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1 09:05: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图书馆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社会因素影响着图书馆学的发展
1.1网络化的社会发展20世纪末,新技术革命引发了网络化,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支撑着现代信息的网络化,现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正处于向网络化、数字化转换的过程.信息知识的交流传播是人类的重要活动,广泛普及的网络化信息处理与新的传播方式,对社会状态与运行带来了全方位的、综合性的改变.以数字化网络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为工具的新型社会呈现出以下特点:一、网络空间的虚拟实在使人类实践活动的范畴得到了扩大;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呈现出“对话性”是互联网的特点,以前的主客对立式变成了现在的主体际式,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三、人们通过互联网带来的海量信息资源,能全面地获取所需的信息知识;四、网络技术使电子商务得到普及、产品与服务越发倾向于个性化,社会生活、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并呈现虚拟化、数字化趋势.网络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为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如信息知识变得越来越无序和难以控制,社会结构越来越脆弱,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逐渐加大等.第一,从研究手段上来看,电脑写作、网上讨论的方式,为社科研究者提供了新的写作方式,而且使其能及时获取新的观点和材料,同时也为学术批评提供了新途径;第二,从研究条件来看,互联网为社科研究提供了海量的信息知识,为了有效利用这些信息资源,研究人员必须探寻使用信息的新策略,学会新的技巧;第三,从价值上来看,它既强化了人们对技术的依赖,也强化了人们对技术的崇拜,使技术力量在短期内形成聚合与裂变.如“学术共同体”近几年在图书馆学中表现出对技术的极大热情,然而他们却很少顾及技术的后果.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价值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被忽略的现象.
1.2全球化的社会发展具有共性的经济、文化模式渐渐普及,各国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了解、相互影响日益增强,逐渐成为全球化相互通行的金钥匙.二战后,国际物流、金融在国际贸易的促进下规模不断扩大,并且从经济领域逐步向思想、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渗透、扩张.跨国公司、国际市场、世界经济组织纷纷涌现,资本、能源、劳务、商品、技术等经济因素在全球范围内被自由配置,这种全球化科技进步给交通和通讯带来了革命性飞跃,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往打破了障碍.社会科学研究也受到了全球化社会发展的影响.首先,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思维整体化、复杂性理论的出现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所导致的.盘根错节的整体化结构、人类依赖感的加强、军事集团等的不断出现致使世界历史、全球意识的形成.其次,从研究对象来看,世界性问题的出现,如世界金融一体化、环境保护、人类共同遗产的确定等都拓宽和加大了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深度.社会科学将为图书馆学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目前,这一趋势已初见端倪,国际间的一些图书馆合作项目已经形成了服务平台,供读者参考和咨询.因此,社会科学必须要从全球的广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承认各种文化传统中的差异与互补,强调社会系统的复杂性,例如全球图书馆,虽然在网络技术与虚拟空间上消除了地理界限,但各国的人文界限却始终存在.为探索世界各国通融的方法和理论需要我们做出不断的努力,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各国图书馆学研究者们继续共同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2图书馆学的发展
2.1研究重心向知识领域转移由于图书馆学的社会发展与自身“知识基因”的推动,图书馆学研究领域重心开始向知识转移.知识是文献的本质,古代图书馆的知识体系产生于文献整理和文献积累的活动中.因此,图书馆学可以看作是以人类知识活动为基础而演变来的,它的原始基因来源于知识的存贮、排序、加工、整理、提炼、传递等活动范畴,这个活动范畴有时又被称为“知识域”.而早期社会知识的生产、使用范围太小,仅限于上层社会,在图书整理基础上所形成的图书馆知识体系就不可能扩大并渗入民间,只是被一小部分人使用.近代以来,社会实践中科学技术被不断物化,知识的积累与传承效率越来越高,到了后现代社会,知识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并开始向社会群体、日常生活靠近.受知识规划的作用,人类必与知识权力交往.因此,知识的价值和作用不断得到扩大与提高,研究主题从图书“整理时代”转向了“经营管理时代”,在“知识域”不断变化的同时,图书馆学的研究主题又转向了“信息技术时代”,而且这种转移正是对图书馆学自身出发点的更高层次的回归.
2.2学科发展从细化走向整体在形成之初图书馆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早期的图书馆教育更倾向于培养学识渊博者;二、内部知识体系的细划不明显.这两个特点在图书馆学形成发展之初就表现出来了,但在日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这些特点将逐渐消失.然而客观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知识也是一个整体.社会科学不断得到分化,分成多门独立的学科,学科又分成了多个领域,在大学的教育分科的制度支持下,包括图书馆学在内,很多社会科学学科都变成了拥有众多分支的大学专业学科.图书馆学的操作性、精确性和体系的完整性,细化了学科内部,而且使其研究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了社会科学前进的步伐,降低了学科整体研究的效率,跨学科研究使学者之间的合作逐渐普及.可以看到,图书馆学经过细化发展之后会逐渐向综合化、整体化方向转变,并将呈现出以下特点:一、与同族学科进一步融合;二、一些重大课题将吸引众多学科汇聚一点,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三、内部分支学科将在新的研究角度与方法的支持下出现整合趋势.
2.3学术理性逐渐由技术倾向于人文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从工业革命时代开始就已显示出巨大的威力.技术力量推动着图书馆学的发展,搜索引擎、电子文献、网络咨询等新概念的出现让人应接不暇.可以看到,技术进步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是改善生产关系和推动社会变革的先导动力,但技术本身具有双刃剑效应.信息技术缩小了我们的空间距离,促进了人们更加快捷的进行交流.技术使社会发展的同时又给社会带来了新的威胁与危险.要想解决新出现的问题,需要到技术以外的因素中去寻找解决方案.因此,社会进化既要靠硬的动力———技术,也要靠软的动力———价值观,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最终会协调发展.图书馆学具有人文主义性质,图书馆是一个人文主义事业,其最大限度地使知识发挥作用,最终目的是让社会个体获取知识,使人与社会的发展更为合理.图书馆学在技术和服务方面日益向自然和社会靠近.但要始终记得,人文主义的基础始于图书馆学.否则,人文主义价值,就不会在获取知识的个人及需要这些知识的社会个体中得到体现.未来图书馆学在技术理性方面有哪些特点?①从研究范畴上来看,图书馆学既要研究知识也要着重研究知识如何被大众所接受.②从学术检验标准上来看,衡量未来学术研究成果的基本尺度是社会人群的知识和信念得到了公平、协调发展.③从研究方法上看,图书馆学不但从经验化向科学化转变,也更加注重从科学化向人文主义文化方向转变.
2.4研究的特点是理论与应用并重图书馆学的分类方法是将学科内容分为了理论与应用两个部分,这种分类方法对知识科学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作用.古希腊时认为学术研究就是纯哲学探索,是与实用技术相分离的;19世纪初,虽然德国成为世界科学研究的重镇,但学术界仍弥漫着纯科学与应用技术是相分离的观念;19世纪后期,大批的美国人赴德留学,将德国的图书馆学思想与教学模式带回了美国.从此,图书馆学理论与应用的两分模式,自始至终贯穿于美国图书馆学的研究中.现代中国图书馆学主要来源于美国,因此,中国图书馆学的内容就有了理论与应用两部分的架构形式.到了20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未来图书馆学将呈现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发展趋势:①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将通过前沿课题进行有机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②理论与应用变成人们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不仅促进了图书馆“馆内”科学的发展,也能走向“馆外”.③理论通过对真实问题的研究能逐步纠正长期以来形成的浮浅化倾向,而实用研究能为理论创新提供原料和动力.
2.5学科建设更加注重本土化进入21世纪,中国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也存在着如何本土化的问题.本土化是指学科发展符合本国国情.图书馆学本土化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只有加强本土化建设,中国图书馆学才能走出一条“和而不同”的发展道路.图书馆学在本土化的建设中,将在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中寻找突破:①重视和加强与本国国情的联系.②加强对传统学术资源的挖掘继承,为公民提供学习知识的工具与方法,在当代社会条件下重新发扬优良传统.③借鉴、学习、吸收国外图书馆学的优良传统.总之,作为图书馆的一员,我们应在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想要获取知识的人群提供有效的知识帮助.
作者:吴瑞珍单位:赤峰学院
1各期刊发表问卷调查法文章的情况
从各期刊2013年发表的问卷调查法文章在本期刊本年度发文总量中所占的数量和比例可知,问卷调查法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已得到一定程度的使用,但使用比例仍然不是很高
2问卷与量表的文章在问卷设计和统计分析指标上的差异
2.1问卷与量表在问卷指标上的使用情况问卷是否需要含有量表,主要取决于研究的主题内容和想要得到的研究结果。工具的选用适用于研究就好,但越来越多的研究为了得到更加深层的数据挖掘,更加客观科学、有说服力和预测性的结果,都在采用量表式问卷。量表的理论结构更强,数据模型更深入准确,只要严格按照程序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编制与使用,量表式问卷可使研究更加深入且有价值。从问卷和量表在编制指标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量表比问卷在指标的出现率和统计方法的使用上都高出很多。除了一篇文章是采用了别人设计使用过的问卷之外(即没有对问卷进行任何修改),其余的文章全部都是自编问卷。在自编问卷中,无量表的问卷占54.5%,有量表的问卷占45.5%,无量表问卷居多。量表在是否进行了预测试、信度与效度检验、采取何种抽样方式等指标上说明程度明显高于问卷,这说明通常使用量表的文章在研究标准性和规范性方面优于使用问卷的文章。一份问卷在编制完成后并不适宜马上投入使用,预测试可以检验问卷的信效度和其它适用性问题,能揭示出研究者编制过程中忽略的实际应用障碍。问卷可以通过预测试看出题目的语言歧义、语言组织、内容重复等方面的问题,而量表型问卷的预测试对于理论构架整合拆分、操作性定义的修改、语言的准确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预测试是信度和效度检验与修改的必要步骤。问卷预测试率为2.4%,占到全部预测试的6.3%;量表预测试率为42.9%,占全部预测试的93.8%。问卷编制的标准化和规范不会因为问卷是否含有量表而有所改变的。问卷虽然没有准确理论框架和操作性定义,但这不是说它们不需要信效度检验和预测试。信度是问卷所必须达到使用标准的指标,直接影响测验结果的可靠性,信度不达标的问卷不具备施测条件。显示9.5%的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占全部进行信度检验文章的13.3%;74.3%的量表进行了信度检验,占全部进行信度检验文章的86.7%。效度依据研究需要和问卷设计的不同,可以检验不同类型的效度。问卷多检验的是内容效度,而量表则需要检验种类更多的效度,如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校标效度等。7.1%的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占全部进行效度检验文章的10.3%;74.3%的量表进行了效度检验,占全部进行效度信度检验文章的89.7%。问卷的抽样方式应该做到费用与精度相平衡,并且得到调查对象认可,在实际操作中应采用正确的抽选样本的方法,使样本能真正代表总体,并恰当地确定样本的数目,以便在符合调研要求的前提下降低费用。而问卷发放时选取何种抽样方式也需要在文章中体现出来,以便读者判断结果的准确性。4.8%的问卷写出了抽样方式,占全部注明抽样方式文章的15.4%;31.4%的量表写出了抽样方式,占全部写出抽样方式文章的84.6%。量表在测量时犹如一个评分的量尺,因此,量表的计分方式需要在文章明确提出来。量表型问卷需要明确指出本问卷的计分规则和评分规则,问卷则需要提及是否含有多选题等情况。11.9%的量表写出了计分方式,占全部的16.1%;74.3%的量表写出了计分方式,占全部的83.9%。
2.2问卷和量表在统计方法上的使用情况通过表3可以看出,问卷在统计方法上全部使用了描述统计,占到了全部描述统计的60%,其它统计方法使用率明显下降,假设检验不足10%,其余方式不足5%。量表由于问卷本身具有指定的理论框架,较多的量化,在统计方法的使用上更为多元化,高级统计方法的使用明显增多。统计分析并不是一定要追求高级统计方法,统计方法的选用应该符合研究需要,达到研究目的才是最根本的。即便是不含有量表的问卷,也有多种统计方式可以深入挖掘数据所隐含的意义。不含量表问卷数据的计分方式,决定了问卷可以使用什么样的统计方式。
2.3问卷和量表在问卷设计和统计分析指标上的差异从问卷和量表在问卷设计和统计分析指标上的差异,可以看出除了假设检验这一项以外,其余各项均存在显著差异。当然,这一研究差异性只能代表2013年的问卷调查法文章的情况。这说明在对待问卷和量表上,研究者还是存在学术严谨性区别的。虽然二者同属同一事物,应该遵循同样的规范行操作,但问卷是否需要严格的按照量表的规范去编制和使用,本身也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而在文章中也呈现显著的差别体现。假设检验这一项上没有存在差别,这是2013年文章的情况,还是长久的普遍现象,需要持续对年度文章进行分析、研究。
3结论与分析
3.1结论
(1)问卷调查法在当今图书馆学研究中已得到一定程度的使用,但使用比例仍不是很高。
(2)使用量表比使用问卷的文章略多,问卷编制和使用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较低。相较而言,量表比问卷要高一些,并且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需要指出的是,有的研究者对问卷的标准化与规范性持不同意见,认为问卷的编制和使用过程,部分步骤不一定严格需要。这一问题尚未有定论,本文中暂以最严格的规范标准来进行分析。
(3)使用量表比使用问卷的文章在统计方法的使用上更多元化和高级化。除了假设检验之外,量表和问卷在统计方式的使用上也存在显著差异。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并不是一味追求统计方法的高级化、复杂化,统计方法的选取与研究本身相适应是最重要的,应该符合研究需要,达到研究目的。通常情况下,统计方法的多元化和高级化更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数据,深入挖掘数据的含义。
3.2分析
一篇有科学精神的论文应当是秉承实证主义认识论的研究论文,即站在研究对象之外,客观中立地观察和描述研究对象。可大部分研究者对问卷调查本身作为一种方法重视不够,认为问卷调查法是一种普遍使用的、简单而随意的方法。使用者对问卷调查法的认知偏差,忽视了问卷调查法的技术内涵,对问卷调查法的方法论背景没有准确的理解与定位,并且没有将该方法视为本质上是一种实证方法的社会调查工具,使用者对问卷调查法方法论背景的认识偏差,会导致对该方法的不合理定位,最终使得研究者忽视了具体方法、程序的掌握与运用问题。另外,问卷调查法本身也存在区别对待问卷和量表的态度,量表的编制和使用,规范性标准化显著高于问卷;在统计方法使用上,问卷的统计方法使用描述统计过多,深入分析太少。但在理论上,问卷和量表只是同一种测量工具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而已,准确的说,量表是问卷这一测量工具的一种更科学更精确的形式。但只要是问卷,都需要严格的编制程序和规范的施测过程,问卷虽然没有度量单位的计分值,但也有许多适用于问卷的统计方法。研究者的态度不仅影响到社会调查研究的具体效果,还影响到被调查者对问卷调查法的学术信任感和尊重感。只有使用者自身的方法规范和对方法尊重,才能树立问卷调查法的学术公信力,增强公众对问卷调查法的信心。
作者:李媛杨明张言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图书馆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
1对中国图书馆学理论进行历史分期的意义
历史分期,顾名思义,指的是对历史采用分阶段的手段进行研究,这是研究一段历史或者某段历史最简单易行的办法,也可以看做是研究历史的“入门”方法。由历史主义出发,着重分析历史的发展变化,站在历史主义的观点之上看待问题,是研究历史学的着眼点,更是研究历史学的基本要义。古语有云:治史所以明变,前一时期历史与后一时期历史之所以不同,就在于“变”。对于历史学的划分,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历史分期正是历史学划分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社会阶级划分的不同,各段时期的历史也体现出不同的特征与性质。因此,我们必须仔细研究,找出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变化,基于“变”的基础之上,总结变化规律,分析变化特点,将具有统一特质或相似特征的历史时期划归一类,以便于更好地完成历史分期工作。与研究社会历史相似,对待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发展史的分析问题,采用历史分期的手段,不仅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文明史与现存记载的图书馆发展史之间的关联,分析不同时期图书馆的不同特征,进而做到从大体上掌握并预测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趋势,而且也能够通过对于图书馆的历史划分,达到阶段性的研究图书馆学的目的。此外,合理地、有规律地对图书馆历史进行分期,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繁复的图书馆整理问题,图书馆的发展历史由来已久,其中包含很多纷繁复杂的图书馆发展事迹,以及很多相关的,在图书馆发展史中做出贡献或造成影响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如果不能较好地做到图书馆学理论发展史的分期,就很难将这些事迹与人物理清,进而得到一条清晰简明的图书馆学理论发展史主线。然而,一条清晰简明的图书馆学理论发展史主线,对于研究图书馆学理论发展史的研究人员而言,又是极其重要极其不可或缺的,它不仅能够体现图书馆发展事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变迁,变迁的特征与联系,更能够帮助我们挖掘以及把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特征及其规律。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做到更好地认识、评价各阶段图书馆发展事业,揭示发展背后所体现的历史本质和指导思想,进而做到利用常规的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手段对于图书馆事业史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从某些角度看来,图书馆学理论发展史的划分与社会发展史的划分手段近似,例如对于新时期历史阶段的划分,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切入,如划分的意义,不同历史时期的概念,各个时期之间的时间跨度,以及不同历史时期所存在的不同的指导思想,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历史分期的依据与手段。两者从划分的意义来讲也是有所相似的,如果不将新历史时期与旧历史时期进行划分,就无法展现出新时期所体现的进步,总结进步经验,进而取得更好的发展。因此,无论是从前瞻性还是回顾性来讲,对于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发展史的划分,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现有历史分期方法举例
