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金融经济论文

金融经济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03 09:20: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金融经济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经济论文

金融经济论文:农村金融影响农村经济论文

一、农村金融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国际上对于农村金融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观点认为它们之间没有必然关系(罗宾逊、卢卡斯),有的观点认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村金融发展(单俏颖),还有的观点认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消极作用(戴蒙德、库格曼),等等不一而足。在中国特殊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下,农村金融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对农村金融的发展有所助益。根据利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我国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探讨,在我国,农村金融主要通过储蓄银行的存款量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规模特别是存款规模的扩大

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资源,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农村地区的存贷结构比例失调使得用于发展农村经济的可用资本相对减少

农村投资的产出效率也不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用。

(三)农村投资效率一直不高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外流导致的,资金外流致使农村的整体投资额增长缓慢,用于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的资金肯定也会减少。

二、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农村金融要更好地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就必须对当前的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一定的调整,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应该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助益。

(一)明确农村金融的角色定位

以前,农村金融的定位通常是为城市经济输送农村的剩余资源和资本,在农村经济高度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今天,农村金融的作用更多地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方面的保障,还要吸引城市资金参与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当中去。所以要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及民间小额信贷公司等创新农村金融机构,使农村金融市场更加有活力,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从而促进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

(二)选择正确的农村金融发展政策

农村金融目前的发展重点不在量的扩大,而是质的提升,目前农村金融中的资本利用效率底下,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颇有不利,为了提升农村金融的资本利用效率,应该使用较为合理的手段与政策提高农村市场上金融机构的贷存比率,从而有效防止农村金融机构造成的资金外流,从而使资金流向实现正确的导向,提升农村金融机构对于农村产业发展的促进发展效率,有效吸引和巩固农村的可用资本。

(三)加强政策和法规的建设

针对三农问题,要通过政策和财税的扶持增强农村的技术设施建设,引入更多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合法权益,使其在法律法规上有一定依据,从而在农村市场站稳脚跟,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之间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可能由于先进的农村金融体系得到进一步的达发展空间,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村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十分有必要,也是广大农村经济研究工作者值得研究的问题。

作者:侯阿利 单位:陕西西安市西京学院

金融经济论文:农村金融发展下农业经济论文

一、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分析

通过计算后可以发现,虽然人均实际农业GDP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在时展过程中都有着其不平稳性,但是其彼此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的平衡关系。其四者之间的变动模式受对方影响,形成了当今农村金融业的现实影响结构。也就是说农村人均GDP是否增长,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在Granger因果检验的过程中,其分析结果显示,包括了农村金融规模、结构其是均与农村经济增长没有直接明显的关系。然而农村金融效率却对农村经济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其一,虽然农村经济增长并不能有效的促进农村金融规模与结构有所变化,但是不得不关注的是,农村经济增长对农村金融效率的积极促进影响。其二,与农村经济增长推动农村金融效率有异,农村经济规模等对农村经济增长并无明显推动作用。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从而影响了我国农村金融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脚步,对我国农村整体发展,甚至是整个中国经济发展都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二、目前金融发展滞后的影响因素

(一)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滞后农村金融发展的首要原因在于,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的不完善。目前,商业性的农村金融组织在其职能上存在缺失,从而导致了金融体系扶持农村经济建设的稳定性严重缺失。举例来说,中国农行原本是政府特定的支持与扶持农村建设的商业银行,然而,由于农业当前在经济发展中存在落后性与弱质性,从而导致了农业银行自身运营的机制产生问题,迫使其不得战略调整,最终减小了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扶持力度。当然,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相比,政策性的农村金融机构则偏向了边缘化。这种边缘化表现突出的是农村发展银行其建设初衷并未与现行状态达成一致,只进行农副产品放贷服务的发展银行,已经大大滞后了农村金融发展。当然,金融工具的缺失与服务手法的单调也大大影响了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完善性,从而造成了金融发展的滞后现象。

(二)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契合

与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相对比的,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无法契合,则是目前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另一诟病。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无法契合的主要缘由有两点:其一时农村金融机构在整体的布局上无法达到合理化。当前农村金融机构,东部发达地区分布较为密集,相对的,中西部比较落后地区的密度反而较小,这样与经济结构需求完全不符合的金融机构密度,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协助农业经济发展的进程。其二农村贷款的发放结构不合理也造成了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契合度不够的现象产生。在普遍经济学上来说,经济发展水平将决定金融发展的水平,而对于农村经济这种封闭式的经济形势而言,其所建设的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封闭性。而正是这种封闭性,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上不得不考虑农业经济的滞后性现象与弱质性特征,而将贷款形势发放到一些乡镇企业中,从而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受阻现象的产生。

(三)农村金融机构效率不高

农村金融机构效益不高,也是滞后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目前农村金融运营环境而言,其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了其在运营过程中的效率普遍不高。目前,越是落后贫困地区,贷款需求主体的居住环境就越为扩散,这种扩散性在中国地大物博的广大农村而言,为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带来了非常巨大的挑战,从而使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发放与监管上存在着一定难度,影响了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与地域性广带来的麻烦相比,管理体制的落后是金融机构自身内部的缺憾,正是这种管理体制的落后,造成了部分农村信贷业务技能的失灵,从而使农村金融机构的存在价值大打折扣,机构的工作效率也无法提升。当然,农村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过差,是影响其工作效率的又一大隐私。由于从业人员水平不高,从而使很多相关政策无法有效落实与开展,从而造成金融机构的低工作效率。

(四)政府干预方法不科学

政府干预方法的不科学,是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政策因素。传统意义上来将,政府的有效促进与引导对于经济发展、金融机构建设将拥有有益作用。然而目前我国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管控上尚属于国家严格管控范围内。者不但失去了利率自身调节的杠杆作用,同时也是农村金融资本变得调动不灵活,使整个金融资源形如死水,不利于其与社会资本合流,共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另外,政府对农村内部非正规性的金融资本管控的严格,也是造成了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又一干预不科学政策。目前,政府之所以排斥非正规性金融资本,其主要原因在于该资本存在一定风险,而另一原因则是非正规性金融资本干扰了政府对农村金融的管控工作。然而就目前看来,非正规性资本的顽强生命力已经使其资源走入了“灰色”的误区,从而变成了更加危险,滞后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金融发展滞后影响因素疏导办法

(一)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

面对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现象,合理有效的疏导办法将可行之有效的改善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并且推动整个农村金融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在改善农村金融滞后的众多因素之中,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应为重中之重。之所以如此强调金融体系的重要性,因为其是整个农村金融的建设基础,只有农村金融体系得以完善,整个农村金融环境才可以得到改观。所以,在构架金融体系之时,首先要完善农村金融机制,有效应用政策、商业金融机构,规划发展非正规金融机构,从而形成国有资本与民有资本互相扶持,共同促进,从而达到金融机制的合理化与现代化,保证了其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其次,创建全新形式的农村金融产品,丰富化农村金融工具,将信贷、信息等与网络系统结合,并退出小额贷款的多种新形势的农村金融产品,从而达到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的结果。

(二)合理化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关系

确保了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的基础上,调节当前金融机构现状,使其与经济结构达到合理化契合,是目前调节金融机构组成的重要出发点。因此在农村金融机构建设过程中,应该大力扶持与推动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合理建设与运营操作,从而使其可以推动我国中西部经济结构整体转型,确保经济发展脚步。另外要重视非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力与生命力,肯定与理解其发展的必然性与推进性,通过正视与积极引导,最终达到其与国有金融资源主体的共同作用,保证其安全性、稳定性与规范性,从而促进其金融结构合理,并与经济结构构建成良好关系,推动整个金融机构与经济结构彼此促进的结果。

(三)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效率

在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地域性广这一物理性难题,如何有效的架设合理的监管、扶持网络,从而确保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扶持政策有效落实到农业经济之上,是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首要问题。合理应用网络化建设,走访调查各地区形式,建立统一的农村金融信息网络,将可以高效的了解到目前农业经济实际状况与农业需求,从而更快速高效的反应,提升金融机构效率。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加强也是确保机构效率提升到重要手段。充实当前农村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其内部管理与金融管理手法技巧,对于整个金融机构效率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构建科学化干预政策

