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04 08:27: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金融证券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股票指数期货即将在我国金融市场上市,这必将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它有利于推动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我国更多地吸引外资,同时也是我国金融深化的客观要求。
另一方面,股指期货的上市也有可能导致泡沫经济的出现,加大金融市场的风险性以及引发灾难性的股市恐慌等负面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本着趋利避害的原则,尽可能抑制其负面影响。股票指数期货作为一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金融衍生工具,自1982年2月美国堪萨斯期货交易所成功推出了世界第一个股价指数期货合约交易———价值线综合指数期货合约交易以来,世界上许多发达证券市场和新兴证券市场都先后开展了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目前,全球股指期货交易额已经是股票现货市场交易额的2.2倍。在中国已经加入wto的背景下,尽早推出股指期货对于完善我国金融市场运行机制、规避市场风险、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无疑非常必要。然而,任何新生事物都将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股指期货的上市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亦是如此。
1 股指期货上市对我国宏观经济的积极影响
股指期货这种衍生品在我国金融市场上市后,必然会以其本身所具有的套期保值、投机、套利等众多优势,成为市场上最受投资者欢迎的交易品种之一。它的推出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会带来诸多有利的影响。
1.1 股指期货对货币政策运行的推动作用(1)股指期货有利于实现储蓄分流,拓宽证券市场资金来源。近几年为摆脱通货紧缩状态,政府积极推行扩张的货币、财政政策,以刺激投资和消费。然而,央行采取8次降息以及征收利息税等办法的效果并不明显。据统计,截止XX年9月末,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8.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0 462亿元。老百姓宁愿选择低收益的储蓄,却不愿进入证券市场参与投资获取高收益,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投资热情,XX年3月10日财政部发行了价值600亿元的凭证式(一期)国债,很快被抢购一空。
笔者认为他们持币观望的主要原因是:①我国证券市场风险太高。从股市分析看,系统风险非常大,约占市场风险的65%,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部分只有30%,我国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几乎无法防范,因而对证券市场的现状普遍表现为信心不足。股票指数期货的产生正是基于股票市场规模扩大及投资者进行风险管理的内在要求。而我国股票市场恰好缺乏这样的可以很好规避系统性风险的工具。②证券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可供投资者选择的交易品种太少。中国股票市场只是一个单向的做多市场,没有做空机制。股指期货做空机制的引入使得机构投资者可从原来的买进之后等待股票价格上升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双向投资模式。无论股市上涨还是下跌投资者都能充分利用期货市场对冲机制,有效地规避市场系统风险。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工具,股指期货有助于形成多层次的投资方式和多角度的投资组合,满足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只要证券市场上有丰富的投资品种并能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就可以极大地激发投资者投资兴趣,那么现在躺在银行的这笔巨额储蓄存款将会成为证券市场上最庞大的资金供给。这样,储蓄分流的货币政策目标一定可以实现。(2)开展股指期货有利于增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力度和弹性。
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缺乏有效的风险规避工具,许多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如证券投资基金、保险资金等,普遍感到目前进入股市的风险较大。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可以降低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增加投资品种,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因此,股指期货上市可以激发他们的投资热情,增加市场流动性,促进股市交易的长期活跃,促使金融市场规模成倍扩大。金融市场规模越大,央行利用调整保证金比率来调控市场规模的效果就越明显。央行一方面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在金融市场上直接与机构投资者进行交易,以实现对金融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金融市场及经济形势,随时调整保证金比率,间接控制流入证券市场的信用量,控制证券市场最高放款额。这样,中央银行既能有效地遏制过度的证券投机活动,又不至于贸然地采取紧缩或放松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有助于避免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
1.2 开展股指期货等金融期货交易有利于吸引外资,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接轨
从国际金融市场来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融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金融市场证券化的趋势增强,国际证券已成为国际融资的主渠道。1986年国际银行贷款仅占国际信贷总额的29%,国际债券发行额则高达71%。进入90年代以后,这种趋势并未发生改变。目前,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已成为各国吸引外资的主要方式。我国已经加入wto,中国资本市场要在5年内逐步对外开放,证券市场要和国际接轨,要向外资开放,外商将逐步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目前,我国吸引外资方式主要有3种:直接投资、利用外国贷款、外商其他投资(主要是指对外发行股票)。其中主要的融资手段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发行国际证券融资的比例非常低(见表1)。这显然有悖于国际金融市场证券化的趋势。而且,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东南亚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通过放松对资本项目的管制,不断完善本国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极大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他们的融资渠道大多数是证券投资而不是直接投资。证券市场的开放也必然伴随着风险的加大,一些国际炒家会乘机对我国金融市场发起冲击。
如果一个国家不能为外国投资者提供充分规避金融市场风险的机会和条件就不会吸引投资者。国际资本的流动,除了利益的驱动外,健全的风险防范体系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原因。因此,股票指数期货作为一种运作高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对中国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果我们不开发像股指期货这样的现代金融衍生品作为风险对冲工具,那么,我国资本市场在功能与体系方面都将是不健全的,不但难以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而且难以为国际投资资本的进入提供回避风险的场所,不利于我国大量吸引外资。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要求金融体制、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组织及运行机制都必须向国际惯例靠拢。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推出股指期货等交易工具,不断丰富交易品种,降低金融市场的投资风险,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到我国证券市场进行投资,提高证券投资在我国吸引外资总额中的比重,从而推动我国金融市场向融资证券化方向发展。
1.3 推出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是中国“金融深化”的要求
“金融深化”是美国经济学家e.s.肖和麦金农提出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政府应放弃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过分干预,放开对利率和汇率的控制,使它们能充分反映外汇和资金的使用情况,从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推行的“金融压制”已经不能满足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所以金融改革已是必然。而我国正在进行的金融改革实质上就是金融深化。我国金融深化的必然性和迫切性,决定了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必然性。衍生金融工具市场是金融市场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和高级形态,它的发展与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进程息息相关。改革的配套进行,本身就要求金融市场的发展与之相适应。之所以选择股指期货等金融期货在我国上市作为金融改革的关键步骤,一是因为股指期货的标的物是股票指数,在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上,股票市场是发育得相对比较成熟和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待股指期货成功上市后,我们还应该进一步陆续推出利率期货和外汇期货等新的交易工具。从国际经验来看,证券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走出原始成型期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应该而且可以建立。
二是因为自1982年美国kcbt在世界上第一次推出股指期货以来,这种衍生品在各国获得良好发展。股指期货成为新兴证券市场开设衍生交易的首选品种。世界金融之父利奥•梅拉梅德(leo meland)将股指期货等金融期货提供的重要经济功能归结为3方面:(1)风险管理;(2)发现价格;(3)交易效率[1]。目前积极推进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的上市对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1)有利于规避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2)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价格发现的功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促进现货市场共同繁荣;(3)有利于增加市场流动性,活跃金融市场。因此,我国“金融深化”的要求也必将从客观上促成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在我国的尽快上市。
2 股指期货上市对我国宏观经济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尽管股指期货的上市会给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带来各种利好,但是我们也应该辨证地去看待任何新生事物,对于其可能对宏观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以便制定相应的对策,抑制其负面影响。
2.1 股指期货上市可能会导致泡沫经济的出现美国的kuserk和cocke(1994)等人对美国股市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后,由于吸引了大批套利者和套期保值者的加入,股市的规模和流动性都有较大的提高,且股市和期市交易量呈双向推动的态势[2]。而股票期货?现货市场的同时活跃,有可能会推动现货股指步步走高,致使经济中泡沫成分高涨。一旦这个泡沫破裂,有可能会使整个金融市场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破坏性影响。日本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一直萎靡不振的情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日本经济在70年代和80年代前期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时期,从8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中出现了大量的泡沫,自1985年到1990年,日本国民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仅为5.7%,而其股价的平均增长率却高达31.3%,地价为14%,到了1989年底,平均股价也从8 000多日元直冲至40 000日元,涨幅高达400%。从1990年开始,日本经济中的泡沫终于被宏观经济指标反映出来了,这一年日本的经济增长率比上一年降低了6成以上,而那个被美好经济预期所支撑的巨大经济气泡也随之破灭,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日经指数下跌了60%。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是诱发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之一。而在那场危机中,全球第四大投资银行日本山一证券和日本十大证券之一的三洋证券相继倒闭,日本金融市场几乎遭受灭顶之灾。所以有了日本的前车之鉴,在股指期货上市之前,我们必须采取谨慎态度,认真作好各项防范措施,避免金融市场中泡沫出现。
2.2 股指期货上市有可能会加剧金融市场的风险虽然股指期货是一种可以有效防范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工具,但从机制上说,股指期货只能转移系统性风险,而无法消灭系统性风险。股指交易只是将风险由交易的一方转移给另一方,丝毫不能减少股市的整体风险。有人认为,1987年10月19日的华尔街股市大崩溃正是股指交易造成的,《华尔街日报》在美国股市崩溃的第二天就发文指责黑色星期一的罪魁祸首是股指。另外,股指期货交易实行的是保证金制度,给投资者提供了以小搏大的机会,同样也为投机者开辟了一个渠道。金融自由化后,交易规模较小的金融市场容易成为国际投机者的攻击目标。这种攻击通常在货币和资本市场、现货和期货市场联手操作。投机者在期货市场构筑大量空方头寸,在现货市场带头抛售股票,打压股价,通过传媒制造恐慌气氛,引起抛售狂潮,导致股价狂泻,从而在期货市场谋取暴利。1997年以索罗斯为首的美国对冲基金对香港金融市场的攻击,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3 股指期货上市有可能引起灾难性的股市恐慌结合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具体情况就可以发现我国股市的风险特征与发达国家股市有所不同。中国股市与发达国家成熟的证券市场进行比较,相同的是由市场自然力量主导的价格波动性风险仅为市场风险之一,可能更具中国特色的市场风险还在于:其一,政策市与投机市、企业造假与虚假信息风险市。比如琼南洋、银广夏、东方电子等事件的纷纷曝光。其二,我国股市结构的特殊性,即流通股占1/3,非流通股占2/3(国有股权和法人股在内的约三分之二的股权不能流通)。这一特殊的股权结构对发展股指期货市场而言,影响了股价指数的代表性,股价指数不能真正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和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这意味着股指很难真实地反映市场价格水平。其三,股票市场缺乏做空机制。股指期货的交易具有双向性,既可做多,也可做空。而我国股票现货市场只能做多,不能做空。期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套期保值功能,这主要是通过在股指期货市场和股票现货市场之间进行反向操作来实现的。只有在股票现货市场也引入卖空机制,才能真正实现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例如,1987年10月的全球股灾使香港恒指期货出现了自1986年开办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股指期货合约无法兑现,坏账迭起,迫不得已,香港恒指期货市场停市4天。
事后有关专家分析认为造成恒指期货危机的原因之一在于交易机制不健全,当时在香港股票市场上不允许卖空,使恒指期货套期保值的两种正常运作功能少了一种,增添了市场的赌博性。股指交易在美国证券市场上运行效果最佳,而且发展最快,与美国股票市场上有抛空机制有关。因此,在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信用危机严重、股权分割造成股价扭曲、股票的全流通、股票市场不能卖空等问题没有很好得到解决或找到解决办法的时候,推出股指期货,可能会加剧证券市场的波动,引发投资者对市场价格将会持续下跌的心理预期,从而引起大规模的抛售狂潮,导致股价的非理性下跌和股市恐慌。
3 我国股指期货上市的难点股指期货的上市虽说已是迫在眉睫,但是目前我国期货市场还存在诸多不足,急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3.1 加快完善期货市场法规体系,加强市场监管(1)尽快出台修改完善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加快《期货法》的立法步伐。目前,无论股指期货放在期货交易所还是证券交易所运行,都面临法律障碍。从我国证券期货市场边规范边发展的特殊历史进程和市场现状来看,应当对《期货交易暂行条例》中的一些条款做出修改,为股指期货的推出作好准备。从长远来看,为完善法规体系,应按照国际惯例制定《期货法》,对股指等金融期货的监管、交易、结算、风险控制等进行具体的法律规定。(2)加强行业监管,形成综合监管体系。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完善已形成的三级监管体系,贯彻市场化的管理原则,明确三级监管组织各自的权责利,加大查处内幕交易、操纵市场价格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力度,确保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
3.2 培育期货市场主体,尽快形成合理的市场参与者结构
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较,我国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比重偏低。例如,截止XX年上半年,我国个人投资者占总开户人数的99.4%,而机构投资者只占0.6%,机构投资者比重过低。一个完善的股票指数期货市场应当具备三类交易主体:套期保值者、套利者、投机者。三者缺一不可,以保证股指期货市场供求的平衡与功能发挥。在这三者之中,要加强套期保值者的培育,把大型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发展为套期保值交易的主体,适当放宽期货市场的资金限制,允许银行资金入市参与套期保值交易。同时积极发展各种套利交易,引导投机者进行理性交易以促进股指期货功能的发挥。
3.3 完善市场运行机制目前,在缺乏股票市场做空机制的情况下开设股指期货并进行交易,投资者只能在现货市场做多,而通过放空期货来套期保值。这种市场不对称机制,隐含着导致股市不稳定的内在惯性。如要充分发挥股指期货套期保值功能,提高股指期货市场的效率,则必须在股票现货市场也允许做多和做空。所以,应尽快在我国股票现货市场引入卖空机制。
3.4 加快期货行业人才的培养和期货经营机构的结构调整
期货行业人才是期货市场不断创新发展的推动力。目前,我国期货市场人才比较匮乏,远不能适应加入wto后期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现阶段要加强对期货市场各类专业人才和高管人员的培养。虽然中国已有一批初具规模且运作良好的经营商品期货的经纪公司,但与国外一些成熟的期货经营机构相比,还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缺陷:“规模结构缺陷、股权结构缺陷、治理结构缺陷、布局结构缺陷。”[3]所以,应尽快对期货经营结构实行分类管理,形成结构合理、功能突出的期货经纪行业体系。鼓励期货经纪公司实行增资扩股,允许金融机构和外国机构参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我们不能因为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会带来风险而极力回避,相反,我们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这一挑战,毕竟股指期货上市给我们带来的益处是远远超过它可能带来的弊端,只要我们能够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和防范措施,股指上市对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将是不可低估的。因此,我们应该加快金融自由化的改革步伐,进一步完善和深化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加快股指期货等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和上市,积极推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一、人才需求情况
通过对山东省金融行业企业的调研,笔者发现,目前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金字塔”式结构,对一线客户服务或业务操作型人才的需求要远远大于管理决策型的高级金融人才的需求。管理决策型岗位(如金融分析师、基金经理、证券经纪人、保险精算师、投资管理人)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学历层次和较高的个人素质,一般要求本科生以上学历层次,或具有行业或岗位较长时间的从业经历的人才,由于履行管理研发职责,相应岗位设置较少。
而基层业务操作类以及客户服务类岗位(银行大堂经理、证券客户经理、理财顾问保险经纪人等)由于直接面向客户,需求量巨大,这些岗位往往要求具备相应的从业证书和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并不高,高职学生即可胜任。在调查中发现,针对基层业务操作类以及客户服务类岗位,许多单位普遍认为高职毕业生由于经过院校专业培养,实践能力强,毕业可以直接上岗且相对于本科生择业流动性强,高职学生更加踏实肯干,因此金融企业在招聘此类岗位时更倾向于获得从业资格的高职毕业生。
二、“课岗对接、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金融与证券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时,通过对金融行业企业调研分析,确定培养能够在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各类投资公司以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事证券经纪人、客户服务岗、理财顾问岗等岗位(群)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分析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炼出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根据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内容、职责等要求并结合考证需要,进而形成基于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相应岗位典型业务工作流程的“课岗对接、课证融通”课程体系。
三、结语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通识必修课程突出广泛性、非专业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中强调基础性、工具性、体现发展性,按照高素质劳动者的实际要求,安排“必需、够用”的课程内容;专业优秀课程中突出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培养,体现实用性、强调针对性、兼顾适应性、体现先进性,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并参考考证课程需要重新整合内容;专业拓展课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从用人单位的需要出发拓宽专业知识面。
作者:孟洁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我国汽车金融证券化市场所面临的巨大机遇;分析了汽车金融证券化的意义和优势以及对我国汽车行业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系统的阐述了我国汽车金融证券的整个流程和结构;最后对汽车金融证券化所涉及的法律、会计、税务等相关制度的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汽车金融证券化;spt;基础资产
1 汽车金融证券化推广的必要性
1.1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制约着信贷业务的投入量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优秀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由于受到经济周期和政府调控的影响。不断增加的汽车金融信贷业务将使得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受到严重挑战。
1.2 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不足加剧了潜在风险的程度
汽车信贷业务及其他信贷投入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变弱,同时由于违约风险、利率风险、提前还款及系统风险等因素的影响。所有这些潜在的风险在银行资产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更加剧了商业银行整体的风险水平。
1.3 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渠道单一,信贷业务成本高、周期长
我国《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汽车金融公司不能公开吸收存款,只能接受境内股东3个月以上期限的存款或者是向金融机构借款。因此极大地制约了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扩展,同时也由于融资途径单一,扩大了汽车金融公司的风险水平。
2 汽车金融证券化的一般流程
