需要。所以,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二者结合程度的如何,也是选择教材的标准之一。

(三)教材内容的难易性

教材内容一定要深浅结合,如果内容过易,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就会觉得空洞乏味,调动不起他们的兴趣;而如果过难,学生学起来吃力,同样没有效果。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意选择既有启发性,又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主动、自觉的学习。

目前,《货币银行学》的教材很多,各名牌大学都出版了自编教材,教师选择教材的自由度增大,有很大灵活性。根据两年的摸索与实践,目前采用的教材是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由夏德仁编著的《货币银行学》,该书内容较新颖,重点突出,并在介绍各种货币银行学原理、金融理论的同时,还讲述了近几年来中国金融业的一些改革情况,从教材使用效果看,还是比较理想的。

二、区分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庞杂,主要包括:货币理论,信用、利息理论,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经营,中央银行制度,通货膨胀理论,外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等,所需知识涉及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由于内容丰富而课时又有所压缩,单一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必然会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且知识点量大时,学生往往很难记住的现象。鉴于此,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重点、难点内容,以教师精讲为主

对于货币银行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宜采用教师精讲的方式。尽管这些年来,许多教育学者对这种传统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质疑,但是,就一些原理、概念、学证明等内容而言,采用此法是较适宜的。当然,要避免“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采取一些配套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注重课前提问环节。课堂提问,使学生的思想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逼”他们快速回忆起前一节课相关内容,以有利于本次教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引导他们的思路。比如,在讲授凯恩斯的货币传导机制:MsRIGNP的时候,就要启发学生,如果货币供应量Ms上升,利率是上升还是下降?为什么?利率下降,投资上升吗?投资增加,GNP如何变化?通过这种集体提问方式,使学生自己推导出作用原理。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能够较快理解凯恩斯货币传导机制,效果较教师单一传授要好得多。最后,还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经济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学习《货币银行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有关原理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同时,通过分析经济现象,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所以,讲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运用实例。例如,在讲完中央银行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后,结合我国目前通货紧缩、总需求不足的宏观经济情况,向学生讲授了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收购债券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再比如,在讲授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时,结合了中国商业银行现在新开展的各种消费信贷业务。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一方面,避免了单纯讲授理论时的枯燥无味,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的兴趣,使他们真正理解货币银行学中的有关理论,活学活用,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

(二)学生已有所掌握的内容,采用教师、学生换位法

这种方法也就是以学生讲授为主。具体操作如下:(1)教师于下课前将讲授内容列出,引导学生准备。(2)给予充分准备时间,学生上台讲课。(3)讲完后,其他同学提问。(4)教师总结,点评。并对其中的难点重点给予正确解释。

教学实践中,我在讲述完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后,布置了一道题目:凯恩斯理论和弗里德曼理论的区别与联系。规定下次上课时由学生主讲。一开始,没有人愿意上台,经过一番鼓励,一个平时成绩较优秀的同学主动走上讲台,有了这个开头,随后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同学们也更加积极了,主讲之后的课堂提问也非常精彩。显而易见,这一方法的效果是明显的,它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认真备课”,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当然,换位法的使用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应选择学生有一定掌握基础的内容,或在以前相关课程中有所涉及,或已有过必要的讲授;另外,教师最后的总结必不可少,避免主讲学生中一些不正确的内容误导其他同学。

(三)学生较易理解掌握的内容,采用讨论法

讨论法一般是由教师提出论题,学生围绕论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相互启发并达成共识。讨论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7-8人为宜,教师在课堂内巡视,做辅导答疑,最后,教师要及时总结评价,并对问题进行概括小结。例如,在讲授“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一节时,我提前布置了讨论题: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要求学生课后找资料,下节课分组讨论。讨论时,各组成员就自己搜集的材料,分别展开讨论,我在巡视过程中,提示学生运用实证分析法,重点分析降息对我国就业、产出、储蓄的影响。在随后的各组发言中,小组代表运用相关理论,结合真实数据,得出了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目前影响尚不明显的结论。通过讨论,加强了书本知识和实际的联系,也使学生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与看法,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热点问题相关的内容,采用学生提问法

由于教材受到编写、出版等时滞的影响,往往很难将最新的东西容纳进去,而我国的金融改革措施又不断推出,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内容,应将最新的金融发展状况介绍给同学们,使学生获得最新的信息。例如,在讲完“金融市场”一章后,由于受多方因素所限,目前暂不能组织学生去银行、证券公司实地参观,为了有助于学生对该章内容的理解,我将《中国证券报》上的“货币市场”、“股票市场”、“资本市场”专版分别复印下来,人手一份,指导学生如何读懂金融类报刊,学会看股指、拆息以及金融专家写的评论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自由提问,例如股指的计算,银行拆息的行情解读等。通过接触一些实践性强的热点问题,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此法很欢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合理设计作业,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要提高教学质量,自然应抓好每一个环节,而高质量的完成作业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的关键,故科学的布置作业,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很重要的。而《货币银行学》这样的经济学课程,不同于理工类的专业课,需要大量的计算练习方能掌握。所以,布置作业时,除了设计一些讨论题目和学生主讲课题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布置一些论文题目,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也为他们四年级做毕业设计打基础。我一般是一个月布置一个题目,并将论文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总评。为了交作业,学生不得不查阅课外资料,这有助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而通过写论文,也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设计乃至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上就是笔者在提高《货币银行学》教学质量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毕生的追求和探索。笔者相信,只要肯下工夫,虚心求教,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货币银行学论文:提高《货币银行学》教学质量措施论文

论文关键词:货币银行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通过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掌握必要的金融知识。文章总结了作者在《货币银行学》教学工作方面的经验和体会.通过分析教材选择的原则、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为提高教学质量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金融业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必要掌握基础性的金融理论知识,而《货币银行学》作为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就是向学生讲授有关货币、信用、银行理论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为后续各专业课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此课程具有专业性较强、涉及知识面广、与现实经济生活密切联系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注重各个教学环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尽快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确实不易。通过这五年的摸索与实践,得到一些经验和体会,诚与同龄人共勉。

一、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选用教材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选择一定要合适,因此,在选择教材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教材内容的先进性。教材内容应当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的发展现状,对于经济学类教材更是如此。随着西方金融理论研究的不断深人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货币银行学》教材应尽可能选择最新出版的教材,将新的、先进的金融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教材内容体系的合理性。由于我国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在有关经济理论的教材编写方面,一般是将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分开编著。例如,《货币银行学》只讲述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理论,而《社会主义金融理论》则介绍我国情况。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以及银行业逐渐与国际接轨,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理论截然分开的教材体系显然已不适应当前教学需要。所以,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二者结合程度的如何,也是选择教材的标准之一。

(三)、教材内容的难易性。教材内容一定要深浅结合,如果内容过易,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就会觉得空洞乏味,调动不起他们的兴趣;而如果过难,学生学起来吃力,同样没有效果。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意选择既有启发性,又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主动、自觉的学习。目前,《货币银行学》的教材很多,各名牌大学都出版了自编教材,教师选择教材的自由度增大,有很大灵活性。根据两年的摸索与实践,目前采用的教材是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由夏德仁编著的《货币银行学》,该书内容较新颖,重点突出,并在介绍各种货币银行学原理、金融理论的同时,还讲述了近几年来中国金融业的一些改革情况,从教材使用效果看,还是比较理想的。

二、区分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庞杂,主要包括:货币理论,信用、利息理论,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经营,中央银行制度,通货膨胀理论,外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等,所需知识涉及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由于内容丰富而课时又有所压缩,单一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必然会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且知识点量大时,学生往往很难记住的现象。鉴于此,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重点、难点内容,以教师精讲为主。对于货币银行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宜采用教师精讲的方式。尽管这些年来,许多教育学者对这种传统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质疑,但是,就一些原理、概念、学证明等内容而言,采用此法是较适宜的。当然,要避免“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采取一些配套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注重课前提问环节。课堂提问,使学生的思想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逼”他们快速回忆起前一节课相关内容,以有利于本次教学。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引导他们的思路。比如,在讲授凯恩斯的货币传导机制:MsRIGNP的时候,就要启发学生,如果货币供应量Ms上升,利率是上升还是下降?为什么?利率下降,投资上升吗?投资增加,GNP如何变化?通过这种集体提问方式,使学生自己推导出作用原理。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能够较快理解凯恩斯货币传导机制,效果较教师单一传授要好得多。

最后,还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经济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学习《货币银行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有关原理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同时,通过分析经济现象,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所以,讲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运用实例。例如,在讲完中央银行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后,结合我国目前通货紧缩、总需求不足的宏观经济情况,向学生讲授了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收购债券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再比如,在讲授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时,结合了中国商业银行现在新开展的各种消费信贷业务。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一方面,避免了单纯讲授理论时的枯燥无味,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的兴趣,使他们真正理解货币银行学中的有关理论,活学活用,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

(二)、学生已有所掌握的内容,采用教师、学生换位法。这种方法也就是以学生讲授为主。具体操作如下:(1)教师于下课前将讲授内容列出,引导学生准备。(2)给予充分准备时间,学生上台讲课。(3)讲完后,其他同学提问。(4)教师总结,点评。并对其中的难点重点给予正确解释。

教学实践中,我在讲述完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后,布置了一道题目:凯恩斯理论和弗里德曼理论的区别与联系。规定下次上课时由学生主讲。一开始,没有人愿意上台,经过一番鼓励,一个平时成绩较优秀的同学主动走上讲台,有了这个开头,随后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同学们也更加积极了,主讲之后的课堂提问也非常精彩。显而易见,这一方法的效果是明显的,它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认真备课”,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当然,换位法的使用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应选择学生有一定掌握基础的内容,或在以前相关课程中有所涉及,或已有过必要的讲授;另外,教师最后的总结必不可少,避免主讲学生中一些不正确的内容误导其他同学。

