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信息科技论文

信息科技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11 08:29: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信息科技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科技论文

信息科技论文:农机技术推广科技信息技术论文

1当前农机技术的不足

当前,企业生产的农机大多数是有人操控的农机,而信息化水平不高,在农机上并没有安装相应的信息化设备(如GPS),操作辅助系统等数字化的系统并没有加装到农机。这就造成现在的农机技术与飞速发展的网络数字化技术严重脱节。公司的农机产品并不能满足当前新市场的要求,使企业的产品受到一定的市场冲击。这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所以,抓住当前的机遇,进行农机信息化的相关技术研发,提高农机的信息化水平。当前,国家扶持农机的发展,对农机的技术要求更高,企业以往的农机技术已经不适合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所以,对企业的战略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将工作的中心从农机基础技术的研发,要转移到农机信息化技术上来,加大农机信息化技术研发和生产的投入。南通富来威农业装备有限公司,通过对农机推广和对生产者的专业培训达到了良好的市场效果,但这种推广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企业应当发展先进的农机联网技术,为农机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柱,这样才能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真正适应市场的需要,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和经济效益。

2科技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中的应用

2.1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有若干的组成部分,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遥远的感知技术。首先是感知技术,这之中就包涵GPS技术。GPS技术是一种定位技术,通过卫星对地面上的目标进行定位,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这种技术已经运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农机上运用GPS技术可以使农机实施对各个农机的位置和作业情况进行跟踪,以便农机可以更好地掌握生产情况,对农业生产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部署,使农机作业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提高农机整体的生产效率。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都是通过人工对农田进行相关的审查,对农田的作物生长状况、农田土壤水分生长环境、病虫害进行评估和处理的。但是这样的方法缺少及时性,而且人为因素对田地调查结果的影响较大。现在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高精度的传感器对农田的情况进行实时的检测,这样的监控数据不仅实施性强,对各项数据的检测也较为详细具体,可以检测到人工检测不到的项目,以便对农业生产进行及时的调整。在农机中加入这种技术可以更好的把握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传感器可以进行更加精确的播种,灭害和预防,提高生产的效率。地理信息交互技术,这是农场的数据处理中心。其优秀技术是将农机的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通过各种传感器对整个数字化系统进行实时的更新,以便管理者更好地对农机的信息进行掌控,对整个农业生产进行及时的科学调整。对于企业来说,要结合当前的市场需要,生产能实际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农机,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农机技术之中。

2.2网络物联技术

网络物联技术包涵各个方面,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链接,使农机在农业生产情况可以快速的到达管理者手中,以便快速做出处理。通过这样的网络可以对农机的各个地方实现远程的生产操作,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此外,在整个系统中可以建立自己的数据处理系统,降低整个农机对人的依赖,真正达到自动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企业可以根据这一点对当前的农机进行网络化的改造,使农机可以更方便的连接网络。也可以研发相应的网络技术对相关的生产单位进行技术支持。

2.3精准化技术

精准化技术是建立在精准传感技术的基础之上的,这其中就包括精准播种技术、精准整地技术等。这些都对现有的农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传感器方面要达到相应的要求,还要在现在的技术上进行改进,提高基础技术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精准性,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生产的要求。精准技术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技术,要真正实现它,就要整合网络技术遥感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对农田的情况进行把握,通过掌握的情况进行相应的生产安排,通过网络下发到各个生产单位。在农机上可以通过精准的传感器对生产进行更精准的操作,但这种精准的操作也对农机的质量和操作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要在这方面对当前的农机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进。

3结语

科技信息技术正逐步改变着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农机企业而言,只有不断发展改进自身的技术,才能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富来威当前便遇到了发展的瓶颈,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当前的农机技术中来,并不断改进优化自身的基础技术,这样才能适应当前市场,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作者:梁显强 单位:广西灵山县新圩镇农业机械化推广站

信息科技论文:电子科技企业信息安全论文

1电子信息的加密技术

为更好的保护信息安全,一些企业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会采用加密技术的方式,避免信息数据的泄露。应用电子信息的加密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目前,绝大多数的电子科技企业都采用这种信息安全方式,来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防止不法人士窃取资源。目前,加密技术分为两类,即:对称型和非对称型。前者主要通过设置与之匹配的序列密码来保护数据。通常情况下,对称型加密技术由五部分组成:明文、密钥、加密算法和解密算法。后者是与前者相对应的加密技术,包含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两部分。在进行匹配的过程中,只有这两种密钥配对合适,才能够成功的解开密码,反之则不能解密。由此,电子科技企业可以通过加密的方式,来保护数据的安全。比如,在电子邮件发送的过程中,对电子邮件进行加密处理,那么即使有人半路截取到电子邮件,因为没有相对应的密文,会很难完成解密工作,相应的也就获取不到电子邮件的相关信息。

2防火墙技术

与加密技术相对应的是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旨在从一开始就杜绝不法人士的攻击,降低病毒、木马植入计算机的概率。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黑客为了窃取计算机内的数据信息,会通过多种途径来找出计算机系统中的漏洞,然后根据漏洞的位置进行有针对性的攻击,造成计算机系统的瘫痪。在计算机瘫痪的时刻,黑客通过木马、病毒等程序来控制计算机,转移计算机内的相关数据,从而达到窃取数据、破坏数据的目的。为降低这种风险,研发人员设计出防火墙技术,来抵御黑客的攻击,保障计算机内的信息安全。人们可以根据自身工作种类的不同,然后对防火墙设置不同的权限,提高防火墙的性能,维护企业内部的信息安全。此外,随着防火墙技术的不断完善,相关人员提出在防火墙的基础上,建立安全服务平台,统一管理企业内部的数据。在信息安全专业服务平台中,不仅包含数据共享,还包含数据备份等多种功能,来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3解决电子科技企业信息安全问题的方法

3.1在企业内部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尽管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电子科技企业应用的安全技能也不断提高,但还是要根据企业运行的状况,有针对性的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来完成对企业内部数据的管理,以保障信息安全工作的正常进行。目前,很多电子科技企业都忽略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使得当内部信息出现问题时,信息安全工作将无法正常运转。由此,企业应该在根据市场的变化,构建符合自身企业运转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提高信息安全管理的效率。

3.2加强局域网建设,提高信息安全指数

对于绝大多数的电子科技企业,都建有内部局域网,来完成日常的通讯。局域网具有安全性,电子科技企业应该利用局域网的优势,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安全建设。企业通过局域网,不仅可以传达信息,下载专门的安全软件,还能对员工进行信息安全知识培训。由此,通过局域网,员工可以进行日常的信息交流,避免互联网进行交流的弊端,从源头上避免了信息的泄露。此外,企业应该定期对主机进行维护,分析重要信息是否泄漏,查询信息泄漏的原因等等,从而提高企业内部信息安全指数。

3.3定期更新信息安全防护软件

电子科技公司应该定期更新虚拟系安全防护软件。由于新木马、新病毒的出现,安全防护软件会有针对性的进行修补,保护计算机内的信息安全。如果不进行更新,不能获取更新之后的防护内容,降低计算机内的安全指数。

4结语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在提升的过程中,黑客的攻击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对于电子科技企业而言,数据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由此为更好的免受黑客的侵袭,电子科技企业应该有针对性的应用多种信息安全技术,提高企业内部的信息安全技术,来维护信息的安全和完整。

作者:杨晗 袁野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信息科技论文:科技项目信息管理论文

1发展现状

早期,设计院科技项目管理工作主要采用书面或电子邮件的方式,随着项目的增多,这种方式难以对大量的项目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操作的效率不高,不利于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2011年,随着设计院生产管理项目系统的成功上线,当时的科技管理部门初步建立了科技管理系统。本系统基于ECA平台开发,完成了项目立项管理、项目验收等模块,实现了科技项目工作的信息化、无纸化。此次的变革证明了科技项目走信息化建设道路的必要性。但初步的系统建设只是实现了科技管理数据的信息化。随着科技领域的不断交叉细分,科技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的不断革新,科技管理系统需实现从刚性至柔性、从数据信息化到流程信息化、从管理信息化到决策信息化的转变。显而易见原有系统已无法满足现有科技管理的需求。2012年底,科信部全面梳理了科技管理业务流程,分析现有系统中存在的缺陷,结合目前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成熟的技术条件,基于原平台对原有系统进行了全新的改造和升级。系统以项目管理为主线,通过对工作流、信息流的控制,实现科技项目的计划管理、过程管理、验收管理、产值管理、成果管理等全过程的跟踪实时管理。科技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经过一年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设计院的科技管理水平,促进科技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为设计院的科技决策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4]。

2功能介绍

本系统基于ECA(业务架构与系统集成平台)平台开发,数据库采用SQLServer2005。在对科技项目管理特点、管理流程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科技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将科技管理内容划分为科标业项目管理、科技采购管理、科技成果管理、科技管理报表与查询和科技管理配置五大模块。系统功能图如图2-1所示:科标业项目管理为项目为主线,覆盖了院内项目与外控项目管理。实现项目立项、项目过程管理、项目验收等阶段的管理。项目立项:院内项目由各部门编制计划提交,科技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委员会评审,确定项目是否立项。过程管理:立项的项目,科研人员定期提供工作报告,对科研活动的进度、内容和成果进行汇报;科技管理部门安排相关检查和评审,保证项目的质量、进度和风险控制。项目验收:项目承担人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申请,由科技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小组进行验收和评审,根据验收结果形成处理意见。科技成果管理:项目完成以后,项目承担人在规定时期内和科技管理部门提交项目取得的成果,并对成果的应用情况进行汇报及奖励。科技采购管理:申请人发起科技外委采购合同申请,科技管理部门组织合同评审管理的过程。科技报表与查询:面向不同人员、不同部门等对象,提供灵活的查询与统计。

