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04 04:54: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了更好使用班班通资源,打造高效课堂,12月13日____小学全体数学教师赴____区____中心学校开展校际交流活动,听了该校骨干教师____老师六年级数学《鸡兔同笼》一节课,收获不少。
新课之前,屏幕上就出现活的鸡和动的兔 ,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哪些数学信息说一说,学生的兴致高涨,有的说“鸡有两条腿,兔有四条腿”,有的说“鸡有一个头,两只翅膀;兔子也有一个头,但是没有翅膀”,有的说“兔子的耳朵长长的”。教师及时纠正一些不合适的信息。接着,以表格的形式出现鸡兔腿的口答题:5只鸡有几条腿?5只兔有几条腿?3只鸡和2只兔一共有几条腿?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注重学生思考的过程,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然后揭示课题“鸡兔同笼”,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新课开始就用课件出示了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的古趣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说说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化繁为简以一个数据比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来引领学生经历列表法,探讨假设法等多种解题方法,并加以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从而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假设法作为解决鸡兔同笼的一般方法,它不仅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重点中的难点,徐老师在突破这一难点方面处理得非常好。先假设全是鸡时,徐老师引领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学习,并加以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解题模式。然后学习假设全是兔时,以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和理解自己独立完成,并说明对每步理解,再加以课件动态演示。通过这两步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利用假设法来解答“鸡兔同笼”问题,构建解题模式。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教师组织同桌学生合作探究:为什么假设全是鸡时,先求出兔的只数;假设全是兔时,先求出的是鸡的只数?让学生明白假设全是鸡时,“假设的比实际少了6条腿,为什么少呢?是把兔当成鸡算了,每只鸡少算了兔的两条腿”。课件演示,把少的腿每两条两条给补上就变成了一只只兔,所以先求出兔的只数。同样的道理假设全是兔时,先求出的是鸡的只数。一次次课件演示,搭建了一座座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桥梁,同时也很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获得直观的体验。
教材选“鸡兔同笼”这个题材,主要并不是为了解决“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本身,而是要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类似于鸡兔同笼的问题。鸡兔同笼问题来于生活,但它又高与生活,徐老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采用鸡兔同笼问题基本解题思路的模式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同类题。生活应用1:自行车和三轮车共10辆,总共有26个轮子。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生活应用2:全班一共有38人,共租8条船,每条船都坐满了,大船坐6人,小船坐4人,大小船各租几条?在解题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此类问题是广泛存在的。
本节课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有: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徐老师大胆地将这些方法进行处理。轻描淡写列表法,重点学习假设法,一笔带过方程法。假设法它不仅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重点中的难点,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当你处理人与人之间各种矛盾关系时,假设你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想一想,将心比心,一切问题将会迎刃而解。这不正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学习数学的价值吗?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美育探讨
清朝张潮有句名言:“文章乃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近二十年,在这期间,多次改版的语文课本我都教过,发现课本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那美不胜收的画面,精妙绝伦的修辞,鲜明浓郁的感情色彩,使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针对当前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要求,笔者根据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谈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 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段时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美育力度不足以及对全面培养人才目标的负面影响困扰着学生。在文章阅读教学中重智育、轻美育的情况并不鲜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知识点落实,学生阅读能考出高分就算万事大吉,有些语文老师或压根儿不提文章阅读中的美育,或将美育视作阅读中智育的附庸,可有可无,零打碎敲,力度明显不足。教师很少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文章阅读美育教育,学生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创造力很难诱发,或许有时智“肥”,但美“瘦”乃至苍白却是不争的事实。于是,什么是美,相当数量学生不知;怎样在阅读中感知美、欣赏美、鉴赏美也很难理喻。这样,甭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难以达到,就连起码的美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也不可能实现。个别学生美丑不分,使教师劳神伤心,疲于奔命,还有些学生视丑为美,除了分数什么也没有。审美教育的尴尬境地影响了阅读成效,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综合素质的提升,当然也影响了全面培养人才目标的实现。在倡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文章阅读中的美育教育,势在必行。
二、 文章阅读中实施美育的途径
1、掌握丰富的词汇语句,为美育提供知识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必要的美学知识,难以实施美育。对初中生用抽象的美学原理就概念到概念大谈美的类型等知识是无用的,也是徒劳的,应结合教材内容有计划逐步地展开并从语境中自然得出。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中写道“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落在石板边上……”。这一片断,表现了蔡老师严而有方的品质,从美学上看,显示了人的心灵美,这点完全可以在对语言揣摩、领悟中得出。“好像要落下来”、“轻轻地落在石板边上”等,这些优美的语句不正激荡着先生为师美的一面吗?“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中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情感美。《与朱元思书》一课中对富春江两岸的描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貌,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泛泛作响……”显示了生活中的自然美。《珍珠鸟》一课末尾句:“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顺理成章地揭示了哲理美。语文老师在教读这些文章时,完全可以依据美学知识,有意识地使学生对美的形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所直观了解和凭借,不致于架空。这样,为美育提供了一些知识积累,为入境创造了条件,即“明知”。
2、运用联想,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境界
优秀的文学作品各有独特的意境。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揣摩作品美的意境,产生情感共鸣。如教《你在哪里》这一课时,让学生展开联想,诗人拟人的手法使山河生感,草木动情,生动地描绘了四幅各具特色的画面与有何关系?经过思考、联想可知,四幅画面体现了总理崇高伟大、光辉灿烂的一生,二至四幅体现总理和人民在一起的生动情景。这样运用联想,进入了美的境界。类似地,在《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中,写了“主席仰起头……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见吧”时,主要运用朗读法入境。指导朗读,读出深沉悲痛的基调,缓慢有力的语气,感受情感,领会语言意蕴。面对岸英牺牲的噩耗主席既有常人的悲痛,更有伟人超凡的自制力。“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见吧”,道出了一个领袖从沉痛、苦思中得以超脱,作出抉择的宽阔胸襟和伟大人格,字里行间折射出主席的品质美。教师以自身强烈的感情投入和外显去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学生入境了,教师忘情了,就会产生感情涟漪,促进审美想象和情感交融,促进师生感情共鸣,提高对语言感受能力和对内容美质的把握和挖掘,形成智、美共育的良性循环。这种运用朗读、鉴赏和联想,创设感情投入和外显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境界,即“入境”。
3、结合语境,阐发美的哲理
刘心武的《起点之美》一文,显示了人生之美在于全身心投入,展示了一种人生追求、人生理念,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鼓舞人们奋进。在鉴赏、思考、阐发哲理美时,教师一方面应有足够力度联系直接描写起点之美的佳句,诸如:“……各自凝聚起他们灵魂的注意力拼搏进取,并透过他们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根筋腱显现出他们肌体所蕴藏的爆发力、弹射力、承受力,他们简直就是一列力与美的活雕像”,“凡凝神谛听他的指令并全力准备投入的人,都 是美的”。另一方面,对照文中所罗列的一个个生活中的起点,譬如:“一个想向文坛进军的青年,在深夜灯下铺开了稿纸……”,“一个明天要应考的中学生,捧着课本贴在胸前,忍痛关闭了电视机,前点着下巴背诵、学习。”并可生发开来或教师揭示或学生发掘说说生活中美的情形。上述各步均需自然结合语境,运用审美眼光,引导学生入情入理,调动学生对审美的理解,感受跳动着的优美语言,领会深刻的哲理美并对照自身行动,促进学生树努力之心,鼓奋斗之劲。学生阐发了与人生有关的美的哲理,会诱发对人生问题的初步思考和正确看法,摆正自身位置,走好人生之路,树立起初步的正确的人生观,达到智育和美育的融合,即“阐理”。
4、积极引导,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积极引导,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摒弃不健康的情感,即“引导”。《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中鲁达那三拳打得“镇关西”鼻子歪斜,眼珠迸出,动弹不得,真可谓痛快淋漓。鲁达的嫉恶如仇可见一斑,读者为之喝彩,这是人性美的显示,也是见义勇为的显露。物及必反,如果教师不注意联系小说中鲁达所处的时代,简单仿效,默认打坏人就可往死里打,那就极有可能使学生美丑不分,善恶不辨,甚至稍有不顺就抱以拳头打天下的心理,势必走歪了人生之路。再如《百草园》末尾处,有“为什么要将我送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文字中似乎透露出作者对读书的反感,欣赏到此,学生可能心存疑虑。作为教师应牢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社会责任,可 设计“读书真的令人厌恶吗?”让学生思考,从引导、分析中明确:一方面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显示童趣、童真;另一方面,可适当联系下一段《三味书屋》的内容,至少使学生了解鲁迅是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而不是对读书本身的厌恶,否则他也成不了文学巨匠。基于这些,应坚持健康的审美情趣,摒弃可能会出现的不健康的情感也就非常必要和重要了。
