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英语专业文学论文

英语专业文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10 11:38: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英语专业文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英语专业文学论文

英语专业文学论文:英语专业文学教学论文

一、英美文学教学现状中经典阅读分析

当前的英美文学教学中经典阅读存在以下有待完善之处:首先,教师定位于表面性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偏重时期、流派、文体、重要作者和经典作品的概括性介绍,让学生了解背诵那些他们认为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常识。让学生机械背诵名词解释、现有赏析等考试常考内容,提高其“教学质量”。教师忽视学生自主性的经典阅读。没有作品阅读这一基础,如何能学好英美文学!其次,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在进行文学经典阅读教学时往往重视赏析语言、内容与结构,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对于作品内涵与精神价值的分析。教师偏向借助辅助教材照本宣科,导致课堂形式单一并缺乏师生互动,只有传统的提问与回答。教师依赖传统仅仅对现有理论进行传授与印证,限制了教师审美创造力的发挥,更致使学生思维模式固定,不能有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低沉、课堂内容枯燥无味。此外,教师个人能力与文学素养不高。参加工作后,部分教师把文学教学看作不可拒绝的工作任务,对文学的深入研究失去了兴趣。不再坚持对经典原著的阅读,也很少去深入研究一些与作品相关的问题,不再关注文学发展,文学素养停留在大学或研究生所学知识范围内。这些因素都极大地限制了教师对学生文学知识的教导。

“英语专业文学教学与专业学生文学论文撰写能力调研”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一项主要针对“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文学教学之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显示,近200名被调查的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对经典阅读有如下问题:

1.兴趣问题。文学经典围绕人、自然、社会三个中心进行大量创作研究世界的根本性问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经典阅读的选择,因学生的文学素养、兴趣爱好、个人追求等多种因素而不同其丰富内涵也因读者的差异而丰富多彩,等待着广大读者与学者更深层地挖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为经典阅读树立了灯塔。对同学们学习文学的初衷的调查(可以多选),“专业课要求不得不学”与“陶冶情操,提升文学素养”,这两个选项最受欢迎分别占35%和占34%;紧随其后的是“应试心理反应,学习趋势”,占24%;排在最后的是“未来的潜在实用性,潜在知识”,占15%。由此可见,很多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名著的主要目的是应付考试做准备。在阅读英美文学经典时抱有急功近利思想,只阅读老师侧重,考试频频涉及的“经典”作品。当然为了欣赏与感受这些文学经典含蓄而深沉的美的学生也是很多。这似乎是对于文学经典阅读很可观的一种现象。对于学生看过几本英文原著小说的调查中,“阅读过5本以上”的仅占19%,而选择“无”的也占到了17%。由此可见,学生对经典的阅读总体上数量甚少。他们感觉经典枯燥乏味,更倾向于现代流行小说、杂志等。还有部分学生因对作家怀有敬畏之感,对满篇生词和复杂句式,产生厌烦与畏难情绪,逐渐失去阅读兴趣;有些由原著转向简单易懂的文学经典缩略本或汉译本。

2.作品选择问题。在对“限制您文学学习因素有哪些”的调查显示:最多的选择“内容多而泛,不知如何取舍”的占到了58%。由此可见,大多学生虽然很想提高文学素养,却并不知该阅读什么。加之碍于有限的时间和较重的学习任务,学生也只能在文学经典作品中进行筛选。被选择于阅读经典则多为教材中老师引导的作品。还有很多学生认为那些所谓的成为经典的文学都是极深刻、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而青睐于阅读自己所爱的草根作品或杂志期刊。

3.阅读效率问题。在对学生阅读文学原著后效果的调查中发现,“掌握内容情节能复述作品”的和“对故事梗概有大概了解”的分别占36%和41%,然而,“能对作品进行细致评价分析”的仅占12%。由此可见,静心欣赏畅游于作品小世界、静心分析了解作品深层内涵的学生总是不太多。当代很多学生丰富快节奏的生活使他们重速度,重数量,重应试而囫囵吞枣,大致浏览,略知一二却并未读懂其深刻内涵感受其美其乐。文学经典的消费化趋势,按自身的喜好渴求,把经典的神圣性与权威性打破,对经典盲目从众地分析学者频繁分析的视角,偏向阅读对经典进行翻译、改写的版本而提高应试效率。

4.作者与读者地位问题。学生处于与作者截然不同的时代中,必然依据自己的价值观来阅读欣赏作品。在经典阅读中,学生把作者、经典作品置于不可侵犯的地位,造成学生个人观点、主体地位的丧失,缺乏独立思考,盲目背诵其它专家学者的文学评论与赏析。学生把个人理解看得不可置疑,导致作者意图的扭曲与经典文本意义的偏离。

5.方法与策略问题。据对近200名学生经典阅读方法的调查表明,“精读细读原著后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的学生仅占7%。阅读经典文学时很多学生文学经典的广博与深邃会查阅各种数据。部分学生还会边读边做笔记写文学评论。然而,自主性阅读经典写研究评论的较少,多在教师布置任务下才写评论,在课堂讨论活动中才会积极对某一经典作品进行深层研究,扩散思维。在经典阅读深度这一问题上,学生往往只对前人关注较多的篇章或角度做深层阅读,其余则多为一目十行。

二、提高英美文学教学中学生经典阅读质量的有效方方法

要提高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中经典阅读的质量,首先讨论关于从教师角度经典阅读教学的改进。首先,教学模式多样化。打破传统授受模式,不简单地照本宣科,而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经典阅读十分重要。利用多媒体资源,以影像等为引导以课堂及课后阅读、课堂文本讲解为优秀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英美文学阅读教学质量。采用课件、视频、影像、音频等数字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强化主动进行文学赏析意识。更好地开展教学,引发自主思考、主动学习、深度研究。在带领学生经典阅读,赏析优美词句,解析文本内容,学习经典作品高超独特的写作技巧,并在分析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探讨深刻分析经典作品背后的精神及意义。

其次,课堂形式多样化。为丰富课堂、活跃教学氛围,教师应合理设计课堂小组讨论、经典自选角度赏析小论文、经典阅读感受个人演讲等形式的活动。锻炼学生自主思考与赏析的能力,促进学生间相互进行经典作品阅读的交流。以帮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到经典作品的精华,领略经典不可撼动的美。还可以根据经典作品组织、编排、演出情景剧。让同学在积极参加、认真准备情景剧的过程中对经典作品内容有更加真实的体验和更深刻的认识。谈到文学教学,不得不提及教师个人素养。教师个人魅力的发挥,文学素养的提高意义非凡。如果教师拥有丰富的文学知识,有很高的文学鉴赏能力,会感染到学生的文学兴趣。学生求知的欲望被刺激,会更加主动地进行经典阅读,以向老师一样拥有英语专业学生应具有的英美文学素养。因此,教师应保持文学阅读的习惯,提升文学修养,切不可使自己审美感受力钝化。在教学前,首先应确保自己较深刻、较全面的掌握了经典作品的内容及灵魂。

最后,正确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与功利性。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目标,培养健康的文学心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文学,读文学。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进行经典阅读,并指导学生在有限的课余时间如何高效的阅读,丰富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以切实地基于文本,有度地超越文本为原则,指导阅读,帮助学生制定合理计划。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尊重学生个性的发挥文学才华的施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经典作品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对他们的个性观点与多元角度的理解要予以肯定并进行合理指导。紧靠教师是不可能真正提高经典阅读质量,那么从学生个人自主阅读角度的改进方法如下。

第一,对经典有正确意识。经典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而沉淀下来的文化,阅读文学经典是一种带有思考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每一次的阅读都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想法和体会。同时阅读英美文学经典不仅可以提高你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你的气质,陶冶你的情操,增进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我国学者袁湛江说过:“经典,一定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可以跨越民族和文化领域的作品。丰富的内涵以及作家的模糊处理赋予其‘说不尽’的主题,而且很多经典作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景下阅读会带给人们不同的启示和回味。”但是当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快餐文化得到更多人的青睐。越来越少的人能静下心来去认真阅读一篇经典,又何谈思考经典呢?阅读文学经典的深远意义无疑被漠视,呼吁大家树立对经典的正确认识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学者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开发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文学经典阅读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利用网络媒体如播放原著改编电影给学生进行了经典作品的引导;教师在课堂上对经典作品相关知识简单介绍;小组讨论任务的布置;都会启迪到学生去主动查阅资料、阅读经典赏析作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基础上,也应该自己培养兴趣,主动摆脱应试等被动情绪。在闲暇之时,找到一本自认为值得读的经典慢慢品味,启迪智慧陶冶情操,都可以开发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兴趣。发挥图书馆在经典阅读中的作用,图书馆自然和谐的阅读氛围,浩瀚的英美文学资源书香四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人以熏陶和回味空间,激发学生对文学经典的好奇心与提高文学素养的欲望,从而主动阅读经典,有正确的阅读目的,而不是盲目应试、随大流。

第三,对文学经典阅读进行的合理的计划。合理的计划或布局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增强学习效果。经典原著阅读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精力,仅利用课堂时间阅读教材往往不能达到经典阅读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经典的不同体裁,应该有对应的合理计划。在经典阅读时,如果时间充分在正式阅读英美文学原著前,应首先进行整体阅读,即先不看正文,而是看看书籍的简介,对作者背景及作者创作时生活状态等有大致了解。这样更有助于学生阅读时感受经典的灵魂欣赏它的美或其它精神。目录和序言的阅读有助于篇章整体的把握不至于在字里行间迷失方向。正文阅读应该静心,不骄不躁。当没有充足的时间那么细致的阅读,可以利用网络等多种媒介通过相关视频或者文学评论了解一下作品的主旨大意,然后再去解读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第四,作者与读者两者地位的把握问题。阅读经典,偏向于任何一方都会导致文学对话的中断,达不到文学经典阅读的目的。任何一部经典的创作,都是作者个人思想情感的流露,写作技艺的展示。根据教师所教授的基本文学知识与阅读方法,在切实地基于文本,有度地超越文本的原则指导下认真阅读。在查阅数据了解作者及经典作品背景知识、结合作者创作意图及文本透露的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弘扬主体精神,个性分析多元解读。即客观分析经典作品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据自己的价值观来阅读欣赏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五,经典阅读方法与策略问题。

1.打牢文学语言基础,扩大自己的文学词汇量。教师对文学流派、文学时期等进行了讲解,学生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认真学习这些基本常识。丰富自身文学常识,对不同时期基本文学特点有所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时的理解深度与广度、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与精神,而不是只停留在浅层如故事情节等。对文学作品中高频词汇要加强记忆。这是降低阅读难度、克服文字障碍的基本方法。

2.要想提高经典阅读的质量,还应充分合理的利用经典原著外的数据。利用其它数据,不是一味背诵其它总结概括分析,而是以帮助理解扩展视野为目的丰富阅读范围更好地阅读经典,感受其经典魅力。

3.培养文学审美意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针对很多同学仅仅关注字面意思、情节发展、人物命运等现象,要求学生对文学阅读的目标与方向有更全面正确的认识,学会分析其写作特点、风格、反映的社会问题、精神实质等。从经典文学的美来阅读与欣赏并获得学生个人自己的见解。

4.增加个人体验,更好地从经典中作者角度思考文本的精神内涵。如教师在课堂组织的小组讨论、情景剧等一定要积极参加、踊跃发言。

三、结语

文学经典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考验具有权威性、独特性、超越性的广泛流传人们推崇的文化。经典阅读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是增长学生文学知识的基础,是展开一切文学分析的前提。对学生英美文化知识的了解、文学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对经典阅读的指导是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是学生必须重视的学习任务。然而在快餐文化影响下教师注重指导学生经典原著阅读指导以及学生做到静心阅读经典、思考经典的深远意义无疑被漠视。文学教学中教学方法老套,教师对学生经典阅读要求很低,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也被忽略。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充满困惑,功利性强,大多服从于老师或教材的指向,盲目阅读考试频考的作品。因此改革英美文学教学十分迫切且意义重大。

为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经典阅读,否则不可能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并且坚持阅读,丰富自身文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以切实高效高质教学、科学指导学生经典阅读。学生要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对经典阅读有正确认识,排除功利性、树立正确的目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阅读文学“经典”,进行合理的计划或布局以提高阅读效率、增强对经典作品的学习效果。英美文学教学中的经典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气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增进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希望学生可以在教师科学指导下主动去感受经典的灵魂欣赏它的美或其它精神,从而学习到文学经典的灵魂、提高文学素养,做一名合格的英语专业学生。

作者:周思琦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专业文学论文: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论文

