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03 05:20: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旅游经济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古地名词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近几年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历史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旅游中文化消费主要部分。文化旅游的类型丰富,不仅包括像参观博物馆、观赏艺术表演、画展、参观遗产地等传统文化内容,同时也表现为对居住于某一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语言、信仰、习俗、经济等关注和参访。不管哪种类型文化旅游,本质都是文化消费,都离不开历史传统文化。在文化旅游中,古地名词因其“古”而备受青睐,这和旅游者文化消费倾向密切相关。文化旅游者多是浓厚怀旧情绪的人,古地名词的文化气质恰可满足文化旅游者怀旧的心理需要,从这个角度上说,古地名词作为旅游地原生形象,本身就是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经济价值。
二、临沂古地名词资源丰富
据统计,在《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中记载了临沂古地名词256条;《山东古地名辞典》(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记载临沂古地名词96条。地方史志《琅琊乡音:临沂地区地名故事集》(临沂地区地名办公室,1985)记载古地名传说151条;《山东省临沂市地名志》(魏兆营著,临沂市地名办公室,1986年)有文献清楚记载的临沂古地名词就有900多条。从以上数据可知,临沂古地名词数量庞大,可谓资源丰富。古地名词作为专有名词,它的主要价值在于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临沂旅游业中古地名词运用可谓比较全面,从普通旅游到文化旅游都在借助于开发古地名词的文化义,词语自身的文化义成为是古地名词经济价值实现的主要通道。我们主要以临沂市古地名词旅游业中的应用为例,探讨古地名词资源价值应用及实现路径。
三、古地名词资源在临沂旅游业中应用
丰富的临沂古地名词资源为临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卖点”,是基于古地名词蕴含的传统文化。
(一)古地名词“中间世界”的应用
德国语言学家魏斯盖贝尔认为人类不是直接面对外在世界,在人类和外在世界之间有语言这个中介。在人类认知外界事物时,存在着人类精神的“中间世界”,各种词汇发挥重要作用。人类对外在世界认知,不仅利用各种经验来对当前事物进行想象和观察,而且还追求全面性。旅游活动开始的关键是游客旅游兴趣的激发。旅游地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对游客来说都是陌生的,旅游兴趣一般是从旅游宣传图册、景点介绍及导游词中获得。旅游业可利用依附于古地名词的史料、传说或者文学作品来提高游客对景观的认识,利用古地名词的文化义实现“中间世界”的作用。临沂古称“凤凰城”,临沂古城形似一只南翔的凤凰,且是东夷文化主要分布区域。东夷部落图腾为凤,故临沂有了“凤凰城、龟驮凤凰城”等美称。“凤凰文化”则是临沂旅游业开发成熟一个项目。临沂旅游网中详细介绍了临沂境内系列以“凤凰”命名的古山古水、古村落以及临沂新城滨河地带的凤凰雕塑和凤凰广场。“凤凰”成为临沂最美的标志,在各类宣传临沂的旅游图册、宣传广告中多以“凤凰”为标志,不仅展示了临沂现代文明,更展示了临沂悠久历史。外地游客对临沂是陌生的,但对历史上的东夷部落、凤凰图腾却是熟知的,利用古地名蕴含的文化义,让游客获得初步感知,建立起一个“凤凰文化”的中间世界。“孝文化”也是临沂旅游业开发比较成熟的项目。在儒家二十四孝中临沂就占七孝,境内直接以“孝”为词素的古地名词有很多,如“孝友村、孝感河”,间接和孝文化有关古地名词也很多,如“曾家寨、郯城”等。在旅游宣传图册和导游册以及各种宣传形式中,增加了很多关于孝文化典故、地名介绍:王祥在孝河上“卧冰求鲤”,郯子(郯城因人得名)的“鹿乳奉亲”等等。以“孝”为主体的地名出现频率非常高,临沂旅游宣传正是以古地名词为主线,利用古地名词激发游客审美兴趣,凸显了临沂以儒家孝文化为主的历史传统文化。旅游的本质是审美和愉悦,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就是要在旅游资源中发现美,并按照美学原理创造美,使易逝性的美经过创造和保护而美颜永驻、跨越时空、流传久远。临沂古地名词作为文化财富载体激发游客对事物美丑、善恶的审美情趣。临沂旅游业在宣传图册、宣传广告、景点介绍、导游词中充分利用古地名词,大力宣传临沂历史文化,激发游客已有知识经验、发挥想象力,建立起来临沂旅游兴趣。旅游业在宣传阶段利用古地名词文化义,让游客和客观地之间有初步认知联系,建立起一个“中间世界”。旅游者和旅游地一旦建立起中间世界,那么古地名词本身顺利成为旅游吸引物,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古地名词本身就成为一种可资利用的旅游资源。
(二)古地名词“诱导效应”的应用
旅游者活动决策的优秀部分是旅游线路选择,不同线路选择会直接影响游客的后续行为活动。理论上每个游客都具有选择最佳旅游线路的能力。事实上,游客往往是有限理性的,他们会受到自身认知能力局限性、信息不对称性以及信息复杂性等方面的影响。游客的旅游线路选择总体上会受到诱导效应的影响。诱导效应是指营销人员将一个精心设计的诱导项引入到消费选择系列中,吸引某细分市场的消费者改变最初的选择,而选择高价格的目标项。诱导游客线路选择实质就是通过诱导因素介入把游客置于有限性的情景下,让游客背离自己最初选择。诱导因素有很多,在其它客观条件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古地名词就成为有力的诱导因素。临沂有成熟的旅游线路,分别定位为“自然风光游、人文历史游、温泉游以及爱国主义教育”,这些旅游线路都分别用古地名词标示,利用古地名词资源的文化义的稀有性达到诱导效应,发挥它的诱导作用。自然风光游与古地名词密切相关。临沂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和它优美的自然风光密切相关。临沂自然风光游的景点很多,如“蒙山、苍马山、茶山、沂山、孟良崮”这些地方自古就是旅游胜地,文人墨客也留下无数赞美诗篇。研究发现不同旅行社对同一条线路命名是不同的,但始终离不开古地名词,如“蒙山一日游、蒙山风光游、蒙山生态游”等。独特自然风光线路基本以一日游为主,往往直接以古地名词命名,如“茶山一日游、苍马山一日游”等。旅行社每个旅游线路会涉及到很多景点,但在线路命名中,还是以凸显古山古水古城为主,如“山东蒙山旅游线路:天马岛———临沂国际影视城———竹泉村二日游”,这个线路包含了四个景点,景点所在地均属蒙山山系,故以蒙山命名。人文历史游离不开古地名词。临沂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史前遗迹有很多处,临沂历史传统文化丰富,儒释道三家文化一样不缺。人文历史游景点特殊,常常串联几个相关类似人文景点,但旅游线路基本以古地名词来命名,如“兰陵历史文化游”,旅游景点包括荀子墓、高柴墓、兰陵酒厂、兰陵古城门等。兰陵古镇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公元前255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任兰陵令,后居于兰陵著书立说。兰陵方圆20里之内,有城东南荀子墓、高柴墓;城北萧望之墓。史料记载兰陵美酒始酿于商代,古卜辞中的郁鬯酒,便是兰陵美酒的最早见证,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两汉时期,兰陵美酒已成贡品。最能概括的线路特色就是“兰陵”一词,故以此命名。旅游线路命名凸显了古地名词在文化发展史上闪光的印记,挖掘古地名词的历史文化价值,发挥了古地名词的诱导作用。温泉游和爱国主义游借助古地名词。临沂汤头温泉有2100多年的历史,临沂打造“地热城”开发了“智圣汤泉”等旅游点,温泉文化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考察发现新开发景点路线全部围绕“汤”来命名。临沂又是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主调的红色旅游,爱国主义基地及路线也常借以古地名词命名,如“莒南大店115师遗址”,说到“大店”自然会联想到“庄氏”的富甲一方以及其它人文历史景观等。线路命名充分抓住了古地名词的文化理据,实现它在旅游线路选择中的诱导作用。索绪尔认为语言是带声音的有组织的思想,语言是一个独立的要素系统,每个要素的价值都是因其它要素的同时存在而存在的结果。价值的概念意义、物质意义都是由于它和语言其它要素的联系和差别构成。临沂旅游业以古地名词命名旅游线路就是基于这个理论。语言资源具有稀缺性,古地名词在整个地名系统中因其文化特征而保存了稀缺的差异价值。旅游线路命名之初,利用古地名词文化义差异价值,利用诱导效应,从而影响游客的线路选择。旅游线路选择是旅游行为研究重要部分,据研究,海外旅游者多选择经济发达或资源丰富的旅游目的地。临沂不是经济发达地区,只能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点,以古地名词为诱导项来影响旅游线路选择。
(三)古地名词“导向消费”的应用
旅游业是综合性行业,旅游经济运行的优秀是旅游消费。旅游消费是连接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纽带。旅游者在目的地旅游供给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旅游消费决策,然后通过一系列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行为,最终完成旅游活动并对旅游消费的效果做出评价。旅游目的地提供信息的最优化是旅游消费的重要环节,古地名词成为旅游信息最主要信息载体。按照旅游者购买旅游消费资料的不同功能和用途,可分为行、住、食、游、购、娱等几个方面。旅游消费这六大要素,完全可以通过古地名词的定位性质,实现让游客“按名寻地”消费。近些年临沂启用了大批古地名词,一些古地名词的起用,也是为了促进贸易和交流,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使人们一提起这个地名,就会想起开发,想起投资,想起发展,使古地名与经济紧紧联在一起。我们以沂水旅游开发为例。沂水大峡谷的喀斯特地貌是最吸引游客的项目,但命名时仍冠以“沂”这个古老词汇。这不仅是标识地貌的区域性,更能让游客在“浴乎沂”导向下去游览。临沂旅游业还把流传年代久远、范围深广古地名词用于旅游商品开发中,如把“蒙山”和旅游商品结合,产生了“蒙山煎饼”“蒙山全蝎”等特产名称;把“琅琊”与旅游纪念品结合,便有了“琅琊古砚”“琅琊毛笔”等纪念品名称;把“孝文化”与旅游经济联系,推出了“卧冰求鱼”“孝河莲藕”等旅游食品名称。另外,来临沂旅游者往往去了蒙山或者沂水,但城区旅游空白较多,为了改善临沂城区的旅游吸附能力和丰富夜间的旅游项目,临沂市在沂河上推出了演艺类旅游产品———“蒙山沂水”,表现了临沂数千年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旅游业利用古地名词文化效应和经济直接融合产生效益。这些足以证明古地名词的导向消费功能在旅游消费中的重要地位。索绪尔认为语言是表达观念符号系统,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语言符号本质是社会的。古地名词在旅游消费中传达信息作用是基于此理论。旅游消费一方面使旅游产品价值得以实现,另一方面使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得到满足。古地名词是语言符号,符号特征是属于全社会的,它通过社会成员的文化认同进入旅游信息载体行列;古地名词又具有地域的文化内涵意义,实现信息提供的最优化,即实现了旅游产品价值,又使旅游者的文化需求获得满足。
四、结语
如何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呈现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形成独特的地区形象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古地名词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气质,旅游业把它作为一种可以开发的语言资源,出售它的文化内涵,形成别具一格的旅游特色就是抓住了旅游产品销售的关键。在旅游活动中,古地名词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特征都得以放大,让人们全面认识语言本质,这不仅在语言学理论上丰富了语言资源观,也为旅游动机激发、旅游线路选择,旅游商品的开发提供更多启发。
作者:苗守艳 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1.問題的範圍
一次完整的旅游购物活动涉及到各个方面、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概括为三大要素:旅游商品、旅游购物设施及人员,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旅游购物活动。首先,旅游商品是购物旅游资源的优秀,也是吸引旅游者购物的根源。只有那些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才是旅游者欣赏、购买的对象。其次,旅游购物设施既是商品销售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又是吸引旅游者的一个要素。最后,旅游购物提供了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居民、企业管理及服务人员相互交流的一种机会,这也是旅游者观察和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对旅游购物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对旅游购物品市场研究必须树立一个整体概念。
2.分析問題
2.1澳门旅游购物市场现状
澳门,占地面积不到30平方公里、人口约55万人,2008年访澳人数达到30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11%,其中内地游客占到58%;旅游总收入为165亿美元,其中,博彩收入是134亿美元,占81%[2]。在一国两制、澳人治澳方针指引下,澳门政府除了优化博彩业外,还致力于大力发展多元旅游和会展业,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澳门有识人士清楚地意识到,一味发展博彩业不是方向。澳门中旅董事长陈志杰认为,澳门是一个多元社会,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和几百年的西方文化在澳门共同交融成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澳门应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以吸引包括内地居民在内的世界各地游客来澳门旅游观光。虽然澳门已经把目光瞄准了旅游市场,但内部的一些突出问题不解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使旅游购物产业创效。
2.2交通方面问题
影响旅游购物市场发展的因素很多,交通是一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对于旅游城市来说,首先应该解决的就应该是交通问题,这样才能接待更多的游客,方便客人的出入。澳门的交通构成有航空、公路和水运。但在看似齐全的交通方式背后依然有许多问题。航空方面,机场位置偏远,与国内外主要旅游城市缺少对开的班机等。公路交通方面,澳门市内旅游景点颇多,但比较分散,而澳门市内各景区之间的旅游道路建设以及市内景区间旅游公共交通的设施却很不完善,经常令外来游客叫苦不迭。水路方面,虽然澳门滨海,但目前还未有较为完备的水路旅游路线规划,对于发展水上旅游未起到促进和拉动作用。旅游与交通的关系非常紧密,交通方面的这些问题很大地制约了澳门市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不解决,很难相信澳门的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商品流通会顺畅得起来。
2.3旅游商品的提供问题
尽管澳门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商品的发展却很不尽人意,这与长期以来只重博采与忽略旅游事业有关。长期以来,澳门在发展旅游上,有较重的重博采经营,轻旅游商品开发的倾向。在开发旅游项目中,没有真正树立大旅游观念,没有把旅游商品的开发列入旅游业重要内容来研究落实,甚至没有纳入当地旅游发展建设规划,因而缺乏具体生产组织配合以及成型的销售渠道,造成旅游商品的开发、销售脱节,创造不出真正成熟的名优品牌。
2.4旅游购物环境问题
旅游购物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旅游者购物的多少,良好的旅游购物环境可以增加旅游者的购物欲望。旅游购物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澳门市的旅游商品市场发展缓慢,跟它的购物环境差也有密切的关系。硬环境方面,澳门市的购物场所少而散,比较集中的购物场所是官司街,而且是经营食品的街道,在其中经营的商户良荞不齐,未形成有规模的旅游购物中心。软环境方面,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具有服务意识,但澳门市的旅游从业人员收“回扣”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在旅游过程中,导游有目的的引导游客消费,增加购物次数和时间,从而导致游客对购物产生抵触情绪,反而降低了旅游消费中的购物支出。
3.研究資料(文字及圖像數據)
3.1澳门具备良好的旅游购物市场开发基础
据澳门特区政府统计,至2008年底,澳门拥有三星级以上酒店57家,平均房价101美元。近两年,金光大道板块的1400间客房的银河度假酒店和2300间客房的梦幻之城都将建成开业,澳门旅游的推广口号是“缤纷世界,澳门就是与别不同”,目标是旅游产品和客源市场的多元化,特别是要以庆祝澳门回归10周年为契机,大力刺激澳门会展旅游。另外,威尼斯人酒店2楼的大运河景点十分合适家庭游,中心广场内的街头演艺表演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运河两侧的国际一线品牌的专卖店也能让人流连忘返。澳门官也街是一条长不到100米、宽不到3米的“老街”,但积聚了众多的澳门食品店,包括杏仁饼、紫菜蛋卷、猪肉脯等价格大众化的旅游商品,也是澳门的一大旅游资源。自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澳门历史城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澳门旧城区的大三巴牌坊、妈祖阁、郑家大屋、何东图书馆等20多处历史建筑日趋成为众多游客的寻访之地。
3.2澳门具备雄厚的旅游购物市场开发潜力
澳门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珠三角,大力推介粤港澳“一程多站式”的主题旅游路线,并以此做为吸引,可以辐射到大陆内地、台湾以及周边的中东及俄罗斯和越南等地。同时,澳门在世界旅游城市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有东方的拉斯维佳斯之称,澳门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已经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强烈的现代城市气息,让游客们流连忘返。有了游客就有了可能的市场,这是开发澳门旅游购物市场的基础。同时,旅游者普遍的强烈购物心理更为澳门购物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支持和源泉[3]。事实上,每个出来旅游的人都有购买纪念品及特产的愿望,哪怕是平时很节省的人也不例外,关键是纪念品本身有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有没有特色,具体实用不实用倒是次要。据调查,绝大多数在旅游景点非常冲动去购买的纪念品,在时过境迁之后却被弃之一旁,但下次再去旅游时又忍不住再去购买。
4.評估解決問題方法
4.1完善城市交通,重新规划设计,以方便游客为目的
航空上要与国内外主要旅游城市或旅游中心城市通航,为更多的游客入澳提供快捷通道。公路上主要是完善临街的美感,方便游客在各大旅游景点之间的通行,增加公共交通工具的运行时间,保证游客的出行需求。水路交通应是城市开发的重点,应统一规划水上旅游的路线和景观,开发钩鱼岛、阳光海滩以及水上餐厅和宾馆,让更多亲水的游客能在其中获得更大的乐趣,并以此促进澳门旅游业的纵深发展。
4.2开发旅游商品,丰富购买选择,以形成消费的吸引
上文中提到,澳门应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乃旅游之魂,是旅游产业的内核和推进力[4]。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难度在于其商业化的运作,旅游产业是经济产业,它必然要用文化作为载体制作成产品来销售。但文化又是一个民族千年文明的沉淀和表征,它不是、也不能作为简单的商品进行纯市侩式的交易。所以当旅游与文化结合、并走向市场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旅游文化产品既不能低俗地贱卖,又不能高雅得脱离现实太远而无人问津,这就需要寻找两者最佳的结合点,这是澳门旅游文化开发成功的关键。为此,澳门应把旅游商品的开发定位于中西方文化的结合点,形成具有澳门独特城市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产品。可以开设画廊、办画展等,让游客更多的了解澳门。并要着力挖掘澳门的深厚文化内涵,在澳门中心街道建成一条历史街,把澳门的历史和今天用图文或建筑的形式向流客展示。并要大力开发澳门的美食和服饰,形成澳门的特色景观,并尽快打造多个商业购物中心区域,让游客产生更多的消费场所和购买欲望。
4.3扩大旅游资源,体现城市特色,以提高城市知名度
澳门的旅游资源在上文中已有提到,包括历史古街等,澳门还应把着眼点放远于城市发展和规划,设计更多的人文景观和建筑,并重新设计城市的发展主题,欲望都市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澳门的历史和发展,时时处处都充满了欲望的弥足,在这里可以实现游客们更多的梦想。一国两制、澳人治澳的国策本身就能对大陆游客产生一定的吸引,再通过欲望的勾勒,使城市更加充满了幻想的色彩。同时,澳门应尤为重视城市建筑风格和城市色彩的丰富,营造欲望城市的梦幻之美。
5.總結
本文主要明确了旅游商品、旅游购物、旅游购物市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培育旅游购物市场体系的观点。把旅游购物作为旅游市场的一部分,进行从政府到企业,从管理到生产,从设计到营销全面的剖析,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微观方面,在设计、生产、销售、营销方面提出具体的策略,在宏观方面提出了市场机制的运作、旅游投资的管理办法、政府的宏观调控具体方向等。
摘要:以目前国际上出现的医疗保健旅游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学角度探索医疗保健旅游市场产生的原因,从而可以为更加清楚地认识和开发这一新兴市场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医疗保健;旅游;市场形成
