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02 04:24: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工业经济发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广东工业经济在全部经济中占据主导位置,技术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通过定量测算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总体分析、阶段分析、区域分析和与国内外的比较分析,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1980~1998年)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揭示技术进步与广东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互动关系,以期对制定新的工业经济发展计划和给其他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技术进步/广东/工业经济/贡献
一、测算的模型及方法
一般来说,当研究目标希望分离出技术进步对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时,多采用增长速度方程。我们在中性技术进步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可以构造出多种类型的衡量技术进步作用的数学模型。
三、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作用的总体分析与评价
从测算结果看,1980~1998年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63%,同期资金贡献率为46.82%,劳动贡献率为17.55%。可见,从总体上来看,资金是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但从全过程来看,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经历了劳动主导期(1980~1985)、资金主导期(1986~1995)和技术主导期(1996~1998)三个时期。技术进步在这三个时期对广东工业经济的作用分别从次要地位上升到第二位和首位。1995年后,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广东工业经济增长中,超过一半的贡献来自技术进步。各要素对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一)技术进步总体水平偏低,增长缓慢,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1980~1998年,各要素对广东工业产值的贡献中,技术进步的贡献占35.63%,相对广东工业规模来说这一贡献率并不算高,与广东作为全国工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称(1997年,广东工业总产值12400亿元,首次超过江苏,居全国第一位)。广东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1.93%,其中10.27%来自资金投入,7.81%来自技术进步,3.85%来自劳动力。可见广东工业经济增长接近一半的因素来自资金的高投入,技术进步因素位居第二。而在发达国家国民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居第一位,其次是资本的贡献,再次才是劳动的贡献。
从发展趋势看,广东工业经济增长中技术因素呈递增态势。1980~1985、1988、1990、1992、1995、1996、1997、1998这八个期间工业技术进步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23%、6.37%、5.37%、7.68%、6.84%、7.63%、7.52%、7.81%(见表4),技术进步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0.97%、31.13%、27.52%、35.87%、30.95%、34.14%、34.49%、35.63%(见表4)。这两项指标在各时期基本上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增长缓慢,落后于整体经济的增长。1980~1985、1988、1990、1992、1995、1996、1997、1998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6.90%、20.47%、19.53%、21.41%、22.09%、22.34%、21.80%、21.93%,比同期技术进步速度分别高出10.57、14.1、14.16、13.73、15.25、14.71、13.56、14.12个百分点。
(二)资金增长较快,在工业经济增长中占主导地位
1980~1998年间,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资金投入由183亿元增加到12261亿元,增长了66倍多。工业总产值由198亿元增加到7049亿元,增长了34倍左右。两项指标年均增长速度分别是26.31%和21.93%。18年间,资金投入年均增长高于产值年均增长4.38个百分点。在工业产值增长中,由于资金投入而增加的部分占46.82%,是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发展趋势看,依靠资金高投入支撑工业经济增长显得较为突出。1980~1985年,资金年均增长14.16%,低于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6.9%)2.74个百分点。但自1984年国家银根放松后,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工业投资高潮,加上外商投资的大量涌入,投资增长迅猛。1980~1988年,资金年均增长22.59%,高于同期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0.45%)2.14个百分点。1980~1990、1992、1995、1996、1997、1998年间资金年均增长分别高出同期工业产值年均增长3.85、4.03、6.01、5.08、5.03、4.38个百分点,资金增长率更强劲(见表4)。从贡献率看,资金的贡献占主导地位。1980~1985年间,资金的贡献率为28.63%,比技术进步贡献率(30.97%)略低2.35个百分点。这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是劳动,其贡献率为40.4%。此后,随着工业投资的迅猛发展及其对工业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资金逐渐取代劳动占主导地位。1980~1988、1990、1992、1995、1996、1997、1998年资金的贡献率分别高出同期技术进步贡献率6.52、20.93、3.93、17.02、12.64、13.02、11.19个百分点,高出同期劳动贡献率6.43、24.42、15.46、26.89、27.71、29.27个百分点。
(三)劳动投入增长放缓,对工业经济发展贡献不大
1980~1998年间,劳动要素对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为17.55%,远小于资金和技术进步的贡献。从发展趋势看,依靠追加劳动力规模取得经济增长逐步收敛。1980~1985年间,劳动力年均增长10.37%,对同期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0.40%,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大。之后,1980~1988、1990、1992、1995、1996、1997、1998年间劳动力年均增长9.69%、7.9%、7.84%、7.48%、6.88%、6.39%、6.31%,同期劳动贡献率分别为31.22%、24.03%、24.34%、21.08%、19.07%、18%、17.55%,呈不同程度的递减趋势。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单靠增加劳动力规模难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获取效益,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显得越来越重要。
尽管从总体上,1980~1998年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所占份额不高,但从发展的角度看,技术进步有力地促进了广东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技术进步提高了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20世纪70年代末,广东工业技术装备基本停留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水平,工业基础差,机械化程度低、能耗高、劳动生产率低。1980年后,广东工业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技术装备有了明显的改善,部分技术装备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据1995年对3200多种主要工业生产设备的普查,广东工业生产设备属90年代水平的占24.8%,属80年代水平的占74.1%,拥有大中型计算机894台、自动化生产线86575条、机械手19149台、工业机器人166台等。到1998年,全省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达6968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51倍,人均装备率从1980的每人7.5万元提高到1998年的每人12.7万元。工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广东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998年广东工业人均创造产值17.8万元,为1980年的16倍多,人均劳动生产率从1980年的10902元提高到1998年44553元,增长了4倍。因此,技术进步促进了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广东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技术进步加快了广东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工业结构不合理是长期影响广东工业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之一。经过多年的调整,广东工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一是轻重工业比例逐步协调。1990年广东轻重工业比例为71.3∶28.7。1990年后,由于技术进步的推动,广东重工业得以快速发展,轻重工业比例逐步协调。1998年,轻重工业比例缩小到63.4∶36.6;二是规模结构逐步优化。改革开放前,广东大中型企业只有30多家。到1998年,广东大中型企业达2019家,总产值4169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2.8%,实现利税422亿元,占利税总额的67.8%。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和销售向优势企业集中,孕育了企业集团的发展,优化了工业经济规模结构;三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期,广东以轻纺工业为主导产业,高科技产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合作和产学研的发展,广东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1998年,广东拥有6个部级和4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经国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15家,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48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10.7%,且每年以50%左右的速度增长,培育了一批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推动广东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新亮点。
技术进步提高了广东工业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强了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据1995年工业普查对3534个产品的调查,广东工业产品产量排在全国前5名的占55.7%,居第一位的占19.3%。1996年广东工业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水平的比例比1991年高20个百分点,在6187个产品中,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技术水平的占14.5%,达到国际20世纪80年代技术水平的占61.0%。据1998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对广东464家工业企业585个产品的抽查,平均合格率为76.5%,比1988年高2.5个百分点。1998年,出口工业制成品716.67亿美元(海关统计),占外贸出口总额的94.7%,比1978年增长了7.3倍,出口额居全国首位。出口产品结构明显改善,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比例逐渐减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出口增长迅速。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工业品出口额比例从1990年的0.7%猛增到1998年的14.66%。
四、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作用的阶段分析与评价
从“六五”到“九五”计划的前三年,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的贡献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的态势,总的趋势是上升的,中间稍有波动。根据计算结果,四个时期技术水平年均增长分别为4.4%、7.91%、8.44%和10.39%,技术进步贡献率分别为25.19%、33.36%、31.61和55.58%。“七五”时期技术进步贡献率比“六五”增长了7.17个百分点,“八五”有所回落,下降了1.75个百分点,“九五”前三年的技术进步贡献率有明显的飞跃,取代资金和劳动要素居主导地位。
“六五”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也是广东工业经济百业待举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因第二次石油危机冲击引发经济衰退,受此打击的香港制造业为降低加工成本,保持竞争力,正好利用国内对外开放的机会,将生产向邻近地区转移,与珠江三角洲丰富而低廉的劳动力结合,形成原料、配件与产品销售两头在外,加工在内的加工工业模式。对外加工业务的开展,推动了广东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17.48%,为建国以来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不过,这个时期的工业发展还是起点。一方面,作为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主要任务是打基础,改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劳动、资金和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45.61%、29.21%和25.19%,对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力的投入。技术水平低、资金不足是这个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七五”计划时期是改革开放后广东工业高速发展的时期。经过“六五”期间的建设,广东的投资环境已有一定的改善,增强了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期间,资金取代劳动成为推动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资金年均增长36.02%,比“六五”期间(14.95%)增长了2.4倍,比同期的技术进步和劳动年均增长速度分别高出28.11、31.19个百分点。资金对广东工业经济的贡献迅猛增强,贡献率达到53.45%,比“六五”期间增加24.22个百分点。同时,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由“六五”期间的29.21%上升到33.36%。相比之下,劳动的贡献率迅速回落,只有13.21%,比“六五”期间下降32.4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一方面,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全面铺开,推动了国有工业投资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外商投资广东进入高潮,加上国家银根放松,促进了全社会大规模的工业投资,也为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提供了机会,带动了广东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八五”期间,广东工业持续高速增长。邓小平同志南巡后,国家金融货币政策放宽和外商投资涌进,工业投资再次膨胀。虽然1993年下半年国家实施紧缩性的宏观调控,但因投资惯性作用使工业投资继续上升。资金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7.87%,超过“七五”期间的36.02%。巨大的工业投资使工业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工业产值增长的第二个高潮,达26.69%,比“七五”期间高2.98个百分点。资金在广东工业经济增长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贡献率达到55.74%。同时,广东工业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劳动密集型的轻纺消费品行业及普通机械制造业增长速度放缓,具有一定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电子及通信设备、仪器仪表及办公用品等制造业加快了发展的步伐,成为广东工业新一代的支柱产业。但是,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仍是粗放、高投入型的增长,表现为工业经济效益下降(见表6),技术进步贡献回落。
“九五”计划的前三年,广东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由于中央严肃金融纪律,加强对金融活动的监管,广东工业经济增长受到抑制,“九五”前三年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比“八五”时期低8个百分点,劳动力年均增长速度也下降了3.74个百分点,资金年均增长速度的降幅尤其显著,比“八五”期间下降了20个百分点。资金和劳动力对广东工业经济的贡献明显减弱,贡献率比“八五”期间分别降低了17.12和6.85个百分点。而相比之下,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达10.39%,比“八五”期间高1.95个百分点,而且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5.58%之高,成为推动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这一时期,广东工业进行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表现在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同时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广东工业经济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五、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作用的区域分析与评价
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在广东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明显,珠三角地区总体上高于东西部地区,而东西部地区又远高于北部山区。东部和西部地区也有工业技术进步较快的市,如东部的汕头、揭阳市和西部的阳江市(如表7)。这一方面与这些地方技术起点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这些地区科技的投入有关,从表8可看出,汕头市拥有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15个,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22个,高等院校6所,从事科技活动人员578人,研究与开发机构经费支出10499万元,这些状况比珠三角的某些城市还要好。但从整体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看,珠三角仍占有突出的优势。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在香港制造业的转移、扩散与特区建设的带动下,广东工业的区域布局呈现出向珠三角聚集的趋势,加上珠三角地缘人缘优势,促进了该地区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带动了珠三角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也集中流向珠三角大中城市,使珠三角较东西部和北部山区具备技术上的相对优越。珠三角的人口和土地分别占全省的31.5%和23.4%,却拥有全省62%的人才和3/4以上的中级技工。东西部地区人口占全省人口的41.3%,拥有人才占全省的18.09%。北部山区占全省2/3的土地和2/5的人口,拥有人才仅占全省的1/5,中级以上技能人才数量更少,仅为18万人,占全省的1/10。广州市在各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优势,拥有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157个,占全省的56%,高等院校47所,占全省的58%,研究与开发机构经费支出23亿元。广州市具有科技水平高、智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和金融支撑能力强的优势,为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六、技术进步对广东工业经济发展作用的国内外比较分析与评价
就广东与全国的比较来看,根据表9的对比情况,在增长速度上,广东工业年均技术增长率比全国水平高4.16个百分点,增长速度是全国的两倍多。在贡献率方面,广东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为35.63%;比全国水平28.91%高6.72个百分点,劳动贡献率为17.55%,比全国水平22.28%低4.73个百分点,资金贡献率两者都在45%以上,非常接近。说明广东和全国工业经济的增长方式基本相似,都依赖于资金的大量投入,是高投入、粗放型的增长。但广东的优势在于,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较早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升工业技术水平所致。
(一)国内比较
为了进一步分析广东工业技术进步在全国的地位,我们对1980~1998年广东、天津和山东三个地区的生产要素对工业经济的贡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广东工业经济的发展中,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比天津和山东低7.44和15.83个百分点(见表10);劳动贡献方面,虽然广东有大幅度下降的趋势(见表4),但相对于两个地区来说仍然较高,分别比天津和山东高14.43和6.63个百分点。分析表明,经济规模并不能全面反映工业技术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集约程度是反映工业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产业结构对比。改革开放前,广东工业基础薄弱,财力不足,使广东没有能力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的廉价劳动力与香港等地的资本、设备相结合,形成了以轻型加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进入20世纪90年代,广东重工业发展加快,轻工业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主导地位(见表11)。这时期,广东高新技术产业虽迅速崛起,但由于规模不大,未能改变广东的产业结构。因此,广东工业基本上延续了以轻型加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产业结构对广东工业技术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相比之下,上海、山东、辽宁等省市产业结构则以重化工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导。
技术进步投资对比。在过去20年工业化进程中,广东工业技术主要依靠引进和模仿,消化吸收的不多,技术创新更为鲜见。广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北京、天津、上海、江苏、辽宁、山东等兄弟省市相比,无论总量或是年增长速度都远胜出(见图1),但技术进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却逐年减少。反观天津、上海、北京等地,技术进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高出广东很多。
科技活动和R&D(研究与开发)经费对比。根据广东省统计局资料,广东科技活动和R&D经费投入的绝对量和占GDP比重都处于国内较低水平,不仅与北京、上海等先进省市难以相比,甚至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1995年,广东科技活动经费仅为北京的33.6%和上海的38.5%,其占GDP的比重仅0.74%,与北京、上海分别相差7.76和3.46个百分点。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0.2%,比北京、上海分别低5.14和0.88个百分点(见表12和表13)。广东科技活动经费和R&D经费占GDP比重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0.16和0.3个百分点。这是广东工业技术进步缓慢,经济低质量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劳动素质对比。广东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虽然有长足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培养能力仍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1997年广东高校在校生居全国第6位,成人高校居第9位,普通中专居第4位。广东人才的学历水平仍然偏低,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增速慢,高学历人才尤其不足。1998年,广东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为13.77万人,居全国第10位,从事R&D活动人员3.81万人,居全国第8位,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2.72万人,居全国第7位(见表14和表15)。显示广东科技活动人员不足,科技活动强度低。相比上海、北京,广东缺乏技术带头人,技术进步后劲不足。
技术成果对比。广东工业虽较早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但只注重引进,轻视消化吸收,技术创新更少。而且广东技术市场起步相对较晚,机制又不健全,阻碍了技术成果的扩散和应用。1999年,广东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为5004项,列全国第8位,成交金额34.45亿元,仅为北京市技术成果成交总额的37.4%,也低于上海、江苏等省市的水平(见表16)。
2013年以来,轻重工业增速再次出现分化态势,其中,轻工业增速有所回落、重工业增速有所上升。1~2月,受到消费回落等因素影响,轻工业增速比2012年10.1%的增速下降了1个百分点,同比增长9.1%;而在投资增长的拉动下,重工业增速比2012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0.2%。纵观过去几年,当经济下行时,重工业增速下降往往会快于轻工业,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当经济企稳回升时,重工业增速上升幅度往往快于轻工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2012年以来,在工业增速趋于回落的过程中,轻工业增速始终快于重工业,但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二者增速差逐渐缩小,从2012年3月的2.2个百分点下降到2012年12月的0.2个百分点,今年1~2月份再次出现重工业增速超过轻工业增速的现象。当前,轻重工业增速分化发展表明,经济增长或将有所企稳,也从另一角度表明,短期经济增长仍然难以摆脱依托资本密集型重工业带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钢铁行业困局短期难以改观,钢铁企业经营困难的局面仍在持续。2013年1~2月粗钢产量1.25亿吨,日均产量达212.6万吨,同比增长10.6%,增速比2012年全年上升7.5个百分点。虽然1~2月钢材出口增长加快,但钢材净出口仅占粗钢产量的5.7%,对我国钢铁需求拉动有限,推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的任务十分紧迫。船舶行业受国际航运市场持续低迷拖累,陷入深度调整周期。自2012年以来,波罗的海指数持续处在1000以下。2013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29亿元,同比下降4.9%,是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全国造船完工56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0.9%;手持船舶订单量1.06亿载重吨,同比下降27.4%,比2012年底下降了0.6%;承接新船订单50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9%。由于出口船舶在中国船舶业中的分量较大,船舶业具有周期较长的特征,此次航运市场低迷将导致我国船舶工业陷入较长的调整时期。部分行业呈现稳定增长态势。相对于整体工业增速的回落,汽车行业出现恢复性增长态势。2013年1~2月份,汽车制造业增速大幅提升,对工业和消费增长都形成了一定的支撑。1~2月份,规模以上汽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增速比2012年全年上升2.8个百分点。目前,我国汽车总体保有量依然不高,二三线城市将为汽车销量增长提供较大的空间;但伴随着许多城市开始出现交通拥堵、停车难的问题,一些城市已经出台了汽车限购的政策,未来汽车产业增长也很难回到20%以上的高速增长水平。有色金属增速在2012年下降的基础上有所回升。2013年1~2月份,10种有色金属产量621.7万吨,同比增长13.5%,增速比2012年全年上升4.2个百分点。随着中国经济的企稳回升,尤其是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加速,对有色金属尤其是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品的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在主要发达国家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国际市场上有色金属价格可能会比2012年有所提升,企业经营困难状况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一、工业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一)短期工业投资与产出增长出现背离
从2012年11月到2013年1~2月,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工业增加值增速走势连续出现方向上的背离,2012年末表现为工业投资增速下降,工业增加值增速上升,2013年初则表现为工业投资增速上升,工业增加值增速下降。这主要是受到上游企业库存调整的扰动。从2012年四季起,上游企业对投资增长的预期较为乐观,与基建、地产投资相关的工业品生产明显提速。然而,受全国南北多地区极端气候的影响,实际投资增速却在去年末出现了回落,投资对工业品需求的拉动未能达到企业此前的预期,从而造成上游企业的中间环节库存量较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2013年初的工业生产。虽然年初投资增速回升,但对工业产出的拉动作用减弱。3月份以来,随着气候的转暖,全国各地投资即将进入旺季,通常将拉动钢材等工业品产量出现明显回升。然而,由于企业在2012年末至2013年初的生产淡季已经提前进行了部分备产活动,预计今年二季度投资季节性回暖对工业产出的带动将较为温和。此外,此轮工业经济复苏的驱动力仍较单一,除建筑及相关行业外,其他行业景气度不高,如年初化工和有色金属冶炼等重工业设备开工率依低于近两年同期。因此,下一步,工业经济弱势复苏的可能性较大。
(二)长期结构性因素对工业发展的抑制作用不断显现
当前,多年积累的结构性因素对工业增长的抑制作用正在不断显现。从外部环境来看,我国劳动成本上升的趋势逐步形成,推动工业发展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弱化,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面临较大的转型压力。同时,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成本将不断提高。2013年初,我国许多地区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北京空气质量多次出现“重度污染”。未来5年,我国可能处于环境公害的集中爆发期,工业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效应正在受到空前的重视。从工业表象来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达到历史高点,面临着趋势性效益下降风险。我国资本边际报酬率在金融危机后骤降,前期低效投资造成的负债恶化难以得到利润回升的有效修复,制造业投资面临低效扩张后的“去产能化”任务。内外部结构性因素开始不断抑制工业投资增长。尽管基建和房产投资增速有所加快,采矿业投资从去年二季度进入加速下行的通道,制造业投资的降幅从去年三季度开始也不断加剧,2013年1~2月,制造业投资增速却同比下滑5个百分点至17%。如果外需改善幅度有限,未来工业投资增速继续加速下滑的风险,应引起关注。
二、上半年工业形势展望
(一)工业品出口市场不确定性依然很大
与2012年相比,外需形势有所改善会推动出口的增长,但欧美经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没有根本解决,复苏之路依然十分坎坷。在美联储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下,美国企业和个人的资产负债表有所修复,带动私人部门经济的恢复,但政府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却在不断恶化,财政支出削减已极大地制约了美国经济增长。2012年四季度,美国财政支出拖累GDP增长1.38个百分点。目前,“财政悬崖”中的债务上限和自动支出削减仍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会给2013年的美国经济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虽然已经明显缓和,但目前仍停留在金融市场的稳定上,各国对债务的削减必然会对经济形成负面冲击。截至2012年四季度,欧元区已经连续3个季度负增长,德国经济也意外地出现了0.6%的环比负增长,今年欧元区经济即使恢复至正增长也会相对较弱。欧债危机还存在反复的可能,如今年2月的意大利大选和3月中的塞浦路斯事件对欧洲金融市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此外,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逐渐上升,一些传统工业品出口竞争优势下降;近期人民币有效汇率不断上升,也会对出口构成不利的影响。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2月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为113.72,连续5个月创历史新高。因此,外需形势也存在反复变化的可能性,未来工业出口再恢复到20%以上高增速,难度较大。
(二)内需市场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外需风险加大的情况下,内需对工业增长的作用不断增强。今年1~2月份,消费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成为导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小幅回落的主要原因。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3%,增速比2012年12月下降了2.9个百分点。其中,餐饮消费增长只有8.4%,增速比2012年全年下降了5.2个百分点;粮油烟酒消费类商品增长也只有12.1%,增速下降了5.8个百分点。各级政府落实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精神,餐饮、粮油烟酒消费将继续面临下滑压力。“新国五条”房地产政策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压与房产相关的工业品消费。2013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自上年底温和上涨的态势。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1.6%,增速比2012年上升了0.6个百分点,但投资的回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刺激政策的支持。其中,基建投资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快速增长,1~2月份增长22.9%;房地产投资也有所反弹,同比增长22.8%,比2012年全年上升6.6个百分点,2月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速从2012年12月的-7.3%上升至14.7%。而由于过去一两年,工业企业盈利状况较差,对制造业投资形成一定制约,弱化了工业增长动能。今年1~2月份,制造业投资增速比2012年全年下降5个百分点。从外因推动工业企稳回升到内生恢复增长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未来制造业投资恢复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此外,当前工业领域还处于通缩状态,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已经连续12个月负增长。这对工业企业盈利和工业的恢复形成了较大制约。综合判断,工业发展有望延续恢复增长态势,恢复的基础依然不牢固,预计今年二季度工业增长会略微加快,有望达到10.5%左右。
三、政策建议
