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管理知识论文

管理知识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12 03:32: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管理知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管理知识论文

管理知识论文:高校旅游管理知识经济教学改革

摘要:

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是依托教育改革实行的,靠的是对教育优秀理念的转变,也是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大方向。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旅游业也随着变得火热起来,大多数人每年都会进行定期的旅游和出访,这对于旅游也的工作者们来说,既带动了相关的岗位就业,也对旅游也的工作者提出了更好的素质要求,面对大量的旅游人口,也会面临大量的相关问题出现,因此对于高校旅游管理的专业来说,进行专业素质的提高和根本上的旅游管理教育的优秀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知识经济;高效旅游管理教育;优秀理念;教学改革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高校的旅游专业的教学也应进行相当的改变,现代的旅游也对于旅游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养的要求,他们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并且随着旅游业蓬勃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也有着大量的缺口,因此为了适应这种状况,必须针对现有的高效旅游管理进行理念上的转变和教学上的改革。

一高校旅游管理教育的优秀理念

专业的素质教育是为了迎合社会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有效的旅游管理教育理念,能推动旅游从业者的素质发展和提高,从而更好的服务我国日益蓬勃的旅游业,同时提高我国的旅游人口素质。高校旅游管理教育的优秀理念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业人才,并且根据目前的行业发展状况来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充分的迎合市场环境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优秀理念需要的是实际的教学改革的配合,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应根据市场环境针对性提出战略核理念,并以此理念为基础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把理念和实际相结合,以达到最终的理念目标。在目前的高校旅游管理教育中,存在这诸多的教育、教学的问题,学生专业性知识储备不足,实践检验少,自主性差,素质偏低等等的状况。要想使学生和能有更全面的发展,并且能被旅游行业所接受,就必须进行根本上的教学创新和改革,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培养出一批动手能力强、专业知识强,社会适应能力强的符合型人才,来面对如今的旅游行业和国际化的旅游市场,充分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更好的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一)素质培养

这里的素质既包括了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以及道德素质。其中的文化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发展的关键,道德素质是根本,身体素质是所有的保障,拥有这些全部素质的才是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得到更好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修养不断学习的时代,即使走上了工作岗位,也要保持一颗能持续学习和进步的心,每天都会面临新的挑战,高素质的人才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高校旅游管理的教育优秀理念应是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为重任,应对素质人才的培养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创造出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环境以及方法,以满足旅游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能力培养

这里的能力包括了判断能力、应变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动手能力、接受能力、表达能力、传播能力以及组织能力,这些都高素质旅游业从业者所必须的,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并且能从容的面对各种各样的游客,在陌生的区域有能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这些都需要高校也针对学生的教学中让学生们有足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能力是不断累计的过程,因此近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对于学生们来说相当的重要,并且要充分的利用和学习好每一次的实践机会。

(三)知识培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当然强调的是知识,这里的知识不但包含了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为适应国际化的旅游市场,对知识面和知识结构的广泛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宽广的知识面能带来更好的社会适应性,能应对各种实际工作中的突发状况,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也能更好的被行业和社会所接受,并且能让学生们在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都能发挥所长。

二高校旅游管理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创新教材

随着旅游业的越来越国际化和旅游也的日益发展,对旅游管理来说困难也随之变大,而传统的旅游管理教材已经很难应对现代的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创新和改变旅游管理教材是迫在眉睫,创新的教材应充分的迎合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化的旅游市场,保证和国际旅游业的接轨性,避免严重脱节的现象,给学生造成就业压力和与市场脱轨的现象。所以创新的教材投入是加速教学改革的重点任务。

(二)改变教学观念

根据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进行教学观念的改变,依据旅游管理的教育优秀理念,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观念的改变,充分的迎合知识经济时展,市场风云莫测,因此需要针对性的改变教学观念,来培养社会适应性强的旅游管理人才。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结合大的市场环境,来对教学观念进行转变,以求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三)改革教学质量管理

高校旅游管理教育的质量管理是通过借鉴工业质量管理发展而来的质量管理理论。为了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就必须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教学质量为优秀,落实全方位、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管理。因此实行学分制制度,不但能够使通过考试成绩衡量人才的情况得到改变,还能够将传统的知识质量观和能力质量观结合为综合素质质量观。学分制改革的初步思路如下:(1)旅游管理专业的学制为四年,可以实行三至六年的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一年或者延迟两年毕业。(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时必须修满180学分。(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修满必修课学分和总学分,达成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并且德、体均合格后,准许毕业并且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改变狭隘的教育观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高校教育过多地强调专业,使得专业的划分越来越细致,在多次调整之后,已经由最多时的1039种专业降到249种,但是依然远远超出俄罗斯(80多种)和日本(70多种),若我国高校旅游专业依然深陷于以往“三层楼”(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基础课)的教学结构,专业能够用到什么学校就讲授什么,那么学生的所能得到的知识就越来越少,只能够对于对口就业起到帮助,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革新就必须从淡化专业、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入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必修课的学习以外,其余时间可以自主选择选修课程。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可以采取模块组合,增强选修课的比例。在教学安排上,需要对通识教育进行加强。

(五)转变封闭的教学观

基于当今社会对开放性人才的迫切需求和旅游管理教育的国际化趋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加强对外的合作与交流,例如:(1)积极邀请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者和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积极与旅游企业结合,构建综合人才培养体系;聘请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到担任讲师,运用各项资源带领学生进行旅游实践。(2)构建国家化的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国际竞争意识,使学生具备适应环境变化、参与国际竞争的知识储备和应急能力。(3)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课程安排,各高校应该增设国际旅游教育、酒店管理等课程。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将介绍国外先进的旅游管理理论加入到课程设计中。

(六)构建共同平台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旅游管理系的旅游管理和地理教育两个专业应该设置共同的平台课程,第一是学校的文理科大平台课,第二是旅游管理系的小平台课,课程考核按照学分制来进行,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完成基础课程学习之后,三四年级可以自行选择专业,如此一来,学生进系时可能选择的是管理方向,但是在毕业时可能拿到的地理学学位;进系时是地理生,但是毕业时可能拿到的是管理学位。由此构建一个“宽基础、高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三年级时设置主干课、专修课,学生能够在全系选课,使得地理和旅游不同专业的平台课在一二年级修完,如此一来能够使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课程的必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旅游管理教育的优秀理念和教学改革,都应是围绕着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知识经济时代来进行的,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具有更有的社会适应性和更强的专业能力,来更好的服务旅游业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因此学校在针对教学改革时需要充分的研究市场环境,制定正确的教育优秀理念,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针对性。

作者:王瑞军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管理知识论文:图书馆管理知识管理创新

摘要:

我国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宽带、网络、多媒体的快速发展,意味着我国真正意义上地进入了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的影响下,人们在工作、学习时进行资料查询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通过网络完成的,网络的便利性体现在节约时间上和资料信息更新的速度上.相比之下,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的人们已经微乎其微了,加之,图书馆的管理体系相对陈旧,不能满足现在人们工作、学习的需求.因此,探索新的图书馆管理方式成为现代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然而,图书馆知识管理这种方式的产生,为现代图书馆的管理提供了新的依据.本篇文章通过介绍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及其在现代图书馆管理中所占的重要性,深入的分析了图书馆在管理上创新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图书馆;知识管理;图书馆管理;重要性;创新;意义

图书馆早在我国的母系社会中就已经建立,经过3000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形成了现代图书馆.在笔者看来,图书馆是“保存历史过程”的特殊机构,它将国家和世界的发展历程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存留下来,以便人们更好的了解世界历史及本国历史的发展过程.除此之外,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机构,能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所需的资料文献查询.但在世界互联网的影响下,图书馆面临着愈来愈大的挑战,为了让图书馆的管理能紧跟时代脚步.所以,加快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创新,才能让图书馆保持活力,不至于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消失.

1知识管理的概念和特性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图书管管理方法,正在渐渐的被人们所了解,其中知识管理的概念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从狭义上来讲就是对图书知识本身的管理,也就是对知识的建立过程、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储存和知识的应用传播进行有序性管理.第二,从广义上来讲就是指某一主体.例如:国家、世界等的发展实现了某一目标,对此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理论进行整理,并将其过程中的人、物、活动等实行系统的分析和管理.由于知识管理所涵盖的内容过与广泛,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历史进行中都有其独特的管理特点.所以,知识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图书管理的过程中,人民是主体,图书知识是依据,无论知识管理怎样发展,其根本支柱都是知识.

2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含义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来的,它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通过特定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进行图书馆的有序管理.在图书馆知识管理提出的初期,各界社会人员及学者都对其的提出存在一定的疑问.一直到经济快速发展和知识快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才显出其独有的创新活力.本文中主要介绍了图书馆管理中理论与管理方式的创新在图书馆管理中的有效控制,扩大图书馆的获取平台,让图书馆重新焕发生机.

3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建议

3.1理念创新

当代的图书馆管理是运用科学理念,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图书馆进行管理,以期能达到图书馆内部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提高其使用率,发挥图书馆存在的重大意义.而图书馆知识管理是通过创新理念和创新手段,对图书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以便图书馆在使用过程中能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从以上的定义就可以看出,图书馆管理和图书馆知识管理存在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图书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存在差异,图书馆管理侧重的是传统管理学,主要是对图书的管理上侧重书籍的收藏与整理;而另一种则侧重的是知识管理创新,知识的管理是现代化图书馆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第二,图书馆管理的对象是具象的,是组成图书管理机构的人、图书等等,而图书馆知识管理主要的对象是知识、是抽象的,通过人们的整理、技术方面的管理和文化等构成的.由于其管理对象的不同性,就要求对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上形成具体目标.第三,管理重点存在差异.以前的图书馆管理注重的多是图书馆普通事务的管理,并不是知识型管理,而后者则是以图书管理的人员为主要研究目标,探索知识性服务为新的管理方法.

3.2内容创新

第一,知识创新.知识创新主要是指对图书馆管理方法的创新、管理理念的创新和管理制度的创新等方面.在新的内容要求下,把知识作为创新基础,对图书馆的管理理念进行改革.为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图书馆的管理过程要始终贯穿在知识中,探索出不同于原来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把传统的被动式的文献采访转换为主动的知识搜索,将图书馆的管理体系建设成为新型数字化图书馆.第二,知识应用.图书馆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各界人员提供完备的系统知识学习.所以,在建设图书馆的信息系统时应该满足社会各机制、科研人员等等的统一需求.与此同时,在图书馆的正常运营中,可以设立信息中心或是网络平台,使图书馆的管理更加深入,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立体性的服务,建设复合型的图书馆.第三,知识传播.所谓的知识传播就是为了更好的将图书馆资源与用户进行合理匹配,将知识传送到用户的“手中”,让用户能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中找到学习的乐趣.第四,知识服务.为提高图书馆在使用过程中的知识应用,图书馆应该开发知识管理的运用,使其在最快的时间内与用户所需的资料合理匹配上,使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在使用上更准确、更直接.第五,人员管理创新.人力资源在图书馆管理中占有决定性地位,不管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哪一个环节中都离不开人力资源,为了图书馆能更好的发展下去,图书馆内部应该培养优质的图书知识管理人员.

3.3服务理念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往的图书馆管理以收藏图书和日常事务为主,使得图书馆内的书藏品缺少多样化、为各界人员提供的知识服务较少,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的使用性能,降低了图书馆的经济效益,阻碍了图书馆的长远性发展.在图书馆的管理中认识到读者的重要性,制作用户使用反馈表,以便于用户对图书管内的书籍缺失、管理漏洞、以及对图书馆提出的建议,通过这些资源的收集与整理,满足社会各阶层人士对知识的需求,增加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提升图书馆的知识需求服务质量.加强知识性服务.当代社会对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图书馆的藏书、图书馆的知识收集方面要加大力度,丰富图书馆的图书文献,增加图书馆的知识开发.另外,在日常的图书馆管理中,对原有的知识信息进行再次搜索、筛选与整合,使图书馆内的知识资源更加多样化和系统化.

3.4图书管管理目标的选择创新

图书馆的管理是有一定的目标的,但在各个部门中,图书馆的目标有所不同,这些目标冲突会对图书馆的管理增加一定程度的难度.对实现图书馆的优化管理形成了阻碍.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在进行知识体系的整理与获取都有重大意义,但在图书馆的目标管理中,激励馆内人员积极参与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能够提升馆内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工作人员自动自觉的参与到图书馆内的目标建设中,从员工的内心电动其积极性,以便提高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从而提升自身的工作价值.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方式是以集成的管理思想指挥图书馆的管理实践.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有机融合,进行图书馆全方位的管理.以期达到图书馆间和部门、功能之间的协调互补,从而提高整个图书馆运营的效率.