1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素质的不断提高,医疗保健旅游成为具有强大市场潜力的新兴行业。目前,每年有超过25万的病人前往新加坡接受治疗,而印度2002年接待病人数就已达到15万人次,2006年超过50万人次,并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快速增长,据估计,2012年印度医疗保健旅游可直接给印度带来22亿美金的外汇收入。
医疗保健旅游是指人们因定居地医疗服务太昂贵或不太完善,所以到国外寻求相宜的医疗保健服务,并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产业。该旅游形式不同于一般的消费性旅游,其过程不仅包含了旅游者对吃、住、行、游、购等服务的消费,还包含了对医疗保健产品的购买消费,整个过程以医疗保健为目的,并以此为导向进行日程、活动等的安排,因此是一种生产性旅游,即对健康的生产。因此,它不但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对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供给-需求理论的分析框架下探讨了医疗旅游市场的形成原因,从而可以为更加清楚地认识和开发这一新兴市场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2医疗保健旅游市场形成的供给分析
任何一个医疗体系在决定其有限资源的使用时都必须将其所希望提供的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数量结合起来,如图一所示,该图显示了这种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其中质量是指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水平——是对质量的过程衡量,而非结果衡量,数量指接受医疗服务人口的百分率。
该质量与数量的交替轨迹即代表着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是假设以最低成本生产出来的,如图示中A、B两点。其中,A点代表质量较高但只能满足较少人口比例需求的组合,B点则代表服务质量较低但能够满足大多数人需要的组合。
C点则代表了所有人都得到最高质量的服务,因此是所能供给的最优状态,也是任何政府或医疗机构所竭力追求的目标。
目前,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出现医疗保健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其中最为典型的两个案例就是英国、加拿大等提供全民免费医疗保障体系的国家,以及中东等医疗设施不够先进但国民具有消费能力的发展中国家。
我们知道,即使是医疗保障体系最不健全的国家,在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时都会确定一个最低的质量标准,以英国为例,我们将图一中生产可能性曲线修正如下:
因此,只有ab之间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才是可行的,即英国的医疗保健服务最多只能满足于e水平人口比例的需求。另外,英国的医疗保障体系是免费的,因此其医疗需求接近于无穷(即100%国民的需求都是有效的),那么必然存在数量缺口ef,即存在一定量的人口无法正常接受医疗服务,而只能通过排队等候等方式加以解决。据英国政府卫生部门最近的一项分析报告得知:目前英国1/8在国民健康保险系统内的医院接受治疗的病人需要等待一年以上才能够接受治疗。英国卫生部门在2007年3月对20多万病人进行调查后发现,48%的病人在18周内能接受医院的治疗,但30%的病人要等30周之后才有机会接受治疗,而12.4%的病人则需要等上一年多。根据这一数据,英国大概有50万病人要等待很长的时间才能接受治疗。
因此,当等待的时间成本超过本国私人医院的就医成本时(公费医疗的货币成本为零,总成本即为时间成本),患者就会选择私人医院就医,而当时间成本小于本国私人医院就医成本,而大于国外医院的就医成本时(在质量相同的前提下),则选择出国就医,从而产生了医疗保健旅游行为。
又如中东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其所拥有的科学技术水平、医疗服务设施等许多方面均不及发达国家,因此,在同一人口水平下,其所能够提供的质量水平必然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如图3所示:
因此,相对于发达国家,其存在一定程度的质量缺口ag,即满足不了部分患者对于特定医疗服务的需求。那么,对于这部分患者群体,假如能够承担国外治疗成本,则必然会选择出国就医,从而产生对医疗保健旅游的需求。
3医疗保健旅游市场形成的需求分析
影响患者医疗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增加了患者的医疗需求。
另外,医疗保健需求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医疗保健产品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即产品需求的变化由患者和医生共同决定,在这里医生同时扮演了患者顾问以及服务提供者的双重角色。
患者、医生、以及由此产生的医疗需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下图加以描述:
理论上,患者向医生咨询,而医生为患者提供可靠的医疗建议,然后由患者自身决定对医疗保健等的需求量,因此,患者具有充分的决策权。
但实际中,医生对于患者的需求决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图四所示,医生的个人收入将依据其双重角色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为咨询费用,二即作为服务提供者而产生的收入,而后者是医生的重要收入来源。因此,医生具有充分的激励诱导患者作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消费决策,从而导致医疗保健需求的增加。
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当医生数量增加,即供给增加(S0移动至S1),导致单个医生面临的需求水平下降(即单个医生服务价格由P0下降至P,),则单个医生为维持自身原有收入水平将诱导患者增加消费支出(D0移动至D1),从而导致医疗服务需求的上升(P1,Q1)。此即医疗服务市场的需求创造理论(RobertG.Evans),如图5所示:
以美国的医疗保健服务市场为例,由于保险费率过高等问题,目前美国拥有超过4.6亿的人口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保险,面临着独立承担全额医疗费用的问题。另外,美国还存在大量自保企业(self-insuredcompany)由于医疗成本的不断提高而面临破产。据有关调查显示,美国平均每年由于无法负担医疗费用而导致的破产达到75万次。
由以上数据可知,目前美国医疗保健市场价格普遍偏高,并到了无法接受的程度,而这必将导致个人患者医疗需求的下降,甚至有部分患者(需求者)由于无力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而被挤出市场,从而导致整个市场需求缩小,在供给(医生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单个医生所面临的需求下降,即收入下降,由以上的需求创造理论可知,单个医生为维持个人原有收入水平将诱导患者增加个人需求,从而进一步加大个人患者的医疗负担,进而又将挤出部分患者。如下所示: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美国患者因为无法负担昂贵的医疗费用而退出国内医疗保健市场,而寻求外部市场的帮助,从而发生医疗保健旅游。
4结论
从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尽管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在尽最大努力来满足本国国民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但是,由于最低质量标准,以及市场操作中存在的各种不规范因素等总是导致很大一部分国民无法得到正常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而这部分患者则成为我们开发医疗保健旅游的先驱市场,并且随着该行业的不断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在选择决策过程中进行国内外医疗保健服务的成本-收益比较,最终作出最优决策,这和目前很多公司所采用的全球采购行为相类似。另外,单就某个国家的医疗保健资源来说是有限的,因此,每个国家都不可能兼顾其所有国民的需求,那么,引入国际医疗资源来满足其自身无法满足的需求,以达到本国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必然是未来各个国家的最终选择。同时,作为医疗保健服务的输出国,其以本国的优势资源进行服务输出,既增加了外汇收入,同时也提升了该国的总体福利水平。
按照福利经济学的原理,医疗保健旅游的存在与发展将有利于提升各个国家的福利水平,而不使任何一个国家的福利受到损害,因此,该行业必然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另外,国际经济学理论中的资源禀赋理论,即各个国家均生产其资源禀赋占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时,必然增进全球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实了医疗保健旅游的良好发展前景。因此,如何通过服务贸易的途径,发展医疗保健旅游行业,应是我们拓展旅游业的一个新思路和有效途径。
摘要:少数民族社区利用自己的原生态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发展旅游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民族文化失去自己个性特色的不良变异问题。引起民族文化产生不良变异的根本原因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低,文化生态系统脆弱,难以抵御外来强势文化和商品经济思潮的冲击。为了保护民族文化,实现少数民族社区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采取经济手段激励社区居民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规范旅游开发行为,大力发展经济。
关键词:旅游开发;民族文化;变异;经济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社区利用自己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向前发展。许多地区通过发展旅游,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小康道路。然而,旅游业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引起了当地民族文化的不良变异,不仅造成了民族文化个性特征的消失,也严重危害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如何实现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是当前边远少数民族社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考察和探讨。
一、发展旅游所引起的民族文化变异情况
民族文化的变异是指引起民族文化个性特征消失的各种消极变化。发展旅游引起的民族文化变异主要有民族文化被外来文化同化、民族信仰失去庄严感和神圣感、社会价值观改变和邻里关系紧张、民族文化庸俗化、伪文化出现等方面。
民族文化被外来文化同化。一些发展了旅游的少数民族社区,在游客带来的外来文化冲击和影响下,从民居建筑、人们的衣着、生活方式到娱乐方式等都被外来强势文化所同化。传统民居建筑被改造成了类似城市的楼房建筑,当地社区原来的建筑风貌和特色逐渐消失了。人们的传统民族服装变成了西服、夹克、牛仔服等城市常见的服装。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也已经城市化。
民族信仰失去了原有的庄严感和神圣感。祭祀文化涉及到当地居民的精神信仰,他们期望得到众神和祖先的庇护,因而把对神灵和祖先的祭祀活动看作是非常神圣和庄重的事情,在举行祭祀仪式时都是非常虔诚的。然而,在一些民族社区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将神圣庄重的祭祀仪式开发为舞台化的表演节目,完全破坏了这种文化在社区居民心目的庄严神圣地位,他们的虔诚情感逐渐消失了;祭祀所使用的器物也因商品化而失去了原有的涵义,制造者在制作过程中也就不再虔诚了。
社会价值观和邻里关系发生改变。在发展旅游之前,民族社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民风纯朴,邻里关系和睦。旅游开发后,商品经济逐渐深入人心,助人为乐不再被认为是一种美德;邻里关系由于利益问题变得不和睦,甚至是紧张对立的情况。在一些地方,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遭遇危机,出现了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和其他蒙骗游客的现象。
民族文化庸俗化。民族文化中有非常优秀的方面,同样也存在糟粕。一些旅游企业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不是认真挖掘民族文化的优秀方面,而是大力宣扬其中的糟粕方面,以迎合某些游客的低级趣味需求,造成民族文化的庸俗化;甚至民族文化的优秀方面也被歪曲理解呈现在游客面前,给游客留下了不良的印象,也伤害了当地社区人民的感情。
伪民族文化出现。伪民族文化是指由旅游企业假借民族文化的招牌所创造的虚假文化,其内涵与当地社区的民族文化没有任何联系。如南方少数民族社区内的一些旅游景点广场上树立的所谓图腾柱,似乎高大、神秘,实际上却是把南方少数民族的傩面具随意拼凑起来,装饰在木柱上,与少数民族的图腾柱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更有一些旅游宣传策划者并不理解当地社区人民的感情,假借宣传之名,将毫不相干的民族节日生拉硬扯在一起,让社区居民表演,引起了人们的反感,直接造成了一些民族节庆的衰落。
二、民族文化变异的经济学解释
旅游发展中出现的民族文化变异现象,表面上是文化冲突和交流所引起的,其中却蕴含着深层次的经济学方面的原因,是旅游开发过程中,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社会行为发生了变化,加上经济产权制度的不健全和监管方面存在问题,使得人们的行为更多地打上了商品经济的烙印,其后果是引起了民族文化的变异。
1、经济发展水平低是民族文化被同化的根本原因
民族文化保存良好的地区往往是远离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边远乡村社区,地理隔离导致与外界的联系和交往不多,经济社会和文化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歇,属于一种低水平的自给自足经济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传统民族文化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在旅游开发之前,这些乡村社区的经济生活单一,人们的收入水平不高,处在温饱线上下,不少地方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文化的富有和经济的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为推动边远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起旅游扶贫行动。发展旅游后,民族社区封闭的经济社会运行环境被打破,旅游经济在使社区人们收入增加的过程中,也使当地居民感受到了自己的经济水平与外来游客之间存在的巨大落差。当地社区居民自然会羡慕外来游客,期望自己能够享受城市和发达地区同样的生活。因此,在自己的收入有了一定的增加以后,就必然要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人们将发达地区和城市的生活当成了学习和模仿的样板。
2、公共资源的利用问题及旅游经济的外部性问题
公共资源属于没有排他性的资源,任何想使用的人都可以免费使用;同时,公共资源又是有竞争性的资源,一个人使用的公共资源多,就会对其他人的使用产生不利影响。乡村社区的民族文化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世世代展、传承下来的,社区内不管是有形的物质文化,还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都是整个社区人们的公共资源。社区的大气、水资源、道路、桥梁、广场和娱乐场所等也都属于公共资源(或公共物品)。在发展旅游之前,社区居民都是在生活中不自觉地使用公共资源,公共资源既不存在使用上的排他性,也没有明显的使用竞争性。
发展旅游后,并不是所有的社区居民都参与到了旅游经营中来,特别是由居民一家一户开办的家庭旅馆,往往是村中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开办。这些农户从发展旅游中获得了较高的利益,而没有参与到旅游经营中的农户则没有获利,造成社区内的贫富不均进一步加剧。同时,由于大量游客的到来,社区的公共资源和公共物品被游客占用,当地社区居民的活动空间被压缩。
旅游经济也是一种具有负外部性的经济,在为社区中的一部分人带来较多的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物价上涨等社会成本。这些社会成本通常要由社区全体居民来承担,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社区居民、特别是一些没有从发展旅游中获利的社区居民的强烈不满。于是,社区居民之间开始出现隔阂,邻里和睦的气氛消失了。一些经营旅游业务的社区居民因为利益纠纷而出现矛盾、甚至打架辱骂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3、民族文化的产权问题
产权能够使经济的外部性内在化,会给产权主体以巨大的激励。民族文化的外部性是很明显的,一方面对维护国家和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是发展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可以为旅游经营主体带来丰厚的利润。然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社区居民没有获得民族文化产权,社区民族文化既没有通过评估折算成旅游开发经营的股本,也没有通过旅游经营企业的有偿使用体现出来。作为民族文化承载者的乡村社区居民,没有从守护和弘扬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得到激励,自然会丧失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他们不再重视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也不再努力维护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更有甚者,对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出一种叛逆心态,全盘接受外来文化,造成民族文化个性的逐渐丧失。
4、利润最大化和政府管理失位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组织生产的主要目标。民族社区一般都是商品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之前,社区内部商品经济很不发达,与外界的经济交往也不多,社会诚信良好。发展旅游后,封闭的大门打开,在旅游企业的示范下,商品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企业不是去发掘当地的优秀民族文化供游客观赏和参与,而是想尽办法将民族文化中的糟粕挖掘出来,以迎合一些追求刺激和低级趣味的游客的需求。更有一些旅游企业恶意曲解当地的民族文化,或打着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招牌,创造与当地传统文化没有任何联系的虚假伪文化,并将其作为企业的卖点。甚至还有企业为了赚取超额利润,假借民族文化的招牌,从事黄赌毒等犯罪活动。当地的工艺品是最受旅游者欢迎的旅游纪念品,随着大量游客的到来,当地手工艺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时,社区中的个别工艺品销售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开始抛弃传统的诚信美德,假借当地工艺品名义,出售假冒伪劣工艺品。而这一时期,当地的市场监管制度还很不健全,对这些不规范的市场行为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导致假冒伪劣现象越来越严重,社会诚信出现危机,给游客留下了不良的旅游地形象。
5、民族文化的过度商业化问题
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的商业化问题,表现在民族文化的舞台化表演和商品化。舞台化表演的文化一般都是适合表演的日常生产生活文化和娱乐文化,如服饰、生产工具、生产场景、娱乐节目,以及在现代已经失去了意义的仪式文化。商品化的文化主要是手工艺品。这些文化的舞台化和商品化都不会产生问题,而且有利于旅游者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播。然而,一些涉及到社区居民的精神和感情的宗教祭祀文化,由于其独有的神圣性和神秘感,对旅游者也有很强的吸引力。一些旅游企业为了吸引游客,增加旅游收益,将这些祭祀文化也开发为舞台表演形式,使其沦落为企业赚钱的工具。这种过度商业化使民族文化失去了精神寄托,对民族文化的伤害很大。
三、保护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经济措施
旅游开发引起的民族文化变异现象,从本质上看,大多是由经济学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因此,为了实现当地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必须采取经济学的手段来规范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
1、赋予社区居民民族文化产权
少数民族社区的民族文化是旅游开发的对象,当地社区居民是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和拥有者。民族文化没有产权,当地居民就不能从维护和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得到激励,也就不会有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积极性,这是发展旅游引起民族文化变异的根本原因之一。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赋予当地社区居民的民族传统文化以产权。国家应当赋予当地社区居民除所有权以外的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全部产权,使社区居民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社区居民得到了文化产权的激励,会象保护自己的其他财产一样,来维护和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只有这样,民族文化的保护才能成为社区居民的自觉行动。