科学化干预政策,是以当前政策转型为主要依据,其看中的并非政府的强制干预,而是根据当前实际情况进行的适合性干预。要充分考虑目前干预政策弊端,以活化金融资本为主要目的,顺应形势发展,是干预政策变为扶助政策,将有效的提升整个金融资本的流动性,从而促进金融市场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应注意其控制力的减弱,使非正式金融资本融入到整个金融机构中来,从而实现现代化金融体系,才能反映出科学化干预政策的实际作用。当前,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对于农业经济增长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应在金融效率上作用于农业经济增长,同时要在各方面规划与完善农业经济构架与相关内容,从而确保农村金融发展的存在价值,达到农村金融发展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

作者:牟光宇 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金融经济论文:金融支持发展实体经济论文

一、货币政策层面与金融制度层面

(一)货币政策应该为经济提供良好的货币环境

金融制度的供给也是影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事实表明,过度宽松的货币环境是助长投机因素的温床。如果在资产价格异常波动的阶段,即使对企业发放贷款,这些资金也很有可能避实向虚,而不是真正应用于生产领域。

(二)货币政策调控不应使经济形成对货币的依赖

多年以来,中国的实体经济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一放就乱、一紧就死”,经济下行时刺激政策出台、经济好转时刺激政策退出。目前,我国M2/GDP比率已经很高,意味着资金的产出效率明显下降,也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杠杆率较高。在此货币环境下,金融机构面临两难抉择。

(三)货币政策要关注融资成本,运用相关工具进行调节

这一方面要求货币政策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化,另一方面需要加快资金价格改革,从而充分发挥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四)要进一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通过改革准入制度,推动金融机构良性竞争,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加快资本市场发展,通过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提高金融动员资金的能力。大力鼓励社会创业,使资本、科技与企业家精神充分结合。从宏观审慎管理的角度,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确保实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加快金融领域的简政放权,是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途径。

二、监管政策层面

(一)从监管上杜绝层层加水、体内循环的问题

201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国家外汇局联合出台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即是很好的范例。在此之前,金融机构通过一系列产品和交易结构的复杂创新,银行信贷资产化身为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券商资产管理计划等,旨在规避监管。企业通过资金池等非信贷渠道获取资金,导致融资成本提高。此类问题必须从监管层面加以杜绝。

(二)信贷资金的监管

应严格按照《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的规定,坚持受托支付,避免挪用,坚决打击挪用信贷资金进行投机炒作的行为。

(三)注重高频交易的监管

随着技术的发展,在金融市场上出现了利用高频交易套利的行为。高频交易对于市场具有强烈的影响,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也有弊,需要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

(四)加强对金融创新的引导

金融产品的设计和金融业务的延伸应以国家的产业政策为前提导向,禁入产能过剩行业,对于新兴产业中的中小微企业应定向投放,降低其融资成本。对于金融领域的创新产品,特别是交易结构复杂的创新产品,应要求金融机构充分披露信息,监管者要充分掌握产品功能、设计原理及其风控措施,以正确作出引导、加强监管。

(五)探讨建立全国性资金流向监控系统

及时掌握信贷资金、银行表外业务、类信贷业务等各类金融工具融入资金的流向,以保证监管实效。

三、金融机构层面

金融机构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在经济周期中始终保持稳健。一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增强市场反应能力,抓住市场机遇,在支持经济实体的发展同时,提高壮大自身实力。二要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努力防控经营过程中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及其他各类风险,健全审慎经营机制,运用风险抵补措施缓冲经济周期带来的影响。三要不断开发金融技术,努力控制成本,延伸服务范围。四要坚持金融创新。创新始终是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动力。金融机构要加强对经济形势的解读,由此找准支持的对象、产业和企业。金融机构应当创新金融工具、设计出新型的融资方案,为新兴产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积极引导企业转型,促进产业升级,推动整体经济形成内生增长动力。

四、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生态及金融技术的层面

(一)加强金融基础建设

尽快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完善登记、托管、支付、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提供便利。

(二)从金融基础设施的源头根绝监管漏洞

很多看似监管的问题实际上与金融基础设施有着很强的关联。比如,如果企业账户管理规范、绝大多数交易以及全部大额交易都通过电子渠道结算,资金流向清晰且有迹可循,则资金监控就较容易,防范信贷资金挪用的成本就会降低。又如,如果合同管理、发票管理规范,那么利用假合同、假票据骗取金融机构融资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

(三)优化金融生态是吸引资金的重要手段

在不同经济阶段、不同地区,由于地区经济水平、金融生态状况存在差异,因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也不一,持续优化金融生态是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重要途经。

(四)推动金融技术的进步

不断拓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范围。批量授信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小微金融的范围;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发展,使得低门槛甚至无门槛融资产品大量面世。因此,金融技术的进步有助于解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

作者:白莹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

金融经济论文: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论文

一、构建我国低碳经济创新型金融支持体系

低碳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国要抓住机会,迎接挑战,使低碳经济与金融支持相互促进,把金融作为动力源,支持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低碳经济和金融业的共赢发展。我国要借鉴外国低碳经济发展经验,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创新型金融支持体系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一)完善银行“低碳间接融资”体系

建立并完善银行“低碳间接融资”体系,一方面要求政府应当建立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相应的促进银行低碳信贷投放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调动商业银行推进低碳信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把握低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成为低碳经济的“践行者”,优先支持缓解资源瓶颈制约、改善环境污染状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企业和低碳项目,,大力推广低碳抵押贷款,为低碳、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积极组织“银团贷款”,积极发展信用担保融资,对重点低碳经济项目建设给予贷款审核、贷款发放、还款期限、利率等方面的必要优惠,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二)大力开发低碳衍生金融产品

随着国际国家对碳市场的重视,近几年碳交易市场不断壮大,碳货币化也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重视,其货币化的程度也日益提高,碳排放权也由之前粗放式开始向精细化转变,并且慢慢的衍生出来了具有流动性和投资价值的金融资产,成为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一项重要金融创新。全球碳减排需求量逐年增加,碳交易市场规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基于碳交易的金融衍生品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如远期产品、期货产品、期权产品等。它们的出现摆脱了之前的单一化产品。因此,我国要进一步完善低碳间接融资体系,建设低碳资本市场建设的同时,应当借鉴国际其他国家的先行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进一步加快开发各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产品的市场化,把低碳融资市场更加顺畅,从而实现低碳经济迅速成长。

(三)积极利用外资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在我国的社会发展,经济的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要制定相应的孤立政策积极吸引外资,在产业结构升级、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我们需要继续坚持引进外资的政策,使外资在低碳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制定一系列的鼓励措施,吸引外资投放更多的领域,如高端新技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等。在形式上也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如独资、参股、并购等,使我国的低碳经济市场从国际金融市场上获取了发展低碳经济所需的资本。

二、结束语

低碳经济在国际其他国家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对我国来讲也是有参考借鉴作用的,我国要保持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如何走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这就需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群里群策,共谋发展,尤其是金融行业,需要我国政府政府制定有效可行的措施,使金融市场与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共同促进低碳项目的落地和实施。使参与企业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企业获益。最终实现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

作者:容雷 单位: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金融经济论文:金融支持下的农村经济论文

1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组成部分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及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几乎垄断了大部分的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机制从而导致农村信用社竞争力较弱,服务范围较为狭窄,提供的金融支持不足以支撑经济发展。农业发展银行是政府支持农业建设的政策性银行,但是农村发展银行运作范围较小,资本筹借效率低下,资金来源单一,不能促进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银行运营的主要目标偏离了传统农业信贷方面,逐渐转移到了收益率较高的非农业金融方面,削弱了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的优势地位,削弱了农业银行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支持作用。另外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经营模式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反而产生了负面影响。资金积累的规模总量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的扩大再生产,农民自有资金匮乏,个体的资金积累收效甚微,迫切需要拓宽金融支持供给的途径,获得更多的资本积累。农业生产面临着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较多,由于农业生产存在较高的风险,农业金融机构考虑到这点就失去了发放贷款的动力,不能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农业金融机构为了获得高收益率转而将资金投入到非金融农业方面,使得农业资金积累更多地被城市金融服务业所吸纳,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严重匮乏的局面,不利于推动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

