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疼痛护理论文

疼痛护理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02 10:35: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疼痛护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疼痛护理论文

疼痛护理论文:肿瘤晚期疼痛优质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肿瘤晚期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男65例,女45例,平均年龄65岁。患有消化系统肿瘤患者40例,呼吸系统肿瘤患者35例,生殖泌尿系统肿瘤患者35例。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通过各项生理指标和医学上的诊断,确诊为恶性肿瘤,无误诊发生。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优质护理;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优质护理具体如下:①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晚期肿瘤患者的内心比较消极。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通过日常行为和面部表情,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轻生念头,要与患者多聊天,消除患者的负面心理。②要合理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例如与患者一起读书、下棋、听音乐等,让患者处于一个比较安逸的环境当中,将注意力从疾病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③帮助患者建立家庭支持系统。对于患者本身来说,长期住院治疗,会给家庭带来不小的负担。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的家属及时沟通,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树立抵抗疾病的信心。④医护人员必须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肿瘤晚期并不意味着立即死亡,有些患者由于治疗得当,并且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疾病,可以存活很长时间。医护人员要通过一个积极的态度,向患者告知其正确的情况,避免患者主观臆断来带来的负面影响。

1.3观察指标:

将7天设定为1个护理周期,观察患者的临床疼痛表现。在本研究中,由经过培训的护士教会患者根据自己对疼痛的感受,在视觉疼痛评估表上的相应位置,标记疼痛的程度。1~3级为轻度疼痛,4~6级为中度疼痛,7级别或者7级以上为重度疼痛。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轻度疼痛患者占81.9%,对照组的轻度疼痛患者占45.4%;观察组中都疼痛患者仅有1.8%,对照组中度疼痛患者高达2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来说,观察组患者在实施优质护理后,疼痛效果减轻,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3讨论

肿瘤晚期患者的疼痛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题,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晚期肿瘤患者当中,60%~8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认为,通过实施优质护理,对缓解晚期肿瘤患者的疼痛,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①优质护理比较注重患者的心理干预,当患者拥有倾诉对象后,可以缓解内心的压力,不再恐惧疾病,可以更好的接受治疗。②优质护理并没有放松对患者的疾病护理,反而会更加细致。从患者的服药时间、服药剂量、临床反应等多个方面,记录患者入院治疗后的各种情况,帮助医生制定更加有效的护理方案和治疗方案,实现患者的有效治疗。③优质护理强调家庭的作用,患者长期入院治疗,缺少家庭的关心,很容易失去治疗的信心。优质护理会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如果患者恢复较好,可以与主治医生商量,让患者回家吃顿饭,或者是出去1~2h,减少医院这种特殊环境对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有研究表明,科学的疼痛治疗和积极的护理措施,对缓解晚期肿瘤患者的疼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优质护理让患者拥有一个非常轻松的心理状态,积极的配合治疗,为术后恢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今后的护理当中,需要将优质护理推广应用,关心患者的身体病痛和心理状态,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给予患者更多的欢乐和积极护理,为更高效的治疗提供较大的帮助。

作者:蒋红梅 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水矿控股集团总医院肿瘤科

疼痛护理论文:综合疼痛干预新生儿护理论文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设计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方法,在芜湖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选择住院患者100例。

1.2伦理审查

遵照赫尔辛基宣言及“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方案获得芜湖市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全过程跟踪。

1.3随机分组

纳入病例按病志号抽签方法简单随机分两组。

1.4纳入标准

①日龄≤28d。②监护人(母亲)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5排除标准

①对多种药物过敏。②已接受相关治疗并可能影响效应观测指标。③伴有可能影响效应指标观测、判断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状况。④严重心、肝、肾损害影响药物代谢。⑤病情危笃。如样本选择时正接受药物治疗,经洗脱期后符合纳入标准,不视为排除病例。

1.6退出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条件,纳入错误。②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安全性。③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特殊生理变化等,难以继续治疗。(不良反应者纳入不良反映统计)④使用影响疗效药物。退出/脱落病例按退出/脱落时疗效纳入疗效判定。

1.7护理方法

均连续护理14d为1疗程;常规新生儿护理。

1.7.1对照组

室内照明或自然光线等照光治疗,保持屈曲体位和襁褓包裹常规护理。

1.7.2治疗组

综合疼痛干预护理措施。静脉采血脚后跟穿刺法,每次穿刺深度及力度一致,采血前放置安慰奶头,进行非营养性吸吮,抚触以缓解疼痛,致痛前口服12%~24%蔗糖水2mL。采用中医四诊合参、辨证施治,添加辅食,预防注射及喂养。母乳喂养为主,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护理过程中适当少量葡萄糖液作为辅食,避免因缺少母乳而出现低血糖;营造良好的护理氛围,从新生儿的需求出发开展护理工作,选拔经验丰富、技术熟练、责任心强的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进行连续观察,确保新生儿获得全面、细致的照顾;在新生儿进食1h后进行抚触护理,使用指揉法按摩头部与背部,挤捏法按摩四肢,实施抚触护理的过程中,可以让新生儿家长在旁观摩,学习;每天对新生儿沐浴室、病房等进行消毒,控制环境温度与湿度,避免感染;常规护理同对照组。

1.8观测指标

临床症状、心率、血氧饱和度、疼痛分度、不良反应。

1.9疗效判定

连续护理2疗程(28d),判定疗效。疼痛分度通过观察新生儿的面部肌群活动,总结分数。参照《综合疼痛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轻度疼痛:<5分;中度疼痛:5~7分;重度疼痛:>7分。

1.10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基线资料

纳入样本100例均为芜湖市妇幼保健院儿科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住院患者,两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具有均衡性(P>0.05)。

2.2退出病例

观察期间无退出病例。

2.3脱落病例

观察期间无脱落病例。

2.4心率、血氧饱和度

连续护理2疗程(28d),心率、血氧饱和度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

2.5疼痛分度

连续护理2疗程(28d),疼痛分度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

2.6不良反应

观察过程中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

3讨论

无论是正常生产还是早产儿,出生后即具有感受疼痛能力,虽然其神经组织还未发育成熟,但也足以感知疼痛。足底采血、注射、气管插管等各种致痛性操作均能够引起疼痛,对于先天体质较差的新生儿,更换尿布等日常行为也可带来疼痛刺激,反复的疼痛刺激使身体感受器越来越敏感,引起过敏反应。体检等也会成为一种疼痛刺激。新生儿没有交流能力,无法表达疼痛刺激,只能以哭叫、动作等表现出来,长期以往,易被忽视。持续疼痛刺激可能引起脑血流再分布,带来明显的生理反应和激素、代谢水平变化,长期持续疼痛刺激还会导致新生儿日后出现认知行为障碍等问题。如何减缓新生儿疼痛以及降低疼痛对新生儿的影响成为了近年来广泛关注的问题。新生儿的疼痛等级无法做出准确详细地评估,只能间接的通过新生儿的面部肌群表现和各项生理指标评估,笔者在研究中采用的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新生儿综合疼痛干预表现有五个方面:①药物干预:阿片类药物、吗啡是最常见的镇痛药物,适用于中、重度新生儿疼痛。②改善环境:降低环境噪音水平,调节室内温度、光线水平,播放能够降低疼痛压力的音乐。③体位治疗:使新生儿保持屈曲体位和襁褓包裹。④抚触:用按摩、拥抱等无痛性皮肤接触消除其恐惧害怕等不良情绪。⑤吸吮:放置安慰奶头,使新生儿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其中非药物干预在临床中应用最为广泛。本次研究发现综合疼痛干预使新生儿的疼痛得到了有效缓解,降低了并发症,使得新生儿的康复质量大大提高。

4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新生儿应尽量减少不必须的致痛性临床操作,同时加强综合疼痛干预对新生儿的护理,能够有效的缓解新生儿的疼痛。综合疼痛干预在新生儿的护理中应加大重视和认可,并广泛采取这一有效措施。

作者:张园单位:芜湖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疼痛护理论文:疼痛护理干预的优质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疼痛评估频率、方法和目标

1.1.1疼痛评估频率入院2h内时给予疼痛的评估,(1)中度(≤5)以下疼痛患者2次/d,时间为14:00、6:00(与测体温同时),分别评估患者6:00~14:00、14:00~6:00期间的疼痛情况,记录在相应时间内。(2)中度(>5)以上疼痛患者3次/d,时间为14:00、22:00、6:00(与发热患者测体温同时),分别评估患者6:00~14:00、2:00~22:00、22:00~6:00期间的疼痛情况,记录在相应时间内《疼痛评估表》中。当患者镇痛不满意、主诉疼痛时,护士及时进行评估,报告医生,并记录入《疼痛评估表》中。对于评估疼痛评分≥4分的患者,护士将评估结果报告医生,由医生决定处理措施。护士应在医生给予镇痛处理后每4小时对患者进行评估1次,直至疼痛评分3分。在治疗后及时进行追踪评估。评估的方法是根据患者的情况、文化背景等选择合适的疼痛评估的工具,通过患者的主诉主观评估和护理人员的客观评估对患者疼痛科学地做出评估。疼痛评估不仅应评估患者静息状态,还应综合评估深呼吸时、咳嗽时、下地行走时以及康复锻炼时的疼痛和对睡眠的影响程度等。

1.1.2疼痛临床常用评估方法

1.1.2.1文字描述评分法该法醒目、便于理解,对文化程度低或不识字的人难于应用。

1.1.2.2数字评分法准确简明,但不能用于没有数字概念的患儿。

1.1.2.3口头评分法易理解,表达清楚、准确具体,但易于受文化程度、方言等因素影响。

1.1.2.4视觉模拟评分法简便易行,但精确度稍差。

1.1.2.5Wong—Baker面部表情评估法直观真实,没有文化背景的要求,常用于小儿及表达困难者,但需要观察者仔细辨识。

1.1.2.6改良面部表情评分法表情、下肢、活动、哭泣可安慰性评分法。多用于4岁或4岁以下幼儿、有先天性认知缺陷或老年人以及无法用其他评测方法的患者。

1.2疼痛处理目标患者疼痛评分≤3分,24h任意程度疼痛频率3次,24h内需要镇痛药物3次,消除患者对手术恐惧及焦虑情绪,术后患者尽早进行无痛功能锻炼降低术后并发症。

1.3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住院时间、费用和功能康复等方面设计表格进行评分,将评分总合进行比较,总分150分,分数为60分以下的为无效,分数在60~90分为有效。分数大于90分的为显效。(1)患者满意度:运用护理部使用的优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双盲评分统计,95%以下不得分,95%以上记1分;(2)住院时间:根据患者达到康复出院的要求出院天数来进行评分统计。住院时间7~10d的记1分,10d以上的不得分;(3)住院费用:根据患者出院的总费用进行评分统计,出院总费用在3.5万元内的记1分。超过3.5万元的不得分;(4)功能康复:根据患者术后康复功能的情况进行评分统计。术后第1天下床进行功能锻炼后无疼痛及伤肢不肿胀者,术后第3天在助步器协助下进行行走功能锻炼走30m后无疼痛,伤肢不肿胀者记1分。术后第1天,由于疼痛的原因,患者推迟了下床时间或肢体达不到功能锻炼的要求,从而发生肢体肿胀,以及由于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后,肢体疼痛,无法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致伤肢肢体肿胀发生其他并发症的不得分。(5)疼痛情况按疼痛估量表评估,手术第1~3天疼痛分值在1~3分记1分,4分以上不得分。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住院时间、出院总费用、功能康复、疼痛评估等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3.1开展无痛病房的疼痛护理的效果和意义无痛病房就是通过对疼痛管理,科学评估,合理运用多种镇痛方式。目的是为患者制订科学、个体化的镇痛方案,将手术疼痛降低到最低点,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经历,无论是何种性质的疼痛都可能是损伤的一种信号,因此容易引起患者心理学应激和其他负性情绪,例如焦虑、恐惧、严重者则可能导致抑郁。此外,疼痛也可以改变患者的活动性、睡眠形态或导致失眠。无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患者有权享受无痛治疗、无痛护理,有权要求医生护士为他治疗护理时给予无痛技术。骨科作为优质护理病房示范病房,有义务为患者提供优质、全面、全程的整体护理,并且一直在工作中探索优质的专科护理发展方向。建立疼痛病房的理念是“一切以患者为中心,解除患者的疼痛”。通过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为患者提供一个无痛的环境,使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围手术期和康复期,不仅可以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可以提高患者对手术质量的整体评价,使患者尽早开展康复训练,降低术后并发症。骨科95%的患者都存在疼痛,疼痛严重影响睡眠质量。患者能够较轻松地开展一些功能恢复锻炼,并积极地配合医生和护士的工作。骨科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1d即可进行下床不负重行走锻炼,由于疼痛的原因,患者推迟了下床的原因,导致增加便秘、坠积性肺炎、褥疮、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因素。推广疼痛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进行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在规定的时间达到锻炼的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同时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经济负担及医疗资源的使用,从而提高了科室床位使用率,减少夜班医生护士处理疼痛患者的工作量,且提高夜班护士的工作质量。更重要的是,无痛的管理理念,使医护工作者能主动地接近患者,关注患者,了解患者,这是更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因此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促进护患和谐,使专科护理得到发展,创建医院科室品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双赢的目的。真正达到优质护理的目标即三满意,患者、政府、医院满意。

