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07 10:52: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高中语文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

【摘要】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制中,高中语文教育作为中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但是有些人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不能适应当前高中语文教育的需要了,我们应该学会与时俱进,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中去。本文研究分析了传统文化在现代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分析渗透的方式,并且分析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渗透现状

一、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一)高中传统文化的教育

近几年来,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被重视的程度越来越低,虽然国家教育部门不断出台措施来深化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地位,但是由于长久的受现代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人们忽视。现在,人们认为传统文化生涩难懂,学习传统文化已经没有太大必要了,甚至现在形成现在这样一种家长不重视、老师不认真教,学生不好好学的情况。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沉积,有着现代文化不能替代的地位。例如,孔子的《论语》,有着几千年的发展,但是它的教育仍然影响着我们当代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简单的一句话,就道出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这样的经典却经常被人们忽视。

(二)语文老师在传统文化讲授方面存在不足

语文教师应该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应该是充满人文气息的,可是现有的语文教师淡化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在给学生讲授传统文化时,就一味照搬课本教材,有时自己都搞不清楚文章的内涵。在这样的教课情况下,学生也不可能去很好的学习传统文化,从而失去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高中语文教育的文化修养和教授能力,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二、高中语文教学文化渗透的方式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方式,教师对传统文化必须有足够的了解认识,这样才可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如。现代的教学手段具有多样性,多媒体、网络等高手段的教学手段运用到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中去,单纯的教学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可以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例如,教师在讲授李白的《将进酒》时,“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样的豪迈气势,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影像表现出来。我们应该完善课堂教学,让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去。

(二)课外实践方法

传统文化的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将传统文化的教学延伸到课外实践中去。例如,我们在学习《木兰辞》时,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可以进行角色演习,这样可以很好的记住熟悉文章表达的内涵,同时让学生融入当时的环境中去,从而有自己的理解认识。另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去文人故居去参观,从而很好的感受他们的成长经历,从而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的品行。与课内教学不同,课外实践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可以多层次的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学校组织举办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传统的文化教育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不同,它需要学校和老师进行组织和投入,这样教育活动才可以取得理想的成果。例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诗会、讲座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另外,学生还可以在诗会上,进行自己的小诗词创造。语文教育的意义在于提高塑造人的思想,学校可以铜鼓这样的传统文化的讲座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活动可以值得推广。

(四)学生自主研究和品赏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更是像大海一样广阔,单纯地依靠学校的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古籍也是特别多,我们不应该让这些优秀的古籍安静的冷落在一边,学生应该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自主研读。古籍不像现代书籍一样,里面有一些生涩难懂的地方,我们需要专业的指导,我们可以向老师进行咨询。因为是自主研读,不能完全依靠老师,只要把不明白的地方让老师讲清楚就可以。学生通过自主研究,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让传统文化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国家,传统文化在我国文化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文教育在我国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传统文化如果很好的渗透到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去,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以及把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把传统文化在我国高中语文教育渗透中的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抵制现代文化的冲击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现代文化冲击着人们的思维世界,对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我国加强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有利于提高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效地抑制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二)吸引学生自主学习

在我国现有的高中语文教材体系中,传统文化一般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诗词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这样的形式相对于生硬的口号而言,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传统文化。

(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现阶段的高中生,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高中阶段也是学生树立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年龄阶段。传统文化的培养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现代的高中生应该多接触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逐渐积累自己的文化修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黄雪梅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石城中学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高中语文教育是培养高中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文字能力以及进行文化熏陶的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对全面推进高中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高瞻远瞩、运筹帷幄,通过丰富教学手段的方式把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达到现阶段高中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

一、利用古诗文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文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人骚客借助古诗、散文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或者倾诉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慨。在古诗文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诗人、作者的心情,与其产生共鸣,又能从古诗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风俗习惯带来的魅力。同时,透过古诗词,我们还能感受到传统的伦理文化以及中国民族传统优秀精神,在古诗词中提到的民俗、饮食文化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古诗词渗透传统文化,让高中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既需要让学生从古诗词的语言和字词上下功夫,感受词句的魅力,还需要向学生介绍作者的背景。例如作者生活的背景、遭遇的变故等。让高中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这种方式指导高中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深入挖掘作品的文化底蕴。例如,诗人杜甫借助《春望》表达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哀痛,杜甫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几句,既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又表达了对国家的大爱。教师如果单纯讲解字词、用法而无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无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利用古诗词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在利用古诗词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既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从中深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又需要借助工具或者通过课下探讨等方式研究古诗词中的语言结构以及文字表达,从中挖掘古诗词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

二、通过课堂教学感悟传统文化

课堂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阵地,如何充分发挥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作用,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是学生直接获取信息的最宝贵的时间,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该段时间,既让课堂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又让其成为师生交流、沟通的阵地之一。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理解、感悟传统文化。从心里接受传统文化,并在潜移默化中把传统文化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使传统文化的渗透由说到行,由陌生到熟悉。通过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感悟传统文化,是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该途径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成分。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高中生的心理感受,以此作为渗透传统文化的基础,避免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同时,教师指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用平等的心态,耐心、细心地解决学生在感悟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除此之外,为了通过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应该使语文课堂多些文化气息,竭尽所能为学生搭建获取知识、感悟传统文化的平台。多手段创新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手段。用新颖的教学方式以及渗透方式来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充分感悟传统文化,并从中吸取优秀文化的精神。

三、开展实践活动体会传统文化

除了利用课堂渗透传统文化之外,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课外教学阵地的作用,通过开展多种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体会传统文化。在传统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容易忽视课外教学的作用,只以课堂教学为教学的重点。在这种教学方式下的高中生会把45分钟的课堂学习当作自己全部的学习任务。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真正做到劳逸结合,即使是以渗透传统文化为教学目的也无法充分调动高中生接受传统文化,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所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会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而教师可以通过开展阅读经典书籍、诵读书籍等活动把无形的文化化为有形,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当然,教师在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把传统文化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提高高中生素质。开展实践活动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抑制社会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较之之前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而言,高中生更能接受生动、幽默、实践性强的渗透方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参与语文活动的过程中会逐渐激发自己对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这既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综合实力,还能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一要求,语文教师首先需要从自身出发,通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具备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高中生接受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以此营造较为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文化氛围,实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

作者:张文娟 单位:江苏省江都中学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的渗透

高中语文教育是培养高中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文字能力以及进行文化熏陶的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对全面推进高中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高瞻远瞩、运筹帷幄,通过丰富教学手段的方式把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达到现阶段高中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

