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2 04:46: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小学教师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们__*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但当时是采用投影、录音、录像的方式与课堂教学。到了九十年代起,随着中国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我校的多媒体计算机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后,可创设情景、直观形象,表现力和可控性强,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有意、有序地观察事物,同时也可使课文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字词变得容易理解。比如“懒洋洋”一词,让学生去理解,学生没看到画面之前会说“很懒”“懒得很”等笼统的词语来表达,让学生用动作表演,他们就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当看过画面之后,再让他们去说,他们会说“躺在地上什么也不干”“躺在地上,跷着腿,摇着尾巴,什么也不干”等等。他们会用更丰富的词语来描述他们理解的词意,再让学生去演一演,他们会学着画面上的小狮子,跷着腿,哼着调,把小小狮子的懒样子表现得惟妙惟肖。还有的学生自己创造出更好的语言和动作,他边摇头晃脑边说:“嗯!今天天气真好呀,晒晒太阳多舒服呀。”就这样,他们轻轻松松地就化难为易了。学生对听故事,看动画兴趣十足,把学习材料变成动画,那效果比任何说教都有效。当学生尽情地享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美妙声光变幻后,再捧起书本细细地品味书中的内容,肯定能再次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目前,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的提高,课堂教学已由原来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向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发展。而现代教学模式则要求既能准确、迅速地传输教学信息,又能及时反馈调节,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这就是多媒体技术。正是由于多媒体技术迅速推广,教育教学改革也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自九十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是运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使之变成图、文、声三位一体的集成,并可直接输出的技术,所以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因而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多媒体技术之所以对教育领域具有重大的意义,是由于多媒体技术本身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等)所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同时多媒体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显示与重放;模拟、仿真与动画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生动、形象的显示出来,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过程的理解和感受。要明确的是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而不是以前提到过多媒体组合教学,以前所谓的多媒体技术只是将几科媒体加以简单的组合(例如把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加以组合)。今天的多媒体技术则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而且把语音信号、图像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字信号,计算机可以很方便地对它们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还可以查询、检索。所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以其软件多方位、立体化的开发和利用,以及贮存信息量大、画面丰富、多种媒体综合运用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动态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教学已经被大多数老师认可,并在教学中频频使用。
相对于在职业教育教学当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这是由于职业教育当中不少专业科目需要有直观的认识和学习,而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粉笔、黑板、挂图、标本、仪器等,学生只能看到表象,而看不到实质,这就对学生接受知识产生了阻碍作用。例如《机械制图》的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利用视图及表达方法来表现各种零件及部件的形体结构及有关国家标准的介绍,同时它所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三维立体,包括各种基本几何体、组合体、零件、装配体。而这些知识的学习只靠教师的讲解不够的,需要有图和实物来进行说明。
因此,教师为了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在课堂中绘制各种模型的视图。而画图过程要占用课堂许多时间,但要减少绘图,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这样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讲不了多少知识,教师也付出了许多体力。同时,由于黑板的限制,教师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要不断的更新板书。但在课堂小结时,却无法把本节课所讲内容再现出来。此外,教师在绘图的过程中,无法同时和学生进行交流,很不利于组织教学。另外,对一些立体结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各种木制教具来做现场演示。而这种模式有很多局限性:教材是不断变化的,木制模型往往与教材相脱节,而且可供选用的模型有限,教师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具,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空间型体的结构;另外木制教具的体积较小且造型单一,在教室中演示时,只有部分学生能观察清楚。讲解时可选造型有限;对于大型的零件与装配体,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即使在车间中参观实物也不可能随意进行反转、拆卸、剖切使学生观察内部结构及装配关系。但是利用了电子三维立体模型来进行课堂演示,木制教具与课堂教学的矛盾就可迎刃而解。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特技加工制作出教材中的各种三维立体模型在课堂教学中演示,因为电子三维立体的真实感完全与现实中的零件一样,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其点、线、面、体等不同要素设置不同的颜色来加强对所讲内容的表达;另外,教师在autocad、3dmax环境中可以随意旋转、剖切、拆卸、放大电子三维立体。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各种立体、零件、装配体空间结构及组成的理解;最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意改变对模型的观察视口,并把该视口与视图建立联系。这样在教学中可用生动的画面形象直观的表述现实中的各种零件及装配体,调动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使抽象空间立体投影与平面图形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从而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感性认识。[论-文-网]
再例如《机械基础》当中,对一些运动机构的讲解,必要的演示是不可缺少的,而从平面图上学生很难观察到机构运动的特点,但通过多媒体将这些机构的运动特性,从动的角度来反映出来,将动态和静态展现到学生面前,使得学生豁然开朗。怎么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教师此时就可以使用powerpoint和flash制作课件,将运动内容通过课件的形式表现出来,将每一步的运动,一步步地演示出来,这样有了直观性,起到本节课的预期效果。如图我们可看一下齿轮机构:
这个图充分反映出了外啮合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特点。那么同学们在看到这个图后,就很明确的知道了,以后在机器中遇到这样的两个齿轮的啮合形式就是外啮合直齿圆柱齿轮。当然,教师还可以用动画效果来更为明确的进行说明。
上面是教学中利用了多媒体技术最基本的方式。那么,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的结合则是对职业教育教学有了重大帮助。它进一步反映出了多媒体技术与专业教学的内在联系。
多媒体计算机和仿真技术结合可以产生一种强烈的幻觉,使得置身其中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前的虚拟现实世界中,并对其真实性丝毫不产生怀疑,通常把这种技术称之为“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换句话说,虚拟现实是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世界,在这个人工世界中可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完全真实的感觉。在职业学校数控机械加工专业中,学校现在的实习设备满足不了学生的实习需求。这些仿真技术就发挥了作用。数控切削仿真系统,模拟了数控切削加工的每一道工艺和程序,并将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障碍也含盖进去了。那么同学们在使用这个仿真系统时,就能够感觉像是在数控切削机床上操作,就可以根据所加工零件的要求,进行编程操作并模拟,演示出来加工后的成品的样子来。同时如果同学们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误操作,那么仿真系统也给出了相应的障碍,将学生从而找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这为学生再进一点实际操作数控切削机床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论和实际相合。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在优化教学效果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选择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洞察力,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同时也要认清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不应该“一刀切”“一哄而上”。又例如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中对于孔、轴的最大间隙、最小间隙、配合公差的计算,用屏幕显示具体计算过程及某些公式的推导过程显得相当机械、呆板。如果只用计算机来“代劳”教师的板书,教师编制的课件实际上是“黑板翻版”型课件,固然可省下原来的板书时间而使教学节奏加快,但学生看不到教师作图解题的示范,难以理解与消化教师讲题的过程,不得不囫囵吞枣,尤其是上课补充的知识点或例题,学生有时上课来不及抄录,课后在学生头脑中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什么样的手段授课,应根据所讲内容而定,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在使用多媒体技术应该注意的问题。
充分把握使用多媒体技术,这对职业教育教学起到不少好处。它有助于能力培养:
(1)有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根据学生观察的需要把事物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难以观察到的事物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启发积极思考。
(2)有助于概括能力的培养。思维活动有许多的特点,概括能力是其中最基本的特点。概括的过程是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及为同类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由个别通向一般的过程。掌握概念,就是对一类事物加以分析、综合、比较,从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特征,然后把它们概括起来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3)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具体教学来说,利用表象形成概念是培养学生概括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是培养学生推理思维的主要方法。由于自然知识之间如链条一样连接着,本身就具有科学的逻辑关系。
由于科技是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的,而知识又是在不断地更新,多媒体教学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向前发展再上新台阶的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时,多媒体教学也对教师的知识修养、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现代化教育教学中起到它所应该起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改进教育管理方式,提高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的宏伟目标。从而,为改革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总之,随着国家大力地发展职业教育,那么启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职业教育前进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与社会接轨,以及新技术、新技能的开发创造了环境。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地区待遇比照区基础教育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对教师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实施和实效性进行分析研究,在开展“两建一提”(加强班级建设,加强学科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活动的基础上引领教师走向教育技术现代化,以促进城乡教育共同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关键词:教育技术;校际教研;教育公平。
(一)新时期教育方针的要求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的发展要求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进行了教育教学技术装备配置。按照新时期的要求,学校从幻灯机、录音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的使用,逐步过渡到多媒体教育技术现代化系统。要求教师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树立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应用,掌握因特网和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学会制作使用课件,选择、组织、整合、利用、共享资源用于教学实践、使用学校网络信息交换平台,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和知识产权的观念,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专业水平的提高。
(一)基于局域网的信息交流和资源交互共享平台
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学校可以通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添置部分硬件,建立了校园局域网。在服务器中设立共享文件夹,如建立“教师资源,教研组资料(类目下可建立分年级教案、作业设计、教学课件……)等,真正做到资源共享,集体备课。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减少教师备课,制作学科课件的时间。将时间用到现代化教研活动的开展上,使教师在活动中得到教育技术的信息化专业发展。
(二)基于VPN技术的远程登录平台
使用VPN搭建一个最安全、最可靠、最方便的远程登录平台解决方案。保证只有授权的用户才可以访问敏感的服务和数据,杜绝一切非法的访问和恶意攻击。同时以保证访问的不可拒绝性。在服务器建立了VPN远程拨号登录技术,让教师在家里也能直接进入学校局域网,既保证了安全接入,又能充分共享学校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一)以用促学,以练促培
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为提高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使用效益,使每位教师都能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逐步形成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促进教育技术现代化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需要开展多形式的现代化教研活动,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二)因设备制宜,充分发挥已有资源效益
1.为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开展专业应用培训,让他们成为学校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的骨干力量。
2.为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提供应用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现代化远程教育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研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做到人人会使用教育设备,人人会交互共享教育教学资源。
(三)以教研组活动带动教育现代化应用,促进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专业发展
1.教研组是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组织,是学校“两建一提”的具体执行者。教研组的单科化开展教学研究和日常教学与深入分析教学质量等工作。通过教研活动,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吸引,带动,激励,提高”的重要作用。
2.让校本教研成为常态。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大量新教师进入了各乡镇学校,校本研修这种教师教育方式越来越得到广大基层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可,由于目前尚存在各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因此,校际联动这种研究方式愈来愈受到基层学校的认可,被更多的学校所采纳,基于此,城、乡学校可以开展多形式的联动教研活动,促进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发展。
在联动教研活动的学习交流过程中,教师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班级文化建设、德育工作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广泛的沟通和交流,大家相互学习研讨,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
校际教研交流活动,是教师的有效研训模式的创新和良好载体,学校在研讨活动的开展中,积极探索完善研修模式,进行更广泛、多方面和多形式的沟通和交流。让校本研修成为一种常态,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使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通过校际教研交流的平台,形成优质资源共享、学校均衡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也增进了学校之间的友谊。
3.手拉手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促提高。城、乡学校之间结为手拉手学校,在教学教研、校本研修等方面互帮互助,资源共享,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城、乡学校联合进行集体备课活动。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育技术现代化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4.开展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根据需要明确发展方向。
案例:XX学校教研活动课题组开展了一次“你喜欢什么样的课堂”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在学校4-9年级,共12个班近600名学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
(1)问答题答题情况
a.如果你是老师,你怎样给你的学生上课?
学生主要观点:严格要求,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上课,认真,少安排作业,少批评,用游戏的方法,采取小组讨论方式,开心上课,分层次要求,与学生互动,活跃气氛,激发兴趣等。
b.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学生主要观点:喜欢温柔的教师,上课不发脾气,爱学生,平和,有激情,耐心,负责任,善于与学生
合作,善解人意,开朗,真实,有趣,幽默等。c.课堂上你渴望怎样的师生关系?
学生主要观点:民主平等,像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教师多给予学生帮助,多关心学习不好的同学,亲切的师生关系,像朋友一样等。
(2)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不同的教师授课对学生学习有影响,但多数学生能很快适应;59%的学生喜欢的授课方式为学生小组讨论,老师点拨;61%的学生喜欢小组合作学习;但在课堂上参与讨论这个问题上,60%以上的学生参与不积极;对教师上课满堂灌,多数学生认为应该留下一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做游戏进行教学,71%的学生都表示愿意主动参与;学习新的知识,学生们喜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回答老师提问时多数学生喜欢思考后表达观点;82%的学生喜欢老师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来上课。
学生喜欢的课堂是多用游戏的方法,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应留给学生时间,采取小组讨论方式;教师对学生要分层次要求,还要多与学生互动。对于师生关系,学生喜欢温柔、爱学生、有耐心,负责任、善于与学生合作的教师;学生希望师生民主平等,教师要给予学生帮助,要关心学习不好的同学,像朋友一样亲切的师生关系。
对于教室的环境卫生及布置对学习的影响,多数学生回答没有影响,这个结果有些反常,是否我们的教室布置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感召力?学生的环境卫生意识太淡薄呢?
教师的情感态度(如充满激情、平和、冷漠等)对课堂效果的影响,仍然有较多的同学回答没有影响,这也是不正常的,同样,对于家庭作业布置,多数学生回答是喜欢老师统一布置,而不是分层次布置,这些与我们期望的答案不一致的回答让我们思考,我们的师生关系是否存在问题,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已经习惯和适应?
