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04 11:05: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社区体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结果与分析
1.1景德镇被调查的社区老年人基本情况。被调查社区老年人中男性相对较少一些,男性比例为47.5%,女性为53.5%;
1.2被调查老年人对体育健身服务有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1.3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内容满意度的结果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对社区体育健身服务内容有着不同的看法存,对于健身知识的指导是否专业化,是否能够满足每位老年人的需要,大部分被调查者持有反对的意见;对于社区老年健身体系的管理是否科学可行,超过半数的老龄人表示不赞同目前的管理方式。有一半左右的老龄人认为社区服务的宣传力度还存在着缺陷;部分老年人认为社区现有的体育锻炼设施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并且对于这些设施收费也持有怀疑态度。一半以上的老年人认为社区应该加强对于体健身服务体系的建立,加强在老年人群中的宣传力度。唯一令人满意的是,社区就健身的环境而言还是得到了大部分老龄人的支持,大家也承认社区在这些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并加以肯定,希望社区老年体育健身体系的不断完善,真正的使老人有老有所养的归属感。
1.4景德镇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期待的服务内容。我们都知道不同年龄的老龄人对于体育健身有着不同的爱好,并且就算是同一年龄的老年人,因为身体状况的不同,兴趣爱好的不同,都会有自己所钟爱的体育健身项目。所以为了能够了解不同老龄人的需求,从而选择需求最为强烈的项目进行建设。定期的开展各类问题活动,创建一个良好的健身环境、营造出老年人群中的健身热潮。社区积极完善各类健身设施,打造良好的健身环境,为不同的老年人制定出不同的、适合自身的锻炼计划,加强老年人群中的体育健身知识的教育,致力于提升老龄人的健康状况。有一半的老年人认为政府应当正确的加以引导,促使这一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1.5景德镇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老年服务体系的建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政府的重视度还不够,宣传的角度和力度还有待改进、缺乏体育健身知识在老龄人群中的普及以及非常重要的是相关专业管理人才的匮乏。部分人缺乏对于老年体育健身知识,想锻炼但是不知道从何做起,有些甚至因为没有合理的健身体系,而使得健身效果不佳或者甚至出现适得其反的状况。缺乏专业的指导,没有专业的管理工作人员来调动大家锻炼的积极性,没有足够的体育健身设施,这些都是限制这一体系发展的原因。景德镇政府对老年社区体育的资金投入缺乏,造成社区该项服务收费也是颇受争议,也是遏制该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1)景德镇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硬件设施不能满足老龄化趋势的要求;
(2)景德镇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专业性管理人才严重匮乏;(3)景德镇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不能为老年人提供适合他们的锻炼任务,无科学性的依据;
(4)景德镇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没有系统性的体育锻炼知识的普及,宣传的力度角度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2.2建议
(1)完善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老龄人健身环境;
(2)加强对于老年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满足老龄化即将到来的要求;
(3)社区应适当的聘请专业的健身教师为每位老人制定出合适的锻炼计划,并在锻炼过程中提供专业性的指导;
(4)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宣传,营造在老龄人群中进行体育健身的良好氛围。
作者:蒋义排 王艳秀 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1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两者之间的联系
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虽然名目不同,然而二者之间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都是体育学科的一种,都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从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分析来看,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有需要有一定的体育环境基础,高校体育需要有更多的体育项目、体育运动技术以及体育设备等等,需要全面、系统、科学的为社区体育服务,因此高校体育也是社区体育的一个重要部分,高校学生在校园学习期间,能够更好的利用学校体育教学的知识来提高自身的体育技巧,从而掌握好体育健身的方式方法,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也能有所提高,在未来进入到社会后,也可以更好的发展群众体育,这也是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社区体育的发展也离不开高校体育,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各项活动在未来都需要在社区体育环境下开展,高校体育作为社区体育的基础,也为社区体育提供了更多的更优质的体育项目,对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看出,为了更好的促进社区体育的完善发展,就需要通过高校体育的发展来带动社区体育的不断进步,这样有利于社会体育教育观念的形成,对社区、学校以及家庭等社会单位的体育活动开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在体育项目和体育竞技比赛中也有一定的共通性,高校体育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以科学的、合理的方式来提高学生们的身心健康,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学生们能够更好的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而社区体育的发展也需要人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们体育锻炼重要性认识的培养也间接的带动了社区体育的发展。由于体育项目的共通性,学生们在高校时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在未来也会带到社区体育环境中,从而更好的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而由于高校体育也是社区体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将会带动更多的人们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从而也是高校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二者之间也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从长远来看,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也将成为一个必然的过程,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国民身体健康都将产生重要的意义。
2我国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发展脱节现状及问题
2.1学校体育师资力量雄厚,但参与社区体育工作少
学校内体育教师及离退休的体育教师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比率很低,在职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里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比率极低,其参与积极性低于离退休人员。
2.2学校体育资源丰富,有效利用率低
大多数学校采取封闭管理。为了便于学校管理,体育场地通常6点以后就关门,无形中造成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浪费,不能与社区形成优质体育资源互利共享的相应。
2.3社区体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
受制于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的不同,体育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区体育设施、场地不均衡;二是社区体育活动经费不均衡;三是社区体育指导员和管理组织不均衡。
3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对策
3.1抓好全民健身的宣传工作
在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过程中,要特别抓好宣传工作。一方面要注意大学体育政策的对外宣传。另一方面要注意体育文化知识的宣传,以打造有影响的大型比赛,还可在每学期举办一个“体育文化宣传周”。同时,大学毕竟不同于社会,社区人员的大量进入对大学纪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所有进校人员的宣传管理,预防负面影响的产生,保证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后形成互动式良性发展。
3.2高校体育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当今社会,一个国家的发展也需要对外开放,一个团体的发展需要对外开放,高校体育要树立社会大体育的意识,不但要搞好校内的体育工作,还应为社区体育出谋献策积极参与,为全体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尽一份力。高校体育的发展同样需要主动走出去,大胆请进来的策略,高校应对社区居民中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提供不影响教学条件下的宽松政策,鼓励社区居民进校体育锻炼,对进行体育场馆锻炼者进行合理的收费,通过多种途径促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促使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3.3搭建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合作发展的组织管理机构
以社区居委会、社区内的学校体育负责人和居民代表三方构成社区体育委员会。在组织机构的管理人员上,除少数必要的专职人员外,多数可由业余或兼职人员担任。在经费来源上,除少量的政府投入外,多数应由活动创收等市场渠道及企业的赞助来解决,组织机构的活动地点选择为社区内较有影响力的体育场馆,以定期和不定期的形式进行会议交流,对开放中的有关事宜进行决策和管理,从而加强了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性,使其向经常化、规范化方面发展,从无序、松散向有序、有计划的趋势发展。
3.4政府及相关部门参与宏观调控
要使高校与社区体育充分地合作互动发展,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对体育资源进行宏观调控,合理地配置体育资金,使体育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逐渐形成一个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作者:郭永安 单位:延边大学体育学院
1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发展具体状况
通过职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指导,社区居民的体育理论和技能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能够进行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的组织指导工作。而更为重要的是社区体育的硬件设施明显的匮乏,需要借助于职高学校的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同时,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需要相关理论进行指导,要加大对社区体育的研究力度,促使社区体育具有教育性,而职高体育具有社会性。
2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资源共享策略
2.1将职高学校体育资源对社区开放
要将职高学校体育资源对社区开放,这样丰富社区体育资源。职高学校的体育教师和技术人员向社区输送,去培养和指导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弥补了社区体育的教练不足问题。也职高体育组织机构服务于社区体育,以便逐步构建社区体育的组织机构。要鼓励职高生参加社区体育活动,为社区体育的发展创造活力,也为职高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这样也能够为职高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经验。
2.2加强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组织机构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使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应建立组织机构负责协调和制定发展方案,职高学校和社区选派代表负责进行资源共享的合作事宜,使双方的互动合作更加紧密和有更多的收获。
2.3社区体育为职高学校的体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社区体育组织机构可以动员社区内企业单位进行捐助,改善职高学校的体育设施,促进职高体育得到社会支持发展。社区体育活动能够推广和宣传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如舞龙、跳竹竿等。这样能够丰富职高体育教学内容,提高职高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优化了职高体育教学内容。
3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两者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定位的方向不同,其体育功能和结构内容也不同,这样造成对两者互动的体育功能研究不足,使得两者互动操作出现盲目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规划发展。这样的结果造成了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在实践与理论上的脱节。另一方面,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紧密合作,缺乏社会公益性支持。
3.2建立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原则
为了能够确保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合作互动良好发展,必须建立两者的互动原则。一方面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原则,只有确保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作为参与的主体具有平等的地位,才能进行充分有效的互动。另一方面要建立资源共享的原则。该原则是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合作的优秀,双方的合作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互动促进。提高合作能更好地推广体育文化和终身体育的理念,使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都能够享受资源,产生良性循环的效果。
4结论
通过对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分析研究,得出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具有现实性,职高学校为社区体育提供了运动的器材设施和运动场地,也培养了体育教练。而社区体育成为职高体育进行实践研究的平台。要共同促进职高体育的社会化发展和社区体育的教育化发展。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合作,需要一定的理论进行支持,并对此进行深入研究。社区体育要提高教育的科学指导,形成适应社区体育与职高体育协调发展的理论。为了能够促使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相互结合共同发展,就需要得到社会支持,从硬件设施和软件、人力资源的投入,也需要从舆论思想的支持,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全社会的体育教育意识和健身的良好习惯。
作者:张明明 单位:浙江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人们通过体育来追求健康舒适生活的意识也不断增强,但社区体育场地、器材等资源的短缺影响了人们的锻炼;学校体育虽然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大量的锻炼器材,充足的场地,但学生尤其是师范类学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机会少,使得自己的理论知识不能转化为实践,更使得学校体育的丰富资源得不到充分的运用。因此,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就变得尤为重要。而加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一体化进程,使各种体育资源相互补充共享互惠,在达到二者协调发展、互动互融的基础上,还能够加速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为研究对象,调查二者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对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提出建议。