3.5服务人员素质的提升

首先,图书馆的领导人员应该引进一批综合素质能力高的人才,对现有的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图书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图书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更要取得相关的这个认证,还要拥有知识管理的能力,并在图书馆的管理中将二者合二为一,辅助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系运用到工作中间.其次,图书馆的管理也需要现代技术支撑,通过引进新型设备,对管理人员实施系统化的业务学习和技术能力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对新型设备的操作能力,并能更好的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图书馆的管理方式中.最后,对于图书馆内的管理人员应该设立奖惩制度.对于在图书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予以奖励,也能提高图书管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好的将培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另外,应该设置定期的员工业务能力检测,这样有助于提高员工自身素质,也为图书馆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意义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新方法,通过对书籍的重新分类,建立多种学科服务机制,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合理分配各个部门资源或各个时期所需要的图书资料,在图书馆的管理方面提出科学性、合理性的理论指导;对图书馆内的各部门来说,合理的分配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有助于图书馆内部各部门间的通力合作,优化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创造良好的图书馆环境,以便更好的为人们提供服务.图书馆的管理正处于改革时代,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过程都要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与现代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以学科分类服务为辅助管理方式,二者相辅相成,更好的满足学生、工作人员、社会科研人员的需求.

5结束语

综上而言,图书馆知识管理能够顺应当代的社会知识潮流.为了提高图书馆在当今社会的使用性能,必须在图书馆的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模式进行传承与创新,增加图书馆知识文献的收藏,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构建新型的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系,让图书馆的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从而建设立体式多功能的图书馆管理体系.

作者:陆卓 单位:赤峰学院美术学院

管理知识论文:企业财务管理知识经济分析

【摘要】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财务管理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管理的范围和空间都得到了扩展,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也发生了重大转变,无形的知识等资本的管理开始逐渐取代有形的物质管理,成为其管理的主要内容。管理的方式也开始向网络化和现代化转变。因此,知识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理念、目标、内容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提升当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本文将从上述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知识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

知识经济;财务管理;具体影响

人力资源、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其中知识资本占据着重要位置,直接关系着企业在市场中的优秀竞争力[1]。目前,全球的知识经济迅速发展,我国也处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格局中,企业的组织形式越来越国际化、信息传播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提高,资本开始出现国际化流动的趋势。在这中大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及其相关学科都取得了迅速发展,使其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都面临着严峻挑战,无法适应经济快速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将具体分析知识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理念、目标和主要内容等产生的影响,希望能为建立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提供借鉴。

一、知识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管理理念的具体影响

在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等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在这些高新技术的支撑下,信息和相关知识的传播速度不断增加,极大地扩展了财务管理的范围和空间,逐渐朝着信息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面对这一发展趋势,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首先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做好财务预算和财务决算工作,然后搜集、整理企业的资金筹备和资金运转等财务活动的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全面、快速和准备的分析[2]。由此看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人才提出了更新、更多的要求:1.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2.风险管理的意识较强;3.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4.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5.了解国际财务管理的相关标准;6.具备一定的外贸知识;7.可以进行基本的网络操作,能够熟练运用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8.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下,知识经济是其发展的主要表现方式。随着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显著,国内市场内的资本开始逐渐流向国际市场,使得企业的财务行为和国际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易活动迅速增加。而且,很多跨国企业已经突破了国际反垄断法的限制,开展了全球化并购,朝着更多的商业领域发展,促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开始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层次性、风险性和复杂性更加突出,增加了企业投资的不确定性。另外,国际市场瞬息万变,企业必须建立有效财务管理制度来防范财务风险,全面梳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理念。

二、知识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具体影响

在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中,为企业的投资者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是最重要的管理目标。基于这一管理目标,所以企业经营所获取的剩余利益由投资者进行支配和管理,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企业的生产者和劳动者无权参与剩余利益的分配。在知识经济发展时代,企业的资本范围逐渐增加,促使资本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物资资本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知识资本的地位开始上升。在当前发展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和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关联,企业日常活动中不同要素的所有者达成了共同的契约,所以财务管理的目标发生了变化,不再只是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是企业活动参与各方的共同利益[3]。由此可知,知识经济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开始从传统的最大化股东利益转变为相关利益最大化。换句话说,就是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除了要考虑股东的最大利益之外,和企业密切相关的参与者的利益也是需要考虑的内容。在各方参与者中,人力资本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一资源的所有者既不是股东,不会向企业投入物资成本,但是也能参与到企业剩余利益的分享。这是因为,他们对企业投入了知识和技术以及可以获取超高利益的创新能力,对企业的盈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充分利用了知识资源的可转移特性和共享性,所以企业剩余不再单纯属于物资资本的拥有者,和企业利益密切相关的各个参与主体都有权参与分配,各方利益必须同时兼顾。只有寻找到利益分配的平衡点,才能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企业股东过分集权,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损害其他利益参与者的利益,不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知识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内容的具体影响

企业之所以要筹集资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资金有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就需要针对投资者或者企业的债权人进行融资,是一种财务资本的筹备。传统的资金筹备主要范围集中在国内市场,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进行资本筹备的用途更具有多样化,除了解决资本短缺的问题之外,还可以用于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也可以在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第三,对企业财务效益分配的影响。资源的占有关系会对企业财务效益的具体分配产生直接影响。因为,“按智分配”是知识经济发展背景下,利益分配的主要原则,和物资资本相比,知识资本的增值性更高,知识性的劳动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企业财务管理的管理理念、管理目标和主要内容等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知识经济对其产生的重大影响,为企业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作者:曲宗亮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北有限公司

管理知识论文:企业财务管理知识经济探讨

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迫使我国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并积极创新财务管理模式。

关键词:

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以广泛的知识资源为基础,其代表着市场上新的经济发展形式,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知识和信息的处理。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企业能够将知识化为资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新形势企业能够开展的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化。加之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较为迅速,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企业必须对财务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和变革,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一、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概述

1.组成要素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

知识经济时代以计算机为载体,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优秀内容,该时代下人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和知识资源进行收集、分配和处理。也就是说,传统的经济时代是以材料、设备和资金为主要生产资源的,知识经济时代则是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资源。但是,就知识经济时代的组成要素来看,其与传统经济时代的组成要素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对于农业经济而言,传统的农业经济主要生产要素是劳动力和土地;对于工业经济而言,其基本的要素由原来的劳动力和土地变成了资本和少量的劳动力;而对于知识经济而言,其主要的生产要素是知识。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形式是将知识资源转化为资本和生产力,即使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科学技术成果也能够通过现代化形式将其变为生产资本。差别在于,知识经济时代下人们要切实履行资本和生产力的经济职能只能够将知识资源进行合理的转化。也就是说,虽然经济发展形式和组成要素不同,但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主要要素与传统的经济时展组成要素并无实质性的改变,知识依然可以转变为资本和生产力,并能够创造更加的可能性,促进社会经济更好的发展。

2.创新是灵魂

知识经济时代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较强,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知识资源指的其实就是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术和高端的科研成果。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必须要依靠专业人员通过不断的创新,为其注入无限的发展动力和源泉。这一点我们从知识经济知识的发展由来也能够明显看出,如果没有人们的不断创新和摸索,人类社会根本无法进行以科学技术为优秀的知识经济时代。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惊吓,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加大高科技研发的力度,增强自己的无形资产,提高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

3.企业结构性改革

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必须要进行结构性的改革,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主要特征。知识经济时代下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计算机更是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传统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以职能为根本,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下不具备适应性,必须要予以取缔。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机构组织的变革具有必然性,其既能够减少企业重复的管理职能,还能够降低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成本,降低企业的财务负担。且扁平化的网络系统的建立能够使企业加强对分散经营的统一管理,企业还能够利用网络技术的虚拟性和互动新加强与客户和供应商的网络交流,实现网络交易,拓宽企业发展渠道,丰富企业的发展形式,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二、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1.风险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的风险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因财务管理不当引起的财务风险。这部分的财务风险大部分是由于企业的财务信息被泄露或者财务披露中出现了问题,如此物信息披露延期、披露不充分等。财务信息披露中出现的问题将会导致企业管理人员无法及时掌握真实的信息和数据,在经营和决策中则有可能增加风险;其次,信息数据的更新速度过快,导致企业管理人员无法获取有效的信息,从而造成决策风险;最后,无形资产投入的速度较大,给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变化,这也会给企业的发展增加风险。知识经济时代下无形资产的投资和利用较为广泛,但是与传统的投资方式不同,无形资产的投资期限并不确定,随时可能出现变化。因此企业有可能出现较多的投资风险。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妥善做好风险管理工作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防御才行。

2.财务管理目标需要重新确立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生产要素由传统的资金、劳动力和材料等转变为了知识资源,传统经济知识中,将价值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管理目标,而新的时展背景下则要求企业要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特征重新确立财务管理目标。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需要从两方面考虑:第一,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的资本结构的变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财务状况好坏不仅仅由企业的资金所决定,同时还包括企业对信息知识的获取和处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质量等。也就是说,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总的经济效益不仅与股东利益相关,还与公司的成员、企业的债权人等相关人士有关,企业相关利益主体出现了变化;第二,企业的社会责任更加明显。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资源为基础,而知识资源与传统物质资源在多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以信息技术为优秀的知识资源具有传递性和社会性,它使企业和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也使企业必须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做出相关的发展策略和管理策略的调整。也就是说,企业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有多高,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对社会利益的重视和对社会责任的维护。其次,知识经济时代较为依赖先进科学技术的创新,而知识经济下产生的新的科技成果可以有效加强对企业外部经济进行管理。在传统的经济发展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较为有限,企业对外部经济的管理较为困难。知识经济时代能够较好的弥补这一问题,同时也加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3.财务资本将被知识资本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运作模式也将逐渐变化,知识资本将会控制和支配企业的财务资本。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资本为优秀,企业若想获得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就必须要大力发展知识产品和科技产品。当然,企业在大力发展知识产品和科技产品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财务资本的重视。传统的财务资本主要为物质生产资料,这种财务资本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会逐渐被知识资本所支配。之所以这么说需要对知识经济时代下财务资本的运作进行具体分析。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传统物质生产资料如企业的服务和商品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其中蕴含的知识量来肯定其价值。而知识资本相对于传统的资产资本而言具有可重复性,这种特征必然导致知识资产的价值高于传统的资产价值,也决定着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产品。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的生产规模和财务资产的数量要求并不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蛀牙是由企业能够反应出的知识资本和质量和数量所决定的。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产越多,说明企业对市场中的知识资源合理配置的能力越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越稳固。因此,知识经济时代财务资本必将被知识资本所控制和支配,知识资本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优秀。

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策略

1.加强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在经营和生产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不少的风险,这些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使企业能够安全度过风险,获取更好的发展,企业必须要加强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积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在风险管理机制建立的过程中,企业需要特别重视风险转移和风险控制机制的建立。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具有不可逆性,大部分情况下企业管理人员并不能够完全避免,那么只有通过转移和控制的手段尽量降低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因此,企业在建立风险转移和控制机制的过程中应该要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企业应该要学会制定有效的风险回避策略和风险分散策略。风险回避和风险转移要求企业在投资和生产过程中要学会采用多种经营的形式和多种投资的方式来分散企业即将面临的风险,减少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风险,降低企业的风险损失;其次,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对风险的控制与管理也是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当企业面临着各种财务风险时,企业必须要学会采用有效的措施控制风险带来的损失。企业控制风险的措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比如当企业面临债务风险时,企业可以通过调整债务资金的财务比重等形式来加强对债务风险的控制。当然,除此之外,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也能够达到控制风险的作用;最后,建立有效的风险转移机制。有效的风险转移机制指的是企业可以通过金融工具对企业的进行风险转移。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企业也应该实现网络财务管理。首先,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普及率越来越高。实现企业网络化财务管理是接洽电子商务的重要步骤;其次,发达的科学技术对于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实现网络化管理可以更好的保护企业的财务信息,同时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安全保障技术中的防火墙技术等进一步加强了网络系统中的风险防范力度,构建了更加安全、有效的网络财务管理系统。

