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高一政治论文

高一政治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13 10:08: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高一政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一政治论文

高一政治论文:课堂教学中高一政治论文

一、全方位的备课

1.熟悉教材

高一思想政治必修课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以经济生活为重要教学内容,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教材编排的目的、意义、教学方法等基本内容。比如,第一单元的第一节《商品》的备课中要熟知商品的含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必备的条件是“劳动产品”“用于交换”“就具有使用价值”“离不开流通领域”;两个基本属性等。这些基础知识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显得很枯燥,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熟悉学生对于高一的学生,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在经历了初中紧张的学习之后,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一定的基础,了解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知识点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关键是有的学生认为政治学习就是背诵学科,想到背诵就头疼。于是很多学生对政治课从根本上就产生了厌倦的心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也是消极的,更有甚者根本就不想学。根据这个事实,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设置很多情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二、课堂教学不拘一格

1.小组合作学习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更愿意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因此,我让学生以前后座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首先进行自主学习,把枯燥的问题变成灵活的易于掌握的知识点作为学习的目标,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统一思想之后进行小组汇报。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投入小组的学习中,整体把控课堂。在小组合作学习有了一定的成果之后,我让他们逐个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其他小组认真听,并汇报小组的优缺点。还可以及时提出质疑和分享。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刻处于主动的状态,随时准备接受对手的发问并解答。这样的课堂教学与其说是政治课,还不如说是辩论课。学生在不断的质疑和解答中不但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对知识点的积累也可以做到当堂课完成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效果也相当不错。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要想让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目标,开展活动是最重要的。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来设置活动。比如,在教学《货币》这一节的时候,对货币的产生、本质、职能等枯燥的知识学生容易混淆。于是我设置了抢答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结果很多学生在抢答过程中高度集中精力进行记忆,不但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还激起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效果很好。除了知识竞赛外,我们还开展手抄报、演讲比赛等活动。在教学《多彩的消费》这一节的时候,我让学生到网络、图书馆收集资料,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就“消费与收入”“影响商品价格高低的因素”等话题来写出演讲稿并在班上进行演讲。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弄清楚了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总之,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激发了求知欲,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在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任务来设计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设置不拘一格的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在课后作业的设置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条件来进行作业的布置。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喜欢从网络、媒体等方面吸收新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现象,安排学生到他们喜欢的地方摘要: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的平台。但是,政治这门学科比较枯燥、深奥,去寻求答案。比如,在教学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之后,我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到网络、电视、图书馆等地方去查找资料,了解货币的神奇,进而统计出货币的种类。学生通过对货币历史的了解,更加明白了货币的作用和意义。再比如,在学习了《多彩的消费》这一节之后,学生对消费的类型、目的、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便让学生构建一个家庭的消费图。从而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了解消费复杂的心理表现,帮助学生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四、结合学生成长案例进行教学

在对学生进行“消费观念”的教学时,结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更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心理。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常常有很复杂的心理反应,而通常具有的消费心理有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和求实心理。在大多的消费观念中,消费心理偏重于求实。比如,人们在买衣服的时候更偏重于买一件实用的衣服,而不是片面追求时尚或者价格。这种消费观念很理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高中生,他们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消费观念。很多学生为了追求时尚、名牌,根本不在乎父母的经济承受能力,无形中给家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压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否定学生的消费观念,而是要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反思。高中生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是这个年龄正常的心理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他们需要在别人面前树立自己的形象。所以,出现攀比和从众心理本无可厚非,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从众,更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吸引别人的不仅仅是外表,而是内涵和气质。鼓励学生在合理、理智消费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让内心的美好道德素养形成磁场。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时候,我举了初中学生的从众和攀比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可笑,从而反观自己的行为。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知道了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的三十二字方针: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思想政治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摒弃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建立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次报告中提出:“二十一世纪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的确如此,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知识经济化时代,这个时代的竞争不仅是知识水平的竞争,还是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竞争。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中,教师必须重视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运用知识解读生活中的现象。这不仅是高中政治教师的使命,也是高中政治学科的意义和目的。

作者:朱林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高级中学

高一政治论文:高一政治新教材使用的启示

一、立规矩,定目标,教方法,重评价

“立规矩”既包括课堂学习纪律,也包括学习活动规则,如上课前一两分钟组织学生做好学习准备、上课集中精力、按照老师的指令积极投人学习活动等。第一学期要经常强调规矩,检视课前准备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评价学生遵守规则的情况,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定目标”指学习活动开展前,向学生出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既包括学习内容和学习水平目标,也包括学习纪律和精神状态目标。对于刚进人高一的新生来说,面对理论性强、抽象度高的学习内容时,可将课堂学习目标定得低一点,遵循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学习纪律和精神状态目标,则要严格要求,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方法”指教学生如何阅读教材,如何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何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如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何做练习等。“教方法”要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逐步实施,不可贪多求快,否则,欲速则不达。“教方法”要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不要脱离教学内容单纯教学习方法。“重评价”指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效果适时评价,包括课堂学习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既要评价班集体学风,也要评价学生个体。评价要全面、客观、真实,具有激励、提醒和警示作用。抓好这四个关键词,学生明白了课堂上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学什么和怎么学,构建和谐高效课堂就有了坚实的根基。长期坚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意识就会强化。

二、依教材,引思辨,品“智趣”,强思维

学生对某门学科的重视程度取决于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学习价值的认可程度。高一学生不重视思想政治课,从外因看,受了社会上很多人对政治课所持偏见的影响;从内因看,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枯燥无味,学习没有进人主动思辨状态,只是对学习内容的浅层次接触,未触及理性层面,未品味到其中无穷的“趣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引导学生依教材,引思辨,品“智趣”,强思维。

1.导思激趣,培育探究意识

“导思”指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阅读课文,寻找间题的答案;“激趣”指问题要具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作用。高一新生人校阶段,激发其学习政治课的兴趣特别重要,而要使这种兴趣得以保持、巩固和发展,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心理,则必须围绕学习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会理性思考,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吃透知识的内涵。为此,必须抓好三个环节,第一,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归纳概括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我们用货币买商品,商家则用商品换货币。是先有商品,还是先有货币?商品与货币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商品和货币可以互换?第二,组织学生交流对问题研究的成果,点拨、讲解疑难,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人,归纳总结知识要点,理清知识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三,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如果阅读课文前没有这些问题引导,自学这部分内容后,可以从哪几方面提炼知识提纲,归纳知识要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思考意识就会渐渐增强。

2.认识体例,学会用教材学

高一新生学政治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在课文中划杠杠,基础越差,杠杠越密。这一现象折射出学生不思考、不解读课文的浮躁心理和寄希望于考前死记的习惯意识,也说明学生不会用教材学。矫正学生这一不良学习心理,教学生学会用教材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途径。应从三方面人手:①在宏观上指导学生明白教材体例,知道各板块的功能。可分“学前了解”“学中体会”和“学后回顾”三步进行。“学前了解”即在学习《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前,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致同学们”中“如何阅读这本教材”,从整体上初步认识教材体例及各板块的教学功能。“学中体会”即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体感受单元序言、课导言、框题、目题对学习的导航作用。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对课文作粗线条的了解,明确从哪几个方面把握本框内容。“学后回顾”即学完一单元后,指导学生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梳理,提炼观点,与单元知识简图对照,回答单元序言所提出的问题。②在中观上,指导学生抓住框课文板块结构及功能。“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是框课程资源构建的特点。首先要指导学生认识“活动框”对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引领作用,认识“活动框”与课文优秀内容的关系。其次要指导学生认识“名词点击、专家点评、相关链接”对培养探究学习能力的作用。最后指导学生总结出基本的学习步骤。③在微观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做到两点:一是从意思表达上对课文分层,归纳、概括要点;二是找标志性词,抓关键句。这样,把学生引人一种主动探究的心理状态,不断强化,训练半学期,自觉学习意识就会形成。

3.学会思考,培养探究能力

高一思想政治教材提供了丰富的问题资源。《经济生活》单元序言、课导言和“活动框”中均设有问题,《政治生活》单元序言、每框第一目情境导人和“活动框”也设有问题。这三种问题对学生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就《经济生活》而言,单元序言中的问题着重从知识主题角度确定探究对象,提出探究总目标。课导言中的问题着重围绕知识主题确定具体探究目标,对应单元序言中的问题进行具体扩展。“活动框”中的问题对应课导言某方面问题,为学生理解框题阐释知识过程中各个节点、理清知识层次及内在逻辑关系导航。三者呈纵向递伸扩展关系。如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序言提出的三组问题,提出了思考目标,旨在引领学生学完对应内容,对该主题知识进行综合提炼,形成问题的答案。第二课导言提出的四个问题,旨在引领学生学习探究本课内容。第二课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四个“活动框”对应导言提出的前三个问题,依次设置了6个问题,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全面、辩证地探究价格问题,理解价格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整合运用好这些问题资源,采取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用单元序言和课导言问题引领,着眼整体,从微观着手,引导学生理清各活动框所设问题对理解基础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在分析探究这组问题时,学习多角度、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的方法,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对各框知识进行梳理、归纳、综合、提炼,构建课知识体系,找到课导言所设问题的正确答案,进而构建单元知识体系。这样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自主探究能力就会不断增强。