3.2实施疼痛教育的建议积极实施疼痛教育对于各科室个别是骨科至关重要。可以在病房病区张贴无痛病房相关宣传资料,发放疼痛健康知识小册子。责任护士教会患者怎样使用疼痛工具正确地描述疼痛。在入院8h内完成首次疼痛教育,对患者术前、术后进行疼痛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讲解镇痛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一般情况下术后第1天较痛者,应按时给予镇痛药物。在开始功能锻炼时给予评估、镇痛,使疼痛得到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让不愿意报告疼痛、害怕成瘾、担心出现难以治疗的不良反应的部分患者解除疑虑和担忧,保证疼痛治疗的有效性,同时指导患者和家属参与疼痛的管理过程。

作者:武俊单位:昆明市延安医院

疼痛护理论文:新生儿操作性疼痛护理论文

1住院新生儿疼痛的来源

主要是各种致痛性操作,如足底采血、动静脉穿刺、各种注射、气管插管及吸引、留置胃管、腰穿等。此外,局部感染,手术等也可引起疼痛。而对较小的早产儿,如更换尿布、体温测量等日常操作也是疼痛刺激[2]。

国外有研究表明,新生儿长期暴露于明亮的光照中和声音水平>45分贝的环境中,与疼痛密切相关联,也是一种不良刺激[3]。

2疼痛对新生儿的影响

2.1近期不良影响

(1)明显的生理反应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率变异减少,颅内压升高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等。(2)脑血流的明显变化,引起周期性低氧血症和血压波动,可造成再灌注损伤和静脉瘀血,对于需要稳定生理状态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和危重儿,操作性疼痛所致的生物行为变化,可加重其病情,侵入性操作可使颅内压显著波动,而诱发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4]。(3)激素和代谢水平变化,表现为血浆肾素,血浆激素、儿茶酚胺、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醛固酮等水平升高,这些血浆物质水平的变化导致糖原水解、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引起血糖、乳酸、丙酮酸盐代谢物和酮体等升高,造成高代谢状态,使血糖过高或过低,免疫力下降,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失衡。(4)影响睡眠觉醒状态、食欲、母婴交流等。(5)疼痛可引起烦躁不安,反应性低下等精神性格的改变。

2.2远期不良影响

(1)痛觉改变,慢性疼痛综合征和躯体不适,并有可能导致儿童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认识行为障碍和适应能力差等问题[5]。(2)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可能因生后疼痛刺激而发生异常变化,新生儿受到强烈疼痛刺激可能形成记忆,这种不愉快的记忆可能与成年期发生神经症状或心理障碍疾病有直接关系[6]。(3)反复的疼痛刺激会改变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降低疼痛阈值,并影响将来对疼痛的行为反应[7]。

3新生儿疼痛评估

疼痛评估是控制疼痛的重要一环,对任何存在疾病状态的新生儿,都应进行常规和反复的评估,是否需要进行疼痛治疗的干预以及评价治疗的效果如何,关键均在于对疼痛的准确评估,这可能比越来越有效的镇痛药的使用所起的作用更大,具体见新生儿疼痛评分表(NeonatalInfantpainscale,NIPS)表1。表1新生儿疼痛评分表(略)

4疼痛的护理干预

环境和行为干预是最常采用的方法,单独或联合药物应用是具有低风险、简单易行的疼痛治疗的基本措施。

4.1新生儿疼痛的管理

首先制订新生儿疼痛护理常规,建立健全的新生儿疼痛评分制度;同时加强护理人员对疼痛知识的培训,使护理人员改变传统的漠视新生儿疼痛的观念;将疼痛作为除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之外的第5项生命体征;操作时动作轻柔,技术熟练,尽量减少有创操作性刺激;在进行致痛性操作时给予预防或缓解疼痛的干预措施,以减少疼痛刺激。

4.2环境的干预

噪音的控制,>60分贝的噪音可干扰新生儿的睡眠,增加心跳,导致周围血管收缩,突发的噪音可导致血氧饱和度降低、哭泣、烦躁、颅内压升高;NICU的噪音来源:电话65分贝,监视器报警55~85分贝,人员说话80分贝;而平常家庭新生儿所接触的分贝量是40分贝。因而护理人员及时处理监视器报警器,靠近新生儿降低音量,彼此提醒,做好标志,控制噪音,以保证NICU的噪音<60分贝。(1)光线来源,照光治疗:自然光线;窗户、室内照明灯;暖床照明灯等。美国儿科学会建议NICU光线明亮度足60英尺烛光(foot-candles,照度单位),特殊治疗时100英尺烛光,通过降低光源可促进睡眠,减少肢体活动,促进喂食,增加体重,并可减少视网膜病变。(2)体位治疗:保持屈曲体位和襁褓包裹,结合摇晃或睡水床等前庭刺激,可稳定生理和行为状态。(3)抚触:抚触带来的温和刺激可通过β-内啡肽的释放,迷走神经功能的改变以及5-羟色胺(5-hydroxyltryptamine,5-HT)的作用,满足新生儿情感上的需求,使其身心受到抚慰,消除孤独、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减少应激行为,从而使疼痛缓解,并促进婴儿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8]。(4)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onalsuck,NNS):NNS是指在婴儿口中放置安慰奶头,以增加其吸吮动作,但并无母乳或其他液体吸入。最初的研究显示,新生儿使用NNS后,体重增加,活动减少,心率下降,呼吸和胃肠功能改善。最近的研究发现,NNS还可以提高氧饱和度,减轻由操作引起的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并无任何不良反应[9]。NNS通过刺激口腔触觉受体提高疼痛阈值,促进5-HT的释放而产生镇痛效果。NNS和襁褓包裹比较,起效更快,但作用短暂,除去后疼痛症状迅速反弹。(5)蔗糖水或葡萄糖水:蔗糖水通过甜味刺激内源性阿片途径,产生镇痛疗效,在进行单一致痛性操作前口服12%~24%蔗糖水2ml或反复致痛性操作时予蔗糖水0.5~1.0ml持续口服,均可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病情危重的有坏死性结肠炎症状的新生儿不宜口服蔗糖水),口服蔗糖水不应超过8次/d,葡萄糖水也具有镇痛作用,但疗效不及蔗糖水。(6)选择适宜的时机及操作技术:如避免在新生儿睡眠状态下采血和进行操作;静脉采血较脚后跟穿刺疼痛症状明显减轻[10];对于需要频繁采集血标本或静脉用药的新生儿可考虑放置中心静脉插管(PICC)以减少反复的穿刺和针刺疼痛。

疼痛护理论文:金葡素肌注所致红肿疼痛护理论文

1对象和方法

1.2方法

实验组:使用如意金黄散加芦荟外敷。

如意金黄散药方[1]: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150克,天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60克,天花粉300克,研末调匀备用。

如意金黄散有几种调配方法:用蜂蜜调配的优点:药物不容易干,可减少敷药的次数;用醋调配的特点:容易挥发,需要增加敷药的次数,但醋的消肿散结作用要好;用50%酒精调配的优点:局部血管扩张易于药物吸收。我们科采用50%酒精调配。

采用新鲜芦荟切成薄片[2],现切现用,外敷于肌注部位局部皮肤,干后及时更换芦荟,每4小时外敷1次,每次1小时。应注意的是有些人会对芦荟过敏,第一次使用前可将一小块芦荟切片后置于前臂内侧皮肤上,观察20分钟,如果有发红等现象,为该患者对芦荟过敏,不可使用。

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每4小时1次,每次1小时。分别于每天固定时间观察局部症状消失例数、时间。

2结果

3讨论

金葡素注射液作为一种从金葡素代谢产物中提取的超抗原物质[4],是一组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是一种生物调节剂,可以活化T细胞,分泌大量淋巴细胞因子,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集落刺激因子等。集落刺激因子可以明显地刺激骨髓造血,升高白细胞,从而对抗放化疗中白细胞下降,起到保护骨髓的作用。现在我们肿瘤科应用较多,其不良反应可见局部肿胀疼痛,患者肌注后疼痛感较强,局部红、肿,皮温较高。如意金黄散具有[5]清热除湿、散瘀通络、消肿镇痛之功效,并具有渗透性好、见效迅速、使用方便的优点。而芦荟具有[3]清热解毒、散瘀、软化血管、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皮肤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还具有杀菌、消炎、止痛的作用。而硫酸镁溶液,因其高渗作用能促使组织水肿消退,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但其容易形成结晶,易对皮肤产生刺激作用,影响药液的吸收而疗效慢。

疼痛护理论文:癌症病人疼痛护理论文

【关键词】肿瘤

[摘要]疼痛是造成癌症病人恐惧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时对于疼痛的恐惧胜过死亡的威胁。为减轻晚期癌症病人难以控制的疼痛而带来的生命威胁,我们选择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三阶梯药物镇痛方案和非药物镇痛心理支持护理方案,有效缓解了癌症病人的疼痛,更加重视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和人文关怀,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肿瘤;疼痛;干预;护理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杀手,而疼痛则是困扰这类病人的一大顽症和主要并发症,有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新生癌症病人1000万,其中30%~50%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而我国约51%~61.6%的癌症病人伴有疼痛。其主要表现为心慌,出汗、手足发凉,呻吟等痛苦症状,均有因疼痛伴随食欲减退、失眠不安、悲观失望、体质虚弱、消瘦及恶液质。为此,减轻癌症病人的疼痛,提高生存质量是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现就213例癌症病人的疼痛干预及临床护理论述如下。

1临床资料

癌症疼痛的病人213例,其中男性157例,女性56例,属中晚期癌症病人186例,发生不同程度疼痛129例,疼痛占癌症病人总数61%左右。

2疼痛的干预

2.1规范化的“三阶梯”给药原则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三阶梯止痛给药原则,采取早期、合理和足够干预,根据疼痛的轻、中、重的严重程度分为三级[1,2]:1级即重度疼痛,需要三阶梯药物治疗,主要给吗啡等强效阿片类药物加辅助镇痛药物,每日2次~4次;2级即中度疼痛,需用第二阶梯药物治疗,主要有弱阿片药物,如可待因、曲马多等,每日2次;3级即轻度疼痛,需采用第三阶梯药物治疗,主要有抗炎镇痛药物,如消炎痛,阿司匹林等。

2.2及时、按时用止痛药过去一直以为,对癌痛的治疗,以病人的耐受为主,尽量延长给药间隔,减少止痛药的用量,以防药物成瘾。再者有的病人则对止痛药物有误解,害怕自己服用后会产生副作用,以为随着癌症的进展疼痛会逐渐加剧,若一开始使用强效止痛药,如吗啡或芬太奴,唯恐到了晚期就没有其他的止痛药可用,因此他们往往选择:“忍无可忍”时才向医护人员求助,事实上,及时按时用止痛药更安全有效,而且所需止痛药强度和剂量也最低。临床上目前鼓励癌症病人采用控释剂型的强效镇疼药,在维持镇痛效果的同时可以避免血药浓度的大幅度波动。因此,吗啡剂量不足以产生严重副作用,产生心理依赖(成瘾)的可能性也十分罕见。