3.转变财务管理方式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为单一的管理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应该由传统的单一管理模式向现代化集成管理模式转变。集成管理模式主要的特征是能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其对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实现管理手段和企业文化的相互融合,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集成的管理模式对知识资源、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等的依赖程度较高,且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第一,知识经济的组成要素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第二,知识经济时代下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第三,企业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有:风险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目标需要重新确立、财务资本将被知识资本影响。因此,新背景下企业需要加强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管理,转变财务管理方式等方式来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吴灵巧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财经学院

管理知识论文:图书馆管理知识图谱分析

摘要:

图书馆管理是一个计划、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全部过程,它对于图书馆文献以及各种有效资源都非常重要,也能完成图书馆的管理目标。长久以来,图书馆管理都是一个热点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以近年来的122篇文献作为数据源,通过知识图谱分析,来展现我国图书馆管理三个时期以及研究内容。

关键词:

图书馆管理;三个时期;知识图谱;文献

随着我国理事会制度的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法人管理结构已经确立,这使我国图书馆管理从理论转向实践过程中收获了稳定进展,而学术界也从这些年的学术动态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只有在这些问题中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以正面的姿态去面对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才能巩固研究成果。本文将从空间、演化两大维度,运用知识图谱的方式对我国现在的图书馆管理研究现状展开分析,拟能提供借鉴作用。

1来源数据库与研究方式

我国当前文献数据库众多,不同的资源库的优点也不同,目前中国知网(CNKI)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的出版总库,它有着其他众多资源库所不具备的优点和功能,比如检索数据快,更新速度快,资源更丰富,功能更完善,并且高级搜索针对性更强,对于CAJD检索要选择研究对象,而且主题检索所获得结果要更多,关键词检索范围要小一些,不过主题检索也有缺点,就是检索出的无关内容多,要被检索者进行再次筛选,这会相应损耗一些时间,举个例子,比如主题检索中,选择“图书馆”并含有管理一次,第二选择“图书馆”再加关键词“理事会”,就会得到两种相差甚远的检索结果,分别是358条和880条,笔者又将其中含有有效关键词的文献进行再次几何处理,比如按照优先出版和增刊进行检索,最终获得了122篇可用论文。笔者此次研究采用的方式是信息计量并通过知识图谱展现的方式,知识图谱分析使用的工具是CiteSpace和VOSviewer,相较于其他工具,VOSviewer更注重图形化展示,可以以颜色的不同来反映不同的类聚联系。

2我国图书馆管理研究的时间分布

2.1研究论文的年度分布

从时间分布上我们能够看出学术成果的发展情况,对于论文在时间轴上的反映,表示学术研究成就随着年份推移呈现了不同趋势,笔者将筛选出的数据用表格进行了升序处理,展现出的分布图示如图1。图1中展现出的论文出现了三种走势,我将它们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萌芽阶段,2000-2006年是论文的一个初期上升阶段,作为S1段,年度论文量只有一两篇,特别是第三年还出现了空白;第二时期是转折阶段,2007年整年度的论文量超了前面所有年度的总数,以后两年进入的是发展探索阶段,作为S2段,年度论文量在5-10篇;第三时期是发展阶段,在2010年出现了第一次峰值,作为S3段,但是此时我国的学术论文产量还是出一个探索阶段,此后五年我国论文量积累又创立峰值,但是这也并不是成熟阶段。但是2010年是我国图书馆管理研究的一个关键年,当年有关论文量已经达到了25篇之多,这是我国日后图书馆管理不断成熟的标志,特别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图书馆管理作为公共管理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一个关注重点。

2.2研究论文的作者合著网络

笔者将文件导入后根据时间不同进行了整理,节点类型勾选“Author”(作者),阂值的三个具体指标均调节为(1,1,10),在其他参数为默认设置的情况下,运行软件后获得包含116个节点和42条连线的作者共现网络,调整节点在界而中的位置并优化布局,截取的全部作者合著网络图。节点上的标签代表作者;圆圈的颜色反映发文时间,颜色越深表明时间越早;节点直径的大小与节点上的作者或机构的发文量成正比,节点之间连线的粗细反映合作关系的强弱。借助CiteSpace提供的节点信息可知图书馆管理研究作者共116位,其中发表1篇论文的96人;发文量为2篇的11位;发文量为3篇及以上的9位。属于第一方阵(T1)的作者群是以黑龙江大学蒋永福为优秀的研究团队,T1由蒋永福(15)、张世颖(2)、王明慧(2)、王清远和李京构成,T1内的作者除李京外,均来自高校系统。属于第二方阵的作者群是以深圳图书馆肖容梅为代表的研究人员,T2由肖容梅(5)、梁奋东(2)、吴烯(2),邱维民、万群华、刘杰民、汤旭岩和肖永衫组成,T2内的作者均来自公共馆系统。属于第三方阵(T3)的作者群由阮胜利(9)、毛旭(2),鲁卫良和袁雪梅构成。以西安文理学院段小虎(4)为中心的研究小组属于第四方阵(T4)。来自中国科学院的黄颖和西安科技大学的姜利华等各自构成的研究小组属于第五方阵(T5),冯佳、李明生和王冬阳均各发表3篇论文,是较大的节点。

3我国图书馆管理研究的现状与变化趋势

为了深入研究我国图书馆管理的现状与变化趋势,笔者运用CS软件对时区分布进行了制图分析,在对数据进行关键词设置后,软件收获了61个阶段和75个相关关键词。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有三个年度时区内没有相应的关键词,分别是2001年、2002年、2005年度,这是因为这三年我们在上文提到过没有相应的论文。其次,由于软件设定算法的迥异,所以各个年度没有显示相应关键词。最后,随着时间从过去到现在的推进,节点颜色由冷变暖,由此笔者认为,我国图书馆管理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具体展开探讨如下:

3.1西学东渐———早期萌芽阶段

在2000年我国经济形势开始出现较大进展,同时图书馆行业也形成了第一次进步,虽然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很严重,并成为阻碍我国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旧的管理体制中转变出来,并为未来的图书馆管理注入新的活力,这是我国图书馆管理研究的先河。作为我国的公众服务机构,图书馆管理政府做主导的问题长期以来还十分凸显,黄颖在2003年的文章中提到,想实现管理型的转变,需要与市场充分接轨,淡化公共行政干预的色彩,并有法律制度作为长久保障,图书馆管理不能再是政府行为,必须要下放给市场,这一点徐引旎在2004年的文章中就有涉及,她提到美国国家图书馆理事会的职权、组织不同层级是完全不同的,而我国的图书馆管理就是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来规范。

3.2中西合璧———中期探索阶段

此阶段认为,管理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可以是社会力量,或者任何可以担当此角色的群体来实现目标管理。图书馆管理并不同于其他行政管理的部分,比如在发达国家的图书馆管理中就与我国有着本质的差异,如美国的学区图书馆,在管理模式上与我国非常不同,姜永富在2008年提到,图书馆管理的参与者不仅仅需要政府,还需要社会组织、协会、人等各种力量的参与,他们都是事先图书馆管理优秀价值的重要主体,从保护公众利益的角度出发,图书馆管理应当以保护公众信息为首要目标,因此管理中也要以此问题为重。依照我国现有的事业单位管理情况来看,政府还是占据了相当的重要地位,社会力量仅仅是参与,因此下一步政府应当下放权力,与社会团体实现良性互动,比如建立图书馆管理理事会等。我国对于图书馆管理的法律制度也十分欠缺,当下应当学习发达国家的法律体系,充分赋予图书馆理事会权力,鼓励各地出台相应的规章、办法,但是我国现在相关法律身上,法律效力不高,导致制度运行并不畅通,图书馆法人管理结构将是一个重要的解决方向。张洪斌在2009年的文章中提到,图书馆的相关利益者是作为理事会运行的重要主题,可以让他们作为图书馆法人管理结构中的一员,负责其运营发展,并通过决策机构———理事会,确立战略计划,从而实现一个科学健康的运转。另外,法人管理制度要实现内外监督机制,即审计、决策、信息公开制度,但是因为我国所处的经济环境以及文化氛围都与国外发达国家不同,因此在制度和运作模式上不可以照搬,要选择适合我国国情,并且有利于我国图书馆管理趋势的运作模式。

3.3西学中用———中期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也是我国自2010年后的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2010-2014年),我国相关利益者认为要实现正确的行政导向,图书馆管理的关键要素是关心支持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和个人,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优秀在于人的理念变革,这是形成有效管理的内在动力。引入图书馆理事会制度过程中,应妥善处理机制改革中的适应性问题,优秀是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问题。虽然依照我国国情来看,要实现多元化的设置格局还受到体制的较大阻碍,但是鼓励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管理,将是我国促进图书馆管理发展,形成新的管理模式的重要举措。

4结束语

本文从时间维度、作者合著网络两大方面揭示了我国图书馆管理理论的现状与发展态势,也从多个视角对我国图书馆管理理论进行了研究。进入21世纪后,我国图书馆已经实现了质的跨越,但是我们仍然要看清其中的问题,并探索日后的新格局。随着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升级,我国图书馆管理模式仍然受到了制度与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因此日后我们要从政策上完善,改进做法,不断推进国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作者:莫晓君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知识论文:教师课堂管理知识构成要素分析

一、何谓“实践性知识”以及重视“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意义

关于教师所具备的“实践性知识”,学界有多种看法,但总的来说,实践性知识被认为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其与一般性的教育观念相比,具有更加鲜明的个体性与实践性。这种理念无法独立于外、无法被习得与传递,只是归属于教师的经验,源自教师的身心与行动,贯穿于教师的整个实践过程,可以帮助教师制定未来计划。部分学者认为,实践性知识可以利用教师个人理论来分析,通过理论服务于实践而将理论实行过程中的诸多现象进行合理连接来指导行动。这种观点认为,教师个人理论可以帮助教师在特别的时间、地点与情境下解决具有特殊性的教育问题,因此这是一种可供特殊案例选择的方案。由于其具有开放性,因此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吸取外部要素对自身进行修正,因此这是一种具有创新性质的理论。有预见性地对实践性知识做了研究的教育学家Elbaz认为,实践性知识具有和实践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相一致的特点,这种知识在经验化与个人化两个方面程度很高,教师通过在课堂、学校以及社会环境中收集了无数学科理论、学生学习理论以及社会生活理论,并将这些要素进行了整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价值观与理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情景中形成了源于自身的价值取向。在她看来,教师所具有的实践性知识表现出五种取向:情境取向、理论取向、经验取向、社会取向、个人取向。教师具有的实践性知识使得其所进行的实践和行为表现出其具有的知识与洞察力,是其行为背后所隐含的信念。在笔者看来,首先实践性知识并不完全是个人的、特别的,它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适性,同时对道德问题有着一定的规范作用。尽管无法用言语来表述,实践性知识却可以通过意会来进行传播。实践性知识顾名思义,与实践的关系非常密切,而由于实践总是与价值相关,因此使得教师的实践行为在某种层面上为认知与行为加上了价值的意味。而价值导向这一特点使得实践性知识具有了在理念层面的规范意义。其次,“理论”的专指性比较强,而“知识”的概念比较宽泛。知识虽然包含了更多内容,但在系统性、逻辑性与严谨性方面却有一定的欠缺。传统的知识论只承认理论性知识,好在新知识论已经开始承认能力型的实践性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感知力、亲和力以及贯通力。

二、构成因素—内因

(一)教师的主体性

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具有主动性,这种特性在发挥的过程中又具备了散射性,通过发散,它可以渗入到教学的所有环节之中,对课堂管理来说尤为明显。教师个体发挥出的主动性是推动课堂管理的主要的内在驱动力,教师靠其在课堂上发挥出促进自主发展的管理意识,若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就很难在课堂及时对自身与学生的行为进行管理,更难以对课堂行为进行反思。正是因为具有主动性,教师才能在实践情境中创建新知识,更新实践性知识,从而保证课堂管理经验的简洁有效。教师只有保证在专业发展上具有主动性,才可能有始有终地保持着对教育教学的热情。教师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会从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中获得更完美的解决方式,从而使自身的专业发展获得更好的成效。

(二)教师的生活背景

由于教师可以利用的实践性知识都是源于教师自身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对学生抱持的态度也多与教师早年的生活成长经历有关。由于曾经站在局外的角度进行过冷眼旁观,因此对他人寻求帮助的渴望之心感同身受,于是由心而发的对学生的关爱更多的是自觉行为,因此在面对学生时具有了更多的耐心。