1.2、研究方法
(1)调查法。科学研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的调查法,是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有计划的、系统地收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一些历史状况以及现实发展状况的资料的方法。而本文则是通过对信阳市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现状以走访或者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从而在对信阳市的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做出更准确的了解之后,针对二者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2)逻辑分析法。在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分析、讨论之后,运用现代逻辑学的原理和知识分析信阳市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状况,并提出解决方案。(3)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在明确的研究目的的指导下提出完整可行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在辅助工具的辅助下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相关资料的一种方法。而本文通过对信阳市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互动发展问题的观察,发现二者协调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以便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4)数据统计法。对走访和问卷的调查结果在统计之后做出系统的、全面的分析,得出相对科学的结论。
2、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在科技的带动下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我国的大部分城市也基本实现了小康的目标,人们的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当温饱已不成问题,对健康的追求就被提上日程。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更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我国,体育工作也坚持以全民健身为基础,这就要求体育不能再局限于学校,要体育社会化,把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联系起来,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一体化,使二者在资源方面相互补充,在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的同时,构建终身体育的发展模式。
3、学校体育及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以及问题
3.1、学校体育师资力量雄厚,但并未充分利用
(1)学校体育师资力量不能很好地融入社区体育工作。以信阳市为例调查发现,零散的分布在各地区的体育教职工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强大的体育健身指导队伍,他们接受过科学的体育理论教育,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训练,有丰富的专业技能并掌握科学的教学以及训练方法,除此之外,他们接受过正规的教师资格培训以及思想道德的教育,所以,他们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完成社区体育的管理工作。但是,这一支强大的师资力量却没有很好的与社区体育相结合,学校体育的教育对象在目前还只是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且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便无法继续进行学校体育的学习,因此学校体育没有很完美的与社区体育接轨,因此体育教职工只能在学校内长期从事体育教学工作,而没有参与进社区体育。(2)学校体育资源丰富,但却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信阳市现有的五所大学,约三十所高中,所拥有的体育场馆以及体育设施并没有得到很充分的运用,平时并不对外开放。而这些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条件相对好于各个社区的体育设施。在全国,学校系统拥有的体育场馆更是占到全国的68%。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多的是或自愿或在家长督促下写作业、看书,而剩余的为数不多的时间才参加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体育锻炼,例如羽毛球、乒乓球或篮球等,而大多数时间学校的各种体育场地、体育设施是闲置的。所以,虽然高校用有丰富的体育场地和设施,但是许多场馆仍然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3)没有普及科学的体育理念。深受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影响,体育并不像知识那样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虽然也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并没有从全民族素质的角度去全面的认识体育教育的真正意义,而体育教育也并不像文化课教育一样被人们认为不可或缺,而现代的学生们因缺乏锻炼,身体素质更是无法与七零后、八零后的国民相比,而肥胖、近视等现代文明疾病的发病率却是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科学的体育理念对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3.2、学校有专业的组织体育活动能力
学校体育拥有大量的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以及足够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来组织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能为社区体育的开展提供范本,为社区体育各种活动的开展提供咨询、指导等帮助,但是,由于学校对于将体育场馆设备外借而引起的设备清洁等方面的种种顾虑,使得这些资源还不能得到充分运用。
3.3、社区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受到资源缺乏的制约
以信阳市为例,社区体育尚处于发展时期,以公园、广场、公共场所空地以及住宅小区内的健身点等非正规的场地为主要的活动场所,健身器材不但种类稀少,数量也少,并不能满足人民大众的健身需求。另外,信阳市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二线城市,工业并不发达,经济也并不十分发达,从而每年投入到社区体育中的经费和用于体育建设的资源十分有限,这也制约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3.4、参加社区体育的人群老龄化严重
有关调查研究表明,虽然我国现在的人口呈老龄化趋势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但是在本世纪上半叶,我国中年人口仍占50%以上,社会的主要人口仍处于工作、学习的黄金时期,而且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独生子女增多,家庭负担较之以前加重,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体育活动,在体育人口总量中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中年人所占的比例,也就是说,参加社区体育的人群老龄化现象严重。
3.5、社区体育的活动项目单一
以我国中老年人为主的社区体育发展并不迅速,还因为社区体育的活动项目过于单一,且大多集中在传统休闲、韵律表现那些更适合女性居民的类型,例如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广场舞,并不能吸引很多男性居民的注意。体育活动项目的单一有悖社区体育的初衷,不利于社区体育的快速发展,只有建设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才能吸引居民的注意力,从而加快社区体育的发展。
4、信阳市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建议
由此可知,学校体育同社区体育相互协调,互动发展不仅具有深远意义,还是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二者相结合,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下面有以下几点需要明确:
4.1、构建学校与社区协调发展的服务管理体系
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开设社区体育指导员培训班,招收自愿服务大家的热心市民,并请专业的体育教练予以培养,逐渐建立高素质的体育指导员团队,帮助并指导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另一方面,以学校为主要的活动场地,以社区居民和在校学生为主要的活动对象建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机制,学校与社区加强各自内部管理,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
4.2、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
各地的中小学、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等拥有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的学校应主动向周围的居民开放自身所拥有的体育资源,例如,向附近的居民提供锻炼场地,体育设施;并提供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或服务人员。为了不与学生的体育锻炼冲突,各校可根据本校的课程安排,分时段、分类开放体育资源。另一方面,发挥学校体育人才的优势,体育院系学生可在空闲时间担当社区体育的指导人员。社区方面则要建立必要的管理体制,并倡导大家爱护体育器材,注意运动安全,遵循管理制度。
4.3、构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的信息网络
利用大众媒体加强对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的宣传,让社区居民与在校学生认识到双方互动发展对自身发展、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每个人参与进去的热情,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体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杨楠楠单位:信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一、社区体育的定义与特点
社区体育有如下特点:
①社区体育的娱乐性。
社区体育所针对的对象是社区内的所有居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也比较明确。
②自控性与个人针对性。
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主要是在其业余时间自愿参与其所喜欢的体育活动。虽然有时候社区也会组织居民参与一些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来丰富居民业余生活,增强邻里间的感情。但在多数情况下,居民参与体育活动所选择的运动项目、运动时间等都是由居民自主控制的。
③参与的随意性。
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形式多样,运动内容极其丰富,因此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在森林公园、社区广场,只要人们有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就可随意选择与之相应的内容与形式进行身体锻炼。
二、烟台市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现状
(一)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最主要目的是以锻炼身体和塑造形体为主,其次为休闲娱乐、提高家庭凝聚力、满足兴趣等。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锻炼身体(27.16%)和休闲娱乐(24.02%)占参与调查居民总数的一半以上,这说明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动因为以上两项。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与心理、生理、年龄、性别、经济条件、兴趣等有关,因此,参与的动机会有不同。在动机的选择上年轻人倾向于休闲娱乐和兴趣满足,中年参与者偏重锻炼身体和塑造形体,年长者偏重锻炼身体和加强交流。由此可见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多样的。
(二)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
对于居民活动频率的调查统计中,将调查表设计为不参加(0次/周)、少参加(1-2次/周)、参加(3-4次/周)、积极参加(5次以上)等四个层次。通过调查,居民参与体育锻炼与年龄也有很大的关系。如老年人退休后,时间较多,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中年人工作、家庭生活压力较大,同时他们也逐渐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在有时间的情况下一般先一周参与1-2次体育运动。年轻人大部分都是刚刚参加工作或是上学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一般集中在周末。
三、影响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一)经费少,健身器材、场地不足
在对烟台市社区进行调查中发现,社区体育最大的困难就是经费不足的问题,经费不足造成体育器材设施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目前社区内的体育设施主要集中在学校中,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大多数学校的体育建设设施是不对居民开放的。因此居民的活动场所主要集中在公园、广场、社区内。
(二)对于现有的体育建设器材设施保护意识差
对于目前烟台市多个社区内的体育建设设施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社区健身设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如有的健身器材明显缺乏日常保养维护造成油漆脱落,锈痕斑斑;另外还有些体育设施已经损坏,存在安全隐患。这些损坏的体育器材或是被人故意破坏,或是因管理不善导致损坏,更有甚者一些健身器材成为人们发泄的对象,这种情况的出现不能仅仅将责任归结到管理部门,我们市民的保护意识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健身意识薄弱
目前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并不是很高,能够积极主动参加锻炼的人群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上。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年人、年轻人能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比重较低,特别是中年人能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占中年人调查总数的7%。在调查过程中,能明显感觉目前大多数居民对健身活动作用的认识水平及了解程度整体上偏低,有些居民对健身的认识尚停留在“没病就是健康”的肤浅层次上,因此产生了“既然身体是健康的,就无需浪费时间去进行身体锻炼”的错误观点。目前大多数居民将业余时间用于棋牌、逛街、看电视、玩电脑等活动上,仅有很少的居民在闲暇时间内进行体育锻炼,总体上揭示了当前居民的自我健身意识相当薄弱。全民健身活动要得到广泛发展,提高全民的体育意识是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四、提高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现状的对策
(一)提高管理意识,培养居民进行体育锻炼意识
尽快建立一个规范化的社区体育发展、规划管理体制,构建科学的社区体育管理体系,加强体育功能的宣传,建立愉悦的体育健身氛围,增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同时利用媒体的力量进行广泛的宣传,加强体育锻炼方法的科学指导。在和谐社区的建设进程中,烟台市政府对于小区体育设施的建设、保护等问题,已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并已颁布开发配套政策,并贯彻到小区体育设施修建工作中。这一政策的充分落实,体现了烟台市政府对于群众体育开展的支持力度和决心。现在已建成的小区体育设施配套方面,总体规划是规范的,规模也有扩大的趋势。在今后的社会体育运动发展中要逐步完善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以街道办事处为主的体育健身管理网络,使大众体育逐步迈入良性循环发展,组织引导好广场体育、公园体育的开展,吸引社区成员参加体育活动,努力扩大体育人口。
(二)加强体育设施购置,增加场地的建设
