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2-04-13 04:39: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小学科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课堂教学质量小学科学论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好奇心、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导入的设计,通过猜谜语、讲故事等活动,给学生创设悬念,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巧用实验,激发兴趣

实验是小学科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不仅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实验的开展,将实验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将书本中的一些抽象知识生动化、现实化与具体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积极评价,激发兴趣

积极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始终保有愉快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要重视积极评价的运用,针对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都应及时做出评价,给予他们一句充满赞扬话语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一个表扬的手势,从而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转变教师角色

要想真正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教师的角色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占据课堂的主体位置,其角色是教书匠和讲解员,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效果自然不可能好。而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改变与学生间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首先,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优秀。其次,教师要由课堂组织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发展。再次,教师要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为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导师、朋友,还要成为教与学的合作者、关怀学生成长的有心人。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往仅靠一张嘴、一只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运而生,它集声音、图片、动画、文字于一体,能够突破时空和空间的限制,具有直观性强、容量大、传输速度快的特点,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将抽象的知识利用多媒体直观地呈现出来,化难为易,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火山》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火山喷发的实验。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火山喷发的资料片,隆隆的地鸣声、喷发时的撕裂声、火红的岩浆,那场面犹如让学生身临其境。接着利用电脑模拟地球构造,模拟岩浆的上升,使学生认识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需要怎样的条件。这样教学,不仅克服了空间障碍,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还突破了重点、难点,实现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教学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并不能代替师生间的交流、教师的讲解,它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为日常教学增光添彩,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供有利条件,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

四、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科学教育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小学生天真、活泼,单靠课堂教学是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的,这样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课堂束缚。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外拓展,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本地区特点,让学生在校园、家庭、大自然中去学科学。如在教学《月相变化》时,教师可在给学生确定了研究问题:“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后,让学生在课外认真观察,并将一月内观察到的月相变化做好记录。通过认真观察,学生得到了月相变化规律的答案:上半月由缺变圆,下半月由圆变缺,并明白了事物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只要我们认真观察、探究、就能探索出它们的奥妙。这样,学生的科学意志、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培养。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极深学问,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够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开创小学科学教学的新篇章。

作者:王丹 单位:河北省三河市第一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课堂教学小学科学论文

一、小学科学在实现有效教学方面面临的困难

作为一门与小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实践学科,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涉及知识面广、教学内容繁多。小学科学作为整个科学教学的起点和小学科学研究的基础,承担着重大使命。在小学课程设置中,小学科学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且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因而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始终不能与小学语文、数学等这些“主科”相比,只能以“副科”身份居于小学教学序列中。小学科学在小学各门学科中的定位与科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存在矛盾,短时间内难以改观。另外,制约小学科学教学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教学条件的制约。随着人们对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但是小学科学教学需要大量教学实验器材,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可是由于现实问题,很多学校的实验器材和设备还很落后,实验器材的更新赶不上教学对器材的要求。这就导致教师在实施教学时总是捉襟见肘,很难保证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圆满完成。小学科学实验器材投入不足现状已经严重制约小学科学发展,更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导致很多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对绝大多数知识教授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作为实验科学这样的教学是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小学科学的每一个概念的建立、每一个定律的发现,都是建立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施有赖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这一基础。实验教学不仅让孩子们亲自看到科学现象、懂得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通过亲自参与实验研究懂得了知识形成过程、研究方式方法,从而形成了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成长更加重要。同时,大量有趣的实验教学也是孩子们对科学感兴趣的重要原因。孩子们对实验教学充满了期待,可是实际教学中孩子们很少接触和进行实验操作,导致孩子们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小学科学教学需要激发和保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孩子们自主探究性学习。可见,实验器材的不足直接制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和孩子们的学习状态。

二、如何实现小学科学有效教学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氛围作为一种无形的课程教学资源对孩子们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好的课堂氛围具有和谐、融洽的特点,能够为孩子们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孩子们摆脱了那种在老师威严下学习的压力,无疑会对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起到良好促进作用。课堂教学活动依赖于教师和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和孩子们在课堂上交流合作是否充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实际效果的强弱。要想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进行课堂交流必须以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们。改变传统教学中孩子们的被动接受状态。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们,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教师的“教”和孩子们的“学”是教学中的双向互动过程,孩子们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孩子们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开展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做好引导工作,结合孩子们的学习实际和教学知识内容,通过教学问题和知识结构的合理设置,引导孩子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作者:赵桂华 单位:易县第一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虚拟学习情境小学科学论文

一、新的小学教育体制改革更加注重新科技的运用

新的小学教育体制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得教学形式更加形象、有趣、新颖等,通过多媒体、动画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全面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小学科学课虚拟学习情境设计的研究

小学科学课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和学习,让小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简单基本的科学现象,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也培养小学生研究科学知识的学习方法的一门必修学科。对于小学科学课而言,不是所有的科学知识都适合设立虚拟的学习情境,而应该根据实际科学知识的项目以及教学实际情况来作出适合的选择。

(一)设立虚拟学习情境的优点

1.教学更加形象通过对小学生科学课设立适合的虚拟学习情境,能够将科学课所涉及的抽象的文字说明等变成更加直观的图像和声音等,能够使小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参与感,同时由于教学内容变成了更为形象具体的“实际”模型和情境,也能大大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和接受的效果。2.教学更加方便由于小学科学课虚拟的教学情境能够充分运用各种先进的网络科学技术,这样在教学时间上就比较自由,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进行相关的虚拟情境的教学,另外学生接受这种形式的教学也变得比较方便和自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加自由和方便,从而大大提升了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效果。3.教学更加经济安全采用虚拟教学情境的教学方法能够大大降低教学的成本。由于以往的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教学资源不够充分,季节性变化等等,常常会影响教学的进行,而采用虚拟学习情境的教学方法打破了这些不利条件的限制,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教学工作,还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重复操作等,使得教学成本得以有效降低。另外,采用虚拟学习情境的教学方法也更有利于安全教学,不会产生传统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的情况。

(二)基本原则

设立小学科学课虚拟学习情境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实际教学情况选择合适的虚拟情境。设计虚拟学习情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在设计时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整个虚拟情境应该是贯通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相互独立。虚拟学习情境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要具备一定的真实性,这也是虚拟教学情境能够取得良好教学目的的关键所在。另外,虚拟教学情境的设计还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能力等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同时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只有依照以上基本原则设计虚拟学习情境,才能真正达到其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三)方法步骤

要针对小学科学课设计出合理科学的虚拟学习情境,应该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合理地设计。1.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虚拟学习情境只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因此虚拟学习情境设立之初,应该首先分析科学项目的教学目标,根据分析出的结果,确定教学的内容,了解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点和疑点,根据需要设立相适应的虚拟情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2.分析教学对象的整体特征由于小学科学课虚拟学习情境的教学对象为小学生,其学习接受和认知的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虚拟学习情境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小学生这一特点,保证虚拟学习情境的有效可行性。3.确立虚拟学习情境的类型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相适宜的虚拟学习情境的类型。常见的虚拟学习类型有直观类的虚拟学习情境、问题类的虚拟学习情境、实验类的虚拟学习情境和体验类的虚拟学习情境。4.总结与完善在虚拟学习情境实施之后,应该及时总结分析虚拟情境学习的效果如何,并及时进行相关的改进和完善。为了改善我国目前小学课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应该积极组织小学科学课的虚拟学习情境教学,尽最大可能使学生能体验到相类似的情境,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课内容,从而全面综合地提高小学教学水平。

