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1 02:57: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风险管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局麻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男45例,女35例,年龄20~60岁。其中,硬膜外阻滞32例,局部阻滞19例,颈丛神经阻滞7例,臂丛神经阻滞9例,骶前神经阻滞13例。患者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心率加快、烦躁不安、血压升高等症状,经检查,确定为局麻药中毒。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局麻药常规风险防范,并予以一般护理干预,护理人员提前将注意事项和配合事项告知患者,同时辅助麻醉师对患者进行麻醉。观察组针对中毒患者采取针对性风险管理及护理干预:(1)提前对护理人员展开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培养良好的心态和习惯。护理人员要熟知整个流程和中毒解决措施,发现有中毒迹象后及时予以治疗(;2)术前干预。各项工具、抢救药品等准备齐全,且设备要能够正常使用;麻醉前适当使用巴比妥类药物,以防出现不良反应,苯巴比妥钠、阿托品、异丙嗪、氯丙嗪等药物均有预防麻醉中毒的功能;为防止患者有过敏反应,术前需对其局麻药皮试结果进行认真核对;此外还需建立静脉通道,确保药物能够快速进入患者体内发挥效用;(3)术中干预。麻醉时需结合患者病情、手术预估时间等因素合理确定药物浓度和使用剂量,保证既能麻醉患者,又不会出现不良反应。为延长药效、降低毒性,麻药中常会适量掺加肾上腺素;对患者予以心理疏导,使其明白其中利弊,消除负性情绪和内心压力,密切观察麻醉中的反应;术中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患者有嗜睡、头晕等迹象,立即停止用药,并维持患者正常呼吸。若反应较为严重应做好抢救准备;(4)配合医生抢救。发现有患者局麻药中毒后,需保证有效供氧,然后严格遵照医嘱给予相关药物治疗,严重惊厥者可静脉注射硫喷妥钠,较为兴奋者可肌注苯巴比妥钠;若患者反应比较强烈,需约束四肢,以防坠床摔伤;若心跳骤停,应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整个过程中需注意患者不要被电源等物伤害到;(5)术后干预。将患者送回病房,实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及其他反应,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持续供氧,确保患者不会缺氧;患者清醒后进行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在局麻后的中毒情况,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现;(2)护理人员综合评价。综合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责任心、工作态度、健康宣教各方面给出评分,最高分10分,8.5~10分为优秀,6~8.5分为良好,3~6分为一般,3分以下为差。
1.4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以(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局麻药中毒率比较
经比较,观察组局麻药中毒率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对护理人员综合评价情况对比
观察组平均护理质量评分为(17.56±2.43)分,高于对照组的(11.45±3.87)分(P<0.05),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麻醉在临床手术中颇为重要,可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手术顺利完成,但用麻醉药时需多加注意,防范麻药中毒。局部麻醉应用较广,局麻药中毒是手术室麻醉中一种常见并发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药物直接入血;(2)患者耐受性差;(3)麻药浓度过高,用量过多,超过了机体代谢速率;(4)硬膜外导管紧贴血管壁,导致回抽试验阴性;(5)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为降低局麻药中毒率,需加强风险管理,积极预防并予以合理护理干预。首先,局麻药剂量务必要安全,不能超出正常范围。如果手术特殊需要大量的局麻药,应选择最低有效剂量,且单次用药不能过多,除了采用肾上腺素延长阻滞时间,还可掺加血管收缩剂,以减慢其吸收速度。其次,为了防止局麻药直接入血,注药时可先注射试验剂量观察患者反应。此外,术中应做好每一个细节,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做好抢救准备。同时还应加强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总之,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局麻药中毒中采取针对性风险管理及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和患者满意度,同时降低中毒率。
作者:张强 许惠春 单位: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项目概述
本项目拟拆除幸福大道上原有高架桥(全长3476.5m,桥长2953.2m),重新对幸福大道进行高架快速化改造,其中桥梁部分长5462m,引道部分长359.3m,上下匝道三组。高架桥主要标准断面为双向六车道,地面辅道主要标准断面为双向六车道,上下匝道为单车道;工程范围还包括老桥拆除、管线迁改专项工程、景观亮化及绿化工程、照明工程、交通工程,施工技术措施等。
2评标办法
首先,根据项目特性及招标人需求确定招标办法和基本要求。由于该项目为政府投资的大型公共工程项目,项目整个开发和运营过程的状况都会对当地社会经济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在确定招标办法时,应选择公开招标的办法;由于项目专业性较强、标准高,因此在制定招标要求时应尽量细致、全面。①企业资质。要求参与投标的企业具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法的园林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企业资质或园林工程专业承包一级企业资质。②企业业绩。要求企业在近五年内承担过工程造价不低于5000万元的园林工程施工工作,完成情况良好。③质量要求。要求质量达到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优良水平。④进度要求。要求在规定的工期范围内完成整个标段的各项工作。⑤费用要求。要求中标价为合理低价。⑥组织机构要求。要求项目管理机构中项目经理具备园林专业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且具备类似项目的管理经验;项目组织机构中其他负责人资质应达到招标文件中的对应要求。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和招标人具体要求,本标段采用综合评估法进行评标。
3投标文件评审
参加投标的投标文件需要满足资格审查的各项条件,经评标委员会评审通过后,进入终审。当投标文件存在以下问题时,评标委员会可将其裁定为无效标:①方案不唯一。即多份投标文件为一名投标人提交,或者一份投标文件中出现多种方案,而招标文件中并未要求提供备选方案;②签章不规范。即招标文件规定应盖章或签字的地方为按要求签章;③文件缺失。即招标文件规定的投标文件内容不全或不符合规定;④编号不一致。即递交的投标文件电子档与纸质档上的水印编号不一致;⑤资质不达标。即投标人不具备招标文件规定的资质条件。当投标文件中存在以下问题时,需对内容进行进一步核查,若仍不满足要求,则作为无效标:①各项目标不符合要求。即未能满足招标文件中的进度、质量、费用等相关要求;②标价不合理。即投标报价不符合招标文件中的规定;③其他不满足实质性要求的原因。当投标文件中存在以下问题时,评标委员会需要向投保人进行质询,若投标人能够给出明确的澄清,则进入下一阶段评审,若不能,则将其作为无效标取消其参与下一阶段评审的资格:①投标文件雷同。即不同投标人递交的投标文件中,出现相同或非常相似的内容,例如在商务标评审中,如果出现不同投标人递交的标书中,某项综合单价雷同率超过总数的10%,则认为存在雷同现象或串通投标的可能;②项目管理组织共用。即不同投标人递交的投标文件中,组建的项目管理组织中出现相同的人员,则可视为存在串通投标的嫌疑;③标书出处相同。若发现不同投标人递交的投标文件由相同的设备编制和印刷,则应进行进一步质询;④咨询机构共用。即发现不同投标文件由相同的咨询机构编制或协助完成,则有必要进行进一步质询;⑤报价超过警戒范围。如发现投标文件中的投标报价与预算成本警戒值的偏差较大,(超过1%或低于2%),则可认为存在故意干扰报价的嫌疑。
4评标风险评估
①建立风险调查表。建立风险调查表,并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确定各项风险影响因素对各种风险事件影响程度的高低。②确定风险权重。评标委员会针对以上几类风险事件,运用专业技术能力和类似项目经验,对每一类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带来的损失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并绘制风险等级图,用具体数值表示。在本例中,将三个风险权重等级用5:3:2来表示。③风险评估。将风险调查表中发生概率的高、中、低三个等级分别用3分、2分、1分来代表,将发生概率得分与风险权重填入风险评估表。将得到的每一项风险事件的评估值进行加和,得到风险综合评估值,本案例中,∑(W×P)=0.2+1.5+0.6=2.3,评标风险较大。针对评标风险评估中对风险的评估结果,选取适当的风险控制方法进行应对。①招标准备充分。在招标工作开始前,已经完成了项目的设计工作,对设计中出现的争议和不明确的地方与设计方进行了讨论和确定;邀请了专业造价咨询机构进行了成本测算,制定了造价表,从而使因为工程变动、返工造成的不平衡报价风险有效减小。②加强资格审查力度。在评标过程中加强了对投标人资质和条件的审查,剔除不满足条件的投标人;同时,也对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等其他主要负责人的资质、经验等条件进行了严格审查,尽量降低因为项目管理团队能力不足造成的认知风险。在投标人资格审查方式上,选择资格后审方式,降低投标人之间围标的可能性,减少由于投标人不道德行为引发的风险。③重视招标机构选择。选择专业素质过硬、业务经验丰富的招标机构能够降低招标人风险控制的难度,为认知风险的控制奠定基础。本案例中选择的是浙江某投资咨询公司,该公司业务来源主要为政府投资的民生类项目,具备项目招标所需的各方面能力,业务水平过硬。④优化评标委员会组成。评标委员会的专业技术能力越强,评标人认知风险就越小,因此,本项目在组件评标委员会时,注重评标专家与招标人的人数比例,设定专家5人,招标人3人。⑤核查不平衡报价问题。一方面,在招标文件中强调了对不平衡报价的核查力度,引导投标人端正投标态度;另一方面也改进了对不平衡报价的核查方式,增加投标人合谋的难度,降低不平衡报价风险。
5评标风险管理效果
通过对项目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采用各种方法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效果。由计算结果可以得出,采用风险管理模式后,评标风险得分由原来的2.3降到了1.0,属于可控风险,因此该评标风险管理模式在此项目中有效。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将评标风险管理模式应用到实际工程案例中,对模式进行检验,并在实际运用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论证结果显示该风险管理模式在此项目的评标风险管理中有效。本章首先对案例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项目为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项目,因此各方面要求更加严格。在选择招标方法和评标办法时应充分考虑项目政府投资的性质,在制定评标标准时尽量细化。在风险评价评估过程中,对风险影响因素的选取要准确简明,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在风险控制方法的选择上,应根据评估结果,重点关注对投标人道德风险和不平衡报价风险的管理,从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的角度,尽量减小项目评标风险。
作者:高原 单位:武汉车都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一、企业成本管理风险的内涵
风险指的是在开展某一项活动或者事件时,发生的超出预期的情况,而这种意外情况的发生带来的影响对于事件本身大多是消极的,所以风险的存在对于事件本身的进展是不利的。对于企业成本管理来说,成本管理风险指的是企业在开展成本管理工作时,由于受到外力因素或者突发状况的影响,而使得成本管理的最终目标偏离预期,而且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甚至导致无法实现预期的成本目标。企业在开展成本管理活动时,具有明显的成本目标,成本目标对于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成本管理风险的存在,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目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风险的不确定性也为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风险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也可以根据相关的信息,对风险做出提前的预测和分析,并且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可以将风险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企业成本管理风险的分类
要实现对企业成本管理风险的有效控制,必须要对其进行分类,才能保证防范措施的针对性和科学性。通常,对于企业成本管理风险,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别:
1)根据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职能划分为成本信息风险和成本效益管理风险。
成本信息风险指的是在成本核算时,由于计算失误或者记账凭证的核实、汇总等环节出现的问题,而导致成本信息失真,由此而影响成本报告的编制以及成本目标的制定;成本效益管理风险指的是影响企业成本效益目标实现的因素,包括成本的预算、规划、实施等过程的控制,以及企业实际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对于成本管理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
2)根据战略性与战术性之间的关系可以划分为战略性成本管理风险和战术性成本管理风险。
战略性成本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对内部与外部环境持续适应能力影响的因素,包括企业管理者的能力、企业运行采取的方针策略、企业内部的环境与外部的环境、企业人员的素质、企业资源的布局、企业的文化建设等等;战术性成本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制定规划方针时与管理目标相悖的因素,主要包括企业活动执行的效果、企业资料的搜集整理、企业的规划与预算等。
三、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成本管理的创新策略
(一)对财务会计风险的有效防范
首先,要通过加强财务会计工作,实现对财务成本核算的有效管理,为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确保成本管理相关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可以做到规范化和科学化;第三,对于成本费用支出的界限进行明确,并且对相关的支出成本的具体情况进行审核;最后,要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有效运用,加强对成本会计的确认与记录,并且做好相应的信息收集和管理工作,为成本管理风险的控制提供更多信息依据。
(二)对于导致成本偏离目标的因素进行控制
对于企业来说,导致成本管理偏离目标的因素,主要有:第一,财务人员在成本管理方面的能力,所以要积极地培养成本管理人才,通过科学的培训和学习,提高财务人员成本管理的能力,可以实现在不同环境下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降低成本管理风险发生的几率;第二,对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给予足够的支持,并且制定相应的成本管理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期望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出现的差异也可以得到科学的判断,并且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第三,对企业成本的投入进行严格控制,减少由于成本投入过大而对企业效益产生的不利影响。
