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生本教育论文

生本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02 03:12: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生本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本教育论文

本教论文:小学生本教育体系下家庭教育论文

一、尊重孩子,民主平等

小学生一般指年龄在6~12岁之间处于小学阶段的未成年人,他们的心智不成熟,处于心理与生理的发育阶段,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需要成年人的监管与教育。但是很多家长却把“监管”片面地理解为“监禁”,认为孩子是我的,我要他做什么他就必须做什么。事实上,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社会都无权剥夺小学生的天性与自主权。家长和教师都要改变传统而落后的教育观念,要成为孩子学习生活的主导者、监护者而不是操控者。尊重孩子并不等于放纵孩子,小学生处于成长的阶段,需要成年人为其创设健康的成长环境,为孩子成长铺路搭桥。但是什么样的环境才是孩子需要的?这就要求家长与孩子更多的沟通与了解,而不能简单地用家长自己的意志来为孩子做选择。在我的教师工作中,家长们常常向我抱怨给孩子买了很多阅读、写作之类的书,可是孩子就是不爱看,钱浪费了,却没有一点成效。我告诉家长,我们要尝试“蹲下来”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带上孩子去选购书目,让孩子挑自己喜欢的,而不是我们来代替他选择。书本只要是内容健康的,孩子都可以读,都对孩子有益。这样不但防止了不健康的阅读内容,也提高了孩子的阅读兴趣。说到底,尊重孩子更多的就是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多一点“蹲”下来,多一点民主与平等,在道德伦理允许的范围内,让孩子多为自己做决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样既尊重了孩子,也培养了孩子的选择与判断能力。这也正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二、关注生活,开阔视野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6~12岁的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孩子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生本教育理论体系不仅仅着眼于条条框框的文字和句子学习,更在乎学生知识的灵活贯通与自我建构,发展感悟才是学生学习的优秀部分。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开阔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现实教学中,学生最怕的就是写作文,并不是作文难写,而是孩子们不知道素材从何而来,更不知道素材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成语、名人名言或者古诗固然是孩子要积累的内容,可是在我看来比这些更重要的是生活的观察与见解。作文源于生活,学生对生活缺乏观察,缺乏对美的欣赏,胸中没有素材,就算有再优美的词语句子,也写不出真情实感。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观察自己身边的点点滴滴,从小积累素材,让孩子写作的时候有事可叙,有话好说,有感而发!生本教育鼓励学生用生动活泼、主动自然的本性进行积累和感悟,从而取得优秀的学业考试成绩。但是这种积累与感悟并非单单停留在一个学科,而是多个学科相互整合所得。曾经有一位家长向我投诉,说我布置的书面作业太少了,学生晚上没事做。我反复思量,还是认为不应该让抄抄写写的作业占据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书面作业之外,更多的是需要家长通过家庭旅行、观看影片、亲子游戏等多种途径尽可能地开阔孩子视野。游山玩水固然可以增长孩子的见识,丰富孩子的感悟,但是吃完饭逛逛超市、散散步也是一种生活的积累与感悟。没有尝试就没有感悟,这样的生活视野比待在家里对着书本把《桂林山水》课文读数次,把《生活中的小趣事——逛超市》的优秀范文抄数遍来得真情实意,有利于孩子从多方面的视角产生问题与联想,更有利于孩子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情感,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三、构建平台,合作成长

生本教育倡导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对学习的内容通过课前搜索课外资料和关联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在一定认识的前提下,通过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的合作探究最终形成自己的感悟和认识。正因如此,生本教育为建立新型的亲子关系打造了一个现成的平台。孩子要做到先学,就必须运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时候无形中给了家长一个亲近孩子,树立威望的好机会。与其端着架子让孩子反复地诵读课文和签名,倒不如和孩子一起查找课文的相关资料,让孩子通过课文这个载体,与家长一起发掘课文背后的各方面知识,这样孩子既对课文产生了新的认识,也拓展了知识面。在教授四年级语文的《秦兵马俑》一课时,孩子只是关注到课文中兵马俑的种类和特点,很快他们就会把课文忘记得一干二净。但是如果孩子课前自学的时候,家长能引导孩子搜索兵马俑的历史,给学生讲讲秦始皇的故事,陪伴孩子自学,和孩子一起增长见识,那么家长就能更加亲近孩子,树立起威望,也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兵马俑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依靠学校教育建立亲子平台,我们还需要把握时机与火候,事前给予学生鼓励和动力,事后及时让学生感悟人生的道理,这样的家校教育相结合才能把教育的效果推到极致。仅仅靠学校教育建立的平台远远不能满足生本教育的知识需求。家长应该多抽空余时间,自己构建家庭平台,与亲友一起组织家庭辩论赛、百科知识比赛、才艺小晚会等活动,寄学习于娱乐,手把手地对孩子言传身教,让孩子在平台中充分地展现自我,发挥个性,收获知识,这样的“财富”能让孩子终身受用。

四、结语

在课改实验的大队伍中,生本教育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让我们懂得了教育要回归自然。生本教育不仅仅存在于学校教育的层面,更需要家庭教育甚至社会教育的支持,只有从观念上改变,把生本教育融合于学校与家庭教育之中,它才能得以持续深层地壮大与发展。

作者:江海 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北岭小学

生本教育论文:高中化学生本教育论文

1当前新课程高中化学课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小学课程改革也日趋向上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更加广泛地面对全体学生,这样的改革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人,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应当承认,在全社会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不断的发展,但同样也不得不承认,新课程改革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后,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型,其中必修课程有两个模块,而选修课程有六个模块。但是在必修的课程内容方面和选修的管理方面却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必修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不明显,二是选修课程的选择性未充分体现,三是课程标准对内容的表述太抽象。在目前的化学课堂上,虽然存在着一部分生本教育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对生本教育的理解也仅仅浮于表面,往往都是教师自己讲流程和设置好模式,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步得到事先设定好的结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只是个彻彻底底地执行者角色,根本没有实现自己思路的权利与机会,这种教学方式其实已经背离了生本教育的初衷。

2生本教育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

传统性的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优秀,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归根结底是改变以往教学模式下形成的高分低能者,打造自主学习者,让学生在课堂中起着主导地位,而不是按照老师事先制定好的思路来学习,更不是按照教材的思路来获取知识。当下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心在于将教育主体设定为学生,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教师应该由以往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路者。长久以来,教育的关注点往往在于“怎样教”的问题,而学生“怎样学”的指导则相对较为缺乏,被动式的接受是学生的习惯性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依赖教师,无法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通过调查发现,新课程改革已经实行了很多年,但现在的化学课堂中,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任务就是听讲和做笔记,对此,教师的理由是为了高考,学生的反应是“习惯了”。但问题在于这种模式的学习方式,使得基础知识好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升学习能力,却使大部分中等生因部分难点知识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同时这样的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他们发挥应有的主观能动性,形成高分低能,违背新课程改革初衷,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生本教育理念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应用的可行性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化学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高度,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打造知识技能相融合,过程与方法能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强调尽量将书本中的固定知识转化为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去理解,让学生亲手做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探究意识,实行另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激发探索的热情。众所周知,和生物、物理等理科课程一样,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过程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是中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尤其是中学教育阶段,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未来的发展,尤其对于将来有可能步入科研领域的学生们,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是,当下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学过程中急于求成,很少有老师愿意花费大把大把的珍贵且有限的课堂时间来安排学生自己做实验,实验活动变成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变成课堂上讲实验,甚至随之产生了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奇怪现象,忽略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目前我国中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中国当前社会制度发展情况来看,课堂教学目前并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是实施中学教育的主要方式,成功的课堂教学是提高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当前及未来的化学教学中要注意以“关注学生发展”为优秀思想,在教学活动中要更加关注学生们需要什么,想要什么。同时在学习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要有追根溯源的习惯,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老师所教,课本所写,而是要敢于通过自己的实验来验证那些化学方程式或者化学现象的正确性,敢于质疑已有并且被大多数人认可的东西。在生本课堂的实现过程中,教师教育方式的改变也是极其重要的。首先在备课时,就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怎么学,而不是自己怎么教;在课堂上要时刻提醒自己这里是学生的舞台,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做学生的组织者和帮助者。当然,这需要通过相关教育部门组织培训和实践活动来帮助教师完成角色的转换,改变自己传统的教育观念,形成符合生本教育要求的教师观和课堂观,并且通过学习和实践总结出一套真正可行的生本课堂的教育模式。

4生本教育理念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4.1生本教育在新课程高中化学常规课堂上的应用