一、利用古诗文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文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人骚客借助古诗、散文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或者倾诉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慨。在古诗文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诗人、作者的心情,与其产生共鸣,又能从古诗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风俗习惯带来的魅力。同时,透过古诗词,我们还能感受到传统的伦理文化以及中国民族传统优秀精神,在古诗词中提到的民俗、饮食文化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古诗词渗透传统文化,让高中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既需要让学生从古诗词的语言和字词上下功夫,感受词句的魅力,还需要向学生介绍作者的背景。例如作者生活的背景、遭遇的变故等。让高中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这种方式指导高中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深入挖掘作品的文化底蕴。例如,诗人杜甫借助《春望》表达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哀痛,杜甫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几句,既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又表达了对国家的大爱。教师如果单纯讲解字词、用法而无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无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利用古诗词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在利用古诗词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既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从中深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又需要借助工具或者通过课下探讨等方式研究古诗词中的语言结构以及文字表达,从中挖掘古诗词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

二、通过课堂教学感悟传统文化

课堂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阵地,如何充分发挥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作用,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是学生直接获取信息的最宝贵的时间,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该段时间,既让课堂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又让其成为师生交流、沟通的阵地之一。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理解、感悟传统文化。从心里接受传统文化,并在潜移默化中把传统文化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使传统文化的渗透由说到行,由陌生到熟悉。通过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感悟传统文化,是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该途径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成分。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高中生的心理感受,以此作为渗透传统文化的基础,避免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同时,教师指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用平等的心态,耐心、细心地解决学生在感悟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除此之外,为了通过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应该使语文课堂多些文化气息,竭尽所能为学生搭建获取知识、感悟传统文化的平台。多手段创新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手段。用新颖的教学方式以及渗透方式来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充分感悟传统文化,并从中吸取优秀文化的精神。

三、开展实践活动体会传统文化

除了利用课堂渗透传统文化之外,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课外教学阵地的作用,通过开展多种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体会传统文化。在传统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容易忽视课外教学的作用,只以课堂教学为教学的重点。在这种教学方式下的高中生会把45分钟的课堂学习当作自己全部的学习任务。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真正做到劳逸结合,即使是以渗透传统文化为教学目的也无法充分调动高中生接受传统文化,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所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会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而教师可以通过开展阅读经典书籍、诵读书籍等活动把无形的文化化为有形,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当然,教师在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把传统文化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提高高中生素质。开展实践活动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抑制社会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较之之前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而言,高中生更能接受生动、幽默、实践性强的渗透方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参与语文活动的过程中会逐渐激发自己对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这既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综合实力,还能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一要求,语文教师首先需要从自身出发,通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具备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高中生接受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以此营造较为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文化氛围,实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

作者:张文娟 单位:江苏省江都中学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摘要】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育当中,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透过语言文字,能够对生命的价值进行正确的理解和阐述。而生命教育对于提升青少年的生命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生命教育在语文教育当中的有效渗透,是将语文作为载体,将语言文字作为工具,向学生传达生命的珍贵和美好,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生命教育;渗透

高中语文教育的优秀在于育人,教给学生成长的道理,而不是局限于学习能力的提升。生命是一个深刻的话题,而学生的生命意识对于其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都已趋于成

熟,而生命意识是当前中学生所欠缺的精神。因此通过语文教育这一平台,加强生命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语文的学习当中领悟到生命的内涵。

一、语文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紧密联系

(一)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

生命教育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样,生命意识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高中教育当中,应该将生命教育深入的渗透其中,让学生在学习当中感悟生命的美好。在高中教育的学科当中,语文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透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从中体会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能够将生命文化更加直观的展示出来,让学生生命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教会学生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相比于数理化等学科,语文学科更能体现出人文性,更好地进行情感表达,做到生命意识的有效融合。在生命活动当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正是通过语言文字作为载体而进行表达,思想、意识、情感都是通过利用语文这一工具来体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当中,更容易进行生命教育,利用富含感情的语言来表达生命真谛,让学生体会到“生如夏花之绚烂”的内涵[1]。

(二)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

在高中教育教学当中,数学、物理、历史等学科有着不同的作用和价值,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利用丰富的知识资源,为学生提供参考和指引。对于生命教育而言,语文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教学当中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在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当中,感悟生命美好、表达热爱生命的作品不胜枚举。海伦·凯勒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经受人生苦难之后,凭借强烈的生命意识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努力奋斗,终究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杰克·伦敦作品《热爱生命》,描述了作者自身的真实经历,在旷野中求生,与狼进行搏斗,充分表达出热爱生命的思想,让读者从中感悟生命的价值。透过这类文章的学习,学生的生命意识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从中感悟到生命的可贵,以名人为榜样,学习他们看待生命的态度,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以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2]。

二、生命教育在语文教育当中的有效渗透

(一)阅读学习

在语文教材以及课外读物当中,有着大量的生命教学素材和资源。生命教育在语文教育当中的有效渗透,需要从教学当中入手。而阅读教学无疑是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一些表达对生命的敬畏、热爱等作品的阅读学习,认真的审视和解读作品,体会到其中的内涵。生命教育不能直接教会学生热爱生命,而是需要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感悟,才能有效提升生命意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珍视生命,能够直面逆境,积极、乐观的面对挫折和困难,而不被吓倒。尊重生命,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热爱生命,充满自信,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通过阅读学习,从名篇佳作当中去感悟和体味生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命的内涵[3]。

(二)作文训练

在语文教育当中,除了阅读之外,写作同样是生命教育有效渗透的途径。教师围绕生命问题向学生布置习作任务,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在作文当中表达出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既锻炼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时对生命意识也会有所提升。联系生活日常,从生活实践当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生命题材的作文可以是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对于未来的畅想等等,开拓学生的思维,给予学生作文的空间,让学生自由表达。通过对学生的作文内容,对学生的心态、想法以及生命意识进行了解,以更好的予以引导。让习作贴近生活,学生通过对自然生物的观察,记录相关生物的生命状态,包括绿色植物和家中动物,从生活中体会生命的意义,使生命教育更加浅显易懂,便于理解。

(三)社会实践

除了阅读和写作之外,参与社会实践同样是生命教育的方式,作为语文教育课外拓展。观看与生命相关的影视作品、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素材进行生命教育。参观医院,对生老病死有着更加直观的感受,从中对生命会有更深的感悟。饲养动植物,在悉心照料的过程当中,了解生命的成长过程,联系自身,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4]。

三、结论

充满人文性的高中语文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以语言文字作为工具,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加具体、生动的对生命的价值进行阐述,加深学生的理解,从中体会生命的美好,提升自身的生命意识。充分实现生命教育在语文教育当中的有效渗透,通过阅读学习、作文训练以及社会实践,让学生从中理解生命的珍贵和美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张焕婵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二十六中学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摘要】我国历史文化悠久,素有文明古国之称,传统文化孕育着华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它是历史文物与精神财富的象征,它是我国文明文化的传承,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为了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的应用,传统文化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由来已久,但就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依然无法很好的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研究

