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08 03:20: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小学数学一等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为何要进行信息化教学以及信息化小学教学存在的必要性
当代社会,信息化下的多媒体技术,无疑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各种多媒体技术大大丰富了教学的方式与手段。声音、动画、图片,让课堂更有活力,学习积极性更高。此外我们还需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强化课堂知识,补充课后资料,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思路与方法,拓宽学生的学习视角,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热情。
二、如何在信息化条件下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若想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成果,必然努力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悉常用数学软件,了解最新信息产业动态,将科学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应用于日常生活。
(一)设备教学
如今,多媒体教学在各校已较为普遍,教学实践因此获益颇多。多媒体教学为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增添了几分激情与活力,更关键的是,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热情更加高涨。例如,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讲立体几何这一部分,很多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极差,学习起来甚是吃力,不能够对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有相对明晰的把握,而立体几何对于教师来说,由于没有合适的足够的模型,讲解的难度也比较大,尤其是个别题目的讲解。从前教学的棘手难题,如今有了多媒体的帮助,可以说是迎刃而解。无论遇到何种题目,3D模型均可以做到,学生也在一次次的演示中,逐步建立起空间想象能力。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紧密联系日常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二)在线教学
现如今,各种网络教学网站充斥互联网。虽然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巨大的市场潜力无疑证明了潜在的趋势性。网络教学以其自由度高,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及不必担心口音、语速问题而导致的听课效果欠佳等显著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数学教师有专业优势,有丰厚的经验完全可以建立专门的教学网站,网站内容主要涵盖两个方面:1.课堂内容的提炼升华,课后习题的补充及详细讲解,以便于学生预习及复习。2.课堂知识的拓展,上传名师教学视频,补充学习背景资料。比如,定理研究中的小故事,数学家的逸闻趣事等等,加深对课堂知识的了解,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在线网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许多在课堂不能获取的能力,现略举几例:(1)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教会其解决问题的方法。(2)利用电脑构建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可以设置专栏教给学生如何用专业的软件构建数学模型。(3)创造性思维,勤于钻研。通过数学家的逸闻趣事,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性和理论性非常强的科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呈现出“死气沉沉”的局面,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还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质量。倘若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音、像、动画,增加课堂教学的冲击力,甚至营造一种独特的教学氛围,那么学生必然改变对数学的传统看法。只要能够扭转学生的观念问题,那么他们就能从根本上喜欢数学,爱上数学,那样他们学习数学才能逐渐有了自己的方法,养成好的习惯,最终提高数学成绩。
三、总结
信息化席卷社会,各行各业纷纷做出反应,作为百年大计的教育事业,作为一门最基础最实用的学科,数学必然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科技发展的成果。笔者从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出发,论述了实践信息化教学的必然性,又结合个人实践,介绍诸多途径,同时又指出作为教师必须要投入到信息化学习与研究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平时提升自己网络信息方面的能力,掌握多媒体的使用技术,熟悉基本数学软件的使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结合学生的实际数学学习状况,将传统数学教材与多媒体计算机等进行有机结合,自学与课堂共进,课本与网络互补,提升学习成绩。
作者:郑元学单位:山东省青州市五里初中
一、创建质疑氛围,让学生质疑
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个别学生提问的能力和水平比较薄弱,在质疑问难时,往往提得不到位。这时教师应该怎么办呢?千万不能因为着急粗暴地评论或打断问话,应以鼓励为主,先肯定学生的提问胆量和热情,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再让他们坐下认真倾听他人的提问,保护学生的爱提问之心。有时会出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或给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的时间,在这个平台上发挥小组合作精神,学生在组内自由提问解答,逐渐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指点质疑方法,教学生质疑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如何利用儿童这份天性,适时指点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呢?
(一)针对课题进行质疑
如出示“比例尺”课题后,教师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等。
(二)针对关键字词进行质疑
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概念、法则、规律、性质、定律等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质疑。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要抓住“平均分”引导质疑:为什么一定要平均分?如果不要平均分行吗?……
(三)在动手操作中进行质疑
如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学生按照教材中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进行操作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只用一个梯形剪一剪,拼一拼,能否推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在问题解决后进行质疑
当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学生可自我质疑:用这种方法是不是最好的方法?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五)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质疑
如在学完“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后,学生知道了比的后项不能为0,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为什么在球赛中,记分牌上的比分可以写成3:0呢?
(六)在产生认知冲突时进行质疑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与旧知识产生矛盾冲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这种冲突进行质疑。学会质疑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通过探索,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教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现在信息时代,学生的知识面广,对于同一个信息,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繁杂”。那就教师起引导的作用,要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好,为什么?……最终让学生明白提问题要围绕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做到“提得到位,提到点子上”。只要教师引导有方,学生就能逐渐学会质疑,提高提问的水平。
三、明确质疑目的,请学生释疑
什么是“疑难”?就是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每当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如何解决?是教师直接解答,还是让学生探讨?这是课堂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释疑的方法不适当,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应不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教师应当把问题让学生去讨论,教师只要充当组织者,在必要的时候适时点拨,让学生通过合作得出正确结论,这比教师直接释疑更能产生深刻的效果。
四、发挥主导作用,控学生质疑
学生有了提问热情,还要有提问的水平,如何让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呢?
