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1 08:32: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工程硕士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具体实施
1.1P(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定位,制订培养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金融学、法学、商学等学科居全国领先地位,与这些优势学科相结合,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是学校工程硕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我们设立了5个研究方向,其中金融信息工程方向是软件工程学科与金融学科的结合,企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是软件工程学科与工商管理学科的结合,计算机取整与司法鉴定是软件工程学科与法学的结合,大数据与云计算方向、基础软件方向都是我校计算机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这5个研究方向与学校的优势学科紧密结合,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学生可根据兴趣自行选择研究方向,根据研究方向选修相应的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在工程硕士的招生、培养模式方案设置、学生实践落实、质量体系控制的过程中都与人文社科学科紧密结合,目标明确,过程严谨。
1.2D(执行)——实施培养方案,严格培养过程,完善质量保障
工程硕士培养要经过3个重要环节:课程学习、企业实习和学位论文。在每一个环节中又有若干环节,为保证培养质量,我们严格规范每个环节[2]。图2是一套完整的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2.1课程环节
在课程环节,除严格执行培养方案外,每门课程都有教学大纲。授课期间要进行教学评估,学生给每位授课老师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打分,也可给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评估结果和学生给出的意见将会反馈给老师,让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提高。每个年级的硕士班设立一名班主任,协调课程安排,了解学生动态,组织课余活动。
1.2.2实习环节
面向行业进行专业实践是培养模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落实实习基地和实习制度是保障实习环节有效完成的关键。我们选取与软件工程学科相关的高新技术型企业、金融信息化企业等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聘请企业导师,具体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在实习过程中,制订实习管理办法,明确实习的时间、形式、要求,通过《企业实习手册》对实习环节进行过程控制。
1.2.3论文环节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掌握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体现,也是衡量培养质量和授予学位的重要标志。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与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侧重点不同,它更加重视解决工程实践的问题,因此论文的形式和评价标准也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将工程硕士论文划分为系统研制报告、IT管理类论文、工程设计类论文以及学术研究类论文4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对论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为保证论文的最终质量,我们在论文阶段设置了开题报告、、预答辩、论文评阅、论文答辩5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要求规范及实施办法,任何一个环节不通过,都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这就保证了能够进入答辩的论文基本质量。具体实施如下:(1)开题报告环节。学院组织不少于3人的开题报告评审组,对学生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审。基于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我们制订了开题报告评价标准。相关文件包括《开题报告模版》《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评价标准》。(2)环节。为了有效惩戒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我们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专门审查,采取软件检测的方法,务求论文重复率不超过10%。相关文件包括《信息学院开展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审查工作办法》。(3)预答辩环节。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对进入答辩环节论文的又一轮筛选。相关文件包括《信息学院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工作实施办法》《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评价标准》。(4)论文评阅环节。由两名专家对论文进行评阅,其中至少一名校外企业评阅专家针对论文的应用性给予评审和评价。(5)论文答辩环节。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学位论文答辩环节的规定,保证通过的论文质量。
1.3C(检查)——培养质量检验
培养质量的高低可以从论文质量、教师学生的反馈、就业情况3个方面来检验。
1.3.1论文质量
论文写作过程5个环节的把关保证了通过答辩的论文已经过至少3次专家评判、1次。在某个环节被淘汰的论文,需要重新修改后才可以再次进入答辩。
1.3.2学生和教师的反馈
我们定期举行授课教师、学术导师、企业导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通过座谈会的形式,收集学生和老师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习安排、论文等环节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学生和老师的评价意见,听取导师反映的培养和指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改进方案作准备。
1.3.3就业情况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面向企业、面向实践,因此学生的就业情况最能反映我们的培养质量。企业在选拔人才时有它所关注的指标,企业的人才需求是否与我们的培养目标一致,从就业率及就业情况就能反映出来。2012年人民大学第一届全日制工程硕士毕业生和2013年第二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为100%,毕业去向为金融机构、国家机关、大型国有企业(非金融类)、外资企业和国内其他知名企业,有的学生甚至同时拿到几家单位的录用通知。以2010级为例,50名学生的毕业去向数据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近一半的学生被金融机构录用,这与我们最初设定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我们秉承与人文社科优势学科相结合的理念,将金融与软件工程结合起来,学生在课程学习、企业实习等环节都接受了相应的培养和训练,这样的毕业生一定是用人单位所欢迎的。
1.4A(处置)——总结、反思及改进
PDCA理论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对于既往的总结与反思,提出改进措施。通过检验和反思,我们对培养方案进行更精细化的调整,对开题、评阅、答辩的各个环节以及管理流程进行改进,使之更适应工程硕士的培养。
2结语
学生的就业情况证明我们最初设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策略是正确的,我们将继续坚持这样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在培养过程中,我们的各项规章制度都是在不断地总结、征询、修正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得严格完成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任务越来越顺畅。今后我们还将不断完善,进一步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作者:娄蕙兰左美云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
1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软件工程硕士培养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取得进步的同时,软件工程硕士培养也存在巨大的挑战:现有的软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存在着重视理论和技术、轻视实践、忽视运作(指推广应用和运营)等问题。其特点是:①在办学机制上,基本是以学校为中心,缺乏与产业和社会的沟通和互动;②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理论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习;③在师资建设方面,片面强调高学历、高学位,缺乏对教师产业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的要求;④在课程设置上,以学科为导向,强调知识的完备性和系统性;⑤在评价体系上,注重学生理论学习和考试成绩,缺乏对实践能力的考核。但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出现了片面强调实践环节、不重视理论基础、忽视“运作”的问题,从而造成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比重摇摆不定、没有一个既定的方针、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局面。因此,探索一条新的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新型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就必须从解决上述“脱节”着手。
2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提出SE-CDIO方法
鉴于传统的软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存在从理论到技术、从技术到生产、从生产到运行的脱节,CDIO工程教育模式强调以产品从构思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全过程指导教学过程,这与软件工程硕士培养需求非常吻合。为此,我们结合国情和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软件工程相结合,提出了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的SE-CDIO方法(SE是软件工程的英文缩写),实施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的改革与创新。SE-CDIO方法的内涵是让学生经历从理论到技术、从技术到生产、从生产到运营的全过程。进一步说,它是与软件生命周期紧密结合而提出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软件生命周期为载体,集构思(理论)、设计(技术)、实现(落实)和运作(推广应用和运营)于一体,让学生主动地、实践地、各阶段有机联系地学习,经历从理论到技术、从技术到生产、从生产到运营的全过程,让理论、技术、实践、运营各部分按比例协调发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具体而言,各阶段的要求如下:(1)构思阶段(C):运用软件工程原理,构思学生毕业论文所需研发的项目。该项目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工作背景相关,在分析、思考、讨论和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并按照国家标准《GB/T8567—2006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以下简称国标)的要求完成《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等相关文档的编制。(2)设计阶段(D):运用软件工程方法,完成软件系统的设计,包括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构件设计、数据库设计和接口设计,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软件工程原理、方法和技术的理解和再认识,并按照国标完成《软件设计说明》等相关文档的编制。(3)实现阶段(I):在计算机上完全实现软件系统并完成所有测试。本阶段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工程能力和团队精神,并按照国标完成软件测试报告软件产品规格说明等相关文档的编制,完成全部源代码的编写。(4)运作阶段(O):实现软件系统的运营,包括建立应用、营销和服务渠道,让系统投入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市场能力和服务能力,最后完成软件产品运作总结(国标没有规定,由教师确定写作大纲)及其他相关文档。
3软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
SE-CDIO为指导的软件工程硕士人才培养过程由构思、设计、实现、运作4个活动组成。需要说明的是,Petri网是1962年由德国科学家C.A.Petri在博士论文《用自动机通信》中创立的一种网状结构,被称为“Petri网”[7]。Petri网是一个四元组Σ=(P,T,F,M),其中:①P∪T≠f,习惯称P为库所集,T为变迁集;②P∩T=f;③F(P×T)∪(T×P),称F为流关系;④映射M:P{0,1,2,3}称为Petri网的一个标识。通常用M0表示Petri网的初始标识。通常,为了图形化的直观表示接口Petri网,用圆圈表示P中的元素,用矩形框表示T中的元素,用有向边表示F中的元素,若(x,y)∈F,则从x到y画一条有向边。
3.1构思活动的细化过程
构思活动输入“研发项目的想法”,输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其细化过程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选择需求分析方法是指学生可以选择采用面向对象分析方法,或结构化分析方法,对研发项目进行需求分析。若采用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方法,则业务需求描述需采用活动图,给出具体的业务流程;功能需求分析需采用用例图和用例说明,给出具体的功能需求描述;数据需求分析需采用概念类图,给出具体的数据需求描述;非功能性需求分析需采用文本方式,给出具体的非功能需求描述。若采用结构化的需求分析方法,则业务需求描述需采用流程图,给出具体的业务流程;功能需求分析需采用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给出具体的功能需求描述;数据需求分析需采用IPO(inputprocessoutput)图,给出具体的数据需求描述;非功能性需求分析需采用文本方式,给出具体的非功能需求描述。
3.2设计活动的细化过程
设计活动输入“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输出“软件设计说明”,其细化过程如图2所示。具体而言,选择设计方法是指学生可以选择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或结构化的设计方法,对研发项目进行设计。若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则总体设计需采用包图给出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包含两个子活动:功能结构设计和功能设计,其中,功能结构设计也需采用包图给出具体模块的结构设计。功能设计包含3个任务:类图设计、时序图设计、优秀处理流程设计(活动图给出)。若采用结构化的设计方法,则需采用层次结构图(即H图)给出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包含两个子活动功能结构设计和功能设计,其中,功能结构设计也需采用层次结构图给出具体模块的结构设计;功能设计包含3个任务:输入数据设计、输出数据设计、处理数据设计,并给出处理流程图。需要说明的是,学生选择的需要分析方法必须与选择的设计方法保持一致。也就是说,不允许在构思阶段选择结构化需求分析方法,但在设计阶段选择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
3.3实现活动的细化过程
实现活动输入“软件设计说明”,输出“软件产品”,其细化过程如图3所示。首先,依据“软件设计说明”,选择合适的程序设计语言。随后,对各功能模块进行并行编码实现。再经过单元测试、功能测试、系统测试和验证测试,以最终完成软件产品的开发。
3.4运作活动的细化过程
运作活动输入“软件产品”,输出“软件变更记录”“用户手册”“客户满意度测试报告”。其细化的过程如图4所示。具体而言,变更管理和版本管理是指学生就试运行阶段和产品维护阶段产生的问题,对系统进行设计优化及编码改进。为方便对整个项目的监控,在改进的同时进行变更控制及版本控制,并产生“软件变更记录”。用户培训要求学生编写“用户手册”辅助产品使用者了解产品。试运行阶段是指学生将产品移植到用户使用环境中进行测试。若测试结果表明存在问题,学生需进入设计优化阶段对产品进行变更,为了使开发过程高效且可控,学生需进行变更控制。若测试结果良好,产品进入阶段。后用户将产品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学生,学生需根据问题进行软件维护。软件维护包含纠错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及预防性维护多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会涉及对软件的改进和演化。在改进和演化同时产生版本的变更,为此学生需进行版本控制;根据需要定期向用户发送“顾客满意度调查表”,收集相关意见和建议;分析产品或体系存在的问题,识别改进时机、改进地方及宜采用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并编写“客户满意度测试报告”;当项目组对项目进展进行内部审核结束后,软件开发过程正式结束。此时学生需要整理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文档,将其归档,以作日后类似产品开发的参考及借鉴,最后完成软件产品运作总结。
4结语
事实证明,SE-CDIO为指导的软件工程硕士人才培养过程符合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需要,有效改变了软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不规范、随意等问题,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针对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的要求,我们今后将继续完善SE-CDIO方法,从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方面,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方法。
作者:李彤代飞沈勇单位:云南大学软件学院
一、培养模式的探讨与步骤
1.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具有“石油”和“工程”双重特色。
工学硕士重学术研究[2],而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则具有“石油”特色,侧重解决现场应用中遇到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为培养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需要深入企业内部,进行联合培养。因此,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到现场进行实习、研究和学位论文写作等工作。为了提高质量需要在现场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应坚持几个原则:一是在技术人员力量雄厚的现场单位建立工作站;二是在石油企业研究单位建立工作站;三是在现场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中聘请现场导师,指导和培养研究生,实现联合培养;四是工作站的设立应相对稳定,保持几年不变,有利于积累经验;五是工作站应有一定的接收能力,最好批量接收研究生,一般不接受单个研究生,这样便于管理,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监督,便于现场导师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一般在第二学年派遣研究生进入现场工作站,进行为期1年到1年半的联合培养阶段。
2.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离不开专业教学团队的支持。