一、注重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文学研究能力,即“三个培养”。

1)文学鉴赏能力。文学鉴赏是基于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一种审美活动。文本理解是鉴赏的前提,鉴赏是理解的必然要求。学习英美文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阶段,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在英美文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主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敦促学生广泛阅读,广闻博见,在此基础上摄取录制。二是要勤于思考,充分想象。文学作品的鉴赏,必须经历想象创造的过程。最后一点是学生要对作品产生真实感悟。读者只有和作者心息相通,才能唤起内心对真善美的向往,将读书升华为灵魂之间的交流,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2)审美能力。文学作品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三大功能。在英美文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阅读原汁原味的英语文本为中心。无论文本难易与否,都要要求学生坚持读下去,不能半途而废。“两个基本点”即在“一个中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作品形式上基本的艺术美以及内容上的基本的自然美、社会美以及生活美等。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皆为英美名家的杰作,教师应教会学生去发现、模仿文本中的音韵美、修辞美、文体美以及文本意外的思想美、生活美等。总之,“美”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文学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英美文学课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对于英语语言和文化的认识能力,更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得英美文学课程担负起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任。

3)研究能力。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可谓相依为命。文学作品一旦问世,文学研究便随即产生。因此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师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之外,还应注重培养其从事一般文学研究的能力。郑秀恋、吴俊等人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选英美文学的人数最多,分别占30%、39.75%。这表明,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大类,英美文学研究因容易获取研究资料和研究切入点而备受学生青睐。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加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其研究能力。在注重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研究能力时,首先,告诉学生要注意点面结合。也就是说,做学问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系统地掌握文学史,又要深入研究一两名作家,发展自己的专长。其次,要注重培养其批判精神。学术问题允许有不同意见,学生不必完全接受教师或者其他学者的见解,要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质疑,但不同的看法必须有理有据,自圆其说。第三,注意学习经典作家和批评家对英美文学作家作品的论述。这是提高自己理论水平的极好途径。此外,还要“勤练”,指要求学生必须经常写作小论文,持之以恒,以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写作论文水平。

二、注重文史结合,中西结合,内外结合以及详略结合,即“四个结合”。

1)文史结合。由“文史不分家”可见文学与历史关系紧密。按当今的学科分类,文学和史学,共同构成了人文科学的主体。英美文学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宗教色彩。因此,把英美文学作品欣赏与英美文学史结合起来是十分必要的。在美国,文学专业的学生进校不久就得修各历时一年的英国文学史和美国文学史,这两门课不仅有框架,而且有纵向线索。它们帮助学生通晓两国文学的起源、发展、交际和互动,同时也为他们选修以后按时段、区域、文类和流派开设的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在课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即使没有开设《英美文学史》,教师也应注重文史结合,相互穿插渗透,这是实现《大纲》规定的目标的必由之路。

2)中西结合。《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更加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政策水平和组织纪律性,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毋庸置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和“外语热”浪潮的扑面而来,我国在与外国相互渗透和融合进一步加强的同时,民族文化主体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现在的挑战就是:在今天的中国,懂得自己民族文化精髓的认识越来越少了。我们怎样在与强势文化的交流中,既汲取对方的营养,又不丧失我们自己的文化,维持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独立性?”不难想象,一个具有深厚本族文化底蕴的人一定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文化主体性和归属感也更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却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人是非常危险而可悲的。笔者曾就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常识问题做过一项试验。结果显示,多年的英语学习已造成学生中国文化常识严重缺失,英语专业学生“去中国文化”的趋势日益凸显。这是一个十分令人堪忧的现象。

3)内外结合。根据《大纲》规定,英美文学在高年级开设。但当前许多高校都将大四学年用于毕业论文写作或者实习。这种安排导致专业知识课程的课时被人为压缩。因此,英美文学教学必须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对于需要在课堂上处理的材料,教师要敦促学生自觉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以补充理解文本所需的语境和作者的共有知识。课外阅读方面,要求每人每学期都要在老师指导下读一本英国小说,阅读过程中要摘记小说的要点,读后要撰写英文评论。对那些意义重大,但课堂上没有时间处理的重要作家作品,也要通过撰写英文故事梗概、人物形象分析以及作品评价等措施进行监督,促使其课外进行广泛阅读。

4)详略结合。英美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不可能面面俱到,教材内容必须有所取舍。取舍可依照厚今薄古和精中取精两个原则进行。厚今薄古。之所以要采取厚今薄古,一则因为“今”的东西离现实生活更近,书中所述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二则因为“今”的均采用现代标准英语写成,利于学生阅读,理解和模仿。再则学生们对古典文学越来越意兴阑珊,研读文本的能力每况愈下。教师为迎合这种趋势,也常常“薄古厚今”了。精中取精。客观地讲,凡选入文学教材的皆为精品,要再次遴选很难割舍。但是课时所限,必须精中取精,做到有主有次,有线有面有点。“主”即主要内容,“次”即次要内容。“线”是串连整个教学内容的线索,即文学史的发展脉络;“面”是各个时期文学发展一般情况,包括文学发展的历史条件,主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等;“点”指的是重点分析的作家作品。必须抓“主”带“次”,以“线”为纲,抓“点”带“面”。

三、结语

文学艺术关乎人生的终极意义,给人生以目标和方向,丰富着人生、美化着人生,是人生在最本能的层面变得比较容易忍受,而在比较高级的阶段使人生变成一种精神和心里的满足,生活的有意义、有价值。因此,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对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拓展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实现完满丰富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无用之用”价值。因此,每一个英美文学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思考如何上好这门课。本文所述的“一二三四”问题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教学序链。其中,“一”是目的,“二三”是目标,“四”是方法和手段。这“四个结合”既是切实可行又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有利于“二三”目标的实现,“二三”又有利于“一”目的的实现。如能把这个问题模式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将既有助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又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作者:覃承华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

英语专业文学论文:高校英语专业的文学教育论文

一、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文学教育的现状

1.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心态和想法的错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及我国大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使得学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就业压力导致学生对英语专业的文学教育失去兴趣和积极性,更倾向于学习那些毕业后就业容易,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商务英语及旅游英语等课程。学生这种错误的心态和想法使得英语文学教育备受冷落,逐渐边缘化。

2.英语文学课学习的时间少,内容安排不合理。国内部分院校的英语文学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时间越来越少,在外语院系,普遍是在本科三年级时才开设英语文学课,学习时间也长短不一,有的半年,有的一年,大多数学校每周只开设两节课,这在非重点高校的外语院系表现得尤为严重,甚至一些院校将英语文学教学课程设为无足轻重的选修课。很明显,学生在极少的时间里欣赏学习一定数量的英语文学作品就会变成“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自然就没时间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

3.由于多年学习汉语的缘故,高校英语专业文学学习存在很浓的汉语思维。由于中西语言习惯用语的差异,受汉语常用思维的影响和干扰,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在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习惯从汉语词汇中寻找和英语所需词汇相同或类似的词语代替,他们并不知真正在概念意义上完全等同的词汇很少。所以,学生学习英语不能只理解和掌握课本语境中出现的意义、用法和搭配,还需不断增加词汇量并且了解其他的常见用法和词语搭配。这样不仅能全面地掌握词汇的用法,而且会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排除汉语习惯的干扰和影响。

4.教学方法和模式陈旧,教师水平有限或知识储备不够。由于英语文学课时间紧、任务重,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地多掌握文学知识,教师经常一股脑地全灌输给学生,也不管学生能不能吸收,这样的方法太单一、陈旧,时间久了,学生就失去了热情,产生了厌烦情绪。英语文学课的师资力量也跟不上,英语文学的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复杂的文体结构且内容涉及面广等特点,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需要加强英语文学教学的师资力量建设,要有与之对应的师资力量和一系列硬件设施。

二、高校英语专业文学教学中的一些合理化建议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英语文学对学生来说不是熟悉的,学习起来有难度,学生难免会有枯燥和厌烦感。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思路,鼓励学生查找有关材料,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他们相互协助弥补个人欠缺之处,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共同进步。除此之外,老师和学生之间也可以互动教学,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习英语文学的热情。其次,有效安排英语文学的学习时间和合理调整课程内容。英语文学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学习英语文学,并为他们提供条件。在不影响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安排学习英语文学的课时,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将这门课程设立为必修课;学校在英语文学学习的内容上也要精心调整设置,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挖掘出作品更深的内涵。

最后,开拓思路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英语文学教师水平或增加知识储备。在当今的教学中,高校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师是“百科全书”,什么都知道。教师要有开放的思路,积极创新出适合当下的教学方法,比如进行互动教学,老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老师与学生之间都可以相互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学习进步。此外,对于高校英语文学教员,只理解和通晓中国文学和熟悉英美两国文学是远远不够的,要满足学生学习英语文学的需求,教师还要具备广泛的与文学相关的历史、哲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知识,要尽可能多涉猎,熟悉其中的一门,当然必须有一门要精通,经常中西对照,充分了解认识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作者:付卉单位: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专业文学论文:英美文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摘 要: 英美文学教学在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积累英美文学知识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文学素养。该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认知生活的能力和文学鉴赏力。

关键词: 英美文学 英语专业 重要地位

继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现行西安世园会的火热举行,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已成为各高校英语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从国家教育部2000年3月批准颁布并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1]明确地得知英语专业课程可以设置为三大模块。

1.职业技能(听、说、读、写、译);

2.职业知识(包括语言学、文学、英美概况等课程);

3.相关职业知识(包括涉外文秘、外交学概论、东西方政治经济学、商务和金融财会管理等课程)。这三大模块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绝不是将其中的一块用另一块来替代。新教学大纲的颁布确立了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并为英美文学教学在各高校中有秩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虽然英美文学课程在新教学大纲中得到充分的肯定,但并不意味着目前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都得到了解决。因此重新审视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及地位是非常必要的。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不可或缺性

1.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文学是一个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习俗等许多文化。要掌握一门外语一方面是它的可用性,另一方面是它的陶冶性,即学习者对文化和文学的敏感性及修养。外语专业学生首先应掌握好所授各门课程,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但在涉外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仅仅依靠正确的语法、句型、词汇、语音语调是不够的。只有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文化、行为习惯、各种思想文化才能减少对文学的误解和冲突,促使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说英语人才的打造不尽是语言基本功的培养,也是跨社会交际文化能力的培养,而后者恰恰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的瓶颈,学习英语最理想的方法是亲身至于英语语言环境,感受文化氛围的渲染及熏陶,从而不断地运用文学背景知识与欧洲人轻松自在地交流。

但是,此情况对我国大部分外语院校、系的学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我们只能给学生提供些有限的文字资料、双语原版影视资料和录音等资料,或者是聘请一些外教参与我们的教学,但这也仅仅是杯水车薪,只能解决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的问题。鉴于此,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氛围匮乏的情况,英美文学当之无愧成了不可或缺的文化材料,做到了有效弥补其不足和满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文学作品覆盖了文学知识及各民族社会文化的案例,英美文学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和经济制度等背景知识的机会。通过学习英美文学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塑造完美人格,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使之成为具备较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2.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是语言大师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它具有形象生动、凝练精美、美妙的特点,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最好语言材料;文学也具有生活语言的特征,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具有朴实自然,通俗易懂,极有利于学生阅读和吸收的特点。而英美文学作品恰恰是学习英语的极佳材料,英语语言的发展与延续离不开乔叟的故事、莎士比亚的戏剧、拜伦的诗歌、狄更斯的小说和许许多多的英语文学作品。英语专业学生,若不阅读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就称不上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即使英语说得再流利、语法再正确、语音语调再标准也是淡而无味,缺乏文学修养和幽默智慧的火花。在英美文学的作品里,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富有乡土气息的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的材料。学生广泛地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在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同时,不会再是乏而无味地背诵单词和句型,而是沉浸在文学语言环境,以不同场合不同语言给之的感触来进一步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对作品的鉴赏能力,体验原汁原味、经典精邃的文学语言的魅力。

3.文学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英美文学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培养文化鉴赏和跨文化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英美文学学习中,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尽情翱翔于历史的海洋中,亲身感受英美人民文明的进程。例如,在乔叟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中古英国的英雄气概、神权的至高无上;在莎士比亚的剧本和诗歌里,可以感受人文精神的萌芽、人权意识的觉醒、人对科学知识对艺术的追求与渴望;在斯威夫特和勃朗特的小说里,可以体验18至19世纪资产阶级文明的启蒙、发展和腐朽;在哈代的作品里,可以感知工业化进程中虚伪的资本主义对人性的压抑、人类的无奈;在爱默生和梭罗的作品里,可以体会超验主义的唯美与理想;在海明威的作品里,可以看到美国民主的实质、人民的反战情绪……总之,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体察到人类对平等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为之而奋斗的艰苦历程,也会领略到历代战争和经济危机给英美人民带来的灾难,可以感受到世界人民对和平的企盼,对帝国主义的嫉恶,对人类命运的迷惘和关切。在这万花筒般的天地里,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将会得到纯净升华,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辨将找到正确的航向,他们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将得到验证、巩固和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

英美文学教学在我国各高校的开展经历了许多坎坷的道路。1960年之前,英美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普遍认为要接触西方文化,就要学习英语,而学习英语大可通过阅读大量英美文学材料及作品来提高。对当时大多数学府高校来说,教学任务的优秀也随之放在了英美文学的课程上,特别是外语院校,对其英美文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都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同时也安排教师抽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到了1980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整个社会,乃至国际上的各种外语权威机构的外语理念进入我国外语教学界,人们开始认为英语只是用于交流的工具,能听会说就可以了,因此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英美文学首先受到了史无先例的冷落。这一点可以从1990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得到清晰的了解,英美文学课程被官方列为选修课,英美文学从此一直处于低谷境界。

那么,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是什么呢?

