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双语教育论文

双语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09 05:48: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双语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双语教育论文

双语教育论文:材料学科双语教学工程教育论文

一、专业认证及其对材料学科专业课程的导向

专业认证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能力导向,其含义一是OBE模式,即基于毕业生的质量,二是“什么是毕业生的质量”。OBE模式最早出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WilliamG.Spady认为OBE实现了教育范式的转换,学生学到了什么是成功,远比怎样学习和什么时候学习重要。S.Willis和B.Kissane对OBE的定义是基于实现学生特定学习产出的教育过程。教育结构和课程被视为手段而非目的。如果它们无法为培养学生特定能力做出贡献,它们就要被重建。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目标导向”和“持续改进”是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根据我校办学特色和材料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淀,与时俱进,拓展专业教学方向,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课程是改革的必经之路。信息技术是21世纪社会发展迅速的高新技术,信息功能类电子材料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先导,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研发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10年,我校在材料学科专业课程中增开了“信息技术与电子材料”等双语课程。该课程是面向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班(以下简称“材科国际班”)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并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此课程围绕各类新型电子功能材料,如半导体、超导、电介质、光与光电子、磁类功能材料,以及其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展开,旨在让学生在学习材料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电子材料的功能性特点和应用。

二、基于专业认证理念的课程探索与实践

(一)与时俱进,广泛取材,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

对应目标:科学文化和工程文化教育。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更新慢、教学可视化差、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不足。除此之外,材料学科专业课程信息量较大,且知识更新速度快,这对双语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具备更高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以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能力。在倡导与时俱进的今天,在“信息技术与电子材料”课程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已成为必然。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方式具有信息量大、灵活、更新快等特点,并以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式呈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板书的多种不足。引入多媒体技术后,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可以随时在教学中补充,有效更新了教学内容。通过媒体播放和网络下载等形式,形象、生动、直观地传播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材料学科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双语教学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如上课速度快、信息量大等,学生必须集中精力,否则就会因漏失关键信息而难以跟上教师的授课思路,甚至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如何让学生有效把握课程重点,理解课程难点,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对于专业必修课的考核,尤其是学时少、学分少的专业必修课,其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我们从改革教学方式入手,设置课程内容专题,强化“平时成绩”,强化主观性专题,促使学生在课下继续把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主观强化。专题设置的另一个方式是自主选题。教师给出主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分组,自行设置小组报告题目和内容。近年来,学生自主选题主要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减排方面,体现出学生对国家乃至国际材料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关注。

(二)设置专题,小组研讨

对应目标:创新思维能力、工程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设置的学术专题是本课程的重点。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意加大此部分的分值权重,从原有的20%提高到40%,促使学生重视专题作业。以“HallEffect:TheoryandApplication”题目为例,什么是HallEffec(t霍尔效应),回答可以是简短几句话,也可以是一篇论著。这个题目中还涉及另外一个部分,即HallEffect有哪些应用。应用可大可小,可以是身边的小器件,如录音机的转向机构和电饭煲的温度控制;也可以是国防军事设备的重要组成部件,如用于远程导弹、卫星上的霍尔位移传感器。这就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提纲、字数要求下,认真查阅资料,理解相关内容。此外,专题作业还设置小组讨论环节。通过小组论证,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高质量作业。通过设置专题,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去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内容综述、分组合作,对其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工程能力、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等,进行了综合训练。

(三)研讨项目答辩,角色转换,互动式教学

对应目标:创新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国际化能力。上述专题作业提交的语言是英语,PPT文件还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英语口头汇报,并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从Word文档到PPT文件的制作,学生加深了对专题内容的认识。专题答辩时,从文字到语言的转换,促使学生充分掌握专题内容,运用适当的科技语言、肢体语言、影音动画等展示自己的作业,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条理、有层次地汇报小组工作。在回答问题环节,学生必须做足功课,才可能保证答案的准确性。通过设置专题并进行项目答辩,促使学生充分利用可获得的各类资源,系统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国际化能力的提升。

(四)改革考核方式,师生互评

对应目标:创新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上述“平时作业”中对三类作业类型的考核,我们摒弃了教师一言堂的方式,通过设置对应的考核表格和细则,由教师和全班学生参与,从专题内容的学术性、逻辑性、作业规范性、演讲条理性、科技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打分。学生通过评分表还可以进一步审视自己的不足,汲取其他小组的优点,争取在下一轮作业中获得更好的成绩。而教师的评分则重点体现在对知识掌握的准确度上。此外,专题作业是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的,一荣俱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别学生“偷懒”的情况。同时,在考核时设置组员贡献表,明确小组成员各自对小组工作的贡献百分比,将个人成绩与贡献比例挂钩,进一步避免了个别学生“不出力”的情况。学生参与专题作业考核,对专题内容进一步消化,对其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有积极作用,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学习需求。

三、持续探索与实践

在工程教育国际认证标准的指导下,在“信息技术与电子材料”的课程教学中实施了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能力方面,还是在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双语教学是一种“学科教学”,而非“语言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设定双语教学的目标,持续探索与实践,既重视大学生语言能力的获得,又强调其知识目标的达成,并要妥善处理好知识目标与语言目标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

随着新型电子功能材料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与发展,基于我们在材料学科专业课程多媒体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及时查找问题,结合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制订有效的解决方案,仍是今后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本课程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我校材料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促使材料学科专业课教学改革向着创新型、国际化的层次发展。

作者:赵春霞 黄学辉 顾少轩 周静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双语教育论文:食品化学双语教学工程教育论文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普通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被动,缺乏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不利于双语教学的实施。此外,《食品化学》课程一般在大学三年级第1学期开设,学生基本没有接触专业课,对专业知识并不了解,况且多数学生还没有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词汇量较少,更不要说专业词汇,此时开展双语教学,难度相当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首先向学生讲述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强调应用型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阐明外向型企业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同时邀请毕业学生以切身体会讲述双语课程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此外,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双语教学的循序渐进过程,开始主要用中文讲授,通过简单渗透的方式向学生讲解重要的专业词汇和概念,主动找出构词规律,帮助学生记忆专业词汇,消除学生对双语课程的畏惧,等大部分学生适应后,再过渡到中英文双语教学的整合层次。同时,教师应随时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既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很好地消化和吸收,加深学生的理解,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逐渐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加强师资力量

《食品化学》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只有兼具广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外语水平,才能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尽管目前从事《食品化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均获得博士学位,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或一定的专业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但大多数教师不具备国外研修经历,况且在我国的英语教学模式及环境下,口语训练较少,很难顺利开展《食品化学》双语教学。加强双语师资培训是解决双语教学困难的根本途径。然而,双语师资的培养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得到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高度支持,有步骤地推进双语教学、持证上岗。首先要遴选一批基础较好的专业教师,通过请学校的英语教师对其讲授一些常用课堂用语,或组织双语教师听观摩课向英语教师学习,或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外籍教师对其进行听、说训练,参加校外双语教学课程培训班或到国外优秀高校进行教学研修,全面提高双语教师的口语水平。

3选用切实可行的教材

科学合理地选用教材能保障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国内高校(尤其是重点院校)多使用近几年出版的、在国际上使用广泛的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因为原版教材可以提供原汁原味的英语和专业知识,便于教师和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拓宽国际视野。然而,国外原版教材价格较高,一般学生很难承担,而且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国内高校安排的课时一般无法完成。考虑到实际情况,只对任课教师购买Fenne-ma'sFoodChemistry第4版原版教材,并从中选取授课内容所需的章节,供学生复印,既保证了教材的原版性,又降低了成本。同时,学生还可以将Fennema主编的王璋等人翻译的《食品化学》(第3版)的中文版作为参考书,对所学知识进行补充。

4创新教学模式

基于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才能保证《食品化学》双语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建立一种“预习、听课、复习、讨论”的4阶段学习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学生应对《食品化学》课程中的专业词汇和教学难点进行课前预习;认真听取教师的课上讲解是确保学生理解并掌握课程知识点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教师英语讲授应清晰,便于学生接受并掌握新知识;课下复习是非常重要的过程,能保证学生消化吸收课堂教学内容;讨论是学生就一个专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完整地实现教学目标。食品化学涉及食品的组成、营养及加工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及相应防护措施等,内容繁多,单纯理论讲授,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而,食品与现实生活结合非常密切,如烹饪过程中蔬菜颜色的变化与叶绿素变化条件以及护绿技术相关;面包、烤鸭等食品的诱人色泽及风味与美拉德反应相关联;水果颜色的变化与酶促褐变紧密结合等。因此,在《食品化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学习效果。

5结束语

双语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目前,对《食品化学》双语教学的认识、目标定位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学校和教师应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在教学中不断吸纳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出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需要的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高素质应用型食品人才。

作者:李红 张露 申瑞玲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双语教育论文:材料学科双语教学工程教育论文

一、基于专业认证理念的课程探索与实践

(一)与时俱进,广泛取材,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

对应目标:科学文化和工程文化教育。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更新慢、教学可视化差、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不足。除此之外,材料学科专业课程信息量较大,且知识更新速度快,这对双语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具备更高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以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能力。在倡导与时俱进的今天,在“信息技术与电子材料”课程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已成为必然。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方式具有信息量大、灵活、更新快等特点,并以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式呈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板书的多种不足。引入多媒体技术后,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可以随时在教学中补充,有效更新了教学内容。通过媒体播放和网络下载等形式,形象、生动、直观地传播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材料学科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双语教学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如上课速度快、信息量大等,学生必须集中精力,否则就会因漏失关键信息而难以跟上教师的授课思路,甚至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如何让学生有效把握课程重点,理解课程难点,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对于专业必修课的考核,尤其是学时少、学分少的专业必修课,其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我们从改革教学方式入手,设置课程内容专题,强化“平时成绩”,强化主观性专题,促使学生在课下继续把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主观强化。专题设置的另一个方式是自主选题。教师给出主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分组,自行设置小组报告题目和内容。近年来,学生自主选题主要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减排方面,体现出学生对国家乃至国际材料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关注。

(二)设置专题,小组研讨

对应目标:创新思维能力、工程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设置的学术专题是本课程的重点。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意加大此部分的分值权重,从原有的20%提高到40%,促使学生重视专题作业。以“HallEffect:TheoryandApplication”题目为例,什么是HallEffec(t霍尔效应),回答可以是简短几句话,也可以是一篇论著。这个题目中还涉及另外一个部分,即HallEffect有哪些应用。应用可大可小,可以是身边的小器件,如录音机的转向机构和电饭煲的温度控制;也可以是国防军事设备的重要组成部件,如用于远程导弹、卫星上的霍尔位移传感器。这就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提纲、字数要求下,认真查阅资料,理解相关内容。此外,专题作业还设置小组讨论环节。通过小组论证,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高质量作业。通过设置专题,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去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内容综述、分组合作,对其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工程能力、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等,进行了综合训练。

(三)研讨项目答辩,角色转换,互动式教学

对应目标:创新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国际化能力。上述专题作业提交的语言是英语,PPT文件还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英语口头汇报,并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从Word文档到PPT文件的制作,学生加深了对专题内容的认识。专题答辩时,从文字到语言的转换,促使学生充分掌握专题内容,运用适当的科技语言、肢体语言、影音动画等展示自己的作业,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条理、有层次地汇报小组工作。在回答问题环节,学生必须做足功课,才可能保证答案的准确性。通过设置专题并进行项目答辩,促使学生充分利用可获得的各类资源,系统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国际化能力的提升。

(四)改革考核方式,师生互评

对应目标:创新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上述“平时作业”中对三类作业类型的考核,我们摒弃了教师一言堂的方式,通过设置对应的考核表格和细则,由教师和全班学生参与,从专题内容的学术性、逻辑性、作业规范性、演讲条理性、科技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打分。学生通过评分表还可以进一步审视自己的不足,汲取其他小组的优点,争取在下一轮作业中获得更好的成绩。而教师的评分则重点体现在对知识掌握的准确度上。此外,专题作业是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的,一荣俱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别学生“偷懒”的情况。同时,在考核时设置组员贡献表,明确小组成员各自对小组工作的贡献百分比,将个人成绩与贡献比例挂钩,进一步避免了个别学生“不出力”的情况。学生参与专题作业考核,对专题内容进一步消化,对其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有积极作用,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学习需求。

二、持续探索与实践

在工程教育国际认证标准的指导下,在“信息技术与电子材料”的课程教学中实施了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能力方面,还是在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双语教学是一种“学科教学”,而非“语言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设定双语教学的目标,持续探索与实践,既重视大学生语言能力的获得,又强调其知识目标的达成,并要妥善处理好知识目标与语言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结语

随着新型电子功能材料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与发展,基于我们在材料学科专业课程多媒体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及时查找问题,结合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制订有效的解决方案,仍是今后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本课程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我校材料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促使材料学科专业课教学改革向着创新型、国际化的层次发展。

作者:赵春霞 黄学辉 顾少轩 周静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双语教育论文:双语教学中医教育论文

1中医药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因此,中医药双语教学不仅仅促进中国学生强化外语沟通能力,也大大利于外国留学生深化对中医学的理解。利于提高中医学在世界领域的学术地位正如上文所说,双语教学需要兼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外语沟通能力的人才来推动,中医药双语教学对教师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前沿医学期刊主要以英语为主流,上述教学人才本身具备的专业素养、良好的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有助于及时掌握自身领域学术动态和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进一步对此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也能够在国际期刊,或参加国际会议交流,因此有利于提高中医学在世界领域的学术地位。

2目前中医药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专业教学人才的短缺

中医药学讲授的是中国国粹。由于本身学科的特点,在过去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对外语的要求较西医院校薄弱。我国中医院校的师资力量普遍存在中医专业教师缺乏中医英语的系统专业培训和留学经历,英语交流和授课水平较低,而已经开展医学英语、中医英语等专业课程的教师又欠缺中医药专业教育背景的局面。因此,我国中医院校短缺那种同时具备中医专业素养和外语交流能力的教师。

2.2缺乏实用性强的教材

一般西医双语教材可以使用原版教材,不同于此,由于中医药学讲述的纯粹是源自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医学知识,因此没有可以借鉴的以西方母语编写的外语教材。与上述人才问题一样,我们的教材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中医术语的翻译方法不统一、中医古籍的翻译没有统一的版本、一些编写者对中医药学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而使内容过于简单,等等。这些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给学生带来很多理解上的困扰,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授课的困难程度。因此,双语教学亟需契合学科特点的、翻译恰当的、实用性强的教材。

2.3课程安排合理性有待提高

目前进行中医双语教学课程很多为基础性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这些课程在中医药教育中是低年级的启蒙课程。这时候的学生多处在刚刚接触中医药的懵懂阶段,中医药理论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一种新事物。如果在这阶段实施双语教学,大大增加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难度,也同时降低了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若能将这些课程的双语教学在高年级时设置为选修课程进行,不仅能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增加他们学习中医英语的兴趣,可能教学效果更佳。

2.4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偏低

可能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源自中国文化,与医古文的关系更为贴近,因此外语教育常被置于次要的地位,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也相对较低,而且中医药学有大量内容需要背诵记忆,学生课业繁重,能够花费在外语学习上的时间也较少,因此与其他专业和西医院校相比,中医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偏低。而受众接受能力的不足,也降低了双语教学的质量。

3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法

3.1明确教学目的

首先应该明确中医药学教育中的双语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是在外语的语境中讨论和理解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知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外语对中医药专业知识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双语教学不是医学英语课程,不应以教授外语为主要教学目的,要注意避免因语言理解的障碍影响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授课时,不能将双语教学作为专业课程的简单重复和翻译,要解决如何运用外语对中医药知识进行解释、理解、思考、撰写等问题。中医药专业词汇的翻译存在一词多译的现象,往往难以统一。虽然大家很期待有一个统一的专业词汇翻译列表,但是目前情况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认为可以了解而无需辨别各种译法。双语教学目的在于沟通交流而非研究语言,了解几种常用的译法,学会与外国患者沟通、与外国同行沟通、与外国西医专家沟通、与外国专业编辑沟通,才是教学的成功。

