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中学教研论文

中学教研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11 04:59: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中学教研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教研论文

中学教研论文:关于教研活动的中学地理学论文

一、有序地推进实施新课程工作

1.深入开展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工作。

学校继续推进课改工作,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探讨新课程下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继续组织开展学校公开示范课活动,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摆脱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改变旧课程过于注重传授课本知识的状况,树立全新的开放式的教材观念,由“学习中心”转向“活动中心”,由“知识本位”转向“技能培养带知识”,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教材不再具有唯一的正统地位,不仅仅是众多的学习资源之一,学生可以大胆地向课本、向教材、向老师质疑。新课改扩大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锻炼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2.积极稳妥地实施高中新课程。

2012年福建省全省大部分县市高中地理课程设置,将实行模块与学分结合的课程设置。因此,新课程的实施要充分利用高中教育教学共同发展协作并发展高中课程设置与学分制管理研讨工作,指导好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课。

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召开毕业班教学研讨会,通过学科指导小组积极开展提高毕业班复习效率的各类研讨活动,组织好初二地理中考、高一地理会考及高三地理模拟考的分析工作。每年的5~6月组织好初中、高中毕业班模拟考的调研工作。

2.加强教学质量的调研与监控。

加强对各年级地理学科的调研分析工作,做好毕业班教学质量评估分析工作,写好质量评估报告。

3.狠抓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加强对各年级地理学科质量调研分析工作,利用学科指导小组开展学科研讨活动,充分利用校骨干教师资源,提高活动实效。

三、加强教学常规落实工作

学科教研组工作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培训工作的效果。同时,学科教研组长或教研员肩负着学科教研的主要任务,在组织协调学科教学、教研、教改,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建立教研组长例会制度。

建立教研室,设置教研员,我们立人学校的初高中教研组是分开的,初高中各设一名教研员,每个年级都有各自的备课组长。每月上旬都会定期召开一次各学科的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制定年度学校教研工作思路、讨论学校教研工作计划、学习有关条例制度以及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等,相互交流教研工作中的情况和经验,督促检查学科组教研工作,并针对计划开展的情况进行研究,布置下一阶段培训工作的重点。

2.开展好地理教研组活动。

注重理论学习,研究、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第一,加强理论学习,学习的内容努力体现时代性、相关性,并要做好学习笔记备查。提倡撰写学习心得或论文,保证教师观念时刻紧跟时代节奏。第二,学习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这是教研的基本内容。教育是发展的,随着社会的进步,课程的标准和教材也随之变化,学生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并且要将现代化教育思路贯穿于研究过程中,将学生实际与教材有机结合起来。研究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研究一般少采用讲课说课的方式进行。说课是基础,评课是关键,要客观地评出问题,评出改进措施,评出努力方向。听评课活动是扎实开展课堂教学、科研工作和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地理学科的教研组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各年级各备课组开展同一地理学科之间每周一次的听评课活动。要求本备课组教师全员参加共同研究、整体提高,当然听评课活动可以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搞好专项课题研究。学校要提高办学层次,提升教师素质,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科研工作。我们可以先设置好校级科研主题,努力搞好全校性课题研究,在地理课题的选择上要求做到以应用研究为主,以微观研究为主上以引入研究为主。以“十二五”第一轮课题为解决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指导学校对地理教研组的建设工作,积极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建设工作,积极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组内骨干教师作用,通过专家引领,提升学校地理教研组的研究能力,培养学科领导人物,为创建地理品牌学科组创造条件。

3.集体备课,共同提高。

教研组工作中,各年级备课组同一学科的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实践证明集体备课是开展教研活动的一种灵活、有效的方式,是发挥集体智慧、体现团队精神、实施师资培训的重要场所,是全面提升教育水平的主阵地。集体备课在内容和方式上,主要针对教材重点内容,先由一位教师重点准备,进行中心发言,然后大家围绕下列问题进行研究:学生情况分析(共性特点和本校学生实际);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教学主要内容(包括重点、难点、三维目标、培养能力方面的要求);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作业、练习、导学案、小测、周考等设计的理由。我们学校初中9位地理老师,高中10位地理老师,各自承担着重要的地理教学任务,集体备课可以提升我们地理教研的专业素质,改善教师的生命质量,因此在提高校本教研能力过程中,就要把教研组制度建设的工作做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实抓好,地理教研组制度的建设也不例外。

四、加强中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的培养

加强对青年老师的培养工作,成立地理学科优秀研究小组(每月活动1~2次),加强教研室教研员备课组长与各年级地理老师间的相互联系———也是我们学校开展的青蓝工程即老带青的师徒结对工程,就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同时加强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作用发挥进行考核。组织地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课程开展教学能力比赛活动,每个学期末进行综合考评及教育理论水平测评,并要求积极参加省市县等的学科技能比赛,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升教师的自身水平,打造名师工作室工程。同时发挥高质量、轻负担教师的作用,并充分利用市教研室和校外兄弟学校骨干教师资源,继续开展学科指导小组活动,积极为校骨干教师提供发展平台,继续开展分管教学的行政人员,中层人员参加的教学沙龙,通过专题交流研讨等活动,努力提高学校指导教研活动的管理能力。

作者:江宝霞 单位:福建省漳州立人学校

中学教研论文:关于中学地理教师教研论文写作的思考

摘 要:中学一线教师开展教研,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自身成长的要求。中学地理教师撰写教研论文有三点要求:不仅要有写作的热情与求真的精神,而且要有地理教学研究的基本功,还要掌握教研论文写作流程与技巧,包括课题来源、选题、资料收集和研究论文撰写规范等。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师;教研论文

中学一线地理教师教学研究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一线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实践,学会勤思考,巧实践,会提炼,促教学,其最好的形式就是课题研究。为此,中学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撰写教研论文,总结、提炼教学经验,提升自己,做出成绩。本文就中学地理教师教研论文写作做了一些思考。

一、教研论文写作的热情与功夫

1.热情与求真精神

地理教学的工作中,会碰到很多不同的困难,若无热情,就没有办法继续下去。追求学问的最崇高目标,不外乎真跟美。追求的目标无误,热情才不会削减。不少教师在工作了三、五年后,产生了职业倦怠,失去了热情。地理教学研究是一辈子的路,很长很远,过程中也有很多痛苦,如果没有热情的话,就不可能坚持下去,就永远不要想在教学中快乐,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大凡有所成就者,不管生活如何变化,境遇如何不佳,始终不熄的是求真的热情。

2.教研基本功

教育教学基本功夫不好,教学研究很吃力,中途就不得不放弃。作为中学一线地理教师要做许多地理习题,这是必要的。在做地理练习题中才能知道地理知识的精髓在哪里。比如,教师在做高中区域地理综合题时,往往不是单独应用到自然地理知识点,还应用到了人文地理知识。不能似是而非,以为已经懂了、可以解决了就去看答案。自然地理的练习也并非就是那么容易,需要推导,努力思考,与教材的知识、原理结合与应用。掌握好区域地理、区位条件等知识及相关的研究方法,这就是基本功夫。不要因为自己只教地理学,就不去学习其他知识,最好掌握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特别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方法,甚至是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心理、数据处理等相关知识,积极参加研讨、培训,多听、多问,多请教别人。一个人的思维有限、能力有限,不愿意去听、去看,就解决不了问题。

二、教研论文写作流程与技巧简析

1.中学地理学科教研与课题来源

在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素材和原料,教研论文与课题可源于以下几方面:(1)课程与教材领域。如,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目标的演变研究、中外中学地理课程目标的比较、中外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中外中学地理教材结构体系的研究比较、中学地理新旧大纲的解读与比较、中学地理教材知识点与结构联系分析、教材活动设计等。(2)教学领域。如,中学地理教学过程研究、地理教学策略、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中学地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的实施调控与反思、对中学地理教学中情感因素、中学地理教学方式实践、中学地理课外活动方式与方法的实践、关于中学地理教学优秀公开课教案和课后反思、案例分析、教材内容中概念辨析、活动探究设计等内容。(3)学习领域。可选择的课题有中学地理学习心理的研究,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与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促进地理学习困难学生地理能力发展的研究,关于中学生地理学习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关于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动机和自信等情感因素培养的研究。(4)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如,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特点的研究,提高新教师地理教学基本功的研究,促进青年地理教师成长的研究,优秀地理教师基本特征的研究。(5)地理中考、高考研究。高效备考复习策略、地理中考和高考试题解析与亮点评析,优秀考点透视、解题规律与技巧研究,中考、高考热点、创新特点与新动向研究等。(6)中学地理竞赛方面。如,中学地理竞赛解题能力研究,中学地理竞赛知识讲座、中学地理竞赛案例分析和有效学习方法归纳等的研究。当然,还可以开展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

2.地理学科教学研究选题方法与技巧

一个好的、有价值的地理学科教学研究课题或论文题目在选题时要突出一个“新”。所谓“新”,就是指言他人所未言,补他人之所不足,领先他人一步,表现了新观念、新角度、新感受和新方法等,有“新”,论文或课题才充满活力,具有灵气、生气。观念新,就是指把注意力放在探讨教育教学实践的矛盾和问题上,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以亲身实践去补充前人的观点,纠正习以为常的传统经验。如,地理教学观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人本位”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还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教学中实施课改标准,在一线实践中要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有效地组织教学工作,总结提升经验成果,要创造性地提出和开展新课题研究。角度新是指学科教学研究课题或论文立题有新意,新视觉、新方向,标新立异。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在使用教材中挖掘各章节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在教学案例中设计出新的研究方法和教学亮点;学习、阅读大量他人的成果后,选择新的角度,提供新的材料,提出新的见解和方法,撰写出有新意的体会论文等。此外,选题可选“深”,有针对性地选题,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深入剖析;选题也可“热”,选择热门论点,时效性强,如,地理学科教学研究工作会的相关议题,影响深的观摩展示课以及一年一度的中考、高考的热点、亮点或新动向等;选题还可选“误”,即报纸、杂志中出现的某些科学性错误,教师可对其进行论述。

(作者单位 广东省开平市长师中学)

中学教研论文:谈中学化学教研论文的学术性和学术性追求

摘要:中学化学教研论文的写作属于学术论文写作的范畴,学术性是中学化学教育科研和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阐述了“学术”和“学术性”2个基本概念的内涵,概括出了学术论文特性的关键性表征,指出了学术论文在追求学术性方面的一些误区,并提出了相关合理建议。

关键词:中学化学 教研论文 学术性 规范性 教学研究

中学化学教育科研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化学教研论文的写作理应属于学术论文写作的范畴,因而学术性必然是中学化学教育科研和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内涵与表征

1.1学术

什么是学术?《辞海》中的解释是:较为专门、系统的学问。梁启超在《论学会》中曾推崇“学无不成,术无不精,新法日出”的治学精神,浅显地理解,即学术要有“成”的目标,或者说要能产生一定的意义和价值;要“精”,不能泛泛而学、泛泛而研;要“新”,不是人云亦云、简单模仿和重复。

1.2学术论文的学术性

学术论文需要具备相当的学术性,这几乎是公认的。可是,究竟什么才是学术性,却没有一致、公认的观点,人们的理解不尽相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张积玉教授认为,学术是对学科问题的科学研究,学术论文的学术性则是在学科问题的研究中体现出来的有创造、有新见、有价值的特性。他提出,学术论文的学术性体现在学科性、创新性、科学性3个方面。

北京大学教授王瑶认为:学术研究可以有3条“水平线”:研究结论能够成为“定论”,自是最高水平,却不多见;次则能够成为“一家之言”;至少,也要能“自圆其说”。如果文章连“自圆其说”这一最低水平线也不能坚守,质量可想而知。

此外,苏炜认为,一篇学术论文是一个规模不等的系统,构成其体系的内在联系,即逻辑。当前各类学术性文章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或拼凑、或落套、或空洞,显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在于一种未被贯彻的逻辑性。逻辑内涵是一切学术性文章内容的优秀,它决定文章的独立性和层次。王瑞兰等人认为,学术性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集中反映,具有科学性、创新性的特点,同时要求准确、客观、公平地反映科学研究成果。