生本教育在高中化学中的运用最主要的形式便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目前高中新编化学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编排,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鲁科版”高中教材为例,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离子键是怎么形成的,高一的化学课本中是先安排钠与氯气反应进行化学实验,先让学生在宏观上对此化学现象有个大概的理解,之后通过分析原子的组成结构,他们结合的方式、原理以及结合条件,最终达到让学生明白离子键的实质是阴、阳离子产生的静电作用导致的。对于新编化学基本理论课程中其它的一些理论性的知识,也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方便学生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为了让学生尽快理解并将元素周期表烂熟于心,可以从量变和质变这一规律来讲述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元素周期表创始人门捷列夫当时的创作灵感和编排原则,模拟科学家们当初创造发明的情景,让学生用设身处地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化学,研究化学问题,打破原先的思维定势,从而让学生们带着兴趣和极大的探究热情来学习化学。

4.2生本教育在新课程高中化学实验课堂上的运用

生本教育的实施在高中化学中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化学实验课。任何理论知识的总结和得出都离不开实验数据的支撑,所以实验课程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上学生实验课之前,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提前对实验进行了解,并提前制作好实验需要的表格,将需要实验得出数据的部分留作空白,待实验过程中再进行填写。在实验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按照正确的实验步骤,如实的填写实验数据,即便遇到异常的数据,也要如实填写,并在实验之后对出现的实验现象仔细观察,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原因,从而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该创造一种探索未知的环境,在实验之前和实验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并让他们在实验中寻找答案,自己总结实验的原理并得出相关结论。实验课堂上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师只须充当好引领者、观察者、分析者的角色,这才是真正的生本教育。当前的社会,需要的不是只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而是懂得举一反三、“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高素质人才。无数事实说明,生本教育确实是一种成效显著、意义深远的教育理念。生本教育符合以人为本的精神,即建立一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课堂,用现代的生本教育取代传统的师本教育方式,彻底取消过去“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挖掘学生的自我学习潜力,让学生们可以在不断的合作和探究中愉悦的度过校园时光,并且可以实现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成为一名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作者:蔡石英 单位:福建省柘荣县第一中学

生本教育论文:生本教育体系下初中语文论文

一、生本教育的优势

过去传统的各科课堂教学是在师本教育理念下进行的。师本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使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特别是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需要学生不仅能良好的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够真正的把知识融会贯通,并且让学生在读书中能够培养出自己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这种强化学生素质教育改革的模式使得传统的师本教育已经无法适应课程教学的要求,而重视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育成为了目前新课程教育改革最为所需的。

二、生本教育体系下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方法

1.教师要逐渐培养不教而教的理念

所谓不教而教,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教学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真正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逐渐培养学生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学习,要让其掌握各种学习方法。在初中语文课教学中,不教而教的理念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内涵。初中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把不教而教的教学理念应用到实际教学中,通过采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努力向学生进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灌输,让学生慢慢的把各种学习方法都能够掌握,让学生由被动受听转为主动求教。

2.教师课堂教学内容要从知识为中心转为能力为中心

在生本教育体系下,教师要从传授学生知识为中心逐渐转化为以传授学生能力为中心。教师要逐渐克服师本教育的传统教学做法,具体指的是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逐渐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等。首先,教师要正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谓自学能力,指的是学生通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自我学习过程中熟练的运用各种工具书以及网络进行语文方面的预习。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通过提问、引导、组织各种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环节进行学生自学能力方面的检验,让学生从自学中感受到自我对于语文知识的真正驾驭。其次,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所谓表达能力,指的是学生口语、文字等方面的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相关锻炼和实习的机会、同时结合一定的语文兴趣课开展专门的口语、文字表达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真正的掌握相关能力。表达能力的掌握不仅使学生能够将语文知识真正用于实践当中,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相关知识的认知。再次,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体指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对相关知识的看法,并大胆质疑,慢慢的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也相应的得到提升。

三、结语

生本教育融入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促进初中语文课堂素质教育的改革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生本教育提倡的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一种科学的、适应时展的教育观念,为新课程教学改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全面有效的开展提供了指路明灯,有效的促进了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我,促进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养成。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了大范围的提高。

作者:李安章 单位: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东城实验学校

生本教育论文:生本教育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

1.生本教育的含义与重要性

作为教育思想与方式的一种,生本教育理念强调以生命和学生为本。在小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就是语文,该科目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就是作文教学。因为我国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限制,在小学作文教学中通常以考试中的给题作文为主,经常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与新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的要求并不适应。生本教育并不提倡不断加重学生的课业与考试负担,反而要求尽量不干扰学生的成长,使其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应将生本教育理念贯彻于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2.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行生本教育的策略

2.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许多学者都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就说明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必须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体会写作过程中的乐趣,能够乐于写作、享受写作。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爱好、喜欢的事物,而培养兴趣的重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即教师需秉持生本教育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布置手抄报任务、将学生优秀作文选登在黑板报中、让学生对比自己修改前后的作文、在课堂中评点课文等。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写、愿意写。

2.2联系学生的生活

小学生写出的作文大部分只是平淡的流水话,没有融入创新因素,而且组织语言时还经常十分混乱。另外,一些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时过于片面,只让学生以范文为样本“生搬硬套”,希望其写作水平在模仿中提高,没有做到将学生作为主体。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其思维与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观察生活,领略自然的美感,体会周围的人和事,这样才能写出真实的作文。比如在写《美丽的春天》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下时间去公园、家中的庭院、街道旁等观察春天的美景,蒙蒙的细雨、发芽的柳枝、绿油油的小草等等,并将这些景色生动、形象的描绘在作文之中。这种与生活相贴近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快速融入学习,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细心观察社会和生活,写出生动丰富的作文。

2.3在作文教学中结合阅读训练

阅读训练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多阅读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在文化熏陶下提高其审美情趣,从而储备大量知识,提高其作文写作能力,它也是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将生本教育引入作文教学中,需要教师以学生的个性为依据,选择与其年龄阶段和兴趣相符合的范文,并鼓励其阅读。阅读不仅启发学生的智慧,还可以启迪其心灵,引导其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学生没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就意味着没有完全发育的心理知识,对作文也很难产生兴趣。缺乏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学生就很难顺利完成写作,只有具备了阅读能力、欣赏能力,才能逐渐培养表现能力。小学生通常没有条件和能力来阅读大量古今中外的名著,不过通过教师的帮助和引导能够使学生获得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的机会,在丰富知识、拓宽视野的同时,写作欲望也会更加强烈,鉴赏能力提高,积累大量美词佳句,写作时也会更加规律。例如为学生挑选《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爱的教育》等书籍,首先让学生模仿文章的语言或格式、结构等,但只是为了拓宽其写作思路,而不是单纯的抄袭,掌握相关方法后应鼓励学生创新,采用多个角度去描写自己的故事。例如,本来是“顺序”的文章,可经过修改采用“倒叙”来叙述,又或者进行“插叙”,通过不断练习,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

2.4鼓励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古今中外数不胜数的著名作家虽然都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很高的写作能力,但是仍然会反复修改、推敲自己的文章,从而保证文章质量。例如《棠棣之花》的完成花费了郭沫若二十五年的时间,而《安娜•卡列尼娜》也用了托尔斯泰五年的时间,一些章节的稿本甚至多达十几种。如今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在实行生本教育时需要引导学生对作文进行修改,养成良好习惯。为了有效培养学生,教师应使学生形成习惯,自行修改作文,并持之以恒。因此教师应秉持生本教育理念,告知学生修改作文的重要性,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多夸奖学生,避免学生感觉受到强迫,出现逆反心理。学生修改作文后,教师需加以肯定与鼓励,使学生自信心增强,逐渐形成自我修改的习惯,作文能力提高。

3.结语

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由于小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较少,观察能力不强,组织、驾驭语言时也具有一定困难,常常导致其作文水平低。同时,其作文中经常存在许多错误,教师修改时也无从下手。因此,为了使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水平提高,教师需要将生本教育理念贯彻到教学过程中,调动其写作文的兴趣,培养其创作精神,使学生享受学习。

作者:卢海林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东坎镇坎北小学

生本教育论文:农村生本教育改革论文

一、农村生本教育改革实施过程研究结果分析

大多数的家长希望孩子一门心思的学习,必须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对孩子的学习非常的严格。总体来说,大部分的家长认为考上好的学校非常重要,为此宁愿牺牲孩子的兴趣爱好。可见孩子的学习压力之大。