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要组建和完善相关教学团队。校内导师应具有从事和开展石油工业科研项目及研究的经历和经验,应转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方法,并保持与现场工作站及现场导师的联系。专业学位硕士生需要到企业工作站去完成论文,应聘任现场导师,注意发挥双导师制的优越性。既要充分发挥校方导师的理论指导和学术水平,也要充分利用现场导师的现场经验,形成优势互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场导师应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具有高级职称、从事重要科研及技术研究、具有一定管理和教学能力。为了保证培养质量,应实行校方导师负责制。硕士论文的指导工作由校企双方导师合作、校方导师主要负责,现场导师在技术环节上给以协助。同时双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应相互沟通,通过电话、邮件、视频等现代化渠道及时联系,协商解决论文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3.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需要特别注意研究课题的选择。
研究生到达石油企业工作站后,应开展学位论文的选题及开题工作。论文的选题非常重要,是保证论文质量的基础。论文的选题应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一定的深度和先进性。论文的选题一般应有在研的科研项目、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作为支撑,避免“空中楼阁”及“纸上谈兵”。论文的结果应能够直接为企业的科研和生产服务,有利于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选题还应结合研究生的特长和基础,有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完成论文工作。研究生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后,需要在现场工作站举行开题报告会,双方导师及现场专家参加。作为评委,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研究内容、技术路线、技术关键等进行一一审查和点评。对不符合要求者,不能通过开题。
4.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需要加强日常的管理。
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深入企业、在研究生工作站实习、研究,远离学校。所以,自研究生进站开始,就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日常科研活动管理。要发挥现场导师的主动性,双方导师保持与学生的联系。校内导师应定期深入现场工作站进行指导,实行“每月汇报”“中期检查”“导师全程跟踪”的管理模式,切实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为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供保障。同时,学校应邀请现场导师来校,开展技术交流、学术讲座、研究生培养经验交流等。
5.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及答辩应注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专业学位硕士的毕业论文应较好地反映学生对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掌握,应体现借助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学生所作课题能否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是否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等均是评价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也可以作为研究生能够顺利出站、获得硕士学位、完成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重要考核标准。毕业论文答辩在学校进行,双方导师及校内外专家参加组成答辩委员会,听取研究生的论文汇报并质疑、评价论文的质量。
二、培养质量评估方法探索
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主要经历入学考试、培养过程、毕业论文答辩及就业4个主要过程。因此,本文提出了通过各阶段成绩来评价培养质量的方法。分析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入学成绩、课程成绩、毕业成绩(含就业情况)的关联,跟踪分析培养过程各阶段的成绩数据,评价学生的成绩变化,根据其影响程度赋予不同的权重,并形成评价指标,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入学考试成绩统计分析。
研究生在大学本科期间的绩点成绩、相对排名及绝对成绩,可作为研究生阶段成绩统计分析的基准。研究生的统考成绩,例如入学统考成绩、入学成绩排名、四六级成绩等,由于均为全国统考,具有可对比性。因此,以上成绩统计既可以作为生源质量的评价依据,也可作为培养质量评价的基础数据。
2.研究生培养阶段成绩统计分析。
研究生入学后进入培养阶段,此后的课程成绩、排名以及最新的四六级成绩可作为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对比原有的成绩数据,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专业素质的变化过程。课程学习之后,进入论文开题及论文研究阶段。该阶段的质量评估可通过导师打分及学术成果数量质量统计,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工作效率、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进行评估。学术成果方面包括培养期间的情况、主要著作、获奖情况及专利发表情况等。
3.毕业论文答辩成绩统计分析。
学生经过3年的培养,将进入答辩阶段,学位论文质量及评审专家的认可程度,是评价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
4.就业情况统计分析。
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与培养质量具有密切关系。就业情况反映用人单位对研究生能力的认可程度及培养质量。可根据专业符合率、企业类型、男女生就业特点及跨专业学生的就业特点和用人单位的认可程度进行分别统计。在上述4种成绩及数据统计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关联度计算,绘制成绩走势曲线,分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是一个年轻的学位,应不断研究和探索适合该领域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及步骤,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质量评估体系,不断提高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质量,为石油工业输送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作者:李燕王朝丽宁正福田永娟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
一、语言输出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Krashen曾提出“语言输入假设”,认为只要人们收到足够的输入性语言知识,就能习得语言。针对“语言输入假设”,加拿大学者MerrillSwain提出了“语言输出假设”理论,认为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赋予学习者运用语言的机会,迫使学习者运用输入的知识实现可理解性输出。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运用他们已获得的语言资源,练习发出“可理解性输出”,才能使习得的内容得到巩固和内化。在该理论中,主要强调了语言输出的重要性,以及语言输出的主要手段(写、说)等。Swain也提出输出假设对语言习得有三大功能,这三个功能分别是:假设检验功能,元语言功能和注意功能。其中注意功能是指输出过程能引起二语学习者对自身中介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差距的注意,这就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不知道或部分知道的语言知识,这时习得的认知过程被激活,学习者就有机会学习新的语言知识或者巩固他们现有的语言知识。二语学习者在输出的过程中,对语言形式进行有意识的关注是整个假设的关键环节。将语言输出理论应用在英语教学当中,可以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使学生通过运用语言来更正自己在语言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最终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
二、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特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近年来各高校每年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和在读人数都在增长很快。2011年全国各高校总共录取工程硕士研究生达到13.9万人。因此,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实践对提高研究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和提升其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1、英语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中,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说水平最差
由于工程硕士研究生一般已经工作四年以上,年龄较大,并且大学阶段通过大学英语四级之后,除了专业英语之外很少再接触英语学习,外语水平相比大学阶段已经有很大的差距,与研究生英语大纲要求相差一段距离,并且对多数工科学生而言,英语本身就是老大难问题,所以入学后英语学习比较吃力,困难较大。
2、写作水平较差,不知如何进行英语应用文写作,甚至不能表达思想
大学阶段,学生英语写作学习局限于三段式的论说文,鲜有涉及应用文的写作。而工程硕士研究生来说,他们急切需要学习的是工作实际中的实用写作的需要,比如英文信函、英文摘要、实验报告、学术论文等,这些实际需要对他们的英语应用文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以精读教程为主题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多元化实际交际能力的要求
传统的工程硕士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翻版,这类以阅读为主、带有重复性的英语课程又将研究生带回到语言基础训练阶段,从而浪费了教学资源及学习时间。语言学习的阶段性标志之一是教学内容的差异。国外语言研究者区分基础阶段教学差别是所采用的普遍方法是词汇难度阶梯以及课文难度指数。很显然,在工程硕士研究生阶段,英语教学的内容应注重语言能力向运用技能方向的转换,特别是应该提高学习者英语听说交际技能的培养。
三、输出型研究生英语教学实施策略
在输出型研究生英语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口语和写作这两种基本的输出技能。
1、口语能力培养策略。
在研究生英语教学实践中,应充分重视学生英语口语训练,同时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应的口语输出型教学任务。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应该彻底摒弃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给学生创造应用英语的机会。在课堂上可以结合学生特点,着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锻炼交际能力。作者体会,课堂活动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能够使人产生“说”的欲望,即交际的欲望,就是说,存在一些需要学生通过交际找到信息、观点或原因的障碍,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2)重点在于信息交流,能够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该说什么而不是该怎么说上;(3)使用语言达到一定的交流目的;(4)能够鼓励学生创新,提出自己的想法。
2、控制性练习为主,半控制性练习为辅。
控制性练习侧重操练阅读材料中的特定语言点,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进行口语强化输出,可以采取跟读、朗读、替换、转换等多种练习方式。半控制性练习是一种以教材为基础,适当调动学生课外知识的口语练习形式。看图说话和课文复述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操练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或背景资料整理出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图片,之后要求学生进行图片描述或分析。
3、写作能力培养策略。
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彻底改变传统的以输入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以写作为目标,注重输出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服务于学,培养学习者掌握语言的技能,指导学习者利用学习策略,帮助学习者掌握语言的技能,帮助学习者能够用所学语言表达自己,输出自己的信息。学生能写出正确的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是英语写作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课堂上的提问是师生互动的桥梁和纽带,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4、创设输出的机会。
学习者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并能主动地创造条件来进行口语练习。比如经常参加“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用英语通信等。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意识地多说英语,可以结交一个固定伙伴,两人共同练习口语,甚至一个人自言自语:比如把听力材料的内容口述出来,把听到的一些故事、消息用英语说出来,把所看到的情景描述出来,这些都是随时随地练口语的好方法。
四、结语
工程硕士研究生学生具有不同于全日制研究生和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其身在学校但是又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所以他们的英语学习更应该注重输出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在结合语言输出理论,进一步完善工程硕士英语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出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强的新型人才。
信息:韩占东詹欢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国际处河北联合大学药学院
1.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差异
1.1专业理论知识的差异。
大部分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对掌握较差,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比较弱。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无论是专业基础知识还是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均高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
1.2实践能力的差异。
对于实践工作,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有着较多的感性认识,他们和企业生产实践联系密切,能够很快地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在专业技能、实践经验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与没有工作经历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相比有较大优势。
1.3学习目的的差异。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容和性质往往有着不同要求。相对而言,在相同专业就读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其学习背景的差别要小很多,其知识与实践需求差别也一般也不太大。
2.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分析
2.1创新招生模式
近几年由于受就业形势的影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生现状不容乐观。要改变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生这种现状,应该推出“订单式”培养,允许应届毕业生先签约,实现校企联合培养。
2.2创新培养模式
首先,校企联合培养不再是单纯地企业提供生源,学校负责培养,而是在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企业应该根据单位对员工的需求向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当然,在校方培养过程中,要针对单位实际需求制定合理化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其次,切实落实“双导师制”,确保学位论文质量。校内导师往往是某一专业技术方面的专家,在理论上有一定的深度,而校外导师则由于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由他们共同来指导工程硕士选题和设计,可以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最后,第三种结合则是在同一专业领域的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之间。要实现这种结合,学校只需要提供一个平台,在校内共享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相关信息,创建相关的网络教学平台,使各类学生融为一体。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利用自己的优势帮助对方,同时也弥补了自己的不足。总之,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异同并存,只有创建有共同培养目标而又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作者:盛莉綦星光孙涛单位:齐鲁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一、工程硕士教育的现状调查和宏观分析
1.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和背景
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目标,而工程硕士成为了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覆盖领域最广、培养规模最大的一种专业学位类型。近几年,我国人才培养单一性和社会需求多样性的矛盾逐步凸显,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培养特色不明显、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突出等问题。教育部在2009年开始部署增招包括工程硕士在内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期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1)生源与就业
根据生源统计,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大部分来自于应届本科生,比例能够达到81.8%;而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大部分招生领域要求有3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实际工程经验的差别是影响两者培养的关联因素之一。在针对2010届全日制工程硕士毕业生的就业问卷调查中,我们发放问卷4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14份。87%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对就业有所助益,80%的毕业生对找到的工作表示满意,73%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可见,尽管培养体系还不完善,但学生对于当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和理念有一定程度的认同。构建工程硕士培养体系,重点在于如何在培养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也是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感受最深和最关注的。
(2)课程与实践