(三)、学生较易理解掌握的内容,采用讨论法。讨论法一般是由教师提出论题,学生围绕论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相互启发并达成共识。讨论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7-8人为宜,教师在课堂内巡视,做辅导答疑,最后,教师要及时总结评价,并对问题进行概括小结。例如,在讲授“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一节时,我提前布置了讨论题: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要求学生课后找资料,下节课分组讨论。讨论时,各组成员就自己搜集的材料,分别展开讨论,我在巡视过程中,提示学生运用实证分析法,重点分析降息对我国就业、产出、储蓄的影响。在随后的各组发言中,小组代表运用相关理论,结合真实数据,得出了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目前影响尚不明显的结论。通过讨论,加强了书本知识和实际的联系,也使学生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与看法,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热点问题相关的内容,采用学生提问法。由于教材受到编写、出版等时滞的影响,往往很难将最新的东西容纳进去,而我国的金融改革措施又不断推出,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内容,应将最新的金融发展状况介绍给同学们,使学生获得最新的信息。例如,在讲完“金融市场”一章后,由于受多方因素所限,目前暂不能组织学生去银行、证券公司实地参观,为了有助于学生对该章内容的理解,我将《中国证券报》上的“货币市场”、“股票市场”、“资本市场”专版分别复印下来,人手一份,指导学生如何读懂金融类报刊,学会看股指、拆息以及金融专家写的评论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自由提问,例如股指的计算,银行拆息的行情解读等。通过接触一些实践性强的热点问题,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此法很欢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合理设计作业,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要提高教学质量,自然应抓好每一个环节,而高质量的完成作业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的关键,故科学的布置作业,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很重要的。而《货币银行学》这样的经济学课程,不同于理工类的专业课,需要大量的计算练习方能掌握。所以,布置作业时,除了设计一些讨论题目和学生主讲课题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布置一些论文题目,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也为他们四年级做毕业设计打基础。我一般是一个月布置一个题目,并将论文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总评。为了交作业,学生不得不查阅课外资料,这有助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而通过写论文,也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设计乃至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上就是笔者在提高《货币银行学》教学质量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毕生的追求和探索。笔者相信,只要肯下工夫,虚心求教,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货币银行学论文:货币银行学自主学习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高校学生“数字化”学习态势业已呈现,但高校现有的硬件建设和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些不利于“数字化”学习的开展因素。根据数字化学习的要素构成及特点,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货币银行学的困难和成因,提出自主学习货币银行学的构建模式。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自主学习模式;数字化

一、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特别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发展现代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和保证。

近几年来,各大学的校园网络建设趋于完善,电教设备和多种媒体的建设也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所以,随着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多渠道、多方面获取知识的欲望的增强,高校目前“数字化”学习态势业已呈现。但高校现有的硬件建设和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些因素不利于“数字化”学习的开展因素。所以,研究、分析基于“数字化”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并构建学生终身学习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数字化学习的要素构成与特点

(一)数字化学习构成要素

1.数字化学习环境

数字化学习环境包括如下基本组成部分:(1)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因特网等;(2)资源,为学习者提供的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可全球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3)平台,向学习者展现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4)通讯,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5)工具,学习者进行知识构建、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

2.数字化学习资源

数字化资源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数据库,等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切合实际、即时可信,可用于多层次探究,可操纵处理,富有创造性等特点。

3.数字化学习方式

数字化学习方式具有多种途径:(1)资源利用的学习,即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情境探究学习;(2)自主发现的学习,借助资源,依赖自主发现、探索性的学习;(3)协商合作的学习,利用网络通讯,形成网上社群,进行合作式、讨论式的学习;(4)实践创造的学习,使用信息工具,进行创新性、实践性的问题解决学习。

(二)数字化学习特点

1.学习内容和资源的获取具有随意性

事实上只要网络系统具有较理想的带宽,学生和教师就能够在网络和资源库上获得所需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和传递呈现方式的限制,通过多种设备,使用各种学习平台获得高质量课程相关信息,可以实现随意的信息传送、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

2.学习内容具有实效性

通过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并融入课程之中,让学习者进行讨论和利用。这种以现实为基础的信息利用,将有助于学生发现知识并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3.对学习内容探究具有多层次性

数字化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把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对相同的学科主题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难度水平进行探索。

4.学习内容具有可操纵性

数字化学习过程,既把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又利用共享的数字化资源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些数字化学习内容能够被评价、被修改和再生产,它允许学生和教师用多种先进的数字信息处理方式对它进行运用和再创造。

5.学习内容具有可再生性

经数字化处理的课程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采用新颖熟练的数字化加工方法,进行知识的整合、再创造,并作为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数字化学习的可再生性,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三、学生自主学习货币银行学的困难与成因分析

1.学习需要不明确,学习动机有待进一步加强

少数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需要不明确或根本没有自主学习需要,在这种状况下,谈学习动机则缺乏基础。学习需要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少数学生本身就没有学习需要或者根本就不想学习。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家庭方面的占绝大多数,他们在学习上的盲动和无奈,我们从以往的一系列的座谈中就能明确体会到。(2)一部分学生本身有需要,但需要不明确,这也不能使学生产生大的学习动力。(3)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存在的,但学习需要不端正,这导致了学习动机的不端正,同样也不能产生学习动力,从而不能引发自主化学习的行为。2.对现代教育和自主学习的认知和适应尚需提高

有少数学生对现代教育和自主化学习货币银行学的认知和适应程度不够。有调查显示,调查样本中有291人不太喜欢甚至不喜欢上网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占样本量的27.6%。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1)宣传和教育不到位。对自主化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和教育不够广泛、深入;(2)传统学习方式的禁锢和少数学生自主化学习素质低。师传生受、耳提面命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已经存在几千年,并且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要想在短时间内提倡和养成自主化学习习惯,不是件容易的事。

3.对资源的整合意识不强,利用效率应最大化

调查样本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觉利用多媒体学习资源进行学习,而且利用的种类多、学习时间长。但是,仍有小部分学生自觉利用的多媒体学习资源种类少、学习时间也少的情况。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1)学生素质方面的原因。少数学生对新技术应用能力整体水平低,且存在着适应能力差的缺陷,这些学生不可能自觉地花费较多时间学习多种媒体;(2)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有些地区的学生还不具有自主化学习的起码条件;(3)自主化学习资源的数量和功能也影响了学生的使用。

4.学生间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不多

在参加现代教育学习的学生中间建立和重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调查样本表明,少数学生间交流、相互学习机会不多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原因有:(1)对交流和相互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传统思想认为学习基本上是个人的行为,没有必要去与同学就学习进行交流;(2)缺乏交流学习的一些基本条件。

四、自主学习货币银行学模式构建

针对货币银行学的教学特点,根据自主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网络教学要求,在金融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课程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以先进的校园网系统为依托,形成了Blackboard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和货币银行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college/jrxy/jing.asp)形成三位一体、相互补充、互相依赖的网络教学特色,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优势,弥补了课堂教学的某些不足。

参与安徽省教育厅教研课题《基于数字化的我省高校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2007jyxm287)和安徽财经大学教研课题《数字化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构建》(ACJYYB200609)的研究认为,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远程教育信息化进程迅速推进的要求,目前应加快校园网络以及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步伐,结合自身现有条件积极有效地开展“数字化”学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水平。

在今后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做到:

1.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积极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化学习货币银行学的认同感

从学生开始接触本课程的第一天起,就要有意识的向学生介绍货币银行学的课程特征、学习形式、教学过程、使用的教学媒体和教学环节等。在此基础上,抓住时机,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强化其自主化学习观念,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货币银行学自主化学习习惯。

2.进一步加强货币银行学课程资源的建设和整合,引导学生自觉使用

在注意货币银行学课程资源建设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自觉使用适合货币银行学课程自主化学习的多媒体资源,使货币银行学课程资源建设发挥最大效用。

3.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侧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能力以及来自于知识的创造力。在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尤其是创造力的培养,而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播,还应进一步探索出更科学、更有效的货币银行学等课程教学模式。

4.增进学生与学生、学生和老师间的对货币银行学等课程的交流和沟通

教学双方的情感交流相对枯燥的说教而言,具有无抵抗性、直接感动等特征;同时,情感是培养学生对教师、现代教育和货币银行学自主化学习方式的归属感、认同感的重要因素,不容忽视。增进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学习小组并使之良好地运行,从而更好地进行协作学习,共同提高。

货币银行学论文:非金融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货币银行学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存在部分教学内容不适应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欠灵活等问题,使得该专业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效果欠佳。本文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情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提出若干提高该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货币银行学 教学改革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优秀课程,同时是金融学最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本课程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课程知识为基础,研究有关货币、信用、利率、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运行、宏观金融调控等经济金融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同时介绍了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及国际金融的创新与发展,课程涵盖内容广,信息量大。对于初次接触金融学知识的学生来说,学习上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对非金融专业学生来说,前期专业课程知识衔接不连贯,同时没有后期金融类课程巩固货币银行学相关课程知识点,对货币银行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上较金融专业学生有一定差距。如何在有限的一个学期内将货币银行学课程知识内容教给非金融专业学生,让他们能用货币银行学知识解释社会生活中的金融现象,熟知社会融资方式是教师在针对非金融学专业学生授课时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经济类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性质决定了需要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以掌握相关金融市场运作、货币交易、国际金融市场等知识。在多年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通过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的学情、考试成绩、课堂教学效果反馈情况等因素,认真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学内容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我校属地方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通晓最新的国际贸易业务运作方式与基本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中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货币供需理论、货币政策理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理论在外贸行业无直接应用性,上述教学内容又属于理论教学难点。因此,学生学起来有难度,教师讲解难以推进。同时,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上,货币银行学课程与宏观经济学同时开设,还存在上述内容重复讲解的问题。在已有的货币银行学教材中,权威教材均为针对金融学专业的货币银行学、金融学或货币金融学教材,课程体系完整,内容严谨,但其完整的课程体系内容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说显得理论有余,应用性不强。

(二)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货币银行学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进入外贸行业前能够对一国乃至国际上金融市场的运行、金融机构体系运作方式有一定认识,从而为今后工作中的需要的融资、投资知识打下基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大多在学完货币银行学课程后再无其他金融学专业如商业银行经营学、中央银行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等课程,没有后续课程的衔接,学生就很容易将一个学期学习的知识忘记。并且,商业银行业务的运作流程、证券公司的交易业务、证券交易、外汇交易等教学内容无实验、实践教学的加入,宛如纸上谈兵,学生难以形成感性认识。现有的货币银行学的课程教学一般没有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训等实践课,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学完所有教学内容,仍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对现在的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运行状况缺乏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方式单一

在现今的大学课堂教学中,已基本普及多媒体设备,普遍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师课堂讲课效率。但也出现了教师过度依靠多媒体,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货币银行学课程是一门金融学的入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学生讲授金融学的基础知识,内容多、理论性强,实务性不足。该课程理论教学占据课程内容95%以上的时间,需要教师将各篇、各章间的逻辑关系讲解清楚,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多,“满堂灌”往往是最省时的教学方法。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利率及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金融衍生工具采用习题课的方法进行辅助教W,仅突出了学生的课程主动性,未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单一的教学方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能有效调动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效果差的重要原因。