(一)控时机
一是把握质疑的时机,上课伊始和新知学习结束时是让学生质疑的绝好时机。二是给予充分的释疑时间,在学生提出问题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才能有自己的发现。三是欢迎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不懂就问,不要惧怕打乱课前的教学设计。四是防止无效之问,教师不应该害怕时间不够,让学生“问”流于形式走过场,不解决问题,一无所获。
(二)控对象
质疑问难尤其要鼓励学困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就需要教师有更多的耐心鼓励启发他们,让他们敢质疑、会质疑。当然质疑还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
(三)控范围
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这样才能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或通过几节课就能奏效的,而是应该坚持长期有序的培养,才能使学生提出从非本质到本质的、从简单的提问到有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提供多种的观察、操作、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时机,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提,有问题可议,加强训练,循序渐进,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作者:宁敏单位:福建省南平实验小学
一、数学教师责任重大
每一个教师都需要对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进行呵护和关心,让学生喜欢自己,教学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才能够使学生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学生只有对学习有了动力,对教师不排斥,学习成绩才会更上层楼,学习才能乐此不疲,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师当中,数学教师更是任重道远,要有优良的师德,要喜欢自己的工作,还必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不仅仅要教好自己教学的数学学科,还要对班级进行管理;不仅仅要给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辅导,还要和学生的父母保持紧密切联系;不仅仅要管理好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在生活方面对学生进行呵护。教师还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对优秀者给予赞美和鼓励,对落后者给予帮助和扶持;和学生打成一片,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教学方面,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仔细地掌握教材内容,在教学方面拥有个性,自己设计精彩教案,风采独特;对教学进行反思,和其他学科的教师保持密切的交流,多取长补短,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
二、让学生了解数学语言的特性
语言是文明的载体。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任何学科、艺术都有它与众不同的语言。数学语言和日常生活的语言有本质区别,生活语言达成了大家之间的沟通,简易通俗,根据生活需要,根据个人的情感,可以侃侃而谈;而数学语言为数学所特有,它表述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数学学习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交流是思维活动中重要的环节,其文字简洁抽象,符号明朗独特。让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就是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沟通交流,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从而能够顺利地进行思维活动,完成数学学习活动。认识到数学语言的重要性,加深对数学语言的研究和使用,对提升数学成绩有明显的帮助。熟练地使用数学语言,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准确性才会点睛出髓,熟能生巧。在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首先要做到熟练地运用数学语言,带动学生一齐来学习,养成使用数学语言的良好习惯。例如,关于“长短”的概念,我们常常这样形容:A长或B短。在数学语言当中,这样的描述是不精确的,我们要这样说:A比B长或A比B短。再如,学生的体重,不要根据生活的习惯和一般的说法说成是一百斤,而要说是五十千克。走进数学课堂,不知不觉地形成说数学语言的习惯,就会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快速发展。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明白了数学语言和生活语言的不同之处,认识到了数学的特质,从而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三、发展“模型思想”
数学是生活的基础,世界离不开数学,人类文明和数学息息相关。作为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在生活、学习、工作、研究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指导着人们将数据处理得更加严密,计算得更为精确。数学模型因采用了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去抽象、概括地表征所研究的对象,因此形成的数学结构在整个推理和证明的过程中,在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时愈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让知识拥有生命力,让学到的知识能够不断使用。而应用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形成良性循环,逐渐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学习中最为关键的是对建模过程有所感悟,能够领略数学模型的意义,在头脑中形成完善的思路,从而具备和发展“模型思想”。大自然天地广阔,小学生具备青春的活力,学习又处在萌芽阶段,进行数学建模教学要从基础开始,便于学生掌握,要具备初始性特征。因此,要从自然和生活出发,从生活中寻找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感性认识,引导他们经历将实际问题初步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养成习惯,就能够增进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更好地对新旧知识举一反三,并能够为数学表达提供思路,为体悟数学之妙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提供便利。数学本来是抽象的,有了数学模型的帮助,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对于数学来说,数学模型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的价值,认识到了它的意义,还能正确、全面地挖掘它的能量,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在锻炼中不断成长。
四、结语
由于数学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学应和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学有所用,感受到使用知识的快乐,从而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产生无穷的学习动力。此外,教师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鼓励他们多练习,勤于动手,从而让干瘪的数字教学变得趣味盎然,让数学课堂春风和煦。
作者:雷立侠单位:河北省迁安市建昌营镇雷庄中心完全小学
一、读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主要方法
(一)诱发“读”的欲望,使之以读促思
1.首先,要注重引入新课的趣味性。2.再有,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好胜心强的心里特征,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因势利导,诱发学生“读”的欲望。
(二)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使之读有所获
1.第一阶段:粗读教材内容2.第二阶段:细读教材内容3.第三阶段:精读教材内容
(三)带着问题读
带着问题读书,可以使读书的目的性明确,有方向,减少学生不会读书的盲目性。常之以往,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意识自然生成。关键是,在让学生带着怎样的问题去读书。
(四)知识迁移读
小学教学教材的系统性、逻辑性很强,每节课新“加”的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重组、变形或自然延伸。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注重剖解新授知识与原知识间的关系,为学生创造知识正迁移的条件。
(五)边操作边读
我们把学生读课文与自己动手操作结合起来,让他们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说是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的重要手段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材的编写特别注重为学生提供有趣的、与他们生活背景密切联系的情境和素材,为学生的语言训练提供了条件。
(一)课堂教学中重视数学语言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灵活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及学具,指导学生多进行看物说话、看式说题等训练,通过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逻辑性的提升。
(二)由于学生受年龄、阅历、接受能力及语言区域的宽窄诸因素的限制,让学生“说”必须由简到繁。
1.首先,教学生会“说”一句完整的话。2.其次,教会学生说几句连贯的有条理的话。3.再次,教会学生说合乎逻辑的话。
(三)强化“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以趣引疑,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2.相信学生会“说”3.敢于、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说”4.化静为动,满足学生“说”的欲望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情趣和认知规律,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和调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四)以动促思,在“说”中得到发展“动”是儿童的天性。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可见,动手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数学的有效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兴趣、发展思维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五)组织游戏,升华学生“说”的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寓趣与“说”,寓教于乐。以帮助学生沟通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生活中。
(六)阅读数学课本是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是顺利、有效的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