1.2农村经济缺乏有效的信用体系

大多数农民持有的可抵押资源只有土地,法律上规定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将土地进行变现、抵押处理等都是违法行为,土地原则上只能用于农业生产,即使允许抵押,土地的抵押价值也远远低于城市住宅,出于贷款回收问题的考虑,许多农业金融机构不愿意将土地作为农民进行贷款时的抵押物,因此农村缺乏有效的信用体系,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贷款申请。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是农业金融服务的重要对象,但是征信系统并没有将这两者的信用信息纳入其中,金融机构搜集关于客户是否符合相关放贷标准的相关信息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增加了交易成本,使得金融机构不愿意提供相关的金融支持,农村信用体系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扩张,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1.3农村金融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

农村金融法律保障制度缺失,缺乏具体的法律条款来规范农村金融组织结构、从事活动内容、应有功能等,缺乏明确的法律来引导不同层次的金融机构开展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无法有效控制农业金融存在的风险。农业金融服务具有高风险性和低收益性的特点,因此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入政府调节机制,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当前政府没有对大型支农贷款的利息和风险提供政策补偿,使得农业金融机构资金供给积极性不高,大量农村资金外流,应用到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严重不足,甚至使一些发展前景较好的金融机构退出了农村金融市场。

1.4金融工具单一,技术手段落后

农村金融服务形式较为单一,业务种类少,农村金融业务仍停留在传统的存款、贷款、简单的业务结算层面,相关金融手段较为落后,农村金融服务电子化、智能化水平较低,有些金融机构甚至缺乏健全的结算体系,在进行异地结算时需要通过其他银行多层次进行转汇,资金运转不灵,大大降低了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增加了服务成本,使得农民难以获得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农民也缺乏持有有价证券等其他金融工具参与金融交易的机会。单一的金融服务、落后的技术手段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应金融支持对策

2.1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确保金融支持力度

强化农村金融体系各部门职能,加大农业银行对农村经济资金支持力度,重新定位服务对象,大力扶持农村优势企业。农业发展银行应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充分发挥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政策性融资作用,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力度。农村信用社则应限制农业资金向城市流入,将农业资金全部投入到农业经济发展中。邮政储蓄则应改变只存不贷的经营模式,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确保金融支持力度。

2.2规范农村信用体制,完善农村法律环境

规范农村民间金融体系,优化信用担保机构业务环境,降低担保机构运行成本,规范企业、中介、金融机构之间的信用关系,避免由担保中介信用损失带来的农村经济风险,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农业贷款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改进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使用权、自有住宅所有权等纳入担保有效物范围,扩大信用范围,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提供强力的资金支持,鼓励农民积极创业。完善法律环境,建立相应的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用适当的法律手段鼓励资金向农村流入,依法保障农村的金融支持。

2.3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有关部门应降低金融工具创新市场的准入门槛,促进农村金融工具创新。应用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推动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和创新。针对农村市场提供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增强金融服务功能,积极开拓农村金融市场。

3总结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信用体系,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金融工具单一,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提高农村金融支持力度必须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严格规范金融信用体系,扩大信用范围,完善法律环境,加快金融服务功能创新。

作者:陈利霞 单位:河南省济源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金融经济论文:金融支持农村经济论文

1驻马店市农村进行实体经济转型的改革与升级方案

在推进农村的实体经济转型的改革与升级之中,促进直接融资的比重,进而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有利于建立和提高实体经济的转型,促进在农村经济管理单位中积极发展的服务实体经济与发展债券市场。深化对农村进行实体经济转型的改革与升级之中,它不仅有利于新兴的战略产业与企业的快速增长,同时也有利于满足市场多元化的融资需求与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与持续的发展,使用多种融资工具,进行投资结构的多样化,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与整体效率,对农村进行实体经济的改革与升级的主要政策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单位的融资平台,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单位的融资体制的创新;二是降低融资的成本与深化金融体制自身的实体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实体经济的抗风险的能力;三是优化金融体系的内部结构,促进经济转型中的结构调整,创立研发的产业链与服务链,从而提高信贷体系的科技型与担保体系的科技性,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管理单位在金融体制的改革之下,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2驻马店市加大农村就业与创业扶持力度方案

自2011年以来,我国对农村进行的金融改革的政策已经为农村的医疗卫生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增收的余地不多,政策征收的效果有限,农民靠天吃饭收入的不稳定,这也为农村经济管理单位的金融改革带来了困难,在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之下,虽然政府的措施比较到位,政策的不断实施,但是对于持续稳定的增加农民的收入问题上,难度还是非常的大,从宏观层面上看,影响农民增收的不确定因素与不利因素仍然普遍性存在,所以为了更好的解决农民的就业与创业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管理单位的金融改制的力度,并且增强此力度在各大银行的执行力度,这样在上有政策,下有很强的执行力度之下,促使农民收入的稳定与提高,而且促使农村经济管理单位在金融改制之下管理上与执行上的更加完善与规范,并在未来的农村经济管理单位的金融改制之下,加大对其改革的步伐,转变金融机构的信贷理念,更加关注与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单位与金融改制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片面地去强调金融体制的改革的直接效应,进而减少农村的贫困人口数量,提高农民的就业与创业水平。

3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却一直都处于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边缘,并且这个现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竟然被认为是合理的。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改革政策的实施,促使农民的社会经济方面的政策需求大大提高,因此对金融工具的合理使用并且相应的制定农村经济改革政策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只有坚持对金融工具的合理使用并且相应的对农村经济改革政策进行持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向着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张国才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金融经济论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论文

一、理论层面

实体经济的固有问题,不能都归咎于金融体系。以小微企业发展为例,目前确实存在一些商业银行不愿意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主要是由于个别地区和行业的小微企业风险积聚,究其原因,除了企业本身经营问题之外,还要综合考虑财税政策、准入政策造成的成本上升。因此,从经济政策入手,切实减轻小微企业的负担,对于其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创新动力不足,税负过重,行政审批过多,创业成本过高;运行成本过大,内生增长动力不足。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经济政策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释放被禁锢的活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总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问题需要从经济金融互动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其相互作用机制,并且,做好宏观制度及微观传导设计,才能促使二者两性互动。

二、货币政策层面与金融制度层面

(一)货币政策应该为经济提供良好的货币环境。金融制度的供给也是影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事实表明,过度宽松的货币环境是助长投机因素的温床。如果在资产价格异常波动的阶段,即使对企业发放贷款,这些资金也很有可能避实向虚,而不是真正应用于生产领域。

(二)货币政策调控不应使经济形成对货币的依赖。多年以来,中国的实体经济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一放就乱、一紧就死”,经济下行时刺激政策出台、经济好转时刺激政策退出。目前,我国M2/GDP比率已经很高,意味着资金的产出效率明显下降,也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杠杆率较高。在此货币环境下,金融机构面临两难抉择。

(三)货币政策要关注融资成本,运用相关工具进行调节。这一方面要求货币政策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化,另一方面需要加快资金价格改革,从而充分发挥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四)要进一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通过改革准入制度,推动金融机构良性竞争,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加快资本市场发展,通过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提高金融动员资金的能力。大力鼓励社会创业,使资本、科技与企业家精神充分结合。从宏观审慎管理的角度,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确保实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加快金融领域的简政放权,是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途径。

三、监管政策层面

(一)从监管上杜绝层层加水、体内循环的问题。201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国家外汇局联合出台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即是很好的范例。在此之前,金融机构通过一系列产品和交易结构的复杂创新,银行信贷资产化身为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券商资产管理计划等,旨在规避监管。企业通过资金池等非信贷渠道获取资金,导致融资成本提高。此类问题必须从监管层面加以杜绝。

(二)信贷资金的监管应严格按照《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的规定,坚持受托支付,避免挪用,坚决打击挪用信贷资金进行投机炒作的行为。

(三)注重高频交易的监管。随着技术的发展,在金融市场上出现了利用高频交易套利的行为。高频交易对于市场具有强烈的影响,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也有弊,需要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