5、开拓美的领域,积累美的情感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在生活”。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人天性中一个重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从美育的实际情况看,人们接触最多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美。用审美的眼光观察、感悟自然、社会和生活,美不胜收,目不睱接。灿烂的阳光、和煦的春风是美的;果香飘逸的果树林是美的;和蔼可亲、甘为人梯,诲人不倦是美的;同样,孜孜以求,勤奋攻读也是美的。……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缺少感悟。引导学生对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广泛接触,留心观察,尽力发现,及时捕捉周围的美,积累美的情感,即“善观”。正如夏丐尊先生在《触发》一文中所坦言的“我希望你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包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这些有新味的触发不正是生活中的美吗?美就在生活,美就是生活。
教师在文章阅读中的美育涉及感觉、知觉,审美想象、情感和审美理解的参与融洽,是个动态过程。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任何期望一厢情愿,一蹴而就就达到美育是不切合实际的。通过教师情感投入和外显,学生内心的美好感情不断被唤起、激发,也不断地得到净化、升华,逐渐积淀为高尚的审美情感,美育的目标逐步达到并向更高层次迈进。明知——入境——动情——阐理——善观是文章阅读中实施美育的大致过程。
综上所述,文章阅读中美育教育,在“明知、入境、动情、阐理、善观”的动态过程中实现了。这对提高审美感知力、鉴赏力,丰富人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都有重要意义。一句话,推动文章阅读效果的优化,实现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编辑:圆圆)
浅议网络化时代大学英语教学与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深刻地受到来自网络化时代的冲击。如今你可以足不出户而知晓天下事。网络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也对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教学模式上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今,无论何种语言作为信息的一种载体,都已经在网络化的信息通路上实现了高速传播。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发展,一方面在内容上逐渐地认识到要充分地以英语的实践性要求为指导思路,另一方面更要在技术手段上充分地发挥网络优势,最终达到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外语水平,满足高素质人才对外语应用的急迫需求。那么,什么是外语水平(foreignlanguageproficiency)呢?拉多认为外语水平由知识和技能两部分组成:知识包括语法、词汇和语音;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巴克曼认为拉多的解释一没有说明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二没有提及语境、语篇和情景的作用。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在外语教学领域引起震动。他指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
1.1可能性,即是否符合语法规则,是在形式上可能;
1.2可行性,即某些语言是否能够付诸实施以及可实施的程度;
1.3确当性,即话语在特定的情景中是否得体,以及得体的程度;
1.4有效性,即话语是否已经付诸实施以及已经实施的程度。
后来,卡内尔又把交际能力扩展为四部分: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ˉguisticcompetence)、语篇能力(discourse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competence)。随后,巴克曼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交际能力模式,他认为交际能力包括三大部分:语言能力、策略能力以及心理ˉ生理语言机制。实际上,语言因为有着母语与外语之间的巨大文化差异,造成了外语交际的双方往往存在着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下的不同交际规则,因此,把外语水平定义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似乎更有针对性。文秋芳先生在其著作testing&amteachingokenenglish中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模式。在以上认知能力的基础上,以实践性为主要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是改革的主体内容。大学英语教学事业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四份大纲。第一份是1980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教学大纲》。这份大纲的突出之处在于只规定了语法教学内容,而没有词汇表,更勿论其他。而85《大纲》和86《大纲》,强调了语言是交际工具这一语言观,认为学习英语就是学会用英语进行交际。99《大纲》对教学目标作了明确的阐述: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从这几个大纲的变迁来看,教育界逐渐认识到语言作为一种基本的应用工具所应该具备的实践性要求,并且99《大纲》明确地提出了适应这种要求的具体目标。在网络化时代到来之际,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是非常必要和必需的,并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应当提供“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应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因为在网络化时代,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涉及知识面已经远远超越了在英语讲授课堂上所能提供的范围。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一方面要把外语应用的基本知识传输给学生,即提高学生应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要引导学生真正地把外语当作一种工具以更好地学习其他知识。在这个认识基础上,网络化的技术手段应用在英语教学的改革上将产生变革性的作用。
2.网络英语教学模式
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英语教学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良好的网络硬件环境;柔性化、人本化的软件环境;具备良好英语专业素质和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教师队伍。从目前中高等院校的现状来看,第一个条件基本具备,并且仍在加大投入,大学生拥有计算机的普及率也逐年提高;而软件环境还相对落后,一是丰富的网络资源还没有开发出来,二是英语教学的专业课件制作水平还很差;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教师队伍还很薄弱,一方面具备丰富英语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操作水平略显不足,另一方面年轻教师虽然在计算机操作上稍强,但是又不具备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并且这方面的人才总体上还是稀缺的。
在改革实践中,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英语教学有以下几种模式:首先是以课堂为主,计算机教学(comˉputeraideditruction)为辅。这种英语教学形式仍然是课堂式的老师讲授,不同于传统的是,多了计算机网络的辅助工具。随着大学英语教材的开发,老师不但要靠声音、板书等形式传授知识,还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把这些信息更直观地用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说由原来的听力磁带到现在随时可以在网络上上载或下载听力教材,由原先的板书到直接视频教学,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扩大了信息量,并且内容也由老师单纯地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到引导性地帮助学生进行辅助学习(computeraistedlearning),使得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增强,同时又能保证知识要点的及时传达。其次是计算机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这种教学模式以计算机网络教学为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课堂辅导,对知识要点或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答疑或讲解。这种教学模式面向的是具备一定英语基础水平的高素质学生,以大学高年级、研究生为主,具体的教学内容在基本的英语教学课件中广泛涵盖。教师通过互联网和校园局域网进行引导性授教,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设定学习计划内容,并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互动;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学习 计划建立数据库,并对学习情况进行定期反馈,对学习效果进行量化考核,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式的课堂授教;最后结合传统考试和自动化的网上考试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严格评估和反馈。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已经在很多大学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开展起来,并取得了师生的一致肯定。它便于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战略,便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便于节省教学成本、提高效率,有助于教学管理和教务管理水平的极大提高,充分实现了学生、教师、教务管理之间的立体式互动。不过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监督不力,不能保证学习计划的按时完成,对学习效果的评估、反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确保目标的及时实现。
最后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信息载体的远程英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原先的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教育基础上实现的。这种纯粹的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英语教学模式最大极限地发挥了网络的优势,彻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教学模式在中国目前还是流于形式,一方面教学内容只是把原本书本上、黑板上的东西变成了平面文字通过网络进行搬家式的传输,另一方面由于英语远程教育面向的对象基本上是社会人员,根本无法保证学习效果和及时反馈,无法实现英语作为语言应该有的应用性,再加上师资力量的薄弱,因此,远程英语网络教学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加以改革和发展。
3.小结