3创新成果

(1)信息共享科技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可以实现不同部门之间信息互联,科技项目信息互通,科技项目成果信息共享,融合科技信息资源[5]。平台能够有力地促进信息资源整合,避免重复投入,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提高科技水平和优化科技发展环境。(2)分类管理科技项目管理系统根据不同来源项目进行项目立项、项目过程管理。院内批准立项的项目,由科技信息部列入科技项目实施计划并下达任务书给各项目组实施。院外批准立项的项目,由项目负责人进行外控项目登记,无签入合同的,转为院内重点项目管理;有签入合同的,按照外控项目进行管理。院内项目过程管理完成项目变更、项目验收、项目后评估、产值等管理。外控项目过程管理完成合同管理、项目验收、经费结算等管理。项目根据不同来源实现具体化、明确化管理,满足不同来源项目不同内容的需求,全面提升高效、精细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3)过程控制科技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以项目为主线,实现项目立项、项目控制、项目成果等项目全过程的实时管理。系统实时记录项目阶段管理状态,使管理人员和主管领导能够清楚地知道项目所处的阶段,方便对科技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协调处理,保证科技的有效进行。过程管理有一系列具有步骤性和控制关口的阶段,不同阶段之间具有固定的启承关系,前驱阶段完成后才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系统通过对产值申报阶段的控制来实现科技院内项目研发工作的有效推进。科技项目按阶段产值率来控制产值申报,立项后完成项目策划按15%申报;提交中间评审按30%申报;完成中间评审按40%申报;提交验收按80%申报;通过验收按95%申报;完成归档按100%申报。精细化的管理提升了项目的质量,提高项目的效益。(4)产值统一申报生产项目与科标业项目产值遵循“分开管理,统一申报”原则。过程中根据项目执行情况,可对产值进行调整或终止。系统提供科标业的产值申报明细表和产值池情况,方便科技管理人员实时了解产值动态。产值统一申报,各个部门每月底可同时申报生产项目和科标业项目的产值。集中化的申报,方便了部门产值申报,提高部门申报的效率。(5)无缝工作流分析并优化科技管理业务流程,运用工作流技术进行流程的映射、建模和管理,实现无缝工作流。实现流程自动化,能够实时地传递项目管理的信息,及时RTX消息提醒相关负责人进行项目管理的具体任务操作。可以避免在等待中浪费时间,缩减行政成本,有效提升效率;实现监控全面,管理层可以全面把握各种工作的执行情况,了解和分析任务的状态,提高决策速度;具有可追溯性,可随时查看流程的历史执行情况,减小人员间的扯皮现象。

4后期升级

本系统不仅提高了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而且使科技项目管理工作更为规范化和信息化。但由于技术和时间的关系,系统还有一些不足,后期还将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完善和进一步的研究:(1)门户展现运用WebService接口技术,结合科技管理的具体情况来建设科信部门户。目前在科信部门户建立了报奖平台指南,展现了各种奖的评奖办法、相关文件下载的信息。后期将逐步丰富科信部门户,逐步将项目的重要信息、成果奖励机制等内容在门户上统一展现。大大提高科技项目范围内的知识传播和共享,更加优质、高效地完成科技工作,实现科信部门户的专业化。(2)科研人才平台科研人员是科研项目最主要的资源,对科研管理的现代化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清楚的了解科研人员参与的项目及成果获奖等信息动态,是用好人才的前提。科研人才平台以人员为对象,集中展现人员在科研和科技创新方面的业绩,具体包括人员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获奖、技术标准、专利、论文等情况。使科技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领导等不同层面的用户清楚的掌握到设计院人才队伍现状,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分析和规划,推动解决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全面提升院各级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3)决策支持科技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目前根据不同部门、项目组成员、领导、中建集团等用户的需求查询并生成相应报表,能够及时掌握解最新科技项目动态。但未达到决策支持水平,后期将逐步完善统计模块,全方位满足不同对象的需求。帮助科技管理者及领导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科技管理者的决策水平,从整体上提高设计院科技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5结论

科技项目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难点,有效管理科技项目是推动科技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地开展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福建电力勘测设计院全面梳理了科技业务流程,开发了科技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科技项目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科技项目管理的水平和效果。运行一年多,得到相关方的认可,大大提高了科技管理人员及科技人员的工作效率,规范了科技内部管理工作程序。随着应用的积累,科信部提出了新的需求,后期将对系统进行继续完善和进一步的研究。更有效的为科技项目管理服务,实现科技业务的数字化管理。

作者:王永苹 单位: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信息科技论文:项目管理信息化农业科技论文

1项目申报管理

上海市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农业科技项目的申报,预算申报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可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的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聘请专家进行项目评审与立项,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对通过项目评审的支农项目进行支出预算和审核。需要进行数据调整的单位可自行进行调整,再次上报。

2项目执行管理

上海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项目执行(包括各类监督检查、资金管理、整改处理等),各类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上报的各类材料进行审核与评估,必要时聘请专家参与项目评审,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

3项目验收管理

上海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项目验收申请,提交验收材料,各类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上报的各类验收材料进行审核与评估,聘请专家参与项目评审,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

4项目资金管理

上海市级和区县级农委通过本系统,实现农业科技项目支出预算录入、预算审批、预算审核等项目资金管理功能,同时通过与市财政局部门预算软件的数据交换实现数据共享,向是财政局提交预算与接受市财政局的预算批复信息。

5结语

信息系统建设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对业务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的过程中,也会改变某些工作流程。本系统以农业科技项目集中监管为目的,以农业科技项目过程管理为优秀,以农业科技项目资源管理为重点,全面实现了农业科技项目信息整合,从而方便高效地管理和控制农业科技项目活动,满足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与决策的需要,达到对农业科技项目全面管理的目的,为上级农委农业科技项目管理者对农业科技项目成果的正确评估提供依据。本系统服务于上海市级农业科技目的申报和管理工作。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实现项目管理的高效管理和信息共享,增进了群众的民主监督意识,利于管理者发现和分析管理中的各项问题。本系统具有很强的移植性,在系统推广的过程中,只要依据不同应用区域进行少量的标准库定制工作,再藉以系统的共性平台,在示范区以外的广大区域的推广应用将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系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对市级农业科技目申报申报和管理进行了整体的标准规范,同时针对公开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几方面也做了充分的工作,从而可以有效的减少人工操作的工时,高效的办公,利用公开信息的模式促进社会和群众的进一步监督,为建立整个的社会化环境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作者:王旭

