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小学生数学论文

小学生数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08 03:17: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小学生数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生数学论文

小学生数学论文:小学生数学论文

一、从创设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借助别具一格的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趋向成熟的阶段,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教师若能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在课前导入上下一番功夫,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六年级上册“认识圆”这一章,我是这样导入的:首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圆图形,有的学生说到足球,有的说到太阳,还有的说汽车轮胎在这样的课堂气氛内,我让学生把自己说到的图形画出来,有的学生拿出了硬币,有的利用三角板中心的圆形然后我让学生把画出的图形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告诉学生所折的折痕即为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就是半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这样的导入,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接受起知识来也就容易多了。

2.利用数学的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领域中并不缺少美,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中的美,例如对称美在生活中的体现、黄金分割在舞台上的运用等。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美,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广泛性,从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分数、折率的计算等。根据学生学到的知识,我为他们布置这些方面的作业——到超市搜集折率方面的内容并做出计算;组织学生到公园,让小学生自己算出买团体票和买个人票的差异让学生通过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数学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通过动手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中的很多问题离不开动手、动脑,尤其是一些抽象得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这时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利用直观的表格来理解问题的含义。例如鸡兔同笼的问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几只?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虽饶有兴趣,但却不知道如何下手。为了帮助学生理清头绪,我让学生动手制出表格,按顺序去寻找问题的结果。待学生明白以后,再鼓励或引导学生通过其他方法解决类似问题。这样他们在对问题产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发展、上升为理性认识,找出答案就容易多了。

2.通过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要想方设法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动脑的过程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鼓励学生寻找问题的突破点,运用多种方法,探讨不同的解题思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互相交流、勇于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收获了知识,学习兴趣得以激发。

三、通过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的数学研究成果十分丰硕,诸如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都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例如讲圆周率时,我便结合祖冲之的故事,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南北朝的时候,祖冲之为了计算圆周率,他在自己书房的地面上画了一个直径1丈的大圆,从这个圆内接正六边形一直作到12288边形,然后一个一个算出这些多边形的周长他夜以继日、成年累月终于得出圆周率π的值就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准确到小数点后7位,创造了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让学生对数学不产生畏难情绪,就得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入手。

作者:康建霞 单位:河北省平山县下槐学区中心校

小学生数学论文:小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一、学会阅读数学,从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时这样也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二、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比如:在教学《现代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44×25=?我教给学生的一种算理:44×25=11×(4×25)是根据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我讲述后,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出了几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接着再问,还有比其它的解题方法呢?既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又再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转为学生讲,老师听的轻松氛围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40+4)×25)。

三、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1、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名数之间的化法:2米6厘米=()厘米,可让学生叙述:2米就是200厘米,200厘米加上6厘米等于206厘米。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3、让学生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四、在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看、涂、想、说”进行。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①多种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几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述的?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

总之,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它使学生获得数学交流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听说能力。

小学生数学论文: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设为导学的策略

所谓“设为导学”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停留在肤浅表面的认识时,教师不能把正确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结果,而应该在此处设问,促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由此,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当学生在建立知识的过程中,对一些概念的本质还未能充分认识,或者说还在困惑不解时,教师采取的一些必要设问,常常会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去探索知识。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时,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操作,折一折、剪一剪,探究得出了一个结论: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宽与圆柱的高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出: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接着教师再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圆柱展开一定是长方形吗?有没有特殊的情况呢?”学生立即陷入了深思中。在学生猜测、联想过程中适时引出“圆柱展开还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这一结论,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思维也就越加活跃。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把学习的主要内容以限定的形式告诉学生,而是向学生呈现有关知识的反例子。学生通过这些实践例子去探索,去猜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质疑争论的策略

“质疑争论”就是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比较模糊、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教师设计疑问,从而引发学生争论,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由于学生的个性、生活环境的不同,他们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层次和素质的高低也不同。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理解比较困难的问题。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假设和疑问,共同来寻找问题的最佳理解和解决的方法。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在学生简单地认识了长方形的形状及各部分名称后,我并没有着急讲解长方体的棱、面的特征,而是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制作,从而引导出长方体棱的特征。就有学生提出:“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每个长方形有4条边,即24条除以2得到12条棱。”这分明是创造性思维在闪光。

三、知本求源的策略

一个人的思维可分为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形式,它们处于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逆向思维也就没有正向思维,反之亦然。数学中有许多可逆向的性质和法则,恰当地运用这些可逆性质和法则,可达到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例如教学“图形与变换”一课时,既要让学生懂得正向叙述的意思: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180°……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反向叙述: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180° ……我们要根据不同知识的范围,学生不同的心理水平,采取不同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逆向叙述数学命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四、适时沟通的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纵横串联,相互沟通,从而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本领,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

例如“小明家计划在10亩地里播种西红柿和白菜。播种面积的比是1∶4。两种蔬菜各播种多少亩?”教师让学生解答和检验后,又引导学生想出两种解法:(1)归一法。10÷(1+4)×4;(2)用方程法。设白菜播种x亩。则西红柿为■x亩,x+■x=10。从而沟通了归一问题、分数应用题、列方程应用题、按比例分配这四种问题之间的联系。

总之,教师精心创设有效的思维策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抓住并有效解决教材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环节的问题采取设问导学、质疑争论、逆向思维、适时沟通等方式,让学生思维得到全面的发展。

小学生数学论文:小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一、学会阅读数学,从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时这样也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二、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比如:在教学《现代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44×25=?我教给学生的一种算理:44×25=11×(4×25)是根据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我讲述后,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出了几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接着再问,还有比其它的解题方法呢?既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又再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转为学生讲,老师听的轻松氛围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40+4)×25)。

三、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1、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名数之间的化法:2米6厘米=( )厘米,可让学生叙述:2米就是200厘米,200厘米加上6厘米等于206厘米。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3、让学生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四、在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看、涂、想、说”进行。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①多种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几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述的?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

总之,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它使学生获得数学交流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听说能力。

小学生数学论文:对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探究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非常至关重要的。知识的获得我们可以依靠学习,可以在瞬间获得。但习惯的形成,却无法做到。习惯需要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培养。每位教育者都知道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抓好这个黄金季节,努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发展而使他们终生受益。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我们教师想要做好教育,就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农村的孩子,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如作业马虎,拖拉,上课开小差等,而且农村家长的素质普遍不够高,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没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为此,我们对农村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 下面我将来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1、特定的生活环境导致学生的学习习惯差。家庭条件好,家长重视的学生基本上都选城内学校就读。农村学校招收的学生都是农民的孩子,这些农民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的长年在城市打工。而他们的孩子大多数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看,由于隔代亲情往往产生溺爱,疏于管理,使孩子形成不良行为,甚至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学生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相对较差。

2、家庭教育、环境教育氛围差。农村学校学生家长多数是忙于农活,只关心孩子的吃穿,没有时间和精力管教孩子;多数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低无能力辅导孩子,更是缺少教育孩子的能力;经济条件较为优越和社会文化的转型的原因,引起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多数家长缺乏与学校教师教育的合作意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没形成合力,直接导致学生接受双重教育,甚至产生教育冲突。

