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09 03:32: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项目管理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新时期施工技术项目管理论文

1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时代的发展要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必须满足其发展的需求,就目前而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包括桩基础施工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和砼施工技术。桩基础施工技术主要包括沉管灌注桩、挖孔桩、大直径钢管桩、CFG桩复合地基技术、桩检测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主要采用土钉墙、内支撑技术、逆作法施工等。砼施工技术包含预拌砼技术、砼泵送技术、大体积砼浇筑技术、钢筋技术等。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工程本身的特点,谨慎选择适合的施工技术,以最大可能地降低建筑成本,保证施工进度,同时减少施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施工技术问题。

1.1钢结构施工技术问题

钢结构构件的很多工作都在工厂完成,所以在实际的构件拼装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由构件设计不合理导致的钢结构构件安装异常的情况。所以在进行构件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节点的受力情况,若构件不能正常安装,就必须改变节点的设计方案。一般房屋建筑施工现场具备钢结构构件的拼装条件,所以可以进行局部拼装,而对于比较细小的环节,则要严格控制偏差。在进行钢结构的具体安装时,针对钢柱底脚的空隙,要严格控制基础标高,精确测量后再仔细找平基础面。可以采用二次灌浆法对钢柱底板进行灌浆,钢柱底部不平整的地方可以用钢板垫平,在事先做好的标高基础上设置柱脚钢板。

1.2斜屋面施工技术问题

斜屋面在现代房屋建筑中的应用范围较广,其坡度一般保持在40°~60°之间,并且斜屋面的板厚通常低于120mm,钢筋的密集度太高。所以,在使用双面支模时,振动棒无法灵活插入,模板加固也难以处理。处理这个问题,一般需要以单面支模代替双面支模。受坡度影响,斜屋面无法完全承受混凝土振捣,混凝土容易滑落,导致表面缺乏平整性。所以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使其从泵管流出后接着向下流动,并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将多余的混凝土浇筑在空地,使混凝土浇筑均匀。

2新时期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新时期背景下的建筑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在提高施工技术水平的同时加强项目管理。可以从进度、质量、成本和安全四个方面来加强项目管理。

2.1进度管理

进度管理对建筑施工有重要意义,建筑企业应在工程项目开始之前制定好合理的进度计划,并充分考虑影响工程进度的各个因素,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和施工计划进行施工。同时,为了保证工程的进度,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工种交叉施工,必须及时协调处理,争取在保质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任务。

2.2质量管理

加强质量管理必须先从原材料着手,严格检查,货比三家,经施工方检查后再交由监理方和设计方检查,合格后方能进入施工现场,并要加强保管;其次,加强与设计方的交流,明确设计目标,并加强设计人员培训,提高设计水平;再次,加强与施工方的协调,严格控制每一个施工环节的质量,上一道工序质量达标后再进行下一道工序;最后,加大施工过程的检查力度,严格控制各种可能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

2.3成本管理

建筑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关键在于加强成本管理。首先要明确成本控制目标,确定相关负责人;其次要基于质量和安全,最大限度节约成本,采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进行成本管理;再次要编制合理的项目预结算方法,确定成本控制的主体,将责任落实到部门;最后加大对人、机、物的管控力度,加强造价管理,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2.4安全管理

新时期的项目安全管理应以责任制为基础,层层分级负责,在公司、经理、部门之间设置安全责任书,确保故障发生时有专人负责。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在机械设备的安全保护方面应加大投资力度,尽量减少由安全生产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严格控制安全生产过程,并将其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3结语

新时期背景下的建筑企业必须立足于长远目标,提高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并加强安全、质量、进度以及成本方面的管理,以技术和管理优势占据市场的优势地位,从而促进企业本身和我国建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肖萍 单位:赤峰日月中天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沙盘技术下项目管理论文

1多媒体沙盘技术概要

1.1多媒体沙盘技术及其原理

最初,企业沙盘模拟是从西方军事管理领域演变而来的,通过模拟部队交战双方的对抗形式及兵力等内容,探究战略战术的实际应用。在现代社会环境当中,多媒体沙盘通过其互动、参与、感受、体验等手段,被广泛的应用于科技馆、博物馆、多媒体展厅、房地产展厅、多功能会议室、展会等行业领域。经长期的发展与变革,沙盘技术被企业管理研究领域所借鉴,从而形成一套简捷、直观的沙盘模拟操作模型,以此来探究企业管理的实际效能。

1.2多媒体沙盘技术的内涵

多媒体沙盘技术,顾名思义,都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实现沙盘模拟,从而满足各领域实践模拟操作的需求。多媒体沙盘是利用投影设备结合物理规划模型,通过多媒体系统及其相关技术对目标进行精确对位,制作动态平面动画,并将其投射到物理沙盘环境中,从而产生动态变化的新的物理模型表现形式。多媒体沙盘集多媒体展示、互动功能于一体。从整体来看,多媒体沙盘技术的应用范围极广,因其不仅可以模拟实际环境,而且可以进行动态化的结果预估演示,从而辅助决策者进行项目管理。从技术层面来看,多媒体沙盘技术主要基于计算机系统的实际运作,令实物沙盘与计算机系统实现互动。在整个的实操过程中,技术人员可以利用遥控器等硬件设备来调整沙盘模拟状况,并且,能够使得原本静态模式下的平面宣传转变成立体的交互模式,这便是多媒体沙盘技术的内涵。

2多媒体沙盘技术在项目管理中的实际应用状况分析

2.1项目管理的发展演进过程分析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现代项目管理的发展演进过程较为坎坷,而且项目管理所涉及到的领域极为繁杂。现阶段,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与变革,现代项目管理模式支撑着绝大多数制造类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为其提供诸多有力的新型管理方法,从而改善企业经营的效益。从项目管理的实际运作过程来看,信息资源在管理领域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由此可以预料到,项目管理的优势将会在项目管理领域中突显出来。实践证明,在信息高速传播的背景下,项目管理的优秀在于对动态环境的驾驭,并以此来掌握时展的先机,从而达成企业战略目标。

2.2浅谈多媒体沙盘技术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项目管理是企业多媒体沙盘的其中一种形式,其呈现的是企业管理的目标及其成效。从我国现阶段的商业环境来看,诸多现代企业所施行的是项目运作策略,即将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的工作人员进行打乱、重新编排,除却岗位因素、部门阻隔等,所有项目组人员共同完成一项企业活动,这便是现代企业管理领域中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项目管理也被称作为项目团队管理。实际上,多媒体沙盘技术在项目管理中的实践应用,更多的是起到一种快速令项目成员找寻到自身位置的作用。由于多媒体沙盘所营造的氛围十分逼真,从而使得以往在不同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一进入到多媒体沙盘环境当中就能够迅速投入新的工作,适应新身份,这样一来,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项目执行及管理的质量,离项目成功完成又近了一步。

2.3多媒体沙盘技术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特征分析

从整体来看,在现代企业项目运作的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沙盘技术的意义极为重大,使得项目管理模式这一手段的效能快速提升,因为基于多媒体沙盘技术的项目管理的科技含量更高,且更具统筹运作管理实效,借以实现了现代企业项目运作及管理的构想。

2.3.1基于多媒体沙盘技术的项目管理的科技含量更高

由于多媒体沙盘具备展示内容广、设计手法先进等特点,因此,在进行项目管理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带动整个项目执行系统化统一运作模式,使项目组成员更具凝聚力,从而提升了项目管理的能动性。另外,对于多媒体沙盘而言,其科技含量之高也是其应用广泛的又一因素,在该因素的作用之下,赋予项目管理以现代科技化的特征,使得项目运作环节中的多媒体技术控制、情景创设、资源调配等内容都实现了集中操作管理,因此,项目管理中的科技含量极为可观。

2.3.2基于多媒体沙盘技术的项目管理更具统筹运作管理能效

在目前,很多行业领域都已经实现了科技化整合运作,提高了行业效益。在实际模拟操作过程中,借助投影设备以及物理规划模型的情景布设,并且,通过数据库系统及其相关技术的整合运用,将各类信息资源、地理位置资源、媒体储备资源等内容录入到优秀系统之中,这样一来,项目组成员能够快速地进行自身定位,以新的项目组成员岗位身份来推进项目建设,极大地改善了项目运作的效能。另外,项目的决策者在制定项目规划或发展战略时,就能够更精准地预估管理能效与成果,从而可以更好地对现代企业管理项目进行科学化统筹。

3结束语

通过针对多媒体沙盘技术以及现代项目管理领域的系统分析,了解到项目管理多媒体沙盘的设计方向较为复杂,因其不仅要通过手动和自动方式对多媒体沙盘进行操作控制,还要协调项目中的一些元素来调整多媒体情景,从而构建一整套与实际环境相类似的场景布设。但同时,多媒体沙盘技术在项目管理中的实践应用又是极为高效的,能够整合计算机技术等相关技术,营造一个极佳的体验氛围,从而使管理者或其它技术人员能够对项目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以此来提升项目管理效能,促进项目在既定管理要求下顺利完成。

作者:莫建俊 单位: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计算机技术项目管理建筑工程论文

1计算机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具有的功能

1.1充分保障工程数据进行有效、准确传输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运用计算机,可以规范管理工程的进度及质量,合理控制财务与人力资源。此外,应详细收集施工期间进行管理的相关数据,并将收集到的工程信息进行及时。通过运用计算机对工程进行管理,可以将各个子工程的数据、信息进行直接统计,有效避免了人工汇总中一些问题的发生,在减少统计时间的同时,也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实效与准确,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工程信息的管理效率。

1.2实现了资源的优化共享在工程数据统计中,报表为常用的方式之一,但其格式呈现出一定的多样化。目前,一些单位会将报表的格式进行调整。采用人工输入、统计数据,不但花费的时间长,而且难以满足现代化的管理要求。而运用计算机则可建立出完整的工程信息数据库,并可从中直接提取报表要求的各类数据。此外,做好的报表数据可长时间保存,作为建筑工程的数据与经验进行储存。计算机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文/蒋少鸿建筑工程具有工期长、管理复杂等特点,涉及到施工进度、质量、材料设备、人力资源、资料管理等多项内容。为有效提高工程质量及施工安全水平,采用现代化的工程项目管理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计算机这一先进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具有的功能,并就其在项目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展开深入探讨。

2计算机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2.1计算机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的运用分析由于计算机具有可变性、直观性等优点,因而可进行辅助设计,增加建筑工程设计的灵活性。工程设计人员可运用AutoCAD等专业绘图软件,将建筑物的外部轮廓及内部线条勾勒出来,再利用Photoshop等图片美化软件进行美化,并运用PowerPoint等计算机程序修改、呈现得出的设计方案。运用计算机设计建筑方案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2.1.1开始阶段建筑设计来源于设计师的灵感与经验等,计算机则为其提供了多变的构思与表达环境。同时,利用软件可实现模拟透视、上色对比等手工绘制难以实现的任务,加快了制图的效率。在开始阶段应用计算机,可构建出非常多的建筑设计草图,以供设计师进行方案对比和完善。

2.1.2成熟阶段在此阶段,设计师需润色、完善建筑设计草图,并通过3DMAX、SketchUp等软件规划整体设计,从整体上处理设计方案的美感,并将细节进行增强,完成设计草图的定型。

2.1.3呈现阶段在此阶段,利用绘图软件全面展示建筑结构的平面、三维、透视等效果,并通过将背景置换来对不同的效果进行观察,最后调整、美化工程的具体施工。

2.2计算机在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运用分析

2.2.1工程合同管理运用合同软件管理整个建筑工程的合同,同时也包含进度拨款、付费等多项内功。此外,还可详细管理合同变更及补充合同等信息,在将各施工阶段的费用情况、工程进度同合同管理进行全面比较后,有关进度款项的依据提供给业主。

2.2.2工程计划进度管理在编制工程各级进度时,应将起止时间、生成网络计划等纳入在内,并根据管理层次与资源的十几分布对进度进行约束与调整。对于工程的总包计划进度,可运用PKPM等软件进行管理。此外,可采用图形切换等方式将各级进度资源图与计划图提供给投标或施工,从而促进总包从整体上协调工程所有进度。

2.2.3财务的预测及管理通过运用专业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可计算工程各阶段项目,并确定工程的预算费用。此种软件还可有效控制建筑工程的投资成本,管理工程各项目的结算与付款。通过运用计算机进行财务管理,可促进工程预算、付款等工作快速、准确完成,极大程度上避免因人工预算带来的问题。

2.2.4工程资料的管理运用计算机资料管理软件可详细管理工程涉及到的各种信息资料,并将工程中的安全资料及规范标准等进行归档,采用档案的形式管理工程资料。在此项管理工作中,应将工程材料设备与施工设计图纸等资料的归档管理作为重点。

