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08 02:43: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初中数学优秀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积极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展,这对于有效实现探究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很重要的,只要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不断探究,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教师可以积极地鼓励学生,当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取得一点进步时,教师就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建立一种奖励机制,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班集体都能充满活力和激情.再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不断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为学生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在多媒体的形象演示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探究能力.
三、设置探究性作业,鼓励学生不断进行探究活动
作业对于数学学习而言是很重要的,数学离不开作业,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如果不能得到练习和巩固就很难真正掌握,并且即使学生在课堂上暂时掌握了一些知识,在课下如果不进行练习巩固,也很容易遗忘.因此,作业环节是很重要的.实施探究性的教学,教师就要能够为学生布置一些探究性的作业,提升学生的党探究兴趣,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这些探究性的问题,学生能够加强对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图形结构和数字结构的认识,学生可以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结语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发展,这对于促进数学教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卢丽萍 单位:浙江德清县武康中学
一、阻碍初中数学解题的相关原因
1.阅读能力不强
首先,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教师和学生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掌握知识点并且运用上,对于解题则显得有些不那么在意,甚至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在嘴数学练习题时,只看题中的关键点,然后就草草解答,虽然只是练习题,但是对于其习惯的养成却是有很大的不利.再者,初中学生的思维还处在发展时期,不具备更高年级学生和成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某些文字的理解,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的不足.
2.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
要想解答一个数学难题,首先,你必须要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如果连一个最简单的基本公式都不能记住,那还何谈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呢?基础知识的不牢靠也会直接导致学生在解题时,不能第一时间读透题干中所包含的意思;数学学习无论是哪个阶段,都是环环相扣的,想通过跳房子一样的方式来学数学是万万行不通的.
3.学生思维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通过实际的教学,我们能够明显地看到,国内很多初中生不善于解决稍有一定难度的大题.这样的结果真的是因为题目难度过大,或者是学生基础知识的不牢固所造成的吗?通过学生的实际考试来看,并不是这样的,很大一方面在于学生根本没有完全读懂这些题干,没有完全读透题干包含的意思,在这种情况去完成这些有难度的数学题,其成功率自然不高.这一点从侧面也解释了,很多学生进行简单题目完成时,是出于第一印象去进行解答,也就是说也没有去完全读懂题目,这样也就出现了前面提到的很多学生在简单题目上犯错的现象.这也并不是偶然,学生长期处在一种没有完全读透题就开始作答的状态,这对于逻辑思维本来就缺乏的中学生来说,本身就是很危险的;其次,以这样的态度去进行数学学习,自然不能达到最满意的结果.
二、指导学生读懂题的基本方法
通过前文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经常由于没有完全读懂题就开始作答进而出现一道题全部出错的情况.其实,严格的说来,这并不能说明是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不重视,而是由于其长期处在这样的学习习惯中,想在短期改正,这是很困难的.因此,教师应该在平时的上课和课后练习中格外重视这个问题,要像学生传达这种学习方法的严重性,要让学生养成即便是在考试那种紧张状态下,也要平稳阅读,然后进行作答的好习惯,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尽量避免那些由于疏忽而导致的错误,同时,还有利于开发学生严谨的思考能力.
1.掌握题目细节
就算是教师,也经常会由于一个小细节没有注意而将原本很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在数学题目的解答中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中要做出强硬的要求,可以有针对性的对这种情况相对严重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批评和惩罚,要让学生养成读透每一个字,精确掌握数学专业用语,捕捉题干上最有利的信息,并进行思考.只有这样,在长期的正确练习中,才能让学生改正读题不透的坏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容易在读题环节出错或者题干具有相对迷惑性的题,让学生来进行解答;题量不宜过多,教师根据学生的对错情况归纳出错误率,然后再归纳出这其中有多少是因为读题环节的失误而造成最终结果的错误,让学生在实例中体会到读题的重要性.初中生还处在一个性格形成和的时期,多少有些叛逆.对于一个严重的问题,如读题重要性,教师如果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就很难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只有利用课堂有目的地向学生阐述这个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真正重视.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很多学生在做题时,有时候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这也需要教师在实际的问题中给予正确的指导,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审题过程.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教师只能起到一个辅助作用,优秀环节要交给学生自己进行处理,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一道数学题不管简单或困难,其基本步骤必须是严格审题,然后进行思考并作答,只有审题环节做好,才能保证接下来两个环节的正确率和效率.例如:学生面对一道只有题干没有图形,或者只有图形和图解没有详细文字叙述的题目,这种题目一般来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形转换能力以及做题习惯等有一定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一道题干信息复杂、理解不容易且没有标注图形时,教师应该教会学生逐字逐句地找到题目中所包含的关键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结合自身所学知识转化为图形,以便更加直观地进行思考.
3.指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解题思路
在很多的数学题中,题干中的已知条件都是被直接描述出来的,学生可以通过这些一目了然的已知条件进行思考解题思路,而隐藏条件更多的只是一种辅助作用,虽然很重要,但是其直接性不如这些已知条件.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只要掌握好这些目标,就可以形成最基本的解题思路.因此,对学生这个环节的锻炼,也是提高其数学综合能力和解题能力的关键.