4.学会质疑,培养问题意识

高一政治课教学,除引导学生运用教材中的问题资源思考探究外,还要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新问题。首先,要结合教材知识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如教学“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就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提出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材料思考探究,就能推知出新的结论,更加全面地认识影响消费的因素。其次,要引导学生根据框题或目题进行导读性提问。如教学“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阅读课文前,就可先让学生围绕标题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再对问题进行提炼,形成优秀问题:①为什么我国政府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②政府怎样做到对人民负责?再次,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热点,发现问题。如学习“市场配置资源”和“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就可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热点,如食品安全问题,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所学知识从原因、社会影响和怎样解决等角度全面地思考探究。这样,通过引导、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增强,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就会增大,学习成绩也会显著提高。

三、调知识,联实际,解问题,激动力

学习成就感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尽管新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但考试仍然是高中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评价方式。学生能否在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直接影响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成绩,必须指导学生作适度的解题训练,巩固知识并转化为解题能力。既要围绕知识点,依据学生的思维潜能,设计出规范、典型、题型多样、有趣味、有梯度、有启发性的适量练习题;又要指导学生在练习中总结掌握解题的正确方法。比如,做选择题,要做到“三读三划一比较”,即:一读题干,划关键词句,提炼出中心意思;二读提问,划限定语,确定命题意图;三读题肢,划错误处或有价值信息,判断是否符合题意,再将拿不准的题肢、题干与提问的意思比较取舍。做主观题,要做到“两读两划一思考”。先读提问,划关键词,明确要求;再读材料,分层次,划关键词句,提炼中心意思,思考它反映的经济或政治生活观点(原理),根据提问要求,用相关观点(原理),联系材料组织答案,分清层次,力求逻辑严密,简明扼要。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困惑或难题,如引导学生用消费心理知识排解自己在消费方面的困惑,用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知识,帮助社区解决一些实际疑难问题。这样,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好政治课的价值,学习动力自然就激发出来了。

作者:邹成林 赵志强 单位:四川省绵阳市芦溪中学

高一政治论文:高一政治新教材的高校运用

一、高一新教材,在使用中凸显的问题:

新教材存在自身的体系,高一政治教材,主要讲的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囊括的知识点和内容相当的丰富,与学校安排的课时肯定是不成正比的。就拿高一政治《神奇的货币》一课来说,教材内容设计为两框,课标把这繁多的内容只安排为两课时。“揭开神秘的面纱”(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占用一课时。每一部分中都演化出很多的问题和内容,如,货币的含义和本质,就需要同学们分析“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的关系”这是很费时间的。如,货币的基本职能中,设计到价值尺度、流通手段,W—W(物物交换)、W—G—W(商品流通),这些都需要花费实践讲解。再如,纸币的内容中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两个名词,需要费力耗时的为学生解释后才能理解。繁多的内容,安排在有限的课时当中,还不能忽视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且要达到原理知识的掌握,课时的紧张不利于新课标的贯彻,给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带来了诸多不便。教材体系欠缺,需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为学生加补很多的知识。不补充就会使各知识点间欠缺内在的逻辑关系。这一现象,我们从教材内容与课后的习题就能比较出来。课本只是讲授最最基础的内容,课后题目难度却是从课本上很难直接找到习题的答案的。

二、如何高效利用高一政治新教材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作为知识建构的主体,在知识点获取中,注重学生之间的生生互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知识建构的引导者。摆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才能有效的利用新教材。

2.观念创新带动行动的创新

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要求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化,依靠的就是新的教育观念的支配。做到以学生为本,树立新学生观,为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范围。将政治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情操,做到知行的统一。在生活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笔者在课前设计5分钟演讲;在课程中,对于难以掌握的理论,笔者安排简短的辩论的形式,利于学生对理论的掌握;课后,对于重要的原理和思想性很强的知识点,笔者要求学生撰写小的政治论文。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善美镌刻在学生心中。

3.新高一政治基础要在新课标指引下,采取适当的教法

新课标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学生政治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将政治理论内化为科学的价值观。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结合高一政治新教材的知识点。抓住当前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现象,经济事例和文化活动,将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提高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从而掌握住政治理论观点。综上所述,在新课改革的大背景下,深化高中政治改革。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需要我们高中政治教师的积极参与,并结合自身所在的学校学生的实际,使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出现新的较大的改观,正确使用高一新教材,使政治课学生喜欢上,感兴趣,减轻教师的压力和重任

,提高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张书波 单位:江苏省沛县中学

高一政治论文:课改下高一政治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一、高一政治教学的困惑

1.开放的初中教学造成的尴尬后果

(1)学生对政治学科存在认识偏差

由于受开卷考试这个表面现象所迷惑,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平时教学中,学生对政治课极不重视,总以为学不学没多大关系,到考试时带着课本进考场就可以把试考好。教师和学生对政治课的认识产生偏差。

(2)活动课的负面影响

初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亮点主要体现在新教材中的活动课,而缺陷又恰恰是在活动课上。部分初中老师所上的政治活动课已是活动与理论的脱节,极易形成学生的误区:政治课就是热闹,就是玩。让学生从热闹好玩的课堂中回到相对抽象的课堂中来并非易事。

2.高考制度存在的弊端

以高考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致使高中的教学只能围绕高考指挥棒进行,政治课教学必然地形成了“老师教书,学生背书,国家考书”的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不少学校把竞争片面理解为分数的竞争,政治教师只能通过填鸭式、题海战术等办法来培训学生的应试能力。一方面是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一方面是高考的压力,谁能协调完美,而没有偏差呢?

3.师生“逆反性”心理误区的制约

逆反心理普遍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中。教师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其职业、专业的不顺心;对教材“多变性”的反感等。而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又表现为对一些枯燥教材内容的乏味;对社会存在轻视政治科现象的认同;对为应试而大量背诵的厌倦;对教师教育要求的直接或间接的抵触等等。上述师生逆反心理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成功。

二、高一思想政治教学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1.切实转变学生观念,明确高中思想政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观念是实践的先导。要想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喜欢政治,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新的政治观念,明确高中思想政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在最初的教学时,应注重结合高一的教学内容列举贴近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明确这些知识对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

提高教学效果,学生的学是关键,因此要注意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高中思想政治虽然确实有些难学,但还是有方法、规律可循的。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方法、规律,还是可以学好的。这些学习的方法和规律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更需要教师予以指导。教师可在高一刚开学时利用专门时间在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记忆、学会把知识系统化、学会解题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法指导。

3.培养创新型教师,落实新课程理念,增强课堂教学活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知识生成和能力获得的引入者,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要实施新课程改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一的政治课教师必须是拥有“全而新”的知识创新型、具备构建“活而实”的和谐课堂能力、准确把握高中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的教师。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好多,随着课改的深入,出现的问题还会更多。我们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既热情倾注,又冷静面对;既大胆前行,又稳妥探求,不断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探索和反思,从实践中反复摸索和总结解决的对策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保证学生素质的提高及发展。

作者:梁善真 单位:广西玉林实验中学

高一政治论文:对高一政治教材不足的认识

一、在内容设计上,有的地方设计不合理、不严谨,缺乏逻辑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有些地方过于淡化知识的逻辑联系,显得零乱,层次不清,缺乏逻辑性与层次性新教材突出生活逻辑主线,注重学生的感悟、体验和探究。

如“供求与价格的关系”这一知识点在教材第二课不仅被硬生生地切为两半,还颠来倒去地讲。编者在第一框题“影响价格的因素”中先讲“供求影响价格”,然后在“价值决定价格”中讲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又说明供求对价格的影响,而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这一道理还必须向学生阐明价格对供求的影响,否则学生就不能明白在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后为什么还会下跌,在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后为什么还会上升。在第二个框题“价格变动的影响”中,教材又分别阐述价格对消费和生产的影响,这实际上就是阐述价格对需求与供给的影响,结果“供求与价格的关系”这一知识前后多次出现,显得零乱、哆嗦,层次不清,不利于学生准确把握知识。又如“消费”这一内容,在第二课中教材阐述了“影响消费的因素”,说明消费水平要受很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人和物价总体水平,此外还说明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也是影响消费活动的因素,然后阐述消费的类型与结构;在第二个框题“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题中讲了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在第四课第一个框题“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中,又讲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讲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与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显然,这使得一个完整的内容被人为地分割为多处,显得零乱,没有形成清晰的层次关系与逻辑关联,不利于体现知识的完整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知识。再如第五课“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个框题,教材先在第一个自然段中阐述劳动的含义,然后阐述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再阐述劳动的重要性;接着在第二个自然段中先阐述了劳动分工,再阐述我国劳动者的社会地位。这种将“劳动”与“劳动者”相互混杂加以阐述的方式就缺乏明确的层次性与条理性,不利于学生归纳与概括。该框题在阐述“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时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教材在第47页第一段先阐述“实现和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为什么),而后话语一转,说明党和国家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怎么样)。然后在第二段又先阐述国家颁布和实施劳动法,用法律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怎么样),接着又说明保护的意义(为什么)。第三段阐述劳动者的权利(是什么),第四、五段则阐述劳动者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怎么样)。这种阐述不仅将“是什么”“为什么”与“怎么样”前后颠倒,内容混杂重叠,而且在阐述怎么样保护时插人劳动者权利的表现,将“国家保护”与“劳动者自我保护”这两个紧密联系的内容隔离开来,将一个完整的知识弄得支离破碎。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准确理解知识,形成清晰的思路,还给教师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构建知识框架体系的能力带来了困难与障碍。