(三)完善成本管理风险的措施
第一,在企业内部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组织以结构,为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从而提高企业应对成本管理风险的能力;第二,加强管理人员的成本风险管理意识,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对风险的预测能力,可以充分利用相关的成本信息对风险的具体情况做出判断,并且确定风险的内容,制定抵御风险的措施;第三,加强对企业成本管理部门相关工作的规范,制定统一的、规范的工作流程,确保相关工作的开展都符合制度规定,可以有效的预防风险;第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尤其是在内部审计方面,通过内部审计的有效实施,可以对成本管理工作开展全面的监督,有利于加强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
(四)加强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企业成本管理风险的有效防范,需要制定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具体的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健全企业管理组织机构,这也是实现企业成本管理的必然选择。只有从组织结构上给予足够的保证,才能保证成本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达到成本管理效益的最大化;第二,积极引入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方法,同时也要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成功经验,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有效的促进成本管理效率的提升;第三,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代替传统的手工信息处理方式,可以减轻成本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也可以有效的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出发,对于企业成本管理风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论述。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中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作,对于成本管理风险的有效控制,可以提升企业成本管理的效率,因此,企业必须要重视成本风险管理,通过有效的管理创新,降低企业成本管理风险,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作者:刘晓军 单位:冀中能源峰峰集团煤炭运销分公司
一、保险企业价值创造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我国保险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其探索由“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小损失”逐步向“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不断过渡,而就其他企业而言,最初的价值创造则是与风险管理息息相关的,因为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风险成本最小的情况下,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保险企业借鉴其他行业的风险管理经验,并针对自身的特殊性,制定出既保证股东利益最大化,又实现对保单持有人利益的兼顾,本质上这两个目标是相互对立的,但是通过全面的风险管理,可以实现两者关系的相互磨合,保险企业价值创造与风险管理存在着均衡发展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应把握好价值创造与风险管理的关系,以保险企业价值创造作为风险管理的落脚点及最终目标。
二、风险管理视角下保险企业价值创造的体现
(一)基于风险管理视角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
保险企业面临的风险危机主要来自客户资源流失、销售渠道变窄、业务量下降,营销人员及中介机构的缩减、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等多方面,而这些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必定致使保险企业声誉严重下降,对于保险产品的销售变得尤为艰难,这样企业的现金流量难以稳定,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企业的破产,企业价值创造更是无从谈起。而在风险管理视角下,保险企业对于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具有预见性,能提前做出危机处理的各项决策并切实执行,很大程度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使得保险企业价值创造得以实现。
(二)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稳定企业的财务状况
保险企业具备风险管理意识的情况下,才能将企业的各项风险控制合理范围内,这样对于企业存在的不稳定因素能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如对企业资金流动性不足和企业偿付能力较弱等财务不稳定因素进行分析时,要将内外部融资比例予以协调,尽可能为企业新项目的投资争取较为低廉的资金成本。在进行新项目融资时,若能对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进行科学估计,并提出适当的解决对策,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信任程度和信心会不断增大,才会增大对企业的资金投入,那么内部现金流必然大于外部融资,这样新项目的融资成本则更加稳定,保险企业才能形成稳定的现金流,财务状况也更加良好。
(三)基于风险管理视角降低企业非系统风险
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涉及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个层面,对于非系统风险而言,其主要涵盖承保风险与操作风险两个方面。在风险管理视角下,对于非系统风险能在风险评估、流程控制、组合管理等多种策略的执行下予以防控,只要保险企业具备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于非系统风险加以防范控制,定能减少其发生频率,降低保险企业的资金损失,对于企业价值创造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基于风险管理视角抵御企业的系统风险
从传统的风险管理来看,保险企业发生系统风险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在以往对保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时,较少涉及系统风险的防范,企业管理者也没有对系统风险予以重视。但是近年来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保险企业风险特征也不断变化,保险企业与金融中介的密切相关使得保险企业的混业趋势越发明显,这会造成分业监管体制的不作为,企业系统风险加大。在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保险企业能提前做出风险预警机制,对企业的系统风险制定应对措施,及时发现和抵御企业的系统风险,构建企业安全网,不断增加保险企业价值。
三、基于风险管理视角,探索保险企业价值创造的实现路径
(一)实现保险企业资本的优化配置
新时期保险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的风险管理和价值创造存在着密切联系,其资本的优化配置,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资本使用效率及价值创造能力。首先对保险企业的资本总量进行分析,留存风险资本与转移风险资本成为新型保险企业的主要资本构成。通过分析可知:PC+OC=f(RR)+f(TR)。其中PC代表实收资本;OC代表表外资本;f(RR)代表留存风险资本;f(TR)代表转移风险成本。从上述公式可知,保险企业要对留存风险及转移风险特别关注,在全面风险管理下,以恰当的债务比率优化资本配置,实现资本成本的降低,进而不断提升保险企业价值创造能力。
(二)提升保险企业战略决策科学性
现阶段,风险管理及动态战略管理为保险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基础保证。风险管理与保险企业的税收相结合,能实现税收节约,为保险企业价值创造提供更大的空间。从图1来看,A、B分别代表保险企业形式好与差的情况下的两种税前收入,因企业发展趋势好坏难以确定,故取中间C点,作为企业预期收入,那么CD之间的差额就是风险管理下实现税收的减少额,可见风险管理对于保险企业成本的节约提供了很大空间。加之动态管理战略的实施,对企业的风险因素进行动态模拟测试,根据企业特征,对单个风险或多个风险对价值创造的影响进行分析,实现各类风险的有效整合,并分析个别风险的传递性影响,可以及时做出资本调整,如减少定期寿险的资本配置等,对于股东价值提高可能会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因此风险管理与战略管理的结合,对保险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三)优化保险企业风险管理与监督
传统的保险企业对于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高,当前阶段,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已然成为企业价值创造和员工信心提升不可或缺的手段。完善风险管理并实施有效监督,成为保险监管机构的风险监管重点。建立明晰、高效的监管机制,能使保险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结构更具完善性。此外,完善的风险管理与监督能力,可以使股东、保单持有人、各类机构等多方利益相关者获得较好预期,使得保险企业对外交流有效性大大增强,进而保证企业最佳的资本水平,增加股东价值,为企业整体的价值创造奠定坚实基础。
(四)降低保险企业风险管理的成本
保险企业风险管理具有绝对成本优势和相对成本优势。保险企业的绝对成本优势主要是指通过对风险的整合实现风险范围内的经济效益。如运用风险组合、风险转移等方式。风险整合还可以帮助保险企业降低管理成本。高质量的风险管理水平可以形成产品价格优势,使客户真正从中受益,提升客户的忠实度。如设计多层次、多年期的保险产品。同时,通过对风险整合的详细分析,有助于保险企业对风险的把握能力,增强企业应对能力,提高企业决策的有效性。而风险管理中的相对成本优势主要是指该优势有利于管理成本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成本计划的有效性,有利于保险企业利润的稳定性。如开发多年期的非寿险风险管理产品,可以帮助保险企业在较长的时期内稳定收入。
四、结束语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保险企业存在诸多风险因素,但是保险企业通过全面的风险管理措施,不断制定新制度、新决策,展开新思路,应对新挑战,定能减少和降低各类风险,实现自身的特色性发展,最终为创造企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提供保证。
作者:黄悦青 单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公司布吉支公司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12年8月~2013年8月所收治的14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68例)。观察组中男42例,女30例,年龄52~77岁,平均年龄(65.5±5.5)岁;其中36例为脑梗死,19例为脑出血,15例为癫痫,2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对照组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54~75岁,平均年龄(65.7±5.3)岁。其中33例为脑梗死,17例为脑出血,13例为癫痫,4例为帕金森症,1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针对患者情况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护理风险管理:①护理人员管理:神经内科患者多为重症,病情波动大,在护理过程需对护理人员强调潜在危险因素的准确分析与识别,进而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防护。另外让护理人员认识到工作态度与状态的重要性,高效处理日常护理工作。②患者风险管理:a.生活护理:集中放置易碎易燃物品并贴上警示标签,病床旁设立安全护栏,每天定时检查病房及走廊地面湿度与清洁度,避免出现跌倒问题。b.用药护理:由专人看护药物,患者输液时密切留意,防止出现外渗意外。升压药物的使用需观察不良反应,以免引发意外事故,使用药物前反复确认名称及有效日期。c.疾病护理:密切留意患者呼吸情况及神色变化并予以记录,根据患者病情预备吸痰器及呼吸机等物品,预防并发症的出现。定期检修医疗设备,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医疗纠纷。记录两组护理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包括给药事故、摔伤、财务遗失、意外刺伤、输液反应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为4.2%(3/72),显著低于对照组26.5%(1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风险指护理过程患者受到直接或间接危险因素影响而受到伤害或死亡的可能性。近年来,随着社会法制的不断健全及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医院护理风险所引发的医疗纠纷率正在不断升高。神经内科具有高龄、病情危、急、重且变化快等特点,因此存在风险更多,护理风险可能发生在护理操作、抢救、配合各环节中,稍有不慎便会引发严重后果。本次研究观察组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神经内科患者护理工作中,结果显示,患者给药事故、财务遗失等风险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均降低,提示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对于减少医疗纠纷具有积极意义。原因在于风险管理为预测性护理模式,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识别、评估医疗风险通过护理措施予以预防,针对性与预防性较高,可有效消除护理工作中存在风险因素,降低医疗风险。也有类似临床研究证实,压疮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可显著降低压疮发生率,效果满意,与本次研究所的结论基本一致。
4结语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可有效识别并消除风险因素,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确保医疗安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范丹 单位: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1危险品道路运输现状
1.1危险品道路运输
道路运输过程中的危险品一般指爆炸品、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有毒性物质或者感染性物质等。这些物质在放置和运输过程中若处理不当就极易造成危险。
1.2危险品在道路运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1道路监控力度不够。
在危险品运输过程中,我国实行的是点对点的监管制度。货物从出发地取得运输证明,然后在目的地获得接受证明,就可以实施道路的运输。而货物运输一般路程遥远,在运输过程中会途经多个省市,而这些地区都没有对危险货物的监管权。在长途奔波的过程中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出事原因也经常在途经省市,因此,不够完善的监管制度不能很好地控制危险品运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事故。
1.2.2运输路线选择不当。
危险品一般不能采取空运,铁路运输也比较少见。因此道路运输是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影响危险品运输的最大原因。严格控制道路运输的交通事故,就能减少危险品运输过程产生的各种危险。由于我国各地地形特征都不相同,途经地区有山地也有盆地,道路过程中的天气也莫测难定,因此对于出发地和目的地的路线选择也比较重要。很多司机为了选择最短的运输路线,经常路经一些危险地带,这就极大地提高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1.2.3司机安全意识淡薄。