以上通过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总体思路的发展变迁以及网络化时代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和影响,描述了目前存在的几种网络化的英语教学模式,从而为下一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内容到手段上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摘要 智障儿童语由于智力缺陷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其语言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同龄的正常儿童。智障儿童智力上的缺陷,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再加上认知能力低下,知识经验缺乏,语言的内容就会受到制约,从而造成表达能力低,与人的交流就会遭遇挫折,这种挫折又会造成他们失去与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兴趣,没有足够的语言刺激,导致语言发展的迟缓。本文针对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情况,巧妙运用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教学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 智障 语言 鼓励 交往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维果茨基说过:“思想不只是在话语中表现,而且也在话语中完成。”语言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与其他心里活动密切关联。智障儿童智力上的缺陷,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再加上认知能力低下,知识经验缺乏,语言的内容就会受到制约,从而造成表达能力低,与人的交流就会遭遇挫折,这种挫折又会造成他们失去与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兴趣,没有足够的语言刺激,导致语言发展的迟缓。针对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情况,巧妙地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一.创设语言环境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丰富的语言环境是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它包括两个方面:语言的物质环境和语言的交往环境。儿童的语言是在与成人的交谈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智障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与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分不开的。
通过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和多种多样的语言刺激,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比如学习《钉纽扣》一课时,我带学生来到“家政室”主题教室,通过实实在在的环境,给学生提供常见物品的语言刺激,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在角色中学、妈妈、哥哥姐姐、钉纽扣、缝衣服等词语,学简单的句子进行交流,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再比如认识人民币时,让学生扮演商店老板、顾客、以及家长和孩子等角色,亲身体验生活中买卖商品的体验从而学会生活语言。这种接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语言训练,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巧用个别化训练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智障儿童的病因很复杂,对于言语有障碍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个别强化教育。如:我班的陶某由于智力残疾、大舌头等原因导致语言障碍,他能理解和表述单字、 单词、单句,但是往往发音不准,吐字不清,含糊,不分音调四声。我就为他制定了一份个人语言训练计划:首先是听觉训练,每天课间十分钟让他听录音机,并且内容是变化多端的,有故事、有歌曲、有儿歌,让其听正确的发音。其次是舌操训练,进行舌操训练可以使舌肌得到相应的锻炼,因为舌头是否灵活,是发音准确的关键。
三.强化语言刺激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教师要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刺激训练,让孩子通过实践自然地积累语言表达经验。孩子听得多了,看的多了,自然说的就多了。真正的语言表达随时随地都会发生,有的学生虽然平时不爱说话,但从单字发音到说句子只需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学会,这说明只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语言刺激,他们得语言表达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在与孩子的相处中,老师要经常描述自己正在做的事或者孩子正在做的事给孩子听。让孩子能明白这个动作和代表这个动作的词联系起来,丰富孩子的经验。如孩子在玩球时,可是说谁谁在玩球,老师在写字时,可是说老师在写字,说的时候要加强名词和动词的语调,增加强度,学生就会形成印象,时间长了就理解了会说了。
四.给予信心与鼓励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在语言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多给予孩子信心,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智障孩子平日里缺少的就是成功感的体验,而教师及时的肯定,对他们来说则是最大的成功。此时,教师一个肯定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种被肯定的成功感。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就拿班上的小程来说,长时间的接触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那甜甜的、阳光般的笑容。印象同样深刻的就是这孩子你跟他说什么,要他做什么,他的招牌动作就是原地不动。别的孩子聊天、游戏,他就在一边看着。但从测试以及平时简单的对话中了解到孩子的发音器官没有任何问题。那也就是说造成孩子如此表现的除了环境,就是孩子自身的心理问题。偶然有一天的晨会课,看到孩子拿着《诗韵三百六》念得有模有样,我激动地翘起大拇指送给他。孩子回报给我的依旧是那甜甜的笑容。接触中,也了解到这孩子很喜欢朗读,于是乎,我又如获至宝,诸多教育家的实践证明,孩子都有渴望被肯定的心理。从朗读中去给孩子更多的信心与鼓励,带他走出自我的世界,融入班级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从拿着书本朗读古诗,到在全校师生以及家长面前的朗诵古诗,孩子的转变,这个过程中他所克服的困难,让人欣慰。
五.在交往中学习语言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人类语言是在沟通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 也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其社会交 往和思想交流,要尽可能地去激发学生想用言语来交往的动机,鼓励学生开口说 话,如:学生想吃糖、喝水时,引导鼓励他先说吃糖等词,提供和运用语言刺激,然后再予以实现其目的,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可以跟着老师说,逐渐教学生 使用正确的语言进行交往。不过有个别学生不喜欢跟老师说却喜欢跟同学说,那 就让他跟着同学说,先培养他的兴趣,老师再进行正确的引导。
六.恰当的运用比赛或合作的方式
智障儿童之间也喜欢竞争、比较、合作或支持,恰当地运用比赛或合作的方 式,建立他们互相仿效、互相激励的态度,增加“我要做得更好”的动机。需要 注意的是,在进行两人组比赛时,要有针对性的为其选择伙伴,两个孩子的语言 表达能力应大致在同一水平线上, 这样才不会让孩子因为常赢或常输而引起自满或自卑的不良情绪。 七、 运动当小老师的动机 智障儿童很喜欢模仿成人当小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诱发智障儿童学习,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谁做得好,我请他当小老师教同学说话、在前面讲 故事、唱歌表演” ,这不但能令该小孩做一个标准榜样,也让其它小朋友努力,希望也可以当小老师。 个别训练”和 一帮一训练 有机结合。 一帮一训练”有机结合八、 “个别训练 和“一帮一训练 有机结合 个别训练 在一个班级中会存在着能力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可采取个别训练和一帮一 训练,这样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语言矫正,发音正确、发展语言,同时在一帮一 相互的交往中,有利于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
七.应用游戏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其实每个孩子都需要游戏。游戏对于正常儿童而言,可以是自发产生的,而残疾儿童就需要我们为其创造机会、积极鼓励他们游戏,帮助他们做游戏,这样的情况下,游戏是目的。在游戏中,让孩子的语言、体能、社交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比如,在学习小青蛙时,我尝试了“小青蛙捉害 虫”的游戏,把运
动室的地板上铺满了用绿色卡纸制成的荷叶,每个荷叶上还有一条或数条小虫(小虫的多少视两片荷叶之间的距离而定) ,训练时孩子们戴着 青蛙头饰,背诵着儿歌“小青蛙,呱呱呱,抓害虫,保庄稼” ,愉快的参与到活 动中来,他们从这片荷叶跳到那边荷叶,兴高采烈的捕捉着“害虫” ,他们从内 心想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与同学一起背儿歌、做游戏,每个孩子的脸上都 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培养智障儿童的言语能力,当然还有许多效果不错的方法,如训练方法多样化、语言训练与日常生活互相联系、变换方式、复合、修改等方法,只要针对智 障儿童的特性和实际能力采用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就会取得良好的成效。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试从创设形象、领略内涵、彰显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阅读;想像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
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摘要:课程改革的优秀在课堂,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以新的课程观为指导,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但实施新课程以来不少教学行为的改革只是流于形式。为此,结合本人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课程改革 创新
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永远重视的课题。新课程理念不应只停留在口头,而应是自觉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本文仅对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1.反对借口把握历史基础知识,又使历史教学重新回到旧课程教学的老路上。历史新课程已实行几年了,但还有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仍用旧的教学方法,他们主要舳理由是,旧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应试能力的提高。其实,他们错了,因为新课程的考试内容要求与旧课程有很大的差别,仍然采用旧的教学方式,包括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答案模式化等等,肯定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考试要求。在教学新课程时.应该采用“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应该使“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活动的形式更多”,比如I探究问题的方式有很多,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并在网络上与别人探讨历史问题,还可以小组讨论,可以在课堂中进行辩论等等,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又能达到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如“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因此,进行新课程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改变旧观念,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教学,否则,新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就成了一纸空文。
2.反对忽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有不少历史教师,在高举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旗帜下,认为可以放弃历史的基本知识,而片面强调学生的思辨性和开放性,这只能导致的蔓延,导致学生人文素养、民族意识的缺失。比如,在学习新课程必修课程《历史I》时,假如连“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及其时段性政治发展特性”都一无所知,就不可能达到新课程必修课程《历史I》所要的教学目标,不要说通过古今贯通、中外相联的专题,从中外历史的发展与联系中使学生获得启发,更好地认清国情、熟悉世界,就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一般的社会责任感可能也没有。不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民主”的概念,不了解它们发展的前因后果,就不可能正确评价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民主与专制”在中外历史上的影响等等。假如学生不把握历史的基础性、典型性、时代性原则,越是强调宏观性、思辨性和开放性,得出的结论可能就越背离教育的目标,这肯定不是实行新课程时所愿意看到的。因此,尽管新课程强调宏观性、思辨性和开放性,甚至培养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但在把握历史基础知识上,与旧课程的要求有一致性,这是新课程对旧课程继续的一面,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继续发扬的一面,假如忽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这种改革和创新必