信息科技论文:科技人才信息整理的建议

作者:李大玲 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在一些科研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的信息系统的没有集成,因此,当需要了解某个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信息时还需要重复填写有关统计数据。根据纲要,今后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评价要克服唯学历和论文这些客观指标的倾向,转向注重通过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实践和贡献本身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即使今后制定了有关的评价指标体系,也一定是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的组合,这些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均需要有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科研活动信息、研究成果信息、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和效益等方面信息的整合,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科技人才流动配置机制提出了整合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需求“纲要”在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中提出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服务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注重发挥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作用,推动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加快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安全管理服务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要进行宏观调控,需要有人才总量、人才布局的信息支撑才能够制定出正确的人才政策。推动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不能够把所有人才服务管理工作与政府剥离,对于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新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高层次人才信息要在国家有关政府部门有总体的把握,特别是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次、工程师等,由于其在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这些人才的情况与管理国家应当从国家战略安全的角度引起足够重视,不能交给人才服务中介管理,因此政府需要对这些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在人才的流动配置的宏观调控方面,政府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十二个重大人才工程的推进需要进行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整合“纲要”提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等十二个重大人才工程计划,这些计划涉及高层次科技人才选拔、引进、支持,以及潜在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的工作,同时这些人才工程的落实由科技部、教育部等多个政府部门负责。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这些人才工程在2020年得以落实之前,涉及到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采集和管理。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资源的建设是实现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的基础,是推进政府进行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的高效管理与科学决策的重要手段。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的整合,便于国家掌握人才工程推进的进展。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需求现状提出了人才信息整合的要求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等各大部委以及各地方都针对性的进行了一些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信息共享、信息汇交合信息整合工作还比较欠缺。总体来讲,我国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资源建设较为滞后,不适应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决策的需求。主要表现在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来源渠道纷繁,信息归口单位多元复杂,人才信息结构和内容各异,存在大量科技人才信息重复建设的情况,不同的科技人才信息系统之间共享程度较低,无法全面、系统地反映科技人才的总体状况缺乏对各类科技人才信息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整合,人才信息利用的深度不够,更难以满足科研管理和人才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对科技人才的信息需求,无法为科技人才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制订提供参考。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管理问题、协调问题,更是一个机制和体制改革问题。通过科技人才信息整合我们可以摸清科技人才的总体情况,为制定正确的人才政策提供依据。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整合工作是适应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和国家对科技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整合一方面要对高层次科技人才本身进行研究,不断增强其成长规律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分析研究高层次科技人才成长、流动等方面的背景和影响因素等,以供决策部门、决策人员参考,也是建立人才安全预警机制的重要依据。利用搜索引擎技术无法完成高层次人才信息整合的任务目前从技术的角度进行信息整合的搜索引擎技术不能够满足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整合的需求。搜索引擎只是抓取部分信息[9],而后续的信息甄别、分类、评价、标准化、数据清洗和质量控制、集成等均无法满足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整合后利用的需求。再就是,搜索引擎只能采集互联网上公开或者信息者同意其他人使用的信息,关系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信息如果被商业性的搜索引擎公司或者非公共、国家机构所掌握将可能威胁国家的安全。另外,搜索引擎检索的准确性、相关性还有待提高。综上所述,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正处于科技人才建设的关键时期,又面临着科技人才信息整合的挑战,因此应当给予适当的政策配套,从而尽快促进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的整合,从而促进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改变各个系统各自为政的科技人才信息建设现状,建立宏观统筹协调机制随着国家创新人才工程的日益推进,迫切需要建立由宏观统筹协调机制,来协调有关单位和个人配合信息资源整合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协调好各个整合主体之间的关系。宏观协调机制的建立需要有牵头部门来主导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的整合工作。由于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整合涉及到的主体包括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和个人,需要协调好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职能部门,应该定位成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资源整合和服务的主导者,同时也是资源最大拥有者和服务的使用者。通过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整合可以满足政府不同部门的需求,如领域/行业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宏观监测的需求、专家遴选的需求、项目评审的需求、科研管理的需求等。科研院所作为从事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的业务主体,其主要职能是按照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整合平台制定的信息整合规范,基于本机构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库,同时从分布结构的信息资源网中获取其他科技人才信息,进行信息重组和二次开发,开展高层次科技人才数据库建设和决策支撑服务。高层次科技人才个人和企业参与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整合,需要保障企业个人的利益,并保证其拥有对信息整合服务的利用权,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企业和个人的信息服务利用权只限于利用一般权限的个人信息;宏观信息和受限个人信息将不在此列。在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科研院所及相关机构各方面权益均衡的前提下,应该保障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整合与服务集成者的业务权益,包括信息整合与服务者有条件的网络信息资源获取权;信息二次开发权;信息重组权;信息服务权。上述权益也应以不损害相关方及第三方利益为准则。统一科技人才信息标准目前,重建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系统的方式来进行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的整合由于涉及到不同的主管单位,从操作层面不够现实,这就提出了统一科技人才信息整合标准的要求,从而为科技人才信息的整合从技术上得以实现。我国科技人才信息化程度差异很大,信息资源的分布、存量、内容、数据结构、数据建设等都存在很大差异。为了解决科技人才信息化过程中的重复建设,提高科技人才信息整合的效率,在不同机构之间建立起快速、及时和透明的信息传递机制,其基础就是科技人才信息的标准化。制订出不同机构之间信息交流与处理的标准协议或规则,作为跨系统、跨机构和跨地区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整合的桥梁,才能最终完成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的高效整合。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标准化主要工作为:①统一的科技人才信息描述标准,包括科技人才个人信息标准、科研产出描述标准、统计信息标准等;②统一的科技人才分类体系,包括人才信息详细分类分级、定义及其科学依据;③统一的人才记录格式标准及不同标准格式之间的转换。目前我国科技人才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建设与服务单位众多,分布在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个部门,这些机构在建库时,都有各自不同的目的和用,因此科技人才数据库信息也各不相同,而统一的元数据标准是信息整合的基础,是保障信息整合和互联互访的前提。针对科技人才信息建设的现状,采取区别对待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整合政策针对已有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和需要新增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建议采用有差异的信息整合方案来实现科技人才信息汇交与共享。对于已有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整合,建议由中央部委牵头进行科技人才基本信息的整合,并由各个科技管理单位和个人进行协作,对于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关联信息可以由科技部牵头进行整合。

对于新增科技人才信息的整合,可以由科技人才计划实施部门牵头,由科技人才和个科技管理单位进行协作,通过专家上报,科技管理部门增补的方式进行整合。搭建科技人才整合合作平台搭建科技人才整合平台,促进多方交流合作平台,包括启动部门之间高层联系会议制度,通过项目合作,课题合作与相互交流等形式,建立各科技人才信息宿主单位之间的合作制度等。从而通过科技人才信息整合实现“纲要”提出的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每年重点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依托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若干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促进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从而为造就世界一流水平科学家队伍服务;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的目标。构建以人才保障为优秀的科技人才信息整合安全政策首先,应该建立全国统一的、有关部门负责的科技人才信息整合安全保障体系。科技人才竞争是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人才的建设关系到国家未来科技竞争力,高端科技人才,特别是前沿领域、关系国家产业命脉的科技领域的科学家更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资源。为了避免这些科技人才的流失,应该建立全国统一的,有关部门负责的科技人才信息整合安全保障体系,从而避免高端科技人才信息及其研究内容和成果的流失。其次,应该加大科技人才研究投入力度,完善科技人才信息整合体系。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对科技人才研究的需求,各人才研究有关机构应该加大科技人才研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深化的政策支持来增强科技人才信息整合及研究,加快我国科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的选拔和成长。在科技人才信息整合与研究过程中要注意科技人才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一些科技人才研究项目不能以公开的形式科研成果。综上所述,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整合是一项关系国家发展的重要工作,涉及到政策、技术、安全等多个维度,其有效的完成涉及到的有关部门相互协调。我们期待,在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整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遵循本文提出的整合思路,并在高层次科技人才整合的政策建议的指导下,辅助以具体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整合措施,才能实现“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要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的人才发展总体目标。

信息科技论文:信息科技职业技能转变透析

作者:杨桦 马康民 党春

从2009年10月启动,到2010年8月4日正式投入运行,“二地三中心”灾备系统的成功部署,实现了农发行优秀业务系统数据多重备份、异地保存,有力提升了农发行关键业务系统防控运行风险的能力。为农发行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运行平台。四是内部管理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的研发工作日益深化。目前农发行已完成了数据处理中心的建设和业务数据的集中处理,建立了信贷管理、统计报表等业务平台,为决策支持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数据基础。五是培养了一支过硬的信息科技队伍。总行党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对信息科技人员的培养,明确提出了培养科技精英的“十百千”工程,在系统内选拔一批技术骨干,到境外大型IT企业或金融企业培训学习,同时以系统带培训的形式,举办了涵盖信息安全、项目管理、网络规范管理等多种培训班,开展了全球思科网络认证、惠普操作系统、甲骨文数据库等专业技术培训,为科技人员的快速成长提高提供了技术基础,也为农发行提高优秀竞争力提供了人才储备。

当前农发行信息科技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农发行的信息化信息科技发展来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明显的成绩,但就农发行要成为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来看,与国内外同业比较,农发行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以及不适应发展的方面。一是服务理念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时期信息技术工作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实现“五个转变”:从更注重系统功能的外延扩展向更注重提升系统内在价值转变;从分散孤立的业务条块信息化向整体协同的业务流程信息化转变;从以提升生产经营能力为目标向以提升管理能力和优秀竞争力为目标转变;从业务驱动技术的单向驱动模式向业务与技术双向驱动互相融合的发展模式转变;从追求快速发展向追求可持续发展转变,这都充分反映了农发行的服务理念还需进一步提升。二是农发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和配套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信息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已从业务作业层向经营管理、决策支持层快速推进,并全面渗透到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将不断拓展,客户需求将更加多元化,经营管理的复杂程度将不断提高,管理决策精细化、科学化要求也将大大增强,对信息系统的响应支撑能力、持续运行能力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如此,同业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给农发行信息技术发展能力和信息系统建设水平也带来了巨大压力,只有坚持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跟上金融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三是服务手段和产品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和丰富。目前,农发行的优秀业务系统主要还是立足于内部安全运营管理,运作模式需要适应日益增长变化的市场环境,运行流程也需要进一步优化,支付结算手段有待进一步丰富,金融产品还不够完善丰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市场需求的日益个性化和多样性,使得金融业面临的营运环境变得异常复杂,尤其是作为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主体的农发行,正处在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快运行机制的完善,不断拓宽支农领域、极力增强竞争实力,以适应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效地发挥支持“三农”的作用。面对当前的形式,我们只有始终把客户放在农发行生存和发展的首位,敏锐捕捉市场行情,深入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借助科技的力量,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便利、可靠的金融产品服务,同时,优化现有金融产品的服务流程,留住客户,才有生存之本,赢得客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四是金融创新的力度还不够。苹果公司的成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只有始终坚持科技创新,重视客户体验,才能形成优秀竞争力,只有创新,才能赢得客户和市场,我们才有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目前,农发行在金融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表现得不够。五是信息科技队伍的力量仍然很薄弱。主要体现在人员数量少,技术力量不强。尤其是基层行,信息科技人员变动频繁,没有专属机构,无法独立开展工作。就全行来看,相当部分的二级分行及以下支行均没有专属机构,信息科技工作的开展往往“随人走”,多数二级分行信息科技人员并入财务会计部管理,少数行并入计划部门或办公室管理,只有少数二级分行能真正做到专职,多数信息科技人员兼有统计及其他重要业务岗位工作,经过多年培养的一些技术骨干力量也大多已转岗,造成目前基层行技术力量上的“青黄不接”,既难以保证信息科技工作的稳定开展,也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业务发展需求。六是信息科技营运和管理能力需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广大员工的安全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安全防范的技术手段也需进一步提升。

