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学校教育论文

学校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02 03:21: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学校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校教育论文

学校教育论文:王安石人才观与学校教育论文

一、王安石人才观之分析

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基于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从“教”、“养”、“取”、“任”四方面提出了人才形成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从而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人才理论。所谓“教之之道”,即人才的教育培养问题。在这方面,王安石以一个社会改革家的视野来审视教育,他否认天才说,认为教育才是造就人才的基本途径和手段,而培养人才首在学校,应“陶冶而成之”,所以他尤为重视学校教育。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他指出“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法无所本,士虽有美才而无学校师友以成就之,议者之所患也”[3],强调从中央到地方普遍设立学校来育才。为此,他提出了学校教育的目的即培养“有实才可用者”,认为学校教育应坚持“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4]的实用性原则,并通过设置一些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以培养“崇尚务实”、“经世致用”之人。可见,培养实用型人才成了王安石教育改革的首选,同时也成了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即培养出的人必须有益于国家、造福于社会,也就是说要有一种务实精神,否则只会纸上谈兵而误国害民,这是最为王安石不齿的。所谓“养之之道”,即管理、扶植人才的方法。对于如何养才,王安石提出了三项措施:首先,“饶之以财”。王安石认为“人之情,不足于财,则贪鄙苟得,无所不至。”[5]所以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利养廉的观点,即给予一定的物质待遇,使“自庶人之在官者,其禄已足以代其耕矣。由此等而上之,每有加焉,使其足以养廉耻而离于贪鄙之行。”[6]这样,他们才能专心于本职,而不必一边工作一边兼营农商,避免其只谋利不谋政,甚至贪污受贿“侵牟百姓”。[7]也就是说,人才的培养要在物质供应充足的基础上来展开,否则人们只会陷入唯利是图的泥淖之中,所谓的服务社会也只能成为一句口号而无法落实而已。其次,“约之以礼”。为了避免人的欲望过度膨胀后产生“以奢为荣,以俭为耻”的不良风气,王安石把“礼”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但这又不单纯是对人性的压制,也不同于后来朱熹的“克己复礼”,而认为“礼始于天而成于人”,主张在遵循人天性的基础上以一定的行为准则加以约束和调节,以此避免“富者贪而不知止,贫者则强勉其不足以追之”、“廉耻之心毁也”现象的发生,进而达到“正人气而归正性”的目的。再次,“裁之以法”。何谓“裁之以法”呢?王安石解释道:“先王于天下之士,教之以道艺矣,不帅教,则待之以屏弃远方、终身不齿之法约之以礼也,不循礼,则待之以流、杀之法。”[8]只有当人们不服从教育、不遵循礼制的约束时,才依据法律、以刑罚来制裁,从而使人才的培养步入正轨,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当然,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财、礼、法都只是外在的附加之物而已,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内部因素发挥作用,即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对自身修养的完善,因此,提高人才自身的素质也势在必行。所谓“取之之道”,即人才的选拔。在《材论》一文中,王安石指出:“广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9]就是说高层管理者一定要辩才、识才,否则“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10],这也是对人才的浪费。因此在人才的选拔方面王安石提出了三个环节:“问以行”、“问以言”、“试之以事”[11],通过言行及具体事例来考察一个人的能力,以此来减少“推恩荫补”的诸多弊端,这是从注重外在名分向注重内在本质的转变。也就是说,在人才的选拔方面,既要“取之有道”,又要以言行一致、德才兼备为依据,通过精查使选拔出的人能更好的为国家所用。可以说王安石的这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今重学历、轻能力、托关系的社会现实还是有诸多警醒意义的。所谓“任之之道”,即人才的任用、配置和使用方法。在论述了“教”、“养”、“取”之后,王安石进一步阐述了“任”的重要性,他强调:“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其德厚而才高者以为之长,德薄而才下者以为之佐属。”[12]就是说用人应量其德才之大小,用其所长而避其所短,从而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目的,这是发挥人才作用的最为重要的一环,因为只有任用得当,才能使人才在各自的领域内有所建树。总之,从人才的培养到最后的任用即发挥作用,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王安石始于教而终于任的人才教育制度很好的阐述了各阶段的关系,即人才的教是根本,养是教的继续,取和任是教的作用,四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陶冶人才的教育制度。

二、王安石的人才观对我国当下学校教育理念的启示

教育理念揭示的是教育的应然状态,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内涵,是人们对教育现象或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它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特点。[13]然而在当下的学校教育理念中,教师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由此而衍生出了教育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在教师的教育与培训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对教师的管理缺乏有效性与系统性;在教师的选拔与任用上缺少一定的制度保障等。纵观王安石的人才观,它反映了陶冶人才过程中某些带有根本性和普遍性的问题,所以即使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尤其对学校教育理念的更新更具启发性。

1.规范教师教育与培训,学用一致

教师的教育与培训即王安石人才观中的“教”,亦即师范学校中对准教师的培养。目前一些学校对师范生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在课程或专业设置上与社会需求脱轨。按照王安石的观点,对人才的培养,学校首先要有一套具体的培养方案———“虑之以谋,计之以数,为之以渐”,根据社会需求制定长远目标以此循序渐进地开展,同时在师范生的课程设置上也应加强针对性,去掉一些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其次在师范生的教育中应遵循学用一致原则,学校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加强对其教学技能的训练,结合现代化教育技术,如微格教学,实现“讲———练———评”三位一体,从而使培养出的师范生具有一定的真才实学。另一方面,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在职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但据一份对培训教师的调查显示[14],43.3%的教师认为“培训者一讲到底,方法非常单一”;不少教师反映,目前大部分培训内容过于抽象,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差。因此在培训之初首先应确定教师的学科背景,根据专业特长及所教科目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对症下药”,既要彰显学科性又要强调可操作性,用王安石的观点来说就是要突出实用性,避免只重说教而使培训流于形式,这样教师才能将培训中所学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同时在培训中应注重对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使教师打破常规从而更好地教学。

2.加强教师管理,礼法并用

首先,提供物质待遇,即王安石的“饶之以财”。教师虽然神圣,却也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也需要生活,尤其在广大的乡村偏远地区,基于生活所迫,一些教师常产生倦怠心理,能够真正留下来一心为学生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据一份农村地区教师调查问卷显示[15],在问及“教师最关心的问题”时,78.9%的教师选择“待遇”;在“最需迫切解决的问题”中,47.9%选择了“加工资、改善生活”,从中可以看出,农村教师的生活满意度并不是很高。因此,要想永久地保持教师队伍的生机,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就要首先从生活上予以解决,包括教师的婚姻、住房、工资等,并通过各种福利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物质上有了保障,精神上才有动力,教师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这样既可以避免一些教师以补课为名向学生收取费用,也可使教师“致其力以生天下之才(财)”,亦即“高薪养才”。其次,注重师德建设,即“约之以礼”。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然而在现代社会,物欲的满足往往带来道德的沦丧,新闻媒体屡屡曝光的一系列“欺童”、“辱童”事件已经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加强师德建设迫在眉睫,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促使教师对自身行为予以反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自身的知识内涵诠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训条。只有道德上的不僭越,教育中才更能体现出人性化来,教师也才能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影响学生,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即“以礼约才”。再次,加强法制建设,即“裁之以法”。有时单纯依靠“礼”、“德”并不能杜绝所有的违法犯罪行为,此时就需借助法律效力。这里所说的“法”不仅仅是对教师自身的违法行为而言,同样适用于侵害教师权利的违法行为,为此我国的《教师法》《教育法》等对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只有对教师的责任与权利从法律上予以约束和规范,并严格依法办事,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即“依法育才”。