二、农村生本教育改革实施过程结果讨论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总结出教育改革经验缺乏、教师专业教学技能低、家长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社会各界的压力对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产生了影响。

1、推行教育改革缺乏经验

教育部及校领导形成共识,致力教改谋发展。经过多方调研选择用生本教育,构建生本课堂。对于新的形势的教育,校领导及任教老师缺乏经验,不知道怎么实施,怎么能更好的被学生接受。要想很好的推行,除了领悟到生本教育的优秀理念,基本观念,主要主张以及生本教育的教师观和学生观,还要深刻学习生本教育的基础表现形态。

2、教师专业教学技能低

目前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普遍存在知识陈旧贫乏,观念僵化的现象。教育改革本身就是一次革命,成功与失败都意味着对这些孩子人生的重大改变。这么重大的担子落在这些老师的肩上,对他们也是相当大的挑战,无形中形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导致老师不敢轻易尝试改革。

3、家长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

大部分家长上学时就接受的是传统的教育,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学习的阶段性与维持性,强调在一定时期用一定的规格培养一定的人才,而没有看到今天职业转换频率的不断加快与职业提高周期的不断缩短。对学生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成长,造成孩子的学习负担过重,会导致学生厌烦学习,甚至对社会不满。

4、社会各界压力迫使教改工作踌躇不前

学校受到教育局的压力,全力推行教改的同时,家长又施加压力。目前,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没有好的成绩就不能顺利升学,升学压力不断增大。如果教育改革实施环节出现问题,一旦失败,将毁掉一批孩子的一生。面对重重压力,学校的教改工作踌躇不前。

三、对于农村生本教育改革实施过程的建议

第一,向广大家长表明教改的目的,耐心讲解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从理论这个新的深度来分析考试,解决“提高素质和提高总考成绩的两难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为了孩子的未来,希望家长相信学校,积极配合孩子的学习,达到教改的理想状态,创造高效的课堂,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第二,增强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的灯塔,是教师不断开拓创新、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的必备素质。可以通过换岗的形式进入高校继续深造,提高本学科的知识水平。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管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第三,学校组织教改执行小组,专门负责监督,指导和督促。从教改成功的学校学习经验,校长和教改执行小组可以定期进行观摩评估。邀请教改高手去学校给学生讲课,指导老师的工作,每个环节严格把关,再根据该校自己的实际情况,大胆尝试,勇于实践。校长要发挥调控能力,使得教改顺利实施。第四,在实践过程中,要善于总结,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遇到困难及时解决。欠缺的环节要加强,校领导,教师及家长要积极配合,为了孩子的学习团结合作。

四、小结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了农村教育改革停滞不前的真正原因:推行教育改革缺乏经验;教师专业教学技能低;家长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社会各界压力迫使教改工作踌躇不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向广大家长表明教改的目的,耐心讲解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配合孩子学习;增强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学校组织教改执行小组,专门负责监督,指导和督促;在实践过程中,要善于总结,遇到困难及时解决。希望这些建议能够起到效果,推动教育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作者:冯晓燕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生本教育论文:生本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一、生本教育的学习理解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由课题研究带动的大型教育整体改革实践。自1999年作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始,后成为教育部重点课题。目前正在进行的是“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以生本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及教育均衡研究”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以生本教育推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许多薄弱学校因此改变面貌,成为社会认可的学校。广大教师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专业发展。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生本教育的儿童观: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干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二、生本课堂的实践

在生本教育思想及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数学课“生本教学”课堂的实践。主要措施分别阐述如下:

1.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分组:“小组学习”在生本课堂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切的教学活动,都要在小组中进行。我们设定每组67人(更方便进行座位的编排及小组内的课堂交流),让学生自由组合(必要时教师可进行协调、指导),一般情况下由成绩较好的的同学任小组长。这样,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进行分组,可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发挥最大的潜力。

2.安排任务

根据本课教材的教学目的,提前设计作业,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布置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后对下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学。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低:结合学习内容,尽可能的简单,使问题能被大多数的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得以完成。我们说的简单,不是简单到不用看书就能完成,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课本知识,或通过与同学们的讨论等各种方式,能得以完成任务。只有够“低”,才能让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其中,才不会出现因“畏难”而丧失学习兴趣的情况。

(2)明: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要注意目标明确,要让学生清楚知道题目问的是什么。如果膜糊不清,学生费了一番功夫去准备,结果与老师所设计的研究方向完全不同,不但失去了实效性,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3)简:前置性作业要尽可能简化。前置性作业是通过课外完成的,在学生没有自觉性的情况下,如果再布置复杂、烦琐、大量的前置性作业,很多学生必然会惧而远之。所以可根据两次课的间隔时间长短,调整前置性作业的量,

(4)高:好的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还要尽量富有启发性、开创性,使学生在做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能得到收获。收获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能暴露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引发讨论、成绩的提高、难题的解决,这些是有形的收获;而对数形结合、一题多解等重要数学思想的培养、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拓展则是无形的收获。

(5)趣:如果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能增加其趣味性和生活性,则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对课程更感兴趣,从而提高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小组学习

小组具有重要作用,没有小组,就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就没有强大的班组文化,就没有强有力的互助网。因此,我们以“小组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课堂上的开放式交互学习,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很多研究都表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增强思维技能,使教学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还能增强平等意识,促进相互理解,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而当学生看到同伴们的成功时,也会提高他们自身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都体现了“以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普及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方针。要有效地体现小组学习,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组长:首先在小组中确立好骨干,小组长的选择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一个小组的支柱。小组长不单要有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数学学习热情。有了热情,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确定小组长后,还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培养,要教会他如何在小组中开展工作,起好带动全组学习的作用。

(2)培养集体意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各小组的合作情况,要在上课过程中,鼓励、引导同组同学间的互相帮助。发现问题,要及时予以引导,帮助解决。并适当通过一些小组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这个小集体的一分子。

(3)稳定小组:在确立小组后,尽可能的稳定下来,不要随意调动。因为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小组中进行的,小组的合作性是需要时间培养的,也需要彼此之间的默契。如果小组成员经常调来调去,不利于合作性的培养。

4.师生共进

在“生本教育”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抛砖引玉者、穿针引线人。教师的作用是提出学习的主题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维持必要的教学秩序,给予学生支持、鼓励,还有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教师不会急于判断学生表现的好坏对错,更不会以知识的代言人出现。知识是靠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的。知识与学生的经验、感悟相连。这样获得的知识是有意义的,是很牢固的,同时又具有极强的迁移能力。学生对教师不再感到畏惧或敌意,而是信赖与依靠。学生不再认为自己是什么都不懂的弱者,而是完全可以借助自己的先天智慧与学习机制进行自主学习的人格独立的学习者。同学之间关系的本质不再是竞争对手,而是共享学习欢乐、互相促进启发的学习伙伴。

5.小组研评

我们在“生本教学”课堂中把评价改为“研评”,削弱评价的比较功能,而保留其诊断和练习的功能。例如,让学生小组商讨,自己命题试卷,组间交互考查。考后互评试卷,评后进行讨论。通过这样有“研评”方式,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积累更为充分。“评研”活动表现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精神,特别是表现了对学生学习人格的尊重。对学生业已形成的自主学习采取开放的态度,弱化和减少外部评价,让学生积极、欢乐、自主地学习,可以取得前所未有的效果。三、实践的体会通过实践,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习成绩提高较快,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学习兴趣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生本的数学课堂不再死气沉沉,学生们都是在愉快地上数学课,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个性也得到了发展。

(一)生本教学的现实意义

数学“生本教学”的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解决了学生“能学、愿学、会学”的问题,让学生相信自己有获得知识的能力,并逐步对学习产生兴趣,最终达到“会学”的目的。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学习活动受到限制,谈不上学习主动性,而“生本教学”的模式,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对知识的钻研、理解,相对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进行自我调控,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同时,学生可以调节自己的学习步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优生可以做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不做选做题。这种教学形式给教师提供了因材施教的条件,也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广阔空间,也为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二)“生本教育”课堂实践的体会

1、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生本意义上的教育教学,实质上是在观念、课程、管理、教材教法等方面全方位地作出努力,激起、优化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从职一新生入学开始,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超前自学的习惯。对自学、自练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尽量从课本中找出答案,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去解决。

2、“生本教育“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生本教学课堂上,教师职能是组织学生的学习生活。具体来说,包括规划学生文化发展路径、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学生的学习生活、保护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爱心和热情、具备以学生发展为优秀的教育专业思维及对自身教学领域的融会贯通。