概而言之,笔者认为,所谓学术论文的学术性即是指,在研究和论述某些问题时所具备的真实、客观、理性、严密、精辟、有创新、有深度和有专业性等特性。

1.3学术论文特性的关键性表征

应该说,学术论文的特性范畴是较广的,笔者根据以上界定用这样几个关键字来作囊括:真、理、新、深、精、严、专。

1.3.1真

即求真。学术论文应该首先追求和确保真实性。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源自真问题、依据真事实,数据、论证过程和结论都是可靠的,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可检验性。

1.3.2理

即理性与合理性。理性是指论文应该克服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目标明确,客观、公正,成文时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合理性是指论文所使用的数据、引用的观点、得到的结论以及成文的方式和结构等都是合理的,不违背一般原理、原则和规范。

1.3.3新

即有新意,有创新性。学术论文不能人云亦云,不能机械模仿和重复,要有一定的_个性和独到观点,形成自己独有的特殊价值。

1.3.4深

即深刻性。学术论文的写作不能仅仅浮于表面,不是简单的事实陈述、数据堆积,要进行较为深入的挖掘、剖析,论述要比较深刻。与此同时,学术论文是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性色彩的,或者依据理论,或者阐述理论,或者形成新理论。

1.3.5精

即精炼、精辟。文章不能冗余,不是流水账,不需面面俱到。换言之,文章的主题一定要突出,中心一定要明确,结构一定要明晰。

1.3.6严

即严肃、严谨。学术论文不同于文学作品,应该以严肃为主“格调”,表述和文章结构都要严谨,论证要严密,至少要能自圆其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1.3.7专

即专业性、学科性。作者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功底,要在一定的学科范畴内探讨问题,使用的是专业的理论、数据和论证方法,应该力求形成对本专业、学科具有一定推动作用的理论和观点。用句通俗的话来表达,即“不能说行外话”。

2.学术性追求的通常误区

撰写学术论文应该遵循学术性,这是一个基本前提。但是,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如果不结合自身实际和现有条件,盲目、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学术性,反而会导致论文质量的降低和价值的模糊。

实际上,由于作者理论功底、知识积累、学科研究角度和个人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所需撰写论文的范畴、目的、受体、风格等方面的差异,论文的学术性表达和具体含量也是允许有所差异的。即使是面对同一个命题,不同的作者,或者同一个作者在不同的情形中,都可能写出较为迥异的文章来。有的可能简洁一些,有的可能详实一些,有的偏于实践,有的则偏于理论,这些都无可厚非,只要恰如其分即可。学术论文是人们表达思想和观点的一种载体,思想是求异的,观点是求新的,这如同文化发展一样,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拘一格。况且,同一个学科领域内,也往往办有许多各有侧重和层次不等的学术报刊,这本身就是对不同学术内涵的一种包容。

2.1盲目崇尚而不理解学术性

有的作者极为崇尚论文的学术性,但对学术性的内涵尚不清晰,对于所写论文如何体现学术性并不清楚,有时不得不大量参考和极力模仿某些高质量的文章以求达到目的,其结果反而适得其反。例如,某些高层次的学术期刊上常常刊登一些诸如“专家专论”之类的文章,这些文章的理论很深,系统性很强,范畴很广,如果没有相关深入、细致的研究以及较好的写作功底,是很难“站上”相应高度的,这样的学术论文,并不适合多数中学教师来模仿。事实上,我们看到,有些教师写出来的论文看似题目很大,气势恢宏,但就是不能发表或者不能在评比活动中获得较好的等级,究其原因,是貌合却神离。学术素养的形成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需要逐渐体悟和积淀的,不能心浮气躁,刻意求之。

2.2过于追求学术的完美性

如前所述,学术性的内涵是丰富的。要让自己的论文充分体现学术性的各种内涵,成就一篇完美的大作、精品,这对一般人而言,难度可想而知,或者也几乎是不切实际的。以撰写教学设计为例,教学设计的要旨在于阐明作者依随学生的特点,从事教学活动的教学思路、设计意图和主要亮点,文章中可以寻求一定的理论支撑,但这类文体本身是一类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文体,

“真”、“新”、“严”应该是其主要诉求,却不一定包含“深”。有的作者想“一口吃一个大饼”,偏偏还想在“深”上“做文章”,于是大量套用艰深的教育理论,实际上又并不贴切,颇显臃肿、累赘,冲淡了主题。

论文写作的源泉是问题,就中学化学教育研究而言,有时所遇到的问题其实很小,类似教学设计、解题方法探讨、实验改进等类别的文章,一般并不需要借太多的理论、费太多的周折、用太多的文字,反而是以简明、直接为好。要知道,写论文不同于创作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常常追求完美,而学术论文则以表达观点为主,关键在于个性,它容许一定的缺陷,容许被质疑、研讨,有一个亮点、有一项突破就可能是很有价值的文章,并非学术性的所有特征都兼而有之才叫好。

2.3片面突出学术性的单方面特性

学术性能充分体现固然好,但刻意追求,即使是对其中某一方面特性刻意突显也是不可取的,而有的作者总希望能将其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一味求新。有的作者为了显示自己论文是具有相当前沿性的,每当接触了一个新理论,产生了一个新思想,就急于要将之移植到中学化学教育和论文写作中来,而未经过充分论证和实践检验,往往忽视了“求真”的前提。

再如,一味求深。中学教育的对象有其特定阶段的思维能力,然而,有的教师为了用这个“深”特性来展现自己的功底,十分迫切地要将高等教育的高深知识、理论体系移植到中学教育中来,为此还写成了一些经验探讨型的论文。事实上,他的教学方式也许学生本身就接受不了,文章读者也不免对其产生怀疑,当然,这种文章的价值必然也是打了折扣的,被发表或获得好的评比奖次也是比较难的。

又如,一味求专。学术论文当然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是有的作者却对其过于迷恋。他们以为文章中的专业数据越多越好,专业公式越复杂越好。例如,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尤其是在带领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实验现象解释时,有的问题明明可以用现成的中学化学知识来解释,却偏偏要绕开,寻求其他并不熟悉的理论、公式,这不是化繁为简,而是变简为繁了。中学教育,首先当然要立足于中学实验现有的条件和中学教材现有的知识体系。

总之,中学化学教育研究和论文写作有其固有的特点和要求,不宜贪多、求全、求大,也不是越深、越专越好,实践性、基础性、可操作性恰恰是我们尤为需要重视的几个方面。

3.建议

从事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追求学术成长和学术成就是必然的,我们不可能总满足于停在原地,这无可厚非。关键是要认真反思和明确,如何把握好在当前的度,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并使之在具体表现时显得比较自然、贴切。

3.1注重规范性

学术论文是有其一定的规范性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在尝试写作之前,先行了解和掌握有关规范是必须的。当涉及一个新的写作领域时,一定要先学习,学习相关的写作要求,充分阅读相关类型的论文,在一开始可以适当地试着模仿,不能急于求成。要从选题、命题、引言、摘要、关键词、正文层次结构、参考文献和注解等多个环节和角度来研究和遵守不同类别学术论文的规范。

3.2明确写作的目的

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论文是为什么而写的,是写给怎样的读者的,又是准备发表在怎样的媒体上。如果写出来的与现实不匹配,要么学术性无以体现,要么就是过了头,这都不好。就中学化学教育研究和论文写作而言,一定要充分注意化学学科的特点,中学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等受众的特点,以及中学教育自身的规律特点。

3.3形成独具的风格

我们可以首先在某个小领域内、某个学术形式上下功夫、求突破,使得自己的论文逐渐形成某种独特的学术风格,并能被多数人所接受。这样,你的论文的学术性表达就不至于过于空洞、突兀,与此同时,也就诞生了它某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中学教研论文:农村中学物理校本教研走校际联合的探索和实践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许多乡镇中学的办学规模缩小,教师减少,特别是作为小科目的物理,由于存在师资结构的不合理,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一个年段单人任教的情况,导致部分农村中学的物理校本教研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笔者作为物理教研员在与基层农村学校的接触过程中,了解到部分农村物理教师连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观摩教学等常规的校本教研活动都开展得很少,更无从谈起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有计划、有重点的专题性物理教育教学研究。那么农村中学的物理校本教研工作如何正常开展?怎样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呢?笔者通过实际调查认为通过校际教研联合,形成合力推动校本教研的开展,可以解决部分农村中学物理师资数量过少、专业引领力量缺失和组织校本教研经验不足等现实问题。

一、实行“以强带弱,强弱结合”的校际片区教研模式

部分临近城区的农村中学,一般学校规模较大,有较优秀的师资力量。而与之相邻的农村薄弱中学师资少、力量比较单弱,所以整体物理教研水平比较低。特别是由于没有骨干教师的引领,没有教研伙伴,导致在本校无法开展正常有效的校本教研。而且许多农村中学所遇到的物理教育、教学及课题研究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相似,所以临近城区学校和相邻薄弱学校间通过建立片区物理联合教研组、中心教研组等方式,将不同学校的物理教师聚集在一起,在联合体中根据各学校师资强弱及学科教师的不同特长,定期开展校际间物理校本教研活动,通过整合各强弱学校的教研资源,达到资源共享、校校互动、共同进步的目的。

在实行“以强带弱,强弱结合”的校际片区教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物理“课例研究”是解决农村中学物理教学实际问题,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教研方式。由于校际课例研究时参与的人多,高素质的教师也多,教研氛围浓,大家一起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探寻课堂教学的普遍性规律,提高教师个人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反思能力;同时发挥强校优秀教师的辐射作用,提高薄弱学校物理教师的整体专业素养。在校际课例研究过程中,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同课多人备”,按“首次备课集体交流二次备课实施教学反思优化”的步骤进行;二是“同课多人上”,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样的教学设计,让片区的教师同题会课。两种做法使课例研究更有的放矢,由于课例内容多样丰富,同时由于强弱学校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经验不同,教学对象不同,老师们有了争论的话题,可以各抒己见,避免校本教研活动蜻蜓点水、不能深入的现象。实践证明,“以强带弱,强弱结合”的校际物理教研联合体,既能有效调动强校骨干教师的积极性,改变弱校校本教研缺乏专家引领的现状,又能通过成立跨学校的综合组打破各校的封闭状态,使农村中学物理校本教研走出画地为牢的怪圈。

二、实行教师个人“师徒结对”的校际校本教研模式

近几年部分农村学校优秀物理教师考调进城,新分配的年轻物理教师缺少本校教师的传帮带,由于不熟悉物理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已严重影响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为了帮助年轻物理教师迅速提高教学能力、快速成长,借助校际间校本教研的交流平台,通过校际师徒结对,充分发挥片区内物理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近年的实践,对年轻物理教师的能力提升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帮助年轻教师在专业化成长道路上迅速脱颖而出。

通过校际校本教研平台,采取年轻教师与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和县、市骨干教师结对的方式,结对师徒签订协议书。根据“徒缺师补”原则,在师徒结对时,了解徒弟哪方面较薄弱或有何特长,然后精心挑选这些方面能力特别突出并能帮助他尽快提升的师傅,要求师傅在传、帮、带的过程中为年轻教师量身定制带教计划。在实践中发现,师傅把解决年轻教师“快速累积教学经验”作为帮教切入点,是提升农村年轻教师校本教研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具体做法是:采用“两段法”。第一阶段,“模仿实习阶段”,年轻教师观看师傅组织的教学活动,了解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然后让他们模仿师傅的组织教学活动,师徒课后进行教学反思,然后听取师傅意见,找出不足加以修正,通过模仿―实践―反思积累教学经验;第二阶段,“对比研讨阶段”,在徒弟积累了一定教学经验后,为了避免他们对师傅形成一种依赖与习惯,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师徒要利用校际校本教研平台让师徒间、师傅间、徒弟间进行同质与异质间的对比研讨,找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灵活地运用于有效的教学活动中。在校际校本教研平台通过师傅有效的互助和引领,使年轻教师的物理教学水平得到发展,教科研意识和自身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实现年轻教师校本教研理论与实践的双丰收。

三、利用“网络教研”形成校际校本教研新模式

随着农村中学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完善,部分农村中学配置了网络教室,由于物理学科的教师对信息技术和网络较熟悉,他们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校际校本教研的新平台,依托网络信息共享和交流互动进行校际片区校本教研,开创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物理教研新途径。

