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02 03:18: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教育探索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中文秘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手段都比较单一,教师们的教学思想也还停留在过去的陈旧思想中,教学方法也比较呆板,让学生感到课堂枯燥乏味,而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也都只是注重理论的讲授,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很少去思考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仍旧习惯照本宣科、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脱节,学校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对于中职学校中的学生来说,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不能够主动的去进行探索,那么他们的思维只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僵化,动手能力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样的文秘专业又如何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文秘人才呢?
此外中职学校中的文秘专业还存在着以下的一些问题:
(1)没有准确的目标定位,如今的中职学校文秘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偏重文秘,忽视公关,使得学生的专业面狭窄,专业技能薄弱;
(2)没有构建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上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常常是重理轻能,课程安排较随意、无序;
(3)在使用的教材上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很多教材都只是偏重理论的描述,没有相关的技能训练内容,而且很多内容都是重复但表述不一的,这为教师们的讲授与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许多的困难;
(4)现有的教师们基本上都是理论功底很好,但是却缺乏实践经验,他们基本都是从相应的文秘专业毕业后就到校任职的,没有经过文秘工作的洗礼;
(5)缺少模拟训练手段,没有相应的实习基地。这些问题的存在为中职文秘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2 中职文秘教学改革的措施
2.1调整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现出中职学校的特色
中职学校的文秘专业主要是为了给中小企业或私人培养出能够从事秘书、文书、档案管理、信息资料的搜集、公关礼仪及计算机文字处理等办公室程序性工作的人员。让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实践实习,逐步的举办从事整理办公室、接待访客、打印文稿、收发文、归档整理等工作的能力。总得来说就是需要具备。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办事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操作能力等,从而胜任初级文秘工作。
2.2需要及时的改变教学理念
中职学校中的教学工作是以学生今后就业的职业岗位为导向的,其目标是要让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能够满足社会中相应职业的岗位的需要,实现真正的零距离上岗。即是中职学校应该培养出能够胜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的文秘教学专业必须从文秘这个职业岗位的工作实际出发进行职业分析,必须要明确在日常的工作中,秘书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并根据分析的结果来设置文秘专业的课程,以此为基础培养出合格的文秘人才。因为文秘工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就使得文秘专业的教师们必须要重视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文秘专业的教师们必须要跟新教育理念,积极的与企业进行沟通,并构建起与企业紧密联系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成长,不能够将学生局限在教室中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能够让学生摆脱纸上谈兵的窘境。同时,文秘专业的教学还应该要引起学校的重视,学校应该加强师资建设与投入,为文秘专业的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提供必要的场所、设备、仪器等,为中职文秘教学的改革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
2.3必须要加强教材建设,为文秘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保障
中职文秘专业的精品教材并不多,现行的一些教学用书并不能够从完整意义上体现出中职教育的特色。其中有一些教材的应用价值并不高。对于这种情况,文秘专业的教师们则可以利用自身的教学实践优势,来尝试编写出具有较强实用性的中职教材,而学校也可以成立起相应的专业教材编写小组来支持教师们编写出更加具有实用性的教材。在进行教材编写时,要以“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中与秘书相关的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为培养目标,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技巧。同时教材还应该围绕技能训练这个中心,实现多学科相互渗透,让教材真正为文秘专业培养学生技能服务,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中职文秘专业来说,其中的大部分专业教师应该由文秘类专业毕业的本科以上学历者担任,而非由其他的中文、法律、政治等文科基础课教师转行而来或是兼任。文秘类专业毕业的教师与那些非文秘类专业毕业的教师比较而言,他们更能把握文秘专业课教学中的重点,他们的讲解也能够更加深入,易于让学生接受。
文秘专业中的部分教师应该兼任行政工作。文秘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十方强的专业,其所涉及的工作包罗万象,没有相应工作经验的人是不能够体会到其综合性与复杂性的,即使是从文秘专业毕业的本科毕业生,也很难全方位的接触到整个文秘工作内容。而教师在兼任行政工作的同时,接触到各种新的案例、工作方法等,这些都能够作为经验传授给学生。
同时教师除了要积极的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外,还应该要抽时间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参加国家高级公关员、高级秘书职业资格考试,不断充电,不断增加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技能。
2.5循序渐进的加强学生的技能
学生毕业后就业,没有专业的实践能力,就失去了竞争实力,专业也将无法存在。因此,中职学校文秘专业的教学改革需要能够循序渐进的加强学生的技能。为了能够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技能,就应该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在一年级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单一技能的训练,通过技能的训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学生感觉还是像初中时一样天天学理论、学文化基础课,既枯燥又乏味。同时,还必须要重视第一学期的军训活动,因为通过军训活动可以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服从意识、协作精神和吃苦的精神进行培养。在第二个学期要强化学生的电脑知识与操作能力,从而为计算机操作、办公软件的使用、网络操作等相关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二年级时,则可以注重对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的相关学习,但是还应该安排一定时间的社会实习,让学生能够通过社会实习,来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进行融会贯通,并在此过程中来发现自身的优缺点与努力的方向,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三年级的时候,则可以让学生进入企业中进行相应岗位的实习,通过实习来对书本理论进行巩固,对训练效果进行检验,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总之,如今中职文秘专业的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中职文秘专业的教学急需要改革。作为中职文秘专业的教师,需要不断的进行反思,发现其中的问题,并积极的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培养学生科研素质
科研素质是理工科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科研素质从组成要素来看,主要包括科研意识、科研态度、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4个方面。科研意识是科研素养的基础,有了科研意识,端正了科研态度,丰富了科研知识,再加上动手能力的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具备了上述条件才能够真正地开展科研实践活动,进而帮助学生们将课堂知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科研素养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需要贯穿于整个本科阶段教学中:(1)在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阅读课本之外的课程的相关知识,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关注一些热点的学术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这对于培养其科研素质是大有好处的;(2)进行“课程论文”训练,根据课程性质,以小论文、读书报告等形式代替传统的作业,为学生最终撰写毕业论文提供“练笔”的机会;(3)科研实验研究是学生毕业论文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课程实验的综合运用,因此,应重视日常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4)进行科研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工作单位的科研条件,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或课题,了解科研基本方法及流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科研意识,使学生逐渐认识到科研对护理专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2重视相关课程教学
目前开放教育护理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设计了护理科研方法、文献检索、护理伦理学这三门课程,它们与毕业论文写作直接相关。护理科研方法主要介绍护理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包括科研选题、科研设计、资料的收集方法、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护理论文的撰写等内容。文献检索课程主要介绍医学文献检索基础、图书馆信息资料利用、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以及文摘数据库检索、引文数据库检索、全文数据库检索、特种文献检索、因特网医学信息资源检索以及医学文献的综合利用。护理伦理学课程主要介绍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及护理实践中有关伦理学的问题。护理科研方法是毕业论文写作的指南,文献检索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工具,护理伦理学是毕业论文写作的伦理规范,这些课程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是从撰写科研论文的理论知识上进行教学,为撰写论文打好基础。但这些课程往往被学生看做是可学可不学的“选修课”,直到写作论文时才发现这些课程的重要性。这些课程的学习,除了提高学生的认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例如,对于护理科研方法课程采用参与式教学,让学生跟随教师教学进度,同步进行训练,指导学生如何选题、科研设计、资料收集、统计分析、撰写论文。学生在课程结束时,每人完成1份开题报告及相关课题综述,既作为该课程的考核依据,同时也是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始。文献检索课程采用理论教学和上机操作并重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护理伦理学主要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学习科研中涉及的各种伦理问题。
3提高毕业论文写作的规范性
毕业论文写作的规范性与论文的质量密切相关,护理论文有其固有的格式,写作应符合其规范。学生往往由于对这些要求缺乏了解造成所写论文的结构和格式不符合要求,给自己和指导教师都带来很大的困扰。因此,提高论文写作的规范性显得尤为重要。护理论文主要有科研论文、文献综述、个案报告、经验总结等形式,在学生论文写作时,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护理论文的范文,这些范文可以是护理类期刊上的高质量论文,也可以是往届学生的优秀论文。制定统一论文写作的格式和毕业论文答辩的要求和评分标准,刊印成册,发给毕业年级学生,在手册中尤其要对论文写作格式的细节问题做出详细要求,如图表排列、格式、字体字号、参考文献格式等,使学生在撰写论文时遵循统一的格式和要求,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他们了解毕业论文答辩的要求和评分标准,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把毕业论文写好。此外,由于学生大多是初次写作论文,往往语言不得体,叙述不简洁,词不达意,对医学术语表达不规范,因此还需注意语言的简洁、规范。
4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过程。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认真阅读文献,精心选题,广泛收集资料并反复修改初稿,完成定稿到答辩。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不仅教给学生论文写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严谨、科学的学术态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毕业论文完成的质量与指导教师密切相关,必须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论文指导中的作用,具体的措施是:
(1)建立指导教师遴选制度和激励机制。
根据陈玉平等的调查显示,学生希望论文指导教师科研能力突出、教学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同时要有责任心,关心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并乐于帮助,并且能有充裕的时间指导学生的论文写作。根据这些要求,建立指导教师的遴选制度,对教师的职称、科研能力、指导论文的效果等方面做出详细要求,同时引入竞争机制,竞争指导,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另外,启动激励机制,对于论文指导效果较好的教师,给予格外的物质及精神奖励。
(2)指导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指导方式。
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论文过程中,主要的方式有面对面指导和非面对面指导。在学生开始论文写作之前面对面的集中指导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论文撰写的基本格式,科学地进行科研设计和规范地书写毕业论文。除此之外,在学生写作论文过程中,指导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安排1~3次的面对面指导。开放教育学生基本都是在职人员,工作生活比较忙碌,大多数人很难经常与指导教师见面进行讨论,那么选择一些非面对面的指导方式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常见的方式有电话、QQ、电子邮件等。随着开放教育的深入发展,我们还将建立基于网络的毕业论文交流指导平台,教师和学生将通过这种专业化的平台完成论文指导和交流。
(3)做好教师指导论文的过程监控工作。
论文指导过程一般都要几个月以上,对这一过程的监督往往是管理的“盲点”,因此,除了要求指导教师做好指导记录之外,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举行开题报告会,听取学生开题报告从而了解教师指导情况,也可以召开指导教师交流会,由指导教师汇报指导情况,还可以召开学生座谈会,由学生反馈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通过这些方式,及时了解情况,对未对学生进行认真指导的教师进行撤换。
(4)加强指导教师的培训。
指导教师虽然都具备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但仍然需要不定期对教师进行统计学、英语、文献检索、论文写作和教育学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5加强毕业论文交流和总结
毕业论文答辩结束后,毕业论文一般都会作为教学资料“束之高阁”,学生很快也会将它“抛之脑后”。其实,毕业论文完成之后的交流和总结对做好以后的工作至关重要。毕业论文交流的方式主要有:选择质量较高的论文由指导教师推荐在杂志上发表,这既可以提升学校的专业品牌也能让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每年由指导教师推荐选择数篇优秀学生毕业论文的集结成册,便于以后的学生学习和参考;定期举行优秀毕业论文评奖活动,对毕业论文的作者及其指导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励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更加完善和提高了毕业论文的书写质量。另外,做好毕业论文的总结工作也很重要,对于指导教师,召开总结会,分析论文指导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讨解决方法,提出下次应对的措施。对于学生,通过座谈会或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认知和态度,包括是否有必要写毕业论文、写作态度是否认真、指导教师是否尽责以及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建议的解决办法等。通过这些方式,再次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以真实而充分地反映撰写毕业论文在学生中起到的效果,也可以从交流中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积极地探索研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为今后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顺利进行做更为完善和充分的准备。毕业论文的质量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针对开放教育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的问题,探索各种改进措施,对提高开放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水平,提升广播电视大学知名度,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马兰 刘建中 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工程管理教学部
作者:邓勇 吴宏 单位:喀什师范学院
新疆高师数学教育专业除继续开设传统的心理学、教育学和数学教学法课程外,还应增设突出教师职业技能的课程.比如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中学数学教学策略、说课与评课、教学组织与管理、数学课件制作、中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中学数学研究型课程教学设计、数学考试与评价等,这些课程体现了师范特色,能提高学生适应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调查列举了二十多种加强实习(实训)与实践教学的措施,供调查对象进行多项选择.有90%以上的师生认为,到中学去观摩教学、请中学教学专家作报告、聘请中学教学名师或教坛新星进行示范教学、大学期间熟悉中学数学教材、加强微格训练等都是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主要措施。绝大部分学生和院系领导认为目前的教学虽然重视数学学科的完整性,但是却忽视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及与学习者的有机结合,与知识应用的衔接;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教学手段滞后,缺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忽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及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和德育功能;课程教学模式没有体现出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差异性.