危险品运输工作是不同于普通货物运输的,但多数司机都是从普通货运司机转型而来,这些司机都不具备危险品运输的专业知识。司机在运输过程中安全意识不足,操作马虎,甚至有些司机根本就不具备自我保护意识,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观因素占有较大成分。司机的专业性不强也与企业的外包制度有关。部分企业将公司货物运输的业务外包,这种剥离的责任制造成了司机对所运输货物认识不足的现实。外包的货物运输公司一般都有综合的运输业务,而危险品运输只是其中一种,专职的危险品运输司机根本不多,而企业也不可能将资金花在对司机的培训上。交通事故的产生也是由于大多数运输公司并没有重视对危险品运输工作的安全培训。
1.2.4行业管理规定不完善。
我国针对危险品货物运输也出台了相关的规定。比如在《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中指出,从事危险品货物运输的公司必须有专门的区域放置货物,也必须有专门的停车区域,在货物运输过程中必须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设备。然而,行业制定的标准和规定不够细致,具有很大的空隙。比如说,行业并没有对不同危险品运输的级别进行划分,针对不同种类的危险品,其防护措施也不尽相同。在各项规定中并没有细致的说明不同情况下的安全防护设备是否符合具体的条件。
2危险品道路运输过程的风险管理体系
危险品道路运输是有别于一般的货物运输的,其事故发生的危险系数也比较高,因此道路运输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就显得相当的重要。运输风险管理体系主要是对危险品运输活动进行一系列的建立、组织、计划、实施和监管等活动。
2.1危险品运输的管理部门
危险品道路运输的风险管理体系是一个比较综合也比较复杂的体系,危险品生产单位、运输单位、包装单位、应急部门和监管部门等多个相关单位同时对其进行管理。各单位对危险品的要求都不尽相同,比如说在运输车辆的选择上、在包装标准的规定上、在运输路线的选择上都存在着差异。这样的管理机制形成了多重职能的重复性。
2.2危险品运输的责任管理
危险品在道路运输过程中的责任必须是明确的。由于危险品运输管理所涉及部门较多,因此也会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只有将责任切合实际地落实到每一个相关人员,才能对风险管理进行控制。危险品道路运输是多个部门参与的协作式管理方式,责任也必须明确到各部门以及各人员。
2.3危险品运输的安全防护
根据国家对危险品运输的相关规定,安全防护工作是控制危险品运输风险中必不可少的。在对其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为了降低风险因素,可以在事前进行风险评估、风险预算以及风险防护措施的实施,做到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2.4危险品运输的应急处理
危险品道路运输过程中遇到的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做好事故应急处理措施,才能更好地进行道路运输的风险管理。因此,在危险品道路运输的过程中也成立有专门的事故应急部门,以此减缓事故发生时给周边人民和财产带来的损失。
2.5危险品运输的监管体系
危险品的运输管理需要多个部门进行监督,可采用多种信息化设备对其进行监督监察。但是鉴于我国对于危险品运输的相关规定不够完善,因此,在运输过程中有必要加大监管力度。
3优化危险品道路运输过程的风险管理体系
危险品道路运输管理体系在我国的建立并不是十分完善,在频繁发生的危险品事故中可知,我们只有结合现实出现的实际问题,不断优化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保障危险品的安全运输。
3.1危险品运输的风险控制
3.1.1加强对危险因素的辨识。
导致危险品事故的原因有非交通事故和交通事故两种。非交通事故发生的危险一般都是基于司机的危险意识不够或者安全防护措施不够,因此加强对危险因素的辨识能够很好地规避不必要的非交通事故。
3.1.2加强对危险系数的评估。
加强各部门对危险品安全系数的评估,能够增加人员的危险意识,提高人员的自我防护能力。
3.1.3加强对司机的安全培训。
加大企业的培训力度,加强公司对司机的日常管理。公司可利用实时的监控系统对司机进行管理,禁止开夜车、酒驾的现象发生。定期举行危险品安全运输的培训和考试。
3.1.4落实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
由于安全事故并不是经常发生,很多企业或者司机常常会忽视安全设备的配备,一些司机根本不会使用安全设施,运输车辆的安全设施根本不够安全级别甚至有的设备由于太过落后而失效,所以一定要落实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
3.2危险品运输的路线控制
运输路线的选择在危险品运输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要结合专业部门给予最安全的路线选择,选择路程平稳、周边人口稀少的地带。不能因为节约运输成本或者满足生产商的不合理要求为了在短时间内运送到目的地而选择危险系数较大的路线。
3.3危险品运输的事故应急管理
提高相关部门赶到事故现场的速度,缩短应急响应时间,有效地缓解事故带来的伤害。为了使应急部门能够快速地赶到事故现场,一般要在危险品道路常经区域设置应急点。同时,还要建立先进的事故预警系统,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事故的应急处理。
3.4危险品运输的人员疏散管理
危险品运输事故经常会大范围地影响周边生活的居民,要能够高效地疏散事故现场的车辆,并且通知该路段所有途经车辆,有效地缩小事故的扩大事态。
4结语
综上所述,危险品道路运输体系的完善与建立是保障道路安全的关键,如果能够做到道路运输的全方位一体化风险管理,就能有效地规避危险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减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失。
作者:战来杰 宗秀芬 郭宪文 单位:山东省微山县交通运输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92例内科急诊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为33岁~71岁,平均年龄(50.22±5.24)岁。对照组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为32岁~70岁,平均年龄(50.07±5.13)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具体如下。
1.2.1急诊护理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作为风险管理的关键步骤,具有分析、识别急诊护理风险的作用,并综合评价可能会产生的后果。比如:吸痰护理操作意外、药物不良刺激、压疮等。因此,在风险管理中必须严格识别护理风险,再针对性处理各项护理风险。
1.2.2制订风险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的优秀内容为积极预防与处理各项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案。比如:各项意外告知制度、吸痰告知制度、约束患者告知制度等。
1.2.3学习风险管理制度
首先必须加强全体护士思想动员工作,使护理工作人员可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自学和早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组织学习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内容,从而将各项制度落实到具体的工作环节中。
1.2.4落实各项风险管理制度
由于内科急诊工作抢救频繁,护理工作具有随机性强、时间性强等特征,因此,护理工作人员在督导检查中必须确保落实各项管理机制,尤其是在双休日、节假日、夜间及就诊高峰时段必须加强风险防范,及时整改执行不到位的地方,每次例会上讲评并与奖惩挂钩。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联系沟通,积极解决以下问题:加强设备及仪器管理、加强病房巡查管理、做好灭菌消毒工作等。
1.3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风险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医疗纠纷事件1例(2.17%),风险事件1例(2.17%);对照组出现医疗纠纷事件7例(15.22%),风险事件9例(19.57%),观察组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χ2=7.18,P<0.05)。
2.22组患者各项护理管理评分比较
观察组基础护理评分、病房管理评分、消毒隔离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内科常见护理风险主要来源于环境因素、人员因素。因此,作为急诊护理人员必须增强风险意识,认真学习风险管理知识,事先了解护理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意外,从而制定并落实各项风险管理制度。通过严格识别、评价急诊护理风险,组织护理人员专门学习风险管理制度,从而将风险管理制度落实到具体的护理环节中。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风险发生率、护理管理评分等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针对急诊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有利于提升护理工作质量。
作者:温金红 单位:新余市中医院
一、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表现形式
(一)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由于银行岗位设置不当而产生的风险。
当前,商业银行普遍拥有许多分行或者支行,由于银行制度并不完善及人员配给不充足等原因,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岗位设置不合理及人员分配不科学,包括对银行印章等管理缺乏详尽的管理方案,而且不能明确责任归属。这种缺乏相互监督机制的人员配置和岗位分工根本无法保证支付结算制度有效运行,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商业银行产生支付结算风险。
(二)商业银行由于业务较为繁杂,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原因而易造成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处理相当多的银行业务,包括记账、审核、对账等等,工作量相当大。日常工作中较为繁重的银行业务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会计基础和较为熟练的技能。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许多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并且由于岗位设置等问题导致其业务技能并不纯熟。这样也就难以规避在商业银行业务支付中产生的操作风险。
(三)商业银行由于操作人员态度问题而引起的道德风险。
商业银行的许多工作人员并未得到系统的培训,少数工作人员由于自身综合素质不高,较易受到社会恶劣风气影响而导致缺乏道德。当银行的薪水并不能满足其享乐主义的要求时很容易引起其不满心理,而相关责任人又不能及时做好监督及管理工作,造成这些人存在长期的不满情绪,于是不仅可能导致其对客户发泄不满也可能会最终导致其挪用资金。这些状况都导致了商业银行产生支付结算风险。
(四)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系统会因为被不发分子盗用而造成欺诈。
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先进的支付结算工具也随着科学发展而发展。这些进步在为社会大众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带来了机会。据调查,近些年利用先进的科技工具进行非法欺诈的案例屡见不鲜,而且作案手段也不断提升。如果商业银行柜台人员对欺诈风险不够重视,并且责任心不高,那么很可能会导致支付结算风险。因为商业银行的业务量十分庞大,对于签章并没有核对,这样就较难进行查询。不法分子较喜爱利用人员素质较低和业务较少的中小型金融机构进行诈骗。这也是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的又一个新的风险趋势。
二、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特征分析
在我国,银行支付结算已经形成了十分严谨的组织形式。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的主要工具包括银行卡及银行票据,随着科技进行,移动及互联网支付也加入了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体系。但是,随着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体系愈加庞大,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也就不断增强,支付结算风险主要产生于运用结算工具进行资金活动的进程中。可以说,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与社会经济环境紧密相关
过去,我国对银行业监管并不严格,银行支付结算风险主要表现为违规贷款和担保、信用卡违规及高额利息揽储等形式。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行了巨大的经济体制改革,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的支付结算风险已经转变到票据领域和业务,逐渐转变为信贷及票据领域成为支付结算风险的高发区。
(二)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危险性高
纵观近些年发生的支付结算案件,大多数案件的范围都十分广阔。许多案件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内部人员或者外部人员,联合其他不法分子一起作案,他们主要的作案手段包括挪用、欺诈及贪污等。可以说,当代的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不仅范围广而且风险也较高。支付结算风险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可能会发生。只要涉及到商业银行业务,都可能会产生支付结算风险。
(三)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多以内部风险为主
根据对过去已经发生的案例研究得出:大多数案件都是有银行内部人员涉案。涉案人员不仅包括银行基层员工,还包括银行高层管理者,可以说是包含了银行的各个层次的工作人员。同时,案件呈现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不仅作案的收到愈加科学化和专业化,而且作案人员也大多数是受到良好教育、具有丰富学识的高级知识分子。这样也就导致了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案件越来越难以解决。
(四)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涉案金额逐步增大
通过对近些年的支付结算案件进行研究,可以得出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案件的金额越来越大,这样也对社会风气造成了极差的影响。
三、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类型
通过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进行研究,因而支付结算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内控风险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内控风险主要是由于银行的组织结构不合理,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银行内部的执行和监督并没有区分,并且岗位设置不科学,重要的岗位缺少必要的监督等。这些都是内控风险的重要体现。
(二)市场竞争风险
当前,民间资本大量涌入市场,企业融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这就造成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增加市场占有率,许多银行不惜利率倒挂来增设基层网点。并且许多金融机构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各式各样的创新型金融业务开始不断涌出,违规操作的结算和贴现业务也不断增加,这些也都导致了一定的市场竞争风险。
(三)信息技术风险
商业银行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业务操作,因而信息技术就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信息技术风险主要是由于有些银行系统老化,服务不到位,顾客信息遭到泄露及黑客攻击银行系统等。这些都会造成商业银行信息技术风险。