3临床护理

护士和病人的接触最频繁,通过和病人的接触,观察确定病人疼痛的性质、强度做出判断并实施护理。

3.1药物镇痛的护理药物镇痛应根据疼痛的程度循序渐进,最佳的给药时间是在疼痛发生前先用口服给药。给药时应按医嘱规定时间服用,不能等病人疼痛开始才给药,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比如非麻醉止痛剂阿司匹林,副作用可损伤胃黏膜,导致胃出血,需饭后或溶于一杯牛奶中服用。疼痛剧烈时可给吗啡等强效药物止痛。

3.2心理支持癌症病人最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疼痛,癌症疼痛的治疗过程对医护人员及患者来讲是巨大的挑战。医护人员应该充分关注病人的心理,他们最为担心的症状往往是疼痛,而最恐惧的感觉是孤独和绝望。我们首先对病人的疼痛给予同情和理解,进行心理安慰,鼓励使其从精神上摆脱恐惧感,有效的配合治疗,对癌症晚期的病人主动取得病人和家人及亲友的配合,倡导和鼓励他们参加心理关怀工作,为病人投入更多的精力,以确保病人在有限的生命里保持较高生活质量;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深得病人信赖,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忧郁和痛苦,提倡病人、家庭和医护人员一起讨论病人的心理状况并给予疏导,增强病人战胜自身疾病的信心,暗示病人如何自我调节,结合治疗和进食,以充分发挥自身最大抗癌潜能,达到止痛目的。

3.3放松止痛全身放松、引起脉搏、呼吸、血压等的变化,降低精神不安和肌肉紧张度可阻断疼痛反应。如指导病人缓慢腹式深呼吸或闭目进行深而慢的呼吸动作,能安定身心、松弛肌肉;其他做一些放松操、沐浴、体育锻炼等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3.4转移止痛使精神集中疼痛以外的刺激,如读书、听音乐、回忆过去值得留恋愉快的事情,和病人谈一些感兴趣的话题,根据病人的爱好选择书报阅读、讲故事、看电视、下棋等分散病人的注意力。病人疼痛发作时,护士可适当的在病人床边逗留,握一握病人的手,梳理一下蓬乱的头发,用热毛巾擦一下颜面,帮助更换一下体位,精神上给予安慰,以达到转移止痛的效果。

3.5避免不良刺激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限制探视、减少噪声、定时通风换气,使室温适宜,保证病人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避免与其他有情绪反应的病人或家属接触,通常会减轻病人的疼痛。

4小结

通过对213例疼痛病人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治疗的同时,随即开始疼痛干预及心理支持和护理,有效的缓解疼痛,增强镇痛药的镇痛效果,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此外,癌症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癌症治疗的综合水平。所以如何有效的止痛,提高癌症病人的生存质量,现代护理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作为一名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在技术上的提高,更需要在认识上的更新,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为癌症病人解除痛苦,这是我们的神圣责任。

疼痛护理论文:新生儿操作性疼痛护理论文

【关键词】新生儿操作性疼痛

近年的研究证实,不论是足月儿还是早产儿,出生后即具有疼痛感受能力,尽管其神经系统仍在发育之中,但对有害刺激足以产生感知、传递、回应甚至记忆[1]。现就对新生儿镇痛认识,疼痛对新生儿的影响、评估及护理干预等内容作一介绍。

1住院新生儿疼痛的来源

主要是各种致痛性操作,如足底采血、动静脉穿刺、各种注射、气管插管及吸引、留置胃管、腰穿等。此外,局部感染,手术等也可引起疼痛。而对较小的早产儿,如更换尿布、体温测量等日常操作也是疼痛刺激[2]。

国外有研究表明,新生儿长期暴露于明亮的光照中和声音水平>45分贝的环境中,与疼痛密切相关联,也是一种不良刺激[3]。

2疼痛对新生儿的影响

2.1近期不良影响

(1)明显的生理反应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率变异减少,颅内压升高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等。(2)脑血流的明显变化,引起周期性低氧血症和血压波动,可造成再灌注损伤和静脉瘀血,对于需要稳定生理状态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和危重儿,操作性疼痛所致的生物行为变化,可加重其病情,侵入性操作可使颅内压显著波动,而诱发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4]。(3)激素和代谢水平变化,表现为血浆肾素,血浆激素、儿茶酚胺、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醛固酮等水平升高,这些血浆物质水平的变化导致糖原水解、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引起血糖、乳酸、丙酮酸盐代谢物和酮体等升高,造成高代谢状态,使血糖过高或过低,免疫力下降,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失衡。(4)影响睡眠觉醒状态、食欲、母婴交流等。(5)疼痛可引起烦躁不安,反应性低下等精神性格的改变。

2.2远期不良影响

(1)痛觉改变,慢性疼痛综合征和躯体不适,并有可能导致儿童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认识行为障碍和适应能力差等问题[5]。(2)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可能因生后疼痛刺激而发生异常变化,新生儿受到强烈疼痛刺激可能形成记忆,这种不愉快的记忆可能与成年期发生神经症状或心理障碍疾病有直接关系[6]。(3)反复的疼痛刺激会改变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降低疼痛阈值,并影响将来对疼痛的行为反应[7]。

3新生儿疼痛评估

疼痛评估是控制疼痛的重要一环,对任何存在疾病状态的新生儿,都应进行常规和反复的评估,是否需要进行疼痛治疗的干预以及评价治疗的效果如何,关键均在于对疼痛的准确评估,这可能比越来越有效的镇痛药的使用所起的作用更大,具体见新生儿疼痛评分表(NeonatalInfantpainscale,NIPS)表1。表1新生儿疼痛评分表(略)

4疼痛的护理干预

环境和行为干预是最常采用的方法,单独或联合药物应用是具有低风险、简单易行的疼痛治疗的基本措施。

4.1新生儿疼痛的管理

首先制订新生儿疼痛护理常规,建立健全的新生儿疼痛评分制度;同时加强护理人员对疼痛知识的培训,使护理人员改变传统的漠视新生儿疼痛的观念;将疼痛作为除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之外的第5项生命体征;操作时动作轻柔,技术熟练,尽量减少有创操作性刺激;在进行致痛性操作时给予预防或缓解疼痛的干预措施,以减少疼痛刺激。

4.2环境的干预

噪音的控制,>60分贝的噪音可干扰新生儿的睡眠,增加心跳,导致周围血管收缩,突发的噪音可导致血氧饱和度降低、哭泣、烦躁、颅内压升高;NICU的噪音来源:电话65分贝,监视器报警55~85分贝,人员说话80分贝;而平常家庭新生儿所接触的分贝量是40分贝。因而护理人员及时处理监视器报警器,靠近新生儿降低音量,彼此提醒,做好标志,控制噪音,以保证NICU的噪音<60分贝。(1)光线来源,照光治疗:自然光线;窗户、室内照明灯;暖床照明灯等。美国儿科学会建议NICU光线明亮度足60英尺烛光(foot-candles,照度单位),特殊治疗时100英尺烛光,通过降低光源可促进睡眠,减少肢体活动,促进喂食,增加体重,并可减少视网膜病变。(2)体位治疗:保持屈曲体位和襁褓包裹,结合摇晃或睡水床等前庭刺激,可稳定生理和行为状态。(3)抚触:抚触带来的温和刺激可通过β-内啡肽的释放,迷走神经功能的改变以及5-羟色胺(5-hydroxyltryptamine,5-HT)的作用,满足新生儿情感上的需求,使其身心受到抚慰,消除孤独、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减少应激行为,从而使疼痛缓解,并促进婴儿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8]。(4)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onalsuck,NNS):NNS是指在婴儿口中放置安慰奶头,以增加其吸吮动作,但并无母乳或其他液体吸入。最初的研究显示,新生儿使用NNS后,体重增加,活动减少,心率下降,呼吸和胃肠功能改善。最近的研究发现,NNS还可以提高氧饱和度,减轻由操作引起的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并无任何不良反应[9]。NNS通过刺激口腔触觉受体提高疼痛阈值,促进5-HT的释放而产生镇痛效果。NNS和襁褓包裹比较,起效更快,但作用短暂,除去后疼痛症状迅速反弹。(5)蔗糖水或葡萄糖水:蔗糖水通过甜味刺激内源性阿片途径,产生镇痛疗效,在进行单一致痛性操作前口服12%~24%蔗糖水2ml或反复致痛性操作时予蔗糖水0.5~1.0ml持续口服,均可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病情危重的有坏死性结肠炎症状的新生儿不宜口服蔗糖水),口服蔗糖水不应超过8次/d,葡萄糖水也具有镇痛作用,但疗效不及蔗糖水。(6)选择适宜的时机及操作技术:如避免在新生儿睡眠状态下采血和进行操作;静脉采血较脚后跟穿刺疼痛症状明显减轻[10];对于需要频繁采集血标本或静脉用药的新生儿可考虑放置中心静脉插管(PICC)以减少反复的穿刺和针刺疼痛。

疼痛护理论文:晚期胰腺癌疼痛的护理进展

晚期胰腺癌疼痛的护理进展

【关键词】 晚期胰腺癌;疼痛;护理

【摘要】 疼痛是晚期胰腺癌患者常见而严重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回顾了胰腺癌疼痛的基础以及相关的疼痛评估方法,归纳了目前处理晚期胰腺癌患者疼痛的主要方法和关键,包括药物镇痛、缓解抑郁情绪、合理使用音乐以及提供相应的指导等,并指出药物镇痛的相关护理要点,为临床工作提供了一些信息。

【关键词】 晚期胰腺癌;疼痛;护理

胰腺癌具有恶性程度极高、危害性极大、患者生存时间极短等特点,其5年生存率低于5%[1]。胰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常并发癌性疼痛,发生率达73%,中晚期高达90%[2]。胰腺癌一旦出现疼痛,患者常处于中晚期,失去早期手术最佳时期,而中晚期顽固性疼痛严重影响绝大多数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甚至导致患者拒绝治疗或自杀心理倾向发生。控制疼痛能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因此,选择有效的镇痛方法,成为胰腺癌姑息治疗和护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目前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疼痛控制与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胰腺癌疼痛的基础

胰腺癌的侵袭、转移能力强,特别是神经浸润显著高于其他肿瘤,目前研究多认为疼痛发生主要与胰腺癌的嗜神经特性有关。胰腺癌所致的疼痛主要原因有:(1)胰腺癌对周围神经的直接浸润;(2)胰腺周围神经炎症或纤维化;(3)胰腺的肿物或炎症致包膜张力增加,刺激感觉神经纤维;(4)胰头肿块或炎症致胰管内压力增高。有40%~80% 晚期胰腺癌患者以腹痛为第一症状,几乎所有患者在临终前均有难以缓解的腹痛而备受折磨[3],止痛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症状,而且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4] 。因此,镇痛成为当前中晚期胰腺癌癌痛患者首要且至关重要的任务。

2 胰腺癌疼痛的评估

对患者疼痛强度的评估应以患者的主诉为依据。临床常用的疼痛分级法有4种:(1)0~10数字疼痛量表法(nrs);(2)0~5描述疼痛量(vrs);(3)长海痛尺;(4)目测模拟法(vs.s、画线法)。国际上多用数字疼痛量表法,即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数字,1~3代表轻度,4~6代表中度,7~10代表重度。赵继军[5]选择当时国内接受程度最高的数字疼痛量表对护士进行培训后再临床应用,但因时常遇到患者难以根据自己的疼痛状况,在痛尺上找到相应的分值,致使疼痛评估在临床上遇到障碍。 长海痛尺解决了单用0~10痛尺评估时的困难和随意性过大这一突出问题,解决了单用0~5痛尺评估时的精度不够的问题,长海痛尺经过临床的实践证明得到了国内外专家认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使用时,应先向患者说明评估的方法,然后协助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完成评估,并准确记录。再者,为了更好地了解患者治疗护理的效果和疼痛的转归,应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动态的评估,在日常护理过程也应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应不断评估病情和疼痛程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期取得较好镇痛效果及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由于情绪改变会加重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体验[6] ,因此,当发现患者心理状态波动幅度较大时,应在记录单中注明。