访谈结果与分析
调查采用面谈与网络函询的方式,征求了6位院系领导的意见和建议.多数领导认为目前新疆高师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建议增开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中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与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等课程,以加强对学生师范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根据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修订新疆各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突出师范性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议各学校成立由分管教学的院长、院系分管教学的领导、地方教育局局长和民族中学校长及教导主任组成双语教师教育指导委员会,以完善实习环节,改革实习方式,加强实习管理.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举办师范生技能大赛、高校与中学数学教师合作进行开发研究等方式,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对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及形式,他们认为实习支教的形式虽好,但管理不到位;分散实习效果最差,应取消分散实习.十五位民族中学校长及教导主任对数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学能力总体感到满意,但也尖锐地指出,今后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更加突出师范性,教学的重点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让学生及早熟悉中学数学新课改教材的教法,以便学生毕业后能马上胜任中学数学教学工作.
优化与重构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按照新的服务面向定位对课程设置进行全面调整,适当增加中小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教师口语、初等数学研究性教学策略、数学教育方法、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如何学习数学等选修课,拓宽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面;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复合型教师为目标,建立教育类课程教学协调组织机构和教师教学沟通制度,以统一思想,协调步伐,最终形成各学科各司其职、相互沟通、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理顺学科基础与实践教学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应关注在现代数学观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对中小学数学的认识.为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更多地体现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纵横联系,善于用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观点来指导初等数学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的现代数学理论下,能够自觉地把现代数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初等数学教学的实践当中;另一方面,新疆高师院校的教学过程,在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学术形态的同时,还必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教育形态[1].将数学的学术形态转换为教育形态是一种特殊的能力,不是单靠数学教育课程所能完成的,它需要通过整个课程体系来培养.在讲授各门课程时,我们都应始终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创新.同时,教学中还要加强对学生数学观念、数学能力、数学整体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包括运用数学史的某些内容,使学生领会数学内容不仅是形式的演绎,还具备教育价值.强化技能培训,突出实践能力教学技能是评价数学教师能力的优秀指标,它可通过微格教学训练来实现[2].在实际教学中应缩小班级容量,以便增加教师指导学生的频度,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1)学生分层编班学习.首先从理论上建立高师学生教学技能等级水平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教学班分班的依据;学生依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班,以提高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针对性.(2)扩大指导教师范围,实行导师制.在完成理论部分的教学后,实践部分的指导工作可由其他任课教师和中学优秀教师担任,并实行导师“承包制”.(3)开展学生间的合作学习.组建学生教学技能训练小组,加大学生技能练习的次数.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互学,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水平.(4)经常请中学数学名师来校说课、讲课,吸收部分优秀学生参与中学数学教改研究课题.关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实习(实训)工作力度见习和实习是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育实习中,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和教学技能结合起来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为其毕业后从事中学数学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在加强见习与实习方面需做到:(1)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制订见习和实习方案时,要求学生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利用两年半的时间通读中学数学教材、撰写讲稿、制作课件并登台试讲,其试讲成绩记入成绩档案;组织学生到中学观摩数学教学,参加中学教学开放日活动及地市级优质课评比活动;聘请中学数学名师或教坛新星作专题报告或进行示范教学.(2)改革实习方式.取消分散实习,采用实习支教和集中实习两种方式.(3)将实习支教与毕业论文撰写结合起来.学生在支教前,安排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撰写教学研究论文,要求学生在实习支教期间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与访谈,为毕业前撰写中学数学教研论文收集资料.(4)加大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投入足够经费用于基地设施建设和外聘指导教师补助.加强对学生教法及学法的指导对教法和学法的研究已成为当今数学教育的重点.因此,改革目前新疆高师院校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怎么学”,尤其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用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来指导教学并大胆革新大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未来的教师掌握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法;教师更应该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摒弃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研讨式、指导式、交流式等教学方法应占主导地位.切实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提高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双语”教学是关键,而加强“双语”师资的培养力度则是新疆高师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要使少数民族学生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转译,具备“双语”思维的能力,就必须对“双语”教学提出刚性要求:(1)制定“双语”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对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授课情况实行一票否决并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2)成立“双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双语”教学工作的有效管理.(3)定期召开“双语”教学交流会,完善“双语”教学相关档案建设和制度建设.(4)推行民汉混合编班,为少数民族学生创造学习汉语的良好环境.(5)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四统一”方式.即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考试标准、统一毕业资格.关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渗透学生是所属文化的产物,他们的感觉和思维方式以至整个神经系统都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更有各自复杂、独特的文化背景.教师要和学生打交道,就要和学生所属的文化打交道,理解学生意味着理解他所代表的文化.同时,教师是“文化人”,教师只有具备文化意识(文化自觉),才能对自身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更新.新疆高师院校数学课程的设置更应体现“民族性”的理念,在教学中渗透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3].这样做首先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需要;其次可以弥补少数民族现行数学教材的不足;再次是为建构新数学知识与新观念做必要的情景准备;第四是可以增强少数民族教师跨文化数学教育的适应能力[4].因为少数民族数学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和熟悉本民族的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异同,在教学中才能恰当地渗透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这种需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意义重大.
作者:李振锋 曹景花 单位:滨州医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处 滨州医学院临床学院
管理体制的落后,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也阻碍了教育技术自身在高校的发展。因此,构建出适合当前高校客观实际的权威、高效的教育技术管理体制,成为高校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逐步完善建立由主管教学的校长直接领导的教育技术指导委员会和教育技术综合机构,全面规划与开发全校教育技术资源,使电化教育、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外语语音教学系统合并、重组、优化,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教育目标。随着改革的深入,电化教学、非书类教材制作、网络课程与精品课程、网络管理技术等四位一体的教育技术模式将被采用,真正实现资源与人才的共享。选择一个好的带头人。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有一个承前启后的带头人。既要有领导才能、有事业心,也要熟悉教育技术业务;既要精明能干又要具备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精神,既要着眼现实,又要放眼未来,有前瞻性,有超前意识;既要稳扎稳打,又要思路敏捷。教育技术中心主任要具备了这种素质和才能,能带领教育技术中心走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前列,取得可喜的成绩。拥有一个活的灵魂。使教育技术事业迅猛发展,光有工作热情和干劲还不行,必须要有一个活的灵魂--就是“创新”。创新是社会实践和时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们的工作富于创造性和生命力的根本源泉。
思路要敏捷,意识观念要领先,设备要领先,技术要领先,成果与成绩才能领先,教育技术事业就要具备这种活的灵魂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事业的辉煌。设一支精明强干的教育技术专兼职队伍。教育技术取决于政策、环境、设备,但最重要的是取决于人,取决于整个队伍,没有具备教育技术所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教育技术事业将一事无成。要有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技术结构比较合理的具有教育技术基本素质的人组成的专兼职教育技术队伍。有一支朝气蓬勃,年富力强,不计个人得失,一心扑在事业上,具有较好的团结、合作、实干精神的教育技术队伍。“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来说明整个队伍的重要性更加贴切。形成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学校启动,自己发展,不断充实自我,更新自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教育技术中心与业务课教师之间也形成一个协作双赢、共同受益、同步发展、逐步提高的良好运行机制。
制订本校教育技术的长远规划。成立由主管校长挂帅、有关部门的教育技术专家与管理人员(管理、专业课、教育技术三方面人员)组成的“学校教育技术指导委员会”,拟定全校教育技术工作的长远规划、近期目标、实施方案,指导全校的教育技术工作,审定全校教育技术项目立项,负责教育技术成果、教材的鉴定。确定我们教育技术工作的最佳体制。1.设立综合性的教育技术中心,统筹全校教育技术工作。将属于教育技术工作范畴的工作,归口纳入教育技术中心统一管理,将不属于教育技术工作范畴的工作,从教育技术中心剥离出去。把网络技术与电化教育技术融合在一起,重新进行整合,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益。把教育技术的各个方面工作教学运行、网络维护与管理、多媒体技术、信息与资源、技术保障、学术研究、管理与协调等等统分结合,既各司其职又相互渗透,实现资源与人才的真正共享。2.学校给予一定的资金与政策扶持,使专兼职教育技术工作者都乐意奉献,奋发进取,使全校形成一个人人关心教育技术工作,人人参与教育技术工作,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上升到一个新水平。出台一系列加快教育技术发展的优惠政策,包括教育技术工作优先发展战略,鼓励教育技术人才脱颖而出,教育技术队伍优先晋升职称,教育技术设备优先配置,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使用教育技术手段,教育技术优先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去。3.培养我们教育技术急需的人才。事业的成败人才是关键。培育学科带头人,培育专兼职教育技术队伍的以业务素质为主的各种素质,培育专业课教师自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意识和能力,培育学生自觉运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学习的能力。教育技术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它的发展不论软件还是硬件都日新月异,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教育技术队伍的继续教育工作。4.做好我们教育技术工作的事。我们基础不够好,底子不够扎实,技术不够先进,设备不够现代,人员结构不太合理,不适应教学等各项工作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扎扎实实地作好我们教育技术事业发展这篇大文章。
作者:王亚芳单位:江苏大丰市万盈初级中学
联系生活并结合实际,让提问活化课堂
提问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项环节,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能力,以便调整教学的侧重点,保证学生对于课程的全面掌握,学生通过对教师提出问题的回答,增强了自身的理解表达能力。
充分利用好课堂提问的环节,能有效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思考,积极主动地跟随老师上课的步伐,充满睿智、生动有趣的提问在教学中与学生有效互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语文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一些语言基础知识,而且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问便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并且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听一门自己感兴趣的课,其质量和效果远远超过被动听课。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问题要避免过于简单或是过于困难,这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找到课文中的重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保证同学们对问题想回答,能回答。
例如《皇帝的新装》这一文,讲述的是皇帝的愚昧无知以及裁缝的欺骗。如果老师在提问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中存在的类似问题,让学生思考学习本文以后的启示,就会让学生打开思路联想到社会中有许多像皇帝和大臣这种言不由衷的人,缺少像小姑娘这种敢于讲实话的人,而不仅仅局限在课文所讲述的故事情节中考虑。有新意、有创意的提问更能活跃整个课堂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用言传身教感化学生
课文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在其对应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来培养学生兴趣,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和表演课文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讲授一篇新课文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境,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讲述作者的生活趣事或感人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
初中生正处在最容易产生偶像崇拜的年龄段,巨大的说明力和感召力从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难点,在考试中也占有较高分值的比例。在相应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在平常的课外阅读时摘录美词佳句和名人轶事来丰富学生的头脑,充实写作素材。而且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会观察并积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并通过语言文字把自己心中的感悟表达出来,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