更应突出普及化的问题,避免为健身面积达标而修一些脱离大众体育的设施。即使修建有偿服务的健身设施,在现阶段应特别注意有偿性服务与公益性服务的比例。小区体育设施的修建,可考虑分层、分区、分段的布局,进而形成小区内各种体育设施完善的服务网,并从数量上合理增加。在开展小区体育设施的配套修建时,应考虑修建环区“跑道”的项目设立,(在小区内公路旁修建1.2-1.4米的塑胶跑道)以使跑步爱好者长期无路可跑的问题得以解决。重视在市民住宅周围留有足够的绿地或建设简易实用的体育健身场所,特别是新建生活小区和旧城改造拆低建高更应引起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住房条件的改善,人们逐渐把体育健身场所设在自己家中,这既有利于锻炼,又安全可靠,在今后的住宅楼房设计时,增加运动器材摆设地方,能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
(三)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
因为社区居民的年龄层不同,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社区体育健身指导员要根据他们的各自情况及需求来开展运动,来满足他们科学锻炼、科学健身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学校里的专业体育教师和培养的体育特长生都可以深入社区帮助社区居民开展各类活动。通过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校与社会的接触,而且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锻炼机会,这对社会和学校都大有益处,学生可以经常进入社区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多参加社会实践,多接触社会,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在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加强了学生与企事业单位、机关的联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加强,社区体育活动还可以与学校的各种活动联系起来,如校运会,各种球类比赛,社团活动等,以增进对社会的了解。
五、建议
第一,构建科学的社区体育管理体系,加强体育功能的宣传,增强愉悦的体育健身氛围,增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同时利用媒体的力量进行广泛的宣传,加强体育锻炼方法的科学指导。
第二,由于在现阶段应特别注意有偿性服务与公益性服务的比例,可考虑形成小区内各种体育设施完善的服务网。在开展小区体育设施的配套修建时,应考虑修建环区“跑道”的项目设立,以解决跑步爱好者长期无路可跑的问题。
第三,社区可以利用本社区内学校体育教师的力量对社区居民的健身进行指导,这样不仅可以使居民在锻炼的过程中得到科学化的指导,更可以有效地提高居民锻炼的热情。第四,通过宣传能提高居民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公共场地管理部门对现有场地的重视程度。
作者:张景晨单位:烟台职业学院
论文关键词:体育资源;社区;共享
论文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社区体育缺乏科学的指导与管理、社区体育缺乏场地与器材。学校体育资源丰富但有效利用率低,学校体育师资力量雄厚但参与社区体育工作的很少,因此,笔者在文中建议加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
国家一直都非常重视人民身体健康问题,关注群众体育发展状况。然而,多年来群众性体育发展状况一直不容乐观,社会体育整体效果不太好。影响我国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普及和开展的因素很多。相比之下学校体育这一领域,却拥有较好的体育资源,如体育场地器材丰富、体育师资力量雄厚、有完善的体育组织和领导机构等等。于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启示我们可以从学校与社区这两大群域的关系中寻找一些发展契机。
1.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相关概念的解读
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用于体育生产和体育活动所需的各种条件及要素,包括人力、物资、资本、时间和信息等方面。有形资源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源,主要包括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并以体育场地为主;无形资源则主要包括体育教师及其专业知识、体育教育管理能力和思想素质等方面。
共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首先表明一种关系,共享关系联系着有特定目标和任务的人群,他们关注有价值的共有资源,相互之间协调行动,并形成或松或紧的组织架构。
2.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的意义
目前学校在体育资源的管理上力度不够,资源闲置、资源浪费等现象经常出现。如何合理地管理利用好现有的体育场馆,实现其最大功效,避免资源浪费。通过体育资源社区共享,能够很好地解决体育场地、场馆除了正常教学以外时间的使用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场馆的使用率、避免了资源
闲置、造成浪费,同时也可以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创造经济效益,提高体育教师的福利待遇、改善体育教师办公条件。
体育资源社区共享能够给体育教师等无形资源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和机会。体育教师一般都具备专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有能力帮助社会公众进行健身运动。专业是以较高的经济回报和职业声望为支撑的。体育资源社会共享扩大了体育资源的教育空间,由原来的校园逐步向社区延伸,实现了体育资源教育功能社会化。
体育资源的缺乏是影响社会民众健身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学校拥有的体育资源恰好能够解决这些难题。而且,学校体育教师掌握专业的体育健身理论、技术、技能,能够为社会民众的科学健身提供帮助,避免盲目锻炼而损害身体健康。
3.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的对策
3.1加强体育资源社区共享的监督与管理,强化扶持工作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学校体育设施等体育资源向公众开放、社区共享的监督管理机制,将其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范畴。建立激励机制,将体育资源向公众开放、社会共享程度作为政府政策扶持、资金扶持的参考条件,以此来调动各校开放体育设施工作的积极性。
3.2加强体育资源社会共享方面的宣传,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合作
学校具有体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优势。学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是一件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和实践性的工作。同时,应注意加强体育资源社会共享的宣传。
学校体育要有意识地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使学生能够突破学习体育的局限,有机地结合社区体育,学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俗文化,培养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社区体育活动打下基础。社区可以和学校合作建立体育俱乐部,让学校附近的居民参与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的指导、组织、管理资源,学习科学的健身方法和培养组织指导能力,更好地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4.结语
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是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学校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源,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好现有的体育资源历来都是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尤其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健康意识逐步增强的时代。实现学校体育资源社区共享需要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做好扶持工作,需要学校领导转变思想观念,加强与社区的协调沟通。
【论文关键词】:社区体育;学科基础;理论体系
【论文摘要】:从大众体育实践飞速发展的角度出发, 对构建社区体育学科理论体系的目的意义、理论架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研讨,旨在丰富和完善体育学科理论体系。
1. 社区体育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目的意义
国外发达国家,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与社区相关的研究工作,社区体育研究也在其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众体育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社区体育的迅速崛起。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社区体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
当前,体育界有识之士已充分认识到社区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体育的桥梁;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载体。但是,由于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关于社区体育的研究还比较零散,这就使我们很难在宏观上把握社区体育的发展。因此,要根据中国的民族特色和现实发展状况,对其科学理论基础及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和探索。因此,需要构建一种适应新时代的社区体育理论体系。
2. 社区体育学科理论构架
社区体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既要反映当代社区体育理论和实践发展中的最新成果,又要继承和发扬以往研究有价值的内容,尽量把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起来,采用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来增加知识的容量,从而使其更全面、更系统和更具科学性。在结合当前社区体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社区体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作为进行社区体育理论体系构建研究工作的一种尝试。
社区体育学科理论体系的结构应包括四个学科层次:第一层是基础学科;第二层是专业基础学科;第三层是分支学科;第四层是学科内容。
3. 社区体育的研究对象
社区体育以与社区有关的人们的体育行为、方式、体育需求、体育观念、体育环境、体育产业等为研究对象。社区体育学往往借鉴和采用了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美学、文化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工具,用来为社区体育服务。
4. 社区体育的研究内容
构建社区体育研究的内容体系,是社区体育学理论体系构建的优秀工作。通过大量的分析与比较,私以为,社区体育的研究内容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一) 国内外社区体育发展比较研究
国外社区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而我国才刚刚起步,大力引进和吸收国外社区研究成果,无疑对促进我国的社区体育学或社区体育科学的尽快建构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社区体育的产生、发展动因研究
就目前社区体育的发展状况来看,社区体育学仍然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科基础薄弱,其理论体系也未完善。因此,有必要从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出发,研究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部因素,从而了解和掌握国内社区体育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把握其市场特征和发展潜力。
(三) 社区体育发展趋势和策略的研究
社区体育在我国有了初步的发展,并体现出强大的发展生命力。而考虑到我国社区体育的长远发展,需要分析其发展趋势和制定其顺利发展的策略。
(四) 社区体育事业与社区体育产业发展关系研究
社区体育是社区体育事业与社区体育产业的交叉体,但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相互协调和结合,它们内部具有某种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一致性。这里说的主要是对它们结合的机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包括它们结合的社会文化背景,它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它们的产品和服务内容的兼容性和一致性,从而使我国社区体育事业和社区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相互推进。
(五) 社区体育产业发展的环境支持研究
社区体育产业是一个关联功能很强的综合性产业,它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系统地研究我国社区体育所需的环境支持,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它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哪方面的支持及其方法途径。该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社区体育产业发展的政治文化环境研究、经济环境研究、制度环境研究、政策环境研究、技术环境研究等。
5. 社区体育的研究方法
(一) 测量法
社会测量法是美国心理学莫里诺创造的测量团体中人际关系的方法。运用法要设计出各种量表给被测试对象填写。进行社会测量,最后得出结果,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使用这种方法,量表比较难于设计,测量的手续比较复杂,被测试对象要通力合作,才能顺利进行。
(二) 系统分析法
社区体育是一个多系列、多层次、多内容且内外统一的整体开放系统。因此,要在借鉴和吸收其它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信息交叉、渗透、交流、筛选、反馈,使该学科的研究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不够成熟到逐步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形成过程。
(三) 逻辑归纳法
将与社区体育有关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分类、判断、比较,运用演绎、归纳、推理、综合分析等逻辑法,揭示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一般规律,使其产生知识的横移、融合、聚变和重构,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论文关键词:社区体育 体育资源 开发 市场机制 优化配置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社区体育资金匮乏、基础设施利用率低、人才短缺的现状,提出了加大对体育资源的开发和优化配置,适当进入市场机制,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等措施.以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以下简称社区体育)在现阶段主要指.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要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如何满足广大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关键是要了解现有的社区体育资源状况.充分认识潜在的社区体育资源.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掘和利用潜在资源,优化配置.使有限的体育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
1社区体育资源的利用现状
(1)社区体育资金资源的利用现状
计划经济下,认为我国体育是上层建筑,体育事业乃公益化,政府包办。民间资金进入体育事业的资金量是非常少的,大部分的经费是由单位拨款.这几年提出了产业化,却又很少提公益性,直接误导有关方面弱化了对体育的行政监管和体育经费的投入.政府部门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上还是以竞技体育为主,在体育彩票发行之前,国家体育总局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经费支配的比例大约是100:1.
(2)社区体育基础设施资源的利用现状
1)我国现有的真正属于社区的体育设施一部分是开发商为了在售房时吸引住户时修建的,另一部分是体育彩票发行后体育局捐赠建立起来的.大多社区的体育设施基本都一致.多是一些简单的组合器械.多为铁制,露天放置冬凉夏热.缺少管理和指导,使用方法不当造成人员受伤和器械损坏非常严重.
2)我国现有615693个体育场馆,总面积达7.8亿/13.人均0.65m.在全部的场馆中.有27.5主要属于学校体育,21.3主要用于运动训练,21.2主要用于运动竞赛,20.1用于体育培训.[1]由于我国共公体育场馆只占全国体育场总量的2.3%,并且各系统所属的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程度不同,真正用于群众体育健身锻炼场所只有全国体育场馆总量的1O.以至社区居民没有场地。只能在街头、路边进行一些跑步、打拳、舞蹈等一些简单的体育运动.这样既危险也不利于身体的建康.