(一)积极调整财政税收政策,引导工业结构优化调整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支出;进一步加大结构性减税政策力度,扩大企业受惠面,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减轻高科技企业负担;择机扩大资源税改革试点,提高一些矿产品资源税税率。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为目标,积极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切实防止因增收压力而加大企业负担。落实研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加速企业折旧,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探索利用财税政策引导和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中的产业升级,构建区域产业发展新优势和新格局。
(二)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有效化解产能过剩
建立和完善生态环保补偿责任机制,引导各类投资者和企业主动调整产品和技术结构,提升节能环保水平。完善产能过剩产业的退出援助制度,对部分产能过剩行业需要淘汰的产能建立鼓励性退出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干部考核制度,转变地方政府直接参与项目策划的不当职能,减少地方政府盲目的投资冲动。发挥行业协会在企业投资、经营决策方面的指导、协调和监督作用,合理引导企业投资方向。
(三)深入推进工业领域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工业发展新活力
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和改革投资管理体制,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继续推进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导向,实现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的新突破,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价格,建立科学、合理、透明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本文作者:付保宗、周劲单位: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
一、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比较分析
我们以工业经济的绝对数量指标、相对强度指标、能源消耗指标来度量工业经济的总量水平、效益水平、效率水平,以此构建指标体系。通过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统计快报等获取2005~2011年宁波与深圳的相关指标数据,分别对工业经济发展进行内部静态比较(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内部动态比较(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比较)与外部作用因素比较(工业经济发展动力比较),由此得到以下比较结果。
(一)宁波工业经济与深圳的差距
宁波工业经济总量水平全面落后于深圳,GDP、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企业销售值与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等工业经济总量水平指标仅为深圳一半,宁波2011年的GDP、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企业销售产值与深圳2006年的数据相当,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甚至还未达到深圳2006年的水平,总体落后时间超过5年。宁波工业经济相对强度指标也落后于深圳,不过差距明显比工业经济总量的相关指标要小,同时差距也在逐渐缩小。但是资金利用率与深圳存在较大差距,宁波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与深圳的差距逐年变大,总资产报酬率也落后于深圳,2011年的总资产报酬率水平只和深圳2006年水平相当。宁波工业经济能源消耗效率落后于深圳,存在层级性的差距,差距有5~10年。由于产业结构的原因,宁波工业经济发展能耗比较高,效率相对较低,因而更容易遭遇发展瓶颈。
(二)宁波工业经济的增速高于深圳,但增速差距在逐渐缩小
宁波认识并承认自己的不足,总结其他国家与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经验,学习改革的思路与魄力,大力推进创新转型,走出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工业经济发展之路,积极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经济发展上奋起直追。宁波在大多数工业经济发展总量指标、人力资本方面的相对指标及能源消耗指标的增长速度都高于深圳,但领先差距在逐渐缩小。2007~2011年宁波GDP增长率都高于深圳。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增长率2007、2010、2011年宁波也高于深圳,而2008、2009年稍微落后于深圳;宁波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除2009年比深圳低外,其他几年都高于深圳。2007~2011年规模以下企业总产值的增长率宁波也比深圳高。2007~2011年人均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出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增长率宁波都高于深圳。宁波工业经济能源消耗总量上与深圳的差距逐年减小,宁波在反映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标工业用电量上逐年增加,工业用电量与深圳几乎相当。宁波工业用电量增长率在2007~2009年都高于深圳,这与同时期宁波工业经济发展速度高于深圳是相吻合的。
(三)宁波工业经济与深圳存在差距的原因剖析
从内部条件看,宁波工业企业的规模落后于深圳,自身创新能力不足。2011年宁波企业十强第一位的镇海炼化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只有2011年深圳企业十强第一位的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一半;宁波上市公司数量和A股上市公司市值则为深圳的3/10和1/10。深圳已进入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阶段,宁波则处于投资、效率驱动为主的发展阶段。深圳科学技术竞争力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居第4位,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42.4%,创新体系建设处于较高水平。深圳的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突出,国内外创新型人才和资本能为深圳所用,创新驱动特征明显,注重创新投入,产出效率更高。宁波近几年建设创新型城市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深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就使得宁波工业经济发展动力提升能力不足,容易受到要素资源短缺限制而遇到发展瓶颈,利用后发优势追赶深圳的后劲不足,还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出现波动,发展不够稳定。
从外部环境看,宁波工业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更大。深圳、宁波外向型经济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一度甚至出现负增长,但宁波工业经济回调程度要大于深圳,受金融危机影响更大。宁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于深圳企业,对经济拉动力偏弱,对危机抗击能力也更弱。宁波中小民营企业居多,发展过程中难以获得更多的国家政策和资源支撑,遭遇金融危机和外贸壁垒,企业经济发展必然受到重大冲击。这使得宁波工业经济发展稳定性欠缺,外部环境的冲击容易破坏工业经济发展势头,企业也需要更长时间来恢复生产,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受到限制。从发展动力看,宁波工业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存度更大。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发展动力都来源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宁波工业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存度更大,但是宁波工业经济的外向度不如深圳,这使得宁波工业经济发展动力不如深圳,同时更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
二、深圳工业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深圳工业经济发展有许多值得宁波借鉴的经验。基于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的差距及原因剖析,我们主要分析深圳市政府在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值得宁波学习借鉴的经验。
(一)发展总部经济,培养大企业大集团
深圳在培养和发展大企业大集团中,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环境,整合总部经济发展资源,统筹企业总部和研发基地的规划布局,实施总部企业引进计划,着力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在深圳设立中国业务总部、国内大型企业在深圳设立国际业务总部。鼓励和支持具有市场发展潜力、产业规模优势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本土大企业集团扎根深圳,通过国际合作、跨国并购、海外上市等方式,加快企业国际化进程。扶持有实力的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开展跨国经营,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
(二)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
深圳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科学安排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利用外资从外延的简单扩张转向内涵的深化拓展,结合全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拓展外资的来源地。另一方面坚持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增加资金产出。立足自身优势,加快从加工装配向自主研发制造转变,发展现代金融、物流、商贸、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优化产业结构,为高端产业挤出空间
深圳一直没有停止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早在几年前就提出“建设效益深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先后出台了新能源、生物医药、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规划,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结构,推进建设三大产业集群,推进制造业适度重型化,推进优势传统产业集群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和海洋产业,发展总部经济和民营经济。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与此同时,深圳市政府通过产业转移、老区改造,为新兴高端产业落户“挤出”新的发展空间。通过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走出了一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质量不断提高的升级路径。
(四)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实施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
深圳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实施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鼓励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支持企业扩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自有品牌产品出口,鼓励进口先进技术及设备和短缺资源。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研究建立和实施贸易信用保险制度,推进贸易方式和市场多元化,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以优质产品拓展全球销售渠道。进一步调整加工贸易的发展模式,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和产业带动效应,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进一步发展远洋贸易出口,积极开展转口贸易,大力培育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
(五)以自主创新为优秀,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智慧城市
深圳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确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并大力鼓励创新资源向企业集中;高起点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推进支撑自主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创投行业;着力营造具有竞争力的创新环境,政策优、投入大。深圳推进自主创新最重要最本质的一条经验,是把全球的创新资源汇聚起来为己所用,其优秀路径是推进商业模式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创造综合性、多元化创新模式。在推进自主创新的同时,深圳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除了通过抓优秀技术、建基础设施、推示范工程等手段,在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领域全面推进“智慧深圳”建设外,最大的特色就是创新智慧技术、智慧产品开发应用的商业化模式,高起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吸收全球的智慧资源、拓展全球的智慧市场来建设智慧城市。
三、发展宁波工业经济的若干建议
结合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发展比较分析结果,借鉴深圳工业经济发展经验,我们提出发展宁波工业经济的若干建议。
(一)培养和发展大企业大集团
从宁波与深圳的工业经济总量比较中可以发现,宁波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和规模以下企业总产值高于深圳,但工业经济总量水平落后于深圳,说明宁波市企业规模度低于深圳,企业在做大做强方面弱于深圳,这也是造成宁波工业经济与深圳存在差距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培养和发展大企业大集团。
一是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总部企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改善投资环境,整合总部经济发展资源,吸引国内大型企业和海外跨国公司在宁波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并发挥其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等方面对本地其他企业的良好示范作用,从而提升整体产业结构和行业竞争力。促进和培育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鼓励和支持具有市场发展潜力、产业规模优势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本土大企业集团扎根宁波,加快企业国际化进程,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发展提升本地企业或培育新企业使之成为拥有自主优秀知识产权及品牌的总部型大型企业。
二是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制定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发展,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从事专业化生产和特色化经营,支持与大企业建立协作关系,推动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二)提高资金贡献率
从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相对强度的现状与发展速度的比较分析中可以发现,宁波在劳动力利用率方面与深圳的差距不大,但在资金利用率方面还有不小差距,因此需要保持人力资本方面的优势,提高资金贡献率,更好地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
一是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使多方资金展开良性市场竞争,降低融资成本,最大限度地获得低成本资金。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设区域性中小企业金融中心和民间投资管理中心。鼓励全天下的“宁波帮”共同建设宁波,提升宁波的工业进展,增加资金总量。同时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临港工业选资标准,加快引进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打造利用外资平台,充分发挥重点区块的招商引资主力军作用;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加强重大产业项目引资,坚持直接引资和间接引资并重,支持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和战略投资,重视智力资本引进。
二是不断深化拓展资金用途及去向。提高选资标准,加大对于新型产业和环境友好型工业的融资政策方面的倾斜,着重加强对工艺水平高、附加值高和产业关联度高的工业项目在融资方面的政策扶持,增加资金的利润率和贡献率。同时,进一步强化资金监管与税收引导,监督与引导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增加资金产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从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能源消耗的现状与发展速度的比较分析中可以发现,宁波经济发展能耗较高而效率较低;同时在宁波工业经济发展动力分析中可以发现,产业结构未能更好地发挥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其向集约式发展,更好地发挥产业结构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是继续推动工业经济创新转型发展。重视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企业,推动制造业分工细化和服务外包,延伸和完善产业链,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加有力的支撑条件,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是优化第二产业内部布局。择优发展临港工业,充分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坚持“集群化、循环化、高端化”方向,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保持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领先地位,推动一批传统支柱产业的改造升级,全力打造产业集群,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合理引导产业梯度转移,引导宁波企业“走出去”建立生产基地,把产业梯度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总部经济培育结合起来。促进宁波经济顺利转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主导工业迈入高科技、高信息化等领域。将加快转移和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或企业。
(四)提高外贸企业的质与量
从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相对强度比较分析中可以发现,宁波在出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方面与深圳存在差距,说明宁波工业经济的外向度还有提升空间。从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比较分析中也可以发现,宁波工业经济发展对出口的依存度要大于深圳。因此,应该加大外贸企业的发展力度,提高外贸企业的质与量,使进出口贸易为工业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一是加大市场拓展力度,优化外贸产业和出品产品结构。研究建立和实施贸易信用保险制度,推进贸易方式和市场多元化,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特别注重新兴市场和新兴原材料基地的开发,进一步提升外贸质量及影响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外贸产业结构,提高宁波外贸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在努力培育新的外贸企业的同时,鼓励外贸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促使原有外贸企业由单一的产品出口向技术溢出大、产品带动性大的集合化出口模式转变。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促进外贸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二是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管理方式。建立完善适应对内和对外开放要求的体制环境,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外资产业结构,引导“走出去”格局向宽领域、多层次转变,建设在更广领域、更深程度、更高层次上与国内外经济相融合的开放经济引领区。
(五)加强创新,突破瓶颈
从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分析中可以发现,宁波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对深圳的领先优势在减小,说明宁波工业经济可以利用的后发优势在逐渐减小,在工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瓶颈。因此需要加强创新来克服发展瓶颈,提升自身的实力来进行发展和追赶。
一是切实重视和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扶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依靠技术进步和人才战略脚踏实地开拓创新;鼓励与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设立研究院及研究中心,加强发展自主品牌建设;力争使一批重点企业在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
二是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探索设立创新基金,研究设立跨部门的创新科教组织;整合和优化创新资源,充分发挥高校的研究职能和企业的研发职能,鼓励校企协作,加强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各项财政性资金的统筹支持力度;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主导工业迈入高科技、高信息化等领域,促进智慧城市的顺利建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突出人才战略,以完善政策、加大投入、打造载体、强化服务为重点,加快构建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为自主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六)增强抗风险能力,稳定发展工业经济
从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发展比较分析中可以发现,2009年的金融危机对宁波的影响要大于深圳,说明宁波工业经济发展还不够稳定,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需要增强抗风险能力,稳定发展工业经济。
一是培养和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通过海外上市、海外并购等方式走向国际化进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制造业适度重型化、服务业高端化、各种产业集群化,进一步提升行业抵抗风险的能力;提升相关企业的创新能力,培养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使产品向高端、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降低企业所生产产品的可替代性,满足市场的刚性需求,以使市场产生波动时产品需求量不至锐减。
二是政府加强风险监管与预警,指导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整合工业经济监测分析信息服务平台等相关资源,构建工业预警监测平台,切实做好运行监测预警;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尤其是省市重点骨干企业运行状况的分析,积极完善产业预警体系,做好重要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动态监测,切实推进预警常态化;关注贸易动态和政策,健全经济运行预警和摩擦应对机制;指导提高工业企业防范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注意稳定性。
作者:刘慧宏单位:宁波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一、工业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发展的关系
1.工业经济发展影响能源消费强度发生变化工业经济的能源消费强度最高,但能源利用技术提高也最快,随着工业企业通过采用先进技术、改造落后生产工艺、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强度也逐渐降低。我市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由2008年的54.2%提高到2012年的75.2%,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8年的5.21吨标准煤/万元降低到2012年的3.97吨标准煤/万元,表明我市规模以上工业随着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消费强度逐步降低。
2.工业经济发展引起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断波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它从总体上反映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工业化进程初期阶段,经济发展与消耗资源同时并存,特别是在工业化还未达到相当发达的程度时,工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以消耗一定的资源作为代价,由于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较大,影响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也会随之提高。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市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总体上小于1,但呈递增趋势。表明我市处在工业化初期,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较高,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也随之提高。
二、工业经济发展中实现节能降耗的途径
实现节能降耗有两种途径,一是实现直接节能,从工业企业自身出发,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现有工业企业降低能源消耗,同时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二是实现结构节能,通过优化工业内部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行业比重,发展低能耗、高效益的产业,实现整体能耗降低,从长远发展考虑,还应该更多地从结构节能入手,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节能降耗。2008年-2012年5年时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通过结构节能,累计实现的节能41.8万吨标准煤,只占全部节能量的34.6%,从长远发展目标来看,我市还应从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入手,实现节能降耗。
三、工业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中应当引起关注的问题
1.能源消费结构不尽合理,煤炭类能源占主体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构成较为简单,主要以煤炭类(原煤、洗精煤、焦炭等)、油类(汽油、柴油)、电力等为主,同时还有少部分煤气类(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以2012年为例,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75.4万吨标准煤,其中,消费煤炭类能源折成标准煤130万吨(扣除加工转换用),占总量的74.1%,而消费电力折标准煤16.7吨,只占总量的9.5%,可见我市工业对煤炭类能源依赖性较为明显。大量直接消费煤炭,不仅造成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耗能较高,而且也对环境产生污染,应逐步提高我市能源消费中电力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
2.高耗能行业经济偏重,能耗水平较高我市高耗能行业结构特征明显。从2012年数据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实现增加值31.1亿元,占全部比重70.5%,其中高能耗行业实现增加值22.1亿元,占重工业比重71.1%;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68.2万吨标准煤,占全部比重高达95.9%,由此可见,高耗能行业既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带动能耗提高的主要因素,其健康发展是工业增长和节能降耗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3.新兴工业产业化规模比较小,对经济拉动作用薄弱按照省统计局工业处界定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六大新兴工业产业范畴,2012年,我市规上工业中新兴工业产业只涉及新能源、生物两个行业10户企业,共实现增加值2.2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9.2%和5%。新兴工业产业化规模小,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贡献比较低,对经济拉动作用薄弱。
四、促进经济与节能协调发展的建议
1.促进经济与节能降耗协调发展,实现“双赢”经济发展与节能降耗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由于我市工业中冶金、建材、电力等资源型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比重过高,如果不改变这种结构,将会导致能源消费强度不断攀高,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协调发展就难以实现。因此,必须加快发展能源消费强度较低的新型工业,以弥补高耗能工业结构过重的不足,实现经济增长与节能降耗的“双赢”。
2.完善节能降耗的相关政策措施首先,从长远角度来看,继续加大工业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对新建项目严把高耗能产业准入关,这样才能腾出节能降耗的环境空间。其次,要抓住当前国家加大对节能减排扶持力度的有利时机,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大节能资金投入,提高企业节能技改积极性。第三,应在相关政策上体现出对低耗能新兴行业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支持。
3.提高新兴工业化比重,优化产业结构随着工业经济向新型工业化发展,未来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应在新兴产业上下功夫,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加大对新兴产业化研究与开发的支持力度,提高新兴产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优品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与节能工作的协调发展。
作者:郝中原单位:伊春市统计局
今年以来,由于受到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影响,特别是在需求不旺、信贷从紧、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之下,我区工业经济运行在承受较大压力,增势趋缓。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已成为省、市各级政府明年乃至今后几年的优秀工作。为更好地谋划13年工作,抓好全区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区委、区政府重点课题调研要求,课题组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思考,在分析判断13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提出了13年工业经济发展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形成了本调研报告。
一、13年经济形势初步判断
国际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风暴仍将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短期内全球经济重现快速回升之势的可能性较小。国内方面,前阶段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从严的土地控制和严格的环保要求,一定程度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近期虽然宏观政策出现根本性转变,国家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已暂告段落。但前期的宏观调控以及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等多种因素,对工业经济影响的后续效应也还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不同程度地显现。联系我区实际,产业结构不够优,产业层次不够高,运行质量不够好,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快等结构性、素质性的问题将进一步凸显。
但同时,辨证的来看待明年形势,13年既面临诸多挑战,又将迎来难得的机遇,尤其是实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已经到来。今年下半年以来,国家适时出台了一系列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政策,如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纺织品出口退税率回升等。特别是最近,国务院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到2010年国家将投入4万亿元拉动经济增长(08年前1000亿元),将给我区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而省、市陆续出台的一系列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加快转型的政策举措,对经济发展稳定将起到重要作用。当前,在严峻形势的倒逼机制下,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已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我区企业主动求变的意识在逐步确立,适应市场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对政府引领其转型升级、提升发展的期盼日益迫切。建区以来,全区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高,发展平台日益完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创业创新的活力得到充分激发,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的拉动效应逐步显现,这些有利条件,将为下一步工业经济转型提升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综合以上分析,13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是我区工业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转型提升发展的关键一年。