五十六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随着我国目前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趋势,传统文化已逐渐消退,对人们的观念意识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高中生是引领社会未来的主流,因此,在高中时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观念意识尤为重要。以下是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及应用策略的分析。

一、传统文化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优秀的篇章,其中也蕴含了许多传统的文化知识,比如歌颂兄弟的手足之情、赞美诗人的爱国情怀及感人至深的亲情等,长此以往,对陶冶学生的品格、情操及建立健全的人格魅力有很大的帮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除了传输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人格、道德、品行方面的不足,并进行引导与纠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

二、拓展知识范围,培养传统文化认知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它所囊括的知识包罗万象,课本知识只是一个基础,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与典范。另外,由于课本知识有限,许多内容都无法一一呈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把课堂知识作课外延伸,使课堂知识最大化,有利于学生拓展课堂的知识范围。比如在学习到《归园田居(其一)》时,老师可以运用关联学习的方法进行课堂知识的拓展,如之前所学作者的作品有《五柳先生传》,其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兴趣爱好:爱读书,爱喝酒,喜写文章,体现了作者淡然雅致、卓然不群的人格魅力,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作者的了解,还激发了学生想要挖掘更多知识的学习欲望。另外,老师也可以引入作者的其它代表作,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比如《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不但学习了课本内容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三、引导学生探究,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奠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感知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才能挖掘更多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学习。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导入趣味性教学,比如:组织诵读比赛、演讲等,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在咬文嚼字上品茗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此类教学方式导入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真正的传统文化内涵所在。比如在学习到《短歌行》时,老师可以听听同学们眼中的曹操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大多来自于课本,很多学生觉得曹操善于用才却阴险狡诈,但在本文深处,却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志向远大、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形象。此时老师可以以曹操的人性、抱负、思想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感知能力。

四、塑造青少年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也收录了戏曲文化与小说作为创新教学的新教材。将经典名著改编为戏曲,已经成为标志性的国粹文化。学生学习的戏曲文化中,大多摘录的都是耳熟能详、故事性较强的经典篇章,如《西湘记》、《赵氏孤儿》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以鲜艳的画面,悦耳的唱腔向学生展示戏曲的全貌,使学生沉浸在戏曲文化的艺术魅力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与学习兴趣,学生长期受到戏曲文化的熏陶,对陶冶学生的审美与艺术气息有很大的帮助。由于小说故事内容紧凑、语句平实,因此学生阅读起来热情高涨、兴趣浓厚,是学生学习到经典名著的有效途径。小说采用的叙事艺术已趋向成熟和完美,故事结构清晰、语句通俗易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分析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当中,通过学习小说中的精彩片断,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被故事中的满腔热血所感动,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正义感与无私奉献的精神。比如在《水浒传》中摘录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对话片断:“我夫妻二人正没个亲眷,今日得恩人到来,便是从天降下。”林冲道:“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口。”李小二道:“谁不知恩人大名?休恁地说。但有衣服,便拿来家里浆洗缝补。”由此可以看出,文章语句通顺、思路清晰、所流露出来的情感淋漓尽致,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轻松易懂。传统文化教学与小说的融合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为学生从语文教学到文言文教学的过渡做了铺垫,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必不可少,它对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情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肖进权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石城中学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

1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存在的常见问题

1.1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过度依赖古文书籍

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主要集中在高中教师对于古文的传授教育,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高中学生在高中语文古文学习方面过度依赖古文书籍,主要包括各种文言文解析以及诗词精解等教辅类古文工具书。高中学生主要通过这类教辅书籍对课堂中学习到的古文诗词进行理解学习,从而减少了自己对古文诗词的品读感悟,忽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以及鉴别环节,直接影响到高中语文教育中古文诗词实际价值的发挥[1]。从而导致高中学生借助传统文化渗透来提升文化素养的效果不明显,高中学生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水平得不到提高,不利于高中语文教育中文化底蕴的构建。

1.2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忽视对高中学生情感的传导

高中语文教育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并不仅仅通过让高中学生熟练背诵古文名句或者诗词名篇来提高渗透能力,而是要让高中学生在熟练背诵的基础上,真正理解古文诗词的实际含义。正确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使高中学生形成传统文化的思想共鸣,有针对性的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并对其进行传承发扬。但是,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渗透性教学方面,为了高中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过分重视古文翻译技巧的传授以及文言文知识结构的分析,严重缺乏对于高中语文中古文以及诗词思想情感的传导,从而使高中学生不能充分体会到古文中的深刻思想内涵,不能从根本上领悟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工作的实际价值不能得到科学发挥。

2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途径

2.1高中语文教育中科学利用教材中的古文诗词

我国高中语文教育教材中的古文诗词中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文化、伦理观念、传统文化民俗、人文建筑文化、饮食文化以及古代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等,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在这些传统文化中流露出雄厚的文化底蕴,值得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挖掘,并且要在发现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探究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积极思考其中传达出来的高尚思想道德情感,不断丰富我国传统文化的实际内涵[2]。将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重点从翻译技巧的传授逐渐转移到文化观念以及文学底蕴的传导领悟中去,在传统古文诗词的思想情感、传统文化心理以及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表达等方面寻找传统文化的审视点,进一步表现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特质。重视古文诗词的创作背景,深入了解作者的详细资料,研究古文诗词的语言结构以及文字表达,发现古文中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提高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力。

2.2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要营造良好的人文教学氛围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本身就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是传统文化水平的外在表现。因此,我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要反映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教学氛围,不断加强对高中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和熏陶。比如在《荷塘月色》文章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周敦颐的《爱莲说》、杨万里所写的《莲花》以及李白诗篇中的《古风》等与荷花相关的诗词名篇融入到文章的教学中,还可以配上与之相关的歌颂荷花的古今名曲,更直观的演示荷塘月色的真实情景。引发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其很容易联想到荷塘月色如梦似幻的美景,有利于高中学生对于《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熟练掌握。清楚了解该文章中传达出来的深刻文化内涵,提升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

2.3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在课外学习中的渗透

高中语文教育的课外学习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也是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科学渗透的重要渠道之一,高中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课外学习的特点,合理选择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第一,教育学生阅览大量的国学经典,提升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我国丰富的国学经典中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科学阅览国学经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高中学生的思想情感、陶冶高中学生的高尚情操,是促进高中学生不断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期间,可以合理安排高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尽量确保所阅读的名著内容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有紧密联系,进行配套阅读,提高经典名著的阅读效率,从而提升传统文化的渗透水平[3]。使学生在对经典名著作品完整阅读的基础上,深入探索思想名著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经典名著的阅读量上,可以要求高中学生在不影响正常语文学习的基础上,每学期阅读一篇到两篇经典名著。第二,增强经典古文诗词名篇的背诵量。提高古文诗词的解析以及鉴赏能力。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要求学生课前诗词美文背诵或者赏析的形式增强阅读量。比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每节语文课之前,拿出五分钟的时间,合理安排学生进行经典诗词美文的朗读、背诵以及赏析,使高中学生在欣赏、探索以及感悟中加深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解,提升对于传统文化的准确感知能力。使高中学生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形成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实现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2.4增强汉语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提高教师综合水平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在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是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并且能够传承创新的重要根基。汉语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教学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现代社会国民素质的好坏。因此,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要高度重视汉语作为我国母语的崇高社会地位,不断强化高中语文教育,提高传统文化的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力。此外,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不仅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引导者以及教育者,也应该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发扬者以及实践者。高中语文教师要采用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增强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根据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的科学化渗透要求,提升自身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以及高中语文教育的教学水平。为高中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学习环境,确保师资力量的合理供给。