3、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的抱负水平普遍不高。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弱,学生校外生活单一,多数学生见识少,缺乏进取心、责任心,自由散漫。

(二)、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1、传统学习习惯的培养。

(1)、培养认真预习的习惯。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预习兴趣是预习效果的关键。在预习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教师布置的预习内容要难度适中,具有一定的诱发性、趣味性和思考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例如:在执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①收集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实物(盒子等),并仔细观察一下,他们分别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并把它记录下来。②用学具盒中的小棒搭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框架,或者利用硬纸板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并思考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这样针对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了两个难度不同的预习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任选一个来完成。其次,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一般是指上课前对新知识的自学准备,但初次接触预习的学生缺乏具体的实践和方法的指导。因此,教师应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在课堂上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不同课型的课前预习方法。

(2)、培养认真听讲的习惯。认真听课包括两方面,一是认真听老师讲课,另外是认真听同学发言。由于小学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很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经常会发生听课“走神”的现象:老师在讲课时,有的学生在玩东西,有的学生在漫不经心地翻看一些与课堂上无关的书籍,还有的学生和周围的同学讲话等等。如果你仔细观察,虽然有的学生眼睛在盯着老师,但不像听讲的样子。还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听老师讲,同学发言时却没有注意听。教师如果不加注意,及时提醒,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认真、仔细听课上,既不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也会使学生逐步养成不认真听课的坏习惯。因此,我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采取以下方法培养学生专心听课: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不时用鼓励、表扬、眼神提示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及时引导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别人发言。其次还利用学生喜欢的游戏、竞赛活动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导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别人发言,如:开火车游戏,竞赛活动有:同桌同学、组与组之间,男生和女生之间进行竞赛等。另外,让学生勤于动脑,也是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一种方法。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同时,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动脑,积极思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如果一个人的思维能够始终处于积极状态,那么,他的注意也就一定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高度的集中。除此之外,有目的地进行提问,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有效地进行教学。另外同学之间发言后鼓励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对别人的发言给予补充。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尽快集中精力投入学习,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我觉得只有先培养好学生良好的专心听课习惯,才能逐步增强课堂学习的效果。

(3)、培养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①、规范格式,认真书写。我们要向学生讲明了作业书写的要求,例如:字迹要美观大方,每一行只能写一个算式,每做完一题,要空一行,做竖式时,横线要用直尺画,要求学生尽量想好了再写,少用橡皮擦,已经写错了,就应该擦干净了再写,否则,看上去不干净,而且数字也看不清楚,这样既会影响作

业的正确率也会影响了美观等要求。并对写字的姿式作了要求,如背要挺直,眼离书本要有一尺远等。②、言传身教,树立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作业书写好习惯。要想学生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老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上课时,板书设计要合理,规范整齐,书写应做到一笔一画,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竖式中的一条横线,都必须用直尺画,另外在作业批改时给学生的批语也要认真书写,一则让孩子能看懂,二也是给孩子一个示模。另外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运用学生典型教育启发学生。例如:把优秀的作业进行全班展示;优秀作业奖一颗五角星,得满十次换一个小礼物等等。总之,要及时捕捉每一个闪光点,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表扬夸奖的喜悦,而这种“成功的乐趣”正是学生好行为的内驱力。③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不少的学生之所以把题做错,就是因为读题不认真、加字减字造成的。所以,教师要加强读题指导,使学生养成认真读题良好习惯。 2、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在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表现为:无论上课或做作业时遇到问题,学生能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而不依赖老师提示或同学求出的答案。其做法是:①激疑启思法。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善于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产生探索求知,解决问题的积极要求。②情境激励法。从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钻研动脑习惯。③操作悟理法。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教师一方面应利用形象的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另一方面应充分让学生有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领悟算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其次,在教学学习活动中,要教育学生上课时要边听边看边想,阅读数学课本时边读边思,作业时要边做边想;要引导学生全面地、细致地、一丝不苟地观察题、式、图,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自觉地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对照,抽象概括,逐步形成独立的观察与思考能力;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科学知识间的内部联系,在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抓住关键,揭示规律;特别要注意培养求异思维,强调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觉从书本中、演示中或反省错例中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要注意纠正个别学生的思维惰性,改变他们一味依赖老师、家长、同学或单纯靠死记硬背,照搬照抄等不良习惯。

3、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明质疑是人类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向学生提问题,很少见到学生向老师提问题。学生只是依老师的问而答。这样,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也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而今,“问题自主解决”法要求把教材中的每个新课题都以“问题解决”的形式教学,不断创设既接近教材内容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问题来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当然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一是在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出问题;二要在旧知到新知迁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三要在旧知与新知的内在联系上提问题。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就会提出很多问题。教圆锥这节课,当教师用投影仪出示圆锥形麦堆时,问学生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经过片刻的思考,争着提出下列问题:麦堆的形状叫什么?麦堆的占地面积有多大?麦堆的体积怎样?这些小麦有多重?等等,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后自己提出来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要解决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到特别亲切与自然,顺理成章地把学生引入从旧知到新知迁移学习情境中。教学年、月、日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创设启迪发问情境后,学生提出下列问题,一年有多少天?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为什么会分大月、小月呢?这是谁发明的?当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提问时,一节课中会提出许多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提不到要害处时,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敢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应围绕教学目的结合本节课内容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途径,使学生感到确实有疑难可想,有问题可问,有问题可解决的数学价值,长此以久,学生提问的习惯自然而形成。

4、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在数学课的学习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中合作实验、合作操作、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老师布置的学习内容要有价值、有意义,不要流于形式。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参与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评判他人的观点,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积极参与,逐渐养成习惯。

(三)、家校结合,凝聚合力。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的事,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尤其是小学生学生自觉性差,这就需要家长、教师等多方面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调查发现,农村许多家长在学生刚入学时,还比较重视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但后来思想上就慢慢松懈下来,监督不力,造成不少学生到了高年级后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但这时候纠正却很费劲。另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家长不能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的重要性。对孩子的学习关心不够。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加强了与家长的联系,把学生家长的手机号

全部登记下来,并加为校讯通,这样和家长联系就方便多了。有时候通过电话和家长联系,有时候通过校信通和家长联系,利用校信通给家长发周末作业的短信、发学生在校表现情况的短信、发如何教育孩子方面的短信。对于个别自觉性特别差的学生,我们除了与家长定期联系外,还请家长一起监督。如对于作业经常不做的同学,反复批评教育后,作业仍然少做。这时就请家长每天督促,并在其家庭作业本上签名,教师将其作业情况反映在作业本。在家校结合的情况下,不少学生的学习习惯都发现了变化,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

总之,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还仅仅只是开始,尚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努力深化,许多问题需要去设法解决,许多经验需要去认真总结,许多想法需要去变成现实。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潜心研究“教书育人”这门艺术,让学生健康地成长。

小学生数学论文:对小学生数学解题方法策略例谈

一、案例回顾

有一天我批改了这样一道数学题:淘气从7月2日开始正式放暑假,8月30日返校报到.淘气的暑假一共有多少天?此题为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下册数学课堂作业本中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的几种较合理的解题方法摘录如下(其他明显错误的方法没有摘录):

生1:7月份有1天没放假,共放假30天,8月份30日、31日没放假,共放假29天,30+29=59(天).

