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03 02:47: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小学语文阅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内容
(一)拓展阅读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生拓展阅读训练的重要材料,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以教材内容为主体,以与之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为辅助开展拓展性阅读,将课内阅读内容与课外阅读内容完美结合。
(二)拓展阅读的空间
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留给学生更多的拓展阅读时间,充分挖掘和利用阅读资源,丰富小学生的知识容量,引导小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阅读,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拓展阅读的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使阅读内容能够更加的直观而生动,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创建轻松、愉快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课堂教学氛围。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灵活开展拓展阅读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拓展阅读的内容
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语文教材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再根据小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因素,教师可以对小学生进行阅读内容的推荐。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狐狸与乌鸦》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课文阅读,在课文讲解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书籍进行阅读,这些故事集与课文内容具有一定的联系,而且能够满足小学生喜欢故事的心理特点,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小学生能够主动阅读,扩展小学生的视野。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建生动的课堂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创建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对《母亲》这本书籍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你们的母亲吗?在你眼中,你的母亲是什么样子的?”带动课堂教学氛围,引发小学生积极回答的欲望。随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母亲”的电影、视频片段,使小学生直观的感受母亲的伟大之处。最后教师可以通过“:今天老师就为大家介绍一本书,名字叫《母亲》,希望你们能喜欢,并通过阅读,从中感受到母亲的伟大,更加热爱你们的母亲。”
(三)创建读书交流活动,展现阅读的乐趣
在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阅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将每一个学生喜欢的书籍、能够学习到知识的书籍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展现阅读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将4-8个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坐在一起进行读书交流,分享读书中所学习的知识和读书的乐趣,互相展示阅读的成果和阅读的心得,比如“最近我阅读了《母亲》,我从书中学习到了……”,真正展现“以书会友”,增进小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方式能够在不断丰富小学生语文阅读积累量,增添小学生拓展阅读热情的同时,提升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小学生思想素质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教学的内容与小学生的性格特点相结合,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现代教育观念灵活融入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不断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积累量,为小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凌伶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经济开发区树人小学
一、注重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让学生喜欢阅读,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学校、班级、家庭要相互配合,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投入到书的海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图书馆,组织班级学生定期到图书馆集中阅读,同时鼓励学生个人借阅,让书就在学生身边。在班里,为了增加图书数量,可成立“班级图书角”。建议每名学生各自从家里带一本书暂借班级,选一名学生作管理员,负责保管同学们的图书和借阅工作。这样,班级有多少名学生,应该就有多少本书,甚至更多,保证学生每学期的阅读量。教师还要精心选择一些标语贴在在图书角旁边,提醒学生的读书。
2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与语文其他环节的教学一样,传统的阅读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老套,无法培养学生稳定的、持久的兴趣,更无法驱动学生真正热爱学习、自觉学习。为了适应新的教改,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自学、多读,教师点拨、少讲。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讲解课文,而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所以,要以学生自读为主,还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权利,使学生不再被动听讲,能够主动阅读,鼓励学生实践自我阅读的,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一篇课文,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即使是不够正确的认识,也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形成共同的认识。允许学生对于某些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只要这种见解符合情理即可,以此来带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创造性地阅读
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各个小组,设定共同的任务,明确小组的责任,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在小学课堂中常见的教学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所积极倡导这种学习方式,因为合作学习能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独自一人讲课、学生只知听讲做笔记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展合作学习,能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发展的学生创造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一般采取如下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勾画出不懂到地方,圈点出重点,进入情境,提出自己到疑问,然后小组讨论,开展互动评价,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重视朗读,注重学生个人体验
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朗读,注重学生个人体验。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情感,而朗读可以加深学生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体验。在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培养孩子们的情感,陶冶学生到情操。小学语文教材到编排,为孩子们阅读的情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园地。教材到内容多是韵文,读起来容易朗朗上口,并且图文并茂,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在意境方面,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体现出人文精神,学生必须经过反复朗读、吟诵、展开想象才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到情感。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创设有利于孩子们情感发展的情境,尊重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鼓励他们挖掘情感因素,努力升华情感体验,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朗读是一种综合性活动,要读出个性,需要理解文章内容,要善于表达。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体会,表达出来也有一定差异。在朗读指导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站在个人的角度去体会、去解读课文,读出独特感受。努力再现其情其境,要惟妙惟肖,活脱脱地表达出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他们通过自己的精神劳动,真正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他们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从不同角度朗读,发挥学生到创造力,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三、小结
总之,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人文精神,让师生共同感受语文的人文精神,丰富人生体验,充分激活祖国优秀的语言,使学生体会语言的妙处,学会正确使用语言。
一、准确深入解读文本,优化文本使用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只有在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有好的设计和好的教学过程,才能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支架、平台。花费大量时间钻研教材、多角度理解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在不偏离教学的重难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
二、阅读意境的理解