从对首届全日制工程硕士进行的工程实践环节实施情况调查来看,能够实际进入工矿企业参加企业实习的研究生仅有17.6%,能够参加校企联合课题研究的有23.2%。真正能够参加工矿企业实习和参与校企联合课题并从中受益的学生仍然不足半数。在针对2010届全日制工程硕士进行的实践环节培养调查反馈中,87%的学生肯定了实践教学环节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的作用;但同时仍有43.6%的学生觉得实践时间不足。可见实践环节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关键联系点,是培养过程中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构建工程硕士创新培养体系应进一步强化实践环节这一重要培养过程的实施。课程体系方面,通过调研部分高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基本上都能够做到有所区分,但程度不尽相同,同时由于教学资源限制等原因,无法实现完全的单独授课。因此,尚需建立起一套凸显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其培养需求。
二、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关联与互哺
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是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的不同形式,但从培养特点来看,两者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是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工程基础的在职人员,学习目的相对明确,其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容易利用知识指导工作实践;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主要为应届毕业生,缺少实际工程经验。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和知识能力的互补性使建立工程硕士研究生互哺培养模式成为可能。天津大学利用长期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积累的经验,结合天津大学的研究生培养理念,积极探索一种两者互哺的双赢培养模式。
1.利用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经验指引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
天津大学已经开展了多年高水平的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并取得丰硕成果。2007年,学校培养的9名工程硕士荣获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201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化学工程、水利工程、项目管理3个专业领域荣获“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领域”。长期高质量的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工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丰富的资源。
(1)积累校企合作资源
截至2009年,天津大学已在全国的21个省建立了9个工程硕士培养基地,80多个大中型企业成为天津大学工程硕士合作办学单位。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学校提出了“用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带动全日制专业学位发展”的总体思路。通过该模式的成功指引,在首届全日制工程硕士进入实践环节的同时,我校已经在11个学院建立起了13个实践教学基地,为其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还推进了校企间产学研的深入合作。
(2)完善学位论文标准
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应体现出与传统学术学位的差别,为此,应采用适应专业学位特点的多元化指标来衡量是否达到申请专业学位的成果要求。我校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以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标准为借鉴,更好地保障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体现专业学位的教育特色。
(3)丰富企业专家和导师
在落实双导师制的过程中,我校很早就已经建立起了企业导师库。很多合作企业的专家和高工长期对学校的工程硕士进行指导,同时,很多早期毕业的优秀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也逐渐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近年开展的面向校内外聘任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遴选工作中,学校已遴选专业学位导师1107名,充分满足了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要。
2.通过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理念促进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丰富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经验和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了工程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特色,在培养理念和培养机制上对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起到反哺作用,大大提高了培养质量。
(1)营造育人政策环境
全日制工程硕士完善了工程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天津大学努力创造在素质教育的大平台上强化“应用型”特征的政策环境。基于“同一层次,不同类型,同等对待”的原则,我校在培养实践中对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类型研究生既同等对待,又有所区别侧重,进一步深入实施分类培养,营造“和而不同”的政策环境。
(2)改革教学管理模式
藉由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实践,将数字化教学平台和网络辅助教学延伸到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丰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学手段,更加契合在职学习的特点,也使教学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向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开放“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其学位论文开题环节,督促其按时完成开题,保障论文质量,同时便于培养过程的统一规范化管理。
(3)严格培养过程监督
将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纳入到统一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对其课程考试等培养环节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成立专门的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学位标准进行审定,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由校内外专家组成,对校外专家建立了专家库,视各次会议工作需要聘请委员。
三、工程硕士研究生特色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的构筑和完善
在互哺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从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两方面入手,构筑兼具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色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
1.以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构建基于“胜任力素质”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基于“冰山模型”,将工程硕士研究生需具备的胜任力素质划分为显性的“冰山以上部分”和隐性的“冰山以下部分”,分别从知识、技能、自我认知、特质和动机5个方面构建起符合工程硕士特点的胜任力素质标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工程应用特征,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形成了以工程知识、工程技能、工程意识为优秀的三大课程模块。在三大课程模块的基础上,探索主动学习和实践创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具体课程教学中形成了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实习与实践结合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了课程体系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中的作用。
2.协同校内校外多方资源,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通过整合校内资源,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和学科特色,建立联合实践基地等示范性校内实践基地和一系列公共实验平台。通过协同校外资源,积极拓展与企业的合作,在企业创建校外实践基地,或吸引企业在校内建立开放实验室作为公共实践平台。以校内研究生公共实验平台、校内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为不同层面,构建内外结合的规模化、多样化和特色化的多层次立体实践基地体系,多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四、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在互哺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学校依托研究型大学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的已有经验,结合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对影响培养质量的各项指标进行归纳和提炼,系统构建起招生、教学和学位“三位一体”的长效质量保障机制,实现内涵式发展。
1.推进优质生源工程,保证生源质量
在全日制工程硕士招考自命题中体现“应用型”、“实践能力”要素考核;复试中注入“实践元素”,通过实验实践能力测试,考核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制定推免生奖励政策、举办招生夏令营等形式,广泛接收重点院校的推免生。在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选拔过程中,实施共同招生,由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招生宣传与组织等工作,并由企业根据员工实际情况向学校推荐生源,保证生源质量。
2.强化培养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开展实践教学和论文开题等培养重点环节的督查。通过不定期赴学院和实践基地、合作单位的走访,检查实践报告等手段,了解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通过“研究生开题报告管理系统”的使用,规范开题环节,提高论文开题质量。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辅助教学。通过建立“研究生开放课程”,引导研究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自主学习,推动工程硕士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目前已建成开放课程33门。营造诚信严谨的学术氛围,把学术道德教育和学风建设贯穿于培养过程之中,促进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规范和约束。
3.制定多元论文标准,确保学位质量
建立了不同于学术型的学位论文多元化评价标准,实行了以项目获奖、产品设计、专利申请等成果替代学术型小论文的“替代机制”。专业学位论文的评阅和答辩都要求有行业专家的参与,从职业和实践角度考查专业学位申请人的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发挥合作导师、学位论文督导组的监督指导作用。重视校外导师在论文选题、开题以及论文撰写中的实践指导作用;组织学位论文督导组参与学位督导工作,为专业学位质量的提高保驾护航。
五、结论
工程硕士教育在我校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协同培养为基础,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的培养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以互哺培养模式为基础构建的工程硕士实践创新培养体系将面向不同生源,解决不同需求,为社会提供多种规格的工程人才。今后的工程硕士教育改革将更加突出体现个性化、系统化、优质化的特征。培养的人才将更具专门性,根据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定向培养,用人单位将更加深入地参与培养的全过程;培养体系将更加完善,随着学位标准的逐步明晰,培养各环节将更加有针对性,随着职业资格认证逐步实现对接,将进一步完善工程硕士的外部评价机制,推进我国工程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通过进一步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各高校将实现培养的全过程监控,针对工程硕士的就业反馈机制也将逐步完善,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方位跟踪评价。
作者:赵美蓉陈金龙蔡建爽赵红星何振雄郄海霞单位:天津大学研究生院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以下简称学位论文)在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位论文的评阅和答辩考核结果是评审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是否达到专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公正、科学地评审学位论文水平十分重要。但是,目前各学校对学位论文的评阅和答辩标准并不统一,评审方法也有些随意性,学位论文的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在进行评审时没有明确、规范的评审模型,不利于公正、科学地评审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水平。项目管理评审是项目管理的主要理论与实践内容之一,评审模型的研究也是项目管理教学和科研的重要课题,是项目管理的学科优势,所以,对学位论文进行科学评审也是项目管理教师和相关工作者的责任。基于此,2009年,教育部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就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评审这一课题进行了立项,并开始了研究工作。此项研究以教指委颁发的我国《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为依据,尽量充分了解我国目前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审的现状,以进行改善与优化。
1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1研究目标
研究的目标是,研究开发出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审模型,并通过与另一应用软件开发课题配合,实现论文评审的电子化操作,努力使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与国际接轨。
1•2主要研究内容与流程
(1)研究《标准》,建立评审指标体系。通过调查研究,结合《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建立学位论文评审指标体系。(2)借鉴国际先进评审模型,构建学位论文评审模型雏形。借鉴、引进、消化国际先进的项目管理评审模型,结合我国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考核特点,构建我国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审模型雏形。(3)依据科学原理,构建模型。依据系统工程理论以及系统模型的构建原理,运用聚类分析、层次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开发出满足我国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考核要求的评审模型。(4)研究量化的评审方法。(5)对指标的权重进行设置,采用加权法等综合评审方法,系统设计定量评审方法。(6)设计科学公正的评审流程。(7)试运行,验证。(8)为实用软件的设计预留对接接口。本研究成果具有开放性和多适应性,也可以运用于解决类似的评估、评审问题。
2课题研究的开展
2•1主要技术路线
(1)明确目标、确定范围。(2)调查研究,收集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找出主要因素,确定主要变量。(4)识别和分析各种关系(内含的科学定律,管理关系、规则等)。(5)形成系统模型雏形。(6)进行“验证、符合试验”,检查模型是否反映所研究的问题。(7)简化和规范模型的表达形式。
2•2研究工作重点
(1)重在调查研究。设计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和重点调查我国现有在岗的与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教育相关的专家、教授,已经通过论文答辩的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企业界的项目管理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在读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以尽量掌握足量的、必要的、有代表性的信息。(2)精心构建模型。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应用现代项目评估的相关原理和方法;②借助社会上项目管理评估方面专家的智力;③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的相关评估模型,结合实际,改造创新,构建本模型。
3模型的构建
3•1模型构建的原则
在具体操作时充分考虑以下7个方面:(1)真实性。反映系统的本质。(2)简明性。反映系统的主要特征,简单明了,容易操作、求解。(3)完整性。系统模型全面、完整,应包括目标与约束两个方面。(4)规范化。尽量采用教指委现有的《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和《论文评审参考标准》的相关内容,模型与现有标准互动和对应,在创新和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尽量使之适用并有利于下一步的操作软件开发。(5)创新性。通过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克服原有标准的某些弊端,在模型体系结构、指标设置、综合评审等方面注意范围明确,尽量量化,以克服参与评审的教师、专家的随意性,专业关注的局限性;引导与规范教师、专家在发挥其专业水平的同时,注重全面、客观、公平、公正地按模型标准范围进行评审。(6)开放性。使模型系统化、模块化,参数可选择,可更改,有利于改进和拓展。(7)可操作性。为开发实用、可操作性的计算机管理软件奠定基础。本课题组和国内的软件开发公司做了沟通和交流,可以开发出简单可操作性的软件。
3•2评审模型结构设计特点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审模型系统结构采用模块式,包括四个子系统模块:(1)评审目标设置。(2)评审指标(标准)与权重体系设计。(3)子准则和评审量表设计。(4)评审程序与制度设计。同时,给出可以选用的空间,以备选择应用。
3•3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审模型
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分为类、指标、子准则3个层次,如图1所示。指标层用于综合评分的累计,子准则层用于量化计分,采用100分制。通过对子准则评分得到其分数,再乘以相应的权数,然后累计加和(采用加法规则),即可以得出被评审项目的评审分数。图1中的子准则只是通过一个例子进行了示意,评审流程如图2所示,详细的量化评分表如表1所示。
3•4模型特点及用到的方法
从上文可知,这一模型具有如图3所示的特点,并分别用到了以下方法:①充分运用了信息搜集的方法;②运用聚类分析法对评审标准(指标)进行了分类;③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指标分层;④充分应用对比分析法筛选量化评审指标;⑤在整体指标的确定上采用逻辑框架法考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逻辑框架关系;⑥在各指标的关系处理时采用了指标综合的方法。
4结语
