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教学教育论文

教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02 04:07: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教学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教育论文

教学教育论文:中学地理教学与素质教育论文

一、中学地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四大功能

(一)品德素质教育功能

思想品德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灵魂。思想品德教育则是地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地理学科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极其丰富,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的。素质教育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而地理教育正蕴含着这些丰富的内涵。例如:通过世界地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地球,认识世界,掌握世界各个国家,特别是一些重要国家的国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树立全球观和国际观。通过中国地理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培养热爱祖国、奉献祖国的精神。通过乡土地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奉献的思想。通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人地协调思想。

(二)知识素质教育功能

文化知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优秀。尽管思想品德教育是地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地理学关键是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教育。地理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仅为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而且要加强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学习丰富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掌握熟练的地理基本技能,是中学生日后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须具备的。如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旅游业等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中,都离不开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相当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地理素质教育要将二者兼顾起来,既要为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又要训练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同时,地理素质教育还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地理学科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特性,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地理学科又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学科。在学习地理时,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概括地理事象的成因、分布、发展变化的规律,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等。这种综合的科学研究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观察、理解、对比、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不仅在学生的学习上有了科学的方法,而且在将来的工作中也有了丰富的智慧。

(三)身体素质教育功能

身体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地理素质教育中也渗透着体育教育,为体育锻炼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应试教育时的地理课,是封闭的课堂教学。地理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进行野外考察和调查,学生可以进行爬山、游泳、探险等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锻炼了意志,把自身融入大自然中,会获得地理课本和课堂中所不能学到的知识,也是其他学科难以完成的。

(四)美育素质教育功能

美育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升华。美育也是地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地理素质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地理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如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那广阔的平原、雄伟的高山、四季如春的南方景色和冰天雪地的北国风光,各种美丽的建筑物和现代化的都市,这些都能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创造的美,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和人类的智慧结晶,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地理教材中有丰富多彩的地理图片,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和欣赏各种地理图片,使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从而创造美丽的心灵,提高美的素质。

二、乡土地理的教学能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为乡土地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添补了地理课程的一大空白。在应试教育下,学生学习地理主要是为了对付高考,而素质教育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参加高考,主要是学习有用的地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好机遇下,地理教学中就有了充足的时间进行乡土地理的教学。乡土地理添补了中学地理的一大空白,同时又是地理素质教育的良好素材。乡土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把本乡本土作为地理教学的大课堂和天然实验室,把各种地理景观作为地理教学中形象生动的“教具”和“标本”,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出适应21世纪发展与需要的、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参与竞争和迎接挑战的高素质跨世纪人才。

三、可持续发展为地理素质教育提供了发挥优势的舞台

可持续发展为地理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地理素质教育提供了发挥优势的舞台。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即协调人地关系,为当代和后代建立一个持续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和经济文化环境。作为以地球表层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协调人地关系为重要内容的地理学科,无疑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了发挥优势的舞台。而以传授地理知识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全面提高地理素质为目的的地理教育,必将为全社会公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出突出贡献,并随着可持续发展内容的渗透,广泛拓宽自身的领域和职能。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的主要内容是以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为主线,以“人地关系协调论”的理论、观点为指导,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全球观、资源观、环境观、生态观、人生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其优秀目标与《21世纪议程》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一致的。我们坚信,面对21世纪的挑战,面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国民地理素质的更高要求,地理素质教育不仅不会衰败,而且会日益受到重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跨世纪的中学地理素质教育将会再创辉煌。

作者:薛澎洲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东方红中学

教学教育论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诚信教育论文

一、学生诚信丢失的几点原因

(一)流于表面的课堂诚信教育

诚信的内涵,老师在课堂上或多或少有讲解过,学生肯定也了解到何为诚信,如何保持诚信。老师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诚信的重要性。学生在老师模拟的诚信情境中也知道如何做。但是课堂归课堂,在课后,不诚信的学生依旧撒谎欺骗他人,完全将课堂教育抛在脑后。学生诚信的丢失,学校也难辞其咎。例如江苏一带的学校,尤其重视应试教育,学校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提升学生的成绩上,因此忽视了学生的道德诚信教育。因为学生成绩提升学校知名度就可以提升的原因,就将诚信抛在后面,这是极其不正确的做法。

(二)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干扰

社会进步肯定会带来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这就使得许多人不走正道,为了一己私欲,欺骗消费者,做出各种不诚信的事情。例如: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就是一个经典案例。学生在学校里接受诚信教育,转而进入生活中却遇到如此的欺骗我们信任的事情,会产生极大的反差。中学生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没有系统正确的形成,这会干扰他们,转而让他们为了自己而走向不诚信的道路。

(三)社会公民的三关扭曲

有多少人还能背诵出八荣八耻,其中有一条讲的就是诚信,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当前的社会,价值观极度的扭曲。例如:之前新闻报道有一个少年劝导几个成年人,不要在人行道上停车,反被责骂说读书读傻了吧?少年伤心的哭了。我看到了很不是滋味。如果正确的价值观阻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谁还会讲诚信树新风呢?

二、诚信教育的几点措施

(一)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相结合

理论如果没有实践的结合,只能是空洞乏力的。我们教师的课堂诚信教学,这个缺点是一直伴随着的。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对诚信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教师一定要多搜寻资料,多创新备课,再和学生探讨的时候能够有建设性的意见,让学生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受。我们可以就课本上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思考,同时通过实践得以加强这样的思考。例如:课本上有这样的一句名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季布又是谁,为什么得到黄金一百斤都不如他一个承诺?就这一句话,我们可以充分带动学生进行探讨,并且让学生抒发感想,希望不希望做这样的一份工作。由之可以开展辩论会,可以开展情景剧等多项课外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加强对这句话理解程度。我们也可以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黑板报比赛活动,让学生们自主的进行黑板报的创设。我们甚至可以在学生对于诚信活动的事情充满激情的时候,进行诚信讲座,将具有号召力感染力的演讲者请到学校进行演讲。在极具渲染的演讲氛围下,学生的诚信意识可以得到化学反应,空前的加强。

(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毕竟有限,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所处的环境,一天之内接触最多的环境。如何理解这句话呢?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室内贴上诚信的名人名言,在学校内建设历史上诚信典范的雕塑和事迹。学生每天都在校园内生活,每时每刻都会被这些潜在的诚信教育所影响,自然而然会收到诚信教育。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背诵出《三字经》、《弟子规》的时候得到加分的奖励活动,鼓励学生背上这些诚信守则,让诚信这一美德得以一直传承。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诚心教育的根源在于意识到诚信教育的重要性。新型健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诚信,没有诚信,市场将会一片黑暗,人与人之间将不会有公平买卖可言。因此我们要加大力度,着重宣传诚信,利用媒体舆论的巨大作用力,让公民每天都能够接收到诚信的教育。例如:我们在课堂中可以宣传贯彻八荣八耻,在媒体上可以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只有诚信在大环境下深入人心,我们的教学才能够如虎添翼。相反,如果我们大环境没有好的导向,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只能够是杯水车薪。

三、结语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开展诚信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教师要转换思维,开拓创新,弥补传统课堂上进行诚信教育的不足,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仅仅是脑海中一闪而过,要留下印记,配合社会的大环境的支持,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诚信的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作者:胥兴宏 单位:张家港市第七中学

教学教育论文:小学音乐教学审美教育论文

一、寻找审美教育的突破点

审美教育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因为宏大,所以对小学音乐教学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和引领性,这是优点所在。但对小学一线的音乐教师而言,过于宏大的概念又容易让人寻找不到有效的抓手,从而使得理念的落实成为困难。笔者在审美教育的观点引领下,努力寻找一个突破点。经笔者实践与思考,感觉从学生的意趣角度建立审美观点,是一个比较可行的途径。意趣指向学生的学习心理中最基本的意味与情趣,学习心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而言,最好的刺激手段就是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小学音乐教学理论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这往往是浮于表面的,因为学生往往不是对音乐本身感兴趣,而是对音乐课上的轻松自由感兴趣。因此,音乐教师要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转到音乐知识上来。更重要的是,意趣引领下的审美教育,可以让小学生接触到音乐的本质,能够通过自身的有效体验去感知音乐的美。笔者研究了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系列小学音乐教材,发现教材中精选了大量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音乐作品。因此,音乐教材是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载体。从意趣培养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师首先要做的一个工作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对音乐教材的使用,感知音乐的美。这是一个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因为很多情况下,学生一学期下来,音乐教材还是新的。这说明教材的使用还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有的甚至没有使用)。笔者在五年级上册的教学中,从第一课《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教学开始,就试图让学生去体验教材中的美:看似杂乱的数字其实是音符;第一单元的“快乐嚓嚓嚓”必须让学生领略到“跳起欢乐舞,快乐嚓嚓嚓。校园春来早,春歌美如画”的意境。总之,要想实施审美教育,基于教材并寻找意趣是首要之举。