3 控制胰腺癌疼痛的护理措施

3.1 遵医嘱合理使用镇痛药 胰腺癌疼痛持续剧烈,患者不能平躺入睡,经常呈屈曲卧位,这种持续疼痛可使痛阈降低,加大了止痛难度,也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所以必须根据医嘱正确掌握药物的种类、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遵循who推荐的“三步阶梯方案”,按时、尽量无创、足量给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在正确评估疼痛分级的基础上,严格遵循该方案的基本原则予以实施,可使90%的癌症疼痛得以控制[7]。护士在用药或指导患者用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3.1.1 掌握用药时机和间隔时间 疼痛一出现既要开始服药,不要等到疼痛难忍时再用药,以免影响疗效和生活质量,也不要在服药1h内出现疼痛未缓解再次服用第二粒,以免剂量过大,导致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此外,应了解用药间隔时间,合理重复用药。在止痛药物中,药效持续时间4~6h的有吲哚美辛片、布洛芬、泰勒宁去痛片等,而药效持续时间12h以上的有芬必得胶囊、美施康定片、芬太尼贴剂等。

3.1.2 酌情采用不同的给药途径 病人因病情或治疗产生严重恶心、呕吐或吞咽困难时,可使用肛门栓剂,严重的疼痛还可以选用针剂,经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部分患者止痛效果不佳,会出现麻醉药依赖性及耐药性,应采取其他止痛方法,如介入治疗、神经节阻滞手术、高能聚焦超声治疗等。

3.1.3 注意用药个体化 由于胰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经济及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影响,对疼痛感受差异较大,所以没有统一的用量标准,医生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掌握,无极量限制,以癌症患者个人对疼痛的感受为依据。护士应分析患者的反应和家属提供的患者成瘾史的资料,正确分析是否用药足量或是否成瘾,注意用药个体化。

3.1.4 正确评估是否成瘾 在临床实践中,成瘾仍是医护人员、患者最为担心的问题,也是有效药物止痛的主要障碍。但国外研究证明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成瘾者实属罕见,发生率<1/10000[8]。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医用吗啡的消耗量作为癌症疼痛治疗的标尺,大力提倡使用吗啡长效口服制剂作为控制癌痛的首选药[9],以吗啡的消耗量作为评定一个国家改善癌症疼痛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护理人员要学会区分麻醉止痛药成瘾性、依赖性、耐药性的差别,不要将患者因疼痛加剧而缩短用药时间或加大药物用量当作成瘾。正确评价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误导。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眩晕口干、便秘等,可对症处理,除非患者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或低血压,一般很少出现呼吸抑制或低血压休克。有学者对阿片类药物成瘾者滥用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这些成瘾者使用阿片类镇痛药都不是用于医疗目的,而且采用注射的方式给药,其目的是使血药浓度瞬间达到峰值,以产生欣快感[10]。对于癌痛患者还应注意因药量不够形成“假性成瘾”。有报道1例患者在使用阿片类治疗癌痛过程中特别渴求用药,疑似成瘾,经过重新剂量滴定,加大用药剂量,合用辅助药物后,疼痛得到控制,患者对药物的渴求现象消失[11]。

3.2 缓解抑郁情绪 研究发现癌痛患者的抑郁症状明显高于不伴有癌痛患者,而疼痛的心理效应又可影响冲动的传递过程、疼痛反应、镇痛效应以及疼痛的原发因素,显著加重疼痛程度和干扰药物、手术或放疗的镇痛疗效[12] 。胰腺癌患者的抑郁伴发率高达98%,显著高于其他消化道肿瘤[13] 。此外,处于抑郁状态的患者对基础病的治疗常不能很好地配合,还可引起患者厌生的情绪[14,15] 。因此,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是控制疼痛的基础之一。护士应根据医嘱合理使用抗抑郁药物,并通过加强教育,增加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除药物外,心理干预也是缓解抑郁情绪的重要手段。有研究表明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治疗和松弛疗法治疗,帮助患者恰当评价自身疾病,可达到改善抑郁状况、促进康复的目的;该研究发现患者在干预后抑郁状态、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总体生活质量等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改善[16]。但心理干预的效果产生需要一定的过程。胰腺癌生存期短,在整个过程中,护士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应具有高度的同情心,了解患者心理活动及实际病情,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同情、关心患者。再则,护士需要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从中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分析疼痛原因,并以同情、安慰、鼓励的语言和举止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其疼痛的阈值。对于具有明显精神不安、焦虑、沮丧、愤怒等不良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还可与患者及其家属一起探究原因,耐心劝解、及时疏导,使之掌握自控能力。必要时请心理医生治疗。

3.3 使用合适的音乐疗法 癌症疼痛的非传统护理措施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逐步渗透到疼痛护理的工作中,大部分患者主动接受一些非传统疼痛护理措施,其中,音乐疗法与常规的止痛方法联合使用,可增强常规方法的止痛效果[17]。因为音乐能使个体身体放松,心情得到平静和安慰,从而提高患者自身对疼痛控制的能力。音乐的镇痛作用是由于大脑皮质上的听觉中枢与痛觉中枢位置相邻,音乐刺激造成大脑听觉中枢兴奋,从而有效抑制相邻的痛觉中枢,降低疼痛;同时音乐还可以使血液中的内啡肽含量增加,加强镇痛作用[18]。 此外,音乐疗法能很好地减轻机体自主神经系统和躯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应激反应,使心率、血压下降,提高痛阈[19]。home-thompson a等[20]研究证明音乐疗法可降低临终病人的焦虑、疼痛、疲劳和困倦。但选择音乐疗法时护士应注意:(1)了解患者的背景资料,根据患者自身特点选择适合患者和符合治疗目的的音乐作品,也可根据患者个人喜好自行选择。(2)尽量选择一个安静和光线柔和的环境,为大脑皮层的放松提供更好的环境条件。(3)放音乐时声音应由小逐渐增强,音量恰到好处,时间不宜过长[21]。

3.4 提供指导和信息支持 赵继军[22]认为指导患者进行疼痛的自我管理是保证疼痛控制有效性的关键之一,尤其是采用自控镇痛者。对于自控镇痛者,护士必须向患者及家属讲授有关疼痛评估、给药时机、仪器操作方法、药物止痛作用特点、副作用评价等方面的知识,使其能完全掌握并正确应用。陆宇晗等[23]调查发现癌症疼痛患者及家属对疼痛治疗的顾虑普遍存在,并且家属对疼痛治疗的顾虑常会对患者产生明显影响,因此,护士应重视胰腺癌家属在疼痛治疗中的作用,应将疼痛教育从“以病人为中心”扩展到“以家庭为中心”,以提高患者正确合理应用疼痛控制措施的依从性,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4 小结

胰腺癌疼痛是一种生理的、病理的、心理的复杂体验,正确的评估疼痛,及时有效、合理地用药可以控制疼痛,同时非药物性干预控制疼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护理人员要从心理、生理上给病人以支持、护理、指导及出院健康宣教,使癌症患者获得体贴和细心的照顾,从而帮助患者解决问题,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疼痛护理论文:盐酸曲马多治疗血液病疼痛患者的护理

【关键词】 盐酸曲马多;血液病疼痛;护理

四肢关节痛或骨痛为血液病患者常见的症状,主要是由于癌细胞浸润所致。持续性的中、重度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科2006年1月—2007年10月始应用盐酸曲马多治疗血液病疼痛患者12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收集病例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42~72岁,有多发性骨髓瘤4例,急性白血病5例,恶性淋巴瘤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此例主要是由于血肿发炎所致的疼痛)。12例患者均为重度疼痛,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与睡眠,必须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均排除了伴有明显心、肺、肝、肾功能障碍及有智力障碍自身判断疼痛强度有困难者。

2 治疗方法

盐酸曲马多50mg,每晚睡前口服1次,连用不得超过1周。针对患者不同情况,选择合理的辅助用药,如睡眠极差,加用安定药。白天仍有疼痛者,加用颅痛定60mg肌注。

3 结果

12例患者中,疼痛完全缓解8例,占66.7%,部分缓解4例,占33.3%,止痛后患者的睡眠时间每晚为5~7h,食欲明显好转,精神态度稳定,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4 讨论

盐酸曲马多(tramadol)化学名为(±)-e-2-[(二甲氨基)甲基]-1-(3-甲氨基苯基)环己醇盐酸盐,是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的弱激动药,非麻醉性中枢镇痛药。可通过作用于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单胺类神经递质缓解疼痛,两者起互补和协同作用。此药具有镇痛作用强、持续时间长、毒副作用小、药物依赖性低、滥用潜力小的特点[1]。临床上可用于缓解各种急、慢性中度至次重度疼痛,为who推荐的控制癌痛的二阶梯药物,采用该药能使大部分患者的疼痛得到缓解,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5 护理

5.1 心理护理 多关心体贴患者,对于易受暗示的患者,暗示他们药物止痛可达理想的效果,并给予适当的保证,使他们确立能达到药物止痛的信心。对于文化素质较高的患者,给予正面指导,使其保持乐观情绪,有效地配合治疗。

5.2 正确对待患者的疼痛,积极进行止痛 在对患者的态度上,要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树立疼痛是可以战胜的信念,对患者进行认真疼痛评估,合理制订止痛方案,把解除患者的痛苦看作医务人员的天职,配合医师及时处理某些伴发症状。如患者,男,72岁,因右下肢臀部肿胀,皮下硬结而入院,查外周血小板为0×109/l,经骨髓穿刺确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主诉右臀部、髋关节、右下肢疼痛难忍,活动受限,每晚睡眠不足2h,精神极差。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对患者疼痛认真评估后积极给予药物止痛,采用盐酸曲马多50mg每晚口服,配合静脉输入新鲜血小板悬液,止血、消炎、化疗、营养支持等处理,第6天患者疼痛完全缓解,食量增加,每晚睡眠时间可达5h。

5.3 密切观察止痛效果及不良反应[2] 应用药物后密切观察药物疗效,达不到止痛效果时及时更换药物种类,同时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并给予及时处理。盐酸曲马多用后偶可出现恶心、出汗、口干、眩晕和口麻,亦可出现头痛、干呕、呕吐、便秘、胃肠道刺激症状(胃部压力、胃胀)和皮肤瘙痒、皮疹等,极少数病例出现惊厥和精神症状,其强度和性质取决于患者的人格和用药持续时间。所以在日常治疗护理中,注意倾听病人主诉,关心体贴病人,并配合化疗、消炎等处理,疼痛缓解后及时停药,以减少药物副反应。

5.4 教会患者使用非药物措施缓解疼痛 如尽量避免噪音和减少活动,夜间避免强光刺激,使用地灯,保证患者的休息和睡眠;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睡硬板床,采取舒适体位,患肢和关节置于生理功能位置;白天多与病人交谈或看电视、收听广播、音乐等,转移病人对疼痛的注意力;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可陪伴到花园散步等

疼痛护理论文:护理活动在术后疼痛控制中的作用、存在问题及建议探讨

【关键词】 护理活动 术后疼痛 疼痛控制

综述了在疼痛控制中护理活动的概念、分类;护理活动的内涵;护理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期为疼痛护理管理提供好的参考依据。

疼痛是手术后病人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医学的进步,使病人在所有的手术过程中都不知不觉渡过,但几乎所有的病人术后都会经历疼痛。术后疼痛若得不到有效缓解,会延迟手术后损伤组织的愈合、改变免疫功能并增加患者心理压力,进而导致患者焦虑、恐惧、整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逐渐衰弱及增加健康照护成本,更会导致合并症的发生,甚至引起死亡率的增加。如何缓解病人的疼痛,在镇痛过程中又存在哪些问题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疼痛控制是设法减轻和消除病人的疼痛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目前,疼痛控制的方法迅速发展。在术后疼痛控制中,护士实施的护理活动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护理活动是解决护理问题的具体方法,对于术后镇痛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仍有50-75%的病人在术后承受着中度到重度的疼痛,分析术后疼痛控制效果令人不满意的原因表明,护士的护理活动是影响疼痛控制效果的重要因素。可见护理活动对于疼痛控制至关重要,同时又存在诸多问题。

1.护理活动的概念与分类

1.1 护理活动的概念

护理活动易与护理措施混淆使用。根据国际护理实践分类结构,护理措施是指以解决病人潜在的或现存的健康问题为目的的一系列护理活动,又被称为护理干预[1]。可见,护理措施可由一个或多个护理活动组成。术后疼痛控制中的护理活动特指护士为解决病人的术后镇痛而采取的具体方法。