(3) 本次问卷调查的结论和建议
从以上调查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最受学生喜欢、学生最需要的课堂是师生互动、气氛活跃、老师幽默的课堂,还有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学生非常欢迎的。
由此,我们建议:老师应该多和学生交流,课堂应生动活泼,而不是死气沉沉,课堂教学应与生活结合起来,使课堂更生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平时多了解学生,积极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要给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老师应鼓励学生课堂上积极发言;老师应认真备课,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上给学生讲解一定要细心、耐心,注意引导学生,而不是强行灌输;作业布置一定要适度,不要过度过量,大量的机械重复的练习虽能提高考试成绩,但却提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使用多媒体的尽量要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老师要增加幽默感,多用微笑面对学生,尽量不要板作脸,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和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所了解的信息越来越多,对老师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教师仅凭传统的知识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课堂的要求。所以,教师必须要不断补充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同时注重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应用和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愿景,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逐渐赢得学生们的欢迎。
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现代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信息化工程。教育技术现代化在学校“两建一提”,学校品质提升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教育技术现代化发展促进学科建设。学科建设课题,主动成长作为;学科思想统领,主动改变平庸;学科建模入轨,主动突破更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现在的孩子难教——这是许多老师的共识。是啊,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教育也在变革,我们如果还是用昨天的教育理念和单一的方法来解决今天教育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势必会造成当今的学生越来越难管、越来越难教,而且不知道怎么管、怎么教。近二十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我:要教育好学生,首先就得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是否有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生的了解是否全面、深入、客观。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个性特点,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我经常采取如下方法:
一、观察。开学初,我就留心观察全班同学,了解哪个学生勤快,哪个学生懒散;哪个学生上进心强,哪个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哪个学生活泼开朗,哪个学生郁郁寡欢……发现有情绪低落的同学,及时查找原因,及时引导。例如:吴妍同学本来性格内向,开学报名时我要求家长必须带孩子一起报名,其他学生家长都来了,唯独她一人背着书包来到我的面前,当我问及其父母情况时,她两眼通红,低声告诉我父母都出去打工了。开学来我有意识地多关心她,但她还是郁郁寡欢,学习成绩不断下降,究其原因是因为她太想父母。不能让这种情感影响到她的学习,因此,我找她谈心,告诉她如果你想父母了可以打电话或写信来向父母表达,为何憋在心里使自己难受呢?当天晚上我就布置学生回家写一篇日记,内容为:父母不在家的日子,我该怎么做?果然她的日记满满的都是对父母亲的思念,但却忘了我要求写的“我该怎么做?”,除了思念还是思念,我就在她的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话:父母出门在外是为了什么?是希望你有一个好的学习条件。你应该从思念他们中振作起来,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当你学有所成之际也是你妈妈喜悦归来之时,耐心等待吧!一段热情洋溢的话激发了孩子求知的欲望,她不再沉溺于念念不忘当中,情感得到了归宿。这正是我的观察与引导使学生走出困惑,走向坚强。
二、谈话。谈话是沟通的极好方法,谈话时注意倾听学生说话,边听边思考;谈话后联系学生一贯的思想言行和平时的观察印象,综合分析,公正认真地得出结论,然后根据结论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如我班的童欣健同学,头脑机灵,课堂上喜欢积极发言,课堂作业完成得非常好,但家庭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且有拖欠现象。因此我就有意识地与他聊天,了解到原来是爷爷奶奶对他过分宠爱,觉得他现在还小,每天在校很辛苦,放学回家就该先放松放松。吃好饭再写作业又说迟了,要休息了,不然会影响长身体……结合我平时对他的观察,我断定他没有说谎,因此我双管齐下,继续找童欣健聊天,让他知道他爷爷奶奶的做法是出于对他的关心,但同时让他明白爷爷奶奶的做法不够正确,学生应该以学习为重,不可因为爷爷奶奶而影响自己;另一方面我进行了一次家访,与他爷爷奶奶进行了一番沟通。从那以后,他作业基本能按时完成。
三、调查访问。我经常向家长、同事们调查了解,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我班的程颖同学,头脑反应快,课堂回答问题非常积极,在学校她是不容置疑的好学生,可放学一回到家她就把学习丢在一边,家庭作业基本没有完成的时候。我多次打电话给她父母(父母亲都在屯溪打工,但平时极少回家,她随外公外婆生活。)她们都说程颖就是懒,再说每天又不在一起,她们也拿女儿没办法。父母没办法,作为她的班主任我不能放弃不管,因此我又询问她的外公外婆,从与他们的谈话中我看得出外公对她还是很关心的,但外婆的言语中透露出更多的是不耐烦,甚至是厌恶。程颖也是家里的独生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后来我通过向与她同村的学生家长了解到:原来程颖在家确实很不听话,每天放学回家自行车骑得飞起来,而且玩得很迟都不回家,外公外婆每天做事回家还要到处去找她,每当问起作业她都说做好了,久而久之大家都听之任之。了解了她的情况,为培养她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专门来到她家当着她面向她外婆汇报了她在学校的优秀表现,她外婆听了感到些许安慰,而后我悄悄告诉她外婆小孩子不能一味地批评,当她表现有进步时还应给予适当的鼓励。第二天,我与程颖进行了一次长谈,她说她外婆不喜欢她,老叫她回山里奶奶那去读书,不要呆在她家,她不喜欢外婆,所以放学回家她也不愿呆在家里。听了她的叙述,我告诉她外婆这么说的原因,并毫不掩盖地指出她的缺点,要求她马上改正。我让她担任学协助我检查其他同学的作业。也许是她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开始写家庭作业了,但还不能按时完成,我却佯装不知,我知道事情的发展总是有一个过程的,不能急。几天后,课代表把她的作业本拿给我看,我装作吃惊的样子说“我一向对她非常放心,她没做作业可能有什么特殊情况。不过我很伤心。”我瞥了她一眼,只见低她着头,满脸通红。从那以后,她学习倍加努力,外婆也不再嫌弃她,现在已成为班内的优等生了。
现在的孩子是越来越聪明,思想越来越复杂,孩子的内心世界对于老师来说,就像一个未知宇宙一样,是个神秘的世界,只有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全部,因人施教才能成为可能,德育工作也才能落到实处。
【摘 要】: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应当从小培养,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要来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课外读物,在日常阅读活动中,要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一些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独立阅读,学会动笔,学会品词评句,学会联系和想象。要精心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做到年级段不同,评价的尺度也不同,让学生充分尝试阅读带来的乐趣和益处,真切地感受到阅读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 选择读物 方法指导 培养习惯 效果评价
【正 文】
中国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先生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的确,广泛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应当从小培养,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品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儿童生命拔节。因此,我们必须要认真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
一、课外读物,“精心”选择
巴金曾说:“我不懂什么文章作法,就是滚瓜烂熟地记下了几百篇经典篇章,然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写文章了。”引领学生读一些经典名著、名家名篇,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极其有益的。
那么,选择课外读物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于小学生来说,还应加上自己的学习需要。当然,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是可以通过读书来培养的。小学生对于课外读物的选择,我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
第一,选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它们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艺术水准。它们能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让学生们在得到精神陶冶的同时,很好地学到做人的道理。
第二,选读一些名人传记。名人之所以能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的成长经历、奋斗历程和光辉业绩,以及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执着追求,曾经激励过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大业而努力奋斗,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对于当代小学生的成长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第三,选读一些科普作品和工具书。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科普作品大多通俗易懂,非常有趣味性。通过阅读,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科学知识,可以启迪孩子们的智慧,长大了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工具书对于学生们来讲都是最好的“无声的老师”,有困难随时可以向它们“请教”。
第四,网络阅读。当前互联网发展迅猛,无论是通过电脑还是手机,学生都能很快地进行网上阅读,他们阅读的内容,阅读的方法,我们都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引导引导,要让学生知道读什么,不该读什么,不要泛泛而读,没有目标,甚至去读那些不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内容。我们也可以适当布置一些专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并且开展一些读书交流活动,这样让学生的网络阅读在正常轨道上运行。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兴趣越广泛,读的书越多,他的知识就越丰富,眼界就越开阔,他的才干就会不断增强。学会了选择课外读物,能够让大家在有限的时间内去阅读更多更好的书,去获得更多的知识。
二、阅读方法,“精心”指导
学会了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之后,怎样去阅读呢?这就要牵涉到一个方法问题。我认为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要加强如下五种基本方法的指导。
1.精读。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研究,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那些对我们的学习和做人做事有帮助、有教益的文章或书籍要精读,那些自己非常感兴趣的读物也要精读。
2.泛读。就是大略地读,即翻看读物,首先要看序言、目录、开头、结尾。然后从头到尾的浏览,力求迅速地从全局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主要内容。泛读可以增加我们的阅读量,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的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得对有关读物的总的认识,便于以后需要的时候去查找。同时泛读也是精读的基础,通过泛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它是否需要精读,或哪些地方需精读。当然,泛读也不是读完了事。泛读后应认真回想一下所读的东西,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读物的主要内容。
3.速读。即不发音,不辨读,不转视线,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能正确理解文章。
4.跳读。即不通读,有所舍弃,择其所需而读。边翻边扫读,感兴趣处或认为重要处就停下来读一读,一般的内容就忽略不读。
5.批注阅读。即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可以在每页的留白处写下自己的随感,想到什么就写下什么;也可以在一篇文章或是一本书的末尾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想,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各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不同的知识信息。
三、阅读习惯,“精心”培养
课外阅读一般来说是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由读者自己来完成的读书活动,这就要求读者有高度的自觉性。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是要能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就要求我们从阅读活动中加以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
独立阅读就是一个人进行的阅读。小学生往往好动不好静,他们往往喜欢三五成群地开展活动。要想让他们能够一个人静下心来认真读书的话,必须要进行长期的培养。具体做法是:定书。阅读的书目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定时。根据各自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切不可想读就读,不想就几天都不读。定量。根据各人的阅读能力,制定一个阅读计划,按计划实施,并请教师或家长进行督促检查。
2.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以笔助思,即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发展学生的思维。在阅读中,要强化“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能力呢?一是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笔在文中的重要或关键字句上圈、点、勾、画、批。二是在读的过程中,摘录佳词妙句,写读书笔记或作简要批注。三是会查工具书,除了自觉查阅字、词典外,还应学会查阅图书目录和参考资料。勾、画、
圈、点、批不仅在课内要求,而且在课外要求,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习惯和能力。3.培养学生品词评句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不会品词评句,严重地影响了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的理解、体会。作者写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我们读文章也是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必须对语言文字有较深入地理解。因此,必须培养小学生的品词和评句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抓关键词句、重点词句的方法,而且要训练他们抓得快、抓得准,评得对,评得深。
4.培养学生善于联系的习惯和能力
阅读教学中有许多知识存在着联系,如在教学中,能巧妙地组织这些联系,从知识的联系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与学生思想实际的联系,重视课文内在的联系,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重视与当前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联系中让学生自己去看事实,去理解思想品质。
5.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和能力。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可以说,作家离开想象,就无所谓作品。同样,我们读文章离开想象,就不能披文入情。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四、阅读效果,精心评价
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效果的评价应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应成为阅读评价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1.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评价的标准可以放低一些,只看他们有没有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即有没有读懂文本内容。此项评价旨在摒弃学生课外阅读中普遍存在的囫囵吞枣和贪多求快。课外阅读的首要目的是让孩子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书。
2.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评价的标准应当高一点,看他们有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有没有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学生的读必须和思结合起来,才能有好的效果。因此在评价学生的课外阅读时,应提出更深一层的要求,引导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向更高层次挺进。
另外,学生在深入了解文本的基础上,还要能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要把书读“活”,读得进去,还能用得出来,这才是我们课外阅读评价所应追求的最高目标。
总之,我们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不断提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和益处,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课外阅读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朱永新先生说:“一个养成了读书习惯的人,是一个自由而幸福的人!”让我们跟儿童一起在书海中遨游,欣赏他们生命拔节的声音吧!