确定基础资产构建资产池。发起人根据融资规模、融资要求、还款方式、资产期限、抵押物等因素来确定资产池的结构和出售价格。在国内,通常作为发起人的商业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按照不同的还款方式面临的不同风险结构来确定组合基础资产。我国大多数汽车贷款是先缴纳一定的首付款,然后分期偿付,风险相对较低。在考虑到避免区域经济波动的影响方面,发起人通常令证券化贷款的组合具备充分的多样性。如果一个区域历史信用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差,且区域集中度超过10%以上,那么这样的基础资产组合将会影响到资产池信用风险。
设立特别目的载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spv是专门用来为汽车金融证券化而设定的特别法律实体。spv通常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spc(special purpose company,特殊目的公司);另一种是spt(special purpose trust,特殊目的信托)。这两种形式在完成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进行破产隔离。
spt主要的作用是将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发起人的基础资产实现真实出售,完成破产保护。以确定当发起人(原始权益人)破产后,债权人对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无追索权。保证spt获得对基础资产的合法权利。这一点是汽车金融证券化的关键点,对于能否得到评级机构授予何等投资等级程度具有决定性意义。
信用增级。根据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管理试点办法》的规定,汽车资产证券化产品可通过内部或外部信用增级方式提升信用等级。为了吸引投资者同时降低融资成本而对证券化产品进行信用增级是必要的。信用增级主要是在信用质量、偿付时间性、确定性等方面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需要。
第一,发售证券,支付对价。spt将经过信用评级的信贷资产支持的证券交给证券承销商去承销,国际上常见的方式为:公开发售或私募的方式。这些证券通常具有高收益、低风险的特征,是市场中各个机构投资者青睐的对象。但是对我国而言,根据《信贷资产证券化管理试点办法》的规定我国资产支持证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和交易。因此现阶段我国的汽车金融证券化证券主要面对的是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者。例如,商业银行法人和授权分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等。往往一个成熟、健全的证券化市场必然有一个成熟、具规模的机构投资者队伍。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一点也可以看做检验我国汽车金融证券化市场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准。
第二,资产池的管理。spt要聘请专门的服务商来对资产池进行管理,负责收取资产池内到期的本金和利息,将其交付给spt;对过期欠账进行催收,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定期向受托管理人和投资者提供有关特定资产组合的财务报告。一般来说,发起人通常会担任资产池的管理商,因为作为发起人来说他对基础资产的状况较为熟悉,并能和每个债务人取得联系。而且,发起人一般都有管理基础资产的专门技术和专业人员。作为服务商的发起人可以得到资产管理的相关费用。在我国根据《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的规定,汽车贷款证券化中的现金收入应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统一托管;spt将分批提取积累金,按照证券的不同收益结构对投资者还本付息。
第三,清偿证券。按照证券发行时说明书的约定,在证券偿付日,spt将按时、足额地向投资者偿付本息。利息通常是定期支付的,本金的偿还日期及顺序要因基础资产和发行证券的安排而定。当证券全部被偿付完毕后,如果资产池的现金流还有剩余,那么这些剩余现金流将返还发起人,汽车金融证券化全部过程随即结束。
3 发展汽车金融证券化所涉及的其他问题
3.1 证券化过程中涉及的法律方面制度
国内相关法律需及时对相关的证券化金融活动作出更加细致的规范。诸如,如何从法律层面界定真实出售的标准,如何完善对证券化产品属性的判断,如何健全对证券化过程中的参与者行为的监管、对证券化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必要的界定,以避免出现过度的证券化产生大量的泡沫,使得虚拟经济严重脱节实体经济,等等。
3.2 证券化过程中涉及的会计方面制度
一是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问题。包括要对基础资产转移过程中真实销售还是抵押融资作出确认;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风险与报酬的分析方法;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的金融合成分析法以确定资产的归属等。二是资产证券化会计中有关的计量问题。包括资产转让的计量;资产证券化后服务权的确认与计量等。三是资产证券化带来的会计报表合并问题。当spt为发起人的子公司,那么作为子公司的spv的报表通常要与发起人的财报合并,这样对于剩余利益的定性和归属问题会变得复杂。要求在会计制度中对其寄予明确的界定。
3.3 证券化过程中涉及的税务方面制度
在汽车金融证券化过程中为了能够降低成本支出,需要涉及税务方面的几个问题:发起人向spt转让资产过程中的税务问题;证券持有人面临的纳税问题等;如何避免重复征税、纳税环节;交易行为法律性质及交易主体纳税义务认定的问题等。
4 发展汽车金融证券化对中国的意义
汽车金融证券化能够更好地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增加融资渠道,拓宽投资途径。对优化汽车行业资源配置,调用社会闲置资源,释放更多流动性方面有明显的作用。政府应出面主导规范和推广中国汽车金融证券化行业的发展,在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政府应该继续出台更多的相关法规来规范引导这个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特别是正式加入WTO的临近,我国的银行业开始迈出了结构调整的步伐,相继出台了一些充实资本金、提高竞争力的政策,与此同时,证券市场结束了试验期,开始走向规范化发展的道路。这标志着中国的金融业正在走向市场。但由此而引发的各种问题,又成为进一步政策调整的出发点。
一、面向市场的银行结构调整
1、调整的背景。
1994年,我国银行业接受了一个国际准则,即巴赛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所制定的资本充足率标准。这说明我国的银行业开始走向市场、走向开放。巴赛尔条约要求银行的优秀资本与其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至少为4%,其总资产或净值占其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至少为8%。这是一个保证国家金融系统安全的有效准则,不仅为35个契约国所接受,而且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承认,我国还将该标准正式载入商业银行法第39条中。按巴赛尔标准,商业银行必须要按照有风险的企业来进行经营,而不能以空壳银行通过转手经营储蓄者资金来生存。这与空手套白狼的传统银行理论不同。按照传统的银行理论,银行是将资金所有者“典当”的资金视为自己的资金贷给需求者,银行本身并不在经营中投入资金。由此造成了银行的道德风险(高风险经营)、破产威胁及信用下降,给银行业的经营带来了困难,所以,为控制风险,提出资本金标准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这就是巴赛尔条约的含义。
80年代,我国的银行与财政分离,开始承担独立的职能,但是,由于传统计划经济的遗产,再加上国家财力因放权让利而削弱,政府为控制经济,我国银行业采用了近乎垄断的国有银行体制,国家通过该体系将收集的资金投于国有企业。为了使该流程不至于被中间截流,国家通过各种手段限制居民的资本选择,如取缔民间非正规金融,限制证券市场发展,控制直接投资等,但是,随着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单一的资金获取渠道无法满足不断增加的社会资金需求,于是,90年代初我国银行业经过了一轮自由化的改革,出现了一些非国有股份制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国有银行垄断了社会资金的分配,不利于正在兴起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于是在一些地方开始自发形成以信用社和基金形式出现的金融组织,担负着地方性的资金融通工作,成为乡镇企业和城市非国有经济资金供应的主要渠道。至1994年,全国的城市信用社达5000家以上,其贷款的一半以上流向城市集体企业,8%左右流向私营企业。据估计,提供给私营企业的贷款相当于国有银行的5倍。但是,这些金融机构所具有的先天不足是信用度低,资金量小,只能以高利率来吸收社会资金或从国有银行借款,然后以较高利率借出,这就增大了经营风险。在经济高涨时期,风险通常被掩盖起来,而一旦经济紧缩,普遍出现经营困难,不仅资金来源成了问题,而且贷出去的款也难回收。国家借此进行了金融整顿,合并了机构,走上了金融集中化的道路。这些合并后的机构又成了另一类垄断型的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来源由此也被切断。与此同时,国有银行也搞起了第二银行,即信托投资公司。在银行的带动下,其他机构也加以仿效,于是成立了大量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名义上从事委托存贷业务,实质上是利用关系以低利息从国有银行弄来资金,然后以市场利率贷放出去,或干脆自己从事房地产等高风险高盈利投资,这实际上是国有银行逃避国家信贷管理进行风险投资的手段。据估计,到1995年底,国有银行对信托机构的放款数额达5500亿元,这也是国有银行呆坏账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整顿金融秩序,央行采取了压缩信托投资公司规模使其与商业银行脱钩的办法,其数量从1994年底的393家降到1996年底的244家,但其造成的资金损失大多已无法挽回。
还有一个因素也要看到,国有商业银行迅速在全国布网经营,但由于实行地方的分权式管理,这些机构成了地方政府的钱口袋,再加上银行经营管理不善,许多基层机构成为国有银行的包袱。90年代中后期,随着银行商业化的推进,巴赛尔标准的实施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有银行不仅追求效益的冲动开始占了上风,而且金融风险意识逐渐增强。于是,在国家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形势下,各个商业银行开始收缩战线,压缩基层银行机构,上收贷款权力,货币市场出现了逆细分化倾向,一方面存贷款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集中,其垄断趋势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其他商业银行也从基层行集中资金,进行大额度放款,使得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资金的渠道进一步萎缩。这一格局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变得更严重,银行收得越来越紧。由此可见,在垄断和集中化的主导趋势下,我国的银行体系还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国有银行包袱重、经营管理水平低,且资源垄断严重;二是非国有银行实力有限,信用度不高,规模过小,抗风险能力差;三是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率决定机制,致使银行经营风险大。在这种格局下,因为国有银行的资金主要投向国有企业,资金的流向不尽合理,所以给整体经济发展造成了困难,这是银行业调整面临的基本矛盾。
2、调整什么,怎样调整
从一国的整个资金流动过程看,个人获得的各种资金有三个流向,即消费、储蓄和其它投资,社会资金流入银行业暂时或长期地存放,银行所能动用(贷款)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银行能够完全履行其作为资金集散中心的职能,则经济运行中的资金供应是基本平衡的,因为资金供求者与商品市场上的商品供求者正好地位相反(不考虑外部因素)。但是,在经济剧烈波动或资金流动存在结构性失衡时,上述的对称性被打破,就会形成资金供求失衡。在我国的资金流动过程中,这种失衡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银行吸收分散资金集中供给国有企业的结果是,资金过多地流向并没有那么大需求和能力的国有企业(甚至有些充当了资本金),而其它需求者的资金无法满足,于是形成资金的二次分配和多次分配,人为地造成资本高价和配置扭曲,而且形成了一条长长的资金食利链,滋生腐败。不仅如此,国家控制储蓄利率也是对供给者的利益剥夺,因为储蓄者被取消了资金使用的选择权,只能以低价获得利率。对于从事资金集散的银行来说,更是获得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垄断地位,资金支配权成了获利的最佳工具。通过低价收集资金剥夺储蓄者的利益,并没有通过商品的低成本和低价格返还消费者,而是成了各类中间取利者的收益和无效益的投资,结果是银行反而背上了重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没有正常的融资渠道,为高利贷的盛行大开了方便之门。这就决定了我们调整银行结构的基本出发点,即疏通资金流通渠道,形成有效率、市场化的资金集散中心。由此而涉及的政策问题相当复杂,主要有:
一是要坚决消除资金无效分配机制,使资金流向合理化。目前,国有银行给国有企业服务的情况并未改变,国有企业提供了二、三产业整个产出的不足40%,但却占用着60%以上的资金投入,这是造成银行业困境和社会资金失衡的主要因素。使资金能真正按市场规则进入资金的真正需求部门,是体制和政策调整的主要目标。
二是要形成合理的银行结构体系,打破银行业的国家垄断。在我国,国有银行的资金流入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国有银行的服务对象。由此而提出的问题是,如果我国银行体制还基本上是国有银行的一统天下,资金的合理分配就不可能,银行业的正常竞争也不会形成。所以,要求国有银行扩大服务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厢情愿,最根本的办法还是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鼓励和发展紧贴市场的非国有金融机构。一般来说,一个稳定而有效率的金融体制是从民间部门的利益冲突及其协调过程中生长起来的,而在计划体制背景下进行的金融市场化改革,其实质更应是政府部门的退出与民间部
门的进入和成长,变政府配置金融资源为由民间部门配置金融资源,进而在民间部门之间确立正常的金融交易关系。不仅如此,资金服务是一个多层次、多样性的体系,因为资金需求是复杂的,单靠正规的银行业并不能全部解决需求者的问题,如农民贷款,城市小型工商企业、个体劳动者、风险型企业、贫困人群和特殊人群的资金需求等,只有通过各种特殊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才能提供服务;银行体系完备了,资金的结构性流动失衡才能最终解决。所以,开放银行业的投资,形成多元化的银行格局,是提高银行业经营管理水平、降低金融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重要一环。此外,现有100多家中小商业银行也有一个调整问题,包括存款保险、重组合并、剥离不良资产等。三是对国有银行进行调整。在这方面,政府开始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提高银行业的资本金,降低不合理债权;将逐步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改制,引进其他投资者;从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入手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精简机构人员、提高银行竞争力等,使国有银行逐步走向市场。同时,为了缓解宏观资金分配的矛盾,合理划分了银行贷款权限,将服务对象扩大到各类非国有经济。这些政策调整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摆脱困境,提高竞争力,但要真正取得突破,必然涉及到产权、人员、资本金、治理结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本改革。如果说国有企业的改革困难,那么,国有银行的改革就更难。而能否在这方面取得突破,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前途。四是实行利率市场化,使资金价格有一个合理的定价基础。现在,国内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外国银行办理外汇业务,其利率已经市场化了,且目前价格走低,利率水平不高,正是改变形成机制,使利率市场化的最好时机。这时放开贷款利率以形成资金的市场定价,能够促使银行改善经营,使资金流向更合理。目前,利率市场化的障碍有二:一是思想上的顾虑,担心放开以后利率升高,失去控制。其实,放开以后,利率升降都是市场的正常反应。在价格普遍走低的情况下,利率也不会升得太高,况且央行控制着再贷款和再贴现手段,可以进行调节。二是技术上和操作上的困难。一般来说,国债收益率构成长期收益曲线,是市场利率的基准线,但在我国目前情况下,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事情正好反了过来,不是国债收益率影响和决定银行利率,而是四大银行的成本决定国债的招投标价格,国债利率的涨跌取决于四大国有银行的行为,因而目前的国债收益率还难以成为市场利率的基准。在削减四大国有银行垄断地位的同时,能否作出适当安排,限制四大银行的行为,使国债收益率逐渐成为市场利率变动的参照。以提高银行竞争力和市场化为优秀的银行业结构调整,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改变过去集聚社会资金支持经济发展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也是对改革以来出现的银行业集中化和垄断化趋势的修正。做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我国过去和未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促进经济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单纯通过资金的输入来达到高增长的效果越来越差,而且后患无穷。这就迫使我们的金融结构要进行分散化、市场化的调整,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提出的要求和加入WTO的需要。以银行调整为重点的金融结构调整,将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证券市场发展
在银行业开始结构调整的同时,做为金融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成员,证券市场正在稳步发展,以《证券法》的实施为标志,我国证券市场经过10多年试点后正式纳入金融体系,并在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我国证券市场概况
为了使本文的叙述更有针对性,这里的证券市场主要指的是股票市场,而其它类型的证券,如政府和企业债券暂不做分析。
企业的股票是该企业资产所有权的代表物,是一种明晰的产权,股票的持有和交易是一种所有权的拥有和让渡,前提是该代表物(股票)必须是真实的。所以,股票本质上是与国有企业的含义相冲突的,因为国有企业理论上归人民所有(当然实际上是政府所有),其产权无法分割,如果分割则利益应归于全民,这在理论上是无法实现的(实际分割与此无关)。好在我国90年代搞的企业发行股票的试点及自发交易市场的形成,并没有考虑理论问题,也就有了可操作性。
不论是80年代中后期各地兴起的证券交易场所,还是90年代初在上海、深圳建立的证券交易所,开始时都是地方行为,国家没有设立专门的证券管理机构。这里的证券市场可以说是一个自由放任和不规范的市场。一是上市公司的上市规则是由证券交易所制定的,而证券交易所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单位(上市挂牌交易的公司每一年缴纳挂牌费,而证券经纪商上交手续费给交易所),所以,从监管的角度看,它只有权力保证上市公司本身是存在的(即股票的资产实际存在),但没有权力去保证上市公司不搞弄虚作假欺骗投资者。所以,上市规则事实上对上市公司并无约束力。这就需要政府来提供保证上市公司质量的监管体系。二是上市公司到底是怎样的情况,投资者是不清楚的。当一个企业的股票在证券交易所化为一种代号以后,事实上,投资者也并不需要再去了解该符号的实际内涵,因为符号的收益能脱离企业的资本变化,这就为大批投资者提供了自由炒作的空间,符号本身也就具有了价值。但是,对符号的炒作是有限度的,所以最终股票价格就会波动。对投资者和股票价格进行直接控制是不可能的,但如果由此延伸至投资者可以为所欲为,操纵市场,就是监管的问题。监管是一种公共产品,就象警察维持公共秩序一样。所以,规范市场行为自然是政府要管的事情。1991-1993年初,由于证券市场的运行缺乏制度保障,资金大户肆意做市,投资者盲目炒作,股价连续翻倍,造成市场无序,于是,国家正式建立证券管理机构,开始介入监管,在上市公司的选择和控制投机上采取了一些措施。
但是,政府介入证券市场监管并不必然是有效率的。如果管制过度,其效果相当于引进老虎来驱赶狼,使市场陷入另一种无序状态。无奈,我国的证券市场就走入了这一极端。随着管理权限上收,政府的证券管理机构事无巨细地插手证券市场的运行,其一是上市公司的审批制和额度制;其二是直接监管制。在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其增长由政府掌握,指标由政府分配,审批办法由政府制订,审批过程由政府执行,一句话,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这样做的结果虽然解决了上市公司无序增长的问题,但却造成供求不协调,市场剧烈波动,地方政府与上市公司合伙欺骗投资者等问题。不仅如此,政府监管不是从规则上着手,而是采用无规则的(救火式)一事一议的处理办法,引导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去寻找监管的漏洞,市场的无序性有增无减。其间以琼民源事件最为典型。这段时期的证券市场是被管制的无序,表面上国家监管,但该管的没管,反而使用了计划经济的办法来管市场,结果是加剧和放大了市场波动。深沪两地的股票指数从1993年上半年达峰值后一泻千里,至1994年6月份两市股指跌幅近80%,大多价格只相当于一年前的10%左右。跌幅之大非常罕见,两市资产损失达数百亿之多,许多投资者血本无归。在1996-1997年,政府曾经发动了一波行情,1998年又归于沉寂。这一时期,两市的市场覆盖面在不断扩大,上市公司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市场的不规范则是显见的事实。
对于股票市场的发展规律,理论上有五阶段之说,即停滞阶段、操纵阶段、投机阶段、巩固或崩溃阶段、成熟阶段,具体来说,这五阶段情况如下。
①停滞阶段。股票市场处于初创期,仅有少数人知道股票市场的存在,交易手段落后,手续烦杂,交易成本高,挂牌上市的公司少,股
票价格基本上保持在票面平价水平,有可能随时间推移使股票价格低估。在变动的经济环境中更是如此。不过,当投资者开始发现股息收益超过了其他形式的收益时,就开始购买股票,起初很谨慎,然后逐渐踊跃。
②操纵阶段。当一些市场参与者发现,股票供应量很少,流动性有限,购买少量股票就有可能使一种或多种股票价格上升时,操纵阶段就开始了。只要价格扶摇直上,其他人就会开始购买,操纵者赚钱后就可以迅速离开市场。使股票投资者更有吸引力的政府措施和交易手段的变更,可以引起更活跃的交易。
③投机阶段。当一些人开始获得大量资本收益和利润时,更多的投机者就会受到吸引而加入市场,当价格被哄抬到高过股票基本价值,交易额迅速上升后,投机阶段也就开始了。新发行股票过多地被认购,以致使许多公司公开出售股票,股票供应量迅速扩大,这时,再加上政府开始介入市场采取行动控制投机,如保证金要求的提高,较高的经纪人佣金,机构投资者的销售,增收交易和收益税,过多出售政府所拥有的股票或刺激对大公司股票的新的包销等。但是否能控制投机效果并不明显。
④巩固或崩溃阶段。随着政府的介入和市场的迅速扩大,到一定时候,股市可用于投资的资金枯竭,新发行的股票已无法认购,投资者开始意识到,股票价格已升得太高,股价与其基本价值已无任何联系,股票价格开始下跌。相对于繁荣程度的大小,股价下跌的速度有缓有快,这里就开始了调整或崩溃阶段。在发生这样的价格下跌后,投资者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才能重新获得信心。这主要取决于价格下跌的程度,也取决于一国当时的利率、经济增长、公司利润率、通货膨胀、其他投资方式的收益、政府对鼓励股市发展的刺激措施及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等。在这一调整阶段,许多投机者会成为投资者,他们不愿亏本卖出,把股票作为长期投资形式持有,希望将来价格回升。
⑤成熟阶段。当最初的投资者重新获得信心,而且在第一次价格跌落时未受到损失的新投资者也参加市场活动后,一个新的成熟阶段也就开始了。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加入市场活动,会促进市场逐渐走向成熟,交易量会趋向稳定,投资者也会更有理性,股票供给范围更大,流动性也得以增强。股份虽然会继续波动,但已变得不那么剧烈。如果出现大幅度的价格波动,这通常是由于重大政治、经济问题,货币和汇率政策的大幅变动,其它重大经济政策调整和政府过度干预等因素所致。
我国的证券市场经过了前四个阶段,现正在进入第五阶段。目前,我国深沪两地上市挂牌交易的股份公司1000余家,股票总市值近4万亿元,流通总市值1万亿余元,是一个影响力日大的和发展中的市场。
2、证券市场的发展与政策调整
在正式确立了证券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以后,我国的证券市场开始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评价,确立了其作为直接融资市场的身份,而且通过各种具体措施来提高证券市场的地位(如证券法的出台等);二是在市场的规范化方面下了大力气,特别是在规范政府的监管行为上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使过去的投机市、政策市的状况大有改观;三是市场的投资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投资者的结构有了改进,使得市场呈现稳步上扬的格局,与经济大环境的走势基本相符。这些变化,得益于证券市场的政策改进。在证券法出台后,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法规,在规范投资者、上市公司、政策的行为上有了很大进步,使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成为主流。这些政策变化有以下几方面:第一,针对整个股票市场投资者分散,易于造成股指剧烈波动和投资者行为难以规范的缺陷,着力培育和发展长期机构投资者,如组织大型证券投资基金,改组证券公司以扩大其股本,允许和鼓励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入市买其股票,允许保险公司资金入市买卖挂牌交易的证券投资基金等,允许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进入银行业同业拆借市场从事拆借、买卖债券业务,允许证券公司所持股票抵押贷款等,鼓励一批有资金实力的投资机构长期持有上市公司股票,以起到稳定市场、规范市场的目的。这些政策的出台,为证券市场创造了一个逐渐改进的市场环境。不过,也要看到,目前我国机构投资者的行为还没有一个规范化的约束机制,上市公司的质量没有相应提高,再加上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资金与散户投资者的资金之比为1∶10,存在严重的结构偏差,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其行为也不规范,短期化倾向严重。须知,营造机构投资者、长期投资者生存发展的市场环境,是证券市场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发展中国证券市场之所以会经历五个阶段,而且还会出现反复,其重要原因就是市场投机严重,投资者的行为长期无法规范。所以,造就一批高质量、规范化运作的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准备在现有机构投资者的基础上,再发展和造就一批大型证券投资基金,以增强机构投资者的实力。如果能够在2-3年内使机构投资者与散户投资者的市场资金实力之比,由目前的1∶10变为3∶7或4∶6,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也就有了可行的基础。