农发行信息科技的发展对策

坚持跨越式发展思路坚持跨越式发展是农发行加快信息科技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方面继续大力引进同业先进经验和产品,快速缩短和先进商业银行的差距。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开发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产品。在开发模式和流程上,进一步完善和探索,继续采取内外力相结合的模式,继续让熟悉农发行一线业务的同志深入参与到系统开发工作中来,例如,去年上线的短信金融服务平台,就是根据基层行的实际工作需要,由总行组织技术力量进行完善和改造的开发典范,其实际使用效果不仅得到了农发行企业客户的好评,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农发行的服务功能。此外,网络银行等电子银行建设,也应纳入农发行金融产品开发的议事日程。尽管目前农发行业务范围还比较单一,客户量也难以比肩商业行,还存在运营成本过高的现实问题,但是作为一种服务手段,给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方式,是农发行获得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在充分考虑运作成本的情况下,可考虑由小到大,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方式,逐步形成农发行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银行体系。不断完善现有软硬件设施及条件一是继续加大各级行机房新建及改造的力度,为信息科技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农发行机房大多数都是建行时期建设,经过连续多年的运行,已逐渐出现线路老化、设备陈旧等诸多方面问题,机房环境及布局也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业务发展需要,存在一些消防、电力、安保等方面的安全隐患,抵御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近年来科技支撑对机房建设要求的不断提高,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对一批老旧机房进行新建或改造,是当前业务发展的迫切需要。二是继续健全安全保障体系。“数据大集中”模式的采用,在有效提高数据共享的效率的同时,也使得数据风险进一步集中,“二地三中心”灾备系统的建设,有效提高了农发行优秀业务数据的安全系数,同时为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更为全面、集中的数据平台。在信息安全防范工作方面,不但要切实提升广大员工的数据安全意识,也要进一步完善防范安全事故风险的技术手段,提高系统监控、分析、故障诊断的自动化程度,同时也要完善农发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电力、通讯等方面降低对外部环境和设施的依赖程度,提高抵御各种意外事件的能力,还需要对各种优秀部位可能发生的风险形成应急措施,并进行有效的演练。重视信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信息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做好农发行信息科技工作的关键。一是重点培养一批既熟悉本行业务知识,又懂得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复合型技术人员。在培养形式上,可考虑信息科技人员充实到业务岗位进行锻炼,这也是农发行业务与信息科技日益高度融合的现实需要,原则上,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仍然回到信息科技岗位上工作,并让其服务年限和薪酬待遇挂钩。二是积极引进科技专业人才,给予其施展才华、体现价值的舞台,激发他们的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为广大科技人员在职业规划、职务晋升、薪酬待遇方面提供一定的成长空间,并能形成可持续的、稳定的激励机制和价值薪酬评价体系,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的良好氛围。四是在人才使用上,大胆使用年轻优秀的技术干部,为其个人成长提供上升通道和发展机会。加强信息科技创新信息科技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为农发行的业务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既要观念与时俱进、也要探索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之道、更要重视基于信息科技的金融创新。在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工作的前提下,深入分析产品的市场前景,准确把握产品的盈利能力,重视客户体验,开发出适应农发行业务特点及市场定位的金融产品。就农发行信息科技服务功能来看,建行以来,农发行信息部名称经过多次更名,从信息电脑部,到信息技术部,再到信息科技部,每一次更名,都标志着信息科技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得到体现,也标志着信息科技部门职能定位的战略性提升。因此,重视加强信息科技的创新,不仅是农发行信息科技发展的重要优秀灵魂,同时也是农发行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石。

信息科技论文:信息科技在临床中的适用性

作者:邹艳辉

电子医疗档案意味着压缩信息内存大小、规范储存的内容和位置。传统的电子医疗档案所认为的唯一目的是保存医疗诊治信息,尽管这是一个重要的目的,但是当今电子医疗档案的功能远不止这一目的。基于强调改善病人的治疗效果、维持病人健康的目的,医疗照顾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以全局的眼光看待电子医疗档案而不仅仅是局限于病人(例如:只局限某一个体所患的疾病),电子医疗档案所强调的是完善和保存健康和疾病信息。因此对于某一个体来说,电子医疗档案里实际记录的是某人一生健康资料的信息,包括疾病的症状、体征、治疗计划、措施和结果等,同时也包括个体的过敏信息、疾病和外伤史、身体功能状态、检查、检验结果、体格检查、医嘱、会诊报告及治疗病程记录等。电子医疗档案还包括某人保持健康状态的信息:比如接种史、个人行为资料、环境资料、人口统计学资料、医疗保险、为治疗过程提供管理信息,还包括其它法律相关的资料例如:同意书等。电子医疗档案还记录了:记录人、时间、地点和资料取得的方式等。资料可以以文本、数字、声音、图像、甚至是视频的方式记录等。用以上一种或多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医疗信息及个体的电子医疗档案。所以电子医疗档案就是捕捉、加工、沟通、储存和显示病人的信息。这一系统也可能包括临床信息系统,组成电子医疗档案,还包括诊疗规范、病人健康教育资料、专家会诊意见和收费明细等。当所有功能同时工作时,电子医疗档案提供的就不止病人的病历而是一个临床诊疗护理活动的支持工具。电子医疗档案能够把各种信息资源融合提供给决策制定者,最终成为病人的治疗护理过程主要的信息来源。收集资料(DataCapture)资料收集是指收集和储存信息到计算机系统。收集资料的方法各种各样,包括:打字输入、认知模型(声音、手写、生物特征等)输入和医疗仪器输入。

资料来源于病人本身、家属、仪器设备以及其他医疗机构的电子医疗档案信息。储存(Storage)储存是指信息的物理位置。在电子医疗档案系统中,健康信息以各种方式在各种系统间传播,因此应该建立电子医疗档案权限储存计划和严格的身份确认。电子医疗档案的权限是指只允许特定的用户可以查阅到某病人的信息。系统具有备份和恢复的功能。储存计划所强调的是使某一信息以活动和非活动的方式储存或者永久地保存在某一种储存媒介里。工作人员的电子身份可以通过电子签名或数字的方法进行确认。信息加工过程(InformationPro-cessing)信息加工过程是指有效提取信息和资料使之变成有用的信息,包括决策支持工具,如:药品警示系统提供药品禁忌、过敏和异常检查结果的提示。备忘录提示病人的检查时间、关键的路径措施、需要给的药和其他医疗活动。信息加工甚至提供统计数据、循证诊断方法、治疗指南和原则。护士可以为某一个病人提供标准的护理指南、原则、关键路径,使得护理计划满足某一病人的需求,并以此作为管理病人和护理记录的基础。这些诊疗信息及其结果以电子记录的方式储存为后续的照顾者、其他医疗工作人员提供信息,并对信息分析做出持续改进的工作指南和原则。电子医疗档案信息甚至可以以某种方式下载,用某种软件分析做更复杂的科学研究和分析。信息的交流(InformationCom-munication)信息交流是指各分系统之间的信息链接和交换。把健康信息通过各种各样的系统在不同的地点,为不同的目标人群在其相应的权限下得到信息服务。目标人群包括病人、照顾人员、信息提供者、付账者;而系统的构成可能是国家的、大中心的、区域的层面,把各分支机构及其人员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用标准的信息代码进行沟通的原则,是使得这一系统功能运转正常的关键。因此各系统持有者必须达成广泛的共识,对信息的转化和传递形成一致意见。使用统一的词汇和代码使得资讯变成有意义的信息。电子医疗档案系统必须提供治疗护理的关键信息数据库和知识平台,例如:药学公式、会诊数据和参考文献数据库等。安全(Security)基于电脑程序的电子医疗档案系统能更好地保护医疗信息。因为只有被授权人员才能够进入电子医疗档案系统查阅或记录相关信息。信息安全所强调的是病人的隐私及其权利,保证数据的完整。信息安全功能必须与相应的法律条例和执行标准一致。信息安全系统必须确保信息只能提供给被允许获得信息的人,即合法性。信息安全系统也必须对不合法的侵入进行审查。为了充分的理解信息的权限重要性,必须讨论以下三个重要的术语:隐私、保密和安全。①隐私是指个人有权利使自己的信息不被公布给其他人。如果一个病人决定不告知医务人员她曾经做过人工流产,保护这一隐私是她的权利。②保密是指保护他人的隐私。当一个病人把自己的隐私信息告诉医护人员时,医护人员就有责任保密,不把这个信息透露给无权得到这个信息的人。③安全是指保护信息使之免遭不慎或者有目的地泄露给其它无权知道的人,使信息不被改变、破坏、和丢失。