(四)课程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在现有的货币银行学教学中,仍采用“一考定成绩”闭卷考试的方法,学生通过一个星期甚至三天的复习,就能强制性的记下书上的重要知识点,从而通过考试。考试并不能达到督促学生学习,全面检验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目的。同时,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的方式,使得学生期末考试同时应付几门课程学习,考试的负担较重。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没有其他金融课程衔接,学生对知识掌握欠牢固,假期过后对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就忘掉三分之二了。单一的考试模式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更不能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持续学习的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自学学习的能力。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1.针对现有教材体系进行调整

现有货币银行学教材中,较权威有黄达主编的《金融学》简明版教材,中央财经大学李健主编的《金融学》教材有丰富的网络共享资源,复旦大学胡庆康教授的《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此类权威课程多针对具有一定金融学习基础及能力的金融学专业学生。为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需要,现采用的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编写的由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蒋先玲教授编写的《货币银行学》教材。此教材对金融学基础知识的表述较为浅显易懂,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完整。在此教材基础上,因与宏观经济学重复可对货币供求理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知识点可作为选讲内容,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知识点可结合中国近20年来的宏观经济形势及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手段的实际状况进行讲解,要求学生能理解一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及货币政策目标。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仍会与金融机构有业务往来,将课程内容的讲解侧重于利率、信用及信用工具、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国际金融危机等知识内容,注重金融原理与实务相结合。同时,为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应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入金融时势热点及案例解读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去关注经济金融热点问题。

2.使用自编教材建设课程资源库

统一的教材内容不能适应不同的院校教学层次及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使用出版教材的基础上,应鼓励教师自行编写适应本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情的讲义,再整理成校内自编教材提供使用,自编教材时效性强,针对不同专业可在案例及教学内容编写上进行调整,也可成为学生课后复习的辅导资料。建设校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课后复习、课前预习提供网络资源库。

(二)建设货币银行学课程校外实践基地及课内实验室

积极与当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行业接触,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提供实地参观及业内交流的场所。通过货币银行学课程课内参观学习,让学生对贸易融资、国际结算、商业银行运行、证券交易操作形成感性认识,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今后就业选择提供行业参考。利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增加实验软件购买,通过银行类国际结算软件的使用增强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对贸易结算的认识,利用证券模拟交易软件的演示让学生掌握证券交易的知识。

(三)转变教学方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理论性教学内容,应采用案例法、研讨法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金融案例的讲解,引导学生思考金融理论在现实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应用,比如信用经济的发展、货币形态的演变、商业信用形式等都可通过多样的实例吸引学生;针对利率理论、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危机等理论内容,可通过课前知识点拨,课后布置讨论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解决如利率对经济的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何避免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等问题,有了问题答案后可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教师再点评。通过研讨式教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针对应用性教学内容,如资金的时间价值、金融工具收益的计算、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规避、货币供给量的计算等内容,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后布置作业方式进行学习,加强学生对金融基础计算能力的培养。

(四)采用多维度的课程考核方式

通过考试督促课程学习是取得课程学习效果手段之一,为考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货币银行学知识应用能力,对金融时势热点的分析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可将课程考核分为几个部分。第一,用平时成绩考查对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观测点包括出勤、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占期末总成绩的20%;第二,要求每一位学生在课前知识进行金融知识或金融时势热点分享。通过此内容调动学生关注金融热点及现象的主动性,并通过向全班同学的陈述分享,交流金融信息,锻炼学生的陈述表述能力。此项占期末总成绩的20%;第三,期末个人知识展示。要求在学期课程结束后,每一位学生用5分钟PPT陈述自己最熟悉的货币银行学课程知识点,要求嵌入F实金融案例对知识点进行引证。通过此项内容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占期末总成绩的30%;第四,开卷考试。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课程开卷考试,主要考查习题课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课程知识点,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计算能力,占期末总成绩的30%。通过以上多维度的货币银行学课程考试体系,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货币银行课程的积极性,力图真实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让考试过程成为督促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

货币银行学论文:高职院校《货币银行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摘 要:案例教学是相对传统教学而言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适用于高职院校《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热情,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本文在分析《货币银行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运用意义和高职案例教学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教师在该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要完成的工作以及基本环节的安排。

关键词:高职;货币银行学;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货币银行学》课程运用的意义

(1)运用案例教学法,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货币银行学》以货币和货币资金为主线,揭示了商品经济中货币、信用、金融运行的完整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其理论是比较抽象的,但又是学生学习经济基础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用案例辅以教学,可把抽象的理论转变为可直观的现实。案例教学中,学生由被动地听,到主动思考,述说自己的观点,参与辩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对货币信用理论的理解就更深入了。(2)运用案例教学,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进行批判性、分析性的思维能力和信心,以及进行论证和说服的技能。学生必须先对有关货币信用的案例进行评细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还要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3)运用案例教学,可加强教师与学生课堂内外的交流。成功的案例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

二、高职《货币银行学》案例教学法的特殊性

(1)高职教学在案例设计上要具有针对性。高职教学案设计要针对学生现有的能力、知识结构与专业要求进行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得到乐趣和肯定。这是高职教学中的最重要的一点,只有获得肯定学生才能增加信心,才能迸发出学习热情。(2)在案例设计上应该要有较强的操作性。案例教学的设计必须细致可行,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情景,教师要制定各种具体办法来引导学生。(3)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为实现案例教学的与其它教学方式相融合,应该要求教师对课程整体的案例教学进行合理的安排,考核的重点包括是否与理论相匹配,课时安排是否合理等。

三、教师在高职《货币银行学》案例教学法中要完成的工作

(1)角色转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是讲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双方是单项交流,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度强调教师的权威角色。案例教学已经使传统教学模式重心重点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应该由以前的讲授者变为引导者,由理论知识的灌输者变为知识的兴趣激发者,由“权威者”变为“教练员”和“裁判员”,更由传授知识的媒介者转变为学生创造力的激发者和引导者,由过去单纯的语言讲述者转变为讲授、表演、示范、引导等多行为者。(2)构建团队学习组织。根据我国的高职教育现状,可将一个班级学生根据学号随机编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七到八人,这些小组成员应该固定化,以便能够长期在一起互动、交流。每个学生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课堂讨论,发言时,推选小组代表围绕案例讲述看法,而其他小组成员则为代表献言献策,充当智囊库,合理分工,杜绝“搭便车”。(3)合理安排好教学进度。教师要首先把理论讲深讲透彻,遵循由浅入难,循序渐进,案例的准备也应该先简单后复杂,先零散后综合,特别是初始上课,最好要选择学生能够直接从教材上找到结果的案例,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和恒心,到后续深奥章节再准备较难较综合的案例,以此锻炼学生理解材料、加工材料和运用材料的目标,甚至还可以反馈教材理论知识的完善。

四、高职《货币银行学》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环节

(1)根据教学目的精选案例。《货币银行学》案例的选择,应最具有代表性、最能揭示所学理论、最能发挥学生潜能和优势,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2)阅读案例、分析问题。学生应先阅读案例,掌握了解案例中的提供的信息,查阅有关资料,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判断,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拟出完整备择方案,准备参加讨论。(3)课堂讨论。先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每名代表都应围绕问题讲述对本案的理解、分析、判断、论证和决策过程,阐明本组的主要意见,并且发言后还应接受其他同学的质询,以达到集思广益、观点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4)归纳总结。讨论结束后,教师根据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做出评价,评价应侧重于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案的合理性、决策过程、选择事由、语言表达、论据的充分性、发言的态度等。例如在讨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风险”这一问题时,教师不能给出利率市场化一定成功或一定失败的结论。

货币银行学论文:“注册入学”背景下,民办高职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

摘 要 江苏省实行了“注册入学”制度以来,民办高职院校出现群体性学生学习能力低下的状态,常规的教学手段遇到巨大挑战。本文在详细分析了这一状态的原因和表现的基础上,介绍了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货币银行学》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的,基于ocale网络课程平台的,突出“应用性”和“学习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经验,认为对待当前学生群体,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在高职教育中被放到突出位置。

关键词 民办高职 学习能力 货币银行学 考核方式 教学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逐年加深,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48.6%,2014年更达51%。高等教育的普及一方面让更多的适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为整个社会劳动者素质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各个层次院校的生源结构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一些变化,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在招生的最后批次,最直接地感受了生源变化对教育教学造成的影响。以江苏省为例,2011年起专科第二批次(民办高职院校所在批次)采用“注册入学”制度,入学成绩门槛随之被放得极低。近年来,随着录取比例的进一步提高,民办高职院校学生高考成绩水平出现了逐年下滑的趋势,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也随之下滑。

1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现状

1.1 学习心理上的偏差

(1)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独立的思考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是任何形式、任何层次学习取得进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而现有民办高职的学生表现为更愿意接受老师提供的现成的知识;愿意接受结果明确、路径清晰、验证性的任务,几乎从不主动提出问题,也不愿意被提问,更不愿意自己去找答案;不愿意接受看起来情况有些复杂、结果不那么明朗的、有一定挑战性任务;在被要求思考时经常性地表现为不知所措;在进行选择时,倾向于“看看别人的”,或者“和同学商量商量”,更不愿意保持少数;在被要求解答较难的问题首先不是思考,而是从网络上寻找答案……

这种状态放任下去,会限制学生的视野、禁锢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表现为唯唯诺诺,学生只可能被训练成为知识的“存储器”,而不是知识的“驾驭者”。无论技能培养还是能力训练都只能是机械的、死板的训练,达不到熟练、驾驭、提高、灵活运用的层次,更加不可能有“触类旁通”的结果,创新、创造将变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

(2)畏难情绪重,容易产生放弃心理。任何学科、任何专业、任何层次的教育必然都会有繁、难部分,现在民办高职的学生极其依赖教师能成功地化难为简,期望教师能化逻辑思考为简单的步骤操作。一旦认为教师做不到“极简”,学生的“怨怼”情绪就会冒头,抱怨教材、作业、课程,甚至怀疑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即使教师能够达到学生的要求,随着课程的深入,各部分内容的关联性加大,学生也会产生“怎么这么难”、“ 有必要学这么难吗”、“什么时候才到头”等负面情绪,甚至滋生放弃心理。