作者:代国权 单位:公主岭市黑林子镇中心小学校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科学素养教育小学科学论文

一、分领域

八大领域分别是:(1)植物种植领域。让学生自己在学校的生态馆大棚中,去亲手种植蔬菜,体验蔬菜种植的过程,结合科学课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亲近大自然的情感。(2)动物养殖领域。让学生在学校生态馆的动物培养池中,自己动手养殖金鱼、鲤鱼、蚕等动物,观察它们的成长过程,了解动物的成长历程,完善自己的知识链。(3)物理力学领域。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力学模型和游戏。如搓制纸绳,在科学课了解纸的植物纤维韧性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力学的奥秘,通过动手实践,实现一张报纸搓制的纸绳能拖动一百千克重物的目标。(4)化学实验领域。让学生利用活动课上的化学试验箱,了解500余个简单的化学实验,知道液体变颜色的奥秘,知道在铁上镀锌的方法,学会制作液体电池等等,争取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实验,做出新的产品。(5)电学制作领域。让学生通过太阳能电池板的光电转化特性,制作各项利用太阳能的电子产品,如太阳能竞速小车、太阳能音乐贺卡等。在校外辅导员的大力协助下,我曾经辅导学生参与制作风光互补智能发电系统和全自动太阳能红绿灯的制作过程。(6)磁学利用领域。让学生利用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制作简单的科技作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科技比赛。如制作磁悬浮乒乓球、磁吸纽扣等。(7)木工设计领域。让学生利用学校木工活动室中的科技操作台,认识各种木工工具,亲手操作各种木工器械,动手制作承重木梁、框架等各类木工作品。(8)模型制作领域。让学生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学习简单的空气动力学原理,设计制作橡皮筋弹射式航空模型,体会航空模型的奥妙。通过这八大领域的动手探究,将科学课上所学的理论常识应用于动手实践中,既有了丰富的探究体验,又在动手制作、操作、竞赛中提升了自己的认知水平。

二、分学科

在小学阶段开设的各类学科中,进行各学科间的科学教育的渗透整合,达到学科教学和科学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提升的目的。在学校开设的十余门课程中,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科学因素,有机渗透科学理念,在注重学科差异性教学的基础上,适时根据教学内容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方法,采用感知质疑的问题模式、动手操作模式、小组合作模式等,进行学科间科学教育的渗透整合。如在语文课上,我们采用科学课中常见的教学模式“感知——质疑——探索——延伸”。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质疑或教师提出重点疑问,抓住实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通过学生的积极互动以科学的研究态度积极地辨析,运用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实验法等进行实践,让学生到更广阔的科学天地里不断探寻、验证。如课文《新型玻璃》(你还能想象或设计怎样的玻璃)、《曹冲称象》(还有什么好办法?)、《乌鸦喝水》(还可怎样能喝到水?)、《跳水》(船长的办法最好吗?)、《詹天佑》(自己用泥土做一个隧道进行开凿,设计“人”字形铁路)、《捞铁牛》(你还有什么办法?)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各学科刻意培养的学生素养,提升科学课堂的教学水平。在各学科都在进行科学教育的渗透整合下,科学课的教学因此大受裨益,学生的科学素养大大提升。语文课让学生们练习了严谨的科学现象的描述能力,让学生们在科学实验之后能够用语文的标准来完成实验现象的描述,在进行植物种子的种植过程中,写出好的观察日记等;美术课渗透了科学教育的意识后,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水平,使学生们在描绘科学实验的草图时更加准确,而且开发了科学思维,使学生们的想象力更丰富,能从多个角度完成图纸绘制,并用科学的语言加以解释。在各学科相互渗透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做到了学科教学和科学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学生能在各学科中感受科学学习的乐趣,形成了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三、分级别

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学领域的活动,以参观学习、竞赛的形式,在学习竞争中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参观学习、参加竞赛,利用各级资源丰富学生的认知,参加各级比赛开阔自己的眼界,在交流中提高,真正达到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关注最新的科技发现与发明成果。在学校内部,举行八大领域及活动场馆的展示活动,举行科学类型的竞赛活动,让这些活动成为常规活动。(1)平时举行的科技作品征集评选活动及多次科技实践节等活动,广大学生制作和撰写、绘制了大量的科技作品和科技小论文、科幻画、科技手抄报等等,展示各学科科学教育的整合成果。(2)依托节日活动,进行成果的集中展示和竞赛活动。例如学校每年的科普节、六一儿童节,组织科学成果展。八大活动领域中学生们平时的小发明、小制作;植物种植、动物养殖领域的成果,如芹菜、橘子、槟榔等植物,金鱼、蚕、蚕茧、蚕丝等动物领域的成果;进行科普知识竞赛、船模竞赛、木梁承重设计等比赛。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推出各类科学小明星,评选出优秀作品,用荣誉肯定学生的努力,用荣誉推动学生下一步的努力。走出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种科学学习和科学竞赛活动,培养科学小明星,用“明星效应”带动更多的学生发展。我们连续多次组织学生参加青少年全国创新大赛、全国DI大赛,省级“争当小实验家”的科技实验竞赛、航海模型大赛,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受益匪浅,在获得荣誉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身边同学的研究积极性,产生了良好的人才带动效应。总之,随着小学科学开放性教育方法的研究,“三分”教育方法的逐步推进,学生们收获很多,科学素养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作者:周涛 单位:山东省博兴县第一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论文

一、初中生物在教育目标方面比小学科学有更深层次的要求

在目标的要求达成的层次上有差异。在促使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小学科学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初中生物课程侧重于对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倡导探究性学习方面,小学科学课程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优秀,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初中生物课程则力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见这两门课程的关系,既是一种传承,又包含了发展,体现了相互相承、螺旋上升的特点。那么如何把握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策略上合理的衔接呢?

二、初中生物和小学科学在衔接方面的一些尝试

1.设计梯度合理的内容设计根据一些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比起小学生思维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思维由形象思维逐渐发展到抽象思维,抽象的思维虽已有很大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直接作支持,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学生思维仍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根据初中生心理发育的特点,遵循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逐步到抽象,从易到难,从部分到整体的递度合理的设计。例如,“尿的形成”这个知识点,我是这么设计的:我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先组织学生由表及里的观察真实的猪肾脏,形成对肾脏真实完整的宏观认识,再由颜色启发学生猜测肾脏内部形态结构,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展示肾脏中肾单位显微结构,再将肾单位显微结构转换为模式图进入肾单位结构的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微观认识。最后利用一个组装游戏强化肾单位结构。完成肾单位结构教学,实现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过程。然后指导学生观察肾单位中两处毛细血管,根据学过的知识毛细血管利于物质交换,那么血液在流经这两处毛细血管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分析表格资料,通过指导学生横向比较不同结构中液体成分,依次得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及肾小管对原尿有重吸收作用的结论。在分析数据的同时,利用自制演示实验(带网眼的小盆过滤大小不同的豆子)帮助学生理解过滤的含义,再通过过滤动画明确血液过滤的成分,用数据原尿180尿液1.5的巨大差异凸显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突破肾单位功能这一重难点,实现从结构到功能的认识过程。通过这样有梯度的内容设计,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把课本当作传授生物学知识的载体,更通过对初中生物课本的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方式,获得启迪和教益,提升学生的生物素质。