2、合理分配旅游收益
在引入外来投资的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中,存在3个利益主体,即政府、社区居民和外来投资者,他们从旅游企业的经营收益分配中获得利益(图1)。在这3个利益主体中,社区居民属于弱势群体,必须通过建立有关的制度,保证他们能从旅游发展中获得利益。由于社区居民承载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整体,社区民族文化的旅游收益部分需要通过社区村民委员会发放到一家一户的居民手中。在旅游收益分配到居民手中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公平,尤其要照顾那些没有参与旅游经营活动的社区居民的利益,让大家从发展旅游中获益,以激励社区居民自觉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
3、成立社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咨询委员会,对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决策
过度商业化和舞台化等损害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的发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当地社区人民的文化感情不理解,错误地认为什么类型的民族文化都可以进行旅游开发;二是明知道一些文化的开发会伤害当地的民族文化,甚至伤害当地人民的感情,但为了制造神秘气氛,吸引游客,还是进行了商业化开发。要阻止和预防这些损害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就需要成立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咨询委员会,赋予委员会文化旅游开发的决策权,对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决策。咨询委员会决定哪些文化可以开发,哪些应该限制开发,哪些文化禁止开发,还可以对一些文化的开发程度提出建议,并对不合理的文化开发行使否决权。
4、健全旅游开发经营的监管机制,维护正常的旅游市场秩序
旅游开发经营的监管机制不健全是导致假冒伪劣民族工艺品泛滥的主要原因,也是伪文化出现的重要原因,同时,还造成了社会诚信危机和违法犯罪活动。需要建立健全两级旅游监管机制,一是社区居民自治的旅游开发经营监督委员会,为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经营提供咨询和监督,制止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对恶意曲解社区文化、制造虚假伪文化和制售假冒伪劣民族艺术品等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并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举报。二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机构,对旅游开发经营中的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产品,以及坑蒙宰客进行查处和打击。两级旅游开发经营监管机构需要密切配合,坚决打击损害当地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经营行为。对于那些危害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经营行为主体,除了批评教育,限期改正以外,要加大经济处罚,使这些旅游开发经营主体不但不能从中获得利益,还必须为此付出高昂的成本和代价,以形成震慑作用。同时,还要对那些不良经营行为主体采取定期暴光,揭露其行为本质,以公告牌的形式树立在旅游景区,使其无藏身之地。
5、积极扶持社区居民从事旅游经营活动,减少经济漏损
旅游开发实践表明,当地社区居民对旅游经营活动的掌控比重越大,旅游对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大。社区居民从事旅游开发经营活动对社区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将旅游收益留在了当地,减少了旅游经济漏损,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第二,通过从事旅游开发经营,社区居民成为了当地旅游发展的主人,会更自觉地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第三,通过从事旅游开发经营活动,社区居民从实践中学习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积累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发展能力。然而,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民族社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大部分居民经济都比较困难,即使有心从事旅游经营活动,也会因为无法筹集到启动资金而难以实现。而且,居民的知识水平较低,商品经济意识差。因此,民族社区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当地人民的商品经济意识,使他们获得旅游开发经营的知识和能力;二是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对社区居民从事旅游经营提供贷款支持和税收优惠,使社区居民(特别是社区中的贫困人口)具备参与旅游开发经营的条件和能力,真正成为当地旅游开发经营的主人。通过这样的努力,发展旅游对社区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可以较好地发挥出来,当地人民可以从旅游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利益,他们也会自觉地弘扬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
6、大力发展与旅游有关联的其他产业
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还有赖于与旅游有关联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只有通过发展旅游,带动了乡村民族社区经济大发展,才能使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人文社会生态系统强大起来,抵抗民族文化变异的能力得到增强,当地社区的民族文化才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民族社区可以发展的产业有: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民族手工艺品的制造加工业,与食品、家具等制造有关的轻工业,以及中草药材的种植、加工等产业。具体情况要根据社区的自然条件和地理区位等因素而定。
四、结束语
旅游发展过程中引起的民族文化变异,许多属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利用经济学的方法来阻止和预防变异,对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健康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然而,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经济的方法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必须多管齐下,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当地人民对自己文化的认识,提高人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当地社区居民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事实证明,一些文化层次较高、又见过世面的年轻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识就要高一些。还有,就是传统美德的教育是精神文明教育的一部分,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也需要大力提倡和弘扬。只有通过这样多方面的努力,在发展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保持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色,实现民族文化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摘 要: 论文通过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在旅游业市场存在的不公平竞争问题,然后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了在我国旅游业市场不公平竞争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最后从消费者和政府两个方面来提出解决我国旅游市场不公平竞争的若干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不公平竞争;旅游市场
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旅游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市场,国际上有这样的经验和统计,当一个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的动机;当达到4000-10000美元时,将产生国际旅游的动机;超过10000美元将产生洲际旅游的动机。所以目前我国的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的规模越来越大且增长迅速。
(二)、我国旅游业当前的运行模式
在我国目前的旅游业市场中,如何通过现有的条件将旅游信息传递给消费者,消费者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获取各种各样的旅游信息,再将自己手中的信息进行比较、筛选后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旅行线路及方案;消费者自己在完成准备工作后再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来履行自己希望的履行目的地等等一系列的过程即构成了我国当前旅游业的运行模式。
1、旅行社首先会根据对旅游景区的社会环境、交通方式、人文景观、生活习惯等等方面的了解来制定一份合适的旅游路线。在了解的过程中,旅行社可能通过和目的地服务企业的沟通、洽谈等方式和对方签订合同,这样就在旅行社和目的地服务企业之间形成了部分旅游市场。
2、消费者通过比较,会选择出自己觉得效用最大的旅行社,了解旅行社安排的各个细节后,与旅行社签订旅行合同,并将旅行社的报价付给对方。双方之间便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即旅行社将负责消费者到某一个或某几个旅游目的地的游览全过程。
(三)、当前我国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旅行社作为桥梁连接着旅游业的实际供给方和需求方,理所应当的旅行社掌握着双方最多的信息,成为信息优势方,在和双方沟通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制定旅游路线和旅游合同时,旅行社有充足的时间"研制"出一份有利于自己一方的协议。当消费者在了解路线以及合同签字时,不可能专业的去斟酌每个字,导致旅行社会有意的弄出一些文字游戏,非专业人员或者没有吃过亏的游客是不易察觉的。
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兴起了越来越多的境外消费,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了国际旅游,更多的外国人将中国选择为他们的旅游目的地等等,不同国家之间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政治信仰等等都无疑为双方之间的沟通增加了障碍,也无可避免的会因为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带来一些误会、麻烦等。
3、在商品交易市场中我们知道信息的不对称可能会导致经济活动决策者的逆向选择和"柠檬"市场的出现。在旅游业中,信息不对称同样会使市场失灵,导致消费者产生逆向选择,市场中的"劣质服务驱逐优良服务",消费者得不到优质的服务会促使其逐渐对旅游市场丧失信心。
二、我国旅游市场不公平竞争的影响
(一)、对游客的影响
1、诱导游客决策失误
没有充足的信息就无法做出明智的决策,而没有对称的信息就没有公平的交易。正如同旅行社利用当前流行的团购,消费者对于低价的偏好等而故意隐瞒部分信息,利用消费者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间接诱导了消费者做出不公平的经济决策。
2、降低消费者满意度,使消费者对旅游市场失望
消费者对于一次旅行经历的失望也许会使他不会重复选择同一家旅行社以及同一片景点,但是,如果消费者在多次旅行经历中都出现了因为信息不对称而极其不满意的情况下,消费者可能会对旅游市场失望,可能会选择别的放松方式。
(二)、对旅游供给方的影响
1、使旅行社市场效率低下
市场效率是指经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高的市场效率意味着能有效、合理地配置资源并能有效地进行生产。但是在旅游市场上,由于供求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对旅游产品无法在购买之前进行体验,使得消费者容易出现逆向选择的行为,进而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2、旅行社之间的不正当竞争
完全市场的竞争是最公平的,信息对称是公平竞争的基础。对于旅行社来说,他们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越高,所需要的成本就越高。但是一些旅游公司为了获取短期的利益,违背商业道德,通过向消费者提供失真的信息来获得优势,形成"劣质服务驱逐优良服务"的状况,加剧了旅行社之间的不正当竞争。
三、我国旅游市场不公平竞争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1、旅游业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差异
旅游行为是向人们提供满足其在旅游过程各方面需要的服务性行为。对于消费者来说,与旅行社之间的主要矛盾是实际旅游供给与其心理预期之间的差距。但是由于旅行社服务的大多是流动消费者,因此,每个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生活方式均不同,旅行社很难满足每个消费者的需求。
2、旅游产品本身具有无形性、差异性的特征
旅游产品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消费者无法在购买之前进行体验,其体验的过程也是消费的过程。这种精神层面的消费与消费者自身的健康状况、心情等也有很大的关系,俗话说,心情愉悦时,看山山绿,看水水清……但是常常旅行结束时,游客都会疲惫不堪,所以再回头回忆旅行过程的所见所闻也会带着疲惫的态度了。
(二)、主观原因
在信息完全对称的市场中,企业的营利水平是最低的,当旅行社处于信息优势的地位时,企业必定从自身作为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出发,希望继续维持自己信息优势的地位以获取更大的利益,因此在给消费者透露信息的时候,旅行社也会有所保留。这也是造成双方之间长期处于信息不对称状况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消费者方面来看,由于消费者在对旅游产品的消费之前不了解其具体信息,只有在消费只会才知道,因此,敏感的消费者在有多次旅行经验后会开始怀疑各个旅行社所给出的信息,他们因此了解的信息及其有限,还对有些自己掌握的信息表示怀疑,不知道相信与否。
四、从控制信息不对称着手完善旅游市场的建议措施
(一)、消费者方面
1、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多关注旅游资讯,了解旅行社的一些营销方式,当自己面临这些选择时,要提前在自己的计划中做出一个合理的预算和安排,去旅行社进行咨询时,也要问清楚细节,仔细看好合同后再签署。
2、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发达的网络社会,消费者应该通过利用网络多比较、多听取有经验的人的意见,通过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减少自身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不公平,而且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强自我学习和保护的能力。
(二)、政府方面
1、建立旅游者信息服务系统
政府应将旅游目的地与消费者通过信息服务系统直接联系起来,可以使游客在制定旅游安排是自己首先进行一个了解及预算,得到一定的信息后再去旅行社会增加交易的公平性。
2、促进旅游业统一市场形成
我国目前的旅游市场整体较为松散,所谓各家有各家的规矩,因此游客在旅行之前也不知道具体的规定和制度。而同一市场的形成首先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竞争优势,有了竞争,收益的将定是消费者。例如取消地接导游;消除旅行社在异地设立分社的限制等等。
3、加强旅游业不正当竞争的执法
我们知道,由于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旅游市场内部的不正当竞争,甚至会违背商业道德,政府机构应加强对于不正当竞争的管制,且发现后一定从严处理,通过政府的强制法律执行来端正各旅行社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作者简介:梁敏(1990-),女,安徽宣城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财政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公共政策。
几年前笔者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作业教学法”在《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中的应用,其实,从教十几年来,作业教学法已经在多门课程中进行了运用,现就该方法在《旅游经济学》这门课程中的应用作以总结和介绍。
一、“作业教学法”
所谓“作业教学法”,即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根据讲授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作业的参与性质强,形式多样,通过不同的作业反馈形式,达到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学习能力提高的目的。
二、《旅游经济学》课程的性质
《旅游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应用学科,在教师讲授的过程当中,尤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践,即用经济学的有关原理解释、分析旅游活动中的现象和问题,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
三、《旅游经济学》课程中“作业教学法”的应用
笔者在实践中,经常用到的作业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调查报告
1.如讲到旅游消费结构时,课后会让学生对城市居民的旅游消费结构作以调查。
2.讲到带薪休假这个问题时,笔者会让学生调查3家企业的带薪休假情况,谈谈对带薪休假的认识,并完成论文《带薪休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3000字左右。以增加学生对带薪休假的实施情况的更为感性的了解。
(二)方案设计
在讲到散客市场如何开发这块,笔者会让学生以沈阳世博园为例,论述如何开发散客市场。
后来,为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与挑战性,特别设置了如下的要求:要求分组进行,每组一个方案,并作方案可行性论证,之后与景区联络,推销方案。该作业要求上交与景区联络的谈话录音及方案。
(三)课外阅读
有时,在课堂上,由于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把某些问题讲得特别的深入,只是对某些问题点到为止,这时,教师可布置相关阅读资料,供学生们课外延伸阅读。
1.在讲到旅游供求矛盾这块,笔者会让学生阅读《三亚:缓解供需矛盾是基本出路 》、《旅游经济结构的八大失衡》、《自然景点人满为患,人文景点冷冷清清》、《国际金融危机使欧洲旅游业收到严重影响》、《三问旅游供给侧改革,看完你就都懂了》等相关文章。
2.讲到旅游市场这节时,会让学生课外阅读《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出境旅游市场转型,品质旅游备受关注 》、《中国出境旅游优质服务供应商计划在马来西亚启动》 、《中国入境旅游年度报告》、《王琪延:中国将迎来休闲经济时代》、《多家大型互联网平台先后试水在线旅游市场》、《开拓境外市场 三市各有绝招》、《略论如何开拓俄罗斯入境旅游市场》等相关文章。
3.讲到旅游价格这块,会让学生课外阅读《专家谈《旅游法》影响 “十一”起游东南亚价格或翻番》、《80家景区门票降价,游客为何仍不买账?》、《多家景区门票涨价 专家称应摆脱“门票经济”依赖》、《国外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特征及其启迪》等相关文章。
4.讲到旅游消费这块,会让学生课外阅读《我国旅游产品结构状况和发展趋势》、《中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及潜力分析》、《国内首份休闲旅游研究报告 自助游成时尚》、《阿拉斯加钓鱼限量》等相关文章。
5.讲到旅游投资这块,会学生课外阅读《风险投资瞄准西部旅游》、《解读世行旅游贷款的"贵州视线"》、《裴钰:应避免出现以“旅游”为名的基建项目跃进》、《新项目纷纷上马 中国的主题公园时代来了?》等相关文章。
(四)深入研究
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教师更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就讲授的某一问题,布置相关作业,供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可以布置如下作业。
1.你认为应当如何开发中小学生旅游市场/老年旅游市场/大学生旅游市场?