3、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应是平等的,与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地位相比,应做到三个转变:

1)教师由教学过程中的“专制者”向“引导者”转变。

2)由教学内容的“灌输者”向“组织者”转变。

3)由学习活动的“指挥者”向“参与者”转变。师生关系应像朋友那样默契和亲切,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见解。

4、相信学生的能力

要让学生真正参与每节课的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规律让学生发现,思路让学生探索,结论让学生猜想,正误让学生评价。鼓励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通过实践,使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这种教学形式受到学校师生的欢迎,在全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种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花更多的心思考虑学生原有知识的水平,设计前置性作业,重新组织教材等。其次,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设计的练习题及作业应能反映学生存在的问题。再次,对教师的知识水平、组织及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课堂提问多了,有些问题可能会偏离教学内容,甚至奇异古怪,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要广,既要能言善辩,又要急中生智处理有关问题。而正确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即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又要求教师善于培养小组中的学习带头人。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生本教育”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也提高了教师教数学的信心。

生本教育论文:谈初中生物生本教育课堂的师生关系

摘要:文章首先简单分析了传统的权威依附式、单向知识传播式师生关系,基于此,认为应该在初中生物生本教育课堂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则需要从“教师改变观念,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发动学生全员参与,建立民主关系”等方面做起。

关键词: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究欲和动手操作能力。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发挥自主性的前提。

一、传统的师生关系

(一)权威依附式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之间沟通很少,教师示自己为权威,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探讨、表达的机会,内在需求也得不到满足。(二)单向知识传播式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是知识教学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一种交往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教学的工具和附属品,师生关系因知识的传授和接受而构成。

二、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改要求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师生关系应体现“生本教育理念”。第一,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坚持民主和平等。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师生的人格绝对平等,教师可以指正学生的错误,学生也可以指正教师的错误。第二,师生之间应该具有深厚的感情,和谐融洽。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或心情愉悦的状态中,会显著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发挥学习潜能。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发挥自身潜力,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价值,也利于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第三,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共同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比学生高,但可能并不比学生了解的知识范围广。在信息云集的时代,师生应相互理解、坦诚相待,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三、如何在初中生物生本教育课堂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教师改变观念,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首先,笔者作为一名进行教学改革的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进行了重大调整,不再把学生看成是一群无知的小孩,也不再把自己看成是无所不能和无所不知的权威。在课堂上,笔者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与他们共同探讨学习,从不把笔者所知道的强加给学生,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哪怕是错误的(当然错误是需要纠正的,纠正错误的机会也让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因此,在笔者的课堂中没有权威,只有各抒己见;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最恰当。(二)发动学生全员参与,建立民主关系在探讨具体问题时,发动全体学生进行探讨,让他们以各种形式进行展示,让他们自己进行相互评价,还要求小组全员参与。比如在“探究骨的成分”的活动中,要他们进行小组竞赛,看哪组最先探究出来,看哪组的结论表述最好等。然后,学生小组内就可以进行分工:①小组全体成员讨论探究方案,确定实验设计;②1号负责组员的分工协调,2号负责记录实验结果及分析,3号负责准备实验材料,4号负责实验方案展示,5号负责实验,6号负责结论并陈述,7号负责答辩,8号负责收放仪器等。在这样的分工合作学习中,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民主。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负责展示的学生,也进行轮流,这样避免了个别学生展示疲劳,而另一些学生因为没有机会而不能展示的现象。由于在任务驱动下每位学生都能进行展示,真正体现了民主。(三)教师、学生全体参与,建立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共同发展的关系在“遗传与变异现象”一节中的“个体间性状的比较”活动中,教师让全班学生按照活动中的要求进行自我检查8种性状,并将其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分别记录下来。自我检查结束后,教师要求所有学生起立,由教师或学生自愿表述自己的检查结果。在此过程,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嘲笑,要互相尊重。发言者表述各项结果时,要让与之观点不同的学生坐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同学坐下的现象时,他们感觉到非常有趣,心情也非常轻松、愉悦。最后统计和报告者一起站立的学生有多少。当学生发现:还没等报告者报告完他的性状时,就已经没有学生和报告者一起站立时,或最后只有一位或当报告完最后一项没有一位学生与报告者一起站立时,全班学生就明白了: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个性状完全相同的人。在这个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也建立了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总之,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教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与学生积极交流,建立合理的学生评价机制,尊重、理解学生;学生也应主动与教师沟通,向教师敞开心扉,增进师生情感,与教师做朋友。在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效率才能逐步提高,教师也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目标。

作者:陈黎明 单位:广东省韶关市田家炳中学

生本教育论文:“生本教育”对中职教育的启发

[摘要]生本教育的意义在于解放教师和学生,激扬学生自我成长的生命力;从生本教育的视角审视中职教育的现状,发现对中职学生的认识、中职学校的师资结构以及中职学校的教学方面都与生本教育的理念存在偏差;在中职教育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生本教育理念的引入可以有效促进其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的转变,从而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本教育;师本教育;中职教育

职业教育要服务社会,应对不断加大的就业压力,就必须培养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的毕业生。就中职教育而言,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另一方面要了解用人市场,不论是了解学生还是了解用人市场,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在一种丰富、和谐以及充满生命感的过程中进行,这也是中职教育教育理念的关键所在。在这个意义上“,生本教育”一方面积极实践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又以“市场需求”为依托,依靠学习者的天性和潜能,激扬生命,促进人自身的成长,帮助人学习。

一“、生本教育”的意义

对于“师本教育”和“生本教育”的区别,郭思乐说“:我们似乎可以明确地发现师本教育的运行机制与生本教育的运行机制的区别。前者像皮带带动的两个齿轮,老师是大齿轮,学生是小齿轮,连带着运转,我们把那样的方式称为连动式;后者像开动汽车一样,老师给学生钥匙,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我们把它叫做激发式。”①如果说传统的以教师的教授为优秀的教育被称为“师本教育”的话,那么,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生本教育”。所以,生本教育所追求的就是一种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以学生的自我学习为本的教育。最根本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全面依靠学生、为学生的自主成长而设计的教育和教学体系。在更广阔的层面上,生本教育还包含着以生命为本的意义。即学生作为成长中的生命所应当具备的权利以及所必需得到的呵护等等。在这个意义上,教师要发生从教育的主体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主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的转变;与此同时,学生作为学习者则转变为真正的独立主体。“生本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还原教育主体———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让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有利于民主、平等、和谐的学校尤其是课堂氛围的形成。在课堂上,不是“教”决定“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

二、中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中职教育的问题与挑战

1.中职教育生源差

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确实存在鄙薄中职教育的思想:只有13.3%的职业学校教师认为职业教育很重要,13.8%的初中毕业生认为很有必要接受职业教育,15.6%的学生家长认为子女接受职业教育非常有必要,却有42.5%的学生家长认为子女上职业学校低人一等。②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种现象,家长总是想方设法将子女送入普通高中,不得已才会去读中职教育。在现实情境中,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识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偏见与误区。与上普通高中考大学这条阳关大道相比,民众普遍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于是,上中职的学生被贴上了“失败者”的标签,因为他们是被普通高中升学考试所淘汰的一类人。与此同时,这些孩子的家长又不忍心他们的孩子小小年龄就外出打工,于是被迫选择了上中等职业学校。就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外界给他们贴上了文化基础薄、言语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不高,甚至个人行为习惯和道德素质低下的标签。而社会乃至中职学校和教师自己也在强化着这种刻板印象。这对于正确看待和客观认识中职生这一群体造成了困难。事实上,若从多元智能的角度去看待中职生,他们往往只是在言语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发展不良的同时其他方面的智能可能却非常突出;另外,从生本的角度来看,这些孩子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所谓的问题往往也是教师本位、学校本位和应试教育所导致的结果。若是这些孩子从一开始就能够在老师的了解、关爱和尊重下学习和成长的话,目前他们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一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甚至消失。

2.教师结构不尽合理

生本教育追求学生的自主学习,但与此同时还需要能够全方位指导其学习的教师群体。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高素质、高技能的毕业生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教师团队。但是,我国目前在职业教育领域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和“教师结构不够合理”两大问题。中职教育的特性在于要求教师不仅是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专家、学者,更重要的是同时还要成为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即业界所期待的“双师型”教师。但是,目前的现状是许多中职院校的现任教师往往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其中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拥有较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还有一部分则是很好的专业技术人员但是却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很难将所掌握的技能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总之,上述两种类型的教师都比较难以完全胜任中等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另外,中等职业院校还存在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以及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如,教师团队中缺少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不同年龄结构的教师其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缺乏必不可少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工作技能,所以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教育要求。因为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以“实践”为导向或是以“行动”为导向的,所以如果教学一线的教师不是“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就很难在生本的意义上做到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学质量乃至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