这种情绪负面效果是双向的:一方面因为成绩长期处于底层,长期的挫败感,致使他们对传统的教学、传统的学习模式有畏惧心理,甚至产生反感情绪。因此往往把高职阶段的学习视同为“应当完成的任务”,而非“主动诉求”,课堂因而变得死气沉沉。心理上的画地为牢也成为焕发学习热情、攀登学习高峰、发挥创造精神的巨大障碍。另一方面这种消极情绪会传递给教师,影响教师的施教情绪――教师普遍认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容易把畏难情绪视为不配合,认为学生存有“不劳而获”的心理,对其采取不理解、不谅解的态度。师生莫衷一是,教学过程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相互指责、互不体谅的情况,更加不利于问题的有效解决。

1.2 学习习惯不佳

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课、做笔记,课后复习、认真完成作业,这都是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取得好成绩必不可少的学习习惯。但学生的自学意识不强;自控能力不强,课堂上时常会受手机等电子设备、网络工具的干扰,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效果大打折扣;严重依赖网络,却不擅于把网络上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甄别、分析、整理;不会做笔记,依赖于向教师索要课件,不擅于进行知识的整理、消化、吸收;课后不复习;作业不认真……这种因生源持续减少带来的教学的“特殊性”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

“注册入学”制度下,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的变化,给其教学的组织、开展、提高带来了巨大挑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手段、以老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在面对 “学习能力低下”学生群体时,收效甚微。而要在现有生源条件下要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仅限于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内容和环节,也很难达到预想目标。重塑学生学习信念,改变学习心理,培养学习习惯,引导学生体味学习乐趣,获得学习上的满足感、成就感……就变得举足轻重。

2 正德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实际进行的教学改革

在认识到学生群体巨大变化的前提下,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货币银行学进行了以考试方法改革为突破口,以提高课堂效益为中心,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综合性教学改革。

货币银行学是金融专业的优秀职业基础课,也是金融专业其他职业技术课程的基础和总领,存在着体系庞大、严谨、理论性强的特征。高职学生还不是独立的“经济人”,对货币、信用、融资、风险等金融领域的常见现象,缺乏相关生活经验,学习中非常依赖想象和逻辑思考,因此这门课对高职学生而言难度尤其大。即使在采用“注册入学”制度之前,该课程也是高职金融及相关专业中为数不多的低通过率课程之一。生源状况变化后,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下降:相当数量的学生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沉湎于手机网络,课堂上师生互动少;作业质量不高、拖拉……以这门课为试点的课程改革,更能体现“学习能力再造”的价值。

对于货币银行学这种职业基础课,学生上手操作的内容少,实验室模拟的可能性不大,不能像职业技术课、职业技能训练课一样通过上手操作的办法改变课堂沉闷的局面。针对这种状况,我们选择学生最为关注的考试进行改革,通过灵活、多样的考试改革推进教学改革,结束学生的被动状态,提高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修改了课程目标:放弃了特别强调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课程要求,增加了能力的考查比重。强调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具备分析金融现象的意识;突出“应用”的特征,强调学生具备利用所学基本理论、原理分析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能力。其次,修改此课程的考核方式:放弃了传统的以知识考查为主闭卷考试的考试方式,改为以金融意识考查和金融现象为主的分析能力为主要侧重点的能力考核。再次,修改了课程考核方式:改变了之前以课程终结考试为主,参考平时成绩的成绩评定方式,改为平时多次考核为重点的,结合课程终结考核的综合性成绩评定方式。

为推进改革,我们使用了南京世格有限公司开发的ocale 教学平台来帮助教学。在《货币银行学》网络课程中,共同分享教学进程,教师除了提供教学课件及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外,还开辟公告区和讨论区,方便师生互相交流。根据课程进度,老师不定期布置各种形式的作业,有个人作业,小组作业,视频作业……

个人作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作业内容多为资料收集、整理和简单的分析,侧重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分析、整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利用驾驭网络。小组作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交流、提高能力,希望学生能够体味合作学习的乐趣。由于该环节成绩评定部分有相当比例的成绩由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决定,学生一般不愿意在同龄人中表现不佳,更愿意花力气准备,更容易参加到小组讨论、活动中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相互督促、相互提高的目的。由于该平台能够很好地和手机、iPad、数码相机等移动终端连接,故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完成视频作业,在视频作业中不但能更加清晰地看到学生的表现,甚至作业完成的过程,而且有相当的趣味性,契合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广受学生欢迎。由于学生都非常在意自己的表现,准备的时间都比较长,故此类作业经常和课程完结时的考核结合在一起。结合课程进度的各项作业,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既实现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又能方便教师及时进行指导,突出了职业教育“应用”、“实践”的特征,再加上作业与考试相挂钩的设定,能够督促学生把功夫花在平时,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所激发,基于此平台进行的课堂讨论和投票也能顺利进行,课堂也变得活跃、有吸引力。

以考核方式改革为引领,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模式,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变知识传授为共同研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注重“再造学习能力”是货币银行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内容。该课程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以及对后续课程的辐射作用,使我们相信“学习能力”的再造在现有条件下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货币银行学论文:主题研讨法在货币银行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为西北政法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能力培养的货币银行学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编号:xjy201209)阶段性成果

【摘 要】 本文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例,介绍了主题研讨式教学法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主题研讨式教学法的优势及在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及实施的基本要求,提出了主题研讨法在货币银行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案。首先是拟定计划,组建团队;其次是设定主题、确定方法;第三是协同研究、分组讨论;第四是课堂展示、答辩对决;最后是教师点评、总结归纳。

【关键词】 主题研讨法;货币银行学;教学应用;教学改革

货币银行学是金融专业以及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必修课程。根据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掌握金融及投资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知晓金融理论前沿,把握金融领域热点,从而提高应用技术能力。尤其在当前金融创新与金融改革不断推进的时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移动化、云计算、大数据等大趋势引发金融业重大变革。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学生毕业后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更是我们目前金融学教学的重点。结合本校经济类、管理类学生的实际,本人在本科教学中以《货币银行学》的教学为契机不断进行尝试和探索,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推行的主题研讨式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主题研讨式教学法概述

1、基本内涵

主题研讨法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将行动导向法(Handlungsorientierte

Methode)与PBL 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结合起来的课堂创新实践。意指以主题或专题为起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在进行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基础上,由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讨论、分析并解决问题,强调学习主动性,彰显互动式启发式教育特色。即由教师指定、建议选取或引导学生自主选定反映重要金融理论或重大现实问题的主题,交由学生组成团队合作自主探究、讨论加以解决,从而既加强了学生对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通过这种教学活动形成倒逼机制,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吸收者。其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驱动作用,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主题研讨式教学法与行动导向教学法及PBL 教学法的比较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德国在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成功运用并推行此方法。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德国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德国在职业教育中取得的出色经验和成果,也使得各国纷纷效仿。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由美国医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首创,并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进行教学实践,效果良好。随后,因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等世界名校的推行而主要在医学院校日趋流行。

二者的共同特点都是强调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定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都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终极目标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心、脑、手的综合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通过设计具体教学情境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让学生在一系列的课堂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共同探讨问题的症结,最后解决问题。

当然,二者的特色也十分鲜明:前者重在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后者主要运用在临床医学的教学实践中。而我们普通高等学校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并非等同于职业培训,又具有自身的专业特点,不仅仅要强化金融实务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也不能忽视对金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为此,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主题研讨法,既借鉴上述两种教学法的优点,又充分结合了本校的实际。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贯穿其中。培养、强化金融学的思维方式,运用金融学基本原理引领、培养学生的思路,将相对枯燥、复杂的金融学理论兴趣化、简单化,强化对金融实务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以教师传授知识为基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优秀,以探索问题为契机,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为目标,真正实现双向、互动式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金融学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前沿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3)不是单一的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也不是单一的模块化教学。根据教学实践,这种“全体参与、分工明确、有讲有辩、结合现实”的主题研讨及学生讲授等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吸取”,显著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二、主题研讨式教学法的优势及在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首先,通过主题研讨式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相关专业素质,对于学生们多方面综合能力的锻炼是大有裨益的,包括文献检索、信息处理的能力,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归纳总结、逻辑推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等等。这显然符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其次,通过主题研讨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自主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且便于与大家进行知识点和信息的交流,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的调动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再次,通过主题研讨式教学法,在主题研讨的前期准备及实施过程中,使得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和能力有一定把握,及时地发现自身在知识储备及专业知识学习中的问题。尽早发现,尽早纠正,尽早解决。

最后,从“货币银行学”的内容上讲,理论性强、实践性突出,既包括货币、信用的基本理论、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货币需求与供给、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等传统内容,又涉及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利率理论及我国利率体制改革、金融市场理论的最新发展、金融监管理论及制度、金融衍生工具、新兴金融组织、金融危机理论、货币理论的新发展等内容,这些理论性及实践性很强的知识模块便于开展主题研讨法,做到“学习中研究,研究中学习”。

三、运用主题研讨式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1、以教师为引导

首先,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完备,知识结构完整;既熟谙本专业、本课程,又要掌握相关学科知识;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其次,对所带学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即通过平时与学生的交流,大致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状况和程度,以便主题设定的难度与广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第三,要具备组织管理能力,掌控课堂节奏、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和自主地完成,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以学生为主体

这种主题研讨式教学法的开展,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从而需要学生的充分参与配合,从准备资料开始,就要组成团队,依据主题(或商议主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检索文献、查阅资料,与团队成员齐心协力、积极探索、交流沟通、总结整理,最终得出最佳结论。

四、主题研讨法在货币银行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案

1、拟定计划,组建团队

首先,在教学中根据自愿原则,由学生自由组合,每组由6-8 名学生组成。这样,每个班大致分成5个组左右。制定相关规则,强调有效沟通和团队合作。其次,每组推荐、自荐或协商确定组长及主讲、副讲人选。然后,明确各成员的具体分工,向学生讲解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的相关方法。

2、设定主题、确定方法

设定研讨主题是主题研讨教学法开展的关键环节,因为主题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研讨教学法的成效。关于主题的选择,既可以由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教学重点及难点,设立若干特定主题,也可由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国内国际热点问题及结合自身兴趣点选取主题,并提前两周以上确定,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研讨准备。实施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避免主题单一,注重多样化。既要有反映金融理论的,也应侧重于金融难题或者时事热点,比如利率理论、利率市场化改革、互联网金融。二是主题难易度应适中,工作量适中。三是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确定的研究范畴、适当的研究方法。

3、协同研究、分组讨论

主题设立以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组别及主题,分工合作,查阅文献、搜集资料、集中讨论、梳理要点、整理框架、总结结论。要求学生最终形成2000字以上的文稿,并制作成ppt。以“存款保险制度”为例,该组学生首先根据所学金融安全及相关理论,结合国际以及我国现实经济状况和金融制度,查阅搜集资料文献后,充分吸收、讨论和修改,确立重点,了解该制度的历史沿革和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具体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以及道德风险问题。在最终形成的结论中既加深了对金融安全理论和存款保险制度理论知识的认知,又掌握了现实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并合理地反映同学们的争议和思考。