所以说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自身素养来提高个人魅力,用高尚的师德来感化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育学生、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牢牢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只有教师在平常注意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自身素养,细观察多发现,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结合中学生自身生理、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大胆探索,实现教师高效率课堂教学,努力创新,创造思维情境,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罗兰芬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应用性更强的专业课程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一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成体系。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课程总体布局中,专业技能类的课程基本上均能体现工学结合的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集合,课程体系更为科学和系统,能形成一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课程链,相比而言,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没有纳入课程系统的总体规划,大部分还游离在整体课程之外,大多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二是优良的工学结合形势下的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尚未打造成型。如部分人文素质教师工学结合的意识不足,教学中没有突出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从事相关职业所需的职业素养及贯彻终身强化人文修养的意识,又如在聘请校外行业名家、文化大家担任外聘教师方面,没有很好运用校外师资力量来发展人文素质教育。
三是不够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对人文素质提高的促进作用。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仍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基础教学部门和团委等行政职能部门的职责,尚没有形成全员师生共同努力的工作,没有意识到第二课堂活动在丰富学生人文知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如课程课时比例安排方面,专业技能课程课时远远多于人文教育课程课时,在人文教育课程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未达到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等等,这些都是当前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与专业技能课程改革的差距。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改革的原则
根据工学结合的内涵、特点以及课程理论有关内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应坚持以下原则,以确保课程改革的科学性。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原则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技术人才,这要求教师在育人过程中,既要教书也要育人,注意德与才、教与育关系,不能将两者分开。按照这个教育要求,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渗透德育方面的内容,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以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因此,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时,要对人文素质课程教师提出明确要求,教师除教给学生人文素质课程书本知识外,更要把优良的文化内涵、精神意识等传达给学生,让人文素质课程中文化隐性的精神意识转化为学生内心力量,为适应未来竞争作好思想、心理素质方面准备。
(二)坚持就业市场适应性原则
美国职业教育家杜威说过,高职教育要为“完美生活作准备”,“一个课程计划必须考虑课程能否适应现在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是高职教育的立足之基,也是改革的方向。从这个意义来讲,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除安排传统教育课程外,应根据市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需要,开设一些内容实用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如一些高职院校开设旅游文化、茶文化、音乐文化、酒文化等与职场所需、个性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课程。学校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实施,让学生从人文素质课程内容中获得一定就业与创业的知识,开拓学生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职业素质。这样的课程改革才体现围绕工学结合的内涵,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
在教育教学中,实践环节、实践课程不是依附于理论、验证理论的考查课程,而是整体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形成工学结合模式下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体系过程,即理论(课程设计、理论教学)——实践(实训、实习)一体的系统过程。在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改革时,要考虑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在整体课程的比例,实践性的课程应占一定比例。这要求学校平时在校内开展常规的理程内容教学外,还应充分考虑如何在该课程中科学安排一些实践教学环节,创造机会带领学生参加校外人文素质实践活动,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原则。
(四)坚持开放性思维课改原则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要遵循“专业建设适应市场、课程改革跟踪市场”的要求,树立办学社会化观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创新与发展。如聘请社会文化名人、行业名家担任外聘教师,为学生授课或做相关讲座;与相关文化单位共建课程实习、实训基地,不断打造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教师实践教育的平台;与相关文化单位共同开发专业,共同选择、设计课程,让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社会需要。同时,要增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学分比例,且在课程管理的开放性、课程结构等方面体现开放性,以体现工学结合模式下人文素质课程改革宽广度,以打造具备开放思维、社会视野的职业素养人才。
坚持全面发展原则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也同样适用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因此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应树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和衡量标准,不仅要使培养的学生具有高技能,更要使学生们具有厚实的人文素养,把高职学生的政治、道德、文化、审美、身心等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衡量标准和评估指标。
总的来说,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我们要深刻认识工学结合的内涵与特点,了解当前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现状,清楚课程改革的原则,才能理清课程调整、革新的方向,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文素质课程系统,不断推动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完善与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才。
作者:韩勇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西区计算机信息管理学院’
实现社会化合作学习
Web2.0的一个最重要特性是社会性,Web2.0下的网络教育新模式也被看作成一种社会进程,它注重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在社会化学习进程中,它将学习过程与网络社会进行整合,利用Blog、Wiki、SNS等工具,将学习过程置于一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不同用户参与创造贡献的信息资源,支持学习者个人和其他用户、群体的合作学习与资源共享,这种参与式信息交互,使得彼此间信息资源不断沟通和协调,从而来完成独立学习或者共同合作完成某项任务,以集思广益达到成果共享。
突出人性化导向
传统的网络教育模式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学习资源更多的是一种主要集中在系统内部的单向传输。而在Web2.0环境下诞生的网络教育新模式更加强调人性化和个性化。它以Web2.0的应用为平台,综合运用AJAX、AdobeAIR等技术,构建了一个功能完善的网络交互式学习环境,在新技术支持下学习者本身就是资源的创建者、信息的生产者,每个学习者都能建立个体的学习路径和知识领域,提高了学习者的自我识别度和自我导向性。
注意事项
Web2.0环境下构建的网络教育新模式,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用户间彼此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联系、合作,信息共享、参与贡献,无边界地为学习者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素材,但同时也对学习者提出了一定要求。
(1)熟练掌握学习工具
随着网络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技术工具应用而生,只有熟练掌握各种软件并将其真正作为工具应用于学习过程中才能提高我们的实际学习效果,这样我们才能做到自由掌控网络,而非被动接受网络。
(2)学会处理网络信息
网络教育新模式讲究的是用户广泛参与,即任何个人都可以通过博客、播客等信息,供他人浏览、参与讨论等。这样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接受来自不同层面的海量信息。如何在众多信息中分辨良莠、筛选出适合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既考验一个学习者的信息判断能力,又考验他的网络道德规范水平。因此,学习者必须要把持有度,学会理性分辨,学会主动处理信息,而非被动接受信息。
(3)积极参与分享互动
Web2.0时代倡导用户积极参与分享的精神和能力。从Web1.0到Web2.0,人们的学习方式和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闭门造车式的学习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愿意参与集体讨论、不愿意贡献个人智慧、不愿意与人分享信息资源的学习者必不能与时俱进。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习者必须学会主动参与分享、注重在网络世界里的与人协作精神,才能正确驾驭网络教育新模式。
结语
Web2.0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它的出现,使得网络教育模式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将来随着Web3.0、Web4.0的出现,未来的信息化教育必定大放异彩,因此我们必须紧随网络变化脚步调整我们自身的学习能力,将Web的应用更加广泛深入和富有成效。
作者:文庆莲先德强单位: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教学重点内容的选择
1肿瘤病理学至关重要恶性肿瘤预后一般较差,将给病人及家属带来很大的压力和负担。疾病的病理诊断是肿瘤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对于可以手术的病人通过手术切除瘤组织得到病理诊断,如无手术适应证或者因为其他原因无法手术,应尽可能通过穿刺取得活检送细胞学或者组织病理学诊断,便于明确诊断并判断疾病的预后,避免误诊和误治,以提高肿瘤治愈率和病人生存质量。通过对肿瘤病理学的学习,将有利于医学生掌握肿瘤细胞的组织学特点,也能对肿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积极意义。
2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知识是肿瘤治疗方法的基础目前,人类对肿瘤的认识不再停留在形态学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肿瘤多因素致癌理论以及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发现,肿瘤的病理学发展到分子水平,肿瘤的诊治从而展示出良好的前景,这要求我们必须将教学深入分子生物学水平。通过对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分化与凋亡、基因表达失控等知识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肿瘤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动态及方向。
3治疗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恶性肿瘤四大治疗手段分别为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但由于3/4左右的肿瘤病人在就诊时已发展到中晚期,单靠一种治疗手段很难治愈肿瘤。目前世界治疗肿瘤已进入综合治疗的时代,我们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应用现有的手术、化疗、放疗及生物治疗,依照不同病例特点,进行有机组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人们在综合治疗癌瘤时,大多先切除原发病灶,再辅以化疗,这不仅有利于病情分期,同时又可避免错过那些对化疗不敏感肿瘤手术切除的机会。
4肿瘤治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肿瘤性疾病的规范化治疗是肿瘤治疗的最佳方法,考虑到病人的个体化差异,既要体现规范,又要体现出类似于传统医学辨证施治的理念。由于我国现有的医疗体制,专科医生大多从自身专业出发,过分强调专科治疗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其他治疗手段的合理使用。这些问题势必影响学生对肿瘤治疗的整体观念,故应在临床教学中予以强调。同时,现代的肿瘤治疗正朝着循证医学方向发展。遵循循证医学也要求为病人制定出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强调肿瘤治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将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辩证思维,也能为病人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5积极学习和探索新技术,提高病人生存质量由于医学界积极探索对肿瘤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寻找更合理的治疗模式,肿瘤的治疗不断出现新发展。现今外科手术强调延长生命、治愈肿瘤的同时保留器官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如:直肠癌近年由于消化道吻合器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使许多原来需作肠造口(人工肛门)的直肠癌病人免去了人工肛门的苦恼,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分子靶向治疗: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放疗设备和技术的改进和提高,精确定位、精确放疗使正常组织保护得更好,肿瘤剂量得以提高,提高了肿瘤的局控率。目前肿瘤成为多发病、常见病,作为医学生,应该对其治疗进展、新技术有更多的了解。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探讨
1PBL教学法PBL
教学法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首先由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推行的一种新教学模式。该教学法以疾病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肿瘤从病因方面与基础及临床多学科有广泛交叉:许多肿瘤的诊断依赖于病理诊断;很多肿瘤可以导致多系统功能损害,伴随的临床症状相当复杂;还有的肿瘤发病机理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要求医生对免疫学有深度掌握。临床肿瘤学的这些特点更适合应用PBL教学法。
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可以在对常见的九大恶性肿瘤讲述过程中运用,即通过初步提出问题,准备讨论提纲;根据问题预习讨论提纲,分学习小组;课堂启发讲授;以问题为基础进行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并对共同性问题和争议大的疑难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本课程的重点难点这样一个过程来完成教学单元任务。这一过程不应是对一个案例进行简单探讨的过程,而是在医学的学习过程中创设的一种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的安全的环境。基于医疗安全的考虑,医学教学中往往不会直接让学生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尝试。而在PBL模式下,问题的设计会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通过控制讨论和教师的指导,经历一个尝试-失败-接受反馈-再尝试的过程,从而被激发起思考及探索欲望,获得不同于课堂讲授的学习体验。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师生双向互动打破了传统的单向讲授式教学的模式,能提高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深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讲授示教加多媒体课件法适用于既有理论
又有实践的内容,理论强的内容以讲授为主;操作性内容以模型示教及课件演示为主。讲解时,有些采用边讲解示教、边演示课件的方法,有些采用先讲授、示教,再课件演示的方法。根据不同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方法。现代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已经进入多媒体教学时代,多媒体教学是结合以多媒体、网络等计算机技术为优秀的综合技术。这种教学方式直观、高效、内容丰富、表达力强,是临床肿瘤学教学的最好形式。如解释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一些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作用机理,其内容抽象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肿瘤细胞的分裂、肿瘤微血管的形成及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靶点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生化反应,以动画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现,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应是从学生本身出发,而不是从学科出发。讲授过程中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应当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比较、应用、分析、综合,而非仅限于听课和记忆。利用讨论、个案研究、设定引起其兴趣的问题并鼓励从专业角度去解决等方式,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批判性的学习环境,允许学生以批判的态度思考,对别人的思想提出有探索性的质疑,而教师则可以尝试检验其推理或质疑的质量,给予其鼓励。学生能从课堂中获得学习的技巧、态度、习惯,比掌握单纯的知识更为重要。