三、构成因素—外因

(一)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对实践性知识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社会的变革使得教育所处于的环境也不断发生改变,学生因此而产生了不计其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示使得教师需要不断进行课堂管理思想的改变。这时就需要相关政策和法规进行引导。教师在管理课堂时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尊重和自由。

(二)学校环境

学校在专业发展方面能够给予教师的帮助比较有限,但借助新课改的号召,学校可以积极进行科研教育的学习和培训,为教师争取发展专业的机会。教师借助这种方式扩展了自身的实践性知识后,回头再在课堂上进行应用。

四、结语

教师所具有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其构成涉及到许多重要因素,本文对这些要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探讨了丰富实践性知识对教师课堂管理的重要性。

作者:王翠翠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第五十六中学

管理知识论文:科研管理知识化转型发展浅析

1知识化与科研管理的知识化

对于知识化的概念,不同的领域和学科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所指的知识化,是指以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工具的广泛应用为基础,知识被高度应用,知识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科研管理的知识化是指在科研信息化的基础上,在“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实践中,实现科研管理过程中个人、组织、社会之间的知识挖掘、积累、转化、运用、创新工作的协同和共享。科研管理的知识化应以知识为优秀、以科研创新需求为驱动,体现科研管理的高度智能化、人性化和协同化。

2高校科研管理的知识化转型

从工作的侧重和功能来看,高校科研管理大致可分为三个层级:战略决策层、科研管理层、科研实施层。下面将就高校科研管理这三个层级的知识化转型展开具体阐述。

2.1战略决策层的知识化转型

高校科研的战略决策层关注的是高校科研发展的方向性、优秀性、关键性、政策性的整体格局的决策部署,主要涉及对国家前沿科研动态的密切关注、对国家重大科研政策制定和变动的把握、对高校内部科研资源的宏观调控。随着全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科研管理系统外部和内部的知识流通与获取基本没有壁垒。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能很及时地获知上级部门的最新科研政策以及政策的调整等信息,也能很容易地全面掌握某一领域内的科研动态并挖掘出背后的科研价值所在。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持续关注和深入分析,高校科研的战略决策层也因此实现了及时有效地辨明并快速高效地制定科研发展方向,对高校科研政策进行决策和进行重大调整,或协调、组织科研力量面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科研课题进行协同攻关,从而在决策层面上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科学化、系统化地研究和处理科研管理中的方向性问题,并将科研人员个人科研能力和高校整体科研事业最优化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其指挥棒的功能。

2.2科研管理层的知识化转型

高校科研管理层介于战略决策层和科研实施层之间,负责高校科研战略决策的贯彻实施,对科研活动进行具体规划和指导,并对科研资源的分布进行局部调整。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大多数高校都实现了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这给实际的科研管理工作带来了便捷和效率。高校科研论文论著、科研项目、科研获奖等科研成果已经进行了信息化处理,以数字方式进行存储、调用、汇总处理、批量分析,使得科研信息以知识为单位加以集成和利用成为可能。高校因而实现了通过数据的分析处理,挖掘并汇聚科研创新力量和合理配置现有资源,做好科研设计的选题和前期培育工作,对科学研究进行引导和管理的优化控制,并有效开展校校、校地之间的深度合作,更好地服务社会。

2.3科研实施层的知识化转型

科研实施层关注的重点是科研活动的操作实施,这其中充分突出了“人”的因素。科研管理所研究和处理的一切问题必须有人的参与,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这与高校科研管理的知识化绝对不矛盾。知识化转型的特征之一是实现知识的自由流通、达成知识的共享,特征之二即在于要使人的智能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这也是知识化最本质的表达。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必须要充分认识自己在高校科研活动中的功能及作用,一转以前行政管理的思维方式和办事作风,高举“服务科研”的大旗,努力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充分彰显“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3高校科研管理知识化转型后的发展路径

高校科研管理知识化转型后必然要经历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起步就定型。今后一个时期,高校科研管理需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

3.1完善支撑知识化发展的技术架构

高校科研管理常常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其分析过程必然涵盖科研管理原始数据的处理和转化技术、老旧数据的冗余处理技术、具备显性或隐性关联功能的知识抽取技术、海量信息中实现知识发现功能的知识挖掘技术等,这些都是属于技术架构范畴的内容。完善知识化发展的技术架构需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技术框架的建设。一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网站与所在高校信息网络的无缝对接。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都依托各自高校的校园信息网络建设了自己的网站。因而,基于高校信息网络建设的科研管理部门网站高效运行应成为高校科研管理知识化发展技术框架的基底,需要确保其与所在高校信息网络技术方面的良好对接。二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合理利用商业管理软件平台。在建设部门网站的同时,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同时还应开发科研管理平台,专门用于高校内部科研成果的录入、审核、汇总、分析等。在这一领域,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可以不用自己组织人力开发新的管理软件平台而直接借助成熟的商业管理平台。科研管理部门也可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对商业管理软件平台的开发商提出个性化的用户需求,不断强化平台的管理性能。

3.2优化基于科研管理业务的知识链

知识链是实施知识化的优秀部分。知识的处理、转化、创新、积累与服务等共同组成了知识链,使之成为一个无限循环的知识体系。高校科研管理的知识化转型就意味着在高校科研管理领域形成了这样一个以知识为单元的、螺旋式运转、动态循环的链条。高校科研管理是融合了科研信息、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成果推广、科技成果统计评价等内容的全过程管理。科研管理业务的每一个层级都收集大量相关知识,同时从原有知识中凝练提取形成新的知识,并通过管理不断促进科研转化和创新从而产生出更多、更新、更高层次的知识,这个循环又发展的知识链是高校科研的生命力所在,体现着高校科研管理的实质意义。以科研项目的管理为例。项目管理往往涉及到项目申报、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项等多个环节的周期性管理。因而,项目管理过程中一些既定的知识,如申报学校信息、申报人信息、以往申报立项及项目运行的信息等可以专门建库,做到信息随用随取。项目一经立项,包括原始申报书、中期检查结果、结项结果等的信息也随时跟踪入库。经过一系列科研管理知识链的优化措施,科研管理部门能够随时掌握所有项目的运行状态,对于有突出成绩的项目及时关注,继而可以发掘出相关学术领域内新的科研增长点和新的科研培育对象,对于进展缓慢的项目及时督促,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以保证项目按时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

3.3创立保障知识化发展的管理机制

由于科研管理具备复杂性、交叉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共性特征,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有必要创立保障其知识化发展的管理机制。一是制定高校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随着科研信息知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科研人员获取科研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对知识产权的界定和利用问题也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高校应围绕科研管理制定一系列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对知识的共建共享作出合理的、科学的、规范的约束,以防范可能出现的学术造假或因知识产权界定不清晰而导致的科研纠纷。同时,还不应过度限制知识共享的范围和程度,以防打击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二是建立高校协同创新的科研管理机制。高校科研的很大一部分成果会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在实践中进行创新。高校与社会通力合作,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生态环境不仅对高校科研的蓬勃发展大有裨益,同时也促使高校科研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不断进行科研的协同创新。这也必将对高校科研管理知识化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面对社会共同关注的重点、热点和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科研课题,高校能否有效组织科研团队进行攻关、钻研,能否有效提高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匹配程度,能否有效调配科研经费等资源,都将是检验高校科研管理知识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作者:戴静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管理知识论文:高校档案管理知识经济论文

1高校档案管理中存在问题

1.1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首先,部分高校领导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将档案管理工作当做学校日常行政工作的附属物,可有可无。将主要的精力用于学校的基建、科研等大事上,很少过问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导致高校档案部门成为高校中最不起眼的部门之一,甚至有部分师生不知道高校档案工作的办公地点。正是由于领导的不重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工作态度,缺乏积极的创新改革意识,不能主动进行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于是出现高校档案资料工作松散,出现一些重要档案材料残缺或者丢失,统计数据失准等问题。很多高校甚至依然延续传统的手工档案处理方式,导致高校档案工作流于形式,不能为高校科研、教学提供必要的支持,也缺乏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滞后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1.2档案工作基础设施、技术手段落后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资金的增加,高校教学设施配备、实训基地建设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不受重视,导致档案管理工作需要的一些现代化设备难以及时兑现,档案管理部门也往往被设置在高校不起眼的位置,档案库房面积和各项指标达不到要求,高校档案工作的开展受到很大的阻碍,这自然也会打击档案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手工档案管理方法。计算机是高校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必备的设施,尽管计算机办公已经成为高校日常管理的常态,高校的财务部门、教学部门等早就配备了各种高性能的计算机设备,甚至一个办公室配备多台。但档案室的计算机通常使用其他部门淘汰下来的,性能大打折扣。而且其他诸如扫描仪、刻录机、服务器等设备都十分短缺,导致高校档案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

1.3档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正是由于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得不到重视,高校很少招聘专业的档案专业人才来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往往是从其他部门抽调部分行政人员,或者由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兼职,尽管在数量上可以保证高校档案工作的需要,但由于绝大多数工作人员都不是档案管理专业出身,缺乏基本的档案管理技能学习和训练,有的档案管理人员不知道应该收取什么资料,有的不知道如何写案卷标题,有的不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档案资料的查询和搜索等,严重影响了高校档案工作的质量。虽然有些高校配备了齐全的档案管理需要的计算机等设备,但由于工作人员知识老化、素质不高,不懂得如何使用,导致计算机成为单纯打字的工具,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高效率的优势。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国内、国际交流日益频繁,高校严重缺乏既懂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又会熟练使用计算机、懂得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1.4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相对落后

高校档案是高校师生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宝贵的知识和智慧资源,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如果高校档案没有被充分的加以利用,再有价值的资源也会成为无用之物,对于高校档案工作者而言,不仅要加强高校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纳,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高校档案的价值,提高其利用效率。目前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大多属于被动式服务状态,档案管理者缺乏主动服务意识,依然是传统的"等客上门"的服务模式,师生有需要时才来档案室查询相关的资料,这远远不能发挥高校档案工作的优势。同时档案工作人员忙于日常的档案装订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编研和开发档案资源,即便开发出一些编研产品,也往往深度不够或者缺乏应用性而流于形式,档案管理工作为高校科研、教学的服务效果差,社会效率和经济效率差强人意。

2知识经济时代提高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2.1树立新的档案管理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提高档案管理意识、更新档案管理观念,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树立档案的开放意识。在现代社会,档案已经从部分群体的特权向全体公民开放,纵观世界各国的高校,都有意识的将档案资源开放给师生和社会公众使用,只有少数涉及机密的档案资源才进行封存保管。我国高校的档案管理者和工作人员也应该树立开放的档案管理意识,根据服务者的实际需求,提高档案工作的开放性和服务性。其次,树立档案实效意识。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生活工作节奏加快,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也应该顺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提高档案工作的时效性,及时进行档案的收集和整理,抢时间、争效益,根据服务对象的要求,第一时间将开发出来的档案信息传播出去,提高档案服务的价值。第三,树立档案服务的竞争意识。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科研实力和教学质量的竞争。作为高校科研和教学的重要服务部门,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也要树立竞争意识,通过优胜劣汰,引入竞争机制,给予档案管理人员以压力和动力,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2推进高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随着高校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多,以及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的提高,现代高校在发展中形成了大量的文件、视频等资料,传统的手工档案管理方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很容易出现档案资料丢失或者残缺等问题。因此,高校要加强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加快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从档案资源的产生到归档都进行计算机操作,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一体化,实现一次输入、反复利用的效率,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也让档案管理人员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进行更深度的档案产品开发,以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同时,为方便利用传输和联网,可以将馆藏一些纸质档案转换为电子文件,以机读目录、卡片。通过建立档案信息数据库,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密集存贮和快速检索功能,这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工作。另外,档案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将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公布在网上,提高档案服务的广泛性,同时也是带动档案收集、整理等工作的有效方法。

2.3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提高高校档案的利用价值是高校档案管理的主要目的。高校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高校工作的应有价值。为了真正了解用户的档案需求,高校档案部门必须加强市场调研,更多地与师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点,只有这样,高校档案部门才能合理地确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主题和入编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编研工作,最终向各种不同用户提供与之需求相吻合的、高质量的档案信息编研成品,以实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此外,为了提高编研质量,高校档案部门也可走联合编研,共同开发信息资源的路子。为了弥补高校档案部门人手少,编研力量不足,专业水平有限的不足,高校档案部门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发档案信息产品。高校档案部门既可以采取档案系统内部进行纵向联合的方式,又可采取档案部门与校内外科研部门、经济部门等跨系统的横向联合方式,来共同进行档案信息编研开发,使开发出来的产品更具针对性、时效性。