在数学阅读中才可能亲近数学、理解数学。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体验成功,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只有抓好教师的数学语言素质,才能培养学生过硬的语言素质;只有学生具备过硬的语言素质,才能读懂吃透教材,从而达到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目的,促进思维的发展,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结语
总之,数学学习中的“读、说”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点拨,更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只有师生之间的和谐配合,才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数学课充分让学生去说,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值得提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作者:朱红艳单位:河北省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学区南席小学
一、指导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确的方法使人终身受益。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进行数学阅读呢?
(一)创造机会,让学生能读
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阅读。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数学阅读训练纳入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凡是学生能够读得出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读。教师应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有目的地观察、比较、思考,并让学生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阅读。同时,教师应大力挖掘数学阅读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可利用早午读时间,专门进行数学阅读,读数学概念、收集的数学故事、数学普及读物、报刊、师生自办数学阅读材料集等,让学生能真实地进行数学阅读,形成阅读数学的大环境。
(二)巧妙引导,让学生会读
1.抓关键字,以“辨”明读。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常有“历尽关山未解围”的苦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却显得束手无策,究其原因,大多因为学生没有把数学语言读懂、读透。在阅读中,必须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能凭感觉随意读,造成知识理解错误。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反复琢磨,细细品读,体会含义。例如,在平行线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边用“圈一圈,点一点”等方式圈出关键词。通过对“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的关键词的品读和联想,让学生理解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讲某一条直线就是平行线;再指出“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时,可以借助实物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不相交”的正确含义则可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和删减,使学生产生更直观、深刻的印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勤思多想,以“疑”导读。数学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指导阅读时,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勤思好问的好习惯。例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读完题后,学生知道了有余数的除法是怎样产生的,以及什么是余数。如果只有阅读没有思考,学生只能从表面识记,只会模仿,在解决问题就不会灵活应用,不会创新。所以,阅读时,多问几个为什么:(1)为什么叫余数?(2)商是怎么来的?(3)为什么题中只能商这个数,其他数行吗?(4)想一想,余数是怎么求出来的?这样,不仅让学生在结合具体分的过程中分析算理,理解了知识,同时也领悟了蕴含其中的阅读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在读题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个为什么,思维也随之发展和培养。3.反复比较,以“辨”促读。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数学中的很多概念是存在着一定的分辨难度的。为了使得他们能够更加清楚概念、规律间的差异与联系,避免计算方法的滥用、误用,需要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此,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比较,在阅读中甄别,找出联系和区别,对易混的因素进行辨析分化,有效地克服思维定势。例如,在学习分数解决问题时,学生常常会出现数量和分率混淆,如一根绳子剪去“xx米”和剪去“几分之几”的理解常常会出现偏差。对于这样相似度较高,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可以结合相似点,设计“姊妹题”让学生进行阅读比较,强化体验。如:(1)一根绳子长6米,剪掉1/6米,还剩多少米?(2)一根绳子长6米,剪掉1/6,还剩多少米?如此,比较阅读,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去伪存真,深入理解。
二、结语
总之,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保持一个持之以恒的态度和行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进行一定的训练,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使得他们会读数学书,愿意读数学书,让他们在理解中感受到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作者:王海燕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西街小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1.探索性。
提问是教师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简单,只限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直接运用,这样的提问虽然可以起到检测学生对概念、定理的掌握,但是却对于增强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并没太大的帮助。要实现师生的互动探究,就要提出更多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既贴近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并不是知识的简单运用,而是对知识进行选择与组合的综合运用过程。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认知活动推向高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突破常规的限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层次性。
学生的知识与水平参差不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果只是针对全体学生提出一样的问题,制订一样的教学目标,那么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要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全面发展就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以满足全体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真正实现教学面向全体。如针对难度系数较大的问题,我们可以将其设计成一系列梯度性的小问题,这样便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优生吃得饱,让中差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3.启发性。
正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学生的认知活动本身就是不断生疑与释疑的过程,但学生的思维活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思维阻碍,此时我们可以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寓于学生所熟悉或熟知的事物与现象之中,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达到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牢固掌握。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如果只是直接讲述,学生学习动力不强,理解不透,此时可以来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让学生思考:瓶子里的水很少,乌鸦是喝不到的,但是为什么放入石子后就能喝到了?所放入的石子与水位的升高有什么联系?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直观的现象来展开主动思考,通过认真观察、仔细思考、积极思维、交流与讨论,就可以深入理解体积的概念。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1.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认知活动本身就是运用已知来学习新知,不断让新知成为旧知的过程。当学生无法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解决问题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困惑,由此而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已知与新知间形成认知冲突,制造认知悬念,这样自然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带着特定的问题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这样的探究活动目的明确,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更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借助生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故事是学生的最爱,如果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大多学生都可以准
确复述,而如果只是枯燥地讲解知识,一节课下来学生能学到的知识却很少。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将抽象而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生动而幽默的故事中,这样可以大大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与动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以创编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路上悟空分西瓜的事故来呈现问题,引出新知。趣味故事让原本枯燥的数学教学富有了生命的活力,整个教学更活跃、更轻松,学生的学习自然也更主动、更积极。