4、课堂展示、答辩对决

这是主题研讨教学的优秀环节。其他组的同学可以针对这个小组同学的汇报提出问题或质疑,而该小组成员必须做出回应。这样一个答辩的过程目的在于通过质疑、答疑的反复过程,将研讨进一步深入下去。

首先,小组研讨之后,每个小组派出主讲及副讲在课堂上汇报自己小组针对这一主题所做的工作以及所形成的主要观点。主讲及副讲一边展示ppt,一边阐述本组主题、介绍思路、阐明观点。这既是向大家展示本组主题研讨成果的重要一环,也是锻炼学生展示自我、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其次,报告团队展示及阐述结束后,鼓励其他组同学提出问题或质疑,该组成员短暂讨论后由主讲及副讲以外的成员进行回答及解释。在这一问一辩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对主题的认知程度、团结协作的默契程度及临场应变能力。

5、教师点评、总结归纳

在学生汇报和辩论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随时关注并掌握时间、控制节奏,适时调节气氛,注意学生讲、答、辩中的亮点、疏漏甚至错误等,及时给予适当地启发、指导及点评。其中,点评应着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比较各团队的观点,客观评价其优缺点,并达成基本共识。如果个别团队勇于创新,能够突破所学知识框架,提出有建设性的观点,应给予充分肯定。

总之,对教师而言,这是教学理念的变革,它颠覆了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知识传授的被动模式,以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为主的互动模式。对学生而言,这是学习方法的创新。通过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这种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和问题。比如,学生在课堂展示和答辩环节的机会不均,尤其是那些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更应得到锻炼和鼓励;总课时偏少,若能增加至周学时4课时的话,就能提供更充分的时间保障。

货币银行学论文:金融数学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研讨

摘 要:《货币银行学》课程在管理学、经济学、专业中占有优秀的地位。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金融对整个社会的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应对未来社会人才的需要,各大院校逐渐对其他非经济类的专业也开设了《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为此,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针对金融数学专业开设《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相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改革建议。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金融数学;教学方法;教学研讨

《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在中国高校的教育发展史上已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作为管理学、经济学的优秀课程,它对该学科建设及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使人们意识到经济的重要性。各大院校也相继对其它非经济类的专业开设《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为学生未来的职场发展做好铺垫。下面将主要针对金融教学专业学生开设《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

1 关于金融数学专业开设《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必要性

从培养目标去看,对于高等院校的金融数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未来之后将在金融、保险、投资、金融证券等部门从事经济建模、经济方面的分析及金融产品的设计等相关的工作,这些工作大部分都与金融相关。因此,为了培养该方面的专业人才,各大高校基本都在该专业课程的基础之上开设了《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金融方面的基础知识,对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及继续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分析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利弊

从金融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可以看出,该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是数学类的基础课程。相对于经济类、管理类的专业而言,该专业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功底,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这使得他们在运用数学工具去分析和处理一些经济类的相关模型及数据预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局限性体现在他们对经济类的专业知识方面的掌握相对薄弱。因此,在学习《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时,对某些知识点不能全面并深刻的理解。这就不仅要求学生课后利用业余时间多专研该方面的知识,并要求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要有所改革与创新。

3 对金融数学专业开设《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研讨

由于金融数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具有自身的优势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教师教学的时候应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首先,就《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而言,由于金融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数学专业类课程较多,而经济类的课程相对较少。因此,学生学到的经济类的知识相比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就显得少了许多,无论就学科知识的深度或广度而言都是薄弱的,而《货币银行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结合金融数学专业的特点,在内容上,应将该课程的知识内容进一步拓宽,不重要的内容可以适当的进行删减,比如在介绍信用的产生和发展这部分内容,就可以简明扼要地讲述其主要内容,不重要的部分就可以不讲。而与《货币银行学》课程联系比较紧密的相关经济类的基础知识就可以增加进来。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经济类专业知识,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就教学方法而言,各大院校所开设的《货币银行学》课程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无论是经济类的还是非经济类的专业,显然这种教育方法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尤其对于非经济类的学生,他们本身所掌握的经济类的基础知识就相对薄弱,知识面较窄,因此这种教学方法较难适应这类学生。对于金融数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方法也不是很适应他们。因为就该专业的特点而言,其学生的数学功底较好,而经济类专业基础知识薄弱。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根据其特点,制定教学方案。其一,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形象、生动的将知识讲授给学生,他们也较容易接受。其二,在课堂中多增加案例,尤其与现代生活、经济相关的。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该课程的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以及该课程的重要性。同时,帮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锻炼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其三,可适当带学生去参观一些公司、金融企业,了解这些企业的运营状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实际当中去发现问题,进步解决问题。其四,根据专业特点,在讲到某些抽象的逻辑性较强的理论时,应在这里帮助学生去深挖这部分知识,运用数学的逻辑思维去理解掌握该内容,甚至运用数学的工具看能否有所创新。

最后,货币银行学这门学科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体系已经相对成熟,但到目前为止,依然还存在一些经济学家仍未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改革与发展,相信在将来还会有更多的金融类的问题有待解决。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必要的。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适当提出几点目前经济学家还没有解决的热点问题,引领学生去思考、讨论。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也应该不断的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上不断提高与创新。同时,应多了解该学科的发展情况,多与同行及知名的学者进行沟通、探讨。

货币银行学论文: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货币银行学”中的应用

摘 要: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教学模式,它革除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弊病,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的行动能力。文章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入手,分析了“货币银行学”课程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可行性,并提出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货币银行学”中运用的策略。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货币银行学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瑞恩斯教授首先提出。并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与推广,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受到职业教育界的热烈欢迎,德国是将行动导向教学法成功运用于教学实践的国家之一。由于德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加上它的职业教育办得很有特色,所以很多国家纷纷仿效德国的做法,吸取它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先进经验。而行动导向教学法为德国职业的长足发展所作的贡献有目共睹,因此,学习德国先进的教育模式的重要一项就是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吸纳。中德两国于2001年开始了职业教育层面的项目合作,德国教育专家Peter Alexander将行动导向教学法运用在中德合作项目中,他指出行动导向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行为能力、社会能力、创造能力[1]。虽然这一教学模式推动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但是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只要能培养高素质,富有竞争力的就业者,就可以为任何领域的教育所运用。正如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法因其独特的教学效果受到教育界的关注,所以学界对它的研究从未间断。仅其含义的解释就可归纳为四点,一是认为它就是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综合;二是认为它是一种组织教学的方式,重在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三是认为这是一种训练学生技能的教学模式;四是它是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策略。行动导向教学法成为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中典型的教学方法。它以先进的应用型教育理念受到世界教育界的高度肯定。其实,与其说它是一种教学方法,不如说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终极目的的教学理念。它更强调学生心、脑、手的综合运用。而对它的含义我们可这样理解,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通过设计具体教学情境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让学生在一系列的课堂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共同探讨问题的症结,最后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吸收者。行动导向教学法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模拟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有多种具体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行动导向教学法既遵循了学校的教学规律,也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视学生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和中心,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或集体合作的方式获取信息、制订并实施计划,最后进行自我检查和相互评价。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只起协调和组织作用,引导学生完成自己知识体系的建构。

二、“货币银行学”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可行性

“货币银行学”之所以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由这门课的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本门课的授课内容、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决定的。首先,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即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还要具备一定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处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这一教学目标正暗含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也符合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要求。其次,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变成了尺码、款式完全相同的批量产品,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也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教学形式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使我国的创新型人才越来越少,进而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再次,“货币银行学”的内容可以整合为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和金融调控六个模块,这几种模块在必要的时候还可灵活组合,便于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案例教学法、角色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最后,金融岗位不仅需要较强的理论知识,更需要过硬的操作技能。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角色教学法,让学生模拟银行存储业务中的某一场景,全班学生个个充当不同角色,体验自己未来工作岗位,在学与练中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流沟通能力。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货币银行学”中的应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重视案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式的自主学习,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起来,教学内容贴近实际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行动导向教学法作为一种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勤思考、善创新、会协作等能力,将知识与能力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它在课堂中的运用包括咨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环节[3]。每个教学环节都有相应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能力培养的要求,工作方法的要求,完成时间的限制。教师先确定教学项目,再把项目分解为若干任务,每个任务又可设计成一个教学小情境,而每个教学小情境都要按照这六个教学环节展开。简单地说,咨讯就是教师从授课任务的整体出发设计教学任务,给学生提供理解学习任务的要求、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相关性,必要时还要告诉学生课前所需资料的获取途径。计划便是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寻找与教师所给任务相关的一些信息,各小组对整个工作任务自主设计,最后拿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具体步骤,制订工作计划,拟定检查与评价工作成果的各项标准。决策是学生把拟定的计划与评价标准上交教师,师生共同探讨,找出已有方案的不足之处,并寻找知识的欠缺点,再通过教师的教学或相应的附加学习项目来补充完善。实施就是学生在以上的工作基础之上,按计划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当然可以使用案例引入、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等多种渠道进行。还要对活动的相关内容加以文字记载。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指导者,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与帮助。检查是在工作任务完成以后,学生将具体的任务完成情况与先前拟定的评价标准加以比照,各小组检查自己的工作成果,并填写完整的检查单。完成了检查任务之后就要进行最后一个环节即评价,学生首先展开自我评价,陈述自己对工作过程和结果的看法,接着师生共同讨论评价结果,最后提出不足以及下一步改进的措施与方法。

如何将行动导向教学法成功引入自己的课堂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但是一旦操作成功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回报。如学生由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变为课堂教学的活跃分子;默默无语的学生会在各个活动场景中显露自己的优缺点,便于教师更好地因材施教;自卑的学生会变得自信,自大的学生会懂得尊重别人;“手机控”状态下的学生会主动与其他学生交流;同班同学的了解度会增高,减少了相互间的摩擦。我在“银行货币学” 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经过几轮的授课之后总结教学的经验教训,粗浅地掌握了某些章节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案例,现将“货币”一章的知识点加以整合之后的教学过程进行陈述。

项目:货币的演变,职能及其他的制度问题。完成本项目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货币的历史形态、货币演变的原因、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制度等问题。为了顺利实现教学任务可分五个环节进行。