2.有的图片设计不规范、不严谨,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新教材注重向学生提供鲜活材料,图文并茂,生动活泼。

如第四课第一框题“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内容,编者在这里安排了一个图表,内容是我国主要产品在世界上位居前列,而教材阐述的内容是我国当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因而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图表与阐述的内容就显得不协调,应该安排一个体现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图表才比较合理。又如第五课第一个框题“公司的经营”,编者在教材中设置了一幅多场景漫画图(第39页),画面中的第一个场景是女主人说:“咱们三人合伙办一家服装公司,好吗?”到最后一个场景,女主人则说:“不行,咱们是有限责任公司,不能上市,股份也不能随便转让。”编写者设计这幅漫画的意图是想让学生区分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但女主人说的“咱们三人合伙办一家服装公司”就容易误导学生,似乎有限责任公司也可以是合伙企业。在第40页编写者也设计了一幅漫画:画面中,某人买人他人转让的A公司的股票,一年后A公司因经营不善而破产,购买者说“没关系,好在不涉及我的其他财产”。编者设计这一场景的本意是想让学生知道公司制企业只承担有限责任,但购买者的表白“没关系”却似乎欠妥。因为公司破产对投资者来说是一大损失,一句轻描淡写的“没关系”就显得不合情理,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方面的教育。对学生来说,这幅漫画也在警醒他们购买投票是有风险的,怎么能用“没关系”这三个字来说明呢?这样的说法就显得不严谨、不科学。

3.某些框题活动设计过多、过滥,容易导致活动形式化新教材注重设计多样化的探究活动。

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个框题,编写者除了设置多达七处共计12个让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外,还设置了两个“相关链接”、一个“专家点评”、一个“名词点击”等四个小栏目。这么多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每个地方教师即使不讲一句话,学生包括看书也只有2至3分钟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让学生将问题都探究清楚,准确透彻地理解知识,消除误区,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大容量、高密度的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难以实施,也使教师面对众多的探究问题不知如何处理,或顾此失彼;或蜻蜓点水,装模作样走一下过场;或干脆越姐代危,由自己直接讲解,从而使编写者的意图落空,使探究问题成为摆设,徒有虚名。据笔者统计,现在高一政治教材探究题设置最多的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框题,除设有18个探究问题外,还有一个“相关链接”。在本书24个框题中,设置探究问题达12个以上的就有4个框题,10个的有4个框题,最少的也设置了4个问题。设置的“相关链接”“专家点评”“名词点击”等小栏目,一个框题最多设置了5个栏目,设置4个栏目的有5个框题,3个的有6个框题。有的框题不仅设置的问题多,小栏目也多。这么多的问题与小栏目让学生目不暇接,根本无法完成。虽然教材只是一种课程资源,教材的内容教师可以灵活处理,但作为编者在设计时也应该考虑一下实际效果,否则,它就没有多大意义,就变成了一种形式而难以产生实效。

4.有的问题设计难度过大,脱离学生实际,缺乏可操作性新教材设置的探究问题不仅数量多,而且难度大。

如第一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框题,教材在讲“货币的产生与本质”时,向学生出示了一段材料:“人们购买奶、盐、矛头、咖啡、红珍珠,是因为它们有用,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这些不同的商品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生产它们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然后问:“你能从上述材料中体悟出商品的基本属性吗?”这道探究题就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水平,因为材料中只说明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概念的含义,而这两个概念本身又很抽象,学生对“什么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为什么商品交换实质上是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等内容都不懂,更不知道什么是商品的属性,商品有哪些属性,又如何能够回答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是商品的基本属性这样的问题呢?显然,这样的探究问题只能让学生面面相觑,一脸茫然。又如,该框题在阐述“商品流通”这一内容时,编写者也设计了一个探究问题:“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然后问:“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就一定是商品所有者?”这个问题也难度过大。因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求学生能准确理解商品的内涵,明确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交换,交换不成功生产就不能继续进行。其次,学生要能准确理解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懂得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如不能实现,他付出的劳动就会白白浪费,新的生产就无法启动。再次,学生要懂得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能与一切商品相交换,在货币产生后,商品生产者先要将商品与货币交换,即通过“商品—货币”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再通过“货币—商品”购买原料重新生产,若在“商品—货币”这一跳跃中不成功,产品不能实现交换,价值不能变现,生产就不能继续进行,就可能破产,因而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生产者。由于本框题是学生学习经济常识的第一个框题,教材阐述的重点又是货币的产生与本质,学生对商品的含义和商品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并不很明了,就很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更无法对该间题作出推导判断。又如该课的第二个框题“信用工具与外汇”,编写者在讲“信用卡”这一内容时也设置了一个探究活动:“现金消费与刷卡消费有什么不同?”对一些地处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生来说,大多数都未使用过信用卡,有的甚至不知信用卡为何物,他们又怎么能进行比较呢?这样的探究题就忽视了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就没有价值与意义。再如第四课中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框题,教材在阐述“集体经济”这一内容时设置的探究问题是:某一食品厂,实行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投资者,企业的重大决策要经过员工股东大会批准,职工收人既与劳动贡献挂钩,又与出资数量挂钩。然后要求学生回答“这家食品厂属于什么性质的企业?”这样的问题也难以让学生作出回答,因为学生在此之前根本不知道股份合作制是什么性质,教材中对股份合作制也没有进行解释,学生单凭材料中“职工是劳动者又是投资者,收人既与劳动贡献挂钩,又与出资数量挂钩”这一陈述,又怎么能判断出它就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呢?而学生根据“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占有”的理解,还可能依据材料中职工是投资者,其收人还包括资本收人这一事实,将该企业判定为私营企业。这样的探究问题就不仅不能起到引领学生探究的作用,反而可能将学生引向误区。

二、在知识呈现方式上,大容,、高浓缩的呈现方式,不利于贯彻新课程理念

1.知识内容过多不利于引导教师转变思想观念

新课程要求改变传统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状况和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片面追求学生获得知识量的多少,而应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掌握方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从而全面发展。要让教师实现这一转变,首先就需要教材的编写者实现这种转变;就要求编写者在确定一个框题的知识内容时,主要不应以学生获取多少知识为着眼点,而应以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着眼点,来确定一个框题知识内容的多少。而新教材在这一方面显然还存在差距。如《课程标准》对“消费”这一内容的目标要求是: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即要求学生通过不同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的比较,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而教材将这一内容不仅单列为一课,分“消费及其类型”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两个框题,阐述了“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消费的结构”“消费心理面面观”“做理智的消费者”等5个知识点,还在第四课第一框题又专门阐述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这就使教材阐述的内容大大超过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如“就业”这一内容,《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是: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例;列举几种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确立正确的就业观。从《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可以看出,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知道就业与创业的基本方式,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而教材在阐述这一内容时,阐述了劳动的含义、意义;劳动者的作用、地位;就业的意义;我国现阶段就业问题的严重性;解决就业问题对国家和劳动者个人的要求;劳动者要树立什么样的就业观;劳动者享有的权利;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既需要国家采取措施,也需要劳动者加强自我保护;等等。显然,正是由于编写者片面追求知识的多而全,才导致教材知识内容过多,这不仅会让教师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也会影响教师观念的变革与转型。因为它使教师的关注点总停留在知识上,总是在考虑如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在围着“知识”打转转,而无暇考虑思想的引导、能力的培养、方法的启示、情感的激发、心理的疏导等其他方面。这样,就会使教师的思想难以突破传统,实现观念的变革和方式的突围。

2.知识内容过多不利于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体验、合作交流,自主获取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新教材中大容量、高浓缩的知识呈现方式既不利于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也不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1)内容过多使陈述的知识高度浓缩,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由于知识过多,再加上新教材提供的背景材料也多,就会使一个框题的篇幅过长。为了使篇幅能控制在适当范围内,编写者就将知识内容加以浓缩,尽量减少阐释性语言,多用定论式语言,致使教材概念、原理堆积,许多内容只有判断式结论,而无解释性阐述。这就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不利于学生自己去理解和获取知识,容易让学生思而无果,挫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第四课讲“分配与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对生产与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第9页)其中“分配”这一内容要到第七课才学习,教材在此突然出现这一概念,又不对其为什么是“桥梁”与“纽带”进行解释与说明,就必然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无法理解。再如第七课第一框题讲“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先说明“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然后说明其依据:“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与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但教材对两个要点均没有作任何解释,这就不利于学生理解,尤其是“人们劳动的性质与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更让学生感到茫然,学生根本不知道“人们劳动”是什么性质,有何特点,又怎么能理解它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呢?(2)内容过多不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探究问题,促使探究学习深人开展。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思维发散,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问题,其设置的探究问题也往往具有开放性和思维发散性。如第五课,编写者在“公司的经营与发展”这一内容的前面设置了一道探究题,问学生“如何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根据是什么?’’这道探究题就具有很大的思维发散性,学生完全可以在回答教材中所说明的“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依靠技术和管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三个要点的基础上,再联系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回答出“面向市场,调整产品结构”“选择好的组织形式,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等举措。又如第二课“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框题,教师在讲完教材所讲的“价值决定”和“供求影响”两大因素外,还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的“纸币的发行量”等内容来理解这一知识。但这种让学生前联后引的探究问题难度要大一些,需要的时间也就要多一些。在知识过多,学生需要探究的问题也多,现有的教学任务都难以完成的条件下,教师就往往会忍痛割爱,放弃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究,即使进行了探究,也往往因时间不够,导致学生的探究难以深人,使学生的思维浅尝辄止。这样,就使学生的探究总是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次上,其思维难以下沉,向纵横延伸,其探究问题的能力也就难以得到较快的发展和较大的提高,致使探究学习无法深人地开展。(3)内容过多使一些耗时较多的活动无法开展,不利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需要互动,需要讨论,需要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而这些活动的开展更需要充足的时间。一般而言,那些具有表演性、情境性、操作性、展示性、争辩性的学生活动或师生双边活动不仅很难精确地控制时间,而且时间太短往往无法实施,即使实施了也常常是虎头蛇尾,甚至被拦腰斩断,难以产生成效。一个框题中设置的知识内容过多,时间严重短缺,教师便往往以自己的讲解来挤占学生活动的空间,以牺牲学生的活动为代价来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活动即使实施了,也常常成了走过场,流于形式。这样,就不利于形成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互动,就不利于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合作。