信息的再现(InformationPresen-tation)通过电子医疗档案系统的管理使海量的信息变成有用的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呈现给相应的医疗工作人员以及其它有权限得到这些信息的人。例如:护士所需要的信息是医嘱、病人存在的问题、日期等。信息可以以细节或者总结的形式出现。如以表格、图形、描述及其他各种方式显示。某些信息使用者也许只需要知道某些数据的存在和缺失,而不是数据本身的性质,例如:血库抽取捐血人的血液检查艾滋病、肝炎和其它状况。如果患者检测结果阳性,那么血液中心不必直接通知该捐血人的真实结果,而只是简单的告知其检测结果异常,然后指导其去合适的医疗机构去做进一步检测。决策支持和电子医嘱录入(Deci-sionSupportandComputerizedProviderOrderEntry)美国医师学会推荐电子医疗档案系统提供七个方面的功能:①病人的健康信息和数据有利于做出临床诊断,诸如:病史、检查结果、过敏史、目前用药和同意书等。②结果管理:自动提供检验、检查结果分析、电子咨询报告等。③医嘱录入和医嘱的管理:在有或者没有决策支持系统下计算机管理医嘱录入有利于避免医嘱遗失和字迹潦草,自动产生相关的医嘱,监测复制和矛盾的医嘱,减少医嘱录入的时间。④电子备忘与提醒;⑤电子交流和联系:电子交流在医疗团队的各人员之间,在不同的场合和医疗机构之间进行广泛交流。⑥支持病人管理的流程包括:预约、记账、医保资格审查、满意度调查等。⑦疾病信息报告和人群健康的管理,为联邦、州和地方政府提供所需要的健康报告,强调内部质量改进。决策支持和电子医嘱录入有利于决定治疗措施,其提供的自动提醒功能有利于及时处理病人的异常状况避免用药错误,相应的医嘱自动生成功能及电子录入避免了潦草的书写、医嘱的缺失,有利于保证病人的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归纳起来决策支持和电子医嘱录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避免医疗错误:①改善了沟通;②更容易得到资信;③提供关键信息(例如:药物的剂量);④帮助计算;⑤检查实际执行时间;⑥协助监测;⑦决策支持;⑧快速的反应和发现不良事件(BatesandGawande,2003)。传统的现场护理技术只是用于隐血试验、小便分析、早孕试验和血糖监测。当今现场护理技术更用于动脉血气、凝血时间、心脏标记物、链球菌快速鉴定、胆红素、肺功能分析、快速甲、乙型流感病毒的检测、快速艾滋病检测、唾液分析(Lewandrowskietal,2005;Newbold,2004;Nichols,2004)。现场护理技术的设备包括以上监控设备和PDA等。目前,PDA在医疗领域应用最常见的是移动护士站,广泛应用于现场护理技术中。移动护士站是护士工作站在病人床边的扩展和延伸,其解决方案是以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为支撑平台,以掌上电脑(PDA)为硬件平台,以无线局域网为网络平台,充分利用HIS的数据资源,实现了HIS向病房的扩展和延伸,极大地推动了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发展趋势现场护理技术的一个优点是能扫描护士的胸牌从而来确认谁做了这项检测,并且能避免重复做的错误;同样可以扫描病人的信息,因此使得检测结果直接进入病人的信息系统,并形成电子医疗档案。

信息科技论文:网络信息环境下农业科技论文

1农业科技期刊发行量较低的成因分析

随着信息革命及农业科技文化的蓬勃发展,各种涉农刊物众多,竞争激烈,为了刊物的生存,一些期刊不求质量只求数量。编辑人员业务水平的参差不齐也导致一些期刊的质量飘忽不定。出版发行上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知识与意识,重出版、轻发行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则过度依赖邮局单一的发行渠道。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的冲击,人们获取农业信息和知识的途径与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农业科技期刊不再一方独大。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期刊发行量的逐年快速下降,个别期刊如今的发行量只有鼎盛时期的1%。除个别刊物外,大多生存艰难,更无从发展,加上出版费用的不断上涨,期刊的运行方式也从过去的向作者付稿酬变为向作者收取版面费,形成涨价———发行量下降———再涨价———再下降,读者或订户越来越少的非良性循环。农业科技期刊面临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科期刊占市场份额越大,其效益、读者、作者、期刊经费以及信息资源等方面就会越好,而期刊的内容、质量、定位、行业景况等方面都直接影响到期刊的市场占有份额,农业科技期刊只有首先做好做强自己才能有把握市场的机会。

2农业科技期刊提高发行量的对策与措施

2.1资源整合做大规模重复办刊、数量多而规模小是我国科技期刊的重要特征,也是科技期刊品牌效应不强的主要原因。期刊特别是农业科技期刊的当务之急是与时俱进,加大整合力度,优化资源配置,为期刊出版发行开辟出一个新的发展格局。就农业科技期刊而言,小而全固然运作灵活,但要想做到高水平、高效益,有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现阶段条件下最可行的就是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整合期刊资源,走集团化办刊之路,扩大科技期刊经营规模,通过并购整合,集中优秀人力、财力、物力、广告等资源,从而形成具有较强品牌优势、较大影响力和经营能力的期刊,打造出优秀的农业科技产品,有利于期刊发行量的扩大。例如,上海市农科院信息所在2008年前后就将原有的5份期刊加以整合,集中管理,专业编辑,统一市场运作,互相依托,互相补充,升级节支,有效地提升了刊物的整体水平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2提高期刊质量办出特色农业科技期刊要练好自身内功,不断提高期刊的内在质量。质量是所有期刊的生命线,对于农业科技期刊而言更是如此;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提高农业科技期刊的编辑质量,提高期刊的科技含量和先进程度,及时准确地捕捉社会需求信息,深入到知识创新体系的各个环节,发掘知识技术资源,促进并引导科研人员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科技创新和研究活动,是提高农业科技期刊发行量的重要保障之一。具体来讲编辑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更要有创新意识、超前意识、掘新意识和市场意识。农业科技期刊尤其是重点期刊的编发人员所处的位置高、视野广、信息快、判断准,良好的研发条件非常有利于办出优秀的刊物。就具体办刊宗旨而言,研究类刊物必须坚持因事而立,科普类刊物要坚持因时而立,要办出自己的特色与特点,建立刊物的权威性、可读性、实用性,注重挖掘刊物的内涵、深度和广度,追求刊物内容的高、新、快、真,在形式与内容上甚至比网络更要有吸引力,把读者的眼球从网络上吸引回来。有了更多的用户就掌握了市场,就有了不断提升的动力和发展空间。另外,应大力开发期刊广告业务,广告的收益对期刊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期刊有了充足的广告收入就能降低定价,而价格优势又可以刺激读者的购买欲。随着发行量的上升,客户会更加乐意在刊物上做更多的广告,从而使刊物在市场竞争中形成良性循环。

2.3重视发行专业操作重视改变目前大多数刊物重出版、轻发行的现象,其实发行与编辑在刊物运作过程中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犹如人的左右手,分工虽然不同,但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一个刊物要想真正成功,没有发行量的保证是绝对不行的。所以在这个环节上,强化发行力度、拓展发行渠道,是应对网络冲击比较积极而有效的举措。刊物发行部门同样必须练好内功,这是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的另一个关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科技文化概念的延伸,(农业科技期刊)发行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业务属性,而是农业科技信息研究、传播、开发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发行是业务,更是专业。因此,要想真正做好发行工作,发行管理者必须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既要熟悉所操作刊物的特点与内容,也要了解读者的特点与需求,了解农业科技动态,甚至农业资源、农业地理概况以及农业科技新技术、新品种等,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小型的农业科技数据库,充实专业素养。这些对于保障乃至不断提高刊物发行量,搞活期刊经营将有极大的帮助。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采取固定、灵活相结合的发行模式,运用综合发行、专业发行、自办(自建网络)发行、以及委托发行等方法,针对不同的用户推出不同的信息产品,最大限度地提高发行宣传的效率,让读者能很容易地找到、订阅到他所喜欢的刊物,让刊物能更加精准、及时地出现在可能需要的读者面前。如此,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2.4利用网络优势为传统出版所用网络技术向传统出版物发起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出版发展的无限机遇,期刊的网络化将成为传统出版物新的发展形式。网络可以使期刊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时效性,实现及时传播和更新。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化工具,开发具有自主版权、专利版权、公共浏览等的网络平台途径,实现期刊的网络出版和发行,以提高科技期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从而扩大科技期刊的发行量。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嫁接农业科技期刊的发行,在发行印刷版的同时电子版一并发行,这是传统期刊吸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自己服务、扩大期刊影响力的一个捷径。目前,每个刊物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网址或网页,作为传统纸质期刊网络化的展示平台,应该满足越来越多网络使用者的需求(初期应实行电子版订阅模式),网络版同时还可以具备检索往期内容等,以方便和吸引更多的使用者。

2.5利用期刊自身专业资源,进行拓展服务。每一个专业科技期刊所载内容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为读者或使用者提供更多更广的延伸服务,如利用其掌握的宝贵的专业资源,开展过刊检索、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信息检索及咨询、新技术新产品推广,既要关注理论研究的发展,更应重视信息科学的应用与开发。一定意义上,一本期刊就是一个数据库,一个专业图书馆,这是为读者服务的基础。一般来说,科研成果的价值在于应用,这点更适用于农业科技期刊,与期刊专业相关的拓展服务和市场推广大有可为,可以很好地提升期刊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与经济效益。

3结束语

网络信息与传统期刊各有自己的优势、特点和缺憾,二者既是竞争对手,更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借力将会使我国的农业信息服务、农业科技期刊的提升得到更大更快的发展。所以农业科技期刊必须正视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创新刊物发展模式,积极向新媒体融合,在竞争中寻求突破与新的发展。

作者:白玉宝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信息科技论文:信息技能对农业科创宣传的意义

作者:魏会廷单位:许昌学院公共实验中心

信息技术连接农业与市场信息的桥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为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支撑,扩大农业生产中的成本收益率,缩短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流通时间,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从某种角度来看,信息技术开创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新体系或者新天地,它根据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特点,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上构建的新型科技传播体系,使得农业的发展更好地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相协调,同自然的规律相和谐。例如,电子商务就是信息技术在农业经营中的典型运用,它集多种信息技术于一体来进行农业贸易活动,其高效率、高收益的特点弥补了传统营销的缺陷,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组织营销方式的发展方向。其主要优点有:

第一,加快了农副产品的流通,增加农民收入。互联网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可将触角伸到世界的任何角落,使得普通农民也能够利用它推销农产品,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从而减少了农业生产和销售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