二、探究审美教育的好方法

审美教育的效果来自良好的教学方法。如果说寻找到意趣这一有效的激发点是首要之举,那么好的审美教育方法就是决定审美教育成败的关键。笔者在教学探究中发现:只有基于小学生的认知需要才能获得好的方法。这一认识与传统的认识有所不同,传统音乐教学强调音乐本身的优美,但这种优美如果不能为学生感觉,就无法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审美体验。因此,笔者以为好的审美教育更应当基于学生的需要,看看他们真正喜欢音乐的哪些方面。所以说,好的方法不在于方法本身,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原有认知与音乐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越紧密,说明采用的审美教育的方法越好。

三、激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接收到了审美教育会有哪些表现?笔者以为关键在于学生的审美情趣激活。小学生毕竟是小学生,他们对包括音乐在内的事物的美并不容易直接感知,而这也是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学生有了审美意识与初步的审美能力之后,激活学生的审美情趣成为重中之重。审美情趣表现为学生对美的敏感性,当美的音乐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要能立即有所反应。到了小学高年级,尤其要追求这种教学效果。笔者的教学经验表明,这是有可能实现的。特别是一些百年老歌,如《祝你生日快乐》《毕业歌》等,常常能够让学生在平静的背后展现出内心对曲调的认同与欣赏。笔者努力的另一个目标,是让学生在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中,能够在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关于这一点的实现,仍然是基于上述审美教育方法的使用,激活学生感知曲调的审美情趣。当同事表扬笔者所教班级的学生总能在大型活动中高唱国歌时,笔者意识到努力是有效的。

作者:张玲玲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南苑小学

教学教育论文: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论文

一、中学历史教学现状

(一)只注重知识教育,忽略情感教育

由于历史本身具备文科性科目的主要特征,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禁锢,导致对历史科目的教学注重的是知识教育,对一个历史人物、历史时代或者历史事件通常都是着重于分析和指导学生理解它们所带来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他们其中蕴含的精神和情感只是蜻蜓点水一般带过。情感是人的基本特征,而失去情感教育的教学,也偏离了“以人为本”的科学教学理念。

(二)教师专业水平不高

由于很多中学对历史的教学并不重视,所以历史教师很少是专业的人才,通常都是临时通过学校教师队伍一些其他科目的教师专业甚至兼职进行教学,以至于这些历史教师对于历史教育只是照本宣科,机械性地重复历史教材和课件中的固定内容,更不用说向学生表达教材中历史事件中的精神和情感了。

(三)课堂枯燥乏味,缺乏学习氛围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情感的注入,从而导致教学课堂过于枯燥,这也是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出现走神甚至出现犯困、逃课等不良状况。这也是由于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学习氛围的塑造,造成历史教学过于形式化的表现。

二、中学历史情感教学的实施途径

(一)情景教学,通过视听觉感悟情感

学生的学习过程通常都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文字和表情,而教师在开展中学历史情感教学时,要注意增加情景教学,由于现代教育体系中的情景教学的开展基本要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即通过多媒体的图片、资料进行扩展。例如,分析《清明上河图》的创造背景,教师可以通过资料向学生展示通过放大后的图示,从而让学生通过放大后图中的人物细微表情和动作进行感受作者创造作品时轻松的心情和忙碌的社会背景。

(二)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增加历史方面的讲座

为了保证历史教学的质量,各大高校要完善现有教师队伍水平和能力的培训和考评工作,让历史教师通过教育的方式理解和学习情感教育的含义和方式,同时可以邀请当地历史专家来校开展历史讲座,讲述一些历史中未能在教材中出现的故事或者事件,从而通过情感传递,间接完成历史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教学传递工作。

(三)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赛,构建历史学习气氛

为了保证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以及深刻性,历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适当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赛活动,这也是由于学生之间没存在身份、地位、阅历以及年龄的差异,所以进行思想交流会更加随意和流畅,而辩论赛是学生通过对自身观念的表达、论述以及对他人观点的推翻过程,开展辩论赛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保证学生思想个性化,也为历史课堂教学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开展课余参观活动,体会历史建筑中蕴含的精神

历史教师可以仔细了解和分析当地历史景点或者建筑的特点,组织进行进行课余的参观活动,让学生从文字理论中的“抽象”感悟转化为“寓情于景”的情境感悟,从而针对这些景点建筑不同的特征展现出来不同的精神,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南京大屠杀历史博物馆参观大屠杀留下的证据,学生通过对于这些真实存在的证据感受到严酷的历史事实,而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介绍一些为国牺牲烈士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心的愤怒和爱国主义情怀。历史是一个庄严而高大的镜子,而历史教师是这面镜子的塑造者,他们通过历史情感教学,教会学生可以深刻地感悟历史,思考历史和借鉴历史,不但让他们传承和发扬光辉灿烂的历史,也勿忘了屈辱和愤慨的国耻。

作者:田丰金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廿里堡学校

教学教育论文:幼儿音乐教学及英语教育论文

1幼儿音乐教育存在问题

1.1幼儿英语教材沉闷、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流行的幼儿英语教材主要包括儿歌、短对话;授课形式一般分为唱歌、跟读、提问等,形式单一。教材章节内容平均,缺乏渐进式的训练,每一种练习都不够,而音乐教学则可以激发幼儿原始的兴趣,通过重复、针对性的训练提高某项能力。

1.2针对英语的音乐教学教材缺乏

音乐教学在英语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语言的学习的关键在于听、说以及模仿,所以音乐教学在英语授课中将会起到重要作用。通过音乐训练可以提高幼儿对英语单词反应的敏锐度,使得幼儿逐渐习惯英语语言环境,进而提高英语脱口而出的能力。但是目前还没有系统地针对英语学习的音乐教材和资料以及案例。

1.3幼儿英语学习兴趣不浓

家长和幼儿园在对培养幼儿英语学习兴趣方面的意见能够达成一致,但是多数家长对孩子在英语学习之后能否进行英语简单交流更加看重。这样就会导致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使孩子因为负担过重而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1.4幼儿英语教师培训较少

幼儿园英语教师的学习机会较少,入职前的短期培训,虽然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力度较小,在职培训也较少。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但多数英语教师都具有很强的培训愿望。

1.5幼儿教师指导缺乏有效性

幼师在英语教学中运用音乐教学的方法单一,比如唱儿歌、背诵英文诗等。以单项灌输为主,实际上应该将英语教学融入音乐艺术情感方面的培养。通过动手、动脚、动脑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幼师对如何进行英语音乐教学认识不深刻,学习不足,从而导致英语音乐教学不伦不类,无法有效开展。

2幼儿英语音乐教学的应用改进

在充分了解幼儿心理、语言学能力和性格的基础上,将音乐教育理念应用在幼儿英语教学中。首先,应设立量化教育目标,正确选择教学材料,并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来为幼儿学习英语创造良好的环境。音乐教学不是简单地教英文歌曲,而是通过手脚协调律动,乐器、表演、舞蹈等多种形式体会英语语言的使用语境,从而提高幼儿对英语语言的敏感度,这是一个复杂而又须要形成相应的体系。

2.1编写音乐英语教学材料

须出版新的音乐教学教材,进而才能普及音乐英语教学的新方式。这项工作需要大量专门从事音乐、心理、幼师等专业的人才进行合作。同时授课需要较多的工具、道具,投入也较高,所以目前音乐英语教学方式多在国际幼儿园出现,尚未普及。因此,相关教育部门须要加大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投入。