2.2.5施工现场材料及设备的管理运用计算机可对材料设备的定发货、出入库验收、使用情况等资料进行归档,并合理管理。其中,管理的资料包括材料设备的使用与入库情况,下一阶段进行的情况,以及与合同中材料设备的对比情况等。

2.2.6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在施工阶段,需要验收完成的工程项目的质量,并评定土建施工项目等。运用计算机可实现验收、评定结果的充分整理,以及各施工项目与实验记录等详细管理,例如建筑工程质量标准记录、土建质量的验收单、安装项目质量的评定报表,以及加工配制项目的验收情况等内容。针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可运用管理软件对工程的安全制度、安全施工技术、安全事故、安全教育、违章处罚等内容进行安全管理。此外,还可运用视频网络技术监控施工现场,使项目管理人员全面了解施工现场的情况,并记录出入现场的车辆及人员,为建筑工程的安全监控工作提供充分保障。

3总结

综上可知,计算机技术运用在建筑工程中已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目前,计算机技术已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加大计算机技术的推广与运用力度,可以充分提升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保证施工质量。与此同时,我们应不断对计算机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进行开发与研究,从而提高计算机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运用水平,充分提高建筑工程的效率与质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获得。

作者:蒋少鸿单位:湖南省儿童医院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管理论文

一、科技项目管理系统研究的内容

通过该系统地研究和实施,能及时、快捷地提供各类统计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定期总结,完成科技项目的投入和产出、科技项目领域和行业分布情况等信息的研究报告,直接为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的出台提供决策支持。

二、科技项目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是在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源、应用资源、硬件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设计科学、合理优化的集中业务中心数据库;建成全局统一的业务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在其基础上,建成全局统一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管理的业务应用系统;建成一个全面灵活的综合查询统计分析系统;建成一个通用的数据应用支撑平台及一个与其他已有系统的数据互通、信息共享所需的标准外部接口支撑平台。

三、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功能研究

1、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人员、文件、过程等方面的管理

1)文件管理主要指相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项目的管理办法、通知和管理条例,申报企业、省级管理员、分类管理员、专家等能够对文件进行浏览、查询及下载。

2)通讯管理主要指系统中各角色之间可以进行站内信发送、手机短信发送及邮件往来,流程处理中重要操作步骤的提醒,建立各管理角色和企业之间的联系。

3)立项管理立项管理主要指项目立项时期的管理,包括两个工作流程,分别是立项申报的工作流及名称修改的工作流。专家在认为项目的名称宽泛或不合适的情况下,可以建议申报单位进行名称的修改。

4)中期管理主要是对跨年项目提交中期汇报的报告,并由负责该项目的管理者进行审核,监督企业申报的项目进展情况。在项目实施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相关变更,变更包括三部分内容:研究单位和合作单位的变更、项目的延期申请以及其他情况所需要的变更。企业提出申请中期变更申请后,由各级管理者进行审核。

5)验收管理验收管理主要包括验收申请和验收证书、成果登记。

6)专家管理专家管理主要包括对专家的用户名、密码、姓名、证件号码、手机号和工作单位等基本信息管理及设置,并对专家的工作过程进行相应的管理。

7)用户管理主要是对项目承担单位进行管理,管理内容包括注册企业、注册企业的审核、注册单位的管理、各级管理者的管理,包括各级管理员身份内容的添加、列表的展示、密码重置、启用、禁用和删除等功能。

8)项目统计项目统计主要指对项目管理过程中涉及项目以及管理者的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有立项统计、中期汇报统计、验收统计等。在统计功能的研究过程中能根据项目类别,项目的所属管理机构,所属年份,等三个维度进行不同的统计,并根据所处的列表生成图表和导出Excel文件。

2、科技项目管理应用支撑平台研究

科技项目管理应用支撑平台应满足的基本功能要求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应用支撑平台位于整个系统的中间层,各类系统终端和公众用户不再与业务处理系统的服务端直接相联,而必须经过应用支撑平台服务端的认证与授权才能进入业务系统服务端。建立以数据交换为优秀的体系,支持不同处理业务、不同软硬平台、不同结构数据的捕获、分类、整合、管理、传送等交互操作的协同工作机制。另一方面,应用支撑平台具有不同业务信息共享和不同工作流程相配合的功能,能够将应用系统的基础结构改造、完善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从而有效地整合已有的应用系统,并为接纳新的应用系统清除障碍。对于新的应用系统,直接在应用支撑平台上进行开发,同时,无需限制新应用系统的操作规则,无需限制新应用系统的数据库类型和结构,无需为实现数据互通而为新应用系统编写接口。应用支撑平台可以识别、抽取、输出多种文件格式的数据。通过预设业务规则,应用支撑平台可依据系统条件或相关数据库状态自动启动数据处理操作。应用支撑平台包含了统计分析、数据交换、日志管理等功能。

四、结语

科技计划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实施是对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也是对项目管理过程中纸质文档的电子化的一个过程。系统的研究和实施将是对科技项目管理所涉及的项目申报、立项评审、中期管理和验收等环节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加大了管理的透明度,保证了专家评审的公平公正性,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系统的研究和实施也将使科技项目管理部门在科学决策中有一定的量化的数据作支撑,为解决管理部门对科技项目管控、学科领域专家搜索、人员科研状况分析问题提供辅助决策支持。是用信息化的手段对政府工作体制改革的一种创新,也是信息化规范行政体制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者:李洁 徐沫 单位:住房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建筑工程下施工技术项目管理论文

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概述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进行以及社会不断进步的新时期,各个行业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也包括建筑行业,特别在施工技术层面,提升幅度较大,涌现出许多新型、现代施工技术,主要表现在混凝土、桩基础和基坑支护这几个方面,这也是工程施工的关键环节。其中在混凝土施工中,预拌技术、泵送技术和浇筑技术的应用较多;在桩基础施工中,桩检测技术、组合地基技术的应用较多;在基坑支护中,逆作法、土钉墙的应用较多。在具体的施工环节,我们应依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施工技术,尽量选择经济、高效、环保、安全的施工技术,贯彻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施工项目管理

施工项目管理是指围绕工程项目,参照施工合同,遵循项目自身规律,合理分配资源,科学配置各个生产要素,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也可以将施工项目管理理解为对控制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和经费投入的过程。提升施工效率,实现项目目标是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工程项目是项目管理的主要对象,因项目自身具有一次性,因此,项目管理应依据合理的工程理论和有效的方法来开展。生产要素有工程材料、机械设备、工程人员、施工技术和资金等,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且存在交叉点,这也说明项目管理具有系统性。

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项目管理创新策略

3.1施工技术管理

3.1.1前期准备

在前期准备阶段,我们应从全面做好技术施工的设计工作,并严格参照施工计划实施各个环节。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严格参照国家相关标准以及地方规范,切实保障建筑施工的工程质量和安全。同时,还应针对施工管理人员开展培训工作,使其明确施工工序和任务,贯彻落实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科学分配管理人员,全面准备,进而为后续管理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3.1.2施工过程

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如果频繁出现各种问题,我们应首先检查设计方案,这是因为设计方案是工程施工的重要依据,它的合理性直接决定着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和成本投入。在制定设计方案时,我们应提前收集与工程项目相关的资料信息,并依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施工工艺、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的可行性。只有合理、可行的设计方案,才能确保工程项目的正常开展,进而打造优质工程。

3.1.3设计阶段

在建筑工程中,施工图纸的技术含量最高,它要求委托专业性较强且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技术人才负责施工图纸的设计工作。施工图纸直接决定着工程进度和最终的工程质量。科学的施工图纸可减小人力、物力等投入,增加经济效益。

3.2施工项目管理

3.2.1人员管理

人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对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直接决定着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因此,为确保施工进度如期进行,进一步改善工程质量,工程施工单位应加强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强团队凝聚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知识过硬的施工队伍。

3.2.2材料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不仅需要较多的人力,还需要大量的工程材料。通常,工程材料在进入施工现场前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并将施工材料和具体的工程设计标准进行详细的对比,只有审批合格的工程材料,才允许进场,避免在施工现场出现劣质材料。同时,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质检人员应对其进行复检,主要检查工程材料的种类、规格等指标。另外,还应认真审核复检报告,避免审核形式化,切实

保障工程材料的质量。待工程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应依据供应商、种类、规格等分类堆放,并指派特定的人员看管施工材料。如若发现存在质量瑕疵的工程材料,应及时报告上级领导,只有保证工程材料均达到质量标准,才能进一步保证工程质量。

3.2.3机械设备管理

在大规模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应用大型机械,一旦出现机械故障,可能会中止施工,延长工期。为确保建筑施工的顺利开展,我们应加强维护,及时更换陈旧、落后的机械设备,有效处理故障机械,注重日常保养,确保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从而为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3.2.4投资管理

建筑工程是一项繁琐、长期的工程,施工周期较长、流动性较大且施工任务繁重,而这一切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政府投资、银行信贷是建筑工程的主要资金来源,近年来,部分居民住宅工程逐步实行业主自行筹集的模式,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工程投资的管理力度,注重投资管理。

3.2.5质量管理

一直以来,质量和安全是建筑工程施工中亘古不变的话题,也是工程项目的灵魂,只有保证质量和安全,才能实现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进而为城市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通常,在施工前期,我们应结合建筑工程的特点编制施工计划,开展统一的组织协调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建筑工程更加复杂,如若仅仅依赖施工单位是远远不够,工程参建各方应积极参与到施工全过程,从施工设计直到竣工验收,参建各方应明确分工,团结协作。

四、结语

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建筑工程施工要求日益严格的今天,建筑施工企业若想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应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增强综合竞争力,充分应用新技术和新型材料。构建现代管理体制,注重施工技术管理队伍的建设,切实保障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进而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进程。

作者:闻晓敏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计算机应用技术工程项目管理论文

一、影响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因素

信息技术是从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派生出来的,现在已经在多种不同的专业领域里产生了不同技术的应用。当用户想要开发信息管理软件的时候,需要软件开发单位和用户之间多次进行沟通和协商,以便开发出能够满足用户多方面需求的信息管理软件。但是考虑到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是由用户率先提出请求,概括地描述自己对于软件功能的一些要求,然后由软件公司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和汇总,从而设计出满足用户要求的软件。假如用户没有能够有效而且完善地提供自己的需求信息,只是盲目地选择了相关软件来搭建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那么建成一个合适的、行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1多媒体技术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工程项目的特性,在开发这类软件的时候仍会出现一些风险,因为工程项目的建设中会存在一些不可预知的因素,这些因素往往又对工程项目有决定性的作用。现实情况下,如果开发软件的时候企业的基础工作没有做好,或者不够严谨,都将会影响到软件的质量。

2网络技术技术应用

网络平台在大型工程的运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型工程由于其涉及部门多、工期长,十分需要一个平台来保证各方的及时、有效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各个环节能够高质量、有秩序的进行。而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具有多点互联和资源共享的特点恰好能够满足这一需要。

3构建信息化资料库

工程项目的规划、建设中以及建成后的验收都会涉及到大量的信息流通和计算工作。在建设前,要通过各种渠道多方收集相关信息;在建设中,将收集到的信息整理、汇总,进而建成电子图书馆、数字资料库等数字信息源,从而为项目提供有利信息。在使用时还要注意数据库中数据的更新,从而有利于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

4构建适合工程项目的应用软件

搭建一个完整的管理软件系统能够让工程项目得以顺利实施以及使工程质量得以保证。这一软件系统能够保证工程项目中使用的资料文件的安全,又要能够做到简化复杂的问题,从而提高工程项目建设的效率。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在项目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软件方面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类软件的数量猛增,此类软件也不例外。由于工程项目中设计因素较多,不确定性大,所以在做出选择时就要面临很大问题,所以,要尽量选择一款可以兼顾现实中工程项目各方面的、适应性强的软件。

2硬件方面

计算机的软件需要硬件来支撑,只有计算机设备常换常新,才能保障计算机软件能够流畅可靠的运行,这就要求企业在更新硬件设备上上投入大量的资金。

3项目管理人员方面

无论多么先进的硬件设备还是软件系统,都是需要人来操作的,没有人员的合理应用,再好的硬件、软件也无法发挥它们的作用。企业需要在培训项目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上多下功夫,这样才能更好地让自己投入的资金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利润。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为了实现与国际接轨、迎接国际化的竞争环境,就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水平,而这就需要企业自身主动变革自己的管理模式和作业模式。当愈加成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到工程项目的管理中去的时候,必将会在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加快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完善。