3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属于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传承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问题也逐渐成为教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因此,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高中语文教师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充分调动高中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提升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力。

作者:陆紫秋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实验中学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论文

一、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高中语文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在逐渐扩宽,在趣味性可读性的同时融入了更深层次的内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学习教材内容。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中,能够将声音、图片以及影视等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这样就扩充了课堂的容量,提升了学生对课堂的吸引力,改善了课堂的听课效率。现代教学技术中能够结合语文知识,将其转化为形象的声音、动画、视频等,这样增强了课堂的形象性,教师通过课件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另外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知材料,使知识赋予了灵性,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样教材中的难点被易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意识,在现代教育领域中接受教学,打破学生的思维,为知识的灵活运用开辟了新的天地。

二、树立整体教学意识,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其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中来拓宽知识面,增强写作的能力。然而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是想象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整体教学的意识,在基础知识以及课外知识的结合中,为学生找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1、立足教材,扩大教学视野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在正确运用语言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由于在语言教材中,其大部分知识点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在学习基础知识之外扩宽教材容量,将基础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贯通,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扩展到书本之外,并且灵活的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从中提升学生对语言的应用水平,培养对语言的创新能力。

2、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

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根据其中的规律,有计划、有针对的开展教学活动。通常在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的是逐句分析,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就破坏了整体性的思想,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因此在新课改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在教材中学会自己去寻找规律,在整体性教学中总结,创新。这种教学通常体现在高中语文的总复习过程中,例如在学习中,归纳、分析和总结知识,全面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结合历史背景等,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例如在语文学习中可以根据历史人物、具体事件等分成小组具体讨论,这样就在基础知识全面掌握的过程中,扩宽了视野,在总结的过程中寻找规律,将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种过程性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将课本内的知识与课本外的知识相贯通,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在学习方法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创新。

3、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坚持单元教学

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全面了解高中教学过程中的字、词、语法、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简介,这些教学内容仅仅是让学生增强知识面,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更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针对这种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要结合教材单元提示,让学生在全面了解和基础知识之后,指导学生熟悉单元文章,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在接受知识、接受方法中提升语文的素养,陶冶情操,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创新能力,全面培养人格。

三、总结

为了提升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创新意识,顺应时展的需要,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语言交际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将基础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生活中去,让学生在新的学习方法中不断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而不断努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和综合能力,有助于个性化发展。

作者:刘吉平 单位:湖南省新邵县第三中学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策略

高中是学生人生成长中非常重要的时期,正确的引导会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传诵千年的古文,还是津津有味的现代文,亦或是作为作文素材的具有轰动效应的社会热点新闻,都是德行教育的教材,教师要做好引导,让学生能够在“教材”中感悟,真正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一、古诗文蕴含着良好的道德素材,能指引学生以古为鉴

泱泱中华,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经过时间的沉淀,每一首诗词、每一篇文章都着独特的魅力与意义。在古诗文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历史,领略传统文化,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能明辨是非,积蓄正能量。在传统的古诗文讲解中,教师往往注重讲考点,希望学生提升学习成绩,而学生多半是听故事,注重的是趣味性,并不注重挖掘古诗文的深层含义。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和教师也会对孩子实行各方面教育,但是多半是口头的说教,不生动也不具有说服力。这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都是无益的。在教授古诗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古为鉴。古诗文中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经验,它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远的。例如,学习杜牧《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教师在讲解大意时,要将道德教育渗透其中。文章是借写阿房宫的兴建与衰败,来揭示统治者贪图享乐,生活奢靡,说出了天下兴亡的主要原因。如果单纯地从时间角度来看,这是历史,离我们很远;从人物角度来看,它是对统治者的规劝,似乎也离我们很远。可是,历史长河大浪淘沙,留下的精华我们应该充分吸收,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与思想高度。教师可以由这篇文章来教育学生,要懂得节俭、约束,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个人,都要懂得控制好“度”。另外,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值得我们敬仰与学习的,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时期,远离战争,但是并不能减少对国家的热爱,磨灭报国之志。

二、现代文传递真情实感,能激励学生拼搏奋进

与古诗文相比,现代文易懂,故事性更强,教师在讲授时也通常会忽略它的道德教育作用。人们常说“文如其人”,一篇文章能够反映作者的思想,也就是道德品行。在讲解时,应该注重它的教育意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所要传达的真正含义,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学习这种品行。除了善与恶,对与错,文章也能传递给我们一种精神,即奋发向上的力量。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一些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却越来越小,一旦遇到困难,就逃避、躲闪,这不但难以战胜学习困难,取得好成绩,而且今后走入社会,也会阻碍个人更好的发展。所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与失败,拼搏奋进,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学习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时,教师应该做一个详细的背景介绍,在童年的生活里,马丁•路德•金就感受到了种族的问题,而后当他获取了知识,便树立了一个目标、有一个梦想。为了这个心中的梦想,他执着地奋斗,从未想过放弃。要让学生学习这种精神,拼搏进取,永不言弃。

三、利用作文素材指明学习目标,明确学生道德规范

“写作”是学生思想、情怀的表现,它是以文字的形式抒写一个人的内心。教师在教授学生写作文时,要经常选取一些好的作文素材。一个好的作文素材不仅要具有关注度,更要引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同时,不要忽略这也是教育学生道德规范的好材料。例如,在社会上有“亲人离世,代为还钱的诚信故事”,有“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英雄事迹”,也有“勤奋好学,孝顺父母的榜样例子”,每一个素材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都有一个真实的名字,教师可以将这些故事讲给学生听,作为写作素材的同时,也应该引导他们发掘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高尚道德情操,鼓励他们多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总之,语文这一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及思想内涵,我们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让他们懂得善与恶,分清对与错,并具有乐观的精神和良好的心态,能够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使他们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作者:严慧 单位:江苏泰兴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内涵研究

摘要

高中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突出人文内涵的发展,塑造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这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分析了当前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提升人文教育效率的策略和方法,旨在探究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