校际网络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物理教学资源库,物理教学资源库中可收纳:各校课堂教学设计和反思、物理课件、教师公开课教学视频、图片及物理相关文章等。校际间把各种优质物理教育资源整合以后上传到网上,让本片区内的教师共享、共用。同时,片区内的教师利用网络教研,使各所学校结成更紧密的教研联合体。通过资源库的建设,即使部分农村学校优秀物理教师调离或退休,在过去物理校本教研中积累的教学经验也能在资源库中保存,可以作为年轻教师的学习宝库,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充分发挥网络教研在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素质方面的作用。

校际片区联合校本教研集中人力物力,优势互补,有利于解决共同问题,避免各校低水平重复研究,提高了农村中学物理教学研究效益。校际片区校本教研活动打破了校际壁垒,不仅拓宽了教师交流合作的空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搭建了学校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了区域内物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均衡发展。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继续探索校际联合教研的新途径与新方法,让校际联合教研之路越走越宽。

中学教研论文:中学语文主体互动教研共同体构建的探索与反思

【摘要】:中学语文主体互动教研共同体是由教研机构语文教研员与中学语文教师共同组成的具有双重主体的特定的教研活动组织形式。中学语文主体互动教研共同体的模式流程是:确立主题――授课观课――研讨反思――课堂重构――总结提升。教研员的组织协调和专业引领是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保障;深入的交流研讨和深度的思想碰撞是促进双重主体专业成长的关键;课堂重构是检验主体互动教研共同体活动成效的重要环节;总结提升是由实践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关键词】:中学语文 主体互动 教研共同体 模式流程 实践反思

一、中学语文主体互动教研共同体构建的课题背景

(一)改变教研形式,增强教研实效的需要

依据我国现行中学体制,学校教研组织多为同一学科不同年级教师或同一学科同一年级教师组成的备课组。两种情况其教研活动的主体均为同一所学校的相关教师,由于人际关系的极其熟络,在实际教研活动中容易出现形式主义倾向,缺乏深度的研究和思想的碰撞,降低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中学语文主体互动教研共同体”则由教研机构(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与中学一线语文教师共同组成。由于语文教研员的特殊身份,其直接参与中学一线语文教研活动,既能发挥语文教研员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引领者的作用,通过与语文教师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主体的有效互动,从而避免同校语文教师教研活动的形式主义,切实提高语文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又能发挥语文教研员作为学习者、研究者的作用,通过语文教研员与语文教师,语文教师与语文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交锋,在碰撞中擦出思想火花,达成深度教研,促进共同成长。

(二)依托行动研究,促进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研机构的语文教研员来自基层学校一线,曾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佼佼者,进入教研机构以后,又经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深入的教学研究,是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兼具的专业人员。但是,随着脱离实际教学岗位时间的增长,对课堂教学实践日渐生疏,对课堂教学的指导容易出现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因此有必要深入基层观课研课,在行动研究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而语文教师虽然课堂教学娴熟于心,但容易产生经验主义、自我封闭,习惯性地拒绝更新理念,久而久之,其教学水平的提升和专业视野的拓宽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语文教研员和中学一线语文教师,都有依托行动研究,促进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中学语文主体互动教研共同体的优秀内涵

(一)主体

语文教师是语文教研活动的参与者、研究者;语文教研员是语文教研活动的引领者、参与者。“中学语文主体互动教研共同体”的“主体”,指的就是参与语文教研活动的教研机构的语文教研员与中学一线语文教师。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研活动仅有一线语文教师,而“中学语文主体互动教研共同体”的教研活动则由教研机构语文教研员和一线语文教师构成双重主体。

(二)互动

“互动”是指参与语文教研活动的双重主体在教研活动中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由此产生改变的过程。它包括语文教研员与语文教师之间的交互活动、语文教师之间的交互活动。

(三)教研共同体

“教研共同体” 指的是由教研机构语文教研员与中学语文教师共同组成的实施教研活动的特定组织形式。可以由语文教研员与一所特定中学语文教师组成教研共同体,也可以由语文教研员与区域内若干所中学的语文教师组成教研共同体,本文指前者。

(四)中学语文主体互动教研共同体

“中学语文主体互动教研共同体”指的是由教研机构语文教研员与中学语文教师共同组成的,在教研活动中通过语文教研员与语文教师之间、语文教师与语文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交融、交锋,从而增强语文教研活动的研究性和实效性,促进教研机构语文教研员和中学语文教师共同成长的语文教研活动的特定组织形式。

三、中学语文主体互动教研共同体的模式流程

教研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构建中学语文主体互动教研共同体的优秀价值是立足课堂教学,依托行动研究,注重专业引领,促进专业发展,双重主体互动,实现共同成长。在这一优秀价值观的指导下,建立了教研共同体的基本机制,即选定一所中学,由语文教研员与该中学语文教研组教师构成教研组织的双重主体,在语文教研活动中围绕特定研究内容,通过授课观课、反思研讨、课堂重构、总结提升等具体环节,展开深度研讨,通过相互交流、相互交融、相互交锋,使主体双方获得鲜明的教学启发,走向共同的专业成长。

在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经过实践探索和实验验证,初步建立了中学语文主体互动教研共同体“五环节”基本模式和一般流程:确立主题――授课观课――研讨反思――课堂重构――总结提升。

(一)确立主题

由语文主体互动教研共同体拟定学期活动实施方案和项目菜单。每周开展一次活动,每次活动确定一项研讨主题内容,如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一项教学技能的课堂呈现,一种教学方式的课堂应用等等,同时明确活动的主讲人、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经语文教研员和全组语文教师共同讨论、修订后确定实施。值得注意的是,主题内容的确定是主体互动教研活动取得实效的基础性工作,主题内容的选择确定与一般意义上依据教材单元内容组织的集体备课不同,它取决于两个方面,即学期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即把每学期各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内容的研讨与教师重要专业技能的系统提升有机结合起来确定教研主题,形成互动教研项目菜单,有序、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从而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在这一环节中,语文教研员主要负责教师重要专业技能项目的分解选择,语文教研组组长主要负责学期教学重点、难点教研内容的筛选拟定,然后组织教研组全体成员共同研究并确定实施。

(二)授课观课

主讲人围绕确定的主题项目,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形成教学方案,制作教学课件,提交给教研员和全组教师,并开设教学研讨课;教研员和全组教师及时浏览、了解教学设计,并现场观课,对课堂教学如实记录,定格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思考改进的方法和策略,为课后的分析研讨提供客观依据和必要准备。须提起注意的是,由于“课堂是错综复杂且变化多端的,要观察到课堂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在寻找什么,就看不到更多的东西。因此,课堂观察要求根据观察点的品质(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观察目的和内容等事先确定好观察点。”这样才能有效观察到所要观察的东西,避免观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必须根据活动目的和项目内容事先设计课堂观察量表,以使观察研究更具针对性、专业性和有效性。例如,以“教师课堂有效提问”主题项目的观课研讨活动,设计这样的观察量表:

1.赞许肯定(知识性问题回答正确无误;非知识性问题回答有独到见解);

2.鼓励引导(知识性问题回答不够全面、准确,但勇于发言;非知识性问题回答不尽合理,但敢于陈述);

3.换人回答(学生回答不出或不愿回答,教师不置褒贬,改换其他学生回答);

4.启发诱导(学生回答不出或不愿回答,教师提示、启发、诱导学生思考回答);

5.自答自解(学生回答不出或不愿回答,教师直接自己解答);

6.评价指正(①学生回答不够完整、不尽合理、不完全正确,教师自己给予评价、指正;②学生回答不够完整、不尽合理、不完全正确,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评价、指正);

7.补充修改(①学生回答不够完整、不尽合理、不完全正确,教师自己给予补充、修改、完善;②学生回答不够完整、不尽合理、不完全正确,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补充、修改、完善);

8.愤怒训斥(学生回答错误或不愿回答,教师愤怒、训斥);

9.泛问泛答(设置的问题没有实际内容,没有实质意义,教师泛泛而问,学生泛泛而答,如会不会、懂不懂、对不对等等)。

10.自讲自解(教师没有设置提问,自己讲析,自我解答)。

在这一环节中,教研员主要负责根据教研主题项目编制观察量表并组织讨论,修改完善;教研组组长负责观察量表的统计分析。这一环节主要为下面“反思研讨”环节教研活动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策略提供客观依据和数据支撑。

(三)反思研讨

授课观课结束后,教研员和全组教师围绕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内容、展开深入研究探讨,遵循“由教学事实追溯教学理念”的路径和原则。“如果观课者基于自身既定的教学理念,勾勒出‘应该教什么’、‘应该怎么教’的蓝图,然后再审视‘这堂课教了什么’、‘是怎么教的’,遵循这种‘从理念到事实’的路径,授课者往往容易倾向于以观课者既定的教学理念为标准,审视教学行为,对教学设计作出细枝末节的修补,而忽视对自身教学理念的反思。”“观课者与授课者在对话中认定教学事实,审视教学设计,继而追溯教学理念,即由‘是怎么教的’到‘为什么这么教’,从而思考‘该不该这么教’、‘该怎么教’。遵循这种‘从事实到理念’的路径,授课者不再拘泥于对教学设计作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更倾向于对自身教学理念的反思,获得教学启发,丰富自身的实践性知识。”

在这一环节中,语文教研员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主动分析问题,提出改进策略,引导教师研讨,形成深度交流和思想碰撞;语文教研组(备课组)组长则更多承担主持人的角色,起到不断抛砖引玉,小结他人意见,贯串研讨过程的作用,推动研讨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课堂重构

主讲教师吸收集体研讨意见,结合班级实际和自身特点,对教学设计作进一步的修改完善或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构,然后在另一个班级重新授课;也可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组织不同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或同一技能项目的不同呈现。课堂重构、异构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修改完善乃至对原来教学思路和设计方案的颠覆,使思路更加清晰,设计更加合理,更具创新性、多样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五)总结提升

与首次授课后的反思研讨不同,这一环节是在围绕本次教研活动主题内容两度课堂教学和整个教研活动过程进行客观回顾,对亮点和不足全面审视的基础上,着重针对特定问题和具体技能提出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和普适性的解决办法和提升策略,教研员和全组教师在活动中获得启发,促进专业的发展。在这一环节中,语文教研员引领全组语文教师回顾总结过程、分析归纳问题,梳理办法策略,积累实践认识,实现理论升华,语文教研员和语文教师双重主体同时获得专业的成长。

四、构建中学语文主体互动教研共同体的理性反思

(一)语文教研员的组织协调和专业引领是语文教研活动高效开展的保障。组织协调,即协助语文教研组长理顺教研组与学校分管领导及教科室、教务处等职能科室的关系,争取学校层面的支持,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专业引领,即语文教研员在参与语文教研组教研活动中,对所研究的问题要精于思考,形成独到的见解,有切实可行的方案,这样才能启迪一线语文老师深入思考,深度研究,不断提高。

(二)深入的交流研讨和思想碰撞是促进双重主体专业成长的关键。一般意义上的语文教研活动之所以缺乏实际成效和生机活力,根本原因就在于缺少深入的交流研讨和思想碰撞。中学语文主体互动教研共同体的教研活动,其优秀在于“主体互动”,通过教研共同体内成员之间的交流、交锋,达到深入思考,精于设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寻求策略,解决问题,提高质量,促进成长的目的。因此,形成深入的交流研讨和思想碰撞是教研活动取得实际成效的关键。每次活动必须确定一个研讨中心,围绕中心生成若干具体问题,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三)课堂重构是检验语文主体互动教研共同体活动成效的重要环节。历经教学设计、听课观课、研讨碰撞等一系列活动,教研是否具有实际成效,通过教学重构能够得到很好的检验。对于课堂重构,要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理念是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二是与首授之课相比,存在问题是否得到纠正;三是有否出现新的亮点和精彩之处,课堂整体质量是否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四是课堂教学,有无较高的目标达成度,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都有所进步和收获;五是相关教学技能是否得到娴熟的运用。