2.分析旅行社零负团费现象的成因,危害及解决对策。
3.结合实际谈谈我国旅游景区门票现状及存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四、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作业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当中,还是秉承了独立完成与分工协作相结合、硬性强制与灵活机动相结合的一贯原则。想达到培养学生团队分工协作的合作意识,以及自我主动学习的意识。通过学生的调研,设计等,确实是增加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但在实施过程当中感觉仍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如下。
(一)对于需要团队完成的作业存在搭便车现象
这个问题在其他课程中就已经发现,即教师布置的需要5-6人分组完成的作业,可能只是由1、2名同学完成,其他同学的名字依然会出现在提交名单中。并没有起到预先设想的分工完成,每个人的任务不同,出现问题共同讨论解决的目的。
(二)对灵活作业不易控制效果
对于笔者的作业,学生总有“又留作业了”的感叹,是的,我的作业比较多,形式包括调查报告,方案设计,课外阅读等。期末成绩以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因此,对于一些强制完成的作业学生都能完成,但对于我要求学生有时间进行的课外延伸阅读,从他们的感叹声中,我估计完成的一定不好,因为这一项不要求学生上交任何形式的作业,只是给他们提供了相关的阅读信息,因此不容易控制效果。
五、解决对策
(一)对搭便车现象的解决
对于团队完成搭便车现象,暂时想出可以安排答辩的环节,对每名学生的工作加以提问,没完成的同学一定会漏出马脚,从而根据学生的表现加以打分区别,进而激励学生实际完成任务。
(二)针对灵活作业无法控制效果的解决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想出两点解决方法:
1.针对课堂上布置的课外延伸阅读,在下次课时,可以进行课堂讨论,点名发言,从而掌握阅读效果。
2.可以对要求阅读的文章进行设置编号,学生抽签回答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从而记为一次平时成绩,算入总成绩中,起到督促的作用。
以上是笔者在《旅游经济学》这门课程中应用“作业教学法”的一些经验和总结,希望和更多的同仁探讨。
(1.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许多行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行业也不例外,而对于地大物博的中国来说,旅游业早已成为了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尤其是具有区域地方特色的区域特色旅游,更是在近年来得到了飞跃式的进步。但是,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促使旅游行业带动整个市场经济的提高,仍是我国经济学家所一直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对我国区域特色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区域特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几点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特色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特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制约因素;发展对策
严格来说,旅游产业属于一种特色经济,何为特色?特色即事物的特殊性。同样,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业也就是借助不同区域间旅游特色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来发展区域自身独特的旅游经济。根据近年来我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来看,我国区域特色旅游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一个集游客招待、交通、住宿、餐饮、文娱、购物等多环节的综合性行业,并已经成为了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然而,由于地方区域的局限性,我国区域特色旅游产业在投资力度、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宣传促销、客源市场开拓等多个方面仍具备十分较大的提升空间。基于此,对区域特色旅游产业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引起我国所有具备区域特色旅游资源的地区和相关负责人员的高度重视。
一、我国区域特色旅游产业探究
(一)我国区域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原因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区域旅游业提出的时间要比旅游业较晚,主要提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之所以提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根据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旅游业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国家的旅游业多是与周边各国联合来进行发展,而对于我国来说,我国地大物博,具有较多的区域特色旅游资源,因此并没有太大必要与周边国家来合作发展旅游业。
第二,我国拥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但各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情况都有所不同,因此也就对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进而造就了区域特色旅游业。
第三,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有所差异,因此各区域内的旅游资源都具有一定的特点,这同样也促进了区域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区域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
一般来说,我国区域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大体上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内容上区域特色旅游产业从以往单一的横向配套协作逐渐朝着整合生产要素发展,即从单一企业运营逐渐转变为政府与企业竞争和合作。
第二,领域上由以往单一的产品开发和市场销售朝着商贸合作、旅游开发、产权交易、环境保护以及人才信息交流等多个方面发展。
第三,机制上由以往单一企业行为朝着政府与企业合作发展。
(三)我国区域特色旅游资源的特点
我国旅游资源分布非常广泛,且十分丰富。具体来说,我国区域特色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地理人文旅游资源、水域风光旅游资源、生物景观旅游资源、古迹建筑旅游资源以及休闲购物旅游资源五种,而由于我国旅游资源数量众多,因此笔者以甘肃武威市为例简要介绍了我国区域特色旅游资源的特点。甘肃武威市是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胜地之一,具有自然资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品种多样化的特点。目前,该市拥有各类自然旅游资源24个景区,人文旅游资源83个景点,与其他同级区域相比较多。以下为甘肃武威市区域特色旅游资源的特点:
1.历史遗迹的独占性。甘肃武威市拥有中国第一座沙漠公园、弘化公主墓以及百塔寺等较多的文物景点,且这些景点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都占有较高的地位。同时,该市还拥有少数民族风情区、绿洲观光农业区等一批具有当地独特风情的区域特色旅游景点,其不仅体现了当地独特的文化特色,还彰显了当地悠久的历史传承。
2.人文地理的过渡性。甘肃武威市从西南到东北依次拥有高山河谷地带、山前绿洲地带和沙漠地带三条自然景观带,且三条地带独具特色,紧密相连,在狭窄的武威市区域内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景观组合。
3.历史文化的丰富性。甘肃武威市旅游资源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沉淀,该市拥有丝绸之路古驿站等多个历史遗迹,其不仅记录了古丝绸之路上的各种人和事,还保留了许多历代名人豪杰的智慧。同r,该市拥有文物保护点305处,其中包括雷台、文庙、西夏碑等多个著名旅游景点,历史文化非常丰富。
综上所述,甘肃武威市区域特色旅游资源具有三方面的特点,同样,我国区域特色旅游资源的特点也大体如此,各区域特色旅游资源具有十分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
二、我国区域特色旅游行业发展的现状
(一)区域特色旅游客源地发展现状
1.从东到西梯度递减。近年来,我国的区域特色旅游客源地发展现状主要体现为从东到西梯度递减。具体来说,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出游比例总体呈现为7比2比1的形态,即大多数游客多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辽宁、福建、湖北、河南、河北以及湖南等东部发达省市,而宁夏、甘肃、贵州、青海、西藏等经济落后地区则出游力较弱。
2.城乡差异特征明显。据调查,城镇居民出游次数要远比农村居民出游次数高,且出游男性比例高于女性,究其原因,主要跟教育水平有关系,因此在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业时应着重注意此问题。
(二)区域特色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
1.从东到西梯度递减。同客源地相同,我国区域特色旅游目的地也呈现为从东到西梯度递减的格局。
2.集中为传统旅游省份。数据显示,我国大部分省区的旅游目的地绩效指数以广东、江苏、山东、四川、浙江最高,即游客更愿意选择去传统旅游省份旅游。
(三)区域旅游旅游流发展现状
1.东强西弱,南强北弱。近年来,我国的铁路建设进程有了很大的推进,且航空线路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丰富,交通的便利便为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区域旅游旅游流的发展与交通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具体来说,我国区域旅游流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点,而这是由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所带来的,例如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则具有较高的旅游流。
2.便捷度随距离衰减。在旅游流通道便捷度方面,根据计算与汇总,我国旅游流通道便捷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明显衰减,而究其原因,一是交通网络仍不发达,二是人们生活趋于紧迫。
三、制约区域特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不具备足够科学的管理机制
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所发展的一个全新综合性行业,因此我国对于旅游业尚未具备足够科学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在面对区域特色旅游业时,对于各种旅游部门和旅游资源并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例如,甘肃武威市纳入统一管理的景点有12个,但各景区却由不同的单位来进行管理,虽然不同的单位可以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发挥一定的积极性,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管理模式并不利于实现当地旅游资源利用效果的最大化。此外,同样由于不具备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些管理单位在对景区进行管理时很容易出现一些错误和问题,不仅无法使旅游资源发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还很可能造成某些历史文化遗迹的破坏。
(二)国家政策支持不够
前面我们提到,我国拥有数不胜数的区域特色旅游资源,但在面对飞速发展的区域特色旅游业时,我国不仅无法结合实际制定有效的管理机制,也无法及时出台一些有效的政策规定。因此使得区域特色旅游行业的发展失去了应有的理论指导,很容易出现误区和漏洞,如某些地区一味追求旅游业而忽略传统经济产业的问题便是由国家政策不到位所直接导致的。
(三)游客素质普遍较低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国大多数区域特色旅游景区都存在很严重的乱丢垃圾、恶意破坏的现象,这不仅极大的对区域特色旅游资源造成了破坏,还严重制约了我国人民道德素质的提高,甚至造成了一些国家不愿接收中国游客现象的发生,而究其愿意,主要为我国游客的道德素质普遍较低,这一点同样也是制约区域特色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促进区域特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及时出台国家政策,规范区域旅游行业
家相关旅游单位应及时根据我国区域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规定,从而有效为其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应规范区域旅游行业,杜绝一味投资旅游业而忽视传统经济发展的现象发生。
(二)加强旅游资源保护,严格进行游客管理
上文提到,我国大多数区域旅游资源都为历史文化遗迹,而这些历史文化遗迹皆象征着古代先辈的智慧和汗水,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因此,区域特色旅游景区负责单位应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除了应积极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切忌盲目开发外,还应积极与环境保护部门建立联系,引进更加科学的发展理念来对景点进行适当的开发。同时,也应加强对游客的管理和监督,尽量减少因游客不文明现象对景区环境和资源的破坏,进而有效提高旅游资源的使用寿命并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下大力度引入资金,有效利用经济手段
首先,区域特色旅游景区负责单位应多渠道引入资金,并积极抓住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号召所带来的机遇,努力将自身旅游产业与当地经济的发展建立联系,最终将旅游产业发展为当地的经济支柱;其次,应适当运用经济手段来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调控,如合理确定旅游资源的价格来对资源进行利用和配置等;最后,应努力实现多行业的跨界合作,尤其是应积极将旅游产业与商业、餐饮业、住宿业等行业建立紧密联系,进而有效实现区域特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明确可持续发展观,有效控制环境危机
在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可持续发展观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指导,那就是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不能建立在以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为前提下。同样,在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产业时,也应明确可持续发展观这一基本观念,决不能为了吸引游客而对原有的旅游资源进行破坏。
(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培养优秀管理人才
国家方面,除了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来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质外,还应建立健全完善的区域特色旅游景区管理人才培养制度,进而有效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从而有效为实现区域特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输送源源不断的活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区域特色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但一些问题也十分突出。因此只有切实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区域特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我国丰富区域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才能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的长期进步。
(作者单位:山西旅游职业学院)
摘要:从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入手,根据旅游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旅游经济学课程可以采取的几种辅助教学方式。借助案例教学,网络课程平台,实践教学,建设试题库、案例库等辅助教学方式,挖掘旅游经济学科中“美”的元素,突出画面感,增加生动性,补充实践性,体现灵活性,密切旅游学和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把握课程主旨,最终实现教学的有效互动,帮助学生在旅游经济学课程学习中获益。
关键词:旅游经济学;辅助教学;密切
F590-4
旅游经济学是旅游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这与旅游的多元化发展密不可分。在旅游经济构成多元化,旅游市场大众化,旅游产品个性化的今天,经济学知识是旅游专业的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
通常情况下,作为分支学科,旅游经济学的学习需要具备旅游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因此,高校旅游专业多选择在二、三年级开设该课程。事实上,在旅游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在教材教案的准备,课堂教学的讲授,学科实践的安排,课程知识的考核等方面会依据各自的教学经验及专业特长偏向旅游学基础或者偏向经济学基础。在授课前,学生如果已经学过了旅游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两门学科知识储备相当,这是相对理想的。但如果缺少哪一门知识的储备,在旅游经济学课程学习中,学生可能会不自觉地将旅游学和经济学内容人为划分,依据自己的判断,或强化课程内容中旅游方面的基础知识,对经济学内容的学习浮于表面,一知半解;或注重旅游活动的经济本质,疏于对影响旅游发展的自然及社会因素的考虑。究其原因,旅游学作为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源于实践应用,理论性弱于经济学。而经济学的实践性也不及旅游活动能够感观呈现,令人耳熟能详。从这个角度考虑,旅游经济学是要将经济学深刻的理论基础通过旅游社会实践活动反映出来,研究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及其相关规律。笔者试图突破传统教学的瓶颈,探讨将旅游现象与经济理论密切结合的方法,为学生学习该门课程把握方向,打开思路,在旅游经济学的课程学习中获益。
旅游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是旅游专业学科体系的重要构架,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可以从授课方式(包括案例教学,课程网站自学)到课程实践,课程考核,以及试题库、案例库建设等多个教学环节入手,将旅游学和经济学知识充分结合,实现课程学习的目标。鉴于该课程特点,探课程辅助教学方法如下。
一、加强案例教学,建设案例库
对于旅游经济学这样一门需要理论实践结合,典型呈现的课程来说,案例教学无疑是教师们的首选方法。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案例的发掘十分重要,不仅要揭示旅游现象的经济本质,还要分析产生相关经济状况的旅游要素。比如:通常认为汇率升值会导致目的地旅游人数的减少,进而降低旅游外汇收入[1]。但事实上,对人民币而言,人民币的升值会抑制入境旅游,但如果汇率变动的幅度较小,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并不大。而中国旅游产品和服务价格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比较便宜的,因此,即使人民币升值,入境旅游者数量也不会因价格效应而明显减少。累似的案例在旅游经济学中十分普遍,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中对案例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外,建设与地域特色相关的旅游经济学经典案例库,有助于教师对旅游经济现象的典型性、整体性、应用性和前沿性的把握。总的来说,加强案例教学,建设特色案例库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传授旅游现象的经济内涵,矫正学生因知识不对等造成的理解偏差,从而实现旅游学和经济学密切结合,将旅游经济学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共同呈现。
二、利用网络资源,搭建课程平台
除了课堂电子课件外,能灵活呈现课堂内容的方法还有建设课程网站。在校园网络化时代,建设课程网站,引导学生课外自学,是辅助旅游经济学课程学习的又一手段。网络课程的优势在于它可以通过文本、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仿真软件等多种媒体,最大限度地整合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内容的呈现,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化解课程的难点(课程指导、课程学习、课程练习、问题思考、相关知识点的链接、教学互动等)[2]。旅游经济学课程可以根据旅游专业特色,收集旅游活动的典型案例、视频、动画,结合经济学知识,制作网络短片,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将旅游现象的社会思考提升到经济理论层面。总结课程内容,突出课程重点难点,将旅游经济学的内容更为直观地呈现。还可以补充相应的习题和互动问答,形成有效的课外学习。借助网络平台,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实现旅游经济学的课外教学及互动。
三、建设课程试题库
无论是教材、电子课件、课程网站还是案例库,教学设计者都会将课程的知识点凝练成习题,供学生作答,这种习题集就是建立试题库的重要依据。试题库建设有助于更加规范教师的出题形式和对学生的考核标准。旅游经济学试题库的建立除了要做到对课程基础知识的考查以外,更要将旅游学和经济学内容充分结合,考查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灵活程度。如案例题中,将旅游学和经济学知识混搭,知识点相互交叉;判断题中,将旅游经济的个别状况与其他经济现象混淆;还可以增加根据旅游经济案例作答的综合选择题和以某个旅游经济漫画为题材的问答题或写作题。通过增加试题的多样性,考查学生对旅游经济知识的灵活掌握程度,也根据学生试题考核的反馈情况,完善旅游学和经济学密切结合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四 、开展课程实践
对于旅游专业来说,课程实践是学习知识的另一辅助方式。教材的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印证是对知识最好的消化。通过课程实践,将旅游经济学理论知识呈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培养学生走向社会与社会沟通交往的能力,这一点对于旅游专业来说十分重要。旅游经济学的课程实践可以根据教学环节的需要,放在课程教学中或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在课程中开展,有助于实践内容与理论知识相对应,帮助学生更好领悟所学知识,但时间受限,可以采取进行专向调查,走访等形式;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的实践中,时间相对自由,活动也可以深入展开,学生可以通过在旅游企业内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真实体验经济环境对旅游的冲击和旅游活动的经济效应。由于旅游专业学生的实践环节相对其他专业开展得比较成熟,所以就旅游经济学课程而言,课程教学中有针对性、小而精的课程实践,更有助于辅助课程教学。
五、注重挖掘美的元素
挖掘“美”是旅游经济教学所特别强调的。旅游活动的画面感能够填充经济理论的平面感。案例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网络教学突出教学资源的画面感,漫画试题体现教学考核的灵活性,课程实践丰富教学活动的实践性,这些看似平常的教学方法无一不是在挖掘旅游经济学教学中的“美”,勾勒“美”来引起学生的关注,感受“美”来丰富学生旅游经济学认知,分析“美”来揭示旅游经济现象,实践“美”来深切体验旅游活动的经济关系。在旅游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中,需要不断挖掘 “美”来激发学生热情,传递学习能量。
需要指出,针对旅游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教学辅助方法要丝丝入扣,为课堂教学服务,体现旅游经济学的教学主旨,不但要揭示旅游中的经济现象,还要引导学生发掘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及旅游业发展规律。因此,旅游经济学的教学需要进一步丰富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网络课程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借助旅游活动的画面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理论知识形象化,将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丰富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形成更有效的教学互动。
作者简介:
张靓靓(1981-),女,湖南宁乡人,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经济学。
摘 要:现代经济体制已经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通过研究发现,市场经济在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会带来不少问题,尤其是在旅游市场中存在的问题较多,这就需要政府参与其中,通过政府的力量将问题解决。然而,由于政府自身也并不完善,所掌握的信息也不全面,使得政府在旅游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并不利于旅游市场健康发展。因此,从经济学视角入手,分析政府旅游管理职能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政府履行旅游管理职能的局限性,结合实际情况从经济学视角分析政府在履行旅游职能中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经济学;政府;旅游管理职能
前言
政府是调控市场的主要力量,旅游业是现代重要产业之一,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管理,但政府在旅游管理中应承担怎样的责任则是未知问题。从经济学视角分析,政府在旅游管理职能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同时也给政府行使旅游管理职能带来了局限性。