3.借助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玩耍,酷爱游戏。将游戏与教学结合起来,用游戏的趣味性掩盖了数学知识的枯燥与抽象,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可以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数学学习活动。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以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游戏,由对方出数来判断能否被3整除。这样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游戏,可以激起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在快乐的游戏中进入新知的学习。
4.联系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非常重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明确指出: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现实生活,以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调动学生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一方面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引入新知学习,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
三、结语
总之,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始末,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具体的内容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促进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
作者:李建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东山小学
一、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数学知识学习过程就是比较枯燥的,但是要把这种没有任何感觉的、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教学,深钻教材,保证教学的高效性是关键。例如,关于“圆柱与圆锥底面积、高、体积”等内容,这是小学数学教学阶段中比较难的一个知识点,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的困难。如果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与代入求值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的,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将圆柱体裁剪成一个以12.56平方厘米为底的圆锥体,让学生进行想算结合。接着问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没有发生改变?同样,又有哪些是发生变化的呢?发生变化的这些又与原来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V不变、S不变、形变、H变)。接着,教师在板书上写已知条件:V=62.8;S=12.56;求h锥=?(15cm)15÷5=3(cm);这样的教学也会使得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学生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另外,以此类推,引出其他几种比较常见的题目类型等,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的前进。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并且在“教学随笔”“教后反思”中要作详细的记录,从中找到经验,用以指导自己不断提高有效性课堂教学的艺术和水平。
二、有效性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一)通过简单直观的教学方式,引入新课的讲解,让学生在这种简单的环节中摄入
新知识例如,在讲授《千克和克》一节知识点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我出示了一本厚的书和一本比较薄的书,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两本书哪个比较重呀?为什么呢?”此外,我还出示了两个差不多大的盒子,一个里面是装有物品的,另一个里面是空的,问学生:“这下又是哪个比较重了?为什么?”通过这几个比较简单问题的提出,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也就是说,实际上为学生这一节课的学习定了目标,接着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清晰地认识到千克和克的基本概念。
(二)课堂设计问题要精心,提问重在引导,提问内容不论难易,都要紧扣教材的重难点,为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服务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的内容的时候,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来发现长方体的展开图的面积就是它的表面积。紧接着,我还向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解释这一现象的相关知识点(即为什么展开图的面积就是它的表面积)。由于学生自己参与到了这个问题的操作过程,他们很快就用比较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有条理、有根据地叙述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在这个推到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有失误的地方,教师也不要加以指责,而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解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此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采用多形式、多层次的巩固练习,比如设计的练习既要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当堂对所学知识进行很好的消化。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作业要环环紧扣有张有弛,练习要有“方”。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深化新知,拓展数学的思维的目的。
三、结语
因此,教师在深究教材的同时也要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更新,不断地进行思考总结,只有这样,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有效地上好每一节数学课。
作者:张巧军单位:河北省冀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一、平等交流、倾听并赏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教师和学生要成为平等的交流者。教师要敢于蹲下来看待学生,不仅仅是教师身体蹲下来,教师的心灵也要蹲下来,要真心实意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讨论、探究,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展示个性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高效地汲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我们要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使每一个学生有充分表达各自意见的机会,同时精心设计以学生平等交流为主的教法,精心设计好不同层次学生回答的各种问题,从而创造出学生肯说、爱说、敢说、抢着说的课堂氛围。平等交流,也是一种人文关怀,只有师生平等,才会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交流的平台。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交流。一是允许说错;二是允许修正;三是允许补充;四是允许保留;五是允许质疑。优秀的教师,不仅仅要与学生平等交流,还要在课堂上学会倾听,与学生共同探究,一起发展。教师要随时留意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积极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时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数学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快乐的学习,自信地成长。追求高效课堂,要了解学生,做到因人而教。
二、关注过程、重视结果,让学生学会而不仅仅是知道
高效课堂的理念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逐步从传授知识给学生转变成用知识教学生学,教会学生逐渐到一种优秀的学习心理状态。教学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基本的学习方法,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本质,从而发现规律。不但要重视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经历知识的整个过程,使学生不断掌握新知,达到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目的,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掌握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愉悦的心理享受。教师只要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让自己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充满智慧和思考,让课堂洋溢勃勃生机。课堂中的各个活动都采用不同方式让每个学生都独立操作、思考,创造师生、生生间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激励人人动脑想,人人张口说,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习题,真正做到巧练、精练、及时练,课堂中重视让学生充分“练”的过程,练说练讲的结果,这样就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使学生养成“五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前主动预习的习惯。
课前有效的预习,能让学生明白新课中哪些知识自己已经弄明白了,哪些一知半解,哪些完全不懂。这样在新课的学习中,学生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学会记数学笔记的习惯。
要养成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边听边思考的习惯,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要积极主动向教师提出来,要边听边记,学会记数学课堂笔记,一边积累,一边总结。
3.培养学生善思考、善质疑的习惯。
教师要善于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听讲时集中精力、细心听讲、养成肯动脑、肯质疑的良好习惯。教师只要发现学生做题的错误,就要耐心与学生交流哪里不懂,要善于鼓励、引导等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见解。教师还可有意设置数学疑问,让学生一步一步质疑。
4.培养学生多读、会读数学题的习惯。
学生做题时要养成多读算式,并根据算式联想出相应的公式或法则。教师要重点注意训练学生阅读的中间过程。此外,应用题要学会巧读,关键词语要重音读,反复读;省略句式应补全读,按解相关应用题的环节读。