3.2教学模式多样化

由于医学教育基础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中医药学双语教学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在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图形、声音、视频信息等,播放能拓展专业课程内容的原版科普视频,以便加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可以教授他们多种查询相关外文文献的渠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授之于渔。另一方面,可以采取英语演讲、中医英语竞赛、中医英语教学查房、撰写英语论文等形式,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使用外语对专业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双语教学是对教师和学生较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适宜追求精而不是追求量的铺开。目前有不少国内语言培训机构采取小班化教育,以对话及互动的模式进行教学,能较好的活跃课堂气氛,这点可以借鉴到我们的双语教学之中。目前校园里有不少学生已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甚至通过中级口译、高级口译考核的也不乏其人,他们的外语沟通能力可能较授课教师更高,而授课教师往往具有更高的医学专业水平,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课堂提问,让教师走下讲坛,和学生互动交流,可以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3提高师资力量

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负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目前有很多教师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但缺乏一定的语言优势,有些语言能力突出的教师尚缺乏对专业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时间。面对这样的困境,可以遴选一批有一定外语基础的中青年优秀中医药专业教师进行专门培养,比如提供一些英语专业学习的机会、外语课程的培训、聘请外教进行辅导等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特别是通过一定的出国学习的经历,切实提高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

3.4政策倾斜,吸引人才

双语教学的重视当从决策层抓起。在招生中即对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学生给予择优录取,对于语言水平良好并且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功底的优秀毕业生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如推荐就业、提供跨校、跨省、甚至跨国交流的机会等,同样对于此类教师给以更多地培养和职业提升的机会,切实提高中医院校对优秀外语人才的吸引力,以储备外语和专业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4结语

双语教学在近十年来得到比较大的推广与重视,对于培养国际型中医药人才和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双语教学的实施尚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其实施也对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使用英语和专业知识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总结和创新。

作者:徐莲薇 赵莉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妇科

双语教育论文:中高职双语幼教学前教育论文

一、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现状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笔者对比了双语幼教专业的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现,两者在语言表述上基本一致,缺乏清晰的人才差异定位。没有体现出中高职的教育层次性,也没有体现出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性,体现不出中职技能型人才和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差异性。没有体现出高职是中职的延续和提升。在访谈相关教师的时候,也问过是否了解本专业的中职和高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中职和高职培养的人才的落脚点在哪。相关教师认识到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有高低,但是却不能较为明确的说出不同点在哪。这直接影响后期的课程设置,这说明了教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清楚,直接会导致后期的课程教学中的偏差。

(二)课程设置重复

课程的设置决定着学生的能力结构,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要经过企业调研,从岗位(群)工作任务出发,结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反推出课程。但在调查中发现,双语幼教专业中职和高职的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上大抵相同,根本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不同层次人才的自身特点,同时也没有考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整体性。在访谈中职起点的高职学生的时候,不少同学就反映高职所开设的许多课程在中职阶段已经学习过,甚至有些课程的教材都是一样的。相同的课程,相同的教材,中职学习一遍,高职又学习一遍,这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疲倦性,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高职是中职的延续和提升,因此中高职专业课程有一定的重复是可以必须的,但是像这样大规模的重复是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也是背离了经济学中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反映出,乐理与试听练耳、钢琴、声乐、现代体育舞蹈、学前心理学、教育学、幼儿形体与舞蹈创编重复最严重。在对比中高职专业必修课程发现,高职开设的17门专业必修课,有11门与中职有所重叠,共计课时754,占所有专业必修课的63%。有中职钢琴基础开设126课时,在高职阶段又开设了64课时,合计有190课时。乐理与试听练耳中职126课时,高职82课时,合计208课时。声乐,中职126课时,高职64课时,合计210课时。幼儿形体与舞蹈创编,中职126课时,高职208课时,合计334课时。在五年的职业教育学习中,前面所述的课程就学习了4年,虽然这些课程是日常的幼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专业技术知识,但是重复性的课程,过多的课时量会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而缺少其他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

(三)课程衔接认识不够

在访谈教师时,问到中职之前开设了这门课程,高职又开设了同样的课程,你认为这样有没有必要,中职和高职课程的区别在哪里,中职和高职的课程应该如何对接呢,或者说中高职课程有没有对接的必要。超过50%的专业教师都有与我类似的经历,但是面对课程的重复,他们更多的是表现出来的无奈,并没有想过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换句话说有些专任教师认为中高职课程的有一定的重复时必要的,但至于为什么重要,又不能说出具体的缘由,只是感觉很重要。他们有些认为高职的课程应该比中职的课程,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要更进一步,理论上是如此。但具体如何拓宽深度和广度,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知识需要,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他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即使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更多地还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准备授课过程。在针对中职学生的调查问卷中笔者都设立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进入高职学习,有没有必要开设和中职重复的课程。中职学生普遍认为,中职已经学习的课程,如果高职再开设,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会觉得没有意思。但是如果非要开设的话,希望能够学到不同的东西或者更多的东西。同样的问题在问到已经升入高职的学生时,则得到了不同的回答,也是目前我们碰到的一个现状。高职学生认为目前高职开设的许多课程已经中职阶段已经学过,从内容上并没有多大的不同,对他们来说无疑就是再炒了一下剩饭,缺乏学习的兴趣,所以觉得高职没有必要开设同样的课程。总之,在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上,专业任课教师思想认识不够,即使有些老师有一定的思想认识,但是缺乏正确和清晰的理论指导思想去引导,使得中高职的课程衔接具体操作出现了教师上课再认真,学生还是没有兴趣听的局面。这并不是说老师不用心,学生不认真的原因,而是从源头上就存在的问题。教师的理论认识不够,造成了高职学生对课程产生错误的认识和偏见。而恰恰是中职学生的想法正是我们迫切需要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在课程衔接中,教师是主导者,需要教师的正确认识和具体的教学实施。更需要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牵头领导,因为这关系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构建

针对之前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构建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课程体系衔接。

(一)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衔接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指南针。课程衔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因此,为了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必须要找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共通性和区别性。其次要确保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兼顾性,即突出中职学生就业技能的同时,又要兼顾学生继续深造的需求。最后,要确保高职教育是以中职教育为基石,根据中职学生的能力知识特点,量体裁衣,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最终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对接。中高职教育都是为社会培养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只不过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初,中级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即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和职业能力的衔接

中高职双语幼教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职能范围大抵是相同的,一般都可以在幼儿园,学前教育,早教机构,亲子园等涉及到婴幼儿的相关行业。中高职双语幼教学生的就业范围较广,但不管是中职学生还是高职学生,从业之初都需要从最基础的岗位做起,初始岗位都是一样的,初始工作起点都是一样的。这就意味着中高职双语幼教学生的初始岗位相同,那么如何体现出人才的层次性呢。在初始工作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就会提升到一些工作要求较高的岗位,再进过自身的努力和经验的积累,一些出类拔萃的人员会再次的做一个自我提升,步入更高级别的岗位,甚至是一些管理岗位。此时,中高职学生的差异性就体现出来了。高职生在思想素质和心智上更为成熟,整体素质较高,因此今后在岗位上的提升空间也相对要大一些。中职学生如果能脚踏实地努力实现自我提升,今后的发展也不可小觑。因此,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的差异性更多地体现在步入工作岗位的中期和后期。因此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初始就业岗位,更多地要确定其发展岗位,并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后续发展上来。笔者认为只有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和职业能力上实现无缝对接,才能真正地实现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课程体系的真正衔接。

作者:董晖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双语教育论文:美术双语素质教育论文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双语教学英语氛围

目前双语教育工作方兴未艾,本人作为美术教师参与其中,最大的感触是在教学过程中,既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充实了自己的英语知识。非英语专业教师特别是美术教师,如何顺利的开展双语教学,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小学低年级美术双语教育的优势

专家认为双语教学适宜在小学美术、音乐、自然和劳动等课程进行试点,这些课程直观形象、操作性强,学生可通过教具、借助教师的表情、姿态、演示体会外语的意义。尤其我校采取小班化教学,人数不多,英语层次较平均,小年级学生对语言感知力较好,有一定的适应性,在美术等学科开设双语教学,为小学生此后的英语再学习巩固基础,全面的学好英语作好充分的准备。这学期,我校就专门在小一年级开设了双语班,让学生从一年级就接受整体的双语教学训练。双语教育针对不同年级、学科,对于适合美术、音乐等这类技能性较强的学科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双语教学模式中的二模TransitionalBilingualModel(双语过渡法),即在教学过程中,不失适宜而自然地运用英语口语进行教学,是一种汉语、英语自然结合进行教学的形式。

二.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

双语授课不是简单的加法,不是增加一些英语的课堂规范用语;也不是将内容翻译成全英文,全部用英语上课这成了另一种单语教学,而不是双语教学了。用两种语言讲课,在用母语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穿插、夹杂、并用一些英语单词、英语短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尤其是本学科的专用名词和术语。这是双语教学的标志。而课堂上评价或指令性语言的英语会话,平时的英语教学或活动中就能学到,不是双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双语教学正是要创造一种学英语的氛围,将这种气氛延伸、拓展并渗透到其它的学科。

双语教学运作原理主要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Dewey)的“Learningbydoing”(做中学)的教学原则。根据该原理,我在教授双语美术课“动物朋友”的内容时,要求学生对着范画找出动物,“thisisaelephant”;“thatisabear”;在接下来的“drawandplay”活动中,我给孩子们发指令,如:“Drawamouse’sface”“Drawarabbit’sface”画好并制成头饰,装饰在头上,一起动物聚会,做游戏。在实际的绘画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口语参与意识,在做游戏中鼓励人人开口说英语,消除“金口难开”的紧张情绪。达到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提高的效果。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的全面结合,改变他们被动接受地位的局面,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创造潜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扩大英语的使用频率来达到课堂教学中语言的高浓度,促使学生在这种“双高”语境中更多地习得英语。“哑巴英语”形成是因为没有听、说的机会,双语教学正是创设这样良好的英语氛围:在英语课之外,在其他学科,在课堂内外学英语,说英语,用英语。当我们创设了一定的语言环境条件(主要是学习者周围的人使用该种外语的比例)使英语经过一定的积累,逐渐成为日常交流用的语言之一,才使英语教学从ForeignLanguage(外语)变为SecondLanguage(第二语言)甚至是Bilingual(双语)。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尽可能使儿童在英语语言环境中自然而然、有意无意地习得英语。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就会越多,学生自然习得的英语语言量就会越大,语言的“自我生成”能力就会越高。教师应善于将语言表达和实物直观结合起来,通过表情、手势、肢体、实物教具、多媒体等手段帮助学生达到理解的目的,切忌图方便而直接采用母语进行解释和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环境,积极为学生创造说英语的机会,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表达思想。

实际的双语教学中较突出的问题是,一些学科专业性较强的生僻词汇。例如:我在讲授美术双语“卡通画”这节课,遇到“personification”(拟人化)等诸如此类的词时,可以说的简单些:“someanimalsactasaperson”,再进一步举例“forexample:amousecanspeak,laughetc”,并配合课件中“Mickeymouse”的造型和实际生活中老鼠的图片,视觉上产生形象的感受,形象的理解到“personification”这个单词的含义。这样由教师讲解到学生听,再到看说的过程,学生得到全面的训练,同时课件的辅助作用,提供了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素材,如此图文并茂的语言教学内容,最接近语言交际的自然环境,能使学生在真切的情景中学习语言。这种充分利用挂图、课件、原声录像等多种媒体设备的手段,并且合理地交替使用,解决部分词汇不足或理解上的困难。最终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有事可感,有话可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也得到了充分的听说训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触到要学习的外语。由于视听说的需要,学生自然会产生学习外语的动机和兴趣。这种目的和兴趣比在单纯的语言课程上容易产生和持久。

四.自身水平的再提高

作为非英语专业教师,因英语功底不深,语言能力不强,用外语进行教学的能力较弱,而造成师生交流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英语知识的扩充和再学习,学习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参加学校开展的非英语教师英语培训,可以有针对性地找与所教科目有关的英语书籍来读,还可以多跟英语教师或外籍老师用英语交谈,不耻下问。这方面,我校提供了全方位英语培训的机会,每周一次两个课时的双语培训,专门由美籍教师面对面的教授、训练;以及每周三晚英语口语的练习;经过这些培训后,对本人口语有实际的提高,还扩充英语知识面,重要的是增强开口说英语的胆量和信心,从而提高了英语运用水平,为开设双语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当然在业余时间,我针对性地找了一些与美术有关的英语书籍来读。根据实践得出,要用什么就学什么,这样学起来就比较快,比较容易记住。此外,上网浏览英文网站,与网友进行英语笔谈式的交流也是一种不错的尝试;多阅读英文报纸;平时多跟英语教师或外籍老师用英语交谈,向他们请教,慢慢的就能听懂,敢说一两句英语,记住三两个单词,随后词汇积累的越来越多。我校有不少的海外班学生或外籍也能说一口流利的口语,多跟他们聊聊天,不耻下问,也是学习口语的好方法。

双语教学只是一种语言教学模式,语言习得方法。双语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的,结合英语进行的语言活动课,是提高学生学习语言兴趣的一种手段,达到课堂双语教学的延伸,双语教学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效果,作为青年教师当肩负重任,不可好高鹜远,在双语教学之路中踏好每一步。

双语教育论文:儿童学前双语教育论文

[摘要]:语言的多样性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学前儿童的双于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然而在我国虽然学前儿童的双于教育已经普及,但由于学前儿童双于教育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人们对双语教育的理解上也存在较大的偏差。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本文将从双语教育的概念出发,阐述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在对学前儿童实施双语教育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现代社会是知道全球化的社会,同时也是双语以至多语的社会。“双语教育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它既是民族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教育的一个优秀问题。”[1]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双语教育受到了相当广泛的重视,双语教育的低龄化也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开展双语教育成为我国学前语言教育的“热点”。

一、双语教育的概念。

“双语”的英文表达为“bilingual”,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一个懂得听、说、读、写,但通常也有他的一种语言知识和能力比另一种语言好的情况。[2]早在公元一世纪,罗马著名的教育家昆体良,就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BilingualEducation)问题。他所提出的“双语”是指希腊语和拉丁语。昆体良主张,在语言的学习上应先难后易。时至今日,为了适应时代、社会的需求、变化,我们提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所谓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在幼儿首先习得母语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主要是英语)的兴趣和敏感性以及初步的双语口语交际能力,旨在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

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前儿童双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和国际间交往的日趋频繁,一个以汉、英两种语言为媒介的双语教育正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阶段蓬勃兴起。双语教育成为了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与趋势,更是21世纪培养适应全球一体化,是世界激烈竞争中取胜人才的需要。而许多生理学家和教育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幼儿期是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将是总的趋势,势不可挡。而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在我国,有80%的以上的幼儿园和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杀、双语教育表示赞同。

(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

学前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因此,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应该是在发展母语的同时所进行的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它是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发展母语的同时,为幼儿提供良好第二语言学习环境,通过幼儿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方式,将第二语言的意识灌输给幼儿,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以及其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

有研究表明,0—9岁是儿童语言发展发重要时期,特别是5岁半左右是儿童综合语言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每个孩子都有形成两种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但是,

孩子在这一敏感期内若未获得第二语言的刺激,则第二语言的中枢机能就不可能转入活跃状态。[3]可见学前期儿童不仅有能力并学习第二语言,而且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另外,根据彭菲尔德(Penfield)和米勒(B.Milner)等人的调查,学前儿童似乎有一种“转换机制”[4],如果他们的左半球语言中枢受到损伤,言语中枢就会转换到右半球,

其语言能力仍然可以发展,只是不那么完善。而若成人的左脑受损伤,则会出现失语症,

而且语言机能不能恢复。

神经生理学研究证明,最初儿童的大脑两半球都存在着发生语言的形态学基础。对患病儿童施行大脑部分剖离手术研究发现,10岁前的儿童仍能恢复语言能力,而10岁以后则会形成永久的言语缺陷。这一实验表明,儿童的语言中枢尚未定位,此时大脑的可塑性使得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可以不受大脑语言中枢定位的影响,大脑的两半球都可以参与语言的学习。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不易受母语的干扰。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幼儿期是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在此时期幼儿对语言学习刺激特别敏感,故而在生理心理上也较易接受这种刺激,从而建立与该种刺激联结的行为(形成经验和知识)。因此在这一时期对幼儿实施双语教育,可以使儿童的语言的获得更轻松、更容易,发展也更迅速。

