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管理创新论文

管理创新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12 02:51: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管理创新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管理创新论文

管理创新论文:经济新常态煤炭企业战略管理创新论文

一、煤炭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神华在创立初,实行了“矿、路、港、航一体化开发,产运销一条龙,跨地区、跨行业,逐步发展成跨国的集团公司”的企业战略,立足神东矿区,不断对外扩张业务,多手段获取探矿权,储备了丰富的优质煤炭资源。2003年神华的煤炭总产量就突破1亿吨,相比成立时增长了40倍,成为国内首家实现煤炭产销超亿吨级煤企。2004年,神华随即提出了“倾力打造世界一流能源企业”的发展战略,2009年成为我国首家进入世界500强的煤炭企业。继而,神华又实施了“再造神华,五年实现经济总量翻番”的发展战略,2013年营业收入达到3678亿元,在2014年度《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中排名第165位。相比神华,兖矿的战略实践则不同。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兖矿一直是一个亏损几千万的困难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初选择了“科技采煤”的战略,开始大规模推广应用先进的综采放顶煤技术,产量、效率、效益此后连续数十年稳居全国煤炭行业龙头老大位置。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煤炭全行业亏损,但兖矿利润独占全行业利润58%,1999年更是达到90%。从1997年开始,面对当时的煤炭形势,兖矿实施“煤与非煤并重”的战略,将未来的战略重心放在了煤化工之上。但煤化工在经历了短暂暴利期后,即陷入行业性亏损。2005年开始,山西、陕西、内蒙古的各大煤业都在全国抢占煤炭资源,但兖矿对煤制油寄予厚望,依托自身煤气化经验和已掌握的低温费托合成油技术自主产权,在榆林规划远景10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但该项目遇上国家发改委控制煤制油政策,至2014年仍未审批通过。近年来,由于兖矿本部所属兖矿、济东煤田资源日趋枯竭,不得已走向省外。2011年通过公开竞标虽陆续获得两块省外煤田,但兖矿花费了巨额成本,错失了煤炭资源扩张最宝贵的时间。2013年,神华煤炭产量达到4.98亿吨,接近5亿吨;兖矿产量8419万吨,其中2600多万吨还是来自澳大利亚。从2000年到2013年,兖矿从中国煤炭业龙头老大的地位上一路下挫,在中国煤炭企业100强营业收入排行榜上,从2003年的第4位,降到2013年的第16位;与世界500强的门槛,也是相距甚远。伴随着非煤产业的亏损,经营利润急剧减少。2013年上半年,兖矿净亏损已达数十亿。在煤化工上,兖矿并没有或得预期收益,在煤炭主业上,也没有抓住战略大发展期,错失了在省外以收购、竞标矿权等方式的快速扩张。神华则乘煤炭工业“黄金十年”之机,一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煤炭企业。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来分析神华和兖矿的发展模式和战略实践,我们可看出:兖矿的战略实践在上世纪90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本世纪前10年的战略发展则不如神华科学合理;也看到:在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战略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国家的政策引导虽说至关重要,但市场机制的作用才是决定性的。煤企高层必须把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条主线,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进行战略管理创新。并且,大多数煤炭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和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企业战略管理创新也是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二、煤炭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方向

在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发展战略的根本创新,是要朝着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去适应。过去,中国的企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企业的战略就是完成政府计划指标,煤炭企业就是完成生产任务。现在,所有的煤炭企业战略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这一新体系,新常态这一新形势。战略风险理论对企业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十分重视。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目标的成功实现对外部环境和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企业自身能力是构建企业战略优势的根源,也会导致战略风险。所以煤炭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可以从煤炭企业的外部环境和自身能力两方面来研究。从外部环境来讲,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转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经济新常态,才是当今煤企战略管理创新的方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转型和新常态的到来,企业管理也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下的工厂制管理,过渡到市场经济下的现代企业管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煤炭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关键要处理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三个成份的关系。第一是与煤炭用户的关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布置的煤炭生产任务就是市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煤炭用户构成市场的优秀。找到了煤炭用户,才是找到了市场。第二是与煤炭企业本身的关系。市场经济本质就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供求关系的经济。煤炭用户是需求者、消费者,煤企自身是生产者供应者。两者是供需关系、买卖关系、交易关系。计划经济体制下,是政府制造市场关系。第三是与政府的关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缺位、越位、错位严重,过多干涉煤炭生产和煤炭价格。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转为煤炭市场监管、宏观政策调整和社会后勤服务。即便政府在国有煤炭企业的管理中,也仅是履行出资人监管和资产保值增值职责。从企业自身来说,主要是处理好五种关系。一是规模和效益的关系。现在煤炭企业受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影响,战略多数是只讲规模产值不讲利润效益,牺牲效益,盲目扩张,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过度追求规模产值,结果造成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抵御金融风险能力弱等突出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战略选择应兼顾效益和规模。在获取效益的基础上扩张规模,在保持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赚取效益。二是质量和成本的关系。煤炭产品质量也是战略,采掘低成本也是战略。现在煤炭企业的困局是,一提高质量,吨煤成本就上升,利润就下降;一降低成本,质量又保证不了。三是一元和多元的关系。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煤炭企业搞所谓的“以煤为主,多种经营”的多元战略,多是由政府来提倡,满足稳定社会、保障就业等目的,结果给企业竞争背上了历史包袱。搞一元和多营是企业战略,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该由企业自己确定。一元和多元将会是煤企战略创新的一个艰难抉择。四是进入和退出的关系。煤企不是只能进不能退,退不一定就是损失,而是为甩掉包袱。在新常态下,市场竞争会倒逼煤企从长期亏损的多元产业中退出,退是为了进,一个企业也做不到只进不退。企业必须从不盈利、不具备竞争力的业务中退出,转型进入适合自身的行业或开发高端煤炭品种。比如:现在低迷的煤炭市场形势说明,单纯的煤炭产销已进入微利时代,煤企生存发展已不能只靠生产销售原煤和洗精煤,一煤独大,必须更加注重研发喷吹煤环保煤、搞煤电联营、煤制油等。当前,国有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本质也是一种进入煤炭高端产品市场的选择。五是非价格竞争和价格竞争的关系。现在煤炭企业之间的竞争仅是靠提价或降价。在国外,非价格竞争才是能源企业最主要的竞争手段。企业可以不变动价格,而是专注研发煤炭新品种、提高煤质质量、提供优质运销服务、改善售后态度、加强跟踪回访等,这就是非价格竞争策略。现在我国的煤炭市场竞争,就是单纯的价格竞争。煤企盲目的价格竞争,导致中国煤炭在国际能源市场中几乎没有市场定价权,大量进口劣质煤趁机冲入中国市场,煤炭企业利润大幅度下滑。

三、煤炭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依据

煤炭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应立足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自身能力,必须明确主体是煤炭企业自身。当前,多数煤炭企业具有国有资产的属性,制定战略多是在政府或行业协会的主导下,站在国家宏观的、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来确定企业战略,没有从企业是市场微观主体的角度研究。从国家或煤炭行业的宏观角度讲煤企战略,煤企易形成类同战略,结果就是不符合煤企的实际,这不是针对企业自身量身打造的战略,基本说的是煤炭全行业或一个省的煤炭工业发展战略。企业是生产力的载体,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国有煤炭企业之间也会存在竞争和市场风险,政府包办不了,所以要求每个煤企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企业战略。在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的战略一定要以企业的实际为根据。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只需履行国有出资人的职责和服务就好。煤炭企业实际可从五方面分析。第一,企业类型。主要有中外合资企业、省属国有企业、中央直属企业和股份上市企业几类。神华是央企,兖矿是省属企业,得到的政策支持力度肯定不同。国有企业还肩负特定的社会责任,这也是有别于其他类型企业的特点。第二,企业的规模。煤炭大集团、煤炭大企业、地方中小企业的战略是不相同的。所以,企业规模也不能搞一刀切,之前跟风似地盲目扩大不一定都适合。企业规模应由企业自己的能力来决定。第三,发展阶段。煤炭企业在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持续发展期(或衰落期)的战略也是有所区别的。第四,企业技术状况。在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必将向高新技术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方向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煤炭企业各自掌握的生产科技、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不同,相应的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途径也就不一样。第五,职工队伍构成和素质状况。由于不同煤炭企业职工在思想认识、受教育层次和职教培训能力上的差异,造成企业在文化支持、工作执行力、现代化管理水平方面也就有差别。在经济新常态下,科学分析政策导向,扬长避短,多元化、差异化的战略才是煤炭企业在今后一个阶段内战略管理创新的依据。

作者:王伟 单位:山西潞安集团史志办公室

管理创新论文:供电企业抄核收管理创新论文

1供电企业抄核收的流程及其存在问题

1.1抄核收流程

(1)每月1~13日是供电企业人员的抄表过程,采用人工逐户抄表的方式完成对信息的手工记录,不仅工作效率不高且信息化程度偏低;(2)人工抄表不可避免存在手写的误差,而由微机员对数据信息进行录入时也可能导致输入误差的产生,信息化手段应用程度不高,加大了误差发生的概率;(3)考虑到对人力资源的大量消耗,因此用电检查现场巡查人员并未设置,针对线路损耗原因分析的缺失程度上扩大了管理线损率;(4)通过电费通知单实现对电费的催缴,月度一次的电费催缴措施不仅导致电费拖欠问题时有发生,且影响到了电费的快速回笼;(5)除了电费通知单送达及每月的抄表之外,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不了解客户的实际用电需求,优质服务理念难以落实。

1.2存在问题

从现有供电企业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出发,抄核收工作的开展通常是由基层部门负责,然而伴随社会用电量的攀升对应的电网规模也趋于扩大,多样化的用电方式及电价层次的出现使时展要求与传统电力管理模式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有效监管手段的缺乏影响到了电费的回收过程,由此导致的资金流动受阻和资金浪费闲置等问题,降低了企业资金的利用率,这显然不利于供电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除此之外,在资金管理流程方面显得不够完善,核对电费资金往往在资金正式入账之后方能实施,难以及时对用户缴费情况及资金入账情况展开查询。最后,企业会计人员忽视了自身监督管理职能的体现,对于存在的资金截留、用户违规用电等问题并未做出有效防范,加之现有的电力营销管理软件并不能够精确统计用户的欠费情况,这就使供电企业的营销数据与实际财务数据存在较大偏差。

2现阶段供电企业抄核收的管理创新模式

从电力客户的实际需求及现有抄核收流程不难分析,建立在客户需求导向基础之上的电费抄核收应当在流程规范的前提下切实保证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针对企业抄核收的管理创新模式目标可从四个方面概括:(1)提高信息化程度,避免抄表过程中输入差错的发生,切实提高抄核收的业务完成质量;(2)通过对电费回收周期的控制促进资金回笼速度的提高;(3)强化用电管理控制线损率,保证企业经济收益;(4)提升服务意识增加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具体实施路径包括:

2.1抄核收工作内容的量化

突出抓“大”管“小”的差异化服务是电费抄核收模式创新的重要指导思想,落实到行动当中便是借助信息化手段体现对0.39%大电力客户的管理,将优质用电服务落实到44.5%的小电力客户当中,主要措施表现为:(1)针对大电力客户的电费计量可采取遥测的形式,将每月抄表收费次数转变为三次,控制电费回收周期,通过用电现场巡查工作的开展严查偷电和漏电现象,以此实现管理损耗的降低;(2)将集抄系统应用于住宅小区客户当中,避免抄表误差的产生,借助远程停送电装置的安装使营业网点就可实现对送电与停电操作的远程遥控,增加用电巡查人员的数量,合理控制管理线损;(3)针对电力客户中长期拖欠电费和收缴电费困难的现象,可通过预付费电表的安装促进客户缴费意识的形成,这不仅能够及时回收客户的拖欠电费,且保证了电费的回收率,避免企业面临经济损失问题;(4)数据结算中心的建立可对现有系统数据信息实施管理,各分公司可将抄表机内的数据传送至数据中心,借助数据核查和电费结算梳理工作的开展控制运行成本,这也是工作效率提高的重要过程。

2.2实现电费管理滚动预收

从电费预收管理体制分析,在电费预收款项账务处理方面一般采取人工处理的方式,不仅耗时耗力,且电费预收效果不够理想,账务处理较为混乱。面对预收电费的困境,需要积极完善供电企业电费管理中心营销系统,在厂家的配合下满足预收电费滚动需求,这是对供电企业电费预收功能的有效补充。尽管这一功能已经在应用筹备当中,然而相关的人员培训工作尚有待落实,只有切实将电费滚动需求落至实处,才能有效保障账务处理的效果和质量。