生2:7月2日~8月1日刚好一个月,共31天;8月2日~30日(30日已返校)放假30-2=28(天).31+28=59(天).

生3:7月2日~8月2日刚好一个月,共31天;8月3日~30日(30日已返校不算放假)放假30-3=27(天).31+27=58(天).

生4:列举法,放假的日子按月历表列表如下(表略),通过数一数可以知道放假59天.

学生作业的整体情况是:全班54名学生,有22名学生的答案是59天,其中有20名学生用了生1或生2的方法,2名学生用了生4的方法.12名学生的答案是58天,20名学生是其他答案.正确率为40.7%.

二、对题目难易程度的分析

初看这道题好像挺容易的,但学生要正确解答,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首先,他必须知道7月、8月是大月,每个月都是31天;其次,还要掌握数数的方法,如2日~10日应该是放了9天假,算式为10-2+1=9(天);最后,要明白30日返校,30日这天不能算为放假的日子.因此,8月份实际的放假天数是29天,算式为29-1+1=29(天),或者30-1=29(天).有了这些知识和方法的储备,解决这道题就会很容易,反之就会有困难.

这道题综合性较强,难易程度中等,学生容易出错.

三、对学生解题方法的分析

我们用一个表格来概括分析这些方法的特点.

四、透过学生的解题方法反思我们的教学

(一)正确理解“差异”与“同化”

像这样一道题,学生有不同的解题方法,这表现了他们思维的差异性.从多种解题方法中,优化出一种或几种最佳的解题方法,这是一个“同化”的过程.“同化”要以“差异”为基础来实施,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差异都能被同化.

那20名学生能够用生1或生2的方法来解题,说明他们的思维水平可能达到了这个高点.但对于没有做出正确答案的那32名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认知水平还达不到这个高度,如果硬逼着他们用这样的方法解题,结果可能适得其反.那么,为什么他们不会退一步思考,采用生4的方法呢?通过访谈,我得知他们认为生4的方法太麻烦了,[ ]想用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结果却陷入了思维的误区.

想一想,这和我们老师平时课堂中的教学方法、策略有关吗?试问一下自己,教学中,面对生1、生2和生4的方法,你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哪里?你会向学生推荐什么方法?我想,我们老师肯定会不遗余力地介绍像生1、生2这样的好方法,生4的方法最多是为引出这两种方法的垫脚石.所以,我们教师眼中的所谓“好方法”,会在不知不觉中禁锢学生的正常思维.

(二)解题方法的“简便性”要以学生能理解为基础

如前面提到的“求暑假一共有多少天”这道题,类似的题目应该在三年级学了“年、月、日”的知识后就有.老师如果在讲解类似的题目时,不假思索地进行解题方法的“优化”,推广了所谓的“好方法”,即使当时学生从作业表现上几乎全部掌握了,我认为这也只是表象,是被“同化”了.

因此,教学中应允许学生由自己对问题的自然想法麻烦时,聪明的学生就会去寻找、总结出好的方法,再让学生相互介绍推广自己的好方法.经历了困顿、窘迫、历练,得到了新方法,那是一种顿悟,他们会记忆深刻.

由于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最原始的方法往往首先被学生发现掌握.因此它是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底线.“笨办法”有时也很管用,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或创新思维方面和“好方法”具有同等的作用.所以,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切实掌握,逐步进行方法的“优化”,这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需要.

(三)简便方法是对一般方法的归纳、总结和提升,它具有优越性,也有风险

事实证明,越是高度概括的方法策略,越容易出错.前面提到的题目,学生如果都采用生4的方法,正确率肯定是比较高的.因为“简便方法”体现了学生解题策略、方法的灵活性,思维的优越性,同时它出错的概率也就更大.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用巧妙的方法去解题,同时也要筑牢“根基”(一般的方法策略),提醒学生学会选择有效的解题方法,这样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有益处的

小学生数学论文:关于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论文

浅谈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策略

【摘 要】课前预习是数学学习中重要环节,在预习过程中要注重导学单的设计,在兴趣培养、内容设计、方法指导、效果评价上下功夫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前预习有效性策略

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预习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也要备学,这就是预习。《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预习:“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显然,预习是学生主动的课前学习行为。我校开展的“以学定教生本课堂模式”探索也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也为老师的以学定教提供依据和参考。

可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尝试后,我发现学生的课前预习虽然每天都在进行着,但是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是“伪预习”。那么,怎样使学生的预习有效呢?我这个学期在班级针对预习出现的问题开展实践,着力于探索出提高学生预习有效性的策略。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对要学的知识有个大体了解,找疑点,提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听课,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学习掌握新知。预习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我所面对的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处在第二学段,我注意到现行三年级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预习内容是所学新知识的先导和基础,所学知识是它的延伸和发展。通过预习活动,学生可熟悉、掌握一些旧有的知识,初步认识知识的构架和网络,为完成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所以预习单的设计尤为重要

预习单设计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找到知识的连接点,切合学生的见闻、理解、情感和思维。通过预习,教师应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是怎样学会的,还有哪些疑问,切实体现预习的效能。

一、 预习兴趣培养。

(一)设计难易适度形式多样的预习单。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都能自主进行预习,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统计》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会收集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数据,对数据整理和分析,然后制成统计表,再依据统计表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那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就要侧重于让学生去收集他感兴趣的数据,如让学生统计自己感兴趣的同学们的身高、体重或爱吃的水果、喜欢的学习科目等。要求自己做出数据统计图(表)等。里有导学单帮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统计结果。然后到课堂上来和老师同学交流,在课堂上老师着重教学的是怎样制表和分析数据。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体验,设计具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去体验,给学生创设探索和猜测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把握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结合现实背景的问题情景,帮助学生把握平均数的意义,通过实例,加深对平均数特点的理解,重视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充分提供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的空间,整合知识内容,重视统计与其他知识的联系,统计与计算的结合,统计与图形的结合统计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再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这个单元中《简单的路线图》一课的预习单时,设计一个综合实践应用,要求学生邀请家长参与完成从家庭到学校或其他地点的路线图,并描述路线图。学生在完成了以上的课前预习作业,在课前已经思考了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新授时只要教师稍稍点拨,大部分学生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现象背后的规律学生自然就能独立概括,思维就不会停留于表面,教师就可以充分为学生进行思维的深层引领。将探索规律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探索规律的主要学习形式,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课前预习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课前预习作业指导下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教师点拨合作交流教师点拨总结提升。

(二)设计带有竞争的预习单。如教学《游戏的公平性》时,课前预习设计是:(1)仔细观察书中的主题图,然后根据教科书中的要求和父母合作做一做,设计一个表格并作好记录。(2)什么是游戏的公平?怎样设计游戏规则才是公平的?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不公平的游戏了吗?怎样修改就公平了?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游戏设计的最公平合理