(四)欺诈风险
商业银行的欺诈风险主要是指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利用自身权利对资金进行挪用或盗窃,并且相关负责人也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同时银行内部人员对贷款审批不严格,恶意泄露客户信息,或者银行内部人员与外部不法分子勾结伪造银行信息、伪造信用卡等行为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五)其他相关风险
其他可能归类为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主要有: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
四、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存在问题分析
(一)支付结算账户存在的问题
当前,商业银行的所有对公网点都可以办理企业的账户开立业务,企业可以通过该账户进行资金活动。但是由于商业银行并未形成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使得商业银行基层网点为了完成存款任务而不能对客户执行严格的账户监控,形成了潜在的风险。同时客户的重要印鉴及资料都会在基层网点保管,这也就为某些员工伪造印鉴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审核管理方法落后
当前,商业银行对企业支付指令都是采取人工审核方式,银行通过手工审核来判断付款人的指令是否正确,当银行不能判断企业的指令是否正确时就会通过,这样就不能正确防范不法分子通过高科技进行违法活动。并且商业银行对现金收付管理更为宽松,对可疑的现金交易不能实现实时监管。由于许多商业银行基层网点都需要招揽企业满足自身的营销任务,因而其对许多企业的现金管理基本都停留于表明,不得不尽量满足企业的现金需求。
(三)银行对账方式较为落后
银行对账是每个企业与银行必须进行的业务之一,同时定期对账也是确认客户资金收付是否合法的主要依据。而当前大多数银行是通过基层网点记账人员发送或收回银行对账单,并不能有效防止银行工作人员与企业财务人员串通挪用资金等行为。
(四)支付结算工具管理落后
我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银行卡和网银为主的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电子支付已经成为了支付的主流。但是由于我国计算机行业相对落后,加上缺乏完善的管理监督机制,使得支付结算工具引发的风险时常发生,这也就不断暴露了商业银行支付结算工具上存在的问题。
(五)支付结算监督管理机制相对缺乏
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较为优良的支付结算监督管理环境,并且银行的管理者对支付结算的重要性缺乏专业的认知,因此也不够重视。很多管理者甚至认为监管是人民银行的责任,同时商业银行为了自身的营销任务,在企业办理结算过程中并不能严格审核,这也违反了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监督管理的规定。
(六)监管效率较低,惩处力度不强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支付结算工具也不断更新,但是商业银行的检查方法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手段上,因此监管效率就不高。同时,很多操作人员已经长时间不进行系统操作,对系统并不熟悉,这样也降低了监管效率。另外,由于企业与银行的业务关系,银行往往碍于人情而减轻对企业的惩罚,有时甚至并不处罚。
五、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对策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对策需要银行内部许多部门进行合作,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来完善其自身的管理机制。
(一)我国应当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是保障社会经济能够持续平稳发展的基础,同样能够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也是能够保障支付结算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
(二)我国应当构建健全的信用监管体系。
建立完善的信用监管体系,开发建设包括个人征信体系在内的全社会的信用监管体系,完整记录各种企业或者个人的不良信用,并在依法的状况下提供查询服务。这样也能够为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
(三)商业银行应当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是产生于支付结算的各个环节之中,商业银行都应当认识到防范支付结算风险的重要性,从各个方面提高员工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银行也应当从过去的案例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
(四)商业银行应当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机制。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当前商业银行主要有三类业务人员,第一层是最基层的柜台人员;第二层是对柜台人员进行业务监督的管理人员;而第三层则是会计人员,其能够对银行的会计工作进行进一步监督管理。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对每一个工作岗位和业务环节都能够制定相应的责任和监管措施。这样也能够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
作者:马晶晶 金凌军 单位:浙江东阳农村商业银行千祥支行
一、有针对性开展安全管理的策划
1.编制了工程项目安全文明施工总体策划
主要包括:安全管理方针、目标、机构、安全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设施、个体安全防护装备及进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纪律、施工阶段安全文明施工主要控制措施等十九项内容,同时结合工程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以适应海外工程管理的需要。
2.根据EPC管理的要求,项目编制了《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运行管理制度》、《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控制制度》、《职业健康、安全、环境责任制管理规定》、《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二十一项安全管理制度。
编制中依据相应的管理需要,把握三个原则:遵循公司管理要求;满足现场施工需要;执行所在国政府法律进行细化,明确项目部、施工单位的管理职责,有针对性做好安全风险管理。
二、因地制宜建立安全管理机构
为确保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有效的运行,项目部聘请了当地有资质的HSE咨询公司在现场服务,成立了项目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组织机构中按所在国安全法律要求,增加了所在国的项目经理、A证安全工程师、现场医生、员工代表,明确了组织成员、主要责任、职责分工,管理的依据等一系列问题。项目总经理作为安全第一责任者,负责保证安全生产资源配置,外部关系的协调,正确处理所在国的安全法律与工程安全生产的关系。按照“四项安全管理责任”,开工前,项目部组织承包商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安全管理技术交底,签订了安全协议书。同时,组织HSE安全工程师对进入现场所有人员进行了当地安全法律的培训,建立了个人安全档案,强化按法律法规、技术规程规范、规章制度组织实施责任。
三、安全风险辨识预控管理工作
有了良好的安全管理体系为有力支撑,通过辨识与施工过程中相关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并运用各种有效分析方法评估风险的等级,进而确定风险控制的等级和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改善安全生产环境、降低损失、减少和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目标。针对海外工程项目所在地可能存在政治不稳定、战乱、暴动、教派和恐怖主义活动的因素,所以有必要对这些海外项目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分析和控制,才能最大限度地防范安全事件的发生。
1.海外项目突发事件安全风险的辨识
风险管理的首先就是辨识潜在的风险,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前提条件。风险识别是否全面,是否准确,都直接影响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项目部依据公司的海外公共安全有关规定,编制了《海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主要内容:海外突发事件的分类:政治类突发事件、公共安全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类事件、基建、生产类突发事件。级别辨识: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突发事件预警分级:按照海外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预警,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Ⅰ级为最高预警级别。内容还包括:应急预案启动条件、报告、应急体系和执行程序、组织机构及职责、处理、救援、疏散路线、总结、赔偿和演练等细则。同时,日常遇当地的警察局、驻大使馆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了解当地和周边国家政治局势的变化,做出响应的预判,随时储备着充足的应急通讯设备和启动资金,以应对突发事件。
2.完善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因素的辨识清单项目,有重点的进行事前预控。
工程开工前,根据设计图纸,从建筑、锅炉、汽机、电气、热控、起重、焊接、调试等专业的角度,结合施工管理特点,项目部编制了项目工程的整体危险源(点)因素辨识控制清单和重大环境因素辨识控制清单,从二个清单中筛选出重大作业危险源三十八项,作为施工单位重大控制项目分级旁站清单,每月底根据施工计划下发辨识清单,作为下个月施工安全风险控制重点。同时,完善上报月度“风险管控任务分解表”。
3.因二国宗教信仰、语言的差异,沟通将成为阻碍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一个很大因素
所以在对双方员工共同作业施工的或涉及到外方员工参与的施工管理项目,对因沟通不畅导致设备损坏、人身伤害危险因素的预控做补充,并对所对应的作业项目危险等级进行监控旁站。在编制作业指导书中危险源(点)辨识清单、安全方案(措施)等时,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在危险源(点)辨识清单中增加内容是:施工人员在作业准备及施工中因安全法律法规、语言、风俗习惯沟通交流不畅,可能造成施工作业中发生设备、人身事故。1)在同一作业施工段上作业必须由中方人员和外方人员共同进行的。2)因施工需要必须是中方与外方员工交叉作业施工完成的施工段、区域。3)施工管理中涉及到外人员参与的其它施工作业管理项目。相应的预控措施:1)在施工作业准备及施工作业中,施工实施管理方必须配备足够的满足施工准备及施工作业中需要的中双的翻译。2)在交流过程中,保证参与各方对所参与交流事项的内容的正确性、顺畅性。3)进行施工作业前必须进行的双文字(对照版)、语言的安全交底,并进行双方确认签字。以上的工作主要是安全风险管理的策划,关键是在实际工作中去监督落实,满足管理需要。同时,施工现场设立了卫生所,购置一辆救护车,聘请了二名当地有资质的医生和护士,还与当地一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方便员工就医的同时可以完善应急反应机制,一旦突发紧急情况可以第一时间转移伤员获得救治。
作者:范继红 单位:中电投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1.工程保险的主要特征及主要内容分析
1.1工程保险的主要特征分析
工程保险自身有着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行业领域内的信息不对称性,首先保险人占有保险方面的信息优势,体现在产品组合、条款设计和费率厘定上,同时保险并非“有损必赔”,在承保和理赔上都具有复杂的技术和专业性;其次投保方占有工程方面的信息优势,建筑业的产品具有单件性、作业室外性、地域性、周期长和人员流动性、不均衡性的特点,使得保险公司的监督检查较难,对隐蔽的工程质量更不懂得如何检验和界定风险。再者就是工程保险的金额较高,少则数百万,多则上亿。所承保的业务也较为复杂,有着较高专业要求,其中涉及到保险、数学、建筑施工、工程安装等专业。此外,保险条款以及期限和金额都能进行变更,关键保险条款在个性化层面体现的比较突出,工程保险能附加承保等,这些组成了工程保险的主要特征。
1.2工程保险的主要内容分析
对工程保险的内容进行认识要对其概念进行充分了解,工程保险主要是和建筑工程全过程有关的险种,在包含的责任范围上比较广,主要涉及人身险以及财产险和责任险等综合性的险种。从具体的内容涵盖上,有建筑工程一切险、安装工程一切险(都包含第三者责任险)、雇主责任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
2.工程保险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及制度推行方法
2.1工程保险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分析
从工程保险在我国的建设项目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首先就是风险主体没有得到明确,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没有得到健全。我国在投资体制改革层面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所以诸多建设工程都是由政府进行的投资,这样就会造成利益主体及风险主体难以明确。加上相关的法律法规仍未完善,在基本的建设工程投保上缺乏有力的强制措施,这样就使得风险难以得到有效避免。另外就是在风险意识上还有待进一步强化,风险事件自身有着不确定性,同时由于很多人都抱有侥幸心理,在风险预防措施上没有得以完备准备,所以带来的损失就相对较大。还有就是有经验的中介机构比较缺少,被保险人购买保险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风险转移进行获得经济利益的保障。但在现实情况中,有的人投了保但在风险发生后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赔偿,一些财产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明显不能满足大型工程项目的需求,不得不通过共保来分散风险。从目前来看,从事工程保险的中介机构在科学规范性上还比较缺乏。
2.2工程保险制度推行方法分析
将工程保险制度得到有效推行,能保障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积极效用,主要可通过保险公司自身的发展,吸引工程技术专业人。同时保险公司需要健全工程保险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机制,创造有利的条件培养专业人员,这样能从很大程度上弥补人才不足的缺陷。还可通过强化工程保险的宣传工作来提高相关人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具体的措施就是通过建筑业主管部门从上到下的宣传,采取讲座以及短期的培训等方式。使人员对工程保险制度发挥的作用得到充分认识,进而才能进一步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人员参与保险的自觉性及主动性。另外就是开发和工程保险相关的新险种,以及尽快发展综合性的工程保险经纪人机构,,强化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能力,并要在保险产品制定及投保后的保险服务和过程风险管控层面进一步的加强,与此同时也要推行基本建设工程保险制度,从法律制度上进行保障。
3.工程保险的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应用策略
3.1工程保险的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思路