3.教学方法亟待改进

“双师型”教师也蕴含着对于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的要求,即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职业学校的教学应当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学活动则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拥有技能,同时在整体素质与能力方面有着全面的发展与提高。而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基础教育当中被诟病的传统教学理念、方法在中职教育领域依然有市场。中职教育的教学仍然是以传授知识为基本教学方法,课堂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模式,让学生掌握知识为第一要义。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突出“以师为本”的主体地位和价值,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和中心。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割裂了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使得职业教育的应有价值无法得到真正的实现。而“生本教育”倡导创造性教学、提倡能力本位和行动导向为特征的“项目教学法”以及“任务驱动教学法”等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这些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对于追求“知行合一”的中职教育而言具有很好的适切性,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更是其真正成长与发展的有效教学途径。但是,限于教师传统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改革的滞后性,上述方法还很难获得教师层面的认可以及教学实践中的使用。

(二)中职教育的优势和机遇

1.国家的重视与支持

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通过立法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1996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确立了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法律地位;2002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被提上了议事日程;2005年,国务院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的推进工作力度有增无减;200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实施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2012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指出了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与策略;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的通知》,此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系列法规政策的出台,为我国中职教育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对于中职教育的支持不仅体现在对中职学校的支持上,而且将政策落到了中职学生身上,也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比如,在学生资助以及学费优惠政策等方面,2007年起,国家给予职校学生每年1500元的生活补助;2010年开始对所有农村和县域小城镇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年给予1500元生活补助,并对来源于贫困县生源给予了学费减免的政策;2012年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给农村、小城镇及城市困难学生减免学费,同时给贫困县生源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1500元助学金。由此可见,与普通中学相比,国家在助学金及学费减免方面对于职业学校有着明显的倾斜,可以说是把最好的待遇给了职业教育。对于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而言,在其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的情况下,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就成为他们迫在眉睫的需要。

2.民众对职业学校认识的改观

在国家以及地方政策的大力推动下,职业教育的生源逐渐得到了稳定。生源的稳定和一定程度上的增加为中职学校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也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生源的稳定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复苏创造了条件,也为中等职业学校走出办学低谷注入了动力。同时,随着国家及各地区一批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中职院校的建成与发展,其教育质量与学生的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这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这些职业院校的良性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在当前国内整体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境下,随着大批中职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学生本人包括学生家长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改观,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信任度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这反过来又推进了职业教育生源的有序增加。总而言之,不论是从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来看,还是从区域发展以及学校与个人发展的角度去衡量,职业教育的发展都有着其他教育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因此,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持续重视以及各个层面对于职业教育的有序推进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既考虑到了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求学者个体发展的需要。

三“、生本教育”给中职教育的启发

1.从“生本”的角度去重新认识中职生

因为受到应试教育以及单一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评价方式的长期影响,中职生对于自己的自我认识、对于学业的认同甚至自尊等方面都存在着偏差,这种偏差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以及职业生涯的规划,作为职业学校,首要的工作是对他们提供一个公正而且能够让其重拾信心的生活环境。而不是依旧用对待失败者的眼光以及态度去对待他们。这就需要学校自上而下能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要能够发掘出中职生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更要对这些一度失去信心的弱势群体给予足够的理解与宽容,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最为合适的条件与土壤。

2“.生本教育”要求通过教学改革促进职业学校学生生命力

“生本教育”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改变了教育的活动模式、生态模式,从而使教育教学在实现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同时,也使教师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而言,首先要做的是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打破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从而教教材,讲教材的习惯,教师不能被教材所禁锢从而变成教材的传声筒;同时,以生为本的教学改革也要打破教材对学生自有创新大胆思维的禁锢,通过对师生双方的解放,才有可能促进中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从而培养了他们的专业志趣。这种改革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从管理与控制者的角色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激发者与促进者,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其主体地位得以真正体现,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鲁洁所说“,教育担负着两种培养与发展的任务:它不仅要教会人们去改选环境(客观世界),也要教会人们改变自我(主观世界);它既赋予受教育者以对象化活动的品质,又要使之具有非对象化(对象性)活动的品质,并使这两方面的品质在个体的人格上得到和谐协调发展。”①因此,教育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生命成长的整个历程,关注生命的质量。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与成全人的生命的充分自由发展。所以在教学层面,生本教育提出从主要依靠教,转向在教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在管理思路上,生本教育要求从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

作者:李丽花 韩鹏羽 单位:陇南市卫生学校

生本教育论文:山区生本教育教学论文

一、生本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

生本教育作为我们山区小学的发展模式,已开展两三年,有一定的基础,师生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一些成绩,生本教育实现了“学习快乐,素质发展,成绩优异”的可喜局面。主要表现在:

(一)学校高度重视生本教育。生本教育不是为考试而设计的教育,而是为学生好学设计的教育。自开展之初,各学校就成立了生本教育实验小组,校长亲自挂帅,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亲自上阵,成员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制定了“以生本教育改革职业教育课堂”实施方案。学校在资金、物力、人力方面都大力支持生本教育的研究工作,校长亲自听生本教育公开课,下班了解学生学习生本教育之后的变化,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获取生本教学反馈信息,指导实验小组开展生本教育研究。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生本教育试验的另一项成果是,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在抽测、考试中,轻而易举地获取高分,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据统计,我校2010年有小学毕业生人,其中人升入重点初中,人被本县中学录取。他们参加了我县新初一入学后统一测试。在名学生中有名是我校的生本教育生,其中成绩最差的也有200(多少)分。可见,素质高的学生无需担心这样那样的考试和竞赛。

(三)生本教育使学生兴趣浓、有后劲。我校参与实验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学习习惯越来越好,自觉性主动性越来越强。最可贵的是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后劲很足的学习能力。开展生本教育实验的学校,小学一年级认字在2000左右,可以阅读90%以上的读物;三年级可以即席写作升初中的考试作文,四年级的自主阅读量达到1000多万字,远远高于650万字的高中阅读量。数学超过同期学生的水平,在各项考试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以小学三年级为例,开展生本教育实验前,期末考试成绩平均为85分;开展生本教育实验后,期末考试成绩平均为92.5分;英语到三四年级,已经把生本教育的英语课程自主完成并能同时学完省使用的教材。到六年级,除了学业成绩较为优秀外,能力也很强,可以说在语文方面和数学的思维能力方面达到了初中,甚至部分达到初、高中的水平。

(四)师生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变。通过学校的宣传和生本教育教学的实施,生本教育观念受到师生的普遍认同,使学生获得了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效果可用“四个颠覆”和“四多”、“四少”来概括。“四个颠覆”:一是颠覆了以师为本的教学,实现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二是以往教师主要研究怎样教的方式,生本教育则在研究学生怎样学、如何让学生学好的问题;三是颠覆了以教师教的好为好课的标准,转变到教师的作用与价值为如何引导学生,使学生学得更好;四是颠覆了一致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德育课堂教学,生本教育把德育融于到学生生活之中,融于到课堂之中。“四多”、“四少”即:首先,看书的同学多了,玩游戏的少了。生本教育轻易地改变了以前学生贪玩、爱看动画片的老大难问题。现在他们知道主动学习了,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其次,教师备课注重实效的多了,写教案应付检查的情况少了甚至没有了。以前有一部分老师写教案是为了应付检查,教案写得很详细工整却缺乏实效性,缺乏创新。实施生本教育后,教师更多考虑的是学生如何才能学好的问题,千方百计设计出适合小学生发展的问题,出现了“教学相长”的可喜局面。第三,积极发言的同学多了,上课不注意听讲的同学少了。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是各学校面临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现在不一样了,教师不搞一言堂了,学生学会了表达,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提问,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情况消失了。学生看到讲课不仅是老师的事情,课堂不仅是老师的课堂,学生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他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老师课堂里表现出的宽容、理解、信任、期望,让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课堂的交流中自由地生长。第四,师生关系和谐多了,师生对立情绪少了。生本教育促进师生关系走向和谐,师生之间增强互动、增进理解。