3.知识内容过多不利于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传统课堂教学只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思想的引导、方法的点拨、情感的激发、心理的疏导和个性的涵养。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各种体验、感悟活动,因为只有在活动过程中,才有利于暴露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与心理等各种问题,让教师对症下药,进行有针对性地点拨与引导;才有利于在体验感悟中,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思维、心理在外界的刺激下产生变化,向教师引导的方向发展;才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观察,并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对策与活动进程。而学生的感悟体验较之教师的讲授无疑需要更多的时间,因而课堂的感悟体验活动越多,知识多与时间少的矛盾就越激化,越严重。再加上在三维目标中,思想、情感等目标是内隐的,难以用指标衡量,而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外显的,能够通过考试加以检测,在目前高考没有出现重大变革的条件下,一旦三维目标难以整合,无法有机统一,未来的高考压力就会迫便教师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完成知识传授这一任务上,就会让教师把讲授法作为解决间题的主要手段,让思想、情感目标让位于知识目标,使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化为泡影。

三、对一些师生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采取回避态度,让师生得不到答案与要领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教材,其提供的知识就应关注学生的需要,就应该回答那些学生迫切需要回答、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新教材对这些问题采取了回避态度。如对按劳分配,教材仍照搬以前的说法,说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而现实的情况是,国有企业基本上都已改造成股份制企业或股份合作制企业,那么对国有经济来说,其分配方式就很不明确,若原来的国有企业现在是由国有经济或公有制经济控股,那它的分配方式还是不是按劳分配?若不是按劳分配,那按劳分配是否还能在整个社会中占据主体地位呢?若仍属于按劳分配,那混合所有制中还存在其他成分又该如何解释,说它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就缺乏充分的理由与依据。这样的间题教材予以回避,不作出说明,就让教师左右为难,让学生心存疑惑,得不到准确答案。又如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要让学生能杯解析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虽然教材在理论上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却未能结合现实说明我国当前存在收人差距过于悬殊所带来的后果,这就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关系,不利于学生理解党和国家当前为什么要重视公平问题,要强调缩小收人差距。而这正是学生所关心、所希望了解的问题。教材对这样的问题采取了回避态度,就容易让学生觉得政治课的学习应用价值不大,想了解的没讲,不想了解的又在讲,从而对本学科的学习缺乏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作者:李国华 单位:湖南来阳市二中

高一政治论文:高一政治课堂的优化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笔者听了不少同行的课,发现很多时候学生在政治课堂上是“被互动”的,老师抛出了一个个问题,学生一个个回答,看似热闹的课堂气氛却总有着拘谨的意味。可以想象平时的政治课堂气氛该是多么的凝重。怎么改变?首先就要从政治教师自身做起。可能感染了学科特点,政治教师理性居多,给学生的感觉是严肃刻板的,不少老师在办公室里妙语连珠,一走进课堂就不由自主地“端”了起来,再联系到较为抽象的政治课内容,于是学生和老师总是亲近不起来。其实现在活跃在教学一线的政治教师多以中青年为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还是能做到的。灿烂的微笑、幽默的语言、年轻活泼的心态,更容易塑造一个可亲的政治教师形象。“亲其师,信其道”,一旦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师生情,就能为学生的政治学习营造一种适宜的心理氛围,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才会更为顺畅。

二、调整目标,梯度分明

面对初高中接轨,九门科的压力,高一学生是沉重的。也就容不得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政治学科上。面对现实,教师如果能主动进行目标调整,把高一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小高考”上,就能获得双赢。毕竟大部分学生在高二面临的是“小高考”,过难过高的要求只会提前使部分学生心生绝望,认为自己不是学政治的这块料“,其实,只要高一起始阶段入了门,政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学”,这是很多过来学生的经验。所以调整高一教学目标,重点突出,难度适宜,是提高政治课堂有效性的最佳选择。在每节政治课上,同样也需要教学目标的调整。一周两课时,教师往往要追赶教学进度,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很满,基本没有课堂留白时间,老师讲得很累,学生听得也累。如果能根据实际情况弹性设定三维目标,情况就会有所改观。

三、多情景教学

高一《经济生活》中编排的第一单元,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就是很抽象的,纯经济学理论对于只熟悉开卷考试的高一学生来说难度不小。面对“价值规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格与供求双向制约”等熟悉又陌生的名词,不少同学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就败下阵来,得到了一个“政治很难学”的结论。如何带领高一学生树立信心,攻克难关?老师就要有意识地创设熟悉的生活场景,把那些抽象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结合社会现象、结合学生的生活,产生新旧知识的对比,将深刻的道理生活化。例如,在讲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时,就设计这样的一个情景:一个小组7名同学都扮演农民角色,种植青菜。各位“菜农”由于各有秘诀,生产一千克青菜的时间为7小时、6小时等,其中有一位菜农采用了机器灌溉,只要1小时。请问:现在生产一千克青菜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不仅“菜农们”在使劲核算,其他同学也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学生的兴趣都被调动起来,这时,老师再及时引导,使学生分散的思维集中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理解上,这个难题也就攻克了。

四、结语

在高一政治教学中除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更应该把落脚点放在教会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的经济现象和观察感兴趣的社会经济问题上。“00后的学生”信息来源广泛,关注的问题也很多,有的从小就树立了理财观念……教师如果让学生觉得政治课的知识是有用的,是可以解决自己的一些困惑的,甚至可以回家帮助父母解答一些宏观经济政策的,学生的成就感就不言而喻了,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也就随之而来。面对江苏高考模式,如何使大部分学生在高二的“小高考”中顺利过关,如何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选修政治,都和高一政治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优化高一政治课堂,激发学生学科兴趣,是所有起始年级的政治老师都必须关注的问题。

作者:陈亦蕾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校

高一政治论文:在高一政治课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

[摘 要]政治学科思维能力包括多个方面,其中辩证思维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在高一政治课教学中,可借助故事、漫画、辩论等完善教材中的不足,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关键词]政治课 辩证思维能力 故事 漫画 辩论

辩证思维能力就是运用辩证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长期的训练、培养才能获得。因此,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习惯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就此,笔者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借助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故事情节,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有效增强教学效果。高一学生面临着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变,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少年,有时简单而枯燥的说教并不能使他们信服。一个故事,一个寓言就能化解一谜团,解开一个困惑,指明一个方向。比如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抓不住重点,手忙脚乱的情形,笔者通过《赌饼输家》的故事,让学生懂得了要学会抓主要矛盾的道理。

针对学生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持之以恒的状况,笔者用《愚人吃饼》的故事引导他们要注意量的积累。

二、赏析漫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在政治试题中无论是高二的学业水平测试还是高考,总会有选择题涉及漫画。通过漫画题的测试,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洞察时事的敏感度和关心社会的责任感,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幽默感。

比如高一学生在接人待物上往往不成熟,评价人和事往往有失偏颇,好走极端。由此笔者展示了一幅漫画:一个人因为树上有几个小虫,他决定将这棵树砍了。学生纷纷议论:怎么能因小失大呢?笔者乘机引导:对啊,同学之间能不能因为一点小矛盾就大打出手呢?看人看事能不能绝对呢?其实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向学生渗透的是辨证的否定观,防止学生形成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三、设置论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真理越辩越明。为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辩论模式,即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好论题,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辩论。对抗辩论的形式就是让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在辩论的过程中竭力维护自己的观点,批驳对方的观点。这种形式表面是要求学生片面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意图相悖,而实际上正是在与对手的激烈对抗中意识到双方观点都有合理的因素,又都有不合理的因素,从而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达到辩证地看问题的目的。比如在讲解人民币升值的时候,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为正方,辩题是“人民币升值利大于弊”;一组是反方,辩题是“人民币升值弊大于利”。先让学生预习,到图书馆搜集资料,上网搜索相关知识,并整理成点。学生在搜集整理材料的过程中,锻炼了归纳分析的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的意识,以及关注时事热点的兴趣。辩论的结果让学生明白了人民币升值有利也有弊,如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人民币是升值还是贬值要根据国际货币市场行情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来确定,通常要在均衡水平上合理变动,以维持其币值的相对稳定。

四、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学习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简单学习,按照“理解、记忆、训练”的过程来学习,这是我们学习单一知识点的基本过程。二是系统学习,通过归纳、总结、整理把众多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我们的大脑里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图。

每个学科的知识点并不是相互孤立的,相反它们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只有把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有效的组织,我们的学习才有效率,我们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联想并且运用。将所学知识网络化、系统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记忆,更有助于他们的理解。

比如,学习了经济生活中《多变的价格》一课后,笔者让学生将本课两框知识即“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的影响”绘制成知识网络图,并让学生代表到黑板上展示网络图,要求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意识到各个知识点不是孤立的,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同时通过让其他学生指出网络图的不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树立了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

总之,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智慧的头脑,以便将来能自觉运用辩证思维为伟大祖国的建设事业作出贡献!