(三)双语学习对学前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学前期幼儿具有惊人的学习潜力,一些专家认为,让学前期儿童大量接触外语将会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语言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对学前期儿童进行双语教育有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拥有两种语言的儿童思维的灵活性比只拥有一种语言的儿童要强。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对此进行对比:“如果允许你给事物任意起名字的话,你是否可以把“狗”称为“母牛”,而把“母牛”成为“狗”?”有50%的双语儿童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而单语儿童作出肯定回答的只有20%,差别产生的原因在于双语儿童能较早的意识到物体与名称之间是一种语言代码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并不是天然形成的,但单语儿童这方面的意识明显比双语儿童要差[5]。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还是交际的工具。双语学习是在真实的或者模拟的社会情景中进行的,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见双语的学习不仅发展幼儿的思维,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

三、开展双语教育注意的问题

(一)合格、称职的师资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保证有合格的、高水平的幼儿教师。所谓称职的师资就是“外语教师幼教化,幼儿教师外教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能胜任学前双语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熟知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状况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组织活动,并通过双语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二是有较为扎实的外语基础,能运用规范的语音进行正确示范,掌握丰富的词汇并能随机灵活运用,能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习俗、传统,等等。

目前我国的双语教学师资相当匮乏,因此我人为应大力开展双语师资培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专门师资,是促进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高等院校里的学生,使其具备相当的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知识,把学前双语教育设置为独立的专业,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前双语师资现状;其次,在学前师资培训内容上,特别要考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重视应用性内容,强调英语口语化,包括一日活动组织用语、教学用语、日常交际用语等等。

(二)教育教学的方法应灵活多样,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对学前儿童实施外语教育时所要采用的方法与成人不同,施用于成人的教学方法在幼儿身上是完全行不通的,但是同时不同的教学方法又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对于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必须要寓教于娱乐,寓教于生活中,寓教于应用,这样才能让学前儿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对第二语言的兴趣和愿望。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6]同时,幼儿期儿童是认知能力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他们的思维方式又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并不严格强调知道的逻辑体系与知道的掌握程度,强调的是孩子们构建知识时的感受性,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对语言的兴趣及敏感性,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因此,学前儿童的外语教学应尽量采用游戏化、生活化、情景化教学。如儿童节快到了,可以以儿童节为主题开展主题活动,其主题就是“Children’sDay”,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及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明白“Children’sDay”的意义,并学会说;当然可以选则国外的文化进行游戏教学等,如当圣诞节来临之际,多组织一些有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了解圣诞节的来历,学会说圣诞节相关的句子,如“MerryChristmas”等等。

双语教学的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语言的完整性,用外语来学习外语,而不是借助于母语。保持语言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对培养幼儿的语言是相当重要的。例如:你一边洗苹果一边对孩子说:“I’mwashinganapple.Doyouwanttoeatit?”会比教师先用汉语把要说的话要做的事说清楚后再告诉幼儿要好的多。前一种方法保持了语言的完整性,使幼儿在没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而不知不觉得学会可外语。而后一种做法即会让幼儿有种除母语以外的语言不是很重要的想大,不仅降低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还会引起语言上的混淆[7]。

另一方面在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教材的选取方面也是尤为重要,要根据学前儿童本身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选择对学前儿童有利的,让其感兴趣的教材。再结合教材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发到及至。

(三)明确双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前儿童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初步的外语听说能力

从教学目标上看,以培养学前儿童兴趣以及语言是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主要目标。兴趣的培养是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而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幼儿喜欢以快乐的方式接受新知,他们是在玩耍中得到知识、锻炼能力等。其次,孩子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在直接感知和实际行动中进行的。结合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让孩子在直观中感知、在游戏中记忆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产生学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当孩子积累了若干个动物单词后,教师可自编一个边讲边练边玩的儿歌:Icanrunlikeahorse;Icanwalklikeaduck;Icanjumplikeafrog;Icanswimlikeafish……。

由于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实施直观教学、教学与游戏相结合,教学的全过程都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沟通,这就使得幼儿在没有教学任务压力的情况下,自然轻松地学习语言。另一方面鉴于幼儿有天生的好奇心,一种新的语言本身对他们就有强烈的吸引力,这对他们兴趣的培养也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实验说明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加,幼儿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也在增强,并促进了汉语的学习。遵循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就要,就要强调听说领先、以听促说、听说结合的原则。当儿童在早期逐渐获得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后,就会逐渐用所获得的语言同母语者同老师以及他们的伙伴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情感交流,这个时候教师或是家长一定要给予幼儿一定的鼓励与肯定,让幼儿在经常性的使用中,逐渐形成了第二语言的思维习惯,从而促进了第二语言的习得和发展,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同时,家庭也是学前儿童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

生活中有许多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家长要有目的地选择日常的事物,作为激发幼儿兴趣的素材。如逛超市时,家长要时刻注意孩子的眼光,适时地用双语来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如在游玩时,家长要主动地运用英语问候语向外国友人、朋友打招呼,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问候语的使用。又如,孩子喜欢看卡通片,家长可选择卡通和英语相溶的碟片,让孩子在看看、玩玩中习得英语。

(四)开展多形式的活动

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幼儿活动主要以兴趣活动为主。通过活动,儿童可以获得身心自由,处于精神愉悦状态。

自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形式生动,范围广泛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情景中自由学习是相当重要的,不能让幼儿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双语教育的学习。

当然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应根据学前儿童的特点、水平、需要以及内容的不同而选择。教师或是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而采取适合的有效的活动方式来促进幼儿第二语言的学习,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五)创设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

有人说,教育实质上是环境的再造。而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刺激性原则[8]。儿童的语言习得特别需要有大量的无处不在的听、说、读的多重语言信息的刺激。即要求为幼儿提供时时复现的语言环境,不仅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有机渗透,同时在儿童接触的其他环境中也要尽可能地出现,使语言多次循环,不断得到强化。可见环境的创造相当的重要。环境的创造主要是指物质环境的创设和精神环境的创设。物质环境包括场地、电教设备、操作材料(图片、粘贴、手偶、服装等)、教师用书、儿童用书、家长用书以及各种印象资料等。精神环境指的是:创设一个能够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的语言学习环境;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爱说、并能够得到积极应答的语言交往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接纳、自由、宽松、和谐、关怀、鼓励、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要利用一切条件尽可能为学前儿童创设丰富的外语学习环境。学前儿童学习语言主要靠“习得”而不是“学得”,就是说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上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然习得的语言机会。如在活动室播放外语歌曲或儿歌,选播英语录音带、电脑软件等。在区域角投放双语故事书、卡片等,让儿童耳濡目染的认知环境。

另外在家庭方面,创设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景,也是促进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与孩子形成一种良好、亲切的个人感情交往的氛围。多与他们玩,多给他们讲故事。在玩玩讲讲中自然渗透已学会的英语内容,互动中给孩子把听到、看到的内容进行充分复述的机会。如:将孩子已学会的单词标贴在家中相应的物件上,创设语言学习的氛围,增加孩子看、说、练的机会。又如,孩子前几天刚学会rabbit,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讲rabbit的故事,做rabbit的动作,看rabbit的图书等等。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孩子练习、运用已学会的英语。

总之,同其他教育活动形式一样,对学前儿童实施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它该成为对全面发展有益的教育过程。虽然学前儿童具有学习第二语言的潜能,但是同时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全方位的支持与努力,发挥教育合力,摆脱目前存在的误区,正确处理好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关系,学前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幼儿在快乐中学习第二语言,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享受快乐。

双语教育论文:浅析双语教育应推广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

【论文关键词】新疆 双语教学 远程教育

【论文摘要】传统的双语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普及双语教学的需要,必须转变集中面授为主的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网络开展远程双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需重点解决好课程设置的多样化、教材及课件的层次化和“教”与“学”的互动化等问题。

目前, 新疆各地双语教育工作正在逐步深入的开展,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人数正在不断增多 , 为加快双语教育的步伐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双语教育的推广工作,2004年3月31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2008年7月3日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今年2月又召开了自治区“双语”教学管理工作会议;前不久,自治区党委召开的七届九次扩大会议,提出了以南疆为重点、农村为重点,要加快解决学前幼儿和中小学双语教师短缺等问题,力争到2012年基本普及学前两年双语教育,2015年基本普及双语教育,2020年使少数民族学生基本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从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及全疆各地的实践经验看,新疆的双语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将发展战略从单一的“双语”教学向全方位的“双语”教学推广转变,特别是加大了青少年的“双语”教学工作;工作重心从把少数民族集中起来学汉语向民汉融合学汉语的转变,象民汉合校、内高班、区内初中班等;推广理念从成人汉语教学向青少年转变;推广形式从专业汉语教学向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转变等。在这种新形势、新要求下,“双语”教学必须摆脱传统的面授教学为主,转而利用网络开展远程“双语”教学 , 这是今后“双语”教学发展的新方向。

1 新形势下“双语”教学遇到的困境

“双语”教学是指对少数民族人进行汉语和本民族语言同时进行的教学,在新疆主要指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等, 因此又称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学生”、“教法”可以称之为教学三要素。下面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

从教师方面来看,当前“双语”教师数量严重短缺,结构严重失衡。 从今年2月的自治区“双语”教学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获悉,新疆师范大学自2004年至今累计培训“双语”教师1300多名,该校是新疆承担“双语”教师培训任务的三所高校之一,三校合一也就是3900多名,这与全疆1180多万人口的少数民族,230多万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数量相比显然是严重短缺的。在教师的结构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性,比如新疆大学在全疆高等学校中民族教师比例是最高的,占38.5%,有的高校才占百分之几,这些教师“双语”授课的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高校是新疆拥有“双语”教学最好教育资源的地方,这样的地方,这样的“双语”教师队伍都不能满足“双语”教学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向下延伸到地、县、乡就可想而知了。

语言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的工具。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各族青少年的祖国意识和中华民族认同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同时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也是广大少数民族的迫切愿望,是提高少数民族素质,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必要途径。所以,从全疆对“双语”教师的需求来看,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其它系统和行业也急需一批懂本专业的“双语”师资,来培养少数民族专门人才。假设我们把全疆少数民族人口的30%需要进行专业的或者系统的学习汉语,如果按照师生比例1:20来估算,届时全疆将需要接近20万名“双语”教师。显然现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仅靠现在这样的“双语”教师培训方式,相对于这种师资需求,也只是杯水车薪。

从学生方面来看,在新疆需要普及汉语学习者大都居住在基层,有相当一部分还处于贫困状态。除了中小学生外,其他群体的学习者不易集中教学,一般都有自己的工作,有些只是想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汉语。受时间、空间等多方面限制,有相当一部分人无法进入课堂学习。从1984年自治区党委提出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毕业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以来,特别是近几年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加大了双语教育力度,到2012年有望在全疆少数民族中小学实现“双语模式”。但是,这只能解决中小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双语的需求,这些学生走出校门以后,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继续学习汉语的条件和帮助,将无法巩固以前掌握的汉语知识。把所有的汉语学习者组织起来,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从教学方法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多少数民族对汉语的声调和图画般的汉字,都会产生畏难情绪。也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学习汉语还处在被动状态。要想吸引这些人主动自觉地学汉语,优秀的教学方法必不可少。

我们都知道,优秀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殿堂的金钥匙,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但是,目前的汉语教学方法仍然比较传统,尤其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基层,大都是以黑板、粉笔为工具,教师口头讲解,也有一些教师制作了powerpoint,但基本上都是文本方面的内容,这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对汉语语意的理解,不利于进一步推广双语教育。

2 新形势下远程“双语”教学的优势

远程教育泛指把教学内容传递到相隔一定距离的个人或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群体。这里所说的远程“双语”教学是利用网络、多媒体、计算机设备和技术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或者简单的称为基于网络的远程“双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双语”教学遭遇的困境。

首先,远程“双语”教学可以解决师资紧缺的问题。利用网络,教师不用出门,只需制作好课程的课件,设计好课程的练习、作业,所有学习者可以通过点播的形式远程学习,特别是远离都市的学习者。由于教与学的分离,减少了教师大量的重复性劳动,也就相应的减少了对教师数量的需求。另一方面,远程“双语”教学还可以将所有双语教师整合起来,组成一支庞大的“教师团队”,在教师团队内部进行分工协作,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

其次,网络教学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双语”教学推广到全新疆的各个角落,只要具备计算机和网络条件,都能够自主自助学习。远程“双语”教学是开放式的,它不受课堂教学的诸多限制,学习者在不影响自己学业或工作的前提下,可以在有网络的任何地方,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网络上的虚拟课堂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种大众化、普及化的教学正是推广“双语”教育的重要理念。

再次,网络教学可以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包括各种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及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帮助“双语”教学。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单纯的一种形式很难使学习者长时间高度集中,但适时的将文本、图形、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进行转换,则能刺激大脑中不同的兴奋点,使学习者集中精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另外,汉语教学相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来说,是第二语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原则上要尽量减少学习者本民族语言的使用频率,但对于某些词语,如动词“扭头”、“打滚”如果用汉语解释,只会出现更多的生词,学生也会越听越疑惑。但如果将这两个动作用视频或动画放映给学生,就能够让学生立刻理解和掌握。利用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其形象、直观的特点,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新形势下远程“双语”教学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现阶段,新疆的一些高校或中小学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教学网站,开展远程“双语”教学,较有影响力应该是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和各地州广播电视大学的网站。这些网站都有“双语学习”的功能。凡是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入正式课堂学习的人,都可以进入网站注册,选择“双语”学习的课程内容,课程与实体课相同,有学历课程和非学历课程两类,这是目前基于网络的远程汉语教学的一般模式。它有一定的成功经验,即学习方式灵活、课件规范,并有教师网上答疑。但它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太过单一,基本上都属于语言理论和语言技能方面的教学,不能满足各种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二是教材内容过于程式化,不灵活。三是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四是在教学过程中缺少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很难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些不足,今后远程“双语”教学应着手重点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课程设置的多样化:目前的远程“双语”教学,虽然有学历课程和非学历课程之分,但从课程设置上仍以“语言教学”为主要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方面的语言理论,“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技能。相应地,在课程设置上也就开设了“语音课、词汇课、语法课、汉字课 ”以及“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写作课”等不同课程。这些课程很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适合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但要想将汉语在少数民族中全方位地推广和传播,仅仅从这单一角度来设置课程明显不够,还应该适应和满足不同类别的人群,从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开设多种类型的课程。

利用网络开展远程“双语”教学面向的是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学习者, 这些学习者对汉语学习的需求多种多样。不是每一个学习者都想“从拼音到汉字到句型式”的学习,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少数民族同志和从事经营业的学习者,他们可能只对汉语的某一部分感兴趣,例如:有人只想学口语,用于交流,不想学汉字和语法;有人因工作需要,只想学习跟工作有关的汉语用语;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就要系统的学习,从中了解祖国的文化,掌握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增添祖国荣誉感和责任感,各民族兄弟姐妹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要相互团结,共同建设好家园。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种情况下,远程“双语”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就应该“百花齐放”,全面发展。从学习者的层次出发,可以开发“少儿汉语、小学生汉语、初中生汉语、高中生汉语和各类应用汉语”,这些课程目前是很紧缺的,应当充分发掘出来,根据各个年龄层次的心理特点、性格特征编写教材和课件,安排教学,从而满足庞大的学习群体需要,尤其是中小学生。从培养中华民族大家庭和中国文化角度出发,应该广泛开设各种“双语”文化课程,包括“书法、国画、京剧、民俗 、中国功夫、中国茶”等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必定会对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现象产生兴趣,开设多种门类的文化课程,能够使学生者在学习汉语的同时,多方面地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从有一定职业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出发,可以开设“旅游、商务、中医、法律”等各种“专业汉语”。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课程设置,才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2 教材及课件的“民族化”:所谓“民族化”是指针对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语言设计,从1994年自治区党委提出少数民族首先在高中毕业生中要达到“民汉兼通”以来,各地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改革实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编写了不少教材和课件,但这些教材大部分都是属于“通用”型的,缺乏针对具体实用的“民族化”教材,因为教学网站上的课件一般是以教材为蓝本,这就导致网络上的教学课件也是“通用”型的。