2.3电费核算模式创新

科学技术发展使电费缴纳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手机支付、网银支付、淘宝支付等方式的出现使用户的缴费过程更加便捷,供电企业的服务管理水平也得到提升。然而缴费方式的多元化客观上也导致供电企业在电费核算方面面临着更加复杂的事务,电费核算模式创新显得尤为迫切。电费核算中心的建立实现了对账户的统一设置,核算中心可处理相关的电费核算、抄表及打票等工作,结算中心替代了原有的收费和现金管理岗位,使得考核、审核及管理的过程更加高效,避免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工作效率也得到显著提升。此外,针对用户用电数据资料的定期审查也能够避免“三乱”和“三电”现象的发生,提高电费核算的有效性。

2.4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现阶段供电企业中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自动对账的实施是对企业抄核收开展质量的重要保障,通过对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升级,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此外,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还能够有效解决财务电费收取与营销不符以及营销和财务相互脱节的问题,避免了电费坏账的出现,从规范化与标准化方面促进供电企业抄核收管理模式创新。

3结语

综上所述,有序的管理是当前供电企业稳定、持续、高效发展的必然保障,电力管理过程中电费抄核收业务的重要性更加不可忽视,抄核收管理与服务水平往往与电费顺利回收之间有着直接联系,甚至电费抄核收管理的规范化还影响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因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供电企业需要立足于电费抄核收的精益化管理,以行业标准规则为依据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体现电费抄核收业务开展的秩序性,突出抄核收管理体制与企业发展之间的相互适应,这对供电企业服务质量提高极为重要。不断深化的电力体制改革对于供电企业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敢于破除传统管理模式的制约,促进管理机制创新,才能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监督管理环境中保障电力优质服务,通过对抄核收业务流程的完善保证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

作者:周瑾 单位:国网孝感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

管理创新论文: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论文

一、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意义

1、改变了传统人事管理的固有模式,使图书馆发展更具活力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人事管理特别是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在用人机制上存在既缺乏规划,又有固守陈旧的弊端。同时,在规章建制方面也没有长远的打算,相当匮乏,在这种状况下,高校图书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就很难对员工产生激励和约束作用。但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所有的职位是针对员工设计的,体现了人文关怀,也从根本上激发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人力资源所包含的人力资本存量既体现了组织的价值,同时在激发员工创新的过程中,还有人力资本增量的产生,这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是较为科学的组织管理模式。

2、实行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的必然要求

随着一些新型信息服务产业和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已不再是读者获取知识信息的唯一去处。特别是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运作模式已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图书馆分工,图书馆中简单的服务结构也因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服务中心随之改变。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人的因素,因此,高校图书馆要积极拓展信息化的发展渠道,就要高度重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通过激励和约束人力资源进而切实维护高校图书馆在高校教学、研究、行政等情报信息方面的权威和地位。并要想尽办法创造条件对高校师生的信息需求予以满足,努力促进高校师生在教研方面的有序发展,无疑这是高校图书馆在当代甚至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目标。

二、我国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由文献研究不难看出,高校图书馆虽然积极配合学校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也尝试着做了不少的创新性探索,但由于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体制弊端以及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思维习惯,使得我国高校图书馆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馆员水平参差不齐

尽管大多数高校的图书馆已经意识到人力资源的素质可能会成为图书馆信息化发展的障碍,但由于各高校图书馆对人力资源管理与建设的认知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的操作中,难免会出现工作导向的管理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工作本身的价值而忽视了图书管员的价值创造。在这种情形下,图书馆的管理就会呈现出较强的行政化痕迹,并不能将图书馆的人与事关联并落到实处。而且,图书馆在人们传统的印象中,属于高等院校的非优秀部门,甚至主要为教研系列教职工解决家属的工作问题,行政化色彩太过浓厚,并没有完全遵循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关联性,忽视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所以从我国高校图书管理员的层次看,就是参差不齐的状况。

2、高校图书馆人才流动频繁

跟很多制造企业一样,人才流动性强也是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特色。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催生的过程中,既存在人力资源紧缺的现象,又存在人力资源浪费的可能。能岗不匹配是其中一个原因,很多人的能力远远超出图书管理员的水平,却被留在图书馆里做一些杂活,另外一个原因是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图书管理员除了工作时间长,工作内容单调,任务紧,服务界面复杂,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而且工资待遇不具备吸引力。因此,我国高校图书馆人才严重流失,这种现象反过来不仅会严重阻碍高校图书馆正常的业务运作,还会造成大部分人才的集体性跳槽。

3、对图书馆人力资源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够科学

对任何一个组织而言,人力资源管理的优秀职能不能缺乏绩效考核薪酬激励,而我国高校图书馆传统的人事管理基本不存在绩效考核和薪酬差异,大家都是统一分配,也很难用科学的方法量化员工的工作,另外,学校领导也较少关注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整体发展,导致在图书馆形成一种做多做少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尽管后续人力资源管理充实了一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优秀理念,但在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还没有完全执行绩效与薪酬挂钩的政策,因此,对员工的职位变动,奖惩状况而言改变不大,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图书馆的这些绩效评估与薪酬体系的执行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4、图书馆人员的后续培训与专业指导偏少

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后,无论从知识本身更新的速度还是对信息技术的要求都大幅提升,图书馆作为知识载体的一个重要窗口,自然要与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科学知识相结合,所以对于图书馆人员的培训工作要加强,然而,学校在经费的分配、以及图书馆管理等方面的限制都影响到图书馆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制约图书馆发挥其应用的支撑作用。

三、我国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创新策略

任何创新活动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框架,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也是一个有机的封闭系统,主要体现在人本位观念、优化组织架构、薪酬激励制度、再教育四个方面。

1、树立人本位观念,激发图书馆员的内在动力

图书馆人力资源质量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所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水平和质量,进而会直接决定一所大学在社会公众眼中的形象。首先要转变人才观念,树立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该理念最关键的是要将图书馆的人力资源与高校其他教研系列的人力资源等同起来,转变过去物本管理的观念,从人性化角度出发,推进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并在内部进行岗位设计,结合图书馆员的现状进行岗位调整,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人尽其能,达到人岗匹配的效果。并要设置相应的晋升路径,让图书馆员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激发大家都有奋斗的目标并努力朝着这些方向进步。同时,也可以针对图书馆内部员工的构成,区别出各位员工的内在需求的差异,采取差异化的激励措施,最大限度的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达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效果。

2、优化图书馆的内部组织结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按照图书馆的规模和实际运作情况确定明确的用人机制,并在设定岗位之前做好相应的职位分析,改变传统的解决家属等用人机制,疏通图书馆人才引进渠道,对于特别优秀或紧缺专业的人才,图书馆可以提请学校人事处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以解决人才缺口。特别是图书馆在某些特殊的岗位上,譬如要懂外语的,精通计算机或者是图书情报的人才,图书馆在用人方面就得严把专业关和业务关。而对于配置的人力资源要确保推动工作的正常运行,也要科学地将员工的个人意愿与工作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个人发展的同时,实现图书馆管理水平的提升。

3、结合学校激励机制,建立图书馆的薪酬激励制度

首先,根据员工的实际需要实行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众所周知,物质激励是必不可少的激励措施,它不仅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还能激发个人的成就感,但也要注意激励的度,不能让激励措施拖缓了整体的人力资源发展的步伐,因此,图书馆在实施物质激励的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其负面效应,不能让不公平的激励功亏一篑,也不能让原本起到激励作用的物质激励成为了破坏团结的导火索。因此,设定科学合理的、公平公正的物质激励措施是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中值得特别注意的事项。第二,可以根据员工需求采取多样化的激励,譬如榜样激励、目标激励、引导激励、威望激励、荣誉激励、关心激励、信息激励以及负强化的处罚等等。每个人在每个阶段努力的目标不同,图书馆的人力资源也免不了存在类似的问题,如果不加以区别,激励机制不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还会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绊脚石。

4、构建人才培养机制,实施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再教育活动

馆员的整体素质是图书馆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与日俱增的图书需求,图书馆运作必不可少的。传统图书馆所不重视的数字化、信息化、集中化、网络化等都变得异常重要,所以图书馆在运作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服务理念、方式、内容、过程及效果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对应的就是对适应技术变化的高端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就要不断加大对图书馆员的培训,形成科学的培训机制并严格执行,将图书馆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以祢补人才流失和人才竞争给图书馆带来的损失。

四、结语

总之,现代高校图书馆已经不同于传统的储藏书本的固定图书馆,它集储藏、收集、购买、更新、关注新动态等功能于一体,因此,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比较庞杂的工程,必须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高校和图书馆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领导素质和管理水平,并顺应时展的要求,认清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制定应对的策略,以战略的眼光进行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构建公平有效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牢固确立人力资源是最重要资源的观念,进而推动高校和高校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赖彦希 马竹菁 何敏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 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管理创新论文:农村管理人员经济管理创新论文

1农村经济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1法律法规不健全

一定意义上而言,农村经济管理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农村土地承包合同、财政审计、监督管理等。其内容复杂,任务量繁重且具有较强的政策性,所以实施起来必须有完善的配套管理制度加以保障。但是就我国目前现有法律法规而言,相应的农村经济管理配套体系还不健全,职能管理权力并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当农村经济管理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

1.2管理体制不完善

全球经济化的不断变化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渐完善,正促进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与发展。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利益结构逐渐复杂化;农村收入来源逐渐多元化等这些现象的出现都对农村经济管理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管理制度的落后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敏感是阻碍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管理制度在协调利益关系、农民权益保障、矛盾纠纷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3专业管理人员缺乏

农村经济管理人员作为农村经济管理建设的主体,对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现有农村经济管理中,大部分的管理人员都不能履行其职责,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素养以及对农村经济发展多元化需求不熟悉,思想管理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对市场经济如何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发展也缺乏一定的认识与了解,这些人为因素的存在也是影响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1.4资金管理不规范

在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中,资金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却因多种因素影响,使得资金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集体资金、固定资产规范不明确,承包过程中因承包资金租赁等矛盾的出现,造成了大量集体资金及固定资产的损失。二是,对于农村经济资金使用、财政管理公开透明度比较差,资金存在不合理使用等现象。三是,农村经济管理干部对于资金固定增产认识比较差,对于国家财政政策的理解与落实也不能给予充分的认识与理解,缺乏资金管理意识,进而造成资金使用率低,回报性差。

1.5涉农政策配套差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完善与加强,对我国农业发展来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相比较而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落后状态,基础农业配套设施不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也不完善,这些因素的存在都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向规模化以及产业化的不利因素。

2农村经济管理的创新措施

2.1宣传农经管理理念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阶段重要的任务之一,为了确保其得到有效地执行,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调动其生产的积极性,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对相关的农口部门进行专业培训,加强农经管理理念的学习,使其对农村经济管理有更加深入地认识,制定并恰当贯彻执行相关政策,这样才能为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2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其一,健全农经管理规章,对其施行法治化的管理监督。对管理执法责任权责体系进行明确的规定,使其形成一个完成的系统,建立完善的追责体系、激励体系。其二,完善日常工作规范,为了更好地提升农村经济管理的效率,无论是土地承包责任制的落实、村级财务工作管理机制的完善,还是农民经济负担的降低等工作都应该设立规范的工作体制,使其得到更好的规范。

2.3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其一,完善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当前的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对于农业经济业务、理论知识、科学技术等都不是十分了解,使农村经济管理的有效性下降。其二,促进管理人才流动,为了更好地保证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使其和谐稳定,应该创建人力流动管理方案,这样才能使其能力结构更加均衡,对于整个农村经济管理系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更好地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

2.4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其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当前的农村的生产资料还比较落后,这制约着农业水平的提升,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为此应该对当前的农业生产资料进行更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其二,创造增收机会,为了更好地使农民增收,农业部门应该设立网络农业咨询,供农民查询,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到村一级,这样就让农民可以有更好的就业选择,调整农民的收入结构。

2.5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其一,应用科学技术,现代农业的重要的支撑就是科学技术的应用,为了更好地培育良种、预防病虫害、提高生产效率,就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其二,施行规模化生产,规模化生产是现代产业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其不但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还能释放更多的劳动力,为农民增收创造更大的条件。

