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03 09:18: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金融管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金融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现状
金融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其实主要是指在金融管理过程中充分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切实提高金融管理水平,改变金融管理模式,使其更加适合于金融行业的发展,尤其对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更是体现出了信息化建设在金融管理中的重要价值。就当前我国金融管理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现状来看,其取得的成就比较显著,尤其是在信息化硬件建设方面比较突出,优化和升级改造了金融管理中所使用的计算机及其网络,整合了具体的资源,形成了金融管理中比较基础的信息化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信息化建设来促进金融管理的发展。尤其是对金融企业内部管理而言,其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以及总部和分部之间都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化硬件渠道,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也获得较大发展,越来越充足的信息化人才也对信息化建设在金融管理中的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一些问题,尤其是在金融管理中的信息化应用标准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较多模糊信息,阻碍了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安全问题也是需要提高警惕的关键问题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金融行业的有序发展,甚至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2信息化建设在金融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金融管理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信息化建设具备较多优势,这些优势的体现也是其应用重要性的主要表现,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在金融管理中恰当地应用信息化建设对传统的管理而言有着极强的先进性,能在很多方面优化金融管理工作的内容,对繁杂的金融管理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部分金融业务的办理效率。由此可见,在金融管理中恰当应用信息化建设是金融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在金融管理中恰当地应用信息化建设是当今社会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机遇和挑战并存,促使各个行业以及企业做出相应改变以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抓住机遇,促进自身发展。对于金融行业来说,由于其存在较大的易变性,因而对金融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这需要金融企业必须针对自身的管理模式进行革新,使其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形势。最后,在金融管理中恰当地应用信息化建设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深,对金融行业来说更是如此,为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必须统一管理模式。当前,很多外国金融企业都已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应用,这要求我国在这方面也必须做出相应改变以适应发展需求。
3金融管理中信息化建设应用的具体措施
3.1加强制订信息化建设计划
金融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内容比较繁杂,需要进行的工作非常多,只有确保每一项工作有序展开,才能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高效进行,并发挥其自身应用的作用。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计划制定的合理性,尤其要有序区分旧有结构的改造以及新型设备的设置,并充分考虑信息化建设中的总体构架、协同关系、人员配置以及具体建设方法的选择等。
3.2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体系信息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手段,必然存在一些缺陷,在其应用过程中这种缺陷表现得更为明显,其中标准体系构建不健全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缺陷,也是需要弥补的重要环节。统一金融行业中不同地区、不同企业所执行的具体标准迫在眉睫,要重点针对信息化建设中的硬件、软件、网络环境以及管理方式进行统一化设置。
3.3进一步加强对金融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永远是最为关键的资源,对于金融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来说,更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信息化水平和技术能力,也要具备一定的金融管理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对金融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3.4加强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安全管理
安全历来是金融管理中的关键问题,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安全问题也必须得到足够重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蕴含着大量风险,这种风险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也体现在网络环境中,因此,必须加强相应的管理和控制。
4结语
金融行业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行业,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如何切实提高金融行业的发展速度已成为当前人们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对于金融行业的发展而言,恰当应用一些关键技非常有必要。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就,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金融系统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问题以及标准化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统一,另外,具体到每一个金融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中,由于其自身工作重点的不同,对信息化建设应用的侧重点也就存在一定差异,需要具体的金融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恰当设置,切实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保障金融管理高效、安全、有序发展。
作者:张景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一、加强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建设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我国地方金融发展非常快,不过,地方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给我国进一步加强地方金融管理带来严峻挑战。为了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我国实施了多轮政府机关简政放权改革,使得金融管理工作主要由地方承担,但是,由于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金融发展状况不同,导致目前为此依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地方金融管理执行的是“一行三会”管理模式,地方金融管理主体的权责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地方金融管理法律制度还不健全,影响了地方金融管理效率。总而言之,根据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缺陷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我国不断推进金融行业改革创新的历史条件下,地方金融机构也应该大胆创新。地方金融行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创新存在盲目性,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仍然还存在不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国家与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顺畅,比如地方金融机构中包含大量担保公司与典当公司,国家并没有很好地将其纳入管理范畴,增加了地方金融系统风险;第二,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不健全,国家很难对地方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监管,甚至出现许多金融机构脱离了国家金融监管范畴,增加了金融风险的发生可能。另外,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不同地方立足于本区域利益,制约了地方金融发挥其合力,不利于地方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地方金融管理主体权责有待强化
各省市建立的地方金融管理主体不尽相同,甚至有些省市没有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成立的金融管理部门名称存在权责不清晰、职能不明确、多头管理等问题。比如有的省市对不同地方金融机构设立不同的管理部门,省金融办、国资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负责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多头管理的存在,会导致金融管理机构职能交叉情况的出现,对于充分发挥地方资源的优势是很不利的,也容易引发不同金融管理机构互相推诿扯皮,导致金融管理效益低下。
(三)地方金融监管与地方金融发展不符
当前我国对地方金融机构实施“一行三会”管理模式,对地方金融机构准入严格把关,在抑制地方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过,由于不同省市对金融资源需求不一样,中央政府对各省市地方金融采用“一刀切”管理模式,没有考虑到不同省市金融资源需求的差异性,导致有些省市金融资源严重不足,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建议地方金融监管的权力下放到省市,让各省市能够针对本省市需求情况合理配置地方金融资源。
三、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建设的建议
(一)引导建立正确的地方金融发展观
地方政府只有树立正确的地方金融发展观,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切实做好地方金融发展规划。为此,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地方金融管理法律法规,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权责进行规范,中央政府主要对地方金融预算做好管理工作,控制地方金融风险。
(二)对中央与地方金融管理的边界进行明确规定
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优化地方金融管理体制,需要界定中央与地方金融管理的边界。中央对地方金融管理发挥总领作用,引导地方金融管理的良性发展,使得中央和地方金融管理更加协调。中央对地方金融管理领导过程中,要遵循“垂直监管,地方协调”原则,即中央金融机构负责监管工作,地方金融机构负责协调工作。总而言之,地方金融管理体系要秉持中央金融机构监管,地方金融管理机构负总责,理清地方金融管理机构的职责,规范地方金融日常管理制度以及风险处置流程制度,确保地方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执行统一的监管主体下的分类监管
地方金融监管工作应该纳入到统一监管主体职责内,可以在省市级设立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省市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设定原则性监管制度,各省市根据本地金融现状,确定地方各级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责,地方各级金融机构在省市级监管部门的统一监管下,彼此之间协调合作,从而发挥地方各级金融机构的作用。当然,各省市地方金融监管部门需要实施分类监管,可以根据资产规模的大小实施分类监管。在进行分类监管的情况下,要做好各地方金融机构的综合评估,分析各地方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严格把关,剔除高风险金融机构。另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的建立要综合考虑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以及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条件地扩大地方政府监管职权,提高监管透明度。
作者:毛月珍 单位:郑州银行