利用网络开展远程“双语”教学要面向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学习者,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语言体系,语言类型、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都有一定的差别。不同的学习者学习要求也是不同的,有的是语言交流需要,有的是经商需要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哪一套双语教材和网络课件可以在任何范围内“通用”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根据各民族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编写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化”教材。在编写人员当中,既要有懂得汉语语言学习规律的汉语学者,也要有懂得少数民族语言的学者。二者相互合作,共同开发,共同完成教材,这样教材的内容才能够贴近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教学方法也可以适应少数民族语言特点。

3.3 “教”与“学”的互动化:远程“双语”教学使“教”与“学”相分离,学生自行点击课件学习,由于是单向的输入式教学,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如何弥补缺少面对面交流教学环节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目前通用的办法是通过email、qq、bbs等渠道与学生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互动交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远程“双语”教学中实时的互动交流机会还是比较少。

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化,需要有技术上的支持,即需要一种互动性的视频网络平台。视频互动网络平台具有视频、语音、文字、数据等系统,可以支持几百到几十万同时在线学生者学习的视频和音频互动,这是对“双语”远程教学最为理想的模式,一方面,它能够适应各种网络环境,提供清晰流畅的教学视频图像,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完成数据流、语音频流的实时交互交流和操作,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虚拟课堂上即时交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互动教学。通过这个网络平台,无论学习者身在何处,只要有互联网,都可以选择自己方便的时间,进入虚拟课堂学习。与一般的教学网站、教学视频相比,这种学习使人感觉如同身在真实的课堂,有视频,有声音,有文字,出现问题还能够及时提出并实时收到反馈。这样,学习者就可以在虚拟课堂中达到真实课堂上才能达到的高效的学习效果。

在双语教育全面推广新形势下,利用网络开展对双语远程教学,能够节约人力、物力,整合各地、各行业优秀的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通过高效快捷的网络运营平台,实现“双语”的推广和传播。这是我们在今后的“双语”推广过程中应该着手重点发展的一个方向。

双语教育论文:浅论双语教学在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双语教学 教育改革 非常重要

【论文摘要】双语教学对于我国高校教育改革起着推动促进作用,全面提高了学生英语水平,双语教学对于我国高校教育改革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知识和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对外贸易沟通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已势在必行。我国的高等学院教育面临着新挑战,也就是我国高等学院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必须要有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我国已成为wto成员之一,大学生必须能在一体化的全球经济环境中有坚稳的立足之地。寻找有效的双语教学成为高等院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笔者以吉林化工学院的英德双语教学为出发点,以外语语言的属性和语言习得理论为依据,探讨了化工学院实施英德双语教学的必要性。提高大学生对于参与国际交流所必须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仍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面对目前国际新形势、新要求,国家教育部又提出了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基础和专业课中推广实施双语教学的新计划。这表明双语教学对于我国高校的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影响,它对促进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的现代科技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一、双语教学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吉林化工学院是一所本科大学,大部分学生在一年级就有较好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一点为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实施双语教学,引进发达国家最优秀的原文教材,采用国际上最新的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思想体系,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国际化的教育大环境,使大学生有机会直接接受具有国际化先进水平的科学教育,使大学生吸收世界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造就现代化新型人才。

实施双语教学,能使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体验和感受发达国家最新的优秀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使高校教师对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获得更真实、更具体的体会和理解,同时还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了解国际教育发展新水平新动态的良好机会,促使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跟随和适应国际教育的新变化,促进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国际化。

二、双语教学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近几年来,“科教兴国”的领导决策和全民意识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从事高校教育改革的源动力。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高等教育对中、西方教育进行对照研究,寻找出我国高校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中的差距。便于我国高等教育博采众长,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的优秀高等教育思想、先进教育经验和教育方法手段等。双语教学的开展无疑将会对我国高等学院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选择适当教材内容、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式等的重大变化,使学生真正能受到国外最新的优秀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的整个教学工作就必须有一个大的改革,即对高校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新的审视和提炼,对我国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作出新的思考定位,并对我国的高等学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进行相应的改革。实施双语教学的结果会对我国高等学院教育以往的教育模式产生重大影响,促使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加快我国高校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三、双语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基础和专业外语能力创造了条件

双语教学为提高大学生科技英语水平的实际应用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在外语课中学外语使大学生掌握的外语有很大的局限性。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都应具备从事科研、技术等工作研究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足够的专业、科技英语水平。

高校尽可能实施双语教学,高校只有尽可能多地在基础、专业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才能使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一个全面的提升,使大学生不仅在外语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得到足够训练,而且更使大学生在基础学科及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双语教学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它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及国际化有着直接的影响。双语教学是社会发展的势在必行之举。双语教学尽可能帮助学生在精通英语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的能力,有跨文化意识,将自己的知识带出国门。吉林化工学院开展双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双语教学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更全面、更具体的学习和应用外语的环境和条件,改变我国大学生英语的被动局面、促使大学生外语交流和应用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双语教育论文:关于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国际学校及其对双语教育的启示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国际化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后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教育领域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与密切。近年来,国际学校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课程与教材体系以及师资建设上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对当前我国开展的汉英双语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论文关键词]教育国际化 国际学校 双语教育

教育国际化是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在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在国际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不仅要满足来自本国、本土化的要求,而且要适应国际产业分工、贸易互补等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教育国际化的优秀或者本质,说到底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想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为本国的最高利益服务。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日益显现的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一、国际学校在中国

一方面,伴随全球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文化、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我国教育开启了国际化之路。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从法律上确立了教育国际化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开宗明义:“为了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活动,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本条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16章中明确提出:“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具体到教育或学校层面,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教材建设、教学评价、教师流动、学生流动、学术交流、合作办学等领域展开了体现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一系列改革与实验,教育已经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国内走向了国际。近些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兴起了以引进国外课程与教学体系(a-level,ib,ap,igcse),使用外籍教师和国外原版教材,采取国外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开展国际教育的国际学校、国际班、国际部以及各类国际教育项目。如中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开发的国际教育项目、上海师范大学剑桥国际中心、北京中加学校、北京新英才学校、北京私立汇佳(ib)学校、深圳中加学校、青岛天山实验学校、烟台耀华国际学校、长春美国国际学校等等,层出不穷,不可胜数。这些国际学校因其引进国际课程和国际高中教育,提供优质国际教育,直通国际大学,而备受国人青睐。

二、双语教育与教育国际化

何谓双语教育?国内外研究者对其界定尚是见仁见智,很难达成共识。因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情景来理解双语教育,就会有不同的界定。一般而言,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双语教育。广义的双语教育是指凡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都是双语教育,如汉语和英语、汉语和日语、少数民族语与汉语等。狭义的双语教育是指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一门外语所进行的非语言学科内容(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理、计算机、体育等学科专业)的教育,它强调的是起媒介作用的“教学语言”,而非单纯的“语言教学”。笔者本文所说的双语教育是指狭义层面的汉英双语教学,即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教授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各国为了适应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都高度重视双语教育,开展双语教学,培养双语师资,提高本国国民的英语素质,增强其参与国际竞争的本领。同时实践也证明,掌握双语或多种语言的人在外交、外贸、学术交流或其他国际场合能够轻而易举地与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相互交流,在国际交流与贸易中占有优势。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存在两种层面与形态的双语教育,即基础教育领域的双语教学实验和高校的双语教学。基础教育领域的双语教学实验,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上海中学等一批中小学为龙头,开展了针对传统外语教学“高耗低效”“学用脱节”的弊病,以开辟英语教学新途径,变英语“语言教学”为“教学语言”,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水平,进而提高英语教学与学习质量和效益为宗旨的双语教学实验。随后,双语教学实验逐步在辽宁、山东、无锡、苏州、浙江、广州、深圳、北京、成都等省市得以开展。且上海市、辽宁省、苏州市、无锡市、成都市等省市正式颁布了开展双语教学实验的文件,大力支持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蓬勃发展起来。

与此同时,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科技革命和加入wto对我国教育的挑战以及研讨交流国际上先进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我国高校开始大力推进双语教学,以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开展国际对话,培养国际化人才,与国际接轨。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打造国际化城市”成为很多城市追求的目标。而国际化的城市需要国际化的人才,国际化的人才需要国际化的教育,加之,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功能,通过高校双语教学,以满足上述经济社会发展之需求的改革便水到渠成。自2001年始,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启动2007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协作组章程》等文件中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培养既熟谙英语又精通专业、能够在高科技领域直接与国际对话的国际化人才作出了明确规定与要求。

严格来说,国际学校的教学并非我们所谓的双语教学,多数国际学校的教学都是原汁原味的国外教学,即全英教学。但是,随着国际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出于降低成本、师资选聘以及适应中国学生群体等方面的考虑而进行的教育教学调整,使得现行国际学校开始选聘中国双语教师,并且针对中国学生英语基础与水平,实行沉浸式或过渡式双语教学。由此,笔者认为,现行我国教育领域国际学校的教学与双语教学发生了联系,尤其在双语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双语教育模式、双语课程与教材体系以及双语师资建设等方面对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和借鉴意义。

1 在双语教育理念上。双语在教育理念上应秉持多元文化和国际理解教育,坚持语言与文化的一体性、互动性,加强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融合、理解,注重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感受文化,在文化沐浴中习得语言。培养学生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养成学生兼容并包、尊重、宽容的心态与品质。同时,在双语教育中坚持文化主体性、自觉性,在了解外来文化的同时,弘扬本土文化,倡导多元文化。

2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人才培养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教育上的反映和体现。双语教育中,一方面,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国际化发展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双语教育要学习国际学校,培养汉外兼通,中西文化兼容,具有世界眼光和中国灵魂的既熟谙英语,又精通专业,且能够在高科技领域直接与国际对话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针对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双语师资短缺的困境,双语教育还要肩负起培养能够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能够到中小学和国际学校用英语教授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理、计算机、体育等学科专业的高质量专业化双语教师的使命。

3 在双语教育模式上。国外双语教育发达国家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以及国际学校的教育模式证明,沉浸式双语教育模式的实践效果明显。20世纪60年代,居住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圣·兰伯特学区的英裔单语加拿大人意识到,让子女掌握法语是他们未来就业和生存的必要条件。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向教育当局提交了一份法语沉浸式双语教学方案,方案被教育当局接受。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教学模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随后,沉浸式双语教育模式先后被借鉴到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芬兰、日本、瑞士、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极大地推动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当前,考虑到我国英语语言环境与氛围,以及教师、学生英语基础与水平,我国应积极创造浓厚的英语环境与氛围,适时学习借鉴沉浸式双语教育模式,让学生沉浸其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最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4 在双语课程与教材体系上。国际学校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完全引自国外,如a-level,ib,ap,igcse等,以开展国际教育,直通国际大学。双语教育从其浅层次来看,需要我们掌握英语,具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来教授数学、化学、物理、地理、生物、计算机、体育等学科专业的能力;而从其深层次来看,需要我们理解英语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历史、社会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国际理解能力、尊重、宽容、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以及具有全球责任感的心态与品质。而国外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在上述两方面目标的达成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因此,双语教育可适当引进国外原版课程与教材体系,加强国外课程教材与国内课程教材的融合与联系,建立“中西合璧”式的课程教材体系,以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

5 在双语师资建设上。双语教学不同于一般教学,对教师的英语能力与水平、学科专业知识以及教育教学素养有着很高要求,而我国现行单科制师范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师很难适应双语教学的特殊要求。因此,当前,专业化双语师资匮乏成为制约我国双语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国际学校在师资建设上有着独到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首先,学习借鉴国际学校直接从国外聘用外籍教师的做法,引进语言外教和专业外教,加强对学生外语和专业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与水平的训练和提高;其次,学习借鉴国际学校利用自己拥有的外籍教师资源,对中国教师进行“师徒式”校本培训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对中国教师的培训,尤其是外语和专业外语能力与水平的强化和提高,加强外教与中国教师的联系,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双语教育论文:外语教育规划与双语教育是我国外语教育的基石

摘要:中国外语教育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受到了批评:哑巴英语、费时低效。原因在于没有抓好外语教育的基石—外语教育规划和外语教育模式。语言规划是国家干预语言使用的主要手段,应该是理智选择的结果。但是我国外语教育缺乏规划,主要原因在于近代外语教育目的是向强国学习,抵御外辱,情感有余,理性不足;建国后受政治影响较大,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外语教育受政治的干预大起大落。而外语教育模式是外语教育本质内涵的体现。传统外语教育模式注重语言本身的教学和研究,割裂了外语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学生缺乏外语交流的专业基础和平台,偏离了外语教育的主旨。双语教育强调学生的外语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这种外语教育模式代表了外语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外语教育规划 双语教育 外语教育 基石

中国的改革开放加快了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外语在对外交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历届中国政府对外语教育非常重视,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外语教育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受到一些批评,外语教育费时低效,哑巴外语。

问题的根源在哪呢?原因在于对外语教育的基石认识不清,行动不力。外语教育的基石有二,一个是外语教育规划,一个是外语教育模式。前者是国家对外语地位、作用的认识及其相应政策的制定。语言政策、语言规划和语言立法属于政府行为,是国家干预语言使用的主要手段,对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1]近代中国民族蒙难,向强国学习、富国强兵、不再受外敌欺辱是外语教育的直接目的。这一目的情感有余,理性不足。而建国后受政治影响较大,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外语教育受政治的干预大起大落,外语教育没有合理科学的规划;外语教育模式是外语教育本质内涵的体现。传统外语教育模式注重语言本身的教学和研究,对中国外语语境研究不够,割裂了外语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学生缺乏外语交流的专业基础和平台,兴趣不高,信心不足。双语教育强调学生的外语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体现了外语教育的本质;外语教育应是专业教育的一部分。这种外语教育模式代表了外语教育发展的方向。

本文的重点:(1)通过和世界主要国家外语教育规划的比较,说明重视外语教育规划的意义;(2)分析外语教育中费时低效、哑巴英语的原因,探寻双语教育模式对传统外语教育理念和模式颠覆的意义。

一、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外语教育规划比较

外语教育在中国自出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如果说近代中国学校外语教育是洋务运动的产物,是洋枪洋炮打出来的;那么建国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学校外语教育则是国家发展的需要。目前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规划外语教育在我国发展中意义重大。

(一)主要国家的外语教育规划

美国自1942年以来至今出台的外语教育法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42年的“军队特别培训计划”到1958年国会出台的《国防教育法》,其特点是出于军事安全目的;第二个阶段从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至今,先后出台了《高等教育法》(1965)、《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案》(1994)、《外语学习标准:为21世纪作准备》(1996)、全国语言大会(2004)、美国外语学习年(2005)、国家安全语言启动计划(2006),其特点是强调21世纪是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在日益增长的国际经济中加强国民外语素质对经济竞争和国家安全有重要意义。国家安全是两个阶段外语教育规划的共同指向。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美国的这种以国家安全为取向的语言政策特征,非但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消退,反而在当今相对和平的国际大环境下,越发显得鲜明剔透,其内在的原因耐人寻味。[2]贾爱武对此的解释是外语的4个“支持”: 国家安全需要美国外语政策的支持;国家经济安全需要美国外语政策的支持;增进国际理解、削弱文化冲突需要美国外语政策的支持;打赢文化—经济战需要美国外语政策的支持。对英国政府来说,英国国民的整体外语素质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强外语教育、提高外语教育的质量是促进英国发展的重要保证。2002年,英国教育技能部成立了一个由教育专家、语言学家、教育管理人员、教师代表等组成的全国语言教育指导小组,该小组向教育技能部提交了一份旨在提高全体国民外语素质的提案,即《外语教育发展战略》。程晓堂认为,该《战略》体现了以下基本理念:只有学习外语才能有效地参与到国际经济活动之中;外语教育有利于促进文化和语言多样性;学习外语有利于促进个人的发展;学习外语有助于促进相互理解;学习外语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和热情。澳大利亚政府外语教育政策明显有经济偏向。澳大利亚政府要求学习对促进澳大利亚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的外语,教学重点是那些有利于国家经济和内外政策发展的语言、有利于巩固澳大利亚在亚太地区地位的语言。1991年9月澳大利亚政府了题为《澳洲语言:澳洲语言与文学政策》(australia’s language: the australian language and literacy policy的白皮书)的白皮书。白皮书强调,澳大利亚人要提高英语之外其他语言的能力,以便能增加澳大利亚人的知识与文化活力,有助于保证澳大利亚未来的经济地位。[3]