(四)加强对金融创新的引导。金融产品的设计和金融业务的延伸应以国家的产业政策为前提导向,禁入产能过剩行业,对于新兴产业中的中小微企业应定向投放,降低其融资成本。对于金融领域的创新产品,特别是交易结构复杂的创新产品,应要求金融机构充分披露信息,监管者要充分掌握产品功能、设计原理及其风控措施,以正确作出引导、加强监管。

(五)探讨建立全国性资金流向监控系统,及时掌握信贷资金、银行表外业务、类信贷业务等各类金融工具融入资金的流向,以保证监管实效。

四、金融机构层面

金融机构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在经济周期中始终保持稳健。一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增强市场反应能力,抓住市场机遇,在支持经济实体的发展同时,提高壮大自身实力。二要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努力防控经营过程中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及其他各类风险,健全审慎经营机制,运用风险抵补措施缓冲经济周期带来的影响。三要不断开发金融技术,努力控制成本,延伸服务范围。四要坚持金融创新。创新始终是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动力。金融机构要加强对经济形势的解读,由此找准支持的对象、产业和企业。金融机构应当创新金融工具、设计出新型的融资方案,为新兴产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积极引导企业转型,促进产业升级,推动整体经济形成内生增长动力。

五、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生态及金融技术的层面

(一)加强金融基础建设。尽快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完善登记、托管、支付、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提供便利。

(二)从金融基础设施的源头根绝监管漏洞。很多看似监管的问题实际上与金融基础设施有着很强的关联。比如,如果企业账户管理规范、绝大多数交易以及全部大额交易都通过电子渠道结算,资金流向清晰且有迹可循,则资金监控就较容易,防范信贷资金挪用的成本就会降低。又如,如果合同管理、发票管理规范,那么利用假合同、假票据骗取金融机构融资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

(三)优化金融生态是吸引资金的重要手段。在不同经济阶段、不同地区,由于地区经济水平、金融生态状况存在差异,因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也不一,持续优化金融生态是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重要途经。

(四)推动金融技术的进步,不断拓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范围。批量授信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小微金融的范围;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发展,使得低门槛甚至无门槛融资产品大量面世。因此,金融技术的进步有助于解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

作者:白莹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

金融经济论文:财政金融市场经济论文

一、市场经济下发挥财政与金融政策调控作用中存在的问题

1.对市场调控的滞后性

政府采用财政和金融手段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滞后性的现象。即市场经济变化速度很快,很多问题潜藏于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只有在一定条件刺激下才会爆发出来。此时政府在采用相应的调控手段,付出的代价大,有亡羊补牢之嫌。市场经济发展虽有规律可循,但我们在把我市场运行规律的同时,总会出现失真现象。就是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发展最为完备的资本主义超级大国,美国也无法有效克服之中市场调控的滞后性。2008年,爆发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2.政府制定财政和金融政策无法协调统一

政府在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财政与金融政策是最常采用的手段。但是二者毕竟有所不同,因此政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总会出现二者无法协调统一的问题。如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下,我国政府一开始提出的主要是从扩大政府财政支出出发,采用了4万亿的赤字刺激财政手段,的确在当年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一年后发现只是凭借财政手段刺激经济发展,还远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在2009年才开始连续十几次的货币信贷降息手段,通过银行整合社会资金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当然,在此之前,也采用了降息手段,但是幅度较小,作用不是很明显。因此,不管是我国政府还是国外政府在采用财政和金融政策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不协调一致的现象。除上述问题外,还存在政府财政部门和银行等金融部门整合效率差、侧重于政府财政手段忽视金融手段等问题。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市场经济下做好财政与金融有机的整合工作。

二、加强市场经济下财政与金融整合的建议

1.深入考察把握市场运行规律,做出前瞻性的财政与金融整合调控策略

实现市场经济下财政与金融有机整合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对市场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从宏观和微观等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深入探究每一个细微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把握相关运行规律。这样才能够为政府制定前瞻性的财政与金融整合政策提供现实的依据,进而预见到市场运行可能存在的潜在重大隐患,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有效改变财政与金融手段对市场调节滞后性的现状。

2.协调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关系,真正发挥二者有机整合效应

政府在调解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现状,及时提出相应财政与金融应对政策。当然,在具体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可以有所侧重,但最好发挥二者协调整合的调控作用。如在市场经济过热情形下,政府要在第一时间就考虑采用财政和金融两个手段,发挥二者整合效应。但是在具体执行中,可以有先有后,有主有次。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好财政与金融的整合,深入挖掘二者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调控作用。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需要政府财政政策和金融货币政策的有效调控。做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整合,可以更好地发挥二者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调控作用。要克服财政与金融手段对市场调控的滞后性、政府制定财政和金融政策无法协调统一等问题。深入考察把握市场运行规律,做出前瞻性的财政与金融整合调控策略。协调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关系,真正发挥二者有机整合效应。

作者:林子钰 单位: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会计核算服务中心

金融经济论文: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论文

一、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功能分析

(一)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输血功能

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主要体现在拓宽政策性银行信贷服务上,这特别表现在农业基础建设的资金输入方面。在我国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具有弱质性。政府通过开发性的政策性金融对其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给予多元的、维稳的、强大的直接信贷扶植,在政策性金融的带动下充分发挥其发展主体的生产经营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输氧造血”。政策性金融发挥着主体或主导性功能,而不仅是补充商业性金融的不足或纠正某些偏差。

(二)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经济的先导功能

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处于成长前期、发展前途不明的农业重点方向先行投资,表明了政府的宏观部署和扶持意向,从而提振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投资信心。农发行坚持以农为本,恪守业务边界,服务“三农”是农发行的根本职能。农发行通过不脱农多惠农,心无旁骛发挥“领头羊”的强农作用,促进国家农业政策的顺利实施,提高整个农村的投资效益。

(三)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区域、梯度整合的调节功能

农业政策性金融承担政府赋予的城乡区域调控职能,根据生产力的梯度分布,把区域信贷政策和产业倾斜政策结合起来,从而有效调动经济资源,推进实体经济发展。政策性融资活动对农业、中小企业、某些基础性产业以及边远落后的地区和行业领域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对产业结构调整、地区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农发行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支撑,绝不干不沾农的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和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通过加强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坚持优惠支农、让利于农。

(四)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市场经济的补缺功能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承担无利或者微利的涉农领域中长期资金信贷业务,主要是补充完善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功能。处理好政策性和银行一般性的关系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对技术、市场风险较高的领域进行政策性引导和补充性投资,对商业效益差、资金回收期过长的项目及低收益的基础设施补充投资;另一方面,按银行规律办事是农发行在推动改革进程中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快发展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和租赁业务。

(五)农业政策性金融对金融危机的稳定功能

商业性金融对经济信号往往有正向反馈,越是经济过热越会出现泡沫,经济越不景气越会收缩。这种正反馈机制会加大经济运行的振荡,严重将加剧形成金融危机。农发行广泛筹集支农资金,完善政府主导、实体承贷、财政资金和政策性信贷资金合力支农的运营模式,积极探索在传统农区依托城镇化辐射带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方式,研究支撑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课题。对破解二元经济结构难题,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发挥支持和引导社会资金的作用。另外政策性金融机构一般具有负反馈机制。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加深,经济体不稳定性提高了,也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引导境外资金回流“三农”建设,起着稳定金融系统的作用。

(六)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国家利益的强化功能

依托国家政策行使职能,政策性金融机构具有明显的非盈利性。经过多年发展,有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股份制改造提高市场化程度。政府作为主要的股东或所有者,在政策性银行出现亏损的时候有责任和义务为其注入资金保证其健康运转。实际上政策性银行要加强顶层设计,支持粮食优质化发展,保证重要农产品供给;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上,中国人的饭碗中主要装中国粮。农发行不仅要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办精品银行“、百年老店”,最终的经营目标是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二、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路径

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发展的保障则是金融市场。既要防止出现经济过热的通货膨胀,更要防止经济过度虚拟化。因此,农业政策性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路径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两轮驱动”业务发展战略,优化内生性增长