在一堂课中,只有40分钟。如果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留给学生的读书时间就少了,甚至会出现学生学完课文还读不通课文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摒弃过去那种从头到尾的串讲串问,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读书状态,加深理解和体验。例如《古诗词三首》。
1.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难点,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作如下点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吹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充满了乡愁。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二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在理解词句意思时,应鼓励学生质疑,形成师生之间互相对话的氛围。
2.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说说全诗的大意。如用第一人称来说,用角色对话的形式说,根据提供的画面来说,形成宽松的、相互交流环境。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语言质量,看是否把诗意理解正确,语言是不是连贯等。
3.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把握每首诗的感情基调。
4.在理解诗意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或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通过画画等活动方式,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
5.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或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
6.如采用三首诗词比较教学,可以在基本疏通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诗人不同时间所见景物和景物的特点,以及诗人当时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相互比较;对诗和词的形式上作些对比。还可以运用不同的音乐作配音朗诵,借以体会诗人当时的不同心境。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三、重视诵读感悟,品味美的意境
《触摸春天》是一篇叙事散文。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感觉文字很清澈,就像那个叫安静的盲女孩,心灵纯洁。然而我的目光在上面一遍一遍地徘徊着,一遍一遍地思考着,这文字虽然平实,却是深奥。文章真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盲童安静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教学难点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本课教学,我以“奇迹”为本文的主线,让学生感悟盲女孩安静在这个春天的早晨创造着一个个奇迹,让学生在朗读中悟出盲童安静创造创造奇迹的原因。最后悟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句话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整个教学流程,以“读”贯穿始终,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在读中感悟盲童内心世界的美,在读中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这是人类思考得永恒话题。本组教材,就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选编的4篇中外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书写了对人生的感悟。《触摸春天》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谁都有热爱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为了避免把这类课文上成“品社课”,备课时,我首先把目标定位到“人文合一”的层面,不单独凸现教材中流露的生命教育因子,而是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涵咏,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悄然和“生命”相遇,让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融合,浑然一体,进而让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2.在体验中感知,在想象中感悟。
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在课下让同学们进行了一次盲人的体验活动,使他们感受到眼睛对生活的重要性,从而更深地体会到盲童安静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可叹之处。在教学安静自如穿梭时,让学生闭上眼睛走上讲台,再次体验了一个盲人行走自如是多么的不容易,从而进一步感受这一切都是一个奇迹。它来自于安静都这里的熟悉,对春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在品味拢蝴蝶的奇迹时,由我配乐描绘情景,让学生闭眼想象感受,这些想象既丰富了课文内容,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到安静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又能披文入情,展开心灵对话,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安静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3.以情促读,以读促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集体读、想象读,还有引读等等,每一次朗读或通过引导读出感受,或激发情感读出感动,或联系生活读出感悟。我还通过语言的描述、音乐的渲染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一种美的意境中,通过反复朗读,让画面呈现在学生头脑中,让情感激荡在学生心里。在理解“张望”时,我先是质疑学生安静明明是个盲童,作者怎么用了“张望”这个词呢?经过讨论、交流,最后一致得出尽管安静双目失明,但是我们相信她一定看到了,因为她不是用眼睛,而是在用心灵触摸春天!于是,我马上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安静张望到了的世界。在轻柔的音乐中,学生通过文字表达内化了语言,并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了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她对美好世界的强烈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
4.扩展阅读,体悟真谛。
在理解安静抓蝴蝶、放蝴蝶的句子时,我向学生介绍了美国著名的作家海伦.凯勒的相关的一段文字资料,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从而明白了尽管海伦•凯勒和安静一样,不能用双眼来欣赏春天,但她们却能用自己的整个心来触摸春天,她们的心中同样装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当最后出示引领全文的“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句话时,使学生感到道理自在其中,自然的突破了难点。
5.走向生活,升华主题。
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是本文的难点。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都有谁呢?文中的安静,一个忙姑娘她做到了。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张海迪、霍金、残奥会的运动员,他们都做到了。学生交流后,老师紧接着播放《千手观音》,加以感情的导入,学生震撼了,一群聋哑人,她们为我们创造了这么一场美轮美奂的舞蹈,创造了她们的缤纷世界。此时,教学没有结束。创造这一切的不仅仅是残疾人。还有一些平凡岗位上的人,老师举出医生救死扶伤后,学生立即想到了老师、解放军、交通警察---当然还有学生自己。早上,在晨会上,他们获得了一张张奖状就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他们课堂上的积极发言、感情朗读就是创造了自己的缤纷世界。此刻,学生才真正明白了安静告诉我们的道理,从而发自内心的感触到安静的生活。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突出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动,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教学能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主动与文章作者形成对话、交流的关系,以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阅读活动的真正目的。
1.强化学生在阅读中的反思和调控。
阅读过程中的自我把握、反思和凋控,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在阅读中自我反思、调控,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方法。一是要让学生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是正确的吗?还有没有不同的见解或更有说服力的答案?二是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合作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他们会发现他人思考方法、理解问题的独特之处,寻找自己的不足及原因,从而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目的。三是教师要予以点拨和调节。
2.加强学生在阅读中的讨论。
讨论可以让学生更活跃、更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经常组织有针对性的讨论,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激发学生通过讨论来发现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注意调控学生,引发思考。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发言、归纳,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个性就会得到张扬,阅读能力也就会得到提高。
3.注重对学生阅读中的延时评价。
一个有多种答案的问题,如果过早地给予终结性评价,势必会扼杀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意识;运用延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
一、情境创设的艺术性与实效性的重要性
1.情境创设的艺术性和实效性的内涵
情境创设的艺术性,是指通过老师们运用丰富、美感的语言、形象的肢体动作以及利用其它凭借来给学生营造美的感觉,美的情感陶冶以及思想意境。而情感创设的实效性是指老师们在营造情境时,能够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好地掌握课文里的知识,达到应有的教学成效。
2.达到教学目标与提高学生兴趣的统一
在情境创设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与假设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再通过多媒体、朗读以及表演讨论等活动带动学生进入到课文所要传达的意境之中,这是情境创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将所要表达的文章主旨、思想等教学目标穿插进去。