一、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从本质上来讲,企业的经营活动其实具有金融活动的特征。企业作为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主要阵地,其主要的职能就是负责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其经营的过程就是对商品价值生产的过程和对商品价值实现的过程。而在商品生产或实现价值之前,企业需要提前垫付商品的价值作为启动资金。在现代商品经济中,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几乎只有货币这一种形式,而企业只有在拥有了一定的货币资金的时候才能通过各种支付的方式获取商品所需的材料、设备等,也才能够支付企业员工的报酬,这是整个企业经验的流程,最终实现了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结合、与劳动对象的结合。决定企业经营成败或者运营效果好坏的主要标志就是要看企业最终是否能够让其所生产的商品实现它的价值,而商品价值实现的标志就是能够将商品转化为一定的货币资金,这种货币资金应该超过企业之前垫付的启动资金,原因就是商品的价值增长是商品生产的本质和内在的要求。因此,整个企业的生产过程就可以表现为企业垫付、定量的货币资金、支付企业员工的工资和购货款、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获得超过垫付资金的货币资金。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经营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货币资金的流通和筹集等展开的,这一点正好是金融活动的本质特点。综上所述,企业经营管理者在管理企业的同时其实是企业的金融管理,因为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方方面面涉及到了资金问题,金融活动既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前提,又是企业顺利发展的保障。
1.企业经营管理的前提条件是进行相当数量的资金筹集,一般有三种形式的筹集方式:首先是企业经营者自有的资金、其次为银行贷款所得的资金、再次是通过向金融市场以负债的形式进行融资。首先,企业自有资金融集的主要方式就是发行股票,因此必须要了解股票的性质和作用,了解股票发行的时机和价格,以及遵守股票发行的法规等。其次,企业向银行贷款的资金,企业必须要了解银行信贷的方针和政策,以及贷款的原则、期限、利率等问题。最后,企业以负债的形式融资,企业需要懂得股票发行与买卖的方式。如果以上的资金筹集不能顺利进行,那么企业的金融管理也就无法顺利进行。
2.在企业进行投资的过程中有很多方式可以选择,比如扩大企业的再生产的方式进行投资,或者通过购买股票债券的方式投资,再或者以信托的方式进行投资,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金融市场的变化情况,尤其是各种有价证券的收益及利率变化,适时买卖,避免因为决策的失误而造成资金的损失。
3.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想要顺利的生产和经营,就需要通过企业自身的不懈努力来维护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该严格遵照我国国民经济有关金融管理的规定进行,做好现金管理以及结算管理等金融管理工作,协调好企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4.由于当前经济环境的错综复杂,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使企业经营不顺畅,产品滞销、物资积压,或者证券投资失利等,甚至出现企业亏损或者倒闭的现象。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要增强企业应对各种天灾人祸的能力,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企业通过购买保险,按照保险要求的方式进行管理,当然保险管理又是金融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提高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运用的主要措施
1.企业的金融管理应该设置专门的管理岗位和专业的管理人员。由于企业的收款工作任务比较艰巨,因此企业的贷款回收应该设置专门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比如在一些食品类的企业应该设置专业的金融管理科,并招聘专业的人员进行负责,明确责权利务,观察其资金的债务比率以及资金周转的比例,检查其流通自己的运转是否正常运行。针对以上情况进行分析并制定出分析表,将企业负债超过信用期的原因以及将要采用的回收方式都写清楚,坚持稳健的原则。
2.规范企业的预算以及编制的工作。预算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企业未来的一切活动,是企业绩效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对预算编制问题重视。一是要加强预算编制的前期工作,比如调查取证,预算编制的基础必须要有客观的依据,要真实有效。二是一旦预算编制做好就不能随意的更改调整,如果有特殊原因需要调整修改,也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遵照科学的程序进行调整,加强预算对资产管理的约束能力。三是对于一些虚报或者谎报预算的应该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绝不姑息。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公平公正、透明以及中立的立场进行,不能被外界的环境所影响。四是预算要尽可能详细地记述,这样不仅有利于对企业各部门的考核,还有利于对企业各部门工作的指导,形成对下属部门的约束,从而调高企业资金管理使用的有效性。
3.加强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建设,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技术水平。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进行统一集中管理财务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积极推广企业财务信息化的管理建设不仅是企业探索资金集中统一管理的有效措施,而且是目前加强企业管理、深化企业的改革并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不仅有利于企业内部资金的管理,还可以提高企业对资金使用的效率、降低企业的资金使用风险,更重要的是对于提升企业的优秀竞争力,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将精细化的管理引入企业的管理中,摆脱传统企业管理中复杂的工作量,将财务人员你的主要工作重心转向对财务数据的分析中,为企业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做好准备工作。
4.为企业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企业的财务部门通过对市场经济的深入调查与研究,确定将要购货单位的产品质量、品牌效应以及资金运行状况、社会担保能力和单位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等,并对这些企业或者单位进行等级的划分,作为下次经济往来的参考,防止盲目的信任与赊销,杜绝贷款的流失。
三、结语
一个企业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能力和水平,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同时应该是深谙金融管理的企业家。因此,一个企业金融管理的水平如何,从侧面反映了企业管理者的水平,只有管理者对整个经济市场或者以金融为中心的市场经济能够做出准确的反映,那么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有一席之地。
作者:阳戌萌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一、金融管理在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金融管理是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正因如此,金融管理对现代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如若我们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则有具体如下几点:第一,金融管理可以促进企业的生产发展。资金不仅是一个企业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其也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正因如此,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对企业而言则尤为重要。而加强金融管理,恰恰能够帮助企业更为有效的使用与利用资金,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注入更新鲜的血液。因此,可以说金融管理,能够为促进企业的生产发展提供十分必要的前提条件。第二,金融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无论是任何一个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始终是其生产经营的唯一目标。而金融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大作用恰恰是帮助企业立足于社会经济环境之中获得最大经济利益。因此,可以说加强经营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三,金融管理能够塑造企业品牌与企业信用。良好的金融管理不仅能够提高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还能够有效提高一个企业的经济能力。而经济能力的提高,恰恰也塑造了企业的招牌,好的招牌则势必会让人们更加信赖,为企业带更多的利润。所以说金融管理能够为企业塑造品牌,获得良好的信用。第四,金融管理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良好的金融管理,不仅能够不断的创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还能够进一步确保企业各类各项资金的妥善安置。因此,可以说资金管理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加强金融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有效应用的几点个人建议
通过上文笔者的阐述,我们已经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过程中,处处都涉及到金融管理问题,也正因如此,金融管理既是企业实施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前提,也是企业正常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加强金融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有效应用则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从企业自身入手,加强金融管理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有效应用第一,企业设立专职的金融管理人员。企业应该设立专职的金融管理人员,以便于更好的开展金融管理工作。特别是针对贷款的回收业务,因其收款工作相当的困难,更因该设立专门的负责人员,专门的管理科室,以此明确责、权、利、务期,进而达到实效应收账款回收管理,同时对欠款单位的信用分析进行分析,观察其自身的支持负债比率、资金周转速度比率、检测流动资金运转是否正常,从而根据这一系列的数据编制分析报表,分析超信用期欠款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有效的欠款回收方式,最大限度的减低企业的经济损失。第二,进一步规范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预算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正因如此,要想做好企业的金融管理,则应该从做好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入手。首先,在进行预算编制前,我们应该先做好预算编制的事前调查、取证工作,以确保预算编制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其次,已经编制好的预算不能进行随意的更改或者调整,即便一定需要进行更改与调整,也必须拿出确凿的证据,并且依照相关规定程度进行更改活调整,以此加强预算对企业资产管理的预算能力;再次,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始终秉承公正、公平、公立的原则进行,不能被其他外界因素所干扰,一旦发现有任何部门虚报预算必须要进行严惩,绝不姑息养奸;最后,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对各个预算项目应该尽可能的做到详实记载,这样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准确、有效的核对各个部门的绩效,另一方面还能够形成对各个部门的约束,方便对各个部门的指导,从而有效提高企业对资产的管理以及使用效率。第三,不断推进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可以说伴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不仅直接改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也为企业实现集中化统一财务管理创造了有力条件。尤其是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还是探索企业资金集中化统一管理,增强企业的优秀竞争能力的必然途径,所以,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深化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改革,早已成为促进金融管理有效经营于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之中的一个不容置疑的重要课题,也对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同时,引入精细化管理,摆脱日常核算工作量复杂,让财务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分析中,为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做好更多的准备工作也是现今企业的主要应该面临的主要课题。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该不断的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将不断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引入精细化管理并提高精细化管理同步进行。第四,加强企业融资渠道的建设与开拓。进一步加强企业自身融资渠道的建设与开拓,也是促进企业金融管理良好开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现在绝大多数的企业在融资上往往依靠于银行贷款,而银行贷款的限制又比较多,抑制企业金融活动的同时,也往往会对企业的投资与发展带来反作用力。因此,开拓与加强企业融资渠道的建设则成为促进金融活动良好开展的关键。如:开拓上市融资渠道。对于企业而言上市融资的限制要比银行贷款的限制要小的多,因此也更利于企业进行高科技项目的集中化投资,进一步促进企业进行有效的转型。同时,还可以利用间接融资的手段与银行达成利益、风险,共享、共担的机制,从而减少借贷银行对企业的约束。此外,企业还可以引进相应配套的金融服务,进行金融资讯、职称评估、资金结算等工作,进行金融管理工作的创新。