在预习中采用适当的竞赛,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预习有兴趣,才能使预习活动成为学生自觉地行动。在学生初步树立起预习意识的同时,教师应加强学生预习的兴趣培养。

再如 “找规律”课前预习:仔细看书中的主题图,用你自己的语言叙述出你从图中都有些什么,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你能发现哪些数量之间有关系?你能从中找到规律吗?你能设计一个有规律的图案吗?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最漂亮,应用的规律最有创意。

学生在完成了以上的课前预习作业,在课前已经思考了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新授时只要教师稍稍点拨,大部分学生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现象背后的规律学生自然就能独立概括,思维就不会停留于表面,教师就可以充分为学生进行思维的深层引领。将探索规律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探索规律的主要学习形式,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课前预习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课前预习作业指导下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教师点拨合作交流教师点拨总结提升。

二、 预习内容设计。

(1)设计预习单要目标明确。不仅停留在一些具体的知识上,还应对“能力”“情感”“经验”等方面目标提出明确要求。不同年级的学生预习要求不同,如:低年级学生侧重于在游戏中进行预习,注重预习兴趣和预习习惯的养成;中高年级

学生重数学思维训练,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2)设计预习单要内容具体。每课时前要给学生以“预习提示”,如:你将要学习什么知识?在预习中你了解哪些知识?你有哪些不会的知识,有什么问题?等。指导学生按预习提示,结合已学到的方法去进行预习,这样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培养预习能力和习惯。不同的学习内容,预习作业也有差异,指导预习也要因材而异。概念型内容可采用阅读理解的方法进行预习,计算型内容可采用尝试练习的方法进行预习,空间图形内容则可采用实验操作的方法进行预习。如:教学“空间和图形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得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更有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布置的预习任务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学生只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就能不断的生成新知,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以及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

在教学平行和相交中的认识平行时,预习单布置的预习任务是:拿两根小棒,从高处落下,观察落下后两个小棒的位置关系,如果不小心把其中的一根小棒落到地上,那么桌面上的小棒和地面上的小棒又是怎样的关系?你仔细阅读书中的知识,然后把你的疑惑提出来。在课堂上,首先用两根小棒演示了一遍,小棒都落在桌面上,这两个小棒是什么关系呢?你能说说你昨天在家演示时碰到的情况吗?由于经过了预习,学生能较快的弄清在同一个平面内是什么意思,弄清怎样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而本节课的重点就在怎样画平行线。

(3)设计预习单要逐层推进。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设计预习作业要注意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通过预习都能得到不同的收获。如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预习设计:a、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b、你理解什么是面吗?能举例表示吗?c、请你认真阅读课本了解面积单位有哪些,再动手制作出10个边长为一厘米的小正方形和5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d、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米?e、 在预习中,你有哪些疑问?学生在预习中,根据问题提纲逐层深入,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

三、 预习方法指导。

在预习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预习。我在寻找解决预习有效性的策略过程中,学习到了

“四步”预习法,我在班级尝试推广收到较好效果。

一读:要求学生读课本,了解将要学习什么,从教材的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试着回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从整体上了解新知,读懂教材上的结论,把重要的概念、结论画出来。

二思:让学生思考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想新授知识与哪些旧知识有联系,有怎样的联系。例如预习小数的大小比较知识后,学生感知到小数大小的比较与整数大小比较有联系。又如指导预习“积的变化规律”,让学生思考怎样验证这一规律,回想这一规律以前运用过吗?通过系列思考,发挥预习功能。

三练:学生经过预习,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可以检验预习效果。这样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四问:预习时,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所提问题可以是在“读、思、练”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也可以是学生由将学习内容引发的疑问。在预习中不断引导学生质疑,引发对新问题的思考,使学生感知到问题的存在,逐步形成问题意识。

预习指导要注重过程,让学生在预习中达成对问题“感性——理性”或“理性——理性”的提升。

四、 预习效果评价。

预习是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个体活动。在预习中,每个个体都形成了自己不同的感悟,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并给予学生展示表现的机会。

教师可对坚持认真预习的小组同学,通过评比台进行表扬;对有一定水平或有独到见解的预习题,在此题上打给予肯定,并请获星的同学介绍这些见解;定期展示学生的预习作业,让预习成为学生期盼的活动。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在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检索,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策略,同时引发出对新问题的思考。教师要收集整理这些预习过程中产生的“未解决的问题”和“深层次的体验与感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可贵的动态生成的资源。

小学生数学论文: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想象力心得

展开丰富的联想,合理演绎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想象力

数学学习需要想象力。有这样一段话:“数学是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客观反映。”缺乏想象力的数学是很难学好的。数学想象力就是能把一个数学问题联想到另一个数学问题,找出彼此的关联处。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展开联想,将简单的一幅图或几句话进行扩展,以“连环画”的形式,把数量的变化过程进行展示,从而使学生养成看到一幅图,想成几幅图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首先要提高观察能力,教给学生科学的观 察方法,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观察训练。要求学生观察时做到四要:一要认真细致,二要有序有向,三要全面深刻,四要有静有动。丰富表象积累,培养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把外界信息转化成记忆可以接受的形象编码。没有形象记忆,就没有表象的积累,而表象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联想和想象的水平。因此,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增加形象信息量的储存,建立完整、清晰、丰富的表象。

比如,书本第一次出现大括号,我是这样处理的:用投影仪很自然地将书本上的图展示给学生,请全班同学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随着学生的叙述,题目的意思也就一一被大家了解,而这时,有一位同学说起了大括号,我结合主题图,让学生猜猜什么意思。一些很有胆量的学生就说:“是加起来的意思”,“是合到一起的意思”,“是合起来的意思”。“对,你们真聪明!可是,你能告诉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吗?”我大声表扬了孩子,又及时地问他们。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学生们更自信了,纷纷把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说出来,通过多个同学的补充,正确地理解了大括号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正因为有了猜想这一步,所以学生对大括号的认识特别深刻,也理解得好!在以后的主题图中,他们都能正确地找出图中的数量,根据大括号确定总量,很好地对解决了这一类问题。

思维过程有了想象的参与,智力才能得到发展。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编辑:圆圆)

小学生数学论文:小学生数学概念形成的教学流程新探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结构中的基本材料,也是数学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正确 掌握数学概念是理解掌握数学原理、形成基本技能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基础。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把它放在极端重要的地位。

二、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心理过程

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是儿童获得概念的两种基本形式。

(一)小学生数学概念形成的心理过程

所谓概念形成,是指学生从许多具体事例中,以归纳的方式概括出一类事例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得概念的 一种形式。概念形成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辨别、分化、抽象、概括等心理活动。下面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 例来加以说明。

需要指出的是,概念形成的心理过程中的这些心理活动的区分,是为了叙述的方便而划分的,在学生的概 念形成过程中,某些心理活动往往是交织在一起,反复进行的,不一定具有那么明晰的步骤顺序。另外,这里 只谈了概念形成过程中的一些主要心理活动,在教学某些数学概念中,还可能发生另一些心理活动,如提出假 设与检验假设等。