5.培养认真、细心、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对学生的作业要求要明确,要求学生作业做到认真、准养成验算的习惯。作业时,要习惯于用竖式计算。在每次作业前,教师要有意识地表扬作业做得好的学生,让学生向优秀的学生、向优秀习惯看齐。我们要从低年级起,通过平时练习及考试实例,让学生认识明白审题的重要性,强化审题的意识。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审题的基本方法,学会解题的基本步骤,把审题永远放在解题的第一位。要培养学生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规定题量,规定时间,由少到多,由易到难,作业按时完成并按时交,不拖拉,并持之以恒,成为习惯。
四、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教师要善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从生活中提炼数学,再将数学知识反哺回归到生活。这样既能让学生体验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的生活,培养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素养,又有利于挖掘每个学生主动学习创造的潜能。我们可以将生活案例融入数学,将身边的案例融入到数学课,让教和学走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走进大自然的数学课堂中。如超市的商品价格标签,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家庭装饰装修材料的面积计算等等,都是我们学习数学的源素材。我们只有真正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一方面让学生所学的数学内容拓宽了,另一方面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数学学习的领域。总之,教师只要按高效课堂的理念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赏识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数学乐趣,从而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
作者:宋荣国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小满镇中心学校
一、高质量的教学过程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1.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做好课前准备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与初中生的水平是不同的,所以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自己把握课程的要义,梳理好教学目标,合理确定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区分,对课本中的难点和重点也要合理地进行取舍,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小学生完全理解课本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从而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2.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学生的兴趣对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很大的帮助,而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能够使课堂变得更加有趣。比如,在数学计算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许多动物,然后问学生:“有多少只猴子”“有多少只小狗”“一共出现多少种动物”,这样在愉快而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有所增长,最终达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3.巧妙设计课堂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掌握课堂问题的设计技巧,在授课之前应该设计好生动、有趣的各类问题,并将之引入课堂,这样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知识。对此,教师可以把游戏、故事带入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分数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小麦和小米两个人一起吃一个西瓜,每个人吃了多少?用数学知识应该怎么表达?”这样的话学生会觉得数学知识很有趣,出于好奇心就会很想了解其中的奥秘,教师于此时引入教学内容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总之,把握设计问题的技巧,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同时抓好课堂以及课后学习效果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消化老师所讲的内容固然是好,但是课后训练也是不可少的。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有限,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掌握课堂知识,所以课后巩固就变得极其重要,课后的反复练习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促进他们充分吸收知识。同时,课后复习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同时抓好课堂以及课后学习效果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两步法设计教学问题,例如,“有30根木板,其中12根做桌子,剩下的做凳子,每条凳子用3根木板,可以做多少条凳子?”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它既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又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由于学生喜欢一个教师,便会喜欢上他的课,自然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如果能够维持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则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而推动整个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结语
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过程中,深入解读课本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高质量的教学过程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也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极配合教学的工作,共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作者:周建顺单位:福建省漳浦县深土中心学校
一、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具体策略
1.教学导入阶段的生活化教学究其本质而言,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早期,感性思维比较强,而且小学生普遍不具备很强的理性思维,面对这种特殊的规律,广大数学教师务必清楚地认识到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教学导入阶段的重点内容,只有在此阶段将生活相关内容渗透进去,才能够利于小学生改变学习的动机,并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讲解分类法这一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举一些事例来加以论证,尽量找寻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内容,将数学的思想完全渗透到现实生活当中。
2.教学的内容当中应该完全地渗入生活化当中要想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为便捷的途径就是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创设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相应的生活情境。也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比较自然地融入教学氛围当中,从而产生对学习的欲望。教师可以通过画图和学生图片唤起学生的兴趣,运用简单数学模型,便能将这些枯燥的数字比较恰当准确地包含进去。一旦生活和数学结合在一起,学生再算起来就比较容易接受,无形之中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进而降低了教师教学的难度。
3.课后布置作业的生活化要求长期以来,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任何一门课程课堂教学之后进行知识回顾的最佳途径。数学课堂结束之后,教师如果每天都要求学生去做一些枯燥的纯数字的习题,小学生必然会觉得枯燥,也不能按时、准确、高质量地完成作业。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当尽量将作业的布置和设计渗透进生活化内容,让学生在数学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同样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处处联系。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记录家里在买菜或者去超市购物时候的付账明细,借此让学生在生活中锻炼口算能力,也温习课堂知识,还培养起小学生生活化的数学思想。
二、结语
总之,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准确地定位,找到切实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并且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能力,以便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方法。进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并不断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作者:薛宇单位:江苏省响水县海安集实验学校
一、当前我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
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约束,影响了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这主要与教师在教学中脱离生活实际有关。长期以来,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以机械的教学为主,通过题海战术来加强巩固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不重视实际生活的影响,缺乏生活气息,导致学生无法理解,不懂怎样去分析解决问题。由于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导致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到枯燥,对数学问题无法产生学习兴趣,也就不知道怎样将实际问题转为数学问题,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一些教师认为,应用题的文字描述过长,分析起来比较繁杂,会导致课堂效率不高,也就习惯将应用题转为公式化和格式化的问题,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教授给学生。这就忽视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无法学会自主分析探索,解题思想没有真正的形成,解题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导致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甚至停滞不前。
二、优化教学的措施