1.2护理活动的分类

美国卫生保健政策与研究署的术后疼痛护理指南将护理活动分为评估与干预两方面,内容包括评估工具的使用、评估要点与步骤、评估的频率、药物及非药物止痛措施、病人的教育等;美国护理措施分类体系认为与疼痛控制有关的护理活动涉及疼痛评估、药物及非药物止痛、治疗性交流、患者及家属的教育、活动管理、排泄管理和合作/组织活动等8个方面的内容;中国赵继军在其主编的《疼痛护理学》中认为护士在疼痛控制中主要发挥评估疼痛、落实止痛措施、与其他专业人员和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教育等四个方面的作用[2]。

综合分析以上内容,将术后疼痛控制中的护理活动内涵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疼痛评估,药物镇痛,非药物镇痛,治疗性沟通与宣教。

2 .术后疼痛控制中的护理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1 疼痛评估

疼痛评估指使用可靠有效的评估工具对病人的疼痛做出定量或定性的估计。病人的主诉是疼痛评估的金标准。疼痛评估是决定术后镇痛效果的第一环节。但许多研究报道,护士的疼痛评估活动存在很多不足。

2.1.1评估不及时,记录不全面

客观、全面地评估和记录疼痛对于镇痛效果至关重要。然而,很多研究表明护士对疼痛的评估存在着不及时、记录不全面的的情况。

krenziscbe等[3]调查显示:疼痛评估工具虽较为普遍,但评估活动不是作为常规化,而是在“必要时”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的记录没有连续性,大部分记录都是给药后的效果,而忽视给药前的评估情;病人的疼痛部位、伴随症状和缓解时间在护理记录上很难找到。

张礼清[4]的研究表明.,很多医院疼痛评估没有成为护理工作常规,只在病人提出疼痛难忍或要求镇痛时才给予处理;在护理记录中,26%的病人术后次日到第三天都没记录疼痛问题。

2.1.2 评估工具使用欠准确,评估知识缺乏或不足

正确使用评估工具是准确评估疼痛的基础,而评估知识是正确使用评估工具的基础。然而国内外诸多研究显示,护士存在着疼痛评估使用欠准确及评估知识缺乏或不足的情况。

al-hassan等[5] 观察护士对11例疼痛病例的评估的过程,9例病人被直接询问是否有疼痛,2例病人使用视觉疼痛量表进行评估;张礼清[4]的研究表明,很多医院的部分护士缺乏使用评估工具评估疼痛会更准确的意识,认为那样做只会增加工作量,还有护士甚至不知道疼痛还可以像其他生命体征一样量化评估;冯金娥[6]报道在被记录的病人中有20%被记录为中到重度疼痛,但核实病人后发现40%病人的疼痛程度是中到重度;李金霞[7] 报道,由于对疼痛评估的不重视,很多医院未将正确的疼痛评估技能作为护士日常培训的一部分;李漓[8]调查的173例病人均未使用过疼痛评估工具,且该医院的大多数护士仍不会正确使用疼痛评估工具。

由以上问题可见,为保证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建议医院管理者将正确的疼痛评估知识和评估技能作为护士日常培训的一部分。

2.2 药物镇痛

药物镇痛是术后疼痛控制中护理活动的主体部分[2],是目前最有效的减轻疼痛的方法。护士的职责除了按时执行医嘱外,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何时实施prn(备用)医嘱、监测病情变化、观察药物使用后的效果和药物副作用。可见,药物镇痛在术后疼痛控制的护理活动占非常重要的地位[2]。但很多研究报道,在药物镇痛中,护士的护理活动存在着诸多问题。

2.2.1 给药不准确、不及时

护士在药物镇痛中的活动主要是准确及时给予止疼药物、密切监测病情和观察药物副反应。然而,术后镇痛过程中,给药不及时、不准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titler等[9]对709份老年骨折病人的住院病历进行核查发现,给药量远远低于每日最大推荐量,50%以上的护士报告有时避免使用盐酸哌替啶;秦洁等[10]对253名烧伤科护士进行调查显示,当病人的疼痛程度大于5(使用0-10痛尺),有28.7%的护士能及时按要求为病人采取相应的镇痛措施,18.7%的护士没有为病人采取任何镇痛措施;史素娥[11]的调查显示,其研究对象100%的止痛医嘱的实施是在病人要求止痛时才给药,且52.5%的病人在给予一次止痛药后,仍有止痛要求,但都被医护人员劝阻。

2.2.2 给药途径不合理

合理、正确的给药途径对于药效的发挥至关重要。然而,在术后镇痛中,仍然存在着给药途径不合理的现象。

krenziscbe[3]等对220名麻醉护士的调查报道,护士常用的止痛要给药途径包括肌肉注射、口服、直肠给药和静脉途径给药4种,但最多的是静脉注射给药,其次那个是口服给药。另有8名护士报告在给予阿片类药物时只采用静脉途径。

以上研究提示:需加强护士在术后镇痛中严格遵医嘱执行药物镇痛及严密观测用药后疗效和副反应的意识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以保证患者术后疼痛得到及时、有效缓解。

2.3非药物镇痛

非药物止痛方法作为药物止痛的补充,临床上可以的单独使用或联合药物使用。护士在非药物镇痛措施中有着更大的自主性。由于非药物镇痛措施是非侵入性操作,有病人易于接受、简单易行、且不受医嘱限制的特点,因此护士可在自己权责范围内独立实施,且实施后效果明显。然而许多研究证实护士并未充分发挥非药物镇痛方法的作用,亦普遍存在一定问题。

2.3.1 进行非药物镇痛活动频率低

护士对非药物镇痛措施有独立实施的权利,然而许多非药物镇痛方法不常被使用。护士有决定权实施的活动频率低,表明护士在实施疼痛控制护理活动对对医嘱的依赖。

pellino等[12]的研究发现,遵医嘱实施的护理活动频率高于护士独立实施的护理活动;carr[13]对美国223所医院进行基线调查显示,有些非药物镇痛方法如放松技术、诱导想象、催眠、经皮点刺激治疗等方法被不到5%的护士使用过。

2.3.2 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的护理活动实施频率低

护士在选择非药物止痛措施时,更偏向选择简单易操作,专业技术少的护理活动。

何红姑等[14]的调查显示,护士常用的物理方法和情感支持方法有改变体位、安慰及创造舒适环境,然而却极少使用按摩和温度调节,护理人员实施专业性护理活动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训练、学习,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智慧的护士才能担任,导致专业性护理活动在国内运用范围较窄。

由以上可知,护士应积极参与病人的疼痛控制,更多地发挥独立职能,并需加强疼痛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2.4 治疗性沟通与宣教

护士负责教育病人及家属如何应用疼痛评估工具、如何表达疼痛、药物止痛作用及副作用等方面的内容,起到了让那些不愿报告疼痛、害怕成瘾、担心出现难以治疗的副作用的病人解除疑虑和担忧,保证疼痛治疗有效性的作用。然而,疼痛控制方面,护士对于治疗性沟通与宣教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2.4.1 护患沟通不足、宣教材料缺乏

疼痛时是病人身心最脆弱的时候,40.2% 的病人特别是老年人希望护士能够陪伴在身边,多提供信息。然而,在术后镇痛护理活动中,护患存在着沟通欠缺、宣教材料缺乏的现象。

carr[13]等就住院期间的疼痛经历为题访谈病人时发现,仅50%的病人能回忆起护士曾与其讨论过疼痛;krenzischek[3]等调查发现,50%的护士报告科室没有标准化的宣教材料,对病人的教育仅靠护士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冯金娥报道,因为护士对疼痛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讲解太模糊,病人未正确理解评估方法,尽管住宿疼痛评估3分,而行为却表现为疼痛剧烈,如出汗、肌肉僵直、深呼吸等3分以上的中至重度疼痛。

2.4.2 疼痛知识不足、提供专业知识不深入

护士充足扎实的疼痛知识对于护士与病人的沟通至关重要。然而,却普遍存在着疼痛知识不足、提供专业知识不深入的问题。

汪琪[15]报道,某医院75%的护士不知道如何与病人交流疼痛,特别是低年资护士,只有在病人提出疼痛或要求镇痛时才被动地知道病人存在疼痛,使一部分病人疼痛得不到及时缓解,部分护士的相关疼痛知识更新较慢,仍停留在传统的知识层面,在对病人进行宣教时已无法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因此,需加强护士对及时有效的与病人沟通、交流对于术后镇痛的意义的认识,且护士应主动参加各种疼痛新知识、新理论的讲座、培训等,为更好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和宣教活动做准备。

综上,护理活动在患者术后镇痛存在护士不使用评估工县或使用不当、给药不及时、给药量少于处方量、使用非药物镇痛方法少、对病人及家属的教育不足等护理活动实施不到位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使术后病人的疼痛得到有效缓解,提升护理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疼痛护理论文:外科常见几种疼痛的护理探讨

【关键词】 外科 疼痛 护理

一、临床资料

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386例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3例.对照组常规普外科术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下列护理:对护理人员的疼痛护理专项培训教育、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及减轻疼痛技巧指导、按时给药止痛。

二、对下列疼痛给与相应的护理指导

1.不论是化学和物理刺激,严重时可引起组织破坏,受损组织中的神经末梢直接受到外界刺激,使病人感觉疼痛,同时受损组织释放出的组织胺、缓激肽、5-羟色胺等化学物质也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痛觉。由于外伤的性质不同,病人痛觉也各异,烧伤病人往往有灼痛感;软组织打击伤引起的血肿压迫神经末梢可产生钝痛感和局部压痛;骨折部位因骨折断端的移位和摩擦刺激骨膜上的神经末梢,可产生剧烈的割裂样疼痛等。外伤引起的疼痛往往有外伤史,局部皮肤上还有红、肿甚至破损等表现。

伤口疼痛的程度可因伤口种类、部位、范围和损伤程度有不同的痛觉,尤其是活动时疼痛更为加剧。怀疑有内脏器官损伤时,处理疼痛的同时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以免延误病情。肢体创伤有骨折的病人应立即用夹板制动,减少肢体活动,减轻骨折断端摩擦引起的疼痛。外伤后可因组织出血或创伤组织肿胀压迫神经末梢产生疼痛,应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以利淋巴及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引起的疼痛。异物刺入皮肤引起的疼痛,拔除异物后可立即止痛,据伤情给于消炎止痛药。外伤病人翻身时要注意保护患肢和伤口。以免因翻身动作不协调而引起疼痛,局部按摩可减轻骨隆突处受压产生的疼痛。

2空腔器官绞痛 空腔脏器管腔发生阻塞时,机体为排除阻塞加强脏器蠕动.敛腔内压力增高产生绞痛。如输尿管结石时的肾绞痛,胆石症发作时的胆绞痛,肠粘连梗阻发作时的肠绞痛等。这类绞痛发作时常呈阵发性,每当一个蠕动波发生时,病人即有剧痛,身体蜷曲,冷汗淋漓,辗转不得安宁。蠕动停止时,疼痛可完全缓解。绞痛除阵发性特点外,疼痛还反射到身体表面。如肾绞痛时,病人感觉从腰向下,沿腹肌外缘向外阴部有放射性疼痛,胆绞痛和肠绞痛也分别在腹部表面有疼痛的反射区,绞痛发作时重压痛区可使疼痛减轻。

对绞痛病人必须先作出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然后适当用解痉药减轻疼痛。在治疗期间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安置患者卧床休息,为患者提供良好、舒适的环境,避免人员吵杂。做好心理护理,缓解病人紧张情绪。嘱病人禁食、禁水,必要时做好术前准备。

3晚期癌肿疼痛 晚期癌肿产生持续性剧痛的原因有:癌肿侵犯器官包膜或壁层腹膜;癌肿晚期发生胸、腰椎、骨盆转移,因骨质破坏或压迫神经产生剧痛。因此,剧痛往往是晚期癌肿的表现。这种疼痛呈持续性,病人不能耐受,需用镇痛和麻醉药品止痛。

护士必须掌握who三阶梯癌痛药物的知识,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药物的副作用等,并向患者及家属进行指导。根据药物性质选用不同的给药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效果。用鸦片类药物期间要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如便秘、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尿潴留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心理护理。