3.规范教师选拔制度,量才录用

在选才的问题上,首先就是要识才,应“精察之”、“慎用之”。但当下许多学校在选拔教师时仍存在着仅以具备教师资格证或选拔考试的分数为依据的现象,虽然“强记博诵而略通于文辞”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但真正的实力则来自于教学。对此,王安石提出了“知人则哲”的观点,即要透彻地了解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就不能为其表面假象所蒙蔽,要以“试之以事”为考察的优秀,这才是检验培养出的人是否具有务实能力的关键。另一方面,由于每个人的专业特长不同,因此在教师的选拔上不能求全责备。对此,王安石明确指出“一人之身,才有长短,取其长则不问其短。”[16]通才与专才各有利弊,只有将其安置在合理的位置方能扬长避短,因此,在教师的选拔上,中小学应以通才型的教师为主,而高校则以专才型的教师为最优,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优势,真正做到量才录用。

4.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任人唯贤

首先,“任之以专”,即充分发挥人才的专业特长,所以王安石说:“夫人之材成于专而毁于杂”,这就要求学校在任用教师方面“用其长”、“用其专”,而不能为解决师资问题实行跨科教学,如此才可使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并在所属的教学领域内有所建树。其次,“任之以久”,即对人才的任用要相对稳定。在王安石看来,“居职任事之日久,不胜任之罪不可以幸而免故”[17]就是说通过对人才的长期任用来考核其政绩。对教师而言也同样如此,“用其久”既可以使之有充足的时间发挥才能、展现教学成效,又可避免因频繁的更换任课教师而给学生造成额外的压力;同时还可发现不称职的教师,或勉其努力,或“固知辞避而去矣”。再次,“任之以信”,即用人贵信。王安石认为既然用人就要“信其忠而不疑其伪”,疑则勿任,任则勿疑是一条重要的用人原则。但在教师的教学方面,学校往往设置了太多的规范,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也不得不按部就班,甚至批量化教学。同时,学校的过多干预也使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中手足无措,更有甚者,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而弄虚作假,致使教育失去了原有的任务与使命。所以,在教师的教学方面,学校应该少一些框束,多一些自由,少一些规格,多一些默许,尤其对一些有创造性的教师更应大力支持,从而使其在教育领域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正如东北师大盛连喜教授提出的“尊重的教育理念”[18]一样,学校不仅应该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更应该尊重教师。

三、结语

教育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而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更是人才之本,理应受到高度重视。只有当学校以教师为本时,教师才能最终以学生为本,如此,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也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人才,这才是人才培养之源。王安石的改革虽因历史原因而在那个时代夭折,但其思想中的精髓依然存留于今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博采众长,才能有所超越。虽然每个教师的素质条件迥异,但关键在于如何为教师提供一个充分发挥才干的平台,从而使其以高度的教学热情投入到教育活动之中,这或许才是对当今学校教育理念的一种全新的诠释。

作者:慕晓玲 冷泽兵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学校教育论文:生命教育学校教育论文

一、当前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传统文化中存在很多对生命漠视的观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斥着对生命的轻视、漠然、贬低、排斥。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学校的生命教育依然缺乏,生命教育没有真正得到学校的重视。在家庭、学校中,父母和老师或认为谈论死亡不吉利,或认为年轻的学生距离死亡太过遥远,或觉得此话题太过沉重,通常会对孩子回避死亡的话题。这样的做法导致学生对死亡充满神秘感,所知甚少,甚至错误地把死亡看得过于简单、轻松。由于学生不懂得生与死的真正意义,也往往会导致学生中出现不珍惜生命的现象。这种漠视生命的观念也导致学校对生命教育的宣传和研究也相对滞后,生命教育往往只是一些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等部门在开展一些不成规模的宣传和研究。

2.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生命教育缺乏重视

2004年,上海市颁布了生命教育的具体工作方案《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来确保生命教育在学校中的有效实施。在上海市的带动下,国内的辽宁、湖南、云南、黑龙江等省市的教育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指导意见,并比较明确地在学校中开展了生命教育。不过,国内仍然还有很多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由于没有认识到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对学校生命教育的重视,没有将生命教育正式纳入到学校教育目标中来。很多学校在教育中都没有真正去引导学生,如何去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对于学生的安全意识、生存能力的教育也谈之甚少。这种教育中的目中无人和生命意识淡漠的情况,不仅使学生体验不到生命中的乐趣,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还导致学生出现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学校缺乏进行生命教育的操作性指导

国内对学校生命教育的研究还较多地停留在“奔走、呼吁、探讨”的层面,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如何让这些生命教育认知层面的构想真正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际行动,也就是说“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这才是当前学校生命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国内对生命教育进行的研究,大部分也只是局限于个体生命,对生命教育的社会价值研究比较少,并且对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也比较少。虽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了“学校要坚持全面发展,要重视生命教育,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仍然没有设立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资源尚待开发,生命教育专业师资仍然匮乏。因此,学校对生命教育的指导与实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4.学生个性中缺失责任和包容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生的问题一直层出不穷,无一不引起社会的轰动,个性缺失在学生的身上表露无遗。学生处于发育期,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还处于发展中,这一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学生年轻气盛,看待问题容易偏激、控制不好就会出现行为冲动,甚至出现自杀、自残和伤害他人的情况。学生在生活中都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在经历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容易出现懊恼、后悔、郁闷的情绪。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和长辈无微不至的宠爱和呵护之下成长。学生普遍存在依赖性强,不愿意承担责任,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个性缺失问题。学生个性缺失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今后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道难题。5.学生存在信仰迷失的现象我国学生的生命态度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他们对生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生命价值也有一定的思考。但是,还有一些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没有去积极探寻生命的意义,没有去积极追求生命的价值。一些学生虽然生命的存在意识强烈,但是对身心健康意识和生命责任意识普遍淡薄,导致其生命价值取向呈现出信仰的迷失现象。信仰的迷失必定导致中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模糊化和边缘化,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信仰是民族之魂,是民族的凝聚力,学生的信仰是这一切的基石。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确立信仰的基础时期,大学阶段是学生进入确立信仰的关键时期。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未来信仰迷失了,绝对是个严重的问题。

二、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

1.树立起正确的生命教育观

生命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学生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以弘扬生命价值、提升生命精神品质、陶冶生命情感、养育生命态度作为自己教学的目标指向。教师要避免空洞的说教,要研究怎样以教学为依托,有效落实生命教育。学校要努力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生命、感悟生命。生命教育既要引导学生懂得惠泽人类自身,也要启发学生树立起与生命的其他物种和谐共处的意识。生命教育就是要学生懂得关心今日生命的存在,同时也要计划明日生命的发展。生命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关注自身的生命,更要启发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激活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发展因素,使学生不断进步、生命品质不断得到完善。

2.发挥生命教育显性课程的作用

学校的自然、历史、生命科学、体育与健身、品德与社会等课程,属于生命教育显性课程。自然课程涉及许多生命科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合适的生活环境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从而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是保护自身生命的一项重要措施。在体育与健身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有关人体结构和身体保健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强身健体。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自我保护的一些方法,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品德与社会涉及到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方面的内容也很多,学校应当特别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鼓励学生要在生活中去体验、感悟生命。生命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以提高开展生命教育活动的质量。

3.挖掘生命教育隐性课程的作用

学校的语文、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属于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学校在注重发挥显性课程优势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挖掘隐性课程所蕴涵的生命教育的内容。语文和英语有很多关于生命教育的生动感人材料,教师在语文和英语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要善于从语文和英语课本中发现生命教育的素材,并及时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语文和英语课堂将充满了生命教育的气息和活力,生命教育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音乐、美术课程重在审美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优美的歌曲能够让学生心情愉悦,能够从精神层面上达到熏陶学生情感和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目的,获得美的感受。美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的美丽,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还可以在人物的刻画中,通过感受人体美来认识自己,从而喜欢自己。