本模型借鉴了目前国际上先进的项目评审模型———“国际卓越项目管理评估模型”的理念和形式,充分考虑和运用了系统工程、信息采集、聚类分析、层次分析、对比分析和逻辑框架分析等科学原理和方法。指标体系设计方面针对我国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论文评审实际,广泛听取意见,经过分析、筛选、归类和优化组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系统性和涵盖性,适度考虑了各校的差异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同时尽量简化,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此外,本评审模型可以通过评审软件实现,能够节省评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高校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持。2005年以来,专业学位教育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指出,“发展专业学位教育,要认真研究专业学位教育规律,把专业学位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着眼于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注重应用性,其研究成果能很快应用于社会需求,从而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与全日制在校硕士相比,工程硕士在培养对象、培养目标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1.1培养对象工程硕士专业的学生多数为一些在职人员或者是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他们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工作业绩,掌握了必须的工作技术知识,具有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全日制在校研究生相比,他们的基础知识则相对薄弱。
1.2培养目标工程硕士主要为工程建设部门及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题设置和选题上要结合其自身特点,注重使学生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的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宽和加深工程技术知识,以更好地服务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1.3学习方式工程硕士的学员采取的是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多数是利用业余的时间边工作边学习,在教学形式上也比较灵活。
2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结合企业的生产发展及科研实际,选择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或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对企业的生产与发展有指导作用。
2.1论文选题充分体现求实与创新的结合在论文选题上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应立足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要侧重于研究有前瞻性和开发价值的课题,选题最好是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规范选题要求,明确选题方向。
2.2论文类型充分体现工程多样性的要求工程的多样性决定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多样性。概括来讲,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分为工程设计类和技术研究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数企业越来越注重于工程管理和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致使这方面的选题也层出不穷。因此,对不同类型工程硕士论文,既应该考虑到对其共性的要求,即论文选题、研究方法、技术难度和成果评价、独立性、论文写作等方面,也应该有更具针对性的特殊要求。如:工程设计类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重点,体现研究开发技术的先进性;工程管理类则强调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强调研究可能带来的潜在社会效益。
2.3写作时考虑多方面因素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在撰写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和涉及的因素很多,与学术性学位论文相比,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既要有前沿性、创新性,还要有前瞻性和应用性,注重研究成果能够带来的潜在社会效益,要有技术性又要有条件利用性等因素[2](图1)。
3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3.1现行的套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价体系不适应现行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总体上是根据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进行,主要有2种方法:①定性评价,指评审专家对各项标准做出优、良、中、差的判断,根据对论文的整体印象做出通过或者不通过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模糊,不能做到对文章水平的准确定位,也不利于将不同水平的学位论文拉开档次;②评审专家对各项标准打分,然后进行加权平均得出最终的评价,这种方法虽然是定量分析,但加权平均得出的分数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论文实际水平,尤其是遇到专家意见相差太大时,这种方法就更受局限。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总体质量来看,有不少好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工程硕士学生大多数来自企业或生产管理部门,背景参差不齐,且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涉及面广,学位论文质量层次明显不同。套用现行的研究型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因此,为了提高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亟待建立一个新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
3.2是培养形式多样化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入,研究生的培养形式开始多样化,这就要求与之相对应的各种具体形式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以确保在发展的同时保证质量。于是,作为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建立论文评价体系,并与工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相区别,十分必要。由于我国工程硕士教育起步较晚,一些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从传统重点大学工科硕士教育制度演变而来,这就会出现一些不合时宜的问题,这也是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4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构建
结合工程硕士学位培养的特色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笔者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体系提出以下建议方案。
4.1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表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更强调具有独到的解决问题的见解(对策),或能够应用于生产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方案等[4]。因此,需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在设计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全面性。评价指标体系要针对工程硕士学位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能比较全面反映论文的整体水平。②可测性。所包含的指标需要有明确的定义和内涵,使评价者知道如何去评价并容易理解和区分不同的评价等级,且要尽量以量化的指标反应论文水平。③科学性。评价体系的指标分类和特征描述应该科学合理。④简捷性。指标的设计尽量简捷易用。⑤兼容性。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注重实际,涉及多学科、多方向,指标设计应能够涵盖不同学科的相同特点。⑥客观性。尽可能保证评价后的结果公正、公平,能客观反映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实际水平(表1)。
4.2确定评价表各项指标的权重一份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求有合理、科学的考核评价项目,还要要求有反映每项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权重以及反映权重大小的权重系数。指标的权重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十分灵敏,因而,也十分关键。指标权重制定得好,评价结果与客观实际相吻合,反之,评价结果不能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由此可见,指标权重的制定是一件十分严谨的工作,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来制定。因此,在制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考核及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根据工程硕士学位培养的特色,注重其应用于实际的需要,使其指标的权重相对传统研究型学术论文更具灵活性和客观性[5]。上述评价表可以转化成如图2所示的指标体系。
4.3制定论文写作及答辩评分表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写作及答辩评分表除了硬性评分指标外,还应包括专家评审意见一栏,即评阅论文专家根据所评的论文提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并根据学位论文的情况提出综合评价意见和整改建议,并就是否达到专业学位论文(设计)水平,及是否同意参加论文答辩提出意见。再由各培养单位管理部门汇总各评审专家的评分和评审意见对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进行把关,以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更好地反映论文的实际水平,并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表2)。
4.4评分结果评分结束后,90~100分的论文完全达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水平,同意答辩;80~89分,说明论文基本达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水平,适当修改后可以进行答辩;70~79分的论文需要作较大修改后,方可考虑答辩;70分以下的论文没有达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水平,暂缓答辩。
5结语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适应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农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对我国学位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上述评价体系大大提高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水平,保证了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工程硕士论文阶段是其整个培养过程的最后环节,也是衡量培养过程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如何保证论文质量是学生、导师、管理人员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
由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进校不离岗”这一特殊的培养方式,进入论文阶段,对很多人来说是件比较头痛的事情,因为要从课程阶段习惯地被动学习(由学校组织按时上课、统一考试、严格考勤等)转变为挤出时间主动学习,自主安排撰写论文的时间,论文进度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常见的情况是课程结束后部分同学会很快地懈怠下来,最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入学时间大家一致,而获得学位则分若干批次,前后时间相差1-2年甚至更长,极少数同学很可能最终因为各种事物缠身而不得不遗憾地放弃学业。因此,除了学生自身因素、制度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影响和制约外,加强学位论文各个环节的适时、有效指导,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和阶段性动态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导师的指导下选题、开题、确定论文题目
选题是撰写论文的第一步,学员在实际工作中会发现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那么课题就可以从问题中来,问题经过思考、分析、整理,最终可以提炼成课题。因此,撰写论文前首先应考虑2-3个题目,考虑成熟后与导师充分讨论,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论文题目。这个阶段应注意两点:
1.切忌自说自话,自我主张题目,老师全然不知。有些同学缺乏与导师之间的沟通,不经导师指导即确定题目,更有甚者在导师不知情的情况下开始撰写论文,最终出现选题缺乏创新性、可行性、应用性,甚者出现了偏离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方向,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
2.选择恰当的论文题目。恰当的论文题目应为:①结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题目来自于企业实践,具有比较明确的工程背景和现实背景,要把应用放在首位,题目要来源于现实,并能够恰当运用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②可行性原则:选题时要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包括自己的能力、学识和所掌握的材料等,客观条件主要是指撰写论文的时间和精力等。同时,研究方法要规范,研究方案要有可操作性,并达到论文基本工作量的要求。也就是说要选择客观上需要、主观上又有能力完成的题目,建议大家要量力而行,不要过大、过广,目标不明确,使自己很难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论文。
因此,选题要慎重,慎重则需要你导师的把关。论文阶段特别强调与导师保持紧密联系,充分利用当前网络通信的有利条件,加强与导师的交流沟通,使之贯穿于整个论文撰写的全过程。
二、资料的检索、收集、整理
资料检索和收集整理是论文撰写过程中继选题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环节,是表现主题的基础,也是论文内容的基础,直接关系到论文结构及形式的选择。当我们确定了自己的论文题目后,首要的工作是大量的搜集资料、搜集已有的研究成果,要围绕论题,主动地、由浅入深地搜集和整理相关方面的材料,其中包括有关论题的研究动向,研究成果,著名学者、专家的专著等。搜集资料一定要自己动手,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文献检索最便捷的方法之一是登录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网站中有大量的学位论文、学术期刊、会议论文可供学习参考。建议大家有选择地大量下载与自己论文选题相关的文章反复阅读,只有当阅读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才会有质的变化,这时你会发现从阅读过的文章中得到了很多启发。随后,把自己在阅读中的体会和感受与搜集的资料分别加以比较,找出哪些体会在资料中是没有或部分没有,哪些体会虽然资料中已有,但自己对其有不同的看法,哪些体会和资料基本一致,哪些体会能够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加以深化和发挥。经过梳理和思考后,把收集的材料及时进行整理、分类、提炼、汇总,再作进一步深入思考,从已经收集的材料中筛选出比较有价值的东西,这样,选题的目标也就会渐渐清晰起来。此时,你也就知道了要着重准备和整理自己的哪些第一手材料,而将与论文无关的材料舍弃。在论文写作整个过程中要尽量让事实说话,以理服人。相反,如果一篇论文的论述分析很“精辟”而事实依据很单薄,那么给人的印象也只能是头重脚轻,根基不稳,从而影响到论文的整个质量。因此,收集材料和选题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
三、论文主题的确定
论文主题的确定是写好论文的重中之重,是引起读者关注的最精华部分,是论文的“灵魂”,是论文所要体现的基本观点和意图,主题在论文中处于优秀地位。确定文章主题时要注意准确、恰当并且规范,要把文章所要研究的对象和问题准确地表达出来,主题的名称要和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相一致;恰当是指题目不宜过大,字数不易太多,否则不容易深入;而规范则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写词、字符、代号,尽量不出现结构和数学公式。文章主题一经确定,书写就有了方向,就好比我们驾车出行,只有确定了目的地,才能够选择走那条道路,这样不容易跑偏。如果你写论文的时候,没有确定好自己到底要写什么主题,那么建议你还是要多看别人的文章,说不定哪篇文章写得不错,引起了你的共鸣,这个时候,你就基本确定好了论文的主题。总之,衡量一篇论文质量的高低、作用的强弱、价值的大小,最重要的是看它的主题如何。因此,主题必须精心构思、力求简洁、确切、醒目,不拖泥带水,也不流于俗套。在整个论文书写过程中,要突出主题,使主题贯穿始终。
四、论文的整体布局
论文布局即论文结构。论文主题确定后,就要考虑其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发现、研究结论及所带来的启示。简单地说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论。
结构是文章全部内容(包括主题和材料)的编排,是文章的骨架。确定了主题,选好了材料,接着就要把文章的框架搭建起来。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论文一般安排七到八个章节,章节的标题考虑成熟后,就可以开始起草初稿了。就学位论文而言,整个撰写过程其实就是在事实依据的基础上,通过作者的观察、实验、分析、综合,从中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遵循这个规律进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而每一种推理形式的这种语段“小安排”都可以直接演绎成正文的论说构架“大布局”。
五、论文起草和修改
起草初稿是写文章最重要的步骤。论文初稿起草的方法因人而异,常见的方法有以下两种:第一,按照提纲顺序依次起草。因为论文提纲的顺序排列是经过你反复思考、精心安排的,因此,按照提纲的顺序,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这样就可做到自然流畅,全文贯通,一气呵成。这种方法适合对全文各部分的内容都已酝酿成熟,各种材料也已具备齐全的同学采用。 第二,打破顺序分段起草。由于毕业论文的篇幅较长,各个部分内容的成熟程度有先有后,因此也可以把论文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或章节,一部分一部分地起草。各部分完成后,再统筹兼顾,考虑衔接过渡,最后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能够集中精力写好每一部分,有利于保证论文的质量。这种写法可以分散难点,各个击破,尤其对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在职学员这些学习时间阶段性非常强的情况,可能更容易把握些。但要注意的是既要保持各个章节部分之间的相对独立,更要保证通篇论文的完整统一。
论文完成后修改是论文阶段反复多次而且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一篇论文完稿到答辩前要经历几次、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的修改,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撰写出一篇合格的研究生论文。修改过程中,和导师应少用背靠背的通讯形式,尽量面对面地修改,口问手写,这样既可以知其然,而且可以知其所以然。
六、结束语