2.开展多种多样教学形式,激发、保持和巩固学生的生物兴趣如上文所说,因小学科学因其内容和目标等原因,故其教学活动多采用形式多样的各类游戏及趣味探究,而初中生物因为其知识的深度、广度、难度,知识的密度有很大增加;所以,课堂信息内容大,教学节奏快,同时比较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也在有意渗透学习能力的提高。如何延续学生小学科学课中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也是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衔接的一个问题。为了激发、保持、巩固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应当开展多样的教学形式。根据教学类型的不同,如初学、巩固和复习,选用不一样的方法,即使同一节课,也不能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具体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开展各种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各种学习方法的指导。就这样,在各种教法和学法的相互配合中,学生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获得各种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自然参与到生物学习探索之中。

3.合理开展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两者相互交替,有机结合初中生物知识内容比小学科学更为丰富、抽象、复杂。对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故单纯的像小学科学课那样旨在培养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探究活动对初中生物课程来说并不完全适用。而应当将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和传统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使学生更好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目标,意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但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中应该有接受学习的成分。首先,探究是一个多系统的综合的过程。探究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应用知识和技能,在提出问题时,评价问题的价值和可探究性需要一定的知识;在作出猜想、假设时,需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实验时,需要掌握相关的原理和方法;只有将证据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才能得出合理的解释;检验和评价探究的结果需要原理和理论。而这些知识和技能不可能都由直接探究获得。其次,初中生物知识系统性和原理性都比较强,而因为探究学习的特点,知识是需要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中去“发现”的,对于初中生物来说这种短时间内的“发现”常常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要形成对知识的理解,要认识探究所得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必须需要接受学习的意义建构过程。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初中生物课程内容都适合探究式学习。比如,我在“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这个知识点的处理上过程中,“细胞的分化”这个内容我用的是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法,而“细胞分化形成各种组织”这个内容我利用“人体的四种组织分别具有什么功能?”为主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对四种组织进行观察和探究。学生既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能力。以上是我工作中的一些肤浅的看法。初中生物学与小学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要真正提高初中生物学教学的有效性,完成初中生物学教学所承担的各项任务,应该将两者相互融合,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而作无缝对接。同时需要我们这些生物学老师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提高对生物教学活动科学性和艺术性认识。在不断探索发现解决初中生物学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打造“有效”且“高效”课堂。

作者:卜祥秀 单位:大连市一二四中学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小学科学之生物科学论文

一、完整的生物史观的初步建立

春秋战国以后古代生物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山海经》中就有了较为详细的动植物名称和形态的记录,并论及它们的用途。对药用动植物的研究是我国古代传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的《图经本草》就是全国性药用动植物的普查,不但有图谱,同时也著录了形态特征,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也表现了中国生物科学发展的实用性价值。第三,遗传学的萌芽。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用民篇》中就有“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人不怪也”,这说明古代已经有了对生物性状遗传稳定性的认识。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充的著作《论衡》中就提出了对物种遗传变异的明确论述,批判当时的迷信思想,2000多年前提出的“本种”的概念与18世纪分类学家林奈的“种”的概念相似。因此,现代生物学需要辩证地吸收和借鉴历史上各国的生物科学思想,并将现代科学推向前进。纵观历史的发展,科学史和科学思想的发展都是动态的过程,它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而教材中向学生展示的是静态的、经过提炼的科学成果,其中略去了科学思想和理论的形成与产生的动态过程,学生往往会认为教科书上的结论与生俱来就是正确的,是亘古不变的永恒真理。同时,编写教材基本都参照西方国家的思路,用的例子或者史实大多是西方的,这易导致小学生对我国历史尤其是生物等自然科学、技术史缺乏了解和认识,造成他们更认同西方而不认同我国生物发展乃至科学发展的史实过程,形成不正确或者不完全的历史观。对小学生而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远比给他们远离生活的、纯学术的知识更为重要。要培养孩子健康地生活,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在小学科学中引入一些我国古代科学史的内容,让学生从自己每天吃的粮食和身边可能发生的事情出发,了解我国原始社会就孕育和萌芽的生物学知识、栽培作物的悠久历史、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充分认识中华传统科学思想对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他们能树立自信、树立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责任感教育:伦理与遗产价值观的呈现

首先,人类在道义上有义务不去消失其他形式的生命。早在数千年前,生物学的科学知识已在我国孕育和萌芽,《诗经》中很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农业情况,并提到200种以上的动植物。这些在甲骨文和《诗经》中记载的动植物形态、分类和生态习性方面的丰富知识对于后人了解当时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有及其重要的价值。《科学标准(实验稿)》中要求学生:“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分类;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但今天的人类正明显地受到灭种的威胁,许多与人类一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生物在科学还未能对他们加以描述之前就已经灭绝了。塑料制品铺天盖地,热带雨林正在被毁灭,珊瑚礁正在消失。目前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的物种数量约占世界物种总数的10%左右,居世界第8位,北半球第1位。我国有高等植物约3000种(占世界总数的10.5%),哺乳动物约500种(占世界总数的11.9%),鱼类约2800种(占世界总数的13.1%)。让学生感受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的同时更能激发其责任感和保护资源的意识,并从中领略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生物伦理学优秀价值。第二,根据代际公平的原则,我们有义务向孩子们交接我们所接收到的东西。生物是随着地球环境的演化而发生并发展的,一方面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生活所必须的物质和能量,并且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其生存的环境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并对环境的发展演化产生影响。生物与环境是互为依存、协同进化的。自有人类以来就产生环境问题,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存手段的时期无疑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人类文明即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为了使人类文明持续发展下去,必须保护人类文明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这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心声。保护生态环境、珍爱环境是为了人的生存,也是为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我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要想利用环境就必须保护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反对过渡利用。《史记•殷本纪》中有商汤爱鸟“网开三面”的故事,在捕猎鸟的时候让捕鸟人撤掉三面网,不进行破坏性的捕猎,这也是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萌芽。《荀子》明确提出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鸟兽归之……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让人们合理利用环境,利用生物资源的消长规律。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不但能获得利益而且不使资源枯竭。荀子是从治国安邦、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明确了保护资源的目标和要求。《吕氏春秋》中则有文字记载的法律条文规定,在“月令”中有详细的规定禁采的动植物。明确了保护生物资源的再生性,“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由于人口压力的不断增加,对环境资源破坏日趋严重,保护环境资源才逐渐为人们所关注。这些古代早期的环境资源保护思想对后世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三,生物多样性被赋予价值的准则,它是自然地、脆弱的,对人类和人类的延续是有意义的。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既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生物所拥有的基因,也包含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表现为四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孩子们从小学阶段就要了解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植物,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与其数量是相关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生态环境和人类文明发展相融合,使中华文明永远持久延续,古代文明因生态环境而孕育发展,现代文明更要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科学标准(实验稿)》就要求在课程中探讨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保持可持续发展: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能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探讨动物与环境的关系”用一张图片表示“草场上过度放牧会加快草场退化,甚至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沙化。”要让学生们了解:对生物扩张与进行控制的自创生倾向,少买一些袋装的塑料制品,少将一些矿物燃料用于交通运输中,少进行一些其他破坏环境的举动,地球就能逐渐可持续发展起来。

三、结语

小学科学课的课程性质中,科学探究及创新能力关系到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在其学科性质中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正是传统经典与育人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和理想境界。我国古代的科学思想家们具有丰厚的科技成果和思想,对其科学思想进行现代的转换与传递就是充分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辉煌的科学文化,这些科学思想既体现在价值观,又有方法论和科学观以及渗透在各个层次上的概念、猜想与判断。传统文化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人文,自然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深远。《科学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要了解人类活动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生活条件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力量。如何把古代朴素的科学技术以及独特的科学思想融入到小学科学教育中,融入内容的选择、比例如何、教师该以何种方式向学生呈现,这都是今后研究中应该思考的。