第二,政府行为不断规范,按市场规则监管证券市场的政策环境正在形成。这是我们看到的最可喜的变化,前十年我国证券市场的不规范,除了市场本身的运行原因外,主要是由于,所谓政策造成的剧烈波动给投资者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上市公司资源的行政配置造成了利益的再分配格局和加大了市场风险。政府的不合理干预造成了投资者和上市公司行为的扭曲等。可以说,当时是以行政管理和计划经济的思维在经营和控制这一高风险的市场,结果该管的没去管,不该管的管得太多,给市场的发展造成了障碍。目前,这些障碍正在逐步消除,其表现有:
一是正在逐步推行股票发行审核制,取消股票上市的指标分配。今后企业股票发行上市,不再需要政府控制和分配的发行指标以及地方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推荐,而是只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经省级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同意,股票主承销商就可向中国证监会推荐并报送申请文件,证监会对拟发行的股份公司核准后,由外部专家组成的发行审查委员会进行审批。这是按市场规则分配资源的重大改进,也是规范证券市场的重要步骤。过去实行的所谓发行额度分配办法,是典型的政府经营市场的体现,由此造成了政府、上市公司、投资者行为的巨大扭曲。如1993-1994年的市场崩溃,深沪两市股指在一年半左右时间内暴跌80%,大多数股票价格被压缩在1-5元之间,投资者对市场失去信心,起因于国家公布在1994年度要新发行55亿股票。上市指标的行政分配,造成上市资源利用效率低。如为了控制上市公司家数采取数量控制,地方新发行的股票是大盘而家数少,形成人为资产膨胀;而为了控制股票数量不控制家数,则大量上市一些流动股极小的公司,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监控和防范,留下的漏洞比堵住的漏洞更多。更为严重的,为使国有企业脱困,大量经过包装的国有企业上市圈钱(如ST红光事件),造成大量亏损或毫无发展前景的企业市场,给投资者信心造成打击。直到目前,许多大盘股国有企业的股价还在发行价附近波动,受到了市场的长期冷落,企业本身也没有变化。所以,改变股票供给方式,形成一个市场化的股票供求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是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是通过股票发行价格的市场化改革,逐步消除一、二级市场上的价格套利机会。过去,股票的一、二级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差价(1-5倍),使得一级市场的申购资金多达数千亿元,无风险套利盛行,而且那种发行方式给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提供了一个暴富的机会,由此产生了各种腐败行为(如已暴露的大
庆联谊等)。通过股票上市的上网发行和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相结合,发行价格采取不事先确定而由市场申购者的需求确定等措施,为股票的合理定价奠定了科学的基础。这样,一、二级市场价格的人为差别消失,使投资者处于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也消除了利用股票上市暴富的基础。
三是市场的扶优汰劣机制正在形成。这主要表现在,通过创设二板市场鼓励国内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鼓励重组的政策和退出证券市场的机制。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是真正的终身制,一只股票上了市,只要自己不宣布破产,即使早已资不抵债或已形成巨额负资产(如PT农商社、ST百文等),股票照样交易,而且市场价格不低。投资者之所以敢于冒险买卖这种股票,就因为他们认定,这类企业不会真正破产清算,而是会有各种政策使其复生或以壳资源转让。对于这类已经结束其经营期的企业,要形成合理的淘汰机制,才会激发证券市场的活力,使投资者真正投资于有价值的股票。正在推出的连续三年以上亏损的上市公司逐出证券市场的试点,将是改变这一困境的良策。需要就此搞出一套具体实施办法。不仅如此,在实施汰劣的同时,也出台了一些扶优的办法,如对于国家需要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创设二板市场来促其发展,对这些企业采取更宽松的政策,只要求上市公司上市前有一年盈利记录、最低资本额为3000万元,并对这些股票不设单日买卖涨跌停板限制。该市场有可能在年内推出。这样,发展证券市场就与实施产业政策、提高企业竞争力紧密联系起来。
历过十年的试点运作,我国的证券市场正以快速的步伐逐步走向规范。不过,要使证券市场走向成熟,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如上市公司和政府的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大户提前知道重大信息进行炒作的现象严重;大资金者的行为没有得到规范和监管,造成庄股盛行,短期炒作,给市场的稳定形成威胁;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监督薄弱,目前通过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业绩进行审核的机制不完善,虚假报表时有发生;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机制不完善,投资者没有更多的风险回避渠道,只有股指上涨才能获利,因而,投资者风险大,机构投资者尤甚等。这些问题的正确解决对于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三、证券市场与银行业协调发展
在证券市场规模扩大和市值增加的同时,作为银行资金的重要来源,居民的储蓄增量呈现不断下滑之势。从去年6月以来,居民储蓄增长率不断下降,有的地方已经出现负增长。这就引起了人们的忧虑,提出了银行和证券市场发展的相容性问题。从宏观资金总量看,从银行流走的一块资金进入了证券市场是必然的,问题在于流动的合理性和规模分配格局应该如何理解。
我们知道,银行业是通过发达的分支机构吸收零散存款后投放到经济中去,这一供求转换过程能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降低资金供给者的风险。但是,银行运用供给者储蓄的资金进行大规模的贷款活动时,却承担了市场的全部风险,特别是如果银行资金投向单一,风险大,成本高,则会使经营风险增加。一般来说,银行的风险有两类:一是系统性风险,这是由政府的利率汇率政策、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势、政府的控制等因素造成的,只要从事银行业务,这类风险都有。这是银行所无法控制的。二是经营性风险,指银行资金投向、资金运用策略、资金风险评估、管理水平等,各个银行的风险不同,其大小由经营管理水平决定。过去,我国的银行风险主要是系统性风险,银行不良债权的形成多由政策引起。近几年,随着银行的商业化的推进,银行自身的经营性风险加大。这就给银行业的经营提出了新要求。不仅如此,过去国家通过限制个人的投资渠道来保证银行资金供给的政策,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逐步削弱和消失,使银行只能立足于市场求发展,垄断社会资金的能力自然减弱,银行业的地位也随之下降,成了企业系统中的一员,这些都属正常。应当看到,通过银行来配置社会资金,是一种高成本、高风险而效率较低的配置方式,因为,间接融资体制是将资金通过银行进行评估后再贷放给企业的,而银行的评估更多地依据过去的信用、资金安全性来考虑,缺乏一个合理的市场竞争规则来选择合适的资金需求候选人,更多地是靠长期关系、主观判断和某些人的决策,信息完全不对称。所以,这些资金并不一定会落到最需要资金而又资金利用效率最高的企业之手,以至会出现地下的资金二级、多级分配机制,形成资金的高成本、高风险,即使市场再发达,这种缺陷也难以克服,象我国这样正在形成中的市场,上述缺陷更为明显。与此不同,证券市场做为一个直接融资的渠道,其资金流动规则和价格由一个竞争性的市场来定,并且信息更为透明,投资者被免去了中介机构经营资金的成本等,所以,通过证券市场来配置社会闲散资金是一个更有效率、风险更小的市场。国外的经济发展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象美国这样直接融资发达的经济,其资金利用效率比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日本等国家要高,而且,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也要高,所以更具有持续性的经济成长能力。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正处在发展之中,深沪两市的流通市值刚过一万亿元(而真正进入上市公司变成股本的更小),而1998年底,各类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为11万亿元,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通的资金只及银行间接融资的1/10。所以,现在谈论直接融资对银行冲击并不现实,只是由于银行目前不良债权较大,这一变化值得关注。不过,随着直接融资的不断发展,直接融资的比例今后必然会提高。究竟怎样分配比例合适,则要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结构而定。对于滞留于证券市场的数万亿资金,不是资金的真正分流,而是银行间资金分配格局的变化。从银行统计看,减少的居民储蓄(M2)以保证金形式在证券公司存入银行,变成了银行的活期存款M1,从构成上看是M2减少而M1增加。这与目前银行系统统计数据的变化是相符的。这些资金并没有消失,只是科目转换。不过,由于证券公司的保证金一般存入有发达分支机构的国有银行,造成了银行间资金分配格局的变化,对非国有的中小银行不利。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推进银行业的改革。
与银行业和证券业协调发展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都明确规定,严格实施分业经营,一个机构只能经营一种业务,不能互相参股。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国外在向混业经营发展,在美国,企业融资通过股票和债券,不需要贷款,贷款给自然人,主要满足流动性需求,银行走向个性化服务。混业的一个好处是可以发挥数据库、网络和研究机构等的规模效应,降低资金成本。虽然中国与美国的情况有很大差距,但在面临加入WTO和对外开放金融业的情况下,境外混业,境内分业;外资机构混业,内资机构分业,不利于中国金融的竞争。如果外资机构的数据处理在国外,其在国内的的分支机构只是一个终端,对我更为不利。二是虽然规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一些变相的混业也在进行。特别是允许证券公司进入拆借市场和保险资金入市场,混业经营的口子也有所松动,央行、证监会、保监会的联系和协调机制也开始启动。在这种情况下,适当放松这方面的限制,允许一些机构混业经营,对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也许更为有利。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特别是正式加入wto的临近,我国的银行业开始迈出了结构调整的步伐,相继出台了一些充实资本金、提高竞争力的政策,与此同时,证券市场结束了试验期,开始走向规范化发展的道路。这标志着中国的金融业正在走向市场。但由此而引发的各种问题,又成为进一步政策调整的出发点。
一、面向市场的银行结构调整
1、调整的背景。
1994年,我国银行业接受了一个国际准则,即巴赛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所制定的资本充足率标准。这说明我国的银行业开始走向市场、走向开放。巴赛尔条约要求银行的优秀资本与其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至少为4%,其总资产或净值占其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至少为8%。这是一个保证国家金融系统安全的有效准则,不仅为35个契约国所接受,而且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承认,我国还将该标准正式载入商业银行法第39条中。按巴赛尔标准,商业银行必须要按照有风险的企业来进行经营,而不能以空壳银行通过转手经营储蓄者资金来生存。这与空手套白狼的传统银行理论不同。按照传统的银行理论,银行是将资金所有者“典当”的资金视为自己的资金贷给需求者,银行本身并不在经营中投入资金。由此造成了银行的道德风险(高风险经营)、破产威胁及信用下降,给银行业的经营带来了困难,所以,为控制风险,提出资本金标准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这就是巴赛尔条约的含义。
80年代,我国的银行与财政分离,开始承担独立的职能,但是,由于传统计划经济的遗产,再加上国家财力因放权让利而削弱,政府为控制经济,我国银行业采用了近乎垄断的国有银行体制,国家通过该体系将收集的资金投于国有企业。为了使该流程不至于被中间截流,国家通过各种手段限制居民的资本选择,如取缔民间非正规金融,限制证券市场发展,控制直接投资等,但是,随着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单一的资金获取渠道无法满足不断增加的社会资金需求,于是,90年代初我国银行业经过了一轮自由化的改革,出现了一些非国有股份制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国有银行垄断了社会资金的分配,不利于正在兴起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于是在一些地方开始自发形成以信用社和基金形式出现的金融组织,担负着地方性的资金融通工作,成为乡镇企业和城市非国有经济资金供应的主要渠道。至1994年,全国的城市信用社达5000家以上,其贷款的一半以上流向城市集体企业,8%左右流向私营企业。据估计,提供给私营企业的贷款相当于国有银行的5倍。但是,这些金融机构所具有的先天不足是信用度低,资金量小,只能以高利率来吸收社会资金或从国有银行借款,然后以较高利率借出,这就增大了经营风险。在经济高涨时期,风险通常被掩盖起来,而一旦经济紧缩,普遍出现经营困难,不仅资金来源成了问题,而且贷出去的款也难回收。国家借此进行了金融整顿,合并了机构,走上了金融集中化的道路。这些合并后的机构又成了另一类垄断型的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来源由此也被切断。与此同时,国有银行也搞起了第二银行,即信托投资公司。在银行的带动下,其他机构也加以仿效,于是成立了大量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名义上从事委托存贷业务,实质上是利用关系以低利息从国有银行弄来资金,然后以市场利率贷放出去,或干脆自己从事房地产等高风险高盈利投资,这实际上是国有银行逃避国家信贷管理进行风险投资的手段。据估计,到1995年底,国有银行对信托机构的放款数额达5500亿元,这也是国有银行呆坏账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整顿金融秩序,央行采取了压缩信托投资公司规模使其与商业银行脱钩的办法,其数量从1994年底的393家降到1996年底的244家,但其造成的资金损失大多已无法挽回。
还有一个因素也要看到,国有商业银行迅速在全国布网经营,但由于实行地方的分权式管理,这些机构成了地方政府的钱口袋,再加上银行经营管理不善,许多基层机构成为国有银行的包袱。90年代中后期,随着银行商业化的推进,巴赛尔标准的实施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有银行不仅追求效益的冲动开始占了上风,而且金融风险意识逐渐增强。于是,在国家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形势下,各个商业银行开始收缩战线,压缩基层银行机构,上收贷款权力,货币市场出现了逆细分化倾向,一方面存贷款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集中,其垄断趋势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其他商业银行也从基层行集中资金,进行大额度放款,使得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资金的渠道进一步萎缩。这一格局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变得更严重,银行收得越来越紧。由此可见,在垄断和集中化的主导趋势下,我国的银行体系还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国有银行包袱重、经营管理水平低,且资源垄断严重;二是非国有银行实力有限,信用度不高,规模过小,抗风险能力差;三是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率决定机制,致使银行经营风险大。在这种格局下,因为国有银行的资金主要投向国有企业,资金的流向不尽合理,所以给整体经济发展造成了困难,这是银行业调整面临的基本矛盾。
2、调整什么,怎样调整
从一国的整个资金流动过程看,个人获得的各种资金有三个流向,即消费、储蓄和其它投资,社会资金流入银行业暂时或长期地存放,银行所能动用(贷款)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银行能够完全履行其作为资金集散中心的职能,则经济运行中的资金供应是基本平衡的,因为资金供求者与商品市场上的商品供求者正好地位相反(不考虑外部因素)。但是,在经济剧烈波动或资金流动存在结构性失衡时,上述的对称性被打破,就会形成资金供求失衡。在我国的资金流动过程中,这种失衡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银行吸收分散资金集中供给国有企业的结果是,资金过多地流向并没有那么大需求和能力的国有企业(甚至有些充当了资本金),而其它需求者的资金无法满足,于是形成资金的二次分配和多次分配,人为地造成资本高价和配置扭曲,而且形成了一条长长的资金食利链,滋生腐败。不仅如此,国家控制储蓄利率也是对供给者的利益剥夺,因为储蓄者被取消了资金使用的选择权,只能以低价获得利率。对于从事资金集散的银行来说,更是获得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垄断地位,资金支配权成了获利的最佳工具。通过低价收集资金剥夺储蓄者的利益,并没有通过商品的低成本和低价格返还消费者,而是成了各类中间取利者的收益和无效益的投资,结果是银行反而背上了重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没有正常的融资渠道,为高利贷的盛行大开了方便之门。这就决定了我们调整银行结构的基本出发点,即疏通资金流通渠道,形成有效率、市场化的资金集散中心。由此而涉及的政策问题相当复杂,主要有:
一是要坚决消除资金无效分配机制,使资金流向合理化。目前,国有银行给国有企业服务的情况并未改变,国有企业提供了二、三产业整个产出的不足40%,但却占用着60%以上的资金投入,这是造成银行业困境和社会资金失衡的主要因素。使资金能真正按市场规则进入资金的真正需求部门,是体制和政策调整的主要目标。
二是要形成合理的银行结构体系,打破银行业的国家垄断。在我国,国有银行的资金流入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国有银行的服务对象。由此而提出的问题是,如果我国银行体制还基本上是国有银行的一统天下,资金的合理分配就不可能,银行业的正常竞争也不会形成。所以,要求国有银行扩大服务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厢情愿,最根本的办法还是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鼓励和发展紧贴市场的非国有金融机构。一般来说,一个稳定而有效率的金融体制是从民间部门的利益冲突及其协调过程中生长起来的,而在计划体制背景下进行的金融市场化改革,其实质更应是政府部门的退出与民间部门的进入和成长,变政府配置金融资源为由民间部门配置金融资源,进而在民间部门之间确立正常的金融交易关系。不仅如此,资金服务是一个多层次、多样性的体系,因为资金需求是复杂的,单靠正规的银行业并不能全部解决需求者的问题,如农民贷款,城市小型工商企业、个体劳动者、风险型企业、贫困人群和特殊人群的资金需求等,只有通过各种特殊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才能提供服务;银行体系完备了,资金的结构性流动失衡才能最终解决。所以,开放银行业的投资,形成多元化的银行格局,是提高银行业经营管理水平、降低金融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重要一环。此外,现有100多家中小商业银行也有一个调整问题,包括存款保险、重组合并、剥离不良资产等。三是对国有银行进行调整。在这方面,政府开始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提高银行业的资本金,降低不合理债权;将逐步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改制,引进其他投资者;从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入手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精简机构人员、提高银行竞争力等,使国有银行逐步走向市场。同时,为了缓解宏观资金分配的矛盾,合理划分了银行贷款权限,将服务对象扩大到各类非国有经济。这些政策调整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摆脱困境,提高竞争力,但要真正取得突破,必然涉及到产权、人员、资本金、治理结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本改革。如果说国有企业的改革困难,那么,国有银行的改革就更难。而能否在这方面取得突破,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前途。四是实行利率市场化,使资金价格有一个合理的定价基础。现在,国内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外国银行办理外汇业务,其利率已经市场化了,且目前价格走低,利率水平不高,正是改变形成机制,使利率市场化的最好时机。这时放开贷款利率以形成资金的市场定价,能够促使银行改善经营,使资金流向更合理。目前,利率市场化的障碍有二:一是思想上的顾虑,担心放开以后利率升高,失去控制。其实,放开以后,利率升降都是市场的正常反应。在价格普遍走低的情况下,利率也不会升得太高,况且央行控制着再贷款和再贴现手段,可以进行调节。二是技术上和操作上的困难。一般来说,国债收益率构成长期收益曲线,是市场利率的基准线,但在我国目前情况下,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事情正好反了过来,不是国债收益率影响和决定银行利率,而是四大银行的成本决定国债的招投标价格,国债利率的涨跌取决于四大国有银行的行为,因而目前的国债收益率还难以成为市场利率的基准。在削减四大国有银行垄断地位的同时,能否作出适当安排,限制四大银行的行为,使国债收益率逐渐成为市场利率变动的参照。以提高银行竞争力和市场化为优秀的银行业结构调整,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改变过去集聚社会资金支持经济发展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也是对改革以来出现的银行业集中化和垄断化趋势的修正。做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我国过去和未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促进经济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单纯通过资金的输入来达到高增长的效果越来越差,而且后患无穷。这就迫使我们的金融结构要进行分散化、市场化的调整,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提出的要求和加入wto的需要。以银行调整为重点的金融结构调整,将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证券市场发展
在银行业开始结构调整的同时,做为金融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成员,证券市场正在稳步发展,以《证券法》的实施为标志,我国证券市场经过10多年试点后正式纳入金融体系,并在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我国证券市场概况
为了使本文的叙述更有针对性,这里的证券市场主要指的是股票市场,而其它类型的证券,如政府和企业债券暂不做分析。
企业的股票是该企业资产所有权的代表物,是一种明晰的产权,股票的持有和交易是一种所有权的拥有和让渡,前提是该代表物(股票)必须是真实的。所以,股票本质上是与国有企业的含义相冲突的,因为国有企业理论上归人民所有(当然实际上是政府所有),其产权无法分割,如果分割则利益应归于全民,这在理论上是无法实现的(实际分割与此无关)。好在我国90年代搞的企业发行股票的试点及自发交易市场的形成,并没有考虑理论问题,也就有了可操作性。
不论是80年代中后期各地兴起的证券交易场所,还是90年代初在上海、深圳建立的证券交易所,开始时都是地方行为,国家没有设立专门的证券管理机构。这里的证券市场可以说是一个自由放任和不规范的市场。一是上市公司的上市规则是由证券交易所制定的,而证券交易所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单位(上市挂牌交易的公司每一年缴纳挂牌费,而证券经纪商上交手续费给交易所),所以,从监管的角度看,它只有权力保证上市公司本身是存在的(即股票的资产实际存在),但没有权力去保证上市公司不搞弄虚作假欺骗投资者。所以,上市规则事实上对上市公司并无约束力。这就需要政府来提供保证上市公司质量的监管体系。二是上市公司到底是怎样的情况,投资者是不清楚的。当一个企业的股票在证券交易所化为一种代号以后,事实上,投资者也并不需要再去了解该符号的实际内涵,因为符号的收益能脱离企业的资本变化,这就为大批投资者提供了自由炒作的空间,符号本身也就具有了价值。但是,对符号的炒作是有限度的,所以最终股票价格就会波动。对投资者和股票价格进行直接控制是不可能的,但如果由此延伸至投资者可以为所欲为,操纵市场,就是监管的问题。监管是一种公共产品,就象警察维持公共秩序一样。所以,规范市场行为自然是政府要管的事情。1991-1993年初,由于证券市场的运行缺乏制度保障,资金大户肆意做市,投资者盲目炒作,股价连续翻倍,造成市场无序,于是,国家正式建立证券管理机构,开始介入监管,在上市公司的选择和控制投机上采取了一些措施。
但是,政府介入证券市场监管并不必然是有效率的。如果管制过度,其效果相当于引进老虎来驱赶狼,使市场陷入另一种无序状态。无奈,我国的证券市场就走入了这一极端。随着管理权限上收,政府的证券管理机构事无巨细地插手证券市场的运行,其一是上市公司的审批制和额度制;其二是直接监管制。在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其增长由政府掌握,指标由政府分配,审批办法由政府制订,审批过程由政府执行,一句话,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这样做的结果虽然解决了上市公司无序增长的问题,但却造成供求不协调,市场剧烈波动,地方政府与上市公司合伙欺骗投资者等问题。不仅如此,政府监管不是从规则上着手,而是采用无规则的(救火式)一事一议的处理办法,引导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去寻找监管的漏洞,市场的无序性有增无减。其间以琼民源事件最为典型。这段时期的证券市场是被管制的无序,表面上国家监管,但该管的没管,反而使用了计划经济的办法来管市场,结果是加剧和放大了市场波动。深沪两地的股票指数从1993年上半年达峰值后一泻千里,至1994年6月份两市股指跌幅近80%,大多价格只相当于一年前的10%左右。跌幅之大非常罕见,两市资产损失达数百亿之多,许多投资者血本无归。在1996-1997年,政府曾经发动了一波行情,1998年又归于沉寂。这一时期,两市的市场覆盖面在不断扩大,上市公司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市场的不规范则是显见的事实。
对于股票市场的发展规律,理论上有五阶段之说,即停滞阶段、操纵阶段、投机阶段、巩固或崩溃阶段、成熟阶段,具体来说,这五阶段情况如下。
①停滞阶段。股票市场处于初创期,仅有少数人知道股票市场的存在,交易手段落后,手续烦杂,交易成本高,挂牌上市的公司少,股票价格基本上保持在票面平价水平,有可能随时间推移使股票价格低估。在变动的经济环境中更是如此。不过,当投资者开始发现股息收益超过了其他形式的收益时,就开始购买股票,起初很谨慎,然后逐渐踊跃。
②操纵阶段。当一些市场参与者发现,股票供应量很少,流动性有限,购买少量股票就有可能使一种或多种股票价格上升时,操纵阶段就开始了。只要价格扶摇直上,其他人就会开始购买,操纵者赚钱后就可以迅速离开市场。使股票投资者更有吸引力的政府措施和交易手段的变更,可以引起更活跃的交易。
③投机阶段。当一些人开始获得大量资本收益和利润时,更多的投机者就会受到吸引而加入市场,当价格被哄抬到高过股票基本价值,交易额迅速上升后,投机阶段也就开始了。新发行股票过多地被认购,以致使许多公司公开出售股票,股票供应量迅速扩大,这时,再加上政府开始介入市场采取行动控制投机,如保证金要求的提高,较高的经纪人佣金,机构投资者的销售,增收交易和收益税,过多出售政府所拥有的股票或刺激对大公司股票的新的包销等。但是否能控制投机效果并不明显。