作者:付荣国 郑黄海 李正 单位:江苏省地震局应急救援中心 江西省地震局预报中心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项目管理中网络技术论文

1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中运用的重要性

1.1企业发展的需要

过去,企业的发展环境、范围主要是在国内,而现在,企业需要面对全球范围内的用户,在全球范围内谋求发展,所以企业必须慎重思考如何在全球化激烈的市场竞争力争取绝对的优势,以提高自身地位。企业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很多尝试、探索,也有失败,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如:高素质管理人员的高薪聘请、国外成功经验的借鉴、先进技术的引进、市场的进一步扩大等。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领导者都已经认识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还没有准确认识到计算机网络技术效率高、成本低等优势,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让企业在市场竞争者处在领先地位。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说,领导者的决策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领导者正确认识网络技术是对企业大有助力。随着企业的发展,会产生越来越多数据信息,而分析这些数据信息又是其发展的重要动力所在。如果仅仅靠人脑分析是无法完成这庞大的数据处理工作,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却能够帮助企业进行数据分析,减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和困难,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帮助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作出最正确、最适合本企业的决策,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1.2项目信息管理工作的需要

从客观角度来看,企业的资源信息是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还需要全体员工的努力和拼搏,还有抓住一闪而过的机遇,既要有平时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对信息数据的深入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寻找发展的最佳时机。为了促进项目信息管理工作的完善,企业必须要大力推广计算机技术,从中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2项目信息管理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过程存在的问题

2.1运用效率低

古语有云“不进则退”,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要想得到迅速的发展,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脱颖而出,关键在于项目信息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企业必须紧跟时展的潮流,在企业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运用效率低的问题,企业数据分析方式比较简单、没有对数据及时进行分析和规整,信息数据只做了简单的处理。

2.2操作简单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纷繁复杂的数据和信息,要思考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充分体现这些数据信息的价值,使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所以企业对待这些信息资源要慎重,充分利用科学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对数据、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帮助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做出明智的决策。但是实际上,我国有很多企业还没有在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作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只是对信息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得到的信息也非常简单。

2.3意识淡薄

企业的项目信息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项目信息管理工作科学、有效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对面临的挑战和市场情况进行正确的分析,促使企业可以清醒的认识到发展的环境,通过信息数据的分析结果寻找发展的机遇,但是我国多数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在项目信息管理工作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的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仍然在使用传统的工作方法。

3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中的运用

3.1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我国多数企业和国外先进企业相比,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还是比较低,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所以国内企业要想和国外企业同场竞技,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首先要吸取国外先进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如:高素质管理人员的高薪聘请、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及时引进等,通过国外先进企业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有效避免企业在项目信息管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3.2优化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企业所要面对的是信息化的时代环境,技术虽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运用,但是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面对这种情况,企业也要在项目信息管理工作过程中,不断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方法有很多,如:高效管理人员的引进、定期安排职业培训、邀请专业信息管理专家开展讲座等,都可以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的优化。企业只有不断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及时淘汰落后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才可以帮助企业及时解决市场竞争中遇到的发展障碍,帮助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做出明智的决策,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3.3思想意识的强化

企业如果在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所以企业要想在全球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快速的发展,就必须在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从而实现企业项目信息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计算机网络技术成本低、受周围环境影响小、工作效率高等优势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企业要想顺利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首先就要强化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的信息管理意识,是企业所有领导者和管理者都可以充分认识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从根本上试图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项目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4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中的发展

4.1建立项目网站

企业可以创建公共信息交流平台,管理者和领导者要针对项目信息管理,确保信息传输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企业的项目信息管理是针对企业各种数据、各项工作以及各个系统实施的科学化管理,从而使项目信息交流、处理、存档、存储以及统计等各项工作可以有效、方便的运行,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利润、降低成本、提高项目信息管理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4.2组建项目信息平台

企业组建项目信息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可以促进信息传输的交流和共享,最大限度的提高信息的交流速度,和各个参与单位针对信息进行快捷方便的交流。当前,企业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径都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尤其是主管在进行项目信息交流的时候,更是要将所有信息集合在一起,做成一个项目网站,并通过网页展示呈现到用户面前。网页的本质是数据库清单,用户可以通过数据库查询所需要的信息,又由于其书写方式是超文本格式,因此不仅在互联网上可以传播,存储到电脑中仍然可以进行识别。用户只需要在网页中设置相关的链接方式,对内容进行关联,就能够快速的进入网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项目信息管理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用已经到了非常普及的程度,甚至部分企业已经无法脱离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项目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相关应用已经潜移默化的改变了人们对项目信息管理的认识,俨然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新方向。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也会更加的多样化和科技化,进一步促进现代项目工程建设的发展。

作者:张冲 单位: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工程项目管理信息技术论文

1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概述

1.1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

当今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使用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和发展。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的信息管理,已成为企业等现代化管理的一种优秀的方式。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了统计学,信息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内容的多元化学科,是人们通过收集信息资料,并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重要信息进行及时有效地传递、存储加工,并充分使用的一个系统过程。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信息来源、信息工作者、信息处理设备机器,以及信息使用者所组成,四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联系。

1.2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概述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在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上,充分利用在工程项目工作中所积累和分析的数据资料等,通过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来提升对施工项目的管理能力,搭建信息沟通交流的平台,实现施工项目信息及时、规范传递。

2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与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2.1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

建筑施工的目的,是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建筑物产品。建筑物产品的位置固定、形式多样、结构复杂和体积庞大等基本特征决定了建筑施工具有生产周期长、资源使用的品种多、用量大、空间流动性高等特点。对建筑施工过程本身以及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是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主要呈现以下特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制约性强、信息流量大等。

2.2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模式中,项目上各种信息的存储主要是基于表格或单据等纸面形式,信息的加工和整理完全由大量的手工计算来完成,信息的交流则绝大部分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手工传递甚至口头传递,信息的检索则完全依赖于对文档资料的翻阅和查看。信息从它的产生、整理、加工、传递到检索和利用,都在以一种较为缓慢的速度在运动,这容易影响信息作用的及时发挥而造成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失误。随着现代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技术的难度与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各部门和单位交互的信息量不断扩大,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变得越来越频繁,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越来越突出。可见,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在速度、可靠性以及经济可行性等方面明显地限制了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此提升和强化精细化管理能力迫在眉睫。

2.3信息化管理作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建设,可以缩短企业各种业务活动的时间,降低战略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加强企业管控能力,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施工管理的自动化水平。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对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所有信息进行高效地采集、加工、传递和实时共享,减少部门之间对信息处理的重复工作。共享的信息为项目管理服务、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它可以使监督检查等控制及信息反馈变得更为及时有效,使以生产计划和物资计划为典型代表的计划工作能够依据已有工程的计划经验而变得更为先进合理,使建筑施工活动以及项目管理活动流程的组织更加科学化,并正确引导项目管理活动的开展,以提高施工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3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应用

3.1项目管理信息化应用的准备工作

施工企业信息化不是盲目的购买几台高效率计算机,也不是随便地连接外部互联网或者内部局域网,更不是施工软件、预算软件、财务软件等在企业的单一应用。施工企业信息化应该是涵盖企业管理、业务流程、自动化办公、信息平台共享、企业文化建设等多领域的综合建设。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发展来说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费时费力很难快速见效的事。它的实施需要精心准备,首先需要通过调研,梳理企业管理制度、流程、起草各项制度、指标,完成软件系统配置部署,不断的进行调试运行并对操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组织建设,设立专职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加强企业信息化人才建设,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和考核制度,制定吸引与稳定信息化人才的措施。施工企业信息化需要在企业广大员工中普及信息化意识,从企业中选拔业务骨干深入到信息化工作中去,将他们培养为企业信息化的骨干,以避免“被动接受”现象的发生。总之企业信息化应该从企业法人或者管理者开始,从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等企业实际运转模式为建设依据,利用合理的企业资源,通过对企业员工技能的培养,进而实现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立体式管理。

3.2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实例

在此,我以我们单位新上线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为例来说明项目管理信息化在施工单位的应用。我公司正在上线的综合管理平台就是各项管理制度、流程落地的平台。他共划分为企业运营、财务资产、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管理支撑、电子商务、应用集成等七个平台。通过公司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建设,梳理企业管理流程,明确各层级的责权利,建立起项目管理标准化体系,借助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实现标准化体系的落地和监控执行,实现各层级、多项目实时监控和风险防范,通过构建高效率的信息链,使企业关键要素能实时动态监控,达到优化企业管理、控制企业成本的目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企业实现项目的人力资源、投标、合同、进度、材料、机械设备、劳务与分包、技术、质量、安全、风险、竣工及综合管理的信息化管理;集项目部一线人员、各级公司部门管理者、各级公司高层决策者于一体,通过托管日常业务工作,将企业庞大组织中的相关角色有机的集成为一个整体,按照企业自身的管理流程和规则有序协作,帮助施工企业对各项目进行全方位管理,提升管理能力并实现战略落地。通过项日管理信息化系统,管理层可及时掌握企业当前各工程的进度、费用和资金使用情况,准确、迅速地制定企业今后经营、工程资源、资金调拨等决策。以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作为公司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可提高公司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企业优秀竞争力,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4结论

总之,工程项目信息技术化为建筑业跨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技术管理的推广和实施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全体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企业工程建设只有通过工程项目信息资源及信息技术的全过程、全方位有效开发和利用,加大对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研究和开发,深入探讨中国工程管理的发展模式,为项目参与各方提供良好的协同工作环境,才能减少由于信息传递障碍造成的管理失误和决策失误,才能提高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企业才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英伟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冶金建设公司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信息技术工程项目管理论文

一、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1.1工程项目基础管理工作薄弱。整体管理水平偏低,严重制约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及计算机软件功能的最佳化发挥。

1.2管理工作尚未系统完善。较为零散且未成标准的现状,使得管理工作开展面临诸多困难,难以实现信息数据的实时传输以及多方位分享。

1.3管理随意性。受多方面因素及非程序化工作的干扰,诸多先进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难获应用,因而难以发挥预期效果。

1.4管理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正因素质参差不齐,造成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项目管理方法手段尚未真正掌握并娴熟运用。

二、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2.1计算机应用技术

2.1.1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化的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重要的任务,它所涉及的工作内容比较繁杂。如若单纯地利用人工计算的方法对工程建设进行管理,是非常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事情。利用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可以进行工程图纸的绘画、数据的计算、建设计划的调整等工作,方便又快捷。同时通过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可以进行网络进度计划的编制,以实际的施工进度为参考依据,优化工程建设中的资源配置,将现有的资源运用到最为关键的地方,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工程建设成本,保障工程建设进程的顺利进行,又可以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2.1.2办公自动化软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在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一些工程项目的文件资料与信息非常多,给项目管理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办公自动化软件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一种基础性的技术,被应用到工程项目的管理中,项目部门可以利用AutoCAD软件可以对项目资料与信息进行图像、文字及语言方面的处理,给工程施工部门提供最为准确的施工组织方案与设计方案。要注意的是项目管理部门的每一位成员必须经过办公自动化相关技术的培训,最终实现报表、文件资料的标准化与正规化。对于工程项目的计划统计,可以利用建筑工程预算软件与Excel电子表格相结合的方式,对工程施工的数量、工程的成本控制及工程报量等工作进行科学合理地制作,从而减轻工程项目管理部门的工作量,降低各种表格与报表制作的成本。Excel电子表格具有容易修改的优势,在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当出现一些数据分析上的差异,只要稍微在电子表格中修改一下就可以,不再需要重复地编制表格,使得电子表格可以动态地反映工程项目的建设近况,为以后的工程施工提供最科学的数据资料。

2.2网络技术的使用。一个大型的项目,参加的方式很多,比如:政府机构、设计、总包、业主、监理、各专业分包。项目的很多信息都需要进行及时地沟通、探讨、研究和共享,在项目网站建立一个互交式的信息平台是十分重要的。这样的信息交流平台就以我们平常所用的论坛的方式来呈现。论坛的名称又叫BBS站点,是一种新颖的网络交流方式,它主要是在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用户在BBS站点上可以获得很多的信息服务,及时地公布信息、进行探讨和聊天等。

2.3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工程进度控制中可视化数据管理方面的应用;二是迅速发展起来的WebGIS技术对项目一体化的贡献。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提供数字形式的工地基础信息,具有快速查询检索、统计量算、空间分析和输出绘图等多种功能,为工程实时管理提供辅助信息。在工程项目进行过程中,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强大的数据库的功能存储工程进程中的各项数据,如建筑物周围的地形、建筑物布置设计及断面形状、尺寸图形及属性数据,把它们放在数据库中,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其进行高效、方便的管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并将数据进行合理分类和精简处理,例如按施工日期的顺序进行合并、排序,生成易于管理和操作的空间数据库。然后用直观的图形图像方式表达出来