高中语文;人文内涵;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育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而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但纵观如今的教育现状,主要表现出功利色彩浓厚,逐渐沦为一种应试的、职业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这显然违背了高中语文教育的初衷。面对这种状况,实施“人文教育”就成为了每位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理念走入误区,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当今高考体制下的高中语文教育中仍有很强的功利性,唯有考分占据课堂教育的主导,并且语文在高考学科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必然让语文教育理念逐渐走入误区,使得教师在语文教育中的理念也发生偏移。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很多教师追求考分偏重知识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样必然造成了语文这门人性之美、人文底蕴极为深厚的学科沦为了一门只针对应试的技艺学,学生也只忙于对于语文考试知识的记忆与回顾,陷入题海中而不能自拔。

(二)教材编写与课堂脱节,人文思想流失严重

新课标下对语文教材的编写突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教材的编写也渗透一定的人文精神,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学目标发生偏移,教学过程与人文思想相距甚远,围绕着理论和技巧占据主导。从高中生写作的现状看,很多作文只是用文字堆砌,没有写出学生的真情实感,缺乏一定的人文精神,文章显得枯燥无味。

(三)教师本身缺乏人文精神,教学个性被程式化

如今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被程式化,新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被扼制的现象层出不穷。受传统语文教学和考试制度的影响,很多教师习惯按照事先规定好的程序进行课堂教学,机械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并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更谈不上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对高中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不仅是新时期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为培养适应将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面对高中语文学科教育的现状,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进行人文教育呢?

(一)制定人文化的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这一目标,教师要对照课标要求并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具体详实的教学目标,将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与掌握必备的语文知识联系起来,在提升学生语感的同时,让学生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积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得到充分发展。此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等内涵,让学生充分感知,深刻感悟,这是实施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创设人文化的教学氛围

人文精神的优秀是“以人为本”,这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有人文性,努力营造人文化的教学氛围。比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知识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教学方式,重视师生互动的过程,进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学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从而使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采用人文化的教学方式并拓展学习的素材

人文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包括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还需要教师将人文化的教育过程看作是一种情意发展的过程,注意情感的充实、情意加深和兴趣培养,强调直觉、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当然,采用人文化的教学方式还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来丰富他们的人文知识,提升人文内涵。此外,教师应重视学生对于课内外经典作品的阅读,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并正确分析人类所创造和继承下来的文化知识,从中汲取隐藏的人文精神的精华。高中语文中的人文教育的素材比比皆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诗、词、歌、赋等学习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人文精神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品读这些经典文化作品,还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品味其内在价值。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掌握知识的程度,更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以及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中语文教育要以发展人、培养人、树立人文精神以及提升综合素质为学科教学的目标。同时,教师不仅要突出学生双基能力的培养,还要突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对教学实践中人文教育的不断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得教师本身的教学素质和综合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高,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作者:沙正连 单位:江苏省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的渗透

摘要:新课程要求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在其中渗透、融入传统文化是比较好的途径。本文主要从教材、教学氛围、渗透方式、课外拓展四个方面,对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这一问题作了系统分析。

关键词: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教学氛围;渗透方式

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要求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最好的途径是在教学中渗透、融入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材中吸收了许多传统文化,一方面是借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情怀;另一方面是希望学生成长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文章结合教学经验,从教材、教学氛围、渗透方式、课外拓展四个方面,浅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以期对今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所帮助。

一、教材挖掘

高中语文选取的教材文本,每一篇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精挑细选、细致甄别的佳作名篇。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数千年积累、沉淀下的文学瑰宝不胜枚举,而高中语文教材就收录了许多经典作品。譬如说,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咏怀古迹》、白居易的《琵琶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苏轼的《赤壁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等等。这些经典之作,历经千年的历史长河,大浪淘沙之下依然释放出无穷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历史上这些伟大的文人,除了文笔超群、想象瑰奇之外,其立意之高远、角度之奇特、思想之深邃、胸怀之博大,无一不令后人敬仰、崇拜。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的职责,除了向学生传授语文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教学中肩负起“育人”的职责,让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道德观念的重要场所,让学生成长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鉴于此,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其一,横向拓展。教学一篇古文、一首诗歌,需要教师做好备课工作,充分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时代,乃至于作者的生平事迹、思想抱负等等。其二,纵向联系。学习一篇文章,可以结合学生以前学习过的同类型作品相互比较。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状态[1]。

二、教学氛围

语文是人文学科,相对于其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更需要课堂氛围的营造。如果是讨论某种观点,就需要课堂氛围活泼、轻松。轻松的课堂氛围能使人放松,促使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同理,要渗透传统文化,则需要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凸显、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探究性。教师要转变观念、角色,扮演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在这种教学观念之下,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或者是营造课堂氛围?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循循善诱地引导。教《鸿门宴》时,有学生提问:“文中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古人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座次?”笔者听完学生提问,当即表扬学生聪明,善于观察。笔者向学生解释:“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就特别重视礼仪、讲究身份。在古代,人分为三六九等,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社会地位。而在日常生活中,从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能够体现出来。比如鸿门宴中的座次,项王东向坐,是因为东方是日出之处,属阳,最为尊贵。反之,西方是日没之处,属阴,最为卑贱。而南、北处于其中,次序分别为“东、南、北、西”。同学们经常在影视作品及文艺作品中看见的“分宾、主落座”,这也是传统的座次文化。”

三、渗透方式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引导,促使学生产生一种羡慕的心情,并由渴望接触引发为自主学习、追求。首先,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其本身应充满文化韵味。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释放出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种引导、渲染、熏陶之下,学生会不自觉地跟随教师、亲近教师。教师要“以身作则”,让自身的文化魅力感染学生。其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青春期学生往往“爱憎分明”,喜欢某个教师,连带着喜欢这门课程;反之,则抵制、逃避这门课程。作为语文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与学生做朋友。教师能够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自然能巧妙回避教学中存有的“误区”,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才能积极地投入于语文课堂。最后,辅助工具[2]。笔者认为,利用科学技术衍生出的教学辅助工具,并不会阻碍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传播。相反,以多媒体为代表的教学工具,集动画、文本、视频、图片、声乐于一体,能多维度刺激学生的感官感受,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由于时代太过久远,古人的生活方式、心理倾向与现代人差距太大。仅仅依靠教师的言语描述,学生很难对当时、当地、当事有一个清晰全面的把握。借助多媒体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知、回味。