2.2确立正确的幼儿英语教育目标

利用音乐教学引发孩子的注意,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沉浸在学习英语的意向、爱好和兴趣之中,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和表现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

2.3将游戏和舞蹈作为音乐教学的补充

采用合适的歌曲、舞蹈和游戏的形式进行幼儿英语语言的学习,激发孩子主动参与意识并积极地投入。语言是交流和表露的一种载体,因此语言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幼儿英语与音乐整合教育主要是结合音乐、语言在节奏方面的训练,如运用声音的大小和快慢,朗朗上口的英语童谣和儿歌,让孩子或朗诵或歌唱,并加上身体动作,稳定的拍律,准确的节奏得到训练。

2.4采用合适的教具和方法

利用乐器、房间的空间、计划表进行幼儿英语教学。以节奏为纽带,并可采用拍掌、跺脚、拍腿等人体打击形式,或采用适合儿童的小型打击乐器进行乐器伴奏,像双响筒、沙锤、三角铁、木鱼、串铃等,将话剧、音乐、舞蹈、美术等各领域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语言艺术教学手段。

2.5加强教师职业培训

要对英语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尤其是音乐教学培训,模仿幼儿英语语言训练的过程。增加英语专业知识的培训、与英语相关的科学知识、英语教学方法的培训、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培训。值得注意的是,音乐英语幼儿教学并不是十分完善的,幼儿教学与音乐教学还处于磨合期,须要不断尝试,需要专门的机构进行大量的实验进行对比,从而找到适合东方语系幼儿学习英语的方法。与此同时,对于幼儿英语教师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表演、教育能力的培训也刻不容缓。随着80后、90后成为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投入的更多,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至关重要,所以对于音乐英语教学这一比较新颖的形式,社会也比较关注。

3结论

幼儿时期是人成长的启蒙时期,音乐教学可以使孩子能够无拘无束地去形成幻想和创新的能力。在幼儿期间对儿童的艺术审美的培养和引导,对其一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音乐教学教育理念具有独创性和实用性价值,被广泛应用于幼儿的教育教学之中。音乐教学不能进追求音乐本身素养的提高,还可以让人感受那些被人们丧失或者遗失的本能与心灵最珍贵的东西,而幼儿心中对这些美好的东西感受最真切,更能深入启发他们的精神净土。幼儿的学习和模仿能力较强,因此,音乐体验式教学是十分有用的开发学生学习力的方式。在幼儿学习第二外语时,会遇到一些困难,包括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比如说,语言天赋不足或者比较害羞。因此,音乐教育教学可以很好地帮助幼儿克服上述困难。音乐教育注重人对音乐的基本感受和体验,通过学生自身参与,自发地、自然地获得。利用游戏、律动、歌唱、舞蹈、表演、朗诵的形式,很自然地完成了幼儿英语的学习过程,使其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在幼儿英语教学应强调对学生能力和对英语的语感的培养,而不是能够唱几首儿歌或者背多少课文。

作者:孙英荟 张海波 周莹 单位:佳木斯大学

教学教育论文:系统化教学医学教育论文

1现状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患者的维权意识逐渐提高,医患关系由原来的医生主导、患者从属的地位逐渐转变,患者可以自主就医,因此,在一些医院,由于没有足够的病源,造成临床实习的学生无法找到充足的病例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由此可见,单靠传统的临床见习培养模式培养提高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故此,寻找一种新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

2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

本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渐探索、总结出新兴的、系统化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把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与临床体格检查视频相结合,采用多环节、多角度教学手段,具体步骤如下。(1)购进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为模型,通过参数调控模拟临床所有疾病体征,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场景,让学生通过对疾病的特定体征进行感性认识和实践,采用问、视、触、叩、听基本手法对临床需要掌握的体格检查基本知识进行实践和操作。让学生处于类似真实的病历之中,使临床教学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增加,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其思维和创造力得以提高,增加了师生交流互动的机会。(2)让有临床经验及教学经验的教师亲自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并录制课件,为临床实践教学提供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及合理化的体格检查视频课件,以弥补临床实践教学不足。(3)将多媒体示范教学与视频课件有机结合,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在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上进行反复练习,使其在进入临床之时已经具备规范的技能操作手法,使学生有更高的热情进入临床见习。(4)根据教学目的及要求,对学生进行标准的临床技能实践考核,不合格者需要补考。

3实验分组及统计学方法

3.1实验分组

实验分组的目的是检验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该实验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组:采集64名未培训前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然后根据析因设计原则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学生进行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乙组学生进行传统带教模式进行授课,半年后,比较分析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第二组:选取我校见习生112人,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A组(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和B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授课),半年后,对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一组实验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二组实验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3.3.1第一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

采用析因设计结果显示,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临床技能成绩的影响不同,其中,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的甲组(教学前成绩:2921.9分、教学后成绩:3745分)优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乙组(教学前成绩:2999.3分、教学后成绩:3412.8分)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3.2第二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

本次实验规定,学生考核成绩如下,优秀:90~100分;良好:80~90分;及格:60~70分;不及格:60分以下。通过对甲乙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采用秩和检验可知,采用系统教学的A组的平均秩次为47.68(其中优秀14例、良好29例、及格11例)小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B组的平均秩次64.88(其中优秀8例、良好17例、及格27例)差异显著(P<0.01),因此,可以说明,系统化教学组的效果优于传统带教组。

4讨论

随着医学院校招生规模逐渐壮大,相关矛盾也相继出现并且激化。由于临床相关示教病例的不足,致使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部分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降低,使得其临床技能掌握不牢固。另外,伴随着临床配合教学实践的患者人数的相对缺乏及医学生人数的日渐增多,使得医学生参加临床技能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为了应对教学资源的匮乏,更好的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采用系统化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意义重大。经过析因设计结果可知,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临床技能成绩的影响不同,其中,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的甲组优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乙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甲乙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采用秩和检验可知,采用系统教学的A组的平均秩次为47.68小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B组的平均秩次64.88差异显著(P<0.01),因此,可以说明,系统化教学组的效果优于传统带教组。上述结果说明,我校采用系统化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实现了理论教学与临床技能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实现学习效益最大化,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意义非凡。

作者:陈永衡 单位:410219长沙医学院

教学教育论文:高校学生哲学教学通识教育论文

一、纠正对通识教育与哲学的双重误解

哲学洞察世事、赋予知识以意义,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所以是最具“通识”性的学问,正如邬昆如先生所说“,哲学委实是一门标准的‘通识’课程;通识‘定位宇宙’,通识‘安排人生。”对学生而言,哲学理应是一门最具理论魅力的通识课。因为,哲学是每个人的“终身大事”“:它决定人们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理想、审美情趣和终极关怀,也就是从根本上决定人们想什么和不想什么、怎么想和不怎么想、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怎么做和不怎么做。”但是,现在的哲学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在教师眼中“,哲学教学纯粹成了一门知识的教学。教学哲学就是传授知识,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生则认为,哲学就是由一系列的概念、术语、判断、推理等与自己的实际生活毫不相干的东西所组成。这样的教学是对哲学精神的极大歪曲。综上,通识教育要求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目的,第一层次是加强人文渗透、理想渗透、文理渗透;第二层次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观,开发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洞察、选择、整合的能力;第三层次是超越功利,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作为最具通识意义的哲学教育除了课堂上结合原理融会贯通各科知识之外,最应该培育学生和谐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两种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我国高校的哲学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能直接或间接地完成“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与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性之关系”。这项通识课的教育目标,在高校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建设为通识课的优秀课程。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对象、为主体的思想。它以对人生整体性意义的的理解为前提,以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优秀,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它是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作为人文学科之源的哲学,理所当然地蕴含着、渗透着强烈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是哲学的应有之义,也是哲学教育的题中之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必须充分展现这一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识课,能够最为典型地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既不同于知识论的价值取向,又不同于工具论的价值取向。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培育学生的以下三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1.以人为主体的实践品质