迄今为止,对于什么是中国图书馆学这一概念,我国图书馆学界尚未统一。鉴于此,对于如何对中国图书馆学进行历史分期,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2.1周文骏的划分方法周文骏认为,中国图书馆学的由来已久,但是在我国古代历史时期,并没有对于该领域给予足够的重视与记载,因此对于中国图书馆学而言,萌芽期很难确定。他将现代中国图书馆学发展史划分为两部分,将20世纪20年代至1949年之前视为建立期,1949年之后至今视为发展期。2.2谢灼华的四阶段划分法与上文不同,谢灼华认为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形成中国图书馆学,因此他将中国古代图书馆学划分为汉魏六朝酝酿期、隋唐五代形成期、宋元体系建立期、明清体系完善期4个阶段,而20世纪之后,则划分为近代图书馆学时期。
2.3四时期划分法杨建东、罗德运将中国图书馆学的历史划分为4个时期:一是孕育时期,封建社会时期;二是萌芽时期,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产生时期,辛亥革民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发展时期,1949至今。
2.4黄宗忠划分方法黄宗忠的观点认为,在图书馆学历史划分问题上,中国应与世界同步,即采用统一划分标准。孕育时期:奴隶社会时期—19世纪初;建立与发展时期:19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前夕;成熟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由此可见,在黄宗忠、杨建东、罗德运的图书馆学历史分期划分方法中,分期标准是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演变,这种划分方式是被“萌芽建立”“发展壮大”“成熟繁荣”这一主流思想意识形态所束缚。谢灼华的划分观点则是单纯地以历史时期不同进行划分,对于20世纪以后的中国图书馆学发展时期,统一地划分为一个时期,并没有根据各个阶段历史性质的不同,对其进行历史阶段性的划分。这种划分法并不能展现一个世纪以来学科的发展变化情况。周文骏只是对于20世纪之后图书馆学的发展经过进行了比较恰当的划分,并且在划分方法中,将1949年之后的历史时期均视作发展期。这种观点虽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划分方式将不再能够包含并体现中国图书馆学内在所发生的变革和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于1949年之后的中国图书馆学学术发展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并且提出正确的分期意见。除此之外,上文所述各位的观点中,多数都将古代中国图书馆学作为一个整体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中国图书馆学的萌芽时期或者孕育时期。这种划分方法也是值得进一步推敲的。严格意义上来讲,我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与20世纪之后的中国图书馆学思想不存在学术性质上的继承,现代中国图书馆学思想并不是基于古代中国图书馆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古代中国图书馆学不应属于中国图书馆学范畴,也不应被划入其中。对于中国图书馆学历史分期问题,各位专家所给出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取其糟粕,吸收其精华部分,做到求同存异,建立一套系统的、科学性强的中国图书馆学分期理论。
3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发展史划分依据
一般来讲,学术历史的划分常以社会政治历史发展和学术思想史发展两种线索作为主线,在以社会政治作为历史发展主线的分期方法中,我们常常将意识形态的演变过程作为学术上历史分期的依据。笔者认为,在中国图书馆学历史分期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够简单地采用意识形态更迭作为划分的依据,而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一般来讲,主要包含哲学依据、社会依据、学术发展内在依据等。
3.1哲学依据内因作为引起事物变化、发展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进行变化发展的首要因素,也是导致其变化的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外因是决定事物发生变化发展的外部条件,且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事物在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下,进行量的积累并且不断地发生细微的质的变化,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质变,即物质性质的转变。对于中国图书馆学历史分期的划分亦可以此作为哲学依据,当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发生质的转变,即前文所提及的“变”。
3.2社会依据众所周知,图书馆学是依附于社会历史环境所产生发展的,因此其与社会历史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历史环境包含社会政治、经济、技术与文化,都与图书馆学的产生与发展息息相关,特定的历史环境背景下,其图书馆学必然带着与其相关联的历史阶段特征。因此,我们在进行中国图书馆学历史分期问题的处理时,必须综合考虑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与社会背景,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不能一味盲目地照搬照套,也不能对于社会环境进行绝对排斥甚至是不作参考,我们应当对于那些对图书馆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社会事件予以足够重视。
3.3学术发展内在依据虽然在进行图书馆学历史分期时要综合考虑社会依据与哲学依据,但在划分问题上主要还是取决于图书馆学本身的研究情况,即我们通常所讲的按照研究深度、广度与图书馆学进展速度进行划分。其中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图书馆内学科分支数量,学科体系构成,研究人员数量、质量,馆内各类文献数量,以及图书馆自身对于社会文化的接纳程度。
4基于以上观点所提出的图书馆学划分方法
基于上文中所介绍的内容,本文对于图书馆学历史分期的划分,给出了如下的观点及看法。
4.1形成时期20世纪初期,由于西方图书馆学思想的大量输入,中国兴起了近代图书馆,图书馆学的思想也开始植根于中国学者的思想中,20世纪30年代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的创办,为中国图书馆学的开启立下了里程碑,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由此正式诞生。同一时期,很多的图书馆学专著、专业期刊纷纷问世,受此影响很多高等院校开始设立图书馆学专业,随之产生大量的图书馆学家。在不断地学习国外图书馆学理论,深入研究并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图书馆学的历程中,中国图书馆学初步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研究对象以及学科体系。但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受到抗日战争与国内革命战争影响,我国刚形成的图书馆学研究被迫中断。因此,将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作为中国图书馆学形成时期。
4.2曲折发展时期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长年的战乱与动荡,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得到了恢复,随之而来的,对于中国图书馆学的研究也得以再次展开,并走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学术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引发了中国图书馆学的学术变革。因此,考虑到社会因素对于中国图书馆学的重大影响,我们将此时期划分为中国图书馆学发展的新时期。“”开始之后,受其影响,图书馆学研究内容变得单一,受主观意识影响大,缺乏理性因素,我国图书馆学的研究虽然并未中断,但也受环境因素影响,在曲折中前进,发展很缓慢。因此,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划分为中国图书馆学的曲折发展时期。
4.3理论变革时期“”结束之后,禁锢的学术思想得到了解放,我国图书馆学也在此时走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一改曾经单一批判的局面,开始呈现生动活泼的势头。最初的体现是学者开始不满足于从前所采用的图书馆学直观描述式研究方式,纷纷开始学习吸纳国外先进思想,急切探索更高深的理论。80年代中后期,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又开始转于研究宏观现实问题,一时间图书馆学文化空前繁荣,经典图书馆学理论被推翻,现代图书馆学理论正式确立。因此,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划分为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变革时期。
4.4平稳前进时期作为信息管理的集纳场所,图书馆的优秀任务即为采集、整理、组织、检索、传递和利用文献信息。而图书馆学所研究内容的优秀,正属于信息管理分支的子集。20世纪90年代伊始,图书馆信息管理也发生了质的转变,由单纯的技术管理转变为全面系统的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也给图书馆学的研究带来重大影响,信息资源管理的不断发展成熟,也使得图书馆学的研究不断深入深化。因此,将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划分为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变革中平稳前进时期。5结语中国图书馆学自诞生之日起,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中国图书馆学发展历史,对于这段历史进行合理的历史分期,不仅有助于我们研究过去图书馆学的发展历程,更能够展望未来,对于未来的中国图书馆学事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更好的建设。
作者:杨道伟单位:长春图书馆
一、“技术”与“人文”并重的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图书馆工作带了巨大冲击,人们对于图书馆学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技术层面上,不难想象,技术对图书馆的发展至关重要。当然,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并非能解决图书馆所遇到的一切问题,由于“人文精神”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剥离了原本统一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比如:在图书馆的发展中,出现了“重先进技术,轻人文关怀”的倾向。当前,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图书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他们试图改变现状,并努力从理论高度上寻求指导,于是呈现出了呼唤图书馆学“技术”与“人文”并重的研究趋势。一般来说,图书馆人文精神包括两种:一是对读者的尊重,也是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优秀;二是以读者满意为管理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因此,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以人文精神为基础,先进技术才能得到持续发展;也只有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人文精神才能发扬光大。
二、“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实施了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计划,尤其是近几年来,许多图书馆学专家都把数字图书馆纳入了现代图书馆学研究的理念体系中。比如:1999年,在《现代图书馆学理论》中,余引篪、霍国庆把网络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等同为一个概念中的资源共建与共享、存在与拥有的关系等问题;2002年,在《图书馆学概论》中,吴慰慈、董焱编著也专门用两章的篇幅介绍了信息高速公路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等问题;2003年,在王子舟的《图书馆学基础教程》和于良芝的《图书馆学导论》中,虽然未开辟专业的数字图书馆章节,但是在所有内容中都对数字图书馆进行了讨论。可见,现代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复合形态,同时随着数字化程度的提高,图书馆学的发展环境也将不断呈“数字化”发展趋势。
三、“图书馆联盟”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通过各类型的图书馆工作实践,为了适应用数字化和网络的发展环境,图书馆联盟活动十活跃,它已经成了一种时代的自觉,常常以地域、类型、学科为基础而建立,目的是为了帮助各个成员减少成本,提升服务质量,更好地共建、共知和共享信息资源,从而深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具体地讲,图书馆联盟活动的合作内容主要包括六种:一是联采统编;二馆际互借;三是集团购买;四是参考咨询;五是系统共享;六是项目开发。当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环境也逐渐走向成熟,图书馆联盟将面临着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其发展的可行性是不言而喻的,即图书馆联盟是未来图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四、多元化学科的发展趋势
图书馆学是一门发展的、开放的学科,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图书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种种联系,它们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现阶段,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不再局限于同族之中,而是更多地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在相互交叉和融合中,图书馆学也产生了新的理论和新的研究方法,甚至形成了新的学科。比如:徐引篪、霍国庆认为,与图书馆学关系密切的学科主要涉及到信息资源管理学、大众传播学、博物馆学、档案学等等。吴慰慈、董焱也把图书馆学科划分两大类,一是直接关联的学科,包括同族关系、交叉关系、应用关系等等;二是间接关联的学科,包括哲学、数学,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系统性较强的科学,即多元化学科已经成了当前我国图书馆学发展的重要趋势。
五、结束语
总之,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有二十多种,逐渐成为科学体系中一门十分活跃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毫无疑问,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在不断革新,观念也在不断改变,这就决定了未来图书馆学研究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挑战。不过,通过深入探讨现阶段我国图书馆学发展的新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图书馆学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图书馆学研究者们一定会迎来图书馆学事业发展的新辉煌。
作者:高岩单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图书馆
1医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现状
1.1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发展迅速国际上比较重视医学信息学教育,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开展医学信息学教育工作,而且起点高、发展快、层次高。我国的医学信息学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有统计表明,2000—2008年在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面向医药卫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医学信息学”专业高等院校达到39所,设置“卫生管理”专业的高职高专达44所,已遍布24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医学信息学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1.2教育内容向现代医学信息学教育调整转化由于我国的医学信息学教育是在医学图书情报专业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所以在教育内容上侧重于医学文献型信息的管理和分析研究。目前,以医学文献信息系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事实上已经成为由医学图书情报学、文献学教育延续和发展起来的基础框架和学科特征。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可从医学信息学教学的课程设置上得到体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产业、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传统的图书情报学专业课程逐渐向信息学、信息管理学变化发展,并且计算机的课程一直处于递增状态。医学、医学图书情报学、计算机、外语四部分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构成了我国医学信息学专业的课程范式。