对风险进行分析之后,建设项目的整体风险主要有两种状况,对项目进行挽救的主要措施也分为两种,也就是通过改变项目目标及策略,和降低风险评价基准,对项目进行重新评价。风险控制主要是为能够最大化的将风险事故降到最低,以此来减少损失幅度。减少已经存在的风险因素和改善风险因素的空间分布等,都能将风险得到有效降低。风险因素的存在是项目风险管理的必要条件,而风险回避对策是在回避项目风险因素基础上,来回避可能产生的潜在损失以及不确定性。为能够建立和完善工程保险使其管理模式能得以有效实施,还要能够构建与之配套的外部环境,在诚信体系上要得到有效构建,建筑业诚信体系机制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其中有各个市场主体质量信用,以及经济信用等。还要在工程保险内部机构的诚信体系建设上得到加强,如此不仅能够消除工程保险买卖双方的保险信息不对称,保证保险人在工程保险人等作用下获取相关风险信息,还能使得投保人在工程保险下获取有效的保险产品,进而保障双方的利益。
3.2工程保险的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应用
工程保险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模式当中,主要是通过业主进行牵头,与施工以及设计等单位进行联合组成公投体,进而向保险公司投保工程保险。在这一过程中的业主和风险管理以及保险顾问公司签订风险管理及保险顾问合同,再委托这一机构对整个项目建设过程风险管理负责。在现实建设项目风险规避当中,业主与承包商往往比较重视工程进度,对风险往往是忽略的,所以规避风险可以从对风险的后果性质改变上加以着手,结合风险的特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案,造成的损失相对较小的以及重复性相对比较高的风险适合于自留,反之则适用于回避或损失控制。工程保险中的风险监视是建设项目当中的重要工作,主要是对项目的施工进展及环境采取的监视,为了能对工程保险风险规避策略的运用效果进行核对,进而从中找寻改善风险规避计划的细化措施,最终获得反馈信息保障日后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建设项目实施当中,历时相对较长,故其影响很难进行准确的预计,对建设项目而言,可对其项目风险识别以及衡量和评价之后,对其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将其列为监视的行列,之后再对这些风险加强检查,并结合实际制作相关的风险规避计划,主要是说明风险规避策略的施展情况成功与否。主要的管理流程就是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施工风险管理监控小组,然后针对工程施工组织进行安排和施工计划,将风险责任制度进行制定完备,并把制定的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将风险的发生率最大化的进行控制。另外就是将施工期间对于工程风险管理的日常监控性工作做好,对风险登记表的内容要严格的遵循。在承包商的保险策略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也比较大,此时通过工程保险对风险进行转移能促使承包商获得最大化的利益,这样就需要进行制定相关的保险策略,例如承包商的质量责任险以及信用保险、雇主责任险等。在业主保险策略上主要有两个重要的方面,其一就是根据承发包方式差异进行科学安排投保建筑工程一切险,然后就是结合风险的来源不同进行积极投保。风险来源的差异上进行安排的保险主要是按照国际管理进行的,也就是在不可预见的自然力造成的损失风险要由业主进行承担。而按照承包的方式不同要能合理的安排投保建筑工程的一切险,在项目采取全部承包方式时,业主将项目的全部发包给施工单位,每个承包商对业主而言是相对独立的,所以业主投保能够对整个项目进行资金的投入。
4.结语
总而言之,工程保险的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应用在当前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已经愈来愈重要,面临着国际竞争的机遇和挑战,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在监督管理的职能上已经有了明确规定。这些方面的进步对工程保险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进而能解决好建设工程事故责任赔偿等实质性问题。
作者:王莹 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一、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表现形式
(一)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由于银行岗位设置不当而产生的风险。
当前,商业银行普遍拥有许多分行或者支行,由于银行制度并不完善及人员配给不充足等原因,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岗位设置不合理及人员分配不科学,包括对银行印章等管理缺乏详尽的管理方案,而且不能明确责任归属。这种缺乏相互监督机制的人员配置和岗位分工根本无法保证支付结算制度有效运行,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商业银行产生支付结算风险。
(二)商业银行由于业务较为繁杂,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原因而易造成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处理相当多的银行业务,包括记账、审核、对账等等,工作量相当大。日常工作中较为繁重的银行业务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会计基础和较为熟练的技能。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许多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并且由于岗位设置等问题导致其业务技能并不纯熟。这样也就难以规避在商业银行业务支付中产生的操作风险。
(三)商业银行由于操作人员态度问题而引起的道德风险。
商业银行的许多工作人员并未得到系统的培训,少数工作人员由于自身综合素质不高,较易受到社会恶劣风气影响而导致缺乏道德。当银行的薪水并不能满足其享乐主义的要求时很容易引起其不满心理,而相关责任人又不能及时做好监督及管理工作,造成这些人存在长期的不满情绪,于是不仅可能导致其对客户发泄不满也可能会最终导致其挪用资金。这些状况都导致了商业银行产生支付结算风险。
(四)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系统会因为被不发分子盗用而造成欺诈。
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先进的支付结算工具也随着科学发展而发展。这些进步在为社会大众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带来了机会。据调查,近些年利用先进的科技工具进行非法欺诈的案例屡见不鲜,而且作案手段也不断提升。如果商业银行柜台人员对欺诈风险不够重视,并且责任心不高,那么很可能会导致支付结算风险。因为商业银行的业务量十分庞大,对于签章并没有核对,这样就较难进行查询。不法分子较喜爱利用人员素质较低和业务较少的中小型金融机构进行诈骗。这也是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的又一个新的风险趋势。
二、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特征分析
在我国,银行支付结算已经形成了十分严谨的组织形式。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的主要工具包括银行卡及银行票据,随着科技进行,移动及互联网支付也加入了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体系。但是,随着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体系愈加庞大,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也就不断增强,支付结算风险主要产生于运用结算工具进行资金活动的进程中。可以说,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与社会经济环境紧密相关
过去,我国对银行业监管并不严格,银行支付结算风险主要表现为违规贷款和担保、信用卡违规及高额利息揽储等形式。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行了巨大的经济体制改革,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的支付结算风险已经转变到票据领域和业务,逐渐转变为信贷及票据领域成为支付结算风险的高发区。
(二)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危险性高
纵观近些年发生的支付结算案件,大多数案件的范围都十分广阔。许多案件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内部人员或者外部人员,联合其他不法分子一起作案,他们主要的作案手段包括挪用、欺诈及贪污等。可以说,当代的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不仅范围广而且风险也较高。支付结算风险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可能会发生。只要涉及到商业银行业务,都可能会产生支付结算风险。
(三)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多以内部风险为主
根据对过去已经发生的案例研究得出:大多数案件都是有银行内部人员涉案。涉案人员不仅包括银行基层员工,还包括银行高层管理者,可以说是包含了银行的各个层次的工作人员。同时,案件呈现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不仅作案的收到愈加科学化和专业化,而且作案人员也大多数是受到良好教育、具有丰富学识的高级知识分子。这样也就导致了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案件越来越难以解决。
(四)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涉案金额逐步增大
通过对近些年的支付结算案件进行研究,可以得出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案件的金额越来越大,这样也对社会风气造成了极差的影响。
三、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类型
通过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进行研究,因而支付结算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内控风险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内控风险主要是由于银行的组织结构不合理,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银行内部的执行和监督并没有区分,并且岗位设置不科学,重要的岗位缺少必要的监督等。这些都是内控风险的重要体现。
(二)市场竞争风险
当前,民间资本大量涌入市场,企业融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这就造成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增加市场占有率,许多银行不惜利率倒挂来增设基层网点。并且许多金融机构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各式各样的创新型金融业务开始不断涌出,违规操作的结算和贴现业务也不断增加,这些也都导致了一定的市场竞争风险。
(三)信息技术风险
商业银行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业务操作,因而信息技术就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信息技术风险主要是由于有些银行系统老化,服务不到位,顾客信息遭到泄露及黑客攻击银行系统等。这些都会造成商业银行信息技术风险。
(四)欺诈风险
商业银行的欺诈风险主要是指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利用自身权利对资金进行挪用或盗窃,并且相关负责人也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同时银行内部人员对贷款审批不严格,恶意泄露客户信息,或者银行内部人员与外部不法分子勾结伪造银行信息、伪造信用卡等行为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五)其他相关风险
其他可能归类为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主要有: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
四、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存在问题分析
(一)支付结算账户存在的问题
当前,商业银行的所有对公网点都可以办理企业的账户开立业务,企业可以通过该账户进行资金活动。但是由于商业银行并未形成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使得商业银行基层网点为了完成存款任务而不能对客户执行严格的账户监控,形成了潜在的风险。同时客户的重要印鉴及资料都会在基层网点保管,这也就为某些员工伪造印鉴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审核管理方法落后
当前,商业银行对企业支付指令都是采取人工审核方式,银行通过手工审核来判断付款人的指令是否正确,当银行不能判断企业的指令是否正确时就会通过,这样就不能正确防范不法分子通过高科技进行违法活动。并且商业银行对现金收付管理更为宽松,对可疑的现金交易不能实现实时监管。由于许多商业银行基层网点都需要招揽企业满足自身的营销任务,因而其对许多企业的现金管理基本都停留于表明,不得不尽量满足企业的现金需求。
(三)银行对账方式较为落后
银行对账是每个企业与银行必须进行的业务之一,同时定期对账也是确认客户资金收付是否合法的主要依据。而当前大多数银行是通过基层网点记账人员发送或收回银行对账单,并不能有效防止银行工作人员与企业财务人员串通挪用资金等行为。
(四)支付结算工具管理落后
我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银行卡和网银为主的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电子支付已经成为了支付的主流。但是由于我国计算机行业相对落后,加上缺乏完善的管理监督机制,使得支付结算工具引发的风险时常发生,这也就不断暴露了商业银行支付结算工具上存在的问题。
(五)支付结算监督管理机制相对缺乏
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较为优良的支付结算监督管理环境,并且银行的管理者对支付结算的重要性缺乏专业的认知,因此也不够重视。很多管理者甚至认为监管是人民银行的责任,同时商业银行为了自身的营销任务,在企业办理结算过程中并不能严格审核,这也违反了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监督管理的规定。
(六)监管效率较低,惩处力度不强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支付结算工具也不断更新,但是商业银行的检查方法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手段上,因此监管效率就不高。同时,很多操作人员已经长时间不进行系统操作,对系统并不熟悉,这样也降低了监管效率。另外,由于企业与银行的业务关系,银行往往碍于人情而减轻对企业的惩罚,有时甚至并不处罚。
五、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对策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对策需要银行内部许多部门进行合作,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来完善其自身的管理机制。
(一)我国应当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是保障社会经济能够持续平稳发展的基础,同样能够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也是能够保障支付结算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
(二)我国应当构建健全的信用监管体系。
建立完善的信用监管体系,开发建设包括个人征信体系在内的全社会的信用监管体系,完整记录各种企业或者个人的不良信用,并在依法的状况下提供查询服务。这样也能够为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
(三)商业银行应当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是产生于支付结算的各个环节之中,商业银行都应当认识到防范支付结算风险的重要性,从各个方面提高员工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银行也应当从过去的案例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
(四)商业银行应当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机制。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当前商业银行主要有三类业务人员,第一层是最基层的柜台人员;第二层是对柜台人员进行业务监督的管理人员;而第三层则是会计人员,其能够对银行的会计工作进行进一步监督管理。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对每一个工作岗位和业务环节都能够制定相应的责任和监管措施。这样也能够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