综上所述,构建中学语文主体互动教研共同体的实践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初步建立了基本机制,确立了教研模式流程,但实践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其模式流程正在实践检验和不断完善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验证,让“中学语文主体互动教研共同体”教研模式更臻完善、成熟,流程更趋合理、高效,互动主体在教研活动中获得更多有益的教学启示,促进更快更高的专业成长。

(作者单位:德化教师进修学校)

中学教研论文:学习型组织理论视角下中学教研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摘 要:学科教研组是影响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中小学校,教研组教研功能弱化,重行政、抓教学,轻教研的现象严峻。笔者,将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视角对中学教研组教研能力提出一些建议,探索教研组教研功能重焕青春活力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教研组;教育教学;教研功能

随着社会环境多元化发展,社会竞争压力加大。中小学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应试教育”现象依然严峻。中学教研组存在如下问题:(1)教师思想认识落后。存在搞学科教研“无用论”,许多老师“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认为应该脚踏实地的做好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把时间和精力多投入到如何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上,而不应把时间浪费在不切实际的科研上。(2)应试教育体制下,绩效评价机制落后。在当前应试教育之风依然盛行的社会背景之下,学校对科研不重视,缺乏相应的科研绩效评价激励机制。(3)教师素质偏低,研究能力不强。在当前中小学学校,除了一些名校和重点学校的教师水平相对较高外,很多中小学教师一般是年老的教师,许多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他们的学历普遍都不高,一般是大中专的学历。(4)重行政管理,轻科研。学校的科学带头人一般是挂有行政职务,由于学校行政事务的繁忙,加之,学校对科研的不重视和科研具有花费时间长,收效低的特点,使得学科带头人很难主动的、积极的把精力投入到科研上。

提升中学教研组科研能力的对策

针对当前教研组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中学教研组要想当好学校创新发展的顶梁柱的角色,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大功夫。

(一)转变心智模式,强化教研理念

当前大多数中学缺乏专门教研机构和专职教研人员,学校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教研观念淡薄,缺乏“科研兴校”的思想,教研活动流于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校领导要转变心智模式,破除旧的教研观念:一方面学校领导自身要对学校教研活动给予重视,注重对教师“科研兴校”思想的灌输,加大对教师教研工作的培训使得教师能够清醒认识到科研工作对社会、学校、个人的积极意义。校领导应积极参加教研活动,督导教研人员定期组织教研活动讨论,开展教研交流活动,并形成会议记录材料适时进行跟踪、反馈。另一方面要为教研组科研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教研条件、实验设备、教研师资队伍落后情况,学校应加大对教研活动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学校应加大对学校基础设备的财政投入,尽可能购买活动所需的相应设备与工具,努力构建一流的科研环境。

(二)以培养自我超越意识为抓手,增强团队创新精神

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以惊人的速度更新发展。一个团队要想获得永续发展,必须不断学习,修炼内功,不断注入新能量。创新精神是每个学科教研组成长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自我超越的意识是创新力量的源泉,培养教研组成员自我超越意识是增强团队创新能力的我重要途径。(1)宣扬先进创新模范、树立典型。“英雄人物”的树立,不仅能在学校形成浓厚的教研文化氛围而且能发挥强大的感召力量,加速教师对教研工作由心动到行动的转化。(2)开办激励型学术讲座、进修培训。定期组织团队成员开展教学观摩、专题报告、学术研讨、与其它院校开展教育教学研讨交流互访、选派青年教师到知名高新进修培训等,以提升团队的凝聚力与创新力。

(三)以团队学习为着力点,建立知识共享平台

“背靠背,竞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面对面,沟通的竞争才能取得双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团队合作更加紧密。“单兵作战”的工作、科研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团队工作模式是当前知识爆炸时代主要工作方式。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系统性能功效的“整体大于部分和”定律,告诉我们在团队中可以发挥“1+1大于2”的功效。团队学习方式可以通过(1)建立校教研组团队。本校教研组成员了解本校的实际情况,以本校的实际为落脚点,定期与团队成员进行教育研究讨论,对研究进展中的问题合力分析。(2)尝试建设区域性校际学科教研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教学文化、理念、方式,实际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各不相同。建设区域性际学科教研组,通过多元价值文化的交融,创新出别具一格的教研方法。(3)借助信息技术建立交流网络。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互动的、人性化的知识交流网站,教师在网站进行知识的交流、传递、共享。

(四)以系统思考为着力点,培养学科带头人

教研这个极具强调研究精神探索的工作,学科带头人是团队的龙头,引进和培养至关重要。学校是社会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教研组是学校这个子系统中的子系统。学科带头人,应纵观全局,有用科学的、长远的、全局的发展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只有能够站在系统的角度思考认识系统及系统的环境才能形成良好的辐射效应,推动教研组的可持续发展。在培育和引进一位学科带头人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考察:(1)品德修养。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好的修养是一个人其他能力发展的基础,学术修养和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学科带头人的品德修养对学术成果的“纯洁性”起到举重若轻的作用。(2)专业素质。学科带头人的专业素质既是体现学科带头人能力大小的一把标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研组未来发展的高度。学校定期组织教研能力培养学术讲座,邀请学术专家来学校进行教研指导,组织去名校进行学习培训等等活动。

(五)、以共同愿景为纲,完善教研组管理制度

共同的愿景是团结组织力量的粘合剂。组织目标只有整合了各成员的愿景,才能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应建立以教研能力提高,科研成果的高效产出为总愿景,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第一,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教研组成员的引进应以教研能力和潜质为衡量指标。第二,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应建立教师晋升、职称评定、津贴与科研成果相挂钩的绩效考核体制。第三、建立科研经费资助制度,使得所获报酬科研与工作贡献能呈盈余性正向关系。第四,科研文化制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形成教研活动日常化,日常活动教研化的理念。将教研活动常规化,促进教研水平的提高。形成以点带面,以面带动整个学校的发展的良好局面。

中学教研论文:汝溪中学初中语文组教研工作总结

【摘 要】汝溪中学初中语文组的各位老师在校领导的积极引进,组织学习之下,卓越课堂的建设已经正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通过一学期的课例探研,我们全体语文老师精诚团结,互帮互助,积极进取,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一学月的教研活动中,我们相互听课,评课。打造出许多精典的优质课。有效地把我校创立的“253”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成功地践行了卓越课堂的建设。可以自豪地说:“253”教学――――我们走在路上”。

【关键词】“253”教学 语文组教研工作 卓越课堂

我们的活动主题是通过“253”教学来打造汝中的卓越课堂的建设,什么是卓越课堂?

“卓越课堂”是指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优秀理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

卓越课堂讲究课堂效率。“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教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是我教学的目标,“卓越课堂”作为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现将我校语文组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开学初,我校在校长的亲自组织之下,认真学习了 “253”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利用空闲时间不断学习相关教育刊物,深入学习“253”教学理论,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课后写下教学反思,相互听课、评课。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二、以常规课堂为主体,聚焦课堂,创造自然、和谐、创新的语文课堂

本期继续要求全组教师遵守教学常规,按素质教育要求施教,全体教师团结协作,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地进行教学实践。以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狠抓常规,把课堂教学研究作为语文组内研训重点之一,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初步构建了“自主探究,合作创新”为特点的“253”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打造学校提出的“卓越课堂”的目标。

(1)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找准语文学科重难点。盲目的工作是无效的,任何的工作都必须要沿着目标,按计划进行,这样才能有效地取得成果。故此,开学初,我们语文组在学校教导处教研室的领导下,就要求每位任课老师必须在开学第二周内订出有具体的课时目标、重难点、以及解决重难点的具体措施的教学计划。使每位老师都能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工作。

(2)重抓集体备课。

本学期,我们组总结之前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措施,首先推选了学科带头人和备课组长。(八年级的是刘召清老师,九年级的蒋崇云老师,七年级的孙艳红老师。)明确各自的责任。备课小组以年级组为单位,要求各备课小组在期初必须制定好集体备课计划,单周全组集中学习,双周每年级组进行集体备课,每一节课都要写教学反思,从备课到上完课都有一个思考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语文组老师都基本上养成了一个思考与研究的习惯。集体备课不但保证了教学质量,也促进了老师的成长。本学期我们组老师写的教学反思与论文将近200篇。其中上交参评的近30篇。

(3)重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质量。

全组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下功夫,必须大力推进“253”教学模式。向40分钟要质量,重视“双基”教学,精讲多练,对作业做到全收全改,而且当天作业当天改。期中阶段练习后每位老师做了详细的质量分析。通过分析,找到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对学生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激励学生,建立自信,对学生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价。

(4)抓培优与扶差工作。

①培优: 从开学第一周就开始,我们就组织老师对各年级的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培训,为尖子生创设平台,提高能力。②扶差:本学期来,组内老师从一开学就制定好扶差的对象与计划,利用课余时间给予辅导,效果良好。

(5)做好常规检查工作。

本学期,语文组按照教导处安排,每月对学生作业进行一次检查,并及时给予反馈。对教师教案是每周抽查一次,每月检查一次,并及时给予反馈,由学校以简报的形式发到年级组。

三、以交流培训为途径,特色创新,打造高素质的语文团队

专家的引领高屋建瓴,名师的效应浸润感染。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语文教研组老师多次亲临名师课堂,感受名师教学风采,听教育专家、特级教师的报告讲座及课堂教学。例如十月份蒋崇云老师和刘波老师参加了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会。听取了朱永新、林文宝、王荣生、王林等同志的报告和专题讲座。还听到了陈鸿铭、陈慕阳、蒋军晶等部级名师的讲课。聆听名师专家培训,感悟教育教学真谛,感受名师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先进的课改理念与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受益终身。十一学月配合学校派出了罗小利老师,刘先芬老师张小菊老师赴忠县听取了重庆名师的卓越课堂教学。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我汝溪中学初中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得已巨大的提升。

四、通过“大比武”打造 “汝中”名师

在上级领导的组织下,我校举行了各学科的“大比武大练兵”活动。语文组的老师们热情高涨,逐鹿教坛,各显风流。运用我校的“253”教学模式把“卓越课堂”的建设又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这这次活动中涌现出一大批“汝中名师……一等奖获得者三名:赵宗林、张群、周成国。二等奖获得:陈永平、罗小利、刘波等同志。特等奖获得者:刘锦荣同志还参加了片区比赛获得第一名,县级比赛获得优秀的成绩。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我们语文教研组在这个学期里,按照校本研训的要求,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质量开展课题研究、教学研讨、课堂创新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在实践中提练,在研训中提高,为教学工作良好的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我们汝中人眼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教研组将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众多专家的教诲和指导下,努力实践,积极探索,并在实践和探索中认真学习和借鉴各兄弟学校同行们的宝贵经验,沿着团结务实、创新发展的道路继续走下去!为全面推进我校的“253”教学,打造卓越课堂而贡献出我们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力量。

中学教研论文:学习型组织理论视角下的中学教研组现状分析

摘 要:中学教研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对教研组进行研究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中学为学生的成绩、升学率是学校办学质量好坏唯一指标,中学教研功能逐渐弱化,教研组日益边缘化的形式下,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角度对中学教研组发展进行研究,探索教研组的创新与发展新路径。

关键词:教研组;教育教学;教研功能

“教研组”概念作为中国教育组织中其中一个舶来品成员,教研组从引进成立至今,60多年的历史可谓“命途多舛”。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要具备学科研究的意识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学教研组的改造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下中学教研组发展存在的问题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广大教师要积极参加教学实验和教育科研,教研机构要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如今在教研组地位逐渐退化的严峻形势下,教研组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变挑战为机遇、化阻力为动力?如何不断自我超越,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提升创新改变的能力,突破传统教学制度的束缚,发挥教研组在学校生存发展中的作用?是学校和教育组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然而,教研组发展过程中面临种种问题。

1、应试教育体制下,绩效评价机制落后

现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人民生活节奏加快,浮躁心理泛滥。学生升学、就业压力空前加大,社会、家长、学生对学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许多家长把升学率作为选择学校的重要的甚至惟一的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领导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抢占学生资源满足大家的需求、提高学校的声誉往往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这种不唱天,不唱地,只唱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环境下,老师只能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成绩、提高学生的升学率来保住自己的饭碗。何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教研工作,教学研究、申请课题恐怕都是天方夜谭。