④巩固或崩溃阶段。随着政府的介入和市场的迅速扩大,到一定时候,股市可用于投资的资金枯竭,新发行的股票已无法认购,投资者开始意识到,股票价格已升得太高,股价与其基本价值已无任何联系,股票价格开始下跌。相对于繁荣程度的大小,股价下跌的速度有缓有快,这里就开始了调整或崩溃阶段。在发生这样的价格下跌后,投资者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才能重新获得信心。这主要取决于价格下跌的程度,也取决于一国当时的利率、经济增长、公司利润率、通货膨胀、其他投资方式的收益、政府对鼓励股市发展的刺激措施及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等。在这一调整阶段,许多投机者会成为投资者,他们不愿亏本卖出,把股票作为长期投资形式持有,希望将来价格回升。
⑤成熟阶段。当最初的投资者重新获得信心,而且在第一次价格跌落时未受到损失的新投资者也参加市场活动后,一个新的成熟阶段也就开始了。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加入市场活动,会促进市场逐渐走向成熟,交易量会趋向稳定,投资者也会更有理性,股票供给范围更大,流动性也得以增强。股份虽然会继续波动,但已变得不那么剧烈。如果出现大幅度的价格波动,这通常是由于重大政治、经济问题,货币和汇率政策的大幅变动,其它重大经济政策调整和政府过度干预等因素所致。
我国的证券市场经过了前四个阶段,现正在进入第五阶段。目前,我国深沪两地上市挂牌交易的股份公司1000余家,股票总市值近4万亿元,流通总市值1万亿余元,是一个影响力日大的和发展中的市场。
2、证券市场的发展与政策调整
在正式确立了证券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以后,我国的证券市场开始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评价,确立了其作为直接融资市场的身份,而且通过各种具体措施来提高证券市场的地位(如证券法的出台等);二是在市场的规范化方面下了大力气,特别是在规范政府的监管行为上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使过去的投机市、政策市的状况大有改观;三是市场的投资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投资者的结构有了改进,使得市场呈现稳步上扬的格局,与经济大环境的走势基本相符。这些变化,得益于证券市场的政策改进。在证券法出台后,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法规,在规范投资者、上市公司、政策的行为上有了很大进步,使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成为主流。这些政策变化有以下几方面:第一,针对整个股票市场投资者分散,易于造成股指剧烈波动和投资者行为难以规范的缺陷,着力培育和发展长期机构投资者,如组织大型证券投资基金,改组证券公司以扩大其股本,允许和鼓励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入市买其股票,允许保险公司资金入市买卖挂牌交易的证券投资基金等,允许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进入银行业同业拆借市场从事拆借、买卖债券业务,允许证券公司所持股票抵押贷款等,鼓励一批有资金实力的投资机构长期持有上市公司股票,以起到稳定市场、规范市场的目的。这些政策的出台,为证券市场创造了一个逐渐改进的市场环境。不过,也要看到,目前我国机构投资者的行为还没有一个规范化的约束机制,上市公司的质量没有相应提高,再加上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资金与散户投资者的资金之比为1∶10,存在严重的结构偏差,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其行为也不规范,短期化倾向严重。须知,营造机构投资者、长期投资者生存发展的市场环境,是证券市场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发展中国证券市场之所以会经历五个阶段,而且还会出现反复,其重要原因就是市场投机严重,投资者的行为长期无法规范。所以,造就一批高质量、规范化运作的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准备在现有机构投资者的基础上,再发展和造就一批大型证券投资基金,以增强机构投资者的实力。如果能够在2-3年内使机构投资者与散户投资者的市场资金实力之比,由目前的1∶10变为3∶7或4∶6,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也就有了可行的基础。
第二,政府行为不断规范,按市场规则监管证券市场的政策环境正在形成。这是我们看到的最可喜的变化,前十年我国证券市场的不规范,除了市场本身的运行原因外,主要是由于,所谓政策造成的剧烈波动给投资者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上市公司资源的行政配置造成了利益的再分配格局和加大了市场风险。政府的不合理干预造成了投资者和上市公司行为的扭曲等。可以说,当时是以行政管理和计划经济的思维在经营和控制这一高风险的市场,结果该管的没去管,不该管的管得太多,给市场的发展造成了障碍。目前,这些障碍正在逐步消除,其表现有:
一是正在逐步推行股票发行审核制,取消股票上市的指标分配。今后企业股票发行上市,不再需要政府控制和分配的发行指标以及地方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推荐,而是只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经省级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同意,股票主承销商就可向中国证监会推荐并报送申请文件,证监会对拟发行的股份公司核准后,由外部专家组成的发行审查委员会进行审批。这是按市场规则分配资源的重大改进,也是规范证券市场的重要步骤。过去实行的所谓发行额度分配办法,是典型的政府经营市场的体现,由此造成了政府、上市公司、投资者行为的巨大扭曲。如1993-1994年的市场崩溃,深沪两市股指在一年半左右时间内暴跌80%,大多数股票价格被压缩在1-5元之间,投资者对市场失去信心,起因于国家公布在1994年度要新发行55亿股票。上市指标的行政分配,造成上市资源利用效率低。如为了控制上市公司家数采取数量控制,地方新发行的股票是大盘而家数少,形成人为资产膨胀;而为了控制股票数量不控制家数,则大量上市一些流动股极小的公司,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监控和防范,留下的漏洞比堵住的漏洞更多。更为严重的,为使国有企业脱困,大量经过包装的国有企业上市圈钱(如st红光事件),造成大量亏损或毫无发展前景的企业市场,给投资者信心造成打击。直到目前,许多大盘股国有企业的股价还在发行价附近波动,受到了市场的长期冷落,企业本身也没有变化。所以,改变股票供给方式,形成一个市场化的股票供求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是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是通过股票发行价格的市场化改革,逐步消除一、二级市场上的价格套利机会。过去,股票的一、二级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差价(1-5倍),使得一级市场的申购资金多达数千亿元,无风险套利盛行,而且那种发行方式给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提供了一个暴富的机会,由此产生了各种腐败行为(如已暴露的大庆联谊等)。通过股票上市的上网发行和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相结合,发行价格采取不事先确定而由市场申购者的需求确定等措施,为股票的合理定价奠定了科学的基础。这样,一、二级市场价格的人为差别消失,使投资者处于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也消除了利用股票上市暴富的基础。
三是市场的扶优汰劣机制正在形成。这主要表现在,通过创设二板市场鼓励国内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鼓励重组的政策和退出证券市场的机制。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是真正的终身制,一只股票上了市,只要自己不宣布破产,即使早已资不抵债或已形成巨额负资产(如pt农商社、st百文等),股票照样交易,而且市场价格不低。投资者之所以敢于冒险买卖这种股票,就因为他们认定,这类企业不会真正破产清算,而是会有各种政策使其复生或以壳资源转让。对于这类已经结束其经营期的企业,要形成合理的淘汰机制,才会激发证券市场的活力,使投资者真正投资于有价值的股票。正在推出的连续三年以上亏损的上市公司逐出证券市场的试点,将是改变这一困境的良策。需要就此搞出一套具体实施办法。不仅如此,在实施汰劣的同时,也出台了一些扶优的办法,如对于国家需要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创设二板市场来促其发展,对这些企业采取更宽松的政策,只要求上市公司上市前有一年盈利记录、最低资本额为3000万元,并对这些股票不设单日买卖涨跌停板限制。该市场有可能在年内推出。这样,发展证券市场就与实施产业政策、提高企业竞争力紧密联系起来。
历过十年的试点运作,我国的证券市场正以快速的步伐逐步走向规范。不过,要使证券市场走向成熟,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如上市公司和政府的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大户提前知道重大信息进行炒作的现象严重;大资金者的行为没有得到规范和监管,造成庄股盛行,短期炒作,给市场的稳定形成威胁;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监督薄弱,目前通过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业绩进行审核的机制不完善,虚假报表时有发生;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机制不完善,投资者没有更多的风险回避渠道,只有股指上涨才能获利,因而,投资者风险大,机构投资者尤甚等。这些问题的正确解决对于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三、证券市场与银行业协调发展
在证券市场规模扩大和市值增加的同时,作为银行资金的重要来源,居民的储蓄增量呈现不断下滑之势。从去年6月以来,居民储蓄增长率不断下降,有的地方已经出现负增长。这就引起了人们的忧虑,提出了银行和证券市场发展的相容性问题。从宏观资金总量看,从银行流走的一块资金进入了证券市场是必然的,问题在于流动的合理性和规模分配格局应该如何理解。
我们知道,银行业是通过发达的分支机构吸收零散存款后投放到经济中去,这一供求转换过程能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降低资金供给者的风险。但是,银行运用供给者储蓄的资金进行大规模的贷款活动时,却承担了市场的全部风险,特别是如果银行资金投向单一,风险大,成本高,则会使经营风险增加。一般来说,银行的风险有两类:一是系统性风险,这是由政府的利率汇率政策、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势、政府的控制等因素造成的,只要从事银行业务,这类风险都有。这是银行所无法控制的。二是经营性风险,指银行资金投向、资金运用策略、资金风险评估、管理水平等,各个银行的风险不同,其大小由经营管理水平决定。过去,我国的银行风险主要是系统性风险,银行不良债权的形成多由政策引起。近几年,随着银行的商业化的推进,银行自身的经营性风险加大。这就给银行业的经营提出了新要求。不仅如此,过去国家通过限制个人的投资渠道来保证银行资金供给的政策,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逐步削弱和消失,使银行只能立足于市场求发展,垄断社会资金的能力自然减弱,银行业的地位也随之下降,成了企业系统中的一员,这些都属正常。应当看到,通过银行来配置社会资金,是一种高成本、高风险而效率较低的配置方式,因为,间接融资体制是将资金通过银行进行评估后再贷放给企业的,而银行的评估更多地依据过去的信用、资金安全性来考虑,缺乏一个合理的市场竞争规则来选择合适的资金需求候选人,更多地是靠长期关系、主观判断和某些人的决策,信息完全不对称。所以,这些资金并不一定会落到最需要资金而又资金利用效率最高的企业之手,以至会出现地下的资金二级、多级分配机制,形成资金的高成本、高风险,即使市场再发达,这种缺陷也难以克服,象我国这样正在形成中的市场,上述缺陷更为明显。与此不同,证券市场做为一个直接融资的渠道,其资金流动规则和价格由一个竞争性的市场来定,并且信息更为透明,投资者被免去了中介机构经营资金的成本等,所以,通过证券市场来配置社会闲散资金是一个更有效率、风险更小的市场。国外的经济发展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象美国这样直接融资发达的经济,其资金利用效率比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日本等国家要高,而且,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也要高,所以更具有持续性的经济成长能力。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正处在发展之中,深沪两市的流通市值刚过一万亿元(而真正进入上市公司变成股本的更小),而1998年底,各类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为11万亿元,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通的资金只及银行间接融资的1/10。所以,现在谈论直接融资对银行冲击并不现实,只是由于银行目前不良债权较大,这一变化值得关注。不过,随着直接融资的不断发展,直接融资的比例今后必然会提高。究竟怎样分配比例合适,则要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结构而定。对于滞留于证券市场的数万亿资金,不是资金的真正分流,而是银行间资金分配格局的变化。从银行统计看,减少的居民储蓄(m2)以保证金形式在证券公司存入银行,变成了银行的活期存款m1,从构成上看是m2减少而m1增加。这与目前银行系统统计数据的变化是相符的。这些资金并没有消失,只是科目转换。不过,由于证券公司的保证金一般存入有发达分支机构的国有银行,造成了银行间资金分配格局的变化,对非国有的中小银行不利。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推进银行业的改革。
与银行业和证券业协调发展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都明确规定,严格实施分业经营,一个机构只能经营一种业务,不能互相参股。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国外在向混业经营发展,在美国,企业融资通过股票和债券,不需要贷款,贷款给自然人,主要满足流动性需求,银行走向个性化服务。混业的一个好处是可以发挥数据库、网络和研究机构等的规模效应,降低资金成本。虽然中国与美国的情况有很大差距,但在面临加入wto和对外开放金融业的情况下,境外混业,境内分业;外资机构混业,内资机构分业,不利于中国金融的竞争。如果外资机构的数据处理在国外,其在国内的的分支机构只是一个终端,对我更为不利。二是虽然规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一些变相的混业也在进行。特别是允许证券公司进入拆借市场和保险资金入市场,混业经营的口子也有所松动,央行、证监会、保监会的联系和协调机制也开始启动。在这种情况下,适当放松这方面的限制,允许一些机构混业经营,对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也许更为有利。
在中国证监会机构部的大力支持及中国证券业协会的领导下,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分析师专业委员会于年月正式成立。成立半年多来,专业委员会作为证券分析师行业的自律性组织,为我国证券投资咨询业的行业自律与规范发展作了一些切实有益的工作。
一、配合政府部门监管,加强行业自律
加强行业自律是证券分析师专业委员会的重要职责。证券分析师是一个专业性强、影响面广,作为沟通投资者与融资者之间的桥梁,证券分析师的言论对证券投资者特别是广大公众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有较大影响,因此,证券分析师行业必须具有完善的职业道德约束,这是行业和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的必然要求。也正是基于此种原因,证券分析师专业委员会一经正式成立即于年月日正式公布了《中国证券分析师职业道德守则》,该守则明确提出了独立诚信、谨慎客观、勤勉尽职、公平公正的十六字原则作为我国执业分析师的道德守则。《中国证券分析师职业道德守则》的适时出台确立了我国证券分析师行业的自律标准,并将对我国证券分析师执业水准的不断提高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组织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执业水准
为了尽快与国际接轨,专业委员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不断加大证券分析师的培训工作力度:
(一)走出去学习取经⒈赴澳学习。年月日至月日,应澳大利亚证券学院(证券分析师协会)的邀请,由金晓斌副主任委员任团长的赴澳培训团一行人,参加了澳大利亚证券学院举办的证券投资分析高级培训班,并拜访了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澳大利亚证监会、证券经纪公司、咨询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多家国际知名金融机构。详细考察了澳大利亚证券业的发展状况,与澳大利亚金融和企业界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与交流,取得了预期的培训效果,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⒉参加日本证券分析师协会组织的研修。月日至日,证券分析师专业委员会组团参加了日本证券分析师协会为我会专门举办的证券投资分析高级研修班,接受了较为系统的证券投资分析的培训,并访问了日本证券分析师协会、大和总研、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公司茅崎工厂等著名组织、研究机构、证券交易所和上市公司,与日本金融界和企业界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
(二)请进来传授经验年月日至日,证券分析师专业委员会在深圳举办了首次行业证券分析师国际研修班,本次研修班邀请了来自美林证券以及法国证券公司共四位通信行业、信息技术行业的资深证券分析师来华讲课。来自证券公司研究部门、信托投资公司研究部门、专业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通信行业上市公司的约名研究分析人员参加了本次研修班。
三、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我国证券分析师队伍的国际化步伐证券分析师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后,不断加强与国际同业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力图在短时间内实现我国证券投资咨询行业同国际同业相互接轨的目标。
(一)证券分析师专业委员会积极申请加入亚洲证券分析师联合会自年月开始,证券分析师专业委员会办公室协同中国证券业协会外联部开始着手进行加入亚洲证券分析师联合会的申请工作。目前,我会的入会申请工作已经得到了我国外交部以及证监会的支持和批准,有关申请材料已正式递交亚洲证券分析师联合会总部审批,预计月份可办理完入会手续。
(二)出访亚洲证券分析师联合会所属成员国为进一步加强证券分析师专业委员会与亚洲证券分析师联合会组织之间的相互了解,由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林义相博士率领的证券分析师专业委员会代表团一行九人,于年月日至月日赴泰国、香港考察,重点访问了亚洲证券分析师联合会、泰国证券分析师协会以及香港证券学院,并与亚洲证券分析师联合会主席先生亲切会面。访问期间,代表团与国际证券界的同行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交流,并进行了实地考察,访问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四、建立常设办事机构,制定规章,发展会员,作好日常工作
(一)建立常设机构证券分析师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后,随着各项工作的全面铺开,专业委员会常设机构的人员配备成为了当务之急,目前办公室已聘任专职工作人员两名。为了更加有利于独立开展业务工作,最近还进行了人员调整,由协会会员部副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改为聘任了专职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的及时到位和调整,保证了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制定规章专业委员会制定并通过了《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分析师专业委员会章程》及《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分析师专业委员会会员管理暂行办法》。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是决定一家企事业单位能否正常运做的重要因素之一,《证券分析师专业委员会章程》第条中明确规定,专业委员会虽然不是一级协会,但是它在财务管理和业务发展等方面都应该保持较强的独立性。因此,办公室制定完成了专业委员会的财务管理办法,并已经正式付诸实施。
(三)发展会员在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时,共有家具有证券投资咨询从业资格的机构成为了专业委员会第一批会员单位。随后继续进行了吸收新会员入会的工作,向尚未入会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寄发了《关于加入证券分析师专业委员会的通知》以邀请其入会。目前,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已经增至家。
(四)积极开展行业调研工作办公室于月日向会员印发了《关于开展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基本情况问卷调查活动的通知》,旨在对我国现有证券投资咨询行业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针对会员单位在问卷当中所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汇总并及时向主管机关进行反映,为专业委员会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现共回收调查问卷多份,办公室进行了汇总和统计分析,并已作为本次会议的文件提供给各位委员。
(五)与主任委员会及各会员单位保持密切的日常联络办公室负责保持同主任委员会各位主任委员的日常联系,并负责主任委员会会议的筹备工作和会务工作。同时,办公室与各会员单位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向会员单位印发有关文件和资料,及时向广大会员单位传达国家监管机构的新政策、新精神,并及时向会员单位汇报专业委员委员会近期的工作情况。
回顾总结中国证券业协会筹备成立证券分析师专业委员会以来的工作,我们有以下认识与体会
第一,证券分析师专业委员会能顺利的筹备成立并开展工作离不开证监会机构部的指导与大力支持,期望今后能进一步建立规范化的汇报请示、参事议事、信息交流及分工合作制度,以便接受指导与监督,参与规章制定及配合监管。
第二、会员中独立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家数多于证券公司的咨询部门,布局较分散,资本、业务规模及所有制结构等差异大,一些机构还存在生存与展业问题,管理有一定难度。作为会员,有些机构参加专业委员会组织的活动也不太积极。
第三,证券投资分析师队伍执业能力、水平与道德需要进一步提高。第四,专业委员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各主任委员的分工合作和委员会办公室的积极组织和具体落实。
摘要: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新技术的应用带动了新的行业发展,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促进了互联网金融产业的蓬勃发展。愈来愈激烈的佣金价格使券商的经纪业务陷入了发展困境当中。投资顾问业务能够有效增加客户忠诚度以及提高客户签约率等,所以加强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发展就显得比较重要。本文先就互联网金融时代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发展现状以及发展的困境简要介绍,然后对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发展问题和问题原因详细分析,最后探究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发展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证券投资;现状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时代已经到来,在新技术的支持下,证券投资顾问业务的发展需求也有着增加,大力发展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对券商业务整体发展水平提高就有着积极意义。通过从理论层面深化证券投资顾问业务的发展研究,对其发展的主要困境分析,就能有助于实际的问题解决。
二、互联网金融时代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发展现状及发展困境
1.互联网金融时代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发展现状。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发展在新的时期也有着新的变化,已经初步确立总部主导营业部协同组织管理体系。证券投资顾问管理专岗对营业部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日常管理业务推进工作,营业部客户管理岗依照着客户和服务管理制度流程进行服务管理。投资顾问客户和服务管理通过电子化形式进行一户一档管理。发展中,多层次投资顾问团队也初具规模,以合规为基础,标准化为优秀的投资顾问业务操作规程,了解客户和风险揭示,执业投资顾问要想客户全面介绍投资顾问的业务内容以及规划等,执业投资顾问要按照协议约定,并以投资建议书形式为客户提供多项投资建议服务,其中就包括投资组合和投资品种的选择等。证券投资顾问的业务发展中,以利润为优秀的薪酬考核机制开始形成,投资顾问服务绩效生成以及和现有的业务部薪酬考核制度体系实现了有机衔接。加上高效便捷的投资顾问信息支持系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2.互联网金融时代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发展困境。证券投资顾问业务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的困境有待突破,在有线的空间下,证券投资顾问业务的体验率比较低。对客户而言,券商存在的价值是交易的通道,客户群体并没有注重其他的业务。在当前的电子化交易模式普遍使用下,造成券商和客户间的关系愈来愈淡化。青年客户在当前不怎么区营业厅直接沟通,证券上在业务的开展上的被认同度也得不到提高,对新技术的应用水平比较低。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券商就要能注重官网平台的维护,将线上客户进近的抓住,避免客户的流失。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发展也面临着同业竞争威胁,投资顾问业务是热门创新业务,各大券商寄予期待,有的券商正逐步的加大对证券投资顾问业务的投入力度。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市场竞争也愈来愈激烈。证券投资顾问业务的发展也面临着同行业的竞争压力,想要突破重围就显得比较艰难。不仅如此,还面临着商行竞争的威胁,金融行业和国外的混业经营有着不同,所实行的是分业经营以及监管制度,投资顾问业务面临的主要竞争威胁就是银行财务管理业务以及理财产品和代销基金等替代品。同时,在新技术产品的威胁以及金融创新风险的威胁也比较突出,这些都是其发展的困境。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证券投资顾问业务的发展方面,通过改善服务质量提高佣金的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市场。券商对投资顾问设立并非单独业务,要附属在经济业务上,对投资顾问业务的提高也没有单独收费。还有就是投资顾问团队专业人才的缺乏,以及业务能力的低下等,对证券投资顾问业务的质量水平提高就有着影响。相对期货以及外汇等投资的方式,股票投资对知识水平掌握程度要求不高,投资门槛也比较低,对中高端客户服务时要充分重视投资顾问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等养成。对于当前的投资顾问群体而言,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水平的提高就是比较关键。