作者:陈秀娟 单位:宾县宾州镇农村经济管理中心

管理创新论文:创新性管理创新论文

一、新形势下创新性开展评审工作

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对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进行了规范,中电联本部也进一步加强了本部评比表彰项目管理。历年的评审工作均为成果创造单位与专家背对背评审的方式,专家只是通过审阅申报材料对成果进行评分,创造单位与评审专家缺少直接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对于成果的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不能反馈到企业,不利于管理创新成果质量的持续提升。为改变这种情况,适应新情况、新变化,进一步提高管理创新成果质量,中电联对2014年管理创新成果评审工作本身也进行了创新,首次采取面对面、答辩式的集中评审方式,目的是为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真正把高质量的管理成果评选出来,向全行业进行推广,切实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为确保评审工作顺利进行,在启动2014年成果申报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专家库的组建工作。6月底,面向行业企业正式开始专家库组建工作。到8月底,专家库基本组建完成,共收录各电力集团公司推荐专家、高等院校、行业协会以及中电联本部等专家100多名,集中评审工作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完毕。2014年最终参加评审的管理创新成果不足百项,为近年来最少的一次。即便如此,短时间内集中评审的工作量也非常大。为提高评审效率,按照申报成果专业分为三组同时进行评审。我们从专家库中精选出15名专家,每组5名,与各组成果专业分类基本对应。集中评审采取答辩式的形式,成果创造企业代表现场作10分钟成果汇报,评审专家进行提问和点评,并按照评审标准对成果打分,并现场公布了排名前列的成果,作为优秀成果的候选。尽管采用相同的评审标准,但不同小组的评审尺度仍然有所区别。为避免遗漏优秀成果,集中评审后,再次组织专家对部分成果进行了复评,最终确定了2014年各项成果获奖等次。在开展2014年度电力行业企业管理创新优秀成果评审的同时,我们还启动了2010年以来的电力行业管理创新经典案例的评审工作。组织专家对2010年以来的部分获奖成果进行了再评审、再回顾,评审方式与2014年管理创新成果相同。实践证明,在新形势下,创新性开展管理创新成果评审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充分发挥了中电联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搭建了企业管理的沟通交流平台,成果创造单位与专家面对面进行互动沟通,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成果质量和成果在企业中的应用。企业之间也借此机会相互进行了交流、学习和借鉴,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统一10分钟的汇报时间,对成果的归纳总结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个别华而不实的成果无法继续滥竽充数。评审过程透明、结果公平,受到了企业和专家的一致认同,对今后管理创新成果质量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管理创新成果评审标准

尽管2014年管理创新成果申报数量较往年有所减少,但覆盖面仍然较广。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财务管理、资本运作、企业标准化、风险控制、企业战略管理、物资管理模式创新等等方面,一些管理成果还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反映了企业在多年来工作实践中对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总结和创造。2014年管理创新成果评审从创新性(30%)、实践性(25%)、推广性(25%)、效益性(15%)和规范性(5%)这五个方面进行评审,取五位评审专家的平均分为每项成果最后得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管理创新成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真正提升企业管理。在制定评审标准时,特别注重了成果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管理创新成果必须体现出创新性,并且必须经过一定时间实践检验,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只经过短暂实践无法证明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中电联开展企业管理创新成果评审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向全行业推广优秀管理成果和经验,以达到共同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能够向全行业或同类企业大面积推广,也是判断一项成果优秀与否的重要参考指标。提升管理水平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效益,但并不是所有成果都能体现出直接的、明显的效益,因此在评审中效益性所占比重较低一些,但每一项管理创新成果对提升企业效益都发挥了直接或间接的作用。2014年是首次采取面对面、答辩式的评审,由于启动时间较晚,评审标准制定略显仓促,还不能完全满足评审要求。下一步中电联将组织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建立起更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标准,更好地推动管理创新成果质量提高。

三、结语

通过2014年的集中评审,各企业更加深刻认识到相互之间的交流学习和借鉴的重要性。中电联将坚持“立足行业、服务企业、联系政府、沟通社会”的功能定位,积极为企业搭建畅通的沟通交流平台,方便企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促进电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作者:郭培堂 单位: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管理创新论文:实验室化学试剂管理创新论文

1化学试剂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课题组对河北省几所高校化学试剂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实验室管理工作,尤其是化学试剂的管理。虽然化学药品库管制度相对较完善,拥有了规范的药品出入库记录,但是药品的采购、使用和处置过程仍存在诸多问题。

1.1试剂采购的管理方式粗放

一是各实验室各自购买所需试剂,相互之间缺乏沟通,没有进行必要的信息共享,没有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统一申购,尤其科研上用到的有些试剂实验室已有,仍重复购买,而且采购渠道复杂,导致实验室同类药品质量良莠不齐,给试剂管理和实验室安全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和潜在的隐患。二是没有对单位教学周期内教学、科研所需的试剂量进行详细而合理的预算,一般只是根据眼前的需要信手捏来一些看似“差不多”的数据直接购买药品。而实际上,统计、测算学生常规实验中单位学生数所消耗的试剂量,能够快速地预算合理的试剂采购量。试剂采购管理方式的粗放,采购数量的“自由”,采购渠道的纷繁复杂,使得实验资源无法得到优化配置,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1.2试剂使用全程监控制度不健全

化学试剂从库房被领出开始,直至化学试剂被使用、处置或销毁各个阶段,缺乏有效的监控和制度规范。化学试剂一经出库,便无人理会,化学试剂何时出库,出库量是多少,实用量是多少,余缺量是多少,剩余试剂去向何方,如何进行的处置等等,缺乏有效的监控,而每一个环节都应在制度的监控之下严密实施,否则,会对高校乃至社会产生极大的安全威胁。

1.3化学试剂遗留现象严重

目前各高校为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积极推行开放性实验室建设,人员流动的增加也加剧了化学试剂管理的难度。其中,化学试剂遗留现象尤为突出,主要原因有: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时造成的药品遗留;实验室管理人员更换过程中因交接程序不细致造成的药品遗留;任课教师和实验室管理员沟通不及时造成的药品遗留;科研实验结束后,部分化学试剂暂不能用于其他实验项目而产生的遗留;实验教学中产生的暂时性药品遗留等等。上述诸多因素造成的化学试剂遗留日积月累,逐渐增多,而实验人员对遗留化学品的种类、性质、时间有效性等掌握不清而不能及时利用,往往选择新购药品,导致实验室药品管理问题越来越突显。

1.4危险废物管理不到位

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各高校虽然制定了相关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办法,但其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数没有对危险废物的存放和总量进行规范化管理,具体的管理和处置权被分散到各专业实验室,而且对化学试剂总量的掌握程度不够细致,再者,各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经费不到位甚至没有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经费,或由学校分摊给各院系和科研项目,从而导致随意倾倒化学废液的现象时有出现,给后期的废液排放管理及处置带来很大隐患。

2实验室化学试剂管理模块的改进

2.1完善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做好化学试剂的管理工作,必须完善实验室规章制度,使管理有章可循。根据各专业实验室的使用情况,建立实验室化学试剂采购、验收入库、分类摆放、实验准备、使用和处置系统化的管理办法,并严格执行,实现“用最少的人去做最多的事”,以最优的成本实现最高的价值。比如建立《化学试剂领用制度》《化学试剂安全管理办法》《化学试剂分类管理条例》《化学试剂安全事故处置预案》等。

2.2化学试剂信息化管理

随着实验室建设的规范化、复杂化,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变得越加繁重和复杂,这就迫切需要用计算机来进行辅助管理,以提高实验室管理工作效率。目前,各高校已建成覆盖整个校园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用计算机网络来进行实验室管理成为了必然。因此,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建立一套化学试剂信息系统,实现化学试剂的全方位监管。提供各类试剂的详细资料,通过网络共享,相关人员即可简便快速地找到试剂的存放位置、数量、规格等信息,从而减轻实验室管理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而且保证教学科研所需试剂的供给量和质量,同时减少资源的浪费。

2.3强化管理人员责任,加强储藏条件建设

化学试剂的管理责任重大,不容忽视。熟知所有化学试剂的理化性质及分类规律是做好化学试剂管理的前提条件,合适的储藏条件是化学试剂管理的基础。首先,储藏室应具备通风、防潮、防火、防晒等基本条件,位置应设置在易于处理意外事故的地方,室内装有温度计、湿度计和灭火装置,危险药品按照国家公安部门的规定来存放和管理。另外,在墙上张贴实验室安全守则、药品使用规定以及意外事故处理办法,同时定期对实验人员进行培训。实验室管理员素质水平的高低,关乎师生的人身安全和教学科研的成败。管理者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经常给大脑“充电”,而且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细心。平时要做好定期检查工作,如检查包装是否完好,试剂有无变质,标签有无脱落,有无过期药品,教学试剂的处置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而且做好不同课程的教学实验所用试剂的整理工作,对剩余试剂种类和数量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后期尽快再利用,防止药品的重复配制。

2.4全过程监控

2.4.1控制采购量,降低库存

药品的采购是教学科研的首要环节,为了避免粗放申购试剂数量过多、规格过高的浪费,或者数量不够、规格过低对实验的影响,通过表2计算的方法,可有效地控制试剂的数量和质量。在每学期末,各教研室下达实验教学任务,结合开展相应实验项目的学生人数,按照项目分析方法,统计计算所需试剂种类和实际用量,对每组学生消耗量进行精确计算(以ml、mg、g、滴为单位),再加上试剂的转移、润洗等少量消耗,进行合理估算并汇总。另外,汇总实验室目前剩余试剂,在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基础上,能重复使用的重复使用,将所需量减去目前暂存量,最终核算出本学期所需药品的数量和规格。

2.4.2分类管理,降低风险

一方面是将验收合格的药品分类存放,例如按照其各自的化学性质,分为有机物类、无机物类和危险化学品等。每个区域再根据各自特点及性质进行排放,方便查找取用。如无机物可按周期表、试剂的字头排列、阴离子排列来排放,有机物按官能团分类排放,指示剂可按功能、颜色排放等。另一方面,将配制好的溶液按实验项目分类存放,并将试剂名称标记于柜门,以便学生之间的穿插使用,防止试剂的残存量过大。

2.4.3规范使用,降低成本

在保证实验成功的前提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基础上,遵循安全、节约、保护环境的原则。贯彻环保理念,通过改进实验项目推进绿色化实验室建设,降低化学试剂的使用量和废液的排放量。比如,通过实验项目的改型不断改进,尽量用无毒试剂代替有毒试剂,尽量将实验试剂微量化,将实验项目串联,即将上一实验的“产品”作为下一个实验的“原料”。此外,能重复使用的试剂尽量重复使用,比如实验室有3mol/L的硫酸,当另外一实验恰好需要1mol/L的硫酸时即可将其稀释,而非放着3mol/L的另取浓硫酸再稀释。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多少取多少,避免直接从试剂瓶取用,防止交叉污染导致整瓶试剂失效,使用时注意保护瓶签,避免试剂无签而无法使用,瓶塞用后立即盖上,以免灰尘及赃物落入试剂中。

3结语

化学试剂管理是一个系统化过程,笔者通过实践建立了实验室化学试剂采购、实验准备、使用和处置系统化的管理体系,为化学试剂监督管理提供完整的信息,节约了实践教学成本,提高了实践教学效率,降低了化学试剂引发事故的风险。随着高校对化学试剂管理的重视,实验室管理应朝着动态化、实时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开发应用化学试剂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

作者:董亚荣 单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管理创新论文:图书馆外文图书借阅室管理创新论文

1高校图书馆外文图书阅览室利用现状分析

1.1外文图书借阅率普遍不高

高校常来外文图书借阅室借阅图书的读者主要是即将毕业的学生、研究生、外语学院的学生、留学生及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由于本科大四学生、研究生毕业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要提供几千字或几万字的外文文献的原文和译文,所以每年第二学期外文借阅室的读者借阅人数猛增,外文图书借阅量也随之增加。从阅读动机来看,来借阅外文图书的读者80%以上是为了做课题或写论文而查阅文献,出于教学和其他需要的读者较少。据相关调查与统计,安徽大学图书馆外文图书借阅室平均每天接待读者约50人次,其中大部分是来这里阅览的,部分读者借出。

1.2外文文献资源保障率低,难以满足读者需要

外文资源供给不足的原因主要是中国加入WTO后,原来获权影印刊停止发行,外文原版图书的购置费用较高,对大多数图书馆来说,无论是纸本文献的订购,还是全文数据库的引进,都是一笔经费不小的开支。因此,图书馆只能通过压缩外文文献采购种类和数量来弥补经费不足的问题。由于近年来研究生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博、硕士研究生在校招收数量急剧增加,成为图书馆外文图书的主要需求群体。因此,图书馆大幅度压缩外文图书的做法,已很难满足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需求。另外,图书采购人员在采购挑选外文图书时,对专业优秀书籍缺订,或者对多卷书漏订其中某卷,造成图书不成套,也影响藏书质量,减少了外文图书的吸引力。外文图书购买没有连贯性,随意性大,外文资源得不到保障,都影响了师生的阅读和教学科研的需要。