4.通过爱心活动提升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的教学应该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等。通过积极参与讨论、思考、体验,使得生命教育的理念真正内化到他们的思想观念中去”。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可以运用亲身体验法,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引导学生从“关爱他人”、“关爱弱势群体”开始。通过让学生参加爱心活动,感受和体验生命的意义。学校可以与贫苦地区学校建立起“手拉手”的关系,除了学校出资建设校舍外,可以动员学生捐钱、捐物来帮助那些贫苦地区的学生。学校还可以积极号召学生关注身边的同学,动员学生把节约下的“零花钱”用来帮助身边的同学,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爱心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养成主动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

5.借鉴成熟地区的生命教育经验

目前,国内学校的生命教育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在国内学校的生命教育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广东省顺德市采取外出取经的办法,学习和借鉴英国、香港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做法,并结合本身的实际将“生命教育”引入课堂,取得比较好的成效。2010年顺德这个隶属于广东省佛山市的县级市竟然成为了广东省唯一获得“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特色培训示范基地”的城市。港台地区在生命教育方面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这是值得内地教育部门重视和借鉴的经验。美国学校的生命教育起步早,比较成熟,一些成功经验被很多国家和地区所借鉴。美国学校的生命教育并不以独立的课程形态出现,而是渗透在死亡教育、品格教育、健康教育、个性化教育、挫折教育之中,整个学校教育呈现出明显的生命教育特征。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借鉴有关国家及地区成功的生命教育经验,将有利于加快国内学校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

6.发挥校园文化的审美教育作用

学校的校园是基础教育培养人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我们不能够把校园简单看作只是教室、花园、操场的概念,我们应该有“把校园看作是一个育人的环境、蕴涵育人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能够产生多方面的深远影响。学校的校园建设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特点进行综合考虑、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从总体上营造出有利于审美教育的氛围。校园的美化、绿化应该根据整体要求,统筹规划,尽可能使校园多一点绿色,多一点生命美。让学生置身于清洁整齐、绿树成荫、花草芬芳、幽雅静谧的校园环境中,产生出美的想象,得到美的体验和感受。和谐的校园环境无疑有助于学生提高其审美情趣和能力,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使学生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减少到最低程度。

7.建立互信、互爱的良好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关怀和爱抚,如果孩子在冷漠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对善和美都无动于衷的人”。氛围的和谐有利于心灵的舒展、愉悦,而学生具有了舒展、愉悦的心灵,教育便成功了一半。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起真诚友好的同学关系,既有竞争又携手共进,既相互监督又彼此信任,使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充满友情和温暖。同学之间形成了和睦相处、诚恳帮助的友爱,那种自私自利、勾心斗角、嫉妒猜忌等丑恶行为也就没有了生存空间。学校还应该提倡并鼓励异性同学之间正当交往,满足青春期学生异性交往的心理需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有趣的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既可以调节学生的紧张学习生活,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使学生产生集体自豪感和精神充实感。

三、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保障机制

1.生命教育的组织机构

学校要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生命教育领导小组,整合学校各部门的力量并形成合力,共同来实施生命教育。学校行政例会要定期研究生命教育推进工作,把生命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中去贯彻,去落实。同时,在学校网站上要开设生命教育网页,组织师生定期开展生命教育的学习与交流活动。学校要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申报关于学生生命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不断收集资料、积累经验。

2.生命教育的全员参与

学校要号召全体教职员工树立起“人人都是生命教育工作者”的意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学校所有教职员工的人格魅力以及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价值观,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建设,把生命教育作为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通过培训,让全体教职工都能正确把握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内涵,把生命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

3.生命教育的评价激励机制

学校要建立开展生命教育的评价激励机制,制定教职工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业务工作等方面实施生命教育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包括组织生命教育活动的时间、内容、课程落实情况和教育实效等。学校要把开展生命教育的能力和实绩作为教职工业绩评定的标准之一,要定期对生命教育中涌现出的优秀项目及优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4.生命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学校要认真探索适合本校的生命教育的方法,可以参考港台学校生命教育中普遍采用的“阅读指导法、亲身体验法、模拟想象法、角色扮演法、欣赏讨论法、随机教学法”等。台湾的林永茂教授认为“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的研究与设计,应该以教育心理学所采取的行为论取向及认知论取向为基础,透过认知生命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习评鉴,协助学生破除一些错误的、非理性的自我挫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同时,为了保证生命教育的贯彻落实,学校在资金、人员安排上也要给予充分的支持,以确保生命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5.生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生命教育是人生发展的需要,学校在生命教育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开始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生命教育是对整个生命过程的教育,而不是人生某个阶段的教育。生命教育不是暂时的阶段性教育,而是要持续开展和推广的教育,是贯穿生命发展全过程的终身教育。在学校推行生命教育,将爱惜生命、善待生命作为一切教育的优秀理念,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庄可 单位:广东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

学校教育论文:学校教育中学教育论文

一、对于学校教育的理解和认知

1从观学校教育的管理点,学校管理人员的教育过程管理往往被忽视

许多学校出现这种情况,只要科研项目的设立和时间节点的把控,忽视教育各个方面的监管。一般情况教师教育问题研究申报成功,拿到项目研究工作就会停止不前,会将申报的研究工作放在一边,学校的领导层在这种问题上没有做到更好的梳理。在后期的阶段,申报者会到处的寻找资料拼凑信息,完成一组材料,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或证书将告一段落。因此,中学的教学任务的执行者不能单单的重视科研课题的研究上。

2教师的理论指导的缺乏存在于教育过程数据支持

中学教师的常规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很多的教学经验。恰恰是这样,往往中学的老师没有时间去学习理论知识充实自己。一方面,教育理论相对的浅显,这是很难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研究工作;在另一方面,即使有一些理论和教育方法,大多数中学教师不能使用它们来解决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论基础相对的不完善。

二、加强中学教育的基本思路

1.树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研究已成为时代赋予教师要求的新形势。所谓科研型老师是教日常以实践和中学教师的理论分析相结合并创新,促进专业化和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中学教师“研究型的改变”离不开教育。在一方面,中学教师的教育科学和教育专家的教育研究指的不是同一个方面。中学教育应该是研究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以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创新。因此这样的研究不会过于的形式化,刻板化。教育研究不会和和原有基础教育相互分离。而另一方面,中学教师要发展自己,弥补学校教育的发展的基础,放弃研究是晋升的的思想,克服形式主义和处理态度的问题。广大中学教师认识到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重要性,以提高他们本身教学素质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教学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建立,要从评估,项目开始,鉴定和奖励贯穿始终,整个过程需要继续提高和不断完善。一些教师在动课题研究时,,学校的表现是非常积极的,但无所谓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本身就很松弛,使得整个研究过程中极度消极,研究变空想。鉴于这种情况,学校必须处理整个研究跟踪检查,并及时完成研究任务,无法积极完成研究课题的取消其研究教师资格,撤销科研的课题。

3.加强教育和科学理论的培训

高级中等教育理论来指导研究工作主旨是,高中教师接受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而不是遇到问题的情况下进行的没有方向的,没有计划,理论实践创新盲目的实践。具体而言,学校可以聘请专家教育理论到学校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现代教育理论的教育和培训,熟练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基本教育的方法,基本步骤用理论本身武装。在教育理论和研究工作在教育系统的指导,提高科学素养,和教师教育的质量。

4.教育成果的重要性

科研成果的推广会将教学的水平提升一个很高的层次。这种科研的推广可以是在学校内部进行的,也可以是在管理部门的主导下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推广。结合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改善,适应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教学和科研管理部门可以概括总结,并指导进行成果的研究,探索更多的途径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邹丽丽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学校教育论文:技能高考生学校教育论文

一、皮格马利翁效应简介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Effect)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提出并验证的,它是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传说古希腊有一个神话故事: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他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把自己全部的热情和希望投注于自己雕刻的美丽少女雕像上,对其产生了爱恋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他的真情所感,雕像居然活了,皮格马利翁如愿以偿地与之结为伉俪。

“皮格马利翁效应”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故事,但是它告诉我们,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只要我们多肯定他们,多给他们一些自信,他们就很有可能真的会成为我们期望中的优秀学生。