(二)小学生数学概念同化的心理过程

概念的同化是小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又一种基本形式。它是指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 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新概念的本质特征,从而使小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

例如,教学“梯形”概念时,一般是通过概念同化的形式进行的。教师直接把梯形的定义“只有一组对边 平边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告诉学生,并把梯形分为等腰梯形与直角梯形两类。教师这样的教学必须确认学生已 具备学习这一新概念的条件。在学生方面也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而必须积极进行认知活动:他们必须将“ 梯形”与自己认知结构中的原有概念(四边形、互相平行等)联系起来,把新概念纳入原有概念之中;他们还 必须把“梯形”与原有有关概念(三角形、任意四边形)进行分化,能辨认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最后还需实 际应用强化概念,把“梯形”纳入四边形的概念系统中,组成整体结构。

小学生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结构中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智力的不断发展,概念同 化的方式逐渐成为他们获得新概念的主要形式。

三、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基本流程的探讨

基于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心理过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概念教学也有新的观念和方法。下面以 “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来探讨概念教学的一般流程。

练习设计要考虑应用性与思考性的原则,从看图写分数、读分数,动手折出几分之一,到动口说出生活中 用到的分数,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特别是最后,初学分数的儿童容易误解,留给学生课后去思考,也为 后面分数大小比较作了伏笔。这样就达到了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小学生数学论文: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指的是"在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基于自己对某一项或某几项学习内容(科目)的需要、愿望或情感而表现出来一定的趋向性和选择性。"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小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通过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不成熟的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与教师的启发、诱导有很大关系,教师的教学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要求我们"寓教于乐"、"教学有方"、"开窍有术",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运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

1、创设活动情境

在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每个学生都扮演情境中的一个角色。这样,学生上课就是在情境中参加各个活动,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

例如:教学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把一节课的内容编制成"同学们去商店买东西"这样一个情境,把例题和练习题设计成商店里发生的事情,学生和老师分别扮演了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在商店里,售货员阿姨拿出各种钱币让学生分类,接着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讲元、角、分的进率时,可以这样设计:小明去商店买一支笔要花一元钱,但他只有面值一角的钱,他要给售货员阿姨几张一角的钱才够一元呢?让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2、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

如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讲台、课桌、黑板各有多长,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实际测量,通过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1厘米长度有关的物体,如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讲台的长大约是1米;米尺的长是1米……再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熟悉的事物,如门、电视柜、讲桌、铅笔、身高、步长有多长。通过对身边事物的实际测量和估测,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不仅可以逐渐培养学生估算、估计的能力和测量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

小学生数学论文:分析五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和观念统计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数学问题提出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它被视为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中心[1~3].例如,我国2011年数学课程标准在问题解决的课程目标中强调学生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数学问题提出的重要性在2000年美国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中也有所提及[5].

鉴于数学问题提出在数学课程与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数学问题提出的相关研究.例如,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水平的调查研究表明,中国中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还有待于提高[6~7].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关系的调查研究,揭示了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8~10].数学问题提出能力评价的研究认为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可以从提出数学问题的流畅性、变通性和创新性3个方面进行评价[11~21].但是,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评价,从数学问题的流畅性、变通性和创新性3个方面是不全面的,既然数学问题的复杂程度也代表了一个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高低,因此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的复杂性也应是其数学问题提出能力高低的一个评价方面.同时,对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和数学问题提出观念之间关系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空白.学者Philippou和Nicolaou对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和观念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启示[22].他们调查了塞浦路斯五年级和六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和自我效能观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塞浦路斯小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和自我效能观念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是该研究仅仅调查了学生的自我效能观念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之间的关系,没有涉及学生其他的问题提出观念.例如,学生对数学问题提出的重要性的认识,对数学问题提出的兴趣,以及对数学问题提出的教学形式的认识.同时,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是否能够被有效测量,将直接影响研究者深入探索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和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该研究将首先界定数学问题提出和数学问题提出观念的概念,并构建了一套数学问题提出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该研究调查了沈阳市小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和观念的情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数学问题提出是指,新数学问题的提出和已有数学问题的重新阐释,它可以发生于数学问题解决之前、之中和之后[2].学生在数学问题提出的过程中经历信息的理解,信息的转换,信息的编辑,信息的选择4种心理过程[23].信息的理解发生在学生根据一些数学表达式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之中;信息的转换发生在学生根据一些数学图片和表格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信息的编辑发生在没有限制条件下,学生根据一些数学信息、数学故事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学生根据某一个答案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观念是个体所持有的主观认识和理论,它包含所有个体认为是正确的,但是却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的认识[24].在观念概念的基础上,研究者认为数学问题提出的观念是指学生对于数学问题提出的重要性、兴趣,以及数学问题提出学习过程中的信心等的主观认识与态度.

三、研究方法

1.样本

调查了沈阳新民市69个五年级小学生和朝阳北票市48个五年级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和数学问题提出观念的情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测试前已经学习了因数与倍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梯形的面积、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的加减法等相关知识.另外,由于参与调查的学生所使用的数学教材存在少数的数学问题提出的情境,所以学生对数学问题提出有一定的了解.

2.测试过程

为了避免部分学生对数学问题提出仍然不清楚,测试前,研究者先讲解一个数学问题提出的例题:“服装店中,一件上衣的价格是60元,一双鞋的价格是82元,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如果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时候存在困难,调查者可以给出一个例子:一件上衣和一双鞋一共多少元?之后引导学生根据该情境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例题讲解之后,研究者强调这次测试不是一次真正的考试,其目的是了解他们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水平,因此考试的时候不要紧张.在测试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对题意等不是很理解,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提示.数学问题提出测试结束后实施数学问题提出观念的测试,两个测试一共用时约50分钟.

3.测试工具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测试包括6个算术领域的问题提出测试题(测试题2对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解决策略的运算类型加以限制的目的是考察学生在数学问题提出过程中对信息理解的能力).从问题提出情境的表征方式来看,有图片、答案、算式、语言描述和表格等.例如,编写两个应用题,使其计算方法(列式)都为1.6×8.数学问题提出观念问卷包括20个五点李克特观念问题,涉及学生对于数学问题提出的重要性,数学问题提出学习过程中的信心,以及对于数学问题提出的兴趣等.这20个观念问题从设计方式上分为10个正向问题和10个反向问题.例如,“尽管我很努力地学习,但是我在提出数学问题的时候还是总遇到困难”为反向问题;“我认为能够从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到很多”为正向问题.