二、山区学校开展生本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开展生本教育对于教育资源等各方面相对薄弱的山区学校来说,存在更大的难度。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遇到了不少困难。笔者认为,山区生本及素质教育的缺失,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相比,不仅仅只有课外读物少、供学生上网获得信息的电脑少、经验丰富有特长的教师少,还有更多更重要的应该还有政府投入少,教学器材少,优秀教师少,教师待遇少。正应如此,我们实施生本教育才两三年来,有个别教职工还不能完全理解生本教育的理念,甚至有抵触情绪;有些班级实施生本教育的效果还不够好,部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想放弃。由于是山区学校,我们的教育教学资源、设施设备方面确实存在巨大的差距。我们山区许多学校的教师办公室没有电脑,查找资料只能下班回家后才能进行。个别老师家里也没有电脑更增加了备课的难度。课室没有投影仪、没有班班通,没有专门的电脑室给学生查找资料,学校也没有足够的藏书供选择,这些也会影响学生的前置性学习。学校的自然、科普课,非常缺乏足够的设施设备进行生本学习。我们希望将来有条件实现教师办公自动化,每间课室都有实物投影仪和多媒体,国家有足够的投入添置设施设备,让老师与学生也能轻松开展生本教育。如果我们山区学校在硬件上能够跟上城市的步伐,相信山区的生本教育的发展一定会更向好。

三、对开展生本教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我认为,生本教育教学实验关键还是解决教师的问题。因此,在实施和推动生本教育的过程中应着重做好以下方面:

(一)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牢固树立三个观念: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要明了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人人可以创新,学生的潜能无限,学生具有独立性。

(二)转变方式,因势利导。做到“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把郭思乐教授的“主要依靠教转化为在教者的帮助下的主要依靠学”生本教育理念融会贯通。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学。整个的学是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的,是有着鲜明的学校教育认识目的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在这里教师的作用:一是教师确定了内容和进度,这个内容和进度是在教师对人的培养的整个考虑下进行的;二是给出了对学生恰当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教师指导背景下的学;三是学习、好奇、感知新事物是孩子们的天性。因此,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学,只有让他们自己学,我们才能不教,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因此,教师知识面要广,大量获取信息,做好课前准备,设计好这节课如何“导”。充分发挥分组学习法和讨论学习法的作用。讨论是学习的常规,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的。

(三)转变投向,缩小差别。笔者认为,从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原因来看,过去,政府在山区教育问题上,一直存在着让学生“有书读”的指导思想,既没有认真解决好城乡教育在资源分配上的巨大差距,又没有关心好山区尤其是山区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导致农村教育既缺硬件设施,又缺师资力量。同时,山区学生受地理环境和家庭条件限制,社会接触面狭窄,认识事物能力远远落后于城里孩子,形成了较大的后天环境差别。加之城里孩子的父母有复杂的社会关系,替孩子找工作容易,使山区和农村孩子产生自卑感,更容易导致山区各农村孩子自暴自弃,主动放弃上学。因此,政府要消除城乡差别,首先要从教育入手。政府不仅要加大对山区教育的投入,改善山区教育设施,提高山区教师的待遇,还要加大对山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山区生活条件,使好教师留得下来、安得下心。否则,好教师都往城里跑,山区村教育将永远落后,城乡教育差别难以消除,生本教育势必受阻。

今天,生本教育所反映的方向,正在成为教育的新的抉择,山区生本教育教学面临着挑战,更面临机遇。通过改革创新使教育发展更加符合时展的潮流,更加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需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殷切期望已是大势所趋,山区学校在生本教育中会加快发展,山区教育事业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生本教育论文:生本教育对初中语文的效果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和途径,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有着明确的区别,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当前,要将教学策略的重点放到单个的案例研究过程中,继而将单个课文的学习放到整个语文学科中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模式。具体策略如下:

(一)教师要讲得少,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尽量少讲,主要是通过引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点拨。比如,在文章的关键之处、连接地方,以及文章最为精彩的地方,教师在这个时候要起到举一反三、指点迷津的作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合作讨论式学习。估计在开始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效果,但是在实行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完全会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最终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学生的经验背景是有所区别的,兴趣爱好等方面也不尽相同,所以结论具有多样化。同时,要变教师的发问为学生提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少讲,鼓励学生多问,在学习的时候,要结合自己的疑问进行充分的学习。比如,在对九年级下册第一课《威尼斯商人》进行教学的时候,就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对戏剧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学习。在文中,要明白安东尼奥的性格,同时要把握夏洛克这个重要的人物,并且在分析的时候,要运用政治上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夏洛克这个人物以及当时所处社会的现状等,从而才能对戏剧中的含义进行理解。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感受、体验和揣摩

在这些具体的学习方式中,主要注重对学生的感悟和语感方面的引导。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种思维,所以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学习目标进行感悟。同时,要多进行书本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语感能力的培养。所以,在阅读的时候要采用多种方式,要适时、适度地进行,主要是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会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语感。比如,在对朱自清的《春》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必要的感悟,从中理解作者透露出来的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对春天几幅场景的感悟进行必要的阅读,学生可以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对课文内容进行揣摩,达到有效性学习的目的。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实践活动理解和运用语言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之后,就可以进行良好的自主学习。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对具体的课文知识进行必要的掌握。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室这些特定的学校渠道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观察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促使学生语文知识的发展。同时,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作者:唐国洪 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延陵中学

生本教育论文:生本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它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广大教师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素质教育的真谛。

一、感受生本教育

1.理念上的认识

教育的本体是什么?生本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这件事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教育教学的终端,因而教育的本体应该是学生的发展。

2.教学转向的优秀是教学本质的转向

具体而言:(1)教学观念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向“知能并重”;(2)教学目标从“以知识为主”转向“以方法为主”;(3)教学方法从“单纯的授、受”转向“合作参与”;(4)教学特点从“生为教而学”转向“师为生而教”;(5)教学方式从“单、双向交流”转向“群体、多向交流”。

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显著特征

传统学习方式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生本教育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生本教育的实施

1.精讲多练

首先把精力放在备课上,然后围绕教学目标,找出重点,精心确定教师要“讲”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精心制订“讲”的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2.优化练习

改革传统教学设计,努力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用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设计基础性练习、提升性练习、能力性练习,分层达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生命课堂

分学科、分年级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制订出教学计划、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目标与培养措施等。如语文课堂上尝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多维评价

评价方法多元化、日常化,对学生的期末综合评价以师生共评、生生共评,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对待他人。放手让孩子进行各种活动,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从而获得自信。学校除了设立“三好学生”奖外,还可以设立一些素质奖,如乐于助人的学生发给“爱心奖”。

三、生本教育的感想

我一直在思考:中国教育从提出“素质教育”到推行“新课程改革”,只是一种教育目标和一种教育理念,而缺乏一种教育模式。事实上,只有践行一种适合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才得以实现。我认为,“生本教育”则很好地诠释、演绎了“素质教育”的真谛。

生本教育论文:生本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决策考虑

一、生本教育理念的实践策略

生本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例如新目标初中英语教材七年级上Unit6PeriodOne:SectionA1a—1c,笔者主要设置了以下几种策略。

1.前置性作业呈现:别样的出场,活跃气氛

前置性作业的布置如下:(课前完成,时间5-8分钟)。学生根据单词表,试着拼读新单词;模仿磁带跟读新单词,并掌握食物单词的读音与拼写,完成P31a(将单词与图中物品匹配);思考如何询问对方喜欢和不喜欢的食物,并如何回答,你早餐喜欢吃什么,你对新的句型了解多少。

前置性作业不等同于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为了教师顺利地教;前置性作业不是解决45分钟的问题,而是给学生极大的学习空间,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它要求教师让学生知道要自学的内容是什么、自学怎样进行、所需时间、最后达到什么要求。前置性作业的完成是让学生有备而来,这样才能感染、激励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投入到英语课堂。

2.合作学习、交流拓展:别样教学,感受成功的喜悦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与沟通,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提倡组员间的团结协作、互帮共进,促进他们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小组合作学习时,他们要学会倾听,并对他人的发言踊跃作出评价及讲述自己不同观点,还要求学会质疑,听不懂时如何请求对方复述,同时还要求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并加以改正、补充。小组长要学会组织、主持,根据组员意见作总结性发言。全班交流时,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自己小组的意见,全班交流既是交流的提升,也是知识的拓展,是群英荟萃的大舞台。