然失败。
3.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推行的浪潮面前,更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才能使历史新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得以顺利进行。苏联教育学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说: “假如我们要认真地进行教学改革,那就必须从改造教师本身的心理开始,假如教师本身的内心世界依旧不变,即不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那么即使一再提高教师工资,他们会改头换面地使任何新的教科书去适应自己的旧观念”。这的确说明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是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要害。历史教学本来是一门有趣的教学,就是在旧课程的教学要求下,真正优秀的历史教师也会使历史课堂充满趣味、充满理性的光辉、充满情感教育的温情。可是,在调研中却发现,在学生“最不愿学的课程”的排序中,历史排在第三位,历史课被学生视为枯燥乏味的课,这种结果的出现,要害是不少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职业道德不高所造成的。同样的道理,在新课程推行的浪潮面前,假如历史教师仍然保持着旧有的专业素养,就是最好的高中历史教材、最好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新课程的历史改革与创新也是泡沫一般,看起来很美,实质上却是空的。说过,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美最亮的图画。德国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时,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因为他们不像英国人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所带来的一大批旧工业,更因为他们的教育改革和创新,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就是这些杰出的人才在德国的领土上“画上了漂亮的图画”。面对一穷二白,大多数民族并没有在自己的国土上画上满意的画卷,这说明,图画能否画好,历史因素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最重要的一点是绘画者本身。现在,面对新课程的改革,但愿历史教师也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但这必须以提高专业素养为前提。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在引导学生获取历史知识或材料的过程中,在评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辩论中,在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中,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在引导学生“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中,都能使学生带着信任的眼光,不时地点点头。无论是课堂上学生论辩的出色,还是老师面对学生的反驳,从网络上下载有效的信息,拥有高素养专业的历史教师都运用自如。尽管新课程的主要方法是“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但主导者的专业素养差、职业道德低,主导者就会把主体者引入歧途。因此,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新课程改革与创新才有成功的可能。
总之,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可引导人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历史包含着人类从古到今传承下来的知识财富和宝贵经验,其中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发扬和借鉴的。在新的课程背景下,作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有充足的学科知识储备,要对照课程标准,通读教材,理顺教材思路,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不断探索,找出历史教学的最佳途径,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
郭永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弘扬中华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熏陶学生的心灵,唤醒他们的智慧,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在新课标下,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中短小精悍、易读易记、内容丰富、含蓄蕴藉的优秀诗篇,将会发挥经典诗文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反复诵读中华经典诗文,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
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的方式对经验和知识的反映形式。记忆对人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反复诵读中华经典诗文,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既可以积累直接经验,又可以汲取间接经验,使学生不断提高适应环境、把握规律、改造世界的能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的语文知识的积累;没有记忆,知识积累、思维创新、实践活动、个性的心理的形成都无从谈起。学生在诵读记忆诗歌时,总要经历一个过程:首先要诵读这首诗歌,以便获得一定的印象;其次要反复诵读在识记的过程中保持它们,即把这首诗歌的句段保留在头脑中,使它们不致于消失得无影无踪,识记和保持是记忆的两个重要环节。但是,终究识记和保持不了多少,只有通过反复诵读回忆再现才能检查出来。正如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所说的:“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生活的基本条件。”学生阶段正是获取知识、发展记忆力的关键时期,反复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判定与培养,是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
二、反复诵读中华经典诗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简单的理解就是语言与文学的简称。语感就是学生对文章语言的第一感知,是对语言文字表达的一种准确的认识和理解。学习语言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首先应该抓学生语言;抓语言,首先要抓语感;抓语感,就要狠抓诵读;抓诵读,要从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开始。诵读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对中华经典诗文的反复吟诵,能够通过有声语言感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有身临其境的体悟。如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就能够领悟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第二次诵读就能够感知到慈母的动作、神态和心中的期盼。人谁无情?第三次诵读就能心领神会儿子人小志气大,又有感恩的心——小草似的儿女要回报春日般的母爱。孩子又是多么的热爱自己的母亲!浓郁醇美的诗味,清新流畅,情真意切,拨动了孩子们的心弦。但不论是哪个方面都是孩子们在听过、诵读过之后在脑海中留下的美好的印象。这既是经验的,又是自觉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言为心声,就能真正从感情上、直觉上、整体上体味语文意蕴。总之,正如宋代诗人陆九渊吟诵:“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 反复诵读中华经典诗文时候,对于所诵读探究所得知识,不仅是理智的理解,而且是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化为了自己的东西,这便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三、反复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不仅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丰富了语言,积累了作文素材
诗歌是一种节奏感强,又有韵律的文学样式。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率先垂范,声先夺人,使您的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反复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也可以从中获取音乐的美、画面的美和情趣的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华经典诗文,如精美的散文、豪放雄浑的诗歌、柔肠万屡的词曲等等认真地去读,或字正腔圆,或抑扬顿挫,或浅吟,或放声高歌;尽量释放感悟的情感,让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给人以美的享受。多读、多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孙洙在《唐诗三百首序》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当孩子反复诵读一定量中华经典诗文后,对中华经典诗文也越来越了解,也越来越喜欢了。中华经典诗文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意蕴,把其中蕴含的情感揭示出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从而激活学生的情思和联想,触摸诗人的心灵,写出自己的感受,使自己的习作异彩纷呈。让中华经典诗文直接与学生生活结合起,在日常生活中找寻中华经典诗文的踪影,这样习作才更显得生动、自然。
总之,在浩瀚的语文知识教学中,让孩子们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给诗配画、演课本剧等活动使孩子们学得愉快,写得轻松,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自然得到提升。让孩子们大量诵读中华经典诗文是锤炼孩子们的记忆力、开发其智力的最佳方式之一,对民族精神的传承,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通过反复的强化诵读,可以养成良好的语感和增强阅读理解能力,也为写作积累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中华经典诗文的积累就转化成伴随一个人终身的语文素养。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以情激情,情感沟通的方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主动探究、领会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
关键词:学生;人物;环境;生活
中学现代文课堂教学如何从新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扩展性思维,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运用以情激情,情感沟通的方法,效果较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主动探究、领会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中学语文课多是文学篇章,而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注入了作者的感情;而中学生也处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体会,当作品中的某种生活和学生的某种生活相似或相通时,教师恰当一点拨,就会产生情感对流,形成畅所欲言的态势。我是从下面几点着手进行的。