作者:张玉平 单位:北京教育学院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实验课程教学小学科学论文

一、巧设疑问,有效开展实验课程教学教学活动

新课标下,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为目标。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巧设实验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认真思考,并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学习活动中,只有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才能有效地找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并且巧设疑问既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为此,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见解有异议,教师也应不轻易给予否定。例如,教学《声音的传播》实验课时,当教师准备好水槽、音叉、水等实验器材后,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待每组学生完成实验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可能会说“:通过实验,发现音叉发出的声音很大。”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好奇心比较强,有的学生可能会提问:“为什么这么远都能听到音叉敲击的声音?”通过学生的提问,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讨,并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就可以深刻理解知识的含义。除此之外,在开展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善于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及心理素质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影响。在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为了顺利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教师首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组。在实验分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合理进行分组,不能将成绩优异或成绩较差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个小组长,负责每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安排及学习指导,同时选择的小组长要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及组织能力,小组分组要科学化、合理化,才能保证科学实验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开展演示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科学实验课程教学中的知识内容不便于直观理解,尤其是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在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做好实验的演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一边演讲一边讲解,采用直观的教学工具将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演示给学生,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开展演示实验教学,既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例如,教学《光和影》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演示各种各样的手影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充分了解影子的三个特点(包括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影子的形状与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在演示过程中,应放慢演示的速度,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和思考时间,使学生深刻理解影子的产生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课外活动延伸拓展

课外延伸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由于科学实验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实验活动。然而,在开展课外实验活动时,为了促进课外实验活动的顺利开展,选择的课外实验内容应是简单易做的,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关于种子发芽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里种一些植物,并要求学生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最后将学生完成的实验成果进行课堂展示,教师和同学给予一定评价。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作者:明鸿 单位:重庆市铜梁区侣俸镇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小学科学论文

一、有效地降低了科学活动的客观局限性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这些科学活动操作难度,减少了科学实验对材料的消耗;另一方面,也能够消除时间、空间和地域对科学实验的影响,使得学生借助于信息技术就能完成对事物的观察、数据的记录,对启发小学生的心智有积极影响。例如,在讲授《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课时,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植物生长变化周期也比较长,如果仅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观察、记录不现实,而信息技术则能将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浓缩为短短几分钟,保证了学生参与并感悟自然生长变化的过程。

二、拓展了小学科学教学的内容

因此,通过信息技术来拓展科学教学的内容十分必要,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感受网络科技所带来的便利,通过对网络信息的学习不仅能够扩充小学科学教学的课堂容量,也能丰富小学生的日常见识,从而对一些未知科学现象充满好奇;其次,信息技术也有利于科学教学的与时俱进,信息技术使科学教学变成一个动态过程,将一些最新鲜、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及时传递给学生,使科学教学变成一个充满了乐趣的知识阵地。

三、促使小学科学教学更加“有声有色”

信息技术以精美的画面、动听的声音等技术优势,使小学科学教学变得异彩纷呈,成为一场调动小学生各项感官的教学盛宴,以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感染力,使教学更加“有声有色”,学生的学习也更加“有滋有味”。例如,教师在为小学生介绍叶子的相关知识时,可以通过包含各种叶子的动态视频和优美的背景音乐进行导入,让小学生感受各种形态的叶子之美的同时,能在那种舒适愉悦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这对于提高科学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有助于小学生搜集科学“证据”

学生在浏览网页来搜寻科学“证据”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各种有关的信息、说法的真伪进行甄别,而质疑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可以培养他们严谨、端正的科学精神;其次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对感兴趣的知识进行自我探索、研究,能在自我思考中掌握科学知识的真谛,使所学科学知识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这也是信息技术为小学科学教学带来的重要收获。

作者:高霞 单位:山东省淄博师专附属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探究式教学法小学科学论文

一、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对于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调查发现,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教师的引导性效能不能完全发挥;教学方式守旧,缺乏创新意识;过多重视理论灌输,忽视实践教学。上述提到的问题都不利于探究式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积极尝试以探究式教学理念去引导现阶段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将探究式教学法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更多情况下,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入手。探究式教学法不仅仅可以使得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而且还能够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最大提高,要想发挥这样的效能,就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以课程引导者的视角开展教学。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抛开传统灌输式教育的理念,积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更多情况下扮演好引导者就可以了。这不仅仅要求小学科学教师从思想意识上去调整,还需要掌握好课程引导的节奏,避免与学生的探究步伐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为此,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合理设置课程问题的难度,避免因为过难问题的设置给予小学生带来过大的压力;其二,积极在课程探究过程中,进行观察,抓住有效的引导时机和范围,带领学生慢慢去理解科学含义,科学规律,使得学生的思维跟随教学进度去进行,在此基础上达到教学目标;其三,积极改变科学是辅课的观念,同等看待科学课程的开展,对于公然占据科学课程时间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惩罚,以便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探究式教学法,对于小学科学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除了需要教师积极改变教学思维之外,还需要高度重视教师的素质提升。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小学科学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学习和培训,使得其深刻理解探究式教学理念的含义,并且指导其积极尝试将其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去;其二,扩展小学科学教师在职教育渠道的扩展,鼓励小学科学教师积极在探究式教学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融合教学资源,以最大化的营造探究式教学氛围;其三,鼓励教师积极针对于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开展深入的探讨,构建完善的教学技巧交流平台,以保证教学经验和技巧的总结和归纳。

3.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评定都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来开展,往往忽视了小学学生科学学习态度,学习努力程度等因素,因此难以全面的反馈出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情况,这对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很不利的。对此,应该积极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将探究式学习的情况纳入进去,以此去引导学生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实际的科学探究课程中去。另外,合理界定平时成绩,学习态度,探究学习能力,合作精神的比重,制定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以便给予学生科学公正的评价,帮助学生去查缺补漏,并且以此为基础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科学教学方案。

4.营造良好的科学探究物质环境。以探究式教学法去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科学探究物质环境。在缺乏相应科学探究设备的环境下,其教学工作的效能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水平。对此,各个学校应该注重以下工作:其一,积极将小学科学教材,器具等设备的采购纳入到学校预算范围,不断夯实科学探究的教学物质基础;其二,注重科学器材和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保证最大化发挥其效能,避免因为缺乏保护而造成的使用率不高的问题;其三,注重利用校外资源,如植物园,动物园,博物馆,带领学生去了解真实的科学世界,使得学生的科学视角放到实际生活的范围中;其四,积极通过校园板报等方式去进行科学宣传和教育,开展全校范围内的科学实践活动,希望可以以这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科学教学环境。

二、结语

小学科学课程虽然仅仅是义务教育范围内的基础性课程,但是由于其初始性的特点,往往会成为影响后期学生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正确认识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总结和归纳自身教学方面的缺陷,积极将探究式教学方法运用进去,引导学生在科学世界中去进行探索。

作者:宁静 单位:张家口市桥东区宝丰街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自制教具与小学科学论文

一、自制教育对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铺设了道路

传统科学课程学习过程中总是以学生验证最终的实验结果为主,而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是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对学生自主研究、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并培养了他们在课堂中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研究的习惯。