小组合作学习关注每一个人的学习状况,因此分工要清楚、角色要轮换,让人人都有“表现和展示”自我的机会。首先确定组长;其次是组长分配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第三是小组讨论,讨论过程中组员可有不同的意见和提出问题,同时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交流并予以解决,最后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点拨、拓展:别样的课堂,受益匪浅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不仅仅是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应是课程设计的参与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课程开发的研究者;也是教学活动中的精心组织者、学生学习知识的出色指导者。结合前置性作业的完成、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操作,教师点拨以下几点:首先进行汇总,如对掌握的新知识予以肯定;其次解决问题所在;最后,笔者对任务完成和落实,进行评价。方式有自评、互评、点评和检查效果的精短练习题。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本教育,善于看待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承认学生的点滴进步,承认并允许学生出现错误,且予以激励评价,善于抓住学生心智活动中每一次智慧火花的闪现,设法开启学生学习英语的那扇创造之门。

二、生本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的思考

1.转变教师观念

传统的教育是以师为本,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而生本教育是把课堂的舞台交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把教学交付给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其关键是:把主要依靠“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先做、先学、不教”,需要学生自身去完成。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把“牵着学生走”转变为“推动学生走”。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应当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做到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

2.转变师生角色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摆脱既定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执行人的角色,把原本教师的“一言堂”改为“众言堂”。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安排内容和最大程度地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赋予学生学习的主权,以完成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应做到学会倾听;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让学生自主寻找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思路;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转变课堂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本教育理念,就所教学生的实际,使不同起点的学生,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完成、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操作,使每一位学生都有练习及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使他们对英语轻松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清楚地意识到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次生命意义的构建,学生的思维会欢快地向前奔腾。笔者坚信,只要让崭新的生本教育理念畅游于初中英语课堂,让初中英语课堂真正成为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课堂一定会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发展的空间和成长的乐园。

生本教育论文:初中政治课堂生本教育探析

摘要:

政治科目开展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更要让学生在情感上对政治学习产生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德育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然而深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不少弊端,课堂的价值取向、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课堂评价模式都不太符合生本教育理念和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得播撒人文关怀,回归教育本真,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生本教育思想。

关键词:

生本教育;初中政治;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由衷地希望通过自身政治教学实现学生健康、积极、全面的发展。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的影响,新时期初中生对于政治的学习兴趣已大不如前。加上应试教育和师本模式的束缚,政治课堂教学弊端凸显,主要表现为:第一,课堂价值取向重知识的掌握轻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二,课堂内容和情境创设脱离学生的心理需求,忽视人文精神培育;第三,课堂形式单一陈旧,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和交流的机会比较少;第四,政治理论教学与生活实践脱节,导致教学质量上不去,学生思想素质和认知能力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和发展。

1生本教育的内涵

如第斯多惠所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1]”,以人为本,方能彰显教育本质。初中思想政治课生本化教学,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理解和关爱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路线,在教育教学中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助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政治课堂生本化教学的缺失及其对策

2.1当前初中政治课堂生本教学的缺失:尽管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推动下,不少政治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尝试生本化教学,但其改革尚不成熟,在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内容、课堂管理和学校教育评价方面都存在生本化的缺失,没有将生本真正落到实处,仅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教师虽然有意营造生本教育的氛围,却没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虽然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没能真正放权于学生,没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充分条件;虽然从传统师本模式下走了出来,却没能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方面重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2.2思想政治生本教学策略:针对上述问题,初中政治教师要对症下药,努力探索生本化教学可行性策略,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树立生本主义教育师生观,心系学生,走近学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除了扮演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角色,还应更加丰富角色内容,逐步扮演学生的朋友角色,做学生心中合格的教师。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的同时要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指导工作要做好还要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用爱心播散学生的心田,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如寻找共同的兴趣或话题等;面向全体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从而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情感基础。

第二,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轻松政治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轻松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通过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使学生不再厌恶枯燥乏味的政治教材知识,不再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激发学习的兴趣,主动学习并将政治理论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在学习中体验幸福,真正实现教育的以人为本。

第三,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政治教材,进行开放性的情境教学,使政治课堂回归生活,超越生活,让生活成为教育的“源泉活水”从而使课堂焕发活力。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丰富多彩且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为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生活教材,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例如在学习《礼仪的力量》一课时,可以将学生的经历或新闻报道作为教学素材,比如公交让座引发的道德纠纷,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情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四,将课堂放权于学生,多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可以通过引入一个题目,让学生去进行探究和思考,并创造性地给出结论,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政府角色和市场经济相关知识时,就可以结合2011年的食盐抢购风波,设计类似题目:请以自主探究或合作方式,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说说政府在食盐抢购事件中的职能有哪些?企业应该怎样遵纪守法不哄抬物价,怎样才能避免诚信缺失?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消费者都有哪些合法权利,当权利受到侵犯的时候又应该怎样进行维权?在这种生活化开放式的情境中,课堂能够呈现出浓郁的讨论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学习政治的过程中思考生活,并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通过自主搜索,查阅,整理资料和角色扮演等,让学生主动学习,比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更加深刻、有意义。

第五,完善多元及生本化课堂教学评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评价内容和方法要不断多元生本化,改变之前教师单一评价的现状,实现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和学生自我评价。政治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德育,从本质上看就是育人,因此对政治课堂教学的评价要多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最终从“知识技能”层面过度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培养模式,做到教育以人为本。

3结语

总之,政治课堂要达到高效的目标,就得将生本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从师本教育模式下走出来,在设计教学时,要注意让课堂内容和课堂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师生互动、智慧共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要正确认识并持续坚持生本理念,进一步领悟它的内涵和本质,在“生本教育”策略方面多做研究,最终在促进教学的同时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作者:顾彬彬 单位:通州区忠义初级中学

生本教育论文:英语教学中的生本教育理论

生本教育理论的提出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这一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且起到了显著的成果。尤其是针对中职学校生源较差,学生厌学、学习情绪低迷等问题,可以说生本教育为中职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因此中职英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克服困难,利用生本教育理论的实施提高教学实效。

一、中职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中职学生的学习意识不强,对学习的兴趣很低,文化基础很薄弱,学习积极性差。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教师很努力的备课、教学,但是还是很难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英语,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不再感到乏味,同时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而生本教育的提出正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找到了出口。

二、生本教育理论在中职英语课堂的实施办法

生本教育理论的英语教学,教师要挣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要把课堂主动还给学生,通过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尽情的施展自己的才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逐渐提高自己的能力,得到进步。

1.师生共创别开生面且紧扣主题的课堂导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课堂导入虽然占用的时间不多,但是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却有很大的帮助,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恰当合适的导入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进行英语教学,通过充满趣味性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另外,成功的课堂导入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亲近教师,喜欢教师,这样也促使学生对学习更加积极,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而如果像传统的教学中简短的课堂导入,单调枯燥,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致,造成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进行国家与相应的建筑连线时,由于国家的单词大多数都很长,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掌握其读音和拼写,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带领学生进行连线的练习,只能造成课堂氛围死气沉沉,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毫无兴趣,消极对待教师的讲解。这时,教师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可以在课前就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画出自己熟悉的国家的国旗,上网查找相关国家的信息,在进行信息描述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透漏该国家的名字,让同学去猜测,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促进英语的学习。

2.充分依靠学生。优化听力课堂设计,提高学生输出语言的能力。由于中职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都较差,因此,就是让学生不断的进行听力练习,学生也不一定听得懂,同时如果直接放手让学生去完成教材上的听力练习,并让学生进行口语的交谈,一定会造成学生的畏难心理,教师交代的任务也不会很好的完成,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不高。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先听对话的信息,再引导学生阅读对话的信息,然后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负责针对对话信息提出问题,一组负责回答第一组提出的问题,以竞赛的形式进行比赛,然后分出胜负。这种教学方式会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有的提出问题,有的回答问题。在互相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很轻松的掌握了对话中的信息。从而学生的口语能力也会得到进步,并增强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成果的喜悦。

3.突出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张扬个性的舞台。生本教育主要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实际水平,通过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来使学生得到真正进步,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锻炼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促成学生大胆创新。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要重视生本教育的实施,师生共创别开生面且紧扣主题的课堂导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充分依靠学生,优化听力课堂设计,提高学生输出语言的能力。突出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张扬个性的舞台。紧贴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教材,提高学生对教材的驾驭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升学及发展打下殷实基础。

作者:吴小云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富湾职教园高明区技工学校

生本教育论文: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科学论文

1小组讨论与汇报展示

1.1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生本教育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生本教育重在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在教师为之创造的情景中,小组合作讨论,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激发对学习的无限兴趣。

1.2小组汇报展示小组汇报展示,是生本教育体现团队分工合作能力的最佳环节,通过小组组员上台展示汇报讨论成果,其余同学及时纠正补充的方式,完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生产”。