三、优化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

完善信息技术的管理系统工程项目的内容较多,数据量大,涉及的国家地区较多,信息庞杂,作为信息化系统,应该把这些数据纳入其中,并以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统一,完善信息技术的管理系统。同时,由于工程项目的环节众多,包括进度计划、资金规划、质量安全、物质调配、设计变更等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应该包含所有这些不可或缺的要素,并考虑到不同环节对系统的影响。而且,管理系统也应该突破某些局限性,将不同的环节有机结合,调节不同环节的关系,形成全方位的管理系统。结束语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就是意味着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类进行复杂的数据运算和处理工作从而节省人力提高工程项目的准确率和合格率,以达到建设工程中无纰漏无疏忽,建设过程中遵照指标高质量完成工程项目。

作者:罗英涛 单位:大兴安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技术管理视域下大坝项目管理论文

1工程概况

挡水建筑物由1座主坝和4个副坝组成。德拉迪斯主大坝项目主要由挡水建筑物、取水建筑物、导流洞、交通设施等组成,其中挡水建筑物包括1个主坝、4个副坝和右坝肩山体的防渗铺盖。主坝坝型为黏土心墙堆石坝,4个副坝为黏土斜墙堆石坝,高度较低,分布在水库左岸4个垭口。右岸坝肩山体采用黏土铺盖防渗,面积25.6×104m2,铺盖厚度6.0m。

2施工技术管理要点

本工程中主坝坝型为黏土心墙堆石坝,在黏土心墙堆石坝现场施工期间,主要质量控制环节包括:第一,对黏土心墙料的填筑施工;第二,对反滤料的填筑施工;第三,对过渡料的填筑施工。以上关键施工环节中的技术管理要点可以做如下概括:

1)从对黏土心墙料填筑施工技术管理的角度上来说,在黏土心墙料填筑前,首先需要对料源的含水率进行测定,将其偏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本工程中上坝土料含水率以-2%~﹢2%为控制标准),达到该标准后方可允许拉运上坝。黏土心墙料填筑施工方案选择进占法,自填筑面一端开始上料,形成平台并对黏土大面积铺料,完成后需要对碾压参考线进行测量,使其与坝轴线保持平行关系,碾压方式为激振碾压,普通黏土以8次为碾压标准,错距控制在25cm范围内。为确保填筑作业质量,需要在高塑性黏土填筑前,在盖板混凝土表面进行洒水湿润,涂刷黏土浆,铺土与夯实作业同步开展。同时,心墙自第2层填土开始,首先需要铺筑与盖板直接接触的高塑性黏土部分,然后再进行对同层涂料的铺筑工作。同时,为了能够使填筑的进度得到合理提升,可对表层黏土的清除方案进行优化(建议在推土机的辅助下或是借助于翻晒的方式清除表层黏土)。储备黏土需要集中堆设为“铁牛”,若遇到下雨,则需要通过覆盖的方式保障其性能。若环境温度过高,造成黏土长时间处于暴晒状态下,则建议使用水车喷水的方式在填筑前对黏土进行预处理,以确保填筑的质量可靠。

2)从对反滤料填筑施工技术管理的角度上来说,本工程中分别在黏土心墙区的上游以及下游位置设置独立的反滤料区,反滤料区需要通过开采块石破碎加工,对其级配标准进行严格控制(对于粒径在0.075mm以下的土料而言,其构成比例应当在5%以内)。同时,在对反滤料进行填筑处理的过程当中,需要确保其能够与心墙填筑面保持平起上升的对应关系,采取振动平碾跨缝碾压的方式对心墙与反滤层的连接位置进行处理。同时,在两者连接的过程当中,填筑方式选择为锯齿式。首先进行反滤料的铺筑工作,然后再进行心墙的铺筑,其目的是避免反滤料后铺筑而对心墙的设计厚度产生影响。同时,在反滤料与过渡料进行连接的过程当中,可采取同样的锯齿状连接方式,避免反滤层的设计厚度受到填筑影响。

3)从过渡料填筑施工技术管理的角度上来说,本工程中在主堆石料与反滤料之间设置有独立的过渡料,其宽度为12.0m,用料料源为爆破料破碎加工,同样需要关注对其级配标准的控制(要求最大粒径取值在300.0mm范围内,且5.0mm以下颗粒构成比以15%~25%为控制区间)。结合本工程主坝施工要求来看,过渡料填筑过程当中需要对料源的整体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将松铺厚度控制在55.0cm内,压实后需要满足厚度为50.0cm的质量要求,使压实厚度能够与反滤料形成匹配对应的关系。同时,在填筑过渡料的过程中,需采取进占法施工。在原料铺筑完成后,需要在挖掘机的辅助下对直接接触范围内的集中块石以及超径石块予以清除,然后使用细石渣料对其进行找平,洒水碾压。接触部位需要特别重视对骑缝的碾压工作,使结构基础的填筑碾压质量更加理想。作为土石坝施工,技术管理部门的工作尤其体现在对填筑料源的技术管理和填筑质量试验、检验的技术管理上。首先,应该要求业主方设计工程师明确各种填筑料包络线的设计标准,以方便我方在对黏土的颗粒级配进行复查后,能够根据设计规范、标准,对反滤料、排水料、过渡料等进行优化,已达到设备破碎生产合格料的效率最大化,从而为施工方节约成本、加快进度。而填筑过程中的填筑方法和试验方法也需要技术管理部门提前和工程师商定统一。对黏土压实度的检验可以使用密度仪、灌砂法、环刀法等,采用的方法不同,都会有差异。同时,技术管理部门应做好试验成果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缺少任何一项应该试验的资料都将不能结算,试验成果的合格性和完整性是进行工程结算的前提条件。只有组建健全的技师管理部门,针对项目制定合理的技术管理办法,并在日常技术管理工作中付诸实施,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

3结语

技术管理作为工程建设期间项目部日常性的管理工作之一,会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产生关键性的影响。技术管理的成效将直接影响整个工程项目进度目标、质量目标、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因此,为了能够使技术管理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来,关键在于结合项目建设的实际特点,正确地认知技术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同时了解项目管理中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本文尝试结合德拉迪斯大坝项目实际案列,分析该大坝项目管理中技术管理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够引起有关各方人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作者:王亚波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BIM技术项目管理论文

1二维工程项目管理流程

我国现阶段的项目管理体系采用以CAD为主要工具并结合项目管理方法,为了和采用BIM的项目管理流程区别开,本文将其称之为二维工程项目管理流程.工程项目管理发生在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包括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营管理阶段,旨在通过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组织、协调、控制等,在既定的资源限定下,实现项目的工期、质量、投资等目标.传统的项目管理流程存在着如下几个缺陷:

1)项目各阶段相互割裂,导致项目信息割裂,前后阶段的信息不连贯,对参与各方来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2)信息交换方式杂乱,是一种分散的信息交换方式,信息传递速度慢,各个参与方必须与其他所有参与方进行信息交换才能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并将信息传递出去;

3)各参与方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多数流程是企业内部的,从项目整体角度来说,缺少协同工作的平台;

4)项目信息以不同的形式分散存在,给项目信息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二维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这些弊端降低了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率,制约了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也给建筑业的信息化管理带来不便.而BIM技术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解决二维项目管理实施流程中的这些缺陷.BIM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有效整合了建设项目的所有信息,包括项目属性信息以及管理行为信息,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提升了各参与方对建设项目的控制力.对于大型项目与异形项目来说,BIM的管线综合能力以及施工模拟等技术可以提高各参与方对项目的主动控制能力.BIM数据库为建设项目的协同管理提供了基础,为建设项目参与方提供了协同工作的平台,提高交流沟通的效率.另外,BIM模型随着项目的进展不断完善,跟随项目一起成长,使业主能够真正实现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2各参与方的BIM管理流程

二维项目管理流程是一个长流程,从项目前期开始到项目运营维护是由多个阶段组成的,项目管理中更多的是事中控制与事后分析.而在项目管理中,事前控制也被称之为主动控制,是效率最高的环节,但在二维的项目管理流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实现.BIM技术强大的管线综合能力以及模拟能力能够为项目各参与方实现事前控制提供基础.鉴于此,可以基于强化事前控制这个原则来构建新的基于BIM的项目管理流程.工程项目在不同的阶段由不同的参与方执行,只有各个参与方相互配合、协同工作才能顺利地实现工程项目的目标.

2.1设计单位的BIM流程

在传统二维CAD设计中,最明显的缺陷就是信息之间没有关联性,所以一旦发生设计更改,相应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都必须手动修改,这就导致设计团队很大的精力都放到了改图上,而且很容易出现漏改、前后信息不一致的情况,设计周期、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另外一个缺陷就是,各个专业的设计是分开的,等最后施工时才能发现各管线之间的碰撞问题,而基本上碰撞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BIM参数化建模的特性及其强大的管线综合能力,设计单位不再需要被动地等待施工时发现问题再做修改,而是可以提前在设计过程中发现并修改.对于小型简单项目,BIM的管线综合能力可能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但在大型项目以及异形项目等复杂项目中,BIM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2施工单位的BIM流程

施工单位主要利用BIM虚拟建设的功能,通过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提前发现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防患于未然.施工之前,施工单位进行管线碰撞检查,提前排除构件间的碰擦,调整设计,不用等到实际施工时发现问题才进行设计变更;另外可以利用BIM模型的4D模型进行施工进度的安排,合理安排好资源的采购与组织,避免资源的冲突.同时BIM技术还可以与激光扫描、GPS、移动通讯、RFID和互联网等其他高科技相结合应用到施工管理的现场跟踪中.在新的流程中,施工单位的前期成本较传统模式有所提高,实际开始施工时间节点有所延后.实际施工之前,施工单位需要反复进行施工模拟,排除构件间的碰擦,安排后期施工中所需要的施工安装空间.通过细化施工方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施工方案,因此施工单位还需要通过模拟优选出比较合适的施工方案.而这些,都需要相应的人力、物力投入,因此前期的成本与时间会较传统模式有所提高.与传统模式相比,另外一个比较大的区别是,施工单位能实现成本动态管控.在BIM模型中,构建信息不仅包括几何尺寸、材料信息,价格,供应商等施工成本信息也包括在内,结合无线射频技术,施工单位可以实时跟踪项目进度,从而可以实现成本的实时动态管控.

2.3业主的BIM流程

现阶段BIM的应用与发展,业主是BIM技术的最大获益人.同时,在新的项目管理流程中,业主也起着主导作用.BIM的应用为项目各参与方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加强了业主方对建设项目的控制力,有效克服了业主方工程专业知识不足的缺点,对业主来说,对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也成为可能,特别是运营阶段的管理.对于建设项目来说运营阶段是时间最长的阶段,也是成本花费最大的阶段,从长远来看,BIM在运营阶段的运用是未来BIM给业主带来利益最大的阶段.运营阶段的所需要的信息主要包括设施三方面的信息,分别是法律(建筑编号、出租信息、各项法规等)、财务(运营收入、折旧、维护成本等)和物理信息(来源于交付时的各项运作参数).利用BIM模型中的信息可以对建筑物进行空间与设施运营管理,实现能源管理、设施维修、租金管理等功能,全面提升BIM的应用价值.业主单位的BIM流程如图4所示.业主运用BIM技术的运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业主通过招标选取能够进行3D设计的设计单位,设计单位根据业主的意图设计出可行的3D设计方案;然后业主进行施工招标,要求施工单位能够提供3D的投标方案,并根据3D投标方案进行评标,选定出合适的施工单位后将设计单位交付的3D模型移交给施工单位,由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模型的维护与扩展,直至项目竣工完成后连同项目一起交付给业主;最后,业主根据此模型进行项目的维护与运营.

3基于BIM的项目管理流程构建

从项目管理角度来说,BIM应用于项目管理中的流程是协作式的流程,发生的所有管理行为都是基于同一个BIM模型.不管设计单位还是施工单位都是在同一个模型上进行扩展与应用,最后交付给业主的除了实物外还包括BIM模型.基于BIM的项目管理流程与工作内容还是与二维项目管理流程大致相同,BIM在项目管理中的改变体现在对信息流程和业务流程的改变.信息流程的改变是指由传统的分散式信息传递模式转变成基于BIM数据库的信息传递模式,各参与方只需将信息数据提交至BIM信息数据库,其他各参与方就可以获取项目信息,同时也可以在BIM数据库中获取自己相关的信息,这种信息交换模式简化了信息的传递路径,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业务流程的改变主要是指与传统项目管理流程相比项目管理任务前移.用BIM的管线综合以及模拟施工,可以提前发现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规避风险,有效降低工期、成本增加的风险.