作者:马晶晶 金凌军 单位:浙江东阳农村商业银行千祥支行
一、中小企业信贷特点
(一)中小企业信贷收益率较高
目前,商业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是在基准利率上上浮40%,而发放的大型优质企业的利率一般为基准利率甚或下浮10%,因此,相比于大型优质客户的贷款收益率,中小企业贷款收益率高多了。
(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在可控范围
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起步晚,家族式发展模式诸多,加之没有足额抵押物、抵押物变相难、财务不规范,导致了融资渠道单一,担保公司望而生畏,就算融资也有较高成本,但在商业银行完善的信贷流程管理体系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仍在可控范围。
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所谓信贷风险,是指信贷资金收益的不确定性或是波动性,这种不确定性表现为信贷资金的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和信贷资金损失形成呆帐的不确定性。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种类主要表现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针对于此,商业银行控制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成立了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
目前商业银行普遍成立了公司业务部、国际业务部、小企业业务部,在此基础上,在中小企业密集区,还设立特色支行,这些管理部门和机构专营中小企业信贷,在贷款审批时间、额度、利率上都有放宽条件的做法。
(二)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基本流程化。
商业银行信贷流程管理已经基本实现,利用流程对中小企业的各项信贷指标进行准确评级和评价,每笔贷款的发放都要经过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的流程化管理,如发现中小优质企业信贷抵押物质量不高或者抵押物不足值,还引入了第三方担保公司。
(三)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信贷产品。
针对中小企业传统的信贷产品有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国内保理、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等,如今,商业银行加大了产品研发力度,可以根据中小企业自身特点量身打造产品,用的多的有三权抵押贷款、商标权及专利权质押贷款、文化创意贷款、融资租赁贷款等,并且产品一旦投入市场就执行了全流程风险管控。
三、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具有商业逐利性,永远追求利润最大化,一味地想做大,想尽办法拓宽信贷规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但向中小企业合理、合规投放信贷资金才是永久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
(一)信贷调查不实
中小企业一般不具有品牌效应,做好信贷前期调查至关重要,但部分信贷人员往往在调查过程中走马观花,坐在会议室翻看报表,看视频听汇报,没有对中小企业所有者发起的背景、股东组成状况、产品销售渠道、盈利模式、应收应付账款、水电税的缴纳等等进行实打实的调查和走访分析。同时商业银行忽视了针对不同种类的产品制定不同的企业调查、贷款审查、贷后管理重点,影响了贷款的发放速度和风险管控重点。
(二)信贷决策权过于集中
商业银行“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体制是导致信贷决策权过于集中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都成立了审贷委员会或者事业部制,下设支行也多设立了审贷小组,对一定额度内的信贷要严格按照报批、上会的程序,形式上做到了审贷分离、权力制衡,但并未改变“一言堂”式的上会,很多贷款仍带有行政审批色彩,部门之间的权责没有匹配和制衡。
(三)信贷操作不规范
除了信贷调查不实外,信贷操作不规范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是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对中小企业所在的行业不加以科学分析,也不顾国家三令五申的限贷政策,喜欢一哄而上追逐产业热点;二是行业竞争不规范,由于缺乏规范和引导,金融机构粗放经营、盲目争抢业务;三是在贷款审查中,对企业的市场展望及贷款用途不闻不问,信奉抵押物、担保物足值就万事大吉。
(四)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在信贷业务中最常见的表现是企业与银行对同一项目所了解的信息部分或者全部不同,出现不同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在了解的途径上不一致,企业往往因为扎根这类行业很多年,对项目的风险和收益情况估算严密,而银行只能根据市场上各个项目的风险综合进行评估,这势必就会引起企业欺诈银行,出现“道德风险”。或者企业存在机会主义动机,将贷款挪作他用,违背初衷交易方向。特别是利率市场化后,要想争夺到优质客户,商业银行必须用最快的时间、最敏捷的市场反应能力,来做到最大限度的缩小信息不对称差距。
(五)风险和收益不对称
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中小企业本身较低的抗风险能力使得中小企业贷款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在利率管制条件约束下,一旦形成的风险没有更高的收益来弥补,就会造成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和收益不对称。中小企业贷款少、频、急,人力成本过高,加之严格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在一定的容忍度后还执行终身追究责任制,导致了信贷人员发放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措施研究
加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决策层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树立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对信贷风险控制应是全过程的,要从贷前、贷中和贷后全方位进行管理;除了量身定制中小企业资信评价体系外,还应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
(一)优化信贷流程
对于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流程设计不合理、先天性不足造成的风险,可通过信贷流程的优化进行规避。一是按照扁平化原则优化信贷业务流程。扁平化原则即取消行政化管理,即客户经理与信贷分析员共同完成贷前调查后不必通过支行行长而直接提交贷款审查委员会,信贷管理部审查人员在完成独立审查后也不必通过部门经理而直接上会。市场拓展部负责人及信贷管理部负责人作为贷款审查委员会委员,只在审贷会审议过程中就信贷业务发表个人意见。这样,一笔贷款通过调查、审查、审议三级,审贷会审议通过后报行长签批发放贷款。二是根据中小企业行业风险程度设置信贷审批流程。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按一般风险和低风险进行划分。中小企业所在行业是与龙头企业、大型企业、或者国有企业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关系,该中小企业又是上下游产业链的优秀企业,盈利能力、资信状况均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那么此类企业属于低风险企业,商业银行应该采取短流程办理,可以颁发贷款证直接上柜或者网上办理;中小企业所在行业刚刚兴起、科技含量不高、人员规模不稳定的划归为一般风险业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标准化流程办理,有些还应采取特殊机制进行处理。三是不同产品制定不同贷后管理监控要点。如国内保理业务,贷款发放后应监控应收账款账户的变动情况,主要供应商及销售客户的变动情况,供应链上下游优秀企业的经营情况,业主自身的信用情况、财产变化情况等。四是信贷流程优化应配套相应机制。信贷流程优化后其配套机制必须跟上步伐,应包括风险管理垂直化、信贷流程弹性化、岗位设置专业化、资源利用合理化、激励约束有效化。
(二)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方法
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日益活跃,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平台主要来自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与信贷风险成正比,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方法和风险预警体系防范中小企业风险。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路径有:首先建立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以风险分类的标准衡量中小企业,优化中小企业选择,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客户群的整体质量。其次实行贷款组合。中小企业分布广、类型多,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贷款组合,比如地区组合、行业组合、贷款期限组合、信贷种类组合、回报率组合等推广信贷,大大节约人力成本和财务成本。第三,执行统一授信制度。中小企业授信可与内部评级制度相结合,可不断调整授信权限,这样既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可激励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三)建立风险预警体系
风险控制主要是通过科学的风险指标体系来实现的,包括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等一系列指标,并根据这些风险指标及时提供的预警信号严格控制风险、消除风险,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因此,应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可重点加强宏观风险预警、行业风险预警、区域风险预警建设。要围绕中小企业经营行为、业务管理、资产安全建立定期业务分析、信贷资产质量评价、资金运用风险评估加以分析,将风险早期的防范工作做细致做扎实,把防范风险工作贯穿到整个信贷流程,使商业银行各个业务环节都设有风险防火墙。
(四)健全信贷激励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由于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偏高,但它又是信贷业务中的蓝海部分,信贷人员想主动参与却又积极性不够,可以通过信贷激励制度激发信贷人员的潜能。首先打破中小企业信贷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和行政管理人员共吃“大锅饭”的体制,才会切实增强信贷员工防范风险意识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其次对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作出突出贡献的信贷人员要给予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最后对形成信贷风险的责任人要根据风险的类别、程度、额度大小进行容忍度区分,不能一味地处罚。
作者:龙正清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天心支行
1一般资料
参与本次调研的昌化人民医院和於潜人民医院均位于浙西山区,2012年通过浙江省二级乙等医院评审,分别有内科、外科、妇产科病区和急诊、手术供应室共6个护理单元。护理单元与设备科之间无电子信息平台,并且因人员理念等原因,在设备使用管理中就存在较多问题。因此护理单元设备风险管理要借鉴上级医院的先进管理理念,但在管理模式不可生搬硬套,需要因地制宜,持续改进是关键。通过2011年8月—2014年8月共3年的联合探索,2家医院完善了医院设备管理制度,设备科根据临床需求采购护理设备,避免了浪费和重复采购。定期维护保养,设备故障明显降低。通过改进工作流程,增加了设备技术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自豪感,绩效有据可查。同时提高了医护及设备技术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预见、防范能力;医护同时培训,不仅降低了设备临床使用风险,更密切了医护关系,更有利于患者管理。设备培训纳入在职继续教育,进一步优化了护士知识结构,提升了护理安全性。自护理单元加强设备管理以来,未发生设备故障引起的医疗纠纷,吸引和留住更多的患者在本地医院,2011年平均病床使用率95.7%,2012—2013年平均床位使用率为106.5%。与改进后相比,改进前因设备故障引发的各类事件比改进后高2.81倍;设备管理改进后故障引起的事件发生概率下降了64.5%。可见设备风险管理对策行之有效。同时提高了医护及设备技术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预见、防范能力,设备意外事件漏报率下降85.0%,提升了护理安全性。改进前2家医院由设备引起的医疗纠纷发生了3起,赔款数额近百万,改进后未发生设备故障引起的医疗纠纷。由此可见,护理单元做好因地制宜的设备管理,可以为医院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设备风险管理中还有很多环节需要继续完善和提高。如设备管理和技术人才培养问题。2家医院设备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专业人员奇缺,业务水平低下等现象,导致众多设备报废、维修时间长、修好率低、维修成本高的现象发生。在实践过程中,还发现各相关科室的协调仍需加强,护理是医疗重要组成部分,医生的设备管理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等。
2调研方法
2011年8—10月对2家医院做了设备仪器数量和使用情况及护士、设备技术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和存在问题的调查统计,2011年11—12月制作鱼骨分析图,寻找问题环节,制定对策;2012年1—12月应用PDCA思维模式不断改进,包括多形式培训、使用维修三联单等;2013年1月—2014年8月每季度进行总结,找出具体操作中反复的问题,持续改进。
3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规章制度不健全
管理者普遍重视人员的管理,轻视对物的管理,医疗器械安全性和应用质量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被忽视,更导致防范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如未认真履行设备相关的计量检定及年检检定按期确认,可能存在设备未定期进行计量检定或超年限使用。而现在患者自身保护意识增强,对一些设备上的计量合格证、检定合格年限等标记相当重视,从而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3.2医务人员设备风险意识薄弱
护士长在平时的护理质量考核中,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及操作技术抽查多,而对设备使用的相关知识抽查少,导致护理人员在这方面的知识缺乏和意识淡薄。如大多数护理人员对设备保养和维护意识淡薄。保养和维护不当,导致设备性能退化、故障或损坏,设备带病工作是风险的又一大来源,既伤害了患者,也影响了医院的效益和形象。更有一些医生对于设备风险缺乏整体意识,认为仪器使用管理是护士的责任,于己无关,对仪器性能不学习了解。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医护之间的关系,还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和指令。
3.3设备科被动工作
护理单元有故障报告才予以维修,定期检查流于形式,软件资料不完整,一旦发生投诉纠纷,无据可依。
4设备风险管理的对策
4.1健全规章制度
4.1.1建立人员培训、考核和认证制度和采购制度,建立岗前培训和操作上岗制度,推行器械使用前检查制度。这种院内的“用前检查”和使用培训及操作上岗制度的逐步实行和推广,有助于器械应用质量的提高,降低风险。
4.1.2对设备使用质量控制所涉及的人员、使用规范,设备科和护理单元共同制作操作规程、使用指南及手册。严格定期进行计量检定和预防性维护。及时张贴鉴定合格标记,对破损的标记及时补贴,对检定即将到期的设备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系,重新检定,合格者换贴新标记,确保医疗设备的完好可靠性。