1、抓住人物形象引发学生内外联想,激发情感文学是再现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生活中人物原型的艺术表现,散文中的人物更带有原型的明显痕迹。教学中教师利用艺术真实引发学生联想生活真实,再回头品味艺术真实,从而增强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学生的兴趣也随之调动起来。例如朱自清《背影》这篇散文,表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文章主要通过描写父亲的行动来刻画形象。我教这一课,就让学生带着对自己父亲真切感、亲昵感去体会父爱。我引导学生说,你们觉得文中哪些事情最能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文中的父爱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了一会儿说,父爱往往用行动而不用语言,作为子女的一般不易感受的到。我接着引导,你们感受到过深沉的父爱吗?比如送你们上学,半夜送你们上医院等等?这一问,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了,纷纷谈论起自己的父亲如何如何爱自己,不怕累不怕苦等。我再问,那么你对自己的父亲是一种什么感情?学生又踊跃发言。然后我顺势转入课文,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在文中对父亲的感情是什么。
2、抓住课文中的典型环境诱发学生去深切体会文学作品中有不少艺术环境是作者精心描绘和有意安排的。这些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的是作者身临其境活动过的,凝聚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遇到这种情境,教师应把学生引入意境中去,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此境此地作者的情感。 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关于课间看电影的情景就很值得体验。我是这样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情景中的。我先抓住“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这句话中的“自然”一词激问学生:为什么日本战胜俄国是自然的?大概是作者承认日本战胜俄国吧。学生很有兴趣的看书揣摩,然后纷纷说不是,是日本人自以为是强国,狂妄自大的口气,是作者对日本人的讽刺。我接着问围观枪毙中国人的镜头出现时喊“万岁”,拍掌欢呼的“他们”是指谁,“他们”拍掌欢呼表明什么?学生根据前文的情景很快明白,这个“他们”是前面认为“我”考及格分便不是中国人能力的所谓日本“爱国青年”,他们拍掌欢呼是嘲笑中国人。我顺势利用学生的生活情理引发学生说,假如你们也在那里看电影,听到这种拍掌欢呼声将会怎样?有什么感受?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我要痛骂他们,有的说我站起来走掉,但也有的说不一定,说不定也会随大溜拍掌欢呼,因为那时我们也不一定有觉悟,东京那些“清国留学生”不是还留着辫子吗?不是还有中国人围观枪毙中国人并且喝彩了吗?那时的中国有不少人精神还麻木啊。我又说作者当时什么感觉,表明什么,学生说“感到刺耳”“从此意见变化了”,表明作者觉悟早,是个爱国者。
3、利用学生的生活常识吸引他们去领略小说《孔乙己》刻画了一个心理变态和性格扭曲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针对孔乙己一生置身于人们笑声中的性格悲剧,上课伊始,利用学生都懂的生活常识导入对课文的讲析。我说,同学们,一个思维正常、精神健全的人一旦被人嘲弄时会恼羞成怒,当即还击。平时,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傻子、精神病人被人取笑逗乐时,他非但不恼怒,还说些令人发笑的话,这是他们生理上有毛病,性格变了型。今天我们所要认识的孔乙己,他生理没毛病,不疯也不傻,可是常被人耍笑戏弄,这是什么造成的?请大家看鲁迅是怎样揭示这一问题的,他笔下的孔乙己是个什么形象?这个新奇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阅读,听讲,思考。课文讲析完,学生顺理成章的认识到,孔乙己这个品行端正、心地善良的读书人,落到被耍笑、被冷落、被侮辱的境地,完全是封建文化毒害了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观念毁灭了他,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了他。他的一生是充满笑声的悲剧。这样用学生熟知的常理与课文的情理相沟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中国有两个让人难以忘记的人,一个是李先念,一个是李瑞环,他们都曾做过木匠,是木匠的骄傲,也是木匠的楷模。两人后来都当过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还当过国家主席。两人的正直作为,显示出国家领导人的工作水平和能力,这大概与以前做木匠经历有关,或许是木匠使用的工具——墨线盒给他们以教育,使用的材料——树木给他们以启迪吧。
弯树直木匠,木匠手里无废料。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在一所普通的学校,校长别出心裁地让全校40多位教师从一堆木料中每个人找出有用的木头。经过反复挑选,只有5位老师找出了有用的木头,其余都空手而归,说“一堆废木,没有一块有用”。校长当即请来做工的木匠,让木匠进行挑选。木匠说:“这用挑吗?在我眼里每一块木头都是有用的,平整的可以做椅面,较长的可以做椅腿,短的可以做横档,连一块小木头都可以做加固用的木楔塞儿。一句话,只要你用得恰当,所有木头都是有用的。”这话我体会更深,因我也曾做过木匠,知道曲直取材的道理。一块木材好不好,能不能用,并不在木材本身,而是在木匠的眼光和头脑,大料大用,小料小用。
是人皆为才,教育行里无废人。作为学校领导、教师,也要有木匠的眼光、处事哲学。我想,木匠至少有三种行为很值得领导在学校管理中学习:
一是凡事预则立。木匠做任何一件东西时,首先有一个整体构思,即使不画出设计图,也会在脑中有一个详细的轮廓。学校领导做事也要讲究调查、分析、研究,现在还流行叫“策划”,如果没有事先这些周密的准备活动,到决策时只能盲目地“拍板”。这些道理大部分领导都懂,不少人实践中也比较注意,但注意观察一下你周围的领导与其行为,想一想我们自己的做法,有些领导与木匠的事先构思来比应自愧不如。
二是最佳的资源配置。木匠很会用材,在木匠眼中几乎没有没用的材料,即使一块小木片也可用来做楔子。没人能否认恰当地用才和有效地配置资源不是领导的重要职责,但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很多领导做不到这一点。尤其是在用人上,一方面选人时首先关注的不是其长处,而是其缺点或过去的错误,这样就可能将一批人才埋没;另一方面,往往不能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结果只能是喜好的错位、技能的错位,最终导致工作热情的不足和创造动力不大。
三是富有成效的行动。木匠不仅有“预”,而且会有效地“配置资源”,更重要的是不空谈,会通过努力将“预”变成现实,这也是我们任何一个领导要好好学习的,不仅要会“拍板”,而且要利用资源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决策。
在现实教育教学中,确实也存在不大会“选木头”的教师,一说起自己的班级和学生,常常是只有抱怨“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在他们眼里没有几个可以派得上用处。隔行如隔山,教师不是木匠,“选木头”不是他们的专业,选不出“有用”的木头似乎也无可厚非,但对学生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要有平等的眼光。在一个班级里,有的学生纪律散漫,时而会有顶撞老师的现象;有的学生不爱学习,完成作业或考试成绩都很差。自然他们无疑都是老师眼里的“废木”,歧视、讽刺或体罚学生的方式便被某些教师们采用,久而久之师生间的不和谐以至抵触的情绪就会逐渐加深。木匠眼中无废木,按照木匠式的眼光,学生之间肯定会有差异,但教师的施教理念不该有差异,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需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尤其对那些有不良习惯的学生,更应该以“平等”的眼光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给予他们善意的、积极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和鼓励,即使是用批评的方式,也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平和地、自愿地去接受批评。
第二,要有赏识的眼光。每一块木料都有它的用处,哪怕材料再劣。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哪怕成绩再差。我们想方设法去发现和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潜在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就不会像我们说的那样“不是那块料”了。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愿望。”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但要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自己的有为之处。
第三,要有因材施教的眼光。在木匠的工作中,没有一块木料是可以直接用的,即使再好的木料也需要精心打造,通过锯、刨、凿等一系列工序,才能加工成理想的木料。教师面对的是有情感的学生,学生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那堆参差不齐的木料,要想使他们都能成为你的可用之才,就要下工夫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引导他们逐渐成熟,逐渐完善,使学生个个“成材”,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比如学生的习惯养成,教师的教育要从日常的行为训练中入手,帮助他们逐步养成注重个人仪表、言谈举止文明、学习一丝不苟的习惯和态度,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一个良好的自主发展的基础。
所以,在提倡人本教育的今天,在某些方面我们是否应该努力做一个“木匠式的老师”,以平等、发展、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因材施教地培养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有用的“木头”。
作为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的传递者,也应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既包括身体、生理的发展,又包括心理的发展。可见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据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 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 体健康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应包括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健全状态的物质基础,一个人若是健康欠佳或是疾病缠身,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心理和社会交往两个方面。同样,如果心情不好,社会交往不正常或在群体生活中关系紧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健康。通过研究体育课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旨在培养学生在防治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
体育游戏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合作与集体教育内容,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起着重 要的作用,在游戏教学中能让学生学习认识社会和认识自己。体育游戏是在一定规则约束下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一种娱乐活动,活动中通过模仿各种角色学会 处理人际关系,遵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生活。
在游戏中,学生需要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一些规定性的动作,懂得与人合作的道理,在快乐中成长,对每个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学生具有个体差异,各个阶段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督促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得到真正的健康。
____,男,十三岁,五〈1〉班学生。说起庄可是学校的“名人”。他身材高大,脾气火爆,好逞强,是“拳击能手”, 经常和同学打架,学校的其他学生对他是敬而远之。他学习差,作业做与不做全凭自己兴趣。对老师的教育也是爱理不理的,有时还和老师发生激烈“冲突”。许多任课老师认为他是块不可雕的“朽木”,也渐渐疏于对他的教育引导,这使得庄在学校的“名气”越来越大。由于学校的安排,去年九月我开始担任庄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开学伊始,庄并没有因老师的调换而改变自己,依然我行我素。刚开始,班级不少同学找到我,希望我拿出些强硬的措施,好好“治一治”庄,因为他老是拖班级的后腿。我只是淡淡一笑,时间久了,同学们似乎对我失去了信心,也就不再提了。其实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对于庄的教育问题,我已有了较为清晰的思路。
1、深入接触,了解情况。了解是教育的前提,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工作,我决定更加深入地和庄接触,了解他的真实世界。为了打开他的心灵世界,我尽量避开教育主题,寻找他感兴趣的东西,慢慢打开他的话题。时间久了,我们成了朋友。终于有一天他向我这个朋友敞开了心扉:他四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改嫁他人,他和年迈的爷爷生活在一起。再加上自己是聋哑人,小伙伴总嘲笑他、欺负他,所以他很自卑。到了学校以后,由于不能迅速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导致学习基础没有夯实,再加上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老师不喜欢他,同学欺负他。于是他常常用拳头和同学“对话”,捍卫自己的尊严。其实他非常仰慕品学兼优的同学,出于自卑和自卫的心理,便更加排斥优秀的同学。