第一,拟定计划。笔者任课的班级共有28名学生,可把他们分为四个小组。事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有关货币发展知识的资料,让每个小组将自己手中的资料展开解读,搜集并处理信息,共同探讨。设计出货币演变的历史场景。与此同时还要找出货币演变的原因及货币的相应职能与制度。

第二,制定决策单。各小组上交拟定的工作计划和评价标准,各小组的同学展开讨论,找出决策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修改意见,完善工作计划。教师指导学生在方案设计上要穿插货币演变的原因、货币职能、货币制度等知识点,引导学生明确货币制度的重要性。

第三,模拟现实场景。四个小组的学生将自己的计划单付诸行动,第一小组表演实物货币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使用情况。这一组的6名同学,搬来了他们预先设计好的布景,时间定格为远古时代。他们使用的贝壳剩余量巨大,就拿着多余的贝壳来到某一堆放剩余物品的地方,将自己的物品放下并拿走自己急缺的食盐。第二小组重现了金属货币和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历史时期。第三小组将可兑换的信用货币作为自己的道具,成功再现了货币形态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第四小组联系当下的货币特点,把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演绎得惟妙惟肖。四个小组结束了自己的表演,他们完全投入到自己所演绎的时代中,身临其境地了解了货币的演化历史。台下观看的小组也做好了对表演小组的评价。我们制定的评价标准如下: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点的穿插、各环节的连贯性、模拟的真实度、特殊的创意。

第四,检查工作。对比各小组实现拟定的计划,检查缺失。各小组都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但语句的表述能力与集体协作能力较弱,仍需继续努力改进。

第五,评估工作。先由小组相互评估,再由教师指出不足和改进意见。如第二小组在表述金属货币的流通时,没有明确地说出秦朝为金属货币的出现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这一点。为此,要求学生查阅秦朝历史,解决这一问题。还有第四小组对货币制度中的“纸币本位制”理解不透彻。建议学生查看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我国货币制度。

行动导向教学法已在高职院校广泛运用,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其实,本科院校何尝不是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实践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呢。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可尝试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只要有效使用,就会提高教学质量。

货币银行学论文:高职非金融类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货币银行学是不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但对高职高专非金融类专业如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而言,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应在体系全面、深浅适度,案例教学、提升趣味,实践教学、注重应用,考核改革、强化实效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并逐步形成适合自身的特点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高专 非金融专业 货币银行学 教学改革

货币银行学是研究货币流通和金融体系运行一般规律,以及两者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该课程是不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但对高职高专非金融类专业如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而言,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应不断进行改革并逐步具备适合自身的特点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而言,其教学改革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化:

一、体系全面、深浅适度

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内容是从货币起源入手,研究货币理论、信用、利息等,在此基础上分析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及其运作方式,最后落脚到对金融规律的把握和运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因此,要让高职高专非金融类专业学生了解货币流通规律及银行运作体系及银行实践,一方面,货币银行学必须在教学内容的广度上确保课程体系的全面性。一般而言,其课程内容应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息、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供求与均衡、货币政策、国际金融、金融与经济发展等个部分,以让学生对货币银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深度上要注意深浅适度。要照顾到高职高专学生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要明确非金融类专业学生由于不以在金融领域从业为就业导向、其学习本门课程在目的定位上与金融类专业必然存在差异。为此,这就要求在教材选择上尽量选择使用面广、认可度高的适合非金融类专业使用的教材,最好是高职高专通用教材,教材内容及编排体系应基本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注意知识覆盖面应基本涵盖,重要的原理和模型既要有基本的论述,又要尽量避免采用复杂的纯推导过程以提高知识的可接受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应进一步根据所在学校及所在专业的具体特点对教学的内容安排及层次做出恰当的取舍。

二、案例教学、提升趣味

首先,对于所有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由于其所涉及的不少课程均普遍存在一方面理论性较强、而另一方面学生对经济现实情况的了解或基础又很少的问题,因此案例教学从来都是一种非常有效、值得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而高职高专旨在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断积累行业知识及经验、耳濡目染,养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思维习惯,从案例中学习到要成为合格的社会应用型专业人才所必需的职业素质及技能,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应用型综合素质的提升,加快学生的专业化、社会化培养进程。同时,运用案例教学本身也是高职高专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的内在需要。货币银行学案例教学能够将丰富的经济、金融案例运用于理论教学之中,将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趣味,使课程教学生动形象、课堂氛围积极活跃、教学效果良好。此外,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经济金融浩如烟海的实践也为货币银行学实施案例教学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例如,在近期,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趋缓,中央银行运用包括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等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去年到今年的中国股市暴涨以及今年6月、7月的暴跌,全民论股、大学生炒股等均可以成为非常新鲜出炉的案例。当然,在案例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其中,强化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以提高案例教学法在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的成效。

三、实践教学、注重应用

为提高非金融类专业高职高专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体系改革中,从人力、物力和时间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应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和良好的环境进行实践知识的学习。显然,货币银行学课程必须强化实践教学,而其具体的形式和内容改革则应与课程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定位相适应,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重视能力的培养与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如下四种形式:一是查验性实践。如组织到商业银行营业部,现场开展对银行客户和银行从业人员的调查访问,观察商业银行所在的经营场所及其内在设施,了解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种类与具体流程;在商业银行经营场所学习各种票据业务如支票、本票、汇票的处理;在商业银行外汇业务部门学习外汇交易的有关知识及基本流程。二是参与性实践。如在金融专业实训室模拟或实盘参与股票、期货的买卖;在给定利率及还款期限的前提下计算房地产市场抵押贷款的还款额;具体参与个人理财实践等。三是辨析性实践,如以中国人民银行在今年连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及银行存贷利率为例进行讨论并预测央行的后续行为,将课程学习的全体学生分组并赋予小组课下讨论、课堂上讲演的责任,并由此展开小组间的讨论、最后形成相对一致的看法及结论。四是调研性实践。如:深入了解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商业银行改革的历程,亲身感受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工作,分享商业银行的经营经验及可以从中汲取的经营教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亲身感受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的脉动、进程以及商业银行在此进程中应该提供、实际提供的金融支持。坚持以上四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实现货币银行学等课程实践教学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学功能,将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将为学生今后步入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考核改革、强化实效

对于高职高专专业来说,由于其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基本宗旨,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必须重点设计基于以能力为优秀的评价体系,而能力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整体。为此,在非金融类专业高职高专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以一张试卷评定学生课程成绩优劣的传统做法,而应大力改革考核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具体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既要考核理论学习的成效,更应考核实践教学学习的成效。在理论考核方面,一方面应降低期末考试及期中考试在全部成绩评定中所占的比例,增加各章节日常理论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应该提高到与理论考核成绩占比大体相当甚至更高的水平上来,以真正强化培养学生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其次,要改革考核的具体方式,将课堂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课堂提问、课后习题、小组讨论、课程论文、实践教学报告、虚拟实训考核、实战(如股票实盘)绩效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多个维度、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更加科学和更有针对性的考核。最后,考核的主体也应多元化,课程教师不再是考核并直接给出考核成绩的唯一主体,学生小组内成员之间、不同小组学生之间、实验室管理人员或实训教师、校外指导老师、校外实践单位等均可成为学生学习成效及能力(素质)水平的考核主体,如此则可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乃至有效消除单一评价主体评价难以避免的主观性及偏向性,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作者简介:胡朝举(1968-),男,重庆人,韩山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副教授,毕业于西南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现主要从事金融学、经济学教学研究工作。

货币银行学论文: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

摘 要 货币银行学是经济学类和金融学类相关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金融基础理论优秀课程,在金融知识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对课程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货币银行学 教学方法 改革

作为金融类课程的一门基础课,货币银行学主要讲授货币、银行以及金融市场等三大部分内容,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课程讲授,使学生能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对货币、信用、银行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有较系统的掌握,并能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状,掌握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相关金融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做好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的各项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1 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通过对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和进行的相应课程建设,在课程组的共同努力下,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由于课程组成员有的管理工作责任重大,有的在继续攻读学位,教学科研各个方面的任务都比较重,个别成员花在课程建设项目建设上的时间比较少;由于教学任务比较重,大多教师除了承担全日制学生本科的教学和指导任务外,还有较多的研究生课程和专业学位硕士课程的培养任务,因此,工作量过大使大多成员投入精力不足;有的只是注重课堂上讲授金融理论而对金融实验或实习重视不够,这些都制约了该课程建设质量的提升。

因此,本文认为,货币银行学在课程建设方面还是首先应从做好师资队伍建设着手,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建设、实践教学建设以及教学质量建设,尤其是应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设,以弥补单纯依靠理论教学带来的不足,实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2 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的要点和思路

2.1 将师资队伍建设视为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目标实现的灵魂

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与课程相关教学老师直接相关,教师的知识构成、阅历丰富程度、对前沿的把握等都将影响该课程的建设效果,因此,在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过程中,要首先将师资培养放在第一位,通过积极组织、动员老师参与各类对外学习、学术交流、进修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与教学能力;与此同时,应积极鼓励青年教师不断提高学历层次,不断扩展知识层面,不断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提高对教学内容在纵向和横向上的把握。除此之外,还可邀请区域金融机构的相关负责人或业务人员直接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不间断交流,促进货币银行学教师在学术视野和金融业务方面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升自己对金融学科的掌控。

2.2 将教学内容建设视为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的基础

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基础,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的,因此在选用有影响力的教材方面和教学大纲制订和修订方面以及紧跟时代步伐方面,应始终选用国内使用度高、评价较好的教材作为授课教材,同时,坚持货币银行学课程的集体备课制度,通过集思广义,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大讨论,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确保顺利完成的每节课程内容有要求有质量有特色。

2.3 将实践性教学建设视为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

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中无论是讲货币还是讲银行,还是讲金融市场的平衡以及宏观金融政策等,对于刚接触该课程的同学来讲,难免具有抽象化的感觉,无法达到感性认识,从而影响学生对一些重要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课程组教师在讲授相关章节过程中,针对理论性课程实践教学难以创新的特点,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金融机构的实物票据或单据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模拟增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直观操作性,或是通过带领学生亲自前往相关金融机构面对面地讲授,实地考察,实地提问,实地操作,且在此过程中不断穿插现实中的案例,从而既可以使学生加强实践认知,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对金融实际问题的解释能力,很好地实现用实际案例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