4.评价标准

数学问题提出测试从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和复杂性4个维度评价.流畅性指提出正确数学问题的个数【评价一个数学问题是否为正确的数学问题,首先,评价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是否满足题意的要求.其次,评价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是否为一个可解的数学问题(一个数学问题不可解是指这个数学问题的数学信息不充分或者和已知条件相矛盾).最后,评价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是否符合生活实际】.对于某一个测试题,学生提出一个正确的数学问题,则得1分,否则得0分.变通性指学生根据某一个问题提出情境提出的两个数学问题的类型的变化程度,如果两个数学问题都错误,或者其中一个错误,或者两个数学问题都正确且属于同一个类型,都得0分,如果两个数学问题都正确且不属于同一个类型,则得1分.数学问题的类型根据该数学问题的总的语义类型来确定.加减法的语义类型分为变化、合并和比较3种类型,乘除法的语义类型分为等量组的聚集、倍数、矩形和组合[25].例如,“小明带了100元,买了2条围巾和1双手套,剩多少元?”和“买2副手套和1条围巾共多少元?”,前一个数学问题的语义类型为变化,后一个数学问题的语义类型为合并,所以该生测试题1的变通性维度得1分.新颖性是指学生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比较有新意,具体的评价方法是如果提出的某一类正确的数学问题的个数占所有提出的正确数学问题的个数的百分比小于10%,那么这类数学问题就被评价为新颖性的数学问题.该维度中,数学问题类型的划分方法与变通性维度中数学问题类型的划分方法相同.学生提出一个新颖性的数学问题,则得1分,非新颖性的数学问题或者不正确的数学问题为0分.复杂性是指学生提出的正确的数学问题所包含的语义类型的个数.某一个测试题中,学生提出的两个数学问题中至少有一个数学问题包含两种语义类型,则得1分,至少有一个包含3种及以上语义类型的数学问题,则得2分,其余为0分(两个问题中至少一个问题错误或者两个数学问题都正确,但是每 个问题仅仅包含一个语义结构).例如,一个学生提出两个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个动物?”和“草地上有5只母鸡和8头牛,草地上一共有多少条腿?”,第二个数学问题包括合并和等量组的聚集两种语义结构,该生复杂性维度得1分.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测试4个维度的分数重复累计,流畅性和创新性维度的总分各是12分,变通性维度总分是6分,复杂性维度总分是10分(测试题2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算式编写数学问题,因此,评价学生根据该问题情境提出的数学问题的复杂性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测试的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40分.

数学问题提出观念问卷中,反向问题反向记分.例如,对于问题“尽管我很努力地学习,但是我在提出数学问题的时候还是总遇到困难”,选项“非常不同意”记5分,选项“不同意”记4分,选项“不知道”记3分,选项“同意”记2分,选项“非常同意”记1分.正向问题正向计分,例如,对于问题“我能够正确地评价提出的某一个数学问题是否正确”,选项“非常不同意”记1分,选项“不同意”记2分,选项“不知道”记3分,选项“同意”记4分,选项“非常同意”记5分.数学问题提出观念问卷的最低分为20分,最高分为100分.

四、研究结果

1.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结果

从测试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提出正确的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测试的4个维度得分率情况分别为,流畅性:87.5%,变通性:45.7%,创新性:12.3%,复杂性:20.3%.可见,在问题提出的流畅性维度上,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的分数还是较高的.但是,也不乏一些学生提出不符合要求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测试题2中,根据问题的要求,学生需要提出应用题,而有的学生却提出文字表述题,如:“8个1.6的和是多少?”在测试题4中,根据问题的要求,学生需要提出用乘法或除法解决(可以包含加法或减法)的应用题,而有的学生却提出:“小明存250元,小丽存300元,小明比小丽少多少?”在测试题5中,学生需要根据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提出问题,但有的学生却提出:“第四天,他用23根火柴搭了几个正方形?”显然这个数学问题不符合题中隐含的规律;在测试题6中,有的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一只母鸡一天下10个蛋,那么5只母鸡一个月30天下多少个蛋?”可见提出的数学问题不符合生活实际.与数学问题提出的流畅性维度相比,学生在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创新性和复杂性维度上的表现不容乐观.学生倾向于提出和课本类似的、练习中常见的、简单的数学问题.例如,对于测试题1,类似于“买2双鞋和1副手套共需多少钱?”的合并问题为36%;类似于“2副手套花多少钱?”的等量组聚集问题为26%.

2.数学问题提出观念的结果

从数学问题提出观念问卷来看,部分学生对数学问题提出的观念不容乐观.例如,对于观念问题4“尽管我很努力地学习,但是我在提出数学问题的时候还是总遇到困难”中,有38%的学生选择同意或者非常同意,表明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好数学问题提出缺乏一定的信心.对于问题19“我愿意提出和课本上类似的数学问题”,高达62%的学生选择了同意或非常同意,这可能是学生数学问题提出的创新性较差的一个原因.但是,学生很喜欢数学问题提出的活动.例如,对于观念问题15“如果数学课堂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数学问题提出活动,那么数学课堂就会变得更加有趣”,90%的学生选择了同意或者非常同意.

3.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和观念之间的关系

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首先,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和观念在0.05的显着性水平上正相关(ρ=0.21,P=0.02);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创新性与数学问题提出观念在0.05的显着性水平上正相关(ρ=0.27,P=0.00).其次,对于数学问题提出的4个评价维度,创新性分别和变通性(ρ=0.29,P=0.00)和复杂性(ρ=0.40,P=0.00)在0.05的显着性水平上正相关(研究中只计算了数学问题提出的变通性,复杂性和创新性之间的相关性,而没有把正确性包含在内,因为变通性、复杂性和创新性3个维度是以正确性为基础的,即,只有正确的数学问题才能评价其变通性、复杂性和创新性).最后,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观念能够从很大程度上预测他们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R=0.21,F=5.47,p=0.02).

五、讨论

通过该研究,可以得出,学生倾向于提出一些常规性的、熟悉的数学问题,而不擅长提出创新性、复杂性的数学问题.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教师把培养问题提出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落实在各学段的课堂教学之中.

首先,教师不仅要提供丰富多彩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欲望,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同时也要教给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一些方法,在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给予一些帮助.例如,在学生提不出数学问题的时候给学生提供一些例子,在学生总是提出类似的数学问题的时候,提供学生从另外的角度提问的例子,鼓励学生对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评价与反思.此外,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来促进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提高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于各类考试对数学教学的影响作用,即在考试中增加一些数学问题提出的测试题.当然,在考试中,增加什么形式的数学问题提出的测试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其次,既然数学问题提出观念和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要重视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观念的培养,要让学生认识到,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同等重要.提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也是聪明程度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同时,要更多地鼓励学生,树立学好数学问题提出的信心.