1.3读者外语水平不高,外文资源利用率低

以安徽大学为例,逸夫图书馆现有外文图书9万余册,年均借阅图书2000册,借阅率仅2.2%。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语言障碍,读者在阅读上存在一定的阅读语言困难,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外文图书的利用。除了少部分外语学院的读者能够轻松看懂外文全文文献外,其他一些院系读者外语水平普遍不高,阅读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的状态。尤其是理工科一些科技含量高、理论性强的外文书籍,长期乏有问津,外文文献成了名副其实的摆设。此外,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与导读服务工作也是外文文献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

1.4外文文献开发利用程度不够,馆员素质有待提高

外文文献的开发利用是指以外文文献为对象开发文献的各种手段,包括对外文文献进行收藏、整理、分析、加工、综合、浓缩、转换和利用等一系列过程。这是一项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特别是对开发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而目前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人才缺口较大,开发工作一直缺乏系统的、成熟的理论指导。由于没有内行人直接参与,开发工作处于低层次状态,许多极具价值的外文文献没有得到合理有效地开发,只能被读者零星地使用,无法获得广泛系统的利用。此外,外文图书借阅室管理人员在业务素质、外语水平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补充上均需进一步提高,对外文图书进行规范的管理、宣传报道、加工以及深层次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水平都不太高,缺乏二、三次文献开发的能力等,这都直接影响到外文图书的利用。

2外文图书借阅室服务与管理创新措施

评价高校图书馆工作成效,通常要把外文文献利用率作为重要衡量标准,改进和创新高校图书馆外文图书阅览室工作,目的在于提高外文图书的利用率。高校图书馆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加强外文文献资源建设,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高度重视导读工作,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2.1合理订购外文图书,加强藏书文献资源建设

外文图书采购要突出时效性、连续性,突出倾向于重点学科,提高选书的质量。因此,在订购外文图书前,高校图书馆的采访人员应该对学校学科建设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并组织各学院、各专业中的学科专家对外文图书进行筛选,以确保所选外文图书的质量。并且在购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可以尝试从重点学科和博士点挤出资金购买教学、科研急需的外文图书,尽量保持某些图书的连续性、系统性,使采购的图书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和权威性。在满足各学科、各专业需求的同时,优先保证重点学科、重点用户。只有建设一个有藏书特色、结构合理的外文图书借阅室,才能满足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在目前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进程加快的形势下,加强外文图书藏书资源建设,除纸质文献建设外,还必须加强数据库建设。外文阅览室要建立自己外文图书和书目数据库,积极开发利用网上资源开展馆际互借,实现馆藏外文文献的网上资源共享,建立起馆藏印刷型文献、馆藏数字化文献和网上文献信息三位一体为载体的外文文献资源体系。通过自建和引进一系列重要外文数据库资源,构建出较为完整的外文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网络。

2.2借助特色化服务项目,提高外文图书利用率

由于外文图书价格高,复本少,外借的几率低。要提高外文图书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传统的服务模式和理念已经不适应现代读者的需求。图书馆要根据外文借阅室的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服务,满足读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2.2.1采取措施保证外文图书排架标示明确

在图书分类排架方面,书架标识牌上除了按“中图法”标明分类号外,还应配有揭示图书语种及其图书类目的中文提示,以方便读者轻松、快捷地查找所需图书。

2.2.2允许读者复印所需图书资料

国外大学图书馆阅览室一般都配有复印机,以供读者复印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图书馆外文借阅室开展此服务项目。

2.2.3提供辅助阅读的工具

读者在阅读外文图书时因一些不熟悉的生词而难以继续阅读下去,如果外文借阅室同时有外文工具书或装有翻译软件的电脑可以供读者使用,这样会极大的方便读者,提高阅读水平和速度。

2.2.4开展外文视听服务

在外文阅览室开辟视听区,配备几台视听设备和影像学习资料(如外文图书携带视听光盘和磁带),充分利用媒体优势,广泛收藏各类外文视听资料,使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外语语言技能训练相结合,成为集阅读、学习、视听为一体的外语学习场所,供读者学习、交流、讨论。

2.3加强文献资源联合采购和馆际互借服务

外文图书外在装裱、内在的印刷质量十分讲究,图书质量也较高,价格自然不菲,书价通常是国内图书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为了合理使用有限的资金,有效解决资金紧缺问题,各高校图书馆应开展资源共享、馆际互借业务。高校图书馆间外文图书采购和利用协调好,互相交流信息,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是大型公共服务体系,其目的就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提高和保障高等学校教育和科研的文献水平。加入集团采购后,可以直接和国外出版公司谈采购价格,直接从国外图书商那里争取到30%~50%优惠的价格,同时,可节省15%~30%的国内公司中间费用。还可以通过疏通国际间的书刊交流渠道,接受国外部分赠书。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已通过上海外院定期接受了“美中亚洲基金会”赠送的各种学科的原版外文图书,这些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另外,还可通过由国家教育部主持的外文赠书工作,其书源主要来自“美中之桥基金会”机构,与国外有联系的院校可直接接受对方院校的赠书,而一些没有直接联系的院校,可通过青岛、大连、上海等3处赠书转运站接受赠书。

2.4开展学科化服务,嵌入并跟踪课题开展研究

高校许多教学、科研项目从立项到最后的项目评估都需要大量的外文参考资料支持。因此,外文图书借阅室工作人员利用自身比较熟悉外文馆藏、熟悉本室业务并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等优势,作为学科馆员开展学科化服务,围绕课题研究的主题,协助有关科研部门及有关工作人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整理、分析和提炼相关学科信息,不断为科研活动提供有价值的国内外最新的、同类的情报资料。在课题的开发阶段,协助查找相关课题的学科参考资料,经过详细归纳整理后,编写最新的动态综述等三次文献,并与科研人员一起进行项目内容的决策;在课题的实施阶段,则随时嵌入并跟踪课题的进展情况,针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提供内容具体的对口学科参考资料,建立详细的服务全程跟踪有关记录,包括使用学科资料的名称、使用人员、使用时间及使用效果;课题完成后,立即帮助科研单位及个人完成对科研课题进行的详细总结,真正成为科研人员的好帮手和有力助手。

2.5重视导读工作,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导读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业务能力之一,而外文借阅室的导读工作相对中文借阅室显得尤为重要些。由于高校外文藏书种类繁多,信息量大,专业性强,许多读者因语言、专业在阅读上有一定的困难,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外文检索,根本不知如何查阅外文图书资料。导读工作就成了帮助读者解决如何检索、阅读、利用资料的有效途径。导读工作可从以下六方面开展:①编制导读目录。对每个学科,专题分类编制导读目录,供读者检索所需信息。②外文图书检索培训。主要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外文图书检索培训。③设立新书及重点学科专架。将新书和重点学科的外文图书摆在书室最显眼的地方,并配上详细的导读指南。④口头宣传推介。外文图书导读工作可以用图书馆员积极热情的口头形式,引导读者正确利用外文图书。只有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才能将导读工作做好,提高外文图书的利用率。⑤充分利用网络人工智能翻译系统。人工智能翻译系统虽然不能完全代替人脑的翻译,它能快速、便捷地为读者打通利用外文文献信息资源的语言障碍,具有非常广宽的市场前景。⑥充分利用计算机,提供参考咨询服务。在原有外文图书宣传基础上,在图书馆网页主页上设立外文图书介绍栏目,定期推出外文新书和旧书介绍或书评,使读者不必到图书馆也可了解外文馆藏图书,极大地方便读者,并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立参考服务咨询台。读者在查找图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在全天24小时都可上网查询,以此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外文图书的利用率。

2.6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读者外语水平

一般读者外语水平有限,阅读和翻译专业图书能力较低,这也是影响外文图书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高校必须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引导和鼓励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及外语水平。对学生可以通过开设专业外语课,加强外语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外文图书借阅室应积极响应并参与学校“双语教学”,为高校教师提供外文原版优秀教材,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外文辅导材料。请外籍教师进行指导,定期举行丰富多彩的有外语特色的活动。根据外语学习的特点,在经费、人力、设备与其他物质条件方面给予更多的投入与支持,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把外文图书借阅室提升为教学的主课堂,开展各种的外语教学活动,如外语学习沙龙,外语学习研讨会等。如有的院系大学三年级学生就开设了英文原版课程,开设此类课程,提高了学生利用外文文献的能力与效率,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并使学生了解了专业术语,扩大了他们的外语词汇量,增强了他们的专业知识,而有利于学生快速查阅国外前沿的相关资料,为他们的学习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由浅入深推荐一些合适的原版书,甚至可以把查阅外文文献的某些资料和信息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经常借阅外文原版书,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习惯,使他们会逐步增加借阅量。把这项工作坚持做下去,一定会激起学生阅读外文文献的兴趣。

2.7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提高阅览室馆员综合素质

由于外文图书借阅室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同时,读者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发展,尤其不断涌现新的文献载体和新的学科知识,这些对外文图书借阅室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文室馆员首先要具有一定高的外语水平,掌握图书情报学相关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其次要有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意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再次要了解馆藏布局,熟悉图书排架方法,对所有的馆藏图书做到心中有数,根据读者的需求能准确、快捷地指导读者获得所需书籍和信息。最后要善于与读者交流沟通,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对信息的人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服务。因此外文图书借阅室馆员平时要注意对新知识、新理论的积累和学习,不断更新升级已有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素质,才能更好地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3结束语

对于目前高校图书馆原版外文图书价格昂贵而利用率又偏低的问题,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勇于探索、积极研究高校图书馆外文图书借阅室的服务创新工作。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建设好外文图书借阅室,促进珍贵外文文献资源充分利用,真正做到藏用结合,有效资源使用最大化,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

作者:陈红 单位:安徽大学

管理创新论文: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创新论文

一、传统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员工激励以物质为主,激励机制单一

首先,企业以物质激励为主,淡化了精神激励。“双因素”理论认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即为激励、保健因素。而以往的人力资源开发,一味顺应“激励因素”,而未重视职工的“保健因素”。现阶段,大部分事业单位均已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员工的工资直接与岗位绩效相连,这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根据“双因素”理论,物质激励通常只可满足员工的“保健因素”,却并不能增加其满意感,只有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满足员工的“激励因素”。其次,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弹性、个性化管理力度小。根据“复杂人”理论,个体在多种环境和条件下,通常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及需要。例如,年龄偏大的职工,他们渴望有一稳定、舒适的工作环境,而青年职工则希望工作具有挑战或充满趣味性,他们更强调自身的全面发展,希望能接受更多的教育,在学习中提升挑战新问题的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员工大多被当作“经济人”,不同的员工都是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管理,也未形成多维度的激励体系,因而无法全面满足职工间的特殊化需求。

(二)人才选拔缺乏规范性,部门缺乏人才

一直以来,企业的人才选拔都缺乏规范性,事业单位中的人才选拔甚至存在暗箱操作等行为,某些单位或部门形成了“任人惟亲”的人才任用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为投机的经营者提供了晋升机会,而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员工,却因为缺乏有效渠道及后台,无法展现自身的才能,从而也导致相应的部门没有能够担当大任的人才。久而久之,有能力、心怀抱负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也就会大大降低,甚至会对单位离心离德,频繁跳槽导致单位部门缺乏相应人才。另外,很多企业都是实行垂直化、多极化管理模式,中间管理层相对较多,基层职工和高层领导层之间通常没有沟通或交流,这就会使很多普通职工无法被上层领导了解和赏识,晋升难度相应加大。另外,有些投机取巧者则会通过该种机会,擅自同某些领导进行权钱交易,以达到职位晋升之目的。加之很多企业或事业单位忽略人力资本投资,甚至认为人才培训是一种负担,对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所耗费的成本过于重视,因此对本单位的员工进行教育培训的次数比较少,大大降低了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投资,使各类人才的知识更新速度慢,单位更缺乏有能力的人才。