第二,拓宽了农产品的市场空间。随着我国农村信息技术环境的不断完善,农副产品信息网应运而生,为农民提供了及时准确的生产和销售信息,拓宽了农副产品经销的市场空间。

第三,减少市场交易风险。市场经济是信息引导的经济,掌握了信息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就能更好处理好农业生产、分配与消费的动态关系,从而使农业顺利进入市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农业供求关系在市场中不断获得新的平衡。不可否认的是,在农业生产中,农产品生产具有一定的周期,而农产品市场信息却瞬息万变等,往往导致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决策往往带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增加了农产品生产和交易的风险。农业信息化通过其了强大的物质技术支持,很好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实现了决策、生产、分配、消费等的有机衔接和运转。农民掌握了及时、准确、真实的交易信息,就掌握了主动权,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和滞后性,降低市场风险,大大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

构建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农业科技信息有效传播的环境

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发展的进程中,技术的进步一直在推动着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越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效能和速度就越高,农业发展的水平就越高,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就能尽早实现。因此,构建农业科技信息有效传播的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1、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创造条件。随着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步形成了“一主多元化”的推广体系,“一主”是以政府主体构建的农业科技传播管理体系,它主要依托国家、省、市、县、乡的农业管理部门;“多元化”指各类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专业协会组织和涉农企业等通过不同的途径构建多元化的农业服务模式,比如“企业+专家+协会+组织”和“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但是,截至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应用还很薄弱,农业现代化的程度还不高,农民利用科技等能力还不强,这也是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的主要差距。为更好的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农业科技信息有效传播,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发展中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政府主导型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其次,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服务领域要不断拓宽;再次,农业科技服务方式实现向双向互动型的转变,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的实效性;最后,农业科技推广手段要更趋信息化和现代化,从而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创造条件。

2、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做好农业科技知识载体建设。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需要载体,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科技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农业科技知识信息化,称为农业科技知识载体建设。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数字化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将农业科技知识转化为方便信息渠道传播的农业信息化知识,从而使农业科技信息具有“能使农民操作”的可操作性、科学有效性和因地制宜的适用性,利于农民对农业知识的吸收和接受。事实上,农业科技知识载体建设是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基础和前提。

3、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信息媒介建设。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科技推广,势必要借助媒介,媒介发展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表现,也就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介是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基本要求,良好的传播环境有利于激发农民对科技信息的需求。从传播的任务上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媒介的选择就是传播渠道的选择,渠道选择是决定传播效果的关键。首先,政府和公共机构应该在农业信息网络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农村的信息主干网应由政府投资建设,从主干网到中心局的管道可以考虑由电信企业投资建设,从中心局到用户的网络,由电信企业负责,政府给予经费补助。随着我国“村村通”工程的逐渐深入铺开,电信网络的基础建设会更进一步加大和基本保证网络全覆盖率。互联网依靠电信网而发展,发展的趋势是“三网融合”,主要通过电信提供的ISDN、ADSL、DDN等宽带服务。其次,还可以制定优惠措施方便农民上网,同时农林水产网站的信息应免费给农民使用。农业科技信息媒介建设,是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物质基础。

4、要借助信息技术服务于农民信息素养的培养。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的认可度决定于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的接受程度,接受度高的农民会更快地将农业科技信息应用于实践,而这种能力恰恰取决于农民的素质。在信息社会,农民在对信息接收能力的素质主要表现为信息素养,也往往被称为农民信息素养建设。农民信息素养提高往往通过“科技传播”和“教育”这两个途径。但对于农民,在没有直接利益驱动下,他们主动参加农业科技培训和学习的动力不足,“教育”的效果已经非常有限。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科技传播,从传播效果中的利益驱动激发农民获取农业科技知识的热情。可见,农民信息素养的培养决定着农业科技推广的成败。

要丰富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农业信息化建设

现代农业的支撑是农业的信息化,只有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过程也就是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目的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效率,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村的落后状况。在信息社会,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包括硬件的投入和建设,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更凸显其重要性,特别是农技信息网站要迅速发展,电视等传统媒体宣传和传播农技信息要进一步延伸,农技实用数据库以及业务应用信息系统要加大开发。比如,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农业网站的传播,它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特点,以最大化的适应农民的科技需求。其中,网站资源应加强几种类型资源的建设:第一种是各级政府部门专门创建的农业信息网站,其涵盖的农业科技信息是对当地的农业生产与发展进行宏观指导,在加快农副产品流通、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宣传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农业科技交流和引资招商等方面进行的公益信息服务;第二种是我国教育部门和农业科研单位创建的农业科研教育信息网站,它们不仅具有专业权威性、服务范围地域性和公益性的特点,而且在农业科技研究与服务方面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知识性和教育性等优点;第三种是涉农企业和赢利机构所创建的农业信息网站,它们一般以企业经营范围为中心,进行自身产品及科技的宣传、销售、服务等,并通过开展相关的农贸电子商务活动,实现共享与双赢。

结语

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业科技信息推广,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从而带动农业科技普及的开展。在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而进步的,信息技术无疑是推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力量,应引起广大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关注和思考。

信息科技论文:信息科技对中职班主任管制的作用

作者:崔明慧张小华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工业学校

精心打造班级文化——班级微博

筹建班级微博就是要精心打造班级文化。班级微博是建设班级文化的新阵地。笔者所带的班级口号是“心若在,梦就在”,追求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要打造这样的班级文化任重道远,而利用网页则能大大推进它的进程。

90后中学生多喜爱上网,喜欢在博客里交流思想、看法、倾诉心声。班级微博在筹建和维护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把博客应用于班级管理,班主任可以借此平台与更多学生深入沟通交流。

为学生设立个人档案夹,记录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教育。另一方面,学生对集体的关心度也会大大增加,集体荣誉感大大加强,班级形象能得以很好的建立。

博客的留言和评论功能还提供了互动交流的便利,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样的交流方式突破了时空限制,进一步增进师生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配合,建立友谊,产生向心力,疏导解决了学生的思想问题。不管什么年代的教师,都应能够融入90后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感悟成长。

情感交流的直通快车——网络聊天

现在网上流行玩QQ,很多学生都很喜欢在网上找人聊天。现在的中职学生对QQ聊天都情有独钟,甚至有人十分迷恋。因此,作为班主任,如何将QQ聊天工具变成师生情感沟通的直通快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QQ,就显得格外重要。

首先,创建班级QQ群。建班级QQ群是以班级名称为组名,建立一个有组织的群组,一方面实现信息快速交流,将各种信息于群空间内,实现资源共享,为迅速完成班级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可以通过QQ向教师自由自在地反映、诉说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对学生展现的问题要积极诊断和评价,给予指导和纠正,把学生思想问题消灭在萌芽过程中。其次,积极培养学生的班级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每一次班会课,每一次学校举行的大型活动都通过QQ群,让学生集思广益。通过各种班级集体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间融洽的人际关系,提高道德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发愤学习的信心和热情,使中职班主任在活动中轻松地实现班级管理。

再次,积极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比如在学生取得小小的进步后,笔者立即发封邮件祝贺并鼓励他再接再厉;某个学生过生日,发一张QQ电子贺卡或QQ礼物,送去笔者的衷心祝福。春节、元宵送个祝福,大家开心;愚人节发个信息,大家乐一乐;圣诞节送上笔者制作的贺卡……轻轻一点鼠标,加深了师生的情感沟通。“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关心,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润物细无声——班级网站

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网站对本班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开辟班级教育管理的新天地。班级网站的建设最重要的是设计理念,包括日常消息、学生作品展示、学生个人档案、专题知识介绍、留言板、论坛等。笔者简单谈谈班级网站的设计以及它在班级教育和管理中的使用。以2011级导游班为例,金牌导游是班级主页的名称。“Goldmedalguide”设有金色星空、金色频道、我心飞扬、景区景点介绍、旅游家、留言本等栏目,从栏目命名体现中职导游班的特色。

从以下一段“Goldmedalguide”中,可以大致了解到该网站的构思和内容。1)金色星空,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在班级活动课中安排一名学生摄影,记录学生成长的感动时刻,然后把照片、视频放到班级QQ群相册中,放到博客里面去。让学生记录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记录学生青春飞扬的时刻。2)我心飞扬,从这里使得学生的思想情操得到更大的升华,为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家校联系新纽带——现代信息交流技术

中职学生教育管理尤其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因此,班主任必须不断地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和交流,家校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现代信息技术让班主任找到了一种和家长沟通的新方式,那就是利用网络信息平台。例如利用飞信,给家长及时发短信息,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班级具体要求、注意事宜,以便很好配合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通过网络信息交流,使班主任和学生及家长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使教师、学校、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形成一股合力,班主任工作更加得心应手,班级管理更加顺畅、有效。

班主任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与班级教育和管理整合起来,充分利用班级微博、QQ聊天、班级网站等进行班级管理。网络信息技术,让中职班主任管理搭上了时代的快车,让今天的教育工作更富有时代气息。

信息科技论文: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化管理论文

一、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全国烟草行业省市级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特别是陕西省烟草公司及所属地市级烟草公司进行了调研,可以发现虽然因地域、企业规模、当地经济、人口、消费偏好、企业自身特点、企业经营者对科技创新的认识水平、科技人才队伍状况等各种因素影响,各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各不相同,但依旧可以梳理归纳出一些共同面临的问题,比如:

1.烟草企业条块分割,工商分离,机构庞杂,产学研脱节,不利于产、学、研的结合。

2.烟草企业成果转化“瓶颈”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比例较低,应用范围较窄,使得一些很好的科技成果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烟草商业企业专利技术和高新技术少在整个烟草商业企业中,科技创新主要集中于管理模式、规范、管理系统等软科学、标准化和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层面。