二、2013年工业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以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为目标,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为优秀,以项目推进为抓手、以创业创新为动力、以节能减排为方向,整合提升传统产业,做优做强支柱产业,做精做特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促进我区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13年的工业经济发展工作中,需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持续增长与转型升级的关系。要在保持全区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产业调整转型升级。同时,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要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维护好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面。
二是机制倒逼与政策扶持的关系。要充分利用宏观形势的倒逼作用,促使企业加快转型发展。同时,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政府也要加大力度“扶一把”,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三是优化增量与改造存量的关系。要积极引进优质企业和优质项目,通过优化增量来优化产业结构。同时,要加大存量的改造提升力度,积极使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四是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的关系。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规划、政策、服务等各种途径,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同时,企业要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加快调整步伐。
(二)主要目标
13年是我区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13年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保稳定,促调整,增后劲。保稳定,即全区规模工业销售收入确保28%的增长,力争30%;利润、利税确保23%,力争25%。促调整,即纺织服装业占比下调5个百分点,金属制品业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机械制造业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增后劲,即全区工业性投入增长稳定在23%以上,力争26%以上。
——产业结构更优化。严格产业导向、严控产业准入,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13年,金属制品业占比提高到42%以上;纺织服装业占比调整到33%以下;机械制造业占比提高到10%左右;绿色食品业占比提高到4%;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业,增长50%以上,在项目引进上实现新突破。
——发展后劲更增强。扎实开展工业项目推进,加大工业的有效投入,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13年确保全年工业性投入增长23%,力争26%,总投资超亿元或千万美元大项目达到40个以上,其中总投资10亿元或1亿美元的项目3个以上。
——创新能力更提升。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群。13年,新认定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8家,新增省级新产品40项,创省市技术(研发)中心3家以上,实施完成市级以上科技及技术创新项目60项以上,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达到40%以上。
——培大育强更加快。充分发挥政策激励作用,加大企业扶持、培育力度。13年新增规模企业40家,力争营业收入超1亿元以上企业60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其中超30亿元企业4家,超60亿元企业1家;力争1—2家企业上市,创建部级品牌4只。
——节能减排更深入。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率5%,化学需氧量削减率3.13%,二氧化硫削减率确保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6家以上企业通过清洁生产省级审核,创建省市绿色企业3家以上。
三、全力推进五大工程
13年,为全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转型提升发展,建议区委、区政府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年”和“工业项目推进深化年”活动,贯穿全年工作的始终。全区工业经济发展以“2个年”活动为载体,全力推进产业升级、工业投入、节能减排、培大扶小以及要素保障五大工程。
(一)抓科技创新,全力推进产业升级工程
工作重点: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优秀,以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工业产业升级,全力破解产业“低、小、散”难题,主要从三个方面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工作措施:
1、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为目标,排定“五个一批”企业和项目,大力推进工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是集中资源,扶持培育,做大做强一批。集中资源全力培大育强,进一步引导优强企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激发企业创业创新活力,积极开展与大企业、优势企业联姻合作,加快股改上市步伐,培育金洲集团、栋梁新材等20家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领军大企业团队,打造大企业、优质企业板块。二是科技创新、品牌打造,做精做特一批。积极引导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发展愿望强烈的企业,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大品牌创建力度,不断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实施德马铃木、湖锻液压等30项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培育一批特色型、专业型行业龙头企业和“单打冠军”。三是全力支持、加快转型,梯队培育一批。针对我区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当前面临困难,积极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全力支持企业走出困境,重点扶持镭宝机械、西比通信等20家科技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中小企业梯队。四是选商择资、项目推进,增量发展一批。坚持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加大优质项目引进力度。同时坚持一手抓“大好高”项目引进,一手抓项目竣工达产,通过增量带动促进工业经济扩量提质。13重点加快已引进的三一重工、多媒体产业园等20项优质新建项目建设,促使早日竣工投产。五是痛下决心、节约集约,淘汰落后一批。以凤凰涅磐、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对产业层次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要素利用率低的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淘汰落后,为长远发展腾出空间。13年关停并转自强水泥、久久印染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或落后生产线10家(条)以上。
2、优化工业创新能力。继续深入实施“科技人才四百工程”,以解决我区相关产业中的一些重大难点问题和技术“瓶颈”为切入点,不断探索建立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鼓励产学研基地共建,积极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为我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13年新增企业与高校联姻30家以上,企业与高校合作项目50项以上。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以重点企业为示范,推广运用ERP、CAD等方法,提升我区企业经营管理和生产工艺信息化整体水平。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快新产品研发试制,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档次。13年,新认定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8家,新增省级新产品40项,创省市技术(研发)中心5家以上,实施完成市级以上科技及技术创新项目60项以上。
3、优化工业经济布局。严格执行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按照工业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有机组合的原则,集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进行工业经济合理布局。特别东部新区的产业布局,要严格按照东部新区产业规划,合理布局,严禁产业插花。各个乡镇要根据本乡镇产业基础和产业特点,结合现有区域产业规划,严控产业准入。织里镇要加快推进好运来铝合金和汇大机械汽车零部件等重大项目建设,做优做强金属制品和机械电器产业,大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八里店镇要积极推动三一重工、久立超超临界电站锅炉耐压件等重大项目的建设,着力提升发展金属制品和机械电器产业,大力培育和引进电子、电器、电机等高新技术企业,形成新兴产业集聚平台;环渚乡要以美欣达、金泰等企业为重点,加快提升纺织服装产业和引进汽车配件、机械制造产业。埭溪镇要依托工业功能区,重点发展机械电器业;东林镇加快誉华整体搬迁进度,加快改造提升传统纺织业和引进培育机械电器业为主。道场乡要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方路茶业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妙西镇要发挥丰富生态资源优势,发展饮用水等绿色环保产业,同时控制采矿业。
(二)抓项目推进,全力推进工业投入工程
工作重点:
继续开展工业项目推进年活动,落实重点项目季度考核责任制,着重考核开工率、竣工率、投产率和达产率。通过建立完善部门助推项目保证金制,周一例会制等制度,全程跟踪服务,及时抽调力量,帮助企业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年确保完成工业性投入增长23%,力争26%。
工作措施:
1、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利用增值税转型契机,鼓励企业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在确保全年工业性投入达到68亿元,力争70亿元的基础上,重点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具体抓项目开工、项目竣工,倒排计划加快进度,对项目质量严格审核评估。实施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00项,其中新开工项目53项。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目前已排定的97个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中,纺织业项目由08年的28个减少到19个,金属制品业项目保持08年水平,机械制造业项目由08年的20个增加到30个,电子信息项目由08年的6个增加到12个。同时,认真抓好20项存量提升技术改造和20项增量引进项目,确保完成投入22.7亿元以上。特别是要加快三一重工、新长宁多媒体产业园等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加快建设步伐,确保三一重工及早形成产能。
2、加强平台配套建设。牢牢抓住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出的机遇,快速度拓展发展空间,推进工业发展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以东部新区建设为中心,埭溪、东林两大市重点工业功能区为两翼,道场、妙西两个小企业创业平台为补充,通过规范、整合、扩容、提升,提高各个工业平台建设管理水平和承载大项目的能力。积极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工业平台建设,13年平台建设投入要达到6亿元以上。紧紧抓住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契机,加大低丘缓坡开发力度,力争13年开发3平方公里,进一步拓展平台空间。
3、严格项目准入管理。结合国家产业政策,按项目投资规模(注册资本、投资总额)、技术含量(生产设备先进性、生产工艺科学性)、投资效益(销售利润率、单位面积税收)等主要指标,由领导和专家组成项目评审小组,对技术改造项目进行全面评审,并结合投资业主实力、信用情况考察,得出综合得分并由乡镇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签字认可。项目按综合得分优先供应紧缺的土地指标,以此促进引进项目质量档次和限期开工,并对乡镇领导实行项目跟踪负责制。
4、深化项目前期工作。对97个3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中的前期工作不到位的27个项目,进一步加大新开工项目的手续办理和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力度,提高开工项目的成熟性,为项目的顺利开工提供保障。在土地供应方面,对涉及土地721亩的10个已农转未供地项目和涉及土地603亩的14个无指标项目,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向上争取土地指标,加快供地手续办理,促使项目早开工,早建设。同时,积极排定三个一批即机械装备、电子电机、新能源产业的16个推动转型提升的项目,争取列入国家省资金支持的重点范围之内。
(三)抓责任落实,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工程
工作重点:
按照“责任明确到领导、任务分解到乡镇、目标排定到企业、措施落实到项目”的要求,继续深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紧盯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各项措施,加大考核力度,进一步完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加大推进力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实施100项以上节能减排项目,确保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7%以上,COD削减率和SO2削减率确保完成市下达任务。
工作措施:
1、加快重点项目实施。以重点用能企业为主体,以节能技术为重点,推进100项重点节能减排项目,加快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金冶不锈钢煤气发生炉技术改造、南太湖热电6MW背压汽轮机组技术改造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以4家污水处理厂和2家热电联产企业为重点,加快推进COD和SO2减排项目实施。13年,全年实施节能减排项目100项以上。
2、着力淘汰落后产能。在08年关停并转十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力度。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装备,13年关停并转高能耗高污染企业10家(条)以上。同时,根据省、市关停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统一部署,全面淘汰我区范围内2.2米以下水泥粉磨站。继续深入开展织里砂洗行业及漾西小铝合金行业的整治工作,坚决淘汰落后生产力。
3、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的有利机会,排定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建设、污染治理等四个一批共22个项目,全力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着力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重点推动印染、热电等高能耗、重污染行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审核。13年,在全区印染行业全部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确保全年6家以上企业通过清洁生产省级审核验收,创建省市绿色企业3家以上。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开展ISO14000认证工作,着力提升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4、加大企业监管力度。抓好节能减排监察和监控。重点抓好年耗能3000吨以上重点用能企业、重点燃煤企业和污水处理厂的监管。强化对重点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检查,加强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督促力度,加快推进企业排污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建设。同时,今年由于经济不景气,企业压缩产能被动形成了一定的节能减排量,需要加大对企业用能和排污情况的监控,严格控制原煤使用量。确保13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率、化学需氧量削减率,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等主要指标顺利完成。
(四)抓企业培育,全力推进培大扶小工程
工作重点:
进一步加大扶持服务力度,特别是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帮助企业共度难关,引导企业转型发展,重点扶持20家科技型成长型优质中小企业。同时,以品牌创建和股改上市为主要载体,加快培育步伐,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区龙头企业,力争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60家以上,1-2家企业上市,3家企业股改。
工作措施:
1、加快推进培大育强。引导企业通过资本经营、企业重组、嫁接合资等途径,进一步做强做大,真正形成产业和区域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水平,做强大企业板块。力争营业收入超1亿元以上企业60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其中超30亿元企业4家,超60亿元企业1家。
2、着力扶持中小企业。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扶持力度,切实为企业做好协调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指导企业加快发展。加大科技创新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搭建融资服务平台,排出100家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重点骨干和优强企业以及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与10家金融机构对接,以“十家金融机构服务百家企业创业创新”专项行动为载体,促进银企深层次合作,全力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资金困难问题,拓展融资渠道。13年通过扶持服务,全区中小企业销售收入保持30%以上的增长,确保40家企业新进入规模企业队伍。
3、加快股改上市步伐。积极推动上市一批、前期辅导一批、启动股改一批、储备培育一批。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跟踪服务。通过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企业股改上市扶持政策,加快企业股改步伐。同时加强市区联动,加大协调力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力争13年在金洲集团等企业中上市1—2家,德马物流、中味酿造等企业中股改3家。
4、加大品牌创建力度。着力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打造知名品牌,争创部级品牌和省级品牌,借助提高企业影响力。加强各类品牌产品的推介,进一步做大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荣誉称号的企业和产品,推动更多的企业和产品进入全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行列。培育一批品牌后备企业,形成品牌创建梯队。13年新增部级品牌4只,省级品牌12只。
(五)抓协调服务,全力推进要素保障工程
工作重点:
以发展空间、资金、人才等要素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服务、沟通、协调力度,有效缓解要素制约,促进企业发展。
工作措施:
1、强化土地保障。通过向上争取、优化配置、盘活存量等各种渠道保障工业建设项目用地。向上争取一批,积极向省、市争取土地指标,缓解土地指标压力。存量盘活一批,大力挖掘土地潜力,抓好存量土地盘活。整理复耕一批,通过整治废弃矿山,开发低丘缓坡,开展土地整理、复耕等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拓展用地空间。
2、强化资金保障。加强政银企三方交流对接,努力增加信贷资金供应,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同时多种形式运作,引导小额贷款公司、信用担保机构在良性运行前提下做大业务规模,积极引进风险投资公司,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初创型企业提供发展资金。
3、强化人才保障。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和技术工人,为重大项目建设和生产提供人才支撑。以“南太湖精英计划”为契机,加快引进培育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三位一体”的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加大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力度,培养、提升一批创新型企业家,企业家进入高校深造40人以上。
四、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再加强。工业经济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工业经济能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事关大局。13年,成立区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转型升级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同时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考核,将产业转型升级纳入季度考核内容。加快制定13年开始实施的区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纲要。区级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高度重视13年工业经济工作。要切实加强对本部门本乡镇(街道)工业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把手要牵头每月召开工业经济分析会议,专题研究工业经济发展中特别是自主创新、项目推进、节能减排等方面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进一步配优配强工业经济相关部门的工作力量,为我区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2、政策体系再完善。建立企业转型发展基金,集中财力,支持转型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现有政策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特别是加快制定完善我区产业发展目录。二是进一步完善鼓励科技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三是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的政策,加强项目建设管理,推动项目建设进度,着力缩短项目建设周期,促使项目早竣工早投产。四是进一步完善扶优扶强的政策,在企业做大做强、股改上市、品牌创建等方面,整合各类资源,加大扶持力度。五是进一步完善关停并转政策、节能减排的激励、奖惩办法和措施,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
3、政府服务再优化。一是加强规划引导。严格执行产业准入和“三评三控”制度,鼓励发展高效低耗和高新技术项目,限批小规模、低水平的纺织项目,严禁新建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项目,促使资源配置优化。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加快转变工作作风。三是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坚决查处严重影响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行为,进一步形成合力扶工的浓厚氛围。
一、章丘工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主要路径
(一)章丘市工业经济当前规模水平
工业生产效益总体较好。20n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43.7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87.2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实现销售收入976.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利税88.2亿元,增长18.5%;利润抖.1亿元,增长20.0%。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11年全市共有新口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2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39.7亿元,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160家,规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93.3亿元,同比增长21.2%;实现利润47.46亿元,增长31.6%;实现税收11.62亿元,增长23.8%。全市利税过千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88家。有圣泉l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主导产业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形成了交通装备、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精细化工四大主导产业。20n年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83.42亿元,同比增长20.0%,占工业总收入的80.3%。实现利润49.23亿元,增长24.0%;实现利税76.13亿元,增长23.2%。其中交通装备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邓.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26.5%;机械制造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75.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28.2%;食品饮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6.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4.8%;精细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2.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20.80/0。四大新兴产业增势强劲。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刃.6亿元,同比增长35.120/0,占全市比重6.10/0。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37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4.1%;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实现产值487.6亿元,比上年增长9.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6.9%。拥有济南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企业技术中心27家。
(二)章丘工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l)兴办园区助推工业经济腾飞。章丘抢抓机遇,1992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山东明水经济开发区,经过20年的建设发展,明水经济开发区成为部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部级先进机械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部级重型汽车特色产业基地、部级有机高分子材料基地、山东省科学发展示范园区。2012年10月顺利升格为部级开发区。一是开放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n年,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引进项目410个,合同投资人民币96叮乙元,实际到位资金68叮乙元,世界印明虽企业中有5家在章丘投资兴办企业。开发区现有重点出口企业34家,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开发区现有部级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4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中心13家;省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2个;先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16项,96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经国家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79家。三是特色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开发区现已形成交通装备、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四大主导产业。四大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开发区总销售收入的85%以上。四是园区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开发区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17家,47家企业纳税过千万;全区生产各类工业产品400多种,其中有5个为中国名牌产品,济南圣泉集团、银鹰集团、华凌电缆有限公司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拥有省著名商标11个,省名牌产品10个;山东章鼓的罗茨风机、天力干燥公司的干燥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处于全国首位;圣泉集团生产的高效空心防热材料为神州八号飞船成功返回发挥了保驾护航的关键作用。五是园区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开发区累计投资近100亿元,实现了路网、电网、水网、汽网、场地等“十通一平”,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区内排水、排污管网完善,已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3个,日处理能力巧万立方。
(2)招商引资支撑工业经济发展。重点抓招商引资,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招商,成立专门的招商队伍,瞄准世界50明虽和国内500强的企业招商,主动叩门招商,强化招商引资的激励机制,不断优化环境。坚持“三个并举”:即数量与质量并举、规模与效益并举、引资与引智并举,以商招商、专业招商、中介招商、对接招商等方式方法广泛得到应用。
(3)规模发展提升工业竟争力。大力实施规模发展战略,全市2011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160家,其中过100亿、5叮乙元各有l家。其中重汽属地收入突破190亿元,圣泉集团收入近6对乙元,过2叮乙元、10亿元企业分别达到7家和l家。注重抓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一是制定出台扶持骨干企业的优惠政策;二是重点扶持大企业集团(2011年以来,章丘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三是帮助企业拓展资本市场,成立企业上市领导小组。一大批规模企业成立了股份公司作为上市后备资源,现在深交所已上市企业有l家,上市办理中的后备上市企业已达到了20家,预计到“十二五”末,上市公司将达到5家。
(4)科技创新激活工业经济发展内在动力。多年来,章丘坚持走科技兴企之路,牢固确立传统产业高新化、传统产品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发展战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51.2%。(匀扶持本土企业避免产业空心化。一是规模档次不断提升。经过多年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规模大、创新能力强、成长能力突出的本土企业。圣泉集团的销售收入和利税从2006年的9.5亿和1.7亿增长到去年的64.8亿元和8.5亿元,5年间分别增长了7倍和5倍,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企业成长为亚洲地区同行业最大生产厂家;伊莱特重工几年间由一个手工作坊成长为年销售收入对乙多、利税近8000万元,在国际风电相关领域有话语权的国际性企业。二是财税贡献越来越大。目前章丘已形成机械加工、铸造锻打、建筑塔机、罗茨风机、汽车装备配件、炊具机械等本土企业集群。2011年,全市机械铸锻企业已达13刃家,产值7叮乙元,利税8亿元;建筑塔机企业46家,产值6叮乙元,利税7亿元;风机企业108家,产值4叮乙元,利税5亿元;炊具机械企业86家,产值8亿元,利税1.6亿元;汽车配件企业42家,产值22亿元,利税4.6亿元。三是创新能力日益增强。目前,全市初步建立起以圣泉、华凌2家部级技术中心、9家省级技术中心(本土企业6家)、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l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银鹰炊具)为支撑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企业技术中心体系,优秀本土企业已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四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本土企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像圣泉集团的唐一林、伊莱特重工的牛余刚、华民铸锻的侯宇氓等一大批有思想、有魄力,开拓进取、善抓机遇的企业家群体。目前,本土企业拥有的各类人才中,硕士以上学历15人、正高职称10人、享受政府津贴l人。
(5)优化环境拓展工业经济发展能力。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二是搞好服务。实行市级领导和部门包抓重点工业企业制度。所有服务部门全部进入政务大厅,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三是积极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通过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减少收费项目,基本扫除了影响投资环境的政策障碍。
二、章丘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1.工业经济总量不够大,发展质量总体不高。章丘是济南的工业重镇,也是一个人口大市,工业经济总量占到了济南市的近10%,排县域第一位。在济南来看,章丘的工业有一定的特色,有较高的地位,有较强的实力。但放眼全省全国,可看到明显差距。从上表可以看出,章丘市工业发展各项指标都不靠前:GDP排全省第1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最少的平度还少8对乙元;固定资产投资仅高于邹平;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还没有过千亿,还不到邹平、龙口的一半;规模企业利润不到龙口的三分之一,新泰的一半。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差距则更大。昆山市2011年工业总产值7001.29亿元,比上年增长20.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30.86亿元;利税总额512.16亿元;利润总额412.00亿元;产品销售率99.1%;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1.4%。江阴市2011年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9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8.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42.4亿元;实现利税578.对乙元;利润430.9亿元。绍兴县2011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459.80元,比上年增长21.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939.23亿元,增长28.9%,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保持较快增长。通过横向对比,我们发现,章丘工业经济总量还不够大,整体竟争力不强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强市。与发达地区相比,工业投入力度不够、质量不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投入年均增长7.2%,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利润等指标年均增幅仅在20%左右,自2003年工业投入总量首次超过利税总额以来,几年差距逐步拉大,到2011年工业投入总量高出利税总额23.7亿元,这说明章丘仍未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模式。