4.引导学生将题干整体化
数学题短小精干,每一句话都包含了一个信息,一般情况下不会存在“废话”.但是初中生由于其逻辑思维能力还不成熟,往往将这些整体化的信息,分成若干个小部分进行理解,最后又无法还原成一个整体来进行思考,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思考和作答显然不会是完全正确的.因此,教师应该在平时的训练中对学生进行该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将这些信息整体化然后作答,如图文并茂、数形结合,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5.帮助学生完善知识储备
一道题的困难或简单,不是绝对的,它是根据解题人的知识储备来决定的.那么对于解题来说也是这样,一个对于解题很有用的信息,一些知识储备相对大的学生就能很明白地看出来;相反,有些学生则不能看到.前面说到了,数学题中的每一个信息都是有其用途的,如果在信息概括不全的状态下进行解答,其效果必然不能达到最佳.所以,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进行相应的知识储备,并且可以在平时的授课中不定时对学生的知识储配进行抽查,来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促使其完成这项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常常被学生忽视的“解题”环节,可以说恰恰是最能够决定一道数学题是否能够解决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对学生的解题环节进行科学的训练,这样不仅可以稍微减轻教师的负担,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我们应该认识到正确解题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并在这个看似细小的环节取得重大的突破。
作者:陈琦 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第二中学
一、目前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主体的局限性
由于小组分配不合理,造成许多合作成为部分优生的特权,整个过程中都是优生在积极地发言与讨论,而大部分中差生则成为听众,并没有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二)合作内容难度较大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片面地认为题目越难越有探究的价值,往往提出许多超过学生基础与思维的过于复杂的问题。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有很强的挑战力,但学生并不能通过自我探究成功解决,这样不仅没有起到激励作用,相反还会让学生对今后的数学学习望而生畏。
(三)合作时间不充分
许多教师抛出问题后学生还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就急于结束,交流与讨论的时间不充分,学生往往只是刚刚接触到问题,刚刚开了个头就结束。这样的合作探究只是一种形式,而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四)忽略合作记录
缺乏对合作学习过程的记录与反思,学生并没有对合作的过程进行太多的思考,这使得学生失去了更多加深理解、提升认知的机会。
二、针对上述问题所提出的对策
(一)进行科学的小组分配
小组成员的分配是否科学合理,对合作学习的成败起着直接作用。合作不是盲目的,而是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基础上的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进行分配。这样既可以保证组内成员的差异性,促进优生带中差生,以发挥组内成员的共同优势;同时又可以保证组间学生水平的均衡性,这样才能在全班进行公平竞争。我们要对学生全面了解,不仅要掌握学生的数学基础、接受水平,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等,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做好小组的科学分配。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与特长来确定在小组内的角色。如表达能力强的做发言人,组织能力强的做小组长等,各司其职,这样才能保证各小组的合作探究有效进行。
(二)提出有效的合作任务
一是任务的贴近性。即符合学生的学情,过于简单,学生个体便可以解决,没有合作的必要,而过于复杂,即使合作也无法完成,这样的合作都是无效的。要提出切合学生学情,具有一定探索性的问题,学生个体无法解决,通过合作探究又可成功完成,这样才有合作的必要。二是任务的开放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思维这是各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我们要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即答案的不唯一与条件的不完善,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这样可以为小组探究提供更为宽广的空间,使得学生能够发挥创造潜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合作学习。三是任务的趣味性。如果只是单一而枯燥地提出问题,教学枯燥、知识抽象,而不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的热情。为此我们要重视问题本身的趣味性,提出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寓乐于于教、快乐学习。
(三)提供充足的合作时间
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与生活阅历产生独特见解,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与讨论。在交流与讨论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激烈讨论,进行思想的交流与交汇,从而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只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学生的思考、交流与探究才能深入,这样才能真正参与到合作探究中来,在探究中主动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要我学变我要学,才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增强探究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四)进行必要的合作记录
我们要让学生来对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记录,这是一次回顾,但更是一次提升。学生通过记录合作学习全过程,可以从中整理出所学到的知识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知识,而且还可以学会思考与思维,这样便可以确定本节教学的重难点所在,明确哪些方面是自己的薄弱环节,这将是今后自己学习的重点与方向。通过反思还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让学生真正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学习,这些都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总之,我们要对传统教学进行全面改革,深入实施合作学习,在理论上加强研究,实践上加强探讨,做好反思与总结,这样必将能够探索出数学合作学习的新途径,从而推动数学教学改革进程,激起全体学生参与的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爱上数学合作学习,促进全体学生的整体全面提高。
作者:郄进霞 单位:河北省平山回舍中学
一、当前初中数学课缺乏创新思维的现状
(一)教学模式排斥创新
如今虽然课改效果已经开始凸显,但是考试制度的存在就已经对教学模式进行了限制。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抓进度、抓得分,将那些可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东西都转化成了一种固定的知识,而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学生仍然是学习的机器,缺少或没有创造思维的机会。
(二)课堂教学中难以顾及学生思维的创新
虽然新课改,教师都会参加培训,但是在进行具体的课堂教学时仍然是很多教师都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分析,并且有很多多余动作,占用大量课堂时间。教师的注意力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思维状态,只看到了学生的表面动作。
(三)学生没有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
因为应试教育的现状以及以老师、教材为主导的教学方法的长期熏陶,学生的思维受到教材与教师的影响,缺乏足够的创新的能力,有的学生的思维甚至都处于“怠速”状态,很难启动加速。长期下去学生的思维只能够墨守成规,过于迷信书本与权威,缺少自己的想法,不敢向书本和权威质疑。殊不知“尽信书不如无书”。中学数学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与创新未知的知识与知识体系,而要通过一定氛围与条件来引导、启发学生去进行探究、实践、思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新”现象,并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结论,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生产、生活及学习中的问题,变接受知识为发现知识,这就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与措施
(一)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的指导
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够有效的学习各种知识。但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就必须要准确定位自己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制定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抓住其中的重点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有效解答的突破口与着力点,对数学问题进行有效解答。例:一根原长12cm的弹簧,能挂不超过15kg的重物,并且每增加1kg重物,就伸长1cm,问:(1)挂重后弹簧长度y(cm)与挂重x(kg)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x的取值范围;(2)求出弹簧伸长后所能够达到的最大长度;(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该函数图象
在这道题中,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解题思路,那么解答过程也就显得较为繁琐,而且学生也对解答的过程难以理解。但是这一题中的关键在于“弹簧所伸长度与重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去从这一点进行思考与解答,并要给出解答的理由,进而让学生掌握进行这一类型问题解答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二)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习惯是通过长期积累、反复实践所形成的,我们必须要让学生养成自我思考、自我探究等与创新思维相关的良好习惯。因此必须在教学中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作为长期目标,通过各种评价反思活动,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进行公正的评价与反思,让学生在评价与反思中认识到创新思维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实现学生良好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养成。
(三)注重向课外延伸