二、能够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动手的积极性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自制教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创造性,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从过去的“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自制教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例如在研究水与油融合这一现象时,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杯子,并准备两张扑克牌,让两个学生上台做实验,一个学生的杯子装满水,另一个杯子转入色拉油,并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扑克牌盖在两个杯子的口上,然后将两个杯子的盖子想重合,并将扑克牌拿掉一点点,就会看到两个杯子里面的水融合了。这样进行实验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实验的结果感到诧异,分析其原因,从而培养创新型思维,还会让学生在以后的试验中都增强相应的动手能力。

三、自制教具在小学课堂的应用实践

1、发挥学生能动性,成立实验器材小组

根据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等特点,发挥自身能动性,投入到实验器材准备工作中来。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动手的机会,一方面节约了教师的器材准备时间,提高了器材准备效率。例如,在进行讲授简单的电路一课时,需要为每一组学生准备一个已经串联好的电路,如果只是教师一个人完成,要浪费很多时间。学生组成的实验器材小组就可以发挥作用了,在教师的示范下,制作简单的电路,不仅帮助教师完全器材的准备,提前预习了新课,在制作器材中体会到科学的乐趣。

2、有效运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

小学科学的内容大都比较常见,比较普通,并且科学课堂的本质就来源于生活,小学课本的大部分教材内容都是生活中事物现象的积累,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处处留意,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科学原料收集起来,例如“小图钉、磁铁”等,我们都能够运用这些生活原料制作适合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些经济、实用的小实验。例如,日常生活中的气球是一种非常常见、普通的物体,价格实惠、便宜,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讲述空气时,就可以让学生用力对着气球吹气,可以看到,气球的体积逐渐变大,这时,教师可以在旁边对这一道理进阐述,同学们通过气球鼓起来的现象可以看出,空气无处不在,并且空气时具备一定的体积的,他能够占据很大的空间。在进行《水的浮力》教学时,笔者在课前准备好四个分别装有砂子、清水、盐水、空气的乒乓球。在课堂上将四个球同时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结果学生看到有的球沉入水底,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悬浮在水的上半部分,有的悬浮在水的下半部分。这种巧妙的设计,使学生在疑惑中自然的进入到问题的思考中。因此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要构思巧妙,不仅要立足课本教材,还要具有多元化,吸引学生眼球,诱发学生思考。

3、化无形为有形

小学生在考虑问题时比较片面,在很多理论知识上,学生的思维还不够完善,不能考虑深入、形象,就需要教师通过生活中的自制教育模型来对他们强化他们的理解,不过由于生活中的自制教具的部分缺点,就使得教学的效果不是非常明显,教学的结果也不是特别精确,让学生产生误解,或者让学生发现不了实验的变化,针对这些现象,就需要教师对这些现象进行正确、科学的改进,使其能够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例如,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在讲述冷胀热缩现象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两根小铁丝与一个灯泡,在课堂上,将两个小铁丝与灯泡串联起来,两个小铁丝之间相互挨紧,但是不靠在一起,当通电时,铁丝就会通过“热胀冷缩”的原理逐渐变长,最后两铁丝相互接触,使得灯泡变亮,这个实验很简单,但是就会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与思考,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力度。

四、将电子元件结合起来,增加效果的真实性

在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上,总是会涉及到关于“电”的知识,电是无法进行触摸也无法用眼睛直接看见的物体,可以说电是危险的,在教学课堂上,让小学生正确的理解和区分导体与绝缘体是相当重要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电路检测器来对这方法的实验进行研究并得出结果,不过对于内电阻较大的原材料,用这种方法进行验证时根本就不能够达到通电让灯泡发光的效果,由于这类型的实验结果得不到验证,就需要电子元件来对其进行辅助研究,增加其实验结果的真实性、严谨性等。总之,科学即生活,自制教具在小学课堂上的用途广泛,所发挥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我们要正视自学教具的用途,并将其有效用于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来。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情感教学下小学科学论文

一、创设学习科学的情景

1.用生动的小故事创设学习科学的情景。如:讲回声时,也可以介绍科学在线中“不是老天爷显灵是建筑师的杰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为讲回声设下伏笔。

2.用精彩的插图创设学习科学的情景。小学科学书中有很多插图,如:六年级科学中讲人体时,插图介绍人体的器官,及形象又有吸引力,五年级科学种,斜坡的道理,插图介绍的是几种上山的S形图,表述了科学的研究现象,包含一定的科学性和现实性,同时,把学生的思维从狭小的课堂引向广阔的光泽陆离的科学世界,学生由此在教师的引导下踏上学习探索的科学道路。

3.通过实验或问题创设科学情景。作为科学教育中的实验教学,其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抑或实验教学的教育价值,许多人至今并没有认识清楚。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科学是从记住书本上的一大堆陌生的符号、公式、定律开始的,然后,模仿、演练各种类型的练习题,直至把这些陌生的公式、定律、灵活运用到能正确解答各种习题为止。在整个学习科学中,实验等其他一些科学活动往往被忽视。这种现象,固然是教育思想或教育方法的反映但从本质上看,是与对科学及其本质的理解密切相关的。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不能选择合适的材料为自己的实验服务。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准备足够的实验材料。选择实验材料时既要考虑到实验的易操作性,又要突显实验的现象。如:在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节课时,是基础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指导他们用手摸、用眼看、用耳听,综合运用各种感官,使学生亲身感受“声音的振动”,积累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讨论振动与产生声音的必然性,既有振动就会发出声音,没有声音就没有振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4.通过组织参观讲座制作、兴趣小组等课外活动创设学习科学的情景。例如:在讲《观察植物的向光性》这节内容时,对于植物具有向光性的这一特征,学生或许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路边石块下的小草弯曲着钻出石缝,阳台上花草倾斜着的生长状态等。

二、发展学生学习科学的情感

要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针对不同学生的心里特征采用不同的对策,就能取得情感教学的主动权。

1.抓住小学生心里特点组织教学。小学生对科学有一种自然的新鲜感,一开始就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浓厚的兴趣。

2.针对优生、学困生的生理特点调动他们的学习科学的情感。使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情感气氛,为提高教学质量创设条件。在科学教育的课程中,情感教学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师的理解、兴趣、和喜好,要导致学生的理解、兴趣、和喜好,即发生情感共鸣与转移,这既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优质教学的重要标准。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用能有效地激起问题的事物或现象,使学生爱学、有兴趣学,因此,情感教学在科学课教学中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作者:刘美丽 单位:河北省大城县第三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实验装备管理下小学科学论文