1.许多爱好者被迫放弃了文学的研究。

2.各种国内外教学与研究杂志登载的英美文学类的文章少之又少。

3.对各高校学生来说,四年的英语专业学习,练就了一口流利的口语,但往往在涉外信息方面显得内容很匮乏、思维肤浅、底蕴很浅薄。

文学素质的下降必然导致外语素质的下降,这一思想对社会的影响终于在新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得到了新的答案,该新大纲重新把英美文学课程推到了必修课的位置,这就使得各高校从新把文学对社会、对人类不可或缺的影响有了彻底清晰的认识,英美文学重新有了生机、有了生命。

鉴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历史和在当前外语课程设置中的地位,我们应当重新认识文学课,激活文学课,使文学课具有真正的实际作用。随着世贸的加入,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外语权威机构对英语教学在各高校的开展将给予更多的支持,坚信英美文学教学将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英语专业文学论文: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

摘要:本文从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出发,针对英美文学课的学习意义、课堂教学内容和文学教师的素质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互动教学原理,从而提高英美文学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关键词:英美文学 文学教师素质 互动原则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教学大纲还分别在四级、六级和八级的考试中对文学的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文学课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但现阶段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

1.教学内容分配不合理

目前使用的教材基本按照编年史的体例编排,从14世纪一直延续到20世纪。虽脉络清楚,有利于学生认识文学的源流关系,却存在时间跨度过长、厚古薄今的弊病。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大多侧重传统的经典作家,对当代作家很少问津。由于英语诗歌语言和现代英语语言有很大的区别,加上教师和学生的畏难心理,诗歌教学并未与小说、戏剧教学并重。此外,文学史与文选教学脱节,并没有将文选融入到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而是孤立地学习文学史或选读作品。

2.教学方法单一

绝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讲解, 对学生参与度要求不高。教师一味地单方面灌输,甚至照本宣读, 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不能及时吸收、消化教学内容,从而不能将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真、善、美等价值观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就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3.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相对的不合理

目前,担任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师存在着专业局限性,比如专功文学专业的教师,对于语言学、翻译、哲学与历史等相关人文类学科的知识储备不足,没有将文学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发挥出来。文学是社会的镜子,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学作品中反映的所有问题,都与人文类学科相关。因此,英美文学课教师在相关人文知识领域的欠缺,导致英美文学课教学在深度、准确度与广度方面存在不足。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1.文学史应与文学作品选读并重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英美文学存在着语言障碍。作家与作家之间的写作风格迥异,语言特色更是千差万别。为了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原著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文学史和文学作品有机结合起来。

其一,联系历史背景来深刻理解作品。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是作家对社会境况的一种深沉反思。文学史教材一般按照时间顺序编写,不仅具有文学学科的特点,还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只有把作品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中,才能理解作品的内涵和社会意义。以英国文学为例,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即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期和现代主义时期。其文学流派分别为人本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艺复兴时期,shakespeare塑造了portia、bassanio、 antonio、 hamlet等一系列人本主义代表;新古典主义时期,fielding刻画了tom jones等道德说教的典型形象;浪漫主义时期,byron塑造了don juan等byron式的英雄人物;维多利亚时期,dickens笔下的david copperfield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受害者,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罪恶;现代主义时期,lawrence塑造了paul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分裂的、扭曲了的人物性格。文学教师应该搜集相关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资料,力求把最能说明问题的贴切而又生动的材料介绍给学生,并使学生在学习文学史的过程中了解一定的英美两国历史。

其二,导入文化语境,辅助文学史与作品教学。文化语境“三源泉”,即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圣经》故事和亚瑟王传奇故事,是贯穿整个英美文学的脉络。因此,阐明文化语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纵观英美文学历史,像shakespeare、milton、melville、faulkner等作家的作品,大部分都有直接引用或间接借用这些文化语境源泉。文学教师本身应该熟悉并研读这些文化语境源泉故事,并向学生讲述这些故事,否则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能吃透原文的内涵,特别是作品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例如,milton在《paradise lost》中直接引用了《圣经》故事:撒旦造反、伊甸园、偷食禁果等。如果没有文化语境知识,学生在阅读时很难跨越文化鸿沟。

其三,结合作家生平,把握作品的思想精神。分析文学作品,把握它的思想精神必须联系、考察作家的生平,尤其是他一生当中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以及他的创作思想。例如在学习d.h.lawrence的《sons and lovers》时,学生需要了解他的生平,父亲是一位粗俗的煤矿工人,母亲是一位有教养的教师,对婚姻不满,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到她的两个儿子身上——d.h.lawrence和他的哥哥。哥哥不幸夭折,母亲的爱全部给了d.h.lawrence。母亲的爱超过了母亲对儿子正常的爱,以至于d.h.lawrence不能与异性发展正常的关系。他后来与一位已婚女子结了婚,但他的一生都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之中,可以说《sons and lovers》是他的生平写照。

2.采取互动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所谓的“百科全书”,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权威。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程度的焦虑感和被动感。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表现在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语言认知方面的问题,而且也表现在包括师生情感、人格在内的精神整体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相信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学习的潜力和能力。这对于学生增强自信心、消除焦虑感、解决被动学习尤为重要。英美文学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学生不免会产生畏惧感和枯燥感。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要求他们根据自己所查找的资料和信息进行陈述和发表意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思路,或对学生的陈述进行评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思维的独特之处和欠缺之处。另外,研究表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显著提升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教学模式,即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查询某一作家或某一文学时期的相关资料。学生在课堂上,将所掌握信息讲述出来,并加以自己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可解决语言问题并进行思想沟通。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好合作精神。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之间具有信息差。不同的学生会对某一作家或作品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和评价。教师要认识到这种差异,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虽然一个人的视野是有限的,但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可以丰富和拓宽自己的视野。

3.教师完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高校英美文学教师,首先不仅要熟悉英美两国文学,还要了解和精通中国文学及熟悉其他国别的文学,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满足学生学习文学专业知识的需求;其次,除文学专业知识外,教师应具有渊博的人文学科知识,要做到精通一门、熟悉几门、涉猎多门。对人文学科中的历史、哲学、心理学等与文学紧密相关的学科具有广博的知识;再次,教师须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具有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并且熟悉现代多媒体等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如何查阅文献,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最后,英美文学教师须掌握丰富的本国文化知识,使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史和作品的同时,提高对本国文化的热爱。努力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并能进行中西对比,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认识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

三、结论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英美文学教学需要改革,其中教学过程的改革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文学史与文选的互动,才能使整个教学系统顺利地运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英语专业文学论文: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一)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

文学本身属于文化的范畴,它包含了文化的各种特征和因素。西方文学深深的扎根于西方文化的土壤之中,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学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通过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在学生获得文学知识、提高文学鉴赏力的同时,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和哲学思想等。一个学生如果意识不到所学语言国家文化因素在前其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的话,那么该生对该国语言的学习将无论如何大达不到精通的地步。因此,英语教学过程中强调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并用,并将文学作品作为综合而集中地体现和传递文化的最好媒介,使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获得跨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反过来深化语言的学习。

(二)英美文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西方习俗,加强文化交流

语言的根本目的在于交流。英美作品中包含着西方文化礼仪和思维方式,这为学生了解西方提供了大量鲜活的实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便可渐渐学习到西方的风俗和交际习惯,学会如何与西方人士相处,如何理解英美人士的幽默,甚至如何与他们很好地交流沟通。

(三)文学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英美文学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培养文化鉴赏和跨文化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英美文学学习中,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尽情翱翔于历史的海洋中,亲身感受英美人民文明的进程。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体察到人类对平等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为之而奋斗的艰苦历程,也会领略到历代战争和经济危机给英美人民带来的灾难,可以感受到世界人民对和平的企盼,对帝国主义的嫉恶,对人类命运的迷惘和关切。在这万花筒般的天地里,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将会得到纯净升华,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辨将找到正确的航向,他们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将得到验证、巩固和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

二、英美文学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

英美文学课涉及范围广, 时间跨度长, 包括英美两国的众多作家和作品, 可课时却有限。英美文学课教学内容比较多, 既包括文学史, 又包括作品欣赏, 因而与课时少的矛盾比较突出。许多教师在处理英美文学教学内容时, 往往是面面俱到, 对教学内容详略主次不能作到科学的把握合理的取舍。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陈旧

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大多数的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那种注人式、满堂灌的四段论教学方法或视文学课为泛读课教学方法; 不用或很少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学生主体地位被忽略,教师主体性危机也在不断的加剧,英美文学课堂改革的步伐极其的缓慢。崇高的社会理想让位给个人理想, 而个人理想又表现为趋于实利的内涵这一现实使大多数学生对文学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更无法意识到文学课在其语言学习、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素养的提高等方面所发挥的特殊作用。此外,学习方法不当,自主能力不强,依赖心理严重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

(三)国内教育考核制度的限制

“根据调查,目前超过50%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的形式。”一方面倡导开放性、对话性这一互动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却紧扣课本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在高分的“威逼利诱”下,学生在课堂上一味地一字不差地记笔记,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会被渐渐瓦解,他们也由积极地吸收知识变为消极地接受知识,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鉴赏力。因此,考核制度不改革,英美文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就会毫无前途。

三、英美文学教学中的相应解决措施

可以创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用来促进教学作为主要的目标,由老师运用多种手段参与其中,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血虚过程以及结果惊醒多样化的评价活动,称之为多元化评价,在进行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4+1的评价体系,学生的考勤情况、课外作业、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论文跟考试结果,各自按照一定的比例算到学生的总成绩中。让学生打好文学基础,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因此就要让学生明确美国文学跟英国的文学有着必然的联系,让学生掌握一定程度的英国文学知识是学习美国文学的必要前提条件,学习英美文学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能力,特别是高阶的英语阅读方面的理解能力。通过对英美文学的学习,不仅能够进一步的促进学生的英语语感,还能够提高语言方面的基本功跟人文素质的提高。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下,主要是以学生作为主体,老师作为主导者,教学任务为中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要求跟目的,对学生采用讲解跟启发探讨的等多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并引导学生在课外充分的利用图书馆以及互联网、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的习惯能力。根据教学内容跟任务,合理的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教学设备,向学生播放英文诗歌录音、播放幻灯片以及文字等,进行灵活有效以及多样化形式的课堂教学,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的扩充学生文学自主学生的资源。

英语专业文学论文:基于计算机网络的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研究性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研究性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高职高专是面向市场、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教育,以“实际、实用、实践、实训、实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所采用。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应秉承强化实践、突出实训、注重实效的教育理念,在注重英语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的同时,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开放优势,克服教学时间不足及传统灌输型教学模式的弊端,实施英美文学研究性教学,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应用型的英语专业人才。

一、以计算机网络促进英美文学研究性教学中的文史结合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无论是介绍文学基本知识还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独立分析,都需要涉及作者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创作历史,探讨其对作品创作的必然影响。如果按照传统模式由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述,不仅教学氛围沉闷,还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疲劳,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的学生研究性学习,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矛盾,为实现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文史结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对丹尼尔·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教师就应该先引导学生自主在网络世界探寻作者的生平。包括:作者不屑守成,倾心开拓,三番五次的抛开小康家庭,出海闯天下的生活经历,作者的作品对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的促进作用,以及作者在英国乃至欧洲小说史中的地位等。在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文学经纬,理清了文学史线索,获得相关历史时期整体文学发展观念和整体态势后,再通过细读的方法展开文史结合的文学精品赏析,就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作品,扎实学生文学鉴赏、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根基。