1.3小组讨论与汇报展示范例[成员1]在探索放大镜的观察方法时,我们发现两种方法,1:物体不动,人眼和物体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2: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成员2]在比较不同厚度的放大镜的放大效果时,我们各小组交换不同放大镜在同一距离观察同一物体,发现镜片凸度越大,放大效果越好。[成员3]板书。放大镜观察方法:①目、镜、物三者,目、物不动,镜动;②目、镜不动,物动。放大镜厚度与放大效果:放大镜镜片凸度越大,放大效果越好。[学生1]我想补充的是:放大镜镜片透明且呈凸状,因此又叫凸透镜,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老花镜;相反还有凹透镜,如学生中常见的近视镜。

2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同学们的自主探究与交流讨论进行的,主要学习了:①、放大镜镜片特点: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②放大镜具有放大的功能,但不能改变物体实际大小;③两种观察方法:物动、镜动;④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3小组加分

教师对发言同学以个人为单位,每发言一次为本小组加一分,累计加分。最终评比出分数最多小组,对其进行口头表扬,并在班级评比栏内贴小红花一枚,月底清算,用班费进行物质奖励。

4学生畅谈收获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都来谈谈我的收获吧。[同学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知道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还有望远镜和显微镜等。[同学2]培根发明的眼镜,有近视镜、老花镜,前者是凹透镜、后者是凸透镜,都是用来矫正视力,方便我们的生活学习。[同学3]放大镜的用途:可以用放大镜观察报纸、校园里的生物,如花、昆虫等,矫正视力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等。

作者:李念蒋玉芹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生本教育论文:生本教育观念下的班主任管理教学论文

1.管理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

生本教育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因此,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必须围绕着学生开展,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以老师为中心,按照老师的想法给予管理实施,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求与意见。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管理工作要围绕学生设计与展开活动,充分尊重他们对课堂模式的需求与教学环境的要求。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才会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现实需求。

2.营造欢乐、和谐与自主性的班级学习氛围。

生本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因此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要做到营造欢乐、和谐与自主性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摆脱传统的知识灌输性的学习,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欢乐、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与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班主任可以开展一系列活动带动班级欢乐和谐的氛围,如开展小组课堂讨论,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表达文章内容等。班主任要与学生真正地成为朋友,让学生不是仅仅的畏惧老师,而是将老师当成学习上的伙伴,生活上的朋友,这样学生才会将学习的课堂当成知识交流的平台,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

3.改变上课的流程,实现生本教育。

小学班主任一般从事班级的教学工作,因此也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老师在讲堂上撕心裂肺地讲,而学生在讲台下心不在焉地学,这种上课模式大大地磨灭了学生上课的热情和积极性。生本教育的上课模式是“领受———领悟———提升”,领受是指让在下一课讲解前,给学生提出几个关于课程或者关于学生这个年龄段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去寻找问题,然后在上课时对问题进行提问,开拓学生的思维与学习的积极性。领悟阶段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指通过阅读、讨论以及必要的练习来达到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但是一定要注意“度”,不能超越学生这个年龄段心理、认知的承受范围。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课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教学中心是让学生领悟到人物的刻画艺术,如凤姐的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形象,而不能过多的让学生领悟《红楼梦》这篇课文的整体内涵与写作技巧。提升阶段是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在领悟的基础上对只是生命的拓展,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的探索新知精神与求知欲得到最大的发展。

4.改革成绩评估体制,鼓励“研学”。

传统的成绩评估标准就是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的评估体制导致学生为了高分而迫使自己苦钻书本,思维被局限在课本的范围之内无法得到拓展,并且也湮没了求知精神与研究精神。生本教育下,评分体制要以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探究为重点,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与班级讨论,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思维,并把讨论情况作为评分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学生对于知识的领悟程度而自己出题,因为学生只有深刻地领悟到知识的内涵才可能出具有意义的题目,老师再将这些题目进行归纳整理而出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与研究思维。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理念与方式,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与成长。生本教育下的班主任管理工作要做到管理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努力营造欢乐、和谐与自主性的班级学习氛围,改变传统上课的流程,实现“领受———领悟———提升”生本教育以及改革成绩评估体制,鼓励“研学”。通过这样的管理模式,成功地避免了传统小学教学的单调性、乏味性以及不自主性,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将会极大地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研学”模式的开展,也会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作者:黄小英单位:江西省宁都县第二小学

生本教育论文:生本教育对师范生角色转换的影响

《高教论坛杂志》2014年第七期

一、改变教学方式,把好过程设计

教师既然转变了观念,那也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当好“生命之牧者”就要在教学过程设计和管理方面下功夫。教师课前要安排预习工作,让学生先学,自主梳理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自主归纳方法规律,对知识的难点、重点及模棱两可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新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然后是学习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积极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学会倾听,学会分享,不断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并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人沟通能力。第三环节是让学生自“教”,课堂上尝试让学生成为一名教师,让学生们走上讲台讲授新内容的某一或多个模块,教师也可以就重点、难点展开课堂讨论,让小组代表介绍他们是如何理解掌握的。笔者就《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中的聚合一章先设计系列问题:举例说明生活中接触到的聚合物有哪些?谈谈你感兴趣的功能聚合物。具体谈谈某类聚合物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聚合物有什么特性?聚合反应主要有哪几种类型?特点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然后,让学生充分运用图书、文献检索系统、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自学,学习小组整理归纳各成员的调研结果,准备课堂讨论发言提纲。课堂上,教师依据学生调研结果随机抽取小组成员讲解他们所学习到的关于聚合的知识,教师这时还要注意知识点的衔接讲解,组织学生介绍知识实际应用情况。教师穿插点评,少讲精讲,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就高校理工科专业来说,学生自“教”内容还可以选择演示实验、实验、习题讲评或章节复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主体,教师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对于师范生而言,师范生技能在此环节可以得到最全面的锻炼和展示。

二、激发学生潜能,鼓励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教师把要教的东西缩至最少,其他知识都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育的基本动力是依靠学习者的天性和潜能。大多数学生本来自己有强烈的探索愿望,但往往被人左右,这不行,那不行,倍受打击,没有成功的体验,没了学习的快乐,逐渐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教师应摒弃教学过程中“纠错”的习惯,带领学生去探究知识。在知识讨论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尤其是平时少发言的同学,要及时表扬,对于不准确或错误的回答,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在肯定学生的大胆发言之后,引导大家通过讨论、推理等方法来探索正确的答案。如此通过学生自身努力获得的知识不仅能牢牢印在他们的脑海里,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让学生尝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学生的自信心也得到提升。针对《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中的聚合章节内容,学生自“教”的尝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发现,学习并不是那么难,而且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越来越乐意去探究学习,考试不再是问题,成绩也不断提高。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是有潜能的,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将我们的爱心、恒心融入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向好学转型。师范生亲历探索新知识、获得新知识的体验,不仅学会了学习,而且学会了一些组织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方法,这让师范生受益终生。

三、改变教学评价,促进德育发展

生本教育就是要激扬生命,而每个生命以其自然之伟力促使自己提升,就是要做到天纵其才。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评价观念,不能只是关注学生的成绩,也不能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能力,而是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点点滴滴的成长收获,尤其是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王金战教师在《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中说:“当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他就变成了所谓的差生,而让差生变好其实很简单,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即让学生反复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差生就变成优生,我们的生本教育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念,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大胆展示其才华,提高其自信心,并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此外,教师作为一个管理者、组织者、启发者、支持者、引导者,不光是教学生怎么学,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成为对社会和人类有用的人。生本教育理论中提到:儿童在良好的教学生态中会自动形成德性。类似于德育是教育成功后的自然获得物。举一个例子:很多人初为人师不怎么喜欢小孩,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接触小孩多了,了解多了,不知不觉就会越来越喜欢小孩子。那么,如果一个人未能真正地爱社会、爱他人便无法有良好的德性。因此,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千万不能忽略德育工作,言传身教很重要,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名利观,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感恩,培养学生懂得尊重、保护社会与他人,以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师范生是未来人类灵魂工程师,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自觉加强品行修养,今后才能成为有爱心、有信心、有恒心、有感恩的心的服务于社会的人才。生本教育是人的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高等师范院校应推动“生本教育”改革,师生应改变观念,转换角色,教师担当好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地参与探索性、创造性学习;学生在宽松和被尊重的教学环境中得到个性发扬,且综合素养不断提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感恩。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师范生才更受社会欢迎,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作者:钟新仙彭艳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与药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