一、日常装备管理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配备了三个占地为90平方米的科学实验教室,及两个占地30平方米的准备室,并购置了较为完善的实验仪器及装备。那么,有了完善标准的实验器材配备,作为科学教师应如何合理运用和管理呢?仪器室和实验室做到整洁卫生,并制定一系列的安全制度和规章制度,做到管理、使用安全。实验仪器设备按标准全部入橱,分类存放,做到科学合理、取用方便。并设有专门存放化学物品和危险品的橱柜,在加锁的同时,贴上警示,确保在没有管理员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安全的使用实验室。作为实验室管理员,要定期检查仪器情况,及时清点实验器材数量,并记录使用情况,如有损坏现象,应及时处理,以保证下次实验的顺利进行。危险品专柜要做到勤检查,及时将存在隐患的物品清理,以确保每一个人的人身安全。在多余的橱柜中,可存放教师在教学中的自制教具和学生在课上课下及科技活动中制作的小发明、小创造等科技作品,充分展现教师及学生的个性,让实验室成为充满创造氛围的“科学主题乐园”,对培养创新精神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小学科学学科实验教学在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现代化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科学教师不仅要有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思想、努力学习先进的实验室管理、实施符合学生的创新型教学活动,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还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自觉提高业务能力,真正地推进实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教学仪器按及各类装备,不仅要管理得有条有理,而且使用率要高,科学课上所涉及到的实验,尽可能的确保学生能亲自动手实验操作,使用过程中教师应全程参与指导,在确保学生安全顺利的进行实验的同时,尽量避免损坏现象出现。作为科学教师除了学会教材要求的各种操作方法以及简单的保养维护工作外,还要积极学习更多的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实验操作,以此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探究热情。也只有搞好了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才能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二、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科学实验室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场所,其学科资源优势十分明显。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般的实验室只是在学生上科学课时利用一下,导致实验室大量的学习资源使用效率极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出“科学课堂具有开放性”。作为科学教师,除了要做好教材中要求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外,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及探究欲望。观察和实验则是学生检验真理的途径,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没有办法真正感受并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此时我们应进行开放式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而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发展学生的多向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注重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从提出问题到猜想,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实验,经过思考之后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沉与浮》一课时,给每个小组准备好工具箱,先让学生从工具箱中自由选择各种材料,然后及时提出问题:你认为哪些材料在水中会下沉?哪些会浮在水面上?这时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把学生的这些猜想和假设板书出来,并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活动,在活动中得出结论,验证自己的猜想,发现新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探究的创造性发展。可见,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能力。总之,我们应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观察,实验、科技小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实验室成为学生开展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的阵地,成为展示学生探究活动成果的舞台和发明创造的乐园。给予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创新教学----自制教具

小学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创新的环境。实验室是为观察实验活动而设置的特定场所,因此,实验室的环境设置应当具有科学的氛围,使学生一走进实验室就如同来到发明创造的圣地。让孩子们在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学会观察,感受到科学创造就在身边。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模仿倾向十分强烈,并善于乐于模仿,课本中的一些实验,在实验室中无法取得符合的器材,那么不妨发挥一下教师的想象力,就地取材,设计教具。如:教师事先做好有科学依据的教具,呈现在课堂中,让学生模仿学做,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发现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进行探究,并得出科学概念,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变掌握了概念,且不易忘记。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具以它的直观性在小学的实验教学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通过教具的演示及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就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实验研究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实验中,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归纳概括,提高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也是其它教学方法所难以达到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科学实验教具的配备还存在不足之处,还有就是配备的教具不理想,实验效果不明显。基于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带领学生亲自动手,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出经济、实用、直观的教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合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又对教材进行了补充,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通过师生共同动手制作教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优秀品质,在开阔学生的眼界、活跃发散学生的思维的同时,也培养出了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对推进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广大师生大力开展。

作为信息化时代的科学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并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不断的吸引学生,创设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继而喜欢上科学课。真正地改变了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让他们从小就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实验室处处充满科学创新的活力。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徐金金 单位:昆山市千灯镇炎武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农村小学科学论文

一、探究走过场

科学课上,由于教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缺乏了解,导致探究的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与年龄特点。同时,学生探究能力低,教师指导跟不上,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显得无从下手,不能深入实践,致使探究活动变成了走过场,失去了探究的真正意义。

二、课堂习惯未养成

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生。但在科学课堂上,尤其是探究活动中,学生常常是一进入实验室,注意力便被实验材料吸引,对于教师的导入环节等内容不屑一顾。活动中,学生倾听不认真,观察不细致,记录不详细,交流不用心。教师还要花大部分时间组织课堂纪律,从而导致课堂效率较低。

三、活动不能全员参与

学生的探究活动往往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差异以及探究能力等方面的因素,真正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学生少。小组活动中,只有个别学生能够全程参与探究活动,成为小组探究活动的主力,其他学生则成了旁观者,甚至不闻不问,严重影响了课堂效率。

四、探究不深入

探究活动之初,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学生往往准备得不充分,缺乏有根据的猜想与假设,不能认真思考并制定研究方案,组员之间也缺乏沟通与交流,不能进行思维的碰撞。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地动手操作,却没有动脑思考,至于自己的探究目的是什么,观察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根本说不清楚,只停留在探究的表面。我认为,导致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中低效的因素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受学生的主观因素影响。一直以来,尤其在农村,学生在主观意识里,科学是副科,学习好坏无关紧要,所以将学习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语数外三个学科上,导致各学科发展不均衡。第二,科学教材成为学生科学探究学习唯一的信息源,有些课本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单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第三,农村教师师资力量匮乏,缺少专职教师,大多数语、数、科由班主任一人担任,没有时间静下心来钻研教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策略,表现为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多指责压抑,少宽容引导;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

五、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教师必须把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作为首要任务,因此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热情。这就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加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设计各种新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课堂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学习、去探究,从而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关注探究过程

科学探究重在过程。有效探究是要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到快乐,并有一定的收获。科学探究过程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主,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明确的探究目标和精细的小组分工,责任到人,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可做,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全程参与,适时引导,真正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因素,保证合作探究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七、科学评价

科学的评价能够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对于课堂学习的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口头和肢体语言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回答及课堂表现,教师要及时做出评价,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语,都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第二,有形的精神奖励。如通过评选“小发明家”“小科学家”“创新小能手”等活动,让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第三,量化评价。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进行量化评价,如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能力等,将评价贯穿于科学教学的全过程,灵活运用,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八、结语

总之,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科学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的、又必须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科学教师在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和完善,让我们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关注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作好适时、合理、科学的评价,让科学课堂教学真正做到高效,让科学教学实现真正的“科学”。

作者:倪占永单位:河北省平泉县党坝学区中心校倪杖子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探究式小学科学论文

一、探究教学法的特点

1.结构性强。

小学科学课在探究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三方面的关系,不能因为它不是真正的科学研究活动,而过分强调某一部分却忽视其他部分。

2.真实性高。

探究的问题最好是反映学生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问题,不是纯理论上的问题。探究的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批判和质疑的科学精神。质疑不等于盲目的怀疑一切,而是要以事实为依据。

3.引导性强。

在科学课的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分析思考,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从探究的一个阶段自然而然的过渡到另一个阶段。科学探究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是,老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与教学目标相关的知识,而是需要创造一个特定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领悟,最后获得结果。

4.开发性大。

科学课的探究教法是一个开发性很大的教学活动,需要在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相互作用中得到不断改进。老师对探究式教学的本身要不断地进行自身反省,使其更加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只有如此才会适应学生不同能力水平、不同学习内容的探究,不至于把探究式教学变得教条化和理想化。

二、探究的类型

教学中的探究具有不同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下面两种类型。

1.开放式探究。

开放式探究是指学生自主开展的探究活动。开放式探究要求学生对科学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这种探究方式比较适合一些物理现象的观察、物理规律的定性研究和实践性的探究。

2.指导式探究。

指导式探究顾名思义就是探究的过程需要在人的指导下进行,在小学科学课中,这个人当然指的就是科学老师。老师在充分分析学生的情况并预测探究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适时、适度地进行暗示和指导,使探究过程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指导式探究教法非常灵活、实用性强、课堂教学效率高。