二、以计算机网络促进英美文学研究性教学中的文论结合

要深化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仅仅阅读作品是不够的,还需要阅读一定量的相关文学评论,了解包括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意识流、萨特的无神论、存在主义等哲学理论和心理学观点。要获取这些理论,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拓展信息渠道,通过师生间、同学间的研究和探讨,形成比较完善的基本文学理论体系,进而应用到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中。比如:在阅读欣赏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时,由于学生在计算机网络中了解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并能够以此领悟作家所受到的影响和作品中的心理问题描述,从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角度明确作品对人物性格、角色冲突、社会矛盾的深刻揭示,进而更深层次的理解作品内涵,避免了流于肤浅的简单文本分析

三、以计算机网络促进英美文学研究性教学中的讲读结合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应用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记笔记的方法显然难以解决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而文学课课时偏少的矛盾。教师应指定一定的必读书目,组织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自主进行课外阅读,在学生广泛阅读并了解文学史料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老师讲解,学生小组讲评等多种形式,把英美文学作品的讲读融为一体,让学生运用文学、哲学和美学基本常识及文学批评理论,独立总结文学阅读、欣赏和分析的各方面技巧,以论文联盟互相交流、互相促进的合作探究深化阅读实践。

四、以计算机网络促进英美文学研究性教学中的中英结合

文学是民族文化的体现,不同的文化背景塑造了不同的文学奇葩。利用计算机网络在英美文学研究性教学中展开中外文学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思想深度,客观地评价中外文学所具有的价值特点。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切换、并格、关键词提取等方式把中英文学结合起来,直观对比英国作家亨利·菲尔丁的《汤姆·琼斯》和同时代的中国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以两部作品对东西两个截然不同社会各自进行的全景式、史诗般地刻画,感悟亨利·菲尔丁和曹雪芹两人的作品在人物塑造和反映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的异曲同工之妙。从而实现英美文学课程以提高学生文学修养为出发点的根本目的。

无论是学生求职就业,还是未来的职业发展,高职高专英语专业英美文学修养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研究性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网络提供的无以计数的书面资料、音像影像资料中自主探究,以耳目一新的多媒体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综合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英语专业文学论文:有效开展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探析

有效开展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探析

随着高校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年来,高校文学课程比例不断增大。无论对于理科生还是文科生来说,学习文学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另一方面能够从繁重的专业课学习中获得休息,关注人文,热爱生活。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更加注重对英美文学的学习。根据教育部在2000年最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语言文学原著的能力,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了解。”众所周知,要想把一门外语学通、学精,了解和学习这个国家的风情与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学习英美文学课程,学生可以从多种多样的文学文本透视生动的英美国家文化,观察英语国家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缩小英语学习者和英语这门外语的距离和代沟。此外,在阅读经典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最为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逐渐改掉在中国英语课堂上养成的以语法正确为最终目的、对某特定含义的表达方式单一等不良的英语使用习惯。

为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英美文学课程是很有必要的。然而,笔者通过一个完整学年的英美文学授课以及与学生进行直接沟通后发现,英美文学课程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教学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将来不会继续从事英美文学方面的研究,没必要读这么多文学方面的书籍,不如去学翻译或商务英语更为实用。有少部分学生对文学有兴趣,想在本科毕业后考取英美文学方向的研究生,但他们也只关心某位名作家的生平、某部经典作品的中心思想,认为能够应付考试就行。究其深层原因,学生无法对课程产生真正的兴趣应该归咎于当前英美文学课程不太完善的教学模式。教授课程的教师基本上都会按照先英国后美国的顺序,根据时间推移,逐一讲解不同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由于需要介绍的作家作品太多,很难突出重点,也没有时间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文学赏析。学生只能一个个记忆作家作品,没有透彻的理解,自然无法产生兴趣。及时转变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建立有效的教授模式,是当前教授此课程教师的当务之急。笔者作为这一课程的授课教师,对具体的改进方法有如下思考。

一、采用以自主讲解为主、教材为辅的授课方式

当前,各个高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教材并不统一,大部分使用的是吴伟仁主编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和《美国文学史及选读》,或李公昭主编的《英国文学选读》和《美国文学选读》。前者为全英文教材,后者除选读部分外全部用中文讲解;前者选段较多,后者讲解较详细。以笔者的经验,在授课过程中,无论用何种教材,基本都不可能严格按照教材的编排按部就班地讲下去,总会遭遇到时间不够、选文过长或分析不足等问题,所以很多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完全书,只能对很多文学知识做“浮光掠影”式的介绍,采用“作者生平介绍—主要作品—领读选段”单一的方式匆匆结束课程。另外,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讲课很难兼顾“文学史”和“文学选读”两方面的授课内容,往往是先介绍“文学史”,再进行“文学选读”,容易忽略向学生讲解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文学史”和“文学选读”是不能分开的。“文学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文学发展的清晰脉络,理解文本出现的特定历史环境;“文学选读”可以验证和巩固“文学史”的发展,把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变得活跃和真实。基于这种现状,几乎没有教材能够让教师完全参考其编排来讲解文学课程。

笔者认为,在文学课程授课中,教师不妨脱离开教材,以教师对英美文学各个时期特点的理解,整理出清晰的脉络,向学生有目的、有层次、有重点地介绍文学知识。必要的时候,可以放弃“平均分配”的讲解,着重强调文学成就更高、产生影响更大的文学时期,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而对时间间隔较远、文学成就不突出的时期只作简要介绍,选文略讲或者不讲。另外,英美文学课程的安排往往是一学期英国文学,一学期美国文学,分别为32课时。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英国文学起始较早,积淀更加深厚,从中古时期一直讲到现代时期需要花费比美国文学更多的时间(美国文学基本从浪漫时期讲起),所以不必拘泥于时间的限制,在英国文学上逗留的时间长一些,才能保证学生对英国和美国文学的学习尽量全面。自主讲解也可以精简授课内容,有取有舍,重点突出。

二、设计艺术的文学课堂

英语专业的学生或多或少都读过译文版的英美文学小说,但要把英美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的时候,只读过几首诗歌或者几本小说就远远不够了。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把文学知识用系统化和深刻化的方式讲授出来。但庞杂且枯燥的文学时代的划分以及文本的含义往往令学生感到僵化和难以记忆,渐渐失去兴趣,于是设计艺术的文学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学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打破一个教师“一讲到底”的模式。本科阶段英美文学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三学年,由一名教师把课程从头讲到尾。由于授课任务量很大,教师难免会顾此失彼、难以深入,在上课前仅仅将基础知识整理准备好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教师无暇设计课堂的互动环节,如此一来,文学课堂就必定显得单调。所以,像英美文学这样提高性的课程完全可以打破单一教师的授课模式,让多名在文学方向有研究的教师分担这一学年的课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特长,分别负责讲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文学特点,既可以保证教师备课的充分和讲解的深度,也能让学生保持新鲜感。如果受到师资力量的限制,可以采用两名教师同时授课的方式,一人负责一个版块。如一名教师介绍某一特定文学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另一名教师负责介绍该时期文学作品的特点,这样能够让教师的思维更流畅,讲解更全面。如果时间富足,可以共同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现场进行讨论、戏剧表演、诗歌朗诵、小说片段重现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加大“文学选读”的分量。正如在上文提到的,英美文学课程是“文学史”和“文学选读”的结合。但这两方面却不可能完全对等。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史”轻“选读”,教师侧重于对文学发展历史的介绍,只留下极少的时间带领学生浏览文本。学生只能从教师的讲解中记忆文学和文本的特点,没有时间在具体的文本中求得证实,所以笔者提倡相反的重“文本”轻“史”的方式。根据现在教材的编排方式,文学史的知识完全可以通过让学生提前阅读教材,自主提炼某一特定时期文学作品所具备的共同特点,但让学生自己阅读具体文本是相当有难度的。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加大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选读”的分量,扫除学生在理解文本语句上的困难,并通过分析具体的人物形象,欣赏独特的表达方式,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自然地加入文学术语的讲解,将对学生的学有裨益。如要介绍诗歌的格律,可以通过阅读莎士比亚著名的十四行诗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抑扬格”,再通过阅读布莱克的诗作《老虎》给学生介绍“扬抑格”,然后经过对这两首诗所表达内容的分析,向学生讲明这两种诗歌格律运用的范围和在表达不同含义时所发生的作用。

在给本科生讲授英美文学课程时,适当地引入简单的文学批评理论也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如鼓励学生用女权主义批评来阅读《简·爱》,让学生除了理解简·爱这个女性是如何独立外,也能看到女性角色在社会中是如何被压抑的,而简·爱这个勇敢的女性形象又是如何反抗和颠覆了传统的意识形态,这也是《简·爱》这部小说备受赞誉的原因。再如,可以用自然主义宿命论的观点来思考德莱赛的名作《嘉莉妹妹》中嘉莉的悲剧命运。当然,这一切都要在“文本选读”中完成。通过加大“文本选读”的分量,可以让学生透过文本看到活生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每个文学时期的特点,有益于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

3.适当加入比较文学的学习方法。文学现象多种多样,互文现象时而有之。比较文学是在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学生对某一个文本的记忆可能很单薄,但通过与另外一个文本的对比学习就会加深印象。笔者在讲解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序言)时,曾把长文本的第一个诗行“当四月的甘霖渗透了三月枯竭的根须”和英国现代派诗人代表——艾略特的长诗《荒原》的第一句“四月是最残忍的季节”进行对比,通过这种互文现象,让学生明白,同样是“四月”的景象,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本中却表达了不同的含义,为各自的文本奠定了不同的基调,帮助学生分辨不同时期各自的文学倾向。

学生可能对英美文学文本很陌生,但却对中国文学相对熟悉,因而可以通过比较文学的学习方法将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对映比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如英国新古典文学末期的小说家亨利·菲尔丁的代表作《弃儿汤姆·琼斯》因其小说里人物众多且栩栩如生,被誉为英国版的《红楼梦》;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的诗歌《一朵红红的玫瑰》里的诗句也与中国传统民歌《上邪》中的诗句相吻合。通过这种对比,能够拉近学生和陌生文本之间的距离,提高学习效率。

三、大力推行多媒体教学

要想使英美文学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没有多媒体设备的帮忙很难达到最好的效果。使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就会为教师节省板书,将更多的课堂时间投入到讲解和与学生互动中。其次,由于英美文学中不少优秀的作品都被改编成了电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播放电影或电影片段,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更为生动的印象。笔者曾在讲解庞德的印象派诗歌《在地铁站》时,发现学生很难通过枯燥的概念来理解什么是“印象派”,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了梵高、莫奈等著名画家的印象派画作,能够更直观地传达印象派的特点,那就是“捕捉和记录一瞬间的印象,使一瞬间成为永恒”“ 艺术家将焦点转移到纯粹的视觉感受形式上,作品内容和主题变得不再重要”。学生通过画作明白这一特点之后再重读这首诗,很容易就明白诗人是如何用一些简单的意象来表达他在地铁站中一刹那的感受。

四、结语

在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为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必要性自不必说,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英美文学课程是教师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要想让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产生兴趣,教师要将课设计得生动有趣,带领和引导学生遨游在文学浩瀚的海洋里,让文学在学生的素质培养中发挥最大的效力。

英语专业文学论文: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现状的思考

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现状的思考

一、引言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也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英语专业则是独立学院必不可少的专业之一,因其独特的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在英语专业的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上,有着自身的特色。按照《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英美文学课程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然而,许多独立院校虽然遵守《大纲》的规定,却并未真正重视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造成了现在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在独立学院的英语专业培养中的尴尬处境。

二、当前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1. 课程设置欠合理

“2002年,程爱民教授的课题组对全国五十多所高校进行英美文学教学状况的调查,发现在课程设置方面出现随意性大、选修课少、课程单一、课时偏少等问题”。而独立学院的英美文学教学同样也存在以上问题,从许多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不难发现,当前许多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呈现出“一边倒”的现象,即“重实践而轻理论”的现象。可以看到,一些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重点课程大部分都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为主的实践课程,而像“语言学”“英美文学”等理论课程所占的课程及课时比重相对这些实践课程来说少了许多,造成了理论课程,尤其是英美文学课程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课程中的尴尬境地。此外,独立学院对于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也缺乏合理性,一些独立学院由于并不重视英美文学这一课程,所以在开设英美文学课程时,仅仅在“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两者之间择其一开设,这就使得独立学院的英美文学教育呈现出单一的纯文学史教学或纯作品选读教学的模式。