二、突出技能优势,给予学生自信,实现皮格马利翁效应

以武汉船院会计单招班学生为例,通过本人三年以来的教学过程,我们发现仅仅是这样还远远不够。从国际比较看,发达国家和地区均有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下的职业教育体系,并且能够受到比较高的社会“待遇”。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同时具备知识和技能两方面的能力,因而也会有较好的“待遇”。这种“待遇”应该不单单只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社会地位。而良好的“待遇”又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这是一种良性循环。而我院通过单招进来的中职生,由于之前经历过中考的失利,以及受到一贯以来重视知识能力的应试教育的打击,因此自信心已所剩无几。在社会竞争的大潮中,由于学历低,屡屡受挫。

因此,对这些学生,也许我们首先需要树立他们的信心。对于会计单招班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鼓励,他们才可能有自信。当然,这个过程是长期和困难的,在给会计单招的4个班学生上课时,本人从第一节课开始就为他们树立明确的就业目标,让他们看到即使是小小的出纳岗,只要有学习和奋斗的决心,终有一天也会成为财务总监。这个应该就是让他们对今后的“待遇”有一个良好的期盼。在后面的几乎每次课上本人都多次对他们一点点的进步和回答问题进行表扬。本人不是很认同“学生是我们的产品”这个说法,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物品,教师是和有思想有变化的人打交道的,而不是和没有思想,不会动的商品打交道。

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我们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有的同学在社会上工作过,有的同学在中专时拿到点钞比赛的大奖,但是进来后多少有些自卑,所以我经常对他们说,其实他们比正常进来的学生有更多的优势,就算是本科院校的学生都不一定具备他们所具备的职业技能,只要他们多在知识层面上下功夫,今后会有很大的前途。同时,在课堂上本人还专门安排部分时间让他们展示点钞技能,对于又准又快又好的学生还给一些奖励,鼓励他们平时应加强这部分的技能训练。在几周的课堂上,大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很多同学上课都尽量往前面坐,课后还主动问老师问题,这些都表明他们其实有很强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三、部分班级试点,实施分层教学

因此很有必要借鉴英语教学的方式,对部分班级开始试点做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为了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信心,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和进度予以肯定,老师也可以纵向比较学生的学习进步状况并加以鼓励。此外,对于部分技能优秀的学生,各个学院应组织他们多参加校外有影响力的技能大赛,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德国制造”的成功在于职业教育的成功,职业教育的成功在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开放。在职业教育体系正走向完善和开放的中国,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老师也要有更包容的心态,既能教好通过正常高考进来的高中生,也能教好通过单招进来的中职生,做到有教无类,鼓励各个层次的学生自信自强。总结:作为一个大学老师、一个班主任,首先应该爱自己的学生,相信自己的学生能够成为栋梁之才。这种爱和鼓励的教育与技能和知识的教育同样重要,同样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最终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作者:陈曦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学校教育论文:心理辅导中学校教育论文

一、深入背景调查分析

小孔的父母在镇上做小本生意并常带朋友到家中打麻将,无暇顾及孩子,更谈不上关心其学习情况,若有人投诉其子女,小孔的父亲则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脑就暴打,经常以暴力方式教育孩子,而祖母对其溺爱、一味迁就。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祖母之间经常发生矛盾。由于从小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小孔养成自由散漫、有暴力倾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造成他的认知出现偏差,以为通过暴力手段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因此他在平时和小朋友们的交往中不管大小事,他都以拳头相向。但是,长期在父母如此的教育下又产生一种极其畏惧的心理,也就是说小孔形成了欺软怕硬的双面人格。在学习上,不守纪律,不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潦草,成绩差,易冲动,自制力差。下课常在走廊、操场上奔跑,和同学相处时经常骂人、打人。

二、积极进行家校联系

知道小孔的情况后,我积极做其父母的工作,使之了解这个时期是学生性格、人生观、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重要时期,现在如不及时教育或者教育失当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而终生遗憾。我与他们商量教育孩子的方式,一起分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建议他们尽量少打骂,多讲理。我的观点基本得到家长的支持,特别是在交谈中其母亲意识到他们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愿意配合老师改变对孩子的教育。如有小孔与同学打架,我及时与家长沟通,为使孩子改正错误,家长不要偏袒孩子,而应让学校教育解决,否则孩子可能有恃无恐,对孩子的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其父母积极配合,一改以往在学校偏袒而回到家就暴打的做法。同时也使该学生明白,通过暴力途径不能妥善解决问题。后来我经常与其父母通过电话或“校讯通”联系,了解小孔在家情况,反馈他在校情况,出现问题一起解决。

三、软硬兼施,强化正认知

因长期受批评,家长训斥打骂,同学厌恶冷落,所以小孔心理失衡,越消极就越制造问题,以至招致更多指责,形成恶性循环,我认为应该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链,多争取契机点亮其希望之火。针对他打人、欺负弱小的现象,我就经常找他谈话,心平气和地分析事件的正误;更多的我会严厉批评,严格按照我和小孔原来协商好的方法去处理。我为他特意设了个文件夹,他一打人就要写检查,然后收进文件夹,经常和他一起点数检查的份数,因为到了一定份数是要到派出所的,这多少对他起到一定“威慑”作用,从而帮助他强行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他攻击性行为严重时,我会适当使用“冷冻疗法”。针对他内虚的特点,他怕别人都不理他,特别是怕老师当众批评他,当他一天之中多次无端打人的情况出现,我会以他不接受老师教育为由当众点名批评,并私下希望同学配合(当然这只是一种策略,家长也会配合),让他切身体会到“面子”是何等重要。此后,他就逐渐减少了攻击行为。

四、适当进行模糊性教育

我认为对待问题学生应“允许”其犯错误,非原则性错误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宽容对待。不以“一次做贼永远是贼”的心理去对待。经过一年多的教育教学工作,小孔成绩稳步上升。我在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比较重视对有攻击性行为学生的辅导与行为矫正,希望构造一个和谐的集体。关爱学生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对症下药,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成长过程、家庭环境等多方面情况,要力求得到多方支持与配合,才能挽救问题学生。这需要我们教师多一份爱心和耐心,少一份厌烦和急躁;多一份责任,少一份指责。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的同时很有必要对学生(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作者:曾凤英 单位:横山镇中心小学

学校教育论文:劳动教育下学校教育论文

一、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多年来,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被排斥,从家庭到学校,人人都认为劳动教育与孩子成长没关系,因为考试没有它,升学不需要它。久而久之,劳动教育退出了学校教育的舞台。除非上级行政部门或有关单位来检查此项工作,学校搞点临时花样点缀一下,它的教育内容与实际功能已悄然消失。于是,一批又一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儿们成长起来了。于是,一批又一批到了而立之年的“80后”还在家务活中啃老。大家都知道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也就是说,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没有劳动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素质教育应该“以劳育人,以劳促体,以劳促智,以劳促素”。所以,让劳动教育回归,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与素养,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二、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第一特性

劳动教育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没有实践就无法体现劳动教育的效果,所有劳动教育光说不做等于白说,光说不练等于没练。正因如此,教师和家长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劳动项目,在实践中通过动脑、动手、动力、出汗、出智慧,最后,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才能让学生在实践合作之中体验到相互合作所带来的快乐,更能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体验到劳动的真正价值。实践是劳动教育的最好途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家长都应该让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得到成长。当然,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理解要宽泛。

三、教给孩子劳动方法让孩子会劳动

现在的孩子,由于长时间不劳动,没有劳动的意识、方法、技巧,所以教给孩子必要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方法势在必行。劳动课和其他学科一样,要培养孩子观察、动手、动脑的习惯,最后形成劳动技能,提高素质。这里,劳动方法的学习掌握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和家长要耐心帮助孩子掌握每一项劳动的方法,使孩子会劳动、巧劳动、动脑劳动、认真劳动、创新劳动。凡是劳动就要出力,凡是出力就会劳累,这是当下孩子最忍受不了的。怎样让孩子走出因身体不适而不想再劳动的瓶颈,是每一个教师和家长应思考的问题。要把劳动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在劳动教育中茁壮成长起来,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教育任务。