三、科学探究的过程

1.提出问题。

学生要知道自己探究的主题是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如在探究一种物质的密度的实验中,首先对象就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质。有些物质体积相同,质量却不同。还有些物质质量相同,体积却不同。我们都听说过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更重的脑筋急转弯。很多人都会想也不想的回答铁重,而事实上一斤铁和一斤棉花是一样重的。这就被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质所迷惑了,棉花给人的感觉就是轻的,铁就是重的。所以在探究中要明确自己的探究对象,然后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对探究的问题可能出现的答案进行假设和猜想。如针对蜡烛在燃烧时火焰的温度,我们可以做出以下猜测:蜡烛在燃烧时火焰各层的温度都是不一样的,其中外层火焰的温度是最高的,里层的温度是最低的,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实验计划。

3.制定计划。

这一阶段需要根据上一阶段的猜想和假设来进行。如验证蜡烛燃烧时外焰的温度是否最高时,可以用一根棉签平放在火焰上,3秒后取出,根据棉签哪个部分被灼烧的最严重,来判断哪层火焰的温度最高。

4.进行验证。

对上述的步骤进行具体的实行,不要只实验一次就结束,需要多次反复的实验,才能得出最准确的结论。

5.解释和结论。

对得出的结论进行归纳、比较、分类和整理。判断结论是否肯定了之前所做的猜想和假设,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6.反思与评价。

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验证和评价,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在实验中的长处和不足,并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如除了通过棉签的灼烧成度来判断蜡烛燃烧时火焰的温度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办法可以进行实验。

7.表达与交流。

把自己在探究实验中得到的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探讨,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听取别人的意见和看法,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四、探究式教法要注意的问题

1.科学探究适应的条件。

探究是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手段,科学探究的选材问题也是探究的重点。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用探究式教法。怎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探究?首先,选择的课题一定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就是学生不知道的问题或者不太清楚的问题,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探讨能够得出结论的问题,一定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所以科学探究式教法的选材很重要。不合适的探究材料只会浪费学生的时间。

2.探究需要老师的引导。

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应用探究式教法的科学课上,老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探究的过程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就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力气。如果学生没有探究的方向,胡乱的进行探究,那么探究就失去了意义。事实上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突然就形成的,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可以独立的进行探究学习,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变得独立的。

3.探究设计的合理性。

老师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符合学生所思所想。题目的设计尽量结合实际、开放性强一些,尽量增加题目的探究趣味。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敢于大胆的猜测和提出假设,根据假设和猜想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来得出结果验证我们的猜想,探究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4.在探究时学生需要鼓励。

活跃的课堂气氛需要评价的手段支持。课堂上老师尽可能的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尤其是小学生。老师一句鼓励的话能满足学生好胜、爱表现的心理。能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用美的语言,是对学生的信任和鼓励,更能促使课堂的气氛变得轻松融洽。

五、结论

探究式教法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教学形态,都给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充分发展的空间。随着新课程改进的不断推进,探究式教法作为科学学习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科学老师、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喜欢。它的成效不在于学生获得重大的创新成果,而是在于学生获得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精神,这在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这种探究式教法如果应用在各个学科的课堂上,一定会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陈紫佳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元和小学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基于科学教育的小学科学论文

1研究中学化学与小学科学教材衔接的必要性

因为化学与自然科学各分支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开展化学教学设计和实践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不应只限于本学科内部,还应该拓展到中学物理、生物等科学学科;不仅限于中学阶段的相关课程基础,还需要回溯到小学科学——因为这是中学科学科目学习的基础。哪些科学知识在小学已经涉及——可以作为化学教学学情分析的依据,避免简单的重复;哪些科学技能已经为小学生所掌握——还需要在中学强化、应用和延伸;哪些问题学科性更强——值得在初中理化生学习中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深入探索。本文研究的“衔接”指的是科学课程的“纵向衔接”,主要研究初三化学与小学科学中化学内容之间的衔接,关注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中的相关内容。

2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小学科学教材和初中化学教材进行文本分析,试图针对教材衔接中体现的知识广度、知识深度以及方法运用进行探讨。首先,整理出小学科学教材中与初中化学相关的优秀内容,进行分类对比,了解对应性,探讨知识广度;其次,对比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课程的优秀概念,了解小学科学学习对化学前概念的影响,探索衔接中知识深度的把握;再次,整理小学科学阶段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运用的方法,分析其对于化学研究方法和探究技能的基础作用。目前九年级化学教材和小学科学教材版本众多,为了充分考虑实际衔接情况,并没有考虑同一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而是选取笔者所在的南京地区所选用的教材。小学科学选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郝京华主编的版本,而初中化学则选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修订版。

3初中化学和小学科学教材衔接特征

3.1知识广度

小学科学涉及面广,其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分布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与空间科学三大领域中,比较集中在化学变化的初步认识、身边典型的化学物质等方面,少量涉及化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例如,初中学习“身边的化学物质”之前,初中生已经对氧气的助燃性、空气的组成、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水的溶解性质、铁生锈、作为酸碱指示剂的紫甘蓝等有了初步了解,而中学化学教材对于这五个二级主题则有所展开,涉及多方面的知识点。现以“我们周围的空气”主题为例进行小学科学教材和初中化学课标的知识点比较。小学科学中只是简单了解到氧气助燃性,但不了解体现助燃性的具体化学反应;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产生的白色浑浊早为学生所熟知,对于石灰水仅停留在名称的知道层面,也没有深入到浑浊的具体物质。小学科学中涉及到的化学物质主要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十种左右,往往停留在了解具体的反应现象。基于此,涉及面更为广阔的初中化学课程,呈现层出不穷、性质各异的物质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体现了足够吸引力。

3.2知识深度

美国最新推出的《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实践、共通概念及优秀概念》将“学习进阶”作为学习期望的优秀表述形式,认为学生对科学优秀概念的学习进阶就像爬楼梯的过程,学习进阶的中间过程类似于楼梯逐级上升的台阶,各个台阶象征着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能达到的理解优秀概念和科学操作技能的不同水平,其理念要求中小学科学课程在宏观上必须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课程内容均指向科学素养)与连贯性(各学段所学内容具有良好的关联和衔接)。在我国,小学科学是学生系统接收科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为中学生理化生地的学习提供了广泛的知识基础。就化学学科而言,多个科学概念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已经出现,但限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历,小学科学不可能对某一化学主题概念进行全面、清晰的表达,教师也不能对学生进行精深的讲授和分析,只能在有限的生活经历基础上加以感性认识和简单辨析,所以初中阶段还需要围绕优秀概念加以整合和发展。“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九年级化学学习中的第一组重要概念,变化观也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学科观念。学生在小学六年级时就已经接触到了“化学变化”——只是此时没有专门提及这个概念。在小学科学教材“蜡烛的变化”中,以蜡烛的变化特征将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类。小学科学不关注概念的界定,尚未清楚物理和化学学科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分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将重心落在学生的体验和观察。而且在生活经历中,学生或多或少积累了些化学关注的主题内容,但是由于民间传说、媒体报道的误导,往往存在很多迷思概念,化学课程教学的作用就自然体现。当然,小学科学阶段对于“化学变化”的认识只是科学启蒙,对于其深入理解还需要在化学各模块教学中不断升华、进阶。