通过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经济发展是一个内生的增长过程,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是由一系列内生变量决定的,内生变量对经济发展起着根本作用,且这些变量存在政策敏感性。因此,我国的宏观调控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政策,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不断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与此同时,国家应从长期战略的角度制定支持经济内生性增长的配套政策,使金融资源更多地投向粮棉油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为重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遵循“政策引导、择优扶持,科学高效、精细管理,严控风险、持续发展”的原则,积极做好对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旅游、民族文化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的金融支持,不断完善承接产业转移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配套金融服务,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业务的发展。

(二)加快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优化负债结构

在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我国银行业需要更新理念,提升对大型企业综合服务能力,逐渐降低对信贷业务的依赖。面对资本市场发展和投资渠道丰富的全新经营环境,商业银行在利用传统网点吸收存款和继续发展传统信贷业务的同时,可以通过金融债券、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段满足大规模融资需求,优化资金来源结构,改变高度依靠存款支持业务发展的现状。农发行作为发起机构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是在存量信贷资产中按一定标准(包括贷款种类、贷款性质、单笔金额、利率、期限、资产质量及借款人评级等)筛选出一组合格贷款组成资产池信托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各投资机构发行证券的结构性融资活动。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信贷资产周转率,回笼现金。提高政策性银行内部或行际之间调拨资金的流动性,挖掘内部资金潜力,减小利息负担。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推广现代支付结算系统和产品,全面开展网银和银行卡业务,推广收购资金非现金结算。加快国际结算和保险等中间业务创新,发展扩大非利息收入。

(三)深化制度改革,完善组织机构

2014年9月24日,国务院第6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这是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翻开里程碑式的一页,进一步深化改革体现了中央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要求。要按照打造一流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战略目标,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履行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基本职责。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准确把握业务范围,严格贷款投向和准入管理,恪守政策边界,依法合规经营,不断强化农发行的政策性职能定位。政策性银行要能有效运转,需要具备完善的组织机构体系。一是政策性银行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设立或撤并分支机构。二是改变由政府指定行的做法,引入竞争、择优机制,通过竞标决定行,同时制定相应的规则,严格规定行的资格和条件以及授受双方的权利、责任等事项。既不能脱离国情照搬照抄国外政策性银行的运营模式,也不能消极等待,贻误大计。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协调配合、共同参与的金融扶贫开发新格局。进一步加大力度金融支持农业经济,是促进“四化同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是履行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农发行支农职责的应有之义。

(四)加大对农业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利用“有形之手”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中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的细胞,国家应出台具体措施鼓励在注重信贷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向涉农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保证贷款质量的同时,切实提高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比例。农发行不断强化支农支小功能,2013年累放2847亿元支持小微企业,年末贷款余额6456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5%,支持小微企业1.3万户、占客户总数近一半。在现有业务范围内,农发行支持符合国家农业政策、有市场前景、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业中小微企业与履行政策性支农相结合。根据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特点,及时完善授信制度,合理确定各级银行贷款审批权限,减少贷款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积极与国家林业局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合作争取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贷款贴息项目,进一步改善农发行对中小微企业的结算、融资担保、联合增信等金融服务。不仅要坚持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优选项目,独立审贷,加强管理,努力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坚持按银行信贷资金的运作规律办事,还需要实现讲求社会效益和农发行经营效益的有机统一,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和财务上的可持续。在规范政策性银行经营行为的同时,进一步发挥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的互补优势,助推农业经济发展。积极依托地方政府的资源条件和行政组织优势,深化政策配合、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拓展政策性业务的范围和空间,应对市场“无形之手”失灵的问题。

(五)坚持办行根本导向,规范农业政策性银行经营行为

坚持政策导向是农发行的根本属性,要将执行政策作为农发行的生命线和安身立命的基石。按照中央要求和政策部署确定支农重点,并且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充分发挥农发行的政策优势,积极探索和改进服务方式,加大对贫困地区信贷支持力度。强化政策性职能,坚持政策性业务主体地位,审慎把握自营性业务发展,特别是政策性强、支农效果突出的主业要做强,辅业要做优,不能颠倒两者关系,犯历史性的、方向性的错误。要切实加强信贷资金特别是中长期贷款资金的用途管理,加强资金支付的真实性监测。确保资金真实流向“三农”,保障资产的安全。贫困地区发展滞后,信用环境和基础建设薄弱,承贷主体的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足。必须注重防控风险,充分考虑地方政府偿债能力、承贷主体经营能力和分支机构管理能力,把握好实体经济信贷投放的力度和节奏,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确保地方政府能负担、农发行可承受,不能因强调支持而放松风险管控。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关键一环,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量大面广,各地情况又千差万别,必须突出支持重点,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因地制宜,结合各地经济状况和资源禀赋特点,选准信贷支持的切入点;要坚持开发性扶贫,重点支持具备一定开发条件的地区,通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作者:蒋沐钊 单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南宁分行

金融经济论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论文

一、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金融经济的运行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作用。一方面,金融经济助推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活动的过程是不断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金融发展促进了闲散资本集中,通过货币资本的充分有效配置促使实体资源流向新兴产业部门,进而促进实体经济部门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实体经济走向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另一方面,金融经济规模的过度膨胀会破坏实体经济发展。金融经济的运行无序混乱扭曲资源配置,降低市场运行效率,也会增加市场风险,导致经济泡沫的积累,并可能诱发泡沫经济,严重破坏实体经济发展。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的创伤就是例证。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现实路径

全球经济仍处于缓慢复苏阶段,国内经济发展又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问题,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积累和加剧,金融想要取得持续健康发展就得根植于服务实体经济。

1、调整金融资源流向,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金融为实体经济所提供的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决定整个经济体的综合发展水平和潜在增长能力。我国的金融资源主要流向大国企、大项目和地方融资平台,而目前大量国企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地方政府的债务也隐含风险,相反,中小微企业却很难享美羹。所以,我们的首要选择是把握好金融资源的流向。一是支持先进制造业。制造业创新空间无上限,扩容潜力巨大,吸纳就业多,最适合我国国情。欧债危机中德国也因为制造业的强大而一枝独秀。所以,作为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并且享有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中国更应该继续做强制造业,形成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条来维持自己的地位,这就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金融垂直供应链。就是金融不仅支持优秀企业,也包括支持上下游企业。二是,服务中小微企业。目前,我国中小微企业对GDP贡献已达到60%以上,税收占比50%、承载了80%的就业,但同时又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贵问题,从政府角度来讲,发挥政策性金融银行的支持力度,构建与之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机构,还可以发展民营银行,例如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

2、发展债券市场,提高实体经济融资效率

债券融资具有规模大、成本低、期限长,投资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特点,使得债券市场具有庞大的容纳量,并且能够有效发现价格,促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股票市场的主要功能绝非资金融通,而是风险的分散和分担,改善企业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西方成熟资本市场上的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远大于股票市场融资额,企业债券融资是股票融资的3-10倍。而我国的社会融资结构是以银行体系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中又具有“股强债弱”的特点。间接融资方式加大了银行系统性风险。所以,我们应该扩大直接融资方式,重点是加快债券市场的发展。需要从制度层面放宽公司债券的准入条件,简化审核流程提高审核效率,逐渐推进银行间债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

3、扩大消费金融,拉动内需促进实体经济增长

消费金融就是促进民众生产生活水平为目标的金融发展模式。消费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短板”,消费金融具有小额、分散、普及面广的特点,发展消费金融旨在突破居民收入约束,借未来的钱来消费,它既可以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也可以提高广大基层消费人群购买力,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群体的消费升级。目前房贷、车贷已经取得成效,可进一步拓展到教育、旅游等服务消费领域推广金融消费。当然,可以在结合网络技术,推网络金融产品的开发,助推网络消费的升级。新型城镇化是本届政府的施政重点,它的优秀是人的城镇化,也就是说金融不仅要为城镇化的建设提供中长期的资金支持,而且要关注以农民工为主体城镇化过程中的金融多样性消费需求。