2.产业集聚水平有限,大项目拉动作用不强。目前章丘仅交通装备产业、机械制造、精细化工产业过百亿,2011年的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邓.3亿元、275.3亿元和202.9亿元,全市各门类工业的产业集中度和产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函待提高。而昆山市已形成了l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8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千亿级集群IT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实现产值3282.41亿元。章丘工业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大企业不多,尤其是缺少顶天立地的大企业,拉动力不强。章丘全部工业单位总数为9845个,其中规模以上为402个,仅占4.0%,与省内部分工业强县相比,差距十分明显。龙口全部工业单位总数只有2548个,规模以上有310个,虽然比章丘少,但比重为12.0%,远超章丘的4%;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2180.1亿元,是章丘的两倍。与荣成、邹城、胶州等市比较,在规模以上企业个数、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等方面比较,差距也比较大。章丘传统产业、传统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市场竟争力不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部分企业出现产品滞销、库存增加,导致开工不足、不能满负荷运转。四大主导产业除食品饮料外,产业效益下滑明显,对章丘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3.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结构调整压力巨大。从产业结构来看,传统工业比重大,新兴工业发展相对缓慢。从企业组织结构来看,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占规模以上企业的39.8%,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差。从企业技术结构看,相当一部分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落后,主要依靠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来支撑企业发展。
4.科技创新能力薄弱,高新技术企业偏少。目前,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仅有11家,数量少,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开发资金投入不足,缺乏人才等方面问题,导致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不高,附加值低,产品竟争力不强。(l)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比例偏低。在40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只有犯家,其中大型企业只有3家(不包括济钢、重汽),还没有形成理想的“纺锤型”优势。面对激烈的市场竟争,前景不容乐观。(2)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含量有待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方式仍为粗放式,高技术行业科技产出与先进水平差距较大。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980/0,比重还比较小。(3)创新要素供给不足。特别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影响了章丘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开展。在全部科技创新活动人员中,拥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偏小,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4)工业企业重引进、轻消化,自有知识产权不多。在技术引进中,章丘企业对优秀技术的引进不够,大部分还是引进硬件,对技术及设计图纸工艺专利的引进还很少。
5.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受地域、自然条件、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对外开放度不高,利用外资偏少,经济外向度较低。除与沿海几个区市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比较处于劣势外,与新泰、邹平、诸城相比,差距也比较大。
6.企业融资困难,导致发展后劲不足。2011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90.6亿元,而其中个体私营贷款比重非常小。了.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瓶颈急需破解。一方面土地供应指标紧缺,再加上存量土地相对不足,项目用地的实际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土地利用比较粗放。目前工业用地基准价都在10万元/亩左右,远低于土地开发成本,也比沿海等地低很多。跟发达地区比,章丘的土地利用效率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加快章丘县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园区特色,整合优势资源,壮大工业经济规模1.打造特色专业园区,夯实产业发展载体。一是加强一区四园建设管理。要乘着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部级开发区的东风,对开发区项目区加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力度。二是持续打造特色园区。加快规划建设济南高端制造服务园区和章丘电子信息产业园,吸引一批域外新兴产业项目落户园区,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和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新兴产业规模,打造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载体。三是着力引导集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较多的镇(街道)规划建设工业园区,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园区,打造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新载体。2.整合优势资源,促进集群发展。以大型优势企业为优秀,发展关联及配套企业,坚持打造大型优势企业与发展中小企业并重,推动产业升级与扩张产业规模并举,争取形成有特色、有优势的县域“块状经济”与产业集群。3.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实现产业扩规提效。一是提升传统产业。章丘要抓紧抓实四大主导产业提升行动。发挥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引进龙头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做大做强交通装备、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四大主导产业,确保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稳定在80%左右。二是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章丘工业要以实施四大新兴产业培育行动为契机,立足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扶持引导,重点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产业,力争“十二五”末,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0%以上。三是振兴优势产业。加快技术设备升级,加大品牌创新力度,改造提升以章丘重型锻造等为龙头的铸锻铸造产业,以大汉建机等为龙头的起动机械产业,以华明水泥等为龙头的建工建材产业,以泉永印务等为龙头的印刷包装产业,力争“十二五”末,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四是“保姆式”服务呵护优质实体项目。坚持和完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三定四包”责任制(即定项目、定责任、定时限,包项目建设进度、包问题协调解决、包政策落实到位、包项目产出效益),对市级领导包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实行定期调度、超期督办和结果公示,每月一调度、一通报。4.加大上市推进力度,实现借力资本市场发展。一是找准市场定位,科学制定上市规划。加快民企股份制改造,指导重点企业尽快上市,对已进入辅导期的企业,做好指导、协调、沟通工作;二是加大民营企业上市扶持力度。支持行业龙头民营企业重组发展、做大做强。5.强化以企招商,实现现有企业增资扩股。做大做强现有企业,鼓励企业重组整合。通过合资合作、股权收购等方式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和子公司,开发新产业、培育新品牌、开拓新市场,引导现有企业通过增资扩股来做大做强,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促进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不断放大现有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
(二)调整工业结构,加快技术改造,推进循环经济发展1.重视本土企业的发展,推动本土企业转型升级。一是像伊莱特重工那样拿出优势资源寻求对外合资合作,在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的同时,拓展市场;二是像章鼓那样对企业进行包装实施境内外上市,吸纳更多资金,增强转型升级能力;三是像圣泉那样发挥自身资金、人才等优势,利用国家产业政策,加强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实现内生扩张、自我转型提升。2.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实现信息化引领发展。一是提升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企业内部研发、生产、管理、销售等关键业务的综合集成应用,集中打造“两化”融合标杆企业;二是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加强信息技术培训,使之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加强重点领域信息技术应用。3.突出企业管理创新,实现提质增效发展。一是加强战略管理的创新。调整企业内部价值链,加快品牌升级;二是重视精细化管理。企业要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在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授权机制、监督机制、反馈机制、评估机制、分析模型等方面进行管理研究,要敢于进行业务模式重组(BMR);三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一种知识分享、员工之间和谐相处的气氛,创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4.着力抓好市场开拓,实现促销扩销发展。一是多措并举拓市场。突出抓好分公司营销部所在地的客户服务部建设,保持完善现有的客户服务部;二是利用展会放大品牌。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瞄准目标市场,积极搭建企业对外宣传展示的平台。5.抓好节能降耗,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一是以科技进步及创新提高节能效率。重点抓好关键技术开发、陈旧设备及落后工艺技术的更新改造工作,督促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节能措施;二是拉长产业链,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打造强的优秀产业和企业,吸引各地更多的中小企业主动与之配套等;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高新技术促进工业结构升级。大力实施四大优势产业振兴行动。加快技术设备升级,加大品牌创新力度,改造提升以章丘重型锻造等为龙头的铸锻铸造产业,以大汉建机等为龙头的起动机械产业,以华明水泥等为龙头的建工建材产业,以泉永印务等为龙头的印刷包装产业,力争“十二五”末,实现销售收入20叮乙元以上。
(三)提升创新能力,注重人才培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一是坚持走产学研相互合作的研发途径。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形成技术创新联盟,双方进行紧密合作,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自身也要加大对研发的投入,以争取在合作中占优势。二是通过海外购并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兼并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或科研单位,从而获得这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和能力,将企业外部的技术资源转为企业的内部资源。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打造自己的第一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技术创新活动建设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保护企业技术创新的合法权益。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将品牌创建工作纳入企业重要发展目标来重点落实。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吸收凝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工作,重视引进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和特需人才,特别要重视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和华人科学家。
(四)拓展开放空间,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各项配套体制机制一是优化软环境。努力营造面向各类投资者公平、透明、稳定的竟争环境,努力营造高效率、低成本、无障碍的开放环境,努力营造全社会积极支持和参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浓厚人文环境,营造适合外企发展的社会环境。二是优化硬环境。继续搞好交通、能源、通讯、供水等投资硬环境建设。加强土地政策性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政府方面的土地审批制度,加大对优质项目的土地供应量,切实保障开放型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三要大力培育和引进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大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依托优势产业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对接合作,重点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四是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大引资引智力度。大力推进县域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招商形式。
(五)加大财税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一是强化财政资金支持。设立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中小企业。注册成立新兴产业服务中心,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临时性资金服务,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二是强化税收政策支持。全面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和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执行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关于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的有关规定,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三是创新多种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建立健全一整套支持创新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票市场、垃圾债券市场、收购市场、再担保基金、创业投资母基金、知识产权法律、狙击型知识产权诉讼等环环相扣、有机协同的投融资机制。创新金融服务。建立科技型企业融资联合担保平台,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加强银企对接等。
(六)完善体制机制,集约节约用地,破解土地制约瓶颈1.积极向上级争取用地指标。抓好项目申报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全力争取用地指标。加大建设用地复垦(宅基地整理)力度,用好土地增加挂钩政策,增加工业用地面积。2.切实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管理。一是严征。严格按照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等硬指标对项目用地需求进行预估,科学确定项目用地规模。二是收回。加大挖潜改造力度,开展工业园区闲置土地、低效土地的清查工作,特别是对“转而未征”、“征而未用”、“批多用少”土地的清查。三是收购。对企业搬迁地块、破产企业变现地块、污染搬迁地块等,以合同、定金、分成等方式收购。四是整理。改造旧街道、旧居民房或企业聚集区等,腾出更多土地。五是扶持。对于投资强度、容积率超过规定标准的项目,以及“零增地”技改项目,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严格控制工业园区内部道路、绿化等非生产性用地规模。
一、要素保障环境
1、能源能耗状况宁波是资源小市,资源总量少,常规一次能源接近“空白”,99%以上的一次能源依靠外部输入,尤其是用电形势紧张,季节性缺电形势依然严重。水资源状况方面,宁波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50%左右,属于中度缺水地区。能耗方面,宁波经济发展需求与环境容量不足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升高,节能减排压力非常之大。
2、人才资源状况近年来,随着人才强市战略的不断推进,宁波人才总量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但人才资源对工业企业的制约仍十分严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端人才与新兴产业技术人才储备相对不足,高技能人才仅占全部职工比重的1.7%,高层次的创新研发人才短缺;二是普通劳动力供需矛盾日趋突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普遍不想到居住成本太高的东部地区就业,工业企业“用工荒”现象越来越普遍和严重。
3、土地资源状况宁波人多地少,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较快,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全市土地指标紧缺,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开垦和补划基本农田已无余地,耕地占补平衡的难度加大,这都给项目报批和土地供应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近年来,宁波每年理论用地需求都在10万亩左右,而上级下达的年度计划只有3.5万亩左右,农转用新增建设用地约5万亩,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4、资金供应情况宁波拥有极为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近年来一直位列全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三甲,是中国信贷资产质量8个AAA级城市之一。但是,近年来宁波工业投资年均增长率低于全社会投资水平,整个工业投资持续低迷。今后一个时期,随着资源要素制约加剧、节能减排压力继续加大,工业投资形势也不容乐观。从调查情况看,当前企业对资金问题反映非常强烈,有近半数企业感到资金紧张。
(一)产业配套环境
1、产业园区宁波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自全国首个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以来,宁波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经历了从低端到高端、从小区到大区、从简单粗放到集约高效的转变,现有市级以上工业园区20多个,但同时存在着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
2、产业链配套宁波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经济发达,企业众多,全市工业企业超过十万家。目前,全市已形成临港型工业、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类产业,拥有产值5亿以上优势产业集群150多个,同时宁波工业企业普遍存在“小、散、低、全”等问题,有的传统产业和块状经济集聚度不高、关联度不够强、龙头企业带动力较弱,工业经济集成化总装化的整机、整车、成套产品不多。
3、技术创新环境近年来,宁波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创新型经济发展,自主创新综合能力不断提升。但总体而言,科技创新要素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仍然不强,近年来宁波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明显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与同类城市相比差距更大。调查问卷显示,95%以上的企业2012年以来至少进行过一项创新活动,80%左右的企业开展过两项以上的创新活动,最普遍的创新活动是新产品开发和新工业革新。
4、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全市已有市级企业公共服务平台30多家,涵盖模具检测、金属检测、工业设计、产品研发等多个行业领域,主要包括检测类服务平台、加工类服务平台、研发类服务平台、产品设计类平台和市场推广及信息类服务平台。但宁波工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服务能力不够强、服务专业化水平不够高、运作不够规范等。
(二)政务服务环境
1、政府重视程度目前宁波工业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全市财政收入中有60%左右来自工业企业。宁波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发展,并明确提出要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巩固放大工业这个比较优势,以工业经济新优势争创发展新优势。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工业仍是宁波经济的“中流砥柱”和第一增长动力。
2、政务服务环境宁波的政府服务水平和效率全国领先,入围“福布斯2010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前十名。尤其是近年来先后开展实施了“干部进企业、服务促发展”,“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创建服务型机关、促进企业发展”等等活动,实行了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重大项目和企业等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反响。从问卷调查情况看,工业企业对全市各级政府部门在推动经济发展和服务企业需求等相关领域的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44%企业对地方政府办事效率满意度较高,28%的企业认为“一般”。
3、政策体制环境据统计,2008年以来宁波围绕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市场拓展、企业减负等方面,密集出台了170多个政策意见,政策体系较为完善。从调查结果看,认为政府政策环境“一般”或“基本满意”的最多,分别占到38%和32%,在企业希望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中,呼声最高的是要求政府减免税费,问卷中选择此项的企业有70%以上。还有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是,仅有43.5%的企业了解或者曾经享受过相关政策,说明政策的宣传和落实还需要加强。
二、优化宁波工业经济发展环境的对策建议
根据宁波工业发展环境的总体把握,建议从宏观外部环境、政务服务环境、产业配套环境等方面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全面改善提升宁波工业经济发展环境。
(一)坚持主动适应与开放合作结合,优化宏观外部环境
一是要强化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运行监测与预警。整合工业经济监测分析信息服务平台等相关资源,构建工业经济预警监测平台,建立健全宁波市工业经济监测预警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做好运行监测预警,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尤其是省重点骨干企业运行状况的分析。二是要加强开放合作。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强合作”等多措并举,努力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市场,大力引进好项目、大项目,合理引导产业梯度转移,积极争取上级在项目布局、体制改革、政策创新、要素配给、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二)坚持扩大供给和优化配置并举,优化要素保障环境
一是要千方百计扩大供给规模。在融资方面,要鼓励各商业银行向上争取扩大信贷额度,加大专项融资力度;出台有利于外资引进的政策措施,要加大境外优质资本引进力度;创新政府融资平台资金筹集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在土地供应方面,要争取更多的重大建设项目列入部级和省级重点项目,积极申请使用国家统筹计划指标和省预留规划指标;强化内部挖潜,全面开展征而未用土地、闲置厂房清理工作,加大滩涂围垦、土地整理、宅基地整治力度,确保新增工业用地占比不低于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二是要千方百计促进集约节约利用。“以亩产论英雄”,大力实施传统产业“双百技改计划”,开展“低产企业”改造和“零土地”技改,鼓励工业企业建设多层厂房、开发地下空间、置换厂区空地,强化工业用地产出效益考核。全力以赴抓好节能工作,实施生产总值能耗强度和能耗总量“双控制”,全面落实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措施,进一步加快节能重点工程建设。三是要千方百计优化要素配置。建立用地用电用能指标与产值税收效益贡献率挂钩机制,让要素资源向符合产业导向的高端产业、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效益好税收多的优势企业集中,向前期工作推进快、工作基础实的地区倾斜。
(三)坚持布局调整与强化创新共推,优化产业配套环境
一是要优化工业发展空间布局。突出“一核两带三片”的产业空间格局,抓紧规划一批新兴产业和重点优势产业基地,并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高水平推进建设现有重点产业集聚区和市级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水平,促进功能整合;加快老工业园区的二次整体开发,推动园区基础设施、服务管理、产业层次等方面全面提升,实现老工业园区的升级改造。二是要强化创新能力的配套。加大创新投入,不断推进科技研发载体建设,加快壮大一批部级、省级和市级创新型企业,加大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并加大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扶持力度,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的内生增长轨道。围绕“4+4+4”产业重点项目和关键领域,加大高端创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实施企业技术管理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企业专业技术创新人才和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三是要构建工业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根据工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主导相结合,加快培育构建技术、检测、研发、设计、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工业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网络,提升工业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水平。
(四)坚持加强领导与服务提升统筹,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一是要加强对工业经济的组织领导。要充分发挥全市加快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的作用,强化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战略部署,统筹协调各部门职责,合力推进各项重要举措。县(市政府、重点开发区及相关部门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构,推动建立乡镇(街道)工业发展办公室,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工作机制。二是要提升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服务水平。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服务效率;继续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活动,进一步落实重点企业“一企一策”和重点项目“一事一议”制度;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和行政执法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三是要加大对工业经济的扶持力度。整合现有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逐步扩大规模,加大对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财政投入;全面梳理各级各部门产业扶持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和落实力度;完善工业企业发展政策法律体系,尤其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权益保护。
作者:邱波童明荣单位:宁波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今年是实施工业发展计划的开局年,全面完成今年工业经济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意义重大。为此,根据工业发展三年总体计划,特制订今年工业经济发展的具体计划。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完成全县工业发展三年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形势,全面铺开“1766”工程,力避企业经营风险,确保企业资金链不断、重点项目不停、市场不丢、人员不减、企业不倒,在困境中实现大项目建设突破,在逆势中推进企业突起,实现年度增幅跨越的奋斗目标。
二、奋斗目标
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6%以上;
2、培育省级和省级以上品牌4个;
3、安全生产好于上年;
4、万元GDP能耗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
三、主要增长点
今年将有部分新项目产生效益,成为新的增长点,仅县本级部分企业的22个重点项目新增收入即在31亿元以上。(1)兆宇石油管两条生产线全部达产,新增收入8亿元;(2)瑞星集团100万吨尿素平衡改造项目完工,增加尿素产量20万吨,新增收入4亿元;(3)中顺集团新增高档生活纸生产线两条,收入增加3亿元;(4)九州钢业两条冷轧线全部形成产能,新增收入3亿元;(5)新东岳集团1000万条电动车真空胎、1000万条丁基内胎项目部分建成投产,新增收入2亿元;(6)光大集团30万吨有机肥项目全部形成生产能力,加上植物油市场拓展,新增收入2亿元;(7)八里香食品新上两条国内先进的卤制品生产线,新增收入1亿元;(8)洲际泰亚麻新上亚麻服装加工项目,实现亚麻纱、布市场扩容,新增收入1亿元;(9)洽洽食品新上一条香瓜子生产线,新增收入1亿元;(10)金马帘子布新上民用丝项目达产,新增收入1亿元;(11)九鑫日化进一步开拓市场,新增收入1亿元;(12)润声印务新增收入6000万元;(13)星光塑料新上塑胶制品项目,新增收入5000万元;(14)博达光电新上24台反应釜,新增收入5000万元;(15)金元亚麻进一步拓宽市场,新增收入3000万元;(16)力创科技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新增收入3000万元;(17)鸿福饲料公司新增收入3000万元;(18)农化公司新上复混肥生产线,新增收入3000万元;(19)开元机械新上颚式破碎机和反击式破碎机,新增收入3000万元;(20)宏达矿业加工铁矿石20万吨,生产铁精粉5万吨,实现收入5000万元;(21)建龙矿业加工铁矿石20万吨,生产铁精粉5万吨,实现收入5000万元;(22)金牛矿业扩大规模,新增3万吨铁精粉,增加收入3000万元。
四、工作重点
围绕应对当前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确保实现跨越发展的奋斗目标,从今年开始大力实施“1766”工程,并将根据今后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将这项工程增高拉长、拓展延伸,不断增添和赋予新的建设与发展内涵,持续不断地抓下去,成为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全局的一项优秀工程、决定性工程。“1766”工程的内容是:“1”就是把矿产资源开发作为第一位的产业来培植和打造;“7”就是全面铺开和强力推进7个园中园的建设;“6”就是在企业主体培育上实现6个提升;第二个“6”就是在工业全局发展上实现6个突破。“1766”工程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加快矿产资源型项目开发建设,把矿业打造成第一大主导型产业。明确矿产资源开发在全县工业经济全局中优先发展的角色定位,将其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突出重点,作为财政增收最现实、最快捷的增长点,尽快发挥其引领和带动工业发展全局的重要作用。突出三项工作重点:一是抓紧完成全县矿产资源的总体规划编制,确定今后矿产资源开发和发展的重点。二是加大对现勘和即勘资源的勘探力度,力争探明更多的矿体,尽快形成新的开发项目。三是集中全力加快在建项目的进度,在早投产、快达产上下功夫。①储量3.6亿吨的彭集矿段要加快对上争取力度,力争尽快开工建设;②宏达矿业上半年要完成两条选矿生产线的土建,确保一条试生产;③建龙铁矿全部完成建井工作,并正式投产;④百成矿业加快进度,力争完成竖井建设;⑤润辰矿业有限公司力争年底投产;⑥山东大成矿业有限公司要搞好各项准备工作,力争下半年动工建设;⑦庆达矿业有限公司下半年动工建设;⑧彭集大高庄矿段普查已完成,今年要完成详查;⑨旧县铁矿段加快勘探进度,今年完成勘探任务;⑩泰安美景建材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吨水泥熟料项目,要科学调度,合理安排,确保尽早投产。
(二)切实加大推进力度,努力加快7个园中园建设。把园中园建设作为用产业理念谋划企业发展的新尝试,作为推动工业园区快速突起的新模式,作为最大限度地配置和发挥各种生产要素作用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基地,精心规划布局,加快项目建设,注重链条衔接,突出产业特色,形成园中有园、一园一业的发展格局。今年要切实大力度抓好正在铺开的7个园中园建设。①瑞星工业园。全面完成100万吨尿素平衡改造项目;8月份开始实施“3052”(即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工程项目,年内完成投资2亿元以上。②中顺工业园。新上日本BF—10EX高档纸生产线2条,纸尿裤生产线1条,擦湿巾生产线1条,完成新厂区两栋厂房和办公楼建设,形成部分生产能力。③新东岳工业园。1000万条电动车真空胎项目部分设备一季度试生产,1000万条丁基内胎6月份试生产,密炼胶项目一期9月份试生产;2009年下半年展开二期工业园建设,新上1500万套仿生子午摩托车胎、万吨还原再生胶等项目。④九州工业园。新增一条冷轧生产线,年底前试生产。⑤兆宇工业园。完成3条石油专用管生产线建设,确保全部投产,并增上热处理生产线。⑥光大工业园。开工建设生物有机肥项目二期工程,新上15000吨/年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项目,年底前建成投产。⑦哈博工业园。2月份开工建设太阳能电池项目,年底前一期工程正式投产。在搞好7个园中园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其他3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建设:一是山东万贯旋压技术有限公司车用电磁离合器项目,力争7月份试生产;二是山东高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饲用生物酶项目,2月份开工建设,力争10月试生产;三是莱钢集团威海公司钠盐电池项目,年底前安装调试。