1.将日常语言和数学语言互相转换。对小学数学而言,应用题的内容一般都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但与日常用语还是有区别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尽量用日常语言代替专业术语,在实现日常语言和数学语言的相互转换时,可以借助相关的教学工具,如模型、多媒体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应用题的各种数量关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由于不够丰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沟通的作用,关注学生的成长,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索中加深对数学语言的认识,了解到数学语言的具体含义,培养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多样化解题思路。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算法多样化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学校应当鼓励并提倡算法多样化,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得到共同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定型,存在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不要固定学生的思维,要做的是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大胆说出心中想法。通过学生创造性地思维,建设性地提出有效的解题策略,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因为创造而感到兴奋,由此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呈现出思维多元化的现象,培养出创新思维习惯。
3.利用图标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将图标应用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有效地识别各种信息,合理分析应用题中的各种数量关系,从而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题。教师要认识到图标的重要性,但是不能给学生灌输统一的图标格式,要引导学生自己绘制图标,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找出每个学生最合适的解题方法。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其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依靠感觉和动作,尤其是年纪越低的儿童越需要借助直观形象来丰富感性经验。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利用图标更加直观形象的让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概括数学问题,通过操作和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结语
小学数学的应用题大多取材于实际生活,很多的概念和规律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形成的。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出良好的情景模式,不断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数学应用题教师要加强多形式基本训练,进行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活跃思维能力。
作者:孙荣素单位:河北省行唐县玉亭中心八里庄小学
一、认真备课,使整个课堂变成一个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目前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备课的目的只是为按照课本上的知识点的罗列顺序,将其以相对容易理解的方式讲解出来。这不仅不能够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反而还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应该利用网络中丰富的资源,收集与相关知识点有关的案例和问题,通过探讨的方式展示所要讲述的知识点。其中,课程内容的安排应符合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逻辑,在课程教学中,先提出问题,产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然后再引导教学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解决问题方案时,老师要认真倾听,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和思路,从而使学生理清脉络,将学到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充分利用错误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需要经过一个从困惑到真正理解的过程,而理清困惑的过程恰恰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它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有重要作用。有句名言说的好“失败是成功的高速公路”,借助这一名言背后的思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应该正视错误,深入的分析学生出现不同错误的原因,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使其明白其错误的根源。从错误不断纠正到正确并掌握相关知识的过程,比单纯的向灌输正确的思想,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深入到学生中调查可以发生,学生对于其曾经犯过错误并且经过一定的过程得到纠正的知识点,往往比一次就掌握了正确的思路的知识点,具有更深的印象,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犯错的概率也降低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够一味的否定错误,而应该充分的发掘错误的价值。
三、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老师还应该每天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事物,使自己热情不断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对学生的成就进行鼓励和嘉奖,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采用友善的方法进行沟通使其改正,鼓励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积极的向老师寻求帮助。在课下老师可以通过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学习之外的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断地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四、适时总结教学内容
“有效引导”式教学虽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掌握知识,但学生学到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所以老师应在每个单元课程学习完毕后,将整个单元的知识系统总结概括一下,帮助学生构造知识框架,巩固学到的知识。应当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现在的“一对多”式教学,每个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都不相同,因此,老师在归纳总结问题时,应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习情况,合理设置提问,鼓励学生提问发言,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加强师生沟通,整体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思维能力。
五、结语
小学生的学习是一生学习的开始,其学习的态度、兴趣和效果与今后的学习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是好奇心和贪玩心并存的时期,如果引导教学的好,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于新知识探究的积极性和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开端。如果引导教学不好,学生会沉迷在各种玩耍中,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在这个阶段老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学生开展积极的引导,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提高学生对于新知识以及新方法的探究欲望。
作者:吴飞单位:辽宁省北票市三宝营乡学校
一、教师要善于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弱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于熟悉事物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将生活实例引入其中,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寻找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例如教师在讲解“认识人民币”教学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货币之间换算关系,并认识到其所代表含义,教师可以将生活实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顺利掌握数学知识。如教师可以以学生在生活中购买文具用品为例,让学生讨论购买五元一支水笔的付款方法。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再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就可以想到很多方法:既可以用五个一元人民币购买,也可以用一个一元,两个两元人民币购买,还可以用一个五元人民币购买。通过这样生活的教学案例,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不同面值人民币所代表的含义,并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二、教师要善于设置生活性的应用题目
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都感觉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掌握不理想,教学效果也难以尽如人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置生活性的应用题目,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例如教师在讲解“对称、平移和旋转”教学内容的时候,如果仅从理论方面对学生进行讲解,很多学生不仅会感觉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动力,而且会因为对概念的理解不深而掌握程度有限。教师可以在讲解完教学内容以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和讨论身边的物体和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找到符合对称、旋转和平移特点的物体。学生经过回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或者事物,很快就举出了摩天轮旋转、火车移动和手掌对称等实例,教师在学生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再对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满足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物体与生活场景,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师要善于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