(三)资源配置结构失衡,人才流失严重

在我国,人力资源行业、产业及地区间的配置严重失调,大大降低了其他资源的利用率。现阶段,我国还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及凋整时期,随着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低附加值的产品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日益降低,相对而言,各种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则在市场中占主导。在上述结构转型阶段中,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优秀的技术人才。另外,我国各地区的人力资源结构也不尽合理,人口与产值的分布极不均衡,使得仅有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与利用。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人才主体意识逐步增强的当代,人力资源流动也越来越频繁。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实属正常现象,也可以说是必须的。然而,某些企业因为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失衡导致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的流失,而得不到及时补充,这对于企业发展及社会人力资源配置都非常不利。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与技术人才的流失,不但会导致企业无法收回当初对该类人员的培养投入,再次招聘或培养人员所耗费的成本也会不断增加。另外,人力资源的流失还可能使企业丢失其商业机密,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甚至扰乱整个行业的发展秩序。

二、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与创新的作用

(一)促使管理理念由人力是资源变为人力是资本

企业的培训教育在对企业员工与领导者的培训过程中,不仅重视对新知识、新思想的介绍,还注重促使员工将理论知识与方法运用到工作实践与管理中去,注重转变员工以前的旧思想为与时展与公司进步一致的新思想。在企业的教育培训中,培训教师要利用大量的案列和事实使接受培训的管理阶层对新理念有所感受。使他们认识到:人才,是一种可再生、可持续资源,同时也是一种资本性资源。在现代企业管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人才是最无法估量的重要资本,能够给企业创造不可预测的经济效益。使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观”,从“人才即为资源”转变为“人才即为资本”。

(二)使管理者树立用好比选好人才更重要的理念

人力资本的价值通过个人的不断努力是可以逐渐提升的,这种提升的速度远远高于投资带来的财力资本升值的速度。原因很简单,财力资本也是通过人力资本的运作来促进保值、增值的,如果少了人力资本或人力资本素质较低,财力资本就无法获得顺利的发展。有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的人力资本及产权数量较高,在企业额度总产权量中占比约为38%,这表明,企业发展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人力资本是靠教育与成人教育保持不断进步的。虽然现在残酷的就业现实导致很多人不能进行专业对口就业,也不能让企业选到与自己企业相关的专业毕业生,但是,只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员工还是能够在自己从事的行业中做出成绩的。所以,现在好多企业的管理者更愿意给新人一个平台,并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就业培训,用教育、情感、待遇及事业去留住他们。这也是人们接受教育机会更多、素质更高的原因,是教育让企业管理者树立了用好比选好人才更重要的理念。

(三)使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的开发与管理的理念

教育的目的是教会人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让人在做事的时候能够有创造性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在科学精神的引导下做人,能够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能够使人们达到自我实现和理智地生活与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我国古已有之,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最先提出来的。历朝历代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视这一思想。我国当代公民经过社会主义教育,更是对这一思想有更深的理解,并把它运用到各行各业的各个方面。在企业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与创新方面,以人为本的理念,早已成为了大前提。在社会工作中,以人为本,即尊重人的社会价值,并促进人的积极性的最大化发挥,通过培训指导使员工的能力得到提升。充分尊重和满足员工的期望及内心需求,并将全部员工都当作自己人,实现个人和企业和谐发展。

三、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创新策略的影响

(一)激励国家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激发员工效率

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能促进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而推动地区间经济的统筹发展。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各地的经济发展速度层次不齐,这就使得人力资源大多流入到东部沿海较为发达的城市,分布在第一产业及其相关岗位中。人力资源配置结构的不合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在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教育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产业结构得到了逐步优化与调整。人力资源开发在继续满足东部沿海人才需求的同时,还可以更多地投入农村,使农民的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升。现在国家已经采取了三支一扶等各种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调整人力资源分配结构,并利用优厚的条件使更多的人才愿意去农村工作,为农村的社会金融、通讯及信息等第三产业输送更多的人才。还鼓励更多的科技、经济人才献身于西部贫困及少数民族地区,使人力资源的潜力得到最大化发挥。

(二)激励企业实施民主管理制度,营造和谐环境

教育的发展使企业负责人的领导素质也越来越高,他们越来越认为发扬民主、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中之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做到了以下几点:第一,营造决策民主的工作氛围,在决策中坚持“原权于民”,逐步适应员工实现自我内心需求,让每位职工都能融入和参与管理。企业的薪资分配及年度工作计划等,都在充分听取和参考职员意见的基础上采取了科学化分配或安排,使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有效提升。第二,干部任用尽量公平、合理。在企业的干部选拔过程中,避免采用家族式或任人惟亲的人才选拔模式,采用相对公平、开放的人才选拔方式,坚持“任人惟贤”,让那些真正有能力、想做事、能干事的人得到重用,并逐步晋升到领导岗位上。第三,构建上下级交流及反馈机制。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尽量做到“扁平化”发展,妥善处理组织层级和管理间的关系,确保信息能得到充分沟通和反馈。现在的企业普遍设立了短信平台或“领导信箱”,让基层职工可以直接同领导沟通,有效避免了信息失真现象出现。第四,营造和谐的企业竞争氛围。逐步推行“开放任用”和“竞聘上岗”等考评模式,产生“鲶鱼效应”,以提高企业的组织活力。

(三)激励企业平衡企业人才流出,规范人员流动

一个湖泊,假如只有入口,而不设立出口,肯定会水满为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如此。一家企业,假如只有人员进入而没有输出,肯定会人满为患。西方不少企业实施I3制,就是要想尽办法去保留1/3的骨干员工;余下的1/3员工则是不被重视,能够进行自由流动,另外还有1/3也可自由流动。在我国,企业并不需要如此大的流动量,不过学非所用甚至无法胜任本职工作,或认为能在别的单位获得更好发展的人员,可允许其流动出去。建立和实施员工聘用合同制后,为企业的人员流动提供了条件与可能,为此也有更多的企业愿意对这一制度充分加以利用。

(四)激励企业实施人性管理模式,培养员工活力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极为关键。它是指将人摆在企业发展的优秀位置,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断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收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优秀资源,是企业命运的主宰者。企业都将员工看作其发展的重要资源,相信、认可、利用和激励员工,将其摆在管理中的重要位置,并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活动,培养员工的活力与创新能力,这不仅使更多的员工得到了全面发展,同时也能使企业目标与员工目标保持一致。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开发,即通过对人力资源实行整合、调整与规划,使组织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及效率得到全面提升。不管是在国家大局方面,还是在事业单位抑或是企业中,教育已经使人更多地认识到了现阶段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都存在诸多问题,并逐步构建和完善薪酬体系,利用更加全面的奖励与激励机制与民主式管理,营造和谐的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逐步增强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性。

作者:袁红兰 副教授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管理创新论文:农村经济管理创新论文

一、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

1.减轻农民负担。

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减轻农民负担是工作的重点内容,加强监督管理工作,保证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强化负担反弹工作,从而减轻农民负担。在监督工作中,对资金以及劳动统筹做好分配工作,并对工作的每一环节进行细致的监督,设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构,使经济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实现社会化服务及合作经济体系的建立。

要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需要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明确管理流程和管理资源,根据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完善的奖惩机制。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应努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程度,建立多样化的农民合作形式,并做好探究和借鉴工作,实现经济组织的专业化合作。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主要分为五类,首先是科技服务合作社,对于促进农村科学技术推广和使用有着积极作用。其次是农业流通领域的合作社。第三是农业互助保险合作社,成员需要按时交纳会费,资金主要集中于农业保险银行中,使农民享受一定的福利待遇。第四是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并进行分红。最后是服务性的合作社,主要为了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质量,实现经济管理工作的效果。

二、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农村经济管理不够重视。

当前,基层领导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农村经济的有效管理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形式化,导致农村经济管理不到位,经济发展落后。

2.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市场经济管理理念和体制已经逐渐建立起来,但是农村对这些市场管理理念和制度的认识不到位,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农村社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农民的利益结构以及收入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来协调各种问题,但是由于农村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无法对调节农民利益关系和纠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管理效果。

3.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扶持政策,但是由于农村长期处于落后水平,在短时间内无法使农民的生活得到有效地改善。我国对农业以及农村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财政资金投入的范围比较大,资金分散严重,此外,农业扶持资金被挪用、占用的现象比较严重,资金利用率低,也会制约经济管理效果。

4.农村经济管理法律发挥不健全。

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经济管理不仅与土地利益有关,也与农村的财政管理相联系,在执法过程中任务复杂繁重。而且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没有一定的法律法规约束经济管理行为,导致经济管理工作换乱,效率不高。

三、新时期农村经济管理创新

1.提高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

农村经济管理关系到农民的切实利益,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地意义,是基层政府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就必须提高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的意义,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并为促进管理效果的实现贡献力量。在市场经济下,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就是土地,目前,我国的土地承包制度变化不大,为防止农村经济出现混乱,就必须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管理部门充分发挥作用,做好监督审计的工作,促进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完善经济管理制度以及法律法规。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进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应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明确相关部门以及岗位的职责分工,完善农村财务管理以及土地承包管理制度,减轻农民的负担,优化管理流程和方法,并努力促进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发挥实效。此外,完善农村经济管理的法律法规,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会遇到很多行政执法工作,例如土地纠纷等,这就需要完善的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作指导,使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保证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能够有效地行使权力,开展工作。

3.提高资金投入力度。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资金不足,无法满足当前对土地征用的实际需求,此外,国家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不够,无法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所以政府必须提高资金投入力度,适当调整农村信贷标准,对支农资金做好规划工作,保证资金能够用到实处,加强对农产品以及加工业的扶持,做好农产品价格改革工作,保证农村经济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农村经济的技术投入,在先进技术的指导下,使现代化的管理观念和方法得到高效的利用和执行,促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4.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素质能力。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员,因此党和政府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根据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需要,设编定岗,确定管理人员,划分管理人员责任,使农村各地区的经济管理工作都有专人负责,避免工作任务数量与管理人员数量不对等。对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性的教育培训工作,使管理人员明确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知识以及法律制度,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明确其责任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从多方面强化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保障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结语

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基础上,找到一条适合农村经济管理的新道路,完善经济管理制度和法律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作者:范存顺 单位: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青岗岭乡经管站

管理创新论文:国内高校档案管理创新论文

1高校档案管理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数量在近几年呈现出迅速增长趋势,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数量也成倍增长,这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档案除了具有原始记录性、信息性以及价值性等所有档案的共同点外,还有着成套性和专业性等独有特点。一般说来,高校档案管理隶属于学校的一个服务性质科室,其主要职责是为学校服务、配合学校工作,而无决策职能。目前高校档案管理存在资源不足和浪费现象,由于盲目追求全面收藏而忽略应用性所造成的被动服务局面、以及严重缺乏沟通的工作过程,对档案文献等都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尽管档案管理科室收藏有学校大部分的文献资源,但依然无法将全部文献资源收藏齐全,导致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感到馆藏资源缺乏。由此可见,封闭的自我收集式档案管理工作方式很难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另外,目前的高校档案管理评价体系相对松散,其严谨程度有待提高,并且通过对管理水平的评价就能够判定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结合时展需求,对档案馆管理水平的评价已不仅仅局限于场所、设备及馆藏因素,而应该着重衡量档案科室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以及其服务效果。档案管理队伍中严重缺乏专业人才也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之一,目前高校的在职档案工作团队多由非专业人员组成,这就难以打造一支政治过强、业务精锐、作风端正、工作踏实且纪律严明的专业队伍,并且高校对档案干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忽视使现职档案人员在文化和专业素养上的提高也十分缓慢。

2高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档案管理工作是保证档案记录真实性、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可靠保证。随着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其管理理念、控制手段以及技术设备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革,但是高校在硬件设施和档案人员素质方面,与档案现代化管理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2.1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淡薄,归档质量低

在现实档案建立过程中,由于档案员的档案管理意识较差而使档案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归档文件的内容质量低,其真实性有待商榷,许多材料也不符合归档要求;其次是文件归档材料、纸张大小不统一,甚至所填写的字迹不规范、不够清晰等;再者,档案部门的自我要求不高,未能及时有效地向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工作约束,造成一些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淡薄,存在“重成效,轻档案”的思想;最后,由于未及时移交资料而造成的资料不完整现象,也对档案归档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

2.2由于缺乏有效管理机制而造成管理偏差

高校建设中,一些项目通常样要经过漫实施过程才能完成,所以导致项目文件资料形成具有涉及单位多、周期长且专业技术性强的特点,这就极大地增加了档案资料搜集和整理难度。由于资料从产生到归档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和环节,其中每一环节的差错都会直接影响档案的齐全、完整、准确性,而现实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使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偏差。

3加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3.1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对培养学生起到重要作用

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是各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一切高校工作的终极目标,档案管理工作也服务于此。高校档案在高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活动中直接形成,它反映了高校的历史发展,是高校优秀文化的积淀,更是宝贵的思想财富和智慧源泉。档案中蕴藏着教学、科研、管理等重要文献,记载着学生各方面的成长过程,由此可见,档案工作能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有效提高其综合素质。