(三)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努力实现6个提升。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生命体,都在成长发育,都需要扶持培育,只有把企业这个主体快速地做大做强,全县工业经济才有了希望。当前企业这个主体的培育有6个层面必须进行重点提升。一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要明确三点:第一,只有通过强化管理,降低成本,消化亏损,提高效益,才能使企业继续撑下去。第二,要保主业,停辅业。主业当中要保主导产品、拳头产品、赚钱的产品。第三,要先保生产,再保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不能挤正常生产所需的流动资金,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保生产、保运行这个刀刃上。二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作为提高企业优秀竞争力的关键措施来抓,力争从今年开始每年都有新突破。企业要充分发挥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联合,搞好与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的合作,不断引进、吸收新技术、新成果。积极创建国家和省市级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瑞星集团、新东岳集团今年要争创省级技术中心,国信实业、泽生生物等企业要创建市级技术中心。抓住增值税转型和当前钢铁建材等原材料价格较低的有利时机,利用国家鼓励进口的有利条件,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淘汰落后技术和生产工艺,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装备。今年企业用于技术改造的投资要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36%以上。要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力争今年新增4个省级及以上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三是提升企业融资能力。企业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金融平台建设,确保企业“血液”需求。要办好五件事:第一,要把财务账目弄清楚,把财务报表搞得合乎银行信贷部门的要求,并把贷款需要的资产信用证照手续事先准备齐全。第二,要高度关注银行信息,及时准确地搞好评级授信,并争取在尽量多的金融部门都有授信,特别是要做好工作,争取授信额度更多更大。第三,要在保证现有贷款规模不减的情况下,根据需要尽量多融资,起码要保证正常生产资金链不断。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搞好贷款手续的展期,要重诚信、重形象,做到早还快展。第四,要善于运用多种融资方式。要学会使用多种融资工具和利用多种金融产品,比如保理业务、信用证融资等等。第五,要扩大对外开放,搞好企业间的横向联手。一些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也可以组建新的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金融贷款和担保机构;还可以利用私募资金,有条件的企业要力争上市。四是提升企业节能减排水平。抓好32户重点用能企业的能耗监控,引导企业加快高耗能设备、工艺的淘汰步伐,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促进企业能耗指标不断下降,万元GDP能耗比去年下降5.2%。有条件的企业要重视重大节能减排项目的报批争取,力争有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进入国家节能减排项目盘子。五是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全面落实“责任落实年”和“双基建设年”的部署要求,引导督促企业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严密、完整、有序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各项规章制度。要落实各项安全政策,加大安全投入,深入开展安全标准化创建活动,努力提升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六是提升企业干部队伍素质。围绕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切实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定期聘请高层次专家举办企业发展论坛,重点加强对企业家经营管理、发展战略、开拓创新等方面的培训。定期组织企业家外出考察,使他们开拓视野、提升境界。鼓励企业家积极参加MBA、EMBA等培训班的学习,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充电。注重企业家后备人才的培养,定期选拔一批骨干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到知名企业跟班锻炼、到高等院校参加相关培训,形成企业家后备队伍的梯次培养结构。围绕提高创新能力和操作技能,着力加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利用职业中专、技术学校等技能培训资源,科学制订培训计划,开展大规模的技能型人才培训。
(四)全面谋划工业经济发展,努力实现6个突破。抓工业发展,在重视个体和局部的同时,更重要的还是要从工业发展全局和战略上来研究问题、确定重点、实现突破。当前有6个方面应当成为牵动全县工业发展全局的重点,需要实现新的突破。一是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突破。第一,要在招商引资数量上实现新突破。目前看,我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少、群体小,难以支撑工业发展的大局,要加快工业发展,当前首要的还是要借助外力招商引资,特别是围绕确定的7大主导产业,新上一批重点项目。今年全县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招商引资任务62.5亿元,其中乡镇23.5亿元,部门和企业25亿元,工业园区10亿元,县级领导干部4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0家。第二,要在招商引资的质量上实现新的突破。要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突起速度快的成长型项目;要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发展领域新、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要引进一批境外资金和项目,提高引资的外向度和国际化;要敢于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及国际、国内知名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县投资。第三,要在招商引资方式上实现新突破。要突出企业主体招商,围绕拉长各自的产业链条,引进配套厂家、推进技术、资金、项目合资合作等方面进行推动,确保达到预期目的。要强化资源招商,特别是围绕工业现有资源、农产品、水产品等精深加工进行招商。二是在工业园区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第一,抓住全省开发区土地规划修编的机遇,搞好新一轮的规划控制,储备更多的土地用于开发区发展。第二,继续打造好投资“洼地”,引进一批过亿元的大项目。第三,适时启动羊山口西区开发,搞好开发定位,严把规划设计,提高进区项目标准,提升西区承载能力和产业层次,建设一流西区。第四,创建科学发展示范园区,进一步提高工业园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效益,努力把园区打造成为“经济高速增长区、高新技术聚集区、集约高效样板区、科学发展示范区”,争创全省开发区科学发展示范区。三是在大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对今年计划实施的20个投资过亿元的重点工业项目,要科学安排,合理调度,加快进度,确保按期完成。在此基础上,搞好项目的策划论证,下大气力引进增上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四是在块状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鼓励乡镇在抓好大项目建设的同时,按照“小产品、大市场、大产业”的思路,引导各类人员兴办各类专业加工实体,形成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链条,培植更多的专业村、专业镇。今年力争有3-5个乡镇培育起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五是在上市资源培育上实现新突破。今年要抢抓国家上市政策环境较过去明显宽松的机遇,全面加快上市步伐。今年重点培育瑞星、洲际泰、光大、中顺、新东岳等企业,力争今年有1家企业材料上会。同时,各企业要按照上市公司要求,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优化企业内部管理,逐步建立起符合上市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企业上市打下基础。六是在企业税收贡献力上实现新突破。政府创造优良环境,全社会支持企业发展,企业自身也要勇于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在税收贡献上,要年年有增长,力争大突破,争当财源贡献的标兵。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责任落实。县工业经济运行指挥部要加强对全县工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研究制定和协调解决工业发展和运行中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把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每一个月份,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和责任人,切实落实好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包保项目责任制,确保分解的目标任务按时完成或超额完成。县工业园区管委、经贸局和乡镇作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的牵头单位要加强指导,靠上服务,在具体抓、抓具体上下功夫,在工作环环项项都到位上求落实,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二)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各级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保证企业得以充分享受。特别要落实好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政策规定》中的各项政策,在财税、金融、土地、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扩规、争创名牌、维护职工权益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实际支持。认真执行县委、县政府出台的优化发展环境的一系列文件精神,毫不放松地抓好发展环境建设,着力打造“审批项目全省最少、办事程序全省最简、收费标准全省最低、工作效率全省最高、外商评价全省最好”的环境品牌,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协调发展。
(三)强化调度分析和预警预测,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和组织协调,坚持一周一调度,一周一分析,准确把握工业经济运行动态,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全县重点规模企业的工业销售产值、利税、利润、两项资金占用、流动资金、产品产销等情况进行定期全面调度分析。对梳理出的问题,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各项有针对性的措施和要求,确保全县工业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攻坚之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继续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以“保增长、调结构、促提升、优服务”为重点抓手,着力推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朝着稳定健康、转型提升、创新创优、集群集约方向发展,努力开创全镇工业经济发展新局面。今年要实现全镇工业总产值118亿,增长8.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40亿,销售38.5亿,利润1.58亿,同比增长10%、10.3%、8.2%。自营出口额达到1.82亿美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家;完成工业投入4.2亿元,技改投入3.8亿元,引进内资1.1亿元,协议外资2000万美元,实到外资900万美元;单位产值综合能耗0.48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8%。
为了实现以上工作目标,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走出去、引进来,保持招商引资新局面
一是拓宽招商渠道。开展以商引商、以企引商,鼓励一部分企业通过重组、并购、嫁接等方式,吸引更多项目落户;二是搭优招商平台。转变以地引商的招商方式,挖掘存量资源,对全镇的空闲厂房和闲置地块进行再次排摸,弄清存量,着力推介企业空闲厂房及已征用未建设的企业闲置土地进行招商。三加强信息跟踪。发扬“瞄、盯、跟”精神,创优招商引资软环境;四是加强考核激励。继续出台招商引资政策文件,加大招商引资奖励力度,强化对招商引资工作的考核督查,形成内激外促、上下联动的招商引资新局面。对前来我镇投资的项目,简化审批手续,实行一站式审批代办服务,对引进项目从立项审批、注册登记到开工建设、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明确到人,限定时间,及时办结。今年要完成内资1亿元,协议外资2000万美元,实到外资900万美元。
二、扶龙头、育苗子,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龙头骨干企业是工业经济的领头羊,具有带动作用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等特点,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大扶优扶强力度,着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主业突出、优秀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大企业,今年,继续评选镇十大规模企业,对年度销售亿元以上的企业进行奖励;要积极培育苗子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加强服务,提供信息,政策扶持等手段,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拓展等途径做大做强企业,年,全镇力争有首次年销售超4亿元的企业一家,新增亿元企业2家,新增规模企业4家,积极帮助企业争创“市长质量奖”。
三、齐参与、严管理、确保重点项目见成效
对几个已经确立的重点项目,要进一步明确责任,抓好落实,确保重点工程按计划进行。对去年已批量生产的冠中公司,帮助抓好招工等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力争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这是今年我镇新增经济增长点之一。对已开工建设的烨达新型节能环保汽车灯和三达塑料项目,要抓进度、保质量、保安全,争取上半年建成,早投产,早出效益。对新引进的金号模具、强亚工贸等已经出让土地及办好审批手续的项目,督促企业尽早动工建设,安全完工,抓紧投产。
四、抓规划、建载体、实现特色产业升级新跨越
要切实抓好《--年市消防器材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抓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的契机,完成产业园区土地资料上报,科学规划600多亩的消防器材特色园区;二是要完善两轮驱动,做到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并举,力争有2家企业获得国内市场销售许可,提高国内市场份额,谋求内外市场一体化;三是要推进消防器材行业协会运作,要配备专职的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其在整合资源、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拓展等方面的作用;四是利用质监局把消防产业列为质量提升工程这一机遇,扎实做好各项配套工作,包括“舜消”集体商标的设计和申报,目前国家商标局已受理。灭火机国家标准的起草,消防器材区域品牌的申报,市消防器材出口基地的培育,出口贸易摩擦预警示范点建设等。五是利用网站宣传,定期更新,网站已在去年底建成,向外商介绍我镇消防器材产业情况,推介消防产品,进行招商引资活动,使我镇的消防器材产业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年,消防器材行业的产、销、利的增幅力争达到20%。同时,要积极抓好户外休闲用品基地建设工作,户外家具及休闲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要全力支持格莱特休闲用品有限公司年产50万套户外家具用品扩建项目,规划占地面积300亩,厂房30万平方米,引进10余个配套企业,年销售达到25亿元、利润3亿元,上交税收1.5亿元,努力打造一个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标准、高要求、环保节能的户外家具制造基地,带动我镇经济、社会发展。200亩的用地指标已经落实,今年着重做好休闲园工业用地的土地出让、表土剥离、并办理规划、消防、环评等各项审批手续,争取在六、七月份开工建设。
五、重引导、促创新、倡导工业经济新模式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大力引导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增加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企业与知名的高校、科研单位共建研发机构,开展技术攻关,增强联合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创建各级工程(技术)中心,引导企业改善产品结构,增加新产品开发,提升我镇工业产品水平。今年,要争创高新技术企业1家,开发申报级新产品20只,专利申请180件,争取级企业研发中心2家,新增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家。
二是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用好用足财政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特别是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要落实项目领导联系制度,专人负责跟踪、管理和服务;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引导企业广泛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的综合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领域的应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完成技改投入3.8亿元。
三是大力推进品牌和技术标准两大战略实施。鼓励企业实施科学的品牌战略,提高品牌创建和品牌经营水平,推动企业以多种形式积极制订或参与制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尤其在品牌方面,通过政策倾斜,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品牌建设,努力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和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品牌企业。
六、强服务、维稳定、保障经济运行好环境
深入开展“转型发展突破年”活动,畅通政企沟通渠道,主动服务企业,在破解要素制约、企业减负、融资上保驾护航。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要搭建多种平台,促进企业的交流和提高,利用召开座谈会,外出考察和商会活动等交流平台,加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信心,在主动超前服务中树立企业的发展信心,在破解各种难题中促进企业的发展信心。深入开展生态化园区改造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创建,全面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并组织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减排竞赛,共同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争取今年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8%,创建3家市级清洁生产企业。加强对表面处理行业、印染行业和污水处理站的监管,督促企业进行环保以及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改造,努力提升产业档次,拓宽发展空间。
摘要:“十一五”期间哈巴河县经济运行质量、总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尤其是工业经济经受住了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等一系列的严峻考验,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工业经济;国民经济;经济结构;股份制经济;矿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1-0003-03
“十一五”时期是哈巴河县经济发展极不寻常的五年,也是面临机遇和挑战的五年。“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为“十二五”及后期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 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一五”GDP年均增长12.7%,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6.53%。“十一五”末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47.33%,拉动经济增长5.2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工业占GDP的比重都在五成以上,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005的23.46%提升到2010年的56.3%。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年均增长52.5%,工业经济拉动财政收入实现了“翻番”和“倍增”效应。
2 工业经济取得新突破,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哈巴河县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1亿元,是“十五”末的7倍,年均增长36.53%,比全地区“十一五”年均37.48%的增长速度低0.95个百分点。5年当中,工业总产值以2010年的24.9亿列最高,工业增加值以2007年的16亿列最高,其中2006年首次突破10亿元,仅该年的工业增加值就是“十五”期间累计完成量的3.87倍。工业增加值占地区总量由2005年的24.14%提高到2010年的34.33%。这是哈巴河县工业经济自身特点的反应,也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体现,更是哈巴河县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证明。
3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股份制经济快速发展
“十一五”哈巴河县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针和政策,对影响工业经济增长的不合理结构进行大力调整,突出本县优势资源,加大对矿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力度,使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新型工业化的需要,工业经济在改革调整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非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和共同发展的格局,2010年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经济增加值之比为6∶94。“十一五”末,全县股份制工业企业20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95.24%;实现工业增加值15.02亿元,占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9.54%。乡及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1∶99变为2010年的0.1∶99.9,2010年重工业所占比重比2005年上升了0.9个百分点。
4 矿业经济跨越式增长,支柱产业地位日益凸显
近年来,哈巴河县牢固树立起“矿业兴县”的理念,坚持“科学探矿”、“规模开采”,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地质”战略,积极主动走出去,“靠大靠强,攀亲结友,嫁接改造,借力发展”,着力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优势资源转换步伐,合理整合矿产资源,逐步构建起了“大矿业”的发展格局,以矿产业的发展带动工业经济的全面提速,使整个县域经济得到快速
发展。
“十一五”矿产企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矿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持续大幅提升,矿业经济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整体生产水平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全县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0年完成矿业增加值14.82亿元,比2005年的2.08亿元增加了12.74亿元,年均增加2.55亿元,以年均39.32%的速度实现了跨越式增长;矿业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2.6%提高到2010年的55.3%;矿业占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2.58%提高到2010年的98.22%。
5 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哈巴河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经历了辉煌、低谷和现在的再次发展阶段。目前制约矿业发展最关键、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矿产资源丰富和地质勘探投入不足、矿产资源不清的矛盾,由于自身财力有限,国家的地勘投入又先天不足,县内基础地质工作程度不高,无法把矿产资源的优势尽快地发挥出来。
(2)工业企业行业间的发展极不平衡,经济效益差距加大。由于行业间发展的不平衡,将直接影响到县域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分行业看,哈巴河县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布在6个行业大类中,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99%集中在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中,利税总额排在末位的行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与其他行业的悬殊对比,也反映出哈巴河县工业经济脆弱的一面,一旦矿产品价格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将使全县经济受到巨大影响,2009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铜金属价格跌入最底谷,就是一个
实例。
(3)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哈巴河县工业企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依靠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善管理、提高竞争力等内在因素作用还不明显。除了采掘业企业外,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存在技术设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经营者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单一、融资困难、职工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致使企业抵抗风险能力脆弱、活力不足、竞争力弱、难以持续。
6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1)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增储量、上规模、深加工”思路,大力发展以矿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县”的发展之路,带动全县经济跨越式增长。
(2)把地质勘探工作作为矿业开发的突破口,坚持走以勘探促开发、开发促发展的路子,按照“谁投资,谁勘查,谁开采,谁收益”和勘探成果有偿转让的方法,全力构建多元投资、多元决策、多元风险、多元收益的体制,形成勘探、开发、加工有机结合的机制。在地质勘探、规模开发、精深加工方面尽快取得重大突破,加快矿产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3)近年来,哈巴河县坚定不移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吸收了一批大集团大企业投资兴县,参与资源的开发,有力推动了哈巴河县新型工业化发展。在资金上没有优势、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不高的状况下,我们要继续围绕本县矿产、农牧、旅游、水能等优势资源,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抢抓国家出台促进经济增长政策的重大机遇,把“争项目、促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以项目促进发展,借助外力做大做强本土企业,确保哈巴河县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同时,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市场需求,加大对工业企业扶持、引导、政策支持和帮助,走出一条适合哈巴河县企业发展的道路。
作者简介:齐红(1969-),女,甘肃武威人,供职于新疆哈巴河县统计局。
韩国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99262平方公里,人口4802万,人均耕地不足0.7亩,资源较为匮乏。然而,正是在这块“先天不足”的土地上,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上演了令世人瞩目的“汉江奇迹”:韩国经济实现了年均8%以上的高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80多美元增加到1.543万美元。1997年,韩国成为金融动荡的焦点,经济发展遭受了严重打击。然而,不到5年时间,韩国再次崛起,1999年经济增长反弹至10%左右。进入21世纪,由于受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韩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但仍保持比西方发达国家高得多的发展速度,如2004年,韩国经济增长率为4.6%。充满竞争力的工业经济体系是韩国演绎“江汉奇迹”和“危机后崛起”的有力支撑。
一、韩国工业经济发展概况
在20世纪50年代,朝鲜爆发了南北战争,对韩国的经济产生了重大创伤,同时也促使韩国人民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强国梦的重要途径就是加速工业化发展进程。因此,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的发展战略就定位为“增长第一、出口第一”,集中力量推进工业化。到1996年的时候,韩国工矿业产值已达到1300多亿美元,当时,韩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钢铁大国,世界第五大电子生产国,世界第七大汽车生产国,世界第二大造船大国。
进入新世纪,韩国工业的国际地位并未动摇。2004年,韩国工矿业产值达到1979亿美元。当年,粗钢产量为4752万吨,居世界第五位;汽车产量为347万辆,居世界第六位;新接造船订单量1631万标准货船吨数,居世界第一位。电子工业更是提升到以高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半导体集成电路发展尤为迅速。
二、韩国工业经济发展历程
从工业产业结构演进的客观表现看,韩国工业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20世纪60年代所经历的轻工业阶段。在贯彻落实第一跟第二个五年经济发展的计划时,韩国大力推进其轻功产品的加工、发展,对其自身所拥有的丰富廉价劳动力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当用进口产品代替自己生产的轻工业产品这一发展趋势饱和时,韩国及时将国内市场转向了国外,积极发展轻工业产品的出口业务,大力出口胶合板、纺织、服装等,同时大力建设基础设施,为迅速进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奠定基础。
其次,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所经历的重化工业阶段。见效快、投资少的轻工产品所具备的价格优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已消失殆尽,韩国及时将其产业重心调整为重工、化工工业。在这段时间里,被韩国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包括化学合成纤维、钢铁、石化、机械、汽车、造船等,促使这一系列的产业得到了异常快速的发展进步。
最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所经历的后工业化阶段。这一阶段韩国的突出表现是其国民经济比例中工业所占据的比重逐渐下降,而第三产业所占据的比重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在韩国工业的内部,发展速度越来越缓慢的是其传统的工业,由于政府的培育、支持,新型工业发展很迅速,知识密集型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等愈加受到韩国的关注,促使材料工程、生物化学、电子信息等工业尤其快速地持续发展。
三、韩国工业经济发展特点
第一,工业化速度非常快。工业化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从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发展来看,韩国的工业化速度堪称世界奇迹。英国实现工业化用了大约200年,日本用了100多年,而韩国仅仅用了30多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及时。从60年代的轻工业到70、80年代的重工业,再到90年代以来的高科技产业。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韩国都充分地利用了自身的比较优势,同时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及时地实现了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第三,大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大企业集团是韩国工业经济的支柱,其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例最高曾超过一半以上。在对外贸易中,大企业集团更是表现出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最大的30家企业集团的年出口总额约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0%以上。
第四,产业区域分布集中。韩国工业主要集中在原首都圈和以釜山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在2000年地区制造业产值中,原首都圈占38.1%,东南沿海地区占28.1%,而西部的湖南地区仅占10.4%,光州只有1.6%。
四、韩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经验
韩国工业经济走过了一条非同寻常的发展道路,其中,产业政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分析韩国产业政策的具体内容及其成功实施的制度原因是提炼韩国工业经济发展经验的关键途径。同时,产业政策是一国中央或地方政府制定的、主动干预产业经济活动的各种政策的集合,是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价格、外贸及外汇等调控手段的一套政策体系。因此,借助“产业政策”这一分析工具,可以全面、系统地将韩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经验呈现在我们面前,同时为我们进一步思考韩国工业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提供了一个深刻的逻辑框架。
(一)从产业政策的具体内容中看韩国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经验
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因此,我们主要从这四个方面分析韩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经验:
1.从产业结构政策中看经验
按照存在于经济发展中的内在联系,对一定阶段之内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以及变化趋势进行揭示,同时分析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以此为依据促使产业结构的顺利发展得到保障,最终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就是产业结构政策。
通过仔细分析并研究韩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具体历程,了解到韩国产业结构政策的目标发生变化的轨迹,同时,也了解到其产业结构政策目标都得到了甚为理想的实现。那么,为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韩国推出了哪些具体政策和措施呢?