三、互联网金融时代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发展问题和问题原因
1.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发展问题。证券投资顾问业务的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体现在投资顾问业务的定位没有明确上。以前的券商在金融体系当中扮演着通道的角色,而到现在开始从单一向着综合金融服务迈进。投资顾问业务从出现至今,我国在对其定位方面还没有明确,有的是认识到这一问题,但在具体实施中,将投资顾问简单定位成客户经理或者经纪人。证券投资顾问的专业性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只注重营销属性,这就造成了对投资顾问业务人员的培训管理等方面不能统一思想。证券投资顾问业务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对产品的定位存在着雷同的现象,有的投资顾问服务套餐只是从客户佣金率以及资产标准和服务项目出发进行区分,对不同客户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考虑,这就不利于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品牌的建设发展。还有是部门职能没有明确,造成了产品的相似,产品定价中没有建立完善评估机制,造成利润分配的时候发生了争议,这对证券投资顾问业务的顺利开展就有着很大阻碍。再有是缺乏反馈,投资者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产品的使用效果不佳。证券投资顾问业务人才的缺乏。要想提高证券投资顾问业务良好发展,就要有专业人才作为支撑,但是从实际的发展现状能够看到,投资顾问人才建设比较滞后,专业化水平还比较缺少,很难得到顾客的认可。投资顾问产生于并附属于证券经纪业务,而经纪人群的整体素质比较低,社会认可度也相对比较低,和市场的发展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以及人才队伍建设落后,就势必会直接影响证券投资顾问业务的进一步发展。证券投资顾问业务信息化程度低。面对互联网金融时代,对新技术的应用就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证券投资顾问业务质量水平的提高。需要专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从而提高工作的整体效率。但是从实际的信息系统建设现状来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证券投资顾问业务信息技术投入缺乏动力,投资顾问平台的建设不完善,这就造成和客户的互动比较差,客户需要获得投资顾问平台服务,就要下载理财客户端,并要每天登陆,但是由于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造成和客户沟通交流方面存在问题。客户关系管理平台和投资顾问管理工作平台相关数据还没有有效对接,业务数据以及投资顾问收入清算功能没有完善。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发展中,缺乏科学薪酬考核制度,经济业务组织架构没有合理化,协调不顺畅以及运行效率低问题时有发生。2.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发展问题原因分析。造成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发展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进行具体的分析,找到问题出现的根源才能针对性的解决。首先从证券市场的客观因素来看,证券市场的监管不严是重要的原因,我国上市公司内幕交易泄漏内幕信息行为还时常发生。由于证券监管机构没有发挥其自身的职能,监管的力度不强,造成市场自我调控机制失灵。证券市场的投机氛围比较重,投资者投机思想根深蒂固,投资者对投资顾问的认可度相对比较低。对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发展问题的主观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投资顾问本质认识不准确。公司没有开展投资顾问定级评定,这对有效体现投资顾问专业能力就比较不利,影响了高水平投资顾问市场地位确立以及商业价值体现。缺乏投资顾问人才的引进机制,以及在职级体系方面没有完善建立,考核机制也比较落后。
四、互联网金融时代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发展策略
互联网金融时代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发展,要充分注重策略的科学实施。第一,找准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定位。证券投资业务是从经纪业务衍生出的,两者要素和功能都有着不同。投资顾问业务本质是为投资者提供服务的凡是比较多,如转化以及对研究报告解读等,通过这些方式来进行收取服务报酬。投资顾问的主要职责就是帮助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从而实现资产保护增值的目的。只有找准证券投资顾问业务的定位,才能更好的指导业务发展。第二,加强互联网平台建设,实现现代化业务发展目标。互联网金融时代下的证券投资顾问业务的发展,就要能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向客户提供交易以及理财和投融资等一体化的金融综合服务,将网上和网下有机的结合起来,对证券业在非现场渠道能力不断加强,就能有助于证券投资顾问业务的良好发展。在互联网特别是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优化应用下,提供网上开户以及投资信息推送等,这样就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客户实现实时的交流沟通,这对证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就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三,建立证券投资顾问专项组。互联网金融时代下的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发展,要能从多方面进行考虑,通过成立证券投资顾问业务专项小组,就能对公司内部的资源有效整合,小组按照总部加分支机构的模式,专项决策小组通过分管经纪业务领导担任组长。决策小组的主要职责就是发起参与审议专项小组咨询产品生产人员资质,进行组建咨询产品开发小组,监督指导产品开发小组日常工作等[7]。产品开发小组主要是通过零售业务总部和财富管理中心等组成,主要的职责就是结合专项小组工作目标和咨询产品管理流程,咨询产品开发生产以及转化工作。第四,注重对业务产品针对性开发。证券投资顾问业务的发展过程中,在产品开发环节是比较重要的,要针对性的进行开发。从具体的措施实施方面,就要对市场细分,结合不同客户需求以及市场环境来调整当前的产品策略。投资顾问服务产品类产品主要是服务线下高净值客户群体,资讯类投资顾问产品的设计方面,目标客户群体是互联网新增客户和年轻客户,并兼顾老年客户和成熟投资客户。对于前端收费产品设计,就主要是针对资金小交易频繁的客户。通过对产品针对性的开发和推广,加强用户的反馈等,这就有助于业务的良好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金融时代下的证券投资顾问业务的发展,要从多角度进行考虑分析,加强业务产品的创新开发,并注重产品的针对性推广等,将业务发展中的问题有效及时的解决。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的情况下,只有注重证券投资顾问业务的良好发展,才能保障公司的健康成长。
作者:朱熙超 单位:厦门大学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体系越来越完善,金融活动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金融证券化成为了现今金融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金融业发展进入重要阶段,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金融证券化逐渐取代了经济金融化。因为我国金融市场起步比较晚,致使金融证券化发展时间比较短,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为了促进金融证券化的不断发展,应强化对金融证券化趋势变化及发展趋势的分析,进而推动金融证券化进程。本文在分析金融证券化概念及特点的基础上,阐述金融证券化趋势变化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金融证券化;趋势;发展
金融业发展直接关系着经济发展与经济稳定,使得金融证券化应运而生,成为了现今经济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世界各国都在推动金融证券化进程,同时我国也将金融证券化当成是了金融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有关研究显示,我国金融证券化产品交易额越来越大,市场规模正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然而,因为我国金融证券化发展比较晚,市场机制还待改革与创新。所以,我国应加深对金融证券化的研究,为金融经济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金融证券化概念及特点
金融证券化指的就是银行将债权作为担保,发行抵押证券,以供投资者购买,或者企业发行金融债券筹措资金,进而直接融资。对于企业而言,金融证券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金融条件,减少了融资成本,为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社会而言,金融证券化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促进了社会资产流动,提高了金融投资收益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良性循环。从金融证券化背景分析,金融证券化发展和金融业发展机制变化息息相关。在金融证券化发展中,加快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周转,增大了投资收益,降低了投资风险,有助于金融业转型升级,为金融业有序、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金融证券化趋势变化
1.大量增幅证券。与传统固定利率债券相较来说,浮动利率债券及与股权互相联系债券的收益更高。通过提高收益与降低投资风险,更能促使企业快速得到社会资金,减少资金成本。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金融投资机构债券发行比例明显提高,且呈现逐步提升的趋势。2.衍生债券。衍生债券是金融证券化的一种创新,其产生原因为国际金融证券化趋势越来越强,加之金融体系中固定利率系统的解体,世界各国浮动利率制度的实施,造成利率与汇率风险不断增大,使得世界各国运营者面对的金融风险越来越大,在此基础上,衍生债券应运而生,将生产经营中的风险从收益中剥离,出售给追求收益的群体,不仅可以削弱运营风险,还可以提高生产力,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国际化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金融证券发展越来越快速,在欧洲资本市场不断发展与国际资本流动性不断增大的形势下,国际各国金融规则与制度发展趋势越来越接近,在世界范围中,金融工具可自由选择筹资者与投资者。在此形势下,国家可创造更容易促进资金流动及交易性更强的金融工具,进而吸引其他国家的筹资者与投资者。而在此背景下,其他国家通过对金融工具的深入研究与推广,促进了各国金融证券化的长远、稳定发展。4.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在金融证券化发展中,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对证券市场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计算机功能非常强大,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人们获取信息渠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以往通过市场渠道获取信息转变为现今的网络渠道获取信息,最大限度的实现了金融信息获取渠道的信息化。因为证券市场获取信息与传播信息的速度非常快,加之各种中介公司提供的信息非常全面,如随时可公布某个债券的风险评级、收益评级等,极大的改善了融资者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不仅减少了证券交易费用,还增大了证券市场流动性,提高了证券运行效率,为金融证券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金融证券化发展趋势
1.增大金融证券化投资强度,放宽金融管理政策。现阶段,我国金融证券化投资方式中,商业银行投资方式主要有国家建设债券、财政证券、保值公债、金融证券、股票等,然而相较于其他债权模式,国家债券投资更加集中。为了促进我国金融证券化的稳定、长远发展,应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发展,使其更加积极的寻求稳定,以此进行优良的证券投资,提高闲散资金使用效率,增加投资收益,同时,我国也对商业银行实施了一些比较宽松的金融管理政策。2.加快金融资产证券化。金融资产证券化也称之为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证券化发展中,应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及理论知识,不断完善与优化我国证券化发展,使我国资产证券化在国际证券市场中占有一定地位。其表现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是,由单独资产转变为多种层次资产,实现了资产证券化的多样性;同时,以商业抵押为主的模式逐渐取代了以消费信贷为主的模式。二是,利用资产证券化对不良资产情况予以处理,解决不良资产问题,以免证券市场发展受到了影响,出现不良资产消费现象。3.创新金融工具。在我国金融市场证券化发展中,主要是借助国外成功经验与理论知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不断改进与完善我国金融市场证券化。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加强政府政策扶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经济体制。针对证券市场而言,政府影响力较大,为了促进我国金融证券化的快速发展,政府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并不断健全金融管理法律法规,从而为金融市场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长远发展。二是,支持金融创新。构建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管理体系,加强金融证券市场管理,不断完善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从而促进我国金融证券化的不断发展,创新金融工具,进一步提高了金融服务质量,实现了金融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4.注重动力支持。我国金融证券化动力支持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制度创新支持。为了促进金融证券化的不断发展,应加强初级金融工具的推广,进而发展商业票据、长期企业债券、短期国债等抵押贷款业务。二是,金融服务创新支持。金融服务创新是金融证券化发展的重要所在,主要包括信用增强、信用评级创新。信用评级创新就是指证券化产生后,信用评级机构创设新型评级方式,不仅加强了对证券化组织者、服务者即其他参与机构的检查与监督,还整合了证券化资产、金融资产等信息。三是,政府政策扶持。为了鼓励与促进金融业的长远、稳定发展,政府不仅要以人大授权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人大立法支持金融创新,还要出资构建新的金融结构,直接参与金融证券化活动,从而实现金融证券化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现阶段,金融证券化逐渐成为了金融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世界各国均在发展金融证券化。所以,在现今形势下,一定要加深对金融证券化的理解,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与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规范金融证券,为金融证券化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作者:喻红阳 马天骄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在当今教学信息化的背景下,金融证券实验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也面临着新的要求,除了要不断地革新自身的教学建设,突出信息化技术的作用,还需要构建一个信息化的教学系统以便更好地服务与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金融证券;实验教学;教学系统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金融证券模拟软件,这对于高校构建金融证券实验室而言是个很好的契机。然而由于金融行业具有保密性以及特殊性,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是无法直接进入证券机构进行实习的,为了让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现实的金融证券市场有所了解,提高他们的综合实验能力,各大高校根据各专业的教学需求,开始着手构建金融证券实验教学系统。
二、传统金融证券实验中的不足之处
金融证券实验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传统的金融证券实验室由于建设时间短、资金不足、技术欠缺等原因,导致高校的金融证券实验教学内容落后,与当代信息化背景下金融证券实验的教学需求相脱节。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金融证券模拟软件系统大多只能够进行基本的行情模拟操作,缺乏基础数据以及必要的分析功能,尤其是在信息化教学的背景下,金融证券实验教学对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利用的要求都非常高,传统的只具有单一功能的模拟软件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的教学需求了,无形间也增加了金融证券实验教学的压力。
三、构建金融证券实验教学系统是信息化背景下的必然要求
在当今这个科技决定经济的社会,信息化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世界各国对高校信息化教学的工作都给予相当的重视。所谓的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充分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环节,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而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则具体意味着将多媒体技术、通信远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在高等教育中,使其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我国自入世之后,与国际上的商业贸易活动往来频繁,国内金融市场受到一定的冲击,金融证券业面临着更大的国际竞争,我们唯有加快推进金融证券的信息化建设,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网络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对金融信息化的影响深远,金融信息化主要突出表现在金融商务这方面,大致上可以概括为金融市场的虚拟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证券化和一体化。相关学者指出,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应当是多媒体化、教育虚拟化、学习自主化、资源全球化的开放性教育。其中教育的虚拟化是指,教学活动并不一定要依附于实体事物而存在,可以适当脱离空间、时间等的限制,例如虚拟教室、虚拟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等等。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发达的环境背景下,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利用其虚拟教育的功能,实现实体课堂教育与虚拟教育的完美结合。为了顺应当今金融证券与信息化技术两者互为关联、密切相关的市场发展潮流,高校有必要加强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金融证券实验教学,根据信息化背景下金融证券市场的要求构建与其相适应的实验环境,使学生充分掌握信息化技术并能够熟练地应用于金融业领域,培养他们的实验综合能力。
四、金融证券实验教学的建设方案
高校建设金融证券实验教学的必要前提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网络、多媒体以及计算机技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完成金融学科的教学任务,满足科研活动的需求。通过金融证券实验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金融专业的学生对银行的基础业务、财务会计、期货、外汇交易及证券交易等有一个全面详细的了解,使其学习金融证券中各种技术指标并尝试着应用于实例分析,还应当帮助他们学会、总结金融证券市场中的各种投资技巧,为今后真正步入金融证券市场,进行投资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专业性与实用性金融证券实验系统最为显著的特点,该软件系统主要是针对高校金融学科的专业教学、实验以及培训而设计的。在建设金融证券实验教学时,我们既要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相接轨,也有具体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道路,建立模拟仿真实验室环境,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金融证券业务的信息化氛围,切忌盲目搬运其他国家的实验教学模式。此外,高校还应以专业金融数据库为中心,将基本分析与高级分析系统、教学软件系统以及证券模拟交易系统等进行有机整合,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数据的即时更新以及传送,形成覆盖整个金融工程实验室的集成系统,最终搭建成大型的教学科研活动平台。
五、金融证券实验室的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金融证券实验室已基本实现对金融、会计以及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全面开放。通过实验室,学生们能够轻松了解到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进行交易的具体操作方法与步骤,熟悉常用的金融证券软件的使用,学习金融市场中的各种应用指标、技术以及投资技巧等等,为今后在真正的金融市场上进行实战投资积累应对经验,做好充足的准备。此外,金融证券实验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用性,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加强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金融证券实验室的高度专业化也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了合适的平台,专攻金融市场的教师、硕士以及博士在研究相关教学课题或撰写论文时,借助金融证券实验室强大的分析、模拟等功能,大大缩短他们的研究时间,因而金融证券实验室受到教师与学生的普遍青睐。由上可见,高校构建金融证券专业实验室有效地提高了相关专业的教学效果,不但满足了满足了本科教学实验的需求,还能够配合学校的一些高级科研活动和社会服务,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而言具有极大的教学价值。
六、关于金融证券实验教学建设的总结思考
总的来说,在信息化背景下,我们应以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为标准来培养金融证券人才,除了需要掌握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以及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沉着应对,冷静分析。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我国未来高素质复合型金融证券人才的重任,为了让学生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充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综合实验能力,加强金融证券实验教学是关键。金融证券实验室的建设不仅能够解决本科教学实验的需求,还能够满足各种教学科研活动的需求。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经费、人员不足等,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
作者:宋祖祥 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一、金融证券化发展的优势
金融证券化的发展是经济背景下的产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时,金融证券化的发展已经渐渐代替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证券化的债券的发行的比重日益上升,金融证券化还有流动性、稳定性、安全性,收益性等优势,与贷款的方式比较,金融证券,还有诸多优势,如可转让所有权,降低资产的风险,扩大投资范围,稳定资金的流动性。金融证券化的不仅有这些优势,金融证券化的所带来的一系列的效应,会给我国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发展,金融证券化还有最基本的功能。
(一)随着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资产证券形式的集资规模越来越大,股份持有人也越来越多,这说明我国的股份制会逐渐的发展起来,资产会日益社会化。
(二)任何一种资产的发展都必须发展其规模,经营规模的扩大,能更好的进行融资,在19世纪时,西方国家就是靠着经营规模效应,促进了钢铁,煤炭等制造业的发展,为其发展集中了巨大的资本,证明金融证券化经营规模效应的基本功能。
(三)金融证券化是双向的投资机制,企业与投资人相互选择,淘汰不良的投资人和不善的经营者,反之,经营优秀的企业则会带来巨大的企业效益,这就是金融证券的优胜劣汰。
(四)合理的资源配置是金融证券的又一大基本功能,合理配置资源将会提高有前途的投资者和企业的高效益,增加社会资产的流动性,有利益产业链的调整。