(二)中国

由于独特的近代历史,中国外语教育自出现以来的指导思想是学好外语以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夷制夷,富国强兵,抵御外辱;建国以后,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外语教育受政治的干预大起大落。这种充满感情色彩的实用观点反映了政府对外语地位、作用的认识不足,外语教育缺乏规划,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连贯性、合理性的规划。到目前为止,国家在外语使用方面既没有长期目标,也没有短期的可操作性的目标。我国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权威机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从未涉及过外语的地位规划以及外语的使用和教学。[4]环顾当下的国际现实语境,比较各国发展,语言问题与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诸方面有密切的联系,国外诸多国家重视提升本国国民的语言素质,把外语看作是提高国际竞争力、适应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促进民族间相互理解融合、提高国际意识的重要工具。因此,我国的外语教育需要制定有效的规划,适应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杨德祥认为,英美等发达国家把外语看作是提高国际竞争力、适应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提高国际意识的重要工具,纷纷制定了各自的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但我国长期以来对外语的使用没有从语言规划的角度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指导。因此,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制定二十一世纪的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外语教育模式问题分析

外语教育模式是外语教育理念的体现。由于传统的外语教育模式对西方外语教育思想的片面理解,片面强调语言本身的教学与研究,割裂了外语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学生缺乏外语交流的专业基础和平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一)哑巴外语

哑巴外语主要源于没有正确理解西方外语教育思想,片面强调为语言教学而语言教学,注重外语翻译法和语法讲解法。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外语教育就是对外语知识的讲授和学习;更有甚者,还有人片面地认为外语教学就是语法和词汇教学,外语知识等于外语语言能力。一些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学习英语十几年,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却不能用简单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与他们对外语教育的误解不无关系。张连仲认为,“我们目前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太强调语法、语音,而忽视了英语最基本的交流工具的作用。”

(二)外语教育费时低效

不少专家学者对这一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井升华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教学大纲词汇表滞后;教材内容滞后;全国四、六级统考导致外语教育普遍存在应试现象。另一方面,以外语为专业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有自己的专业,他们要以专业作为交流的基础和平台,脱离了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平台,没有了使用外语的环境,学生们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周流溪教授认为;造成费时低效的原因很多,首先是中国人在学习外语时缺乏使用的环境,因此困难很大。结果,学生只听课,不张口,只学习,不运用,缺乏真实的使用环境,学生缺乏使用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既影响学习效果,也是对各种资源的一种浪费。为此,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把教学质量提上去。[5]

三、双语教育的意义

双语教育遍及世界各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双语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日趋成熟。欧洲也是双语教育发达的地区,很多国家的国民同时会讲几国语言相当普遍。

(一)双语教育的概念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意思是two languages。郎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在他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中。当然,他的母语知识和能力通常强于第二语言。所谓的双语人才就是指能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际、工作、学习的人。

王斌华认为:“严格地说,双语教育是指采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的教育。”[6]

以上概念揭示了双语教育的原则,双语教育立足于学科知识,融工具性、人文性、学科性于一体,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目的语的动机和兴趣,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

卢丹怀认为,双语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教师坚持使用学生的目的语。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解答问题,教师都用目的语进行。这样做是为了向学生提供比较多的语言输入信息,让他们有机会接触目的语,而且更重要和有意义的是让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触他们所要学习的目的语。由于学习的需要,学生自然会产生学习目的语的动机和兴趣。这种目的和兴趣比在单纯的语言课程上容易产生和持久。[7]有条件的学校在大学四年内应向学生至少开设一门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使用一本英语原版教材,要求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完成作业,讨论发言,写课程论文、报告。[8]2001年9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字[2001]4号)文明确规定,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及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3年内,用外语教学的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9] (教高字[2001]4号明确了具有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的双语教育模式,是我国教育界迎接时代挑战的积极回应,这部文件吹响了中国教育界实行“双语教学”的号角。

(二)双语教育的功能

双语教育融外语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外语教育是专业教育的一部分,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外语教育水平和专业教育水平,使其成为具有国际视野专业人才。

1、双语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外语水平的专业人才。双语教育模式使学生的外语学习与各学科知识同步获取。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进一步改革开放,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日益凸现。21世纪的人才条件之一,是无语言障碍,双语教育完全符合我国发展的实际需要,必将成为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趋势。

2、学生逐步成为具有双语能力、交流能力、学术能力、文化展示能力的人才是高校双语教育应当充当的角色与定位。双语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b·麦考耐尔,1985),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凯斯勒和奎因,1985)。以双语教学的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计算能力、写作能力、电脑信息处理运用能力、现代交际能力和其它必要的生存常识,已经成为当今学生和家长们追求的热点。[10]

3、增进人文理解、削弱文化冲突。双语教育的过程是培养一种对其他民族的世界观、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尊重意识的过程。了解其他民族对世界所做的献以及为整个人类所共有的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一切的误解和冲突都是源于不同的假设和价值观所造成的观念和社会行为规范上的差异,而人们又倾向于从自己的价值观角度来评价其他民族的文化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双语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与目标语使用者成功地展开口头和书面的有意义的直接交流,为增进理解,消除文化冲突,接纳多元文化,对各民族的信仰和习俗采取宽容态度起到桥梁积极作用,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理解其他民族和被其他民族所理解,能够有效地处理多极化的国际关系。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倾向,语言上的多元化能促进思想的交流和更新。

4、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度更高,可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依赖于国家贸易,要理解潜在消费者的文化和心理。提高国民通过外语学习来理解和沟通贸易伙伴的能力,依赖于国家的外语政策的持久支持,依赖于此种政策推动下许多国民学习外语的努力和积极的社会行动。从全世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角度来看,双语教育将促进新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向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发展。[12]

四、结论

综上所述,外语教育规划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一个国家来说,外语教育和其语言、文化、政治、经济、军事有密切的联系。我国是外语教育大国, 在坚持英语教育的同时,强调多种外语的学习,适应世界多元化进程的需要,促进与各国之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当下世界,各国外语教育内涵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外语语言学习发展到与文化、政治、经济兼容,双语教育是适应这种变化需要的有效教育模式。

(一)要强调多种外语的学习

外语教育不能一条腿走路,倡导每个学生至少学习一门外语。国家应坚持确保英语优先发展地位、兼顾其他语种多元发展的方针。英语由于其特殊的地位,把英语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这一方向是正确的。同时将与国家对外交往、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外语列为优势语言,如法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

(二)要强调外语教育从单纯的外语语言学习发展到与文化、政治、经济兼容

今天的学校教育中,知识的传授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双语教育的目的也不单纯是语言的学习,而是一种文化的传递,乃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当今世界是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要使学生能够理解、尊重不同的民族、风俗和文化,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充满自信地与不同民族坦然相处并与之交流、开展合作等,双语教育在实现上述目标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双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体现了三种重要功能:用于交际、交流的工具性功能;与语言融为一体的文化传递功能;与思维品质所关联的智能开发功能。在双语课堂教学中,两种语言的转换不但促进了学生在语言交流能力上的发展,还使他们在更大的思维空间中领略了异域文化、得到了智能开发。

双语教育论文:参与美术双语教育的体会与收获

邓漪

在英语的“世界语”地位日益巩固的情景下,进行双语教学,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教师,力求在课堂用语中,创设英语氛围。并结合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使用英语,对于其中的知识点,可用汉语讲解,做到汉语和英语的相互渗透,同时借助教师的体态语言动作示范实施操作等非语言手段,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就能听懂乃至会说很多英语。当然要分阶段由简到繁,双语教学同样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

关键词: 非英语专业 双语教学 英语氛围

目前双语教育工作方兴未艾,本人作为美术教师参与其中,最大的感触是在教学过程中,既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充实了自己的英语知识。非英语专业教师特别是美术教师,如何顺利的开展双语教学,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小学低年级美术双语教育的优势

专家认为双语教学适宜在小学美术、音乐、自然和劳动等课程进行试点,这些课程直观形象、操作性强,学生可通过教具、借助教师的表情、姿态、演示体会外语的意义。尤其我校采取小班化教学,人数不多,英语层次较平均,小年级学生对语言感知力较好,有一定的适应性,在美术等学科开设双语教学,为小学生此后的英语再学习巩固基础,全面的学好英语作好充分的准备。这学期,我校就专门在小一年级开设了双语班,让学生从一年级就接受整体的双语教学训练。双语教育针对不同年级、学科,对于适合美术、音乐等这类技能性较强的学科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双语教学模式中的二模transitional bilingual model(双语过渡法),即在教学过程中,不失适宜而自然地运用英语口语进行教学,是一种汉语、英语自然结合进行教学的形式。

二.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

双语授课不是简单的加法,不是增加一些英语的课堂规范用语;也不是将内容翻译成全英文,全部用英语上课这成了另一种单语教学,而不是双语教学了。用两种语言讲课,在用母语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穿插、夹杂、并用一些英语单词、英语短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尤其是本学科的专用名词和术语。这是双语教学的标志。而课堂上评价或指令性语言的英语会话,平时的英语教学或活动中就能学到,不是双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双语教学正是要创造一种学英语的氛围,将这种气氛延伸、拓展并渗透到其它的学科。

双语教学运作原理主要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dewey)的“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学)的教学原则。根据该原理,我在教授双语美术课“动物朋友”的内容时,要求学生对着范画找出动物,“this is a elephant” ;“that is a bear”;在接下来的“draw and play”活动中,我给孩子们发指令,如:“draw a mouse’s face”“draw a rabbit’s face”画好并制成头饰,装饰在头上,一起动物聚会,做游戏。在实际的绘画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口语参与意识,在做游戏中鼓励人人开口说英语,消除“金口难开”的紧张情绪。达到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提高的效果。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的全面结合,改变他们被动接受地位的局面,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创造潜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扩大英语的使用频率来达到课堂教学中语言的高浓度,促使学生在这种“双高”语境中更多地习得英语。“哑巴英语”形成是因为没有听、说的机会,双语教学正是创设这样良好的英语氛围:在英语课之外,在其他学科,在课堂内外学英语,说英语,用英语。当我们创设了一定的语言环境条件(主要是学习者周围的人使用该种外语的比例)使英语经过一定的积累,逐渐成为日常交流用的语言之一,才使英语教学从foreign language (外语)变为second language(第二语言)甚至是bilingual(双语)。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尽可能使儿童在英语语言环境中自然而然、有意无意地习得英语。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就会越多,学生自然习得的英语语言量就会越大,语言的“自我生成”能力就会越高。教师应善于将语言表达和实物直观结合起来,通过表情、手势、肢体、实物教具、多媒体等手段帮助学生达到理解的目的,切忌图方便而直接采用母语进行解释和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环境,积极为学生创造说英语的机会,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表达思想。

实际的双语教学中较突出的问题是,一些学科专业性较强的生僻词汇。例如:我在讲授美术双语“卡通画”这节课,遇到“personification”(拟人化)等诸如此类的词时,可以说的简单些:“some animals act as a person”,再进一步举例“for example:a mouse can speak, laugh etc”,并配合课件中“mickey mouse”的造型和实际生活中老鼠的图片,视觉上产生形象的感受,形象的理解到“personification”这个单词的含义。这样由教师讲解到学生听,再到看说的过程,学生得到全面的训练,同时课件的辅助作用,提供了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素材,如此图文并茂的语言教学内容,最接近语言交际的自然环境,能使学生在真切的情景中学习语言。这种充分利用挂图、课件、原声录像等多种媒体设备的手段,并且合理地交替使用,解决部分词汇不足或理解上的困难。最终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有事可感,有话可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也得到了充分的听说训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触到要学习的外语。由于视听说的需要,学生自然会产生学习外语的动机和兴趣。这种目的和兴趣比在单纯的语言课程上容易产生和持久。

四.自身水平的再提高

作为非英语专业教师,因英语功底不深,语言能力不强,用外语进行教学的能力较弱,而造成师生交流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英语知识的扩充和再学习,学习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参加学校开展的非英语教师英语培训,可以有针对性地找与所教科目有关的英语书籍来读,还可以多跟英语教师或外籍老师用英语交谈,不耻下问。这方面,我校提供了全方位英语培训的机会,每周一次两个课时的双语培训,专门由美籍教师面对面的教授、训练;以及每周三晚英语口语的练习;经过这些培训后,对本人口语有实际的提高,还扩充英语知识面,重要的是增强开口说英语的胆量和信心,从而提高了英语运用水平,为开设双语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当然在业余时间,我针对性地找了一些与美术有关的英语书籍来读。根据实践得出,要用什么就学什么,这样学起来就比较快,比较容易记住。此外,上网浏览英文网站,与网友进行英语笔谈式的交流也是一种不错的尝试;多阅读英文报纸;平时多跟英语教师或外籍老师用英语交谈,向他们请教,慢慢的就能听懂,敢说一两句英语,记住三两个单词,随后词汇积累的越来越多。我校有不少的海外班学生或外籍也能说一口流利的口语,多跟他们聊聊天,不耻下问,也是学习口语的好方法。

双语教学只是一种语言教学模式,语言习得方法。双语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的,结合英语进行的语言活动课,是提高学生学习语言兴趣的一种手段,达到课堂双语教学的延伸,双语教学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效果,作为青年教师当肩负重任,不可好高鹜远,在双语教学之路中踏好每一步。

双语教育论文:双语影响因素 脑机制研究对我国双语教育的启示

摘要:双语学习在社会交流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二语学习的年龄与使用频率这两个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着手,分别证实早期双语教育的必要性与提高晚期双语者二语使用频率对学习效果的重要性。在借鉴这些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为我国的双语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双语;脑机制;双语教育

1前言

双语学习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达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技术上的利益共享。因此,双语教育被提到重要的位置,它是一种旨在培养和造就双语并用人才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怎样利用外界环境以及自身因素的改变,最大效益地掌握与使用第二种语言。

早教计划以及错过学习关键期儿童的双语学习是这个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分别涉及双语学习的年龄与第二语言使用频率这两个影响因素的研究。研究者在双语学习相关脑机制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早教计划以及错过学习关键期儿童的双语学习提供重要启示。

2双语学习的影响因素对于双语学习的作用

2.1 学习年龄对双语学习的影响

双语研究的优秀问题之一是儿童应该何时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是不是越早越好?研究者从早晚期双语者的表征结构和激活区域这两个脑机制的研究中得到了答案,同时这也涉及到学习关键期的问题。

2.1.1 双语表征与激活区域脑机制对双语学习影响

首先,许多研究表明早晚期双语者双语表征的脑结构是不同的。chee 等人选取汉英两种语言的早期(6 岁以前)双语者完成句子判断任务,脑机制结果记录激活最强的区域在前额皮层中部和下部,左侧的激活范围更广,两种语言的激活区没有差异。还有的实验也显示早期双语者的双语表征是在同一个系统中进行,而晚期双语者则是在不同的脑结构中进行双语表征。从不同的表征系统中提取与编码两种语言的路径,肯定多于从相同的表征系统中提取与编码语言,所以晚期双语者提取与编码双语的速度慢,学习与使用双语的消耗代价更大。