我们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但当时是采用投影、录音、录像的方式与课堂教学。到了九十年代起,随着中国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我校的多媒体计算机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后,可创设情景、直观形象,表现力和可控性强,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有意、有序地观察事物,同时也可使课文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字词变得容易理解。比如“懒洋洋”一词,让学生去理解,学生没看到画面之前会说“很懒”“懒得很”等笼统的词语来表达,让学生用动作表演,他们就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当看过画面之后,再让他们去说,他们会说“躺在地上什么也不干”“躺在地上,跷着腿,摇着尾巴,什么也不干”等等。他们会用更丰富的词语来描述他们理解的词意,再让学生去演一演,他们会学着画面上的小狮子,跷着腿,哼着调,把小小狮子的懒样子表现得惟妙惟肖。还有的学生自己创造出更好的语言和动作,他边摇头晃脑边说:“嗯!今天天气真好呀,晒晒太阳多舒服呀。”就这样,他们轻轻松松地就化难为易了。学生对听故事,看动画兴趣十足,把学习材料变成动画,那效果比任何说教都有效。当学生尽情地享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美妙声光变幻后,再捧起书本细细地品味书中的内容,肯定能再次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目前,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的提高,课堂教学已由原来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向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发展。而现代教学模式则要求既能准确、迅速地传输教学信息,又能及时反馈调节,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这就是多媒体技术。正是由于多媒体技术迅速推广,教育教学改革也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自九十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是运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使之变成图、文、声三位一体的集成,并可直接输出的技术,所以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因而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多媒体技术之所以对教育领域具有重大的意义,是由于多媒体技术本身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等)所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同时多媒体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显示与重放;模拟、仿真与动画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生动、形象的显示出来,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过程的理解和感受。要明确的是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而不是以前提到过多媒体组合教学,以前所谓的多媒体技术只是将几科媒体加以简单的组合(例如把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加以组合)。今天的多媒体技术则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而且把语音信号、图像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字信号,计算机可以很方便地对它们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还可以查询、检索。所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以其软件多方位、立体化的开发和利用,以及贮存信息量大、画面丰富、多种媒体综合运用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动态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教学已经被大多数老师认可,并在教学中频频使用。
相对于在职业教育教学当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这是由于职业教育当中不少专业科目需要有直观的认识和学习,而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粉笔、黑板、挂图、标本、仪器等,学生只能看到表象,而看不到实质,这就对学生接受知识产生了阻碍作用。例如《机械制图》的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利用视图及表达方法来表现各种零件及部件的形体结构及有关国家标准的介绍,同时它所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三维立体,包括各种基本几何体、组合体、零件、装配体。而这些知识的学习只靠教师的讲解不够的,需要有图和实物来进行说明。
因此,教师为了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在课堂中绘制各种模型的视图。而画图过程要占用课堂许多时间,但要减少绘图,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这样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讲不了多少知识,教师也付出了许多体力。同时,由于黑板的限制,教师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要不断的更新板书。但在课堂小结时,却无法把本节课所讲内容再现出来。此外,教师在绘图的过程中,无法同时和学生进行交流,很不利于组织教学。另外,对一些立体结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各种木制教具来做现场演示。而这种模式有很多局限性:教材是不断变化的,木制模型往往与教材相脱节,而且可供选用的模型有限,教师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具,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空间型体的结构;另外木制教具的体积较小且造型单一,在教室中演示时,只有部分学生能观察清楚。讲解时可选造型有限;对于大型的零件与装配体,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即使在车间中参观实物也不可能随意进行反转、拆卸、剖切使学生观察内部结构及装配关系。但是利用了电子三维立体模型来进行课堂演示,木制教具与课堂教学的矛盾就可迎刃而解。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特技加工制作出教材中的各种三维立体模型在课堂教学中演示,因为电子三维立体的真实感完全与现实中的零件一样,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其点、线、面、体等不同要素设置不同的颜色来加强对所讲内容的表达;另外,教师在autocad、3dma环境中可以随意旋转、剖切、拆卸、放大电子三维立体。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各种立体、零件、装配体空间结构及组成的理解;最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意改变对模型的观察视口,并把该视口与视图建立联系。这样在教学中可用生动的画面形象直观的表述现实中的各种零件及装配体,调动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使抽象空间立体投影与平面图形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从而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感性认识。论-文-网
再例如《机械基础》当中,对一些运动机构的讲解,必要的演示是不可缺少的,而从平面图上学生很难观察到机构运动的特点,但通过多媒体将这些机构的运动特性,从动的角度来反映出来,将动态和静态展现到学生面前,使得学生豁然开朗。怎么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教师此时就可以使用powerpoint和flash制作课件,将运动内容通过课件的形式表现出来,将每一步的运动,一步步地演示出来,这样有 了直观性,起到本节课的预期效果。如图我们可看一下齿轮机构:这个图充分反映出了外啮合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特点。那么同学们在看到这个图后,就很明确的知道了,以后在机器中遇到这样的两个齿轮的啮合形式就是外啮合直齿圆柱齿轮。当然,教师还可以用动画效果来更为明确的进行说明。
上面是教学中利用了多媒体技术最基本的方式。那么,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的结合则是对职业教育教学有了重大帮助。它进一步反映出了多媒体技术与专业教学的内在联系。
多媒体计算机和仿真技术结合可以产生一种强烈的幻觉,使得置身其中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前的虚拟现实世界中,并对其真实性丝毫不产生怀疑,通常把这种技术称之为“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换句话说,虚拟现实是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世界,在这个人工世界中可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完全真实的感觉。在职业学校数控机械加工专业中,学校现在的实习设备满足不了学生的实习需求。这些仿真技术就发挥了作用。数控切削仿真系统,模拟了数控切削加工的每一道工艺和程序,并将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障碍也含盖进去了。那么同学们在使用这个仿真系统时,就能够感觉像是在数控切削机床上操作,就可以根据所加工零件的要求,进行编程操作并模拟,演示出来加工后的成品的样子来。同时如果同学们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误操作,那么仿真系统也给出了相应的障碍,将学生从而找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这为学生再进一点实际操作数控切削机床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论和实际相合。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在优化教学效果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选择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洞察力,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同时也要认清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不应该“一刀切”“一哄而上”。又例如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中对于孔、轴的最大间隙、最小间隙、配合公差的计算,用屏幕显示具体计算过程及某些公式的推导过程显得相当机械、呆板。如果只用计算机来“代劳”教师的板书,教师编制的课件实际上是“黑板翻版”型课件,固然可省下原来的板书时间而使教学节奏加快,但学生看不到教师作图解题的示范,难以理解与消化教师讲题的过程,不得不囫囵吞枣,尤其是上课补充的知识点或例题,学生有时上课来不及抄录,课后在学生头脑中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什么样的手段授课,应根据所讲内容而定,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在使用多媒体技术应该注意的问题。
充分把握使用多媒体技术,这对职业教育教学起到不少好处。它有助于能力培养:
(1)有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根据学生观察的需要把事物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难以观察到的事物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启发积极思考。
(2)有助于概括能力的培养。思维活动有许多的特点,概括能力是其中最基本的特点。概括的过程是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及为同类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由个别通向一般的过程。掌握概念,就是对一类事物加以分析、综合、比较,从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特征,然后把它们概括起来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3)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具体教学来说,利用表象形成概念是培养学生概括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是培养学生推理思维的主要方法。由于自然知识之间如链条一样连接着,本身就具有科学的逻辑关系。
由于科技是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的,而知识又是在不断地更新,多媒体教学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向前发展再上新台阶的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时,多媒体教学也对教师的知识修养、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现代化教育教学中起到它所应该起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改进教育管理方式,提高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的宏伟目标。从而,为改革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总之,随着国家大力地发展职业教育,那么启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职业教育前进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与社会接轨,以及新技术、新技能的开发创造了环境。
小学教师多媒体教学论文
【摘要】新课标倡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小学生喜欢玩,喜欢唱歌,喜欢表演与游戏,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想象。而以往传统的英语作业形式的单调,枯燥,完成的情况和学习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还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布置作业,让作业成为学生的乐趣,而不是成为他们的负担?那要真正从学生出发,注重实践性,用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乐”中求知,“动”中求知。
【关键词】英语作业 趣味性 创造性
一直以来,我校学生英语家庭作业地完成情况不容乐观,多数是应付式的完成。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对自己所教的五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英语家庭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不满意,因此就谈不上认真完成了。
目前,英语已成为小学的一门主要学科,除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之外,教学活动还应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而作业正是有效的手段,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记住所学的知识,就布置了大量的作业。但是因为作业形式的单调,枯燥,完成的情况和学习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自信心,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策略”放在首位。因此,如何设计好家庭作业,让作业有针对性、趣味性、复现性及层次性,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语言兴趣,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自我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1.存在问题及建议。
传统的英语作业形式的单调,枯燥,完成的情况和学习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笔者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传统的英语家庭作业失去兴趣,甚至是应付了事。
1.1学生学习方式未改变,作业习惯差
人本主义认为,自身具有学习能力,当学生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可我们的部分学生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无法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有的甚至意识不到学习就是自己的责任。加之小学生好玩的天性情况就更糟了。只要开始玩,就一发不可收拾,把自己未完成的学习任务抛到了九霄云外,即使有人提醒,也是身在桌旁心在外。特别是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小学,多数是留守儿童,家长的素质普遍不高,也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业质量如何保证?
1.2作业设计不合理,未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我们的英语作业一般是让学生抄写词句、背诵课文、完成练习册中的练习。这样的作业,缺乏新颖多变的形式,生动有趣的训练,从而使部分学生产生了怕学厌学心理。这样的作业又从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呢?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很大,学习能力也高低不同。有些英语作业的难度相对较大(比如根据一幅画或几幅画自编对话。这要求学生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具有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对于学困生来说,就难以顺利完成,有的甚至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1.3评价机制不完善,个别学生敷衍了事
对于一些英语的口头作业和听力作业,比如要求学生模仿录音读课文或复习听力题,教师不易对他们完成的认真程度及是否完成了作出客观的评价。个别学生抓住这一点,不把读课文、练习听力当作一份作业去认真对待。久而久之,这些作业就成了一句空话。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采取哪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我们该怎样解决英语作业的诸多问题,促使学生学生“乐”中求知,“动”中求知呢?小学生贪玩好动,在学校里学习了一天,课外时间,他们渴望能放松一下,如果老师再布置单调的听、读、写的英语作业肯定会有偷、漏作业的情况。如果改变一下布置作业的方法,让学生觉得做英语课外作业很有趣,情况就好多了。
2.如何精心设计小学英语课后作业。
2.1改变传统作业形式,让枯燥的读写变得有趣起来。
2.1.1抄写类作业,单纯的布置抄写多少遍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如果变换一下方式就更能让学生接受。让学生自己挑选喜欢抄写的单词和-句子。这方面的抄写作业都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单词和句子。我一般在布置作业时都会给学生一个具体作业范围,如作业的范围是第一单元的单词和句子。要求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5个单词和2个句子,各抄3遍;第二次布置作业时范围同样也是第一单元的单词和句子,同样要求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5个单词和2个句子抄写,但这次不能与第一次抄的单词和句子重复;以此类推,直到第一单元所有单词和句子抄完。
让学生提前介入对陌生单词及句子的抄写。这方面的作业,一是在即将教的书一写课里的单词和句子;二是在生活中发现的单词和句子。对于即将教的书写课里的单词和句子抄一次。由于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他们抄完一次后,对新单词、新句子仍然有浓厚的兴趣,当老师下次教到这些新单词、新句子时,他们对新单词、新句子的领会和掌握程度会更高。另一方面,我也常让学生把在生活中看到的新单词、新句子记下来,然后自己查资料。通过这种作业的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种“自我发现”式的学习中,发现了日常生活处处有英语,由此感受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
2.1.2“背诵”类作业
在以前,我鄙是让学生根据课上老师的引导、示范和讲解,去记忆生词、理解会话,让学生去掌握。结果,多数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而只是在课上固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使用。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开始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课上表露出“与我无关”的情绪。针对这一现象,我便开始实行每个单元背一篇课文的办法(挑选自己喜欢的),并且还专门定购了一套福娃一印章,奖励背的越快越好的学生,这样一来,班内掀起了学英语的热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2.2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设置层次化作业。如:“星级”作业,挑战自我;弹性作业,展现自我;“自助餐”式作业,畅享自主。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基础作业及挑战的作业。
2.3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设置实践型作业。
语言学习的有效性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基础上,语言学习如果缺乏主体建构,缺乏体验、合作、探究,缺乏认同感,学生就很难产生产生成就感。因此,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应该成为语言学习的主要内容。多进行一些自由的言语讨论和采访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口能力。如:“调查采访”作业,促进听说;“摘抄、积累”作业,培养习惯;“制制画画”作业,发挥特长。
如:制作贺卡,让学生制作贺卡,并写上祝福的句子如Happy Women’s Day ! Merry Christmas!等。并利用This is for you . Thank you. You’re welcome. 等进行交际应用,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发展,跨越式中西方文化意识增强了。2.4增强学生创新合作能力,设置小组作业。
对于难度较大而又篇幅较长的对话表演作业,往往学生单人当天完成不了,就可设计一些能各尽所能、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小组合作作业,如四人一组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四人各担其职,相互合作。学生的个性有了一定的发展,同学之间友谊加深了,合作精神发挥了,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牢固。
2.5激发学生课后学习兴趣,设置趣味型作业
如:延伸型作业,如今的高科技信息时代,学生能接触、学习英语的途径很多,如电视、网络、广播、课外书籍等。到了一些英美国家的节日,可以让学生去收集有关万圣节(Hallowmas),愚人节(April Fool’s Day),感恩节(Thanks Giving Day)、母亲节(Mothers’ Day),圣诞节(Christmas )等的传说和有关知识,更好地去体会英美文化,感受异域风情。
2.6注重作业的评级,保证学生作业兴趣的持久。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业的评价也不断完善。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关注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态度,针对不同形式的作业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应特别保护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理解学生完成作业的心理状况,激发学生持久的作业兴趣。
有艺术性的评价给学生的作业营造轻松的作业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在评价学生作业的时候,除了用 A,B,C,D,Good! Great! Wonderful! Excellent! 等常用的方式外,不妨插入一些简笔画,如笑脸、星星、大拇指等,形象性评价,这样寥寥数笔,不仅使学生在理解上降低了难度,同时又增添了批语的活泼程度,更贴近了学生,这样的“有形”评价在无形中使教师加入了学生的行列,融入学生。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书本上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使小学英语作业趣味浓厚,形式多样。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让学生动脑动手,发展学生思维、想象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同时教师要能艺术性地对学生的作业做出评价,让课外作业成为每个学生和教师之间心与心的对话,让学生学有所成。