(3)社区体育人才资源的利用现状.
社区体育人才包括组织管理人才、健身指导人才、健康监测人才、科研人才、体育产业经营人才等.目前,社区体育组织管理部门是街道办事处,管理人才多是离退休干部,工会成员等,缺少必要的体育管理知识}虽然近几年经过培训合格的各级社区体育指导员达6万多人,全国人口平均每2万人才拥有一名体育指导员,分配到各社区人员的数量远未达到社区居民健身要求,而日本2002年每千人中就有公认的社会体育指导者1.75人;地方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机构尚未健全或缺乏;体育知识的人才集团——体育教师,大多集中在学校,未能与社区体育的主管部门建立实质的联系.市、区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往往没有专门从事社区体育的人事编制,而专业体育人员在社区体育中的缺位也是制约着社区体育健康发展的因素.
2社区体育资源的开发
(1)社区体育资金资源的开发.社区体育经费实行公益型的管理方式,多渠道筹措经费.政府部门要根据《体育法》的规定,逐年增加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体育行政部门要对社区体育工作安排经费并逐年有所增加.充分发挥社区体育的无形资源来吸引资金.如文化衫、帽.广告牌、比赛冠名、场馆冠名、社区体育队伍的冠名等一些形式吸引赞助.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资助社区体育活动和体育设施建设.鼓励辖区单位举办或承担社区大型体育活动.有条件的社区,可设立由团体和个人投资的社区体育发展基金.
(2)社区体育基础设施资源的开发.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利用其周边的各类社区体育资源.可多个社区合建小型场馆,或者各建几种设施和场地.进行产业化运作.以俱乐部的形式吸收会员,进行有偿使用,优势互补.也可与厂矿、企事业单位、学校合建或分建,通过出租和租赁体育基础设施达到资源的共享;大力鼓励个人、企业投资社区体育设施,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对于一些大型体育中心和场馆应继续发挥其窗口效应,重新进行重组整合,产业化运作,逐步建成集竞赛、健身、娱乐、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开放式体育公园.
(3)社区体育人才资源的开发.政府部门应尽快确立从事社区体育的人员的公务员编制,建立建全社区体育指导中心;依靠体制培养大量的杜区体育人才,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站要积极快速地培养大量的社区体育指导员和社区体育管理者;各体育院校尽快开设社区体育专业和社区体育专业研修班,迅速建立社区体育人才队伍;积极吸收大量的社区体育积极分子和志愿者;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作用。利用其丰富的经验和理论知识,能组织各类基层的体育竞赛,充分发挥学校和社区在人才和设施上的相互开放优势互补.
3社区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1)市、区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尽快建立社区体育资源的综合配置网络系统.市、区的政府体育主管部门要开发建立社区体育资源管理数据库,数据库中包括本市、本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情况;场地、场馆的开放时间、门票情况、主要的设施;各社区的体育运动竞赛的开展情况.建立社区体育网站,在此网站上公示数据库中的各项资源,可有效地优化社会体育资源的利用和管理.
(2)建立建全社区体育机构.要充分利用辖区内各单位人才、场地等资源,组建街道办事处一级的各类体育协会、文体中心、体育指导站、健身俱乐部.形成在街道办事处领导下的街道、居委会和单位多层面的体育组织网络,有效地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满足社区成员的广泛兴趣和爱好.
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等各种资源通过市场流通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实现有机的结合,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发挥更大的效益.未来的社区体育在各种资源上将突破目前较为封闭的格局,以跨行业、跨单位的组织形式将学校、企业、机关、社区联系到一体,把不同行业的体育人才,设施、场馆、资金通过社区体育产业化的形式纳入到大社会中去,以便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我国现有的较为紧缺的体育资源,实现全社会的共享.促进社区体育更好地发展.
论文关键词贵州省 高校体育 社区体育 资源共享 研究
论文摘要本课题根据贵州省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论述适合贵州省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合理共享,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二者有机地结合并共同发展,提高高校与社区居民健身意识和健身质量,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共筑一座互动、互利、联动共享的通向终身体育的桥梁,构建一个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的新模式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
一、前言
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同是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两个重要部分过去是分割开来,互不联系,各寻发展。这种状况不利于全面贯彻和落实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是有悖于我国体育政策法规所要求的。而高校体育的设施齐全、人才众多、方法先进,所以要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不仅要管好校内师生的健身活动,而且对校外周边的社区体育负有责任和义务。
贵州省内的高校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和国家的资金扶持,体育资源相对富裕,如何使相对富裕的人才、物力资源发挥出最大程度的作用,如何实现“大学服务于社会、社会回馈于大学”的功能转变,如何更好的发挥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资源共享,这些都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和高校在校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几年来一些国内外有关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资料50多篇,及其它相关书籍和资料。
2.问卷调查法
对贵州省内该领域的10名专家、9个市(州、地)的10个城市社区、10所高校发放问卷。问卷共发放800份,回收764份,回收率为:95.5%,有效问卷758份。
3.数理统计法
熟练应用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15.0、excel,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应坚持的原则
1.和谐发展原则
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的和谐发展原则可以为群众体育和健身活动提供建设场所和必要器材,为部分体育专项爱好者创造条件,尤其是要为区内群众性的体育专项运动提供便利。
2.资源共享原则
目前我省开展社区体育有几大难处:缺少专门的体育人才、缺少设施、缺少资金投入。可见社区体育在有形资源上严重匮乏,同时我国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和良好的体育设施等有形资源却在学校。但社区在体育文化、体育娱乐等无形资源方面却比学校体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两者之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3.互利互补原则
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都是为大众健身服务的,在不影响高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高校体育的大部分设备应向社区内体育运动爱好者有控制的开放,以利于社区内居民健身;有条件的高校还应在技术上给予社区体育活动以支持和帮助。
(二)贵州省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现状
1.贵州省高校体育调查现状
(1)贵州省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调查现状
在对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原因的调查中发现,学校不重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占据很大比例。在学校没有形成很好的活动氛围,没有朋友陪同,一个人不愿意去占到26.6%,也反映出学生喜欢的运动方式。
贵州省目前在校大学生在空闲时间选择网上冲浪和看书写作业的占到了69.4%,而选择参加体育锻炼的只有14.8%,并且有10.8%的同学选择了其它,可见大学生迷恋网络,沉溺于电脑游戏、视频聊天等现象还大量存在。
(2)贵州省高校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情况
从调查的统计中可以看出,除去正常的体育课教学活动外,大学生每周从事体育活动的次数主要集中在2-3次,这说明贵州省在校大学生大部分时间能够自己积极主动地参加锻炼,其中有一部分可能达到或接近了体育人口标准(中国体育人口判定的标准为:(l)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2)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3)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2.贵州省城市社区体育调查现状
(1)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参加锻炼目的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知,在限选一项的情况下,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依次为强身健体、增进健康、散心解闷、休闲娱乐、增加人际交往、与同伴交流、缓解压力和减肥治疗疾病。大部分群众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强身健体和消遣娱乐,这说明体育运动既是一种强身健体的主要途径,也是一种娱乐消遗的主要方式,并且得到了社会广大群众的认可。
(2)贵州省目前城市社区居民对健身环境满意度
贵州省中心城市经济及生活水平与地区、县形成差距较大,所以城市的聚集功能普遍较强,而辐射、扩大能力较弱,体育资源优势向周边地区扩大不够,导致很多居民对健身环境的不满意。这反映出目前我省社区健身场所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的需求,迫切需要改善社区体育环境,加大人力、物力的补充。
(3)影响社区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因素
从调查结果看,居民不参加健身锻炼的因素排在前5位依次是:工作太忙、没有指导组织者、没有时间、没有体育场地、费用高等。形成以上因素的根源,首先是现代社会充满竞争,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任务繁重,下班后往往感到身体疲劳,把主要的精力和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因而不想参加锻炼;二是体育场所有限,公共活动场地、器材偏少,大多数都集中在学校,体育设施严重不足;三是由于人事编制和街道社区主要工作性质所决定,大部分社区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健身指导员和管理者,社区内缺乏体育锻炼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使得一些居民不知道如何锻炼,使体育锻炼进行的比较盲目和随意;四是体育场馆健身活动需要相当的费用,普通工薪阶层和下岗、离退休人员难以承受。
(4)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对社会要求
目前我省社区居民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场地设施和人才指导的缺乏,同样也是目前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体育场地各项面积中显示我省体育场地占地面积为2216.21万平方米;体育场地建筑面积为46.81万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为1580.46万平方米;按占地面积:人均体育场占地面积0.57平方米;按场地面积: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41平方米。
(5)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意识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收人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体育消费能力也有很大幅度的增强。数据显示居民的体育消费现状为:每月50元以下的占69.6%,每月50-100元的占21.8%,每月100-150元的占6.7%,每月150元以上的占3.1%。我省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占的比例较少,所以体育消费水平低于我国目前的体育消费水平。
3.拓展工作思路,扩大资源共享
(1)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我省现有各种高校20多所,每年约有3万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而大学更是聚集了大量优秀人才,且门类齐全。其人才不论在数量上、专业种类以及理论知识、实践示范等综合素质上都是其他部门无可比拟的。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充足的优势,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指导各类群众的健身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家长、社区体育活动积极分子及热心体育工作志愿者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的家长,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培养学生参与社区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起到促进作用。
(2)我省高校体育科研、信息资源优势
高校中体育教研室(部、系)作为高校实施体育教学和指导体育锻炼的主要部门,拥有一定数量且具有体育科研水平的教授和科研人员,加之高校特有的良好科研条件和设备,对体育锻炼方法及其锻炼效果可以做出准确的分析与评价。因此应充分发挥、利用高校人力资源和先进设备的优势,为社区体育的普及与提高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之能够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3)高校体育经费资源优势
社区体育发展应充分利用高校体育经费资源优势,以此作为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之一,使越来越多的群众投入到全民健身运动中,同时条件较好的社区,体育经费资源优势也比较丰富,如金阳新区碧海社区,在开展体育活动方面向社区居民投入了大量经费,高校也可以和他们共建体育活动,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
四、贵州省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打破高校与社区的界限
不管是教育者、管理者还是普通的社区居民都应该从社会发展出发,更新观念,对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进行重新定位,来提高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认识,打破高校与社区的界限,实行开门办学的新思路,以高校体育为突破口,实现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
(二)充分发挥体育场馆优势形成资源共享
如果将社区中心和高校体育馆联合,将彼此的资金投入有效地相融合在一起,将场馆、设施的规格、档次提高。这样既可满足高校的常规体育教学活动及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竞赛等,又可解决社区对运动场及设施的需要;既可以克服典型的资金“人治”和短缺现象,场地设施又能得到专门机构的管理和保养。
(三)专门配备组织机构及专职人员
由于高校体育和城市社区体育的组织机构的不同,各司其职,为了能让两者更好地联结,可以考虑组建成立专门“高校与社区互动办公室”的组织机构,可以把办公室设在市体育局,负责相应的组织工作,高校和社区各设一个分办公室,来负责高校与社区互动的具体事宜,高校负责人由体育学院或体育系的领导担任;社区的负责人由街道办主任或副主任担任。
五、结束语