四、让劳动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品质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传承的优良品质。自古以来,勤劳、节俭、辛勤已成为一代又一代的习惯。如何让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永放光辉,是我们每一个位教育者与家长应该认真思考、努力研究的课题。让劳动教育回归学校教育之中。

作者:高实 单位:吉林省教育学院

学校教育论文: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论文

一、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资源分配公正的责任

我国已在全社会先农村后城市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费和书本费,部分地实现了教育资源分配的公正。但这还远远不够,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在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集中地体现在不能平等地享受到同等教育标准的义务教育,区域间、学校间教育水平和教育资源情况差别很大。贵州瑶山地区的学校教育发展历史也表明,国家关注、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分配力度是促进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政府有责任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标准,使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保持在同等水平上。同时,政府有责任在民族地区营造好的投资环境,鼓励社会资金向民族地区教育投资,加快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发展步伐。

二、民族地区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满足发展需要的责任

贵州瑶山、麻山等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发展历史及事实说明,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的最大困难是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0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00670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33%。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09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40507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59%。2008年、200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都没有达到4%的目标。民族地区教育的总体投入更不尽如意,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得知,2009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较2008年减少较多的省份多为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省份,如广西壮族自治区2009年较2008年减少1.55%,贵州省减少2.13%,甘肃省减少1.30%,宁夏回族自治区减少1.91%。因此,总体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制约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虽然“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但是在实施“两免一补”政策的过程中存在新的突出问题:

(一)地方政府财力匮乏,配套资金难以到位

根据“两免一补”政策的规定,中央发放免费教科书,地方政府分担免除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责任。然而,在我国西部大部分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农村贫困家庭比例较大,贫困学生的比例较高,这些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财力相对有限的地方要承担相对较多的财政补助,在实际运行中一些地区的“两免一补”配套资金难以足额、准时到位。

(二)实际发放的资金有限,不能解决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

“两免一补”政策资助的对象人数是根据上级下达指标,然后由地方教育部门按比例分配到学校,学校再组成调查小组深入各个家庭进行实地调查。在实际中出现的问题是:资助对象的审核问题多、难度大,容易引起不满;一些部级贫困县如贵州省荔波县、广西龙胜县等地贫困家庭人数众多,而“两免一补”人数名额有限,还有相当一部分同样贫困程度的学生无法享受到“两免一补”的优惠政策,没有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的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此外,民族地区学校实际获得的教育预算内经费减少,造成了学校用于教师交流培训和更新教学仪器设备专项经费的短缺,更使得一些学校没有经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这些问题会对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正常运行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教育公共资源的最大保障者,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经济建设的投入,加大“两免一补”政策的投入力度,扩大“两免一补”政策的覆盖面,让更多的贫困生享受到优惠政策能有机会上学。正如国际社会形成的共识一样,“不应当把私人资金筹措作为一种临时性措施,因为此种做法有可能导致浪费、不协调或不平等。应由政府当局来对筹资合作伙伴加以组织,同时采取一些必要的纠正措施。首先应防止教育扩大社会的不平等,为此应为处境最不利的居民筹集大量资金,用于采取特殊措施来防止学业失败,或是为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的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等,因此,为了确保公正和保持社会的内聚力,公共经费看来是必要的。”中央应该按东、中、西不同区域对贫困生寄宿生的“一补”确定一个底线标准;省级政府应该出台具体的配套实施细则办法,加大投入;各县(市)在这个底线标准和实施办法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国家还应本着教育公平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国家应当结合各地资源实际情况,除“一免”外,需要逐步增加教育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对极贫地区贫困寄宿生给予适当的生活补贴;另一方面实行按比例分担,即按照“省级补助一部分、县级承担一部分”的办法,根据各县(市)的财力情况和“两免一补”总额分类进行补助,增加省级财政补助的力度。

三、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科学、民主与持续稳定的责任

瑶山白裤瑶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变迁历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中的普遍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脉络。瑶山的学校教育发展历史说明教育政策的价值导向,教育政策本身的科学性、稳定性对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影响。政府应当推进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建设,增强重大民族教育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在制定民族地区教育政策,尤其是在制定与民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民族教育政策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听取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尤其是民族地区弱势群体的意见,并积极采纳其中的建设性建议。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的制定要体现“人生存与发展的生命质量”这一终极价值。教育本身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基础性事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就应考虑全体公民的公共利益,我们的政策目的不是使少数人富有多数人贫穷,也不是使人们物质丰富而精神贫乏,而是要让多数人富裕、幸福,提升公民的生存质量。正如罗尔斯所说,“如果一个社会的主要制度被安排得能够达到总计所有属于它的个人而形成的满足的最大净余额,这个社会就是被正确地组织的,因而也是正义的。”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的制定更应该体现“人生存与发展的生命质量”的价值导向,在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的评价上,要消除狭隘的GDP中心主义,可以把更多的、能够真实反映民族地区民生幸福、生存与发展的生命质量的指标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此外,在确保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科学、民主的基础上,需要保持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的权威性和持续稳定性,加强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度,以增强民族地区公民对教育政策的信心和支持力度。

作者:黄胜 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学校教育论文:青少年学生学校教育论文

1.谈谈尊重学生人格的问题

青少年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和尊重,渴望得到同学们的称赞和羡慕的眼光。苏霍姆林斯基说:“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刻苦、顽强地用功学习的最强大的力量,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当儿童有这股力量的时候,你就是教育的能手,你就会受到儿童的尊敬。而一旦这种不能与任何力量相比拟的精神力量的火花熄灭之时,你就会变得无能为力,即使有影响儿童心灵的最美丽、最精细的手段,它们都会变成死的东西。”儿童如此,青少年也是如此。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自尊感倍加爱护,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那种冷淡的态度、粗暴的方法、不人道的行为、专制式的管理方式往往会使学生的良好愿望摧残致死,往往会使他们脆弱的心灵受到重创,甚至还会将学生引向极端。尊重学生,要学会宽容,我们面对的学生都还未成年,应该设身处地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对待他们,分析他们的个性,理解他们的需要,把握他们的心理,采取正确的方法。尊重学生,建立在对学生关心、信任的基础之上,一个对学生没有关爱之心的教师是不可能尊重学生的,教师对学生关心、信任也是赢得学生对教师尊重的前提。尊重学生,要与学生平等相待,找学生到办公室谈话可以说声“请坐”,甚至像对待朋友和客人一样倒一杯水;上课进教室,老师不能站在讲台上高高在上等着学生给老师敬礼问好。尊重学生,不能忽视生活细节,学生在烈日下劳动,你不能躲在树荫下袖手旁观;学生穿着整齐的服装列队做操,你不能叼着烟、披着衣服、随便坐在护旗栏杆上。教师在学生面前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会意的笑容、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2.要谈谈如何正确认识学生差异的问题

青少年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不同都会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学生之间有生活经验的差异、思维水平的差异、原有知识基础的差异。既然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要求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人,显然是违背教育规律的。那么作为教育者是否应该把学生分为优劣或其他更多的等级呢?绝对不应该。学生既有个性发展的差异性,也有个性发展的多样性。清朝顾嗣协在他的《杂兴》中说到:“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这句话告诉我们,不同类型的人才具有不同的才能,适合于从事不同的工作。正确地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正确地对待学生个性发展,这也是教育者人本思想的体现。