60年代:由出口商品原材料所带来的进口关税被免除;赋予企业新市场开拓的出口垄断权,设立并资助公共资金;为企业提供资金,帮助它们改善设施设备;等等。
70年代:为大型投资所需的资金提供优惠利率,建设隶属于国家的投资基金;制定措施保护重化工业,直到其拥有一定程度的国际竞争力为止;允许某些工业进行垄断性生产以克服小规模的国内市场问题。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省不发达地区的县在进行县域经济发展时陷入了困境,只有改革方式,创新发展思路,县域经济发展才会迈入快车道,才会赶上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 现状分析
“无工不富”。一个地方县域经济要发展,必须走工业化道路,只有走工业致富的道路,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真正的腾飞。但当前大部分的县市经济发展在走工业道路时没有确立真正的主导工业,工业发展方向不明确,或者无从何处发展。即使引进了工业项目,也是一些“五小”企业,除了污染外,无发展前景,当然在确立工业经济发展是时,我们大部分县市没有主动权,只是被动接受东部地区工业经济梯度转移,面临着“二度污染’的问题。面临这种情况,我们在发展工业经济时,需要转变观念,解决工业切入点,主导工业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和特色经济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放大做强既有优势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这样描述的,一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产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少的产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交换,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即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应该发挥优势,只有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在经济发展中获胜。“比较优势”是包含许多内容的,即使是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也不是在完全具备了各种优势后才开始发展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县域经济,甚至是在严重缺乏自然资源这一关键优势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这也就是说,一个地区只要具备了这一项或几项优势,来吸引资本的聚集,这恰恰是一个地区实现和发挥优势的根本所在。因此,对于优势十分缺乏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应当及时抓住为数不多的少数优势,并尽可能将其发挥到极至。唯此,才能增强不发达地区的相对优势,形成对资本的吸引力,达到县域经济发展的目的。例如在豫东某县,教育资源优良,该县有两所省级重点高中,教学质量远近有名,教育成本又比大城市低廉,完全可以利用该县的优质教育资源,做大做强,利用地处省会、中心城市交叉口,周围又有许多人口大县且交通便利,吸引一些本县在外工作人员或外县市的人员的子女来本县就读,这样,完全可以利用这样机遇,增加交通、旅游、餐饮,食宿的快速发展,也可以利用名校情结带动投资,促使经济建设和发展。
二、工业切入点
一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常常面临着无处着手的境界,特别是区位、资源不丰富的县市,在发展工业的时常常不知道从何处下手的问题,这就是要解决切入点问题,如何解决切入点问题,经济学中有两种理论,对于县域经济来说,发展经济时,靠近中心城市,靠近是一种优势,完全可以发展与中心城市相配套的经济,以发展经济。远离“中心”城市,远离是一种劣势,不能得到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但“远离”也是一种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远离中心城市的优势,发展成周围地区的中心城市,形成区域中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各种产品的 汇聚地,建立一些专业批发市场,形成周围地区集散中心,然后在市场成熟后,利用这个切入点,开展配套加工工业的发展,形成工业的发展,以消费拉动市场发展,以市场发展推动加工业的发展,以加工工业发展带动物流,交通运输,人流以及工业项目,企业的建立和发展。笔者所在的豫东某县,就利用自身文化,历史优势,自然环境优势,吸引人流,大力宣传来睢消费、娱乐,在远离中心城市的基础上,建立各种专业市场,建材,小商品,娱乐、小吃一条街,只要发展成熟一种专业市场,就完全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消费拉动需求,以需求拉动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三、主导产业的确立
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的确立是相对较难的,特别是其他县市都十分竞争产业落户,我们在引入产业时就十分困难,而确立主导产业更是难上加难,这就需要我们在发展主导产业时,一方面利用各种项目吸引投资,另一方面考察自身条件,结合眼前利益和长期利益,通过制定区域产业政策,来选择,扶持和培育主导产业,我们要选择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做为主导产业,选择劳动率上升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选择前后向关联度强的产业做为主导产业。当然对于一个农业大县大力发展工业关健在选准发展工业的路子。农业大县的优势必竟在农业,大力发展工业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完全离开这一实际情况去发展工业,农业大县经济发展也会走向歧途。一方面是农业大县的实际,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发展工业,这是对客观存在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创新经济发展思路:找到二者客观存在的结合部,这一结合部就是大力发展与农相关产业的工业,如农产品、林产品、畜牧产品、水产品的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大力发展这些产品的浅加工、二次加工、三次加工、多次加工,如玉米深加工、小麦深加工、肉类深加工等等;大力发展为农村服务的生产资料、农药、农机、交通、运输、信息、金融、旅游服务业;大力发展与农相关的生物制药、中草药业、保健品业、家电业、房产业、建材业、煮饪业等,比如笔者所在豫东某县,应该建立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体的产业,一则可以便于建立区域中心,二是有利于消耗粮食,三是解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四、民营经济的发展
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可以说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多数县域国有成分比重很小,民营经济属于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民营经济机制灵活,竞争意识强,并且对政府没有依赖关系,对发展县域经济有着显著的作用,但随90年代未乡镇企业的破产倒闭,一些民营企业生存困难,再加上银行根紧缩,民营企业又不容易贷到款,资金周转困难,发展前景不大,或者有的民企经营有起伏性,不能很好地运应市场需要,经营状况时好时坏,或者尽管有的民企发展很好,但由于领导人小富即安思想或者担风险不能追加制冷我,扩大生产。针对这种情况,贫困地区的县域经济应该鼓励民营经济发展,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措施,以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县域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像笔者所在的豫东县,针对这种民营经济现状。一方面制定良好的优惠措施和维护好的生产环境,鼓励已发展的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壮大发展。再者,从县政府有限的奖金中。每年拿二、三百万,重点扶持和发展一些民营经济,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三公原则挑选哪些有能力,有项目,有技术又愿望干企业的但又缺乏起动资金的人士,每人给予三-五十万元起动资金,让他们发展,这样连续实施几年,每年扶植10家左右,即使每年有几家成功,也可以使我县的经济发展带动起。只有这样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才能快速带动人民致富。
五、特色经济的发展
经济,就是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实际,保持自身的优势,发展有地方特色的经济,而不是光空喊口号,不结合实际,一窝峰上项目,看哪个产业赚钱,就都上这个项目,结果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形成无序的市场竞争。而应该掌握自身规律,深入调查自身的资源状况,走出一条真正的特色经济之路, 适合自己的特色经济,例如像豫东某县历史悠久,饮食文化丰富,有历史传统的丰富小吃-------垛子羊肉、炸卷等,应该对它们进包装,但由于长时间不能够走出去,仅仅形成了一个小范围内的程度,不能够大范围的流行,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技术的限制,不能长时间保存,另一方面是由于资金所限,再者由于思想不够开放,品牌意识太差。所以形成 了规模不大,影响有限,再加上思想不开放,没有走出去的思想,长时间使得本地的优秀饮食文化没有推动。
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自然的历史过程,其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进步的衡量尺度是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的程度。我们应当以“三个代表”的科学论断和科学发展观理论为行动指南,努力促进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弘扬中国的先进文化,切实增进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高瞻远瞩,埋头苦干,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为将我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 要] 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促进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我国及河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状况、濮阳市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实践与发展,并提出了促进濮阳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科技企业孵化器; 高新区; 创业服务中心
发展中小科技企业是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增强发展活力和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创业服务中心就是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为初期创业者提供厂房、专用场地等设施(即孵化场地)和技术、法律、商务、财政(即孵化资金)等软件服务,促使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大型企业与新兴中小企业加强联系,培训企业负责人,减少创业者在创业初期的风险,提高企业成活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一种服务性机构。
1 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促进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政府支持兴办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目的是扶持小企业的发展,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就业。中小民营企业通过企业孵化器的孵化,能够更快、更健康地成长,从而起到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器的作用。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利用,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中小科技企业成长的摇篮,能够使小企业形成聚集效应,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 我国及河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为初创的科技小企业提供综合服务的公益性科技服务机构。自1987年6月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创业者中心宣告成立以来,国内各种类型的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显示出勃勃生机。至2009年底,全国纳入科技部统计体系的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有近600余家(部级169家),数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在孵企业达4万余家,在孵企业直接就业人数达72万人,其中包括1.5万名留学生和46万名科技人才,累计毕业企业19 896家,培育出569家年收入超亿元的科技企业和53家上市公司。当前,河南省有各类企业孵化器18家(部级11家),在孵企业3 100余家,孵化场地总面积约150万平方米,累计毕业企业1 100余家。实践证明,凡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较快的地方,其由中小企业带动的地方工业经济,也都实现了迅速发展,如河南省的郑州(孵化场地55万平方米)、洛阳(孵化场地15万平方米)、新乡(孵化场地20万平方米)、安阳(孵化场地20万平方米),这4个地市孵化场地面积占全省的2/3,近年来这些地方的工业发展在河南省遥遥领先。
目前,科技企业孵化器已呈现综合技术创业中心、专业技术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软件园、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多元化发展态势,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为企业技术创新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孕育出企业发展新的希望,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3 濮阳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实践与发展
高新区十分重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于1996年8月启动了濮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997年11月,被河南省首批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该中心总占地面积69.2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占地面积6.7万平方米,二期工程占地面积29.2万平方米(在建),三期工程占地面积33.3万平方米(正筹建)。该项目是全市建设规模最大、功能配套最为完善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器。
创业服务中心一期工程建设有标准厂房20栋、综合服务楼1栋、创业大厦1栋、宿舍楼2栋,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该中心成立以来,积极引进项目进行孵化,协调与工商、税务、科技、金融等部门的关系,为企业申报项目,进行营销策划,协助企业制定规章制度和发展规划,进驻孵化场地的企业得到了全过程、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每个项目从立项到投产不到3个月,平均节约土建投资300多万元,使企业管理者把有限的精力和资金都用在了生产经营和新产品开发上,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截至目前,该中心累计孵化中小企业90家,其中已毕业43家,在孵企业47家。累计创产值14.5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解决了3 000多人的就业问题。在孵企业涉及精细化工、数控机床、耐火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高科技领域。在“孵化”毕业的企业中,贝英数控、新型涂料研究所、威林化工等一批企业已发展成为濮阳市的行业龙头企业。其中贝英数控从50万元注册资金起步,迅速发展壮大,已成为国内一家主要生产制造专用数控机床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产品畅销国内多个省市,并成功打入德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市场。2009年,该公司实现产值5 218万元,销售收入3 488万元,其中出口143万美元,上缴税金356万元。
创业服务中心二期工程――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业城,于2009年4月动工建设,该项目规划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8亿元,主要承载电子电器、生物工程、软件工程、服装加工、文化产品、科研、产品包装、医药分装、仓储、物流配送十大行业。其中公共服务区面积1.7万平方米,规划建设两幢15层以上的科技创业服务楼、科技孵化楼、公共服务楼,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设有公共研究开发中心、信息网络服务中心、投融资服务中心、中介服务中心、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公用服务设施和标准厂房,主要用于科技工业城入驻企业科技研发、商务办公、职工宿舍、餐饮、洗浴等。
创业服务中心三期工程――惠商工业园正在办理土地征用手续,该项目总投资6亿元,规划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是高新区发展中小科技企业的又一平台。
4 促进濮阳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几点建议
(1) 发挥政府职能,全力推进创业服务中心建设。把大力发展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作为促进濮阳市“以工兴市”战略的一个突破口,政府应在项目立项、资金投入、政策支持、信息服务、税收优惠、财政性扶持等方面给予全程配套支持。同时加快制定创业服务中心发展的管理办法及优惠政策。
(2) 建设一批具有濮阳特色的专业创业服务中心。专业型企业孵化器是为特定技术领域的创业者提供服务的企业孵化器。专业型企业孵化器除了具有综合性企业孵化器的基本功能外,要有专业化的创业设施、专业化的服务以及与此配套的政策,通过专业型企业孵化器来建立创业企业用得起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践证明,专业型企业孵化器对促进相关技术领域的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培育、产业发展、整合社会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应当将发展专业型企业孵化器作为今后企业孵化器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根据濮阳市的特点建立农业科技创业中心、机械制造创业中心、生物技术创业中心、石油化工技术创业中心等。
(3) 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创业服务中心的发展。为促进濮阳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有条件的县区应把孵化器建设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据当地资源、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地整合已有的科技和产业资源,建立起适应当地需要的特色产业孵化器,发挥对特色产业集群的孵育功能,扩大创业服务的受益群体范围,以满足创业企业发展的需要,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
(4) 建立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基金。建立市孵化专项资金,以解决科技企业在初创期资金短缺的问题,帮助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主要以无偿拨款、资本金投入和信用担保资金3种方式对在孵的科技企业进行支持。无偿拨款主要是资助各孵化器构筑专业技术平台和对在孵企业的相关项目进行支持;资本金投入主要是对初创期的企业进行投入以弥补社会风险资金不愿介入的不足;信用担保资金主要是通过政府和孵化器等共同出资形成互助担保资金,专门为孵化器内的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同时,随着孵化器的快速发展,要着力推进孵化器的融资体系建设,组建由金融和投资专家参加的孵化器投资理财顾问组,为孵化企业提供理财咨询服务。
(5)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创业服务中心管理服务队伍。一个成功的创业服务中心,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管理服务队伍。要建立新的分配机制和分配形式,充分调动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培养一批能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服务人才。依托有关高校,为孵化器管理服务人员、企业经营者和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培训,促进科技人才和经营人才的结合,培育复合型、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摘 要】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分工向多层次的混合型、无形产品进行转变,很显然,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角。参加国际分工应遵循比较优势原则,确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切实加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壮大资本密集型企业,进行不断的进行技术的改革和创新,建立产业集群,推动与世界各国的区域合作。
【关健词】国际分工;工业发展;原则;定位;对策
现如今,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上的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深深卷人到经济全球化之中。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国际分工也进行了新的调整,在这一调整过程中,已经深深融人到经济全球化之中的中国,那么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应该怎样进行定位,提升整体的经济实力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1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分工的特点
众所周知,资本具有追逐利润的本性,它必然会向生产成本最低、利润率最高的地方集中加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为资本的转移打开了方便之门,致使任何一国的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因此,国际分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国际分工向多层次的混合型转化。目前,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产业之间、产业内部以及零部件的国际分工相互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多层次的混合状态。
产业之间的国际分工是指国际分工在不同产业间进行。其主要表现就是发达国家生产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如机械、电子等,发展中国家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玩具等。产业内部的国际分工是指同一产业内部根据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分工。
同时,有形产品的国际分工向无形产品转化。在过去,国际分工主要以有形产品的分工为主,也就是石油、冶金、机械、煤炭、电器、食品、服装等在各国、各部门的分工。但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和技术等无形产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达国家的投资正流向高技术产业和服务部门,如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劳动力的培训等。有形产品的地位正在受到无形产品的挑战,无形产品的国际分工趋势越来越突出。
除此之外,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角。国家一直在传统的国际分工中唱主角,但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经济全球化趋势使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生产体系,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利润最大化成为必然。因此, 国际分工中的国别界限已经很模糊,国际分工的主体已由国家转变为跨国公司。
2 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原则
纵观众多经济理论,我们发现比较优势理论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原则。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上没有绝对优势,但其总会有比较优势,它只要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参与国际分工,就可以获得国际贸易的利益。然而,现在有许多人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已经过时,特别指出对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有不利影响。但是,不要忘了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
当今的世界分工体系是金字塔型,处在国际分工金字塔顶端的是美国,主要从事知识与信息产品的生产;处在第二个层次的国家主要向全球提供金融服务,如英国处在第三个层次的国家主要从事资本品的生产,如德国处在第四个层次的国家主要从事资本要素密集、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均比较高的最终消费品的生产,如日本处在最后一个层次的国家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的最终消费品生产,它们是数量众多的低收人发展中国家。可见,中国是处于国际分工最底层的,它的经济情况和发达国家完全不同,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经济还不发达。因此,按照传统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和贸易还不能过早地放弃,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具有现代化装备工业基地的优势,重工业企业居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类生产要素供给充足。在工业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中,我国各类生产要素供给十分充足。如劳动力资源、电力资源、土地资源、石油资源、煤炭资源、森林资源等。我国的电力资源丰富,作为国际上为数不多的电力资源富余的国家,每年发电量一直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存在着大量的富余电力;土地总面积位居国际榜首;矿产资源种类繁多,贮量丰富;同时,我国还拥有大批高素质低成本的人才队伍。人才优势明显,科技人力资源雄厚,有强大的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在我国的的高等院校中有工、农、商、林、医、煤炭、石油、师范等学科,门类配置齐全,有些学科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3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位及对策
我国的的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重工业企业居多工,业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供给充足,拥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等比较优势。然而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不足。如资金的厦乏、技术的落后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分析我国工业经济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我国缺乏的是重工业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和技术。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应采取的对策是切实加强经济运行宏观调控,努力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国经济发展既有强劲增长的潜力,又有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在经济运行中必然出现不同的问题,需要冷静对待,更需要对经济运行全方位的监测,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迅速做出准确判断, 及时处理经济运行中的各种新情况, 保证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当今,要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我国应该以重工业为龙头,全面推进工业化进程,通过发挥科教优势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和补偿机制,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实现重工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同时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其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工业化进程,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配套条件和产业链体系,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我国的技术是落后的。近些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迅速发展的信息、网络化等高技术,对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来讲既是面临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难得的机遇。方向正确,举措得力,持之以恒,一定会得到丰硕的回报。
主要做法有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技术,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着力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已成为各界共识。产业的优秀技术,特别是前沿和战略高技术是引进不来的。二是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大力开发有利于开拓国内外市场和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技术附加值,开发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工艺和装备,大幅度提高我国的技术装备水平。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这才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4 结语
我国经济资源所具有的互补性将会大大地促进与各国来实现经济、技术合作,如果将我国的资源优势得到利用的最大化,我国的资本密集型企业就会快速的发展壮大,那么我国就会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有利的位置,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工业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和重要推动力,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加快发展工业,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把工业经济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节能减排工业经济发展
1.节能减排的意义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2.节能减排目前的形势