1.3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多层次的医学信息学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主要采取的是以大众化、普及性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也构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专业教育架构。随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模式的奏效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以往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专业教育架构在许多学科领域已难以为继,发展精英教育———即开展硕士学位乃至博士学位教育已是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末期,军事医学科学院情报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先后创办了情报学或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点,开设医学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为培养高层次医学情报研究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2医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发展
第一,要重点突出和强化医学图书馆学教育的专业背景与特点。医学图书情报工作的专业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必须具有自己的特点,仅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或仅有医学知识对从事医学图书情报工作均是不理想的。医学图书馆学教育的开办初衷就强调学生的专业背景与特点(医学、药学),使学生达到理解医学(或药学)学科体系及思想,熟悉医学(或药学)学科前沿的发展动向及水平,这样将极大提高毕业生日后在医学图书情报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性。不管医学图书馆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突出、强化医学图书馆学教育的专业特点都是医学图书馆学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基础,也是区别于普通图书馆学教育的标志。
第二,设置优秀课程,构建合理的医学信息学课程体系。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应该是在构建自己优秀课程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在蒋葵、练晓琪所写的《我国及欧美的医学信息学现状及发展趋势》一文中,对我国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课程的体系作了调查研究,认为医学图书馆学专业的优秀课程设置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医学课程;二是计算机科学专业课程;三是医学信息学专业课程,此外还包括数学、医院管理等其他课程。尽管各医药院校开办医学信息学专业的基础和背景存在差异,办学方向和专业培养目标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是由于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总的教学原则是基本一致的,这就需要在医学信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该构建共同的优秀课程,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各自实际,突出特色。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我国医学信息学发展实际的医学信息学教育体系。
第三,稳步发展本科教育,提升办学层次,建立多层次的医学信息学教育体系。要在继续稳步发展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发展我国的医学信息学硕士生教育,应努力实现下述4个转变:一是实现从本科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教育理念向研究生精英化教育理念的转变,这是做好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前提。二是实现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的转变,以使医学信息学硕士教育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适应信息化社会对高层次医学信息学人才的需要。三是实现由统一化、综合化的教育模式向个性化、专深化教育模式的转变。与本科教育强调拓宽专业领域或淡化专业界线不同,研究生教育必须强调专业化、专深化、个性化,因为它是作为专业定向教育的高等教育的延伸层面,而非基础层面。四是在教育内容上,实现从注重知识结构的构建到注重能力素养的提高转变。本科教育以构建知识结构为主旨,研究生阶段应以提升能力为优秀,这是医学信息学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与本科教育的本质区别。
作者:符晓丽王景文单位: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河北联合大学图书馆
1图书馆学本土化的含义及特性
图书馆学本土化,概括来说,就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将产生于西方的图书馆学体系,通过引进、消化、改造、创新变为适合我国文。图书馆学本土化并不仅仅是我国图书馆或其他发展中国家图书馆所独有的,它是所有图书馆所共有的一种发展模式。从涵盖的范围来看,本土化涉及的学科范围极广,涵盖的领域宽泛,具有涵盖广、内容多的特性;从发展过程来看,在整个本土化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本国哲学、宗教、社会习俗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点。本土化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程度和开放程度的影响,社会进步程度越高,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度就越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
2图书馆学本土化应用对比
纵观我国图书馆学的本土化,主要是从引进图书馆学新理论、吸收图书馆学新技术、形成图书馆学新学科这3个方面全方位地进行。
2.1吸收先进的理论
(1)组织结构的划分。国外图书馆的组织结构通常是两分式、三分式或是多分式。其中,三分式较两分式多划分出一个行政部。两分式的结构划分适用于小型图书馆,三分式在中、大型图书馆中较为常见,多分式则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配置。由于国内图书馆的规模、人员配置等各不相同,因此,一般采用多分式组织结构划分模式。
(2)馆员素质培养。国外较为重视人才的引进、图书馆岗位的创造和重新定位,如数字项目协调员、馆藏与学术资源协调员、数据库编目员等。同时为了留住人才,常常派遣馆员出国访问和学习,到国外图书馆进行定期的进修,或安排馆员到大学继续深造。在国外,馆员有很高的薪金和社会地位,甚至可为国会写报告,德国和日本图书馆员可以通过国家考试获得资格。我国目前已经非常重视馆员素质的培养。通过定期的馆内培训和不定期的馆外参观学习,图书馆员的个人素养及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一些大型图书馆的馆员也有机会远赴国外学习国外图书馆先进的技术和工作理念。
(3)成本管理。国外图书馆普遍重视成本核算,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成本管理。成本效益分析是国外图书馆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成本计算,如果发现图书馆某项产品的成本高于市场,图书馆就会考虑外包。同国外相比,我国图书馆缺乏全面系统的成本管理实践和意识,技术层面还停留在传统的会计体制下,依靠经验而不是科学的数据,缺乏成熟的成本核算方法。对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普遍采用的分级采购管理制度,让各部门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眼光,采购所需的高质量文献,既保证了文献的质量,又节约了采购资金。而借鉴国外图书馆成熟的成本核算技术,提高既有资源的使用效率,保证新资源的采购质量。
(4)多样化的用户服务。国外的服务方式多种多样,服务渠道不断创新。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新传播媒介的开发,服务方式和渠道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而国内的服务方式多受外来影响,个性化服务创新少,偏重于提供服务,关注用户需求变化的少。
(5)多元化的图书馆宣传活动。国外十分注重与读者的互动交流,并设有专门的对外宣传员,他们要采用读者年度聚会,各种单项活动的宣传材料,采用的方式有通过网站提供服务,特别是利用Facebook、Twiter网站开展服务,博客服务等方式进行宣传。国内目前也充分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图书馆宣传,通过网站宣传,而开展丰富的读者活动,通过广播和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等。虽然图书馆宣传的活动已经开展,但从宣传的渠道及宣传的力度来说,还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
2.2新技术的引进我国图书馆不断引进国外新技术,建设了数字图书馆,开展了联合实时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开通了博客和播客等服务新渠道,应用了移动阅读技术,彻底改变了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和方法。
2.3学科理论的新发展随着图书馆信息论、图书馆控制论、图书馆系统论等新兴的理论的引进,推进了图书馆事业飞跃式的发展,拓展了国内图书馆学理论发展空间,促进了图书馆学与数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更多学科的结合,形成了崭新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
3图书馆学本土化的成果
近些年,随着图书馆学本土化的发展,我国图书馆在新媒体服务等方面具有同国外图书馆不分伯仲的服务能力。如:移动阅读方面,手机图书馆可以同国外手机图书馆一样提供移动阅读服务、移动流通服务、信息咨询服务、语音导览服务、通知提醒服务等。我国的手机图书馆还具备借阅查询、续借、文献检索的功能。除此之外,我国很多图书馆还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为读者提供数字化服务。
4本土化创新服务的远景设想
4.1自动化的图书馆通过对系统的操作,实现全自动图书借还服务。读者借书时,通过图书的标志码选择需要的图书;读者还书时,自动将读者归还的各类图书通过识别图书的分类标志,用传送带传送到各个书架区。在未来图书馆的发展中,将减少或取消人工劳动,更多强调馆员的知识服务和智力劳动。瑞典查默斯理工大学图书馆正在应用这种自助系统。我国部分大型图书馆也相继引进了自助借还系统,但仍处于试验阶段,不能够完全脱离人工的监督和维护。而少数社区设立了全自动借还的社区图书馆设备,真正实现了图书的全自助借还服务。
4.2纯数字化的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馆藏储存形态变化的发展方向,纸质文献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馆藏以纯数字化信息和电子出版物为主,各种介质的信息都通过数字化形式采集、加工、整理、储存和传递,电子阅读器为纯数字化图书馆提供有力支持。未来图书馆只需提供阅读器终端、电子参考桌、电子期刊检索工具和数据库,即可向读者提供服务。我国图书馆馆藏建设模式也在逐步向数字化馆藏倾斜。数年之后,纯数字化图书馆也可能将相继出现。自动化的图书馆和纯数字化的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新趋势,未来图书馆将以崭新的面貌、更快捷的资源获取方式向读者提供服务,图书馆本土化的进程也将更趋完善。
5本土化过程中应坚持的转换原则
本土化过程中要坚持批判的吸收其合理成分,摒弃其中存在的弊端,避免不加分辨的照搬照抄;要坚持发展和创新意识,不断进行自我素质的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学习其先进的发展经验,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因馆制宜,不能完全把自身发展维系在国外图书馆的发展上,要创造性地发展新思维、新理论和新服务方式。
6结语
总之,作为图书馆界的一员,不能回避的是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学术界理论研究成风,严重忽视现实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造成我国图书馆界没有自己的实际创新发展,只能被动地跟在国外图书馆的后面,没有自身的实际发展。反观国外图书馆,注重研究实际问题,研究方法多元化,多采用实验、访谈、问卷、案例等方式实施。对此,我们要充分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并借鉴国外成熟的实验研究方法,完善和丰富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改变空泛的文风,真正发挥图书馆学本土化的意义。
作者:孙晓红单位:长春图书馆
1学科化服务营销的意义
学科化服务营销是让医学科研用户广泛了解学科化服务的有效方式。科研人员已经习惯于到图书馆或图书馆网站寻求服务,而学科馆员主动了解需求、主动为用户设计服务、上门服务、主动配合科学研究提供知识化服务是大多数科研用户所不了解的,要让科研用户知道、认识、接受并依赖学科馆员的服务,从而提升信息资源的利用。因此,建立一套适合科研用户的学科化信息服务营销策略具有深远及其重要的意义。
1.1突出中医药图书馆在科研、医疗和教学中的支撑作用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源也呈现爆炸式增长。面对当今这样信息泛滥、供过于求的环境,用户对信息的需求虽然强烈,但是却不知从何入手,鉴别、组织、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图书馆必须转变以往传统的服务观念,充分推销自己,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主动了解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为之提供学科化信息服务,加强信息资源利用,主动引导用户使用有效信息,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使中医药图书馆真正发挥在中医药科研、临床及教学中的支撑作用。
1.2提高用户对专业图书馆的认知度,以提升图书馆在行业中的优秀地位
由于目前信息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种网络搜索引擎和检索工具的快速发展,使很多用户已经将搜索引擎作为信息获取的首选,结果导致用户与搜索引擎的关系日渐密切,使图书馆失去了很多用户。因此,中医药图书馆要想在竞争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发展,就必须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采取学科化服务营销,加大学科化服务的力度,让科研用户广泛了解并接受学科化服务,以提升图书馆在行业中的优秀地位。
1.3深化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提高信息资源利用
图书馆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包括各种馆藏资源、中外文文献数据库等。学科馆员要不以盈利为目的推荐宣传使用,提升这些资源的利用价值。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如何进一步深化学科馆员的服务,真正满足科研用户对中医药信息的需求已成为图书馆努力的方向。实施学科化服务营销,是和科研用户进行有效沟通,便于科研用户更好地了解图书馆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和各种服务的有效手段,也是深化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提高各种信息资源利用的需要。
2学科化服务营销策略
中医药图书馆实施学科化服务营销,其优秀内容是资源营销和服务营销,资源营销也是信息营销。拥有众多的信息资源是我们营销的基础,加强信息资源的利用,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升学科化服务质量是我们营销的目的。
2.1资源营销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是中医药医学文献信息中心,拥有众多的信息资源,包括图书、期刊、数据库等。我馆馆藏图书32万余册,其中中医古籍5千余种6万余册,约占存世中医古籍的50%;中医珍善本为1300余种1.6万余册。1911年以后出版的图书5.8万余种,其中中医药图书达2万余种,外文传统医学图书3000余种。另有馆藏中文期刊1867种,现订阅中文医学期刊650余种;馆藏外文传统医学及相关期刊过刊280余种,现订阅期刊180种。还有近百个专题文献数据库,以及声像资源、电子全文数据库等。下面将我院图书馆的主要电子资源进行简要介绍。
2.1.1电子图书
超星电子图书,读秀学术搜索,方正电子图书,EBSCO(艾博思科)外文电子图书,中医药古代文献知识库,中医古籍全文数据库,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辞典数据库,期间中草药实用手册。
2.1.2中文文献数据库
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文摘型,中医民国期刊文献数据库-题录型,《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中医药专题(1949年以前)-题录型,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文库)-文摘型,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题录型,CNKI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1994年以后)-全文型,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1993年以前)-全文型,CNKI期刊、论文、会议、报纸、生物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库群(镜像库)-全文型,万方数据资源库群(远程访问)-全文型,维普医药资源信息系统-全文型,中国引文数据库-题录型。
2.1.3外文文献数据库
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Expanded)、外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情报服务系统(FMJS)、OVID循证医学全文数据库(EBMR)、OVID药物信息全文数据库、OVID国际药学文摘数据库(IPA)、EBSCODynaMed(循证临床信息数据库)、EBSCOAltHealthWatch(补充替代医学)、EBSCONatural&AlternateTreatments、EBSCOMedline1400种全文期刊、PubMed、HighWirePress、NSTL(NationalScienceandTechnologyLibrary)提供的外文现刊数据库、NSTL提供的外文回溯期刊全文数据库、FreeMedicalJournals、Socolar、《医师信息和教育资源》(Pier)、InfoSci-OnlinePremium数据库、冷泉港实验室实验方案、F1000Posters壁报文献开放获取数据库等。通过上述介绍,便于科研用户更好地了解我院图书馆可以提供的信息资源,使之能够有效地被利用,从而满足医学科研、临床及教学对信息的需求。