一、经济学视角下政府旅游管理职能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政府旅游管理职能中十分常见的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对价格机制的影响较大,很容易让价格机制失去效率性,更无法实现有效交易。对于旅游来说,它是一种相对特殊的服务,难以从客观角度加以衡量。在旅游者参与到旅游以前,根本无法全面掌握相关信息,现有信息多是听他人讲述或企I宣传等,这样就出现了信息不对称。同时在这种情况下,现场消费特质能够影响服务质量,但对支付价格的影响却不显著,降低了服务质量高的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差的企业却异常积极。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不少旅游企业通过各种手段欺诈游客,旅行社与游客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增多。
第二,“公地悲剧”。所谓的“公地悲剧”,实际上就是部分公共资源在消费上带有排他性与竞争性,对于消费竞争而言,它所代表的是所有在公地消费中的人,他们的活动存在负外在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就限制了公共资源消费量。尽管公共资源中带有非排他性与负外在性,“公地悲剧”也就随之诞生,公共资源被破坏的问题也十分常见。如在某旅游地被开发以后,大量游客进入其中,资源被破坏、环境被污染也就不可避免。同时,因旅游资源的归属并不明确,很多企业为谋取更多利益,经常会加大对有限资源的开发,且呈现疯狂掠夺的状态。此外,有些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是相互分离的,因政府监管力度不足,部分企业经常会加大对景区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很多与商业化景区,严重损害了景区自然特点。
第三,外部性问题。外部性问题主要是指当事人缺少经济贸易的状态下,一方为另一方所提供的商品约束。总的来说,若某人或企业在经活动中没有给个体带来危害,个人与企业也不需要支付相应的钱款,由此产生的危害就被称为外部性。对于旅游资源开发来说,在其经营中外部性问题十分常见,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发展的今天,旅游投资多带有国有资本特征,在其投资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有效预算不足的情况,由此产生的私人成本也要比社会成本低很多,低水平重复建设也因此日益严重。通过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所拥有的涉外旅游饭店数量正处于不断增长阶段,但50%以上的饭店都被出租,这样就也带来了总量不足的问题。这些都是政府旅游管理中较为普遍的问题,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效措施加以整改。
第四,旅游业合成谬误。对于合成谬误来说,它是经济学研究中较为多见的错误,也是旅游业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在旅游业中,合成谬误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价格合成谬误,另一方面是投资合成谬误。首先,从价格合成谬误角度讲,主要表现在旅游公司希望通过降低价格促进收益增长,却希望其他价格不发生变化,这样也会出现恶性竞争,但这种情况并不是企业自身能够改变的,只能依靠政府调控。其次,投资合成谬误。通过对旅游项目的研究可以发现,一旦某个旅游项目受到消费者欢迎,其他企业就会经常效仿。然而,由于多种相似产品的存在,很容易出现市场供求无法正确把握的情况,这样就出现了合成谬误。
二、政府履行旅游管理职能的局限性
第一,政府缺乏对信息的掌握。国家正确干预经济的前提应是全面了解信息,由于市场变化因素较大,且没有足够客观的方法,这样就会让政府中负责公共事务管理工作的人员掌握较多的信息,进而做出科学预测。但相反的是,如果将预测集中到某一部门中,由此获得的结果往往要比多人分散预测的结果有较大偏差。在政府行使旅游管理职能的过程中,需要有大量准确且充足的信息做基础。对于市场信息而言,主要有企业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两种,前者的获得需求得到相关企业的支持,信息获取难度较大,而后者则需要多样化统计口径,信息获取难度相对于前者要大很多。很多企业被保证自身利益,多数不会将内部信息完全提供给政府。
第二,政府部门存在利益冲突。尽管《行政许可法》的出台规范了政府职能,但依然不能避免约束因素的存在。对于旅游业来说,其发展建设与很多部门都有直接关系,政府部门与社会利益有较大相关性,但这并不能影响旅游部门始终将追求自身利益放在首位,再加上各个政府部门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对利益有需求,在与公众旅游相关的政策推行以后,各个政府部门之间就会发生博弈,公开与监督透明化也就不复存在。
三、经济学视角下政府履行旅游管理职能的措施
第一,确定管理内容。从经济学角度讲,政府在行使旅游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基本处于利弊相结合的环境下,为保证政府行政职能不受影响,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将市场机制引入其中,尽量通过市场手段将会问题解决,减少政府干预,只有在了解到市场存在不完备或者失衡等情况下再进入即可。为促进旅游市场健康发展,国家政府设定以下几个目标:一是尽可能满足居民休假权利;二是确保居民可以在旅游中获得必要的服务;三是做好旅游业开发建设;四是加大对旅游文化及其产业的研发力度;五是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研究发现,由于国家状况的不同,使得旅游发展状况也不相同,所以政府所采取的政策或执行职能也存在差异。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联系实际情况确定好政府管理内容,通常情况下,我国政府在旅游管理中应具有营销职能、规划职能、信息管理职能以及质量规范职能等。
第二,明确政府与市场关系。在旅游业发展中,主要存在两种分歧,即旅游市场究竟受政府计划进行好,还是利用市场进行好。很多学者也对此问题做过研究,有些学者认为,在政府引导下的旅游市场会尽可能地按照旅游业本身进行,而以市场为主导的旅游业,也可以充分体现政府的控制作用,更有利于旅游业健康发展。有些学者则认为,政府引导下的旅游市场能够与社会发展共同进行,不良因素也会被规避。总的来说,多数学者都认为在旅游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政府作用的体现,还要强化市场基础性作用。同时,现阶段针对以市场为主导的旅游业并不多,其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其一,以政府为主导的旅游业已经在我国取得了一定成果,特别是在市场机制并不健全的地区,政府主导所起到的作用异常显著;其二,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依然将管理寄托于政府,认为政府有能力调控好旅游市场;其三,旅游业发展会涉及到很多部门,如果将所有希望寄托于市场,那么需要投入的Y金将比政府主导下的资金高很多;其四,尽管我国经济体制已经转变为市场经济,但政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已经掌握了足够多的经验,在这一点上也可以更好地促进旅游市场发展。总之,在旅游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对政府的关注,尽管无论是市场调控还是政府调控都存在一定不足,但也不能否认其优点,只有充分其优点,规避缺点才能增强互动性,真正为旅游市场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强化官产学民媒互动。对于旅游业来说,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殊性。在旅游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对基础设置与宣传促销有着极高要求,这种情况下离不开政府的引导;而在旅游业发展到相对繁荣的阶段以后,各个国家选择通过旅游宣传自己;在旅游业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旅游经济价值逐渐显露出来,这时就需要市场调节,以便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但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监管。可见,政府依然是旅游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就要注重官产学民媒互动。所谓的官产学民媒互动,实际上就是通过政府、产业、学术界、公众以及媒体的力量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不仅可以全面地了解到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还能了解到市场给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相关部门的作用也能因此得以充分体现。对于学民媒来说,是促进两者加深互动的渠道,能够影响旅游业务功能,同时也可以进一步促进与优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政府与旅游产业来说,都要参与到旅游产品开发中,通过与学术界等方面的联系为旅游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旅游管理职能,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增长。
结语
从经济学角度讲,旅游市场在发展中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不能将这些问题解决将限制旅游市场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政府加大旅游职能管理力度,且找到有利于政府行使自身管理职能与促进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的平衡点,实现政府协调与市场把控双重管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促进旅游市场始终处于良性发展阶段,还能促进旅游经济健康发展。
摘要: 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的一种形式,引领着世界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低碳经济主要包括三种:宏观层面的低碳决策、微观层面的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基于低碳经济的“三分法”,对低碳旅游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分析了低碳旅游、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低碳经济;低碳旅游;概念体系;三位一体
1研究背景
继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已经迎来了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低碳化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一词也便应运而生。而随着资源环境的日益枯竭与人们低碳意识的不断提高,低碳化也必将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新选择,低碳旅游必将成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低碳旅游是近几年才刚刚“崭露头角”的新名词,尽管已经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但目前业内对其的研究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还远远不够,从概念,到结构,再到构建模式的各个方面都十分模糊,亟待完善解决。
2相关概念界定
2.1 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的优秀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1],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2]。国务院总理在2009年8月12日主持召开了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草案)》,首次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这标志着低碳经济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地位的确立。旅游产业的关联效应和“无烟”特性决定了其既是经济腾飞的重要助推器,又是当前最适合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域。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的一种形式,其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节能环保,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可以看出,国家已经将旅游产业的良性循环摆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战略高度[3]。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方式,目前对其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的解读还众说纷纭,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众多专家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诠释,如“低碳旅游是指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旅游活动,尽可能减少碳足迹与温室气体(CO2)的排放,从而使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与旅游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获得共同提高。”(吴莹,2010)[4]“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黄文胜,2009)[5]“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模式。换句话讲,低碳旅游是一种倡导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览、低碳娱乐、低碳购物的旅游消费活动,而贯穿其中并居于优秀地位的,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识。”(郑琳琳,林喜庆,2010)[6]“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刘啸,2009)[7]。不难看出,以上概念大多倾向于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重视了旅游产品需求链中的“低碳化”,但忽视了对于旅游产品供给链的说明。相对而言,华东师范大学的蔡萌、汪宇明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于低碳旅游概念界定的突破,将旅游供给系统纳入到了考虑范围。他们认为,“低碳旅游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以减少旅游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低碳旅游装备、低碳旅游吸引物、碳汇旅游体验环境、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为主要实现途径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8]”“低碳旅游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响应模式,即在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旅游消费方式的引导中,运用低碳技术,融人碳汇机理,倡导低碳消费,来实现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目标。[9]”
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主任夏冶と衔,低碳经济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低碳生产,另一种是低碳消费[10]。该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这在蔡萌、汪宇明的两篇论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8、9]。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都是市场经济下的微观主体行为,低碳经济还应该包括一种宏观主体行为,即国家(各级政府)的低碳决策行为。以此“三分法”为优秀思想,低碳旅游的概念可以界定为:所谓低碳旅游,是指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舆论宣传等多种手段影响旅游宏观主体行为和旅游微观主体行为,不断减少旅游活动各个环节(政府决策过程、旅游企业生产过程、游客消费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实现对旅游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的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方式,它包括政府的低碳决策行为、旅游企业的低碳生产行为和旅游者的低碳消费行为。其中,政府低碳决策行为主要依靠政策法规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实现,低碳生产方式主要通过低碳技术的运用和各种节能管理措施加以实现,低碳消费方式则主要通过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和旅游者生活方式的转变得以实现。
2.2 低碳旅游、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的定义,所谓可持续旅游,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的旅游方式,“它既能为当代人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可持续旅游的优秀思想是强调“旅游发展环境的持续性”、“旅游发展效益的福利性”以及“旅游发展机会的公平性”。从低碳旅游、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作为两种现代旅游发展方式,都属于可持续旅游的范畴,它们都以可持续旅游思想为导向,以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生态旅游着眼于维护旅游生态环境的独立性和持续性,目的在于通过营造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为旅游者及当地居民提供福利,并强调旅游发展机会的公平性。低碳旅游则立足于对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其中必然包涵了对维系旅游持续性所应付出的责任;低碳旅游主张通过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降低旅游产业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谋求整个行业甚至全人类的福祉;低碳旅游还强调旅游发展过程中满足所有国家、所有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与碳排放权利,也就包含了对旅游发展机会公平性的关注。[10]简而言之,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两种途径,两者均包含了可持续旅游“持续性”、“福利性”和“公平性”的优秀思想。从理论层次上讲,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递进或者继承关系――低碳旅游正是继承了人们对生态旅游的厚望,在充分吸纳了低碳经济的理念后才发展起来的。但低碳旅游从内涵、范围、实现手段三个方面又与生态旅游有着明显的不同[12]。
①从内涵来看,生态旅游建立在“资源有限”、“环境易损”的观点之上,因而其所追求的是一种减少人为干预,保持资源天然性、原真性的“零碳排放量”的旅游发展方式[9]。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IES)将其定义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由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该定义有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区域”中的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因此,生态旅游着眼于旅游的“生态”特性,即“自然旅游”,强调的是较少的开发和干预。而低碳旅游以减少旅游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目的,着眼于低碳环境创设、低碳管理创新和低碳生活方式转变。低碳旅游不排斥开发,相反,它鼓励那些通过制度创新,依托新型能源,运用低碳技术的开发建设。
②从范围来看,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者”通过“生态交通”到“生态旅游资源”目的地的旅游。一种旅游方式必须要突破“生态旅游者”、“生态交通”和“生态旅游资源目的地”三层限制才能称得上是生态旅游。然而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现实世界,对于三者的界定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因而生态旅游的范围是十分模糊的。并且这三种条件缺一不可,也使得真正算作生态旅游的旅游方式并不多,也便缩小了生态旅游的范围。而低碳旅游涉及到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所有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的旅游方式都可以被称作低碳旅游。因此,低碳旅游的鉴定指标清晰,并且其范围要明显广于生态旅游的范围。
③从实现手段来看,生态旅游侧重的是“维持”、“保护”,通过对“有限资源”的“有限开发”,制造“有限废弃物”来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旅游是一种较为“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的旅游发展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斥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而低碳旅游则主要依靠政府的低碳环境创设、旅游企业的低碳管理创新和旅游者的低碳生活方式转变来实现,这些方法与手段包含着一种“主动出击”、“积极改造”的意味,当然这种“出击”与“改造”也是建立在不损害自然承载力的既定条件之上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低碳旅游比生态旅游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而生态旅游则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理念,表达人类对旅游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的追求[9],而两者同样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于是便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式现代旅游发展方式模型(见图1)。其中,可持续旅游既是生态旅游所追求的,又是低碳旅游欲求达到的目标,位于金字塔顶端的目标方向层;生态旅游多数情况下则作为一种追求可持续旅游的抽象理念,位于金字塔中部的理念指导层;低碳旅游是对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发展理念的一种行动响应,是将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理念转化为一种实实在在可供操作的旅游发展行为方式,其位于金字塔底部的基础响应层。
3结论
在当代,低碳旅游作为一种低碳经济,引领着旅游产业发展的潮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的研究报告预测,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未来10-15年内将达到顶峰,而后逐渐减少,直至本世纪中叶将下降到2000年一半的水平[10]。因此,可以预见,低碳经济至少在未来10-15年中都将是一个热门话题,而低碳旅游方式也将成为全球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流。
摘要:旅游经济学是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优秀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内容体系庞杂、适用教材较少、传统单项教学、缺乏实践环节等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不匹配的问题。论文以苏州科技学院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为例,提出了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自编教材为主、多种教材补充,融入专题案例、增加互动讨论,增加实践环节、理论联系实际等建议。
关键词:旅游经济学;教学改革;苏州科技学院
一、引言
旅游经济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交叉型、应用型课程,它是伴随着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遵循引起关注―重点研究―点面结合―基本框架―仍存争议的建设过程,而在学者的理性思考和现实实践中不断调整与完善。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旅游经济学是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优秀课程,其以旅游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旅游经济活动中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满足学生成人成才、就业创业为导向,坚持面向地方、服务地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但在旅游经济学实际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急需通过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改善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旅游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交叉学科,内容庞杂
从学科性质上看,现代《旅游经济学》的发展与成熟越来越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学习旅游经济学不仅要以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旅游学概论等课程知识为基础,还必须借助众多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丰富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与内容,如心理学、社会学、资源学、统计学、民族学等;从内容体系上看,旅游经济学相对于经济学来说是一门部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其内容既包括旅游消费者的微观需求理论,也包括旅游产品供给、旅游市场竞争、旅游企业发展与投资决策的企业供给理论,同时,介于我国旅游产业的“政府主导型”特征,其内容又必然包括政府规制、旅游产业政策、旅游经济综合效益等部分内容。相对于旅游经济学的优秀课程的地位,目前大部分本科院校旅游经济学教学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课程难以定位,教师“教”、学生“学”均难以把握。其结果只能是教师教授点到为止,学生学习浅尝辄止,导致学生“学”与“不学”似乎差异不大。