2. 师资缺乏及教师知识结构单一

当前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教师队伍存在两个显著的问题:(1)师资缺乏,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师资来源主要是各大高校的硕士毕业生,对英美文学教师的要求则是:在研究生期间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方向,当前虽然攻读英语的研究生的人数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选择英美文学作为研究生攻读方向的人数仍然较少,而这当中的其中一部分人在择业时则优先选择公立院校,这就使得独立学院不得不面临英美文学教师师资缺乏的状况。(2)教师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及综合素质欠缺,许多独立学院的英美文学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文学知识,但是欠缺在语言学、教学法等其他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一些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的教师,他们虽然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及较高的科研水平,但却没有系统的进行教学法的学习,因此在他们进行英美文学课程的授课时,往往采用较为单一的“一言堂”和“填鸭式”式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 学生基础薄弱及知识面狭窄

独立学院按照三本的分数线进行招生和录取,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生,相对于公办的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他们的词汇量及阅读能力都相对薄弱,这就造成了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原著时会遇到语言理解方面的困难,此外,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欠缺对西方文化及基本的文学知识的了解,文学分析能力较弱,使得独立学院在开展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

三、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思考

1. 优化课程设置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英美文学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因此,独立学院在对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进行设置时,不应片面地选择“文学史”或“文学作品选读”,此外,根据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结合大纲要求,可适当开设一些文学理论及专项文学欣赏的选修课,如英美诗歌欣赏,英美短篇小说欣赏等。优化课程设置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及积极性,也有利于帮助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他们阅读、分析、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

2. 教学时应文史并重

在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中,由于课时的限制及顺应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需要,教师往往偏重于文学史的教学,而忽略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解读,就独立学院的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而言,这一现象尤为严重,原因有二:(1)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的文史分离,如上文所说,一些独立学院在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上,通常是“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读”二者择其一的单一课程,即便是有些独立学院兼顾两者,“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读”也是分属两个不同学期的两门课程,这就造成了教师在进行文学课程教学时被迫“文史分离”的现象,此外,当今大部分的高校英美文学教材存在“文史分离”的现象。英美文学教材被分为“文学史”教材与“文学作品选读”教材两类,许多“文学史”教材单纯的罗列作家生平、时代背景、文学流派等等,偶有涉及作家作品,也仅仅是简单的介绍作品梗概,而“文学作品选读”教材则为选取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片段进行简单的解读,即便有些教材同时包含了文学史的知识及文学作品选读,但在内容设置上,文史仍分属两个模块,导致了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文史分离现象。(2)学生“重史轻文”的心态,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习动力及自控能力方面相对薄弱,许多独立学院的学生都是抱着“是否与考试有关”“对于以后的生活及工作是否有用”等心态来决定学习兴趣及选择学习内容的,而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文学课“最有用”的知识便是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人文知识部分考到的“文学史”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时,更偏重于对文学史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略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解读,进而间接影响到了教师的教学,部分教师为了迎合学生及考试的需要,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文学史知识的介绍上。因此,独立学院的英美文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文史并重,将文学史及文学作品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一,结合作家人生经历及所处时代背景解读作品。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是作家人生阅历的积淀及其所处时代的反映。许多作家的作品或是来源于自身的经历,或是反映其所处时代的特点,如查尔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小说主人公大卫所经历的许多事情作者几乎全都体验过,书中的不少人物都可以在作者的生活中找到原型,”而他的《匹克威克外传》则“成功地揭示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的社会、道德、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因此,在教师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时,应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及所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内涵及社会意义。

第二,结合作家所属的文学流派及创作特色解读作品。一部文学作品其实是一位作家,乃至一个文学流派其创作特色的鲜明体现,而英美文学史上出现过诸多文学流派,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这些流派都有着自身鲜明的写作特色和创作主题。英国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强调大自然与心灵的交融,着力表现自然景色对内心世界的感染与影响,并借此抒发个人对大自然复杂的精神感受,将大自然视作“美”、“生命”和“理想境界”的象征,而著名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鲜明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这些特征,比如在其《丁登寺杂咏》中,“诗人不仅将大自然看作灵感与想象的重要源泉,而且也将其视为一个美好与理想的世界”。由此可见,结合作家所属文学流派的创作特色进行文学作品的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创作手法及艺术特色。

第三,结合作家的政治观点解读作品。英美文学史上的许多作家,往往有着自己鲜明的政治观点,而他们表达自己政治观点及政治倾向的工具,就是他们的文学作品,因此许多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往往将自己的政治观点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如18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就“怀着对暴政的满腔仇恨,对受剥削、受奴役者的诚挚同情,拿起散文、讽刺小说两件武器猛烈地抨击英国王朝的腐败、昏暗、罪恶”⑥(侯,1999:275),而其小说《格列佛游记》,正是斯威夫特激进的政治观点的鲜明写照。因此,在教学时结合作家的政治观点解读作品,可以使得学生更好的把握作品的时代意义,避免对作品主题的误读。

四、结语

传统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已无法满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于英美文学课程的要求,而独立学院“文史分离”及“重史轻文”的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弊端日益显露,因此,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教学需要改革,在教学中,只有将文学史及文学作品解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及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英语专业文学论文:民族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策研究

民族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策研究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亦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容。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为构建和谐的社会而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民族院校在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其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多民族高层次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民族院校的生命线,而人文素质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部分。英美文学课程作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起着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民族院校中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作者拟从下面几方面来进行讨论。

一、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民族高校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而职业道德修养则是精心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保证。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大学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教室里在学校既是教书的老师,也应是育人的导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又要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不可忽视的是当今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变化给中国的道德教育带来较大冲击,民族高校也不列外。学校教育偏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教育的育人功能,更多地在关注学校的学习,如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和计算机的过级率、考研录取率、毕业工作时的就业率。除此之外,对于社会市场经济急速发展中出现的物质上的诱惑,会使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的教师缺乏抵制诱惑的定力,会放松自己的教书育人的工作,误人子弟,甚至会为了更高的经济利益而都导致人才流失。作为在民族地区的高校中的英语文学教师,身份和要求是多样化的,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设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恰当选择英文原声电影教学

教师在选择原声电影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选择跟课堂所选内容紧密相关的,最好是根据原著改编且改动不大的电影,让学生在没有时间没有条件读完整本原著的时候,可以在短时间内对作品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因为是原文字幕与声音,要求学生在课前有所准备,教师也可负责讲解关键词或者生僻词,提高接收效率。但是有的作品历经数载,会在电影中以另一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最大不同便是结局。1995年罗兰约菲执导的电影版《红字》就是一例。这部拍摄于二十世纪末期的影片的最后,白兰与牧师带着他们的“私生女”珠儿沐浴在明媚的阳光里共享天伦之乐。电影奏出了时代的心声,“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彻底的人性对神性的胜利……传统守旧的思想意识形态将被视自由为至上的美国人民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生和幸福积极自由的追求”(甘文平2001,22)。在欣赏学习的过程中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

(二)把握好观看电影的频率。一般来说按照课程和教学计划,一学期之内只能在两个到四个学时之间,这个时间远远不够。所以笔者建议对要对英美文学的课程教学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比如利用外语专业某个学生社团的一个部门,每周或定期在固定的地方播放根据原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对象为四个年级的所有学生,尤其是还在基础阶段的一二年级的学生,让他们提前对英美文学除了在阅读之外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为高年级学习相关课程做好知识上的心理上的准备,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鼓励学生参与体验实践

鼓励学生参与体验实践,如诗歌朗诵、话剧表演(片段)等。参与实践特别是通过表演的方式进行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诗歌朗诵是重要的一个内容。通过朗诵、体会、感觉、更能准确地把握作者创作的情感及态度。除了通过播放相关的声像资料让学生学习模仿外,让学生自己实践,给他们机会、场所、时间来他们有一个真正学习、体会的环境,让他们在浓浓的人文氛围中学习,体验。如果是戏剧的学习,舞台表演是很好的一种手段。因为场地时间诸多因素的限制,这样的活动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计划中是没有可能的,所以只能是对某个作品的片段在教室里进行小范围的表演,加深学生的印象,如美国戏剧家亚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让学生细读台词,模拟表演,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样的人会利欲熏心最终走向绝路,体会到美国社会中的小人物的悲哀。把这样的实践变成一种长期稳定的活动需要多方面配合,从长远的眼光看,是值得的。

四、制定阅读及记录计划

选取其中的一些主要流派的代表作让学生做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阅读书本、文章的效率,而且能提高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所以笔者的建议是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或专业带头人可以带动学生,鼓励他们制定计划多阅读,并做相应的读书报告,可以一定程度上强制性地执行。这不仅仅对于高年级开设的相关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有直接的好处,而且在词汇量的累计、写作的提高、视野的开阔上面有着水到渠成的功效,而这一切可直接地丰富学生的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的内涵。

五、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一)介绍相关时代背景

如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作品大多都是海上题材,他的代表作品《白鲸》小说描写了亚哈船长为了追逐并杀死白鲸莫比·迪克的经历,最终与白鲸同归于尽的故事。对于美国捕鲸历史尤其是当时的19世纪中期黄金时期的可以略微多点补充,也可以加上鲸的种类,用途等相关知识的介绍。学生的兴趣多样化,不可能坐在教室里上文学课的学生都喜欢文学,所以在背景补充上面可以做文章,或多或少对于提起他们的兴趣是有好处的的。又比如对于海明威,大部分学生在大三上英美文学专业课之前都较熟悉他的主要长篇小说,还有一些短篇小说。在介绍这个传奇人物的时候,如果加上二战时期海明威来中国重庆的经历的介绍,因重庆与恩施相隔甚近,中国之行恍如昨日,学生接受更加立体全面,对这个对当时的中美关系和后来两国的文化交往有一定影响的作家有更深的了解。通过学习文学作品,扩大知识面,增加政治、历史、文化等多方面丰富的内容。

(二)尝试比较中外作家或作品

学生对于中国的不同时期的一些主要作家大致都还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学习英美文学的时候,可以尝试把作品来做一做比较。如美国文学之父欧文的短篇《瑞普·凡·温克尔》(也译《李伯大梦》)中主人公山中喝了几口酒一睡就是二十年的情节,就与中国南朝梁代文学家任?P(460~508)《述异记》中的《王质遇仙》相似。另外日本民间故事中有关浦岛太郎的故事里也有这样的情节论文联盟。再如学习乡土特色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时候,以湖北民院学生对象来说,就可以选取一两部恩施本土作家的作品来比较,从语言上来体验本土作者在作品中浓浓的乡土特色,缩短名著与学生的时空距离。

(三)增添多种加深文学学习的手段

对于理解文学作品,不通过阅读难以实现。文学史的课程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美国文学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品,使他们能够将文学作品与特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正确把握各个作家的创作思想、主题、题材和风格,领会文学作品中深刻的社会意义及强大的感染力。对于某一文学流派、现象或运动,不读其作品难以全面理解,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也无法做到更深入的了解,抓其优秀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在枯燥的纯文学的学习中,以其他的文化形式来侧面了解,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段,能够增添知识性和趣味性。如讲述二十世纪英美文坛中的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诗歌领域里面的诸如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可以通过其他领域如绘画、建筑、音乐、电影、服装等作品以图片的形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他们体会到共同特点

(四)适时辅之以正确的思想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文学作品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其在当时当地的影响及价值,并不总同于其在当今时局当今社会的影响及价值。在理解作者解读欣赏作品时,可以从不同时空背景来做分析。如美国自然主义流派中的德莱塞的名作《嘉莉妹妹》,该作品在一定历史背景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繁荣外衣掩盖下的生存斗争,对美国贫富对立的社会作了深刻的描写。从方法论上看,这种传统历史传记式解读方式,将作家的作品和社会、生活等同起来,也许并不完整全面,我们还应注意作品的独立性以及它与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自然主义作家德莱塞的笔下,嘉莉妹妹这一角色带有明显的跟道德无关的的因素,她利用自己的优势无视社会道德却取得了成功,也没有任何必然的代价与惩罚。与在中国当今的社会现实中极少数年轻女性有着相似之处,年轻貌美天真单纯却贪图享受而自甘堕落,破坏别人家庭,最后锦衣玉食而没有受到任何惩罚。道德与积极健康的思想导向在这里应由教师提出并强化,强调嘉莉妹妹的最后不可避免的陷入灵魂空虚的后果。

六、结语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是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民族高校培养全面高素质大学生面临的重要任务,以上是笔者就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改革总结出来的一些具体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来实施教学改革,才能达到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的目的。