2.2服务营销
2.2.1加强宣传
图书馆现在虽然拥有众多的信息资源,但是在使用方面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图书馆还未建立一站式检索,所以文献查找比较繁琐,并且大部分用户缺乏相关检索知识,对图书馆拥有的电子资源和馆藏纸质资源不甚了解。因此学科馆员应该走出图书馆,面向广大科研用户加大宣传力度,制作《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信息资源与服务指南》宣传手册,向各科研单位发放,让广大科研用户真正了解和学会使用众多的信息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2.2挂牌建立学科化服务站
在我院各二级院所挂牌建立学科化服务站。与各临床院所的图书馆配合,服务站就设在二级院所的图书馆。学科馆员通过宣传、培训、拜访研究所领导与科研人员等方式,主动开展信息资源与服务宣传介绍,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科研人员开始认识并逐渐接受学科馆员为科研用户提供学科化的知识服务。在我院各二级院所挂牌建立学科化服务站是我们实施学科化服务营销、加强学科化服务的重要举措。
2.2.3建立学科化服务平台
学科馆员以科研人员需求为导向,以满足科研用户需求为目标,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主页上建立学科化服务平台。一是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建立资源链接,以提升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二是科研用户通过平台与学科馆员进行实时沟通,科研用户提出学科化信息服务需求,学科馆员根据科研用户的信息需求,提供有针对性、具有使用价值的学科化信息服务。或通过飞鸽、飞信、微信、QQ、MSN等网络工具与科研用户建立交流沟通渠道,学科馆员可以不受时间、不受地点制约,随时掌握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提供实时的学科化信息服务。
3小结
中医药图书馆通过实施学科化服务营销,可以和科研用户建立、保持和维护良好的互利互惠关系,可以面对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开发出新的服务产品,最大限度满足科研用户的信息需求,同时也能够给图书馆带来新的服务和利益增长点,使图书馆的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使学科化服务更具有挑战性。通过营销,使图书馆的理念、使命、资源、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传递出去,让更多的用户认知并接受学科馆员所提供的学科化服务,从而树立中医药图书馆在行业中的社会形象,实现学科馆员在社会的生存价值。
作者:尚文玲张华敏段青康小梅苏大明李莎莎蒋丁苾孟凡红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一、心理表现
1.爱面子心理。一年级的学生即刚入校的新生。这部分学生初中毕业考入了中职,正处在由初中到中职生的转折阶段,他们在初中时期由于应付中考,很少有机会来阅读课外读物,有些地区的初中甚至没有图书馆,即使有很多的学校也怕耽误学生学习,根本不对学生开放。因此入学后,这部分学生就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当他们拿到借书证、阅览证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图书馆借书、看书,然而对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和检索系统却不知从何下手。借阅需要是一种社会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层次的需要。由于陌生和性格内向等原因,他们就不好意思向别人请教,还担心别的同学和图书馆工作人员批评自己,为什么在介绍图书馆知识时不认真听讲,连借书的方法都没有掌握。由于受这种爱面子的心理状态的支配,他们对图书馆望而却步,失去了许多利用书刊汲取知识营养的机会。
2.盲目心理。这类读者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长期接触不到丰富的图书,因此也缺少必备的图书知识,他们面对学校图书馆的“书海”,不知借什么好。他们常常在书架、检索机前徘徊,由于对检索方法不了解、不熟悉,不会用或不会正确地使用,东翻翻西找找,花费了许多精力和时间,还是不能查到自己所需图书。最后不是凭有趣的书名借书,就是向老生打听什么书好看,或者是看别人借什么就借什么,所以涉足图书馆的兴趣就不大。
3.阅读情绪变化不定。从中学进入职校,是青年学生学习求知经历中的一次飞跃。新生年龄一般在14~19之间,年龄较轻、单纯、求知欲望强,但自尊心也比较强。由于他们缺乏对图书馆基本知识的了解,缺乏对利用图书馆重要性的认识,因而在借阅过程中容易碰到困难和问题。其中有些学生面对借阅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不知所措,有的则在书库里徘徊,不知所需专业书籍在哪个架位,从书架上抽取的图书又不知如何归架,只好随意乱插,又担心或不愿意接受工作人员的批评或帮助。任何一个人的阅读活动都是在某一特定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图书馆的这种令人感到不安的环境就会使他们本来挺好的阅读情绪产生波动变化,影响他们到馆利用书刊文献的积极性。多年工作实践证明,光分析读者阅读心理还不够,要做好读者服务工作,这就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做大量的引导辅导工作。
二、配合教学,开展课外教育
1.帮助学生提高检索文献的能力。中职图书馆在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能时,除了搞好藏书建设。提供健康、丰富的文献外,重要的是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读者。根据中职图书馆学生读者的特点,在他们入校后,首先应当对他们进行图书馆基本知识教育,举办“如何利用图书馆”、“工具书使用方法”等讲座,参观图书馆建筑及服务部门设置情况等等。有条件的还可以开设“文献检索课”,培养他们的情报意识,提高他们对图书馆的认识。
2.采取多种形式的辅导活动,使学生尽快具备优良的心理品格和心理素质。
(1)图书馆要利用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辅导。如口头介绍、书面报道(黑板报、宣传栏)编写各种利用图书馆方面的知识,开展对学生的阅读辅导活动。在目录厅等场所,对他们进行检索辅导,使之尽快熟悉查目、查索技能,举办参考工具书介绍的讲座等等,通过各种形式来进行利用图书馆的辅导。图书馆还需在利用图书馆教育的同时进行读者调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不断改进与完善利用图书馆的教育与利用图书馆方法指导,使学生能及时、正确地掌握利用图书馆一切服务的具体方法。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读者才能从图书馆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进一步发挥图书馆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一个图书馆工作人员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事业,有献身图书馆事业的精神,树立知读者、爱读者、全心全意为读者的崇高思想。从事第一线工作的同志,对学生更要热心接待,直接指导。新生来到图书馆,面对书架上排列的各种专业类的图书,作为一名学习特定专业的中职学生,借阅什么书呢?必须有所选择。书库工作人员就要一方面热心接待他们,另一方面要利用自己掌握的图书馆的各项业务知识与技能来辅导新生。例如深入了解他们所学的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以及具体的要求,掌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启发指导他们,针对他们所学科目推荐所需图书,主动与各任课老师取得联系,及时了解课程动态。
(3)在学生中组织科学利用图书的活动,组织各种形式的读书会或读书小组,利用多种渠道展开不同内容读书、求知活动。如举办系列讲座,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专业教师,密切结合专业课程,讲解如何查找和利用馆藏的专业书刊。适时组织他们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彼此探讨交流如何树立正确的读书以及做好有序的读书安排,如何优化读书心理素质,提高阅读能力的经验。对教师指定的必读专业参考书组织书评活动,以此培养他们创造性地应用书本知识的智能。
三、总结
总之,如今的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不仅需要图书馆馆员分析掌握读者心理,还需要用贴心的服务消除同学们的心理障碍,运用心理学换位思维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搞好图书馆的读者工作,使图书馆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邢建萍单位: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
美国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教育认可标准
1.认可标准重量更重质。认可标准不仅对受评院系的各个方面做出了定量的规定,如教师、设备,毕业要求学分等,还侧重于对受评院校的教育效益的评估。早期的美国图书馆院系重视对技术而非专业的教育和要求。在《1951年认可标准》被采纳之前,对图书馆员的技术教育秉承的是19世纪学徒式的教育方法。这段期间的图书馆学教育相对比较死板和单一。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图书馆学教育开始转变。《1972年认可标准》明确了以“质的评估”为基本原则;《1992年标准》和现行的《2008年标准》均按照此原则来制定。这种认可标准制定原则的变革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改进。
2.从“图书馆学”到“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从《1992年标准》开始,认可制度的学科范围确定为“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并延续至今。这种变革源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图书馆中的不断推广与应用。自1954年电子计算机技术在美国首先应用于图书馆后,1958年美国图书馆学院开始开设信息科学课程,1967年被ALA认可的44所学院中设有一门或一门以上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方面课程的有25所学院,1968年增加到35所,未经认可的55所学院中设立此类课程的有l2所。到1982年10月,ALA认可的69所学院中有37所更名为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研究生院或图书情报管理学院,有的甚至更名为情报学院,或电子计算机与情报科学系。
3.从‘图书馆学院”到“图书馆信息科学硕士”。早期的认可对象包括各类型图书馆学院,分成3个等级:第一级包括5所大学: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西根大学、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大学,各大学都提供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芝加哥大学并设有博士班;第二级的图书馆学院提供大约一年时间的课程,毕业时颁发图书馆学理学士(BS)学位;第三级是在一般大学的课程中安排图书馆学科目,授予文学士(BA)或理学士(BS)学位,图书馆学课时累计要有一学年以上。后来随着美国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图书馆学院培养出的图书馆员的数量逐渐超过实际需求量;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大众对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在方式与范围上要求越来越广,在质量上要求越来越高。于是,从1951年起,许多美国高校取消了4年制的图书馆学本科教育,进入以培养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为主的阶段。从《1951年认可标准》开始,ALA只认可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院系。
4.认可标准的基本条款
(1)“任务与目标”条款:1972年、1992年和2008年的认可标准均确定了如下任务和目标:①本学科专业组织认可行政管理和教学中使用的政策与文献;②响应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要求;③容纳和吸收相关新兴思想;④注重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1992年标准》和《2008年标准》做了更为详细的阐述,列出了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的研究范围,指出要应用专业领域中的哲学、原则及理论来促进本领域教学及服务的发展,强调任务和目标要体现本专业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各专业课程应配合图书馆与信息服务业的要求。
(2)“课程”条款:《1972年认可标准》规定:“课程体系要体现图书馆学和相关学科的基础及应用研究的成果,应具有创新性并要受到持续的审查和修订”。《1992年标准》更加详细地规定了课程内容体系,如,信息和知识的创造、交流、辨识、选择、征集、组织与描述、储存与检索、保存、分析、解释、评估、综合、传播、管理等。
(3)“教师”条款:要求学院要有一定数量的且稳定的教师队伍,以满足教学和研究的需要和实现图书馆学院的任务及目标。要求教师具有高等学历和不同的学科背景,来自不同的学术机构,具有制定教学计划、规划和进行教学评估的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加入学术组织或参与相关学术活动,开展本领域的学术研究,并同本专业领域保持密切的联系。《1972年认可标准》规定了教师的资质,如教学兴趣与能力、教学效果、学术研究能力等。《1992年标准》和《2008年标准》对教师具有更强的指导性,要求教师应与其他学科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努力营造优良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评估包括其在专业教学领域及研究领域的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4)“学生”条款:《1951年认可标准》与《1972年认可标准》着重针对学生的录取做了规定,强调从申请入学者的智力、自我调节能力、对专业的认识及职业目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l951年认可标准》明确提出了5年教学计划的早期学习要求,并对最后一年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资质做了规定。《1972年认可标准》要求学院制定完善的招生政策和程序。《1992年标准》和《2008年标准》要求学院制定学生录取、入学许可、学费辅助、就业指导等政策,及时公布相关教学信息及计划,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和参与政策或规定制定、修订的平台等,还对学生的录取资格、学习计划、学习成果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5)行政管理与经费支持条款:①图书馆学院或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在其所属教学单位中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学术单位,并可获得持续的、足够的经费支持;②对系主任的任用资格、管理职能做了规定,在要求其具有学术研究能力的同时,也要求其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③强调行政人员及其他非教学人员在人数和能力上要达到要求。
(6)硬件资源及设备条款:《1951年认可标准》提出要为图书馆学院开展行政管理及教学提供足够的场地,包括教室和用于行政管理、具体工作、举行会议等的房间以及足够的图书馆设施与服务。《1972年认可标准》对行政管理和教学的场地、图书馆中的图书馆学相关文献资料、多媒体资源和多媒体设备管理人员做了规定《1992年标准》和《2008年标准》指明了相关的硬件资源及设备,如视听中心、多媒体资源检索服务中心、电脑及其他信息设备、支持独立研究及辅助媒体制作的设备等,强调对硬件资源及设备的不断更新以确保图书馆与信息学院的管理和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改善。
美国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教育认可标准给我国的启示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学科体系、课程设置、教学评估等方面都做了一定的调整,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美国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教育认可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变革可以为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如下几点启示。
1.注重和发展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大力发展是美国图书馆服务能力在国际领先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中硕士及博士的培养点少,招生比例也少,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数量上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我国图书馆界应该大力发展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努力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以及学术研究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
2.构建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一体化学科。自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率先改为信息管理系后,国内几乎所有的图书情报教育机构都在90年代先后更名为“信息管理学院(系)”或“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系)”。然而,在一些更名后的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基本上还是在招生、教学组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都自成体系,虽然有些院系为两个专业设置了若干共同的平台课程,但距离整合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构建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一体化学科可从调整培养目标、整合学科名称、改革课程设置和融合教学内容等方面着手进行。