二、金融证券化发展中的问题
金融证券化的迅速发展中,有许多我们要面临的障碍,想要金融证券化更好的发展,我们就应及时的解决这些问题。金融证券化的发展主要供给的资产是金融证券化的主要因素,然而,我国目前供给的资产缺乏,我国的企业主要是以负债资产形式存在,没有任何资产的抵押,缺乏稳定的、长期的资产供给。虽然可以将银行的逾期的房地产作为抵押,但这不能满足我国证券化的发展,这些不良的资产的形成,也难以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我国的金融证券化的发展迅速,但缺乏大量投资机构,我国对于用住房抵押债券的这种方式也是不偏向的,住房抵押债权,需要长期的,稳定的资金来源。我国的投资机构有社会养老保险,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这些投资机构在我国现在发展中也是出现了许多限制。我国的证券化的发展还不够完善的地方,国有银行的商业道德风险就是不容忽视,由于是在一个不完全有效的市场,商业银行为了更好的获利,会收取中介费,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也会下降,如果用户出现信用问题,投资者会对证券失去信心,从而影响整个的金融证券化的稳定和发展。
三、推动我国证券化发展的途径
首先应考虑我国资产的形式,根据国外经验,住房抵押债权是一种很有效推动我国的证券化发展的形势,要发展这种形式,就要有大量的投资机构,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贷款与其他的住房抵押贷款有收益稳定,风险低等特点,住房抵押的对象经济行为简单直接,受益稳定可靠,有较高的赔偿保障。我国银行抵押住房贷款的期限比较长,形势也比较的单一,时间跨度较大,也是金融证券化的发展的必要因素。我国证券化的中介机构中有一个专门的服务体系,严格制定中介机构的规范,制定严格服务标准,为证券的发行提供畅通的平台,提高市场的信息化。中介服务人员应对证券化的信息的地披露要及时、有效、真实,中介人员的要用规范制定自己的言行,对住房抵押债权的流程要有一个严格的规范标准、条件和措施,以及对违反流程的规章制度,以促进证券化的发展和稳定。
四、结语
随着证券化的不断发展,一定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收益,在努力发展金融证券化的同时,应不断的思考金融证券化所带来的问题,积极加以改正和完善,推动金融化的发展的脚步,创新更符合我国国情和市场的经济体制的金融证券化,不断的超越自我,使之强大。
作者:李肖松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1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1金融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不足
一方面,虽然不少金融行业企业愿意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人才,但是他们却不愿意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活动。在与学校的合作过程中,企业普遍认为“造船不如买船”,也担心自己为竞争对手培养人才,为他人做嫁衣。另一方面,金融证券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而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和业务都是商业秘密,企业的保密意识强,不愿意企业外的员工接触其业务活动,不愿意接收学生在企业实习。即使企业同意接收学生实习,也不会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的具体业务活动。
1.2高职院校的知名度不高
高职院校的最重要的资源是各类教学资源,包括学校的师资、科研条件等。与传统的高等院校相比较,除了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特色之外,人才培养资源没有优势,高职院校对金融企业的吸引力不强,学校很难与企业开展深层次的合作。目前大多数学校通过私人关系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满足了一时的教学需要。但是运用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缺乏稳定性,如果学校或企业发生人事变动,这种关系就不能维持下去。
2开放式的互利互惠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实践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在学校理事会的领导下,建立了金融证券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系领导、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负责指导金融保险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订单培养,科研开发、技术服务等工作,并深入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与企业长期合作的新机制。
2.1深化与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企业的合作育人机制
首先,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共同分析市场人才需求现状与发展趋势,共同分析企业岗位对能力、知识和素质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分析岗位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设计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标准。其次,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状况,与企业合作开办订单班。学校与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九江中心支公司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和学生就业协议,分别开办了“农信班”和“平保班”,为企业量身制作人才培养方案。最后,设立“厂中校”、“校中厂”。与农业银行九江分行合作,建立了“农业银行九江分行财院分理处”,由学院出场地,银行出设备,双方共同出资建设“校中行”,为学院师生及附近居民办理一般金融业务。“校中行”为学校的学生提供各种实习的机会。
2.2完善互聘互兼机制
学校与企业协商,一方面,学校聘请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学校制定兼职教师聘任制度,激励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指导学生的各种实习活动。另一方面,学校选派专职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主动参与企业需求的科研项目,发挥专业教师理论知识功底深厚的特长,帮助企业建立职业培训班,为企业员工进行理论培训和各种考试辅导。学校与企业互聘人员,实现互利共赢。
2.3健全校企合作过程共管机制
建立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制度保障。企业协助学校制定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制定学生顶岗实习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手册,指导学生实习和考核学生实习成绩。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综合素质为优秀的行业、企业、学院多方参与评价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
2.4强化项目合作开发、成果共享机制
校企双方寻找校企合作双赢的利益结合点,完善利益驱动、成果共享机制。首先,面向企业开放学校资源,为企业提供服务。学校主动为企业提供教学资源,为企业员工培训、查阅资料等提供便利条件。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学院组织师生为其提供咨询服务和技能培训。其次,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享成果。充分发挥合作发展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协调作用,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目标。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寻求双方利益的结合点,企业和学校都能从合作中受益,调动了企业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积极性。2.5完善校企合作责任共担机制针对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明确双方共同承担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社会责任,运用法律合同和道德两个方面约束双方的行为,为校企合作健康发展提供保障。首先,校企双方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双方的责、权、利。其次,校企合作双方立足构建“利益共同体”,保证双方合作的利益。最后,共同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建立金融保险专业的就业状况监测和预警体系,主动调整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3展望
学校与企业建立开放式的互利互惠的校企合作机制,将推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向深层次发展,促进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活动。完善人才共育机制,互聘互兼、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机制,为校企之间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提供了制度保障。政府要制订鼓励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活动的政策,既要给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也要刚性约束企业的行为,这才能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作者:王能翔 刘佳 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一、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必须遵从“高”且“职”的要求。高职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属性,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又不同于一般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有其自身内在的本质特性和要求。所以高职教育既要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更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办出高职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方面应该都有自己的要求与特色。第一,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原则,从企业中来,来源于企业又要高于企业,从企业的工作过程升华为教育过程,而不是企业工作过程的简单重复。具体过程是,对企业生产任务所对应的岗位(群)进行筛选和归纳,确定本专业所面对的典型岗位(群),再对典型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技术和操作能力,对技术和操作能力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进行梳理,确定本专业需要开设的专业优秀课程,以及支撑课程和相关课程,构成课程体系。第二,高职教育教学建设的优秀内容是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其中,课程建设是优秀。而按照市场需求,根据专业调研构建课程体系是课程建设的基础。
二、金融与证券专业理实一体的项目化课程的设计要求及模式
金融证券专业是技术性、应用性教育,课程设置定位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技术技能要求较高,专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对应目标可采取阶梯形课程结构模式。高职金融证券专业可按职业优秀能力课程、行业通用能力课程、岗位特定能力课程、拓展能力课程四个部分构建。高职金融证券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见图1:金融与证券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是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按照企业各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专业课程标准,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制定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三、金融证券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金融与证券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基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的典型工作业务,从具体工作岗位出发(柜员、客户经理等),以岗位能力为优秀,分析各岗位领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结合金融与证券岗位群,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构建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银行业务与证券职业技能,形成以岗位能力为优秀,围绕岗位工作过程,根据不同岗位能力和素养分析的结果而设置的课程体系;根据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与订单企业共同完成动态的课程体系调整机制,使之更符合社会需要。2012年,根据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更好地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需求,我们通过对北京市金融人才的需求供给状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对知识目标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和课程重新整合。金融与证券专业课程体系结合金融行业特点,强调金融产品营销、银行业务处理、证券业务处理等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与训练,突出诚信、严谨、创新、责任等职业素养。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职业岗位的定位主要是柜员和金融产品营销。在职业技能课程方面,围绕这两个岗位,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课程设置上,围绕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活动,对专业知识进行了重新整合,既有金融基础知识,也有金融专业知识,同时还有设有围绕金融所必需的财务、税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针对不同的岗位,学习训练的重点不同,以满足不同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不同要求。其中,柜员岗,突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礼仪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金融产品营销岗,除了突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礼仪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外,增加了市场营销、管理沟通等方面的知识和训练。第二,突出职业岗位的技能训练。在课程体系中,理实课程占有绝对比例。通过案例教学、课堂研讨、边学边做、模拟专项技能训练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在1976个总学时中,理论学时786个,实践性教学和训练1190个学时,达到总学时的60%。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理论性、封闭性、单一性教学方法,形成新型的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互动性的教学模式。第三,课证融合,实行双证书教育。作为资格准入的金融行业,学生能否获得职业资格将决定他们毕业后能否进入这个行业。我们一方面加强对学生考证重要性的教育,更主要的是在我们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将考证课程纳入整个课程体系,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学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按照考证的要求进行学习和训练,顺利通过考证。第四,按照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整合实践实训。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柜员和营销。因此,本专业的实训依此展开进行,循序渐进,加强对这两个岗位的认知和技能训练。按照“金融企业与金融岗位职能认知—金融产品认知—金融产品营销训练—柜员技能训练—顶岗实习”校企零距离对接。由于金融业是资格准入行业,所以我们将从业资格辅导纳入实训体系,加大对学生的训练力度,提高通过率。课程项目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认真解决好项目设计开发和教学活动组织等基本问题,而且需要高职院校对现有的软硬件进行整合和提升,搞好相关的配套措施建设。我们认为,这其中应突出解决的是课程教材、教学基地和相关保障机制的建设问题。
四、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建设方案示例:
《个人综合理财》《个人综合理财》课程以“课证融合”和“教学与服务相统一”为特色,与“国家理财规划师”和银行从业“个人理财”资格考证相融合,并适度丰富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教育。要求学生在全面客户分析的基础上,就人生规划、现金与消费规划、住房规划、保障规划、投资规划、税收筹划等进行全方位设计,形成可执行的综合理财方案。该课程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客户理财岗位群工作为导向、以岗位群工作任务为驱动、以课证融合为指引,通过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和师生互动式教学组织,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将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统一,彰显职业特色。该课程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是:
(一)以就业岗位群为导向,以金融机构客户理财服务为主线进行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首先服务于投资与理财专业、金融类专业群。因此,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与企业专家对该专业的岗位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课程目标定位和教学内容定位;同时,以就业为导向,以金融机构客户理财服务为主体,按照高职学生认知特点,以业务操作流程的方式展开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
(二)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以课证融合的教学要求设计教学。本课程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国家理财规划师”和银行从业资格“个人理财”考证融合,在教学内容组织上与两大职业资格考试的优秀内容相对接,同时兼顾学生的专业发展,将学生理财素质养成教育和岗位后续发展教育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中。
(三)项目实施的教学方法
以工作项目(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具体教学活动通过项目化形式展开,课程涉及的每一个任务模块都以当前个人理财市场的现实产品和业务要求为基准设计载体活动,并整合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本课程根据岗位需要设计八大项目,每个项目根据实际需要划分成若干个子项目。在考虑教学衔接的基础上,独立组织每个子项目的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效果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于实践相统一的形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理财素质。
(四)师生互动的教学组织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师生互动的教学组织主要有:一是金融综合实训室的模拟软件;二是仿真的案例和理财规划;三是理财营销的情景模拟和角色互换等实训练习;四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五是校外实习实训。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组织,让学生了解理财产品和收益特点以及营销技巧,能够运用相关的知识,按照相关流程设计理财规划,培养学生竞业精神和团队精神,为上岗就业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作者:贾辉艳 单位: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财金学院
一、金融证券化与资产证券化的关系
在历史上,通过银行中介进行融资的间接金融发展在前,通过证券发行进行融资的直接金融发展在后,而且在80年代以前总是间接金融大大超过直接金融,商业银行作为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在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的推动下,近20年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债券、股票和商业票据等有价证券的发行额急剧扩大,证券市场的重要性不断增加,间接金融的优势地位发生了动摇。
二、金融证券化的现实背景及其服务供应链结构
(一)金融证券化的现实背景
金融证券化不是孤立的现象,它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和政策法律背景下产生并发展的。它受到信息技术进步的直接推动,与80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和金融创新浪潮密不可分。金融证券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管制的放松,商业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之间的激烈竞争和游资充斥的市场环境使得商业银行与大客户之间的稳固关系发生了动摇。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先后进行了一场以金融自由化为标志的改革,放宽或取消利率上限,放松对国际资本的控制,扩大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在这一潮流的影响下,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界限开始模糊,双方的业务竞争更加激烈。各种金融机构都朝着能为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方向努力。再加上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充斥,商业银行与客户的长期稳定的关系遇到了挑战。有着良好信誉的大公司纷纷考虑采取更为灵活的融资方式以获得低成本的融资-直接进人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或商业票据。
(2)金融创新的突飞猛进,各种能够降低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的新的金融工具被创造出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传统的各种工具进行“裁剪”和“拼装”,设计出各种对公众有吸引力的金融产品来:比如欧洲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批票据、票据发行便利、零息债券、抵押转递证券、货币和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定、金融期货和金融期权等等。投资者和融资者在各种新的具有各种风险/收益特性的工具当中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从而投资者改变了把银行存款作为主要投资方式的状况,而融资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融资工具。在金融创新当中,对金融证券化影响最大的首推前面提到的资产证券化。
(3)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也对证券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前述的金融创新的必备前提之一。除此之外,信息通讯技术的巨大进步大大改变了公众从市场上获取信息的能力,银行在信息方面的优势地位显得不再突出,这是因为证券市场上的信息获取和传递变得比较方便,再加上各种中介机构提供信息方面的服务—比如债券评级机构随时公布对某些债券的评级,使得投资者和融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改善。另一方面,电子交易系统的广泛使用和联网交易的实现,大大降低了证券交易中的交易费用并提高了证券市场的流动性,提高了证券市场的效率。
(4)金融国际化、全球化的大趋势也在客观上推动了金融证券
化的进程。随着国际资本流动的扩大和欧洲资本市场的兴起,各国的金融制度和规则趋同,金融活动呈现出通过相同的金融工具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投资者和筹资者的态势。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一国创造出来的吸引投资者和筹资者的可交易的流动性强的金融工具会很快引起被其它国家的投资者或筹资者所采用,从而会带动其它国家也推广同样的工具,这实际上带动了各国的金融证券化的过程。综上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金融证券化的发展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它受到信息技术进步的直接推动,与80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以及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此外,部分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兴趣转移也对我国金融证券化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未来金融证券化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我国和国际的宏观经济环境,而且还会和众多金融领域交织在一起,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非常复杂。