3.陶冶学生情操与语言文字知识的掌握
情境创设的艺术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性情,陶冶情操,有助于学生体会中文的博大精深。而实效性可以将具体的知识点、文字语言艺术以及文章情感等融入到情境创设过程中。艺术性与实效性的结合避免了情境创设的空泛、乏味以及知识培养的缺乏。
二、提升情境创设的艺术性与实效性的方法
1.围绕文章主旨进行情境创设
文章的主旨是作者需要表达的优秀内容,只有围绕文章主旨进行的情境创设才会让学生领悟到作者的意境、文章的美感以及思想。这样不单给学生带来了兴趣同时也传授学生以知识,完成了教育目标。例如,在课文《望庐山瀑布》中,老师们根据文章的主旨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代大诗人的广阔胸襟时,也感受到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学生们通过老师优美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唯美的语言来感受文章所要营造的情境。
2.根据文章题材不同选择不同的情境创设
如果所有的题材都采用相同模式的情境创设,不仅让学生对上课产生厌烦,同时也不利于知识的传授。应该根据不同的题材选择不同的情境创设,例如寓言童话类,记叙类以及古诗类题材的文章,应该选用不同角度,不同类型的情境创设。比如,寓言童话类可以通过阅读课文之前提出问题,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还可以通过表演等形式,加强学生对寓言童话主旨的理解,而像记叙类文章,老师们可以联系学生生活、身边的人或事,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到文章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3.定期对老师开展专业培训
老师们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定期开展情境创设相关内容的专业培训非常有必要。老师们掌握情境创设的专业知识后,可以带领学生更好地学习,同时也提高了情境创设的质量,有利于老师们抓住情境创设的艺术性与实效性的结合。
三、结语
总之,情境创设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而情境创设的艺术性与实效性是关系到情境创设质量好坏的关键,因此明确情境创设艺术性与实效性的重要性以及提高艺术性与实效性显得非常有必要。需要不断改进情境创设的方法与技术,将教学目标与陶冶学生性情结合在一起。
作者:张丽辉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第二小学
1新课标施行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偏重阅读理解训练,忽略语言表达训练同一班级的学生学习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加上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泛化的阅读教学方法必然导致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清楚,难以夯实学生语文基础。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就教育方式与模式提出了一众观点,其中就语文学习而言,他认为“思想是一方面,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还要明白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一言蔽之即要知道作者写的是什么,又要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然而,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度倚重对文章主旨大意的理解,甚至将语言表达训练作为一种独立的技能进行孤立地训练,脱离了课程内容和文本语境,导致出现了阅读教学和语言表达训练脱节,或是阅读课和作文课分离等现象,全然忽视了语言表达方式方法的训练。借用崔峦先生的话说,就是“得意而忘言”了。
2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研究
2.1放飞阅读思维———巧妙设计问题
通过层层巧妙的提问设计,课文的脉络能够清晰的呈现,作者的写作思路也能有所显露,在此情境下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对接下来展开的深入分析大有助益。此外,疑问的设计还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萌生求知欲,充分发挥小学生尚未束缚的想象力。至于如何设计问题的内容,教师应事先了解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问题的难易度,与此同时还应紧扣阅读教材特点来设置有针对性的细节问题,或是开放式问题,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散思维,跳出既定思维局限。
2.2推开阅读视野———拓展课后实践
在学生掌握一定阅读基础和技巧后,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他们进行拓展阅读训练与体验。按照具体年龄体征及心理特点来推荐图书,通过课后阅读量的长期积累,能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及语文素养。比如,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推荐《中国孩子最想知道的100个问题》、《科普的故事》、《101个科幻故事》、《我们爱科学》、《小朋友的中国寓言》、《寓言大全》、《绿野仙踪》、《阿拉丁神灯》等;中、高年级的则可以推荐《百科全书》、《黑龙号失踪》、《闹鬼的航天服》、《爪王》、《巨鸟岛》、《寓言100篇》、《小学生谚语词典》、《小学生格言词典》,等等。阅读课程的课后实践,主要以阅读课外书籍为主,藉此作为通向世界的窗口,为学生开阔视域。
2.3根植阅读兴趣———创设阅读情境
新课标倡导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对阅读萌生好感。同时,小学生正处于身体与心理发育的初级阶段,对周遭一切充满好奇,但对事物的认知度则仍停留在表层,要想引起他们的兴趣,并保持这种兴趣就需要教师细心安排、认真对待。首先,应当革新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并根据具体生情从“视觉”与“听觉”等感官感受入手,给学生带来新奇的体验,引导他们主动开展阅读活动。例如,学习描写祖国秀丽河山的课文时,多数学生还未有机会去亲身体验青山绿水的实景震撼,由此缺少对课文的感性认识。此时再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播放祖国山峦实景视频,配以舒缓音乐,影音结合的动态呈现,使得学生阅读兴趣在潜移默化之中得以充分培养。
2.4挖掘阅读方法———增进互动交流
教师与学生间的阅读交流主要通过阅读方法上的沟通、指导,比如速度法、批注法、精读法等常用阅读法。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以每个人的阅读方法也各有差异,通过上述常用阅读法进行频密的互动交流能够交互心得,取长补短,不仅有助阅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也将更为和谐。然而,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可以成就的,需要教师悉心的指导与学生自身的反复实践,在长期阅读交流中慢慢积累。同时,实现交流的前提还得依靠教师的正确引导与组织,让学生结合个人阅读过程讲述心得体会,各自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结束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应注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所以,对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不应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还应包括学习方法的传授。
作者:胡中萍单位:吉林省吉林市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1以导入艺术创设良好情境
儿童阶段的小学生注意力难于集中,缺乏持久耐力,语文教师导入生动形象、惟妙惟肖,学生才能形成长久的阅读兴趣。而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生成有效教学情境,通过情境能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图片制造一个美妙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产生求知兴趣。例如,在讲授《黄山奇石》一文时,教师可先向学生呈现一幅《黄山飞来石》的图片,学生一定会被图片吸引住。教师可借此提问:“你们谁知道这块石头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地方的?”这样导入,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转移到图片上来。他们一边看图,一边讨论、猜测,在争辩的过程中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可以说,这样艺术性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愉悦,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佳境。
2以游戏教学创设生动情境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那么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来促使学生获取阅读知识。在阅读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并在“动”的过程中创设生动情境。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角色扮演(编演课本剧)等游戏化形式,参与创设阅读情境。通过游戏教学,能够有效促使学生与课文中人物交流和沟通,使语文阅读文本内容快速有效的形成表象,而且能深入的理解作品人物心理,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入情境,将自我角色对象化,获得主观感知的愉悦,使其对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产生亲切感,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心理。如在讲授《小英雄雨来》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表演,安排学生扮演雨来、李大叔、鬼子军官、鬼子、村民,要求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表演使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更深刻的体验课文的思想内涵,而且在表演中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3以朗读手段营造良好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学生感知阅读文本内容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体验文本的音韵、情感魅力的重要方式。相对于无声的文字,有声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对课文中描绘的意境、主人公的情感或者作者的创作思想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朗读能够使学生的精神集中在课文上,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更好地品位文本中蕴含的感情,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的修养和情操。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对文本的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有完整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桂林山水》充满了对山水景色的喜爱之情,那种如诗如画境界通过文字得以展现。学生在朗读时如果能够融入感情,就能够体会到桂林“甲天下”的秀美景色,同时也能读出作者那种热爱生活的人生趣味,培养起学生较强的审美情操和艺术气质。