(二)从国家政策方面入手,加强金融管理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有效应用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根基,其自身的发展情况不仅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情况,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稳定,也正因如此,可以说企业的发展与整个社会而言都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现今我国的社会经济体系尚不够完善,国家要想促进企业的发展,则可以通过给予企业适当的政策性鼓励与干预对企业的发展进行一定的保护,从而也为金融管理的良好发展提供助力。国家可以相应降低企业在银行贷款中的限制,因为企业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资金则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而金融管理恰恰是对企业资金等相关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所以,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相应降低企业在银行贷款中的限制,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国家可以鼓励银行建立自身机制,根据企业的信用评定,降低企业贷款现。同时,做好民族企业的发展保护。尤其是在外企和进口的冲击之下,民族企业更是步履维艰,而要想使金融管理在现代企业金融管理中得到有效应用,则首先就必须要确保企业能够立足与市场经济中。所以,我国应该处理好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在开放的同时要制定相关政策,如加大关税等,限制外企和进口,做好民族企业的保护工作。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笔者对金融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应用的粗浅探讨,也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金融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优秀,对其的良好管理不仅是整个经济增长的推动器,其也是改善企业运营绩效的重要管理手段。因此,金融管理对整个企业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正因如此,在当今危机与机遇并存的经济时代中,要想进一步提高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立足于市场经济环境之中,则必须从强化企业金融管理入手,进而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达到促进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根本目的。
作者:郑海洋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开发分行
一、在金融危机下的金融管理风险
现状当前,在所面临的经济颓势以及经济危机的状况之下,全世界都遭遇着前所未有的信贷危机以及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的重大挑战,金融产品定价以及金融风险管理更是成为当下人们的热议话题之一。高效以及可靠的金融风险管理,是以金融机构或是对金融衍生品可靠的估值系统能力为基础的。其实对于任意投资组合来说,其价值的变化,即是我们一般所认为的投资风险。所以,任意组合都存在两类可能产生的风险:倘若投资组合的损益值是正数,我们便将其称之为好的风险值;但倘若投资组合的损益值为负值,我们又会将其称之为坏的风险。在金融风险的实际管理中,我们主要考察的是坏的风险,即损益值是负值的状况。现在一般流行用的管理方法是精确数据测算以及分析风险法,这一方法有助于把风险进行精准化,度量化,有助于对精确复杂的经济环境进行研究。另外,金融产品选择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几年前金融危机的风潮中,国内很多大中型企业纷纷落马,所以一个企业要想取得发展,就一定要掌握怎样进行科学投资,分散资产风险。
二、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金融管理风险类别
1.系统内部关系风险
系统内部关系主要指的是系统内部之间的关系,主要关系是银行和和银行之间的关系,银行和其他金融组织之间的关系等。自从2008年我国遭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以来,我国金融系统的内部有关关系就进入到了一个非常消极的发展阶段,国家不但使民间借贷的限制得到一定程度的放宽,也进一步使贷款限制得到了放宽,实行积极的信贷政策可以规避我国经济陷入经济危机的沼泽中。可是宽松的金融政策常常也给金融系统内部带来了非常不稳定的因素,主要的具体体现是民间借贷组织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在业务上的重复和不良竞争的大量存在,在民间金融机构监察举措不当而且缺乏完善的情况之下,致使大量黑钱流入民间金融组织当中,民间借贷成为犯罪分子们的洗钱工具,很大程度上冲击着现存的信贷体系。
2.资金短缺紧张风险
2008年金融危机虽然已经成为历史,而且还在政府的高效举措之下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甚微,可是在此次金融危机当中,我国以出口为主的企业承受了巨大打击,美国等重要发达国家出口需求量的减少致使东南沿海很多出口加工企业在业务量表现出急速下滑的势头,金融危机之后,一些企业走上了艰难的经济复苏之路,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具备充足的资金才可以完成工作任务,也因此他们纷纷通过银行、民间借贷、股份融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可是鉴于金融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非常剧烈,国外市场恢复速度非常缓慢,即使一些出口型的企业的确做出了巨大努力,可是依旧难以达到金融危机以前的标准。
3.信用等级管理风险
信用等级管理是金融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2008年金融危机和美国信用等级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密切联系,当时以一些著名投行公司为代表的信用评级公司在信用等级管理中因为对投资者隐瞒了真实的货币投资状况,致使美国金融市场出现重大变动。由于受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信用等级管理中的风险也进一步显示出来,主要表现在成熟的信用评级市场还尚未形成,缺少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信用等级评级组织。
三、金融风险的有效应对的相关对策
首先,要进一步提升政府职能部门在金融监管层面的强度,并授予管理部门明确的职权。风险管理作为政府保证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手段,相关金融管理部分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要积极做好对金融机构与市场的监察、组织以及协调工作。例如,对于监察部门来说,其在日常工作上要大力支持相关商务银行与金融机构的改革,不断强化自身的监管水平,在基本控制好风险问题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简化准入审批的流程,让相关不需要的审批环节成为历史的组成部门,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与部门规章,为金融市场的繁荣创造有利创新的外部环境,为新业务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在金融市场剧烈的震荡时,作为金融危机波及最深的美国,其几个较大的期货交易所在金融期货交易上并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单从这一点就要求我国去强化国际经验的探究与学习,从而为我国交易市场的改革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理论,不断构建全方位、高效率的金融监管体系。从我国市场目前的主体来看,其缺陷还较多,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因此也影响到了我国对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可以遵从先发展场内再到场外市场的原则。在这一次金融危机中,相对于国际情况,我国金融业出现被波及的范围、规模以及伤害程度等较小,从根本上来看,这与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存在直接的关系,再加上对外开放的程度尚低,在金融监督上较为严厉的原因。另外,行业自律组织是整个金融监督的优秀力量,政府有必要协助其规范化发展,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其在金融市场上的监督作用。
第三,要强化对银行业资产的有效监督力度,确保金融组织机构的保证金与准备金得到基本保障。在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存在一个较大的隐患,较高且无法下行的不良贷款率困扰着金融市场的安全与稳定。近些年,国家增强了监督管理强度,通过清收剥离盘活核贷等方法,不良贷款率可以得到显著降低,已降至当前较低的水平,为中资银行以及国际金融接轨确立了良好的基础,为金融创新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金融监督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可是国有银行依旧背负着着不良贷款的沉重包袱,这在某种程度上,极大阻碍了它们和国际金融的接轨。因此,银行资产的有效监督属于一项跨时期的任务,只有在实现有效监督的前提下,才能保证不良贷款率的下行,保证金融组织机构在规划全球战略时,其在保证金与准备金层面高枕无忧。具体要做到民间金融组织机构的总资金必须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进行管控,每天借贷以及还贷的具体情况要统一传递到中国人民银行管理总管理系统当中去,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组织人员并对资金的支收状况进行详细审核。还要明确规范并明确信贷机构的运营范围、信贷机制、犯法行为以及行为责任。同时还要面临金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面,必须坚定践行积极稳健的货币规定,依照货币流动性变化的实际状况,伴随灵活调整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增强市场操作强度,优秀是增强信贷结构的主导地位,在关注中小企业贷款的同时,要使资金向结构调整,进行自主创新、节能环保以及国债项目配套倾斜。
第四,使信息技术的风险管理得到强化,订立切实可行的投资策略。伴随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银行业进步中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对信息科技技术手段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这也是银行业安全稳固以及积极发展的优秀所在。而且还要增加风险的防范意识。采取现有的科技手段,提高风险预防程度。金融组织机构要依照未来长期的收益确立长期的投资目标,寻找投资机会,并和国际金融接轨,营造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最后,要减少金融危机所引起的金融管理风险,就必须要以创新精神看待当下的金融管理举措,要想解决金融危机给金融系统内部关系带来的消极作用,国家必须还要以货币管理作为突破,深化金融市场的货币管理行为。要想实际做好这一点,笔者认为必须坚持并使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规范化,借鉴银行业的监管经验,颁布规范的民间金融机构监督举措,关键是弄清民间金融机构的资金源头。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之下,政府以及金融监管组织要增强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强度,使金融机制改革得到深化,对银行资产践行高效监督管理,特别是对一些创新产品的收益以及收益情况的了解,提升风险预防意识以及风险承受能力,为我国金融业营造良好的内外发展环境。
作者:宋长安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一、现今地方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出现的问题
1.地方金融管理部门职责划分不清
地方金融管理部门职责划分不清,甚至有些地方缺乏对金融发展进行未来的规划和掌控的专门部门,与金融相关的政府机构混乱不堪,不但名称不统一,工作范畴未明确、责任归属问题未解决,而且部门地位不清晰,多个部门共同承担金融管理的功能,干预目标也杂乱不清。
2.隐性干预比显性干预突出
在目前的地方干预状态下,仍然隐性干预比显性干预更为突出。一是存在一些金融管理死角,例如农信社管理体制中,管理平台与法人均为一体,政企不分;二是金融管理体系中的监管机制不完善,审批与监管不能进行统一执行;三是某些理财产品游离于表外,加大了风险几率。
3.大部分的地方金融机构经营质量低下
大部分的地方金融机构均存在经营质量低下的问题,地方金融机构比全国性金融机构的组成更为复杂,不良资产的形成不但与国有经济部分有关联,与自身的错误经营有关,还与经济环境变化,政府政策变化等因素有关。而大部分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的组成都有政府参股,政府既是出资人又是管理者,容易发生职能上的混淆,而导致为了达到自身目的而损害其他出资人利益的现象。
4.地方金融管理体系能力不足
虽然地方政府有对金融业进行管理的权利,但是主要的金融管理权归属于中央。因此,地方政府缺乏解决地方经济无法为金融服务提供有效供给的问题的能力。而地方政府要对金融业进行管控时,依然要对某个地区范畴内的金融发展负责任,这样无疑加大了金融风险的概率。
二、地方金融管理体系出现问题的原因
1.地方政府忙盲目追求
GDP地方政绩的体现,往往是地方官员进行升迁评估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点,而地方政绩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而要使当地的经济在短期内发生迅速的发展,则必须要与其他地方进行进行相对应的投资竞争,进行金融资源的竞争。因此,便出现了地方官员为了升迁,而盲目追求GDP的状况。这种盲目追求GDP的状况,将会使政府的金融干预慢慢偏离实际,造就更多更大的财务风险。