3.提高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教育的质量。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中存在内容陈旧、脱离实际、偏重理论而忽视方法技术教育、学生的相关学科知识缺乏等弊端。为提高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质量,可以借鉴美国成功经验,对教师学历、学科背景、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等做出明确规定并不断进行考核和评估;增设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课程,强化课程内容的实用性,避免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相脱节;还要在教学方式上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实习平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制定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教育认可标准。为保证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可持续地健康发展,应当建立我国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教育认可标准。明确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教育的任务、目标以及应达到的最低要求,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素质、学院办学条件、学生入学条件与毕业条件、教学经费、教学资源与设备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要求与规定。
作者:王智博 盛小平
1高校管理部门信息需求特点
信息活动贯穿管理的全过程。高校管理部门对学校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担负着制定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发展策略及中长期规划任务,引导学校今后发展的方向,因此需要不断掌握最新的、尽可能全面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科学、合理地制定重要决策,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与可行性。高校管理部门的信息需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信息需求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
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人才培养需求及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比较固定,信息需求较为稳定,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信息推送等工作较为系统、稳定。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管理活动是富于变化的,受突发任务、行政命令等的影响,所需要的信息相对较散杂,对信息的需求是随时变化的和不确定的。
1.2信息表达方式客观、简洁
信息不足会使决策缺乏依据,但信息量过载同样会影响决策。高校的正常运转与管理工作的有效组织和执行密切相关。管理工作琐碎、繁杂,日常工作中有大量的事务需要处理,管理者最需要的信息不是从各种途径搜集来的大量原始信息,而是经过系统加工处理的。特别是管理工作中需要的各项数据,要求经过处理后的信息,直截了当的信息可直接为学校管理工作者做出决策或调整决策内容提供依据。
1.3信息内容宏观、综合
高校的管理工作内容丰富,涉及到教学、科研、人才建设等。与科研、教学人员的需求不同,管理人员的信息需求并不要求高、精、尖,大多需要宏观的、综合性的各类信息。如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需求涉及国内外同类院校的专业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与管理、教学组织及评价方式等;科研管理人员的信息需求涉及国家、地方科技政策,前沿学科的发展,各类科研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等。
2我馆为学校管理部门服务的实践
2.1为教学管理提供事实参考
未来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将进入发展模式转变、体制机制改革和教育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必须把提高质量作为优秀任务,深化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近几年,我校教学管理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在计划及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在与教学管理部门交流的基础上,我馆组织人员对其所需信息进行了搜集、整理。如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等方面,我们在搜集国内医学院校相应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图书、期刊及网络信息,查找了哈佛、剑桥、麻省理工、约翰斯霍普金斯等世界著名大学医学院的课程设置信息以及教材选择情况,整理并撰写了调查报告。我馆还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整理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军医学院的管理、课程、训练等基本情况供管理部门参考。这种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受到了教学管理人员及部门领导的欢迎和好评,为他们制定和实施教学改革措施提供了依据。
2.2为科研管理开展主动服务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科技创新与推动国家科技发展进程的重任,是国家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中的主体力量。科研管理对于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科研目标的完成与科研战略的规划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图书馆与科研管理部门联系极为密切,已持续开展了20多年的查新工作,早期图书馆是被动接受任务,现在图书馆通过与科研管理部门的沟通,提前掌握重大科研项目立项及成果评价方面的信息,预先做好准备,使查新高峰期工作高效有序,为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及时有力的保障。此外,为使我校科研管理部门及时了解国内外科研动态,我馆利用SCI、ESI、F1000等数据库,统计我校各科室及科研人员论文数量,并列出同期北大、复旦等地方医学院校以及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军队院校的情况,同时精选ESI及F1000中较有影响的、高质量的热点论文以及科研管理方面的论文提供给科管部门配合翻译Nature、Science、Lancet、NEJM等权威医学期刊每期重点内容的摘要,编制成册,每月1-2期,为科研及管理人员及时提供最新医学研究热点和前沿。最为突出的是为管理部门的临时应急任务提供及时的信息保障。如2010年11月,我校医疗队参加了我国与秘鲁在利马开展的为期13天的“和平天使-2010”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作业。我校医疗管理部门在任务开始前一周联系我馆,要求提供有关秘鲁当地的医疗情况及流行病等方面的资料,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我馆组织人员精心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进行了综合比对分析,及时将相关信息提供给管理部门。
2.3为人才管理提供学术依据
引进一些海内外高水平专家学者成为学校的学术、学科带头人,从而进一步带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无疑是高校向前发展的强大助力。高校对于人才的遴选一般包括政治素质、学术素质和发展潜力等方面,其中学术素质主要是通过量化指标评价测评的,如中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等都要求其论文被SCI、EI、ISTP等收录,这些工作也正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2010年以来,我馆承担了学校引进人才、职称评审、导师聘任等教学工作中学术成果的核实任务,有力地支持了学校人才队伍的建设。此外,从2012年起,我们还根据人事部门的要求,为更合理地评价不同学科领域人员的学术水平,在参照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等单位制定的SCI期刊分区表的基础上,协同多个部门的专家,以JCR学科分类为参照,以我国国家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为框架,结合我校学科建设实际情况,对生物医学相关SCI期刊进行学科分类分区,形成了符合本校特色的《生物医学相关SCI期刊分级分区排序目录》。该目录每年更新一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学校管理部门进行人才评价提供了参考。
3改进措施
为了更好地为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在学校管理决策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信息服务能力,高校图书馆需要在资源建设、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和改变。
3.1拓宽管理类信息资源的来源途径
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基本条件。管理类信息来源较为广泛,包括报纸、图书、期刊以及网络资源等,对于多数高校,特别是学科较为单一的学校而言,在购买图书、数据库等资源时主要侧重于与其专业设置相关的内容,管理类的相对较少,无法满足管理类信息的需求。为更好地为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图书馆应不断拓宽管理类信息资源和来源途径,在管理类信息资源的建设中,除了常规的采访工作外,还应开辟多元化的管理类信息源。例如建立管理类网络资源的导航系统,加强对网络上管理类信息的收集、组织和保存;建立管理类网络信息的自动采集系统,针对本校管理人员需求特点,进行有序组织和加工整理,使管理人员能够快速便捷的利用网络资源。此外,图书馆有限的经费不可能满足全面的资源,需要借助馆际联盟,走资源共享之路。
3.2树立主动服务意识
在为学校管理部门服务时,要提倡“走出去”的主动服务,不断进行知识挖掘和整理,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知识化的高质量信息服务。针对高校管理部门信息需求的特点,一方面要主动与有关人员联系、有效沟通,了解管理人员及领导的信息需求,并将针对用户需求整理完成的服务成果及时反馈,提高信息的实用价值;另一方面要根据前期用户的需求习惯、学校发展方向等信息,开展跟踪服务,对一些经常性、阶段性的信息需求,主动定期搜集、整理分析,以最短的篇幅反映尽可能多的信息,形成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深层次的信息产品,使管理人员能够以较少的时间获取更为系统全面的信息。
作者:耿鹏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图书馆
一、知识管理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影响
1.对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关系的探讨
英国研究者DellisF·Reanlon在《Knowledgemanagement:thedisciplineforinformationandlibraryscienceprofessionals》一文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图书情报人员其实就是知识管理者,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也应该在知识管理学研究的范畴内;在就业市场的变化来看,知识管理中的很多重要岗位(如知识主管、知识管理系统主管、无形财产管理主管等)正在被管理、财务和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员所占据,所以我们应该加快速度把知识管理方面的课程引入到图书情报专业教育中;中国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两人对书目的整理,其实就是对知识的一种管理。笔者认同这一观点,从广义上来讲,知识管理内容包括对知识、知识设施、知识人员、知识活动等诸多要素的一种管理;可是从狭义方面来讲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本身的一种管理,这和通过运用知识进行贮存、优化控制,为了全体人民的自由、平等进行检索和获取知识而提供服务的图书馆极其相似;另外,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新的事物除了继承旧事物已有的特点之外,必然包含新的的特点,不应该把它们分开看待。故知识管理应该属于图书馆学的范畴之内。
2.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含义和内容的探讨
(1)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含义不同于企业方面的知识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并不强调竞争能力,而是侧重于怎样发掘知识,怎样组织知识,怎样方便用户的使用。但是,图书馆员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并不相同。DavenPortandCronin指出,大量信息专业人员没有很好地区分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两门学科[5]。Holsapple和Joshi提出的定义是:知识管理是组织实体为完成目标和规划,以增加自身价值的方式,系统的、有目的拓展、开发与应用可用知识的努力及活动[6]。郑州大学图书馆馆长崔波认为: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是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充分地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7]。目前这个定义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图书馆可以以这个概念做借鉴来开展管理的有关活动。(2)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对于知识管理的理解,国内外图书馆学家都有不同的阐释。英国图书馆学者Lee和Hwa-Wei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知识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发展,用户服务,资源共享与联网。Holsapple和Joshi都认为知识管理研究与发展应包含:个人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和跨组织知识管理以及国家知识管理等4个层次方面的内容。对于图书馆来说,从自身发展而言开展知识管理应该归为组织知识管理范畴,而从职能来讲又包含了为个人、组织和国家提供知识管理服务的性质。我们既然把图书馆知识管理放在更高的目标来进行定位的话,那么就必然要求它的管理内容具有独特性;而在国内有部分学者提出知识管理应该包含有:知识管理员、知识组织、虚拟知识资源、知识服务资源管理、应用理论,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其内容应该包括:知识创新管理、知识传播管理、知识应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四个方面。笔者赞同这一说法,它以知识资源为基点,以创新(包括理论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和组织创新管理)为手段,兼顾知识创新的应用进而系统而有科学的构成了知识管理的内容。、
二、对图书馆学研究具体内容的影响
图书馆从图书收藏机构转换成为公众服务的信息管理机构,现在正向知识管理机构逐渐转变。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实业及其相关因素的科学。既然图书馆发生了变化,图书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也就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图书馆学研究的内容将会涉及很多领域,例如图书馆本身知识管理的有关内容、图书馆提供的知识服务如何能够满足读者需求、有关知识流的问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管理等。为了能够使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经验,同时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图书馆学研究的内容也要随之进行相应的变化。
1.加重管理学的色彩,建立新型的图书馆学知识管理
图书馆学属于管理学学科。随着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不能仅仅只运用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对图书馆的内部知识进行有要的科学管理,也要研究其他组织机构中的知识管理问题,如知识管理模式、知识管理平台建设、知识管理措施和知识管理文化等方面,进而探求出更好的方法为图书馆服务。
2.做出适时调整,建立新型图书馆服务机制
图书馆现已从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过渡到为其提供知识服务,因此要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不但要广泛的搜集各种载体的文献,将其有关的内容收集整理,并分析、开发、组织甚至是重组进而得到所需要的知识,将其以合理快捷的方式传递给用户,以促进客观知识的有效利用,推动社会知识创新。在这个因特网逐渐普遍的时代,由于文献载体形式的多样化,特别是信息资源的不断数字化,缩微信息、音像信息、电子文献、网络文献、多媒体文献的大量增长,数字化知识资源正在逐步成为图书馆藏书的主体内容,因此知识管理也将成为图书馆管理的优秀内容。另外,因特网上出现了海量的信息,隐性知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为了能够给广大读者提供周到的知识服务,我们将利用知识编码和知识服务的方式将隐性知识最大限度地进行显性化,通过组织知识管理的方式来实现“知识挖掘”目标以及科学的知识管理的方式来实现“知识导航”目标,以便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当前信息资源的飞速发展,对有效地对文献信息的进行检索并挖掘出有关的知识能力提出了要求。图书馆学应将有关方面的知识纳入到研究之中,使图书馆馆员能够有效地与读者、用户进行过沟通,由此也为图书馆专业知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从而可以进一步完善服务内容。
3.增加知识,扩展图书馆学教育内容