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不仅仅是课内,同时还要注重向课外的延伸。可以通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的创新思维。课外实践活动是对初中生进行科普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能够很好的激发出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创新思维,加强他们将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们的观察与动手能力,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的再提高。创新思维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与认知,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事物、创造出各种新事物的能力。归根结底就是要让学生运用各种已知的信息,在各种不同的情景中来建立起新的组合和系统的能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够仅仅局限在课堂内,还需要不断地将课堂里的所学在课堂外进行实践,通过实践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得他们能够从中受到新的启迪,进而产生新联想与灵感。
三、结语
总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教师需要创造出各种条件来鼓励学生们去开动自己的脑筋,发挥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则必须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挖掘各种对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用的因素,创立有效课堂,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相关概念的论述
非智力因素属于人的非认知性心理系统,是有利于人们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中(包括学习活动)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的总称,由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五种因素构成。教育心理学认为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即在认知过程中,非智力因素不直接承担对机体内外信息的接受、加工、处理等任务;但直接制约认知过程,表现为它对认识过程的动力作用、定向和影响作用、维持和调节作用、弥补作用。数学后进生其实质是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成绩低下,长期持续困难,能力薄弱,有较严重的知识缺欠,处在无趣与困惑之中的学生。多数后进生性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意志不坚强;求知欲较低、信心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兴趣、克服困难的意志、缺乏积极的思考和竞争意识。
二、非智力因素在数学后进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与学生的认识活动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不是孤立的,两者统一于学生的学习之中。智力因素是数学学习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它能够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智力活动又必须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非智力因素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能力的条件和前提,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具有控制、维持和强化等重要作用,对智力因素的发挥起到辅助作用。后进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只是没有充分调动自身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从而造成表面上在智力方面的后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数学学科特点出发,充分发掘数学知识的教育价值,用数学中蕴含着的思想内容,积极引导,因材施教,注重后进生的非智力因素开发,充分发挥后进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得到应有的提高。
三、对初中数学后进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研究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后进生的学习,特别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信心树立、意志力培养、诱发学习动机等方面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高数学后进生的学习效率。
1.培养后进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经常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项活动的心理特征。由于数学学科比其他学科枯燥、单调,造成在数学上有能力学生,却因为缺乏兴趣而在学习上没有突出的成绩。这时教师要利用生动有趣的例子,引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他喜欢上数学课。另一方面,教师要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首先喜欢上自己,“亲其师”,才会“善其道”。使后进生由喜欢教师而间接的喜欢上数学课。
2.引导后进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数学认知、数学实践等方面的信念。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后进生的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善于发现学生值得赞美的地方。对后进生的每一次微小的进步加以鼓励及肯定,使后进生充满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成为其努力学习的刺激,不断进步。
3.培养后进生学习数学的意志力
意志力是人的非智力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方面,良好的意志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具有强化和推动作用。数学学科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形象化的抽象内容,使后进生望而生畏,甚至自暴自弃。数学教师要注意不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给学生灌输“天才出自于勤奋”的思想,学不好并不是智力差,而是没有努力学习或学习方法不当,增强他们的毅力和恒心、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另外,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合作教育,注重师生交流,对后进生信任,使其有勇气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4.加强情感投入,诱发学习动机
教师首先要尊重、理解后进生,用爱唤起积极向上的动力。多与他们进行沟通,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爱他们,不失时机地用激励感化后进生,用精神和物质力量激励他们,实现后进生自我表现的满足。另外,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讲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激发后进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四、小结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一门技术。数学教师要善于对后进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使后进生兴趣、情感、意志都会得到一定的发展,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后进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
1为学生树立探究的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若是一个人的头上缺少了一个闪亮的明星指路,那么他的生活就将是那么的醉生梦死[2]。”对于初中教学而言,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一项较为重要的任务。我们不仅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明确的探究目标,而且还要让学生在目标的引导下一步步的向前进,最终走向数学的殿堂。例如:学生在学习完了函数和不等式的知识之后,可以让学生将这些所学的知识运用其生活中。如:有一批液晶电视,它原来的每台的销售价格为6000元,在甲、乙两家电器商场均有出售。其中甲方的促销方式为:买一台液晶电视的单价为5700,买两台的单价为5400元,这样以此类推,每增加一台就减少300元钱,但是每台的单价是不能低于4300元钱;乙家商场的促销方式为为一律按照原价的五折进行销售。某个学校需要购进一批该型号的液晶电视,那么,下面请同学们帮忙算算,学校应该去购买哪一家的的液晶电视较为便宜?通过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让学生快速的投入到数学的计算中。
2激发和提升学生对探究的兴趣及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句话已经流传很久,那么就自然有它的道理。兴趣---是反映了人类自身存在的缺陷,只有当人们有了兴趣,他们才有可能去做每一件事情,没有了兴趣,就会失去做事的动力,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在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然后在兴趣的推动下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那么,对学生的探究兴趣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进行愉快的学习法
所谓愉快的学习法,主要是指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从而教师在兴趣中引导学生愉快的学习,便于提升学生在学习上的探究动力。由于数学教材具有较大的理论性,所以给数学课程塑造了一种假象---枯燥无味,因而多数学生对数学课程存在畏惧,不敢、也不愿意对数学进行探究思考,自然也就感受不到数学课程中的趣味,反而还阻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习惯,形成了恶性的循环。在愉快的学习方式下,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例如,对众数和中位数进行讲解的时候,为了缩短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让学生忽视数学的理论性,教师再举例,如就最近的期中考试的成绩来说,请同学们根据这次期中考试的分数,找出其中的众数和中位数。如此的学习法:通过举例与学生的实际相关的数学例子,不仅能让学生对众数和中位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探讨,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程的兴趣,同时还能让学生清楚的知道他们之间的学习差距,以便于学生之间的学习成绩的平衡发展。
2.2相适应的奖励制度
因为初中与小学是接轨的,所以初中生仍然是处于较为激情的、年轻的时期,同样他们也处于较为积极的争取和追求自己荣誉的阶段。在面对较为枯燥的数学课程,很多时候,教师对某个学生的一句奖励的语言就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趣味性。当然,除了兴趣的激发,更重要的还是对学生物质上的奖励,因为物质奖励才能满足学生的虚荣心,也是他们的炫耀的资本。然而,在我们国家的物质奖励中,只有在每年年终的时候才会进行一次奖励。这样,不仅约束了奖励的时间和次数,同时还导致部分学生因为每年一次的奖励得不到而对数学失去了信心和兴趣,认为只要考试及格就行了。因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必须要走进学生的内心,通过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也就是学习兴趣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奖励的制度,建立奖励时间是分散的、奖励的范围是广泛的、奖励的层次是多变的、奖励的物质也是多样的等。从而确保任何时刻的任何成绩优良的学生都能获得应有的奖励,进而通过物质的奖励激发学生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探究、不断的思考。