(二)金融证券服务供应链结构
金融证券服务供应链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它体现了企业内、外资源集成与优化利用的思想,是一种现代企业集成化组织和管理模式。由图l可以看出,金融证券服务供应链贯穿于主体、中介体和客体之间,表现为服务产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统一。具体如下:
(1)中介体。
金融证券服务供应链的中介体主要是指以证券交易所为优秀的交易市场的组成部分,包括证券公司、上市公司和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为投资者提供证券销售、投资咨询、开户、证券买卖、结算等服务,上市公司所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股票债券的发行销售以及配股派息,证券交易所除服务集成商角色外更表现为服务平台的提供者。
(2)主体。
金融证券服务供应链的主体是指证券投资者,证券投资者也是金融证券服务供应链中的唯一最终客户,其投资证券的要求均通过服务集成商给予的服务得以满足,其服务满意度是衡量金融证券服务供应链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3)客体。金融证券服务供应链中的客体是指其提供的服务产品,即交易市场内进行交易的股票和债券。在金融证券服务供应链的运作模式下,证券交易所在交易市场内各公司之间承担着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起到了联系各组成部分的纽带作用。通常,证券交易所通过集成相关服务项目形成满足投资者多方需求的整体性组合服务产品,再把组合服务产品提供给投资者。
三、国际金融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证券化作为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的一种趋势,在现代金融业发展中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金融证券化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是企业越来越趋向干在资本和货币市场上发行证券举债或股权筹资,这种直接融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取代银行间融资市场份额的证券化过程,也称为贷款的非中介化,动摇了银行的传统资金提供者的地位,作为一级证券。其次是企业将已经存在的信贷资产和应收帐款集中起来,重新包装分割为证券,出售给市场投资者,是从已有的信用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基本上属于存量的证券化,又称为二级证券化。一级证券化和二级证券化的市场都在扩大,并且二级证券化的比例增加更快。金融证券化作为金融领域重要的创新之一,对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具体提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证券化创造了新的投资渠道,使融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2)金融机构与金融工具呈现出多样性特征。(3)金融监管规则的调整。
四、我国金融证券化的动力支持分析
金融证券化已越来越为国内人士所认识和接受。一些大的券商,如海通、广发、国泰、等都作了认真的研究,并在资产证券化方面进行了一些制度的创新探索。证券化作为金融活动的重要创新手段,它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系列创新支持。第一,金融业务创新支持。建立市场金融体制,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活动组织方式和间接调控为主的金融管理体制,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是发展证券化的制度基础。第二,制度创新支持。要大力发展商业票据、短期国债、长期企业债券,开展住房、汽车等抵押贷款业务、信用卡业务等,为推进证券化提供初级金融工具。第三,金融服务创新支持。金融服务创新对证券化过程尤为重要。最主要的服务创新包括信用增强和信用评级创新。信用增强是指由证券化的组织者或其他金融机构对证券化资产进行担保。通过信用增强,投资者确保其投资本金的安全。信用评级创新是指在证券化产生之后,信用评级机构相应创立新的评级方法,一方面为投资者提供有关证券化资产、金融资产集合与新发行证券的质量标准等信息;另一方面也对证券化组织者、服务者和其他参与机构起到检查和监督作用。第四,政府的决策支持。一方面政府可以出资组建新的金融机构直接参与证券化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建议人大立法或由人大授权制订法规来支持金融创新,鼓励和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作者:邢增哲 单位:海口维缇瑷生物研究院
作者:阮建海 单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Internet应用的普及,全球经济与因特网高度紧密结合,贯穿于当代全球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促使网络经济在全球迅速崛起。作为网络经济的一部分,在全球网络经济中,网络金融证券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全球金融证券行业正以其巨大的扩张力向因特网运转,网络金融证券逐步繁荣发展。随着网络金融证券的发展,巨量的金融证券信息涌入因特网,使因特网上金融证券信息丰富多样。目前,如何开发利用好网上金融证券信息已成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热点问题。
1因特网上金融证券信息资源现状
1.1网络金融证券市场发展信息资源丰富目前,我国网络金融证券市场逐步繁荣,网络证券市场投资者不断增多。随着电子商务的逐渐兴盛,券商和非券商争相进入网上证券交易领域。目前网上证券交易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证券公司使用IT公司平台,自己以营业部的身份在后台为客户提供网上交易的通道。另一种是证券公司设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并开通自己的网上证券交易接入平台,客户委托直接通过接入平台到营业部的交易系统进行交易。自1997年以来,国内现已有200多家证券经营机构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了网上证券交易业务。证券网上交易是一种方便、快捷、安全的全新的炒股方式,投资者采用网上证券交易方式可享受到的服务,较之采用传统的证券交易方式所能享受的服务数量更多、质量更高。股民可通过证券网上交易专业网站看到实时的行情走势图,获得及时、权威、中立、可靠的金融证券资讯信息服务,享受到由专家提供的高水平交互式在线投资咨询服务,可在互联网上进行实时的股票买卖、查询、银证转账等一切相关业务。因此,从服务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证券市场拥有适合网上证券交易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网上交易在中国具有吸引大量客户的潜力。据中国证监会2000年3月公布的统计数字,全国网上交易投资者总量上大约有25万左右,交易量约占整个市场的1%左右。据预测,2000年全国潜在网上交易投资者有100万,到2003年中国将会有近1000万人使用在线证券服务,其中在线交易的开户数将达到100万户,交易额占整个市场交易额的10%。网络金融证券现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蓬勃发展的金融证券市场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并将带动我国网络金融证券信息的丰富和繁荣。
1.2网络金融证券信息网站增多带动信息服务优化随着网络金融证券市场的不断繁荣和发展,网民,特别是网络投资者,对金融证券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广大网民对金融证券信息需求,在因特网上提供网络金融证券信息服务的站点愈来愈多,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提供网络金融证券信息的形式、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表现为:(1)传统媒介如金融证券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纷纷在因特网上构建网站,直接在各自的网站上为网民提供数字化金融证券信息。(2)传统交易所、金融证券公司和金融证券信息服务机构积极开拓在线业务,构建专业性网站,为网民提供更为专业、权威、准确、详实、多样的网络金融证券信息服务。目前,因特网上的专业性金融证券站点整体质量相当高。这些站点现已成为网络投资者查找网络金融证券信息的首要来源之一。尽管许多专业性金融证券站点的结构比较相似,但这些金融证券专业站点在更加注重实用性、时效性和交互性的同时纷纷开设诸多栏目,推出自己的特色服务,突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如:巨灵信息网、赢时通等专业网站不仅提供全方位的国内外财经新闻,丰富详实的上市公司资料,盘中盘后实时行情图表分析,证券市场热点评述,权威的股市评论和专家指导,还提供专业的个性化金融社区服务。(3)综合性网站独占先机,在其原有的信息服务基础上,纷纷加强和扩大金融证券信息服务的力度和质量,以保持和强化已有的优势。各综合网站的金融证券版(频道),如新浪网的“财经纵横”、263首都在线的“金融王国”、搜狐(Sohu)的工商财经频道证券市场等就是大型综合门户网站的品牌扩展。(4)许多金融证券公司或独立、或与网络信息技术公司密切合作,构建网络金融证券信息服务站点。这些网站可分为:①大型专业的金融证券咨询类网站。如赢时通、证券之星、和讯、海融证券网等在网上经营证券咨询业务的机构。②大型证券公司所设立的网站。如国泰君安、(5)个人金融证券网站遍地开花、层出不穷。许多“网虫”或网络投资爱好者出于爱好和服务,纷纷构建金融证券个人网站,如股神贵宾室等等,为网民提供各种免费的金融证券信息资源和实时股市行情及分析等服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拥有金融证券专业网站200多家,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多。这些金融证券专业站点和Internet上星罗棋布的各类网站一道为网络投资者提供了他们所需的各类数据和信息资讯。
1.3网络投资者增多,金融证券信息需求提高金融证券市场瞬息万变,可能影响股票的走势的因素散布在社会经济政治的各个方面,无论微观上的(包括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供销情况、股市交易与价格信息、证券管理信息等等),还是宏观上的(如关于社会政治、经济、金融状况的信息等等)。信息是投资决策的基本依据,充分、及时掌握各种可能影响股票走势的信息,并及时分析处理信息对投资成功极为重要性。投资者渴望及时获取可能影响证券市场发展方向的信息,以便看清方向,作出正确投资决策。由于金融证券专业网站不仅有新闻和股评,具有实时股票行情,拥有个股资料数据库,还提供个性化服务和社区化服务,因此,众多的投资者把目光投向金融证券专业网站。网络的开放性使得投资者很容易获得实时性很强的证券信息,金融证券专业网站良好的服务吸引了众多的网络投资者。据美国国际证券业信息中心调查,目前工业化国家入网交易的投资者达2000万户。目前,网上证券交易在美国已经非常普及。预计到2001年,全世界拥有网上投资者10000万户。在我国,网上交易投资者正呈几何级的速度增长。据预测,到2003年中国将会有近1000万人使用在线证券服务,其中在线交易的开户数将达到100万户。网络投资者增多,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投资者对金融证券信息需求的提高。金融证券类网站为满足网络投资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正在努力提供多层次与全方位的内容与功能服务,使网络投资者能够非常快捷、准确地获取权威而准确的新闻资讯和股市行情,实时动态地了解个股的情况,以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2因特网上金融证券信息获取的方法和途径
广大网民之所以注重因特网上金融证券信息,主要是想密切关注网络投资的最新发展动向,以便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目前,网民们在因特网上获取金融证券信息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二种:访问浏览和查询检索。一般说来,“访问浏览”的方法比较适用于检索者无网络查询经验或者无法明确地用词语表达清楚自己信息需求,或者需要查询的主题较为宽泛的时候,而“查询检索”则对查询特定主题的信息非常有效。
2.1访问浏览通过“访问浏览”的方法在因特网上获取金融证券信息,其途径有二种:(1)直接访问金融证券专业网站,浏览网页这种途径主要是通过访问、浏览专业网站如交易所、证券公司和网络信息技术公司、以及“网虫”个人等在Internet上构建的专业性金融证券网站获取金融证券信息。一般而言,“直接访问专业网站”这一途径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确定所需信息内容;②确定可能的信息源;③确定专业网站的网址;④按选定网址进行访问;⑤浏览主页相关栏目(频道);⑥通过“友情链接”链接到其它网站继续浏览。专业性金融证券站点是网络投资者信赖的、十分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通常,专业网站主页上都开辟有众多栏目或频道诸如:公司档案、行业动态、年报精评、深度透视、新闻公告、个股推荐、股神论坛、大势研判、在线股评、在线解盘、数据频道、指数显示、即时图表、实时行情、股市学校等等。访问者可以通过浏览这些栏目(频道)获取所需信息,或通过专业网站主页上的“友情链接”链接到其它网站继续浏览直到找到所需信息或满意为止。实现直接访问专业网站的关键是知晓其网址。通常,确定网络金融证券专业网站网址可以通过以下途径:①通过平时积累收藏;②借助于分类索引和专门性检索工具——搜索引擎;③通过“友情链接”;④借助搜索引擎的“相关目录”和“相关网站”功能;⑤通过“网址集粹”,如:证券站点精选其列有每个站点的信息包括:站点名、URL(网址)和站点的简短描述等。(2)访问综合性网站,浏览其分类索引这种途径是一种主题层次列表的访问方式,主要是通过访问、浏览综合网站的分类索引,如Yahoo!、搜狐、新浪、263首都在线等上的分类索引以获取金融证券信息。综合网站的分类索引是把网络上的信息人为地按主题分成特定的类别目录,最常见的冠以“股票”、“财经”、“金融”、“经济”、“投资”等名称,然后再在这些类别下面细分为树型结构的子类别。使用“分类索引”主题目录查找信息的方法:先选定感兴趣的较宽泛的域,再去留心更为特定的主题。一般而言,“访问综合性网站,浏览其分类索引”这一途径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确定所需信息内容主题;②确定综合网站的网址;③按选定网址访问综合网站首页;④浏览顶级主页的内容,再按其“分类索引”主题链接指示一层层浏览下去,如:首页:商业与经济:金融与投资:实时股票行情信息,直到找到有用信息。“访问浏览”是在因特网上获取金融证券信息的常用方法,实际上也是获取网络信息最终必须进行的一个步骤。面对网上巨大的信息量,目前“访问浏览”的方法费时费力,效率不高。就以上二种途径而言,由于专业网站提供的信息内容专业、独特、专一、全面,因而可以吸引到最优秀的信息需求人群,而且就信息服务力度而言,专业网站又更胜一筹。
2.2查询检索通过查询检索的方法在因特网上获取金融证券信息,其途径主要是通过专门性的查询检索工具——搜索引擎。一般而言,利用搜索引擎进行网络金融证券信息“查询检索”这一方法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明确查询检索的目的;②分析所需信息内容主题,确定检索用词;③确定检索途径和策略;④选择搜索引擎;⑤输入关键词进行查询检索;⑥在检索结果中进行二次检索;⑦浏览检索结果,直到满意为止。“查询检索”的关键就是选择搜索引擎。不同的选择,检索效果亦不相同。目前网络上的搜索引擎众多,达数百个,常用的也有几十个。这些搜索引擎其数据库覆盖的范围、标引的深度、广度、提供的检索方式、检索语法均不相同。通常,用于网络金融证券信息查询检索的搜索引擎可分为:①大型搜索引擎;②元搜索引擎;③专题搜索引擎;等。(1)大型搜索引擎大型搜索引擎主要是指那些常用搜索引擎,如新浪、网易、搜狐、悠游、中文雅虎、搜索客、常青藤、Excite、中文Google、中文lycos、Yahoo!、Infoseek、AltaVista、Excite、Lycos、HotBot等。(2)元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是多个单一搜索引擎的组合。对同一个检索词可同时调用多个单一搜索引擎进行检索,或组合指定的搜索引擎检索,或在每一个单一搜索引擎上检索,最后对多引擎检索出的结果进行合并、去重、排序,综合输出检索结果,也可分别输出单一搜索引擎的检索结果。目前检索功能较强的、效果较好的、常用的元搜索引擎有:网络猎人之小猎狗、飓风搜索通、中华搜索宝、网际穿梭,以及万纬搜索等,它们各自均有较为突出的特点显示出任何单一检索引擎无法比拟的优势。(3)专题搜索引擎专题搜索引擎,顾名思义,就是专用于查询检索某一专题信息的查询工具。目前,网络上专题搜索引擎还不是很多,但每一种对解决实际查询问题都十分有效,从检索的针对性和效果上考虑,在搜索引擎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使用专题搜索引擎。总之,因特网和网络信息是一个时刻变化着的巨大空间,不确定性和变化性导致网络信息检索的困难性。在对网络信息进行检索时,采取的策略必须是多步骤、多元化的检索,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各检索工具的特点,以最终满足自己的需要。
3因特网上金融证券信息的检索策略与技巧
通常,衡量网络信息检索的满意程度主要基于以下指标:查全率、查准率、花费时间、所花费用等。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分散、无序,更迭消亡无法预测的特点,检索者根本无法判断网上究竟有多少信息与自己的需求相关,因此,对网络信息检索查全率这一指标并不十分苛求,只是希望尽量查全。鉴于我国目前网络现状,检索者对网络信息检索花费时间、所花费用等无法预期控制,因此,在进行网络信息检索时,检索者主要关注的还是查准率,即在信息源中查找到所需的信息内容才是信息检索的目的。尽管因特网上提供金融证券信息的网站在不断增多,但由于因特网上的金融证券信息资源很大程度上处于混乱的无序状态,信息分散而不全面,缺乏有效的信息质量控制和检索词汇控制,加之网络检索工具功能不尽完善等问题,在海量信息中进行检索和查询,其结果往往是漫长的查询等待过程和大量的毫不相关的信息垃圾的堆列,这就大大影响了网络信息检索利用的效率。如此,因特网上金融证券信息的查询检索就存在着查准率和检索效果不理想,误检和漏查严重等问题。在利用Internet进行金融证券信息检索时,要获得全面、快速、准确,优化的检索结果,提高检索的效率,必须采取一定的检索策略和技巧,由于目前的搜索引擎从功能上和检索效果上已逐渐成为网络信息检索的主要工具,因此,本文所讨论的提高网络信息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的策略和技巧主要是针对搜索引擎的。由于搜索引擎所用数据库是由软件自动标引产生,因此,其数据库更新快、规模较大,对检索者而言,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其结果可能相对具有高的查全率,但由于检索结果往往非常庞大,其查准率却不高。因此,提高检索查准率就成为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在进行网络金融证券信息检索时,提高因特网上金融证券信息检索查全率,尤其是查准率,提高检索效率,以下策略和技巧可以遵循:
3.1搜索引擎的选用原则(1)有针对性地选择搜索引擎用不同的搜索引擎进行查询得到的结果常常有很大的差异。要提高信息查准率,检索时尽量选择使用专题搜索引擎。(2)使用多元搜索引擎多元搜索引擎只需输入一次关键词就可以对多个搜索引擎进行查询,具有单一搜索引擎无法比拟的检索效率和效果。(3)根据要求选择查询方法如果需要快速找到一些相关性比较大的信息,可以使用目录式搜索引擎的查找功能,如使用Yahoo!。如果想得到比较系统的信息,可以使用目录一级一级地进行查找。如果要找的信息比较冷门,应该用比较大的搜索引擎查找,如Altavista或Hotbot。
3.2使用搜索引擎的策略和技巧(1)使用特定的词汇和专业术语用于检索的关键词越具体、专指,找到所需要的信息的可能性就越大,查准率越高。(2)使用布尔逻辑和括号利用逻辑词,常用的有:AND(和)、OR(或)、NOT(否)、NEAR(两个单词的靠近程度)进行搜索界定,或使用括号将检索词分别组合等,有助于使检索结果非常精确。尽量使用多个而不是一个或少许单词。用多个检索词,加上适当的逻辑字符来缩小搜索范围,可显著提高搜索结果的准确度。(注:输入代表逻辑关系的字符时,一定要用半角。)(3)使用双引号进行精确检索如果检索词是一个词组或多个汉字,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它们用双引号括起来,这样,可以得到少而精确的结果。(4)使用加减号限定检索很多搜索引擎都支持在搜索词前冠以加号(+)限定搜索结果中必须包含的词汇,用减号(-)限定搜索结果不能包含的词汇。当发现查询结果量太大时,使用“+”号会特别管用。(5)利用选项界定查询目前越来越多的搜索引擎开始提供更多的查询选项,利用这些选项人们可以轻松地构造比较复杂的搜索模式,进行更为精确的查询,并且能更好地控制查询结果的显示。(6)利用短语检索为了提高查准率,许多检索引擎都提供短语检索的功能。如果使用引号标记短语,用双引号将短语括起,例如查找:“金融证券”,在搜索结果中,就只会查找到包含特定的字符串“金融证券”的页面。短语检索比单词检索得出的检索结果相关性要大得多。因此使用搜索引擎检索时能用短语就尽量使用短语进行检索。(7)注意细节在Internet上进行检索时如果能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常常能增加搜索结果的准确性,如许多搜索引擎都区分字母的大小写,因此,在以公司名或地名等关键词进行搜索时,应该正确使用它们的大小写字母形式。(8)尽量使用“高级搜索”选项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选项在默认值、灵活性、定位精确性等方面都优于普通搜索功能。利用“高级搜索”中的选项限制可以有效地控制检索结果的范围。使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进行查询,提交的检索结果都会很切题!(9)细化查询许多搜索引擎都提供了对搜索结果进行细化与“在检索结果中查询”的功能,如有的搜索引擎在结果中有“查询类似网页”的按钮,还有一些搜索引擎如“天网”等则可以对得到的结果进行新一轮的查询。(10)充分利用搜索引擎的新功能许多搜索引擎都采用了“相关目录”和“相关网站”功能,以确保检索者“搜准”,同时依靠“相关网页”,或“相关新闻”来保证检索者“搜全”。总之,及时获得真实准确的金融证券信息是确保网络投资成功的关键,也是网络投资者的目标。面对浩淼无垠的Internet信息海洋,网络投资者必须了解因特网上金融证券信息来源,掌握网上检索信息的方法和正确的搜索技巧,只有这样,网络投资者才能敏锐地捕捉投资良机,提高投资收益。事实上,网络金融证券信息就在网络投资者的指间。
作者:曹小峰 单位: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1.引言
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中文译名:企业资源计划)最初是一种基于企业内部供应链的管理思想,它是在MRPⅡ(MaterialResourcePlanning,中文译名:物料需求计划)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逐步发展过来。其基本思想是把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联接的供应链,并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在管理范围和深度上为企业提供了更丰富的功能和工具。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GartnerGroup公司用一系列功能标准来界定ERP,其定义如下:超越了MRPⅡ的范围和集成功能;支持混合方式的制造环境;支持动态的监控能力,提高业务绩效;支持开放的客户机/服务器计算环境。但是,目前对ERP的定义在业界还存在许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一个比较流行和通俗易懂的解释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管理层和各级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应用各种信息技术对人力,财力,物力和内外部信息等企业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并为达到特定的目标进行企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有力支撑。从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从德国协会引进了第一套MRP-II软件以来,MRPII/ERP在中国的应用与推广已经历了近20多年风雨历程。近年来,ERP在信息化领域发展地极其迅速,已经成为了管理信息系统里的一块金字招牌,无论从国家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ERP已经成为企业信息话建设方向的一条必由之路。可是,作为金融证券业,由于其历史积累的种种问题和自身业务有其特殊性,却在信息化建设的这条道路上步履维艰,那么研究ERP在金融证券业的应用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2.金融证券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金融证券业信息化现状的调研和分析可以发现,证券业在整个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普遍面临着以下所述的几个问题。(1)金融机构和证券公司由于自身的业务特点不可能象传统制造型企业和科技生产型企业那样通过申报信息化试点项目,火炬计划,高新技术项目等方式获得来自于信息,科技及财政等方面的扶持,大多数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信息项目的实施,从而导致了他们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往往趋于谨慎,不太敢放手大力推行。(2)业内能提供给金融机构和证券公司所借鉴和参考的经验十分匮乏,首先我们国家的金融证券业起步较晚,远没有国外的同行那么成熟和规范,其次我们国内的金融证券业务也有某些其自身独有的特点,不能通盘照般和复制国外的成功经验。(3)目前,大多数的信息技术的服务供应商本身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不能够提供足够有力的信息资源及有效的管理咨询支撑。(4)金融证券业的新业务层出不穷,而行业规范和管理办法却不能同步出台,相关制度也不健全,金融机构和证券公司,软件供应商在应对新政策,适应新环境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使得信息化建设一直处在一个被动的局面上。(5)金融证券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尚停留在积极响应外部需求的阶段,如交易,清算等,但没有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需求。鉴于上述种种原因,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渐成为了阻碍金融证券业快速成长的绊脚石。
3.金融证券业应用ERP所要解决的问题