图书馆学的教育是为图书馆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图书馆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就会影响图书馆工作的质量。随着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知识管理渗透到图书馆学中,在图书馆学教育方面有了新的要求。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在原有本学科的内容的基础之上,开设有关知识管理方面的其他学科的课程,如企业知识管理、政府知识管理等,这样有利于扩宽图书专业人有关知识管理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知识管理的敏感度;其次,在培养模式研究上,更加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就21世纪以前的中国而言,图书馆学教育总体来讲是侧重于对理论的学习,但是,在进入到图书馆知识管理时代后,能够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快速的提取出隐性知识、连接显性知识,有理论是不够的,对其实践要求更高;再次,有关文献检索课等有关有网络信息系统的管理知识的学科有所增加。图书馆知识管理主要是运用于网络环境下,运用于隐性知识管理的知识重组管理、在信息搜集和预处理基础上,运用知识进行信息的精选、挖掘,从中感知、获取有用的知识单元,对其进行重新组合的只是组织管理、既要充分开发馆藏资源,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建设馆藏书目数据库,实现其网络资源共享;又要积极挖掘网络资源,由专业人员对庞杂无序、鱼龙混杂的网络资源进行鉴别、加工、整理,使之优化有序的知识资源管理以及使读者或用户能够快速的获得所需知识的知识传播管理和包括知识的理论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组织创新管理、知识创新的知识创新管理,这些都要求有关学科的逐步进行开设。
4.广涉内容,扩大图书馆学成果的适用范围
图书馆学的研究成果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而扩大。随着知识管理在图书馆学中渐以成体系,与其学科属性———管理学相融合,以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知识管理就会对图书馆学产生相应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加强管理学思想,积极参与有关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这些研究成果不但能够解决图书馆机构内部的知识管理问题,而且也可以解决社会上一些机构中或者个人的知识管理问题。在知识管理环境下,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去寻找所需的知识,有可能使用网站查询也可能登陆数字图书馆。而数字图书馆面对多层次的用户的不同需求做出适时的服务,就如同仁们随身携带的百科全书。于是,图书馆学研究就有可能融入更广泛的知识经济活动中去,不仅可以在实践的基础上汲取学科养分,进而不断发展图书馆专业知识;而且图书馆学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也将会不断扩大,从而产生更加可观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图书馆学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重视隐性知识的开发
隐性知识是把人的智力和创造性视为管理的对象和组织的重要资源,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代劳。而知识管理的关键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作用。作为研究怎样把知识客体中的知识因子和知识关联提取出来,供人们识别和理解的方法理论的图书馆学应该把重点应放在有效地提取和组织隐性知识,加快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积极实现两者的转化。
2.重视用户的研究
随着知识增长速度的加快和知识服务机构的迅猛发展,衡量一个图书馆的优秀标准已经从拥有馆藏信息资源的数量多寡逐步转化为是否具有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能力的高低,也就是说能否及时解决读者提出的问题并创造一定的价值。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用户问题的知识内涵、了解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挖掘出相关的知识以及传递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图书馆学重视对用户的研究,可以借鉴信息咨询机构为用户服务的做法,如建立合理的用户服务档案、专家档案、专题知识库等。
3.重视知识管理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
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工具,专门的知识管理信息技术的研究更是知识管理的有力保障。图书馆必须在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建立起属于图书馆自身的支撑知识管理的技术设施,才能为知识信息组织传递、交流以及共享提供捷径。其实专门的知识管理信息技术已经在图书馆中有所运用,如:微软的Exchange,Lotus的Notes和Tag的应用等,但是,这些软件并不是完美的,仍有必要进一步改良或者研制出一套专用的知识管理软件,构建图书馆专门的知识管理系统,进而实现经过网络搜索、原文导入的知识自动采集,对文档进行编辑、自动转换的知识加工、对文档进行分类、标引的知识内容管理、自动新知识资源、进行智能化得知识推送、知识检索的知识传递等功能。此外,加快图书馆网络化建设,同样非常重要,也是实施知识管理的最基本要求,建立一个能为公开交流知识资源,提供完善基础设施的网络,能够实现知识资源共享,达到研究图书馆学的目的;同时网络也可推进图书馆学对创新知识信息资源组织和知识重组以及知识创新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结语知识管理从以人为本出发,扩大了知识的内涵,设立创新为目标,在企业中已成功的被引进,现已被视为一种新型商业管理手段,但事实上,知识管理对所有的组织变革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图书馆学也毫不例外。图书馆学应当顺应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需求、重视知识管理对其的影响,并随时间的发展,按照一定的逻辑路线,逐步引进知识管理理念、改革现有的图书馆学。
作者:屈华 单位:漯河市图书馆
1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概念及其制度的产生和沿革
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81年,美国卡内基要梅隆大学图书馆为了更有效地服务专家学者的教学科研工作,委派熟悉本馆馆藏结构,并能熟练掌握文献资源获取手段的资深图书馆员,与对口专业的专家学者建立专门联系,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信息咨询和检索服务,以便更好地满足专家学者的文献资源需求。这便是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形成的雏形。中国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开始于20世纪末,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国内率先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紧接着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十余所重点大学也都引入了这一模式。进入21世纪,学科馆员制度更是在高校图书馆界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7年,全国已有56所高校引入了学科馆员制度。
2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产生的背景
学科馆员制度之所以会产生并逐渐在高校图书馆界得到广泛认同和采用,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资源数量的增长速度也是前所未有,而且出现了各种不同载体形式的信息资源,这就是所谓的信息爆炸。面对这样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海洋,信息用户想要检索获取教学科研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必然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和困难。而一直以来,作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信息保障重要部门的高校图书馆,如果仍然沿用过去的信息服务方式,肯定是不能满足学校各院系的专家学者的教学科研要求的。高校图书馆必须从海量的信息资源中,有针对性地找出读者所需的专业信息,从而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这就需要有一种新的信息服务制度模式产生。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要求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3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意义
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对提高高校科研水平,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图书馆自身服务水平的提升。
3.1学科馆员制度有利于提高学校科研水平
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保障机构,担负着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信息服务的任务,服务对象主要是各院系专家学者。服务对象层次较高,他们的信息需求同一般读者相比,也更加专业、准确、深入、有时效性。针对这部分信息需求,图书馆必须改变过去被动的服务方法,主动出击,全面深入地了解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情况,听取他们的信息需求曰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各类型的学科专业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及时反馈,以保证他们的科研工作顺利进行。因此图书馆必须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3.2学科馆员制度有利于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
以往高校图书馆侧重于文献的收藏和保管,信息服务方式也趋向被动,一般只有在读者有了信息需求,主动找到图书馆寻求帮助的情况下,才提供信息服务,而且服务内容也只是查找文献,电子资源使用培训等初级服务,并没有达到主动、深入了解读者信息需求,分析研究,提供信息服务的水平。而学科馆员可以深入各学科了解各院系教学科研对专业文献信息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科专业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并主动提供高水平、专业化、深层次的服务。学科馆员的建立,成为院系与图书馆沟通的桥梁,通过直接倾听读者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主动为教学科研提供深层次的服务,为学科建设提供文献保障。
3.3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有利于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
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人员结构都比较复杂,其中既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出身的工作人员,也有通过其他渠道进入图书馆的人员,因此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也不合理,服务水平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图书馆即便想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更好更专业的信息服务,也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图书馆通过建设以人为本的学科馆员制度,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助于在馆内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曰图书馆馆员为适应工作需要,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特别是英语、计算机,以及学校专业方面的学习。这样一来,将会大大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3.4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有利于提升高校图书馆地位
图书馆在高校中长期处于比较低的地位,不被学校所重视。出现这种情况有一定的客观外部原因,但更大的原因还是在于高校图书馆本身信息服务工作没有得到读者的认可,特别是没有得到掌握话语权的学校各院系专家学者的认可。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只重视馆藏资源的建设和保存,重野藏冶轻野用冶,服务上也只是被动地等待读者上门,不能主动地与读者特别是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交流沟通,带来的结果就是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印象不够深刻,读者、特别是这些从事重要教学科研项目的专家学者们,在遇到文献信息需求的时候,第一时间不会想到通过图书馆来获取他们所需的文献信息,而是习惯于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网络检索等方式解决信息需求问题。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是高校图书馆不能很好地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去,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文献信息保障作用,导致图书馆在学校内部影响力日益下降,地位也相应降低,并出现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能够建立起一座连接图书馆与读者的桥梁,使高校图书馆能够主动了解、倾听读者需求,密切跟踪专家学者的教学科研进度,了解掌握其信息需求,并根据需求收集整理相关文献信息资源,加以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为学校重要教学科研活动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在学校学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才能使得学校领导和广大读者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扩大图书馆在学校的影响力,提升图书馆在学校内部的地位,争取学校对图书馆建设增加投入,在政策资金等多方面加大对图书馆的扶持力度。
4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具体举措
4.1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学科馆员人才储备
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优秀问题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学科馆员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传统的图书馆馆员更多倾向于文献资源的建设与保管,对其自身的要求也只是需要了解、熟悉本馆馆藏资源,能够在读者利用图书馆查找文献信息资源的时候,迅速准确地为读者找出所需相关文献资源。这样的工作任务决定了传统的图书馆馆员只需要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相关知识就可以了。而学科馆员因其担负的工作任务不同,对其自身素质要求和专业教育背景也不同于以往。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科馆员,除了具备图书馆学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具有图书馆学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教育背景,另外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读写能力,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能。图书馆应当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符合学科馆员要求的人才队伍。首先,从外部引进具有其他专业教育背景的工作人员,特别是跟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以往图书馆引进的应届毕业生大多都是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这样往往造成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本校各个学科专业不熟悉,不了解,无法做到很有针对性地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今后图书馆在引进人才时,除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毕业生之外,也应当考虑引进一部分具有其它专业教育背景的人才,比如计算机相关专业、外语专业、以及本校所开设的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其次,高校图书馆也应鼓励并开展继续教育,目前各高校人事编制都比较紧张,单纯依靠增加编制,引进人才来建设符合要求的学科馆员队伍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图书馆必须重视继续教育,鼓励原有工作人员,继续加强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为馆内工作人员继续深造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从馆内培养出一批既有图书馆学专业背景,又对学校相关专业非常熟悉的学科馆员人才队伍。
4.2调整部门结构,适应学科馆员制度建设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部门结构一直以来都是按照图书馆学业务流程划分的,基本都是按照对文献资源的处理过程来设置各个部门,野采、分、编、典、流冶。这样的部门划分是符合传统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但是如果要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就必须对传统的部门结构进行调整,这是由学科馆员的工作任务决定的。学科馆员工作的重点在于主动了解读者特别是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进而根据需求收集整理相关专业文献信息资源,并加以分析研究,提供给相关的专家学者,以保障其信息需求。这样的工作任务,要求图书馆内部打破过去传统的部门划分,建立一个由图书馆领导指挥下的,各部门一起参与的学科馆员服务机构,例如像南开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组,或是像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成立的学科馆员管理委员会等。这些组织机构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是由图书馆领导牵头成立,统一协调部属曰其次成员涵盖全馆各个业务部门,通力合作。这样的组织机构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科建设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献资源建设,缩短特定文献资源从采访到流通的时间周期,更好地为专家学者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信息保障服务。