4.体制机制不完善。不同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各不相同,不少烟草企业的工作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大或者不够科学,更多倾向于褒奖成功,缺乏谅解创新过程中失败的举措。

5.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内,员工特别是科研人员文化程度、岗位技能、科研能力等等参差不齐,创新的意识有高有低,科技队伍总体呈现总量偏少、高层次人才少等现象,缺乏科技创新领军人物,整体科研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且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6.由于地市级烟草商业系统的经营管理范围包括烟草专卖行政管理,卷烟物流、营销等生产经营活动及专卖局与烟草公司双重性质的内部管理等,造成了其科技创新工作也涉及到卷烟营销、专卖管理、烟草物流、内部基础管理等多个不同的技术领域。其直接结果是科技创新目工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二、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化管理现状

通过对全国烟草行业省市级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特别是陕西省烟草公司及所属地市级烟草公司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现状及效果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对烟草商业企业创新管理现状大体可以归纳如下:

1.科技创新工作基础管理水平不一,缺乏统一管理规范和标准。由于缺乏规范统一的烟草企业科技项目管理规范和管理标准,使得全省各地市科技基础管理工作水平不一。

2.缺乏“一站式填报”的科技管理平台,各地市级科技管理部门在组织项目申报、检查、验收等环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纠正文书格式,指导信息填写,不能将时间和精力集中于项目管理等关键环节。

3.各地市科技成果和项目研究报告等电子档案不共享,容易发生项目重复申报现象,造成了公司内部资源浪费,影响了科技成果资源的推广应用,各地市科研人员也难于继承前期科研成果,致使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受到影响。

4.科技项目管理平台的缺失,使得科研项目管理各个环节中的信息不能被关键决策者和专家学者提前介入并及时知晓,项目研究深度有待加强。

5.科技创新人才管理中,缺乏全省统一的人才库,不利于科技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如果这种管理模式一直改变不了,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对陕西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带来限制。

三、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2015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落实和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扶持等普惠性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支持企业更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研平台建设,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在这种形势要求下,烟草商业企业必须加快科技创新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步伐,以便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在新常态下深化烟草商业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作用。要实现此目的,烟草商业企业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快速,让使用者快速的并且低成本的反复使用基础资源,实现立项申报快速,成果推广便捷共享学习等。

2.成本,极大的缩减成本,将非经常性开支转化成为经营开支。这从表面上降低了成本线,因为使用者并不需要为一次性或者是非经常计算任务而购买整个基础设备。

3.方便,可以让使用者通过浏览器来访问系统,而与他们的位置或使用的设备无关。基础设备是非现场的并且通过Internet访问,使用者可以从任何一个位置访问。

4.可靠性,通过冗余站点的使用来提高可靠性,这使得科技项目管理系统适合业务的连续性和灾难性恢复;规模可变,根据需要动态的缩放资源供应,让用户不必考虑系统的最大负荷。

5.安全性,由于数据的中心化,可以使得安全性有所提高,但是用户可能对敏感的数据失去控制权。科技项目管理系统的安全性通常都等于甚至要高于传统的系统,这部分原因归因于提供者相对使用者更加有能力投入更多的资源去解决安全问题。提供者通常会有访问记录,但是访问审核日志可能会变得很难甚至不可能。安全的复杂程度也由于数据被分布到更广的区域而得以提高。

6.维护,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应用程序更加容易维护,因为它不必安装在每个用户的计算机上。由于费用到达每个用户是及时的,所以维持这些设备会变得更加容易。

作者:张萍单位:西安市烟草专卖局

信息科技论文: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设论文

随着信息化与网络化建设的逐渐发展和深入,科技期刊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的大势所趋。如何面对网络化与信息化对于传统纸质媒体的冲击与影响,顺应当前的形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对于科技期刊进行信息化建设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在传统的出版形式当中,纸是信息的承载媒体和传播介质,信息知识的传播受到纸质媒体的自身的传播局限性,制作成本高,印刷耗时,发行量有限,运输和携带的不方便,在当今的社会看来,对知识的传播速度都构成了一定的困扰和局限,传统的出版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社会的人们对于知识和出版物的要求。所以,纸质媒体的信息化建设就成为了当今社会全面推进的一项行动,电子化信息化的出版物极大地方便了传播的速度和效率,突破了原有的纸质媒体的传播的局限性,使信息化的出版物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提升了出版物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力。

出版物当中的科技期刊也是如此,在以往的传播范畴中,往往以邮局订阅作为主要的传播途径。读者往往需要通过所在院校的图书馆和科研处才能够查阅到相关科技期刊的纸质图书,并且看到的期刊通常是几个月甚至几年前的刊物,读者了解到的也是这个期刊过去的信息资料,信息不能得到最新的,缺少了时效性;同样,如果读者通过邮局订阅了相关的科技期刊,至少也要在当期出版后的半个月左右时间才能收到期刊,并阅读学习上面的最新学术信息和相关的资料资讯,纸质传播的科技期刊总是缺少了一些时效性,知识传播的速率也并不尽如人意。所以对于科技期刊来说,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将科技期刊信息化不仅有利于期刊内容的传播,同时有利于期刊读者群的扩大。扩大了传播范围的科技期刊,不仅让更多的读者可以获得相关的最新知识和理论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读者群的扩大,轻而易举地获得更多读者反馈的信息,给予期刊内容肯定的意见是对于期刊工作者的肯定,可以激励期刊工作者更好地服务于读者,通过科技期刊这个平台为读者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学术知识和相关信息;另一个方面来看,科技期刊的信息化同时也为编辑工作者更好的聆听读者和社会对于期刊的反馈信息及相关整改意见提供了平台,如今的很多期刊都开通了自己的专属网站,通过网站上面的编辑与读者的交流平台,编辑可以更快的知道刊物中是否存在一些疏漏或者有些文章的学术观点和逻辑层次是否错误,信息化拓宽了编读交流的渠道,十分有利于科技期刊的办刊质量的提高。

如今的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设已经初见成效,很多期刊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逐步将自己的期刊实现电子化、数字化,从正在制作、出版的刊物着手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同时也逐渐将已经出版的过去多年的刊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渐实现数字化,更加完整了科技期刊的数字期刊资源资料库,同时也更加有利于期刊自身的资源整合与资料库的建立。在进行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我们不得不看到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事编辑工作的往往都是各大院校文科专业毕业的人员,对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掌握和运用并不是那么熟练,所以在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工作效率降低,工作人员力不从心,实际的工作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出现,并且很多信息技术相关的技术问题并不是一些编辑专业从业人员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期刊编辑部的网站虽然建立起来了,但是往往相对简单,很大一部分的期刊编辑部网站只提供每期目录的查询,有些甚至是部分目录的上网,只有一小部分期刊会提供优质文章的阅读或者是整本期刊的付费阅读,网站很多功能都没有,并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并且很多网站都疏于维护,常常出现无法访问的情况出现;并且很多期刊的网站因为更新不及时,造成了期刊信息化的过程之中内容时效性的降低,造成了信息链的断裂。

除了将纸质期刊转化为数字期刊在互联网上供人们查看和传播,同时我们对于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中的十分重要的一环——数字审稿工作应当付出更大的努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期刊编辑部的网站上设置在线审稿系统,方便读者上传自己的稿件进入审稿流程,同时也加快审稿流程,改变以往的纸质稿件审核流程,优化审稿过程,方便期刊更有效地获得更多稿件,以筛选出更加优质的稿件发表,提升期刊整体质量,作出更大的学术贡献。通过在线审阅电子稿件同时还能节约纸资源,“绿色审稿”,同时也是对环境尽一份努力。现如今的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泛,互联网连接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从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到手机终端,信息化与数字化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身为一名期刊编辑工作者我们应当看到信息化社会对于科技期刊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发展趋势,我们应当着力夯实并发展自身的专业技能,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学习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让自己在信息化的社会当中能够对于期刊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科技期刊的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唯有秉持创新理念和不断学习的心态,才能将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实做好。

作者:朴明珠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信息科技论文: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论文

一、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所谓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就是指借助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信息化管理理念,对企业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信息化管理和网络化开发利用。可见,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传统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即通过扫描、数字化转换等,将以纸质、胶片、录音录像带等载体形式保存的传统档案,转换成以计算机存储设备保存的数字化档案复制件;二是将在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包括数码照像机、摄像机、录音机等)直接生成的文字、图表、音像资料等各类电子文件,经过归档形成可以数字化形态保管利用的电子档案;三是数据库建设,即根据企业科技档案的专业性、多样性和成套性等特点,建立不同专业、不同种类、不同用途的科技档案信息数据库;四是计算机网络管理平台建设,包括网络化收集、归档、管理和档案信息资源网络检索、传输、利用;五是标准化建设,即制定和实施统一的技术标准、业务标准和管理规范,实现档案管理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有机衔接和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交互共享。

二、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开展,企业、尤其是大型集团企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相继步入实践阶段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一些制约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利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1.档案分类整理基础薄弱

由于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所属部门和下属成员单位较多,各部门、各单位形成的科技档案专业性强、保管分散,加之现有的企业档案分类规则定性不当、部分二级类目设置欠科学等,给企业科技档案的分类整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导致企业普遍存在科技档案分类整理基础薄弱等问题。例如,目前企业档案的分类整理多执行的是1991年7月4日的《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试行规则》[1]和2008年制定的国标《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2](GB/T11822-2008),而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的分类和整理规则已不适应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需要,亟待进行修订和完善。