4、推进利率市场化,激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基础作用

金融改革创新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金,实现真正市场化的资源有效配置,也就是通过价格客观地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其实质就是要实现利率市场化。同时,在发达的经济体中,利率通过对货币的供需、市场的总供需、物价水平的升降,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汇率和资本的国际流动,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当然也可以迅速将货币政策通过利率传导给实体经济,利率市场化提高央行的政策操作水平。目前,国内银行的存贷利率不能反映资金的真实价格,致使资金的价格出现了“双轨制”,即银行和“影子银行”的两种价格,所以需要推进利率一体化的制度创新,最根本的就是要利率市场化。然而,利率市场化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我们已经在利率市场化做了一些工作,最近又放开了银行的贷款利率,随后的改革需要稳步、渐进式地推进,不可操之过急,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

5、预防金融风险,确保实体经济运行安全

现代金融风险具有较高的关联性和传染性,在“蝴蝶效应”的作用下,可以从一个部门扩散形成系统性风险,甚至变为经济危机。所以,防范金融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在当下,地方债务是我们经济运行隐性风险的重点关注点,地方债务风险主要积聚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具有融资和投资的功能,相当一个金融机构,主要支持政府基础设施及城市化建设。但是由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矛盾在加剧,地方政府为了支持地方发展,将地方融资平台成为政府的举债机构,伴随国家4万亿的投资计划,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出现了非理性的发展。过度的政府投资挤占了中小企业私人投资领域,“平台”快速扩张,为一些应该淘汰的产能创造了继续发展的条件,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再加之平台由于制度性缺陷也会引起信贷风险。需要从改革现行财税体制、完善融资平台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等方面来防范地方政府债务产生的金融风险,降低其对实体经济安全运行的冲击。

作者:周阿利 单位:中共西安市委党校

金融经济论文:绿色金融循环经济论文

一、绿色金融支持长治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成效

长治市作为资源型城市,为摆脱产业结构单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延伸产业链条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自“十一五”规划以来,长治市下大力气改造提升煤、焦、冶、电等传统行业,到2010年底,逐步形成煤化工、硅工业、LED、镁工业、乙炔化工、玉米深加工6条循环产业链,列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市,被科技部等十九部委确定为全省惟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市。随着2013年以来煤炭等能源价格下跌,全市以煤炭为主导的工业经济遭受冲击,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减少,使企业许多新上的技改项目因资金短缺导致步伐放缓。针对这种情况,全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有限的信贷规模下,在信贷政策上仍然给予倾斜,保障国家和地方政府确立的重点转型企业和企业的资金需求,支持企业延伸产业链,使其附加产品收入不断增加。截止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非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8亿元,占到营业总收入的9%。其中,被省委、省政府确立的重点转型跨跃项目—长治市现代煤化工循环产业集聚区,共实施煤化工项目24个,煤化工产业链条由原先的4条增加至8条,煤化工产品品种数增加至19种,特别是焦化企业,在主产品焦炭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其下游产品煤焦油等产品成为其利润的主要来源。

二、长治市绿色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机构类型单一,缺乏全面的支持体系

一是缺少全方位的机构类型。长治目前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长治银行、农商行和村镇银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类型单一,缺少服务循环经济专业的信托、金融租赁公司等类型。这样的金融支持体系内容简单,不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体系,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二是缺少多元化的金融产品类型。长治市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类型较少,尤其是在县级以下金融网点,不能有效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三是目前资本市场对企业的要求难以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虽然我国资本市场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逐步发展成多层次的市场,力求满足各类企业的上市需求。然而资本市场对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有着严格的规定,必须达到一定标准才可上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在发展之初,盈利能力较弱,甚至没有赢利,但发展却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在向资本市场寻求资金支持时,因达不到上市要求而无法融入资金。

(二)金融机构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支持缺乏积极性

从循环经济的固有特点来看,循环经济作为转型项目的一种类型,从项目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到项目的发展期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循环经济产业项目一般具有项目投资量大、资金占用时间长、资金周转率慢等特点。而且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之后,项目发展前景不明朗,无法预测其市场,因此信贷资金风险大,甚至难以收回,这些都导致商业银行对其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是追求利润的企业,在投放信贷资金时追求盈利性、安全性,如果项目本身缺乏有力的担保机制,那么循环经济对资金的要求与商业银行的标准不符,因此一般的商业银行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目前对循环经济的支持积极性还不高。尽管对于循环产业的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仍缺乏与之配套的信贷体制,导致目前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缺口依然较大,无法形成良性发展的资金链,更难以奢求商业银行对发展循环经济给予利率上的优惠。目前由于金融机构对循环经济缺乏积极性,造成金融机构对循环经济企业审批流程慢、门槛高,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阶段执行的效果不好。

(三)绿色信贷的执行标准可操作性不强

目前各个金融机构制定的绿色信贷政策,主要规定了信贷投放的方向性原则,标准综合性较强,缺乏具体的指导细则、项目目录和风险系数标准。这样的信贷标准更多地依靠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的企业环保报告。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生产能力、工艺状况和循环能耗情况等没有准确的衡量标准。各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政策只能根据上级行提供的方案,依照各行的理解自主制定相应的政策,从而导致各地区同一银行的绿色信贷的标准不同,相应的银行体系内绿色信贷执行力也较差。同时国家对于循环经济的准入、技术、能耗、污染排放、循环利用能力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也导致银行不能细化循环经济的信贷标准。

三、完善循环经济绿色金融支持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不断尝试设立新形式的金融机构,构建全方位的绿色金融体系

在巩固现有金融机构功能的基础上,促进新型金融机构的试点建设,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不断丰富和完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的服务网络。根据循环经济资金占用时间长、回笼慢的特点,提供相应的保险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利用资本市场发行安全性好、流动性强的金融债券或者为大型、优质的循环经济企业提供发行债券的相应咨询、结算等金融服务。

(二)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金融机构积极性

发展循环经济是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提供相应的服务.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提供相应的投资政策,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资方向引导至循环经济领域。一是政府应从长远利益出发,针对商业银行支持循环经济项目风险高、利润回收时间长、成本高的特点,利用财政补偿和税收优惠等政策,促进对循环经济稳定的财政性投入,从而在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保障的基础上,形成循环经济信贷投入的良好环境。如对于支持“两高一剩”企业的转型项目的金融机构,在一定时期内对信贷政策免收营业税。二是改变传统的支持循环经济应以政策性银行为金融主体的思想误区,在创新融资方式和风险规避方式的基础上,将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政策作为主要融资方式。

(三)制定科学的绿色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合理

判定金融支持效能科学的绿色金融评价体系应是一个系统的标准,具有层次性,同时可以以公认的指标或数据的运算来进行定量的评价。例如:一是以支持循环经济的贷款总额与贷款余额的比值来说明绿色金融的支持度;二是以绿色贷款总额与绿色金融业增加的比值来说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即增加一元的绿色金融业需要多少银行贷款来支撑;三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在企业资本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来说明绿色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四是以高新技术及循环经济产业的重点项目的产值增长率与支持这部分高新技术及重点项目的信贷资金的增长率的比值来反映绿色信贷资金的支持效果。如果比值越高,说明这样的高新技术和循环产业发展越好,应继续加大后期绿色信贷资金的投入.