其次,第二语言的学习需要动用更多的脑功能区域即语言加工资源。在激活区域方面的脑机制研究发现,早期双语者比晚期双语者学语时激活的脑区更多,尤其是大脑的前额皮质这个负责工作记忆的部位,这意味着早期双语者拥有更多的资源去加工语言。因此早期双语者在加工资源方面有更多的优势,使得个体可以有更加丰富的加工资源去加工第二语言,而晚期双语者的加工资源就比较匮乏不能够胜任其加工任务,使得第二语言的加工速度与准确度大大下降。

2.1.2双语学习关键期对双语学习影响

个体第二语言的学习年龄的问题总归为个体的语言学习生理关键期,即个体发展的某些特定时间段,大脑的结构与功能此时容易受到某些经验的影响,从而改变脑结构及其功能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不同类型的人的可塑性只在人一生的某些确定时期占据优势地位,而在其他时期较少发生。个体过早或过晚的开始学习第二语言都是不利的。有脑的影像学证据表明学习开始得越晚,学习越困难,特别是在语音和语法方面。gopnik 的实验表明,6~12 个月是婴儿区分各种不同语音的敏感期,而到1 岁半时,只能保有接触到的母语的语言能力,其他语言能力均下降。最初十个月的特定语言经验会使大脑对该语言的语音很敏感。同时,10 岁是学习语法的关键期,过了关键期后双语加工的大脑激活模式已发生异常。因此,晚期双语者处理信息的大脑功能不如早期双语者。大脑关键期对于双语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2.2 双语使用频率对双语学习影响

当人们经常练习或是使用一种东西的时候,就会增加对这件事物的熟悉感,而熟悉感会改变学习结果。因此,提高第二语言使用频率就会增加对第二语言的熟悉感。

根据kroll非对称性模型的观点,词汇表征和概念表征之间都有联系,只是它们之间的强度不一样。第一语言到第二语言之间的词汇表征强度弱,而第二语言到第一语言之间的词汇表征强度强。如果直接采用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的联系进行反应,排除一语在二语学习中会形成的负影响,增加二语使用的频率,就可以使学习者在学习时更倾向于通过旧有的第二语言去连接要学习的第二语言,避免一语的负迁移影响,这对于学语是十分有利的。当个体通过二语使用频率的提高使得二语的熟悉度增加后,他在脑机制上也会有所改变,额叶是负责控制非目标语言的脑机制,如果经常的使用第二语言,能够使额区得到锻炼,并且能增加第二语言的激活程度,使双语者在使用第二语言的时候可以有效的避免第一语言的干扰,直接提取二语。因此,错过双语学习关键期的学习者要注重提高二语学习以及使用的频率,增加其对于第二语言的熟悉度。

上述研究表明,早期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更容易达到流利水平, 晚期双语者的第二语言不容易达到高度流利的状态,即使能达到,在语音和句法上也不能达到母语的水平。因此,对儿童实施语言的早教计划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对于已经错过早教年龄的学习者来说,也可以通过练习、提高二语的使用频率来使得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增加,弥补其早期的学习缺陷。

3双语学习年龄与熟练度对我国双语教学的启示

3.1 尊重个体的语言习得关键期,实施双语的早教计划

研究中存在着关键期划分的争议,因此首要任务是依据学习者内部生理机制的成熟划分双语学习的关键期。在确定学习者的关键期后,应针对生理成熟尤其是大脑结构完善的个体实施相应的双语教育,特别是语音方面的教育,语音训练对幼儿英语语音意识和字母知识有促进作用。要注重二语学习关键期的大脑结构的培养,提高学习的效率。

3.2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纯二语的学习情境

长期以来,我国双语教学的模式都是通过第一语言连接第二语言的方式进行,这会产生语言的负迁移即语用失误现象。因此,创造一种纯二语的教学环境十分必要,让学习者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使其感受到一种非说不可的紧迫感,激发其对于二语使用的渴求。对同一内容的学习在不同时间内多次进行练习,提高个体的二语使用的频率以达到一定的二语熟练度。

3.3 合理使用双语学习的策略针对不同个体综合运用教学策略,如记忆策略、形象结合等,使个体的双语学习更加高效。

作者简介:蔡超群,女,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心理学脑机制研究。

双语教育论文:浅析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前中国的双语教育

论文关键词: 中国 双语教育 心理学角度

论文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双语”和“双语教育”概念及其模式,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情感、年龄、母语和学习策略对我国当前双语教育的影响问题,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中的有利因素和克服不利因素,提高我国的双语教育质量。

1.引言

目前,中国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既精通汉语和汉语文化,又通晓外语和外国文化,以及拥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改革传统的专业“双语教学”,探索新的能够高效优质地培养出专业“双语人才”的教育方法,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在此过程中,急需对许多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各领域的学者纷纷对其进行了多视角、多维度、多学科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双语教育理论和模式。但遗憾的是,由于缺乏规范统一的理论,严重影响了我国双语教学的实践。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从“双语”和“双语教育”的定义及模式探析出发,进而分析当前中国的双语教育,希望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现实定位和最佳教学模式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意义。

2.双语和双语教育

2.1双语

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双语(bilingual)”是指:“a person who knows and uses two languages.”双语就是“two languages”,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并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下,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境。这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而另一种语言往往是后天习得的第二种语言或者是外语。就中国大陆的高校教学实践来说,最初的双语研究实际上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问题上,如汉藏、汉蒙、汉彝等两种语言交流的“双语”。但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加入wto后的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英语学习日益重要,并有将英语作为高校教学的第二语言(esi)的发展趋势。因此,这里我们所讲的“双语”是指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

2.2双语教育

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我们可理解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两种语言作为媒介的教学,尤其是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媒介的教学。这里的“双语”应理解为“母语+第二语言或外语”。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母语不同,因而双语教育的含义也存在一定差异。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双语”可理解为“本民族语+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或“外语”;在非少数民族聚居区,“双语”可理解为“汉语+第二语言或外语”。本文所指的“双语”就仅指“汉语+英语”。“双语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上课,而是强调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教学,师生之间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课堂互动和交流,达到“双文化”的相互渗透和交融。

3.双语教育模式

3.1沉浸型双语教育模式

沉浸型双语教育模式是指学校完全使用一种非学生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甚至校内生活都使用第二语言,以创造语言小环境让学生沉浸于弱势语言中。该模式强调完全非母语的教学,其适用的前提是有很好的外语语言环境。在我国的现阶段还无法实施这一模式,只在少数范围内适用。

3.2保持型双语教育模式

保持型双语教育模式是指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有的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该模式平衡使用两种语言作为学科语言,以母语维持理解和交流过程,其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第二语言能力的同时,其母语能力也得到发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双语教育模式。

3.3过渡型双语教育模式

过渡型双语教育模式是指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此种教学模式是以母语作为理解和交流的工具,同时尽可能地扩大与目标语的接触范围,提高学生的目的语能力。从我国目前的语言教育环境来看,该模式是比较现实的。

无论开展何种形式的双语教学模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使学生从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中受益。这就需要双语教育研究者从办学定位、师资力量和学生实际水平出发,进行不断探索,寻找真正适合我国不同院校自身情况的有效教育模式,使双语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4.双语教育中的心理学因素

4.1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包括动机、兴趣和信心等。20世纪70年代末,著名的监察模式视情感过滤为外语学习的关键因素之一。学习者的内部心理因素(如动机、态度、自信心等)对语言输入有着过滤的作用,从而影响着学习者接受输入的多少,这就叫“情感过滤假说”。krashen认为若学习者学习的动机很大,自信心很强,对第二语言的态度是积极肯定的,那么对语言输入的过滤作用就小,因而获得的输入就多。反之,过滤作用就大,获得的输入就少。

从世界范围看,实施双语教育的对象大致有四种:出生在双语家庭中的儿童;少数民族或移民家庭的儿童;以两种语言为官方语言国家或地区的儿童;母语占绝对统治地位国家地区的儿童。按情感过滤假说,前三种儿童对第二语言输入的刺激过滤作用相对小些,习得二语容易些;而第四种儿童的过滤作用会大些,学习第二语言就会困难得多。中国恰好是这种情况。中国学生在二语学习过程中,会面对很多困难,如单词的拼写与记忆、语法的掌握和运用、发音与听力的训练、词汇与文章的理解与翻译、运用外语进行表达和写作等。其次,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认知手段,往往使学生产生消极、逃避甚至排斥等心理。此外,教师对情感因素的忽视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如个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以学生某一方面的不足,作为对学生的主要评价依据,从而伤害了学生的情感,以致学习者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产生厌学情绪。这些都会使二语学习者产生畏惧、焦虑、沮丧等情感因素,不利于输入的增加。

由此可见,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高对情感因素的重视程度,尽可能将学生的消极情感降到最低程度。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积极情感因素对教学的推动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其在双语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动力。

4.2年龄因素

社会各界对双语教育的年龄问题存在争议。很早以前人们就从经验中直觉地认为,童年是学习语的最佳时期,超过最佳年龄,学习语言就会困难得多。20世纪50年代,神经生理学家penfield和roberts从大脑可塑性的角度,提出十岁以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vid lenneberg(1967)则从医学临床经验,以神经生理学的观点,系统地解释语言学习关键期,他认为人的大脑从2岁开始边化(lateralization),在边化完成前,人是用全脑来学习语言,约在11—19岁左右,大脑会完成边化。从此,语言学习主要由左大脑负责。人脑边缘化后的语言学习不如全脑学习时期来得好。因此,语言学习最好在大脑完成边化之前,这也就是所谓的“语言学习关键期”。

如果“关键期假说”是正确的话,那么“关键期”以后儿童掌握第二语言能力会突然下降。但在现实中,有许多人是在童年期后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因此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语言心理学家蒂托恩(titone)就认为,儿童掌握另一种语言能力的增强来自于他的全面灵活性而不仅仅是神经系统的灵活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变得越来越受所获得的习惯和先前学习经验的影响,变得更加依赖于具体的动机和系统化学习。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也持反对态度,他依据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指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如果学习双语,不仅会产生挫折感,而且会经常用混淆的双语表达思想,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

4.3母语因素

中国学生的母语——汉语与英语在音、形、义和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要使两门语言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要在教学中注意语言的对比分析,处理好语言的“迁移”问题。“迁移”(transfer)原属心理学范畴,指“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对外语学习者来说,因为他们是在掌握了母语的基础上再去学习另一门外语,所以原有的语言知识会被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这门外语的学习中。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就是“由于目标语和先前所获取的语言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造成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对目的语的习得起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起干扰作用的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关于语言迁移的研究,lado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认为语言学习者的cah是由目的语与母语的差异造成的,目的语中与母语相似的地方容易掌握,与母语相异的地方难以掌握。尽管对比分析假说在70年代受到了dulay,burt,jackson,whitman等人的质疑,后者认为学习者的错误中很大一部分不是由于语言迁移造成的,但80年代以后lado的理论再次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他们认为cah的问题在于过于简单化和绝对化,因为它认为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差异一定会造成学习困难;解决cah问题的途径不是彻底地否定这一假说,而是改进它。其实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的正迁移作用在实际中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英语和法语由于在词汇方面的相似性,使得掌握了其中一门语言的学习者去学另一门的时候很有优势。所以语言迁移对外语学习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应充分利用语言的正迁移来促进双语学习。

总之,双语教学中通过语言异同的对比分析,尽量做到减少语言负迁移,促进正迁移,使两门外语的学习做到相互促进,事半功倍。

4.4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所用的方法或技巧,分为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对所学材料的分析、综合和转变等策略)和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指对学习的规划,对学习过程的思考、调控,以及对学习结果的自我评价)。学习策略水平对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桂诗春教授指出:“学习者在用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时,对目标语企图提出种种‘假设’;学习策略就是建立‘假设’的‘算法’。”也就是说,在习得语言时,人的大脑一直在根据目标语样本进行‘假设’,并不断在学习过程中修改这些假设,直到它们与目标语大致相符。在母语习得过程中,儿童依靠乔姆斯基为“语言习得机制”(lad)的帮助来对目标语进行假设。而在第二语言习得时,学习者还会运用学习母语时的一些策略和经验。例如,人们掌握母语后,会形成关于词汇、语法规则和语用方面的图式。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方面的图式进行对比,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如果母语和第二语言大致相似,如英语和法语,那么学习母语时的策略和经验就有助于“假设”的成立,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就可能迅速有效。可如果母语和第二语言差别太大,如英语和汉语,那么学习母语时的策略和经验不但不能帮助学习者进行正确的“假设”,反而会干扰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效果。正是由于汉语和英语存在的巨大差异,对中国学生来说要做到掌握和精通英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在母语图式与目的语不一致时,学习者应将两者加以鲜明的区别,对新建构的目的语图式加以强化训练,形成巩固的长时记忆,达到信息处理自动化程度。

5.结语

总之,实行双语教育是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信息时代对英语素质的强烈要求,是培养掌握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双语人才的需要。研究人员和教师在开展研究和教学时必须深入精诚合作,深入了解影响我国双语教育的心理因素,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其中的有利因素和克服不利因素,使我国的英汉双语教育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之路。

双语教育论文:浅谈文化意识在比较教育双语教学中的地位

论文摘要:本文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针对太原师范学院连续三年来在2004级至2007级教育管理专业的128名三年级大学生中,进行《比较教育》课程双语教学时所发现的文化意识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并强调在当前双语教学改革中需要切实重视大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文化意识、双语教学、比较教育

一比较教育对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比较教育课程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是一门最贴近现实的学科,最能体现时代的气息,尤其是在教育呈现出国际化趋势的条件下,比较教育研究更是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领域。而双语教学在当前高校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目标语浸身模式: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全部使用外语授课;第二种是双语过渡模式:教师的课堂用语70%~80%应使用英语,学生也能基本使用英语参与教学活动;第三种是外语渗透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专有名词、概念及课堂用语中使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英文,而在授课、问答、作业等其他环节基本使用汉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第二种模式,即双语过渡模式——鼓励学生用英语学习和思考问题,并探索双语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以个性发展为研究内容,以个案分析作为研究形式,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等能力的发展和变化。

比较教育双语教学不仅可以拓展专业知识、巩固语言技能,而且可以感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意识。英语在宽松自然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相接触的机会。使他们产生一种用英语说话的需要和愿望,促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要想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格,首先要培养他们具有基本的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不仅需要教师的人文素质,教材的文化导入,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的有效参与和积极思考,以不断增强自身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理解。

二教材在实施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双语教学是件艰苦而又持久的工作,要做并不难,但要做好却不容易,而持之以恒则更需要有献身教育的精神。比较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以英语为主,重点讲授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总学时数:36学时。授课对象主要是大学三年级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修完大学英语四级课程后,应该掌握四千多个英语单词。懂得基本的翻译技巧,具有较快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目前,要找到既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的现成双语教材是不现实的。最关键的是要选用适合学校实际的原版材料,适当压缩课程教学的内容。只有深受学生喜爱的双语教材,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突出实用性原则。我们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肖惠云主编的《当代英国概况》和周静琼主编的《当代美国概况》中节选了全英文版的教育专题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授课中。我们还节选了原版教材《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中的“比较教育背景的变化”和“三种比较分析”等内容,供学生翻译和讨论。我国着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已将《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英文版第五版翻译成中文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7月纳入“比较教育译丛”。原版教材作者埃德蒙·金(edmundj.king),生于1914年,是英国着名比较教育专家。他是曼彻斯特大学硕士,伦敦大学哲学博士、文学博士。在文史哲、外语和教育学方面有很高的素养,学识渊博,造诣深厚,教育经验丰富。他主编的若干重要国家和地区社会、学校和进步系列比较教育丛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主要收获

试验双语教学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势。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文化意识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比较教育课程的目标性质、内容要求、教材特点整体去思考外语教与学的衔接。学生可以在双语教育中不断提高语言学习的听说技能、书面技能和思维技能,并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笔者针对太原师范学院连续三年来跟踪2004级至2007级教育管理专业的128名三年级大学生,通过《比较教育》课程双语教学对所发现的文化意识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以下是学生们小组讨论的一些主要收获:

1、黄晓旭同学的小组认为: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异国教育文化的明显差异。除了这些不同之处。更学到了要用比较与共融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正是这种“异”才让这个世界多彩,我们才有所研究,有所交流。这样得来的结果更加促使我们对其根源的追溯和对其发展趋势的探索,比较教育使我们懂得了运用比较的眼光看问题的重要性。

2、梁燕妮同学的小组认为:比较教育双语课程使我们受益很深,大家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不再把眼光局限于身边的小圈子,而是看到国外先进的教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些对于我们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学习教育基础知识的同时,巩固了语言听说读写的技能。通过比较我们学会了思考,理解了英美国家的教育为什么会如此发达,也明白了我国在教育体制和内容方面的欠缺,并且学会了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正确决策。这些都促进了我们个人品质的完善,做事要负责,要讲究诚信,要学会与社会上各种人员打交道,做到情商、智商同步发展。

3、金辉军同学的小组认为:就拿课程设置来说,英美等国家更加突出实用课程和职业化课程;而我国则重视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所以,发达国家的中学毕业生能很快适应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一个横切面上看,他们的国家经济如此发达,是离不开教育的贡献的。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我国的教育和他们的比起来,多少存在欠缺与不足。他们的课程丰富多彩,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能力相对较强,而且公民教育使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非常希望将来得到这样教育的洗礼与熏陶。在课余,我们也经常把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与我国的相比,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4、许锦绒同学的小组认为:重要的一点应该是个人品质方面的培养和提升,而品质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它包括了社会政治、道德修养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因而我们对自己品质的培养和提升应该落脚于平常的点滴生活,而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上老师的传授。有的东西只有自己体验到,才会真正理解,所谓“只可意会”的东西。我们是社会的人,如果丧失了社会责任感,甚至是社会的伦理道德,那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更不用说为社会做贡献,就是自己以后发展也很困难。

5、吕婵同学的小组认为: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我们也应该具备最起码的个人品质,人人都必须有责任感,作为公民,我们有对国家的责任,作为子女,我们有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只有具备很强的责任感,我们每个人才会不断努力,社会才会和谐发展,国家才会兴旺发达;我们通过学习比较教育这门课之后,更加完善了自己,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我们的个性更加趋向完美。

6、李欣同学的小组认为:我们来到了这所学校,尽管不喜欢当教师,但“既来之,则安之”,心想只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研究生,就可以摆脱“苦海”了。于是,我们拼命地学习,对院系活动一概不参加,直到学习了比较教育这门课程,我们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美妙,还有许多东西比学习更重要,例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勇于实践能力、社会责任和诚信等等。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如果光有高学历,而没有高素养和好品格,是远远不行的。

7、刘京京同学的小组认为:学了这门课之后,我们觉得我国的教育机制真的还存在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我们现在只能表述自己的看法,而无力改变社会教育现状,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反思自己,能认识到这些问题,说明我们在思想上有了升华,觉得有了一个正确的信念。这是对我们人格的保障,它可以制约我们的行为,净化我们的心灵,促使我们向善发展。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那么这个社会不就更加美好、更加和谐了吗?

8、文一两同学的小组认为:学习了这门课程,我们更加了解了英美国家与我国教育体制主要差异的根基,中西文化的不同源泉。尤其是关于公民权教育问题,我们感到了英国在这方面的教育确实落到了实处,并不只是写到条款中而不去落实,这对于我国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从学习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更加乐于思考问题,想想这是为什么以及怎样去解决它,也促进了我们大量阅读更多的有关书籍,从中得到知识,获得乐趣。我们感到又进步了!

四文化意识在教学中的优秀地位

何在双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如何把英语文化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还需要认真地进行科学实验与比较研究。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在对大学生用英语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他们理解异国文化的内涵。文化素质是教化、示范和养成的有机结合。教化是指设置必要的课程,进行知识的传授;示范是指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行动中;养成是指一种内在的涵养,内化成人的品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和表达能力是每个教师的天职,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

值得思考的是,双语教学不能以牺牲学科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为代价,而是既要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又达到加强英语、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结果,定量与定性,基础与发展,语言水平与文化素养,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双语教学需要采取渐进稳妥的方法,在正确分析教材和课程的先决条件后,还需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变终结性评估为全过程评估,其内容需要完善备课内容、有效进行作业检查、相关领导听课评课、考核试卷质量分析等。

总的说来,在双语教学中应特别注重三点:首先是学生自由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培养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其次要注重英语的地方特色,国际社会中的英语是因地而异的,例如印度、南非等地方的英语就和英国英语不一样,它们背后的文化也不一样,因此,仅仅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是不够的,需要了解多种文化;第三是必须强调英语写作和交流的能力,要让学生能够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仅是一些对话的简单应用,而是深层次的,有内容的。针对这些理念,我们的课程设置需要强化文化意识,这对参与双语教学的老师和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和挑战。

双语教育论文:试论文化意识在比较教育双语教学中的地位

论文摘要:本文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针对太原师范学院连续三年来在2004级至2007级教育管理专业的128名三年级大学生中,进行《比较教育》课程双语教学时所发现的文化意识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并强调在当前双语教学改革中需要切实重视大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文化意识、双语教学、比较教育

一比较教育对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比较教育课程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是一门最贴近现实的学科,最能体现时代的气息,尤其是在教育呈现出国际化趋势的条件下,比较教育研究更是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领域。而双语教学在当前高校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目标语浸身模式: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全部使用外语授课;第二种是双语过渡模式:教师的课堂用语70%~80%应使用英语,学生也能基本使用英语参与教学活动;第三种是外语渗透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专有名词、概念及课堂用语中使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英文,而在授课、问答、作业等其他环节基本使用汉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第二种模式,即双语过渡模式——鼓励学生用英语学习和思考问题,并探索双语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以个性发展为研究内容,以个案分析作为研究形式,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等能力的发展和变化。

比较教育双语教学不仅可以拓展专业知识、巩固语言技能,而且可以感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意识。英语在宽松自然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相接触的机会。使他们产生一种用英语说话的需要和愿望,促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要想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格,首先要培养他们具有基本的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不仅需要教师的人文素质,教材的文化导入,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的有效参与和积极思考,以不断增强自身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理解。

二教材在实施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双语教学是件艰苦而又持久的工作,要做并不难,但要做好却不容易,而持之以恒则更需要有献身教育的精神。比较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以英语为主,重点讲授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总学时数:36学时。授课对象主要是大学三年级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修完大学英语四级课程后,应该掌握四千多个英语单词。懂得基本的翻译技巧,具有较快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目前,要找到既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的现成双语教材是不现实的。最关键的是要选用适合学校实际的原版材料,适当压缩课程教学的内容。只有深受学生喜爱的双语教材,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突出实用性原则。我们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肖惠云主编的《当代英国概况》和周静琼主编的《当代美国概况》中节选了全英文版的教育专题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授课中。我们还节选了原版教材《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中的“比较教育背景的变化”和“三种比较分析”等内容,供学生翻译和讨论。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已将《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英文版第五版翻译成中文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7月纳入“比较教育译丛”。原版教材作者埃德蒙·金(edmundj.king),生于1914年,是英国著名比较教育专家。他是曼彻斯特大学硕士,伦敦大学哲学博士、文学博士。在文史哲、外语和教育学方面有很高的素养,学识渊博,造诣深厚,教育经验丰富。他主编的若干重要国家和地区社会、学校和进步系列比较教育丛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主要收获

试验双语教学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势。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文化意识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比较教育课程的目标性质、内容要求、教材特点整体去思考外语教与学的衔接。学生可以在双语教育中不断提高语言学习的听说技能、书面技能和思维技能,并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笔者针对太原师范学院连续三年来跟踪2004级至2007级教育管理专业的128名三年级大学生,通过《比较教育》课程双语教学对所发现的文化意识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以下是学生们小组讨论的一些主要收获:

1、黄晓旭同学的小组认为: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异国教育文化的明显差异。除了这些不同之处。更学到了要用比较与共融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正是这种“异”才让这个世界多彩,我们才有所研究,有所交流。这样得来的结果更加促使我们对其根源的追溯和对其发展趋势的探索,比较教育使我们懂得了运用比较的眼光看问题的重要性。

2、梁燕妮同学的小组认为:比较教育双语课程使我们受益很深,大家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不再把眼光局限于身边的小圈子,而是看到国外先进的教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些对于我们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学习教育基础知识的同时,巩固了语言听说读写的技能。通过比较我们学会了思考,理解了英美国家的教育为什么会如此发达,也明白了我国在教育体制和内容方面的欠缺,并且学会了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正确决策。这些都促进了我们个人品质的完善,做事要负责,要讲究诚信,要学会与社会上各种人员打交道,做到情商、智商同步发展。

3、金辉军同学的小组认为:就拿课程设置来说,英美等国家更加突出实用课程和职业化课程;而我国则重视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所以,发达国家的中学毕业生能很快适应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一个横切面上看,他们的国家经济如此发达,是离不开教育的贡献的。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我国的教育和他们的比起来,多少存在欠缺与不足。他们的课程丰富多彩,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能力相对较强,而且公民教育使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非常希望将来得到这样教育的洗礼与熏陶。在课余,我们也经常把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与我国的相比,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4、许锦绒同学的小组认为:重要的一点应该是个人品质方面的培养和提升,而品质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它包括了社会政治、道德修养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因而我们对自己品质的培养和提升应该落脚于平常的点滴生活,而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上老师的传授。有的东西只有自己体验到,才会真正理解,所谓“只可意会”的东西。我们是社会的人,如果丧失了社会责任感,甚至是社会的伦理道德,那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更不用说为社会做贡献,就是自己以后发展也很困难。

5、吕婵同学的小组认为: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我们也应该具备最起码的个人品质,人人都必须有责任感,作为公民,我们有对国家的责任,作为子女,我们有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只有具备很强的责任感,我们每个人才会不断努力,社会才会和谐发展,国家才会兴旺发达;我们通过学习比较教育这门课之后,更加完善了自己,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我们的个性更加趋向完美。

6、李欣同学的小组认为:我们来到了这所学校,尽管不喜欢当教师,但“既来之,则安之”,心想只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研究生,就可以摆脱“苦海”了。于是,我们拼命地学习,对院系活动一概不参加,直到学习了比较教育这门课程,我们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美妙,还有许多东西比学习更重要,例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勇于实践能力、社会责任和诚信等等。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如果光有高学历,而没有高素养和好品格,是远远不行的。

7、刘京京同学的小组认为:学了这门课之后,我们觉得我国的教育机制真的还存在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我们现在只能表述自己的看法,而无力改变社会教育现状,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反思自己,能认识到这些问题,说明我们在思想上有了升华,觉得有了一个正确的信念。这是对我们人格的保障,它可以制约我们的行为,净化我们的心灵,促使我们向善发展。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那么这个社会不就更加美好、更加和谐了吗?

8、文一两同学的小组认为:学习了这门课程,我们更加了解了英美国家与我国教育体制主要差异的根基,中西文化的不同源泉。尤其是关于公民权教育问题,我们感到了英国在这方面的教育确实落到了实处,并不只是写到条款中而不去落实,这对于我国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从学习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更加乐于思考问题,想想这是为什么以及怎样去解决它,也促进了我们大量阅读更多的有关书籍,从中得到知识,获得乐趣。我们感到又进步了!

四文化意识在教学中的优秀地位

何在双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如何把英语文化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还需要认真地进行科学实验与比较研究。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在对大学生用英语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他们理解异国文化的内涵。文化素质是教化、示范和养成的有机结合。教化是指设置必要的课程,进行知识的传授;示范是指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行动中;养成是指一种内在的涵养,内化成人的品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和表达能力是每个教师的天职,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

值得思考的是,双语教学不能以牺牲学科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为代价,而是既要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又达到加强英语、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结果,定量与定性,基础与发展,语言水平与文化素养,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双语教学需要采取渐进稳妥的方法,在正确分析教材和课程的先决条件后,还需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变终结性评估为全过程评估,其内容需要完善备课内容、有效进行作业检查、相关领导听课评课、考核试卷质量分析等。

总的说来,在双语教学中应特别注重三点:首先是学生自由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培养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其次要注重英语的地方特色,国际社会中的英语是因地而异的,例如印度、南非等地方的英语就和英国英语不一样,它们背后的文化也不一样,因此,仅仅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是不够的,需要了解多种文化;第三是必须强调英语写作和交流的能力,要让学生能够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仅是一些对话的简单应用,而是深层次的,有内容的。针对这些理念,我们的课程设置需要强化文化意识,这对参与双语教学的老师和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和挑战。

双语教育论文:双语教育学课程建设思考

〔摘要〕

蒙汉双语教学指的是使用蒙语或汉语作为授课语言进行非语言学科教学的教育活动。“教育学”课程作为彰显师范教育性质的优秀课程,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形成了汉班用汉语授课,蒙班用蒙古语授课的蒙汉双语教学体系。随着当代课程观念的不断深化,蒙汉双语“教育学”课程建设的着力点包括:蒙汉双语师资队伍建设;蒙汉双语教材建设;蒙汉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究;课程决策的学生参与四个方面。

〔关键词〕

蒙汉双语教学;“教育学”课程;课程建设

民族地区高校承担着为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和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内蒙古地区民族高校实行的蒙汉双语教学,是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活动中的特殊类型及重要形式。作为民族院校的内蒙古民族大学,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1〕,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本文中蒙汉双语教学指的是使用蒙古语或汉语作为授课语言进行非语言学科教学的教育活动。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而有效的双语教育教学经验,现已初步形成了科学、严谨、实用的,比较成型的蒙汉双语教学体系〔2〕。“教育学”课程作为彰显师范教育性质的优秀课程,在内蒙古民族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建设,现在已经形成了汉班用汉语授课,蒙班用蒙古语授课的蒙汉双语教学体系。在多民族国家的多种语言环境下,教育学课程为直接服务于少数民族师资的培养工作做出了贡献。随着当代课程观念的不断深化,“教育学”课程建设未来发展的着力点是什么,已成为当前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教育活动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学校课程从广义上讲就是连接教与学的基本媒介,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所进行的教育内容的组织与操作的活动;从狭义上讲是指某一门学科。由此推之有二:其一,课程建设作为教育活动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活动,两者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两级。其二,课程建设就其本体而言,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两个维度。本文对此试作论述。

一、蒙汉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学团队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蒙汉双语教学团队。教育学团队中蒙授和汉授教师约各占50%,其中蒙古语授课教师基本都能够使用蒙汉双语授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蒙古语授课教师专业语言水平有待提高。从教学实践看,个别教师缺乏用蒙古语准确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更好地把握语言教学的水平和能力,这已成为制约蒙古语授课质量发展的瓶颈。为此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建立蒙汉双语教师准入制度,由学校相关部门和学院组织专家学者研讨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蒙汉双语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以此来规范具有我校鲜明特色的蒙汉双语教学工作。其次,给予政策支持。由于我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课程建设受到历史条件与客观因素的制约。只有给予一些政策上的优惠,并用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保障,才能稳定和提高双语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数量,建立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这是蒙汉双语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如对双语教师和专门研究人员实行专项补助、职称评定的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创造政策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和谐环境,增加其满意度,才能使教师安心扎根于少数民族地区,保持和发扬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培训与进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建设一支专业性强、年龄梯度合适的双语教师队伍。师资培训可通过正规的脱产学习和不脱产进修、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等途径进行。对于蒙古语授课的教师,尤其应加强与自治区内各高校之间的联系,通过同行之间的学习与交流,使之可以胜任专业的蒙汉双语教学工作。第四,教师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信息化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背景下,学生的心理、价值观、学习观、人生观等等都处于不断变化中。教师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自主性学习,探寻新形式下与学生交流提高的新路经。