4心理或神经因素疼痛 同样性质和程度的创伤或疾病在不同病人身上反映的强弱表现各不相同,疼痛阈值因人而异。儿童阈值明显低于成人,即使在同一人身上也会因时而异。这是因为大脑皮层对疼痛的反应还受病人心理状态的影响。优美的环境,有趣的活动可以提高痛阈。疲倦、紧张、焦虑则降低痛阈,增加疼痛的感觉。一般在夜间及清晨,人的生理状态处于低潮,注意力较集中,对疼痛反应增强。

疼痛的根本解决有赖于病因的治疗,但使病人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思想轻松的护理,都可提高其痛阈,增强其对疼痛的耐受力。病人常因对疾病及治疗效果的不了解,而产生恐惧,抑郁,因而加剧痛感,护士应给予必要的关心,耐心解释和对疾病的宣传。绝不可冷若冰霜,有问不答,迫使病人动怒,病情加重,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对危重病人,应操作熟练敏捷,忙而不乱,绝不可惊慌失措,以免加重病人的恐惧感,丧失信心。对因神经衰弱所致功能性疼痛,医护人员应给予慎重的体检,排除器质性病变。这类病人更需要精神心理方面的护理和必须的卫生知识指导。

5细菌感染性疼痛 皮肤伤口或体内脏器在细菌感染累及壁层胸膜或壁层腹膜时必然会有疼痛的症状。疼痛的程度与炎症感染的程度有关,随着感染的控制,疼痛也会随之消失或减轻。内脏器官受细菌感染后,常会在身体表面出现疼痛和压痛区,如阑尾炎和胆囊炎时腹部的阑尾点和胆囊点压痛区;急性腹膜炎在患侧下胸部感到剧痛,可因深呼吸和咳嗽加重;返流性食管炎病人感到胸骨后烧灼样疼痛;胃肠道穿孔引起的急性腹膜炎或急性胰腺炎的病人,腹痛常呈刀割样,使病人不能耐受,而且腹壁肌肉痉挛呈板样强直,伴有明显压痛。

细菌感染引起的疼痛常呈持续性,其疼痛程度与感染程度有关。注意生命体征及疼痛的演变,定期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汁数,合理使用抗生素,注意用药反应。对于腹腔感染病人给予半卧位减少腹壁张力,也有助于感染局限吸收。对局部感染、臀部注射后引起的局部炎症,早期用湿热敷或红外线照射可控制感染,减轻疼痛。但在诊断尚未明确之前,不可用麻醉止痛药和局部热敷以免遮掩症状和体征,延误病情。

6缺血性疼痛 组织缺血时不但得不到氧的供给,而且酸性代谢产物也不能排除,缺氧和酸性物质的积聚可引起剧烈疼痛,最典型的病例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下肢闭塞性脉管炎的病人,适当的文娱活动有助于分散注意力,减轻痛苦,尽量少用麻醉药。适当保暖,可增加血液循环,帮助缓解疼痛。指导病人避免采取导致缺血程度加重的体位,如下蹲、盘腿、抬高肢体等。

疼痛护理论文:应用镇痛泵治疗腹部术后疼痛的护理体会

作者:解彩丽 金凤霞 邵淑萍

【摘要】 目的 探讨腹部术后应用硬膜外导管连接镇痛泵治疗疼痛的护理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 总结500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应用硬膜外导管连接镇痛泵治疗疼痛的护理经验;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护理效果满意、疼痛治疗效果好,术后恢复顺利,无医疗护理风险发生;结论 腹部术后应用硬膜外导管连接镇痛泵治疗疼痛的护理安全及可靠。

【关键词】 硬膜外导管 镇痛泵 疼痛 护理

腹部手术后用镇痛泵止痛已广泛应用,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关系密切,我们总结了500例腹部手术后应用硬膜外导管连接镇痛泵的病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0例腹部手术患者,分别为甲级类手术85例、乙级类手术203例,丙级类手术202例。均为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及腰麻。

1.2 方法 病人采取硬膜外麻醉或加全麻,手术结束后将硬膜外导管连接镇痛泵,术后应用48-72h.并进行观察记录:1病人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脉搏 、血氧饱和度;2 镇痛效果 ;3 有无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及皮肤搔痒等。

2 结果

2.1 镇痛效果 采用口述描绘评分法评价镇痛效果:(四级) 无痛、轻微、中度、剧烈。口述无痛者56例,占11.20%;轻微者289例,占57.80%;中度者130例,占26.00%;剧烈者25例,占5.00%;

2.2 不良反应 与镇痛泵相关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16例;呼吸抑制8例;感觉异常,下肢麻木感11例;恶心、呕吐15例;皮肤搔痒5例;尿潴留9例。上述不良反应经停用镇痛泵及其对症处理,数小时后症状自行消失,无后遗症。

3 讨论

疼痛是一种与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或者可以用组织损伤描述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影响因素有三方面:理性因素;情感因素;生理因素。近期的研究证明:持续的术后疼痛并不是无所谓的,是有害的。1995年起the american pain society将疼痛认为是生命的五大体征之一。因此,合理有效地镇痛是腹部手术围手术期治疗的重要环节。

3.1 镇痛泵的特点 镇痛可以减少应激,减低氧耗,提高病人的免疫力及抗病能力,减轻病人的恐惧,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镇痛泵的使用可以连接周围静脉或连接硬膜外导管。镇痛泵连接硬膜外导管尤其适应于腹部手术。其最大的优点是患者根据疼痛程度自我控制给药,不仅止痛效果好,还可克服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个体差异;与传统间断肌肉注射镇痛药相比,能更有效的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镇痛迅速、高效、安全;同时患者清醒,能自己运动配合理疗和护理。

3.2 术前护理 详细了解患者既往对手术或疼痛的体验,麻醉的耐受情况,患者的其他患病情况,服用药物的情况,溃疡,血栓,对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使用,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和成瘾情况。术前对患者进行手术的了解和疼痛的期望。术前与患者进行沟通,让其对麻醉和手术进行了解,并且给患者一个恢复计划和时间,及在这个恢复过程中我们将一直为其服务,解除痛苦。最后,让患者和家属了解术后的安排及管理。

3.3 不良反应与预防

3.3.1低血压 造成术后低血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麻醉的影响、液体不足、心功能下降、术中术后长时间卧床等。低血压常发生在术后6小时内;术后应严密观察血压变化,一旦发现低血压应立即停止给予镇痛药并加快输液或用5-10mg麻黄素静注至血压恢复正常后再恢复镇痛,如通过上述处理血压仍未恢复,应寻找其它引起低血压的原因。

3.3.2呼吸抑制 术后硬膜外镇痛其间,呼吸抑制的发生与硬膜外镇痛药的应用有关。对术后镇痛病人应尽量常规采用血氧饱和度检测。呼吸抑制的治疗包括及时的呼吸支持(机械通气)和阿片类受体拮抗药纳洛酮等。本组发生的呼吸抑制经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均缓解。

3.3.3尿潴留 本组无尿潴留发生,可能与本组留置导尿有关。且解除留置导尿应在停止镇痛泵之后。

3.3.4感觉异常 本组11例病人主诉下肢麻木感,可能与阿片类镇痛药及局麻药有关,一旦出现可减少用药量及药物浓度或停用镇痛泵,数小时后麻木感可自行消失。

3.3.5恶心呕吐 使用胃复安10mg或昂丹斯琼8mg肌注可缓解。

3.3.6皮肤搔痒 当遇有皮肤搔痒的病人,应首先排除病人对镇痛药过敏的反应的可能性。如果确诊为与镇痛过程有关的皮肤搔痒,可停用镇痛泵或减量,并应用抗过敏药物。

3.3.7疼痛 及时查找原因,通常为药物剂量过少所致。本组根据镇痛效果调整药物剂量,镇痛满意率达99.6%。

3.3.8躯体及心理护理 腹部术后病人返回病房时除硬膜外麻醉常规护理外,应检查硬膜外导管是否在位,有无受压扭曲、脱出,固定是否牢固,导管内有无回血及血凝块,穿刺点有无出血及污染;连接镇痛泵的导管接头是否牢固、有无渗血;镇痛泵是否在正常运行等。向病人及家属祥细讲解镇痛泵的用法及注意事项,并牢固固定导管的各接口。术后留管镇痛其间,每日查看置管局部有无渗血并保持覆盖纱布干燥无菌等,一旦发现纱布渗血或潮湿,应给予局部消毒并更换无菌纱布。镇痛48-72小时后应停止使用镇痛泵并拔除硬膜外导管,拔出的导管应检查是否完整,一旦断裂应及时处理。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红肿,如有应每6-8小时给予换药,一般经24-72小时可完全愈合。镇痛泵作为一种新型镇痛给药法,病人对其缺乏了解,术前向病人及家属介绍镇痛泵与传统镇痛方法的区别、优点及病人如何参与镇痛泵的治疗,使病人对其有理性认识。术后因病人体质虚弱,一般先与家属简要说明镇痛泵的使用方法,待病人体力基本回复后,再向其详细讲解如何使用镇痛泵,使病人顺利康复。

疼痛护理论文:肝癌患者疼痛的护理体会

肝癌患者疼痛的护理体会

【关键词】 疼痛;肝癌;药物止痛

疼痛是中晚期癌症患者常伴有的症状,是肝癌患者的主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做好疼痛护理是肝癌治疗护理的重要内容。我科对收治的23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非药物干预及药物止疼,减轻了患者疼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中晚期肝癌患者23例,男17例,女6例;年龄49~69岁,平均年龄54岁。原发性肝癌18例,其中肝细胞肝癌16例,胆管细胞肝癌2例;转移性肝癌5例,来自胃癌2例,乳腺癌2例,直肠癌1例。全部病例均经病史、影像学检查和(或)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

1.2 方法与结果

全部病例均给予心理护理、非药物干预止疼、药物止疼及严密的病情观察等有效的干预措施减轻了患者疼痛,增强了患者治疗的信心和对疼痛的耐受性,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效果满意。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减轻心理压力,由于紧张、忧虑,对死亡的恐惧或对治疗失去信心均可加重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反过来影响患者的情绪,造成恶性循环。护士应以同情、安慰、鼓励的语言和举止,设法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痛阈值。对意志力强的患者,可以将病情告诉患者,激发患者同疾病作斗争的决心,乐观地对待病痛,用坚韧的毅力克服疼痛,提高疗效,延长生命。对意志薄弱的患者实行保护性医疗,让患者克服不良情绪和行为,以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和对疼痛的耐受性。

2.2 临床观察

(1)疼痛部位:肿瘤生长迅速,肝外包膜受到牵拉,疼痛部位相当于肿瘤部位,肿瘤侵犯横膈时,病痛可牵涉右肩。(2)疼痛性质:早期肝区胀痛,随着肿瘤增大,肝区出现明显的胀痛及钝痛,当肝肿瘤破裂时,可突然出现短暂剧烈的疼痛。(3)观察患者疼痛的伴随症状,有无恶心、呕吐。(4)生命体征的观察。(5)疼痛时是否有腹膜刺激征及疼痛的剧烈程度,一旦有剧烈腹痛及腹膜刺激征应警惕肝破裂,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2.3 非药物干预指导患者减轻疼痛的方法

(1)疼痛时尽量深呼吸,以胸式呼吸为主,以减轻腹部压力刺激。(2)取舒适卧位,患侧卧位或半卧位,可减轻腹肌紧张及减轻疼痛。(3)局部轻按摩,不可用力,否则易引起肿块破裂扩散。(4)饮食宜清淡,高蛋白、低脂肪、无刺激、易消化的食物,不宜过饱,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减轻腹胀,以免诱发疼痛。(5)注意转移注意力,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文化背景、性格爱好、音乐欣赏能力等因素选择曲目,并介绍曲目的内涵、背景,引导患者进入意境,增加疗效。还可以给患者看一些笑话、小说、漫画、听相声取乐,达到转移注意力减轻疼痛的效果。(6)保持稳定的情绪,焦虑抑郁情绪易引起疼痛加重。焦虑抑郁情绪与情绪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情绪越不稳定焦虑抑郁程度越高[1]。因此,对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在治疗护理过程中要耐心细致,注意方法,及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理解患者,取得配合,给予系统的知识指导,讲解情绪不稳定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不利于疼痛康复并加重疼痛。改变患者认知,使其保持稳定的情绪,接受治疗。(7)心理暗示止疼,主要是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暗示患者如何进行自身调节。如告知患者配合治疗就能战胜疾病,以此充分调动自身的免疫系统歼灭癌细胞的能力,达到止疼目的。(8)放松止疼,全身松弛可给人轻快感,同时肌肉松弛可以阻断疼痛反应。让患者在幽静环境中闭目进行深而慢的呼吸,使清新空气进入肺内,达到止疼目的。