3加强临床见习与临床实习,培养医学生肿瘤临床工作能力医学生临床见习与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课时进行临床见习,使学生直观地学瘤疾病知识,深刻地掌握肿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一年的临床实习中,如何安排肿瘤病种的临床实习,关系到学生能否将学到的肿瘤学知识来处理肿瘤疾病的关键。常规的安排忽略肿瘤科的临床实习,尤其是放疗科的实习,这不利于医学生肿瘤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不利于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处理肿瘤疾病。只有通过充分的肿瘤临床实习,才能为将来的肿瘤临床工作打好基础。具体实习安排:在经过普内科及外科实习之后,安排1-2个月左右的化疗科和放疗科实习,这样才能巩固已学的肿瘤学知识,才有可能深刻领会肿瘤综合治疗的概念,明确肿瘤治疗过程中手术、放疗、化疗、中医中药治疗及其他疗法的适应范围,正确选择合理、规范的综合治疗方案。在1-2个月的实习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如下几种能力。
3.1肿瘤的临床思维能力在学生进入肿瘤科实习后,我们用类似导师制的临床教学模式,对每批进入我科的实习生均固定教师进行指导。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向学生传授肿瘤临床思维能力。所谓临床思维能力是指临床医生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利用所获得的有关疾病的感性材料(如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各种器械检查结果等),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法来综合分析,从而达到正确诊断疾病并提出治疗方案的理性思维过程。
实习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作出疾病的判断与治疗方案的选择,并要求其对此提供推断的依据,这种真实的任务往往会比模拟的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探索欲。而导师在此过程中,不只是评判其对错,还需要评价学生的推断过程,使其掌握问题的实质而非单纯的结果。通过这种能力的培训,树立起临床诊疗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尽快实现从学生到临床医生的角色转变。
3.2医患沟通能力在科室实习、见习期间,还应该加强对实习学生医患交流能力的培养,医患交流是整个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医患交流技能的培养,对临床学习的效果及毕业后顺利进入医生角色都将产生深远影响。肿瘤患者一般情况之下都要面对生理及心理的双重痛苦,需要医护人员及社会的关心。因此,认真倾听患者的心声,解除他们心理上的负担和生理上的病痛,是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从而使实习生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观念。
3.3肿瘤的综合治疗和跨学科思维能力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病例讨论和教学查房,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针对乳腺癌的患者,把肿瘤学基本原则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掌握好乳腺癌综合治疗原则、无瘤原则、肿瘤三级预防、临终关怀等。同时培养实习生跨学科思维能力,理解病人保乳及再造术中与美学和整形学的关系。另外还可通过乳腺癌基本理论和手术方式的变化说明循证医学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方面的培训,提高了他们开放性思维能力。
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体系
为保证临床肿瘤学授课教师授课质量和效果,在课程结束,我们根据考试成绩以及教学质量调查的反馈进行教学分析,认识到传统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通过问卷调查反馈信息,学生普遍反映喜欢PBL教学模式和临床实习的导师制度,并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今后的科研及临床工作有较大的帮助。
在以学生而不是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评价教学质量不仅是学生的获得,而是要将学习看作一个发展的过程,评价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力的变化。
我们通过口试、操作和笔试三种考核方式,采取病例分析、文献综述、试卷考试等多种载体,考察了学生对讲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利于进一步教学改革。通过近年来的临床肿瘤学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如何在新的医学模式下科学地教书育人,如何完善临床医学本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如何建立正确临床思维及肿瘤综治诊疗理念方面以适应医学发展的要求,为我国肿瘤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作者:司学辉徐柏春单位:松原市前郭一中松原市前郭县洪泉中学
酝酿班级自主化管理系统
方案的执行过程要通过学生来执行,因此这种管理模式更多的是要实行自主化的管理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在班级干部的带领下,形成全方位的管理控制体系,全面执行班级管理制度,并形成学习评估小组、学习习惯等量化评价体系,主题班会形式与内容研究,班级文化建设内容与实施的策略,小组合作的学习管理制度,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与理想教育的方式,等等,最终实现系统化的自主管理模式。
坚持主动研讨交流与反思管理
初中班集体的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不断地反思管理方案的正确性,并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出研讨交流和反思管理。“方案执行”的管理就是要在班集体的管理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研讨交流和反思管理的作用。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班主任要平等地与学生相处,应使学生明白他们虽然在知识经验上与老师有一些差距,但在这个班级中大家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有权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研讨交流也要听取学生的建议,并最终形成规律。
“方案执行”的班级管理实施
1方案拟定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纪律情况、卫生情况、德育情况、课外活动情况等进行相应的项目方案拟定。拟定的方案要多元化,要保证在基础方案的情况下有备选方案。备选方案要考虑到方案主体的不同,对于细节问题而言不要进行详细区别,保证班级管理的全面化和规范化。而方案的拟定要参考学生的建议,要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和班级干部、学生代表共同来拟定方案,保证参考更多人的建议。这种集体化的讨论会使得班主任采取和倾听更多不同的意见,然后最终做出评价。
2方案选优补救
方案选优就是从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权衡利弊做出决断,劣中选好,好中选优。要进行选择,就要有选择的标准。一旦确定了评价方案优劣的标准,就可以对备用方案进行选择。而任何班级管理的方案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在执行的过程中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必须要设立补救的方案措施,要保证在出现问题后有相应的补救计划。例如,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做出班级管理的处罚决定,而如果有多数学生对这种处罚决定有严重的不满,教师就必须及时做出相应的补救方案措施。这样,以迅速的反应来树立班主任管理的形象,从管理手段的及时性来实现管理方案的有效控制。
3方案的执行
在方案执行的过程中,首先要形成管理层的控制,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特点,并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角色。班级中现有的学习委员、劳动委员、文娱委员、体育委员等角色可供学生竞选。而对于班级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学生可以自主增添角色,创设岗位。其次要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地学会自我管理,并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实现班级的自主化管理。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优秀但缺乏参与班级管理热情的学生,要经常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逐步转变思想观念。
监督与反馈
要设立班级管理的反馈机制,保证管理方案的执行有反馈渠道,学生的建议和管理后的效果要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回馈给班主任。班级管理反馈的作用就是要对管理实施进行必要的监督,实现监督控制也是为了更好地执行管理任务。例如,通过与学生谈心,或者是观看班级留言(也可以是班级管理网络留言),了解班级管理的反馈结果。如学生会留言:“上个学期开展的班级活动,主要是侧重娱乐性,还缺少一些情感交流及学习方面的交流。”看到这样的留言,教师应更好地拟定班级活动方案,做出管理的必要转变,同时在以后的管理过程中注意“娱乐和交流”这两方面的协调,做到主次分明。综上所述,班主任的管理要采取全部方案的拟定、执行、监督控制,并从这一系列的执行过程中保证对初中生的有效管理,实现班主任的能动管理作用。
摘要:终身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战略,终身学习能力是终身教育的重要体现之一,本文以终身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三者的关系为基础,简述了高等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发展的推动力。
关键词: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能力高等教育继续教育
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终身教育思潮开始在全球影响广泛。终身教育在本质上改变了传统思维中人一生只接受一次教育、从事一种职业的状况。它是一项全面性、连续性的教育理念,本质是“促进人发展的教育”,强调对人的个性及创造性的正常发展。人生来就有各种各样的发展潜能,教育就是要为人的个性提供机会,把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一方面这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它要求人在一生中不断更新和扩充原有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消除了一次胜教育给人带来的失败和苦恼,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在暂时的失败或成功后重新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人们必须不断的学习,才能应对新的挑战,学习必将成为伴随人一生的不间断的活动。
终身教育是传统教育观念和理念的一次更新,它的重点一方面在于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使教育不再局限于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也不再是教育和学习的终点,而成为教育新的起点;继续教育则是承接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继续推进终身教育的新发展。
1.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终身教育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拓展开来,扩展了教育的外延,强调了一个人终生都要接受教育,参与学习。为了不断适应高速变化的社会发展,每一个人必须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美国著名未来学者阿尔文·托夫勒曾发表论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1.1重点培养高等教育体系下的高校学生
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首先要确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倡导多元化的参与式互动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具体体现在积极的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充分展示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独立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注重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开展各类形式的学生活动,从学术类、体艺类、财经类、实践类等多方面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组织、实践能力。
其次,应当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话语权,便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须的选择判断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在日常的学习中,应以学生为中心灵活安排课程,制定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课程培养计划,允许学生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选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兴趣自主设计主修课程,从而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再次,培养学生的适应、应变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日益凸显。一个人的素质远比他究竟掌握多少知识更为重要,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人能够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获取新的知识,从而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适应新的社会需要。大量的成功实例表明,在人的成功因素中,个性特点、意志品质、团队精神等非智力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指出:发展素质教育,培养“人格力量”是21世纪教育的中心特征。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不断变化的职业选择,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1.2注重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概念的内涵和发展方面来看,终身学习是在终身教育理念基础上的重大发展:它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要求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发展,承认各种不同的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突出个人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就是学习主体主导自己的学习,又称自我表现调节的学习,一般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督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简单地说,就是学习者自我抉择、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的学习。自主学习是终身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人只有获得不断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让自身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受惠终生。信息化时代需要人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惟有自主,个体才能适应现实的不断变化。终身教育则将越来越依赖人们进行自导式学习活动的能力。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人们也将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知识的掌握固然很重要,但能力的发展则更为重要。因此,必须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习者处于中心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体,自觉、主动、积极的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自学能力。随着人类迈人知识社会和学习化社会,人们的学习将获得充分发挥的环境,尤其在自主学习方面将会得到更大的自由和动力。由此自主学习必然会成为一种主流的学习方式。
2.高等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银行在2000年发表的《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报告中指出:“高等教育是现代世界中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高等教育在知识的创造、积累、传播和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造就高素质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终身教育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从教育实践的主体—教师,还是从教育实践的客体—学生来看,高等教育对人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师的培养和训练主要是由高等教育系统来承担的;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全面提升素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有序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战胜挑战,不断成长。