4以多媒体方式创设有效情境
多媒体由于在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能力,运用于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在关键处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变抽象的语文知识为直观认识,让学生从生活过渡到语文学习过程中,为知识构建奠定坚实基础。如在讲授《鲸》这一教学内容时,要引导学生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单凭文字的描述是远远不够的,而借助多媒体呈现鲸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观察中进入文本阅读,辅以问题,学生的认知面得到了拓展,观看中了解了更多关于鲸的知识,阅读也就更轻松了。又如在《月光曲》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播放《月光曲》的音乐片段,学生欣赏后让学生抒发感慨,顺势引入盲姑娘,从而有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阅读中,同时也为阅读中的联想奠定了基础。
5以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看法或心理感受,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对于学生错误的理解和看法教师要耐心的指导和纠正,而不是轻易的指责。通过和谐关系的建立,教师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从而相互沟通、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语文教师除了利用课上、课下和同学面对面的交流之外,还可让学生写小文章谈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给老师提建议、指错误等形式来加强师生交流沟通。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师的亲和力,从而因为喜欢语文教师而喜欢语文这门课,达到利用师生和谐关系来使情境创设得以顺利进行,并为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效果。
总之,情境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应该得到教育者的充分重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思考小学语文阅读的情境化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从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李一惠单位:重庆市荣昌县远觉镇中心小学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认知活动的润滑剂,学生对认知对象感兴趣,就能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思维更活跃,会欣喜地把认知活动当做一件礼物来接受;相反如果学生对认知对象不感兴趣,就会扼杀学生的探究热情,浇灭学生思维的火花,降低学习热情与教学参与度,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件繁重的劳作与任务。在阅读教学中也是如此,唯有激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才能为教学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新课改倡导快乐阅读,这正是重视兴趣的集中体现。因此,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激起学生阅读的激情与动力。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众所周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如果只是开门见山直接让学生阅读,那么学生只会当作完成任务一样来机械阅读,根本无法感受文本真挚的情感等。而精心优化导入,通过导入来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学生会积极地调动情绪、情感等来展开主动的阅读。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在小学阶段,就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大有所获。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花钟》一课,学生对花不太熟悉,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其中新奇、有趣的知识或现象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其能乐于阅读。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在应用于时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三、创设朗读氛围,进入情感境界
利用课件、视频、音乐、动画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思维融进文字里面,身临其境。学生朗读时边看边读,调动思维,才容易感情投入,感悟到文质美。如教学《一株紫丁香》一文时,看着辛勤工作的老师,有一群可爱的学生为教师栽下了一株紫丁香,指导朗读时,体会学生对老师的情感。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入情入景,边听边看、边看边诵读、边诵读边体会,在学生看、听、读中有所体会,感悟到意境的美,表现出语言的流畅,产生师生之间不可多得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思维扩展,跟随着声音、图像进入场景体会作者真实的情感。
四、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性
个性化阅读并不是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基础之上。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优秀环节。因此,在教学中要实现个性化阅读首先就必须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对文章的讲读式分析、填鸭式教学,而是将课堂的主体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而融洽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我们要深入落实新课标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从高高在上的教者、不容质疑的师者转换成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主体,与学生真正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并不是教师的附属,而是与教师有着平等权利的共同参与者,是阅读的主人,是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被动的追随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阅读中来,不是教师要我们读什么,怎么读,而是我们需要读什么,应该怎么读。这样学生才能以主体身份展开阅读,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教师、文本进行积极的互动。
五、引导学生读思结合,读写结合
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与思是一体的,没有思考的阅读只能浮于文章表面,而无法深入文本,更不要说达到新课改所提倡的个性化阅读,进行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要让学生能够透过文字,将文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能够以文本为中心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积极的动脑与思维,从而能够产生更多、更为深刻的见解,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深度与广度。著名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着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可见阅读是写作的根,通过阅读可以为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而写作则是对阅读的延伸与拓展。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将之与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作来促进阅读,以阅读来带动写作。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很重要,教师要重视读的训练,这样,语文阅读教学将不再是学生被动的完成固定的作业,应当是学生通过熟读背诵而得到的特有的感悟,是愉乐探索,是充满了激情的有价值的再创造。
作者:张立秋单位: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棋盘小学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内容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主要分为拓展阅读的内容、拓展阅读的空间和拓展阅读的方式三个方面,以下为具体论述。
(一)拓展阅读的内容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生拓展阅读训练的重要材料,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以教材内容为主体,以与之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为辅助开展拓展性阅读,将课内阅读内容与课外阅读内容完美结合。
(二)拓展阅读的空间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留给学生更多的拓展阅读时间,充分挖掘和利用阅读资源,丰富小学生的知识容量,引导小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阅读,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拓展阅读的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使阅读内容能够更加的直观而生动,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创建轻松、愉快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课堂教学氛围。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灵活开展拓展阅读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拓展阅读的内容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语文教材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再根据小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因素,教师可以对小学生进行阅读内容的推荐。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狐狸与乌鸦》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课文阅读,在课文讲解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书籍进行阅读,这些故事集与课文内容具有一定的联系,而且能够满足小学生喜欢故事的心理特点,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小学生能够主动阅读,扩展小学生的视野。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建生动的课堂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创建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对《母亲》这本书籍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你们的母亲吗?在你眼中,你的母亲是什么样子的?”带动课堂教学氛围,引发小学生积极回答的欲望。随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母亲”的电影、视频片段,使小学生直观的感受母亲的伟大之处。最后教师可以通过“:今天老师就为大家介绍一本书,名字叫《母亲》,希望你们能喜欢,并通过阅读,从中感受到母亲的伟大,更加热爱你们的母亲。”