2.4 将教学质量建设视为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的根本

课程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提升教学质量,尽管目标尚未有统一的衡量教学质量的指标体系,但只要能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又会应用理论,并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续相结合就算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因此,既要鼓励青年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多听其他老师的课程,通过相互研讨、相互听课、相互借鉴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的讲课水平,同时,做好“院―系―课程组”听课和学生听课的方式加强对该课程组教师授课质量的质量监控和考评,确保教师精心准备,认真授课,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3 以教学方法改革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过程是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将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课程组老师可以结合当前金融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分别采用金融案例与金融专题研讨相结合、学生课前自学与教师启发式教学相结合、金融模拟与金融调查分析相结合、金融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以及重难点专题讲授法、“请进来”等教学方法改革,全力提高货币银行学的课程教学质量,实现该金融类基础课程建设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双重实现。具体来讲,主要要求做到:

(1)金融案例与金融专题研讨相结合。该教学方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加强对货币银行学基础理论、概念的理解,积极借鉴国内外现实发生的金融案例,结合所讲货币银行学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并以此扩展成为课后进行金融专题讨论的方向,这样既讲清了理论,又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说明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又能用这些理论的发展来解释现实金融经济,从而拓宽学生分析货币、银行、金融市场等问题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思维能力,并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

(2)学生课前自学与教师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货币银行学作为金融学的基础理论课程,在内容讲授中需要学生先行进行预习,然后再由老师在课堂中进行讲授,且应经常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开始动脑筋,进行创新型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能够较快地让学生从理论的学习中转变到自我思考和理解过程中去,更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所学基础理论和内在金融学原理,更好地实现对整个金融市场的认识。

(3)金融模拟与金融调查分析相结合。金融调查分析是进行金融类课程学习的主要环节,通过课前调查,时刻关注我国金融发展趋势,给予现实金融经济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判断,进而结合当下某个金融热点问题,通过进行相关理论假设,通过一定的货币银行学金融模拟软件,指导学生对该金融现象进行金融模拟实验,一方面可以通过金融调查和分析来加深对现实金融发展情况的了解和理解,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金融模拟增强学生对货币银行学的实际操控能力,极大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

(4)货币银行学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大学授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授课教师在努力探索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的同时,应当在货币银行学教学中采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模式,有重点地培养一批货币银行学基础理论扎实,科研功底较强的优秀学生,从而实现货币银行学学生基础理论和科研水平都有一个大幅度提升。

(5)货币银行学重难点专题讲授。重难点内容讲解方面,货币银行学课程组的全体教师要集中对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集体编写并紧跟时代步伐及时修订货币银行学重难点释疑和案例分析,为不同层次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理解、释疑机会,促使货币银行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以达到明显的学习效果。

(6)采取“请进来”的教学方法改革。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的基础课程,可以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通过学院或是系积极邀请国内外著名的货币银行学教师或是相关研究的学者前来学校进行专题授课,引导学生聆听讲座,通过专家的讲解,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对货币银行学相关金融问题的深层次理解和认识程度,又提高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论的掌握程度和对实践的应用能力,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

货币银行学论文:《货币银行学》课程实验辅助教学改革的设计与实践

【摘 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表明了实验教学对《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现实意义,然后设计了该门课程的实验辅助教学体系。包括实验教学的模拟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实验设计、实务技能实验设计、数据资讯实验设计。利用Blackboard在线教学平台建立动态的实验课程体系和双向反馈的实验教学沟通和评估过程。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实验教学;实践

实验辅助教学是当前在国外金融教学中得到一定应用的适应新形势人才培养要求的创新教学模式。2012年,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AACSB International)的北美认证会员院校有36%配置了金融实验室,提供金融市场、风险、分析和咨询等模块学习。

当前,我国现代本科教育观念经历着由培养业务型人才向全能型人才的改变,这使得本科教学从过早专业化向通时化和基础化的要求转变。与此同时,我国金融体系的融合和深化进一步加剧,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等各金融行业混业趋势明显,金融行业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传统的课堂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金融专业通才的培养需求,这对金融专业基础化教育的宽度和广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外实践经验表明,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融合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趋势下的金融学本科生通识教育的质量。首先,实验教学体系可以将教学内容和真实市场进行有针对的集成,满足金融专业日益外延的基础教学要求。第二,实验教学可以动态调节教学方案,培养具备各类实际金融问题解决能力的专门化人才。近年来,伴随互联网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现代金融业信息量大大提升,金融机构人才需求也呈现应用性、技术性、研发性和市场性等动态要求。实验教学可以建立市场模拟,培训学生动态数据分析能力,也可以集成银行、证券、期货、会计、财务、法律、IT等多种行业操作软件、专业分析软件和资讯数据库软件,培养学生各类实际金融问题的解决能力。

一、《货币银行学》课程实验辅助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与新的教学需求之间存在冲突

《货币银行学》作为金融学专业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课程,其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与新的教学要求之间存在冲突。首先是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稳定性与金融实践发展的动态性之间的矛盾。《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课程,现代信用经济和金融市场快速发展要求该课程教学保持一定先进性和动态性,这与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内容体系的稳定性存在内在冲突。其次,单一性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和多层次、多样性的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不同专业和层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特性决定了其需求、侧重点、教学方案、教学内容应该体现差异性,这与传统集中式课堂教学模式存在冲突。再次,基础理论教学与金融人才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传统教育模式下过分强调理论基础知识传承,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科本位导向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也难以适应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要求,导致人才供给与需求的部分脱节。第四,传统集中式授课模式与互动式教学要求的矛盾。传统教学模式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学生想学什么,学到了什么”,是建立在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新型教学秩序上的,这一点在传统课堂式集中教学环境中是很难实现的。

(二)课程实验辅助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针对上述矛盾,笔者对所在课堂学生需求进行了调研,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212份。调研数据表明,超过七成学生认为现有课堂教学和教材不能满足匹配他们对该课程信息需求,反映了增加实验教学部分的内源需求。另外,虽然对课程的货币供给、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数据和金融市场资讯等问题较为感兴趣,但只有不到20%的学生养成了每周获得相关信息的习惯,超过八成的课程信息需求没有被满足,因此增设实验教学模块是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

因此增设实验模块,推进《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是其内在逻辑和需求的。一方面,实验教学可以满足课程内容动态变化的要求。金融活动市场化、国际化和金融课程微观化、学科交叉化趋势决定了《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需求。实验教学可以通过专业资讯平台24小时不间断更新教理论、知识、市场行情和资讯,满足动态化的课程教学需求。另一方面,实验教学可以满足复合型应用金融人才的培养要求。现代金融学科表现出了微观化、交叉化、融合化趋势,本科金融教育也开始强调“宽口径,重实践”培养要求,实验教学可以强化微观方向课程内容建设,如金融市场、公司金融、资本市场、投资银行、家庭理财、公司理财等。也可以引进相关行业软件和系统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如引进教学软件,开展模拟银行、投资理财等实验教学活动;引进金融信息资讯交互系统,培养具备经济分析、财务会计、法律管理、数据处理、电子商务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应用型人才。

二、《货币银行学》课程实验辅助教学的模拟模块设计

(一)教学内容实验设计

现有《货币银行学》教学在涉及计算、数据、数量关系等与实务关系紧密的问题时,以PPT为主的教学工具,在讲授相关内容时难以对相关专业术语和市场特征进行直观表达,因此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学内容中的动态特征需要借助实验教学的灵活手段。

根据我院省级精品课程《货币银行学》教材,教学内容大致可分为货币与信用、金融市场和机构、货币供需和政策三大部分。其中可以对接实验设计的教学内容有:现值和收益率;货币、资本、衍生品市场;货币层次划分;信用倍数扩张;货币政策传导和工具等。在上述内容的授课中,可以通过例题设计、网站导航、市场软件等方式创造直观的教学情境,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二)实务技能实验设计

问卷显示该课程教学对象未来就业偏好以金融机构为主,因此在相关内容授课时可结合一定的实务技能实验项目训练。如金融机构和市场中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章节,对于商业银行的表内、表外、中间业务,负债和资产端项目,现金、信贷和结算等操作性很强的内容讲解时可以设计商业银行实务模拟实验,关联商业银行内部软件,从操作层面对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进行直观掌握。又如讲授货币政策章节中的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内容时,除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介绍外,嵌入对央行实务政策工具操作的分析实验,如央行公开市场业务动态、准备金工具、利率政策、常备借款便利等。

(三)数据资讯实验设计

该门课程教学实践中涉及到大量的市场资讯数据,如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总量、信贷增量、货币乘数、货币、股票、期货、银行间拆借市场等,并且数据是高频更新的。因此掌握反映宏观经济形势的资讯数据必须借助于相关数据分析软件,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的实验项目。比如选择与课程高度相关的数据表单,如M1、M2、MB、每周货币净投放/回笼、投资出口消费数据、定期跟踪并观察规律;又可利用实验室的金融市场模拟交易软件让学生直面全球股票、债券、期货、外汇等的金融市场交易实况,进行市场模拟交易,培养实战经验,把握市场运行规律,这样的教学效果是非实验的静态教学方式无法取得的。

三、《货币银行学》实验辅助教学的互动平台构建――Blackboard

为了保证实验辅助教学改革的效果和完整性,除了相关课程实验设计之外,还需借助适应该种教学方式的教学系统。我校近年来开始推行Blackboard在线教学平台,在全球3000多家高校得以应用,该平台可以加载实验项目、实验反馈、同步交流、信息共享等功能,可以满足实验教学设计方案的对接需要,即可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又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时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一)建立动态的《货币银行学》实验课程体系

Blackboard系统致力于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恰好匹配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需要,实验教学可以嵌入整体教学过程的包括教学大纲、课堂练习、阅读材料、作业、测试评估等各个环节,从而形成完整的教学方案。在建立实验课程体系时,通过不同栏目设置导入实验学习板块,包括实验案例操作、实务软件、数据资讯软件、结果反馈和测试、专题研究等,并且将相关教学资源实现共享,向推荐学习研究课题相关的专题资源、网站链接等。由于Blackboard可以进行课程定制,学习者只需登陆在线教学平台即可获得对应进程的学习和信息资源。

(二)建立双向反馈的实验教学沟通和评估过程

实验教学方案项目繁多,涉及内容较广,要达到优质教学效果,就需要建立一套及时准确地了解学习者学习情况的机制。通过Blackboard的小组设置、讨论版、聊天组、随堂测验、在线考试等板块,教师可通过实验操作结果反馈了解学习进度,并随时了解学生课堂未掌握的部分问题及时予以解答。并通过讨论版、小组、聊天群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学习,还可将学生操作模拟软件的结果进行排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另外,Blackboard教学系统向教师提供了学生表达教学效果的平台,教师可根据学生意见随时调整教学方案,激发教学双方的灵感,实现教学相长。