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进几年,全国上下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做出了工作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当前节能减排的最大障碍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矛盾比较突出,在经济增长中,第二产业和第二产业中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增长较快。在当前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和资金等要素支撑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比项目、扩产能的意图较强烈。因此,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生产、出口和投资增长都比较迅速,这势必导致能源消耗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我国高技术行业增长的速度普遍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主要耗能产品的产量增速明显加快,部分高耗能产品出口大幅增加。与此同时,各方面工作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扭转,将极大影响“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的实现。
3.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分析当前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目前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认识尚未完全到位。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印染行业属于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行业,在能源紧张、水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不断恶化的形势下,抓好企业的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是我们企业的当务之急,也是我们必须要抓好的一项工作,它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存亡。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提高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认识,增强了大家的积极性、责任感和使命感。
3.2淘汰落后产能总体进展缓慢。除淘汰小火电工作按计划进行,淘汰落后钢铁、有色、水泥产能工作正在推进之中外,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等落后产能淘汰工作起步晚,进展迟缓。淘汰不彻底,一旦市场行情好转,落后产能容易死灰复燃。
3.3激励政策不完善。鼓励研发、生产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以及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财政税收政策还不完善,影响节能环保技术、设备、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3.4相关机制不健全。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资源性产品的前期开发成本、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和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没有在价格中得到充分体现,企业开发利用资源的外部成本没有内部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水平普遍偏低,如煤炭价格、居民用电价格、供水价格没有反映资源补偿和环境成本。
3.5监管不到位。覆盖各省(区、市)的节能监察体系至今尚未建立,节能执法主体不明确,节能监察队伍能力建设滞后,法规政策的实施没有监督保障。现有环境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弱,环保部门缺乏强制执行权。有的地方政府保护环境违法企业,干扰环境执法。 3.6基础工作薄弱。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严重滞后,能耗和污染物减排统计制度不完善,有些统计数据准确性、及时性差,科学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尚未建立,各级政府部门能源统计力量不足,统计经费落实困难,不适应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
4.强化节能减排工作、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4.1要更新理念,提高认识。能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意义非凡。但多数企业仍觉得无关紧要,缺乏足够的重视。认识上的不到位,使资源节约在企业中尚未形成习惯。工农业领域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依靠法律的手段来节约有限的资源。政府要进行节能减排的宣传活动,在企业中宣传节能工作对经济、资源、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作用,鼓励企业为节能减排献技出力,为节能降本增效贡献一份力量。
4.2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是解决工业领域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必须痛下决心,落实措施,坚决完成任务。一要严格工作进度。尽快公告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二要严格落实政策。加快完善淘汰落后产能界定标准,认真执行环保、能耗、安全、质量、土地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未完成任务地区和企业的行政处罚力度,实行区域限批。三要加强督促检查。四要坚决防止落后产能转移。同时,继续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强行业分类指导。以汽车、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电解铝、稀土等行业为重点,分类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4.3强化责任,突出重点。
为了提高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节能减排工作必须有具体的措施来保证,必须强化责任,狠抓落实。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实行了目标管理,层层签定责任书,使人人身上有指标、有责任。二是增加投入尤其是对更换新设备的投入,改造落后的生产设备,提高效益。三是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合理确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四是重视水、汽、热能等的回收技术的实施。五是大力开展全员性的节能科普活动,做好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充分调动了企业节能活动的积极性。
4.4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必须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保证了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明确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体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大力宣传表彰先进典型,坚持通报情况,及时解决问题,保证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健康发展。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和活动载体,确保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取得扎实效果。
4.5创新管理,健全法规标准。进一步完善资源环境财税政策,调整污染收费政策,促进“两高一资”产品承担其应承担的社会成本。通过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和约束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企业不按标准,乱排放污物、废物的行为,提高环保监管的力度;与此同时要加快修订《节约能源法》和完善《工业污物和废物排放规定》,制定《循环经济法》以及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节约用水条例等,完善重点行业市场准入标准、重点耗能产品及新建建筑能效标准和取水定额标准,依法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市场主体依法节能,合理用能,安全排污。
5.结束语
总之,节能减排与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一个企业要确保能长期稳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抓好能源的节约和环保的整治工作. 我们必须下定决心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最终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摘要:高新技术产业代表未来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制高点,也是国家和地方实现经济振兴的重要途径。高新技术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引擎。文章从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出发,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对重庆工业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计算高新技术产业对重庆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弹性,分析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重庆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最后得出结论和展望。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重庆工业经济;实证分析;贡献率;研发投入
一、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
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代表着未来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制高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实现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也是国家和地方实现经济振兴的重要途径。重庆作为我国中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也是全国几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在西部大开发和中央直辖各项优惠政策的支持下,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见效果,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势头。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
“十一五”期间,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先后实施24个重大科技专项、15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等,投入近10亿元,取得了混合动力汽车、3G芯片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2010年,重庆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68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2761个。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2515.37亿元,比上年增长42.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7.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达7.95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348.6%。
2010年重庆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0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27%。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6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1个,其中部级中心11个;博士后流动站70个;14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目前全市企业创新研发平台已基本涵盖研发、设计、制造的全过程,直接依托企业构建的研发平台占全市总量的75%以上。
(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及布局
从分布领域看,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涉及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制造、环境保护等领域。其中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领域工业总产值占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的64%,产业规模已经凸显。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制造三个领域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的26%,产业规模正在形成。
从产业布局看,2009年重庆市拥有重庆大学科技园、北碚大学科技园两个部级大学科技园;拥有47个工业园区,其中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部级开发区。重庆北部新区挂牌成立于2001年,面积130平方公里,2009年北部新区生产总值GDP达54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393亿元,累计签约项目3551个,合同投资总额1265亿元。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868户,世界500强入驻近40家。在2010年6月18日,适逢重庆直辖市成立13周年,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之后,中国第三个部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于此期间正式挂牌成立,这也是中国内陆唯一的部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建设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制造聚集区,享受国家给予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政策,包括对于土地、金融、财税、投资等领域赋予先行先试权,允许和支持试验一些重大的、更具突破性的改革措施。“两江新区”建设将标志着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时代的到来。
从产业技术创新影响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重庆市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技术创新影响力的高新技术标杆企业。如长安集团形成“三国五地”的研发格局,跻身我国汽车第一阵营;轨道交通公司成功研发并运营国内首条跨座式单轨交通,获得全国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全国交通建设领域十大科技成就奖;康明斯公司全新引入电控大马力发动机平台实现本地化生产,填补国内空白;金山科技、华邦制药、亚德科技、大唐测控等5家民营企业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十强”。
二、高新技术产业对重庆工业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根据重庆高新技术产业近12年来的发展情况,计算高新技术产业对重庆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加以分析,同时通过弹性计算,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与重庆工业增加值的关系,以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重庆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高新技术产业对重庆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分析
按照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统计摘要2011》中的计算说明,得出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计算公式:
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的工业产值/工业总产值×100%
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的增量/工业增加值的增量×100%
利用以上公式,采用时间序列对1999年至2010年重庆的工业总产值、总产值增加值及其增量和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量进行计算得出下图,并进行分析:
图1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及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数据来源:《重庆统计年鉴》(2000~2011年)
从图1可以看到:重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9~2006年一直高于40%,2007~2010年都保持在30%左右。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99~2004年一直保持在45%左右,最高达到52%,2005~2009年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保持在30%左右,其中在2008年,尽管受到自然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等多重影响,重庆高新技术产业仍然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其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达到22%的高贡献率。在“十一五”的结束之年2010年,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快速增长,达到了41.95%。同时可以看到,虽然最近几年高新技术产业占重庆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有下降趋势,但是其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稳定保持在30%左右,并且从2008年开始该比重有逐年上升趋势。以上都表明了高新技术产业对于重庆工业经济的发展有着很显著的支撑作用和巨大的影响力,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重庆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引擎。
(二)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对重庆工业经济增长的弹性测度与分析
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是由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和技术进步引起的。然而,资本、技术和劳动是在一定的产业结构中组织生产。对于给定的资本、技术和劳动,不同的产业结构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增长表现。根据这一思路,列出以下模型:
表示重庆工业增加值,表示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表示工业其他产业部门增加值,A表示经济的制度和技术因素。需要说明的是从工业增加值核算的角度来说,工业总增加值等于各工业部门增加值的总和。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产业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相互作用,利用弹性测度模型可以很好的测度某一产业部门对于经济的影响敏感度。对上述函数全微分。得:
将该方程两边同除以Y得:
系数表示各部门的增长弹性,以标记,根据上式得到计量经济模型:
该方程的系数表示了不同工业产业部门的经济增长弹性,反映了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文采用了重庆1999~2010年的工业增加值为
,重庆1999~2010年的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为,重庆1999~2010年的工业其他产业部门增加值为,进行回归
从回归估计的结果看,模型拟合很好。达到99.99%以上,拟合优度很高,通过拟合优度检验。F值很大,表明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9%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方程通过F检验。各系数均通过1%显著性水平的t检验,回归结果合理。
由结果知,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对重庆工业增加值的弹性为0.3659,即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每增加1%,重庆工业增加值将随之增加0.3659%。以2010年为例,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重庆工业增加值32.82%,代入弹性公式,则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每增加1个单位,重庆工业增加值将随之增加1.12个单位。这表明了高新技术产业对重庆工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显著的拉动作用,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重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性。
(三)重庆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重庆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渝府发[2011]35),特别在“意见”是中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内要把科技创新作为优秀战略,把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这使重庆迎来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大历史机遇,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都很巨大。
根据“十一五”时期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速15.2%,预计到“十二五”末,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将达5000亿以上,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30%左右,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入全面发力、阔步前进的新阶段。
三、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自1999年以来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对重庆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大,有着非常显著的支撑作用和拉动作用以及巨大的影响力,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一个引擎。同时可以看到,重庆地处我国中西部,在西部大开发和中央直辖各项优惠政策的支持下,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都很巨大,是未来重庆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源泉。重庆必将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成果不断涌现的热土。
作者简介:林中元(1983-),男,广西人,重庆工商大学区域产业经济规划与产业信息化研究所所长助理,助理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结构与布局。
摘 要:桂林市工业经济越来越成为支持桂林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桂林市随着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到来已经到了发展的关键机遇期,要使桂林抓住机遇,突破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就必须实现从思想观念到工作方法的重大转变。文章从工业规划指导、工业产业布局、工业发展方式、政府管理服务、企业自身发展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转变观念的必要性和实践方式方法的思考,以此来推动桂林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桂林 工业经济 发展 思考
广西桂林作为传统的风景旅游城市闻名于世,但整体经济发展较全区和外省其他同规模城市而言发展速度较慢,发展模式在争论中也未得到很好定位。近几年桂林市确定把工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突破口以来,工业经济各项主要指标均以两位数的增幅增长,桂林工业加快发展的成效逐渐显现。“十一五”期间桂林工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全市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507.2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263亿元,年均增长20%,高于“十五”年均增速3.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80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427.6亿元,年均增长18.9%,高于“十五”年均增速4.9个百分点。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6%,比2005年提高8.2个百分点,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3.4∶36.5∶40.1调整为2010年的18.3∶45.3∶36.4,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4%,对财政贡献率达到50%以上,工业化率由“十五”末的2.0提高到2.2,工业化进程迈入中期阶段。由此可见,桂林工业目前正处在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和经济发展周期的上升阶段。如何抢抓机遇,继续加快桂林市工业经济健康协调发展,改变有基础、没实力,有产品、没规模,有特色、没产业,有资源、没优势的现状,在三产旅游为主导的中小城市如何实现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达到产业转型,从而完成城市现代化改造,实现产业发展和旅游经济互为补充,突破城市发展瓶颈,这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就以上问题笔者想从地方政府角度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政府在规划指导上要从注重微观转向注重宏观
思路决定出路,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业发展规划是加快发展的前提。近年来,桂林市领导高度重视工业经济的发展,把工业作为桂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突破口,科学计划,合理统筹,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协调、持续的增长,全市的工业经济也进入到了一个加快发展的新时期,为提升桂林市的综合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导地位不断得到强化。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桂林市领导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不断转变思想观念,适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结果。但在调研时也发现,企业中“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宁做鸡头,不为凤尾”的思想还有一定的市场,部分企业片面看重自身的优势,不愿主动走出去寻找战略发展伙伴,缺乏借势、借时、借力发展的激情。这些与市场经济发展相悖的思想观念不消除,势必影响桂林市工业经济的发展进程。而且,区内的南宁、柳州、百色、钦州等地工业发展十分迅猛,小进则会落后。因此地方政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加快发展,从单一的就工业某个领域发展而计划统筹整个桂林市工业发展乃至整个桂林市经济发展的思维定式中走出来,从单一的靠发展旅游业为主来带动整个桂林市经济发展的思维定式中走出来,从单一的依赖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某个“拳头产品”来打造整个桂林市工业发展的思维定式中走出来,以思想的大解放来促进工业经济的大发展。要牢固树立只有坚持大开放、大解放,联大靠强,才能加快发展自己的务实观;破除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保守思想,树立只有借势、借时、借力发展,才能更快、更活、更富、更强的开放观;破除单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唯我”思想,树立与时俱进,在机遇面前抢占先机是能人,不抢不抓是庸人、错失良机是罪人的发展观;破除只讲困难、不讲潜力,只看劣势、不看优势的片面思想,树立依托区位优势、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快发展的优势观;破除我能干什么就干什么、有什么就做什么的狭隘思想,树立敢字当头、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效率观,把不断解放思想、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谋求发展手段贯穿于工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以此统筹工业和旅游业及商贸业的发展,统筹市区工业和县域工业的发展,统筹规模工业和规模以下工业的发展,统筹区域协作和整体联动的发展,统筹工业经济和其它经济的发展,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来科学规划桂林市整个工业经济,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率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目的。这既是桂林市加快工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观念,也是解决当前工业发展中诸多矛盾应遵循的原则。
二、全市工业布局上要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