面对刚入学的小学生,认识的字不多,首先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要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做到心中有数,低年级的老师充当的角色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引导他们初尝阅读的快乐,我平时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1.故事引趣
低年级小学生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就爱看书,老师首先要利用每天一定的时间,声情并茂的讲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故事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一种学习课外阅读的方法之一。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无形中受到感染,老师要有计划的坚持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这样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地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
2.悬疑激趣
为调动学生的读书欲望,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读书的冲动。例如我给学生讲《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故事刚讲了开头,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猪八戒是怎样吃西瓜的?有没有留给唐僧吃?孙悟空如何惩罚他的等问题,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这时我说,想不想知道结果呢?学生纷纷要我讲,我却故作神秘地说,想要知道答案,《中国童话故事精选》里有哦,这时老师可以让他们读拼音版的《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此时,孩子们有了读书的冲动,便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3.表演生趣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学生阅读了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后,老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来进行表演训练,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表演的能力,又促使孩子认真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样子。童话故事能给低年级的孩子充分的幻想,让他们在动人的故事中知道美与丑,懂得是与非。记得我讲《小兔子乖乖》时,学生演三只小兔子——红眼睛、长眼睛、短尾巴斗败大灰狼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台上的小朋友演得惟妙惟肖,绘声绘色,台下的小朋友看得入了迷,不时发出一阵阵的笑声掌声,孩子们尝到了课外阅读带给他们的欢乐,开心极了。
4.活动激趣
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应该选用内容浅显、活泼有趣的童话、寓言、故事、古诗和儿歌,这些内容不仅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而且短小精悍而利于组织活动,常用的活动主要有:
故事会——在班级开展讲故事活动,要求学生把课外阅读中看到的童话、寓言、故事等讲给其他同学听。我们不要计较孩子们讲得多精彩多动听,关键重在过程,学生准备的过程就是大量阅读的过程。
朗诵会——朗诵包括朗读和背诵,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普通话,提高朗读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等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低年级学生推荐阅读短小的诗歌和散文,以背诵为主。比谁读得好,背得多。
词语接龙——这是一项很有趣的活动,它可以检查学生的词语积累情况,从另一个侧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读书竞赛,争当故事大王,课外知识竞赛,读书星评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
5.及时评价
任何人都希望别人对自己的作为有所认可,小学生也是如此。及时地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不仅对已经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是个鼓励,对于还没养成习惯的学生也是一种促进。
低年级学生一开始不是每个人都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他们总是看看里面新鲜的图,很少能认真地读一读文字,有的学生语感差,朗读水平低,理解能力不强,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这就造成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心理学指出: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任何人无论从事任何职业,无论学习哪门知识,只要你真正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就会在活动中产生丰富的兴趣。
在低年级学生对课外阅读还没有形成兴趣的时候,需对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硬性”的知识与技能的准备。这里的“硬性”指的是在教师和家长参与、引导下进行。因为在课堂上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外书,更不可能挨个辅导。而家庭就显然成为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最好空间。能否利用好这一资源将关系到学生能否提早进入课外阅读的关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发现:低年级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没有家长参与,学生在家读与不读,读得好坏,很难分清,不能保证阅读的时间和效果。没有教师的检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就不能把握,也就不能有机地指导课外阅读,为此我采取了这样的措施,教师每天为学生推荐或让学生自选课外读物内容。回家在家长的指导下朗读,一直到读熟、读好为止,并要求家长在所读的内容旁签字,写评语。第二天抽出10分钟检查完学生在家的阅读情况。轮流让学生读一读课外读物,读后让大家评一评,读得流利的教师分别在读物上给予书面鼓励。这样,学生课外阅读做到了家中有辅导、监督,学校有鼓励、检查。 课外阅读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参与指导下,学生很快克服了阅读中的困难,并逐渐掌握了阅读中的知识和技能。渐渐地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教师和家长如能继续长期的配合与辅导,课外阅读还将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的习惯,学生终身受益。
到了二年级的下学期,学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识字量,也阅读了一些课外书籍,知识有了积累,这时教者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课外阅读。心理学家马斯洛在《成长心理学》中指出:学生生而具有内发的成长潜力,不需要教师刻意教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小组合作起来,自由选择、自行决定,他们就会学到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显示出充分的互动作用。
近年来,我们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二年级一部分学生爱读课外书,懂得了不少的知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看看画面,不读文字,收效不大。原因主要是他们孤立地读书,有一定的阅读障碍,缺少了同伴间的相互“切磋”、相互合作。针对这一情况,我着力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阅读。
1.优化组合组员
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面及兴趣爱好,同时考虑性格、性别诸因素,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配合相应的注音读物,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如:几位学生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读了不少的童话故事,我把他们编成一个小组,叫“童话故事”小组,把爱读科
学故事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叫“科学故事小组”这是同质组合;而另一小组,又是异质组合,几个理解能力、知识面、读书兴趣悬殊大的学生在一起,这样可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进步。2.教会合作读书
真正读懂一本书,二年级的学生是有难度的,但在小组合作中读,效果要好一些。我先以指导童话故事小组合作读书来给其他几个小组进行示范,其过程有以下四步:
(1)合作读顺读通
读顺读通是理解文章的前提。如:一位同学读童话故事《葫芦娃》中的一个片断时不时会断词断句,其他组员帮忙,直到组内每个成员都读顺读通了这个故事,才算完成了这一节。
(2)合作交流讨论
组长组织每个成员进行交流、讨论。交流讨论的成效取决于小组内成员之间的互动作用,这种互动越充分,小组成效就越显著。因此,我要求每一小组的成员必须做到:在态度上要相互尊重,在认知上要集思广益,在情感上要彼此支持。
在我的指导下,童话小组交流情况如下。
生①:读完《葫芦娃》这则故事,我学会了几个成语:心灵手巧、翩翩起舞、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我来讲给大家听,请大家写在摘录本上。
生②:“叭的一声,葫芦里面蹦出一个漂亮的小娃娃:朝天辫,绿肚兜,胳膊和腿像嫩藕一样。”这一句写得多美啊!请跟我读。
生③: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葫芦娃是个的机智勇敢的少年。
生④:我与他的看法不同,我觉得葫芦娃是个不怕艰难困苦、乐于助人的少年。
生⑤:你们说得都不错。
生⑥:“娘啊!葫芦娃呀,咱们再也见不到了!”这一句读出春姐的绝望;“春姐,我来救你了!”读出葫芦娃的勇敢、自信。
组员互相讨论后,大胆发挥,不懂的问题,教师稍加点拨。
(3)归纳汇报
组长把本小组交流的体会总结归纳后向全班同学汇报,组员补充,其它小组补充相关意见。每个小/:请记住我站域名/组的学习成果大家共同享受,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拓宽了每位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
(4)评估建档
评估的过程实质是再学习的过程,通过评估,学生正确地认识他人,也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读书行为。教师组织全体学生根据小组每个组员的读书态度、合作情况、获取知识程度进行评估,坚持鼓励、扶持为主,同时提出希望。最后,将每组的读书量、学会的词语、明白的事理等建立档案,及时奖励。二年级结束后,每个孩子都完成或超额完成了新课标所规定的阅读量。学生背诵了几十首古诗,记录了几百条好句子,上千个优美词语,解决了若干个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以上四步做到循序渐进、循环往复,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让我们把人类精神食粮带给我们的孩子们,让他们能找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又能找到课外阅读的钥匙,自觉地去阅读自己所喜欢的书籍,感受读书的快乐,那就从低年级孩子训练开始吧,有了好的开端,一定会带来喜人的果实。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课程。它将自然科学各主要领域的基础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能够更好地体现自然科学共同的学科背景、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法。它表现在学习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综合,动手和动脑的结合,以及科学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上。
关键词: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 实践 探究
《科学课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合作伙伴。”如何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呢?下面我谈谈在教学中和学习别人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正确引导和实践“科学探究”。
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不敢漏掉一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我们以为只有这样才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我们在教学设计上时常出现偏差,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时间不够,课的中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为此,有必要重新正确引导和实践“科学探究”。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努力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基础。因此,要做到这几点:
首先教师要真正钻研教材,不断地创新。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挖掘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在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内部深层次的含义、熟练运用教材的基础上大胆的进行创新型处理。一切现存事物都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根据自己所在的大教育环境,因地制宜地用批判性的精神对待教材。
其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很好的把握教材难易的“度”。在《多种多样的动物》一课中,教材要求学生能够对各种动物如: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进行描述,学生刚刚进入科学探究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都有一定的难度,更谈不上对自己很少见到的动物进行观察了。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删除这部分探究内容,将它放到课外以小组讨论共同完成。
再次,在教学中要精简探究活动数量,控制活动中的变量。活动多了,如何保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那就必须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握好重点,并围绕这个点,做深做透,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的责任。而千万不能浪费时间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让学生跟着你草草收场。所以与其热热闹闹,丰富多彩,还不如减少两个活动或某些环节,保证充分地时间,把每一部分做透了,做细了,那么学生的收获可能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了。
二、有效地选取和利用材料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探究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探究材料的选取,而有结构的材料能提示科学概念,能反映自然现象的某种关系,能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究,从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精心设计、选择、提供的有结构材料是探究式教学得以开展的根本,是学生参与实践,自行探究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关健。
1、立足提示科学概念,体现材料的启发性
根据教学实际,材料的启发性结构的方法亦有不同。如在教《物体的沉与浮》一课时,准备了三组教学材料,第一组提供了木块、石块、泡沫、橡皮、铁钉、葫萝卜、牙签等形状、大小、轻重都不同的材料。学生实验后,发现物体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无关,与原有的认知(学生认为重的沉,轻的浮,小的沉,大的浮)发生矛盾,学生一脸的不解;第二组提供了大小不同重量相等的五个瓶子,实验后学生发现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大的浮,小的沉;第三组提供了重量不同、大小相同的五个瓶子,实验后,学生发现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沉,轻的浮。以上三组实验材料,在教学上有很大的启发性,使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激起学生揭示科学概念的兴趣,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探究。
2、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突出材料的趣味性。
材料的趣味性能使学生在无意识间便能全程参与到探究中来,教师在探究材料的选取上应在形式上、内容上、组织上去突出材料的趣味性结构。如《压缩空气》的教学中教师提供了皮球、注射器等材料,让学生在拍皮球比赛和玩注射器的活动中发现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压缩了的空气还具有一定的弹性。在这里不管是在材料形式上和材料内容上,还是在材料组织上,都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巧妙地创设有利于科学探究的问题情境
科学课的情境创设是为了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好的情景是能抓住学生的心,孩子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如下两个情景创设:
情境一:《比较水的多少》:小朋友们去春游,小明小组的同学带了三瓶饮料,大家都想把最多的一瓶让给其他同学,可是怎样比较饮料的多少呢?接下来整堂课都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情境二:《淀粉的观察》:昨天我们观察了米饭,今天老师带来了糯米饭,让大家尝尝,吃饭前我们应该先干什么?(学生:洗手)今天在实验室我们就用老师的消毒液消毒一下吧,学生开始用碘酒消毒,拿饭的时候发现手怎么越来越脏?学生很好奇的开始提问。
显然上述的二个情境创设效果不一样,《比较水的多少》表面上是为了谦让,但实质上对这堂课堂效率的提高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提不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淀粉的观察》的情境设计极为精彩,学生被这种现象所吸引了,接着就开始自主的思考与探究。大大的提高了这节课的课堂效率。后者的教学情境设计,有利于学生探究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
四、积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表达与倾听是相辅相承,交替发展的。学生在表达和倾听中传递信息和接收信息,在内部消化吸收和情感体验的过程。随着倾听与表达深入,思维活动的水平也就会得到螺旋式的上升,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由此可见,在科学教学中学生“听说”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科学教师要时刻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1、建立民主、亲善的师生、生生关系,让学生乐于倾听一个人发言,大家认真倾听,不但可以听得明白,还可以鼓励说的人越说越起劲。要让学生明确并不是发言才是参与,听同学发言同样也是参与。使学生逐渐养成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在听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别人的意见,边听边想,吸取他人之长,充实自己。还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要做到这些,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提一些这样的问题:“你赞成他的观点吗?”“对于他的见解你还有什么补充吗?”“请你评一评他的说法?
2、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心态,鼓励大胆表述。
学会了倾听别人的观点,还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活儿童心态,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敢说,使学生愿意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求学生在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言精炼且重点突出,这需要教师平时多一些激励性的语言:“看谁最先发表自己的观点?”“看谁能比他说得更清楚?”等。只要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发言,特别是学生回答错误时少批评,多鼓励,耐心倾听,学生就会敢说。学生敢说了,教师再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正确把握教材的设计理念,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引领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深切体会到科学学习的无穷乐趣,也会越来越喜欢我们的科学课!那么在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活动也将会开展得更健康更有效。
摘要 智障儿童语由于智力缺陷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其语言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同龄的正常儿童。智障儿童智力上的缺陷,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再加上认知能力低下,知识经验缺乏,语言的内容就会受到制约,从而造成表达能力低,与人的交流就会遭遇挫折,这种挫折又会造成他们失去与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兴趣,没有足够的语言刺激,导致语言发展的迟缓。本文针对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情况,巧妙运用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教学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 智障 语言 鼓励 交往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维果茨基说过:“思想不只是在话语中表现,而且也在话语中完成。”语言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与其他心里活动密切关联。智障儿童智力上的缺陷,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再加上认知能力低下,知识经验缺乏,语言的内容就会受到制约,从而造成表达能力低,与人的交流就会遭遇挫折,这种挫折又会造成他们失去与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兴趣,没有足够的语言刺激,导致语言发展的迟缓。针对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情况,巧妙地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一.创设语言环境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丰富的语言环境是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它包括两个方面:语言的物质环境和语言的交往环境。儿童的语言是在与成人的交谈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智障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与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分不开的。
通过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和多种多样的语言刺激,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比如学习《钉纽扣》一课时,我带学生来到“家政室”主题教室,通过实实在在的环境,给学生提供常见物品的语言刺激,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在角色中学、妈妈、哥哥姐姐、钉纽扣、缝衣服等词语,学简单的句子进行交流,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再比如认识人民币时,让学生扮演商店老板、顾客、以及家长和孩子等角色,亲身体验生活中买卖商品的体验从而学会生活语言。这种接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语言训练,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巧用个别化训练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智障儿童的病因很复杂,对于言语有障碍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个别强化教育。如:我班的陶某由于智力残疾、大舌头等原因导致语言障碍,他能理解和表述单字、 单词、单句,但是往往发音不准,吐字不清,含糊,不分音调四声。我就为他制定了一份个人语言训练计划:首先是听觉训练,每天课间十分钟让他听录音机,并且内容是变化多端的,有故事、有歌曲、有儿歌,让其听正确的发音。其次是舌操训练,进行舌操训练可以使舌肌得到相应的锻炼,因为舌头是否灵活,是发音准确的关键。