2.4档案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

高校档案部门除了要千方百计地做好推广服务工作,直接服务于本校教学和科研等工作以外,还应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宣传工作,不断增强人们的档案利用意识。高校档案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一方面可采取举办陈列展览或利用校报、校内闭路电视、校园广播、校园网向本校人员进行档案宣传,又可以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社会上的大众传播媒介,大力开展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宣传,在普及档案知识和加强公众档案意识方面多作努力,逐渐改变人们对档案工作的神秘感和陌生感,扩大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增加档案部门的透明度,培养人们自觉利用档案信息的意识,教会人们怎样利用档案,交给人们打开档案信息宝库的钥匙。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馆(室)藏内容的揭示和报道,让全社会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对自身的价值。

3结语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应该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抓住高校跨越式发展的契机,提高档案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切实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为高校科研、教学等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丁林林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管理知识论文:公共管理知识管理

人类管理活动开始以后,管理领域便逐步扩展。在管理分类上,可以大致分为公共管理和非公共管理,两者都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所不可缺少的。把管理作为学科来进行专门研究,应当认为是在工商企业方面肇其端,然后及于其他部门或工种。各种管理之间既有共性原则和要求,也有各自的个性特点;即无不在存在区别的同时,又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非公共管理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公共管理的配合和支持。为发展知识经济而实施的知识管理也是如此,它对公共管理的依赖或需求主要表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管理的发展战略与公共管理

在1998年,曾有专家指出:“今后10年的一个最为火爆的题目就是知识管理。……最佳的公司是把知识管理作为一项战略目标来做的,……以使其符合他们知识管理的战略目标,……”[1]我们首先从对知识管理的发展战略同公共管理的关系考察开始。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APQC)对在实施知识管理方面名列前茅的11家公司和组织进行调查,提出六种模式和实施方法。其战略模式为:

(一)将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经营战略,是一种综合性战略计划。通常将知识视为产品,坚信对知识实施有效管理会对企业赢利甚至生存产生积极影响。

(二)知识转移和最优实践活动,是最普遍采用的知识管理战略计划。将知识融入产品和服务,以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和增加销售,鼓励知识转移活动。

(三)以客户为重点的知识战略,旨在通过获取、开发和转移客户需求、偏爱和业务情况等知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这一战略要求对客户问题实施知识管理。

(四)建立员工对知识的责任感,使之认识到知识对其高度竞争性工作的重要价值,从而建立激励机制和纳入评估体系,并努力建设有利于知识管理活动的企业文化。

(五)无形资产管理战略,充分发挥专利、商标、经营管理经验、客户关系等无形资产作用,重点是无形资产的更新、组织、评估、保护和增值以及市场交易。

(六)技术创新和知识创造战略。通过企业基础和应用研究和开发,进行新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活动。要不断地发现和创造知识,明确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

关于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方法是:

(一)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要有领导人、专门小组和基础设施,如信息技术平台、数据库和图书馆等。

(二)加大对知识管理的资金投入。动员全企业从上到下为知识管理投资,以保证其管理活动正常开展。

(三)创造有利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包括职业道德、企业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等。领导者的支持是成功的保证。

(四)开发支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因特网和内联网技术是知识管理活动的催化剂,要开发数据库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

(五)建立知识管理评估系统。研究建立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如无形资产组成指标法、计算知识管理的投资回报率等。

实施知识管理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到:

(一)建立递增收益网络。

(二)通过内联网把人们联系起来。

(三)承认个人在知识发展中的独特性。[2]

从以上各点不难看到知识管理与公共管理的联系,例如知识转移活动、对客户实施知识管理、专利、商标、基础设施等,均涉及公共管理领域尤其是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其中颇多属于政府行为。某些重大基础设施,亦非企业所能和所愿办理,因为投资既大,还要管理、维修、更新和向全社会开放。

知识更新的主要方法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没有这一得力支撑,便难以顺利实现。原因是从各方面进行激励、协调,只有国家能够做得到,政府也有责任发挥其应有作用。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意见,“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一系列公共机构……和私营机构(企业)组成的系统和网络……活动和相互联系、作用和影响决定一个国家扩散知识的能力,并影响国家的创新表现。”[3]这些是通过政策、体制、机制和组织等方面来结合进行的。以下试以美、德、日三国为例,可见梗概。

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特征有:自由主义经济传统、崇尚创新、投资大、重培养新公司、实行间接投资,以免造成不平等竞争。

德国国家创新体系历史久,有优势,基础研究好,技术集中化程度高,七家大公司研发(R&D)投资达总额的31%。

日本国家创新体制中,政府和大企业作用大,背景为代表国家力量的大金融财团,以技术模仿为主,忽视基础研究,创新能力较差,导致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下滑。[4]

我国也有“知识创新工程”、“技术创新工程”等国家创新体系。

二、知识管理的发展环境与公共管理

个别企业要实施知识管理,必然会接触到公共管理领域的有关事项。仅就企业间的问题或纠纷而论,不少要依靠公共管理部门来解决或处理,还不说许多必备条件和整个发展环境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因素。

大环境如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等,不仅国家要有措施,还要有国际协议来保证,不容许有转嫁污染等错误行为。

发展经济需要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这又是非政府不能承担的重要职责。跨国犯罪和国际恐怖事件,还需要国际协作去防治。

事关全局和根本、长远的特大工程和基础设施,是公共管理中经常性的或被看作是“保留”项目,如道路交通、能源电讯、网络等。

研究、开发中的巨额风险投资,个别企业也常缺乏相应的胆识和能力。不进行高代价的试验,科技创新又难以有突破性进展。

诚然,“知识管理是一个范围广大而复杂的题目,……对关系企业来说,知识就是力量。”[5]可是,“知识是一个难以表述的目标。要具备所有的知识是不可能(也是不实际)的”[6],问题在于对不具备的知识有迫切需要时怎么办?那就要看到咨询业的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咨询业是社会中介组织,属于非政府的公共管理范围。知识经济时代,咨询业将更加发达。

值得注意的是,知识管理虽还在起步阶段,遇到的难题却已很多。有人提出了“知识管理为何这么难”的问题。由于知识管理需要尽量发挥集体知识和智慧的作用,关键在于个人乐于奉献。这需要适当的风气和一种企业文化的文化氛围,因而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难就难在文化。”[7]

但是,企业文化不可能是孤立自生的,它与所处的大文化环境存在各方面的联系。后者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挥起重要作用。应当肯定,在公共管理领域重视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会风气,必将有助于企业文化建设。

譬如说,企业文化以诚信为本,员工要有敬业和乐业精神,重视效率、质量等等。倘若早有这些素养,显然就比较容易合乎要求。否则,必然有很大的差距和难度。因此,“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在每个时代都起着推动时代前进的作用。随着社会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的转变,文化和精神的作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8]重要到什么程度呢?不妨借中外两位教授的意见来回答。

一位是我国的两院院士、电子学家罗沛霖教授。他说:“伴随新的产业革命,文化不再仅仅抽象地、间接地作用于社会物质实践,而且文化事业(产业)终将占据社会物质实践的绝大部分,并终将成为整个社会物质实践的压倒的支配因素。这是人类进步史中无可比拟的大事件。”

另一位是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管理学教授威廉·哈拉尔。他用一张“工作演化”(TheEvolutionofWork)图(略)表明:“随着时代的进程,以文化为主导的精神(Mental或Spiritual)不断成长,从事精神和文化活动的人员大大增加,以至社会最终将成为以精神和文化为主导的社会。”[9]

因此,如果说实施知识管理必须倡导、创建和弘扬优良的企业文化的话,那么,一方面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企业文化成为愈来愈热的热门话题;另一方面,与公共管理状况有直接联系的社会大文化环境的重要性,也就显得格外突出。因为任何一种优秀文化,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或下一道命令所能形成,需要社会群体共同作不懈努力和进行长期的积累。这就涉及人才培养中的文化、品德素质等问题。

三、知识管理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和供应与公共管理

这是知识管理中的一个要害问题。关于知识、技能、思想、精神、品德、文化之类,都离不开作为载体和主体的人。以下是从人力资源和供应的角度,相对集中地考察知识管理对公共管理的依赖或需求。从特定意义上来看,称之为知识管理的优秀或重中之重均不为过。

事实是,若没有符合质量和素质要求的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或不能保证供应并及时到位和积极发挥其如所预期的作用,发展知识经济便将成为空想、空谈。而个别企业无论其实力有多么雄厚和历史有多么悠久,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能摆脱的制约因素,出路只有把希望寄托于人才市场。

然而,常识告诉我们,没有货源就不成其为市场。经历过“有行无市”、短缺经济的人们,都不难回忆那是什么光景和滋味!人才市场也是一样,就是同样要有“货源”。所谓人才争夺,即由于求过于供。尤其是拔尖人才,则更加如此。问题在于,人力资源在哪里?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开发并保证不断供应?而时代和社会的经常更新和对此的广泛需要是渴求得到满足的。

极其自然,人们把目光和思路转向了教育事业。后者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等,既有不同的层次,又有不同的门类和内容,还有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等。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教育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求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

通过兴办教育事业来培养人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也历来是公共管理特别是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知识经济时代没有改变这个格局,因为个别企业办教育的局限性极大,无法对人才完全实行“自产自销”或“自给自足”。

教育面广量大,着眼于全民素质的改善,是艰巨的任务和庞杂的系统工程,还要循序渐进和全面联系。既要注意普及,又须重视提高。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是可行的和必要的,但国家责无旁贷。由于教育有公益性质,将教育管理列入了公共管理领域。

广义的教育不限于学校教育,还要发展各种教育设施,鼓励自学成才(有自学考试制度),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技知识,奖励研究成果和发明创造,以及发展文艺、体育、新闻广播电视、出版发行、图书、博物、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均有助于培养人才。

由于知识更新的频率加快和竞争加剧,加强各种培训已成为普遍的共识。有一种流行的形象说法,把这比作“加油”、“充电”,以利于不断提高和继续前进。那么,这“油”和“电”从何而来?又怎样去加和充呢?除一般培训外,涉及高、精、尖、新的科技和管理理论、方法,即须借助于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团体等,就是要与公共管理领域有所接触和打交道。

情况清楚地表明,因为无论任何一个实力哪怕真的是达到富甲天下或富可敌国程度的超特大企业,也没有必要和可能兴办、维持和发展一个完备的教育网和学科齐全、尽收全国、全世界杰出专家、学者的人才库。咨询业之所以愈趋发达,已部分地反映了这种情况和说明了这个问题。科教兴国战略之所以特别重要,亦在于此。

与此相联系和相类似的是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与日俱增的客观需要。在为回答如何才能使这类迫切需要及时得到满足的问题寻找答案的时候,上述情景也同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科技日新月异,新人新事层出不穷,看来,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越来越少不了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有效支撑。

在出现知识经济的知识时代和知识社会里,建立和发展学习型组织的事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作为一个热门话题,关于这方面的讨论也日益增多和受到重视。问题具体到学习什么、怎么学习、同谁讨论、向谁请教等等。其中最突出和最集中的是知识创新,而为了真正切实做到、做好这一点,就必须努力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以及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这也正是知识管理的优秀、焦点所在,不认真、彻底改变过去的领导观念、方法、作风不行。

问题还在于对“共享”和“集体”的范围,除相对狭小的自身领域(包括工作领域和学科领域等)外,还要想方设法和灵活巧妙地去扩大、更扩大。于是,面向广阔天地的公共管理,极其自然地将成为支持各种学习型组织和整个学习型社会的最得力的因素。

总之,公共管理不能不关心知识经济的发展,不能不注意我们正在进入知识时代和知识社会。因而公共管理研究也就不可无视、忽视知识管理的兴起,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管理知识论文:浅谈学生学习生产管理知识的必要性

摘要:铁路职工大都是来自交通运输类院校的学生,这些人员在校期间很少接触铁路现场生产管理方面的知识,所以到现场工作起来就不能得心应手,本文总结铁路现场生产管理现状,阐述了针对高校学生实际情况暴露出的相关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生产管理;教学体系;工作质量;可靠性