2.3引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和完善,越来越得到学校的重视、教师的青睐、学生的喜欢。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形、像、声、色等的完美展现,使课堂和学生短时间内融合在一起。例如:对圆周长、弧长的公式进行讲述的时候,通过利用计算机生动、形象、主观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段,设计出相关的问题,如:若是用一根较长的钢缆圈沿着赤道围绕地球一圈之后,将钢缆再放长10cm,此时的钢缆圈与地球之间的缝隙是能让一头河马通过,还是能让一直小狗通过?问题出了之后,通过配合多媒体进行直观的动画出现,将钢缆放长之后,借用动画实现河马和小狗正在准备要通过缝隙,此刻出现了小狗对河马说:“我能过去,你不能过去。”但是河马却说:“我们两个都可以过去。”请问同学,你能帮它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吗?生动直观的画面吸引着学生的眼球,刺激着学生的感官,犹如学生置身其中,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活跃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快速投入到学习中。这种直观生动的画面效果,加深了学生对其的理解,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探究的能力。通过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还能确保学生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不让学生因为刻苦的学习而掉在时代之后。
3结语
总而言之,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探究能力,除了对探究目标的确定,还要具有一定的探究动力和探究的兴趣。因为,目标是基础,兴趣是力量,动力是推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推动器。好好的协调这三方面,以便于提升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主动探究的能力和水平。
1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
多年来,我国的数学教学始终遵循着演绎推理的模式,从公理出发-定义-假设-定理-证明——推论。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但学生只知结果,不知道过程,或热衷于一些小技巧,长期使用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而用数学实验手段进行数学教育的思想方法是,从若干实例出发-手工操作或在计算机上进行大量的实验-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规律-提出猜想-进行证明。根据这一思想方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如下:
1.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只有难易程度在“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推动探究活动的进行。阿特金森在他1958年的一项试验中也已经得出结论:问题情境的适宜度是50%左右,即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是50%时,主体的反应强度最大。学习情境无论太易或太难都不会使学习者达到最好的动机激起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数学实验中,要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依托设计数学问题,或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学生设置实验课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创设情境是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第一环节,也是实施其他环节的首要条件。
1.2实验活动动手操作
实验活动是指教师给学生提出实验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亲自用手工或计算机完成相应的实验,努力去发现与所研究问题相关的一些数据中反映出的规律性,对实验的结果做出清楚的描述。实验活动是整个数学实验过程中的优秀环节,它是在第一环节所创设的情境中展开的,在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和第三环节提出猜想两大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做数学”来学习数学,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一般的问题特殊化、肤浅的问题深刻化,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姿态在“实验空间"中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实验活动能够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其内在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实验去获得感性认识,培养数学情感和想象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1.3提出猜想讨论交流
提出猜想是指学生在理解了学习课题后,通过实物模型、虚拟模型、直观观察、实验分析、数学灵感等各种途径和方式,根据已有的信息或新得到的信息,提出解决课题的假说。本环节是整个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数学实验的高潮阶段,它是学生在实验环节中产生的,是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规律提出的,是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过程。波利亚曾经这样高度评价过猜想的作用:“仅仅把数学视为一门论证科学的看法是偏颇的,论证推理是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成果,而要得到这个成果则必须通过猜想”。讨论交流是现代数学教学中一个新的课题,数学已作为一种文化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走向交流理解的数学教育是面向未来、面向国际化教育所需。在数学实验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产生猜想;另一方面,让学生之间通过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更进一步的深入的修改、补充甚至是纠正猜想,从而形成正确的猜想。同时在讨论交流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使学生的表达更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而这正是新课标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1.4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验证猜想是指在提出猜想后,一般要用实验的方法、演绎的方法或举反例的方法来检验猜想的正确性。验证猜想是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是我们获得正确结论的关键步骤,是对数学实验成功与否的判断。猜想有可能正确,也有可能错误,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证明猜想或举反例否定猜想。得出结论即将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知识进行整合,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疑难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使学生从实验中获得更为广泛和全面的体验,促成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具体的实验活动得到“升华”。以上教学步骤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实验的内容、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手段的改变而有所改变。
2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案例分析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陈老师和周老师都想去看电影,但只有一张电影票,大家能否替我们想个办法,来决定谁去看电影?(学生纷纷献计献策)。若采取掷硬币的方法(甲同学的建议),任意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如果正面朝上,那么陈老师去:如果反面朝上,那么周老师去。大家想一想:掷硬币的办法对双方公平吗?(在学生简单的理性思考后,确定实验方法。)
(2)实验活动动手操作
同桌两人合作,做20次掷硬币的游戏。要求:一人负责掷硬币(以举手的姿势抛硬币);一人负责记录数据,并借助计算器计算正面朝上的频率(正面朝上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
(3)提出猜想讨论交流
汇总各组实验数据,分别计算实验累计进行到20次、40次、80次、120次、⋯⋯400次时正面朝上的频率,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在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中,实现两个不同范围的合作互动。首先,在与同桌合作过程中,达到小范围的学生间的互动,初步建立随机观念;然后,在累计全班的试验结果的过程中,实现互动的范围扩大,体会随着试验次数的逐渐增加,正面朝上的频率变化幅度逐渐变小,差不多稳定在频率为0.5处。)
(4)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通过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及历史上数学家的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体会N-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在大量的重复实验中,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就比较稳定,趋向于0.5。如果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大小用P(正面朝上)来表示,则P(正面朝上)=1/2,这也称为一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利用生活中的概率,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形成概念。在初中数学实验中,学生由于亲自动手操作,从一个旁观者和听众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因此对实验结果、产生结果的原因、新的知识、方法等等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语
在数学实验活动中,教师设置实验问题,组织学生个人或小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猜想实验结果并进行归纳证明。此时,教师变成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教学情境的引导者、合作者,从个体的手工业劳动者变成信息社会教师团队中的一员,大量的重复性工作被更富创造性的劳动所替代,需更多地利用教育资源,并努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这些都使教师失去了对教学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工作必将从个体走向合作,从分科走向跨学科综合,从而最终取得数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最高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佳状态。
开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从“听”数学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但不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提问中低调的教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什么时候该问,问什么样的问题,严格来说这不取决于教师的需要,而是学生的思维的需要。新课堂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是学生学的地方,其次才是教师教的地方。教师有才好的口才,再幽默智慧的问题,如果对学生没有帮助,就不需要问题,如果学生自己能够发现这些问题,教师也不要去问。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维,但是问题并不要多,而是尽量地少,把问题的提出、思考、解决尽量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合作探究。教师只是在课前问题引导设计时、在学生的思维遇到问题时、在方向发生偏差时,适时地抛出一个问题,起到点拨的作用。你说: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提问不是应该很少吗?教师那里有资格在课堂中去炫耀自己的口才呢?案例中,教师的提问显得不突出,其实是很自然。教师提问的低调正是教师对教育规律的高度把握以及其对课堂学生思维的高度掌控力的表现。过分提出教师的提问是不精彩的,教师举重若轻的提问,三两拨千斤的提问才是真功夫。