2.地方政府权事分离地方的金融风险
处理工作是由地方政府进行处理的,但是由于相关的金融风险需信息由相关的监管部门地方分支机构所控制,地方政府将缺乏相对应的金融风险信息,也就无法针对风险信息而及时作出规避风险的准备,也无法及时做好风险的解决方案。这也就说明,一旦出现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
3.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融资方式
按照目前的状况而言,因为我国缺乏相对应的主力金融机构在出现“三农”、企业融资、基础设备设置、工程建筑、重建活动等状况时,进行相关的金融事务的支撑,无法给该地区的金融行业提供相对应的服务与帮助,地方政府只能通过一些小渠道进行资金的筹集。
三、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系的建议
1.贯彻落实科学高效的金融发展意识
(1)贯彻落实科学高效的金融发展意识
把政府干预的重点从资金的筹集转化为金融业务的调整和服务,调整政府干预的力度,把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为对金融行业进行管理的重点,不能贸然干预行业内的正常资金流通,不能干预金融机构内正常合法的业务规范,必须要按照地方的具体经济状况来进行金融未来发展的预测。
(2)地方政府必须要与中央政府
针对金融管理权限的问题作出共识,必须要把金融管理权限做一个明确的划分,实现中央与地方的权责对称,在确保地方有足够的权利进行金融管理的同时,也是确保中央实行的各种经济政策能够得到正常的使用,能够发挥其自身应有的效果。
(3)明确各级政府与地方政府内的各个部门对金融管理的工作范畴与职责
明确内部金融监管部门的具体工作范围,并把责任落实到个人;明确外部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地方政府必须要把目光从资金的筹集转向对金融机构的服务,利用自身的权利保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合法合理的处置好不良资产,确保当地金融的发展能够在一个较为良好的市场环境中进行。
2.设立完善健全的激励机制,规范政府干预行为
(1)建设一个较为完善健全的金融管理机制
为金融机构能够在当地进行合法经营而提供相对应的制度保障,确保金融机构必须要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明确不同的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范围和必须要负不同的责任。
(2)必须要从宏观的经济大环境出发
对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服务进行优化,科学的使用信用规模;必须要针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相对应的发展目标、投资计划等,进行一个较为合理高效的预算编制,再通过分析各种编制的会计信息数据,进行相关风险的规避,从而实现各种金融业务间的平衡,合理的使用信用规模,切实的规避融资风险。
(3)建设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
作为地方金融管理体系的法律依靠,对《税法》、《预算法》等法律进行创新和修订,使其更能符合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更能更好的维护金融管理体系,确保金融管理体系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实和使用。
(4)增添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内容
让官员升迁的考核内容不仅由地方政绩组成,可以由相对应的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社会和谐指数、环境保护指数等组成,改变官员对地方政绩的盲目追求的状况,解决片面追求GDP的状态。
3.明确地方金融管理体系功能
一是必须要在各级政府内部中设立一个相关的金融管理部门,进行相关的金融工作;二是必须要明确地方政府进行金融干预的真正功能,加强金融管理的力度,把地方政府的管理重点从融资转化为服务和调整;三是完善金融管理制度,提高金融办的各种金融管理和金融业务处理能力,建设相关的监管体系和激励机制,确保金融机构能够在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中进行合法的经营。
四、总结
综上所述,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系对于地方政府干预、管理和调整金融行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要现今的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了解,进而得知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才能对症下药,实现地方金融管理体系的完善。
作者:兑姝蓉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一职业技能标准选择及就业岗位分析
1职业技能标准选择
职业技能标准是指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地划分工种,对工种进行分析和评价,根据各工种对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要求,对其进行概括和描述从而形成的职业技能准则,分为国家标准、行业(地区)标准、企业标准三级,是衡量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尺度,也是进行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企业用人以及开展国际劳务合作交流的主要依据。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标准有:证券从业资格、期货从业资格、基金销售从业资格、银行从业资格、保险从业资格、保险公估从业资格、保险经纪从业资格、会计从业资格、助理理财规划师、黄金投资分析师等。根据就业定位,在进行教学开发时主要对接证券从业资格和保险经纪从业资格两个职业技能标准。
2就业岗位分析
课题组成员通过查询招聘计划、走访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召开毕业生座谈会,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进行了调研。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有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咨询公司和银行,可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有:证券公司客户经理、保险人、金融产品投资顾问、银行柜台业务人员等。
二课程体系重构
1重构原则
1.1以高质量对口就业为导向
高质量对口就业率是衡量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通过人才需求调研、就业岗位分析,了解金融服务业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技能标准的课程体系,使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有效对接、企业岗位能力标准与学生课堂所学“零距离”对接,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首岗适应能力。
1.2以综合职业能力
为目标注重学生专业成才和全面发展,培养其学习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实践创造能力。随着社会经济进步发展,职业岗位变换速度日趋加快,金融服务业三大支柱间岗位变换尤为常见。因此,要主动适应金融服务业发展需求,着眼未来,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提升其多岗迁移能力。
1.3模块化实施
分层递进打破学科体系,将知识和技能融入各职业能力模块中,依此形成课程体系。即解构职业岗位所需能力,提炼技能单元,基于工作过程,按照岗位群要求整合原有课程,以模块化方式重构优秀主干课程体系。借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的分层化职业标准理念,从优秀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三个层面组织实施。
2课程体系
重构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职业能力划分为职业优秀能力(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具有普适性。面向各行各业工作岗位)、行业通用能力(从一般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通用的基本能力。面向工种或岗位群)和职业特定能力三个层次(某种职业自身特有的,面向单个职业工种或岗位)。通过就业岗位分析,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构造模块化课程内容,进而形成三大课程种类:职业素质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方向课。
三课程体系实施保
障条件为保证基于职业技能标准的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顺利实施和实施效果,必须要做好相关保障措施。
1队伍———高素质的双师结构
教学团队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课程体系能否顺畅运行的关键。要坚持“内培、外引”并行策略,致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素质教师团队,坚决杜绝因师资短缺导致某些优秀课程无法开设或开设后教学效果欠佳的现象。有计划选送一批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到企业进行对口短期或中期培训学习;从证券和保险机构聘请大量行业专家和业务骨干从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
2载体———高水平的项目
课程教材传统教材一般以知识、概念为优秀,要将其变革为以证券、保险业务操作过程为优秀的项目化课程教材。通过学习领域的划分,以学习情境、子学习情境为对象,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活动载体为优秀内容,编写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教材,为实施项目教学改革提供教学辅助资料,全面提升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
3场地———优质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应该从学生的职业岗位出发,进行基于金融机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的全真化设计,以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的教学要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深度融合,利用金融企业的培训基地,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外置。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与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就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实习、岗前培训与就业的有机结合。
作者:彭建华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一、金融管理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大致过程为:货币支出—原料、设备、劳动力支出—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得到收入。从这个角度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际上也是货币流动的一种,与金融活动的根本特质不谋而合。实际上,金融活动也始终贯穿与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中,对现代企业来说,金融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其一,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基础,其来源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由银行贷款、负债融资、原有资金等。其中,原有资金的来源主要是企业股票的发行,需要明确股票的相关性质、发行过程、基础作用、发行价格等;企业进行银行贷款之前需要明确贷款政策、贷款利率、贷款限期等;企业进行负债融资也需要明确股票的相关问题。所以,金融管理在企业融资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其二,企业在投资过程中,不仅可以运用扩大企业规模的传统方式,还可以利用股票进行企业投资,另外,信托投资也是当前主要的投资方式之一,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明确金融市场的变化情况便非常重要,一旦企业判断与决策出现失误,便很有可能导致企业蒙受巨大损失。其三,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所发挥的作用非常重大,所以,企业需要尽可能的保证生产与经营的有效性,以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与稳定。因此,企业在进行相关经营管理时,需要严格遵守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还要在最大限度内完成工资基金、资金、清算等相关管理。
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如何应用