英语专业文学论文: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英美文学课教学在传统的英语专业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英语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据相关调查,早在1953年我国高校开始设立英美文学课,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2000年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把英美文学课重新确立为必修课,提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开阔思维,拓宽知识结构。通过阅读和分析一定数量的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冲击,急于培养实用型外语人才的思想在很多高校占据了主导地位。“实用英语” 理念泛滥,文学课课时逐渐被实用性强的课程,诸如商务英语、外贸英语、文秘英语等取代,许多学生还对其冠以“不实用”的称号。针对这一现象,作为一线教师应当深思,如何在当今的形势下,实施文学课的教学。本文针对目前教学现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调整和改革的策略。

一、英美文学的教学困境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时数量相对不足

省内同类院校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在教学计划中已被“边缘化”,外语院系一般都在本科三年级开设英美文学课,学习时间从半年至两年时间不等,每周开设两节课的学校很多,尤其是非重点高师院校的外语院系;而另一些院校将英美文学课程设为可有可无的选修课。显而易见,在有限的课时里欣赏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就变成“蜻蜓点水”式的解读,忽略了文本内涵的挖掘。a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陈旧

英美文学课因为课时紧、任务重,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多掌握文学知识,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方法。从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写作风格、艺术特色、人物性格等等,教师讲得累,学生为了跟上老师的思路也手忙脚乱的。组织课上讨论,学生也总是不能进入角色,无论教师怎样鼓励,学生都反应冷淡,万般无奈之下,教师只能按照四段式模式进行独白式授课。于是,课堂上缺乏热情,对教师的授课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从内心深处将英美文学打入冷宫。

(三)英美文学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许多学校只是因为英语专业较为热门才功利性地开设了这一专业,但与之配套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均跟不上,文学课的师资尤为落后。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内涵丰富,文体结构复杂,这些特点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加强英美文学方面的师资建设是一项长远、艰巨而又不可不为的任务。

(四)学生本身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多数学生搁置社会理想,个人主义至上,进而对文学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此外,学习方法不当,依赖心理严重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实际上,较多的学生,由于基础阶段语言基本功不够扎实,阅读文学作品显得很吃力。

二、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针对上述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寻提高英美文学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对英语专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进行课程设置调整

英美文学的课程规划需要实现从“一人言”到“众人议”的转变,即英美文学课程在整体规划上可以采用讲座型的方式,由多位教师共同承担英国文学或美国文学的教学任务。这种设计模式既实现了教师研究成果之间的互取所长、互补所短,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文学知识。最后,可适当增加文学课的课时量。

(二)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提前一周或两周给学生布置一个讨论主题,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进行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或段落写读书报告,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来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和发

现自己在英美文学方面的兴趣点,还可以让学生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调剂英美课堂教学,根据英美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等都可以成为英美文学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三)多渠道提高英美文学教师的素质

好的教师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文学课的学习兴趣,学校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首先提前广泛地搜集材料,精心备好教案,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此外,教师本身也必须拓宽自身的人文知识和文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主动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时刻关注学科发展的最新信息,有效地提升专业素质。

(四)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文学的正确认识

王守仁教授提出:“英美文学是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无穷。”当今教育的重要问题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而文学教育则是弘扬人文精神的最佳途径。因此,英美文学教学应在实用主义的策略支持下寻求永恒的人文精神,要同时正视学生的需求,将学生的“功利心”激发成为学习的动力。

三、结语

英美文学作为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校英语专业在顾及商务英语、口笔译等实用课程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英美文学教学,培养复合型的高级人才。英美文学教师应该积极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技能和人文素质修养,为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多作贡献。

英语专业文学论文:分析概念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影响

分析概念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影响

一.概念隐喻的基本理论

自lakoff & johnson(1980年)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以来,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映射遵循恒定原则。lakoff和johson(1996:3)认为,我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就本质而言都是隐喻性的,他们(1996:ix)明确指出,“无论在哲学和语言学领域,传统的做法都把隐喻的研究边缘化了,而我们却直观地觉得它是个中心问题,可能是解释理解能力的关键”。在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堂上,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语言,更需要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如果想要更好的了解文学作品,学生就需要解读好其中隐喻的使用,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把隐喻作为英美文学学习的桥梁,从隐喻的角度理解文学作品语言,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英语专业学生高英美文学欣赏水平。

二.概念隐喻对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影响

1、概念隐喻对词汇教学的影响 词语的发生和成长都具有隐喻性,概念隐喻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具有指导性的意义。隐喻是人类缔造新辞书主要的手段,人类早期的象形文字就是经由隐喻过程发生的。很多复合词和派生词都是通过隐喻产生的,如汉语中:鹅卵石、杏眼、柳眉、面包车、黄金时代等等,同样英美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词汇是由隐喻组成的。如:dog-tired、crystal-clear、knee-deep、shoulder-high等等。词语成长的隐喻性是指词汇的多义性得益于隐喻,隐喻是词义成长、转变和引申的主要手段。在讲解多义词时,老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多义词之间的联系,让他们知道隐喻是词义发展和延伸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把隐喻意义的教学作为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机结合起来。

2、概念隐喻对翻译教学的影响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效果的好坏对整部作品译文效果的影响很大,隐喻翻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在隐喻翻译过程中,培养学生转化喻体形象、把隐喻转换为明喻、把喻体形象进行加注、或者省略喻体形象、添加喻体形象等方法进行隐喻的翻译。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用法差异,在汉语中不能一一找到与英语对应的词语。例1. that man is another shylock.那个家伙是又一个夏洛克, 为人吝啬。因为夏洛克是文学作品中吝啬的形象角色。所以在翻译文学作品隐喻的过程中,译者可本着上述“映射对等”原则结合文本具体语境灵活地选择翻译方法,包括音译法、音译加注法、字面直译法、直译加注法、意译法、用译语中的文化意象转换源语喻体以及扩展源文隐喻的喻体以补充喻体的蕴涵等方法。例2.张培基先生所译茅盾的《白杨礼赞》:“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茅盾《白杨礼赞》)“white poplars are no ordinary trees. but these common trees in northwest china are as much ignored as our peasants in the north. however, like our peasants in the north, they are bursting with vitality and capable of surviving any hardship or oppression. ” (张培基,1999:197~ 201)对整个语篇的隐喻性,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隐喻作为最常见的文学创作手段要求人们更加注重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的研究,教师应当在隐喻翻译研究的必要性的前提下,让学生理解好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翻译。

3、概念隐喻对语篇教学的影响

研究中发现,英美文学作品语篇中包含了隐喻性的表达。篇章从一句话,到一整篇著作,都蕴含了大量的隐喻成分。概念隐喻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入观察篇章内部结构的立足点,使篇章研究与认知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深化了人们在篇章衔接连贯以及篇章理解方面的认识。

例如:诗歌《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诗集《山间》中的经典诗歌之一,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抉择。诗歌《未选择的路》中运用了大量的的隐喻、象征等写作技巧。在这首诗中,“life is a journey” 就是用了隐喻的表达方法,作者把 “roads” 作为论述的主体,用“路”来 比喻人生的里程。再如诗中的一些词或者句子的使用 “travel”, “stood”, “looked down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passing there”,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come back”,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led by”。作品中“roads”“travel”“way”“journey”“travel”等词的衔接,使诗歌在表达上看似简单,实则包含智慧与贤言。所以在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时,要帮学生理解好“没有走过的路”的潜在的意思。作者用路径选择来比喻人生。隐喻是有助于表达诗歌主题的有效手段,可以使哲学在其深层含义渗透。在语篇中,概念隐喻的使用能够保证语篇的连贯,同时能够使语篇描写更加形象生动,从而更容易理解。将隐喻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英美文学篇章衔接及连贯功能的分析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三. 结论

本文讨论了概念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大学英美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即在词汇、 翻译和语篇结构三个方面的应用。综上所述,概念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学生要深刻理解作品内容, 领悟作品主旨, 提高隐喻能力, 就需要理解概念隐喻语言的使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理解透过表面的语言现象,捕捉作品蕴含的文化信息 ,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对概念隐喻的隐喻化的表达能力。

英语专业文学论文:探析英美文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摘要: 英美文学教学在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积累英美文学知识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文学素养。该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认知生活的能力和文学鉴赏力。

关键词: 英美文学 英语专业 重要地位

继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现行西安世园会的火热举行,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已成为各高校英语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从国家教育部2000年3月批准颁布并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1]明确地得知英语专业课程可以设置为三大模块。

1.职业技能(听、说、读、写、译);

2.职业知识(包括语言学、文学、英美概况等课程);

3.相关职业知识(包括涉外文秘、外交学概论、东西方政治经济学、商务和金融财会管理等课程)。这三大模块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绝不是将其中的一块用另一块来替代。新教学大纲的颁布确立了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并为英美文学教学在各高校中有秩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虽然英美文学课程在新教学大纲中得到充分的肯定,但并不意味着目前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都得到了解决。因此重新审视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及地位是非常必要的。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不可或缺性

1.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文学是一个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习俗等许多文化。要掌握一门外语一方面是它的可用性,另一方面是它的陶冶性,即学习者对文化和文学的敏感性及修养。外语专业学生首先应掌握好所授各门课程,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但在涉外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仅仅依靠正确的语法、句型、词汇、语音语调是不够的。只有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文化、行为习惯、各种思想文化才能减少对文学的误解和冲突,促使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说英语人才的打造不尽是语言基本功的培养,也是跨社会交际文化能力的培养,而后者恰恰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的瓶颈,学习英语最理想的方法是亲身至于英语语言环境,感受文化氛围的渲染及熏陶,从而不断地运用文学背景知识与欧洲人轻松自在地交流。

但是,此情况对我国大部分外语院校、系的学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我们只能给学生提供些有限的文字资料、双语原版影视资料和录音等资料,或者是聘请一些外教参与我们的教学,但这也仅仅是杯水车薪,只能解决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的问题。鉴于此,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氛围匮乏的情况,英美文学当之无愧成了不可或缺的文化材料,做到了有效弥补其不足和满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文学作品覆盖了文学知识及各民族社会文化的案例,英美文学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和经济制度等背景知识的机会。通过学习英美文学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塑造完美人格,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使之成为具备较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2.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是语言大师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它具有形象生动、凝练精美、美妙的特点,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最好语言材料;文学也具有生活语言的特征,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具有朴实自然,通俗易懂,极有利于学生阅读和吸收的特点。而英美文学作品恰恰是学习英语的极佳材料,英语语言的发展与延续离不开乔叟的故事、莎士比亚的戏剧、拜伦的诗歌、狄更斯的小说和许许多多的英语文学作品。英语专业学生,若不阅读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就称不上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即使英语说得再流利、语法再正确、语音语调再标准也是淡而无味,缺乏文学修养和幽默智慧的火花。在英美文学的作品里,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富有乡土气息的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的材料。学生广泛地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在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同时,不会再是乏而无味地背诵单词和句型,而是沉浸在文学语言环境,以不同场合不同语言给之的感触来进一步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对作品的鉴赏能力,体验原汁原味、经典精邃的文学语言的魅力。

3.文学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英美文学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培养文化鉴赏和跨文化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英美文学学习中,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尽情翱翔于历史的海洋中,亲身感受英美人民文明的进程。例如,在乔叟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中古英国的英雄气概、神权的至高无

上;在莎士比亚的剧本和诗歌里,可以感受人文精神的萌芽、人权意识的觉醒、人对科学知识对艺术的追求与渴望;在斯威夫特和勃朗特的小说里,可以体验18至19世纪资产阶级文明的启蒙、发展和腐朽;在哈代的作品里,可以感知工业化进程中虚伪的资本主义对人性的压抑、人类的无奈;在爱默生和梭罗的作品里,可以体会超验主义的唯美与理想;在海明威的作品里,可以看到美国民主的实质、人民的反战情绪……总之,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体察到人类对平等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为之而奋斗的艰苦历程,也会领略到历代战争和经济危机给英美人民带来的灾难,可以感受到世界人民对和平的企盼,对帝国主义的嫉恶,对人类命运的迷惘和关切。在这万花筒般的天地里,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将会得到纯净升华,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辨将找到正确的航向,他们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将得到验证、巩固和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

英美文学教学在我国各高校的开展经历了许多坎坷的道路。1960年之前,英美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普遍认为要接触西方文化,就要学习英语,而学习英语大可通过阅读大量英美文学材料及作品来提高。对当时大多数学府高校来说,教学任务的优秀也随之放在了英美文学的课程上,特别是外语院校,对其英美文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都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同时也安排教师抽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到了1980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整个社会,乃至国际上的各种外语权威机构的外语理念进入我国外语教学界,人们开始认为英语只是用于交流的工具,能听会说就可以了,因此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英美文学首先受到了史无先例的冷落。这一点可以从1990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得到清晰的了解,英美文学课程被官方列为选修课,英美文学从此一直处于低谷境界。

那么,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是什么呢?