作者:常奎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长治市中心支行

金融经济论文:金融创新循环经济论文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对金融的诉求

循环经济与金融创新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所以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金融创新至关重要。循环经济具有系统性、高投入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资金支持,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体系扮演着资金供给者角色,金融创新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经济增长质量与发展方式的改善与升级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金融资源,循环经济发展能有效促进资金高效流通,整合市场,并加快金融资源创新与整合速度。

二、循环经济视阈下金融发展创新的路径

1.创新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理念

首先,政府要更新发展理念,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营方式,变计划管理为市场经营,针对循环经济发展,制定金融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其次,转变金融创新思维观念,由单向循环向多向循环转变,将清洁生产、废物利用融为一体,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后,转变工业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生态工业,树立金融创新意识,争取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平衡增长。

2.构建良好的政策引导体系

循环经济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才能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所以各级政府能否正确认识循环经济的意义和作用至关重要,政府宏观调控为金融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可以增设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基金,然后将其纳入财政预算,以支持循环经济主体发展;同时完善绿色税收体系,增设环保投资,加强绿色补贴建设,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在投资方面,应以资源型、节约型项目为投资重点,大力支持示范类生态工业园及环境设施建设项目;在信贷方面,在不违反相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对企业发展给予资金支持,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3.致力于完善金融市场机制

首先是完善激励奖励机制,多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中,对那些为循环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个人或企业给予精神奖励和金融支持;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那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减免税,同时为鼓励中心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政府可以提供必要的财政补贴和优惠政策。其次,建立创新机制,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政府可以设立循环经济科技研发基金,鼓励金融机构降低科技研发基金组织单位的贷款门槛,从资金方面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最后是制定风险防范机制,保险公司疏导和转移循环经济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有两种:设立或购买风险投资基金、认购主板与二板市场中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的债券或股票,通过控制多层次体系市场格局达到控制风险损失的目的。

4.充分发挥融资渠道的效用

首先,积极发展直接融资。对于为循环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支持,如资金支持这些中小企业上市,为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保障;充分利用资本工具、股票市场、技术扶持等方面的优势,放宽资本市场,降低资本额限制条件,推动蓝筹股市场发展,使股票市场交易体系日趋成熟完善,可以将股票上市份额多分给那些具有发展潜力、初具规模的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由此使循环型企业发展更加有动力;同时为拓宽直接融资的范围和途径,可以借助资产证券、企业证券等收益固定的证券模式,达到支持证券市场发展的目的;其次,积极发挥间接融资优势。金融机构是间接融资的主要来源,对于三大政策银行来说,应顺应循环经济发展趋势,以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为金融服务的主要内容,大力支持环保型中小企业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产业发展;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也应以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为己任,提高那些环境破坏型或阻碍循环经济发展企业的贷款利率,缩短还款期限等,相反放宽那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的贷款条件,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或者根据中小企业现有的融资条件,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增加业务服务内容,使贷款政策多样化,加大外部资金支持力度,为地方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推动力。

5.创新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信贷产品

积极开发与创新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信贷产品,增强动态监测力度,选用循环授信方式。创新多样化的担保方式,扩大担保抵押范围,研究推动各项贷款业务,如应收账款业务、收费权质押业务、无形资产抵押等。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开发与创新与之相适应的信贷类产品,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支持。增加贷款抵押担保方式与抵押担保范围,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拓展信用贷款服务范围,大力支持节能、环保、效益好的企业,为其发放信用贷款。汲取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积极开发与创新与当地循环经济有关的金融产品,以适应当地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循环经济与金融服务业同步发展。

6.金融组织体系创新

首先,积极推动地方性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鼓励地方商业银行在全国重点城市发展银行分支,通过资本市场筹措资本金壮大商业银行实力,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其次,积极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中规范和发展信托投资公司是重中之重,想方设法壮大财务公司实力;推动证券机构改革与发展,发展和扩大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经营公司业务,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评估公司。再次,依靠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的资金支持。推进产业投资基金建设,并鼓励其通过参股或债权等多种方式向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和项目投资。制定新兴产业投创计划,并加快实施步伐,充分发挥政府杠杆作用,引导基金投向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和项目,鼓励各级政策性创业投资,壮大创业投资企业实力,加快循环经济创业速度,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循环经济相关技术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

7.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

循环经济的发展与大部分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当然,此过程会不可避免的因为一些投机者的出现而受到影响,基于此,只有构建一套能够对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起到保护作用的法律体系,才能更好的发展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例如将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条文增添到《宪法》和《环境保护法》等中,并通过网络、电视媒体等多样化平台加大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力度。为确保发展循环经济有足够的资源,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废旧物资的再利用。另外,政府机构要尽早让循环经济发展步入法制化,通过法律手段为发展循环经济保驾护航。

作者:许港 蒋应和 单位:西安邮电大学

金融经济论文:金融创新低碳经济论文

一、低碳经济和金融创新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可以提高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增加了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吸引更多投资者,增强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金融创新可以提高金融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和再配置率。金融创新使金融业产值的增长更迅速,从而增加经济总量,促进经济发展。

二、低碳背景下金融创新发展现状和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目前正处于低碳背景下金融创新发展的起步阶段,市场还不成熟,规模也很有限。在这个低碳时代,政府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并没有树立低碳经济理念,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多企业和金融机构对碳金融及碳金融运行模式认识不足,对碳金融的交易规则和操作模式不清楚,对发展碳金融的重要性认识不全面。我国法律也缺少对碳金融的政策保障。最终导致碳金融的商业价值流失。我国碳金融业务风险众多,比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政策风险、气候和技术风险等。各种风险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越快,风险越多。

三、低碳背景下金融创新策略

(一)制定低碳经济金融创新相关政策

完善低碳经济金融相关法律,使低碳经济金融规范发展。政府在低碳经济金融创新中起到主导作用。政府各级部门应当为低碳金融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健全低碳经济金融体系。政府各部门还应当制定优惠政策,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政府应当加大对低碳金融排污的监管力度。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针对减排制定一个可计算、可报告、可考核的减排目标。减排目标不能盲目制定,应当符合实际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的检测,完善检测系统。低碳经济金融相关法律政策要与政府监管相结合。

(二)加大低碳经济金融创新宣传力度

采取舆论宣传或网络宣传等方式,推动金融创新发展。通过制作低碳经济金融创新宣传册和建立金融创新网站,使人们都能认识到这是个低碳经济时代,了解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怎样发展低碳经济。

(三)培养低碳金融创新型人才

目前,我国低碳金融创新型人才极为匮乏。传统的金融人才普遍出现知识单一化现象。加强对低碳金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可以提高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金融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金融知识,还应当具备项目管理、环保、金融等知识。在现行高等金融教育中,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两方面改革。金融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以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四、结语

能源浪费、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严重影响了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为了改善环境,保证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节能减排,全球已经进入低碳时代。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如何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只有根据金融创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对应的金融创新策略,才能对能源合理利用、不浪费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促进低碳经济金融发展。

作者:朱迎迎

金融经济论文:金融支持下转型林业经济论文

一、林业企业转型存在的困难

资金短缺是经济转型的最大难题从国家层面来看,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木材采伐是大势所趋,林业企业也都对此形成共识,因此经济转型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但资金成为企业转型的“瓶颈”,使企业的一些想法无法实现。其一,项目融资难度极大。目前,各林业局要转型只能开发新的项目,但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一个新的项目只有形成了产品或有可靠的现金流后,才能达到项目贷款的准入条件,否则无法达到贷款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自筹资金开始前期的各项工作,但对于林业局来说,难度非常大。其二,资产变现、抵押较难。企业的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大多较为陈旧,市场价值不高,变现可能性较小,到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由于市场认可度低,贷款额度缩水严重。部分企业厂房地理位置好,土地升值幅度大,但要改变土地用途,手续非常烦琐,非一般企业所能,而如果变现则要缴纳大额税费,企业觉得是鸡肋,宁可继续坐等升值,也不愿变现。其三,针对小微业户的信贷产品不足。林产经济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不高,风险较大,一些小微企业和林下经济种植、养殖户自身的经济实力一般,很难得到金融机构一般产品的信贷支持,而针对林业开发的信贷产品屈指可数,资金需求无法满足。体制受限,抑制了经济转型的积极性白山市辖内的6家国有林业局是吉林森工集团全额出资的子公司,企业的每一项重大项目建设都要向集团报批,如果项目前景较好,则可能直接纳入集团,当地林业局要全力配合建设。若集团认为项目一般,则让林业局自己筹建,当产品市场打开了,则又有可能被集团收购。这种现象被形象地比喻为“养大了孩子换了娘”,导致企业领导对上项目搞转型的积极性不高,“等、靠、要”的思想较为严重。区位弱势,限制了经济转型的效果林区所处位置一般都较为偏远,很难借助城市经济圈辐射,且白山市本身位于吉林省的边境,外商虽对林业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很感兴趣,但考虑到各方因素,在当地投资的意愿明显减弱,企业吸收外资的难度很大。白山市全辖目前没有一条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里程也少得可怜,松江河机场的固定航线仅有几条,依托长白山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交通成为最大的阻碍。同时,由于交通不便,企业的运输成本较高,同等产品没有价格优势,导致企业转型困难。吉林省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而白山市在吉林省属于落后地区,林区周围的经济环境较为恶劣,没有强劲的经济承载力作为支撑,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需要外销,增加了企业的广告宣传、店铺租金、运输、人员管理等经营成本,企业转型的出口狭窄。