金融管理现代企业金融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企业要债难度大、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企业本身内部的金融资本结构有问题、金融管理技术缺乏先进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笔者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以下几方面应用金融管理的建议。首先,对企业中的预算编制进行严格规范。预算编制前,需要对证据的查询与收集工作进行系统强化,以提升预算编制的真实性;编制过程中预算不能被轻易改动,若一定要改动,需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以提升企业对资产的约束力;针对企业中出现的虚报预算,企业要对其进行严格处罚。其次,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管理体系,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也需要发展信息技术,以帮助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的统一化与科学化。企业进行财务信息管理不仅能够保障企业财务管理的统一性,还能够使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有效加强、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变革、使企业内部的相关制度得到有效完善。再次,企业需要指派专门的人员进行金融管理。尤其是企业的贷款回收方面,需要成立专门的科室,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承担贷款回收责任,也需要明确贷款回收的具体权利与义务,还要在回收过程中对企业进行合理的风险评估,并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制作出科学的分析表,帮助企业实现贷款回收的合理高效。之后,企业需要对企业信用的评估进行策略方面的合理拟定。企业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需要实际了解交易另一方的经营状况,比如产品的生产是否符合标准、企业内部资金流通是否顺畅、经营效益是否优良等,并将其作为交易过程的必要参考,以降低企业的交易风险。最后,企业需要探索新型的融资方法,比如直接上市融资。这种融资方法与银行贷款相比,其要求相对较低,同时也能够帮助企业完善高科技的投资项目。
三、结语
金融管理从某种角度看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金融管理的水平会直接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企业要充分认识到金融管理的重要性,并将其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去,以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卢肖婷庄君翔林宝仙周燕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一、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现存问题
1.抑制地方的创新的部分集权管理
像其他行业的发展类似,金融企业的发展所依靠的也是自下而上的逆行创新,需要地方金融业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找突破,这样才能够由点到面的实现我国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但是从我国目前的金融管理体制来看,地方金融管理更关注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中央金融管理则更关注国家整体上的稳定,一些地方结合本地实际对金融业的发展提出创新,但往往会被中央“维护国家金融稳定”为条框一刀毙命,地方金融体制创新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国家整体的金融管理陷入创新低谷期。
2.监管重叠及监管真空
监管重叠: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明确“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但“银监会作为国家银行监管机构承担对信用社的金融监管职能”。由此可见,在对信用社的管理方面,地方和政府就存在着严重的监管重叠问题,地方政府依照《通知》对信用社进行管理,同时银监会也具有着对于信用社的监管职能,这样的监管“政出多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让被监管者陷入左右为难的局面。监管真空:近年来,全国各地非法集资案件时有发生,归根究底,这些案件的发生源于当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金融监管漏洞。比如对于农村地区的农村金融互助会从事金融业务的管理,中央金融管理体制中未能将其纳入金融审批范畴中,而地方金融监管时也未将之纳入监管范畴之中,这就极易给违法犯罪分子带来可趁之机,从而铤而走险地进行非法集资。
3.监管队伍整体质量达不到监管要求
地方金融监管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开展而又需要面对日益复杂环境的艰难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地方金融管理效果,就必须首先建立一支能吃苦、能战斗、敢创新、肯奋斗的金融监管队伍。但从当下我国地方的金融管理体制建设现状来看,监管队伍整体质量不高是制约地方金融监管体制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其一,监管队伍数量不足。目前地方的金融监管人员总量不足,省级金融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一般都在十几个人左右,而省级以下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中的工作人员一般都少于10个,缺乏相当数量的金融监管人员,是地方金融监管不力重要原因。其二,监管队伍专业技能不高。在许多地方的金融监管队伍中,许多工作监管人员多为金融财会类毕业生,虽然他们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功底,但是面对复杂的金融监管环境,在很多地方还表现出来巨大的不适应性,难以满足地方金融监管所需。
二、加强地方金融体制建设的建议
1.建立上下统一的弹性监管目标
地方政府考虑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从而与中央的金融监管体制“配合中博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央金融监管与地方金融监管目标上存在博弈,所以当下解决地方金融监管体制问题的首要措施就是要建立上下统一的金融弹性监管目标。首先,要建立统一的市场稳定目标,无论是对于国家整体的金融监管,亦或者是对于地方的金融监管,首要目标就是要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降低金融市场风险,所以无论是对于中央金融监管亦或者是地方金融监管,都必须首先确立这一刚性目标;其次,要建立弹性的监管目标,中央金融监管要为地方金融监管留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地方金融监管也要考虑到中央金融监管,从自身做起,为中央金融监管提供支持。
2.做好金融监管的适当放权
过度的集权管理会泯灭地方金融监管的创新,也会阻碍整个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所以要完善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就必须做好对于地方金融监管的适当放权。具体来讲,就是要完善双层监管机制。在地方金融监管中,中央所负责的是制定科学方针政策,对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责予以划定,为地方金融监管提供技术支撑等,而在具体的地方金融监管工作中,则给予充分放权,激发地方金融监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则应该在中央的统一指导下,根据本地实际,大胆创新,敢于突破,为全国性的金融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贡献智慧。
3.明确界定各级金融监管范畴
上下级监管必须各司其职,否则就会导致政出多门状况的发生,所以当下加强地方金融监管的重要举措就是要明确各级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权责范围。首先,对于双方权利重叠部分,要进行合理界限。地方上能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而更好地开展金融监管工作部分的,则应该把主动权交予地方,而关乎到全国性金融市场整体稳定的金融监管工作,则应该交予中央监管。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双方的分工与合作;其次,要解决当下金融监管的空白地带,各级金融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要深入基层,了解市场的死角,把这些死角当做是重点问题来解决,自上而下的加以研究,并且自上而下的寻找层层解决方法,这样才能够保证全国及地方金融市场的稳定。
4.提升金融监管队伍整体质量
首先,要加紧地方金融监管队伍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要重视对于地方金融的监管,在地方政府的统一指导下,通过社会招聘、考录、外聘等手段,尽快的组建一支高素质的金融监管队伍,为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的建设储备充足的人才。其次,要提高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地方金融监管队伍,要进行定期、不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职业道德教育等,有条件的可以聘请相关的专业讲师,开展多种活动,提升地方金融监管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等,满足复杂的地方金融监管所需。
作者:于丹妮单位: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商务局
一、金融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企业的金融管理简单而言就是对企业内货币资金的流通活动、信用活动进行经济管理与规范,它属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部分,从经营、投资等方面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第一,金融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发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经营管理活动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撑才能发生,而金融管理就相当于握住了企业资金的来源渠道。企业的经营管理主要依靠企业的股票发行、银行贷款、金融市场的融资等几种方式来筹集所需资金,而无论是其中哪种方式,都涉及金融管理。第二,金融管理对企业的投资活动产生影响。对企业而言,投资有多种渠道,不仅可以通过扩大再生产的方式进行投资,而且还能通过购买股票、债券等方式进行投资活动。而这些投资活动都要求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行情变化、证券的收益水平等有所了解。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管理直接关系到投资活动的收益,若金融管理失当,则投资活动就会面临很大的风险甚至是失败。第三,金融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顺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我国,企业是组成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它的发展能够对国民经济发展大局产生影响。而处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企业,它的发展必然要受到国民经济的制约。对此,国家有明文规定,企业的经营管理要协助国民经济的发展,稳定经济大局。第四,金融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在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遭遇经营风险,例如产品滞销、投资失利、企业亏损等,而金融管理则从大局出发,通过实施保险管理工作有效降低了经营风险。
二、金融管理存在的现状与问题
1.企业对银行借贷的依赖性比较强。银行借贷是目前中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之一,通过银行借贷,企业可以解决经营过程中出现的资金困难的问题。然而,企业都过分依赖这种融资方式,造成企业经营的自主性降低,企业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而无法展开正常的经营活动。不仅如此,对银行借贷的依赖性过大也增加了企业的金融风险,一旦国家的货币政策发生变化,企业的运营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2.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比较困难。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较高的收益,而目前许多企业面临着资金回收困难的问题。在企业对投资对象缺乏必要的风险评估、欠债公司的信用度比较低、市场经济环境缺乏相关的制约机制等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企业的资金很难得到等额回收。投放的资金不能得到正常回收所造成的结果就是企业容易发生资金断链的现象,轻则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重则会使企业面临破产。
3.企业的金融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的金融管理与金融资本结构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金融资本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偿债和再融资能力。当前,我国许多企业的金融资本结构并不合理,债务资本、股权资本之间的关系和比例不协调,这就直接造成企业资产的流失,进而导致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金融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4.企业金融管理的手段比较落后。金融管理在我国各大小企业中还没有得到完全的铺展,许多企业对金融管理工作的认知还不够深,有的企业甚至没有设立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也没有任用专业的金融管理人员。在这种现状下,企业的金融管理手段就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远远落后于国际金融管理水平。受这种比较落后的金融管理手段的影响,金融管理工作的优势无法得到正常的发挥,而这又会加深企业的经营者对金融管理的误解。
三、完善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的几点措施