从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来看,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关系必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应是全方位、多形式、多内容的结合,即社区体育要与高校体育协调发展。表现为社区体育要参与到体育教育中来,体现其教育性的特点;高校体育也要与社会相联系,向社会开放,接受社会的监督,体现其社会性的特点。在现时代,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资源共享、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对社区和高校在体育教育事业中的必然要求,是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论文关键词]社区 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俱乐部
[论文摘要]总结了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社区体育发展的经验,对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政策建议。
社区体育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在我国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化过程中,突破了在计划经济下沿袭已久的单位、行业、系统为组织形式的封闭格局,满足了人们在业余时间里就地、就近参加经常性的体育活动的需求。当前的社区体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体育普及性、大众化、全民参与的特点,人群以体育为依托,交流感情,增进友谊,密切了邻里关系,为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目前,社区体育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观念和体育形式,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总结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社区体育发展的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期望对我国未来的社区体育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一、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城市社区体育主要指在城市中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居民为主要对象,社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基础,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是以城市社区内居民为主要对象开展的体育,其包含有城市家庭体育、老年社区体育、厂矿、团体、机构、政府组织的体育等,兼含有城市职工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等方面,是在一定城市社区地域内进行的体育行为的总称。城市社区体育是我国社会体育发展中一个新兴的、非常活跃的活动形式。它的出现打破了行业系统等的纵向关系,建立起新的社会体育横向联系,创造了社会体育的新模式。
建国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居民以单位为其社会空间的组织基础,单位是控制和调整整个社会结构的中枢神经系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单位制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分化,企业办社会的状况得到根本性的转变。社区作为区域性的社会共同体成为居民重要的社会空间。在此条件下,我国的社区体育应运而生,在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过程中,社区体育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推进全民健身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社区体育作为社区文化建设和全民精神运动的基层载体,尽管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区体育发展受到社区本身发展的制约。一是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活动经费严重短缺,影响着社区体育功能的发挥。二是社区体育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文化程度不高、专业能力不强、志愿服务活动少且不稳定等因素仍然制约着社区体育工作水平的提高。三是社区体育服务发展缓慢,提供的体育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存在体育服务水平和体育服务质量低下的问题,严重影响居民群众对社区体育的认同。四是社区体育建设工作合力不够,公共资源整合程度不高,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培育。五是有些社区居民群众对社区体育的认知度不高,对参与社区体育建设也缺乏积极性。
其次,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区体育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社区体育的开展[2]。德、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社区体育开展的情况较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基础设施、健全的社会体育法律法规体系作保障的。在我国,社区体育管理和社区体育组织职能调整的法律法规还十分缺乏。国家至今还没有出台统一的社区体育管理的法规或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我们应该看到,文化体育的发展应该与我国快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时,社区体育的发展也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最后,我国的社区体育建设尽管表现形式上丰富多彩,除了由街道社区体协等体育组织的一些活动之外,大量经常性的社区体育活动则主要由晨、晚练习点等自发性社区体育组织来完成。社区体育活动无论从质量和服务上都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缺乏一种适应我国国情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状况的、常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
二、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分析
国外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形式是社区体育俱乐部,唐建军等对国外体育俱乐部的基本状况做了详尽的阐述[1]。社区体育俱乐部在各国的发展轨迹不同,但是国外社区体育俱乐部都采用自主经营和政府的扶持相结合的形式;都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即不以营利为目的,社区体育俱乐部在有关社会公益事业运行的法律政策规定范围中进行其经营活动;体育俱乐部活动采取自愿性和大众性的原则等。这些特点和经验对于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我国作为经济增长迅速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社区体育的机制探索和硬件设施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2008奥运会的举办也给我国发展社区体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结合我国的国情,对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我国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始于2000年,我国的社区体育定位于社区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社区体育更多的是一种自发、自觉地行为为主,很少独立的开展活动。没有体现出社区体育在全民健身和我国体育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体育法律、法规的修订过程中应明确社区体育与全民健身、职业体育、学校体育等相同的法律地位。
(二)困扰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是社区体育设施相对薄弱。社区体育设施的改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当前,国家需要运用政策、法规使社区内的企业、学校等的体育设施公共化,并给予一些管理、维护的费用,以此来解决社区体育设施不足的难题。
(三)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应首先在经济发达地区在政策和税收等手段鼓励社区体育俱乐部尤其是退役的职业运动员组建的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建立和发展。社区体育俱乐部不仅能够带动社区体育的发展,为竞技体育提供大量的基础训练和人才储备,同时也是解决我国退役运动员出路的一个良好办法。
三、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对于如何保证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以及社区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设想和建议。社区作为区域性的社会共同体在我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也将成为我国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论文关键词:小康;社区体育;休闲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的社区体育存在场地经费不足、指导员缺乏、组织程度低和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休闲的价值将受到重视,人们有更好的条件从事体育运动,体育休闲将成为时尚。同时,体育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组织管理更加困难,需要综合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力量,重视体育俱乐部建设,加强休闲理论研究,开发体育自然资源,以促进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提出,既为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又对体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社区体育仍将是21世纪前50年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热点。探求新时期社区体育发展的趋势与对策,是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1 我国社区体育现状
1.1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经费不足
目前我国体育场地设施仍然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从事运动、健身的文化需要,我国人均体育场地器材的占有量与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相比还很低,社会体育经费与竞技体育相比差距很大,而社会体育却承载着维护亿万群众运动、健身、休闲的任务。我国目前的体育场馆多集中在学校和单位,社会上的场馆多数追求豪华型,超过普通群众的消费能力,场馆的类型多为篮、足、排球,无法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要。
1.2组织化程度低
2000年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表明,我国群众体育活动60%是自发组织的,体育协会的组织管理比例仅占6.6%,虽然比1997年的3.7%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够。同时,我国体育社团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制度化问题和监督体系不健全等。这种状况对社团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1.3发展不平衡
这里既有城市和农村二元化格局的明显差异,也有沿海与内地、经济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体育场地设施和社区体育指导员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市,特别是集中在发达城市和地区。我国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90%集中在城镇,而广大的农村只占10%。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要求农村与城市要全面协调发展,农村体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了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增加农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目前发展农村体育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
2 社区体育的机遇与挑战
2.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体育发展提供新机遇
2.1.1运动休闲成为时尚席勒说:“只有当人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是人。”现代社会中,“人”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以人为本”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呼唤人性的回归,人的多样性需求得到综合的考虑。现代人不仅需要强健的身体,更需要轻松愉悦的心情。人们要求摆脱机器和外界的奴役,做自己心灵的主人,休闲娱乐成为自觉的追求。现代人纷纷背起行囊,走出户外,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放飞快乐的心情,享受运动的快感,运动休闲成为时尚的生活方式。
2.1.2 个人参与体育的条件改善
进入小康社会后,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人民的消费能力和水平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2.5亿,人均国内生产总植达到9400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在这种条件下,随着人们体育意识的增强,将有更大的能力进行健康投资。
2.1.3 体育休闲更加受到重视
2003年5月14日,国家统计局印发了《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了重新的调整,修改后的三次产业划分将体育产业与文化和娱乐业一起组成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说明体育休闲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体育的层次也得到了提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鉴于此,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自十二大使用“小康”概念以来,党的重大文献首次将“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使之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把体育提升到很重要的地位。社区的休闲体育可以有效地形成一个全民健身的体系,在休闲娱乐中群众可以受到各种各样的教育和熏陶,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2.2 新时期社区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2.2.1 供需不足矛盾将更加突出
随着人们体育意识的增强,体育人口的增多,需要更多的体育服务,目前业已存在的体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并且在有些地方仍存在挤占、挪用体育场地设施的情况。虽然国家要求开放现有懂得体育场馆设施给社区居民使用,但对越来越多的需求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近几年也得到很大的发展,总数达到了20多万人,但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很低,不仅不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同香港、澳门比也有很大的差距。
2.2.2 体育活动更不易组织
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对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更加多样,出现了许多以前不存在的新的运动项目,同时,现代社是一个生活方式多样的社会,人们工作、闲暇的时间安排也不尽相同,显示出个性化的趋势,并且这种现象也会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发展而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社区体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都渐渐失去作用,由于体育兴趣各异、时间安排不同,社区体育活动更难组织。