从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来看,尽管终身教育体系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职前和职后教育形式,可作为刚结束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的青年学习者来说,再进行高等教育是将来就职的一项基本门槛,接受高等教育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技能培训依旧是最明智的选择,同时在高等教育中完成心理的健康发育也有利于学习者毕业后更快更好的融入社会。
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来看,“高等教育的学生主体仍将是中学毕业后直接进人高等院校的传统全日制大学生。给这些人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是高等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它不仅对人们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他们的学习内容也具有重要意义。”面对终身教育的汹涌浪潮,高等教育所承担的责任是十分艰巨的。
从高等教育自身来看,它具有自我变革和自我改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使命。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教育形式在不断扩展,教育内容也在不断延伸,教育方法呈现出日趋多样化,教育层次则不断的细化和丰富,以满足学习化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同时指引其他教育形式的发展。
3.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发展的推动力
终身教育是继续教育发展的最高形式,是21世纪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这一教育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更是当今世界继续教育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和必然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在大学接受的教育,毕业后几年就会过时,结构失业将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只有不断的接受继续教育,更新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在时代的新需求下,人们必须接受不间断教育,学会终身学习,一个人若想在社会上处于有利的地位,就必须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以适应知识的不断更新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接受培训、学习以适应职业的不断更新和劳动的不断变革,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将学习延续在人的一生中。
因此,继续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成为了学习者终身学习的一座桥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继续教育需求层次的高移,高等教育很难再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而具备种类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则不断显现出优势。在职业流动性的不断增强下,从业者需要不断提升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竞争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层次和内在品质,及时补充新知识、新理论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继续教育具备的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和其它高层次非学历教育则凸显其优势,例如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积极探索“外语十专业十技能”的多专业综合的培养模式,都能在促进继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的同时满足社会对通用人才的需求。
同时,许多继续教育机构都依托于高校,依托于高校优秀的教师队伍、优越的地理位置、富足的社会资源和较强的资源共享、传播能力,以及丰富的教学设施、科研设备、图书资料等大环境。而终身教育的基本思想是人的一生要持续不断的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这意味着社会要向受教育者提供各种可资选择的教育方式和各种教育的物质资源和保障。继续教育则利用依托于高校的这些优势为社会成员服务,从而更好的指导他们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而推动终身教育的发展。
曾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未来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发展立足于大教育体系下,从终身教育的原则出发发展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满足教育需求的终身化和时展的需要。终身教育思想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将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提供更加广泛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摘要:新经济时代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提供重要信息的会计必将为适应这种需求而发生重大变革,因为会计的发展历来是和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的,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而会计要发展,教育是关键,因此会计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势在必行。本文对新时期会计教育目标,会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会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会计教育目标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
全球化、网络化、高新技术化和知识化的新经济时代,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提供重要信息的会计必将为适应这种需求而发生重大变革。因为会计的发展历来是和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的,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会计要发展,教育是关键。会计教育,特别是高等会计教育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质量,并影响着会计理论的进一步提高,它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化高等会计教育改革,明确新时期高等会计教育目标,改革会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势在必行。
一、明确会计教育目标.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
新经济时代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已经从过去对数量要求转化为对会计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他们应扮演的是“企业伙伴”的积极角色,如何创造价值、解读会计信息、解决问题、作长期策略规划、评估客户的选择及作最优化的资源配置等是现代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关键职责。专家认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特质是:策略化的思考与行动、沟通能力强、富高度创意、熟悉资讯科技。也就是需要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富有变革和管理的能力和胆识。
如何培养具有这些特质的高素质会计人才,这与会计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密切相关。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的会计教育目标应如何定位?我认为应培养适应新经济时代需求的、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具体地说,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而且具有高度的事业性和责任心;不仅要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具备本专业的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的能力。即有很强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能力;有敏锐的独立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把握事物本质规律的能力;掌握有效集体合作、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不断吸收新知识和进一步发展的能力等。
二、改革会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适应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会计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计应符合会计教育目标,注重高素质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做事、做学问”。因此,除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相关专业知识。
首先,作为会计学专业学科体系的主干课程必不可少,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如开设财经类专业相关优秀课程: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经济法等等。应该说我国会计学科体系已基本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近,但从目前会计专业整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分析,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课比重过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一些做法:合并有关课程。如,不单独开设成本会计,把相关内容分别放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中,而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内容也应相互协调,尽可能地减少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和重复。
其次,根据会计教育目标,体现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对学生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应开设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性课程,如:运筹学、市场学、社交礼仪、职业道德、文学欣赏以及法律等知识。专业教师应在学生的选课上进行引导,对已开设的经济学课程内容应予调整,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
再次,经济全球化、网络化、高新技术化和知识化的趋势要求会计教育国际化、信息化。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应强化涉外课程的教学,如:国际税收、国际法学、国际会计、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等等,使会计学科体系国际化;同时要加强信息类课程的学习,其内容应覆盖与专业工作及日常生活有关的高新技术内容。
最后,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计的结构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仅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二元结构,新的会计分支已相继出现。因此,应不断发展新领域的课程,向学生开设一些如《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所得税会计》、《战略成本管理》、《税务筹划》等新兴会计学的课程乒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掌握会计管理新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这些新领域、新知识的更新、开发与传播。
三、改进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教师授课采用一言堂式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仍是目前许多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虽然这是最有效率的方法之一,但这大概又是最没效果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上极度规范化的考试制度不足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我们要改变目前的教学方式,注重方法教育,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方法,可以利用上市公司公布的会计报表,提供各种分析评价方案,进行预计发展前景和投资决策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知识和实际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
第二,灵活运用课堂讨论式。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法,教师提出研究向,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后发表意见,教师最后归纳总结。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也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第三,采用研究式教学方法。对学术前沿问题可采用研究式教学方法,可预先布置研究课题和参考文献,鼓励学生多进图书馆、资料室等,参阅古今中外的相关资料,找出有关规律性的东西,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学生对新理论、新发展、新趋势的整体把握,以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第四,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学校要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就应为学生创造一些实践机会,如让学生在模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甚至可通过Intenret进行跨国交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可让学生利用假期进行调研,在假期之前,教师布置一些课题,学生可针对课题要求,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到公司或商界进行调研,然后形成调研或评论报告,回校后进行课堂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其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第五,及时更新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普及多媒体教学方式,使之成为高等会计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提高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培养出的会计人才素质的高低。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意义重大。从目前我国高等会计教学的师资来看,许多教师基本上没有从事过会计实际工作,可以说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理论脱离实际,学校有责任也有必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一)畅通师资继续教育的渠道,鼓励他们取得高学历,如条件许可,可以出国培训进修,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二)鼓励教师参与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定期参与会计事务所的查账、验资、处理经济纠纷等业务活动,增强他们的实际经验。
(三)鼓励老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把其收获带人课堂,授予学生,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这样才能使会计教师始终站在会计学科的最前沿。
(四)鼓励教师开展不同学科间的学术交流以及校际间的交流活动,以此来博采众长,提高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五)鼓励教师除了运用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手段以外,还必须学会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运用投影、幻灯、录像、碟片等辅助教学手段及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原理讲解,实务演示,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去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面对新经济时代对会计教育带来的挑战,作为会计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机遇,着眼未来,拓展视野,迎接挑战,深人开展会计教育理论研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遵循教育规律,高等会计教育必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论文关键词: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社会道德;高职学生;德育
论文摘要:现代高职教育要求培养出的高职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现调查320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对其思想道德现状进行阐析,就其思想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进行探讨。
1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结果
本课题围绕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从在校的二、三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3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278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3个方面。根据对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如下。