二、金融支持林业经济转型的路径

林业资源枯竭后,林业企业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转型,需要得到其他曾经受益的行业的反哺,也应得到国家的支持和补偿。只有国家在财税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尤其是给予及时、有力的财政支持,才能为金融介入提供有效的支持路径。成立地方林业银行,提高专业融资能力依托森工集团的资产,积极申请成立地方林业商业银行。一是可以扩展林业融资的渠道;二是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将社会融资转变为林业发展资金;三是可以提供适合林业发展的信贷产品;四是有利于创新林业经济转型和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信贷支持工具;五是有利于低收入林业员工的信贷支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转型项目的推进一是由国家和地方按照一定的比例共同出资,以中央财政拨款为主,省级政府为辅,成立专项资金,用以支持转型项目的建设,资金由国家统一掌握,项目建设由省级政府审批,上报申请项目资金,并由省级政府监督审核。二是参照央行支农再贷款的模式,申请央行针对林业的专项资金支持,保证资金全部用于林业。倾斜信贷政策,扩充林业资金的容量一是国家三大政策性银行贷款投向对林业资源型城市倾斜,支持林业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林业开发、生态保护及产品进出口。二是可参考对金融机构县域法人的考核办法,将支持林业信贷规模作为内核,对达到一定比例和额度的金融机构给予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优惠政策。三是对地方政府出资的担保公司对林业的信贷投向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规模考核。创新信贷产品,加大林业信贷投放力度金融机构应加大对林业的信贷支持,开发创新适应林业经营发展的信贷产品,解决林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等制约。如林下种植、养殖经营业户信贷可以采取“基地+公司+林户”的模式,由基地提供担保,公司作为承贷主体,林户作为经营者采取联保的方式取得信贷资金。同时开发针对一般经营业户的林权抵押贷款、林蛙沟系开发流动资金贷款、林下人参种植贷款、中草药种植短期贷款、食用菌种植短期贷款等信贷产品,以适应林业经济转型的信贷需。

作者:丁延青 乔杰 王德勇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白山市中心支行

金融经济论文:加大金融支持发展实体经济论文

一、温岭的做法和经验

积极推动创新金融产品。紧密结合温岭经济特点,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各种贷款业务,增强金融竞争活力,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规模和能力。联合村镇银行先后推出了“生态情”支农贷款和“渔家情”惠民贷款,为从事农业生产和松门、石塘涉及打渔和渔业加工的企业及个体户提供个性化信贷服务。联合村镇银行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村镇银行、全国十佳村镇银行荣誉称号。农村合作银行推出“农链通”贷款产品,以“三农”为基点,围绕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上的生产主体、深加工主体、销售主体等生产经营主体,对产业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信贷支持。此项金融产品荣获省农信联社产品创新二等奖。民泰银行在各分支机构成立小额贷款部,专营小微贷款,实行专项考核监督,发展小额特色贷款。同时,推出“民泰随意行”贷款,该贷款集“金融IC卡”“、手机银行”“、自助循环小额贷款”等功能于一体,为“三农”和小微企业用户带来了极大的融资便利,有效填补了农村、偏远山区、海岛等地域的金融服务网点空白。完善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温岭共有银行金融机构19家,其中政策性银行1家、国有银行6家,股份制银行7家、地方性银行5家(其中当地银行3家);共有保险公司30家;小额贷款公司6家。

2013年新增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台州银行4家小微金融专营支行,2014年新增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台州银行共6家小微金融专营支行,并有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民泰银行3家小微金融专营支行正在筹建。同时,增设农村金融网点。全市农村合作银行机构网点共计74个(覆盖全市16个乡镇街道);全市邮政储蓄机构网点18个(涵盖12个乡镇街道),农业银行机构网点18个(涵盖11个镇),民泰银行、台州银行、泰隆银行、联合村镇银行等也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在乡镇设置网点20多个,网点布局不断完善。有序推进普惠金融工作。全面启动温岭农信“普惠金融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下发了《关于转发温岭农村合作银行普惠金融工程实施方案(2013-2015)的通知》,明确了指导思想、创建目标、组织架构及职责、创建工作安排、创建原则和激励措施。为扎实推进银政、银村、银农、银商、银企共建活动,搭建合作平台,深入开展信用户、星级信用村、信用镇(街道)的“三信”等级评定,提高农村信用评定基础信息在贷款授信、用信等方面的应用率。探索民间融资新模式。温岭市去年被列为全省首批11个省级民间融资管理创新试点县(市、区)之一,出台了《关于开展民间融资规范管理与服务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温政发[2013]74号),通过给予财政奖励补助、提供5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优化相关部门服务、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推动民间融资管理试点工作有序、健康开展。建立民间融资服务中心,主要服务中小微企业,并优先支持经营性投资。中心首期注册资本1亿元,主要由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爱仕达、钱江、利欧、新界等企业和个人出资。至今年6月底,已撮合借贷159笔,撮合资金累计3.98亿元,余额达1.5亿元。在监管上,严格按照“支农支小”的要求,通过实施专门账户监管,严防非法集资,有效降低运营风险。

二、让金融支持落到实处

经过多年的发展,温岭金融业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当然,也要看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如区域金融基础弱、网点少、成本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存在;金融服务配套不完善;直接融资比例偏低;金融创新主体单一,创新机制不够;部分交叉类金融产品等创新业务有待进一步规范,金融秩序及监管仍需加强。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好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引导金融业牢牢把握服务实体这个根本,把发展实体、服务实体作为首要价值取向,推动实体与金融共生共荣,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支持重点项目及重点产业发展。围绕“建设大平台”工作要求,增加对以智能装备制造为重点的发展高端产业的城市新区、以建设产业新城的东部新区和以现代服务业发展带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铁路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商务综合体建设资金支持。同时,围绕建设工业强市工作,进一步增加对“四换三名”(机器换人、空间换地、腾笼换鸟、电商换市和名企、名品、名家培育)工程项目的信贷支持,推动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在行业有话语权的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支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推动文化创意贷款,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优化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一是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加快建设小微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推动银行延伸服务网点,下沉小微金融服务重心。二是鼓励创新服务金融产品。支持小微企业信息整合,推动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例。

积极开展科技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开展股权、知识产权、订单仓单、林权、排污权、海域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质押贷款,加大对初创期和成长期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和保障。三是充分发挥保证保险的增信作用,发展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提高小微企业融资增信能力,探索政府、银行、保险共建小微企业贷款保险机制,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逐步扩大贷款保证保险覆盖面。规范民间融资。进一步探索民间融资规范化和阳光化道路,拓宽民间借贷领域的社会资金投资渠道。稳妥探索设立可行的民间融资服务主体。探索建立民间融资风险预警体制。推出民间融资利率指数,对民间借贷行为的利率进行指导。继续稳妥审慎推进民间融资服务中心试点工作。通过民间借贷行为阳光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使城乡居民资本收入得到增加,同时遏制高利贷行为的发生,并防范和化解资金链担保链风险。开展金融创新。一是选择工量刃具等部分行业作为试点,发展“供应链金融”。围绕着供应链管理,提供物流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和资金服务为一体的供应链物流金融服务,降低供应链的运作成本,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二是探索利用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鼓励支持保险机构探索利用保险资金以股权投资、债权投资方式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和实体经济;创新保险产品和业务,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三是探索建立科技银行。科技银行的贷款对象为创新型高科技企业,贷款用于技术引进、技术研发、新产品试验推广等科技创新业务,不得用于普通房地产开发和固定资产投资等。全方位拓宽融资渠道。把培育上市公司后备力量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产业规模大、主业突出、经营效益良好、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推进非上市股份公司在场外市场挂牌交易,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转板上市。引导企业利用各类基金和交易场所,开展股权融资。大力推进债券融资,鼓励和支持企业发行区域集优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或集合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积极推进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优化股权结构和资产结构。支持上市公司充分利用增发、配股等多种方式再融资,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

作者:张永兵 单位:温岭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