人文精神的前提是基于实践活动之上的对生活整体性意义的寻求,在人的活动中始终渗透着人的价值取向和主体性品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品质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闪光点,契合了通识教育的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要通过实践使现存世界革命化,消除异化,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由此确立了人的主体性维度,注重从主体实践活动的角度来理解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其关心的中心问题不是客观存在着的世界的运动变化,而是主体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自然界对于人的生成问题。使传统哲学关注的焦点从超验世界转向人的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状态,探究人的生存实践活动。马克思从社会实践出发得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而,人类的历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当然也就是物质生产的主体——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是代表生产力发展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以往单一的“客观加宏观”的定向,阻碍了哲学贴近生活实践。以实践作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应面向人的实践世界。正如卢卡奇所说,“历史唯物主义的首要功能就肯定不会是纯粹的科学认识,而是行动。”现阶段,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变革,这样就更需要能够真正贴近实际的实践品质。教师应该倡导学生积极介入现实,投入实践当中,从“现实的人”的实践视角用人民创造历史的理论深刻审视、分析、研判社会现实与社会重大问题和现象、生活实践的合理性或对支配和体现于生活实践中的理论思想、流行观念。

2.以为人民服务为优秀的集体主义

文明发展到现在,人类之所以能统治地球,不是个人单打独斗的战果,而是从一开始人类就以集体为单位来抗衡外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更是加深了这一点。知识和信息在知识经济中的生产、传播特点决定了人们的生产工作日益趋于网络化、集团化、开放化。这意味着个人的工作不能孤立地进行,每个人都必须与各种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与合作,这就要求人们有协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在高等学校全面探索加强大学生通识教育的问题上,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具有特殊意义。集体不是一个抽象的虚假的概念,它是由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人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世界的普遍联系和交互作用,认为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方式,每个人只是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历史的大实践是普遍联系在一起的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所以,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人民就是最大的集体,个人只有在人民的集体中“,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集体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人民服务是集体主义原则最高的表现和行为准则。为人民服务融合了历史之真、行动之善和精神之美,体现了人文静神的价值理想。教师在讲授时要有意识的重点培养学生这方面的人文素养,教导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脱离群众集体,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在以后的各行各业中身体力行为人民服务,实现个人的价值。时代在变,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会变,但是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不能变,使通识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突破个人的狭窄视野,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越来越盛行的学习型的团队建设中不单追求个人的表现,在互相合作的集体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善于团结群体的力量进行创新。

3.对人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人,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就是沉思人类的命运,思考人的价值,寻求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终极关怀,建立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实现人类的自由解放。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和以往社会制度的种种“异化”现象,主张摒弃传统社会那种“人的依赖性关系”和“物的依赖性关系,向往着创造出与生产发展的一定水平相适应的交往形式”,从而使人成为消除了“一切自发性”而成为全面发展的“完全个人”。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个性、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人的品格和人的生活中注入“历史发展”与“人的解放”这双重涵义。它充满着对人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可以说马克思的哲学是人学。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有赖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配合,也有赖于教育方式的积极配合。通识教育是对专业教育导致的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和超越,是高等教育本质和大学使命的回归。从整体上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和谐的全面发展,是现代通识教育的崇高使命。在教化人的方面,通识教育是一种唤醒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教育。只有发自心灵深处的觉醒,一个人才能自觉地成为自己的主人,并负起最后的责任。我们的哲学通识教育应该“回到马克思”,切实确立人的中心地位,真正做到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开发人的各种潜能,使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

三、马克思主义教学中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得以形成的文化渊源是理性思维的不断发展和重视经验与自然的哲学传统,它以对象性的物作为指向和尺度,如实反映人之外的客观世界。有学者把科学精神概括为求真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宽容精神四个方面。本文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对这几种精神的培养。

1.探究求真精神

自从有人类以来,人类就怀着对世界的好奇展开孜孜不倦的探究世界的活动。古希腊哲学家亚理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这句名言道出了科学精神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探究求真。这种精神是各种学科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明前进的助推器,是大学精神的优秀。“爱智慧”是“哲学”的原意,其中蕴藏着哲学的本质精神。“爱智慧”首先源于对客观规律的尊重而不死守,对人类能动性的自信而不自大。把“爱”作动词解,哲学是“追求智慧”、“探索真理”的学问。哲学的真谛不在于对“终极真理”的占有,而在于一种无止境的向更高真理靠近的进取精神。哲学的精神不是占有,而是追求,不是到达,而是“在途中”。其次,作为“追求智慧”、“探索真理”的哲学,是诚实而开放地提出问题和探讨问题,在一切事实中求“是”——实事求是,在务实中求真;不为功名,不迷教条,不拜权威,不设禁区,不随波逐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量变到质变;经历一个“犯了错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过程。教学与学习的本质是探究求真。没有探究求真的教学与学习只能是训练。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合作探究学科与生活,合作建构思想与意义,合作创造知识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要保持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师要保护学生的提问热情,创设提出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提问,要从知识的难点、重点出发,精心设问,要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消化知识要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务实精神。

2.理性批判精神

理性批判不崇拜任何事物,不把事物神圣化,把事物当作不断生成和必然灭亡的事物去理解,从事物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批判和理性质疑紧密相连。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怀疑一切”,这里的怀疑不是无端的猜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的基础之上的,是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中形成的。马克思对以往的理论进行了大胆的怀疑,而且在怀疑的基础上进行了革命性的批判,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种批判精神不仅表现为对现存事物的批判态度,表现为对各种理论的批判态度,同时也表现为对自身理论的批判态度。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从来没有什么绝对不变的真理,包括自己的理论在内。马克思主义不仅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也必定会随着自己存在条件的消失而灭亡。任何把马克思主义绝对化、神圣化、永恒化的态度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批判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动力,科学精神因理性质疑和批判而无坚不摧。理性的批判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效用就在于唤醒有独立思想、独立意志的自我,使人的发展从自发状态转入自觉状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师应当培养学生保持独立思考,对现实和已有知识采取辩证的态度,在敢于怀疑、理性反思中打开知识的大门,获取更多的真知灼见。

3.发展创新精神

人类是一个永恒发展的历史进程,每一代人都必须在自己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人类认识,永不止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想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就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世界,不断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通识教育要培养的是适应时代需求的有发展理念的创新型的人才。这种教育的实施对于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创新是站在未来的视角主动谋求发展,需要超前的意识和大胆的想象。世界是客观普遍联系在一起的整体,每个具体的事物只是联系之网上的一个节点,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为想象展开翅膀,冲破时空的限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实现知识的多面对接和连锁增值。创新需要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从问题的相反方面深入地进行探索。辩证法告诉我们,世上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但事实上人们总是习惯地认识事物的此一面,而忽视其彼一面,导致思维僵化阻碍创新。因此,用逆向思维破除“从来如此”的思维定势,思想解放以后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这些恰好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教师要有意识地注重学生发展理念和超前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创新的自觉性,使学生以创新思维武装头脑,主动克服逻辑思维的惰性,锻炼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逆向思维等多元的辩证思维,从而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4.客观宽容精神

黑格尔说过“有矛盾的事物才是真实的”。矛盾的客观普遍性说明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所以需要宽容的精神。多元的社会文化使得培养宽容精神对于人才的健全人格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宽容精神,似乎与理性批判精神相悖。其实不然,批判精神和宽容精神正是辩证法对待事物态度的不可分割的两面。辩证法在对事物否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肯定的理解。如果批判精神强调的是否定的理解,那么,作为批判精神的前提的对事物的肯定的理解就可以看作是宽容精神。对现实事物的客观宽容精神就是要承认事物相对于自己的时间和条件来说都有存在的合理性。每一事物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来说,都有它们存在的客观原因,它们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必然产生、必然存在的东西,是社会历史进步的一环。在批判中保持宽容是尊重历史、公正地对待历史的态度。从这个层面上讲,宽容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宽容精神的另一面是保护新事物。新事物刚出现的时候有很多缺陷,优越性并没有完全表现出来,而且新事物会冲击我们原有的生活习惯、安全感甚至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对新出现的事物采取一种宽容精神,实际上是起到对新事物的保护作用,为新事物的成长减少阻力,提供成长空间,使新事物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壮大,推动历史和文明的进程。我们国家现在所采取的市场经济体制,必然会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也必然会产生出一些消极的社会现象,但不能因为这些缺点和消极现象而反对市场经济的体制。教师要通过具体的分析告诉学生既要看到问题,也要看到问题存在的客观原因,更要看到正在努力改进向好的方向,使学生对于处于社会进步中的社会制度有一种宽容的精神,不要求全责备。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建设和谐社会时出现的新生事物要多采取宽容的精神,这样才能抓住新事物的机遇。