1.1社会道德意识(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公众场合的行为大多数符合道德行为规范,对于发生在身边的日常行为,大部分学生都能按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关于社会道德的制约作用,大部分学生持乐观态度,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目前社会公德正在弱化,有待于加强。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条件下,正处在道德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其价值观、道德标准也必然受到多元因素的影响,似乎无论选择哪一种标准都有它的合理性。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高职学生面对社会道德评价变得模棱两可,处事态度或爱憎的鲜明性也变得日益淡化,故他们的道德取向也趋向多元性。
1.2职业道德意识(见表2)
表2显示,尽管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大多数学生仍然热爱护理专业,选择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并格守职业道德与责任,乐于奉献。但另有23%的学生不能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在求职竞争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应遵守道德原则,不能只顾追求个人利益而泯灭良心。在求职时,一半以上(58%)的学生看重单位的发展,另一部分学生注重个人兴趣或薪水待遇。对于择业,大多数学生注重守信,反对违约,并希望学校应该对学生的签约行为进行制度规范。
1.3家庭道德意识(见表3)
表3显示,大多数学生能深切感受到父母寄予的关怀和期盼,并以此勉励自己上进。在惦记家庭或责任牵挂方面,大部分学生每周打电话回家,很少有只等着家里打电话的学生,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有责任心。当家里遇到困难时,多数学生会选择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为家庭分忧。有的学生表示在家里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完全被动听从父母安排的仅占11%。对大学生通宵上网、高消费及校外租房等行为,分别有81%、80%和84%的人不赞成,但也有学生不同意学校给予处分。原因在于倾向让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同时也给大学生埋下了生活的隐患。
2高职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
2.1道德价值取向的困惑
在多元化的社会条件下,各种传统与现代思想道德的碰撞或激烈交锋,价值观或价值标准的多元性正以一种难以避免的趋势深刻影响着人们(包括大学生)的观念、认知、伦理、行为表现等诸多方面!。人们也常常感觉到任何价值选择似乎都有它的合理性和价值标准的文化支持,而同时也会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或批评,这就可能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价值取向困惑、道德选择迷失和价值失范。
2.2家庭道德培育的弱化
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家风如何必定反映和影响社会风尚。家长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启蒙教师,而且对其道德的终生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孩子会在无形中模仿家长的一切言行举止,家长的道德观、道德评价标准和为人处世原则也会影响子女的道德品行。所以,家长要肩负家庭德育的责任,以身作则,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积极配合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所受的教育相辅相成,口径一致,否则就难以巩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
2.3社会道德实施体系弱化
社会要稳定、健康地发展,精神文明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的精神文明和社会道德实施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个实施体系一靠强有力的社会舆论监督,二靠每个社会公民的“良知”自律。然而,在这个新旧道德观交替和社会转型的时期,由于社会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新的权威的道德评价系统尚未完全建立,这必然导致社会舆论监督的混乱和个人良知的淡薄,从而使社会道德实施体系弱化,社会道德正气在现实生活中显得有些乏力。
2.4德育目标应然与实然错位
德育的价值目标,就是追求和促进人的德性自我发展与完善,实现人性基本道德需求的主体价值。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的德育已偏离了实然(即现实)的根基,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背离现实的“空场”或虚无的异位感觉,它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青少年心身发展水平,表现出理想化的倾向。在操作中过分强调行政高压管教式,强调群体统一性,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和个性培养,即忽视了贴近人性的个性基本需求与追求。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以重说教的灌输方式,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主要向学生灌输抽象的理论,似乎要把学生培养成德育理论工作者,忽视了学生面对现实生活处事做人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以找到具体道德的联系点和落脚点,这样,学生也很难把德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品质。
3高职学校德育的应对理念
3.1与时俱进,社德育与现代精神接执
事实上,学校现实德育工作显得苍白乏力,这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当下德育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及严重的守旧倾向,不仅脱离现代社会的发展主流,而且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世界日趋开放、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德育必须与时俱进,主动与现代精神接轨川,用现代眼光、现代精神审视传统德育,开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德育。因为旧的传统德育主张约束人,埋没人的主体个性、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新的现代德育主张发展人、激励人,关怀和呵护人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现代德育应积极关注社会,主动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环境中去体验和关注德育生活与信仰。在多元性的现实生活中,学校德育应善于从融合性、吸纳性、开拓性的视角处理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学会驾驭多元性的挑战局面,研究和解决多元化时代的新问题,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让高职学校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人格健康,富有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诚实守信与遵纪守法的高职技术人才。
3.2以人为本
传统德育约束人,而现代德育发展人,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终生发展。虽然现代德育也包含一些道德规范的约束,但更主张关怀人、呵护人,尤其是追求人格的独立与尊严。因为人可以被奴役地生活,也可以自由地生活;可以有等级地生活,也可以平等地生活。而只有当人真正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并自觉捍卫这种做人的基本权利的时候,人才真正成为“人”—即现代人。现代德育反对专制和等级制,强调人格、权利、机会平等,强调增强自主意识和公平意识,以充分发展人,使人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因此,德育只有注重以人为本,才能体现尊重与平等、对话与沟通。德育工作中只有尊重、平等与对话,才是真实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什么内容都可以谈。当然,对话不一定达到认识上的统一,只要在自由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之后能达到某种理解与沟通就够了。事实证明,对话与对抗、交流与命令、沟通与封闭,其效果分别是前者优于后者。
德育以人为本,还能产生激励效应。激励最具有人性化的教育特点,它不仅意味着宽容与尊重,也意味着肯定与期待;它既充分考虑人性的弱点与缺点,也充分注重人性的亮点和优点。因此,激励犹如人性化教育中一缕温暖、明媚的阳光。
德育以人为本,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内驱性,激发人的内在动力,道德动力是现实人们自主道德活动的前提,因为道德动力可以激发道德情操、道德认知,内化道德信念和意志,促进道德品质和行为。道德活动真正出于自我的内在需求(即内在动力的驱动),把日常道德规范化为自己内心的律令,把道德意识变成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并完善自身道德价值的精神追求,这些都离不开道德动力的推动和支撑。另外,道德动力的激发并不是以经济利益为全部驱动力的,其中也包含着人们对精神追求和满足的强力驱动因素。因此,我们更应引导大学生从道德行为中获取精神满足,加强道德修养,使内心世界更加充实、富有,使个体人格变得更为完善与高尚。
德育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体自主性,有利于增强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高职学校德育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和自我需求有清醒的认知,由此培养出其强烈的自主、自立、自我教育、追求自我发展与完善的人格意识,促进个体潜能的发挥,使一切外在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动行为。因此,高职学校可采用一系列方法,如通过知识传授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等载体,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通过教育管理、生活管理、行政管理的载体,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还可通过传媒等载体,注重用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使他们主动关注自身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按照社会需要塑造自己,努力实现自我超越。
3.3强化德育实践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尤尼斯提出日常道德概念,他认为道德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并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表露的一种情感或品质;人们日常的道德活动并不是严谨推理、确定行动正确之后才做出的反应,而是日常生活情境中自发地表现出的道德行为。一位曾参加营救犹太人活动的妇女对自己救人行为的解释是:这不是一个推理问题,有人需要帮助,然后就自然而然地帮助了。正是这样,在许多日常生活情境和社会交往的活动中,青少年逐渐养成了特定的道德习惯,培植了对社会与他人的关爱和道德责任感,道德行为的转变机制就是在个体与他人的直接交往关系中实现的。因而,评价德育的效果也应以学生平时的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素质行为来检验,并以此促成德育的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内化与升华。让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尊重关怀(或扶植)他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和谐相处”及“八荣八耻”荣辱观等基本道德要求融人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中。
3.4强化德育综合评估
德育评估是把德育落到具体实处,使德育由虚变实的一项重要实施工程‘卜石’。现代德育评估的主要内容和原则应从以下方面人手:一是从注重诊断评价向重视激励评价转变;二是从单一性评价向综合性评价转变,即从单纯注重道德知识成绩考查向重视学生日常道德品行与综合素质考查转变;三是以他人评价为主的外在形式向以自我评价为主的内在形式转变,即引导学生形成以自省为优秀的自律意识,用自律引导学生把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以达到自我实现的精神境界;四是建立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它包括评价社会行为和经济行为的道德标准,即以科学构建道德规范为约束底线的自律和他律机制,用以影响学生的道德选择。总之,道德评估是一个综合体系,除了建立有效的自我评价(自律)和他人评价(他律)相结合的机制外,还应从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导向评价与现实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机制上进行。
总之,高职学校德育应把促进高职学生素质发展作为培养目标和发展趋向,把握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本质特征以及学生品质形成与发展规律来实施和构建德育体系,从而更科学、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素质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论文摘要:网络社会是一个与现实社会生活系统有较大差异和区别的网络空间系统,因而表现出其不同的网络伦理道德特点。当今,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高职大学生已融入网络生活,本文针对其网络道德存在着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加强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网络社会网络道德高职大学生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加人到“网民”行列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社会。
一、网络社会及其道德特点
(一)对网络社会的理解
随着互联网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迅速渗透,“网络社会”一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一种理解认为:“网络社会”就是指作为各种网络共同构成的“互联网”以及人们通过互联网技术所实现的“网络化”过程中“网民”之间的互动;另一种理解是以“网络空间”来界定“网络社会”;有人认为网络的本质就是一种“在线”整合体,也有人从传播学的角度将互联网看作是“一个模拟传统社会传播形式的数字化平台,或者说与现实社会并列的虚拟传播环境,一个虚拟社会”。无论怎样理解,“网络社会”都是一个与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系统有着较大差异和区别的网络空间系统。直观地看,网络空间展现的纯粹是数字信息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其背后存在的是被数字信息所遮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呈现出与现实社会交往不同的特点,因而形成网络社会不同的伦理道德特点。
(二)网络社会的道德特点
第一,网络社会道德标准的不确定性
道德标准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评价,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形式主要是面对面的直接交往,道德活动范围受物理空间限制。道德交往一般基于血缘、地缘、业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过程受制于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等因素,交往的范围也基本限于权力、地位、职业和利益相近的社会阶层,道德评价标准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通过历史的积淀趋于稳定、统一,并带有民族性特征。而网络社会,网络化的道德交往是虚拟空间的反映,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道德关系不仅仅是熟人之间的善恶评价关系,大量陌生的、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人,在网络中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而对同一性质的行为,其道德评价标准不尽相同、具有不确定性。
第二,网络社会道德行为的难控性
首先,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社会是离散结构,没有中心和界限,不受任何组织机构控制。其次,与现实社会交往主客体不同,网络化交往的主客体处于“无标识状态”和虚拟状态下,可以隐藏姓名、身份、年龄、性别二形象等,因而信用度、可靠性无从谈起,更无组织机构加强控制,交往形式以字符为介,是间接的、虚拟的、符号化的,可相逢不相识,人们更多的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或不约束自己。现实中人们不能或不敢做的事在网上可能会做,故非常自由和难于控制。
第三,网络社会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弱化
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三者来维系。而网络社会由于其虚拟性的特点,网上人的言行仅靠个人内心信念来维系,这样遵从道德规范与否也不易觉察和监督,道德规范约束力大为减弱。
第四,网络社会道德的新要求
1985年,J·H·穆尔在《元哲学》杂志上发表《什么是计算机伦理学》的论文,指出计算机技术创造的新的可能性的周围,存在着传统伦理学不能直接回答的一系列道德新课题。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产生了新的人际关系、道德关系,引发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近数年间发生的并具有新的特点。人类社会道德规范在历史运动中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并在适用范围在总体上趋于提高和扩大。网络发展同样也需要教养,网络行为也需要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有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因而需要在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构建适用于网络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
网络社会的道德特点使网民常常处于道德的冲突与选择中,而表现出网络道德行为的一系列问题。高职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思想活跃,是接受新事物的敏感人群,已融人网络社会生活,网络道德修养成为其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所在高职院校210名大学生进行了间卷调查,间卷涉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高职大学生,旨在了解高职大学生网络生活、网络道德的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从而加强高职院校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一)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总体趋势是积极向上的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高职大学生对网络社会道德的认识基本是正确的,54.76%高职大学生认为与传统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相比,目前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是不健全的,尚待完善,21.9%高职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是不同的,需要发展其自身的道德规范。