(二)“材”出多门,适用较难
好的教材是讲授好一门课程的前提。目前,旅游经济学教材建设存在数量较多,精品很少;各成体系、难易不一;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等特点。1982年2月,由王立纲等人撰写的国内第一本较为系统地研究旅游经济的专著《中国旅游经济学》面世,实现了我国旅游经济学教材建设“零的突破”。其后,相继出现了南开版、中旅版、高教版、旅教版等多种版本。在内容上,这些教材除了依循一般经济学的“共有体系”外,有繁有简,各成体系;在难度上,有的注重体系完整,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以适当案例;有的以数理分析为主,辅以大量分析模型与方法;有的则既有理论分析,定性评判,又有定量分析,适量案例。此外,旅游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新现象、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智慧旅游、O2O、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与大量应用,但现有的旅游经济学教材普遍未能反映这一新变化。
(三)单向教学,缺乏互动
目前,多数高校的旅游经济学课堂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解放了教师忙于板书之苦,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媒介多彩、立体地展示教学内容,但并未能彻底改变该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向教学模式。一方面是由于该课程内容庞杂、课时不够,另一方面学科交叉的性质使得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把控也较为困难。教师在教学中侧重对基本理论和内容的讲解、传授,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体验,未能有效利用专题讲授、案例讨论、热点透视、翻转课堂、角色模拟、课外实践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沟通与反馈。
(四)课堂为主,缺乏实践
考虑到诸多原因,目前在一般本科院校专门针对旅游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少之又少。但实际上,旅游经济学依赖于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的支撑,理论性较强;同时其主要内容是通过运用以经济学理论为主的众多相关理论,分析社会化、商品化了的旅游经济活动背后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果能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专题内容,增加适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过程组织,注重过程考核,融入成绩评定,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消化、理解,更感性地认识旅游经济理论,提高学生分析旅游经济现象、把握旅游经济问题的本质。
三、对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一)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苏州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发轫于1995年成立的旅游与宾馆管理专科专业,1996年起正式招收4年制本科生,2010年被列为苏州科技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点。根据学校《苏州科技学院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2013年)的文件精神,我们修订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将本专业培养目标设定为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人文素质、领导艺术、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的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根据上述培养目标,我们将旅游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设定为微观部分:旅游需求与旅游者的经济行为,旅游供给及价格策略,旅游投资与决策,旅游业一体化经营与跨国经营;宏观部分:旅游业就业与收入,旅游业发展战略及其国际比较,旅游经济影响与效益。在实际教学中努力做到兼顾体系完整与专题重点讲授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堂互动教学与课外综合实践相结合。
(二)自编教材为主,多种教材补充
针对旅游经济学教材建设的现状,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我院旅游专业的教学需要,我们在教材选用上遵循以“以自编教材为主、多种教材为补充”的原则。2010年5月,由我院韩云教授领衔主编、旅游系相关教师合编的《旅游经济学》教材在南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其融合了众多教材的优点,反映了旅游产业的最新发展,是我院旅游经济学教学成果的集中体现。同时考虑到产业发展、学科交叉、各教材各有侧重的特点,我们又选定了多种相关教材作为补充,这些教材或在教学内容上有新安排、新体系,或在理论讲解上有新突破、新观点,或在案例选用和综合练习上有可取之处。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重点参考且效果较好的有《新编旅游经济学》(黄羊山,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旅游经济学》(罗明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旅游经济学》(厉新建,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年),《旅游经济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金准,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三)融入专题案例,增加互动讨论
传统单向的教学方式显然达不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做了以下两点改革:一是旅游经济热点透视。这种形式一般安排在每节课的开始,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按照提前公布话题―学生共同关注―代表主持话题―全体参与讨论―教师总结考核过程进行。由于学生自选话题,新鲜、时尚,比如中国游客海外疯狂购物、在线旅游企业价格大战、上海迪斯尼带来的冲击、丝绸之路的“旅游蛋糕”,因此参与度较高,互动效果较好;二是融入专题案例。案例是沟通抽象理论与客观实际之间的桥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案例的选择对教师讲授、分析好旅游经济学的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至关重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我们认为一个好的旅游经济学教学案例应该具备如下三个特点:贴近学生、与时俱进、不忘经典。
(四)增加实践环节,理论联系实际
考虑到旅游经济学交叉型、应用型的学科性质,发挥我院与苏州市旅游局、地方知名旅行社企业、旅游景区(点)的良好关系,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逐步实施以下教学实践环节,并融入成绩考核评定。一是配合旅游局每年开展的游客满意度调查,组织学生调查了解来苏游客的构成及人文特征,游客对苏州旅游景区、旅游产品及服务、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市民素质的满意情况;二是利用举办苏州市青年旅游人才培训班的机会,组织学生与旅行社经理人员的调查与访谈,了解苏州旅行社产品开发的现状、特色、竞争态势及未来展望;三是利用苏州乐园、苏州大阳山等景区实习基地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到景区实地参观,进行游客问卷调查,了解景区门票定价是否合理,旅游产品(主要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是否完善,周边配套,如交通、停车场等是否到位等,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建议。
摘要:近些年旅游景区的宰客、欺诈现象层出不穷,其实质为景区的市场失灵,具体表现为景区商品价格扭曲。本文在对企业价格理论进行简要综述的基础上,从旅游景区商品市场的垄断性和信息不完全两个角度分析了景区企业的价格行为不规范的原因,进而为政府部门规范旅游业市场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价格行为;景区价格欺诈;寡头垄断;信息不对称
一、青岛“天价虾”事件背景
所谓“天价虾”事件,发生在青岛一家叫做“善德活海鲜烧烤家常菜”的餐馆。2015年10月4日,来自四川广元的游客肖先生和来自南京的游客朱先生在结账时发现,菜单上写的38元不是一道菜38元,而是一只虾38元,如此一盘虾的售价高达1500余元。舆论曝光后,青岛市下达了对该店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告知。青岛市同时提出,坚持问题导向,查处旅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青岛旅游景区宰客并不是偶然现象,国内许多旅游景区价格欺诈、强制交易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仅是监管部门监管失职的表现,同时也折射出旅游景区对商家行为规范的制度缺失现象,旅游景区商品市场秩序亟待规范。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旅游景区商品市场的混乱是出现类似“天价虾”事件的根本原因,对旅游景区商家价格行为的经济学研究可以给政府部门提供行为指导,在规范旅游景区商品市场时有章可循。
二、企业价格行为理论
纵观企业价格行为的理论的发展历程,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已有相关价格理论,亚当・斯密提出价格由“看不见的手”决定。新古典经济学家瓦尔拉斯提出一般均衡价格理论,马歇尔将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主流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但这些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中价格决定过程,因此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产业组织理论诞生,是本文对旅游区商家价格行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产业组织理论中企业价格行为研究可以分为两个视角:第一视角是企业针对消费者的价格行为,也可看作是企业的正常定价行为,这一类价格行为中,经济学家更加关注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歧视理论;另一视角是企业针对竞争对手的价格行为,即企业的价格战略,这一类行为往往是企业为了达到某个竞争目标而发生的。
本文对旅游景区商家价格行为的研究以第一类价格行为为视角,从不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信息两个角度分析旅游景区商品市场的价格扭曲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原理,进而给政府部门制定法律、规章、制度时提供参考意见,规范旅游行业市场,促进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
三、旅游区企业价格扭曲的经济学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旅游区商品的高价格和价格欺诈现象是市场失灵的表现。市场失灵主要包括以下四种表现:垄断、信息不完全、外部性、公共物品,而旅游区商品市场的市场失灵的原因可以从垄断和信息不完全两个角度研究。
(一)旅游区商品市场的寡头垄断性
旅游区商品市场的垄断性很高,非常类似于寡头垄断市场,即市场中只有少数几个企业在运营,他们相互关心彼此的价格信息,而且非常容易进行沟通协调。因此,在旅游景区商品市场很容易形成卡特尔合谋,一个行业中所有企业的卡特尔实际上构成了垄断,成员企业分享垄断利润。旅游景区企业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旅游景区企业的商品大多具有景区特色,其他地域很少有相同或相似替代品;
第二,旅游景区企业的商品往往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因此,对于购买纪念品的消费者来说,即使在旅游景区内售卖的一般性商品也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第三,为了保持旅游景区的可观赏性,在一个景区内不可能允许众多企业售卖商品,企业之间很容易沟通和协调,从而形成价格协议。由于企业之间很容易获得竞争对手的商品信息,从而容易发现卡特尔协议的背叛者。
第四,旅游景区商品市场受到景区管理限制,进入壁垒很高,商品市场企业数量在一定期间保持不变,因此,卡特尔提高价格也不会引起新进入者的竞争。
根据这些特征,在旅游景区商品市场的企业具备卡特尔建立的三个主要因素:首先,企业能在不引起新进入者竞争的情况下提高价格。其次,信息成本较低,一次预期惩罚相对于预期收益要少。第三,企业数量较少,容易沟通协调,因此达成和执行协议的成本要低于预期的收益。
根据相关产业组织理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具有垄断性质的企业拥有制定价格的能力。在利润最大化动力的驱动下,旅游区商家有能力、有动机形成卡特尔组织,制定商品高价格,获取高额利润。这是旅游景区商品价格高于其他区域商品的根本原因。
(二)旅游景区消费者的有限信息和信息不对称
对于旅游景区企业商品高价格也可以从信息不对称角度理解。正如迪斯雷利所说:“成功的人将是拥有最优信息的人。”企业能够由于消费者缺乏关于价格和质量的知识而获得市场势力。有限信息会使得原本应该为竞争性的市场价格成为垄断价格。
旅游景区商品市场适用于“旅游者-本地人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存在具有不同搜寻成本的两种类型消费者。该模型有如下假设:
第一,本地人是拥有信息的消费者,搜寻成本为零,他们知道市场中的整个价格分布。旅行者是具有搜寻成本c的不拥有信息的消费者。
第二,在这一市场中的所有L个消费者中,拥有信息的本地人为αL个,不拥有信息的旅行者为(1-α)L个。
第三,只要价格不高于pu,每个消费者会购买一单位的产品,
第四,存在n个企业。
由于旅行者多为外地人,他们可能没有本地朋友,因此,旅行者很难从本地人处获得商品信息。另外,本地人也不会在旅游景区进行消费。我们可以增加一个比较极端的假设:α=0,即旅游景区没有本地消费者,只有旅行者。
根据该模型的推理,我们可以推测当α=0时,企业收取高于pc的价格会有收益。因此,在旅游景区企业会向消费者收取高于竞争性水平的价格。
[摘 要]文章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对四川泸沽湖景区既有产权制度如何引发利益矛盾、进而导致社会冲突的过程进行了论述。研究发现:旅游收益分配不均带来的利益矛盾是引发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直接原因;产权制度安排的不合理会带来旅游目的地利益主体之间收益分配不均;产权制度安排不合理是引发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根源。鉴于此,文章从发挥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正功能、强化利益整合在冲突治理中的基础作用、推动相应产权制度的变迁3个方面提出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治理策略,希望从理论上丰富旅游社区社会冲突治理的研究体系,在实践中构建旅游目的地社会稳定机制的微观基础。
[关键词]利益矛盾;产权制度;社会冲突;冲突治理;旅游目的地
“旅游目的地”是吸引旅游者作短暂停留、参观游览的地方[1]。一直以来,保持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稳定不仅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整个中国社会保持稳定的基础。然而,伴随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旅游目的地社会出现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化持续出现、利益矛盾不断发生,由于旅游收益分配不均所导致的社会冲突层出不穷,已成为影响旅游目的地社会稳定与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最严峻问题之一。旅游目的地社会如何化解这些社会冲突,无疑已经成为我国旅游学术研究与旅游业发展实践面临的重要问题。四川泸沽湖景区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之间,是一个以摩梭人为主,蒙古、彝、藏、汉族聚居的旅游目的地。本文拟在制度经济学的视野下,分析四川泸沽湖景区社会冲突发生的过程,探讨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与既有产权制度的关联,期望探索出对其他旅游目的社会有启发意义的冲突治理建议。
1 文献回顾
西方社会冲突理论是存在于现当代西方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学科中的一股以社会冲突现象为研究对象的重要的社会思潮[2]。西方社会冲突理论萌芽于19世纪末,尽管在当时社会学研究中未能占据重要地位,但包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群体与社会成员网》《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内的一批经典著作的问世为社会冲突理论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3-5]。总体而言,西方社会冲突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基本沿袭了两条理论主线,一条是科塞在吸收了齐美尔精华基础上对功能主义的批判继承,即立足于经验性分析,对社会冲突在缓解社会矛盾、增强社会的适应性、促进社会变革方面的正功能予以肯定[6];一条是达伦多夫吸取了马克思和韦伯的冲突论思想,将冲突现象同特定的社会结构联系起来,用社会结构来解释冲突现象[7]。两条理论主线基本从两个现实层面贯穿对社会冲突现象的研究:一是宏观社会学层面,如社会结构性冲突、社会阶级冲突、社会阶层冲突,以及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等[8-9];二是微观社会学层面,如对家庭冲突、职业冲突等日常生活中某些特定社会冲突现象的关注[10-11]。
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冲突是当代社会冲突的一个缩影。西方学者将此关注纳入到对旅游目的地社会的负面影响研究中,认为旅游开发引发了旅游目的地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矛盾[12-13];这些社会矛盾大多产生于旅游企业、社区居民、当地政府、游客等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且社会矛盾的原因多样包括文化或价值观念的差异、与旅游经济收益的分配的不均等[14-15]。总体而言,尽管西方研究对社会冲突理论、与旅游负面影响的研究都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在对社会冲突理论的研究领域,却较少将社会冲突理论分析旅游目的社会冲突的现象、指导化解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实践;在旅游影响研究领域,则大多把社会冲突视为旅游负面影响的一种形式给予关注、缺乏对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系统探讨。这导致现有研究存在着理论与现象的断裂[16]。
对西方社会冲突理论的本土化探讨,是伴随着整个中国社会冲突问题的凸显而不断得到深化。近年来,随着现实冲突现象大量增多,国内学者也开始逐渐对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这一现象给予关注。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是指在旅游发展中,旅游者、当地社区、地方政府、NGO组织和外来旅游开发商各利益群体之间,以及社群内部成员之间,因信仰、权利、地位、价值观念、利益分配等差异而引发的社群对抗[17]。就文献而言,国内对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研究初步呈现出理论构建和冲突化解两个研究主题,前者主要是增进冲突理论在中国旅游研究的本土化构建,后者则着眼于提出化解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具体方法。在理论构建方面,国内学者重视对西方经典理论的引入与基于中国旅游实践的经验的归纳。一方面,马克思、科塞等著名学者所创立的西方经典社会冲突理论,被引入对中国旅游社会冲突的个案研究过程中。国内学者希望以此明晰当代中国旅游社会冲突研究的理论逻辑[18-19]。另一方面,作为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验证与回应,国内学者也尝试透过对中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社会冲突现象的观察,对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类型、特点、成因等基础性问题展开研究,极大的丰富了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本土化研究内容[3],[20-21]。
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基本认同,环境恶化、文化差异、经济矛盾等问题引发的利益矛盾是导致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重要因素。因此,国内学者根据发生利益矛盾的原因,主要从3个层面提出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治理的建议。第一,在环境层面,提出发展旅游的同时要建立旅游补偿调控的保障监督机制,实现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发展,以规避旅游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等社会冲突问题[22]。第二,在文化层面,提出在旅游发展中要采用文化重构等手段,唤起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以解决由于文化差异而引发的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23-24]。第三,在经济层面,提出要通过旅游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等多重手段,协调好旅游开发中的经济矛盾[25-26]。在研究方法上,质性研究是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惯用的研究方法,方法的选取与我国现阶段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研究主题较为匹配。因为质性研究,能更易于获得“集中体现某一类别的现象的重要特征”,并据此对我国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现象进行“解释性理解” [27],从而有助于研究者构建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基础理论、进而寻找化解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具体方法。
毋庸置疑,国内学者对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研究已经有了良好起步,但由于研究目的与视角所限,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理论创建方面,国内研究大多停留在对理论引入与实践总结的层面,而较少达到依据理论建立抽象概括的分析范畴、构建能够对我国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现象展开分析的理论框架的深度。这相应导致了在对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原因的分析、与对社会冲突化解手段的探索中,国内研究大多停留于“事件性”、而非“制度性”的层面,未能越过“利益矛盾”的表面现象,触及社会冲突的根本性问题,从而不具备彻底性和系统性[28]。这无疑为本文研究的展开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2 理论导入、理论假设
2.1理论导入
实践证明,任何社会冲突都是不同群体因某些利益矛盾而产生的,并在经历潜在对立、认知与介入等几个阶段博弈之后,最终获得冲突的缓解或是利益的平衡[29]。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30]利益矛盾是社会结构中各个阶级、阶层、群体、个人等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因利益差别而产生的相互关系不和谐状态[31]。利益分化实际上是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的过程。在利益分化的前提下,利益主体之间不可避免的产生广泛的利益矛盾[32]。经济学研究一直把“利益矛盾”与“社会冲突”视为密切相关的孪生问题[33]。面对这一问题,亚当・斯密早就指出:“一个社会如果不对社会贫富差距加以必要的引导,导致严重的社会不平等,那么富人的阔绰,会激怒贫者,贫者的匮乏和嫉妒,会驱使他们侵害富人的财产,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34]因此,从经济学的理论视角研究利益矛盾与社会冲突之间的“孪生”关系,对促进一切社会矛盾和冲突的解决具有重要价值。社会矛盾是由不同利益群体为谋取自身最大化利益所引起的冲突,就内涵而言是指具有利益相关性的社会群体间的合作共生与对立斗争情形;从外延来看是社会群体围绕某项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在具体领域的集中表现[35]。“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是一对使用频度较高的术语。社会矛盾是社会生活的常态,但并非所有的社会矛盾都是社会冲突;社会冲突实则是社会矛盾无法调和下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36]。在社会实践中,包括相对权力的模糊、竞争性资源的稀缺、不公平的比较、缺乏规范性共识以及缺乏化解矛盾的制度性渠道等多种条件,都能够刺激“社会矛盾”发展为“社会冲突” [37]。
长久以来,新制度经济学者都重视对“产权”这一基础理论的理解与分析工具的应用。制度经济学家Hart认为产权是“合约规定的他人使用权或法律明确限定的权利之外,所有者对其资产的使用和转手的全部权利” [38]。在这一表述中,“合约规定”与“法律限定”强调产权的“排他性”,“排他性”赋予了产权所有者根据“合约”与“法律”,享有的对资产的“全部权利”,这些权利维护了产权的完整性。同时,所有者对“资产的使用”暗含了产权所具有“可使用性”,“对资产的转手”则强调产权的“可转让性” [39]。“可使用性”与“可转让性”为资产利用奠定了基础,产权所有者通过资产利用获取收益。由于产权排他性,产权所有者在行使对某一特定资源的一组权利时,排斥了任何其他产权主体对同一资源行使相同的权利。因此,产权本身就天然的蕴含着利益矛盾。这种利益矛盾可能来自于产权所有者与非产权所有者之间,也有可能来自产权实际所有者与产权人之间,对同一资源有着相互排斥的权利主张。在产权与制度的关系问题上,新制度经济学者还认为,产权透过个体对资产利用映射出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关系,并规范个体依据“合约”与“法律”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加之任何产权的存在都有相应的制度环境,产权实质上就是一种制度[40]。承认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利益分化是产权制度存在的前提。由此,产权成为引发利益矛盾的制度因素。