2、把握特点,制定个别方案。 根据掌握的资料,我认真分析了庄的家庭情况、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又和他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沟通。我对他说:“庄,其实你是一个很优秀的孩子。你有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思维敏捷,关心比你弱小的同学,你可以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他惊讶地说:“品学兼优!老师,我可以吗?”我肯定地对他说:“是的!只要你努力,一定会,老师相信你。我们共同努力,好吗?”通过和庄的接触,我发现庄有很强的自尊心。于是我在心中给他制定了一个成长方案:(1)寻找优点,树立信心。(2)改正缺点,争取进步。(3)完成学业,全面发展。
3、有效帮助,实现转化。为了克服庄的自卑心理,树立他的自信心,我努力的在庄身上寻找闪光点,予以放大。同时要求庄每天为自己找一个优点,和我共同分享。庄喜欢画画,我找到美术老师让他多帮助、多鼓励他。于是美术老师经常在课堂指出庄的画的优点,还经常把他的绘画作品在校内橱窗展出。让庄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慢慢的树立了庄的自信心。这让庄冰封的心灵逐渐融化,愿意听老师的话,有话也愿意主动和老师交流。于是,我因势利导指出他身上的不足,引导他认识、改正自己的错误。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我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庄较多的关注。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庄的注意力,了解庄的知识掌握情况。课后经常给他“开小灶”,帮助他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我还特意安排班级学习最优秀的同学和他结成“学习对子”,在每天晚自习的时候帮助他复习功课,让他感受同学之间的团结与友爱,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针对庄的特殊家庭情况,我在生活上给予庄积极的帮助,经常给他买些生活用品,带他去理发、洗澡。庄生病了,我就带他去看医生、打点滴,给他买可口的饭菜。
经过努力,庄渐渐融入了学校这个大家庭。他变得乐观向上,能和同学友好相处,学业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1、以生为本,尊重学生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接触的教育对象都是在生理或心理上存在缺陷的孩子。由于残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聋人很自卑,自暴自弃,会养成诸多不良习惯。所以我们特教教师更应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的过程既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所以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庄这样特殊的学生我们老师更应该放下师道尊严,走进他,亲近他。敞开心扉,以教师博大的爱来抚慰他受伤的心,融化他冰封的心灵。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帮助他克服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个个障碍,快乐生活,快乐成长。
2、榜样熏陶,友情感化。同学的榜样作用和关心帮助对一个有问题的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说教。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偶像同学是学生的益友,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端正学习态度具有很好的推动和催化作用。庄由于自卑和自卫的心理,非常排斥同学特别是优秀的同学。如何让庄走出心灵的阴影,帮助他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是我工作的一个重点。我让班级的同学特别是品学兼优的同学慢慢的接近他,与之交朋友、帮助他学习,从各方面影响他。让他感受同学的信任,感受同学的友情。在交往的过程中尽量尊重庄的想法、做法,保持他的自尊心,提高他的自信心,让他体验和同学友好相处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生活。通过同学的榜样教育、感染,进一步促进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效果,取得了很好的转化效果。
3、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老师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庄的情况比较特殊,主要是家庭、学校和个人等各方面原因造成的学习基础不实,导致后续学习困难,自卑、封闭心理严重,遇到困难就逃避,不能勇敢地面对;他有积极向上的要求与倾向,需要得到外界的帮助。因此,需要我们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通过与他谈心、交朋友,使其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树立自信;充分发挥家庭、学校、老师和同学的教育合力榜样学生的力量,帮助其认识不足,引导改正缺点。让他感到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从而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新颁布的《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聋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优秀是要以生为本,就是要根据每个聋生的特点开展教育,满足聋生的特殊需要,使特殊教育真正成为每个聋生的特殊需要教育,以实现每个聋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对庄的教育引导,让我更加深刻的领会到这一科学论述的要义和对教育实践的指导。
【摘要】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法,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但如何对游戏教学进行高效应用,则成为小学英语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重要性;应用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很多新型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其中,游戏教学就是比较典型的代表。所谓游戏教学,是指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适当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到相关的知识,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一)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生具有以下的特点:较强的好奇心、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在同一事物上,针对这种情况,英语教师要借助游戏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以前的单词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让学生反复记忆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会扼杀学生的童真,甚至让学生对英语这门学科产生厌烦的情绪。为此,教师要将英语知识的讲解与游戏相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保证教学活动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小学生获取知识往往要经历从量变达到质变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逐渐加强,其对英语这门学科的兴趣也逐渐增强,久而久之学生会主动学习英语知识。当前,运用游戏教学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以教学目标为依托,保证游戏的针对性
小学英语教师必须明确认识到游戏教学的目的,课堂上的游戏是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如果教师脱离了教学目标来开展游戏,那么这样的游戏教学是毫无意义的。由此可见,游戏的针对性、目的性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教师而言,其要处理好教学与游戏这两者的关系,合理、科学地设计游戏活动,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比如:在讲解“How old are you”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以下两点:1、熟练掌握问答年龄的句型:How old are you ? I’m nine/ten;2、理解并熟练应用祝贺生日用语:Happy birthday !当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师要将教学目标作为依托来选择合适的游戏。在本节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传花游戏,放音乐,开始传花、音乐停时,花就落在谁的手里,就假定今天是谁的生日,谁就站起来。学生齐声对他说:Happy birthday!该同学说,Thank you!大家问How old are you ? 该同学说,I’m…。通过这个游戏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又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以教学内容为基础,选择合适的内容与形式
在选择游戏内容与形式时,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作为基础。在备课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放在第一位,然后依据教学内容来选择游戏。课堂游戏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快速的学习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在游戏中快速的记忆本节课的理论知识,所以游戏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比如:在讲解动物类单词的时候,教师要将事先制作好的动物头饰带入到课堂中,然后将不同动物的头饰发给不同的学生,接着让学生进行“猜动物名称”的游戏。其中有位同学带上动物头饰,并问道:Who am I?其他学生抢答,看看哪位学生能快速说出动物的名称。通过这一游戏,既让学生记住了单词的发音,又锻炼了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随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声音与动作来猜动物的名称,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中,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三)游戏数量要适度,发挥游戏的作用
儿童都喜欢玩游戏,但是如果在英语课堂上做太多的游戏,那么学生对游戏教学的喜爱不会长久。相反学生会越来越不喜欢游戏教学,严重的情况下还会排斥游戏教学,这最终会影响到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由此可见,游戏数量要适度,同时,教师要保证游戏的启发性,通常情况下,要选择短小、学生容易表演的游戏,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游戏中。
(四)游戏难度要适宜,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设计游戏时,教师要保证游戏难度适宜。然而如何保证游戏难度适宜呢?一般,教师要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其他教学要求作为参考依据,选择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游戏。开展游戏的最终是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记忆,让枯燥的英语课堂变得有趣化。一旦游戏难度较大,这会让学生对游戏产生害怕的心理,他们不敢在老师和其他学生面前表演游戏。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参照教学进度、学生的接受能力来把握游戏的难度。除此之外,在游戏中,教师要将开发学生的智力、提升学生的能力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在开展游戏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后进生,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差、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与他们提示,引导他们参与到游戏中,适时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客观评价游戏结果,激发学生的游戏热情