1.扩宽企业的融资渠道。金融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开拓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来源的多样性。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而言,开源与节流是使企业维持正常经营的重要途径。而拓展融资渠道无疑是开源性的举措,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都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的金融管理工作做得不够到位,没有在开拓融资渠道上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我国的中小企业要积极寻求更多的融资渠道,摆脱依靠银行借贷的窘迫局面,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2.提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企业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企业的金融管理工作也需要一个与时俱进的企业发展环境作为支撑。所以,企业要不断加强现代信息化建设,将现代信息技术引进到管理工作中来。首先,在财务管理方面,企业可以采用ERP系统对金融管理工作加以细化,使企业的财务数据分析的效率和正确率得到大幅度提高,进而为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提供价值含量高的信息。其次,在金融管理的硬件与软件建设方面,企业也要有所作为。在硬件的建设上,企业要及时引进现代化的管理设备,而在软件建设上,企业要及时更新、升级金融管理软件,如此,才能全方位提高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3.加强金融管理人才的专业性。我国企业金融管理工作的实施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和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这就使得企业的金融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为了提高金融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使金融管理更加科学、专业,就要对金融管理加以整治。一方面,要任用专业的金融管理人员。金融管理本就是一项对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的工作,只有任用专业的金融管理人员才能使管理工作形成系统。另一方面,要设立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金融管理挂靠在其他部门被视作正常现象,然而事实上这种做法影响了金融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它也使工作人员的责权划分不明确,由此而产生一些责权纠纷。
4.规范企业预算的编制工作。企业预算是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做的预算工作,包括业务预算、资本支出预算、财务预算三种预算类型。我们可以发现,这三种预算都与企业的绩效挂钩,同属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范畴。因此,要完善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就要对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加以规范。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要确保程序的透明度和严肃性,不可以随意对预算加以更改。而同时,还要保证预算编制的公平与公正,对编制工作加以强制力的约束。
四、结语
金融管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位亦随之提高,对此,各个企业要审时度势,对金融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面对市场的变化,多管齐下及时改善企业金融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企业才能在市场激烈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作者:匡小波单位:广东省深圳市渤海银行
1当前民营企业的金融管理状况
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已经有目共睹。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群体,在经济改革初期还仅仅作为一个补充成为出现在国民经济序列当中。在相关职能部门和决策部门的金融管理过程中,对这一群体的忽视,甚至遏制使他们遭受着长期的不公平的金融服务和待遇。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在金融管理方面仍然面临很大的融资瓶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融资渠道的单一。目前银行贷款是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当然也有一些民营上市公司能够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但是这毕竟是少数,民营企业由于自身先天条件不成熟和基础薄弱的劣势,使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状态。而且这部分企业从数量上来看也大都是中小型企业。当前制约民营企业成长壮大的一个重要瓶颈便是融资渠道的单一性。企业除了银行之外,很少能在其他渠道获得有效额资金支持。而银行处于自身利益和风险的考虑,又对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制定了严格的贷款审批条件,审批严,放款慢等现象的存在使得民营企业在这一融资渠道中处境艰难。
(2)中小金融机构也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的金融需求。针对大型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不能有效满足民营企业金融需求的客观现实,在我国金融体系中产生了一些专门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机构。这些中小金融机构在诞生之处曾经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这些金融机构也存在光明的发展前景。但是在他们的发展过程当中又出现了向大型金融机构靠拢的现象。实际上,他们对中小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正在逐步减小。
(3)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也十分有限。在我国广大的地方市场中也存在一些面向中小型民营经济的金融机构,例如农村信用社。但是这些地方性金融服务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通常不是十分完善,实际运营资本难以满足广大民营企业的需求。他们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建立起适合市场需求的统一集中的管理体制。
2加强民营企业的金融管理的政策建议
(1)民营企业自身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当前一些民营企业在内部管理中还没有建立基本的操作规范和人员岗位设置,因此造成企业在生产运作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资源整合不力,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这无形中也就增大了企业的成本压力,同时也是导致资金不能有效利用的一个重要根源。为此广大民营企业应当从内部成本控制的角度来降低自身的金融需求。
(2)根据市场需求状况适当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实际上就是创新产品样式的一个过程。由于民营经济的生存都有一个根基。这个根基是保证他们利润空间和盈利能力的优秀。因此,很多民营企业在自己的优势业务领域会不遗余力的加大投入,生产大量的同质产品,造成成本的挤压不说,也导致这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大大下降。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不稳定因素和不可控风险越来越多,企业若将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就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同时也产生更大的资金压力。为此企业应当在当前运转良好的情况下,适当的调整当前的产品机构。生产和制造出适应未来市场竞争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这样,当一种产品因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就能启动另外一种产品的生产运营机制,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分散了的经营模式有利于坚强企业的金融压力和金融风险。也是提升企业金融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调整和完善银行体系,加强宏观金融管理。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实际上是处于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从他们的利益格局来看,民营企业并不是他们服务的主要对象,而民营中小商业银行的数量又难以满足民营企业的有效需求。而且即使有些中小型金融机构虽然已经建立,但是在其正常经营中还没有形成规范的秩序,这种现象大大制约了金融市场的活跃程度,同时使得一些民营企业也没有从根本上缓解融资难的问题。为此,应当在政府主导下,不断的提升和完善银行体系,制定一些鼓励中小商业银行进入金融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政策措施。打破大型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
作者:李攀单位: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1调研论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1.1科研引领,明确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按照“一个背景、二条主线、三个层面、四个注重”的思路,南京财经学校以省级课题《五年制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研究》为载体,积极开展调研工作。一方面,安排专业教师深入到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了解金融单位一线岗位设置和各项业务流程,了解企业对各一线岗位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邀请行业专家、职教专家与专业老师共同研讨,对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并提炼出金融企业一线岗位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基本规范、基本业务知识及基本操作等要求。经过调研,该校依据南京地区乃至江苏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首先,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金融事务综合职业能力,在银行、证券、保险及相关岗位一线工作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其次,定位基层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岗位能力,并进一步确定该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专业方向为银行和证券两个方向。
1.2能力本位,构建理实一体、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1.2.1构建理实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岗位能力和职业操守等专业素质的分析;随后,按照五年制高职的学制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突出岗位群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岗位群要求,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包含技能模块与职业资格证书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
1.2.2完善实践性课程结构实践性教学是理实一体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以构建学生技能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我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
1.2.3建立“全学程”能力培养方案及考核体系该校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节分解成与岗位技能相适应的若干模块,每个模块都由实训内容及相应的技能证书考核两部分组成,内含基本技能训练与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能训练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综合技能训练与综合实践能力三个层次,使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相匹配,把职业能力培养始终贯穿于培养期中,逐级加深。
2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进课程建设
2.1以实际工作流程为优秀,开展项目教学改革该校进行了基于商业银行业务操作流程的系统化项目课程教学改革。以专业优秀课程标准为基准,通过学习领域的划分,以学习情境、子学习情境为对象,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活动载体为优秀内容,开发了校本项目课程《银行模拟实验教程》、《基础会计综合实验教程》;修订《银行会计》、《银行模拟》实训大纲,制定了《个人理财》实训指导书、《证券投资》实训报告,并通过系列实训课程进行岗位操作模拟;运用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平台、货币防伪与鉴别实训平台、银行综合业务实训平台积极开展项目教学,充分体现以业务操作流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精髓,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2以教学资源建设为抓手,促进精品课程建设
2.2.1制定《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组建团队,形成以教研组为基础,校、系、组三级精品课程建设机构。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团队优势,通过资料收集、整合、设计开发等方式,按照“工学结合”、项目教学的要求,完成了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典型职业岗位任务书、教学课件、习题集、案例集、试题库等课程要素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2.2.2依托教学工作团队的学科优势,本专业教师主编和参编7本正式出版的教材,包括《银行储蓄与出纳》、《银行结算业务实训》、《技能大赛系列丛书》等。此外,该校教师还编写了《银行模拟实验教程》、《基础会计综合实验教程》等12本校本教材,弥补了由于行业规范、岗位设置、生源条件等方面变化带来的新需求。