在对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分析中,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是一种较好的理论视角。其理论的优势在于能够系统的把利益矛盾、旅游收益、产权制度等多种因素纳入对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原因分析、及对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化解的考虑中,这实际上是深入到对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制度性”的分析层面,触及到了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优秀问题。以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为分析视角,探讨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治理问题,可以避免把生态环境、文化差异、经济利益等“现象性”因素视为解释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发生原因的理论缺陷。
2.2 理论假设
通过对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中利益矛盾与社会冲突、收益分配与产权制度两对理论的关系阐述,可以对利益矛盾、产权制度、社会冲突之间的关系作如下推导:一是收益分配不均带来的利益矛盾是引发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二是产权制度安排的不合理会带来利益主体对收益分配的不均;三是产权制度安排不合理是引发社会冲突的根源。据此,本文从3个层面提出理论假设:第一,旅游收益分配不均带来的利益矛盾是引发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直接因素;第二,产权制度安排的不合理带来了旅游目的地利益集团之间收益分配不均;第三,产权制度安排不合理是引发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根源。
3 研究方法与调研过程
3.1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发生原因,并提出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治理的策略。对于此类问题的思考为探索性研究,因此属于质性研究。在质性研究设计中,主要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希望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对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产生原因进行解释性阐释,并进而提出有效的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治理策略[41]。本研究资料收集的方法主要是深度访谈法与体验式观察法,以获取课题研究所需要的一手资料。
为推动本研究的顺利进行,作者从以下方面探索构建概念框架:①组成本研究的优秀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②研究问题的范围、维度与层次;③作者目前发展出来自己的工作假设[42]。据此,作者构建出如下概念框架:①本研究的优秀概念是“利益矛盾”“产权制度”“社会冲突”3个概念。②本研究的范围是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研究维度有“冲突”“分配”与“制度”3个维度。其中“社会冲突”与“利益分配”为现象层次,“产权制度”为优秀层次。③围绕3个优秀概念,本研究提出工作假设:通过对利益主体间“利益矛盾”与“社会冲突”这对现象关系的探讨,及“利益矛盾”与“产权制度”这对“现象-本质”关系的探讨,探索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与既有产权制度之间的“现象-本质”关系,以挖掘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发生的根源、寻求冲突治理的有效路径。除了实地调研,作者还查阅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文献资料主要来源于与旅游发展相关的工作记录、与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有关的工作文件、新闻资料,以及围绕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展开研究的学术论文与学术专著等。根据上述资料,本研究进一步了解四川泸沽湖景区社会冲突的背景、整理出这一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基本情况。
3.2调研过程
2013年8月到2015年8月间,作者针对本研究分3次对四川泸沽湖景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对泸沽湖景区管理者、村干部、居民、私家车主、安捷车主、观光车司机等社会冲突各方的关键人员进行非结构访谈,并分别在2013年8月10―13日、2014年8月19―25日、2015年2月1―6日及2015年8月11―14日日共选取2名景区管理者、1名旅游行政管理者、1名村干部、2名景区居民、4名私家车主、1名安捷车主、1名观光车司机与1名观光车讲解员进行深度半结构式访谈。上述被深度访谈对象有着不同的职业、性别、年龄与文化程度,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此外,作者还对2名长期关注四川泸沽湖景区旅游发展的专家、与1名长期从事产权制度研究的专家展开深度半结构式访谈(表1)。
4 四川泸沽湖景区社会冲突的案例研究
4.1景区客运线路的运营分化出不同的利益主体,利益主体之间存在深刻的利益矛盾。
马克思认为利益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关系范畴[43],利益主体正是通过社会互动创造利益关系、完成利益分配[44]。因此,社会互动过程中向度、深度、广度、频度4个互动维度,为明晰利益主体间利益关系提供了工具(表2)。尽管四川泸沽湖景区社会冲突围绕“扣车”与“讨说法”发生在私家车主与政府间,但事实上景区存在安捷公司、旅游公司、私家车主3个运营主体,并涉及私家车主,安捷公司、安捷车主及盐源县交通局、客运公司、盐源县政府与观光车主这7个利益主体。就利益向度而言,私家车主与安捷公司、安捷车主、旅游公司、盐源县交通局、盐源县政府处于对立立场。就利益深度而言,私家车主、安捷车主、盐源县政府、安捷公司投入运营资金,希望通过运营生存与盈利。在利益广度方面,利益矛盾不仅停留在基于运营的直接获利,更涉及到旅游收益在利益主体之间的分配问题。最后是利益频度,社会冲突发生后景区呈现合法运营和非法运营并存格局,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持续存在。
4.2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集中在经济矛盾,经济矛盾成为景区社会冲突的直接来源。
Robbins认为,冲突的产生和爆发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他用“目标差异”“个人认知”“行为意向”“冲突行为”“冲突结果”5个维度重现冲突过程、分析冲突的可能性来源[45]。据此,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的目标差异,让其对冲突发生前的对立行为产生不同的态度,形成个人认知;相异的个人认知促使利益主体决定做出是否参与、或以何种方式参与冲突的反应(行为意向),并最终引发了冲突行为。在冲突过程中,利益主体的态度、反应和行为很大程度呈现冲突的来源、并影响着冲突的走向(表3)。在四川泸沽湖景区社会冲突发生的过程中,运营主体的营利目的与政府实现管理服务职能,利益主体的目标差异塑形了其个人认知,私家车主视“扣车”为政府扫清竞争障碍的途径,“讨”的是经济收入。安捷车主认为“扣车”保障了合法利益,“讨说法”无理无据;但“大家是邻里”,不愿直接参与冲突。观光车司机属旅游公司聘用并发放固定工资,与私家车主无直接经济矛盾,也不直接参与冲突。政府承认“扣车”损害私家车主的经济收入,但“扣车”是保障正规车辆权益的有效手段。面对政府采取“扣车”的行政强制行为,私家车主选择“讨说法”这种极端的冲突形式维护其经济收入,最后景区“合法运营和非法运营并存”的冲突结果。
注:ALL*即所有样本
4.3经济矛盾源于旅游吸引物产权制度缺失,产权制度安排不合理是景区社会冲突根源。
North认为,“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系统,由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与制度的实施机制构成 [46]。制度制定(包括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与制度实施为分析旅游目的地产权制度、经济矛盾关系提供了重要维度。在制度的制定层面,依据国务院2006年制定的《风景名胜区条例》第三十一条、三十二条与四十四条规定,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产权(包括风景名胜区内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产权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属国家所有;第三十七条规定风景名胜区的门票收入由政府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收取和使用。并且,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五十二条“公路产权归国家所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关于开展打击“黑车”等非法营运专项整治行动的实施方案》等法律法规,国家行使公路交通服务领域的经营权[47]、并对违法运营行为依法规依法予以处罚。据此,我国在立法层面不承认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集体产权,也尚未制定旅游吸引物产权的专门制度。这导致在制度实施层面,政府“扣车”有法可依、私家车营利实属违法。事实上,少数民族景区之所以对游客产生吸引力从而具有旅游价值,是因为居民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文化与环境完美结合形成的旅游吸引物所具有的美感。在泸沽湖景区旅游发展中,景区居民依法不能分享有偿利用旅游吸引物获取的收益。产权制度安排的不合理由此成为引发泸沽湖景区社会冲突的根源。
5 研究结论
通过对四川泸沽湖景区这一代表性旅游目的地的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四川泸沽湖景区社会冲突较好的验证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设。即旅游收益分配不均带来的利益矛盾是引发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直接因素;产权制度安排的不合理会导致旅游目的地利益主体之间收益分配的不均;产权制度安排不合理是引发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冲突的根源。
5.1旅游收益分配不均带来的利益矛盾是引发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直接因素
本文列举的四川泸沽湖景区社会冲突案例显示,旅游目的地社会在旅游发展中出现景区居民、企业、政府、游客、国民在内的多方利益主体。由于利益总是属于一定的主体,而不同利益主体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同,即不同利益主体力图追求一种能够实现对自己价值最大化的旅游资源利用与收益分配方式,因而利益主体之间总是在利益诉求上存在差异[48]。利益分化伴随利益诉求差异而发生,实际上是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的过程。有限的社会资源总是“有限的”与“条件的”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49],收益分配不均实质成为“一种利益的实现构成对另一种利益的妨碍”的表现,也就不可避免地使旅游目的地社会利益集团之间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利益矛盾、从而引发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四川泸沽湖景区发生的社会冲突也较好论证了这一理论逻辑。正是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因利益格局调整而导致收益分配不均、从而造成了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并成为引发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直接因素。
5.2产权制度安排的不合理会导致旅游目的地利益集团对收益分配的不均
在现阶段中国,资源的利用与收益分配的方式内生于已经存在的产权制度结构,产权制度不仅影响着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式,也制约着旅游收益分配的结构[50]。据此,旅游目的地利益集团间旅游收益分配不均格局的形成,实际源于既有产权制度安排的不合理,既有产权制度成为当前旅游目的地社会实现旅游收益公平分配的主要障碍。四川泸沽湖景区发生的社会冲突也较好论证了这一理论逻辑。四川泸沽湖景区案例中,旅游资源产权制度的缺失、民族文化资源产权制度安排的模糊、及风景名胜区的门票收入由政府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收取和使用的现行制度,造成景区居民这一弱势集体无权分享景区交通的经营收益、享有少数民族文化财产权,及无法律依据直接享有对景区门票收入的占有、使用、收益与处分权利。
5.3产权制度安排不合理是引发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冲突的根源之一
制度经济学家认为,界定产权,明确当事人之间的财产边界是经济社会实现良性运行的首要任务[51]。按照这一逻辑,产权制度安排的不合理会为社会强势利益主体侵犯弱势群体的产权权益留下制度空间。而实践也证明,强势利益主体常常利用占据的权力与资本的优势地位取得制度的偏袒性支持,进而通过制度优势压缩弱势群体在制度框架内的利益、并反过来影响制度安排的内容与实现的形式[52]。因此,在既有产权制度下强势利益主体往往不仅决定旅游利益的分配格局,而且也影响产权制度演进的一般走向,这样就使得利益主体之间利益矛盾更为突出。映射到旅游目的地社会,就出现了因为弱势群体的旅游收益缺乏产权制度的认可,而导致其摆脱现有产权制度束缚,采用社会冲突这一产权制度框架外的极端手段,以对抗产权制度的约束。本文四川泸沽湖景区发生的社会冲突也较好论证了这一理论逻辑。因此,产权制度安排不合理实际成为引发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冲突的根源之一。
6 对策与探讨
基于上述实践逻辑对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设的验证,笔者建议在旅游发展中,从正确认识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功能、发挥利益整合在冲突治理中的基础作用、推动相应产权制度的变迁3个方面提出旅游社区冲突治理的策略。
6.1对策建议
6.1.1发挥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正功能
德国社会学家科塞认为社会冲突的功能并非全部都是负面的,他同时强调社会冲突在社会系统的正功能[53]。发挥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的正功能,是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治理的前提。第一,加强旅游目的地社会公共组织的建设。大量事实表明,社会冲突能够促进公共组织的建立,以组织的力量对抗有组织的力量[54]。公共组织是实现旅游旅游目的地社会自我管理的一种方式。旅游目的地社会通过建立自治性行业组织、自治型社区经济管理组织等公共组织,聚合分散的个人,有助于增强社会的柔性、调节和控制矛盾,从而维护旅游目的地社会的稳定。第二,发挥社会冲突对建立新制度与新规范的激发功能。实际上,作为规范改进和形成的激发器,冲突使已经变化了的社会条件相对应的社会关系的调整成为可能[55]。旅游目的地社会也正是在冲突中酝酿制度与社会变迁的动力。四川泸沽湖景区社会冲突后,村民希望政府出台制度将其非法运营合法化,尽管表达意愿的方式采用了社会冲突形式,但也将希望寄予制度制定层面,无疑体现了对制度的信任、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6.1.2强化利益整合在冲突治理中的基础作用
利益整合是通过多种方式协同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处理利益矛盾,将利益矛盾减少到最低限度;并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机制,使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较为一致利益追求目标的相对稳定合理的利益格局[56]。由于各利益主体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利益的一致性,因此通过利益整合达到一定的利益格局和体系下的利益主体相对和平共处、相对均衡的状态,也就成为可能。发挥利益整合在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治理中的基础作用,一是要发挥旅游产业对旅游目的地社会的整合功能。旅游产业集群性较高,利益主体需要在分工合作中完成其提供服务、获取收益的全过程,由此在社会交往中的有着较大的相互依赖性。这促使冲突各方考虑各方立场及行为的前提下约束自身行为,无疑有利于发挥旅游业对旅游目的地社会的整合功能。二是建立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正常、规范的利益表达机制。通过贯彻由游客、NGO组织、景区居民、政府部门、企业、专家学者等多方利益主体参与的决策听证制度,让“旅游目的地社会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社会管理的过程,从而有机会为自身的利益要求说话;国家也能够得到既还权于民,又保持自身的权威和主导能力,从而有机会获取更多的‘合法性’支持” [57]。
6.1.3推动相应产权制度的变迁
制度变迁就是在制度效能低下的前提下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政府的诱导下完成的规则变革[52]。旅游目的社会制度变迁的过程集中体现了不同利益群体对旅游发展的利益矛盾和诉求。推动相应产权制度的变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建立民族文化资源产权制度,形成较为合理的利益格局,确保作为民族文化资源的继承者和拥有者的少数民族集体及个人以一种所有者的身份参与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收益分配,拥有依托产权收益的获得感。其次,在制度建设中,尊重构成社会基础的、自发形成的非正式制度(即非正式习俗和准则等),把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嵌入其所在社会环境,发挥旅游目的地社会的社会网资源、文化传统等因素对制度制定与实施过程理性选择的影响27。最后,创新旅游目的地资源产权制度。随着旅游产业集群效应的扩大和效益的提升,新主体、新业态、新机制会不断诞生。要积极探索“新常态”下旅游目的地资源产权的新情况、新变化和产权人的新诉求,理顺产权关系,积极引导各行为主体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在自愿、平等的条件下转化产权的拥有形式,允许进行公平交易,解决经营者因产权受限扩大经营的问题,产权持有人因规模有限影响的效益问题,找到实现双赢的路径。
摘 要:珠海澳门旅游一体化问题源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概述珠海澳门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珠海澳门旅游业的比较优劣势、考察珠海澳门旅游一体化问题的演进史,最后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指出区域旅游一体化本质上是要通过某种制度安排或制度创新来促进区域旅游发展,但这种制度安排或制度创新是博弈的结果。珠澳旅游市场一体化要进一步发展,关键是要实施能够对两地都有激励和约束作用的制度安排或制度创新。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一体化;制度;经济学;珠海;澳门
一、珠海澳门旅游业发展概况
1.珠海旅游业
改革开放尤其是设立经济特区以来,珠海市历届政府充分利用珠海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矢志不渝地发展旅游业,珠海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珠海的支柱产业之一,珠海也是广东省21个城市中旅游排名居前的城市和广东省旅游强市。2000-2014年,珠海旅游收入由70.13亿元增加到261.79亿元,增长3.73倍;接待过夜旅游者人数从382.93万人次增加到1808.56万人次,增长4.72倍。2013年拥有宾馆(酒店)81家(其中五星级9家、四星级8家、三星级6家)、客房11650间、床位18585张;旅行社组团1291528人次,同比增长6.8%。珠海先后获得了“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首批“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部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和“中国和谐名城”等称号及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发的“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2.澳门旅游业
澳门旅游业诞生于400多年前澳门开埠之时,1937年澳门开设第一家赌博公司和赌场后,澳门旅游业逐步形成规模。澳门回归后,澳门政府于2000年制定了以“旅游博彩业为龙头,服务业为主体,其它行业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为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旅游业发展,澳门政府除了兴建澳门博物馆、澳门文化中心、会议展览中心、黑沙公园、郊野公园、竹湾公园及海洋公园等旅游景点,举办澳门国际音乐节、国际烟花汇演、车赛、澳门艺术节、龙舟赛及各种大型国际性会议等文化活动及积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加强与珠海等内地的旅游联系,澳门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2000-2013年接待旅游者人数从916万人次上升到29325千人次,增长3.2倍。
根据表1,相对于2012年,澳门接待入境旅客增长4.4%(其中过夜旅客增长11.8%),过夜旅客增长11.8%,三星级以上酒店入住率比较高(图1),客房数增长6.5%,旅客消费增长13.7%,澳门居民外出旅游增长12%。
二、珠海澳门旅游业的比较优劣势
1.比较优势
(1)珠海旅游业的比较优势
一是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旅游业是土地和环境依赖型产业。珠海是广东省闲置土地最多的城市,可供旅游开发的土地资源比较多;珠海成立经济特区后,非常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少有的留住青山绿水的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珠海宝贵的资产,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
二是旅游资源丰富,种类多。珠海是珠江口西岸美丽的滨海城市,有146个海岛,海岸线长700千米,海域面积6339平方千米,海滩30多万亩;地处亚热带气候区,一年四季既无严寒亦无酷暑,气候宜人,发展休闲旅游得天独厚。据2008年调查,游客受珠海自然美景、休闲度假胜地、体验海洋海岛风情吸引的比例分别达31.47%,36.76%和16.81%。
三是旅游区域化布局效果显著。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东西区为两翼的旅游发展格局。市区以圆明新园、珠海渔女、石景山公园、白莲洞公园、珍珠乐团、国际赛车场等景点为主,以澳门环岛游、农业观赏为补充;西区是以白藤湖水乡游、三灶金海滩海滨游、五山狩猎为代表的特色游系列;东区是海岛风情游。两年一度的珠海航展和珠海国际赛车场是珠海著名的品牌,尤其是珠海航展每次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大大地提高了珠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澳门旅游业比较优势
首先,拥有良好的发展旅游的制度环境。澳门是国际贸易自由港,货物、资金、外汇、人员进出自由,特区政府也把维护和完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作为经济施政的主线,营造受国际社会认同、自由开放、公平竞争和法治严明的市场环境,确保经济制度不受干扰和影响。因此,澳门开展旅游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制度条件好。
其二,中西两种异质文化交融,文化吸引力强。400多年来中西文化在澳门融合形成了澳门独有的本土文化,如保存完好的中西古建筑、中外美食、葡国风情等(澳门历史城区2005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些都有利于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意识到了这点,澳门特区政府加强了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力度,整合宣
传“澳门历史城区”、设计文化遗产旅游路线等。
其三,澳门是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区的服务中心,除了与内地经贸来往密切外,传统上还和亚太地区、欧盟、拉丁语系国家尤其是与葡语国家联系密切。
其四,旅游博彩业已经成为澳门富有竞争力的旅游品牌,并且围绕旅游博彩业兴建的各种休闲、度假和会展设施使澳门旅游功能更为齐全,为澳门带来了大量的游客和旅游收益。
最后,澳门市场经济历史悠久,黯熟旅游业运作与管理“诀窍”。
2.比较劣势
(1)珠海旅游业的比较劣势
一是观光旅游产品为主。虽然珠海拥有国内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如珠海渔女、圆明新园、梅溪牌坊、海滨公园、石景山公园、飞沙滩、淇澳岛、御温泉、金台寺、海泉湾等,丽新星艺文创天地、世茂项目、喜来登、洲际等大型旅游项目纷纷落户,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华南珍稀动物物种保护中心、动物暂养基地、海洋王国鲸鲨馆和白鲸室内表演区等或在建或建成投入使用,但这些旅游产品大多是观光型产品,难以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求。
二是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珠海文化底蕴丰厚,古迹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宝镜湾摩崖石刻(距今3000年左右)、近代建筑梅溪牌坊和唐家共乐园,名人有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仪、清朝首任旧金山总领事陈芳、华南地区第一位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杨鲍安、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一任委员长林伟民、省港大罢工领导人苏兆征、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等。但是,珠海现有旅游产品没有很好的体现这些文化元素。按照国外旅游发展规律,人均GDP1000美元~3000美元时,文化与旅游便会实现自然的结合,因此,研究和开发具有珠海鲜明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提升珠海旅游业的竞争力。
三是旅游产品开发能力弱。珠海虽然编制了旅游总体规划,但由于缺乏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配套实施细则,以致珠海许多旅游产品市场定位不准、档次不高、没有特色。如圆明新园缺乏新意,游客的回头率低,经营状况并不理想;海滨公园、石景山公园、白莲洞公园等公园的功能定位模糊,特色并不突出,娱乐项目和自然景观缺乏吸引力,不能有效第吸引旅游者,目前已经成为珠海居民休闲和运动健身的场所。
四是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不佳。主要是一些景点周边配套设施没有跟进,如御温泉、凤凰山、圆明新园、金台寺等景区周边缺少提供食宿的酒店和宾馆,也无旅游购物场所;游客较多的珠海渔女周边设施极其简单,没有供旅游者休息的椅子;情侣路只是一条具有交通功能的马路。
五是珠海旅游在广东的地位有下降趋势。上个世纪下半叶,广东旅游前三强是广州、深圳和珠海,但2001年开始珠海被东莞赶超,现在惠州、肇庆和江门也大有赶上珠海态势!