2、教师素质偏低、研究能力不强

大多数学校的中学教师是大中专学历,专业素养一般偏低。深圳大学副教授张兆芹曾经对广东省68所中学的3424名中学教师的基本素质进行过调查。通过数据显示, 教师能力素质优良率均低于其他素质,而且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又不尽合理。教师教学能力优良率为52.7%,教育能力优良率为41.5%,教研与科研能力优良率为19.1%。长期以来,学校只关注课堂教学,在招聘和培训过程中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而忽略了教师科研能力。多数教师自主学习的习惯还没形成,问题意识比较淡薄,整理、概括、提炼、升华问题的能力比较匮乏,研究问题方法还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尚未形成,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不强,极大的影响了教研组的发展。

3、重行政管理,轻教学研究

由于现在中学学校领导一般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学校里,很多工作的开展都直接通过年级组、备课组来完成。教研组似乎处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地位。中学教研组普遍停留在抓一般的常规管理上,很少有计划地进行专题科研与系统的教改。能有组织定期系统的进行教研活动的学校凤毛菱角。

二、指导中学教研组发展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分析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学习、创造知识同时进行自身修正的非等级权力控制型组织。最初是由佛瑞斯特构想的,其弟子彼得・圣吉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五项修炼”:完善的心智模式、自我超越、团队学习、共同愿景、系统思考。学习型组织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理念,是教研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内动力。当前知识经济更新速度加快,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价值观的深入渗透。各组织要想保持生命力,应进行不断的学习,修炼内功,才能与时俱进不至于被淘汰。学校教研组发展举步维艰,原因在于部分学校领导和教研组成员1、缺乏团队学习的理念。团队学习是完善和创新教研工作的重要途径。许多教研工作多为“单兵作战”工作状态与方式。教研成员固守“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封闭思想,缺乏团队成员间的学习交流。导致科研成果一般是重复性、低层次的研究成果。因团队学习的缺失使得固执己见、本位主义等的旧思维难以解放,这同时影响了个人心智模式的发展。心智模式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在大多数学校的学校领导已经形成了学生成绩、升学率之上的心理,在日常教学安排中更加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工作的中心就是课程教学。科研工作往往被排在“老二”的位置。这严重阻碍了科学研究的发展。2、成员间缺乏共同的愿景。共同的愿景是教研组成员个人目标愿景相互融合、平衡上的总目标,可以凝聚组织成员的意志力,形成强大的向心力。透过组织共识,大家共同努力,朝一个方向齐发力,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学校往往没有建立一个融合了各组织成员愿景的总目标,组织成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然而在另一方面融入个人愿景的共同愿景又是一个人扩张性的超越意识的催化剂,能够激发个人的自我超越意识。自我超越意识是自我能力提升的前提,能促进人在工作中发挥最大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团队成员的超越意识是实现教研成果突破创新的力量源泉。教研组成员没有自我超越的意识,组织科研能力一直原地踏步不能获得进步发展3、缺乏系统思考思想。基于社会浮躁风气,急功近利思想作祟,学校管理者在制定学校教学、发展计划时往往只看到眼前教学质量的树木,看不见学校长远发展利益的森林,使得规划设计只在注重学校近期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期效益上。

中学教研论文:浅论中学教研组作用弱化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学科教研组一般由同学科的教师组成,是中学开展组织教学和教研活动的基层组织。长期以来我国中学按照近代分科原则组成学科教研组,作为学校基层工作的基本制度。教研组以教学为主,注重学科教学研究,将当代的教学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将其他教师有效的教学经验转化为其自身的教学方法,因而教研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在中学教学基层组织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中学教研组作用弱化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年级组在中学基层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而很多学校以年级组负责制取代教研组负责制。教师不再按照任教学科在一起办公,而是按任教的年级在一起办公。各年级同学科组成的备课组的作用也超过了教研组在日常教学组织和教学研究方面的作用,教研组作用被大大弱化。许多学校的教研组甚至不再担任教研工作,教研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十分普遍。那么究竟是哪些具体原因导致这些现象呢?

1.学校教学组织管理基层组织的转变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为适应扁平化管理的需要,年级组的作用越来越突显,进而取代教研组成为执行学校教学组织管理的基层组织。这是由于年级组在学校教学管理的层面有着其不可比拟的优势:第一,年级组更能有效贯彻学校的目标管理体系。教研组是对其本学科的教学负责,但整个年级最终成绩的取得是要靠各学科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比各科教研组的分头奋战,年级组在课程课时、时间分配、学情分析等各方面资源的统筹能力要高于教研组,它更易找到年级组内班与班之间成绩的差距。第二,教研组开展的学生活动多限于与本学科相关的兴趣活动小组或学习小组,而在开展多样性、多层次的学生活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学习习惯养成管理等方面,不如年级组有优势。第三,当前学校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越来越多样化,面对各种综合性的检查、评比、争创荣誉等,年级组更容易承担这样的工作。

2.教研对学生成绩提高收效过慢

由于应试教育追求的是学生成绩的提高,导致许多学校出现重教不重研,重管不重教的现象。教研着眼于长期,通过研究教学方法等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学生兴趣,但见效较为缓慢,使许多一线教师很难在短期内感受到教学研究的有力成效。在这样的压力下,教研以及教研组的作用便不断被弱化。

3.教研活动重量不重质,降低了教师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教研活动“假、大、空”的现象十分普遍。许多教师对教研活动要么感到无力着手,要么不屑一顾。教研组组织教师教研的职能也常常被上级单向性的任务指标所覆盖,使得在开展教研组活动时,往往是工作布置多,问题探讨少;讨论试卷答案问题的多,讨论教材教法问题的少;听课评课现象描述多,实质分析少;教学经验体会多,整理研究成果的少;应付上级检查的材料多,自觉思考研究的少;课题论文大话写得多,解决问题实战性的见解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教研组组织的教研活动的热情就会大打折扣。

二、中学教研组作用弱化的具体表现

以上这些因素使当下许多学校的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活动的职能被不断弱化,对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具体表现如下:

1.学校

对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是该校的文化底蕴和积淀,包括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师生的精神气质,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品质。学校重视教学管理,从短期效果看学生更容易出成绩,但从长远看要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就必须注重教研。如果完全依靠学校管理者的行政指令,没有教师自觉的专业发展追求,就容易出现人去政息,一任领导一任措施,教师教研的氛围得不到保护,学校的办学品质也很难保证。

2.教师

对一线教师而言,如果教研组不能有力地承担起对教师教学问题交流、教学能力提升、创造良好教研氛围的作用,使教师长期缺乏教学反思,缺乏实实在在的研究,就会限制其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而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情绪。

3.学生

对学生而言,每天面对的是所有的任课教师同一化、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产生单调乏味感,降低学习兴趣,思维也很难得到拓展。

三、加强中学教研组教研作用的应对策略

教研组作用被弱化对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尤其是推动新课改向纵深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对学校办学和教师专业成长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几个方面浅析关于加强中学教研组教研作用的应对策略。

1.教研活动应注重有效性,减少形式化的流弊

许多学校都有规范的教研制度和教研活动时间,但在实际开展教研活动过程中,由于缺乏实际内容,使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觉得无趣、没有收获。因此开展教研组活动要精心准备,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如,听课、评课,不是简单地评价优缺点,而是要提出对课堂中某个片段、细节或重难点如何处理的看法,给上课教师和其他听课教师一定的启发;也可以是专题讨论,例如就“如何提高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如何帮学生记住历史事件的时间”等实际意义的问题进行讨论;或者对课题研究如何开展、成果总结等进行讨论。总之,教研活动须言之有物才能吸引教师积极参与。

2.教研组应鼓励教师大胆创新

教学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收效也较为缓慢。由于学校教学是以量化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学的标准,为了让学生尽快取得好的成绩,教师更容易从应试的角度完成教学任务,缺乏积极的创新精神。在一次高一语文公开课上,一位年轻教师讲授的是有关庄子的课文,他上这堂课的形式非常特别,首先把全班学生带到操场,让他们参天省地、静坐冥思,20分钟后回到教室,他问学生在刚才的静坐冥思中有什么收获,没想到学生都愣住了,不知道要如何回答。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这位教师完全失去了对教学的把握,显得很慌乱。最后,学生没有听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也没有达到。按照评课标准,这是一节失败的公开课。在评课时,同教研组的许多教师从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把这节课批得体无完肤。但是在笔者看来,这节课虽然算不上成功,但是带学生进行户外冥思的设计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这位教师的错误在于课前引导不足,缺乏教学经验,这是年轻教师常出现的问题。然而所有的教师都只是从结果的角度整体否定了这堂课,没有教师肯定他户外体验的教学方法,更没有教师帮他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研组应该创设宽松的环境,鼓励、支持教师的创新教学,只有这样,教研组的作用才能得到教师的认可。

3.教研管理要由管理意识向服务意识转变

管理是外控的,而教研的动力则应是教师自身内化的。教师教研就像作家写作,其动力应当更多地出自其内在的欲望和追求,而不是上级的任务要求。许多学校的教研管理只是简单地布置任务,比如要求每位教师一年必须上交几篇论文,参与多少课题,写多少篇教学反思和教学叙事等,这些“硬性任务”最终难免流于形式,打击了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基于这个原因,笔者认为教研活动的管理首先应重在服务,教研组应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平台,比如组织教学技能比赛,进行公开课、说课、片段教学、课件制作、微课制作的评比等。只有这样,教师的个人教学技能才能有施展的平台,促使教师不断学习进步。同时,学校教研管理应重在激励,对教师教研的成果和做出较大成绩的教研组应该有相应的物质奖励、工作积分奖励,或选派去比赛、培训,引导优秀教学能手向学习型、专家型教师发展。

4.县市区级教研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高更广阔的平台

各校教研组可以依托片区进修学校等教研机构,组织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和交流。同时,片区教研力量在培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请名师、专家到校指导开讲座等方面更有优势,为教师专业成长、教研组活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电子阅卷系统的普及,片区教研力量还可以组织片区内学校进行统一阅卷,并将阅卷的数据及时反馈给各学校,提升学校对各学科的质量监控效率,有利于提高片区内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5.教育主管部门应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为人的自身发展服务

教育的首要优秀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中学教育更应注重教学研究,扎扎实实把关课堂教学,实实在在让学生想学习、会学习,而不是在课堂中接受满堂灌,过早地透支学习的热情、兴趣。教育的质量离不开教学成绩的考核,但纯粹的教学成绩考核会让基层学校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因此从我国当前的国情出发,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发挥教研组的作用,逐步为学校火热的中、高考成绩比拼降温,建立完善的学校办学质量考核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教育改革是一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信心和耐心,更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因而加强教研组作为基层研究组织的作用,发挥教研组工作在日常教学中专业引领的作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是践行新课程教育理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

(作者单位:1.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进修学校 2.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城东中学)

中学教研论文:网络信息传播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研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与机会越来越多,网络对学生语言习惯、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本文主要对网络信息传播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优势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了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网络信息传播 中学语文教学 优势 策略

随着互联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信息传播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高效、普遍的传播方式。现在的学生成为了网络环境中的新一代,其思维方式、接受事物能力等方面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开展中学语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1 网络信息传播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优势

1.1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网络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可以丰富语文的教学内容,创设轻松、愉快、活泼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展开全面、积极的学习。与此同时,可以利用网络环境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文字、图像等,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全面呈现语文教学内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2 转变了教学方式

在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均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并不理想。而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增加师生互动,并且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以生为本的目标,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学习。

1.3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指导学生展开语文学习,根据语文教学内容与情境,利用图像、声音、动画等,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加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独立思考、对话交流,可以让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进行充分体验,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4 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在以往语文教学中,其时间与空间均是限制在课堂教学时间与教室上,而在网络信息传播背景下,教学逐渐由课堂内延伸到了课堂外。在课堂外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创作等,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申请博客等进行创作练习。通过不断的练习,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进而突破了语文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