2.2.3牵头负责江苏省职业学校财经商贸类教学资源库建设,其中该校教师完成的有银行公共基础、证券市场基础知识、个人理财、证券交易等10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已经于今年4月通过省教育厅的专家评审。
2.3以“工学交替”为重点,实现教学运行模式新突破
2.3.1形成“校内外交替、集中与分段结合、学校组织与个人自联并行”工学结合新模式专业教学中,在第一学期安排学生对金融机构、金融业务进行了解、接触,完成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实习;第三、四学期暑假以统一安排与自行联系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学生进入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财务资金部门进行岗位接触与业务操作,完成专业见习;第八、九学期安排一定课时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岗位模拟实训;第十学期安排学生进入金融单位一线个人储蓄、现金出纳、会计结算、银行卡、客户经理等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在学期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一门专业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安排,将适合于在金融企业进行的教学内容,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在金融企业或校内全真型实训室内完成,创新性教学模式的实施,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
2.3.2把“职业能力”作为考核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在考核学生的单项金融职业能力时,以学校的考核评价为主,综合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及测验、实验实训及考试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加大情景模拟、上机操作、案例分析等实践操作的分值比率,提高过程考核的比重;在考核学生的综合金融职业能力时,结合学生在金融企业实习的表现,由学校与金融企业共同给出考核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完成金融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效。考核时注意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考核调动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的积极性。
3制度引领,构建智、能相融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①与校企合作单位签订师资培养协议,创造条件开展专业教师挂职锻炼,分批安排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进行锻炼,所有专业课教师每两年到企、事业单位专业实践达2个月以上,确保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②建立一支来自生产一线的具有实践经验、较高教学水平、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他们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与建设,共同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③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或专业技能鉴定。近年来,已有多位教师获得“注册会计师”、“注册金融分析师”“、经济师”等证书。④企业人员与校内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从而建立了一支由企业高级工程师和校内专业教师联合组成的结构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通的双导师队伍。
4专业建设中的思考
首先,新的金融业态对金融专业课程及内容提出新要求,高水准的教材偏少,在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精品课程尚在建设中;其次,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全面推进,并取得一定成效,教师的课改理念已经形成,但是,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进一步深化实践与探索;同时,由于金融行业岗位的特殊性,校企合作深层次问题有待突破,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学习的效果有待提高。
作者:刘辉单位:南京财经学校
一、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1.调整金融发展结构,稳定金融发展速度根据中美两国的金融发展数据比较,根据中美两国的银行存款/GDP对比,中国的存款货币量在GDP中所占比重(约达到181.4%)不断呈上升趋势,并持续高于美国,中国的存款货币量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比较中得出,美国的银行存款/GDP比值(约达到83.1%)要相对稳定,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比例较低。从上面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金融机构的中心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金融管理对金融管理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强化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结构的调整,提高金融管理的水平,能够更加利于发挥金融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金融管理作为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其能够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效、更加规范的秩序,也能够更加有效的解决金融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研究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就能够为金融管理提供更加有效的制衡方式,能够实现金融机构内部的有效管理,能够实现金融资金的良性循环,推动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
2.实现资金失控预警,调整管理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开放虽然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是也使得经济危机肆意扩张。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各国的企业更加容易进行投机,市场监管的漏洞也更加容易暴露出来,投资者会更加狂热的追求自身利益。市场的扩张使得金融行业面临着更多的不稳定因素,金融业更容易受到经济的冲击。因此,金融管理的重要性也就更加突出。近年来,各国的金融机构都在采取多种监管措施,以实现对金融行业的控制,提升金融管理的水平。不同的国家和机构采用了不同的措施,美国推出了金融监管方案,欧盟则制定了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措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强调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合作。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很多国家的金融管理并不能很好的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各国的金融管理也急需要进行改革和控制,传统的金融管理模式显现出了诸多漏洞,管理理念的落后和金融管理人才的缺乏使得金融管理很难应对和预防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需求,我们需要从金融管理角度对金融业进行调整,以更加合理的方式进行发展,推动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1.调整金融结构,优化管理系统金融管理的改革和发展需要金融环境的改变。要实现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在金融结构上做出调整,以创造金融发展环境。首先,要为金融管理提供法制化环境。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要合理的制定金融管理规范,使金融管理能够按照制度化的管理流程进行操作。其次,要为金融管理提供更加稳定的金融市场。要提高金融的开放性,要使金融行业的各种许可性规范更加灵活,为使资金流入金融市场提供更多的机会。最后要建立金融管理体系,要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确定以各商业银行为中心,其他金融机构相互补充的体系,完善管理规章和制度建设,为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环境,促进金融沟通的便捷性。
2.适用公司法人制度,促使金融机构政策有效性在对金融机构的改革中,要适用先进的公司法人制度,要利用法人治理机构的有效性和制衡性对金融机构进行现代化的管理。法人治理机构能够使企业发挥更强的凝聚力和更大的影响力,能够实现管理的协调。金融机构建立法人治理机构,就能推动金融管理的该笑醒,能够确保金融机构利润目标的实现。我国的金融机构要建立法人治理机构,实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推动企业内部的协调运转,实现企业内部的有效决策,为企业各项政策的落实提供可靠的制度和机构保障,提高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促进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三、总结
金融管理革新是金融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实现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金融管理领域进行贯彻,要为金融管理提供更加有效、更加规范的制度保障,要为金融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推动金融机构内部的革新,以更好的保障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作者:孙海涛单位: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服务一部
1国有资产的战略调整
国有企业关系着国计民生,直接影响着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它与民营企业不同。民营企业不具有公益性质,不会直接影响国家的安全问题,所以应当允许民营企业在这些领域内进行自由竞争,而国有企业应当主动退出这些领域,将这些行业交由民营经济和合作经济来经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竞争性行业中相互竞争,不能充分体现国有企业的优势,也难以实现高效率的生产经营。国有资产应当从这些竞争性的领域中退出,要退出这些领域应当选择适当的方式。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拍卖、出售的方式将经营不佳的国有企业转变为私有企业,改变企业的所有权关系和企业性质,这不是单纯的产权关系调整,在改革过程中要结合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经验,在国有股出售前要成立独立于政府的私有化立法与政策委员会,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工作。国有企业还可以将自身拥有的经营网络和社会关系、客户群转让给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要收购这些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需要的价格要低得多。经营较好的优质国有企业还可以通过内部职工集体筹资形式将企业转变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使企业成为集体所有制企业,企业的性质仍然是公有性质,但是产权发生了转变。大部分国有企业都应当通过企业转制的方式将企业转变为合作经济或者集体所有制经济,使其更加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促进国有资产的有效运转,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
2企业转制的必要性
企业转制就是将企业的所有权从政府手中让位出来,实现以股份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听命于政府的命令,不能适应于市场的需求。企业转制能够促使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使企业的经营以市场为导向,提高企业的经营和生产能力。企业转制重新界定了企业的产权范围,建立了以股份制为主的不同经济成分并存的新型经济形式,使投资者共同享有企业经营成果。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应当与政府划清界限,减少上级政府对企业经营的干涉,防止领导的错误指挥导致企业遭受损失,最终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3企业转制需要有关金融管理措施的配合