再次,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要从低年级开始.该调查的样本是五年级的学生,发现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只解决数学问题而不适应提出数学问题的习惯,这样会抑制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而低年级的学生尚未形成固定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抓住时机从低年级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数学问题提出的测试题选自于算术领域,没有从几何和概率统计领域选取,而且,数学问题提出的类型局限于问题解决之前的数学问题提出,没有涉及问题解决之中和问题解决之后的数学问题提出.因此,使用该数学问题提出问卷测量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不能代表学生的综合性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其次,数学问题提出的评价标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例如,数学问题类型的划分标准是否恰当,创新性数学问题的比例(10%)的选择是否合适都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小学生数学论文: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作为教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需要,在课堂上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教与学之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就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谈几点个人体会:(一)营造和谐课堂氛围(二)创设趣味生活情境(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四)精心设计评价语言(五 ) 组织形式多样的练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学生只有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地接受它,集中精力地学习它。而数学学科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感到有些枯燥,困难。作为数学教师,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时刻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与学之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引起学习兴趣。

课堂是小学生学习的空间,好的课堂氛围,会令学生如沐春风,个个心驰神往,学习起来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与数学教师之间有一种亲和力,那么,他 自然 会喜欢数学这门学科。身为教师,首先应意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要把爱洒向全部孩子,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热情耐心的帮助;在他们汇报交流时,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尤其对待班级中的一些后进生,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课堂上教师一个期待的眼光,一个赞许的微笑,一次真心的交流,一句鼓舞的言语,都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在得到教师的温暖和鼓舞时,就会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表现自己。所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足以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造趣味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新知识时,我发现呆板,缺乏新意,脱离生活实际的引入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精心设计的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则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浓厚的兴趣进入课堂

1、故事引入法。

课例:《数学广角-重叠的问题》

讲故事"理发师的困惑"

某理发师正在给一位客人理发,就听"吱"一声门响。"叔叔,我和爸爸要理发。"理发师仍在专心致志的给客人理发。又听一声门响,"师傅,给我和我父亲剃个头吧!"这时。理发师抬起头一看,他非常纳闷?老师问:"这位理发师纳什么闷呀?"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讨论,学生们得出这个故事中,其实是两对父子,有一个人是两个身份,所以只来了三个人。明白了这个道理,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很轻松。

2、游戏引入法。

课例:《找 规律 》

课前师生之间做个猜一猜的游戏,教师运用实物投影推拉片,依次出现两个圆圈和一个三角形的图形,当逐个出现至第六个图形时,教师提问:"谁能猜出下一个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们高高的举起小手,抢着回答。这种游戏引入法,孩子们会感到自然亲切,充满兴趣。

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习兴趣。

(2)《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课堂上多动手操作,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是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让学生利用一些边长为一厘米的正方形去拼摆,探究出了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的关系,并推出了长方形的面积 计算 公式。学生对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记忆深刻,运用灵活。再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我请同学们从学具袋里拿出八根小棒,先摆正方形,再摆三角形,看看分别能摆出几个正方形和几个三角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结论,所摆图形由没有剩余到有剩余,初步建立了余数的概念。

四、精心设计评价语言,增强学习兴趣。

教育 心 理学 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需要和愿望。只有当个人可能成功时,才会努力去奋斗。成功是兴趣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成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评价语言应充满感情。"你真棒,想法很独特,老师很佩服你。";"我们为他的准确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再动动脑筋,好好想想,你肯定能行!"。这种激励性的语言不仅能鼓舞学生的斗志,增强学生的自信,而且能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快乐的学习数学。

五、组织形式多样的练习,唤起学习兴趣

练习是学生们强化基础知识,促进思维 发展 的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学生们经常被一些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的,无价值的练习困扰,抑制了学习兴趣。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组织形式多样的练习,让他们带着兴趣,自觉的完成练习。例如:在学习时,分,秒的知识以后,我组织学生们动手做了一个钟面模型,同桌之间互相拨时间,并认读。在完成这项练习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认识了时间,还学会了与人合作交流。又如认识了对称图形之后,我让学生们画一画,剪一剪在生活中见到的对称图形,于是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班级的作业栏中。因此,数学教师在组织练习时,要与同学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数学才富有生命力,才能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总之,只有我们善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途径巩固与发展这种兴趣,才能使数学课上的生动有趣。只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的 总结 经验,取长补短,教学质量就一定能稳步提高。

小学生数学论文:谈小学生数学课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

摘 要: 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

关键词:主体性 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

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如:在学习了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饲养场买来黑兔9只,白兔36只, ? ”并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黑兔和白兔一共多少只?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黑兔比白兔少多少只?再买多少只黑兔就和白兔同样多了?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几倍?”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我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了5个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

二、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

1.大胆猜想

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们想知道什么问题?”学生们争着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求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有关系吗?”这就促使学生积极寻求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途径。

2.充分思考

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

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了3种折法。勤于思考使学生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对“时针指在2、3之间,分针指在11”时,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出现了不同意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钟表模型分组讨论、探索,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再次,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例题可由学生模仿教师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四、放手让学生去做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对于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巧板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在进行拼图练习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在活动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意识。又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以后,我问学生:取一根16厘米长细绳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根据已学得的知识讨论得出:16厘米就是所要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周长÷2就是长方形的一个长与一个宽之和。然后借助钉子板,实际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总之,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小学生数学论文:谈小学生数学课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

摘 要: 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

关键词:主体性 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

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如:在学习了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饲养场买来黑兔9只,白兔36只, ? ”并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黑兔和白兔一共多少只?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黑兔比白兔少多少只?再买多少只黑兔就和白兔同样多了?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几倍?”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我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了5个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

二、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

1.大胆猜想

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们想知道什么问题?”学生们争着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求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有关系吗?”这就促使学生积极寻求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途径。

2.充分思考

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

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了3种折法。勤于思考使学生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对“时针指在2、3之间,分针指在11”时,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出现了不同意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钟表模型分组讨论、探索,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再次,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例题可由学生模仿教师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四、放手让学生去做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对于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巧板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在进行拼图练习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在活动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意识。又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以后,我问学生:取一根16厘米长细绳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根据已学得的知识讨论得出:16厘米就是所要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周长÷2就是长方形的一个长与一个宽之和。然后借助钉子板,实际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总之,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小学生数学论文:小学生家长会数学教师发言稿

现在老师和家长的交流方式比我们小时候可是多多了,除了例行的家长会,微信、球球、邮箱、电话,还有又重新流行的家访。

家长会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加强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相互交流班里学生在学校在家里的表现情况,以便老师能够及时调整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促使家长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进一步配合老师,做好一些工作,让孩子们学的更好,取得更好的成绩。

许多同学的成绩以及学习习惯和我刚接这个班时相比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通过我们这几次考试可以发现,一部分同学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牢固,比如计算方面,计算方法都会,但是缺少计算时的细心,抄错题、看错计算符号、背错口诀等时有发生。在概念方面记忆不够清晰准确,导致填空题失分。而在解决问题时,还没有读懂题目就乱作一通。这样的话,哪怕你学的再好,你的方法都对,但是你却拿不到分数。

数学这门学科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全国的一线老师也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让孩子乐于学习数学,从枯燥的数字中感受数学的多姿多彩。

随着年级的上升,知识的综合性增强了,抽象的知识越来越多,很多孩子会一时难于适应,如果再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快便会出现两极分化。如果您感觉孩子的学习在退步,一定及时与老师联系,家、校、生三者共同交流成绩下滑的原因,并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很多家长认为,学好数学只要多做题就可以了。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好数学离不开好的学习习惯,离不开动手与思考。