2.2.3 管理的难度更大
现代社会是一个人口不断流动的社会,人口的频繁流动使社区体育管理面临一个新的难题。我国传统的社区体育可以依靠一两个比较有影响、比较有权威的大爷或大娘就可以管理的有条不紊,但随着社会组织化程度的加深,需要社区体育的管理更加规范,需要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教育的等方法进行管理,而我们这方面的人才还很匮乏,必将使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社区体育的管理难度加大。
3 新时期发展社区体育的对策
3.1 大力提倡“三位一体”的学区体育
把社区、学校和家庭有机联系起来,利用孩子带动家长、学生教会居民,使体育融入生活,这样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结合,有效利用了有限的体育场地设施,居民有了科学健身方法指导,家庭有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弥补社区体育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从学生中选拔和培养社会体育指导者,是一个值得大力提倡的体育方式。
3.2 重视体育俱乐部建设
社区体育的发展需要社团的组织,发达国家有数量众多的体育俱乐部。荷兰有3万多个俱乐部,470万会员;日本有体育俱乐部372595家,会员超过总人口的10%以上。而我国社区体育多是自发组织,组织化程度不高,需大力发展体育俱乐部,同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
3.3 进行休闲体育理论的研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了崭新的时期,这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国体育在这个新时期的社会功能将发生更加明显的转变,以适应休闲时代的到来。于光远先生认为“玩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
3.4 开发体育自然资源
我国有丰富的体育自然资源,我国有8000m以上的山峰8座,8000m以下的山峰几千座,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万多条,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600多条,超过10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63条,另外我们还有众多的湖泊、名胜古迹,这对开展登山、漂流、游泳、划船、体育旅游等提供了天然的条件,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开发时一定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论文关键词]社区体育;多中心治理;政府
[论文摘要]城市社区体育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社区体育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治理”理论为分析视角,探讨通过构建城市社区体育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来解决问题,并分析这一过程中政府应承担的责任。
1 多中心治理及社区体育多中心治理模式
1.1 多中心治理的内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的热潮,这场改革推动了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范式变革,“治理”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应运而生。
关于治理的定义,西方学者给出了多种解释。其中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的说法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他们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者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这一定义为我们描绘了当代公共管理的“多中心治理”模式。这一模式打破传统政府“单中心”垄断公共事务管理的统治格局,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参与的多元的权力中心。“多中心治理”模式的治理方式也是多元的,通过各主体间合作、协商、建立伙伴关系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1.2 社区体育多中心治理模式
社区体育活动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的部分城市出现,80年代中期得到了迅速发展。1997年国家体委等五部委联合的《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对社区体育进行了界定,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根据这一定义,社区体育服务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增进社区居民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全面健康;社区体育服务的对象是以街道办事处划分的全体社区成员,不仅包括社区的居民,还包括社区所辖的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其服务内容包括提供场地及器材、开设运动处方,进行锻炼指导、体质监测、体育服务信息、体育活动的组织服务等。
社区体育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是指为了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政府部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和非政府部门(社区所辖各类机构、私营体育服务企业、体育社团或居民)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共同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治理。
2 社区体育多中心治理的必要性
2.1 突破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体制障碍,要求采取多中心治理模式
我国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一开始就是政府行为,并在政府主导下,形成了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三级管理系统。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着政府工作职能,社区居民委员会接受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在具体工作中,二者的职责界限模糊,工作方式也带有较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因此,我国的社区服务从一开始就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社区体育的多中心治理将促使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发生转变。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全能政府遇到市场经济挑战的情况下,重视政府之外的市场及社会力量,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多中心格局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而社区体育所独有的地域性、自愿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社区体育服务更加适合采取多中心治理的体制,除了需要代表政府的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外,还应当有更多的私营体育服务机构及非营利的体育社团参与社区体育服务。非营利组织所具有的公益性、自治性特点,能保证其在提供体育服务过程中,解决一些政府和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
2.2 突破社区体育发展的资源瓶颈,要求采取多中心治理模式
从社区体育服务的内容来看,场地、经费及人才是开展社区体育的重要资源。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着政府经费投入有限,社区体育活动场地、场馆设施资源匮乏,无法满足居民体育需求等问题。除了物质和资金条件,社区体育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离不开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参与和指导及有关的社区体育管理人员的管理,他们的数量及水平直接影响着社区体育发展的质量、深度和广度。但是,相对于不断增长的体育人口来说,我国的社区体育指导员人数少、指导率低,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我国街道社区体协中,专职管理者仅占19.6%,大部分管理人员都兼任多职,很难在社区体育工作上投入很多精力。大量经常性的社区体育活动则主要由晨、晚练习点等自发性社区体育组织来完成。以天津市为例,全市晨练活动站的体育指导者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不足30%。
社区体育的多中心治理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场地设施、经费及人才短缺的问题。在多中心的治理框架下,社区所属的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均可以成为社区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这些单位尤其是学校向社区提供体育场地、设施,是解决场地、设施短缺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一些社区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天津市马场街社区本着双赢互动的原则,与社区内外的机关、院校、部队、医院、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与天津体育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共建了社会实践基地,为居民提供日常健身咨询、健身技能培训、体质检测等服务。与天马集团、水利局、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干部俱乐部、自然博物馆等12家单位达成协议,通过无偿或低偿等方式,向社区开放35个体育活动场地,总面积达到11500平方米。每年的社区运动会和大型体育竞赛都利用这些单位的场地和设施举行。
3 政府在构建社区体育多中心治理模式过程中的责任
社区体育多中心治理模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自发形成,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社会力量和市场发育均比较薄弱的国家,推行这样的管理模式,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3.1 转变职能,培育社会和市场力量
多中心管理模式必须贯彻“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原则。把政府过于集中的权力分散开来,以纵向放权实现层次化管理,以横向分权实现社会化管理,将体育管理体制从现在的线性结构改为矩阵结构,从行政命令式的“垂直管理”改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矩阵式管理。政府承担体育的宏观管理、体育总目标和政策的制定、政策调控、经费支持等职能。其中,社区体育的基层管理部门街道办事处由主办体育转为主管体育,其主要职能是制定整个社区体育发展规划,开发利用社区体育资源,培育社区体育组织等。
培育社区体育非营利组织。健全、自主的居民自治组织既是我国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也是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主要力量。因此,要确保社区自治的各项权利,发挥社区在体育服务方面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应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综合管理权赋予社区居民委员会,使之真正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会组织。
引导市场力量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根据居民社区体育服务的需求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对于一些基本的需求,可以由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以免费或低收费的方式提供,对于一些个性化的高层次的体育需求,政府可以调动市场力量加以解决,走产业化的道路。政府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体育产业,依法开辟体育经营场所,为经营体育产业提供场地、税收等有利条件。
3.2 宣传教育,引导居民形成体育观念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对体育价值的认识还比较有限,体育作为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未被更多社区居民所采纳。由于社区体育具有较强的个人余暇性和自由性,决定了对社区体育的发动、组织和管理不能做硬性干预,而主要应从刺激其体育需求,调动其参与积极性着手。各级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地向辖区居民宣传全民健身活动的意义,举办健身知识讲座,开展健身知识咨询活动,提高居民健康意识。通过开展群众性的体育健身活动,调动居民参与社区体育的积极性。
3.3 投入经费,保证社区体育服务的公益性
由于社区体育利益的外溢性,公益性是社区体育的一项本质特征。政府在鼓励各方力量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同时,应保证社区体育公益目标的实现。维持社区体育发展的均衡性,逐步增加对社区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资助社区体育活动和体育设施建设。
【论文关键词】:社区体育;学科基础;理论体系
【论文摘要】:从大众体育实践飞速发展的角度出发, 对构建社区体育学科理论体系的目的意义、理论架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研讨,旨在丰富和完善体育学科理论体系。
1. 社区体育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目的意义
国外发达国家,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与社区相关的研究工作,社区体育研究也在其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众体育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社区体育的迅速崛起。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社区体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
当前,体育界有识之士已充分认识到社区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体育的桥梁;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载体。但是,由于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关于社区体育的研究还比较零散,这就使我们很难在宏观上把握社区体育的发展。因此,要根据中国的民族特色和现实发展状况,对其科学理论基础及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和探索。因此,需要构建一种适应新时代的社区体育理论体系。
2. 社区体育学科理论构架
社区体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既要反映当代社区体育理论和实践发展中的最新成果,又要继承和发扬以往研究有价值的内容,尽量把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起来,采用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来增加知识的容量,从而使其更全面、更系统和更具科学性。在结合当前社区体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社区体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作为进行社区体育理论体系构建研究工作的一种尝试。
社区体育学科理论体系的结构应包括四个学科层次:第一层是基础学科;第二层是专业基础学科;第三层是分支学科;第四层是学科内容。
3. 社区体育的研究对象