在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运营出现了比较多的弊端,且依靠自身体制已经难以使境况得到改善,致使许多企业权责不明,经营效率比较低下,企业内部无法形成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经营资金通常都是通过银行解决的,导致很多企业的资金运作机制难以与市场经济相配合。所以,企业要想成功实现转制则离不开有关金融措施的配合。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资金的运作机制不能完全配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转制前的企业资金使用率不高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金运作效率通常不高,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自身运作效率较低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难以对企业资金的使用形成有效的约束力。转制前的企业通常都存在或大或小的权责不清问题,企业资金在使用和管理上得不到有力的监督,并且转制前的企业资金一般情况下找不到合理的投资渠道,致使企业资金的使用率不高。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下,以往的企业需要改变其不合理的资金运行方式,从而为适应新的经济体制做好铺垫。
3.2转制前的企业资金来源较为单一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资金的运作一方面依赖本企业的资金积累,另一方面则主要是依赖银行贷款。这使得转制前的企业过分的依赖于银行贷款。其消极后果就是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自身运作的自主性,企业稳定的资金流难以实现,这样下去必然会阻碍日后企业的日常经营运作。同时,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也使得企业没有足够的实力来面对国家宏观的经济政策调控所带来的风险,致使企业的经营状况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3.3转制前的企业资本结构不甚合理转制前大多数的企业的资本结构都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此外,转制前企业的新增资金贷款许多都是通过非正常的占用方式流失的。其危害结果一方面使得企业出现了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在银行的呆账、坏账比例,给发放贷款的银行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4能够促进企业转制的金融管理措施
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企业依照市场要求来安排日常的生产经营工作,探索并逐步建立起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及资金运作方式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企业之所以转制的目的正是要革新以往落后的企业运作模式,建立起一个权责明确,经营运作效率高,有着高效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管理形式。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运用金融杠杆、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金融信贷和管理方式等手段可以有效促进企业转制。金融管理手段对企业转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4.1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可以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上市融资与银行贷款相比,限制要相对少许多,如果企业选择上市融资,对于解决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问题是个非常适合的解决方式。通过上市融资解决了资金问题,企业则可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有价值的项目中去。革新旧的融资方式需要金融管理的大力支持,加强直接融资渠道的建设将会大大地促进企业转制的进行。
4.2革新计划经济体制下落后的金融调控方式以往的金融调控方式是与计划经济体制配套使用的,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需要探索并确立新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调控方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调控部门的任务主要是为市场运行提供完善、公正、透明的金融环境,其角色并不是市场的直接参与者,而是市场守夜人。
4.3间接融资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分摊机制以往的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下,其信贷方式所受限制多,在相对复杂得多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贷款银行需要放松对企业资金使用上的过多限制,从而提高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若仍对企业资金的使用加以不必要的束缚,则难免大大地增加了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对风险的难度。
4.4综合多种融资方式企业改制的资金运作方式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十分重大,企业改制可以借鉴已经经过检验的其他有效方式,包含现代企业通过BOT、TOT、BT等经常运用到的资金运作方式,发挥金融管理对企业改制的促进作用。
4.5建立配套服务企业改制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金融措施的转变,还需要到位的配套服务,金融部门不仅需要转制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还需要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给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资讯服务、资产评估服务和方便的资金结算服务等,使企业成功实现转型,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5结论
企业转制能够让政府出让或部分出让企业的所有权,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转制是企业市场化的行为,国有企业能够通过金融管理方面的改革推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机制的调整,释放企业的活力,更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也能够实现更好的经济运行效果。
作者:邹影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1县乡金融能力不足的原因
1.1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此处的理解为,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农村金融资源,无法为农村经济社会提供符合其发展所需的各种服务以及金融产品。我国县乡金融市场失灵的方面主要有:
(1)信贷市场的信贷需求基本无效。据调查数据可知,很多地方的企业都认为从银行贷款非常困难,但是银行却表示,对于收到的贷款申请,凡是符合条件的都是顺利解决。既然出现这种状况,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大部分的企业都不符合贷款的条件。调查数据显示,在银行拒绝的贷款申请中,近一半的企业是因为抵押品的价值不足,近80%的农户贷款被拒绝的原因是抵押和担保不能符合银行规定。假如可以把以上的这些无效的需求转变为有效的需求,那么目前县乡经济存在的问题已经可以好很多。
(2)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可以尝试借助对信息成本以及成本的汇总处理,来逆向建立相应的选择和道德风险模型,然后再通过模型量化逆行选择所存在的关于加大信贷市场的风险,同时还需要提高合约缔结的成本,来使得利率价格的机制失灵,从而让信贷配给达到一个特定的平衡点。在县乡经济中,贷款的对象基本上都是农户以及小企业,他们的信用观念较弱,假如想进行欺诈,所需要的成本较少,而银行在对待此类的贷款的时候,因为获得不了全部的信息,所以无法完全把握其真实的还款能力,这就导致了银行在进行客户准入以及信用等级的审查和授信等方面困难重重。在县乡企业中,有资格被评定为“A级信用企业”的企业少之又少,而且这些企业也都是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相对于小企业而言,农户生产在经营分散、经营风险大等方面表现得更为严重,所以银行在对农户资质的审查以及对农户经营活动的监督等方面都需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因为银行与贷款对象之间的信息存在着不对称的现象,所以银行在对于小企业和农户的放贷的事情上,表现得十分严谨。
(3)信贷标准太过单一。研究表示,银行如果可以给出一组内容不同的贷款合同,那么就可以达到分离均衡的效果,高风险企业一般会选择抵押品价值较低但是利率高的贷款合同,而低风险企业则是愿意选择利率低但是抵押品价值较高的贷款合同,这样分多层次后,每个企业或者个体都可以获得银行的贷款。虽然我国在银行贷款方面有着一定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的权利,但是大部分银行所给予的贷款利率都是行业认定的最高限额,这样利率就失去了判断风险大小的作用,而且在确认风险等级的方面,县乡与大中城市所使用的标准是相同的,这就完全的脱离了实际,满足不了县乡企业的资金需求面广泛、数额小、使用次数太过频繁的特点,所以阻止了大部分县乡企业的贷款。
1.2政府监管不够
(1)政府干预失效。在县乡的金融市场失灵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政府干预非常的必要,但是目前,政府对县乡金融的干预范围和力度都表现得较为不合适。政府的不当干预主要表现为无效干预以及过度干预。对于县乡金融机构的干扰是金融监管部门干扰其独立核算和自负盈亏的能力;对于县乡金融市场的干扰则是,对其管制太过严格,导致县乡金融结构上的单一,而且民间金融无法获得合法的地位,所以在正规金融表现的空缺上,民间金融无法进行补充。
(2)制度保障无效。我国金融体系在随着经济体系的变革而不断深化。但是县乡金融制度的创新欠缺导致了我国县乡经济正常发展被抑制。目前,县乡经济受到抑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健全的相关县乡金融的法律制度,大量的县乡金融活动都处于所依据的法律制度尚未使用或者完全没有法律可以依靠的状态;二是县乡的信用采集体系不够完善,银行在对农户以及小企业贷款之前,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来收集贷款方的各项信息;三是县乡金融市场在进入、退出以及竞争等方面的规律都不够完整,从而严重地限制了县乡金融运行的活力。
2新农村建设与县城金融管理问题的对策
2.1为新农村量身打造金融供给体系新农村建设在农村金融需求的方面表现为多层次和多方面。单个金融机构无非解决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所以,需要借助多元化、竞争的农村金融供给主体来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使得农村的资源配置在竞争效益和规模效益得到提高。尝试创建一个将政策性金融作为基础、农村合作金融作为主力、融合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金融组织来对农村金融供给进行补充。在保证“风险可控、保本微利”的前提下,促进农业发展银行向综合型政策性银行转变,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向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逐渐加大信贷投资,着重支持建设农村的基础设施,加快推广农业技术、提倡农村环境保护等资金回收期较长并且经济效益缓慢的项目,加速政策性金融对于农业的支持。关于商业性资金融通方面,农业银行需要大力发展其优势,主要满足农村内部农村产业化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
2.2对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交易工具进行创新
(1)对业务品种进行创新。在农村大市场方面,各个金融机构都需要积极对新的信贷方式进行探索,从而创建新的贷款品种,主要对适应合计农业、涉及农业以及新时期农民生活消费的信贷业务进行开发,对于中间业务要加大开发力度。争取有更多的新的金融组合产品可以支持新农村建设。
(2)对结算手段进行创新。依照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对于现代化支付结算系统的城乡通用的开发。首先要保证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的存在,然后再加速对小额支付系统的开发建设;并且要对支付结算渠道进行拓展、加大对个人支票的推广和发展,推广通存通兑的业务;重新审视农村金融机构所掌握的优点,对农村信用卡等现代支付工具加大开发力度。
2.3改革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资金回流机制
(1)对于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采用财政补贴以及税收减免等诱惑方式来提高支持程度。借助法规以及考试制度,为农村金融机构重申所需要履行的服务责任和义务,保证农村金融机构更加贴近农村。
(2)通过采用财政贴息和税收优惠等激励机制,来促使商业银行更加规范地对信贷资金的投放。此外,还需要通过法律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每年都要增加一批存款来投放到涉及农业的方面。
(3)积极帮助农村获取邮政储蓄的回流资金。目前,应该对邮政储蓄银行进行适当的改进,使其可以存款和贷款,再做一些中间业务的金融百货公司,进而实现农村经济活动的资金供给。
(4)建设农村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主要面向农村企业、农村产业化以及招商引资等方面,借助创建小额贷款公司的方式,最终达到对民间资本服务的吸引和鼓励。
2.4创建符合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制度环境
(1)加强农村土地流转体系的构建。首先是深化农村的,将明确土地承办权以及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作为基础,然后用土地使用权替代原本农民承包土地所拥有的经营权,依靠土地使用证来证明权利的合法性,然后立法说明土地使用权所包含的收益权、买卖权、继承权以及抵押权。
(2)加强对农村信用保障体系的构建。首先,对健全信用文化等思想进行诚信宣传,进而提高农户的信用水平和素质;其次,还需要加快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系统的建设速度,保证银行、政府以及执法部门之间的社会信用数据可以达到共享;最后,借助法律等手段,对信息披露制度逐渐健全,对失信企业加大处罚。县乡经济即将迎来发展的最高峰,所以,县乡金融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只有尽快地解决目前县乡金融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才能加速新农村的建设力度,保证新农村建设可以做到又快又好。
作者:孔钧单位:山东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