铁路运输是我国交通运输的主体,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尤其是高速铁路、城轨交通进一步投资兴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无不体现了铁路运输的重要性,由此对铁路设备可靠性运用提出更高要求。对人员检修设备的效率和标准也越来越高,而铁路生产的主要人员大都是来自高职院校运输交通专业的学生,这些人员的素质决定着铁路的生产水平,他们的工作质量和参与生产的能力决定着设备的安全可靠运用,要在学校期间就让他们知道铁路现场的作业程序和关键点。所以说,抓好高职院校运输交通专业学生现场生产管理知识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铁路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及现状

(一)铁路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对于铁路员工而言,除了要建立安全理念外,更主要的是具备贴近生产实践的工作能力。铁路生产工作内容包括方方面面,贯穿生产过程的始终,生产任务“按计划启动、按程序推进、按要求完成”是提高运输效率最有力的保证,这就要求铁路职工必须熟练生产管理方面的知识。铁路现场的管理知识类别很多,既有细致入微的基础管理,也有雷打不动的工作任务,还有一些不成文的规矩,所以铁路人要熟知这些工作程序。(二)铁路现场管理的现状。铁路现场段、车间、工区三级管理部门的《生产卷》内容最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日常管理项目,例如《工区工作日志》记录了人员每天的出勤情况、工作内容、工作量完成情况、计划工时、人员工作状态、考核等诸多内容。②作业类别项目,比如《年度工作计划》《月度工作计划》要指导车间(工区)年度(月度)工作内容、工作量、工作进度;还有一些季节性工作也要按照提前计划、掌握推进、总结复查的步骤进行。③生产组织项目,主要是要明确工作要求、执行标准等,比如各级《考核管理办法》等,都明确了在组织生产过程中的卡控要求和合理性。④专项工作任务项目,主要是记录专业管理部门布置的特定工作任务,比如段技术科,要设置维、大、中、天窗修等专业管理项目,这些专业项目要设专人管理,任务一直落实到工区层,且各级都要有相关的落实痕迹、卡控措施等。以上这些现场管理的内容达到100多项,是整个单位的工作优秀,是保证安全的重要条件。

二、提出问题和原因分析

综上所述,铁路现场生产管理的知识是一个专门学科,但是这些内容在交通运输类学生在校期间却很少接触到,造成这些人新职上岗后一片惘然,不知从何入手。(一)铁路运输交通类在校学科知识设置的局限性。我国高职类铁路专业教学体系中,都是注重对设备原理、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培训,例如铁道自动控制类学科中,共开展17项专业课程,全部都是类似《6502电气集中》等一些具体的技术知识,很少涉及铁路工作业务管理范畴,这也限制了铁路现场生产管理知识的拓展。(二)新毕业学生在铁路现场生产管理经验上的不足。学生毕业到现场后,生产管理方面的内容更是只能靠个人在工作过程中一点点的摸索和积累,全凭“摸着石头过河”,多数人都要经过3~5年的时间才能全面了解这方面的学问,部分人需要更长时间去熟悉,而在这个阶段里将会发生很多由于业务不熟而出现的问题,很多人都被落下的这方面知识所影响。因此,当前对铁路交通运输类学生生产管理知识的局限,既不利于铁路的安全生产,也不利于学生的快速成长和发展。(三)校内仿真设施或实训模拟环境存在欠缺。在高校里,学生的实训环境也都是围绕着“练技术、懂设备、知原理”这一目的建设起来的环境氛围,学生根本接触不到像现场那样的生产状况,比如工区的作业、车间的组织、段里的管理等方面知识。另外受学制、安全、时间等条件限制,在校的大学生很少真正到现场去参与一些实践锻炼,也使所学知识与现场生产实际脱节。造成刚入路的新职人员缺乏对铁路现场生产管理知识的了解,工作经验愈显匮乏。

三、对策措施

针对以上分析,这里提出三点建议性对策与措施,以帮助解决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一)加强理论指导,填补现场管理经验的不足。在高职学院按工种开设现场生产管理知识课程,形成相关知识培训教育体系,再用开设选修课、制作模拟课堂等方式传授与现场生产相关的知识内容。另外把现场组织生产的关键人员请到校园定期开展知识讲座,填补学院师生现场管理经验的不足。(二)在学校创建模拟实践环境,提前充电。在高校的实训环境中尽量创建贴近现场生产的环境,比如建立模拟工区、临时车间、创设工作间等项目。同时把一些现场工作的情景安排到学生实训任务当中去。(三)到现场去,用实践来体验。增加带领学生深入现场生产一线实习的频次,拓宽到现场实训的类别和涉及面,比如走访段、车间、工区三级部门,参加大型施工、临摹班组会议、组织天窗检修等项目,与企业牵手开展参加一次夜窗、完成一次测试、检修一项设备、组织一次应急、寻找一份感动等活动,让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尽量向工作现场靠拢。

四、结束语

交通运输类学校为铁路输送人才,铁路决定学校教育的方向,只有做好铁路现场与学校间的协同发展,通过让学生提前学懂现场生产管理知识,取消或缩小学生从学校到现场过程中的结合部间隙,才能让铁路生产质量更高,让教育教学效果蒸蒸日上。

作者:莫建国 单位: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信号分院

管理知识论文:公共管理知识浅析

一、知识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1公共管理的基本定义公共管理,同样是时展所衍生的新概念,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不同,它不是着重于对政府职业文官的培养,而是在包含这一内容的同时,更看重以最低的成本达到目标以及管理者对结果负责的相关内容。简要而言,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的主要任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如何更为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

2公共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概述在共同促进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公共管理与知识管理间日益形成无法分割的密切关系。一方面,最先大量运用知识管理的企业虽然拥有很大的自主性,但不可能孤立于社会而存在和发展,它必须得到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的配合与支持。为发展知识经济而实施的知识管理,离开公共管理的配合和支持是难以奏效的。从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难看到知识管理与公共管理的联系,例如知识转移活动、专利、商标、基础设施等,均涉及公共管理领域,尤其是诸多关于政策、法律、法规等属于政府行为的方面。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提高公共组织的效力,公共管理同样需要高度重视知识管理的理念,积极推进各项措施的出台,如大力发展学习型组织,努力构建知识型政府等,不断为实现自身管理水平的跨越增强助推力。知识管理与公共管理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彼此融合的关系,这种密切的相关迫切要求当前公共管理必须落实对知识管理的应用措施。

二、知识管理应用的相关举措

1最大限度地营造知识管理的发展环境众所周知,只有适宜的环境才能培育出丰硕的果实。知识管理需要尽量发挥集体知识和智慧的作用,需要个人乐于奉献。因此就需要营造适当的风气和环境氛围,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公共管理领域重视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会风气,提升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譬如说,企业文化要以诚信为本,员工要有敬业和乐业精神,重视效率、质量等等,从而让知识管理建设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概括来看大致可以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要有领导人、专门小组和基础设施,如信息技术平台、数据库和图书馆等。我国的“知识创新工程”、“技术创新工程”等国家创新体系就是很好的范例。②加大对知识管理的资金投入,动员全社会从上到下为知识管理投资。③开发支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因特网和内联网技术是知识管理活动的催化剂,要不断开发数据库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④建立知识管理评估系统。研究建立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如无形资产组成指标法,计算知识管理的投资回报率等。这一系列的相关内容就形成了知识管理实施的大背景,并最终构造出知识管理的坚实平台。

2需要循序渐进和全面联系。既要注意普及,又须重视提高。这一点使得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变得非常必要,动员非政府组织积极投入到发展教育的行列,不仅有利于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而且也为知识管理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行使提供了契机,但国家并不能因此而有丝毫懈怠。发展各种教育设施,鼓励自学成才,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技知识,奖励研究成果和发明创造,以及发展文艺、体育、新闻广播电视、出版发行、图书、博物、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等,都应该在培养人才计划中作为政府工作的题中之义。

3构建知识型政府无论公共管理的主体如何宽泛,政府组织都是其最为重要的部分。在师法企业的过程中,知识型政府作为一个有关政府创新的较为新颖的概念被提出,它与知识经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同时又涉及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政务等方面的应用和创新,而且,它还和学习型政府、服务型政府、企业型政府等政府创新的概念有着诸多相似。政府通过不断接受、处理各种信息,并将之转化为知识,最终实现对整个社会的管理和引导。当然,知识型政府的构建,同样需要引入一些具体应用方面的内容,如体制改革与信息技术在政府领域的渗透催生了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建设为政府内部知识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电子政务建设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改革与基础准备,如政府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人才、政府流程再造等,这些为政府内部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有必要通过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促进包括隐性知识共享的知识管理。在这方面,美国政府的作为是最值得学习的,早在2002年,美国政府就被MAKE确认为全球最受赞赏的知识型组织。其知识管理系统着重于各类信息的集中,并使这些信息能够有效地支持各类机构的管理功能和任务处理。有鉴于此,中国应制定知识型政府的实施战略和实践,建立政府知识管理机制,在政府部门进行的创新服务和电子政务中运用知识管理的研发,实现跨政府部门合作,建立知识型政府平台。

作者:董贺新单位:河北省高速公路石安管理处

管理知识论文: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及内涵思索

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是指现代项目管理中所要使用的各种理论、方法和工具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知识的总称。包括项目的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集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组织管理和决策管理。

项目范围管理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所开展的计划和界定一个项目或项目阶段所需完成的工作,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开展的控制和变更项目范围的管理工作。开展项目管理的根本目的有两个:①在项目开始之初很好地界定一个项目的范围;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控制项目的范围,最终通过项目范围管理确保一个项目的成功。项目范围管理的主要对象有两个:①项目产出物范围的管理;②项目工作范围的管理。这一项目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起始和项目的界定、项目范围的规划、项目范围的界定、项目范围的确认、项目范围变更的控制与项目范围实施的监督与控制。

项目时间管理是在整个项目管理过程中为确保项目按既定的时间得以完成而开展的一项专门的项目管理工作。项目时间管理既包括对项目时点性指标的管理(即进度管理),也包括对项目时期性指标的管理(即工期管理)。开展项目时间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做好项目进度的计划与安排和项目工期的监督与控制等管理工作,确保项目在时间管理方面的成功。这一项目专项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活动的分解与界定、项目各项活动的排序、项目活动的时间估算、项目时间计划的编制、项目时间的监督与控制以及项目时间的变更控制等。

项目成本管理是在整个项目管理中为确保项目在成本和价值方面的成功而开展的一种项目的专项管理工作。现代项目管理理论认为,项目成本管理应该既包括对项目花费的管理,也包括对项目价值的管理。因为根据价值工程关于V(项目价值)=F(项目功能)/C(项目成本)的原理,项目成本管理应该涉及V和C两方面管理,它是一种关于项目价值最大化的专项管理。所以开展项目成本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科学正确地确定项目成本和价值,及时有效地控制项目的成本与价值,从而在成本和价值上确保项目的成功。这一项目专项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资源规划、项目成本估算、项目成本预算、项目成本监控和项目成本变更与索赔。

项目质量管理是在项目管理中为确保项目产出物的品质和项目工作的质量所开展的一种项目专项管理的工作。现代项目管理理论认为,项目质量管理就是一种关于项目产出物的具体功能好坏方面的管理。因为根据价值工程关于V=F/C的原理,项目质量管理就是对于F方面的管理。项目质量管理既包括在既定项目成本的情况下如何实现项目功能最大化的问题,又包括如何通过少量增加项目成本而实现项目功能大大增加的问题,以及如何在项目功能不变的情况下降低项目成本的问题。由于项目的一次性和独特性等特性,在开展项目质量管理中人们必须通过对项目工作质量的管理实现对项目产出物质量的有效管理。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产出物和项目根本任务质量的计划与确定、项目根本任务和产出物质量的保障、项目根本任务和产出物质量的控制以及项目产出物质量的变更控制等。

项目集成管理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为确保各种项目工作能够很好地协调与配合而开展的一种整体性、综合性和集成性的项目管理工作。这种项目集成管理与一般的项目管理有所不同,它是一种基于项目管理工作各个要素的严格配置关系的一种项目系统管理。它既包括对项目质量、范围、成本时间各种项目要素的集成管理,也包括对项目采购、项目沟通、项目风险和项目人力资源等项目工作的集成管理。开展项目集成管理的目的是要通过综合、协调与集成去管理好项目各方面的工作以确保整个项目的全面成功,而不仅仅是项目的某个阶段或某个方面的成功。这一项目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集成计划的编制、项目集成计划的实施和项目总体变更的管理与控制。