4.2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4.2.1加强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培训。护理部每年不定期组织护士长风险管理学习,特别是对新上岗的护士长。要求护士长具有分析设备临床使用的风险认知能力,并对护士进行培训。护理单元将设备使用的相关知识纳入科室的业务培训计划中,对科室一些高新技术的设备,指定专人进行重点培训,让其在临床上发挥骨干和业务指导作用;对科室现有的设备及急救设备进行全员培训,达到人人过关,要求熟练操作,能正确维护和使用,并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抽查和考核,以了解护理人员的掌握程度。
4.2.2对护理单元的所有设备仪器进行分类,编号,在应用前进行全面的风险因素评估,查找可能发问题的环节,制订有针对性的护理防范措施。
4.2.3一些设备仪器为英文界面或者英文说明,因多数医务人员英语能力薄弱,所以这一类设备要确定能否调试成中文界面,不能调试的使用前制作中文说明,悬挂于设备旁以作提示。简单的英文提示要强化记忆。
4.2.4对科室重要设备(如呼吸机)、新进的设备,在医疗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后,要求本院的医护人员一起参加厂家的培训,待其熟练操作,掌握全部功能后才能验收。
4.2.5将设备仪器使用故障纳入护理意外事件,由当事人填写报告表,非护理设备同时报医院不良事件,科室每月进行分析改进,护理部每季度分析整改。
4.3改进护理单元与设备科各自为政的工作流程
设备的预防性维护对于降低临床护理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2家医院设备维修一直使用出现故障护士口头通知设备科维修的工作程序,然而维修的结果常不能及时反馈,有时导致治疗延缓。特别是随着医院近年来业务需求的不断扩展,采购的设备和新的设施不断增加,这种情况更加突出。针对这种情况,在没有条件实行电子信息统一管理的情况下,设计了手工设备维修保养三联单(类似于心电图申请单),做到有申请、有操作、有反馈,双方明确责任,清楚设备性能。既提高护士的操作能力,又减少设备技术人员的工作量,还能为设备人员的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作者:陈悦军 单位:临安市昌化人民医院
1构建院内风险管理平台
(1)采取三级机构管理制度。由院长担任主任委员,对全院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宏观调控,督促、协调工作的开展,并且直接负责行政管理组。党委副书记和2名副院长分别担任委员,按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各个管理组在主任委员、委员的领导下执行具体的风险管理工作。(2)定期开展工作讨论。各风险管理组每月召开1次会议,对组内工作汇总后向分管委员汇报。各组每季度需向主任委员提交1份工作报告。(3)每年召开1次全院性的研讨大会。展示本年度解决的风险问题(要求每年至少解决3个问题),对表现出色的管理组进行嘉奖,同时分析各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敦促加以改进,并且制定下一年度的风险管理计划和目标。
2分类、评估医院行政管理风险
2.1政策性风险
政策性风险在不同医疗机构中,因单个医院间的个体差异,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和异性。共性是诸如政府有关医疗卫生行业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是有重要的举措、法规出台,引起整个卫生行业的波动。例如,医保政策的变化、绩效工资改革等。而异性在于各个医院内部由于其规模资质、专业领域和行政级别的差异,使得同一政策的出台对各个医院的影响程度不同。例如:“二胎”政策的开放对妇幼保健医院的影响要大于一般综合性医院。政策性风险虽无法避免,但风险程度往往较低。医院只要按照相关政策法规与当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多沟通,尽量减小新政策对医院日常管理活动的影响。
2.2经营性风险
经营性风险是指医院日常运营中存在的各类风险。由医院27个职能科室分别递交风险评估报告书,院部办公室统一整理、分类后录入风险登记簿。风险程度作为评估风险级别的主要指标是风险后果与风险发生可能性相乘的结果,能较为客观、准确地对各个问题进行风险级别排序,得出处理问题的顺序。在各科室递交的风险评估报告书中,有多个科室将医患纠纷及其引发的医护人员安全问题列入其中,出现频率之高说明了发生的可能性大,因此可能性评分为5。而医患纠纷引发的暴力事件对医院的员工安全、日常医疗秩序、社会形象等方面都会带来较大影响,后果评分为5。所以,医疗纠纷引发的员工安全问题风险程度为25,是目前最需要优先处理的风险。其次,每年医保超支罚款都给医院带来了不可小觑的经济损失,后果评分为5。从2013年起,我市全面实行总额预付制,存在着总额超支的风险;而在医保操作过程中,也有违反医保政策的风险,例如门诊开药过量、分解住院等。可能性评分为4。所以医保超支问题的风险程度为20,位居第二,也需要从优从快处理。此外,各种医疗设备作为医院日常检查、诊疗的常用工具,故障的发生会对医院的正常运营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后果评分为4。而目前,由于设备老化、储存条件有限和维护不当等问题,医疗设备故障的问题也屡见不鲜,可能性评分为4。所以,医疗设备方面存在的问题风险程度为16,也需要优先处理。除了以上排名前3的风险之外,还有诸如挂号排队时间过长、院内感染爆发等问题也需要引起风险管理委员会足够的重视并依次进行处理,在此就不一一做详细介绍了。
3分析风险的成因
我院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RootCauseAnalysis(RCA)对排序前3位的风险进行了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
3.1医患纠纷根本原因分析
近年来,医患矛盾日益凸显、医患纠纷频频发生,更有甚者演变成了医疗暴力事件。究其原因是复杂而多变的。现将7种因素归纳成医院内、外两部分原因:(1)组织和管理因素。目前,国内多数医院的医疗制度还有待完善,尤其体现在当医疗纠纷发生时大多医院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这种做法助长了患者家属到医院无理取闹的举动,更推动了“医闹”的产生。同时,有些医院缺乏意外情况下的应急机制,对突发事件不能恰当地处理,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间。另一方面,医院缺乏严格的管理和监控体系、奖惩不分明助长了某些医护人员的不规范行为。(2)员工个体因素。部分医护人员缺乏医德素养,责任心不强,与患者沟通能力差,使医患间的信任越来越薄弱。其次,国内医护人员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但工作量却相当大。导致某些医生为了追逐经济效益,对患者过度检查、过度开药来提高医疗费,增加自己的收益。(3)技术因素。医疗卫生行业是一个专业性强、风险性高的行业,稍有误差就将产生大事故。加上在医疗团队中存在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低年资医护人员缺乏经验,在临床处置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处理不当的情况。(4)团队因素。医疗团队内尤其是跨专科间的分工协作不足、沟通不够,有时科室间会发生推诿病人的情况。(5)政府因素。国家对卫生行业投入不足,为了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转,就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引起了“看病贵”的现象。另一方面,我国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大型公立医院,导致了大医院人满为患,进三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此外,我国目前尚无完善的解决医疗纠纷的法律体系。现行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仅是行政法规,且存在很多争议,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往往缺乏公信力。在医疗保险方面存在覆盖率不高、规定不够完善等问题。(6)患者因素。患者普遍对医疗服务的特殊性缺乏全面的认识,对诊疗期望值过高。再有,随着近几年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老百姓的健康观和维权意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若是自身利益受到伤害,更会积极向有关部门投诉或者诉诸法律。(7)环境因素。部分媒体为在报道医疗事件时往往放大医方的过失甚至失真报道以唤起大众的共鸣,更对医患冲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
3.2医保超支根本原因分析
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对医保政策不了解、缺乏成本控制意识、过度使用昂贵药品和耗材,往往因一味追求多收病人增加科室经济效益而违反医保政策。加上一些科室主任出身临床,对科室管理缺乏经验、对医保控制不够重视,没有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更加助长了违规行为。同时,近些年来由于政府对卫生行业的财政支持不足,某些医保政策、标准设置不够完善,患者又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期望过高,对医保政策不甚了了,常常因贪图蝇头小利而违反医保规定,使医院很难有效地控制医保。最后,诸如医生之间、医患之间沟通不够、环境恶化引起病发率持续增长等因素也对医保超支问题有着影响。
3.3医疗设备损坏根本原因分析
除病人因素外,医疗设备损坏问题的影响因素多与医院内部控制有关。比如操作人员技术培训不充分就上岗,造成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不当;部分员工更是缺乏集体荣誉感,对医院的财物不予爱护,甚至野蛮操作。同时,相关科室主任也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没有做好监督、检查和沟通工作。另一方面,医院内部缺乏技术能力强、工作热情高的工程师,遇到问题常常需要请外面的公司来排除困难,技术后备力量不足,不能在第一时间内解决问题。再有,某些昂贵的大型医疗设备存储要求高,可由于初期大楼建设时并未考虑到后续设备的存放条件,造成设备购买后“存储难”的问题。
4医院行政管理风险的处理方法
4.1排除风险
排除风险是指通过终止某些存在现有或潜伏性风险的活动来阻断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例如表3中病人由于在建新大楼施工产生的噪音而投诉的事件,通过新大楼的建成、施工的终止便可排除。
4.2转化风险
转化风险就是将风险转嫁至第三方以避免风险给医院带来的不良影响。例如表3中由于信息系统故障而造成的工作效率低下、病人投诉上升等问题可以通过将某些信息系统维护业务外包给院外专业的IT公司来转化风险。IT公司对信息系统的工作效率、目标管理、成本控制以及由于故障带来的经济损失直接负责。
4.3控制风险
大多数风险很难通过简单的终止某项活动或外包业务来消除或转化。因此,通过适当、有效的风险降低策略来控制风险才是最为实用的处理方法。
4.3.1医患纠纷及其引发的医护人员安全问题控制措施。
医患纠纷是不良医疗事件的结果,因此解决该问题最根本的方法是要提高医疗质量。我们采用了医院三级医疗质量管理控制。(1)个体质量控制。个体质量控制一方面要对各级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医患沟通能力进行重点培训;另一方面医院要设置严谨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来有效规范、监督日常的工作行为。(2)科室质量控制。科室控制主要依靠科主任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我院要求科主任要重点培养自己在管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定期对本科室的各项医疗制度执行情况、技术操作规程进行分析、总结,并及时加以整改。(3)院部及相关职能科室的医疗质量控制。主要负责制定医疗质量监控工作制度及工作计划,组织各类医疗质量检查、监督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执行医疗卫生法规和工作制度的情况,对发现的医疗缺陷和问题督促整改、跟踪检查。对于已经产生的医疗纠纷我们不能回避,要及时有序地处理、化解矛盾。处理问题时则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属于医院责任的,绝不推诿、包庇;属于患者责任或患者提出无理要求时,则要坚持原则,据理力争。医院在必要时还可提高安保级别、增设保安岗,由保卫科制定医疗暴力事件的应急预案,并与临近派出所建立联保机制。
4.3.2医保超支罚款问题控制措施。
针对目前存在的总额超支风险可将其分为3类:(1)出院人次过多。作为市内最大规模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由于实行了总额预付制,可能会出现其他医院因为总额的限制推诿病人、拒收病人现象,导致来我院就诊的病人(尤其是危重病人)增多和出院人次大大超出预算。对此,我院加强了入院标准的控制,特别是严格控制住院体检、住院配药的病人入院。此外,还将遭外院推诿至我院就诊的病人数量进行统计,以便年底向医保中心及人社局反映。(2)出院均次费用过高。通过病历审核、医保合理用药信息化控制、科室医保考核办法等措施,强化合理用药概念,并通过合理用药的奖惩、科室医保超支管理的奖惩来消化出院均次费用过高的问题。(3)总额预算过低。目前,本市居民医保由于总额预算太低存在着很大的超支风险。我院将目前居民医保病种特点、费用组成和人次增多的情况进行总结后向市人社局、医保处反映,希望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帮助。针对违反医保政策的问题,医院从3个方面着手控制:(1)加强医保政策的宣传。例如定期向全院医护人员开展医保政策解读及违规案例分析讲座。(2)加强医保病历审核,对审核优秀的医生进行奖励,同时也对发现有违规问题的医生进行教育和处罚。(3)加强信息技术支持。对门诊重复开药、过量开药和出院带药过量的现象,开发、设计相关软件,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来控制或阻断类似问题。
4.3.3医疗设备故障及损坏问题控制措施。
在设备进场前,要求器械科与基建科、总务处充分协商,通过加装独立空调、重新布置管道、定期检查等方法来尽量满足设备的存储条件。同时,设备操作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充分的技术和职业道德培训,加强医务人员对公有财产的保护意识。医院通过组织技能学习与考核和有效的奖惩机制来杜绝野蛮操作等恶性行为。手术室作为全院设备最集中的科室,是风险排查和处理的重点单元。医院需要定期对使用时间超过5年的手术室设备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以求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在人力资源配备方面,医院要充分发挥年轻工程师工作热情较高、积极主动的优势,对年轻工程师加强培训。此外,还可以增设1-2名维修类工程师,充实器械科的服务力量,提高整体技术水平,争取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4.4接受风险
最后对于部分风险,“接受”也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方法。尤其是针对一些由于医院外部不可控制因素而产生的风险,例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国家政策变化等。对于这类风险,由于医院个体能力有限,无法对风险进行提前预防或有效转化,则应做好应急预案,以保证风险发生时能迅速、有效地解决,将风险的影响降到最低。
5结语
通过澳新4360风险管理标准和香港医院风险登记指南中的多种管理工具与我院的实际行政管理工作相结合,形成了这套高效、易行的风险管理模式。在卫生服务这个高风险行业中,我们在重视医疗风险的同时,要高度重视行政管理中的风险,对行政管理风险全面认真的评估、排序和分析,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减少风险的危害性和影响力并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建设平安医院、和谐社会,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院的社会声誉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王梦洁 何小舟 单位: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一、当前电力生产企业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预防为主的实际措施还没有到位。