四、课外拓展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传统文化的渗透,仅仅依靠课堂时间远远不够,因而利用课外时间积极拓展是重要的渗透途径。一方面,高中学生学习压力较大,课余休息时间阅读一些诗词,探讨一些美文,有助于学生放松情绪。另一方面,学生无形之中接触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价值取向,提升学生的道德层次。如何引导学生课外接触传统文化,而又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愉快接受?笔者认为,以文本联系名著的“联系法”最为有效。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某部文学名著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则会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参与欲望十分明显。同理,如果教材文本中的某一篇作品十分精彩,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也会“爱屋及乌”,喜欢上这部文学作品,由此激发出阅读名著的兴趣。例如,教《出师表》时,由于学生对《三国演义》十分熟悉,因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这一“热闹”的氛围带动了其余的同学,从而由《出师表》引申至《三国演义》。当然,高中学生面临着高考压力,课程学习十分紧张。因此教师在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时,尽量把握好节奏、数量、程度[3]。此外,对于不愿意阅读名著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经典的影视节目、综艺节目,文化类节目,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渗透也十分有益。高中阶段正是也应是为学生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期,而渗透的中心或者说载体,则应是深度挖掘教材、营造教学氛围。青春期的孩子思维敏捷、热情洋溢,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学生喜欢新鲜事物,而自身由于知识体系的不完善,阅历的不丰富,难免会受到社会上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社会上大行其道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侵害学生的身心,让学生抛弃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对晦涩难懂的古文,枯燥的传统文化厌倦、抵制,甚至于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十分必要。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对古文、古诗词中的句子难以理解、消化。对于这种状况,教学中需要加强基础技能的传授,让学生进一步夯实古汉语的基础知识。工具书是重要的学习工具,如“高中诗词精解”“高中文言文解析”等,都是良好的教学辅助用具。教师要传授、鼓励学生学习使用工具书,让学生养成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此外,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需要全盘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观念,如失意文人、山林隐者的作品,难免充斥着落寞、灰心、避世等消极情绪。对于这些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性学习、接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真正的学习、传承传统文化。

作者:崔雪 单位:山东省禹城市第一中学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浅谈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

一、教材挖掘

高中语文选取的教材文本,每一篇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精挑细选、细致甄别的佳作名篇。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燦,数千年积累、沉淀下的文学瑰宝不胜枚举,而高中语文教材就收录了许多经典作品。如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咏怀古迹》、白居易的《琵琶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苏轼的《赤壁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等等。这些经典之作,历经千年的历史长河,大浪淘沙之下依然释放出无穷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鉴于此,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其一,横向拓展。教学一篇古文、一首诗歌,需要教师做好备课工作,充分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时代,乃至于作者的生平事迹、思想抱负,等等。其二,纵向联系。学习一篇文章,可以结合学生以前学习过的同类型作品相互比较。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状态。

二、教学氛围

语文是人文学科,相对于其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更需要课堂氛围的营造。如果是讨论某种观点,就需要课堂氛围活泼、轻松。轻松的课堂氛围能使人放松,促使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同理,要渗透传统文化,则需要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凸显、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探究性。教师要转变观念、角色,扮演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在这种教学观念之下,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或者是营造课堂氛围?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循循善诱地引导。教《鸿门宴》时,有学生提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古人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座次?”笔者听完学生提问,当即表扬学生聪明,善于观察。笔者向学生解释:“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就特别重视礼仪、讲究身份。在古代,人分为三六九等,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社会地位。而在日常生活中,从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能够体现出来。如鸿门宴中的座次,项王东向坐,是因为东方是日出之处,属阳,最为尊贵。反之,西方是日没之处,属阴,最为卑贱。而南、北处于其中,次序分别为“东、南、北、西”。同学们经常在影视作品及文艺作品中看见的“分宾、主落座”,这也是传统的座次文化。”

三、渗透方式

首先,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其本身应充满文化韵味。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释放出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种引导、渲染、熏陶之下,学生会不自觉地跟随教师、亲近教师。教师要“以身作则”,让自身的文化魅力感染学生。其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青春期学生往往“爱憎分明”,喜欢某个教师,连带着喜欢这门课程;反之,则抵制、逃避这门课程。作为语文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与学生做朋友。教师能够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自然能巧妙回避教学中存有的“误区”,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才能积极地投入于语文课堂。最后,辅助工具。笔者认为,利用科学技术衍生出的教学辅助工具,并不会阻碍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传播。相反,以多媒体为代表的教学工具,集动画、文本、视频、图片、声乐于一体,能多维度刺激学生的感官感受,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课外拓展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传统文化的渗透,仅仅依靠课堂时间远远不够,因而利用课外时间积极拓展是重要的渗透途径。如何引导学生课外接触传统文化,而又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愉快接受?笔者认为,以文本联系名著的“联系法”最为有效。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某部文学名著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则会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参与欲望十分明显。同理,如果教材文本中的某一篇作品十分精彩,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也会“爱屋及乌”,喜欢上这部文学作品,由此激发出阅读名著的兴趣。例如,教《出师表》时,由于学生对《三国演义》十分熟悉,因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这一“热闹”的氛围带动了其余的同学,从而由《出师表》引申至《三国演义》。当然,高中学生面临着高考压力,课程学习十分紧张。因此教师在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时,尽量把握好节奏、数量、程度。高中阶段正是也应是为学生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期,而渗透的中心或者说载体,则应是深度挖掘教材、营造教学氛围。工具书是重要的学习工具,如“高中诗词精解”“高中文言文解析”等,都是良好的教学辅助用具。教师要传授、鼓励学生学习使用工具书,让学生养成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此外,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观念,如失意文人、山林隐者的作品,难免充斥着落寞、灰心、避世等消极情绪。对于这些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性学习、接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真正学习、传承传统文化。

作者:艾晶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一中学校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人文精神研究

【摘要】现阶段,人文精神作为一种能够加快世界历史发展步伐的重要源泉,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应试教育指挥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追求相对缺乏,从而使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等难以很好地顺应精神文明建设与伟大民族复兴,甚至违背了教学初衷。所以,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期间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并不断渗透人文精神已经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本文就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人文精神;渗透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工作始终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而且该工作仍然处于探究式发展阶段,在改革发展期间,日益显露出一系列令人自省的教学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高中语文在教学目标方面最重要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大力培养学生自身的民族意识。因此,高中语文老师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能够以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引导以及熏陶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一、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偏差。目前,大部分高中教育都过于重视应试教育,教学重点在增强学生应试技巧、提升学生记忆力以及理解力上,几乎很少注重人文精神培养。不管是学生还是语文教师,都将高考放在第一位,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逐渐淡化了人文精神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二)教师能力有限。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因受到自身条件的相关制约,不能够就人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所具有的人文素养也比较有限,针对文本当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在自我解读上相对肤浅。此外,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期间,这些高中语文教师难以凭借自己的思想来引导以及激发学生正确思考,从而造成学生自身人文素养水平很难得到快速提升。(三)课程设置欠科学。现阶段,尽管高中语文课程在整个高中教学课时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然而人文精神渗透与培养的时间相对较少,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文言文理解以及应试知识点讲解上。高中语文教师不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知人论世文章阅读,导致学生仅仅知道作者以及文章主题,但是对作品创作背景等内容知之甚少。