4结语

BIM技术可以为建筑业带来全新的发展,但是它的效用在现阶段尚未有效地发挥出来.BIM的应用对项目管理的流程改变是BIM在实施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基于该问题,文章从传统项目管理流程出发,分析其存在的缺陷,并通过各参与方的BIM管理流程构建出新的基于BIM的项目管理流程,为BIM的推广与运用奠定一定的基础.文章所构建的管理流程还需要实际案例来验证与完善.

作者:朱佳佳谈飞周彬单位:河海大学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项目管理中的计算机技术论文

一、计算机技术在工程管理项目中的应用现状

1.工作目标分解不一致,致使计算机技术应用困难

项目目标和约束条件完全一致的项目,在实际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几乎不存在,这就导致计算机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非常困难。因为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不可能保持不变,工程项目管理的程序也不能完全相同,这就要求要按照不同的工程项目情况开发不同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从而保证工程管理技术与实际问题相一致。

2.信息网络的可靠性需进一步提高

通过计算机网络促进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实现工程项目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转换,实现信息共享,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工程项目的所有参与者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信息网络技术在工程管理的各个过程中都能得到应用已经成为目标。但是,在实际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信息网络的可信程度和可靠性并没有达到像银行系统那样能够得到众多客户的信任,项目参与者没有充分的积极性进行信息网络的建设和维护,甚至参与者本身对于在网络上传递信息都不是非常信任,从而,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其可靠性有待提高。

二、计算机应用于项目管理中的基础条件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目前计算机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还是存在某些不足,为改善这些不足现状,计算机应用于项目管理是需满足一些基础条件。

1.先进的技术管理与先进的组织管理共存

先进的项目管理软件能够为项目带来效益,但它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它必须有先进的组织管理相匹配,才能产生效益,没有先进的组织管理,先进的项目管理软件甚至得不到有效推进。软件推广应用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员工的观念和素质,软件推广应用需要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组织和员工的配合,很多同样使用计算机进行项目管理的企业,得到的效果却不一样,就是技术管理与组织管理不相匹配的原因,只有那些具备极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的企业,才能在项目管理中,将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2.优化管理的效益与项目自身潜力共存

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项目管理营造了开放的信息管理平台,方案、报表的传递实现了通过网络进行定向、快捷、高效传递,计算机技术方便了人员及时高效沟通,同时也能从网络上广泛浏览下载有用信息,还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视频会议,在线讨论等,对于一些重点项目,不同的施工程序和过程的安排会有巨大的经济差异,对于一些时间要求紧的工程,科学安排工期,其经济性差异会是巨大的,对于工地随时发生的各种变化,需要利用项目管理软件随时重新制定计划,调整程序,这种情况下计算机软件参与工程项目管理的优势便显现出来,同时也可以将项目本身的潜力发挥到最大,此种情况下,便实现了管理效益的优化与项目自身潜力的共存。

三、计算机在项目管理中应用的趋势

计算机应用发展趋势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应用在项目管理中的计算机硬件、软件等计算机技术本身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二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计算机在项目管理应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计算机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软件操作图形化

在项目管理中应用的计算机软件主要通过鼠标操作,用鼠标移动光标点击即可输入命令,键盘则用来输入数据,操作软件主要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形化方式而不是字符命令,因为项目管理中以图形居多,所以软件操作图形化是必然趋势。

2.软件窗口化

软件可以同时将不同程序的结果显示在屏幕的窗口中,并可进行调用和修改。比如说可以在制作项目成本曲线的时候修改网络图和有关的数据,从而动态观察结果变化等。

3.软件集成化

软件不断与相关软件进行集成,并且可以对其他软件接口的数据进行输入或者输出,同时可以进行数据的动态连接,是操作变得越来越容易。

4.计算机辅助设计得到极大应用

计算机辅助设计能极大提高工程设计的效率,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辅助设计的应用使用户可以建立在设计阶段用到的每个建筑部件的成本数据库,可以迅速的计算出设计变更导致的成本变化,从而确定哪些设计比较合理,可以使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完成项目。

四、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建议

1.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投入

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实际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要购买多台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集线器等,同时需大量的人力去安装这些设施,硬件的投入是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工程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必须配备完善的硬件投入。不同的项目对于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要求是不同的,必须要重视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选择,以综合性的完善的项目管理软件为首选。完善的硬件设施与相应的软件设施相匹配,才能真正发挥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高效应用。

2.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应用

一个工程项目需要所有参与者及时的交流、沟通、讨论和共享,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网络平台,使所有参与者可以及时相互交流,将所有工程项目参与者连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样才能保证工程项目有序高效进行,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网络的作用。

3.将计算机应用到工程项目的动态全过程管理

在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中,对工程项目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并且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在工程项目的动态全过程管理中,通过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准确了解全过程管理的各个环节,并且可以对数据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从而实现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和管理,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五、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种项目管理也必须现代化,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项目管理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计算机技术应用到项目管理中,可以使减少人力投入,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可以使工程项目质量得到提高。尤其要注重计算机技术在重大的项目中的应用,利用管理软件排定施工计划,及时调整关键工序,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优势。

作者:胡颖单位: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完善更新项目管理技术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模式;项目成本管理的解决措施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项目管理具有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制约性强、信息流量大等特点、成本管理的概念、在生存与发展的竞争中,成本管理的作用举足轻重、成本管理的模式、成本的事前管理、成本的事中管理、成本的事后管理、缺乏信息化的成本管理暴露的问题、施工过程中基本无成本核算,不能做到项目成本的日清月结、计划性较差、对成本信息做到正确的选择与使用、加强技术管理,降低技术成本、对项目成本及时进行测算,建立责任成本承包为基础的项目管理模式、严格人工费的预测及管理、强化合同管理,抓好对分包工程的管理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市政路桥工程是城市一切物质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基本载体,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转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是衡量一个国家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

关键词:市政路桥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成本管理

近几年,随着国内外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路桥施工企业来说,项目管理具有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制约性强、信息流量大等特点,是一个多部门、多专业的综合全面的管理,涉及到对人、财、物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其中包含了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技术、质量、材料、计划、安全和合同等方方面面的管理内容。对此,企业的领导也认识到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发展,项目管理技术也应该而且必须不断地完善和更新,利用信息技术实施项目管理,将成为企业在今后市场上竞争制胜的有力武器。

1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模式

1.1成本管理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在生存与发展的竞争中,成本管理的作用举足轻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以谋取经济效益为企业首要目标,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不但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而且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又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体现。

这对于交通运输业,尤其是路桥施工企业是机遇与风险同在。在工程招投标工作中,业主及其委托的咨询单位编制标底是以社会平均价格为基础。因而,企业首先要积极搜集工程造价资料,分析其利润和成本构成,建立外部成本评价标准体系。企业在充分掌握外部工程造价的前提下,同企业自身成本标准体系相比,找出分部、分项工程存在的成本差异。这样,企业在参与招标投标工作时,基本对工程报价有了比较可靠的了解,同时,施工企业面临市场竞争时,由于施工企业生产供给能力的缺乏弹性,必然长期面临买方市场,买方市场中,企业生产成本决定了产品价格,也决定着企业市场份额的大小。在技术水平等其它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哪一个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得好,就必然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

1.2成本管理的模式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成本的事前管理。成本的事前管理指工程开工前,对影响工程成本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事前规划、审核与监督。成本的事前管理主要包括:投标报价时的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工程开工前制定的成本计划等内容。

(2)成本的事中管理。这里主要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开展的成本过程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对影响项目成本的各种因素加强管理,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施工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消耗和支出严格控制在成本预算范围之内。在平时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分阶段分时间对预决算成本进行汇总对比分析,严格审查各项费用是否符合预算要求,计算实际施工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差异,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原因,采取措施,消除超出预算成本的现象。实施过程的成本控制细分成以下四个方面:材料费的控制;人工费的控制;机械费用的控制;管理费的控制。这四点是成本过程控制的要点,也是整个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控制好以上四点也就基本上控制了整个项目的成本。

(3)成本的事后管理。工程完工后,将工程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进行比较,计算成本差异,确定成本节约或浪费数额。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成本控制工作。主要包括:成本核算、成本分析。项目成本分析完成后,对项目成本进行总体考核,以评价该工程成本控制的情况,人工、材料、机械、管理费成本是否超标,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明确以后成本控制的重点和注意事项,不断完善成本控制与管理理念,并对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水平进行比较。

1.3缺乏信息化的成本管理暴露的问题

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盈亏状况的随时掌控,对于公司和项目经理来说,都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在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不强的情况下,无法实现实时动态成本控制,往往是在工程进行到某一时刻或工程的关键里程碑结束后甚至工程项目整体竣工后,才可以进行对比,还要耗用一定的人力和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所以反映工程的盈亏状况往往是滞后的。

在长宏公司也同样出现这样的弊端,加上本身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还不成熟、不完善,也会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施工过程中基本无成本核算,不能做到项目成本的日清月结,项目过程中基本不清楚盈亏,也就是无法实现实时动态成本控制,不能掌握项目进行中盈亏状况。

(2)计划性较差,甚至脱离了计划,劳务、材料、机具设备的使用基本没有控制,这样就更谈不上资金计划的准确性。

(3)成本信息的滞后造成不能及时收集、传递、处理、储存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数据信息,对成本信息做到正确的选择与使用;不能及时准确的发现成本管理中所存在的根本问题及原因,难以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使效益大量流失。

(4)成本核算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传统的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主要是根据财务部门的决算报告。这种核算体制经常因业务人员提出报告的时效性滞后而无法发挥成本管理的作用。由于缺乏成本管理中的事前预测和过程控制,只能靠制度被动地“卡”。一旦反映在财务帐面上,成本失控,已是既成事实。

2项目成本管理的解决措施

2.1加强技术管理,降低技术成本

在成本管理中,对人工费的核算往往严于对材料费的核算,对责任成本管理的重视往往高于对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视。其实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劣是有效开展责任成本管理的前提条件,工程成本的75%部分在施工组织设计阶段已经确定,留给其他部门进行挖潜增效的余地已经很有限。对此,必须强化施工技术人员的成本意识,以求将成本管理工作前置。试想如果施工组织设计差之分毫,到成本消耗上定会失之千里,经过优化和经济技术论证的施工组织方案,无疑对项目成本管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2对项目成本及时进行测算,建立责任成本承包为基础的项目管理模式

作为施工企业成本主要发生地的项目部,如果对项目成本不及时进行科学合理的测算,不设定管理目标,那么项目成本管理就很难取得好效果。在项目施工前都进行成本测算,确定项目责任成本,对降标幅度较大的项目一般实行正算法(防止责任下移),对降标幅度不大的项目一般实行倒算法。

2.3严格人工费的预测及管理

人工费在公路工程中一般占工程造价10%左右,所以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应严格控制人工费。任何一个施工企业在进行成本预测,拟就内部承包合同时,都应首先根据当地的工资水平及社会劳动力市场行情,测算出施工企业实际收入的日消耗量。

2.4加强对材料及设备的管理

工程物资消耗占工程直接成本的60%左右,工程成本能否得到有效的控制,材料费控制是关键。在采购环节,任何一个施工企业都应结合工程自身的实际特点,依据科学的方法并结合材料中标单价来重新核定工程所需主材、地材、辅材的供货地点、购入价格、运输方式等,并广泛搜集市场信息,真正做到货比三家,物美价廉。同时还应考虑出厂材料购入资金的时候价值,合理计划材料的用量,减少资金占用,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批次,尽可能减少资金积压及材料储备,减少一些无形资产的流失。

2.5强化合同管理,抓好对分包工程的管理

外部劳务使用与管理是施工企业适度规模扩张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但当前施工企业在劳务使用与管理中,存在严重的有章不循或不规范现象,因此,加强劳务使用与管理是项目管理的又一重大课题。要规范使用制度,落实“两坚持,一提倡”,即坚持劳务使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合理有序,考核业绩,注重实力,总量控制”的方针,坚持劳动使用基地化,弹性化的制度。同时,在保证自有队伍有活干的前提下,提倡“混编带用劳务等形式为主”“使用劳务建制队伍清包工方式为辅”“重要岗位禁用外部劳务制度”。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项目管理方法技术整合企业资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企业优秀竞争力的内涵;项目与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对项目成功的影响;项目管理提升企业运营绩效;项目管理面对的挑战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项目管理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积累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管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卓越的成就和不朽的文明、项目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载体、按“项目”进行管理是企业的最佳选择、企业项目管理采取面向项目的管理模式、项目管理与传统组织管理的最大区别之处在于项目管理更强调项目负责人的作用、项目经理向项目管理部门经理或总经理负责、运作和项目是企业交替的两类活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开辟新的领域、企业普遍对项目管理缺乏认识,也缺乏合格的项目经理人员、很多因素都会对企业的发展和成功产生影响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项目管理模式对项目成功地实施所起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并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而企业的发展必须依托于项目。本文从分析企业优秀竞争力的内涵出发,说明通过项目模式,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来进行企业资源的整合及最佳配置,能够提升企业绩效,促进企业快速发展。面对各种挑战,项目管理只有不断的完善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