有质量的规模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经过多年建设,目前桂林市工业已有了一定数量上的积累,初步形成了以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制药、食品饮料、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覆盖面较广、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日益增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苏桥园、铁山园和综合信息产业园的加快启动和实施,为全市今后加快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与全国各地上项目、谋发展的势头相比差距还较大。从调研分析来看: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些企业干部认为项目建设是上级领导、主管部门的事,对跑项目、上项目这种苦差事,不敢干、不愿干,造成上头“热”、下边“冷”,少数人忙、多数人看的被动局面。二是工作力度不到位。在争取项目和招引项目上,缺乏锲而不舍、一抓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三是责任落实不到位。企业作为项目建设的主体,还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自主上项目的内在动力不足。四是缺乏大的工业项目和项目源。工业项目的来源仍然较少,特别是大的工业项目不多,目前已实施的项目中,超亿元的虽有153个,但超5亿元的仅24个,超10亿元的不到10项,没有大投入、大项目,就不可能有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全市工业要加快发展,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除了要有量的积累外,还必须夯实基础,强化支柱,完善布局,注重效益,协调发展,有质的飞跃。随着中国加入WTO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自治区“三点一面”工业格局的确立,为工业加快发展创造了一个崭新且广阔的平台。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强项目谋划研究,牢固树立项目是工业工作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项目建设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的思想,进一步强化投入意识、项目意识,紧紧抓住项目建设和投资这个工业发展的“牛鼻子”,以新型工业化为指导,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围绕做强做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园区建设以及形成新工业布局等投资重点,按照“开工一批、续建一批、投产一批和储备一批”的要求,建立健全推进重大项目的责任、协调、通报、跟踪服务等制度,加快实施工业项目带动战略,把项目建设作为改善全市工业经济结构和质量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提高工业项目投资的成功率。只要是符合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政策、不违背环保和安全生产、有一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利于改善工业经济的质量及可持续发展的项目,都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因时制宜争取上马,特别是要把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并在园区招商上寻求新突破。形成市县共抓,各部门配合,大中小项目并举,各种所有制齐上,齐心协力抓项目的格局,再掀项目建设新高潮,以此提升全市工业经济的质量,进一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工业发展方式上要从注重“点状拉动”转向注重“组团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桂林市工业发展整体表现呈现出“点状拉动”的经济增长形态。以工业园区和制药、机械、电子、汽车及配件、食品饮料等为代表的数十家企业,在政府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努力发挥点状突破的带动作用,在推行改革、对外开放、吸引投资、大胆试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窗口、辐射和示范作用,成为桂林市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为整体提高桂林市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和整合规模的有效扩大,一批集团化、一体化、簇群式强强联手的企业日益增多,特别是一些跨国大公司、知名企业相继进入中国市场,给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为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全市工业化进程,推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审时度势,构筑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平台,走“组团式发展”的道路。由“点状拉动”向“组团式发展”的演进,这种历史的必然既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基本事实,也是全市改革开放前期成功经验的有效放大,同时也是今后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新思维和新模式。为此,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稿带动,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带动转变。重点是要推出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活力、有效益、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对全市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点骨干企业对外招商嫁接,靠强做大做强。尤其是要突出抓好南药股份青蒿琥酯产业化升级、三金药业脑脉泰中药产业化、千方药业公司提取槐米产业化,燕京(漓泉)公司年产5万吨啤酒扩产改造和三花公司宏兴酒业年产3万吨米酒生产线建设,福达集团曲轴扩产和传动系统等新品种的产业化、万向钱潮汽车底盘部件公司自行研制开发的磁式制动器扩大出口创汇和汽车底盘生产线、客车工业集团与柳州五菱集团重组桂客发展公司V2城乡客车系列新产品苏桥园生产基地、机床股份公司以自主研发的五轴联动数控万能铣床为优秀大型数控机床产业化项目建设、橡机厂高精度硫化机生产线、航天电器公司固体继电器生产线和星辰电子公司交直流伺服系统生产线改造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嫁接重组,力争年内我市工业总产值上10亿元的企业有15家,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50家,初步形成一批有规模、有市场、有竞争力、有辐射示范带动作用的大型骨干企业,提升桂林市工业经济的规模和质量,为全市工业经济“组团式发展”奠定基础。
四、地方政府在工业管理职能上要从注重管理转向注重服务
加快职能转变,增强政府对工业发展的协调服务能力,这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按照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来管工业,存在许多“越位”和“缺位”现象。这不仅弱化了职能部门参谋助手作用的发挥,甚至还影响全市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移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尤其是要围绕市委、市政府和企业关心的问题,研究制定工业发展战略,研究通过改革开放促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工业调整规划和实施意见,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的分析监控和重大问题的协调解决,加强对企业生产安全的指导管理。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好政府职能部门参谋助手作用,改变过去那种既当“婆婆”又当“媳妇”、既“越位”又“缺位”的被动局面,不断提高协调和服务工业经济运行的能力和水平。市县两级职能部门要针对机构改革后新的职能,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进一步理顺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服务大局、服务企业的意识,一心一意为企业的发展着想,积极主动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坚持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优惠不足感情补,切实提高服务质量。特别是要集中精力做好经济运行的协调和服务工作,做好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运输,千方百计做好工业生产用电、用煤、用油和运输的协调工作,为企业的加快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和物资保障。
五、工业企业在管理上要注重管理方法、模式和产业方向的转变
先进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流的企业要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来自一流的制度,有制度的管理才是最有效的管理。从桂林市的工业企业发展的情况来看,还存在凭经验管理、凭个人的主观意愿管理的现象,导致内部资源没有有效利用,企业管理效率低、效果差,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桂林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与世界经济接轨,这些与市场经济规律相悖的制度不仅需要不断完善、改进和健全,还要主动与市场经济接轨,与世界经济接轨。因此,我们在抓企业壮大发展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企业的制度建设,并善于用制度来管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人治多于法治甚至代替法治的现象。要以《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按照世贸要求和国际惯例,建立一整套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产权、生产、经营、用工、人事和分配等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有了科学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企业才能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同时,全市工业企业要能充分引入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通过引入技术,引入人才,引入资金的方法,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要充分学习国外先进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灵活运用ERP、SAP等先进管理软件,全流程改造自身管理方法和模式,与世界先进制造业企业实现同步,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在自身发展是思路上要更加注重创新和优秀竞争力,紧紧跟随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全区“十四加四”产业布局,积极主动淘汰落后产业和技术设备,把重心放在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资源低消耗产业上,保护好桂林的青山绿水,桂林的工业企业才能得到长远发展,否则只图一时之利的企业迟早会被要求改造和搬离桂林。因此在桂林的工业企业要很好地利用和爱护好桂林这张难得的世界名片,不仅要有全球的发展眼光,能抓住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多方支持和补贴,实现企业的突破性发展和高速进步,同时还要为桂林环境的保护、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改造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桂林工业经济的发展是桂林整体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关键,桂林工业济的产业转型是工业经济发展必由之路,只有在工业布局上、产业选择上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定位,在政府服务上、企业观念上都实现了突破性的转变,桂林的工业经济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桂林的才能实现向现代化城市的转变。因此,以上所提出的五个方面的转变是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笔者对桂林如何才能改变工业发展现状,实现快速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要] 秦皇岛港是我国沿海主枢纽港之一和最大的以煤炭、石油运输为主的能源输出港,主要为我国“北煤南运”服务,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服务,为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能源物资对外运输服务,是中国七大超亿吨海港口岸之一。本文在对秦皇岛临港工业经济发展了解的基础上,阐述了竞争力较强的区域、交通、环境、港口和资源等几大因素,并分析了目前发展的契机优势,对秦皇岛临港工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秦皇岛 临港工业 优势分析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南濒渤海,北依燕山,东临辽宁,西近京津。处在环渤海经济区的中间地带,是华北地区连接东北的要道,华北、东北、西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和“三北”地区商品、物资集散地,是全国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近年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特别是临港工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96亿元,比2000年增长94.5%,年均增长14.2%。
一、发展基础
秦皇岛港是我国沿海主枢纽港之一和最大的以煤炭、石油运输为主的能源输出港,主要为我国“北煤南运”服务,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服务,为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能源物资对外运输服务,是中国七大超亿吨海港口岸之一。港口自然条件优越,不冻不淤,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全市港口企业固定资产达到110多亿元,经济效益多年位居全国之首。近年来,对港口功能进行了优化调整,重点在巩固煤炭物流的基础上,加快扩张以化肥、粮食、建材、化工产品、水果为主的杂货物流,加速建设大型散、杂货集散地。同时紧紧抓住国际物流集装箱增长较快、天津集装箱码头超负荷运转的机会,重新制定了集装箱行业发展规划,加快港口配套建设,使全市集装箱吞吐量有了长足的发展。港通网络更加发达,口岸系统进一步完善。目前,秦皇岛市有4条国铁干线,与港口相连,年接卸能力近亿吨,其中山海关火车站是全国七大编组站之一。秦皇岛海关、出境检验检疫局、海事局、边防检查站、船检局等查验部门,设施先进,人员素质较高。秦皇岛还有为港口服务的外代、外理、外运、外供、各临港仓储企业百余家,中央各有关省、市、自治区依托港口从事外贸企业上千家。这些部门也为进一步壮大秦皇岛临港工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随着河北省外向型经济和临港产业带的发展,秦皇岛港必将成为以能源和大宗物资运输为主、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
目前,秦皇岛支柱产业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4+2的特色产业格局,即粮油食品、机械制造、玻璃建材和金属压延四大支柱产业+现代物流和高新技术产业格局。
二、发展优势
1.交通优势
秦皇岛是京津冀都市圈与东北地区结合部,起着沟通两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处在太平洋西岸中国渤海湾经济圈中部、东北亚的中心地带。独特的区位条件赋予了秦皇岛明显的交通优势,海陆空交通便利、快捷。现在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公路、铁路、港口运输四通八达。有以秦皇岛港务有限公司为首,以新开河港、山海关船厂码头、秦山化工港码头、晴纶厂码头5个港口为辅的多种类开放的海港口岸。京沈高速公路、102、205国道以及正在建设的京沈高速铁路客运线横贯全境,路港衔接,并拥有4C级山海关机场。
2.环境优势
秦皇岛是京津冀区域内唯一的城市区临海的滨海城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达到二级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95%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大部分符合地表水Ⅱ类标准,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海域环境质量良好,海水水质均达到国家标准。城市区绿地覆盖率达40%以上,非常适宜人类居住和休闲度假。
3.港口优势
在京津冀地区640公里长的海岸线上,从北到南依次分布着秦皇岛、京唐、天津、黄骅四个大港口。秦皇岛港,是我国西煤东运的第一大通道,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输出港之一,进出口大宗货类主要有煤炭、原油、散粮、木材、矿石、化肥、水泥、集装箱等。港口拥有泊位58个,其中10万吨级以上泊位3个。近年来下水煤炭、出口煤炭均占全国沿海港口的50%左右。是渤海湾4个超亿吨大港之一。
4.资源优势
(1)旅游资源。秦皇岛旅游业兴起于19世纪末,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素有“夏都”之称的北戴河海滨气候宜人,是中外闻名的旅游避暑胜地;古万里长城从山海关老龙头入海,并有保存完好的城防建筑群;青龙祖山景区素有“北国黄山”之称。旅游已成为秦皇岛市的一大产业,现已形成了以海、山、关旅游为主,各具特色的25个旅游景区。据秦皇岛2006年2月国民经济情况公布的数字显示,200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69.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旅游外汇收入8514万美元,增长10.8%。近年来开发利用大海、海滩、湖泊、温泉、青山、森林、湿地和特殊的地质地貌等旅游资源,大大地推动了商贸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利用固有资源,开通港口客运,建设主题公园,拓展博物产业,体验工业旅游,尤其是针对葡萄园、葡萄酒厂的参与性旅游。逐步做到自然景观旅游与人文景观旅游、教育旅游、体验旅游、会展旅游相结合,改变以往那种完全依赖自然安排的季节旅游的局面,平缓淡季旺季的矛盾,提高旅游资源利用率。
(2)农业资源。农村产业、产品结构正在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支柱,产品主要以酒葡萄、肉鸡、甘薯、板栗、蔬菜、水产品等为重点。全市葡萄栽培与种植已有四百年的历史,昌黎葡萄酒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原产地域保护的葡萄酒产品,有中国葡萄之乡、中国干红葡萄酒城之称。全市葡萄酒年生产能力达10万吨,其中,华夏干葡萄酒出口量居全国首位。卢龙县被称为中国甘薯之乡;青龙满族自治县被称为中国苹果之乡;山海关―中国樱桃之乡等。
(3)海洋资源。秦皇岛海岸线长126.4公里,20米等深线以内2114平方公里,海域滩涂31.1平方公里.近海海域有9个功能环境区。海洋生物500余种,其中鱼类87种,被动物分类学家誉为“活化石”的文昌鱼是本区底栖动物的优势种。
三、发展契机
1.政治机遇
党的十六大和河北省委六届三次全会以来,全国及全省上下,都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第一要务,经济进入了大发展的新时期。各城市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也为此开始了新一轮的激烈竞争。在这种形势下,秦皇岛作为临港工业城市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责任重大,必须主动迎接挑战与机遇,以超前的眼光、超常的毅力,深入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发展战略,不失时机地将发展临港工业抓住不放,加大力度,缩小差距,早日赶上环渤海发达城市水平。
2.奥运机遇
秦皇岛作为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分赛场,为本地的经济发展必然带来新的机遇、注入新的活力。由于环境和旅游资源丰富,这一机遇尤其对秦皇岛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可以借助奥运会的东风,大力开发旅游产业。
(1)要抓好旅游项目开发。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与之配合的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扩大、净化海滨浴场的基础上,把旅游项目向海上、远海延伸。包括开辟帆船、帆板等海上运动,海上垂钓、捕鱼、潜水、观光艇、海上游船等参与性较强的项目;二是利用古城的有利条件,复建山海关鼓楼、明清一条街,兴建长城碑林、文体中心、会展中心、高尔夫球场等,大力提高城市的载体功能,为开展文化、体育、会议、商务旅游奠定基础;三是重点搞好包括祖山、长寿山等山地资源的深度开发,努力将秦皇岛打造成中国北方滨海旅游休闲圣地。
(2)加强城市间的合作,发挥地势和交通优势。积极营造京――承――秦和秦――大――烟两个旅游黄金线。争取条件,积极促成高速公路的建设和高速客轮的开通,形成陆上和海上旅游黄金线,为游客提供旅游的方便条件,
(3)建设京津冀都市圈的文化产业基地。一是充分利用环境优势,借助奥运对文化产业的拉动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二是整合资源,做强做大体育经济,如,利用我市奥体中心优势,搞好足球、篮球、排球等体育赛事活动;大力发展休闲体育健身服务业、体育竞技表演业、体育用品市场等体育相关产业等。
3.海洋经济发展机遇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因为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陆地资源日趋减少,人们正在大规模地寻找新的食物来源,海洋就是人类的一个巨大的食物蛋白库,因此,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海洋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沿海国家或地区研究开发投入的重要领域,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市地处京津冀区域沿海城市,可充分利用自身的海洋资源优势,抓住机遇,推进全市海洋经济发展,重点发展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制药和海洋食品等海洋工业。如引进并开发利用海水淡化技术,创造条件,发展海水(苦咸水)淡化产业,以缓解人类缺水这一危机。
4.京津冀一体化机遇
经济一体化是个多层次的概念,全省经济一体化的前提是本地区区域内部的经济一体化、国内经济一体化又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前提条件。临港产业的发展,必然着眼于全球经济,努力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在这样一个经济环境的影响下,河北省必然以临港产业的发展为基础,确立临港经济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地位,以增强临港产业对河北省整体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这就要求促进京津冀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既北京、天津以及环绕四周的唐山、保定、秦皇岛等城市将逐步形成经济一体。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将在市场共建、产业分工等各方面出台有利于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我市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实现本域自身经济发展时过去难以实现的问题提供了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强化开放意识,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互动互进,积极参与京津冀经济区建设,努力形成优势互补及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崭新局面。
5.京津冀地区产业向沿海地区转移的趋势带来的机遇
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各区域之间的产业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空间转移,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各地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是经常关注的问题。这种转移,不仅各国之间存在,各区域经济范围内,如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内部,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各地区发展战略定位的不同,也存在产业发展的梯次推进。由于京津冀地区发展容量逐步减少,新一轮的产业发展将向空间较大的沿海地区转移,这也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接受京、津经济辐射,发挥本地区的优势,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产业切入点,大力发展秦皇岛临港工业。如重点建设粮油食品加工、渤海湾重大装备及机械制造业、金属压延及制造、玻璃制造和深加工、精细化工及石油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物流集散中心和京津地区特色农副产品供应八大基地。
6.贸易服务业开放机遇
首先是港口建设项目对外开放。入世前,港口项目不准外商控股,入世后已经开放。我们应该加大港口建设项目的招商力度,既吸引国内外资本介入港口投资经营,又可以出让部分国有股权。其次是现代物流业对外开放,包括开发经营国际集装箱航线,各种物流配送中心等,将给河北口岸物流业发展提供诸多的商机。
2013年,湖北省郧县农商行紧扣“工业强县”战略,在全力满足“三农”资金需求的同时,积极为工业企业提供多方位的金融服务,倾力支持工业经济发展,强有力地促进了工业企业满负荷运转,带动和辐射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达到了政银双赢、银企双赢的目标。2013年,在国家宏观调控,信贷规模非常吃紧的形势下,该行累计为全县81个中小企业提供了12亿元的贷款支持,到年末,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4亿元,当年净增5亿元。因支持工业经济成效显著,被行郧县县委、县政府授予2013年度“服务工业经济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实施三大突破,努力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一)紧跟形势,在创新思维上找突破。
在工业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增速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总体快速增长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作为中小企业的“伙伴银行”,该行迅速紧跟形势,快速进入角色,创新思维方式,牢固树立“工业兴则郧县兴,工业兴则金融兴”的思想不动摇,加大金融服务和信贷投入力度,切实帮助企业减负、融资、保产。为提升服务质效,该行创新思维,大力推行新型金融服务,全面开展“十个一”金融服务示范活动,通过示范引领、优先支持、重点扶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推动金融服务工作由点到面全面开展。
(二)立足县情,在创新服务上找突破
2013年新年伊始,该行组织专班对郧县注册登记的112家中小企业进行了逐户调查建档,按照“一企一策、特事特办、急事快办”的原则,分门别类,逐个研究,逐个拿出解决方案。采取充分倾听企业呼声,深入了解企业意愿,合理满足信贷需求的方式,以真心的服务、真诚的态度、真实的作风赢得了企业的信赖。推行信息全面公开制,将存、贷、汇等主要业务品种、流程、所需资料清单向公众公开,让信贷资源在阳光下操作。在此基础上,推行服务承诺制,明确信贷服务时限,提高工作效率;推行贷款“零费用”制,严格执行银监会“七不准”规定,做到廉洁办贷;推行首问负责制,对首次接待企业的工作人员负责持续跟踪服务。
(三)转变观念,在创新机制上找突破
为进一步强化金融功能服务,减少中间环节,该行根据经营市场化、市场专业化、专业精细化原则,再造经营流程,全面重组业务经营管理架构,该行成立的公司业务部,专门负责县域内法人客户金融业务,执行特定的贷款发放内部操作流程,增大贷款审批权限,推行限时审贷服务, 落实审查环节信贷业务“零库存”制,实行随时受理,随时审查,随时研究,最大限度地缩短客户的等待时间,提高办贷效率。
实行三大创新,最大限度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一)创新信贷产品
在用足用活上级行社通用信贷产品的同时,该行根据客户不同资金需求的特点,结合实际,为其量身打造信贷产品。除传统方式外,将企业联保、有价单证质押、自然人保证等担保方式引入贷款中。同时,建立“企业+农户”的联合贷款、龙头企业的社团贷款,以及综合授信贷款、有效资产捆绑的抵质押贷款、最高额抵押循环贷款等方式,降低企业贷款成本,提高办贷效率。十堰梦萌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猪养殖为主的万头生态生猪养殖企业,根据其“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该行用“担保+抵押”的方式向该公司发放贷款700万元,积极支持公司从单纯生猪养殖向生猪养殖、肉品深加工、绿色蔬菜种殖、绿色食品展示和销售一体化发展。
(二)创新担保模式
为切实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该行按照不同企业特点,实行不同的担保方式。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发展前景、但无财产抵押的客户推行了优秀企业为上下游客户保证担保贷款。郧县大自然专业合作社是依托十堰渝川食品有限公司成立的一家蔬菜专业合作社,根据“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模式,该行积极探索,由优秀企业渝川公司为大自然专业合作社提供担保发放贷款300万元,既解决了贷款抵押难题,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需求。同时,该行在认真研究信贷政策的基础上,及时推出了“抵押+保证+银行”的组合担保;“担保中心+企业+银行”的专业公司担保;“企业+银行+应收帐款”质押的三种贷款方式,最大限度地放宽贷款准入条件,解决企业的融资瓶颈,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一年来,该行累计为企业发放担保中心担保贷款达3.5亿元。
创新金融服务。
为减少贷款审批环节,加快审批速度,适应中小企业贷款需求额小、多次、快速的特点,该行已连续7年对工业企业依据企业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信用履行能力、法人代表品质等情况进行评估、授信,坚持续时年审授信,极大地增强了工业企业诚信履约意识,节约成本意识,资本积累意识,提升了信用等级,同时根据年审和资金需求情况,为企业不断增加授信额度,为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雄厚资金支撑。2013年,该行为十堰佳恒液压机械有限公司、神河集团、凯琦公司、电力公司等30家工业企业授信25亿元。同时,对超过本县资本约束的工业企业贷款,该行联系县外银行,积极争取社团贷款的方式予以满足。2013年,由该行牵头,联合全市和市外周边县级农商银行,采取社团贷款的方式为佳恒科技有限公司、神河集团等10余家企业注入信贷资金达2.4亿元,有效缓解了县内重点企业发展的资金压力。
突出三大重点,着力培育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做强骨干企业,培植全县经济增长支柱
一年来,该行围绕汽车及配套产业、矿产品深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文化旅游业四大支柱产业,通过提供金融服务,大力支持开发新产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强产业竞争力。2013年,重点支持了以凯琦铸造公司、神河集团、义兴公司、力丰公司为代表的汽配零部件精加工产业;以佳恒科技公司为代表的液压产业;以十堰汉江新型墙体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新型环保建材产业;以十堰渝川食品有限公司、登丰化工公司、统香食品有限公司、郧府薯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农头企业”;以郧县顺清标准化养猪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规模养殖业;以九龙瀑布旅游公司、郧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郧阳国际大酒店为代表的旅游开发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通过重点支持,带动了全县工业发展,成为全县经济增长的支柱。
(二)做大重点项目,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该行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项目兴县”战略,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金融服务的重点,充分发挥本部门的职能作用,密切跟踪地方政府发展规划中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积极落实好企业融资问题,为项目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金融服务,强力推进郧县所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2013年累计发放涉及支柱产业、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民生工程等项目贷款1.5亿元,其中:为长沙路、柳五公路等项目建设发放贷款6000万元;为医院、电力、学校等行业发放贷款5000万元;为郧阳岛生态文化旅游区重点建设项目投放2500万元。
(三)突出园区建设,打造工业经济发展“窗口”
园区是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的关键,承担着引领全县工业发展的重任。为了配合县委、县政府把长岭开发区、郧阳民营工业园区、谭山石材城、鲍峡绿松石工业园办成全县工业经济示范基地,带动和辐射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该行累计向上述园区工业企业投放资金达3.6亿元,促其形成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该行时刻关注长岭开发区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进度,掌握园区企业经营情况,对已经或即将入驻园区的优质企业积极对接,及时提供金融服务,向入驻企业累计抽放信贷资金4.1亿元,支持工业园区企业生产建设。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县农村商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