(三)创建读书交流活动,展现阅读的乐趣在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阅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将每一个学生喜欢的书籍、能够学习到知识的书籍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展现阅读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将4-8个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坐在一起进行读书交流,分享读书中所学习的知识和读书的乐趣,互相展示阅读的成果和阅读的心得,比如“最近我阅读了《母亲》,我从书中学习到了……”,真正展现“以书会友”,增进小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方式能够在不断丰富小学生语文阅读积累量,增添小学生拓展阅读热情的同时,提升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小学生思想素质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教学的内容与小学生的性格特点相结合,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现代教育观念灵活融入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不断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积累量,为小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凌玲
一、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激起情感共鸣
对饱含丰富情感的课文,其教学难点大多是如何引导学生站在文本作者的立场,站在文本人物的角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理解他们的情感。这类课文,在教学中,应以朗读训练为突破难点的切入点。教学实践表明: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本途径。高年级的朗读要求,一般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提出。教师可根据要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在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如在教学《穷人》这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认真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句子,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教学时要注意抓住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桑娜与渔夫的对话这些内容组织学生深入研读。桑娜抱孤儿回家部分,重点研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教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朗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组织交流:桑娜在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为什么会想到这些?通过讨论明确: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同时明确: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接着再让学生读读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了解省略号的作用。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桑娜的崇高品质。特别是桑娜跟渔夫的对话,要以读为主,要读中理解两处“沉默”的不同含义。通过朗读,读出两人不同的性格。
二、以单元主题为切入点,把握教学难点
在语文课本中,每一组课文都有一个单元学习主题。在学习课文之前首先要学习这一组课文的专题,理清专题的脉络,弄清楚课文在专题中的地位、作用,结合专题学习重点来进行阅读教学。在教学中,通过以单元学习主题为突破教学难点的切入点,学生便能迅速地把握教学的难点,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如学习《少年闰土》时,这一课所在专题是“初识鲁迅”。本专题要学习的内容包括:了解、认识鲁迅;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重点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方法。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应当放在了解认识鲁迅的大背景中进行。除此之外很多课文前面有导语或在后面有资料袋,这些也有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课文。像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少年闰土》是鲁迅的小说《故乡》的一个片段,课后安排“资料袋”———鲁迅简介。后三篇是从不同角度写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安排有“阅读链接”:两个片段,第一个片段语言精炼、传神,可谓抓人物特点的范例;第二个片段与课文内容照应,既是对课文内容的阐释,又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一面》前的连接语,用有说服力的事例讲了鲁迅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与课文内容相对应;《有的人》则对鲁迅的一生做出了总结和评价。
三、以词句理解为切入点,突破理解难点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文章是由段落构成的,而段落是由句子组成的,句子刚是词语的有序组合。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赏析,无疑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巧妙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品析,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突破难点教学切入点。教学中,抓住这样的切入点,往往能够有效突破教学中理解的难点。像在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出示句子“最后‘?’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则主要通过理解两个标点符号来理解句子,理解课文。让学生想一想,这里的“?”“!”分别指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这里的“?”是发现问题,是不断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有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教学《匆匆》这篇课文时,应该让学生先找到重点词句,找出后通过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如在这篇课文中有一个重点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这句用了比喻的句式,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薄雾,使无形的时间有了鲜明的形象,我们好像看到了时间的烟雾缥缈在眼前,可摸可触,而瞬间又被微风吹散了,被初阳蒸融了。读了这句,感受到时间瞬息消逝,来去匆匆。从中体会到用比喻的方法写句子,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有动感。
四、以独特感悟为切入点,引发多元感悟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阅读文章要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一个人的见解反映出他的阅读能力。学习的结论不是教师直接给的,也不是拘泥教课书所给的答案,而是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得出来的,是个人对阅读材料的独立的认识和见解。阅读有了自己的见解,说明阅读有了一定的收获。所以学完课文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样才是真正学会了阅读。在教学中,如果以学生独特感悟作为突破教学难点的突破口,能够引发学生的多元感悟,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学完课文,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说说,你认为“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该不该绝弦?”说出观点和理由。回答时,有一个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不该绝弦,他说因为俞伯牙是个出色的音乐家,他绝弦了,世上就再也听不到他那动听的琴声了,这样太可惜了。而且如果他把琴留着,当他想念钟子期的时候可以弹一首钟子期喜欢的曲子,用这种方式来怀念故友会更好。当这位学生讲完时,我建议全班学生为他鼓掌,因为他不但理解了课文,还有了自己阅读完课文后的见解,值得学习。
总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强调课堂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踊跃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而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就要巧妙创设教学重难点突破的切入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陈丽娟单位:福建省诏安县港头小学
一、小学语文比较阅读的定义
小学语文比较阅读实质上就是将两件及两件以上相似的文章、片段、句子等进行比较,对照分析,然后了解其中的相同与差异之处,这样可以有效地识别作品,帮助小学生辨别相似文章的意思,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小学语文比较阅读的形式
小学语文比较阅读的形式多样,有字词比较阅读、句子比较阅读、段落比较阅读、部分比较阅读和整篇文章比较阅读。另外,还有修辞手法比较阅读、情感比较阅读、关联词比较阅读、文章结构比较阅读等。提高小学生语文成绩的关键之一就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开展比较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总结反思能力,让小学生学会阅读。因此,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开展比较阅读已经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
三、开展小学语文比较阅读的步骤
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及文章创作、字词理解和掌握都是在语文阅读中完成的。随着学情的变化和新课改的实施,以往传统的常规阅读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需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比较阅读会使阅读效果更佳。《我们爱你啊,中国》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两篇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相近的,都涉及到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正好情感是一喜一悲。对于祖国而言,每一位公民对之都十分热爱,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都会有建设祖国的强烈责任感,两篇文章可以说都是作者情感的共鸣之作,都是对祖国母亲的真情流露之作。情感表达相似,所揭示的主题也相似。在阅读教学中,我就有效地将这两篇文章联系起来,运用“在读中比较,在想中比较,在议中比较,在写中比较”的教学模式,开展了比较阅读,效果非常好。