二、问题中隐藏的生活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设计非常具有层次性。那么这些层次性的起点在哪里呢?就是从学生的生活中经历过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先初步地感受字母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这就是层次中的第一层,在此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字母表示数字的方向深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迈向高级的渐进过程,儿童原有的基础与发展的目标之间的区间,就是发展的区域,也较最近的发展区,教学活动一定要了解儿童的原有知识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实施教育。心理学中的迁移理论也告诉我们: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学习新的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本案例从学生的生活知识出发,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故事进行思考,这样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三、探究中闪烁的思维
这则案例中另一个闪光的地方是对课堂探究情景的设置。我们怎样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这就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氛围的设计,那么氛围的设计与教师的提问有什么关系呢?探究氛围的设计是需要问题作为引导的,这表现在课前的学习需要问题,探究中的深入同样需要问题,这些问题是需要教师提出来的。所以,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与组织形式去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这就是探究的氛围与情境。本案例中,教师用投影仪打出的故事情节加上教师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投入到了思考的情景中,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通过搭正方形的游戏,加上对游戏推出的问题,让学生在动手中去合作、探究、思考,更加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随后,教师提出让大家回顾过去学过的定律等,让学生回到了对过去只是的回忆,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了联系,这一切都是学生在情境中活动,但是我们细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活动都是教师通过举重若轻的问题引导的。
四、结语
问题等于思维,让我们的老师认真研究提问的技巧,让提问引导学生去自己学习、合作探究,这才是提问的初衷。如果我们让提问变成教师的表达,去证明教师的存在,这就错了。
1新教材的优点
翻开新教材,图文并貌的版面定会让你耳目一新,仿佛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许多例题、习题都是曾经亲身体验过的生活经验。这些源于生活经验的内容无不诉说着读者与现实世界的天然关系,从而使抽象的数学变成了具体的可以感知的经验。
1.1有关数与代数
从新教材对于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和八年级上册实数这两章的处理方式,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教材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在有理数这一章以“数怎么不够用了”开篇,从海拔、天气预报中的负数等身边的生活经验引入负数的概念及其意义。对于有理数的运算,则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通过归纳、类比等方式自己去获得有关的运算法则和运算率。对于实数这一章,新教材创造性地将其安排在“勾股定理”之后,目的就是借助于勾股定理的经验,让学生对无理数有一种感性的认识,使他们自发地去扩大数的范围---寻找实数。
代数内容的开始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回顾生活中解决问题的经验,引导他们自然而然地接触、使用代数符号,以感受其产生的必要性和作用。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就是“字母能表示什么”,从日常经验出发,恰当的处理方式突出了数学源于经验、源于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其实,数学中的函数和方程的处理也均是从发生在学生的身边的现象、问题等入手的。
1.2关于图形与空间
新教材的编制,突破了立体图形、立体几何属于高中专属的传统,并大胆的将盖章内容放在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教材在辩证的分析了逻辑关系和形式关系的基础上,确立了理解逻辑关系是数学推理证明的优秀。“鼓励学生首先使用具体的、形象化的经验中的自然语言表达相应的逻辑关系,规范的形式化证明则稍侯进行[2]”。这与该阶段学生认知心理的发展极为吻合。
1.3关于统计和概率
统计是源于生活经验,依托于生活经验,离开了实际背景、特定的含义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符号。新教材采取了设立实践活动,使学生运用周边熟悉的事、物以及经验等,从不同的角度对数据进行感受、估计和处理。时空的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寻找身边的不确定的现象;这样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更大程度上与新课标接轨。
2教材资源的不足
虽然教材中数学史知识和课程内容结合的比较紧密,但我认为有一些材料的处理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2.1教材偏向男性
对于数学方面有贡献的女性仅有一例(七年级下册第208页“剪纸中的对称”)。考虑到某些数学活动不应该是男人的专利,也应该有些部分是由女性来从事的[3]。侧面的忽视了性别的重要性;从我国的传统文化来讲,制约中国已久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是不是又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着学生呢?
2.2习题的死板
从课堂练习、课后习题的设计来看,新教材难免又落入了应试教育的窠臼。不可否认部分练习、习题或多或少地还是顾及到了与经验的联系,然而这里面需要说明的是:每节的习题或者每章的复习题中所引入的生活经验与每章节前面的经验实例如出一辙,看不出有何发展和丰富。这究竟是为了巩固刚刚学习的纯粹数学理论,还是为了引导学生去创造性地应用“后来经验”?当然也不是说刚刚学
习的知识不需要巩固,但是不需要大篇幅的进行所谓的“巩固”。说得深一点,新教材习题的处理还是以应试教育为航标而设计的,致使习题以外有关经验的引入都显得牵强。
2.3过度的“减负”阻碍了经验的发展
从习题的数量来看,新教材又在很大程度上跟随素质教育的减负。很明显,这使本来在“后来经验”的发展与丰富方面就力不从心的习题处理方面,更加捉襟见肘[4]。然而,并不是要否定减负的意思,只是想新教材能否再设计一个新的栏目来弥补在这方面的不足,或者是对新教材中原有的“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以及“课后的习题”等进行异步分的实质性的修改,将其内容更丰富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后来经验”的丰富和发展,实现学生数学经验的提升。但是话说回来,经验的重要性并不是意味着教学上的经验,。事实上,“在数学中研究的不仅是直接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量的关系和空间形式,而且还研究那些在数学内部以已经形成的数学概念和理论为基础定义出来的关系和形式”[5]。因此,只有超越了了现实中的数学经验,数学才能获得无限的发展。
综合上面存在的问题,应当给予新教材的建设更多的关注,先教材也应该充分的吸收历史上的优秀的教育理论,并结合当代的教育理念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推进我们教育的改革,教材的编写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
3教学存在的弊端
3.1彻底的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精神下,存在着过分偏向课改精神,对于传统一刀切,传统的教学方法似乎成为了一种包袱,唯恐弃之不及。有些教师认为听别人讲一两节示范课、听一两次培训,就掌握了课改精神,不学习相关理论,不研究新课教改精神实质,进而否定一切传统教学方法。无论什么课都让学生自学、讨论、探究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基本上不能体现,甚至认为用传统教学方法就等于不成功。在实质上,这是对课改精神的背离,因为新课改的精神在于创新,需要对传统扬弃,而非否定一切。
3.2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新课改的一个明显的改变时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然而,在现实的实践中,由于老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过分的让学生“自由”式的学习,存在了在教学上的自由放任的现象。例如: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整堂课都让学生看书、讨论、相互提问,教师过分的缺少讲授。其结果往往是不言而喻,真正在思考的学生是极少数的,多数的学生在“看热闹”。
3.3对学生的评价的不妥当
新课改主要是“以人为本”,不仅赋予了学生主体地位,而且还给予了情感上的关注,适时的给予学生评价,是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帮助。但是要明确的是: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6]。然而,在实践中,因为教师的评价不客观,反而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
4弥补教材教学中的不完整
4.1教材编写内容全新化
新教材增加多种形式的习题,增添大量的插图,使科教直观形象,浅显易懂。同时教学的内容的编排先易后难,然后再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内容,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章程较小,知识点少,随时保持新鲜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2教师教学的活动化
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师带着知识走进学生”改成“教师带着学生走进知识”,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机会和交流机会,把教学过程变成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互动的”。通过借助图片折叠、游戏、动手操作等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有机地创设了适宜于学生领悟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精神。
4.3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
新教材要求摆脱了传统数学教学的影响,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日益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进入课堂。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一领到书就被深深吸引;并在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言。