关键词:项目管理促进企业发展

目前,在全球最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公司和军工企业机构中,项目管理作为中心模式被有效使用,如美国白宫行政办公室、洛克菲勒、美国海军实验室、杜邦、世界银行、IBM、英国石油公司等,均在其运营的优秀部门采用项目管理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项目管理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积累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践应用中仍隐藏着深层的管理危机,其发展和创新是长期性的,还需要在运用中不断融入新元素。现代项目管理体系已基本实现专业化与标准化,当前正在向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项目管理对各类组织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已引起学界、业界以及政府的广泛关注,需要我们重新审视。

1.企业优秀竞争力的内涵

从20世纪初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提出科学管理至今,管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卓越的成就和不朽的文明。所谓管理,就是获取和开发各种有效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等手段,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配置与再造,以便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是维系企业优秀竞争力的纽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改变组织运行状态的创新性项目活动日益频繁,要求企业不断调整管理主线,由职能管理向项目管理转变,研究表明:战略管理与项目管理已成为企业成功的两大支柱。从发达国家成功企业发展的历程来看,以项目为单元的创新活动在各类企业发展中处于战略地位。现代企业的竞争能力由低到高表现为产品和服务、技术、管理、人才、团队、机制、规则、理念八个层面,它们的相互交融和集中则构成了现代企业的优秀竞争力。如今是一个资源共享,创造共赢的时代,“单打独斗”的方式已绝对不适应企业的发展,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正日益加快,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已难以赶上这种更新速度。因此,由来自不同部门、不同知识领域的、已掌握企业所需知识的各类人员构成团队来运作成为一种趋势,而项目目标正是以这种团队为基础来实现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对项目的运作与管理能力,已成为现代企业优秀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

2.项目与项目管理

2.1项目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载体。企业的发展必然选择做大规模、增强实力,“正确”的企业繁殖模式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项目发展模式是企业繁殖的有效方法之一。项目发展模式,就是借用项目管理的思路,对企业的新产品、新市场、新业务、新定单等进行“项目”管理。比如企业要进行ISO9000的贯标工作,为了贯标工作的圆满完成,企业内部从员工、到中层管理、高层管理等多个层级人员可能都要被整合进来(打破层级区隔),包括财务、生产、研发、物流、销售等所有部门都要有人参与(打破部门区隔),可能一个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作为项目的负责人(项目经理),然后为了实现成功贯标这个目标,共同工作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面,不同的人员分别负责职能有关的部分,同时又要根据负责人的要求安排自己的计划、进度,提供有关的资源,与其他部门就某些问题进行很好的协作,如果生产部和销售部曾经因为产品质量的问题曾经产生不愉快,那么,在这样的架构里面,他们可能会很乐意一起工作,因为他们的目标变得一致——贯标成功。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项目!它是临时性、一次性的活动。这个项目之所以取得成功,得益于各部门人员的通力配合与协作、得益于相关资源的最佳配置。在企业的发展中类似的项目有很多,企业就是通过不断的完成各类项目,使企业形成了提供某种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以满足市场或顾客的需要,从而获取盈利并得以生存和发展,项目使得企业出现了质变,是企业跳跃式发展的动力。

2.2按“项目”进行管理是企业的最佳选择。企业为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面对各种挑战,努力寻求能够提高效率,提升绩效的管理模式是企业之必须,按项目进行管理就是其中之一,即将企业中所有管理活动都作为“项目”进行管理。bEe成功营销网——销项目管理是为一个相对短期的目标去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企业的资源,进一步地说,就是利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将职能人员(垂直体系)安排到特定的项目(水平体系)中去。从贯标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把贯标工作作为一个项目,在对这个“项目”进行管理时,充分使用了企业内的所有相关资源,通过使工作在水平和垂直两个职能方向上顺畅地进行而将工作做得更好。这种方法并非是要打破垂直的、科层制的工作流程,而只是要求直线组织彼此间平等交流,以使整个组织的工作协调完成。垂直工作流程依然是直线经理的职责;水平工作流程是项目经理的职责,他们的主要工作便是沟通和协调水平与直线组织的各项活动。企业通过实施项目管理可以保证:

2.2.1组织的灵活性。企业项目管理采取面向项目的管理模式,把项目本身作为一个组织单元,围绕项目来组织资源,打破了传统的固定建制的组织形式,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具体需要适时地配备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项目成员共同工作,为项目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2.2.2管理责任的分散。按项目进行管理,是把企业的管理责任分散为一个一个具体项目的管理责任,由各项目经理具体对各项目负责,确保各项目的执行及完成。此外,各项目经理可以将项目分解为许多小的责任单元。而管理责任被细分为一个个细小的责任单元,有利于组织对项目执行情况及成员工作的考核、监督,有利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2.2.3以目标为导向解决问题的过程。企业负责人根据项目实施的目标和情况来考核项目经理,而项目经理只要求项目成员在约束条件下实现项目目标,强调项目实施的结果,项目成员根据协商确定的目标及时间、经费、工作标准等限定条件,独自处理具体工作,灵活地选择有利于实现各自目标的方法,以目标为导向逐一地解决问题,最终来确保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保证企业战略的实现。

2.2.4有利于对复杂问题的集中攻关。企业项目管理关注项目整体目标的实现,关注客户对项目实现程度的满意度,并且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团队成员能以项目目标的实现、客户满意度为动力,相互之间充分交流和合作,不断做出科学决策,力争高质量按时在预算内完成全部项目范围,保证了问题解决方案的质量和接受的可能性。

2.2.5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的有效结合。企业项目管理可以使企业不断地完成一个一个项目,以实现企业的目标,促使企业不断上升到一个一个新的作业平台,使企业始终处在发展前进中。对于个人的发展,传统的职能模式使人们追求的是数量有限的职能部门经理,而项目管理为企业每位员工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员工责任的界定可以从小项目开始,员工的成长也就从小项目的经理逐渐发展为大项目的经理,同时有利于员工发展为综合性的管理人才。

3.组织结构对项目成功的影响

项目管理与传统组织管理的最大区别之处在于项目管理更强调项目负责人的作用,强调团队的协作精神,其组织形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柔性。企业组织结构也会对项目成功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对项目的成功起到支持或阻碍的作用。有些企业的组织结构可能会削弱其成功完成项目的能力,这在一些以项目小组来支持工作的企业表现尤为突出。如果企业的项目部门也需要支持工作,那么意味着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支持工作将成为压倒一切的重点。如果想要把精力从支持工作转移到项目本身工作上来,项目小组要承担多项繁重的工作任务,通常很难按时优质的完成项目目标。企业组织结构同样可能会阻碍其共享资源的能力,例如如果你的项目小组需要一位在某一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的帮助,由于受到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这名专家供职于一个职能部门,你可能很难同另外一个职能部门共同分享这名专家。

是当前许多企业采取的组织结构。在各管理层次之间总存在着“等级或威望”的鸿沟,在组织的工作单元之间也存在许多职能鸿沟。如果我们把管理鸿沟加在职能鸿沟上,就会发现,企业被分成许多独立的业务组织,它们由于害怕泄露信息会增加对手(其他部门/职能)的实力,所以拒绝彼此间的沟通联系,各自为政。而要完成企业的目标,就需要各业务组织协作配合,项目经理的职责就是使这些孤立的工作单元(操作岛)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进行跨职能沟通。项目经理向项目管理部门经理或总经理负责,他领导本项目内的一切人员,通过项目管理职能,协调各职能部门派来的人员以完成项目任务。

一般项目的组织形式有职能式、项目式和矩阵式三种形式。项目组织的类型实质上反映了项目负责人为实施项目在获取资源上的可能方法,以及在支配资源等方面的权力大小程度。然而任何一种组织形式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没有一种形式是能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甚至是在同一个项目的寿命周期内。所以,项目管理组织在项目寿命周期内为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突出要求而加以改变也是很自然的,项目应围绕工作来组织,工作变了,项目组织的形式也应跟着改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注意到这一点。

4.项目管理提升企业运营绩效

在首届“国际软件行业项目管理论坛”中有这样一组对比数字令人深思:印度大软件企业的项目按合同完成率在95%以上;国内某些软件企业的项目按计划完成率不过70%左右,其中全球软件开发项目中只有16%能按计划完成。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巨大效果差距?答案是项目管理的应用。项目管理凭借对工作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四大因素把控的优势,能够使任务过程标准化,减少工作疏漏,并确保资源有效利用,最终实现用户的满意。如果说以上贯标的例子比较特殊,在企业内部发生的几率有限,那么在销售、采购、生产等运作中也能够应用到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吗?当然可以!采购和销售是企业一进一出两大关口,掌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本和利润,即企业的运营绩效,以下是项目管理在采购和销售方面的应用。

4.1产品采购。运作和项目是企业交替的两类活动,运作是连续的,而项目必须是一段时间内完成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项目管理也可以提高位势,将运作作为一个过程放到一个项目里面来。笔者曾经调查过一个工业企业,为了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提升客户满意度,该企业专门为几个大宗采购的客户设立了客户经理,每年在这个“运作”发起之前,就会有一个项目启动会议,将与此运作有关的人员整合到一起,项目经理是负责与大客户直接接口的高级客户经理人员,而负责外部物流、内部物流、生产、质量检测、甚至客户接待的有关部门(几乎包括所有部门)挑选适合人员作为项目成员进入项目组,这样以来,部门之间拉扯牵制的事情没有了,所有的专业资源都在适当的时间为客户提供其所需要的专业服务,沟通顺畅,协同绩效非常高,客户满意度随之提高,并将原来每次采购从原料选择到最终产品出库需要6个月左右的时间缩短至3个月。总之,当企业需要进行大宗采购的时候,包括财务、采购、生产、销售等专业人员在采购过程中多角度对供应商进行最优化选择,将能够有效维护企业利益,控制采购风险。

4.2销售服务。传统销售是为销售而销售,现在的销售服务越来越复杂,客户非常希望能够在售前阶段获得很多关于产品方面的咨询,来不断增强对供应商的信心,尤其是大宗购买行为,可能一次采购行为就有几个月的时间,所以售前服务尤显重要。在企业一方,对某大客户的售前服务工作,很有可能需要高层管理、生产、研发的人员共同提供各种类型的支持,而销售人员则在整个过程中作为组织者,成为项目经理,安排计划、组织过程、控制进度。按照“项目运作”售前过程,可以及时地响应、满足客户的各方面的需求,再加上相关专业人员的介入,就能够迅速地做出响应,使销售工作具有了针对性,降低了成本和盲目性,缩短了销售时间和资金回笼的时间,为日后的产品销售和服务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以上充分说明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绝不仅仅适用于项目型企业,几乎所有企业,都可以通过项目管理方法,建立迅速反应的整合优势资源的机制。有效地解决当前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分权、多元化管理、资源共享及人员进出等系列问题,尤其在当今惨烈的市场竞争下,资源的稀缺和有限,使许多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因此,优势资源的迅速整合与配置对于任何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和竞争力来说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企业也只有形成最佳最有力的“重拳”出击市场,才能赢得胜利。

5.项目管理面对的挑战

5.1企业外部挑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开辟新的领域,需要大量的项目支持,现代项目管理面对的挑战呈现出新的特点。具体是:新的技术与商业机会不断增加、利益相关者不断增加(员工、股东、客户、合作伙伴)、环境变化不断加剧(市场竞争、经济形势、政策调整、政治、法律等)、随时间推移的项目重要性的变化、严格的工期、预算、质量指标以及资源的稀缺等因素。这一切新特点使得项目管理“最终使所有利益相关者满意”的最高境界难以实现,对现代项目管理的理念、模式、职能、方法与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2企业内部挑战。

5.2.1企业普遍对项目管理缺乏认识,也缺乏合格的项目经理人员,由此带来较大的实施风险;

5.2.2高层主管可能会过多干涉项目;