2.4 药物止疼

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赖于疼痛症状的控制。对癌痛应用who推荐的三阶梯止痛原则可使70%~90%的患者达到满意的疼痛缓解,依据患者疼痛水平治疗。第一阶梯用非阿片类药物治疗,包括扑热息痛及非类固醇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无效时下一阶梯包括阿片类药,重度疼痛时首先用阿片类药物。

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便秘、镇静、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便秘是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最常见、也可能是最痛苦的不良反应,但便秘并不随使用时间的推移而减轻。用阿片类药物治疗开始时就应加强大便管理并持续治疗的全过程,如每天评估排便功能,摄入足量液体、进食膳食纤维、预防性应用缓泻剂及大便软化剂、尽可能活动等。

呼吸抑制在阿片类药物剂量适当时很少发生,因持续严重疼痛需快速增加剂量,特别是那些初次使用阿片类药物以及并发肺部感染的老年人可能发生。镇静通常在呼吸抑制前发生,因此开始用阿片类药物时护士密切监测镇静水平和呼吸状况是很关键的。当患者清醒时镇静或呼吸变浅、小于每分钟8次时应减量[2]。及时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血氧饱和度监测等。一旦发生呼吸抑制,用阿片拮抗剂纳洛酮逆转。用法是从小剂量逐渐调整用药。可将纳洛酮0.4 mg溶于1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每分钟0.5 ml缓慢静脉推注,再根据呼吸情况调整剂量,或将纳洛酮2 mg加入50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或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 ml中静脉滴注,直至患者恢复自主呼吸。

恶心呕吐可能发生,但几天后常常消退,由于老年人对许多常用止吐药如异丙嗪的抗胆碱能不良反应特别敏感,而老年人又不大可能发生恶心呕吐,因此不必常规用止吐药。

2.5 疼痛伴肝破裂出血的护理

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抽血作血型定型及交叉配血实验,建立两条静脉通道,输血、止血,并密切观察t、p、r、bp、中心静脉压、尿量、神志变化等。出血量大,做好手术止血准备。给予氧气吸入。按医嘱积极保肝治疗,严防肝性脑病。

疼痛护理论文: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将92例住院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其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对术后疼痛控制有效率及患者与家属满意度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骨折治疗中应用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 护理干预 术后疼痛 康复

护理干预又称矫正,是指干预的重点放在可观察到的外在行为和具体可描述的心理状态上,经过学习、调整或改变个体异常心理病态和躯体症状,以建立健康行为[1]。我科在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治疗中应用护理干预措施,止痛效果明显,患者及家属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3月~2009年6月在我科住院骨折术后患者92例,男58例,女34例,年龄26~48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实施干预措施。具体干预方法:①对干预组患者进行认知、评估、全面收集资料,制定适合患者的干预措施并实施。②与患者很好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术前术后健康教育,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认真的讲解,使其对术后疼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消除对疼痛的焦虑、恐惧感。③指导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并告知患者舒适体位对减轻疼痛的作用。如:四肢骨折使患肢处于功能位,用软枕抬高,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疼痛。④分散患者注意力:视觉分散法,如看电视、读报纸、小说;听觉分散法,如听音乐、听故事;触觉分散法,冷敷刀口局部皮肤,轻轻触摸、按摩患肢皮肤;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慢节律呼吸,使患者全身心放松,忘记疼痛的存在。⑤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告知其早期功能锻炼可减轻术肢肿胀、疼痛,减少并发症,消除患者术后惧怕疼痛及影响骨质愈合的心理,积极配合治疗。两组均采用必要时用止痛药:对可用可不用止痛药物的尽量不用,要向患者讲明止痛药易成瘾。药物选择则依据0~10数字评分量表,当疼痛程度≥6时,护士报告医生并使用有效止疼药物[2]。

1.3 疼痛评估标准:对疼痛的评估以患者的主诉为主。采用0~10级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估,在标尺的两端标有0~10级的数字,数字越大,表示疼痛程度越大[3]。使用时,先向患者解释:0代表无痛,10代表最严重的疼痛,最后了解患者此时疼痛在标尺的位置。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疼痛完全缓解20例,部分缓解12例,无效14例,疼痛缓解有效率为69.5%,患者及家属满意28例,不满意18例,满意度为60.9%。干预组患者疼痛完全缓解36例,部分缓解8例,无效2例,疼痛缓解有效率为95.6%,患者及家属满意45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骨折患者因术后疼痛刺激通过脊髓介质,交感神经反射可引起肌肉、血管收缩,致切口呈缺血状态,影响切口愈合;疼痛可导致机体免疫球蛋白下降,降低机体免疫力,也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另外疼痛对患者家属亦造成不良心理刺激[4]。我科运用护理干预措施对减轻骨折患者术后疼痛起到了积极作用,使疼痛护理更具计划性、目的性和有效性,使患者能主动参与疼痛管理,自觉掌握缓解疼痛的方法。经过实施护理干预,干预组取得显著效果,疼痛控制有效率达95.6%,比对照组高出26.1%;同时患者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37%。疼痛得以控制后,增强了患者治疗的信心,为患者术后创伤的恢复、心理生理状态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了者早日康复。同时也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赢得了患者的信任、肯定和尊重,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疼痛护理论文:外科术后疼痛分析及护理对策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它包括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以及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躯体运动性反应和/或内脏植物性反应),常伴随有强烈的情绪色彩。而外科术后疼痛多为较强的急性疼痛,系机体对疾病本身和手术创伤所致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尽管疼痛持续时间较短,但较剧烈,尤其是创伤大的手术,易给患者造成精神上的打击,而且还影响全身各系统的功能,可引起一些严重的并发症,特别对于伴有心、脑、肺等重要脏器病变和老、弱、婴幼儿及代谢紊乱者,直接影响康复,甚至造成医疗意外或危及生命。因此加强术后疼痛分析,积极采取科学护理对策,能有效解决术后患者的疼痛问题,保证患者的休息并促进康复。

1术后疼痛类型及原因分析

1.1术后疼痛包括:①创口痛:因手术直接波及到的部位如皮肤、肌肉、筋膜、关节、韧带、骨骼及神经等组织所致的损伤痛,表现为局限性、表浅性伤口处痛,定位准确,其疼痛程度与创伤程度密切相关。②牵拉痛:内脏手术或牵拉到内脏所致的内脏痛,一般为深在性钝痛,其疼痛强度和内脏的敏感性有关。

1.2术后疼痛影响因素:①患者因素:术后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常因人而异,且影响因素很多,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和社会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道德修养等。此外患者心理因素在疼痛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性格、过去的经历、注意力、情绪的变化、对疼痛的认识、周围环境及医务人员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及威望等均密切相关。②手术因素:术后疼痛与手术种类、手术创伤的程度和部位有关。上腹部腹腔内手术,切口一般较大,手术操作涉及范围广,加之深呼吸或咳嗽动作时均有牵涉腹肌活动。胸腔内手术,因切口较长,又撑开肋间隙或切断肋骨,创伤大,正常呼吸运动胸廓参与,因此术后疼痛程度较重。而头、颈、四肢和体表手术后一般疼痛较轻。③麻醉因素:术后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与麻醉方法、用药种类及剂量有关。局部麻醉、神经干(丛)阻滞、蛛网膜下隙阻滞、硬膜外阻滞等,一旦局麻药的药效作用消失,手术创口即刻会出现疼痛感觉,特别是用普鲁卡因最明显。利多卡因的药效消失稍慢。布比卡因是目前最长效作用的局麻药,药效可维持8h左右,术后伤口疼痛的出现较其他局麻药为晚。静脉复合麻醉或吸入性全身麻醉的术后痛情况,主要与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期间所用镇静药和止痛药的种类和剂量有关,吸入性全身麻醉术后出现疼痛的时间较静脉应用普鲁卡因、肌松剂复合全麻为晚。

2术后镇痛原则及护理对策

2.1术后镇痛原则[1]:①根据手术部位和性质,对估计术后痛较剧烈的患者,在麻醉药物作用未完全消失前,应主动预防给药。②手术后应用镇痛药物前,应观察和检查手术局部情况,以明确疼痛的发生原因。③应用镇痛药的患者,根据疼痛程度选用镇痛药物,应首先采用非麻醉性镇痛药和镇静药联合应用,尽量避免或少用麻醉性镇痛药。④应用最小有效剂量。⑤注意个体差异。⑥注意镇痛方法和药物的副作用。⑦镇痛时间一般不超过4872小时。

2.2护理对策

2.2.1术前护理:多数患者顾虑手术后的疼痛,因此应首先向患者介绍术后止痛的重要性,说明疼痛可以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使机体代谢增加,并影响休息,不利于手术后恢复。通过教育消除其紧张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护理[2]。

2.2.2术后护理:一般口服用药适用于手术后轻、中度急性疼痛的患者,但起效慢。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镇痛起效快,易于迅速产生峰作用,能起到良好的镇痛效果。静脉内注射麻醉性镇痛药时,血药浓度易于维持恒定,起效迅速。另外也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神经阻滞镇痛和椎管内注药镇痛。近年来我院使用镇痛泵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成为患者术后镇痛选用的主要方法。镇痛泵分自控硬膜外麻醉给药和自控静脉给药。前者主要以麻醉性镇痛药为主,常用药为芬太尼。后者以局麻药和麻醉性镇痛药复合应用,常用药为布比卡因加少量芬太尼。护理要点:①将镇痛泵手柄放在患者手中,告知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疼痛未减轻及时通知医师调整剂量。②穿刺部位用贴膜固定防止脱落。协助患者转换体位时应防止导管脱落或扭折,并观察有无红肿及分泌物。③芬太尼等镇痛药对患者的呼吸有明显抑制作用,应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变化,及时记录患者疼痛缓解、血压、体温、呼吸、恶心呕吐、肠蠕动等情况。

2.2.3并发症的护理:①恶心、呕吐。阿片类药物兴奋延髓中枢可致恶心、呕吐,嘱患者深呼吸,同时肌注胃复安10mg多可缓解。应注意解除患者的心理顾虑,分散其注意力,同时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保持口腔清洁。②皮肤瘙痒。 阿片类镇痛药物对一些特异性机体有致敏作用,应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加强皮肤护理。出汗多者勤擦洗、勤换衣物,防止抓伤皮肤。必要时给予抗组胺类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可自行消退。③尿潴留。芬太尼等麻醉药物可抑制膀胱括约肌的收缩功能,导致尿潴留,此时应及时给予留置导尿。镇痛泵拔除后待患者感觉能自主排尿时再拔除导尿管。注意留置导尿的护理,防止尿路感染[3]。④便秘。阿片类药物有抑制肠蠕动的不良反应,可按医嘱给予番泻叶泡服,并鼓励患者多翻身或陪护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⑤褥疮。患者术后长期卧床,皮肤长期受压,易发生褥疮,尤其老年患者更易发生。应加强术后患者的皮肤护理,定期翻身,活动肢体,避免褥疮发生。⑥其它:出现低血压、嗜睡、表情淡漠等应暂停使用镇痛药,报告麻醉医生按医嘱给予相应的处理[4]。

3体会

疼痛治疗是围手术期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分析外科术后疼痛的类型、原因,有助于采取科学地护理对策。近年来术后镇痛泵镇痛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已得到临床广泛认可。我们的使用体会也和同行报道的一致,镇痛泵在发挥较好的镇痛效果时,能缓解患者的畏惧心理,减低机体不必要的分解代谢及体能消耗,改善睡眠,提高睡眠质量,促进早期术后活动,缩短住院时间。但护师应及时发现和处置镇痛泵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更好地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的康复。