3.2学生档案能够将学生推向市场,起到证明作用

通过将高校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社会实践以及其他优秀综合素质纳入学生档案范畴,并结合社会单位的用人特点来及时调整档案存放形式与内容,实现档案收集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与就业市场需求及时进行对接。此外,针对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一些负面现象,招聘单位往往通过对应聘者提出资料证明文件要求,来建立彼此间的信任。这时,档案就能继毕业证、学籍卡等证件之外来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3.3良好的档案工作能够在宣传学校的同时提高学生就业机会

高校档案通常以学习优势与特色等为依托,协助其他部门做好宣传工作,并通过可靠的事实与准确的数据来协助对外宣传工作,以提高学校社会地位。

4高校档案管理创新方法研究

鉴于档案工作的基础性与服务性作用,应从以下方面来进行管理与改进,从而使高校档案工作能够提升到新高度。

4.1加强档案创新管理意识,提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由于长久以来多数的高校领导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较浅,而未树立明确的档案意识。随着信息化发展,档案作为重要信息资源在高校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着眼于图书、档案、各种计划总结和报表等显性知识。因此,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切实转变观念并强化信息意识,来促进高校档案整体工作的实施。

4.2引进人本管理理念并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加强人本管理,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推动其改革与创新。强化校内宣传,将高校档案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优化组合馆藏资料、提高档案利用率、强化信息技术利用以及运用档案管理软件来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并开展资源整合。另外,实行全员聘任竞争上岗制度,区别岗位工资待遇来调动档案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以期能够提升整体人员的专业素养。对在职档案管理者进行定期的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保证其专业知识及时更新与扩充,同时还应鼓励管理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深造,最终使高校档案管理水平得到关键性提高。

4.3加强高校档案系统管理,注重档案设备配置

高校档案管理应采取集中存放、统一管理数据的方式,以达到共享信息安全要求。在数据管理安全方面,录入数据要进行有效性检验,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和归档制度、系统管理员责任制度、关键程序的管理制度和服务器机房的管理制度;系统管理安全则通过对信息服务器的网络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和应用程序安全等多层安全机制来保证。另外还需注重档案设备配置的更新力度,这能在极大程度上确保档案创新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4.4加强高校档案管理的安全意识

通过提高档案管理者在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与利用等环节中的安全防范意识,确保高校档案资料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对现代信息技术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与安全软件升级,也能够有效地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对档案资料进行科学储藏与保护,新型电子档案载体则要做好防水防划防磁场工作,以保证档案资料能够持久完整的保存。总之,高校档案创新发展在整个高校运行中承担重要角色,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在新时期要通过加强档案管理模式创新,来提升档案工作水平,以达到与高校共同进步并发展的目标。

作者:白敏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管理创新论文:SWOT社会管理创新论文

一、淮北市社会管理创新SWOT分析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内部优势

1、政府社会管理理念实现重大转变,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近年来,淮北市政府的社会管理理念正逐步实现五个转变:一是树立以民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二是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共同参与社会管理的理念,实现向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协同治理结构转变;三是树立社会管理重心下沉,从源头抓管理的理念;四是树立合作协商、利益兼顾的理念,实现社会管理主客体之间的平等沟通与协商一致;五是树立法制的理念,实现向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转变。比如,淮北市容局在推进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突出服务主题,以“围绕中心、服务群众、提高素质、改进作风”为目标,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同时,淮北市政府不断推动涉及社会管理的各项体制改革。以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为例,淮北市相山区就率先实现了网格化和扁平化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管理经验。

2、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到2011年12月底,淮北市社会组织依法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已达677个。拥有会员3.47万人,从业人员4,282人,并以每年10%~15%左右的速度递增。朱世凯(2012)指出,淮北市的广大社会组织都能够在社会角色中找准自己的职能和定位,进而发挥出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包括:(1)承担了部分政府管理职能,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2)提高行业素质,加强行业自律;(3)热心服务会员,保护其合法权益;(4)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发展社会经济;(5)从事慈善公益事业,解决困难群体的需求;(6)开展民间交流合作,促进淮北区域经济无缝对接。可以说,不同的社会组织在促进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意识增强,公众参与管理的渠道畅通。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程度如何,是衡量社会管理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为公众提供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越多越通畅,公民有序参与政府决策的程度越高,社会管理就越容易避免和减少对民意的偏离。多年来,淮北市在打造阳光政府、实施政务公开、实行听证制度方面,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畅通的渠道。另外,政府借助各类通讯、媒体和网络平台,以热线、邮箱、微博和在线交流等形式,形成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对增进了解、加强互信,拉近政府与公众距离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基层政府还宣传动员和教育引导公民自觉参与社会建设,通过凝聚社会力量形成持久广泛的社会合力,共同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内部劣势

1、政府部分社会管理的职能定位不够清晰。

受传统社会管理思维的影响,一些政府基层单位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时,定位不清晰,价值取向未能从“官本位”和“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和“公众本位”完全转变。因为定位不准,在实际社会管理活动中习惯于采取行政干预、强制命令等方式,具体表现为一是越位,依靠行政权力管理本应当由市场和社会承担,按照市场规则来运行的社会事务,造成政府负担加重,管理效率低下;二是失位,在关乎社会民生基础、环境资源、人口就业、弱势群体保护等方面,措施不到位,执行不力甚至故意漠视而导致各类矛盾问题频发;三是错位,突出表现为重管理轻服务、重处罚轻监管等现象。

2、社会组织低位运行,发展不平衡,数量规模和功能作用发挥比较有限。

淮北的社会组织发展仍处于自发状态,缺少来自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和协调机制,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缺少相应支持。同时,社会组织自身能力普遍不足,缺少获取社会资源能力,民间捐助的途径和规模少而小。

3、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动力不足。

传统社会强调公众对政府权威的服从,广大的农村公民和普通城市居民,很多不清楚自己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应有的权利与义务。目前,改变这一现状的最有效方式———公众参与意识教育和培训,其投入还非常有限。同时,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动力还来自于相应的制度保障和配套措施。当前,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法制化程度较低,也极大地影响了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

(三)社会管理创新的外部机遇

1、社会管理创新的顶层设计日臻完善。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要“增强社会发展活动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中央已经为社会管理工作做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为推动社会管理工作创新和改革提供了具有整体性、协调性和平衡性的战略机遇。

2、社会管理领域的相关立法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

当前,各级各部门都在大力支持推进建立和完善法治政府,从而保证各级政府机构能够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进行社会管理创新,逐步杜绝了滥用政府权力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通过立法,打破了政府对社会管理的垄断地位,用法律制度保障公众和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和利益,形成社会管理创新的稳定长效机制。

3、政府公信力不断提升,以诚信为本的社会道德建设呈良性发展态势。

优良社会道德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就是重塑政府公信力,提高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信力和号召力。政府在进行社会管理活动中,应当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将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事件公开透明,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

4、现代科技的发展为社会管理创新开辟了新的机遇。

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现实的社会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成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行使知情权、监督权的重要渠道,也成为政府密切联系公众和各类社会组织、实现政务公开、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的手段和工具。现代科技在社会管理的各方参与者之间搭建了无缝沟通桥梁,促进了各方理性、有序、科学地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四)社会管理创新的外部威胁

1、社会诉求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

利益分化和多元利益主体矛盾冲突要求社会提供一个诉求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实现社会矛盾的缓和。目前,这一机制的建设还比较迟缓,一定程度上也威胁到社会管理创新的顺利实施,致使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价值取向和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面临着多方的质疑和严重的挑战。

2、在加快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的社会管理存在较大的理论与实践盲区。

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使广大农村地区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社会结构变迁,也使农村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从而使本来复杂的农村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剧。目前,淮北农村的社会管理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表现为:一是城乡社会管理水平差距显著;二是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比较落后;三是围绕土地的经济活动和利益冲突增多;四是人口流动加剧造成社区共同体面临重建的不稳定性。作为一个有近百万农业人口的城市,淮北在农村社会管理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

3、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社会管理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社会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首先必须保证建立起社会管理人才队伍的培育体系。淮北本地社会管理人才队伍的现状和发展环境还不尽如人意,缺少社会管理工作人才培养规划,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滞后。

二、推动淮北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对策

综合上述淮北社会管理创新的SWOT分析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的SWOT战略分析矩阵。结合SWOT分析,淮北市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可以分为如下对策:

(一)SO战略。

即利用从中央到地方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视,进一步转变政府观念,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改变原来的行政化指令性管理模式,转向服务型指导型行政,积极为人民提供各种民生保障和各类公共服务。

(二)WO战略。

通过完善社会管理的各项政策和法规,一是实现社会管理的有法可依,帮助政府克服社会管理职能不清、社会管理定位不准的劣势。二是通过加强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制度化保障,支持引导社会组织与公众参与到社会管理创新中来。

(三)ST战略。

政府应当积极响应社会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的诉求,利用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意识增强的优势,建立健全社会诉求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拓宽信息公开、社会公示、信访制度等民意表达渠道。

(四)OT战略。

以克服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的威胁为契机,着力发动各方力量,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道德素质优良、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强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突出的社会管理人才队伍。

作者:冯一纲 贾敬全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管理创新论文: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一、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根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大胆创新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不断探索各种应对措施和创新模式,形成互联网时代的新的发展思路和管理模式。可见,在互联网时代进行企业管理创新是十分必要的:一是企业管理创新是互联网时代社会背景下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可以起到企业综合统筹和指导协调的作用;二是唯有进行管理创新,才能使企业才能真正拥有优秀竞争力;三是企业良性的健康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企业可以与时俱进,根据环境和技术水平的不断变化而调整自己的战略目标。

二、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挑战

(一)企业管理理念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企业在改革开放以前没有企业管理,改革开放以后有企业管理但是没有自己的管理理论,我国的企业管理理论基本上都是学习西方的,从上世纪20年代学泰勒的科学管理,到后来的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理论。然而互联网时代并没有成熟的管理模式可以借鉴,互联网时代管理理念变革最大的特点是“以用户为中心”,用户在网上表达诉求,谁能够满足用户的诉求就能赢得客户。但当今仍有很多企业没有及时转变管理理念,仍然以企业自我为中心,进行产品研发、生产、经营等;也有许多企业将“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实际运用到企业的商业模式、运营形式、管理方法中去,并实现战略转型。由于互联网时代消费群体的生活方式、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等因素产生了巨大的改变,致使这些不能及时转变管理理念的企业不能很好地契合市场需求,从而导致一部分企业被市场“淘汰出局”,即便是曾经辉煌的柯达、诺基亚等也不能幸免。

(二)企业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

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企业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束缚,从而导致企业管理在制度方面缺乏一定的创新,这也使得很多企业管理中的人员一直很难消除掉计划经济体制的“紧箍咒”,从而最终导致企业的管理体制的改革不够彻底,企业管理机构较为繁宂,不能与互联网时代快速、高效的市场需要相适应。

(三)企业组织形式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企业的组织架构大部分仍然沿袭传统的金字塔多层级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也面临挑战。在互联网时代,每天都在发生巨大的变革,要想在这情况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并作出迅速反应,传统的金字塔形多层级组织管理模式恐将越来越难以适应。在传统组织结构中,信息与决策需要层层汇报与传达,这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应变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从而错过最佳市场机遇,丧失战略优势。

(四)企业人才管理面临的挑战

当身边一切都网络化、电子化、信息化的时候,企业的人才管理也站在了机遇和挑战的十字路口。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往往强调对员工进行严格的管理、监督和控制,认为员工只有靠管、约束才能将工作干好,这种管理往往建立在管理者对员工不完全信任的基础上;同时,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决策机制往往是经过漫长的层层传递,最终由管理者集中决策,表现在管理行动上就是集权,管理者想,员工干,员工仅作为一个具体执行者,较少为工作贡献自己的智慧,这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员工素质不断提高的实际及时代的要求。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使员工与管理者、员工与员工之间互动沟通成为可能,而且很方便;同时咨询大爆炸的时代让每一个基层员工都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信息、捕捉市场动态、加强学习,并形成自己的想法,这就迫切需要人才管理方式发生根本变化,重视与员工沟通,给员工一种信任,同时尊重群体智慧,群策群力。