(一)在读中比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彩这两篇文章写作情感丰富,文章都比较流畅,通俗易懂,首先要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精读自己喜欢的片段。读《我们爱你啊,中国》,感受到诗歌的句式特点,在读中仿佛看到了灿烂的太阳,看到了繁星闪烁的夜空,看到了银装素裹的北国和春色盎然的南疆;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抓住“悲愤欲绝”“彻夜”“弥留之际”等词的品读体会肖邦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心系祖国,在读中感受到肖邦整整18个年头中那浓得化不开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在想中比较,体会浓浓的爱国情
1《.我们爱你啊,中国》: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帕米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南疆早已洋溢着盎然的春色。啊,我们爱你,中国!这一小节从地理位置显著的特征入手,描写祖国的雄伟,是仅仅简单地介绍祖国的地理位置吗?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为了自己的祖国,肖邦可能会怎样奔波?联系弥留之际肖邦对姐姐说的话“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体会一下肖邦让姐姐带回祖国的仅仅是他的那颗心脏吗?还有什么?生:(思考,回答问题)师: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学生对文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上述两个问题的设置带有一定的相似性,首先是问作者文字所表达的潜在的意思是不是文章所要体现的思想和情感,然后让学生寻找文字背后的真正寓意是什么?这样一比较,加上深入的体会,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明白,两篇文章的思想主线不是浅显的外表,而是体会肖邦的悲愤之情、眷恋之情、赤子之情、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和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博大辽阔、美丽富饶、悠久历史和光辉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
(三)在议中比较,激发爱国行动师:从《我们爱你啊,中国》中,我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体会到祖国母亲的强大,作为中华儿女来说,热爱自己的祖国是一种荣誉感。从《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肖邦日夜思念,忘我工作,感受到他的海外拳拳“赤子之情”;肖邦异国他乡,与世长辞,感受到他的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这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的体现,两篇课文都是一种爱国情感的深情流露。作为一个中国人,通过这两篇文章,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无论国家落后受欺还是强大受尊,都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你还知道哪些爱国的故事?热爱祖国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想一想你会做些什么呢?生:各自回答……(整合)
(四)在写中比较,抒发内心情感首先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结合自己家乡的历史,了解家乡的各种物产、先贤、名人、美丽的风景,你还了解祖国哪些值得歌颂的风景?模仿《我们爱你啊,中国》的结构,以赞美家乡为主题,写一首诗,试试看。如:我们爱你———(九寨沟风景)的______,(黄果树瀑布)的_________()的________,()的_________。了解古今中外爱国人士的先进事迹,并写成文章,要求情感丰富,主线明确。比较阅读是有效阅读教学的方式之一,是在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进行的,而且比较阅读中选用的文本必须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它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关联的文本,走进文本的深处,更重要的是,比较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尝试新的能够引导学生有效阅读的方式,多次的尝试证明,在运用比较阅读的课堂中,教师只是适时的引路人,适当的引导者;在运用比较阅读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学习氛围十分和谐,很好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
作者:郭艳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实验小学
一、提炼主题,把握中心思想,归纳分析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遇到的最大阻碍莫过于“阅读时不知所云,压根不知道文章在讲什么”。其原因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文章的措辞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但重要的原因还是学生没有抓住文章的主题,即中心思想。试想,如若你是一个正在分析案情的警察,最重要的就是发现嫌疑犯的作案动机,有了作案动机便能圈定嫌疑人范围,再根据相关证据锁定犯人;如果无法确定作案动机,案件证据搜寻就会漫无目的。学生若未能抓住文章优秀,阅读便会陷入盲目,毫无目的,这对于文章的分析与理解大大不利。因此,文章的中心指引着作者的行文布局以及细节描写,读者只有掌握了这个主题,才能进一步解决其他阅读相关问题,否则,阅读理解难度将增大。所以在探索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中,我倡议学生自主总结分析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章。经典文章都是阅读分析的典型素材,对于阅读理解具有指导意义。启发推动学生自主剖析课文主旨后,教师予以修正,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主题。紧抓课文中心后,学生解决后续阅读问题,如文章结构、细节理解等,会更加得心应手。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归纳总结出不同的主题,比如亲情、美好品德、爱国情操等。如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可以归纳于“亲情父爱”的主题;课文《我们爱祖国》可以提炼出“爱国”这一中心思想。重点研究这些课文的中心内容,提炼相应主题,有益于之后学生快速提炼相似主题文章的主旨,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对文章主题的深刻认识,是学生拨开文章神秘面纱最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辅助学生掌握主题提炼的方法是关键。
二、融合情景,充分挖掘文章情感主题
大多时候,学生并非没有掌握文章的阅读分析方法,而是文章的某些表达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太抽象而难以理解。比如课文中常用的比喻手法,有些词语脱离本意后而具有更为抽象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主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阅读文章的有效途径。可以营造多种多样特定情景的方式,以朗读为主题阅读教学的起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选取特定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当然,所有这些主题教学皆以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了解为基础,这便强调了预习的重要性。而这些方式不但更易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形象地展现了课文所要传递的主题,化抽象为具体,更为学生学习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教与学的氛围。如果再辅之以与文章主题相关的课外活动,效果应该会更佳。所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文章中心思想,可以深化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为更进一步分析文章夯实了基础。同时,其为情创景,鲜活生动地展现文章主题,有益于学生吸收和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一课,文中写了大量与草原有关的比喻,这虽然增加了文字的优美性,但也加深了学生的理解难度,相对于成人,学生更青睐直接真实的表达方式。针对于这篇文章中的理解难题,不妨通过多媒体,展现草原的图片,播放有关草原的纪录片,以此向学生描绘一幅生机勃勃的草原之景,在抓住学生眼球之余,教授学生如何理解文章主题的方法。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一课,教师在课堂以多媒体方式展现春之美好的同时,若是恰逢春季,可组织学生一起郊游野外,感受春天的生机,感受春天的脉搏,让他们对春天保有鲜活的记忆,更加深刻地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同时还可以针对这篇文章进行角色扮演,这对小学生来说更是新鲜,也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不仅能增加课堂趣味性,也对提炼文章主旨大有益处。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扁鹊治病》一课,教师可以在课堂模拟扁鹊与蔡桓公相见的几幕场景,使得这个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故事能展现在学生眼前,更加深入体会文章含意。总之,从实际经验的结果来看,主题式教学方法便利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并且促进学生更好地分析阅读理解问题。
三、精选阅读材料,强调阅读技巧