在网络生活实践中,92.86%的高职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会需要法制规范;49.05%高职大学生对网络不道德行为表示气愤;40.48%的高职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看法时,没有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46.67%的高职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网络生活中的行为是规范的,30.95%认为自己的行为比较规范;55.24%高职大学生对对现在语音聊天室、论坛、贴吧存在的骂人现象表示非常反感;在网络游戏泛滥的今天,仍有51.9%的高职大学生认为网络游戏无聊,浪费时间。
以上这些数据说明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高职大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网络社会,理性地看待网络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道德问题,其网络道德总体趋势是积极向上的。但调查的同时,我们也发现部分高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部分高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模糊
5.71%的高职大学生认为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社会是自由的,完全可以不负责任;18.57%的高职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会是虚拟的,不必太认真;10.48%高职大学生分不清哪些网络行为是不道德的;56.67%的高职大学生对电脑“黑客”很佩服,认为他们技术高超;34.76%高职大学生会好奇地进人一些不良网站;35.24%高职大学生对语音聊天室、论坛、贴吧存在的骂人现象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些数据说明部分高职大学生对网络社会、网络道德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是不正确的。
第二,部分高职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规范不了解
网络道德规范是人们网络生活应遵守的公共准则,也是人们正当网络行为的指南,而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达83.33%高职大学生表示不了解网络法规;62.38%高职大学生表示不了解网络道德要求,那么高职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就会无所适从,就会出现不当的网络行为甚至是违反法律、道德规范的行为。
第三,部分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使用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55.24%的高职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45.24%的高职大学生使用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的理由是不痛快时发泄一下,43.33%的同学是别人用时我也用;其次,浏览不良网站,8.1%的高职大学生主动浏览黄色网站,30.48%的同学偶尔浏览过;当无意中看到反动的宣传文章或讨论时,34.76%的高职大学生表示会因好奇,进去看看;第三,因上网而影响正常学习,11.9%的高职大学生因控制不住自己经常包宿上网,41.9%的同学会因心情不好偶尔通宵上网,25.24%的高职大学生因对课堂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而逃课上网,32.86%的同学会因心情不好也逃课上网。
在网络社会中,高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是其思想道德状况的真实体现,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是加强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加强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一)丰富高职院校德育内容,引导高职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道德的实质
网络道德是对人们的网络行为进行评价,调整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电子空间,进而调整人与电子空间和物理空间等多种关系的一切原则和规范的总和。网络社会是网络主体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自觉自愿地互联而建立起来的,但网络并不是伦理道德的主体,而只是一种载体,网络道德的主体仍然是人,网络道德实质上就是网络主体在网络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规范。离开了人,离开了普通意义的伦理道德,网络道德也就无从谈起。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开设有关网络文化知识的讲座,使高职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社会,认识网络社会的道德特点,明确网络道德的实质,了解在现实社会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在网络这个虚拟、开放的社会、这个缺乏监管、制约的社会也同样需要遵守;另一方面,丰富高职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内容,增添网络道德特殊要求的讲解,如我国针对网络道德问题制定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十戒》等,还可根据高职大学生中的主要网络道德间题,编写同学们自己的网络道德小册子,目的就是使高职大学生了解网络道德的基本要求,从而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在网络活动中自觉践行道德原则。
(二)发起“文明上网”的倡议,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宣传
网络法律规范、道德规范不明确是高职大学生无法正确判断和践行网络道德规范行为的最直接原因。目前在网络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通过道德与法的结合,把网络道德的内容以法律和道德条例的形式,对网络人提出遵守网络规范的要求。如美国政府通过的《信息净化法》、《总统反恐怖法》、《隐私权保护法》。美国计算机协会通过并采用的《伦理与职业行为准则》,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颁布网络伦理宣言,明确谴责“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90年代,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并于2001年11月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这些网络伦理道德规范从对网络技术人员到普通“网民”,再到青少年网络人,都提出了相应的规约,但由于宣传不够,这些规约远没有被网民所了解。
因此,一方面,国家政府应加大对网络法律规范、网络道德规范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文明上网氛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利用高校阵地加大网络道德规范的宣传,如借鉴国内外网络伦理研究成果,根据本校的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增开“网络道德”课程,开展专项的网络法规、网络道德的学习活动,提出“文明上网”、“争做网络道德学生”的倡议等,推进网络道德规范在高职院校的普及,促进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树立网络道德观。
(三)强化网络道德意识,提升高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网络道德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活动系统,是网络道德认识、网络道德情感、网络道德意志的统一体。网络道德认识是对网络行为的是非、善恶的理解与评价;网络道德情感是网络主体在一定网络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和他人的网络行为进行评价时产生的内心体验,如憎恨感、愉悦感、责任感等;网络道德意志则是不受网络诱惑因素的影响,能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冲动和网络行为,包括自主、自律、自觉等。
网络道德意识不强是目前高职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一个主要问题,网络道德意识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综合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应通过一切途径,如课堂教学、舆论宣传引导、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校园网络管理等等,创设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网络道德意识引导的大环境,提升一高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识,提高他们对网络行为的是非、善恶的判断与评价能力;丰富高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情感,深化“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理念;增强高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志,自觉调节和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努力做到网络生活中“慎独”。从而,强化高职大学生上网的尊重意识、诚实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提升其网络生活的思想道德境界。
(四)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增强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来自于自律和他律,自律是个体内化了的道德法则,是对自己思想行为的方向和方式进行自我的规范、自我的约束、自我的调节。自律是网络道德规范约束力的根本,教育高职大学生认清自我,认识自已的责任和义务是加强高职大学生自律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分析高职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一系列道德问题,帮助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制定修正计划,完善自己,引导高职大学生做自已清绪、情感、行为的主人,从小事来培养自已坚强的意志,从而达到网络道德行为的自律。他律则是通过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对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加强技术上的监控,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建好校内计算机房和电子阅览室,吸引学生在校内上网,同时倡议实名上网,签定文明上网公约等,建立起同学、朋友之间的监督和约束的道德屏障。自律与他律的结合,有效地约束高职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论文摘要:孔子学院承载着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的使命。但随着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也遇到了许多瓶颈问题,如师资不足、办学场地不足,以及学生分散等问题。本文试图从远程教育的特点看其在孔子学院发展中将起到的重要作用,希望能给孔子学院的发展带来帮助。
论文关键词:孔子学院现代远程教育文化传播
1孔子学院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需要通过文化传播方式得以实现。中国目前的文化传播仍然处于“文化逆差”的状态,如何加快文化交流,有效传播中国的声音和形象成为当务之急。我国政府借鉴英、法、德、西等国家语言推广的经验,从2004年开始在海外支持设立了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公共机构——“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ConfuciusInsittutelip孔子学堂。它和我们平时所说的大学是不一样的,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是在国外设立的一个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公共机构,由外方申办中方批准,是推广汉语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的机构。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孔子学院的宗旨和使命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
自2004年l1月21日世界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到2009年,已在81个国家建立了256所孔子学院和58所孔子课堂。孔子学院的发展相当迅速,这一点从孔子学院的数量上足以证明。孔子学院受到各国当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正在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园地、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和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但随着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在教育部、国家汉办就“孔子学院发展情况”答问中,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女士说:根据原来既定的且标,2010年应该是达到500所。许琳女士还说目前师资问题是孔子学院发展的一大瓶颈。
我们可以预见:到2010年孔子学院的数量达到500所,对汉语教师的需求将会更大,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培养出这么多对外汉语教师将会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同时还有办学场地不足以及学生分散也会制约孔子学院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来应对这些问题。随着计算机、信鼠技术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一些特点和优势更加凸显出来,如交互性、自主性、全球性等。可见远程教育将在孔子学院以后的发展中大有用武之地。
2现代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等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将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和传统的教育相比较,现代远程教育由于以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等信息技术作为手段使其打破了传统教育体制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育方式,有利于个性化学习,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如果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对正在高速发展中的孔子学院将会有很大帮助。现代远程教育和传统的面授教育有很多不同,由于其借助的教学媒体的特点也使其有很多自身的特点,如开放性、交互性、自主性等特点。
1开放性,即不同于传统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在时间上、空间上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如在一个教室中,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学生和教师而是相对分离的。我们知道孔子学院的学习者在空间上来说是不可能处于同一个教室的,因为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时间上来说他们具有不同的职业,时间上取得统一也是有难度的,可见如果完全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是不现实的,对这样的学生来说,实行常规的面对面的班级授课制有很大难度。远程教育的开放性打破了学生物理的(如场所、社会的(职业、地位障碍,使“有教无类”和“按需学习”成为可能,学习者可以自由地选择时间、选择地点。可见这一特点对在孔子学院报名的学习者(包括在校的学生、商人等在时间,空间上的学习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2交互性。面对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我们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主要问题。我们的宗旨是办一所就要办好一所,质量是孔子学院的生命线,所以我们要大力提高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面对匮乏的师资,欠完善的教材,以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学习者,教师和学习者之间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将会对教学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势必会影响孔子学院的继续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交互性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现代电子技术的支持下,现代远程教育有了突破性进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远程教育集成了许多新的技术,如卫星、交互视频、语音复答机、计算机网络、电子邮件和WWW技术等,实现了师生间实时或非实时地以文本、图形、图像、音频或视频等形式进行交互式教学活动,如通过BBS、网络聊天、E—mail以及电话等进行网络交互。交互即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或“交流”,它是信息传播与信息接受者的双向交流。现代远程教育的交互性,缩短了远程教育与“面对面”教育的差距,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师生间如果缺乏交流、缺乏信息反馈,必然导致其教学质量低、效果差。
3自主性。2005年世界上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人,随着汉语学习热潮的不断升温,目前海外通过不同途径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突破4000万人,而孔子学院的学习者数量也是很庞大的,职业更是不同,有在校学生、商人、企业主管、中国文化的爱好者等。比如,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孔子学院的学习者主要是工商界人士和外交使节,而伦敦商务孔子学院与金融经贸界开展密切合作,学习者主要是许多大型企业的高管。面对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学习体,需要一种可以让学习者发挥自主性的学习方式,而现代远程教育是实现主体化,让个体充分、自由发展的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灵活开放的、自主性学习的个别化学习方式。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学习环境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他可以通过网络数据库寻找自己需要的课程和感兴趣的信息,并下载自由组合,然后在最适合自己的时空中自由学习。个别化自主学习方式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使自我规划、自我调整的独立学习变得更容易。这样,每个学习者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要求和能力进行学习;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组配知识结构,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场地,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技能结构,完善和发展自我。