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滑坡已成为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工作主要是在企业内完成,加之学员“在读不离岗”这一特点,在时间和精力上都很有限。学校导师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忙,不能及时指导和督促论文环节,而企业导师的指导作用又相对薄弱,使非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阶段主要靠自律来完成,这就难以保证论文的质量。因此,学校除应该在论文管理机制上下功夫外,更应加强制度管理的规范化。我校研究生院自2013年开始已要求所有硕士研究生论文(包括非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盲审全覆盖,也就是说无论是否被抽中市级硕士研究生论文“双盲”审,所有论文均需分层次外送盲审,这项工作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严把文凭“出口关”,已初步显现出效果。
摘 要: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学位在培养面向应用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郑州大学是河南省第一个设立网络工程方向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至今已经招收了7届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郑州大学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都碰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适用于工程硕士培养的论文评价体系。近年,郑州大学针对工程硕士论文评价体系这一重要问题,将研究生课题类型分为产品研发型、工程设计型和应用研究型三类。针对每一类课题,学校明确提出了研究内容要求、论文撰写要求以及论文评价量化标准,并依此来指导学生的选题、论文工作及论文撰写。通过这样一系列实践和探索,学校提高了论文质量和答辩通过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工程硕士论文;评价体系
如今,几乎每个单位都有信息中心,承担着本单位的信息化工作,这些部门急需大批具有网络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学位在培养面向应用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郑州大学是河南省第一个设立网络工程方向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至今已经招收了7届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郑州大学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都碰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适用于工程硕士培养的论文评价体系。
在论文写作阶段,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毕业论文评审标准方面缺乏相应的规范支持,一直以来都在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评审机制,过于强调研究的深度、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技术创新,忽视了工程硕士的专业特点,因为工程硕士偏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毕业课题主要是利用成熟的技术手段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并没有太多的创新点。如果沿用科学学位的论文撰写办法和评价体系,并不适用。因此,急需一套适用于工程硕士的论文评价体系。
一、国内外论文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从20世纪中期开始,国外就非常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美国是世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在硕士层次,专业性硕士学位种类众多,在毕业阶段申请学位的形式也多样,撰写学位论文并不是获取工程硕士学位的唯一途径。有些大学只是要求修满学分即可获得学位,有些大学是以提交技术报告或研究报告的形式来代替学位论文,涉及具体的论文评价标准,各学校也都不尽相同,这类信息大多由学校各自掌握,完全发表的文献较少。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要求学生修满课程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方可获取工程硕士学位,在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标准上尚未统一,大多数还在套用工学硕士的评价标准和模式。从某种层面来说,这已经偏离了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向。由于在论文评价方面,缺乏明确的标准和指导性文件,学生在选题、研究工作开展以及论文写作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论文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针对目前论文评价体系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郑州大学经过对国内部分大学的调研及对本单位培养经验的总结,制定了一套适合网络工程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评价体系。该体系将课题类型分为产品研发型、工程设计型和应用研究型三类,针对每一类课题,明确提出了研究内容要求、论文撰写要求以及论文评价量化标准,并依此来指导学生的选题、论文工作及论文撰写。下面分别介绍这三种课题类型的详细情况。
1.产品研发型。这类课题是指实际工作中涉及的新产品,优秀部件的软、硬件开发设计或者对现有产品的优化再研发。
在内容要求方面,应针对实际工作中涉及的新产品进行需求分析,明确目标,然后制订合理的设计方案,采用科学规范的先进技术手段和方法对产品进行性能分析和测试。研究要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撰写要求方面,产品研发论文由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组成。应以附件形式提供图纸、实物照片等必要的技术文件。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2.5万字,论文结构及内容要求如下。
绪论:阐述所研发产品的背景及必要性、国内外同类产品研发和应用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研发工作的主要内容。
相关技术:对于产品研发中使用到的技术进行简单的介绍。
总体设计:对所研发的产品进行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确定性能技术指标,给出设计思路。
具体实现:依据总体设计,描述详细设计内容及实现过程,说明如何解决研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测试:对所研发的产品进行测试,说明测试目的、测试环境、测试方法、测试过程、测试结果、结果分析及结论。
总结:系统地概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展望所研发产品的应用及改进前景。
在论文评审标准方面的要求如表1所示。(见表1)
2.工程设计型。这类课题是指针对实际工作中的工程项目给出一个完整、合理、先进的设计方案。
在内容要求方面,应来源于工作中的实际需求,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和研究难度,给出项目的整体设计方案及主要设备的选型依据,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设计方案要科学合理,符合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
在撰写要求方面,工程设计论文由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组成。设计报告作为正文主体,设计方案、设计图纸和设计说明作为必需的附件。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2.5万字,组成及具体要求如下。
绪论:阐述所开展的工程设计的背景及必要性,重点阐述设计对象的技术要求和关键问题所在,对设计对象的国内外现状应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并简述本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设计方案:描述项目需求、总体设计方案及设计细节,说明设计方案选择的主要解决方案或者软硬件产品。
选型分析:针对方案中的主要方案或者软硬件产品,对比分析市场上主要的技术和产品,分析其特点和优劣,说明选型依据。
实施情况:说明设计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的实施情况及效果。
总结:概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说明设计的新思路或新见解;论述设计方案的优缺点,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思路。
在论文评审标准方面的要求如表2所示。(见表2)
3.应用研究型。这类课题是指针对网络工程领域的具体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应用性研究,研究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在内容要求方面,应来源于自己工作单位或者导师承担的应用型研究项目。针对研究问题查阅文献资料,掌握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对拟解决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仿真或试验研究。研究工作要具有创新性和一定的深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在撰写要求方面,应用研究论文由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组成。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组成及具体要求如下。
绪论:阐述所开展的应用研究问题的背景及必要性,对应用研究问题的国内外现状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并简述应用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相关工作:说明所研究问题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研究中使用到的技术或者已有方案进行简要的说明。
解决方案:提出针对所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
实验与分析:对解决方案进行仿真或者实验研究,说明实验环境、实验方法、实验过程、结果分析、实验结论,并对方案的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局限性等进行分析。
总结:系统地概括应用研究所开展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在研究中的新思路或新见解;简要描述成果的应用价值,并对未来改进研究进行展望或提出建议。
在论文评审标准方面的要求如表3所示。(见表3)
这三类论文的评分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层次,其中,优秀为总分≥85,良好为84≥总分≥70,合格为69≥总分≥60,不合格为总分≤59。
三、论文评价体系应用效果
上述的论文评价体系,可以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发挥以下作用:一是在论文选题阶段,依此来指导研究生进行选题;二是在论文写作阶段,通过撰写要求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三是在论文答辩阶段,通过评审标准来指导论文的评审工作。培养单位出台了相关管理细则,并应用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经过网络工程方向2009级、2010级和2011级三届研究生的试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论文选题多样化。传统论文主要是基于理论创新的学术型论文,这对于工程硕士来说,不但难度太大而且不够实用。三种基本论文类型的确定,明确了网络工程方向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选题范围,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条件和个人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论文类型。
2.导师指导更有针对性。论文分类和指导细则出台后,导师会根据研究生的论文类型进行针对性地指导,一方面提高师生的沟通效率,另一方面也更加充分地发挥导师的专业水平,进而提升论文质量。
3.实用性更强。由于论文选题贴合实际,既解决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又实现了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
4.答辩通过率提高。通过应用新的论文评价体系,工程硕士的论文答辩通过率由原来的80%上升到95%,这主要是因为课题分类合理,选题更加贴近研究生的实际工作,保证了论文撰写质量和答辩的顺利进行。
提高化学工程硕士专业课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
化学工程是一个覆盖了包括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等多个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一级学科,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骨干企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大中型化工企业迫切需要大批责任感强、具有创新意识和研究开发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改变工科学位类型比较单一的状况,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多年来,由高校培养的众多化学工程硕士成为国有大中型化工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增强了我国化工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随着我国化学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与之相应的研究生专业课教学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研究生教育水平和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岗的工程硕士对专业课学习的时间不能保证;专业课设置范围窄,不符合学生工作现场的实际需求;缺乏优秀的专业课教材;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现场实践经验;专业课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工作内容相脱节等等,这些问题在全国的大多数培养工程硕士的高校当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好。针对目前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课教学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予以解决。
一、修订教学计划,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提高专业课程应用性
工程硕士主要面对的是特定的工矿企业,不同企业的生产过程与产品不尽相同,来自不同企业单位的学生从事的工作岗位也相差较大,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实践过程和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制订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时,应该按照国家化学工程专业学位标准,在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学时及内容的范围内,针对各个企业的培养方向灵活的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尽可能使学生能够学到实际需要的课程。另外,对于专业优秀课程一定要慎重选择,在广泛征求企业的领导、专家、硕士生导师以及学生的意见后,根据大多数学生所在企业单位的行业需求合理制定,以真正起到优秀支撑作用。而对于选修课程,设置的范围一定要宽,尽可能使多数学生能够选到自己喜欢或者想学习的课程。这样就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专业课教学的效果。
二、加大教材建设力度,把学生需求作为教学内容改革的推动力
要提高工程硕士专业课教学质量不仅需要优秀的专业课教师、良好的学习氛围,还需要与教学目标和授课对象相匹配的优秀教材。教材建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项基础工作,是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目前化学工程硕士专业除了公选课的教材外,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教材非常短缺。这就需要组织教师编写适合工程硕士特点的专业课教材,从教材体系和内容上体现出重基础(基础理论,基本技能)、重个性化培养、重创新性培养。同时专业课教师要深入生产第一线,把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科研成果,掌握第一手资料。总之,要以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应用研究型人才为目标,高度重视教材建设。
三、改进授课方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
进行教学时,要结合实际,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和授课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效果。①理论结合实际,注重学生学以致用。工程硕士大部分都是工厂企业的骨干,看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对自己工作的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和实际生产联系较为紧密的部分将它放到现场,结合现场实际,尽可能利用书本上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②集中上课,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和地点。工程硕士学生较为分散,工作比较忙,不能像全日制学生一样按时上课,所以在上课过程中可结合老师和学生的工作,采用不同的集中方式来进行。③利用网络,加强交流,完善师生互动。课堂内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以讨论为主、点评为辅,以网络为媒体,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建设专业硕士教学网站,将教师的教案、课件、习题答案以及部分重要内容的视频、音频等资料放在网络上,供学生实时查询学习;还可利用qq、msn等聊天工具保持与学生的互动,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和学生是完成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好坏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工程硕士的特点是学员进校不离岗、在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心与职业道德。由于多数学生来自生产第一线,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这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熟悉产业和行业要求,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知识和经验。所以,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对专业课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专业课任课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所教所学的内容都做好充分准备。
五、改革考核手段,把课程论文与生产经验总结相结合
中国的传统教育主要以考带学,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手段。长期以来,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注重的都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虽一直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但很难被付诸教育实际,其原因之一是考核方式的单一性,学生把应试成绩的提高作为学习的唯一推动力。