2.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企业科技档案专业性强、形式多样、规格不一,且具有成套性等特点,其管理和数字化处理的业务标准和规范要求应与企业文书档案有所区别。由于我国的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总体上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3],不同企业、不同专业、甚至同一行业内各企业的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异构,数据接口的通用性、兼容性差,不仅导致“信息孤岛”现象的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科技档案利用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科技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和维护的成本。

3.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不力

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的企业档案信息资源总体上处于分散管理状态,尤其是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方面,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缺乏有效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大量的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处于分散管理状态,游离于信息化管理系统之外,严重制约着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开发利用,直接影响到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4.信息化建设人才极度匮乏

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其特殊的人才需求,需要有一批既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发能力,又精通档案业务、通晓本企业科研生产常识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而目前的现状是,企业档案人员不具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发能力,聘请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又不熟悉科技档案动态管理的系统需求,加之通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不完全适用于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特殊情况,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因此,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瓶颈。

三、推进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针对上述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进一步推动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1.加快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不仅是社会信息化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一是在现有的信息化标准规范基础上,加快制定、修订和完善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规范,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通用标准体系建设。二是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会同国家工信、科技、标准管理部门尽快研究制定、修订有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各种标准、规范,为档案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三是各行各业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本行业科技档案的特点,研究制定各类企事业单位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标准、规范,使各行各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更加有规可依。

2.加强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基础工作

企业应根据本单位科技档案的构成特点,加强科技档案的基础管理工作,使科技档案管理分类科学、整理有序、归档齐全、检索便利,尤其应遵循企业科技档案形成的特点和规律,注重科技档案成套性、动态性保管及企业CAD电子文件等的归档管理工作[4],为档案资源信息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3.整合信息资源进行科技档案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建设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工作。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应根据所属部门多、二级单位多和科技档案专业性强的特点,针对科技档案实体管理分散的状况,系统地分类整合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加强各专业、各项目相关的科技档案数据库建设,为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筑牢基础。

4.注重研发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

适用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实际成效的根本保障。尽管目前各种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充斥市场,但一些大型企业却很难找到完全适用于本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特殊需求的软件产品。为此,大型企业集团应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注重研发能突出本企业特殊需求、具有个性化功能的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由于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目前还不具备软件改造或自主研发的能力,因此,大型企业有必要凭借自己的实力,与一些知名的软件开发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研发服务公司合作,借助社会上的专业技术力量,相互合作、自主创新,共同研发、构建能满足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特殊需求的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进程,尽管当前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但我们应该迎难而上,努力破解遇到的难题,早日实现既定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作者:王静单位:靖远煤电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科技论文:信息时代下的科技档案信息化论文

1、信息时代对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做法和思考

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目标要求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通信、计算机、数据库等先进技术,在国家、行业以及单位科技档案管理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的框架下,用信息化手段来保障和促进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为科技档案资源的形成、收集、整理、保管、开发、利用等提供坚实的基础,科技档案开展信息化管理,重点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技档案的自动编目、检索、立卷和标引等工作。对科技档案实施自动编目和自动检索是应用信息化手段管理科技档案的基本要求,其中自动编目是将收集到的科技档案相关信息制成档案机读目录数据库,在不同要求下编制出不同的档案检索工具,包括全宗目录、分类目录、案卷目录、专题目录、作者目录等各种目录和索引,充分发挥信息化编目速度快、项目全等优势。自动检索是通过查找档案目录并利用档号、题名、责任者、分类号、关键词等检索标志,迅速、准确地查找出满足要求的档案资料,与手工检索相比,自动检索速度快、线索形式多样,检全率和检准率高,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要求。计算机自动立卷是计算机以科技档案目录中每份文件的有关存录项为依据将某方面具有共同点和联系密切的文件综合在一起组成案卷,并自动对同一卷的卷内文件进行排列和编号等工作,极大地提高了立卷速度和立卷质量,改善了效率。科技档案自动标引是计算机通过对科技档案题名或全文信息进行字词切分、对内容特征进行分析,提取及给出正式主题词或分类号的过程,科技档案自动标引能够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和加快科技档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

第二,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技档案的借阅、统计、编研及保管环境的自动控制。科技档案的借阅管理和统计工作复杂而繁琐,而通过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自动借阅管理和统计,对科技档案的利用登记、审批、检索、调卷、归档、利用情况统计等进行自动管理,不但能够有效完善科技档案的借阅管理制度,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技档案的借阅管理,重点涉及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用户的借阅资格验证、借阅情况登记、归还登记和自动统计。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还能够有效实现对科技档案资料的自动编辑处理,不但能够提供对科技档案原文信息的检索和分类,还能够对科技档案资料进行文字编辑处理和排版印刷等工作,实现科技档案资料的自动编研。另外,在科技档案的管理环节中,对档案保管环境的自动控制非常重要,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档案排架进行自动管理,能够结合科技档案登记数据库的信息,给出档案库房架位的分配图,实现架位的自动分配,为新进科技档案合理分配架位,提高架位的利用率,还可以实现对科技档案保管环境的温、湿度以及防火防盗等进行自动监测和管理。

第三,加强培育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人才。对科技档案实施信息化管理以及使信息化管理模式不断深入的关键是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是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科技档案管理的主体,也是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增值的主体,更是不断将科技档案管理向信息化方向不断推进的中坚力量,因此需要加强科技档案信息化人才培训,使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活动能顺利开展,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2、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在科技档案管理领域,基于信息化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因此科技档案管理部门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确保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完整、安全和有效开发利用,全面推动科技档案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作者:任平单位: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科技论文:信息化条件下的农业科技论文

1我国农业科技传播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概况

1995年的金农工程开始至今已投入12亿元用于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在依托国家公共数据通信网的基础上,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站体系,各农业部门都建立起服务本地区的农业信息网站。在城区以“百兆进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为目标和在农村以“宽带进乡入村”为目标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大力推进。到2012年,乡镇通宽带比例达到100%,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75%,农户宽带接入速率平均不低于2MB/S,采用XDSL接入方式的乡镇宽带接入能力接近30MB/S。

2我国农业科技传播和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政府没有加强培训农业信息的使用者,农业生产者应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严重不足,影响了农业科技的传播和应用、农业生产、经营信息的及时统计、和利用;政府在农业科研方面投入增加较快,但是专门用于农业科技传播的投入不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老化,知识陈旧;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科技知识,指导农业生产经营的能力严重不足。

2.2缺乏适合农业生产者能力和素质的专门网站

各地、各级政府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的农业网站,往往以宣传和介绍本单位工作为主,网站内容主要是文字和图片,缺少生动真实、形象直观的影像内容;缺乏为农业生产一线企业和农业生产者服务的理念,操作环节多,使用不方便。网站的传播内容缺乏针对性,使各种农业科技园区、各种农业合作社、专业户和农业产业链上的信息受众不能轻易找到所需的信息。

2.3农业科技信息更新慢,针对性不强

影视具有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特点。对知识基础单薄,文化水平不高的农业生产者来讲,通过影视进行农业科技的学习更是最佳的选择。但是由于拍摄创作农业科教片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有艺术性和技术上的要求,许多网站不具备创作更新的能力,因此,出现影像信息更新慢、针对性差的问题。随着影视及网络技术的进步和我国高清广播电视标准的公布,原有720×576分辨率的视频素材和成片已经不能满足播出标准和交流需要,建立高清视频资源库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2.4缺乏利益机制驱动

拍摄农业科教片的投入大,需要有前期人员的编导策划和硬件的投入;农业科教片的制作时间长,需要反复拍摄不同生长期农作物的生长变化;农业科教片受地域影响较大,不同自然条件使农作物的生长特点也各不相同,所以农业科教片往往只适合很小的某一部分地区,由此产生的效益与投入不成正比。大多数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站没有利益驱动去拍一些有针对性的农业科教片。

2.5信息获取过程复杂

调查研究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农业信息需求者认为网络信息获取过程复杂,如有些网站只有通过注册才能使用,有些农民不会利用网络平台自己的问题,还有由于网页界面繁琐,难以从众多相关信息中找到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等。

3信息化条件下开展农业科技传播的对策

3.1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

信息化条件下,培养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现代农业技术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尤为重要。农业信息化人才要肩负起研制和开发农业信息化应用软件的责任,设计开发与农业生产者的需求和应用能力相适应的网络用户终端,优化农业科技传播的基础设施条件。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受众有准确的定位和了解,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群体的受众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以产生良好的农业科技传播效果。

3.2将影视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用于农业科技传播

影视是一种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农业科技传播方式。通过对100位不同群体的农业科技传播受众的分层调查,有62.5%的被调查者认为农业电视节目是获得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30%认为网络是获得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注重农业科技信息的影视加工和传播,建设大容量、高清标准的农业科技视频影像库,并不断制作传播最新农业科技信息的农业科教片充实影像库和农业科技传播服务平台。农业网站拥有巨大发展潜力,要根据农业生产者的需求和应用能力来设计开发专门的网络客户端,使需求者能方便的进行搜索、观看和下载所需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

3.3构建农业科技传播服务体系

我国农业受众的整体特点是数量众多,但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职业科技文化和技能水平偏低,在传播领域属于弱势群体。加强对农民培训的同时可以通过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来提高农业科技传播的效果。如建立“农业科技110”,建立农业科技传播与服务平台,建立信息农业实验示范基地,等,进而构建农业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扩大农民获得农业科技信息的途径,全方位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服务。

4结语

总之,农业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科技,而将科技成果转化成农业生产力则需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传播的作用。依托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大环境,在传播学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农业科技传播所存在的问题,提高传播的效率,使农业科技传播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建设。

作者:李彦霖董成双单位:青岛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