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是在项目过程中为更有效地利用项目所涉及的人力资源而开展一种项目专项管理的工作。开展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对项目所需的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的计划和有效的管理,以确保整个项目的成功。“人存事兴,人亡事废”,任何项目都需要开展项目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的管理主要是对为项目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真知灼见的人才的管理,而不是对项目劳务和项目劳动力的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人力资源的规划、项目人力资源的获得与配备、项目团队的组织、项目团队建设以及项目人力资源的开发等。

管理知识论文:经营理念更新管理知识资源论文

[论文摘要]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新形势所做出的战略反应。我国物流企业通过先进信息管理技术,逐步实行知识编码化,建设与完善企业的知识网络等,这将有利于促进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将信息转化成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优秀竞争力,使企业在迅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中采取行动,并赢得竞争优势。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物流企业企业竞争力

0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迫使企业只有不断地提升、保护和创造自己的竞争能力,才能持续生存和发展。企业知识管理作为适应知识经济的管理方法,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知识管理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决定企业能否赢得竞争的关键,如何卓有成效地进行知识管理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已成为现代管理的优秀问题。因此,研究知识管理和企业优秀竞争力的相互关系,对于提高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和企业的优秀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知识管理概念界定

近1O年来,知识管理受到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知识管理的文献与著作日益增多,将知识作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的看法得到普遍的认同。到目前为止,各类学者对知识管理定义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管理是企业要系统有效地管理知识并用运知识对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LucyMarshall认为,知识管理是对知识及其创造、收集、组织、传播、利用等一系列过程的显性的、系统化的管理,它注重于将个人知识转变为组织的知识并使之得到适当的应用…。Bassi把知识管理认定为:以知识为优秀的管理是指对各种知识的连续管理的过程,以满足现有和未来的需要,利用已有的和获取的知识资产,开拓新的机会。

知识管理是企业搜集信息形式的知识并沟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新途径。Freke.V认为,知识管理就是为组织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而提供的新途径。

Sveiby认为,知识管理是指组织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构建组织内部知识网络进行内部学习、构建组织外部知识网络进行外部学习,有效地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互相转换,并在转换过程中创造、运用、积累和扩散知识,最终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系统过程。

知识管理是企业将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资源并对此类资产经营过程的管理。Malhotra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知识管理就是企业内知识资产的管理。Alavi等则将信息管理视为一套工具,借以自动建立信息对象、用户和过程之间演绎的或固定的关系,知识管理的作用是连接知识拥有者和寻求者这两个节点。

知识管理是企业利用其已有的知识成果和经验并加以创新的管理活动。白波、张晓玫认为,知识管理是系统地平衡信息和专门知识,以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反应能力和生产率。Safdi和Edward指出,知识管理是使人、过程以及技术完美地结合起来,以使组织机构的与信息相关的成分,变成为企业带来价值、优势和利益的直观动态的知识财富集合。

根据上述归纳,我们认为:知识管理是通过获取、创造、选择、分享、应用和更新等活动来管理企业的知识,并实现将合适的知识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表达方式传送到合适的人手中,以提升组织绩效和价值创造。

2现代物流企业知识管理内涵

信息化对物流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不能给物流系统带来创新价值,唯有知识管理才具有创新功能,才能使物流系统发生质的变化。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多数物流企业都提倡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现代化运作水平,使企业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然而,大多数物流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数据和信息存储、办公自动化、信息等表层的信息处理和使用层面上。此外,物流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往往不考虑新旧系统的兼容性和结合度,这不仅会使新的整体难以形成,而且还会导致各部分不能联系和沟通,或沟通不顺畅,形成信息孤岛。因此,如何整合分散的信息模块,使之成为物流企业的知识库和知识流,是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而这一切又是知识管理的内涵所在。因此,知识管理的提出是提升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3知识管理与企业竞争力契合关系分析

知识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但知识不能自动形成企业优秀竞争力。企业优秀竞争力作为一种能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其形成和维持取决于企业对知识积累、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即知识管理的能力。知识管理和企业优秀竞争力存在着诸多契合关系。两者二位一体,相辅相成,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双通道的,知识管理的直接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的优秀竞争力。知识管理支持创新,创新成果还需知识管理对其有效管理,以便在企业内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进而实现新的创新,

进一步提升优秀竞争力。反之,企业的创新和优秀竞争力又会产生和积累新的知识点、新技术等,从而为知识管理提供和扩充了知识储备和资源,形成新的良性循环。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看,由于知识具有新陈代谢性,以致优秀能力的构建必然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更新过程。从而在知识管理与核力构建之间形成一种动态功能机制与内在联系。

4知识管理对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影响

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对于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和变革早巳显得力不从心,知识管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孕育而生。知识就是力量,对企业也是一样,知识就是企业继续发展的动力,是利润的源泉。具体来讲,知识管理对物流企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4.1缩短物流时间。实现智能化物流

传统物流企业由于信息交流速度的限制,完成一个物流活动所需时间较长。同时,传统的物资供应过程由多个业务流程组成,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随着知识管理的运用,客户任何一个需求、供应、配送的信息都会通过企业知识网络选择捷径,企业可以实现敏捷供应和科学决策。

4.2寻找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实现差异化竞争

价值链是区分物流企业优秀竞争力的主要特征,也是各个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立足点。在物流活动中,它不仅注重货物的流动,更注重资金的流动,以实现整个物流活动中的价值增值。实施知识管理,通过对企业现有资源的分析,找出自己的优秀竞争力,也就是价值链。并围绕企业优秀竞争力,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和经营策略。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细分市场,作为近期的主攻业务和远期拓展的方向。以集中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占领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

4.3优化物流方案,提高决策能力

传统的物流运作,需要企业之间频繁的信息交换,但由于物流活动的中间环节比较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实施知识管理以后,企业现有的实物资源和积累的业务经验、解决方案等都可以得到充分梳理和归类。客户也可以通过知识管理平台获取帮助,知识管理系统根据客户提交的业务要求进行分析、组合,并自动生成最优方案,做到及时响应和科学指导。对于系统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企业管理人员也可以从知识库中获得有益的建议和参考,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知识管理系统在完成一项业务后,会立即更新和升级,及时充实知识库,与时俱进地紧跟市场发展的步伐。

4.4保护环境,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

物流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目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基调,即经济的发展必须与环境的保护相一致,因此绿色物流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包括产品生产、包装、储存、运送、回收等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后,利用知识管理系统,企业可以方便地实施绿色供应链战略(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物流技术战略(使用新技术、洁净型能源,使用环保车辆,以及利用GPS、GIS等高新技术指导和规划物流系统),循环物流战略(产品的回收、再利用)。采取这些战略,一方面,可以保护环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的客户;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4.5实现供应链管理与合理配置资源

传统的物流企业大多需要置备大规模的仓库设施。我国物流企业均存在组织松散、机构庞大、难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问题。为了保证及时、准确、安全、经济地将商品送达需求者,需要对现有物流企业进行合理规划和技术改造。应用知识网络,物流企业可以根据商品的需求特点与供应特点将散置在各地、分属不同系统的物流设施资源通过虚拟企业连接起来,经过科学规划和重组,发挥物流设施和服务优势,扩大服务半径和货物集散空间,进行供应链管理,完善服务功能。

4.6加强内外界联系。信息交流更加顺畅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对物流企业的响应速度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物流企业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通过建立知识管理平台,物流企业可以加强内部各部门和不同层级之间的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及时反馈,提高运作效率,减少业务操作的出错率。同时,物流企业之间也可以通过交流平台进行业务信息的传递,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使物流企业与政府各部门的协调也越来越重要,通过知识管理平台,企业不但能够及时了解政府部门的政策和规划方向,也能实时提出自己的建议,与主管部门进行交流,使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和谐统一。特别是和交通、气象等部门的经常沟通能使企业在具体业务操作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5基于知识管理的现代物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培养

5.1建设知识库。为供应链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随着知识管理在物流业的应用,企业的供应、配送信息会通过企业知识库和知识检索系统选择最优方案,或从知识库中找到由实践经验而来的方案,实现有效客户反应和科学决策。企业可以将商品信息电子化,编人品种、规格、材质等,不断更新商品的隐性知识。客户通过WEB方式查寻商品的编码,即可找到所需商品库存量、近期市场需求特性,提高了订货决策的准确性;企业利用知识库里的商品内容拟定将来的库存策略和制造计划。此外企业利用员工的经验、教训和知识库处理供应链各环节信息,参考实践经验,在极短时间内拟定有效的配送计划和运输路径。

5.2建立并完善企业知识网络。实现知识共享最大化

物流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其信息网络是知识共享与交流的平台。基于先进的信息网络,我国物流企业即将进入快速反应的物流一体化阶段,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主要面向企业内部,相对封闭,没有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连接的信息网络,信息资源的潜在效益也远远没有得到发挥。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实现与国际接轨,物流企业与外界的联系显得越来越重要,应在强调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的同时,建立并完善外部知识网络,充分利用外部知识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物流企业在实现编码化的基础上,可借助供应链管理软件将供应链各成员的知识源通过网络联系起来,联系越广、越有效,知识就能得到越多越好的共享,而这反过来也意味着知识得到了发展。同时,应对各成员进行物流、信息流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物流服务质量。

5.3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

知识的更新速度在加快,企业所处的环境也在日益变化中,企业只有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才能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学习能力的方法之一就是将企业建设成学习型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首先要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知识共享与交换的平台,企业员工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并能够自觉地学习,同时企业的学习范围不仅仅局限在企业内部,还包括部门之间、联盟之间的相互学习,甚至要向竞争对手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产品与服务、管理经验、知识管理系统建设的经验等,以提高本企业的竞争力。

5.4重建企业的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

物流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员工共同分享所拥有的知识,还要求领导层将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加大企业知识编码化和员工专业培训的投入力度,充分挖掘企业隐性知识。传统物流企业内部有明显的地位区分,员工的意见必须经过多层中间管理人员的传递才能达到最高层。而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中间管理人员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信息进行过滤,从而使到达企业最高层的信息可能产生扭曲。同理,企业高层领导下达的指令也会由于中间管理人员的理解而变形。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物流企业必须减少中间管理层及人员数量,改造企业组织,实现企业结构的扁平化。在扁平化结构的物流企业中,最高层与一线员工可以直接进行交流。一线员工的信息不仅能快速、准确地传达到最高层,还能在企业中与其他员工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共享。由于一线员工最了解顾客的需要和兴趣,知道如何通过减少作业流程提高效益,因此,扁平化结构的物流企业能更快地对顾客的要求作出反应,有效解决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5实施知识激励机制,促进员工知识交流与共享

企业将考核制度与员工在知识交流、知识创新方面的成果结合,以此激励员工积极参加知识交流、共享,一方面可以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企业整体知识水平并丰富企业知识资源;另一方面能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换,推动知识创新。物流企业需要建立一种针对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掌握较多知识的员工如果将自己的知识共享,将得到正面的反馈或奖励,任何将自己的知识共享并为企业带来效益的人都能得到相应的物质或精神奖励,且带来的效益越大这种回报就越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员工共享知识的积极性,迅速提高物流企业整体的知识水平。

6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成为企业的战略资源已勿庸置疑,企业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创造、存储、利用和共享将各种有价值的知识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企业独特的资源,提高企业反应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的优秀竞争力。知识管理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是广泛而富有成效的。由于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所催生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其变革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实施知识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企业首先需要解决企业经营理念的更新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物流企业为求生存,必须加强知识的规范化管理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探索。

管理知识论文:有效管理知识资源提升竞争力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知识管理和企业知识管理;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如何构建一个好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结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任何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才可以生存与发展、人才流动实际上是知识在流动、信息技术的数据和信息处理能力、企业知识管理已经是一个企业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以及企业决策所必需的专家支持系统、知识管理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分享、知识利用四个环节、了解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障碍、企业知识管理应遵循的原则、知识库部分、知识应用部分、知识评审部分、人员管理部分、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现在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探讨了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组成、构建的障碍,提出了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初步框架结构,涉及到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多方面知识。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知识管理;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1引言

众所周知,任何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才可以生存与发展,尤其当今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时代,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知识与信息获取或使用能力的竞争。所以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改之地的关键。从事企业管理的人都清楚,企业的人才流失对企业意味着什么。长期以来,企业员工的个人头脑是知识的载体,人才流动实际上是知识在流动。那么如何实现人走而知识却可以继续在企业中留存呢?如何实现知识不仅在某个人头脑中,而在组织的系统中并持续发挥其作用呢?如何使企业的知识可以不断积累并让每个员工快速掌握而在工作中加以运用呢?如何使新员工可以迅速在老员工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呢?