高一政治论文:高一政治教学的四种策略

【摘 要】针对如何调整高一新生从初中轻松的学习状态转变过来,适应高中紧张的学习状态的问题,作者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激励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政治学科 高一新生 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

高一学生由于是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在高一特别是在第一个学期开学之初往往还处于比较迷茫的阶段。要想让他们从初中轻松的学习状态转变过来,适应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学生刚从初中升到高中时学习的必修一《经济常识》内容比较抽象。大部分学生(特别是从农村来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经济知识,因而学习经济常识的时候就很难理解。很多学生对政治课可能会有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政治学了没有用,其内容都是老师的说教内容,与实际不相联系。所以在政治课堂上出现学生无精打采、普遍厌学的现象。不破除这些误解学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也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高一第一个学期开学之初就要想办法引导学生喜欢政治,激起他们学习政治的兴趣,尽快掌握上政治课的学习方法,树立学习的信心。下面笔者主要从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以及教学方法方面谈谈自己几点看法。

一、开学之初就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好政治

无论做什么事情给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政治教学也一样,如果开学之初的第一节政治课能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那么以后学生就会喜欢上政治课至少不讨厌政治课,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一开学之初上好第一节政治课很关键。在开学第一节政治课上,笔者会用事例来告诉学生政治课是一门有用的学科,政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列举一系列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经济活动,如以开学的时候学生通过网上银行交学费为例,介绍《经济常识》中有关银行的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对政治课充满期待。进而介绍马上要学习的必修一《经济生活》,并把其中的有关货币的内容作简要讲解。掏出准备好的人民币,让学生探讨钱(货币)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进而让学生自己制订一个如何使用压岁钱的理财方案等,这样一下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了。

让学生从这些鲜明的事例中,明白学好政治的道理,懂得学好政治课的内容,可以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许多帮助,知道政治课知识是有用的知识。

二、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课前预习

要想搞好学习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高一新生开学之初,很多学生在学习上普遍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也不知道如何去安排学习时间。因此开学之初,介绍学习政治课的学习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要做到课前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学伊始,要纠正部分学生认为我终于考上高中了,可以放松玩一玩了的心态,帮助他们端正学习的态度,要珍惜高中学习的宝贵时间。教育学生每天都应该做好学习计划,明确要求学生必须抽时间对所要学的内容进行预习。新课预习时不能走马观花,看完课文就完了,要做到“眼到”“手到”和“心到”。看课文时要把重要论点划出来,看不懂的地方要做好笔记,这样在上课时候,当教师讲到这些问题时就能分外注意,更认真地听讲,把不懂的部分听懂了。这样就能在课堂上更好地把握重点,解决难点。

第二,上课要认真做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预习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在专心听老师讲解的同时,一定要做好课堂笔记。可以在相关的内容上写一些醒目的文字,例“含义”“意义”“作用”“措施”等,把课堂上教师增加的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点写在相关知识点的旁边,让笔记一目了然,让自己印象深刻,也方便以后复习。

第三,认真完成每课练习

每上完一个新的内容,就要及时完成配套的练习,千万不能拖。课后及时做作业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为下一节课所学知识做好铺垫,如果不能及时把作业做完,就有可能影响下一节新课的理解和接受,造成学习困难。再者,练习也是复习的一种方法,通过练习来温习所学的新内容,使自己温故而知新。

第四,重视每次测试和讲评

测试是对我们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能帮助我们发现我们在学习中的薄弱之处。老师在讲评试卷时一般会讲到一些不同题型的审题和答题的方法与技巧,也会讲易混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些都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的经验,是对这些知识进行的总结和升华,它对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讲评试卷时,教师要反复强调学生要在试卷上做好笔记,建立自己的错题集,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薄弱环节。

第五,重视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背诵记忆

开学时就要跟学生讲明,高中政治科不管是平时考试、学业水平考试还是高考都是闭卷考试,跟初中政治科开卷考试不同。要强调学生去背诵和记忆一些重要原理和知识点,建立自己的知识库,让自己在遇到问题时能够随时能从大脑中调动出相关的知识来解决。

三、注重时政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实践能力

政治课具有德育性、时代性、时效性、知识性等特征。我们发现,学生课下聊天时每提起国庆阅兵,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时兴趣都非常高涨,说明学生对时政有比较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上课时,老师就要根据政治课的特点,结合当下社会比较关注的时事,与课本上的理论联系起来。用这些理论来阐释实际问题,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议一议”等栏目内容,让学生课后进行社会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理论根据,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一节课的时间以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提出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改进措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政治课想要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学习政治的兴趣,就不能像过去那样拘泥于粉笔加黑板,在教具和教学方法上要尽量多样化。新课标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学会恰当地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以增加直观性。如,高一必修一的经济生活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借助多媒体来展示与这些相关的生动的视频、图片或漫画等材料,就可更加直观地表现这部分内容。另外,在教学导入上,运用多媒体技术以画面或小视频来导入,就能更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迅速地引出教学内容。像必修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漫画《赶不上趟》来做课堂导入,学生就很感兴趣,就会带着强烈的欲望期待老师下一步要讲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减小学生理解的坡度,增强政治课的吸引力,而且能够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当然,除了上面谈到的这些,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学会放下老师高高在上的架子,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和学生交流。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的良师,而且更要做学生的益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信任老师,喜欢老师,进而更加喜欢上课。

高一政治论文:高一新生政治笔答题丢分原因浅析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想说:未经反思总结的教学是停滞不前的。几次考试下来,我发现学生笔答题得分普遍不高。以第一次月考为例,一道满分14分的笔答题,得3分、4分的人不少,偶尔出现一个得7分的就算是高分了,绝大多数学生得分在4分和5分之间。期中试卷一道满分12分的题,考查了三个知识点,而接近4/5的学生只回答了其中一个知识点,得分普遍偏低。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笔答题丢分只是教与学呈现出来的结果,而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自己平时的教学中欠缺了什么,忽略了什么。结合几次考试的试卷及学生的答题实际分析,高一新生笔答题丢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会审题,不明确题目要考查的具体知识点,导致错答漏答少答,造成丢分

具体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完全不知道题目在问什么,所以完全答非所问;一种是只看到了题目要考的最重要、最明显的知识点,把其他不重要的、不显眼的知识点遗漏掉了,答题自然不完整、不全面,得分自然不高。

以第一次月考笔答题28题第一问为例,材料就简简单单三句话,说了人民币的重要作用,而题目问的是“人民币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魅力,成为财富的象征?”此问其实是考查了人民币的身份(是纸币,是由我国政府发行的并强制使用的现行法定货币,因此才能在生活中流通。)及它作为社会财富的体现(作为法定货币的人民币执行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能同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起到了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因此,它是社会财富的象征。),涉及纸币由谁发行,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的作用等知识点。此问赋分为5分,相当多的学生此题得分为1分、2分,得分偏低。看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很多学生直接回答:“因为人民币是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执行货币的全部职能……”或“人民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而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所以……”“人民币是货币,也是商品,能用它买来自己需要的商品。”从学生的答案里可以看出来他们并不清楚题目具体要考的知识点是什么,抓不住“为什么人民币是财富的象征”这个关键信息,找不到题眼,不能突破“财富的象征”的体现,即人民币能同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即人民币起到了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若能突破这个题眼,想到人民币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就能联系课本内容写出正确答案。这是不会审题的第一种情形。

不会审题的第二种情形,具体我以第一次月考第27题为例来说。材料明确告诉学生“小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经常出差,因携带现金被小偷洗劫一空,公司同事建议他申领银行信用卡。”题目问的是“试分析该建议的合理性。”很多学生看到题目就直接作答,想也不想就只写了使用银行信用卡的优点。而题目考查了关于银行信用卡的三个知识点,信用卡的性质、功能及优点。此题赋分6分,学生得分从2分到6分不等,但得6分的人比较少,绝大多数学生得分为4分到5分。这部分学生基本上都回答了信用卡的优点及功能,三个优点3分、功能2分。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能判断出此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信用卡的三个优点(方便、快捷、安全),其次是信用卡的功能(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结算、查询于一体),但却容易忽略题目还考查了信用卡的性质。因为材料明确说到“同事建议小李申领银行信用卡”,既然要“申领”,说明银行信用卡不是随随便便就发给一个人的,这就涉及信用卡的性质:是商业银行发给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的一种信用凭证。学生审题时抓不住“申领”这样的关键字或关键词,往往与正确答案擦身而过,漏答要点,遗憾失分。