不管是在学生的学习中,还是在学生的生活中,教师评价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评价具有以下的功能:第一功能,教育功能;第二功能,评判功能;第三功能,导向功能;第四功能,激励功能。一旦在游戏中,教师偏袒某位学生,或者不客观的评价游戏结果,这会让其他学生产生不服的心理。当这种情况确确实实存在于游戏教学中时,那么游戏教学是无法顺利开展下去的,并且也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所以,英语教师要认真观察每位学生的细微变化,适时调整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感到评价结果的公正性与公平性。大部分小学生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鼓励与奖励。鉴于此,教师要构建长久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参与游戏的热情。
总而言之,游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选择与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相符合的游戏,营造活跃、快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从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教育家程颐提出叫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这都说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迪其潜能并使之最活跃状态,浓厚的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
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作为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要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在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每个学生都扮演情境中的一个角色。这样,学生上课就是在情境中参加各个活动,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
例如:教学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把一节课的内容编制成“同学们去商店买东西”这样一个情境,把例题和练习题设计成商店里发生的事情,学生和老师分别扮演了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在商店里,售货员阿姨拿出各种钱币让学生分类,接着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讲元、角、分的进率时,可以这样设计:小明去商店买一支笔要花一元钱,但他只有面值一角的钱,他要给售货员阿姨几张一角的钱才够一元呢?让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二、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例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师没有照书上的例题去教,而是跳出了数学,找到了这节课的灵魂:关系,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过程如下:1、说关系。说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与同学,与父母,与哥姐,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脑中对"关系"这个词有一个了解。2、猜老师的岁数。先猜猜老师是多少岁数?(24)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加一个条件,大3岁,那师几岁呢?(27)27也是一个数量,那大3岁是什么呢?引出是关系。3、猜扑克牌的张数,让学生猜猜教师手里有几张牌?(11)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添一个关系,比它多2张,那师手里有几张?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这样对关系理解得就更透了。接下来的新课,出示小白鸭、小灰鸭、小花鸭,分别为18只,24只,求小花鸭有多少只。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知道必须有关系才能求小花鸭。于是,课堂就沸腾起来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各种关系,学生自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在这节课中,以关系为灵魂,把知识提炼出来,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再如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讲台、课桌、黑板各有多长,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实际测量,通过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1厘米长度有关的物体,如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讲台的长大约是1米;米尺的长是1米……再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熟悉的事物,如门、电视柜、讲桌、铅笔、身高、步长有多长。通过对身边事物的实际测量和估测,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不仅可以逐渐培养学生估算、估计的能力和测量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
数学是源自于生活的,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内容就会显得空洞而乏味。因此应在教学中就尽量缩短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让他们觉得数学这门学科并不抽象难于理解,相反它就存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
三、加强操作,提高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即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
"好表扬"是学生的重要的心理特点。可点头表示肯定,说“好”或者“对”表示赞许,也可以说句鼓励的话“真好”“真会动脑筋”还可以要求大家鼓掌或插上小红旗等形式,对学习上的进步表示祝贺,这样做可以给学生极大鼓舞,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增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智力兴趣关系密切,小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的情感来支配的,教师应根据着一心理特点,有意识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热爱学习与情感,并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使设计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学法,持之以恒地结合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引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求知识的钥匙,可以增添学习兴趣 .
如一位低年级在教学“4的分与合” 时,先让学生拿出2个木块,分成左右两堆,并让学生用分与合说组成。再让学生拿出4个木块。也要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以怎么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样。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有3种分法。老师提问:“刚才大家每人又摆了其中的3种,谁有本领能把这3种分法一个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规律地找出来?”学生们互相讨论,边议边摆摆弄弄。他们
想出了好办法,发现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左边,每次移l个到右边,就得到3种分法;也有的讲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右边,每次移1个到左边,这样也是3种分法。两种分法都有道理,教师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学生得到鼓励,主动探索的劲头更足了。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这一知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圆柱高9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也用橡皮泥玩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正确地把握。四、巧设练习,发展兴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教师就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设计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提高学习兴趣。
布鲁诺说过,“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头痛于作文的学生,则是作文还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
导写出兴
一堂作文课,能否激发学生的作文欲,与语文教师的“导写”有直接关系。题目一出,不导则写,对多数学生来说,则是苦差事。因此,导写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不可等闲视之。
所谓导写,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分析生活,表现生活。“导”,就是要解决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从学生的作文实际来看,作文难写的症结就在于不知写什么,所以必须借助教师的疏导,使之文思涌来。文思要喷涌关键是开掘题材。题材是文章的生命。好题材如山珍海味能馋人。题材于淡,似白菜萝卜即使巧妇也难成佳肴。因此,如何选材是导写的关键。一般的说,好题材具有“新”和“奇”的特点。“新”题材,“新”观点,往往能启人深思,引人遇想。“奇”就是不寻常,即在倩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故能诱人一睹为快。在导写中,教师要“授之以渔”,使学生悟出“新奇”的题材,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比较,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会相同。
导写要使学生懂得生活与文章的关系。没有生活,就没有文章。不热爱生活,就不会有佳作问世。生活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物质生活(以行为为轨迹),另一层是精神生活(以感受为轨迹)。文章所选材的生活是这“两种”生活的有机结合。写作要以“感受”为基础,但又不能拘泥于感受,而要从感受发端,展开想象。“想象”又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以“观察”为本。观察要认真细致。做到人木三分,透视事物的根本。这样才不会“无米”生炊。
“导写”要引导学生善于借鉴。每次作文课,在点化之后,有必要宣讲几篇佳作,给学生提供借鉴,造成立体感,唤醒写作欲。引进写作的情境。当然,只写“规定作文”也有弊端,因为学生的经历、性情、思想和方法各不相同,表现在作文中的方方面面自有分野,而且“规定”越多,学生越不得越雷池一步。所以,教师还得引导学生在平时乐写“自由文”。
所谓“自由文”,就是让学生怎么写就怎么写。排除作文的消极心理,鼓励随时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不拘形式,灵活自由,旨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勤奋写作的良好习惯,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建立自己的写作“材料库”,从中体会“我手写我口”、“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的乐趣。
“导写”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导”,应着重帮助学生在“写”时排忧解难,激其兴趣。
导做促乐