作者:李晓霞 单位: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教学教育论文:体育教学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注重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健康形成的基础

思想政治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方向教育,加强道德品质修养,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灵魂和优秀,也是学生健康心理养成的重要条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养成教育是一个重要内容。在体育教学中,我就注重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首先,利用学生自制课堂纪律进行约束,形成良好的学习、练习习惯。其次,我还注重榜样模范的力量效应,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对凡有乐于助人的学生予以鼓励、表扬,同时还注重培养小组长,由小组长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锻炼。这样,学生既能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同时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鼓励学生自主活动,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教师要看到学生自我锻炼意志的愿望,并鼓励他们自主活动。如对自觉性较高的高年级学生,可引导他们自己制定有一定难度的目标,并指导他们正确分析主客观情况,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学生在明确行动目的,了解困难过程以后意志锻炼收获更大。我在每周每班中将一节体育课定为小组自主活动课。要求学生自己组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素质练习或游戏进行活动。学生积极性较高,他们愉快地玩起了跳绳、打羽毛球等日常游戏,也自觉组织篮球赛,往返跑等体育活动,运动场上往往笑声不断。同时,学生都能自觉遵守本小组规定,不用教师加以管制。整节课,学生都体现了积极、自觉的良好心理品质。同时,这种效应还延伸至课外及自习课,在课外活动及自习课话动中,学生也能自觉、积极地参与。

三、帮助学生正确的认知,体验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使学生在体育学习时将心理倾向于活动本身,而不是活动的结果,以便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能力和体验到成功感,从而为他们树立自信心奠定基础。有自卑思想的学生,大多是性格懦弱、思想抑郁的学生,几乎没有尝试过成功的喜悦,很少受到教师的表扬。体育教学中,体育技能较弱的学生常常表现为不敢尝试,不敢参与某项活动或练习。教学中,我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表现,适时地鼓励他们参与体育运动,敢于尝试。教师要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在体育学习中积极练习,并适度地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手段。如在一次排球课上,一个自身协调性不太好的学生垫球姿势不太标准,害怕受到同学的嘲笑,不敢做动作,经过教师的鼓励,他大胆尝试,最后可以大方的在同学面前做动作。

四、培养学生相互关心的良好心理品质

现在的学生往往在家中较受宠爱,因此常表现出霸道、自私、缺乏爱心等。为了培养学生爱心,让学生相互关心,每新接一个班,我就规定一条体育课堂纪律:积极汇报,大胆说话,发现课堂中有学生不适应立即向教师汇报。学生积极配合我的工作,在课堂中发现有人不舒服,就会马上来报告,我就及时处理,同时还安排相应同学去照顾。既避免了课堂意外的发生,又充分调动学生相互关注、相互关心。时间长了,学生对体育课中常见运动反应症状有了一定了解,对一些常见症如:中暑、肌肉痉挛等能边报告边处理。学生间相互关注、关心了,学生关系融洽了,班级更团结了。

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

挫折是现实生活中的正确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较少经历挫折。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有意地为学生创设一些“困境”,逐步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在体育训练中,某一项目完成得不好,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完成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思考,找出不足,思考怎么克服,并积极再次尝试,直到成功。另外,还要让学生体会到“我累了”“我不干了”等这些话很容易使人自暴自弃,如果有了这类想法,应尽快打消。

六、教师以正确的教态、积极的心理影响学生

心理健康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条件,教师自身心理健康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起十分重要作用。学生的一些消极心理或心理障碍常常和某些教师不健康心理的影响有直接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乐观的心境,积极振奋的精神状态影响着整个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教师在学生面前要保持稳定情绪,同时要有宽容心理,能够容忍学生的无知,宽容学生的过错,积极帮助学生,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这是一个长久、深远的课题。如何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做得更好,是每个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这一些课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努力探索,勇于实践,才能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

作者:李金财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双山子初级中学

教学教育论文: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论文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意义

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育学、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学生的情感需要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情感教育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作用。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情感品质,健全学生的人格,使教育向着人性化方向发展。情感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情感教育也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一)情感教育观念没有真正确立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当前的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以知识掌握为主,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这必然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情感教育,不能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情感教育观念。

(二)情感教育的形式大于内容

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情感教育虽已被逐渐重视,但是由于尚处于探索实施阶段,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这就导致了当前的情感教育内容空洞,成为了一种教育的形式,脱离了情感教育的轨道,无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情感教育的目标不明确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仍是知识传授和知识,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应试而教。这必然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育目标与情感教育的脱节。缺乏明确的目标,情感教育充其量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和手段。

(四)情感教育的方法不科学

情感教育是心灵的教育,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真正渗透情感教育,仍以知识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也脱离了人心,无法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感体验,情感教育也就无法真正贯彻。

三、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确立情感教育的观念

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让语文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初中语文教材都是精选的优秀作品,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情感的因素,这也为我们的情感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积极创设合理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

(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融入自己的情感,处处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用情感去征服学生,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努力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情感教育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习积极性

情感教育能为学习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充满情感的学科,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以亲切、热情、平等的态度,积极营造出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大胆表现自己,积极发挥主体作用,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和情感碰撞的舞台。

(四)创设合理的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独特的背景,体现一定的思想情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深入挖掘教材,积极创设合理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增强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此外,通过具体的情境,学生也能感受到作品中优秀人物的高尚情操,这也有利于学生高尚情感的培养。

(五)采用合理的方法,优化课堂情感效果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合理的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由于初中生活泼好动,有较强的模仿力,因此,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小品、情景剧等形式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结语

总之,情感教育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教学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把知识传授和情感教育有机结合,使语文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语文教学开创出一条更加宽广的发展道路。

作者:刘倩 单位:河北省定州市赵村初级中学

教学教育论文:高师钢琴教学与音乐教育论文

一、应用钢琴教学法简介

应用钢琴教学法能够帮助学者在较短时间内弹奏自己喜爱歌曲,解决钢琴弹唱与即兴伴奏、即兴弹奏与作曲、右手弹奏流畅性与歌唱性问题,掌握移调的规律与弹奏以及声乐作品弹奏的方法。

二、在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中普及应用钢琴教学法的重要性

应用钢琴从本土文化入手,以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为主要元素,演奏技巧较小,以大众化为主,普及型较强,有利于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应用钢琴应用能力强,大多数学生离开钢琴谱依然会弹钢琴,会为歌曲编配伴奏,会即兴弹奏,会简谱弹奏,会移调,会即兴作曲,注重即兴技能训练,可变性强,能培养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即兴创作人才,左手采取模式化教学方法,容易速成期教学内容包括动机发展、为左手和弦连接编配右手旋律、为但旋律进行编配训练、变奏训练、即兴训练与移调训练等。从上课形式来看,应用钢琴授课形式多样,1对1钢琴小课,2-4人小组课,10-20人数码钢琴集体课等形式授课。从个教学内容看来,应用钢琴以练习曲、歌曲、即兴弹唱、动机发展、键盘和声为主。从教学的侧重点来看,应用钢琴注重综合素质训练,在强调演奏技能的同时,更突出音乐性,教学方式灵活,有利于培养音乐想象力与创造性。从理论联系实践的情况看来,应用钢琴从幼儿学钢琴期,所有教程都有和弦标记与音型提示,学习者能够从中学到和弦与旋律的对应关系,容易培养和声感觉,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从学科发展的情况看,应用钢琴强调多学科的横向联系,淡化技能训练,注重综合素质,对即兴伴奏课程学习祈祷明显和有力的支撑作用。

三、在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中普及应用钢琴教学法的必要性

钢琴教育是高师音乐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大师范院校将钢琴列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基础教育改革已在各个校园中全面展开,事实证明,基础教育需要高水平的师资,这就意味着对高师毕业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目标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已经显现出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需求不相符的状况。