3.3科学方法和技能

无论是小学科学还是初中化学都很关注科学探究。这种科学技能实际上既包含心智技能又包含动作技能,即要动脑又要动手。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在每一册都安排了一章“科学过程技能”专题,平均每个专题安排一到两种技能,它们不仅体现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技能,也成为初中理化生开展探究教学的技能基础。小学科学和初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模块都是采用集中专题与分散融合的综合呈现方式。初中化学重在第一章安排“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作为“科学探究”的启蒙,以两个典型案例呈现化学学习特点和科学探究全过程,但很多科学过程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还依赖于小学科学的学习作为基础。小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动作技能还停留在简单操作,学科知识综合应用层次较低。相比较而言,九年级化学由于学科性的增强,除了要求完成基础学生实验,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小学科学和九年级化学教材中铁生锈实验的设计极其相似,均关注观察、假设、交流等技能,尤其在控制变量方面同样给予学生思维的启发,但九年级化学教材在蒸馏水和干燥剂的使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实验的成功——毕竟小学生知识所限,考虑问题不全面。从“铁”到“洁净无锈的铁钉”,“水”到“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都是对恒量和变量的准确描述与定性,更加凸显科学研究过程中需要的严密思维和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当然,正因为该实验的小学基础,初中阶段还可以适当增加开放性,减少教师的指导成分,将更多思考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4处理教材衔接问题的途径

由于我国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科课程是分别设计的,小学和初中之间、初中和高中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导致教学实践中出现大量脱节现象。据不完全调查,现有初中化学新课程和小学科学课程的衔接存在明显缺失:鲜有中学教师主动了解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理科教学并未切实建立在小学科学的学习成就之上;小学科学课程在一线教学实践中落实情况较差,很多小学客观物质条件不具备或关注不够,实验活动开出率低,小学科学课程形同虚设;科学任课教师多为其他学科兼职教师,即使是专职教师也存在科学思维狭隘、科学素养薄弱的现状,导致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或观念传递存在一定的科学性错误,需要初中理化教师更正和指引。

4.1关注小学科学,全面了解化学相关学情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开展学情分析往往有所局限,认识或只关注化学教材已学内容,或只联系初中物理和生物的学习,从学生学习的延续性和综合性来看是十分不利的。根据以上教材对比,我们挖掘出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认为小学科学作为科学教育启蒙阶段,其内容设置、实践设计都会对初中的理化生教学产生影响。科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基于学习进阶研究对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合理规划,对每个学习阶段提出符合学生科学认知发展水平的要求,从而实现各阶段科学课程的无缝对接,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连续一致的发展。初中化学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小学科学中知识、技能的获得情况,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避免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分析不完善,应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去关注初中和小学所学内容的差异。建议化学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档案了解其小学阶段科学课的开设情况,便于掌控化学教学与小学科学的联系点;利用课前交流、问卷、测验、课堂导入时候的开放式提问或实验问答等掌握学生的前概念。

4.2通过有效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已有基础

九年级化学课堂,需要设计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小学科学中建构的已有概念,启发针对新旧知识中产生矛盾的思考,从而促使学生的开放性思考。笔者设计了相应的提问,表现基于小学科学的化学学科提问。

4.3利用学生已有基础,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学生常常对于缺乏基础、难度较大的问题具有畏难心理,而个人生活经验、学习背景对新知识的建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思考已有基础、选择性加工和应用新信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小学科学中已经在四年级开辟主题“我们吃什么”和“怎样搭配食物”,并安排设计食谱活动,所以九年级《化学与生活》“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教学,可以设计成食谱活动的延伸:通过让学生自行设计食谱,从食谱中的肉蛋引出蛋白质,介绍蛋白质是如何被人体利用的;通过分析食谱,纠正学生对蛋白质存在的认识误区,了解人体内重要的两种蛋白质:血红蛋白和酶。再看食谱:从食用油的添加引出油脂,区分植物油脂和动物油脂的区别。此时学生已经深入体验到物质、能量、变化等优秀观念,可以让学生通过生活体验蛋白质、糖类和油脂的供能作用比较。三看食谱,由饭店用餐结束后都会上一道果盘,引出维生素的学习。

4.4增强学生微观理解,加强化学学科特色

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往往容易流于普及、基础等特点,如果化学教学也仅仅停留在创设情境作为引入,如果新闻素材的选取、生活应用的举例只限于介绍,那么就会落入常识的范围,看起来很热闹,实则缺乏有效的学科知识教学与科学思维活动,就会很表面化,学科观念也会因此而淡化。化学教学和小学科学有联系,但是也需要体现观念和思维方法的升华,对于相同主题内容,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可以与小学相仿,但不应是小学科学的简单重复,尤其关注中小学课标相比增加的要求,突出从宏观现象、微观原理和符号表征等三方面结合的诠释才能体现化学学科与其他科学学科的差异。例如,九年级化学具备了物理学科基础,再通过“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习,可以具备用微观粒子的角度看待氧气、水、铁这样的物质,从微粒组合和拆分的观点去理解化学变化。学习酸碱时的酸碱微观粒子图和学习化学变化时的质量守恒定律微观图同样也是从微粒观的角度去展现化学原理。微粒观,应该是九年级化学和小学科学最大的观念差异。另外,当学生在九年级已经具备了化学变化的概念认识,就可以通过其基本特征认识各种具体的化学事实,并从反应的多样性、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能量变化等角度全面地认识物质。

作者:朱玉洁陈凯康正龙单位: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学生生活中的小学科学论文

一、小学生科学教学在生活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小学教育是以讲述并且灌输的理念进行的,这样的教育方式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辩证思维关系和深入思考能力的培养,因此现阶段讲究教育要以互动沟通的模式进行,要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由于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生的不确定性这项任务在小学教育的方向是很有欠缺的,现阶段教育小学生的科学课课程依旧是讲述式教育居多,就算是穿插几个小的实验,大多数也是以教师介绍为主,或者以多媒体介绍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单一死板,无法让小学生真正去喜欢科学课程带来的知识,更无法真正地带入到生活应用中去。总结起来现在的小学科学课课程教育的问题有以下五点:

(1)老师传授单一的灌输科学课程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填鸭式教育,死记硬背知识点,无法在生活中活学活用;

(2)课堂呆板不活跃,无法调动学生的互动学习兴趣,并且缺乏提问热情,对理论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缺乏兴趣;

(3)课程知识固定,无扩展延伸,无法带入实际生活中,教师的课前准备不足,传授心态不正确,应付了事;

(4)课程涉及到实验由教师或多媒体演示,无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导致学生一知半解,甚至是对生活中的问题理解错误而教师浑然不知;

(5)学生对老师的讲述充满服从性,对教师充满畏惧,没有辩证思维的培养,不利于生活中对与错的学习。

二、关于小学生科学教学的几点生活应用方面建议

1.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以交流互动引导学习代替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应该成为朋友,在教学上教师的作用应当是提点和鼓励、指引,而不是耳提面命的直接告知学生书本上的死板知识。

2.充分调动学生热情,鼓励学生提问,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要时常提问交流。对学生存在疑问,教师应该及时耐心的解决,并对勇于提问的学生鼓励表扬,并号召大家学习敢于提问的学生。

3.课前准备充足,并且联系实际举出例子,端正教育者心态,不能对科学课程应付了事。细心准备教案,并且将知识点带入生活,联系实际举出例子,让学生觉得学习贴近生活。

4.教与学是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动手兴趣,给予实验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旁辅助纠正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出真知,再动手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教师指导和纠正,更利于学生学会实践应用。

5.鼓励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疑问或者对教师的讲述进行疑问,教师和学生都充满“为什么”去教学。对于学生的疑问要耐心解答,讲出真正道理,不要应付了事,在用语上要注意多以商量的语气去问,而不是强硬尖锐的语气直接吓到存在疑问的学生。

综上所述,上文介绍了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针对生活中的应用存在的困难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几点意见,希望相关的教师能够得到借鉴,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好的教书育人。

作者:李媛秋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