硕士教育阶段注重的是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工程硕士更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所以工程硕士的培养必须有其独特的考核手段,不能沿用已有的简单考试方式,而要注重考核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灵活性首先就是要根据课程特点选择合理的考核方式,如工程硕士专业外语的考试,可以将学生所接触到的进口仪器的说明书让学生翻译。而应用类课程,如精细化学品合成,可以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并合成相应的精细化学品。任课教师负责审核学生实验设计方案,检查学生合成出的产品的得率和纯度,根据学生实验结果给出考核成绩。考核的多样性主要是多种考核手段的结合,课程理论考试仅仅作为考核的一部分。许多工程硕士都有工作经验,并且和所学专业紧密相关。所以,可以让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与已有工作实际相结合完成课程小论文,作为课程考核的重点,教师根据学生对理论应用的理解程度给出评价。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同时提高了任课教师对生产实际的进一步理解,达到教学相长。
考核方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向,是工程硕士能力培养的关键。我们应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不拘形式,开发出更多、更有效的考核手段,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要提高认识,按照化学工程领域的实际需求,合理制订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设置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加强专业课教材建设,选择或编写优秀教材,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专业课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研究开发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性人才。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 管理科学与工程 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西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经济的全球化直接推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全球化,用全球化的视角分析教育领域是全球化研究在方法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也是高教研究的一种新兴学术研究范式。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旨在通过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为经济组织运行达到最佳状态提供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方案,必须也必然确立“全球化”教育理念。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整个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必将导致人才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不仅表现在人才定义与观念、使用与流动、竞争与评价、环境与待遇的国际化,更突出地表现在人才素质与培养的国际化。本文着重探究全球化理念在管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的理论与实践。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我国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高层次的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管理能力与国际视野的新型管理人才。人类社会需要管理,管理需要科学,管理科学业已成为信息社会促进经济优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定量研究组织的决策、运营与管理模式规律,其研究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工具性两个特点,其学科性质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标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是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是院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观念。经济全球化亚需革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确立全球化教育理念:其一人才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必不可缺少的基础和条件;其二树立全球化教育理念是高教领域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现实选择;其三全球化管理理念是适应管理革命和管理科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和培养价值由均衡、渐进、学术型向复合、应用、创新型转变的客观需要。
人才队伍靠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素质由培养模式决定。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渠道,培塑全球化战略理念、革新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全球化条件下我国高级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方略是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加强我国现代化建设、推进经济社会转型意义重大。
二、全球化视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的特征与面临实际
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给该专业的受教育者制定一个培养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培养方案。这一培养模式集中体现了该专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且规定了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特征,其实质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一)全球化背景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特征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为管理型人才。具有综合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更强调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相比专业型人才,要求具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管理能力,具有更高的管理、组织、执行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拓展能力。
二是人才素质要求与国际社会趋同。应该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复合型知识结构、高信息敏感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学习能力、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国际化的运作水平与能力等,这业已成为国际通行的高素质管理型人才的衡量标准。
三是人才培养方式要求走向国际化。具体体现在:目标认同国际化,能否适应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体制的多样化,例如方兴未艾的国内外联合办学模式正成为拔尖人才的成才渠道;课程设置综合化,更着眼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手段现代化。另外,还有学生来源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人才培训的国际化等。
(二)管理型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及根源
当前,在管理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矛盾问题。总体而言,一是专业设置与分类不规范,二是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三是培养模式“社会化”程度有待提高。具体而言:一是以学术标准设置的课程模式应对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矛盾。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目前,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多是“以系统知识传授为优秀”的传统模式。片面强调专业知识传授,对学生毕业后的多元社会工作环境和角色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管理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应坚持以下原则和方向: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体现学科发展前沿和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二是工科主导的培养取向与管理型研究生实用价值要求的矛盾。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横跨经济、管理、数学、系统、信息、计算机、工程技术等多学科门类的交叉学科专业。但诸多院校把它截然列为工科专业或文科专业,而不是回归管理学这一社会科学的学科本质,单方面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管理能力的培养。
三是缺乏健全的管理实践平台和浓厚的管理实践环境氛围。管理实践、实习环节少,实施困难.管理型人才对研究生能力素质要求较高,要求有较多的管理实践活动,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课时、经费、场所等因素的限制,造成管理人才以课程式的学习和考试型的评价为主,造成与管理实践相脱离、理论学习多、管理实践少甚至缺乏的局面,管理学硕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科化,忽视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本科教育某种程度上只是时间上的延续和理论层次的简单提升。
四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师资要求高与院校符合要求的导师少的矛盾。管理型人才需要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双重优秀素质,其培养对导师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导师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且也要求导师具有丰富的社会管理经历和经验,但现实中这种学、管兼修的“双师型”导师十分匾乏。
三、全球化视野中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培养的战略实施
(一)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内涵清晰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针对国际化视野下现代化建设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把培养目标定位为专业管理型应用人才。具体要求是;一是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素养;二是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在本领域内有较坚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和系统工程学理论基础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三是要具有综合的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可从事专门管理工作,胜任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或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等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运作、评价和咨询等工作;四是具有扎实的创新能力.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不仅要求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更需要具有创新求实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
(二)模式选择
一是确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创新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构成当前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想体系。“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了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把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注重能力”主要体现了培养人才的内容和重点。在培养对象上,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在培养目标上,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尤其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以应用性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创新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模式上。通过积极探索,形成了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相适应的开放的、灵活多样的“两主三多”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多种互动方式、多种导学模式进行教学。
二是构建“综合性、学习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平台.注重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专业、专业大类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主线,构建“平台-模块”式的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的结构:在公共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上,设置若干个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坚持学术标准和应用标准的统一。“综合性”是指知识结构的综合性、能力与素质构成的综合性,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与分析能力,掌握系统思维与分析能力。“学习型”指确立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意识与技能.综合性、学习型、开放式、国际化的是辨证统一的,倡导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变化中的管理实践的进行互动。
三是实施“学习+管理+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借鉴“双元制”模式,即以德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由社会和院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这种模式曾被誉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亦可借鉴cbe模式,即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它的优秀是从管理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四是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优化。首先是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是必须以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为优秀,重点突出信息社会管理特色。要用全新的观点重新审视课堂理论、具体实践与人员素质的关系,对培训教材按照社会实际需要进行结构和内容上的调整。其次是教学方法改革。对教学方法进行新的探索,采取导师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坚持研究生培养统一标准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贯彻系统理论学习与科研并重的原则,采取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方法,实现从“以系统知识传授为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向“以学生为中心、导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方法的转变。再次是学习方式改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应改变被动式接受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建立以发现和探究为优秀的学习模式,同时积极参与到各种部队管理实践中,实现学与用的互动。
五是注重“三大实践”的有机结合。实践训练体系包括科技竞赛、社会调查、学术活动、组织管理、科学研究等。一是社会实践。深人企业、社会,进行同本专业方向有关的调查、分析与实践活动;二是教学实践。在教学活动中,要求研究生担任1 ~2门课程的助教或主讲任务,并规定一定的学时数。这是培养研究生、提高业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三是科学研究实践。培养和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内容。包括参加学术报告、文献检索、撰写学术论文和参加导师课题或项目等。尤其要实施以学位论文为中心的质量监控。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研能力解决管理实际间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要着力把握四个阶段:一是开题报告,二是实证研究或现场实习,三是论文撰写,四是组织答辩。
六是打造高素质的“学管型”师资队伍。要培养高素质的管理型人才,必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型导师队伍。要求导师既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换言之,既能做导师教授,又能做高层次的管理者,避免“理论型人才培养管理型人才”的现象。为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方式上可以采取“送、下、带、引”的方式:“送”就是选拔部分导师出国或到兄弟院校进行深造,重点是针对管理实践能力强而理论相对薄弱的导师;“下”就是让部分导师下到社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重点是有理论基础而社会管理经验相对缺乏的导师;“带”就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引”就是从其它实力较强的院校、社会机构引进优秀人才,或直接从社会行政管理部门、社会实践领域聘请既有丰富管理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专家担任兼职导师。
预审制度在软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中的作用
1. 引言
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我国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专业硕士学位之一。随着数量的不断扩大, 软件工程硕士生的培养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导师难以对每一个硕士生进行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 而且招生生源有着不同的理论及实践基础。在这种情况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难以提高,因此, 确保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对培养质量进行审视,并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培养质量。?