1.钢琴即兴伴奏能力欠缺

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在当今中小学音乐课堂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在我国音乐教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钢琴即兴伴奏要求演奏者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需要有很强的应变反应能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即兴伴奏能力极为欠缺,不能完整的弹奏出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主要表现在:拿到歌曲后无从下手;对键盘中的各调不熟悉;不知道如何编配和弦织体;伴奏形式单一;弹奏伴奏时固定调与首调认识冲突,不能灵活运用;更不用说将歌曲弹奏的好听,具有音乐性,伴奏的编配符合歌曲的风格与特点。应用钢琴培养学综合运用钢琴的能力,将简谱与五线谱相结合,首调与固定调相结合,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相结合,键盘和声与移调相结合,钢琴弹奏与钢琴弹唱、即兴伴奏相结合,钢琴弹奏与作曲理论相结合、作曲理论与旋律发展、即兴创作、复调、和声、曲式结构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帮助学解决学钢琴演奏技巧不会用钢琴,学理论知识不会弹伴奏等问题。例如,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将钢琴配奏课程分为钢琴即兴伴奏与钢琴即兴弹奏两个部分,课程注重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整合了钢琴基础、视唱、乐理、和声、作曲、即兴编配等内容,从I-IV-V7和弦各种旋律位置的连接开始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介绍各种在伴奏中遇到的伴奏音型,并通过大量的实践让学生掌握中外民歌、童谣和流行歌曲等不同风格的歌曲伴奏形式,让学生掌握钢琴即兴伴奏与钢琴即兴弹奏方法,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以综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课程教学内容有:钢琴基础训练、钢琴弹奏训练、钢琴弹唱训练、钢琴移调训练、钢琴作曲训练。五部分教学内容互相支撑,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一学期教学侧重点是钢琴即兴伴奏,第二学期教学侧重点是钢琴即兴弹奏。具体实施时,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五合一、四合一、三合一、二合一整合。使用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通过探索、模仿、即兴、创作等速成教学,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拓宽思维空间,彰显动手能力。教学有大课讲授及课堂抽查学生作业等环节,并对共同出现的问题加以点评。具体教学手段有:你弹我唱练习、集体单声部弹唱练习、集体二声部弹唱练习、两人一组简谱移调与伴奏练习、集体伴奏声部与个人即兴弹奏声部练习、个人即兴作曲展示等。

2.理论与实践明显脱节

绝大多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交完钢琴作业以后便很快将弹奏的作品忘记,学了几年甚至十多二十年的钢琴,却不能弹奏一首完整的作品。大多都会以长时间不练琴、或记不住谱子等借口为由,不敢弹钢琴,不会用钢琴。花了一两个月弹奏出一首作品,几天不练就忘记的例子比比皆是。曾经在一次小学音乐教师招聘考试中,考官拿出本校校歌(简谱,G调)让考试者即兴自弹自唱,可能将其完整流畅弹唱出来的同学寥寥无几,要么能弹不能唱,要么能唱不能弹,要么和弦编配混乱,要么织体选择单一,要么对调不熟悉。这些情况都是当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难道不能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吗?在日常的学习中,将音乐理论课程与键盘脱离,学生只会在纸上做四部和声,只会在纸上创作歌曲,只会在纸上编配和弦,只会在纸上听写和弦与音程,只会拿着课本进行视唱,学完理论知识后往钢琴面前一坐,脑子里便一片空白;或者学生将钢琴谱中的每个音、每个符号都一一弹奏下来,而并不清楚这首钢琴作品的和声走向是什么?采用的哪些和弦?为什么会用这样的织体弹奏?不同的织体选择会有什么样的音响效果,表达怎样的情感?这些问题很少有学生去思考过。这样脱离键盘学习理论,脱离理论的学习钢琴演奏,怎么能真正做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甚至灵活运用?应用钢琴将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钢琴演奏、作品分析等课程有机结合,灵活运用,一切知识点从键盘入手,做到先感性再理性,先感受到作品的音乐性,再从感性热认识中提炼出音乐知识点。其视唱练耳课,打破了传统的老师弹学生唱、老师弹学生写的模式,而是让学生自弹自唱,当学生每演唱到哪个调的练习曲,就能够熟练的掌握该调的和弦以及和弦连接的方式,并以大量的歌曲作为例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在快乐和兴趣中获得理论知识与实践。

四、结语

总之,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的是站得住讲台、上得了舞台的综合性人才,而并非钢琴演奏家。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会应用钢琴,将钢琴作为教学工具在课堂中灵活运用更有意义,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中普及应用钢琴教学法是非要重要,而且很有必要的事情。

作者:唐维霜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教学教育论文:高职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论文

一、绿色化学教育与高职院校化学教学

(一)高职院校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是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化学工业绿色化是现代化工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如果企业员工大多数都接受过绿色化学教育,那么便能够通过回收废物、节能预防和控制污染扩散等方法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现代企业尤为注重员工的绿色化学意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化学工业将来的重要力量,需要充分理解并广泛推广绿色化学这一新生事物,同时在以后的岗位上通过自己形成的绿色化学理念和专业技术,引导化学工业生产树立绿色化学意识。另外,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满足市场需求,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而且也拓宽了学校的办学领域,从而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高职院校化学教学过程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让化学充满“绿色”尤为必要。

(二)高职院校绿色化学教育的现状

现如今,高职院校的化学教育依然是传统的教学内容,绿色化学完全没有涉及。很多高职院校还未充分认识到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大多数教师对绿色化学知识毫不知情。在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发展的今天,对于化学学科这一重大变革,化学教师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和绿色化学教育观,把绿色化学渗透到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从而培养一批有一批的绿色化学工作者。

二、在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途径

(一)把绿色化学教育渗透到理论教学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渗透绿色化学教育便是在化学基本知识的时候,将与之有关的绿色化学知识一并讲解给学生。例如在组织学生观看合成氨、硫酸的工业制造方法等工业实际生产视频时,引导学生在学习生产流程、化学反应知识的同时,重点观察工业“三废”是如何产生的和正确的处理措施,同时告诉学生,因为人们环境意识淡薄“,三废”治理工作需要投入大笔费用,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得企业不堪重负。所以,应该将资料污染的资金用在研发绿色新产品、新工艺上,从源头上切断污染,对企业、对社会大众而言都是一种“双赢”策略。

(二)把绿色化学教育渗透到化学实验教学

1.教师进行正确的示范,确保绿色化学的实施基础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演示是教师讲解知识的主要方法,也是教师环境教学的有效方式。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操作必须规范,把绿色化学教育渗透到演示实验的各个环节、步骤中。

2.创新实验方式和实验内容

高职化学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危险性较高,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与修改。另外,还需要降低实验对玻璃仪器的依赖性,有些能够明确辨别出颜色的定性实验尽量在点滴板上开展,比如Fe的显色试验等。这种定性实验也能够在滤纸上进行,比如检验醛基的存在、电解饱和食盐水等等。同时,还能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软件等来开展仿真实验,然而必须以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为基础。

3.把绿色化学理念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

高职学生在初中时期已经掌握了一些实验知识与技能,了解了一些规范操作知识,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引导学生在开展实验前制定好预备实验方案,使得学生重点思考在实验过程别过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污染问题。其中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精神更加重要。

(三)把绿色化学教育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自主进行设计和实验,从而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切身感受到精神上的成就感。教师还可以采取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方式进行绿色化学教育。例如,组织学生到造纸厂、农药厂、制革厂和化肥厂等工厂去参观,对工厂在处理“三废”方面所实施的有效措施和采用怎样的设施来转化“三废”等工作进行观察与思考,要求学生找出这些措施与设备存在的问题,并开动脑筋解决废液转化利用和处理意见,怎样变废为宝。另外,高职化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统计分析出周边环境污染的原因,并结合绿色化学知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这样不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了绿色教育,而且提高和增强了学生社会实践水平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绿色化学教育虽然迅速发展,然而还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需要高职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探究绿色化学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绿色化学教育真正渗透到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绿色理念、树立绿色化学观、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素养,以同自然和谐相处、回归自然为根本任务,使得学生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绿色公民。高职化学教师希望通过绿色化学教育所播下的绿色文明种子生根、发芽、成长,为我们生存的环境披上绿装。

作者:马淑娟 单位: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教育论文:思想品德教学中诚信教育论文