三.强化语言刺激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教师要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刺激训练,让孩子通过实践自然地积累语言表达经验。孩子听得多了,看的多了,自然说的就多了。真正的语言表达随时随地都会发生,有的学生虽然平时不爱说话,但从单字发音到说句子只需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学会,这说明只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语言刺激,他们得语言表达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在与孩子的相处中,老师要经常描述自己正在做的事或者孩子正在做的事给孩子听。让孩子能明白这个动作和代表这个动作的词联系起来,丰富孩子的经验。如孩子在玩球时,可是说谁谁在玩球,老师在写字时,可是说老师在写字,说的时候要加强名词和动词的语调,增加强度,学生就会形成印象,时间长了就理解了会说了。
四.给予信心与鼓励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在语言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多给予孩子信心,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智障孩子平日里缺少的就是成功感的体验,而教师及时的肯定,对他们来说则是最大的成功。此时,教师一个肯定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种被肯定的成功感。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就拿班上的小程来说,长时间的接触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那甜甜的、阳光般的笑容。印象同样深刻的就是这孩子你跟他说什么,要他做什么,他的招牌动作就是原地不动。别的孩子聊天、游戏,他就在一边看着。但从测试以及平时简单的对话中了解到孩子的发音器官没有任何问题。那也就是说造成孩子如此表现的除了环境,就是孩子自身的心理问题。偶然有一天的晨会课,看到孩子拿着《诗韵三百六》念得有模有样,我激动地翘起大拇指送给他。孩子回报给我的依旧是那甜甜的笑容。接触中,也了解到这孩子很喜欢朗读,于是乎,我又如获至宝,诸多教育家的实践证明,孩子都有渴望被肯定的心理。从朗读中去给孩子更多的信心与鼓励,带他走出自我的世界,融入班级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从拿着书本朗读古诗,到在全校师生以及家长面前的朗诵古诗,孩子的转变,这个过程中他所克服的困难,让人欣慰。
五.在交往中学习语言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人类语言是在沟通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 也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其社会交 往和思想交流,要尽可能地去激发学生想用言语来交往的动机,鼓励学生开口说 话,如:学生想吃糖、喝水时,引导鼓励他先说吃糖等词,提供和运用语言刺激,然后再予以实现其目的,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可以跟着老师说,逐渐教学生 使用正确的语言进行交往。不过有个别学生不喜欢跟老师说却喜欢跟同学说,那 就让他跟着同学说,先培养他的兴趣,老师再进行正确的引导。
六.恰当的运用比赛或合作的方式
智障儿童之间也喜欢竞争、比较、合作或支持,恰当地运用比赛或合作的方 式,建立他们互相仿效、互相激励的态度,增加“我要做得更好”的动机。需要 注意的是,在进行两人组比赛时,要有针对性的为其选择伙伴,两个孩子的语言 表达能力应大致在同一水平线上, 这样才不会让孩子因为常赢或常输而引起自满或自卑的不良情绪。 七、 运动当小老师的动机 智障儿童很喜欢模仿成人当小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诱发智障儿童学习,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谁做得好,我请他当小老师教同学说话、在前面讲 故事、唱歌表演” ,这不但能令该小孩做一个标准榜样,也让其它小朋友努力,希望也可以当小老师。 个别训练”和 一帮一训练 有机结合。 一帮一训练”有机结合八、 “个别训练 和“一帮一训练 有机结合 个别训练 在一个班级中会存在着能力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可采取个别训练和一帮一 训练,这样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语言矫正,发音正确、发展语言,同时在一帮一 相互的交往中,有利于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
七.应用游戏 提高智障儿语言能力
其实每个孩子都需要游戏。游戏对于正常儿童而言,可以是自发产生的,而残疾儿童就需要我们为其创造机会、积极鼓励他们游戏,帮助他们做游戏,这样的情况下,游戏是目的。在游戏中,让孩子的语言、体能、社交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比如,在学习小青蛙时,我尝试了“小青蛙捉害 虫”的游戏,把运
动室的地板上铺满了用绿色卡纸制成的荷叶,每个荷叶上还有一条或数条小虫(小虫的多少视两片荷叶之间的距离而定) ,训练时孩子们戴着 青蛙头饰,背诵着儿歌“小青蛙,呱呱呱,抓害虫,保庄稼” ,愉快的参与到活 动中来,他们从这片荷叶跳到那边荷叶,兴高采烈的捕捉着“害虫” ,他们从内 心想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与同学一起背儿歌、做游戏,每个孩子的脸上都 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培养智障儿童的言语能力,当然还有许多效果不错的方法,如训练方法多样化、语言训练与日常生活互相联系、变换方式、复合、修改等方法,只要针对智 障儿童的特性和实际能力采用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就会取得良好的成效。
一、低年级作文教学
指导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据此,我认为,作文教学应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在说话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观察事物,怎样看图说话,然后怎样看图写话,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说话课内容既要丰富、又要具体;既要学生感兴趣,又要学生愿意说,不要向学生灌输现成的观察所得,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说心里话,写心里话。在进行说话课的教学时,要使每个学生既觉得有内容可说,又感到有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说话课时,要与学生读的内容、读的训练结合起来,教师还应该按照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补充、选择一些合适的图画。教师还可以用运用幻灯、电视、电影、录像等电教器材作为教学手段组织说话教学。说话课的训练方式,应该按照说写要求的不同采取多样化手段。此外,在说话课上,刻意通过口答、朗读和复述等途径,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经过上述的说话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说话基础,就应该写话过渡。过渡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在学生动笔之前,让学生说一说,以此引路,然后再写,这是因为口头语言的发展总是先于书面语言之前,所以在说时,让学生尽量放开说,多说点,写的时候,让学生放低写,按一定顺序扎扎实实地写,做到内容既有条理又清楚。为了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观察、想象、说话和写话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学写观察日记,但不一定天天写。学生在学写观察日记时,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怎样观察,可以布置同一个观察内容,让学生谈谈他们各自的观察结果,同时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提高他们观察的兴趣。当他们有了一定的观察基础后,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就要让他们选择自己的观察对象,运用自己的观察方法,教师在这方面不要把学生管得太死,要使学生观察的面尽量广,范围尽量大。
二、中年级的作文教学
经过低年级两年的看图说话、写话的训练、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说话写话的基本功,但是还不够熟练,还应该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加深对词和句的训练,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进行段的训练,教师在进行片段练习时候,要让学生进行言之有序的训练,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要有条理。要用词准确,并且还要注意每段有一个重点内容,段与段之间要有联系,逐渐向独立成篇的作文过渡。在中年级开始阶段要以片断练习训练为主,作文教学重点要放在一段话或几段话的片断联系上,一般不要求成篇的文章,这样持续一年多时间,到中年级后期,学生学会写一两段或几段文字之后,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给他们写的文章加个题目,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应该让学生向命题作文过渡,然后再逐步练习写独立成篇的文章,为学生进入高年级进行作文训练做好准备。
三、高年级的作文教学
中年级通过段的训练,高年级就应该过渡到篇的训练。在让学生进行篇的训练时,教师要明确学生的每次作文都要有一个训练重点,使学生把在课内或课外重点读的内容充分运用到重点写的实践中。作文训练的重点要通过学生每次作文体现出来,但教师在围绕训练重点出作文题目时,要力求出在学生的心坎上,不要限制学生只写某一个内容,遇到个别情况,可以允许学生另换题目,写他们自己愿意写的内容,描绘他们自己熟悉的生活,表达他们自己独特的情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表达他们真实的感情。高年级在加强篇的训练时,还要注意文章中心的明确,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布局谋篇时,不要单单讲求文章的组织形式、安排方法,更重要的是要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入手,选择具体可信的生活实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认真思考,积极动笔,写成文章。学生只有有所作为,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四、结语
总之,学生经过五年扎扎实实的作文训练,他们毕业后,是能写出简短、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思想健康的记叙文和常用的言之有物、条理清楚、语句通顺的应用文的。
作者:李兴连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高新区济东第一小学
规范化的学术论文,有利于信息系统的收集、存储、交流和检索。数字化的趋势下,为满足文献信息传播国际化的需要,扩大中国学术论文在国际的影响力,加强学术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建设势在必行。此举不仅有利于作者间的学术交流,还有利于作者论文写作水平的提高。但事实上,许多优秀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不善于将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成果或教学心得写成规范、严谨的教学论文,不少教师费尽心血撰写的论文得不到期刊杂志的认可,因此,从编辑的角度进一步阐述学术论文的规范化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般来说,结构完整的学术论文包括文章标题、作者署名、工作单位及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正文、参考文献、注释、作者简介、致谢等构成要素。本文拟结合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实践,就较重要的部分和容易被忽略的构成要素,如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三方面的规范化作重点阐述,以期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论文写作能力,并提升编辑自身的业务技能。
一、摘要的规范化
学术论文的摘要具有完整性、独立性和自明性等特点,是全文精华的浓缩, 也是数据库检索与收录的重要依据。[2]在期刊数字化的大趋势下,为便于学术交流,提高论文的转载和被引用率,我们应注重论文摘要的规范化写作。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的来稿统计情况来看, 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论文缺少摘要和关键词等构成要素。即便少数论文中有摘要,也只是引言中部分内容的重复表述,影响了论文被选用、转载与收录的情况。究其原因,可能是中小学教师对论文格式规范化,特别是摘要缺乏必要的认识。
摘要的总体要求是紧扣论文主旨,遣词精练、达意准确,篇幅控制在200字左右,其中不可出现表格和插图,一般情况下,也尽量避免使用数字公式和化学结构式。在表述形式上常采用陈述性语气,应避免使用“本研究”、“本文”、“作者”等主语。在撰写摘要的过程中,为保证其完整性,常包含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结果与结论等要素。其中,研究目的是论文探讨的主旨,一般放在句首,也可以放在句末或段中,可以表述为“旨在研究”、“以期探讨”等语句。研究方法是研究所采取的具体方式和手段,如文献资料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可以置于句首或段中。主要结果一般是论文的主要观点,该观点必须需要从分析和讨论中得到的。而结论则是主要观点或结果中提炼出来的,是全文的精华,常置于摘要的段末。表述摘要中的各要素时,应紧扣论文主旨且富有逻辑性,并注意衔接自然,条理清晰,做到逻辑顺序井然、层次分明、语句流畅、语义确切。
二、正文内容的规范化
教学论文不同于教学心得,需要做到立论新颖,论据真实可信。对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论文来讲,正文内容除了注意选题和论据外,还需要注意结构的规范化和用词的规范化,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语句流畅。
就论文的结构而言,正文内容包括引言、阐述的主要内容和结论三大方面。其中,精心设置正文中的二级标题显得尤其重要。但是,从实际投稿论文来看,许多作者在论文写作中,只是粗略地将其教学论文分为“一、二、三”几个部分,却不对这些部分加以归纳、总结,提炼出符合该部分基本内容的二级标题。甚至,还有论文出现全篇中没有任何二级标题的情况。可想而知,这样的论文非常不利于编辑的初审工作,自然也就影响到了论文的录用。实际上,二级标题相当于一篇文章的“简明导游图”,当每个二级标题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各部分的基本内容,不仅体现了作者的逻辑概括能力,还体现了这篇论文的中心思想。编辑在初审过程中,通过对二级标题的快速阅览,就能迅速领悟到全文的中心思想,因此,二级标题不仅有利于编辑的初审工作,也有利于提高论文的投稿命中率。否则,论文即使有着独特的见解或新意,也无法吸引编辑的眼球。
就论文的用词而言,需要注意简洁性和准确性,尽量使用短句,且达意准确,避免使用“我认为”、“有人说”等论据不足的表达形式。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论文中会出现论据不足的这种表述,极大地影响了论文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为了提高教学论文的写作水平,建议模仿重要参考文献的格式和行文方式。
另外,如文中出现图表时,应标明图(表)序、图(表)题。其中,图(表)序均需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图序和图题居中,位于图的下方;表序和表题居中,置于表格的上方,而且表格尽可能采用三线表。
三、参考文献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是作者在撰写论文时所引用的有关资料,是对他人成果中的理论、观点、资料与方法( 含直引、意引等) 的引用与借鉴的标记,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末。参考文献是论文的有机部分,与正文一起构成了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过程的完整表述形式。目前,参考文献已成为衡量科技论文学术质量高低的指标之一,并已纳入科技期刊学术质量评估体系。因此,其在教学论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际的编辑过程中,笔者发现,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对参考文献认识不足的现象,很少有作者会在文末提供参考文献,这也极大地影响了论文的整体性。
一般来讲,参考文献的格式没有统一的规定, 作者可以根据所投刊物的参考文献的格式进行整理。其著录采用顺序编码制,在文内的引文处按引用文献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
以上是笔者在编辑工作的实践中,就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论文撰写常出现的规范化问题进行的初步探讨,希望引起投稿作者的重视。只有深入了解并掌握论文的基本规范,才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或教学心得转化为严谨的教学论文。当然,论文的构成要素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每一位编辑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和实践中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提高编辑的自身业务能力。
论文关键词:教师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
论文摘要:进入21世纪,英国政府针对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教师评价标准。而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迫切需要对现有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从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对中英两国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为完善我国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一些借鉴。
当前,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保证教学活动优质高效的有效措施。我国最初在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时主要是对教师运用教学理论和原则提出具体要求,而英国主要是从教师个人特征和教学行为特征的角度来确定评价指标。
一、英国的教师课堂评价指标
英国政府非常重视通过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表现来进行客观的评价,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给课堂教学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英国政府于2001年就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提出八个方面的标准,对教师的知识和理解、教师的教学与评价、教师的专业特征以及学生的进步等指标进行全面考核。这八个方面分别是:
1.有效地计划教学, 制定可理解的清晰目标。1)开始上课时清晰传递目标;2)备好教学材料;3)课的组织良好;4)课结束时进行回顾;5)教师在备课时顾及学生的各种特殊需要。
2.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和理解。1)教师具备授课所涵盖的全面的学科内容知识;2)使用的教材与课程相适应;3)传授的知识对学生适切并让他们产生兴趣。
3.使用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所有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1)课程内容与先前的教或学相联系;2)利用学生已有的概念和经验;3)使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提问方法;4)讲授和解释明确而具体;5)使所有学生参与教学,注意倾听他们,作出适当的反应;6)鼓励高标准的尝试、精确性和呈现;7)应用适宜的对不同学生区别对待的方法。
4.有效组织学生,维持高行为水准。1)对学生的好的尝试和成绩经常进行表扬;2)对课堂不当行为作出及时反应;3)公平对待所有男女生和能力不同的学生。
5.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1)在课上通过提问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评价;2)察觉学生的错误和误解, 借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3)经常和准确地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进行评价。
6.学生取得丰富的学习成果。1)学生在课上充分投入学习,取得进步;2)学生在课上理解对他们的学业要求;3)学生在课上的学习结果与课前制定的目标相一致;4)师生双方教与学的节奏较快。
7.有效地利用时间和资源。1)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在所有教学时间里维持学习;2)维持较快的授课节奏;3)较好地利用各种教学支持,如学习助手和年纪稍大的学生;4)利用适当的学习资源,如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等。
8.有效利用家庭作业来强化和扩充学习。1)必要时布置家庭作业;2)学习目标明确, 与正在进行的作业相关;3)后续先前布置的家庭作业。
评价人员根据上述8个维度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但是并不是一定每节课上都会涉及所有标准, 但应涉及多数的评价标准。每个标准均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需要改进4个等级。由上表可知英国非常重视对教师有效课堂管理的评价,更为细化的三级评价指标包括有效组织学生;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在所有教学时间里维持学习;较好地利用各种教学支持、信息与技术等。
二、中国的教师课堂评价指标
我国学者张玉田等认为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目的切合实际:教学符合并能完成大纲规定;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具体且能达到;2.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会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3.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善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学生性格的发展;4.重点突出,难点准确: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概括难点准确;能找准关键;5.教学方法生动有效:重视启发,勇于创新;教学气氛生动活跃;能精讲精炼;6.注重概念原理教学:概念讲授正确;原理教学清晰;举例典型恰当;7.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知识联系整体性强;教学环节连贯性强;教学时间分配合理;8.语言表达流畅简洁:教学语言简练明确;表达流畅;有节奏感;板书简要、工整、脉络清楚。
我国学者金娣、王刚认为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参与情况和学习效果等几方面阐明这节课的得失。具体评价标准如下:教学目的明确,要求具体适度;教学内容正确,密度容量恰当,有机结合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教学过程、环节紧凑,节奏适度,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方法符合内容需要、学科特点与学生实际,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启发诱导;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活动面广,正确率高;教学条理清楚,调控应变能力强;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准确生动,讲普通话;演示操作熟练、正确,板书清楚、规范,设计合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双基落实,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包括教师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能力4个方面。综合以上国内学者提出的观点,我国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五个方面。结合上述英国课堂教学的评价内容,本研究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对两国进行比较。