二、基础知识不扎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对知识点的记忆似是而非,好像是这个,又好像是那个,对细微的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不清楚、不了解、不知道。答题也就似是而非,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这个知识点说两句,那个知识点说一句,总是不能完整地把一个知识点表述出来。以第二次月考28题第二问为例,题目问的是“假如有人向你咨询有关投资理财问题,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帮他分析一下不同投资方式的特点。”此题设问非常明确,学过的投资方式总共就四种――储蓄存款、股票、债券及保险,各种投资方式的特点都是重点,课本上明明白白有,老师上课也强调了,此题无非就是把它们综合比较了,而这种综合每个老师在小结时都讲了,按理学生得分应该比较高。可是,满分12分的题,重点班的绝大多数学生得分为7分和8分,普通班有部分学生甚至得4分5分。看学生的答卷就知道,要么对知识点记忆不深刻,有相当多的学生只回答比较了储蓄存款、债券和股票,商业保险不涉及;要么对知识点之间的细微差别不明确,如有学生如此回答“债券的投资风险比国债的投资风险大但比股票投资风险小,流动性比国债流动性强比股票流动性弱……”很显然,这个学生没有把债券的三种类型搞清楚,也没有把债券同储蓄存款区分开,这就是典型的似是而非,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基础不扎实,该记的知识点没记住,或满足于一知半解,眼高手低,不能脚踏实地地学习。

三、答题语言不规范,太生活化,太随意,缺乏条理性

初中政治一直是开卷考,老师也常常鼓励学生多写,而且初中政治更多的是生活化的内容,所以就养成学生平时不看书不做笔记,答题时不使用规范化语言,答笔答题时多写嗦的毛病。我常常说高一新生对政治老师是“地毯式”轰炸,一道题,如果你预留的答题空间足够大,有的人能当作文写!写得非常多,有用没用罗列一堆,而真正有用的,答在点子上的可能就那么一两句,而且这些嗦的文字几乎都是生活化的语言,即使答出了题目要考的知识点,也总让人觉得欠缺点什么,不像一个高中生应该具备的文化素养。以第二次月考27题第二问为例,题目问“劳动者应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题赋分8分,就考查课本44页与45页劳动者维权的四个知识点:履行劳动者义务是依法维权的前提;签订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依法维权的法律依据;劳动者依法维权的具体途径有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以及依法起诉等;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以合法手段按法定程序维权。按理学生得分应该比较理想,提问非常明确,不需要学生再花心思去仔细审题,答案就是课本上的要点,可学生得分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理想,从4分到8分不等。如有学生这样作答“劳动者要与工厂签订劳动合同,维护自己权益;劳动者应该向法院投诉、申请仲裁,给予赔偿,维护权益;劳动者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权。”这个学生的回答涉及了四个知识点中的三个,按理至少得6分,但他的回答都存在问题。首先,劳动者不是只在工厂工作,应该是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其次,仲裁在政府主持下进行而不是法院,通过法院维权叫做起诉而不叫投诉;再次,维权的途径不是只有仲裁和起诉,还有其他途径,而且是先仲裁后起诉;最后,第三条与第二条意思重合,运用法律武器维权,如何维权没说清楚。老师考虑到学生应该是想到了他答出的知识点,只是表述欠妥,所以最后给他赋分4分,失掉的2分就是不规范化答题造成的。答题中,学生将“权利”与“权力”混用,将“资本”与“资金”混用,用“劳务合同”取代“劳动合同”,用“以后慢慢结账”取代“分期还贷”,将“制定……策略”表述为“采用……策略”,将“针对收益的投资”表述为“针对钱的投资”,将“签订劳动合同”表述为“签订劳动法”,将“诉讼”写成“诉颂”,将“向法院提起诉讼”表述为“向法律提起控诉”等等,诸如此类的错误非常多,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学习,理性思维尚未形成或稳定,从初中延续下来的感性思维及答题方法一时还不能完全修正过来,这些都是造成学生答题不规范的原因。

答案缺乏条理性是造成失分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很多学生答题是一答到底,答案要点没有层次,该重点分析的没展开分析,眉毛胡子一把抓,涉及的知识点平均使力,该得的分拿不到手。以第一次月考28题第二问为例,题目问“人民币是财富的象征,所以有人认为要想增加国家财富,就要多发行人民币,你对此有何看法?”此题考查了人民币的性质(是纸币,是由我国政府发行的并强制使用的现行法定货币。),纸币的发行量规律(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为限度。),纸币发行量过多过少的影响(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给经济生活带来的影响),影响国家财富增加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是根本性的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民币发行量的多少与国家财富的增加无关)。此题的逻辑性强,暗含的知识点多,按考查的重点排序,应该依次是纸币的发行量规律,通货膨胀与紧缩,影响国家财富增加的因素,纸币的性质。按考查知识点的逻辑走,应先判断题中看法的对错,然后回答人民币性质;其次是纸币发行量规律;再次是通货膨胀与紧缩;最后是国家财富增加的决定因素。除过审题不细导致知识点答不全的学生,想到知识点的学生几乎都涉及纸币的发行量规律及通货膨胀与紧缩,要么平均使力,没有着力分析“纸币的发行量规律,通货膨胀与紧缩”这两个分值比较高的点,致使失分;要么没有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走,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表面上都涉及了,但整体的论证却要打个折扣。很多学生困惑:老师讲卷时说的知识要点我都涉及了,为何我不是满分,原因就在于他真的只是都涉及了,却不能突出重点,没有层次性,缺乏条理性。

四、学生与老师都没有做好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习方法改进的衔接

学生沿用旧的答题思路及语言,老师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平时的作业批改中注重了对与错,而忽略了在对的前提下,学生答题质量如何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着力弥补改正的地方。

以上是我对我校高一新生笔答题失分原因的一个粗浅分析,希望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有所帮助。

高一政治论文:合作学习在高一政治必修一教学中的应用

高一政治(必修一)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和经营”,“收入与分配”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是以经济生活为基础,结合高中生日常接触的经济现象,选取贴近高中生日常的经济问题作为学习内容。

一、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与要素

对合作学习的内涵,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通过对国内外对合作学习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概括梳理可以发现一些共性。美国约翰逊大学的莱斯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使学生在小组中学习,并依据小组成绩获得认可的课堂教学方法。”此外,嘎斯基教授认为,合作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他要求学生在少量人数组成的小组中一起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通常需要合作与互补提高任务的完成水平。我国一些专家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分析与有效指导,王坦研究员认为,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小组间的活动,努力实现同一学习目标,并将小组成绩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著名教育学家网红宇一直注重对学习理论的研究,他认为以小组为教学模式的合作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合作学习模式主要通过划分小组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对比传统学习模式,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同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智力的开发,并在合作中变得更成熟。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如果忽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就会造成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诸如懈怠学习、不善于思考、严重依赖教师等。

合作学习形式,以小组活动为主,合作学习成功要素取决于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合作学习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使得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加强,这有利于学生提高沟通能力,提高合作效率。不仅如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颇重要。在教师的鼓励下,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小组成员在合作中自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让学习能力优秀的学生帮助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这样教师的压力将适当减轻,此时的教师更像学生的朋友。合作学习是一项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较大帮助的学习方法。

二、高一政治(必修一)合作学生策略

合作学习的策略,可以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层面分析,教师要改变角色,由主导者变成合作者和监督者,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的主人。

1.发挥教师作用,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学习。

为了进行合作学习,教师需要在教学前进行精心的设计和规划活动,还要有极强的应对能力,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做到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时动态,比如当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时,教师应该对学生保持足够的耐心,对学生在合作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鼓励措施,使每位学生都平等参与合作,从而达到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当课堂上不同意见的时候,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出现偏离主题时,教师应该给学生适当的点拨,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要让学生在思考中得到答案。

2.教师对学习氛围的调控。

学生需要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他们的思维和思路才能得到更好的激发。但是我们发现,在学生讨论问题时,一些教师更像主导者,控制学生的思维进度,让学生的合作活动缺少主动性。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学生中的一员,融入学生中,在学生的讨论中起到协助的作用。以第一章“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为例,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应用货币的例子,激发学生对货币的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讲解文章的内容后,可以进一步引导学习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探索,比如“废品是不是商品”、“纸币是不是发行越多越好”等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货币的本质。

3.做好师生角色的改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主导,学生更像配角。学生的地位只能通过考试体现,学优生和后进生都会受到不同的对待。然而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和老师的主体性都会发生变化。在合作教学中,学生的地位受到高度的重视,许多教师原来需要教学的任务可以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完成,教师从主导者变为学生学习中的监督者,教师的工作重担得到减轻,有更多的时间对课堂进行合理设计,确保教学质量。

4.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推进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合作学习往往围绕新课开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先指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然后由小组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应该积极鼓励他们参与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对合作学习充满期待。

5.明确学习任务。

学生在分组之后应该明确本组的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任务应该是把团队的目标作为重点,将团队的要求作为活动的引导。因为学习的任务是属于团体的,若脱离团体,小组的成员反而没办法实现预期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对学习目标进行分析,不同的组员负责不同的任务。

在当今的社会中,合作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合作学习最大的优势是给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但是合作学习不一定都能达到预期的要求,所以只有小组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努力配合、参与,才能使合作取得最好的效果。

高一政治论文:对高一政治教学的几点感想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重要的目标,其中课堂教学效率是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质量。教师要根据高中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的特点,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政治课的教学,来适应和改变现代化教学手段。因此,高中政治课应积极地摒弃空洞而乏味的说教,培养和注重情感的教学,不断地引导学生的兴趣、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部分,积极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掌握、研究政治,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一、高一政治教育的特点

高一政治中主要以邓小平理论建设为主,从经济、社会、哲学的角度阐述了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相关常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社会,分析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形成社会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成为具有良好政治素养的公民。