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都很强,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总会感觉力不从心,无法深入的理解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例如学生在学习相遇问题的时候,总是对数学题目中相向而行、相背而行(1)和同向而行等类型辨别不清。为了让学生理解三种数学题目类型之间的区别,教师可以引入一个生活中的小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对这些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教师可以将学生两人一组,规定好合适的游戏时间(如5分钟),让他们在操场上将这三种情况进行逐一演练,然后回到教室彼此交流游戏的心得,以及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性的小游戏,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又可以让学生将数学概念与生活中的事例相联系,从而让学生更加的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四、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很多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后,由于缺乏必要的温习巩固,对于数学知识和内容并没有真正的掌握,从而对以后的实际应用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合适的生活情境,在帮助学生巩固新知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学生在学习整数加减运算方法的时候,对于题目173-96=173-100+4常存在疑惑。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可以为学生创设合适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完成对题目的理解和知识的巩固。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如下生活情境:小明要过生日,小明的妈妈想给小明买一个变形金刚模型作为礼物送给他,一个变形金刚模型需要96元,小明的妈妈带了173元,她给了营业员100元,然后营业员找回4元,现在小明妈妈剩余钱数为173-100+4。教师通过为小明买礼物的过程进行梳理与提炼,原本抽象的数字运算被应用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使数学知识得到生活经验支持,从而为学生总结出简单的算法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更为巩固。这样一来,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总之,数学知识和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并且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将生活元素恰当地融入到知识的讲解和练习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和理解其隐藏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做到在生活中将数学知识灵活运用,从而实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唐倩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怡馨花园小学
1小学数学课堂中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原则
1.1全面性与循序渐进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学设计应当从教学整体为着眼点,按照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先后联系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对多媒体数学教学活动做出合理的安排,在确保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基础上通过发挥出多媒体教学技术直观性等优势来确保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1.2协调发展原则
无论是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是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所开展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学过程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并提升学生数学理论知识、数学应用技能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多媒体教学技术替代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以及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同时也不能因为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而忽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观点表达的权利。另外,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数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需要强调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即要求多媒体小学数学教学能够实现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索的结合,并实现学生理论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协调发展。
1.3及时反馈原则
由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并不广泛,因此,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出现一些问题,而为了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和有效纠正,教师有必要重视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为教学步骤、教学过程的改进和师生关系的调节发挥推动作用。如果教师能够重视收集反馈信息并重视发挥出这些反馈信息所具有的参考作用与依据作用,则教师能够对小学多媒体数学教学过程做出更好的控制,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任务的完成具有着重要意义。
2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让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具有更广阔的平台,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开展教学活动,可以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方式与表现手法,同时也有利于重点的讲解与难点的突破,这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数学素养而言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做出学习的过程是对客观世界做出认知并对主观世界进行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都需要得到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使用多元化的途径来讲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而学生则应当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主动的参与与探索。在此过程中,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方法来确保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2.1利用多媒体课件与视听效果调
动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导入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这一工作的成效对整体教学效果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否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与注意力,是检验教学导入是否具有良好成效的重要途径。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对教学内容做出展现,能够在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形象生动特点与优势的基础上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教学中,学生能够直观的认识到教学内容本质,并对抽象化的教学难点做出形象化的认知。如在《10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制作一些Flash动画,通过卡通人物来表示数字,从而使学生对教学过程产生浓厚兴趣并在具有较高注意力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做出掌握。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所开展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应当重视教学设计的生活化,即在对学生生活经验做出了解的基础上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原型,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创设故事情境并对这种生活原型和教学内容做出展现,从而对学生的求知欲进行激发。无论是利用动画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还是利用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参与,都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内容导入的有效策略。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学生受到其他因素所造成的感染,这要求教师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工作中对学生认知特点做出充分考虑,以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为依据来搭配画面与声音,从而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表达。