2 网络信息传播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本质就是培养人文情怀,同时,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充分考虑语言文字特点、识字、写字、写作、阅读、口语交际等方面内容。在网络信息传播背景下,加强对中学语文教学策略的探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从而全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1 创新阅读教学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环境就是一种扩大的语境,学生可以自由阅读素材,并且进行充分感知与筛选,构建自己的阅读体系,不断增加自身的阅读经历。在阅读过程中,不再只是为了了解知识背景与得到问题答案,而是成为了自身成长的必然行为。在网络信息传播背景下,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学习目标的设定,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内容,通过“问题提出-资源利用-问题探究”的过程,增加学生的知识储量,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2.2 创新写作教学模式

在开展写作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利用校园网,指导学生构建个人写作素材库,设立网上作文论坛;指导学生上传好的作文,设立虚拟社区;通过师生讨论、学生评改,指导学生写作;指导学生投稿,将一些优秀的文章投给有关网站、报刊等。通过网络的运用,可以有效扩展学生的学习范围与实践范围,并且教师、家长、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评价。通过交流沟通,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创新口语交际教学模式

在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利用网络建立生动活泼、趣味性的对话情境,设置一些富有内涵、话题新颖的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进而全面落实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的语音、视频等方式进行通话,针对某一话题展开充分的探讨,互相交流经验与心得,进而促进学生彼此的成长;除此之外,还可以针对学生都感兴趣的人物进行采访,让学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锻炼。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可以在陌生人面前进行顺畅的表达,充分运用所学内容,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网络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开展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对网络环境与条件予以充分的利用,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全面展开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同时,一定要加强对网络背景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融合途径的探索,提出更加新颖、高效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

(吉林省蛟河市漂河镇青背九年制学校,吉林 蛟河 132519)

中学教研论文:浅议农村初中学校如何开展教研活动

如何走出教研活动的困境,是一个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成长及自身专业发展,营造良好教师学习氛围的关键,笔者通过走访十几个农村初中学校,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消除心结,更新观念

农村初级中学教师往往对教研活动有所畏惧,不敢大胆表现自己,教研活动能推就推,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竞争意识淡薄,封闭思想严重,担心比较,担心比不过同事,被领导同事看低。鉴于此,应该首先打消教师的顾虑,教研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比较谁的课上得好,而是通过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教师的共同发展;其次,要说明一节课的好坏算不了什么,名师也有“走麦城”的时候,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教师的一个情绪,一个眼神,一个组织细节的忽略都会导致失误,完全没必要为此而忧心。相反,只要拿出信心,草根教师也会有精彩的课堂。因此要放开手脚,展示自己的教学个性。

二、营造氛围,积极筹备

消除心结后,还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训练,以调整教师良好的心理状态。第一步,上课的时候,把前后门开着,相当于模拟有人听课。第二步学校分管教研领导巡视课堂,可以进课堂观察5分钟左右。第三步学校行政随机听课。通过三步训练,教师从心里和教学准备基本就位,开展公开课就很轻松自然了。

三、视频学习,交流研讨

教研组内的教研活动,可以先观看名师课堂或者其他学校教师课堂实录,然后,在组内进行头脑风暴式的交流。这样因为是评价不认识的教师的课,教师们往往无所顾忌,能够畅所欲言,在这样的交流中,教师的认识提高了,也愿意中肯地评价了,同时也能增强教师的自信心,增强观课。议课的技能,为后续的教研活动做好了铺垫。

四、做好骨干引领和年经教师的教研技能培训

一个学校的教研活动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两类人:一类是骨干教师,一类是年轻教师,因为骨干教师对教学教研经验比较丰富,对新课程理念认识相对较高,年轻教师接受新观念的能力快且精力充沛,有上进心。在学校教研活动中,要多给予机会,多磨炼,让其成为学校教研的主力军。

五、创新教研形式

农村初中学校由于同学科教师较少,教研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要提高教师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不能只拘泥于教研课,而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教学问题诊断交流、小专题研究、微型课题研究等。

六、经费及制度保障

要引领教师走专业发展的道路,就要有必要的活动经费,以保证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中学教研论文:农村中学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校本教研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一种机制、一种文化,是教学研究机制的新亮点,是教学研究走向更加成功的契机。校本教研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只有每位教师都参与到校本教研中,都成为真正的研究者时,校本教研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才能为每个教师走向专业成功奠基

关键词:农村初中; 校本教研; 思考

“校本教研不是学校用来装点节日的鲜花,而应像空气一样每时每刻都飘荡在校园里每一个角落,呼吸在每一个师生的胸膛里。”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是新课程的解释者,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实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及其效果,于是,校本培训应运而生。

反思自己学校的校本教研,总觉得学校的校本研究自囿于同水平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往往没什么效果,甚至停滞不前,走过场现象严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我想,这也许是我们农村初中学校的痼病。

一、主体参与意识薄

近几年来,各种各样的教师培训日渐增多,教育行政部门出发点非常好,然而,作为被培训者的教师并不买账,除了抱怨,还以各种形式抵制培训,除了晋升职称不得不参加的计算机培训、预报预审培训以外,其他都是能推脱就推脱,应付了事。

怎样让教师心悦诚服地、主动地参与培训、实现专业发展呢?在学校这一研究场所中,校长是校本教研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是研究者;教学研究要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校长需要做的是: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有信心坚持正确的观点并付诸实践,有勇气摒弃错误的言论并走出误区,而最为重要的则是有能力辨别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只有大家统一思想,充分意识到这些,才能同心同德做好校本教研。树立“教师第一”的思想,改革评价标准,建设阅读校园,开创学习之风,倡导团队合作,关注教师精神世界,鼓励教师成长进步,立足于教师素质提高的学校发展,才具有持久性。

二、教研机制少策划

校本教研强调“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而农村初中往往缺乏研修的合理计划和目标。学科教研组活动本身只是校本教研的一个载体,或者说一个部分,并不是全部,校本教研并不是每两周一次学科教研组活动所能涵盖的。不少学校也制订了较为详细的校本培训实施计划,但是一到具体情境之中,难免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再加上多数地方还处于摸索阶段,缺少典型的成功范式可供参照与借鉴,使得培训走过场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校本教研在管理上应该建立科学可行的管理机制,要制订必要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再不断修正。对学校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化成一个个小专题进行研究,如观察课堂,用照片和录像记录课堂实况等,善于积累资料,总结经验,为下一步研究打好基础。

校本教研的切入点来自于学校实际,决策者、播种者是校长。校长是建立校本研究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研究的身体力行者,应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和教师成长规律,把握校本教研的方向,播下具有学校特点的校本教研种子。

三、研究内容泛而空

我们有些农村初中校本教研内容比较随意。研究的问题不是来源于教学实践,没有现实针对性,而是“跟风走”,人云亦云。这样的校本教研很难取得实际效果。

校本培训的组织者就应该把重点迁移到对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考察上,关注他们对新课程理念落实的点点滴滴实践过程。“专家讲座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一动也不动”的戏谑之言道尽了教师行为跟进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所在的学校,更应该把教师的“行为”变革作为实施校本培训的重中之重,比如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是否注意的只是结果的对与错,而忽略对学生作业完成过程中的思考方式的关注;教师的日常备课,是否还是习惯于一味地抄写现成的教学参考书,而忽略了自己对教材的独立理解与自主建构;学校常规教研活动的开展,是否只是一些日常事务的布置与商讨,而忽略对教师研究的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校本教研落在细处,需要进行教研方式的变革。要注重集中研讨与随时随地交流相结合,现场观摩与录像播放相结合,课堂设计与课堂诊断相结合,培养教师从小处着手、见微知著的能力。作为教师,要经常审视自己是否把终身学习作为自我加压与提高的自觉行为来对待,是否把教学反思纳入到教研的视野之中,是否把先进教学手段的掌握与运用作为改善教学水平的切实举措来对待。激活特长,激活教学,激活科研,激活能力,说到底,是激活教师的教学生命力和创造力,这就是校本培训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功效。

四、具体实施无特色

如今,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师资还不能满足开齐、开足课程的需要,有时还需拆东墙补西墙或使用代课教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教师同伴互助的氛围难以实现,而这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先决条件。而且,由于办学条件捉襟见肘,许多学校房舍紧张、没有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电脑和互联网,教师无缘接触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等,很难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大环境。

教师培训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过程,活动的形式当然离不开听课、评课、反思。但我们学校,研究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简单重复、低水平徘徊、缺少深层次思考等问题。当研究课成为教师的负担,教师就会有抵触情绪。组织者忽视了活动中教师情感参与的因素,而这恰恰是决定活动效果的重要原因。当教研活动成为强制性学习时,活动也就慢慢地流于形式了。

组织教师参加师资培训机构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新课改理念;组织教师观看教学光盘,从中领悟现代教学思想,优秀的教学艺术;同时要求教师自学、互助学习、写学习笔记、写观后感、心得体会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逐步更换教师旧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使他们慢慢地接受新课改的冲击与洗礼,达到强化校本教研意识的目的,这是校本培训的常规手段,我们农村初中或许都能做到。但这是“教的关注,而不是学的追问”、“知者的阐释,而不是智者的对话”、“被动地依赖,而不是主动地生成”。学校要给教师自主选择的空间,在学校整体规划下,教师围绕学校校本教研的研究切入点,开展研究。教师们有选择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善于写教学论文的写教学论文,善于写案例的写案例,善于做叙事研究的做叙事研究,不要搞一刀切,硬性规定一个教师一学期写多少篇反思、多少篇案例,增加教师的负担。还要引导教师自觉研究、自主研究,取得实效,这样教师就不会无“思”而反,无“案”而编,应付了之。

校本教研的特点是“以校为本”、“基于校本”,但是“以校为本”不单指“一校为本”,校本教研不等于“本校教研”。我们认为,只要是以教师作为主体参与,只要是以学校层面问题为研究的对象,只要是在研究活动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高的活动,都是校本教研。所以学校要创新校本教研方式,努力创设“以强扶弱均衡式”、“学校发展共同体式”、“借助外力发展式”、“就近区域联盟式”等丰富多彩的“走出校本”的校本教研形式。农村中小学教师缺少真正实用有效的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即使有机会,要么由于经费或名额问题,要么培训不切合实际而流于形式,使得专业成长成为一句空话。以上模式解决了这一问题。另外,还可开展“磨人磨课”活动、设计和实施“响亮工程”,让大批教师走出去,开阔教师的思想眼界;编辑校本教研简报,提供学习源头活水。在“关注课程,聚焦课堂”,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大环境下,校本教研的路还很长很长,我们要脱掉俗气,洗去浮气,除掉匠气,要有厚积薄发的底气、愈挫弥坚的勇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不断地充实自我、升华自我、超越自我,才能助学校的校本教研不断地跨越向前,无往不胜。

五、专业引领少而虚

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面对不尽如人意的工作境遇,或遇到不同程度的打击,放弃了专业成长的理想,放弃了成为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追求,放弃了安贫乐道的精神苦旅。在平时工作中,他们对遇到的问题不去进行深入思考,没有教学研究意识,习惯靠惯性工作、生活。一年四季忙碌于常规性事务中,不思锐意进取,惰性黯然滋长,教学热情越来越低,最终教师这一岗位仅仅成了谋生的职业手段,而非为之奋斗终身的壮丽事业。我们身在其中感同身受的是什么呢?作为实践新课程理念的教师们,类同于殉道者、苦行僧,伴随他们的是无尽无休的辛苦。

农村中小学教师团队互助工作环境缺失,也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目前,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极其薄弱。一是受机构改革的冲击,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编制只减不增,教师结构出现断档,2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可谓少之又少,像我们学校5年中只引入了1名教师。二是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之后,农村出现了众多的“麻雀学校”,生源明显减少,形成了有限教师办无限教育的局面,教师疲于应对各种事务,无暇顾及专业成长。三是城乡教师的不对称流动,造成大量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使得农村优秀师资更加稀缺。我校在近几年就流失了几名骨干教师,其中不乏新秀能手以及大比武大市一等奖获得者,这也无可厚非,因为农村初中的实际影响了他的专业成长。“我像个辛勤的农夫,面对贫瘠的土地,好不容易播下了些种子,又被人家挖走了。这样的农夫还有劳作的动力吗?”也许农村初中的校长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在这种情况下,何谈专业引领!其实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确实缺少专家具体有效的专业引领,特别是缺少专家面对面地提供技术性、专题性的咨询指导。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不是优质教育资源平庸化的过程,而是薄弱教育资源优质化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以“城区提升,乡镇发展,资源整合,扩强提弱”为目标,从创新机制中求规范,从创新形式中求高效,从学校的自主创新、主动发展中求特色,从区域的政策支持、校际合作中求协调,从而整体推进区域内教师、学生、学校的和谐发展。作为学校更应该克服困难,创设条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实地指导、帮助。