高一政治的考试方式与初中也有很大的不同,高一的政治采取闭卷考试,学生在考试中需要借助自己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来进行,对基础知识和时事政治内容等都要牢记,如果平时的学习不扎实,则难以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高中的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问题分析能力,因此学生不仅仅要记忆课程内容,还要对其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创新解决问题的方式。高一的政治教学需要学生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综合地分析政治问题,提升思想觉悟,使自身的知识、认知和思想觉悟等都得到快速的发展。

二、让学生走进时政,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

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采用的是布置预习方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合理设置问题,巧妙引入时政。

从基础知识出发,小到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大到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恰到好处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证明,这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让他们感知到:多丰富多彩的未知世界在等着他们探索、发掘,而基础知识就是采掘机。

三、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每个班级当然又有其各自的特点,每个学生也有其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细心观察,认真总结。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班级档案,将每个班、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考试成绩等均记录在案,并适时进行总结,针对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及时做出反应:有进步的要及时表扬;退步的要及时找其了解情况,帮其找到原因;情绪有波动的要找其谈心,使其安心学习;刻苦学习而又学不得法的,要帮其总结方法等。总之,要最大可能的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做到对症下药,因才施教。

四、要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有这样一句古话:“授人以鱼,可解一餐之饥;授之以渔,则可终身享用。”它启示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的传授给学生现成的东西,而重在教给他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多教给学生“点金术”!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开展学法指导,分别单选题、不定选题、解答题、辨析题和论述题的解题方法的专题讲座,现我己召开了解答题、辨析题的学法指导讲座,效果还不错,期中考试这两项得分比较高。除此之外,还必须布置适量的练习,教会学生抓住审题这个关键环节,做到答题有针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评价应坚持“多维度”标准,从不同的视角、层面进行评价。学校应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科学设计教学评价标准,切实改变单纯考核学生的知识积累的做法,要全面、客观地记录描述高中学生政治素质发展的动态过程。可以采取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个人成长记录等更为灵活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如“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搜索与筛选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等”给予适当的合理的评价。

总的来说,教师在教学时要与时俱进,学习新知识,更新旧观念,为课堂创造更好的条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走出当前政治教学面临的困境,提高教学实效,使政治课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高一政治论文:初高中衔接中高一政治教学的定位

一、为什么要对初高中衔接中高一政治教学进行定位

(一)面对现实和学情的必定之策

首先,看现实的学情:某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阶段质量监测总成绩跟踪表图表告诉我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总成绩分差在逐渐拉大,这说明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方法方面存在不足,对于高中课程的学习存在适应性不良的问题。这样看来每学期开学初,校领导嘱咐要上好第一节课、上好第一周课是有原因的。具体来看,2015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都在2000年左右出生,是人们常说过的千禧宝宝。最开始感觉他们听从指挥,然后感觉是他们不太会表达,有的礼貌上还有所欠缺,学习不主动,有些学生听不明白老师讲话,好像课也听不懂。比如新高一某班,近70%学生来自私立学校,初中习惯了被抱着走“看(kān)”着走,由老师每天带着陪着背题记笔记,甚至有的学校班主任的办公桌就在教室内,学生已经习惯了被“监视”。现在上高中了,老师想领着走,“看(kàn)”着走,结果是,他们自己不会走。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稍弱,理解力、思维力不足。

(二)迎接风险与卓越的必备

之策图表提供的信息是:高一学生的政治课学习成绩无论是最高分还是最低分,均呈下降趋势。问及对待政治学科的看法时,学生的回答基本上分为两种:一是将来学习理科,二是听课了但没有背过知识点,考试时基本上是蒙着作答的。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得帮助学生端正对待本学科的学习态度,还要努力减少学困生,培养学优生,可以说是挑战和风险并存的。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思维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发展。在移动通信技术中有“定位服务”的技术支持,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有“角色定位”一说。如果我们的定位着眼于卓越,那么带给学生的学业规划和未来职业规划也将基于卓越!教育教学呢,可以说没有修补的机会,被人们称为遗憾的艺术。我们的定位准确,才能在完成教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训练正确化解风险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逐渐实现超越!

二、初高中衔接中高一政治教学的定

位是什么初高中的衔接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够完成的。我个人对高一政治教学的定位思考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教学设计

贴近生活,让学生听得懂。比如学生日常和军训期间的经济活动———消费(买水),因为有亲身经历,所以记忆犹新,可以用在§1.2价格变动和§1.3.2消费观中。贴近生活实际的事例,又是来自身边同学的亲身体验,会给同学留下深刻印象,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

(二)教学语言

贴近现实,课堂语言口语化,尽量风趣幽默,适当夸张。比如,§1.3.1影响消费水平因素;§3.7.1和§3.7.2的共同富裕,分配制度,都可以通过邻里家庭收入和消费的比较,明确所学知识。

(三)教学手段

板书简洁,书写规范。比如课件设计中,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信息,避免眼花缭乱,长篇累牍。

(四)教学环节

精讲精练,重要不意味着简单的重复,而应是分配好时间注重效率,这一点在引导学生题型认知、解题讲解方面也很重要。比如价值量公式部分,学生不易理解,但从他们已经学习过的“商品单价X数量=总价”的数学知识进入和过渡。教学活动的设计也应该尽量让学生成为主体。2015年高考考纲对政治学科的考核目标中有明确的规定: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训练这四种能力的时机是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在学生口头回答问题时,在阶段性考试的书面作答时,老师应当抓住任何一个时机,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和强化。

(五)教材使用

指导引领。材,指的是教材更是教学素材。有不少学生在初中阶段是老师手把手带出来的,比如:记笔记和勾画知识点,所以从教材使用上,短时间内还需要我们进行引领,比如§2.4.2公有制、非公有制,页码段落行数精准。说到教学素材,政治学科必须面对的就是时政,学生必须适应高中试题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而教师的工作又不允许我们每天有大块的时间对时政素材进行收集和整理,怎么办呢?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备课组、教研组的每位老师齐心协力,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可用手段,将各自搜集的素材汇总,实现资源共享。

三、初高中衔接中应教会学生自习,引导学生自学

老师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体会:新接手的高一年级学生之间、教学班之间,分差和个体差异在两三个月后会出现很严重的两极化:中考分数较高的理解力稍具优势,有些开始觉得有点吃不饱,中考分数偏低的包括体优生,有些已经开始“咽不下”“不消化”了。要教会学生自学。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自学很重要。自主安排学习生活,分配学科学习的时间,研读教材,做各科试题,对学习进行自我设计和调节,进行学习效果的量化检测……这些自我管理的能力在自学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重复,在不断强化的基础上自然逐渐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力。有一句关于自学的话,相信很多老师都铭记于心:会听课的学生偶尔成绩好,会自学的学生永远学习好。从操作层面上来说,可以通过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可以设计随堂跟踪检测试题,帮助学生自我检测;可以设计拓展延伸问题,引领学生关注生活树立学科思维并尝试解决问题。每年的12月至次年5月都是草莓上市的季节,在众多草莓中,因为个头大、品相好、味道甜,丹东99牛奶大草莓成为近年节日市场的焦点,种植面积急剧扩张。2015年2月在南方草莓大量“入侵”等因素作用下,丹东草莓价格较往年周期下跌了30%,甚至50%左右面对高一的学生,一开始的教学主要是“带”,先让全体学生能跟着走———看和听,理解知识和题型,技巧和方法,审题和解题;然后才能带他们快走和慢跑;用些时日,直到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奔跑。

作者:金鑫

高一政治论文: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策略

摘要:教育叙事研究在高一政治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将以往学生被动式的学习方式转变成主动的学习方式,使政治课堂变得更具开放性,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基于此,文章对教育叙事研究在高一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高一政治;课堂教学;教育叙事研究;策略

引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对教育叙事中的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的问题,这是一个将客观过程、真实体验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育过程。因此,教师要对自身的做法进行反思,在高一政治课堂教学中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文章以此为基础,对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一线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必要性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开展高一政治课程教学时,要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而学生是一群有个性、有思想、主动发展的人,如果教师仍然沿用之前古板的教学模式,不仅会影响教学效率,也会使学生对政治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而教育叙事教学方式让学生慢慢地打开内心世界,愿意与教师、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有利于师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构建属于教师和学生共有的教育世界,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推动教师反思

教育叙事研究能够让教师对自身的教育实践进行充分反思,并不断形成属于自己的教育哲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会得到全面的丰富。高一政治教师一般都会在原有教学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反思与回顾,从而对之前模糊的概念、假设以及理论等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在经过日常教育活动的洗礼之后,教师的教育思想肯定会更进一步,对今后开展相关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加深了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加强教师工作责任感

高一政治教师在应用教育叙事方式进行教学时,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反思,都会从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的角度出发,并按照自身以往的教学经验,带领学生去观察世界,从而对自己有一个多角度的认识和提升。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教师的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得到很好的提高,并且在教育叙事的过程中不断塑造自身形象,在教育行为中锻炼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素质较高、知识容量大的政治专业教师。

二、开展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策略

1.营造自然情境

对于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而言,主要是教师从班级的实际情况入手,在掌握教学过程的基础上,以自然教育情境营造的方式来展开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该种形式的研究比较注重“实”,即实际情况、真实事件以及实际过程等,需要教师将某件事情的经过讲述给学生,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去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收集与之相关的故事,只有将最原本的事件展示在学生面前,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一政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育叙事来展开教学。教师:“我有几个朋友在工作之后都购买了手机,一个朋友选择了实用的,还有的选择了与众不同的。有一个朋友无所谓,随便买了一个,只有一个朋友选择了最贵的。当你们工作之后,会选择什么样的呢?”学生这时会进入非常激烈的讨论中,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入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以及求异心理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更加投入,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2.创设故事情节