1.许多爱好者被迫放弃了文学的研究。

2.各种国内外教学与研究杂志登载的英美文学类的文章少之又少。

3.对各高校学生来说,四年的英语专业学习,练就了一口流利的口语,但往往在涉外信息方面显得内容很匮乏、思维肤浅、底蕴很浅薄。

文学素质的下降必然导致外语素质的下降,这一思想对社会的影响终于在新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得到了新的答案,该新大纲重新把英美文学课程推到了必修课的位置,这就使得各高校从新把文学对社会、对人类不可或缺的影响有了彻底清晰的认识,英美文学重新有了生机、有了生命。

鉴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历史和在当前外语课程设置中的地位,我们应当重新认识文学课,激活文学课,使文学课具有真正的实际作用。随着世贸的加入,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外语权威机构对英语教学在各高校的开展将给予更多的支持,坚信英美文学教学将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英语专业文学论文:英语专业外国文学课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 素质教育; 文学课

论文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外国文学课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外国文学教育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是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文学的性质和作用上看,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最后探讨了几种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文学教学理论和实践,旨在说明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文学课的可行性及途径。

一、 历史上外国文学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号召,英语专业外国文学教学也可以围绕这个中心,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中的文化素质就是人文素质,这种素质是通过文化修养获取的。文化修养主要是指人掌握的各种知识,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各种规则的自觉遵守,以及高度的道德境界。[1]而这诸多方面都以模拟的形式出现在文学作品里,因此文学教育是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中国不仅成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员,而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正在与国际社会完全接轨,中国不可避免地要与西方文化进行交融、渗透。因此学习了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必须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文学教育一定要包括外国文学教育。

外国文学教育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最早的外国文学教育应该从1862年洋务派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算起,同文馆主要的学习科目是外语。二十世纪初,清政府推出了“新政”,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外语进入了中国的课堂。上世纪四十年代国民时期颁布了《修订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在这个标准中提出了“从语文中认识英语国家之大概”,[1]这强调的就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外国文学在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了解”。

在西方,文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个倍受尊敬的教育传统,因此,文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也是不容质疑的。伴随着这样一种教学观念,他们在外语教学中采用的是语法翻译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打好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基础。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种学究式的教学方法一直都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称之为“综合性的教学方法”(kulturekunde)[2]的运动,它把德语的语言教育与德国的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和地理教育融合为一体,使之成为一个教育实践的优秀。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在德国也被用于了外语教学:外语教学把语言教学与文学、历史、地理的教学结合起来,从而拓宽了外语教育的范围;还有些外语教育者把外语教学与外国的文化史结合起来,这样,学文学就成了通过作家、作品来了解作家、作品所处的那个社会以及它的文化思想。

在英国,莎士比亚、弥尔顿、济慈的作品是文学的典范,是民族精神的表达,是文化、美学、宗教和政治价值观的体现。英国的外语教学也体现了相似的教学观念:他们开设的希腊语课、拉丁语课显然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古典文化,他们采用的语法翻译的教学方法也是适合文化学习的;一旦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技能后,就阅读古典原文。这种方法也被用到现代外语教学中,并且学生能否阅读外语原文是评价学生等级的重要标准。

与此同时,在美国和其它一些欧洲国家,在英属的一些殖民地国家,外语教学都强调文化的教育,强调具有历史意义的风俗习惯,强调所学外语代表的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3]

但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种不同的教学观念,人们开始改变外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成为了外语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语法翻译的教学方法被屏弃,文学也被认为没有一点实用价值,甚至还被某些人认为会障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为文学语言为了取得一些特别效果常常不同于标准语言。威德逊(widdowson)[4]说,一种普通的观点认为“文学、特别是诗歌语言常常被认为是不规范的语言,因此会起到误导的作用”。这样,文学作品就被那些具有交际语言功能的语言结构所代替(这段时期语言实践室和磁带录象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也促进了这种教学观点的应用)。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外语教学也受到其影响。外语教学强调句型、模式。这种方法把语言变成了一种公式,强调语法的“正确”。通过对句型做反复、机械的练习后,学生就可以在相似的情况下得以应用。这种方法强调的是语言的实用性,而不是它的文化价值,更谈不上美学价值。如果要根据典型的句型提问,我们只能提一些很低级的问题:他说了什么?他做了什么?很显然这种方法是不适合文学教学的。再看看华兹华斯(wordsworth)的一行诗“我像一片游云......”(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根据这行诗我们就可以问:谁是“我”?为什么他把自己比喻成“游云”?这种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课文中得到一些感受。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交际教学法的缺陷,很多学者都站起来反对这种实用主义的教学原则。这样文学课又重新回到了课堂,重新受到了重视。语言教材中又出现了现代和古典的诗歌和散文,还包括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些诗歌和散文的练习。在这个学术圈里,卡特、李特尔伍德、威德逊、布鲁姆菲、郎(carter,littlewood,widdowson, brumfit, long)等都是积极的文学教育倡导者,他们写有大量论文和著作探讨文学教学的途径。

从历史上看文学和外国文学教育一贯都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目的的,文学是语言最高的表达形式。

二、 文学教育的作用

在中国,利用文学作品进行外语教学一般有两个目的: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从文学的性质上看,利用文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要远远超过语言教育的价值。

文学能培养学生的情感。读文学作品比其它任何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并给他们的情感释放开辟了一条道路。文学作品能把学生带到遥远的地方,使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谐、神秘和伟大。文学作品能使学生感受他们在生活中还没遇到过的各种人生经历:他们与作品里的主人公一起去冒险、一起去爱、一起去恨、一起去分享胜利、一起去分担失败。结果,他们对人生的洞察力会更敏锐、更深刻。

文学作品还能培养学生与他人的认同感(而与他人的认同感是人类必须具备的品质)。罗森布莱特(rosenblatt)认为与他人的认同感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培养。通过了解他人的生活经历,学生会体会到人的复杂性,多面性的本质;文学给他们提供的“生活,不是所谓的知识能够提供的:[5]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甚至科学家他们提供的是一些不具人情味的信息、事实,而没有提供对这些信息、事实的人性的了解;而文学也能转播这些信息,并且还能提供对这些信息人性的了解。这在今天国际化的社会里尤其重要:学生的生活环境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很容易导致他们相信只有一种生活方式,而文学能使他们接触到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文化所代表的生活态度、信仰、思维方式,使他们认识到社会多样性和各种生活方式共存的必要性,这样他们就不会陷入偏狭的心态。

文学能向学生展示人与人之间需要包容的必要性,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包容心。长期阅读文学作品能使学生接触到不同文化、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人,这样他们就常常把自己放入他人的位置,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会注意自己的言行对他人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社会的包容心是很危险的,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讲究实际的社会里,这很容易导致他们对别人的感觉和需求漠不关心,而文学能改变这种状况,给学生的世界观带来积极的影响。

三、 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文学课

卡特和郎在他们《文学课》这本书里提出了文学教学的三种模式。[6]文化模式:通过文学学文化;文学是“智慧的积累,是一种文化的精髓”。[6]语言模式:通过文学学语言;文学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提高学生对语言结构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创造性地应用语言,如比喻、象征等。个人成长模式: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的本质,探讨人生;阅读是读者和作者的对话,能帮助学生的个人成长。很显然第一和第三个模式都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有关。老师可以通过选择不同主题和题材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重要的文化思潮,文学流派,哲学思想和宗教思想等。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文化经历与作品所表达的文化经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鉴别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和判断能力。

李尔伍斯给文学做了个透视,找出了文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五个功能:[7]语言功能、内容功能、主题思想功能和社会发展及文学史功能。不难看出几乎所有的功能都与素质教育有关,特别是第四个作用,它要求学生探讨文学作品里人物和事件的含义,探讨作者的世界观,对事物的看法。学生通过了解那些对世界文化有影响的思想和文化思潮,他们的生活视野会拓宽,他们对生活的选择会更广泛。并且他们还能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洞察力。

布鲁菲特在他的论文“阅读能力和外国文学学习”[8] 这篇论文里提出了一种提高学生文学能力(也就是文化能力)的文学教学理论。他的理论既直观又全面系统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文学教学方法。他认为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并不是普通阅读能力的延伸,你也许阅读能力很强,你也许认识文学作品里的每个字、每个短语,但如果你不了解产生这一文学作品的文化习俗,你就无法了解它所要表达的思想。因此,文学教学需要采取一种不同的教学途径。他认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学生的阅读经历,二是学生的生活经历。学生的阅读经历与学生是否了解所读文学作品所产生的文化习俗背景有关,如果不了解,就无法把那些“字和短语”构建成意思。这个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将某类作品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把作品联系起来的方法有很多:内容的联系,形式和结构的相似,风俗习惯及传统的比较,主题的表达等。学生的生活经历包括学生是否有足够的生活阅历来理解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这需要学生把作品与作品以外的世界连接起来。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如果学生无法与作者对话,对作品没有感觉,是无法理解文学作品的。这与卡多拉斯和哈里斯(cadorath,harris)[9]的理论很相似,“书本身是没有意思的,它只给读者提供一条路线,读者要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构建意思。”因此,文学作品是在学生理解了原文,并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构建了意思之后才有意义的。从教学上来说,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意思必须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开始可以让学生读寓言类的作品,这样学生较容易把作品和他们的亲身经历联系起来,逐渐地再过度到探讨人生观的文学作品。

文学教学不是一条直线的教学,它需要培养学生同时从多方面感受文学的能力:学生必须通过文化习俗来理解文学作品,还必须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构建意思。布鲁菲特的“文学能力”理论。

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必须要与以上的模式一致,但是根据学生的文学经历在程度上(难易度上)可以根据情况而变。 学生的文学理解力不等于他们的语言能力,所以在选作品时既要考虑语言因素,也要考虑文化因素。(1)语言因素:语言可以用词汇和句子结构来测量,但语言简单并不代表学生就能理解其意思;布莱克(blake)的诗歌, 海明威(heminway)的“老人与海”语言都很简单,但学生要真正理解它们的含义却有相当大的困难。(2)文化因素:不同的作品引起不同读者的共鸣;对于不太成熟的读者来说十九世纪的文学作品比现代文学作品更适合;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思想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以上是几位学者有关文学与外语教学的理论,这些理论给以素质为中心的外国文学教育很多启示,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作品的内容和学生的水平不断地进行调整、选择。教学从来没有固定的方法和模式,“教什么决定怎么教”永远是教学最基本的原则。

四、 结语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文化也正在走向一体化。文化因素将在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发展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各个人文学科的学者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参入了西方文化的研究,这说明了研究文化的重要性。中国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对西方文化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部分。学校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地方,而我们的外国文学课是研究西方文化的一块重要阵地,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英语专业文学论文:浅论英美文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摘要: 英美文学教学在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积累英美文学知识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文学素养。该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认知生活的能力和文学鉴赏力。

关键词: 英美文学 英语专业 重要地位

继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现行西安世园会的火热举行,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已成为各高校英语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从国家教育部2000年3月批准颁布并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1]明确地得知英语专业课程可以设置为三大模块。

1.职业技能(听、说、读、写、译);

2.职业知识(包括语言学、文学、英美概况等课程);

3.相关职业知识(包括涉外文秘、外交学概论、东西方政治经济学、商务和金融财会管理等课程)。这三大模块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绝不是将其中的一块用另一块来替代。新教学大纲的颁布确立了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并为英美文学教学在各高校中有秩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虽然英美文学课程在新教学大纲中得到充分的肯定,但并不意味着目前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都得到了解决。因此重新审视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及地位是非常必要的。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不可或缺性

1.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文学是一个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习俗等许多文化。要掌握一门外语一方面是它的可用性,另一方面是它的陶冶性,即学习者对文化和文学的敏感性及修养。外语专业学生首先应掌握好所授各门课程,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但在涉外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仅仅依靠正确的语法、句型、词汇、语音语调是不够的。只有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文化、行为习惯、各种思想文化才能减少对文学的误解和冲突,促使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说英语人才的打造不尽是语言基本功的培养,也是跨社会交际文化能力的培养,而后者恰恰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的瓶颈,学习英语最理想的方法是亲身至于英语语言环境,感受文化氛围的渲染及熏陶,从而不断地运用文学背景知识与欧洲人轻松自在地交流。