一、评级机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对课堂教学的也需要一个评价,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大都沿用传统的标准,在新课程的教学评价改革实践中,许多内容越来越暴漏出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新课程评价标准认识的偏差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主义现象,如教学中预设大量缺少价值的问题,形成评价的假积极性和低意义性,把学生原有的秧田式座位改变为圆圈式、小组式,造成评价过程中的形式表现性,其根本的重师轻生、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灌”轻“悟”的根本学习状况没有改变,对于笔者所教的基础状况较差的初中学生来说,评价的形式主义根本不能真正有助于他们的学习素养的形成和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数学学习课堂表现性评价的研究过程中,我所实验的班级是本学区基础较差的学生组成的,学习习惯差,上课爱插嘴,学习成绩也很很不理想,还因为很多孩子的家庭不健全,他们缺乏学习的动力。但是根据多元智力理论的研究,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每个学生都有可观的发展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也没有好坏之差。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不能以传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与能力为唯一的标准与尺度。发现学生各方面的长处并很好地鼓励和利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所以针对班级中混乱的学习状况,笔者充分运用表现性评价的各种方式进行鼓励和诱导孩子,端正学习态度,改掉学习中的坏毛病。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二、数学新课程表现性评价的实施特点
1、以表现性评价的多元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数学新课程表现性评价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对象多元性、评价形式多元性、评价目标多元性和评价标准多元性。在数学课堂上,笔者注意从多方面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涵盖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以及情感与态度,将师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有意义的情况作为评价的对象,既要把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作为评价对象,更要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作为评价对象,例如胆小的学生敢于回答问题、合作学习中的创新表现、对生活学习的数学问题的关注思考、对自我错误数学认识的及时纠正,随时随地的,笔者都加以积极评价,从评价对象上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评价的对象。在评价的目标上,以素质标准为主,采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在过程中采用自评、互评及师评相结合,平时评价与即时查评相结合,整体评价与分析评价相结合等办法,鼓励学校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学生群体对关注学生的表现,积极的及时的给予正面的有意义的评价。
2、以表现性评价的发展性促进自我意识的形成
过去的评价方式完全以教师的权威控制为特征,通过学生过去表现的评价结果,对于学生来讲,产生的学习动力是自上而下的,而不是自我意识状态中的自觉行为,表现性评价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评价中形成良好的心理意识,产生自我激励,初中学生自我稳定性差,加上社会、家庭的因素,特别是家庭不健全的那些初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严重的消极心理,这些初中学生的心理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不同的兴奋点,所以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培养他们的自我激励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行为习惯。在运用表现性评价的过程中,笔者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分别给予其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着眼点强调初中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承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独立价值,尊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需求,强调通过比较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新课程表现性评价指向于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形成,是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全面的提升、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发展动力,促使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3、以表现性评价的形成性促进学生素养的形成
传统的数学课程评价过分注重对师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忽视了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潜力,忽视了学生数学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数学新课程表现性评价指向于师生数学素养的不断发展,是一种建基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素养,着眼于学生未来数学素养的评价,重视对学生发展潜力的挖掘,强调对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能力情况等方面的评价,在数学新课程表现性评价中,整个数学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评价过程。数学新课程表现性评价的形成性主要表现在不仅要关注过去(即学生已有的教学水平与数学素养),更要关注学生(即当前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和未来(即学生发展目标的达成)。不管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模仿性表现、求异性表现、创新性表现,都会视作表现能力的体现而加以评价,
4、以表现性评价的激励性增强学生成长的信心
评价过程并不是单纯地就有关活动与目标之间的直线活动,对于笔者所执教班级的初中孩子来说,可能因为受到积极的评价而精神振奋、倍受鼓舞,激发学习的兴趣;也可能因为他们在行为过程中,没有被充分地理解而感到沮丧,失去努力学习,积极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还有可能因为获得了真实的评价而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激励心理,激发了加倍努力的决心。所以说“评价是一种精神性交往活动,是评价双方的心灵相遇”,在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时,对参与课堂发言、参与小组或大组的合作交流、课堂上是否愿意质疑问难、在众人面前表现展示学习成果情况等进行积极评价。新课标明确的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评价结果对被评价者较少具有激励作用,评价结果很难激发被评价者不断改进、不断发展的内部动力。数学新课程表现性评价的激励性特征本质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情绪,使他们充满获得成功的信心,帮助他们奋发向上,纠正错误,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数学新课程表现性评价是一种激励性的评价,其目的在于激发被评价者的积极心理,如自信、成功等,以促使被评价者不断改进,不断发展。
5.以表现性评价中的理解性达成师生评价的平等
师生关系的平等化是目前新的课程改革中非常具有人性关怀的理念,这个地位、发言权的平等在评价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的运用,在一般人严重所谓素质较低的学生,因为受到的否定性评价加多,经常受到一些权威地位(教师、父母)的批评和指责,加上本身没有形成良好的意识习惯,所以才会在课堂上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捣蛋行为,表现性评价关注的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评价是对学生表现的评价,不管是积极性的还是被动性的表现,都应该给予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理解学生行为的动机、理解学生行为过程中的正面意义和消极意义,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自信心等情感与态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的进步,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解价值的多元化。评价者应营造一种平等协调、相互理解的氛围,以民主、平等以及欣赏的心态去理解他们,这样,评价才能把握评价对象的真实情况,更能更切合评价对象的实际,评价结果才会易于为被评价者接受和采纳,也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达到理解是在一个可相互认可的有效性要求的前设基础上导致认同的过程,至于其他的一切社会行为,则统统是以达到理解为目的的行为的衍生物。”因此,数学新课程表现性评价是一种以理解为基础的评价。
三、结语
数学新课程表现性评价就是运用多元、多样的表现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堂参与作出了准确的评价,激励学生表现的过程,保护了学生参与表现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更强烈的表现欲望。在民主、开放的评价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吸收和掌握,还有过程与方法的经历与体验,更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化与发展。
初中时期的学生精神旺盛,刚刚进入青春期,对世界的一切充满好奇和想象.在这一阶段开展数学教学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靠记忆和笔记,形象记忆比文字记忆更有效.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开展合作学习.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我们将各有两种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加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性,有助于学生数学方面的良好发展.
二、合作学习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1.课堂上小组合作分配不协调.小组之内必须有学习差的,学习好的,活泼的,积极的,还有沉默的,不积极的.分组是数学合作学习的一个关键.当有学习好的组积极发言,受到表扬,将打击到那些综合实力差的组.小组分不好,会使学生的积极性下降,影响自信心,影响以后的学习.
2.教师综合调控很重要.小组之间互相学习合作,探讨问题,教师应给出足够的时间,并给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讨.明确各组的分工合作.教师要时常到讲台下面去逛逛,多了解学生探讨研究的过程,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表扬其表现好的方面.注意小组之间的言谈,小组长应做好自己的职责,严格管理自己的组员,严禁组内成员私聊闲谈,开小差.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会使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时效长,效果微.教师应该正确深刻地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也认识到自身在其中的重要性,加强与小组之间的交流,交代合理的任务给每组,小组之间轮流回答问题.教师要注意那些内向不合群的学生,给予鼓励,增强其自信心,让小组组长多加关照,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其中的乐趣,学到知识,培养团队之间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3.探讨的问题要有价值.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平台,但是不能为了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要有其本质和内涵.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有实质内容,而不是泛泛其谈.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的独立思维和能力发展.