当然作为专家(在农村初中,教研员就是学科的领头人)进行专业引领时,要更多地关注、了解“教师需要什么?” “我能给你什么?”“我们能一起解决什么?”“怎样让教师更快地接受和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怎样跟踪指导?”专家不应该是新课程的“中转站”,而应该是教学研究中心、新理念辐射中心、学术交流中心、教学服务中心。专家们应带着疑问、困惑和理性先行,将专业引领有机地融合在基层实践中。基层的学校需要尊重和激励,需要专业到位的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指导和服务,需要个性化的帮助和助推,教研室专家要把自己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深入到课堂,更多地进行具体指导、创造条件、提供资讯,最大限度地引领基层学校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自主、和谐、持续的发展。我们欢迎下乡督导,哪怕次数有限,我们教师更希望听到“应该怎样”的建议,把建议建立在教师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考虑教师的已有经验和困惑,符合听讲者已有的认知基础和工作实际,为教师实践带来新的启迪。而不是“你不应该怎样”,以免无所适从、穷于敷衍,不能获得心理上的解放,结果老师们很难成为教育教学的明白人。当然作为学校,作为教师,更要经常审视自己是否把终身学习作为自我加压与提高的自觉行为来对待,是否把教学反思纳入到教研的视野之中,是否把先进教学手段的掌握与运用作为改善教学水平的切实举措来对待。如果只是希望通过一两次专家报告来达到校本培训的目的,只会使校本培训成为“水中月”、“雾中花”,难以结出什么真正的果实,也辜负了专家们的一片良苦用心。

除了走出去、请进来,学校还应该向内挖掘潜力,尽量培养自己的专家。品牌教师对学校品牌形成中的作用同样是不可估量的。“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学校诞生一名“名教师”,不仅意味着一名教师成为品牌,还意味着学校人才资源的综合实力。在校内,名师对他的同事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巨大,而且,许多家长和学生就是冲着“名师”而来的。为此,校长应有领先一步经营教师品牌的意识和措施,要为教师搭建起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要帮助教师突破原有学科的框框,使他不但在本专业学科上占有优势,最好还要有跨学科教学的经历,要能提供比别人更好的教学和服务。品牌教师就是学校不可替代的人,你在这个学校,在这个学科领域是不可替代的。校长应该想出办法怎样来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把校外专家请进来,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把校内专家请上台,探讨教育的最新策略;把骨干精英推出去,升华教师的理论素养,让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又被周围的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他的特色就会产生轰动效应,他的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大。这就达到了增值的目的。

校本教研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一种机制、一种文化,是教学研究机制的新亮点,是教学研究走向更加成功的契机。校本教研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只有每位教师都参与到校本教研中,都成为真正的研究者时,只有当学校和教师都真切地感受到校本教研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的发展带来的好处,努力创设新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时,我们就已经走出了校本教研的误区,校本教研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真正地走进了校本教研,农村初中的教育事业也必将走出困局,走向辉煌。

我想我又增添了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如何将农村初中校本教研的形式创新与内涵的提升、外延的拓展完美地统一,真正使校本教研成为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如何将校本教研与教师的生命过程和精神生活连在一起,构建充满生机的校本教研文化;如何通过校本教研的深层推进,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育超市,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等。这些问题将引领着我以及每一位教师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我又把它记载在我的专业能力发展手册上。

校本培训的真正价值在于为每个教师走向专业成功奠基,但愿校本教研的芬芳能永远弥漫在每个师生的胸膛!

中学教研论文:浅谈农村中学实施校本教研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校本教研对于打造学校教育特色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许多农村中学实施校本教研活动的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校本教研;农村中学;转变观念;教学实际

校本教研“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是发生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学校实践性研究活动。对于打造学校教育特色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些年来,校本教研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许多农村中学实施校本教研活动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村中学活动经费本就不多,各项支出后,能投到校本教研上的经费就更是少得可怜,甚至没有了。缺少或没有经费的投入,最终导致了校本教研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2、领导和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或不统一,导致校本教研工作流于形式。不少学校领导认为,农村学校教师水平有限,研究不出什么东西来,因此没有重视或根本没有花多少时间在上面。往往只是因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把校本教研作为每年常规教学检查的必检内容,学校为了应付检查,也将这项工作写入计划,但在具体落实中没有认真落实,工作流于形式。既然领导不重视那么教师也就不去认真做。或是领导强调你的,我做我的。因为领导也不清楚校本教研到底是怎么回事,更没有严格科学的落实制度、考评制度。所以有的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就局限于教师上几节公开课,听两节别人的课,交两篇听课记录就完事。有的学校虽有定时定点进行校本研究活动的规定,并且安排人专门负责检查。但教师们毫无顾虑、依旧我行我素,要么是吹牛抽烟,要么是东倒西歪坐着等时间到了走人,并戏称之为“校本较蔫”或“校本较烟”活动。

3、理论的贫乏,导致校本教研活动缺乏科学组织,研究目标不到位,不能产生实际效果。有些学校似乎在花大力气做此项工作,但理论的贫乏使他们片面地认为教研就是讲课和听课,缺乏科学、周密的策划部署。所谓的校本教研活动,其实还是过去常规式的听课、评课,并且只讲数量不讲质量,评课也只停留在“教态自然,教法科学,板书工整……”等客套话的层次上,根本没有深入分析。没有研究方向,缺乏研究目标,瞎忙一通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费时不少,收效甚微,还打击了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如何改变上述的现状呢?笔者在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让校本教研变为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自觉行动

如果农村中学的领导和教师们不转变旧的教研观念,是不可能在校本教研中收到实际性效果的。转变才能有救。但,如何转变呢?“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因此,我认为,转变首要的任务是加强理论学习,并且要将理论学习的形式灵活化、多样化。比如:1、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既定时定点地集中进行理论学习,营造理论学习氛围,又根据专业和学科需要进行分组学习,突出学科特色;2、同伴间自愿组合、自由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合理的学习组织形式,系统科学的理论学习,必然促使观念的转变。观念转变了态度自然也就认真了,进行校本教研的自行动力也就出现了。

二、建立、完善校本教研的组织制度、考核制度,保证校本教研科学有效地开展

首先,设立进行校本教研活动的专项资金。从物质上保证校本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其次,建立起以学校教研室、教研组、教师组成的三级教研组织网络,形成“校长亲抓、教研室负责、教研组落实、骨干引领、教师分担”的自上而下、层层落实的校本教研管理体系。教研室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从整体的角度,客观分析学校教研现状,出台校本教研的具体管理制度、实施办法,督促、规范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并对校本教研活动进行宏观上的指导。

第三,教研室制订出针对教研组和教师个人的考核制度,让教研组长具体抓落实,让教师在骨干的引领下确实参与活动、分担任务、获得成长。并且引入竞争机制,把在校本教研中成绩突出的教师吸收到教研员的队伍,给他们分任务、压担子,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然后在此基础上评选出“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同时每学期都对各教研组工作及教师个人进行总评,评出优秀教研组和优秀教师,进行奖励。这样教师们既因为有组织纪律的约束又因为有竞争机制的激励而积极自觉地参与到校本教研中来。

三、创新校本教研活动的形式,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教研活动形式的呆板单一、毫无创意是教师们参与校本教研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改变校本教研现有的模式,丰富校本教研的参与方式对于提高校本教研质量很重要。比如:1、集体备课,一课多人讲。让老师们根据同一教学内容一起备课并交流,从中发现教师们处理教材的不同,并就不同处进行比较讨论,然后在不同班级讲授,课后集体交流教学的经验感受。前人云“相观而磨则善”。这种同伴间的互动交流,更容易让教师发现自己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从而长善救失,不断提升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2、教学案例分析。集体观看教学实录后,针对教学中的某一环节或教师对某一问题的处理方式、方法进行讨论,从而促进教师的思考,增强教师主动学习的动机,有利于深化理论的学习。3、导课比赛。就课前的导课进行比赛,看看谁的方法新颖、实效性强,能在三分钟之内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竞争意识的作用下不仅能激发教师的创造力,而且参与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4、进行教师技能竞赛。如三笔字的书写,美文诵读,公式、定理演示、推导等,这样既丰富了教师的课余生活,又练实了教学的基本功。5、根据“要什么,补什么” 的原则,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比如课件制作、使用各种电教媒体,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6、校际联合教研。农村中学经济条件差、交通闭塞,不能聘请专家来校指导,那就在各兄弟学校间相互走走、听听、看看,既能解除教师因长期闭门造车生出的苦闷,亦可充分挖掘到不同学校的优势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谋得共同发展。

四、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让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校本教研的真正目的是发现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寻找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农村中学地处偏远、交通信息闭塞,并且教师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大都没有能力和时间进行教育教学的前沿研究、重大课题的研究。因此,不如把校本教研活动落实到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把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作为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进行专题教研,确立“问题即课题,对策即成果”的指导思想,从小处着手,“小题大做”,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这样的研究难度相对小,又是教师熟知的,研究起来既不会占用教师太多的时间又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战能力。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获得实实实在在的好处,就必然会树立、培养起教师个人参与教研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不断加强自我研究意识,形成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状态。

五、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农村中学的校本教研,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已经远远落后于城市中学。因此,农村中学的领导和教师都必须确实转变观念,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创新实践为动力,开拓进取,努力探求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农村中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得以健康发展,使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

中学教研论文:“木桶理论”在中学教研组管理中的运用

一、解读内涵

1.动态长短。对教师个体和教研组而言,一定阶段长与短是相对的。如,教师的体能、技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弱、变短,但教学经验、教育机智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强。教师能通过学习、培训出现长与短的动态转化,但短板不是在短期内就能解决的,会出现相对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正视短板。没有长处成不了名师,总有短处一定是较差的教师。教师个体、教研组的长板更突出,就更有优势,更有亮点,短板越明显,劣势越突出。虽然我们应高度重视短板的改进,但切忌过分夸大短板的不足。做强、做大一个教研组,教师个体、教研组必须将短板放在教师专业全面成长和教研组整体的发展战略中去研究与应对,采取最优化、最有效的方式去弥补短板。

二、注重扬长

学校应引导教研组长根据教师的长与短实际,挖掘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利用教师的亮点、特长,从“亮点的长”中发现“隐藏的短”,从“明显的短”中发现“隐形的长”,力求以长拉短,扬长避短,以短促长。使教师不断保持和提升对某一领域或技能的强烈兴趣,进而忘我乃至疯狂地工作,取得卓越成就,实现教师个人与教研组长板与短板的双赢。

三、善于补短

1.巧补。教研组应明确个体短板与教研组整体短板的改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确立补短的针对性和重点,精心设计补短方案及操作策略,提高补短效益和效率。如,部分年轻教师在教材解读、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组织、教学节奏调控、教学应急机智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年轻教师可在老教师、名教师的引领下,不断进行教学摸索与经验积累。

2.巧配。教研组既要注重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明星教师的利用,更要注意一般教师的开发,使“明星教师”与一般教师的能力与团队协作相平衡。要着力引导明星教师、骨干教师积极主动参与,以“长”带“短”,师徒结对,友情配对,进行“一对一”的传、帮、带,要避免扶贫式的“拉郎配”,尽可能采用自愿组合、互补式组合,既扬长更补短。

3.协作。教研组管理实践中人们更多关注长板、短板问题,较容易忽视板与板之间缝隙的弥合问题,影响教研组整体的集成度与谐和度。实践中应围绕教、学、研、赛,进行同课异构、教研课、公开课、展示课等,真诚开展磨、听、评、学、研活动,拓展补短方式,在协作中学长补短,又在真诚合作中不断缩小相互的缝隙,更在共享成果的氛围中形成群体合力,达到最佳储水量。