2. 预审制度的必要性
硕士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软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了研究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科学方法、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映具有新思想,新方法或新进展的创新能力。在数量不断扩大、培养质量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科学公正地评价软件工程硕士学位申请者的学位论文, 是保证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2.1目前软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主要存在如下的问题:
论文缺乏自己的实际创新点和具体工作。部分论文停留在对以往研究内容的重组或综述的水平,缺乏对自己实际工作的阐述和验证,技术难度和工作量不够。论文写作缺乏整体性思路,很多学生论文撰写结构欠合理,对本领域内的工程和学术动态了解不全面,缺乏实用价值和社会效益。论文格式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各级标题字号、错别字、参考文献引用格式不够规范、图标排版不符合要求等方面。
2.2目前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制度存在以下问题:
2.2.1校内外评阅制度难以切实起到监控作用:以往硕士学位论文评审实行的是校内外专家的实名评阅制度,校内、校外两位专家评审意见中有一人没有通过的,就不能直接进入答辩阶段;如果两位专家评审意见都是可以通过的,就可以直接进入答辩阶段。评阅制度是对论文质量的一种监控方式,是对硕士生是否达到培养要求及质量的检验,但目前现实情况是对评审专家没有一套严格、完整的遴选机制,往往评审专家都是圈内熟人, 甚至是硕士生指导老师的好友、课题合作人等,他们事先知道论文作者和导师是谁, 碍于情面,论文一般均可顺利通过评审。即使觉得论文不符合评审要求的,也不会直接给出不同意进行答辩的意见结论。
2.2.2“双盲”抽检制度不能全覆盖所有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双盲”抽检制度(即评审专家不知道被评人、被评人也不知道评审专家),在多年实践中的确是提高学位论文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实现并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由于实行的是抽检机制,并不全部覆盖所有的学生,抽中参加双盲审的学生比例有限,大部分学生和导师在得知未抽中参加“双盲”后,往往对论文的重视程度不足。
2.2.3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流于形式:学位论文答辩成员组成尽管回避了导师,聘请了一些校外企业专家,但由于答辩专家通常是由导师聘请,会导致答辩专家们答辩时往往留面子,缺乏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即使有些专家坚持原则认真负责的, 但在投票时少数比率起不了作用, 结果常常是评审结论与实际水准不符, 答辩流于形式。目前硕士学位论文一旦进入答辩程序,就很少有不通过的,使得论文答辩本应该具有的权威性大有所失。
2.2.4无法确保论文修改质量:答辩专家即使指出论文中有些较大的缺陷和问题,需要进行修改,但是由于答辩已经完毕,并且决议通过答辩,在申请学位之前,学生就没有动力也不会去花时间对要求修改的论文内容去做充分的修改和完善。答辩专家组也很难在答辩之后继续跟踪确保对原答辩论文进行修改质量的监控。
目前学位论文评审方式与答辩方式不足以及时发现和有力遏制以上所述的问题,而学位论文作为全面衡量软件工程硕士生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因在各环节上予以严格要求,并在制度上给予切实的保证。因此,有必要在正式答辩之前建立一套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以确保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
3. 我们的预审制度和执行效果
预审,就是在硕士学位论文成型之后论文正式评阅之前进行的一项审查过程,采用匿名方式请专家对论文进行评审、以决定是否可否进入答辩阶段的一项论文评审制度。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就要求其继续修改或者下一次再申请。设立预审制度的目的是想通过匿名评审专家组对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审查,发现问题,查找缺陷,提出改进意见,并决定可否提交正式评阅并进入答辩流程,以保证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的较高质量。这是对以往论文答辩制度的一种修正、补充。它把对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重心提前到评阅前,使得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修改论文,并采用匿名审核,力争做到公平公正。对保证论文质量有较大的作用。
3.1预审制度的主要内容
预审由硕士学位候选人提出书面申请, 经导师同意并签署书面意见后,于每学期开学后第3周之前(大致在每年3月31日前、9 月30 日前)向学院软件工程硕士教学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提交完备的申请材料。申请材料包括学位论文一式2份以及已发表的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要求的论文复印件, 并由管理中心形式审查相关培养环节是否全部完成。符合条件者进人预审程序。管理中心根据论文研究内容,选择2名以上相关领域的教授或副教授组成预审小组进行匿名预审。导师不得作为本论文预审组成员。论文预审的主要内容是审查论文选题、分析框架结构、研究方法、工作量、引用资料文献数据和写作规范、基本结论,并进行原创性审查,看是否存在抄袭、剽窃等问题。预审组在规定时间内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把关论文质量,对预审中提出的问题要求进行书面记录并填写《软件学院--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预审意见表》反馈至管理中心,由管理中心及时反馈预审结论至相关导师告知答辩申请人。硕士生根据预审小组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认真修改论文。
预审结论分为以下几种:
(1)可以参加答辩:认为论文达到了硕士学位论文水平,且不需要修改,可以直接参加答辩;
(2)修改后再审:认为论文及课题工作接近硕士学位水平。但论文需要修改,并给出具体修改意见。学生需根据预审意见认真进行修改,修改后的论文经导师审查确认后,再提交管理中心提请原预审专家组审核。符合要求的,可正常参加答辩,否则就不能参加本次答辩,需整改后下一学期再重新申请。逾期未提交修改论文的,视为自动放弃本次答辩申请;
(3)不通过:认为未达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要求,不能参加本次答辩。导师应指导答辩申请人完善课题工作,修改论文,下一学期再申请参加论文预审和答辩。
(4)涉嫌抄袭:发现论文涉嫌抄袭、并经查实的,则一律退回,并至少一年内不得再申请答辩。如果以后再次发现抄袭,则直接取消答辩资格和申请学位的资格。
3.2预审制度实施效果
预审制度实施以来,迄今已经完成了对1367位硕士学位论文申请者的审查, 其中通过预审的629人、推迟答辩的167人、需要修改的544人、抄袭27人,共授予学位1143人。从总体上看,预审制度真正起到了对论文质量的监控、提高作用。由于论文预审不是最终性的,且匿名进行评审,排除了论文本身之外的因素,预审专家组本着对学生负责任、帮助提高论文质量的态度对硕士学位论文提出问题和修改建议,有助于硕士生多方位思考并对论文进行有效改进,起到了协助其导师把住质量关的作用。论文预审不仅对当事人有很大的帮助, 并且对其他准备提交论文的学生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导师们也更加重视论文的质量和指导。?
4. 预审制度实施的总结和思考
预审制度最主要的优势是对硕士学位申请人的论文质量进行事前监控,在正式答辩前,学位申请人能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预审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预审未通过的论文不许提交答辩,这在制度上将那些质量差的论文隔离在外,有效地把好了硕士生出口的质量。
在看到预审制度效果的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预审的功能, 必须同时严格硕士生的开题工作,只有抓牢抓实开题工作,才能在论文工作的源头保障论文的质量;同时引起导师及其论文作者对论文质量的重视,导师是保障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导师和论文作者共同重视,才能保障培养的质量。为了更好的完善论文预审制度,我们觉得今后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1)落实论文预审的后续检查机制,预审结束后, 学位申请人应该严格按照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认真仔细地修改论文。在评阅和正式答辩阶段, 评阅专家及答辩专家除了对论文的主要工作给予评价外, 也要评判硕士生的学位论文是否按预审意见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如果后续的检查机制落实不彻底, 预审专家所提的修改意见得不到严格贯彻, 预审也难免会流于形式。
(2)预审过程中,为了避免论文预审的偏颇,尽量做到同一位导师所指导的学生论文分送到不同的预审组,以尽量提高论文预审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3)进一步细化预审复议环节的工作,对导师、学生提出的论文预审复议要求交由学科专业委员会复议,并指导导师、学生对论文做后续的修改。
(4)增强预审奖惩机制管理,促进导师持续关注论文质量,对预审结果优秀的老师予以适当的奖励,反之则需对导师增强后续再培训,鼓励导师改进研究生培养质量。
预审制度在我院已取得一定效果,我们将继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和完善预审制度,切实提高我院的研究生培养质量。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教育软件工程硕士点的建设现状。文章指出,我国教育软件硕士点处在起步发展阶段,目前面临着数量少、课程体系不健全、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文中分析了我国新时期建立和完善教育软件硕士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今后教育软件硕士点的发展道路和方向。
【论文关键词】教育软件;可行性;课程;实践
一、教育软件工程硕士点发展现状
教育软件工程属于教育技术学硕士点的一个方向,目前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逐渐发展起来。教育技术学一般有以下几个方向: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教育信息化、教育软件工程、知识工程、远程教育或叫网络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数字软件资源、教学系统设计等。截止2010年,我国拥有教育技术学硕士点的学校已经超过60所,但设置了教育软件工程方向的学校并不多,主要为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数字资源、教学系统设计等。有的学校把教育软件工程硕士点没有放在教育学院,而是放在了其它学院。下表是对我国拥有教育软件工程方向的学校进行的统计。
从表1调研结果可以发现我国教育软件工程硕士点分布_宵以下几个特点:
1.教育软件硕士点的总数还很少我国硕士点中目前设置教育软件方向的高等院校总数还不超过20所。
2.“2ll”、“985”高校开设有教育软件工程硕士方向的很少。从上表可以看出,位列“985”高校的只有清华、中科大两所,位列“2l1”高校也只有清华、中科大、北邮三所。这对培养高层次教育软件人才是非常不利的。“985”、“211”高校有着良好的科研环境,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与海外接轨的重要基地和摇篮。
二、开设和完善教育软件工程硕士点的必要性
教育软件硕士点是专门培养教育软件研究和开发高层次人才的,对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包括教育硬件信息化和教育软件信息化两个方面。丰富的教育软件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教育软件资源包括各种多媒体课件,各类教育软件、教育资源库等。教育软件包括学科类教育软件和教育管理类软件等。学科类软件包括数学、英语等学科类教育软件。教育管理类软件主要包括教务管理软件、考试系统等校园管理类软件,还有国家管理系统。教育软件从用户角度可以分为课堂教学软件和个人使用软件等。
袁振国在《教育研究方法》中说:“这就注定了班级授课制一开始就种下了教育的一系列祸根:非针对性、去个性化。”教育软件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学生个人可以自由使用教学软件,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学习函数图象的性质,学生可以使用软件例举很多实例,既加深了对函数图象的理解,又开拓了视野。
教学软件的多媒体特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目前我国学生普遍对学习缺乏兴趣,教育软件的使用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大量高水平多媒体教育软件的开发和使用,不断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提高学生的成绩。
教育软件中很重要的一类是教育管理软件。教育管理软件在我国教育管理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教育管理软件在我国学校被广泛应用。教育管理软件对我国教育实现科学化、正规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发和使用高水平的教育管理软件系统,不断解决我国目前教育管理涌现出来的问题,不断提高我国教育管理的效率。
但是目前我国软件科学的发展是很落后的,大量的技术都是从美国等先进国家引进的。据调查,我国软件业的发展每年都缺乏大量的软件开发和研究人才。硕博教育是我国培养大量软件开发和研究高层次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
从上述分析来看,教育软件方面高层次人才是需要的,我国需要培养出大量高层次教育软件人才,不断完善教育软件学科的建设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三、建设教育软件硕士点的时机和可行性研究
1.建设教育软件硕士点的时机
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中对教育软件资源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六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六十一)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出科学依据,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大纲》的通过,为我们新时期教育软件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方向和良好的时机。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时机,不断推进教育软件工程硕士点的建设。
2,可行性分析
985院校有国家的大力扶持,建设教育软件工程硕士点是可行的。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方面的人才也越来越多,在建设教育软件工程硕士点的人员配置方面也是可行的。
四、教育软件硕士点建设研究
1.数量增加
在未来的十年内,争取在“985”院校中开设有教育软件工程硕士点的学校增加到10所以上。以“985”院校带动其它高校的发展。
2.课程的设置
软件方面国外发展的脚步远远领先中国,所以引入一些国外原版教材是必要的。
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教育软件工程方向硕士点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笔者对国内教育技术学教育软件工程方向课程设置进行了调研,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清华教育研究院和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教育技术学教育软件工程方向清华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的软件学科排名处在全国前列。
笔者发现,即使是软件学科在全国处在全国领先的水平,但教育技术学的教育软件工程方向的建设还很不健全。一方面软件方面的课还偏少,另外一方面实践环节安排的太少。
(1)软件方面的课程偏少
笔者对北京邮电大学教育技术学培养方案的调研来看,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工程方面的课程包括数据库原理、面向对象的技术与c++编程、软件工程实践、java技术、数据结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技术学还没有相关的专门软件课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点设置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软件方面的课程包括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一门课。为了提高培养质量,需要增加一些软件方面的其它课程。兰州大学在设置教育软件硕士点的时候开设了很多软件课程包括教育软件基础(1inux)、软件工程导论、vb程序设计、网络系统规划与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java程序设计、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开发过程及配置管理、软件构件与中间件技术、教育软件制作实践等。这样的课程设置相对比较齐全。
(2)实践环节不足