但是,此情况对我国大部分外语院校、系的学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我们只能给学生提供些有限的文字资料、双语原版影视资料和录音等资料,或者是聘请一些外教参与我们的教学,但这也仅仅是杯水车薪,只能解决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的问题。鉴于此,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氛围匮乏的情况,英美文学当之无愧成了不可或缺的文化材料,做到了有效弥补其不足和满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文学作品覆盖了文学知识及各民族社会文化的案例,英美文学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和经济制度等背景知识的机会。通过学习英美文学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塑造完美人格,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使之成为具备较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2.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是语言大师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它具有形象生动、凝练精美、美妙的特点,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最好语言材料;文学也具有生活语言的特征,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具有朴实自然,通俗易懂,极有利于学生阅读和吸收的特点。而英美文学作品恰恰是学习英语的极佳材料,英语语言的发展与延续离不开乔叟的故事、莎士比亚的戏剧、拜伦的诗歌、狄更斯的小说和许许多多的英语文学作品。英语专业学生,若不阅读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就称不上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即使英语说得再流利、语法再正确、语音语调再标准也是淡而无味,缺乏文学修养和幽默智慧的火花。在英美文学的作品里,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富有乡土气息的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的材料。学生广泛地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在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同时,不会再是乏而无味地背诵单词和句型,而是沉浸在文学语言环境,以不同场合不同语言给之的感触来进一步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对作品的鉴赏能力,体验原汁原味、经典精邃的文学语言的魅力。

3.文学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英美文学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培养文化鉴赏和跨文化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英美文学学习中,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尽情翱翔于历史的海洋中,亲身感受英美人民文明的进程。例如,在乔叟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中古英国的英雄气概、神权的至高无

上;在莎士比亚的剧本和诗歌里,可以感受人文精神的萌芽、人权意识的觉醒、人对科学知识对艺术的追求与渴望;在斯威夫特和勃朗特的小说里,可以体验18至19世纪资产阶级文明的启蒙、发展和腐朽;在哈代的作品里,可以感知工业化进程中虚伪的资本主义对人性的压抑、人类的无奈;在爱默生和梭罗的作品里,可以体会超验主义的唯美与理想;在海明威的作品里,可以看到美国民主的实质、人民的反战情绪……总之,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体察到人类对平等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为之而奋斗的艰苦历程,也会领略到历代战争和经济危机给英美人民带来的灾难,可以感受到世界人民对和平的企盼,对帝国主义的嫉恶,对人类命运的迷惘和关切。在这万花筒般的天地里,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将会得到纯净升华,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辨将找到正确的航向,他们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将得到验证、巩固和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

英美文学教学在我国各高校的开展经历了许多坎坷的道路。1960年之前,英美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普遍认为要接触西方文化,就要学习英语,而学习英语大可通过阅读大量英美文学材料及作品来提高。对当时大多数学府高校来说,教学任务的优秀也随之放在了英美文学的课程上,特别是外语院校,对其英美文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都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同时也安排教师抽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到了1980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整个社会,乃至国际上的各种外语权威机构的外语理念进入我国外语教学界,人们开始认为英语只是用于交流的工具,能听会说就可以了,因此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英美文学首先受到了史无先例的冷落。这一点可以从1990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得到清晰的了解,英美文学课程被官方列为选修课,英美文学从此一直处于低谷境界。

那么,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是什么呢?

1.许多爱好者被迫放弃了文学的研究。

2.各种国内外教学与研究杂志登载的英美文学类的文章少之又少。

3.对各高校学生来说,四年的英语专业学习,练就了一口流利的口语,但往往在涉外信息方面显得内容很匮乏、思维肤浅、底蕴很浅薄。

文学素质的下降必然导致外语素质的下降,这一思想对社会的影响终于在新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得到了新的答案,该新大纲重新把英美文学课程推到了必修课的位置,这就使得各高校从新把文学对社会、对人类不可或缺的影响有了彻底清晰的认识,英美文学重新有了生机、有了生命。

鉴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历史和在当前外语课程设置中的地位,我们应当重新认识文学课,激活文学课,使文学课具有真正的实际作用。随着世贸的加入,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外语权威机构对英语教学在各高校的开展将给予更多的支持,坚信英美文学教学将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英语专业文学论文:论英美文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摘要: 英美文学教学在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积累英美文学知识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文学素养。该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认知生活的能力和文学鉴赏力。

关键词: 英美文学 英语专业 重要地位

继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现行西安世园会的火热举行,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已成为各高校英语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从国家教育部2000年3月批准颁布并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1]明确地得知英语专业课程可以设置为三大模块。

1.职业技能(听、说、读、写、译);

2.职业知识(包括语言学、文学、英美概况等课程);

3.相关职业知识(包括涉外文秘、外交学概论、东西方政治经济学、商务和金融财会管理等课程)。这三大模块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绝不是将其中的一块用另一块来替代。新教学大纲的颁布确立了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并为英美文学教学在各高校中有秩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虽然英美文学课程在新教学大纲中得到充分的肯定,但并不意味着目前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都得到了解决。因此重新审视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及地位是非常必要的。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不可或缺性

1.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文学是一个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习俗等许多文化。要掌握一门外语一方面是它的可用性,另一方面是它的陶冶性,即学习者对文化和文学的敏感性及修养。外语专业学生首先应掌握好所授各门课程,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但在涉外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仅仅依靠正确的语法、句型、词汇、语音语调是不够的。只有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文化、行为习惯、各种思想文化才能减少对文学的误解和冲突,促使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说英语人才的打造不尽是语言基本功的培养,也是跨社会交际文化能力的培养,而后者恰恰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的瓶颈,学习英语最理想的方法是亲身至于英语语言环境,感受文化氛围的渲染及熏陶,从而不断地运用文学背景知识与欧洲人轻松自在地交流。

但是,此情况对我国大部分外语院校、系的学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我们只能给学生提供些有限的文字资料、双语原版影视资料和录音等资料,或者是聘请一些外教参与我们的教学,但这也仅仅是杯水车薪,只能解决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的问题。鉴于此,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氛围匮乏的情况,英美文学当之无愧成了不可或缺的文化材料,做到了有效弥补其不足和满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文学作品覆盖了文学知识及各民族社会文化的案例,英美文学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和经济制度等背景知识的机会。通过学习英美文学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塑造完美人格,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使之成为具备较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2.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是语言大师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它具有形象生动、凝练精美、美妙的特点,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最好语言材料;文学也具有生活语言的特征,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具有朴实自然,通俗易懂,极有利于学生阅读和吸收的特点。而英美文学作品恰恰是学习英语的极佳材料,英语语言的发展与延续离不开乔叟的故事、莎士比亚的戏剧、拜伦的诗歌、狄更斯的小说和许许多多的英语文学作品。英语专业学生,若不阅读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就称不上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即使英语说得再流利、语法再正确、语音语调再标准也是淡而无味,缺乏文学修养和幽默智慧的火花。在英美文学的作品里,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富有乡土气息的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的材料。学生广泛地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在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同时,不会再是乏而无味地背诵单词和句型,而是沉浸在文学语言环境,以不同场合不同语言给之的感触来进一步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对作品的鉴赏能力,体验原汁原味、经典精邃的文学语言的魅力。

3.文学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英美文学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培养文化鉴赏和跨文化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英美文学学习中,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尽情翱翔于历史的海洋中,亲身感受英美人民文明的进程。例如,在乔叟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中古英国的英雄气概、神权的至高无上

;在莎士比亚的剧本和诗歌里,可以感受人文精神的萌芽、人权意识的觉醒、人对科学知识对艺术的追求与渴望;在斯威夫特和勃朗特的小说里,可以体验18至19世纪资产阶级文明的启蒙、发展和腐朽;在哈代的作品里,可以感知工业化进程中虚伪的资本主义对人性的压抑、人类的无奈;在爱默生和梭罗的作品里,可以体会超验主义的唯美与理想;在海明威的作品里,可以看到美国民主的实质、人民的反战情绪……总之,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体察到人类对平等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为之而奋斗的艰苦历程,也会领略到历代战争和经济危机给英美人民带来的灾难,可以感受到世界人民对和平的企盼,对帝国主义的嫉恶,对人类命运的迷惘和关切。在这万花筒般的天地里,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将会得到纯净升华,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辨将找到正确的航向,他们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将得到验证、巩固和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

英美文学教学在我国各高校的开展经历了许多坎坷的道路。1960年之前,英美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普遍认为要接触西方文化,就要学习英语,而学习英语大可通过阅读大量英美文学材料及作品来提高。对当时大多数学府高校来说,教学任务的优秀也随之放在了英美文学的课程上,特别是外语院校,对其英美文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都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同时也安排教师抽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到了1980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整个社会,乃至国际上的各种外语权威机构的外语理念进入我国外语教学界,人们开始认为英语只是用于交流的工具,能听会说就可以了,因此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英美文学首先受到了史无先例的冷落。这一点可以从1990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得到清晰的了解,英美文学课程被官方列为选修课,英美文学从此一直处于低谷境界。

那么,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是什么呢?

1.许多爱好者被迫放弃了文学的研究。

2.各种国内外教学与研究杂志登载的英美文学类的文章少之又少。

3.对各高校学生来说,四年的英语专业学习,练就了一口流利的口语,但往往在涉外信息方面显得内容很匮乏、思维肤浅、底蕴很浅薄。

文学素质的下降必然导致外语素质的下降,这一思想对社会的影响终于在新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得到了新的答案,该新大纲重新把英美文学课程推到了必修课的位置,这就使得各高校从新把文学对社会、对人类不可或缺的影响有了彻底清晰的认识,英美文学重新有了生机、有了生命。

鉴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历史和在当前外语课程设置中的地位,我们应当重新认识文学课,激活文学课,使文学课具有真正的实际作用。随着世贸的加入,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外语权威机构对英语教学在各高校的开展将给予更多的支持,坚信英美文学教学将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英语专业文学论文:人文精神与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课程改革

一、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高校教育体制不断完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这使得当今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越来越丰富,但在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非常欠缺,其人文素质水平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其提出的要求。人文素质对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极为关键,特别是对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现如今,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对外交流纷繁复杂,这些都对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及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大学生了解更多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张中载教授曾经指出“缺乏人文素养的外语类人才不仅在工作中会遭遇困境,而且势必面临发展后劲不足的尴尬。”他认为,大学课程中设置英美文学课程有利于素质教育更好实现,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提高对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使这门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不可否认,英美文学教学自身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切实深化英美文学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是使英美文学焕发生机的必由之路。

二、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途径

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应有理有据,改革前应充分调查课程教学现状及学生的特点,应以合理提高教学效率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改革的根本目标。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化改革,包括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等方面。通过开展以英美文学作品为优秀,以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为导向,以人性研究为根本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人文素养,改革既要打破“满堂灌”的传统方式,又不能完全将课堂自主权交给学生,教师应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度,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深化英美文学教学改革。

(一)重视将人文素质教育内化于英美文学教学中

人文素质教育是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特定的教学过程提高人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理论修养,简单说就是使大学生懂得做人处世的道理。从英美文学教学的目的来看,英美文学教育应和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将两者分离开来有悖于设置英美文学课程的初衷。现阶段有些师生认为阅读和学习文学作品只是简单的猎奇寻古、消遣娱乐、消磨时光,这一观点极为片面,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是英语国家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包含众多对现实问题的态度,对当今时代中的问题仍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因此,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掘作品中蕴含的人生启示,要引导学生对相关文章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学习,发现作品中包含的人生真谛,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由此看来,成功的英美文学教学课程既应该是对英语知识的学习课程,也应该是关于素质道德、价值取向等的教育课程,这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合理开展英美文学教学。

(二)传统教学法与互动教学法优势互补

经过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许国高校仍采用文学史结合选读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许多教师仍按照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课上教师忙着讲述英美国家文学史实,学生则忙着记笔记,45分钟左右的课程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完成了,由于教学缺乏生动性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有的学生便会失去对英美文学学习的兴趣,甚至哈欠连天、心不在焉。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样做有利于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二是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缺乏对问题的讨论会大大降低英美文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中的作用,英美教学过程中应对作品中反应的实际问题进行积极讨论,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起到引导监督的作用,使学生的人格及修养向有益方向发展。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进入21世纪,网络及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英美文学教学的效率。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有关英美文学的文字、图片,从而实现英美文学教学的形象化、生动化和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热情。也可以在课上播放根据英美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从而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感性认识。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视、听、说的环境里完成英美文学课程学习,有利于丰富英美文学内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文学世界的向往。但应注意的是对先进教学手段应该采取“借助”而非“依赖”的态度。

三、小结

英美文学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及人文素养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针对现阶段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问题对英美文学教学进行深化改革。笔者认为,改革的过程中应注重将人文素质教育内化于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并结合互动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发挥英美文学教学所应有的作用。

作者:孙宇 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