在实际落实中“,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一直处于消灭隐患的认识层面,对隐患的查处和事故预防措施的制订一般都以本单位或者同行业的事故经验总结为依据,可以说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一直是“防御式”的被动安全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的最大弊端就是,没有解决“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并没有真正做到风险管理的超前控制,即在工作之前就对工作环境和场所中可能产生的事故,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检查预测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力争将可能的事故消除在产生之前。
2.风险控制只注重点没有形成链。
由于电能产品的特殊属性,不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储存,电能的生产、输送到最终的供给都必须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因此,各环节始终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电力生产的特殊性质要求电能的生产、供给及供给具有一定的连续安全性,只要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安全问题,都会导致连锁反应的发生,造成设备损坏,给生产人员带来安全威胁,从而导致大面积停电现象的出现,甚至会导致电网崩溃。当前,电力生产部门的风险控制或者没有,或者只做到了生产链上的某个点,风险控制不能渗透到电力生产的各个部门,存在事故发生的诸多隐患,这些小的漏洞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将会给电力生产带来不良的后果,极大地降低了电力生产的效率。
3.风险评估往往以偏概全。
电力产品的生产、供给及销售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庞大体系。因此,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要制定一套最全面的制度,处理措施要全盘进行规划,并建立起相应的组织,配备足够的人员,从而形成风险评估的专业化格局。而当前电力生产企业的风险评估,往往是基于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风险识别和判断,且没有固定的人员从事风险评估工作,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风险控制小组,电力部门的人员没有细致的分工,工作人员分别对电力生产安全进行风险评估,由于每个员工对电力生产不安全因素的理解不同,评估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风险评估往往以偏概全,并没能揭示真正的安全隐患。
二、电力生产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注意事项
电力产品的生产过程存在较高的危险性,因此在电力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工作流程。在电力生产过程中常见的风险因素主要围绕工作人员、电力设备及生产环境。例如:电力生产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及操作流程,存在违章操作的现象或者没有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电力设备陈旧老化现象严重,没有及时维护和更换,运行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电力生产也有特定的环境,该生产环境具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特点:电气及高压这类的设备较多,具有易爆性及毒性的物品较多,大多数的设备始终处于持续运行的状态等等,这些都会是电力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为此,结合风险管理的理念,电力生产企业应该着力做好五个方面的注意事项。
1.严格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
对事故的预测不是仅仅凭借经验和事故总结,而是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区域划分下,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运用现代风险评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进行风险分析,找出危险源,评价它的风险程度,制定对应级别的控制措施。这样就更加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使预防目标和手段更加科学。可以说,引入风险管理将使电力企业传统的“防御式”被动安全管理转向“攻防式”主动安全管理,使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更加科学与有效。
2.重视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
将风险管理应用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时,需要围绕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因素进行,特别是要重视“人”的作用,即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风险管理意识、风险辨别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安全业务知识等等,关键内容就是事故的预防、关键环节的控制方式、重点监控措施、日常监控内容等等。在评估的过程中,要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风险的处理方面,要加强对评估结果的反馈以及反馈的响应工作,对于关键风险点的评估可以以隐患通知书或者其他专项整改方式的形式出现,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反馈结果的处理,提升电力生产管理的成效。
3.风险管理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要发挥出风险管理的效用,除了要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以外,还要将风险管理工作与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密切的结合,这样就能够将安全理论、经验教训与生产实践进行密切的结合,也可以将风险管理的效果发挥至最大化。此外,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与一线员工的沟通与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积极地吸取他们的建议与意见,将风险管理与作业方式和事故类型进行密切的结合,这样才能够将风险管理的成效发挥至最大化。
4.注重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持续性。
将风险管理工作应用于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中时,应该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的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才能够令风险管理工作得到持续的改善,才能够推动风险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5.完善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机制。
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能够有效保证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在原有监督评价机制的基拙之上,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机制:(1)电力企业应该在遵循电力行业安全监督规范标准的基拙之上建立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监督体系,对电力企业执行有关法律规范、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监督,这样能够有效督促电力企业按照电力行业安全生产规范进行电力产品的生产。(2)电力企业还应该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评价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对电力安全生产状况开展综合评估,这样能够及时发现电力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事故,并且采取合理措施加以控制,这样能够确保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电力安全管理工作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将风险管理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将两者相结合,才能够全面地提升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要明确风险管理工作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应用流程,制定好相应的管控制度,这样才能够为电力企业的安全运行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施伟民 单位:宁波市鄞州区电力工程安装有限公司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产科产妇30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50例,分别予以风险护理管理(观察组)和传统护理管理(对照组),观察组年龄20-32岁,平均年龄26.1±6.2岁,初产妇100例,经产妇50例,经阴道分娩80例,剖宫产分娩70例;对照组年龄18-35岁,平均年龄27.2±7.1岁,初产妇84例,经产妇66例,经阴道分娩91例,剖宫产分娩59例,两组产妇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产妇自愿参与本次实验调查。
1.2护理管理方法
观察组予以风险护理管理措施,包括四个阶段,分别为风险识别、评估、处理以及管理效果评价。首先风险识别,是对已存在的或是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识别和归类,并分析原因的过程。成立风险护理管理小组,对过往诸多风险事件进行分析统计,界定高危事件、高发时段、易发人群和环节,对之前发生和以后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制定防范措施。其次是对风险进行评估。在风险识别的前提下,评价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以及能出现的损失程度。风险危险性=风险严重程度×风险频率,经分析发现,存在的风险包括产程的观察和处理、病房内消毒灭菌、医护工作人员与产妇的沟通和应变能力。护理风险处理是在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前提下制定处理发生事件的相应有效措施,是风险管理的优秀。保持住院氛围温馨良好,病房内整洁美观;合理摆放病房内物品,避免危险物品接近产妇和新生儿;对患有并发症产妇需特别护理,防止发生意外;探视制度需严谨规范化,提高各类物品消毒灭菌,避免发生交叉感染,从小事做起,保障产妇的住院环境达到理想水平。提高产妇和新生儿护理质量,对产妇身体情况每天进行评估,保持真诚、热情的服务态度,对产妇和家属所提出的疑问给予耐心的回答和解释,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制定产妇产后下床活动计划安排,并予以一定协助,同时,为了产妇泌乳正常,指导其进行正确的乳房按摩。保证新生儿护理工作的严谨认真性,注意护理新生儿脐部、口腔和眼部等敏感部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衣物、痰液或各种机体分泌物阻塞呼吸道,发生危险。对科室内护理人员进行沟通技能培训,加强主观人文关怀护理思想,注重语言修养,保证与患者可以用心沟通,从己出发,换位思考。认真履行护理义务,对需要告知事宜需及时与患者和家属交流,不得刻意拖延,尊重产妇的权利。护理人员定期组织会议,进行护理质量讨论、典型个案分析,提高责任心。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培训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工作路径,培养预见风险能力和主动管理能力。加强考核制度,不仅对专业技能考核通过,更要注重安全管理和法律意识。定期对我科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方可持证上岗。定期检查本科室应急方案具体落实情况,提高护士风险防范和应急意识。对照组则仅予以传统常规护理措施。
1.3疗效分析
比较2组护理后产妇满意度情况以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满意度情况包括整体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和不满意)、护理服务质量(好、一般和不好)、医院设备环境(好、一般和不好)和治疗效果(好、一般和不好);护理风险事件包括护理缺陷、护理纠纷和意外事件。试验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形式进行,于产妇出院前进行单独填写,并当场收回,所有问卷均收回,全部有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理后产妇满意度情况比较
观察组整体非常满意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护理服务质量好92.0%明显高于对照组78.7%,医院设备环境好70%明显高于对照组36.7%,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护理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中护理缺陷1.3%显著低于对照组11.3%,护理纠纷0显著低于对照组10%,意外事件0.6%显著低于对照组6.7%,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风险管理(RM)是近年来最新开展的管理学科,其定义为在一个确定存在风险的环境中,将风险降至最低程度的管理过程,包括对风险的识别、量度、评估以及制定相应有效的应变方案,保证最低成本前提下达到最大安全保障。经过临床长期研究,将风险管理与临床护理工作相结合,并应用于我院产科护理工作之中,本文就风险护理管理和传统护理管理进行对比分析。我科护理人员充分发挥风险护理管理技能,定期进行相关培训和学习,并制定考核制度,持证上岗,保证护理服务质量,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制意识和专业水平,同时提高了护理人员识别、评价和处理风险的能力。转变护理工作,从被动到主动,显著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又一定程度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我科以预防为中心,系统进行评估已有和潜在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关有效措施,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风险管理能够将医疗活动的主体与服务对象有效结合,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克服了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建立了和谐的护患关系,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明显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上述结果中可见,观察组整体非常满意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护理服务质量好92.0%明显高于对照组78.7%,医院设备环境好70%明显高于对照组36.7%,护理风险事件中护理缺陷1.3%显著低于对照组11.3%,护理纠纷0%显著低于对照组10%,意外事件0.6%显著低于对照组6.7%,数据中发现,观察组在各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
4结语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整体满意度、护理服务质量、医院设备环境和治疗效果均效果显著,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极低,适合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作者:李功基 苏雪琴 刘燕华 黄少慧 黄静仪 单位: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卫生院妇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