三、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创新措施

(一)管理理念创新——从“以厂商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

在传统经营理念中,企业管理者往往以厂商为中心,并追求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大规模促销和低成本竞争。互联网时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权力不取决于企业,而取决于用户,用户的需求正日益呈现出碎片化、个性化、体验化的特点。为此,企业就必须突破原有的商业模式,对市场、对客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进行管理理念的创新。在互联网时代,新的管理理念提出了开放、融合、协同、共赢的新要求,实现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由以厂商为中心的,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个性化营销、柔性化生产和精准化服务的模式,并使企业与员工、产业链的上下游、合作者甚至竞争者等相关方成为利益有机体,实现商业生态系统的有效协同和共赢发展。

(二)管理模式创新——从“生产要素管理”到“知识要素管理”

传统的企业管理往往关注采购物料、成本、库存、生产、销售渠道、结算方式、配送等环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需要从物料生产转移到以智慧为基础的服务,传统的物料生产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随着有形资产的消耗而出现生产要素“报酬递减”;相反地,知识要素因其可以通过在其自身作用下,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流程再造等方式,发掘和创造市场需求的“蓝海”,引起并产生更多的创新,从而达到“报酬递增”。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应利用“大数据”支持、采集和分析,将信息技术和科研、运营、管理深度融合,对上下游产业链、客户需求、成本管理、生产管理、业务流程管理等多个环节进行管理手段更新,提高研发效益,增强研发能力;促进企业管理方式从“生产要素管理”向“知识要素管理”转变。

(三)组织架构创新——从“金字塔式等级制垂直管理”到“网状扁平化水平管理”

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依靠原来大规模生产、大规模促销和低成本竞争来获得利润,做大做强,因此企业管理一直沿用按职能分工、条块分割形成的金字塔型的层级结构,以此来获得较高的效率。但在互联网广泛应用和普及的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是靠在第一时间对新发现的市场需求作出反应,提供市场所需要的专业研究、专门销售和咨询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若沿用那种传统的金字塔型层级结构,就无法对外来信息做出快速反应,因此企业管理层次必须减少,把原来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扁平化、信息化。多年来一直被提及的“网状扁平化管理”概念在最近渐渐成为一种组织结构新趋势,它没有统一强制的中心,每个小单元拥有高度自主权,单元之间彼此紧密相连,点对点之间的影响不断扩散形成网状,这种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比传统的“金字塔”更适应当今互联网时代。首先,信息传递迅速,直接对接市场;在新的技术背景下,互联网可以取代中层,直接对接市场和用户,进行搜集、传递、分析和处理信息等工作,以用户驱动企业,企业可以迅速了解用户、市场的需求,从而迅速做出反应。其次,消除层级,加快决策;与传统企业根本不同的是,这样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每一个普通员工都可以与千里之外的总部直接沟通,接受、传递信息,相比传统管理需要层层集中信息再层层贯彻决策的做法,这种新的组织结构一下子去除了许多层级和诸多请示汇报的环节,加快了企业信息的反馈速度;第三,员工自治,提升主观能动性;“网状扁平化”管理下的企业,每一个结点都是创新的源泉,其成员既是项目的参与者,也是利润的分享者,这样的结构一方面极大地刺激了每一个结点的创新,在经营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同时消除了金字塔型等级制的官僚作风,取而代之的是平等、开放、协作的互联网本质。

(四)人才管理创新——从“制度约束”到“柔性管理”

工业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往往采用“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员工进行管理,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被认为是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著名的泰勒管理理论提出,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方法替代经验管理,将劳动者看成一个追求速度的机器,并强调组织权威、工作定量和专业分工。泰勒提供了一种理性的模式来管理并规范企业员工的工作表现,通过工作定量使组织管理和员工控制变得明确,同时注重严格的管理制度,有效地提高了现代企业的工作效率。然而这种刚性管理方式,虽然促进了管理的规范化,但并不能激起员工持久旺盛的工作热情,相反这种理性的、刚性的管理方式剥夺了员工个人对工作的思考、主动性、成就感和乐趣。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一个与泰勒时代完全不同的时期,全球化影响下,资本、技术、智力的全球流动与扩散,个人再也不是“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而是作为企业中最基本的单位,具有创造性的积极力量,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这就越来越需要一种与之匹配的人才管理创新模式。

四、结语

随着新形势的发展,“柔性管理”就应运而生了,其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它不依赖于上级的发号施令、严格的规章制度或固定的组织结构进行管理,而是在尊重员工的个人尊严与人格独立的前提下,在提高广大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这种管理模式下,决策不由某位领导个人作出;在整个组织中横向与纵向交流方便、沟通顺畅,广泛存在友好的上下级互动关系;这种反映灵敏、灵活多变的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体现出“和谐、融洽、协作、灵活、敏捷、韧性”等柔性特征,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员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使他们能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不遗余力地为企业不断开拓新的优良业绩,成为企业在全球性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

作者:丁东平 单位:环球市场集团

管理创新论文:企业经济管理创新论文

一、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日渐明显

从宏观环境的角度来看,世界经济在迅速发展,并逐渐呈现出日益壮大的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在没有国界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知识经济影响力越来越大,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与挑战也就越来越大。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企业要想继续保持持久的竞争力,继续沿用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将不能满足经济时展的要求,并会逐渐被国际市场所淘汰。因此,企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加强经济管理创新非常必要。

2.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存在诸多不足

目前,我国较多的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还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与科学的经济管理理念,在自身内部经济管理中存在不足,难以实施经济管理创新的目标。此外,一些企业虽然认识到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经济管理理念与方法,但缺乏从企业自身的实际出发,导致策略的可行性缺失,在策略实施的时效上明显不足,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步伐。

3.经济管理创新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涉及到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是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始终的综合性管理。实施经济管理创新可以保证企业资金的合理使用,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进而为企业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提供保障。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创新是必然的发展要求,在进一步推进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实现的同时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1.企业经济管理观念滞后

现阶段,有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并未意识到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与必要性,在经济管理观念上较为滞后。因为经济管理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而较多企业领导者只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以扩大投资及生产规模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同时,很多企业没有及时学习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缺乏危机意识,缺乏对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也缺乏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科学分析,导致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不能为企业的长足发展发挥正确作用。

2.缺乏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

我国大多数企业都不缺少经济管理制度,只是这些经济管理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制度本身存在不完善的问题。由于我国很多企业都属于家族式企业,其经济管理模式也属于传统的家族管理模式,然而其原有的经济管理模式早已不能满足时下新经济发展的形势与企业的发展要求。其传统的经济管理制度仅考虑到企业短期经济效益的获得,而忽略了企业的长期利益。同时,很多企业现有的经济管理制度没有及时注入新鲜的内容,制度缺乏调整与完善,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局限性较大,更难以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3.经济管理组织结构松散,创新忽略实际

就现阶段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组织结构而言,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组织结构都较为松散。一方面,经济管理组织成员知识与技术水平高低不等,致使企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的战斗力削弱;另一方面,企业落后的经济管理观念也致使企业领导者忽略了对企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的素质建设,导致经济管理队伍水平的整体偏低。然而企业的经济管理离不开这些管理人员,这样就严重制约了企业经济管理的开展。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结构的松散随之也造成了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对企业实际情况的忽视。很多企业在制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的过程中,其策略过于超前,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发展的实际与经营环境的变化实际,导致资源限制等问题频繁出现,不利于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有效策略

1.创新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

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理念是创新经济管理的先导,针对当前较多企业领导者存在的经济管理理念比较滞后、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危机意识等问题,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企业领导者迫切需要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理念,以全新的思维模式及管理方法来指导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活动。企业需要在积极营造经济管理创新氛围的基础上提升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另外,企业在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现状下,企业需要建立较强的危机意识与竞争意识,进而在综合考虑大局的战略下建立全新的经济管理模式,科学管理企业经济发展工作。

2.创新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

制度是企业经济管理的基础,因而制度创新也是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前提,企业要想加快经济管理创新的步伐,就应该从根本上创新经济管理制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经济管理体制,从优化薪资福利制度、绩效考核及赏罚制度、升职机制方面提高对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重视,促进其工作积极性及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企业还要重视对监督管理体系的强化,落实对企业各个层面与环节的监督工作,同时倡导企业内部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经济管理监督工作,增强企业内部员工的归属感与责任心。另外,对于企业产品生产与营销的规划与部署方面,也需要加以支制度的创新。

3.创新企业的经济发展战略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也需将战略创新作为切入点,创新企业的经济发展战略,把握好经济管理的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驱使下,企业经济管理也应该从经济全球化战略的高度,及时捕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发展机遇。这就要求企业在制定与实施企业经济战略规划的过程中,要将重点着眼于提升企业的优秀竞争力上。新形势下,企业要不断注入发展战略新的内容,提升战略的全局性与前瞻性,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挑战中突破重重关卡,获得竞争的优势地位。具体而言,现代企业应该从产品生产、品牌价值、技术研发及市场营销等方面加以创新,把握经济管理的方向。

4.创新企业的经济管理组织

新形势下,企业传统的经济管理组织结构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管理组织结构,有效发挥出组织结构促进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作用。首先,企业需要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逐渐简化管理组织的层次,增加其管理的幅度,促进企业经济管理信息资源的传递、反馈和利用,有效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其次,企业需要建立柔性化的组织结构,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结构多样化与灵活性的实现,以更好的满足企业不同经济活动的管理。最后,企业要建立虚拟化的组织结构,与传统的组织结构相比,其充分利用了网络技术而形成虚拟的组织机构,很好的优化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可以促进企业管理信息的分析整合,促进企业各部门的信息共享,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发挥巨大的作用。

5.创新企业的内控监督管理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实行良好的内部控制能有效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为此,企业应该重视内部控制,尤其重视对内控监督管理的创新。企业要在加强财务内审的同时加强对财务内部控制的监管,还要加强对企业各项经济管理活动的监督与控制,不断完善企业监督管理的程序,并将内控监督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始终,由此形成一个系统、规范的企业监管体系。企业只有实现了全局性的内部控制监管,才能在发展的新形势下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日渐突显的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有极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企业应该正确认识企业经济管理,了解自身经济管理存在的不足,并在自身企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加以经济管理的不断创新,以此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优秀竞争力,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作者:张敏 单位: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管理创新论文:法治理念下社会管理创新论文

一、法治理念更新是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动力

党和国家提出了要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并明确了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法治保障”要求。那么,社会管理创新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推进,首要方面是理念的更新,另一个是方式方法上的转变。当前社会管理的方式存在一个显著的矛盾性发展,即管理设备与技术越来越先进,然而管理手段却依然像过去那样粗放与粗暴,暴力执法经常被人们所诟病。究其原因是,虽然社会管理设备的性能是提高了,但我们在社会管理理念上却没有与时俱进,作相应的调整与转变。如,我们早就提出了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但是有些管理者和执法者缺乏严格依法办事的精神,把法律当作管理老百姓的工具,某法律对自己的管理工作有利则要依法执行,如果对己不利则放置一边。他们仍然没有从最为根本的观念上进行转变,对社会管理法治理念存在诸多误区。中央已提出要用法治思维武装领导干部和管理者的头脑,要用法治方法化解社会矛盾,但由于法治理念未及时更新,尚未来得及对社会管理法治的支撑要素做出相应的调整。而社会管理法治理念的及时更新,则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动力与引导,促成社会管理创新内外部动力的一种及时回应,这种回应反过来又会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稳步推进。

二、法治理念更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先导

前已述及,我国现阶段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理念的更新及社会管理方法与方式的转变。理念的更新是首要的,这是因为理念更新是行动创新的先导,人们的思想和眼光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一个没有法治思维的领导干部,很难想象他在解决所遭遇的社会管理问题时会想到用法律解决问题;人们具有不同的法治理念,就会对社会管理中的问题与做法有不同的认识,就会形成不同的法治实践效果。在目前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推进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树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法治理念,以全新的思维与眼光来体察社会,认识自己,以避免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发生重大偏差,把社会管理创新引向歧途。实现民主和善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为此,我们必须要严格依法办事,依照法律和制度管理社会;而这需要一种全新的社会管理法治理念的指引。哈耶克指出,“法治的意思就是指政府在一切行动中都受到事前规定并宣布的规则的约束”。①换句话说,政府必须要法律的框架内活动,其社会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必须由法律授予,在社会管理过程既不能越权、也不能滥用权力、更不能怠行职责;要形成“权为民所授”、“权为民所用”,以及权力的行使由人民进行监督的意识与氛围。如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还固守原来的理念,如“权大于法”、“把法律作为管理和控制社会的国家”、“不严格依法办事”等,将会把社会管理创新引向歧途,无法达到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