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而主题式阅读教学法则能十分有效地教授学生一种非常好的阅读习惯,利用文章主旨为中心把握全文。所以在小学高年级这一阶段,教师可以经典文章为素材,精选阅读材料,教授总结归纳文章主旨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至于如何精选阅读材料,则应分类择优择典,总结归纳不同主题的典型特点。通过一定数量精选素材的阅读训练的积累后,学生就能更加容易分类掌握各种阅读技巧,为处理后续阅读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其实语文阅读教学是有法可依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通过一篇文章的阅读训练,教授一类回答阅读问题的技巧,使学生以文章中心思想为阅读导向,更有效地应答阅读理解的题目,使其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但只局限于一道题、一篇文章的讲解,不懂延伸,依然不是一种好的教学模式。因此,要以经典文章为教学落脚点,从主题出发,然后延伸至这类主题的相关文章。这样学生在以后的阅读学习过程中,便可以利用这类文章的阅读技巧进行文章的分析,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可以总结出小学语文教材中最典型的几类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挑选课外优秀范文作为主题式教学的扩展教材,丰富学生的阅读素材,增强学生对各类主题阅读技巧的掌握。这种围绕一个主题,多个阅读素材的阅读训练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综合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这种阅读教学方式,学生既能够更好地掌握阅读规律,丰富知识和阅读素材,又能形成文字阅读的素养,真是一举多得。但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课外阅读素材的呈现方式不应拘泥,应丰富多彩,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时下小学生喜爱的漫画影视等元素纳入素材的搜集范围,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创建主题式阅读教学情境。如叶圣陶《藕与莼菜》一文来说,此篇文章字里行间弥漫着思乡气息,同时作者还多次运用了关于乡愁的古诗词,这充分彰显了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以此篇文章作为教授“乡愁”这个主题的典型文章再合适不过。教师可以围绕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总结这一课文的主题,学习这类主题的阅读技巧,再从课外选取与这主题相关的各类素供学生学习,加强他们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再布置一些总结性的阅读作业,学生对于这种主题式的阅读方式理解也会随之加深。相信经过这样的主题式阅读训练后,如果再遇到类似文章,学生做起来便会得心应手。
四、结语
迪斯尼乐园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以迪斯尼经典卡通形象为主题的主题公园,主题乐园大受孩子们的欢迎。因此,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也可采用这种模式———主题式阅读。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教授了学生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且主题式的阅读教学巧妙地融合了学习与乐趣,引导学生在探究文章主题的过程中,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导式教学模式。
作者:张留忠单位:福建省浦城县光明小学
一、巧用体态语言,创建和谐氛围
在课堂语言的应用过程中,教师的体态语言也十分重要。合理地应用各种体态语言,也可以有效激活课堂气氛。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动作和表情两方面来应用体态语言。一是动作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姿态语言的应用。例如,在学习《蜜蜂引路》这一课的时候,教师便可以积极模仿出蜜蜂飞的各种动作。然后随机挑选几位学生上台,和大家一起模仿出各种各样的蜜蜂动作。让学生们比一比,看一看,看谁的动作最优美。通过做出各种动作,师生之间的互动十分良好,课堂气氛也随着活跃起来。于是,学生便可以很好地跟随教师的引导,快速融入新的学习之中。二是表情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全程面无表情,会带给学生很不好的感觉。反之,合理应用课堂表情语言,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带领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时候,如果讨论到有趣的地方,教师要注意和学生一起开心地笑起来。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保证课堂气氛的融洽和活跃。不过,体态语言和其他课堂语言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具体应用课堂体态语言来激活课堂气氛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在放下架子的同时掌握好“度”,以保证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维护良好的教师形象。
二、充分应用多媒体,激发学习热情
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多动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应抓住小学生自身特点,积极调动其各种感官能力,引导学生去发现美。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始终对语文保持一份新鲜感。尤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已在各科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可促进小学生对语文课文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语文阅读习惯。如:学习《祖国多么广大》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设计以下课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长江大桥的图片,并在长江两岸有柳枝吐绿,江中渔舟穿梭,江面风平浪静,燕子鸣唱;且在展示图片时可穿插《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当学生观看这一幅美丽的长江景色时,听着悦耳的《春天在哪里》,可使学生沉浸在怡人的春景中,感受祖国疆土的广大。此时,教师可趁机向学生提问:“有哪位同学能够用精彩的词汇描绘这一景色?”正好学生都陶醉在美好的“春光”中,有着浓厚的学习欲望,纷纷发表意见,不少好词好句由此应运而生。在该课文内容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再向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如:可想象自己心中的美好景色,将其描绘出来。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可以很好地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积极践行“师友”理念,做好师生角色的再定位;巧用体态语言,促进和谐课堂氛围构建;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作者:史立芳单位山东省临沂市胜利小学
一、小学生的语文拓展阅读要求
(一)逐渐培养良好的基础字、词、句是学好语文的基础,通过阅读慢慢培养学生从字到句的融合,才能达到日后学习中表达和书写的要求。教师要注意学生对字词的把握,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等资料,再结合字词在文章中包含的意义,逐渐掌握这个词。教师可以研究词在文章中所用到的修辞手法,情感表达,整句理解,再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有了语感,积累常用的词语和句式,以建立良好的基本素质。
(二)掌握阅读技巧阅读的基础扎实了,就需要一定的阅读技巧。首先,朗读是基本的技能。大声朗读的过程,就是对文章的熟悉,更加真实地去理解文章的精妙;再者,默读的使用。默读就是不出声地阅读文章,速度较快,但是对于学生的思考有很大帮助,用途也更加广泛;最后,背诵是一个提高能力的技能。对优秀文章的记忆,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学生知识积累的重要方式。
(三)阅读方法要求阅读掌握一定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教师在课堂教育中要注意让学生掌握精度的方式。对文章的精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关键内容和内在思想,又可以培养学生在问题处理时的认真。略读,顾名思义就是大概地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尤为重要,粗略地把握关键字,迅速把握文章的内容,这就是略读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重要性
(一)提高语言能力语言的表达是一个人能力水平的体现。阅读会增加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这样在说话时才能出口Kechengyujiaoxue课程与教学成章,一气呵成。语言能力的提高,既是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也是学生交流和生存的保证。
(二)提高语文素养课外阅读是对课上的延续。在课外阅读中,学生阅读大量的不同风格类型的作品,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面,接触更多的世界;对于课堂上知识也是一种深度的认知和理解,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和文化水平,大量阅读是利大于弊的。
(三)升华自己的心灵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的节奏快,心理长期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通过阅读可以舒缓人们的精神世界。学生的大量阅读,尤其是在阅读优秀文章时,可以感受文章带来的文化内涵,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去享受文化的魅力和对审美的体会,一举多得。
三、培养小学生语文拓展阅读能力的实施方法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教师要掌握好学习的节奏,要建立一个能使学生心里感到舒服愉悦的环境。课堂的气氛要宽松,教师态度要有亲和力,语言和蔼可亲,发人深思,维持阅读环境内外均衡,利于学生的兴趣产生和能力的展现,一步一步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鼓励学生去把句子读出来,一句一句带动学生,提高语感,积累词汇,为自己写作打下好的基础。教师要把精力分散到每个学生身上,不可只看好表现好的学生,避免对表现不好的学生有偏见。每个学生都要得到教师的细心指导,教师要去欣赏每个学生,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交流互动多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就近了。学生在教师面前就不会感到拘谨,敢于去表现自己,学生有了自信心,便会主动去阅读。
(二)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阅读内容要多,但是也要掌握一定的精度和多样化。内容的多样性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拓展的内容可以使对课堂的延伸,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来巩固复习。内容要正面、健康,符合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提高阅读。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安排学生读一些儿歌诗词、寓言故事等。难度适合学生阅读,减少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在教学中,课外读物的有效利用,让学生意识到课本的知识终究是有限的,知识的海洋还有很大的地方等着自己去探索。以点带面,提高兴趣,增加阅读量。高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有了自己喜爱的作品和作家。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爱好在哪方面,喜欢看小说还是散文。学生在对某个作家感兴趣了,教师就要推荐作家的作品让学生去自主阅读,阅读时就会有鱼入大海的感觉,可以自在地畅游,进入作者的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这就达到了阅读的目的。