与其他学科相比,政治学科的教育叙事没有什么区别,基本上都是讲述一个有情节、有意义的故事,其情节主要包括与叙述教学事件有关的人物、冲突以及事件发展等。而且,在每个故事中,还会包含一个或多个意外事件、冲突等,它们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比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一政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祥子”的故事,受当时旧社会的打压以及不平等的待遇,导致祥子身心疲惫,由此教师可以引入社会公平的体现、收入分配公平含义以及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政治文化和生活。

3.开展教育反思

实际上,教育叙事研究属于一种反思性的研究,所以教师应该注重教育反思。在教育叙事的研究过程,教师要不断积累教学故事,之后再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问题、事件的认知,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积累教学经验,在不断反思中改正教学计划,并对事件、行为后面的含义进行探索,掌握政治教学的相应规律,进而提高政治教学的水平。一旦脱离教育反思,那么教育叙事研究就会变成单纯的叙事,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所以,教师在开展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时,一定要对教育反思引起重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还能加强学生对政治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除此之外,教育叙事研究的开展还能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在一起,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教育叙事研究反思

在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才是主体,所讲解的故事能够将教学活动中的情境、真实现象反映出来,而且对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心理活动格外重视,这也是教育叙事研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对于教育叙事研究反思而言,通常会受到研究人员自身教学实践、理论水平等因素的限制。针对这种情况,研究者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进而实现教育叙事研究水平的提升。我们重点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确定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根本目的。对于高一政治教育叙事来说,不会受到一些具体理论的制约,会比较注重教育教学的实践,因此,在日常的教育和生活中,一定要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观察,从而得出具有解释意义的理论。其次,充分掌握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根本方法。教师在开展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时,通常会采用“由实践到解释理论”的方法,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归纳方法。由于教育叙事对故事的自然情境性比较重视,所以不会将重心放在教学安排和设计上面,最关心的是事后的感悟与反思。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时,一定要注重“由实践到解释理论”的方法应用,从而提高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策略的实施效率。最后,全面了解政治教育叙事的文体和结构。实际上,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对文体没有太高的要求,而且也没有规范其具体格式,只要能够满某些基本要素即可。高一政治教育叙事比较注重故事性和可读性,对人物、场景、地点以及时间等不是特别关注。由此可见,在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时,对感悟、反思等十分注重。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一政治课堂教学中引进教育叙事研究,是一个非常可行的教育方法,它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认知和掌握,还能使高一政治课程内容变得非常丰富,对学生起到更好的教育意义,为学生今后迈入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者:崔占鸿 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秀水高级中学

高一政治论文:浅谈“经济爱国”思想在高一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有机渗透

作者简介:蒋雨生(1968-),广西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毕业,法学学士,中学一级教师,专长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与研究。

【摘要】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把经济常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树立“经济爱国”思想。紧扣教材内容,使爱国主义思想渗透落于实处。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了解乡情民意,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深层次的爱国情感。联系时政热点,以学科自身的魅力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在经济常识教学中渗透“经济爱国”思想,应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书本和实践两种教材,深入浅出、情意真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才是真实有效的。

【关键词】经济常识教学;经济爱国;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世界各国学校政治与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题。在汹涌澎湃的经济全球化浪潮面前,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国有着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经济常识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点燃其爱国激情,让学生爱祖国、爱中华民族,潜移默化地树立“经济爱国”思想。

1 紧扣教材内容,使爱国主义思想渗透落到实处

德育的高明之处在于“润物细无声”,通过课堂教学,悄无声息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讲授“财政的作用”“税收”等内容,让学生懂得国家的富强、财政实力的壮大对每一个公民的重要意义,懂得社会主义中国的税收是用之于民。每个公民应依法积极纳税,为国聚财,只有国强才能民富,从而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对国家尽义务的思想意识。

在《纸币的产生和发展》的教学过程中,我请学生观赏“人民币”上的图案: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它们分别是黄河壶口、珠穆朗玛峰、拉萨布达拉宫、桂林漓江山水和万里长城等,这些图景、纹饰与主景融为一体,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我还引导学生观察并指出:各种票面金额不同的人民币,每一种上除了汉字外都还有壮文、藏文、蒙古文、文维吾尔文四种少数民族文字,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货币的职能》这一框题中,教材中提到“随着货币的发展,一些国家的纸币如美元、日元、欧元、英镑等也具有某种世界货币的职能”,这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人民币为什么还不能?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后教师可进一步指出,尽管人民币近年来币值坚挺,在东南亚国家中的地位较高,但在世界范围内还无法跟美元、日元、欧元等抗衡,这是因为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但并非强国,其生产力水平、经济实力、科技发达程度与美国、日本等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要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全国各族人民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国家强大了,人民币也就威风了。通过这些讲述,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心中油然而生。

在讲述“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这一问题时,我们教师会指出,企业问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产品质量之间的竞争,并且列举最多的事例就是海尔集团。而发达国家的世界驰名品牌可谓多如牛毛,如美国的“波音”飞机、英国的羊绒制品、德国的“奔驰”汽车、瑞士的钟表、日本的“丰田”轿车、“松下”电器等。中国企业为什么拥有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如此艰难?让学生分析世界500强中的中国企业垄断行业占多数,为什么制造业如此之少?怎样才能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打造世界知名品牌?

通过一系列的提示和发问,让学生体会到民族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他们深刻认识到民族复兴要靠科技,靠管理,说到底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这就从内心激起了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信念。

2 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了解乡情民意,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深层次的爱国情感

我所教的学生几乎都来自乡镇农村,他们生长在农村,对农村在感性认识上己相当丰富,但让学生在农业问题上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实现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学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框题内容时,针对学生尽管生长在农村,却少务农事,甚至轻视农业劳动这一情况,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农业,了解农村,我把调查“三农”问题作为寒假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走访农民、调查农业、了解农村,从而透彻地体会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现实国情,分析国家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重视发展农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同学们上交的调查报告中,大多数同学都掌握有第一手资料,其中不少同学还发表了自己的感想。有一位同学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我与几位同学利用三天时间在乡村间来回颠簸,通过自身的所见所闻所问,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三农”的一些现状。这次调查我发现的问题颇多:第一、农村土地撂荒严重。在我们所走过的几个村委,见到多处耕地被荒芜,杂草丛生,经询问原来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了,有的甚至举家外出务工,田地自然就撂荒了。国家现在不是允许土地使用权流转吗?如果在农村出现一些种田大户,大面积承包农田,利用先进农业技术进行现代化的农机耕作,这不就是国家倡导的现代农业吗?第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老化、毁损严重。听父辈们说,我们那儿的山塘水库、堰坝、灌溉渠道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现在很多已老化了,到了病、险、危的地步,若不加以维修,除险加固,后果不堪设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好在国家正在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农业的基础地位得以巩固,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有保证了。第三、环境闭塞、交通条件差。我们那儿属半山区地带,群山环绕,只有一条县道通往我们乡里,通往各村委的多是石沙路、黄土路,有的村屯甚至连手拖都进不了。可见“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谚语的道理真是深刻。要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我们重任在身。

从这些字里行间,发现同学们的情感发生了许些变化,少了些漠视,多了份理解。他们投身新农村建设,报效国家的责任感增强了。

3 联系时政热点,以学科自身的魅力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爱国是学生的兴奋点,通过正确引导和启迪,爱国主义完全能成为他们坚实的思想支柱。我在课堂上曾讲到这样一个时政热点:哒赖喇嘛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和藏独分子,长期流亡国外从事分离活动。前不久,法国总统萨科齐在巴黎接见了他,这一错误行为危及到了中国的优秀利益,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和民族尊严,这是法国政府不负责任的表现:学生们听后群情激昂,义愤填膺。课后有几位同学跟我说:我们应该同法国断绝外交关系,不与他们发生经贸往来,把法国贸扫出国门。

作为教师,一方面要理解学生的爱国情感,又要让学生懂得怎样思考、我们怎样行动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我引导学生认清,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的重要性,要不要拒绝包括法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科技?要不要排斥全人类的先进文明成果?发展对外贸易就是各国互通有无,互利双赢,共同发展。利用这些经济道理,教育学生理国,正确对待中法关系。经过一系列的深入分析和细致讲解,学生们一致表示爱我中华,从我做起。

从2008年10月开始,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许多外向型企业由于订单减少,出口萎缩纷纷裁员、停产甚至倒闭,大批农民工提前返乡。针对这一现状,我引导学生思考,沿海地区的许多外向型企业由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掌握优秀技术,充其量在为外国的大公司作贴牌生产,是他们的一个加工车间,作为企业要应对并战胜金融危机,没有优秀技术不行,没有创新能力不行。可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代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理所当然要担当起民族振兴的重任。通过这样引导,学生们感到震惊,从内心渴望祖国强大。

当然,在经济常识教学中渗透“经济爱国”思想,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心理和认识规律,贴近现实生活。同时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地位相结合,变单纯灌输知识为启发学生运用知识,变传统说教为形象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书本和实践两种教材,深入浅出,情真意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才是真实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