作者简介:徐滢(1984- ),浙江余姚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货币理论政策。

货币银行学论文:论历史的方法在货币银行学课程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文章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历史的方法之含义及其重要作用的介绍,结合货币银行学课程主要知识内容及其显著特点,就如何在货币银行学课程理论教学中运用历史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认识货币银行市场作出一些示范性的基础探索。

【关键词】

货币银行学;历史的方法;理论教学

1 历史的方法之含义及其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观点去看待和分析问题。一件事情的发展总有其来龙去脉的演变过程,如能对事情探本溯源,则对其今天之所以如此的现状也才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史学界有一句名言:一切历史皆是当代史。民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第一句话即对什么是历史有如下定义:“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因此,所谓历史的方法就是从“这是一段历史”、“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的思想和思维认知角度,去看待我们所要学习与研究的那些事物。

根据历史的定义,我们可以明白,抱定历史的方法去认识事物,对我们理解和把握事物,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至少在这几方面,历史的方法其作用是明显的:一是帮助了解事物本身的由来及其演变;二是认识到有些事情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性的,用于经济领域则极有助于明了诸如“货币金融是市场发育的产物”等等大量存在的类似的观点;三是可以在了解事物由来演变的过程中探知不同地区国家发展阶段的差异性所在;四是只有在更深入地认识了当前面临现状的古今中外渊源之后,才可以更好地把握现状、改善现状或预测发展方向。因此,历史的方法在学习和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无可替代和不容低估的。

2 货币银行学课程理论教学的主要知识内容及其显著特点

货币银行学是大多数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基础优秀课程,性质地位重要。虽然教材版本不同,编写体例和知识结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根据笔者对一些比较常见、使用较多的部级规划教材的分析,该门课程理论教学的主要知识内容是明确的,大致都包括如下一些共同的基本部分:货币、信用、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供求、通胀通缩、金融创新、开放金融等等。

纵观该门课程理论教学的主要知识内容,我们可以归纳发现其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不管是货币、信用、金融市场,还是商业银行、中央银行、金融创新等,都涉及到它们的产生、发展与演变,更涉及到中西方在货币银行市场产生、发展与演变方面的一些不同比照。这个显著的特点,为货币银行学课程理论教学中历史方法的运用创造了极大的可能性和存在空间。而历史的方法之巨大思想和思维认知价值,无疑将对学生有效地学好货币银行这一比较复杂的市场的知识产生重要的催化作用,使他们从货币银行市场的庞大体系、数量众多的名词概念、种类繁杂的专业术语等等表象中解脱出来,把握这一无形虚拟金融经济和有形实体产业经济的紧密联动,从而能更好的领会与掌握货币银行市场的特点和运行规律。

3 历史的方法在货币银行学课程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明了了历史的方法之含义,清楚了货币银行学课程理论教学的主要知识内容及其显著特点,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事例,就历史的方法在货币银行学课程理论教学中的运用作出一些示范性的基础探索。

3.1 运用历史的方法对货币信用的知识进行学习

货币的问题,主要涉及到货币及货币制度的产生、发展与演变经历,涉及各阶段的币材、货币形式、货币制度种类、优缺点等,这些都是可以从大量历史知识、事实、故事的角度去进行教学内容、教学素材的组织提炼的。如果丰富了这些教学素材,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无疑会对货币产生发展的客观性形成具体而微但又深刻的认识,并可以充分发挥想象,进一步讨论或预测欧元、亚洲元、人民币国际化、500元乃至1000人民币的发行、未来货币等等一系列极具想象与拓展空间的话题。

信用的问题,主要涉及信用的产生,信用的形式种类发展,信用工具类型变化,对利息本质的古典、近代与现代学派观点等问题。这些知识的课堂理论教学,不仅很多内容本身是一个理论界定问题,并且由于教材的编写体例和规范性,使得其理论性更强,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枯燥乏味,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抱以一个历史的方法,从历史的角度引导学生思维去认识和分析,都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2 运用历史的方法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知识进行学习

金融市场的知识讲述中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成熟金融市场形成的基本条件。这是一个理论性相当强的问题,涉及到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金融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关系、金融立法与金融机构的健全、政府宏观调控与监管的适当等抽象性、宏观性和理论思辩性较强的一系列问题。如果不能用历史的方法,对中西方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一个比照性的研究,而是泛泛的向学生介绍一下这些观点,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就会存在比较大的困难与障碍。而通过对中西方金融市场发展运用历史的方法进行一个比对性分析,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觉生动、有形和可理解得多。

金融机构的学习中涉及到商业银行、非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三大类金融机构的知识,运用历史的方法,对中西方商业银行的起源、业务种类及收入占比变迁,非商业银行的产生发展、具体种类、业务现状,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央行职能变迁、银行独立性、中西方金融机构历史与现状对比等进行学习和认识,就能够有效地避免理论说教与灌输,实现课程理论教学的生动、有形和具体化。

3.3 运用历史的方法对金融市场的特殊运行规律进行学习

货币银行市场虽然是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但由于其本身的知识智力密集型、高度专业等特殊性,导致其行业门槛较高,在国内外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服务和人才的垄断性,也导致其本身存在独特的一些运行机制体制与规律,与实体经济市场差异较大。因此,如何理解金融市场的这些特殊运行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复杂。这一点,在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上表现得最明显。只要说到金融衍生品,我们头脑里面马上浮现的就是复杂的专业名词、交易规则、定价机制等等。如果我们能以历史的方法去分析看待金融衍生品,了解其产生缘由及发展演变过程,就能相对简单然而足够清晰地把握其复杂的术语和交易规则。当然,对于这些复杂的知识学习,生巧还是要多花一些勤学熟练的功夫。我们在此只是强调,运用历史的方法去学习会掌握得更生动具体和高效。

经过一些教学积累,笔者认为,运用历史的方法进行货币银行学课程理论教学是有成效的。那么,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是否可以做到?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作出答复。

货币银行学论文: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实验辅助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本文指出新金融发展形势下传统货币银行学教学体系不足,分析了补充实验教学的必要性,然后提出应用、技能和专业层面的分层次实验辅助教学体系设计和完善软硬件、创新实验方案、完善考核体系等实施路径。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 实验教学 改革

一、引言

未来一个时期是我国向金融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金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刘桂梅(2011)指出,未来金融业将表现出国际化、信息化、个性化、特色化和混业化趋势,客观上对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校要注重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联合培养。实验教学是一种适应新形势人才培养要求的创新教学模式,在国外金融教学中已得到一定应用。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AACSB International)的北美认证会员[1]有36%配置了金融实验室,提供金融市场、风险、分析和咨询等学习模块。

国外实践表明,实验教学有助于开展市场化和国际化背景下的金融学本科生通识教育。现代本科教育观念正经历培养业务型人才向全能型人才的转变,这要求本科教学通时化和基础化,而非过早专业化(王学武,2003)。过去二十年我国金融体系融合化大大拓宽了基础化教育的宽度和广度,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混业趋势明显,金融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加深,传统课堂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金融专业通才的培养需求,而实验教学可以通过系统平台集成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商品市场等基础知识和实时资讯,满足日益拓延的专业基础教学要求。此外,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据王东升(2008)估算,我国各类金融机构每年新增人才需求在50 万左右,并呈现应用性、技术性、研发性和市场性等全新动态需求。伴随移动物联网发展和金融创新,现代金融业信息化趋势显著,对知识授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提出挑战,而实验教学可以通过模拟真实市场,针对性地培训学生动态数据分析能力,训练学生成为融汇金融、会计、财务、数学、信息、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运用多种行业环境软件、专业分析软件和资讯数据库工具,处理各类实际金融问题的专业化人才。

二、货币银行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课程,随着现代金融体系的深化发展,现有课堂教学方式存在以下矛盾亟待解决:第一,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稳定性与金融实践发展的动态性之间的矛盾。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课程,现代信用经济和金融市场快速发展要求该课程教学保持一定先进性和动态性,这与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内容体系的稳定性存在内在冲突。第二,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单一性和各层次学生需求多样性的矛盾。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有40%比重是自主性教学,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层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特性确定教学侧重点、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教学内容以体现差异性。这与传统集中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不匹配的。第三,基础理论教学与金融人才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传统教育模式下过分强调理论基础知识传承,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科本位导向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也难以适应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要求,导致人才供给与需求的部分脱节。第四,传统集中式授课模式与互动式教学要求的矛盾。传统教学模式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学生想学什么,学到了什么”,是建立在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新型教学秩序上的,这一点在传统课堂式集中教学环境中是很难实现的。

针对上述矛盾,进行货币银行学课程实验辅助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它可以顺应金融活动市场化、国际化、融合化趋势,满足培养多层次应用人才的需要。这是由于:第一,实验教学可以满足课程内容动态变化的要求。随着金融活动市场化、国际化和金融课程微观化、学科交叉化趋势,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也需动态更新。金融实验教学通过专业资讯平台24小时不间断更新旧理论、知识、市场行情和资讯,并结合相关内容的实验项目设计,满足课程动态化的教学需求。第二,实验教学可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多样性教学需求。针对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本科和硕博学生的不同培养要求,实验教学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灵活运用(如Blackboard系统),对不同专业学生“因材施教”,定制教学方案和课程侧重,采用多样考核方式,以培养“术有专攻,博采众长”的多层次高级人才。第三,实验教学可以提高资源效率,实现实验室优化利用。高校金融实验室的规模、结构、形式和设备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架构,因此需要增大实验室使用率来提高资源共享化,实现效率优化。课程实验教学可以试行和推广实验室开放制度,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提高投资效益。 第四,实验教学可以满足复合型应用金融人才的培养要求。70年代以来,现代金融学科表现出了微观化、交叉融合化趋势,本科金融教育也开始强调“宽口径,重实践”培养要求,货币银行学课程也不例外。实验教学一方面可以加强微方向课程内容建设,如补充一些金融市场、公司金融、资本市场、投资银行、家庭理财、公司理财的前沿性理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软件和系统运用和实践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如引进教学软件,开展模拟银行、投资理财等实验教学活动;引进金融信息资讯交互系统,培养具备经济分析、财务会计、法律管理、数据处理、电子商务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应用型人才。

三、货币银行学课程实验辅助教学体系设计

结合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和分类人才培养要求,表1将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和数据资讯三个层次,设计了相关对接课程,补充了原有教学大纲的动态教学内容,侧重训练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职业和专业技能以及挖掘分析数据能力,满足不同类型、专业、学历的多层次教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