社区体育以与社区有关的人们的体育行为、方式、体育需求、体育观念、体育环境、体育产业等为研究对象。社区体育学往往借鉴和采用了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美学、文化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工具,用来为社区体育服务。
4. 社区体育的研究内容
构建社区体育研究的内容体系,是社区体育学理论体系构建的优秀工作。通过大量的分析与比较,私以为,社区体育的研究内容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一) 国内外社区体育发展比较研究
国外社区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而我国才刚刚起步,大力引进和吸收国外社区研究成果,无疑对促进我国的社区体育学或社区体育科学的尽快建构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社区体育的产生、发展动因研究
就目前社区体育的发展状况来看,社区体育学仍然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科基础薄弱,其理论体系也未完善。因此,有必要从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出发,研究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部因素,从而了解和掌握国内社区体育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把握其市场特征和发展潜力。
(三) 社区体育发展趋势和策略的研究
社区体育在我国有了初步的发展,并体现出强大的发展生命力。而考虑到我国社区体育的长远发展,需要分析其发展趋势和制定其顺利发展的策略。
(四) 社区体育事业与社区体育产业发展关系研究
社区体育是社区体育事业与社区体育产业的交叉体,但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相互协调和结合,它们内部具有某种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一致性。这里说的主要是对它们结合的机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包括它们结合的社会文化背景,它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它们的产品和服务内容的兼容性和一致性,从而使我国社区体育事业和社区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相互推进。
(五) 社区体育产业发展的环境支持研究
社区体育产业是一个关联功能很强的综合性产业,它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系统地研究我国社区体育所需的环境支持,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它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哪方面的支持及其方法途径。该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社区体育产业发展的政治文化环境研究、经济环境研究、制度环境研究、政策环境研究、技术环境研究等。
5. 社区体育的研究方法
(一) 测量法
社会测量法是美国心理学莫里诺创造的测量团体中人际关系的方法。运用法要设计出各种量表给被测试对象填写。进行社会测量,最后得出结果,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使用这种方法,量表比较难于设计,测量的手续比较复杂,被测试对象要通力合作,才能顺利进行。
(二) 系统分析法
社区体育是一个多系列、多层次、多内容且内外统一的整体开放系统。因此,要在借鉴和吸收其它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信息交叉、渗透、交流、筛选、反馈,使该学科的研究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不够成熟到逐步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形成过程。
(三) 逻辑归纳法
将与社区体育有关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分类、判断、比较,运用演绎、归纳、推理、综合分析等逻辑法,揭示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一般规律,使其产生知识的横移、融合、聚变和重构,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论文关键词:体育资源;社区;共享
论文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社区体育缺乏科学的指导与管理、社区体育缺乏场地与器材。学校体育资源丰富但有效利用率低,学校体育师资力量雄厚但参与社区体育工作的很少,因此,笔者在文中建议加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
国家一直都非常重视人民身体健康问题,关注群众体育发展状况。然而,多年来群众性体育发展状况一直不容乐观,社会体育整体效果不太好。影响我国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普及和开展的因素很多。相比之下学校体育这一领域,却拥有较好的体育资源,如体育场地器材丰富、体育师资力量雄厚、有完善的体育组织和领导机构等等。于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启示我们可以从学校与社区这两大群域的关系中寻找一些发展契机。
1.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相关概念的解读
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用于体育生产和体育活动所需的各种条件及要素,包括人力、物资、资本、时间和信息等方面。有形资源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源,主要包括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并以体育场地为主;无形资源则主要包括体育教师及其专业知识、体育教育管理能力和思想素质等方面。
共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首先表明一种关系,共享关系联系着有特定目标和任务的人群,他们关注有价值的共有资源,相互之间协调行动,并形成或松或紧的组织架构。
2.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的意义
目前学校在体育资源的管理上力度不够,资源闲置、资源浪费等现象经常出现。如何合理地管理利用好现有的体育场馆,实现其最大功效,避免资源浪费。通过体育资源社区共享,能够很好地解决体育场地、场馆除了正常教学以外时间的使用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场馆的使用率、避免了资源
闲置、造成浪费,同时也可以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创造经济效益,提高体育教师的福利待遇、改善体育教师办公条件。
体育资源社区共享能够给体育教师等无形资源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和机会。体育教师一般都具备专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有能力帮助社会公众进行健身运动。专业是以较高的经济回报和职业声望为支撑的。体育资源社会共享扩大了体育资源的教育空间,由原来的校园逐步向社区延伸,实现了体育资源教育功能社会化。
体育资源的缺乏是影响社会民众健身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学校拥有的体育资源恰好能够解决这些难题。而且,学校体育教师掌握专业的体育健身理论、技术、技能,能够为社会民众的科学健身提供帮助,避免盲目锻炼而损害身体健康。
3.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的对策
3.1加强体育资源社区共享的监督与管理,强化扶持工作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学校体育设施等体育资源向公众开放、社区共享的监督管理机制,将其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范畴。建立激励机制,将体育资源向公众开放、社会共享程度作为政府政策扶持、资金扶持的参考条件,以此来调动各校开放体育设施工作的积极性。
3.2加强体育资源社会共享方面的宣传,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合作
学校具有体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优势。学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是一件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和实践性的工作。同时,应注意加强体育资源社会共享的宣传。
学校体育要有意识地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使学生能够突破学习体育的局限,有机地结合社区体育,学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俗文化,培养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社区体育活动打下基础。社区可以和学校合作建立体育俱乐部,让学校附近的居民参与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的指导、组织、管理资源,学习科学的健身方法和培养组织指导能力,更好地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4.结语
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是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学校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源,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好现有的体育资源历来都是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尤其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健康意识逐步增强的时代。实现学校体育资源社区共享需要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做好扶持工作,需要学校领导转变思想观念,加强与社区的协调沟通。
论文关键词:社区体育 体育资源 开发 市场机制 优化配置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社区体育资金匮乏、基础设施利用率低、人才短缺的现状,提出了加大对体育资源的开发和优化配置,适当进入市场机制,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等措施.以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以下简称社区体育)在现阶段主要指.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要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如何满足广大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关键是要了解现有的社区体育资源状况.充分认识潜在的社区体育资源.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掘和利用潜在资源,优化配置.使有限的体育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
1社区体育资源的利用现状
(1)社区体育资金资源的利用现状
计划经济下,认为我国体育是上层建筑,体育事业乃公益化,政府包办。民间资金进入体育事业的资金量是非常少的,大部分的经费是由单位拨款.这几年提出了产业化,却又很少提公益性,直接误导有关方面弱化了对体育的行政监管和体育经费的投入.政府部门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上还是以竞技体育为主,在体育彩票发行之前,国家体育总局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经费支配的比例大约是100:1.
(2)社区体育基础设施资源的利用现状
1)我国现有的真正属于社区的体育设施一部分是开发商为了在售房时吸引住户时修建的,另一部分是体育彩票发行后体育局捐赠建立起来的.大多社区的体育设施基本都一致.多是一些简单的组合器械.多为铁制,露天放置冬凉夏热.缺少管理和指导,使用方法不当造成人员受伤和器械损坏非常严重.
2)我国现有615693个体育场馆,总面积达7.8亿/13.人均0.65m.在全部的场馆中.有27.5主要属于学校体育,21.3主要用于运动训练,21.2主要用于运动竞赛,20.1用于体育培训.[1]由于我国共公体育场馆只占全国体育场总量的2.3%,并且各系统所属的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程度不同,真正用于群众体育健身锻炼场所只有全国体育场馆总量的1O.以至社区居民没有场地。只能在街头、路边进行一些跑步、打拳、舞蹈等一些简单的体育运动.这样既危险也不利于身体的建康.
(3)社区体育人才资源的利用现状.
社区体育人才包括组织管理人才、健身指导人才、健康监测人才、科研人才、体育产业经营人才等.目前,社区体育组织管理部门是街道办事处,管理人才多是离退休干部,工会成员等,缺少必要的体育管理知识}虽然近几年经过培训合格的各级社区体育指导员达6万多人,全国人口平均每2万人才拥有一名体育指导员,分配到各社区人员的数量远未达到社区居民健身要求,而日本2002年每千人中就有公认的社会体育指导者1.75人;地方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机构尚未健全或缺乏;体育知识的人才集团——体育教师,大多集中在学校,未能与社区体育的主管部门建立实质的联系.市、区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往往没有专门从事社区体育的人事编制,而专业体育人员在社区体育中的缺位也是制约着社区体育健康发展的因素.
2社区体育资源的开发
(1)社区体育资金资源的开发.社区体育经费实行公益型的管理方式,多渠道筹措经费.政府部门要根据《体育法》的规定,逐年增加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体育行政部门要对社区体育工作安排经费并逐年有所增加.充分发挥社区体育的无形资源来吸引资金.如文化衫、帽.广告牌、比赛冠名、场馆冠名、社区体育队伍的冠名等一些形式吸引赞助.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资助社区体育活动和体育设施建设.鼓励辖区单位举办或承担社区大型体育活动.有条件的社区,可设立由团体和个人投资的社区体育发展基金.
(2)社区体育基础设施资源的开发.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利用其周边的各类社区体育资源.可多个社区合建小型场馆,或者各建几种设施和场地.进行产业化运作.以俱乐部的形式吸收会员,进行有偿使用,优势互补.也可与厂矿、企事业单位、学校合建或分建,通过出租和租赁体育基础设施达到资源的共享;大力鼓励个人、企业投资社区体育设施,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对于一些大型体育中心和场馆应继续发挥其窗口效应,重新进行重组整合,产业化运作,逐步建成集竞赛、健身、娱乐、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开放式体育公园.
(3)社区体育人才资源的开发.政府部门应尽快确立从事社区体育的人员的公务员编制,建立建全社区体育指导中心;依靠体制培养大量的杜区体育人才,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站要积极快速地培养大量的社区体育指导员和社区体育管理者;各体育院校尽快开设社区体育专业和社区体育专业研修班,迅速建立社区体育人才队伍;积极吸收大量的社区体育积极分子和志愿者;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作用。利用其丰富的经验和理论知识,能组织各类基层的体育竞赛,充分发挥学校和社区在人才和设施上的相互开放优势互补.
3社区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1)市、区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尽快建立社区体育资源的综合配置网络系统.市、区的政府体育主管部门要开发建立社区体育资源管理数据库,数据库中包括本市、本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情况;场地、场馆的开放时间、门票情况、主要的设施;各社区的体育运动竞赛的开展情况.建立社区体育网站,在此网站上公示数据库中的各项资源,可有效地优化社会体育资源的利用和管理.
(2)建立建全社区体育机构.要充分利用辖区内各单位人才、场地等资源,组建街道办事处一级的各类体育协会、文体中心、体育指导站、健身俱乐部.形成在街道办事处领导下的街道、居委会和单位多层面的体育组织网络,有效地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满足社区成员的广泛兴趣和爱好.
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等各种资源通过市场流通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实现有机的结合,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发挥更大的效益.未来的社区体育在各种资源上将突破目前较为封闭的格局,以跨行业、跨单位的组织形式将学校、企业、机关、社区联系到一体,把不同行业的体育人才,设施、场馆、资金通过社区体育产业化的形式纳入到大社会中去,以便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我国现有的较为紧缺的体育资源,实现全社会的共享.促进社区体育更好地发展.