培养高层次教软件人才需要不断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训练,增加实践课的时问,不断提高实践课的质量和增强实践课的效果。北京邮电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软件工程硕士点实践课包括而向对象的技术与c十+编程、软件工程实践。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实践课只有一门课社会实践。兰州大学实践课包括教育技术综合实验、教育软件制作实践、信息化教学实践。一方面,很多高校教育软件硕士点实践课的时间短、种类少。另外一方面,实践课不被重视,上课效果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要严格制定实践内容的计划和任务。实践课一般包括程序设计实验、软件文档书写实验、教育软件工具使用等。我国目前实践课的建设还处于初建阶段,需要不断探索实践课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模式。实践课的学分比例和考核机制需要不断探索。需要不断增加实践课的比重。建立健全实践课的考核机制很重要,有了很好的考核机制,学生实践的动力就会得到增强。
3.实践基地的建设
(1)软件工程实验室的建立
培养教育软件高层次人才,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软件工程来说,建设软件工程实验室是必要的。软件工程实验室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实践基地。
软件工程程实践课程的设计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级工程项目研发能力,让学生在团队环境下使用最新的软件开发工具获得较真实的软件开发经验,提高学生存项目规划、队伍组织、工作分配、成员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合作精神。
软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给学生提供~个团队环境,让学生应用最新的软件开发工具获得尽可能真实的团队软件开发经验。在实验项目的安排上尽餐模拟真实世界软件开发开发巾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受控的情况下培养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力。
我国比较著名的软件工程室有武汉大学软件工程实验室、复旦大学软件工程实验室等。
软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一般包括需求分析平台、设计平台(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编程平台、测试平台、计算平台等。所配置的软件一般包括绘图工具microsoftvisio2003,项目管理工具project,ultraedit编辑器,软件配置管理工具cvs,powerdesigner等。
我们要不断建立健全实验室的配置,不断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实验室的利用效率。
(2)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
鼓励学生和企业共同开发软件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导师课题。对学生的参与给予一定的报酬和奖励。
4.不断创新培养模式
我们要不断建立健全奖励机制,不断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计算机竞赛和其它大赛,例如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等。鼓励学生开展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学生的视野根据竞赛获奖或者发表的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的级别给予不同的奖励,以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要举办学术论坛,增加学生的交流机会,同时让导师也参与进来。
要不断增加研究生培养经费。我国目前存在着人均研究生的培养经费偏低的问题。导师带的学生偏多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导师带的学生过多会导致对学生个人的培养不足,从而导致培养质量下降等后果。
要不断进行三螺旋理论在软件工程硕士生培养中的应用三螺旋理论在软件工程硕士生培养中的应用主要指的是实现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密切配合,为培养高质量的研究人才而相互合作,发挥各自优势。
让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不断推动我国的软件学科建设,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论文关键词:工程硕士 英语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本文总结分析了我国目前工程硕士英语教学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阐明英语学习是一个学生依靠自身已有知识结构和经验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建构知识、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过程,从而对目前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近年来,工程硕士作为我国研究生的主要专业学位之一迅速发展。在工程硕士的教学体系中,英语作为一门主要必修课程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指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攻读该学位的在职人员具备硕士学位研究生应有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即具有较熟练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定的翻译写作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以适应在本学科研究中大量查阅外国文献和进行对外交流的需要。但工程硕士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如何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来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本文基于对目前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实际情况的分析,阐明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启示作用。
一、当前工程硕士英语教学状况分析
近五年来,笔者曾在华中科技大学为计算机专业以及软件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教授过学位英语课程,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情况具有以下特殊性:
1从生源看。
(1)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水平差距较大,总体上看基础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词汇量、基础语法知识、阅读和翻译能力及写作水平都不十分理想,口语和听大相比之下更差。因为相当一部分学生大学毕业多年,在工作中很少用英语。另有一些外资企业的员工,大部分为技术人员,平时接触外文科技资料和外籍员工的机会较多,英语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都较好,但领域太狭窄,主要限于专业技术上的探讨,因此口语交流也有困难,英语写作能力也不算强。
(2)学生年龄偏大,大学毕业时间较长。本人曾经教授的班级中,35岁以上的学员一般都达35%左右,有10%左右大学毕业近20年,严重影响了第二语言习得效果。如在词汇记忆等方面劣势明显,语音语调的习得也常受负迁移的影响。
(3)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无论是内部动力还是外部动力都不足。英语对大部分学生而言,现实用途似乎并不太大,最关心的是能否通过课程考试。
2.从教学条件看。
(1)学生“进校不离岗”。教师到各教学点集中授课,一般每次至少印学时。
(2)面授课时少。教学大纲规定,工程硕士面授课时为80学时,而全日制研究生英语课时一般不少于240学时。
(3)教材单一。一般使用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的《工程硕士英语研究生英语基础教程》作为教材。
(4)课型单一。大多只开“基础英语”,无听力、口语等课程。
3.从教学手段和方法看。
各个教学点都使用多媒体方式授课,但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不能达到最终使学生构建知识、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工程硕士英语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重要分支,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如维果茨基(vygotsky)和布鲁纳(bruner)等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也为其具体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它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规律,阐明了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以及学习环境对知识建构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卞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教材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而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多媒体的应用是为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优化学习资源,而不是作为灌输型教学的工具。借助这一理论,能为我国目前工程硕士英语教学各个环节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启示。
1.教学计划。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要对新旧知识经验进行反复发现,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为新经验的进人发生调整和改变。同时,由于学生特点各异,建构活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对意义的理解也因此不同。教学过程不再同步,不同学生可以沿着不同学习途径,建构相同结果。因此,每个教学点在遵守《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应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特点,采用不同教学计划。
建议每一教学点在第一次上课时,可对学生人学时的成绩、年龄、大学毕业时间、目前工种、使用英语情况和英语学习动力等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以统编教材为基础制定出该教学点的教学内容和计划,既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个性,又要尽可能使用学生期待的教学方法,同时解决好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间的矛盾。
2.充分利用有限面授时间。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英语教学设计的流程应该是:依据教学目标一进行情景创设一引人主题一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一加人强化练习一进行学习效果评价。换言之,依据培养目标及课程特色,结合学生实际,充分贯彻建构主义教学观,进行量体裁衣式教学设计。
建议将工程硕士英语面授时间分三阶段来完成:一是温故阶段;二是提高阶段;三是技能训练阶段。温故阶段指复习原有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基础知识)。此阶段的课时数各个教学点可根据学生原有英语知识结构来确定,不宜太长,不超过总课时的1/4为宜;提高阶段是指针对语篇的阅读、写作和翻译的教学,本阶段是教学的主体,课时至少应占总课时的2/4;技能训练i价段,着重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日常听说能力,可根据学员工作的需要有选择地训练。一般不超过总课时的1/40。
3.教学方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的存储器,而是经过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建构信息的意义。因此,教师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来组织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不宜逐字逐句地讲解,同时需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持久学习英语的动机,依据每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经验、心理结构以及信念的差异来进行教学。不能只向学生提供脱离现实生活的纯理论语法知识,让他们机械记忆,而应对统编教材的课文和训练内容有所取舍,在教学中尽量引用流行词汇、专业同汇和最实用句型,结合学生的专业,引用例句,鼓励学生活学活用。还要注意到每个学生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不强求每个学生都遵守一种学习策略,允许他们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其次,建构主义主张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才有意义,这种情境应该具有多样性、真实性和整合性。教师不应总是将提前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指导他们进行探索发现。
以阅读能力的培养而言,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语篇阅读,并提出和回答与所阅读语篇有关的问题。在构建英语情境教学模式下教师可让学生用英语进行日常报告,也可就某个话题设计课堂小组活动或者个人演讲等活动来营造英语氛围,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练习,在这些有趣情景下,学生不再盲目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将学习过程变成积极参与建构知识的高水平思维过程,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英语知识,更新原有知识结构,建构新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4.利用网络优势,批改作业,答疑解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重互动学习方式。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不断交流,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别人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在自己原有知识背景下建构新的知识。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在目前的工程硕士英语教学中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积极意义。鉴于面授时间有限,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课堂教学,让学生进行课外交流和协作式学习。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应布置一定量的书面作业,通过网络群发给学生,规定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并反馈给教师。课外阅读材料可为不少于10万字的某个领域的专著,学生要交读书报告,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翻译材料可指定也可自选,但译文不少于1001)字。
教师也可通过qq和msn聊天群以及email等网络通讯方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针对性指导。学生会在个性化自学中发现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或与教师进行探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语言交际能力。就写作而言,教师利用email可以监控个别或群体学生的写作过程,也使作文的批改更加迅捷、科学和合理。能将学生习作中的优缺点发送给全体学生,给他们提供交流平台,大大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email对英语阅读教学也有促进作用,如学生可通过email进行交流阅读英语文章的心得、难点、疑点,从而相互借鉴、引发思索,真正享受阅读。对于老师布置的翻译作业,学生也可就具体的翻译方法进行切磋。此外,将信息技术自然渗透到学习中,能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从而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5.合理评定学生成绩。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培养交际能力。鉴于工程硕士英语学习面授课时的有限性,学生的自主性和协作式课外学习占了英语学习的大部分,因此学生最后英语成绩的评定应该由三部分构成:卷面成绩(卷面考试内容以教材为主)占50 %,面授到课率和课堂表现占20 %,课外作业和网上交流情况占30 %,这样才能较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和真实英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