通过对中国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收集和提炼,发现中国对教师教学内容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观点正确”、“难度适中”、“容量恰当”、“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联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及“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等”。对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讲授清楚、富有逻辑性”、“驾驭课堂,纪律良好”、“科学掌握课堂教学时间”、“知识上的衔接”及“师生双方教与学的节奏较快等”。而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即“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学生思维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高”、“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等”。
三、中、英中小学教师课堂评价指标的对比及启示
在对中英两国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对两者进行对比,得出的结果如下。
1、课堂教学内容
从两国的课堂教学内容评价指标来看,英国与中国很相似,首先两国都是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为依托来进行评价的,其次是两国都非常重视教学观点正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重要性,重视对教学重点的把握,最后是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区别在于英国强调对学生挑战性的培养,而这是中国的课堂教学内容评价指标体系所欠缺的。
2、课堂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评价指标方面,两国都注重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鼓励学生全神投入,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和有效的课堂管理等。此外,英国还注重保持较快的授课节奏、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能够较好地利用教学支持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中国虽然在有的方面有所发展,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效果方面,英国不仅关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更关注教学能否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全面发展,后两个方面正是我国应该学习的。其次,学生在课上思维的活跃与课堂气氛活跃也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指标。另外,学生在课上对学习的投入也成为英国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重点。而中国的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高、做题的正确率高和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是英国所没有的。
总的来说,中英两国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都比较重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对教学的组织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此外英国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要求应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和学习差异,强调通过对学生学习取得的进步来对教师做出评价,而且十分注重教师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发展,重视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都为我国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师评价指标提供了借鉴。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作为高师教育的两个途径之一,在小学教师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强化小学教师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必须加强高等院校与小学的校际联合,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实习基地;打破单一的实践模式,建立全程教育实践体系;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全面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建立严格的质量考核机制,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论文关键词]实践教学;小学教师教育;有效策略
上世纪末,为了全面提高基础教育师资水平,国家将师范教育全部纳入了全国高等教育系列,完成了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转型。小学教师培养开始了由中专层次向专科、本科层次转变。在转型过程中,一方面,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培养开始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提高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性,使其具备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成为各个高等院校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的共同追求;另一方面,以强化“师范性”为基本特征的中等师范培养模式逐渐边缘化,小学教育专业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的泛化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品格。这种变化反映在教学上就是理论教学备受关注,而实践教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的局面带来的后果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与小学的实际需要渐行渐远。因此,当下我们必须认真反思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实践教学的现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概念界定
高等师范教育途径有两个:一个是理论教学,一个是实践教学。所谓理论教学,即通过理性的灌输与启蒙,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所谓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作为高等师范教育的实践教学则包含了各种技能课的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教育科研、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
由于教育是实践应用性专业,需要经过“临床”实习,在师范教育从三级培养体系转变为二级培养体系,其内涵扩展为教师教育并走向专业化以后,实践教学在教师教育专业中已经成为与理论教学并驾齐驱的教师培养途径。实践教学的改革成为当今教师教育专业改革的关键。
二、实践教学在小学教师教育中的作用
实践教学在师范院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大大提高师范生教育能力,并能让高师学生步人工作岗位后,更快向教师这一职业角色转变。具体表现在:
1.强化专业意识,培养职业情感,树立职业信念。
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首先要学生能对小学教师这个职业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体验教师职业的平凡与崇高,在内心深处生发出对小学教师职业的深厚情感,树立为之奋斗的信念。这种心理上的准备显然不是系统的理论知识所能赋予的。从康德开始,情感和信念就被从知识论的范畴中排除出来,归属到实践范畴中。所以要想完成师范生向教师角色的心理准备,实践教学是必然的也是唯一的途径。
2.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
理论教学是从课堂到课堂、书本到书本,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专业知识。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这方面得以大大改善: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能构成一个整体,即组成为知识群,成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不是彼此分离、理论脱离实际的知识。
3.提高学生的教育技能技巧,丰富个体的实践知识。
单纯依靠传授现成知识而不发展知识,是培养不出所需人才的。优秀的教师或者有经验的教师,绝不只是现成知识的说明者,而是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对所传授的知识进行科学的选择和解释,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丰富个体的实践性知识,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智慧。正是理论化的系统知识与个性化的教育智慧的综合,成就了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特征。
4.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师范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性工作。实践教学不仅是教育能力和技能形成的一种手段,而且还是未来教师获得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之一。通过实践教学,师范生的认识建立在内容丰富、实事求是的感性材料基础上,在参与教学实践、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其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对高校师范生的培养确实具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现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我们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
三、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实践教学现状
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从目前来说是我国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从观念到实践上都存在着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形式较少,时间安排较晚。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仍然仅限于一次突击性的教育实习以及为数不多的教育见习和参观,教育实习构成了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而这往往又都是集中安排在最后一年甚至最后一个学期中的一个月来进行的。师范教育课程计划安排也遵循着传统的做法,即倾向于一个个顺序安排师范教育的不同部分:普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理论与方法——实习。这等于向学生示意理论学习与实习是两项有区别的活动,从而维护了以“模仿”为主的培训模式的教育实习的原始观念。这种做法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和教育实际相结合。因为这种安排背离了教育实习对实习生来说的另一重要目标——为他们提供在工作中反省、检查、修正自己所掌握的完成教书育人职责技能的机会,直接后果是即使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中发现了问题,也只能带着这些问题走上工作岗位。此外,由于学生从未进行过其他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具备一定的实际经验,也给教育实习带来不少困难,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也不利于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不够周密。
随着大学扩招,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实习安排是采取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学校,在教学活动的安排和管理上存在着很大漏洞。模拟教学也往往只是给学生一部分内容,让他们去挑去讲,而缺乏模拟前的详细指导及讲完后的深入探讨,往往使教育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3.教育实习时间短、范围窄。
作为教育实践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实习在我国师范院校中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实习太短,内容形式单一,与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目前我国实行的集中实习时间6—8周很难保证教育实习的良好效果。其间,只能让实习生讲几节课,配合班主任做一点工作,较好的还可能主持一次主题班会或团队活动,而深入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全面掌握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家访等等,根本无法落到实处。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教育实习难以帮助实习生对教师职业活动获得全面的了解,也难以实现教育实习对实习生的一个重要目的——精确与巩固理论知识,获得教师职业所需的技能技巧。因此,实习时间不充裕,与不断扩大的教育内容及不断提高的教育实习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成为现阶段教育实习的一个致命弱点。
4.缺乏“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
从我国高师教育实习现状来看,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缺乏教育实习基地。目前,我国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多数是在临近实习前才落实实习点,而缺乏被美国教育界称之为“入门学校”的那种教育实习基地。大多数院校是“扫一枪换一个地方”。这种教育实习主要以“学院为基地”,而不是以“学校现场为基地”,与小学关系疏远,难以与其建立一种共生关系,并结为平等的合作伙伴,使教育理论缺乏生长成熟的土壤,学生更难以在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体验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缺乏科学的指导。
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指导教师要在精讲有关职业技能的基本知识、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改善、不断趋于整体协调和完善,以获得稳定的教师职业技能。目前教师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指导总体比较薄弱,这既有管理上的原因,又有教师自身的原因。相对而言,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比较“外露”,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对学生训练能够提供良好的指导。按理说各科教学法在训练技能方面是具有优势的,因为它与学科专业、实习有直接联系,而且课程又是各系自己开设。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主要与“法”中无“法”的课程自身相关,也与教“法”者不懂“法”有关,有的学科教学法教师甚至从未教过小学,这哪里还谈得上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心理学、教育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其他各科教师头脑中毫无技能训练的示范意识和指导意识,是高师院校中比较普遍的问题。
6.缺乏严格的考核。
《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第四条指出:“高等师范学校要从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高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确保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到严格的训练和考核。”它对四大部分训练内容(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的考核分别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实际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其他训练内容的考核有的学校恐怕连细化的考核标准都没制订,更谈不上严格考核了。考核本身具有评价、激励、反馈等功能。通过考核检验师范生职业技能掌握和运用情况,从而评价高师教学工作成效;通过检验和评价,让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励他们加强技能训练,同时也促进高师教学改革的深入。可是我们未能做到严格考核,几乎使这些功能丧失殆尽,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四、开展有效实践教学的策略
1.加强高等院校与小学的校际联合,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实习基地。
实践教学存在的种种积弊,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高校与小学之间存在隔阂,没有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使实践教学的开展失去了赖以展开的平台。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给我们以启示。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美国大学教育系(或教育学院)与当地中小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培养新教师,鼓励在职教师进修,开展合作研究,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参与合作的中小学称之为专业发展学校。这种学校强调与当地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我们也应该在高师教育和小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实践教学方面展开较为全面深入的合作,在课程内容设置、实践指导、学生管理、成绩考核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从而保证实践教学有序、高效地展开。
2.打破单一的实践模式。建立全程教育实践体系。
传统的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在时间安排上分布零散,没有系统性、规定性,直到最后的集中教育实习阶段才略显规范性,但时间安排得并不合理,太短、安排太后。而连续性、渐进性全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则是从师范生入校第一天起(包括寒暑假)就实施,涵盖了师范生在校的全过程。同时,它在时间安排上体现出一定的连续性、渐进性特点。先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一系列实践环节(如:熟悉学校环境的实践、教学技能训练、见习、模拟实习、试实习等)来减轻教育实习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精神负担及忧虑感,使他们逐步适应教师职业生活,然后才真正进行实战演习的“教育实习”。
3.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全面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学生的教育实践绝不仅仅是听一两节课、主持一两个主题班会这么简单。实践教学的内容应该涵盖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改变当前实践教学的现状,必须打破旧有的思维格局,站在未来教师的岗位上全面审视实践教学的内容。概括地说,学生的实践教学应该包括:课堂教学实践、课外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模拟性教育实践、观摩性教育实践、研究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和整体性教育实践等8个方面,这8个方面基本实现了对未来教师职业的全面覆盖。
4.建立严格的质量考核机制,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根据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建立严格的质量考核机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这种考核机制应该包括确立操作性较强的质量评估标准、建立规范化的实践教学组织程序标准、建构统一协调的组织管理系统。通过这些标准的建立,将实践教学纳入严格的考核程序中,以期对教学实践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促进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在小学教师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对实践教学的思想认识,积极探索有关实践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提高小学教师教育的质量。
论文关键词:教师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
论文摘要:进入21世纪,英国政府针对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教师评价标准。而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迫切需要对现有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从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对中英两国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为完善我国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一些借鉴。
当前,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保证教学活动优质高效的有效措施。我国最初在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时主要是对教师运用教学理论和原则提出具体要求,而英国主要是从教师个人特征和教学行为特征的角度来确定评价指标。
一、英国的教师课堂评价指标
英国政府非常重视通过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表现来进行客观的评价,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给课堂教学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英国政府于2001年就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提出八个方面的标准,对教师的知识和理解、教师的教学与评价、教师的专业特征以及学生的进步等指标进行全面考核。这八个方面分别是:
1.有效地计划教学, 制定可理解的清晰目标。1)开始上课时清晰传递目标;2)备好教学材料;3)课的组织良好;4)课结束时进行回顾;5)教师在备课时顾及学生的各种特殊需要。
2.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和理解。1)教师具备授课所涵盖的全面的学科内容知识;2)使用的教材与课程相适应;3)传授的知识对学生适切并让他们产生兴趣。
3.使用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所有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1)课程内容与先前的教或学相联系;2)利用学生已有的概念和经验;3)使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提问方法;4)讲授和解释明确而具体;5)使所有学生参与教学,注意倾听他们,作出适当的反应;6)鼓励高标准的尝试、精确性和呈现;7)应用适宜的对不同学生区别对待的方法。
4.有效组织学生,维持高行为水准。1)对学生的好的尝试和成绩经常进行表扬;2)对课堂不当行为作出及时反应;3)公平对待所有男女生和能力不同的学生。
5.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1)在课上通过提问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评价;2)察觉学生的错误和误解, 借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3)经常和准确地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进行评价。
6.学生取得丰富的学习成果。1)学生在课上充分投入学习,取得进步;2)学生在课上理解对他们的学业要求;3)学生在课上的学习结果与课前制定的目标相一致;4)师生双方教与学的节奏较快。
7.有效地利用时间和资源。1)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在所有教学时间里维持学习;2)维持较快的授课节奏;3)较好地利用各种教学支持,如学习助手和年纪稍大的学生;4)利用适当的学习资源,如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等。