论文关键词贵州省 高校体育 社区体育 资源共享 研究
论文摘要本课题根据贵州省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论述适合贵州省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合理共享,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二者有机地结合并共同发展,提高高校与社区居民健身意识和健身质量,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共筑一座互动、互利、联动共享的通向终身体育的桥梁,构建一个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的新模式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
一、前言
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同是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两个重要部分过去是分割开来,互不联系,各寻发展。这种状况不利于全面贯彻和落实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是有悖于我国体育政策法规所要求的。而高校体育的设施齐全、人才众多、方法先进,所以要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不仅要管好校内师生的健身活动,而且对校外周边的社区体育负有责任和义务。
贵州省内的高校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和国家的资金扶持,体育资源相对富裕,如何使相对富裕的人才、物力资源发挥出最大程度的作用,如何实现“大学服务于社会、社会回馈于大学”的功能转变,如何更好的发挥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资源共享,这些都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和高校在校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几年来一些国内外有关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资料50多篇,及其它相关书籍和资料。
2.问卷调查法
对贵州省内该领域的10名专家、9个市(州、地)的10个城市社区、10所高校发放问卷。问卷共发放800份,回收764份,回收率为:95.5%,有效问卷758份。
3.数理统计法
熟练应用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15.0、excel,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应坚持的原则
1.和谐发展原则
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的和谐发展原则可以为群众体育和健身活动提供建设场所和必要器材,为部分体育专项爱好者创造条件,尤其是要为区内群众性的体育专项运动提供便利。
2.资源共享原则
目前我省开展社区体育有几大难处:缺少专门的体育人才、缺少设施、缺少资金投入。可见社区体育在有形资源上严重匮乏,同时我国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和良好的体育设施等有形资源却在学校。但社区在体育文化、体育娱乐等无形资源方面却比学校体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两者之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3.互利互补原则
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都是为大众健身服务的,在不影响高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高校体育的大部分设备应向社区内体育运动爱好者有控制的开放,以利于社区内居民健身;有条件的高校还应在技术上给予社区体育活动以支持和帮助。
(二)贵州省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现状
1.贵州省高校体育调查现状
(1)贵州省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调查现状
在对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原因的调查中发现,学校不重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占据很大比例。在学校没有形成很好的活动氛围,没有朋友陪同,一个人不愿意去占到26.6%,也反映出学生喜欢的运动方式。
贵州省目前在校大学生在空闲时间选择网上冲浪和看书写作业的占到了69.4%,而选择参加体育锻炼的只有14.8%,并且有10.8%的同学选择了其它,可见大学生迷恋网络,沉溺于电脑游戏、视频聊天等现象还大量存在。
(2)贵州省高校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情况
从调查的统计中可以看出,除去正常的体育课教学活动外,大学生每周从事体育活动的次数主要集中在2-3次,这说明贵州省在校大学生大部分时间能够自己积极主动地参加锻炼,其中有一部分可能达到或接近了体育人口标准(中国体育人口判定的标准为:(l)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2)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3)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2.贵州省城市社区体育调查现状
(1)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参加锻炼目的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知,在限选一项的情况下,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依次为强身健体、增进健康、散心解闷、休闲娱乐、增加人际交往、与同伴交流、缓解压力和减肥治疗疾病。大部分群众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强身健体和消遣娱乐,这说明体育运动既是一种强身健体的主要途径,也是一种娱乐消遗的主要方式,并且得到了社会广大群众的认可。
(2)贵州省目前城市社区居民对健身环境满意度
贵州省中心城市经济及生活水平与地区、县形成差距较大,所以城市的聚集功能普遍较强,而辐射、扩大能力较弱,体育资源优势向周边地区扩大不够,导致很多居民对健身环境的不满意。这反映出目前我省社区健身场所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的需求,迫切需要改善社区体育环境,加大人力、物力的补充。
(3)影响社区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因素
从调查结果看,居民不参加健身锻炼的因素排在前5位依次是:工作太忙、没有指导组织者、没有时间、没有体育场地、费用高等。形成以上因素的根源,首先是现代社会充满竞争,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任务繁重,下班后往往感到身体疲劳,把主要的精力和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因而不想参加锻炼;二是体育场所有限,公共活动场地、器材偏少,大多数都集中在学校,体育设施严重不足;三是由于人事编制和街道社区主要工作性质所决定,大部分社区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健身指导员和管理者,社区内缺乏体育锻炼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使得一些居民不知道如何锻炼,使体育锻炼进行的比较盲目和随意;四是体育场馆健身活动需要相当的费用,普通工薪阶层和下岗、离退休人员难以承受。
(4)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对社会要求
目前我省社区居民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场地设施和人才指导的缺乏,同样也是目前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体育场地各项面积中显示我省体育场地占地面积为2216.21万平方米;体育场地建筑面积为46.81万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为1580.46万平方米;按占地面积:人均体育场占地面积0.57平方米;按场地面积: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41平方米。
(5)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意识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收人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体育消费能力也有很大幅度的增强。数据显示居民的体育消费现状为:每月50元以下的占69.6%,每月50-100元的占21.8%,每月100-150元的占6.7%,每月150元以上的占3.1%。我省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占的比例较少,所以体育消费水平低于我国目前的体育消费水平。
3.拓展工作思路,扩大资源共享
(1)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我省现有各种高校20多所,每年约有3万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而大学更是聚集了大量优秀人才,且门类齐全。其人才不论在数量上、专业种类以及理论知识、实践示范等综合素质上都是其他部门无可比拟的。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充足的优势,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指导各类群众的健身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家长、社区体育活动积极分子及热心体育工作志愿者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的家长,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培养学生参与社区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起到促进作用。
(2)我省高校体育科研、信息资源优势
高校中体育教研室(部、系)作为高校实施体育教学和指导体育锻炼的主要部门,拥有一定数量且具有体育科研水平的教授和科研人员,加之高校特有的良好科研条件和设备,对体育锻炼方法及其锻炼效果可以做出准确的分析与评价。因此应充分发挥、利用高校人力资源和先进设备的优势,为社区体育的普及与提高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之能够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3)高校体育经费资源优势
社区体育发展应充分利用高校体育经费资源优势,以此作为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之一,使越来越多的群众投入到全民健身运动中,同时条件较好的社区,体育经费资源优势也比较丰富,如金阳新区碧海社区,在开展体育活动方面向社区居民投入了大量经费,高校也可以和他们共建体育活动,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
四、贵州省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打破高校与社区的界限
不管是教育者、管理者还是普通的社区居民都应该从社会发展出发,更新观念,对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进行重新定位,来提高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认识,打破高校与社区的界限,实行开门办学的新思路,以高校体育为突破口,实现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
(二)充分发挥体育场馆优势形成资源共享
如果将社区中心和高校体育馆联合,将彼此的资金投入有效地相融合在一起,将场馆、设施的规格、档次提高。这样既可满足高校的常规体育教学活动及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竞赛等,又可解决社区对运动场及设施的需要;既可以克服典型的资金“人治”和短缺现象,场地设施又能得到专门机构的管理和保养。
(三)专门配备组织机构及专职人员
由于高校体育和城市社区体育的组织机构的不同,各司其职,为了能让两者更好地联结,可以考虑组建成立专门“高校与社区互动办公室”的组织机构,可以把办公室设在市体育局,负责相应的组织工作,高校和社区各设一个分办公室,来负责高校与社区互动的具体事宜,高校负责人由体育学院或体育系的领导担任;社区的负责人由街道办主任或副主任担任。
五、结束语
从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来看,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关系必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应是全方位、多形式、多内容的结合,即社区体育要与高校体育协调发展。表现为社区体育要参与到体育教育中来,体现其教育性的特点;高校体育也要与社会相联系,向社会开放,接受社会的监督,体现其社会性的特点。在现时代,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资源共享、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对社区和高校在体育教育事业中的必然要求,是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论文关键词: 社区体育健身 体育健身消费 积极影响 发展途径
论文摘要: 探讨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消费现状,不仅能够了解居民的健康发展理念,而且有利于促进体育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试对社区的体育健身消费现状作了探析,旨在阐述该种消费现象对促进居民身体健康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影响。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随机采访等方式法对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消费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群众体育活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以社会积极投资兴办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构成的体育健身业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迅速发展,围绕群众健身消费的热点,健身房、武术馆、保龄球馆、台球房、轮滑场、水上乐园、垂钓园等各种健身娱乐设施呈现出强劲发展的势头,一方面有助于居民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1.社区体育健身发展现状分析
1.1体育健身呈规范化的特征。
体育健身业作为一种产业,近20年来在发达国家发展迅猛,逐步进入一些国家支柱产业的行列,其生产总值一般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在我国该项事业刚刚起步,但随着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不断输入,该项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规范有序的特点。
1.2体育健身项目呈丰富多彩的特点。
近年以来,体育健身所包罗的经营项目繁多,从保龄球、网球等较高档的项目到各类舞蹈、游泳、器械健身、健美运动、台球等较普及的项目等。这样的发展趋势,既丰富了群众的业务文化生活,又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群的消费需要。
1.3体育健身促进了群众消费观念的转变。
健身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型的消费,一方面能够满足群众减肥健康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服务产业的发展。这样的体育健身必然会推动消费业的持续发展。据国家体育总局的一份居民的体育健身消费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到2008年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消费基本上是逐年上升的。
2.社区体育健身消费的特点
2.1体育健身实物消费“不可忽视”。
体育健身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设备辅佐,笔者分析收回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消费问卷调查”,发现以运动服装鞋帽等体育实物消费的比重占体育消费支出的50%,体育书刊、磁带占7%,其他消费品占6%,健身门票费用占37%。
实物消费比重大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消费心理没有改变,因为大部分人的经济水平决定了他们的消费结构还没有脱离传统,运动服装鞋帽兼具运动和日常穿着,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人们在进行体育消费的同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对生活的改变,所以这种比例分成表明了现在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结构层次。停留在外表上的消费并不能真正体现体育健身消费的本质意义。
2.2体育健身精神消费“自得其乐”。
笔者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在居民的体育健身消费中,居民追求身体舒适、缓解心理压力的约占到75%。由此可见,居民的精神消费是其中的主要渠道之一。精神消费一方面能够为群众在工作、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压力提供一种宣泄的方式,另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沟通居民与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之间的友好关系。
随着我国工作制度的不断改变,人们的闲暇时间相对增加,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为了追求更佳的生活质量,必将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体育运动的实践中来,因此精神消费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3.影响社区体育健身消费的因素分析
3.1居民家庭收入。
当较低层的需要初步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就会追求较高层次的需求。体育需求处于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阶段,它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和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需求。所以,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扩大体育消费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2场所设备等硬件。
居民健身消费离不开一定的场所设备支持,而这些场所往往是单位或国家所有,运行的成本费用较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些单位出租场地经营非健身项目以达到收支平衡,实际上用于健身的场地缩小了。
3.3传统体育消费。
以往体育事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而对于体育本身的经济功能考虑过多。这种体制带来的是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始终局限在锻炼身体、培养意志、为国争光,而体育运动和赛事中的娱乐性没有体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迫切,在体育消费过程所带来的快乐、成功与协作的感受会对人们传统的消费结构造成一定的冲击。
4.破解社区体育健身消费问题的方法
4.1提供必要的健身消费器材,让居民可消费。
社区的健身消费应该具有公益性,政府部门应加大社区体育事业发展的投资渠道,以满足居民的生活要求。笔者以为,应该扩大群众的消费场所。加快社区建设发展必然有助于生活方式的社会化进程,使人们有更多的精力与空闲时间,人们精力充沛,空闲时间越多,全面发展的机会也越多,城镇居民参加体育健身的机会也越多,进而促进体育消费市场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4.2强化健身意识,引导居民体育消费。
随着大众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的不断追求,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投资,越来越钟情于体育活动,这种新的健康理念既是社会进步、时代变迁的反映,又是推动体育消费发展的社会条件。城镇体育工作应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宣传健康观、生活质量观和生活方式观,进一步强化健身意识,从而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健身队伍中,为引导体育消费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4.3建立居民体育服务体系,拓宽居民的体育消费渠道。
居民的体育健身消费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服务体系,以真正满足居民群众的消费需求。笔者以为,应以大众消费为主体,以个性消费为突破口,关注新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群体,实现体育健身娱乐产业的多层次、个性化,保证人们体育健身娱乐生活的丰富性和高档性。
总之,在社区体育健身消费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以理性的眼光审视该种消费模式,探寻其对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积极影响,为该种体育事业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