2知识管理和企业知识管理

要弄清以上问题,首先要从弄清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知识管理入手。美国哈佛商学院的Hansen与Nohria两位教授曾经指出,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即指以系统的方法发现、选择、组织、摘取信息,并向需要知识的人传递有用的信息,因此可以认为,它包含了组织寻求两个方面一致性联合的过程:一个是信息技术的数据和信息处理能力,另一个就是人的创造和创新能力。

企业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隐性和显性知识,并负责如何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拥有适当的知识。这也就是说一个好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要实现的不仅是采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知识进行整理,更是要通过一定的软件设备实现对知识以及企业内部员工的管理。可以看出,企业知识管理已经是一个企业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以及企业决策所必需的专家支持系统,也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的保证。

3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分享、知识利用四个环节。

(1)知识获取:指企业或组织进行知识资产的获得与学习。知识的获取无外乎学习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大部分企业的运作中都涉及到了这部分的内容,只是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流程和运作规范而已。比如,对业务员进行销售知识培训、对办公人员进行办公技能培训、对中层干部进行管理知识培训等等。

(2)知识存储:知识管理中知识存储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客户资源系统中存储的数据以及相关文件,以及各类合同、单据、会议纪要、公司每年下发的文件等等。

(3)知识分享:知识分享涉及到公司员工的心理状态和分享的意愿,受员工的个人因素影响较多,是知识管理中比较难处理的问题。大部分的企业和组织内部,经过多年的实际运作,都形成了企业或组织特有的知识分享的机制和方法。例如,部门的每周例会、工作总结、先进员工的经验交流会、各类培训、内部网各个部门的工作展示及相关文档,都有各种知识以及先进经验(其实也是一种知识)的共享展示,从而所有相关员工的技能都可能得到提高。

(4)知识利用。所有管理的目的都在于创造效益,知识管理的目的也不例外,通过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过程是有成本的)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是知识管理的唯一目的。知识的利用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利用知识资产处理企业或组织的事务性工作。例如,公司某个行业的销售人员可以很方便的在CRM中找到某家客户的联系人资料,了解与其打交道的相关技巧,从而与其保持亲密联系,最终促进业务的成功;知识利用的第二个层次就是在企业或组织知识资产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各个层面的业务进行创新。

4如何构建一个好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4.1了解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障碍

要做好企业的知识管理,首先应该知道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障碍是什么?

(1)障碍一:将知识管理的任务分配给某个个体,例如一位首席知识学习管理人员,或者一个单独的机构、部门。

(2)障碍二:大家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员工唯一能得到回报的是他们的工作业绩。如果是有组织的知识分享会被看作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员工而言,他们最关心的仅仅是完成眼前的硬性任务而已。

(3)障碍三:建立一个“95%”解决方案。公司应该利用成熟的科学工具,快速制定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而不成熟的用户可能会使新的工具更容易、更快速的传递错误的答案。

(4)障碍四:现代企业中尽管每个人都认识到在企业中分享知识是有益的,但每个人都担心别人没有拿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自己却已经拿出了看家本领,以致丢失饭碗。

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倡导将个人知识转变为组织知识,通过组织知识的不断加强增加个人能力,膨胀组织的竞争力。

4.2企业知识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1)战略为引。战略帮助企业解决“做正确的事”的问题,它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导入指明了总体方向。不同的企业战略对知识的关注点、对知识管理提升的要求都不会一样。

(2)流程为纲。流程帮助企业解决“正确地做事”的问题,它既是企业知识具体的依附主体,也是被知识能动改善的客观对象。

(3)知识为体。很多企业做了管理规范化的工作,更有些企业做了流程管理和优化的项目,但是往往结果也并不是很理想。为什么呢?很简单的一个事实:同样的一个流程,都是从a到b再到c,但往往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的不同人执行起来效果是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还在于a、b、c每个执行环节背后蕴涵的知识背境。通过流程梳理,通常可以保证从a到b再到c这样的逻辑关系是合理的、优化的,它解决了横向的信息流,但并不能保证a、b、c每个环节都得到高质量的执行,因为这其中需要高质量的纵向知识流的支撑。流程的每个环节已经有了哪些知识,还需要发展什么知识,则是需要结合业务流程来详细梳理和分析的,这就是知识为体。

(4)技术为用。那么,通过战略指引以及和业务相结合梳理出来的知识应该如何来管理、怎样来提升呢?归纳来说主要是要考虑三个方面的保障因素,一是从文化的角度,二是从管理的角度,三是从技术的角度。企业在“技术”要素上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支撑知识提升活动所需要的IT应用系统的具备及应用情况上,这就是技术为用。知识管理的IT支撑系统作为使知识管理得以有效落地的关键要素,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

5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

通过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讨论,可以了解到实现一个完整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应该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5.1知识库部分

(1)企业知识库。实现企业文化宣传、企业规章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各专业基础知识、新技术新业务介绍等各种公共知识的集中、分类展现,便于新老员工及时查询,集中学习。

(2)部门知识库。建立各部门的专业知识库,针对部门及各岗位所必需掌握的各类知识技能,以及部门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的知识文档,按照权限设定,进行分类组织,方便部门内成员的知识积累和共享学习。

(3)个人知识库。建立个人知识管理中心,并能够方便地将个人知识于部门知识库或企业知识库,形成企业、部门、个人知识精华区,建立人气排行榜,并允许他人对其作出补充和评价。

(4)知识地图。按照某种逻辑建立,指引使用者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知识的一种手段。

5.2知识应用部分

(1)知识。根据不同的权限级别,知识分专家和一般,专家的知识无需再进行知识评审直接入库,一般人员的知识则需要经过知识评审,通过评审的知识才能存储到知识地图中。

(2)知识评审。知识评审由对应的知识专家完成,当人请求后,知识将自动提交给相应的专家。

(3)知识共享。通过每一位员工的知识积累,为公司创建一个庞大的知识库,并以最方便的方式让所有需要使用该知识的员工以最快的速度得到这个知识,来提高业务能力。同时提供灵活的知识信息的介绍设置其中包括知识的者、阅读者、上传时间等。将个人知识共享给部门,将部门知识共享给整个单位。

(4)知识检索。支持个性化定制搜索规则并存储,方便下次继续搜索。

5.3知识评审部分

(1)知识评分。可以指定一个或多个人,一般指定某一知识方面的专家作为知识库的管理者,并由系统根据设定的评分程序给予提交有用或被采纳的知识者给予评分,可以把评分进行积累。同时,阅读者可以通过网上论坛向知识管理者进行提问,进行网上讨论和交流。

(2)知识咨询。当问题搜索不到时,提交问题咨询专家,进入专家知识解答流程,专家解答后将知识给咨询者且进入相对应的知识分类数据。

5.4人员管理部分

(1)利用率统计。当使用具体一篇文档时,增加对其的标识或者积分,汇总到各个对应角色人员上。

(2)权限规划。管理者可以对知识地图的任意节点目录按照部门、岗位、群组、个人等组合设定权限,包括查阅、下载、编辑、和管理等。

6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并借此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初步框架结构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现在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如何才能完善的实现,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发掘。

管理知识论文:非权力性影响力项目管理知识型员工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源于企业总经理的品德;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源于企业总经理的知识;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源于企业总经理的能力;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源于企业总经理的良好的人际关系;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源于企业总经理的人格魅力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品德是指总经理的品格道德等方面的素质、企业总经理的价值观、企业总经理的榜样示范、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财政金融、对外贸易、统计学、会计学、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创新能力、组织管理才能、决策能力、提高审时度势的能力、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际关系的稳定性、亲密度的调节器、一种使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对方影响的心理因素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21世纪的知识型员工有着极强的自主意识,他们乐于接受总经理的非权力性影响力而不太情愿服从其权力和意志,这就要求企业总经理顺应这种变化,淡化权力观、权力欲、积聚非权力性影响力、强化服务意识。因此研究企业总经理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来源显得尤为重要,对企业总经理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源的项目及其对管理的相关分析尤为重要。

[关键词]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源

一、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源于企业总经理的品德

品德是指总经理的品格道德等方面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政策水平、职业道德、工作作风等方面的要求。品德因素是决定总经理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根本性因素。总经理的品德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他的人格魅力的强弱。总经理只有具备了优良高贵的品德,才能使被领导者产生敬爱感,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其影响。企业总经理的品德因素在实际管理中表现为以下方面:

1.企业总经理的价值观

GlOBE(GlobalLeadershipandOrganizationalBehaviorEffectivenness)全球公认研究项目结果表明,全球公认的有效领导方式是基于价值观的领导。这种领导有自己鲜明的价值观(即行为准则),并能清晰地向下属表明自己的价值观。一旦员工接受并认可这种价值观,企业就不再单纯是挣工资的场所,而是员工能够通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参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造的美国人马歇尔·梅耶(MarshallMeyer)教授认为,中国的企业从所有制到经营模式,从战略选择到管理方法,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这些企业家的成功经历证明,总经理将自己的哲学、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融合成企业的宗旨、使命、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形成共同价值观,才能实现有效的影响力。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优秀和灵魂,它虽不像企业的管理制度那样直接和硬性,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着无穷、有力的作用,对内可激励员工、凝聚合力,对外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优秀竞争力。

2.企业总经理的榜样示范

我国古代儒家特别重视身教.强调领导者的示范作用.要求以身作则,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儒家认为,领导者只有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别人。倘若自己都管不好,又怎能管好别人呢?儒家这一思想对现代企业领导者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要求企业领导者要品行端正、严于律己、以德服人、率先垂范。

二、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源于企业总经理的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总经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其基本特征是决策和管理必须知识化。总经理必须具备与管理相关的多学科文化知识。

第一.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以及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特别是经济管理方面的法令、条例、规章。

第二.学习财政金融、对外贸易、统计学、会计学、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把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第三.学习掌握本行业的科研和技术发展方向,本企业产品的结构原理,性能用途,生产工艺,加工流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第四.掌握心理学,人才学,社会学,政治思想工作等方面的知识

三、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源于企业总经理的能力

能力是一种实践性因素,能力强的领导者往往使员工产生敬佩感。企业总经理的能力包括以下方面:

1.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具有能创造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新事物、新东西的能力。它是一种独立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它是总经理能力素质的优秀,也是总经理所有能力的集中表现,是企业总经理非权力影响力来源的重要要素。

2.组织管理才能。是总经理实施领导的最根本素质。在全球化态势下领导所具有的管理才能包括:计划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预见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总经理除了有丰富的知识、渊博的学识外,还要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

3.决策能力。领导者要学会并提高善于在大量的对内外部状况信息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预测的能力,以及多种可行性方案进行科学评价、分析比较和选择决断的能力,从而减少工作上的失误。

4.提高审时度势的能力。提高审时度势的能力,必须全盘在胸,善于从全局上观察和处理问题,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四、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源于企业总经理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际关系的稳定性、亲密度的调节器,在人的活动中起着枢纽作用。在现代管理中,不善于进行情感沟通的总经理不是一个好领导。情感沟通对于进一步树立领导的威信,提高领导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号召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力越高就越容易沟通,沟通得越好影响力就越高;总经理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建立首先是一个沟通的过程,它必须通过自身的言论、行动、自身的品质、处理问题的公正性、工作方法、效率等方面,树立和蔼可亲的形象,取得员工的信赖之后才有可能产生。企业总经理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以下方面:亲和力、尊重员工、关心、帮助员工、学会赞扬下属。

五、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源于企业总经理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就是一个人在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感召力、凝聚力,一种使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对方影响的心理因素,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企业领导者素质、能力、态度的综合体现,是非权力影响力最高形态的表现。它反映在总经理的一切言行之中,如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意志坚强、自信、乐观、勇敢,是总经理人格与心灵素养的外延显示;不仅仅指总经理外表上的沉着冷静,更是总经理文化底蕴与人生阅历的自然流露。人格魅力一旦形成和塑造起来,在管理者实践中会产生多方面的积极效应,为管理者建立良好的人缘奠定坚定的基础。总经理人格魅力的主要表现:亲和力、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