8.有效利用家庭作业来强化和扩充学习。1)必要时布置家庭作业;2)学习目标明确, 与正在进行的作业相关;3)后续先前布置的家庭作业。
评价人员根据上述8个维度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但是并不是一定每节课上都会涉及所有标准, 但应涉及多数的评价标准。每个标准均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需要改进4个等级。由上表可知英国非常重视对教师有效课堂管理的评价,更为细化的三级评价指标包括有效组织学生;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在所有教学时间里维持学习;较好地利用各种教学支持、信息与技术等。
二、中国的教师课堂评价指标
我国学者张玉田等认为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目的切合实际:教学符合并能完成大纲规定;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具体且能达到;2.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会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3.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善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学生性格的发展;4.重点突出,难点准确: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概括难点准确;能找准关键;5.教学方法生动有效:重视启发,勇于创新;教学气氛生动活跃;能精讲精炼;6.注重概念原理教学:概念讲授正确;原理教学清晰;举例典型恰当;7.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知识联系整体性强;教学环节连贯性强;教学时间分配合理;8.语言表达流畅简洁:教学语言简练明确;表达流畅;有节奏感;板书简要、工整、脉络清楚。
我国学者金娣、王刚认为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参与情况和学习效果等几方面阐明这节课的得失。具体评价标准如下:教学目的明确,要求具体适度;教学内容正确,密度容量恰当,有机结合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教学过程、环节紧凑,节奏适度,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方法符合内容需要、学科特点与学生实际,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启发诱导;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活动面广,正确率高;教学条理清楚,调控应变能力强;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准确生动,讲普通话;演示操作熟练、正确,板书清楚、规范,设计合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双基落实,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包括教师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能力4个方面。综合以上国内学者提出的观点,我国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五个方面。结合上述英国课堂教学的评价内容,本研究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对两国进行比较。
通过对中国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收集和提炼,发现中国对教师教学内容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观点正确”、“难度适中”、“容量恰当”、“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联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及“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等”。对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讲授清楚、富有逻辑性”、“驾驭课堂,纪律良好”、“科学掌握课堂教学时间”、“知识上的衔接”及“师生双方教与学的节奏较快等”。而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即“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学生思维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高”、“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等”。
三、中、英中小学教师课堂评价指标的对比及启示
在对中英两国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对两者进行对比,得出的结果如下。
1、课堂教学内容
从两国的课堂教学内容评价指标来看,英国与中国很相似,首先两国都是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为依托来进行评价的,其次是两国都非常重视教学观点正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重要性,重视对教学重点的把握,最后是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区别在于英国强调对学生挑战性的培养,而这是中国的课堂教学内容评价指标体系所欠缺的。
2、课堂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评价指标方面,两国都注重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鼓励学生全神投入,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和有效的课堂管理等。此外,英国还注重保持较快的授课节奏、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能够较好地利用教学支持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中国虽然在有的方面有所发展,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效果方面,英国不仅关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更关注教学能否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全面发展,后两个方面正是我国应该学习的。其次,学生在课上思维的活跃与课堂气氛活跃也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指标。另外,学生在课上对学习的投入也成为英国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重点。而中国的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高、做题的正确率高和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是英国所没有的。
总的来说,中英两国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都比较重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对教学的组织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此外英国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要求应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和学习差异,强调通过对学生学习取得的进步来对教师做出评价,而且十分注重教师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发展,重视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都为我国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师评价指标提供了借鉴。
【摘要】体态语言又称无声语言,即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眼神、体态等交往,其含意十分深刻。作为一个小学教师要能把学生教好,不但要能够组织好有声语言,而且应该充分运用好体态语言。
【关键词】教师;体态语言;教学;运用
1.体态语言的涵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这些动作行为都包含一定的内容和意义,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它包括服饰、眼神、面部表情、手势、体态动作等。
1.1服饰;人们穿衣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身体和遮羞,它显示着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精神状态、情感态度等内容。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服饰已成为一种传递信息的语言,让对方接受,建立良好的关系,护自我形象等,都要运用服饰语言。
一个人的穿戴会在其内心产生一种微妙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交际的另一方。例如,当我们看到穿制服的警察或军人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可信赖,可依靠的感觉。也就是说,我们的认知首先就是从服饰开始的。因此,协调、适中的服饰既能对着自身产生良好的心理感受,同时也给他人以好的认同。
1.2目光语在交际中是通过视线接触所传递信息的,也称眼神。说话人的视线往下接触,一般表示“爱护、宽容”的语义;视线平行接触,一般多为“理性、平等”的语义;视线朝上接触,一般体现“尊敬、期待”的语义。视线斜行,可能表示“怀疑、疑问”的意思。初次见面时,一个人的视线左右扫描,表明他已占据优势。当一个人的视线朝下,眼皮也下垂时,这是明显的“不耐烦”的表现。
1.3表情;面部表情主要是相应于感情所表现出来的面部变化,也是一种非语言的人际沟通和自我表征。人们能够通过表情正确认知情感。国外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书面语言十38% 的音调十55% 的面部表情。可见面部表情在表达和心理状态的流露方面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心有所想,必有所露,也就必须有面部变化。表情主要是表达感情的,感情的变化会引起表情的变化。
1.4手势语是以手和手指动作为信息符号的语言。人的内心活动和情绪可以从手的动作、位置、紧张程度等方面表现出来。手势的运用、是通过手指、手掌、拳头和手臂的动作变化来表达人的多种情绪、意图。手势按动作范围可分为高势、中势和低势。手举至肩膀以上活动是高势,多用来表达强烈鲜明的感情,如表示胜利、决心、愤怒等。手在肩部以下至腹部活动是中势,多用来叙事说明。手在腹部以下活动,是低势,一般用于表示憎恨、蔑视、厌恶等。手势的作用,可将其分为四类:表达情感的情意手势,摹形状物的形象手势,指示具体事物的指示手势,表示抽象含义的象征手势。
1.5走姿;通过行走的步态来传情达意的姿势语。是最能体现出个人精神面貌的姿态。从一个人的走姿就可以了解他的欢乐或悲痛、热情而富有进取精神或失意而懒散,以及是否受人欢迎等。从一个人的步态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其心理的信息。如沉重的步态是情绪低落、心情沉重的信号;步伐轻捷、节奏明快的步态是心情愉快、情绪高涨的标志等等。
1.6首语,指通过点头、摇头等头部动作来表达思想,情感的态势语言。首语主要诉诸对方的视觉。正确使用首语可以简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首语主要有点头、摇头、低头、侧头、晃、抬下巴等。在交际活动中,点头和表示致意、理解、顺从、同意、肯定、承认、感谢、应允、认可、满意等;摇头表示否定,不同意对方意见;头部微倾表示注意观察、思考等意。
2.体态语言与教学
2.1教师服饰与教学;教师应注重自身的形象,包括服饰。特别是小学教师服饰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着装整洁、优雅,仪表端庄,就感染着学生,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秩序稳定,学生心情愉快、轻松,而且使学生愿意与教师沟通,喜欢他讲课。反之,穿不适合教学氛围的奇装异服等,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2.2教师目光与教学;教师上课时应注意用眼神说话。一般说,教师走上讲台后,切忌急忙开始讲课,而要用2一3分钟,用亲切自然的目光环视全体同学,这对镇定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很有帮助。讲课过程中,眼神可沿教室中线移动目光,要照顾到前后及中间的所有位置。一方面可以防止个别同学思想开小差;另一方面可以从学生的眼神中反馈出教师授课的效果。
2.3教师的面部表情与教学;教师要善于调动面部表情,切忌板着面孔、拉着长脸上课。脸部亲切和精神饱满,表情自然,才能给学生一种明朗镇定和愉快的感觉。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学生从心中讨厌的教师是时时板着面孔的教师,以及随时把愤怒、训斥和其它消极情绪抛给学生的教师。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要精神饱满,心神合一;要保持乐观振奋的心情、热情开朗的性格、健康良好的思想、严肃和蔼的态度等。
2.4手势语与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手势动作十分重要。教师可以根据讲解的具体内容选用适当的手势。如摹状事物的形态,可用形象手势。恰当运用手势语能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但教师的手势要自然、大方,要节制手势活动频率、节制幅度,如果手势活动频率高、幅度过大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5教师的走姿与教学;走姿是指在教学当中教师的步态与及走动的范围和距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改变与学生的距离来表达目的。教师讲十分有趣的事,可以沿中线走到学生中;讲与学生相关的考试问题,可走到第一排学生处;课堂上发现学生行为不当时,可以轻轻走到他身边;倾听学生意见和讨论时,可以坐在学生身边等等。
2.6教师的首语与教学;头的点、摇,侧、抬均是传达信息的工具。教师能正确使用首语,可以简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使教学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是立体地从教师的讲、动、情、势等有声语言和非有声语言来接受知识。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举止大方得体,动作满洒自然,要处处注意与学生沟通,必须重视体态语言的运用。
教师的教育魅力,首先源于他做人的楷模。教师得体的一频一笑,端装的仪表,风趣的言谈,优雅的举止是学生形成良好素质的动力,运用好体态语言,对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让我们每位教师恰当地运用好体态语言,使你的教学更成功。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作为高师教育的两个途径之一,在小学教师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强化小学教师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必须加强高等院校与小学的校际联合,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实习基地;打破单一的实践模式,建立全程教育实践体系;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全面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建立严格的质量考核机制,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论文关键词]实践教学;小学教师教育;有效策略
上世纪末,为了全面提高基础教育师资水平,国家将师范教育全部纳入了全国高等教育系列,完成了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转型。小学教师培养开始了由中专层次向专科、本科层次转变。在转型过程中,一方面,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培养开始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提高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性,使其具备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成为各个高等院校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的共同追求;另一方面,以强化“师范性”为基本特征的中等师范培养模式逐渐边缘化,小学教育专业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的泛化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品格。这种变化反映在教学上就是理论教学备受关注,而实践教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的局面带来的后果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与小学的实际需要渐行渐远。因此,当下我们必须认真反思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实践教学的现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概念界定
高等师范教育途径有两个:一个是理论教学,一个是实践教学。所谓理论教学,即通过理性的灌输与启蒙,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所谓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作为高等师范教育的实践教学则包含了各种技能课的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教育科研、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
由于教育是实践应用性专业,需要经过“临床”实习,在师范教育从三级培养体系转变为二级培养体系,其内涵扩展为教师教育并走向专业化以后,实践教学在教师教育专业中已经成为与理论教学并驾齐驱的教师培养途径。实践教学的改革成为当今教师教育专业改革的关键。
二、实践教学在小学教师教育中的作用
实践教学在师范院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大大提高师范生教育能力,并能让高师学生步人工作岗位后,更快向教师这一职业角色转变。具体表现在:
1.强化专业意识,培养职业情感,树立职业信念。
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首先要学生能对小学教师这个职业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体验教师职业的平凡与崇高,在内心深处生发出对小学教师职业的深厚情感,树立为之奋斗的信念。这种心理上的准备显然不是系统的理论知识所能赋予的。从康德开始,情感和信念就被从知识论的范畴中排除出来,归属到实践范畴中。所以要想完成师范生向教师角色的心理准备,实践教学是必然的也是唯一的途径。
2.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
理论教学是从课堂到课堂、书本到书本,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专业知识。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这方面得以大大改善: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能构成一个整体,即组成为知识群,成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不是彼此分离、理论脱离实际的知识。
3.提高学生的教育技能技巧,丰富个体的实践知识。
单纯依靠传授现成知识而不发展知识,是培养不出所需人才的。优秀的教师或者有经验的教师,绝不只是现成知识的说明者,而是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对所传授的知识进行科学的选择和解释,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丰富个体的实践性知识,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智慧。正是理论化的系统知识与个性化的教育智慧的综合,成就了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特征。
4.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师范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性工作。实践教学不仅是教育能力和技能形成的一种手段,而且还是未来教师获得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之一。通过实践教学,师范生的认识建立在内容丰富、实事求是的感性材料基础上,在参与教学实践、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其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对高校师范生的培养确实具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现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我们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
三、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实践教学现状
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从目前来说是我国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从观念到实践上都存在着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形式较少,时间安排较晚。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仍然仅限于一次突击性的教育实习以及为数不多的教育见习和参观,教育实习构成了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而这往往又都是集中安排在最后一年甚至最后一个学期中的一个月来进行的。师范教育课程计划安排也遵循着传统的做法,即倾向于一个个顺序安排师范教育的不同部分:普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理论与方法——实习。这等于向学生示意理论学习与实习是两项有区别的活动,从而维护了以“模仿”为主的培训模式的教育实习的原始观念。这种做法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和教育实际相结合。因为这种安排背离了教育实习对实习生来说的另一重要目标——为他们提供在工作中反省、检查、修正自己所掌握的完成教书育人职责技能的机会,直接后果是即使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中发现了问题,也只能带着这些问题走上工作岗位。此外,由于学生从未进行过其他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具备一定的实际经验,也给教育实习带来不少困难,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也不利于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不够周密。
随着大学扩招,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实习安排是采取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学校,在教学活动的安排和管理上存在着很大漏洞。模拟教学也往往只是给学生一部分内容,让他们去挑去讲,而缺乏模拟前的详细指导及讲完后的深入探讨,往往使教育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3.教育实习时间短、范围窄。
作为教育实践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实习在我国师范院校中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实习太短,内容形式单一,与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目前我国实行的集中实习时间6—8周很难保证教育实习的良好效果。其间,只能让实习生讲几节课,配合班主任做一点工作,较好的还可能主持一次主题班会或团队活动,而深入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全面掌握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家访等等,根本无法落到实处。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教育实习难以帮助实习生对教师职业活动获得全面的了解,也难以实现教育实习对实习生的一个重要目的——精确与巩固理论知识,获得教师职业所需的技能技巧。因此,实习时间不充裕,与不断扩大的教育内容及不断提高的教育实习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成为现阶段教育实习的一个致命弱点。
4.缺乏“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
从我国高师教育实习现状来看,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缺乏教育实习基地。目前,我国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多数是在临近实习前才落实实习点,而缺乏被美国教育界称之为“入门学校”的那种教育实习基地。大多数院校是“扫一枪换一个地方”。这种教育实习主要以“学院为基地”,而不是以“学校现场为基地”,与小学关系疏远,难以与其建立一种共生关系,并结为平等的合作伙伴,使教育理论缺乏生长成熟的土壤,学生更难以在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体验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缺乏科学的指导。