三、合作学习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当你生活在这个世界时,即使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离不开这个世界的帮助和合作.生活、学习中学会参与和合作是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应该注重教学成果,更应该关注教学过程,发挥各个小组成员自身的优势,使学生各取所长,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合作学习比较适应当代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合作中一起学习探讨和交流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加强了与团队成员的交流,提高了交际能力,交到更多的好朋友,还有助于学生在合作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获得新的价值观和正确对待小伙伴的态度,更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骨架,提高学生的能动性.通过合作交流各自的看法,各抒己见,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学生之间的凝聚力,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上背负着整个团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交流探究,不仅能使学生获取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及合作意识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合作学习探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标新立异,更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
四、合作学习的实施条件和具体内容实施条件:
(1)有详细的参考资料.这可以保证在数学教学中避免一些错误,汲取经验教训.(2)有雄厚的经济条件和校方支持,这可以在教学研究上避免许多麻烦,可以第一时间得到仪器教材.(3)有强大的研究队伍.为保证合作交流研究的质量,邀请一批有经验的教师莅临指导.具体内容:(1)建立合适的数学研讨小组.(2)提出有意义的数学研究课题.(3)培养小组内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合作探究问题.(4)积极回答,各抒己见,找到最好的答案,培养学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和评价的能力.(5)教师总结陈词,说出各组的优点与缺点,并加以鼓励.
五、结语
总之,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应在教学中加以思考和矫正,借鉴国外的和前人的一些教训,边实践研究边总结经验教训,做出适合国内教育课堂形式的合作交流探讨.这不仅是教育形式上的一次改革,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石林 单位: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二初级中学
一、导致学生后进的成因
后进生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我认为主要原因表现在主、客观两方面。(一)主观方面的因素是导致学生后进的主要原因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助手,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就会投入很大的精力,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学习数学,也就会觉得数学很容易也很有趣。相反,学生如果体会不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感觉不到数学的乐趣,上数学课时,便会觉得枯燥乏味,如同嚼蜡。这样学生就很难集中精力去听课,慢慢就形成恶性循环,对数学提不起兴趣。
2.缺乏好胜心
后进生在学习上大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做题时一旦遇到拦路虎,就敷衍了事,甚至连简单的问题,都不肯动脑筋想一想,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好胜心。即使在考场上也是如此,不审题,不看做题要求,随意一算一写,就认为万事大吉了。时间长了,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思想上,都会出现明显的懈怠,致使学习更加困难,成了名符其实的“后进生”。
3.后进生的自信心不足
后进生常有自卑心理,且缺乏一定的自信和意志力。而较强的意志力是学生学习积极、主动的表现,学习成绩的优良和意志力有一定的关系。初中数学难度系数逐渐增加,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教师不可能再像小学一样“手把手”的辅导,要求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认真探讨。但有的学生适应能力较弱,在学习过程中懒于动脑,疏于动笔总结,遇到困难就逃避或退缩;面对考试前的复习,更是觉得无从下手,学过的知识点都是一知半解,渐渐就对学习丧失了信心,致使学习成绩下降。
4.听课时精力极不集中
后进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时很难静下心来思考问题,更别说积极、主动地去分析教师所讲内容了。当教师鼓励学生发问,或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问题时,他们便会觉得无所适从。如果教师单独问他哪个环节弄不懂时,他便抓耳挠腮,说不出个所以然,对教师上课讲的内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别说系统地梳理知识点,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了。但数学本身就富有连贯性,如果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没有掌握透彻,那么就会妨碍心生对新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数学技能的提高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了。如此这样反复,慢慢就成为后进生了。
(二)客观上的因素也是导致学生后进的原因之一
1.家庭方面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是想办法去解决,而是怨天尤人。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太高,对学生的教育不能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孩子压力过大。这样不但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不了兴趣,相反会望而生畏,使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
2.教师方面
优秀的教师通常特别注意教法,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实际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一堂课下来,教师讲的太多,学生思考少,结果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试想这样的教课方式,小学生哪能接受的了?另外,教师的“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严重,难免批评学生的语气有些强硬,这样就造成了师生之间的隔阂,致使学生不喜欢数学课,害怕上数学课,如此又何谈对数学产生兴趣呢?
3.社会方面
在学生的口头禅里有这样一句话:“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学生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在我们的社会里,这样的现象已经比比皆是。虽然这些人的物质生活较为丰富,但学生正处在求学的最佳年龄,其认知思维、逻辑思维都处在形成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社会的物质引诱,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求学阶段,只有搞好学习,才能成为栋梁之才,将来为国家做出较大的贡献。
二、转化后进生的具体策略
(一)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师要用爱心感染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另外,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学科,还可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一旦体会到数学的用处,就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兴趣产生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就会大大增加。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改进学生学习方法
习惯很重要,后进生后进的原因之一是没有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观察的习惯、总结的习惯,提问的习惯等。在习惯养成期,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督促和鼓励,不能虎头蛇尾。另外,学习方法正确,会得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如课前预习,提高听课效率;上课要积极回答问题,课后要设定“错题本”,以查漏补缺、归纳易错题型等。
(三)多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大部分初中生都有好胜的心理,教师可利用学生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心理上得到欣慰和满足。如课堂提问教师可把问题设定成难、较难、容易三个层次,并有意识地把较容易的问题抛给后进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甜蜜和自豪,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
三、结语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和转化后进生的方法和对策可谓多种多样。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搞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且常抓不懈。
作者:臧敬秒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特殊教育学校
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新课程标准先编制的新教材具有的一大特点就是在教学案例上最大程度地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比如,在学习圆时.以生活中学生再熟悉不过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导入,将其与圆这一知识点联系起来,学习有关圆的一些知识,最后又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来源于实际,服务于实际,实践一理论一实践。同时也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符合“由近及远”的事物的认知规律。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数学知识点的时候,我采取的措施是:先带领学生观察学校草坪的四个角,然后提问设计问题:两对角之间,如何走才是最近的?学生自然地理解了这一知识点,课堂教学效率也大为提高。采用这种情景导入的数学教学方法,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现代学习模式大多强调问题学习,即以问题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其贯穿整个学习的全过程。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创设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将其与课堂数学知识建立联系,注重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二、师生交流,相互讨论,体验学习的快乐性
在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以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生由原先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了学习和认识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承担者。教师则由原先的传授者转变为一个引路人,由原先的传道授业转变为更多地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数学教师应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直观性、过程性和逻辑性强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学习激情。为此,教师可以更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它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性强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新教材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数学知识。强调对于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讨论,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需要注意的是,谈论交流活动要落到实处,切记流于形式,影响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
三、避免复杂,学会探究,理解数学的学科性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删减了大量繁琐复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计算题,对一些复杂数字的计算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掌握计算器即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保持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要避免枯燥无味和繁杂无序的运算与论证。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计算器的使用应有所节制,不能什么题目的计算都采用计算器,否则会造成过度的依赖,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计算能力。数学是“冷而严肃的美”,不可能在毫无载体的情况下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因此,需要在数学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通过体验去感受。然而,这种感受一旦形成习惯,便形成了持久而稳定的数学学习兴趣。学会数学中的“统一美”“抽象美”“奇异美”和“严谨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无处不在,其感悟数学美的能力也就会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
四、求同存异,发扬个性,注重教学的开放性