4全球性。从孔子学院的分布来看,目前,全世界已有81个国家建立了256所孔子学院和58所孔子课堂,已经在全球落户。2010年将达到500所,可以说分布在我们“地球村”的每个角落。面对这样一个分散的局面,对我们的人力、物力、财力都会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这就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来面对学习者分散在全球各地的情况。现代远程教育全球性的特点正好切合在全球安家落户的孔子学院的发展,必将为孔子学院又快叉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帮助。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互联网是个连接着世界各地的巨大网络,任何学生无论身处何地,只要通过网络就能获得所需信息,真正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诚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可能完美无缺,没任何问题,现代远程教育也不例外,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些地方网络还不够健全,学习者的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在教学中学生的问题可能不能及时反馈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基础理论研究与网络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完善。在我们国家的文化品牌——孔子学院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取长补短,为孔子学院的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
论文摘要:企业教育是企业发展的“百年大计”,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国有企业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较大的不适应性。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传统企业教育向现代企业教育过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面向市场、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则是逐步形成满足企业和企业员工全面发展需要的现代企业教育的根本所在。本文界定了现代企业教育及现代企业教育制度,论证了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的主要方略。
论文关键词:现代企业教育;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教育制度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企业教育是指企业以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为指导、在市场环境中为应付日趋激烈的竞争而采取面向企业全体员工开展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有效培训,使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和知识技能等综合素养均得到提高和完善的活动。
现代企业教育与传统企业教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在对象上,现代企业教育面向企业全体员工,以全体员工素质的普遍提高换取企业的全面进步,而传统企业教育则存在很大的局限睦;在形式上,现代企业教育长、短期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企业内部正规培训与企业外部的非正规培训并重,而传统企业教育则形式较为单一;在内容上,现代企业教育面向市场、立足企业员工增强能力、完善自我的实际,因此,它尊重员工不同的学习背景和智力、非智力等因素的差异,教育内容既买用又丰富多彩,而传统企业教育则显得较为空泛;在方法上,现代企业教育采用个别化教育思想,针对每个员工的不同条件,因材施教,而传统企业教育则多采用集中灌输的粗放式教育方法;在手段上,现代企业教育力求充分运用多媒体及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成果来提高企业教育活动的效率,而传统企业教育的手段则较为落后。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贸易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加速,综合国力的竞争愈演愈烈,而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国与国之间企业实力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企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企业教育已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百年大计”。
20年的改革开放已使我国社会经济生活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然而,处于风口浪尖的国企改革却使企业教育陷入困境。
首先,国企领导思想观念较为保守落后,致使企业教育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大多数效益较差的国企领导的经营思想仍停留在传统的产品经济时代,只重生产,不重开发,看不到产品生产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不能深刻认识到企业教育在企业改革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基础性“增量”作用。
其次,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企业教育与企业发展脱节,企业教育的真实价值不能实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教育只是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附属环节,企业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导致对企业人才素质提高的严重忽视,企业教育在此氛围中苟延残喘,消极被动,不能积极主动为企业发展分忧解愁,很多国有企业甚至把企业的教育培训任务当成是例行公事式的行政命令程序,既不考虑完成教育培训任务的质量,也不考查企业员工对企业教育的实际需求,致使企业教育丧失了其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断送了企业对企业教育的支持基础。
第三,企业教育管理的内外环境并未得到显著改善。有效的法律环境是企业教育生存发展的基础。尽管近些年我国已陆续颁布了<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文件,对劳动者的素质鉴定和技术业务培训做了强制性法律规定,但由于没有相应的“企业教育法”,当国企发展困难重重之时,就易使经营者在主观上有意无意地“弱化”企业教育。
二、国有企业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有企业教育的发展不能够离开国有企业发展的现实“土壤”。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国有企业走出困境标明了航道。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公司制度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优秀是建立现代企业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以及管理制度。伴随着国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教育发展重现生机。
现代企业制度首先明确了法人的主体地位,使企业教育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凸显。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法人“虚位”,企业经营好坏与企业经营者的实际利益没有太大关系,导致企业经营者外无压力、内无动力,随处可见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自然对具有效益显示滞后特点的企业教育在企业发展中到底起何等作用不感兴趣。一旦企业经营确立了法人主体,经营者当然会使出浑身解术考虑企业未来长远的发展。当经营者抛弃短期行为、审慎思量自身的根本利益的时候,他会领悟到企业的百年大计还是以企业教育为本,谋求企业持续发展就成为企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巨大动力。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制度,企业发展必须建立在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之上。以人为本,一方面要求企业的一切经营行为都围绕消费者的利益、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变化的需求为出发点,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发展将愈发依赖企业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据统计:1996年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员工60%以上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大多数青年员工只有初级技术,与此同时,企业员工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和管理水平等都亟待提高。显然,拥有这样素质的员工队伍是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绝处逢生的,加强企业教育、造就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队伍就成为当务之急。以人为本,还要求现代企业不只是把企业员工单纯看作是劳动者,而应该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满足他们求知、探索、自我实现的各种合理需要,使他们成长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企业建设人才,而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更是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企业员工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企业建设者,又为兴企业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舞台。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企业制度,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将成为企业发展生生不息的主旋律。经历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在完成由粗放型量化增长向集约型质量增长的观念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自然生态之间的协调统一,企业生存更加依赖于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所创造的高质量、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换代,经济结构正在向更高级、更优化方向迈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必然引起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化,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企业教育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指明了道路。然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员工中所拥有的科学管理知识却极为有限。据统计:尽管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高级管理层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已占77.2%,但其中只有1.4%的人员所学专业为经济管理或企业管理,为此,在国有企业的各级备类员工中普及并提高管理科学知识,就成为企业教育发展的新的有力支点。
应当看到国有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确实为企业教育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企业教育的需求和企业教育大发展可能的实现方式都是前所未有的。但如同国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充满艰辛困苦、步履蹒跚一样,企业教育在新形势的更高要求中是辉煌的期盼,更是挑战的颠峰,我们期待着企业教育新世纪曙光的到来。
三、面向市场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
毫无疑问,建立国有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国有企业教育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根本出路。
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指具有依法自主办学的实体,具备依托企业、服务企业、辐射社会并且机制灵活、功能完备、管理科学特点的企业教育制度。
依托企业即指企业教育的发生、发展都受制于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不能将企业教育完全推向市场,既不能把企业教育“企业化”,成为脱离企业“母体”、自负盈亏的办学主体。更不能将企业教育“产业化”,成为谋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纯粹的经济行为。
服务企业即指企业教育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企业发展培养规格齐全、质量上乘的各类建设人才。企业教育行为的起点和归宿是企业的发展,企业教育必须与企业发展贴紧、贴近、贴实。企业教育也只有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壮大。
辐射社会即指企业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组成成员,不能自我封闭,游离于社会环境之外,而应与社会的发展协调一致,树立回报社会、关注社会冷暖、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力所能及帮助的崇高意识,这样,其发展才能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机制灵活是指企业教育要建立较为完善的有效激励和制约机制,高效运行的企业教育机构。能对影响企业教育发展的内外因素做出敏锐反应的决策体制,适应社会经济波动发展的收缩自如的应变预警防护体系。机制灵活也是指在企业教育的运转中做到“刚性”制度与“柔性”操作的完美统一。
功能完备是指企业教育能够为企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质地精良、模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教育途径。现代企业教育再也不是过去脱离企业发展实际、整齐划一、一成不变、让人生厌的老框框,而是从企业的现实出发,以企业员工的求知需求为中心展开的个性色彩浓烈、不断调整变化、长短结合、脱产与在职形式并存的“点菜”式综合性教育。
科学管理是指企业教育活动的实施以现代企业教育管理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深刻认识企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深入探索企业教育的规律.围绕稳步提高企业教育质量和效益这个优秀,密规划、设计涉及企业教育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发针对性强、表现形式多样、类型广泛的课程体系,研制能够极大提高企业教育教学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制定企业教育行为有效规范的质量监控和评估方案,使企业教育永葆青春与活力。
总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以人才培养的市场为导向、以个体化的终身教育为理念、以满足企业和企业员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的企业教育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就要以人才培养的市场为导向,即企业教育行为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企业员工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与产品升级换代、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等对企业员工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就是企业教育赖以为生的重要市场。“差距”时时都有,因此,企业教育的市场将永远不会消亡。与此同时,以人才培养的市场为导向还意味着企业教育要更加关注企业教育的人文价值,关心企业员工自身的全面发展,并在服务并满足企业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中求得发展。
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就要加强企业教育的法制建设。企业教育立法是现代企业教育行为规范的总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尽管这些年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它们均有涉及企业教育的法律条款,但这些只言片语客观上对处于特殊低迷时期、情况异常复杂的企业教育来说是杯水车薪的。尽快出台“企业教育法”,就能从根本上杜绝长官意志的人为干扰,减轻由于企业效益波动可能对企业教育带来的负面震荡,真正建立起企业主要领导直接负责的企业教育组织管理体制、有约束力的企业教育资金投入机制,这样就能确保企业教育按照法制化轨道发展。
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还要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现阶段应该将企业劳动工资制度、人事制度和企业培训制度紧密相联,力戒企业教育脱离企业管理实际、脱离企业人员需求的现象发生,使企业教育与生产相联系、培训与用人相联系,试行并推广职业资格证书,落实“持证上岗”制度,逐步形成教育、考核、使用、待遇一条龙运行机制,激发企业员工自我学习、提高素质、增强实力的欲望。
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就要在企业内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为把企业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打下基础。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知识的多寡是造成国与国之间贫富悬殊的主要原因,企业员工所拥有的知识质量的不同最终导致企业实力的巨大反差,不断学习并致力于建立学习型企业是增强企业实力的制胜法宝。建设学习型企业就是要在企业中大力宣传学习的重要意义,大兴学习之风,号召全体员工积极投身于持续学习的活动之中去,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亲身体验“知识就是力量”的美妙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