5.2.3科层制的影响力难以消除,反而延缓决策。

总之,很多因素都会对企业的发展和成功产生影响,我们要探究的是一种能把企业带上高速发展的管理模式,经过实践证明,项目管理不失为一种好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它站在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角度对企业中各类任务实行项目管理,是一种以“项目”为中心的长期性组织管理方式,其优秀是基于项目管理的组织管理体系。尽管项目管理在当前我国企业管理的应用中还并不广泛,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趋势,企业项目管理具有相当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其实施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有: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的决策、对经营活动更加严格的监控、更柔性的组织结构、以目标为导向的决策方式、促进团队合作和人才培养、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我国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对企业各个方面进行改造以适应企业项目管理方法的要求,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当然,为提高企业的成功率,企业也不能只在单独的某方面努力,而是应该从广义的角度对企业的发展进行判断与衡量。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公共项目管理绩效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公共项目的界定、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研究框架、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方法、结语四个方面进行对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法的研究。其中,内容包括:公共项目是社会经济生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项目的概念;公共项目的公共品性质、公益性目标以及效益的外部性等特点;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研究伴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理论框架的基础就是绩效的界定;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方法类型;通过对项目管理的局部改进来提高项目管理绩效;项目管理的全过程、系统化改善;通过制度安排上的创新来提高项目管理绩效;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法的比较分析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总结,分析了其各自的特点,最终指出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实际上是一个管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的过程,而且其发展愈来愈系统化和制度化。旨在总结和介绍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法的现有研究成果,指明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对公共项目的成功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公共项目绩效绩效改善方法提高效果

公共项目是社会经济生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整个社会的运转提供基础条件。目前,虽然我国公共项目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总体表现为管理效率低下、绩效水平不高,而公共项目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绩效改善的复杂性。

长久以来,各国专家学者为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研究付出了不懈努力,尤其是在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法的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公共项目的成功。

1公共项目的界定

在对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方法进行研究之前,首先必须澄清公共项目的概念。综合现有观点,本文将公共项目界定为:公共项目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需要,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包括服务)的项目,其最终业主是政府,具有公共品性质和公益性目标,通常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

公共项目的公共品性质、公益性目标以及效益的外部性等特点,决定了其依靠市场配置缺乏效率,而必须由政府提供[2]。然而政府作为公共项目的最终业主使得其具有多级多重结构的委托链[3](见图1),从而与非公共项目有了显著区别,增加了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复杂性。

2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研究框架

对于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伴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绩效的界定、项目管理绩效的评价以及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方法,而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方法是其中最为优秀的部分。图2即为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研究的理论框架。

该理论框架的基础就是绩效的界定。对于公共项目来说,绩效是“绩”和“效”的合成,即成绩和效率,是项目建设成果与过程的综合反映和体现。“绩”指项目结果是否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主要任务是否完成,完成得怎样,侧重反映项目的结果;“效”则指完成项目的效率,侧重反映项目过程。项目管理绩效是项目成功的指示器,项目成功是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目标。

3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方法

总结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类型,即管理学范式和制度经济学范式。

管理学范式即通过对项目的管理技术或方法论的改善来提高项目管理绩效,其两种具体方法可以根据改善活动覆盖项目管理过程的程度来区分,前者只涉及项目管理的局部,而后者涉及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制度经济学范式则是试图寻找一种制度安排,以达到利益相关者之间责、权、利的均衡,以此来激励和约束各方为达到项目的成功而共同努力。这两种类型的方法都是解决公共项目管理绩效问题的“良方妙药”,但至今还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3.1通过对项目管理的局部改进来提高项目管理绩效20世纪80年代以前,评价项目管理绩效的指标主要是项目成本、工期和质量,此时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方法也非常狭窄,都是一些结合预算、工期和技术说明的控制方法。

随着项目管理绩效指标的多元化发展,项目管理绩效改善也开始涉及项目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人们发现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活动,对其某一方面的改进都会带来整个项目管理绩效的提高。例如,将组合基数确定法(CRD)运用到招投标过程中是通过优化承包商的选择来提高绩效[4]。

通过项目管理某一方面的局部改进来改善整个项目的绩效是使用最早的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法,并且其改善途径涉及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目前有大量文献归属此类。

但是,这种方法对于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是通过“局部用力”或者“分散用力”来实现的,因此,其对项目整体绩效的提高是有限的,导致改善效果相对来说不是非常理想。

3.2项目管理的全过程、系统化改善鉴于第一种方法的局限性,专家们开始将项目组织视为一个系统,试图寻找一种全过程、系统化的方法来实现项目管理绩效的大幅度提高,因此,将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或逻辑思维运用到项目管理全过程中,通过提出一种新的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框架来提高项目管理绩效的方法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这种方法包括两个方面,即项目内部的系统改善以及项目之间的系统化管理。

项目内部的全过程、系统化改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将集成化管理的思想应用于项目管理过程中,如将工程设计与施工阶段相整合的观念[5],建筑供应链管理概念的提出[6];其次,有一些文献将企业管理中的一些系统化理论,如标杆管理[7]、价值管理[8]、企业流程再造理论[9],引入项目管理领域中来;最后,项目成功的概念出现后,大量研究开始围绕项目成功标准以及项目成功关键因素(CSFs)展开,项目成功标准即

为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目标,而项目成功关键因素即为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着力点,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前提就是寻找“目标”和“着力点”,而后对“着力点”进行一系列的重点管理,以求达到“目标”,这方面内容包括鉴定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10,11]项目卓越概念模型的提出[12]等。

通过项目之间的系统化管理来改善项目管理绩效的方法主要体现在项目组合管理[13]与项目群管理[14]理论的研究,它们都是将多个相关项目进行统一协调管理,从而获得单独管理各项目所无法获取的效益,实现项目与组织战略的一致。

3.3通过制度安排上的创新来提高项目管理绩效制度经济学认为,合理的制度安排能够减少交易中的摩擦和不确定性,从而提高经济活动的绩效,制度本身也是一种生产力,因此,大量研究与实践围绕公共项目的制度设计展开。相对于以上两种方法的研究来说,通过制度创新改善项目管理绩效的研究是异常活跃的,实践中的尝试和探索也是非常广泛的,我国公共项目管理模式随着公共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如图3所示的四个阶段。

图3中的各种公共项目管理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是十分灵活的,公共部门通常是为了达成项目目标而将某种项目管理模式进行随意改进,因而造成了当前多种项目管理模式共存且竞相发展的形势,而这些管理模式各具特色,各有侧重。

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同时促进了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一些文献,尤其是国内的一些文献通过对公共项目委托关系中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设计来改善项目管理绩效[15-17]

;还有大量文献追求公共项目各利益主体之间最合理的风险分担,认为这是提高项目管理绩效的关键[18-20];另外,一些学者将公司治理的理论引入项目管理领域,出现了项目治理理论[1,21,22],该理论试图实现公共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责任、权利和所享有的利益之间的一种均衡,达到最恰当的风险与利益的分担,从而使得公共项目的众多利益相关者能够实现这样的情形,即虽然其各自的目标不尽相同,但其所作所为却都能最终促成公共目的高绩效,也就是“殊途同归”现象。

关于项目治理的相关研究较少,且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仍有部分专家对公共项目治理理论置疑,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有待于更多有志之士的关注与研究。

3.4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法的比较分析

以上两个类型的三种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法的研究是并行不悖的,其中任何一种都不是可有可无或“独当一面”的。

虽然项目管理局部改进的方法对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是有限的,但其研究和实践将不断促成管理新技术和新方法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项目管理系统改善方法的研究也为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提供了管理方法论上和逻辑思维上的革新;

而制度安排创新的方法虽然看似在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面最见成效,但应该注意的是,它是以管理学范式方法的研究成果作为技术支持的。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实际上就是一个管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的过程。

4结语

公共项目的绩效改善问题一直都是困扰世界各国的难题,很多专家学者都在这一领域努力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本文在界定了公共项目概念的前提下,具体分析了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指出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活动日益系统化和制度化。可以预见,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研究仍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迫切需求和公共项目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必将推动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关键链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应用论文

1关键链技术介绍

1.1关键链的概念Goldratt在《关键链》一书中将关键链定义为:在资源约束下,用最短时间完成项目。此目标决定了项目进程中的瓶颈是该项目的各条路径中,时间最长的那条路径——关键链。吉罗德·肯德尔认为,项目的关键链是由相互依存的任务所组成的最长链条,这一链条既要考虑任务的依存性,也要考虑资源的依存性。刘士新教授认为,所谓关键链是考虑工作执行时间和工作间紧前关系约束,以及工作工作间的资源冲突后,所形成的制约项目周期的一个工作序列。马国丰将关键链定义为:在一个项目体系中,如果不考虑不确定因素对它的影响,总存在一些对项目周期起直接制约的环节,这些环节连成一个步骤链。赵道致认为关键链就是有瓶颈工序组成的工序链,既考虑了工序间的技术约束条件,也考虑了资源约束条件,它的长短决定了整个项目工期的长短。李喆在文献中指出,各工序持续时间、紧前关系与资源供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项目总工期,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一个或更多的工序序列决定了项目最早完工时间,这种序列即为关键链。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虽然各界对关键链的描述不同,但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关键链不考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工序间逻辑约束和资源约束的共同作用下,组成项目最长工期的工序集合。

1.2缓冲的概念缓冲的设置是关键链技术的优秀和精华,体现了关键链理论“局部最优并非整体最优”的管理思想。关键链在项目进度管理中有以下三类缓冲:项目缓冲(ProjectBuffer,PB):关键链末端的缓冲时间,用来保证整个项目按时完成。输入缓冲(FeedingBuffer,FB):安置在非关键链与关键链的接口处的缓冲时间,用来保证非关键链按时完成,不会影响关键的进行。资源缓冲(ResourceBuffer,RB):资源缓冲并不耗费时间,是为了防止关键链受资源短缺的影响而设置的,只要资源要在关键链上进行分配,并且该关键链上的前序任务由不同资源完成,就要放置资源缓冲,目的是保证资源在其需要时随时可用,并保证资源在关键链任务提前开工的情况下可用。资源缓冲实质上是一种预警机制,通过及时合理的沟通,让资源供应方及时了解项目的最新进展,此保证资源能够及时到位。

1.3关键链的主要技术方法

1.3.1用50%概率的可能完成时间作为任务工期的估计。关键链采用50%概率的可能完成时间作为任务工期的估计将单个任务的风险因素放到关键链中的缓冲里考虑,以缩短工期估计。这主要是针对克服“5+5=13定律”和学生综合症而提出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滤掉工期计划中的水分,而且可以给工作人员以压力,以提高其工作效率。

1.3.2识别项目的各种约束条件,将关键链而不是关键线路作为项目的约束。在关键链里,资源约束同时间约束一样重要,通过约束理论来指导项目资源配置,以确定项目所受资源的约束情况,进而确定项目关键链。

1.3.3在关键链后设置项目缓冲(PB)。50%的工期估计是很容易出现延误的。在关键链后设置项目缓冲,将延误控制在预期的范围内。项目缓冲在项目计划中也以任务的形式出现,只是不需要任何资源。

1.3.4在任务链汇入处设置输入缓冲(FB)。为防止非关键链任务给关键链带来延误,在非关键链任务向关键链的汇入处设置输入缓冲。输入缓冲能消化汇入关键链的非关键任务所带来的延误。

1.3.5将缓冲作为控制和衡量项目进度的有效工具。关键链项目管理通过监控缓冲来评价项目任务链的实施业绩,并根据缓冲消耗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项目人员采用适当的时间间隔来监视项目缓冲和输入缓冲的情况。

1.3.6使非关键链任务服从资源约束的要求。传统关键线路法鼓励任务越早开始越好,从而减少项目延误风险。而关键链项目管理却要求非关键链任务越晚开始越好,这样可以延迟现金流支出,并避免多任务的影响,使人员能专注于少数的任务,减少工作干扰,使得后续任务得以顺利开展。

1.4关键链的特点WillyHerroelen和RoelLeus把关键链法与传统关键线路法进行对比后,对关键链方法的优点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并通过仿真试验将关键链方法的调度计划与分支定界算法产生的调度计划进行了对比分析。

2关键链在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的问题

虽然关键链技术在国外制造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对于该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研究,却处于起步阶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工作包持续时间估计在实际的建筑工程中,经常是根据工程量和资源分配来估计各工序的持续时间,然后结合施工合同、施工技术水平、环境等限制条件,确定工序的开工、完工时间,由于是事先估计,存在着不确定性。因为工序的持续时间的确定是由项目经理和相关有经验的项目工作人员共同制定的。应该说这种估计方法是基本合理的,若统一的用50%的时间估计对工作包实施“一刀切”,是不切实际也是不可行的。