一、文化渲染,树立诚信意识

为了让学生了解到诚信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用文化渲染的方式教育学生。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遵守诚信,古人将遵守诚信的人说的话叫做“一诺千金”,即这个人说出来的话特别有分量。教师可以让学生理解到大商人胡雪岩之所以能成为一代红顶商人,与他拥有诚信这个习惯密不可分。因为他遵守诚信,所以他人特别信任胡雪岩。教师可以让学生理解到发达的国家有诚信记录,即某个人如果做了不诚信的事,这件事就会被记录下来,只要一个人有不良的记录,那么他就业、找房子、贷款等都会遇到困难,因为人们不接受不诚信的人。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到,目前我们的社会还是一个转型的社会,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制度不够成熟,这才给投机取巧的人一些机会。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我国的制度将与先进国家接轨。那时,只有遵守诚信的人才能在社会上活跃,而没有遵守诚信习惯的人在社会上将寸步难行。教师只有让学生理解到诚信文化的重要性,才能让学生树立诚信的意识。

二、换位思考,体会诚信意义

很多思想品德教师在开展诚信教育时,习惯于用说理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诚信教育的重要性,然而效果却不理想。比如有一名思想品德教师为了让学生重视诚信,他就给学生讲《狼来了》的故事,教师希望学生听完以后能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可是学生却说“这孩子真傻,要骗人怎么能用这么笨的方法呢?一个方法用三次也太瞧不起人的智商了吧,若要人们相信他,那就应该把戏扮得更真一点啊”。学生的反应让教师瞠目结舌,不知道如何把后面的教学开展下去。教师要理解到学生不在乎诚信问题,是因为学生自己没有切身体验到诚信缺失带来的危害。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就要让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自己感受到不被人信任的滋味。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玩一个“面杀”的游戏。即教师将学生八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八人中,七人为平民,一人为杀手,每一轮学生都要向教师交一次票。平民要在纸上写要投票给谁,杀手则要在票指指名杀死谁。被杀手杀死的人出局不得再参与游戏,得最高票者不管是谁也要出局。如果此时只剩下一个平民和一个杀手,则判杀手胜,游戏结束。反之如果杀手得高票被杀死,则游戏结束。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信任,因为每个人都在说谎,自己每一轮都惶恐不安,不知下一轮死的会不会是自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每个人都不讲诚信,都在说谎的时候,整个社会会变成怎样?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到如果要想自己被人信任,且能信任别人,就要从自己做起开始讲诚信。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学生才能够了解到遵守诚信的意义。

三、以身作则,践行诚信行为

有些思想品德教师发现每到快下课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都不太集中,教师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会说:“大家再坚持两分钟,就要下课了。”可是当学生相信了教师,努力地坚持了两分钟后,发现教师还是没完没了地拖堂。部分教师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会有负面的后果,他们只认为自己拖堂是为学生好,却不知道在学生心中,教师的权威性已经荡然无存,学生开始不相信教师。于是教师给他们开展诚信教育时,他们就嗤之以鼻。教师要意识到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偏要学生做到,学生就根本不会去做。教师要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就要平时在教学中注意遵守诚信,如果向学生许下了诺言就一定要办到。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以身作则,才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会以教师为榜样遵守诚信。

作者:李朝宝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南蔡实验学校

教学教育论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探知学生心理特征,制定课堂心理渗透计划

1.根据班级学生心理特征分类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阶段,其心理特征呈现多变性、敏感性,心理波动频繁,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有些学生会表现出很强的自卑感,缺少安全感;有的学生会有急躁情绪,很不沉稳,急功近利思想比较严重;有的学生会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缺少主动探索精神,没有独立思维能力;还有一些学生表现得非常懒惰,没有时间观念,对待学习任务常常有投机取巧心理。

2.制定不同层次心理渗透计划

班级学生心理有共性特征,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成功进行梳理分类,为后面教学制定不同群体心理渗透计划创造条件。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要结合教材文本学习内容,结合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上进行融合实践。对于自卑型学生,教师要多提供更多成功体验的机会,可以为其量身定做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以此提升其自信心;对于比较急躁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思考性更强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整;对于有依赖思想的学生,要设计更多独立性明显的学习任务,监督学生自己完成;对于比较懒惰的学生,教师要设计更多动手、动脑、动嘴的学习内容,提升检查督促的频率,帮助学生克服懒惰思想。教师可以利用模拟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生气,学生在愉悦中学习,课堂自然呈现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营造良好课堂环境,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1.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可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寻找更多兴趣激发点。历史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是重要教学载体,教师要注意挖掘文本中学生关注点,明确了学生心理诉求,对下一步教学设计和实施都有积极影响。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方式的选择,课堂教学活动方式众多,教师要对这些方式进行认真比对,或者是给学生一定参与意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这对提升课堂教学活动质量有重要促进作用。

2.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师生关系和谐,教学活动自然会在良性环境中进行,学生心理压力就会减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实际心理需求制定教学策略。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尽快实现身份转型,要和学生建立全新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服务者和引导者。学生一旦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心理就会自然放松下来,教师施教阻力大大减少,教与学自然呈现和谐局面。教师要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与其他人形成互动。教师要对合作学习形式进行优化整合,建立整体观念,激发团队意识,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最常见学习方法,在一些课时中,教师不是按照惯例让学生讨论,而是分角色饰演。这样的改变,促使学生转变了角色,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心理自然也发生了变化,责任心提升了,学习效果自然大好。

三、关注每个学生心理,创设学生成功体验机会

1.培养学生健康思维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是教师施教必须要面对的现实。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文化环境、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教师要正视学生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根据学生具体心理特征,制定针对性更高教学预设,激活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产生健康心理,用乐观愉悦的心理迎接历史课堂学习。历史课堂教学中会涉及到众多历史事件,教师要结合学生心理思维特点,建立正确的历史观,这对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有一定帮助。

2.激发学生正面能量

学生都有向好的心理诉求,这也是教师需要珍视的教学契机,要为学生创造更多成功体验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历史教材中的很多历史人物,都是非常好的教育典型,他们身上具备的良好素质,都能够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教师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引导,让学生思维尽快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能够极大改善内心环境,信心大增,斗志更强。在学习《百家争鸣》相关内容时,教师设计了一道探索题目:自选一个流派,说说其代表人物是谁,其主要政治主张有哪些。而且还要给班主任做一个推介,让班主任老师用这个流派的政治思想治理班级,要注意逻辑性条理性。学生拿到这个题目,都显得有些兴奋和紧张,兴奋的是题目有很大自由性,选择空间较大,紧张的是不知如何整合学说思想给班主任以有效推介。实际操作中,学生都能够圆满完成任务,教师给予积极鼓励,课堂学习气氛相当和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这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现代教学的普遍要求。学生心理问题比较普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心理疏导,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气氛。学生学习热情被点燃,学习自然呈现良性状态“,要我学”也会向“我要学”“我会学”方向转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会成倍提升。

作者:孙丹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花园中学

教学教育论文: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下通识教育论文

1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基础上通识教育课中的三个转变

1.1由传统灌输到互动教学的转变

在我们高校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已经具有较为成熟的心智、有较强独立思维能力的大学生,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应该是一种独立的主动的认知行为。书本只是知识的载体,要将知识灵活地转化为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一方面要依赖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去积极思考和实践,另一方面还要依靠我们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从传统的灌输知识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教学模式的转变,从而使得学生对学习保持旺盛的热情和干劲,上课积极参与,下课积极钻研,使良好的学风蔚然形成,因为通识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存量的增加,而且也是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的提升,要培养学生具有根据自己的需要高效率获取和探索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然而,要让学生具有不断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还需要教师的悉心引导。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我们的受众是大一大二的学生,他们正处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初级阶段,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是可塑性较强的一个阶段,因此实现教学互动,充分了解学生的所思所需,注重教学意见反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保证课程内容的质量,以促学的形式来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跟进就显得尤为关键。对此,我采取的方法是在课程的流程设计完成后,先向学生宣布接下来的流程安排,明晰这一教学安排要达到的教学目的,然后将教学计划涵盖的内容以任务的方式布置给各个小组,再由组长搜集反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意见,觉得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必要的保留,不必要的及时去除,同时采纳学生提出的创意点,筛选出具有可行性的来操作。在讲授的过程中结合小组的任务实施来看具体效果,课后由课代表和随机抽查的同学跟我当面沟通教学感受,不太理想的地方再做及时调整,以此来实现有理有序、良性沟通的有效互动。实践证明,这样一来,教学氛围活跃而愉快,同学们很高兴地看到自己的想法在教学流程中的投射,教师本身通过了解并实施同学们的所思所想也优化了通识教育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学成效事半功倍。