4.3建立完善评估体系与激励制度
提高学科馆员工作效率为了更好地衡量、判断学科馆员为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服务的能力和工作业绩,图书馆应该建立完善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制定任务目标,明确学科馆员的责任划分,规范学科馆员的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够让每一名学科馆员清楚地了解他所需要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从而更出色地为专家学者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信息保障服务,完成图书馆赋予他的学科服务任务。在建立目标评估体系的同时,为了激发学科馆员工作热情,鼓励学科馆员不断提升个人服务能力和水平,图书馆也应当建立完善合理的激励制度。对工作认真负责,学科服务成绩显著的学科馆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以调动大家工作热情,奖励先进,带动整体共同提高,使学科馆员队伍形成野比学赶超冶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自己服务能力。
4.4加强宣传推广学科馆员制度
作为一种新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形式,广大的读者特别是专家学者在一开始对学科馆员制度肯定是陌生的,也就谈不上利用了。因此图书馆必须加强学科馆员制度的宣传和推广,学科馆员应该主动与学校各院系专业取得联系,了解他们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文献信息需求,积极向他们宣传推广学科馆员制度这一新的服务形式,使广大图书馆用户了解熟悉学科馆员制度,并逐渐习惯于利用这种形式来获取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应用于其自身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内高校图书馆界近20年的发展历程证明,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扩大图书馆在学校的影响力,提高图书馆在高校内部的地位,同时也有助于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的开展。
作者:郭效单位:大连交通大学图书馆
1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化研究
信息网络时代,图书馆文化内涵从技术层面是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的管理服务,融入网络化以提高管理服务质量和效率;从管理层面是利用网络环境实现对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咨询工作、互动协调等共享式服务,拓展图书馆文化内涵与管理服务方式;从服务层面则是利用高校特色馆藏利用网络技术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2网络环境下独立学院图书馆文化与学风建设
2.1图书馆文化与学风建设关系探讨
学风建设是独立学院办学发展的关键,是培养高校优秀竞争力和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图书馆文化对学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文献中,JonR.Hufford探讨了图书馆对学风建设的功能价值,通过对图书馆文化中的教育职能、信息服务职能及其管理文化等几方面的研究阐述了图书馆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对学生思想道德、人生价值观、创新学习和学风管理的重要影响,能够对学风建设起着主导作用。中国学者朱以斌、黄英源指出高校图书馆扮演的角色决定了其在学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探讨了高校图书馆与学风建设的关系,指出主要通过突出图书馆文化教育职能、体现信息服务职能发挥作用。
2.2图书馆文化对学风建设起着引导作用
(1)图书馆环境文化主要是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图书馆学习和服务环境,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独立学院图书馆利用网络技术通过丰富图书馆馆藏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要求、个性化的需求等为学生学习提供优质环境,从而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教育资源。如一些独立学院通过构建学习型图书馆组织、资源共享空间、参考咨询服务等网络化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并接受新的文化知识,从而对建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对促进学风建设起着引导作用。
(2)图书馆精神文化是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图书馆文化的优秀,图书馆精神文化具有引导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通过良好“馆风”弘扬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和刻苦拼搏的精神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特别是通过引入新的网络技术,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空间,以时展的眼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更新和深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
(3)图书馆制度文化主要是通过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创新性。图书馆文化具有整合功能和导向功能,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征文评比、信息素养教育、读书报告会等活动,以新知识为动力,开展学术创新、科技创新和创业活动,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2.3图书馆文化在学风建设中发挥教育和信息服务职能
图书馆文化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主要是以学风建设为基点,突出教育职能,如网络环境下,独立学院图书馆文化建设可以引入知识素养教育、多媒体知识拓展、智能化技术等突出教育职能,进行知识传播、智力开发、心理优化和技能培训,培养学生学习新技术的爱好与动力,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2.4图书馆文化与学风建设的良好互动效应
独立学院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图书馆文化建设是促成良好学风形成的重要平台,为优良学风建设提供有效载体。如图书馆教育职能定位、图书馆馆藏资源以及图书馆管理服务模式等都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只有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才能促使优良学风的形成。而良好学风的建设也促进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发展,优良的学风使得学生具有知识获取的期望与渴求,对图书馆馆藏资源、管理服务等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读者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这就要求图书馆文化建设在技术、管理、服务和教育等方面进行不断改革与完善。
3发挥独立学院图书馆文化促进学风建设的措施
3.1图书馆技术文化提供学风建设平台
在技术文化上,独立学院应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为图书馆向数字化和信息服务空间共享方向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建立安全可靠的图书馆网络体系。图书馆通过建设特色数字馆藏与虚拟馆藏形成具有本馆特色的馆藏资源和特有的馆藏结构,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最大化,从而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虚拟的信息共享空间,构建学习型图书馆组织,为学风建设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和信息资源平台。
3.2图书馆服务文化深化学风建设层次
在服务文化上,独立学院应发挥图书馆服务机构功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并将其发展为图书馆优秀价值;开展多元化服务和个性化信息服务,拓展独立学院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形成馆际互借、网上传递文献、在线培训、专题服务等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来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和不同需要读者的需求,深化学风建设的层次,在学风建设中构建学习型图书馆组织,从而推进学风建设的不断发展。
3.3图书馆教育文化拓展学风建设内容
在教育文化上,独立学院应通过多媒体通信网络,构建强大教育信息网。如利用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网上实时咨询服务和联合咨询服务等方式加强图书馆服务教育职能。图书馆发挥对学风建设的教育作用应以学风建设为基点,突出教育职能;以馆风建设为重点,体现信息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现代化教育、创新教育、情报教育和综合教育职能,从而达到服务育人的效果并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为学风建设提供教育保障。
3.4图书馆管理文化规范学风建设制度
在管理文化上,独立学院应培养科学和人文精神,增强图书馆馆员凝聚力,在服务过程中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条件来提高工作效率;注重科学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体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还要创新制度,营造人性化的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总之,图书馆管理文化的形成对学风建设管理具有较强的规范作用。独立学院要注重提升学风制度的执行力和实效性,通过管理文化为学风建设提供政策支撑。
4结语
学风建设是独立学院发展的生命线,而图书馆文化建设是学风建设的有效载体,对学风建设起着引导、激励和规范作用,两者只有通过良好互动效应才能相互促进和发展。学风创建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制度层面的对教与学的规则的简单执行,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图书馆文化将良好的学风化为师生共同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独立学院对图书馆文化的营造和构建,也自然成为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反之,良好的学风建设也促进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不断完善。
作者:郭静邱静静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图书馆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图书馆
1图书馆工作在学校德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有多个方面,图书馆的工作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馆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场所,是进行德育的潜在课堂,图书馆对学生的无形教育比有形教育更容易被接受,具有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图书馆的主要属性是教育性,学生可以在图书馆内通过浏览和阅读古今中外各种书籍,学习现代科学的前沿知识,了解当今时展的最新消息,在图书馆安静的读书氛围中,阅读可以使学生的情操受到熏陶,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校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树立文明、健康的思想道德意识,以正确的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健康有益的图书是学生健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读一本好书可使学生终身难忘,受益无穷。一本优秀的图书,不仅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更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开拓学生的思维眼界,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2优化馆藏图书,为学校德育打好物质基础
高职学校的学生层次差别很大,对图书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作为图书管理人员,就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和现状,研究他们的需求,为学生选购适合学生阅读、顺应时展的优秀书籍。可以通过读书联系卡、图书调查问卷、学生平时借阅记录分析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图书的需要。同时,做为图书管理人员,要紧跟时代步伐,掌握国家的政治方向,了解教育的新思想、新思路、新做法,掌握学校学生所学专业的最前沿信息,开列出书目,并在师生中征求意见,确定新购书目。要多购进思想健康、观点正确、格调清闲、学术性强的图书。对图书馆的馆藏图书,要认真进行清理,建立详尽的图书目录,建立电子图书目录,方便学生借阅时进行检索。对新进书目,要通过新书介绍、内容概述等方式,精心做好导读工作,让学生对其进行了解,向学生推荐既开阔视野,思想性强,又能帮助他们提高思想修养的图书。把人类历史上最有价值、最能感动人的著作推荐给学生,把富有时代气息的书推荐给学生。同时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班级图书管理员作用,通过教师的介绍、同学间的相互转告,使这些健康有益的图书能让更多的学生阅读。
3开展有益的读书活动,让图书馆成为学校德育不可或缺的战场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对图书的引领作用给出了最好的解释。但随着科技的发达,学生人手一部手机,上网、聊天、玩游戏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业余时间,学生大多不愿走进图书馆,看这些无声的图书。要想让图书吸引学生,就要开展有益的读书活动,让学生乐读书、读好书。在日常的工作中,多开展以“走进书世界,书香满校园”、“与好书做伴,与经典同行”、“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等为题的主题读书活动,从而促进校园内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的形成。可以通过在校园醒目的位置张贴创建“书香校园”的宣传画、警示语;利用业余时间开放学生阅览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站、电子屏的作用,向学生展示新书、读书的益处等方式进行宣传。还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制定相应的制度、班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督促、激励学生积极读书;开展“课外阅读比赛”活动,让学生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言名句、心得体会等记录下来。另外,还要每学期对“走进书世界,书香满校园”等活动进行总结、表彰,使学生对图书更加感兴趣,使图书馆的德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4充分发挥电子阅览室的引领作用,拓展德育平台
为顺应时展的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图书馆先后建立了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提供另一种更加快捷、时尚的阅读方式。电子阅览室的主要服务功能在于进行馆藏资源的开发与宣传,为学生提供电子读物的阅览与下载、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和查询、读者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等。为提高电子阅览室的使用价值,图书馆还可以利用建立自己的网站,制作出学生喜爱的、有特色的网页,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平台,分享读书的乐趣与收获,并积极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网站,介绍一些好的信息,避免他们盲目误人不良网站。通过这些活动来增强学生网络道德防范意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上的免疫力。由于网络资源的良莠不齐,有的内容对学生的思想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因此,电子阅览室管理人员要引导学生用好网络,对读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学生的上网活动进行必要的监控和检查,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技术上的筛选和过滤,建立安全屏障,最大限度地防止有害信息的侵人和无聊游戏软件的泛滥。让电子阅览室扬长避短,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总之,学校图书馆应当主动参与、配合学校各种德育活动,积极配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吸引学生热爱读书,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促进学校的德育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陈静波单位:吉林师范大学辽源分院
1美国图书馆学教育状况
1.1美国图书馆学教育起源