三、法治理念更新是规范和保障社会管理权力的需要

社会管理政策的决定者和执行者均具有一定的权力,因而存在着社会管理权力侵害相对人权利的可能性,这已被现实中大量实例所证明。因此需要对社会管理权力进行必要的规制,其实规制也是一种保障。为达到规范和保障社会管理权力的目的,需要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社会管理人员进行法治理念教育,用正确的法治理念能够武装其头脑,使社会管理者树立依法行使权力和注重保障相对人权利等正确的社会管理的法治观,远离与排斥超越职责范围行使权力、滥用权力、侵害相对人权益的行为。二是将正确的法治理念具化于具体的社会管理制度和机制中,使社会管理的各项制度与决策能够体现现代法治观的要求,能真正保障公民权利。对社会管理相对人而言,具备正确的法治理念也非常重要。社会管理创新必须要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这当然要求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活动时依法而为和自我克制,也需要相对人对法治理念的接受与理解,才能在权益被侵害时具有依法维权的意识,能采用合法方式维权,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四、市民社会的良性成长需要全新的法治理念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政府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在内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均由政府统一安排和管理。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均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是日新月异,社会结构日益多元,人们的诉求更加多样,利益格局日趋复杂。传统的“全能型政府”、由政府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和创新是呼之欲出。于是,国家权力逐渐从一些领域退出,逐步构建起职能范围适度、组织规模适中的政府,在管理中是提供引导、指导与服务。

五、政府职能转变及法治政府的建立需要更新法治理念

我国传统的治理模式是以行政机关为主体,采用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进行社会管理。一方面政府大包大揽,包打天下,另一方面政府应负责的公共职能却长期履行不到位;一方面政府承担一些不该管也管不好的社会事务,另一方面应该由政府履行的一些社会管理职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这说明倚重行政手段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是弊端丛生。经济市场化、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市民社会的生成与发展等社会结构的变化促使政府要转变职能,要求变革传统的“一元化”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打破政府发号施令、群众被动接受的单向管理方式;我们要顺应社会结构发生的新变化重新为政府定位,形成多元多维、社会协同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形成公民人人参与管理,服从管理,并从中受益的格局。这需要全新的法治理念,建立法治政府,政府需依法治理,不能越权、不能滥权、更不能怠行职责。公民需要依法参与管理活动,依法享有权利履行义务,最终,在社会管理中充分体现民主,使社会管理成为政府与公民之间双向的互动的活动,政府与公民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六、结语

综上所述,若要克服过去社会管理在存在的法治理念误区,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法治理念的更新对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作用:法治理念更新是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动力,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先导,也是规范和保障社会管理权力的需要,更是市民社会的良性成长以及政府职能转变和法治政府的建立等的需要。

作者:唐素林 单位: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管理创新论文:信息化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论文

1信息化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利条件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比如网络购物的出现,就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最终产物,它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大大促进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基于信息技术降低了人们的工作成本支出,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的缓解人工劳动的局面。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社会管理与服务提供了发展与转变空间,为社会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

2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社会管理的现状分析

2.1社会管理创新的信息化成效

信息化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信息化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了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比如通过构建数字化的城市管理平台,通过网络系统就可以随时掌握社会动态信息;其次提升了统筹城乡发展水平,有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通过为农村地区安装电话、网络等指导农村经济发展,了解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农村进行社会管理。

2.2信息化背景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2.2.1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公共资源共享性差

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员专业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政府部门开发信息资源的力度不够,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信息资源透明度不高,基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政府部门不愿意公开相应的信息,影响人们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与评价,以最近网络中出现的“多地车主向31市申请公开停车收费依据及钱款去向”为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政府部门给与不答复或者模糊回答的方式应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政府信息需求的要求;二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一些基础部门仍然采取的是传统的手工工作模式,比如对当地居民信息的登记管理仍然是采取手写记录,纸质档案保存的形式,这样的方式存在主要是因为我国对基层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

2.2.2政府工作人员的水平与业务能力障碍

造成政府部门缺乏信息化社会管理创新意识缺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政府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与应用能力不足产生的:首先政府工作人员认为信息化工作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将自己的工作暴露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中,会影响自己的工作效益,甚至一些政府管理者为了获取灰色收入而不愿意进行信息化建设;其次对信息化产生的价值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一些人员却意识不到信息化的社会价值;最后政府工作人员存在懒政现象,他们安于现状不愿意学习信息化知识。

2.2.3安全问题

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做好安全问题是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安全问题,做好安全问题,基于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职能,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利用网络技术手段通过网络渠道窃取国家重要机密或者给政府部门制造消极的影响。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专业的人员与技能,因此在信息安全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3完善信息化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对策

3.1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综合数据平台

政府机构要紧紧围绕创新管理模式,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原则,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顶层设计:一是要站在全局角度对社会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的规划与论证,认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制定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并且落实工作责任制度,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具体的人,从而形成科学的社会管理组织架构;二是大力构建信息技术设备,实现“省、市、县(区)、街道(农村)”的四级联网,并针对当前社会基础信息与上级信息对接不畅的问题,要积极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实现资源间的相互传输;三是扩大政府资源的共享,避免出现资源的充分建设。当前社会管理工作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网格化”管理,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实现大数据的集中管理,有效解决重复建设的社会管理模式。

3.2实现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完善互动沟通渠道

随着人们应用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网民数量逐渐递增,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强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度,通过公开信息不仅可以缓解民政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消除人们对政府工作的误解,还可以实现公民参政问政,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并且为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建议,提高政府公众决策的科学性与利民性。具体措施:一是推行电子政务。政府部门要大力构建“网络政务大厅”,实现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站式办理,提高为民服务的效益,比如内蒙古通过构建社区综合服务系统,实现了政府多职能业务事项集中到社区便民服务站办理,扩大社区的代办事项,大大获得群众的赞许;二是拓展信息化的应用范围。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积极开展党务信息网上公开、项目投资网上公开、群众诉求网络上访等,实现社会管理的网络化管理。

3.3健全信息网络安全防范,提升社会管理效率

基于当前政府信息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政府部门要从加强信息安全环节入手,通过有效的技术措施和制度方式构建文明、健康的虚拟社会,首先要加强对网络市场的监管,制定完善的网络发展规划,营造良好的网络使用氛围,整个社会要充分以“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为契机,打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其次要加强对政务信息安全监管中心的建设,对于涉及到国计民生的社会基础信息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与评估,并且提高安全监管部门的设备与技术,防止被不法分子所侵入破坏;最后多渠道培养懂信息化技术的社会管理人才。高校要加强对社会管理专业人才的信息化教育,提高他们应用信息化进行社会管理的技能,同时政府部门在招录公务员时也要加强对其信息化技术水平的考核,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同时要侧重考量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4建设法治政府

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依法治国,构建法制政府,因为法制政府是实现政府电子化的制度保障,法治政府的构建促使政府遵行法律规范,抑制政府权力使用的任意性,减少人治的盲目性,增强公共决策的理性。首先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增强政府公务人员的法治意识,在观念上形成行政决策法律责任意识;其次完我国现代行政决策的法律责任制,进一步制订完善法律、法规,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有关原则相一致,使公共权力的运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即由政策作为向程序作为转化;最后要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结合不同岗位性质,加强公务员的技术要求,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

作者:黄毅华 单位:昆明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管理创新论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创新论文

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制度执行不到位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从2013年1月1日开始执行新修订的会计制度,然而,由于缺乏对财务管理的深刻认识,认识不到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导致新会计制度执行不到位,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衔接存在一定问题。而且,不少会计人员不熟悉新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工作准则,未掌握与制度相匹配的适合的会计核算方法,影响了财务管理成效。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财务管理制度是财务管理工作规范运作的基础。据调查显示,不少事业单位未针对新规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的学习与培训,也未及时修订新的财务管理制度。加之,日常工作中财务管理制度落实的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质量。

(三)内控作用发挥不充分

内部控制是财务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到位,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一种形式,从而导致内部控制发挥不出应有的约束作用,资金管理不规范,常发生白条抵账、公款私存现象。

(四)资产管理不规范

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一直存在的问题,虽然实行了网上资产管理,但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根本未得到有效改善。比如,虚报资产、损坏严重、未及时处理报废的固定资产、公物私用等。而会计处理从原来的不计提折旧到现在的计提,一些基础性工作并未跟上,造成会计核算不精确。(五)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优秀性工作,所有的资金支持都必须控制在预算范畴内,原则上预算一旦通过执行,不得随意更改。但是不少行政事业单位随意更改预算,导致预算执行不力。更为严重的是,预算编制不科学极大影响了预算方案的准确性,使预算失去了真正作用。导致预算编制不科学的原因主要在于三方面:一是,对预算编制认识不深,编制预算时未结合事业单位年度发展计划、未充分论证项目费用等,保证不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二是,预算管理不全面,未严格按照“分析-编制-审批-调整-执行-决算”程序进行预算控制与管理,进而导致预算失控,出现超额、超支情况;三是,预算编制方法不先进,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效果不明显。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创新与改革

为有效改善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开展新一轮的财务管理创新工作,提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策略与手段,严格财务监督与绩效考核,加强财务管理的同时提高资金管理效益,从而全面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符合新时期工作需要。

(一)加强新会计制度宣传教育,贯彻落实新规

行政事业单位就提出的新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单位内部积极进行宣传教育,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坚持“全员参与”原则,对全部工作人员宣传新会计制度,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对于财务人员,除了通过同一活动学习新会计制度外,还要求其掌握新旧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了解新会计制度在哪些方面做出了调整,从而实现新会计制度和单位财务管理上顺利衔接。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利于增强相关人员对财务管理内涵的认识,利于新会计制度的贯彻执行,利于制定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措施,使财务管理达到预期目标。

(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科学实施财务管理工作

随着新制度、新问题的出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也需要不断做出调整,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为财务管理行为提供科学的、规范的准则。因此,应在原有财务管理制度基础上,结合新制度和新问题做进一步调整,符合时下财务管理工作需要,让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实现有标准、有规则、有尺度的运作,从而维护财务管理制度的权威性。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利用内控约束作用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规范财务管理工作,显著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结构,通过组织控制、授权批准控制、资产保护控制、会计记录控制、风险控制和预算控制等手段对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管理,配以明确的经济业务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作用。

(四)强化资产管理,促进资产管理工作改革

为保护国家资产安全与完整,应当加强资产核算与管理。首先,探讨一套科学合理的资产核算方案,让账面信息能真实的反映资产的提取、维修、报废等情况,以及实际价值。其次,严格资产转让、出租、报废处理的审批,将竞标引入资产转让中,实现资产处理公开、透明,防止资产流失。最后,提高规定资产使用效率,避免铺张浪费,降低财务支出。

(五)采用综合预算管理,严格预算执行过程

预算管理是有效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这里提倡采用综合预算管理,这是一种新型预算管理方法,不同于过去的以成本为优秀的财务管理方法,而是通过对预算分析与编制、预算执行与纠正、预算控制与管理一系列手段实现对资金支出过程的有效控制,提高资金利用率。其中预算执行是关键环节,常常因为意料之外的情况而造成执行偏差,从而影响财务管理状况。一旦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需要增加预算的情况,行政事业单位要应当将这部分预算上报给财政部,通过审核后才可以调整预算方案,否则不能随意更改已经通过的预算。可以看见,严格控制预算执行过程,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成效,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创新性发展。

(六)搞好财务监督,规范财务账目设置

搞好财务监督工作,能促进财务管理活动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首先,严格要求财务部、审计部、纪检部按照相关规定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进行定期检查,严查假账、私账及违反会计制度的经济行为,加大惩处力度。其次,进一步规范财务帐目设置,严格按照新会计制度建立财务账册,各行业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按照统一标准建立一套账册,不许设立其他账册,消除“小金库”等违规行为。同时,实行收缴分离,有效防治资产流失,保护资产安全。

(七)创新与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务管理效益

创新与完善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用量化指标考评资金使用情况,可及时发现预算偏差,及时纠正偏差,使资金控制在预算范围内,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现财务的有效管理。绩效指标的构建要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经营的业务设计量化指标,确保绩效考核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八)融入新的财务方式,创新财务运行机制

在财务管理中融入全程电算化财务、联网式电子财务等方式,实现财务运行信息化,使所有的财务行为都要在网络系统上显示出来,创新以往的财务运行机制。在这种财务运行机制应用稳定后,可尝试将其与财务部、审计部、纪检部联网,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运行进行实时监控。

三、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在新会计制度下,为彻底落实新制度,满足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应在管理制度、管理方式、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改革,从预算管理、财务监督、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及财务人员等方面加以调整,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与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作者:付文芳 单位:安徽省明光市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