首先最重要的是专心听课的习惯。任何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在课堂上肯定是积极认真地参与学习的,手脑并用。如果一个孩子,老师喊起来都不知道老师的问题是什么,或者别的孩子都开始进行练习了,他还没有打开练习本,凡事都需要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那么,就算是在家里下多少功夫,成绩也是会受到影响。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要培养孩子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比如,观察完一个信息窗,有的孩子能够提出问题,而有的孩子只会机械地描述看到的一切。

随着年级的升高,对于孩子的阅读有了更高的要求。不是随便读读读过就可以,而是要让孩子带着思考去读书,真正理解读过的东西。

这次家长会会展览部分孩子的课堂作业,先把对错放一边,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后面,是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散会后,如果愿意,家长可以到办公室看一看自己孩子的课堂作业本,做一下比对。

目前我们还没有布置预习作业和复习作业,只是单纯地完成针对性的作业。作业基本不布置难题,所以,希望孩子能够独立完成,并控制写作业的时间,避免养成拖拉的习惯。

在课上小测试时,发现有个别孩子有想抄袭的现象。也请家长严格监督,避免孩子在写家庭作业时通过手机、网络等通信工具抄袭他人的作业。

好的习惯会受益终生。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的坚持,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

我们这个班家长是很负责任的,对孩子的要求也很高。所以,有时候难免会越界。我们不能把自己看起来很简单的题目,认定孩子就一定会做,他出错有多方面的因素。(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作为一名家长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分析孩子不会做的原因出在哪里?是上课没有听懂,还是对题目本身不理解?在给孩子陪读的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教会孩子一道题怎么做,而是要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上课这方面的情况,最近好多了,在一开始接班时,上课是很尴尬的,除了个别孩子,大部分孩子都不发言。

要知道,每一句话都是经过大脑的思考脱口而出的。在学习数学时,孩子能够完整地表达出题目的意思尤为重要。在叙述的过程中,有孩子对题目的理解。但是,数学用语言表达,对一部分孩子来说困难比较大,涉及到一些概念的描述,孩子可能描述的磕磕巴巴,所以,家长一定要养成耐心倾听的习惯,并从孩子的描述中,发现他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

在整个小学阶段,计算占据了一张试卷的每一个角落。所以,计算能力的培养要引起家长的注意。由于每个孩子的基础不同,不同孩子计算的熟练程度和准确率是有差异的,要缩小这一差距,单靠数学课是不现实的,因此,有心的家长一定要在课下多进行这方面的练习。我们不提倡"题海战术",但是,单就计算题而言,不做一定量的题目,要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率,是一句空话。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卖油翁"这篇课文吗?卖油翁的名言就是:无他,唯手熟尔。

我已经让孩子准备了错题本,不知道有多少学生在用。一个题目做错了,原因无非有两种:一是不会,二是粗心没看清楚题目或者算错、抄错题。

如果一个题目多数孩子都出现了问题,我必然会在课堂上再一次进行讲解,如果孩子还不会,那他可能就没有听。

做十道题都不如把错题改会。错题预示着孩子没有学会的地方,如果错题从此就不管了,那么,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还会再错。

所以,及时改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现在我办公室里就有三份改错放在那里。他们昨天上午在办公室没有改完,我嘱咐他们下午到校后再来改,可是,从此就杳无音信了。

在最初我是把错题发回到班里改错的,结果就一个,除了自觉的孩子,很多孩子的改错就从此不知所以然了。后来又安排了学生盯着,却又难以捕捉到一些孩子,一说改错,他们就上厕所啊什么的,事情就来了。

如今,错的特别多的就请到办公室里来改,也竟然会不记得了。

由此可见学习的态度,老师的话在他心里并没有任何份量。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尊师重教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家庭辅导辅导什么?

我认为,辅导不在于看看孩子做对了没有。而是因为你坐在旁边的陪伴,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对他学习的重视程度。

独立完成作业是我所提倡的。但是,家长必须监督孩子的书写,如果不认真,必须让他擦掉重做,这是培养他认真对待学习的好机会。如果发现有错题还没有改正,更要提醒孩子及时进行改正,让他知道,问题不能过夜。

分数能代表什么?

我和家长一样,希望每个孩子都考出高分。但是,分数只能是评价一个孩子的一个方面,分数不是一切。当我们看到一个不如意的分数,首先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大发脾气。而是要及时进行试卷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进行改正。这样,类似的错误才不会发生第二次。

时下最流行的口号就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是的,一切为了孩子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愿。希望家、校、生多交流,多探讨,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如果大家对于我的教学工作有好的建议,也恳请大家提出来,以便我能更好地改进以后的工作。

小学生数学论文: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主要途径的探索

摘 要:研究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对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结合教学经验,深入地探索了几种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通过这些途径,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教学的起点,小学数学课程要重视数学交际能力的培养,更要尊重小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心理特点的需要,教学设计要符合小学生心理认知发展需求,把教学重点放在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上来。

一、在课堂上体现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安排小学生当“老师”

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体现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安排小学生当“老师”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应该引导小学生具备学习的主动权,让小学生承担起教师的责任,安排小学生在课堂上科学合理地帮助别的同学解决他们所存在的问题,在小学生当“老师”的过程中,让他们也能够感受到成就感,让他们之间相互讨论,共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全班小学生的数学能力都能获得提高,也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另外,在小学生当“老师”的时候,也锻炼了这些小学生大胆发言的能力以及学习主动性,为他们日后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进行课堂的导入

毋庸置疑,良好的课堂导入设计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小学生从课间拉回到课堂,促使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够在数学课堂上全神贯注地认真听讲。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在上课之前科学合理地做好教学设计,写好教案,以便在上课的过程中做到有备无患。在课堂正式开始之前,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提问之前的作业情况、讲解与新授课程有关的数学家的例子等等各种各样的途径来将每一个小学生的心拉回到课堂上来,让他们被教师所讲的内容所深深地吸引,从而能够认真听讲,以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地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中来。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

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它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提供了非常快捷、方便的服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开展教学这种途径,也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通过板书的形式进行教学,形式比较单一,长时间如此容易导致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这就非常容易使小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相反,通过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开展教学,就能结合教材内容来向小学生展示图、文、并、茂的美丽画面,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小学生的眼球,让小学生以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中。另外,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开展教学,也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教材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将抽象、深奥的东西具体、简单化,小学生就能非常深刻地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由此看来,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开展教学是能非常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四、举办丰富多彩、形式灵活的小学数学知识比赛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举办丰富多彩、形式灵活的小学数学知识比赛。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在小学数学知识比赛的推动下,可以更加有效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在小学数学知识比赛的过程中,小学生都存在着非常强的好胜心,希望能够一举成功。通过举办丰富多彩、形式灵活的小学数学知识比赛,可以大大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挑战极限的精神。具体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各种各样的比赛形式,可以在整个年级或者整个班级进行比赛,也可以在班级中的数学小组之间开展比赛,切实提高每一个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本文深入地探索了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小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数学课堂中来。要达到这个根本目标,关键是如何把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小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如何持续强化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