3.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感受学校生活的乐趣

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从学校教育的角度上说,教育者的心理需求与被教育者的心理需求是有很大差别的,教师期盼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品学兼优,学生则是希望去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很明显的一点是:学生听说上体育课会高兴得欢呼起来,一些痴迷上网的同学晚上就寝之后竟然会置学校三令五申于不顾,冒着生命危险翻越栏杆跑到外面玩个通霄。但是二者的矛盾并不是无法统一的。有的语文老师去上课,班上学生会冒出沉闷的“唉”声,而有的语文老师上课,班上学生会喜得拍巴掌。这说明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调动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情绪的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一些学校、老师违逆学生的意志和心理需求一味地去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了学生发展潜能,以致使本处在好动年龄的少年看不到他们活泼的身影,本处在欢乐阶段的学生见不到他们愉悦的笑脸。现在我们多是在研究课堂教学,这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我们大都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对学生的心理的研究,正所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研究,满足学生正当的心理需求,是我们解决当前教育许多困惑的有效方式。

作者:郭汉文 单位: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永安中学

学校教育论文:教育思想关乎学校教育论文

一、学校发展离不开教育思想

我们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反映了一个最基本却又是最优秀的理论:思想决定我们的一切。教育也一样,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便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说白了,学校的发展、管理,其实都是教育思想的最直观反映。这绝非个人的主观判断,而是由学校教育实际及管理规律所决定的。

二、教育思想对教育过程和行为的影响

学校教育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纠正其偏差,不断克服自身缺陷而追求完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存在许多不规范,甚至有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和问题。例如: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等,这些都属于不端正的教育思想在教育过程中的反映。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学校的发展、管理等起到了巨大的引导作用。我们坚持“素质全面、个性鲜明”的办学宗旨,把这一元素介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不仅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学过程的优化,也促使学校办学行为更加规范、科学。基于对人才规格的认识和未来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以“薄膜覆盖理论”为指导,尊重小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有计划地开展“民乐”艺术教育,在优化课程结构的同时,也解决了小学开展艺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在实施特色教育的过程中促进了教育特色的形成。

三、教育思想对学校管理的影响

学校管理对于教育推进具有重要作用,要想有一个舒适、温馨的学习环境,就需要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保障。学校管理其实就是教育思想的直接表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和国家一直都将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所以学校都应当以党的教育方针为依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坚持方针不变的情况下,又要寻找教育的突破口,实现教育的特色化、多样化。教育思想的管理,不能仅停留在认识上,满足于学习、了解和记忆,而要与学校的教育实践相结合,使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需要建立健全制度,使正确的教育思想制度化,确保其落实。要持之以恒,深入指导。事实证明,学校教育思想的管理只有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落实于教育的各个方面,不断地克服教育的弊端,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真正地通过抓教育思想管理这个“纲”,推动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教育思想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人格的形成及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所以建立一个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前提。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教育思想管理的作用毋庸置疑。从源与流的关系上讲,校园文化是源,而教育思想管理则是流;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讲,学校文化是整体,而教育思想的管理则是部分(尽管是其主要部分)。因此,我们必须把正确教育思想的建立和管理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教育思想的管理长期沉淀为学校文化的优秀要素。同时,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也能从“文化”的角度使正确的教育思想成为学校行为之“自然”。在实施教育思想管理的过程中,还应从更深层次着眼解决教师对于正确教育思想和文化理念的认同问题。因为只有解决了理解和认同问题,正确教育思想的践行才能成为教师的自我需求与自觉行为。同时,这也正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思想、精神层面要解决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学校教育思想直接关乎教育的发展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直接关乎教育的成败。我们之所以要讨论教育思想的管理问题,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探索和实践,从中找到一些可以参考的东西,为很多身处教育困境的学校带来一些启发。这看似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如果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够抱着为教育发展而努力的思想,都能够始终以学生为本,那么我们教育的辉煌明天必定会很快就到来。我们期待着,亿万的家长期待着,整个民族都在期待着。

作者:李茂民 单位:重庆市垫江县高安小学校

学校教育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学校教育论文

一、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百色市有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了大量工作也出台了相关措施,这些措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了一些努力,为了延续民族古老文化的生命力并使之发扬光大,学校教育应该而且必须为民族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的智力优势,筛选、整理、加工、保存、传递、交流、吸收、融合、更新、创造非物质文化资源,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打造非物质文化品牌;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既了解和掌握本民族地方传统文化知识、自觉维护和宏扬民族文化,又能融合多民族文化创造现代文化能力的新人,培养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这不仅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大举措,还可促进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

(二)有利于加强人文教育,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百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底蕴深厚,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时代内涵,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了解自己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丰富人文文化教育的内容,熏陶和感染学生的心灵,提升民族凝聚力,构建新的人文精神支柱,培养民族人才。

(三)有利于填补学校教育中地方民族文化的缺失,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

地方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地区地方传统、生活历史和精神观念的结晶,是该地区最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深入挖掘其内涵及发展价值,选择对个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部分纳入课程体系,不仅能促进个体的成长发展,还能推动该地区的社会进步与发展。然而,传统的学校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传统文化这一瑰宝一直被排斥在学校课程之外,难登大雅之堂,使得学生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越来越冷漠、越来越陌生,最终会倒致民族传统文化的消亡。因此,学校应加大地方传统文化引进力度,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不仅能增强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得以长久保存并继续发扬光大,还能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实现课程三级管理,办出学校特色。

二、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

(一)传承与发展工作的现状

民族地区由于意识和能力问题,学校在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具体表现为: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意识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地域、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百色市的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工作也因意识和能力等问题难以进入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内容。目前只有少部分具有较强师资力量和设施完备的示范性学校,进行传承与发展工作。

2.教育内容单一,稳定性差,不能推动传承与发展工作

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师资非常有限,主要由有这方面兴趣特长的教师和有一定技能的民间艺人承担,出现因人设课的现象,因面教育内容显单一,不丰富,仅限于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如黑衣壮民歌、马骨胡演奏等,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实施过程中也会因师资问题难于维持,不利于推动传承与发展工作的开展。

3.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把握不准,机械模仿

有些学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学校课堂,但没有深入地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及潜在因素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以技能模仿训练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依然是接受性学习和简单的模仿性学习,体现不出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内涵。

(二)传承与发展工作现状原因分析

1.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们无力顾及传承与发展工作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适龄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很多学校出现了师资短缺、老化现象,面对简陋的教学条件、繁重的教学任务,新的课程改革、传统单一的评价机制,升学的压力等一系列问题,教师们对于传承与发展工作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教师参与传承与发展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水平低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不占有任何具体的物理空间,看不见,摸不着,只能被人们的感觉所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民俗民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进入学校,成为教育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加上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较陈旧,对于教育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认识不到位,改革和创新意识缺乏,影响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3.经费短缺,缺乏指导,没有良好的传承与发展环境

百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种类齐全,但分布面积大且不均,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选择、整理、加工、保存、传递、交流、吸收、融合、更新、创造非物质文化资源需要时间与经费,由于经费短缺,缺乏专家指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涵把握不够,也只能依葫芦画瓢,机械模仿传授于学生。百色市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使得民族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意义深远。就目前看来,百色市的学校在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要走向较为成熟的阶段,还有一段漫长的路程,如何加快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进程、走向成熟,体现其真正价值,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重要课题。

作者:张如静 单位:广西百色学院

学校教育论文:裕固族文化传承下学校教育论文

一、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1.明确分工负责,有效管理课题

民族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较为复杂而又十分严肃的工作,需要课题组成员认识明确,思想重视,真正挖掘出优秀的本地区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内涵,编纂开发高质量的校本教材。课题负责人召集课题组成员,广泛交流讨论,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校本课程理论和教材编写方法及原则。课题组成员有的负责学习交流裕固族历史文化、裕固族发展等方面的材料,汇总整理课题组成员各自的初步研究收获,有的负责研究相关裕固族历史、民俗文化,撰写调研报告。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2.重视理论学习,深入科研培训

课题负责人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民族学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管理、课程模式、课程编制、课程结构等理论。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法、文献资料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科研方法培训。制定具体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并进行系统研究,以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