2.2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推动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新课标认为模仿与记忆并不能让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的思考与动手实践,才能够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效率。探究性学习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发现、探究与解决,在探究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在了解学生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层次差异引导学生找到探究起点,并使学生掌握合理有效的探究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与教师和同学开展共同讨论、互相合作以及评价,这有利于创设一种活跃轻松的学习氛围,并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但是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学生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的限制,学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而此时,多媒体教学技术就具有了发挥自身作用以及价值的空间,首先,学生在开展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对数学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这能够让数学教学过程以及学习过程突破时空的局限,并让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学生可以具有更多开展理论应用实践的机会,这对于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具有着重要意义。如在统计图绘制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知识以及计算机等工具来进行统计图的绘制,在对学生的实践成效做出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可见来展示统计图的绘制步骤,并对这些步骤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对自身的知识掌握成效做出了解,并对规范的统计图绘制流程做出掌控。
2.3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推动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推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推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具有着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技术可以作为合作学习内容收集与合作学习活动开展的重要平台。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推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首先需要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对合作学习内容做出选择。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更多学生感兴趣且具有教学价值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能够有效的打破学生认知结构所具有的平衡,并在活跃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要引导血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并进行合理分工,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所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大屏幕中展示合作学习的要求、任务以及目的,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这些内容,并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开展良好的分工与交流;第三,教师要重视对合作学习过程的组织。在合作学习开展过程中,为了确保学习活动的稳定性与有序性,教师不仅要重视参与到合作过程以及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同时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以及调控。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意识以及注意力集中度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可以将合作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与难点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现与讲解,并寻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添加进呈现内容当中,从而提高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兴趣。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能够学生感受到一种和谐、创新的氛围,并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大胆探索。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技术具有着明显的优势,这些优势对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素养可以发挥出重要作用。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遵循全面性与循序渐进原则、协调发展原则以及及时反馈原则,并根据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来探索适应学生学习需求、学习兴趣以及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方法,从而确保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成效。
作者:徐博单位:吉林公主岭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认识事物、探索新知的动力。兴趣带有情感色彩,它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小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对新事物总是充满遐想,总是乐于接受感兴趣的新知识。数学这门学科本身较抽象、单调,不如其他学科那样富有故事性、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采用传统“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管不问,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渐渐地厌倦数学。因此,课堂教学中想要让学生学得更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放在第一位,抓住小学生“好奇”的特性,设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去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所学内容,积极搞好课堂引入,在课程开始时就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把学生引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兴趣保障的环境下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设计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如在学习“分数的认识”时,当学生已认识了1/2、1/3这两个分数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觉得还可能有哪些分数呢?谁来大胆地猜一猜。”学生稍加思考后,就会立即回答:“1/4、1/5、3/4、2/5……”此时,教师可以问:“同学们,的确有这些分数,你能借助课前准备好的材料把1/4表示出来吗?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表示的方法多?”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积极思考并操作起来。之后,大家积极展示、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说:“我把一个长方形对折再对折,打开后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就是它的1/4。”有的学生说:“我把一个圆形对折两次,打开后也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也是它的1/4。”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不仅使学生兴趣浓厚,而且也使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借助旧知迁移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
三、注重练习,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快速提高
(一)多方面练习
小学生好奇心比较重,在课堂上好动,在思维方面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持续注意力较差。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多方面进行练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旧概念去认识新概念,应用曾经学习过的公式、定律去解决新的问题,通过温故知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练习要有针对性,使学生掌握计算规律
多练虽然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方法,但如果教师只是注重练习数量,有时会损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练习也要有针对性。教师要让学生针对那些易错、易混的题目进行练习,以此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题型,也可以选择大多数学生共同出现的错误题型,还可以用不同题型设计计算题,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通过不同题型的练习,学生既能提高计算能力,也能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学生掌握了一些计算题的规律,既能够提高计算准确率、节省计算时间,又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四、重视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
主要是以教师上面讲解、学生下面记背的方式为主,纯粹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学习有关的概念、公式、法则与定律,形式比较单一,课堂比较枯燥。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活动获得数学知识,不仅可以对知识的形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有助于良好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以及学习态度的形成。通过这一类的活动,学生既能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又能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培养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利用分一分、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发现长方形纸的4分之1有大有小,促进学生进一步主动思考,体会什么是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学会使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后,就会增强自信心、提高探究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数学教师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说教师可以袖手旁观,教师应习惯于走下讲台,以参与者的身份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式,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从而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胡红霞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经济开发区火炬学区黄家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