要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对作文的全过程进行指导。为了在作文之前,使学生感受生活,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带领学生做点什么。这种“做”较为宽泛,可以是言行表现,动手操作,也可以是动眼、动耳、动嘴、动脑的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甚至可以是漫画鉴赏。但都必须是以练习作文为直接目的,而不是指日常的生活和学习。
这种“做”,不管是课上集体活动,或是课下分散活动,都必须提出明确的作文要求,让学生在活动前有所准备,活动中有所留心,活动后落实到作文。
“做”的种类可以灵活多样,让学生为“快乐作文”,做好准备:①采访类。或访问本地先进人物,或访问其他有特色的人和事。或调查研究,然后写出“访问记”,“人物通讯”或“调查报告”。②文体类。例如,召开班级晚会。再根据晚会实况,写成“消息”、“通讯”、“评论”、“赏析”、“偶感”等等。又如背诵比赛。每组推出代表互相竞争,其他人当观众助兴。在比赛中,要求人人仔细观察别人的神态、动作,体察自身的心理、感受,然后自己拟题,写出真情实感。③实验类。与其他科目结合,利用实验课所获得的知识作文。例如,与化学课结合,写《说钠》。又如,与生物课结合,写《精蜒的构造与习性》。也可以同体育课结合,写《我是怎样投手榴弹的》。④劳动类。根据不少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然后据实作文,可写方法、过程,也可以写感受、体会。又如,利用参加集体劳动的机会,要求写成记叙文,或评论劳动中的人与事。⑤旅游类。组织学生到当地名胜古迹参观旅游。事先不但要做好物质准备和思想教育,而且要让学生对所要去的地方有较多的了解。到旅游点之后,让“知情者”当导游,使“旅游者”能观察感受到更多的内容。然后写日记、游记。此外,还可以组织参观。或展览馆、或博物馆、或俱乐部,等等。然后写参观记(或忆),也可写成评介性文章。③漫画鉴赏。鲁迅先生说:“图画可济文字之穷。”在作文教学中引进漫画鉴赏,有利于学生冲破写作思维的定势,发展深层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克服怕作文的现象。漫画干预生活,林林总总的漫画以最直观的手段向学生演示了无形可征的联想思维,读多了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在捕捉写作素材时能突破单凭直觉感知的框框,让思维活跃起来:获得作文的某种感悟。所读的漫画,可以是单幅的,也可以是内容相近的组合,或者是内容相反之排列。读画的过程,就是认识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换的过程。
作文之前,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做”,让他们“做”得开心,“玩”得有味,并从中积累写作素材,不仅其过程生动活泼,而且这种“写”也成了一种享受。
无容置疑,这种“做”,应该适量,并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所以,不能忘记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少吃多滋味的原则。
导改品味
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可是传统
的作文教学思想要求: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要精批细改。目前,许多学生家长和学生仍以这种标尺要求教师,而许多学校的教学要求也依然没有跳出这种发臼。遗憾的是这把衡量作文教学的“标尺”实际上是套在作文教学上的枷锁,既约束老师,又危害学生。请再听听叶圣陶先生的谆谆告诫吧:“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秉承叶老的教导,笔者从作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找到的答案是:让学生评改,把作文的评改权交还学生;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积极发挥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评改,并从中体会“文章不厌百回改”、“精自改中来”的真味。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自行修改呢?
首先,让学生认识自改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论作文批改的:“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鲁迅是这样教导的:“写完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契可夫是这样指出的:“写作的技巧,其实井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
方的技巧。”
接着,让学生懂得怎样改;最基本的要求是:一看格式是否正确;二看卷面是否整洁;三看错别字有几个,并加以订正;四看有没有病句,并予改正;五看标点符号有无明显错误,并加以修正。以上五条,都是写文章的最低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就能掌握了。熟练掌握了后,再过渡到高层次的要求:①审查主题思想。这是最重要的修改。通过改,使主题鲜明。②审查所用材料。多余的、无关的删去;典型、生动的留住或补人。③审查结构。开头是否有吸引力,结尾是否深刻,段落之间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全文能否构成有机的整体。④审查表达方法。记叙是否清楚,描写是否生动,抒情是否自然,议论是否辨证,说明是否准确。⑤审查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明白、通顺。总之,通过“增”、“删”、“调”、“改”来完成批改工作。
让学生互改是这样进行的。除了写“自由文”,每次都要求当堂完成,写好后我先收上来,然后再按学生的不同水平有针对性地分发下去,由他们互改。每次换人,使批改的人有新鲜感、有兴趣。每次自己的作文又换人批,看不同的学生对自己的批语。当然也有新鲜感,有积极性。每次互改,都要求批改者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批改时要有眉批、有评语、并在最后署上批改者姓名,改好后交给对方。对方也可就批改意见发表不同的看法,两人可以一起探讨。必要时还可写一篇“作文后记”,主要是谈谈自己的写作意图和对批改的感受。每次互改,每人只批一本、负担不重,比教师单于的“精批细改”还认真,还仔细。大部分学生对同学写的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以前关注“师改”的批语,同时增强了同学们发现错误的能力,还使同学之间研究学习的风气更浓了。教师只抽看部分互改结果,当然节省了大量时间。这样可将节省的时间用于研究教材和教法及学法,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
必须明确,指导学生相互评改作文,并非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其意义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修改文章作业作文训的必要环节。所以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作文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因人而异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训练,使学生确立在学习过程上的主体地位,提高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与社会生活的日渐丰富,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发生的变化难以预测,各种新旧思潮激烈地冲击着学校的德育教育,特别是农村小学,致使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处于“两难”境地,经受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针对农村小学德育现状,结合本人这几年来的德育工作经验,对今后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有以下几点思考:
学校要坚持“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彻底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的状况。同时,学校要办成精神文明的传播阵地和窗口,用小环境影响大环境,用学校素质教学推动全民的素质教育。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进行能展现校风的、学风的“校训”;二要镶嵌展现个人风貌的校镜;三要在学校的显眼处开辟一个党报党刊学习专栏,并将材料中的重点用红线标出,让学生了解,利用报栏或每周开设一至两节读报课,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世界、国家、社会的形势,把祖国的兴衰和个人的学习结合起来,激发为祖国而读书的情感。四要有地图和旗台等设施——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的内驱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让正气压倒邪气,让正义压倒欲念,让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主流。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时时成为学生学习、效仿的楷模。教师必须重视自我形象的塑造。“举止文明、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一,是对教师应有的基本道德要求。学生优秀品质主要靠教师的高尚德行来熏陶,“桃李不言,下自成溪”,正人先正己。缺乏自我修养,缺少人格榜样力量,就很难凭课堂上的知识令学生敬佩和信服。教师的自身修养,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的风度、仪表、情绪、气度、胸怀,对学生是无言之教。修身必先修其心,外在的形象是内在道德情感的自然流露。只有心灵道德的优良,才有教师的举止文雅端庄,才具有诱人的魅力。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做到内在的道德建设与外在形象塑造的统一,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良好的个人生活作风而树立榜样。
留守儿童大多生活在农村, 普遍存在学业较差、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示范、感情缺失等突出问题。关爱留守学生, 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推进社会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的帮助留守学生, 我校一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对“留守儿童”实行个性化关爱, 展一卡、一网、一会制度。一卡即学校家长联系卡,一网指完善学校网站, 一会指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 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 二是推进“四好少年”培养,开展专项教育和评比,即开展争当“四好少年”,争创“文明班级”活动。同时建立关爱、帮助留守儿童的结对制度, 定期研究、汇报制度, 创造“留守儿童”良好的成长环境。
课堂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授知”与“德育”、“晓理”与“导行”的关系,将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自然、巧妙、有效地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文道合一,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大力加强课余舞台文化阵地建设。依据不同时期的德育主题,开展常规性教育活动,如定期出专栏、宣传英雄模范事迹;定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充分发挥少先队的作用,利用少先队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开展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要求小学生从最平常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做起,从他们最常见、最常做、最常遇到的最基本的日常行为做起,使之逐渐形成稳定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就是从小培养什么样的习惯,习久成性,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品性。农村小学要树立以诚信立校、以诚信主教、以诚信育人的思想,将诚信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建立健全诚信教育的各项制度。要教育学生掌握诚信的基本内容,懂得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要培养学生诚实待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言行一致,作业和考试真实。要培养学生守时守信,有责任心,知错能改。另外还要加强学生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规意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作为目前最主流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学校教育,人们对它寄予了太多的期望,家长和社会都希望把一个白纸一样的孩子送进学校,出来时是一幅干净漂亮的名画。因此,我们只能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