金融证券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尤其是证券业从1990年年底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到现在只有短短17年的历史,但是整个金融证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计算机应用高度密集的行业之一,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已经成为各金融机构和证券公司加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而无论这些企业本身还是IT供应商,都已敏感地察觉到金融证券业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极力去探索金融证券业信息化建设的出路,国内外一些大型IT供应商(如金蝶,用友,浪潮等)都适时推出了ERP的行业版本,并且得到了初步的应用,同时在金融证券业赋予了ERP新的注解,那就是全面管理信息化。无论是创新业务的开展还是管理模式的固化乃至管理改进的实施都离不开一个合适的信息系统的支撑,为了实现全面管理信息化这个终极目标,企业需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需求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多数时候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并不明白自己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系统,提不出较为清晰和细致的需求,因此给IT项目带来一定的风险,也极大地影响了IT项目实施的质量,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软件系统上了不久就搁浅的原因。(2)系统定位的局限性,项目选型时只考虑到业务范围内的需求以及当前的需求,较少去考虑业务范围外的需求,也极少去考虑今后的需求,形成了业务系统各自为政的现状,各业务系统之间缺乏必要的协作。(3)数据散乱,由于各业务系统的深入应用,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由不同的业务系统进行管理,对公司而言,无法将数据的综合价值发挥到及至;(4)重业务轻管理,公司仅实施了自营,经纪等业务,并没有覆盖所有的业务,如人力资源,绩效考核,项目管理等,同时各业务系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无法实现集中统一的管理。
4.金融证券业应用ERP的解决方案的初步探索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可以应用浪潮,用友等IT供应商提供的经纪,自营,资产管理等子模块,同时整合了财力,人力,等子模块,初步实现了财务,业务,管理的集中。建立以财务数据为优秀的数据中心,利用ERP管理信息系统中位于最高层次商务智能系统最大程度地利用数据和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全面提升财务以及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经营效益。依靠数据仓库技术整合各业务数据,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心,以财务系统为优秀,各子系统向财务系统提供必要的业务数据,实现财务与业务管理相结合,为企业的全面管理信息化创造条件。另外,引入商务智能系统必须要有一个明晰完整的需求定义,需求定义应该站在企业级的高度上,将财务与业务紧密结合,提出的需求不仅要满足财务和业务的需要,还要满足管理层通盘了解和掌握公司的情况,制定政策的需要。完成了企业需求定义后,接下来要做的是技术方案设计,数据设计以及分析应用设计,这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并行。技术方案设计将建立一个技术框架,从而将各种技术进行整合。数据设计包括多维模型设计,物理设计以及数据加载。先将企业需求转化成多维模型,再根据多维模型设计物理模型。在进行物理模型设计时通常要考虑聚集,索引,分区等策略,以满足工作效率的要求。最后是数据抽取、转换、加载(ETL),建立实际的数据仓库。分析应用设计和开发将根据企业用户数据分析方面的需要,设计一系列功能模块,提供查询与报表,OLOP分析,即席分析以及数据挖掘等工具,使用户能够方便的访问到所需的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处理。以下的图表对ERP的解决方案作一简要说明:ERP能够在金融证券业内被成功运用有四大标志:(1)系统运行高度集成化,软件运作横跨多个部门;(2)业务流程更合理化,各级业务部门根据最优化后的流程重新构建;(3)效绩监控动态化,效绩系统能够即使反馈以便调整改正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4)管理改善持续化,企业建立一个可以不断自我评价和不断完善的管理机制。
5.结语
本文对ERP在金融证券业的重要性以及其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了一简要的分析,初步探索了如何在金融证券业内应用ERP,但是我们国家的金融证券业正逐步成长,ERP技术以及CRM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中,所以研究ERP在金融证券业的应用和其解决方案,全面提升这一行业的信息化程度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是个需要长时间努力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作者:何旗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近一、二年来,欧美金融市场上出现了一股金融证券化的新潮流,其发展及今后的动向引起了金融界的极大关注。本文将重点介绍并论述一下美国金融市场上金融证券化的产生、发展与前景。
一、金融证券化的定义及发展
所谓金融证券化并不是单指金融的有价证券化,而应从金融的流动化、:}了场化等更厂‘泛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因此,如果仅仅将传统的金融形式(如银行贷款)的有价证券化看作是余融证券化,则将忽略许多非常重要的金融证券化形式。也就是说,金融证券化的本质是赋予传统的金融形式以流动性和市场性,而作为其结果所产生的新的金融工具是否是狭义的有价证券则无关紧要。早在七十年代,美国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证券化就已初露端倪,其发展是以美国金融业的自由化和不断增大的利率风险为背景的。美国的金融市场是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筹资的场所。从各个部门以往的主要筹资形式来看,政府部门几乎一直是靠发行公债筹资,企业则是以公司债券、股票等传统的证券形式和从银行借款相结合的方法筹资,而与个人相关的消费融资和住宅融资则大都依靠从银行借款。然而,七十年代以来,由于利率风险的增加,提高了住宅金融机构对住宅贷款的资产流动化的要求,从而导致了住宅抵押证券市场的迅速扩大,又由于对银行自有资本的限制,促进了银行贷款资产的流动化,从而产生了各种金融证券化的商品。正如美国的一位银行家所说:“金融证券化并非证券公司的课题,而是银行今后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金融证券化不是一时的现象,而是一种将持续相当长时间的结构性变化”。美国金融市场上金融证券化的发展,可以从融资的结构上来看,其主要特点是将原来不具有流动性的融资形式变成流动性的市场型融资。例如,①住宅低押融资的证券化。住宅抵押融资虽然信用度较好(附有担保或保险),但属小额债权,而且现金流动不稳定。为此,有关机构已将若干小额债权集中资金化,通过政府机关的担保,使其转换成流动性较.佰的住宅抵押证券。如由政府国民抵押协会担保的GNMA证券等。②对信用度较低的借款人融资的证券化。美国的风险企业,中小企业等信用度较低的企业,其资金大都依靠能进行贷款风险分析和管理的商业银行的贷款,即这些公司因无信用等级或信用等级低(BB以下),所以难以依靠正常的发行公司债券的办法来筹集资金。但是,近年来,随着流通市场的扩大,这种低信用等级企业发行的债券迅速增加,出现了所谓低价债券(JunkBond)或高收益债券市场。这种低价债券可被看作是银行向低信用企业融资的证券化的一种形式。③对信用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贷款也开始出现证券化的倾向。如向发展中国家贷款的二次买卖交易(贷款调期,贷款评级)就是证券化形式之一。目前,美国在向南美各国提供贷款时,在二级l!r场上,将本金以大幅度贴现的价格形式,设立买卖值变化的显示器,并以此为标堆进行贷款债权的交换或买卖。另外,有关人士正在试图使向发展中国家的融资证券化,从而提高J红流动性,以便于解决不断累积的债务问题。总之,在结构复杂、而且信用度较低、最不易于流动化的领域里已经开始出现金融证券化的现象,其最有代表性的金融形态还有项目融资和收购企业融资等高风险、高收益型的融资等等,本文就不在此一一叙述了。
二、金融证券化的新动向
随着八十年代以来住宅抵押证券市场的不断扩大,金融证券化在以下领域又有了新的发展。①将住宅抵押证券的作法应用到其他小额债权上,即将小额债权集中基金化,然后据此发行债券。例如,由于汽车贷款和债权租赁具有市场规模大、债权形式标准化、倒帐凤险较小和资金流量比较稳定等特点,因此,已成为金融证券化扩展的新领域。人们通常把根据这种小额债权发行的债券称为资产担保证券((AssetBackedSecurities)。近年来美国发行的公募资产担保证券中,汽车贷款和租赁债权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种证券在采取公幕形式时,为了提高其流动性,都取得了某种信用评级,而且为了获得较高的信用等级,大都来取一f一些信用补充措施。②商业不动产融资的流动化。美国不动产融资的流动化,过去只限于住宅融资,与商业大厦、旅馆等商业不动产融资无任何关系。而美国的商业大楼、商业中心、旅馆、仓库等不动产融资的市场规模很大。1985年末,商业不动产融资额高达4,60。亿美元。以往美国商业不动产融资所需的长期资金(25~30年)主要依靠人寿保险等金融机构提供,但是,近年来,由于利率风险增大和融资规模大型化,使要求不动产融资流动化的呼声日益高涨。白1984年起,市场上开始出现公募形式的商业不动产担保证券。这种证券以该商业不动产房租收人作为还债金,与原所有者完全分离。1985年8月,对位于纽约市中心的洛克菲勒中心的融资就是采取这种方法从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手中筹集资金。这项资金利用不动产投资信托(REIT)把对洛克菲勒中心的融资流动化,即以该商业大厦为担保从世界各地筹资13亿美元。这一举动说明,美国的商业不动产融资的证券化已超出了国界。尽管目前已发行的商业不动产担保证券的数额不多,但其潜在市场很大,有可能成为融资证券化迅速发展的新领域。③担保抵押债券(Collateralized)MortagageobligationsCMo)。所谓担保抵押债券就是将住宅抵押凭证(Pass一through)、住宅抵押贷款等汇集起来,以此为担保所发行的债券。发行担保抵押债券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解决住宅抵押凭证在到期偿还时现金流动不稳定的问题,即将原有住宅抵押证券进行再加工,形成“二次证券”。这种债券于1983年6月由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FHLMC)首次发行。此后,其发行量逐年增加,86年已达3,]41亿美元,目前已在住宅抵押融资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债券的发行通常采取下列形式:即以证券公司设立的票据公司为其发行人,收买住宅抵押凭证如GNMA并设立集中资金,再以此为jll.保同时发行3~4组债券。发行者以抵押集合基金每月产生的资金流动为资金来源,在对各组债券的持有人支付利息的同时,只对其中的某一组债券的持有人偿还本金。这样,通过依次偿还各组债券的本金,使债券市场形成由具有不同偿还时间债券构成的格局。与传统的住宅抵押债券相比,这种债券具有本金偿还时间顺序相对稳定、不同的投资者可选择期限不同的各组债券等优点。
三、金融证券化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金融证券化已逐步展开,并将成为今后金融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重大课题。从理论_L讲,凡是预计能够带来现金收人的资产都可以实现证券化。当然,有的较难,有的较易。比较容易实现证券化的资产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即①存在大量的、标准化的资产;②信用度较高;③高利息;④资金流动稳定等。上面提到的住宅抵押融资就全部具备了前三个条件,部分具备了第四个条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仅仅将债权转为证券形态,并不能实现流动化,即如梁证券的二级市场不完善,就不真正具备流动性。从这一意义_L讲,1985一、]986年先后出现的各种新的证券化金融商品都还处于发展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总之,今后金融证券化能否顺利发展,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实现资产流动化是否真正能够改善企业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如有人担心金融证券化将使企业或金融机构将优良资产卖出,而手头只持有信誉较差的资产。②将债权流动化,即将贷款风险分散到一般投资者身上对整个金融体系是否有利。必须看到,具有流动性的债权一旦出现倒账时,那些既不具备贷款分析能力,又对倒账毫无防备的一般投资者是很难承受住的,而且,一笔债权的倒账有可能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的崩溃。③在高度发达的金融体系中,金融证券化能否有助于原有的金融政策和维持信用秩序政策的实施。
作者:赵宏 单位: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经济管理系
高等职业教育最为重要和显著的特征是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对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不是研究型人才,而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除要求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职业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技能,实践性教学正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实践性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据了一个主体地位。
一、金融证券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借鉴和选择
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模式主要有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英国的以资格证书为中心(NVQ)训练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模式、日本的公共职业训练模式、韩国的产学合作模式、香港工业中心训练模式、加拿大的以能力为基础(CBE)模式、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FH)模式,其中,CBE模式对金融证券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有较大的借鉴作用。CBE模式是一种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分为四个阶段:职业分析形成DACUM图表、学习包的开发、实践教学实施与管理、实践教学评价。该模式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以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专项能力,从易到难地安排实践教学计划,其主要特点包括:
1、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
2、以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
3、强调学生自我实践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该模式的课程开发是应用DACUM方法来完成,具体做法是:由在某一行业长期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从业人员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对一个职业目标进行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两个层次的分析,分别得出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对每个专项能力分别进行具体详尽的说明,最终编制成一张DACUM表及说明。教学专家根据DACUM表来确定教学单元或模块,这些单元具有明确的教学内涵,然后将教学单元按照知识和技能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排列,若干单元可组成一门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先修课程、优秀课程和专业课程,再根据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出教学计划,整个过程突出了在实践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认真分析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金融证券专业的具体情况,实践性教学应采取就业导向模式,即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强调市场导向性,突出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将实践性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市场调查与分析、职业能力分析、理论教学体系的调整与充实、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效果评价。
二、金融证券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及职业能力构建
正常情况下,高职金融证券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包括三类金融机构,即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作者通过走访、电话咨询、网站查询等方式对多家金融机构的人才需求进行了分析,金融机构招聘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管理、研究人才,对学历、从业经历的要求很高;另一类是金融营销人才(包括少量前台人员),对学历要求较宽,但要拿到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以及具备较强的金融产品营销能力。高职金融证券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面向金融机构一线柜员操作与服务营销的高素质专门型人才,尤其是直接面对客户的一线营销人才。根据金融证券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可以构建高职金融证券专业职业能力框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知识”,包括金融实务操作知识和金融市场营销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第二部分为“能力”,包括业务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执行能力;第三部分为“技能”,包括金融专业技能及相关技能;第四部分为“品德”,包括从事金融行业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第五部分为“从业资格”,包括从事金融行业应取得的银行、证券、保险等从业资格。
三、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相互协调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重,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两者的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都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应用能力为中心来构建。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而不是按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要求来设置课程,理论教学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为培养职业岗位能力服务,即为学生掌握相应的应用能力提供必需的专业理论与文化知识支撑。第二,两者的任务具有相对独立性。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虽然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所承担的具体任务是不同的,各有侧重。理论教学着重为其掌握相应的应用能力提供必需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理论支撑,实践性教学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者在总体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第三,两者相互融合。两者的融合主要包括课程知识内容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互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场所的相互融合。由上述可知,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应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理论教学体系应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专业技能培养这个中心,与实践教学体系相对应。
四、实践性教学体系实践性
教学体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是指教学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我们这里所指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是指广义而言的,除包括狭义的教学内容体系外,还包括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性教学保障体系。其中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指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和人员、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而教学保障体系是指由专兼职教师、校内实训平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三者组成的支撑保障体系。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金融证券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校内课堂内为第一层次,校内课堂外为第二层次,校外为第三层次。要保证实践性教学的质量,必须建立起科学完备的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其基本框架如下:(图略)为建设一支能够胜任实践性教学的金融证券专业师资队伍,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专职教师轮流主讲各门专业课。国际上金融业出现了明显的混业经营的趋势,国内虽然仍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但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业务相互交叉融合,这就要求金融从业人员具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对担任实践性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专职教师具有开阔的视野,能将银行、证券、保险等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因此应改变目前专职教师长期固定讲授少数几门专业课,各门专业课实行轮流主讲,从而为教师更好地开展实践性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师资。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特别是对教师进行“双师”素质的培训,是提高师资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培训教师时应遵循动态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内外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进修培训。利用校内资源对教师进行培训是一种便捷的、低成本的方法。通过校内培训,既可以充分利用校内设备、教师等教育资源,又使受培训的教师能够学用结合,尽快掌握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岗位工作要求,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利用校内资源对教师进行校内培训是十分重要的,但校内资源毕竟有限,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还要注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对教师进行校外培训。对于金融证券专业来说,校外资源可以分为无偿和有偿两种。首先要善于利用社会上的无偿资源,例如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四大期货交易所(大商所、郑商所、上期所、中金所)、两大证券交易所(上海、深圳)不断地推出新的金融品种,在新产品上市之前,几大交易所会在全国各省区的中心城市进行巡回推介;银行、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在推出新产品之前也会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推广,这些活动除了有关于新产品的专题讲座外,往往还会有基金经理、知名学者对宏观经济、市场形势的解读,参加这些活动除了可以对金融机构的营销方式有直接体会以外,还可以接触到金融实践活动的前沿,了解金融业的发展方向,使得实践性教学内容能够更加贴近市场。其次建议学校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教师校外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在高职教师的培训中,普遍采用且效果较好的形式是选派教师到企业代职锻炼,通过兼任企业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但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教师到金融机构代职难度较大。比较具有可操作性的是由学校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选送教师到国内高校进修,目前国内著名的财经类高校均设立了对高职教师的培训项目,另外这些财经类高校大多与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联合开展专题研究,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个很好的参与金融实践的平台。
(3)鼓励教师考取各种专业资格证书。取得专业资格证书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认可,取得的过程也是一个自身专业素质提高的过程,对学生也会产生很好的导向示范作用。但其中存在的问题是,目前社会上专业资格认证较多,权威程度差别较大,建议学校组织专家编写类似优秀期刊目录的专业资格证书目录,做为教师选择的依据。
(4)使用来自金融机构的兼职教师。在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中,都非常注重使用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他们基于实际工作经历的讲课本身就是实践性教学,但对于金融证券专业使用兼职教师面临成本效益问题,因为金融行业是一个高收入的行业,经过对社会上金融从业证书班的调查,来自金融机构的较高水平的兼职教师的课时费远远超过高职教师的课时费,因此只能在个别特别需要的课程中争取引进兼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