疼痛护理论文:护理干预腹部手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胃肠道择期手术患者80例随即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术后疼痛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有效的评估疼痛、完善健康教育、加强心理支持、提供舒适的治疗休息环境、合理应用止痛药物等)。并采用vsa评分法,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评估。结果 干预组较对照组对术后疼痛的反应轻且耐受性好,护理服务满意度高。结论 对术后病人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地减轻病人的疼痛程度. 提高患者舒适度,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 手术 疼痛 护理干预

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持续疼痛能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变化,与疾病的转轨有着非常密切关系。术后疼痛往往发生在麻醉清醒后,一般持续24-72小时,患者感到不适,会焦虑不安,影响休息和睡眠。疼痛若控制不佳,可导致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不利于术后康复。鉴于疼痛对患者造成的多方面危害,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5生命体征。解除术后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护理人员需加强对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以有效的缓解术后疼痛,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月选择胃肠道择期手术患者80例,其中胃癌根治术16例,胃十二指肠手术17例,肠梗阻手术21例,结肠癌手术12例,直肠癌手术6例。随即分两组,对照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6岁;干预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8岁。对照组常规术后疼痛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有效的评估疼痛、完善健康教育、加强心理支持、提供舒适的治疗休息环境、合理应用止痛药物等)。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程度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的方法

1.2.1术前教育认知干预:加强健康宣教,护士以解剖学、生理学医学知识为基础,对每位手术患者在手术前一天进行相应教育,让患者了解有关手术方面的情况,如麻醉方式、手术医师、手术前的准备、手术的方法、术后疼痛产生的原因、时间、程度以及止痛措施。使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术后疼痛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对术后镇痛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吸烟的患者要劝其戒烟,防止术后因痰多咳嗽而加重疼痛。

1.2.2心理干预 患者的负性心理,可加重术后疼痛[1],因此,加强与患者沟通,做好安慰及解释工作,生活上关心、照顾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不同心理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术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患者对术后疼痛有控制感;术后及时止痛,以消除患者对疼痛的恐惧、焦虑和无助感,提高术后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

1.2.3术前胃肠道准备的护理干预 术前充分的胃肠道准备,也是减轻胃肠道术后疼痛的重要环节。术前3日,要口服抗生素抑制肠道细菌;术前1d~2d根据医嘱服缓泻剂,排空肠腔内积粪。术前1日嘱患者进食全流食,术前12h禁食,6h禁饮。术前晚和术日晨用2%温肥皂水给患者清洁灌肠,直到排清水无粪渣为止。术晨给患者下胃管和留置导尿管。以上均为减少手术并发症和术后疼痛的重要措施。

1.2.4疼痛的干预

1.2.4.1术后体位的干预 术后病情稳定后,可取半卧位,减少切口的张力,改善呼吸循环,促进局部血供,减轻疼痛。任何卧位都要使病人感到舒适,舒适体位可有效地减轻患者的不适。

1.2.4.2创造减轻疼痛的环境 保持病房环境安静,严格控制探访人数和时间。注意调整病房的湿度、温度,防止光线直射患者脸部。

1.2.4.3音乐疗法。根据患者的喜好选择适当的音乐,使患者心情放松,可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轻患者的疼痛感[2]。

1.2.4.4触摸。这是人际沟通时最亲密的动作,是非语言交流的特殊表现形式[1],如与患者交流时可适时抚摸患者的手或头。

1.2.4.5按摩疗法。对皮肤和皮下组织施以不同程度的按压,以松弛肌肉改善循环。通过按摩疗法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循环加快,促进致痛物质的吸收,提高局部组痛阈。指导患者全身循序渐进放松,平静呼吸,解除躯体和全身肌肉紧张。

1.2.4.6协助家属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能帮助患者保持心情愉快,提高痛阈值 [3]。

1.2.4.7药物干预 患者有疼痛反应时要及时处理,不能让患者忍受疼痛,以免引起血压和心率的异常波动。术患者术后切口疼痛多在麻醉作用消失后,感觉开始恢复,切口疼痛逐渐加剧,尤以手术当天下午和晚间疼痛最剧烈,次日减轻[3]。当患者主诉疼痛时,护士要针对患者手术情况作相应解释并细心检查,排除加剧切口疼痛的其他原因,及时通知医生做好处理。遵医嘱及时给予止痛药物,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觉。

1.3评估方法

采用的评估方法是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测定疼痛,把疼痛强度用0~10级数字表示,并将其制成一个10cm的线形标尺。0为无痛,1~3cm为轻度疼痛,可耐受;4~6cm为中度疼痛,如跳痛、压痛等;7~10cm为重度疼痛,妨碍正常活动。并以0~4级评分, 评分高,疼痛明显。向病人说明评估尺的用途及用法,告诉病人准确评估自己的疼痛是帮助医务人员了解其疼痛的程度,并采取相应措施以消除或减轻疼痛,在术后由护士询问和记录每位病人的疼痛程度、分别在术后12、24、72小时评估记录疼痛的程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疼痛情况比较( 例%)

2.2病人满意度评估(例/%)?

3 讨论

疼痛不是单纯的生理现象,而是心理、生理、社会环境和文化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独特主观感受。胃肠道手术腹部切口较长,张力大,距离横膈近,持续的呼吸运动可引起伤口疼痛,尤其是翻身、深呼吸、咳嗽时,伤口疼痛加剧,患者因此而出现恐惧,害怕翻身和深呼吸,所以选择正确的体位可减轻切口张力,调节呼吸运动而减轻疼痛。护士为患者翻身时动作要轻柔,并要让患者了解翻身及深呼吸的重要性,同时解释引起疼痛的原因,疼痛持续时间及消失时间,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强治疗信心,并要求家属积极参与,给患者以心理上的支持,心理疏导及自我情绪调节是护士根据患者的心理反应与情绪加强引导,让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围术期维持心理平衡。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减轻对疼痛的敏感性。音乐疗法和放松技巧,能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同时改善患者的心境,提高对疼痛的应激性。优美的旋律可以刺激脑垂体释放内啡肽而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并可调节神经系统,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疼痛护理论文:晚期肿瘤患者的疼痛护理

【摘要】方法:对医院收治的56例晚期肿瘤患者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进行有效的止痛,记录患者对护理措施前后疼痛感觉做出的评价。结果:在采取了相关的控制措施后,晚期肿瘤患者的疼痛症状有了很大的改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结论:做好医护人员的理论、技能、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对缓解患者疼痛有很明显的作用。

【关键词】晚期肿瘤;疼痛护理;生活质量

1引言

当前社会中,恶性肿瘤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健康,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重大疾病之一。很多晚期的肿瘤患者都会知道自己所剩时间不多,同时疾病本身也带来很大的肉体折磨,因而在医院的治疗过程中会承受非常大的痛苦。这个时候患者需要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关怀。医护人员实行人性化的护理工作,能够极大的满足患者需求,创造和谐、安详的治疗环境,进而提高患者生活的质量。这个效果对处于生命最后时期的患者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将我院收治的56例晚期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做出如下报告。

2临床资料

2.1患者资料: 在治疗的56例晚期肿瘤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9例,女性27例,年龄处于30岁到79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42岁。患有原发性肝癌的患者为13例,胃癌患者4例,食道癌患者5例,结肠癌患者5例,直肠癌患者3例,乳腺癌患者9例,胰腺癌患者6例,淋巴癌患者7例,肺癌患者4例。以上病例均经过严格的细胞学诊断确认。

2.2疼痛的评估: 对疼痛的评估采用自测法,即是将疼痛的等级分为0到10级。0级为没有任何的不适,10级是能够想象到的最痛苦的程度。在进行评估时,需要向患者解释清楚不同的等级,进而了解不同位置的疼痛程度。具体的标准:1到4级为轻微疼痛,患者可以感觉到不适、钝性疼痛等;5到6级是中度疼痛,患者有烧灼感、压痛和跳痛等;7到9级是重度疼痛,患者的正常活动受到影响;10级是剧烈疼痛,患者难以忍受,无法控制。进行疼痛等级的评估要先全面了解疼痛的相关资料,进而才能得到可靠准确的诊断,为后续的治疗工作提供依据。

3护理准备

3.1成立专业的护理控制团队: 护理控制团队的领导人应该由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士长或者优秀护士担任,护理控制团队要负责好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并且要做好对护理治疗的指导和评估。

3.2培训团队成员: 团队人员接受的培训内容应该包括晚期肿瘤患者出现疼痛的病理;当前常用的控制疼痛的药物及其药性;who三阶梯癌性疼痛的相关治疗目标和方案;同疼痛有关联的护理与因素;情商、沟通能力的培养;疼痛评估方法的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配合等。经过刻苦的培训使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够亲切的进行交流、沟通,平易近人且具备判断能力。至于对团队人员的培训方法,可以进行集中授课或者采用互联网查阅文献的方式,实践的护理查房也是很重要的。

4疼痛的治疗原则与护理工作

4.1疼痛的治疗原则: 大量的临床经验证明,进行疼痛的治疗需要严格按照三阶梯方案来实行,如此可以保证治理、护理有着良好的作用。

第一个阶段的用药:主要考虑消炎镇痛药,例如阿司匹林等;第二阶段用药:应该采用弱阿片类药物,弱阿片类药物的效果是另一吗啡受体发挥出来的,虽然止痛效果没有吗啡明显,但是也有着较弱的不良反应,例如可待因;第三阶段的用药:需要用强效阿片类药物,刺激中枢神经,有很强的镇静效果。药物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呼吸中枢、瞳孔、血管、膀胱括约肌的变化,防止副作用的发生。

4.2疼痛护理工作

4.2.1用药护理: 用药护理应注意如下几点:⑴指导患者按照正确的服药方法。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的理解能力、个人意愿,告知患者需要服用的药物及其可能会引起的不良反应,服药要按时,按照病情变化调整药量;⑵密切观察用药过程的药物反应。服药后加强对患者疼痛程度的评估,将精神、体力、心理、睡眠等变化做实时记录,进而便于药量的调整。医生要注意患者的个性化用药。特别留意老年患者的肾毒、胃毒性;⑶按照阿片类药物的用药指导。who会使得癌症患者不痛,患者及其家属都有比较好的反映。对于出现异常的患者,要咨询医生调整的剂量。

4.2.2基础护理工作: 患者的基础护理包括了输液护理、皮肤护理和饮食护理。

对于需要进行输液治疗的患者,一般是采用静脉滴注或者是浅静脉技术。输液中为减少患者反复扎针带来的痛苦,医护人员要规范操作,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出现,保证安全输液。

有些晚期的肿瘤患者会因为肿瘤的浸润性生长而长期固定单一的卧床体位,加上大部分患者有贫血、营养不良、水肿等问题,都给家属的按时调整体位带来更多的困难。当前对于压疮的相关病理不甚清楚,在皮肤的护理中多采用保持床褥的整洁干燥、在有压疮的部位使用保护贴等方法。

患者的饮食护理需要考虑患者本身的饮食习惯,在科学的营养指导下,鼓励患者多进蔬菜水果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果患者有咀嚼不良的问题,可以将水果做成榨汁等流食。

4.3心理护理工作: 在生命终结的最后阶段,身体上的疼痛和心理上的无助都荼毒着患者。一般老年患者都有社会阅历,往往是隐藏自己的痛楚,不注意的人很难发觉到。患者情绪变化的时候,都很希望有正常的生活,例如家庭成员、节日活动等,此时需要进行相关的护理工作。给患者一种体察亲近的感觉,并且通过事情展示来帮助患者心理的平复。

4.4神上的护理: 所有人都要有精神上的鼓舞和支持,在患者面临生命的结束,往往有一定的总结,可能会遗憾自己的疾病没有让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者是其他重要的事情。很多患者都是对自己的子女和家庭放心不下,故而会有很大的焦虑感、恐惧感。医护人员通过和家属的沟通,了解到患者过去生活中的点点精彩,以及对未来抱有的期望,同时可以知道患者想见哪位亲人,想谁来照顾。在同患者的交谈也可以进一步的满足患者的愿望。

5小结

晚期肿瘤患者的疼痛是心理和生理上双重的疼痛,医护人员对其进行合理的止痛治疗可以让其在人生的最后走的更加安稳,这是我们的首要职责,同时也是家属和社会的责任。护理人员要做好分内工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