3.挖掘本地民族文化资源,引领校本课程的开发

学校以教师为中心,动员学生、家长、社区群众共同参与,调研、搜集整理了裕固族文化、历史、礼仪、风俗等方面的大量资料。教师边学习边研究,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无论是课程目标的设定,还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都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拓展民族文化知识,增强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教学科研精神,加强教师对课程的整合能力,使教师真正成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引领者。结合当地裕固族文化的特点,把裕固族优秀文化编入校本课程的内容,编写了《裕固族文化选粹》,校本教材在该校试用后,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通过学习教材,学生们了解了裕固族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知识,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强化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推动民族文化传承

强烈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要生生不息传承下去的原动力。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中的基本要素,师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理解直接影响到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的效果。酒泉市肃州区黄泥堡裕固族乡有1300多人,其中裕固族占55%。根据对本地开展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强势文化的影响和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裕固族优秀文化日渐萎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亲和力降低。因此,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十分必要。裕固族是一个有着历史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裕固族文化基本上属于北方游牧文化的范畴。由于裕固族在其形成过程中吸收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因此裕固族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民族文化。裕固族的文字虽然已经失传,但在民间仍保留了包括神话、传说、寓言、民歌、叙事诗、格言、谚语等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弘扬裕固族优秀传统文化,能逐渐培养师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所在社区和家庭的其他成员,从而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开展民族特色主题活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学校教育因其自身的诸多优势,非常适合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特色文化活动。学校以大型活动和常规活动为契机,开展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活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如:“六一”文艺汇演、冬季运动会、新年晚会等,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深受学生的喜爱。活动之中,学生们身着裕固族传统服装,把民族文化贯穿于这些大型活动之中,有利于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为了突出裕固族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民族特色,要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学校的空间、师资、设备等条件,将裕固族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在具体实践中,开展“民族文化特色课”活动,要求教师结合各自学科的教学特点,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力求体现裕固族文化特色。通过裕固族历史文化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教育,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礼仪、民族风俗等知识。学校实施“五个一制度”,即:每个班级每个月召开一个民族文化主题班会;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每月上一节民族文化课;每学期学校开展一次民族文化活动;每学期学校召开一次推进民族文化教育的研讨会;校长每学期做一个民族文化教育专题讲座。这些规定为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作者:庄存浩 单位:甘肃省酒泉市东关街第一小学

学校教育论文:爱国主义学校教育论文

一、努力激发爱国的情感

爱国主义是民族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尤其在今天为实现提出的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更需要有为国效劳,为国献身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学生抓起。其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渗透”。渗透在日常教学之中,渗透在各项活动之中,渗透在人际交往之中。而这种“渗透”的基本途径,有赖于努力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爱国是一种情感,要善于运用一切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的情素,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要充分发挥祖国五千年文明古国所提供的爱国教材的作用,更要善于运用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数光辉事例、英雄人物、身边先进人物事迹去感染学生,去熏陶学生,培育爱国情感。然而爱国情感的培育,光靠一、二次活动是难以成功的,学校的责任在于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有明确的长远教育计划,且能适时地、因地制宜地、经常地进行讲求实效的教育,只有教师具有真实的爱国情感,才能激起学生的真情。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充实、生动感人、形式要活、感情要真,充分运用当地现有的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反映当地乃至全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生动史料,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要充分发挥班队作用,组织多种卓有成效的活动,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循序渐进,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当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可作多方位探索,通过“系列教育”达到某一方面教育的成效,将“系列教育”的成效融会贯通,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可以通过一个个为国捐躯、英雄献身的先烈们可歌可泣的业绩来激励学生,开展踏着先烈的足迹前进的活动,还可以将一些为祖国建设事业流血流汗、无私奉献的英雄们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尤其在近年反暴力恐怖活动十分艰巨的情况下,用身边的反恐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情感。在“学英雄、学雷锋”的活动中,我校曾多次组织师生开展“情系我的兄弟姐妹”捐资助学活动,为本校的贫困学生献爱心活动,以及为身边的小伙伴分忧解难,每年五月借民族团结教育月为县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送温暖等。通过“国情系列”教育,使学生在了解基本国情以后,深入浅出地讲清个人与祖国的关系,“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确立长大以后要报效祖国的观念。通过“成就系列”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了解家乡的发展史,特别是近几年的新气象,激励学生增强努力学习、练好本领的紧迫感。学校还利用学校特有的教育素材进行教育,即开展“校史系列”教育,培养学生从小爱他人、爱集体、爱学校、爱国家的情感。由此可见,抓住有利时机,有的放矢开展各项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十分重要的。

二、积极引导爱国的行为

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学校一项常抓不懈的德育工程,积极引导学生爱国的行为,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抓好系统性、层次性、传统性、制度性、机遇性、多样性。抓住系统性,就要通过各学科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系统全面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注意层次性,就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力求生动、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突出传统性,就要抓好重大的纪念日、传统节日教育。坚持经常性、制度性,就是要重视每周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红领巾广播站、班队墙报的评比,并重视各种系列活动的开展。抓住机遇性,就应抓住教育的一切机遇,更好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抗击各种自然灾害中,让学生亲眼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学生中开展“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活动;开展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的活动,使学生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力求多样性,就是要做到专题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活动丰富多彩、有声有色,以达到积极引导学生爱国行为的目的。增强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从小提高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从小就能知情,并培养自己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效国之行、建国之才。我们只要遵循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坚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必能取得成效。

作者:唐达勇 单位: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第二小学

学校教育论文:学校教育促家庭教育论文

一、加强家校沟通

构建教师与家长之间互相信任、理解、支持的基础。学校应指导教师运用正确的沟通策略和方法,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赢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以形成家校合力,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小学生与同学发生矛盾或者在班上受委屈或犯错误时会情绪不好,有的家长也会急躁,这时教师一定要冷静对待,理解、尊重家长对孩子的爱心。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们通常是首先了解情况,理智地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及可采取的教育方法,然后分层次解决问题——先由班主任解决,再由年级组长出面,最后再是学校德育处共同解决。这样,问题就能得到层层解决。在解决问题时,我们注重采用合理的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家长感受到教育是为了孩子,自愿地与我们配合。

二、丰富家校文化生活

开创共同育人的德育新局面。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我们重视每一个学期的开学典礼,在内容和主题上力求体现新意,显现时代感。在一些重大活动上,我们会积极邀请家长参与,使家长融入到学校工作中来,通过亲身感受与体验,更好地支持学校工作。我校经常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比如运动会、班会、家长进课堂等,这一系列互动的教育教学活动,加深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利用网络先进手段

密切家校联系。我校自2009年参加北京市网上家长学校这一专题研究工作后,在家教指导方面更加科学化,和家长的联系更加紧密了。通过这一交流平台,我们借鉴了外校家校工作的宝贵经验,同时也加强了教师和家长之间、家长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并通过交流获取了大量的教育信息,使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更有说服力。此外,学校所有的班级都与家长开通了家校互动平台——校讯通,QQ群、微信等也成为有效沟通的手段,这些网络平台使教师和家长的联系更加紧密、便捷。

四、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学生家长们在各行各业工作,我们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家长为我们请来了奥运冠军王丽萍、国家队花样游泳运动员胡妮、艺术体操运动员朱丹等,为学生们讲述自己刻苦训练的故事,大大鼓舞了学生们的士气,他们都表示要学习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刻苦学习,报效祖国。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风情,树立“民族团结是一家”的观念,我们充分发挥了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请来在大理驻京办工作的白族家长,一起筹划“走进大理,走近白族”主题队会,学生们不仅了解了白族的风土人情,还与大理实验小学建立了手拉手联系。曾经赴南极考察的家长还为学生们讲解了南极考察的情况,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大大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精神。近年来,在共同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我校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学生思想品德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鼓舞下,我们将不断发扬求索精神,继续研究与探索育人的新课题,把德育工作更加落到实处,重视家庭教育,为了孩子的明天,不断努力。