二、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策略分析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从专业化角度出发,教师以及学校属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引导者。首先,学校教师必须要改变自身观念,树立起良好的理念,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改变自己所持有的错误想法,积极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文精神。其次,学校须营造良好的人文教学氛围,从而使广大高中生在该氛围中得到熏陶,能够自觉渗透与培养人文精神。(二)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实质上,高中阶段学生在价值观方面还不能够真正形成,所以说,高中语文教师的观念将会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直接性影响,教师自身观念的正确与否以及人文精神渗透情况与学生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从自身做起,重视自己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从而使学生以教师为榜样,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此外,学校应该就高中语文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素养情况进行严格审核,注重语文教师在人文精神层面的培训教育,促进教师素养的逐渐提升,满足学生需求。(三)注重教学过程与学生课外人文精神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期间,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日益解放思想,让学生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在学习《归园田居》时,指导学生畅所欲言,对“唯有饮者留其名”的内涵发表意见,在文本内涵理解的前提下,促进人文精神培养。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特征以及心理特征,强化因材施教,更好地实现人文精神培养目标。此外,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以家庭作业方式强化人文精神渗透,进一步巩固课堂效果。比如学习完《陈情表》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扫地以及捶背等,进一步提升渗透效果。教师还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参观名胜古迹等,从而使学生可以近距离体会人文魅力,在人文环境当中得到自我提升。(四)实施人文评价。学生评价属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最后环节,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该环节关系到学生学习观的形成,并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关系密切。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进行学生评价时,应注重评价所具有的人文性,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大力倡导“以发展为本”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目标所具有的层次性以及动态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第二,重视质性评价模式的不断推广应用,最大限度取消量化评价模式,实际评价期间,教师可以采用观察方式以及访问方式等进行学生评价;第三,采用鼓励评价法进行评价。一般情况下,当学生受到鼓励时,自身的学习状态将会更好,而且劲头更足。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尽量运用鼓励语言,给予学生少一点批评。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期间渗透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是时展的要求,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顺应时展的步伐,优化教学理念,实现人文教育与高中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作者:李汉军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回中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价值分析

《大学》作为《礼记》中的第42篇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之一,后经北宋时期的程颐、程颢二位崇尚儒学的学者整理后,从《礼记》中单独地分章节提取、整合出来。而后儒学发展到南宋时期,理学大师朱熹又进一步整理、编撰出《四书章句集注》,正式地将《大学》列为一部重要的儒学经典,承载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和“修齐治平”的智慧。

一、《大学》之于教学目标

宋代的儒学家朱熹认为“大学即是大人之学”①。在古代,文化教育的学段分为大学和小学两部分,在小学阶段,8岁以上的小孩子学习基本的文字训诂、句读及一些待人接物、扫撒应对之礼。除此之外,还学习基本的乐、射、御、数等基本的生活技能。而在大学阶段,15岁以上的青少年学习“修齐治平”等内圣外王的为人处世的修为和智慧。然而,大学不仅仅指这个风华正茂的年龄段,更重要的是这个年龄段所学习的圣贤文化和治国安邦的理想。而这刚好和现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时期一致。大学中写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基本的字词句、情感、阅读写作方法、涉猎文本、鉴赏能力等语文素养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只有每时每天每月都进步一点点,才能从大的方面一点点推动语文学习的进步,从而将庞杂的不成体系的语文知识消化掉。同时,完善的人格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也是在日积月累中增进的。只有这样一步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学习和培养的知识和品格才能是牢固的,影响深远的。大学中又提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里的“仁、敬、孝、慈、信”可以作为高中阶段对学生五伦处理关系提出的德育目标,是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和指导原则。在《同北师大学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谈到“践行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②。大学之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应指导高中的道德教育和理想教育,而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在德育方面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学生也只有学习《大学》这样的国学经典中的修身、为学之道,才能具备一定的思想境界,获得对国家、社会、自然与自我关系的一个正确的认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大学》在开篇就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学生学习、工作、做人的最高目标,应该是“明德、亲民、至善”。这不仅是一种道德教育,也是理想教育。当学生和教师都能以这样的心态去教和学的话,教学的各个环节才会是浑然天成、充满活力的,倘若教师和学生都以更好地谋生、物质享受为教和学的实际目标,那么所培养出的花朵和园丁本质上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的时候个人聚集的财富越多,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并不是一件好事。这样培养出的往往不是国家的栋梁,而是社会的蠹虫。由此可见,《大学》中所倡导的修齐治平的理念对于指导高中生的精神世界和道德方向是多么的有必要,对于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也是十分关键。只有以大学之道为教育教学目标指引下的语文课堂才会是合理的、和谐的、充满活力的。

二、《大学》之于教学理念

《大学》中的经文蕴含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而身为一名未来的高中语文教师,若能领悟、汲取一些《大学》中的圣贤教诲,对于引领课堂及治理班级来讲是大有裨益的。首先,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教好学生最先应使其信服。然而,这个威信力最重要的是来自于自身修养。《大学》写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倘若自己都管理不好自己,自己都不够勤奋、不能沉淀又怎么去要求学生呢?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只有教师先将自己的品格和学问修行好,才能使学生信服,进而更好地教育教学。尤其对于语文教师来讲,承担着很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就要更加修身立德、勤学苦练。《论语》中也有讲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③。由此可见,教师的身教远胜于言教。其次,教育教学要循序渐进,抓其根本。《大学》经文写道:“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语文教学的内容广且杂,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由于受一些西方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崭新的教学手段的出现,使语文课堂更加多元化。

三、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反馈

(一)简单的应用反馈

学案导学模式总的来说,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学生们认为学案导学方案的实施对他们的学有裨益。首先,导学案提出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学习,也就是前期的自我学习阶段。在此之前,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提前预习,特别是小学数学,因为自学难度大,又枯燥无聊,如果不是对数学感兴趣,我认为没有几个学生是愿意主动提前预习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愿意提前预习的学生,也不知道怎么预习或者就不知道预习什么。但是,学案导学模式对学生自学给出了指导,不至于出现完全看不懂的情况,只要学生愿意提前预习,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是可以取得好的收益的。

(二)对导学的建议

提前预习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思考性,也可以设置一些思考题,进行教学启发;一些问题要有代表性,典型性,要突出此次课程的重点,让学生记忆深刻;设计问题时应有层次感,有新意,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四、学案导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应用的意义

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表明,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高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课堂那种教师一直讲,学生随便听,课后布置布置作业,学生随便写写,没有创新的窠臼,不能产生实质的学习效果。这种模式,让老师和学生建立了一种友好的朋友式的关系,可以轻松自在地学习,学生可以在老师民主的教育制度下,更好地开放自己的思维,更积极更大胆。这种教学模式,也可以鼓励学生有多维的思考模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的学习是极其重要的,好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每个人都积极探索的。