4.引导。在教、学、研、赛活动中,教研组应建立教师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利益保障机制和分享激励机制。组长要适时深入教师的办公室、课堂倾听,善于在与教师的交往、交流、交谈中“察言观色”,全面、深入掌握教师长与短、教师之间配合的情况。当好组织者、协调者,引导他们调整心态,消除彼此间的“缝隙”,既解决抱怨,又培养团队合力氛围,更使不同成员积累的经验能成为团队共同的财富,提升教研组的凝聚力,力争多装“水”。实现教师个体专业成长、教研组整体优化。

四、互补策略

1.组长引领。组长不但是“桶梁”,还是“桶板”,“木桶理论”要求组长既要强化领导优秀作用,使教师自觉、主动地团结在组长周围,还要善于发现“板与板”的间隙问题,及时调整策略,确保全组教师能紧密结合在一起,更要不断练就“火眼金睛”,善于了解每个成员的优点和弱点,掌握其强项与弱项,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全面、深入地盘活教研组。

2.预防烂板。木桶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难免出现个别烂板,导致木桶“朽”“松”等现象。教研组管理中解决烂板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预防和及时发现“烂板”,教研组长应深刻、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教师,在尊重、信任教师(不信任教师,甚至歧视教师,伤害教师,无疑是教研组最大的成本,也是最蹩脚的管理)的基础上,支持、帮助教师,使其能保长补短,有效预防“烂板”的出现。

中学教研论文:以教研活动的“四化”构建中学新型教研组文化

摘要 当下,我国基础教育正在经历从“近代型学校”向“现代型学校”的转型。在这场转型性变革的过程中,中学的教研组文化内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从教研活动的专业化、问题化、课题化、网络化这四个方面,论述了构建中学新型教研组文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教研活动 教研组文化 中学教学

长期以来,教研组对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科学的制度保障,无有力的政策支持,教研组教研功能萎缩,地位逐步下降;教研组有责无权,被动执行学校指令,活动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学校对教研组评价简单化,仅以分数论英雄,缺乏学科专业特色,扼杀了教研组的生命力。①目前许多中学实行以年级部(组)为单位的“块式”管理,各年级备课组成为年级部(组)的直接管理对象,更导致了学科教研组的弱化,许多中学的学科教研组形同虚设,教研组活动开展困难。在新形势下,合理定位学科教研组的功能,寻找学科教研组的发展之路显得非常迫切。构建新型教研组文化、以教研组文化凝聚人是加强教研组建设的重要途径。

教研组文化属于组织文化,是教研组成员共享的价值观体系及其行为方式,是教师成长的“小环境”“小气候”,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新型教研组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教研组文化”而言的,它是在新课改背景下与学校整体性发展改革相匹配的产物。新型教研组文化的建设需要是对传统教研组文化进行扬弃,摒弃了“家长式”、“惰性”等旧文化,保留了“合作、竞争”等有价值的文化内涵。通过教研活动的“四化”可以很好地构建新型教研组文化,并显现教研组文化在教师发展和教学问题解决方面的重要价值。

1 教研活动的专业化――凸显教研组文化的引导力

教研组不具有行政管理的职责,专业化团队是其最主要的标签,学科特色是其最鲜明特征。教研活动是促进组内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是教研文化构建的根本。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新的理念和教学行为去理解和实践课程,这要求教师投入较大的时间、精力和智慧,而且可能冒应试成绩下滑的风险。教师如果没有得到组织的鼓励、团队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则更倾向于应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观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②因此,教研活动要以团队的引领为己任,营造一个专业研究的文化氛围,实现组内教师与课程的浸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发挥教研组名教师的引领作用,由名教师解读新课标、上示范课及对青年教师的跟踪评课;青年教师加强课后反思,填写教研组统一制定的学科教学反思表格;在公开课的基础上,教研组组织相关教师提升思想、提炼内涵,最终完成基于公开课的论文撰写;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学科基本功竞赛,形成一种你追我敢的专业发展热潮等。这些专业化的活动,富有实效和不可替代性,凸显了教研组文化的引导力。

2 教研活动的问题化――提升教研组文化的实效性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余虹指出,学科的问题化是当今学术界的发展方向,而教研活动的问题化同样是教研活动的发展方向,是教研文化的魅力所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引导诸多问题,问题意识就是一种文化。教研组的任务就是强化组内教师的问题意识,把广大教师的教学问题进行归类筛选,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寻求对策。这种问题具有生成性,教研组长需要根据自己听课中发现的问题,或组内教师反映的问题,每周形成一个专题,在教研活动中以专题的形式加以讨论,让广大教师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共识,在探讨与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教研活动成为问题解决的阵地,使教研活动真正远离了形式化。在教研活动后,需要就某些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课堂实验,当堂评价,并做好总结工作。

3 教研活动的课题化――提高教研组的文化品质

创新工作思路,将教研活动分别与课题紧密结合,以课题的形式引领教研活动,这是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每个教研组至少要申报一个课题,由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在课题分工中充分考虑每位教师的特长。通过课题这个纽带把全组老师紧密团结起来,让每个教师都进入到研究状态。课题式教研活动不追求形式上的华丽,而是倡导内容上的充实和研究的价值。在课题的规划制定中,需要结合教学实际,以有利于提高学科教学实绩、有利于推进新课程的研究、有利于教师的长效发展为标准。微型课题的研究是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以一年为周期的微型课题,可以将教师的教学困惑转变为科学的分析、操作,可以将教研组教师的成功经验进行分享,扩大了教研组文化的影响,提高了教研组的文化品质。

4 教研活动的网络化――增加教研组文化的凝聚力

中学阶段教师课务较重,教研组集体活动不可能很频繁,因此,利用网络进行教研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教研组一方面需要建立教研组网站,挂靠在学校网站之中,教研组长规划好网站栏目、主题,每个教研组成员都是网站的管理者,都要及时把自己的搜集、开发的教学资源、自己的教学成果挂在网上。教研组教师把教研组网站作为教研组文化共享和展示的窗口,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提高了教研组的凝聚力。另一方面,教研组建立QQ群,在课余时间进行直接交流或留言,在工作和生活中互相关心,形成一个和谐共进的良好氛围。

总之,教研组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状况在学校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构建新型教研文化,就是使教研活动摆脱“内容空洞、活动形式化”的窠臼,以专业化、问题化、课题化、网络化等途径有效地解决课程改革实施中的学科教师存在的问题,使教研的工作模式、运行机制更有利于课程改革的实验和推进,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促进学生的发展。

中学教研论文:农村中学教育教研活动的现状与对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时代的发展迫切要求教育遵循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有效地开展教育教研活动,大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要求教师能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事件或现象予以关注。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一、现状分析

在有的农村中学,由于经济的落后,导致部分教师存在两种不正确的想法:一是“无能论”,认为自己水平不高,没有什么重要的教育教学经验,加上手头又缺乏资料,没有能力开展教育教研活动。二是“无关论”,还有一些教师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教好书,育好人,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与自己无关。

二、方法与对策

(1)理论先行,开导思想。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向教师提出了开展教育教研的客观要求。引导教师开展教育教研活动,要从思想上对教师加以引导,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具有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得天独厚的优势:①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学习的主体学生,教师最能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及存在的问题与需求。②教育教学的主阵营――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交流,可使教师在第一时间从学生的学习实际中了解自己教学实效,尤其是能从教育教学的现场获得第一手资料,为进行教研教改提供真实准确的前提条件。通过校本培训,转变教师观念,教师的角色应由“教书匠”向“专家型”“学者型”转化。在当今,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教师不仅能够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能够对发生在身边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这是对教师素质的最基本要求。专业化的教师应该有四种能力:思考的能力、学习的能力、研究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是一个过程,要靠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总结,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

(2)做好表率,引导行动。领导是教师的领导,同是又是教师的老师,在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学校领导更应走在前面,做好教师的榜样。和其他教师相比较而言,他们开展教育教研活动,有着非常优越的条件。首先,学校领导大多是专业扎实素质过硬的优秀教师,教学经验较丰富;其次,学校领导参加相关培训的机会较多,具有比较丰厚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管理知识。因此,学校领导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带动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教研工作。

(3)提供平台,辅导业务。教育教研既是日常教学的拓展,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研究性工作。教师从事教育教研,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按照科研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去开展工作。学校可以通过校本培训,对教师进行教育教研的辅导。有的课题研究要求教师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如果这些方面的理论素养和知识准备不够充分,是很难进行研究的。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等,还可以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对教师进行辅导。

(4)考核评优,激励诱导。学校领导应根据本校实际,召开教师会议,讨论并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调动教师开展教育教研的积极性,并将教育教研成果纳入年度考核和教师的职称晋升中,从而在学校形成良好的教育教研氛围。同时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带领教师外出观摩、学习、交流,开阔视野。还要通过媒体,大力宣传,积极推广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总之,教育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往往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一项系统工程。所以,要求学校领导“五导齐下”,切实加强教育教研活动,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从单纯的授课者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课程的“消费者”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甘肃省通渭县寺子川初级中学)

中学教研论文:浅谈农村中学语文教研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的确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但只重形式,不重效果的教研,其结果只能是活动搞的热热闹闹,而实际上取得的效果却微乎其微。笔者现结合实际了解到的情况和自身教育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教研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教研形式单一。教研形式的单一枯燥让教师们有苦难言,频繁的听课讲课几乎冲淡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这样的教研活动无法开展下去。教研活动难以保证质量。仅仅是做出一种搞研究的形式,重复简单的过程终究难以取得大的成绩。教研范围狭小,缺少研讨交流。教师们只注重于校内的探讨,几乎没有人走出固有的圈子去搞一些业务交流;学校为节省资金也不愿派教师外出取经。缺乏良好的研究氛围,没有健全科学的教研评价机制。教师们因为教学负担过重根本无力去从事教学研究活动。结合教研现状,笔者以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来解决存在的不足。

1 精心策划,确保教研质量提高

学校教研组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研计划,做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具体说来可以从减少活动次数入手来提高教研质量;对于准备不充分的活动尽量减少,丝毫没有研究意义的公开课彻底取消。

2 潜心研究,提高研究档次

欲想真正使研究活动名副其实就必须打破现有局面,从本质入手来提高教研质量。各学校尤其要重视学习性的研究活动。搞研究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是难以凑效的,基于这一点,每为语文教师应该将研读教育教学专著作为自己的必修课,以达到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的目的;教师只有通过学习不断丰富理论素养,才能真正提高研究水平。

3 注重交流,坚持学以致用

农村学校因为教育条件落后,导致教育信息闭塞,教师长期处在封闭的教学环境之中,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就难以及时更新,教学就很难步入创新发展的轨道之中。因此学校应该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把交流学习作为教学发展的活力之源,定期派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外出学习,然后再在自己的教学领域内大胆尝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有突破,有创新。

4 实事求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许多学校中目前尚未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论资排辈评成果的现象还非常突出,这恰恰正是教研难以出成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应该给年轻教师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鼓励他们进行创新。让他们承担重要研究课题,开展交流活动,尽可能的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年轻教师一旦出了成果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崇尚科学,唯才是举教研才会出现新气象。

5 开发资源,利用网络尝试教学

目前,许多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室,但是真正利用它进行教学的学校还非常少,其中一条最重要的原因是微机没有上网,无法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教师们仍然只停留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上;有的学校虽然已经接入了教育网络,但上网微机数量极其有限,缺少专门的网络人才和必要的网络管理知识,教师上网学习的时间极其有限,网络事实上也就成了一种摆设。所以摆在眼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是如何真正利用好已有的资源,让其真正发挥作用。作为学校应该舍得资金投入,制定出相应措施,鼓励教师们去尝试多媒体及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为教师普及网络知识,对他们进行专项基本技能训练,这样才能最终达到让网络走进课堂的目的。

农村中学语文教研事关教学全局,教研形式不容乐观,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如何让教研焕发出生机,走出固有的框架,只有靠教师们的大胆开拓才会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我们想信;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教师们可以在实践中去不但验证自己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