(三)内容和情感的统一教师在引导学生去阅读的同时也要对文章的内容作出适当的提问,带着疑问去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效率和内容体验。阅读也不能是简单的纯粹去看字,文字里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思考会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延伸,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思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这种体会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每个学生对于情感的体验是不同的,虽然面对的是相同的一篇文章。教师在处理这些时,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差异,给予不同的评价和肯定,继续引导学生在深层次思考。
四、总结
阅读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教师既要掌握好全局,也要梳理好细节。按照实际的情况来引导学生正确阅读,结合那些有效的办法,来完成教学的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追求更高的水准。
作者:孙丽娟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
一、帮助学生甄选优秀读物
小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那些新的知识和技能,他们都很乐于学习,也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阅读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使他们感受到不同的人生,体验到不一样的精彩。阅读就像是让学生的心灵经历了一次旅行,旅途的美好会使学生乐而忘返。因此,阅读同样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他们喜欢那些有着精美插图的书,看着美丽的图画,听着教师的讲解,他们会很快沉入其中,无法自拔。受年龄影响,小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很难直达作品的本质,因此教师要注意加强引导。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一些社会情感会逐渐形成,他们会学着去对读物进行评价,或者去点评一下自己的生活。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在帮助学生甄选读物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让学生的心理能够经历从文字过渡到思想、从形式过渡到内容、从部分过渡到整体的过程。有了合适的读物,就可以展开阅读了。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阅读材料大部分内容都比较浅显,经过诵读就可了解作品中事件所发生的时间、主人公的基本特征,以及主人公的各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等。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之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通过阅读感受到人生的壮阔、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切不可急于求成,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的经历和生活环境不同,导致了个性的差异,我们应该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
(一)以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性格活泼,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我们可以组织一些与阅读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的语文素养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常用的活动形式有:演讲、讲故事、朗诵诗歌等。
(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的阅读榜样可以是名人,也可以是班上的同学。教师可以在每天上课开始前五分钟为学生介绍一位名人热爱读书的小故事,或是班上的某位同学在阅读中所取得的成就。这样做,可有效激励学生,使阅读逐渐成为学生的内心需求。
(三)向学生讲述阅读的意义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教师要多为学生讲述一些名人从书中汲取营养的故事,以便让他们明白阅读的意义。
(四)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小学生的好胜心都很强,也希望付出辛苦后很快能够有所回报。为此,教师可以定期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满足学生的好胜心。有了成就感,学生就会更加努力地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并以此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同。
三、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教师就要适时地教给他们一些阅读方法,让他们由“爱读”到“会读”。我们常用的阅读方法有四种:一是选读法。这种方法基于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的需要,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书报或篇章的有关部分,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是精读法。精读法就是对一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地阅读。三是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而是快速浏览。四是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标注记号、作注释、写评语。
四、通过恰当评价激励学生多读书
朗读评价形式有师评、生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举行“手抄报展评”“习作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他们获得阅读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总之,为了培养学生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的意识,达到读好书的目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再延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的封闭式教学,必须要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氛围,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朱永柏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太平店镇教管中心
1.问题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出一些难易结合的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涉及的内容应该由易到难,通过这些内容的设置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在教学过程当中应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特长与兴趣,然后再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这样不仅使教师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而且还能够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当中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成绩。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更加认真听讲,学习的思维也会更加活跃,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巧设多种问题,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这样整个课堂教学氛围就会更加活跃。
2.图表情境,再现课堂主旨。
由于小学生在学习认知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当中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图表,通过图表再加上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课文当中的图片通常都是把文章的内容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将图片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也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该文章。教师在上课过程当中在语言方面应该更加形象贴切,运用朴实的语言再现文章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于比较难理解的部分教师应将文章的图片跟中心思想结合起来,再结合所讲例子让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进一步去感知文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画面语言情境,凸显情感表现。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文章图画相结合,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进行描述,展现文章所描绘的美丽景象。例如,在上《海上日出》这一课时,教师应该跟学生讲“: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跟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看过日出呢?”这样提问学生就会立马想起自己当时所看到的日出景象,然后再结合文章关于写早晨的海边升起日出的画面,学生就会很容易进入到这个情境当中。而对于那些没看过日出的学生来说更是激起了他们想去看日出的欲望,上课回答问题积极性会提高,学生也能很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加深对课文的印象,这种教学法对于以后教师上课也是非常有效率的。
4.表演情境,增添课堂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除了运用图画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适当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班级学生的个性不同,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就比较主动,有的则相对安静,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而通过肢体语言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则很好的协调了这种关系。这种形式对于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来说是个不错的教学方法,同时课堂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得到很好的提高,学生对整篇文章把握也更加的熟练。
5.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总结经验,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差异性。在教学当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利用各种有限的教学资源,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从以前的“我要学”到“我想学”这样一种阅读观念的转变,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习惯。
作者:庄新迎单位:山东省莒南县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