1914年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的创办人之一沈祖荣先生最早到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学习、在此之后,洪有丰、胡庆生、李小缘、戴志骞、袁同礼等一大批中国近代图书馆界先驱人物几乎青一色的毕业于纽约州立图书馆学院。美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威廉森(1877-1965),他是继杜威之后,致力推动美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图书馆学家。1918年,威廉森受卡耐基特聘开始开班培训图书馆员,他加入卡耐基基金会,专门从事图书馆学教育研究。威廉森先后于1919年,1921年和1923年写出了三个著名的美国图书馆学教育调查报告。他提出图书馆学校应当象其它专业学校一样设在综合性大学内而非图书馆内,并且应该授予毕业学生大学学士学位。1926年,哥伦比亚大学聘请威廉森担任教授,筹备成立第一所四年制的图书馆学系,并同时成立研究所。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从奥尔巴尼再次搬回纽约市,隶属于哥伦比亚大学,成为图书馆学学院,学院属于“graduatelibraryschool”当时是美国图书馆协会认证的15所图书馆学校中级别最高的学院。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设立的图书馆学系有四个特色:第一,图书馆系的学生除了本系的课程之外,还需要修一个外系当辅系,以具备不同的专业;第二,对于不同的知识领域,有广泛的入门课程介绍;第三,需要到图书馆内进行实习;第四,了解资讯在社会中的传递途径与展示方法。这些做法后来都成为图书馆学教育的基石。威廉森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系当了18年的系主任[4],被后世尊称为美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威廉森对于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思想提出是美国图书馆学专业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水岭,通过调查,他明确的提出图书馆职业训练和专业训练的区分,促成了图书馆学教育专业组织图书馆教育委员会(BEL)的成立,开始对图书馆学教育进行评估和认定,并制定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标准。他的关于在综合大学系科下设置图书馆学系,图书馆学系毕业生应该获得学士学位的思想,成为影响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特别是金陵大学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源头。
1.2美国图书馆协会支持下美国图书馆学教育
美国图书馆协会(ALA)是美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织,也是美国图书馆学教育的资格认定机构。1876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建立,ALA是一个自愿参加的非官方协会,它的经费主要是会员交纳的会费、出版刊物所得的稿酬和举办会议所得的会费组成。此外,还得到美国政府或基金会以及一些财团的资助。[5]美国图书馆协会不仅是美国图书馆事业的优秀组织,更是致力于世界范围内图书馆事业的推广和促进。1926年,正值美国图书馆协会成立50周年之际,卡耐基财团宣布资助400万美元来发展图书馆教育,并将美国图书馆协会置于一个坚实的财政基础之上,在之后的20年中,图协的主要任务是成人教育、图书馆教育、提高图书馆专业水平、图书馆立法、和赋予知识的自由权。同年卡耐基基金会出资144万美元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图书馆学研究生院,于是图书馆学教育界第一次有了一所供图书馆员进行深造的有学位的专业学院。学院也设立了一个系进行学术研究活动。[6]ALA一直注重图书馆学专业教育。1903年成立的图书馆培训委员会标志着ALA开始着手领导专业教育:这个委员会主要负责随时调查所有图书馆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进程,并报告调查结果。另外,ALA还设立了图书馆学专业组,作为研究专业教育的专业部门。1915年美国图书馆学校协会(AALS)成立。为了提高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质量,有系统的组织各种图书馆学校,夏季培训班,学徒班等。1923年ALA临时图书馆培训委员会TLTB成立,其主要的工作是调查专业需要,找出专业教育的不足,并提供其他专业在标准化、结构化方面的经验。这个临时的图书馆培训委员会,最终更名为图书馆教育委员会(BEL),负责图书馆学教程的评估和认可。[7]并于1925年公布了图书馆学教育标准,开始进行逐校鉴定。1932年有25所图书馆学院通过了资格鉴定,图书馆学教育委员会的创立成为美国图书馆学专业化的制高点之一。[8]1.3美国图书馆学教育史实20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图书馆学教育状况,可以在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报告中作大致的了解。在1926、1927的年度报告中,了当时美国图书馆学校的宗旨和状况,以及开办的条件,和教学的具体要求。并公布了美国图书馆协会所认定的图书馆学校开设的针对学校图书馆专业课程最低标准和师范院校开设的学校图书馆专业教育课程最低标准。[9]将图书馆学教育具体创办的资格和条件,作了详细的要求,包括入学要求,学习时长,基础课程以及证书的类别等等。为了便于掌握概貌,笔者将具体要求简要分类,列于下表:ALA要求有资格的师范学校,学院和大学应该为在学校图书馆兼职工作的图书馆员开设专门的图书馆学课程。
2中美图书馆学教育比较分析
2.1图书馆学教育展开背景和规模的比较
美国正规图书馆学校毕业学生一年就有五百多名,加上非正式的图书馆学生馆员培训的人数,一共有4000多名。[11]金大图书馆学教育开创之时,全国正式的图书馆学校只有文华图专一所,刚成立的中国图书馆协会虽然也有图书馆教育组,但还未制定标准课程,而每年毕业的人数,大约在20人以内,每个图书馆学教育单位的毕业生几乎都是个位数,加上暑期学校的人数也不超过100名,教员人数屈指可数。在背景和规模上,美国远远走在前面。
2.2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借鉴
美国的图书馆专业教育有开设专门的图书馆学校,或在师范院校开设图书馆学课程两种方式,也就是说,实施教育的两个组织。一个是图书馆专门学校,另一个是师范院校,还有就是暑期课程,这三种方法正是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展开的三种方式。金陵大学虽然不是师范院校,但是将图书馆学系设于教育系下,并且从事教学工作和图书馆工作的骨干,洪有丰,陈长伟也都是金陵大学的师范学生,创办人李小缘则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社会学硕士。可见在教育系下设置图书馆学系不无渊源。
2.3教学内容和要求的比较
从表3不难看出,在主干课程上,中美几乎是一致的,但在不同的课程中间,金陵大学的图书馆学系开设的课程在数量上多于美国;在内容上,美国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和社会调查以及教授方法等,金陵大学的图书馆学系则明显更偏重学术内容,最具特色的课程有:目录学,中国重要书籍研究、书史学和印刷术。并有图书馆学大纲。从课程来看,当时的中国图书馆学专业思想已经和美国有了较大距离,美国的专业教育,其职业化的色彩依然浓重,偏重实用性,注重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对图书馆员的教员气质较为注重。而金大的图书馆学教育虽然在主干课程上继承了美国的设置,但是金大的学程要求更长,在体系构建上,有其专门特色,较为注重图书馆的馆藏内容研究。
3金陵大学图书馆学教育特色分析
从以上的比较分析中,金陵大学图书馆学教育的轮廓更加清晰,既是美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学习和借鉴,又因为当时中国图书馆事业状况,以及金大的学校背景,走出了一条自身的图书馆学教育道路。
3.1辅系设置强调教育属性
金大的图书馆学系在系科设置上,是在文学院教育系下设辅系,添加特有的专业课程,这是对美国图书馆学教育的有益借鉴,强调了图书馆专业的教育性质,系主任李小缘提出的“图书馆即教育”,图书馆教育可以“辅佐学教育之不及”[12],将图书馆学系作为教育系的下设辅系,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3.2注重学术研究
与美国图书馆学课程的对比中不难发现,金大的图书馆学课程带有浓重的学术内涵,将图书馆学作为一门专深学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自行编制了《图书馆学大纲》,这是当时美国的图书馆学校里没有设立的课程种类。在分类法方面,有刘国钧先生编著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将美国的杜威和国会分类法与中国传统的四库分类法进行了综合与对比,最后糅合中西,编制新法。刘国钧在分类法中,实际上已经将图书馆学作为一种“学术之宗”[3],安排在总类之下。在目录学方面,系主任李小缘先生,一直将目录学作为图书馆学系的主干课程之一,他本人也在金大的中国文化研究所从事目录学的研究,“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得其门而入”,将目录学作为图书馆学系的必修课程,同时特设的“书史学”、“印刷术”等课程,突出的显示了金大的图书馆学教育的学术性研究方向,特别是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国学的整理和研究,使得金大的图书馆学教育带有强烈的学术研究气息,在图书馆学的课程安排上中西并重,成为一种糅合了中西特色的创造性的图书馆学。
3.3开展学术服务实践
金大图书馆学系的另一大特色就是“破天荒”的开设了《索引与序列》的课程,研究索引与序列的原理及方法,整理编辑各类学术索引。意在为各类学者的学术研究服务,编制索引是美国图书馆先进方法的引入,李小缘除了开设索引课程外,还积极参加“索引运动”,向中国图书馆协会提出《通知书业于新出版图书统一标页数法及附加索引案》、《编纂古书索引案》、《编制中文杂志索引案》以及《中华图书馆协会应设法编制杂志总索引》等多项索引议案,长期支持我国索引事业,金陵大学图书馆学系索引课程的设立,是对学生学术基本功的锻炼,用西方的学术工具和研究方法,编制检索实物,服务于传统学术,使得教学过程就成为学术服务的实践过程,这不仅是金大图书馆学系学术性又一表现,更体现了一种学术服务的精神。
3.4注重学术人才的培养
金大的图书馆学教育属于金陵大学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培养了学贯中西的图书馆学家,史学与国学家,为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的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时在就读于金大文学院,选修图书馆学课程的学生中,就有享誉海内外的图书馆学家:钱存训、卢震京、吴光清等。
4结语
早期的金陵大学图书馆学教育在课程设置和入学要求等各个方面都几乎从美国的图书馆学教育模式中套用,其目的是要满足当时正大力发展的图书馆的人员需要。套用美国的教学模式的原因,首先是得益于教会大学的教学环境,美国图书馆学者的直接传输;其次是图书馆学的教育者也都是美国图书馆学教育实践的毕业生。开办金陵大学图书馆学系的李小缘1921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1925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社会学硕士学位,1922年至1924年,连续三个暑假都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做中文编目工作,他本身就是美国图书馆协会会员。但是在开展实际的教学活动时,和具体的图书馆调查实践与社会现实相接触,我国的图书馆学教育必然在我国本土的图书馆事业发生的各种状况和问题中逐渐的形成自己的特点和方法。
作者:曾果果单位:泸州医学院图书馆
[提要] 对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类文献的发文年代、作者分布和发文期刊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基础研究现状,强调加强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基础性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学科馆员;论文分析;地方高校图书馆
“学科馆员”是指图书馆里既具有一个或多个学科专业背景,又具有图书情报信息专业知识和技能,向一定学科领域的读者提供专业化、深层次、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复合型人才。学科馆员制度,即馆员专业化制度。我国从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引进学科馆员制度至今,北京大学等许多高校图书馆都相继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在学科化服务实践中进行了很多切合实际的探索,且成效显著。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发展进程极不平衡。目前,国内多数地方高校图书馆尚未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已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地方高校图书馆,诸多方面仍处于摸索尝试阶段。因此,如何深化对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研究,深入认识学科馆员制度,并有效地应用到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工作中,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创新、发展和提升服务水平进程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了解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相关研究状况,本文以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统计源,对以“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为主题发表的论文,从发表的年代分布、期刊分布、作者机构分布三个方面进行统计及分析。检索以“全部期刊”为查询范围,以“2002~2011年”为时间区间,匹配“模糊”。共检索出发表的文献65篇,剔出其中的篇名索引和重复报告的论文后,最终核审确定研究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学术论文为58篇。2012年8月下旬完成统计。
一、统计与分析
(一)论文年代分布与分析(表1)
1、2002~2011年间的总量不多,只有58篇。
2、2002~2004年3年间发表的论文每年只有1篇,共3篇,发文量只占总发文量的5.17%。表明这期间对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研究未得到应有关注和重视。
3、2005~2008年,4年共发论文18篇,发文量上升到总发文量的31.04%,相对于前三年,不但年均发文量从每年1篇增加到了4.5篇,而且每年发文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表明相关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研究在此期间得到的关注和重视有所上升。
4、2009~2011年发文篇数最多,共有37篇,发文量进一步上升到总发文量的63.79%,而且每年发文量均在10篇以上。在这一时期,相关的研究文献数量进一步增多,表明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但2009~2011年各年发文量有回落的趋势。
5、从发文量的角度看,2002~2011年十年间,地方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受关注程度及受重视程度不高,相关基础性研究较为欠缺。虽然近年来情况有所改善,但总体研究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二)论文作者分布分析
1、通过对发文作者机构进行统计,发文的46位作者全部来自高等学校,发文数量分布为:高校图书馆56篇,占总发文篇数的96.55%;高校计算机系1篇,占总发文篇数的1.72%;音乐系1篇,占总发文篇数的1.72%。
2、高校图书馆的作者发文量和作者人数比例都占绝对优势,表明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研究获得高校图书馆较高的关注度,高校图书馆馆员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相关研究的主要力量。但高校图书馆发文总篇数也仅有58篇,且发文3篇的作者只有1人,发文2篇的作者有5人,其余作者均发文1篇,表明高校图书馆对该项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入性仍然较为欠缺。
(三)的期刊分布与分析
1、58篇论文分别发表于45种期刊上,其中《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发表5篇,《情报探索》、《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各发表3篇,《现代情报》、《河南图书馆学刊》、《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各发表两篇,其余各刊均发文一篇。每刊发文数较多的期刊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和大学学报两类。
2、图书情报类期刊发文26篇,占总发文篇数的44.83%;大学学报类期刊发文22篇,占总发文篇数的37.93%;科技经济类期刊发文5篇,占总发文篇数的8.62%;教育类期刊发文2篇,占总发文篇数的3.45%。其他期刊3篇,占总发文篇数的5.17%。的主要期刊为图书情报类和大学学报类。
以上两点均表明图书情报和大学学报两类期刊较为关注和重视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相关研究,这两类期刊是该项研究的主要情报信息源和重要研究平台。
此外,在发文的45种期刊中有9种是北大2008版《中文优秀期刊要目总览》优秀期刊,其中7种是图书情报类优秀期刊。这7种期刊占发文总刊数的15.56%。共发文7篇,占发文总数的12.07%。由此也表明了国内图书情报界对地方高校学科馆员研究的关注度正逐步提升。
二、讨论与分析
上述统计分析表明,近10年来涉及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研究相对不足,虽然近年来发文总量和优秀期刊发文量有所上升,但总体来看,研究者对此项工作的关注度仍然偏低,尤其是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更加欠缺。
虽然如此,相关研究的内容还是涵盖了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现状调查分析、学科馆员制度建立、学科馆员队伍建设、学科馆员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学科馆员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关系、学科馆员与科技查新服务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对地方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具体实践和理论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地方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实施学科化服务,事关地方高等教育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势在必行,但相关实践却相对滞后。如贵州遵义市5所地方高校图书馆,近年来虽然都不同程度地在文献专题检索、文献传递、定题服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但至今各校均未设立学科馆员制度。这样的现状,与地方高校师生读者学科指向越来越精、专、深的信息需求极不相适应。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状况、学科化服务现状,及其相关基础性研究的进展,理应获得图书馆界更多的人士及机构的关注和重视。
三、结语
随着地方高校图书馆事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学术性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强化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相关基础性研究,将有效促进地方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同时促进学科化服务在实践中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