作者:高巍 单位:北京市西城区宏庙小学

学校教育论文:学校教育整合家庭教育论文

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中小学的应试教育不可避免地向智力倾斜。反映在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评价上,一些地方把能否升入高一级重点学校的人数多少及分数高低用于衡量学校教育的业绩优劣,家长们把子女考上重点中学既而考上重点大学作为唯一的目标。这种忽视学生情感、只重视所谓智力发展的教育,其后果必然是伤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扭曲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影响教师自身素质的持续提高。

二、缺乏家庭教育配合的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低效的

教育工作者普遍感到,由于家庭教育的薄弱或方法欠当等因素所造成的“教育先天不足”的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的成效一般较为逊色,甚至表现出某些性格缺陷。开篇中提及的金华市在读高中生徐力,其性情闭塞自私、怪僻残暴,他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平时母亲在学习上、生活上对他的严厉和苛求,使他产生极大反感,性格又决定他不会寻求亲情间的交流、疏通以求得缓解,而是一味地压抑在心头,一旦爆发就不可收拾。有的家长也发自内心地希望孩子好,但家庭教育又难着边际。再留心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的家庭氛围、人文素质大多是较有利于孩子发展成长的,父母较懂得指导孩子、教育孩子,并以自己对待生活、对待他人的良好态度、言行习惯感染孩子。渐渐地,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在学习上的综合能力呈现出诸多优势。古今中外的许多杰出人士,一般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所以一些从事教育研究的人士称: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实施的基础,而且是学校教育的最佳先导和有效补充。因为,从一个人接受教育历程来看,家庭教育是接受最早、时效最长、影响最大的教育,尤其是在个性和人格的形成方面。一个人在学前期,是在父母的养育下长大,在小学和中学期间,在父母的爱心和关护下成长,一言一行、一投手一驻足乃至思想、秉性、感悟和文化底蕴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制约子女,甚至影射至子女的人生历程的某些阶段。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最佳整合

笔者有一名学生周某,原先合家住在土坯房里。改革开放之初,他父母俩经营了家庭搪瓷加工作业,历经跌打滚爬奋发崛起。现在他父亲已成为市里一个大镇的副镇长,母亲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教师。他们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并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周某在校接受教育的第一手信息,结合自己的奋发史用求真知做真人,学会做人,学会创造的切身体会教育督促周某,使他明确学习的责任感,学会自主学习。其综合素质、能力较强,学业成绩历居年级优秀,并在老师的辅导下,在市级报刊上发表多篇习作。许多成功的事例有力地说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整合与相一致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为了取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整合的最佳效果,我们必须共同关注以下问题。

1.紧扣实施家、校整合教育的最佳时期

一般来说,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到完成接受基础教育这一阶段最佳。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多数还在父母身边,便于家、校间的联系沟通,有利于双方教育的整合。再者,孩子学龄越小,心理特征越纯正,可塑性越强,学校、家庭整合教育的效果就越好。

2.关于“笨孩子”

科学家的调查研究表明,智力超常或智力低下的儿童都很少见。在人接受教育的早期所见到“笨”。绝大多数是他对学习的内容不关心、不感兴趣。这时的学校和家庭的教育,都要善于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入手,培养学习兴趣。从中助其长进,助其看到成绩。从不会到会,从会到更出色。其实教育的方式方法到位,良好的学习品质一旦形成,就能转变过来。上述提及的张弛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3.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注重孩子的“我要学”始终是关键。这里包涵学习习惯、兴趣、方法、责任感、吃苦耐劳、与人相处,能安心静气地坐下来,踏踏实实学进去等良好学习品质的问题,即情商问题。教育界的共识是: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它能有效地、理性地导向和策励智商的发展,达到挖掘潜能的目的。

4.不要心浮气躁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调整心态,不要心浮气躁,包容孩子的过错,不随意表露“恨铁不成钢”、“怒其不争”的心情,并以最佳形象出现。家长也千万不要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一相情愿地寄托在孩子身上,弄不好只会适得其反;老师要善于指导家庭教育,不能居高临下。只有让家长正确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注重方法的科学性,才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成长。这是说,只有家庭教育的水平提高了,才有可能与学校教育产生较佳整合。我们提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整合的目标是使孩子能较好地发展成长。关键是双方能结合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实际出发,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以获得最佳成效。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创造出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更好地茁壮成长。

作者:杨齐荣 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吕墅中学

学校教育论文:中小学校教育中的艺术教育论文

一、对校园文化气质的提升作用

一所学校的文化气氛包括了校风、学风、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学校是专业化、制度化教育的产物,是人类的教育形态和文化发展状态进入自觉阶段的标志,基于此,学校的教育也必须体现人的生存智慧和文化涵养才行。那么,艺术教育作为文化的载体,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将艺术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并落到实处,为提升学校的文化气质提供活力源泉。同时,学校应加强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艺术课程教师队伍,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质量。并通过组建社团、兴趣小组、举办艺术文化节、体育比赛等形式,为志趣相投的学生提供结识和互相切磋的平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形成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另外,学校还可以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遵循“特色立校,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在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基础之上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并以此来带动学校其他工作的进步。因此,加强艺术教育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气质、树立办学特色都有强大的促进作用,为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启迪智慧,开发创新思维

艺术教育所追求的并非只是单纯的艺术知识或精湛的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一种独特的思路、纯真的情感以及对美的创造。其实无论是音乐、美术,还是舞蹈、戏剧,其任何的艺术形态都是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再现社会的真实图景,它能够轻易到达人的内心深处,唤醒人对于这个世界美好事物的思考。所以艺术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用细腻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让他们到生活中去发现美和感受美,从而激发起学生创造美的愿望。再在专业的课程培训中通过教学指导和思维启发,加上学生自己后天的不断练习,将这种美好愿望变为现实。因此,在这样一个观察、发现、创造的过程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艺术修养。

(二)发展个性,建立充足自信

不管何种形式的艺术都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强烈的个性色彩,因此在教学体系中开展艺术教育对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掘学生潜能有着突出效果。在教育实践中有这样一个普遍现象,许多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缺乏关注,自信心逐渐减退。但是当身上其他的一些特长得到展示并受到肯定时,他们的自信心就会明显提高,学习也更有劲儿。教师要利用这一效应,通过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掘与展示帮助他们建立起充足的自信心,从而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学校可以为学生打造形式多样的个性展示平台,以比赛、晚会的形式让学生能在不同的领域展示自我、创造成绩、博取关注,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心。并借助各自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使情感得到宣泄,缓解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健康成长。

(三)多重合作,培养团队意识

很多的艺术表演都需要多名参与者的集体配合和共同协作才能完成,所以艺术教育的推行还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在当今社会,团队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而学生在艺术课程的学习中无可避免的都要与自己的合作伙伴、辅导教师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沟通,例如编辑与导演的配合、作词与作曲的配合、篮球队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的考验与锻炼。希望艺术教育的教师能重视对学生这一方面的训练,为他们今后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德育结合,提升道德境界

“道德不是单一的,而是知、情、意、行各方面的统一”,可见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教书,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育人”,而育人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艺术教育的作用也正在于此。而艺术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学生从对艺术知识的学习与领悟中,对艺术作品的鉴别与欣赏中促成内心的蜕变和灵魂的净化,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懂得辨美丑、明是非,理解道德的真正含义。另外,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将生活中的美进行加工和放大,艺术教育利用感知和想象给学生提供了比书本知识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去发现美和创造美,最终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反映到生活实践上。因此我们可以说,艺术教育对于学生道德的培养、思想境界的提升有着强大的德育功能。

三、结语

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素质教育的强大动力,应得到高度重视。学校要遵循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教学目标,大力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为学校发展带来勃勃生机,从而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也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实现。

作者:张露燕 单位: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