二、蒙汉双语教材建设

“教育学”课程蒙古语教学已实现了使用自编蒙古文教材(协作八省区民族院校蒙古文教材编译出版),目前已出版了2套自编蒙古文《教育学》教材,基本上满足了蒙古语授课学生对于蒙古文教材的需求。但与汉文教材相比在质量上还有一定差距,在教材语言专业性、精准性以及是否符合蒙古族学生的认知能力等方面均存在偏差。因此,在蒙古文《教育学》教材编写方面,今后编写的着力点在于适合蒙古语授课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教育学教材语言的专业性方面,避免学科上的随意性与语言表达上的偏差。“教育学”课程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因统编教材具有权威性、主导性、理论的前瞻性,能够与世界主流专业思想接轨,有利于学生了解专业前沿理论知识和最新实践发展动态。但是,教材是给学生用的,编写教材其着眼点应是学生。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蒙汉学生有其独特性,在教材选择和编写过程中,应努力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什么地方,以选择或编写出真正贴合学生实际的教材。据此,在教材建设中,应着力选择或编写适合地方特色和学生需求的教材。如在编写教材中除了关注并吸收国内外关于教育教学最新的研究成果,考虑学术的前沿性外,突出体现教育学课程服务于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内容框架中,适当融入地方教育、民族教育的内容,出版具有民族特色的教材。配合教材建设,蒙汉双语教学还要提供与课程有关的电子文档和视频资料等,其主要特色是搜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相关资料,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三、蒙汉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究

在一个人的学习生涯中,学校阶段的学习有其特殊性,即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的自主的学习过程。目前大家诟病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堪忧等等问题,其中很重要一点便是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当。何为不当?何为得当?衡量标准有一条:是否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如果教师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硬性灌输,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那就是不当的教学方法。相反,能够使学生自主自愿地学习,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这便是得当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内讨论最多的话题,恐怕莫过于微课、翻转课堂与慕课,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在传统课堂演讲式教学方式基础之上,各种形式的网络教学开始成为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本质是什么?答案无非就是在学校教育领域,实现教与学的翻转,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对此,蒙汉双语教育学课程教法改革作如下探索:其一,在“教育学”教学中,探索微课、翻转课堂与慕课等教学信息化方式,实现教与学的翻转,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和水平、学生的民族心理、思维特点选择适当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二者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其二,蒙古语授课教师专业语言水平的提高。由于蒙古语授课师资培养的相对滞后,尤其是蒙古语教材凤毛麟角,缺乏在专业领域内可借鉴的材料。因此,提高蒙古语授课教师专业语言水平,除了高校加强职前培养外,还要通过教材的翻译、编写、研讨等基本途径实施。其三,汉语授课教师在民族高校的教学也具有特殊使命。由于其面对的是多民族的学生,了解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以多元文化视角进行教学,使学生具有多元文化素养,形成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我校汉语授课教师的教育使命。内蒙古民族大学作为内蒙古的高校,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传播蒙古族文化,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文化与历史。在教育学课程中,教师可介绍蒙古族教育的历史与文化、经验与教训,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提高学生视界,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友好交流,和平共处。

四、课程决策的学生参与

目前,对决策主体的研究认为,决策主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决策主体、咨询主体和参与主体。决策主体是优秀,一般由党、政部门的代表人员构成,具有权威性;咨询主体由学科专家组成,保证决策的学理性;参与主体是决策的执行者,由他们发现决策执行中的实际情况,根据反馈信息不断对决策进行修正,以增加其合理性。〔3〕学生是课程实施的直接践行者,是课程产品的直接“消费者”,对课程实施效果有直接感受和体悟,能够针对学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评价问题,表达自身的课程愿景和意志。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对于课程有关问题的看法,有利于提高课程决策的理性成分,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能力。因此,学生对于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有发言权,我们需要为学生的参与创造必要的条件。学生参与教育学课程决策的方式有:其一,学生间接参与课程决策。教师向学生咨询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反思,并与同行交流,及时改进课堂教学,并为日后的课程改革提供实证依据。这是学生间接参与课程决策的表现。其二,作为合作者的直接参与。学生可以和教师一起合作协商课程问题,主动地介入课程决策。学生作为合作者的参与一般以依托学生会或学生代表的形式介入学校课程决策。其三,“学生作为研究者”身份充分参与课程决策。可成立蒙授、汉授教育学课程研究小组,在教师或相关人员的指导下,独立承担起课程决策的事宜。可以使学生深入参与到教育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决策之中,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参与方式,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学校课程决策的理性化。总之,我校蒙汉双语“教育学”课程已经形成了从教材、师资、教学语言都具有蒙、汉双语教学特色的民族高等学校课程,并于2009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在这样一个发展平台上,课程建设应以当代课程观为指导,与时俱进,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服务于本地区的教师教育和培养。

作者:乌兰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双语教育论文:工程教育双语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

在教育部大力推行专业工程认证的背景下,为了支撑“能够在行业领域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等人才培养的毕业要求,专业双语课程教学如何更好地支撑这一目标达成成为教学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将结合通信工程专业双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来探讨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和目标达成。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双语教学;毕业要求

随着国际化工程教育认证的全面铺开,双语教学普及程度进一步加深,浙江省对即将要申请认证的专业提出培养计划中的双语课程学分占比至少达到总学分10%,这使得专业的双语课程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然而在双语教学比重大幅提升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和整合双语教学资源和各方对双语教学的支持力度,提高双语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专业双语课学习兴趣和效率,真正地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用外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使得教学目标达成和毕业要求达成,这是我们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目前研究的关键问题。

1双语课程开设和教学现状

一些985/211高校很早以前就有开设双语课程教学,而一般类的大学也是在10年前试点性地开设2门双语课程教学。5年前,一般专业要求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专业开设至少3门双语课。而随着教育国际化和工程教育的大力推广,今年浙江省教育厅要求相关专业双语课程至少包含7门,约占总学分的10%。而本专业在16级的培养计划中基本达到要求,增设了系列双语课程。随着人才培养全球化的加速改革,双语课程权重的加大和教学改革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特别是通信专业,现代通信技术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新技术和信息都源于欧美发达国家,相关文献资料也都是英文的。而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视角,双语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阅读英文文献资料,培养学生进行英文交流和沟通能力。

2通信专业双语课程教学模式

国外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与国内差异较大,国外的专业学习偏重于实践和应用。比如通信专业,一般会针对专业知识和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几乎所有专业课程都采用了双语教学,他们非常强调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通过学生的自学做汇报,老师从中指导和解惑。其实就是借鉴西方欧美国家大学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具体做法如下:第一,以小班化教学为依托,让学生作为主体自由化学习。《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是偏应用和知识性的重要专业课程,非常适合在电子信息类开设双语教学。该课程是专业的选修课,课程是双语教学,所以每次选修课程的人数基本保持在20-30人之间,非常适合小班化教学。选修该课程后,先和学生约定好该课程要完成的任务以及课程要求,做不到的学生一周之内可以退选。除了固定的一部分学习内容,1/3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由在“互联网+”平台选择课程相关学习内容,以任务的形式布置,而学生自主学习以课堂汇报的形式展示。为了保证完成的质量,学生分阶段在课程的专门建立的互联网平台通过线上展示准备的硬件材料,然后线上试讲,老师给出初步评价再返修和优化。在这个环节,教师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和锻炼的一个平台,使得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而达到学习目标,比如毕业要求中“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多媒体技术获取信息”和“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交流”等等都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然后学生之间可以对内容进行相互学习和相互讨论,教师为辅,适时参与指导和解答疑问。第二,鼓励学生关注课程网站和相关行业公众平台,密切跟进学科专业发展动态。第三,电子信息类专业中通信网络方向的课程是互联网和通信信息领域的学科前沿,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理论和通信技术,更要接触新知识、新设备、新技术。所以在课堂教学之外,定期布置学生去查阅外文文献资料,了解最新学科专业前沿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引导学生课外多阅读跟踪学科前沿并与本课程相关的英文文献。本课程有专门的“互联网+”课程资源网站,是非常丰富的原版教材的国外网站,提供了课堂和课堂延伸所需要的所有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的资源,布置学生自由学习的知识不超过该课程网站提供的资源范围,深入选择课程相关的学习内容。第四,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采取自由开放式的动态考核,把平时Project、课堂讨论、文献查阅和阅读、课外跟踪学科前沿动态的表现都纳入考核范围,适当地结合半开卷式的笔试进行课程的最终考核,灵活多样,可以有效地规避出现高分低能现象,更加地注重过程学习,弱化了最终的结果。

3结论

双语课程的授课和学习过程比较复杂,环节设置较多,但是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很充实,收获满满。最重要的是学生不再排斥该门双语课程的学习,通过该课程的双语小班化教学改革之后,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学生上课抬头率明显提高,学生的课堂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作者:肖英 夏哲雷 王秀敏 单位:中国计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中国计量大学

双语教育论文:高职院校青年双语教师教育能力提升

摘要

近些年,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尤其是高职院校教育得到极大推广。高职教育体系是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双语教育模式的推行有利于快速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汉语言水平。双语教师是双语教学的关键,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对教育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内蒙古高职院校青年双语教师的教育能力现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相关理论研究,结合实际,提出关于提高青年双语教师教育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青年双语教师;教育能力;提高途径

随着人才兴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大力支持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并通过各项政策鼓励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1]。通过努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取得不少成绩[2-3]:<一>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个地区逐渐设立民族小学、中学、大学并逐渐完善。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逐年升高,少数民族文盲率逐渐下降。<二>办学形式和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不同地区考虑到自身特殊情况,开展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例如考虑到偏远地区农牧民子女上学不方便,开展寄宿制学校;考虑实际情况,为提高少数民族年轻人就业能力,设立技工学校。<三>少数民族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国家通过一定的政策倾斜,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待遇,鼓励年轻人去边远地区从事教育事业,现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特色,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条件落后和发达沿海地区交流不便的等现状,逐渐推行中文教育和少数民族文字教育的“双语教学模式”。双语教学是指学校和教师使用两种语言和文字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模式。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特指学校和教师使用汉语和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及文字进行教学活动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是开展双语教育的前沿阵地。高职院校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针对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高职院校则着重培养具有大学文化知识水平同时具备一定专业技术的职业型人才。高职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无可争议的促进作用。首先,高职教育可以普及全民教育,提高民族地区群众基本素质。其次,高职教育开展的技术教育专业往往是针对该地区的实际需要,因此可以提高本地区就业率和技术储备。再次,高职教育可以提振经济形势,解决当地对于技术型人才的就业需求,促进经济发展。而双语教育的关键是青年教师的双语教育水平[4-5]。双语教师是指拥有一种专业教学技能,并且同时可以流利地使用一门外语进行该专业教学的教师。在内蒙地区双语教师主要是指蒙古语结合汉语进行教学的教育人员[6-7]。双语教师承担着双重教学任务:教授一种专业科目或者技能科目,诸如数学、物理、电焊等;通过使用外语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能力。首先,教师必须强调专业能力,其次是掌握良好的外语读写能力。双语教师应具备如下基本素质,<一>良好的业务功底;<二>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三>掌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四>具备一定水平言语沟通的技巧;<五>具有良好的外语知识。双语教师是双语教学实现的纽带,双语教师的水平决定了双语教学的效果,因此双语教学对双语教师的能力和综合水平提出很高的要求。

一、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双语教育能力的现状

以内蒙古为例,内蒙古双语教育建设形成双层双语教育模式,第一层次为以蒙古语言文字为主,结合汉语言文字为辅的教育方式,第二层次为汉语言文字结合蒙古语言文字教学的方式。自治区妥善地逐步地开展民族双语教育[8-10],在保护和繁荣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加强汉语教育,提高民族地区与内地交流程度。内蒙古双语教育形成了涵盖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的系列教育体系。据统计,幼儿教育学校175所,小学教育学校350所,中学阶段教育机构上百所,大学教育机构几十所,双语教育通过一级和二级教育模式得到极大地推广。由表一可知,虽然自治区推广双语教育取得了极大地成绩,但是在高职教育领域双语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双语授课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低于高职教师平均学历合格率,不过存在合格率低于上一年度的情况,说明自治区引进的从业教师水平学历较低,并且研究生学历教师比重极低。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双语教师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差,条件相对薄弱,从表一数据可知,高职院校双语教师队伍极不稳定,随着未来高职院校入学人数的增加,双语教师数量可能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教师分布不均匀,偏远地区和艰苦地区教师人数严重不足,2014年度双语教师合格率比2013年度教师合格率下降3.53%的百分点,由此说明这些地区吸收了一些不具备条件和教学能力的人到教师队伍里,因此教师队伍的素质在下降。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差、居住环境不佳,经济薄弱,优秀的青年人才在就业时,不会将此类地区作为第一选择,这是造成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素质良莠不齐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对双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方面,师范类院校、政府部门以及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配合[11]。师范类院校培养学生往往过于重视学科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个人的综合性素质的培养。政府部门在师资管理和引入上政策过于宏观,存在人才引进专业不对口的情况。高职院校需要的是拥有一定专业水平、良好的汉语能力、较高的沟通能力以及过硬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再次,目前,教学业务实践水平较低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主要问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接力者。这是一种创造性、能动性极强的职业,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将会对学校教育水平和办学成果起决定性作用。2000年后,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在校人数井喷式增加。然后,学校的师资力量等软实力远远跟不上学校的硬件发展,集中体现在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偏弱。教师教学作为教育中最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教学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水平、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教师水平和能力较低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发展水平的制约瓶颈。青年教师刚从学校毕业,社会经验和教学经验较少,缺乏相关的实践经历,教学风格普遍偏向“理论强,实践差”,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培训,强化教师培养“重理论,抓技能”的教学风格[12-13]。

三、提高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

在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开展特色双语教育,是一种独特的、科学的教育方式。这项事业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目前来看,内蒙古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存在着双语教学能力不强、业务基础能力弱、教学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青年双语教师的素质能力培养刻不容缓,教师的培养应从多个角度入手。

(一)高等师范院校在对双语教师进行培养时,应转变教学理念,从粗放的数量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过渡为对口型质量型人才培养模式。

尤其是要针对加强师范学生汉语授课能力的培养,设立针对性教学课程,强化师范生授课能力的培训。学生教育和培养要做到针对地方特色和地方需求,有的放矢高效精准培养实用型高对接型人才。政府和学校应加强对教育薄弱地区和稀缺专业的倾斜性和投入力度,通过相关政策,迅速为各盟市培养出优秀的实用型双语人才。

(二)在内蒙古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双语教师的比重相对较低。

为了迅速解决这种不利被动局面,政府和教育部门应作出政策倾斜,鼓励思想觉悟高、品德优秀、文化程度好的少数民族青年投身家乡教育建设。并通过降低高校录取分数、减免学费、为优秀毕业生安排教职工作等实际政策推动双语教师队伍建设。

(三)目前高职院校双语教师队伍存在学历层次不齐的局面。

为改变这种局面,教育部门应加强双语教师的在职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代培、联培、委培和讲座等措施,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鼓励在职教育工作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在职本科教育、在职研究生教育,优化双语教师学历组成。

(四)强化考核测评机制。

高职院校应定期、计划性地组织对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成绩进行考核和评测。对于评测结果不及格不能胜任双语教育工作的教师进行岗位调动;对评测结果及格的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进修,继续提高个人水平;评测结果良好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和一定程度的物质奖励[14]。

(五)通过切实行动提高双语教师的社会地位。

受社会不良氛围影响,许多教师仅仅将自己的工作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缺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荣辱心、责任感以及为民族教育做贡献的决心。因此,政府和社会要提高民众对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和双语教师的认知,为双语教师从业创造良好的氛围,提高教师行业的荣誉感。政府和教育部门通过相关政策提高教师物质待遇,进行精神层面鼓励和物质层面奖励的双重激励模式。

(六)创造汉族教师和双语教师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

高职院校应合理调整各教学科室的汉族教师和双语教师的人员构成。通过平时的工作和生活,力争提高双语教师的汉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双语教育事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不但有利国家稳定、民族地区团结繁荣,而且有助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建设。目前,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双语教师队伍存在教师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低、人才单一、教学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就这些问题,本文从政府、社会、教育机构、个人四个层面提出六条措施建议,加强对青年双语教师的培养,迅速提高双语教师的能力,是高职院校加强双语教育的必然要求,这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教育水平,更是高职教育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作者:娜荷雅 单位:锡林郭勒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