五、结语

小学的数学学习中,学案导学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指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在学习中,形成一种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老师要学会用学案导学的方式,做一个指导学生学习的中介者、传递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的学习过程,更好地发挥教育体制的优越性。

作者:李园园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策略探讨

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应该把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在目前的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人格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人格修养

人格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处在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其对社会的认识极容易受到外来环境的影响。但是社会上存在着许多黑暗现象,影响了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陷入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泥沼。这时,人格教育就显得至为重要[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对事物保留清醒的认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每个人的素质都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如果国人的整体素质较低,社会发展就会趋于缓慢,各种犯罪事件也会扰乱社会秩序;但如果国人整体素质较高,社会就会持续快速发展,从而打造和谐社会。人格教育不仅能培养人的健全人格,更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成为知礼守法的合格公民,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教师人格修养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前提是保证教师具有高尚人格。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全面提高教师个人素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被教师所影响,进而完成自身的人格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爱护学生的责任心;其次,要有一颗乐观的进取之心;再次,就是拥有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此外,教师还需要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热爱自然、有高雅情趣等等[2]。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地引导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培养。比如,教师应当定期接受人格教育方面的相关培训,使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断得到提升。另外,教师应多阅读优秀书籍,汲取其中营养。莎士比亚、雨果的文学著作都包含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教师可以广泛涉猎。此外,教师还应在与学生的具体交流中培养自己的耐心,遇到学生费解的问题及时解决,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让同学们在老师的感染下关爱集体,培养健全人格。

(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人格教育的策略是针对学生展开的,因此再具体的实践中必须把学生作为策略的中心。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知识,学生不应该被动地接受,而应该保持学习的自主性,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完成教学目标。在学生的积极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建构自主学习体系,促进人格教育。比如,教师在教《哈姆雷特》这一课时,考虑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作品,虽然之前有大致的印象,但缺乏清晰认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准确理解作者情感。首先,教师要把哈姆雷特和其他人物的关系弄清,要把文本的线索提炼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自主梳理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哈姆雷特的不幸遭遇。其中有两个重点需要学生加深理解,第一是哈姆雷特悲剧的主题意义,第二是文本在形式技巧语言方面的价值。教师通过语言表述设定相关情境,让学生采用自主思考的方式,探求问题答案。

(三)注重挖掘语文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是学者进行细致选择之后,对优秀文章进行整合之后的结果。因材高中教材中有大量内容都涉及了人格教育的问题。这些篇章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是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资源。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文章内容和技巧的讲解,对其中所蕴含的感情精神方面较为轻视,教师应该挖掘文本中丰富的情感内容,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比如,在教《我的母亲》这一篇文章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对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行解析,进而呼唤学生对父母的爱,深化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在文本情感体验完毕之后,教师引入相关讨论,如“如何在未来生活中孝敬父母”、“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多少”等等,让学生对作品的深刻内涵进行进一步挖掘,同时把理论联系实际,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格教育的氛围。

三、结论

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中,人格教育具有重要作用。高中是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只有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目前高中语文中的人格教育仍存在局限,部分教师对人格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受到阻碍。教师应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人格教育的方法,让人格教育进入高中语文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陈东伟 单位:广东省普宁市兴文中学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的实践

摘要: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领域不断扩大,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得以改变,同时现代和课程教育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中,高中语文是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结合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使得课堂更具趣味性和生动性,同时也使得高中语文教学效率得以提升。本文就通过分析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的有效实践方法,探究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性。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语文;实践

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使得多媒体技术应运而生,多媒体技术在校园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它以其电、光和声形成的更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渐渐的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高中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高效简洁和生动新颖等特点,把多媒体技术当做是教学辅助和寻找教学资源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操作和作用没有真正的掌握,使得教学产生的效果不明显,从而使得有些人对多媒体技术教学产生了片面性的看法。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对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熟悉掌握使用的步骤。因此,要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于高中语文教学。那么,怎样发挥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怎样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一、坚持多媒体技术使用准则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要坚持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准则,包括了实际性、自主性以及适用性准则。其中要坚持自主性准则,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想的习惯,再加之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带来的影响,教师要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观念。所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不能只是被作为辅助性讲解的工具。而要坚持实际性准则,是指教师在播放多媒体课件、板书以及讲解的时候,课件放映的速度和时间都要和学生的思考、视听等实际状况相符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1]。要坚持适用性准则,是指语文教学的重点就在于掌握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思维,掌握有效传递课堂知识的教学方式以及有效实现语文课程的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防止出现对多媒体技术过分依赖和关注的情况。

二、营造教学情境

语文课程具有感情丰富性、历史悠久性以及强大的包容性,而正是基于丰富的感情,才使语文学习中要有较好的理解能力,才能够感受到文章中所体现的情感。所以,教师可以在进行课堂学习之前,根据要学习的内容来营造教学情境,来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内容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营造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注意情境的内容要有吸引力,只有具有吸引力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使用多媒体及时的声音、图像和视频等来营造教学情境。比如在讲解高中语文必修一的《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文章的时候,如果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进行分析、讲解,会使学生很难理解国家富强的艰辛历程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要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就使用网络技术来收集相关的我国研制出了第一架成功的飞机图形信息和视频资料,并根据研制飞机的时间来把相关的图像排列起来,再把教材中的内容和飞机图片相结合,开展有效的衔接和设计环节[2]。还可以让学生观看不同时代的飞机制作模型和状况,来感受飞机制造的发展和变化情况。从而让学生在播放的真实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首先,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性,促进教学和学生的相互合作。要打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要增加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性,使学生和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和交流,让学生可以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比如,在学习必修一的《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将金岳霖先生的贡献和生前的作品等,制作成课件,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部分课件的内容留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搜集相关于金岳霖先生的事迹和生平信息资料等,并把搜集到的内容交由教师进行归纳、整理,从而能够在课堂上把金岳霖先生对中国哲学的贡献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金岳霖先生的信息和事迹,从而掌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的意义[3]。另外,通过这种师生互动的方式,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使高中语文教学更好的开展。其次,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促进学生的思维开发。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要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要增强学生对文章中所隐含内容的掌握。隐含的内容是语文课文学习中常见的隐喻表现的方式,但是对于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很难看出其蕴含的真正含义,只能明白表层浅显的意思。所以,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具有的图像功能,来提炼出文章中的短句,再针对这些短句来提出相应的课程问题,使学生可以对此内容来反复的分析和研究,掌握其蕴含的真正含义。比如,在学习《老人与海》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内容,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解答文章中的人和强分别象征着什么,通过让学生思考得出,人象征着渔夫不堪的命运,而强象征着渔夫的勇敢、不认输的精神。

四、结语

多媒体技术能够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水平。同时,教学中也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真正地把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技术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作者:闫琴 单位:宕昌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