其次,在建筑工程中,有很多工作时间是刚性的、没有任何缩减余地的。例如:项目招标公示时间,混凝土的养护时间等等,这类工作的时间由国家法律、行业标准等强制规定的,对于这类工作必须按照原定的工作时间进行,没有任何缩减的余地。而对于设计、招标文件的编制等“办公室”类的工作而言,其工作时间具有很大的弹性,时间缩减对于这类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不仅可以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大大缩短项目工期。

另外,还有一些工作时间是超出项目控制范围之外的,如项目前期的各类文件的审批工作等。这类工作时间是由项目外环境所决定的。对于这类工作时间,不但不能缩减,反而应给出足够的安全时间,以免延期对项目造成影响。

显然,现有的任何一种工作时间估计方法都不能同时满足以上三类工作时间估计的要求,必须要根据建筑工程项目不同工作包的时间弹性分别进行时间估计,给予不同的时间估计方法,这样才能使得制定的工期计划更符合实际。如何对不同性质的工作进行分类,分类后确定什么样的时间估计方法才是科学合理的,这些都是目前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2.2缓冲大小的确定缓冲的设置是关键链理论的优秀内容。对于缓冲大小的确定,不能够简单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应该根据项目的特点,所出的环境,各工作包完成时的难易程度,任务完成者的风险偏好等角度综合考虑。项目管理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管理的过程,应该从整体的角度综合考虑,尤其是不应该忽视人的作用,应该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应用于缓冲的确定过程中。这样得到的缓冲大小才能更加符合项目的实际,更具有可行性。

2.3资源约束关键链管理将资源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与工序逻辑关系同等重要的高度,并设有专门的资源缓冲来保证工序获得资源。资源,尤其是瓶颈资源在关键链管理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设置资源缓冲在适当的位置实质上就是在进行资源的均衡,以保证工序的顺利进行和项目各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关键链管理中,已经给出了如何利用项目中的瓶颈资源解决进度延迟的方法。

但目前关键链技术主要是针对单一资源下的项目管理,重点强调人力资源在项目进度中的安排,主要是偏重于数学优化模型的应用。这些数学方法虽然可以使得到的关键链较为准确,但在运用过程中需要使用者要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且数学模型运算复杂,在实际工程中并不具有实用性。如何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进行资源约束的编排与选择、如何将复杂的数学最优化进行简化处理使其更具有实际操作性,是关键链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

2.4缓冲在进度控制中的应用项目缓冲和输入缓冲都是时间段而非时间点,因此通过缓冲区间对项目进度进行监控是完全可行的。Goldratt对缓冲区的管理采用“三色”管理,将缓冲区三等分,分别用绿、黄、红三色表示。当缓冲消耗量在绿色区域时,项目运转良好;处于黄色区域时,应加强监控并初步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当缓冲已消耗至红色区域时,说明项目进度延期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必须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但在应用中,这种表示方式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为,当任务完成90%而消耗缓冲80%,和当任务完成20%而消耗缓冲80%,这两种情况所对应的风险等级是完全不同的,显然Goldratt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此,若想要通过缓冲区进行进度监控,就必须重新制定新的监控参数。2.5关键链的应用环境在工程项目中,涉及业主、总承包商、分包商、监理等多方,机构复杂,牵涉面广,各工序、子项目的完工时间通常都有严格的合同限制,一旦延误就可能遭受索赔;而关键链技术是起源于国外制造业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它和传统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其实施过程中必须提供适合于关键链自身特点的新的项目环境。但目前对关键链的研究都是以制造业为背景的,而对于其它领域的关键链项目环境缺乏相关的研究,这大大限制了关键链技术推广和应用。

3结论与建议

Goldratt在《关键链》一书中只介绍了关键链的主要思想和实施过程中的总体步骤,而对其理论基础的科学性以及实施步骤中的具体方法并未做深入研究。本文在分析我国建筑项目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关键链的优秀技术、创建适合关键链应用环境等方式,使得关键链技术更加符合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使其在应用过程中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方面:

3.1制定适合于建筑项目的关键链进度计划关键链技术作为网络计划技术的组成部分,在编制进度计划的过程中,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工作时间估计及其后续工作。因此,本文在以往项目进度计划编制方法的基础上,重点从适合于建筑项目的工作时间估计、缓冲位置及大小的确定、资源约束、关键链的确定方法这四个主要方面进行研究。

3.1.1工作时间估计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工作弹性的不同,制定合理的工作分类标准,并确定不同层次工作的时间消减额度,使得消减后的工作时间符合关键链技术的要求——在保持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基础上,去掉各工作包的时间“水分”。

3.1.2项目缓冲及输入缓冲大小的确定缓冲大小是根据其所在链上去掉时间的大小确定的,根据风险聚合原理,缓冲时间不会大于链上各工作缩减时间之和,其大小应该与链上各个工作包的性质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本文在确定缓冲大小时的主要思想是:通过上述根据时间弹性对工作性质的分类,不同时间弹性的工作给予不同的权重系数,通过汇总链上工作包的权重系数来确定链上缓冲的大小。其中,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确定科学的符合不同工作类别的权重系数;确定(非)关键链上权重系数的处理方法;确定(非)关键链上缓冲时间的确定方法,使得最终得到的缓冲大小更加符合进度管理的要求。

3.1.3资源和资源缓冲与其它项目相比,建筑项目资源主要有两类特点:一是涉及资源种类繁多;二是有很多资源是通过外部供应商以合同的形式提供的,其可控性不高。因此,制定进度计划时如何估计这些资源需求,并将其与关键链进度计划相结合,是本文重点解决的问题。另外,如何通过设置合理的资源缓冲对资源进行有效控制也是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

3.1.4识别关键链通过上面对关键链技术的改进,其识别方法与制造业中的关键链确定方法有很大的不同。通过不同方法间的对比,本文将建立一套适合于建筑项目的关键链识别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关键链技术的建筑项目进度计划具体编制步骤。

3.2利用关键链对建筑项目实施有效的进度控制修正关键链缓冲区进度控制参数,将“已完成工作量”考虑到进度控制中,建立基于“已完成工作量”和“缓冲消耗量”两因素的新的进度监控参数,以达到准确监控项目进度的目的。

3.3创建适合于关键链技术的项目环境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构建关键链技术的新的项目环境:

3.3.1签订有利于进度控制的材料供应合同与企业内部门间关系不同,建筑项目中各合作方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合同进行联系和约束的。在关键链管理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确保资源能够及时到位,这就要求实施方在同材料供应商的谈判过程中,必须签订有利于材料进度控制的合同条款。如何在合同中反映关键链的主要思想,如何签订这样的材料供应合同,将是本文在这方面研究的主要内容。

3.3.2创建“接力赛”式的项目氛围关键链技术的成功运用需要用一种流程来牵引和指导,项目管理团队需要一种含有自我激励机制的项目氛围。本文提出一种“接力赛”式的项目氛围,即各任务完成人员在接到任务时必须全力完成任务,并迅速将完成的工作成果交付给下一任务完成人员。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工作氛围是本文将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3.3.3建立适合关键链技术的绩效评估体系关键链管理要想发挥作用,必须有相应的绩效评估机制作为保障。本文通过区分不同时间弹性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各自的绩效评估体系,使得各工作包的完成人员能够适应关键链技术下的管理方式,以克服“学生综合症”和“帕金森定律”等因素的影响。

3.3.4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任何项目的成功都离不开良好的沟通。关键链管理在整个运作过程中始终需要良好的沟通,尤其是瓶颈资源的合理利用方面,更需要施工方与材料供应商之间的有效沟通;另外,项目经理通过缓冲区对项目进度进行监控过程中,也需要建立合适的沟通渠道,以保证项目在进度计划的控制范围之内。怎样建立以及建立什么样的沟通渠道才能满足关键链管理的这些需要,将是本文在这方面研究的重点内容。

项目管理技术论文:网络计划技术在施工项目管理运用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程项目的规模和个性化持续的强化,工程施工就复杂和时间长啦。出于工程的复杂性,就有必要实行专业化协作。项目经理只有使用工程项目计划,才能把他所强调的工期、成本、质量和安全传达给工程技术人员。只有在施工管理中应用网络计划技术,才能使施工得以全面地达到优质、节省和快速的要求。本文就网络计划技术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的问题展开研究,望对广大读者有说帮助。

网络计划方法不仅仅是一种编制计划的方法,而且是一种科学的施工管理方法,但在我国施工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应用管理水平低。绝大部分施工企业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只停留在编制计划上,对计划执行中的监督与控制及计划调整缺少有效的管理方法。

2、应用普及率不高。我国现有施工企业,企业素质差别较大,企业发展也很不平衡。据统计,中央直属和省级施工企业,管理水平较高,每年应用网络计划组织施工面达40%左右;地市级施工企业,每年应用网络计划组织施工面在15%左右;而县级及其以下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水平较差,每年应用网络计划组织施工面仅为5%左右。

3、应用深度不够。施工网络计划的编制往往只停留在确定施工顺序及工序穿插,编制深度不够,更谈不上网络计划的优化。

造成网络计划技术在我国施工管理中应用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施工企业自身素质不高的制约,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工程设计变更、工期的确定受社会干扰多、工程款拨付进度没有与网络计划紧密联系、工程款拖欠等。工程设计变更给网络计划的制定和调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使施工企业应接不暇,无法使用网络计划实行施工管理;有些工程工期的确定违反科学规律,工程竣工日期一再提前也使企业无法按网络计划去组织管理;工程款拨付不及时,也从客观上减弱了企业应用网络计划的责任感。另外,目前市场上网络计划的编制软件很多,但适用于进度控制的软件却很少,而且通用性比较差,从客观上阻碍了施工企业应用网络计划实施项目进度控制。

其次企业自身素质的制约

1、传统工作方式的阻碍。传统施工管理采用手工管理且很多工作都是靠经验来完成的,企业对实施网络计划管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很多施工人员拒绝网络计划是因为他们觉得它会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没有传统管理方式那样得心应手

2、高素质管理人员缺乏。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同时又是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往往只注重施工技术的研究,进度的管理依赖于传统经验,对网络计划技术知识不足。

3、施工管理粗放。施工管理中现场跟踪检查没有形成制度,随意性比较大,进度数据收集不全面、不完整,进度数据的整理、统计、加工、分析能力差,无专人负责等。

根据上述分析,施工企业提高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水平,除了从源头抓起,尽快规范建筑管理体制,并制定有效的措施提高企业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积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要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高度,全面实施网络计划,促进企业管理上质量、上水平。

这就要求施工企业提高认识,注重实效,扎扎实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具体做法为:

1、采用易于控制形式。横道图是工程技术人员最熟悉的控制形式,具有直观、易懂、绘制简便、所需时间少、费用低的特点,但其缺点是不能反映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大中型工程的进度控制困难。可在网络计划技术编制和调整进度计划后,转换成采用横道图与网络图结合实施,这种做法既有网络一样的严密性,又兼有横道图简单易懂的优点,减少网络计划实施中的阻力。

2、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重要性。网络计划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它能够提供施工管理所需的多种信息,有助于管理人员合理地组织生产。施工管理中推广应用网络计划方法必将取得好快省的网络计划技术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的问题。

全面效果,进一步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对于这个问题,企业的领导应该有充分的认识,把应用网络计划技术放在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去重视,逐步抛弃传统的凭直觉管理的方式,克服困难,投入一定的人力与资金,推动网络计划的应用。

3、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应用网络计划技术应本着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注重实效的原则,稳步推进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应用网络计划,从工程规模上讲,应先从较小的工程项目或分部分项工程做起,逐步积累和总结经验。同时还应慎重地选择工程项目,充分证明执行网络计划的工程既省事且效益显著,增强人们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信心;从编制和调整深度上讲,应先粗后细,逐步深入,不断积累管理所需的信息,形成规范的信息收集、整理、统计和加工方法。网络计划技术是一项科学的施工管理理想、方法和手段,它的应用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到项目管理体制和同项目有关的单位、个人等多方面的因素。根据笔者多年的施工管理实践,推广应用网络计划技术,企业领导重视是关键,外部提供良好环境和加强引导是企业提高应用水平的有效途径。

4、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紧密结合。网络计划的编制与实施是建立在已知的施工方法基础之上的,施工管理人员除了熟知网络计划方法之外,还应了解各项工作的工艺及组织流程。根据网络计划法的性质和特点,并非应用网络计划法就一定能任意缩短工程期限,它只限于给管理人员提供应在哪些工作上合理赶工以及工期与成本的关系等信息,从而使增加的费用最少,成本最低。至于能否实现赶工,最终还是取决于施工组织方法和物质技术条件。因此,管理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进度控制计划必须与工程技术人员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