(2)澳门旅游业的比较劣势
一是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澳门旅游产品结构是博彩独大(提供了澳门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来澳门的游客多数都冲着博彩而来的,其他休闲性、观光性、度假性和人文性旅游产品所占比重非常小。究其原因,主要是澳门面积狭小,土地是澳门最稀缺资源,兴建休闲性、观光性、度假性和人文性旅游设施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而博彩不需要占用很多土地资源,是澳门最经济的产业之一。但是,博彩旅游对外界具有严重的依赖性,风险较高,及其脆弱,因此,澳门旅游业需要转型。
二是过夜旅游者在澳门停留时间比较短。根据表2,澳门接待的过夜旅游者在澳门停留时间比较短,1天半以内,主要原因是澳门面积狭小,可看的旅游点不多,用不了那么多时间。反正到澳门旅游主要是博彩体验,也不需要花费过多时间。澳门应该努力开发出更多的富有体验性的其他旅游产品,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进一步增加旅游收益。
表2 2013年澳门旅游酒店及公寓营运情况
资料来源:《澳门旅游统计2013》
三是澳门旅游者旅游消费不是为澳门旅游产品所吸引,而是澳门比较便宜的商品(澳门实施自由开放的贸易政策)。表3及图2显示,澳门旅游者旅游消费主要是购物,其中手信食品占22%,珠宝手表和成衣各占19%,鞋、手袋及钱包占16%,化妆品及香水占13%。旅游目的虽然主要是度假(图3),但这是一种博彩和购物型的度假,并不是说澳门旅游产品很有吸引力和澳门旅游业很有竞争力。
资料来源:《澳门旅游统计2013》
三、制度安排与珠澳旅游一体化发展
1.珠澳旅游一体化演进史
旅游一体化是指具有地缘优势、旅游资源互补性强的地区通过某种制度安排,实现旅游市场的互相开放、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旅游服务标准一体化等,从而达到共赢的一种局面。澳门与珠海陆地仅在拱北处相联,历史上同属一个治域,可谓唇齿相依、脉搏共通。由于外国侵略,四百多年前澳门被迫与珠海分开,1999年澳门回归后实施“一国两制”,澳门与珠海仍然是制度上分开的两个区域。旅游产业是高度关联性的产业。由于旅游业同是澳门和珠海的支柱产业,基于区位及旅游经济方面存在的比较优势,探讨两地旅游合作、实施一体化发展的行动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在进行。
1984年澳门旅游司司长马树道认为澳门旅游业应当以广东为后盾,1987年澳门社会科学学会理事会副会长杨允中提出“澳穗港旅游大三角”概念、广东旅游局提出“粤港澳大三角国际旅游区”构想并主持召开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发展研讨会,从此“粤港澳大三角国际旅游区”普遍得到重视与支持。1993年粤港澳三地旅游主管部门在香港成立“港澳珠江三角洲旅游推广机构”,共同推广和发展三地旅游业。1997年2月三地旅游部门召开“粤港澳旅游发展研讨会”,就旅游资源开发、景区酒店规划建设、信息交流、人才培训等方面展开合作进行探讨。1999年6月的“粤港澳旅游发展研讨会”深入地就合理协调和配置三地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互补,区内旅游良性循环,区内、国内、国外全方位市场开拓,区域旅游交通,区域旅游形象和宣传及生态旅游等问题进行探讨。
2003年,中央政府与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分别签署了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2004年、2005年、2006年又分别签署了《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二》和《补充协议三》,标志着珠澳合作进入国家层次阶段。2004年6月涉及珠澳合作的又一制度框架《泛珠三角区域框架协议》签署,形成了泛珠三角区域“9+2”在CEPA协议的框架内广泛而深入的合作。2005年珠海、澳门和中山三地提出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打造“中珠澳--大香山旅游文化”。2006年2月,召开珠海、澳门、中山旅游合作会议,提出建立三地旅游局长亲自挂帅、召集人三地轮值等合作机制,迈出了三地旅游合作关键性第一步;2006年9月29日《澳门、珠海、中山旅游合作备忘录》正式签署,标志着三地“大香山旅游”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2007年三地以“昔日大香山,今日中珠澳”为题,制作了《中珠澳旅游地图》、《中珠澳旅游指南》和《中珠澳高尔夫游》宣传资料等。这也意味着珠、中、澳三地的旅游产业将进入深层次合作发展阶段。此后珠海、澳门、中山三地旅游局共同制订旅游市场推广目标,并多次前往海外举行联合推广活动,形成了三地联机旅游,极大地提升了城市旅游产业形象和知名度。为了应对美国次贷危机演化而来的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12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及2011年3月《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署,珠澳间的区域合作再次迈入一个新阶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将横琴定位于“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及促进珠江口西岸地区产业升级的新平台。横琴的创新通关模式,实施“分线管理创新通关”,横琴岛与内地之间新设立“二线管理”通道,而将原在一线口岸的功能移到二线完成,突破了内地现有通关制度。从关口的设置看,横琴等同于澳门土地的一部分。珠海澳门“同城化”(即实施包括跨境基础及交通对接、通关便利、产业合作、服务一体等在内的多方面交流与合作)将是珠澳旅游一体化的最终方向,是两地政府共同推进的目标。
综上所述,由于2003年以来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极大的推动了珠澳旅游经济的发展。澳门旅客来珠海星级宾馆过夜旅游的人数和珠海旅行社组团澳门旅游的人数都大幅度地增长。珠海与澳门的旅游合作的主要内容,一是共同开拓市场。如珠海广深珠联合旅游推介活动把澳门纳入推介内容,珠海的旅游杂志、旅游网站会定期推介澳门的旅游资源;澳门除组织人员到珠海旅游外,还通过其设在全世界的15个办事处推广珠海的旅游景点。二是加强旅游沟通。如对赴澳门旅游的内地游客,珠海统一办理办理过境手续,澳门统一组织安排游客旅游活动;旅游高峰期,珠海向澳门方面旅游团队信息,分流旅客通关。三是共同设立旅游路线。四是珠海利用澳门旅游局驻世界各地的办事处宣传珠海的旅游资源。
总之,21世纪初以来促进珠澳旅游合作从地区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两地旅游业进行了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的合作,在利用地理同源、历史同根、文化同祖等先天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旅游资源合作开发、旅游线路便利共享、旅游营销合力推广等方面的工作,共同促进珠澳旅游市场的一体化进程。
2.珠海澳门旅游一体化的制度经济学思考
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如法律、规章、政策、管理、习惯、观念和文化等,是人们行为的规范。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人们过去认为是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而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表明,还要添加制度因素。如,W・阿瑟・刘易斯(1955年)认为“制度促进或者限制经济增长取决于制度对努力的保护,为专业化所提供的机会以及所允许的活动的自由”;道格拉斯・C・诺斯(1988年)认为制度的建立可以减少由于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发展引致的不断增加的交易成本,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异,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最终导致经济增长;速水佑次郎(2003年)则认为,经济发展(注: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有区别的,但在许多研究中往往把两者不加区别地使用)是一个涉及数量扩张并包括制度、组织、文化等非数量因素变化的过程,下图4。图4的下面部分描述的是作为社会子系统的经济部门,它由“技术(生产函数)”和“资源(生产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技术是利用特定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产品价值的决定因素。由资源禀赋和技术组成的经济子系统的生产力是以社会中的文化和制度为条件的,文化和制度对经济子系统施加重大影响。
资料来源: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目的是要通过实施一系列制度安排,来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但区域旅游一体化目标不是立马就能够实现的--由于各个行为主体的机会主义倾向,最后达成一个有约束力、实现双赢的安排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区域旅游一体化实质上是一种博弈关系。假设有甲、乙两个区域的旅游业面临实施一体化即合作和不实施一体化即不合作两种策略的选择,则两者的博弈模型如下图5。在这个模型中,都选择合作,各得1900;一方合作另一方不合作,合作方得1100,不合作方得2100;双方都不合作,各得1600,纳什均衡是(不合作,不合作)。实际上,最好的结果是双方都合作,好处是都得到1900。
图5 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博弈模型
现实地分析,博弈中的AB双方都认为合作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没有一个约束机制(制度)去规范、监督双方当事人,就算最后达成了协议,也没有一方会认真地去执行。
虽然珠澳旅游合作、旅游一体化在政府、业界等的共同推进下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在合作的很多具体问题上,仍存在诸如合作心态不统一、产业政策的引导不足、体制性差异导致沟通不畅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珠澳旅游市场一体化的纵深发展,也将考验着珠澳两地政府的智慧。实施有激励和约束作用的制度安排或制度创新对珠澳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作者:李颜(1966- ),男,汉,海口人,广东惠州学院旅游系,研究方向:文化旅游与旅游经济管理
【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而政府在旅游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一直备受关注,我国旅游业虽然有着一定的基础,但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行使管理职能,以此来为旅游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基于以上,本文以经济学视角为基础,分析了政府行使旅游管理职能的必要性,探讨了政府旅游管理职能行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政府旅游管理职能的实践途径,旨在保证旅游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学 政府 旅游管理 职能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中政府管理职能行使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普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有市场来调节旅游资源分配,放任旅游业在市场的导向下自由发展,另一种是强调政府要理性的行使管理职能,干预旅游资源的调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因此对经济学视角下政府旅游管理职能的研究是有着一定现实意义的。
一、政府行使旅游管理职能的必要性分析
从现代为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可以得出,市场并不能够达到完全竞争均衡状态,难以确保市场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市场机制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旅游业来说也是如此,政府管理职能的行使能够保证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当行使管理职能,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
市场信息不对称指的是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致,且这种信息的不一致会对掌握信息少的一方产生一定的利益影响,在这种条件下,市场的价格机制将会失去作用。相较于其他市场产品和市场服务而言,旅游服务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很难用客观的标准来衡量,支付价格制定受到现场消费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影响不大,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消费者在事前不会得到具体的服务质量信息,因此也就不会对支付价格产生影响,这就使得一些服务质量高的旅游企业积极性弱,而一些服务质量差的企业积极性高,服务质量差的旅游企业往往能够在旅游交易中专区更多的利润,这就导致了旅游产业的畸形化发展,例如当今旅游欺诈、强制购买等问题在旅游业中屡见不鲜,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要想实现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就需要政府行使管理职能来规范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
(二)“公地悲剧”的产生
“公地悲剧”指的是公共资源的一种问题,一些公共资源一旦承担的消费者人数较多,则会更多的消耗公共资源,而公共资源又无法遏制这种现象。具体来说,在旅游业发展迅猛的背景下,游客数量越来越多,公共资源不堪重负,这就使得公共资源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商人逐利自古有之,旅游资源产权不明确,企业为了追求利于不惜对公共资源进行恶性开发,资源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府行使管理职能是十分必要的。
(三)外部问题制约旅游业的发展
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企业经营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外部性问题,就目前来看,国有资产是我国旅游投资的主体,其在投资的过程中并没有有效的预算,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这就出现恶一种“投资饥渴”的现象,使得大量的低水平旅游建设重复,破坏性开发屡见不鲜,这就需要政府通过一定的管理政策来加以引导,以此来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政府行使旅游管理职能的实践途径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可知,从经济学视角上来看,政府行使旅游管理职能是十分必要的,是有利于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但政府如何正确的形式旅游管理职能至关重要,下面结合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探讨政府行使旅游管理职能的实践途径。
(一)区域联合推进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化明显,中部及沿海地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西部及内陆地区资源匮乏,经济发展缓慢。旅游产业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其对经济的依赖性较强,因此不同区域的旅游发展水平不同,这就要求政府在行使旅游管理职能的过程中要坚持区域联合推进的原则,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态势和当地特点来研究针对性的旅游管理理论,指导区域旅游的发展。此外应当以各个区域民族差异、边缘地带等为基础,保证管理职能行使的弹性,以此来全面推进我国各个区域的旅游发展。
(二)差异化管理方式
我国各个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有着先天的资源优劣势原因,而也存在着政府管理的主观原因。因此,政府在行使旅游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差异化管理方式,允许各个区域的旅游存在一定的差别,此外,政府可以将趋于旅游管理适当放权给地方政府,实现区域旅游的自主管理[2]。对于一些旅游产业发展较慢的地区可以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例如,鼓励地方政府进行多方式旅游融资,对西部地区等进行降息贷款等,对于旅游产业发展较快、优势明显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授权程度。这种差异化的管理方式能够真正实现旅游管理的因地制宜,能够根据区域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来满足其政策需求,从而实现各个区域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
(三)各部门之间协调管理
旅游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现有的多头管理方式牵扯多方利益,在管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政府在形式旅游管理职能的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多个部门之间要相互合作,优化管理组织结构。例如政府部门要与公共资源管理部门、市场盈利机构等进行积极合作,以此来保证管理的协调性,避免再出现“公地悲剧”等类似问题。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政府应当积极行使旅游管理职能,规范旅游市场,以此来促进我国旅游产业长期、健康的发展。
摘 要:本文是一篇有关区域旅游规划的研究。进入后工业社会,旅游将成为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之一。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旅游一体化已成为大势所趋,我国也在积极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发展区域旅游规划也势在必行。旅游规划和人类福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区域旅游规划的主要问题是各自为政,地方保护主义浓重,抑制了区域旅游规划的发展。根据旅游规划和福利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用福利经济学来分析区域旅游规划的新视野,并在福利经济学视角下寻找相应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区域旅游规划;福利经济学;发展研究
一、旅游规划与福利经济学
旅游规划的优秀概念是对游客体验的规划。旅游规划的优秀则致力于有效地组织各种资源为旅游者创造某种特殊的体验。资源与市场优化配置的目标是为游客塑造美好的体验,为开发商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社区社会经济发展,保护自然环境。目前国内许多学者致力于在旅游规划中创立学派,从而出现了所谓“资源派”与“市场派”的分野,旅游规划不是资源评价,也不是市场分析,而是资源与市场的匹配,是对旅游最终产品──旅游体验的生产与交换的系统构想,这个最终产品要同时实现游客,开发商与当地社区的价值满足。因此真正的旅游规划学派是“体验派”。 Tinbergen认为:规划应被视为一种组织人类活动的一种自觉意识的表现。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尽可能地寻求效率。因此,规划即为实现某些目标而对资源实行最优配置的过程,而资源配置即是经济学的优秀。Samuelson在其《经济学》中清楚地告诉人们,在任何其社会经济制度中,尽管经济学的性质不同,但它们都面临一个共同的任务,即要实现资源在各种经济活动中的最优配置。
二、基于福利经济学下区域旅游规划发展中存在的局限性
实现区域旅游规划,必须扫除各种妨碍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障碍。长期以来,旅游行业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各地之间形成种种所谓的“默契”。如一地旅行社不能在另一地设立分支机构、一地导游不得在另一地执导、一地旅游车辆不得在另一地通行等等。各地之间、各省之间、各市之间的旅游市场封割。这已然成为一种典型的为维护地方垄断利益而违背市场经济特性、降低资源运用和配置效率的行政性垄断,旅游业地方保护主义在资源配置和运用上都出现了无效率现象。
(一)各地之间旅游规划各自为政
旅游业地方保护主义使各地之间旅游规划不协调,各自为政,分割了市场,抑制了旅游企业的创新和跨地区的合作,抑制了旅游业发展的潜力,满足不了旅游需求发展的需要,导致资源运用和配置上的无效率。有的旅游资源的实体在地理范围上跨越几个不同的行政区域,各地为了争得资源的开发权和收益权而各不相让,各自为营,人为分割、掠夺本应该统一规划开发的资源整体。分割旅游精品线路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
(二)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旅游业地方保护主义限制了旅游专业人才的流动,使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在资源运用上导致无效率。这与各地方的一些旅游人才教育培训方面的不合理规定有关。如一地导游不能在另一地执导,一地导游参加导游年审培训项目考核合格,其资质在异地不被认可。这使旅游从业人员的合理流动受阻,工作服务积极性降低,旅游企业也缺乏对导游人员的报酬激励机制,这是导致旅游业“回扣”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三)弱化了管理的效率
旅游业地方保护主义弱化了管理的效率,使旅游市场偏离了资源有效配置的均衡状态。旅游市场的分治导致信息沟通的障碍,各地的旅游执法监督缺乏协调,管理效率低,这往往使组团社和地接社之间就出现的损害旅游者权益的事情互相推诿责任,各地旅游质监部门的执法不当和执法随意导致旅游市场秩序混乱,鱼目混珠,一些“黑导”“黑社”得以生存。
(四)损害旅游消费者权益
旅游业地方保护主义使消费者剩余减少,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组团、接团由两地旅行社分别负责,层层抽水,从而导致了“价格水分”;“零团费”、“负团费”等不正当竞争也祸及旅游消费者,旅游者参团时往往不知道最终将被组团社转手“卖”给哪一家地接社,被剥夺了知情权和选择权,旅游过程中还因为被迫加入的自费和购物项目而难以享受到旅游的乐趣,也频频出现了地接社怠慢旅游者和“甩团”、“扣团”等损害旅游者权益的事情,旅游消费者无法实现其效用最大化。
三、基于福利经济学的区域旅游规划实现路径
(一)适当的政府干预
在旅游规划的整个过程中,政府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对在社会价值取向的引导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政府对区域旅游规划价值取向有意识的引导,可以比较有效地建立起在统一社会目标指导下的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同时也可促进旅游规划过程中的自然、文化资源以及与旅游产业发展相关的人力、资金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适当的政府干预有助于区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实现。比如旅游开发商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获取自身的经济利益,不顾及社区居民的需求,在旅游规划过程中开发过度或无视当地的传统习俗。严重者则会形成“旅游飞地”和“内部殖民主义”,使旅游发展不能为社区带来预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由此,政府的干预尤其重要。
(二)实现区域旅游协作
在区域旅游协作的过程中,首先要打破行政区列的壁垒,营造一个良好的流通环境,使旅游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金、技术等,在区域范围内能顺畅地流动,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对旅游生产要素进行第一次分配;然后,在此基础上,区域旅游协作机构应加强宏观调控,调整旅游生产要素的分配。使得旅游生产要素在各个地区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从而避免资源的浪费,实现区域旅游产业整体效益的帕累托最优。再次,实施区域旅游协作,要通过联合开发产品、联合营销、共筑品牌等手段来影响不同地区旅游产品的分配,在此基础上,政府或旅游协作机构应加强宏观调控,利用价格杠杆等手段,协同旅游企业来调节旅游产品的价格,以便再次调整旅游产品的分配,使得对于各消费者群来说,旅游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实现旅游者总体效用的帕累托最优。
(三)打破旅游业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
淡化行政区划的观念,强化区域内各个利益主体特别是旅游企业的合作意识,推动旅游发展战略一体化。编制区域旅游发展合作规划,促进旅游区域结构合理化,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要突出市场和资源的互补性,充分发挥各地方旅游业的比较优势,共同规划重组旅游资源以实现共享。加快完善区域内便捷通达的立体交通网,共同出资建设旅游项目,共创新的精品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与线路,制作统一的区域旅游宣传资料进行区域整体形象的宣传策划。在区域内建立多个旅游集散中心,集散中心的操作模式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将区域内各地相互联网,以大旅游的格局,使用统一套票,通过网点销售的模式,实行统一模式、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结算,满足广大自助游游客无障碍旅游的需求。削权减利。一方面缩小对旅游行业的行政审批范围和权限,简化审批程序,只要满足可以监管和便利执法的条件即可,同时规范审批行为,增加透明度和公开度,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另一方面,取消各地方旅游业的种种不合理收费。
(四)设计一个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
在两个合作城市间存在着多种可能的受益状态,通过分工合作获得的集体收益,如果能得到合理地分配,区域参与各方都能获得更高的福利水平。在考虑区域合作问题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设计一个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 有一个良好的收益分配机制做保障,能促进合作关系的持续,实现生物学上的共生。反之,如果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将会影响到合作效果。但是每一个参与主体都是要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可能会发生冲突,这个时候可能就需要上级政府进行干预调节。根据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如果某项活动导致的收益大于成本,这项活动就是可行的。换句话说,在收益分配合理的情况下,分工合作体是能够持续下去,是能够实现共生的。相反地,如果收益不能够实现合理地分配,那么分工合作关系就有可能不能持续。虽然分工能够带来收益的增加。但是如果收益分配不合理。将会直接影响到分工合作关系能否持续。因而在城市群之间进行合作时,能否合理分配收益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语
要使旅游业健康发展并发挥其为人类福利做贡献的作用,旅游规划中区域旅游规划是必需的,区域旅游规划是要扫除各种障碍,达到在区域内打破省(区)市规划、交通和市场的制约,形成旅游交通一体化、旅游产业一体化、旅游市场一体化和旅游信息一体化的格局。实现区域内无障碍旅游,将会促使旅游监管部门完善旅游监管机制,将会使旅游企业在公平、公开的环境下做大做强和更好地发展,将会给旅游者带来更实惠的价格、更多的选择和更有力的保障,将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从而使各地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但区域内的无障碍旅游本质上仍然是旅游业的区域保护主义,无障碍旅游最终是要从各区域发展到全国,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实现全国区域旅游规划,这是我国旅游业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