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指导教师要在精讲有关职业技能的基本知识、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改善、不断趋于整体协调和完善,以获得稳定的教师职业技能。目前教师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指导总体比较薄弱,这既有管理上的原因,又有教师自身的原因。相对而言,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比较“外露”,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对学生训练能够提供良好的指导。按理说各科教学法在训练技能方面是具有优势的,因为它与学科专业、实习有直接联系,而且课程又是各系自己开设。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主要与“法”中无“法”的课程自身相关,也与教“法”者不懂“法”有关,有的学科教学法教师甚至从未教过小学,这哪里还谈得上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心理学、教育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其他各科教师头脑中毫无技能训练的示范意识和指导意识,是高师院校中比较普遍的问题。
6.缺乏严格的考核。
《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第四条指出:“高等师范学校要从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高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确保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到严格的训练和考核。”它对四大部分训练内容(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的考核分别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实际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其他训练内容的考核有的学校恐怕连细化的考核标准都没制订,更谈不上严格考核了。考核本身具有评价、激励、反馈等功能。通过考核检验师范生职业技能掌握和运用情况,从而评价高师教学工作成效;通过检验和评价,让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励他们加强技能训练,同时也促进高师教学改革的深入。可是我们未能做到严格考核,几乎使这些功能丧失殆尽,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四、开展有效实践教学的策略
1.加强高等院校与小学的校际联合,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实习基地。
实践教学存在的种种积弊,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高校与小学之间存在隔阂,没有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使实践教学的开展失去了赖以展开的平台。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给我们以启示。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美国大学教育系(或教育学院)与当地中小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培养新教师,鼓励在职教师进修,开展合作研究,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参与合作的中小学称之为专业发展学校。这种学校强调与当地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我们也应该在高师教育和小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实践教学方面展开较为全面深入的合作,在课程内容设置、实践指导、学生管理、成绩考核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从而保证实践教学有序、高效地展开。
2.打破单一的实践模式。建立全程教育实践体系。
传统的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在时间安排上分布零散,没有系统性、规定性,直到最后的集中教育实习阶段才略显规范性,但时间安排得并不合理,太短、安排太后。而连续性、渐进性全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则是从师范生入校第一天起(包括寒暑假)就实施,涵盖了师范生在校的全过程。同时,它在时间安排上体现出一定的连续性、渐进性特点。先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一系列实践环节(如:熟悉学校环境的实践、教学技能训练、见习、模拟实习、试实习等)来减轻教育实习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精神负担及忧虑感,使他们逐步适应教师职业生活,然后才真正进行实战演习的“教育实习”。
3.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全面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学生的教育实践绝不仅仅是听一两节课、主持一两个主题班会这么简单。实践教学的内容应该涵盖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改变当前实践教学的现状,必须打破旧有的思维格局,站在未来教师的岗位上全面审视实践教学的内容。概括地说,学生的实践教学应该包括:课堂教学实践、课外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模拟性教育实践、观摩性教育实践、研究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和整体性教育实践等8个方面,这8个方面基本实现了对未来教师职业的全面覆盖。
4.建立严格的质量考核机制,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根据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建立严格的质量考核机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这种考核机制应该包括确立操作性较强的质量评估标准、建立规范化的实践教学组织程序标准、建构统一协调的组织管理系统。通过这些标准的建立,将实践教学纳入严格的考核程序中,以期对教学实践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促进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在小学教师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对实践教学的思想认识,积极探索有关实践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提高小学教师教育的质量。
一、培养小学教师的教研质量的基础
1.提升小学教师的道德素质
优秀的传统文化给小学教师的影响是全面的,也是积极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融合传统文化,对小学教师进行引导,使其将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同时,高校应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提升和培养人的道德素质的作用,从而提升小学教师的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道德的阶梯上,不断攀升。
2.将教师优秀的人格塑造起来
要想将教师健全的人格塑造起来,就要让教师妥善处理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断使其完善自身,从而慢慢的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非常重视个体修养以及强调理想人格,毋庸置疑,这对完善小学教师的人格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可以说,在小学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更利于其将健全、优秀的人格塑造起来,更好地处理自身与外界的关系。
3.利于小学教师将正确的三观形成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很多小学教师在价值判断以及人生态度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频繁的出现了个人主义和反文化以及拜金主义的现象,为了能够让小学教师形成正确的三观,让其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使其发挥出指导作用。
4.对和的思想进行传承
在传统文化当中,和的思想占据的位置极为重要。几千年前,我国就极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而这种观念也慢慢地对现今中国的发展理念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结合小学教师与其他教师教研的交流,能够让教师更大范围的吸收最新教研思想,并把优秀的教研方法进行传承。
5.传承爱国情怀
在传统文化当中,有很多的爱国主义精神蕴含其中。可以这么说,正是这样的爱国情怀和爱国精神才支撑了民族的发展,才让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也才培养了一批一批有着爱国情结的民族英雄,赋予每个时代新鲜的活力。这种爱国情怀,每位中华儿女都应学习,且要具备这样的品格,更应传承。而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融入,更利于目标的实现。
二、培养小学教师教研方法创新的关键
(一)打造强大的师资队伍
要想更好地构建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够传道授业以及为学生解惑。而作为教师,除了要有一定的责任心,还要不断地将自己的理论修养和实践修养提高,与此同时,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榜样作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从某种角度来讲,小学生的心智正在成熟阶段,对外界的事物也有了客观的评价标准,因此教师要注重诚信,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提高认可度。另外,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传授,其自身也应具备一定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才能够更有效地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师理念,不仅要对新事物进行学习,还要重视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
(二)在教学内容中融合传统文化
要想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要对针对性的教材进行编写,将传统文化的精神以及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体现出来。需要注意的是,教材所选的文化知识要有很强的可读性,同时学校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对一些传统文化的资源进行开发。另外,学校应将小学教学新教研方法的相关内容增加到教师培训当中去,使其在各个学科当中得以渗透,并为各个学科的融合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科技不断在发展,计算机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而学校的课程在开展的过程中,也应对媒体技术进行利用,这样不仅便于实施政治教学,还能够更利于渗透传统文化。同时,还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小学要强化建设校园网络,并在小学的网站界面上对专属于传统文化的界面进行设置,以声音和视频、图像和文字的形式将传统文化的精华呈现出来,这样能够让小学教师更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也能够让其充分感受文化当中的无穷魅力,从而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
(四)组织传统文化的活动
小学教育不能只重视文化理论,这样非常不利学生吸收优秀的文化,所以,小学教师要基于理论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活动进行创建和组织,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大的乐趣,还能够以一种更为轻松的方式学习传统文化。在组织传统文化活动的时候,可应用多样的丰富形式,比如,小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可展开学习交流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举办古典名著演讲活动,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我国的各大节日期间,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把优秀文化展现出来;开展一些小学教师的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国家的纪念馆和文人历史古迹以及博物馆,这样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另外,高校也可组织一些同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比如礼仪社和相声社、戏曲社和文学社、书法社和话剧社,通过这些社团,更利于组织小学教师的传统文化活动。还有,可组织一些比赛,比如诗词比赛、书法比赛以及相声比赛,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够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小学教师教学过程的教研方法,要注重教师对文化积淀和历史传统产生一种认同感。同时,也要有效地将小学教师在教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助于其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形成,将健全的人格塑造起来,从而实现以自身为模板带动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作者:刘顺民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柳沟店小学
摘要:小学教师教学知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和研究是对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现状、教师的知识获取来源以及可能对教师的教学知识获取产生影响的不同职业意识进行的综合性调查。对于小学教师教学知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教师;教学知识;影响因素
引言:
本文主要以东北部地区的小学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形式,结合以专题访谈和课堂观察。以此来完成小学教师教学知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1问题的提出
从产生教师这一职业开始,有关于教师专业的发展就一直是备受瞩目的研究话题,很多的优秀专家和学者认为,新手教师与资深专家级水平的教师存在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在知识储备、事物洞察能力以及教学效率等方面的差异。于此同时也有部分人认为,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存在着三个不同的角度:第一,从事教育事业的价值标准以及具体目的的观念角度;与实践总结的教育经验相关的教育经验角度;与实际应用的教育方式、技巧以及策略相关的科学技术维度;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教师在大多数会选择将经历投入与教育方式、技巧以及策略角度,而对于所形成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经验投入甚少[1]。
2研究方案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为了达到第一手有效资料的获取,综合利用了现场调查以及专门访谈分析研究等方法。
2.2调查抽样:
本课题的调查研究主要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方法,对各个不同地区的小学教师进行抽样统计调查。本次调查研究的样本主要来自黑龙江教育学院的函授学员、黑龙江省小学教师培训班中获取,在兼顾好某一县市的整体调查覆盖率但同时也会综合考虑好个体学习的整体覆盖情况[2]。其中调查问卷共发放900份,回收702份。经统计其中的有效问卷为612份,有效率为65.13%。男教师共166人,女教师446人;数学教师360人,语文教师240人,其他12人;大学本科80人,专科460人,中专中师65人,其他7人。
2.3数据管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数(n)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与分析
3.1小学教师的教学知识现状:
本研究以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教师众多掌握的主体图片和知识参考样本为参考,对各个不同地区的教师教学情况进行统计和了解,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超过半数左右的教师都对主题图理解不到位,该方面水平有待提高;同时,教师之间因为城乡地域的差别导致的分类也较为明显,很多地域偏僻的乡村教师对于各类主题图都没有准确的了解和理解,这一比例远高于城市教师,如果不能对该现实问题进行合理认识和了解,就很容易导致新课改在农村地区的实施遇到困难[3]。
3.2教师教学知识获得的途径:
在教师的教学知识获取途径的研究中发现,目前的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教学新媒体资源、相关的教学资料、教学经验交流以及教学实践所得来提高自身教学知识储备。对于新媒体教学资源的利用发挥作用较大的前三位分别是教学组织的集体观摩活动、教师就职后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同事之间的交流。对于教师教学知识活动影响较小的因素主要包括就职前的师范学习经历、学生的个人经历、以及专业领域的书刊以及教育材料。
3.3影响小学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的职业意识:
教师的职业意识可以具体体现在以下的几个维度,第一,教师的自我职业意向,包括对教师的专业自我观察所产生的职业满足感和职业信赖感,从中体会到自我价值感,也就是教师在从业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人教学效能。第二,职业性质的定位,就是指教师对于自己职业的性质以及职业方向的把握;第三,职业自身价值的认同,主要是指教师对于自己理想从事的职业的个人认同如何。第四,职业危机,主要指教师在从业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职业倦怠感和职业危机感。在职业的自我意向上,80%的教师会认为自己是合格的教师,认为自己并不是合格教师的人数约为3.6%,认为自己是合格教师的人数约占4.3%。对于教师职业的整体认识中,小学教师多数认为职业价值最高,职业贡献度认可不充分,认为教师仅仅是职业和谋生工具的占19.8%。
4讨论与建议
4.1小学教师新课程教学知识急待提高:
教师的教学知识主要包括教学的课程知识以及教学的内容知识、教学的方法知识。方法层面的知识属于教师接纳较为容易的部分,教师对于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探索仅仅停留在表明,对于合作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分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于教学方法与教师手段的真正把握与理性指导方法需要进一步实践反思。
4.2小学教师的知识获取途径表现出模仿与对话的特征:
小学教师的知识获取手段以及知识获取途径较为集中,主要是通过教学观摩以及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其中最为期待的教学知识获取途径仍然是教师的校外合作学习,这也说明了小学教师群体还是比较偏向于文化的学习模仿和对话,对于如何提升小学教师的反思意识以及能力,形成教师的反思习惯等,都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写反思新的,参与网络互动平台活动等进行教学反思。
4.3小学教师的职业意识表现出趋同性:
小学教师的职业意识表现出趋同性,小学教师对于教学价值取向的认同具有一定的高度统一特征。对于职业的自我意向,需要引起关注的是教师的职业危机感,有超过半数以上的教师承认自己存在职业危机感,对于职业危机感的产生原因可以从各类偶发事件、以及职业危机期的调整情况。对于职业危机感的解决也确实需要教师的自我心理调适和外力帮助。
结语:
有关于小学教师教学知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在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应用意义不可忽视,这部分研究可以对未来的小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发挥提供重要理论研究支持。
作者:孙博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
一、教师语言艺术相关研究
(一)教师语言艺术的内涵
1.教师的语言要精练、规范。语言是一种艺术,人们常说“言传身教”。小学课堂每节课只有40分钟,小学教师要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分配好课堂讲述与练习的时间,做到语言简洁、明确,用艺术性的语言衔接好每一个教学环节。
2.教师语言要有灵活性和趣味性。小学生自身固有的活泼与好动的性格,使得教师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小学生这种活泼与好动又决定了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节课当中,学生集中精力的最佳状态一般能维持15-20分钟,这就要求教师运用灵活的、趣味的语言来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使课堂变得灵动而富有情趣。
3.教师的语言要鲜活生动,充满丰富的想象力。人们总是向往美的事物,孩子们亦是如此,美好的、丰富的语言更是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知识真切的走入到学生的感知活动中去。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表达,描写的、议论的、说明的、抒情的、的等,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语言。
4.教师语言要有启智性和教育性。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思考,思考了想不出来再启发他,学生思考而有所领会,想说而又不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时,再去启发他。威廉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
(二)教师语言艺术对教学的影响
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虽然在不断更新发展,但教学归根而论终究是言语传授的教学活动,课堂内外无时无刻不弥漫着语言。课堂教学的语言活动有讲授、解释、提问、讨论、回答、概述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教师语言的正确运用,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弗兰德斯曾将在教学情境中的语言行为分了十大类,如表所示:从表可清楚地看到,教学语言乃是构成师生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教师语言运用的恰当与否,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的高低。
二、运用艺术性的语言促进有效教学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畅通师生沟通渠道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有效教学,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教师应把每个学生都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理解和尊重学生,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产生的不安、激动、迟钝等现象,绝大部分不是学生自身的心理缺陷造成的,而是怕受到批评做出的完全合理的精神反应。教师在课堂上所说的平等而又尊重的话语,是孩子生命中的阳光。
(二)用启发性语言,促进学生有效的“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产生变化,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有效的“学”,来促进教师有效教学。在洋思中学的教育改革中,教师仅用这10分钟的授课时间,创造出了百分百的升学率,和闻名全教育界的“洋思模式”。可想而知,这10分钟的课和含金量有多大,教师运用了启发性的语言,达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启发性的语言助于有效教学的生成。
(三)用艺术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是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的人。小学阶段的孩子,心思特别的敏感细腻,他所做出的一言一行,希望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关注。相反,如果教师使用了艺术性的、激发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性趣,引导学生自己去完善任务,学生会感觉到教师在关注着他,他就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去完成任务。
三、结束语
语言是人们生活的交际的工具,更是教学的重要工具。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讲究运用语言的艺术性,使之具有极其强烈的穿透力、凝具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突破知识的难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促进有效教学。
作者:邓倩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