1.2由加强基础知识到加强基础技能的转变

大学学习阶段是衔接社会实践的准备期,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辅助学生在通识教育课堂上通过扎实的课程学习和自我训练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让他们终身受用,使他们在走出校门后具有竞争力,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非仅限于授之以“鱼”。我们要求他们的所学不仅仅能适合现有市场、适合岗位的需要,而且还希望他们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始终站在进步的前沿,即使10年、20年后,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他们仍然还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任何知识的学习,学生们必须知道它“有用”,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他们才愿意接受,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将其学进去,学得好。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琢磨如何把基本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让学生直视知识点的用处,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来学习知识,增长技能,这样才能更高效地实现教与学的相互拉动。譬如,在我们大学英语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对这门课缺乏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就在于他们认为学学英语的目的就是过四六级、拿证书,以求顺利毕业找工作。对此,我询问了所教的班级,80%的同学都存在着这一想法,甚至想方设法让自己尽快成为考试型的能手,这让我感到既诧异又无奈,这无疑使学生对待大学英语这门课产生了很功利的心理,从而滋生出被动学习英语的氛围。针对这一现象,我对同学们讲到,“在这个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用人单位恐怕不光看的是你是否拥有证书这个事实,更看重的是对你能力的衡定和考量,也就是你是否能够很好地掌握运用这门技能。”我给他们举了很多教过的毕业生以及学习外语同窗的事例,事实证明,走在业界前沿的还是那些技能掌握娴熟的人才。就像我们的大学英语注重的是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训练培养,这些光靠看书做题是不行的,还要学以致用。在此,我对学生采取了任务教学法,比如,在听说环节,以《大学英语体验英语听说教程2》11单元关于“旅行”的话题为例,在让学生听取了旅行外出“机场行李”这一部分后,马上让他们用baggageclaim(行李领取)、carry-on(随身行李)等词汇编成情景会话进行场景模拟,即时运用所学词汇,实现听与说的有效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挂钩。同样,结合通识教育的特性,我们通识教育的课堂也可以将生活常识或实践融入课堂,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又鼓励了学生借助多媒体完成任务的能力,反馈在课堂上作为任务观摩,令学生们贴近实际生活,感到既亲切又兴奋,也能令我们找到教学中引导学生的兴趣点。

1.3由被动接受考核到主动要求考核的转变

近期讨论的未来高考改革方案,以英语为例,将试行从一考制向双考制的改革趋势让我联想到在高校教育中由单一考核模式到多样的全程式考核的合理性,这也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考核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提供了大胆的理论构想。我由此联想到了这样一来,考生可以自主选取接受考试的时间,让学生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掌握接受考试的主动权。同样,这种模式可以借鉴到我们通识教育课堂对大学学生的平时成绩考核中来,在完成常规课程作业及任务的同时,学生可以向老师主动申请完成额外的项目或测试,以此赢得平时成绩的加分表现。以我所教的大学英语课程为例,我鼓励学生以多任务的形式主动获得平时成绩的加分奖励,比如课余主动完成的英语写作、读书报告、翻译段落、听力练习、阅读练习、课文朗读等都可以获得加分,对于由此产生的情况登记和检查工作,可以安排课代表及小组长辅助完成。这逐渐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任务的完成不是要等到老师布置的时候才做的被动接受行为,应该是主动争取要求完成的积极能动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习惯。当然,从实际回馈的结果来看,主动要求接受平时考核的大多数还是成绩较好的同学,基础薄弱的同学还是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对此现象,我认为,一方面要加强对这部分后进生的心理沟通和精神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推荐一些在课业任务中相对简单的题目入手,也可以推荐一些如《stepbystep听力入门》(初阶)或VOA美国之音特别英语让他们主动完成后要求加分,对他们的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可以拟定评分比例,突出排序作用来激励学生之间的竞争,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风,给懒散惰怠的同学形成考评上的压力。教师在跟踪这种化被动为主动的考核效果的同时也可以总结出成体系的更为优化的考评方案,将其应用到我们的通识教育课堂上来。

2结语

总之,课堂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构成,也是我们教师辛勤耕耘的园地,它的质量,是我们执教者孜孜以求的目标,更是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发展和成长的重要因素。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只有在实施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探索、创新,改变以往固有的灌输教育模式,让学生从机械、呆板、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加强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才能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生动而富有个性的大学课堂,真正发挥出“教学相长”在通识教育改革乃至整个大学教育改革中的正能量,走上教与学相互拉动、相互促进的长足之路。

作者:霍畅 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通识教育中心英语教研室

英语教学通识教育论文

一、概念

随着我国的人才市场的不断变化,就业形势的严峻,我们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式要不断变化,来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作为一门大学的公共基本课程,教学时间跨度在两年至两年半左右。这种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英语全方位的教学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为纲,以人才需求为基本要求,不同文化的交融为手段。这种立体教学模式要求积极转变教师的主角地位,同时引导学生进入英语学习的主角状态,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是的教学效果有效提升。

二、教学意义

高校的扩招已经持续了十几年,学生的整体素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的迫切程度不断增加。那种以前只关心英语的单词的记忆,特殊语法的学习,完全的应试教学的那一套已经不符合现代市场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了,笔者也进行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调查,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只能占到15%,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占到50%以上。这一组调查数据充分显示出,现实情况下,大学生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的效果不佳,学校的教学目的很难完成。英语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靠上课的几十分钟的教学,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大学生学习英语需要一个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学习才能实现英语学习的效果。现代社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学生在学习完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多掌握一些其他知识(例如英语),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不断的增加自己的复合型。同时加强英语学习过程中欧美的文化了解,加深这种对英语语境的掌握,才能应用好这门语言工具。

三、学习误区

在中国,现代人的功利心理作用,学习的目的性很强,不是为了考学,就是为了找工作。笔者不是反对目的性较强的学习,至少这种学习的动力很足。英语课程是一门语言类的教学活动。很多教师在阐述英语课程重要性的时候,总是说“英语是一种技能,可以给大家带来升学、找工作的便利”,但是学生以这种心态去学习英语,升学之前,他们的学习劲头很足,但是一旦升学完成,工作稳定,这些学生还会学习英语吗?这就是一种拔苗助长的功利心理的作用,不能使得学生长期坚持学习英语。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英语教学的过程才能流畅,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才能从传统的“要我学”向“我要学”的理念的转变。为了学生的这种思想转变,笔者一直在探索一套立体化的、全方位的教学模式,通过通识教育思想的引入,摸索出一条适合高校英语教学实际情况的新方式。

四、具体实施

1.积极转变教学思路方式和相关内容。

教师在及时的转变教学思路,不能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在进行有效的单词语法教学的基础上,更加将英语语言文化的教授,提高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上要转变为了考学、找工作而学习英语的思想,要利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接手一个班级的英语教学之后,可以进行一定的摸底,掌握学生的基础。然后有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问题时难点,教师教学就游刃有余了。

2.逐步建立健全全方位的教学模式。

英语是一门语言,它的教学是一种长期的过程,需要的不仅仅是课堂上几十分钟的教学,更需要的是,学生课下不断学习。因此,教师不仅要把握好课堂上的几十分钟的时间,同时要将英语教学延伸到课下学习,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多聊一些英语学习的经验和困难,有效解除学生学习的疑虑,教师可以通过现代的通信方式和学生交流,建立起现代化的“英语角”。建立一个以教师为优秀的微信朋友圈,QQ群,通过网络多交流一下。

五、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中英语的教学不只是教授单词、语法,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和手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大学生来说,单词语法必须是自己的事情了,他们更需要的是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和学习,通识教育理念崇尚的是自由教学方式、注重的是学习兴趣的调动,建立一套全方位的英语教学模式,将有效推动高校英语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作者:粟斐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