鉴于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认知水平和各自社会经历各不相同,由此造成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程度和水平也不尽相同。基于以上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同时,强调学习的个性,即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和习题练习设计中,注意这一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注重分层教学设计和练习设计。在解题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防止思维定式形成,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突出创新,重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优秀在于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教育。”因此,新教材中特别增加了有关探究性教学的内容。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我在设计有关“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学知识时:制作了“两圆关系”的PPT,通过在屏幕上移动其中的一个小圆,让学生非常清晰地理解了两圆之间的六种位置关系,将学生感受到的上升到理性。因此,通过采用类似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体验,让他们的大脑中自己形成有关概念,深化理解和认识。初中数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引导,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数学教材,理会初中数学的教学规律。由此,也就很好地贯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六、结语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也要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加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来,为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添砖加瓦,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努力使数学成为学生爱学和乐学的一门学科。
作者:马鹏飞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香学区西寨初级中学
一、情感教育的意义
(一)激励、唤醒、鼓舞学生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有一定的叛逆心理,面临中考,又会有一定的焦躁心理。如果用冷冰冰的知识去灌输,会使学生的叛逆心理和焦躁心理更为严重,而利用情感教育则可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安抚学生的不良情绪,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亲近教师,对教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就会“爱屋及乌”,喜欢上教师所教授的学科。而情感教育则是使学生喜欢上教师的直接因素。教师只有贴近学生,倾注自己的情感,才能打动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情感教育
(一)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投入
情感教育不同于普通的知识教育,知识教育注重的是知识传授的方法与技巧,而情感教育注重的是感情的投入。因此,实施情感教育,最首要的就是教师要对学生倾尽自己的关爱,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数学学科的热爱以及对学生的关爱,要排除消极因素对自身情绪的干扰,以饱满的精神、积极的心态、信任的态度来教学。比如,在教学“勾股定理”的时候,一部分学生经常不知道从何下手,即便是掌握了基础知识,也难以做到举一反三。给出一道例题之后,我让一位学困生讲解题思路。他站起来,手足无措,低着头不说话。于是,我语气轻松地说:“没关系,看来大家还没有掌握好这个知识点,我们重新温习一下,再来思考怎么解这道题。”温习过后,这位学生还是没有回答对,于是我叫他坐下,并告诉他:“这道题不会没有关系,不用急,下课后来我办公室,咱们一起攻克它。”下课后,学生到我的办公室,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老师,让您费心了。”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告诉他:“你没有对不起我,教会你是我的职责,也是我最开心的事。”在帮助他巩固这一部分的知识之后,他终于学会了,脸上露出了笑容。我笑着对他说:“这个知识我们学会了,以后有不懂的还可以来办公室找我,我永远是你们坚实的后盾,只要需要帮助,老师一定义不容辞。”学生真诚地说了一句,“老师,谢谢您!”后来,在这位学生的周记中,我发现我对他的宽容与关注使他深受感动,所以后面的每节课他都特别认真地听课,回答问题,与我进行眼神的交流,逐渐地,他的数学成绩赶了上来。
(二)创设情感教育情境
在初中数学情感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创设一定的情感教育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审美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乐学、爱学,使学生的情感与知识技能同步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例如,在雅安发生地震的时候,我为学生播放了一组雅安震后的情景图,然后学生说:“雅安发生了7.0级的地震,受灾群众正在忍饥挨饿。作为同胞,我们是不是应该对他们进行救助?”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然后,我就出了一道题:X市红十字会为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捐物,除此之外,还捐一些方便面。第一批运走了39%,还剩下4835箱,请问该市总共捐了多少箱方便面?在图片和语言的情境创设中,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了学习中。
(三)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化处理
数学通常被学生认为是最“无情”的、枯燥的、难懂的,是没有情感的概念、定理、公式的集合,但实际上数学教材内容中却有许多引发情感的审美因素。数学美主要表现为谐和美、对称美、简洁美和奇异美,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美学因素,学生就会受到审美价值的熏陶,陶冶情操。比如,学习平面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引进“黄金分割”,让学生比较“黄金分割”与普通图形给人在视觉上的差异。这样的情感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提升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增进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喜爱。
三、结语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将会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收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倾注自己的感情,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作者:王德红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长安乡中心学校
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新课程标准先编制的新教材具有的一大特点就是在教学案例上最大程度地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比如,在学习圆时.以生活中学生再熟悉不过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导入,将其与圆这一知识点联系起来,学习有关圆的一些知识,最后又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来源于实际,服务于实际,实践一理论一实践。同时也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符合“由近及远”的事物的认知规律。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数学知识点的时候,我采取的措施是:先带领学生观察学校草坪的四个角,然后提问设计问题:两对角之间,如何走才是最近的?学生自然地理解了这一知识点,课堂教学效率也大为提高。采用这种情景导入的数学教学方法,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现代学习模式大多强调问题学习,即以问题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其贯穿整个学习的全过程。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创设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将其与课堂数学知识建立联系,注重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二、师生交流,相互讨论,体验学习的快乐性
在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以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生由原先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了学习和认识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承担者。教师则由原先的传授者转变为一个引路人,由原先的传道授业转变为更多地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数学教师应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直观性、过程性和逻辑性强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学习激情。为此,教师可以更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它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性强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新教材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数学知识。强调对于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讨论,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需要注意的是,谈论交流活动要落到实处,切记流于形式,影响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
三、避免复杂,学会探究,理解数学的学科性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删减了大量繁琐复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计算题,对一些复杂数字的计算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掌握计算器即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保持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要避免枯燥无味和繁杂无序的运算与论证。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计算器的使用应有所节制,不能什么题目的计算都采用计算器,否则会造成过度的依赖,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计算能力。数学是“冷而严肃的美”,不可能在毫无载体的情况下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因此,需要在数学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通过体验去感受。然而,这种感受一旦形成习惯,便形成了持久而稳定的数学学习兴趣。学会数学中的“统一美”“抽象美”“奇异美”和“严谨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无处不在,其感悟数学美的能力也就会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
四、求同存异,发扬个性,注重教学的开放性
鉴于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认知水平和各自社会经历各不相同,由此造成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程度和水平也不尽相同。基于以上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同时,强调学习的个性,即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和习题练习设计中,注意这一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注重分层教学设计和练习设计。在解题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防止思维定式形成,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突出创新,重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优秀在于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教育。”因此,新教材中特别增加了有关探究性教学的内容。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我在设计有关“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学知识时:制作了“两圆关系”的PPT,通过在屏幕上移动其中的一个小圆,让学生非常清晰地理解了两圆之间的六种位置关系,将学生感受到的上升到理性。因此,通过采用类似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体验,让他们的大脑中自己形成有关概念,深化理解和认识。初中数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引导,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数学教材,理会初中数学的教学规律。由此,也就很好地贯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六、结语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也要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加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来,为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添砖加瓦,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努力使数学成为学生爱学和乐学的一门学科。
作者:马鹏飞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香学区西寨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